时间:2022-04-16 03:17:28
导语:在课堂内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说起教育教学论文写作,很多教师动笔时总会感到没有内容可写。其实,论文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课堂内外,只不过我们没有用心去捕捉。笔者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论文素材在校本教研里
学校一般都有比较健全的校本教研制度,每周会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教研活动或每学期组织一两次课改沙龙。在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中,每位教师就某个话题结合鲜活的教学案例畅所欲言。在交流中,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这就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策略。如果我们把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归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阐述,就会形成一篇较好的经验性论文。如,我们学校曾经围绕“阅读教学如何凸显语文味”进行了学术沙龙,后来我围绕沙龙主题写了《以文本为载体,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刊发在《信息教研周刊》2011年第6期。
二、论文素材在自己的家常课里
教师每天都要上课,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面对多元理解的学生,教师总会收获精彩的生成。我的部分论文就是从撷取这些精彩生成写成的。如,教课文《一定要争气》时,一位学生对文中“溜”字表示质疑,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同学们认真研读、思教、辩论,感悟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后我将其写成了案例《由“溜”字引起的议论》发表在《小学教学设计》2000年7、8期合刊。
三、论文素材在公开教学课里
说起公开课,每一个教师都有切身体验。由于公开课要面对众多教师的评判,执教教师不敢疏忽怠慢,必定会深思熟虑,精心预设。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课后总会发现自己的教学思路多么新颖,教学环节更加流畅,语言训练更加扎实……如果把这些教学特点整理出来,再加上自己的反思,就是很好的论文写作素材。比如,我执教公开课后,整理了几篇教学设计,并得以发表。《一路花香》教学设计发表在《小学语文研究》2003年第12期,《鼎湖山听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发表在《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2005年第44期,《普罗米修斯盗火》第二课时解读发表在《小学教学研究》2006年第12期。
四、论文素材在教师相互听课里
为了切实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并在听课之后议课。议课不外乎说说这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等。如果我们把这些内容加以提炼,也可成为论文写作的素材。我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也有数篇:《这样理解也可以——〈雨后〉教学片段》发表在《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5年第2期,《有效点拨——质疑的催化剂》发表在《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11期。
五、论文素材在报刊杂志里
教育报刊杂志为了赢得读者,刊载的内容必须体现当前的教学主流,教学理念要前卫,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好经验,即使有的文章阐述得不够深刻,我们仍能以此为生长点进一步探究,形成较为系统的经验。如,我以此方法写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契入的几种策略》发表在《新课程教学案例》2006年7、8期合刊。
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旦提出,一线教师就会尝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体现,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提出先进教学理念的人往往只是依据有限的实践提炼出自己的理论,还没有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实践和检验,以这些理论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如果我们能“反弹琵琶”去探究,就会有新的收获,这些新的感悟就是很好的论文写作素材。如,我写的《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作秀”活动举隅》发表在《中小学教材教法》2005年第3期。
六、论文素材在自己的灵感里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时候会突然闪现一丝灵感,如果抓住这些灵感组织教学,就会发现此时的教学如小溪流水,似清风拂面。这些灵感,也就成了难得的论文写作素材。记得在教《詹天佑》一文时,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怎样才能读出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藐视呢?尽管笔者反复范读,学生仍游离在文本之外,读不出句中的意味。“唉”!我无语。一个“唉”字激发了我的灵感——何不加上语气助词让学生试试?没想到加上语气助词“哼”后,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轻松理解了文本。我又将此法用于其他课文,效果也相当好。课余我有感而发,写了《妙用语气助词,让阅读教学精彩纷呈》一文,发表在《语文报·小学教师版》2010年第12期。
七、论文素材在学科间相通里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背诵。可是让学生完整地背诵课文有一定的难度。我发现在音乐课上学的歌曲,学生唱起来居然一字不差,能不能把要求背诵的课文配上适合文本意境的曲谱,让学生结合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学文兼学唱,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更透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背诵美文的兴趣,减轻了他们背诵的难度。结果,歌唱熟了,诗能背了,诗的意境也领会了,真是一箭数雕。可见教学是相通的,应把语文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体系之中,使得语文教学事半功倍。为此,我写了一篇文章《借助音乐媒介,提高学生背诵能力》,受到了好评。
可见,我们一线教师只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用慧眼去捕捉课堂内外的点点滴滴,就不会缺乏论文写作的素材。相信我们一定能写出很多精彩纷呈的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课就是玩玩”“就学那么一点东西”“美术课,简单”,家长们如是说;“美术课太难教了”“创新课堂太难”,教师如是说。不仅一些家长误读了美术课,就连美术教师似乎也忽视了小学美术课堂和小学美术的重要性。随着学生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笔者所在学校的美术教学呈现出了一种新气象:学校积极探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将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践结合,将课堂所学延伸到校园活动及家庭亲子活动中,最大效益地实现美术教育在学生智力、情商以及美育方面的多重作用。
集体备课研发,打造精品课堂
美术教育的实践性、操作性一直没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重理论而轻实践也时常被诟病。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如何将多N多样的训练方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相结合,如何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生活幸福感,如何全方位地拓展学生视野并深化美术教学?这些既是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提高美术素质教育功效的重大课题。
笔者所在学校4名美术老师突破年级教学的限制,组成美术教研组,集体研发美术课程,群策群力,并且外出学习汲取有益养料,完善美术教学体系建设;同时,结合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本地实际,将各年级每个学年的学习目标,具体划分为4个构成部分,每学年在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长适当调整。
借他山之石,构筑活力课堂
学校配备美术教室4个,分别用于素描、国画、泥类手工制作、纸类手工制作。本校4位教师每人负责一个门类,做针对化的教学指导。各个美术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和墙贴,能够直观充分地欣赏一切美的艺术,能够在墙贴上自由挥洒。此外,我们大胆借助一些半成品,不仅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还最大化地以最动人的形式呈现出来。本校还设立了学生速写长廊、学生艺术作品陈列室,并定期举行美术展和竞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强化了学生们的艺术表达,提升了审美鉴赏力和幸福感,这都是深度学习带来的多种效果。
系列专题训练,发展体验课堂
本校美术教育秉承着“认真看,仔细想,大胆画,专心做,流畅说,痛快玩”的理念,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专注力、鉴赏表达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作为美术课堂重点培养的能力,大力发展综合式体验式课堂。学校重点进行的专题有:泥塑彩绘专题、象形文字绘画专题、梅兰竹菊艺术构思专题、小怪兽连环画系列专题、十二生肖立体创意设计专题、新春春联创作专题等。
开发这些不同类型的主题,旨在丰富学生美术学习生活的同时,系统化地让学生构筑美术创作意识。即使是同一主题的课程,也都有多样化的创作设计思路,加上学生自己的领悟和表达能力,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五彩缤纷、别具特色的美术作品。透过这些不同的作品,能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独特之处,间接获悉学生的内心世界、性格和喜好,还能在美育的同时发展智育,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之所以确定这些专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主题的生活化创作,贴近学生生活,能够触发他们的学习和创作兴趣。通过多样化的训练,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调动他们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开发思维智力,进行体验式学习,实现多种能力连续发展和自如转换,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生在课堂上,既有对教师授课内容的学习,也有紧跟的艺术实践;既有自主思考设计,也有小组合作交流;既有单方面的创作,也有全景式的系列创作;既有简单思维的组织,也有整体架构的考虑;既有将平时积累和生活所学内化思考,也有将自己的独特想法外化输出的呈现。总之,这种丰富多彩的综合式体验式课堂,全面开发了学生的能力。
强化美育表达,家校延展课堂
校园拓展,充分利用大型主题活动。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国庆节、万圣节、元旦等主题活动,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才思和组织协调能力。教师协助,学生负责,班级内部小集体组织好相关内容。从主题拟定到分工设计到装点布置,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主导设计、人人参与、献智献策。在大型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并提出整体的审美构型建议,认可他们的多元创意,也鼓励采用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材料,收集各种盒子、纸板、瓶子、蛋壳、种子、布头、稻草、纸等制作材料,将教室和学校装扮成繁复多彩的美丽世界。
校外家庭拓展,亲子互动共同参与审美实践。美术课不仅在课堂完成,更多地会延展到课外;而将美术课与亲子活动相融合,无疑会大大拓展美术课的美育功用。在亲子活动的同时,加强美育共育和亲情陪伴,孩子和家长取长补短、共同创作会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小学生形成全脑开发和生命意识有极大帮助。本校会不定期地布置手工美术作业要求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并装裱展示或将亲子作品拍成照片做成照片墙。比如:学校的新年亲子晚会是非常典型的美术课堂的延伸。每年放假前夕,我们都会以“感谢这一年”为主题,亲子合作创作一件美术作品,可以是绘画,可以是手工,拍成照片,附上5行小诗文,发送给班主任,制作成精美的班级小视频,在晚会时播放。在晚会结束后,还会和孩子一起包水饺,做各式各样的彩色馒头,强化孩子的实践能力,增进亲子情感,增强孩子们的新年仪式感。
体验式课堂内外延伸,深度学习全面开发,教师强大的驾驭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巧于借力,充分尊重学生表达,将给本校的美术教学带来全新的局面。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中心小学)
丁晓燕,北京市龙潭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英语学科骨干教师,曾被评为崇文区优秀青年教师。多次在市区级教学基本功竞赛和教学设计大赛中获奖,主持了市级课题“小组合作学习在普通中学英语分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参与国家级课题“中小学校本课程与教材案例研究”,并已结题;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在全国和市区级评比中获奖;参与编写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万能动词》以及学苑出版社出版的《绘声绘色说英语》。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确定了英语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英语课程对于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应渗透于日常教学,贯彻在课堂内外。事实上,如何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实践,是一线英语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重要性
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语言的目的是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对异域文化的尊重,也是外语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了解和理解异域文化首先是为了更好地交流沟通,更好地和谐共生。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观自己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通过中西对比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文化无处不在,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把培养学生文化品格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教学目标并贯穿教学,课堂渗透,课外指引。
英语教材是了解英语文化最好的载体,课文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个显性抓手。教师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了解和欣赏异国文化,比较中外文化异同,提高人文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以人教版高中教材为例,其中提供了很多相关话题可供参考。
例如在“Culture Relics”这一单元中,有对于俄罗斯琥珀屋的描述,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琥珀屋历经迁徙,得以保持原貌,那么我们国家在文化传承和遗产保护方面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成功范例?是如何做到的?于是在Big Feng, the rescue一文中,学生读到了作家冯骥才为保护文化遗产所做出的努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励学生也要为文化遗产保护做出贡献。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比袁隆平和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等中外著名人物的事迹,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形成正确的行为取向,很有裨益。具体的例子如“Women of Achievement”这一单元,介绍了包括宋庆龄、林巧稚、珍・古道尔(Jane Goodall)等国内外一系列有成就的女性,从女性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了人生导向。于是教师设计了阅读后讨论,让学生比较林巧稚和动物研究专家珍・古道尔等杰出人物为科学所做的贡献。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鼓舞学生投身于为人类谋福祉的事业。
高中教材中的 Poets,Music,Paintings,Festivals,Stephen Hawkin,Canada,the United Kingdom,the Mekong River,the Olympics,Manners等篇目,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世界文化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异国建筑风格、历史人物、体育、风土人情等不同方面的细节,如了解餐桌礼仪和肢体语言,东西方不同国家的人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以及和陌生人说话的距离等,让学生能用一种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关注文化差异。
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文化意识和品格的培养。以“Sightseeing in London”单元的第二篇小阅读为例,针对文中“She was thrilled by so many wonderful treasure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displayed in the museum”一句,教提出了问题:Why was she thrilled(她为什么欣喜若狂)?提醒学生意识到,是因为她看到了大英博物馆里令人叹为观止的各国珍宝。这样逐渐引导学生能够欣赏他国文化,欣赏世界文化,更具国际视野。同时,文中还提到“She was proud when she saw Chinese pots”,此处可以设置问题:Why was she proud(她为什么感到自豪)?使学生们意识到:我们应该为自己国家灿烂的文化而感到自豪。同时,在课堂设问和讨论环节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Do you want to visit London(你想去伦敦看看吗)?Why(为什么)?藉此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于异国文化的态度,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三、充分利用多元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网络时代的多元化教学手段,可从视、听、说、演各个方面培养学生文化品格,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除了教材和课外阅读英语经典作品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学唱英文歌曲,观看英语综艺节目、名人演讲、体育赛事和影视节目来了解外国文化,增强跨文化理解与沟通的能力。
以歌曲的应用为例,歌曲中歌词的精华是中学生吸取语言能量的“高级营养品”。2016年,美国的音乐人鲍勃・迪伦(Bob Dylan)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文化现象给语言教育者以巨大启示:歌曲是文学的一部分。正如鲍勃・迪伦所言:“莎士比亚的文字是为舞台而生的,是为言说而不仅仅是阅读。”教师可与学生共赏他的代表作Blowing in the wind等作品。此外,还有很多适合英文教学的歌曲,诸如That's why we go away,Defeated以及Because I love you等奥斯卡获奖歌曲,也是学习虚拟语气的很好素材。
用学生喜欢和关注的话题作为教学素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针对高三学生的感谢信教学中,笔者就曾引用学生喜爱的篮球明星科比的感恩发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节选一些热点人物的Ted 演讲视频,作为鲜活的英语学习素材。
经典影视作品具有广阔的开采价值。如赏析西方经典影视作品《阿甘正传》《辛德勒的名单》等,对于学生了解西方国家历史文化背景很有帮助。学生喜欢的作品《指环王1》也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其作者托尔金是古英语的资深研究者,教师可以将其作品中的想象力和经典语言范例引入课堂。而《功夫熊猫3》,在引导学生将中华文化精髓转化成简单英语表达方面,也是一部堪称经典的非常棒的作品。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朱诺》《鱼缸》等电影,则给学生展示了英美国家同龄人的成长经历,同时也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语言学习情景与素材。
在影视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交流中的文化背景,比较不同文化的差异。例如最常见的英国人和陌生人的问候语“What a fine day!”,为什么原本是与英国气候有关的?英语中的“圣诞快乐”,为什么人们常常用“Merry Christmas”而不是“Happy Christmas”?在遇到这些语境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体验英美文化的内涵。又如,“Thank you”这句话在英语国家不仅仅是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还可以是对别人的夸奖或赞美做出的礼貌性回答,也可以是每一位乘客走下公交车时给司机的一声招呼。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师生在有张力的文字、美的画面、声音和色彩所创设的语境中分享彼此领悟到的意义,也是我们所提倡的阅读素养所在。
四、利用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加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是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于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开展课内外的语言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要在课内外实践活动中给学生提供更多使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英语文化,提高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一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设计为学生创设用英语做事情的机会。角色扮演、辩论等课堂活动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二教材“Sightseeing in London”单元的阅读课中,在读后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任务,要求学生借助课本,利用网络查询英文地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家人的伦敦之行设计一个三日游的行程,从而锻炼学生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是开展英语课外实践活动。在校园内开展设计英文海报、庆祝英美节日、排演英文剧、校园英文广播、英文歌曲大赛、外教进课堂等活动,给学生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现在全市中学生参与度很高的双语小导游志愿者服务活动和英语国际夏令营等活动,都为学生搭建了f英语、用英语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文化意识,提升英语交际能力。
三是鼓励学生将英语用于实际交流。当学生把课堂所学用于生活中的交流时,就有了更迫切的学习欲望。笔者的学生在“双语导游志愿活动”的总结中写道:“当一个徘徊在地铁站出口的外国游客把我当作救命稻草时,我很有成就感。当我帮外国人点餐,看到自己熟悉的小吃点心而不会翻译时,我很着急……”因此,在我们如火如荼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可以邀请留学生和外教参加,让学生担任解说员、小“大使”,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体会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五、教师要提高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把握
当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切可能的课内外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切身实践。全球化教学以及学科融合的方式已经使学校和学习更加开放;学生学习的知识情境或教学情境不再只有一副刻板的面孔,而是变得更加有趣、有美、有用;学校将变成随时随地提供人与人相互学习、相互支撑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素养,在行动中研究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以开放的教学观念在课堂内外帮助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培养文化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摘要】微课的概念已经流行很久,但是真正在英语课堂内外有所应用的先例还是少之又少。很多老师还在怀疑或者是审慎的试行、观望微课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的效果。那么本文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究微课在英语课堂内外应用的可行性。
【关键词】微课 英语课堂 可行性
随着微课教学方式的兴起和发展,英语课堂模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年轻一代教师率先开启了新教育模式的征程,在摸索中试图将微课形式引入到英语课堂内外。因此,引发了一大批教师和学者的关注和效仿。那么,在微课渗入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很多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了变化,这与之前的英语一言堂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观念和探索上的冲突。本文即是从这一矛盾出发点为切入点,来探讨微课在英语课堂内外应用的可行性。
一、 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堂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将微课引入到课堂内外的过程,是指学生在课前自学教师提供的电子材料(微课视频),将然后将自学时不懂的知识和习题放到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们共同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将微课引入后,改变了之前课堂上老师一言堂、课下学生闷头学的传统模式,让学生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师在其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二、 微课在英语课堂内外实践的案例分析
1.实践方案。为了在实践中探究微课在课堂内外应用的可行性,笔者选取了一所普通职业高中二年级的一个实验班来完成一堂微课渗入《汽车保险英语》的教学。这一个实验班共有学生50名,通过他们对微课引入课堂内外的反映来观察微课这一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核对教学模式的认可度。
2.实践过程。教师制作本节课的教学视频,时长为8分钟。在微课视频中,采取动漫的形式,展开对汽车风险类型的英语表达方式、分类以及汽车保险索赔流程。这些均已动漫的形式在微课视频中呈现,然后分发给同学们。让实验班的50个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课堂上,教师首先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然后和学生们共同讨论微课视频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他们在视频中发现的问题和难题。然后,教师总结视频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汇总同学们讨论出的答案。最后,再以视频回放和学生模拟小品的方式再现视频中的内容,深化课堂上的理解。同学们乐此不疲的反复演示,分享课堂内外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种种状况。
课后,教师发放50份评估单,让所有的学生填写本次课堂教学的评估,评价内容有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模式的喜欢程度、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与传统教学的差异比较等。教师进行问卷汇总。
紧接着,教师以同样一节课对另一实验班级进行传统模式的教学实践,主要是传统的导入、重难点讲解、练习题问答和讲解、课后题作业等环节。然后,也对这一班级的50名学生发放了问卷。问卷内容以教学内容掌握情况为主。包括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对课堂氛围、教学方法的喜欢程度等等。
3.数据分析。在回收的两次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从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看,第一个实验班的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内容掌握方面明显优于第二个实验班。对重难点的把握和对情景再现的表述上都明显的高出第二个班。同时,在课堂气氛上和学生对英语课的期待上也明显看出,采用微课教学模式的班级明显比第二个教学班级的学生更加热爱课堂。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微课在对英语课堂内外的应用上是有着明显的教学效果的。引入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并且内容掌握上也由于传统教学模式。还可以培养出学生独立自主钻研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应着力在自己的课堂内外多多探索和实践微课模式。
三、 微课应用与英语课堂内外的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微课的优点和课堂内外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和素质。我们说,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应该是教学相长的关系。老师已不再是无所不知的权威,而是跟学生一样有着知识盲区和需要不断学习的。因此,在尝试着将微课引入课堂内外的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如何去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是在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过程。
2.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讲授是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吸收。如果老有一桶水,那么学生最多能收获一桶水。但是引入微课模式后,学生在课下就要多做准备工作,从一个问题到一系列的连锁问题,老师只是抛出一个砖头,学生就会顺着这个方向去发现无尽的可能。知识是无穷尽的,学生在求知、求真、求答案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而收获更多的知识。
摘要: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提不起兴趣,因此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很差。因此如何提高农村中学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每位农村中学的英语老师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本文根据自己在这几年农村英语教学的一些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做个总结.
关键词:农村中学;英语学习;兴趣;培养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要有合理的方法,不能总是讲一些大道理,这些大道理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我们应该从近处着手、从“行动”入手,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方能有效地加以引导。英语作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它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全世界70%以上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的。在全世界的广播节目中,60%是用英语进行的。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国际会议是用英语作为第一通用语言,绝大部分科技资料是用英语发表的。英语更是因特网所使用的国际性语言,全球80%以上的网页为英语网页。还有在日常生活中,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音响等电器的说明书,全是英文;电脑出故障时,显示全是英文,看不懂不知所措;许多广告和单位的招牌都有英文,于是我适时给予引导,“知道为什么生活中我们要用这些英语吗?”,让学生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需要的,才能让他们切身体会到英语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其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学生对英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就会有意识地自我培养或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英语课程标准》为广大的英语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课程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和稳定的学习态度。这种稳定的,积极的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同时,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给他们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如即兴演讲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特点和思维特点,进行激励和启发。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观,上课时运用比赛、游戏、唱、演等多种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以求形成学生的认同感。
在教学中,首先,要创造英语学习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打电话、看病等日常交际用语时,都尽量用情景教学。这样做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学会了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其次,通过开展拼写单词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单词的兴趣;开展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这些比赛其实就是创造一种学以致用的氛围,使学生们切实感到英语的成就感,有“用武之地”,在比赛中,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就会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于是就会更主动自觉地学习。随着学生兴趣的增强,学习效果也就不断提高。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负担逐渐减轻,学习速度不断加快,学习兴趣也就自然能得以长久。
初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在每一次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检查温习时,我经常问一些问题,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来完成。听写单词、朗读课文、口语对答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由于引入了这种竞争机制,学生们课后互相帮助,课堂上个个不甘落后,争当第一,学习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四、适当给予激励,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以增强学习英语的d趣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取得好成绩,成绩好时,他们就信心十足,反之则垂头丧气。所以我充分利用这个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估,对成绩略差的学生多采用鼓励的手段,鞭策他们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使他们再接再厉;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加以表扬。让所有的学生觉得英语并不难学,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
在上课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和微小的进步,哪怕是一个好句子,一个用得合适的词语,都要及时给予Good,Very good,Good job等语言进行表扬肯定,鼓励继续发扬。只要有了好的方面,就进行表扬鼓励,这样学生的优点就会坚持下去,缺点就会越来越少,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每当我用表扬、鼓励之词来对待学生的回答时,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答对问题受到表扬时,他们会激动不已,整堂课都会昂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我,聚精会神地认真听课。从而培养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前提,是激活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现代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
总的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学英语教学的关键,是强有力的催化剂、稳定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多种生动活泼的兴趣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动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更好地开发智力。而学生一旦对学习英语感兴趣,那么学习英语对农村学生来说则是一件乐事而不是一件苦事。兴趣教学对当前从“应试教育”向“愉快教育”转轨,提出了一条有效途径。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在良好的兴趣指引下较快地入门,保持农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缩小城乡差距,从而提高教学成绩,让学生和教师更协调、更好地发展。学生学习英语与兴趣有着很重要的联系,是英语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更注重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当前,多数中职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转变教育理念,整合课堂内外,让中职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中职学生行为差的现状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把德育教育拓展到课堂内外,全面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升职业形象。
关键词:德育;中职;行为习惯;职业形象
我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会计专业的一线技能型人才,近年来,用人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从业者除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外,还必需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即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意识、 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品质。而细观教育现状,中职生普遍存在行为习惯较差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良好职业形象的塑造。因此,我们要整合和优化课堂内外各种教学方式和资源,有效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学,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一、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中职生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习惯令人堪忧。具体为:其一,思想道德素质偏低,缺失荣辱观念,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独立能力差,责任意识淡薄。其二,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缺乏目的性和自觉性,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比较浮躁,做事无恒心。其三,行为习惯失范,纪律松散,经常迟到、旷课、早退,抽烟喝酒、夜不归宿,乱扔垃圾,大爆出口,卫生习惯差,沉迷网络游戏等等。其四,仪容仪表失当。个别女生浓妆艳抹,衣着打扮过于成人化; 个别男生发型怪异,形象邋遢。
二、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原因
其一是社会原因。信息时代高效快捷,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也“污染”着学生的心灵,网络游戏里讲打讲杀,举止粗俗,电视电影里,古惑仔舞刀弄枪,满口粗话等,给学生带来消极颓废的影响。其二是家庭原因,F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之女,学生在家中倍受宠爱,说一不二,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任性、自私的个性。其三是学校原因,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把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人才培养和选拔的依据,重成绩,轻礼貌行为。其四是学生自身原因,学生自控能力差,心理素质脆弱,性格孤僻,人际关系紧张,自我意识过强,个性张扬,缺乏对文明礼仪的充分认识。
三、整合和优化课堂内外教学资源,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优化课堂教学,体现专业特色
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课堂的教育导向作用。如在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其次,要求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掌握技术和知识,并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另外,在个人责任意识方面,不仅要对形象设计学习的认真负责,还要对自己的行为言语负责,杜绝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懒散、放纵、推卸责任的现象。在纪律方面,学会自我约束,从他律到自律,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尊重认知规律,有层次分年级的开展形象塑造教学
中职生在校三年,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形象塑造的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不同年级开展针对性的培养。如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以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基础职业行为能力为主,可开展以适应新环境为主题的“行动”,如在班级管理中从班级日常管理考勤、学习、卫生、仪容仪表、参加活动等多个小的方面来进行。二年级的学生行为能力有所提高,对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应培养他们贴近职场中的思维应用能力,展开以幢憬职场工作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用思考引领行动。针对三年级学生应培养他们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来调整自己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的自我调适能力,可以就业指导为主要内容,实习锻炼为主要形式,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以及优秀毕业生举行职业道德讲座,从就业形势、就业理念和初涉职场相关知识等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
3.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提升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
其一开展礼仪活动实践。礼仪是一个人的交际能力、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外在表现,通过礼仪活动实践,如举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报告会、校园文明角、演讲比赛和辩论会等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来传播文明礼仪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环境,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礼仪,在潜意识里也会用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行文,提高个人修养。其二,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为学生实践提供平台,并强化中职生实习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引导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真正实现知行通融,自觉主动的养成适业职业要求的能力,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形象,从而走向成长、成长和成功。
4.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教育合力
个人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的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严格把关相关媒体的各种色情、暴力、低俗内容,以及网吧和娱乐场所等,推进社会环境净化。此外,家长的教育是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教师应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向家长宣传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动态,建议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家中保持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文明的家庭氛围熏陶下成长为懂礼仪的人,实现家庭与学校教育同步,从而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教育合力。
5.学生自我教育,强化文明行为意识
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关健的还是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塑造职业形象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让理想引领前进的方向,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标,就会严格要求自己,养成守纪律、爱生活、爱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小结
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形象的塑造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相信,只要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多种资源,不断熏陶和渗透,积累和规范,一定会帮助我们的学生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摘 要】
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探究如何有效地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通过预习、课堂交流等环节,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真正体现“解放课堂”。
【关键词】
教后感 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语文课堂是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正如陶行知所说的“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确实如此,一节语文课不仅是学到某一点知识,理解某一篇文章,更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和创造的基础积累。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我自己也一直追求@种教学境界,在执教了《詹天佑》一课后,更是有了一些思考与认识。
一、优化预习方式,提高课外学习效果
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步骤,我也总在想作为一个高年级的学生如何预习才能做到行之有效呢?在第一次试上这篇课文时,我便明确地提出三个步骤“读书、查资料、思考”,并对学生作出具体的要求读几遍、哪些内容要查资料、哪些段落要重点思考。然而在上课时,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预习的效果,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读准读通、了解了詹天佑的一些事迹,没有体现出高年级学生的层次也没有体现出第二课时的预习中应该有的对课文内容的思考。
因此在第二次试上之前,我设计了一份“导学单”,上面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课后的一些问题以及对詹天佑事例的搜集等项目让学生通过预习来填写。上课前,我仔细阅读了学生的导学单,当然好坏参差,有的学生能够摘录文中重点的句子并且能够比较深入的剖析理解,而有的学生只是敷衍了事,从网络等途径搜索到一些资料填完。同时我也在反思,如何让这样的导学方式更自主化。当然导学肯定是有方向性的,比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的导学设计,我让学生搜集人物资料,提出的问题也是围绕着詹天佑这个人物展开的。我也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制定交流的方向,当然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在第三次的试上,我就加入了一个“探索思考”环节,让学生自己在研读了课文后,提出一个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有意义的问题来,结果令人相当满意。虽然学生的问题语言不够规范精准,但是显然都是比较贴近课文重难点的,可见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并抓住关键点。
二、以学生为中心,解放课堂中的思维
陶行知先生倡导“六大解放”的思想:1.解放学生的头脑;2.解放学生的双手;3.解放学生眼睛;4.解放学生的嘴巴;5.解放学生的空间;6.解放学生的时间。尤其是语文课堂,最不应该出现的就是“标准答案”,在课堂上更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和文本对话,因此课堂的开端我主要以和学生问答交流的方式,以帝国主义的嘲笑和詹天佑提前竣工为对比,收尾呼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整体性地了解课文,层次明确。
师:那国外的反应如何?
生: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
师:为什么说这是个笑话?
生: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师:是啊,山势如此险峻,工程如此艰巨,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所以帝国主义者认为……
生: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师:那中国人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
师:如此艰巨的任务,詹天佑是怎么完成的啊?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4-6自然段,看看这三段主要写了什么。
为了让学生读得更多、想得更多、讲得更多,之后的主体内容的教学,我只抓住一个大问题“从中看出一个怎样的詹天佑?”入手,放手让学生去读悟体会,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詹天佑的品质。但是第一个句子就让我措手不及,第一个学生讲得比较概括,能够找到句子但是似乎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抓词语的程度,因此我又围绕这个句子让学生起来说说,但是反而吓到了学生,让他们“无话可说”了。也许这个时候我应该让学生再读一读这句话,让他们自己再去发现关键词,从而有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在讲到“詹天佑不怕困难……勘测线路。”这一句时,我就让学生读,然后学生自然就发现了“毅然”这个词,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到詹天佑的那份决心。
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开凿隧道”时,我引导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从读中了解詹天佑设计的方法,用画一画、讲一讲的方式来理解开凿的方法,但是画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问题,可见这里确实是一个难点,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能够自读自悟,或者干脆可以让他们组成学习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读一读、画一画,这样就算个别学生出现了问题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这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课堂上所应该倡导的,以学生带动学生的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包括理解不能用竖井开凿法来开凿、工作要精密等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说。以小组汇报的方式,说说自己在画工程图的时候的感受和遇到的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等等。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他们一定可以将所有本来老师要讲的都能体现出来。当然,在之后我改进了导学单后,我发现有学生在导学单上已经画上了开凿隧道的方法,因此在之后的试上中,我因势利导把这些同学画的图在幻灯片上出示,并邀请他们上台讲一讲。还以“记者会”的方法,让台下的同学来提问,令我惊讶的是,台下的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义,有些问题甚至连我都没有想到,比如:“竖井开凿法的实施中应该注意什么?”台上的同学在经过讨论和思考后回答他,“同时施工的队员要在一个水平线上,不然如果歪掉就无法正确凿通,反而浪费时间了。”可以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和回答都是一种学生思维的解放。
确实,课堂上我们本应该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和谐、平等、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这样学生才更容易参与到课堂中去,真正做到“解放双手和大脑”。
三、抓住课堂生成,珍视学生个性反馈
在备课时,我总是担心学生“不按套路走”,这其实也是青年教师最担心的问题,万一学生的回答不是自己想要的,跳脱出了自己的“掌控”怎么办?其实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老师要做的不是“掌控”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思考都是不同的,更何况语文课堂中的生成都是宝贵的一次思维火花。比如在第二次试上时,讨论到“詹天佑常常勉励工作人员……”这句话时,学生能够很好地抓住重点来体会,但依然是在重点词的把握上和我预期的有所差距,有些着急的情况下,我以自己读、点红的方式来让学生发现“不能”“不应该”,似乎有点太过着急了。这种情况其实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学生如何解读文本的机会,学生没有能够细化句子说明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或者他们不知道如何表_,这个时候就应该是“授之以渔”,可以让学生读读看这句话,有没有哪个词语让你想强调的,为什么要强调?既然“解放课堂”那么,课堂中产生的问题就可以顺势在课堂中解决,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这样在每节课的细节中不断渗透,那么学生就不仅学了学习方法,更在当堂课就运用了。
四、留出空白,让课后作业成为学生拓展之地
在最后的“人”字形线路的教学一直是本课的重难点,我尝试用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虽然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但是这缺乏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过程。我又尝试多花点时间,让学生读一读,再小组合作探究一下是怎么设计怎么开的,但是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一节课里根本无法完成。接着我又尝试,让已经弄懂的学生上台演示,表面看效果是不错,但其实坐在下面的很多学生只是“看个热闹”,他们其实根本没有明白怎么一回事。
因此,我想既然这是个难点,为什么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呢?一节课如果没有“留出空白”,怎么能让学生有更多创造呢?不如先让他们初步了解一下,然后留更多的时间在课后,让他们再去读读,多接触文本。在课后学生就可以更自由地进行交流、讨论,再画一画、讲一讲,这样就有足够多的时间来探讨。在第三课时的时候,进行汇报学生就有一个充分思考的过程可以呈现出来。
陶行知先生曾说,一切以儿童为中心,他更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教会学生怎样去学语文,怎样去用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同样,我也希望在每一节课中更多的揣摩,怎么样营造一个“会学习”“解放了”的语文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经验:
一、以多种渠道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1.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活动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教室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一旦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上课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戏剧表演等。
2.以极富创意的课文导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经验的老师,是非常重视导课的,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时因地而定,一般有这几种方法。
(1)诗文名句导课。巍巍中华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伟大诗人和词家,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课文,能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以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我以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为引语,使学生感受那种渴望失地却又不能施展自己抱负的满腔爱国热情,为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设情境。
(2)设疑造成悬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如教学《像山那样思考》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请一位学生说说对狼的印象?(生答:奸诈、狡猾。)那么是否能把狼赶尽杀绝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本文,看看本文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这个导语的好处就是巧设疑问,引起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用讲故事作导语。课文中往往节选一些小说作为研习的文本,上课时以选入的文本为中心,联系前后内容系统的把情节交待一下,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例如教读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可以在一课前把前五回的情节系统的介绍一下,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在小说中的地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语文课上,可以到网上找一些相关的图片,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学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时,我在上课时,先出示一些西部落日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自然景色的特点,然后说:“作者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色,想到了哪些古迹?”这样很自然的进入到“怀想古迹”部分的分析中,也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特定的教学情境。
3.驾驭课堂进程,注意课堂调控。
课堂调控,一般包括进程节奏的控制、气氛的适当调节和学生注意力的调适等几个方面。
(1)调控课堂氛围。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的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个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不是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促思维。教师应对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2)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所以,新课的讲解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简练的语句,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部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适当点拨,或引导学生再探究,寻找到结论,发展智能。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表意见,使他们获得的不仅是书本知识,同时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熏陶。教师还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至终兴趣盎然。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当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种鼓励最好是不定期的、看似偶然的。在某些活动中,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的形式,由其他组员带动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例如在表演课本剧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都参加,不能让某些学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4.课后延趣
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的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比如在教学鲁迅的《祝福》中,可以让学生课后编写祥林嫂的生平简历,或者展开想象,假如祥林嫂生活在二十一世纪,重新为她设计一下命运,课后在班上交流,看谁写的生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使学生对所学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二、培养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语文的兴趣
1.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
中学生有许多兴趣、爱好,他们喜欢踢足球,喜欢下棋,喜欢唱歌跳舞,喜欢看课外书报,喜欢看电视……可就是不喜欢读书。究其原因,课业负担过重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老师们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的数量和提高作业的难度,挤占其它学科的时间进行“查缺补漏”;白天需要起早摸黑背课文,晚上还要夜以继日写作文……学生承受着学习的重负,失去了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学习其它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的头脑早已被课业的重负压昏了,早已厌倦了这样的读书方式,还有什么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我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入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适当的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有益的活动,感到学习不像做苦力一样难于承受。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学习的兴趣也逐渐激发出来。
2.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兴趣。
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得到满足为止。因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
(1)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结合学习内容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等。如教完的《沁园春•长沙》一课,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诵,举行诗歌朗诵会,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诗歌或散文朗诵给大家听。
(2)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
(3)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机会。创办班级板报。学生自由组合,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忙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为发挥学生语文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4)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如开展“中学生是否该早恋”辩论赛。因此,有人把课外活动又叫第二课堂,其实,语文学习中的许多硕果都是在第二课堂中取得的。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柏拉图说过:“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教师”。这些话都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和重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动力作用,千方百计地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使学生能自觉、持久、主动地学习语文。
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初中音乐课程改革教学比赛,并且意外地获得了优秀课证书。对于我们这样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确实不易。历时三天的比赛,我除了上好自己的一堂课之外,还认真地聆听了其他老师的精彩课堂演绎。课间、课后我和老师、评委们进行了密切的交流,热烈的讨论。我们一致认为,此次比赛整体是成功的,有很多精巧的课程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精彩的课堂教学。除了我们的音乐专业教师过硬的艺术素养和较高的音乐技能以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相比于当前的国际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发展形势,我们的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才刚刚起步,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也有待提高。
我们参加比赛的~山培英实验中学的学生互动积极性高,组织有序,探究效率高。这得益于~培已经进行了三、四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但我觉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比赛回来以后,我认真地把我参加的国培的乡村教师网络与校本研修的视频课程又学了一遍。真是受益匪浅。
我认为,要打造高效音乐课堂应该做到内外兼修。
一、内功的修炼
1.教师自身音乐艺术素养和音乐基本技能的修炼
在这次比赛中,有很多年轻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是比较高的,而且制作速度也比较快。但是在十六堂课中只有四、五位老师使用了钢琴,范唱的时候也有几位老师唱得不在调上,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生难点视唱的时候用了十多分钟,学生始终唱不准,但她却不用钢琴来帮助学生找准调,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效果。我想,这应该是由教师的基本功缺乏造成的。我在观看国培视频课程时,看到了全国音乐教育名师大讲堂中的深圳北环中学的刘鸿英老师在上《唱脸谱》这一课时,面对陌生的而且学过这一课的学生,她却临时改变了教学目标,让学生把这首戏歌唱得有模有样,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她不但钢琴技术娴熟,京戏动作到位,而且她还把京胡拉得出神入化,让人不得不惊叹她的功底之深厚。
2.对音乐教材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的了解和掌控
音乐教育名师大讲堂视频中的北京第八中学的特级音乐教师李晨老师在《唱响国歌》一课中,准确把握教材,从音的色彩导入,介绍了国歌的音乐体裁、创作背景、词曲作者、从歌曲诞生到最终被宪法定为国歌的曲折历程,最后让全体学生和听课老师一起慷慨激昂地唱响国歌,课堂在高潮中结束,让人感触颇深。李晨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深透,把一堂我平时觉得没有什么内容也不吸引学生的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兼容了欣赏和技能训练及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国歌有关知识的同时激情满怀地唱好了国歌,达到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的目的。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比赛中的钟韵老师在教授初中音乐课程《雪绒花》这一课时把课题故事化,主人公在不同环境中唱这首歌的情感的变化,学生极有兴趣地、深入地理解了《雪绒花》的创作背景和深刻内涵。这种故事化的教学方式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审美心理,使他们有认同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二、外功的修炼
外功的修炼在这里指在音乐课堂中熟练掌握多媒体的运用,使信息技术与学科的高度融合。
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音乐课堂教学来说就好比新娘穿上了婚纱,更加光彩照人。婚纱设计得好新娘更漂亮,信息技术运用得好课堂就越高效。作为音乐教师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熟练掌握课件制作技术,特别是PPT的制作
文本编辑,图形图片处理,音频剪辑,音、视频的混缩,简单的曲谱制作,特殊需要的时候音频视频的录制等等,使自己的课件做到文字简练、图形图片精美、音视频清晰、结构精巧、互动性强。这些十年二十年前我们不敢想的技术技能都应该是当前每一名合格音乐教师的基本功,这是高效课堂的技术保障。
2.提高自己的艺术与人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需要,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更新观念,使自己的课程设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才能使课程教学更科学、更直观,更易于接受。
当然,我们要注重平时的素材的积累。随时随地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我们课堂教学所需要的音、视频素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些信息的获取、处理、管理,都要求我们平时不断地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只有我们能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融合于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的音乐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我认为,内功和外功就好像是音乐课堂的两个翅膀,只有在两个翅膀都羽毛丰满时,我们的音乐课堂才能真正地腾飞。
【摘 要】构建课堂内外相融合的新教学模式,要从理论、实践、技能、练习等方面综合考虑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兴趣、特点入手,加强体育课堂内外的融合,打破体育锻炼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形成健康参与运动、坚持参与运动的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堂内外;新模式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体育锻炼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潮流,运动已成为大部分人每天的“必修课”。高中体育教学也应打破课内、课外的约束,培养学生健康运动的观念,使其在课堂内外都具有积极的运动意识,以缓解高中生面临的高考压力、学习压力等,使其在体育运动参与中获得愉悦、放松和健康。
一、课堂理论教学课外练习实践的教学模式构建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理论教学往往被忽视,老师在教学中最多提一提,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意义、目标等知之甚少,缺乏体育教学参与的自觉性。课堂、课外的结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变学生的思想,避免其一味的投入文化课的学习,而忽略了自身的健康。其次,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学生个体的运动方式,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快乐。例如《自觉参与和科学锻炼》教学中,先通过运动的理论知识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参与的必要性和益处,再结合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参与运动。教学中老师提出部分学生肥胖的问题,有些人胖但给人感觉很匀称、很健康,这类人是不是爱锻炼呢?有的人肥胖,给人不灵活、反应迟钝的感觉,通过体育运动能否有所改善呢?有的同学经常参与跆拳道、游泳等运动项目,他们在生活、学习中与不爱运动的学生有何区别?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讲、师生讨论、问题引导等方式让学生明白体育运动的积极意义,再结合不科学锻炼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树立持续、科学参与运动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运动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在课外,学生会被老师的运动理论所感染,发掘自身的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在自觉参与中寻找运动的快乐与自信,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将得到飞速的提高。
二、课堂学习技能课外提高技能的教学模式构建
体育技能的传授一直是高中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逐渐的要求淡化体育教学的竞技性,要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快乐,取得更大的身心健康提升。这一教学理念不再把体育技能的掌握放在第一位,但也绝不能忽视,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的结合课堂内外进行体育教学,协调体育技能教学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冲突。此外,高中阶段体育课时安排较少,学生、老师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都不够,学生希望节省时间写作业、学文化课,老师希望“停了”体育课,上“主课”,虽然高考的制度不断的改革,体育在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短时间内还是改变不了体育课不被重视的局面,在很少的课时内,若集中学习体育技能,并对其进行练习掌握,势必学生的运动量会很大,容易使学生事后产生较强的运动疲惫感,失去运动的快乐和兴趣,因此要利用课堂内外结合的模式将学生的运动量分散开来,例如《球类运动》教学中,对于篮球教学各种技能的掌握放在课堂上学习,通过讲授、示范、指导学生练习体会动作要领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同时纠正和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习惯。在课外,可以引导学生组织篮球活动小组、开展篮球比赛等,使有共同运动爱好的学生一起运动,共同进步,在快乐的运动中获得篮球运动能力的提升,同时获得身心的健康,感受到阳光体育、快乐体育的理念。
三、课堂引导课外实现的教学模式构建
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对学生的运动思想、运动行为、运动习惯等进行引导。例如,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当老师号召成立一个羽毛球活动小组时,就会有许多学生参与,有部分学生其实并不是对羽毛球有太大的兴趣,只是带着对老师的“崇拜”参与其中,这么多学生的参与就会形成一种浓烈的运动气氛,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也较能获得快乐感,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也更为容易。其次,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合理、科学引导,注重课堂引导的方式方法。例如,应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课外参与体育运动,首先榜样的选择要有“说服力”,榜样学生或老师自身的运动能力要很强,且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够吸引其他同学以这个榜样为中心,团结起来参与运动,研究运动的最佳途径、最科学方式,使全校学生对体育运功参与的兴趣迅速提高,同时愿意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等。例如,在《游泳运动》教学中,运动榜样首先要有较好的游泳技能,在课外活动中才能有效的组织、指导其他学生参与运动。再次,课堂引导的方法多样,课后实现的形式多样,在体育教学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灵活的应用课内外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例如,课堂引导学生组织体育活动小组,但有些学生不喜欢参与集体运动,对参与活动小组有极大的排斥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老师要通过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结合学生个体特点,为其“量身打造”课外体育运动计划,让其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逐渐的适应运动带给人身体、心理的放松、快乐等,再慢慢引导其参与集体运动,在运动中感受合作、竞争、努力等,使部分学生逐渐的克服内向、自卑等不好的性格,使他们积极向上,充满阳光、活力。
体育教学课堂内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除上述策略外还应注重学生运动思想的培养和发展,学生有了运动意识,才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脱离老师的“监督”而产生主动参与运动的行动,这样课堂内、外的融合才能更完美。
摘 要: 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语文的课内外有效延伸,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注重当堂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后自然延伸,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注意到,在这种三位一体的新型学习方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居于首要位置的。因此,每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可以说,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前提、基础。只有学生自主学习效率高、成效高,才能为后来的合作、探究创造条件。就好比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合作、探究就成了“空中楼阁”,是不可能真实存在的。因此,每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手段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语文是一门注重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的学科,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社会人生的“大语文”背景下学习语文。只有语文老师注重了语文的课内外有效延伸,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才会养成,语文素养才会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才会增强。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一堂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从中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过程就轻松愉悦,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反过来也是如此。所以说,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有许多,在小学阶段,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那么,如何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呢?
要想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需要从许多方面出发考虑,方式方法也有许多,可谓“一言难尽”。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本着模拟生活,开启学生生活经验之门的原则,通过多种手段触动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的神经,那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不再是难事。就小学阶段的学习来说,综合使用多媒体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是很好的办法。
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的时候,语文老师就很有必要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视频或是展示图片,让学生对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的风光有感性认识,以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才有可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更好地领会文章主旨。
二、注重当堂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受年龄阶段的特点影响,小学生在课堂上是没法做到长时间保持专注的。因此,为了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注重当堂训练达到如上目的。从新课改理念来说,注重学生的当堂训练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这样,学生既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保持足够的专注,又能通过“做”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体会到自主获取新知的快感。此外,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是合作探究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的过程。
通常而言,新课改模式下的课堂当堂训练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后的训练。这部分的训练以扫清文字障碍,大致把握文章内容为主。二是学生精读文本之后的训练,这部分的训练内容就应该以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把握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的写法等内容为主。这两个部分的训练应该是有层次高低之分的。三是在课堂结束阶段,为了验证教与学的效果而进行的训练,这一部分的训练既有巩固学习成果,又有检验、查找缺漏的作用。此三个部分的训练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巨大。
三、课后自然延伸,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单纯靠课堂的学习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只有拓展语文的学习空间,形成“生活处处是语文”的观念,在“大语文”背景下才能真正学好语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好课后的自然延伸,通过课后的延伸拓展课堂学习的外延,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陶冶高尚情操,养成课外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后自然延伸意义重大。那么,什么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后自然延伸呢?这是一个不得不辨析清楚的问题。所谓自然延伸当然不能是那么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东西,因为这样的学习是无法形成对课堂学习有效补充的,是不能使得课堂学习获得深入的。好的自然延伸应该是从课堂学习的内容出发,与学习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比如说从课堂学习出发,再读一些文章作者同样风格的文章或者是同一时期同样风格的文章,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既丰富课外的知识,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比如说对于那些节选的文章,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原著进行整体阅读,这就是最好的延伸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师生的平等对话已有所体现,但“生生对话”还没引起重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更自由更充分的发展。语文教师只有在课前预设、课堂生成、课后反思过程中充分关注“生生对话”,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平等对话,才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教学实效得以提高,语文魅力充分展示。
一、“生生对话”需要在课前预设中关注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要求语文课堂重视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立足社会生活,开辟学习资源,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彼此间对话。因此教师课前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因素,围绕“生生对话”来进行课前的预设。
教学问题是课堂教学主题,也是学生挖掘文本的牵引力。教师在预设教学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能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对话时有话可说。预设的问题要学会换位思考,既要从学生实际年级和年龄阶段出发,又要结合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知识层面和心理因素。如在设计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的教学内容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结尾三段在文中的作用,教师在预设中就换位思考来提问:“同学们,文章最后三段写了什么内容?如果删掉它,你觉得作者的情感上有哪些缺失?请说说你的理由。”设计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从而产生对话的空间,抓住文中的材料和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只有充分体现生本意识,具有弹性和灵活性,才能够真正有利于“生生对话”的开展,学生学习兴趣会更大程度上得到激发。
二、“生生对话”需要在课堂生成时引领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是新课改所特别关注的,教师要创设好对话的情景、明确对话话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辩驳他人的观点。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形,此时教师千万不要让它轻易滑过,要善于紧密围绕生成性问题激发和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对话在文本教学的展开中推向纵深。教师决不能做一个旁观者或和事佬,而应该是一个善于激励的引领者,以创造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展开并深入生生对话,以多元化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生生对话。
在讲授《明天不封阳台》的主题思想时,我问学生:“同学们,这只鸽子对我如此的防备,且惊恐万分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大都围绕“因为它受伤了,怕有人伤害它”回答,紧接着我追问学生:“请大家结合生活谈谈对‘它对人类提防戒备’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有学生讲到“人类应该爱护大自然”。我就抓住这个难得的生成问题问学生:“生活中你怎样‘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呢?”这一问课堂里马上热闹起来,有学生回答道:“文中说道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龟裂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所以我觉得我们人类应该不乱砍乱伐,应该保护动物,与动物交朋友,多跟动物接触,平时多种植树木。”“是啊,我们学生还应该做到不践踏草坪,提高素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乱扔垃圾,做一个文明的市民。”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能促进“生生对话”的开展,“生生对话”同时也能促进课堂生成的深入。课堂生成不是教师催生出来的,而是在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中妙手得来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相互的对话中更能够得到勃发。
三、“生生对话”需要在教学反思中重现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每一堂课之后教师都需要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此时让课堂上的“生生对话”再现,是对课堂教学中“生生对话”过程的再次审视和提高。教师可以针对课堂中“生生对话”的内容进一步补充,对存在的问题更深入地思考。以下是《背影》课堂教学片段:
师:四次描写父亲“背影”的内容,同学们读出了怎样的情感。(生成问题)
生1:第一次和第四次我读出了父亲的辛酸和生活的艰辛。
生2:第四次我读出了作者的自责之心。
生3:第二、三次我读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生4:我读出了父子情深。
师:好,我们读最后一次“背影”,联系生活谈谈感受。(再次生成问题)
生5:我读着读着不禁想起了父亲,我想作者跟我有着同样的心声:“父亲,你还好吗?”
生6:承载着悠悠的思念,带着儿子对父亲最诚挚的爱,一行行字跃然纸上。生活中,父爱是无言的,我们往往会忽视父爱,父爱如山,需要我们用心品味。
反思:这节课围绕“背影”展开对话,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人数也较多,尤能紧扣“流泪”深入交流,从小处入手分析这世间伟大的亲情。虽然这节课学生的对话发言比较多,这也是学生与文本内心的对话交流,但生生之间实质的对话却较少,还没有提供一个更好的话题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相互补充和提升,更缺少相互的质疑和辩驳。
“生生对话”可以让学生真正在对话交流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作为教师要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这是对“生生对话”开展的最有力的保证,在今后的教学中过程中“生生对话”应贯穿课堂内外。
摘 要:创建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第二课堂,是应用文写作课学习的补充与深化。本文提出要针对第二课堂的特点构建学习平台,实施第二课堂内涵建设,并从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二课堂的特点、第二课堂内涵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第二课堂 学习平台构建
应用文写作课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因其实用性、工具性及综合性强的特点,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在写作基础的普及上初见成效。受教学课时少的限制,如何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课题。
一、第二课堂的作用
应用写作水平的提高,需创设丰富的实践环境。只有课堂教学难以弥补写作素材的缺失及训练时间不够的短板,为此在第一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拓展学习环境,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创建第二课堂,即“内外兼修”,这样既满足教学之需,又弥补了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学生打造了由教室到生活的大空间学习环境,是应用文写作课学习的补充与深化。
二、第二课堂的特点
1.学习平台广阔
首先依托校园网学习资料,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课下线上学习。其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及社会活动开展学习,融写作任务于广阔的生活,学习平台由小课堂转为生活大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视角,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
开展第二课堂学习,是从教师讲授为主转为学生自主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及主动性。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要确立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实践性强
第一课堂的学习,写作材料多是通过教师提供素材间接获得,而第二课堂的学习学生要通过活动创设写作情境,亲自参与活动才能完成素材的积累,即获取素材的渠道是直接的、主动的,不参与实践就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4.不拘一格,生动灵活
在第二课堂,写作形式不只是借助笔和本,可以书写电子稿件,在电脑上学习排版,练习文种格式。其次学习任务与活动融合,将静态的学习变为动态的,生动灵活,更加适合高职学生。
5.提高综合素养
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学生要确立活动项目,开展活动实施,多角度地锻炼口语表达、组织合作、文种写作、竞争意识和抗挫折能力,为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三、第二课堂内涵建设
1.第二课堂学习平台内容建设
以应用文写作课程标准制定的学习任务为准绳,借助任务驱动,确立第二课堂学习任务。它是第一课堂学习的延续或补充,学习内容要求做到四联系,即与第一课堂教学任务紧密联系、与校园生活紧密联系、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与专业学习紧密联系。如根据课程标准应用文写作教学有12个学习任务,分为六类,包括日常应用文、求职竞聘文书、事务文书、会务文书、礼仪文书、职业岗位文书,学生可从这六大类中任选两个学习项目。
2.组织形式及实施方法
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可借助多形式载体,如校园网及各类活动,学生单独、团体学习均可。在生活中借助各种情境开展写作,如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寻物启事、观影及文体活动海报、请假条、借据等。在社团、学生会纳新工作时开展招聘启事、竞聘演讲的写作,纪念重大节日时开展征文启事、各类征文的写作,进行联谊活动、晚会时的发言稿、主持词的写作,开展社团、学生会、班级团体活动时的计划、总结等。其次参加课外社会活动时可开展写作的文种有与订单企业座谈的迎送词、敬老活动时的讲话稿、专业实习报告、求职应聘时的求职信、简历等。
实施要求:开展第二课堂学习时,学生需递交学习计划,告知学习任务,学习时间为一学期,与第一课堂学习同时间结束。实施过程中要留存材料,包括文稿、活动照片、视频资料及相关证书等。
3.学习情况监管督查
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时间期限为一学期,学习任务根据兴趣自选两种。由于学习周期长、监管不力易导致流于形式,为此要定期开展学习情况监管与督查。建立小组长负责制,将学生分为5~6个学习小组,组长开展学习情况记录,定期督查汇报,完成初步监管。教师进行深度督查,学期初上交学习任务书,学期中检查学习参与实施情况,对未及时进行学习的人员开展督查,引导计划的实施,对检查情况及时公开并评价反馈,学期末开展学习材料验收。
4.评价考核
第二课堂的顺利实施,建设与考评结合至关重要,只建不考学生重视不够,考核不细达不到成效。具体做法如下:开课之初明确理念,使学生了解课程考核方案及考评方法,明确第二课堂学习目标及重要性,认识到它不是可有可无自愿参与的任务,而是必须进行的学习内容,是整学期学习任务的一部分;公示考核方法,第二课堂学习纳入学生学成绩考核,占比五分之一,考核分三段进行,初期任务书的制定、中段开展实施及期末现场考核,学生要现场陈述活动事实,展示活动资料,教师开展验收并公布考评成绩。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摘 要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广。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并在全世界各国得到了推广,它基于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深受师生欢迎的教学模式。该文对翻转课堂的文献进行研究,综述了翻转课堂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我国高校实施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翻转课堂 英语教学 自主学习 教育信息化
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最初是以哈佛大学Eric Mazur教授所倡导的同伴教学(Peer Instruction)为雏形。
翻转课堂概念的最先提出是在2007年,由美国的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n 和Aaron Sams提出来的。这两位老师把自己的讲课录制成视频来帮助缺课的学生,以便他们能跟上其他学生。同时,他们利用PowerPoint或其它软件录制课程视频,然后放到YouTube上供大家观看。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不仅缺课的学生会观看视频,其它没有缺课的学生也会通过观看视频来巩固所学。这个过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并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作业来指导学生。另一个变化是,他们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重点是放在教上面,而现在,教师把学生们分成小组,并通过观察来确定哪一组的哪些学生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最先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是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最初他为了指导亲戚小孩数学而录制教学影片并上传网络 。后来,他在自己的TED talk中提到了这一概念,并提供了各种学科主题的学习视频。通过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学生可以在家看课程视频,到学校里做家庭作业。很快,可汗学院成为教育者实施翻转课堂的获取相关资源的主要阵地。其它类似的还有Code Academy, Learners TV TED Talks 以及TED的一个新的分支叫做TED-Ed, YouTube, Teacher YouTube, Vimeo, itunesU, PBSmedia, Annenberg Learner和Open Education Resources(OER),这些组织机构都是翻转课堂教育资源的热门来源。
创办人萨尔曼・可汗(孟加拉裔美国人)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学士与电机硕士学位,以及哈佛大学的MBA学位,曾从事金融业。为了帮助住在远处的亲人,他试着把自己的教学影片放上网络,主要是在YouTube网站。由于受到广泛好评,相关影片观看次数急速成长,受到鼓励的萨尔曼于2009年辞去工作,全职从事相关课程的录制。目前已有自己的独立网站。该机构曾获得2009年微软教育奖,2010年谷歌“十的一百次方计划”教育项目的两百万美元资助。 可汗学院的相关教学视频部分已经在中国的网易公开课中获得翻译。
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是萨尔曼・可汗在2006年创立的一所非营利教育机构。机构通过网络提供一系列免费教材,现于Youtube载有超过5,600段教学影片,内容涵盖数学、历史、医疗卫生及医学、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经济学、宇宙学、有机化学、美国公民教育、美术史、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及计算机科学。后来影片内容慢慢扩及各科,成为今天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至今,每月都有超过百万名学生会上网来使用可汗学院,影片点阅次数高达四亿七千万次,影响力愈来愈大。
爱达荷州在2011年立法通过,中学毕业47学分中的2分必须为线上学习课程,而2013年可汗学院的课程会在二十多所公立学校采用。
2013年开始,可汗学院开放给世界各国,将其本站翻译为各国自身语言,完成后并可以随时进行多语切换,从而提供全球一致的学习体验。“台湾关键创新教育协会”为华语地区的主要推动者,目前“可汗学院中文翻译计划”共有超过500名志愿工作者投入,并持续招募翻译及校对者。
克林顿戴尔高中(Clinton dale )是翻转课堂实践的一个典型案例。2011年,在美国的密歇根州,克林顿戴尔高中的教师们在所有的班级里实施了翻转课堂授课。校长Greg Green努力帮助教师们推行翻转课堂计划。他同社会学课程的教师们一起研究翻转课堂。用同样的教材和作业对两个班进行试验,一个班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授课,另一个班则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在翻转课堂的班级中,有许多原先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有些学生甚至多次不及格。20周后,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班级超过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并且,翻转课堂班级的学生成绩没有低于C+的,而之前1个学期该门课程的不及格率为13%。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班级则没有变化。
克林顿戴尔高中之前在美国当地是被列为全州倒数5%的学校之一,而当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后的第二年,该学校的排名上升到正数第九位。英语课的不及格率由原来的52%降为19%,数学由44%降为13%,科学由41%降为19%,社会学则由原来的28%降为9%。
该校2011年以后,学生考上大学的比率由2010年的63%升到2012年的80%。
教师们发现3-6分钟的视频短片对学生是最有效果的。授课利用的听力录音,阅读材料,以及教学视频等资源来自于可汗学院,TED以及其它一些翻转课堂资源网站。
如今,翻转课堂这一概念已经被全世界各国的中学和大学实施和采用。这一想法最开始出现在中学,后来被引入大学。在很多这样的大学里,学生们不但成绩考得更好,而且他们更满意于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的读写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技巧,而这两项是21世纪教学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
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笔者对知网进行搜索,其中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章为7076条。关于“大学”“翻转课堂”的文章为702条。关于“高职”“翻转课堂”的文章为625条。关于“大学英语”和“翻转课堂”的文章为537条。关于“高职英语”和“翻转课堂”的文章为214条。从搜索结果来看,国内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学,而大学相对较少,而在大学中,高职又比普通大学少。关于英语课程的翻转课堂的研究,高职要比普通大学少很多,不到普通大学的一般。
中学方面,目前积极进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的有山西运城新绛中学、重庆聚奎中学和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其中重庆江津的聚奎中学是最先在国内开展颠倒课程教学实验的。
2011年,重庆江津的聚奎中学最先在国内开展颠倒课程教学实验。该学校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其中学课程中实验并取得了较好成绩。这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学者对颠倒课堂的兴趣。聚奎中学的做法是,教师先将制作好的教学视频上传到学校的服务器中,学生在课前通过平板电脑观看视频,而课堂中更多的时候则用于讨论和交流。聚奎中学认为课改总是自上而下的进行,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往往是依令行事,并无多少话语权。课改的制定者对宏观的教育理念研究得比较多,对教与学的现实往往缺乏深入和具体的感知。他们认为应该从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办学特色出发来推进新课改。他们最终借鉴翻转课堂模式,用技术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通过实验,发现的问题有:普遍问题如网速太慢,下载费时,长时间观看对研究,耳朵产生潜在损害;教学方面有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内容死板,语言单调,没有足够时间看视频和完成作业等问题;其它还有管理上的问题以及不同学科所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教改还不成熟,但最终的调查显示,教师们和学生都非常赞同这种模式。
大学方面,翻转课堂在高职英语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而由于英语课程的特殊性,翻转课堂的实施相比其他课程难度更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调动。
(2)信息技术条件还不够完善。
(3)课堂活动设计方面可参考的经验较少。
(4)与高职英语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源非常少。
(5)传统的评价模式难以改变。
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合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翻转课堂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得到了推广。无论国家,无论学科,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翻转课堂模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广大老师和学生的认可。
(2)国内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也很多。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比较多,而大学相对较少。在大学中,高职又比普通大学少。翻转课堂在高职英语课程上的运用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
(3)翻转课堂模式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录制视频需要老师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同样在课前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任务,而这样要占用他们更多的业余时间。学校要为此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完善信息网络。学生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看视频不利于身体健康。
摘要: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小学思想品德课来落实的,是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重要手段。然而,思想品德存在大量的理论问题,这对于小学生来讲会显得很枯燥无味,无疑地提高了教师的授课难度。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这些难点改变现状?下面笔者试图就自己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设计;讨论;指导
“好一个好的方法可以为大家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让人们能够认识到更深层次的规律,从而更加有效地发生改变。”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师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
一、民主讨论的方法
民主讨论的方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导引导下,学生就课堂的主题进行民主讨论,从而完成激发―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情景设计的方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三、现实演绎法
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四、情感感染法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
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由于该课的内容是讲述20世纪80年代一批身处异国他乡的少先队员尊敬国旗,维护国家荣誉的事。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她先让同学们预习了该课,然后让他们运用网络、书籍和搜集家中音像制品等材料,学生的收获远比老师想像的要多。他们在课堂上播放了家里录制的奥运健儿领奖时国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诉说了沈阳五星河体育馆世界杯预选赛中中国足球提前出线时全场红旗翻滚和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动人场面,甚至唱《歌唱祖国》和《红旗飘飘》两首歌曲,从而了解了国旗和国家的关系和五星红旗对我们中国的意义。整堂课中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学生一同表述,有些内容和录像场面使教师们激动不已。
五、意志磨练法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
六、自我教育指导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使他们明确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确性,并确信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从而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明确要求,并有了自觉的愿望,学生就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行为,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把自我教育进行到底。
让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进行自我评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会评价自己是先从认识别人的品德开始的,对自己的评价只能重复教师或家长的看法,已慢慢学会独立评价别人,最后逐步过渡到对自己的评价。
小结
小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我们作为小学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应必须继续坚持以德育为首、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正面教育及德育的实效性,立足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在教育工作中,单一的方法是难以达到教育目的的,它们必须相互补充、配合,以指导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实现教育目的。而且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方法,总结好的经验,把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