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市建筑论文

时间:2022-04-17 03:22:39

导语:在城市建筑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市建筑论文

城市建筑论文:城市绿化建设建筑环保论文

一、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绿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更是改善市民生活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市面临新一轮的更新改造,给城市绿化管理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诉求日益增强,使城市的环境变得更加优美,营造近自然的城市绿地系统,更加适宜人类居住,促使身心健康成为广大市民关注的民生问题,城市绿化可以展现城市的生机活力和城市精神风貌,不仅具备生态环境效益,还应具备休闲、娱乐、美化、生态等社会效益。作为城市建设最具环保,最为活跃的生态系统工程,城市绿化建设还可以防止土壤污染,吸收灰尘,涵养水源,调节温度,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城市污染等,还可以有效防止地下水源不受污染。促进城市市政设施与城市林木和水体的有机结合,能形成城市与园林的完美融合,实现建筑与林木共存因此,认真在城市大力开展绿化建设,通过绿化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的绿化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化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非常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

二、城市绿化建设的现状

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气息浓郁,是中国著名的古都,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和建设宜居城市需求的提升,把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优美宜人、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城市,就要紧紧依托自身自然资源优势和条件,以主城绿化建设为中心,按照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构建城市绿化整体格局,以道路、水系绿化相互贯通,城乡一体为整体格局,以都市圈生态防护建设为基础,打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落实绿心、绿网、绿带的城市绿化生态建设体系,使的绿化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突破,逐步向发达国家先进城市的绿化建设水平看齐。目前,市城市绿化建设总面积达9968公顷,其中公共绿地达183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化面积8平方米以上。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起,市就开始实施大规模城市绿化建设工程,并初步形成了以外环、中环和内环为主体的城市三环绿化建设带。其中:外环主要由防护林组成,面积达415公顷,植树89万株;中环以环城公路绿化建设为主,全长51公里,宽30米的绿化建设带200公顷,植树21万株;内环则主要为城市绿化公园建设,形成了以中山陵园、玄武湖、白鹭洲公园、九华山公园、绣球公园、狮子山和月牙湖等为代表的绿化公园近40个。其中,钟山风景名胜区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老山森林公园属省级森林公园,市级风景区8处。此外,市还有各类名木古树146株,形成了文物古迹与自然风景集中管理的环境绿化保护区13处。近年来,市先后建设了中山门、鼓楼、阳光等绿化广场10余处,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以大面积绿化草坪为主,适当栽植花、草、乔、灌等,基本实现了四季常青的城市绿化目标。于1997年8月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已初步形成了山、城、林、水融为一体,点、线、面纵横结合,大、中、小协调配套,功能齐备,分布合理,效益显著,风格独具的城市绿化建设新体系。总的来说,市城市绿化建设事业改变了过去城市绿化建设仅供少数人玩赏的消费性质,逐步向建立大环境生态园林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全社会自觉参与的环境工程。城市绿化建设的规模、数量、水平和质量都不同程度地提高,绿化功能显著发挥,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城市绿化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绿化建设是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市的城市绿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起点低,速度慢、品位低、质量差,与绿化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的差距还比较大。市的城市绿化建设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绿化建设整体规范不够科学

城市绿化是一项整体工程,目前市绿地建设在总体结构上未充分统筹规划,未从建立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的角度来构筑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存在重形式轻生态,与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结合还比较薄弱,未充分从整体上考虑塑造城市风貌、体现城市特色的需求,与国外城市相比,人均公园绿地指标差距较大;同时公园绿地在城市中分布不合理,存在服务盲区,不利于城市居民出游和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在城市绿地的复合功能,只注意到其供人类游憩和观赏的功能,而很少关注其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功能。另外绿化建设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政府主管部门难以管理、调控与掌握,致使一些绿化建设项目不达标,质量不合格,造成城市绿化整体美观效果不够好,城区内绿化建设工程,房产开发商,对住宅区域进行绿化时,出于利益考虑,没有很好的规划,为了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对绿化建设胡乱应付,绿化建设项目工程没有经过正规绿化建设设计资质单位设计,品位低,质量差,效益低,功能不全。

(二)绿化整体结构欠缺合理性

21世纪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模式是城市与自然融合,城市坐落在自然之中,城里有河、河中有水、水里有鱼、岸边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恢复人类与自然的本来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城市绿化综合开发、管理与治理的力度不够,导致了城市绿化管理效果不够好,脏、乱、差现象异常突出。目前,城内的河流,几乎都成了排放污水与垃圾的臭水河,不仅水质不好,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绿化整治效果不够理想,给广大市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加上受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老城区绿化建设相对比较薄弱,造成了绿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于绿化建设的整体目标来说,把周边地域生态环境要素引入城市,创造构筑“绿色城市”空间网络是一个城市宜居环境的重要表现,目前的绿地系统结构仅仅局限于城市建成区本身,城区绿地与城郊绿地、市域绿地之间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而且城区各绿地斑块之间仅靠道路环线的联系也是远远不够的。

四、强化市绿化建设管理的对策研究

城市绿化建设工程是一项十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从城市各分区绿地系统的连续与沟通、城市绿地功能的发挥与展现、市民休闲游憩生活空间的创造、精神心理健康环境的营建以及环境文化的塑造等方面,根据城市科学生态发展的特点和绿化建设的现状,来形成整体统一、联系有序、相互协调、均衡发展、科学生态的城市绿地系统.

(一)实现城市绿化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的统一

城市绿化作为城市环境的一功能性外衣,它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展示城市文明的一个窗口,更是生态城市设中追求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城市的绿化,首要意义在于生态,美观是其次。城市绿化的最终目标是改善的生态环境,的市容容貌,以“绿”为中自然景观为特色,增强市城市绿化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的统一。修复绿化的自然生态结构,保护物种群多样性,植物配置实行多元化。以乡土树种为主,科学配置乔、灌、地被、草植物,形成多姿多彩、层次分明、内涵丰富、具有特色风光的园林景观和生态功能圈。改善城市中人与绿色、生物与生物、生物无机环境间的多元关系,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构筑城市森林,努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市,包括公园、花园、植物园、动物园、城市街道、路旁的树及其它植物;河、湖、塘、池边的树木及其它植物;居民区、公共场所、机学校、厂矿、部队等庭院绿化、街头绿化;林带、郊区森林、风景区、国家公园等。

(二)实现城市绿化建设区域性体系建设

一个城市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体现在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上。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色优美、独具特色、功能齐全的城市绿化体系,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生态体系,宏观的城市绿化系统是城市的区域生态协调、大自然生态平衡和生物圈保护,微观的城市绿地主要是城市公共和住区的绿地,是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绿化建设首先是在宏观上解决城市与大地山水格局的关系,形成完整、高效的城市生态基质。加强城市与市域各县、镇的绿地系统联系。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更是大地景象中自然生长的一部分,除了在市域范围内进行绿地规划,同时也要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整治和保护,注重保护和利用市域范围内的农田、森林、防护林体系、果园和风景区、湿地、水源地等,要统筹兼顾,根据其自身生态系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使其与城市绿地系统相融合,将其纳入城市绿地结构网络之中。其次,从微观的角度上,在城市绿化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素质管理、高效率绿化的城市绿化建设方针,完善其综合应用功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努力建设促进绿化建设管理与城市全面发展统筹协调发展,使得管理科学合理、绿化美观宜人,不断提升市的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实施城市形象建设和品牌建设,突出城市特点。

(三)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城市绿色系统

城市建筑密度大,人口集中,用地紧张。如何拓展绿化空间、增加绿量和绿化覆盖率、提高城市整体的绿化水平,直接关系着城市绿化的整体目标,追求单纯的景观效果,会造成城市绿化建设不够科学,不够合理。在城市绿化建设,要结合的实际,通过多样化、多层次化的特点来丰富绿化的形式和内容,大力开展立体绿化,将城市绿化从地面延伸到楼顶、阳台、桥体、墙体、栏杆等,使绿化从平面走向立体,进一步拓展城市的绿化空间。通过门庭垂直绿化、庭院棚架绿化、高架道路绿化、天桥绿化等立体绿化形式,不但增加绿化覆盖面积、提高绿视率、增添建筑的艺术效果、增加城市及园林建筑的艺术效果、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小气候、发挥其生态效益及美学功能,而且可以增加景观和生态效应,使之与环境更加协调统一,生动活泼。具体说来:例如利用攀援植物可以美化建筑、雕塑;可以利用家用阳台和窗台摆设盆花,常用绳索、竹竿、木条或金属线材构成一定形式的网架、支架,选用缠绕或卷须型植物攀附形成绿屏或绿棚;利用吸附式的攀援植物发展立柱式绿化依附主要为电线杆、路灯柱、高架路立柱、立交桥立柱等。选用棚架式的绿化,依附物为花架、长廊,供居民休息和谈心,与周围的环境在形体、色彩、风格上相协调,形成别具一格的植物景观;为墙面进行绿化,利用攀援植物把篱架、矮墙、护拦、竹篱、铁丝网、围栏的绿化以茎柔叶小的草本和柔软木本种类为宜,如笃萝、香豌豆、牵牛花、络石等。在庭院和居民区,应充分考虑攀援植物,把铁丝网等硬性单调的土木构件变成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绿色围护,附壁式为最常见的垂直绿化形式,依附物为建筑物或土坡等的立面,如各种建筑物的墙面、断崖悬壁、挡土墙、大块裸岩等。充分利用攀援植物造景的特征,创造出优美的园林意境,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拓宽城市绿化空间的有效途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必须以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为根本,市的绿地建设只有结合城市自身的地域特点和人文情况进行建设,才能使绿色生态成为城市及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生态服务,宏观上强调城市绿地规模的科学合理和城市绿地的连续有机;微观上应强调城市绿地的精神生态建设,从环境文化的塑造上体现城市文化特色,营建生态性强、结构稳定、景色优美的绿色植被体系。

城市建筑论文:我国城市住宅建筑节能论文

一、建筑耗能的现状与节能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新兴的城市和拥挤的人口,采用的是学习或者抄袭西方的建筑来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确实是一个好的方法。但科技在进步,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前的建筑越来越不符合人们对住房的要求。气候的变化带来许多问题,我国居民大部分分布在北方,因此,夏天时需要有一个更好地散热空间与传热机制,冬天时,则需要更加充足的阳光照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求有更大的绿化面积,由于尚未规划的建筑以及材料的使用并不是处于对环保的考虑,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冬暖夏凉、照明设计的要求。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必须对城市建筑进行节能减排的设计。

二、影响建筑节能的因素

2.1建筑产品不合格

我国的现代建筑起步晚,建筑规划不合理,且大部分以实心黏土砖为主。建筑产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空间上的固定性、体积的庞大性以及其多样性。为了达到建筑保温的这个目的,在科技不发达、建筑设计不规范的条件下,我国主要采用的材料为实心黏土砖,但这样造成了极大地资源浪费。为了保证建筑的稳定及其节能,对墙体的设计有着许多的做法,如粉§煤灰等空心砖的使用就是一大创新,加上钢筋混凝土对墙体|的加固,既解决了建筑的稳定又节能。这是否意味着问题的解g决,技术的进步呢,其实还有许多地方为了片面的达到建筑节g能的需求,一味的苛减材料的使用,许多建筑好像是节约了材5料,但由于在建筑时,并没有完全使用节能材料,导致在后期为|了满足保温等需求,反而支出了更多的材料,造成了资源浪费。g

2.2建筑节能设计不合理

我国的城市住宅主要以小区为主,各种新兴的小区为了埋吸引顾客,只顾其经济效益,为了容纳更多的居民居住,在建筑风格上借鉴国外的风格,丝毫不考虑当地是否适合这样的建筑,这样的建筑是否可以达到人们的需求,对日照需求、空间形态考虑的不周全’小区内的绿化也只是为了配合小区建筑的风格设计制作的,窗户的设计与制作也是为了美观,在材质与大小上没有完全的一套体系,在建筑规划之初时,没有最大限度的与自然环境共处。人们在冬季要求室内可以保温,空调在使用时的这一想法可以实现,但是由于住宅规划之初不合理,使得房屋无法很好地保证暖气的停留’密封性不好以及屋顶的保温能力差’导致了大量的能源被过度使用’甚至浪费。夏天时,没有依靠大自然固有的能力’建立起绿色防风墙,失去了植物遮挡阳光的功能,室内的冷气也流失的更快,这同样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如果能在建筑设计之处,设计者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将重点放在绿色植被对建筑的防护,以及建筑的朝向、间距,将很好的建设夏冬季节对空调的使用量,从而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三、建筑节能的基本要求及技术措施

3.1优化建筑规划设计

在建筑规划设计之初,对于这方面的要求如果能够严格,那么势必可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达到节能的要求。在建筑规划时,首先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小区的内部容量、房屋间冬季的曰照时间、房屋在空间上排列的形态、建筑物的外观及造型上的独特和别具一格,对于緑化景观的设计和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也是相当重要的。小区的风格并不一定要符合中国古代的建筑,与小区现有的风格建筑相配套也是相当重要的,但不能过于重视图案化,小区内的绿化对于小区内部的小气候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通过小区绿色规划,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规划时’要尽量把节能减排的目的作为设计的重点,做好设计是进行建筑的第一步,注重绿化面积以及绿化排列方式的同时,要把建筑单位中墙体保温、屋顶保温隔热、采用密闭性好的门窗等作为节能设计的重点,从而解决许多单体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做好建筑规划设计就是做好了节能的第一步。小区内的小气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建筑规划者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引进外部植物的时候,不能仅仅依赖于是否与小区内部的建筑相符合,而应当将绿色设计与建筑技术和能源利用有效地结合,夏季在使用空调时,绿色植被可以降温,住宅本身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溫度的流失,使得室内得以冷却,冬季时,植被可以带来温暖,住宅面向南方向阳面应当可以更加容易让阳光渗进来,使得住宅可以获得更多的热量,从而达到温暖的目的,由此,就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四、总结

为了达到节能的目的,我们应当在总体规划上为建筑节能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一个地区的建筑必须要从当地的气候考虑,我国大部分居民集中在偏北方,此时建筑的朝向、建筑的间距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费东山 单位:马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城市建筑论文:城市环境文化建筑论文

1、项目概况

瓦房店市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区位优势显著,地域特色鲜明,产业实力雄厚,现已发展成为东北县域的领军城市。近年来,随着全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化及城市文化惠民工程得到大力关注,瓦房店轴都剧院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是集文化活动、演出、艺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型城市文化建筑,主要包括剧院、数字影厅、展厅、会议、艺术培训及排练等功能,建筑规模11000平方米。项目位于距瓦房店城中心西南5公里的新商务核心区。基地处于新区的重要位置,北侧为联系新老城区的主要市政道路,西侧正对城市交通环岛,东侧为拟建城市公园用地。该项目旨在通过大型城市公共文化建筑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区域发展、丰富公众文化生活。

2、设计理念

2.1开放性

当代城市文化建筑不应仅是特定文化活动的盛纳空间,更应是一个向城市开放并吸纳公众参与的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的场所。轴都剧院应该在满足基本使用需求的同时,打破传统的、封闭的空间模式,追求一种与城市空间及周边环境积极对话的崭新的、开放的场所体验,并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公共空间的潜力。通过城市界面、环境景观以及建筑空间的整体性、开放性设计,轴都剧院将实现新塑城市形象、触发公众活动、共享文化资源,进而与城市环境及市民生活完美融合。

2.2地域性

设计应扎根本土,追求地方性和独特性,避免盲目追随时下流行的形式表现。瓦房店境内多低山,呈现辽南丘陵地貌,连绵低矮的山体覆盖了所辖区域约六成的面积,构成了独特的城市地景;瓦房店市矿藏资源丰富,矿种繁多,尤其盛产优质金刚石,被誉为“东方钻石城”。轴都剧院设计试图转译城市地域文化元素:以起伏曲折的天际线“再现”城市远山的示廓;以刚性不规则块状体量“映射”金刚石矿体;以微地形植草坡地景观“还原”地貌地景。

3、设计诠释

设计追求城市空间的整体性与有机性,关注公众行为的场域性与复杂性,体现文化建筑的标志性与地域性。以视觉通廊及行为流线为纽带,有机组织室外广场与室内中庭,形成动态、开放的空间布局。形体生成是基于对基地周边环境的城市设计分析而得出。鉴于基地的城市属性及建筑的形象需求,轴都剧院采用集中式布局,以整体性建筑体量塑造其标志性。同时为避免大型建筑尺度对城市空间及公众心理带来的违和感,建筑师基于开放性设计原则对建筑体量进行了一系列形式操作,使得建筑与城市在空间视觉及空间动线上产生积极而有效地关联与融合。设计中,以基地西侧城市交通环岛为空间节点,向基地引入一条空间轴线将建筑体量一分为二,形成实、虚相间的体量关系:两个实体通过切削及异化变形,分别形成剧院的两大功能组团部分;相间的虚体则形成集散、共享、休闲、展示等多功能一体的联系空间部分,虚体部分亦连接场地里南北两个休闲广场并直指城市空间节点,在空间轴线上形成视觉通廊的同时,功能上也实现了对城市及公众开放的多维可能。

建筑功能依建筑体量分为两个部分:东侧主要为剧院,包括观众厅、舞台以及相应的辅助房间,同时设有部分展示空间以及办公用房;西侧为数字影厅和若干大、中、小会议室。中间部分为开放的共享中庭,可以容纳展览、交流及部分临时活动。艺术培训及排练室安排在地下一层,与大规模公众活动分开。在当今城市文化建筑功能复合化的发展趋势下,相对独立的功能布局可以使各组成部分不受干扰地各自运行,也可在需要时整体运行,并行协作。建筑设置双向公众入口,北侧为功能性建筑入口,西南侧入口在满足功能性使用的同时更多地承担表征建筑形象的需求。建筑形体将场地划分出南、北两个广场,与公众入口分别对应:南广场以微地形植草坡地景观为主,注重公众交流及室外文化活动的场所营造,线性水景设计既界定了广场活动场域又强化了剧院入口的空间引入;北广场以硬质铺地为主,主要供人流、车流集散及举办部分简要室外活动。道具、演员及后勤出入口设置在建筑东侧,避开公众活动流线。场地内沿钻石大街一侧布置带状绿化,南广场布置连续的面状绿化,绿化以抽象展现城市丘陵地貌的微地形植草坡地为主要形式,意欲再现典型性地景,表达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起伏的微地形植草坡地景观在视觉上增加了环境的识别感,在体验上增添了场所的趣味性。景观设计中还运用了水艺元素,不同形态的水景设计既丰富了空间的视觉层次,又可调节环境的微气候效应。软、硬质景观元素综合构成了立体化、主题化、人性化的整体空间环境体验。

建筑形体简洁,形态呈现不规则块状组合,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矿产金刚石的形态,表现出鲜明的建筑性格。不规则形体的组合使建筑的天际线在动态视角的观察下,呈现高低起伏的、丰富的变化。建筑体量基本采用石材全包裹,纵向错位拼接的肌理设计增添了建筑的挺拔与力感,石材颜色选择浅黄褐色拼色,具有辽南城市色彩的地域性。建筑表皮还应用了玻璃幕墙及百叶格栅,实现了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公共文化建筑的开放度得以实现,城市表情,特别是城市夜景得到极大的丰富。

4、结语

城市文化建筑无论在过去、当下还是未来,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其自身也伴随时代变迁及生活变革经历着一系列的演变,而关于其创作的讨论因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在建筑界亦倍受关注,历久弥新。建筑师借文化建筑创作展现设计理念与才华,但也不乏借机标新立异、浮夸设计。瓦房店轴都剧院创作充分尊重城市环境及地域特质,以对二者的深度解读为源,摒弃浮躁的唯形式论,理性而客观地展开设计,完成场所新塑与文化表达。城市建筑无法脱离现实环境及地域文化的约束而存在,任何设计亦都应在追求优秀创意的同时,关注真实的设计条件及其蕴含的文化特质,方能更好地表达出设计的内涵与本真,城市公共文化建筑亦不例外。寄望此次设计对未来城市文化建筑创作有所启示。

作者:郎亮 张宇 刘九菊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城市建筑论文:城市化建筑结构论文

1.侧移成为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

应该在一限度之内控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侧移。具有更高的抗震设计要求。对于高层建筑进行结构的抗震设防设计,在考虑正常使用时的风荷载和竖向荷载的同时,还必须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良好,确保在小震的情况下不损坏,在大地震时不倒塌。

2.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2.1要求我们工作人员要做好相关资料搜集工作,来确定最终的计算参数。对于建筑工程建设来说,建筑物所在地的地质条件决定了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参数。如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温度、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地质条件,而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要参考这些基础而又重要的数据。所以,做好相关的资料搜集对于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意义重大。

2.2要充分利用结构设计软件。我们知道,21世纪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以及融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要想不断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工作质量,就必须采用先进、科学的计算机软件,来代替传统的手工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设计数据的准确性,但是,我们工作人员也决不能过度依赖计算机软件所计算出的结果,要对计算机所得出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断,确定无误后在应用于设计工作中去。

2.3在结构设计工作开展中要认识到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大多数结构设计人员常犯的错误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只重视建筑横向框架的设计,而忽视纵向框架的设计,而往往科学的抗震设计要将横向设计和纵向设计有效结合,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抗震性。也就是说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二者同等重要。所以,在抗震设计过程中我们要严格遵循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原则,这就要求结构设计应设计成延性结构。延性结构的变形能力能够有效地承载一定的地震作用。

2.4重视概念设计存在的差异进而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在结构概念设计阶段,我们应该如实参考建筑所在地的地质条件,并且将该建筑所具备的功能结合在一起,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安全性、没关系、经济性,最终确定建筑结构的科学方案。同时在概念设计中应处理好总体布局与关键细节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兼顾,从而全面提高建筑结构的可靠性。

2.5在进行建筑结构方案设计及相关设计内容中,其设计工作人员在执行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统一的规范管理内容。对出现异议的情况,应当由相关的专门负责人进行解决。其最终意见主要由专门负责人以及总工程师进行确定,不能一意孤行,以免对工程质量和进度造成负面影响。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化建设逐渐完善和成熟,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产生活多方面对建筑结构设计内容形成了新的建筑结构要求。其设计方向逐渐向综合性发展,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技术要求和安全性要求逐渐加强。建筑结构设计质量对建筑结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对质量过硬的建筑工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更是促进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者:冯越 唐超 单位:吉林东北亚国际工程技术集团

城市建筑论文:建筑色彩与城市建筑论文

一、调查方法

1.照片拍摄。依线路图所示,选择天水市城区几条典型的线路进行照片拍摄,每个建筑物根据角度、光线不同拍摄了2~3张,选择颜色失真小的一张用以色彩的提取,部分色调较复杂的建筑物用中国建筑色卡进行色彩采集。2.色彩提取方法及统计。在Photoshop7.0软件中,打开所选图片,用吸管工具在建筑物正面中上部左右位置选择2个点,中下部选择2个点拾取颜色,并分别记录其C、M、Y、K颜色值,将四个值分别加起来求平均值(四舍五入),得修正之后的值:C=42、M=32、Y=26、K=9。再将以上四个值输入拾取器C、M、Y、K相对应的位置,可得到校正之后的建筑物质主色调,辅助色和点缀色取色方法与主色调相同。

二、天水城市建筑色彩评价

(一)建设路、民主东路(商业、办公特点)

1.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八建集团、金龙大厦等企事业单位办公性建筑多数以乳白色和浅灰色为主调色,辅以蓝色、绿色玻璃,略带褐色等点缀色。这类建筑物占整个街道的70%以上。整体色调淡雅协调,但个别广告色对建筑物有一定影响,显得杂而乱。2.天水市人民政府、天水日报社、交通银行、天主堂等建筑物主色调为土黄、黄灰色,色调暖而轻松,多以老旧建筑为主。这种色调略显单薄,在街面上所占有分量不到10%,但却默默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温暖着人们的眼睛和心情。3.万寿宫、将军祠、秦州区政府、文庙等为主的古建筑或仿古建筑,主色调呈现土红色、金黄色,辅助色为灰色,点缀以天蓝色和深红色,给这条明度较高的街道增添了一抹红晕,艳而不俗。这类建筑物占整个街道的近5~10%左右。文庙的造型和色彩跟周围的建筑物略显突兀,如有一些过渡性的建筑物和色彩就会自然而舒畅。4.凯悦大酒店等少量的建筑物主色调为深褐色或浅褐色,色彩沉稳而厚重。综上所述,建设路、民主东路整条街道的色彩以白、灰等明度高的色调为主,辅之淡雅的暖色调,轻快而明净,在绿树的掩映下,像一个年轻而又有生活阅历的青年,朝气蓬勃。

(二)解放路、伏羲路(历史、文化特点)

1.从建筑色彩来看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商用建筑,色彩偏冷,明度不高,多以砖灰色、褐色为主,辅之以天蓝天、浅灰色等,建筑风格独具,但其上的广告画色彩杂乱、纯度较高、对比强烈,给人视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力,建筑原来的面貌和造型特点已不复存在;二是民用住宅,多是乳白色、亮灰色为主,其上有深灰、土红、锗石色线条为辅色,楼顶多为琉璃瓦坡屋顶,色彩为青绿色;三是古建筑或仿古建筑,青瓦白墙,或灰墙配以土红色、金黄色、深蓝色飞檐斗拱,色彩鲜艳,线条生动,富有一定的历史气息。2.这一沿线园林色彩非常单调,高大的国槐、松柏类、绿篱多为青绿色,有少量的银杏为金黄色,除龙城广场有活动花坛,色彩较为丰富以外,其它街道上无“点睛”之彩。3.公交车、出租车色彩花乱,如公交车贴画隐藏了车形,部分小品上“粘”上了不协调的色块和图案,尤其是商用建筑整体“穿”上广告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面貌。综合以上几方面,伏羲路全段公共设施的造型和色彩较和谐、清淡而平静。

(三)藉河北路、南路(园林、休憩特点)

1.藉河北路的建筑物多呈现青灰色、暗褐色,少量建筑物为白中带黄,整体颜色明度较低,厚重、深沉、时尚,辅色色相变化不大,只是明度强调了明暗对比,故略显沉闷;南路建筑物新旧相间,多以灰白色、土黄色、粉白色为主,辅色略带暖色调,点缀色不太多,造型一般。2.藉河风情线使天水这座城市有了“园林”的味道,红、黄、橙等各色园林小品和花草掩映在绿树中,与冷色的建筑物和淡蓝色的湖面形成对比,沉静中有着动感。但规模仍然太小,园林品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羲皇大道、岷山路、成纪大道等(生活、居住特点)

岷山路和成纪大道建筑物体型大,排列较为整体,以亮调子为主,杂色主要来自广告装饰及建筑物上搭配不适的色彩。天河广场建筑物为深褐色、土红色,色调沉重。羲皇大道有许多旧建筑,黄色、土黄、灰白为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色彩比较乱。

三、天水城市建筑的主色调

根据色彩调查和分析,结合天水城市特点,项目组按调查线路辐射的区域研究推荐了城市建筑色彩的主色调。建设路、民主东路建筑的主色调是:浅灰色(C=17、M=11、Y=11、K=0)和土黄色(C=5、M=15、Y=24、K=0)。解放路、伏羲路建筑主色调是:乳白色(C=8、M=6、Y=6、K=0)和砖灰色(C=53、M=41、Y=33、K=3)。耤河北路建筑的主色调是:褐色(C=56、M=52、Y=56、K=22)和灰褐色(C=38、M=39、Y=53、K=5)。耤河南路建筑主色调是:玫瑰棕色(C=32、M=46、Y=33、K=1)和灰色(C=22、M=19、Y=20、K=0)。羲皇大道建筑主色调是:深灰色(C=24、M=19、Y=23、K=0)和橙黄色(C=24、M=19、Y=23、K=0)。岷山路建筑主色调是:灰色(C=17、M=15、Y=15、K=0)和玫瑰棕色(C=32、M=46、Y=33、K=1)。成纪大道建筑主色调是:灰色(C=24、M=19、Y=23、K=0)和砖灰色(C=45、M=40、Y=38、K=3)。总体来说,天水市城市建筑物在绿色环境中,应以亮色调为主,暗色调为辅;中性色为主,暖色为辅;低纯度色彩为主,高纯度色彩为辅,在统一中寻求对比,在对比中保持整体的统一,和谐统一是运用色彩的最终目的。

作者:孛随文

城市建筑论文:竣工测量规划城市建筑论文

1严格执行质检规定

竣工测量的质量关系到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在测量项目开始之前,需要设置专门的技术负责人员,这样可以有效协调和管理生产过程质量和技术工作。同时还要设置专门的质量负责人员,对测量的质量进行现场监督。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作业人员的责任感,还能够使其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测量中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按照各项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测量,而且在测量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在现场测量过程中,各级检查人员还要加强技术指导,做好测量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及时对技术上的问题进行处理,对测量成果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把好测量的质量关。针对测绘产品需要采取一级验收制度,对测绘产品的验收要坚持两级检查制度,确保测量的质量。首先,由作业员对测量的整个过程进行一级检查,这项检查是在作业员自检自校与互检互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全面检查成果成图的情况。在检查中对内业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全面的、详细的检查,由于对外业进行实地操作检查具有一定的难度,应采用抽检和巡检相结合的方式。其次,由质检员负责进行最终检查,即所谓的二级检查,这些检查是在过程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常需要全面对内业进行检查,对外业实地检查不能低于10%,而外业巡视检查也不能低于20%。再次,对于各级检查,作业员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修改,而作为各级检查员,则需要对检查记录进行填写并复查,然后对质量进行初评,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严重的问题,则质检人员具有一票否决权,可以令作业单位进行返工。最后,在对测绘的产品进行验收时,需要严格依靠全面质量管理来确保测区产品的质量,确保竣工测量项目能够顺利通过验收。

2加强对外业施测要点的控制

在外业施测过程中,包括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即规划竣工验收地形图测量和竣工测量。在规划竣工验收地形图测量中,不仅需要严格按照数字地形图相关规范实施测量,还要对所需要进行验收的建筑物转角、形状不规范的部位及主要特征点等进行采集,进行细致的测量。竣工测量中不仅涉及基础测绘,还涉及规划测绘信息采集,所以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来对图面信息进行表达,从而更便于进行规划管理用图。但这样就对测量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测量人员具备良好的基础测绘知识,还要对规划管理意图和建筑设计有充分的了解,特别是在外业作业过程中,需要对竣工图进行重点核对,特别是一些重点地方可能存在与现场不一致的情况,所以更需要在核对时重点关注。

3测绘成果检查验收

在竣工测量完成后,需要由质检人员对地形测绘成果进行全面的验收检查工作,对内业、外业、地物平面点位、高程点等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地形分幅图画面清晰整洁,合理对地形要素进行取舍,正确运用图式符号,确保高程点精度可靠,准确地将实地的地形地貌细部特征反映出来。

4结语

城市建筑工程规划验收竣工测量作为测绘活动,其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效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而且为城市规划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作者:张铁斌 单位:哈尔滨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城市建筑论文:城市化建筑施工论文

1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指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人员为了满足某种需求,以上学、工作为目的,形成人员流动。城市化进程对比其他的人员流动方式有以下优点:准确性和连续性强;流动速度比较快;流动量比较大;被动流动成本较低;流动过程安全可靠、风险小。城市化的成本计算主要依据《国际货协统一过境规程》和《人员流动运价规则》。其主要原则是:1)人员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是主动流动的,对房地产的需求随着流动目的的不同而不同;2)人员流动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计算过程极其复杂,不同人员的成本也不同,因此可以得出基本的流动成本:基本流动花额=人员货物运费率×计费重量运费总额=基本运费额×加成率;3)人员流动运费一般应按最短路径确定,并需将国境站至国境线的里程计算在内,国内段运费按价计算公式为:运费=运价率×计费重量。

2城市化对建筑投资的促进分析模型

2.1构建模型

根据以往的研究数据分析,城市化进程与我国的房地产业务投资量之间是指数形态的线性关系,因此选择以线性回归模型为基础进行建模。线性回归分析,是描述一个因变量与一个或者多个自变量之间的线性依存关系[5]。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房地产行业的促进效果分析中,设房地产的业务投资增长量为因变量y,影响房地产业务投资量变化的外部因素设为自变量x1,x2,...,xk,自变量有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2.2促进变量的选取

促进效果模型被解释为房地产业务量。在城市化促进变量的选取上,影响促进效果的因素很多,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部纳入到模型方程中,只能是针对性地选取关键的少数因素进行考虑。因此,对来自2012年的我国城市化进程数据进行分析,以房地产业务总收入和国有、民营、外资房地产企业在2012年的房地产业务量、业务收入、收入比重等作为研究数据,选取以下促进投资变量:1)价格x1:1表示房地产费用降低,0表示没有降低。2)房地产业务量x2:1表示房地产业务量增加,0表示没有增加。3)业务收入x3:1表示房地产业务收入增加,0表示没有增加。4)销售网点x4:1表示营业网点增加,0表示没有增加。5)交通工具x5:1表示房地产派送工具增加,0表示没有增加。6)硬件设备x6:1表示房地产的硬件设备增加,0表示没有增加。7)客户满意度x7:1表示客户满意,0表示不满意。8)其它因素x8:1表示对业务量有促进,0表示没有促进。2.3模型检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方法主要有三种:R检验、T检验、F检验。主要检验内容为:判定系数、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回归方程的显著性。(1)检验判定系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系数判定方法与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相近。而系数判定R的计算准则为:R接近于1时表示因变量y与自变量x1,x2,...,xk之间的线性关系程度密切;R接近于0则表示因变量y与自变量x1,x2,...,xk之间的线性关系成本不太密切。(2)检验回归系数显著性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是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检验所有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的方法。其主要通过计算各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进行显著性检验。④其中,sb1是回归系数bj的标准差。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计算过程中,如果某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t显著性检验没有通过,则说明该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线性相关不存在显著性关系,在回归分析时就应将该自变量略去,或做适当的调整,然后用剩余的自变量再进行回归分析。

3仿真实例分析

以我国2012年的房地产统计数据为例,城市化进程的促进模型效果的仿真研究将对比2011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数据,计算促进幅度。2012年我国的房地产业务总量约为106万套。国有、民营、外资房地产投资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45.5%、22.5%、31%,业务总量分别占总业务量的48.4%、37%、14.6%。综合其他相关数据,确定促进因素。仿真结果为:与2011年相比,我国2012年房地产业务量增长22.4%;房地产业务收入增长25%;营业网点投资增幅为28.6%;配送交通车辆的投资增幅为30.8%;房地产的从业人员增幅为33.6%;硬件设备投资增幅为89.8%。通过以上数据说明,城市化进程对于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其相应变量增幅效果如图1所示。结语城市化进程作为促进房地产投资的一种重要促进方式,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升我国房地产行业水平的加速剂。通过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2012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增长参数进行研究表明,城市化进程的参与对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各个方面都有促进作用。

作者:邱关伟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部

城市建筑论文:山水城市建筑艺术论文

一、“喜马拉雅”的都市山水实践

我希望“都市山水”的理念不仅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艺术样式,更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不仅是在建筑形式上,在美术、设计、电影、时尚等多方面也都能够秉承这样的理念,去汲取和传承中国美好的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许多作品都曾在喜马拉雅美术馆中展出,而“喜马拉雅艺术中心”不仅包括这个占地2万平米的美术馆,还囊括了剧场、商场和艺术酒店,这个体量巨大的建筑物,是对于“都市山水”概念的再次实践。与“九间堂”不同的是,“喜马拉雅艺术中心”是一个公共建筑,这是使文化与艺术在公共空间与建筑相交融的一次突破,术源于生活体验,不应被封闭在固定空间之内,而应与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我希望通过“山水建筑”的实践,使现代人重新回到古典的生活方式当中。在喜马拉雅,艺术并未停留在装扮一个酒店的程度,而是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无缝融合,比如酒店的大堂也可以是唱堂会的剧场,同时也可以是美术作品的展览馆,我们希望改变数十年来艺术为商业服务的现状,使商业为艺术服务。在寻求突破的道路上,我们迎来了矶崎新,这位日本的建筑大师真正将我们带入了使建筑与艺术相得益彰的新境地,在上海做出了一个时代的新地标。上海喜马拉雅艺术中心正式运营三年之后,我们又开始寻找新的项目,我拿着自己收藏的明朝画作向建筑大师们解释我希望要什么样的建筑,和他们一起探索“高山流水”,先后找过库哈斯、托马斯(上海世博会英国馆建筑师)还有潘石屹,但可惜最终都未能合作成功。直到南京的“喜马拉雅”项目,这将是一个比上海外滩项目更大的综合生活中心,我们找到了中国建筑师马岩松,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对“山水城市”和“山水建筑”有着深刻的理解,凭借天才的创造力,南京城里的“高山流水”被出人意料地呈现了出来,这里继续实践着文化艺术与商业、生活相结合的宗旨,使商业地产能够为市民与社区提供更多的公共绿色生态空间,将传统的山水美学融入现代的城市生活。山水城市不是乌托邦,它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山水城市应该成为一个大众话题,成为大众化的运动和生活方式。像“喜马拉雅”这样的大社区,就是为大众服务的,各式设施可以使市民足不出户而满足各种文化与生活的需求。现代山水城市中的“山水”意涵,不仅限于古代中国文人生活中的自我修养式的精神生活,更是一种分享的、开放的、为大众服务的共有文化空间。现代中国充斥着太多的由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印记,不论是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还是大街小巷里无处不见的包豪斯式建筑,在上海外滩,整整齐齐的一排石头房子,是上海百年来的象征,虽然看上去也很漂亮结实,但在我心目中却是硬邦邦的——他们并不亲切,还有点异己,上海留下了太多的外来强权的痕迹,我想要挑战这种历史。作为中国人,我们骨子里流淌着中国文化的基因,我想要将东方的文化和智慧转化为一种产业力量,使追名逐利的商业社会中,能够绽放一些人文关怀的光辉。

二、从“附庸风雅”到文化资本

争议和负面的评价一直包裹着“喜马拉雅艺术中心”的整个建立过程,在西方传统的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建立形式中,艺术和商业之间有一条鲜明的“楚河汉界”,商业大亨即使涉足艺术领域,也是通过对美术馆建设的资助来实现,这种艺术基金的制度一直处于垄断的地位,因而“喜马拉雅”的混合模式引发了许多人的不信任,对于文化艺术推动商业发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将文化和艺术当做一种商业理想,就大大刺激了人们的神经。表面看来,将商业和艺术放到一起的混合模式是十分生硬的,现代的商业文化使大众对感官享受和物质娱乐趋之若鹜,而传统的、古典的、高雅的往往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二者似乎不可调和。但在“喜马拉雅”,商业与艺术交相呼应,美术馆里铺排着宋代的山水画,演绎着元代的昆曲,还有现代艺术家徐冰和蔡小松的艺术作品,商业和物质离人文和艺术仅一步之遥,有人也许会质疑这仅仅是在附庸风雅,但我认为这种看法不对,若我们不去附庸风雅,难道要去附庸低俗?当我们将高雅的艺术放到这里,把它从高阁上请下来,商业文化就被它浸润了,我们也就能够被它所引领了,在我看来,文化就是社会生活的方式。从前流行的说法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确中国需要发展,发展就离不开经济建设,但这些年来我们可以看见,一味追求发展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物质和欲望在疯长,而环境质量和精神素养却在没落,我一直在反思,认为从前这种追求发展的意识形态是不正确的,由西方舶来的这种社会进步的说法是不成立的,线性增长的逻辑也是不成立的。于是我回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去寻找一种旧的逻辑,我又开始相信轮回和循环:世界是一个圆,而不是一条往上升的直线。我们一直处在与过去无穷的联系当中,而西方的发展逻辑将我们与过去分裂开来,认为新的就是好的,旧的就应该摒弃,但实际上我们根本无法直接获得一个更新更好的未来,除非将这个未来与我们原来的根连接起来。所以喜欢传统,并不是要返回过去的时代,而是要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就如将过去的“山水精神”拿到现代的城市生活中来实践。既然西方原有的资本制度已经出现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去创造一个新的体系。

工业化社会要求分工和专业化,甚至每一块土地都被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这就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文化、经济和市民生活中间打上了不可磨灭的藩篱。譬如我作为一个地产开发商,如果说社会分工赋予我的职责就是建房子、制造经济效益,那么如果我不住自己盖的房子,我与这些房屋本身、还有这些房屋的购买者之间就被割裂开来了,但如果从传统中国的逻辑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地主”,我和我建设的土地、房屋以及在这里生活的市民,都是息息相关的,我认为传统的逻辑能够赋予资本主义新的理想和价值,如今我们试图将原本分裂的事物之间利用新的价值将它们联系起来。在“都市山水”的实践中,就是去探索商业、艺术和生活之间的新关系——不是泾渭分明,而是水乳交融。我是一个资本家,因而深谙资本主义独特的逻辑和价值体系,我认为资本原本是中性的,但如果使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成为社会上的唯一价值观,那么必然这个社会就会为资本所奴役,我们需要给它加上一个罩子,文化和艺术的作用就在于此。资本能够支持文化事业,而文化事业本身也可以变成一种产业,当经济与资本退居到辅助者的位置,当文化和艺术成为我们的目标,我们就能对未来的生活萌发出一些新鲜的想象,毕竟真正与人的生活相关的就是文化。

作者:戴志康

城市建筑论文: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法论文

随着国际化都市、数字城市、信息化社会和绿色生态城市等新型概念城市建设的不断涌现以及沿海开放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都为我国城市整体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城市间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等问题也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和居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以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城市的建筑设计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建筑设计法创造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许多建筑设计法人员对环境问题、人文因素等考虑不周全,在实物的整体设计中往往追求的是标新立异,忽略了建筑物所在的实际环境与城市化建设的整体协调发展,容易导致建筑设计法和城市规划设计之间出现不一致的问题。

1对我国整体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分析

现阶段正处于我国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详细规划的重要环节,是我国目前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土地有偿使用的基础条件。随着我国受到市场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城市化的建设进程和力度不断加大,保证了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种种失控现象。主要原因有:首先,开发商和建设施工单位往往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前提,这就出现了在实际规划建设当中要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增加建设的密度,这样虽然可以增加土地的利用率,但是导致了城市规划严重的失控。其次,作为建设规划单位的领导往往为了突出自己的工作政绩,大力推行招商引资政策,以行政干预强行控制和干涉城市的整体设计规划。根据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程度,笔者认为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较为合理,主要表现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物,配套的规划性法规也较为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2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法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现在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要求有很高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求在工作实践中将发展规划和建筑设计法、市政要求、景观设计等重要因素综合地考虑进去。城市规划设计拥有系统的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城市点、面和线的问题。建筑设计法以城市规划为基本前提,要依据当前的建设要求把工程技术条件综合应用,同时还要根据建筑任务和目标,充分考虑其功能,以此确定建筑物的外观、尺寸、空间组合和建筑材料等。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法二者相辅相成,城市规划要依靠建筑设计法和景观设计等实现。

2.1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法有约束作用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大多数的沿海城市在建设中大多选择的是强制性指标组合的方法。在早期开展规划工作的时候,先规定一些不同的控制组合方式,用建筑功能、绿化率、容积率和建筑高度等对今后的建筑设计法加以限制。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笔者认为开发强度和具体的建筑要求可以让建筑设计法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使其能够有效地满足规划要求。

2.2建筑设计法是对城市规划论证的过程

现阶段,我国一般是通过建筑设计法方案的可行性报告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来充分论证规划指标的合理性,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互动方式。此种方法一般用于规划早期的调整阶段,以此来进行深层次的发展。在规划编制时,主要针对规划的地段和重要节点,来进行可行性建筑方案论证从而确定控制指标。

2.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法二者相辅相成

每一座城市设计都有着自己独具一格的设计风格和方式,对深化城市规划、指导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设计将设计理念充分应用于城市的每一个细节,可以生动、具体地处理好城市地理和物质形态的关系,可以完善城市的各个组成要素和不同地域间的关系,将抽象的规划指标变得具体。在城市设计的指导下,城市建筑在功能和空间上可以很好地反映城市规划思想。

3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法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整体空间的设计与分析,主要是对自然人生产生活的空间区域加以协调,可以动态地处理好各种建筑间的关系,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展现城市的未来。建筑设计法主要指的是室内外空间使用的美观、经济和环保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更好地反映城市历史和规划要求。

3.1认真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城市规划设计是将最基本的建筑物等不同物体进行有机的联合,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设计人员不仅仅要充分考虑建筑物本身的规划设计,更要考虑的是这一物体和周围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在城市规划实际中,不但要考虑城市建设的功能分区,更要考虑建筑物的外观、尺寸、颜色、造型等因素,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的基本建设。所以,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3.2建筑设计法要依赖于城市规划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法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重要学科。建筑创造时代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建筑设计法人员在设计创作的时候,往往忽略的是整个城市的人文和环境保护,大多追求的是作品的新、奇、特,而没有充分考虑建筑物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如我们首都的长安街,虽然每一个单体建筑都采纳了中国最高的设计意见,在造价和资金投入上也从不吝啬,但仅对其自身的艺术创作价值而言,大多忽略了环保、人文等重要因素,在当时的建筑设计法时没能充分考虑到整体的城市规划要求。所以,建筑设计法应该遵循城市的整体规划并且依赖于城市规划

3.3建立健全的建筑设计法评审制度

建筑可以很好地彰显城市基本形象,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因此,早期对建筑的设计评审一定要严格把关,要拥有一套完善的评审制度。首先,要严格审查建筑设计法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要求。其次,组织专家对建筑设计法方案的内容、要求进行评审,究其设计思想是否满足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在对建筑设计法方案进行最后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和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4结语

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只有处理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法二者之间的沟通协调关系,才能达到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李晶晶 单位:辽宁省朝阳市诚泰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城市建筑论文:屋顶绿化之城市建筑论文

1城市屋顶绿化概述及分类

建筑屋顶是城市立体绿化的重要场所,随着对建筑物、构筑物三维空间的细化,以屋顶为载体的多元化城市绿化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广。从分类来看,城市屋顶绿化主要有开敞型屋顶绿化、半密集型屋顶绿化和密集型屋顶绿化3种。对于开敞式屋顶绿化,主要采用草坪和景天科佛甲草植物,通常不设置灌溉系统,以自然降水来满足绿化需要。其维护容易,成本较低,比较适合荷载有限的屋顶,如地下车库顶、普通建筑屋顶等。对于半密集型屋顶绿化,主要以低矮灌木、小乔木,以及地被植物为主,适当设置园林小品,其范围相对较大,对屋面需要大于250kg/m2的建筑物。密集型屋顶绿化是对乔灌木进行灵活搭配,以水池、花架以及体育设施等元素为主,可以提供休闲等空间。其对建筑物的承载力需要大于500kg/m2,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山石等重量大的元素要靠近梁柱等部位。

2城市建筑屋顶绿化建造技术研究

2.1屋顶绿化荷载技术分析

对于屋顶绿化首先需要对屋顶结构进行分析,特别是屋顶荷载力分析。通常情况下,对于200~350kg/m2的屋顶可以进行半密集型屋顶绿化或开敞式屋顶绿化,宜选择栽种小型灌木和地被植物,对于荷载小于200kg/m2的屋顶,则不宜进行绿化。

2.2屋顶绿化构造技术

从屋顶绿化实施细则及要求来看,对建筑高度及层数有一定要求,通常低于7层或22m以下的非坡建筑,对于改造建筑物,其使用年限不能超过20年,坡顶坡度小于15°。通常情况下,屋顶绿化构造上,需要对结构层、保温层、防水层、耐根穿刺防水层、排蓄水层、过滤层、种植土层、植被层等进行实际分析。从结构上满足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对于保温层来说,北方地区屋顶应该具有良好保温,尤其是屋顶隔热保温技术的采用,能够减少屋顶绿化构造带来的降温问题。对于防水层,需要采用柔性防水层与刚性防水层的融合,以《种植屋面技术规程》(JGJl55-2007)规定:种植屋面防水层的合理使用年限不应少于15年。对于柔性防水层上的木本植物,应该设置30cm的混凝土保护层。对于植物根系穿透力的分析,需要从防水层上做好处理,通常采用橡胶、PE聚乙烯、合金等材料进行隔断。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隔根材料之间搭接宽度不小于l00cm,向建筑侧墙延伸15~20cm。对于排蓄水层是调节屋顶绿化用水的重要设施,一方面可以排除多余的水,另一方面有助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保持。因此,在排蓄水设施建设上,多以砾石或陶粒为主,依据种植屋面技术规程》规定:一般采用粒径不小于25mm的陶粒,堆积密度不宜大于500kg/m3,铺设厚度宜为100~150mm。对于过滤层主要是为了阻隔基质土渗漏问题,一般材料上选取无纺布、尼龙布、玻璃纤维布等来处理。

2.3屋顶植物种植技术

种植土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其材料主要有天然土、改良土和人工土壤等。改良土多以轻质骨料、田园土及肥料按一定比例调和而成,以改善土层的透气性能和营养配比。需求强调的是,不同区域对土壤的要求存在差异,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容易出现冻结问题,因此,在土壤改良上需要调整其膨胀率,以满足蓄水与渗透性要求。在植物种植上,结合地区气候差异性,以本土植物为主,适当引入外来品种。总的来看,应遵循5点:(1)突出耐旱、耐寒地被植物,因屋顶夏热冬冷、风大、土壤保湿性差,选择低矮灌木为主。(2)耐短时旱涝、抗风性植物,对于建筑高度较高的屋顶,多选择低矮、不易倒伏的植物。(3)选择浅根性植物,结合区域日照时长,考虑到屋顶土层相对较浅,尽量减少乔木,多以浅根性植物为主。(4)尽量选择常绿植物为主,城市建筑绿化以提高绿地率为主,适当选配其它植物,以体现植物的季节变化性。如北方多选用景天科佛甲草,生长容易、维护简易、对楼板荷载小,比较适合旧房改造的屋顶。(5)尽量选用本地植物,对地方环境、气候的适应性强,还能体现地域特点。

2.4屋顶绿化管养技术

对于屋顶绿化重在管养,特别是灌溉、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应该结合地区气候变化,多以微灌为主,对植物根系进行浇水。加强植物的生长管理,适当限制过度生长,保持美观与适用。对建筑屋顶进行维护,包括屋顶给排水检查、屋顶防水层的修补等,切实改善屋顶绿化生长环境。

3结语

城市建筑屋顶绿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建筑屋顶结构特点,合理选择构造技术和种植设计方案,优化屋顶绿化景观效果,减少绿化成本,以改善城市屋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作者:陆峰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城市建筑论文:光伏一体化城市建筑论文

1光伏一体化城市建筑概述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光伏电池板直接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的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电能储存元件、控制器、电力电子变换器以及负载等部件构成。光伏发电系统按运行方式可以分为两类:独立运行的光伏发电系统和并网运行的发电系统。

2光伏建筑系统的设计

2.1设计原则

(1)建筑美学原则:BIPV是建筑物的一个组成本分,整个系统必须符合人们对建筑审美的要求;

(2)建筑智能原则:BIPV系统必须同时满足作为相应建筑物构件所承担的保护、受力、隔热、防水、采光、遮阳等建筑职能;

(3)最大电量输出原则:光电转换是BIPV系统的另一个重要职能。设计者在保证BIPV系统实现其建筑属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实现光伏发电系统的电量输出最大化;

(4)BIPV系统的稳定性、可维护原则:BIPV系统在其设计的生命周期内需保证安全、稳定的运行。

2.2光伏建筑系统的设计

(1)当地气象参数的收集。在BIPV设计过程中,地点、气候、纬度、平均日照、平均温度、降水量、湿度、浮尘量、风荷载和地质条件都会影响光伏一体化城市建筑的经济性。

(2)因此在设计前,需要收集当地的气象数据资料。

(3)负载情况分析。负载的计算是独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4)光伏板最佳倾斜角的设计。在光伏系统的设计中,光伏板的安装形式和安装角度对光伏板所能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以及光伏供电系统的发电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5)光伏系统总功率的概算。在构成光伏阵列时,为了得到适合的输出功率,必须把单个电池串联或并联起来。根据负载用电量、电压、功率、光照情况,确定光伏电池的总容量和光伏电池板的串、并联数量。

2.3光伏建筑关键技术

(1)安装位置。理论研究与实际运行显示,屋顶是PV的最佳安装点,其次是房屋的南立面。南立面的最优发电时间是冬季,最差是夏季。东西立面的发电量只有屋顶的1/3左右。光伏阵列的倾角和方位角对其性能也有重要的影响。角度设置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纬度(有时,安装角度与当地纬度并不相称,需要测量决定)、斜面上的辐照强度和负载的用电需求。BIPV阵列的朝向和屋顶的倾斜度限制了其倾角和方位角。

(2)遮挡因素。对于晶体硅光伏电池,很小的遮挡就会引起很大的功率损失,而遮挡对薄膜电池的影响小得多。建筑师设计PV系统时,一定要计算遮挡因素对输出功率的影响,因为不同的遮挡方式可导致不同的功率输出效果。建筑师需要精心设计PV组件的排布,一方面使PV建材的框形设计达到最优,另一方面使环境建筑物对BIPV的影响降到最低。

(3)通风设计。为了保证充电电压,设计光伏发电系统时必须考虑各种因素引起的光伏电池方阵的电压下降量,并据此确定光伏电池组件的串、并联方式和方阵的排布形式。其中,导致电压下降的首要因素是组件的温升。光伏电池组件接收太阳能后,其中一部分直接转换为电能输出,余下部分转换为热能向环境散出,因此电池组件开始工作后数分钟内温度升高,一般维持在50℃左右。在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光伏电池组件背面温度可达80℃以上,直接影响了太阳电池的输出电压和转换效率(温度每升高1℃会使光伏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降低0.5%左右)[3]。因此,通风设计是BIPV中很重要的因素。通过对BIPV系统(包括光伏电池组件、枕木、角钢、防雨保温板等组成部分)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安装方式,可以达到良好的通风、降温效果。

3结语

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城市建筑技术和成本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彻底消除使用障碍,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城市建筑绿色电能源将替代传统火力电能,引领新一轮能源革命。所以我们既要把发展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城市建筑新能源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又要把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城市建筑新能源提高到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的位置。光伏一体化城市建筑BIPV是一个综合工程,一个成功的BIPV需要从最初的方案构思就精心策划,考虑建筑物的周边环境、建筑美学、整体效果、投资规模等等,需要建筑、结构、电气等多专业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作者:周介圭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城市建筑论文:智慧城市理念下的建筑企业信息论文

在智慧城市理念下,建筑企业信息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企业从传统管理走向信息化管理就是从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智能工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智能工具一般需要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和信息利用的功能。而信息管理是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能实现国民经济和建筑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管理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行为、帮助实现其规划目标。

1建筑企业信息化描述

近几年内建筑企业在不断的高速发展,带动着各个地区的经济,不论是国家还是地区政府都相当地关注这一经济命脉。现在不论是住宅小区,还是商业大厦大部分都是高层建筑,项目规模都比较大,施工的技术难度大大提高,工程的抗震级别、工程质量要求明显提高,工程管理的复杂程度和技术难度也大大的提高,人员的分配和调度难度也加大。因此,相应地加强企业信息管理是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目前,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其他行业相比是比较落后的。信息化主要运用计算机、通信、互联网、软件等技术和产品,企业网站、搜索引擎等的建设情况不容乐观,甚至有一些企业并不重视。一些企业缺少信息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专业性信息管理人员,所以在很多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一项大型的建设项目涉及到的合同大约有上百份,那么项目的合同管理是一项相当重要的任务,合同的修改必须要通过相关当事人达成协议并附书面的说明。在这个合同整理和修改中,信息都在以非常缓慢的速度进行,这不仅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而且还会造成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或贻误时机,增加施工 企业和建设单位的工程风险。现在很多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非常传统的管理的模式中,管理速度慢,可靠性和经济性存在明显不足,限制和阻碍了施工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所以,高效利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来改变施工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迫在眉睫。现在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打印机、计算机、局域网和服务器的拥有率为百分之百,但是,不少企业内部没有建设专业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和总裁和总经理的信息化辅助管理部门,企业的纽带并没有建设完善,阻碍着企业未来发展,削弱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高效发展的势头。

2建筑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发展不平衡

一是建筑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不平衡,严重影响企业之间的交流。当两家建筑企业在合作时,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存在很大的问题,信息化较低的建筑企业信息传递量大、速度较慢,严重影响工程的进行,降低经济效益。当两家建筑企业在竞争时,信息管理系统化的企业在竞争中明显处于优势地位。二是建筑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分工合作时,在重点部门的资源配置优于次要部门,而各部门之间是相互合作,环环相扣,资源配置不平衡阻碍了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增加了工作量,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各分公司之间处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公司内部构造和资源配置因地制宜,那么各分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慢,造成经济损失。三是各项工程之间,各项工程的工作量不同,大工程的工作量大,相对的信息量大而且信息复杂,那么,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就至关重要,先进的仪器设备大大减少工作量,加强各部门的相互合作,能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2.2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定位

不明确信息系统是建筑企业信息管理的要素之一。要进行完整的建筑企业信息管理,还必须综合建筑企业的管理、业务和技术。管理技术是一种能够被管理者利用的工具,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则必须需管理者、管理制度、管理技术这些管理要素。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信息时代的管理技术,与其管理要素相互制约。所以建筑企业在实施信息系统是要进行管理制度的调整,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建立也要考虑信息系统这一因素。建筑企业想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制定合适的管理制度,管理者应熟练掌握管理技术。但是,现在很多建筑企业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很不明确,很多企业则认为信息系统就是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中的软件可以处理大量信息,大大减少企业工作量。不能认为管理软件是万能良药,可以解决管理中的任何问题。更有不少企业将之视为可有可无或仅仅是显示自己实力的东西,一味的追求高科技,却忽略了是否适合企业的发展、管理者和管理技术是否同步,不仅没有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反而造成经济损失。

2.3企业不够重视

建筑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现在很多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将企业信息化简单的看成是计算机的普及,或者某款软件的应用,或者局域网的使用等等,这些浅显的认识直接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成功或者产生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只有表面的改变而没有实质的变化。真正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重新认识信息化建设,深刻理解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企业组织框架的重组、流程再造的影响,以及公司内部的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企业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只有将这些工作做到了位,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算是踏出了第一步。强化管理、严格控制才能和以前的习惯势力相抗衡。建筑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必须要管理者高度重视和坚定的信心,并且身体力行,才能推行实施,真正将高科技用于建筑企业的管理生产中,而不是虚有其表。

3智慧城市理念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议

3.1智慧城市理念下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国家和不同地区的企业建设标准,针对不同的分公司,不同的项目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化建设的标准,配合企业一定的管理制度,让信息传递和整理畅通无阻。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内部资源共享和信息兼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而且对于企业对外的竞争力也有很大的帮助[1]。

3.2智慧城市理念下认识建筑企业

要认识到实施企业信息化的迫切性。时代在发展,科技在不断创新,建筑企业信息化是大环境下的必然趋势。1998年11月21日,在中国大饭店举行的“联想集团实施ERP新闻会及签约仪式”代表着联想正式向外界宣布实施ERP项目。柳传志在公司干部会上大声宣告:“上ERP有可能早死,但不上的话就只有等死!联想不能死,所以我们必须成功!”[2]2000年1月5日联想ERP项目正式上线。企业要发展、要生存,必须跟上时代和科技的步伐。企业的领导人首先要明确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坚决性,认识到信息化建设这一纽带在公司内部和外部的重要性,配合企业一定的管理制度,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更好地发展机会。

3.3企业高层高度重视

建筑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企业管理技术。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定导致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流程的调整、适应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机构和岗位的调整。因此,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应该在公司总经理的领导下,由高级管理人员仔细研究调查,对企业各位员工和管理人员做认真的分析评价,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高标准建设、调整、审定和组织企业部门的建设和人员的分配,以达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标准。

作者: 吴亚君 单位:西华大学西华学院

城市建筑论文:色彩规划寒地城市建筑论文

一、寒地城市的概念

寒地城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其定义的主要依据是冬季寒冷气候在城市一年之中的表现特征。寒地城市在我国以西北部寒冷区域居多,寒地城市的冬季时段相对较长,寒冷的气候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欧美国家的寒地城市较多,人们将其称为“冬季城市”(WinterCities);在日本,寒地城市又被称为“北方城市”。我国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则习惯称这类城市为“寒地城市”。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地方建筑,在色彩材料应用上有着自身的特色,人们对材料的偏爱、用色习惯等方面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成为某种特定的文化积淀,成为这些寒地城市人文环境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地域的不同决定了气候的不同,气候的不同决定了城市特色的不同。寒地城市的发展必须在地域与气候的视觉设计下进行,寒地城市的建筑设计应该体现出与其他城市(如热带城市、温带城市、海滨城市、山地城市、平原城市等)不同的风格特色。

二、城市色彩与城市建筑色彩调查方法

《东京色彩调查报告》是由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郎克洛教授领导、由日本东京都市色彩研究中心组织完成的。对于城市建筑色彩的调查,目前为止国际上较权威、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郎克洛教授在他的色彩地理学说中提到的,对建筑色彩进行选址、调查、取证、归纳、编谱、小结等一系列步骤,广泛征求市民对城市建筑色彩的要求和看法,在对色彩的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征求市民的意见,并且在相关人员和政府部门的合作下对城市建筑色彩进行普遍调查。市民可以充分发表自己对城市建筑色彩的见解,以便给设计者提供更多的启发。在对城市建筑色彩与城市色彩规划的时候应当先总结调研的结果,找出问题所在并公之于众,让广大的民众共同参与,听取民众的呼声,提高民众的参与性和对城市色彩规划的积极性;在综合掌握专家和民众的意见后再邀请艺术家、文史学家、建筑师、色彩学家、城市规划师等相关人士制订最后的色彩规划方案;等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向民众公布,再听取广大民众反馈的意见,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肯定后再实施色彩规划方案。笔者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城市建筑色彩和城市色彩设计与规划方案才是科学、权威、民主、具有生命力的,这样的城市色彩必定会为这座城市增色添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将感到自豪。

三、城市建筑色彩规划

原则文化历史的积淀是色彩形成与表现的根源,所以,在人文的角度上对城市建筑色彩进行规划和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寒地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保护和传承寒地城市建筑色彩文化和文脉是城市色彩规划的基本原则。正因为城市色彩本身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其设计与规划往往错综复杂,所以城市色彩设计与规划不可能是一锤定音的事情,需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继而保持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城市色彩规划应该在对城市建筑景观色彩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再进行现状分析,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城市自身所处地域性、文化历史、民俗等诸多因素进行设计与规划。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色彩指导城市色彩的设计、规划与管理,力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城市设计规划的实践者在对城市色彩进行设计与规划时应该把握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目前,我国对建筑色彩和城市色彩的设计与规划工作还不够重视,各地色彩设计研究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在建筑外墙装饰材料使用上没有规范,工业生产也缺乏可以依据的标准;屋顶的景观色彩没有得到重视;某些政府职能部门对城市建筑色彩和城市色彩不够重视;我国的色彩教育水平和层次整体不高;等等。

结语

城市色彩规划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相交叉的课题,它不仅涉及艺术学,还包括色彩学、建筑学、美学等众多学科,内容广泛。对城市色彩的研究是时展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在未来会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使寒地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更具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

作者:徐亮 单位: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建筑论文:交通设计城市建筑论文

为降低城市建筑项目新生成交通量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各地都相继开展了交通影响评价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已在2010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141-2010)。根据该标准,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状况,评价建设项目新生成交通需求对评价范围内交通系统运行的影响,并应根据交通影响的程度,提出对建设项目选址、建设方案和评价范围内交通系统的改善建议。但由于目前的交通影响评价主要侧重在建设项目方案设计阶段,对项目选址中主要涉及的如项目性质、建设规模以及项目周边交通系统如道路密度、宽度、交叉口展宽、公交系统等提出的改善建议往往难于落实,因此对于城市建筑方案自身在交通设计方面的合理性就显得格外具有实际价值。笔者根据近几年参与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的经验,对城市建筑方案交通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基地出入口

基地出入口的布置是城市建筑方案交通设计中首先需考虑的问题,一般若规划条件中有明确意见的,应严格执行。在具体的开设顺序选择上为:支路—次干路—主干路,并且尽量避免在主干路上开设。基地出入口离城市道路交叉口的间距应满足以下条件:开设在主干道上不小于100米、开设在次干路上不小于80米、开设在支路上不小于50米。基地出口的宽度在7~9米较适宜,但若考虑封闭管理需要设置道闸时,可采用4.5+2+4.5米,总宽11米,中间2米设置收费岗亭,但道闸离城市道路的红线不应小于12米。一般项目基地出入口数量在2~3个即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对城市支路级道路往往重视不够,在地块出让时轻易取消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而城市支路正是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对改善城市交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若项目地块较大,周边被城市次干路及以上级道路围合,应通过设置城市支路级道路(一般宽度在16~20米)合理划分项目组团,各组团的出入口也尽量布置在上述支路上。另外,相邻公共城市建筑之间通过各退4米左右、以设置共用通道的形式也值得提倡。

二、基地总平面布置

基地总平面布置在交通方面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基地出入口和地库坡道之间的协调性问题以及基地内部交通流线的合理性问题,要避免借用城市道路来满足项目自身的一些交通需求,如停车、货物配送等。基地出入口之间宜设置连通道,并且最好结合外围底商等有交通需求的物业设置项目环路。道路宽度供小型车辆通行的双向为6米、单向为5米,供中型、大型车辆通行的双向为8米、单向为6米。机动车停车库出入口应设置在基地内部道路上,一般不允许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地库出入口和基地出入口之间的连通道一般定义为小区主通道,其宽度不宜小于7米。考虑到安全需要,基地内机动车停车库出入口之间的净距应大于15米,和非机动车库出入口之间的净距应大于10米。住宅底商所需配建的机动车位建议尽量就近地面解决。

三、机动车停车库设计机动车停车库设计

主要考虑的问题有:汽车库出入口数量及宽度、内部通道及停车位尺寸、汽车库内部及对外交通组织等。汽车库出入口数量一般规定如下:停车泊位数100~300辆时,设置一个双车道和一个单车道出入口,停车数量300~500辆时,设置二个双车道出入口,停车数量超过500辆时,设置不小于三个双车道出入口,并且建议当超过1200辆时,每增加500辆增设一个双车道出入口。汽车库出入口净宽供小型车辆通行时双车道为7米、单车道为5米,供中型车辆通行时双车道为8米、单车道为6米。当采用机械式垂直升降梯作为汽车库出入口时,一台机械式升降梯服务的车辆数不应大于25辆。汽车库内部通道宽度规定如下:供小型车辆通行时双向为6米、单向为4米,供中型车辆通行时双向为7米、单向为5米。汽车库小型车辆停车位尺寸一般可采用《汽车库城市建筑设计规范》中规定的5.3米(长)×2.4米(宽),但各个地方可能会有特别的规定,如杭州市区为6.0米(长)×2.5米(宽)。供小型车辆使用的停车库净高不小于2.2米。体育场馆等有集中疏散要求的大型公共城市建筑以及住宅小区不宜采用机械式停车位,其他城市建筑若需配置机械式停车位,其数量不宜超过配建总量的60%。升降横移式机械停车设备应以2层为主,不宜超过3层,一组升降横移式机械停车设备的存容量不宜大于23辆。应避免汽车库出入口与地面道路、车库内部通道衔接处采用”U”掉头设计。地库坡道与地库内部平行通道之间宜设置一跨停车位。当地下车库布置不能服务到各个单体时,建议通过延伸地下人行通道或者增设人行楼梯的形式以提高住户使用的便利性。

四、自行车停车库设计

自行车库不宜设在地下二层或以下,住宅类城市建筑自行车停车位宜与各单体城市建筑配建需求相适应。自行车停车库的出入口应单独设置,不得与机动车道共用,其净宽不应小于2.5米,坡度宜小于20%,用于自行车推行的斜坡宽度不应小于30厘米。出入口的数量一般规定为:当自行车停车位小于等于300辆时可设一个,300~1200辆时可设两个,大于1200辆时可设三个。自行车库的净高不应小于2米。每辆自行车的停车面积露天可按1.5~1.8平方米计算、室内可按1.8~2.0平方米计算。

五、停车配建城市建筑项目

停车配建总量必须按各地有关标准执行。特殊车位中装卸车位不计入配建总数。住宅类城市建筑自行车位应按标准严格配足,但公共城市建筑自行车位实际配建建议可不少于标准的60%,不足部分可用机动车位来补足。一般一个机动车位可抵20个自行车位。杭州市各项目均要求配建公共自行车停车位,一组公共自行车俗语称“一亭两棚”,尺寸2×17米,可停公共自行车21辆,可抵自行车配建63量。

作者:沈明江 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建筑论文:基于地下室防水技术的城市建筑论文

1建筑地下室漏水的原因

1.1建筑局部结构不合理

地下室的修建需要注意很多细节上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局部构造甚至要比高层建筑的修建更为困难,建筑地下室漏水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施工过程中出现局部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首先,在设备的安装上应该确保所有的设备都能够与地下室的结构形成通路,不会出现积水,在安装局部设备之前要检查预埋套管的质量、型号、数量等,最好设置止水环,确保与周围的墙壁紧密结合。如果出现管道的变形或伸缩力度不够时,可以采用直接穿过墙体混凝土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最好先将凹槽准备好,降低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施工后遗留下来的缝隙,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雨水的冲刷会造成地下室漏水。

1.2混凝土刚性防水功能失效

混凝土结构丧失刚性防水功能的原因有地基不均匀沉降所致裂缝、浇筑质量缺陷造成裂缝、漏振或过振或施工缝作业不当所致、模板板缝支设不密产生缝隙漏浆、上部模板浇筑引起下部模板变形产生裂隙、水泥水化热过度集中引起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差变化较大造成温差裂缝[1]。因此,在建造地下室时,要选择防水性能优良的结构混凝土,这样会减轻其出现变形的几率,尤其是在梁式结构的地下室施工中,更应该充分考虑地板的承载能力,防止出现地板弯曲变形而渗水。实际上,混凝土刚性防水功能而导致地下室漏水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对于施工材料和施工工艺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需要混凝土可以承受足够的外力甚至腐蚀力,还要达到规定的使用年限。

1.3柔性防水层被局部破坏

城市建筑地下室的柔性防水层出现局部破坏的原因首先是防水材料的质量不合格,有些防水材料的涂膜厚度远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使用几年就会失去防水功能。其次,柔性防水层不可避免会出现薄弱的部分,或者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不小心将其弄破。再次,柔性防水层会出现部分混凝土涂膜的缺失。最后,就是在修建外墙的过程中造成局部防水层的变形或破坏。总之,地下室的防水至关重要,尤其是柔性防水层更需要格外的注意和保护,以确保人民的居住安全和生活质量。

2城市建筑地下室防水工艺的分析

2.1设计好地下室的防水构造

任何建筑在施工之前都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建筑地下室的修建更是如此,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具体的施工要求和条件设计施工方案,确保地下室的防水功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一方面,建筑地下室应该有明确的防水结构建造图,能够让施工人员严格根据图纸进行施工,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地下水不会渗入室内影响居住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地下室贮藏物品的安全,与此同时,不可以让地下水腐蚀钢结构,如果出现漏水,即使是轻微的、不容易被发觉的,经过日积月累,也能够将钢建筑腐蚀,这会给居民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可以通过增大混凝土的抗腐蚀和抗压能力来提高地下室的使用寿命[2]。另一方面,地下室的防水设计要以排水为主,而不是一味的堵水,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条件来选择设计方案,尤其要注意最高水位的变化,防水材料的使用也要得当,做到物尽其用,笔者通过实地的调查发现建筑地下室如果做成全封闭式的就能够极大的提高其防水性能,同时,也可以涂抹相应的防水层并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从而确保地下室防水效果。

2.2混凝土的泌水处理

建筑物的防水性能和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凝土的处理工艺,要想达到最佳的防水效果就应该对混凝土进行泌水处理,上涌的泌水和浮浆会跟着混凝土坡面流到坑底,并随混凝土向前推进,在支模时,应在混凝土浇筑前进方向二侧模底部留孔排出泌水和浮浆,当混凝土坡脚接近尽端模板时,要立即改变混凝土浇筑方向,由尽端往回浇,再通过反复的碾压来达到密实缝隙的效果[3]。实际上,混凝土的泌水处理重在养护,施工人员应该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养护时间大约持续十四周,确保混凝土不会因为水分蒸发过多而引起裂缝。

2.3结合刚性防水与涂膜防水

刚性防水与涂膜防水都能够对地下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大量的实践证明,如果将这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能够起到更好的防水效果。在施工之前,对地下室漏水严重的部位重新修葺,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刚性防水层的完整,要求施工设备不破坏混凝土的预埋件,之后制作UEA砂浆保护面,这是一种新型的防止保护层破裂的技术,能够对整个地下室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这种涂膜性的材料还能够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因此被广泛采用。另一方面,对于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也要极为严格,施工人员应该严格参照混合比例进行施工,通过粗细骨料的混合来提高混凝土的刚性和渗透压,在膨胀剂的选择问题上也要通过实验确定添加量,通过刚性防水与涂膜防水的结合能够使建筑地下室的防水性能极大增强,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道路桥梁的防渗漏工作。

3结语

本研究对城市建筑地下室的防水施工工艺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相信随着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地下室防水技术的普及,我国的建筑质量一定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作者:李洁 王维康 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城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与城市分析论文

摘要:十八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与的繁荣,大兴起使人口集中到城市中来,造成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城市范围逐步扩大仍感局促,为了在较小的土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建筑面积,建筑物不得不向高层发展——这是高层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所以说,高层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高层只有在城市的滋润下才能较快地蓬勃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依赖高层的支持!

关键词:高层建筑城市规划

十八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大工业兴起使人口集中到城市中来,造成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城市范围逐步扩大仍感局促,为了在较小的土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建筑面积,建筑物不得不向高层发展——这是高层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所以说,高层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高层只有在城市的滋润下才能较快地蓬勃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依赖高层的支持!

不论是设计的或是缺乏设计的摩天楼或高层建筑物都已成为我们城市生活的既定景观,它是几乎每个国家的主要城市都认可的一种国际技术!一幢高层可以是一个城市的特写,例如说到世界贸易中心(虽然已在911中倒塌),人们就很的想到美国纽约,说到阿拉伯塔酒店就很自然的联想到阿联酉,而佩重纳斯大厦,也就是吉隆坡双塔,也已经成为吉隆坡的地标性建筑。高层建筑已变成城市的本体部分,并对城市的、经济及物质环境的充分也正变得日益明显。

高层建筑对其所在的城市街区具有重要的影响。仅以它绝对的规模和人口总量,就对城市街区的集中化、对街上的行人以及街景本身都具有明显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这些归于高层建筑的环境关系,它必须成为在一定位置上的有效的城市设计方面的主题。在这个层面上,高层建筑的发展可以由规划者通过地方规划来加以控制。一座高层建筑必须首先与城市达成的协议,就是那里的现状,例如:它如何决定体量的,以及新的塔楼以何种尺度才能为整体联系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区和周围的建筑,最重要,它必须决定如何适应于街道的边沿、周围的人行道尺度、现有的土地利用以及它所在街区的特点。

由于其相对体量和高度,高层建筑对城市已有的周围环境及尺度影响甚大。不论是独立的或是混入在城市环境里,建筑物的体量越大,影响也就越大。不断增大尺度的高层建筑的空前激增已引起环境条件不断的恶化,因而变成城市生活质量的祸害。高层建筑插入到城市环境中,这些大都市里深谷剥夺了城市居民的光线、日照、和自然通风,对城市街区及其周围小气候环境的造成很大影响。诸如在阳光照到街面上的主要几个小时以内,高层建筑可能投下的阴影。这些阴影可能极大地改变着该区域的性质,影响着小气候以及遮断视景。塔楼也可能在底部造成强力的下行风和不舒服的旋风,那是很令人讨厌的。还有这些大型建筑项目的能耗过大,如空调、取暖和照明等需要较大的能量供应,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热平衡关系,加剧了城市的热岛现象,恶化了市民的生存环境。

许多实例表明:什么地方的建筑物在其地段中从各方面都向后退进时,它就变得与街道线分离了,并可能变得与其环境失去联系。从地面形象方面来说,在高层建筑物之间的地面场地不要仅仅作为行车道路,那将由于与城市形式脱节,可能变成对城市联系的一种威胁,并且形成“孤岛”式建筑局面。城市街道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街道上行人与大楼之间的关系。高层建筑物必须形成与周围建筑物的联系以加强城市结构,并促进在其底部的城市生活。假如这些被忽略而后大楼将孑然孤立,缺乏与街区的任何联系,或不承认自己属于城市街区,而它却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高层建筑的立面正好位于街道线上,而且在其门厅内部结合着过渡区的话,那么,这座摩天楼的底部就能将内部空间与外面的街道生活联系起来。

高层建筑承担着城市的高级偶像的作用。高层建筑有提供天际线视觉趣味的独特的城市设计机会,能够创造壮丽的天际线,而在街道层上却以人的尺度行事。建筑物的顶部一般服务于天际线,衬在天空上的形状是高层建筑“联系于无限”之点,是塔楼的一个特色。没有天际线的摩天楼大概就像空间里一大堆不引人注目的体快。像高度发达的纽约和弹丸之地的香港都是由高楼大厦堆砌起来的,且看这两大城市的天际线,错落有致的城市建筑,间中穿插的塔楼,为城市的天空勾画了优美的轮廓,线条生动活泼、色彩缤纷多变。城市的天际线只是一维的立面边线为主的轮廓线,可正如一幅摄影,照片是单向面的,可它反映的是三维的城市空间,以及整个城市风貌的特点。也就是说,三维城市空间的布局,不仅仅是功能性的问题,也有个审美意向在内——对建筑风貌的选择与城市风貌的构建。城市天际轮廓线,是城市规划宏观把握中必不可少的参照,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与美学的体现。

不能不提一下的是,高层建筑的也能到现有城市的遗产。发展必须保证将不会危及地方的环境品质、原有的街道生活模式和亚文化群、原有的市景和风景。如果城市的传统结构就是由一群低层店铺组成,并成为城市个性特色的话,那么新的高层建筑体量就应该与原有建筑的尺度相调和,并考虑将其保留、维护和改造利用等。历史风貌保护区和文物单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见证,城市的建设要沿着其历史的脚步进行可持续的发展,离开了历史,那将是一座没有内涵、没有底蕴的城市。

广州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在建设化中心城市过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成效,而广州的摩天楼也是一座座的从地拔起。高层建筑数量及其分布的随机性是由土地开发成本、土地开发机制以及土地开发调控机制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广州的近代城市建设正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在处置古代与近代、与西方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理念的矛盾过程中,迈开了近代化的步伐,体现了较强的自主性。出现了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岭南的气候特点相结合演变成"骑楼"建筑。在荔湾区的上下九和北京路等的商业道路都变成了骑楼街,所以为了不破坏城市的景观,不太适宜建高层,保护这种已存的文化气息。

而大量的写字楼和住宅高层都集中在天河区,广州最高的建筑中信大楼就位于城市中轴线上,然后许多的高层就沿着城市道理两边布置而成,不过地段的优越,规划的不周详,使得高层的体量和高层之间的间距还有城市的道路的比例有些失调,造成了高层高密度的状况。就拿天河的龙口东到龙口西这段路,两列高层肩并肩的排在道路边,抬头看见的也是建筑,人在里面感觉被建筑紧紧的包围着。风只能在道路两端穿进来,夏天里建筑和汽车产生大量的热量,影响行人的安全和舒适性。

广州人口密度十分大,需要大量的住宅建筑才能满足人口的居住问题,于是相应的在广州各区都涌现的许许多多的高层搂盘,并呈现由市中心向周边扩展的趋势。但是住宅的功能不是简单的解决居住的问题,还要符合人的生活要求,必须有质的保证。广州存在很多的搂盘由于和起其他因素的制约,大部分是一梯多户,单位住宅的通风很采光都不是很理想,小区面积小,这种高层高密度的住宅只会让都市人感到城市节奏的紧张。我个人不喜欢高层住宅的环境,住得越高,与地面环境就越远,心理上没有安全感,每个单元的家庭就在方盒子里与周围间隔出来了,不利于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沟通。

作为国内的大城市,广州的高层数量是多,但是有特色,可以代表广州的高层却没有,从城市上空望下去,是或密集或稀疏、屋顶平平的高层,中信是可以让人们聚焦的建筑物,可是大家都知道中信的优势只是它比其它高层更加高耸而已,结构造型和材料上都没有特别之处,加上其不人性化的广场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个失败作品。广州需要一栋能代表广州城市风貌的标志性高层建筑,它可以带来城市地位、形象、实力的提升。双塔是广州百年一遇。在我看来,也许是千年一遇,空前绝后,500米以上,广州有一两栋标志性高层建筑,在发展势头上讲更有推动力!

高层建筑影响一座城市环境的平衡,集中注意高层建筑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对城市及周围的影响,这和建筑本身的功能方案一样,对设计者都是根本的问题。高层建筑设计必须用协调其形声的以尝试保持最少的环境干扰性。高层建筑是城市的主要建筑大厦,创造着城市引人注意的轮廓线,它们限定着创造城市活动场所的公共空间,为城市中人们的活动提供布景。

高层建筑是城市空间的元素,优秀的高层建筑并不是排斥城市空间的明星建筑而是能一个创造人性的场所,又融入文脉的关系,不去破坏城市空间的和谐。优秀的高层建筑要考虑使用者的需要,以城市的公众利益为追求的目标。我们必须在高层和城市的发展中取得平衡,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城市景观和适合人们生活的环境,才能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健康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