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9 03:32:23
导语:在贸易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按照要求,课程的教学模式应契合课程的特点,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授课内容的价值。但是,现有的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教学,基本是在教室内完成,其模式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记识或加以基本的理解为主要内容。传统的模式重视实务中的理论和规则而轻实践,强调每门课各自的知识点而忽略课程间的联系,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和案例教学,造成学生感觉专业概念太过于抽象而出现理解困难的问题。实际上,这种问题已在学生的专业资格考试与课程考试中反映出来。其次,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一方面造成知识点零散而不能融会贯通,出现知识点靠机械记忆而不能持久掌握的问题;另一方面,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低下。他们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很难清晰地把握对外贸易业务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关键之处,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能力,普遍不能适应广大出口导向型企业用工的需要,从而国贸专业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劣势日益突出。鉴于此,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需要改革传统的依赖教师讲解的单向传递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注重适应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教学模式的设立内容
教学模式的设立应依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体现素质教育、专业性、务实性和开放性等原则;此外,它还应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实际要求以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特色。
1.启发式互动模式。
该模式主要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有其规范的理论教学内容。在这部分,理论教学中应改变教师单向讲授的现象,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针对讲授内容,提出深层次的、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辩论,踊跃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性思维,之后,教师再进行评讲。这种启发式互动模式改善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改善了理论教学的枯燥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其对知识的把握。
2.案例分析或习题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指投入专门的学时用于案例讨论或习题练习,主要用于辅助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为专业学习提供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而案例讨论或习题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国际贸易惯例》课程中关于承运人责任及免责问题可以通过案例讨论方式加深学生对惯例条款的理解和应用;《国际结算》课程安排习题课,让学生练习根据信用证内容来缮制票据和结算单据等。另外,教学案例还可以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体现实务类课程服务区域经济的特点。
3.专题陈述模式。
该模式,指教师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问题形成专题,通过学生课下准备,继而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陈述与讲解的方式,表达学生对讨论专题的观点。该模式目前在研究生教育中被广泛应用,但本科教学很少涉及。该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本身的把握,而且有助于对学生查找文献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
4.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该模式主要应用在实践环节,属于动态参与性的教学模式,具体分为两类方式。一是在校内配有计算机及模拟软件条件的模拟实验室进行,例如外贸流程模拟练习基地、国际贸易结算模拟练习基地、模拟交易中心或模拟实验室等,通过模拟实务流程,让学生能够在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中切身体会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使其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进出易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学中,模拟软件的使用率以及与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是决定该模式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另一种实习实训教学,则是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改变以往合作单位被动接受学生实践实习的局面。学校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不仅有助于解决课堂教学“纸上谈兵”的弊端,增加了学生的工作经验,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与反馈,对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特色有针对性调整,有利于就业率的提高。
5.以赛促学、以考促学模式。
该模式指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竞赛,鼓励学生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并根据竞赛规格与参赛成绩或是考取资格证书的难易含量冲抵学分的教学模式。例如,学生参加教育部与纺织总会举办的“外贸跟单员”大赛,取得一等奖可以折算为1学分,学生考取跟单信用证专家资格考试证书可以折算为2学分等。由于相关大赛或是资格证书的考取必须以对应课程的学习为基础,所以通过该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成绩,而且可以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
三、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构建
1.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是一个体系,除了教学模式本身的内容外,还应有后续评价环节,从而使课程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实现动态优化。学校基于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形成对各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其中,启发式互动模式、案例分析或习题教学模式、专题陈述模式、实习实训教学模式,以及以赛促学、以考促学的模式分别命名为模式1至模式5;一级评价指标(准则层)包括学习兴趣度因素、学习主体性因素、实践能力因素、教学效果因素以及就业能力因素;进而,将各项一级准则细化得到二级评价指标(指标层),并给出影响作用选项,用以反映不同教学模式对提高各二级指标的作用。
2.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应用。
本文所设立的教学模式以2~3个学年为一个执行周期,一个周期后将评价指标设计为一份调研问卷,以每门课程为调研单位,根据指标内容不同,将问卷分为“教师填写”与“学生填写”两部分,分别由开设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教师与学生根据要求分项做出评判,据此统计出不同教学模式在不同课程中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模式对二级指标“课后答疑率”“、末考成绩优良率”“、降低不及格率”“、考研通过率”的影响作用由教师完成,其余由学生完成。在此基础上,课程组统计调研结果,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统计结果中实现率低的二级指标的原因,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模式。当然,由于受益学生是流动的群体,为了实现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教学模式契合受益学生的实际特点,其评价指标也是一个动态化体系,学校应在每个执行周期后根据受益学生的调研结果查找原因,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与学生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当地经济工作发展需要相适应,实现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另外,由于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评价体系涉及到本科教学的诸多方面和环节,因此,相关教学安排应配合进行调整。例如,本科培养计划和执行计划应相应修订,并体现在教学大纲中,增加新增教学模式的学时,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时间教学的学时、学分冲抵的认定及具体执行措施等,从而保证合理模式的正常运行。
作者:魏冉 单位:中原工学院
[摘要]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开发,实行“以岗为纲”,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即: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与开发;实践性教学模块。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1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1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1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4.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走出去就是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实习期间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为社会、企业服务,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请进来,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企业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外贸发展的状况、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市场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应直接聘请外贸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社会同步发展,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创造必要的条件。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经济贸易类本科专业学生实践实习教学创新问题,强调改革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培育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深化人才培养合作、优化课堂教学体系与实践实习基地管理体系对于提升实践实习教学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实践;实习;教学;创新
实践实习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弥补校内理论教学的局限性,也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实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近年来,本科学生实践实习教学环节日益受到国家相关部门以及高校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建立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新机制。校外实践实习教学已经成为经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学生大规模实践实习教学的需要,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和目标,必须尽快改革与创新。
一、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改革先行
较多学校的经济贸易类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局限性:一是过度重视理论课教学,实践实习课程普遍被忽视。以我校投资学专业2010版教学计划为例,课内理论教学(含毕业论文)学分高达152.5,占最低毕业学分的83.6%;实验实习实训类课程学分为30,仅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4%。二是实习实践课程分散在多个不同的教学学期,每个学期的实践实习实践较短,如我校经济贸易类本科专业学生的各类实践实习一般分散在4个不同的学期,每次实践实习时间一般为2~4周。这种状况导致单次实践实习时间过短,难以开展实质意义的实践实习活动,一方面企事业单位难以安排短促的学生实践实习项目,另一方面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预期的实践实习任务,同时也不利于做好实践实习管理工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改革必须先行,培养方案应该把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同时在教学计划编制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我校新版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修改充分体现这一思路,如各专业普遍采用“3+1”培养模式或“3+0.5+0.5”培养模式。其中“3+1”培养模式是指将原有4年的本科理论教学改在3年内完成,第4学年在“校内实验场地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以适度集中和分散的形式进行实践知识学习。根据我校经济贸易类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总学分不增加的情况下,减少理论课时数,对理论课程做进一步有机整合,形成内部逻辑结构严密的主干课程群,实现课程体系设计的模块化。增加实习实训(实验)教学的课时比例,同时考虑本专业实践(实验)教学体系的合理性,实习实训课程设置与相关理论教学相结合,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在一些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课程,充分利用教学软件,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培育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
在实践实习指导工作方面,传统方式主要是高校任课教师负责制,即学校相关专业老师根据学校有关规定接受学校统一分配的学生实践实习指导工作任务。这种方式的优点与缺点都十分突出。主要优点是简单易行、监管成本低,因为任课老师对学生比较了解,监管方式比较成熟。主要缺点是多数专业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经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学历较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相关行业从业经验,导致学生实践实习监管的信息不对称甚至失效。我们认为,建立“双师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双师制”是指在实践实习课程教学安排上实行“校内教师+校外导师”制度。在具体做法上,我校经济贸易类各专业教研室选派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教师担当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对实践期间的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同时对学生实践的理论知识进行跟踪辅导,及时为学生提供理论咨询和智力支持。而实践教学单位也为学生实践配备“师傅式”的业务导师,代表企业对实习生进行常规管理,并严格按照实践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进行业务指导,并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考评。“双师制”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也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应用技能。
三、与课堂教学改革紧密结合
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与课程体系设计的明显缺陷有两个。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绝对权威与唯一主角,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其次,理论课教学与实践实习课堂脱节,课堂教学内容难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实践实习项目与课堂教学内容关联度低。这种状况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发挥,课堂教学与实践实习都难以取得良好效果。我们认为,高校课堂教学与课程体系设计必须尽快改革,尤其要尽快改革以教师为绝对中心的“满堂灌”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我校经济贸易类本科专业在这方面进行了较多尝试,如通过引入PBL教学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实习也能够有机结合起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将学习与实际问题或实际问题的解决挂钩,注重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求学生在PBL课程中所选择的研讨性问题应该与接下来的实践实习项目一致,如假如学生计划选择商业银行业务作为实践实习项目,那么学生在相关PBL课程中也应该选择相关问题作为课程研讨问题。这种尝试不仅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有助于不同类型课程的相互融合。
四、优化管理体系
较多高校将指导学生实践实习单纯作为学校专业老师的工作任务进行分配,导致学生实践实习管理体系的“单面”特性,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一般只能被动地接受实践实习学生,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实践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导致实践实习管理的低效率,甚至管理缺失。鉴于此,我们认为建立学校专业院系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联合共管体系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在学校方面,由相关学院院长牵头,成立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管理小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监督整个实践实习的运作;管理小组负责从实习动员、报名、组织、实习实施、学生管理和实践考核等实践阶段全方位地管理与指导工作,就实践实习基地的运作模式、实习组织、实习管理、学生管理和实践考核等各个方面建立严格的制度规范。并以教学系(所)为主体,联合实践实习基地,编制相关本科专业的实践实习目标和计划,安排学生分配以及其他实践实习基地的运作工作。作为实践实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负责组织实践基地的具体规划和建设工作,以及学生具体实践实习工作的分配与协调,同时重点负责实践实习工作的安全问题以及工作评价问题。
五、深化人才培养合作
一般而言,实践实习依托企业事业单位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实践实习机会,也拥有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专业人士,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外部资源。在做好实践实习依托单位的学生实践实习工作以外,我校经济贸易类专业教学单位还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依托单位进行深度合作。主要做法有:聘请实践实习依托单位专业人士担任校外专业顾问和兼职辅导老师以及兼职硕士导师,为实践实习教学以及专业教学的开展提供指导建议,为学生开设相关讲座,合作指导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邀请实践实习依托单位专业人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重点对人才培养方案是否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提出建议,对实践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提出建设性建议;实践实习依托单位专业人士组成基地实践讲师团队,定期举办相关专业讲座等,效果十分明显。
六、结束语
校外实践实习教学是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实习中体会理论知识用途,为学生进入社会架起学习桥梁。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优势与企业进行合作,创新实践实习教学管理体制,培养高水平实践实习指导教师,优化课程体系,确保实践实习基地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唐更华 聂小东 段飞 黄荣斌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
现代金融理论引用博弈论分析风险的不确定性并认为,金融风险的主要成因是经济主体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一般分为两种情形:一是交易双方中拥有不真实信息的一方会倾向于做出错误的选择;二是交易双方(或任一方)在得知其决策或行为即使引起损失,也不必完全承担责任(或可能还会得到某种补偿)的信息后,将倾向于做出风险较大决策,博取可能更大的收益因而引发道德风险。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就具有典型的信息非对称性。
一、国家风险
(一)国家风险及其类型
国家风险也称政治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国家主权行为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债权债务的清偿和支付,当贸易对象国出现政局不稳、战争、混乱、外汇管制及制裁等因素,都可能使国际贸易合同难以履行,从而使融资主体蒙受风险,这种风险是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融资主体面临的首要风险,它对融资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家风险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战争、国内动乱风险。它会阻止贸易伙伴接受货物或付款。
2.转移风险。指进口国政府政策或法规禁止或限制资金转移所构成的风险。
3.其它主权风险。这种风险包括:进口国可能采取措施,取消原先发放的进口许可证等,禁止付款或阻止交易的进行;由于一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导致交易停止;由于一国遭受国际收支困难而拖欠债务或申请免除债务等。
(二)国家风险的评估
国家风险评估指对某一特定国家的政治、经济前景进行分析,以确定在该国投资的预期风险和收益,以及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它是否愿意并能够偿还国家和私人未清的债务。对国际贸易融资中的贷款方来说,他在借款国的债权是否能实现主要在于该国的偿债能力,而国际收支状况是衡量一国债务偿还能力的关键。国际收支主要受一国的经济结构、外部经济因素、流动性因素以及国内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以有效的国家风险的评估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1.经济结构。一国的经济结构极大地影响其市场、经济效益以及外债偿还能力。对于经济结构的分析应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看。供给方面主要包括:劳动增长率、就业率、失业率、移民和劳动力分布趋势、储蓄和投资趋势、劳动生产率、自然资源可得性、资本存量和实际资本内流量等内容。需求主要包括消费支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其它常规的经济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政策,因为政策的改变会导致上述一系列因素发生变化。
2.汇率、商品价格因素。汇率和商品价格会对资本流动和贸易收支产生影响。因此对它的分析应包括:国内基础货币量、货币供应量、国内信贷净额、国内物价指数、外国官方资产净额和外债净额等。此外,汇率和商品价格还可通过对消费、储蓄、资本构成、收入分配、预期等实质部门的影响对国际收支产生作用。
3.外部经济因素。一国的创汇能力对外债偿还非常重要,因此对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和外部融资的外部因素要特别重视。在进出口方面,主要考察长期趋势和短期不稳定性。具体包括以下指标:出口增长率、出口多样化(出口市场和产品的多样化),进口增长率、进口多样化(进口供给来源和产品多样化),进口压缩系数(必需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比重越大,则发生偿债困难时所能压缩的进口量越小)。在资本流动方面,主要考察外国直接投资净额、借款能力、获取国外赠款和优惠贷款的规模与种类。
4.流动性因素。流动性因素是指影响一国未来的国际储备地位和未来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能力的因素。在国家风险评估中,可以通过一些比率指标对流动性因素加以分析,如,总债务额与出口额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长期公债量与出口额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外国资本流入额与债务支付额的比率、出口及资本流入额和收益三者总额与经常账户余额的比率等。
二、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指利率变化时给以外币计值的资产和负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滞胀和不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以及金融创新浪潮促成了全球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利率限制,让金融价格重新发挥其市场调节作用。利率作为借贷资本的价格对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变动非常敏感,其自由波动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国际借贷市场上的利率风险加剧。事实表明,对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水平的相对变动给债务的利息成本带来的可能性变化。具体有两种情况:
(一)在借款是固定利率计息的情况下,如果借款所用货币的市场利率水平在借贷期内下降,而债务人仍需要按照原定较高的利率水平支付利息,则债务人的实际利息支付就相对提高了,也就是说借款人的借款成本相对增加了。反之,如果在借贷期内市场利率相对于借款利率上升了,债务人的借款成本会相对下降,从而获得相应受益。
(二)如果借贷采用的是浮动利率计息,债务人支付的利息水平随着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而不断波动,如果此时市场利率水平提高,直接结果就是借款利息额的增加,债务人的借款成本提高。相反,如果市场利率水平下降借款的成本就会相应下降。也就是说,无论是固定利率还是浮动利率借贷,债务方都存在一定风险,所以适时对利率风险进行控制十分重要。影响利率波动的主要因素:
1.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的限制。
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通常把社会平均利润水平作为决定利率的最高标准。当一国社会平均利润水平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则利率水平在一个长时期也相应地呈提高的趋势。
2.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利率的变化有直接影响。当社会物价水平上涨,导致货币贬值,其结果是实际利率水平下降。实际利率水平下降又必然会需要增加货币投放和信贷供应,促使形成进一步的通货膨胀。这种不断的互相影响形成了利率的波动和风险。一些国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里,采取强制调整利率的紧缩措施,也会导致利率波动和利率风险。
作者:薛琛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完善,许多企业参与市场经营活动,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额跃升全球首位,但完全依靠自身经营跻身全球前列的企业却寥寥无几,许多不同时期名噪一时的“明星企业”大多如过眼烟云、昙花一现。在人们为这些企业过早夭折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又引起深深的思考,为什么中国企业的经营屡屡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企业家素养”缺失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一个企业经营的好坏,能否长久,企业的掌舵人,以及由他带领的团队至关重要,这些企业家的素养成为影响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家素养由哪些因素构成是人们一直关注的话题,而企业家素养的培养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素养”本身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人们日积月累、逐渐养成。地方本科院校贸易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毕业后会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成为未来企业家的后备军,从本科教育阶段就重视企业家素养的培养,并将其渗透在本科教育的各个环节,一定会为我国打造一批真正的企业家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企业家素养的构成
企业家素养由哪些内容构成,见仁见智,许多人有不同的主张,但究其根本无外乎下列几个方面:
1.人文情怀。
营利是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财富积累多少是企业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但是如果把赚钱作为从事经营活动的唯一目的,甚至为此不择手段,就会误入歧途,最终导致失败,许多倒闭的企业都可以看到这方面的影子。一个成功的、有所作为的企业家首先是一个充满人文情怀、品德高尚的人,在目前我国理想、信念出现混沌、缺失的情况下,对企业家人文情怀的关注尤为重要。一个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遵从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充满对人、对生命的敬畏,充满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充满奉献、慈爱精神,坚持道德底线、法律底线的约束,只有这样,才不会埋头只顾眼前利益,忘记对企业终极目标的追求,企业才能长久、才能强大。
2.敬业精神。
执着、敬业、守责、诚信应成为企业家从事经营活动行为的准则。执着是企业家的本色,为了心中的理想和目标,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敬业是企业家的动力,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守责于企业家则是忠于职责,尽职尽责,不推诿、不懈怠。诚信应成为企业家的基石,也应成为立身之本,成为绝不妥协的原则,没有诚信的商业社会,将会充满极大的道德风险。
3.合作意识。
一个人可以做成事情,但一个人很难做成大事情,在社会分工、专业分工充分细化的今天更是如此。成大事者一定是团队协作、通力配合的结果。合作是企业家素养的精华。合作精神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潜意识,需要逐步养成,很难想象一个平时与之相处都很困难的人,在企业经营中能与人合作共赢。合作应包含两部分内容,既包括团队内部的合作,也包括与交易对方的合作。在团队内部,表面上看是企业家一个人在表演,其实在决策阶段,在执行过程中都是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企业家应具备非常强的“结网”能力,善于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潜能。在交易双方之间,共赢才是取胜之道。把对方挤进墙角,甚至打垮,你的利益又从何而来?把对方当做合作伙伴,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才能实现共赢。为对方就是为自己。
4.广博知识。
有多高的眼界,就有多大的成就,当你知道有十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你就可以从十种方法中选择;当你只知道有三种方法时,你解决问题的决策就会受限。胸中有雄兵百万,战场上就能运筹帷幄。专业知识的深邃、综合知识的广博应成为企业家追求的目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经意间的学习、积累,就可能使你在解决问题、进行决策时另辟蹊径、豁然开朗。
二、本科教学中对企业家素养的渗透式培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企业家素养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应循序渐进,逐渐渗透,应体现在本科教学的所有课程中,体现在各门课程的所有环节中。
1.课程内涵与渗透式培养之关系。
每门课程都有其教育目标和目的,这些目标和目的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之外,还应包括对各种素养的培养,这些素养中许多与上述分析的企业家素养相一致、相吻合,在教学过程中,介绍课程目标时应有意识地将之与企业家素养的培养相联系。在教师心中应将企业家素养的培养作为课程培养目标之一,并介绍给学生。
2.知识点与渗透式培养之关系。
每门课程都有其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有些与企业家素养是相通的,在讲授这些知识点时,除了注意知识点在本课程体系中的应用之外,还应将这些知识点与企业家素养的培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
3.情景案例与渗透式培养之关系。
现实中会出现许多与讲授课程相关的案例,案例分析、案例教学已成为本科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进行案例分析的时候,从案例选择到案例评介、得失分析各个环节,除了从本课程的角度进行分析外,还应从企业家素养的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企业家素养形成的认识,激发学生形成该素质的积极性。
4.作业练习与渗透式培养之关系。
在安排作业、开展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渗透对企业家素养的培养,比如通过对作业细节的要求,培养学生尽责意识,通过分组、角色分工合作培养合作意识,通过作业的收缴、练习方式的严格要求锻炼学生守则意识。
5.热点焦点事件与渗透式培养之关系。
高等学校是象牙塔,但它绝不是与外界隔绝的象牙塔,在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社会热点、焦点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影响到校园。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这些热点、焦点,用课程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也应从企业家素养的角度对相应的热点、焦点从更深层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意识。
作者:于志军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前言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提升。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我国资本账户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资本和金融额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我国贸易额度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波动的敏感程度也逐渐上升。1997年亚洲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使我国货币政策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日益严重。针对于这种情况,东南亚等国逐渐突出货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货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是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进一步加强的重要体现,是当下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的一种发展趋势。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协动性问题,是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和货币合作关系的重要依据,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分析指标,对于分析我国与东盟贸易合作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一、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模型框架
关于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模型框架的研究,本文主要涉及了经济环境、模型框架两方面内容。
(一)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模型框架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A和B两个国家为例。其中,A、B国家的经济主体主要为家庭、企业、零售商。这三个主要经济要素当中,家庭的收入主要是劳动所得;企业的收入主要是产生的经济效益;零售商的经济环境设置,以BGG模型为例,赚取商品销售的差价,获取经济效益。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假设A、B两个国家的经济环境处于完全对称的情况,并且政府在财政预算过程中,处于约束平衡状态,可以进行货币支付转移。
(二)模型框架构建
基于“经济环境”下的经济周期协动性模型框架构建,需要从居民、企业、零售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居民在经济环境中出于基础性地位,假设A国的消费商品主要为A国自身生产的产品,那么B过商品对A国的影响性较小,B国商品的替代弹性将较小。基于假设的前提,A国和B国是自由贸易模式,B国对A国的经济影响将会较小,那么反过来,B国若是在A国的消费额度较大,A国将会对B国的经济周期协动性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在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较大,在进行国外商品进出口贸易时,将主要考虑到技术进步率问题。在A国当中,若是国内生产函数较大,A国对B国的进口商品量较大,B国商品的价格以及产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A国的生产。反之,则B国对A国的影响较小,双方的经济协动性较低。若是生产函数为大于等于零,A国对于B国产品的替代弹性较高;若是生产函数小于零,则说明二者之间的替代弹性较低;若是生产函数为零时,说明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替代关系。零售商在经济环境下,关于经济周期协动性模型的构建,将以BGG模型设定为主。零售商的销售利润主要以获取产品的价格成本为主,价格成本较低,所获得利润空间较大,反之,利润空间将逐渐变小。利润空间较大的情况下,双方之间的协动性较大,反之,则较小。
二、贸易品类别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
本文关于贸易品类对经济周期协动性影响的研究,截取的时间点为2012——2014年两年的数据。就以中日双边贸易类别来看,涉及的主要行业有有机化学品、钢铁、特种工业专用机械、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陆路车辆、服装及衣着附件、摄影器材及光学物品、钟表等,其中,双边贸易过程中,比重较大的行业是钢铁、有机化学品以及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钢铁、有机化学品以及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的贸易比重分别在99.95%、33.82%、79.53%。通过这个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这三种行业在两国间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关系的影响较大。其次,在摄影器材及光学物品、钟表、特种工业机械贸易方面,占据两国贸易出口的比重也较大,上述三种行业的贸易水平对中日两国间的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关系也有着较大的影响。除了中日贸易之外,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以泰国为例,时间点依旧为2012——2014年两年的数据。这两年期间内,两国双边贸易类型主要为钢铁、有色金属、服装、水果、专业科技控制用仪器及设备。其中,我国对泰国贸易中,比重较大的行业主要有钢铁、有色金属、专业科技控制用仪器及设备,而泰国对我国出口的行业主要以水果为主。这种贸易形势下,我国与泰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过程中,经济周期协动性较大,商品出口对于提升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中国与东南亚等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过程中,双边贸易强度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贸易强度大小,与双方之间国内需求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国内需求促使双方贸易强度变化,当产业内贸易强度较小时,经济周期协动性会与双边贸易强度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而产业内贸易强度增大时,二者之间会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以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周期协动性影响来看,我国对摄影器材、钟表、钢铁、有机化学品的需求较大,更多的会选择进口日本先进的工业设备,这样一来,双方之间的贸易水平将会得到提升。因此,内需对于经济周期协动性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作者:张晓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摘要:随着国际服务贸易比重增加和跨境电商的兴起,市场上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以淮南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在中英合作教学的办学模式下,该校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该校结合本校专业实际,充分利用伍斯特大学和本校的师资力量,对部分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并增设国际服务贸易类课程、跨境电商课程以及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兴趣选修职业技术性课程和小语种课程,以达到既提高学生专业深度,又扩大学生知识广度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国际贸易;课程建设;跨境电商;规划
1课程建设规划背景
淮南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普通本科专业于2004年通过省教育厅评审,获教育部备案并于当年开始招生,2010年成功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实行中英合作教学模式,学制为4年,采用“3+1”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由淮南师范学院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互相认可所学课程学分。前三年在淮南师范学院学习,由伍斯特大学派遣专业教师向本专业学生提供600学时/年的英语课程教学以及1/3以上的专业课程课时教学,第四年根据学生意愿可以选择继续在本校学习,成绩合格可获得淮南师范学院颁发的毕业证及学位证书;或留学伍斯特大学继续学习,成绩合格后将获得我校与伍斯特大学各自颁发的毕业及学位证书。该专业目前在校生近360人。
2国际贸易类课程建设规划依据
2.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进出口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在外资企业、涉外经济部门、政府机构等从事实际外贸业务、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2人才培养规格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外贸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准确把握现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特点,熟悉、掌握外贸通用规则、国际贸易惯例以及本国针对对外贸易制定的方针大政,掌握中国主要进出口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
2.3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导向的转变
2.3.1国际贸易人才需求逐渐向服务贸易倾斜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形式呈出了新特点,传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断降低,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并在我国对外贸易领域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整体规模来看,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始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应的人才需求逐年增加。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以传统运输业和旅游业为主,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服务业的巨额逆差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低下、缺乏高素质的服务贸易人才密切相关。因此,当前形势下,尽管我国市场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形式不是十分乐观,但对于高素质的国际服务贸易人才却供不应求,尤其是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跨境电商类等人才需求旺盛。2.3.2跨境电子商务技能成为人才市场的新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5.4亿万元,同比增长58.6%,其中跨境电商出口规模达4.49万亿美元,跨境电商进口规模达9072亿元。国内传统企业纷纷布局出口跨境电商市场,如:跨境通(原百圆裤业)2015年斥巨资收购环球易购、前海帕拓逊、广州百伦、通拓科技出口跨境电商公司股权,持续加强板块布局;卓尔集团于2016年3月宣布收购兰亭集势30%股权,布局跨境电商业务。跨境电商是“互联网+外贸”的具体体现,跨境电商新供给创造外贸新需求,提高我国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大提高中国外贸对接“一带一路”市场,助力“中国制造”向外拓展。随着跨境电商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开始布局跨境电商,对跨境电商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强劲。2.3.3外贸人才需求层次多元化近年来,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企业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性质多样规模不同的外贸进出口企业同时并存,因此对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态势,不同行业的外贸企业对外贸业务员的具体要求差别很大。如:机械类、技术类产品外贸企业,强调外贸业务人才的技术素质,而日常消费品的外贸企业则更注重外贸人员的营销能力。再如:规模较大,业务多元化、专业化分工较细的大型外贸企业,对外贸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及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同时要求外贸人员对具体业务既专且精。但中小型的民营外贸企业,由于规模小分工单一,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理论水平要求比较低,但是对外贸业务的综合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2.3.4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目前,人才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岗能力强和适岗速度快。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要想满足“两适岗”的要求,就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来显示自己已经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外贸进出口企业而言,也非常青睐已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应聘人员。国际商务跟单员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及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等成为外贸企业人才筛选和录用机制的新标准。甚至很多外贸企业对学历要求比较宽松,但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却较为严格。
3课程建设规划具体措施
紧密结合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动态修订教学计划,使之与时俱进。
3.1紧随服务贸易上升趋势,增加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内容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讲解往往侧重于国际商品贸易,忽视了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政策及实务的讲解,为了适应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导向的变化,应增设服务贸易课程或在现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对服务贸易内容的讲解。如《国际贸易概论》课程可专设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及政策内容;《国际贸易实务》可专设对外服务贸易的实务操作流程讲解及仿真模拟;《外贸函电》可增加对外服务贸易的函电写作课程;以提升学生对服务贸易的认知水平,使其具备对外服务贸易的基本能力。
3.2紧随跨境电商发展趋势,增加电子商务课程内容
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新要求,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外贸业务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出色的网络营销能力;应熟悉国内贸易平台的操作技能;跨境电商网站的运营能力;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能力;小语种沟通能力等。所以应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电子商务内容。如:《国际贸易实务》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的实务操作,《国际贸易概论》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理论与政策内容,《外贸函电》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的函电内容,《国际经济合作》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另外可增设电子商务或网络营销、策划、运营类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水平,使其具备基本的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能力。
3.3增设国际贸易系列课程实验实训课程
针对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国际贸易概论》采取案例教学方式;针对系统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采取软件模拟方式;针对职业性较强的课程,如《进出口单证操作》可尝试采取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针对语言沟通性较强的课程,如《外贸函电》课程可尝试邀请外贸企业参与协助组建校内模拟交易会或外贸公司模式。同时,学校还可开展课内外实验实训,如组织学生参加经管类学科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组织的专业资格类考试,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到外贸公司见习或顶岗实习,了解工作所需,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参加实验实训的动力。
3.4部分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或外语教学
淮南师范学院2013年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实行中英合作教学模式,通过互相交流合作,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已大幅提升,部分教师已经具备了双语教学的能力。通过开设双语教学或外语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的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3.5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
可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社会对外贸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增设选修课,如开设小语种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张文进 单位:淮南师范学院泉山校区
一、国际贸易中数字文化产品的归类问题的起因
(一)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全球公认的标准行业分类
相关的行业分类标准如国际标准行业分类(Internation-al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ISCI),以及相关的产品分类标准如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目录(CPC)和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S),都未能对内容生产行业或内容本身进行明确定义,但是这些分类系统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早已存在,因此数字文化产品对这些规则的命名规则而言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以计算机软件为例,GATT和《信息技术协议》(ITA)对于软件的调整针对的是软件以物理方式存在的磁盘。而GATS是基于较早版本的CPC,仅仅涉及那些记录或产生内容的服务,如录音或对内容进行传输的服务,如广播电视播放服务。但是GATS不一定会涉及内容本身,无论是储存在有形介质上的还是通过电子方式传输的计算机软件,都缺少适当的分类;同样在现有的服务分类表中也没有直接与计算机软件直接相关的分类。
(二)现有的全球贸易框架下并没有提供关于服务、货物的明确界定
从实践中看,文化产品可以被数字化,这些经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可以通过网络的传输,以不同的形式为消费者所使用。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如书籍、电影、音乐通过下载后,可以换成其他有形物的实物被出售。若只是在线销售,这与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无实质区别,这可以认为属于服务。因此,从实践中看,对数字文化产品的理解存在区别。对货物与服务进行区别的问题不只在贸易领域存在,在商品归类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最新版的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目录中就可以看出,在对货物与服务进行区分的各种标准中,没有一种可以再任何情况下都能提供一个有效的、切实可行的以及清晰的区别方法。在GATS生效以前,并不存在对服务和服务贸易统一的定义,学者们对此也持不同观点。从条款上看,GATS回避了学术之争,通过划定范围的方式规定了GATS所规范的服务贸易,什么是“服务”却未给出明确的定义。GATS1.1条规定“本协定适用于各成员影响服务贸易的措施”,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条只是对GATS所适用的“措施”的界定,而不是对“服务”本身的界定。在GATS中对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也未有所涉及;货物与服务之间的区别是什么,GATS中也没有加以规定。
二、国际贸易中数字化文化产品的归类标准的现有主张
(一)数字文化产品适用GATT的主张
美国是电子商务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为使本国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能得到充分的保护,极力主张数字文化产品贸易享受GATT的保护。其主张的理由为:
1.适用GATT规则,更有利于视听产品贸易的自由化美国主张把数字文化产品划归到GATT之下比把其归到GATS之下更为有利,因为GATT为数字文化产品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因为关于是否永久性延迟征收数字文化产品关税在成员各方之间的讨论并未达成共识,把数字文化产品归类为由GATT调整,将会对世界贸易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GATT之下贸易自由化程度事实上要比GATS高很多,这一点没有什么令人奇怪之处,因为WTO成员方经过长达45年的时间对GATT的体系结构进行了改善,以及对GATT之下的承诺水平逐步提高的结果。
2.确保WTO协议的技术中立美国担心那些一直由GATT调整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受到尚未完善的GATS规则的约束。当前从GATT1994的“关税细目”和GATT第4条“电影限额”来看,这些数字化的产品内容一直都是由GATT1994来调整,在GATT1994的任何条款中,也没有GATT1994只能适用于有形产品的规定。如果仅仅出于对新的分销技术的考虑而把当前由GATT1994调整的电影、音乐等这些能够数字化的产品划到GATS的调整范围之内,就很难理解这一方式的正确性。目前被ITA协定所调整的计算机软件贸易,根据ITA协定的规定,消费者所购买的以实物方式交付的软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贸易限制,并且免除了关税。
(二)数字文化产品属于服务的观点
与美国的主张相反,欧盟主张数字化产品应被归类为服务。欧盟之所以持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他们出于保护数字视听产品这一目的。如果这些通过电子方式加以传输的产品在事实上被当作服务,欧盟就可以理所应当的适用其规则来调整通过网络方式传输的电影及电视节目,通过限制性的规则对视听产品的流通和传播实施歧视性待遇。并不是只有欧盟持这种观点,同样出于保护国内视听产业目的,其他的WTO成员方也坚持认为通过电子方式传输的产品应归类为服务,具体来讲理由如下:
1.GATS从长远目标来看更有利于数字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欧盟认为WTO电子商务工作组当前的目标是寻求如何运用现有的WTO框架下的规则来调整电子商务的问题,而不能把重点过于集中于对市场准入问题的磋商这一问题上。欧盟并不认为只有GATT1994才能更好的规制电子商务中数字化产品的问题,虽然从当前GATT1994的结构来看,其位数字化产品贸易提供了更有利的规定。软件产业和电影产业之所以强烈要求把其归为货物,可能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可能GATS还未能对这类产品作更加深入的、充分的考虑;其二可能是持有归为GATT调整观点的支持者认为他们宁愿选择现有GATT下的自由贸易承诺,而不愿意选择GATS之下不确定的承诺。
2.WTO框架下不存在确保技术中立的规则欧盟以在WTO协议中不存在把货物和服务同等看待的规定,作为反对美国观点的理由。现有的国际贸易制度并未就介质问题进行讨论,特别是文化产品。能否在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规则中找到相应的分类,从而依据这一结果来判定数字文化产品是属于GATT还是属于GATS,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判断数字文化产品的价值不是依据其载体,而是其内容本身。
三、数字化文化产品分类问题的实质
对于通过网络方式传输的电影、书籍、音乐等这类数字化的产品,对这些文化产品归类时难免会面临一些困难。对于数字化文化产品,欧盟主张应该视为服务,主要原因在于在当前的GATS框架下,欧盟就文化产品具有更广泛的行动自由。与此相反,美国则极力主张把数字化文化产品视为货物,因为其有强有力的GATT1994规则作为后盾。如果GATT1994和GATS在数字文化产品这一问题上更加紧密的结合,以后以这两个国家为代表的分歧会越来越少。就适用什么规则这一问题而言,主要是集中在GATT规则和GATS规则是否能够对数字化产品适用。美国与欧盟对数字化文化产品归类的分歧阻碍了数字化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向前发展。美国对于数字文化产品的态度是一个广义的数字贸易安排,简单来说就是要使数字文化产品在WTO之内获得最大的贸易自由化成果。因此美国极力主张对于数字化文化产品适用GATT规则。与美国观点不同的是,欧盟把所有的数字化文化产品视为服务。因此对于数字化文化产品适用GATS,而GATS与GATT在数字化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方面相比较而言,所规定的待遇水平要低一些。在GATS项下,欧盟没有对视听产品市场准入规则做任何承诺,这就可以使欧盟对于来自国外的娱乐等与此相关的产业实施限制或禁止市场准入。总的来讲,美国与欧盟都想要再国际贸易谈判中最求其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就数字化文化产品而言,它们双方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优势。
作者:徐雨微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一、国际间贸易支付方式简介
1.汇付(Remittance),其分为:电汇(T/T)、票汇(D/D)、信汇(M/T),这种方式主要是指汇款人(债务人)依靠银行的信誉和办事机构,主动将贸易货款委托给银行,让银行通过其在国外的分支行或行,选择某种结算工具,代替债务人将款项付给当地收款人的一种结算方。在这种结算方式中电汇方式使用比较普遍。2.托收(Collection),这种结算方式有三种,一种是远期付款交单D/P,一种是即期付款交单D/P,一种是承兑交单D/A。这种支付方式由出口商开立汇票,通过委托银行的海外分支行或行代办的一种结算方式,付款人通过国外的银行向开立汇票的出口商交付货款或者劳务价值结算的一种结算方式。在国际贸易托收方式下大多采用跟单托收。3.信用证(L/C)支付方式是近年来国际贸易中使用最普遍的支付方式。很明显是依靠证明来完成支付的方式。信用证(L/C)是银行开出的,开证行根据开证申请人的请求,所出具的信用保证,也就是开给卖方的一种保证承担支付货款的书面凭证。4.电子账户支付。这类支付模式是在网络上完成的,双方都要有电子账户,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来完成贸易付款,比如类似于国内支付宝与支付宝交易。支付货款的主要电子模式有PayPal、MoneyBookers、Ap、Googlecheckout、LR等等。在这五种电子支付模式中,尤其属PayPal的使用最普遍。该方式是在线付款的全球领导者,由于其功能强大,信誉极高,在全世界有1.5亿消费者使用。该种方式的国际性也是被商家看好的主要原因,PayPal支持21种货币,注册一个PayPal帐户可以实现多种货币交易,用户量超大,涵盖全球范围内56个美国、英国和其他亚洲及欧洲的在线市场。PayPal账户的全球性,方便了小额贸易的在线支付,用户使用有效电子信箱注册成为PayPal账户,利用PayPal的收付功能,方便地在网上实现收付的业务,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想任何需要收付款的账户敞开窗口,不需传统的邮寄支票或者汇款的方法,付款迅捷,即时交易即时付款,避免了传统方式中的很多手续。买方的付款都会立刻汇入卖方的PayPal账户。5.国际信用卡支付网关。和PayPal相似之处就是国际信用卡支付网关也是由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第三方把客户的国内银行卡账户绑定,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银行合作,共同完成客户间的在线支付活动。其主要使用信用卡支付,目前全球信用卡用户量15亿左右。和其它电子交易方式一样,商户的网站上接入信用卡支付网关,卖方提供自己的一个银行帐户,国外买家只要填写信用卡的相关信息,就可以进行网上支付,方便快捷。因为此种方式比电子账户类的支付模式更加方便简单,所以客户群体也比其它网上交易多出很多。我国也有多种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国际信用卡在线支付,绑定商户的国内银行账户,商户可以通过登录即时看到已收到付款。6.西联汇款(WesternUnion)和速汇金(MoneyGram)。这两种支付方式非常适合小额贸易的支付,也是小额贸易货款支付常用的工具。较之常用的其它支付方式比,它们具有费用低,速度快的优势,正逐步取代电汇、信用证、托收等方式而被小额贸易商家所使用。西联国际汇款公司(WesternUnion)是世界上领先的特快汇款公司,西联公司成立较早,目前已经有150年的发展历程。其规模和服务质量为其赢得了众多用户,成为世界最大的最先进的电子汇兑金融网络,该公司在全球的网点难以计数,仅在中国就有2.5万个服务网点,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为广大客户提供快捷方便的电子汇兑服务。和西联的服务方式一致的速汇金(MoneyGram),也是被广泛使用的支付方式,目前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速汇金近1.76万个网点,已经和多家金融机构展开合作。
二、选择支付方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对时间指数的变化关系。简单说就是商家为交易资金所付出的利息,这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损害了商家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商家都在追求资金及货款的短期效益,必须选择一种合理的国际贸易支付方式,充分考虑收汇时间的长短和手续的繁简。1.汇付方式对效益的影响。国际贸易的汇款支付方式中比较常见的是电汇,这是银行间的直接往来交易,直接方便,速度很快,最快可在一道两天内收到。汇款方式应该有贸易合同中约定,对于随订单付现的预付货款,卖方比较有利,这部分货款中是有利息存在的,减少了利息的损失。如果是交货付款,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付款拖延,使卖方承受资金利息的损失,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2.托收方式对效益的影响。这种先发货后付款的方式的收款时间又因托收种类的不同而不同。这种方式的结算时间较长,主要是因为银行的介入增加了多个环节而延迟了结算时间,对商家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很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和丧失利息收入。3.信用证方式对效益的影响。这种方式比之托收方式有一点优势,信用证方式为银行方式,所以只要备齐所需单据后到银行议付货款就可以了,解除了因进口人故意阻拦而推迟收款,关键是提供给银行的单据要齐全并符合要求,付款要等到付款行把钱汇到通知行(或议付行)才算完成支付业务,影响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4.在线支付的效益影响。PayPal之所以具有众多用户,就是因其成功率高,有90%以上的成功率。信用卡支付的成功率与信用卡支付通道有关。如果采用3D支付通道,由于3D验证要求是隐性的,不给客户提示,有时就会耽误支付的成功;采用非3D支付通道的成功率相对来说较高大约有90%,信用卡大约有70%左右的成功率。而西联汇款的支付只要客户同意使用,汇款即完成支付,成功率可达100%。拒付情况是国际小额贸易汇款中商户关心问题,由于交易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会发生拒付的情况,比如产品质量、货不对板;送货延迟;盗卡交易都会发生拒付,尤其是恶意拒付。使用payPal交易,由于其独立于银行之外,拒付的风险没有,所以PayPal的拒付发生率较信用卡支付要高,一旦不满意,就很容易产生拒付行为,因此,卖方面临的风险较大。信用卡支付的拒付是收款人接到信用卡账单日起的180天内,可以向银行申请拒付账单上的某笔交易。西联汇款和速汇金业务,汇款在短短几分钟就会达到商户的账户,对卖方有利对买方不利。国际贸易的支付方式非常关键,如何选择和选择什么样支付方式,都会对企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所以商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方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支付方式。
作者:陈科 单位: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常态。在这样的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不断地优化调整,因此,也相应地要求我们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能够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不断地适应这个新常态。基于此,我们从新常态的视角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能够不断地适应新常态。
【关键词】
新常态;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节奏放慢,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常态,在这个新常态中,经济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地优化调整,因此,就需要国际贸易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配合。
一、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专业性不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人才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从经济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中脱离出来,转而要求人才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对国际贸易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不断地走精英化路线。
(二)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实训课程存在问题国际贸易类专业是一门对于实训依赖性较强的专业,通过进行专业实训,学生能够迅速地深化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同时其专业操作能力也能够得到迅速地提升,进而在步入到社会之后,能够与工作岗位产生无缝对接。但是,通过我们对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实训都较少,学生难以在实训课程中得到充分地练习,因而动手能力不强。还有一些学校的国际贸易类专业在安排学生实训的过程中,不仅课程较短,质量也较差,具体表现在,实训设备较少,不能够满足大量学生同时实训的要求;指导教师指导人数过多,不能够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实训器材严重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的实训效果十分不理念,难以完全实现实训要求。
(三)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内容较为陈旧课程内容较为陈旧也是新常态视角下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将在学校中所学知识迅速地应用到社会之中。首先,课本内容较为陈旧。很多学校的国际贸易类专业课本内容较为陈旧,课本内容依然以传统的国际贸易类型为主,而对于一些新的国际贸易类型如跨国电子贸易等则很少提到,造成学生学习到的内容与社会需要之间很大的差距。其次,课程的呈现方式较为陈旧。很多专业课程的呈现方式都以老师讲授和老师演示为主,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思考性较少,因而造成了学生的专业能动性较差,不能够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
二、新常态视角下开展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一)提升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专业性新常态视角下,对于国际贸易类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其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相关学科的知识等,因此,我们需要从专业深度和专业广度两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首先,需要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多学生进入到社会之后,发现其所学的知识概念性太强,毫无用处,这主要是因为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因而难以在彻底掌握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地使用。因此,在进行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让学生深刻地把握专业知识发展的脉络,最终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其次,需要不断地让学生掌握学科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的知识面能够更加广阔,能够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学科内容和重新理解学科内容。
(二)提高国际贸易类课程的实训质量提高国际贸易类课程的实训课程质量,能够使学生在实训课程中充分地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进而不断地满足新常态下社会的用人需要。首先,加长国际贸易类课程实训课的时间。通过延长国际贸易类实训课程的时间,能够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来对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吸收和消化,从而实现对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其次,实行分批次实训。通过实行分批次实训,能够使教师有精力对所有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精心指导,从而实现实训效果的最大化。最后,及时更新实训室的设备,使其能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三)更新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内容更新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内容能够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不断地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符。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更新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内容。首先,不断地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及时地向学生讲授国际贸易类专业知识。其次,不断地关注社会对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需求,将社会的需求纳入到课程教学当中。最后,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这样,学生的专业可塑性就更高,专业发展性就更强,更能够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常态下,社会对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学生产生了新的要求,因此,就要求我们在对国际贸易类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地适应这个新常态,不断地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社会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促使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类专业的学生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作者:李晶晶 孙琪 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一、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内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就业岗位的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向型经济特点充分,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因此,客观上沿海地区外向型生产和经营企业数量众多,且规模经营企业众多,同时,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也居于我国前列,这些区域经济的特点都为外向型专业人才的就业提供了现实的活跃的就业市场,反观内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特点情况与之有较大区别。以四川省经济特点为例:2011年广东省出口占比全国出口比重近30%,江苏省出口占比全国为近18%,上海出口占比全国近13%,而四川省出口占比全国仅为近3%。到2011年四川对外贸易依存度不到15个百分点,出口贸易依存度仍不到10个百分点。而对于全国,1997年至2011年对外贸易依存度最低都不低于30个百分点,而出口贸易依存度最低也不低于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年来,四川省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贸易依存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发改委最新的“中国对外开放指数研究报告”中四川对外开放度在全国排名第21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市相比差距就更大,甚至还低于重庆和陕西,这表明四川省GDP的增长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比较低。由此可以看出,四川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体,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并非“外向型”,而是内向型经济体。也就是说,四川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都指出区域的企业特点和对人才的需求以服务内向型企业为主。这样的区域经济特点客观上使得定位于外贸一线岗位的高职外向型专业的就业市场天然并不广阔,这是内地国际商务一类的专业乃至此类专业群毕业生就业岗位对口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生源的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对外向型专业培养用人单位合格人才带来很大难度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是高考成绩分类档次中的一专和二专,入学成绩普遍较低,尤以外语成绩普遍较差为典型特点,再加上学生在中小学生涯里有相当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致学和自学精神,这给外向型专业培养合格人才带来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如何针对实际用人单位培养合格人才,如何做好专业的生源定位和毕业生就业定位,变得异常关键。
(三)专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的可替代性强
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有关的专业有“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这些专业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定位有较多的重叠,虽说高职院校这些年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教学,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由于商科外向型专业的实际工作对岗位人员的综合知识综合素质尤其是贸易思维的要求较高,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技能,同时,最近几年本科院校也在改进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再加上本科生源的综合素质普遍优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当就业市场低迷时,这些种种因素造成针对外向型岗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中普遍选择本科以上学历,对高职院校的类似专业的可替代性是非常大的,这是高职院校外向型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较低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
二、提高内地外向型专业就业对口率的措施
(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特点,调整就业定位思路,增设服务外包服务贸易类型企业为新定位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高职院校专业定位具有直接的意义。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大,发展水平不平衡,这对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来说,必须研究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高职院校的专业定位必须以本地区的现实经济为依托,做好产业发展的研判和预测将成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定位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不可能改变区域经济的特点,所以除了影响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以外别无它法。针对内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现行特点偏重于内向型经济体市场发展为主,利用区域内人力成本优势和人才素质的特点,内地区域近年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并作为区域的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如“四川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体现出以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主基调,以建设区域物流金融商贸中心为主要目标,以发展对外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为其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开设的国际商务群中的专业,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专业定位中除去目前确定的服务与对外贸易型生产和经营型企业以外,增设涉及国际商务活动的服务外包服务贸易类型企业为新定位方向,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这样的服务外包企业中可以考虑尤以呼叫中心,远程物流管理外包,远程单证处理外包,商务外包等类型企业为主,因为这样类型的服务外包企业大多从事跨境服务外包,需要岗位人员具备国际商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这样的岗位需要大量的一线服务人员,其工作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与高职高专相匹配。笔者在另一个四川省商务厅重点课题“职业教育“国际服务外包”教学研究”在针对成都高新区服务外包企业的调研中发现,从事物流外包、呼叫中心、贸易采购外包和单证制作外包的企业主动要求高职专业的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物流管理、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对以往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的表现表示满意。
(二)专业定位与人才就业定位应以区域内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尤以生产型外贸企业为主
以四川省外经贸企业主体情况为例。据四川省商务厅官网统计数据:2005年四川省出口经营主体出口总额占比情况为:国有企业出口额占比49.3%,外资企业出口额占比为14.5%,民营企业出口额占比为36.2%;到2011年,国有企业占比为16.8%,外资企业占比为41.6%,民营企业占比为41.5%。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四川省对外贸易主体正发生改变,目前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已成为四川省出口贸易主体。针对这样的区域外经贸发展态势四川高职院校的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就业定位应针对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
(三)专业定位岗位应具体化和层次化,避免抽象化
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就业定位岗位为例,过去的定位较为泛泛而论,通常定位描述为外向型企业一线服务管理人员,这样的定位虽涵盖了所有外贸生产和经营岗位,造成定位都沾边,但定位模糊化抽象化,其结果可能导致在课程设置教学的针对性上差强人意。笔者认为,应当就定位岗位具体化和层次化。应在对区域内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充分调研梳理的基础上,针对该专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高职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岗位的技能素质要求,对定位岗位具体化和层次化。例如,在外向型企业中,生产型企业对一线订单跟踪和衔接协调内外业务部门的岗位即外贸跟单员岗位普遍有人员需要,跟单员岗位要求国际贸易知识够用,熟悉外贸服务环节流程,同时又能在一线留得住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其专业技能要求和人才素质要求与高职高专吻合,也就成为高职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定位首选。笔者认为,该专业就业岗位应针对跟单员、单证员、货运员、报检员、报关员和商务助理文秘,这样的就业岗位定位与一线生产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重要程度基本相适应。
(四)应增加短期与中期培训定位,生源的来源渠道应多样化
在实践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很多企业在外贸岗位人员欠缺或技能欠缺时,大多首选在本企业内部选择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不是直接对外进行人才招聘,进行短期或中期外贸知识技能培训,这样的用人策略对企业而言是人才流动成本最小的一种选择,也是人才信任度最高的一种选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表现为外贸人才的短期中期培训市场活跃。例如,据四川省商务厅官网培训中心信息报道:四川省商务厅人才培训交流中心每年都会针对而针对区域发展中企业发展和人才岗位转换的需要举办短期外贸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迄今为止,已举办近40期,每期50~60人。据此可以看出,对进出口贸易人才技能和知识的更新是区域外经贸经济发展的一种市场需要。高职院校的智能之一是对行业人才的培训,尤其是针对外经贸人才企业的现实需求,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类专业定位应有针对行业人才短期或中期培训的服务智能。对此生源的来源渠道不再局限于经高考后的一专二专初级人才,而应该扩展到针对企业内部人员的转岗或在职培训,继而扩大到区域人才市场中人才为未来就业岗位的选择的继续教育职能服务,这样的多元化的办学定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职院校。高职教育应强调教育的终生性,而不是学历教育的一次性。应是人才在成长和工作阶段对为了职业发展或工作需要对高技能充实和完善,而不是一种学历或文凭教育。世界上优秀的职业教育国家如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职教的成功经验也表明,高职的生源应是多元化的,不仅是应届高中毕业生,而是还为在职人员提供技能深造和培养的机会,更好地满足终身教育的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内地经济发展特点与我国沿海外向型区域经济体发展特点有明显的不同,针对内地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内地商科类高职院校开始的外向型专业,应认真针对区域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的新特点,在专业定位上应加入新元素,并且专业岗位定位应具体化和层次化,针对民营企业为主导的一线国际贸易和商务服务和管理人才培养,且定位目标应该涵盖行业人才的短期培训和中期培训,继而满足人才终身教育的需求。
作者:彭莉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础,更是现代化企业的灵魂。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型贸易类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并不顺利,问题也越来越多,所以像研究远程物流公司这样的中小型贸易类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的中小型贸易类企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1.1.1研究的背景。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贸易类企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正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地发展起来。而随着贸易类企业市场的逐步扩大,这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愈加激烈,对这些企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贸易类企业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管理服务水平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企业也有可能因为经营不善而被市场所淘汰被其他企业所取代。因此我国的贸易类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依靠科学先进的管理思想,准确把握市场的动态并找准切入点进行运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进一步地发展,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1.1.2研究目的及意义。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我国的中小型贸易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我国是具有巨大挖掘潜力和长远发展前景的。我国的贸易类企业是呈二元结构分布的,其中一部分主要是以跨国公司和少数国内优质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高端市场。另外一部分是以我国中小企业客户为主的低端市场,这些企业需要不断地通过信息化建设来完善自身水平和能力,这两部分均是我国贸易类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二者相较而言,大多数中小型企业仍然处于使用较少的信息化建设来投入到解决业务流程的阶段,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工作办事效率,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以远程物流公司为例,详细论述当前中小型贸易类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希望我国的中小型贸易类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为中国梦助力。
2中小企业的定义、特征
2.1中小企业的定义。在我国中小企业指的是在其行业内与大型的企业相比无论是从人员数量还是资产总数以及规模上相比都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组成是由单独个体或者极少数人提供的,它所雇佣的员工数量和营业额均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提并论,并且在经营和管理模式上大多数由企业主本人直接进行管理,与大型企业不同的是较少情况下会受到外界多方因素的干预。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是大众创业的最重要载体,在为我国增加就业人数、促进经济增长和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等方面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2.2中小型贸易类企业的特征。我国的中小型贸易企业通常具有如下特征:1)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管理程度不强,没有先进化的管理手段,管理者无法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2)在企业分公司的异地管理上多为救火式管理,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管理者经常奔走于各大城市间来解决各个公司所出现的问题。3)对分公司的资金控制情况不佳,财务不透明,财务监管问题亟待解决。4)货物实际价值与运费比例存在问题,一旦由于意外因素造成损失,企业要承担相当高的经营风险。2.3远程物流公司企业概要。远程物流公司是一家中小型物流企业公司,创办于2009年,通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以公路快运、城际配送等物流方案为主导,集物流服务和国内外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物流企业,当前该企业已经在全国20个大中小城市均设有网店,拥有一支专业高效的物流团队,该企业目前正朝着良性发展的趋势而不断前行。但是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经验不足等方面原因,目前仍旧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中小型贸易类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均。据调查我国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正在逐年上升,但是区域之间和行业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使得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我国的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在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上处于绝对的领先优势,紧随其后的是广东、浙江、深圳、福建等地区,上述这些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已处于较高位置,但是我国的甘肃、安徽、贵重以及东北和内蒙等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仍旧偏低,使得企业无法在当前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中施展拳脚。并且即使是在相同的地区,企业间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也是参差不齐,相同区域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同区域的企业之间均不存在系统互联或数据的相互交换与分享,使得在信息化建设共享方面仍旧存在一系列组阻隔,导致行业间信息化发展严重不均,制约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的发展前景。3.2信息技术水平偏低。我国的中小型贸易类企业虽然也投放了一定的人力、财力来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中小型贸易类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初级阶段,令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前景。而且大部分这种中小型的贸易类企业都无法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以至于无法进行系统化、全面化的物流信息交流,令其无法快速的获得市场响应和良好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信息化技术的落后也使得这些中小型贸易类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无法保证高效率运作,使办公自动化难以实现。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物流公司在其物流过程中在仓管系统和货物运输过程管理系统上的建设还很不全面,以至于无法体现出物流信息化的优势之所在,这也使得中小型贸易类企业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3.3具有带动性的项目严重缺失。众所周知贸易类企业要想发展得更快更强一定要有带动性的项目来进行,这些项目的投资巨大,关联度极高,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完全符合企业所处产业的主要方向,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具有带动性的项目对于中小型贸易类企业格外重要,但是由于中小型贸易类企业的水平和能力有限,使得很难被大项目的投资商所选中,因此目前的中小型贸易类企业所从事的项目中具有带动性的项目严重缺失,接受的项目多为一些科技含量较低,产业层次不高,无法对企业发展产生带动性的项目,这样的项目无法使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集聚效应。3.4企业各级各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够。目前中小型贸易企业的一大弊端是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不够,往往造成企业内部之间信息的闭塞和重复性工作的弊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如果沟通协调不够很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一个部分所掌握的信息毕竟有限,如果不了解实际的需求,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跟风照搬,信息资源之间不共享,这样是无法制定精准的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的。比如当前的一些物流公司他们在进行物流活动中将包装、搬运、运输、采购、仓储、售后服务等管理分割开来,之间并不存在沟通交流,忽略了整体八五物流信息的规划,使得信息化的建设遭遇瓶颈。3.5企业信息化战略意识薄弱。根据调查得知我国的中小型贸易类企业的信息化意识非常单薄,对于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并没有将其视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我国的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对于信息化的建设仅仅停留在满足企业的内部日常管理的前提下,所进行的信息化建设层次较低,针对性和深入性不足,没有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系统化的信息化建设。同样企业信息化战略意识的薄弱也令中小型贸易类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人力和财力的投放力度较轻,从而使得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进程减慢,效果不强。
4中小型贸易类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4.1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当前的现状是我国很多同行业的中小型贸易类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常常会出现竞争多、合作少等问题,这也就造成了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常常会出现信息化发展不均的现象,严重制约我国企业总体的信息化建设进程。要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信息共享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以达到更好的信息化效益,弥补中小型贸易企业在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同类型企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降低企业之间的贸易壁垒,使企业可以获取到最新的信息,使得行业的信息化均匀发展,加强我国这类企业在国际竞争方面的优势4.2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及专业化的人才是企业想要从事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国家和当地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使得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现代化信息网络平台,对企业的管理、运营和项目的开展、推进实行全程信息化管理。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设备的采购,为信息化的实现打好基础。同时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各大高校应该设立相关专业,为该行业源源不断的输送相关人才,同时也要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必要时可以引进外国优秀人才来为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服务。4.3增加带动性的项目。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带动性项目的开展来带动,首先我国政府要坚持规划引领,为项目的开展铺平道路。其次中小型企业要增强其承载功能,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为带动性项目的操作打好基础。然后要进行科学精准的招商,吸引重大项目投资者的目光。最后要优化投资环境,切实把有限的财力放在引进带动性项目上来,把最优惠的政策落实到带动性的项目上来。4.4提高认识,建立现代信息观念。中小型物流企业想要实现物流信息化的建设,首先要建立现代信息观念,知晓当前的企业建设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信息化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够建立更加合理的组织架构,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产品在生产销售等过程中的动态,才能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当前的物流信息系统能够使得物流企业在从事物流活动中所设计的仓储、包装、运输等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更好的分配企业的资源,使得资源的利用情况更加合理,降低成本,增强服务功能,从而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效益。
5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中小型贸易一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旧处于初级阶段,仍旧面临着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均、信息技术水平低、具有带动性项目少、企业各级各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够、企业信息化战略意识薄弱等问题,未能满足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但是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很多的中小型贸易类企业都在时刻关注着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在政府的帮助下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专业华人才、加强信息化管理,力求将自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上来。
作者:张格格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常态。在这样的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不断地优化调整,因此,也相应地要求我们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能够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不断地适应这个新常态。基于此,我们从新常态的视角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能够不断地适应新常态。
【关键词】新常态;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节奏放慢,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常态,在这个新常态中,经济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地优化调整,因此,就需要国际贸易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配合。
一、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专业性不强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人才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从经济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中脱离出来,转而要求人才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对国际贸易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不断地走精英化路线。
(二)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实训课程存在问题
国际贸易类专业是一门对于实训依赖性较强的专业,通过进行专业实训,学生能够迅速地深化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同时其专业操作能力也能够得到迅速地提升,进而在步入到社会之后,能够与工作岗位产生无缝对接。但是,通过我们对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实训都较少,学生难以在实训课程中得到充分地练习,因而动手能力不强。还有一些学校的国际贸易类专业在安排学生实训的过程中,不仅课程较短,质量也较差,具体表现在,实训设备较少,不能够满足大量学生同时实训的要求;指导教师指导人数过多,不能够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实训器材严重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的实训效果十分不理念,难以完全实现实训要求。
(三)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内容较为陈旧
课程内容较为陈旧也是新常态视角下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将在学校中所学知识迅速地应用到社会之中。首先,课本内容较为陈旧。很多学校的国际贸易类专业课本内容较为陈旧,课本内容依然以传统的国际贸易类型为主,而对于一些新的国际贸易类型如跨国电子贸易等则很少提到,造成学生学习到的内容与社会需要之间很大的差距。其次,课程的呈现方式较为陈旧。很多专业课程的呈现方式都以老师讲授和老师演示为主,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思考性较少,因而造成了学生的专业能动性较差,不能够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
二、新常态视角下开展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一)提升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专业性
新常态视角下,对于国际贸易类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其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相关学科的知识等,因此,我们需要从专业深度和专业广度两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首先,需要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多学生进入到社会之后,发现其所学的知识概念性太强,毫无用处,这主要是因为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因而难以在彻底掌握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地使用。因此,在进行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让学生深刻地把握专业知识发展的脉络,最终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其次,需要不断地让学生掌握学科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的知识面能够更加广阔,能够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学科内容和重新理解学科内容。
(二)提高国际贸易类课程的实训质量
提高国际贸易类课程的实训课程质量,能够使学生在实训课程中充分地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进而不断地满足新常态下社会的用人需要。首先,加长国际贸易类课程实训课的时间。通过延长国际贸易类实训课程的时间,能够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来对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吸收和消化,从而实现对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其次,实行分批次实训。通过实行分批次实训,能够使教师有精力对所有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精心指导,从而实现实训效果的最大化。最后,及时更新实训室的设备,使其能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三)更新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内容
更新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内容能够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不断地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符。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更新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内容。首先,不断地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及时地向学生讲授国际贸易类专业知识。其次,不断地关注社会对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需求,将社会的需求纳入到课程教学当中。最后,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这样,学生的专业可塑性就更高,专业发展性就更强,更能够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综上所述,在新常态下,社会对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学生产生了新的要求,因此,就要求我们在对国际贸易类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地适应这个新常态,不断地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社会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促使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类专业的学生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作者:李晶晶 孙琪 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已全面放开,中国经济已全面融于世界并快速发展,同时,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人才数量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加快培养更多思想好、外语强、理论懂、业务通、后劲足的高素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开展对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是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基础和关键。
1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界定及基本特征
1.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综合素质指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基础上,通过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中发展起来或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对大学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特性和品质,其综合效应表现为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1]。至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目前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分为三大基本素质:身体素质、智力素质(智商)和非智力素质(情商)[2];有的认为主要包括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四个方面[3];还有的认为可以从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共5个方面进行考评[4]。有关专家还提出了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七条标准: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化;有多种个性、特长和健康的身体;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5]。就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指通过全日制大学本科四年修业期满,国际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身心品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总和,可集中体现为思想品德素质、基础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四个方面(见图1)。
1.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特征
通过长期对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2.1培养时间上的阶段性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以及业务技能的训练与掌握过程,按照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形成的客观规律,在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阶段;第二阶段为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阶段,包括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两部分;第三阶段为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各个环节的学习和训练,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时间集中在大学的第三至第四两个学年。
1.2.2空间结构上的多层次性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是思想品德素质层;第二是基础能力素质层;第三是专业能力素质层,第四是创新能力素质层。
1.2.3时空上的相互关联性无论是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形成和发展在时间上的阶段性,还是空间上的多层次性,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时间上从基础能力素质到专业能力素质,再到创新能力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从思想品德素质层(核心层)到基础能力素质层、专业能力素质层、再到创新能力素质层逐步由里向外扩展,只有核心层健康发展,才能带动相关层次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才能确保各层次之间的统一协调。
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思想品德素质培养方面,用人单位对思想品德素质尤为重视,超过了对专业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的重视程度。而在思想品德素质中,又以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最为用人单位青睐。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是通过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点滴积累而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磨练过程,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校风、师风、学风等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目前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培养课程设置存在时间短而缺乏长效性,形式单一而缺乏多样性,内容单调而缺乏灵活性,被动灌输而缺乏主动性,脱离专业实际而缺乏职业性等问题,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不利于职业道德和个性的培养。
第二、在基础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只要具备良好的基础能力,学什么都相对较容易,也易适应,特别是对最能反映国际贸易专业特点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倍加关注。但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基础能力的现状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现开设英语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谈判口语、国贸英语听说,共计384学时,占该专业通识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的25%,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20%,尽管英语课程比重如此之高,但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并不高,2007、2008届国际贸易专业四级通过率为75%左右,六级通过率不到50%。对于高等数学课程,由于经济学科对数理运用的依赖性日益增加以及学生进一步深造和考研需求,目前开设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等,共计192学时,占通识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总学时的12.5%。但由于部分生源属文科类,数学基础较差,再加上考研学生比例有限,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偏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在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
第四、在创新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目前国贸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有些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学生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探索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和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适应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人才素质要求,我们从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
3.1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切实加强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力度。(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指4门必修课)在内容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增减,在总学时不变情况下,压缩面授学时,增加实验实践学时,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效果,改革考核办法。(2)在大学三、四学年增加社会实战、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结合专业学习、毕业实习,将各类调查报告、总结、实习鉴定等都可作为思想品德素质的考核内容。对突出的学生可采取奖励学分,没有完成可扣减学分,以确保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多样性、连续性和灵活性。(3)将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涉外企事业单位和实际部门实习和调研,同时,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老外贸来校讲学,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爱岗敬业教育融为一体,在校期间就养成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4)增加必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军训外,在大学期间还要进行必要的艰苦奋斗和抗压、抗挫能力训练,可安排在寒暑假期进行并规定必要的学分,养成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3.2切实加强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努力提高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1)对于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必须要确保学时、学分、教学质量,这是保证国贸专业人才具备厚实基础能力的关键。(2)加强并完善英语教学,增加英语项目模拟训练,在进出口业务中采用全英文模拟以增加英语的实战性,对于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如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等,可采用双语教学,以加强英语的应用能力。(3)调整高等数学的课程结构,增加高等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通识基础课,将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作为选修课,供有志于国贸理论研究的学生和考研学生选修。(4)增加因特网与应用、数据库以及电子商务与应用等课程,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
3.3改革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内容,加强动手能力和实战训练,有效提高实务操作技能(1)改革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使之具有理论的深刻性、内容的前瞻性、教学的启发性和教材的国际性,以精品课程带动其它课程建设。(2)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要根据社会对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变化与时俱进,扩大和加强国贸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减少非国贸专业的选修课程。(3)在专业教师的选聘上,千方百计引进具有丰富进出口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充实专业课程教学第一线,增开实战训练课程,如进出口贸易模拟等,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
3.4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革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增强创新的动力和活力(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3)科学设置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虽然国内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但自从2004年7月1日实行“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为我国外贸业提供了全新、多变的机遇。由于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外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需求相差很大。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通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优秀外贸人才。
一、我国外贸人才需求分析
(一)由于外贸增长带动外贸人才的就业岗位增加1.近几年外贸从业人员将增加10万人。近几年来,我国外贸总量持续增长,2009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额29727.6亿美元,2011年进出口总额3642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按照每增加100万美元进出口额要增加一位外贸人才,那么从2012年起每年就需要增加人业人员10万以上。2.外贸结构的增长同时影响对外贸人才的需求。2011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36420.6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9.2%,达到19245.9亿美元,远远高于加工贸易的增加。出口工作要比进口工作涉及环节多而复杂,所以要求的国际贸易知识更多;同样,一般贸易要比加工贸易复杂,所以要求外贸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所以,外贸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人才的需求。
(二)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提出了层次化的要求1.企业需要精通小语种人才。外贸企业在招聘外贸人才的时候,希望应聘者须具备四级或六级英语水平,还希望应聘者懂2种以上外语。这是由于与非洲、中东的贸易增加,所以精通小语种的外语人才日渐紧俏。2.企业需要精通国际法律和具备商务谈判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和知识产权的指控越来越多。根据近几年行业发展,国际商务谈判涉及到信息技术、医药、环保、现代农业等方面,对企业来说,企业需要熟知国际商法WTO规划和具备良好商务谈判的人才。3.企业仍然看重外贸人员工作经验。有些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通过业务考核来决定是否录用,例如要求应聘者撰写函电或指出信用证的错误等问题,如果应聘者通过这一考试,企业就当即录用。由此看来企业还是喜欢有外贸实践经验的人员。4.企业需求具备网络知识人才。随着科技的发达,网络的普及,网络交易已走进千家万户。全球最大阿里巴巴外贸网促成网上销售、支付、制单电子商务一体化,由此看来企业需求具备网络知识的外贸人才。
(三)外贸工作岗位规范化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关职业证书根据一份人才网络的调查分析,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还表现在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外贸人才需求岗位的单证员、跟证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贷员等,都要求持证上岗。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以职业需求为定位
(一)单证员是每个毕业生初次就业都要能胜任的岗位刚毕业的学生不论进入何种类型的外贸企业,不论是物流公司,货代公司,报关行,每一个岗位都涉及到单据的制作。因此,我们应当明确目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初次的基层岗位,如外贸助理跟单员、货运等岗位目标就是跟各种单据打交道。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任务是注重单据制作的能力训练1.制单是否规范和准确影响企业结算。不同的结算方式都规定了交单的时期,如果迟了交单日交单,很有可能无法收回货款。在整个外贸流程中,外贸人员必须考虑不同单据之间生成的先后顺序,所以为了在指定日交单,几时安排生产,几时交付货物,几时租船订舱,办理保险,申领各种证件都要提前做好计划,并保证按时交货,这样确保各种单据的生成。2.单据制作需要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单据的制作、申领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进口国家不同、贸易习惯、交易政策,就需要从业人员区别对待和灵活处理。3.在校内强化单据处理能力训练,实现个性化教育。学生掌握了单据制作之后,发挥特长可以择长就业。例如,文静、细致的学生可以从事外贸文员;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从事跟单;熟练报关或货运单据的学生可以从事报关或货运。
三、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高职国际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推行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而且还使得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体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校企合作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捕捉就业的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二)学习家商城校企合作成功案例
家商城与广东省电子商务学院和广东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家商城采取校企互动式模式,这种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原料、设备,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工程师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老师给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家商城做到了:电话订购、货到付款、任意商品全场免邮。这种校企互动模式,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该模式相继与潮汕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院校合作。
(三)外贸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近2年中,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了3项国际交流活动。1.大学生暑期赴美国社会实践项目。暑期赴美带薪实习是一个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下属的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主办的非常成熟的美国政府文化交流项目。该项目为全世界大学生提供一个踏上美国国土、体验美国生活文化、提高英语能力、进入美国企业,与美国同事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并肩工作的机会,此外,J-1签证让每个实习生在完善的美国劳动制度保障下进行实习工作,与美国同事同工同酬,给予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能力的锻炼机会,同时也减轻赴美实习生的经济负担。2.赴日本大同国际学院30天短期游学培训。大同学院培训教学以日本语、日本风俗及日本文化为主。并且增加让学生和日本人以及日本社会进行交流的机会,注重体验教学,从而学到真正的日本语;在日本的培训期间,大同国际学院依托协同组合及周边的社会关系,可以让培训学员免费参观一些工厂、公司,和日本人进行直接交流,体验日本的团体意识及高质量的服务意识3.赴德国F+U培训项目。学习内容:德国及欧盟市场、经济、文化历史与现状;国际贸易、进出口贸易、关税合同;国际营销;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物流,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沟通技巧,礼仪、语言培训等。
(四)改革课程体系
1.在课程体系中要强化国际文化知识、国际经济、法律等课程的地位。目前高职的课程以报关、报检、单证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应增加法律、国际文化知识、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2.使用考证教材。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了考证课程,例如《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并且使用考证教材,提高了学生考证的通过率。3.每年更新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时注重抓住本专业学科领域和生产实际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例举如下:××企业通关流程分析与解决方案、对××公司出口单证制作的分析及对策。
(五)通过各种比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动手技能,每学期的《国际市场营销》都举办市场调研大赛,大赛的内容主要包括撰写调研计划、设计调研问卷、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做调研总结等。以2010年《肇庆市端州区牙膏零售业市场调研》为例,通过对零售药市场调查与分析,明确营销策划的起点是市场调研策划,进一步掌握市场调研的程序与方法;另外展示师生风采和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专业特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协助能力。另外《国际商务谈判》的授课中举办《商务谈判比赛》,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谈判,并通过摄像机将模拟谈判过程拍摄下来,老师和学生课后进行总结与归纳,要求学生提交一份模拟谈判报告,包括谈判前的方案及谈判过程中的不足、谈判结束后的总结。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谈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并学会谈判方案的制定。
(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一方面实现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提升学院和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教师“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
2.鼓励教师参与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可以带动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一系列的建设,这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教师必须不断地及时了解课程建设中的新形势、新要求,脚踏实地地将这一综合的系统工程长久地坚持下去,并设计、建设出更多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实实在在的精品课程。
3.创建和谐、老中青有机结合的专业团队。建立和谐的、老中青有机结合的专业团队有利于老教授对年青教师的传、帮、带;有利于老教授的科研成果的推广和普及;有利于让更多年青教师有机会参与科题研究;有利于年青教师的整体科研素质提高;有利于稳定、均衡系部的教师队伍。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每个学期,有老教师带新教师的导师制度,老教师指导新教师备课、传授教学方法、互相听课,使得新教师尽快适应环境。在课题成员中,老、中、青教师都有适当的比例,成员经常交流心得、思路、谈论方法,使得课题的工作顺利开展。综上所述,未来我国外贸人才剧增,单一性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外贸人才的需求热点集中于复合型人才,除了英语好、懂法律和金融知识外,还要具备谈判能力和观察市场的能力。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应探索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外贸人才。
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实践育人的具体工作及其措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培养思想道德好、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精神高尚的人才。学生的培养来自教学,而教学又受教学体系顶层设计的影响和制约。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施实践教学工作所需的各要素、各环节构成的系统。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简单
实践教学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可以而且应该实现目标多元化,即不仅是业务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是思想道德、精神素质的培育。从目前各实践教学大纲看,基本上把目标简单地定位于学生对实践的了解、熟悉以及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并没有全面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各实践教学的目标笼统模糊,缺乏详细明确的各自定位以及相互的衔接,以致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目标不全面、不科学。
(二)课程环节设置不科学
实践课程和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所设置的步骤。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基本上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认知实践、课程实验模拟、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组成,涉及的实验与实践的课程主要是政治理论、外语以及电子商务、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货运、进出口商品检验等,存在课程、环节、课时设置少、安排不科学,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而且实践计划和方案存在草率、粗略等问题。
(三)实践教材缺乏
实践教材是指导和实施实践的依据之一。当前,我国实践教学教材建设落后于理论教材,造成实践教材少,多数实践没有教材可寻,已有教材与社会实践联系不紧密,缺乏现代性,质量低,难以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此外,已有的实践教材基本上是纸质出版物,其中缺乏诸如光盘的配套辅助教材;采用现代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的教材极少,跟不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步伐和高校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少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场所和空间。现在,一是实验室少,多个专业甚至多个学院共用一个实验室;二是实验设备少、设备老化、学生多,无法满足学生有足够的实验时间和正常的实验;三是实验室软件少,许多课程无法开展实验;四是实习基地少,许多企业事业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已有的实习基地也不稳定;五是能够提供见习、实习的岗位少,有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的更少。
(五)实践师资队伍弱
实践师资队伍是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人才保障。实践教师应该是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当前,师资队伍发展不平衡,“双师型”教师少,师资综合质量不高,表现在,从事理论教学的师资多,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少,许多实验室里的指导教师基本上只是负责实验室开关门、实验设备管理维护和实验纪律维持,有些教师理论知识强,但实践操作技能弱,有些教师具有实践操作技能,但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
(六)实践实施流于形式
实践实施是落实实践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步骤。有些实践或其中的一些教学环节不落实,或内容少,方式方法简单落后,实习形式化。有些实践不到位,如实验课程也往往成为所讲授理论的验证,而并不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1],缺乏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形成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实践教师或学生缺位,学生得不到教师的指导,教师找不到学生。
(七)实践监控考核不到位
实践监控考核是对实践过程和实践质量进行跟踪管理的重要手段。既是对实践过程的监督调整和控制,也是对实践质量的控制和考核,既是对学生也是对教师的监控考核。实际中,学校对实践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检查、监控不到位,对教学质量考核不力,重视对学生的考核,忽视对教师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却又缺乏对其所获实践能力的测评考核。(八)运行效果不理想实践教学运行效果是评价实践教学及其体系的重要标准。这些年,社会、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实践能力较差、职业意识和精神素质不高。从学生就业看,部分学生无法在外贸岗位就业,或在岗不久,大部分学生另谋他岗。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能较短时期创业、执业成功的也很少。这说明高校教学体系和教育质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的实践教学及其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健全。
二、影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学校和师生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理念不正确
理论教学是对已有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认识、感悟和获取,是对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教学则是深化理解掌握、修正拓展和创新理论知识,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人才的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结果,二者都是培养人才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过程和环节。但现实是,在高校里,理论教学不论认识、思想、理念还是投入、平台、力量都远远重于和高于实践教学,造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短腿、一个薄弱环节和一个难点。基于此,教师也就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注重理论的追踪和提高,忽视实践的深入和加强,长期脱离实践,难以了解专业实践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难以成为“双师型”的教师。学生实践意识本来薄弱,在学校和教师如此氛围下,学生也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学习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包括实验室、设施设备、基地等硬件建设和师资、实验软件、教材等软件建设,加上需要不断运转、维护、更新,对于像国际经济与贸易这样的文科专业来说,其投入大于理论教学。在学校经费正常情况下,基于对实践教学的上述认识和思想,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投入相对较少,如果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实践教学投入往往就是被砍的对象,使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投入明显不足。由于缺乏经费投入的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也就难以健全。另外,相对于理工科,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缺乏来自社会各界的资助,而且国家的投入也不大。
(三)校企缺乏共谋发展的理念
不管是实习基地建设,还是师资、学生的培养,不管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是企事业单位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要,都需要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也就是说,共同培养人才是校企共赢的举措。但现实是,企事业单位与学校难以走到一起,难以共谋发展,难以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和产学合作。其中既有学校的原因,也有企事业单位自身的困难,还有体制变化的缘故,更主要的是校企缺乏共谋发展的理念,以致没有形成培养人才的合力。
三、推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提高认识,转变实践教学工作思想观念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全球化、企业国际化加快,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制造业的中心、第二大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外资利用国、快速发展的对外投资国,需要更多的、能够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具有开创性全面性综合性的高质量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要求学生具备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要求学生能迅速适应社会、适应团队、适应岗位,能够创造性地工作。从学生来讲,学生有全面发展的要求,有成才的强烈愿望,特别希望能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社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实践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起到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催化学生意识精神素质的作用。高等教育是全面的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因此,高校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和新要求,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观念,把实践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相同的地位。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加快弥补实践教学这个短腿,首先要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上多下真功夫。
(二)科学设计,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里学家B.S.BLOOM(1956)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应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等三大领域[2],教育不仅要考虑社会的需要,也要考虑人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的需要。同时,实践教学体系实际运行存在多方面的相互连结、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要把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和结构工程来设计和创新。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涉外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国情,应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开放性、国际性,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能够覆盖理论知识、综合能力、职业精神素质培养,由校内外各界合力,教师、学生和各部门互动,多要素、多课程环节有机组成,每个要素完善、高质量,每个课程环节目标明确、内容优化、形式多元、方法多样,能够保障和监控并有效运转,朝着高质量人才培养总目标前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由实践目标任务、实践课程环节、实践教材、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实践师资队伍、实践监控考核、实践组织领导、实践实施、实践保障等子体系构成。其中,目标任务体系由各课程环节目标组成,各课程环节目标要定位明确,反映总目标总要求,落实到教师;实践课程环节应增加实验课程和国内外经济与市场调研,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确保实践教学课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实践教材、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实践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规划,采取国内与国外合作,校校、校企合作和校内自建等方式;实践监控考核、实践组织领导、实践实施、实践保障应上下左右参与、落实专人专责,加强全过程全质量的管理和服务。同时,要注重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方法创新实践教学。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马琳•西蒙斯(2012)研究认为,现代技术助力教学[3],哈佛大学新近兴起的创意教学[4],也主要是运用新技术和新形式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研究的能力。
(三)加大投入,合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首先,国家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资助力度。其次,高校作为教学经费的投入主体,要加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各级政府的支持,对国家、各级政府的投入和新增拨款要切实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第三,国家引导,媒体宣传,学校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采取产学、官学合作研究、合作培养以及各界捐助等方式增加投入,加快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传统的外贸公司在结算上通常使用银行汇款(T/T)、托收(D/P或者D/A)或信用证(L/C)的方式,近几年随着外贸B2C的发展,国际小额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出口贸易结算方式也逐渐多元化。国外客户定样品或者下小额定单时,常常使用PayPal或者信用卡这样的在线支付工具,也有少量客户使用较电汇更为快捷的西联汇款和速汇金等线下支付工具。本文将对国际小额贸易的主要支付工具做一比较分析。
一、国际小额贸易发展现状
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浪潮彻底颠覆了传统购物方式和商业模式,消费者通过网络得以轻松享受到价格更低廉的产品,如国内著名的C2C网点站淘宝,让厂商批发商得以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不仅缩短了贸易流程,也使得厂商批发商获得生产利润外可以享受到零售利润,而消费者也可以冲破中间商,以更便宜的价格享受到各类产品。
外贸交易也何尝不是这样?传统外贸中,工厂生产的产品需通过本国出口商,外国进口商,外国批发商,外国零售商等才能到达外国消费者手中。生产厂商不仅受到出口商进口商的层层压价,外国消费者也不得不支付虚高价格。这一外贸模式正在被打破。
对于欧美的小型零售商而言,快速、频繁、低成本的采购需求决定了他们不能像沃尔玛或者大型进口商、贸易商那样经常飞来中国,或者在中国设立一个采购办事处,当他们需要采购中国制造的产品时,上网搜索成了最好的选择。网络平台整合了信息、语言沟通、支付、物流等一系列交易环节服务,能够使买卖双方非常方便的交易。
作为“在线外贸”模式的开创者,敦煌网()2008年的在线外贸交易额约为14亿元,2009年已增长到25亿元,2010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100亿左右,敦煌网将占据60-70%的份额。外贸行业新秀米兰网()也成为了外贸行业的一柄利刃。米兰网目前成交的外贸批发订单每月增速都在30%以上,平均销量增幅达到20%以上。另外,中国的外贸小单批发和零售网还有阿里巴巴的外贸批发市场、敦煌网、易唐网、慧聪外贸批发网站、上海贝通网、Chinavasion消费性电子产品、、等网站。
外贸B2C的发展推动了大量新型支付工具的使用。同敦煌网一样,我国的主要外贸小单购物网站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PayPal以及Visa等信用卡支付工具。西联汇款、速汇金等也都是B2C网站的合作伙伴。
二、国际小额贸易支付工具的种类
根据对主要外贸小额批发和零售网的调查,网站使用的主要的支付工具可以分为两大类:网上支付和线下支付类。
(一)网上支付类
1.电子账户类别。付款主要是电子账户对电子账户模式(类似于支付宝与支付宝交易,双方均需要注册、有账户),主要有PayPal、MoneyBookers、Ap、Googlecheckout、LR等等。PayPal是在线付款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在全世界有1.5亿消费者使用。PayPal支持21种货币,注册一个PayPal帐户就可以与全球范围内多达56个在线市场(包括美国、英国和其他亚洲及欧洲市场)的用户交易。用户需要选择一个有效电子信箱注册成为PayPal账户,只要使用PayPal,用户可以从他的信用卡或银行账户中方便地划款到商户的PayPal账户,向任何有e-mail地址的人付款,避免了传统的邮寄支票或者汇款的方法。无论买方身在何处,付款都会立刻汇入卖方的PayPal账户。Moneyboonkers也是一种国际上流行的支付工具,经英国和欧盟法律批准成立,主要在欧洲地区使用。用户电子钱包里的钱可以用于在线支付也可以用于提现。
2.国际信用卡支付网关。国际信用卡支付网关主要是由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而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银行合作,共同达到帮助外贸商家收款的目的。而全球信用卡用户量15亿左右。商户的网站上接入信用卡支付网关后,国外买家只要填写信用卡的相关的信息,就可以支付,方便快捷。而卖方提供自己的一个银行帐户就可以了。信用卡支付网关比电子账户类的支付模式少了一个步骤,而且其客户群体也要大很多。现在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里面,提供国际信用卡支付网关的不多,主要有双乾支付(95epay)、汇通(Ecpss)、环迅支付IPS、首信易(PayEase)、Gspay等。使用国际信用卡在线支付通道,是绑定商户的国内银行账户,客户以信用卡支付进来,商户即时可以看到已收到付款。商户发出货物,客户妥投(妥投即客户收到货物后签收)15天后开始结算,按照即时支付时的汇率,结算成RMB到商户的国内银行账户。
(二)线下支付工具
西联汇款(WesternUnion)和速汇金(MoneyGram)业务是小额贸易货款支付常用的线下支付工具。这些结算之所以能够替代传统的外贸收款方式如电汇、信用证、托收,主要是由于传统结算收费较高且速度太慢,不太适用于小额付款。
西联国际汇款公司(WesternUnion)是世界上领先的特快汇款公司,迄今已有150年的历史。它拥有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电子汇兑金融网络,网点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西联汇款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有邮政储蓄银行、农行及光大银行,在中国拥有超过2.5万个服务网点。速汇金(MoneyGram)的原理与西联大致相同,速汇金目前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近1.76万个网点,已与工行、交行、中信、兴业、盛京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展开合作。
二者的运作模式都是在指定的点填写汇单,指定收汇人城市、姓名和一个收款用的密码等几个简单步骤就能完成汇款手续,几分钟就可以到账,收汇人凭本人身份证和取款密码就能在点取到现金。
与银行电汇相比,通过西联、速汇金办理小额境外汇款较省钱。通过西联汇款或速汇金汇款,手续费仅在汇出时按汇款金额相应档次缴纳,汇出后无中间行扣费。而银行汇款一般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电报费和手续费,如果是持外钞,银行还将收取一定的“钞转汇”费。
三、国际小额贸易支付工具的比较与选择
国际小额支付工具众多,如何选择成为商家的关注点,下面主要从支付工具的成功率、拒付、收款、费用方面逐一分析。下面选择PayPal、信用卡和西联汇款三种代表性的支付工具来比较。
(一)成功率
支付成功率是指买方在下单后成功付款的概率。成功率,是所有的商户关心的第一个问题。
PayPal有90%以上的成功率,当仁不让的成为支付成功大户。
信用卡支付的成功率与信用卡支付通道有关。非3D支付通道大约有90%左右的成功率,信用卡3D支付通道大约有70%左右的成功率。有的地区使用信用卡的人群的信誉普遍较好,是不需要验证无条件支持支付的,即非3D通道。有些地区是有3D验证要求的,但有些3D验证要求却又是隐性的,不给予客户任何提示的,这就很容易导致支付失败。
西联汇款的支付也是比较便利的,只要客户同意使用,在指定网点汇款即完成支付,支付的成功率可达100%。
(二)拒付
国际小额贸易汇款中商户关心的除了成功率,第二重要的就是拒付了,使用PayPal会拒付,使用信用卡支付通道也会拒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常见的拒付有:产品质量、货不对板;送货延迟;盗卡交易;恶意拒付。商户最担心的是恶意拒付。
使用payPal交易,买方可以在付款45天之内提出意见,如果不妥善解决,对方可以要求撤款,即拒付。PayPal的拒付发生率较信用卡支付要高,由于PayPal是帐户型支付,虽然也是关联信用卡的,但PayPal的信用体系却是独立于银行信用系统之外的,所以,对于客人来说,他们用PayPal拒付,是完全没有风险成本的,一旦不满意,就很容易产生拒付行为。由于PayPal刚刚进入中国,对于保护卖家方面的政策还不像美国那样完善,如果有国外买家故意撤款,中国卖家对自身的保护将非常有限。因此,卖方面临的风险较大。
那么,当使用信用卡支付通道时,拒付指的是持卡人在收到信用卡账单日起的180天内,可以向银行申请拒付账单上的某笔交易。商户不服的话,可以申请第三方仲裁,假如仲裁结果是持卡人败诉,这个过程产上的所有费用都由持卡人承担。银行也会在持卡的人信用记录上留下污点记录,对持卡人以贷款、买房、买车、医疗、工作等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国际信用卡组织Visa,Mastercard的统计,信用交易正常的情况下,发生拒付的几率不到千分之三,这是一个完全可控的数字比例。
而使用西联汇款和速汇金业务,汇款在短短几分钟就会达到商户的账户,对于商户非常有利,而消费者可能无法收到货物或者收到不合格的货物,但是却没有办法拒付,因此对于买方的风险是比较大的,在当今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买方一般不愿意使用西联或者速汇金业务。
(三)收款
能否及时收款和提现也是商户关心的重要问题。因为外贸行业,尤其是小外贸行业的商户,对资金流动的要求很高,稍微结算慢一点,都有可能影响到他的整体运营。
使用PayPal账户可以做到即时收款,但是要把货款从PayPal账户提现,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以收取美元为例,从PayPal账户提现可以使用电汇或者支票的方式。电汇到国内银行大概3到7个工作日,而使用支票需要6周左右。另外从PayPal账户提现还有一定的限制,每年有结汇5万美元的限制;而且从PayPal提现的话,存在账户被暂时冻结的可能。
使用信用卡结算,支付公司一般在客户妥投(妥投即客户收到货物后签收)15天后开始结算,按照即时支付时的汇率,结算成RMB到商户的国内银行账户。有的支付公司不要求货物妥投,不需要上传发货单即可结算。信用卡支付没有收汇的限制也不会被冻结帐户,对于月销量比较大的商户经常使用。
使用西联汇款或者速汇金业务在客户汇款几分钟后就可以收到货款,速度是最快的。
(四)费用
由于是小额贸易,商户当然会注意控制收款的成本。支付工具的成本主要有交易费、银行手续费和提现费。
PayPal在价格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注册PayPal账户完全免费,买方付款也不收取费用。当高级和企业账户持有人收到款项时,PayPal将收取一定的交易费。在线收款需要支付2.4%到3.4%+0.30USD的费用,提现还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提现较多的使用支票形式和电汇方式,总的来说,使用支票的方式还是更为实惠一些。如果PayPal帐户资金较多的话,电汇也是不错的选择。
使用信用卡商家承担的费用远高于PayPal。信用卡对于买方不收费。对于商家来讲,信用卡支付通道收费不一,一般收取开户费、年费和手续费。信用卡支付通道有Gspay环迅支付的ICPay,95ebay等。
目前GsPay的手续费为8%-10%,环迅支付为3.5%,95epay信用卡支付通道的手续费是6%。除手续费外,还有开户费和年服务费,开户费从2000-14000元人民币不等,年服务费用在5000元人民币左右。
使用西联汇款,只需买方承担手续费,卖方无需另行支付费用。
基于国际网购的特点,小额贸易如果选择西联汇款,买方风险较大。所以线下支付方式对于买方来说不是很好的选择。
网上支付,可以直接在网上完成付款,快捷、方便,适合所有网上外贸零售和批发的商户。不管是PayPal还是信用卡付款,消费者付款都很方便,卖方也可以即时查看货款的支付情况。而且上述方式对于消费者的保障承兑较高。但到底是选择电子账户还是国际信用卡支付网关,还是看商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