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8 04:28:19
导语:在数学与生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内容摘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应用于数学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关键字:数学生活应用
数学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应该算得上是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完美阐述了吧!新课程标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而且还要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培养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从古时候的大马车,秦朝兵马俑中的战车,近代的木轮车,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火车、货车乃至豪华轿车,找到许多图片,让学生从外形上比较感知人类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等。但无论哪一个朝代、哪一种作用、哪一种形状的车,车轮都是永远没有改变的圆形。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圆性质的心理倾向,因而效果很好。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使之产生美感,培养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这些数学知识,而是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分析和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如:在进行“平面镶嵌”的概念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生活中所见到的“瓷砖铺设”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出家庭铺的地板砖、街道上铺的彩砖、浴室里的墙砖……我又接着问学生:“你知道工人师傅在铺时是遵循什么规则吗?”从而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推出“平面镶嵌”的概念,这不仅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都大有裨益。
2、精心设计练习,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责任是尽其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掌握知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分析、直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最终的目标。数学源于生活,更应应用于生活。如: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为了巩固新知,我们精心设计了以下习题:一所学校在直线l上的A点处,在直线l上离学校A处180米的B处有一条公路m与直线l相交成30°,一拖拉机在公路上行驶,已知拖拉机行驶时周围100米的圆形区域内会受到噪音影响。⑴请问学校是否会受到该拖拉机噪音影响?并说明理由。⑵如果你是该学校中的一名学生,你会有何想法?这样一来,能使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拖拉机等的噪音对人们的危害,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如:“一次函数的应用”中有例题: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是20元/吨和25元/吨,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15元/吨和24元/吨,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用总运费最少?在教学时,我首先设计了几个问题:⑴影响总运费的变量有哪些?⑵由A、B城分别运往C、D两乡的肥料量共有几个量?⑶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解决这三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建立总运费与其中一条运输路线上的肥料运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从而利用函数的最值来解决问题。其实,在解应用题时,特别是解综合性比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建构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选编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保险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通过建模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都是从现实世界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现实世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4、拓展生活实践,为学生打造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实施了这样的实践活动——看一看,谁从生活中发现的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多。这样一来,汇报课上争先恐后的情形别提有多热闹了。再如,在教学“用扇形图描述数据”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请大家课后设法搜集一下我国2006年经济普查数据,制成一张扇形统计图,并读图分析一下我国新时期在发展经济上又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样一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增强了他们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的中间,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并自觉的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动性。
、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你留意,你就能发现.比如:增长率、企业成本与利润的核算、市场调查与分析、比赛场次安排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明确数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更好的适应生活,有效的进行表达和交流。作为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善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到知识的乐趣,想去发现、去创造,产生迫切学习知识的愿望。
总而言之,数学应用的基本素质,是未来任何一层次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现在的学生对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视和关注,都将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置于学生生活的大课堂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中,乃至课后都应紧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让学生人人都能乐于学数学,会学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一、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策略
1.教学导入阶段的生活化教学究其本质而言,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早期,感性思维比较强,而且小学生普遍不具备很强的理性思维,面对这种特殊的规律,广大数学教师务必清楚地认识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教学导入阶段的重点内容,只有在此阶段将生活相关内容渗透进去,才能够利于小学生改变学习的动机,并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分类法这一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举一些事例来加以论证,尽量找寻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内容,将数学的思想完全渗透到现实生活当中。
2.教学的内容当中应该完全地渗入生活化当中要想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为便捷的途径就是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创设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生活情境。也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比较自然地融入教学氛围当中,从而产生对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画图和学生图片唤起学生的兴趣,运用简单数学模型,便能将这些枯燥的数字比较恰当准确地包含进去。一旦生活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学生再算起来就比较容易接受,无形之中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进而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3.课后布置作业的生活化要求长期以来,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任何一门课程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知识回顾的最佳途径。数学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如果每天都要求学生去做一些枯燥的纯数字的习题,小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也不能按时、准确、高质量地完成作业。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当尽量将作业的布置和设计渗透进生活化内容,让学生在数学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同样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处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家里在买菜或者去超市购物时候的付账明细,借此让学生在生活中锻炼口算能力,也温习课堂知识,还培养起小学生生活化的数学思想。
二、结语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准确地定位,找到切实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并且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能力,以便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并不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作者:薛宇单位:江苏省响水县海安集实验学校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育着数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而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如果将鲜活的生活实例引进我们本来枯燥的数学课堂,数学将变得多姿多彩。
二、将生活的感悟与体验引进数学课堂,让抽象的思维与知识形象化
1.借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图景学习数学
图景是最直观的教学方式之一。如果利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一些图片和场景来教学,就会更形象,可以使他们很快地进入正题,也就更容易达到预期的目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在教学“认识对称”一课时,我收集了许多学生熟悉的画面和图片。如:唱京剧的脸谱、大家熟悉的蝴蝶、蜻蜓图片、结构对称的房子、人的图像等等。把它们的对称轴用虚线画出来,问:“这些图片当中,从形状上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很多同学都可以很容易的把它们说出来。于是我进一步说:“对了。那么你们能够说出来这样两边一样的图形叫做什么吗?”于是就在这种导入之下让学生自己总结。最后再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图形。通过这样的认识,就可以很容易的让学生感受到对称这个概念,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对称的特性奠定了基础。
2.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例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W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新课标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让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是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数学课堂与小学生的生活同行呢?
一、让教学内容与生活问题密切联系起来,教学中寻找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
当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如教学“除数是二位数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教师于是让学生估算:同学们12人一组去郊游,现在要去买12份肯德基套餐,每份11元,请你帮助算一算大约要带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是100元(10×10=100元),即大约要带10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带100元钱是买不回12份肯德基套餐的。”大家想想也是,那是不是刚才用的估算方法错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想法,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务实创新的精神。
二、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王大妈交水电费带回一张发票,换衣服时忘了取出,不慎搓洗掉一角,能看到的数据如下:电160度,水25吨,每吨1.70元,总共交了138.5元。你能帮王大妈算出一度电多少钱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总费用一水费=电费,列式算出(138.5-1.70×25)+160=0.60元。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再一次得以生动展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沟通知识与实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三、使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运用生活化语言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特别是一些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我们就需要创设一个与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联系紧密的生活情境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应用数学,知道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
如教“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例,你们知道吗?边划边讲,脚底长与身高的比是1:7,如果你是一名侦探的话,只要发现罪犯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了。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的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或者是:出示五星红旗,美丽的雅典神庙、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发型设计,问这些美吗?知道为什么这么美?然后介绍希腊数学家利用线段找到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揭示课题。
四、在现实生活中去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处处都在应用数学。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如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当学生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便出示了一道操作题:教学楼墙上的“名人名言”是一块块正方形瓷砖拼成的,请你动手求出一块瓷砖的面积,然后数数总共有多少块瓷砖,最后算出整个“名人名言”板块的面积,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
五、向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
数学生活化作业是指作业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或者是生活本身,完成作业的过程必须经历生活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等能力的数学作业。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后布置如下作业:
(1)到超市或商店摘录10种商品的价钱,再自由比较各种商品的价格高低,用“>”
(2)到书上或其他地方寻找10条数据(至少有4条数据是小数),再把你认为可以比较大小的加以比较,并做好记录。
再如:在学习“统计”后布置如下作业:(1)了解班里同学爱吃水果的情况,再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2)观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做一次小统计,并制作条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这类作业虽然跟常规作业相似,但它的内容来自生活,完成时需要学生通过生活实践。
总之,为了更好的让数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同行,我们广大数学老师应深入学习研究,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生活。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创造条件,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密切联系,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和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当中发现数学问题,自觉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地激发学习数学的快乐.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充满个性与灵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才会变得丰富多彩.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活动;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是源自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这就使数学与生活之间拥有了天然的联系.如果能够搭建桥梁,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感觉数学不仅仅不再枯燥,反而更加亲切自然,才会主动地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因此,搭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特点的.在此,笔者就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和数学活动的生活化两个方面来谈一谈数学与生活联通的问题.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一)取材于生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能想办法引导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和振奋的内心状态,只是一味地让学生从事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他们就很容易产生疲倦感.数学最为明显的学科特点就是贴近于生活,处处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连.但是以往的教学总是过分地强调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这使学生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数学的抽象与深奥,充满了对数学的敬畏之情,一谈到数学往往是望而止步的感觉.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最为科学的方法就是以生活实例为素材,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的具体化、实用化和生活化,进而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可以播放日出的视频短片,让学生观察太阳升起过程中太阳与海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随时间的变化,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形成直观的认识.在这一具体的教学情境当中,学生就是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破除数学抽象枯燥的传统认识,并对数学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如,数轴的教学当中,不妨将温度计带入到教室当中,师生共同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进而引入数轴的概念.如此创设情境,数轴已变得不再陌生,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愉快了.
在现实生活当中,商家经常会组织有奖销售或促销活动,这些生活当中司空见惯的例子在教学当中都是不可多得的教学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可以以商场有奖促销为例创设如下教学情境:某商场举行有奖销售活动,在商场门口树立了一个可自由转动的转盘,转盘平均分成了16份,涂成了红、蓝、黄、白四种颜色,其中红色、蓝色、黄色和白色分别有1份、2份、4份和9份.按销售规则,购物满1 000元即可转动转盘一次,转盘停止转动时,指针指向红、蓝、黄三个颜色的区域时顾客可分别获赠价值1 000元、200元和100元的礼品.如果甲某购买了1 200元的商品,他将有多大的机会获得礼品?获得不同礼品的机会各是多少?
(二)取材生活实例,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强调以生活和学生为出发点来选择教学内容,编创富有生活气息的例题和练习.如,黄金分割、生活中的不等式、扇形统计图等等都是以生活实际为基础进行的设计,再如,可以结合打折销售、水位变化、估计等使学生认识现实世界当中的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各个角落里.
相似三角形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当学习了这些内容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测量校园内旗杆的高度.实际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制订方案.在测量之前将学生分成五到七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各自的测量方案,而后,讨论各个方案的可行性,确定需要测量的数据和所需测量工具.第二步是验证方案.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对经讨论可行的方案进行验证,仍以第一步分好的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可以全程指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但不能代替学生完成测量和计算过程.第三步为归纳小结.可以由教师对学生的方案验证结果进行评价,也可以由各小组对本组方案的可行性和实施具体过程进行介绍.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利用数学图形来完成表达,使用数学知识做理论说明.学生提出的方案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测人身高和人影长度,而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算出旗杆高度、利用镜面反映原理测量旗杆高度、利用数学三角尺测量等.不管学生提出了何种方法,他们都在主动地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这正是新课程教学所要求的.
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水果店高档水果销售的例子来供学生分析:某水果店经营一种高档水果,如每千克盈利为10元,每天的销售量为500千克.调查发现,若进货价不变,每千克价格上涨1元,日销售量就会相应地减少20千克,试分析想要保证每天盈利6 000元,每千克的价格应为多少元?想要获得最大的利润,水果定价为多少元?这是一道典型的函数应用案例,需要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案例,促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
初中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并在逐渐地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和过度,所以,当他们遇到较为抽象的数学问题时,就会感到难以理解,感觉思考起来比较吃力.如,处于同一平面内的直线两两相交,求其交点个数.这类问题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但是如果将其转化为现实生活之中的案例,就不会如此抽象了.如,可以将其等价为n个人相互握手,交点的个数就变成了握手的次数.教学中可以请几名学生到教室前面演示相互握手的场景,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每个人与其他人握手的次数都是n-1,又考虑到n个人握手次数的和有一半是重复的,总次数应该为n(n-1)12.考虑到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对周围事物好奇心极强,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的原型呈现在课堂之上,学生就会体会到数学当中蕴含的生活热情和生活活动,积极地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教学活动的生活化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当中明确指出,应该培养学生初步的运用数学思维来观察、分析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其数学应用意识.而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则可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训练,这也使数学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利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是对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境进行分析和归纳,形成数学问题,即平时所说的数学建模.例如,在学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到工厂、超市、农贸市场去观察和收集生产实践当中的数据和数量关系,参照教科书上的例题,完成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建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对方程和不等式的解给出数学解释.
再如,学习完几何知识之后,可以开展“设计包装纸箱”的活动,让学生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纸箱进行观察,总结其形状特点,学会设计长方体纸箱的关键技术要点,才懂得对其进行美术装饰.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当场给出活动提纲:分析长方体及其表面的特点,将长方体沿棱剪开最少需要剪多少刀?展开面有何特点?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笛е识的生活化
通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和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可以使学生懂得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如果再进一步使其将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实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可以实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实现有价值的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生活化和课堂教学活动生活化的基础上,再现生活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数学在生活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使所学知识恢复生活面目,在生活的空间中实践,通过身边数学问题的解决发现和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如,可以给学生布置“数学日记”的作业,要求其记录自己在数学学习当中的所思、所想,使学生学会系统地思考和探究问题,完成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形成更为强烈的学习自信心.数学日记的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编写自己和数学之间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理解数学与生活联系之紧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不自主地写父母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自己购物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等等.这些日记更使学生完成了生活中数学的自主探究,意识到数学知识不仅仅有用,而且应用于生活之中的各个角落.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则可以对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意识进行全面了解,增强日后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实践当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数学小报.在制作数学小报的过程中,学生会利用各种有意思的图文形式来解读数学知识,那些学习一般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充分发挥其特长;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会因为小报资料的收集、整理、构思、编排而获得动手能力的锻炼,这就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当数学知识实现了生活化之后,教育就获得了生活的土壤,获得生活赋予的无限活力.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也使得学生透过看似陌生的数学知识,寻找到了熟悉的生活背景,提高了学生接纳知识的自觉程度.
综上所述,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自然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创造条件,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密切联系,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和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当中发现数学问题,自觉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地积累学习数学的快乐.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充满个性与灵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才会变得丰富多彩.通过数学生活化的实践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灵活地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创造性应用,这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标.
摘 要: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数学的学习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卓有成效的数学学习离不开五彩缤纷的生活实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近乎真实的教学情景,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情景创设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浅显论述情景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景创设;小学数学;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五彩缤纷的生活。因此,数学是与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离开实际生活学习数学会让数学学习变得枯燥乏味,相反,结合实际生活学习数学会让数学学习变得妙趣横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学习数学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情景创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各种形象逼真的生活情景,不仅可以有效地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而且可以使得数学学习变得妙趣横生、简单易学。现阶段,创设情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浅显论述情景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习数学兴趣之桥梁
兴趣是自主高效学习的原动力。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富有成效地投入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去。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情景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相关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景: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了3箱黑玉米,每箱20根。一共有多少根?教师通过创设王阿姨在网上购物的情景,把“整十数乘一位数”这一数学知识和“网上购物”这一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被教师创设的各种栩栩如生的教学情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这些教学情景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被有效地激发了。由此可见,情景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桥梁。
二、促进透彻理解知识之捷径
透彻地理解知识是学习知识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透彻地理解了知识的内涵及外延之后,才能达到有效学习之目的。因此,让学生透彻理解相关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可以促进学生透彻地理解相关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立足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栩栩如生的教学情景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透彻地理解相关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一段动画片。动画片先向学生介绍了美丽的白天鹅与黑天鹅的生活习性。之后又提出了一道数学问题:湖里有48只黑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黑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学生通过了解“天鹅生活习性”的情景透彻地理解了“倍数”的概念。学生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的各种教学情景中透彻地理解了相关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的效率自然也会逐步提升。由此可见,情景创设是透彻理解相关知识的捷径。
三、提升解答题目能力之推手
解答数学应用题目是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只有学会了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学生才能快速准确地解答应用题目。因此,提升学生解答应用题目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创设近乎真实的教学情景可以提升学生解答应用题目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多种辅助手段创设各种近乎真实的教学情景,可以大幅地提升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目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党艘晃皇的笔算(连续进位)”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让班上两名学生提前准备了几本相册。其中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一生活实际自主地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学生在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创设的各种教学情景中提升了解答应用题目的能力,数学学习成绩自然会节节攀升。由此可见,情景创设是提升解答应用题目能力的重要推手。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栩栩如生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要让栩栩如生的教学情景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桥梁;教师要通过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透彻理解相关数学知识,要让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成为学生透彻理解相关数学知识的捷径;教师要通过创设近乎真实的教学情景提升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目的能力,要让近乎真实的教学情景成为提升学生解答应用题目能力之推手。总而言之,教师要让情景成为一条连接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重要纽带。
摘 要:小学数学在小学学习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需要小学生同时具备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当今很多小学生畏惧数学学习,不知道该如何学习数学,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两方面的因素导致学生的数学课堂有效性很低。新课标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将小学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生活实际巩固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实际;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热爱数学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下面通过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教师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一、利用生活实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想方设法地给学生讲解知识,但是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时候很枯燥,学生对其没有兴趣,无法吸收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教师忽略了学习兴趣对于数学学习的作用,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教师的引领下高效学习数学知识。新课程背景下,鉴于小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实物是学生经常见到的东西,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好奇这些生活实物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数学知识,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和教师一起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提高数学学习水平。比如:“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不同金额、不同版本的人民币,人民币是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学生买笔、买书、买笔记本都要用到人民币,学生看着教师展示的100元、50元、20元、10元的人民币,顿时来了兴趣,聚精会神地听教师给他们讲解人民币的种类、单位M率等内容,在兴趣中学会了有关人民币的数学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千方百计地给学生规定课堂上应该学习什么知识,如何学习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是一种“教师逼迫学生学习”的状态,教师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对数学学习的作用。“百闻不如一见”,只有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知识,才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神秘,在教师的帮助下高效学习数学知识。新课程背景下,鉴于小学生喜欢尝试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创设的情景中,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会尝试着在情景中展示自己最好的水平,思考情景中蕴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创设情景也营造了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快乐的环境中探索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水平。比如:“位置与方向”这节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生活情景,让一个学生站在一个位置,代表家;一个学生站在另一个位置,代表学校;第三个学生站在第三个位置,代表医院。再让其他学生描述学校和医院分别在家的什么方向,距离家有多远,让学生通过情景学习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教师可以随时变换学生的位置,让学生熟能生巧,对这节内容掌握得更熟练。
三、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数学能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争分夺秒地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但是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晦涩难懂,有些学生根本听不懂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师忽略了数学能力对于数学学习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学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高效学习数学知识。新课程背景下,鉴于小学生喜欢探索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包含着数学知识,无疑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比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校园里要修建一个多边形的花圃,给学生标出每个边的长度,让学生计算花圃的面积。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把多边形分割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容易计算面积的图形,从而解决这个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以上内容通过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水平,不要因为自身水平的不足影响了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改进自己的策略;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总结,找到更多可以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
摘要:数学与生活的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
一、数学情境生活化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我们学校老师在讲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七册《认识几分之一》时,她们创设以下情境:
师: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经过女儿国时,女儿国王送给唐僧6个仙桃,唐僧自己舍不得吃,师傅把3个仙桃送给孙悟空,把2个仙桃送给沙僧,把1个仙桃送给猪八戒。
你们说师傅这样分仙桃合理吗?(不合理)
为什么?(因为这样分仙桃不是平均分)
那么要怎样分才算合理?(每人各分2个)这时教师板书“平均分”。
师:假若女国王只送1个仙桃给唐僧,三个徒弟能不能各分得完整的1个仙桃?(不能)这时孙悟空说话了:“仙桃吗!俺老孙五百年前已经吃腻了,这个仙桃就给沙师弟和八戒两人分吃吧!”师傅望了望孙悟空,笑着说:“悟空,你真有师兄风度,那么分仙桃的任务就交给你办。”
师:同学们,你们每个人的手中就有一个仙桃,(课前准备好的红色圆片)现在请你们帮孙悟空想想k法,怎样分仙桃才使沙师弟和八戒都没意见?学生纷纷出谋划策,课堂气氛很是热闹。
二、数学理解生活化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这节课的重点是百分数的意义,我觉的让学生明白百分数的意义重要,但让学生理解百分数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所表示的意义更重要,所以我在课中尽力为突破重难点,将课中大量的时间用在百分数的意义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与联系上,在课堂中我找了许多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应用用课件展示出来如衣服上的标签,酒瓶上的酒精含量,中小学生眼睛的近视率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他们说说他们表示的意义,如衣服含毛量50%表示这件衣服中羊毛的成分占这件衣服总成分的50%,学生都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用比的意义理解,有的用分数的意义理解,有的用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学生各抒已见,这样设计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我们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并用到它。如电影院为了使观众能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到有序数对。农民用几何图形,为了使农场更美观更好管理;工程师使用比例尺,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这件东西;商农使用的四则计算,是为了更简单、准确的计算出该商品价值;制作各类统计表,是为了更好的统计资料,使人一看一目了然;使用百分数,是为了更好的计算出商品打折后的价钱同一类单位换算,是为了方便我们的计算;使用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是为了更方便地为研究和解决问题;看看各种数学知识还不都用在了生活中去了吗?到了这里,相信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了。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数学既不枯燥也容易接受了。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喜欢生活,喜欢数学。
摘要: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小学数学也是如此。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应该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数学问题
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传统的数学观将数学看成一套已完成的严密的数学结论体系,而教师又大都停留在忠实地教“教科书”,这就最终导致数学严重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建构主义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以此为出发点,在设计课程内容r,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让数学走进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的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中笔者力求联系生活进行教学,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种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方法。
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就迈出第一步。”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的作用真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发现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二、在生活中去捕捉素材
教师在数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特别应善于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为让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学生计算粉刷自己所在教室的总面积。
三、利用生活经验,再现生活情景
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一日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鉴于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建构,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四、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
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学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惟有这样,才能将《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
五、用一些鲜活的生活场面展示深奥、难懂的数学语言
一些难理解的数学语言,常常让学生听得有如听天书一般,而教师也往往费尽口舌,口干舌燥的解释、举例。此时,若把这些数学语言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面展示出来,不仅生动真实,而且费时不多,很容易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六、用所学的数学问题去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有用数学”就由此提出。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此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休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电杆支架、自行车等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圆形、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在单元结束或学期结束时,学生对整个单元、整节知识、整册知识掌握得怎样?如何进行综合训练?这历来是教师头痛的问题。大多的方法就是出试卷考学生。而这样学生都感到害怕,久而久之,必然生厌。如果教师在此时联系生活,带学生走进生活,用一些生活中的现象,用学生心中的想象来联系数学知识,进行训练,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使学生感到生活中远处不在的数学有无穷的奥妙,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使学生切实学到终身受用的数学。
所谓学以致用,就是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答中,实现抽象知识内容的具体化、深入化、灵活化.这种教学思路对于初中数学来讲非常适用.虽然初中阶段的知识内容不是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但是突然间变得抽象晦涩的内容摆在数学能力还不甚成熟的初中学生面前,仍然会使学生接受知识出现一些困难.因此,教师需要找到一个巧妙且到位的途径,让学生高效、顺利地完成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就是接下来要讨论的学以致用.
一、运用函数知识,实现学以致用
函数对于初中数学的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知识模块,更是一种通行于各个知识内容中的思维方法.因此,学生对于函数知识的到位掌握,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核心目标.函数知识的理论性很强,这对于知识基础还不甚牢固的初中学生来讲必然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顺利感知并接受函数理论.例如,为了让学生灵活理解并运用函数知识,我在课堂上引入这样一道习题:小船甲从海上的A处出发,向B处匀速航行,且顺流.在航行过程中,突然发现船上一件重要物品不知在什么时候掉到海里了,立刻返航寻找,找到之后继续向点B处行驶.小船乙从B处出发,
向A处匀速航行,逆流.若掉入海里的物品的漂流速度与水的流速相等,且两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也相等,甲、乙距离A处的距离y1、y2(单位:km)和航行时间x(单位:h)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如图1,那么请回答:(1)小船甲和乙的逆流航行速度分别是多少?(2)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3)当重要物品落入海里时,小船甲与A处的距离是多少?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深入地理解了函数图象中的丰富含义.函数知识适用广泛的特点,不仅表现在理论知识上,更体现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多次学以致用的尝试,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原来身边存在着这么多函数的足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函数的方法来分析解答.
二、运用几何知识,实现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很多场景,都可以抽象为平面图形.将身边的实际生活图形化发现,在其中运用课堂中所学的几何知识方法,能轻松解决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这为几何理论知识增加了一个出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为了深化学生对于直角三角形知识的理解,我请学生思考这样一道题:如图2,某城市中有一片直角三角形的空地,现欲将之建造为一个公园.其中,∠ACB是直角,AC的长是80m,BC的长是60m.(1)点E为公园的入口,位于AB上,且与A、B等距,出口设于点C处.入口与出口之间的最短距离是多少?(2)若要沿着CD的方向建出一条小河,点D在AB上,且小河的建造成本为每米10元.为了将建造成本降至最低,应将点D确定在距离点A多远的位置?这样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然地动用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方法,让学生在乐趣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运用方程知识,实现学以致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求出某个数值,却由于没有足够的基础数据而难以直接计算.这就需要运用方程的思想来加以辅助,这也是实现方程知识学以致用的理想途径.例如,我设计这样一道题:若当前居民用电的基本价格是0.4元/千瓦时,当每个月的用电量超过a千瓦时时,超出的部分则按照基本价格的70%计费.(1)小明家某月共缴纳电费30.72元,用电量为84千瓦时,能否据此求出a的值?(2)如果小明家某月的平均电费是0.36元/千瓦时,他家当月应当缴纳的电费总数和总用电量分别是多少?这个问题的解答,自然地要用到方程的知识.这个计算电费的问题情境,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契合.在这个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考崆槎己芨.
总之,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数学知识方法掌握到位之后,便能为实践问题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与指导.同时,学以致用也是对理论学习效果进行检验的过程.以实际问题作为理论知识的反映,能引导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更加全面的认知,从而提高初中数学学习效果.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的衔接,提高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理解数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
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把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比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三、数学情境生活化,体验数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提供这样的思维环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实践解决,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集体的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
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也可让学生在方格纸画出示意图:假设图书馆在学校的正东方向200米处,小红家在学校正北方向500米处,医院在学校的正南方向1000米处,车站在学校的正西方向800米处。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在方格纸上确定适当的单位距离,标出相对位置后,教师再及时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又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我是一位出色的售货员”活动,让他们在逼真的买卖中掌握、消化和应用知识。再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教师采用学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现的方法,把抽象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数学作业生活化,运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适当运用课堂内容的自然延伸,能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测自己和父母的身高,从家到学校的路程;认识了人民币可以用自己零用钱买所需要的东西;学习了统计知识和百分比应用题,可以去统计本校学生人数以及男女生比例;会计算图形面积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的块数等。
再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的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地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
之,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摘 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设计富有情趣、有意义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数学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不结合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的这一理论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对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践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决和应用,进而使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忘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研究教材上提供的生活素材,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
一、课前,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随时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并应用于数学课堂,使学生明白数学不是那么高深莫测、虚无缥缈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例如,华师大版七年级教材的第一章引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就仅仅念一遍这句话,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理解几乎没有,即使有点,也不过是教师强加于他们的。我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不仅搜集了很多生活材料,做成了PPT课件,还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生活中的数学”,要求学生每人至少举5个例子,上课时,分小组展示搜集到的例子,教师再展示PPT课件,最后学生交流、归纳、总结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二、课堂上,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在笛Э翁蒙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有机地相结合,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学问题真正成为学生乐于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课后,学以致用,让生活数学化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这样才会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例如,在学习了几种图形变换以后,恰好我们学校即将搬入新校区,就搞了一个主题为“我是小小设计师”的活动,请学生至少运用所学的几种图形变换中的两种,为我们学校设计一个校
徽,附文字说明,并请学校的美术教师给他们打分评奖,写出评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又如,学习了“瓷砖的镶嵌”后,我就组织了一次让学生在教室里“铺瓷砖”的活动,活动环节:①普及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先在教室的地面上分小组估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用直尺矫正,最后以1米长的线段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让学生准确获得1平方米有多大的信息。②用1平方米的概念去估计本间教室有多少平方米,再去实际测量教师的长宽算出实际面积。③如果用边长为0.8米(俗称800厘米×800厘米)的正方形瓷砖镶嵌(可以裁断),至少需要多少块瓷砖?如果按每平方米的材料费和人工工资共50元计算,铺满这间教室需要多少钱?学生计算完成。④模拟铺瓷砖,几个小组长利用多媒体模拟完成铺瓷砖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对1米究竟有多长的估计偏差太大,那就是数学与生活脱轨造成的,通过这一实际生活的体验,不仅把数学知识扎根在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出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也让学生了解了一些市场经济中的知识,体会到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目的、有计划,然后才付诸行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以后成为社会人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让数学与生活结伴而行,联系生活学数学,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新课改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的空间,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才能使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精彩。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对数学的教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数学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局限于课堂,要实现生活化的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本文主要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着手,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数学运用能力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来源于日常生活,而且最后也将会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因此,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回归数学教学的本质,从学生的平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不仅能够将数学知识进行形象化与生动化,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使数学知识的学习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因此,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日常活动中,不断完善数学化的教学方式,切实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
一、用生活场景进行课程导入
良好的课堂知识导入,是一节课成功地一半,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小学数学的教学,如果学生不能在课堂的开始对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和共鸣,会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听课效果,决定了学生是否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课堂的导入,确保在课堂导入中就能够吸引住小学生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对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有一个熟悉的了解,还要求数学教师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设一个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有一个熟悉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在正式讲解内容时,让小学生自由讨论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虽然小学生都没有系统的学过有关三角形的任何知识,但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因此他们都能说出几个三角形的东西,比如衣架、红领巾、小彩旗等等。这个时候教师在让小学生思考一下这些东西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小学生在进过对比后会发现:每个三角形形状的事物都有三个边和三个角。这时候教师再对三角形的具体知识进行教学,这比教师一上课就直接跟学生说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更能达到数学教学的效果,也更能激起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
二、从生活中挖掘教学内容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相对于其他文科性的学科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习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小学数学面对的学生,知识基础还比较薄弱、思维能力还尚未形成,所以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味地照搬书本,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会大大挫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以数学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然后将数学的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时,考虑到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乘法,为了降低小学生的理解难度,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应用的认识,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用电”着手,教师可以大致的了解一下每个小学生的家庭的用电情况,然后让小学生算一下自己家一个星期大概需要多少电。有的同学可能说他们家每天会用5度电,一个星期就会用到5+5+5+5+5+5+5=35度电,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可不可以用一个更加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可能有的学生会想到这个计算过程其实就是7个5的相加,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顺势提出,可不可以用另外一个运算去代替这些长的加分运算,然后引出“乘法”。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小学生的生活常识,还能让小学生参与知识的推导过程,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 认为数学的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在考试中获得高的分数,而忽视了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个科学的数学教学观念,让小学数学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要鼓励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这才是知识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将那些单纯的数学练习转化成为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场景,这样不仅可以让小学生从枯燥乏味的题海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能达到练习的效果。教师也可以组织小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亲身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比如,可以让小学生走进文具店,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当一回小收营员,在这个过程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数学教师要能够从日常生活实践中寻找与数学学习相P的内容,将抽象的数学逻辑和知识转化为一种更加具体和更加形象的知识状态,从而激发小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愿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他们的数学技能。
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数学本身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这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实践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等分圆周学完了,让学生制作五角星图案;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让学生自己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等等。这样做,学生既理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常让学生去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又比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斜坡辅设水管,从剖面图看到,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
然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着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教材的编排不可能十分系统完整,在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给出,只是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改变驾轻就熟的“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具体地说,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一个人的数学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理论的多少,也不仅在于其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学生性格活泼,既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喜欢学习有生动现实基础及将来从事“四化”建设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才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倡做中学,通过问题学,着重从学生今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能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和关心未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让问题进入课堂,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中对于数学联系并应用实际也给予充分的注意。”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造成一个直接结果是,学生缺乏应用数学能力。可喜的是近几年全国高考和各地中考命题中都注意并加大了应用数学题的力度,(如高考从1993年至今从未间断,到1999年达25分,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把“问题解决”这个当前国内数学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引入高考的新尝试,这对我国中学数学教育适应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另外必须形成应用数学的强烈意识。首先,让教师进行应用数学方面的培训,开展应用数学的研究;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深入实行调查,进行数学建模活动。在高考中出现的实际应用题,都是经过人工改造,抽象概括过的问题,这对数学建模活动有所不同,数学建模中必须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抽象概括,比解应用题更复杂,更富创造性。在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动手动眼,获得丰富第一手材料,布置学生撰写建模小论文,激发他们参与建模热情,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继续深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可大幅度地提高解应用问题能力,培养国家更多的创新人才;再是,新教材中增加应用数学的内容;同时在各级考试中适当增加应用数学题的数量等,切切实实,让大家充分认识数学的巨大威力。
事实上,我们往往会发现在教室里除了自己以外,学生并未学懂数学。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自己研究数学,或者和学生们一起做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并接受每个学生做数学的不同想法;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作出猜想、发现模式、得出结论并证明、推广,等等。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例如教师在讲授勾股定理时,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割、补、拼、凑,学生经过了亲自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勾股定理,熟悉了用面积割补法证明勾股定理的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究的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笛У男巳ぁ
摘 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生动的数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
关键词:数学与生活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生动的数字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今年我教的是一年级数学,书本上有“比大小”这部分,学生知道7大,6小,但如果说7比6大,学生就难以理解,我用生活中人的岁数来比较,问“小明今年6岁,小军今年7岁,那谁比谁大呢?”学生一下子容易理解了。这使我明白,在教学数学中一定要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找一找,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例如:在教学“分类”前,我让家长在星期六带孩子到文具店去观察:①让他们观察文具店里有些什么?②观察这些物品分别是怎样摆的。上课时,学生交头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想把获得信息说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提起来了。
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或贴近生活的素材,修改或补充教材,让学生感到数学中浓浓的生活气息。例如:我在教学“图画应用题”时,先叫第一组7位同学站在讲台的左边,再叫第三组6位同学站在讲台的右边,让学生在这两组同学中获取数据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如果做α耍就领到一朵红花贴在手上并站在讲台的右边,让学生再在这两组同学找数据并编题解答。在这节课中,以找数据,提问题的形式,把知识提练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问题,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渗透了从小关注周围的事物,关注生活的思想教育。
二、演一演,在生活中再现情景
生活本身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老师平时要留心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准备一个闹钟,在星期六那一天,让他们把起床时间、吃饭时间、睡觉时间和一整天的作息时间看钟表记载下来,家长帮忙。到了星期一把自己的记录表带过来。一上课,学生兴趣十足,整堂课上得非常活跃,而且教学效果也很好。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和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形,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的奥秘,并体会到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想一想,在生活中构建模式
布鲁姆曾经说过:“情感是认知的原动力。”积极的投入能大大促进大脑的工作,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我们就应该极力创设出具有“亲和力”的人际情境,以此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在情境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共同的组织活动,参与活动,通过其间更多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心,使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活创新的潜能,点燃智慧的火花。
例如,我在本学期听公开课时,一位六年级数学老师在教学“比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过程:老师首先拿出一堆糖果,面对全班学生问:“这是什么?”学生一见,不由大声的回答:“糖果”。老师:“想吃吗?”学生听了哄堂大笑,“想”几名大胆的学生高声喊着,只怕老师没听见,霎时间,几十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老师,伸长了脖子。
老师:我们班女同学多少人?男同学多少人?一共又有多少人?
学生:女同学20人,男同学30人,一共50人。
老师:那女同学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男同学又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同学与男同学的人数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想了想:女同学占全班人数的2/5,男同学占全班人数的3/5,女同学与男同学的人数相比的比值中2比3。
老师:那我这里有200个糖果,按女同学与男同学的比值2:3分,女同学可分到时多少糖果,男同学又可分到多少糖果?你们赶快想出计算方法,然后我们再把糖果按你们算出来的数量分下去好吗?
就这样,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心甘情愿地“做”起了数学,如此贴近学生的心灵,怎能不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呢?熟悉的生活背景,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还调整了课堂的教学节奏,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使老师的教与学生学达到和谐统一,这哪里像是上数学课,在孩子们眼里,也许更像是一堂游戏课,这哪里有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在孩子们的心里,也许更像是与大哥哥在交流,学生还有什么理由不自主地投入到探究中去呢?
四、做一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运用所学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孕育了创造的灵感。例如:学习了“认识钟表”以后,我让学生再交一次记录自己平常的作息时间,这次要自己完成,然后计算每天吃饭睡觉作业玩耍各用了多少时间,并自我评价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等。这样,不仅把“钟表”的知识运用到时生活中,而且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总之,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联系生活学数学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致力于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摘 要:教师在课堂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来选取学生学习的素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数学和生活得到有效的融合和联结,从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关键词:活用;感受;创设;回归;体验;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尽可能将一些知识、方法的发生过程详尽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必须的数学知识。与《课程标准》相呼应,新的教材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图文并茂,贴近生活。
为达到《标准》所指出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就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来选取学生学习的素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数学和生活得到有效的融合和联结。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下面就谈谈我在着方面的一些作法。
一、活用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室里的事物对学生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可能谁也不会想到它们与数学之间有什么联系。因此一旦被利用起来,对学生的影响就很大了。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各物体数量的练习。这时学生既惊奇又兴奋,一只只小手不断地举起,就连我都没有注意的锁子、拖把他们都正确说出了数量。接着我又让学生结合实际用数说一句话,如:我有5根铅笔等,这时他们不但会说身边的事物,还能联系到校园内、家庭里及社会上的事物。
生活资源处处都有,只要作教师的能做个有心人,那么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甚至某些社会的、自然的现象都将成为数学素材。
二、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让数学回归生活
笛Ю丛从谏活但又高于生活,是生活中的量或规律的高度归纳和概括。因此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就很难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在教学中常常设计一些具体的情景,让所教知识回到原有的情景中。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序第几时,我让学生现场进行排队,并说出自己及同学各在第几位。在教学《前、后、左、右》时,我又组织学生上了一堂数学体育课。由于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第几、前与后、左与右的相对,并能很好地识别一物体所处位置。
三、为学生提供观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材料,让学生在实际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进而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升学生探究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在前几节课学生已弄清人民币面值及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的基础上,我安排了小小购物员的活动课。课前我和几位数学老师一齐把活动室布置成小超市的样子,并分类摆上准备好的诸如玩具、饮料、文具等商品。上课时我选了几位学生做售货员,让剩下的学生做文明小顾客排队购物。在“顾客”与“售货员”的付钱与找钱的过程中,学生很好地认识了人民币,初步学会了付钱、找钱,并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统计》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统计这一抽象概念,我让学生在课前分组调查本班参加各类兴趣小组的人数,及本年级各班的人数和男女生人数;为了更好地应用统计知识,我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设计了一项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统计知识帮水果店阿姨解决进货难的问题。这一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拿水果、数水果及调查其他各组水果数目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很好地理解和运用了统计知识,还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四、创设问题情景,沟通现实与数学学习
目前问题情景已成为沟通现实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信息,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07页《用数学》时,我将教材中的图片略做改动并制作成课件。通过多媒体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真实的、富有童趣的动画问题情景(如松鼠搬松果),并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画面大胆提出问题并解答之。
再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打麦场上一位老农笑嘻嘻地看着眼前一大堆近似圆锥的小麦堆说:不知产量怎样?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算?需要哪些量?通过这个实际生活问题的解答沟通了现实与数学学习,也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应用。
五、在巩固练习中应用数学
数学课上进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那些单纯的、机械的练习只能是简单的知识再现或重复,起不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作用,也就无法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很好地应用,能体现出其“有价值性”,我在教学中常搜集或根据实际编写一些练习题,以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并培养其用数学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把一个长94.2厘米,宽31.4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卷成一个圆桶,这个圆桶的底面周长是( )厘米,高( )厘米。这道题的解答既是对圆柱的有关知识的巩固复习,也是对圆柱知识的应用。
再如在复习长度单位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改错题:早晨,我从2分米的床上爬起来,走出6分米的房间,来到卫生间拿起1厘米的牙刷,挤出1.5米长的牙膏。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用5厘米长的毛巾洗脸,然后吃了一根3米长的油条,就和身高140米的哥哥一起坐车去12米外的A城。学生完成了这道令人发笑的改错题,也就是对长度单位进行了一次应用,其应用意识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增强。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做教师的肯做个有心人:认真观察,潜心挖掘、研究,就一定能找到每个知识点的原形,让这些知识赋予生命力,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从而乐于学数学、用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真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也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开展活动,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的角色。这符合一年级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特征。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学生熟悉的“过马路”这个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活动创设:由小朋友熟悉的《健康操》进行引入,随着音乐的响起,小朋友们纷纷离开座位,跳起了健康操,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
在学生的兴趣高涨,气氛达到高潮时,我出示主题图,说:“看,街上到了。街上人来车往,热闹极了。你了解哪些交通规则?你能说说吗?”学生经过讨论,说:“过马路时,要注意来往车辆、走横道线、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等的交通规则。接着,我问:“小巧过马路,先看哪一边?”“为什么要先看左,再看右?”“她向左看,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又看到了什么?”等学生回答后接着问:“小亚也要过马路,她是怎么走的?”让学生相互说说。当学生说得正起劲时,我故皱眉说到:“同样一辆摩托车,小巧和小亚一个说在左,一个却说在右,这是为什么?”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后请两个小朋友戴上小亚和小巧的头饰,在教室里画的横道线上进行角色扮演过马路,搞清为什么过马路要先看左,再看右?如果不注意的话,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得出小巧和小亚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所以两人的左右也不同的结论。接着我说:“小胖和小丁丁也要过马路,他们是怎样过马路的呢?请你去找好好朋友轻轻地说一说。”学生纷纷离开位置,找到好朋友说一说,演一演,得出:“过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的生活常识。
接着出示可爱的小丸子和名侦探柯南,这是小朋友都熟悉的动画人物,让他们进行争论来进一步巩固相对位置关系。课中我注重对学生人际关系、语言言语、身体运动和数学逻辑等多种智能的培养,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
我认为:安排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掌握了书本上“左”与“右”的知识,还掌握了生活中过马路要注意交通安全的生活常识,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解决了生活中问题,又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二、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教高年级学生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在人身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等,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购补袜子,是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自己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能估计罪犯人身高等,实际上是利用人体的比来组成一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探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样通过“人体有趣的比”生活现象,引出“比例”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高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高段数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每两人一组,演示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几分钟后各组交流表演情况。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实际演练,这样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四、挖掘F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悉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五、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故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知识后,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弄虚作假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求几何形体的表面和体积以后,我让学生通过生活中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家庭里的水桶、木桶、冰箱、电饭锅等有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以后,让学生算出平均年龄、平均身高、某单元考试平均成绩等;在教学元、角、分以后,我组织学生开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购一些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或体育器材的金额,并分组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了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教学,把生活经验教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控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构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从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是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运用生活知识,体验数学“事实”;回归“生活实践”,解决生活问题三大方面阐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从而打开数学与生活的通道,让学生勤于思考、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并感受数学的魅力,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效果.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数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构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引出数学问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听过的易忘记,看过的能记住,做过的能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为学习数学知识收集材料,提供信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我用模拟乘坐公共汽车上、下车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当乘客,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接着让学生讨论该怎样列式计算,从而引出加减混合运算式题,让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这样的情境表演生动真实,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也焕发了活力.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成为学习主人,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得到了培养.
二、运用生活知识,体验数学“事实”
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学中,结合学生周围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易懂.例如教学“面积单位”一课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如纽扣、指甲、门牙接近1平方厘米,手掌、树叶接近1平方分米等等,通过这样的举例,可以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等的真正意义.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还请同学们回家去做小修理工,利用三角形的特性来修理家具.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反应都很积极,达到了让数学变成可以看得见的“事实”.
三、回归“生活实践”,学会解决问题
要想把数学内容真正成为学生趣之所在,志之所往,就必须把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因为应用教学才是学好数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把学会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把“元、角、分”的学习内容改为“购物活动”,不仅加强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而且加强了与加减法知识的沟通,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后,很多学生对在什么情况下是求周长、什么情况下是求面积经常弄不明白,为加深对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我让学生通过讨论、用生活实例得出“某篮球滚动一圈的距离”,“建造围墙用铁丝的长度”等,都是求周长.而求“书本封面的大小,窗户玻璃和操场、教室的大小”等,是求面积.这样同学们的认识就更透彻了.再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一张自纸,请他们用手中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或直尺量出这张白纸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分米.测量的时候想一想怎样量最方便,小组间互相讨论,接着自己去量出结果.学生学会了本领,就想用,这也是孩子们的天性.比如教“长方形面积计算”后,我设计了这道题;我们班的教室长8米,宽5米,要粉刷四周墙壁,除去门窗和黑板20平方米,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用涂料0.25千克.需要涂料多少千克?准备30千克的涂料够用吗?为什么?又如:学生认识了“时、分,秒”之后.我布置学生回家记录几时吃饭、看电视、睡觉、早上几点起床等,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觉得很有价值,兴趣很浓.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打开数学与生活的通道,学生才会勤于思考、主动学习、乐于探究,从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效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呢?
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力戒“照本宣科”、“舍近求远”
有些教师在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时,呆板使用书本,不敢灵活处理教材,使很多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于接受。总是常常考虑教师教的方便,认为书上现成的生活情境图就是最好的,为什么不用,省得教师去想、去画、去说。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只考虑生活,而没有考虑到学生最贴近的生活。明明有条件联系自己身边的事,结果农村课堂联系的却是城市生活,远在天边的生活,这自然是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因为,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全国各地的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有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将书上的范例改一改,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生活化。比如,三年级口算乘法的主题图、过山车等活动和游乐项目价格表。编者把它编进教材,目的就是要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际生活情境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这是一幅非常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图,对大多数城市的小学生来说都有去公园玩的经历,他们对公园的环境比较熟悉。所以,出示这个情境图,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大多数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不熟悉,那你就没有必要利用书上的情境图了。你可以给它改成商店里的物品和价格,改成水果店里的产品及价格。所以,我们教师就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要“照本宣科”、“舍近求远”。要寻找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戒“无的放矢”
有些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中,只重视生活现象,不重视数学问题。以生活情景引入课题,并没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脱离了问题情境的教学,就相当于没有目标的离弦之箭――无的放矢。
如,有这样一个案例:《圆的面积》一节,教师先出示一幅漂亮的画,绿油油的草地上有一个树桩,树桩上栓着一头牛正在吃草。师问:“如果要求这头牛最多能吃多少草,需要求什么?”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需要求圆的面积,就此引出课题,这些做得都很好,可是这位教师接下来引导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后,就利用书中的习题加以练习,像这样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题后,就丢在一边不管了,他虽然摆出了生活现象,却忽视了数学问题化;只重视生活现象,不重视问题解决;只注重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却没有回归于生活。像这样的案例,在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学会运用公式之后,一定要回到课始的情境问题上来,让学生考虑要求牛最多能吃多少面积的草需要什么条件,怎样来解决?把这幅画抽象成求圆的面积这一数学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索活动,动手量出所需要的数据,计算,最后将问题解决。
三、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力戒“表面化”
有些课堂教学虽然看起来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但还是比较表面化的。如,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节,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角”后,教师提出:“举些我们身边有角的例子”。学生举了:“门上有角”、“黑板上有角”、“国旗上有角”等等,有些教师认为学生能说出生活中的角就达到了目的。像这样的例子,虽然能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但学生说出的各种角,却不能很好地揭示数学本质,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很不利。因此,当学生举出了上面的例子时,教师更应当引导学生体会:“角确切地在哪里”,如让学生动手指一指门上的角、窗子上的角、国旗上的角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学生不但明确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一特征,达成了教学目标,而且也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除了强调和生活实际联系,同时也应当要揭示数学的本质,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