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技推广论文

时间:2022-04-18 10:40:24

导语:在农技推广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技推广论文

农技推广论文:农技推广体系下农业技术论文

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业务工作方面

1.1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技入户率和普及率。

创新培训方法,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开辟非农产业增收渠道。实施阳光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每年科技培训农民都在10万人次以上,每年跟踪培训1000个科技示范农户,以点带面,极大地提高了科技入户率和转化率。

1.2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

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农业项目实施为契机,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使良种良法配套。按照“围绕产业搞示范、围绕项目搞示范、围绕推广搞示范、围绕效益搞示范”的指导原则,加强了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这些科技示范区已成为了各级领导指导农业的样板田、农业新科技新成果的展示田、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技田,为提升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起到了典型示范的作用。

1.3创新模式,强化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技物结合促推广。把新品种、新肥料等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技术性较强的生产资料,通过建立专门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实现了技术和物资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围绕技术推产品,推好产品促转化,加快转化促发展的总体目标。二是示范展示促推广。针对农民科技素质不高,但效仿性较强的特点,大力兴办科技展示园。并以观摩展示会形式推广出去。三是农资统供促推广。统一购买生产资料,分户供应。为解决购物资金问题,内引外联,挂靠大公司、大科研单位,与他们联姻,做他们的推广伙伴。引来了物资、技术和信息,为有效推广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减少了农资销售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四是技术承包促推广。就是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中遇到农民不愿接受,我们又必须推广的情况下,采取技术承包式推广,我们提出了利益不沾,风险我担的承包办法。农民承担自然、市场、管理风险,技术人员承担技术风险。五是科技协作促推广。积极与科研院所农事加工企业合作,借助他们的技术、信息、产品、资金以及销售的优势,与他们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和推广活动。六是项目牵动促推广。就是通过生产、建设项目的实施,带动农技推广整体工作的开展。我们把项目的实施当作农技推广的有效平台,通过标准粮田、有害生物预警、支能资金整合等一批项目建设,先后推广了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多项综合高产栽培新技术,并且使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运行机制建设方面

各乡镇农业服务站为建平县农村经济局直属事业单位,实行垂直管理,人权、事权、财权一律由县农村经济局管理。县政府发文将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明确了公益性职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编人员的工资及技术服务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用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条件建设经费。各基层农业服务站现已建立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农技人员工作考评制度、农技推广聘用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科技入户制度、技术咨询服务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日常考勤制度等11项相关制度及基层站站长职责及专业技术人员职责并上墙公示。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3.多元化发展方面

建立了多元推广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县政府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与科研教育、涉农企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产学研、农科教”一体化服务。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积极创新推广服务方式方法。通过农技热线建立视频面对面解答农民技术难题,每天在电视上播放农技推广专题,注重农技推广的时效性,充分利用现代化等多种手段开展推广服务工作,提高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建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荣田肥业有限公司、辽宁东方种业有限公司、建平宝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建平县马铃薯协会、建平县科协等科研教学、企业、合作社等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充分发挥一主变多元的推广方式。

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1新品种、新技术传播形式少,传递速度慢。

目前,传播形式靠技术人员田间指导、办培训班、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导致科学技术传播速度慢,农民新技术效果差。

1.2现有的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缺少提供新技术信息的配套设施。

1.3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科技人员常年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条件差、环境艰苦,下乡吃饭、住宿等很多方面都很困难,尤其是乡镇农技人员下乡旅差费、燃油费很难解决,自己加油下乡,工作运行经费少,严重阻碍农技推广工作发展。

1.4资金短缺,经费少,有的基层站房屋已年久失修,需重建或维修。

1.5农技推广队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的农技推广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技推广队伍还需充实壮大,补充人员。

2.几点建议

2.1加大农民科技示范村接受科技信息等有关设施方面的投入

通过网络、先进的设备等学习接受新技术,提高科学技术的可视化水平及传播速度。

2.2在冬闲和春闲季节,搞好科技示范户培训,扩大培训面,提高科学技术的覆盖面。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能够接受新技术的配套设施。

2.3建议上级部门增加一定的办公运行经费

改善办公条件,以便各级农技推广机构更好的为“三农”服务。

2.4建议上级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用于基层站基础建设。

2.5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建立一支充满活力、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

要从各农业院校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严格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同时要对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技术的培训学习,建立一支德才兼备,能适应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作者:韩国军 单位:辽宁省建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农技推广论文:农技推广市场经济论文

一、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存在明显脱节现象

一是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的行为主体目标存在差异,技术从研发生产到推广应用等各个环节的主体目标不一致导致了农业技术的供给和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二是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信息反馈机制不足,信息反馈机制存在明显的落后,阻碍了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研究,进一步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扩散。三是信息通道不顺畅,导致了科研机构不能及时掌握农民群众对技术的需求变化,从而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2.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限制了其走向市场化

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但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阴影,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组织结构相适应。随着广大农民非农业收入比例的增加,农民采用的农业生产技术更加先进,尤其是先进的田间耕作技术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原农技推广体系的功能发挥就逐渐弱化,农技推广工作的效率逐渐降低。同时,农业收入与农业技术研发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农业收入却没有与农技推广进度、普及率、服务质量以及推广效益挂钩,现行的农技推广体制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激励作用。

3.农技推广与科学教育分离

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农科研发、教育与农技推广是统一的、大一体的推广体系,既要合理分工,又要密切联系,最终为促进农业生产服务。但长期以来,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工作倾向,缺乏合作意识,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进程。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技推广工作的成功经验,综合我国的农技推广实际情况,我省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农业教育体系

建立农业教育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切实提高基层农民群众和其他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通过高等农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以及地方性的农民培训基地,积极培养农业科研、开发和应用型人才;也可通过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中、短期培训,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

2.建设农业科研体系

建设农业科学研究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出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农业科学技术,从而降低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农业科研机构作为地方的一个公益性的非政府的组织机构,通过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凭借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基层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相应的推广工作,让科学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

3.建设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农技推广体系

由于我省农技推广和农业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农技推广工作的经济特点,政府应该在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积极解决好政府下属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对组织结构不断进行优化,提高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效率,确保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政府部门还应该保证农技推广组织有充足的工作经费,真正解决其后顾之忧。

4.建设以当地企业为载体的农技推广体系

涉农科技企业,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在基层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并凭借自身的营销体系实现科研、开发、推广、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一体化经营。通过这种体系的建设,让涉农科技企业成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促进企业不断加强面向市场化的研究和开发,并最终形成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从而大大增强农业创新科技的有效供给。企业在进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可以通过购置科技新成果,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科技产品;可与农业科研机构、教育单位合办、合作发展。

5.建设以中介组织为载体的农技推广体系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地区农技推广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限的推广力度与众多的服务对象之间的矛盾。当前,农村地区农业经营方式比较分散,推广力量存在明显不足。而通过中介组织进行农技推广,能够将农民有效地联合起来,切实提高服务的质量。以中介组织为载体的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农技服务质量的客观需求。在农技推广过程中,以共同的技术需求为方向,依托农技推广机构,组织农民成立专门的推广组织协会和合作社等组织,为进一步增强农民的专业化水平和吸收先进技术和工艺提供了可能,这种农技推广体系提高了劳动生产的效率,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注重专业大户和职业农民的培养,充分发挥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充分发挥功能、促进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体系。

作者:胡小红 单位:资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农技推广论文:农技推广发展农业建设论文

1农业推广内涵意义

为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首要环节在于农技推广改革,只有不断的尝试、积极的研究,才能令农业现代化建设契合世界农业的建设发展潮流。当前,国际上流行三类农业发展建设模式,具体涵盖以加拿大、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以及土地集约建设模式、以荷兰、日本为中心的资本与技术集约型模式,还有以德国、法国为中心的生物科技与机械化集约模式。上述三类模式各自具有不同特征,依据地区人口总量以及土地面积有效的建设发展农业。其中,第一类模式主体借助机械化生产建设提升劳动生产效率;第二类模式是利用生物科技补充当前普遍存在的区域人口众多、土地面积不足的缺陷,进而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建设效率;第三类模式兼顾了劳动以及生产率,符合人口总量适中以及土地面积适中的客观需要。依据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生产规模来讲,不但具备较大规模的农业建设生产基地,还包括较多小型分散的生产农户。因而,应针对各个区域现实状况应用有效的应对策略,积极做好合理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创建完善健全的农技推广系统。我国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由于农村人口总量占据了全国人口的较大比例,因而应将三农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明确加快推进经济建设过程中这一重要任务。针对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现实状况,积极推动新型农业建设发展成为必经之路。具体来讲,也就是积极应用创新技术,在农业技术开发研究上应重点突破,完成生物科技以及新型材料技术的高效性、跨越性建设发展,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自主知识产权。另外,在推广应用的阶段中,应依据区域的发展建设现实状况,使科技成果同现实应用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完成新兴技术的推广普及。在应用层面,应推动农业技术的不断消化、全面吸收以及再次创新,全面实现科技服务农业的良好目标。

2农技推广促进农业建设的科学策略

2.1更新推广理念,改革推广体制

新时期,农业发展建设面临更多的挑战与要求,农技推广应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政府单位的辅助之下,完成多元化的建设发展,为广大农民提供农村生态以及生产建设等综合型的服务系统,实现农业产业化建设发展的既定目标。依据现代化农业建设发展需要,应因地制宜的建设区域特色化产业,符合农户广泛需要。政府单位应积极配备专业人才资源,使他们深入到农村对生产建设提供专业化的技术咨询与指导服务,提升农业生产建设效率,快速完成农技推广。

2.2优化考核机制,创新推广模式

各区域范畴之中,创建良好的农技推广单位考核工作机制,应依据农技推广存在的公益性特点,明晰工作人员应承担的义务以及负有的责任。另外,应强化农技推广部门的管理监督,全面汇总大众宝贵工作意见,并对他们做好绩效考评。针对贡献突出的员工应进行必要的奖励,积极发挥考评机制内在的激励管理效用。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应进一步创新,农技人员可上门提供专项服务,并在区域之中创建科技示范户,利用农技成果激励农民全面效仿。另外,应积极组织培训教育,传授给农民现代化的种植技术手段,提升他们劳动生产的热情,并可设置农技服务联系专线,为遭遇困难的农民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与引导,确保农业建设生产的顺畅有序进行。

3结语

改革开放30年进程中,我国农业建设生产获取了较多成果。然而,随着现代化经济发展步伐的持续加快,进一步对农业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而我国在农业生产上始终包含效率较低的问题。为此,只有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设上继续努力,积极进行农技推广,为农业事业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方能实现既定目标,创设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者:胡安龙 单位:泗安镇人民政府

农技推广论文:农技服务系统建构思考

本文作者:张华千、滕桂法、刘小利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随着短信平台使用人数的增加,短信量呈几何数量增长,传统的工作模式在面对海量信息以及处理重复或冗余信息方面显的力不从心。专家要花去大量时间处理重复性的问题,系统的工作效率将为变得很低,专家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因此,规范短信息服务,在整个智能应答短信平台的构建当中是极其重要的[2]。短信技术的低门槛性、短信平台的快捷性和高效性是值得肯定的。本文借鉴了垃圾短信过滤方面的经验,在原有农技推广短信平台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具备智能应答功能的农技推广短信平台。

智能应答短信平台

智能应答短信平台自上而下主要分为应用层和实现层(包含业务单元与管理单元)、数据层和接入层。其中,应用层与实现层主要通过HTTP与WebService服务接口实现无缝接入;数据层负责管理短信平台相关数据库,将短信过滤和分类形成目标短信,并预留接口对接专家数据库以实现智能应答等扩展应用。三大通信运营商短信网关通过接入层与短信平台对接。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应用层分布主要包括农技推广单位在信息化进程中建立起来的各种B/S和C/S结构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各类数据库系统。这些系统都有点对点或者点对多点的信息的需求,系统架构和编程语言不尽同,因此宜采用WebService技术实现这些异构系统到短信平台的统一接入。实现层根据业务与管理的联系将短信平台划分为诸多模块,做到了业务与管理形式上分离、逻辑上紧密联系。实现层不同功能模块通过不同的协议或算法实现其具体功能,如通过SMS(ShortMessagingService)协议处理短消息文本,MMS(MultimediaMes-sagingService)处理相关文本或图片请求,通过数据路由控制算法控制数据与运营商网关对接过程中具体的路由跳转方法,通过调度算法来协调各功能模块间业务逻辑。数据层为短信平台系统提供数据支撑与应用扩展。本文的关键即在数据层中进行改造,从而实现自动应答功能。数据层的核心是数据库接口模块。短信平台数据库及扩展应用服务(本文扩展了专家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接口模块进行数据的通信和共享。短信分类器具备将海量短信分类并转化成可以与专家数据库进行完全或模糊匹配的标准短信的功能。接入层通过SMPP(ShortMessagePeertoPeer,短信息点对点协议)与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短信网关通信。由于国内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在互联网短信网关的通信上制定了不同的协议标准,如中国移动的CMPP协议、中国联通的SGIP协议和中国电信的SMGP协议。因此,在接入层相应地将接入模块分为中国移动接入模块、中国联通接入模块和中国电信接入模块,以保障不同手机号段的短信都能接入到相应的运营商网关中[3]。

传统的短信平台在农技推广中一般是以农户、短信平台和专家队伍“三点一线”的模式进行工作的。优点是业务模式简单、技术门槛低和易于操作;缺点是忽视了农户与专家知识水平上的巨大差距,没有全面地考虑到农户田间作业的季节性特点,最终往往形成农户对反馈短信的含义一知半解;专家对一个重复问题多次做出相同解释,浪费服务资源;农闲时专家工作较为轻松,农忙时问题量庞大,反馈结果难以实时反馈,农户长时间得不到专家的建议,造成经济损失。智能应答短信平台综合考虑了传统短信平台的优缺点,引入了短信分类与自动应答功能。传统短信平台工作统程如图2所示,智能应答短信平台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对比图2和图3,不难看出传统短信平台与智能应答短信平台在工作流程上的不同之处。传统的短信平台中没有对于短信内容的判断,只是机械地接收。智能应答短信平台在海量短信到达短信平台之后首先进行短信内容的分类与过滤,之后通过扫描专家数据库进行自动应答工作,这样的工作模式更有针对性,也更加合理。

智能应答短信平台具有传统短信平台的基本功能,同时具备自动应答功能,因此在农技推广中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提供的主要服务有:面向农户的自助和实时咨询服务;个性化订制;群发信息服务;定时发送提醒服务;与农技推广应用系统集成(如气象系统、病虫害防治系统、农业信息化服务系统等)。

关键技术解决方案

智能应答短信平台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包括专家数据库的建立[4]和短信分类器的设计。

短信分类器借鉴了文本数据挖掘[5-6]、BP神经网络[7]、垃圾短信过滤相关方面的经验。短信分类是指根据一个己经被标注的训练短信集合,找到内容属性(特征)和短信类别之间的关系模型(分类器),然后利用这种学习得到的关系模型对新的短信进行类别判断。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短信分类是一个映射过程。映射规则f是系统根据已经掌握的每类若干样本的数据信息,总结出分类的规律性而建立的判别公式和判别规则,随着类别集合Y的不断扩充,映射规则f也相应随之改变。短信分类器的工作流程包括两大步,即分类规则建立和短信分类。首先,分类规则建立,给定训练短信集合;然后,把训练集的文本统一表示,常用的是向量空间模型(VectorSpaceModel,VSM)表示法,再通过特征提取降维;最后,通过各种分类模型建立起一个分类规则;接着是短信分类过程,给定一条新短信,经过向量表示、特征提取后送入分类规则进行判断,输出该文本所属类别(一个或多个)。对于分类结果不太明确的结果在人工神经网络中进行第2次竞争,对结果进行排序,筛选出最优分类结果。特征提取主要分4个步骤:短信预处理、分词、去噪和短信文本特征表示。短信预处理指根据短信内容处理一些乱码、符号等。一般通过编写正则表达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贪婪或非贪婪的匹配,祛除一些诸如“#%*”之类的符号。分词的过程类似于验证码识别技术当中的分割技术,根据短信内容将短信文本切分为一些有意义关键词(如农技推广、果树、出现和病虫害),目的是方便与专家数据库进行匹配。去噪处理指祛除或统一短信中含有“噪声的”数据,即删掉与短信真正要表达的含义相差比较远的数据。例如,祛除中文语气词“哎、啊、撒”和英文中的“hi,hello”,中文近义词“果子,水果”统一表示成水果。短信文本特征表示是将短信内容在特征空间中量化,方便后续的特征提取降维,筛选出真正可以传达农户意图的向量属性,进行分类。

智能应答短信平台中的专家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接口模块与短信平台的数据库进行通信,是短信平台自身数据库的扩展。专家数据库的建立主要分为数据表的设计和触发器设计两个部分。专家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字段主要分为待匹配问题、解决方案、查询率和优先级。

首先,应建立待匹配问题与相应解决方案对照数据表。待匹配问题字段的数据源来自短信平台,通过群发功能向广大农户征集的短信意见,通过短信分类器处理后存储在短信平台自身数据库中的记录以及资深专家在相关研究领域遇到的新问题或成果。待匹配问题字段只记录问题分类,通过分类索引与描述问题特征的数据表进行匹配。描述问题特征的数据表可以参考汉语行文习惯,采用主谓宾的方式插入数据。例如,某农户发送短信是“我家的枣树不知道为什么打了农药以后还是生虫子”,数据表中对应的3个字段为“枣树”、“生”和“虫子”。专家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抽出集中时间登录短信平台进行统一作答,建立一个稍具规模的专家数据库。

查询率是为了记录同一个或同一类问题最近一段时间被提问的次数与相同时间被提问总次数的比值百分化,通过设定一个阈值来衡量查询率。查询率高于阈值的被标记为热点问题,不等农户再频繁地询问,采用定时群发的方案,提醒广大农民引起注意;而查询率远低于阈值的被标记为冷门问题,在系统负荷量加重的时候,通过降低其优先级,暂不处理,使负载恢复平衡。

优先级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和查询率之间的算法,编写业务逻辑来实现控制优先级的大小,从而达到优化专家数据处理、相应的速率的目的。专家数据库中的触发器主要触发轮询时间控制器对短信平台自身数据库的扫描和短信平台代码模块中负责发送短信息的SendMessage()函数。轮询时间控制着专家数据库与短信平台自身数据库访问的频率。默认情况下,在农闲时可以将时钟周期设置较为长一些,在农忙的时候设置短一些,并以标志位flag标志激活状态。flag为0时,时间控制器处于休眠期;为1时,开始工作。当触发器满足轮询时间控制器的时钟周期时,自动将flag标志位置1,触发轮询时间控制器。轮询时间控制器扫描并读入短信平台自身数据库中记录送与短信分类器分类后,通过专家数据库给出解决建议,同时将该短信置为已读,下个时钟周期到来时不予处理。智能应答短信平台的自动应答功能是由专家数据库中的触发器触根据条件发SendMessage()函数后进行发送的,按优先级排列好的反馈结果被送入发送队列等候,根据触发器的触发条件通过SendMessage()函数发送至运营商网关进行后续处理。

结束语

强化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技推广与农业信息服务能力,是当前各级农技推广部门都在思考的问题。智能应答短信平台有其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针对农户海量短信分类进而自动应答的解决方案,没有涉及到彩信方面的自动应答,对于影响短信息传递、引起短信服务中心网络阻塞的原因研究的还不够透彻。尽管如此,相信随着3G技术的普及,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逐步加大,SP服务商开发更多应用服务来开发自己的用户,智能应答短信平台必将在农技推广方面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8]。因此,就农业信息短信服务平台的合理性与准确性考虑,将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思想与短信平台相结合,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农技推广论文:农技推广农业产业化论文

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落后

当今的世界是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更新4年就达到一次,而我们大多数人员没时间看专业书,基本没有机会到外地参加学习和实地考查,上级主管部门也很少组织起来,共同学习新科学、新技术、新经验。

2.没有实践的企业或基地,技术指导的少,行政干预的多

3.资金严重不足

各农技推广机构普通表现经营中的资金不足,如我们乡农业站由于资金不中,无法大量经营一些新农药、蔬菜新品种和水旱田的除草剂等。这些新推广应用的各种物质,要求的技术性很强,所以很多群众到某农资部门买药,由于他们不懂技术,就讲不明白使用方法,群众只好不买或不使用这种技术,严重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

4.农技推广的服务化体系不健全

我们各农业站相比其它各站,还是较好的,因为,首先我们春天搞全面的农业技术培训,直接深入到各村组。其次全面落实各项农业生产计划,扩大各项新技术应用面积。第三进行较完全的农业生产的物质服务,如我们能及时为农民提供优质、高产的玉米、大豆新品种,水稻推广抛秧技术等,但后加工、销售环节,我们的服务能力很薄弱。诸如养鱼、果树、畜牧、食用菌、蔬菜等推广机构,大多是清一色的技术服务,其它的物质供应是五花八门,真假难辨,这样就难免出现技术不懂,信息不灵,难买、难卖等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二、增强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的措施

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上级部门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在财力上必须集中资金办大事,重点扶持产业化发展和经营,扶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1.实现产业化经营的五化

即布局区域化,逐步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生产专业化,实现规模效益;管理企业化,有利于经营和提高效益;经营一体化,即指产供销一体的系列服务;农民组织化;有利于农民互相学习技术,统一组织生产和销售。

2.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

一是产业化与经营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它是产业化的必然产物。二是家庭经营与产业化经营的关系,农业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家庭经营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式,世界各国都是以家庭经营为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等经营组织对接,发展订单农业,三是产业化经营与经营环境的关系,家庭的经营上知为产业化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但应根据县情、乡情、户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掌握。四是产业化经营与政府作用的关系,产业化经营既然是农户和龙头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经营方式,对此,各级政府要以改革促发展,集中精力干农户,企业和市场干不了或干不好的事,在整体规划布局,政策信息引导,协调平衡发展关系,在整体市场体系,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发展发挥作用,全力为企业、农户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王力 单位:辽宁宽甸县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农技推广论文:农技推广科技创新论文

1对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要强化起来

对新型的节肥、节水、节地、节材等技术要不断地进行推广与应用。将高效节水灌溉新设备要大力推广起来,对旱作物农业工程要继续实施起来。对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和精量播种上要进一步去推广,对测土配方施肥要深入地进行推进,对技术示范和设施农业的建设上要予以强化,对农业机械技术改造上要大力地给予支持,将产品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适用性提升上来。对农村垃圾处理和农业面污源治理的工作上要予以强化,提升农村的生态环境水平。对现代的信息技术上要充分地进行使用,将农产品等现代的交易要积极地开展起来。

2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上要努力提升上来

2.1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起来对市场运作和政府引导上要予以坚持,将分析测试、技术转移、集成科技成果信息服务、融资服务、区域服务等要积极地推广并建立起来,将农业科技成果网上定期的机制要积极地建立起来,对农业生产化的科技需求上要积极地反映出来。对农业技术交易市场要努力建立起来,将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对接的平台有效地建立起来。对农业技术评估咨询和农业技术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上要加快去发展,将便捷高效的服务为农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提供出来。

2.2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予以完善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联盟合作、企业主体运营、奖励评价、展示交易促进等机制要努力建设起来,并不断地进行完善。将以企业为主体模式要大力地实施起来,将结合产学研为模式的科技转化建立起来,在主营收入中将农业科技活动经费的比重要不断地提升上来,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主体中将企业作为其中的主体。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上要予以强化,将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要努力提升上来。

2.3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上要予以实施对现代农业产业等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要全面地实施起来。要大力引进和转化先进的科技成果,对绿色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场地的建设上予以强化,将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不断地进行扩大。

3保障方针

对组织领导上予以强化,将认识提升上来,将对中国梦的实现当做主要的目标,在农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将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有效地融入进去。可以将专门的工作小组成立起来,对具体的工作上进行管理。其次,将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在基层科技创新工作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对发现典型、宣传典型、依靠典型和树立典型要切实地重视起来,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上要予以加快,将一定的经验要及时地总结出来,将长效的工作机制要探索并建立起来,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效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在整个社会将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和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起来,将农民学习和运用农业科技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4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不断地提升,现代的农业生产逐渐地摆脱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农机推广体系的建设在农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加快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已经成为当代农业生产与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需要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起来。

作者:张建萍单位:山西省晋中市果树科学研究所

农技推广论文:当代集水农业技能的提升与推广

作者:龙强单位:西昌市农业局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示范与推广

1节水农业建设内容

1.1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示范。用厚0.008mm、宽40cm的微膜覆盖,将玉米种在膜侧,宽窄行集雨保水种植。选用良种,适时播种。选用较耐旱的品种正红2号、正红115号、渝单8号、海禾1号、登海11号等品种,示范成单30、成单202等品种,适期播种。软盘或营养土团育苗移栽。可提前15~25天育苗,当苗长到三叶,抢晴天带土分级定向移栽,保证全苗。

施足沟底肥。玉米播种或移栽前,在玉米种植带上挖一条深20厘米的沟槽(沟两头筑挡水埂),按每667m2用25个养分的复混肥30~40公斤或过磷酸钙50公斤、尿素15公斤、钾肥10公斤的标准,深施于沟底,垄成小垄。

小垄双行种植。挖一个高于地面20cm,垄底宽40cm~45cm的垄,垄面呈瓦片型小垄。盖膜,膜侧挖窝施足清粪水,每垄2行播种玉米,再用土杂肥盖种;或膜侧挖窝移栽两行玉米。规范化种植。净作玉米采用1.32m开厢,宽窄行错窝双株密植,每667m2植4500~5000株。做好病虫草害的统防统治。玉米播种时用粉锈宁或立克锈拌种预防丝黑穗病;用甲拌辛预防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危害,用禾耐斯除草,也可用包衣种。

1.2水稻秸杆覆盖保水栽培示范。采用软盘育秧,培育多蘖壮秧,秸秆覆盖,大田翻耕、施肥、整平后,秸秆粉碎或整株秸秆覆盖在厢面,宽窄行移栽种植。选用优质良种。品种选用品质优、丰产性好、抗性强、生育期中熟或中熟偏迟品种,可选用Ⅱ优838、Ⅱ优7号、金优527、岗优527、宜香3003为主,搭配昌米011、凉籼三号等品种。软盘育秧,培育多蘖壮秧。

秸秆覆盖。水稻-小麦(油菜)、水稻-冬囤水的田块,稻田翻耕、施肥、整平后,秸秆粉碎覆盖在厢面,宽窄行移栽种植。适时移栽,规范化种植。4月下旬至5月中旬宽窄行移栽,杂交稻的栽插规格采用(26+13)×17cm,667m2栽2万穴;常规稻的栽插规格采用(20+13)×13cm,667m2栽3万穴。合理施肥。采用控氮、增磷钾,农家肥、磷肥、钾肥全部作底肥;氮肥施用上,底肥:分蘖肥:拔节肥为631。水稻灌浆期结合病虫防治,用磷酸二氢钾根外喷施,提高结实率。

科学管水。坚持浅水栽秧(浅水抛秧)、薄水分蘖、适时晾田控苗、有水抽穗、干湿灌浆。根据病虫预测预报,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

1.3玉米节水栽培示范建设的内容、方法

建620公顷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核心示范区。购厚0.008mm,宽40cm的微膜垄沟覆盖,将玉米种在膜侧集雨种植。营养团育苗移栽。用塑料软盘、玉米芯、制作玉米肥团器等育苗。

1.4水稻节水栽培示范建设的内容、方法

建227公顷水稻秸秆覆盖保水栽培核心示范区。采用软盘育秧、旱育秧,培育多蘖壮秧;秸秆粉碎或整株撒在厢面,宽窄行移栽种植。水稻秸秆覆盖稻草免耕栽培。采用秸秆粉碎或整株撒在厢面,免耕宽窄行种植。

1.5玉米水稻节水栽培示范共同建设的内容、方法

打机井。在847公顷的核心示范区建机井160口。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由乡村组抽出专门人员成立防治队伍,配备机动喷雾器、农药等,在水稻、玉米病虫草害的关键时期进统防统治。种子补贴。核心示范区购优质水稻、玉米、晚秋洋芋种补贴农户。开展抗旱新品种、新技术、抗旱保水剂、降解膜及配套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开展集雨节水项目土壤水份检测工作。项目区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训。

2相应保障措施

2.1发动群众,加强领导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和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决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向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为实施好旱作农业工程,首先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群众、提高对发展旱作农业的认识,树立坚定信心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觉投入旱作农业开发。其次,要切实加强领导,将发展旱作农业纳入西昌市国民经济长期规划,列入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到人。第三,切实抓好组织发动,经验交流,制定方案,指导技术,督导落实,解决问题等管理工作。第四,落实好“一会两查”制度。即每年召开一次专门会议,总结交流经验,安排部署整体工作,实施中检查督导,结束后检查验收,确保旱作农业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2.2抓点带面,提高抗旱能力

西昌市现已在缺水、干旱的区域推广实施四川省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建立节水农业示范区,通过该项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提高西昌市农业种植水平,增强全市缺水、干旱区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3强化科技服务,抓好质量标准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要明确职能,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加强技术、法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市级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村搞好技术服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通过对市、乡抗旱服务队、乡镇水管站等基层水利队伍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组织科研技术部门对“集雨灌溉工程”等课题进行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和质量;同时旱作节水农业示范项目是关系到旱区农民切身利益,是促进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必须抓好质量。

2.4增加物资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旱区生产条件差,经济贫困、技术落后,搞好旱作农业,必须在资金、物资上给予倾斜。在旱区农民增加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的同时,应集中资金扶持旱作农业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加强旱作农业类型区建设旱作基本农田,推广旱作农业配套技术。

2.5技术保障

建立以省级专家为龙头,以市级节水技术特派员为主体,以乡农技员为依托,科技、农业部门互动的新技术示范推广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技术指导员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备耕、育秧、栽插、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期间)及时带上技术深入到每个核心农户开展技术指导,技术指导员与核心农户建立了经常性联系,了解、检查生产情况,帮助分析解决生产问题,提供供销信息,以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人员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

3技术创新

3.1因地制宜,优选节水技术。根据西昌生态特点,在缺水干旱区实施以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和水稻秸杆覆盖保水栽培为基本骨架的多项节水试验、供优选适宜的节水农业新技术。如:玉米不同节水处理对玉米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玉米育苗与直播膜侧栽培对比试验、诱抗素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试验、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玉米收获后种植晚秋洋芋等。

3.2采用降解膜覆盖保水及配套栽培技术,开展抗旱新品种、保水剂、诱抗素等试验、示范。

3.3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由乡村组抽出专门人员成立防治队伍,配备机动喷雾器等,在水稻、玉米病虫草害的关键时期进行统防统治。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主要经济特性与考核指标

1创新指标

引进4~6项新技术、抗旱新品种5个、抗旱保水剂、诱抗素等试验、示范。

2节水指标

水稻一生每667m2需水大概700m3[7],节水按10%计算,与传统技术比较,水稻采用秸秆覆盖保水栽培每667m2节约用水70m3;玉米一生每667m2需水大概300m3[8],玉米采用膜侧集雨节水栽培技术每667m2节约用水50m3。

3增产指标

项目区玉米667m2增产50公斤,全市示范片面积620公顷共增产玉米46.5万公斤;水稻667m2增产15公斤,示范227公顷共增产5.1万公斤。

4增收节支指标

与传统技术比较,水稻采用秸秆覆盖保水栽培每667m2节约用水70m3,按1.00元/m3计,每667m2可节约70元;水稻667m2增产15公斤,每公斤按2.00元计,可增收30元,水稻每667m2共节支、增收100元。水稻纯收益增加100元/667m2。玉米一生每667m2需水大概300m3,玉米采用膜侧集雨节水栽培技术每667m2节约用水50m3,每667m2可节约50元;玉米增产50公斤,每公斤按1.60元计,增80元,玉米每667m2共节支增收130元。玉米纯收益增加130元/667m2。

5知识产权

推广的现代节水农业栽培技术,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节水技术,是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出的适合旱作区应用的耕作技术体系,与传统耕作法比较,土壤含水率提高30%以上;易于推广应用,增产效果好,能使水分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和效益的提高,能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2008年至2010年间全市推广集雨节水抗旱栽培核心示范面积847公顷,辐射带动6667公顷,实现抗旱减灾增收5%以上,实现农业用水负增长。4.6其它在开展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中,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一种或几种节水技术。首先选用投资最少、节水效果最好、节水最多的技术方法。如秸秆、地膜覆盖保墒技术、选抗旱品种、施用化学制剂节水技术均可。推广雨水集蓄工程+微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推广现代节水农业技术预期经济效益分析及推广应用前景

在西昌市示范推广227公顷水稻秸秆覆盖保水栽培项目,每667m2水稻增产15公斤,可增产水稻5.1万公斤,增加产值10.2万元;每667m2节省生产成本70元,可节省成本23.8万元;合计节支增收34万元。示范推广620公顷示范区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示范项目,每667m2增产50公斤,可增产玉米46.5万公斤,增加产值74.4万元;每667m2节省生产成本50元,可节省成本46.5万元;合计节支增收120.9万元。全市共计节支增收154.9万元。西昌市水稻面积2.13万公顷,若都采用秸秆覆盖保水栽培,每667m2节支增收按100元计,可节支增收3200万元;西昌市有玉米面积3733公顷,可采用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面积2000公顷,按每667m2节支增收130元计,可节支增收728万元。全市共计节支增收3928万元。

项目实施后,将极大地提高旱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抗旱抗灾能力,促进旱作节水农业的迅猛发展。地膜覆盖能显著地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流失,这对减轻洪涝灾害,减轻河流、水库的泥沙淤塞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秸秆还田或覆盖,能培肥地力、增加有机质,改良土壤。实施几年后,能显著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水稻、玉米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均有积极的作用。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西昌市在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中,主要以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技术为重点,在项目实施中,由于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扩大了土壤集雨面;解决全膜覆盖玉米根系后期高温早衰;减少地膜破损;增加保墒效果,并缓解“白色污染”。但是对未用过覆膜栽培的农户,用什么膜最节约,省工又减少污染好?能不能用降解膜?今年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在示范推广中,膜覆盖不严被风吹乱保墒较差;播种或移栽时不和垄沟靠紧,宽窄行不明显,通风透光差,种植密度不足;垄底沟施肥、灌水不足,造成出苗、保墒效果差,这是一次关键的施肥、灌水关,必须施够、灌足;各种不同节水栽培技术应重复试验、示范。总之该技术是多种技术进行组装配套的一种创新技术,只有完全按照技术要求操作,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强技术指导,确保技术使用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特别是在首推的地区更应注意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推广的预期效果,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同和采用。

农技推广论文:高原特殊农技的缺陷与应对举措

作者:吴禹江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简介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是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现代农业,其重点是抓好“高原粮仓”、“特色经济作物”、“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六大内容,走的是一条科技农业发展道路,这就需要云南省加强科技支撑引领能力建设,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主要在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的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一般活跃于基层,他们将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农业技术推广是连接科技转化的“桥梁”,同时也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实质就是将农业科研成果由各农业高校、研究院所通过教育手段向农民或农村组织传播、扩散,使之采纳、应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可见,云南省实施高原特色农业,必须走科技现代农业之路。正是这样,农业技术推广对于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完整的推广体系和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对发展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具有推动作用。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关系到云南省几千万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问题,对云南省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云南省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机遇下,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情景下,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财政资金不足,经费短缺

云南省的省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基本为国家拨款单位,经费基本为全额拨款。其资金来源主要有2种,一是固定性财政资金,上年度和下年度幅度差异较小,资金来自于同级政府财政曰二是项目经费,年度之间变化较大,原因是项目来源不同所导致,可能来自国家部门或者地方部门,通常来讲,来自国家部门的项目所给予的项目经费大于来自地方部门的项目经费。

县、乡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财政资金来源较省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复杂,大体上主要有3个来源,一是来自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较为固定曰二是不固定的项目经费,主要来自上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曰三是根据其自身特色采取的创收,主要为经营性收入和服务性收入。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一般为农业总产值的0.6%耀1.0%,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0.2%,云南省则更少,导致云南省人均推广经费更少,实施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相关政府部门必须给予充足的财政资金,保障足够的农技推广经费。同时,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中,来自国家中央财政的不到15%,85%以上由地方政府承担。

2科研与推广合作关系薄弱,结合深度不高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同我国目前农业推广工作存在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即农业科研与推广之间体制分割,合作关系比较薄弱。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现实制造了我国及各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农业科研部门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在职能上长期分离,合作关系比较薄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只负责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而农业科研部门只负责农业科学的研究,造成了农业技术与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率双低。

尽管云南省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而实施现代农业渊玉米、水稻、生猪、茶叶、蚕桑、甘蔗、油菜、奶牛等冤产业体系,形成农、科、教、推一体化,将科研与推广放在同一条线上,取得较大成绩,但是在广度、深度2个维度上来讲,还远远不够。

3一些农业技术推广的可行性较差

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质,是将农业科研成果向农民或农村组织传播、扩散,使之采纳、应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简而言之,即让农民从中获利。农业技术推广的前提即首先要保证所推广的科研成果或农业技术是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科研成果或技术已成熟[5]。但是目前就云南省来讲,所有推广的农业技术或农业科研成果并不能都给农民带来实惠,有些甚至会造成经济损失,造成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或科研新成果的不信任,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以后开展困难。

4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文化专业素质较低。国外发达国家要求专职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具有高等教育学历,并且同时要有相关的认职资格。同比之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受高等教育程度较低,且数量少。据统计,全国农技推广人员本科学历不到10%,云南省作为国家西南欠发达省份,受高等教育程度则更低。同时,云南省农技推广人员存在着知识面较窄的问题,只限于本专业有关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或者在某些地方是全能人员,对诸多农作物进行农技推广,但是每种对应的作物领域都熟悉不深,只能给予较浅层次的指导。云南省实施高原特色农业,需要强大的科研作支撑,如果在具体实施的基层环节由于农机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农业成果,那么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将大打折扣。

同时高原特色农业是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业、商业化的农业,目前云南省绝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仅仅局限于第一产业,未能向农业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存在着重产中、轻产后,重生产、轻经营的倾向,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对于组织管理与市场营销的知识基本欠缺。云南省打造高原特色牌,亟需一大批新型的既懂现代农业新技术,又懂农业产业链深加工以及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复合型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对策

1大力增加农技推广资金的投入

云南省省委、省政府在实施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时,需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不仅省级政府职能部门加大对农技推广经费的投入,省级以下的州、市以及县乡都要按照自身的条件增加农技推广资金。财政年度各级政府都要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预算,并严格执行预算。同时建议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农业推广专项基金,制度化地增加农业资金中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使云南省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财政资金达到国家水平甚至达到国际水平,充足的经费将大大推动云南省农技推广工作的发展,强有力地支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战略。

2深化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合作与结合

鉴于目前云南省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机构分属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造成云南省农业科研与推广结合度不高、多轨道运行的现状,需要云南省各级政府主导,制定相关政策指导意见,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放到农业科研工作同样的地位上,同时督促两者进行项目合作或者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提升云南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

3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可行性

云南省气候地理等条件较为复杂,这就要求农业技术推广实施时不仅要考虑到该农业技术或成果的先进度、成熟度等影响,同时也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结合当地的气候地理等生态条件来考虑。一是经过同行及专家的反复论证确定该农业技术或者农业科研成果是成熟的技术或者农业成果。二是一定要在当地经过多次多点的反复试验,确定该项农业技术或者科研成果符合当地的气候地理等生态条件。同时,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云南省农技人员应该向推广对象详细说明该推广技术或科研成果的具体信息。

4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云南省亟需一大批新型的农业推广人员。针对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现状,需要加快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高原特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科技农业,要按照云南省农业发展的趋势,通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针对性地对云南省基层农技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在各农业院校开设农业推广硕士班,选拔优秀农业推广人员入校学习,使其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打造一支符合云南省特色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二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其做出的成绩上给予积极的评价和相应的奖励,以此来调动其积极性,更好地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做贡献。

三是培养和扩大农技人员业务范围,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农技推广人员要树立为产品经济服务的意识,除具备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之外,还要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懂得农业产业链深加工以及市场化运作等相关知识。

农技推广论文:从农技推广看农民素质的强化

本文作者:袁德军管凯义工作单位:磐石市宝山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宣传作用农民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教育、宣传中,向农民传播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将转变思想观念放在首位,适时引导其抛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改变落后的、不文明的甚至愚昧的观念和习惯,逐步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使其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获取精神上的文明和解放,自觉融入市场经济浪潮。当前,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体能”“知识+勤劳”的复合性支出。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浪潮中,惟有不断接受教育才能紧跟社会发展节拍。大力实施教育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民学、用现代科技的能力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力上,若想实现这一目标,当务之急就是要着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制,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扩大增收渠道,进而建立重科技、重技能、重服务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素质培训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来加强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加大对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所需技能的专业化培训,才能培育出具有现代农业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群体,进而形成以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农业人力资源结构和人才优势,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企业,充分调动其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二者的建立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相结合的突破口,既可带动科技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向农村扩散,也能激发广大农民爱科技、学科技和用科技的热情。积极建立农村信息网络,为科技文化信息向农村传播提供便捷条件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环节之一,积极建立专业化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建立起功能完备、开放畅通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输送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变动、新技术和新品种以及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信息。

加快推进网上招商、贸易、教育和办公等现代化方式的应用,提高农业管理和服务方式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经济步入信息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发展轨道。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实施教育培训工程无论软、硬件设施,农村学校均落后于城镇,无法满足农民科技培训的需要,农民获取科学技术知识的渠道缺乏通畅。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培养优秀人才,政府可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资,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在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搞好农村的职业教育,重视对农业劳动力的技术和技能培训,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农民技能培训不能流于形式,要重实效,通过科技下乡、技术服务和科技直通车等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为其提供技术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科技水平,以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科普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广大农村的科普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要针对不同对象,选用适合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结合农村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科普工作,这对于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3]。

总体看来,加强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以及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农民科技教育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贡献率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新世纪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农技推广论文:农技推广实现增效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前言;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农技推广体制不顺.队伍不稳、乡镇站编制被挤占、挪用,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中心工作”、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基础设施不全、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努力使农技推广机构由“空心”变为“实心”等,具体请详见。

一、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干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的新技术,如旱育秧及机械化插秧等,但推广多年覆盖面仍然不够理想。可以说,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现象。

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

农技推广体制不顺.队伍不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镇站编制被挤占、挪用,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中心工作”,乡镇机构改革后,井入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行政管理权下放到乡镇,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且多站在一起办公,上面又没有相对应的单位,业务工作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管理,工作随意调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乡里的一些多而杂的工作.如部分乡镇在农事季节任意抽调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去抓征收税费、计划生育等工作,加之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落实,农业生产现状的低格局,使其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致使部分人员对本职业务工作丧失责任心,失去了进取心。由于农业服务体系经过改革后,农业服务中心的大部分职能都由乡镇管理,农业局只有职称评定的这唯一权利,不能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实在在的管理.多种业务活动相对受到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一些农技人员由于受“工作”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服务网络.不能很好地运用现有的资源,壮大自己的服务网络和经济实力,从而很好的服务干农业。

二是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更谈不上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三是基础设施不全。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部分地区农技推广设施设备严重滞后,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无法配备。只有尽快配置现代化的设备,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二、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贫,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次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三、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我们认为必须从农业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做出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

首先,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教农业体系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其次,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一再次,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2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

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为此,农技推广部门要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3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例如: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三级网络(区、镇、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函授及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4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颐之忱。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5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努力使农技推广机构由“空心”变为“实心”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搞活农技推广工作,增强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改革旧的推广模式,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结合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要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立足推广工作的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良种统繁统供、化肥统测统配、植保统防统治和农产品贮运加销一条龙的系列化服务,开拓农技推广产业化服务领薪。农机人员要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开展个人或集团技术承包,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调动农技人员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使基层推广机构不断巩固和提高。

农技推广论文:农技推广普及抓成效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前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技推广体制不顺.队伍不稳、乡镇站编制被挤占、挪用、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基础设施不全、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努力使农技推广机构由“空心”变为“实心”等,具体请详见。

一、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干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的新技术,如旱育秧及机械化插秧等,但推广多年覆盖面仍然不够理想。可以说,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现象。

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

1农技推广体制不顺.队伍不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镇站编制被挤占、挪用,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中心工作”,乡镇机构改革后,井入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行政管理权下放到乡镇,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且多站在一起办公,上面又没有相对应的单位,业务工作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管理,工作随意调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乡里的一些多而杂的工作.如部分乡镇在农事季节任意抽调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去抓征收税费、计划生育等工作,加之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落实,农业生产现状的低格局,使其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致使部分人员对本职业务工作丧失责任心,失去了进取心。由于农业服务体系经过改革后,农业服务中心的大部分职能都由乡镇管理,农业局只有职称评定的这唯一权利,不能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实在在的管理.多种业务活动相对受到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一些农技人员由于受“工作”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服务网络.不能很好地运用现有的资源,壮大自己的服务网络和经济实力,从而很好的服务干农业。

二是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更谈不上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三是基础设施不全。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部分地区农技推广设施设备严重滞后,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无法配备。只有尽快配置现代化的设备,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2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贫,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次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三、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我们认为必须从农业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做出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

首先,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教农业体系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其次,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一再次,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

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为此,农技推广部门要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2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例如: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三级网络(区、镇、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函授及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3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颐之忱。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4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努力使农技推广机构由“空心”变为“实心”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搞活农技推广工作,增强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改革旧的推广模式,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结合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要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立足推广工作的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良种统繁统供、化肥统测统配、植保统防统治和农产品贮运加销一条龙的系列化服务,开拓农技推广产业化服务领薪。农机人员要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开展个人或集团技术承包,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调动农技人员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使基层推广机构不断巩固和提高。

农技推广论文:农技推广难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人前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技推广体制不顺.队伍不稳、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基础设施不全、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努力使农技推广机构由“空心”变为“实心”等,具体请详见。

一、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干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的新技术,如旱育秧及机械化插秧等,但推广多年覆盖面仍然不够理想。可以说,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现象。

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

农技推广体制不顺.队伍不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镇站编制被挤占、挪用,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中心工作”,乡镇机构改革后,井入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行政管理权下放到乡镇,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且多站在一起办公,上面又没有相对应的单位,业务工作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管理,工作随意调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乡里的一些多而杂的工作.如部分乡镇在农事季节任意抽调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去抓征收税费、计划生育等工作,加之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落实,农业生产现状的低格局,使其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致使部分人员对本职业务工作丧失责任心,失去了进取心。由于农业服务体系经过改革后,农业服务中心的大部分职能都由乡镇管理,农业局只有职称评定的这唯一权利,不能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实在在的管理.多种业务活动相对受到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一些农技人员由于受“工作”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服务网络.不能很好地运用现有的资源,壮大自己的服务网络和经济实力,从而很好的服务干农业。

二是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更谈不上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三是基础设施不全。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部分地区农技推广设施设备严重滞后,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无法配备。只有尽快配置现代化的设备,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贫,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次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三、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我们认为必须从农业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做出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

首先,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教农业体系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其次,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一再次,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

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为此,农技推广部门要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例如: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三级网络(区、镇、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函授及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颐之忱。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努力使农技推广机构由“空心”变为“实心”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搞活农技推广工作,增强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改革旧的推广模式,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结合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要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立足推广工作的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良种统繁统供、化肥统测统配、植保统防统治和农产品贮运加销一条龙的系列化服务,开拓农技推广产业化服务领薪。农机人员要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开展个人或集团技术承包,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调动农技人员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使基层推广机构不断巩固和提高。

农技推广论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摘要: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技推广服务,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一项长期重要政策。当前,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社会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科技建设。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动植物新品种和农业、农机等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和植物重大病虫害的预防扑灭,机械化防汛抗灾、排涝抢险,森林火警火灾预报和森林防火,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机安全监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等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知识产权难以保护或物化的技术推广等服务界定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职能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分类改革,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为例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探讨,以期求得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嘉祥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普及的力度和深度,通过大力实施"万名农民培训"、"阳光培训"、"绿色证书"等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科技三下乡"等科教服务活动,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全县各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如梁宝寺、大张楼镇速生丰产林、木材加工,满硐、孟姑集、马村、嘉祥镇大蒜种植,纸坊镇种鸭繁育、优质林果等各具特色的生产加工基地,构建了我县农业产业新格局。

2、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市场化体系初步建立。全县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99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合作经济组织248个。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瞄准市场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围绕加工促生产,拉长了产业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大张楼镇发展速生丰产林2.8万亩,带动木材加工企业20余家,旋皮机240余台,林业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纸坊镇宏祥牧业固定资产投资2027万元,年繁育肉鸭、肉鸡种苗260万只,带动农户3500户,农户增加收入7000万元。

3、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多数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70人;学历层次也大都在中专以上,其中大专以上的139人。广大农技人员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农情传达逐步畅通。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宽带等进村入户,部分乡镇、村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培训了信息员,健全了规章制度,通过网络农产品供求信息,最大限度的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嘉祥县农技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农民意识及其它客观原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一是求稳怕乱的农本心理,就是认为种庄稼、种粮食是本分,结构调整风险大,不如种粮食稳;二是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别人种什么他就种什么,不敢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看到别人成功后才模仿采用;三是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对新东西敢于大胆尝试,但一失败就放弃,比如今年收获的农产品价格一降低,下一年农户就不种了,经不起市场条件下价格波动的冲击。四是小而全的自给心理,在自家地里种上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白菜等多种蔬菜,只是为自家生活方便,主导产品无规模,特色产品无优势。还有极少数村民不讲诚信,企业与村民签了订单,收获的农产品不卖给该企业,影响了农企合作关系,制约了自身发展。

2、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农业技术含量低。一是培训力量不足。我县县级农技培训机构主要有县职业中专和农业系统有关部门,乡级农技人员仅有部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而且农技人员浮在机关上的多,兴办基地、深入一线与老百姓面对面指导的少,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培训内容模式单一。农民培训通常采取举办培训班、赶科技大集、咨询解答、散发资料等形式,模式单一,农民不易接受,尤其是近几年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人员年龄老化,这些人的商品观念、信息观念、政策观念、科技观念都比较差,技术接受能力低,对这些人讲技术难懂,发资料难看,教操作难会,先进适用的技术难以得到及时的推广和普及。有些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单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不能够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成了部分农民只讲相信科学,而实际上不付诸于行动;还有的培训不结合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引进外地经验,解决不了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影响了群众学技术的积极性。三是培训设施落后。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设备还不普及,特别是村一级,农民没有长期的学习资料和固定的技术培训场所。全县714个行政村,文化大院仅有110处,极少数村建设了农村书屋,微机网络没有普及,部分村远程教育配备的微机放在村干部家中,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大范围开展声像教育很困难,科技培训教育跟不上农业生产的需要。由于培训不能适应农民需求,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很多新技术、新信息棚架在县、乡,不能落实进村到户,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低,农业生产中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农村能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偏少,很多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

3、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当前除了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行体系建设、服务条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4、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近几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逐渐减少,目前各乡镇农技人员有部分被抽调去从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现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多数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只会简单的农业适用技术指导,缺乏市场预测、行情分析及经营管理指导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展要求。

5、人均占有土地少且分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当前农村土地较少,人均不足一亩地,发展种植、养殖调地很困难,有的地方甚至每亩1000元租金还租不到地,想规模发展必须拿出专门人员负责协调土地。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的普及,也限制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县农广校、村文化大院等在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中主渠道作用,动员和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和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二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利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覆盖面广的优势,直观、快捷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成立科教放映队,针对不同时令、不同农作物,有针对性的选择科教宣传片到村进行播放。

三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

四要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要根据时令季节,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要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培训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县乡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贴,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农技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定期送到济宁农校、山东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学习,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3、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每个村选拔5-8个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创新者作为科技示范户,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4、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继续坚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千名干部包户富民促调整工程,选派科技人员到村、到户、到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直接融合。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5、健全农业信息系统,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大力推进村村通宽带,设立科技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村民代表、青年人收听收看农业科技节目,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

6、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发挥政府指导、引导职能,尊重农民意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对大力号召发展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借鉴粮食直补的做法制定优惠政策,给予生产者一定的补贴,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乡村人才给予一定补贴,在提拔重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引进激励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来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安排专项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农户小额贷款机制,加强银企、农企联合,切实解决企业、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解决好资金制约这一难题,确保"科教兴村"计划顺利进行,并取得明显成效。

农技推广论文:农技推广服务管理论文

摘要: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技推广服务,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一项长期重要政策。当前,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社会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科技建设。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动植物新品种和农业、农机等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和植物重大病虫害的预防扑灭,机械化防汛抗灾、排涝抢险,森林火警火灾预报和森林防火,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机安全监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等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知识产权难以保护或物化的技术推广等服务界定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职能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分类改革,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为例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探讨,以期求得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嘉祥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普及的力度和深度,通过大力实施"万名农民培训"、"阳光培训"、"绿色证书"等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科技三下乡"等科教服务活动,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全县各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如梁宝寺、大张楼镇速生丰产林、木材加工,满硐、孟姑集、马村、嘉祥镇大蒜种植,纸坊镇种鸭繁育、优质林果等各具特色的生产加工基地,构建了我县农业产业新格局。

2、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市场化体系初步建立。全县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99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合作经济组织248个。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瞄准市场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围绕加工促生产,拉长了产业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大张楼镇发展速生丰产林2.8万亩,带动木材加工企业20余家,旋皮机240余台,林业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纸坊镇宏祥牧业固定资产投资2027万元,年繁育肉鸭、肉鸡种苗260万只,带动农户3500户,农户增加收入7000万元。

3、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多数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70人;学历层次也大都在中专以上,其中大专以上的139人。广大农技人员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农情传达逐步畅通。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宽带等进村入户,部分乡镇、村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培训了信息员,健全了规章制度,通过网络农产品供求信息,最大限度的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嘉祥县农技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农民意识及其它客观原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一是求稳怕乱的农本心理,就是认为种庄稼、种粮食是本分,结构调整风险大,不如种粮食稳;二是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别人种什么他就种什么,不敢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看到别人成功后才模仿采用;三是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对新东西敢于大胆尝试,但一失败就放弃,比如今年收获的农产品价格一降低,下一年农户就不种了,经不起市场条件下价格波动的冲击。四是小而全的自给心理,在自家地里种上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白菜等多种蔬菜,只是为自家生活方便,主导产品无规模,特色产品无优势。还有极少数村民不讲诚信,企业与村民签了订单,收获的农产品不卖给该企业,影响了农企合作关系,制约了自身发展。

2、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农业技术含量低。一是培训力量不足。我县县级农技培训机构主要有县职业中专和农业系统有关部门,乡级农技人员仅有部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而且农技人员浮在机关上的多,兴办基地、深入一线与老百姓面对面指导的少,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培训内容模式单一。农民培训通常采取举办培训班、赶科技大集、咨询解答、散发资料等形式,模式单一,农民不易接受,尤其是近几年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人员年龄老化,这些人的商品观念、信息观念、政策观念、科技观念都比较差,技术接受能力低,对这些人讲技术难懂,发资料难看,教操作难会,先进适用的技术难以得到及时的推广和普及。有些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单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不能够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成了部分农民只讲相信科学,而实际上不付诸于行动;还有的培训不结合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引进外地经验,解决不了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影响了群众学技术的积极性。三是培训设施落后。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设备还不普及,特别是村一级,农民没有长期的学习资料和固定的技术培训场所。全县714个行政村,文化大院仅有110处,极少数村建设了农村书屋,微机网络没有普及,部分村远程教育配备的微机放在村干部家中,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大范围开展声像教育很困难,科技培训教育跟不上农业生产的需要。由于培训不能适应农民需求,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很多新技术、新信息棚架在县、乡,不能落实进村到户,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低,农业生产中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农村能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偏少,很多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

3、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当前除了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行体系建设、服务条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4、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近几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逐渐减少,目前各乡镇农技人员有部分被抽调去从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现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多数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只会简单的农业适用技术指导,缺乏市场预测、行情分析及经营管理指导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展要求。

5、人均占有土地少且分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当前农村土地较少,人均不足一亩地,发展种植、养殖调地很困难,有的地方甚至每亩1000元租金还租不到地,想规模发展必须拿出专门人员负责协调土地。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的普及,也限制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县农广校、村文化大院等在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中主渠道作用,动员和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和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

二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利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覆盖面广的优势,直观、快捷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成立科教放映队,针对不同时令、不同农作物,有针对性的选择科教宣传片到村进行播放。

三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

四要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要根据时令季节,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要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培训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县乡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贴,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农技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定期送到济宁农校、山东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学习,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3、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每个村选拔5-8个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创新者作为科技示范户,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4、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继续坚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千名干部包户富民促调整工程,选派科技人员到村、到户、到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直接融合。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5、健全农业信息系统,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大力推进村村通宽带,设立科技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村民代表、青年人收听收看农业科技节目,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

6、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发挥政府指导、引导职能,尊重农民意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对大力号召发展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借鉴粮食直补的做法制定优惠政策,给予生产者一定的补贴,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乡村人才给予一定补贴,在提拔重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引进激励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来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安排专项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农户小额贷款机制,加强银企、农企联合,切实解决企业、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解决好资金制约这一难题,确保"科教兴村"计划顺利进行,并取得明显成效。

农技推广论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要: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技推广服务,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一项长期重要政策。当前,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社会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科技建设。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动植物新品种和农业、农机等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和植物重大病虫害的预防扑灭,机械化防汛抗灾、排涝抢险,森林火警火灾预报和森林防火,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机安全监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等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知识产权难以保护或物化的技术推广等服务界定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职能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分类改革,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为例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探讨,以期求得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嘉祥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普及的力度和深度,通过大力实施"万名农民培训"、"阳光培训"、"绿色证书"等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科技三下乡"等科教服务活动,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全县各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如梁宝寺、大张楼镇速生丰产林、木材加工,满硐、孟姑集、马村、嘉祥镇大蒜种植,纸坊镇种鸭繁育、优质林果等各具特色的生产加工基地,构建了我县农业产业新格局。

2、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市场化体系初步建立。全县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99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合作经济组织248个。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瞄准市场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围绕加工促生产,拉长了产业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大张楼镇发展速生丰产林2.8万亩,带动木材加工企业20余家,旋皮机240余台,林业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纸坊镇宏祥牧业固定资产投资2027万元,年繁育肉鸭、肉鸡种苗260万只,带动农户3500户,农户增加收入7000万元。

3、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多数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70人;学历层次也大都在中专以上,其中大专以上的139人。广大农技人员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农情传达逐步畅通。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宽带等进村入户,部分乡镇、村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培训了信息员,健全了规章制度,通过网络农产品供求信息,最大限度的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嘉祥县农技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农民意识及其它客观原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一是求稳怕乱的农本心理,就是认为种庄稼、种粮食是本分,结构调整风险大,不如种粮食稳;二是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别人种什么他就种什么,不敢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看到别人成功后才模仿采用;三是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对新东西敢于大胆尝试,但一失败就放弃,比如今年收获的农产品价格一降低,下一年农户就不种了,经不起市场条件下价格波动的冲击。四是小而全的自给心理,在自家地里种上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白菜等多种蔬菜,只是为自家生活方便,主导产品无规模,特色产品无优势。还有极少数村民不讲诚信,企业与村民签了订单,收获的农产品不卖给该企业,影响了农企合作关系,制约了自身发展。

2、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农业技术含量低。一是培训力量不足。我县县级农技培训机构主要有县职业中专和农业系统有关部门,乡级农技人员仅有部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而且农技人员浮在机关上的多,兴办基地、深入一线与老百姓面对面指导的少,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培训内容模式单一。农民培训通常采取举办培训班、赶科技大集、咨询解答、散发资料等形式,模式单一,农民不易接受,尤其是近几年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人员年龄老化,这些人的商品观念、信息观念、政策观念、科技观念都比较差,技术接受能力低,对这些人讲技术难懂,发资料难看,教操作难会,先进适用的技术难以得到及时的推广和普及。有些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单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不能够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成了部分农民只讲相信科学,而实际上不付诸于行动;还有的培训不结合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引进外地经验,解决不了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影响了群众学技术的积极性。三是培训设施落后。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设备还不普及,特别是村一级,农民没有长期的学习资料和固定的技术培训场所。全县714个行政村,文化大院仅有110处,极少数村建设了农村书屋,微机网络没有普及,部分村

远程教育配备的微机放在村干部家中,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大范围开展声像教育很困难,科技培训教育跟不上农业生产的需要。由于培训不能适应农民需求,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很多新技术、新信息棚架在县、乡,不能落实进村到户,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低,农业生产中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农村能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偏少,很多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

3、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当前除了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行体系建设、服务条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4、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近几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逐渐减少,目前各乡镇农技人员有部分被抽调去从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现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多数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只会简单的农业适用技术指导,缺乏市场预测、行情分析及经营管理指导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展要求。

5、人均占有土地少且分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当前农村土地较少,人均不足一亩地,发展种植、养殖调地很困难,有的地方甚至每亩1000元租金还租不到地,想规模发展必须拿出专门人员负责协调土地。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的普及,也限制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县农广校、村文化大院等在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中主渠道作用,动员和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和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

二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利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覆盖面广的优势,直观、快捷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成立科教放映队,针对不同时令、不同农作物,有针对性的选择科教宣传片到村进行播放。

三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

四要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要根据时令季节,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要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培训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县乡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贴,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农技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定期送到济宁农校、山东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学习,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3、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每个村选拔5-8个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创新者作为科技示范户,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4、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继续坚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千名干部包户富民促调整工程,选派科技人员到村、到户、到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直接融合。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5、健全农业信息系统,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大力推进村村通宽带,设立科技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村民代表、青年人收听收看农业科技节目,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

6、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发挥政府指导、引导职能,尊重农民意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对大力号召发展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借鉴粮食直补的做法制定优惠政策,给予生产者一定的补贴,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乡村人才给予一定补贴,在提拔重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引进激励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来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安排专项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农户小额贷款机制,加强银企、农企联合,切实解决企业、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解决好资金制约这一难题,确保"科教兴村"计划顺利进行,并取得明显成效。

农技推广论文: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农技推广服务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公益事业。近年来,我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镇农技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以村组示范为基础,上下贯通、专群结合、功能配套的农技服务网络。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找准改革的切入点

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科技兴农。当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型增长转向科技型增长,农业新技术逐步取代常规技术。而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更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现阶段农民的科技素质现状,面对国内、国际市场,显得十分盲目,一时难以适应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有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实践证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别是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民,推广技术、指导生产,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目前,我镇有镇级农技服务机构1个,农技服务人员11人;村级农技服务网点21个,农技服务人员69人。从文化结构来看,大学文化4人、大专文化6人、高中及中专文化2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45人;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1人、中级16人、初级27人、无职称人员36人。农技人员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复合型、开发型人才较少,懂粮棉油技术的多,精通特产、畜牧、水产种养技术的少,难于满足当前农业技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农技推广事业经费不足,体制不活,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存在脱节现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技人员工资待遇无保障,不能安心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因此,加快推进镇级农技机构改革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重点。

现行推广方式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广,致使农技推广目标与农民需求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成果转化率低。因此,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的农业推广理念,实现四个转向,即由单一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转向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由单一的产中技术服务转向产前市场前景分析、产中田间技术指导、产后加强销售系列化服务,形成全程跟踪服务的新格局;由单一的政府和农业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农技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等农技服务转向放开农技服务领域,创新农技服务形式,实现农技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社会化;由单一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实行名优特等多种经营服务。

二、分离职能、创新体制,突出改革的关键点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建立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关键。一是科学定位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剥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退出一般性推广服务和经营性服务,集中优势力量履行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行使公益性职能的部分予以加强;经营性职能部分推向市场。公益性服务主要承担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监测、预报、病虫害的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及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等。二是畅通分流渠道。我们不能认为改革就是简单地撤并机构、精减人员,要统筹考虑,既要巩固公益性服务,又要放活经营性服务。坚持“三个一批”的原则稳步推进,即保留一批农技推广的骨干力量;放活一批市场经营的能人;淘汰一批不具备农技服务条件的人员,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主力军的作用。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用政策的优惠、经济的实惠,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手段、友情的操作推动改革,多渠道安置人员,解决分流人员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安置等后顾之忧,畅通分流渠道,减轻改革的压力,不能因改革而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建立健全推广机制。从抓制度促规范入手,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新机制。制定推广激励制度,设立农技推广基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保护其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农技人员在农技推广中获得收益。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准入关,不能把农技服务机构作为消化改革富余人员的“口袋”。对现有农技人员的资质情况全面清理,不具备资质的一律分流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三、培育主体、创新模式,把握改革的着力点

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结合,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网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着力点。在巩固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基础地位的基础上,实行挂靠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开展推广,鼓励涉农企业参与推广,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技推广的合力。主要是发挥五大优势,培育五大主体,形成五种模式。即发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实行联合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新技术“孵化器”作用,形成“院校、院所 农户”的推广模式,使技术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信息优势,实行订单生产,形成“龙头企业 农户”的推广模式,由龙头企业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组织农民按照企业要求生产标准专用农产品,实现企业与农民利益的双赢;发挥农资经销商的品种优势,加快新品种、新化肥、新农药的推广应用,形成“农资经销商 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把品种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优势,鼓励其以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入股、带资入股、项目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连心、联责、联利双赢互利局面,形成“专业技术人员 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业适用新技术普及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种养大户的辐射优势,大力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利用典型大户在群众中 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形成“种养大户 农户”的推广模式,把辐射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

四、构建载体、创新形式,筑牢改革的支撑点。

改善农技推广条件,创新农技推广环境,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技术吸纳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支撑。一是以学校职业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挥镇党成校在农技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把农民培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民开展经常性地培训,使每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都能够掌握1-2项农业致富适用新技术。同时要把农村初级中学的文化知识教育与农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劳动技能、农业技术培训,在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的同时,培养一大批农村技术能人。二是以活动为载体。农业生产主管部门要坚持开展科技下乡、技术进家、科技集市等活动,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扩大农民培训面。继续办好各类农业技术刊物,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平台;高度重视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农民依靠科技增加收入。三是以基地为载体。鼓励农业技术人员以承包、入股等多种形式在农村领办和创办示范基地,辐射周边农民,推广农业技术、引领农业生产。政府要加大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从政策优惠、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场所,使先进技术、优良品种通过科技园的转化、示范和辐射加以推广,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有效载体。四是以人力资源为载体。目前,农技推广队伍人才断层、知识老化问题突出。突破这一制约,一方面要加大现有农技人员的学习培训力度,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知识存量水平;另一方面要面向社会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热爱农技推广事业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农技推广队伍。同时要加大对公益性服务部门的扶持,重点装备具有一定优势的推广主体,增加财政投入,改善农技推广的硬件设施,保障推广人员的待遇,使其能够安心从事农技推广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