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0 02:40:25
导语:在经营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医院加强财务分析与经营决策的意义所在
(一)医院加强财务分析的意义
医院加强财务分析具有如下意义:能够为医院管理的管理评价提供依据,并且促进医院对计划和预算的完成;加强财务分析对于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和提高综合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经营者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通过财务分析活动,可以让决策者对医院的财务运转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掌握经济决策与客观经济规律的相符程度,最终使得他们做出决策科学合理;加强财务分析活动是提供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加强财务分析,可以使得医院经营决策者更加客观地对理财经验进行总结,让他们从中发现财务管理中的潜在问题和发展趋势,通过对财务活动的规律的认识,来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不断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二)加强医院经营决策的意义所在
在经营管理学中认为“管理的中心是经营,经营的重心是决策”。从中可以看出经营管理的重要性。经营决策分析指的是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从若干方案中经过科学地分析判断,最终选出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决策分析的意义就在于从众多的方案中选出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以此来达到未来的行动目标。决策分析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决策目标变为行动的关键。如果决策分析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那么就极有可能使得正确的决策目标不能实现。由此可见,医院经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就是科学合理的决策。科学合理的决策对于医院充分的发挥社会功能,并取得良好的医疗服务效果,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营决策分析的基本内涵主要有四点,他们分别是:(1)预测未来;(2)多方案选优;(3)以决策为动力形成经营活动的循环动态过程;(4)必须付诸行动。
二、加强医院财务分析与经营决策的对策和方法
(一)医院管理者要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对财务分析和经营决策给予高度重视
要让财务分析与经营决策这两者在医院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医院管理者就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这是做好财务分析核经营决策的前提条件。要让财务管理工作渗透到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就必须要得到医院管理者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医院的各个职能部门都配合好医院的财务部门做好财务分析工作,而也只有这样医院财务部门才能够得到医院其他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从而得到各种财务分析所需要的资料。经营决策也是如此,各种决策与政策出台后,肯定会具体到医院的各个职能部门,而经营决策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料也需要各个职能部门提供。如何不能够得到医院各个职能部门的支持,那么经营决策就只能够是空架子,空口号,也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样经营决策有如何能够指引医院前进,又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做好经营决策工作也必须要得到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医院的财务分析者与经营决策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医院想要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就必须要有相应的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分析者,不能够仅仅只掌握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和会计理论等相关知识,还必须对统计学、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进行了解,甚至是掌握。此外,他们还必须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熟悉,不能是那种只看纸面文章的,而是真正的清楚医院的实际情况。这样这样才能够有能力做好医院的财务分析工作。同时,还必须要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只有他们将医院财务分析工作从思想上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他们才能够更好的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医院的经营决策者大都是从技术上提拔而来的,他们对与本行业的技术规范等知识和信息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是他们中很少有人具有相应的经营决策管理知识。虽然其中很多人都在后来拿到的相应的管理学位,但不代表他们真正的具有管理能力。为此,必须要提高现有的经营管理者的分析决策能力,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引进有能力的经营决策者。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各种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三)明确财务分析对经营决策的影响
总的来说,财务分析最终就是为医院的经营决策来服务的,而经营决策则可以为财务分析指明方向。财务分析对经营决策的影响有以下一些方面。财务分析可以帮助经营决策者了解医院的实际经营状况。通过财务分析,医院的经营决策者既可以知道医院目前经营的客观状态,也可以通过分析获知当前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经营不善的具体关键所在。从而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帮助经营决策者对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对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医院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从而让医院少走弯路,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
三、结语
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帮助经营决策者制定出合理的经营计划和策略。作为医院的管理者,想要自己的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定会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管理计划,也就是说会做出一个正确合理的决策。然而如果没有详尽的资料作为支撑,那么就有可能使得自己所做出的计划和决策最终的实施效果与自己的预期相去胜远。而财务分析所获得的各种资料正是经营决策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财务分析工作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现在是一个市场经济社会,传统的凭经验办事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而现在人们推行的是更加合理的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医院的财务分析工作对医院经营决策者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至关重要。根据分析结果,能够很好的发现医院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还能够帮助经营决策者发现机遇与危机。从而在做出决策时,扬长避短,抓住机遇,消除威胁,最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一、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以打造产业集群促进农业产业化
威海市始终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载体,自2008年以来,全市共有近百家省以上龙头企业争取到省级贴息贷款扶持,极大缓解了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2009年,为加大对中小型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威海市出台了《威海市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励办法》,将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及规模以上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纳入奖励范围内。根据企业经营业绩、辐射带动基地及农户、年实际纳税额、产品科技含量、市场发展潜力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对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及规模以上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励。截至2014年,市级财政累计安排龙头企业奖励资金1100万元。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奖励资金与省级贷款贴息政策互为补充,形成对大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全覆盖,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目前,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40多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93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数量居全省第三位,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6家,数量居全省第五位。
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
针对传统的单个农户抵御市场风险差、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组织化程度低的现状,威海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努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氛围,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户联合起来闯市场。2009年制定了《威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奖励办法》,根据带动农户、基地规模、销售份额等因素,综合考核奖励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13年,威海市对合作社扶持办法进行了调整,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对接。截至目前,市级财政共安排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通过扶持,促使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少到多,从弱到强,迅速发展壮大。据调查,山东家家悦连锁超市销售的农产品,除自身基地生产的以外,90%来自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221家,注册资金总额27亿元,社员11万户,辐射带动24万多农民。全市共创立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1家,市级示范合作社68家。预计这些示范社年经营收入可达5亿元,盈余可达8千万元,可带动社员户均增收8000多元。
三、支持农业标准化生产,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
为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2006年,威海市政府出台了《威海市农产品认证(认定)奖励办法》,对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给予奖励,累计发放奖励资金2600多万元。2014年3月,又出台了《威海市农业标准生产示范基地项目资金奖励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给予奖励,极大地推动了威海市“三品一标”工作的整体开展。截至2013年底,全市“三品一标“产品累计认证1173个,数量居全省前列,农业标准化基地面积累计达到158.8万亩,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3个,“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当地食用农产品产地面积的比率达到50%以上。文登西洋参、乳山大花生等22个种植业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在“三品”品牌认证企业的示范带动下,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应用,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四、支持农村土地流转,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
威海市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市财政局、农业局联合出台了《威海市2013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财政奖补资金管理使用意见》,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流转主体当年集中连片流转土地500亩以上,并用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高效农业的,给予奖励扶持;对当年新增连片规模流转面积较大的村,给予工作资金奖励。目前,全市累计流转土地62.35万亩,占家庭承包地面积的30.1%,其中规模流转37.8万亩,占流转面积的60.6%。通过市级财政支持土地流转,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向有能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集中,带动大量社会资本流向农业、反哺农业,解决了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环。同时,全市80%以上新增流转土地用于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区。2013年以来全市现代苹果园新增12万多亩,保持全省领先的规模优势;西洋参发展到3万多亩,成为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之一;无花果发展到4万多亩,是国内最大的规模化栽培区;大姜、茶叶、蓝莓、草莓等“小特色”快速发展,向着“大产业”不断迈进,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支持优势农业产业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支持苹果产业发展。从2009年起,市级财政连续6年安排苹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市级示范园创建、果业良种苗木生产基地建设和果业技术研究、推广、郁闭园改造等予以扶持、奖励,累计投入奖励扶持资金达1000多万元,各区市也根据当地实际,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各界投入苹果生产的积极性,初步估算带动社会各界的增量资金在14亿元以上。通过扶持,全市设立苹果郁闭园改造示范园100多处,35万亩的郁闭园改造工作全部完成,改造后的果园优质果率平均提高15%以上。设立现代苹果标准示范园20多处,新发展现代果园16万亩,规模居全省前列。二是支持蔬菜产业发展。自2011年起,威海市开始设立蔬菜发展专项资金,对新建、扩建蔬菜基地规模大、管理符合标准化要求,并和超市对接的基地进行奖励,激发社会投资蔬菜产业的热情,全市新上了一大批蔬菜基地,奖励扶持基地45个,发展露天蔬菜6500亩,设施蔬菜3168亩,带动社会投资额1亿多元。全市新发展形成了文登界石镇、乳山白沙滩镇、经区泊于镇等新的蔬菜集中产区。全市设施蔬菜的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涌现出文登百岁谷生态科技、丰翠园生态种养,乳山青艺,新区欣旺农业等投资500万元的高档温室大棚基地。三是支持畜牧产业发展。自2011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生猪、蛋鸡、肉鸡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地方品种保护开发利用和从国外引进生猪、水貂、狐狸优良品种等,通过扶持畜产品供给能力,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了产业的“转方式调结构”。全市生猪、奶牛、蛋鸡、肉鸡、水貂、狐狸等畜禽规模饲养场户7451个,规模化比重达到80%,标准化比重达到52%。全市水貂良种覆盖率达到50%,生猪达到95%,蛋鸡达到98%,肉鸡达到100%。四是支持海参产业发展。威海作为刺参的传统产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高品质刺参生长。2010年,全市鲜参产量达3.24万吨,实现产值60多亿元,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威海都无愧为“海参大市”。但是,“威海刺参”市场声誉、品牌影响还远不尽人意,大部分海参高端市场被外地品牌占领。无论从市场需求来看,还是从海参产业发展的现实考量,叫响“威海刺参”品牌刻不容缓。威海市财政自2011年起开始设立海参产业发展资金,以“威海刺参”为重点,在市场营销、品牌推广、质量监管和产业推进上狠下工夫,打响“威海刺参”品牌。2011年至2014年,市财政已投入奖励资金1600多万元,通过引导与扶持,海参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海参养殖面积超过33万亩,鲜参年产量达到3.63万吨,占全省的一半、全国的四分之一;海参育苗量自给率由2010年的不足50%,发展到现在苗种自给率达到100%。海参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企业和业户达到4000多家,直接吸纳就业4万多人,仅海参养殖就实现产值70多亿元,占全部海水养殖的40%。
作者:闫志堂 单位:山东省威海市财政局
一、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化程度提高,龙头企业实力逐渐增强
云南省对农业产业化十分重视,促进了本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批运行规范、管理科学、分配合理、成员增收明显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据统计2002年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仅1560个,龙头企业426户。到2012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增长达4700个,龙头企业达到2500户,实现销售收入1150亿元。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6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755亿元和878亿元。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户、省级龙头企业467户、州市级龙头企业1372户,全省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加了871亿元、增长7倍;与2007年相比,五年来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增加了440个、增长10%,龙头企业增加660户、增长36%,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加了767亿元、增长2倍。云南省龙头企业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实力也不断增强。目前,云南省百强企业中农业龙头企业占10户。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160户,其中,10亿元以上15户、5~10亿元20户、1~5亿元125户,分别比上年增加3户、6户、16户。
(二)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云南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全省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超过4500万亩,甘蔗、茶叶、橡胶、咖啡等特色经作位居全国前列。甘蔗种植面积520万亩,居全国第二,产量达到2200万吨。茶叶面积575万亩,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26万吨,居全国第二。橡胶种植面积820万亩,干胶产量40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蔬菜播种面积1235万亩,产量1685万吨,出口5.7亿美元,超过烟草,跃居全省大宗农产品出口第一位,成为南菜北运、滇菜外运的重要基地。马铃薯种植面积1000万亩,居全国第三位;鲜薯产量1150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的13%;总产值86亿元。水果面积535万亩,产量达510万吨,综合产值达200亿元。咖啡种植面积134万亩、产量8.4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蚕桑面积150万亩,居全国第3位,鲜茧产量4.7万吨,居全国第五位,总产值15亿元。
(三)产业布局逐步优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近年来,高原特色农业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全省初步形成了滇中、滇东北以烟草、畜牧、花卉、中药材、马铃薯为主的产业带;滇南、滇西南以优质稻米、甘蔗、茶叶、橡胶、咖啡为主的产业带;滇西、滇西北以畜牧、药材为主的产业带;滇南、滇东南以热果、药材为主的产业带。烟草、甘蔗、茶叶、橡胶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为云南农业生产专业化、特色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的产业聚集能力提高,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辣椒、茶叶、马铃薯等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化企业群和加工产业带逐步形成,建立了元谋无公害特色蔬菜、思茅茶叶、大理野生食用菌、西双版纳天然橡胶、曲靖马铃薯及宣威市特色畜产品等6个国家级加工示范基地,丘北辣椒系列产品加工基地等6个国家农业产业化创业基地,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
二、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龙头企业动力不足,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云南省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在2010年以来云南前后共认定了30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但其中仅有19家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且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关系缺乏制度保障,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商品基地、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农业一体化经营水平低。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小而散”、“档次低”、“有质量无批量或有批量无质量”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农产品结构上,多以资源型的传统产品为主,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且链条短,产品附加值较低,影响了农民的增收,更影响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农村融资体系不健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资金积累和再投入,这都离不开融资体系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融资体系经过多次改革,基本建立了以政策性融资、商业性融资和合作性融资为基础的融资体系,但是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整合,农村融资体系的诸多不完善之处中最主要问题是资金支持严重缺乏,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资金的投入,因此资金问题是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农户、农业企业、农业基地、农业合作组织等贷款难,农业产业化信贷投放量不足,支农金融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贷款满足率低,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抵押物品单一,农业金融保险业务发展缓慢等也影响着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企业与农户利益机制联系不紧密,产业组织形式有待完善
由于农户与公司之间的实力悬殊,缺少其他力量予以平衡,使得两者处于不对等的市场关系。导致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缺少话语权,自主意志得不到体现农户与公司之间的条约显失公平,利益分配仅由公司单方决定,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很难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润均沾”利益分配机制,影响和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分散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的农户,作为相对弱势的群体在农业一体化经营利益共同体的相关谈判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公司的以利为先,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更让农户的利益受损成为了常见之事。
(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层次不高,科技含量较低
目前云南的粮食等农产品看似供应充足,但农产品的品质却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市场开拓不足,投入集聚在生产加工环节。从生产加工内部来看,由于注重短期效益,多数农产品主要以单一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精深加工层次低,技术装备差,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链短,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较低,品牌效应和产品知名度不高。
三、加快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优势
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中,龙头企业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推动产业化的发展,必须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一是要依托自然优势培育优势产品,围绕优势产品打造优势产业。且每一个区域性的特色主导产业,都要重点培育一个省级龙头企业、建设一个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配套一个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善体系,在全省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二是要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供及时信息服务,以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预防能力,降低风险;三是应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开展面向基地和农户的技术推广,做好服务、协调和运用工作,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结机制,营造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创业”局面;四是要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与合作,鼓励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有效对接,为基地农户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
(二)构建完善的农村融资体系,强化财政扶持力度
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农业信贷投放力度,拓宽农业信贷领域范围,逐步放开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完善支农金融服务体系,建立金融惠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建立农业保险体系,最为重要的是政府的积极参与,适当介入推动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化项目,予以必要的直接扶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设立专项资金,制订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专项扶持。
(三)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新型利益关系,实现和谐发展
目前,农云南省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利益分配机制还很不健全。农户与公司的市场关系不对等,时常出现农户违约不将产品卖给公司,或公司不顾农户利益拒收或压价的现象。在市场行为中,价格是最敏感最核心的话题。所以,把好价格关才是影响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新型利益关系,真正做到“村企互动”,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的重要因素。首先可以建立特色订单农业,农民与公司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可以放宽价格锁定。其次应发展“农民转租”模式,让农民采用流转土地承包权的方式,将土地租给技术更先进的企业来进行生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农业。再次应推进农业推广,让农民学习到更先进的种植技术,了解到最新的市场需求,同时还可带动周边村庄的农民参与到该企业的配套种植、运输、粗加工中来,进一步引导农户、合作社以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形成产权联合的紧密型利益关系,形成农户和公司“共赢”的良性利益循环机制。
(四)积极发展品牌战略,拓展国内外市场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强化品牌建设,加快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优势农业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在稳步发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发新兴市场。省内市场加强行业自律,形成规范的贸易体系。国内市场强化品牌建设,稳步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际上知名度大、影响广泛的各类产品展洽会、博览会、推介会等活动,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切实把打造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工作的重点工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能力的名牌企业及名牌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产地认证,加强地理标志建设。以优质农产品品牌为重点发展对象,狠抓优质农产品品牌的扩张覆盖。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予以重点扶持,打造“绿色云南,生态产品”整体品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能力的名牌企业及名牌产品。
作者:王昕彤 李宏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国际工程的经营基础工作
1.1项目信息的全面搜集
国际工程公司一般拥有较为广泛的项目信息来源。包括业主公开招标信息,咨询公司、中介等机构的宣传,各重要纸质、电子媒体的传播等。从事经营基础工作的商务人员需要非常敏锐地获知这些项目信息,归纳整理并初步辨别信息的真实度,并及时向上级汇报。
1.2明确重点发展地区、项目和业主,细分市场,了解所有有关背景资料
根据市场现状,商务人员需要结合其公司的战略发展和营销方针,对项目信息进行科学的筛选,制订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地区的海外市场的计划,充分了解背景资料,包括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化、行业发展状况等,明确重点开拓和投标对象。这是与国内项目经营基础工作区别最大所在,在整个经营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3与业主和其他中介公司的关系运营和维护
全面收集项目信息与业主及业主所在国的有关信息,培育信息来源和渠道,在日常的关系运营和维护中加深与业主之间的了解与情感交流。
1.4与本国政府机构相关部门的关系运营和维护
国际工程公司在海外市场的运作和竞争参与,需要取得政府的绝对支持,了解国家政策方向,借势而为,趋利避害,为海外市场的扩张保驾护航。海外市场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经济利益、文化习俗之间的竞争。
1.5投标工作
这是经营基础工作的一大重点。及时、快速地组织人员完成商务组织、技术组织、采购组织、施工组织,分别完成:①招标文件、招标合同要求、风险、责任,结合本公司的各方面条件的分析;②业主需求的全部技术内容;③针对不同供货商进行询价比价工作,并制订购货计划,考虑运输方式和发生的相关费用;④了解当地施工条件,对施工工艺、技术、进度、材料和劳动力等各方面进行构思,确定质量监督原则并制订施工计划。⑤分析、计算投标的各项成本。上报高层后,由公司确定利润及最终投标价格。同时,随时做好与业主和招标机构各项问题确认等沟通协调工作。这也是前期经营基础工作的综合成果。
1.6为配合经营工作进行的日常管理工作
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合同管理、翻译、涉外商务管理等事务。这些工作繁杂,设定科学的模板是合格的经营人员的必备利器。
2经营基础工作的知识管理
那么,我们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管理,在诸多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里找寻逻辑,发现方向,全面提升基础工作的质量,抓住机会完成投标、谈判工作,以实现最终合同签订,取得实质性成果。由此,我们将经营基础工作知识作出以下初步分类:
(1)项目技术类知识。
作为国际工程公司,首先是依托专业领域的技术来满足客户需求,并通过不断更新创新技术和开辟创新服务内容在相关行业内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占据一定份额的市场。在不同行业,相近专业、不同的工艺流程都涉及对多种专业知识的综合利用,国际上也有相对稳定的公认标准来衡量企业工艺、专利、设备的先进性,并确认企业在本行业领域所处的地位和影响。因此在与外界进行早期沟通时,公司相关展示件是极为重要的敲门砖,包括公司介绍、公司业绩、技术特色、技术创新和发展等。以业绩为例,经过知识管理的分类和解析,采用不同方式设计业绩的展示模式逐渐成为极其重要又基本的工作之一。在分析业主、咨询机构的需求之后,针对项目背景和特点,提交不同类型的业绩,事半功倍。同行业宜根据自己行业特性和技术更替来进行整理分类,替代对任何业主任何国家任何条件下都只提供一份一模一样的业绩表的做法。以俄罗斯某烧结项目为例,该业主选用的烧结原料特征要求工艺流程利用小球烧结技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沟通时,投标方通过策划设计好的内容安排,调用投标公司知识库中小球烧结的业绩及原有业主产能产量相关数据,在带领业主进行现场考察时,就此项相关内容与业主进行了充分的技术交流,将公司的业绩重磅推出,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业主认识了解了他们关注的方面,迅速并突出重点的展示得到业主的肯定。国际工程公司的技术等全方位支撑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专业信息平台上实现共享与交流。
(2)商务管理类知识。
商务管理类知识是经营基础工作中最基本的知识领域。包括战略思想、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物流管理、风险管理、法律等。其中营销思想无疑是经营工作的核心,项目融资也在当前形势下,成为经营基础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越来越多的项目可能采取EPCF(总承包+融资)或者EP+F形式。某些融资可以充分利用属于国家层面的政府专项贷款。这类融资项目合同一旦签订即可开展融资手续。融资取决于政府及国家银行对于项目的审批,且有不同类型的组合,一旦外方政府完成项目审批流程,该项目即可通过相应审批流程完成融资手续。这类涵盖政策和金融相交织的相关知识需要在项目经营进程中,随其发展不断挖掘、了解并确认、分析。
(3)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知识的管理。
走向海外市场,是思维和行动横向的扩展。而纵向路径的思考,让我们了解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并对现在和未来做出判断。充分利用对特别的“人”的了解,来认识事件背后的意义,分析项目发展的趋势,是经营基础工作中的必修课。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对认识人的共性和个性的认识紧密相关。例如在俄罗斯的经营过程中,我们深感“老大哥”的心理优势无处不在。最初我们怀着向其宣传当代先进科技和工艺的心态前往,同时了解其真实的状态和需求。经过对现场踏勘,看到树立起来的“1937”“1967”等丰碑式的纪念标志,对其历史沿革的查找和分析,以及与其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我们设身处地感受到前苏联当年技术强国的气势和实力。换位思考后,调整心态,在技术文本内容上加强了工艺技术创新的介绍,就其现状为业主综合考虑了工艺的改进需求,并对解决设备使用问题做出了建议性意见。谦虚谨慎、与时俱进的中国风范,得到了业主的认可。在语言的功用上,绝不仅是简单交流和信息获取。语言使用的熟练程度决定我们对其国家文化的理解,以及专业的程度。提高专业术语表述能力,充分理解语言习惯代表的文化含义贯穿在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推进项目进程的过程中。
(4)项目组织运作类知识。
在经营基础工作中,如物流、运输包装、交通咨询、礼品服务、展位设计等,涉及相当专业的项目运作类管理知识。服务外包的情况日益增多,也是分工细化、运作专业化的体现。这些外包服务的组织、管理,对经营基础工作的商务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甄别和选择外包服务,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价格为经营主体工作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并纳入知识管理的信息平台范畴,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是未来的趋势。
3创建更好的知识管理环境
通过对国际工程项目经营基础工作和涉及知识领域的了解,我们认识到,需要进一步发展知识管理体系的管理界面,培育知识管理的管理环境来促进经营工作。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的管理界面,应由战略思想、组织管理、资源管理、文化管理、风险管理和评价管理等六个方面组成。如图2所示,经营基础工作知识管理与这六大管理的关系都是双向影响的。其中,整个经营基础工作内容的规划、建设、维护无时不刻深受公司战略思想和公司文化的指引,反之也为战略规划提出新的启示和思路,给公司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公司组织结构和资源的配备给予知识管理官方或非官方的支持是巨大的,反过来,知识管理也对组织和资源结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知识管理要求归纳总结、分享再创造的同时也必须受到安全、成本等风险管理的制约,必然要求责任与自由并举,并接受来自组织的评价和修正。同时,知识管理本身又对风险和评价管理提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形势下的挑战与更新的要求。
4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的2013年ENR国际承包商排名中,排名第三位的美国柏克德(BECHTEL)公司正在持续建设一套用以促进复合型知识迅速普及的基础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项目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力量。他们面临最难的地方,也是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数据”的信息时代从各种渠道收集到的信息、资源等汇总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如何能在日后的工作中,缩短工作时间和项目运行周期,提高服务质量。柏克德公司认识到,“大数据”时代里知识管理的巨大作用,希望依靠增加建设这套体系的成本来降低未来可能持续消耗的成本。由于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因此能对数据进行充分处理的知识管理的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国际工程市场是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到国外去投资、咨询、承包开始的,他们凭借着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以及多年的经验,占有绝大部分国际工程市场,其游戏规则也是他们通过多年的实践逐步建立的,发展中国家要打入这个市场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希望通过对国际工程项目经营基础工作内容和对其知识分解、管理的认识、体会和建议,探讨如何与时俱进,提升经营基础工作效率和质量,最终赢得业主更多的认可、提高中标率的可靠方法。
作者:王鹿家 许高杰 单位: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创新经营理念,全方位打造企业家园文化
就是要注意吸取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牢固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发展理念、人才理念、质量理念、服务理念、安全理念等,在企业中逐渐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形成关注细节、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精神。同时,大厦要以员工为本,从广大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制定企业相关措施,实施文化型管理,培养学习型员工,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为员工搭建职场发展平台,把员工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使全体员工了解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提高员工对酒店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为充分发挥员工首创精神和创造活力营造了良好环境,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和制度安排,把“关注细节、追求卓越”落实到各个基层岗位、每一服务环节。组织开展“关注服务细节,争当服务之星”评选活动,“我靠大厦来生存,大厦靠我去发展”员工爱我大厦演讲活动,倡导员工把服务工作做细做精。把企业真正当成自己的家园,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推行“用心用情,善待宾客”的服务理念,引导员工用心工作、用情待客,使客人满意,使社会满意,使群众满意。
二、完善管理办法,分层次加强企业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长期保持和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必须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使企业文化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激励、约束广大领导干部和员工自觉践行物业文化理念。为了将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体现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大厦应当充分借鉴国际国内写字楼物业管理先进经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一是着力建立健全企业质量标准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施行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将员工绩效与奖惩挂钩。二是强化日常质量标准管理,建立健全巡查制度,通过《质量标准管理核验表》、《每日行政例会摘要》、《部门质量标准管理月度报告》、《宾客意见书》等具体措施,对有关部门进行月度考核,考核的结果呈报大厦领导层在月度会议通过后公布,作为有关部门主管绩效评估的量化考核依据。三是建立健全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以ISO9000、HSE等国际通行的管理标准为参考,以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诚信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规范员工行为为目标,制定完善符合企业价值理念和经营管理实际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工作标准和考评办法;制定完善员工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职业道德等行为规范;制定完善企业礼仪制度和社交规范,把企业的文化理念通过各类活动展现出来。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实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三、形成培训机制,多形式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未来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是企业人才的竞争。切实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势在必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和上进。为此,大厦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员工为本,文化育人,关爱员工,通过多形式政治业务培训活动,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增强大家的精神力量,提升大家的思想境界,通过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等工作,使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得到提高。具体的,将每周五定为政治业务学习日,组织员工学习物业管理基本知识,学习外地先进的管理模式,学习各个岗位的规范性操作知识,举办岗位练兵和业务知识竞赛,巩固大家所学习到的知识。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走出去”参观兄弟同行业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吸取精华。邀请大学或者星级大酒店的专家教授到大厦授课,培养大厦专门人才。提高培训,逐渐形成一支理论素养好、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企业文化专业知识丰富、善于从生动的实践中吸取营养的员工队伍,使之成为大厦进一步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建立服务标准,有步骤提升企业服务水准
可以说,物业管理部门与服务内容比较庞杂,部门包括物业部、后勤工程部、保安部等,内容涵盖整个大厦的销售与后期客服、客户关系维护、后勤保障、安全等,涉及的工种也很多,一句话,关系到大厦的正常运转。为此,与客户打交道,自身行为的规范与否,成为客户衡量物业管理企业服务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成为物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员工服装统一、举止文明、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成为了物业服务的统一标准,只有在服务标准上多下工夫,造就一支业务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自身素质强的管理队伍,才能满足现代物业管理发展的需要,以至满足现今客户对于物业管理工作的需要。一要树立全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首先要有服务意识。也就是说,先要能想到,才能做到;先有意识,才有行动。对内,要做到上级为下级服务,尽而使员工以良好的状态面向业主,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对外,要不断强化员工“把业主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让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成为一家人,让每一位业主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物业管理企业是在为他们服务,而且实行的是亲情化服务。二要重视互动,做好与客户的沟通。树立“以人为本、亲情服务”、“想客户之所想、帮客户之所忙、急客户之所急”的意识,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听取他们意见。了解他们需要的服务项目,对物业管理企业有哪些意见和建议。解决好客户投诉并及时给予回复,让客户知道物业管理企业在时时刻刻的关心着他们。这样既能了解客户的需求,又能拉近双方的关系,做到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做到既让客户了解我们的工作内容,又使客户对我们进行监督,促进我们不断的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工作内容。三要热诚周到,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我们大厦的服务内容包括常规性公共服务、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委托性特约服务。应针对各类服务性质,进行良好的规划,发挥各自特点,满足客户需要,塑造良好生活空间。首先,完成常规性的公共服务是物业单位对客户的基本承诺,必须细致入微,毫不马虎。其次,针对客户需求,加大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委托性特约服务的开发。服务项目的确立必须来自于客户需求的调查,物业开办商务中心,打字、复印、扫描、印制名片、代售机票等业务,使物业企业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信誉,确保了企业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再次,在服务技术手段上,加快科学技术的引入,提高服务的现代化水平。时代不断前进,科技不断发展。物业管理在日常管理服务过程中,要加快先技术和设备的引入,减少管理人员,提高服务的准确性和劳动效率。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安装电子安防监控系统,宽带网络的运用,使客户感受到现代科学的发达,足不出户,可做天下事。所有更新的科学技术在物业管理中的运用,势必将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客户的品质,使大厦的服务更加的快捷和方便
五、塑造大厦形象,跟踪式保证管理质量
服务质量问题,关系到企业的形象与可持续发展。管理人员应注意收集客人反馈信息,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找出管理产生差错的根本原因。服务差错通常表明服务体系中存在严重的缺陷,管理者应尽力找出差错产生的根本原因,解决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而不能就事论事地纠正具体的差错。其次改进服务过程检查工作。系统地记录、分析各种服务差错,以便管理人员发现服务过程质量检查工作中的不足之处,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进服务质量检查工作。对经常出现差错的服务工作,管理者更应加强服务质量检查工作,制定服务差错记录制度。应采用高新科技成果,使用电子计算机建立管理信息体系,记录业主投诉的问题。服务人员可直接检索有关信息,例如投诉者从前经历过的服务质量问题,就能更好地做好善后服务工作。另外,安全状况是服务质量的关键性问题。安全状况也是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厦应在环境上要制造一种安全的气氛,给宾客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总之,管理者则可以根据服务质量问题的类别和频率,研究具体的改进措施,提高整个大厦的物业管理质量。
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要旨是将其融入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而其前提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整合分散经营的土地,实现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产品市场的对接。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上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法实现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形式,它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城镇化进程。但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机制有较大的影响,需要创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
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影响
(一)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与能力提高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本质上是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它是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将细碎的土地耕作模式转变为具有适度规模的生产模式,形成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可以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农田水利设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为确保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就会加强。此外,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强大,使经营者积累更多的资本;组织的创新还可以将社会资本引入农业生产,与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比,经营主体拥有更多的资金保障和人力支持,可以建立与农田水利的战略合作关系,衍生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单位与产业,增强其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能力。
(二)减少了农业经营者与水利单位的交易费用
以农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生产经营主体成立以后,可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将细碎的土地整合起来,通过组织的扩张,借助于组织对市场的替代,变市场交易为组织内的交易,减少了交易费用,避免了农田灌溉利益的纠纷。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还能够培育一批具有市场运作能力的经营者,在农田灌溉中,经营者可以利用规模效应,建立与供水单位的直接交易渠道,减少政府和其他中介组织的参与,实现交易成本的下降。
(三)降低了农田灌溉成本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形成土地的适度集中。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可以实现与农田水利灌溉的对接,有利于选择适合自然特点和农业种植的农田灌溉方式。农业生产经营者如果自建农田水利设施,如建设水井、池塘,则可以通过集中灌溉,提高水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单位灌溉成本;如果选择使用社会供水系统,如向水库等供水单位购买水,由于土地的适度集中,经营者为了节约用水,会修建和维护灌溉系统的终端沟渠,可以避免水资源的流失,而且减少了灌溉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田灌溉的经济外部性,这些都将降低农田灌溉成本。
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的创新
(一)加快农田水利交易的市场化改造
伴随着市场机制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传统的政府主导下农田水利建设模式也必将发生转变,取而代之的将是建立在市场机制下的农田水利建设模式。在该模式下,需要培育具有市场经营能力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形成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为此,需要将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水库、塘堰和湖泊等设施通过经营改制,利用承包等经营方式,将其培育成为农田水利市场供给方,组建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灌溉公司,开发适合农田灌溉的交易渠道和平台,并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进行农田灌溉。鉴于农田水利设施具有形成垄断的条件,而且因为自然环境、农业种植因素,其价格机制极为脆弱,为确保农业生产,需要建立确保粮食安全和体现水资源价值的政府主导型定价机制。而作为水利主管部门,不再从事具体的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责任,只须负责大型水利设施、水网、渠道等设施的建设管理,而且在相对农田灌溉中还可以发挥市场监管作用,制订农田灌溉指导价格,维护市场公平交易。
(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以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经营者通过土地的适度集中,利用土地、人力和机械等资源的规模利用优势,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率,由于经营者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能力增强,也有意愿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还需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和效率的低下。针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特点,对于水库和大中型湖、塘、堰等设施,可以吸引具有建设能力和经营能力的单位参与承包建设;对于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可以建立专业的打井引水公司、农田灌溉公司等,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农田灌溉服务;为形成有效的农田水利市场,还可以组建专业的农田灌溉中介组织,建立供水单位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联系,活跃农田灌溉市场,提高灌溉效率。
(三)建设适合规模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设施系统
农田水利与其他基础设施不同,由于水权无法在经营者之间实现清晰的分割,导致经济外部性产生。创新了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以后,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与细碎的家庭承包土地制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田灌溉成本。土地适度集中方式下的农业规模生产对农田水利设施要求不同,它要求对农田灌溉水利系统进行重新规划,使其适合农业生产的需求;而从另一方面讲,完善的农田水利也有利于促进土地的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生产,从某种程度上讲,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系统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的前提。为适合规模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政府可以通过农田水利设施系统的改造,如建设直接通往经营者承包土地的渠道,或布置适合土地规模经营的灌溉水网,降低农业经营者的灌溉成本;而在土地承包范围内,经营者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设计与建设灌溉沟渠,提高农田灌溉效率,确保农业生产。
作者:鲍春生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一、公路经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1.政策风险
由于高速公路收费权受时间限制,当收费期限届满而企业没有其他新建或收购的经营性高速公路项目时,将对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和经营业绩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如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已实施数年,其对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物价和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给公路经营企业带来通行费收入的损失。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批转交通运输部等部门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免收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4个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其连休日行驶收费公路的7座及以下载客车辆的通行费,受到社会一致好评,但是对公路经营企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但减少了公路通行费收入,同时也增加了公路养护成本及企业管理成本。
2.经济风险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发展,运行趋势良好,很好地推动了公路经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发展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利率、汇率的波动和通货膨胀的发生,都可能给公路经营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近年来,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清理地方政府债务平台,使高速公路建设依赖的“贷款修路、收费还贷”融资平台不复存在。加之钢筋、水泥等建材价格及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涨,新建高速公路成本不断攀升,公路经营企业承担着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
3.经营风险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其经营策略完全由自己制定,由此带来的风险也由自己承担。公路经营企业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自身的道路状况及周边的交通环境,合理地预测车流量,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通行费定价方案。如果通行费定价不当或者实际车流量达不到预期标准,就会给公路经营企业带来经济损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路网体系的不断完善,将会形成收费公路、普通公路和民航、铁路、水路等相互竞争的格局,这将改变以往收费公路一支独大的局面,影响公路经营企业的收益。
4.财务风险
在公路经营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财务收益可能偏离预期财务收益,从而导致损失。比如,企业借入或投入一定的资金,如果不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就会导致企业不能按时还本付息,使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受到影响,企业需付出更高的代价,甚至陷入破产倒闭的财务危机之中。如2011年4月,某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向债权银行发函,表示“即日起,只付息不还本”,引发了信用违约事件。该公司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十几家银行贷款余额近千亿元,引发了债权银行的恐慌,最终由当地省政府出面,做出了增资、垫款等承诺,并要求企业撤回公函,才得以化解风险。
5.产品风险
公路经营企业经营的项目是为社会提供高标准的机动车通行条件,包括通行设施(高质量的公路及构造物,安全、通讯、救护、监控、收费等设施及沿线服务区设施)和通行服务(缴费服务、通信服务、安全保障以及加油、维修、娱乐等)。由于高等级公路、桥梁上的通行车辆较多、车速快,再加上天气等因素影响,可能会发生一些重大交通事故,既会破坏公路设施,也会导致堵车影响车辆通行,造成公路经营企业通行费收入减少、维修成本增加。如2013年2月1日连霍高速河南三门峡段义昌大桥垮塌事故、2014年3月1日晋济高速汽车追尾爆炸事故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了公路经营企业的通行费收入。
6.管理风险
以上分析的各类风险,很多都取决于公路经营企业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但是,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公路经营企业的发展要依赖于公司规范的管理制度、充足的人力资源和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和不完善,或者管理人员的经验、水平、能力和责任心达不到要求,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7.其他风险
由于高等级公路呈带状分布,跨度较长,易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雪、大雾等天气都会迫使公路无法正常通行,也会影响公路经营企业的收入。一些边远山区的恶劣自然条件对公路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如地震、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和塌方及其他不可抗力的自然力事件对于公路经营企业也是极大的威胁。
二、公路经营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公路经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要求,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通过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理顺公司与出资者、政府及债权人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的责任边界、议事程序和运作机制,真正实现分权制衡和对经营者多层控制约束的目的;不断完善公司的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采用目标激励、竞争激励、参与激励和教育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2.积极探索并建立企业风险评估体系
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是企业预防并控制风险的关键要素。公路经营企业可以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企业的日常风险管理,协调各部门的决策、配置资源与资本。通过明确公路经营企业的性质,寻找存在风险的事项,探寻引起风险的原因,收集、分析并综合处理相关的数据,为企业提供及时、可靠的风险管理信息。健全企业风险管理文化,规范员工行为守则、职业道德标准、违规行为界限等,将风险管理的内容与员工日常管理结合起来,使风险管理成为各层级员工自觉遵守的共同行为。
3.搞好经营,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公路经营企业要从根本上防范筹资风险,最佳策略是搞好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一是在企业现有的公路收费期限届满前,通过收购或投资其他优质交通资产、股权,或者投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相关行业,规避经营期限风险,保持企业持续发展。如上市公司山东高速走多元化投资之路,目前已经在全国22个省、海外106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经营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物流等,资产总额达到3000亿元。安徽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团公司的主营业务除了路域经济外,还包括金融投资和房地产等领域,目前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地开发地产项目10余项。二是加强堵漏增收,严肃收费纪律,强化收费稽查,健全减免通行费管理制度,做到应征不漏。三是厉行勤俭节约。加强养护工程预算管理,降低养护工程造价。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上下形成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良好氛围。
4.加强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
加大对公路养护的投入,实行超前养护,避免日常维护变成小修保养、小修保养变成大修工程,确保畅洁绿美,充分发挥高等级公路安全、便捷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客源和货源。建立收费站遇到重大事件和突发情况及时上报制度,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坚持雨雪雾天上路巡查。对公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应尽快疏通,对事故造成的路产损害要及时索赔,并与交管部门联系,配合其尽快处理交通事故,保障车辆通行,将重大交通事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5.大力争取政府相关部门支持
积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交通、财政、税收、物价部门的联系沟通,争取相关优惠政策。注意收集政府的相关政策信息,加强对有关方针、政策的研究,及时做出相应的经营决策。对于公路收费标准,可以通过专题研究,根据项目的经营成本、投资回收期及物价水平的变动情况,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合理的收费标准调整申请,以保障公司收益水平的稳定。
作者:葛新科 单位::陕西省交通厅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1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连锁经营的迅速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连锁企业经营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就是连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Sorenson&Sorensen认为,连锁经营方式有助于企业创造财富,帮助零售行业和服务行业企业扩大市场业务份额,但是实施连锁经营必须有效平衡企业集中化和标准化管理与适应当地市场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他们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提出,采取直营和特许混合经营的连锁经营企业可以实现这种平衡,从而影响连锁经营企业的绩效。Simon等研究认为,连锁零售企业可以通过改进销售人员学习水平而增强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发掘企业的潜在竞争优势。连锁经营企业个人学习可以积极地影响组织学习与组织学习文化。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刘善仕等调查了我国83家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实践状况,认为,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实践与公司利润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在如何配合企业经营战略方面,连锁经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践存在很大不足。
大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实施低成本的战略,雇用低技能、低教育水平和低培训的员工。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职能担任传统“人事”的角色,而不是战略伙伴;沈东军、陈传明探讨了连锁经营企业销售类人员的特点以及管理这类人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连锁经营企业销售人员绩效的激励策略;刘莉以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获取、保留、发展模型,构建了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出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把好“素质关”“、流失关”“、愿景关”。综合来看,现有文献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都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观点研究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策略还须进一步深入。
2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基于战略视角
2.1员工流失率高,人员素质偏低,不利于连锁经营企业长远发展
2008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进行了一项全国范围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参与该次调查的企业员工,约20.9%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约14.8%具有本科学历,仅2.6%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他均为中专和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这表明,连锁经营企业员工学历层次整体较低,在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广泛采用的形势下,员工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才能适应连锁经营企业长远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该次调查还显示,2007年度行业内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平均流失率为5.4%,基层管理人员的流失率为18.65%,收银员、理货员、防损员、仓储员等基层员工的流失率则更高。员工流失是我国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影响了连锁经营企业的持续发展。
2.2缺乏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程序简单,人力资源积累不足
近年来,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我国连锁经营企业普遍保持高速扩张态势,人员需求大,加之部分岗位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面临很大的人员招聘压力,连锁经营企业很少基于长期经营战略以及门店拓展计划和组织需求制定人员招聘、储备、培训、考核和晋升等长远规划。企业招聘员工,多是为满足新增门店急需岗位以及员工流失岗位,很少能做到有计划地提前储备人才。为节约成本,连锁经营企业往往简化招聘程序,只进行简单面试,而缺乏对于应聘者的全面考察。甄选标准上,企业通常关注是否有相关工作经验和相关工作技能,较少关注应聘者的才能与素质。不完善的招聘程序降低了企业招聘效果和人力资源积累水平,影响连锁经营企业的长远发展。
2.3忽视员工培训,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
从现状来看,大多数连锁零售企业对员工缺乏战略性的系统培训。企业没有结合行业特点及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经验建立起一套实用的企业培训体系和方法,加之员工流动率太大,导致企业培训投入意愿不足。依据前述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受访企业培训预算年平均值约87.4万元,这些经费对于拥有大量员工的连锁经营企业而言,可谓杯水车薪。有调查显示,连锁经营企业对于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和正规培训都很薄弱。
2.4绩效考核制度不适应企业发展战略要求
很多连锁经营企业对考核的认识有偏差,绩效考核不科学,流于形式,没有把绩效考核作为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手段,而仅作为对员工进行薪酬奖惩的依据。2009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实施的绩效管理和能力建设专题调研显示,大部分企业建立了绩效管理基础架构,但缺乏信息系统保障发挥其最大效果;大部分企业在绩效考核时,关注滞后性、短期指标,如收入、利润等财务性指标,而忽视前瞻性、战略指标,如客户、运营和学习成长等指标。绩效考核方面的短视影响了连锁经营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2.5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激发员工潜能,影响企业竞争力连锁经营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本土连锁经营企业员工薪酬偏低,但工作时间较长,工作量大。许多本土连锁经营企业为控制成本,还存在薪酬体制不合理,薪酬支付不及时,社保基金缴纳不足等现象。前述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显示,2008年,受访连锁零售店(店面面积3000~5000m2)店长平均年薪仅为5.6~8.4万元,相对其他行业偏低,缺乏吸引力。此外,大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内部晋升、加薪和奖金等激励空间有限,对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及潜能不利,也不利于员工积极参与管理。
2.6连锁经营企业缺乏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战略难以实现
我国许多连锁经营企业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往往受短期利益驱使,将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视为执行经营活动的工具,却忽略了企业对于员工的责任,员工感受不到企业的重视与关注,甚至发生损害员工权益的现象。这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向心力,降低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其服务质量。员工参与在当前中国连锁企业人力资源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因此,培育具有凝聚力的良性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价值认同感,鼓励员工参与,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现连锁经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
3基于发展战略,完善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3.1建立科学的战略人力资源规划,完善招聘机制
连锁经营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评估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第一,根据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包括某一个特定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总目标、总政策、实施步骤等;第二,针对连锁经营企业未来的扩张计划和门店增加数目,制定长远人员储备计划和具体人力资源业务计划,包括员工招聘、储备、培训和激励计划等。苏宁公司就很重视战略人力资源规划。针对企业快速发展的情况,苏宁以公司战略规划为中心,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及规划,预测、估计和评价企业未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加强人才招聘与储备工作,从而有效满足了企业高速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减少了人才缺口。基于发展战略的需要,连锁经营企业在招聘面试时,除了关注应聘者与职位是否匹配外,还应综合考察其才能和素质,更要考察应聘者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企业核心价值观,应聘者的发展期望能否在企业得到满足等因素,确保招聘的员工可以长期为企业服务。在门店人员的招聘选才方面,连锁经营企业可以借鉴麦当劳及苏宁“适当而非优异”的选才标准,提高员工的工作适用性以降低离职率。
3.2完善培训体系,加强战略导向的员工培训
培训是企业的战略性投资,关系到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确立。连锁经营企业应根据战略发展需要,结合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加强战略导向的员工培训,并将培训与连锁经营企业各个领导阶层的培养机制结合起来,提升企业内部组织优势,增强连锁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连锁经营企业的培训可以立足于企业在经营理念、经营管理、企业识别系统和经营商标以及商品和服务标准等方面所具有的高度一致性特点,将新员工送到分店顶岗见习或者派老店有能力的员工到新店指导和训练新员工。通过这样的方式,连锁经营企业将可能在企业系统内成功培养出各级员工,从而保证连锁经营企业的统一标准化经营。连锁经营企业在培训时,要结合企业发展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多样、灵活的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理货员培训应强调操作、店长培训应强调管理、企业高层培训则应强调决策和对于行业趋势的研讨。
3.3完善绩效管理,建立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
连锁经营企业应根据战略发展需要,结合员工自身的能力,建立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将连锁经营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绩效评价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以使企业战略目标转变为具体的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确保企业发展战略得以实现。连锁经营企业总部应建立一致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对各个分店实施统一、有效的考核,确保各分店运营标准化,树立连锁经营企业统一的形象。在确定考核指标体系时,连锁经营企业不仅要关注财务性指标,更应该关注诸如客户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服务达标等前瞻性战略指标,以确保各连锁分店在运营中能够有效贯彻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避免因短期行为而损害企业的整体、长远利益。在实施考核时,连锁经营企业应该根据不同岗位特征采用合适的考核方式,针对岗位特点合理地选取关键业绩指标,运用有效的绩效考核来激发员工工作潜能,并通过绩效考核将员工个人发展目标同部门目标、分店目标乃至连锁经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员工绩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4完善连锁经营企业激励机制,加强战略导向的人才激励创新
加强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战略导向的人才激励创新,激励员工自觉开发符合组织需要的潜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以实现连锁经营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连锁经营企业应该建立战略性薪酬福利机制,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结合内外部环境及资源状况,选择恰当的薪酬福利策略,系统设计薪酬福利体系并实施动态管理,以促进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连锁经营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用工形式,实行不同的计酬形式;应该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对员工进行公平合理的绩效考评,依据考评结果确定员工的薪酬级别和上涨幅度;在及时发放薪酬的同时,足额缴纳各类社会保险金,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福利保障。在薪酬之外,连锁经营企业还可以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实施富有吸引力的员工激励机制。如学习沃尔玛的员工利润分享计划和损耗奖励计划,与员工分享经营收益;有的连锁经营企业给予门店店长等重要员工或表现优异的员工特殊激励,如将门店经营管理权承包给店长,或对其给予分红权,甚至直接给予股票和期权激励等。这些措施将有利于连锁经营企业长期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连锁经营企业还应该加大精神方面的激励力度,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晋升通道,开展具有激励性的评比活动提升员工的职业成就感、荣誉感。员工参与是最佳人力资源实践的重要内容。鼓励员工参与管理,有助于提高连锁经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使组织获得更高的绩效。
3.5构建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
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灵魂。连锁经营企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人员规模庞大,应该构建以人为本,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突出连锁经营企业的特色,将员工个人利益、发展愿景以及价值观念与企业利益、发展战略和价值观相统一,以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保持连锁品牌持续竞争力,确保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目标得以实现。此外,连锁经营企业要保持长青,实现以同一品牌体系运营,抬高竞争者复制、模仿的门槛,就要通过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将各连锁成员融合到共同价值观体系中,促使整个体系团结、协调一致,依靠优秀的企业文化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作者:唐华茂 刘利霞 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本文作者:王永明 单位:吉林省通榆县林业局
在我国,对森林培育的专项投资有限,而且很难做到稳定投资。由于资金的短缺,造成了很多项目的中途搁置,尤其是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另一方面,资金的短缺使森林的抚育工作难以及时开展,对森林的保护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尽管我国在人工林建设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最终却难以保证林木的质量。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幼林的生长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抚育措施,一些地区为了应付林木成活率的检查,加大林木栽种密度。这也导致幼林很难顺利生长到成林阶段,影响了森林经营工作的整体效果。
为了保证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步伐,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采取适当措施,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森林培育是保证森林规模的关键,同时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建立健全稳定的森林培育机制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部分。
不同的地区,应该科学分析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明确本地区的森林质量、经济状况以及自然的条件等,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3]。制定本地区森林发展计划,包括森林资金的投放、森林的培育方向等内容。根据体系的各部分要求扎实进行各项工作,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在我国传统的森林评价机制中,对具体的调查地区划分的不够细致,没有做到对山头和地块的具体调查。因此,为了适应当前森林发展工作的需要,应该建立新型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规划时,将相关区域内的森林覆盖问题进行细致调查,明确每个山头的林木培育方向,并建立和完善数据库,方便整体的规划和查找。通过这种科学的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明确不同地区的适合的林业发展方向。
在森林的建设工作中,往往对森林的抚育工作缺少应有的重视。在林木的质量方面也难以达到要求。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针对森林抚育工作的监管机制。加大对森林的抚育重视程度,提高抚育工作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并将森林的抚育水平纳入考核体制[4]。建立对森林服务工作相关的奖惩制度,促进我国森林抚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森林的保护和经营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对森林资源的整体情况进行因此全面的调查统计。在具体的调查过程中,要注意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要保证调查得出的数据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避免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对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不断完善和修改工作中的问题,同时改进森林的经营方案,为今后的经营做好理论准备。
森林资源是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其合理的开发和经营工作也需要长期的进行[5]。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涉及很多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关系。因此,需要对森林资源的开发经营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政策方面的倾斜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保障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对影响正常工作、危害国家森林资源的人员的处理提供法律保障。
森林资源无论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还是经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经营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作,需要注意和思考许多方面。通过不断的改进,可以加快森林经营技术的推行进度,为森林资源的培育提供良好的保障。因此,我们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森林的经营技术,为我国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奠定稳定的基础。
本文作者:定明谦 白应统 王伟
目前,城市森林的实践和研究在我国厦门、杭州、上海、哈尔滨、广州、重庆等许多城市已经广泛展开,并在社会各界引起关注。城市森林的概念比较有影响的概念就是把城市森林作为一个与城市体系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谐统一的庞杂的、多功能生物体系。尽管国内外学者因研究角度不同,定义有所差异,但基本目标一致,蕴含了现代林业建设理念,强调城市森林的多功能,突破了过去长久以来以城市市区绿化、美化为目标的狭义的城市森林理念,发展成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内涵,由单一功能经营向森林三大效益全面利用过渡。城市森林的多功能性我们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我国亟待从追求森林单一功能的分类经营向现代多功能林业经营思想转变,城市森林要应充分挖掘森林应有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贡献的潜能,服务我国现代化建设。城市森林处在人口高度密集、人工景观高度集中的城市化地带,呈现高度碎片化,分布也很不均匀。城市森林,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受人为因素影响甚大,受大气、土壤、水污染等环境压力甚大。无论是在外观形态、组成上还是在功能上,都表现出不同于一般森林类型的特点。加之长期以来片面强调以城市森林视觉美化效果的绿化模式为主,因此无论是在组成上还是在功能上,都难说是某一单一功能的森林类型。为了突破、摆脱过去的理念,有的城市就提出多类型城市森林的模式,如杭州创建的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一体的城市森林模式。长期以来,城市建设非常重视高楼、交通、电力、宾馆饭店、商场等常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评价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除了这些常规的指标以外,还要考虑城市的生态环境、低碳环境、人文环境、幸福指数等。因此,城市森林建设不仅仅是城市美化、绿化观念的转变,已经成城市里有生命的,有多功能作用的,全面提高城市发展品位,体现城市发展潜力的形象指标。
研究表明,城市森林能净化周边环境。分布于工厂、高楼大厦、居住密集区、公路两边的森林,首先它是非常好的灰尘集贮器。据监测,每公顷针叶林每年可滞留40吨灰尘;每公顷阔叶林每年可滞留100吨灰尘。二是吸收、降解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氧气。据测定,每公顷森林每天可以从空气中吸收220公斤~280公斤二氧化碳,同时放出180公斤~220公斤氧气。三是吸收工业废气。据研究,以“通透型”林带为工矿企业隔离的地区,空气中的污染物减少程度为:二氧化硫<14%,一氧化碳<37%、酚<36%、灰尘<64%;以“浓密型”林带其污染物减少的程度为:二氧化硫<30%、一氧化碳<35%、酚<29%、灰尘<64%。四是改善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减轻或消除热岛效应,降低能耗。五是阻碍气流、降低风力。同时,也阻滞了其中的污染物扩散。六是降低噪声。因此,城市森林越多,生态调节功能越大,对城市生态安全系数也越大。城市森林的经济功能,可分为直接经济功能,间接经济功能两大类。直接经济功能,其效益主要表现在苗木、果实、木材、药材、花卉的生产及公园、生态旅游等上。间接经济功能,其效益主要在调节气候、碳汇效益、遮阳防风、低碳节能、固土保水、净化空气、防治污染、减少损失上。如天津市根据其森林面积、蓄积量、生态效益(如净化率、碳汇率、节能减耗)与社会效益(如生态旅游、娱乐休闲、公园收入等)的各项指标评估,其城市森林创造的年效益1.46亿。
城市森林的众多功能中,社会功能是最明显被人们享用的。市民们的晨练、日常的休闲娱乐、游园聚会、文化教育、科学普及等精神生活的需要、使用都离不开它。当今,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森林进城入村、进社区、进工厂、进校园、进军营———城市中日渐兴起的森林,其多样性给城市带来变化,让许多城市更加亮丽宜居。森林、林木的林分(组成)、枝叶、花果的不同形态、色彩、芳香和树形风格,构建了一批批绚丽多姿的森林景观,丰富了城市的内涵,让人舒适、愉快、心旷神怡。森林具有净化空气和水的功能,特别是制造出来的大量负氧离子,能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减缓人体器官衰竭,对多种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森林还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科学家研究表明,在人的视野中,绿色达到25%时,就能消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劳,使人的精神和心理感到舒适,城市居民每周进入森林绿地休闲的次数越多,其心理压力指数越低。因此可以说,城市森林呵护着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是城市居民健康幸福的重要源泉,也是评定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
城市森林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森林与城市紧密相关,它的服务对象是城市。当前,全国城市建成森林覆盖面积达149.45万公顷,城市绿地率34.17%,达国家要求“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城市还甚少,截至2010年我国“国家森林城市”总数仅30个,城市森林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发挥城市森林的多功能理念唤醒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大力宣讲城市森林多功能理念,强调城市森林生态经济发展是多功能林业经营的核心;强调森林的多功能经营理念既是森林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这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兴林与为民、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矛盾。人们应清楚,只有森林能做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经营;只有发挥城市森林多功能作用,扩大城市森林面积,才能保护森林,保护城市的持续发展。我们要大力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树立“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社会责任和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发展森林、爱护森林、保护生态的良好风尚。政府要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种树为先”,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第一要务来抓,走“城市森林全民建、城市森林全民享”综合经营管护之路。城市森林多功能经营之策城市森林建设要依其科学的“多功能森林经营”理念,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市民参与建设格局。按照履行义务,形式多样化、渠道多元化、时间常年化的要求,完善组织机制,深化城市森林建设内涵。按照科学发展和城市有机更新的要求,水、电、路、桥等城市基础设施与森林、绿地同步建设。尤其是北方城市,要收集雨水,回收中水,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城市森林建设步伐。#p#分页标题#e#
要协调处理好社会各方利益,大力实施借地绿化、拆房建绿、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废硬改绿、立体栽绿、合理播绿、全民植绿等一系列举措,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林木质量,提高城镇绿化档次,规模化推进城市森林建设。要注重森林的多功能,实现四转化,从注重绿化率向注重林木覆盖率转化,从注重视觉效果向注重生态效果转化,从注重绿化用地面积向注重绿化空间转化,从注重建成区绿化向注重城乡统筹绿化的跨越发展转化。达到生态经济共赢、人文景观相融、城市乡村互动的城市森林建设、科学经营的新模式。城市森林的管理管护之见城市森林的多功能性不仅体现在整体上,也体现在每一块林地上。我们应因地制宜的建设城市森林群落。营造、管理、保护要结合实际,灵活多样。城镇的环境状况具有高度的异质性,不管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还是新兴的工业城镇,都可以根据主要用途的差异把整个城区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也可以根据污染程度的差异划分成不同类型的污染区,选择不同的树种,提供特殊的生态功能。同时,城市居民对城市森林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要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提供旅游休闲的森林环境,提供科普教育的基地等等。
城市森林中人的活动最为频繁,由于城市居民从事体育锻炼、野餐、野宿、采摘等活动而造成土壤板结,地被植物或树木受伤害,森林病虫危害随着活动的频繁而增加入侵几率。除了要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以外,还要教育市民“爱绿植绿护绿兴绿”,保护好我们的城市森林。经营和管护城市森林,要依靠广大市民。要加快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动员各城市建立新型管理机制。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植树、社区绿地管护、“三包”门前绿地、购买碳汇、捐赠绿化资金,建植共建林、纪念林、认养林等活动,认养古树名木,设置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多形式推动增树添绿。推进城市森林建设,使其发挥多功能作用。总之,我们要大力宣讲现代城市森林多功能经营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多功能城市森林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推进城市森林的建设,要构建分布自然、结构合理、功能高效,景观优美、特点鲜明并能经受一定强度人为干扰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
一、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的经营活动其实具有金融活动的特征。企业作为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主要阵地,其主要的职能就是负责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其经营的过程就是对商品价值生产的过程和对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而在商品生产或实现价值之前,企业需要提前垫付商品的价值作为启动资金。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几乎只有货币这一种形式,而企业只有在拥有了一定的货币资金的时候才能通过各种支付的方式获取商品所需的材料、设备等,也才能够支付企业员工的报酬,这是整个企业经验的流程,最终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与劳动对象的结合。决定企业经营成败或者运营效果好坏的主要标志就是要看企业最终是否能够让其所生产的商品实现它的价值,而商品价值实现的标志就是能够将商品转化为一定的货币资金,这种货币资金应该超过企业之前垫付的启动资金,原因就是商品的价值增长是商品生产的本质和内在的要求。因此,整个企业的生产过程就可以表现为企业垫付、定量的货币资金、支付企业员工的工资和购货款、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获得超过垫付资金的货币资金。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货币资金的流通和筹集等展开的,这一点正好是金融活动的本质特点。综上所述,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同时其实是企业的金融管理,因为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方方面面涉及到了资金问题,金融活动既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提,又是企业顺利发展的保障。
1.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提条件是进行相当数量的资金筹集,一般有三种形式的筹集方式:首先是企业经营者自有的资金、其次为银行贷款所得的资金、再次是通过向金融市场以负债的形式进行融资。首先,企业自有资金融集的主要方式就是发行股票,因此必须要了解股票的性质和作用,了解股票发行的时机和价格,以及遵守股票发行的法规等。其次,企业向银行贷款的资金,企业必须要了解银行信贷的方针和政策,以及贷款的原则、期限、利率等问题。最后,企业以负债的形式融资,企业需要懂得股票发行与买卖的方式。如果以上的资金筹集不能顺利进行,那么企业的金融管理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2.在企业进行投资的过程中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比如扩大企业的再生产的方式进行投资,或者通过购买股票债券的方式投资,再或者以信托的方式进行投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各种有价证券的收益及利率变化,适时买卖,避免因为决策的失误而造成资金的损失。
3.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想要顺利的生产和经营,就需要通过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来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该严格遵照我国国民经济有关金融管理的规定进行,做好现金管理以及结算管理等金融管理工作,协调好企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4.由于当前经济环境的错综复杂,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使企业经营不顺畅,产品滞销、物资积压,或者证券投资失利等,甚至出现企业亏损或者倒闭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要增强企业应对各种天灾人祸的能力,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企业通过购买保险,按照保险要求的方式进行管理,当然保险管理又是金融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提高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运用的主要措施
1.企业的金融管理应该设置专门的管理岗位和专业的管理人员。由于企业的收款工作任务比较艰巨,因此企业的贷款回收应该设置专门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比如在一些食品类的企业应该设置专业的金融管理科,并招聘专业的人员进行负责,明确责权利务,观察其资金的债务比率以及资金周转的比例,检查其流通自己的运转是否正常运行。针对以上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出分析表,将企业负债超过信用期的原因以及将要采用的回收方式都写清楚,坚持稳健的原则。
2.规范企业的预算以及编制的工作。预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企业未来的一切活动,是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对预算编制问题重视。一是要加强预算编制的前期工作,比如调查取证,预算编制的基础必须要有客观的依据,要真实有效。二是一旦预算编制做好就不能随意的更改调整,如果有特殊原因需要调整修改,也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遵照科学的程序进行调整,加强预算对资产管理的约束能力。三是对于一些虚报或者谎报预算的应该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绝不姑息。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公平公正、透明以及中立的立场进行,不能被外界的环境所影响。四是预算要尽可能详细地记述,这样不仅有利于对企业各部门的考核,还有利于对企业各部门工作的指导,形成对下属部门的约束,从而调高企业资金管理使用的有效性。
3.加强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建设,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技术水平。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进行统一集中管理财务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积极推广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建设不仅是企业探索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有效措施,而且是目前加强企业管理、深化企业的改革并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不仅有利于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还可以提高企业对资金使用的效率、降低企业的资金使用风险,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将精细化的管理引入企业的管理中,摆脱传统企业管理中复杂的工作量,将财务人员你的主要工作重心转向对财务数据的分析中,为企业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做好准备工作。
4.为企业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企业的财务部门通过对市场经济的深入调查与研究,确定将要购货单位的产品质量、品牌效应以及资金运行状况、社会担保能力和单位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等,并对这些企业或者单位进行等级的划分,作为下次经济往来的参考,防止盲目的信任与赊销,杜绝贷款的流失。
三、结语
一个企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同时应该是深谙金融管理的企业家。因此,一个企业金融管理的水平如何,从侧面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的水平,只有管理者对整个经济市场或者以金融为中心的市场经济能够做出准确的反映,那么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作者:阳戌萌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1财务预算在企业之中的重要性探讨
1.1促成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其总目标(包含企业决策要求、发展路线和经营方针)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企业的总体目标并不能够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经营生产之中,需要将企业的总体目标进行相应的分解,符合整体的总目标,指导公司与企业内部日常生产的一系列工作,这便是财务预算进行的目标的确定,财务预算对于目标的分解以及确立可以通过针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市场的调查和预测,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以及预测的生产技术能力,确立企业的利润目标。财务预算能够对于企业生产的各项经济利润、成本和目标作出估算,并且利于有效提升企业管理的策略,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以及管理之中,与企业相关的生产目标和生产计划并不是单一的,是多重而复杂的。所以,企业相关的目标不得不依据预算进行门类、层次的分割和确立,实现有层次地表达企业目标的目的。所以,在企业的生产中,依据企业的各个不同行为,根据预算的类别,比如销售、固定资产、生产费用、成本费用,把每个这些总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之中。使得企业内部相关的人员能够了解自身部门在总体目标之中的地位,承担相应的企业生产责任,并且依据企业的财务预算来整理自身的活动,实现自身的小目标,最终促成企业的大目标的实现。
1.2有利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因为企业的每个部门之间的发展有着各自的特点,所承担的工作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对于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部门之间的差异性必然引起企业的部门之间经营与管理的矛盾与冲突,所以要将企业的部门进行划分,然后按照预算整合企业部门之间的工作与经营,如若缺乏一定的整合以及管理,很容易使得企业部门之间的经营与管理出现混乱。
1.3有利于绩效考核
财务预算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重要的一点便是需要实现财务预算相关的绩效考核,财务预算相关的绩效考核是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晋升以及发展的重要的目标。财务预算具有优化目标的功能,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在进入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时,在企业的实施阶段,可以保证预算的严格实施,并且预算能够实现预测情况和实施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若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经营者便可以将偏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分析出现偏差产生的原因,及时修正经营活动,从而实现经营活动可控制。
2会计预算在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实现的有效措施
2.1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企业预算管理目标
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进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可使企业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战略意识的财务预算就是企业的短期行为,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不可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在开展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之前应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围绕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此基础上编制各期的预算,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从属于企业的战略管理,而不是简单的企业预测的战术和方法。企业的战略导向、战略目标将直接决定预算模式的选择,决定预算重点及其需要从哪方面进行重点保障,决定预算目标如何具体确定。财务预算只有这样定位,即定位在企业战略目标上,预算管理才能有生命力。因此,企业要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必须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的现有资源,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把握财务预算管理的正确目标和方向。
2.2建立健全企业的预警机制
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是实现会计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其实践的重要表征在于建立预算机制。管理者对于预算的管理以及预警机制要进行分析和考证。企业在实际的经营与管理之中,按照月份进行资金预算情况的比对和分析。从而确定资金的流动与资金预算之间的差异。然后相关的经营与管理人员,将其中的差异进行分析和通报,并且提出相关的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措施,这样便可以提升资金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
2.3加强责任控制,做到部门各司其职
会计预算中比较重要的目标以及管理实践便是财务部门相关责任和部门角色的定位和确立。财务部门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的职能和责任,需要将部门的预算管理的职责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细化和落实,具体表现为财务部门实现财务部门的责任,业务部门实现业务部门的责任,加强彼此之间互相联系,并进行财务相关的预算资金的分析和整合,隔日对资金进行准确的预算,实现两个统一,确定资金流动和支付的准确性。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者,应该对企业内部的相关的本月和非情之中的资金的流动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并且实现财务部门能够平衡每个月份控制的目标,调整资金预算超过的部分。
2.4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优胜劣汰
会计预算管理中重要的部分便是对于会计预算的相关的问题进行监控和管理,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之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懈怠。如果执行预算的企业管理者,倾向于制定较为宽松的预算标准,会造成企业经营管理中某个项目的使用资金数目超过预定的预算资金的范围。因此,会计预算能够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有着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把此项内容列入绩效考核之中,依据此种表现作为最后对于企业员工进行相应的任命依据。
3结语
会计预算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比较传统但是很重要的企业经营管理办法。在具体的实践中会存在很多会计科学技术方面的难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明确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然后从企业的经营管理出发探讨会计预算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的实现途径。会计预算本身具有着比较强的计划特征,此种特征是能够支撑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序发展的持续动力。伴随着企业的经济发展,会计预算在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要在做好相关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综上所述,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提高。当前,企业普遍面临成本过高、长期亏损、资金周转不灵、经济效益低下的不利局面。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企业摆脱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加速我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制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作者:孟凡梅 单位:匠人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
一、完善经营管理人才选拔机制
在人才选拔之前,首先考察的就是工作积极性高,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等因素,真正把想做出一番事业,上进心强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出来。为此,企业在选拔过程中要大胆创新,不能墨守成规。选拔时要杜绝任人唯亲的旧观念,坚持公正、公开和公平的原则,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既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又要兼顾工作业绩和发展潜力,打破以往选拔论资排辈的传统选拔思维的桎梏,鼓励选拔年轻有为的优秀员工进入到企业的管理层当中来;同时,在选拔过程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启用差额选举的方式,扩大选人的范围,更好的达到优中选优的效果。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要注重党员干部的选拔,通过党组织的作用进行选拔任用,充分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赋予广大职工群众民主监督的权利,防止选拔过程中的违规操作而导致的不公正的现象,最后还要强调干部任用中的责任追究制度,破除干部任用终身制。
二、完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经营管理人才必须要具备出类拔萃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有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实践中锻炼出来的素质,而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将决定着企业能否得到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
(一)要重视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工作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普遍地意识到了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在组织中承担的重心作用,意识到了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意识到了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依靠科学的机制作保障,意识到了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不能主要靠引进,主要是依靠企业的内部培养,依靠系统的培训与实践中的岗位锻炼。企业要从不同程度上建立起了一套符合企业实情的、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要特别关注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通道建设,注重经营管理人才的考核激励与岗位流动,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组织的人才资源,调动各级经营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大型企业,都注意对重点培养的经营管理人才制定量身打造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挂职锻炼、岗位轮换等方式,有步骤地为经营管理人才创造合适的在实践中摔打磨练独当一面的工作机会,不断积累完善经营管理人才的基层实践工作经验,提高其岗位胜任能力。
(二)重视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
企业要充分重视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首先在态度上要重视,以往有些企业领导者认为企业培训并不重要,而把所有重点都转向了生产经营,使得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流于形式,而不重视培训的内容,这是非常危险的。企业要加大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以上措施的关键就在于领导者的观念转变。在培训的内容方面,首先要对新晋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训;其次,管理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普及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些新晋管理人才的学历不高,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管理水平必须跟上形势,与国际接轨,而管理人才的培训也要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关注最新的管理信息,使培训的内容与时俱进,特别是要要注重对高学历管理人才的培养。
三、完善经营管理人才的激励机制
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的决策者,对于企业的壮大和发展起到了主导的作用,经营管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直接影响着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进而左右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投资者的回报。如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激励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企业分配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实行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制度,鼓励资本、技术、管理以及知识产权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也是是常说的“能者多劳,能者多得”,因此,企业要根据分配政策的利好导向,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制度改革,倾向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的绩效。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切智力和技术等创造企业财富的因素充分涌流,调动经营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合理性,满足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心理契约。除此之外,由于经营管理人才掌握着很多企业的信息,拥有较大的决策权,而且决策的影响是战略性的,因此,企业还需要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人才的监督机制,防止权力“寻租”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四、结语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相关管理措施,才能让一切技术和智力因素充分涌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人才强企战略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发展之路必定任重道远。
作者:陈少军 单位:国网嵊泗县供电公司党群部
一、房地产经营风险类型
房地产行业的项目开发和经营管理中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对项目产生影响的因素也自然比较多。下面将对房地产经营中的风险进行分析:
(一)人为风险。
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会存在一些人为风险,主要是由于一些人为原因使得房地产的经营中常常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也就是人为风险。在整个项目的经营过程中,每一个工作环节都与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存在的风险类型也十分复杂,人为的风险因素对房地产企业的项目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的对人为风险进行控制,那么将会对房地产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经济风险。
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经济风险一般分为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宏观政策风险,对企业能够造成最直接影响的就是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这些都影响着房地产企业的销售和开发。其次是投资环境带来的风险,例如资金渠道和销售市场当下的环境等,这些都将关系到项目的成败。
(三)自然风险。
工程项目所在的地区和环境等会对房地产的经营造成影响,例如雨雪天气或者沙尘暴等天气,都会对项目施工造成很大的影响,各个地区的天气和自然条件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自然灾害上可能会给业主带来无法估计的风险。
(四)不可预见风险。
不可预见风险也就是没有任何预测突出起来对项目造成威胁的风险。主要包括:设计和研发过程中存在的不可预见风险、项目施工阶段所存在的风险、销售阶段存在的风险以及其他不可预测风险。
二、房地产风险管理策略
房地产企业在项目的经营过程中遭遇的风险,可能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甚至导致企业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继续生存,因此,在房地产企业的管理中,对项目经营风险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强化对经营环境的分析。
项目的经营环境对房地产的经营所造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如果没有对经营环境进行科学的控制,那么很有可能造成企业的经营损失。房地产经营环境通常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含了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等,这些都会在房地产企业的开发经营过程中产生作用,而且这些外部环境存在着不稳定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一定要重视起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将内部和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努力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并在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中做到因势利导,随着环境的变化来不断的调整企业经营活动。
(二)强化市场调查和预测工作。
在房地产开大项目之前,首先应明确项目开发和经营的目的,当然一般情况下房地产的开发都是以经营和销售盈利为主要目的的,这就需要企业对消费者市场进行仔细的调查。只有对市场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实现房地产经营的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消费上已经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特征。面对消费者这样的心理变化,房地产企业应当改变传统的建筑思想,不仅要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要求,同时应在设计和环境等方面都不断的提升,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三)强化监管力度。
在房地产的建设过程中是最容易出现风险的阶段,因此在建设阶段应不断的强化监管工作力度。房地产企业可以聘请优秀的监理公司和专业监理人员来对项目进行监管,保证资金顺畅。由于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建立队伍来进行监管,以便减少项目质量上的问题。
(四)不断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在房地产经营中,物业管理的水平对项目的价值有着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物业管理如果不能及时的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那么房地产整个项目的形象乃至整个企业的形象都会在消费者心目中大打折扣,不仅不能为企业提供帮助,反而起到了阻碍性的作用。因此,作为房地产企业一定要在重视企业的开发同时重视起管理,在看重销售利润的同时也对售后服务有所加强,这样才能使企业始终在市场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的房地产改革发展时间尚短,在物业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欠缺,怎样提升管理水平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探索。
(五)强化管理、缩短项目投资。
在房地产的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建设的时间越长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就越多,自然也会存在更多的风险。因此,缩短项目建设的周期,不仅是对企业资金的周转提供了方便,同时也能有效的减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项目风险。对房地产企业来说这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三、结语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一直保持着发展的态势,但市场环境所带来的压力也使房地产企业受到了不少的压力。在房地产的经营管理中,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怎样对经营中的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是房地产企业经营和开发中最关键的问题。要想保证房地产企业在市场中保持平稳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一定要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保证房地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健康的发展。
作者:崔爽 单位:天津市公用公房经营管理处
一、销售统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当中的具体作用
1.增强企业经营管理销售统计得出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相关部门以及经济市场,在这个统计过程中离不开专业审核和数据整理,最后才能形成完善的报告和文件,因此在销售统计当中,掌握科学合理的销售统计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情况统计当中,不仅要调查企业工作人员出勤情况,还要进行销售人员出勤信息核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销售决策正确性。销售统计工作具有实证性的特点,必须以真实证据为依据,必须经过专业和严格化的审核,在销售统计工作当中,管理人员应当从各个方面考虑,全面掌握销售统计相关情况,掌握企业产品销售规律性。还要根据相应的销售管理指标进行销售决策。通过相关指标观察,可以掌握企业销售工作完成情况和销售状况,另外,还要对相关销售信息进行动态性的研究和分析,做出销售前景预测。比如从上述说到的月销售情况统计表当中就可以分析企业具体销售情况,可以分析出企业销量是否有了比较快的增长,或者有了比较平稳的增长和低迷状况。通过销售情况分析,就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出相应有效的问题处理对策。
2.促进企业销售工作精细化通过销售统计,可以间接反映出经济市场当中的企业竞争情况,还可以通过一系列数据呈现出企业运营成果,最终提高企业销售效能。在销售统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销售统计指标从而进行销售指标管理体系创新和完善。总之,销售指标内容是比较多的,不仅涉及到企业销售规模、范围,还涉及到市场占有率、劳动力和盈利能力等,具体来说的话,销售指标还和企业产品销售量、销售利率、企业销售成本和费用、企业资金周转率、企业残品库存、成长性指标以及管理指标等有关。另外,要想促进企业销售工作精细化,在进行销售指标确定以及销售管理体系完善过程中,要严格根据企业内部情况进行,不仅要实现激励销售目标,也要起到约束效果,企业销售统计资料要和财务统计资料进行对接校对,落实台账工作,提升企业经济发展平稳性。企业内部销售产品种类是比较多的,销售管理人员和统计工作人员应当严格区分产品种类差异,对于那些普通产品和优质产品要分别单独统计,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终提升销售统计精细化。
二、拓展销售统计工作措施研究
销售统计工作具有非僵化的特点,随着时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销售统计范围和统计方法也应当得到拓展和完善,企业销售统计人员应当根据时展特点,创新销售统计有效方法,促进销售工作的长期稳定发展。要想进行销售统计工作拓展,企业就必须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确定销售统计指标和目标,使得销售统计人员进行重点统计工作开展。在销售统计工作拓展当中需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在销售研究选题过程中,统计人员要根据经济市场发展情况以及竞争情况确定分析切入点;第二,统计人员要根据企业各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和销售情况确定重点工作,相应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第三,统计人员要结合企业销售管理情况开展销售统计工作,要掌握销售管理相关资料,提高销售统计工作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销售统计在企业经营管理当中的意义和作用都是比较大的,要想不断拓展统计工作,销售统计人员就必须根据经济市场竞争情况和企业内部销售情况确定出科学合理的销售统计目标,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最终提高企业销售效益。
作者:黄静单位:重庆顺安爆破器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