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会计学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17 04:27:11

导语:在会计学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会计学专业论文

会计学专业论文:非会计专业教学会计学论文

1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会计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设置《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时,基本是依据会计专业要求制定的,主要强调会计实务的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没有体现作为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培养的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目标,更没有细化不同专业具体的会计教学目标,直接将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作为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使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时,感到负担大,目的性不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会计教学内容不合理

目前,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使用的会计教材偏重于会计核算,按照培养会计人员的方法和顺序进行讲解且以核算为目的,使得《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晦涩难懂。由于《会计学》是会计专业的第一门专业核心教材,其基础理论一般从会计的产生、发展过程开始,其余还主要包括会计要素理论、会计账户理论、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确认、计量和会计报告,以及若干个账务处理程序等。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会计专业而言,无疑是必要且合理的。但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则显得会计的基础理论偏深、偏多,尤其对其中的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和账务处理程序等,就显得更加深奥难懂了。

1.3会计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虽然课堂讲授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控制教学进度,及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导,但对于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会计学》课程,单一的讲授会使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无法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机械、被动,逐渐让学生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

1.4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问题

很多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待《会计学》这门非专业课程,一般主观上不够重视,缺乏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他们认为整天与课本上的数字、账户、账簿和报表打交道,将来就业也不大可能从事会计专业相关的工作,会计知识基本不会用到,对自己的工作也没有什么帮助,因此只有少数学生仅仅按部就班地为考试而学习,按照老师的要求参与课堂和完成作业。

2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建议

2.1明确会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根源,只有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引导教师教学的方向和学生学习的目的。在制定非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会计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并且体现以下思想:第一,教学目标建议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会计性思维和运用会计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财务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基础会计知识的目的;第二,促进学生运用和把握会计信息,熟练掌握会计报表的阅读分析方法,并灵活运用会计信息为生产和管理服务。

2.2合理确定会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需要,因此在确定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时,应针对不同专业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注意内容适中,重点突出。考虑到教学学时有限,我们的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在理解会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会计信息分析的能力。具体建议:对于会计学原理,简单介绍会计的概念、复试记账等基本理论;对于财务会计,着重以会计等式为出发点,利用会计要素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运动的内在联系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在企业筹资、储备、生产、销售等不同环节间的流转,最终为学生了解财务报表的内容、结构及意义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其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的能力。

2.3灵活运用科学有效且多样化的会计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受教学学时限制,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定学时的实训课,也可以成立兴趣小组,课后参观企业会计工作等。案例教学法。例如在给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介绍财务报表时,可以以某上市公司为例让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分析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思考讨论,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会计学》课程知识容量宏大,教学内容庞杂,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争取更多的教学时间;同时,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免对课程内容感到晦涩难懂以及枯燥乏味,对会计中涉及到的账表和凭证缺乏感性认识,我们在教学当中可以通过视频或实物等演示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2.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在课程讲授前,应让学生充分了解《会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学习其的目的,作用及意义,让他们认识到会计学知识对自己将来工作和生活的作用;然后,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随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解答,一方面督促学生注意听讲,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与辅导,增加对学生思考的训练。最后,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捕捉到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展示《会计学》课程的实用性。

作者:徐蓉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会计学专业论文: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论文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会计学的教学方法一般都采用“课堂讲授+模拟实训+教学实习”的模式。对于会计类专业学生来讲,通过这三个过程的学习和锻炼,基本能够系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初步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业务素质。但是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讲,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在教学方法上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结果就是教师很难了解学生到底听懂与否,掌握了多少知识,教学效果如何。这种教学模式侧重于传授会计基础知识,但它忽略了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完成课堂讲授任务之后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开展教学模拟、小组讨论及社会调查等教学活动,而像模拟实训、教学实习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手段也只能根据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有选择性的进行。

2.教材选择困难。目前,高校会计学教材一般选择《基础会计》或《会计学原理》或《初级会计学》的比较多,也有的高校直接选择《会计学》作为非会计学专业的教材。这类教材在市场上种类繁多,看起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但是如果拿来比较的话教材内容大同小异,编写结构大多遵循“会计基本原理+会计核算方法+财务分析”的模式,将理论置于教材的前面对于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基本技能、帮助会计专业人才的掌握会计基本知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初学者和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相当于把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强加于非会计专业学生头上,这样势必会影响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是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不相符的。

3.教学评价体系善待完善。合理的教学评价系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集中在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两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主要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根据平时的表现、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加权求和。例如我校会计学考试课程成绩计算公式为:学生的总评成绩=20%平时成绩+80%期末考试成绩。一方面平时成绩占比太少,另外一方面期末考试基本上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缺少具有灵活性的考核方式,不能体现创新能力,也不能检验实践能力。而对教师的评价基本以学生评教为主,不能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付出。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建设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明确教学目标的标杆地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会计的基本会计处理模式,明确最后的会计信息是怎样产生的,而不是熟练掌握这些信息的具体生产过程及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此,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秉承这一会计教学目标,即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观念,力争成为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让学生掌握基础会计学的认识原则和方法,了解会计信息是如何产生的,阅读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并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

(二)结合专业特点,合理确定教学内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依据“因地制宜”的基本教学原则确定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专业背景应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以满足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将专业知识融入会计教学内容中,着眼于非会计专业的“个案研究”,以提高学生分析会计信息的能力,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简单生成。例如,对于保险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讲,除了掌握基本的会计概念,还应结合金融企业的运作特点,了解金融企业和一般工商业企业在业务处理上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1.采用情境教学法,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可以既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很多高校为了配合会计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里,通过模拟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场景,运用大量的案例,让学生熟练掌握从企业建账到各种会计档案归档的一系列会计基本工作的处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找出理论的不足,反过来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生,实现实践和理论教学相长。2.引入口诀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并且会计学的理论相对其他经管类学科的理论更加枯燥,导致很多学生记不住,也理解不了。为此,笔者从网络上搜集了部分会计口诀,如“记账规则之歌”、“会计核算方法”等,另外结合课本的知识自己编了一些。例如,在会计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些知识,笔者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为:会计理论并不多,12345678要牢记。其中1指会计的概念,2指会计的2个基本职能,3指3个会计等式,4是指4个会计基本假设,5是指5个会计计量属性,6是指6个会计要素,7是指7种会计核算方法,8是指8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同时,笔者将8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归纳为:“三可一相关,及实谨慎重要先”。这8点基本包括了会计学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有了这些口诀的帮助,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做到事半功倍。

(四)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的适用性目前,非会计专业会计教材具备较大的通用性,但是能够结合不同专业特点编制的会计学专业教材较少,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对于会计学教材的编写,特别是非会计专业会计教材,应适当增加体现不同专业特点且实践性较强的经典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既可以充分利用会计知识分析和处理企业通用业务,又可以熟悉一些具有专业性的业务的处理,使通用性和专业性有效结合。

(五)改革评价方法,创新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这门课程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为以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所以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时,不能简单地以期末卷面分数判断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而应由期末分数论改为以学习过程考核为主的综合评价。例如,通常的课堂教学可以用提问、分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及论文写作等形式,加强平时学习过程的课程考核,建立了广泛的绩效评价指标。在不弱化理论学习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理论服务实践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掌握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为实现学校和工作岗位的无缝连接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等内容。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参考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但是不能搞“拿来主义”,直接照搬。要正确处理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差异,体现出非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和未来的职业需求特点。

作者:周顺奎单位:唐山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

会计学专业论文:非财会专业会计学论文

一、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目标与特点

普通高等教育进入新世纪以后,已从上个世纪的精英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自然地其培养目标也需要重新定位。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由过去的高级设计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转向普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普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在必须具有应用现代技术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高的认识问题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为他们将来投身社会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社会经济活动,要求经济管理者必须懂财务。适应现实的要求,缩小国内与国外经济管理者的差距,自然地,“会计学”这门课程成为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早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就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学校管理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经济类专业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非财会专业学习会计学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定,其目标不在于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会计人员,而在于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决策,以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活动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求重点放在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借助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方法的学习。在会计学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采取了尽可能照顾广度而在深度方面则“浅尝辄止”的原则,其特点体现在本课程涵盖了财会专业的“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门课程的内容,建议课时共计144课时。高等教育司的要求实际上为高等院校非财会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提出了极高要求,一门课程涵盖了三门课程的内容,同时又要求教学目标和重点并不能是三门课程的简单汇总,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把握重点教学内容的重点讲解,又要让学生明白会计信息生成的来龙去脉,相关会计工作内容不可遗漏,在会计知识系统构建的基础上重在提高学生运用会计信息分析问题和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的培养。

二、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的现实状况

1.课程设置方面。

虽然在高教司编著的《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高校非财会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目标不在于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会计人员,而在于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并明确规定了教学内容涵盖“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门课程的内容,但现实中,由于大多数高校非财会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人员非财会专业毕业或者干脆不重视会计学的教学,根本未能按照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的基本要求,在进行专业课程的设计时会计学教学时数根本不能保证设置144个学时。以笔者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为例,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于2002年开始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时,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将本课程设置了144个课时,分两个学期进行。但这样的安排带来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一门课程两个学期分别登录两次成绩,这给教学人员和教务管理人员似乎带来了不便,于是我们又将本课程分解为事实上的两门课程,取名为“会计学(上)”和“会计学(下)”。但随着学校压缩教学时数、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又不得不压缩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以现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各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的专业会计学课程设置了72课时,有的仅为54课时甚至36课时,涵盖“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门课程内容的会计学名不符实地简单化为“会计基础”加“财务会计”或只是“会计基础”,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其他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2.师资建设方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高校在财会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好的现实情况下,纷纷争相设立财会专业和各类经济管理类专业,而不论是否具备条件,导致各院校财会教师的紧缺。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这样的从原师范类院校转向综合型院校的高校里,财会教师更是十分缺乏,根本无法满足大量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学的教学任务。而且,我国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大缺陷是脱离实际,高校财会教师大多没有实际会计、审计工作经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在高校财会师资队伍中,既掌握学科前沿又精通公司和企业实际工作的教师严重不足,大多教师从本科读到硕士又到博士,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社会实践。在一些高校,一些有能力的会计教师到企业或事务所做兼职,从国家制度层面到各个学校都没有明确的鼓励政策和措施;相反一些学校不但不支持、不鼓励,还认为这样的老师是“不安分”、在“干私活”,想方设法进行管、限、卡。其实财会教师从事本专业的社会兼职工作正是他获取会计实际工作经验和充实教学水平、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其学习效果是派送教师到企业进行一般的参观和实习所无法达到的。

3.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是教师与学生的联动。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做到知识广博、教学有方,而且要求学生主动出击探求知识的奥秘。现实中,随着高等教育的由精英教育转向普及教育,普通高校学生的素质可以说是直线下滑,这一点在各地非重点大学表现得尤为明显。扩招后的学生缺乏求知欲,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只求能拿到毕业证即可。前面提及的我校压缩教学时数、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教学改革事实上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无所事事,专业知识日益贫乏和不成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然而,在长期的会计教学中,一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掌握得较好,到实际工作中却难以适应。一些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又注重于概念和会计核算方法的讲解,过分强调会计分录的编制,忽视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分析和研究,偏离了经济类专业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非财会专业学习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和方向,没有按照经济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组织教学,不论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滑向了财会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使课程内容整体缺乏参与经济管理的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目前虽然大多数学校会计学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但受“通才”教育理念的束缚,仍然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实践教学重心仍然停留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训练上,没有真正向会计信息的分析和研究训练方面转移,缺乏针对性,最终导致非财会专业学习会计学教学实践环节效果弱化,造成在校成绩较好的学生却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呈现出严重的高分低能、校企人才评价标准脱节现象,不利于学生就业。

三、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的改进建议

1.课程设置方面。

适应社会经济活动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该真正认识到会计学这门课程在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能力构建中的重要地位,必须转变以往不重视会计学的教育观念,充分理解非财会专业各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按国家教委的要求进行设置,不仅内容上要涵盖三门课程,而且教学时数上要保证达到144课时。其次,当前高等院校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会计学这一专业核心课程,虽然在内容上涵盖了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知识,但并不是前三者的简单相加。那么构建一个适合于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或者说编写出一本适合于这一目标的教材,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虽然近十年来全国许多高校专业教师都在这个方面有过一些探索,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但完全按照国家教委要求既涵盖会计基础和财务会计又包括管理会计内容的很少,笔者也在2005年曾经编纂过一本教材,但使用几年后由于学校进行教学改革要求压缩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而被迫废弃。可见,只有教学管理人员和任倮老师达成共识,经过共同努力才能构建起适应经济社会要求的课程体系并保证其实施下去。

2.师资培养方面。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对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是对我们从事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学人员,首先要深刻领会高教司《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高校非财会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目标,真正认识到本课程在专业能力构建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变“传授知识”为“传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会计、税收、审计等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以最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实际工作经验与技术手段来培养学生。在我国对会计人员知识与能力的及时培养做得最好的可能要数注册会计师一年一度的培训,高校会计学教师的培养可以参考其模式,这样才能达到教师知识的及时更新、能力的与时俱进,当然要达到这一点,需要从上到下、从制度到措施的保证。

3.教学方法方面。

适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成为必需。教学方法应从最早的老师单向讲课,变为授课、案例操作、会计报表分析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从“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人认为会计模拟实践可以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一个清晰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其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具体操作时可以采用分组分岗的办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由3人组成一个小组,自主创立小公司,每人担任不同的财务会计和管理角色,分担不同的岗位任务,既让他们明确了现实中财会工作不同的岗位职责和任务,又培养了他们互相监督、互相合作的责任意识,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的创业意识。比如在具体教学中,我们的来自于草原牧区的学生就有不少在创建自己的小公司时设立的是各种各样的畜牧饲养厂或畜牧业产品加工厂。这种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又相互监督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和探索。会计模拟实践把学生推向了系统学习和自觉实践的主体位置,提高了学生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相对应地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中,会计模拟实践环节的考核必不可少,在总成绩中一般占到了40%。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财会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是高校经济管理各专业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要想得到根本解决恐怕不是任课教师单方面所能解决,必须从国家教委到各高校、从教学管、理人员到任课教师、从教师到学生各个环节、各类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得以解决。

作者:曹霞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会计学专业论文:会计学专业课程免生培养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推免生的简述;报考会计学专业推免生的生源;报考会计学专业推免生的招收;推免生的入学前教育和在读培养管理;报考会计学专业推免生的学制探讨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推免生是指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生、招生宣传不能局限在本校,更应该面向全国、招生场所,不能局限在本校内,更应该走向重点学校、招生考察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推免生考试是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一个途径。随着具有推免生资格高校逐步增加,申请推免生资格的优秀考生越来越多,推免生成为各高校争相争取的优质生源。如何做好推免生的工作,包括招生、录取考察、入学教育、在读培养成为高校研究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学专业由于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等,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操技能、较高的职业操守等有异于其他专业,因此对报考会计学专业的推免生培养工作就需要做得更细更全面。

关键词:本科生推免生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培养

1推免生的简述

推免生是指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生。优秀毕业生必须经过所在学校的推荐才能获得推免生资格,即具有推荐推免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按规定对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遴选,确认其免初试资格并向招生单位推荐。获得推免生资格的考生可以获得指不经过全国统考初试,直接进入复试,即推免生是免初试不免复试。

随着具有推免生资格高校逐步增加,申请推免生资格的优秀考生越来越多。截止到2010年9月,具有推荐推免生资格的高校有261所。不同的高校,推免生资格占全校当年本科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不同(1%—50%),对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教育部还会适当增加推免生名额。推免生还可以跨专业报读研究生。

目前,推免生报读研究生成为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一个重要途径,考生间相互竞争,也成为各高校争相争取的优质生源。因此如何做好推免生的工作,包括招生、录取考察、入学前管理教育、在读培养成为高校研究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报考会计学专业推免生的生源

不同的专业招收不同的推免生工作不同。会计学专业由于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等,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操技能、较高的职业操守等有异于其他专业,因此对报考会计学专业的推免生培养工作就需要做得更细更全面。

随着学科专业的相互融合贯通,培养复合型、通用型人才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会计学专业人才需要跨专业、甚至是跨学科的人才,如法务会计人才需要会计学和法学专业的知识,审计人才需要精通计算机和会计学专业知识,会计电算化人才需要计算机和会计学知识等。笔者所在高校在2010年9月的招生宣讲中,不少跨专业的学生参加,并提出了申请意向。而推免生本身的素质一般都比较高,一般都是学习能力较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因此会计学专业的推免生可以录取到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推免生中选拔跨专业学生可以面对面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单独以统考成绩选拔的弊端,能够更好地选拔出适合复合型会计学研究人才的考生。今后的会计人才,尤其是有志于到外事单位工作的,更加地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多学科,如经济学、法学、信息学等专业,当然基本的英语水平是不可缺少的。而从就业角度看,跨专业的学生就业时的岗位选择机会大于其他学生。

3报考会计学专业推免生的招收

3.1招生宣传不能局限在本校,更应该面向全国

通过专门的招生宣传,不少对方高校的师生提出9月份宣传推免生已经比较晚。国家下发的文件一般在9月中旬甚至是10月份,短时间内如在一周内就要确定具有推免资格的学生,时间紧张,有些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确定自己的毕业计划或者读书计划,匆忙申请,来不及申请的也不在少数。因此把推免生的资格审查时间提前到每年的6月是最合适,推免生申请高校时间在每年的9月举行时最合适。这个时间段中有意向考研的学生已经坚定了读研意向,开始有准备地选取学校和专业,此时招生宣讲最容易得到学生的认知。不少学生受制于经济、地理位置的原因,只能通过网络来了解招生信息,通过专场招生宣讲可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理清读研思路,明确读研走向和研究设计。

3.2招生场所,不能局限在本校内,更应该走向重点学校

为了节省经费提高效率,也为了更好的争取到生源,同一学科甚至跨学科可以跨学科招收,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就可以相互招生,法学和会计学就可以对有意向从事法务会计的学生招生。可以组成三人招生小组,由学科带头人、研究生招生办工作人员、培养单位导师或者研究生负责老师组成,重点高校宣讲和重点招生高校结合起来。

3.3招生考察

中国的企事业单位的国际化接轨程度越来越高,“专业+英语”培养模式逐步为各个高校采用,研究生的培养作为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更加需要培养成“专业+英语”的通用型人才。为此,考察内容应该包括专业和英语知识,只是考察形式和难度更有不同而已。

3.4考生的录取管理

推免生在每年的10月份就能确定是否拟录取,也不用再参加统考,拟录取后到正式入学有近10个月的时间,有些考生会松懈学习或者选择退出读研,如果没有约束机制,就会造成招生质量的下降或则指标浪费。因此对于如何管理已经拟录取的推免生,成为一个新课题。有高校采取了后续跟踪学习管理,督促学生在获得推免生资格并被拟录取后继续加强学习,否则考生将有可能由公费变为自费生;有些和考生签订协议书约束考生不另报其他学校并承诺不放弃读研;有些把已经拟录取的推免生等同就业,把推免生放弃读研等同就业违约。

由于推免生分为校外推免生和校内推免生,校内推免生可以等同就业对待加以管理,但是校外推免生难以管理。考虑到当前的信用体系正在建立,个人信用将影响到个人的工作、生活等,建议和推免生签订协议书,视同就业。一旦考生违约退出,接收单位将在学校研究生招考网络公告栏中公布考生违约退出的事实说明并定义为不诚信行为,同时出具考生不诚信的说明书,将该协议书和不诚信说明书快件到对方的就业指导中心建议作为考生个人档案存入档案中,当然这有待于国家统一管理制度才能协调好。

4推免生的入学前教育和在读培养管理

推免生不用再参加全国统考,一般也是公费生,对推免生的入学教育和在读培养要求是否和统考生一样,也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应该采取更加严格的考察力度确保推免生的素质达到培养要求,适当区分培养内容和在读考察要求,例如纪律考察方面,一旦发现推免生违纪可以采取取消其公费生资格;如果是申请奖助学金方式的,采取分年制发奖制,一旦违纪就取消获奖资格,不再发放剩余奖助学金;评先方面,同等条件下,在有奖学金方面的评先项目中,自费生优先于推免生。对于跨专业的推免生,需要增加专业基础课程提高专业素质。

5报考会计学专业推免生的学制探讨

研究生的学制是近年来热议的一个话题。当前的学制有2年、2.5年、3年、弹性学制。笔者认为3年学制适合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2年学制适合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弹性学制是灵活原则,适用于2年学制的、特别优秀的学生申请提前毕业。

推免生报考和拟录取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中下旬就完成了,也即是在全国研究生报考时间截止当天确定为拟录取状态。从11月起到次年的9月入学,推免生处在准研究生阶段,这个阶段是非常宝贵的时间,完全可以纳入研究生培养阶段中,虽然有不少学校实行入学后双向选择导师制度,入学后才确定导师,但是也有实行导师组培养机制的。对推免生可以实行导师组培养机制,要求推免生在这个阶段参与项目研究、专业实习、必读书目学习、通读课程自学等,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实行了(苏州研究院)08—09学年百名优秀硕士推免生苏州见习项目,上海师范大学实施的《关于2010年研究生支教团推免专项计划相关工作的实施细则》,其中规定推免生大四专业实习在校团委进行,实习结束由校团委做出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推免生继续保留直升资格的重要依据。不少高校中的导师和学生之间会达成默契,学生提前加入导师的项目研究,正式入学后深入指导学生。尤其是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参与专业实习、研究项目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可以纳入研究生培养的,对这些推免生可以实行弹性学制,优秀的推免生可以提前申请毕业论文专业和答辩,合格者可以提前毕业。

对推免生实行弹性学制具有合理性,尤其是本校生源最为合适,能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提高培养效率,也能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拓展生源。

6尾语

会计专业是一门理论和实操性很强的专业,也是一个专业知识交叉最多的专业技能职业,需要有一定的外专业知识,应该鼓励跨专业学生报考。对推免生尤其是本校推免生实行3年学制基础上的弹性学制,要求学生提前进入学习阶段,可以满足部分学生提前就业意愿,争取优质生源,也可以尽可能地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缓解就业压力。推免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积累实操性专业技能,考生提前进入到实操性的专业实践中有助于深化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在正式入学后结合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加强推免生考生的管理是必须和必要的,应该施行不同于统考生的政策,对拟录取的考生建议信用档案以惩罚和减少考生恶意弃读行为,督促学生珍惜读研机会,维护学校声誉。

会计学专业论文: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实务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会计教育如何培养实务能力强的高层次会计专业毕业生,以适应社会的大量需求是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就其现状及解决思路谈了一点看法,希望对高校会计教育提供一个合理的认识基础。

【关键词】高校;会计教育;实践教学;实务能力

新华网2004年2月24日发表一篇题为:“会计专业为何遭遇‘寒冬’?没有经验被拒门外”的文章,感悟颇深。这一现象从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方向:实践能力要强。从有关的招聘信息中也不难发现:用人单位比较喜欢那些具备一定实践经验,能够合理运用税务法规、财务技术、会计准则的会计人才。可见,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就这种需求而言,目前的高校会计教育仍很难满足。这对高校会计教育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专业的指导思想

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仍没有脱离应试教育模式,单方面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思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体系基本没有形成。结果导致会计实践教学缺乏实验场地、设备和教师,实践内容单一,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缺乏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范围狭窄。目前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大多是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而涉及财务管理、审计、税收等课程的实习项目很少。即便是针对操作层面,也多以虚拟企业为主(如某某企业),其涵盖面及难度远低于现实企业,所以学生在校期间要掌握会计的较深理论是可行的,但获得丰富的操作经验或职业判断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2.会计模拟实验的层次较低。目前的会计模拟实验仅能完成从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成本计算、报表编制的过程,而且业务无任何的复杂与不规范。这样就只能培养学生一定程度的账务处理能力,但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明显不足。

(三)会计实验教材不够完善

会计实验教材一般内容陈旧、狭窄,不具有超前性,跟不上相关法规、制度和准则的变化。2006年我国进行了较为彻底的会计准则改革,2006、2007年的会计教学(无论理论和实验教学)已受到了影响。

另外,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也是一个问题。实验教材列示的业务一般以常见业务为主,会计理论中涉及的高、深、难知识很难见到。故实验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企业会计业务中遇到的各种复杂的经济问题。

(四)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教师中,很多人缺乏实践经验,他们有较娴熟、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很多人对企业实践了解甚少,实践能力匮乏。大多数会计教师教学仅局限于教材知识,无法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案例来生动的讲授,因此会计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水平,是影响学生实务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务能力的思路

(一)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其实践地位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立足于企业实践,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具体做法如下:

1.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验、课程实习的比例。如在开始讲授与实践关系比较密切的课程前,首先带学生去实习基地或合适的企业进行课程实习,对专业术语有先入为主的认识。如《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实习,对了解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或账户等的认识会很清晰,对原材料、在产品、固定资产等的了解一目了然,对后续的学习提供了实际基础。同时可了解目前企业或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学习就会有针对性。时间可为一周或两周。2.将会计学专业实习时间延长为一学期,可在第七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如同师范类专业学生一学期的扶贫支教顶岗实习。可以避免短期实习流于形式、走过场、不务实的弊端,增强单位信任感和岗位的稳定性,学生也可以接触更多的实际业务和资料,提升实务能力。

3.在会计学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块中另辟一“机动”模块。社会经济环境变化都会引发会计的变化,新增内容层出不穷,变化情况可在机动模块中解决,如增加一些新知识、新业务、新软件的学习。保证会计学专业“通才+专才”的培养目标。

(二)完善会计学专业实验室建设

1.不仅完善实验室所需的硬件设施,更要完善相关的软件实施,即构建完善的实验教学和管理体系,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验技能的实验教师师资。

2.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多功能作用。比如可利用实验室进行案例教学、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模拟股市等。

3.发挥实验室的仿真功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现代公司财务部门岗位的设置,引入公司财务活动的外部环境,进行现实模拟。如企业经营实战模拟,让学生有一种亲临其境、置身其中的感觉,当完成效果不错时,学生会充满成就感。

(三)自编会计实验教材或资料,完善教材体系

通过自编会计实验教材资料,满足实验教材不足和不配套的问题。可选定某一有代表性的、经济业务内容较完整、基本可涵盖制造性企业日常业务的企业作为样本,组织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以及实验教师去做实地调研,搜集资料(包括复印原始凭证),获得较完整的现实资料编写形成实验教材,用于学生实验,会增加现实感和可操作性。不仅进行实务操作,还要对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相关的财务分析,若能为企业提供决策建议,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考虑到教材的适时性,可配合搜集实验资料来满足相应的需求。

(四)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首先要鼓励教师产、学、研结合,定期深入企业参与实践或培训,结合专业完成实践报告,作为实验教学素材,成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双精通的复合型教师;其次,教师要学会跟踪企业的成长历程,特别是会计资料的积累和分析汇总。做成会计或财务案例,以提高教师和学生了解、分析案例的能力,即便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接受教训、增加经验。

会计学专业论文: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论文

摘要:高校扩招以来,会计学专业学生数量增加过快,教学质量较前明显下降,特别是实践性教学的现状更不容乐观。笔者建议,应通过修改现行的教学计划、增大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例、加强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专业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等途径,不断提高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会计专业;会计实践;教学质量

据笔者走访调查,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几年,还难以胜任一般性的实务工作。用人单位均认为:这些毕业生只是“半成品”,还需“再加工”。学校方面对此也感到压力巨大。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等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存在诸多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状况

(一)会计学专业专科层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会计学专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性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过程看,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尤其是在实践技能方面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存在着以下问题:

1.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受过去计划经济及其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然偏重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太少,理论性教学课时偏多。

2.在会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上,基本上采用封闭式的训练方式,造成会计专业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既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又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现有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双师”型教师偏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身就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动手能力较差,无法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学校的毕业生,三年的实习经费每人只有100多元,根本不能适应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二)会计学专业本科层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会计学本科生的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思想观念上,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几乎完全忽略了实践性教学。有的学校,在第一至第七学期的教学中,基本上不安排学生的实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而是将实践性教学集中在第八学期,而且是“放羊式”的,使得本科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大大减弱。虽然有的学校也开展了会计模拟实验,但由于会计模拟实验室数量偏少,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实验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模拟资料“过于真实”或“过于虚假”,影响了会计模拟实验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在选择模拟实验资料时,过于强调“真实”,将某一企业某一时期的会计资料毫无遗漏地照抄照搬,缺乏代表性。有些学校的会计实验资料与实际相差较远,完全靠几个教师凭空编造出一个虚假的企业和一些缺乏客观依据的业务,其结果必然造成“模拟实验就是会计作业的翻版”的现象,缺乏真实感,使学生失去兴趣。

2.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目前的会计模拟实验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即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省缺了“审核、监督”这一重要环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在学生,而是由于老师在准备模拟资料时,就没有设计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供学生选择,使学生从观念上就没有或淡化了这一重要的审核工作。

3.偏重于手工模拟,忽视了计算机模拟。目前,大多数企业均已全部或部分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成为会计人员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但好多学校在会计模拟实验方面,还停留在手工模拟阶段,应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的较少,学生工作后,仍然要经过较长的适应期,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4.过分夸大模拟实验的作用,忽视了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会计教学的组成内容,二者缺一不可。在实践环节,由于时间短、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少、实习单位容纳人员有限以及实习经费紧张等原因,学校完全靠模拟实验来代替在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动手训练。事实证明,再先进的实验室也难以完全“模拟”出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真情实景”,完全取消会计社会实践,不利于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5.模拟实验的指导完全由会计专业的教师担任,其指导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因为他们中间有些教师对具体的业务环境也未亲身经历或经验不足,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来应付教学,教师的水平不高,要想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谈何容易!

二、提高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们认为,提高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修改现行的教学计划,增大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例

会计学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实际动手能力较高的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建议修订现行的教学计划,将学生实践性教学时间较大幅度的增加;将原来的“放羊式”校外实习改为校内“仿真模拟实验”和社会调研相结合;在会计专业本科各门主干课中均增加10%左右的实践性教学时间,要从时间和内容上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训练。特别是专科学生的实践性教学时间一定要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一比一(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比)的基本要求,否则,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是无法保证。

(二)加强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专业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位教育思想家曾说过:“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水平,笔者建议,对于会计实践经验少的老师应轮换着到厂矿企业的财会部门去实习、调研,以丰富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传、帮、带”活动,让有会计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帮助经验相对缺乏的年轻教师,使他们尽快的成长起来,以适应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以便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

应试点“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做法是:为了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尽快的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一种能力,学校应定期从有关厂矿企业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一线”财会人员,来学校给学生讲授会计实验课,同时,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深入厂矿企业的财会部门调研实习,实习结束,每位学生将自己的收获以调查报告形式在同学之间交流,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性会计教学法

所谓多层次、多环节实践性会计教学法,就是指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层次、不同环节增加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技能训练,以便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这种方法是针对目前会计专业课程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即初级会计、中级会计、高级会计这种现实存在的层次结构而提出来的。多环节是指在同一层次的不同阶段开展与之相对应的会计实际技能训练。具体的做法是: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会计实践性训练由三个主要层次和同一层次的多个环节组成。

第一层次是在学生选择了会计专业之后,首先给同学们以比较充分的专业介绍,并组织学生去参观厂矿企业的财会机构,了解会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工作内容和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感性认识和概括的了解。其二,是在学生学习基础会计过程中,按照学习进度在每一个章节配备相应的实践训练内容。例如教师在讲授原始凭证时,可以组织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原始凭证,如购买商品时的交款单、销售发票、存款单、取款单等,让学生对所收集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了解各种凭证的格式、内容以及填制要求,分析各种凭证具有的共性和个性,判断哪些凭证是正式发票,哪些是非正式票据,哪些可以作为记账的依据,哪些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章节都要如此对学生进行训练,这就是第一层次学习过程中多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其三,是在基础会计学完之后,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上市公司或其他企业的会计报表,了解报表的结构、格式、内容和填制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编制出简单的会计报表。通过练习使学生不但在两个环节上有动手的机会,而且给学生创造了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条件,从而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初步的实践技能。第二层次的多环节实践性会计教学是针对中级财务会计而设计的。根据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多环节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大体上包括学习前、中、后三个环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之前,让学生将中级财务会计与基础会计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二者在内容上的异同,二者的侧重点及其特点,以温故而知新。由于中级财务会计主要传授的是各种会计要素的核算方法,在学习之前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会计要素的存在形式,例如固定资产,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工业企业的机器设备,生产流水线及其工艺过程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对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认识固定资产的特点、分类等,给学生建立基本的感性认识。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的过程中,也可以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每一项内容安排具体的、与之对应的模拟实践和直接实践活动。例如在向学生讲授销售收入的会计核算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当一天营业员,了解如何开列销货发票,如何收款,如何填写交款单并将款项存入银行,以及会计人员是如何将发生的收入业务和款项收交业务在账簿上记录的。通过这种连续不断的实践活动,使课堂所讲的内容与实际衔接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层次的多环节实践性会计学习训练是针对高级财务会计而设计的。与中级财务会计的多环节实践性会计训练基本相同,学习之前可以让学生将中级和高级会计进行比较,了解二者的异同。针对高级财务会计包括的内容如外汇业务会计,证券期货会计,合并报表会计,资产重组会计等,可以组织学生去有关业务部门了解这些业务的内容、程序,以建立学生的初步印象和基本的概念。在学习高级财务会计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学习的每一章节和环节,设计配套的实践训练内容。例如证券期货会计,可以组织学生去证券期货公司进行实习,了解证券期货的交易程序、操作过程以及有关事项的会计记录,将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与实际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的差异和相同点,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在学完高级财务会计后,可以让学生按课程的内容去企业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和报表,分析各种业务是如何体现在报表和账簿中的,它们是否符合有关会计制度的要求,并写出分析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及看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笔者认为,在高校会计专业开展多层次、多环节实践性的会计教学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通过多层次、多环节实践性的会计教学,既可以增加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弥补青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少、会计实践知识的不足,使他们在实践教学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会计学专业论文:对会计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问题的思考

[摘 要]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以某高校为例,该校近三年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经分析后得知其存在学生缺乏专业学习兴趣、学习心态浮躁、论文写作实训不足等问题。应从合理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鼓励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调研工作,加强论文写作技能培训等方面着手,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会计学 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同样也需要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的方法;提高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本文以某高校为例,从近三年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结果以及专业指导教师的普遍工作感受来看,论文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一方面,我们在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而另一方面,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状况堪忧。我们希望能通过对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反思,并为提高现代会计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毕业论文设计现状

该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历经审题、下达任务书、开题答辩、撰写初稿、中期检查、定稿答辩几个阶段。最终要求学生提交不少于12000字并通过答辩的论文。一篇毕业论文要经过指导老师、评阅人、答辩组等签字审核。目前该校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程序和环节是比较系统、完善和规范的;程序控制及监督也是到位的。此外,师资队伍也较稳定,职称和学历结构良好;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稳步增长。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教师的论文指导能力毋庸置疑。

从表1来看,近三年毕业论文质量优良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中等和及格的比率上升较大。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普遍感受到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难度加大,学生难以提交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这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探讨。

(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专业学习兴趣

我们曾以该校2011届和2012届会计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在他们的大学二、三年级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只有23.88%的学生对会计专业非常感兴趣,而70.90%的学生对专业兴趣一般,另外有5.22%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写作仅仅是大学学习的最后阶段,是毕业前的最后冲刺,只是为了完成必要的任务,可以应付了事;谈不上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更不用说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践环节了。

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学校和教师是否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感受,并引导和提高其专业学习兴趣。会计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动力,这无疑会影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学生学习心态浮躁,论文拼凑、抄袭现象严重

现代社会网络发达,在给我们的学习和收集资料带来很大好处和方便的同时,也给投机取巧的人提供了机会。在各种繁杂资讯充斥网络社会的背景下,学生论文写作心态浮躁者居多,真正沉下心来写作的少。不能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不愿意下工夫研读文献,而是急功近利将收集的资料剪切、复制、粘贴,东拼西凑成一篇文章交差,希望及格就行。不认真按导师的批阅意见修改,匆忙应付了事。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疲于参加各种应聘招考,没有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3.资料查阅、调研能力不够

要写出一篇质量较好的毕业论文,需要查阅研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并且进行实地调研,取得相关的第一手资料,还需对自己的数据资料等做出整理和分析。就目前来看,学生在文案调研中几乎不懂如何便捷地查阅文献,如何利用学校的资源数据库进行有效检索。此外,他们也不太了解如何去拟定调研问题和明确实地调研的方法。如果作者对一个拟待研究的论题无从获知他人研究现状时,必然无法对此形成理性和感性认识,那么要写出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当然无从下笔。

4.文字运用能力差,逻辑混乱,缺少论文写作前期训练

完成一篇毕业论文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综合应用所学各门课程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按理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写作能力较强,但是在提交的文章中仍出现大量明显错误。比如语句不通顺,层次不分明,基本的格式不正确等问题,更不用说论文逻辑关系清楚,有独立见解且具有说服力了。即便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至少能对其他研究学者的观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表明自己对已有观点的看法及理由,但就这一点学生也较难做到。

课程论文可以说是毕业论文的日常训练形式之一。文献检索、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可以从撰写课程论文的过程中获得锻炼。但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73%的学生认为课程论文非常有必要;35.07%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可以促使自己深入了解本门课程,有一些作用;51.49%的学生认为其对自己有些帮助,但作用不大;18.66%的学生认为其流于形式,没有必要。调查结果表明,70.15%的学生没有从课程论文写作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课程论文指导不到位,过程控制松散。由此看来,课程论文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训练环节,其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

二、解决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有关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据我们调查,94.03%的学生关心所学内容是否涉及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管理问题。学生在走上新的岗位前,也需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储备知识和提高能力。因此学校在毕业论文指导动员大会上,应着重宣传毕业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独立解决某一专业问题的能力;它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的直接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许多课程,但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不高,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指导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多选择应用管理类的论文题目,尽量将所研究的论题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能服务于社会。如果学生的论文选题可以与其实习的工作内容相联系,学生能言之有物,则对研究更有兴趣,更愿意深入思考,写出的论文也具有实际价值,更能提高论文质量。因此,学校和教师都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习阶段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二)重视道德诚信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我们的大学教育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培养,另一方面也需重视对大学生道德诚信的教育。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为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追求信誉等。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和促进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际效果和实质进展的关键。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加强高校的道德诚信教育:1.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施动者,教育工作不仅仅是职业、谋生手段,它还是一份培养国家、民族人才的社会责任。教师在工作中应以自身诚信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贯穿在平时教学的点滴中。2.高校需要合理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科研并重。教育是百年大计,教书育人为教育之根本,短期内教学工作不能像科研工作一样其成就可以明显表现为论文、课题等成果,但是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人才培养、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这些不是论文、课题成果可以衡量的。3.学校应教育学生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民族责任。

(三)鼓励学生了解、参与社会调研工作

一方面,高校可针对会计专业特点和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查资料、调查研究、应用文写作等与毕业论文工作相关的课程。例如可以开设图书情报学、社会调查方法等课程,使学生可以更好了解如何查阅、消化、利用文献资料,让学生知道如何合理、合法地收集和应用行业数据;使学生掌握访谈、问卷设计、数据收集与处理方面的技巧。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以自己的科研课题为轴心,在大学的后两年,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进来,并当作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来加以规范管理,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水平。例如有的高校由专业教师牵头,组织对教师课题感兴趣的学生,成立课题小组,利用寒暑假“三下乡”活动,使学生在进行文化、科技、卫生传播的同时,又可以接触社会、开展课题调研,为大学生科创活动打好基础,也为其完成毕业论文做好铺垫。这一形式有可借鉴之处。

(四)加强论文写作技能培训

学位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也有一定的规范和范式。合理运用这些规范和技巧,既可以提高写作的效度,也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会计学本科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外,平时还应该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及逻辑思辨能力、文字的掌控和运用能力。这些应该是贯穿大学的整个阶段始终的。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1.引入学年论文制,注重平时科学研究的训练。从大学一、二年级就让学生尝试论文写作,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通过平时的训练,增强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熟悉毕业设计流程。2.严把课程论文质量关。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提高其阅读能力和效果。通过指导选题、拟定提纲,最后撰写课程论文直至定稿,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会计学专业论文: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是各个专业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影响毕业论文写作(设计)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教学和主客体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会计学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各个因素。

[关键词]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影响因素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是高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对能否实现人才培养计划设定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拟探讨影响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教学方面的影响因素

毕业论文写作(设计)需要储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洞察能力、掌握论文写作技巧和方法和缜密的逻辑思维等各种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在毕业论文写作(设计)工作开展前,需要各个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为保证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1、课程设置方面,课程设置除了需要学生掌握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的课程外,还需要设置交叉性课程、前沿性课程、研究方法课程。对会计学专业来说,课程设置除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外,会计理论、财务会计理论这方面的理论课程可以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在高年级开设,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为进行研究打下理论知识基础;此外,研究方法课程也应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予以重视,每个专业的研究方法不是相同的,对会计专业来说,会计既有理论性很强的问题需要去深入研究,比如会计计量问题、会计政策问题,也有大量层出不穷的新实务问题,需要去探究,寻求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处理方法,比如BOT业务、授予奖励积分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案例需要去研究,所以,研究方法课对于学生掌握具体论文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最终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必不可少。

2、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基础知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工具,更为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学内容中,要注意结合实务问题为学生介绍会计基础知识和理论怎样运用的,会计知识和理论如何来自于实务和指导实务的,引导学生对实务进行理论思考。

3、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现理论或者准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发现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案例型教学、Seminar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为毕业论文选题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听讲为主的授课方法,变学生为主动积极参与式的授课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授课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如引进案例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二、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的主客体方面的影响因素

毕业论文写作(设计)的主客体是指毕业论文写作学生和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与毕业论文写作(设计)主客体的积极性、沟通具有直接关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论文选题的适当性。毕业论文选题决定着论文写作方向,论文选题适当性是指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写作要求和与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相适应。论文选题的适当性也决定着论文写作过程是否顺利,若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写作要求,偏离了专业方向,显然与教学计划目标不符,最终影响毕业论文质量;若论文选题难度超出学生写作能力,学生将无法完成论文写作,或者论文写作难以保证质量。

2、已有的论文选题知识积累。毕业论文选题需要已有的知识积累作为铺垫,具备了一定知识储备的毕业论文选题有利于深化对问题的探索,能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或新的发现。若无一定的知识积累,盲目选题,不仅论文选题不适当,而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收集文献资料,去研究陌生的知识领域,在通常只有一学期时间的论文写作时间内,很难写出符合专业要求,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

此外,毕业论文写作在内容方面,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积累,引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必不可少,并且衡量一篇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是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对已有研究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度,所以,要设计和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已有的论文选题知识积累是重要影响因素。

3、指导老师的选题阶段的指导效果。在毕业论文写作的选题阶段,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是必不缺少的,指导老师对学生选题的指导对毕业论文最终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指导教师的指导效果体现在学生是否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足够充分、拟研究的问题是否有研究价值、拟采用的研究技术和方法是否可行、最终研究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一定价值。若指导教师对学生选题具有良好的效果,则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具有正确的方向,具备充足的文献资料,具备可行的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最终会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那么毕业论文将具有较高的质量。

4、学生写作论文的时间保障。毕业论文写作(设计)通常需要经历选题、开题、写作、中期检查、论文修改、定稿六个基本环节,要保证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具有充足的论文设计和写作时间是不可或缺的。毕业论文写作在各个环节需要花一定时间;而现在的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与毕业实习时间叠加,造成同一个时间段学生需要既进行专业实习,又要构思论文写作,往往难以保证毕业论文写作时间。

5、论文写作过程中,师生的沟通频率和效果。毕业论文写作对本科生来说,是一项综合性检验专业学习的系统工程,考查学生学以致用和创新能力,本科生在日常学习中缺乏论文写作的系统训练,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各种写作难题是不可少的,所以,论文写作过程中,师生及时沟通并排除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对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学生与指导教师沟通频率越高,越能及时解决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难题,越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综上所述,会计学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层面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和水平;在指导教师和学生方面,双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发挥合力,既要充分调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又要切实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

会计学专业论文:高职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加强高职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寻求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具有熟练会计核算能力、利用会计资料和软件进行会计监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预测和决策能力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 模拟实验 实习基地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匮乏,其中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更加短缺。近年来,各级政府调整、重组教育资源,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高职教育,但是高职的社会声望和学生、家长的认可度远未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我想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于高职教学目标及内容的定位有偏差,高职教育要注意高等性和职业性并重,既不同于我们传统的高等教育,又不同于初、中等的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基础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知识通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应是能解决职业岗位综合的、复杂实际问题的“职业通才”。笔者所在会计学教研室几位教师经过几年对高职会计学相关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摸索总结了一些经验和看法,现简介如下。

一、 培养目标的定位

作为工科院校中的财会专业,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点,培养出有特色的财会人才,从而在众多院校的财会专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我们高职会计学专业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主要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既要注重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更不能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高职会计人才。所以我们逐渐调整会计学的教学计划,逐步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的比重。

二、 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

会计专业在四年的本科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主要围绕着专业基础课(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应用与计算等) 和专业主干课(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 来进行理论教学,在课堂上,老师首先对会计理论或方法进行理论阐述,然后运用大量的案例对所阐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进一步的进行论证,主要是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模拟所阐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在实际的工作是如何运用的,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把财务软件公司的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帐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对ERP/MRPII等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实际教学需要的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体系和技术认证体系。

三、 课后实践教学的改革

1、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实习。教师组织实习小组定期到企业的财务会计及其他业务部门实习,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里发生的各项业务,这种实习组织方式,能使学生们能身临其境,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配合实验室里的模拟数据练习,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通过校外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校外实习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也可以由学校组织进行统一的校外实习。当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需要学校与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我国多是政府办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存在一定的难度,鉴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许多单位对此都抱有谨慎的态度。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与企业合作开发和研究各个经济领域的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理论问题,提高效益,还可以作为企业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基地,提高企业财会人才素质,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可见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可以使企业和学校得到双赢。

2、聘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会计师到学校来做报告和讲座,把企业里实际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另外我校还聘请了一定数量的校外高级会计师来校兼职,承担一些课程的讲授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校内会计教师素质的提高。仍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我们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由财务软件公司的资深项目经理和工程师定期来校讲座,并向我校提供其最新的软件产品,一方面学生受益,掌握了最新的产品技术,另一方面,财务软件公司也为其产品作了潜在的和直接的宣传,因为我们的学生,将来可能是他们的最主要的用户。

3、完善校内的手工模拟实验环境。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每门专业课程结束后,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应该针对本门课程所讲述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开设模拟实验。为了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在模拟实验开设前,教师应进行大量的调研和取证工作,模仿真实企业的情况,为学生事先准备好实验资料,事先复印出所有的模拟材料。实验不要求数据材料一定是真实的,但为了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应尽量采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的材料进行实验,从而以逼真的实验资料进行教学模拟,使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如同置身于某一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中,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对于高职会计学教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我们每个会计学教师要结合本院校的实际,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又具有本院校的培养特色,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各种需求。

会计学专业论文: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

【摘要】校内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会计学专业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应相应地采取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当前,不少高校会计学专业的班级多,合班上课、大班实习时常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确保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及时监督和正确评价专业教师所上的每一门课和所带的每一项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会计学专业具有专业理论课程涉及面宽、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复杂、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特点,为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因而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一、当前会计学专业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了多年的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之后,我们发现评价活动在提高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已经变得不很明显。为此,我们从“教学评价的作用”、“教学评价的问题”、“教学评价的改进”三个方面,对会计学专业部分高年级学生和全部专业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问卷“教学评价的问题”这项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评价指标难以真实反映不同课程的教学质量

高校对所有专业及其所有课程均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不能体现各个专业和各门课程的特点,导致评价结果不够真实,有失公平。会计学专业不同课程的理论性、难易性差别较大,不仅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的要求不同,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而按照相同的评价指标去进行教学评价,经常会出现理论性强、不易理解掌握的高层次专业课程的评价结果比一般课程的评价结果要差一些,使承担这些课程的教师所付出的心血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同时,也经常出现勇挑教学重担的教师的评价结果,不如多年只承担相同教学工作的教师。许多教师认为,按现有的评价指标进行评教打分,不能全面反映出教师们的工作努力程度及其教学质量的高低,还会影响到他们接受新教学任务的积极性。

(二)注重某个教学阶段的评价,忽视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面评价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以学生评教为主,再结合各级领导干部评教、督导专家评教和教研室同行评教几个方面综合开展的。这几个方面的评教一般都在教学中期前后进行,而没有对教学工作全过程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使评教结果仅能反映教学过程的某个阶段的情况,而不能反映出整个教学工作的实际质量水平。教师们在评教重点阶段都有所防备,此时开展评教打分的结果不是真实、客观的。评教重点阶段之后,有些教师的工作热情开始下降,教学效果不如人意,常出现领导干部、督导专家、教研室同行的评教结论与学生的评价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的情形。在学生评教方面,虽然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在评教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均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评教,而不是在教学活动全部结束后进行,使得教师后期的教学工作不在学生的评教范围之内。虽然有些教师的评教结果较为突出,但实际教学工作却是虎头蛇尾的,例如,不组织期末复习、答疑,甚至不严格组织期末考试等等。教学评价应该是对整个教学工作的全面质量评价,不能忽视期末阶段,而教师们在期末阶段的勤奋工作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更大。

(三)注重理论教学的评价,忽视实践教学的评价

不少高校购置了专用的教学评价管理软件系统,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评价管理制度(范文),使得评教工作逐步规范化,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会计学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评价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值得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由于有些专业实践类课程,没有列入或不能列入评教范围,例如,社会实践、专业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等等。这些实践类课程有的是由二级学院或专业教研室统一组织,有的是由多名教师共同担任的,教学评价管理软件系统还暂时难以进行这类课程的评教工作。这就导致了不少高校迟迟没有开展或只开展部分实践类课程的质量评价,有不少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严格监控,实践教学达不到质量要求,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并且造成了实践类课程所占学时的浪费,已引起了师生们的关注。

(四)注重课程教学的评价,忽视对影响教学质量重要因素的评价

影响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只注重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并不能完全揭示影响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原因所在,也不能清楚反映出任课教师的责任在哪里。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有:教学设施的配备、教师的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的开展、与外校教学交流等等因素。只有加强对教学质量各影响因素的评价,才能更好地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所在,才能对评价结果作出一个客观、公正的判断,才能有利于制定和采取科学的措施,确保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从理论上讲,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而且还是对会计学专业办学质量的评价。但是,在实际上,学生们在评教时,只依据自己的认识,直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打分,而一般不会去调查了解影响教学质量的其他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学校各级领导和督导专家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也把重点放在考评教师的工作努力程度和工作业绩上,一般不评价影响教学质量的其他因素的问题,也不对督促这些问题的解决负责。

二、解决当前会计学专业教学评价问题的对策

上述种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学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之导向、鉴定、改进、激励、管理的功能难以得到正常地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参考了问卷“教学评价的改进”部分中的改进建议,并与部分师生和从事教学管理的领导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沟通。在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之后,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改进当前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范文)。

(一)加强全面质量控制,合理设置评价指标

会计学专业课程可分为专业课、实验课,而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不论是什么课程,当前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的。为了加强全面质量控制,在教学态度方面,应设置反映承担教学任务的积极性、开展备课工作的及时性的指标,可由教学分管领导和教研室主任进行评价打分;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设置反映案例教学、课内实验教学的指标,除学生可以评价打分外,也只有教研室主任和掌握情况的有关领导、教学督导进行评价打分;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设置反映理论前沿性、难易度,或实验复杂性、难易度的指标,主要由教学分管领导和教研室主任进行评价打分;在教学效果方面,应设置反映课程考核情况的指标,例如考试是否实行教考分离、班级平均分和及格率,并规定评分标准,主要由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进行评价打分。这样,不仅细化了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同时还明确了教学质量评价的责任制度(范文)。同时,还应按专业特点科学地设置教学质量的控制点,并用相应的指标加以考核,才能真实反映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才能真正反映出专业教师的德、能、勤、绩。这样的评价结果与学校的激励制度(范文)结合使用,才能更好地调动起专业教师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大专业教学设施的投入,重视对实践教学的评价

为了应对教学评价,有些专业教师借用免费软件或外校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但是,学校在会计学专业教学设施上投入的不足,不是通过教学质量评价或者忽视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就能完全解决的。学校各级领导、督导专家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这一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应向谁汇报应由谁来负责?还是学校经费不足暂不解决?他们也较为困惑。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会计学专业教学设施的投入,在专业实验软件购置、专业实验室建设,甚至网络资源购建方面,每年都安排较充足的预算资金,在需要时可以立即投入。但是,也存在不少高校对专业教师提出的购建要求,常常不能及时满足,甚至一拖了之。长期以往,教师们就不会再提这方面的要求了。也许现有的各项评价指标都显示在良好以上,而实际上可能有些应开设的课程、实验就没有列入学生的培养计划,或者被其他课程、实验所代替,已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学校各级领导和督导专家也应对专业教学设施的保障情况进行评估,进而进一步加大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对实践教学评价中发现的严重问题,应及时汇报给学校主要领导,以便其制定决策,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管理。

(三)重视对教师业务学习的评价,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一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各个高校都很重视专业教师的业务学习。但在当前人才流动性大的形势下,各个高校在教师业务学习方面都不能轻易地投入经费,而只好拉开不同岗位的工资差异,由教师个人去努力争取。如何让一个硕士师资成为博士师资、博士后师资,不少高校并不照顾而是事后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发生的费用常常不能及时报销,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就须经历这样一个艰辛的过程。而日常的外出学习或参加研讨活动,也不是每位教师每年都有这样的机会,一是学校有教学任务需要按时开展,二是学校规定的出外补贴标准常常不够开支。尽管如此,督促教师们开展日常的业务学习还是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例如,学校二级学院或教研室制定学习计划并组织开展,专业教师自行申报学习任务自行开展。不管是哪种学习方式,业务学习必须落到实处,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够长久保持。会计学专业知识更新很快,从教学内容是否更新、教案讲稿是否更新、实验软件是否更新,甚至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是否更新,都能反映出专业教师的业务学习实际状况。因此,应从这些方面入手,加强对专业教师业务学习情况的评估,以督促专业教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四)重视对教研活动的评价,促进教学经验与方法的交流

教研室是基层的教学管理单位,在教学工作的安排与组织、教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教学工作的总结与提高等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教研室开展的集体备课活动、同行听课活动、试题库建设活动、流水阅卷活动、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修订活动等等,都与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和每位教师的参与情况,都对专业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繁重,每日都在忙于这些工作,特别需要教研室这个平台来开展专业教学方面的学习与交流。若缺少了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各位教师的工作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教学质量常常参差不齐。专业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均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而专业知识不足、教学经验缺乏的青年教师,教学工作多半开展得不尽如人意。教研活动可以为新、老教师间的传、帮、带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平台,使新的专业知识得到交流、好的教学经验得到推广,教学工作的协同性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重视对校际交流的评价,提升专业的办学水平

与其他院校交流,能发现学校自身专业教学上的不足,并能及时地学习其他院校好的教学管理措施与方法。仅仅从教学评价指标的设置、教学评价制度(范文)的建立入手,由各级领导、督导专家、教研室同行、学生等方面按照评价指标的字面含义直接予以评价打分,即使有高的指标分值也未必有真正高的教学质量。只有与其他院校的专业教学相比较,才能真正清楚本校专业教学质量的优劣,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范文)与方法,真正了解教学设施投入的作用,了解到教师业务学习与教研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当前,校际交流与合作常常在校级层面上进行,而专业教学与教研室层面上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则比较少,没有形成惯例。教研室一般没有专门经费支持这方面活动的开展,或者是为了节约有限的经费,较少开展这方面的活动,日常工作计划也较少作具体的安排。长期以往,教研活动常常是闭门造车,专业教学质量得不到明显的改善,专业办学水平得不到实质上的提高。因此,还应加强对专业层面上的校际交流与合作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其正常开展。

会计学专业论文:财政学会计学学科专业共性研究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共性研究的必要性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学科分类

为满足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于1987年、1993年、1998年、2012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基本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规范的本科专业目录体系。经过四次调整,财政学专业(含:税收学)归属经济学类,授经济学学位;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由经济学类调归工商管理类,授管理学学位。由此,国家层面完成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简称为两专业)学科门类区划。

(二)共性研究必要性

五彩缤纷的世界,美好人生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本身不断学习的对象。基于生存需要,无论从生理到心理,人生来就有一种习惯认识、记忆个体差异的倾向,自然性容易忽视或不注意事物间的某些联系,惯用固有、片面的意识去思考、处理现实中的问题。但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可知,要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矛盾,不仅需要分析个性,还要研究共性。然而,笔者在财务实践中却发现,人们对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学科过于注重两者差异理解,已造成两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职称评审的困难。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展示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共性,以促使人们对两专业的相通性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财政学、会计学学科专业财务实践理解

由于缺乏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相结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时间、场合,企事业单位习惯与坚持采用国家对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的分类标准,在财务实践中将两专业作为不相关学科看待,结果正是这种看似合理或正确的理性选择,反而造成了两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与职称评审方面极大的障碍与不公平。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当前,国内两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四个方向:一是行政单位,指国家政府部门;二是事业单位,代表为科研院所、学校与医院;三是金融机构,指银行、保险公司、投资机构;四是公司企业,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表1是对两专业毕业生四个方向的就业情况展开的统计分析。通过分析表1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财务工作专业性强,大多数单位招聘财务人员会自然遵循国家学科分类,专业要求多限于会计学、财务管理两专业,较少招聘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学生;其二,政府、财税审计部门、事业单位是招录财政、审计学专业的主力军,但不排除财会类专业;其三,外资企业中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较重视个人素质,会招聘财政学、审计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其四,较高层级的单位招聘财务人员会给学习财政、审计学专业人员招考机会,可能此类单位领导人与人事部门学科专业阅历相对丰富或更关注应聘人综合素质;其五,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能适合于各类型单位财务工作,财政学专业多适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这些结论本身就是问题症结所在,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就业范围远不及会计学专业广泛。从学习为最终就业目的看,会计学是较财政学、审计学更具选择价值的专业,理性应当选择会计学,如此可能影响高校财政学、审计学专业的发展,若选择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则需要自身承受一定程度的就业不公平。

(二)财务人员职称评审问题

职称评审跨度时间长,条件要求高,牵系每个人切身利益,几乎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整个职业生涯都必须加以应对的问题。然而,相对于其他专业技术岗位,财务人员却面临职称评审系列选择单一,会计职称评审困难,部分省市无正高级会计师职称等问题困扰。

(1)职称系列选择单一。笔者对四川省部分事业单位调研发现,人事部门对财务人员职称评审,通常不考虑财务人员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称类别,均要求参评会计师职称类别,即财政学、金融学专业,虽属经济学门类,可一旦从事财务工作,职称评审就只能走会计职称系列。而事实上,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所包含的内容看,财务人员更应走经济职称系列,而不是会计职称系列;更可以走经济职称系列,而不是其他与经济不太贴切的岗位却走经济职称系列。

(2)会计职称评审困难。会计职称评审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资格考试通过难。据财政部信息显示,自1992年开始至2014年22次、累计3343万人报名参加的各级全国会计资格考试中,仅515.60万人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年均通过率15.42%,只略高于2005年以来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所有科目14.70%的平均合格率。由此可见,各级会计资格考试难度非同一般,并且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会计准则变革,考试内容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通过难度变得更大。二是评审资格条件要求高。职称评审包含有学历、年限、科研成果、计算机水平、外语能力与工作经验方面的要求,相对财务岗位繁忙、严格的工作特性,财务人员达到会计师职称评审所要求的全部条件并非易事。而且,相对其他学科专业,会计师职称评审的有些具体条件还会更加严苛,如经济师考试报名: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即可参加,而会计师则要求两年。

(3)部分省市无正高级会计师职称。汇总分析各省、市、区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条件的通知或试行办法可知,截至当前,我国还有山东、四川、浙江、北京、新疆、西藏等14个省级区域未完成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试点改革工作。事实上,其中相当一部分省、市、区,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财经人才培养情况,均更早满足完成此项工作的条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作为这些区域的会计岗位从业人员,无论个体条件何等优秀,职称发展均没有机会达到同专业高校教师岗位教授级职称级别。

三、财政学、会计学学科专业共性分析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同一性

从研究范围、对象、理论基础与假设前提看,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应视为不同的专业,如财政学理论基础是经济学,而会计学是管理学;经济学学科前提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而管理学科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定义的人、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等等。但若从财务实践角度分析,两专业则可归为同一专业。

1.共同的职业道德要求会计职业道德是财务人员日常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会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这是国家层面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规定,也是修订后《会计法》在原法第二十三条关于“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规定的基础上充实、强化的一项重要内容。1996年6月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一步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进行明确,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爱岗敬业;②熟悉法规;③依法办事;④客观公正;⑤搞好服务;⑥保守秘密。这些法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本身及教育问题的重视,具体到用人单位则更加重视财务人员职业操守,常把之作为考核财务人员工作能力的首要指标。因此,从此意义上,作为培养财务从业人员的主力军,财政学、会计学已不再是一门单纯教授专业技术的学科,更像是一门融入整个专业知识学习过程的品德教育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要求已经成为两专业学习历程的共同起点与归宿点,据此两专业就可以视为同一专业。

2.统一的发展指导思想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财政、会计的思想由来已久,如西周时期就设置会计官职“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财物。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有限,财政、会计主要是国家记量、核算经济成果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分工专业化,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财政、会计理论、方法的重大变革,两者分别演变成不同的学科专业,一个与国家经济活动相联,另一个与工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作为财务实践中的核算方法,两者又有统一的发展指导思想,以单位收支确认、折旧计提原则的发展情况为例,当前,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与计量,并对本单位固定资产采用一定方法计提折旧;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则采用收付实现计量经济活动,对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然而,随着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向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原则方向发展已成趋势,相关文件正在商讨之中。但这些仅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部分内容,未来国家财务会计发展是一个大财务体系,即《会计法》制定大原则,各类单位财务工作都在这些原则指导下运行。同时,统一发展思想不仅是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也可能成为国家各类经济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

3.相同的财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管理是财务实践中最为基础,但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无论管理会计、决策会计,还是财务管理、财务审计都离不开核算管理,它是财务岗位核心工作能力之一。按照国家学科分类,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存在明显区别,但具体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公司企业会计,两者核算原理基本相同:其一,经济计量共同要求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其二,报表编制都要求试算平衡;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国家相关部门正积极研讨,预借鉴企业会计报告的编制经验,将财政预算会计中的收支明细表并入资产负债表之中,统一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相信,不远的将来,两者报表编制体系会变得更加趋同。

(二)“大”财务思想的提出

1.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相关性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相当于一人两个名称,在许多高校,两专业课程设置几乎相同,属于完全财务类专业。同样,会计学与审计学专业也属于完全财务类专业,两专业所学内容基本相同,仅差别于一两本专业书。同时,实践中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经验也是实施审计监督的重要基础。因此,该三个专业都属同一类专业,均应归入财务类科目。

2.“大”财务思想观点通过上文分析可知,从财务实践角度,财政学、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间存在明显共性,完全可以归属为同一财务类专业,通称大财务专业。为有助于消除这些学科专业差异性的习惯认识与理解,并促进不同岗位人才交流,以上述专业间共同性为基础,本文提出财务实践中的“大”财务思想观点: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财政学专业都是大财务类专业,这些专业在财务实践中可视为等同,关于它们的一些规定不应做过度区分,反而还应简化合并与相互借鉴使用。

四、提高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共性认识的建议

(一)修订高校专业目录

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其规定,作为各高校专业设置及其调整遵循的准绳,也成为用人单位设置岗位要求依据的指南。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满足人才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基于国家第五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笔者建议如下:其一,新目录规定中增加说明财政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是财务类专业的内容;其二,授予学位信息中增加标注财政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可授经济学、管理学学位的内容。通过如此调整,进一步体现科学、规范、拓宽的目录修订原则,改善以往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与模式。

(二)完善相关职称评审制度

提高两专业及大财务专业共性认识,体现在职称评审过程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职称评审制度。首先,国家关于大财务专业的技术资格考试规定过于条块分明,影响大财务专业共性认识提高与专业技术人才流动,若按照“大”财务思想,相关主管部门应考虑对各条块考试管理规定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大财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办法;其次,职称评审中岗位聘任存在专业过分限制,不仅影响专业间共性研究,也会造成岗位设置不公平,如会计岗位职称评审只认同会计资格考试,而不认可相应级别审计、经济、统计资格考试。并且,同一专业不同工作岗位,对应的职称级别也存在较大差异。

(三)调整财务类专业课程设置、改变教学理念

高校作为现代教育制度最重要的践行地,在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其规定指导下,如何具体理解、设置、调整学科专业,及安排课程教授知识,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强调办学特色基础上,就“大”财务思想,高校可以增加两专业互补内容,如财政学专业增加会计核算、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课程,会计学专业增添财政预算、宏观经济、经济法规教学内容;同时,毕业、学位证书作为传递学生所学专业信息的重要载体,也可以在证书内容填写上有所调整,增加兼容学位、学科及有利用人单位全面选择的信息。源于财务实践中的“大”财务思想,不是抹杀财政学、会计学等大财务类专业之间的差异,而是联想到财务类专业人员就业、职称评审所面临因难的一种体会和思考。当前,经济业务的复杂度越来越高,随之对财务人员的知识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于是,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财务人才,用人单位如何选择、发展财务人才变成了时代课题。因此,笔者认为,若国家、高校、用人单位到具体工作人员,都以“大”财务思想为指导开展日常工作,也许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将会大有裨益。

作者:张世敬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会计学专业论文: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市场上对会计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对其实务能力素质要求也逐渐提高,给各高校的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考验,推动着各高校不断改革并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因此,本文对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策略分析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逐渐加强了对实践性教学模式的重视,使得学生对会计实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从整体来看,还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实践教学时间较短。许多高校的会计学专业课程都设置了实验课程,但由于总课时是固定的,于是在时间的安排上,理论性课程占绝大比例,而实践性课程多数只是一周一次。在寒暑假期间则是要求学生自行寻找单位进行实习,并仅凭一张实习证明便认定学生对会计实务具备一定的认知,缺乏监督。二是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许多高校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上主要是依据课本进行准备,或准备一套模拟实验题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定,教学内容不规范。三是实践教学体系较薄弱。

二、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策略分析

(一)合理规划实践性教学时间

在进行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时,教师首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摸索出一个适合当下教学需要的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进而培养更多的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其次,各高校的系部或院部应合理安排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时间,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建构。例如,在进行课时的安排时,可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将一些可在实验中讲解的理论性知识留在实验室中进行教学,并尽量确保一周至少两次的实验时间,以逐渐加深学生对会计学专业实际操作的认识,使其慢慢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推动其展开进一步的会计实践学习。

(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

目前,各高校中在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逐步完善,并为相关课程安排了实训课程,因此,为提高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教师和学校需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体系建设。首先,在内容的准备上,教师应事先根据课本知识准备实训内容,并编写相关的实训大纲、讲义、指导书、报告等。同时,还需适当结合会计中的实际业务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选择合适的业务模拟实训系统或软件,并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等。其次,在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上,第一,学校应不断完善会计专业实验室的相关配套设施,不断优化网络环境,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第二,学校应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并积极向企业推荐专业知识和技能都较为优秀的学生到企业实习,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要主动寻找实习单位进行会计实务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第三,学校应完善监督体系,确保在寒暑假期间学生的实习情况属实。第四,学校和教师都应适当举行知识讲座,由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人才等对学生进行经验的传授。第五,应不断优化实验教学系统,如会计电算化综合模拟和ERP训练等,加强学生对各种会计软件的认知,进而不断完善实践性教学模式体系。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避免两者相脱节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会计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首先,教师应确保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充分,在课堂上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的兴趣,促使其能够快速理解并吸收理论知识,并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能够适当引入会计实践中的相关内容如企业实际的教学案例等,逐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并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其次,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时,教师不能只着眼于实训要求和实训结果等,还应在实验中将理论性的会计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实验环节中,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便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与培养,并且由于学生对职场中所涉及到的会计职业道德以及当出现职业道德问题时会引发怎样的纠纷等理解尚不透彻,因此,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对此,在开展实践性教学时,教师需将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融入进来,明确具体包含的内容,并结合真实发生的违背职业道德的案例进行讲解,进而为构建一个良好的会计职业发展环境、优化社会风气提供保障[2]。此外,教师还可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与企业管理者联系,共同加强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会计综合实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与创新对教学水平及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强化该模式的有效实行是极其必要的。因此,在展开会计专业教学时,教师应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并与学校、合作企业相互配合,合理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间,并坚持两者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升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知,进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同时,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逐渐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尹燕燕 单位:齐鲁理工学院财务处

会计学专业论文:会计学专业行业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目前,我国设置了会计学专业的高等工科院校达400余所,工科院校如何培养会计学专业人才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工科院校独特的办学资源特征,提出“抑数量重质量,坚持行业特色型办学,差异化人才培养,不断积累学科资源、提升办学层次”的办学战略定位,并从专业设置与特色定位、特色型培养方案设计、特色课程群建设、特色型师资队伍建设、紧盯行业财务管理实践需求的服务能力培养及搭建实践就业基地、立足行业特色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及学生培养层次六个维度详细论证及阐述了实现这一战略的实践操作路径。

关键词: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行业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人才培养模式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和内容、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内容组成。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纲领,是战略定位,其他几方面内容都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近年来,针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从大的方面讲,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是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二是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合格的现代会计人才。从具体的培养战略看,叶晓玲(2011)总结了我国大学会计人才培养常见的三种定位,即:综合型大学会计学专业采用“宽口径、厚基础型”培养模式,财经类院校采用“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一般工科院校采用“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质量及目标看,周宏(2007)基于市场需求调查和会计人员职位能力要求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设计及杨政(2012)基于社会、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调查的会计人员能力需求认知以及其他调查研究,揭示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从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看,于国旺(2012)指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科条件、师资力量等自身因素,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优化办学资源,避免盲目求大求全,着重在某一特定行业有所突破,形成特色。针对不同的培养战略定位,学者们为不同类型的高校设计了各具特色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刘惠利(2007)提出的厚基础、重实践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巫绪芬(2012)提出的以分阶段能力培养和形成为重心的培养方案,以及叶晓玲(2011)提出的体现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等。总的来看,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信息加工技术的智能化,会计的角色正在逐步由信息的加工者向信息和经济行为的管理者和决策参与者转变。为适应这一要求,会计教育必须从以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主向以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养成教育为主转变。为此不仅要改变培养方案,还要在培养方式、培养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做出重要变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教育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为适应新形势,会计教育界也在积极进行创新会计教育模式的探索,何玉润、李晓慧(2013)在深入考察了美国的会计教育模式后,提出了“以点播智慧为基础、以唤醒创新为核心,完善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等新观点。邵瑞庆、张维宾(2013)全面介绍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建设高质量良性运转的会计产学研一体化中心的新经验,指出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核心经验在于互利共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应该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方的高校的资源供给能力、作为培养对象的学生的素质及能力几方面统筹考虑。其中,市场需求是核心,是导向,主要由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内容组成。作为教育服务供给方主体的高校,应立足于经济发展对学生培养的要求,结合自身在人力资源、学科、资金、社会等资源和能力方面的特点、优势和劣势,在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方面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作为受教育者和培养对象的学生来说,已经远远不是单纯的被动的受教育者,从教育投资学的观点来看,学生更应该被看作是教育投资的主体,其对应该接受何种教育、选择何种方式接受教育和选择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已拥有越来越大的选择权。纵观目前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多着力于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对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对于高校资源能力和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对培养模式的内生性影响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直接影响了各类高校对自身培养模式的准确定位和选择。本文基于这一视角,对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培养模式的选择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透视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独特的办学资源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办学路径。

二、我国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办学资源能力的统计分析

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要实现创新,首先需要深入分析国内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办学资源现状,才能为进一步的创新培养模式把好脉、定好位,扬长避短。会计学专业的办学现状,从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办学层次等几方面入手较符合逻辑。本文从国内各高校公开的数据中搜集整理了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办学资源与能力的相关数据,主要选取师资力量(人数、职称、学历)、办学规模(学生数量)、办学层次(博士、硕士)、专业细分度等方面的横截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鉴于不是所有高校都会详细披露这些维度的数据,本文界定所有维度信息都齐全的高校才能进入样本库。同时为了便于横向比较,本文还选取了财经类院校和知名综合类高校作为对比样本。经过整理,本文建立的样本库包括47所二本以上设置了会计学专业的工科院校,其中“985”“211”高校12所,普通高校35所。对比库中包括财经类院校10所,国内知名综合类高校5所。相关数据信息整理如上表所示。在师资力量方面,工科院校在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教授占比方面,与财经类院校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工科院校中“985”“211”高校在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方面接近财经类院校,但职称结构中教授占比与财经类院校差距较大。在衡量师资力量是否充足方面,工科院校并不处于劣势,主要原因在于财经类院校的会计学专业虽然教师数量不少,但学生规模较大,专业分工较细,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在办学层次方面,47所工科院校中具有会计学专业方向博士点的有2所,会计学专业方向硕士点的有34所,对比样本库中的10所财经类院校,8所有会计学专业方向博士点,10所全部都有会计学专业方向硕士点,5所国内知名综合类高校全部都有会计学专业方向博士点和硕士点。即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办学层次与对比样本相比差距较大。在专业细分度方面,工科院校的专业细分度远远比不上财经类院校,并且工科院校的专业细分度主要与办学层次相关,与学生人数及教师人数的相关度不高。本科会计学专业一般有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审计、税务会计等方向。财经类院校由于本科生人数众多,在校生规模一般都在2000人左右,专业设置一般细分为3—5个方向,既有规模效应,又有细分培养。而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一般设置在本校经济管理学院之下,以一个系或者专业的形式办学,学生规模一般在几百人左右教师数量在10—30名之间。47所工科院校中,开设2个以上会计学专业方向的有18所,其中17所有会计学专业方向硕士点,教师规模平均在20名左右。最为极端的是个别高校的学生有700余人,教师有20多名,竟然全部集中在会计学一个专业方向,培养压力及就业自我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定位不准、培养方案缺乏特色。通过对国内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不论是办学层次高低、生源质量好坏、师资力量厚薄,均存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置等方面高度雷同的现象,并与财经类院校基本一致。这种雷同一方面客观反映了会计学专业的职业特点(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各高校财务会计课程的知识结构及内容相似,但会计明细核算及核算组织、财务管理无疑应具有行业特色),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各高校在会计学专业办学定位及学生培养定位方面,未能根据自身办学目标及资源特点实现差异化培养和在办学市场上的错位竞争。

(二)办学资源配置不足。因为自身能力及资源的限制,工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一般是立足于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一般认为,会计是一门国际商业语言,强调其共性,因此许多高校的办学者及就业单位认为工科院校没有必要设置会计学专业,办学者在办学实践中往往将其定位于工科院校核心学科专业的配套学科,在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上处于从属地位,从而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建设、教学和科研投入等竞争性资源方面存在配置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导致了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教师成长等方面的恶性循环。

(三)办学质量普遍不高。工科院校一般都设置了经济管理学院或类似的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综合性学院,会计学专业则作为学院下面的一个系或者专业。在与本校其他专业的办学竞争中,因为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技术性,修读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比修读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学生人数要多,生师比也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导致会计学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现有教师疲于应付教学任务,科研质量、教师层次难以有效提升,限制了细分专业设置、提升学科层次,培养方式粗放,学生整体培养层次不高,知识结构雷同,会计学专业办学水平普遍不高,造成学生培养结构的单一化和在就业市场上的同质化竞争和自我竞争。

(四)学生就业质量普遍不高。由于办学特色不鲜明、同质化严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培养质量不高,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在国内甚至区域就业市场上普遍缺乏知名度,所办专业在用人单位缺乏认同度,直接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业平台和就业层次不高,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也无法有效地为学校会计学专业持续发展积累高端校友资源,最终导致专业发展前景黯淡。

四、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资源特征分析

除受到供给与需求的决定性影响外,资源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资源配置行为。高校的教育工作作为向社会提供的一项准公共产品,也需要各种资源的支持。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工科院校也有与其办学历史和类型相适应的独特的资源特征。

(一)行业资源特征及影响。从办学历史上来看,工科院校一般具有行业渊源和纽带,办学基础定位于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其核心主打专业往往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或地域特点,这些高校的专业特别是核心专业定位于为行业发展培养人才,培养的学生行业就业率较高。教师的社会服务及科学研究着眼于解决行业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应用问题,研究结果定位于行业引领或问题导向。教师通过面向行业的社会服务获取研究资金支持,建立或拓展成果应用空间,搭建学生实践就业平台。学校通过行业纽带、校友资源及相关资源整合行业和地方资源,为学校发展拓展资源空间,并直接为学生就业服务。

(二)师资队伍特征。配套性(支撑性)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定位决定了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存在数量少、学历层次不高、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人数少导致办学力量单薄,不能实现专业细分化培养。学历层次及职称结构不合理导致科学研究实力不强,重教学、轻科研倾向突出。师资及科研资源的约束导致学科层次长期不能得到有效提升,较多工科院校不具有会计学专业方向硕士点和博士点,对优秀本科生的培养缺乏目标性、连续性激励,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激励性不强。但受益于学校主打工科专业的行业影响,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行业社会实践,能够有效促进会计理论、管理理论与行业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引导教师注重会计理论与行业运用的有效结合,并为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平台。

(三)学生特征。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相比财经类院校的学生人数较少,但相对本校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多,生源质量因招收录取批次有很大差别。由于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门类无法细分以及高水平教师队伍组建困难,会计学专业学生接受高水平的综合性经济管理文化和理论熏陶的机会较少,但学生能够接受更多与本校背景相关的工学理论、实践及商务的熏陶,从而与本行业的技术特征、商业运作、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行业会计与财务管理实践快速结合,降低学生融入实践的难度,缩短学生融入实践的进程。

五、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指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制定需要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学科建设及师资队伍等培养资源、生源质量等因素综合权衡进行拟定。培养目标是导向、是指南,既受制于高校培养资源的约束,又决定了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及后续培养资源配置等关键环节,因此必须仔细论证方能符合实际并有效指导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总的来说,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推进特色型办学的大背景下,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抑数量重质量,坚持行业特色型办学,差异化人才培养,不断积累学科资源、提升办学层次”的办学思路,摈弃以往那种“小而全、资源分散、四面出击”式的办学思路。抑数量是因为对于公办高等教育来说,规模不是出路,品牌和质量才是立足之本。而且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有限的师资力量不足以支撑其多元化四面出击。坚持行业特色化办学是在遵循会计学专业办学规律的基础上重视行业实践及行业应用,既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行业传统纽带,畅通就业渠道,又有利于加强会计实践,培养双师型师资力量,拓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平台及学生实践平台,并通过社会咨询及相关服务集聚专业发展资金。行业是纽带,是基础,在此基础上的多元化才是有基础的,可靠的。在渠道畅通、数量控制、质量提升、师资提升、资金及人脉资源集聚的基础上,适度细分专业、创新培养方式、逐步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和办学层次提升才是最终出路。

六、工科院校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和优势

从会计的职能来看,会计首先是一套信息加工系统。从作为会计信息加工规则系统的财务会计来看,信息加工过程具有全球规则的统一性和客观性,这也是会计的立身之本。随着会计国际化趋同融合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基于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办学实力的局限性,要围绕国际化大做文章存在资源限制和提升难度。会计同时是一套管理和控制系统,除遵循专业的普遍规律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方向更具有实务性、行业性和创新性,因此依托行业管理特点,深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绩效评价等在行业中的应用,更具有现实可行性。深化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有助于商业实践与会计财务理论的有效融合,持续跟踪和引导行业财务管理实践,树立行业财务管理标杆,搭建财务理论与实践运用的桥梁,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服务社会能力及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并服务于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及搭建就业平台。

七、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行业特色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专业设置与特色定位。会计学专业可以细分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会计、资产评估等几个方向,工科院校究竟应设置多少个专业,主要是由就业市场需求、专业学生人数、学生细分培养需要、专业师资力量等因素决定的。其中师资力量方面主要应考虑数量、层次、研究方向、学缘结构等,教师数量越多、学缘结构及研究方向越多元、学历层次越丰富,专业细分的可行性就越强,专业细分的支撑力度就越大,这一点在上文的统计数据中得到了有力支撑。此外,学生数量、市场需求程度、培养目标定位也是专业细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数量越多、市场需求越旺盛和个性化、学生素质越高,对精细化培养的要求就越强烈。学生因素决定了教师资源配置因素,并反过来对学生细分培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主要体现为质量竞争、特色竞争、需求竞争、层次竞争,工科院校由于在培养力量上的局限性,不可能与财经类院校在就业市场上进行全方位竞争,只能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展开特色竞争,因此专业细分不宜过度,否则容易导致力量分散,使每一个专业的建设力量及培养力量摊薄,培养质量下滑,得不偿失。

(二)特色型培养方案设计。特色型学生培养必须以特色型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计作为支撑,由于总学分的限制,培养方案中必须精心平衡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实验课程、会计学专业基础课程与行业特色型课程之间在课程门数、学分数之间的比例分布关系,按照精简必修课程比重、增加限选课程及特色课程比重、增加实践实验课程比重进行设计。必修课程数量少一些,会增加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修课程的自由度。必修课程中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应该适当,公共课程中除政治类课程外,数学外语类基础课程设置的多少,与高校学生的层次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基础好、培养层次较高的高校,增加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夯实基础、增强持续发展后劲,乃至学生考研及工作后发展方向的转换都十分有好处;对于学生基础一般、以培养应用型层次人才为导向的高校,夯实学生的会计学专业基础,适度增加其对会计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强化其实践应用能力则更为重要。降低必修课程的数量并不等于降低学习要求,精简必修课程的数量及学分后,夯实教学质量尤为重要,体现在强化教学内容设计、案例设计、实验环节设计、作业及考试要求等方面。此外,对必修课程教师的要求应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比如职称、学历、教学水平等方面,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腾出空间的同时,不降低学生的专业水平及在今后工作中的基本生存能力。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达到知识精细化到手、专业能力精细化到位,完成学生基本知识体系的搭建及基本专业能力的搭建。增加限选及特色课程的比重,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学分,限选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增强学生某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特色能力,即让学生查漏补缺,发展某些特殊专业能力,或在某些方面深化专项能力。因此限选课程的设置及目标在于深入补充某些侧面知识、技能或者深化某些特殊知识和技能。增加限选课程的比重,一是增加学分及课时的比重,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及满足培养特殊能力的需求。二是增加门类设置,以提高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而且增加门类设置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限选课程群。三是可以解决新专业设置因上级部门审批限制难以达成而暂时过渡性满足学生多元化培养实践的需要。限选课程及特色课程的多样化设置,教学质量必须依靠高质量、多元化的师资力量予以保证,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支持发展跨专业选课和跨学校选课的自由度,实现优势教师资源及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显得十分必要。实践实验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实验课程的课时及学分十分重要,并应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

(三)特色型课程群建设。培养行业特色型人才,必须紧密结合行业经营管理的特点,认真设计行业特色课程群。可以在限选课程模块设计两至三门反映行业产品技术特征、业务经营管理及商务运作模式方面的课程,便于学生了解行业环境及业务特点。同时设计一至两门综合反映行业会计核算、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收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了解行业会计核算及组织的特点、行业成本管理的方法及重点、行业企业预算及投融资管理的模式、行业企业税收管理的重点及税收筹划的方法等,在校期间学生就能对行业会计实务问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可以为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缩短学生进入行业后的适应期。如果学生人数较多,一个行业不足以吸纳所有学生就业,可以围绕本校学生就业的几个主行业渠道设计一个以上的特色课程群,便于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及学业规划进行课程规划和选择。由于工科院校师资力量的约束,这类特色课程群数量不宜超过三个。

(四)特色型师资队伍建设。建设特色型课程需要建设特色型师资队伍,要培养一支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都较强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由于观念、习惯、能力的约束及高校激励措施的欠缺,大部分知识结构单一,偏理论轻实务,许多教师不愿意耗费太多的时间在财务管理实践中去锻炼自己,既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工作中去解决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的能力,也缺乏动力和意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实务工作中去提升和更新理论。动手能力较差的教师自然无法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加之会计和财务管理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会计理论不能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理论不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较差。因此,要建设一支特色型“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应积极采取走出去的师资培养战略,鼓励教师脱产或在职学习进修、全薪挂职锻炼、科研学术休假,鼓励教师创新创业,采取加强横向科研成果奖励、职称评定倾斜等方式对教师进行激励,鼓励教师积极承接企业横向项目、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教师撰写实践实验教材或理论与实践兼具的专著。与此同时,积极采取引进来的策略,将行业企业中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深厚管理实践功底的财务管理专家引进高校,充实师资队伍。只有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特色型教师队伍,才能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五)紧盯行业财务管理实践需求的服务能力培养及搭建实践就业基地。要培养一支具有行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工科院校应努力为教师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教师及其团队更应该主动出击、积极响应行业企业在行业会计信息系统、行业财务战略制定及并购重组、行业投融资管理、行业全面预算管理、行业成本精细化管理、行业财务管理诊断、行业税务管理及纳税筹划、行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行业流程重组及优化等方面的需求,展开管理咨询服务,为企业规范管理、管理创新及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价值创造空间等服务,为行业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结构创新提供培训服务。通过持续的互利合作,致力于建立共赢互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搭建有效的合作平台,进一步探索双方建立会计学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和合作的空间,探索双方建立人才实习实验基地的可行性,并利用横向合作项目锻炼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六)立足行业特色,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及学生培养层次。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科建设水平及培养层次的提升对于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十分关键,而这需要师资力量及科研成果的双重积累。科学研究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二者对于高校申报硕士点、博士点都十分重要。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师数量较少,研究方向必须有效凝练,研究力量必须有效配置,根据教师的能力及研究兴趣,可以选择2—3个理论研究方向,配置部分教师着力于进行理论性研究,其余教师从事以行业应用性为主的研究,两翼齐飞,互为支撑。理论性研究教师团队有责任为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教师团队提供方法论支撑,后者有责任为前者提供研究资金支持。对于研究实力较弱的教师,应更多地承担基础教学工作,对于创新型课程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更多地配置给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教师,对于部分市场开拓意识、意愿及能力较强的教师,可以承接更多的横向项目和应用服务性、开发性研究。教师之间的分工,目的在于各取所长、通力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在积累研究成果的同时积累研究及培养资金,尽快提升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科建设水平及培养层次。这不仅需要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各取所长、通力合作,更需要在团队建设中理顺和平衡团队成员在科研合作、职称评审、利益分配等多方面的关系,才能实现各自发挥专长,在专业建设和提升的同时,实现团队成员的共同发展。总之,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立足于现有学校资源特点,充分扬长避短,坚持行业特色化办学,快速集聚资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才能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发展壮大。

作者:章勇 余咏秋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财务处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学专业论文:会计学专业与立体式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会计专业实习是高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文章在梳理会计学专业实习流程的基础上,制定全方位实习管理规范,包括实践教学体系、组织与管理制度、校企合作与沟通机制、安全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等;实施校企各方共同参与的对实习实践单位、学生、专业指导教师的立体式评价体系。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全方位实习管理规范;立体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一、引言

会计学专业实习岗位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的助理审计岗位,各种企业、事业单位财务岗位,银行等金融企业金融岗位,其他和财会相关的实习岗位。以上岗位多属技能型,比如作为审计助理,要学会看报表、抽凭、复印底稿所需文件,编制并填写底稿、做现场实地盘点计划及报告、做一些科目的实质性测试、截止性测试等;作为财务助理,要收银、协助开发票、粘贴原始单据、做记账凭证;作为大堂助理,要学习网点内营业中服务基本流程、业务知识与规范、辅助接待客户等业务。因为财会岗位的专业性与特殊性,多数学生在一个单位集中实习的比例不大,实习地点具有明显的分散性,使得专业实习管理更显复杂与重要。实习质量如何,要看管理规范是否全面且能够执行;实习效果需要评价来监督与反馈。本文以专业实习流程为线索,构建全方位实习管理规范与立体式评价体系。

二、会计学专业实习流程与内容

(一)实习准备

实习开始前,召开实习动员会,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对专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专业实习作为大四上学期的一门校外实践课程,有严格的课时与学分要求。同时,布置专业实习的实践与任务,选择、审核、落实校外实习实践单位,组织学生进入校外实习实践单位。

(二)实习开展

实习开始后,学生要按时进入校外实习实践单位实习,行业指导教师、专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教师分别对学生校外实习实践进行指导和管理。行业指导教师是单位选派的具体指导学生实习的“师傅”、项目经理等;专业指导教师来自于会计学专业在职教师,承担与行业指导教师沟通、学生日常实习行为管理、收集实习资料以及评定成绩等事项;学生管理教师通常是校方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协助专业指导教师对实习工作进行组织与管理。

(三)实习结束

实习结束时,提交实习相关资料,组织学生实习汇报、录入成绩、评选“优秀专业实习生”和“优秀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完成材料归档。

三、会计学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选择岗位与专业不对口

专业实习不同于就业实习,需要选择专业对口的岗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专业实习实践单位或由学校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或者由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地点与岗位。如果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工作,会计专业指导教师应对实习实践单位与实习岗位进行审核,以确保学生在合适岗位实习。在实习检查中发现,有的学生虽然也提供了实习实践单位等信息,但却没有真正地或严格遵守时间参加实习;有的学生所处的工作岗位也与所学专业相差很远。

(二)实习实践单位没有尽职尽责

在实习之初,学生要与实习实践单位签订相关的实习协议。实习协议一般由校方提供,有效保证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有的单位要划掉与人身安全相关的条款才肯签学校的实习协议;有的单位只肯与学生签订其自身提供的实习协议,条款中否定实习期间与学生的雇佣关系。实习过程中,有的实习实践单位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甚至安排学生做假账。

(三)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与督察不到位

实习教师的指导与监督是专业实习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在学生实习期间,行业指导教师、专业指导教师、学生管理教师共同对学生专业实习进行指导、监督、管理。行业指导教师相当于学生在实习实践单位的“师傅”;实习期间,专业指导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之外,要拨出时间进行实习指导,通过现场、微信、电话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学生管理教师比较熟悉班里学生的家庭、性格等方面,在一些问题的沟通上比较有优势。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没有形成“三位一体”的指导体系,有的教师没有认真履行相关职责。

四、构建会计学专业全方位实习管理规范

专业实习的质量重在管理,管理须靠规范。规范是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长期有效的实习规范应明确主体责任、细化管理实施,具体包括实践教学体系、组织与管理制度、校企合作与沟通机制、安全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等。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习通常按照总学时的一定比例来安排,是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而且重要的一部分。专业实习有实践的学时与学分的要求,除特殊情况(比如应征入伍)外可以不参加。专业实习不达标,成绩将为不及格或者记为零。实践教学体系也要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标准与成绩构成等,便于专业教师进行实习指导。

(二)制定组织管理制度

学校或专业要设有分级的组织机构,指导、负责专业实习的顺利有效进行。组织管理制度应包括安全教育、学生自主实习申请与审批流程、实习实践单位接收公函、实习协议、指导教师指导方案、实习督导要求、学生校外实习实践手册、考核方法、实习基地建设等。制度的建设应遵循原则性、指导性、可操作性。

(三)构建校企合作与沟通机制

校企合作是做好专业实习的基础性工作,可以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招生就业等方面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专业实习安排形式可以是集中(学生在自愿报名与面试通过之后进入学校推荐或者作为专业实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实习),也可以是分散(学生自己找单位之后由会计专业指导教师审核是否符合实习相关要求)。加强校企合作与沟通、拓展实习基地有助于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便于专业实习的集中指导,也为学生专业实习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四)安全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

专业实习中,学生同时还是单位实习生的身份,安全是重中之重。实习开始时学生要接受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由学生本人与家长在安全承诺书上签字;实习过程中要注意风险防范。另外,学生初涉职场,心理方面也要有段适应期。实习规范中应有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能得到及时处理。

五、会计学专业立体式实习评价体系的建议

专业实习质量重在管理,管理重在过程。在实习过程中,评价实习实践单位、学生、指导教师,是实习质量管理最后、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一)动态评价实习实践单位

会计学专业的实习实践单位分为两类,一类是分散性的实习实践单位,一类是集中实习的实习基地。在评价实习实践单位时,可由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对实习实践单位进行评议,将实习实践单位纳入动态管理中。有的分散性实习实践单位经由指导教师考察、沟通,也可拓展为专业实习基地。有的实习基地在合作中可能出现一些新情况,也可变换合作模式或者终止协议。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业务淡旺季,在每年的11月份到来年的3月份需要大量实习生。但是学生要在大四8、9月份甚至更早时间就开始找单位实习。这种时间上的矛盾使得学生可能错过事务所的实习机会,单位也会出现实习生短缺的情况。校企双方可以变换思路,开拓更好的合作模式与沟通机制以满足双方的需要,共谋学生全面发展。为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将校外实习实践单位以动态评价方式纳入常态管理过程之中。校外实习实践单位的评价可由师生共同参与,考虑下列因素:工作环境、实习条件、实习效果、沟通与合作程度等。具体校外实习实践单位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当然,表1各项指标也可以由师生采用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评定,或者是定性方法,对具体实习实践单位的评价指标进行文字说明,做出综合性评价,以实现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对学生实习过程性多元化评价

校外专业实习作为一门课程,在实习结束时需要实习实践单位与专业指导教师共同给出成绩,备选优秀专业实习生。对学生实习评价应该遵循过程性、多元化原则,力求真实、客观、完整地给出实习成绩。校外实习实践综合成绩评定表见表2。为鼓励学生高质、高效完成专业实习任务,可以按实习学生人数的10%,选取“优秀专业实习生”。推选优秀专业实习生的条件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心系学校,协助教师与实习实践单位沟通交流,建成实习基地的实习生;二是由于专业实习表现突出,促进就业的,被实习实践单位录用,签订三方协议的实习生;三是协助教师组织专业实习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实习生;四是专业实习中表现突出,多次受到实习实践单位领导表扬的实习生。

(三)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评价方案

由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实习地点呈分散式布局,专业指导教师的任务更是繁重。目前,专业教师在分到实习学生名单后,需要采用电话、微信、短信和QQ指导等方式灵活督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建立定期信息通报制度,每两周通过网络指导检查学生1次;要进行不少于所指导学生10%人次的现场检查指导工作;针对所指导的每个学生填写一张实习指导巡查表;专业实习结束后,专业指导教师要按期收齐校外实习实践手册,在计划、指导位置书写评语并签字,给出学生指导成绩和总评成绩,推荐“优秀专业实习生”。实习结束后,会计学专业要组织所有专业指导教师进行实习指导汇报,每个教师汇报时间约5至10分钟。为鼓励专业指导教师认真指导,帮助学生高质、高效完成专业实习任务,实习结束后可以按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15%推选“优秀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评优条件如下:一是心系学校,在实习现场检查过程中,注意与实习实践单位沟通交流,建成实习基地的;二是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表现突出的;三是专业实习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四是专业实习指导中到现场检查次数较多,多次受到学生赞扬的。考虑到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之外要拨出时间进行实习指导,不宜过多量化考核指标加重教师工作压力,对于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考核,只需分为不合格、合格与优秀即可。合格只要看教师的实习指导是否符合了专业工作要求,优秀主要看是否满足了评优条件。当然,如果责任心不强或者由此引发了一些严重问题,则需要有退出或者惩罚机制。六、结论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会计专业实习工作作为会计学专业一门必修的校外实践课程。根据实习流程制定全方位的专业实习规范,使得校企双方、三方指导教师、学生等各方能够有规定可依、有标准可循。同时,加强全过程监督,构建各方参与的立体式评价体系,是专业实习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作者:裴淑红 戚少丽 张兰 张文利 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会计学专业论文:会计学专业如何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

摘要:随着会计行业不断向前发展,会计人员要根据会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本文就会计专业在校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提出了会计学专业培养实践能力的途径,探讨了会计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进而提出会计学专业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才能成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完美融合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实践型教学活动;实践能力;实务技能

随着经济日益向前发展,会计学越来越多地成为学生报考的专业,这就导致了会计学专业的毕业大学生要面临着更多的从业压力——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既要有足够的会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能力,这往往是在校学生所缺乏的。因此,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

一、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会计学专业成为学生热捧的专业,使会计人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其实会计这一行业就业范围极广,只要涉及货币的流动就必然和会计有关,但目前的局面是用人单位招聘不到理想的员工,而会计专业毕业生又出现就业难的局面。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用人单位招聘时往往要求应聘者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会计专业新毕业生只能由于经验不足而放弃。可见,企业找不到合适的财务工作人员、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工作经验,即实践能力,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目前会计市场缺乏会计人才而会计专业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工作,矛盾局面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这反映出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力上的过高期望,反映出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不到位。工作经验是指能够出色完成工作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际工作中获取的,但是,若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基础,积累工作经验也无从谈起。实践能力是会计专业毕业生想要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基础。毕业生若是结合学到的会计知识,同时拥有较高的实践能力,那么胜任企业实际财务工作就相对容易和轻松。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校期间努力寻找实践机会,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会计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处于落后状态目前的教学观念仍是传统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老师传授为主要方式,以考试成绩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仍是注重考试成绩,很少注重实践能力的教育方式。整体教学缺少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实践机会很少,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故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不能很好地结合。2.教材内容存在弊端会计准则等在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但学校的教材却与会计制度不相适应。跟课程同步的模拟实习课程很少或是没有,这就导致了学生实践机会的缺失,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3.师资队伍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如果教师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缺乏,则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方面的疑惑和问题,学生实践能力就无从提高。4.教学环境不符合要求为了让学生能够提高实践能力,多数学校会计专业会设置模拟教学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但是实际上这些设备非常落后,与仿真会计要求相差很大,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等更新换代较慢,跟不上会计改革的步伐,实训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有限。5.学生实习效果不佳目前的毕业实习期间安排在大四,学生可以自行找实习单位实习,也可以是教师安排和组织学生到特定的实习单位实习。但是即使这样,学生的实习需求也不能被满足。首先,实习单位为了防止商业机密外漏,不会让实习学生了解太多业务。其次,由于自己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日益增加,使学校无法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6.评价制度不合理传统教育制度对于学生的评价制度是以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作为评价标准,通过考试分数和平时作业作为总体的考评水平,具体是通过期末考试为考评依据。实践水平所占比重偏低。而考试的内容由教师掌握,重点由教师划定,只要认真背就能得高分,但是实习成绩却不作为参考标准,分数高的同学的实践能力并不见得比分数低的学生实践能力高,使学生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融合。

三、会计学专业培养实践能力的途径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内容,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而应用型人才的不可或缺条件就是实践能力水平。据调查,多数会计专业毕业生希望自己今后能从事会计方面的工作,因此,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1.传统教学观念应得到更新为了使会计人员不断适应会计市场的变化,教学观念必须改变。不能仅仅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依据对学生教学,不能只注重成绩而忽略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理论和实践均衡进行教学,进而改变教学模式,使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比例地进行,进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逐步适应。2.更新教材内容会计教材的内容应该全面而客观。在理论知识完整的情况下,增加会计经济业务的对应内容,使经济业务与灵活多变的具体实际工作业务相适应,使教材内容更加新颖,覆盖范围更广。让学生对于会计实际业务有全面的认识。这样,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有了掌握,对于实务方面的知识也会进一步提高。3.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考虑多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因此,应该着重培养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这两方面的综合能力。只有教师自身掌握了熟练的实践经验,及时掌握会计市场的变化,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业务各个环节的处理操作,才能进一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指导和帮助的预期作用。4.完善教学手段增加资金投入设置模拟实验教学培训教室,提高实践教学的仿真性。把实训的会计材料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不断更新,让学生对会计业务的认识和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改善教学环境设置标准的会计实验室,实验室必须建设完备,配备先进的实验仪器,实践材料如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凭证必须仿真有效,并且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从整体上改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高标准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平台。6.完善评价制度对于学生的考核机制不能仅仅以学习成绩作为标准,要加大学生实践能力成绩所占的比重,通过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检测对学生做出最后的评价。对于实践方面的考评,可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处理及对模拟经济业务的处理等方面作为依据。最后可以进行模拟答辩,教师随机对学生提问,考察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

四、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为了使学生把会计知识和理论更好地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会计市场提供合格的会计人才,平衡会计市场和会计人才的供需关系。1.利于会计专业学生融入社会大学生的人数与日俱增,社会上每个工作岗位都竞争激烈,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就需要自身具有超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社会对不同的人才要求不同,需求量也不尽相同,个人的综合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融入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自身的工作经验,而工作经验来自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必须把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过程重心,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帮助会计专业学生更顺利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2.利于用人单位招聘到满意的财务人员用人单位招聘相应的财务人员首先看中的是面试者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用人单位可以节约工作前的培训成本,节省了经费。而且,优秀的应聘人员可以自进入企业之后高效地完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所以,学生的实践能力高低决定了企业能否招聘到满意的工作人员,决定了应聘人员的能力能否与岗位设置相符合。3.利于教学方法和评价制度的改进传统的教学强调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输,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期末的综合考评也主要以笔试的理论知识考试作为标准,实践能力水平很少或不作为考核依据。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则要求高校对教学方法做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使培养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做相应的改进,理论结合实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能力的评价。综上所述,会计专业学生毕业时想要在激烈竞争的会计人才市场上尽快找到满意工作进而融入社会,就需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而提高实践能力就要求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通过一次次的实习积累经验,培养能力,争取在毕业和就业期间内花最少的时间来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与社会发展和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相适应,努力通过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成为用人单位和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王宁 王金荣

会计学专业论文: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提要]应用型会计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必须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知识及能力,能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的应用、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本文从培养规格、职业岗位描述的对应链接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设置等方面,分析基于职业岗位描述的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人才培养;职业岗位

会计学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对于应用型会计专业教学来说,更重要的是对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目前,应用型会计学本科的专业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诚信品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本文从培养规格、职业岗位描述的对应链接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设置三个方面分析基于职业岗位描述的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规格

基于以上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规格主要包括三种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

(一)知识结构

(1)热爱祖国,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了解国内外时事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熟悉从事企事业单位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知识。(3)掌握会计学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如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政经济、财税金融、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4)掌握一门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知识,具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二)能力结构

1、通用能力。(1)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软件处理日常事务及通过网络获取、分析及处理信息的能力;(2)外语应用能力: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3)文献检索能力:掌握经济专业文献检索、查找的基本方法,并能对检索文献进行有效处理和正确使用;(4)沟通和交际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组织协调和分析比较能力。2、专业应用能力。(1)会计职业工作能力:具备会计业务核算能力,熟练掌握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会计基础工作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涉税业务处理能力,审计业务处理能力和金融业务处理能力;(2)会计管理能力:熟悉国家相关部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同企业的企业环境和生产经营特点,依法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与会计职业判断;具有管理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文化素质。了解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3、职业素质。坚持不懈贯彻执行会计法、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财务制度,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技能,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4、身心素质。恪守会计职业道德,廉洁奉公;遵守法纪,坚持原则,严格执行有关的会计法规,维护国家利益,抵制一切违法乱纪、贪污盗窃行为。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谦虚谨慎、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二、基于职业岗位描述的对应知识、能力、链接课程

目前,会计专业的职业岗位描述包括会计主管(财务助理)、会计核算员、出纳三大类。基于以上三大类岗位描述,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应拥有对应的知识、能力结构。针对每个大类岗位的不同的知识、能力结构开设相应的链接课程。具体如表1所示。

三、专业教育平台设置

专业教育平台分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导论讲座、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小企业会计准则;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财务报表分析、税法、财务管理、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专业集中实践模块-会计学原理单项技能、税务会计实务、会计分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方案和学分认定暂行办法》执行四大模块。实践教学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创新创业实践学时比例超过总学时50%。综上所述,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完成工作岗位任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就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以职业岗位描述为导向进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趋势。

作者:朱琦 单位:安徽三联学院财会学院

会计学专业论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摘要]会计学专业是目前高等院校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随着企业对会计人员和机构负责人要求的提高,从业人员仅仅具有会计从业资格恐怕难以胜任工作,这就要求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准确定位。综合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企业需求以及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等影响因素,独立学院应将中级会计师作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及融合职业证书教育等途径,实现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

会计学专业在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75所,设置有会计学本科专业的独立学院共计153所,占全部独立学院的55.64%[1]。同时,由于最近几年学生选择会计学专业热情较高,而独立学院在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招生压力,因此,为满足考生志愿,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招生人数都会大量超过原有的计划招生数。在设置会计学专业的独立学院中,会计学专业的人数均占有较大的比重。以湖北某独立学院为例,该校2015年计划招生会计学专业学生80人,最终实际录取人数为212人,占该校2016年招生总人数的15.35%。由此可见会计学专业学生数量的庞大。因此,分析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独立学院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学专业教育及会计人才现状

(一)会计学专业教育现状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53所,其中本科院校1219所,设置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学校有620所[2],占比50.86%,而高职高专设置会计学专业的院校比重则更高。以湖北省为例,2015年湖北省本科高校67所,设置会计学专业本科高校33所,占比49.25%;高职54所,设置会计学专业的学校有45所,占比83.33%;没有设置会计学专业的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医学、艺术、体育和教育等院校。从会计学专业的人数来看,根据《中国会计年鉴2013》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3》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含本、专科生)的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见表1.从上表可以看出,2013年会计学专业的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均占总人数的6%以上。另外,2013年本科生招生人数为381.4万人,会计学专业招生人数为本科生招生人数的3.62%,高职高专招生人数为318.4万人,会计专业招生人数为高职高专招生人数的9.10%。从实际情况来看,设置会计学专业的高校,其会计学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在所有专业中人数都是排在前列甚至第一,独立学院尤为如此。鉴于会计学专业的现状,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将会计学专业列为控制布点本科专业,严格控制新增会计专业。从2012年至今,教育部仅新增8所高校开设会计学本科专业。

(二)会计人才现状

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各类企业法人单位828.7万个,行政事业单位96.5万人[4],共计925.2万个单位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现有会计人员1400万人,其中初级会计师404.4万人,中级会计师168.7万人,高级会计师12.5万人[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中,取得初级会计师职称的人数较多,而拥有中级会计师职称和高级会计师职称的人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规定不完全要求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必须取得中级会计师职称,但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政府会计准则的颁布,以及依法税征的加强,企业对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仅仅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恐怕难以胜任会计机构负责人和相关会计工作。

二、确定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因素

确定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自身特点

独立学院在各省高考招生录取批次中一般都在第三批本科录取,部分省市没有单独设置第三批本科,将其放在第二批本科录取。但从独立学院最低录取分数占考试总分的比例来看,独立学院录取分数一般占高考总分数的45%~60%之间。以湖北省2015年第三批本科最低录取分数为例,2015年湖北高考文史类和理工类总分均为750分,第三批本科文史类最低录取分数为415分,占高考总分的55.33%;第三批本科理工类最低录取分数为360分,占高考总分的48%。而在2002年湖北省首次出现第三批本科时,高考总分也是750分,但第三批本科理工类最低录取分数为502分,占高考总分的66.93%,第三批文史类最低录取分数为484分,占高考总分的64.543%。虽然高考分数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能力,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等。会计学专业在文科专业中属于知识内容多、逻辑性强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自觉性和理解能力。从独立学院录取最纸分数线占高考总分的比例变化来看,独立学院生源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因此,对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

(二)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的完善,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必然导致以前只需要由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来从事的工作,会逐渐过渡到由初级会计师职称和中级会计师职称的会计人员来完成。而从财政部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显然与我国会计法的要求不符。可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事业单位对拥有中级会计师职称的会计人员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因此,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6]。

(三)各类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各类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可以将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分为三类,即注册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以及初级会计师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人员。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对于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求都比较高,一二本高校会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而高职院校则会将初级会计师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人员作为其培养目标。因此,将中级会计师作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符合独立学院在高校体系中的定位。

三、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路径

独立学院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调研,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求

人才最终需要得到企业认可,因此,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求,有助于独立学院更好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选择课程内容、进行学时分配,并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7]。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会计学专业属于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企业在选用人才时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2015年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独立学院属于向应用型转变的高校。因此,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扩大实践教学课时在整个教学课时中的比重,通过开展会计模拟实训、电子报税模拟实训等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

人才的培养最终依赖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既然独立学院将培养应用型中级会计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注重会计学专业师资的实践教学能力,把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独立学院应采取适当措施,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会计工作现状和对人才的需求。

(四)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证书考试内容有机结合

独立学院应考虑会计学专业学生今后职业发展方向,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证书考试内容有机结合,以达到在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取得今后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职业证书的。

作者:姚毅 杨璐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工商管理系

会计学专业论文: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网络得到了快速普及,远程网络学习成为当前成人在职学习的主要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在学习时间、空间以及学习者等方面的局限性,充分发挥了远程网络教育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灵活、学习过程自主掌握的优势,是一种非常适合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教育教学新模式。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的入学人数受到了高职教育的巨大冲击,会计专业报名人数明显下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如从前,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乌海市开放教育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当前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四点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开放教育;会计;改革

一、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性表现

(一)课程设置方面

开放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都是成人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入学门槛低,实行“宽进严出”和“完全学分制”的学习制度,学生在通过入学资格审验和入学水平测试后,即可注册取得学籍。在开放教育开办之初,受到了许多成人的欢迎。但是入学后学员发现,开放教育的办学思路和普通专科院校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有许多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对于成人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中央统设必修课有:英语Ⅰ(1)、英语Ⅰ(2)、经济数学基础12、西方经济学。虽然有中央电大的学习资源支持,地方电大还有老师进行辅导,但是,学员如果不能全程系统地进行学习,考试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二)课程资源建设方面

1.资源更新不及时目前,开放教育的网络资源内容相对比较丰富,可以分为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和地方电大三个层级。通常大多数的必修课程在中央电大网站上都有许多资源,主要分为“教学文件”“教学辅导”“IP课件”和“直播课堂”。从模块上来看,资源是比较全的,但是更新的速度太慢,以会计专业为例,2014年出台了新的准则,并对个别准则进行了修改,加上近两年“营改增”,需要更新的会计视频资源和理论课程资源其实是比较多的,涉及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1.2、会计电算化,可是这些课程的资源都没有进行更新,而纳税基础与实务课程根本就没有相应的教学资源。虽然个别老师会在自己负责的课程中更新相关的资源,但是省级电大和地方电大的开放教育平台通常都会转载中央电大在线的资源,特别是视频资源,如果中央电大资源更新不及时,就会造成整个电大系统从中央到地方资源的陈旧。2.视频资源设计不合理由于教学思路的陈旧,许多视频资源根本不符合课程教学的特点。如,会计电算化是一个教学员如何进行软件操作的课程,但是没有在任何一个教学视频中出现了如何进行操作的画面,只有老师在进行理论的讲解,即使有理论操作的讲解,在视频中也没有录制老师操作的过程,这种视频根本无法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以该课程的第四讲为例,截止到笔者写作时,该视频的点击量只有23136。作为资源,完全是一种浪费。

(三)教学手段方面

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电大系统已经形成了学员学习主要利用文字教材,通过互联网,登录中央电大及各级电大远程在线教学平台,随时点播和下载网上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平时可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学习,相互提问、讨论和交流的一套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随时可以进行学习的平台。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利用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学习成了新的手段,目前电大在这方面利用得还不够,应该及时研发学生端,方便学生在线学习。(四)考核环节方面目前,会计学(专科)专业大部分课程的考核都是用形考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80%的方式。个别课程完全通过平时成绩的考核来进行,如,会计电算化。考试加形成性考核这种考核方式结合了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是比较合理的。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几乎所有的形考作业都是通过纸质的作业来完成的,所有学员的题目都一样,那么学员抄袭的可能性就大大地增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搜索“电大形考作业答案”几个字,就会有589,000个搜索结果,其中不乏专门的平台和贴吧。这种情形下交上来的作业答案能否真实体现学员的平时学习状态,笔者表示怀疑。所以,对于形考作业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一)改革课程设置,侧重职业性教育

1.对课程的模块进行调整作为成人的学历教育,办学理念应该和普通专科的学历教育有所区别,应该侧重职业性方向,而不是理论研究型的教育。许多学员都是因为在工作岗位上发现自己的职业能力不足,所以报考了和自己职业相关的专业,可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许多的课程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而且又难学,加上工作压力大,没有合理安排时间,无法保证全部课程的学习时间,自然会选择只学习专业课,放弃学习统设公共基础课,或者干脆放弃考试或选择退学。英语Ⅰ(1)、英语Ⅰ(2)、经济数学基础12、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可以放到选修课的模块中让有需要的学员自行选择进行学习。会计和税法是密不可分的,会计许多业务的处理都要根据税法的有关要求进行业务处理,所以,纳税基础与实务课程应该作为必修课进行学习,而不是选修课。在必修课中设置了会计模拟实验,那么就没有必要在选修课中再设置会计操作实务,从专业规则说明的内容来看,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差不多,没必要重复设置。2.增设专业课程的选修课会计专业的中级财务会计1,2主要是针对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企业的业务核算来讲解《企业会计准则》。对于金融企业、房地产企业、酒店业、保险业、农业等其他行业的业务处理没有进行具体的讲解。另外,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中还有《小企业会计准则》,相关的规定和《企业会计准则》有一定的差异。对于成人学员来说,工作单位的性质会决定他希望学习的内容,所以其他行业的会计核算和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课程也应该适当开设,可以开设到专业选修课中,以增加对学员的吸引力,使其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加大网络资源建设力度

1.加快网络资源的更新速度由于中央电大负责的资源比较多,又受到所有省级和地方电大的关注,所以课程建设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任务也比较重。特别是视频资源的建设比较耗费时间,更新起来难度较大。所以,在资源更新方面,可以委托电大系统内的知名老师合作完成,由中央电大提出整体的思路和方案供制作老师参考,经过讨论后再制作相应的资源。根据会计准则和税法有关规定的变更,及时对相应的资源进行调整,录制相应课程的新资源,上传到中央电大网站。由于电大系统执行的是老师导学的思路,所以视频资源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仅局限于部分章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员来说,自学的困难比较大,如果没有时间参加面试辅导,网络视频教学就成了最佳的选择,所以应该将所有章节的内容录制成课件进行上传,特别是核心课程。对于更新的相关法规,任课教师要及时在课程网站上,并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网站链接到课程网站上,对于历届考试的原题应该及时上传至网站,以供学员复习备考。2.增加实践操作视频目前,在会计专业没有一个教学视频是针对实际操作的,全部都是理论讲解,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特别是对于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纳税基础与实务这样的课程来说,实践操作的视频讲解非常重要。对于这些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录像,可以结合实物进行讲解,近年来随着录屏软件和手机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微课的制作已经成了很多高校制作教学录像的重要手段,电大系统的视频资源同样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录制,可以将冗长的章节录制成短小的独立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一定会大大提升。

(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手段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电大系统可以推出自己的手机和平板专用的学习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学员交费后可以在线学习,或下载资源到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学习,也可以在线留言提问,24小时内会有专人负责回答相应的问题,并利用微信公众号各类资讯。这样可以方便学员随时学习,随时与任课教师沟通,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另外,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宣传电大的开放教育,随时公布最新的教育理念和信息,增加开放教育的影响力。

(四)改革考核的方式和方法

1.调整部分课程的考核内容对于职业技能实训这门课程的考核,应该将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而不是简单地对理论知识进行重复的考核,可以在题库中将实际工作中常发生的案例作为题目进行考核,将描述类的考试题目变为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原始凭证,然后让学员根据经济业务做成职业判断,然后进行业务处理,这才是真正的职业技能训练。对于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这类课程,应该以考核计算题为主,舍去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这样的题型。2.改变形考作业的形式由于目前纸质版的形考作业抄袭现象严重,我们应该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好题库,让学员在线做作业,同样应该开发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作业端。这样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习题供学员进行在线练习,还可以了解学员的在线学习时间,通过设置答题的时间期限,让学员主动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作业,同时还能杜绝学员相互抄袭的现象,督促其自学。

作者:李洁 单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学专业论文:谈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近些年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发展趋势,很多院校在不断的强化实践教学,会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本次转型中也应该做出一些改变。本文分析了目前民办本科院校中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学和学习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基础

近两年,国家教育部一直在推行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阶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民办本科院校一般都是在本科第三批录取,所以不难看出民办本科院校是本次转型的主力军。作为一名民办三本院校的会计学教师,我结合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核心思想以及近些年的教学经验对现阶段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革措施做了如下思考。

1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不合理

对于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薄弱是一个普遍问题。《会计学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设置在大二上期或下期,从课程基础上来看,基本上只有《西方经济学》作为支撑,而《经济法》基本上是安排在《会计学基础》的同期或者之后,加之很多非经管专业培养方案中没有《税法》这门课,所以学生在《经济法》及《税法》方面的基础特别薄弱,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处。此外,在教学内容方面也不尽合理,《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作为会计的入门课程更多的侧重于会计的基础理论和业务核算,而对学生日后工作当中最有可能用到的会计报表的分析利用讲解的很少。

1.2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大部分民办高校建校时间都较短,招聘的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些教师基本上只有理论基础,缺少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验,这就为实践教学带来了困难。除了教师之外,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障碍是实验室建设水平落后,由于民办院校缺乏国家相应的资金支持,再加上学校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所以很多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只有理论课,很少或几乎没有实践课,学生几乎接触不到上机操作和沙盘实验,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简单的手工操作。

1.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前面已经说过《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侧重于会计的基础理论和业务核算,尤其是课程的前面几个章节,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反应这些理论比较抽象,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作为教师,讲授理论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填鸭式的讲授法,所以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

2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2.1完善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考虑适当的把一些基础课程比如《经济法》、《经济学》放在《会计学基础》课程的上一个学期开设,使学生在学习会计学基础相应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在教学内容方面,尽量减少原理性的理论,突出应用,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在教材的选取方面也应该选择实用性较强的教材,缩减基本理论和报表的形成部分内容,增加会计报表的分析利用和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必要时可以自行组织编写适合非会计专业学习的《会计学基础》教材。

2.2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在教师招聘中倾向于招聘有相关行业经验的教师,另一方面提供机会让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此外可以多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讲座及业务培训,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其次,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众所周知民办院校大多是在本科三批次录取学生,分数在本科类院校中相对较低,所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比一本、二本院校低一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所不足,所以着力打造应用型人才才是民办院校的出路所在。尽管资金有限,也应该尽可能的增加部分实训设施,比如购买会计电算化软件,搜集企业真实业务,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完成整个公司的业务核算,包括报表的分析利用,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去校企合作单位参观或者短期的业务实习。

2.3充实教学方法和手段

会计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性强、实践操作性强,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面临课程少、学时少、教学资源不够充分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想要达到语气的教学效果就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所改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过程的难度。笔者认为,相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来说,非会计专业的课堂上可以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讲授的同时多结合案例、联系实际让生涩的知识变得易懂。在教学手段上,适当将抽象理论转化为感性认识,增加直观印象,降低学习难度。比如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文字、动画、图表、视频等结合起来,生动形象的将凭证编制、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些枯燥的内容全过程演示出来,达到简单易懂的目的。

作者:张璐 单位:新乡医学院 三全学院

会计学专业论文: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综合能力较差,在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专业会计;课程教学;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专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会计专业设计不合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缺乏实际的实践教学和培训,导致整体教学素质不高,影响学生以后毕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作为学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会计专业特点,制定完善的专业教学计划,丰富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专业问题,提升会计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为学生以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导致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分别展开论述。

(一)整体教学素质不高

高校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既要履行自身的教育职责,又要受到条件相对落后的制约,教学进修培训机会较少,很难提升会计教学水平,影响到会计教学质量。1.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发展。但是在一些学校,会计教师安于现状,对大纲会计的要求,照本宣科,没有进行创新,导致会计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出学生进行会计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采用经验教学的方式,对会计教学无法进行有效的创新,影响到会计教学的质量。另外,缺乏优秀的会计教师人才,师资力量不够,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学产生不利影响。2.教学模式落后。在实际过程中,高校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不同学生会计水平的参差不齐,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降低教学质量,导致有的学生像其他学生一样进行听课,但是到实际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有的会计教师,没有创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耐性,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只能凭借想象进行,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感到十分困难,使得会计内容空洞无物,很难达到教学要求。

(二)不重视实践教学

对会计教学而言,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只重视学生的理论教学,缺少基本的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实践环节断档。会计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计理论教学如此,会计实践活动也应如此。会计专业课程在理论课结束后,缺少为巩固会计理论知识而进行的课程实践环节,使学生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无法与会计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兴趣,也加大了集中实践活动的难度,学生往往学到后面忘了前面、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关院系基本上设置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利用率过低,很多教学设备配置不全、实验教材落后、实践指导教师缺乏或知识单一等,无法真正发挥会计模拟实验室的作用,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缺乏具体指导性

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会计教学指导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计专业教师制定了很多条条框框,学生只能按照这种模式进行会计学习,无法培养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第二,采用放羊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对学生提纲编写指导不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会计专业的特点,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但是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影响,会计专业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一的指导,只能从大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很多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这对教师会计专业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第四,会计专业教师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指导方法落后,没有认识到会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要求学生必要按照考试要求进行学习,这种传统的指导方法,更多的是借鉴以往的教学经验,导致指导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做好专业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在实际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重视学生的基础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针对如何做好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展开论述。

(一)采用行动教学模式

在进行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设计上,要控制好整个教学过程,把实际的会计任务作为驱动力,分析影响会计教学各个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升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要坚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比如在会计大小金额书写和点钞验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掺入到填制原始凭证这一环节中,加强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创建仿真的职业环境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最终是要走上社会岗位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做好基本的理论教学以外,还要为学生创建仿真的职业环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严格按照企业布置会计部门格局,为教学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会计用品,提供真实的账单等资料,比如原始凭证,账簿报表等,实现会计教学与工作零距离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会计的兴趣,提升会计教学的效果。另外,在每一个学期末期,教师要组织学生咨询会,对学生反映的普遍问题进行汇总和分析,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为了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实训环节,提升学生基本技能,保证教学效率。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教学为辅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都是老师在教室里、课堂上进行授课,几乎没有在课堂外授课的,即使有,也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如有些教师在网络上进行授课,通过网络互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因出差在外或在外进行课题调研无法在教室里进行授课,不得已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授课。目前在教室里进行授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粉笔授课形式,即教师利用粉笔在黑板上将主要的授课内容书写上,然后针对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当然由于时间限制,书写的内容不会很多,主要还是靠讲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明显,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授课方式有其优点,即学生和教师基本能做到同步,该写的时候大家一起写,该听的时候一起听,协调性好,因此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二种是利用教室多媒体进行授课,老师将绝大多数授课内容拷到电脑上,通过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减少了教师利用粉笔书写的时间,提高了效率;但也有一定的缺陷,即教师站在电脑后面针对幻灯片一张张讲解,而学生既要听还要书写笔记,有可能顾此失彼,使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程度降低,也有可能导致主次不分,该重点听的没有听,非重点内容可能听得很多,最终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综上所述,在进行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丰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

作者:明哲

高校会计学专业会计信息化探索

摘要:伴随ERP、SAP等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熟练操作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会计人才综合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建设满足了会计人才培养需求.本文结合辽宁省34所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的调查分析,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改进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旨在完善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培养契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并要求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这意味着大学职业教育更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是指在掌握会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技术技能.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已全部实现会计电算化,因此,熟练应用电算化成为会计专业人才必备技能.201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中明确指出:“会计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以及利用上述技术手段将会计核算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标志着会计技术的又一次飞跃.此前教育部已于2012年12月了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及财务管理教学标准,其中将“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并使之成为七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调研发现,辽宁省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信息化课程建设已经落后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落后于教育部改革的步伐,不能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1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34所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信息化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通过表中的数据对比,发现问题如下:首先,94%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而只有38%的高校将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为专业主干课程,足见多数院校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虽然部分高校将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为主干课程,但是在学时和学分的分配上与其他高校的设置无异,导致主干课程的设置流于形式,没能凸显主干课程的地位;最后,该课程只有64学时,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内容2.1.1缺乏会计工作必备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现行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大致包括系统管理、基础设置、总账、固定资产、薪资管理、成本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应收款管理系统和应付款管理系统.这些内容是以会计核算软件为主,以供应链为辅,但在会计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掌握软件安装、硬件维护、网络设置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等基本常用技能,企业需要的是具备计算机网络等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课程内容需要添加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计算机和网络基本知识.2.1.2缺少仿真实操环节教学内容辽宁省34所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均开设一学期.部分高校该课程讲授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以软件各子系统为章节来讲解,这种内容体系设计与企业实际操作流程相脱离,导致学生不能把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工作内容有效衔接;部分高校该课程讲授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主要包括系统开发、内控或是审计之类的内容,这些内容的设置与会计工作需要相差甚远,更不利于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技能.2.2课程教材目前高校使用的主流教材是用友ERP实训教程,一方面是为了迎合考试需要(由于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用的是用友T3);另一方面是因为用友软件在企业应用广泛.教材的内容体系是依据软件的开发过程设置的,与会计信息化实际工作流程不一致,而教师的讲授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设计顺序,所以会导致学生的学习与软件设计吻合,却脱离了实际工作流程.2.3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大体分两类:一是具备软件配置条件的高校实行机考,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电算化科目考试,分理论和实务两部分,通常理论占比20%,实务占比80%,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的从业资格考试训练,也重视了实践技能形成过程的评价,但是缺乏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不能有效控制学生的学习;二是没条件实现机考的高校通常是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账套业务的操作,以大作业形式上交,有平时考核,但这种方式对技能形成的评价缺乏有效依据.2.4教师队伍目前,从事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的老师存在两方面问题:(1)专业背景不符合教学要求.现在从事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的老师专业背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会计学专业出身,这种情况的老师缺乏计算机技能和网络技术;一种是信息管理专业出身,这种情况的老师缺乏会计专业知识.信息化课程需要这两种专业知识的结合,因此对教师授课技能及知识结构要求更高.(2)缺乏实践技能培训.会计信息化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要求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与实际工作中的实务操作应该完全一致,因此老师不仅需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懂得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知识,还需谙熟企业实际操作的相关技术和流程,从而将企业的工作内容和知识内容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与岗位对接的目的.

3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对策

3.1课程设置学校的人才培养要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企业财务软件的应用已经由实施处理阶段向管理信息系统阶段递进,并进一步向管理型网络化发展.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需要紧随市场需求的步伐,强化信息化课程重要性认识,重构课程设置,具体思路如表2.课程主要内容说明:(1)针对会计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基本计算机知识,在会计信息化(上)课程中专设计算机基础实务知识模块,以解决实务中的各种问题;(2)增设会计信息化(下)课程内容.会计信息化(上)在学习时主要是个人单机操作,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所有角色的任务,虽然这是与企业工作实际脱离的,但是限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电算化,为了让学生熟悉所有业务,因此先在(上)中安排个人单机操作,在此基础上,会计信息化(下)的授课内容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联机操作,仿真模拟企业真实业务,设定每个同学的角色(包括账套主管,总账会计,出纳,工资会计,固定资产会计、往来会计和成本会计等),赋予其相应权限,合作完成一套账,然后轮换角色,反复操作,让学生熟悉每个岗位的操作流程和技能,实现与企业工作无缝对接.3.2课程教材3.2.1会计信息化(上)课程教材建议重构教材内容体系.仍以用友ERP实训教程为例,首先,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章内容,即会计工作必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其次,按照工作流程设置教材架构;最后,整合各子模块模块的内容,按照企业工作流程设计.让学生可以真切体会到电算化工作从手工记账到启用电脑记账如何操作,以及整个业务从发生到完成到报表的形成是如何利用电算化软件实现的.3.2.2会计信息化(下)课程教材结合会计信息化(下)的课程内容,在原有的会计信息化(上)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一本企业会计模拟实训教材,该教材是一套完整的企业实务资料.但是,为满足会计信息化课程的需要,企业会计模拟实训教材需要重新修订,增加用户设置、权限设定、部门档案、客户档案、供应商档案等资料的补充,以满足电算化操作的需要.3.3考核方式由于本文将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为会计信息化(上)和会计信息化(下),所以在此也将考核方式分成两门课程来探讨.结合会计信息化(上)课程的授课目标,将考核分成理论和实务两部分,因为软件安装和硬件操作无法通过实际操作考核,所以以理论的形式考核,占比20%,平时成绩占比20%,分阶段及时公布,防止期末通过平时成绩调整总成绩,目的是督促学生认真努力学习,期末通过总账系统和各子系统业务处理,完成一个完整的账套上交,占比60%,突出实践操作的重要性.结合会计信息化(下)的授课目标,将考核分成平时和期末两部分,平时占比20%,期末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套账务操作,占比80%,以此突出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3.4教师队伍建设会计信息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因此对专任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作为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专任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系统软件的操作,而且需要熟练掌握信息化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因此,对专业背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老师来说,只有通过进一步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学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自学.自己认真备课,上机反复实践,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寻求解决的答案;二是走出去.走进企业,考察会计信息化软件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了解实际应用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及如何解决;三是参加培训.定期参加软件公司组织的培训,实时掌握软件的更新情况,并及时与软件开发商交流软件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各种途径的学习,老师可以了解课堂与实践之间的不同,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融合的应用能力成为会计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企业需要的是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并具有资源价值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会计信息系统操作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必备的技能之一,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

作者:孙喜云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会计学专业论文: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当前,会计学专业仍然采用单一理论教学的模式,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要积极探索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文章提出了实践教学的综合改革方式,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多个方式对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会计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高校会计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型非常强的专业,在当前的会计学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学效率往往低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念书”,至于真正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学生在工作岗位当中需要重新学习一遍。可以看出,这一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极为不佳,已经不适应于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何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熟练动手能力和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是当前高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一)缺乏实践教学的开展氛围

会计学专业当前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参考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基本保持就书本学书本的现状,与实践工作脱节。在这一教学方式下,原本基础较差的学生越来越听不懂课堂内容,容易使学生对会计实践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二)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会计教师

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导致学生只能接受课本上的知识,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失衡。即使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实习来运用知识,然而在参加工作后,仍然需要重新学习,曾经学到的知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会计学实践教学当中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构建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学课程体系

会计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及各个专业课之间的有机结合统一两个方面进行。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将各专业课程分别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开展综合教学,加大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具体来说,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实践体验等方式结合会计学各个专业的特点进行课程改革,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工作任务的方式呈现出来,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去寻找知识、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丰富课堂内容。以基础会计学的教学过程为例,在以往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当中,要将基础会计学理论知识与基础会计学模拟实训融合开展学习,即将基础会计所有的知识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将知识点重构与组合,边学边做,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保持适当的比例。例如,在课程设置中,要适度增加实践实训课程的比例,如基础会计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ERP等相关课程,并在第七学期开设VBSE,也就是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课程,进行跨专业的综合课程实训。在校内实训当中,让学生真正体验企业工作场景。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对实践环节教学的投资,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模拟操作场景。

(二)将课程实训、综合模拟实践、社会实践三个阶段有机结合

经过了校内的课程实训及综合模拟实践两个部分的反复练习,学生基本具备一定的会计动手能力,所欠缺是实践的运行,因而在整个人才培养环节,社会实践部分的内容必不可少。社会实践的完成,一方面依靠学生自己寻找可以提供实习岗位的单位,另一方面就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帮助。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及校办企业等方式来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工作岗位。为达到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效果,课程实训、综合模拟实践、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为培养复合性的会计专业综合素质人才而努力。

(三)培养一批具备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具备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知晓会计实务的操作。因此,学校要培养一批具备实践教学经验工作的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就要将教师推入社会。教师可以利用暑期或者工作当中的假期时间到实践单位当中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聘请社会优秀会计人才作为校内教师导师,让企业名人、名师为校内教师做实践指导。

三、结语

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为了更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会计综合人才将是今后教学改革探索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今后的探索中将不断突破,与时俱进,为更为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而努力。

作者:刘翼旸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会计学专业论文: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目前,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课程,会计教学已成为非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特色,以及会计学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提出明确完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

随着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准则的把握、对会计信息处理方法的理解、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利用能力是评价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管理者也日益意识到会计信息在其日常的工作及业绩评价的地位。目前,各独立院校经管类专业普遍开设了《会计学》课程,其教学最终目标应是为其本专业服务的,显而易见,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对会计知识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当前国内的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独立学院要想获得人才培养的优势,必须考虑走差异化的路线,找准培养定位,走差异化路线,着力培养。

一、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目标决定培养人才的类型和培养方向,是制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会计专业培养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会计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记账、算账、报账及用账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目前,各独立学院大普遍重视课程理论性,强调其课程构成体系,而忽略了会计课程教学和各专业的相关性,未结合针对经管类学生的专业特色,培养学生运用和分析会计报表的能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使学生较快地了解、理解会计是怎么一回事,会计工作是怎么做的,以及作为未来的经济管理工作者,怎样才能准确地阅读、理解会计报表,领会其中的信息,并加以分析和判断,为决策作参考。(二)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其能理解并分析财务报表。大多数会计教师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通常按照教材目录第一章讲到最后一章,这种方法有其实用性,尤其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有助于他们系统、全面和详尽地掌握整个会计学课程体系。但是,对于非会计专业教学来讲,就没有必要照搬,因为学生中的大部分将来未必从事会计实务操作,很可能从事会计资料的分析利用,以便为管理提供依据。由于对教学对象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了解不足,因而授课内容过多强调会计理论知识讲授,忽略了会计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的讲授,学生对所学会计理论是比较表面化的,缺乏感性认识,对会计实务操作、会计流程不清楚。在以后的就业中,社会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将成为他们的“短板”,因此非会计专业也应注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此外,独立学院《会计学》课程内容设置普遍没有结合经管类专业特色,教学内容设置不能满足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专业需求。(三)教学方法单一。会计学是一门集实践性、操作性于一体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按照课程的书面表达教学,只注重会计方法的讲解、会计制度的理解,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经管类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过多强调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重点突出了以教师为主体,却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实际主体地位和作用。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完善措施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影响到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取舍。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阅读、运用会计报表数据,掌握报表的分析方法,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利用会计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满足管理方面的需求。(二)结合专业特色,整合教学内容。独立学院立足于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应针对专业特色需求和重点突出实用性。要求其教学内容应突出会计信息的分析利用,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将会计报表作为会计教学的重点、重点突出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的教学,而教学模式则应侧重于案例分析,提高其利用会计信息来分析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会计报表及其分析部分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重点,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财务报表的理解和分析利用,不仅要介绍主要传报表的格式、内容及其作用,重点还要讲述会计报表的各种分析方法及各种经财务指标的含义及运用方法。另外,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把课堂教授、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增强教学效果。重新定位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创立“学生为主”的参与式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讨论、辩论、讲演、案例教学等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采用真实的凭证、报表、账簿等实训材料,使学生真正完成从填制凭证———设置账簿———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声像并举,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四)强化实践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会计学》课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一方面可以加深经管类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对实际经济工作的感性认识。《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就显得更为关键,应结合经管类不同专业特色的要求设置具体的实践性教学,可采用上机操作、实习锻炼和现场观摩教学等多种形式,设立创新型实验项目,加强实验与社会实践结合。重点强调实践教学重要性,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设置《会计学》课程内容时,合理确定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重,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增大实践课时比重,鼓励老师积极探索课程改革,设计适合《会计学》课程和经管类专业特色的实践内容。通过实践,能让他们懂得会计工作跟企业各种经济业务、企业各个部门的联系,让他们体会到会计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此外,修改传统实践教学方式,强调了校企合作环节,增加学生校外实践的机会。(五)推进课程教材建设。通过选择优秀、实用的实验教材、合理地组织实验实训环节,对教材的选用,以应用为主。同时加强组织编写适用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学专业本科生的会计学课程教材、习题集等。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最后形成了比较科学、系统、有特色的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材,确保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作者:罗萍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