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

时间:2022-04-20 04:36:01

导语:在企业产品创新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与创新能力探讨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国内的制造业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市场,还要面对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因此为了在当今社会取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就必须增强自身的产品设计以及技术创新的能力。虽然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制造大国,但想要成为制造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二、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研究分析

(一)现代产品设计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概述。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如果想要在市场上取得可持续发展,赢得企业优势,其核心在于取得产品竞争的胜利。而诸如产品性能、价格、售后服务以及产品相容性等这些重要的产品竞争要素都是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就已经确定的,由此可见,产品的设计阶段几乎决定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因此制造业企业想要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其重点就在于产品的设计。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的需求以及审美在不断变化,因此现代的制造业产品在设计上有着设计的竞争性以及设计智力资源的分布式存在这两个基本的特性。因此对于现代制造业产品的设计来说,其理论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对于制造业来说,其技术的创新一般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改良型的技术创新、自主技术创新以及产品集成型的技术创新。制造业企业通过先进的产品设计推出满足大众需求的新产品,而技术的创新能够让消费者享受到极佳的售后服务,从而通过不断推陈出新,成为大众需求的引导者,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推动制造业行业的发展。

(二)现代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现状。1984年,自美国产品开发管理协会创办了《产品新管理》杂志之后,产品的创新管理系统开始流行。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就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创新模式仍然没有达成绝对的共识,但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可以得出制造业企业产品的创新模式就是通过有关技术的选择以及运用,为企业的产品设计提供工作思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今,相关学者对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模式的研究主要通过创新动力源、创新过程、创新主体以及创新平台这四个角度进行,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制造业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相关的参考策略,但是,由于对制造业产品的创新模式的研究较少,因此没有客观被公认的观点作为参考标准,因此相关的研究学者大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己见,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对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研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以医疗器械制造为例,一是过去对于产品设计创新能力的研究都是通过宏观角度开展的,因此对其的研究结果一般适用范围较广,但适用的针对性较弱,基本没有针对医疗器械的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做专门的研究。二是由于过去的文献一般是研究产品创新模式的类型、特征,各种模式的优势、劣势,很少注重产品设计与创新能力的融合。特别是对于医疗器械产品,其设计的重点在于基于病情的实用性,对于创新模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三是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研究方法有误。目前相关学者对其的研究一般采用的是定性分析的研究手段,基本上没有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当今的研究学者过于注重理论分析,忽略实际操作的重要性,从而往往导致纸上谈兵的结果,而医疗器械产品侧重的是治疗效果,这样一来就导致对医疗器械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研究失去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意义。

三、提升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人才的培养。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技术创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包括了需求分析、性能的仿真以及试验,还包括了概念设计以及产品的详细设计,因此现代制造业产品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是确保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具有足够的掌握程度。这里所说的相关领域的知识不仅仅指的是过去现有的、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还包括潜在的、未来将要去学习以及获取的知识。同样以医疗器械为例,对于医疗器械产品,其设计的核心在于治疗的效果,而为了实现产品的创新,相关制造业企业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医疗器械产品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储备过硬的医疗知识,方能保证在利用新技术实现技术创新的前提下,保证医疗器械产品的实用性。而知识的储备以及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鉴于此,制造业企业的相关领导者应该更加重视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譬如对于制造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来说,一是相关管理者可以定期组织与医学有关的培训课程,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以及监督管理制度,从提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效果。二是企业可以挑选专业素养较高的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或者引进相关的医学人才作为企业的产品设计指导,从而提升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

(二)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模式的改革。随着时代的改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以及社会潮流趋势转变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模式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一是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模式需要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突出动态化的特征。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的变化,资源的短缺,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如果想要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就需要保持一种随时应对变化的动态化改革的状态。事实上,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没有一种产品的发展是一成不变的,制造业企业的产品亦是如此。二是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来的是国际之间的贸易愈来愈频繁,因此大部分制造业企业都需要跨越国界或者地域的限制来完成贸易,为了促进制造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制造业企业可以以计算机网络一级现代通信网路为平台,通过与政府以及相关高校的合作来共建基于产品创新设计的虚拟组织,从而实现新产品的开发以及商业市场的拓展。譬如,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虚拟组织开展虚拟会议,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诸如VR等技术的应用逐渐广泛。因此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完成产品的创新设计。特别是对于医疗器械产品,由于医疗器械产品一般是用于人体治疗,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存在一定的难度,进行最后产品检验的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有关的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VR等虚拟科学技术,模拟人体的结构来进行医疗器械产品的设计,提高医疗器械产品的适用性。而在医疗器械产品的检验环节,同样可以模拟相关病情症状,检验医疗器械产品治疗的相关指标,并针对不合格的指标进行产品改善,从而提高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除此之外,为了实现医疗器械产品的创新,相关的制造企业应该增加与外界的交流,可以通过与国内外医院的合作及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医疗方案,从而将其转化为新型医疗产品的设计。由于医疗器械大部分适用于医学治疗,因此对其产品各项指标的精确度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因此建议相关制造企业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可以运用现代的相关计算机辅助软件,减少工作人员的负担的同时提高其产品的质量。三是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制造业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设计时还需要考虑绿色环保的问题,另外,国际贸易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济发展,因此为了谋求可持续发展,制造业企业需要将产品的创新设计与环境保护因素相融合,形成绿色产品设计的创新模式。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无疑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制造业大国,但是距离成为制造业强国仍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追根究底,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制造业企业缺乏产品创新设计的能力。虽然国内的相关学者就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作了相关的研究,也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由于过去的研究过于表面化,缺乏针对性以及实用性,导致研究学说一直没有完整系统的体系。故,为了实现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议相关企业可以通过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模式的改革两个方面入手,从而由内而外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推动制造业企业的经济发展。

作者:张亮 单位:康泰医学系统( 秦皇岛) 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企业中加强产品创新意义探讨

摘要:中小企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断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受到很多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制约,现阶段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加强产品创新。

关键词:产品创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1中小企业的基础情况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正确指导国有小企业改革,大力扶持各类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从规定来看,一般意义上的中小企业概念是宽泛的。比如工业企业人数要在2000人,资产要在四个亿,销售收入要在三个亿,这三个指标同时具备才算大企业,有一个不具备就算中小企业,当然这个标准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合理,可能还有一些问题。2003年我国就开始实施了新的中小企业标准,其中共分五大行业,包括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随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高,中小企业的定位也越来越高。

2中小企业的特点

中小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因为大部分地区积累低、缺少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同时传统产业仍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主体,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同时,中小企业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较低,其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产品单一、品牌意识淡薄、缺少市场知名度的企业或区域品牌;同业无序竞争严重等等。而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如何实现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非国有企业为主体,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工作要以发展为重点。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突出,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重在“二次创业”。中小企业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推进要区别特点,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3加强产品创新的意义

产品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价值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实施品牌战略,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都应该重视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中小企业都需要遵循的一个长远发展计划,没有创新一味提高生产率,当同质产品,甚至新型替代品在市面上运行,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生产率高也就只能是积压而已,仓库保管,生产成本等费用就是你的亏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开放型经济逐步形成,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步增强,涌现了联想、海尔、东风、长虹、万科、格兰仕等一大批知名本国品牌。但我们也应看到,有的企业依然流于形式不重内涵,只重引资不重品牌,有的产品还难以与国外品牌抗衡。当我国市场经济与国际化接轨的时候,认识实施品牌发展过程中的误区和问题,提高品牌意识已成当务之急。

3.1中小企业需求条件与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企业条件与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关系主要体现在:企业能吸引和创造大量的需求,需求是集群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动力,特别是挑剔顾客和高级顾客的存在;企业增加了消费者选择的机会,减少了搜寻成本,企业可以最快地获取市场需求变动的信息、良好的需求信息反馈以及能及时与顾客互动交流沟通,有利于企业准确把握市场,进行技术创新,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企业的竞争,包括产品价值链上同一环节的水平竞争和不同环节的垂直竞争,都能够增加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尤其是垂直竞争中,当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需求增加,那么其上下环节产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带动整个企业内的需求。这种通过竞争增加需求原因在于企业与竞争对手间产生了协同效应。

企业需求条件能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企业在发展初期出现许多专业从事营销或贸易的企业和个人,随后出现了专业市场和各种博览会,他们是企业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吸引了各种层次需求,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如温州柳市的低压电器企业最初的发展就得益于庞大的购销大军的服务和市场开拓,随后建成的专业性交易市场——柳市电器城则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摇篮”。而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的“中国电器文化节暨国际电工产品博览会”更是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动力。各种层次需求不断促进柳市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柳市现已发展成为全国低压电器生产与出口基地,销售的低压电器约占全国40%的市场份额。

3.2企业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与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企业的规模生产增加了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必然导致专业化生产,它为相关和支持产业提供了较大的生存空间。包括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客户;侧面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等相关企业;同时也使相应支撑机构,如行业协会、中介机构、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集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这种柔性集聚实质上就是一种创新体系,在企业群内,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的堆积,相关企业与竞争者既竞争又协作,密集分布的中介机构与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了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重要来源与物质基础。

中小企业中相关和支持产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专业化生产。浙江中小企业生产专业化的演进就明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品生产的专业化,集群内的企业生产相同门类的专业产品;第二阶段是生产工艺的专业化,一些特定的生产工艺开始从原生产企业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些专门从事某种工艺加工,以“中间产品”为主业的企业;第三阶段是生产服务专业化,就是专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关和支持产业的发展为集群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专业化又是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的关键所在。

3.3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与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企业的战略主要是竞争和合作,增强了企业间竞争,竞争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可以通过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等不同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式是渐进式技术创新模式,现在大多还表现在“模仿创新”阶段,并呈现出由“创新”到“创新”发展的特征。同时间的竞争容易加强集群内部企业的合作,企业的多点关系,企业之间广泛的联系加强了企业间的这种合作,长时间反复接触压制了机会主义行为,带来企业之间行为的长期性,也加强了企业对未来行为的预期。

单个中小企业往往较难与科研机构联系,但众多中小企业的集聚则有利于中小企业与远距离的机构开展多种合作。合作的内容可包括:为企业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培训技术人才;技术转让;委托开发等。另外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技术知识、产品生产的诀窍往往是相互模仿和学习,这样企业就可以获取知识外溢的效果。

应用波特的集群理论,通过对中小企业竞争环境因素与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因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中小企业只有发挥这些优势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升级,才能进一步提升其产业层次,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浙江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创新型企业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品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抓住市场需求加快产品创新,对促进民营创新型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我市建设创新型企业为民营创新型企业产品创新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是,效果不十分明显。为增强民营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后劲,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企业产品创新迫在眉睫。

一、我市民营创新型企业产品创新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民营创新型企业16家,其中省级试点企业1家,省级培育企业5家,市级示范企业1家,市级试点企业3家,市级培育企业6家。从企业主打产品看:以农产品为主的食品、饮料加工业7家,占44%;机械制造3家,占19%;制药1家,占6%;纺织1家,占6%;基地、园区建设4家,占25%。

(二)企业产品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营创新型企业虽近几年有较快发展,但产品总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在16家企业中,从事纺织、蚕丝、茶叶、食品、基地等劳动密集型企业12家,占总数的75%。这些企业中,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设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企业产品仅属于初级产品或半成品,有的甚至是对原材料进行简单归类、整理和包装,缺乏精深加工,缺乏特色,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2、缺乏优质名牌产品。在发展中,由于企业设备落后,低起点运作,产品的技术标准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难以集中开发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只能实现低水平一般产品的生产,市场占有率低,市场影响力弱。从企业近年主打产品看,少有国、省认可的著名品牌。

3、质量控管不到位。由于质量检查手段落后,质量观念淡薄,质检人员缺乏,甚至有些企业无质量管理机构,企业生产过程中缺乏全程监控,从而使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4、产品更新周期长。由于企业资金有限,科技人才缺乏,研发能力薄弱,使得企业产品缺乏特色和创新,产品更新速度慢,更新周期长,导致产品占领市场能力弱、份额小。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企业运行资金不足。现有企业中,资金来源不是依靠资本市场或风险投资,主要靠个人的积累,以及向朋友和社会借款。同时,民营创新型企业处于高速成长期,没有足够的资产用于贷款抵押,银行融资十分困难,有的依靠借入高成本的短期资金,产品创新风险很高。据调查,现有企业中,90%存在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30%企业资金严重不足,较小的创业资本,使企业开拓市场和产品创新十分困难。

2、科技人才缺乏。据调查,现有企业中,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的比例达到15%有2家,占企业总数的13%;达到10%有3家,占企业总数的19%;68%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职工总数的10%。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的企业仅有2家,占企业总数13%,近90%的企业没有中高级职称的专职技术人员。由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极其缺乏,且大部分技术人员属兼职性质,创新能力参差不齐,导致95%的企业没有研发机构,产品创新缺乏平台。有的不注意走自主发展的道路,难以吸纳高层次技术人才,人才进不来、留不住、人才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企业的产品创新依赖程度高。

3、缺乏产品创新的宏观控制。宏观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业绩。一些民营创新型企业在产品创新过程中,新产品质量监控和新产品营销方面的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不以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忽视产品创新的市场调研、对市场发展趋势判断失误、对未来的市场发展了解甚少、新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等等,导致一些企业只注重眼前效益,忽视了新产品的研发和促销,缺乏促销战略的制订,造成创新的新产品大量积压,企业难以在产品创新中受益。

4、承受产品创新风险的能力弱。民营企业规模较小,资产总额少,资金筹措困难,一般只能进行单一产品的创新活动,缺少必要的后续替代产品的研发创新。一旦某一产品创新失败,企业无法从替代产品的创新中得到补偿,使得企业承担产品创新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

二、我市民营创新型企业产品创新的优势

(一)民营创新型企业发展环境极大改善

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中小型企业实现产品创新和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关于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关方面举办了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资本对接推进会,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民营创新型企业发展和创新产品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民营创新型企业机制灵活、办事效率高

企业的成长没有或很少受到体制的约束,用人机制灵活多样,决策机制快速高效,不受过多条条框框的束缚,思想开放,思维灵敏,机制灵活。

(三)民营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意识强

民营创新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对严峻的资金筹措问题,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等。狭窄的生存空间迫使民营企业的成长必须勇于冒险、锐意开拓走产品创新之路,走别人没有走的路,用不断的产品创新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三、我市民营创新型企业产品创新的对策

(一)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产品创新

采取与其他企业或机构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对规模大、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可同国有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签订技术开发或技术转让协议、许可证等方式实现产品创新。对于规模小的企业,可与中小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合作,走产学研联合发展的道路。

(二)把握市场需求合作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企业产品创新成功的前提,是企业创造开发的新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新产品只有被市场接受后才完成产品创新的使命。因此,在产品创新中采用合作方式进行产品创新,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降低了企业产品创新风险与成本。

(三)谋划好创新产品营销战略

企业在产品创新之后,要把制定其相应的营销战略放在首位。企业要高度重视创新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努力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要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战略,加强企业形象营销、顾客满意战略和名牌战略的实施,塑造企业及其产品形象,以顾客满意为宗旨,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形成企业良好的产品信誉。要多方拓展销售渠道,开拓市场阵地,为创新产品寻找更广阔的空间,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最大限度地扩大市场范围。

(四)加强对民营创新型企业产品创新的扶持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企业产品创新的主体作用,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制定落实财税、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实行政府优先采购,针对产品创新的开发,对企业依托科技检测中心、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开展科研活动的测试检测费用通过协调进行适当减免等,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增强企业的内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提高民营创新型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产品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五)加快科技人才的引进

科技人才是民营创新型企业产品创新的灵魂。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到民营创新型企业工作,放宽高科技人才流动的限制。同时,民营创新型企业应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对企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采取增加科技人才分享创新成果的股份、创新成果折价入股、提高劳动报酬等各种可行的措施,激励技术人才到民营创新型企业创新创业。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竞争评价论文

[摘要]餐饮企业的产品创新既是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产品创新涉及到很多问题,影响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竞争力因素的评价又具有模糊性,本文章给出餐饮企业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关系评价方法对餐饮企业创新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就如何提高餐饮企业创新的竞争力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竞争力模糊评价

近年来由于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中国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从更宽广的层面和更深的层次体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但由于经营理念、管理水平、服务意识以及经营环境等差异,餐饮企业仍然存在产品参差不齐、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水平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国餐饮企业的进入和中国本土餐饮企业的逐步发展壮大,竞争日趋激烈。餐饮企业作为一种“永远的朝阳行业”,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防范随时发生的各种风险,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产品创新对餐饮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影响

1.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内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市场的角度将产品创新定义为:为给产品用户提供新的或更好的服务而发生的产品技术变化。国内学者的观点有的集中在产品的某一方面,有的是从某一角度出发来定义。归纳起来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创新,包括对产品的原料、烹饪工艺以及盛放炊具等创新;

(2)服务创新,包括对顾客提供标准服务、个性服务和细节服务等;

(3)理念创新,包括企业文化、产品定位和产品文化等。

2.餐饮企业的竞争力的来源

餐饮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受到其经营的硬件设施、产品以及经营风格、理念对顾客的吸引力等因素的影响。根据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影响餐饮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

(1)餐饮产品本身的价值,即它在顾客心目中体现出来的产品效用或产品性价比;

(2)餐饮产品附加价值,例如产品的适用性、用餐环境等;

(3)购买、消费产品所需付出的货币以外的成本,如时间、精力成本等。

3.产品创新对餐饮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影响

餐饮企业的产品创新,首先可以通过增加餐饮产品本身的价值,或改变产品的烹饪工艺等手段,提高消费者心目中的性价比,让消费者通过比较,达到“物有所值”的效果。另外,通过产品创新,增加产品的适用性,改善或提供良好的、个性的用餐环境,使消费者感觉耳目一新,提高餐饮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规范服务标准,或提供细节化的服务,充分体现“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节省消费者货币以外的时间或精力成本。

二、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模糊综合评价。

1.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总体上看,以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内涵为基本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由于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内容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涉及的内容和方法很多。从影响餐饮企业竞争力的创新因素的角度出发,总结归纳国内学者和国外比较通用的观点,大体上可以归结为表1中的三大因素。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和实施时的具体情况。根据三大影响因素的具体内涵,表1中一级指标具体分解为各自的二级指标。

2.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模糊评价方法

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各评价要素人为确定评价等级的界限没有严格的标准,另外评价的结果往往和评价者本身的经验有很大关系,因此采用模糊数学评价的方法是比较合适的。通常的方法是根据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内涵确定评价要素和内容,列出“优、良、中、差”评判等级以及相应的评判标准,然后组织专家进行评判打分,在分析研究各要素对创新竞争力影响大小的基础上确定权重,最后采用模糊数学的评价模型进行产品创新竞争力的评价。

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评价因素集,这里评价因素集为餐饮企业竞争力评价各级相关指标的集合,X=(X1,X2,…,Xn)。

(2)专家讨论、确定餐饮企业竞争力各影响制约因素的权重集。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递进的层次结构,宜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权重,设指标的权重分别为A1,A2,…,An,有∑Ai=1,则权重集为A=(A1,A2,…,An)。

(3)建立评价等级集。评价等级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即r=(r1,r2,…,rn),这里r=(优,良,中,差)。

(4)确定隶属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5)进行模糊关系综合评价:对于一个2层次的餐饮企业创新竞争力评价模型,先请专家组进行二级指标评价,其评价结果相对于一级指标构成一个模糊评价矩阵,然后与一级评价指标权重相乘(即A·R)并进行归一化计算,最后再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最终的评价结果。

3.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模糊评价

根据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的内涵,选取几个最主要的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创新指标作为评价要素进行模糊评价。先确定表1中各二级指标的“优、良、中、差”的具体标准,然后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根据标准进行打分,集体讨论,综合考虑各专家的意见确定一级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如表2。

这个结果表明,该参饮企业的创新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优”的比例为51%,“良”和“中”的比例分别为17%和26%,“差”的比例仅为6%。根据最大隶属原则,该餐饮企业的创新的竞争力为优。

餐饮企业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和模糊评价数学模型与其它数学模型相比具有简单易行、可操作性较强、便于应用等特点,结果能比较真实地反映餐饮企业创新竞争力的实际情况。可以应用于餐饮企业创新竞争力的考核评估,进行竞争对手创新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并能为企业创新进行投资决策。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产品创新、服务提升是保险企业获得加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国内保险市场进一步向纵深拓展,保险产品的技术含量在不断提高,产品开发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产品开发在整个公司的业务运营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发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更新换代已有的老产品。保险市场正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使得以往的大众市场经营策略转向无数的分散市场。一个崭新的变革开始了,直接与消费者互动取代了原先大众市场中冷漠的消费关系,人性化的消费哲理代替了原先的销售哲学。在现代保险市场条件下,尤其是目前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不断向个性化发展,技术日新月异,保险公司数量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原有的部分保险产品将逐步会被淘汰,原有的产品体系将会被打破。迫使我们要以创新的能力开发新产品,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要注重六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保险职能在社会的发挥,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有利于调整的资产结构,有利于长期盈利能力的形成,利于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有利于销售队伍的稳定与发展。现就产品创新谈几点看法,仅供借鉴。

一、产品创新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导向

产品开发的导向是一家公司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是保险公司在未来市场中定位的导向,创新产品我们还要以下共同需要遵守的导向:

1、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保险公司的经营需要体现自身的盈利能力水平,从而获得自身不断发展的能力,同时更要注重研究宏观经济发展方向和政府监管导向,要考虑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在保险职能的基础上部分行使社会管理职能,为社会稳定和谐做出贡献。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品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市场需求分析、研究。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保险公司要站在客户的立场去了解客户的需求,逐步实施保单通俗化。尽量让客户参与公司的营销决策,包括产品的开发和设计。

3、市场细分导向。随着社会发展趋向多元化,消费者的需要也有个性化的趋势,公司所要满足的已不再是单一的市场,而是有个别的,有个性的消费者。强调目标市场的细分,根据不同销售渠道、保险消费者阶层、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进行产品的开发,积极完善、逐步到位,形成完整产品框架体系;

4、竞争导向。过去公司面对竞争所采用的营销策略和做法,往往针对特定的竞争者而来,使得客户导向转变为竞争者导向。这种固然有其优势,但也可能被误导为随竞争者的步伐亦步亦趋,而使自己脱离了顾客,忘记自己的核心优势和条件。

5、客户关系导向。虽然目前都在说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目的,但在实际上仍以个别交易为考虑单位,而在一个流动性很强的保险市场,忽视了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一次交易完成不应是关系的结束而是开始。

二、各级保险机构在产品管理中的定位和作用

(一)保险公司的总公司在产品管理中的定位和作用

1、从自己的庞大信息网络中不断获取市场需求信息,组织开发和引进新保险的元素,开发适合保险消费需求的产品,使险种与客户需求的最大匹配。建立和健全在目标市场的产品体系,为销售渠道不断提供新产品。所谓新产品:就是指一个产品的多个维度,如技术,性能,服务,品牌,形象,质量,包装,价格其中改变产品任何一个维度都意味着一个新产品的产生,真正的原创性产品只占总开发产品数的10%左右。在当前保险市场中,影响保险公司销售问题,突出问题的是产品同质化,企业缺少个性化的险种。许多企业经营不好总是认为是销售问题,实际上首先是产品问题,是产品同质化,甚至明显不如人家的问题。因此,如何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不断推出个性化的好产品才是关键,这正是营销战略的核心问题。现代营销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首先开发符合特定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的产品,然后才是整合传播,把产品想办法送到消费者手中。是否满足市场需求是新产品成功的基础,如何可获得先发优势,建立品牌忠诚、获取经验优势、占有稀缺资源,进而具有全新的独特技术是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

2、必须明确的是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公司要对正在销售的产品生命周期进行把握和管理,通过对市场和产品的分析,对不同的产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调控手段。公司通过费用政策、竞赛策略、销售引导、考核机制调整产品销售结构和险种占比,达到综合的平衡。同时总公司要周期性地对公司产品体系及各销售渠道的产品线进行评估提出产品线调整意见对不符合公司经营和产品策略的产品应结合业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意见提出停售建议和善后应对。保险公司要建立自己的产品库,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有的企业销售失败的原因就是陶醉于现有产品的销售业绩,在成功的道路上多走了一段。

3、产品开发明确两个细分:一是目标市场的细分。产品推广工作的核心目的是“把产品卖出去”,搞清楚要“卖给谁”显然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产品设计工作一定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充分结合市场状况,保险公司自己的客户资源情况。二是销售渠道的细分,产品推广工作还要解决是“谁在卖”的问题。不同渠道会面对不同的客户群体,采取完全不同的销售办法,即使在同一渠道,销售队伍同样存在高、中、低端能力的业务员的差异性问题,忽视这个现实将可能导致我们对部分市场的丧失。

4、产品需要对购买者定位和包装。总公司要围绕产品的不同分类和特色优势,实施对产品的系统性的包装工作,最后推广到各基层销售单位。另一方面,充分要依靠分支机构,结合当地情况实现紧贴市场的产品包装和销售推动。优秀的产品包装和产品同等重要。社会上保险行业的信任度下降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业务人员对客户的误导,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存在公司对产品销售理念认识不到位,产品缺乏整体定位和包装,任由销售人员自由发挥和随意包装造成的。

(二)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在产品管理和销售中的定位

组织销售是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在产品推广中的主要工作。核心围绕:卖什么?卖给谁?和怎么卖?谁来卖?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卖什么?(差异化产品市场定位分析)

如果说总公司是产品的供应商,那么分支机构就是销售商,作为销售商首先要研究所处的市场环境,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自身环境特点的产品类型。更重要的是能从利于销售的角度分析产品,使我们通过做这项工作知道该向什么人、以什么方式、销售哪些产品,这要求我们伴随客户定位与市场推广工作同时进行。其次在销售过程中不断发现市场的需求,积极向供应商提出客户需求,提出这些保险需求的形态和潜在的市场价值分析。

2、卖给谁?(客户发现和客户区隔)

建立以解决客户问题为核心的销售理念。保险公司是由于客户的需求存在而存在。我们把目光投向市场,发现目标客户的需求。回过头来看产品,找到解决客户需求的产品方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需求也会发生变化。目前市场上重点是中端和中高端客户群,客户群另外的两极考虑较少,一是广阔的农村市场,在农村市场中同样存在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群,他们需要财产保险、养老、医疗保障。另外,还有很多不富裕的人他们为孩子上学、结婚,自己的养老、医疗做准备,保险的积累资金功能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要开发适合这个层面的产品,特点是实用和收费相对低廉。另外一极是社会中非常富裕阶层,人数不足总人口的5%,却掌握75%左右的储蓄货币资源,这部分人由于没有很适合的产品和相匹配的业务员,基本是保险的空白地带。面对庞大的保险市场需求,管理水平在现阶段仍然是制约保险发展的主要矛盾。

3、怎么卖?(产品销售的管理技术)

首先如果产品由相对独立的保险元素构成,为给投保人和销售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和发挥的空间。保险组合是“新产品”的再造过程,使产品数量从有限拓展到无限延伸。既体现了以“满足客户需求”的原则,也赋予营销人员无限创作空间。

其次,要总结市场规律和特性,实施与其相符合的业务拓展工作。保险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不同客户在不同时期和时点集中存在购买欲望,销售队伍要做好不同市场的时间匹配,做出业务的节奏感。

第三是产品包装。我们常说“二流的业务员卖保单,一流业务员卖理念”。保险企业管理者的层面越高,越注意产品战略,就是“道”的问题,越往下面越关注战术,就是“术”的问题。一个产品如果销售人员对产品不感兴趣,公司通过“话术”让业务人员去忽悠客户,往往很难有好的效果。通过降低价格手段进行销售是技术含量最低的竞争手段。

第四是市场开发与市场环境保护。保险公司要共同维护保险市场环境,遵守竞争规则,竞争要由简单的价格竞争转向以产品、服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力竞争。

第五是风险防范。目前市场中类似险种或同一险种在不同机构销售,产生的结果差异性很大,说明由于销售通路和队伍素质的差异性,会带来产品效益的差异性,要运用险种风险监控系统加强险种预警和管控,同时要建立对销售团队的业务品质管理体制,确保险种销售过程中风险防范。

4、谁来卖?(销售通路和销售团队建设)

首先,销售通路和销售机制是产品转化为商品的最重要环节。对适应不同保险需求的人群要采用不同渠道进行销售,渠道创新是销售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要适合特定渠道销售的特点,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其次,不同的产品由于销售通路的不同,必然带来用于流通领域的成本不同。在相同销售模式下,分配机制的先进性和相对科学性,是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断创新和完善分配机制才能保持销售的相对优势。

第三,优秀的销售人员产生:一是相对优势的薪酬和较为科学的人才选拔措施,吸引和选择相对优秀的人才;二是优秀的培训机制造就优秀的人才;三是科学的销售管理机制,培养销售人员良好的工作习惯,带来良好业绩。四是特定客户的产品要匹配相适应的销售人才。

三、服务提升使保险企业获得发展的加速度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意识,以客户良好感受为标准,实现服务提升,为保险企业发展提供加速度。保险业的服务提升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更新服务理念。一是由以往的客户管理观念向客户服务观念转变。以往是对客户要求为主,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经营模式,要求公司的整个业务运作皆围绕如何向客户提供服务,尤其是围绕服务改变流程,主动积极与客户联络提供服务甚至是超值服务。

二是由保单管理转变为客户服务管理。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三是由保户投保为外勤服务结束,转变为投保是服务的开始,实现由满意客户向忠诚客户的转变,让客户和公司一起成长,培育大批忠诚度客户群。

2、使服务为保险产品增值,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一是要引入客户关系管理(crm),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的客户档案、客户服务知识库和服务记录,了解客户真实需求,向顾客提供针个性化的服务项目。

二是提供具有保险特点的服务项目,如急难救助服务、车损后的短期免费车辆提供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三是提供最便捷的缴费、查询、报案、保险金领取等常规服务。

四是通过电子、通讯、网络系统提供生活和情感类关心服务,如通过电子邮件、自动传真、语音电话、短消息服务等现代通信手段,为客户提供如缴费通知、报案、新险种推介、节日和纪念日问候等自动服务项目,亲密公司与客户之间关系。

通过服务提高客户与保险公司之间的相互信任度,实现公司与客户的双赢和共好,实现保险行业的加速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产品创新背景下,化纤企业标准化建设研究

2009年,我国化纤产量达2726万吨,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二,在总量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产品的品种也日益增多,新产品不断出现,这虽然有利于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但同时也将对企业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更多的挑战。研究产品创新背景下企业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化纤行业标准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我国化纤行业发展迅速,企业整体竞争实力较强,按照中国证监会行业划分来看,化纤行业在A股上市的企业数达到30家,大企业数量较多的现实使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迫切需要通过标准化建设来规范市场行为,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撑。目前,我国化纤行业标准化体系已经基本完善,截至2009年,化纤标准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别达到37项和65项,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根据市场中新产品不断出现的特点,我国标准化体系建设也将持续深入。

较强的竞争实力,较为完善的标准化体系也增强了我国化纤行业在国际市场的整体地位。目前,国际纺织品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也设在我国,国际标准化组织化学纤维工作组召集人也由我国担任,这为推动我国国家标准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化纤产品创新对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影响

化纤产品的创新,对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企业需积极应对,抢抓标准化建设的机遇。

1.化纤产品创新有利于企业抢占标准化建设的制高点。对于企业而言,产品的创新包括两种,一种是产品包装、外部形态等方面的创新,这一类产品创新由于不改变产品的本质形态,因而仍然适用于原有的标准。另一种则是突破原有产品类型,这类创新由于原有的标准已经不再适合,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标准进行调整,以使其满足现实的需求。而进行产品创新的企业,由于拥有同类产品中较为先进的技术,并拥有实践经验,这就使得其能以自身产品的标准来影响到同类产品标准化体系的构建,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的企业而言更是如此,这就使得其在未来标准化体系的更新与完善中取得先机。

此外,推动产品创新的企业,还能在市场中赢得较高的声誉,获得市场的认可,从而使得在整个化纤标准化体系构建过程中,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多地参照该企业的产品来进行修改制定,这也将使得企业在标准化建设中赢得主动。

2.化纤产品创新可能会提高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成本。在化纤产品创新加速的背景下,企业为适用新的标准,或者更加严格的标准,必然会要求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或者对工艺设备进行升级,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企业为适用新的标准化体系,必然要加大宣传力度,投入资金进行培训,并将这种标准化行为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这都会增加企业的投入。

化纤产品创新背景下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在产品创新加速的背景下,企业必须积极应对,才能在标准化体系日趋完善的背景下获得主动,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1.加强联动,积极获取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化信息。由于标准化体系的制定一般都滞后于产品的现实,只是滞后时间的长短问题,因此,企业要加强与同行业企业的沟通和联系,积极获取国内外化纤行业产品的最新进展,根据行业动态对企业的产品作出评估,分析其与即将出台的标准的契合程度,并作出相应的应对预案。特别是在我国对国际标准影响较大的背景下,企业可以积极追踪行业龙头企业产品创新情况、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最新进展,来判断国际标准的可能走向,从而为企业产品打开国际国内市场赢得主动。

2.加强宣传和培训,推动标准化理念贯穿于全体职员。标准化建设不仅是一种标准,一种管理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理念,需要企业加强宣传和培训,以此来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首先,企业要深入研究标准化体系与公司产品的关联程度,制定详细的企业标准化建设行动方案,谱写标准化建设宣传资料,并印发给全体员工,以此来推动企业标准化建设。其次,要加强培训,企业要通过聘请标准化制定者、聘请标准化实施效果好的企业领导进行讲座,开展培训,增强员工对标准化建设的理解。同时,企业应该注重培训的广度,要将标准化深入到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在内的全体员工头脑中,构建一个包括管理层、基层员工在内的人人懂标准化、人人讲标准化的实践体系。

3.注重实践,推动标准化建设在企业的应用。标准化建设,最终要付诸实践。首先,企业应该将标准化体系应用于原材料的采购环节,要制定完善的原材料标准化体系,严格原材料采购行为,以此为整个产品的标准化奠定基础。其次,要将标准化应用于生产环节。要明确岗位职责,严格操作流程,并建立严格的产品检测体系,剔除非标准化的产品,并将检测的结果与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等进行衔接,以增强员工对于标准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要将标准化应用于销售环节。通过宣传企业标准化产品,严格售后服务行为,为标准化获取更好的外部环境,并帮助产品打开市场空间。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质量计量检测所)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化纤产品创新背景下企业标准化建设研究

2009年,我国化纤产量达2726万吨,占世界总量的2/3,在总量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产品的品种也日益增多,新产品不断出现,这虽然有利于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将对企业标准化建设提出更多的挑战。研究产品创新背景下企业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化纤行业标准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我国化纤行业发展迅速,企业整体竞争实力较强,按照中国证监会行业划分来看,化纤行业在A股上市的企业数达到30家,大企业数量较多的现实使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迫切需要通过标准化建设来规范市场行为,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撑。目前,我国化纤行业标准化体系已经基本完善,截至2009年,化纤标准中,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别达到37项和65项,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根据市场中新产品不断出现的特点,我国标准化体系建设也将持续深入。

较强的竞争实力,较为完善的标准化体系也增强了我国化纤行业在国际市场的整体地位。目前,国际纺织品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也设在我国,国际标准化组织化学纤维工作组召集人也由我国担任,这为推动我国国家标准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化纤产品创新对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影响

化纤产品的创新,对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企业需积极应对,抢抓标准化建设的机遇。

化纤产品创新有利于企业抢占标准化建设的制高点。对于企业而言,产品的创新包括两种,一种是产品包装、外部形态等方面的创新,这一类产品创新由于不改变产品的本质形态,因而仍然适用于原有的标准。另一种则是突破原有产品类型,这类创新由于原有的标准已经不再适合,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标准进行调整,以使其满足现实的需求。而进行产品创新的企业,由于拥有同类产品中较为先进的技术,并拥有实践经验,这就使得其能以自身产品的标准来影响到同类产品标准化体系的构建,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的企业而言更是如此,这就使得其在未来标准化体系的更新与完善中取得先机。

此外,推动产品创新的企业,还能在市场中赢得较高的声誉,获得市场的认可,从而使得在整个化纤标准化体系构建过程中,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多地参照该企业的产品来进行修改制定,这也将使得企业在标准化建设中赢得主动。

化纤产品创新可能会提高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成本

在化纤产品创新加速的背景下,企业为适用新的标准,或者更加严格的标准,必然会要求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或者对工艺设备进行升级,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企业为适用新的标准化体系,必然要加大宣传力度,投入资金进行培训,并将这种标准化行为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这都会增加企业的投入。

化纤产品创新背景下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在产品创新加速的背景下,企业必须积极应对,才能在标准化体系日趋完善的背景下获得主动,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1.加强联动,积极获取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化信息。由于标准化体系的制定一般都滞后于产品的现实,只是滞后时间的长短问题,因此,企业要加强与同行业企业的沟通和联系,积极获取国内外化纤行业产品的最新进展,根据行业动态对企业的产品做出评估,分析其与即将出台的标准的契合程度,并做出相应的应对预案。特别是在我国对国际标准影响较大的背景下,企业可以积极追踪行业龙头企业产品创新情况、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最新进展,来判断国际标准的可能走向,从而为企业产品打开国际国内市场赢得主动。

2.加强宣传和培训,推动标准化理念贯穿于全体职员。标准化建设不仅是一种标准,一种管理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理念,需要企业加强宣传和培训,以此来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首先,企业要深入研究标准化体系与公司产品的关联程度,制订详细的企业标准化建设行动方案,谱写标准化建设宣传资料,并印发给全体员工,以此来推动企业标准化建设。其次,要加强培训,企业要通过聘请标准化制定者、聘请标准化实施效果好的企业领导进行讲座,开展培训,增强员工对标准化建设的理解。同时,企业应该注重培训的广度,要将标准化深入到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在内的全体员工头脑中,构建一个包括管理层、基层员工在内人人懂标准化、人人讲标准化的实践体系。

3.注重实践,推动标准化建设在企业的应用。标准化建设,最终要付诸实践。首先,企业应该将标准化体系应用于原材料的采购环节,要制定完善的原材料标准化体系,严格原材料采购行为,以此为整个产品的标准化奠定基础。其次,要将标准化应用于生产环节。要明确岗位职责,严格操作流程,并建立严格的产品检测体系,剔除非标准化的产品,并将检测的结果与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等进行衔接,以增强员工对于标准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要将标准化应用于销售环节。通过宣传企业标准化产品,严格售后服务行为,为标准化获取更好的外部环境,并帮助产品打开市场空间。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质量计量检测所)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破解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的抉择困惑

虽然这种两难的抉择无可避免,但是诸多成功地中小企业都探索出了自身的产品创新之道。总结他们的经验,首先要定义什么是产品创新,其次是要认清什么让创新产品成功走向市场。本文旨在以成功企业以及惠普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例,共同探讨中小企业应该如何进行产品创新。

多极化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否意味着一定要做“第一个螃蟹的人”?要进入一个新的产品领域,并成为领先者,是否就需要致力于全新的产品创新并且第一个做出产品,第一个进行市场推广?对中小企业来说,未必要做如此“费力”且有风险的产品创新。

爱蒙墙贴的创始人把没卖出去的车贴贴在墙上玩,偶然间发现了“墙帖”这个新市场。多次的尝试之后终于发现了墙贴材料的秘密,成为业界领先的墙贴生产商。柏悦数码则基于原本的数码产品,针对儿童做了贴心的尺寸、材料、外观等改进,终于在儿童数码产品市场拔得头筹。无论是像爱蒙墙贴一样开发新产品,还是像柏悦数码一样重新定位产品,这两者同样都是中小企业从事产品创新的成功经验。

其实,产品创新并不是争奇斗艳,更不是标新立异。罗伯特库伯在《新产品开发流程管理》中列出了六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创新和比例:全新产品10%;新产品线,20%;己有产品品种的补充,26%;老产品的改进型,26%;重新定位的产品,7%;降低成本的产品,11%。因此,中小企业不妨采用多级化的产品创新体系,面向细分市场,以更合理的投入产出比进行产品创新、改进或者升级,寻找市场中的蓝海,获得发展的良机。

无论是初创的小企业,还是跨国的大企业,多极化的产品创新体系都同样适用。惠普从车库创业起家,一直注重产品创新。惠普的两位创始人当年都是斯坦福的高材生,依靠自身的科技优势研发产品,造就了硅谷神话。休利特后来回忆说:“公司成立之初,只要有钱赚,我们什么生意都做。我们设计了一种保龄球道犯规指示器;我们还发明了一种装置.人一站到小便池前,小便池就自动冲水;我们还制作了一种减肥用的振荡器”。

客户是唯一准绳

什么样的产品设计才能被成为“创新”?无论是开发全新产品,还是对原产品进行重新定位,客户永远是检验产品创新的准绳。

产品创新设想可能源于新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技术性突破;也可能源于营销部门经过调查研究。从市场上捕捉到消费者对产品所表露出的新希望、新需求,或者发现现有产品的新用途,从而出现了产品创新的灵感。而一个核心的理念是创新结果满足并适合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成熟,要求商场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更要按照客户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甚至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来安排整个公司业务。正如惠普“全面客户体验”(TotalCustomer Experience)模式,强调以客户为中心而并不是仅仅以产品为中心,并以此作为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的核心理念。惠普面向中小企业提出的“全程助力”计划就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

中小企业IT需求倾向于高价值型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惠普“全程助力”提出面向中小企业的“耀星计划”,在硬件产品基础上推出一系列解决方案,与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相匹配,迎合了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转型升级的需求。

企业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市场,创新的风险也来自于市场。无论是什么程度的产品创新,即使“前无古人”,却一定“后有来者”,它的成功实践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企业,从观望者变成同行者甚至竞争者。总结成功企业的经验,他们不仅跳出了“产品创新”的误区,既有革新也有改良,并把客户需求作为指导产品创新的原则,让研发成果顺利走向市场,因而可以突出重围,长久地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浅析中小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策略

摘要:当下的中国处于“创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热词。中小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长存,就要不断进行创新,而产品创新又是企业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小企业 产品创新 策略

巴尔扎克曾说过:第一个比少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则是庸才,第三个便是蠢才。一味地模仿他人,只会让我们淹没在茫茫人海中,永无出头之日。在我们一年生活的365天当中,每个人今天和昨天都不一样,都在追求生活的创新。同样对于市场中的消费者而言,随着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享受新鲜事物。宝洁在削减开支的总体策略下,仍然保持着每年2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保障创新。创新能帮助企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新鲜感,同时给企业带来利润。因此,创新对一个企业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更需要对产品进行创新。

一、a品创新的内涵

对于企业而言,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产品创新是将新的工艺、产品、技术和新的服务成功的引入市场,来获得利润,实现商业价值。产品的创新来自于产品设计,产品设计可以分为改进性设计和创新性设计。简单的说,产品创新就是市场上有新产品的出现,这个新产品可能之前从未有过,也可能是与市场上现存的一些产品仅仅是功能上、外观上、使用体验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二、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的必要性

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简称PLC,指的是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最后退出市场的整个过程。弗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相对产品本身,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过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产品不是永存的,也要经历生到亡的过程,所以企业要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只有不断的研发新产品,企业才能长久兴盛。

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产品创新是基本要求,也是企业追求自身发展的内部要求,也是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渠道。产品创新为新产品与市场中销售过的产品在外观、品质、功能等设计属性上的差异程度,与现有产品相似度越低,产品创新程度越高。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大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不过大企业创新技术、能力比中小企业更胜一筹。中小企业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就要与大众产品有所不同。产品差异化使得中小企业能与大企业并存,凸显中小企业的优势,提高他们在当今市场中的存活率。中小企业要通过产品创新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策略

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创新类型上也存在着巨大差异。Cohen和Klepper(1996)基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大企业倾向于工艺创新,而中小企业倾向于产品创新。那么,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做产品创新,而成为一个不倒翁呢?

(一)政策助企业创新“一臂之力”

2014年9月在达沃斯论坛上,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是中小企业生存之路,是大企业繁荣兴盛之道。双创使得中小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大有可为,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国家创新扶持政策陆续出台,中小企业要跟紧政策的步伐。

中小企业由于人才匮乏、资金短缺、技术不到位,进行产品创新存在一定的困难。国家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中小企业发展信心。所以企业要把握机遇,清楚当前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利用这些政策降低企业产品创新的成本,帮助企业赢得未来。

(二)创新文化使企业创新“如虎添翼”

企业创新文化是企业创新的源泉,其核心是创新价值观,它包括创新环境、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观念等几个方面。如果企业没有创新观念,思想封闭,企业终将被淘汰。中小企业塑造企业创新文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增强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清代名将杨时斋行军打仗时,为了避免泄露军事机密,把聋子留在身边使唤;为了避免遭遇敌人暴露军情,让哑巴送密信;为了坚守阵地的同时避免逃兵,让瘸子守放炮台;为了能及时发觉敌人动态,让盲人伏地远听。天生我材必有用,他能将身患残疾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他凭借高超的创新性思维,使兵员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敢于尝试。管理者的创新意识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管理者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二是培养员工创新意识。产品的创新源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具备创新意识。不论是管理者,还是企业的成员,都对企业创新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企业要加大宣传创新,激发员工创新的积极性。一方面,管理者可以构建培训机制,加强员工的创新意识;构建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充分吸纳创新型人才,认识创新型人才的价值。

三是创建企业创新环境。企业创新环境不仅包括硬件环境建设,还包括软件环境建设。硬件环境是指企业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包括创新设备和信息沟通等。软件环境指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无形中激发管理者和员工创新。硬件创新环境建设和软件创新环境建设对中小企业都至关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三)细分领域为企业创新“另辟蹊径”

55度杯子之所以能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就在于它选择了一个没有人涉及的细分领域,进而生产相应的产品。首先,企业进行市场细分。每个人的需求都不相同,企业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企业在决定做产品之前,要细分市场。把具有相同特质的群体归为一类,这样就可以把一个笼统的市场分为若干清晰的子市场。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这就是不同的子市场。其次,企业要选择目标市场。企业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子市场,要有所取舍。企业可以只选择一个子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例如某服装厂指生产老年人的服装。企业也可以选择某几个子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这要与企业的资源相结合。最后,企业进行产品定位。企业的产品定位包括五个步骤:

1、要满足谁的需求

企业选择一个子市场作为对象,进入市场提供产品。在目标市场选择中会出现同一个子市场有大量的企业进入,而其他的子市场竞争没有那么残酷。企业不妨考虑把那些看似冷清的子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当然,前提是这样的子市场对企业存在发展的机会。

2、满足他的什么需求

目标群体的需求遍布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你想要满足你的目标群体什么需求?目标群体的需求需要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为基础,企业在定位需求时也要慎重。

3、计划做什么产品满足需求

基于满足目标群体需求,你要提供什么产品?这个环节是设计你的产品。人们喝水需要杯子,你是开发玻璃杯、陶瓷杯、塑料杯还是不锈钢杯?替代品可以满足人们的同一需要,同一需要的满足不仅仅局限在一种产品上。了解人们的需求之后,就要对企业的产品进行定位。

4、你的产品有什么特别之处

企业的产品特色是什么?相比竞争对手,你的优势是什么?你的产品是不是别具一格,产品功能是不是俦鹑艘怀铮科笠狄在市场上立足,就不能一味地跟风,要给消费者留下不一样的印象。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做到让顾客记住你。

5、要怎样满足顾客的需求

企业的产品开发确定之后,还要琢磨如何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设置营销方案,实现营销差异化。

(四)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创新“出谋划策”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能帮助企业及时掌握市场变化,抓住市场机会,识别创新时机。谁能更快的获得准确的信息,谁就能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信息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对于企业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通过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现代技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建设信息门户。我们还要看企业能不能用好信息,能不能体现信息的价值。企业信息应用能力高,就可以抢占先机,在产品创新方面处于有利地位。中小企业要重视信息,用好信息,在产品创新中先发制人。

(五)产学研结合给企业创新“雪中送炭”

中小企业能力薄弱,建设研发机构存在困难,所以要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为企业产品创新提供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供给企业创新技术,从而推动企业产品创新项目。通过这种产学研的方式,企业得到技术改进,科研机构实现科研项目商品化,实现双赢。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工业设计对企业产品创新的影响分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众多企业在进行生产时已经不仅仅在追求对于技术的创新,也在追求设计上的创新,其中工业设计理论以及有关的应用模式对于提高产品创新程度发挥出重要作用。文章对产品创新的概念和基本模式、工业设计及工业设计创新的发展历程、工业设计视角下企业产品创新的方法三个方面内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产品创新;工业设计;发展历程;创新方法;企业管理 

1 人们对于产品创新的解读

众多的人群对于产品创新具有不同的解读。比如:有的研究者将产品创新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即产品的核心、产品的形式、产品的附加,将三个层次进行全面性的融合,就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整体产品。就现代的产品创新来讲,其主要是充分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各种方面的创新,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产品的效益和价值。而从单个的产品来讲,其主要是通过对于产品进行某一项技术经济指标参数的提高,使得产品在质量上和数量上进行提升、突破。比如:对于老旧的产品进行新型的技术研发、产品的整体化设计、构思、试制作、产品的营销等,始终贯穿产品的全过程。而另外的一些研究者将产品创新从另外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产品本身的创新、对于产品应用多种技术方式进行质量提高、更好地满足人们应用的需求。

通过总结以上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出产品创新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征:第一,产品的创新是产品结果和过程的统一;第二,在风险中进行产品的创新。从产品创新的模式来讲,其主要有以消费者驱动为模式的创新,以技术应用为类型的产品创新。

2 工业设计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工业设计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使其不断发展变化。具体来讲,在开始的时候,工业设计主要是通过对于产品外形等方面应用新型技术来进行改进、更好地满足设计者提高产品质量、在市场中竞争力的需求,到后来主要是通过应用高质量的机械设备来进行产品的批量生产,通过对于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应用新型的技术知识来进行新型材料的应用、产品结构和形态的改变、对于产品的表面、颜色等进行有效性的加工、装饰等提高产品的质量、资质等。在企业进行工业设计中,不会受到时间、空间、个人目的等因素的影响,然后充分地满足设计者、社会大众对于产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同时我们需要明确工业设计受到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其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比如企业生存的环境、各种有形和无形因素的影响、工业设计者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工业设计完全与企业生产的方法脱离,通过对于新型设计理念和模式的应用,与众多新型产品生产机械相配合,通过有效性地进行产品生产、改进、提高,最终使得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价值获得实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设计在众多领域中进行了应用。比如:视觉传达的设计主要是在精神装备中进行应用、产品设计主要是在工具装备中进行应用、环境设计主要是在环境装备中进行应用。

工业设计的创新经历了众多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具体来讲:第一,在手工艺的时代,手工艺生产中的工人通过自身对于产品进行自身智慧的发挥来进行对其进行质量的提高,使其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但是这种工业设计创新的方式是非常缓慢,所能创造的价值非常有限;第二,在工业革命的时代,通过对于新型工业设备的发明创造、新型创新技术方式的应用,产品在进行批量化生产的同时,功能和质量获得了提高,但是却没有对于产品外观给予众多关注;第三,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对于产品的质量、性能、外形等方面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众多的企业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充分地应用工业设计的理念、模式来进行产品外形等方面的改造,使得产品的外形更加美观、舒适、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可以充分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通过对于以上方面内容进行分析,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时,注重产品的质量,进行必要的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从应用的方式来讲,已经从过去凭借着设计者自身的水平、进行产品设计在生产实践中的验证到现代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众多的学科、技术方式,使得产品工业设计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纵观我国工业设计创新发展的历史,也大致经历了这样发展历程,最终为提高我国企业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企业产品工业设计创新模式应用的同时,需要进行必要的设计管理,通过对于工业设计问题的界定,对于产品工业设计者的寻找,良好设计环境的营造,通过对于设计预算和时间的明确最终解决产品在工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产品工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企业产品生产的效益。对于一个发展的企I来讲,通过进行有效性的产品设计管理,可以充分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进行自身新型技术方式的应用,与客户的关系进行有效性的建立,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通过产品创新促进企业发展

对于处于经济全球化、社会竞争加剧的企业来讲,需要通过对于自身产品进行必要的工业设计,使其产品获得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改变产品在市场中原有的滞销状态,最终使得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原因在于,没有进行产品创新、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意味着企业在市场中放弃了竞争、放弃了生存发展的权利,必然会导致企业的没落、最终破产。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在创建的阶段,企业主要是通过对于人才的应用、新型技术的应用来进行产品创新,在发展阶段,企业主要是通过对于资本和良好机制的应用来进行产品创新,在企业进一步的发展阶段,企业主要是通过对于产品树立起良好品牌、开展新型技术成果的应用来进行产品创新,在现代全球化的时代,企业主要是通过对于众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与其他企业进行联合,对于新型工业设计模式进行应用来进行产品创新。

在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中,一些因素的存在会对于企业产品创新有重要影响。具体来讲,第一,内部的因素。比如企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企业资本投入的程度、企业应用的技术方式、企业信息方面的因素、企业应用的学习机制、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第二,外部的因素。比如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制度环境因素、产业技术政策、利益分配政策、市场的规范、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信息服务因素、基础理论的研究、教育培训等。

企业通过对于工业设计模式的应用开展产品创新,有利于推动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具体来讲,第一,企业开展产品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必要的条件。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中,通过进行思维方面的创新、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技术应用模式的创新、企业组织管理方面的创新、营销与企业文化方面的创新,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开拓了空间;第二,工业设计成为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进行工业设计模式的应用,充分地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对于设计中问题的提出、分析和研究工作,最终应用良好方式对于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使得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充分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效益和价值。比如:我们以苹果公司为例进行具体的说明。该企业通过对于产品用户的需求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工作,比如:用户的心理因素、用户的体验方式等,最终有效地应用工业设计模式,赢得了在市场中的效益和价值,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打好了基础。具体来讲,以乔布斯为代表的苹果公司通过对于市场中用户心理因素和体验方式的充分研究,应用工业设计的模式进行智能模式手机的研发,使其具有非常多的功能、全面性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对于高端技术方式的追求、进行简约化外形和功能的设计、再充分的配置众多高端交互用软件、通过完美类型图形化界面设计应用、专业化的人机交互方式的应用,全面性地增强了用户对于苹果手机的情感体验。而这些都源于苹果公司对于工业设计模式的应用。因此,在苹果公司的带动下,众多的手机生产企业开展了市场用户心理因素分析,对于工业设计模式进行合理化应用,最终使得我们应用的手机等电子产品获得巨大发展,已经进入到智能化的时代。

就我国来讲,众多的企业,比如美的、海尔、联想、TCL等企业也非常的注重对于工业设计的研究和分析工作,积极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进行工业设计理念和方式的运用,提高产品的质量、外部形态、使得用户的心理获得满足,对于产品进行更好的体验,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实现了企业的效益和价值。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业设计对于企业产品创新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企业需要充分进行合理化的研究和准确性的应用,提高企业的核心设计质量和水平,通过对于产品发展趋势和布局的分析,全面性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有利于企业获得发展和进步。

作者简介:杨静(1994-),女,山西太原人,成都理工大学在读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基于产品创新类型的企业跨部门整合作用分析

摘要:不同产品创新类型下创新过程中的跨部门整合如何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发挥正向影响,对产品创新类型与创新过程整合模式间的匹配具有决定意义。在对产品创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533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研究,重点考察了创新过程的3类典型整合模式在不同产品创新类型下对创新绩效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市场部与制造部整合不利于技术型创新产品的开发绩效;研发部与制造部整合不利于市场型创新产品的开发绩效;3类跨部门整合模式全部有利于联合型创新产品的开发绩效;研发部与市场部整合对于3种创新类型产品的开发绩效均有积极的间接作用,且这种间接效应在技术型创新中尤为突出。研究对于企业依据产品创新类型选择创新过程整合对象与模式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产品创新类型;跨部门整合;新产品开发绩效;间接效应

新产品开发(new product development,NPD)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核心地位与其低成功率使很多企业进退两难。在许多行业里,企业有近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被引入市场5年内的新产品。新产品能否在项目开发期限内被顺利研发出来并且成功推向市场,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处于初创新期与成长期的企业。然而,现实中企业NPD的失败率却居高不下,有关研究指出,进行新产品开发的企业中,只有56%达到了其预期的财务绩效,并且只有51%的企业的新产品做到了如期。在整个国家面临转型的大形势下,中国的企业正在从低成本制造向高水平创新研发转变,企业所面临新产品的市场和技术创新程度要求不断提高。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新产品创新特征,企业应该选择何种产品创新类型进行开发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来确保NPD的成功都值得思考。

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时应该首先考虑内部跨部门整合这种组织结构,并且需要围绕不同的产品创新需求选择适当的跨部门整合模式。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创新项目在高水平的技术与市场不确定性下会引发创新网络结点内部及结点间大量任务的相互依存。Candi等在研究技术动荡环境下项目开发组织的形式时发现,产品项目的灵活性越大,则对创新过程整合的稳定性要求越高。相较于在组织外部寻找合作对象,组织内部各部门间整合的稳定性更加牢靠。因此,由于跨部门整合具有较好的资源互补性与结构稳定性,既有研究往往都只强调跨部门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的积极作用。然而,跨部门整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对开发绩效的作用结果应取决于产品创新需求与整合模式的选择是否匹配。Rubera等认为,不同创新类型的NPD对企业部门间的协同方式与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果选择了不恰当的跨部门整合对象,其结果不但会阻碍企业产品创新活动的进行,还会由于不必要的部门整合间接增大企业的组织成本,进而影响NPD的财务绩效。可见,创新类型与跨部门整合的匹配问题已经开始得到学者们的重视。不过,现有研究仍缺乏对产品创新类型的划分处理,没有将产品创新类型、跨部门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纳入同一框架进行研究,同时也缺少结合我国企业新产品开发实践数据的实证研究,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指导力度不够。

在厘清产品创新类型划分方式的基础上,本文将跨部门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纳入同一研究框架,探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产品创新类型与跨部门整合活动对开发绩效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①产品创新类型的描述与划分。既有研究是如何对产品创新类型进行描述的?它们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对产品创新类型进行划分。②不同跨部门整合模式的作用。针对不同的产品创新类型,围绕参与新产品开发较多的部门,结合经验数据分析不同跨部门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会产生何种影响,进而为企业跨部门整合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1.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产品创新类型与新产品开发绩效

产品创新性研究视角的差异导致了产品创新类型有多种划分方式。产品创新类型是指根据产品创新性对产品进行创新归类,而产品创新性则是影响新产品选择活动的一系列创新属性,这些创新属性体现了产品在设计、功能和市场上的新颖程度。Bao等认为,产品创新性是将产品与其竞争对象进行区别并使其在市场中取得独特地位的创新属性,它是公司进行新产品选择活动时考虑的重要内容。所以,Ahmad等认为产品类型可以根据产品的外部市场创新性和内部技术创新性来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Pullen等认为产品的创新性应该结合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技术实力和目标市场现状来考虑拟开发新产品所显示的创新程度,并大致将其归为探索型与利用型。本文认为,企业的动态能力在短期产品系列开发过程中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其对产品创新类型的划分影响不大。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在企业层面,根据产品技术创新性与市场创新性程度将产品创新类型划分为3种,即技术型产品创新、市场型产品创新和技术一市场联合型产品创新。

技术型产品创新是指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仍以主流市场和顾客需求为创新目标,但是产品所采用的技术与同行业内既有技术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它主要体现为产品开发技术上的变化趋势。对于中小型企业,尤其是知识导向型的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创新性是其开发以及保持竞争优势或者开辟新市场的重要前提。然而,产品的商业化是否能够成功,最终还需要经受市场环节的考验。开发技术的模糊性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这种创新类型产品的开发风险性较高,在投资回报上的不确定性也会较大。Rosenbusch等对芬兰762个中小型创新企业进行研究发现,短期内企业推出具有高技术创新性的产品并不一定能够给企业带来高的开发绩效,它们之间的正向关系受到了区域文化和当地顾客生活习惯的影响,这需要一段时间来磨合。理论与实践表明:技术型创新产品在短期内很难获得较好的开发绩效,企业进行技术型创新更多是出于对长期创新战略发展的考虑。

市场型产品创新是指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偏离主流市场以及顾客所青睐的创新属性,主要着眼于潜在用户及新市场的需求,对产品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根据经济学理论,Teece认为新产品的开发绩效取决于产品的技术新颖性、产品上市时间、价格弹性需求以及市场竞争的强度,而相对于开发技术的隐蔽性,企业更容易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状况。Van de Vrande等在对荷兰中小型创新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的趋势和动机研究后发现:相较于将技术型创新产品的研发策略,大多数企业更倾向将产品设计成市场型创新,他们认为成功的新产品开发首先需要满足市场与顾客的爱好与需求,至于产品最初在技术上是否有所突破并不重要,因为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承包、专利购买来提升与实现产品的技术水平。另外,新技术的性能需要一定时间的检验与完善,市场型创新间接获取新产品开发所需的技术往往比自主研发要更加高效、稳定,企业投入的开发成本也低,最终也会获得更好的创新绩效。

技术-市场联合型产品创新是指企业不仅关注非主流市场和顾客需求变化的趋势,同时追求利用前沿的技术进行创新以全面满足高低端市场与顾客的需求。技术-市场联合型创新要求企业短期内在产品的技术和市场创新方面同时突破,这有助于企业在短期内扩大新的市场,改变既有市场的竞争格局。Thompson等认为企业如果选择开发联合型创新产品,一方面可借助市场型创新产品占领较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最终总会取得较好的开发绩效。尽管Danneels指出,联合型创新带给企业新竞争优势的同时,会使企业原有核心能力弱化,同时,合理调配资源也会给企业带来管理上的巨大挑战。不过,一般而言,企业进行联合型创新,必然是对自身各方面能力综合评估之后而做的决定,而且许多企业创新实践都表明,一旦联合型创新活动获得成功,其产生的收入会远大于管理所付出的成本。

1.2产品创新类型与跨部门整合

跨部门整合是企业的内部创新过程整合,其实质为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知识与资源共享的一种活动。跨部门整合的主要对象包括研发部、市场部、工程部、采购部和生产部等,整合的主要内容是创新活动所需的资源、职能与流程。在企业层面上,Carmeli和Azeroual认为跨部门整合其实是对部门间知识的管理过程(识别、创新和整合)中的知识整合。朱秀梅和姜洋认为组织内部的知识整合是指通过识别和理解而将“生”知识转化为行为知识的过程,强调了信息识别对于内部整合的重要性。在个体层面上,跨部门整合过程其实是各部门成员间信息沟通、知识共享的过程。Engelen等将跨部门整合理解为部门问的合作(collaboration)与交互(interaction),其实质是各部门成员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信息共享、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和有效地建立部门成员间的关系。既有研究关注的整合对象重点有研发、市场和制造三大部门。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研发部与市场部(DM)、市场部与制造部(MC)以及研发部与制造部(DC)之间的整体活动与产品创新类型、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

产品创新类型可以从企业和产品个体两个层面加以考虑。在企业层面上,产品创新类型在短期内不会产生显著变化,产品创新类型与跨部门整合之间只存在单方向作用关系。在项目层面上,产品创新是针对单一产品而言,产品创新类型与跨部门整合之间存在双向作用关系。如在产品层面上,Hernondez-Es-pallardo等依据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不同的创新类型的产品会导致创新网络内部与外部节点不同程度的依存。Verwom认为在新产品开发的设计阶段,跨部门合作不仅可以减少技术与市场不确定性,而且还可以提升产品的创新程度,进而导致产品的创新类型有可能发生质变。但是在企业层面上,产品创新会涉及多个产品,它体现的是企业在现阶段的产品创新战略,此时产品创新类型在短期内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因此,考虑到本研究是在企业层面上展开,所以本文只需要考虑产品创新类型对跨部门整合的单向作用。

技术型产品创新会造成产品开发具有很大的市场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突出了研发部与其他部门整合的必要性。技术型创新总是始于企业研发部门的少数成员或团队,而产品最终面向的是用户与市场。企业技术与市场信息的分隔引发了技术型产品创新的市场不确定性,Voas在研究项目组合开发管理与顾客整合的关系时,强调了解用户的价值观和需求对于企业产品组合开发很重要,而将用户信息集成到开发过程实际上是通过研发部与市场部的整合来实现的。另外,从价值创新和获取的角度看,企业不仅要能够设计出高水平的创新产品,还需要具备以低成本、高质量制造出产品的能力。许多企业NPD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研发目标的制订脱离了现实,缺乏对制造工艺可行性与限制性的考虑。由此可见,加强研发部与制造部之间的整合有助于改善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将有助于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

市场需求变化的多样性及快速性导致市场型创新产品的开发过程更加困难。符合市场需求是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然而,新产品开发并不是一蹴而就。在开发期间,用户与市场需求很可能发生改变。Song和Swink在研究不同开发阶段内市场部和制造部整合与产品开发取得市场的路径关系后发现,通过市场部与制造部及时的信息共享,可以保证产品在制造、测试以及商业化过程中迅速响应市场顾客需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产品的开发成功。另外,尽管有很多研究都表明研发部与市场部的整合有助于新产品的成功开发,但是研发部与市场部除了在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上有很大的不同外,部门成员间在专业知识背景、利益动机、冲突动机和目标上都有很大的差异。un等在研究研发部与大学、供应商、顾客和竞争者的合作分别对产品创新性的影响时发现,研发部在新产品开发技术的选择上已形成很大的刚性,他们不愿意获取过多的顾客信息。所以,在市场型创新产品开发中,研发部过多地参与产品功能与工艺设计中将不利于市场创新型产品的开发。

为了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需求,许多中小企业都会首先考虑实施技术一市场联合型创新产品开发。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在这种创新类型的产品开发过程中,人力、财力资源的匮乏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往往是通过与外部进行合作或借助内部组织单元的协调与整合来解决。其中,企业内部的组织单元协调与整合是最有效和经济的措施。这种措施不仅保证了技术一市场联合型产品开发所需资源的充分性,同时也保留了组织结构分化带来的灵活性好处。另外,Candi等发现相较于单方面的技术或市场创新,技术一市场联合型创新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更高,它对信息以及知识的获取要求更加全面、迅速。而企业创新实践表明:广泛促进各部门间合作,可使各部门的重要信息和专业知识得到及时的共享,并且当部门间的信息发生冲突时,也可以通过及时的互相沟通与协调来解决问题,由此可知,多部门间的相互整合有助于联合型创新产品的开发。

1.3跨部门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

大量实证研究显示,企业研发部与市场部的整合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绩效(NPP)。许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开发水平与市场需求的协同性不够,最终导致了新产品的重新设计、开发,耗费了企业大量的财力与物力。Fain等以斯洛文尼亚的中小创新企业为调查对象,分析了研发部与市场部间的整合与NPP的关系,发现二者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两个部门间的连通性可降低重新设计研发现象发生的概率,有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成功率。并且随着市场与技术不确定性的增加,研发部与市场部对于NPP的影响更为显著。尽管有学者认为,由于专业知识和文化的差异较大会造成研发部与市场部沟通的难度增大,进而使产品开发的进度得不到保证并可能导致开发成本过高。产品创新本身就是知识异质性作用产生的结果,创新绩效取决于是否可以快速、有效地将知识同质化并达成一致目标。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沟通技术和辅助决策技术,企业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这些负面影响。

研发部与制造部整合可以使双方在技术信息获取上保持同步,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新产品开发困境。在技术方面,研发部注重理论方案设计,制造部则主要解决生产实现问题。Brettel等在分析315个德国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相关数据后发现,无论是在新产品的设计阶段,还是开发阶段,研发部与制造部整合与NPP都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这种关系在设计阶段更加显著。新产品的开发往往需要引入新的功能和生产工艺,在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研发部与制造部通过相互整合可以保证信息的对称性,在此基础上双方可以更加有效地评估生产的可能性以及协调双方的能力。理论与实践均表明:研发部与制造部共享各自的信息与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及早发现阻碍新产品开发成功的潜在问题,避免由产品设计超前或生产延迟而造成的损失。

市场部与制造部整合对NPP产生积极的作用主要源自市场计划和制造能力的对齐。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市场部与制造部的开发目标差异非常显著。这种目标差异更多体现在双方对产品特征选取的辩论。如市场部希望提供性能更加全面的产品以占领更多的目标市场,而生产部则希望最小化产品特性的变异以便在稳定的生产环境中达到规模经济。这就造成市场部与制造部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解决由于双方视角和目标差异所引发的诸多争论,产生时间成本。Mishra和Shah等对高性能制造项目的创新绩效进行统计分析后认为,市场部与制造部跨部门之间整合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可以换来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过有效的市场部与制造部跨部门整合,可以促使双方做出的联合决策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对方的目标需求,既保证了市场部产品设计的吸引性,也使得制造生产出的产品有利可图m]。

根据上述假设,本文构建了产品创新类型、跨部门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如图l所示。

2.研究方法

2.1变量的测度

本研究中相关变量的测量指标的选取充分借鉴了国外相关文献的量表,具体测量指标及参考文献见表1。

鉴于本文产品创新类型的划分依据是产品创新性,因而,产品创新类型的测度是间接通过产品的技术创新性与市场创新性的测试实现的。本文选择从企业的视角对产品创新性进行度量。在借鉴了Danneels和Kleinschrnidtb、Garcia和Calantone及Dahlqvist和Wiklund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选取了4个技术创新性测量指标和5个市场创新性测量指标对产品创新性进行度量。跨部门整合程度的测度主要是围绕部门问的资源共享和沟通协调展开,沿用了Song和Swink、Mathew等和Brettel等在研究中所使用的量表,选取了5个测量指标。新产品开发有明确的时间期限,在项目计划时间范围内企业是否可以顺利开发出新产品并且将其商业化成功是衡量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两个方面。然而,学者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考察大都只考虑了其中某一方面,这也是造成产品创新类型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研究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借鉴了Stockstrom和Herstatt、Rosenbusch等和Yao等研究所使用的量表,选用包含了新产品开发与商业化两个方面的4个测量指标,对企业的NPP进行测度。此外,鉴于企业在短期内的创新战略一般不会发生本质变化,开发的产品创新类型具有稳定性与一致性,故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中调查内容涉及的年限范围均为3年内,即只关注企业在近3年内进行新产品选择与开发的情况,并且本文问卷中的题项均采用Likert 5点评分法进行测度。

2.2样本获取与数据情况

本研究选取了西安、南京、上海、东莞等地1226家企业为研究对象,并只向每家企业负责新产品开发的高管发放一份问卷,除了在校进修EMBA与MBA学位的企业高管为现场填写外,其余均由研究团队以电子问卷形式发放与收集。最终,现场发放问卷42份,回收39份,电子问卷发放1184份,回收746份,调查回收问卷一共78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33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43.5%。研究样本涉及多个行业类型,包含了不同成长阶段与发展规模的企业。整体看来,样本企业中以民营企业最多(50.28%),接着是集体企业(14.45%)、合资企业(13.51%)、独资企业(8.63%)以及国有企业(4.32%),其他类型的企业占8.81%。这些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30.39%)与成长期(35.46%),样本行业主要分布在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39.64%)、电子信息业(32.71%)、新能源与新材料(8.49%)、生物工程及医药(5.12%)和其他行业(14.04%)。

3.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3.1效度与信度检验

本文采用SPSS 2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进行效度与信度检验。本文采用的量表是基于国外相关研究改进而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问卷的效度与信度。对于调查问卷数据,本文利用Cronbach's a系数和KMO样本测试法分别对问卷的信度与结构效度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利用问卷中的测量指标可以较好地度量本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

3.2产品创新类型的聚判分析

为了获得客观的数据,本文没有对企业产品创新类型进行直接调研,而是通过产品技术创新性与市场创新性间接对产品创新类型进行描述与划分。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都是多元统计中研究事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二者的区别是聚类分析是在没有任何分类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的,依据距离或相似系数分类,而判别分析的前提是已知分类的情况,判定新的未知个体案例属于哪一类。在实际研究中,聚类分析往往是判别分析的预处理。本文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个案聚类,K-均值法是研究常用的聚类分析方法,可用于数据量较大的样本分析。通过该方法,初步将533个企业分成3类,本文根据各类样本产品技术创新性与市场创新性的实际得分情况,将第l类案例定义为联合型创新样本,第2类案例定义为市场型创新样本,第3类案例定义技术型创新样本,每类样本数分别为160、207和166个。聚类分析是在没有任何分类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的,分类的依据从样本数据出发,类的个数视实际需要而定,聚类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需要进一步通过判别分析检验与调整。因此,在此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引入聚类分析结果所产生的类变量QCL-1作为分组变量,并选择使用逐步判别分析法来判别聚类分析的结是否合理。通过判别函数预测,结果有477个样本被正确地分类,其余56个样本被重新分类,最终技术型创新、市场型创新与联合型创新的样本企业数分别为172、211和150个。

3.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表3是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

由于包含多个变量,变量之间以及变量的测量指标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但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只能大致说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并不能明确表明变量之间存在何种程度的作用关系。本研究在对变量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分析与检验。分析结果中的模型适配度如表4所示,三个子模型中,绝对适配度指数x2/df的值均保持在1.0~3.0之间,RMSEA值均小于0.08,增值适配度指数NFI、RFI、IFI、TLI和CFI均大于0.90,这些指标表明,假设的路径分析模型与样本数据的契合度可以接受,因而3个子模型的路径关系均不考虑增删。

模型1针对的外因潜变量是技术型创新(11I),路径分析结果见图2。结果显示,在该类型产品开发过程中,产品创新类型与3种跨部门整合方式均显著(p

模型2针对的外因潜变量是市场型创新,路径分析结果见图3。结果显示,市场型创新对NPP的直接影响是积极的,支持了H1b;市场型创新与跨部门整合之间的关系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支持了H2c,否定了H2d。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尽管在市场型创新产品开发中,研发部不愿过多与市场部进行合作,但为了评估企业技术能力是否可以保证产品的顺利开发,进而降低产品开发风险,企业仍会强制研发部与市场部加强沟通与合作。分析结果还显示新产品开发绩效除了和研发部与制造部整合的关系为显著负相关关系外,和其余跨部门整合方式均为正相关关系。支持了H3a和H3c,否定了H3b,这表明在市场型创新产品的开发中,满足市场需求是开发的首要条件,各部门与市场部间整合产生的价值大于其所付出的成本。另外,尽管研究表明,研发部与制造部整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保证产品在制造、测试以及商业化过程中迅速响应市场中顾客需求的变化,然而,对于市场型创新产品开发,市场部在开发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是新产品开发的关键,若在实际的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研发部与制造部过多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则会使得这两个部门容易达成对技术开发方案做出重大调整甚至重新设计的决定,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会增加新产品开发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新产品开发偏离市场,达不到市场创新的目的。因此,在市场型创新产品开发中,企业应该对研发部与制造部整合的程度加以控制。

模型3针对的外因潜变量是联合型创新(UI),路径分析结果见图4。结果显示,联合型创新与3种跨部门整合方式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且较模型2中市场型创新对NPP的直接影响更强,支持了H2e、H2f、H2g与H1c;3种跨部门整合方式也均与NP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3a、H3b和H3c均得到支持。这说明对于进行联合型创新的企业,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与协调,并且这种创新能够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绩效。本文给出的解释是,对于联合型创新,企业可以借助技术型与市场型两种创新类型产品同时开发产生的对冲效应,使得企业在短期内既能在行业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又能在市场中获取大量份额。另外,较单独的技术型或市场型创新,联合型创新所需的资源更多,为此,企业更加需要在开发过程中督促各个部门紧密合作,以达到各种资源的共享,保证联合型创新的顺利实施。

根据3个模型的路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产品创新类型对NPP的直接效果值以及通过各种跨部门整合模式对NPP的间接效果值,并最终获取总效果值,如表5所示。从表5中可以直观看出3种创新类型产品的开发均会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绩效,且相较技术型创新与市场型创新,联合型创新产生的绩效整体较高。所以,对企业而言,如果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充足,应该首先考虑进行联合型创新。另外,通过对比各部门问整合在3个子模型中的间接效应,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对于哪种产品创新类型,产品创新类型通过研发部与市场部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贡献都是积极的,并且这种间接效应在技术型创新产品开发(模型1)中更为突出,因为在技术型创新中,研发部与市场部整合对产品开发绩效的间接作用远大于产品创新类型对于绩效的直接影响。这表明对于进行技术型创新的企业,其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支持研发部与市场部间的整合并保证其整合的质量。

4.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结论

围绕产品创新类型选择与组织模式是否匹配这个核心问题,本文以533家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对产品创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的产品创新实践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不同跨部门整合模式对NPP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有:①在技术型创新中,市场部与制造部间的整合不利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绩效;②在市场型创新中,研发部与制造部间的整合不利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绩效;③3类跨部门整合模式全部有利于联合型创新产品的开发绩效;④研发部与市场部间的整合对于3种创新类型产品的开发绩效均有积极的间接作用,并且这种间接效应在技术型创新中尤为突出。

4.2管理实践建议

研究表明,对既定的新产品创新类型来说,不同的内部跨部门整合方式会显著影响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具体地,本文根据研究结论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活动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对拟开发新产品技术与市场创新特征的评估分析。从本质上说,产品的技术与市场创新特征已经蕴含了其开发将要面临的技术与市场风险,在新产品开发前期,对拟开发产品进行创新特征评估有利于企业较好地把握开发方向和进度,并对未来可能的突发状况提前制订预备方案,以此降低新产品开发的风险。因此,企业有必要在新产品开发初始,召集多个部门(特别是研发部与市场部)对拟开发新产品的技术与市场特征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与评估,并且企业应结合之前的开发经验以及行业状况对新产品的创新类型进行定位。

2)基于产品创新类型的准确定位,选择合适的跨部门整合模式。①对于3种创新类型而言,研发部与市场部整合在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一致的,企业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这两个部门在正式和非正式渠道合作的程度与质量,如采用先进的信息沟通系统、辅助决策技术等。②在技术型创新产品开发中,企业需要尽量减少市场部与制造部的交流,同时控制好研发部与制造部整合程度,以改善技术型创新的低效状况。③对于进行市场型创新产品开发的企业,建议其一方面提高市场部与制造部的整合质量,另一方面降低研发部与制造部的整合程度,以避免付出过多的管理成本。④对于进行联合型创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需要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效率,力图在有限的部门资源基础上,通过高效的管理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整合活动,进而获得更高的新产品开发绩效。

4.3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还有一些不足有待完善:①SEM适用于大样本分析,若要追求稳定的SEM分析结果,受试样本数最好在200以上,本文通过聚类分析发现,3个子模型中只有模型2的样本数量大于200,未来研究应该增加其他模型的样本数量以提升模型的稳定性;②本文只关注了研发部、市场部与制造部3个部门之间的整合,但在现实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还会涉及其他部门,如采购部、工程部以及生产部等,这些部门的整合也会对企业的NPP产生影响,未来可以引入这些部门,更加全面地分析不同跨部门整合方式在产品创新类型与NPP之间所起的中介效应;③本文对跨部门整合程度的度量是基于企业高管的整体感知,但新产品开发可分为多个阶段,随着开发阶段的推进,企业各部门间整合的必要性与程度也会发生改变,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在不同的产品开发阶段中跨部门整合模式选择变化的路径,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提供更加具体的理论指导。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与创新能力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国内的制造业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市场,还要面对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因此为了在当今社会取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就必须增强自身的产品设计以及技术创新的能力。虽然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制造大国,但想要成为制造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制造业 企业产品设计与创新能力 研究

1、现代产品设计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概述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如果想要在市场上取得可持续发展,赢得企业优势,其核心在于取得产品竞争的胜利。而诸如产品性能、价格、售后服务以及产品相容性等这些重要的产品竞争要素都是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就已经确定的,由此可见,产品的设计阶段几乎决定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因此制造业企业想要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其重点就在于产品的设计。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的需求以及审美在不断变化,因此现代的制造业产品在设计上有着设计的竞争性以及设计智力资源的分布式存在这两个基本的特性。因此对于现代制造业产品的设计来说,其理论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对于制造业来说,其技术的创新一般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改良型的技术创新、自主技术创新以及产品集成型的技术创新。制造业企业通过先进的产品设计推出满足大众需求的新产品,而技术的创新能够让消费者享受到极佳的售后服务,从而通过不断推陈出新,成为大众需求的引导者,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推动制造业行业的发展。

2、现代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现状

1984年,自美国产品开发管理协会创办了《产品新管理》杂志之后,产品的创新管理系统开始流行。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就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创新模式仍然没有达成绝对的共识,但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可以得出制造业企业产品的创新模式就是通过有关技术的选择以及运用,为企业的产品设计提供工作思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今,相关学者对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模式的研究主要通过创新动力源、创新过程、创新主体以及创新平台这四个角度进行,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制造业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相关的参考策略,但是,由于对制造业产品的创新模式的研究较少,因此没有客观被公认的观点作为参考标准,因此相关的研究学者大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己见,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对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研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以医疗器械制造为例,一是过去对于产品设计创新能力的研究都是通过宏观角度开展的,因此对其的研究结果一般适用范围较广,但适用的针对性较弱,基本没有针对医疗器械的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做专门的研究。二是由于过去的文献一般是研究产品创新模式的类型、特征,各种模式的优势、劣势,很少注重产品设计与创新能力的融合。特别是对于医疗器械产品,其设计的重点在于基于病情的实用性,对于创新模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三是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研究方法有误。目前相关学者对其的研究一般采用的是定性分析的研究手段,基本上没有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当今的研究学者过于注重理论分析,忽略实际操作的重要性,从而往往导致纸上谈兵的结果,而医疗器械产品侧重的是治疗效果,这样一来就导致对医疗器械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研究失去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意义。

3、提升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策略

3.1 人才的培养

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技术创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包括了需求分析、性能的仿真以及试验,还包括了概念设计以及产品的详细设计,因此现代制造业产品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是确保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具有足够的掌握程度。这里所说的相关领域的知识不仅仅指的是过去现有的、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还包括潜在的、未来将要去学习以及获取的知识。同样以医疗器械为例,对于医疗器械产品,其设计的核心在于治疗的效果,而为了实现产品的创新,相关制造业企业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医疗器械产品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储备过硬的医疗知识,方能保证在利用新技术实现技术创新的前提下,保证医疗器械产品的实用性。而知识的储备以及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鉴于此,制造业企业的相关领导者应该更加重视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譬如对于制造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来说,一是相关管理者可以定期组织与医学有关的培训课程,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以及监督管理制度,从提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效果。二是企业可以挑选专业素养较高的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或者引进相关的医学人才作为企业的产品设计指导,从而提升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

3.2 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模式的改革

一是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模式需要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突出动态化的特征。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的变化,资源的短缺,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如果想要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就需要保持一种随时应对变化的动态化改革的状态。事实上,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没有一种产品的发展是一成不变的,制造业企业的产品亦是如此。

二是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来的是国际之间的贸易愈来愈频繁,因此大部分制造业企业都需要跨越国界或者地域的限制来完成贸易,为了促进制造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制造业企业可以以计算机网络一级现代通信网路为平台,通过与政府以及相关高校的合作来共建基于产品创新设计的虚拟组织,从而实现新产品的开发以及商业市场的拓展。譬如,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虚拟组织_展虚拟会议,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诸如VR等技术的应用逐渐广泛。因此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完成产品的创新设计。特别是对于医疗器械产品,由于医疗器械产品一般是用于人体治疗,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存在一定的难度,进行最后产品检验的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有关的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VR等虚拟科学技术,模拟人体的结构来进行医疗器械产品的设计,提高医疗器械产品的适用性。而在医疗器械产品的检验环节,同样可以模拟相关病情症状,检验医疗器械产品治疗的相关指标,并针对不合格的指标进行产品改善,从而提高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

4、结论

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是促进制造业发展和保障产业提升的基石。自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根本障碍。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方面创造大量财富同时造成的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提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进行工艺创新尤其是绿色工艺创新成为我国制造业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了解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现状,总结、设计绿色工艺创新路径是加快培育和提升我国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创新体系重构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资产专用性、产品竞争优势与企业绩效: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

摘 要: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竞争理论,本文利用我国中小企业板制造业上市公司2010~2014年间的269家企业5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在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中,产品竞争优势具有完全的中介效应;(3)企业技术创新对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4)在资产专用性与产品竞争优势的正向关系中,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且这种调节作用通过产品竞争优势的完全中介效应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本研究从理论上丰富了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的理解,在实践上对企业发挥资产专用性的作用具有指导意义。关键词:资产专用性;产品竞争优势;技术创新;企业绩效

1 引言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企业进行着大量的专用性资产的投资,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常常进行这种投资以获得与大企业的合作[1]。研究Y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专用性资产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考察资源(能力)与绩效的关系是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2],但大多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直接考察资源(能力)―绩效间的简单、直接的关系,而完整的分析框架应该是战略资源―战略行为―竞争优势―绩效[3]。现有的关于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的研究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者们对于资产专用性创造价值的内在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和系统[4]。周晓东和项保华[5]指出,竞争优势最终应当体现在为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上。张敬伟和王迎军[6]主张,在研究竞争优势时,应该以产品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那么产品竞争优势是否会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起到中介作用?交易成本理论认为资产专用性会引发机会主义行为。学者们在机会主义的治理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有研究探讨了不同治理机制对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影响[7,8]。除此之外,学者们也研究了企业外部因素如环境动态性、产业技术水平等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8,9] ,但现有研究对企业内部因素关注还不够。Teece[10]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仅来自于企业拥有的独特的资源,也取决于企业配置这些资源的方式。创新是一种对资源进行组合的创造性活动[11],技术创新是企业提升价值的核心战略。一个有趣的研究问题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否会影响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本文联合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竞争理论,实证研究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揭示产品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与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为战略资源―战略行为―竞争优势―绩效的分析框架提供了依据,也为更好地理解中小企业专用性资产投资的经济价值及技术创新在发挥这种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指导。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资产专用性指的是在不牺牲其生产价值的前提下,某项资产能够被重新置于其他用途或是被替代使用者重新调配使用的程度。专用性资产是为了支持某些特定交易进行的投资,一旦形成,就会被锁定在特定的交易关系中,若再做他用,其价值就会贬值[12]。因此在供应商企业的专用性投资做出后,客户企业就有可能把供应商对自己的依赖作为谈判的筹码,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以攫取更大份额的可占用准租。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来抑制机会主义风险。这些机制的形成与运行是需要成本的。因此,资产专用性增加了所有治理形式的交易成本[12],这将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负向的影响。

然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常常进行着大量的专用性投资,这是因为专用性资产具有价值创造效应。资源基础理论对此进行了很好的解释。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异质资源与能力的组合,如果企业拥有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就比其他企业更具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使得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容易获得持续的高水平绩效[13]。Williamson[12,14]将资产专用性分为六种类型:位置专用性(site specificity)、实物资产专用性(physical asset specificity)、人力资产专用性(human asset specificity)、专项资产(dedicated assets)、品牌资产(brand name capital)与临时专用性(temporary specificity)。专用性资产是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所做的投资,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与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如当一家企业选择了某一个专用性的地理位置后,这种位置资源不仅是有价值的,而且是稀缺的,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是难以模仿的,因为其他企业不可能或者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才能获得这种位置优势[15];专用性的人力资产是企业在与特定客户进行交易、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员工的学习与经验的积累逐步建立的,它同样具有较大程度的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专用性资产构成了企业异质(heterogeneity)c稳定性(immobility)的资源,使企业获得了独特而又难于模仿的市场竞争优势[9]。专用性投资相比非专用性投资更有效率,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和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16];专用性资产投资极大地促进了人才、知识和技术在企业间的传递, 特别是隐性知识更能促进合作双方核心能力及关键资源的积累和增长,有利于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促进合作双方核心能力、关键资源的累积和增长[17]。不少学者发现专用性资产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18],从而加强企业绩效[19]。实际上,交易成本理论在强调资产专用性增加交易成本的同时,也认为专用性资产会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以及收入的增加,并指出当增收和(或)节支超过治理成本(交易成本)时,增加资产专用性才是允许的[12]。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 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 产品竞争优势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1)资产专用性与产品竞争优势

产品竞争的实质是价值竞争[6],产品竞争优势是一种价值优势,是顾客感知到的某些企业提供的比其他企业更加卓越的价值[20]。价值优势可以细分为功能优势、可靠性优势、便利性优势、价格优势等维度[21]。专用性资产使企业以竞争对手不具备的独特的价值创造方式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而形成产品竞争优势。如位置专用性可以节约企业与客户的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取得价格上的优势,而且在客户附近设立机构和驻派人员,企业能够对其需求做出更加快速的反应,获得便利优势等;专用设备、工具等实物资产或者专项资产,提升了开发与工艺手段,保证产品质量,可以创造功能优势、可靠性优势等。总之,恰当的专用性资产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改善产品质量、形成差异化产品或服务,从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产品市场中获取战略性竞争优势[22]。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 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产品竞争优势与企业绩效

从客户角度看,产品的最基本价值是低价格和差异化。产品的竞争优势体现在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上。差异化的产品可以通过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来锁定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的市场份额,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当客户的忠诚度提高时,其对价格的敏感性降低[23],有利于企业获得价格上的优势。当企业相比于竞争对手有更强的成本优势时,企业可以让客户以较低的代价获得相同的价值,或者以同样的代价获得较大的价值,有利于与客户保持长期的伙伴关系并增加市场份额。同时,成本优势也为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利润空间。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 产品竞争优势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产品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

资源基础理论的代表学者Kay[24]认为,当企业将独特的能力(资源)应用于产业或市场中的时候,就变成了竞争优势。张敬伟和王迎军[6]在总结了不同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竞争优势分解及分析逻辑。该逻辑认为企业的各种能力(资源)是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来创造顾客价值优势进而提升企业的绩效。也就是说资源优势是通过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来提升企业的绩效。依据这一逻辑,专用性资产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会通过提高产品竞争优势来为企业绩效做出贡献。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 产品竞争优势在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即资产专用性通过产品竞争优势来影响企业绩效。

2.3 企业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

(1)技术创新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技术创新可以降解资产专用性所带来的机会主义风险,从而改善企业绩效。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越强,就越能够对专用性资产进行创造性地利用,其产品的实现难度也就越高,竞争者就更加难以模仿,客户寻求替代者愈发的困难,对企业的依赖性更强。这样就降低了专用性资产遭受的机会主义的风险[7,9],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资产专用性可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绩效。资产专用性建立了投资方与接受方间的相互依赖性[12],这种依赖性增强了双方的相互信任与合作[15],由此会极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在企业间的传递,有利于技术进步,加快产品开发和创新速度[17]。吴爱华等[25]的研究发现专用性投资有利于合作创新的形成,而合作创新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创新效率[26]。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 技术创新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中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2)技术创新在资产专用性与产品竞争优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技术创新包括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两种形式。企业通过工艺创新,创造性地开发满足特定客户需求的工艺、设施,可以提高实物资产或专项资产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如前文所述,专用性资产可以促进企业产品开发和创新速度,提高创新效率与绩效,从而提高产品竞争优势。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6 技术创新在资产专用性与产品竞争优势的关系中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如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文以我国中小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些企业进行了较多的专用性资产的投入。具体来说本研究从2010年12月31日前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中剔除以下公司作为研究样本:(1)在2010~2014年5年间对销量前5名客户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企业研发费用以及其他财务数据信息披露不全的上市公司;(2)企业在2010~2014这5年间出现过重大重组,如*ST、ST、PT的公司;(3)处于产业链下游行业中的企业。根据证监会的行业分类,这些行业包括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木材家具、医药生物制品行业。因为这些行业中的企业面临的客户主要是渠道中的中间商,其营所需的专用性投资并不明显[9]。本文从深交所公布的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CSMAR数据库,获得符合条件的269家企业2010~2014年连续5年的1345个平衡面板数据。

3.2 变量的测量

(1)企业绩效。本研究采用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来衡量企业绩效。具体来说,选择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率来进行测量,销售净利率为净利润占营销收入的百分比。同时利用总资产报酬率作为稳健性检验的指标,总资产报酬率为利润总额加财务费用占期初与期末资产余额合计平均值的百分比。

(2)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构成复杂,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对它的衡量方法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袁琳和赵芳[27]在其研究中采用“公司向前5名客户销售额占公司销售总额的比值”作为在资产专用性上的投资程度的替代变量。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保证公司产品销售对象的固定及单一,增强测量的准确性,将样本企业限制在制造业上游行业的上市公司。这种做法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其他学者如于茂荐和孙元欣[7~9]所采用。本研究采用以上学者的方法,利用“公司向前5大客户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百分比”来测量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在样本选择时去掉了处于产业链下游行业的企业。

(3)产品竞争优势。产品竞争优势是顾客感知到的某些企业提供的比其他企业更加卓越的价值。这些价值具有多个维度,直接对产品竞争优势进行测量是困难的。我们可以注意到,在企业产品销售实践中,当产品本身的竞争优势较弱时,企业往往会通过增加广告、销售人员及采用更优惠的销售政策来扩大销量,这些措施都会带来企业销售费用的增加。因此,企业投入的销售费用越多,表明其产品竞争优势越弱。在现有文献中,郑立东和程小可[28]借鉴Kale和Loon[29]的做法,利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营业收入来近似衡量上市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该值越大,企业的竞争地位越高。这说明销售费用与竞争地位间成反向关系。市场竞争实质是产品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地位越低,说明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越弱。因此,本研究采用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的负值来衡量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

(4)技术创新。国内外现有文献多以研发投入、研发产出来度量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主要用公司年度研发支出作为测量指标,研发产出主要用专利申请数来表示。张杰等[30]认为在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用专利数量作为创新活动的度量指标未必是一个有效的测度方法,使用企业层面的研发投入作为度量指标更具合理性。本研究支持这种观点,用公司年度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来表示企业的技术创新。

(5)控制变量。企业绩效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与多数学者一样,本研究选择公司年龄、公司规模、财务杠杆、运营效率、公司成长性、股权集中度作为控制变量。公司年龄用lnAge来表示。Age=Ti-T0+0.5or1,其中Ti=(2010,2011,2012,2013,2014),T0为公司首次注册年份。注册时间在当年的6月30之日前则加1,之后则加0.5。公司规模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来表示。财务杠杆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示。运营效率用总资产周转率来表示。公司成长性用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表示。股权集中度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表示。

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4.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各变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资产专用性的平均值为31.28%,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的资产专用性较高。相关分析表明,资产专用性与销售净利率正相关,与产品竞争优势正相关,产品竞争优势与销售净利率正相关。各变量间的关系需要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进行精确的验证。虽然大多数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但相关系数不大,都没有超过0.5,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同时放在模型中进行回归。

4.2 回归分析

(1)数据的平衡性检验及回归分析模型选择

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首先需要检验数据的平衡性以避免变量不平稳而出现伪回归。本文利用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数据的平衡性。采用LLC检验同质单位根过程,采用 IPS、ADF、PP检验异质单位根过程。所有的变量在四种检验中的检验统计量的伴随概率值(p值)都小于0.01,表明各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单位根,各变量稳定且存在长期均衡,回归不属于伪回归。

各回归模型需要在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间进行选择。首先对各模型进行F检验,判断各模型应选择混合回归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各模型的检验统计量的伴随概率(p值)都小于0.01,因此各模型适合于固定效应模型。然后对各模型进行 Hausman 检验,判断各模型应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各模型检验统计量的伴随概率(p值)都小于0.01,拒绝了原假设,表明随机效应与解释变量无关,各模型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本研究选择个体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由于面板数据容易出现异方差与自相关,为了增加模型估计的有效性,本文采用EVIEWS 6.0中的带有怀特异方差调整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回归分析。

(2)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产品竞争优势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文依据 Baron和Kenny[31]提出的检验中介作用的方法并按照温忠麟等[32]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来考察产品竞争优势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是否具有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的模型1 是企业绩效对控制变量的回归。控制变量中公司年龄、财务杠杆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公司规模、运营效率、公司成长性、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资产专用性,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了相关变量后,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016,p

(3)资产专用性、产品竞争优势与企业绩效: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检验

本研究利用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来检验调节效应。表1中的模型7表明,因变量为企业绩效时,资产专用性与技术创新的乘积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0.003,p

在假O4和假设6得到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本文还试图检验技术创新是否为有中介的调节变量。温忠麟等[33]提出了对“有中介的调节变量”进行检验的步骤,即“先检验调节效应,再检验中介效应”。表1中的模型7与9检验了两个调节效应,我们再考察资产专用性、技术创新及两者的交互项在加入产品竞争优势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表1中的模型10的结果显示,产品竞争优势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0.530,p0.5),这说明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完全通过产品竞争优势这个中介变量起作用。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是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即技术创新在资产专用性与产品竞争优势的关系中发挥了调节作用,而且这种调节作用会进一步通过产品竞争优势的中介效应来影响企业绩效。

4.3 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结果是否可靠,我们做了如下的稳健性检验。

(1)更换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企业绩效会受到其衡量指标的影响。销售净利率是从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衡量企业获利能力,而总资产报酬率则全面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得水平。本研究选择总资产报酬率代替销售净利率衡量企业绩效来检验本研究的稳健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假设同样是成立的。

(2)重新选择样本进行检验。2011与2012年中小企业板增加了新的上市公司,我们重新选择2012年12月31日前中小企业板上市的符合本研究要求的486家公司在2012~2014年3年间的1458个平衡面板数据重做上述回归模型,本研究的假设也得到了检验。

限于篇幅,稳健性检验的回归分析结果本文从略。

5 结论与启示

考察资源(能力)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是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及竞争理论相结合的视角,利用我国中小企业板制造业上市公司2010~2014年间的269家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资产专用性、产品竞争优势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企业技术创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增强资产专用性有利于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这表明在中小上市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绩效的双重效应中,“价值创造” 效应超越了“交易成本损失绩效”效应。这可能是中小企业在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时(后),建立了恰当的治理机制,从而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7,8]。特别是在供应链管理背景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更倾向于采用非正式的关系机制来代替高成本的正式机制[34],利用信任、承诺、信息交流等关系规则来实现对专用性资产的治理,降低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并且通过合作来进行价值共创,发挥专用性资产的资源优势,提升双方的经济效益。同时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企业大都是一些高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技术投入往往较高,而在技术投入高的产业里,增加专用性投资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9]。因此,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嵌入到下游企业的供应链中,进行专用性资产的投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与发展。

(2)产品竞争优势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中起到了完全的中介作用,即资产专用性是通过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来增强企业绩效的。本研究从专用性资产这一独特资源视角,实证了战略资源―战略行为―竞争优势―绩效的分析框架[3]以及张敬伟和王迎军[6]提出的能力(资源)优势―价值优势―绩效优势的竞争优势逻辑链,打开了资产专用性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黑箱”。这也启示企业在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后,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响应客户的需求,将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上的产品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3)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了正向的调节作用。资产专用性是否能提高企业绩效,关键在于其所带来的“价值创造”与“交易成本损失绩效”两种效应的比较。企业在投入一定的专用性资产后,同时加强技术创新,更有利于促进下游客户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于茂荐和孙元欣[9]研究了产业技术投入在专用性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认为在技术投入高的产业里,增加S眯酝蹲视欣于提升企业绩效;而在技术投入低的产业中,增加专用性投资则不利于企业绩效。本文深化了他们的研究,即将调节变量从中观层次的产业技术投入深入到微观层次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结果对于企业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即使企业处于技术投入水平高的产业,在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后,也不能被主导顾客及其所处的价值网络锁定而坐享其成,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整合专用性资产,进行价值创新,进一步创造性地获取专用性资产带来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4)在资产专用性与产品竞争优势的正向关系中,企业技术创新也起到了正向的调节作用,而且这种调节作用通过产品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被中介的调节变量。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资产专用性促进企业绩效的机制,证实了企业技术创新在发挥专用性资产的资源优势中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的局限性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便于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以中小企业板的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由于这些企业大都是一些高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这可能影响了本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其次,根据资源―行为―优势―绩效的分析范式,本研究只关注了产品竞争优势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间的中介作用,没有实证资产专用性如何能够提高产品竞争优势的中间机制,今后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资产专用性促使企业采取了哪些行为来增强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最后,本文只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企业内部还有哪些因素会起到调节作用,这对企业发挥专用性资产的资源优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我国中小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产品创新分析

摘要:目前在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走上复苏的道路上,本文拟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出发,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重中之重,分析我国中小银行在提供融资时面临的障碍,以及中小银行在产品创新上给予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可行性,找出发展中小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上的创新之道,利用中小银行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准确定位中小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角色和着重点。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困境 产品创新 中小银行

当今中小企业发展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融资渠道过窄是核心问题,依赖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进行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银行作为资金主要供给方,在中小银行在对融资上的巨大的优势没有发挥,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是占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的,因为中小企业的资信以及自身素质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银行提供的融资结构与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匹配。政府、企业和研究学者所共同关注的课题,就是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1 中小银行提供融资面临的障碍

1.1 中小企业资信问题导致的逆向选择 对于中小银行来说,中小银行不会选择花费大量成本去了解企业信息,当信息成本很大以至于远远超过风险成本时,这样中小企业得到融资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反之,为使得中小企业获取融资的机会比较大些,可以选择风险成本比较高,银行就会选择花费信息成本。

1.2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 采取或者减少向中小企业贷款,甚至提高贷款的门槛,银行如果不愿支付较高的信息成本,就往往在面临道德风险的情形下,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1.3 银行内部信贷控制中存在的道德风险 第一,不良资产管理人员删除不利信息或提供不实信息误导管理层,高素质人员利用电脑作案,工作人员利用制度漏洞。第二,各大银行均建立起了信贷内部责任和制约机制后,相应的激励机制却没有跟上,包括审贷分离制、第一责任人制、分级审批制等,信贷员产生了“搭便车”、“偷懒”的现象,信贷员的个人报酬没有与绩效挂钩从而未对其形成激励,对企业不进行有效监督,使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愈加严重。第三,信贷员与借款者相勾结,可以凭借手中审批贷款的权利获取大量的灰色收入。

1.4 银企信贷关系中的道德风险 在贷款合同签订后,可能会改变贷款的用途,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上,愿意支付较高利率的企业,将之用于高风险的项目,一旦投资失败,可能不会按期还款,而投资成功,将会增加高利润由企业所有,从而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2 中小银行选择定位的探索

2.1 国有银行进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经验

2.1.1 设立专门部门。国有商业银行相继设立了负责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专门部门,在体制上进行了重新的构造。

2.1.2 创新信贷产品。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设计信贷产品,积极开展金融业务创新,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贷款标准和信贷准入规则,设定银行贷款标准和业务流程,为满足中小企业“急、频、少”的贷款需求,主要要符合中小企业贷款急、频、小、险的贷款特点。特别针对那些有市场发展潜力,丰富金融产品品种,努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高新技术的科技型和服务型的优强中小企业。

2.1.3 发展中间业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已有十多个类别,200多个品种,在开拓发展中间业务上倾注了很大精力。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其众多的机构网点和完善的业务功能,进一步发挥虚拟银行的优势,可以办理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所有的中间业务。着手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网上银行和智能电话银行,从单项业务拓展转向综合业务系统运作,提供24小时的咨询、交易和理财服务,力争通过全方位的服务来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2.2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经验借鉴

2.2.1 经营遵循国际惯例。外资银行可以自主地选择贷款对象,不受我国行政干预的影响,基本上不受本国政府干预,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的最终目标,将资产投向有效益、还款能力强的企业。而我国商业银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无法摆脱行政干预。

2.2.2 丰富对公信贷经营模式。外资银行通过入股、结盟和提供VIP服务等方式在经营模式上在我国主推三种中小企业信贷经营模式:一是创新服务品牌;二是供应链融资模式;三是从零售业务向对公信贷业务渗透。通过办理日常零售业务来筛选和发掘优质中小企业客户,获取中小企业主的资料并了解其需求。

2.2.3 中小企业为重要目标客户。外资银行一致看好的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未来的广阔市场,外资金融机构的战略是注重长远,而不在乎一时的得失。很多外资银行改变了传统的思想观念,把中小企业作为重要目标客户来看。

3 中小银行的产品创新之道

由于我国银行体制的改革不够彻底,因此发展中小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上的创新之道,一方面是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现实意义的事情,因为它可以赢得市场;另一方面,给予中小企业发展足够的资金支持,可以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特别是供应链金融和担保业合作。

3.1 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指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来看,变把握单个企业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开展综合授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一种融资模式,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

供应链金融服务是银行专门针对产业供应链设计的,其将产业上下游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提供融资服务,它是基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这样一来,供应链上相关的中小企业提升整个供应链甚至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得到融资支持,快速成长,解决供应链上资金分配不平衡问题。

传统银行信贷中银行,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信贷市场上通过寻找多个利益相关者,只针对单一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并据此作出授信决策融资模式,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机制,来共同分担中小企业贷款中的风险,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与核心大企业之间交易的风险评估,使银行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得以改善,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该模式中,可以取得在其他方式下难以取得的银行融资。

3.2 担保业合作 对于银行而言,由于银行除了担心中小企业因为还款能力的不足带来的高风险之外,向中小企业贷款比向大企业贷款更具有风险,在发放小额贷款上银行支出的费用几乎与发放大额贷款一样,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没有很大的吸引力,对于具有“经济人”特点的银行而言只能获取少量盈利。

然而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单位资金交易成本、审核成本较高,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小,主要是相比于大企业融资而言;另一方面,银行为了减少风险,贷款通常要求有抵押,我国还缺乏完善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中小企业大多缺乏合适的抵押品。

目前,积极探求银行和担保业的良性互动,是缓解融资难的重要途径,中小企业贷款难已成为制约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果没有担保机构,当需要资金的企业的信用水平较低时,只能形成一种潜在的交易,它的需求和希望贷出资金的银行的供给就无法达成借贷交易。而担保机构的出现,其业务可以做到非常精细,可使这种潜在的交易转化为现实的交易,可以采取对被担保人进行量身定制的反担保措施,能够对特定行业、地区、特定企业的风险有更深刻的把握,这几年担保业的发展为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它能缓解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中小企业批量营销方案,提高银行的议价能力和综合收益比率,以控制整个客户群的有效授信和坏账率为最终目的,打破了传统授信“点对点”运作模式,为银行的后续发展储备客户资源。银行和担保公司需要配置专门的人员、设备、营业场所,担保公司担保贷款是为中小企业特别量身订制的一种贷款。为实现多赢的结局,必须在银行、担保公司、中小企业之间建立沟通平台和信息渠道。

作者简介:唐维怡(1984-),男,河南南阳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MBA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我国医药企业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在世界医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国医药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与欧美医药强国相比,在新药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依靠仿制药品和低廉的价格来获取竞争力,利润率低,生存环境恶劣。药品创新能力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医药产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医药企业成功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我国医药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政府和企业应在加强企业创新力度和投入的基础上,整合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不断提升我国医药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医药企业;产品创新;新药研发

医药产业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统计研究结果,2012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达到9261亿元,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2005—2010年,中国药品市场的复合增长率超过20%,预期2013—2020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将以年均12%的速度继续高速扩容。

伴随着药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医药企业也在迅速发展,数量和规模上都有所增加,但在总体上与世界医药强国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上万家国内制药企业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主要生产和销售仿制药,靠低廉的价格取得竞争优势,竞争激烈,利润率低;另一方面,数十家外资企业不断地进行研发和产品创新,依靠强大的品牌优势和临床必需的新药,占据了我国高端主流医院的用药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使得我国的医药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研究认为,企业的产品创新程度与企业的成功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统计数据表明,在药品创新领域,突破型创新药物仅占到创新药物的20%,但其中的60%会取得市场成功。而改进创新的药物占到创新药物的80%,其中的成功率却不到15%。因此,中国医药企业要想走出困境,在竞争愈演愈烈的医药市场中取得成功,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产品创新能力,特别是突破型创新的能力。

本文旨在对我国医药企业产品创新存在问题的分析基础上对其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出一些有益建议。

1 我国医药企业产品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从新药研发、临床前到临床研究,最后到产业化的整体创新布局,部分创新平台标准已达国际标准。我国医药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已经有了明显地提高,但与大型跨国医药公司相比,无论是在创新形式上,还是在投入产出比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1.1 我国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在其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一词,提出创新就是制造企业建立的新的生产函数,并提出了创新的类型:提供一种全新的产品或新的产品功能;生产流程和方法的创新;开拓一个新的产品市场;新的采购来源。

对于医药企业的产品创新,首先仍然是新药研发,尤其是对新的分子实体(NMEs)的研制。这是所有制药公司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医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经济效益的源泉。如葛兰素与雷尼替丁等大型跨国医药公司的发展轨迹都说明了这一点。然而我国医药企业的新药研发能力十分薄弱,从我国成立第一家医药企业开始,为了解决民众能不能吃到药的问题,就主要是以生产仿制药为主,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是仿制药大国。虽从“十一五”以来,我国的医药产值增长迅猛,但是要把一个拿来主义企业转变为自身研发的企业,必然要经历长时间的努力。

此外,医药企业产品创新还体现在对现有药品剂型的改良上,制剂新品种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与新药品的开发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在制剂创新方面,走在前面的仍然是发达国家的大型医药企业,而我国的药品制造企业对此却不十分重视。

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虽没有新产品对医药技术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其对于产品创新乏力的医药企业及不受专利保护的“老”产品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得到重视。一方面,工艺创新对医药企业,尤其是原料药生产厂家尤为重要。不断地工艺创新,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我国医药企业不断加强对工艺创新的关注和投入,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在著名的“地塞米松之战”中,我国天津药业就凭借有效的工艺创新打败了法国罗素公司。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市场成功才是产品成功的真正体现。纵观发达国家跨国医药公司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成功的例证和失败的教训。如今,我国的医药企业正处于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重要阶段,医药企业对市场创新也非常重视,不断地从市场观念、市场定位、市场战略、市场行为和营销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当前,我国医药三资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哈医药等一批新兴医药企业的崛起,都与成功的市场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都在大力开展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而进行有效的产品创新,对于多数企业来说都有一定难度。面对潜力巨大的中国医药市场,如何在跨国企业不断扩大的竞争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产品创新已成为我国医药企业的重要选择。

1.2 创新投入不足

企业产品创新资源的投入一般包括资金的投入、人员数量和质量的投入三个方面,这是企业进行药物创新的基本条件,也是企业进行药物研发的决策体现,可以间接反映出企业药物研发能力的水平。根据Bartleet的“医药技术价值链理论”的研究,医药企业的创新水平与创新投入是正相关的。

一般发达国家医药企业创新研发的资金总投入占到了销售收入的15%~20%,而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投入虽然在进入21世纪后都在稳步增长,但目前平均年投入所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还不足10%。

在研发人员投入数量和质量上看,跨国医药企业的研发人员占到了员工人数的近20%,绝大部分都具有博士学位,而我国医药企业中,从事药品研发的人员还不足总人数的10%,而从事药品研究的人员中本科生较多,高学历人才不够。

一般医药企业的创新发展都要经过仿制、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欧美国家的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已经处于自主创新阶段,而我国目前正处于从模仿创新过渡到自主创新的阶段,这与我国医药企业产品创新投入低有着直接关系。

2 我国医药企业产品创新不足的对策

对于我国医药企业来说,自主创新和重大发明专利都较为稀缺,针对目前我国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并吸取欧美大型跨国医药公司的宝贵经验,本文认为想要又好又快地提高我国医药企业创新水平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2.1 加大创新力度,增加创新投入

第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励医药企业创新。医药企业的产品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包括我们的邻国印度等国为了鼓励企业进行医药创新,都建立了完善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政策。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为医药企业创新提供一系列的税收减免政策、自主创新药物研发的政府科技立项资金支持以及其他财政补贴和支持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第二,提高专利保护力度。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关于药品侵权案件一直存在着维权成本高,审判周期长,处罚力度轻等一系列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医药企业的创新积极性,进一步影响了企业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我国应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了补偿医药企业因药品研发和专利审批等失去的时间,给予批准后的新药一定时间的市场独占保护或专利延长期保护。保护创新药品在限定时间没有竞争威胁,鼓励医药企业的自主研发。

2.2 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信息、网络等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使得技术和产品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国医药企业要想快速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加快产品的创新速度,应该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集成创新。

我国政府可以借鉴美国的“硅谷模式”,英国的“合作伙伴计划”,日本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整合医药企业内外部资源,完善产学研联动机制。我国目前拥有的医药工业企业及各类药品研发机构的数目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使得药品的产学研过于分散。因此,在加大对国内医药创新型企业扶持力度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到整合资源,引导和支持医药相关的科研院所、科研资金、科研人才等向有创新能力的医药企业集聚。加强我国医药产业的集中度,逐渐形成规模经济,增强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

3 结 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医药企业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医药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愈加变幻莫测,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发现,仅仅依靠良好的生产效率、低廉的价格已经不能保持竞争优势。医药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在日益庞大的医药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对于我国医药企业来说,自主创新和重大发明专利都较为稀缺,为了提高创新效率,就必须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集成创新。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农产品企业发展金融困境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业也将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之中。虽然近年来,金融机构在不断加大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与力度,在解决农产品企业融资困难、满足传统农村融资需求、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仍受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其与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广覆盖、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不相适应,还需进一步的改进和加强。因此,为了加快农产品企业发展的步伐,必须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是实现农产品企业与资金流高效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产品企业;金融困境;金融产品创新

一、湖北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以及农产品企业发展的意义

(一)湖北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农产品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湖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更要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2012年,政府文件多次提及“三农”问题,并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凸显了“三农”在我省民生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在此背景下,湖北省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推进基本金融服务均等化,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了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有力地促进了“三农”的转型升级。

但到目前为止,湖北省农村金融建设仍然滞后,长期存在的城市与农村金融二元结构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市金融服务竞争日益充分而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明显不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由于从2010年起,短期贷款的分类有所变化,表1是根据2009年的数据描述的湖北与全国贷款农业贷款情况的比较。

从表格的数据来看,湖北的农业贷款同比增长22.7%,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23.4%保持持平。但是湖北省的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重仅为4.1%,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这说明,农村金融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当前依然是我省金融体系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在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历史阶段,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依然是国家高度关注的民生与社会问题,也是需要继续通过深化改革来着力解决的一项重大经济金融工程。

(二)农产品企业发展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业也将逐渐融入世界农业之中。只有不断深化金融服务与创新,更好地支持农产品企业出口,才能使农业适应和加入国际市场,不断提高其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把农产品生产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更好的为“三农”服务。

1.农产品企业的发展能促进农业增长

第一,农产品企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优化产品结构。农产品企业围绕某一农产品提供配套服务,通过定向投入、合同收购等方式,扶植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建立起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使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和不断优化,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农产品企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科技进步。目前农产品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业方面科技创新最具活力的主体,农民教育培训最前沿的阵地和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有效的平台,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农产品企业的发展能促进农民增收

第一,就我省目前农民的收入构成来看,其构成主要有以下四部分: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民从事劳务活动所取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是指投资所取得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是指农业生产所取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是指与国家政策有关的农业补贴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占到95%以上,。农产品企业的发展不仅能为农产品提供销路,还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将会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二,农产品企业的发展为农民积累管理经验提供了机会,农民会把在参与乡镇企业管理中学到的经验活学活用,不断升华,并将之灵活运用到村务管理或自主创业中,这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见,发展农产品企业,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3.农产品企业的发展能促进农村建设

第一,一个县的企业的增加值、利润总额、上交税金等,是组成该县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指标。如果一个县经济不强,企业上交税金少,这个县创造的财政收入就必然少,这样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自然就少了。

第二,农产品企业作为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壮大农村经济的重要动力,作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力抓手,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这些企业的参与。

二、湖北省农产品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困境

(一)湖北省农产品企业建设的资金需求大

首先,根据调查的资料显示,作为农产品龙头企业,资产投入大约在500万元至1500万元,生产加工型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比较大,在10 00万元左右,农林生产开发型约在500万元左右,这就要求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其次,农产品企业资金需求具有季节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得资金流动呈现季节性;同时,由于动植物的生长周期一般较长,使得农产品企业的资金周转比较缓慢,资金的利用率低。最后,农产品企业资金需求具有一次投入,多期消费的特点,这就使企业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

(二)湖北省农产品企业贷款难度大

就湖北省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产品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赖于湖北省农村合作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农业贷款。但是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农业贷款是远远不弄满足我省农产品企业发展要求的。

首先,由于农产品企业自身生产经营固有的特点,如经营规模较小、资金利用率低、经营风险大等,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使得金融机构提供的农业贷款有限。其次,,农产品企业由于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也不需要定期披露财务状况,资金的管理与运用缺乏监督机制,导致金融机构对农产品企业的融资成本通常比较高。最后,金融改革和发展滞后,比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高、亏损严重、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滞后,导致金融产品创新较少,加上农村信用社不断向商业化过渡,大量资金流向了收益率高的地区和部门,而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农产品企业由于各种限制难以取得贷款。

鉴于以上种种,农产品企业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供给。这种情况使得很大一部分农产品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渠道寻求高利贷,严重妨碍了企业的发展和融资能力的增长。然而,农产品企业的这种融资困境,并不意味着企业不值得获得贷款。我省当前也有许多业绩优秀的农产品企业,比如稻花香、精武鸭脖等,也说明了农产品企业也会具有广阔的投资前景。具体到大农业内的农、林、牧、渔各业,他们的发展也极不平衡,银行在给这些企业提供贷款或投资时,考虑何时进入、如何定位以及选择哪种金融工具和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三、影响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因素

金融创新的本质,就是通过对风险和收益的重新配置,使金融机构达到目标收益的同时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经验显示,金融产品创新虽然与回避管制、危机处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但金融结构复杂化、金融体系高度市场化过程中金融机构不断增强的竞争压力,才是推动金融创新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动力。从我省的目前的情况看,影响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缺乏创新动力,金融产品创新的主动性较弱。首先,农村金融体系还处于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市场发育程度不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较差,农村金融机构整体面临的竞争压力有限;其次,由于农业经济是弱势产业,金融机构在农村经营的成本高、风险大、收益率相对较低;最后,随着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战略转移的推进,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对基层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上收到总、省行,基层银行的主动权极小,抑制了基层行创新贷款品种的积极性。

第二,农村资金风险规避和补偿机制不健全。目前担保体系尚不完善,大多数农产品企业可用于抵、质押的财产有限,担保能力不足,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使得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企业缺乏风险分散渠道,基层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内在创新动力不足。

第三,金融监管过于严厉。由于我省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监管机构为了控制风险,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过于严厉,会使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因为在严厉的监管模式下,金融机构为获得产品创新的监管允许所付出的运营成本会大大增加,无法提供有经济性的新产品而不愿创新新。

第四,激励机制不完善。考核机制不科学,不能精确考核与评价员工在创新中的贡献,或者没有建立针对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考核评价机制。受体制限制,无法利用企业年金、灵活薪酬制度等先进的激励资源和激励手段,影响了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这些条件下,金融机构创新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导致在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常常面临着金融机构不积极、不响应、不配合的问题。

四、协同发展视角下的农村新型金融产品创新

鉴于农产品企业所处行业的特殊性,金融机构应该不断创新,开发出一批专门针对农产品企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1.创新抵押物。这类金融创新在贷款抵押物方面有所突破,主要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由于农村中小企业恰恰缺乏不动产,考虑到农村土地具有土地经营权的特性,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就是针对动产抵(质)押融资的需要,开办的新型贷款业务,它使农村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户拥有的动产资源真正转化为获取信贷资金支持的有效载体。

2.为农产品企业提供季节性专项资金。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农产品的季节性特点,对农业企业提供季节性贷款。如贷款承诺,并以收购的农产品和加工的成品等库存作为抵押。对于信用和财务状况较好的农产品企业可为其提供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循环周转贷款。

3.农企打包放款。当农产品企业与外国进口商签订买卖合同就要组织出口时,企业可能会出现资金周转上的困难。此时,农产品企业可以用进口地金融机构向其开立的信用证或其他保证文件,连同出口商品一起,作为贷款抵押,借入款项作为周转资金。待农产品企业收到货款后,再还清银行贷款。这种打包放款的期限一般较短,在一年以内。

4.提供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避险服务。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有限,并且期货交易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农产品企业都不知道如何利用期货交易来降低风险。金融机构可以与期货经纪公司合作,为农产品企业规避价格风险或买卖农产品期货提供专门的服务和交易上的便利。

总之,农产品市场是一片广阔的市场,但是其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农产品企业的特点开发更多的金融工具来满足农产品企业发展的需要,更好的为“三农”服务。

作者简介:陈金山,男,1990年3月生,湖北黄冈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1级投资学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风险投资。

谭虎,男,1988年8月生,江苏连云港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1级投资学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证券投资。

企业产品创新论文:企业文化在产品营销中的策略运用与创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与产品营销策略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凝聚人心的以实现企业价值、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对于企业产品的营销和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将很难在时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本文将以企业文化在产品营销中的策略运用与创新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并对企业文化如何推动相关的营销工作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文化;产品营销;策略运用创新;价值观念

1 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1.1 企业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综合体,而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通过良好的经营手段和过硬的产品质量所形成的一种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准则。而对于具体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认知;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们所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

1.2 企业文化的功能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其相关的功能上。首先,企业文化拥有一定的凝聚功能;通过企业文化可以将松散的组织黏合起来,使企业内部的员工做到团结协作,体现出企业的凝聚力。并且在企业文化的价值导向下,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企业文化还有利于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对自身和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此外,它还具有约束功能、控制功能以及调适功能,无论是在企业的正常运营中,还是发展壮大过程中,都会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1.3 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企业文化可以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事实上也是企业文化与市场营销的综合。在企业中,技术和人才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引进来满足,但企业文化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来形成,关键就在于核心价值观念需要长时间的去总结和填充。与此同时,在吸引人才、将无形资产盘活为有形资产等方面,拥有自身企业文化的企业都具有较大的优势。科学的企业文化还将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

2 市场营销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联系

2.1 本质上具有一定的共同之处

从过去传统的营销4P理论到如今的4C理论,在这营销理论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也渗透着企业发展角度的转变。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更加注重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也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这种科学的企业营销理念和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尊重人的需求,体现了企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2 表现形式上可以进行相互补充

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最直观的就是企业员工的制服、着装以及企业的标识,中层次的就是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发展目标,更深层次的则是企业的价值观念等灵魂性内容。其中企业的深层次文化决定着中层次和表面层次的文化,但在具体现实中又通过它们来表达出来。中层次和浅层次与市场营销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在营销策略中也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相应的企业文化。

3 市场营销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区别

3.1 直接目的不同

企业文化的作用可以在产品的营销上得到具体的展现,但市场营销和企业文化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市场营销中,注重的是人的基本需求以及产品需求等要素,人的需求是最直接的动力。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同时为企业带来相应的价值,最终实现双赢的过程。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的价值理念、经营理念以及工作作风,价值观念是其主要的核心内容。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根据时代的要求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2 表现形式不同

在市场营销的活动中,大多会采用显性的策略和手段,诸如产品和价格等手段,这些都是容易被人所感知和察觉的。消费者可以通过市场营销手段明确的判断出其基本的属性和特征。但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则普遍属于隐性,越是深层次的企业文化,越不容易被人们所感知。对于企业文化中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等内容,虽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企业的员工,但对于外部人员来说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触碰和认识。这些都是企业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自己摸索并发展起来的,所以外人很难去做到亲身的理解和认同。

4 如何发挥企业文化对于产品营销策略的推动作用

4.1 树立员工认同的价值理念和经营理念,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由于企业文化对于市场营销具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企业在制定和实施营销策略时应更加注重对自身企业文化的培育,充分发挥出企业文化对于产品营销策略的推动作用。首先,企业要树立员工认同的价值理念和经营理念,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本着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主旨,以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导向,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只有科学的企业文化才能更容易被员工认同和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4.2 构建一支具有优秀文化的营销团队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没有文化的营销团队将很难取得好的营销效果,更不能做好知识产品营销并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团队。为此,企业要在营销团队的选拔、培训和建设上下足心思,构建一支具有优秀文化的营销团队,运用合理的经营哲学来分析市场,做到文化营销和知识营销,利用企业文化提升企业自身的营销能力。

4.3 注重品牌建设,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如果没有一个响亮的品牌就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知和认可,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逐渐发挥着更加强大的作用。很多大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品牌的塑造,可口可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产品不仅在质量和需求上给消费者以满足,更在其灌注的“尽情、尽畅、尽我”中满足了消费者的情感消费特色,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口碑。所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利用品牌的文化营销,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了企业营销策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4.4 重视文化的宣传工作,推动相关的营销工作

企业不仅要使企业文化在内部影响着员工,还要通过向外的传播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同,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企业文化的影响作用往往可以通过营销的效果得以体现,所以企业文化培育的是否成功从其营销的成果便可一目了然。企业要重视文化的宣传工作,使营销人员可以理解并掌握企业文化的精髓,并将其灌输到相应的产品营销策略当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推动相关的营销工作。

5 结 论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虽然在具体的形态上不能给人以明确的感知,但其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营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以此来推动产品营销策略的创新应用并在市场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