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9 04:00:08
导语:在职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企业文化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的渗透,对于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增加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零缺陷”意识、沟通协作能力、工作主动意识、求真务实精神等几方面入手,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企业文化。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中职办学的重要特色。但当前,相当大比例的中职毕业生在工作初期不能立即适应岗位,并由此产生了很多苦恼与困惑;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也认为应届毕业生难以很快融入企业,更愿意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才。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中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陌生与不认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长大的中职学生,对于企业文化产生陌生感也就成为了一种客观现象。因此,对于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如何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熟悉程度,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而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但据调查,中职在校生普遍认为,他们了解企业的主要途径是书刊、网络和打工等。这说明当前的教学工作并没有为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学校有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等各种教育环节,但是若离开企业生产实际来讲企业文化,未免会显得空洞。而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并自觉培养起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团队意识等适应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
其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之间的重要关系。在过去的专业教学中,我们在强调设备更新、技术进步对于生产的重要意义时,却往往忽略了文化的因素。由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是相连的,一方面的变化反过来就会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学生很难理解各工序之间有效配合与衔接,以及工作责任心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而若在教学中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有利于中职毕业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
再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还将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学生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理解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在动机。
二、在中职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可行性。
中职教育办学特色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性,一是应用性,二是开放性。这两个特性都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中职办学的应用性强调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实训环节占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模拟工作实践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实训设施建设则尽可能接近实际工作环境,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因此,中职的专业教学必须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才有利于企业文化在其中的渗透。
开放性是中职办学的另一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通过“学、产、研”结合,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体验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实际上,企业的雕塑、标语、光荣榜都是企业文化的缩影。企业员工忙碌而不知疲倦的身影也是爱岗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企业兼职教师的言传身教则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切的体验。这样的实训环节,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三、企业文化在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几个重要方面。
由于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特点及专业特色不尽相同,中职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根据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的普遍性差异,中等职业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1、重构教学人际关系,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任何一个比较大的任务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多学科的专门人才积极参与配合。因此,现代企业文化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员工的沟通协作能力。
但对于学校而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成为一种个体行为,而忽视了沟通与协作。一个在课堂中从不发言、从不与同学交流的学生,不一定考不出好的成绩,但我们却无法想像他将来会成为一名好的员工。由于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课堂上,因此,重新构建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创设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交流与协作的平台,是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有不少鼓励员工提出大胆创意的活动,如“头脑风暴”、“金点子”活动等。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同样需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如采用小组会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研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单独的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研讨,课堂的人际关系得以重构,学生的表现欲望获得满足,沟通协作能力得以提高,并使学生养成“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只惟实”的良好学风,而这种风气也正是现代企业文化所推崇的。在学生实训的组织中,也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协作的机会,如将学生分为若干工作小组,数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小组之间开展竞赛,鼓励他们密切配合,力争取得最好成绩。在这一教学情境中,同学关系暂时转变为同事关系,有助于其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
2、改变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培养工作主动意识。
目前,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下,以一种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与学校这种模式不同的是,企业通常只会给员工一个岗位,并提出工作的目标要求,至于通过何种方式去达到这一目标,则不会作具体的安排。这也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之一。因此,不少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企业却经常反映学生的工作主动性不够,“总是在等待领导安排任务”。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在中职的专业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主决策的机会。我们可以根据实训的具体情况,在学生初步掌握实训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只提出工作目标以及安全要求,而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与方式交给学生自行安排,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消除依赖性。一些专业课程的作业也应尽可能设计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市场调研、情报检索、调查分析等多种方法,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寻找答案。
3、消除“60分万岁”思想,培养“零缺陷”意识。
企业文化中常有一句口号“质量即是生命”,“零缺陷”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因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与质量密不可分,一个细微的差错,就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中职教育是为企业一线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其工作性质也决定了他们必须具有牢固的“零缺陷”意识,追求工作质量的精益求精。
然而,与企业追求“零缺陷”相反的是,不少中职学生却在崇尚“60分万岁”。虽然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错误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在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应努力消除学生“60分万岁”的错误思想,培养“零缺陷”意识,否则学生必然难以适应未来岗位的要求。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本专业实际,通过一个个生动现实的企业实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细小差错在实际生产中产生的严重后果。在学生思想中不断强化“零缺陷”的意识。
【摘要】面对目前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结合从事中职英语教学十几年的经历以及山东省职业英语新教材的使用,从对学生的态度,教材的使用,课堂教学活动及学生能力培养四个方面阐述我的中职英语教学观。
【关键词】关注差生;新教材;活动;能力
基础英语在中等职业教育各个专业中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随着科技发展及国际间合作的日益密切,社会对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日益增长,而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的教学就成了基础课中的难题。面对这种情况,结合我从事中职英语教学十几年的经历,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一下我的中职英语教学观:
1.面向全体学生,谋求学生的共同发展
树立“成人”重于“成才”的观念。作为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首先要把心态放正,把眼光放远,。要关注学生全体,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努力通过教师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进步,获得发展。坚决反对单纯培养少数学生,只关注高职考试有希望的学生,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他们的培养上,而对于那些没有升学希望或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的学生抛在一边,不闻不问,当成分母,看作陪衬。这样即使我们培养了一些优秀学生,但同时更伤害了大部分学生的心.就是你特别关注的那些优秀生也不会认为你是一名合格的老师。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所遭遇的不公平将直接影响着他们成为完全的人、心理健康的人,甚至成为对社会有害的人。对于在初中时就有过类似经历的中职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差生。一堂课的教学意图是否能顺利得以实现,与班里有多少“差生”密切相关,一个两个不碍大局,而十几个的话,课就无法顺利进行,但在中职英语课堂上十几个差生的存在并不是个别现象。为了以后的教学能正常进行,一开始就要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学习兴趣,把难度降低。因此,要对差生给予特别“关照”,多提问,多鼓励,多监督。特别是提问时要讲究技巧,开始时只提问他们那些基本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并且应注意每节课都要照顾到他们,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有一种并不比别人差的“成就感”,消除他们在初中时就形成的自卑感或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们产生一种抓紧赶上,参与到竞争中来的积极心态。课后主动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对英语的想法,告诉他们得当的方法,鼓励他们从基础学起,有问题大胆的问老师,让差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有被重视的感觉,为了不让老师失望,他们会努力试着去学英语
2.全面研究教材,转换教学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作为中职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自2006年秋季开始使用的省编职高英语新教材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体现了“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材每单元设计一个话题,共四课,紧紧围绕这个话题分别从单词,听说,语法,读写四个方面展开练习。我个人觉得这套教材很适合中职学生使用,在巩固基础英语的同时,又能应付常见的英语使用场景。教材的改变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新的要求,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教学途径倡导以“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为主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它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它强调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很明显,这里所说的任务同传统意义上教师将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完全不同的。传统教学法中的教学任务突出的是教师的活动,而“任务型”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化的感知。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将其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使用,它只是在语言学习的巩固阶段比较适用。我们谈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只是强调教师将传统的单一的“授受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任务型”教学途径为主,以其它教学方式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认识清楚,而不应盲目地去接受。
针对每一单元的不同任务,教师可根据课时安排和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既可以调整任务顺序,也可以对任务进行增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挖教材,仔细分析每个班的学生。
3.开展多种活动,“四会”能力均衡发展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因此一定要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少讲多练,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在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实际意义的,有现实环境的训练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用英语完成任务,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可以把每单元的听说部分用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还可以把课堂搬到室外,来讲问路、方位介词等。中职学生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可以交给他们一些具体任务,留出时间让他们讨论得出结论,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会查杂志,上网。新教材每单元四课,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缺一不可。绝不能因为考试不考或考的不突出而放弃或忽视某项能力的培养,如目前高职考试不考听力和口语,但绝不是说这两方面在日常教学中就应弱化,相反,而应加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加强各种能力综合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彻底扭转“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
4.着眼学生未来,培养自学能力
中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的东西只能说打了一个基础,对社会需要来讲还远远不够,要想让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必须要具备自学能力,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才能永远处于不败之地。所以老师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
要让学生有计划的背单词,并同时培养学生查词典的好习惯。要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训练的开始阶段,可以在学新内容前给学生留出一些思考题。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去逐步理解课文。让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上课时由学生来讲解,老师做适当的引导或纠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不再留思考题,学生自己就能发现文章中的知识点,课上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为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把握教学重难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虽然中职英语教学面临生源差的难题,新教材的使用也还处在探索和摸索阶段,但是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开拓创新,将有限的学习时间进行细致合理的安排,也会使学生们的素质得到很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使他们具备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
摘要:立足高职院校教育,分析了传统文化教育在传统文化知识欠缺、美德观念淡薄和生存理念扭曲等诸多缺失;论述了缺失源于高等教育的失误、深层文化的冲突和民族心理的伤痛等因素。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内容。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它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影响甚深,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严重缺失了。参酌学界既有成果,本文拟就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试作论述。
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要表现。
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今天,平心而论,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沦为“岗前培训机构”,学生人文教育尤其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力度不大,已是严重缺失。详而论之,主要表现如下:
(一)传统文化知识欠缺。
在一所职业学校的调查中,中国传统文化竟然被爱玩的学生误以为点燃鞭炮,被有经济头脑的学生误以为能卖高价钱的老古董等。有了这样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冷漠症,在许多学生眼里,中国传统文化就可以简化为“帝王戏”、“辫子戏”、“戏说风”等等。所以,不知道周杰伦、“超女”在同龄人面前就无地自容;对中华民族自己的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相当冷漠,遑论该节日的来源、意义。有人曾在北大做过一项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深感遗憾:如今的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不深,知之不多。大多数大学生表示他不太了解孟子(52.2%)、荀子(69.2%)、墨子(68.6%)、王充(78.1%)、董仲舒(71.6%)、朱熹(70.3%)、王阳明(95.9%)、黄宗羲(71.4%)、魏源(61.9%)等古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对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北大第一任校长严复表示比较了解的仅40.1%,而不了解的达59.9%。有93.2%的大学生未看过《说文解字》,77.2%的大学生未看过《孙子兵法》,未读过老子的《道德经》的达86.8%,未读过《资治通鉴》的占72.4%,未读过《史记》的占58.9%,就连《三字经》未读过的也达69.4%。而且,我们在与大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即使表示自己了解某些古人和古典著作的,深入了解后发现,也有不少水分在其中。大多数大学生写不出几个自己所熟悉的中国传统曲目或古典曲目。在调查问卷中,填的最多的三个曲目如《窦娥冤》、《高山流水》、《牡丹亭》分别仅占34.1%、31%、23%。[1]错误地认识传统文化,国学底蕴深厚的北大尚且如此,遑论以职业技术教育为己任的高职院校。
(二)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论语·先进》中所列的孔门四科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儒家将列于德行首位,深深寄寓有德行是人之为人的首要问题。相反,高职学生在美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恰恰十分严重。他们不是不懂得道德,而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严重脱节。在公共道德方面,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所,如乱涂胡画于教室的墙壁,大声喧哗于安静的自修室,乱扔垃圾于美丽的校园等等。在人际关系道德方面,高职学生交往的对象主要包括同学、朋友、老师、父母等。他们在学校和以同学为主的他人关系淡漠,表现为同学关系尤其是寝室关系紧张,彼此之间互相猜忌,以至发生殴打等校园暴力事件。对老师的态度也不端正。古代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换句话说,学生对待老师,应该像父母一样尊重。现在的孩子从上幼儿园直到高校毕业,有几十甚至上百的老师教过课,让学生们把每一位教师都牵挂如父母,似为苛责。但对老师不应失去最基本的礼貌,当代的一些大学生上课迟到、说话、睡觉之现象,不绝如缕;在外面见到老师不打招呼,也成家常便饭。就此,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曾指出:“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礼貌”[2]。对父母态度不端正。儒家文化提倡“孝道”,子曰:“唯父母之疾是忧”。对待父母的态度是考察一个人的品行的基本准则。而现在一些高职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却连基本的孝道都不能保证。其所接受的新鲜事物当然比他们的父辈要多,但部分学生却视父辈为老腐朽,对父母的好言相劝,轻则沉默抵抗,重则大声呵斥;更有甚者,经不起形形色色的物欲诱惑,将父母当成了印钱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无视父母挣钱之艰辛与生活之俭朴。[3]另外,一些学生缺乏诚信,考试作弊、骗取助学金等不良现象时有耳闻。
(三)传统生存理念扭曲。
《周易》言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一语中的,道出了人之为人应有的人生态度、生存理念。君子应该胜不骄、败不馁,直面人生中的挫折与逆境,依靠自身的智慧、能力和意志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从而实现自身的目标与价值。而一些高职学生入学以前,往往都是当地的成绩不错的孩子,一来到高手如云的大学,由于压力过大,便产生自卑心理。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十分令人震惊,每年都有学生因受不了或生活或学习或情感的压力而自杀,甚至还出现了残杀同学的发指事件。人本群体动物,固有群体意识。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国古代士人对民族和国家有一种庄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譬如,屈原为楚国大夫,本可衣食无忧,而他却偏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国忧愁投水而死;大诗人杜甫贫困潦倒,却“每饭不忘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都是将自身与天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典型。大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小则为己为家,大则为民为国。而当前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则过于指向“为小”。据调查,有25.7%,也就是1/4还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个舒适、称心的工作,这失去了国家每年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大学生的根本意义[3]。
二、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缺失,不是一时一地的原因,而是有着多方面因素。究其要,盖如下:(一)高等教育的失误。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18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出现专业教育,最初出现的是神学、法学和医学讲座。
19世纪以后,技术教育(technicaleducation)也开始出现。一些技术学院开始建立。传统的文科学院也开始建立工程学院或系科。1847年哈佛建立了劳伦斯理学院。同年,耶鲁也建立了一个新的科学技术系[4]。中国19世纪后期开始学习西方,发展专业技术教育。20世纪专业技术教育得到蓬勃发展。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工程技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这种忽视人自身素质培养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如核扩散、环境污染、精神危机,出现了所谓的“发展综合症”这些问题,是专业技术人员无法解决的。一些著名的大学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试图加以改进。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了题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将教育分为通识教育和专门教育。通识教育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和公民的人生生活需要。专门教育则给予生活某种职业能力训练。根据这个报告,哈佛提出了核心课程计划。其他大学也纷纷模仿,以必修或者选修等各种形式提出了自己的一般教育课程。由此可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人类教育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我国高等教育从1952年院系调整和全面学习苏联模式以后,急于摆脱落后面貌培养大批人才,工程技术专业教育过度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忽视。这虽为时代使然,但却给整个高等教育包括高职教育带来了人文教育,自然含有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5]
(二)深层文化的冲突。
传统文化与职业技术文化存有诸多龃龉之处,造成其在高职院校的冷落。譬如,教育价值取向不同。
传统文化忽视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价值,学习主要为求得功名,以改变其社会地位,而现代的职业技术文化则重在赋予读书人某种生存技术。故而,我国历来没有培养劳动者的教育观念。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皆以科举取士作为目的,视技术、技能为“奇技淫巧”,职业技能的继承发展仅存在于民间,以师带徒、口传手授。这种较强的轻视技术的倾向,至少从隋唐开设科举考试之后就已经十分明显了,使得中国人对技术有一种道不清、说不明的鄙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一语道破天机。或因实用知识、职业技术教育代表着被压迫阶级的生活,意味着低下的社会地位,导致人们一段时间对实用知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这种轻视。再如,思维方式不同。传统文化中,教育多以传授知识为主,比较看重“顿悟”
和“体悟”,不甚讲究严密的逻辑推理,一切都无须作具体分析,只要体会领悟即可。职业技术文化却不同,其所面临的生产现象纷扰变化、不可预测,而且生产过程不尽相同,静态的领悟大多劳而无助。即使要想体察也只能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而不是在课堂上纸上谈兵。[6]如前所述,在高扬职教大旗、技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位置如此之高的今天,由于传统文化这种固有的缺陷不能与时俱进,受到高职院校的冷落,个中原因也就不言而喻。甚至因噎废食,索性敬而远之。
(三)民族心理的伤痛。
鸦片战争之后1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大转变的时代。外强侵略使中国遭受空前屈辱。有识之士奋勇急起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经过到辛亥革命,然后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文化斗争。这期间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切的反思,将其与西方近代文化作了比较后,发现中国确实落后了,必须改弦更张、急起直追,于是高举科学与民主两大旗帜,作为前进的目标。这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则集中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其影响虽遍及思想界、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但以教育界为甚。当时一些比较激进的人士要求全面抛弃旧传统,认为中国“百事不如人”,于是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无庸赘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过诸多误区。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也基本持否定态度,过分强调封建糟粕一面,而对其批判有余继承不足,“”期间更是予以了彻底的否定和扫除。这种民族心理的伤痛,导致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教育的巨大断裂,直接的后果是造成了整整一代人特别是高校学生,尤为高职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和认识上的空白;间接的也是更重要的后果,是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普遍忽视传统文化的意识。“”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逐步形成,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虽已得到了根本纠正。然因历史惯性,社会上仍缺乏对青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充分认识,使得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严重缺失。[5]P25-26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是博物馆里德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7]。它的缺失已经造成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总体较差,现状堪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凭借综合国力的强大、文化传播方式的发达,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而在强调职业技术文化的高职院校,更是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至于如何开展这项教育,那当是另文讨论的话题,此处不赘。
[摘一要]—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学院内部建立全员育人的模式,实施全员育人;明确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实践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直接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高技能、专门职业技能型人才,是摆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强化高职院校育人模式改革,实施全员育人
学生教育管理不仅仅是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责,也不能单靠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来完成,还应该是实现包括教师、学校管理者、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所有教职工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施全员育人,共同发挥作用。
1、实施全员育人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应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2、实施全员育人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始终对自己的岗位负责作为教师,只有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第一,既教书,又育人。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信仰和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的精神。第二,结合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指导。即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例如:在校期间,自己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掌握那些专业技能,取得哪些职业资格证书等,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那些行之有效的安排?应做出规划;毕业后自己的就业方向、就业、择业、创业的途径及渠道等等做出详细的规划,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第三,加强课堂管理。课堂教学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大。因为课堂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完成整个教育教学的重要过程,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能否管理好课堂,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如在实际工作中,不同教师对相同班级、相同教学对象的教学,会出现两种课堂效果的现象既是例证。所以,教师要加强对课堂的管理,包括上课点名、维持课堂秩序、对缺课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等等,使课堂的全部过程都能在教师的控制中,任何问题的发生都要有及时的应对措施,不能漠视和拖延。作为学校有关职能处室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为教学一线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明确学生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体现在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因此,学校各职能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司其责,齐抓共管。少一点指挥,多一点指导;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帮助;少一点空谈,多一点落实,切实研究和解决教学单位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研究和解决学生在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抓重点、抓试点、抓难点,更重要的是抓落实,最大限度的为教学单位学生的教育教学提供保证和支持。
二、改进学生管理模式,积极实践“三自管理”
“三自教育”指的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其核心内容是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教育、管理、服务中的发挥。三自教育”的成效如何,主要不取决于外部条件而是依赖于作为“三自教育”主体的学生们对它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衡量“三自教育”的成效的标准之一就是具体的实践活动。
1、提高学生对“三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分制、选修课、教室的流动性、学生不能完全按班级住宿等等,使得本班级、本专业、本年级的学生相对集中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班级、各专业、各年级的混合性更强了;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个体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思想活动的表现形式呈现越来越个体化和隐蔽性的倾向等等,这些都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这样的管理机制应该具备管理程序的民主性、管理制度的科学性、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实行大学生“三自教育”就是为了适应管理机制完善的新要求,发挥其最佳的管理成效。思想的转变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只有学生树立对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正确态度,才会把对自己的教育、管理、服务落实到行动中去。作为教育者应该努力把握正面灌输教育法,在学生中提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并积极组织实践让同学们从中受益。
2、建立健全学生自治组织,实行分级管理和监督各级学生社团组织、学生会等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生实施“三自教育”的有效实体,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道德实践平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尊重学生的个体和社会价值,让每个同学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引导学生成为校园生活的主人,自立、自理和自主进行管理,帮助学生努力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3、正确的指导与积极地实践在进行“三自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如果离开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实行自我教育就是空中楼阁。我们提倡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相反的教师应该处于更科学地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上的引导和实践中高屋建瓴的指导,必须加强以人为本思想,积极创造条件,给个体创造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个体加强自主、自立、自信的锻炼,实现个人价值,彻底改变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成绩放在第一位的工作思想,始终以育人为指导方针,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意识。做好自我管理工作。各种学生群众性组织应在相关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开展工作,这样才会更加科学和有效[4]。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应当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应当得到充分张扬,他们的学习潜力、潜质应当得到充分挖掘。积极实践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关键词:职校生舞龙运动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在职校开展舞龙运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为此,本文作者对参加舞龙训练的学生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运用学校心理学管理软件《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了在实验前后各进行了一次测试.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12.O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从而找出舞龙运动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舞龙运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指标在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偏执、敌对、心理不平衡五个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同时,由配对样本检验显示,实验组的各项心理指标都有显著变化可见.舞龙运动对职校生的心理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在教师的引导下,这种影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促进职校生心理成长。
一、引言
舞龙运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富有极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职校开展舞龙运动,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与人沟通的平台,使学生相互协调、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相互帮助。舞龙运动是一个集体项目,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本实验从促进职校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出发,通过期望构建舞龙团队,完成团队任务、实现团队目标来促进学生广泛的交流沟通,全面拓展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实验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舞龙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如果有影响又是在心理的哪些方面,这些影响同年龄的自然增长造成的影响是否有差异,训练后实验组同对照组是否有差异,是舞龙运动的哪些环节产生的影响,其影响的机制是什么,而对未影响的心理部分是否不能产生影响。由此帮助教师在舞龙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释放生命潜能;抓住舞龙技术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问题进行教学,找到舞龙运动与心理健康的融合点,促进个性的完美和人格的完善;引导学生重塑自我,培养正确的心理健康概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带着重新整合过的健康心态走进学习和生活中,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为了解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在舞龙运动中可能表现出的不同思想状态,预防学生在学习技术时产生冲突,并能抓住教学中有助于调整学生心理的环节,疏导学生的心理,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拓展舞龙教学思路,发挥舞龙健康教育功能,笔者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对学生在舞龙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阐明舞龙运动对职校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途径和手段,为职校体育锻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为舞龙运动的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
我校舞龙队学生共31人,参与舞龙队的同班学生35人作对照组。所有学生均来自06级两个班。
2.实验时间
2007年9月中旬到2008年6月初。
3.测量工具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是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吉盛教授等组成的协作小组制订的。
4.统计处理
Excel和数理统计软件SPSS12.0,主要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单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定为P<0.05,非常显著水平为P<0.01。
5.研究方法
实验组从两个班中随机选出31人〔女生21人、男生10人),实验组除按日常的规定正常学习、生活活动外,每周活动2次,为星期三与星期天的下午,每次持续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对照组按日常的规定正常学习、生活、活动。实验持续8个月。运动强度控制在中等。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前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试。在实验前(开学初)、后(学期快结束),对两个班学生进行统一心理健康水平测试。所有数据用SPSS12.0软件包统计处理。
四、实验结果
1.实验前数据统计结果。
经方差分析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样本在心理健康的十个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认为两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2.实验后数据统计结果。
(1)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指标由表2可见,实验后经方差分析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样本在心理健康的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偏执、心理不平衡五个因子有显著差异(p<0.05),在敌对因子有非常显著差异(p<0I(】1)。
(2)实验组实验前后心理健康水平指标的配对样本检验
由表3可见,实验组实验前后样本配对T检验表显示,心理健康十个因子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五、分析与讨论
1.由表1可知,在未开展舞龙训练前,两组学生心理测试显示无显著差异,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偏执、敌对项的指标反映出较为严重的心理隐患。这给我们在舞龙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避免引发不良的心理状态,用积极的方式来弥补学生心理上的弱点。
2.训练结束后,两组学生的各项心理指数都比实验前测得的值低,不能说明舞龙运动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唯一因素。但将两组样本进行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时,数据结果显示两组学生除了适应不良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均有显著差异,说明舞龙训练对学生心理是有显著影响的。
3.对实验组进行配对样本检验显示,舞龙运动在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学习压力这几项具有显著影响。在舞龙训练过程中,团队的协作要求很高,这为提高学生沟通能力、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对内对外的各种场合的舞龙表演活动也为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提供了途径。面对训练过程中的心理冲突,师生间真诚的沟通能使心理趋于平和。实验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更为轻松自如,学习上的压力显得并不是很重,这主要是因为通过严格的舞龙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改善。
4.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样本在心理健康的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偏执、心理不平衡五个因子有显著差异,在敌对因子有非常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前后心理健康各因子也有变化。可见,舞龙不仅对于参与训练的学生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而且有可能间接地影响到未参加训练的学生。实验组前后各项指标配对样本检验数据显示实验组实验前后心理各项指标都有非常显著差异。
.笔者由于水平有限,有些问题考虑不周全,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对于舞龙的教法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还未能深人研究,本身的心理学知识、技术、技能还欠缺,还需要继续学习。
六、结论与建议
1.舞龙是一项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群体性体育项目,对职校生的心理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2.职校舞龙运动可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成为弘扬中国龙文化的基石,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舞龙运动对于学生提高适应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克服学习压力、调适心理平衡能力有显著作用,但同时教师也要留意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滋生的或已存在的不良心理状况,以免给学生心理造成再次伤害。
4.教师要学习心理学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在教学实践中主动的运用心理学技术,将心理学知识同学科知识的教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用正确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在职校计算机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展,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因而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在职校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如组装电脑、编排校报墙报设计校园网站、参加计算机竞赛等等活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巩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其次教师要将游戏活动融入教学中,如在学习指法练习的时候,难免比较乏味,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下载指法练习的软件,通过练习游戏提高学习兴趣等等。
二、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职校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应该注重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让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计算机实践,让实践活动来巩固理论知识。当前的职校计算机课程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很多教师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知识空泛,实践知识难用,这就需要教师加以重视。教师应该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在课堂中加以融合,时间也要灵活调配。例如,在学习Word表格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丰富多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引入理论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演示,这样一来,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计算机的创新精神对于职校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还体现了计算机应用知识是否广泛和实用。在素质教育的职校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将每一个概念、问题精心安排,将生活中的情境引入其中,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例如,在学习Flash动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将制作好的比较精美的动画展示给学生看,然后教给学生基本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自选一个课题来完成某一幅动画,完成的过程可以是自主的,也可以是合作的,学生还可以举手向教师提问且得到教师的帮助,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了。总之,在职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中职校企合作布置状况论述
大部分企业对于与中职院校合作主动性不够强烈。因为学生与企业在技术强化模式上存在隔阂隐患,参与实习岗位的学生技术水准必定难以合乎特定企业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学校专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对应实践规划经验,造成专业与实践应用脱节现象,科研水准与技术适应潜质都留有瑕疵。各地区职业学校资金运行渠道拥堵,社会认可程度低下,造成实际办学思路与企业发展指标严重脱离现象,因此便不能透过真正意义层面开发课程与专业创新格式,企业对于其课程评价机会当然就不多了。专业教师参与度不够可观,中职院校全面承担着社会综合技能人才培养重责,要求师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强。但现实状况中大部分中职院校专业教师距离此类规划要求过于遥远,动手操作与活动参与能度都十分消极;专业教师无论是在客观或是主观层面上都不希望参与到特定合作训练项目中。
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一)订单式
就是依照企业用人标准布置订单,由学生提出培养活动内容与规格,其间机电工程相关企业会透过联席会议等途径辅助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必要时委任专家到特定校区进行演讲;某些地区会依照企业订单形式进行班级团队命名,确保学生毕业后期能够顺利转移到企业内部工作。
(二)工学交替
实际校企双方经过长期合作积累沉淀的互惠互利人才培养经验,因为中职院校在成本与资源布置上有所限制,单位专业甚至难以落实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而企业短时间内又急需大量先进人才涌进。于是,两者可以透过协议签订提供学生实习场所,涉及机电操作技能与职业素养强化方案由双方共同商议。过渡到企业内部实习期间,专业知识也可同步灌输,截止至今,各类中职学校都已经开展暑期生产实习项目,确保学生能够在各类生产端口中积淀高效操作经验,其间企业会发放工资,相应地减少学生学费压力状况。
(三)产学合作
企业会直接向学校中心转移,在此阶段,校企双方能够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活动,依靠专业教师指导与现场观摩进行企业最新技能与管理经验掌握,当然学校会从中获取一定数量的报酬;而机电相关企业为了赢取品牌竞争效应,也可考虑安置奖学金激励机制,鼓励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个体,能够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在此类专业发展道理上永无休止地奋斗。
三、机电工程专业实施校企合作核心要素细致解析
(一)机电专业引导体系规划。
专业建设离不开课程体系的规范力度支持,尤其在阶段教学计划制定上要全面贯彻德育与技能水准同步强化指标。专业课需要教师时刻督促学生个体树立工学结合理念,能够自觉依靠企业需求进行生产工艺要领掌握,同时提供给学生特定的教材资料,加大技能课程考试监督力度。学校应及时开展运用职业能力鉴定为核心的机电专业技能体系重建活动,如在课题指引前提下进行专业教师行业顶岗实践,为专业市场论证与办学方向舒展扫清不必要的障碍因素;另外,机电专业还需进行课程项目综合化定位工作,其间教师有义务多次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调研,邀请多加行业技师到校任教,促进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华丽蜕变效率。
(二)机电专业类教学思路梳理
1.理论与实习教学并重。专业理论灌输须遵循实用原则进行模块化调试,其间注重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强化,令其能够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创新潜质,能够在日后岗位上尽职尽责。教师要做的就是全面熟读企业新进人才素质标准,培养学生机电控制与维修技能。2.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具备一流专业实训功能的教室空间,尽量联合传统专业建设经验进行科学发展观念延展,目前机电工程类企业职业项目包括机电维修、工业电气自动化、智能楼宇技术等,若想从中稳固专业建设实效,就必须透过以上专业类型实施强化改造,尽量为高新综合应用技术专业类型拓展提供指导方向。
(三)师资队伍的科学组建
若想全面稳固师资团队指导力量,可以借助以下三类途径进行人才吸纳:首先可以透过单位年限高校毕业人才招聘会进行专业对口毕业生收取,再就是在本校毕业生中筛选作风硬朗且技术过硬的高才生留校,并委派具备丰厚技术操控经验的教师予以重复教育;这便使得教学与实际工作充分结合,真正拓展学生个体技术应用潜质与职业道德素质,教师也能够在技术经验交流中不断获得进步。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机电工程类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是推动校企合作效益的特定途径。作为中职院校有义务全面深入企业中心进行工作现况考察,吸纳最新技术应用与职业操守规则;同时提供给学生广泛的实习机遇,令其能够将日常学会的知识内容全面应用到职务之中,真正研制出高功能与高质量的产品。
作者:张精 刘鹊平 单位:无锡技师学院 无锡市协新技工学校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拓宽了高职校园文化发展视野的同时削弱了其教育导向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形态,形成与传播空间主要集中于高职校园。然而,随着新媒体侵入高职校园,打破了高职校园相对孤立的“围城”状态。借助数字化网络技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可获取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知识与信息;同时,网络的无边界性彻底打破校园的空间概念,高职师生通过广泛使用校园网、QQ群、手机短信、手机飞信、微信、电子邮件、MSN、校园论坛和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充分了解校内外动态,尤其是备受师生关注的各行业、各企业信息。新媒体为高职师生搭建了平等、自由、个性化的互动平台,即便他们身处校内,也能便捷地与外界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发表主张、反应诉求、抒发情感。高职师生思想活动空间不断拓展的同时也开拓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视野。同时,作为一门时刻影响着全校师生言行的“潜课程”,校园文化引导着大学生的发展方向。传统媒体环境下,校园内意见领袖的权威,影响着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使校园文化积极向上。但新媒体的多元化、开放性、平等性削弱了意见领袖的权威,重构了师生关系,简单的榜样塑造和说教难以对高职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广大师生的生活,占据了学生的时间和思维空间,甚至决定着他们的意识、思维和行为方式。比起传统说教,网络图片视频信息更为生动具体,易于理解与接受,但教师无法轻易地胜过新媒体所带来的传播效果,塑造积极向上的主流,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二)新媒体环境使多种亚文化交融于高职校园,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同时也给校园文化带来冲击
新媒体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间、空间局限,拉近了高职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变化发展的距离,打破了高职校园文化的统一性。在社会文化的冲击下,校园文化亦呈现出多样性、大众化趋势。新媒体为各种文化间的交融搭建了平台,使得多种亚文化借助QQ、微信、微博、新闻网、校园论坛等汇集于高职校园,一方面,亚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共生共存、交融重构,使高职校园文化的大众化特性更加丰满,更具时代特点;另一方面,亚文化也冲击着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90后高职学生的个性更符合亚文化所代表的气质,亚文化也能更好地表现和宣泄90后高职学生的情绪。正因如此,以短信文化、网络流行用语文化、个性宣扬文化、自我享乐文化、“恶搞”文化等为代表的亚文化元素错误地被理解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并备受推崇。这必然给校园主流文化带来冲击,从而影响到校园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新媒体环境使网络文化以及多种亚文化交融于高职校园,给高职校园文化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也为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专属高职院校的校园特色文化带来新的契机。
(一)依托新媒体,传承和创新校本文化,彰显高职校园文化特色
无论是普通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校本文化都是学校在整个办学过程中所积累的财富,需要我们继承与发扬。而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历史沉淀不够,文化底蕴不深,正处于吸纳各种优秀文化的阶段。正值此时,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无疑冲击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为此,正确认识及把握新媒体给高职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至关重要。思想上要加大对校本文化发展的重视,行动上紧紧把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从整体、全局角度加强校园文化设计,并通过新媒体技术广泛收取全院教职员工、学生的意见及想法,集思广益,力求高职校园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即表现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职业性、应用性)又突出E时代气息(信息化、数字化);搭建新媒体环境下校本文化传承创新平台,加大校园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让新媒体成为校园校本文化创新建设的主力军,并通过QQ、短信、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互动方式让校本文化的传播更直观、更具体、更生动,带给全院师生全方位、多维度的感受,通过新媒体,学生能生动地体会到校本文化所带来的乐趣,将优秀的、特色的文化精神内化为高职教职员工、学生的认知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是思想观念,最终让优秀的校本文化渗入校园的各个角落。
(二)依托新媒体,大力吸收和引进企业、行业文化,实现高职校企互融
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为一体的高职教育,其文化的创新更应该广泛吸收和引进优秀企业、行业文化来凸显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性”“技术性”。仵自连曾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指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就是吸收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加以提炼和融合。当前,针对我国面临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缺失问题,高等教育尤其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更要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时刻利用新媒体关注社会各企业、行业最新动态,掌握各职业领域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设定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学习内容、评价方式等。高职院校还应依托新媒体,创建互联网校企合作互动平台,一方面积极学习企业的优秀文化,引进并善用企业的分工合作机制、竞争机制、奖惩机制等制度规范,优化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为高职生亲身体验到各行业的运行机制、操作流程、规章制度等提供机会,提前了解企业各岗位的需求技术、行业动态、职业前景等重要信息。同时,高职院校可依托网络媒体,搭建校企互动平台,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为校园文化构建出谋划策。高职院校也可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将各行业人员、部门负责人、各领域专家请“进”校园,通过在线视频交流、视频讲座、视频专题报告会、微信平台等形式,向相关专业学生介绍行业发展趋势、产品生产与经营情况、企业营销策略、品牌文化、行业竞争力以及人才需求预测等情况,加深师生对企业的了解。高职院校还可分批派一线教职员工到企业挂职,积累本专业、本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切身感受企业文化的氛围,体会学习与工作中的合作、竞争精神,并通过微博、微信、QQ等平台分享工作期间的所运用到的知识和所需的职业技能等心得体会以及对企业文化的感悟,真正实现高职校企互融。新媒体环境使网络文化以及多种亚文化交融于高职校园,给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依托新媒体,传承和创新校本文化,彰显高职校园文化特色。依托新媒体,大力吸收和引进企业、行业文化,实现高职校企互融,从而打造专属高职院校的校园特色文化。
作者:樊斌 唐勇
一、财务分析在职校工作中的作用
通过此项工作对财政、教育局等有关上级管理部门,掌握职校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有很大帮助,更能准确及时了解职校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配比情况,使用情况是否合理等,为上级了解宏观信息,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职校财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其在财务日常核算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给财务人员减少了很多劳动,然而信息技术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和预测,却没有真正开发和利用起来。如开设专业,在研究社会需求、师资的基础上,还要经过财务分析对其投资回收能力进行考核,但职校往往对投资回收率缺乏分析,甚至不考虑。
(二)职校财会制度不完善
职业学校属于事业单位,一直以来事业单位是不进行财务分析的,执行的也是收付实现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颁布后,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由于不健全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也就没有系统的行业标准。所以现行职校的财会制度中列举的财务分析指标内容中没有筹资分析、投资分析和反映净资产构成的指标,缺少对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
(三)项目前后分析不平,大多重视事后总结,事前预测分析忽略
职校的财务分析只是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所做的会计报表后的分析总结,只做变化事项的说明,而事前分析,几乎没有。随着职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职校的竞争和风险加大,传统的事后分析总结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它要求财务分析能为职校提供发展和预测超优的信息,在重大决策前,做财务分析,才能使职校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上有的放矢,不盲目上项目,不盲目投资。
(四)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
财务人员尤其是做财务分析的人员,不仅应该具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知识,还应该掌握相关联的知识,同时还要熟悉本单位的情况。但是职校的现状是一是缺少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二是即使有财务分析人员,他们的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在职业学校,教师更愿意在教学岗位工作;财务工作岗位工作量大,业务学习时间少,职称晋级很难,待遇普遍不高,缺乏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五)缺乏对职校经济活动的思考、分析。财务人员平时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日常业务上,缺乏对职校经济活动进行思考和分析,勉强作财务分析也只是急于应付,很少对全校全面工作做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财务分析数据不足。
三、加强职校财务分析的措施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在实际工作中,有个别财务人员丧失原则,隐瞒真实情况,违背了财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原则。财务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维护财经秩序、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作为自己的任务,要有“红线”意识,从事财务工作关键、最重要的是必须遵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的关于职业道德的六个方面,即“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所以必须重视财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设,纯洁财务人员队伍,使财务工作更好地为教职工服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要加强对财务人员尤其是报表分析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同时具备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熟练应用现代化的分析工具,树立正确的财务分析理念,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及时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财务监督控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监督是预防和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支持事业发展是财务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只为眼前利益,不顾法规约束,不讲原则,那么,即使事业发展了,财务风险的爆发也会引起财务秩序混乱,最终也会阻碍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内部财务监督机制,注重内部审计,健全在资金的使用上、资产的处置上等方面的监督。通过监督检查,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以及营私舞弊行为,及时处理,避免给教育事业带来损失。
(四)确定分析方法,明确分析目标
职校财务分析方法既包括对资产负债表、收入明细表、支出明细表有关数据的分析,还包括往来款情况表、财务异常变动情况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通常使用因素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职校财务分析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本单位整体财务、业务活动情况的说明;比较详细地说明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说明借款情况、资产处理情况;说明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调整情况;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的说明。财务人员在做财务分析时,首先要明确是在什么项目上做财务分析,这个项目所需要的指标都有哪些,是需要横向的还是纵向的分析,然后根据需要查找数据;把需要查找的项目列成序号或表格;在数据统计齐全的情况下,按照相应的公式或计算方法计算出结果;根据得出的结果,具体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分析。这些分析不是财务数据上的简单拼凑和加工,而是要剖析数据产生的原因。
四、结语
财务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业务活动真实、数字来源真实、文字表达真实是财务分析工作的生命,职校在财务分析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财务分析对职校加强财务管理,防范风险,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作者:王敏
一、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职校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越来越大。一方面,随着职业教育受到国家日益重视、职教大众化步伐的加快,职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而毕业生的社会有效需求并未明显增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余地渐宽;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用人要求也日益提高,很多职校毕业生因无法适应而失去工作。因此,职校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和就业竞争态势日趋激烈,职业院校毕业生存在着求职的被动和职后的不稳定状况等困境。撇开职校扩招对职校生就业影响这一因素,职校生就业困境还深刻揭示:职业学校提供的“产品”并不能完全与市场需求相对接,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调查显示,高达38%的用人单位反映新招聘的毕业生在工作中缺乏诚信,部分学生在合约期内频繁跳槽,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吃苦意识等职业道德感更是缺失。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不是由于有毕业文凭的毕业生不够,而是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超越学历之外的职校生职业素养问题,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问题,是用人单位对职校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严重影响着职校生就业。因此,培养职业素养最直接的意义在于提高职校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促进职校生就业。伴随着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的局面,要想使职校生顺利进入职场,并迅速实现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职业学校必须帮助他们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竭力培养、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当前,虽然各职业学校均已对职校生开展了相应的职业素养教育。但是,用人单位的相关不良反馈说明,我们的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需要反思。
二、对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
(一)对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向上的思考
理论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占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我们对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点。那么,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工作实践反思的是,我们真正认识到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了吗?如果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我们真正彻底贯彻了与之相关的教育了吗?从现实情况看,答案可能不容乐观。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下,存在着一些片面重视属于显性职业素养的职业技能,忽视更重要的隐性职业素养的“一白遮百丑”现象。其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在执行中没能全面、深刻的把握它的整体内涵,出现了将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的错位现象,错误地导致了对职业教育职业性的异化、简化,自觉或不自觉中忽视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高素质”这一前提,导致了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不到位。结果,偏重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等“软实力”。学生发展没有后劲,缺乏持续推力。学生即使今天就业,明天可能就会下岗。当然,我们强调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反对“为技能而技能”的片面思想,并不是强调“为素养而素养”,忽视技能培养,而是“为素养而技能”,否则,会走上忽视技能的另一个极端。因此,目前,要得到用人单位对职校毕业生的充分认可,职业学校应该着眼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全局,并真正回归到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轨道上来。
(二)对把握职校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内容上的追探
1.独立思维意识一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人们的一切职业素养难以真正形成。特别是当今多元化社会思潮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性等消极现象,使人们往往产生浮躁的心理和难以辨别下的盲从。让学生建立独立的职业人格,学会思考、辨别,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指导他们职业成长愈发必要;二是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职业教育要以人为本。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让人能够简单的生存下去,而是让学生生成性存在,个性得到发展,且是可持续发展,具有创造性。可以想象,不培养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是很难真正贯彻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充其量,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是无内涵的、一时的“高级工具”,只能是被动式生存,不可能去主动适应甚至是创造的人;三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动态递升的过程,精神需求是人类更高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在赋予学生生存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关注他们的精神建构,为他们的一生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基。
2.法治观念法律是基本的道德,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两者关系密切。职业道德是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所以,培养职校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开始。试想,如果一个人基本的法律职业素养不够,不能遵守法律这个最起码的社会规则,还谈得上遵守什么职业道德呢?又谈得上什么职业素养呢?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再者,社会的进步需要法治,进步的社会则需要具有法治观念的公民。增强职校生的法治意识,就是增强他们的权利与义务观念,相应的就会提高他们作为职业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这无疑会推动他们良好隐性职业素养的尽快形成。
3.自我反思意识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反思能激活思维潜能,凝聚智慧力量,推动个人前进的自觉性。特别是在浮躁的、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下,学会静心反思,才能不断自我进步,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创新,避免盲目自大,眼高手低。教会学生不断反思,使他们具有一个高度自觉性的、高素质的灵魂,是促使他们长期保持良好职业素养的精神保证。
(三)对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的沉思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逐步形成、逐渐完善的过程,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性工作,而且,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仅就职业学校而言,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是学校哪个部门举办几个活动就能建成的。因此,职业学校忽冷忽热的各类间断性、运动式职业素养教育活动是不可取的。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春风化雨、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不能暴风骤雨。功利性下,若追求以一时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长期性,必然是短视和短命的行为。为此,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重在长期建设,贵在坚持,不能省力气。职业学校应改变工作上不系统,缺少统一规划、部门协助的做法,构建完整的培养体系和协作互动的良好机制,职业素养培养遵循从职校生到准职业人,从准职业人再到职业人的递进式建设路线,创建环境美、校风纯、班风正、学风浓的良好生态氛围,使学生把职业素养稳定在行,固化在心。
(四)对职校生职业素养评价方式的思辨
社会上对接受过教育但素质低下的人形成一个“有教育没教养”的说法,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许多人接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却形成不了良好的基本素质呢?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对人的素养评价偏重于理论考核,轻视了行为养成上的表现是一个重要原因。联系到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可以看到,占关键地位的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的主体,它内化、隐藏在深处,并通过显性职业素养外显出来,但外显的显性职业素养具有不真实性。这个特征说明,纯粹用理论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考的只是人的显性素养,对人的更重要的隐性职业素养是考不准的。因此,要避免类似于“有教育没教养”问题的出现,我们就要高度重视并大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用合理的考核方式引导、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是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实现方式。多年来,尽管德育考核评价方式有所变革,但仍然保持着理论考核占主导的形式,无法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实要求,需要进一步彻底改革。笔者认为,我们应遵循教育规律,尽快将学生的德育考核方式改革为行为表现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的方式;行为考核上除学校考核外,再加入用人单位及社会考核和家庭考核,促进学生将职业素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彻底避免职校生职业素养上是“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不合理现象。
作者:吴新平 单位: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1军歌承载的优良传统回顾
1.1军歌承载着我国军队从发展至壮大的历程
比如:工农红军刚刚创建时期,《十送红军》《工农兵联合起来》等歌曲,唱出了人民群众对工农兵的热爱和战士们乐观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歌》《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等歌曲,充分表露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真实的情感,至今歌唱时都向人们再现了抗日战争时的历史画卷。在新中国成立后,《打靶归来》《我是一个兵》《人民海军向前进》等歌曲,唱出了军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共产党的精神风貌。
1.2军歌展示了我国军人的优良传统
在漫长、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我们的军队形成了一切服从党指挥、坚决听从党的话等好传统,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不但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也是我国军队获得发展和壮大的保证,并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了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我们的军队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军歌是培育和凝聚军人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起到鼓舞人民军队斗志的作用。如《八路军进行曲》我们的军队正是高唱着它,谱写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乐章。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高唱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歌曲踏上朝鲜土地,并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靠的就是这种敢打必胜的坚强信心。
1.3军歌体现了人民对祖国、对党、对军人的爱
《当兵就要当红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党啊!亲爱的妈妈》《东方红》等等,这些歌曲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它们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由衷喜爱。同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我的祖国》《共和国之恋》《歌唱祖国》等等,这些为每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歌曲,唱出了人民对军队、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许多年来,不论是在中国大地,还是在海外他乡,只要听到了这些歌曲,唱起这些歌曲都会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人民与祖国血脉相连的精神情结。今天,伴随着军队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批又一批跟随时代节拍诞生的军旅歌曲,再次以铿锵的旋律唱响军营,并迅速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根据以上军歌的各种特征、意义和作用,结合中职学校准军事化管理的特征,应提倡唱响军歌、学好军歌。
2军歌唱响中职校园的基本形式
2.1将军歌引入课堂
在课堂上可加入军歌学唱模块、爱国歌曲学唱模块。但在流行歌曲泛滥的时代,军歌似乎已经远离当代的学生,他们更喜爱暧昧、另类的通俗歌曲,不喜欢这类军旅歌曲,面对这个状况需要教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利用晚自习播放军旅题材电视剧或电影,根据这些影视题材的主题曲和插曲选择出易于让学生学唱的歌曲,这样的歌曲由于学生熟悉剧情,能很快的去主动接受。如《士兵突击》中的插曲《有一个道理不用讲》,学生会学的很快,而且很喜欢。还可选择一些有故事、有背景的军旅歌曲,通过这些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投入感情,从而喜欢上这首歌。如《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等经典曲目,带领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可选择一些旋律经典、能琅琅上口的部队歌曲,让学生更容易演唱,演唱中更容易找到自信。如《军中姐妹》《我是一个兵》《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同时每首军歌教师都要详细的查找它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正确的鉴赏观。
2.2学校定期举行合唱比赛
每隔一年学校都可举办军歌与爱国歌曲的合唱比赛,以此来加强班主任和学生对军旅歌曲的重视,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调动学生与老师参与的积极性,增加班级的凝聚力、荣誉感。如笔者所带学生于2005年举办的“唱响团歌跟党走”合唱比赛,其中学生有选唱《一二三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2006年举办的“展团队风采,铸班级辉煌”合唱比赛,学生曾选唱《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太阳最红,最亲》《打靶归来》等。2008年举办的“爱我中华”合唱比赛,学生们也会选唱《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著名合唱歌曲。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在为自己班级的成绩而努力,挑选适合本班演唱的歌曲,认真排练,积极想各种创新的表演方法。当然每个集体中都有比较另类的学生,这就需要班主任去做工作,使这个集体更团结,达到最终的效果和目的。
2.3将军歌加入学生的日常活动
除了举行比赛,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其他活动,比如:在学生日常的拓展活动、集会活动中,学生都可以演唱军歌,不仅活跃气氛,更是增强团结力、凝聚力,增强学生气势的最佳办法。
3中职校园文化中融进军歌的作用
3.1培养学生军人般的气质和坚强的意志
一个人的气质是在生活中经过点点滴滴磨练培养出来的。刚入校时,不少中职学生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压力,没有动力,纪律散漫拖沓。新来的住校孩子们叠不好被子,不太适应集体生活,做不好班级卫生,不重视班级的集体荣誉,不懂得主动团结同学,缺少了点高中学生的朝气与活力。在适应学校管理,结合军事题材的影视欣赏及军歌学唱过程中,让学生们慢慢地在思想行为上有所改变:知道什么是准时守纪;学会怎样叠整齐的军被,怎么与宿舍的室友和睦相处;学会怎样尊敬师长,见到老师会主动问好;学会团结同学,当同学有困难时会主动的帮助;学会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家乡这些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行为方式,通过对军歌的学唱和赏析,都会在学生精神领域里起到引领的作用,使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有枯燥、严谨的管理条例,还有抒情、柔和、刚强、坚毅等不同内容和风格的歌曲来表达心声,抒发情感。军歌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更能理解和体会军人的精神和气质,从而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
3.2提升学生的德育情操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声音、旋律的审美而进行的感觉教育,以欣赏、歌唱等方式来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从中渗透德育,使学生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心灵净化。军旅歌曲固有的特征会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的热情,积极进取的上进精神,团结一致的协作意识,维护集体荣誉的责任感。在校内他们是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在企业他们是遵纪守法、吃苦耐劳、积极创新的好员工,这是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校园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仅从精神文化角度就有较广泛内容。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导因素,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和根基,培养和管理出好的学生是我们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学生素质,办出教学特色,这是中职学校办学理念之一。作为中职音乐教师,应在严谨的教学管理条例的贯彻中中融入活泼、亮丽的元素,学唱军歌正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当校园里的课堂内外响起整齐、嘹亮、充满朝气的军歌,不仅学生精神气十足,而且教师也会充满精力。学生是学校的品牌,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与成果,培养出有组织、有纪律、有坚强意志、能吃苦耐劳的学生,把他们输送到企业集团,是学校的荣誉,也是学校文化的体现。为了丰富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更为了中职学校的明天,我们要主动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我们的校园里,不仅仅到处有朗朗读书声,还有激昂嘹亮的军歌声,那样将是更为丰富多彩的一片天地。
作者:侯靖瑜 单位: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学校
1PKI技术植入VPN的网络安全网络架构模型的设计
将PKI技术植入VPN中能够获得一个加强型的VPN,因此将该技术应用到高职校园网络安全架构上,从而允许用户在不更换原有的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的条件下将校园网的数据安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有效保护校园网络情况下的智能化管理与办公自动化方面的投资。下面我们就怎样确保其安全运行进行详细的探讨。首先,必须将用来进行储存数据的服务器安置在服务器专用网络中,进而有效的隔离它跟其他网络的连接,确保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技术都不能扫描到服务器的端口和地址上,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侵入者侵入专用网络,从而对信息进行拷贝、修改和篡改,进而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了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其次,把连接内、外网的VPN网关通过技术设置后,从而确保高职校园网络的合法用户只要在有需求的情况下,无论是在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VPN网关与服务器建立专门的连接对服务器相关数据进行访问和浏览,进而确保合法用户能够完全运用信息和信息系统,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信息的可用性。再次,将PKI技术植入VPN技术中,从而使得无论是么样的用户都必须先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以及VPN网关相关核证后,并且还必须跟服务器能够建立正确的VPN连接,后才能正式对服务器进行浏览,其中任何一项不正确,都无法浏览服务器,用户的身份是VPN网关强制认证的,在有了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双保护外,VPN主机自身还必须将全部不相关的端口都关闭,同时还必须安装最新的补订程序,从而使漏洞大大降低,以便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信息的保密性。最后,数据传输过程必须经过VPN中的IPSec安全协议才能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避免伪造、修改或者是在传输过程中被拦截现象的发生,随着PKI技术植入到VPN技术,能够有效地避免对自己操作行为的否定,进而确保信息可控性的实现。
2模型的可行性分析论证
2.1从技术上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
PKI技术植入到VPN技术的校园网安全网络架构模型是把传统的校园网络数据存储服务器安置在一个专门的网络中,从而使得高职校园公共网和专用网,无论是他们的组网方式还是网络构造都跟当前社会上先进的局域网完全一样,另外新模型网络中使用的操作系统、通信协议以及软硬件都没有进行任何改变,跟以前的高职校园网络的所有资源一样,都可以正常使用,所以在改造过程中基本不没有出现任何技术上的问题,这也是高职校园网络数据确保安全的最终目的要求。新模型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要求构建一个实际上,整个模型的关键技术在于构建基于PKI认证的VPN网关,主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完全符合VPN技术的要求;二是,完全认同PKI的认证技术。而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只要采用双重宿主机服务器和通过在过滤路由器上做NAT就能够达到以上要求,网关采用的操作系统既可以是WindowsServer2003也可以是WindowsServer2008,只需要充分将这两个操作系统中提供的VPN服务和内置的PKI功能利用起来,就能够在不使用任何第三方软件的前提下就能够确保该网关达到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已有的技术完全能够确保该模型在现实中实现,从而说明在技术方面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2.2从经济上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
现有的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网络拓朴图和根据模型设计的某高职院校的校园网拓朴结构图。通过对这两幅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稍加改进,其中改进前后的校园网部分没有发生变化,基础上多加了一个服务器专用网络,以及一个带PKI认证的IPSec-VPN网关,因此所需要的费用也就是在跟原先不同之处稍微增加。虽然改进后的模型中多了一个服务器专用网络,但是却并没有新增多一个网络,所以唯一改变的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微进行改进,从而对这些服务器进行集中管理即可,然后再将这些服务器通过交换机有效的连接起来,进而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网络,交换机也只需要2000-3000元即可;除此之外就是再需要一个25000元左右的一台双重宿主机服务器,网关采用的操作系统既可以是WindowsServer2003也可以是WindowsServer2008,这些费用在绝大多数高职学校都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在经济方面也完全没有问题。
3结论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校园网络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通过将PKI技术植入VPN中能够获得一个加强型的VPN,从而对提高校园网络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当前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资金方面都完全没有问题,因此具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
作者:林晓东 单位: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一、职校计算机教师参加“两课评比”比赛前后教学能力的差异
为了更好的解释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参加“两课评比”比赛后教学能力的提高情况,笔者通过个人参赛经历、跟踪调查获奖四位省赛示范课、研究课获得者的上课情况、发放学生的调查问卷,获得第一手资料。采用深度访谈,同行评价和对所教的部分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15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135份。通过多项教学能力的调查,笔者对所获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分析,并列表反应有关情况如表1所示。从统计结果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职校计算机教师参加“两课评比”后,对于其教学能力的提高确有帮助,特别是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资源整合和教学评价方面,由此可以得出,由此可以推断本论文命题成立;
(2)在调查结果中,参赛教师自我评价的分数较其他同行评价分数较低,说明广大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3)本调查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于调查内容的理解程度可能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果。
二、“两课评比”对于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从上述调查的结果来看,两课评比活动对提高教学能力方面确实有很大帮助,它能促进计算机教师更好的选择单元项目、设置教学目标、凸显教学实施过程、提高课件制作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引导教师积极地做好教学反思,发挥团队优势,推动教学改革。
(一)“两课评比”提升职校计算机教师设计单元及教学目标能力
“两课评比”的要求是,教学内容不是一节课内容,而是至少为两个独立项目(或单元、模块)并且不少于8课时,这对于教师来说,单元选择及教学目标设置尤为关键。在这之前必须对自己从教科目有深刻的理解,了解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体系的整体设计,研究课程的性质,研究课程的前后关联,学生需要有什么专业基础或技能。因此,选定哪个单元、选择哪个模块,在整体设计时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教学目标必须立足课程性质和内容,立足单元教学要求,清晰划分三维目标,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这无疑对教师的设计单元及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二)“两课评比”促进职校计算机教师注重教学实施的过程和特色
教学实施是对教学设计最好的检验。“两课评比”中,对教学实施说课的部分时间最长,也体现了教学实施的重要性。按照怎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实施,是按照企业六步法,还是项目教学法,要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学科特点来开展。要在教学实施中彰显自己的教学特色,如任务布置有特色、项目设计有特色、资源整合有特色,必须选择一种以上的特色,恰到好处的镶嵌到教学实施中,才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稳步提高。[3]毋庸置疑,这样的准备过程提高了教师教学实践水平。
(三)“两课评比”提高职校计算机教师课件制作和语言组织能力
“两课评比”中,课件是教师展现的最佳平台。计算机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要高于其他教师,但是如何制作出精美又清晰的课件绝非易事。因此,在“两课评比”准备过程中,要注重课件的总体设计,考虑到颜色搭配,重要信息可以用特殊的色块标明用突出关键词,辅以图片的方式来快速明了地凸显重要信息。与此同时,“两课评比”的现场说课和答辩环节要求教师沉着应对,落落大方,有恰当的肢体语言,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而这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对象复杂,情况突变,教师往往疏于关注,但在比赛环节确是至关重要。因此。调查结果显示,“两课评比”对计算机教师的课件制作和语言能力在短时间内都有大幅提高。
(四)“两课评比”增强了职校计算机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也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教学过程,却忽略了教学反思,或者将反思流于形式。在“两课评比”活动中,教学反思是说课的其中一个环节,是评委考察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很多教师参加完两课后,会从是否达成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方式是否得当、课堂的参与度等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这已经自觉地成为了一种习惯。他们已经将教学反思成为自己提升教学能力的一种积累,一种提高。笔者参加了信息技术类的两课评比活动,获得全省示范课第三的成绩。从个人的实践经验来看,从其他获奖同事的反馈来看,“两课评比”活动确实对大家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参加此项活动,势必会对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作者:丁唯君
一、学情分析
1.高职校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我校面对全省招生,主要生源来自苏北农村地区,在他们就读的初中,教育资源不足,即使有一些计算机,也都是相对落后,所以致使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当薄弱,而苏南地区或者一些城市里的中学,无论是硬件资源的配给,还是重视程度都相对好很多。因此,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有较大差异。
2.高职校学生自控能力较差
学习动机不强。职业学校学生一方面因为来自初中中等偏下的层次,控制能力较差,学习意识不是很强,这是大多数职业学生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更多的是学生成人成才教育和技能训练,导致学生不主动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职业规划和就业推动力,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
二、教学设计
1.帮助高职校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没有目标的学习将是低效率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目的是动力,要达到目的就必须付出努力,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
2.利用多种手段
设计不同风格的教学游戏,教学是教与学的关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也是在学习,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学习的过程,利用多媒体设备,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科学规划
合理分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学生的特点,将教学过程与环节科学合理的计划与规划,有利于学习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
1.模拟测试,分层次组队,分组教学法
学期伊始,我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先不急于对学生进行说教,灌输枯燥乏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是组织一场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一级B的模拟测试。通过对分数进行数据分析,将高职校班级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10名学生。每一小组由成绩较好的三名作为领队,另配中间成绩4名和成绩较差3名,组成一个有梯次、可互助的小组。这样的小组是一个层次分明的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帮助,知识也在交流传递。
2.狠抓易拿分项目,各项逐一击破,任务竞争策略
以失分率比较高的选择题为例。如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爱学习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为此,我借鉴了一些当下比较流行的益智类娱乐节目,例如,“一站到底”,“开心辞典”,“无敌智多星”等,运用任务教学法与竞争策略,使学生从自身内部找动力,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3.分析历年真题,采集考点,重点反复练习
对于高职校考证学生而言,历年考试的试卷题目绝对是值得好好研究的内容,比如系统操作,字处理,Excel表格以及PPT的动手操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在教学中主要结合最新考试大纲,通过对于历年真题的仔细解析,抓住考点和重点,精讲难点,采集知识点,将其融入设计好的项目任务中供学生练习。总之,对于我们老师而言,我认为应该充分重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不断改进创新的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尤其是考证通过率,要勤动脑筋狠下功夫。
作者:王晶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
一、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把物理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随处可见,随时在发生,这是一种客观事实,而日常生活也是学生最好的实践活动,在这些看似平常普通的日常生活实践中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产生好奇心和要破解问题的求知欲,如:最近两年来在全国大范围出现的雾霾现象,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研究,通过对雾霾产生的物理原因的科学分析,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这种自然现象,而且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起到了促进作用。再比如学生做饭炉火颜色不同,其释放的热量不同,温度也有高低,这时学生可以运用维恩定律对这一物理现象进行解释,再借助实验数据,就能通过炉火的颜色来估计其温度。
(二)结合历史培养物理学习兴趣
在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很多关于物理学的故事,如:古代的曹冲称象、张衡地动仪以及我国伟大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等等,近代的我国力学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两弹一星钱三强、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的李四光等等,这些古代先贤和当代功臣的事迹是启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学兴趣的重要手段,同样像“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牛顿的万有引力、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等故事和事件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学习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最终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学生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上得到陶冶,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大胆地思考和主动学习,如:在讲“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通过讲解安培、法拉弟、愣次和麦克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弟电磁感应、愣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实践证明,在职校物理教学中结合物理学的历史,可以有效的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二、创新职校物理教学方法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
在职校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使教育教学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多媒体技术以其视听结合、形声合一的特点,特别是职校物理的课堂教学使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知识、定律变得直观、形象、逼真,使学生可以快速掌握物理知识,而且不会对物理教学感到空乏无味。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书本上的有关物理知识制作课件,让学生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实践讲解课件,让他们成为老师。这样就可以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黑板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发挥物理实验的辅助作用
职校物理归根到底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直观的实验,而且物理实验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创新实践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仪器设备比较轻小的演示实验可以直接搬到教室进行演示,而对大型的演示实验可以将学生分组带进演示实验室进行观摩,对于有的实验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负责指导,从而改变原来的教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实验的操作者。职校物理教学改革是不断前进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创新,而这种创新模式需要更好的实践,物理教学要脱离原有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就要进行教学创新模式,在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基础上,使教学创新模式得到实践。为更好的进行职校物理教学提供有利保障。
作者:李思农 单位:恩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