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药治疗论文

时间:2022-04-23 03:23:22

导语:在中药治疗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药治疗论文

中药治疗论文:中药治疗膝关节滑膜炎临床医学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全部50例病人为本院2005年3月到2008年11月期间住院手术病人。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8岁,左膝16例,右膝34例。病程最长22年,最短9月。

1.2症状体征

所以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膝肿胀疼痛,部分患者关节僵硬、肌肉萎缩。22例病人X线提示有不同程度的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变窄或关节周围骨质疏松。

2、治疗方法

2.1关节镜下治疗术

无菌手术常规准备,持续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常规入路进关节镜及器械,按顺序依次探查髌上囊、内外侧间沟、髌股关节和髁间窝,在多部位取滑膜组织送病检,同时将一些增生无功能的滑膜组织给予刨刀切除,清理。[1]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直到引流液体清亮为止。术后第2天进行膝关节及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2.2中药外用熏蒸

术后切口愈合后开始中药外用熏蒸治疗。采用自拟的通经活络汤:独活30g、防风15克、乳没各20g、木瓜30g、牛膝30g、杜仲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忍冬藤20克、红花15克。煎煮好后,乘热熏蒸患部,每日3次,每次15min,7d为1疗程。

2.3内服中药

术后第2d开始内服壮骨去瘀汤:杜仲15g、五加皮20g、狗脊20g、熟地20g、山萸肉20g、木瓜20g、威灵仙15g、川牛膝20g、秦艽20克、鸡血藤20克、乳香10g、没药10g、红花10、赤白芍各20克。辨证为湿热,上方加黄柏10克、苍术10克、苡仁20克、忍冬藤30克、地龙10克;辨证为寒湿,上方加附子10克、桂枝10克、独活20克、麻黄10克。

3、结果

本组50例中,无一例感染,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30个月,平均20个月。根据病检和相关检查,50例中,创伤性滑膜炎25例,骨性关节炎15例,化脓性关节炎4例,痛风性关节炎3例,滑膜结核2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疗效评定按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2]临床疗效按优>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0分评定。本组优37例(74%),良7例(14%),中6例(12%),差0例,总有效率100%。

4、讨论

肾主骨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养骨骼。《素问。六节脏象论方》说:“脊者....其充在骨。”骨骼起支持人体的作用,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这样的作用,依赖於骨髓的营养。骨髓由肾精所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生骨髓”髓藏於骨腔之中,以充养骨骼,所谓“肾充则髓实”。而髓的生成,为“肾主骨”提供了物质基础。肾主骨和髓的生长发育,与骨的功能有关。肾藏精,精生骨髓,骨髓充实,骨骼强壮,运动捷健。肾的精气盛衰,直接影响骨骼的生长、营养、功能等,故称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主骨髓。”肝主筋,出《灵枢•九针论》。肝主全身筋膜,与肢体运动有关。肝之气血充盛,筋膜得其所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其充在筋。”《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之合为筋。《素问•五脏生成》:“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筋膜有赖肝之精气濡养,肝之气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肢体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之气血亏虚则筋力衰惫,肢体关节屈伸困难。故凡骨科疾病多与肝肾有关。本病属于中医的“痹症”。[3]痹症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标实为寒湿、湿热痹阻,日久成瘀,阻塞经络。[4]外用方中独活、防风、乳没、木瓜、牛膝、杜仲、伸筋草、透骨草、忍冬藤、红花,祛风通络,化瘀止痛;内服方熟地、山萸肉、鸡血藤、芍药、杜仲,养肝肾生精益髓;五加皮、狗脊、秦艽,强筋骨祛风湿;木瓜、威灵仙、乳没、红花、赤芍,舒筋活络化瘀止痛;川牛膝引诸药直达病所。辨证为湿热者,加黄柏、苍术、苡仁、忍冬藤、地龙,清利湿热;辨证为寒湿者,上方加附子、桂枝、独活、麻黄,祛湿散寒止痛。滑膜主要分布关节周围。于关节腔相通,分泌润滑液润滑关节。在受各种病因(如骨质增生、关节炎、关节结核、风湿病等和创伤性外伤、骨伤、关节内损伤、周围软组织损伤、手术等)刺激或直接刺激滑膜损伤产生炎症反应,而滑膜对炎症的刺激的反应是分泌渗液。产生疼痛,严格地讲,只要关节内有渗出积液,就证明滑膜炎症存在,其主要表现关节充血肿胀,疼痛,渗出增多,关节积液,活动下蹲困难,功能受限。滑膜炎是由于微循环不畅造成的无菌性炎症,主要症状是产生积液,关节滑膜是包绕在关节周围的一层膜性组织,它不仅是一层保护关节的组织,而且还会产生关节液,为关节的活动提供"润滑液"。关节液的产生和吸收是一个"动态平衡",当出现对关节液的重吸收障碍时,由于关节液的产生和吸收动态平衡被打破,关节液的产生大于重吸收,便会出现"关节积水"。膝关节是全身关节中滑膜最多的关节,故滑膜炎以膝为多见。当膝关节直接受到暴力打击,长期负重慢性劳损,间接膝关节扭伤、手术过程中的损伤,剧烈体育活动或超强度训练,不正确的习惯动作,关节本身退变,膝关节反张,甚至穿鞋不当均可引起创伤滑膜遭受损伤、滑膜充血、肿胀,滑膜细胞活跃产生大量积液,其中含有血浆、白细胞、吞噬细胞等。正常关节滑液为碱性液体,由于损伤后渗出增多,关节内酸性产物堆积,滑液变为酸性,促使纤维素沉淀,如不及时清除积液,则关节滑膜长期炎症刺激反应,促使滑膜逐渐增厚,且有纤维机化,引起粘连,影响关节正常活动。滑膜细胞分泌液体,可以润滑和滋养关节,机体运动时膝关节所产生的热能全赖于滑膜液体及其血液循环而得以散发。当关节受外在性和内在性因素影响时,滑膜发生反应,引起充血或水肿,并且渗出液体,表现为关节肿胀,痛疼,功能受障碍。

多数膝关节滑膜炎,是在上述各种膝关节损伤等情况下并发的,但也可以单独发病或继发于膝关节骨关节炎,后者多为老年人。在青壮年人多有急性膝关节外伤史,伤后膝关节开始发生轻度水肿、疼痛、活动受限及跛行。通常在伤后6---8小时出现滑膜反应性积液,膝关节明显肿胀、发热,不敢活动。检查发现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下蹲困难并伴有疼痛,关节周围可有局限性压疼点,浮髌试验阳性。慢性损伤性滑膜,可能无明显外伤史,主要表现膝关节发软及活动受限,肿胀持续不退,不敢下蹲。活动增多时加重,休息后减轻。久病者,可扪到膝关节囊肥厚感。关节镜是一种观察关节内部结构的直径5mm左右的棒状光学器械,是用于诊治关节疾患的内窥镜。该器械从1970年开始推广应用。关节镜在一根细管的端部装有一个透镜,将细管插入关节内部,关节内部的结构便会在监视器上显示出来。因此,可以直接观察到关节内部的结构。通过在皮肤上建立约0.8mm~1.0cm微小切口,将关节镜放入关节内,并在其后方接驳摄像和显示设备,可直接观察关节内形态和病变,并通过使用特殊器械,对关节内疾病进行治疗,从而避免许多关节切开手术。关节镜不仅用于疾病的诊断,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具有特征性,滑膜病变呈黄褐色,增生呈绒毛状或者绒球状,弥漫性或者局限性增生[5];创伤性滑膜炎关节镜下可见,滑膜充血,片状淤血[6];骨性关节炎关节镜下可见滑膜增生、粘连,轮廓不清[7];化脓性关节炎关节镜下可见滑膜肥厚,有灰黄色脓苔、坏死物[8];痛风性关节炎关节镜下可见滑膜充血增生,绒毛粗细不均,有晶体沉着,关节软骨苔藓样变;滑膜结核关节镜下可见滑膜充血肿胀,绒毛增生,有干酪样坏死。而且已经广泛用于关节疾病的治疗,如本组治疗中在关节镜下可以切除病变滑膜,并可进行关节腔冲洗。关节镜可以看到关节内几乎所有的部位,比切开关节看的更全面,由于图像经过放大,因而看的更准确。应用关节镜的优点:切口小,美观,可避免晚期因关节表面和运动部位的瘢痕而引起的刺激症状;微创手术,痛苦小,术后反应较小,患者易于接受;术后早期即可活动和使用肢体,避免长期卧床并发症,减少护理人员和费用;并发症相对较少;基本不影响关节周围肌肉结构,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关节长期固定引起的废用和并发症;可以在近乎生理环境下对关节内病变进行观察和检查,有“把眼睛和手指放入关节内”之称,可对关节进行动力性检查,提高了诊断能力,某些疾病如滑膜皱襞综合征,是通过关节镜才确立的;关节镜可施行以往开放性手术难以完成的手术,如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等。

关节镜下切除病变滑膜,配合中药养肝肾生精益髓,强筋骨祛风湿,舒筋活络化瘀止痛,共同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痛苦小,恢复快,疗效确切,所以值得推广。

中药治疗论文:中医中药治疗结石病临床医学论文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利用中药排石法进行治疗的结石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在16-58岁之间;所有患者结石直径均不超过6mm,结石种类有泌尿系结石52例,胆结石12例。所有患者根据既往病史、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B超、X线检查明确诊断。排除有心脑肾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

2治疗方法

所选患者入院明确病史,完善三大常规、生化全套、B超及X线等检查,明确结石的部位、具体大小,选择治疗方法。不同部位结石中医中药排石法方法为:

2.1胆结石胆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主要是疏肝利胆,消融结石及行气止痛,达到内外兼治,一般应用清胆化石汤治疗。该清胆化石汤方药主要包含山栀子、金钱草、白芍、黄芩、炒元胡、茵陈、鸡内金、海金沙、青皮以及海浮石等,此类药物主理气化瘀,应用在结石病临床疗效较好。此外,针对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处理。例如肾绞痛或者胆绞痛,可在服汤药的同时辅以电针或针灸治疗,主要实施穴位包括足三里穴、腰腹痛穴、三阴交穴及委中穴。

2.2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主要是以排石通淋、清热利湿为主,一般应用清化湿热化湿汤。该清化湿热化湿汤方药主要包含山药、滑石、石苇、女贞子、竹叶、海金沙、瞿麦及山萸肉等,此类药物主清热通淋,在结石病有较好的化石效果。该药能促进结石溶解进而排出,阻止已有结石变大,预防结石复发。

2.3评估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定标准,评估结石治疗效果为:显效,结石排出,患者症状消失,B超及X线片阴影消失;有效,多发结石部分排出,患者症状有所缓解,B超或X线片影像学表现为阴影减小,或出现结石溶碎裂解现象;无效,B超或X线片上显示结石无异常变化,患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3结果

所有64例患者经过中医中药治疗后,显效36例(56.3%),有效25例(39.1%),无效3例(4.7%),总有效率为95.3%,结果表明中医中药治疗结石病效果确切。

4讨论

结石病是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质污染较为严重,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诸多因素导致人们患结石病的几率逐年上升,加之其易于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上,针对结石病治疗的研究较多,长期以来手术、微创及中医疗法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开放性手术、微创治疗及中医内科疗法[2]。

在既往的研究及临床经验中,学者发现西医中,对结石病患者进行手术碎石、取石等治疗后,体内仍残留微小结石未能排出,遗留症状且极易导致患者结石的再复发,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针对此种情况,相关研究利用中医内科疗法对患者体内微小结石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对于体内微小结石,中医中药排石法治疗效果明确。中医中药排石法能消融患者体内结石,促进结石排出体外,方法简便,对患者创伤较小,费用低廉,颇受广大医生患者青睐。

本文64例结石病患者进行中医中药排石法治疗,显效36例(56.3%),有效25例(39.1%),无效3例(4.7%),总有效率为95.3%。且治疗后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病情恢复迅速,结果表明中医中药排石法治疗结石病效果确切,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排石、碎石及溶石等治疗结石病的手段,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中药治疗结石病的临床效果是确切的,且损害较小,费用低廉,药物无明显不良反应,在临床结石病的治疗上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患者体内还有部分结石,利用中医内科排石法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般机体各部位结石中,肝内胆管结石进行中医内科治疗效果欠佳,而胆囊结石及膀胱结石最适宜用中医内科疗法,疗效最佳。膀胱及胆囊因其解剖生理,结石经中医中医疗法消融后能顺畅排出,效果佳;而肝内胆管扩张后直径仍旧比肝内胆管结石最大横径要小。该类结石难以通过较小的通道排出,效果欠佳。此外,结石的化学成分若主要是碳酸钙则中药疗法效果也较差,因碳酸钙结石硬度较大,难以消融。临床上应该明确诊断患者病情,根据具体病情考虑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论文:中药治疗溃烂性结肠炎的临床意义研究论文

【关键词】中药:灌肠:溃疡性结肠炎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的变化,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这种病在欧美国家非常多见,近年来统计的结果几乎比20世纪末要增加1倍。

成为肛肠科的常见疑难病。大量文献证明中药保留灌肠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显著的疗效,有利于防止复发和控制病情的发展,使病情缓解直至康复。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我科共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8例,年龄在20-50岁,其中女27例,男21例,均有稀便、不成形、伴有粘液,日行4-8次,伴有消瘦,出现上述症状2个月以上前来就诊,通过结肠镜检查确诊。

1.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过程。病得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理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也可见于儿童和老年,男女发病率差别不明显。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本病发病主要由于免疫机制异常,细胞、体液免疫反应均参与,并与遗传因素有关。感染和精神因素可能参与发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大便有粘液脓血、腹痛及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1.3治疗方法及结果

1.3.1中药临床上采取清热解毒,凉血止泻的中药汤剂保留灌肠,使药液直接通过肠壁吸收发挥药效。方中青黛凉血解毒;秦皮清热燥湿、涩肠止泻;黄连清热止泻,它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白及可使血白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消肿生肌,利于溃疡面的修复;白头翁对肠粘膜有收敛、止血作用;三七能缩短凝血时间,使血小板增多而起止血作用;五味子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机体抗炎抗病毒的应激反应。以上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止泻生肌之功效。灌肠药用:青黛5g,秦皮、黄连、白及、白头翁各15g,三七5g,五味子15g。上药用文火浓煎成100ml药汁备用。

1.3.2方法:上述中药100ml每日1次,连用4周。每晚睡前排空大便后,取药液100ml灌肠前将药液温热约38°~40°,灌肠时嘱其左侧卧位,润滑并插入肛管,连接输液瓶装有灌肠液的输液管,缓慢注入药液,注入后令患者尽量抬高臀部,灌肠体位: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病变取左侧卧位30min,横结肠、右半结肠、全结肠病变,取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各30min。经肛门注入肠腔,保留时间不短于30-90min,每30天复查1次结肠镜,为1疗程。

1.3.2疗效判定经过2个疗程以上的治疗,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溃疡病灶缩小50%以上或渍疡愈合,糜烂面消失,粘膜光滑,色泽正常,血管走行清晰,大便日行1-2次。

2讨论及预防

2.1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特点和病理基础,我们选用中药溶液保留灌肠法。给药途径包括外周途径和肝脏途径,外周途径可有肌肉注射、舌下给药或外周静脉给药等,药物首先向各组织器官分布,首次循经全身时,仅有30%通过肝脏。肝脏途径包括口服,经脾静脉、门静脉给药等。直肠给药途径笔者认为其归于外周途径。所以中药保留灌肠,药物吸收利用率更高,疗效更好。灌肠时要采取正确体位并保持一定时间,使药物同病变部位充分接触,以维持肠腔药物浓度及肠粘膜细胞内药物浓度,以达最大生物利用度,通过渗透扩散达到止血生肌,调节肠道功能,修复病理损伤之目的,收到抗炎、祛腐生肌的疗效。保留灌肠除了强调体位与时间外,还应注意中药的煎制及灌肠时药液温度,使药物在肠腔内保留一定的时间,得以充分吸收,这样才能提高疗效。

2.2由于此病原因不清,长期反复发作,往往使人感到心理负担重。正确认识此病,从休息、饮食及合理用药等多方面进行自我护理,有利于防止复发和控制病情的发展,使病情缓解直至康复。轻型病人可从事一般轻工作,生活要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预防肠道感染。饮食上要摄入高热量、高营养、少纤维、少刺激、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对可疑不耐受的食物,如虾、鳖、花生等应避免食用;牛奶可导致腹泻加重,应避免服用牛奶及奶制品;忌食辣椒,忌冰冻、生冷食物,戒烟酒。要知道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及药物的有关副反应,以利于能正确用药。若出现腹泻、腹痛加剧,大便便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减少过敏食物及损伤肠道药物的摄入,减少精神负担和精神创伤,避免感染疾病发生,维持治疗,可减少复发。

中药治疗论文:老年便秘推针中药治疗法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在针灸配以推拿,口服中药治疗老年便秘的疗效。[方法]将70例病人根据病因,在针灸基础上,配以推拿,口服中药。[结果]痊愈45.7%,好转42.9%,无效11.4%,总有效率88.6%。[结论]根针推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老年便秘,疗效显著。

【关键词】便秘;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内外兼施;老年

老年便秘是指老年人由于体弱久病,或进食纤维减少,活动减少及脱水麻醉剂使用等原因,造成大便秘结不畅,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但临而努挣乏力,属中医“阴结”、“阳结”、“脾约”等范畴。对老年人来说。大便排出不畅时,过度用力屏气的话,会增加腹压,血压也同时升高,可以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中风猝死等[1]。笔者采用针推药结合治疗老年便秘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一、临床资料

全部70例均为68岁以上住院病人,最大92岁,其中男41例,女29例,病程均在2周内。经中医辨证主要证型为:气血不足、阳虚寒凝、阴液不足、气机郁滞、肠胃积热所至便秘。

二、治疗方法

2.1针灸方法

取穴:天枢、支沟、上巨虚、足三里,均用泻法。加减:热秘泻曲池、合谷;气秘泻行间、太冲;寒秘灸天枢、气海、神阙、关元、上巨虚(每次取3穴);食滞泻里内庭;虚秘补血海、三阴交、照海、脾俞、胃俞(每次取3穴),灸关元、气海。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0.32~0.38mm、长35~50mm毫针直刺,得气后留针20min钟。体弱者15min。留针期间每5min行针1次。上下午各治疗1次/d。7d为1疗程。

2.2推拿方法

(1)腹部操作:取穴及部位:中脘、天枢、大横、关元。操作要求:病人仰卧位,医生坐于右侧。先以轻快的一指禅推法在中脘、天枢、大横、关元穴治疗,每穴1min,然后以顺时针方向按摩腹约10min,再以指按揉中脘、天枢、大横穴并用掌摩横结肠、乙状结肠。(2)背部操作:取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长强。操作要求:患者俯卧位,医生坐于右侧。先以一指禅推法治疗背部两侧膀胱经,沿肝俞、脾俞向下推,往返5min,然后用按揉法在肾俞、大肠俞、长强穴治疗,往返3次。再以擦法擦热长强。热结便秘:加按足三里、支沟、曲池、合谷穴、长强、大肠俞、胃俞。气滞便秘:加按揉中府、云门、膻中、章门、期门、肺俞、肝俞、膈俞,以酸胀为度。手法刺激不应太重。再加摩气海,斜擦两肋。阳虚便秘:加横擦肩背部及肾俞、命门,再直擦背部督脉,均以透热为度。气血虚便秘:加轻揉肝俞、脾俞、内关、心俞、足三里,再将腰骶部擦至温热。可酌情配合捏脊三遍。治疗期教患者每天晨起自我按摩。具体方法:仰卧屈膝,用手掌顺时针方向揉摩腹部5~10min,舒适为度;以中指指腹按揉中脘、气海、天枢,用力稍重;以拇指点按足三里,有酸胀感为宜;以双手掌放于腰骶部上下往返直擦3~5min,使有透热感。治愈后患者长期自我保健按摩,晨起和晚睡前各1次。推拿1次/d,7d为1疗程,各疗程间相隔2d。

2.3中药治疗

(1)气虚便秘:特点为虽有便意,但临而努挣乏力,大便并不干硬,神疲气怯,舌嫩苔薄,脉虚。药用黄芪、茯苓、山楂、木香、佛手、香椽、麻仁、白蜂蜜等。(2)血虚便秘:特点为大便秘结,面色苍白,舌淡脉细。药用当归、麻仁、玉竹、生地、熟地、元参、佛手、香椽、枳壳、生黄芪、白蜂蜜等。(3)冷秘:特点为大便难涩,腹中或有冷痛,喜热恶冷,舌淡苔白,脉沉迟。药用当归,仙灵脾、肉苁蓉、木香、枳壳、麻仁、生黄芪等。(4)气秘:特点为大便秘结,噫气频作,腹胀痛,胸胁痞满,苔薄腻、脉弦。药用木香、槟榔、佛手、郁金、枳实、麻仁、柴胡、鸡内金等。(5)热秘:特点为大便干结,口渴喜冷饮,苔黄燥,脉数。药用大黄、炙枳实、白芍、生地黄、元参、生芪等。疗程:连服7d,早晚各1次,7d为1疗程。

三、结果

3.1疗效标准

痊愈:排便通畅,大便1~2d次;好转:大便基本正常;无效:针灸、推拿、服药2个疗程无明显变化。

3.2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观察,其中痊愈32例,占45.7%,好转30例,占42.9%,无效8例,占11.4%。总有效率达88.6%。

四、典型病例

患者,男,75岁。2年前患心肌梗塞卧床1月,治疗期服潘泻叶汤剂缓解便秘。出院后排便困难,少则3、4d不便,多则7d以上不便。长年需用泻剂帮助排便,有时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甚或腹痛、腹泻。苦于药物弊端,患者前来接受针灸推拿。时诊:体瘦乏力,面色淡白,口唇微绀,腰痛腹冷,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沉迟,属虚秘、冷秘。依法服中药汤剂配以针灸推拿,7次后排便正常。患者长期自我按摩,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公务员之家:

五、体会

老年人脏腑功能减弱,肠道传送无力,故成便秘。以虚秘、冷秘、气秘为主。在治疗时,不可妄用泻火通便之药,而应以润肠通便为主,同时加入理气健脾之品。根据病因,分别施用健脾、益气、温阳、养血、润燥等法,以治其本。摩腹能调和脾胃,刺激消化液分泌,促进肠蠕动;推揉中脘、天枢、关元、大横能通利气血,行气导滞,宽肠通便;按揉足三里、上巨虚、支沟能通三焦气机,畅行气血,升清降浊,通腑下气;推脊柱两侧腧穴能疏通经络气血,调五脏六腑。针灸取穴治疗与推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消化液分泌不足,肠道紧张性降低、运动功能失调,腹肌与盆肌张力降低,或精神神经因素、药物因素、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影响,容易导致习惯性便秘。针灸配以推拿,可宣通气机、畅行气血、升清降浊、通腑导滞、疏肝理脾和胃、补肺健脾益肾、养阴润肠,共奏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之功。

中药治疗论文:儿童哮喘中药治疗措施论文

摘要:目前认为哮喘是儿童时期多发性、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据2000年流行病学调查我国0~14岁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为0.5%~3.4%,平均为1.97%;死亡率超过30/10万,均呈上升趋势。哮喘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而哮喘长期反复发作不仅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也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本病属中医学“哮证”“喘证”范畴,中医对哮喘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儿科名医王烈教授提出“哮咳”病名的新认识,并对其病因、病机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中医药防治儿童哮喘

中医认为儿童哮喘致病因素有诱发因素、遗传因素和体质因素三方面。其中诱发因素主要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接触异物、情志劳倦等;遗传因素主要是指家族过敏史;体质因素主要是指“痰湿内蕴”之体。其病机关键为痰饮内伏,遇触而发,反复不已。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但又有发作期和缓解期不同,发作期以实证为多,表现为痰、气、瘀、寒、热等相互夹杂;缓解期以虚证多见,以肺、脾、肾三脏虚弱为主。在八十年初期王烈教授提出“哮喘苗期”理论体系,其病机主要表现为患儿体质异常,在哮喘未发之前即存在其病理基础。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提倡“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哮喘治疗原则,并实行“分期论治”。发作期攻邪以治其标,缓解期攻邪兼顾扶正,稳定期扶正以治其本。发作期的主要治法是宣肺化痰平喘,结合外邪有寒热之分、患儿体质虚实之别,又分寒、热、虚、实等证型,临床常用治法有温肺化痰平喘、清肺化痰平喘、扶正平喘等。缓解期(和稳定期)是治疗哮喘的关键所在,根据患儿肺、脾、肾三脏功能之偏颇,治疗亦有益肺、健脾、补肾之偏重。王烈教授自1988年开始增辟稳定期,即将哮喘缓解期后无任何临床症状与体征之时定为稳定期加以治疗,此为哮喘之“三期分治”原则。咳期予“哮咳饮”;痰期拟“缓哮方”;稳定期之治在于祛除伏痰,痰无所生则其哮难作,采用“防哮汤”加味治疗,体现了中医“既病防变”“既病防复”的预防原则。

哮喘的病因病机较复杂,单一疗法的效果往往不理想,临床上常采用多途径多环节的综合治疗方法。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及传承,将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疗法积淀和保存下来,这些疗法至今仍具有确切的疗效和其服务能力。根据地域不同,南方以膏方冬令补调治为主;北方以“伏九贴敷”为中医特色外治法,这两种疗法目前均普遍应用于我国临床哮喘的防治中。另外还有很多中医综合疗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包括针灸、推拿、砭石、药线点灸、穴位注射、雾化吸入、灌肠、食疗等。除防治外,中医还十分重视儿童哮喘的护理调摄,通过饮食、运动、起居和精神调摄等康复管理方法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养正气,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公务员之家: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重点专科办公室的指导下,儿科协作组对主攻病种之一的儿童哮喘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了梳理,形成了评价分析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临床诊疗方案及验证方案,目前正在各协作组成员单位中积极开展验证工作,以总结评价中医防治儿童哮喘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奠定基础,今后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促进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虽然中医药防治儿童哮喘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在哮喘急性发作期,特别是哮喘持续状态,应该采用2008年重新修订的全国儿童哮喘防治指南进行系统规范的抢救治疗,以及时缓解患儿的哮喘发作,保证患儿的生存质量。根据患儿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中西医结合的防治优势和特点,形成完善的哮喘病证结合临床路径,以便于有效的指导临床。

中药治疗论文:便秘中药治疗分析论文

1卒中后急性期便秘的中药治疗

卒中后急性期指发病6h至2周。此期患者病情重、变化多,风、火、痰、瘀相互交织,《内经》指出:“正时人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此期以实证为主,阳热亢盛,炼液成痰,阳明热结,腑热上蒸。患者常见神昏、高热、肢瘫、喉中痰鸣、腹胀、便秘、舌苔黄燥、口气臭秽等。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通腑泻热是中风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选用承气汤类为主方并随证加减,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痰多者加法半夏、陈皮、竹茹;血瘀明显者加赤芍、当归、桃仁;气血虚弱者加太子参、当归、甘草;阴虚者加玄参、生地、麦冬;肠燥津亏者加火麻仁、杏仁。方中大黄、芒硝一可借通降阳明胃腑之势,使实热邪浊随大便而去;二可借泻下阳明之力,上病下取,使血气下行,痰热消散,气血谓顺,元神之府自然清净;三则借通导腑气之力祛痰化瘀,清热解毒,推陈出新,使痰热有其出路而达开窍醒脑、神明复用之目的;四则急下存阴,使欲竭之真阴得以保存,邪去正安。中草药保留灌肠治疗中风后便秘有效,但亦有人认为,为避免诱发颅内压升高,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需禁止灌肠,但可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选择使用[6]。何静[7]将68例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脑卒中的基础治疗。西药对照组给予口服果导片,隔天1次,睡前服用;治疗组服中药汤剂小承气汤加减。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张福珍[8]将所选的9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4例)以通腑化痰法为主(星蒌承气汤加减)结合西药降压、降糖及降脂等对症治疗,对照组(32例)单服西药治疗。治疗后治疗组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腑泻热可改善中风病急性期诸症,但需中病即止,应用时需注意掌握时机,保持大便略稀,每日2~3次。黄厚腻苔渐去或虚证表现明显者不宜再用。病案举例:巫某,女,69岁,2008年6月17日晚餐后看电视时突然出现口舌歪斜,左侧肢体乏力,随后出现神昏。于晚7点入院经西药处理后,查体见口眼歪斜,左侧肢体肌力:上肢Ⅰ级,下肢0~Ⅰ级;反应稍迟钝,言语不清,意识清楚,定向力、记忆力可。第2天查头颅CT示:右侧大脑基底节放射冠区脑梗塞。患者入院4d未解大便,自觉腹胀,口气臭秽,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腑气通,精神好转。后继予中药口服维持,未再出现便秘。住院治疗1个月后,患者步行出院。

2卒中后恢复期便秘的中药治疗

卒中的恢复期指发病后2周至6个月。度过急性期,大多数患者病情稳定,风阳渐平,急性期所见舌红苔黄、口气臭秽、大便秘结等阳明腑实证逐渐消退,而以肝肾亏虚为本,痰瘀阻于经络为标,或由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多静少动,思虑过度,情志不舒而致气机郁滞,痰瘀内阻;或腑实肠燥,肠道津亏,加之各种通便药应用不当,耗伤津液;或中风后久卧伤气,脾胃虚弱,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停滞,肠道传导失常而便秘等等。正如清·王清任云:“既得半身不遂之后,无力使足动……,如何有气到下部推大恭下行?大恭在大肠,日久不行,自干燥也”。治疗应标本兼顾,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缓下通便,可选用麻子仁丸加减。麻子仁丸以润肠药配伍小承气汤组成,润下之中兼能泻热,专用于津液不足而兼肠胃燥热之便秘。《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曰:“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方中大黄、芒硝急下燥热以存阴气;人参、当归补益气血;麦冬、生地、玄参、海参滋阴养液;姜汁、大枣、甘草固护胃气,调和诸药;桔梗开宣肺气,通调胃肠。全方泻热通便与滋阴益气并行为治,使正气得运,阴血得复,则药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热自平。随症加减: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丹参等;气行则血行,加用黄芪、党参等补益肺脾之气,木香、乌药、沉香等顺气理气。郭二霞[9]将8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脑卒中的基础治疗。对照组41例给予口服酚酞片01g,每天1次,睡前服用;治疗组42例口服自拟新加黄龙麻仁汤,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6190%、9524%,对照组分别为1707%、5610%,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病案举例:张某,女,78岁,患者于2008年3月8日凌晨上厕所时自觉头晕头痛,遂又回床休息,第2天晨起时突然跌倒在地,神志昏迷5h,在外院查头颅CT示:(1)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量约25mL;(2)脑萎缩。经住院治疗后患者遗留左侧肢体乏力,不能行走。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于2008年5月来我院住院,诉中风后一直大便秘结,自觉腹胀、纳差。查体:右上肢肌力Ⅰ级,右下肢肌力Ⅱ级。察其舌质淡红,苔稍黄腻,脉细数。因患者久病卧床,忧愁思虑,脾伤气结,导致腑气郁滞,肠道失润,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致便秘。治以泻热导滞,润肠通便。方用麻子仁丸加味:麻子仁20g,芍药15g,厚朴15g,黄芪30g,陈皮20g,白术12g,杏仁12g,大黄6g,蜂蜜15g,甘草9g。3剂,水煎早晚分2次温服,2d后患者自述解羊屎状大便数枚。

3卒中后遗症期便秘的中药治疗

卒中后遗症期指发病6个月以后。该期以虚为主,兼有实证,其病理机制多为肝肾阴虚,津液不足以润肠通便;或久卧耗伤气血,气虚不能推动糟粕下行;或素体阳虚,阴寒内生,阴气固结,留于肠胃。治疗以益气养阴、温阳行气、润肠通便为主。气血不足者选用益气养血通便方,方中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鸡血藤补血润燥;火麻仁、瓜蒌仁润肠泻热,佐以枳实、莱菔子、厚朴行气除满,消积导滞。阴液不足者可选用增液汤,可加用当归、桃仁、芍药、黄芪等,取津血同源之意;阳气虚衰,大便坚涩,排便困难者,给予济川煎;郁病者(精神异常),多属肝脾郁结、情志失和,宜理气安神、化痰逐瘀,予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桃红四物汤。若患者几日未解大便,证见舌苔厚腻,口气臭秽,属因虚致实,或气郁日久化火,证见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均宜攻补兼施并配合使用清热通便或理气通便类药物。王洪真等[10]将86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6例,自拟养血润肠l号方为基本方,随证化裁,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每次l00mL;对照组20例,口服果导片2片,每天3次。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5%,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2例出现轻微腹痛、腹泻,停药后1d缓解,考虑为大黄量过大,未见因便秘而致脑血管病再复发者。

病案举例:陈某,男,79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年于2008年6月30号入院。患者曾于2007年6月因左侧大脑枕叶梗死入我院住院治疗,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可自行走路后出院。近1年来患者逐渐出现情绪低落,伴有大便干结,3~4d1次,失眠,胸胁胀闷。察其舌质红,苔薄少,脉弦细,考虑患者阴血不足,肝气郁结。入院诊断:中医:(1)中风后遗症期,肝肾阴虚,脉络瘀阻;(2)郁病,肝气郁结。西医:(1)脑梗塞后遗症期;(2)抑郁症。治以疏肝解郁、养血通便为法,予增液汤合四逆散加减。患者服1剂后大便即通。住院2周,情绪稳定,二便通畅,给予出院。卒中和便秘为中医学两个不同的病症。二者有其内在联系,互相影响。卒中后气血更虚,阴亏于下,促使便秘发生;便秘则大肠传导失司,气机不畅,血行不利,气血不能濡养肢体经脉,加重中风病情。总之,急性期多以实证为主,恢复期虚实夹杂,后遗症期以虚为主,或夹有实证,应随症治之。

中药治疗论文:肩周炎中药治疗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治疗2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3年。发病在左肩者15例,右肩者11例,双肩者2例。中医辨证分型属风寒湿型16例,淤滞型9例,气血虚型3例。

1.2诊断依据[1](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2)好发年龄在5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3)肩胛疼痛及活动痛,夜间加重放射到手但无感觉异常,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4)肩关节活动尤以上举,外展,内外旋受限,出现典型的“外展扛肩”现象;(5)病程较长者,可见有肩胛带肌萎缩,尤以三角肌萎缩明显;(6)X线检查多为阴性,对直诊断无帮助,但可以排除骨与关节疾病,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1.3鉴别诊断本病应与颈椎病、冈上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相鉴别。颈椎病虽有肩臂放射痛,但在肩部往往无明显压痛点,有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但肩部活动尚可,X线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赘的形成、小关节及钩椎关节退行性变等。冈上肌腱炎与肩周炎的不同点在于当自动外展60度左右时,因疼痛不能继续外展及上举,但可被动外展及上举。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检查时见肩前相当于肱骨结节间沟内的肱二头肌腱长头部位局限性深压痛,肩部肌肉痉挛,外展和外旋运动明显受限,肱二头肌抗阻力实验阳性[2]。肩-臂综合症,是以肩与上肢、手掌慢性疼痛萎缩变性为特点的临床征候群,其疼痛范围较肩周炎广泛,同侧手指肿胀疼痛呈现半屈曲位[3]。

2治疗方法

2.1手法治疗首先行放松手法,即在肩前,肩后及肩外侧用揉、拿、推、滚等手法放松肩关节及其周围肌肉。治疗手法分三步。第一步术者立于患肩对侧,一手点拨痛点,另一手拖患肘向术者怀中做节律提拉,做7至9次。第二步术者到患者背侧做患肢后伸,做数次旋前,旋后动作后屈肘向上摸棘突,另一手拨肩前痛筋,重复数次后即可上摸一个棘突。第三步术者立于患者背侧,虎口拖患肢手腕,做从下内经经胸前上举,再外旋、外展、后伸的动作。同时患者肘关节也随术者肘关节屈曲而屈伸,重复7至9次,另外还可酌加被动梳头、擦汗等动作,以恢复其功能,最后用揉拿叩抖等方法放松肌肉[4]。

2.2针灸治疗治疗时让患者坐正,针刺患者手三里、足三里行针3分钟后,再取局部穴位,肩外俞、肩中俞、肩贞、天宗等穴针刺,留针15分钟。

2.3中药治疗起针后以痛点为中心,外敷中药膏剂。方法如下:活螃蟹三只,把螃蟹放在清水中,泡半天,等它腹中的泥排完从水中取出捣成肉泥后摊在粗布上,直径不超过8厘米,贴敷在肩胛最痛区。每天晚上贴,第二天早上再取掉,两三次后疼痛即可消逝。肩周炎初期中成药可选用木瓜丸,小活络丹,国公酒治疗。汤药可选用经验方:柴胡10g、白芍10g、陈皮10g、清半夏10g、羌活10g、桔梗10g、白芥子10g、黑附片10g、秦艽10g、茯苓10g以白酒作引,水煎服,每日两次,饭后服;肩周炎后期,中成药可选用大活络丹、舒筋活络丸、五加皮酒治疗。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当归30g、丹参30g、桂枝15g、透骨草30g、羌活18g、生地黄30g、香附10g、草乌9g、忍冬藤40g、桑枝20g,水煎服,每日两次。2.4封闭疗法本人在带教的指导下,采用压痛点封闭的方法,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龙12.5mg,2%盐酸普鲁卡因2ml,每周两次,三次为一疗程。无效者弃用,另选它法。可达到抑制炎性渗出、改善局部营养状况、消肿止痛等作用。

2.5功能锻炼治疗期间,嘱患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方法如下。(1)抡拳,左右肩关节划圈抡动15圈。(2)耸肩,双手叉腰,上下前后缩头耸肩,每次15下。(3)揪耳廓,两手交叉揪住耳廓,连揪15下。(4)举手,十指相挟,手心向上,举过头顶,上下前后摇动30下。(5)展翅,双臂平抬成飞翔势,上下扇动30下,早晚各一次。

3治疗评定

3.1疗效标准[1](1)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2)好转: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3)未愈: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本组28例中,最少治疗1个疗程,最多4个疗程,随访五个月。其中治愈18例,显效10例,治愈率为64.3%,有效率为100%。

4典型病例

王XX,男,56岁,左侧肩痛1周,自述由夜眠而发病,初时肩周微有疼痛,未注意,后疼痛渐增,并向颈部和整个上肢放散,夜重昼轻,患肢畏寒喜温伴手指轻度麻木感,左肩关节上举,后伸功能开始受限。查:局部无红肿,肩周均有压痛,以后侧压痛明显,外展70度,被动继续外展时,肩部随之高耸,肩臂肌肉无萎缩,按之稍有僵硬感。舌质淡、苔白、脉弦。诊断:肩周炎(左侧)。症属风寒阻滞筋脉。治则: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经上述方法治疗,1个疗程后,左肩关节症状消失,活动自如。嘱患者停治后,避免患部感受风寒和防止过度劳累,继续适当功能锻炼。

5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一种肩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变和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本病的发生多因中老年人正气渐衰、肝肾虚损、气血不足、筋失濡养,复因局部感受风寒湿邪及外伤劳损,劳损闪挫,致使患肩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或筋脉受损,脉络不通,不通则痛。《素问痹论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肩病日久,由于局部气血凝滞,蕴郁而生湿热,以致患处发生轻度肿胀,甚则关节僵直,肘臂不能活动。病情迁延日久,常可因风寒凝滞,气滞血瘀,筋脉痹阻,导致患肢发生肌肉萎缩。

手三里、足三里手足阳经之穴位,也使部分患者的阳性反应点,针刺手三里、足三里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根据经络循行分布,肩部的经脉所过是手三阳经分布走向。在《灵枢经脉》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上臑外前廉,上肩”;小肠手太阳之脉“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三焦手少阳之脉“循臑外上肩”。根据经脉所过之主治及特点,治疗肩周炎的局部取穴可选用手阳明经的臂臑,手太阳经的肩贞、秉风、肩外俞、肩中俞,手少阳经的臑会、消泺、肩髎等,其疼痛放射部位的选穴也以经络作向为主配穴用。一般针刺病侧穴位病程久者,先刺健侧,后刺患侧[5]。肩周炎早期患者肩部尚未形成粘连,予以针刺,疏通气血,舒筋活络,取得较好疗效;晚期肩部粘连形成,运动受限,须以手法松解,“摩其壅聚,以散瘀之肿”,从而达到疏通经络,宣畅气血之目的。通过手法推拿,可缓解肌肉痉挛,解除粘连,促进血液循环,消炎止痛,以辅助针刺缩短疗程。根据肩周炎的病理机制,即肩部的肌肉、肌腱、关节囊等组织充血、水肿、渗出、循环和代谢障碍,我们在针刺并用的基础上加中药外敷疗效更强。外敷中药直达病所,祛邪而不伤正,祛风逐寒、理气胜湿、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使僵硬之筋脉得疏,关节滑利。在肩周炎的治疗上,早期以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为主,中后期则以剥离粘连,恢复功能为主。患者必须避风寒,配合肩关节的热敷及自我功能锻炼,有利提高疗效及疗效的巩固,可防止以松解的粘连部分重新粘连。肩周炎多为慢性过程,能逐渐好转及痊愈,适当治疗可使病程大大缩短,功能恢复更完善。在疼痛较显著时,可用水杨酸制剂或其他药物消炎止痛。局部压痛明显时可用醋酸氢化可的松加适当局部麻醉剂作局封。采用针刺、推拿、中药外敷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肩周炎,适宜于任何时期,疗效明显,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愈更快。总之,诸法综合运用具有取长补短,互不不足,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的作用,且疗效优于单一疗法等优点,值得推广。但限于本人水平,仍有不足之处,望老师及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不断修改完善。

论文关键词:针灸推拿中药治疗封闭肩周炎

论文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手三里、足三里,行针3分钟后推拿治疗,再取局部常用穴和经验穴留针,起针后以痛点为中心中药外敷,以针灸、推拿、中药外敷等相结合的综合方法治疗肩周炎28例。结果参照疗效评定标准本组28例中,全部有效,其中治愈18例,显效10例,治愈率为64.3%,有效率为100%。

中药治疗论文:中药治疗药物监测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通过查阅近年来大量文献,文章针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和中药治疗药物监测(TDM)发展滞后的现状,对如何借鉴西药TDM开展中药TDM进行了探讨,以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各类中药为突破口,总结归纳了中药TDM的研究思路并分析了其研究方法,且在方法中提到无创伤性样品(如尿液、唾液等)的应用。

【关键词】中药治疗;药物监测;不良反应

中药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中药TDM)是以中医药理论及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其通过各种现代化测试手段,定量分析生物样品(血液、尿液、唾液等)中活性成分及其代谢物浓度,探索血药浓度安全范围,并应用各种药物动力学方法计算最佳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等,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从而提高药物疗效,避免或减少毒副反应,同时也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依据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由于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日趋增多,且随着中草药药动学研究的广泛深入,使人们认识到要做到合理的使用中药,就必须对其在体内的作用规律进行深刻剖析,因而中药TDM应运而生并成为实现中药用药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1中药TDM现状

与西药TDM相比,中药TDM发展还比较滞后,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清楚,这些都制约了中药TDM的开展。虽然没有西药TDM中诸如卡马西平[1]、氨茶碱[1]等成熟的监测理论和方法,但近年来大量的中药药动学[2,3]及临床药动学的研究[4]为中药TDM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TDM,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频数,从而将实现中药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根据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可间接的作为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指标[5]这一原理,有人提出,在血药浓度-效应关系已经确立的前提下,对中药及中成药进行TDM的研究思路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以活血化淤中药作为突破口,开展中药TDM,且已积累了一些资料,如川芎嗪、阿魏酸、丹参酮、水蛭素等[6]。(2)对毒性大的中药开展TDM,需在对这类中药进行充分的药动学研究基础上,通过设计合理给药方案,扬长避短,开发为高效安全新药,故这类中药的药动学及TDM亟待研究[7]。(3)确立TDM的监测指标,从而进行有效成分的治疗药物监测,在这方面,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对中医90%以上处方应用甘草这一传统习惯,对“中药甘草制剂的TDM”进行了探索[8],提出了以血钾作为其TDM的监测指标,为临床合理使用甘草制剂,避免可能造成的醛固酮增多症(尤其与利尿药合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血药浓度-效应关系未确立的情况下,目前许多临床药学工作者在努力寻找中药活性成分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有人提出以中药的剂量-效应关系来代替血药浓度测定,以便求得有关药动学参数,制定合理给药方案[9]。但是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以及药理活性部位不明确,没有可靠的监测指标,因此,中药的TDM应符合中医特点,紧密结合中医临床和中医药理论,以中医的“证”为基础,如易使人失阴亡阳的虚证、急症、重症,在辨证拟定给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监护。药物方面主要是霉、剧、峻方药的作用,如大承气汤[10]等。

2中药TDM的展望

中药TDM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辅助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在实现个体化用药、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对中药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与西药相比,中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即增效减毒。传统的中医以八纲、六经、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为理论,对临床望、闻、问、切资料进行归纳,得出诊断结果是何证,再利用中药对症治疗。这在某种意义上进行了个体化给药,但是要将经验用药推进到科学用药,必需借鉴西医临床药学理论开展中医临床药学,利用客观、合理、可靠的指标(如血药浓度)来进行中药TDM,从而制定中药科学的个体化给药方案。通过中药TDM,获得大量治疗学的定量化数据,指导临床科学地辨证施治,解决长期困扰中医学的特、速、长和显效及其疗效重复性的难题,以带来中医药新的革命。

中药TDM在某种意义上与不良反应事件息息相关,应针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11]如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用药因素来开展中药TDM。对于那些治疗窗口窄的药物,如细辛[12]日用量超过20g出现不良反应,马钱子生药服用量达到7g可致死亡[13];中毒症状容易与疾病本身相混淆的药物,如洋地黄毒性反应症状出现时,较难诊断的是因洋地黄用量不足,还是洋地黄中毒引起的[14];个体差异大的药物,如白芍、熟地本为无毒之品,常人服用一般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但个别病人服后可引起过敏[15];需长期服用的中药及其制剂,如朱砂安神丸服用过久,可以造成慢性汞蓄积中毒[16];在治疗范围内,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药物,如双香豆素[17]等都需进行TDM,这些中药已有相应的药动学研究结果,但尚未进行中药TDM,对上述这些中药进行TDM将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判断依据。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药物的代谢、排泄能力降低,若采用常规方法给药易引起不良反应或导致中毒,对这部分患者进行中药TDM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当有些中药血药浓度与效应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临床用药已达最大剂量尚不见疗效时,应对这些中药开展中药TDM研究,将成为临床辅助诊断的手段。开展中药TDM,目前样本的选择与西药TDM一样主要采用血液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即给药后不同时间抽血测定活性成分的血药浓度,分析实验数据并计算药动学参数,从而阐明活性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但测定的血药浓度是药物总浓度,不能代表具有药理活性的游离药物浓度,且存在采样时对患者造成反复多次的针刺创伤等弊端。而非创伤性采集的样品,如尿液、唾液、毛发等各有其不同的优点,其中唾液样品几乎不含蛋白,唾液中的药物浓度可直接反映血中具有药理活性的游离型药物浓度,对采样者(患者)可避免采血带来的弊端,在西药TDM领域中,唾液药动学是研究的前沿,也可以应用在中药TDM研究中。另外先进的现代分析仪器、技术和方便、快捷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可行的条件,进而将更加促进中药TDM的发展,制定安全、合理、有效的给药方案。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药TDM刚刚起步,随着进入个体化用药的时代,运用中医学理论,使中药密切结合临床,在人体内发挥最大、最合理的防治疾病效能,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探讨其有关的作用机理,开展我国独特的中药治疗药物监测,对阐明和揭示中药作用机制及其科学内涵,设计及优选中药给药方案,促进中药新药开发和剂型改进及质控,推动中医中药走向世界,并最终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治疗论文:中药治疗急性非特异性外阴炎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急性非特异性外阴炎的疗效。方法:对2005-2006年,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急性非特异性外阴炎病例31人,按证候类型分两组,分别用药。结果: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6%、93.8%,总有效率为90.3%。结论:对抗生素有抗药性的急性非特异性外阴炎患者用中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急性非特异性外阴炎;脾湿下注;肝经湿热

外阴炎就是外阴的皮肤或黏膜所发生的炎症病变,如红、肿、痛、痒、糜烂等。外阴炎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染两种。特异性如霉菌、滴虫感染为主;非特异性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感染等。后者比较多见,非特异性外阴炎(non-specificvulvitis)是妇科门诊中最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大体有急性慢性两种。

西医对于急性非特异性外阴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以消除,使用药物控制或手术修补,服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在我院门诊中,有一定数量的患者,西医药的治疗效果不很理想。对此类患者,我院妇产科与中医科合作,在实践中,采用中药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05-2006年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接诊病例中选择确诊为急性非特异性外阴炎者31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39岁,无其它疾病。临床表现:患者先感到外阴不适,继而出现瘙痒及疼痛,或有灼热感,同时可出现外阴部位(包括大、小阴唇,阴蒂)皮肤及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充血,有部分较重病者有糜烂、溃疡,或出现大片湿疹等,并伴有排尿痛、性交痛。另外,有4例患者外阴部位出现毛囊炎,5例因外阴高度肿胀及疼痛,进而形成疖肿。以上患者分为两种证候类型即脾湿下注型与肝经湿热型,均为抗生素治疗无效者。

将31例患者按中医学实证的两种证候类型分为两组,第1组脾湿下注型15例,第2组肝经湿热型16例。两种证候类型症状的区别:两者均有阴部瘙痒、肿痛,重者甚至坐卧不安的症状,而肝经湿热型还另有外阴充血、灼热或糜烂溃疡,以及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秽,烦躁易怒,口干口苦,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脉弦数等症状。

1.2方法第1组:用中药1号方,内服外洗,每日各1次。1号方的成分与用量:萆薢15g,薏苡仁20g,黄柏25g,赤芍20g,丹皮20g,泽泻15g,通草10g,滑石10g,鹤虱15g,蛇床子15g,苍术、牛膝、车前子各15g。

第2组:用中药2号方,内服外洗,每日各1次。2号方的成分与用量:萆薢15g,薏苡仁20g,黄柏25g,赤芍20g,丹皮20g,泽泻15g,通草10g,滑石10g,鹤虱15g,蛇床子15g,龙胆草、栀子、黄芩各15g。

2结果

以上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作随访观察,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为86.6%(13/15)、93.8%,总有效率为90.3%(15/16)。

3讨论

非特异性外阴炎的主要症状是外阴瘙痒、肿痛,属于中医学的“阴痒”、“阴肿”等病范畴。中医学认为其急性炎症基本属于实证,具体为湿热下注,如七情过极,郁怒伤肝等,多发于青壮年,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清,如1、2号方中的泽泻、通草等有清热利湿作用。

实证中,虽同为湿热,但在生成的过程中又有脾湿下注和肝经湿热的区别。脾湿下注:脾有主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脾的功能失常,水液代谢不能正常运行,就会导致水湿的积聚,日久则能化热,而形成湿热。1号方中的苍术、牛膝、车前子有利湿的作用;肝经湿热:肝有主疏泄的功能,对水液的运行具有调节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形成肝气郁滞,不仅能影响水液的运行而生湿,同时肝郁日久也能化热,从而形成湿热。2号方中的龙胆草、栀子、黄芩具有泻肝火的作用[1]。

另外,非特异性外阴炎一般都会伴有程度不同的虫菌感染,所以,两方中均有杀虫止痒作用的鹤虱、蛇床子。

阴道生态系统在正常情况下是酸性环境,阴道菌群中,乳杆菌为优势菌,有抑制和杀灭其他病菌维持阴道生态平衡的作用[2],乳杆菌若减少不能抑制其他病菌,平衡即被破坏表现为炎症。

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的外部因素加以消除,即使用抗生素抑制病原体。但经常使用抗生素的病者因产生抗药性,再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本文中病例大多在病史中有经常使用抗生素的记录。中医学治疗原则为调节病者自身的阴道生态系统,使之能产生足够的乳杆菌使阴道生态系统恢复平衡。所以对不易使用抗生素治疗的病者,用中药治疗有非常好的效果,

中药治疗论文:中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探究论文

摘要:引起不孕的输卵管疾病有先天性输卵管发育不良,功能性的输卵管痉挛,炎症性输卵管阻塞。其中最多见的是慢性输卵管炎所致的输卵管阻塞。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占不孕症的30%~50%,因输卵管阻塞病因诸多,其治疗方法也各异,具陈亦繁。本文所讨论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均以炎症所致,以输卵管粘连阻塞而致不孕的病例为讨论对象。

关键词:不孕症;输卵管阻塞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40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39岁,以28~35岁发病最高,有31例,病程最短者2年,最长者5年。

1.2诊断依据该组病例均做过盆腔碘油造影或腹腔镜及盆腔镜检查,有些做输卵管通液术检查,检查结果均示一侧或双侧输卵管阻塞不通。

1.3治疗方法主方组成:丹参15g,柴胡15g,当归12g,赤芍12g,川芎15g,生地15g,桃仁15g,红花12g,山棱10g,莪术10g,公英15g,败酱草15g,甘草10g,兼肝郁者加香附15g,川楝子15g,兼痰湿者加苍术15g,云岭15g,兼肾虚者加菟丝子15g,巴戟天15g等。服用方法:上方煎取400ml分2次服用,每日1剂,20日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

1.4治疗结果

1.4.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盆腔碘油造影等检查示双侧输卵管通畅,1年内再孕;有效:检查示双侧或一侧输卵管通畅;无效:经治疗6个月后,检查示输卵管阻塞不通。

1.4.2结果治愈18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

2典型病例

患者,女,32岁,于2005年10月11日初诊,患者自述3年前曾行“刮宫流产术”。现时有小腹隐痛,经期退后,行经腹痛,有血块,有2年时长,未避孕而一直未孕。其爱人精液常规检查均正常。B超检查示:右侧输卵管增粗变宽。碘油造影示:双侧输卵管均不通。诊刮示:卵巢排卵正常。治疗用主方加路路通15g,皂刺15g,香附15g,元胡15g,服药7天后腹痛症状明显减轻,原方加减服用3个月后输卵管通液术示:双侧输卵管通畅。后改用调冲任、补肝肾之品服用1个疗程后停药,停药2个月后妊娠,足月产一子,母子均健。

3体会

炎性输卵管阻塞在中医中属“癥瘕”范畴,多因邪毒瘀血阻于胞络,故久而不孕。《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冲任也……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新血不能成孕……皆当细审其因,按证论治,自能有子也。”故治当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始而清热疏化,理气养血,疏通络脉,以期输卵管复通。以当归、丹参、赤芍、生地,凉血活血;桃仁、红花、三棱、莪术、路路通、皂刺活血化瘀通络;香附、元胡、川芎理气以通络;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继而以调冲任滋养肝肾为主,以期输卵管通而受孕,故以四物合逍遥加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补肾助孕,四物养血活血而收功。我们通过临床观察认为,虽然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治疗颇为棘手,并且炎性输卵管阻塞多具虚实夹杂的特点,但只要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治疗上宜采用攻补兼施之法。本方对此病具有较为满意的疗效

中药治疗论文:卒中后便秘中药治疗论文

【摘要】结合文献分析和临床实践,从卒中的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分析卒中后便秘的中药治疗。认为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重、变化多,风、火、痰、瘀相互交织,多以实证为主,通腑泻热是中风急性期治疗的关键;恢复期以肝肾亏虚为本,痰瘀阻于经络为标,以虚实夹杂为特点,治疗应标本兼顾,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缓下通便;后遗症期以虚为主,或兼有实证,治疗以益气养阴,温阳行气,润肠通便为主要疗法。

【关键词】中风/中药疗法;便秘/中药疗法;辨证论治

便秘是卒中(中风)的常见伴随症状之一,尤见于中风急性期。对于神经功能损伤严重,度过急性期但仍需卧床的患者,便秘也很常见。RobainG等[1]对15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便秘的发生率为60%,并表明便秘可加重卒中患者脑部损害,降低患者的活动能力。国内有医学统计,脑卒中患者的死亡诱因10%为便秘[2]。黄小波等[3]的观察发现,大便秘结时,排便用力过度可以增高颅内压,导致卒中病情加重;庄礼兴等[4]认为,便秘对于出血性卒中患者是一个不良信号,会使血压上升,诱发再次出血。为防止卒中后便秘,西药常选用硫酸镁、酚酞或液体石蜡等,操作简单但易导致腹泻、大便失禁。范一宏等[5]报道通过长期应用刺激性泻剂酚酞和大黄可建立“泻剂结肠”大鼠模型,在用药过程中发现大鼠对酚酞和大黄逐渐产生耐受性,酚酞和大黄的泻下作用越来越差,致使用药剂量不断加大,这与临床上慢性便秘患者长期服用泻剂,效果减低,用药剂量逐渐加大的过程非常相似。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将卒中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根据卒中后便秘发生机制的不同,运用中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且副作用少。

1卒中后急性期便秘的中药治疗

卒中后急性期指发病6h至2周。此期患者病情重、变化多,风、火、痰、瘀相互交织,《内经》指出:“正时人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此期以实证为主,阳热亢盛,炼液成痰,阳明热结,腑热上蒸。患者常见神昏、高热、肢瘫、喉中痰鸣、腹胀、便秘、舌苔黄燥、口气臭秽等。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通腑泻热是中风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选用承气汤类为主方并随证加减,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痰多者加法半夏、陈皮、竹茹;血瘀明显者加赤芍、当归、桃仁;气血虚弱者加太子参、当归、甘草;阴虚者加玄参、生地、麦冬;肠燥津亏者加火麻仁、杏仁。方中大黄、芒硝一可借通降阳明胃腑之势,使实热邪浊随大便而去;二可借泻下阳明之力,上病下取,使血气下行,痰热消散,气血谓顺,元神之府自然清净;三则借通导腑气之力祛痰化瘀,清热解毒,推陈出新,使痰热有其出路而达开窍醒脑、神明复用之目的;四则急下存阴,使欲竭之真阴得以保存,邪去正安。中草药保留灌肠治疗中风后便秘有效,但亦有人认为,为避免诱发颅内压升高,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需禁止灌肠,但可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选择使用[6]。何静[7]将68例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脑卒中的基础治疗。西药对照组给予口服果导片,隔天1次,睡前服用;治疗组服中药汤剂小承气汤加减。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张福珍[8]将所选的9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4例)以通腑化痰法为主(星蒌承气汤加减)结合西药降压、降糖及降脂等对症治疗,对照组(32例)单服西药治疗。治疗后治疗组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腑泻热可改善中风病急性期诸症,但需中病即止,应用时需注意掌握时机,保持大便略稀,每日2~3次。黄厚腻苔渐去或虚证表现明显者不宜再用。病案举例:巫某,女,69岁,2008年6月17日晚餐后看电视时突然出现口舌歪斜,左侧肢体乏力,随后出现神昏。于晚7点入院经西药处理后,查体见口眼歪斜,左侧肢体肌力:上肢Ⅰ级,下肢0~Ⅰ级;反应稍迟钝,言语不清,意识清楚,定向力、记忆力可。第2天查头颅CT示:右侧大脑基底节放射冠区脑梗塞。患者入院4d未解大便,自觉腹胀,口气臭秽,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腑气通,精神好转。后继予中药口服维持,未再出现便秘。住院治疗1个月后,患者步行出院。

2卒中后恢复期便秘的中药治疗

卒中的恢复期指发病后2周至6个月。度过急性期,大多数患者病情稳定,风阳渐平,急性期所见舌红苔黄、口气臭秽、大便秘结等阳明腑实证逐渐消退,而以肝肾亏虚为本,痰瘀阻于经络为标,或由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多静少动,思虑过度,情志不舒而致气机郁滞,痰瘀内阻;或腑实肠燥,肠道津亏,加之各种通便药应用不当,耗伤津液;或中风后久卧伤气,脾胃虚弱,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停滞,肠道传导失常而便秘等等。正如清·王清任云:“既得半身不遂之后,无力使足动……,如何有气到下部推大恭下行?大恭在大肠,日久不行,自干燥也”。治疗应标本兼顾,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缓下通便,可选用麻子仁丸加减。麻子仁丸以润肠药配伍小承气汤组成,润下之中兼能泻热,专用于津液不足而兼肠胃燥热之便秘。《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曰:“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方中大黄、芒硝急下燥热以存阴气;人参、当归补益气血;麦冬、生地、玄参、海参滋阴养液;姜汁、大枣、甘草固护胃气,调和诸药;桔梗开宣肺气,通调胃肠。全方泻热通便与滋阴益气并行为治,使正气得运,阴血得复,则药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热自平。随症加减: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丹参等;气行则血行,加用黄芪、党参等补益肺脾之气,木香、乌药、沉香等顺气理气。郭二霞[9]将8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脑卒中的基础治疗。对照组41例给予口服酚酞片01g,每天1次,睡前服用;治疗组42例口服自拟新加黄龙麻仁汤,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6190%、9524%,对照组分别为1707%、5610%,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病案举例:张某,女,78岁,患者于2008年3月8日凌晨上厕所时自觉头晕头痛,遂又回床休息,第2天晨起时突然跌倒在地,神志昏迷5h,在外院查头颅CT示:(1)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量约25mL;(2)脑萎缩。经住院治疗后患者遗留左侧肢体乏力,不能行走。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于2008年5月来我院住院,诉中风后一直大便秘结,自觉腹胀、纳差。查体:右上肢肌力Ⅰ级,右下肢肌力Ⅱ级。察其舌质淡红,苔稍黄腻,脉细数。因患者久病卧床,忧愁思虑,脾伤气结,导致腑气郁滞,肠道失润,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致便秘。治以泻热导滞,润肠通便。方用麻子仁丸加味:麻子仁20g,芍药15g,厚朴15g,黄芪30g,陈皮20g,白术12g,杏仁12g,大黄6g,蜂蜜15g,甘草9g。3剂,水煎早晚分2次温服,2d后患者自述解羊屎状大便数枚。

中国论文联盟-3卒中后遗症期便秘的中药治疗

卒中后遗症期指发病6个月以后。该期以虚为主,兼有实证,其病理机制多为肝肾阴虚,津液不足以润肠通便;或久卧耗伤气血,气虚不能推动糟粕下行;或素体阳虚,阴寒内生,阴气固结,留于肠胃。治疗以益气养阴、温阳行气、润肠通便为主。气血不足者选用益气养血通便方,方中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鸡血藤补血润燥;火麻仁、瓜蒌仁润肠泻热,佐以枳实、莱菔子、厚朴行气除满,消积导滞。阴液不足者可选用增液汤,可加用当归、桃仁、芍药、黄芪等,取津血同源之意;阳气虚衰,大便坚涩,排便困难者,给予济川煎;郁病者(精神异常),多属肝脾郁结、情志失和,宜理气安神、化痰逐瘀,予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桃红四物汤。若患者几日未解大便,证见舌苔厚腻,口气臭秽,属因虚致实,或气郁日久化火,证见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均宜攻补兼施并配合使用清热通便或理气通便类药物。王洪真等[10]将86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6例,自拟养血润肠l号方为基本方,随证化裁,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每次l00mL;对照组20例,口服果导片2片,每天3次。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5%,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2例出现轻微腹痛、腹泻,停药后1d缓解,考虑为大黄量过大,未见因便秘而致脑血管病再复发者。

病案举例:陈某,男,79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年于2008年6月30号入院。患者曾于2007年6月因左侧大脑枕叶梗死入我院住院治疗,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可自行走路后出院。近1年来患者逐渐出现情绪低落,伴有大便干结,3~4d1次,失眠,胸胁胀闷。察其舌质红,苔薄少,脉弦细,考虑患者阴血不足,肝气郁结。入院诊断:中医:(1)中风后遗症期,肝肾阴虚,脉络瘀阻;(2)郁病,肝气郁结。西医:(1)脑梗塞后遗症期;(2)抑郁症。治以疏肝解郁、养血通便为法,予增液汤合四逆散加减。患者服1剂后大便即通。住院2周,情绪稳定,二便通畅,给予出院。卒中和便秘为中医学两个不同的病症。二者有其内在联系,互相影响。卒中后气血更虚,阴亏于下,促使便秘发生;便秘则大肠传导失司,气机不畅,血行不利,气血不能濡养肢体经脉,加重中风病情。总之,急性期多以实证为主,恢复期虚实夹杂,后遗症期以虚为主,或夹有实证,应随症治之。

中药治疗论文:中药治疗前葡萄膜炎疗效论文

【关键词】前葡萄膜炎

前葡萄膜炎又名前色素膜炎,它包括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和前睫状体炎三种类型。它是最常见的葡萄膜炎,约占葡萄膜炎的70%。其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多而复杂且并发症较严重,复发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仍是临床医学中一个尚未解决的课题。我院于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应用中草药治疗前葡萄膜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为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前葡萄膜炎病例,均按1994年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的《现代眼科诊疗手册》的诊断标准确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38眼),男25例(28眼),女5例(10眼),年龄18~45岁,平均31.5岁,病程1~8年。对照组30例(31眼),男20例(21眼),女10例(10眼),年龄23~43岁,平均33岁,病程0.5~6年。两组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入院后均给予一般常规治疗,未用免疫抑制剂,局部散瞳、热敷,病情较重者可同时结膜下注射氟美松+庆大霉素+利多卡因,隔日1次,共注射3~5次。全身抗炎治疗,疗程14~21天。疗效评定指标:临床症状消失,如羞明、流泪、疼痛等。体征:裂隙灯、眼底镜下查:睫状肌无充血,房水清亮,无浮游物,部分病例有陈旧性角膜后沉着物,虹膜无充血,纹理清,无粘连,瞳孔圆,晶状体和玻璃体无混浊,眼底均无异常。对照组经上述治疗达到疗效评定指标后停止治疗出院。治疗组在使用上述治疗的同时使用中草药治疗。药方及服药方法如下:急性期热症重者服葡萄膜炎1方:板蓝根、生石膏、生苡仁、连翘、银花、丹参、知母、车前子、甘草,15剂水煎服。好转期热症中度者服葡萄膜炎2方:板蓝根、生地、生苡仁、连翘、银花、云苓、丹皮、车前子,15剂水煎服。恢复者、慢性期轻热者服葡萄膜炎3方:生地、云苓、泽泻、女贞子、淮山、菊花、草决明,15剂水煎服。治疗组、对照组均随诊2年。

2结果

治疗组2年内复发5例(5眼),有效25例(33眼),总有效率86.8%。,对照组2年内复发17例(17眼),有效13例(14眼),总有效率45.2%。经x2检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此外治疗组少数复发病例的症状及体征较前轻,经再次常规治疗和中草药治疗后2年内未复发。

3讨论

因前葡萄膜炎的病因尚未明确,仅能根据患者眼部的临床表现、结膜病史来明确诊断。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发现许多疾病与免疫机制有关。细菌、病毒、霉菌、原虫、寄生虫感染可产生免疫性炎症,因此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对症治疗,增加机体免疫功能,同时预防本病的复发是治疗的关键。治疗中使用的中草药有凉血、清热、利水、滋阴、活血、增强抵抗力的作用,且副作用少。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复发。

中药治疗论文: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关于RA分类标准,具备以下各项中4项者即可诊断:①每日晨僵持续1h以上,时间超过6周;②3个或以上关节肿胀至少6周;③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胀超过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⑤有皮下结节;⑥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⑦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3]。

1.2一般资料

42例门诊患者,男17例,女25例;年龄32~67岁,平均49岁;病程1~13年,平均4年;早期患者11例,中期患者23例,晚期患者8例,全部患者按中医辨证原则分为:风湿性6例,虚寒型22例,痰瘀互结型8例,寒热夹杂型6例。

1.3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生黄芪30g、当归15g、熟地15g、白芍15g、鸡血藤30g、制川乌10g(先煎)、桂枝15g、细辛6g、羌活15g、独活15g、威灵仙15g、透骨草30g、羊藿叶24g、乳香10g、没药10g、乌蛇15g、蜈蚣3条、土元10g、炙马钱子0.3g、白芥子15g、生甘草6g,每日1剂。煎药方法:将上方药物用冷水浸泡30min,每剂煎2次,每煎煮沸后30min,每次煎留药液200ml,将两次煎留药液混匀备用。服用方法:早、晚各服药液200ml,3个月为1个疗程。加减:阳虚甚者加制附片、鹿角胶;寒盛痛剧者加制草乌;关节肿胀者加防己和生薏仁;瘀血明显者加血竭和地龙;关节僵硬变形者加炮山甲和蜂房;低热阴虚者加丹皮、秦艽和石斛;局部灼热,寒热夹杂者加生石膏、知母和黄柏;气虚者加党参和白术。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均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减轻,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有减轻,关节功能活动有改善,实验指标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关节功能活动均无明显改善,实验检查无变化[4]。

2.2治疗结果

本组42例中临床治愈26例(61.9%),显效11例(26.2%),好转2例(4.8%),无效3例(7.1%),总有效率为92.9%。

3典型病例

患者,男,51岁,农民,2006年9月3日初诊。由于患者长期居住湿热潮湿之地,导致双膝、踝及脚关节肿痛,继则手腕及手指关节肿痛,已经确诊为RA。现双膝、脚踝、腕、手指关节肿大变形,疼痛僵硬已3年,舌淡苔白润,脉弦细,血化验:血沉60mm/h,类风湿因子阳性。西医诊断为RA,中医诊断属“顽痹”、“厉节风”范畴,证属肾虚寒湿、痰瘀凝滞、痹阻经络关节而致,治宜补肾散寒祛湿、疏风活络止痛。处方:桂枝30g、制川乌10g(先)、细辛6g、羌活15g、独活15g、熟地15g、鹿角10g(化)、淫羊藿24g、威灵仙15g、透骨草30g、当归15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鸡血藤30g、乌蛇15g、川芎18g、白芍15g、蜈蚣3条、、生黄芪30g、生甘草6g、炙马钱子0.3g、蜂房10g、炒白芥子15g,水煎早晚服。二诊,12月8日,已服上方90余剂,现四肢关节疼痛消失,肿胀消失,四肢屈伸自如。

4讨论

RA是一种以关节的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据统计,在国外其发病率为1%~2%,个别地区高达5%。在我国平均为0.4%,总数360万~440万[5]。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外袭人体肌腠、经络,滞留筋骨、关节、肌肉,痹阻气血,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由于肾主骨、肝主筋,所以筋骨、关节病变当责之于肝肾,应以肝肾亏虚为本。正气不足、肝肾亏虚是其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关键因素(即内因),而风、湿等邪外袭仅属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外因),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灵枢·百病始生篇》)。明代医家王肯堂明确指出痹证的发生:“有风、有湿、有寒、有热,皆标也;肾虚,其本也。”《金匮要略浅注》则进一步明确指出“此证若非肝肾先虚,则虽得水气,未必便入筋骨”。又因诸邪痹阻经络,使营血涩滞,则血凝成瘀,故瘀血也贯穿于本病始终[6]。基于上述病机特点,方用生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鸡血藤、淫羊藿益气养血,柔肝补肾,强壮筋骨;制川乌、炙马钱子、细辛和桂枝温经散寒、开通经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诸药能够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炎症发展,减轻水肿、改善微循环和肢体关节功能;羌活、独活、威灵仙和透骨草祛风除湿散寒;土元、制乳香和制没药活血化瘀、通络定通;蜈蚣、乌蛇搜风透骨,疏通经络;白芥子擅祛经络之痰以消肿;甘草解毒调和药性[7]。诸药配伍,使机体正气恢复,寒湿痰瘀得除,络通血行,筋骨强健而获佳效。

中药治疗论文:再灌注心律失常中药治疗

再灌注心律失常(reperfusionarrhythmias,RA)是指缺血心肌在部分或全部恢复血流灌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梗塞血管再通,心肌重新获得灌流和氧供,可使透壁性AMI的病死率下降。但是心肌再灌注时活跃的氧自由基(O-、HO-和H202)暴发性产生,重新获得氧供的心肌受到氧自由基的额外损伤,可使心肌微血管损伤或细胞死亡、心肌顿抑、心电不稳定,产生RA,致病情复杂化[1,2]。RA是AMI再灌注疗法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缺血再灌注期患者猝死的原因之一。为了有效防范RA的发生,近年来国内外对RA的发生机制和药物防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中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1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

防治RA首先要搞清其作用机制,其发生机理复杂,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有学者认为:胞浆内钙超负荷与再灌注心律失常存在密切的关系。YukihikoYoshida[3]等用腺苷酸环化酶抑制剂潘生丁(Dipyridamole)做实验,得出潘生丁能保护和终止再灌注心律失常,所以cAMP诱导的触发活动可能导致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一些学者在研究缺血预处理的抗心律失常机制时,发现了缺血预处理的这种保护机制与其影响细胞连接蛋白43(Cx43)的去磷酸化作用、细胞裂隙间未磷酸化Cx43的积聚以及Cx43从细胞裂隙到细胞内的转移有关。它可延迟心肌细胞缝隙连接关闭和使邻接细胞分开,这有利于心肌细胞之间的传导,减少传导阻滞,因而可保护心肌,为防治RA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4]。

其他一些原因,例如:Na+-H+交换活性加强、心肌细胞内游离脂肪酸增加、血小板激活因子释放增加、冠脉内皮的受损以及肾上腺素浓度升高等,对RA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5]。

2中药抗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采取不同方法,从不同侧面和层次对中药复方和单味药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揭示了中药对抗RA的部分作用机制,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

吴英等[6]用强心胶囊(丹参冰片、三七、地龙、水蛭)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实验,表明缺血40min,再灌注30min后强心胶囊(0.6g/kg·d)可明显减少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降低心室颤动发生率,增加窦性恢复率,指出这与大鼠心肌组织SOD活性显著提高并减少MDA的生成有关。孙蓉等[7]用参葛胶囊(人参、葛根、黄连、麦冬等)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进行试验,发现参葛胶囊可明显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心律失常,其作用机制可能为:(1)减少膜磷脂降解,保护细胞膜系统完整性;(2)抑制Ca2+内流,降低细胞内Ca2+超负荷;(3)抗脂质过氧化等。孙学刚等[8]用定心方观察NO在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结果NO升高时心律失常的发生减少,且定心方能增加心脏血中NO含量。认为NO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呈负相关。定心方能通过增加血中NO含量而防治再灌注心律失常。睢大员等[9]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到刺五加叶皂苷(系从五加科植物刺五加叶中提取分离的总皂苷,ASS)能防止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缩短心律失常的维持时间,降低ST段抬高的程度。以上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与增强心肌组织的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及Ca2+超负荷对心肌的氧化损伤有关。魏品康等[10]益心饮(川桂枝、当归、党参、麦冬、炙甘草)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研究,对照组在冠脉结扎前10min静脉注入0.2ml左右生理盐水,复方丹参组与益心饮组冠脉结扎前10min均按18g生药/kg体重经静脉给药,在结扎冠脉造成心肌缺血6min后再灌注,对照组全部动物均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复方丹参组和益心饮组与对照组在室性早搏、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动物死亡率及窦性节律恢复时间的比较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上复方丹参组、益心饮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认为益心饮抗再灌注心律失常可能与抑制钙超载的作用有关。蒋建刚等[11]在大鼠心肌缺血10min再灌注30min损伤模型上,发现甘草酸二铵(系甘草主要成分甘草次酸的衍生物,DG)能显著降低RA发生率及评分(P<0.01)。陈惠等[12]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益母草注射液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益母草(0.8mg/100g体重)组心律失常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90%)(P<0.01);心律失常持续时间(1.10±0.89)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2.10±2.26)min(P<0.01),认为益母草注射液能明显降低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这与益母草抑制脂质过氧化物,保护抗氧化酶系统,从而减轻氧自由基损伤有关。王朝阳等[13]用金香丹(延胡索、青木香、郁金、降香、丹参)对在体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及再松扎再灌注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通过测定心肌组织中MDA的含量,血清中CK活性,记录30min内各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再灌注后15min及60min时ST段变化。结果显示金香丹能明显减少缺血再灌注引起心肌细胞酶、CK的释放,减轻心肌细胞损伤程度,减少MDA的产生,表明金香丹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它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有关,减轻对心肌细胞膜的损害,维持细胞膜的正常通透性和完整性,减轻心肌的缺血状态,抑制了再灌注性的心律失常,而发挥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防护作用。安薇等[14]用平律复方(苦参、豆根、黄芩、麦冬、甘草、五味子、党参、射干)对冠脉结扎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大鼠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高能磷酸物质生成严重不足,心肌组织ATP水平较正常时降低了6O%,腺苷酸池(TAN)水平仅达到正常组的48%,Na+、K+-ATP酶、Mg2+-ATP酶、Ca2+-ATP酶活力均不同程度下降,而平律复方各剂量组心肌组织ATP、TAN水平和能量负荷值(EC)均显著高于模型组,此结果提示平律复方可能通过减慢能量物质的分解,改善心肌有氧代谢而发挥抗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

3中药抗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为了探索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心律失常有效而安全的药物,许多学者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中药制剂对RA的临床疗效。徐洪国等[15]观察了稳心颗粒(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对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3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入院时溶栓前即给予稳心颗粒2袋,温水冲服,后每次1袋(9g),3次/d,4周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中的35例患者,再灌注时和灌注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包括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LownⅡ级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室速及室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稳心颗粒能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是能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从而进一步降低由恶性心律失常所致的病死率。秦林等[16]观察大剂量三七片治疗再灌注心律失常疗效,结果显示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经大剂量三七片治疗2个疗程(14天),总有效率为98.3%,其中临床痊愈率为76.3%,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三七治疗再灌注心律失常既能改善周围循环、增加心肌收缩、改善心功能、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又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提高缺血心肌电的稳定性及抗心律失常,延长缺血心肌存活时间等功效。黄瑞群等[17]利用中医药内外同治,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复脉汤(白参、炮附片、川连、苦参、绞股蓝等),同时每天在左胸心前区外敷胸痹膏,结果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多数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复脉汤益气振阳、气阴双补;胸痹膏外敷于心前区,直接作用于心脏,可扩张冠脉,改善血供,加速侧支循环的建立。两方相合,内外同治,从而提高疗效。席孟杰[18]观察了生脉注射液对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所致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对住院患者54例(符合冠状动脉再通判断指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溶栓同时给予生脉注射液静点,结果表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临床观察生脉注射液无不良反应,制剂具有安全性和稳定性,病人用后可改善住院期生存率和远期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所以是防治急性心梗溶栓后再通致心律失常的理想药物

4展望

综上所述,RA的中药防治已显示出比较好的前景,而其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辨证施治、毒副作用小等的独特优势,使得中药防治RA显示出良好的研究前景。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中药仅对降低非致命性RA有效,而且降低幅度还不够大,对致命性RA(如VF)的防治效果尚不明显。(2)大规模心梗溶栓治疗研究证实,再灌注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极少见,与动物实验所见不同。人类再灌注通常是在数小时之后,此时再灌注引起室颤在动物试验亦少见;且与溶栓有关的再灌注是逐渐发生的,而动物实验的再灌注是突然的,实验证实血流逐渐恢复可明显减轻RA。(3)临床研究虽已逐步展开,但深层次、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尚待进行,有关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尚未确立,缺乏统一的标准,安全性也有待进一步证实。故应探索新的科学途径提高中药治疗RA的药效,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阐明相关深层机制,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开发研制高效、安全的抗RA中药。

中药治疗论文:中药治疗功能便秘

【关键词】中药

很多人的肛肠并没有明显的病变,但就是长期便秘,医学界称之为功能性便秘。近年来医学界已将功能性便秘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对待[1],从而大大促进了功能性便秘的研究、治疗进展和疗效提高。

1功能性便秘的分类[2]

以“老年性便秘”、“女性便秘”、“儿童便秘”等都是一种笼统的说法,都必须在找到明确病因的前提下才对治疗有指导意义。从病因上对功能性便秘进行分类。

1.1慢传输型便秘(又称结肠型便秘)粪便在结肠中通过缓慢,水分被肠黏膜大量回收,导致大便干燥,排出困难。原因有:一是结肠无力性便秘,见于老年体弱者,表现为肠鸣音减少,便次减少和粪量少;二是排便动力缺乏性便秘,见于膈肌衰弱如慢性肺气肿者,腹肌衰弱如多次妊娠、肥胖、急剧消瘦者,提肛肌衰弱如经产妇;三是肠壁刺激匮乏性便秘,多因饮食中食物渣滓、纤维素、活动量太少导致,见于人为抑制便意、环境改变、精神抑郁、精神病、神经性厌食等;四是肠蠕动抑制性便秘,如长期应用泻剂、铁剂、肌肉松弛剂、抗抑郁剂等抑制肠蠕动,导致弛缓性便秘。

1.2出口阻塞型便秘(又称直肠型便秘)由于肛门直肠附近的组织或器官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排便困难。其因:一是直肠无力性便秘(或称弛缓性便秘),指直肠及盆底非解剖原因、非器质性变化、生理机能退行性改变引起的出口阻塞性便秘,可见于分娩产伤、不合理饮食结构、久蹲强努排便、营养不良、中气不足者;二是盆底肌功能不良性便秘(或称失弛缓性便秘),其因盆底肌痉挛性功能亢进导致顽固性便秘,常见于长期忽视便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尤其多发于75岁以上、常服泻剂以协助排便者,其排便动力存在严重不足;三是直肠外梗阻性便秘,因直肠毗邻组织器官压迫或阻塞直肠所致,常见子宫后倾位压迫直肠前壁、盆底疝等。

2功能性便秘的中药施治

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1999年5月潍坊会议的规定:便秘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表现为: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太困难,或合并一些特殊症状,如:长时间用力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尽感,甚至需用手帮助排便,在不使用缓泻剂的情况下,7天内自发性排空粪便不超过2次或长期无便意。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应以解除排便困难症状、恢复正常排便规律为目的。患者首先应保持精神舒畅,增加运动,加强肠肌和腹肌锻炼,纠正不当饮食习惯,养成按时排便习惯,积极排遣精神或心理障碍,预防药源性便秘等,同时配合药物和简便的手法治疗。当各种保守疗法治疗无效时,方可考虑使用手术疗法。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主要有以下几型。

2.1慢传输型便秘因正气不足所致,又称阴结。表现为便次减少或便意缺乏,肠鸣音减少,饮食量少或口干,小腹胀满,粪便干燥如球或量少、排出困难,舌质淡红,苔白欠津液,脉沉细。此为气阴不足,腑气不通,治宜平补气阴,润肠通便。(1)单味决明子炒或打碎,成人每次15g,小儿6g;阴虚血少,可加入枸杞9g,杭白菊、生地各5g;若气虚,加生晒参3g;婴幼儿内热便秘,加玄参6g[3,4]。(2)牛蒡子加生地、玄参、麦冬以养阴生津[5];血虚者,宜加当归、熟地、何首乌之属以滋阴养血;兼气滞者,须伍用枳实、木香、槟榔、乌药等顺气行滞;咽喉肿痛,痈肿疮疡,风热痒疹诸症而大便干结者,可与连翘、浮萍等伍用,其功益彰。(3)菟丝子性甘微温,能补肾阴阳,补阴而不滋腻[6]。组方:菟丝子25g,生地黄15g,槟榔8g。如宗气虚弱,排便无力者,则加适量黄芪,疗效确切。(4)补骨脂辛苦大温,补肾助阳,可治证属肾脾阳虚,肾气不足的便秘。潘氏等[7]以温脾汤加味治疗阳虚寒积便秘患者,而后以单味补骨脂或配肉豆蔻、肉苁蓉各15~30g水煎服,每日或隔日1剂,服用半月~2个月,可获长期疗效。(5)生何首乌成分含蒽醌衍生物,以大黄酸及大黄泻素为最多,具有润肠通便作用,适用于虚人便秘[8]。生何首乌20~30g,生山楂10g,丹参20g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但服药后出现大便溏稀和大便次数增多应中断服药。(6)生白术大量使用有增加肠动力,加快肠蠕动,促进排便的作用。每遇虚秘之症,亦可用大剂白术,乃取当归补血汤用大剂黄芪之意,名为补血,实为补气[9]。

中药治疗论文: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妇科慢性盆腔炎分析

【摘要】目的:本文分析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我院于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58例气滞血瘀型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自己选择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分为西药组29例和中药组29例。西药组患者行西药治疗,中药组患者行通任种子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西药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31%,中药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中药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治疗之后,中药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下降程度明显优于西药组,对比两组数据,数据间存在较为显著差距,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气滞血瘀型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接受通任种子汤治疗,治疗效果突出,有效提升治疗疗效,临床推广价值显著。

【关键词】气滞血瘀型;妇科慢性盆腔炎;通任种子汤;临床治疗

慢性盆腔炎是涉及多个组织、器官的炎症[1],慢性盆腔炎病情迁延,病程较长,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很多女性由于受到慢性盆腔炎的长期困扰,对治疗不够积极。基于对患者健康负责的理念,医者有必要根据实际病情对患者进行治疗,以保障女性的健康[2]。本次我院选取于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58例气滞血瘀型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分析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58例气滞血瘀型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分为西药组29例和中药组29例。西药组年龄33~67岁,平均(47.3±4.8)岁,盆腔炎病程6个月~3年,平均(1.2±0.3)年;中药组年龄32~69岁,平均(46.3±4.5)岁,盆腔炎病程1~3年,平均(1.3±0.4)年。已将妊娠妇女、哺乳妇女、精神障碍患者、语言沟通障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疾病患者、传染病患者等排除在外。本文研究对象均愿意且主动参加本次调查研究,并且了解本次研究情况。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并无太大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

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腹部、乳房胀痛、胸闷、烦躁易怒,患者舌头暗黄,伴有瘀点,月经不正常,白带增多。

1.3方法

西药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主要药物包括:头孢哌酮(生产商: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0687),一次2g,一日2次。替硝唑片(生产商:湖南迪诺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0659),一次1g,一天一次,患者连续治疗10天。中药组患者行中药治疗,采用通任种子汤,其主要中药成分包括:红花、当归、连翘、白芍、小茴香、香附、甘草、皂刺、赤芍、络石藤、川芎等,水煎,每天一剂,一天两次,早晚各一次。第二次煎药的时候,取100毫升用于灌肠。

1.4疗效评定

患者临床症状为疗效评价标准,选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指标,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及概率。症状疗效评定:治愈:患者的症候消失超过95%,下腹胀痛、腰痛等临床症状消失;显效:症候积分减少率超过70%,但少于94%;有效:治疗之前,症候积分减少率超过30%,但是小于69%;无效:治疗之前,症候积分减少率小于29%,或者是治疗之后患者病情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两组患者研究数据,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分析,进行t值检验,利用P值判定数据的差异,P<0.05时,说明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反之,则无。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疗效

西药组中,7例患者痊愈,6例患者治疗显效,10例患者治疗有效,6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9.31%;中药组中,10例患者痊愈,10例患者治疗显效,8例患者治疗有效,1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中药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对比两组数据,数据间存在较为显著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

治疗之前,中药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为(41.35±3.21)分,西药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为(40.98±3.30)分;治疗之后,中药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为(21.60±2.68)分,西药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为(31.22±2.19)分;治疗之后,中药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下降程度明显优于西药组,对比两组数据,数据间存在较为显著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上,盆腔炎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类型,指的是妇女盆腔腹膜、子宫周围结缔组织以及盆腔生殖器官的炎症[3]。造成该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妇科手术史、不良孕育史、宫腔操作史以及近期同房史等[4]。我国中医将慢性盆腔炎归为“不孕”“月经不调”“痛经”的范畴,认为造成该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盆腔脏器内血气不畅以及气血相博,通任种子汤起到了活血消肿、痛经活络、止痛、疏肝理气的功效[5]。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中药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中药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下降程度明显优于西药组,对比两组数据,数据间存在较为显著差距,统计学有意义(P<0.05)。总之,气滞血瘀型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接受通任种子汤治疗,治疗效果突出,可有效提升治疗疗效,临床推广价值显著。

作者:张秀丽 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中药治疗论文: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针灸的方式在消炎镇痛方面具有显著疗效,既能改善肿胀的症状又能促进血液循环,以此来控制患处的血液状况,将致病因子随血液带走代谢掉,最终达到改善甚至治愈膝骨关节炎的目的。方法本研究选取膝骨关节炎病例81例,通过对照组的纯中药口服以及实验组口服中药辅以针灸治疗的治疗方案对患者实施为期四个疗程的治疗。结果实验显示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总有效率为97.78%,单纯口服中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45%。结论针灸结合中药在治疗膝骨关节炎方面收效显著,并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身心折磨相对较小,此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中药;膝骨关节炎;治疗;临床

引言

膝骨关节炎,简称OA,也被叫做增生性关节炎或者退行性关节炎等。膝骨关节炎的病状特征是患者关节活动受到限制,膝骨关节僵硬严重者伴有疼痛症状,它是由滑膜关节老化退变引起的一种疾病。膝骨关节炎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原发性的另一种为继发性。原发性膝骨关节炎大多与患者平时的生活习惯,患者本身的身体素质等有关系;而继发性膝骨关节炎,大多是膝骨关节及其周边组织曾经受损导致诱发OA。膝骨关节炎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特别高,已成为多发疾病,并且女性患者要比男性患者多。患有膝骨关节炎的患者,轻则在日常活动中偶发性关节僵硬以及间断性疼痛,重则关节疼痛为持续性且关节活动受限,更为严重者则行动不便、关节处疼痛剧烈。当前国情,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膝骨关节炎患者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1-2],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患者身心皆疲。在临床中,现有治疗膝骨关节炎有很多手段,按照是否需要手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3]。非手术治疗又分为非手术治疗有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手段。非药物治疗是不通过用药来改善膝骨关节疼痛的症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抵抗心理和恐惧心理也会减少很多,从而起到减轻患者压力的作用,患者也会因此而对治疗信心倍增。所谓因材施教,治愈患者的过程中根据患者不同的状况,可以通过功能锻炼或者冷、热疗等方法使患处血液循环增加以及松弛肌肉的目的。由于受损关节有适应倾向,因此功能锻炼尤为重要。相关文献显示,结合多中康复手段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提升膝骨关节炎的治愈率[4]。药物治疗是通过药物减轻患者疼痛感,非激素类的消炎药可以起此作用。手术治疗也分为两类,一种以保留关节面为主要目的,旨在减轻疼痛感延缓膝骨关节炎的发展,这类手术包括截骨术、关节清理术;另一种是去掉关节面,这类手术主要服务于膝骨关节炎非常严重的患者,即关节置换术。在临床治疗中,真正采用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仅为少数,绝大部分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方式使病情得到缓解,最终达到治愈的效果[5]。由于西医治疗副作用比较大,为减少患者身体受损程度,寻求对于膝骨关节炎新的治疗手段,本研究采用针灸配合中医中药的方式治疗膝骨关节炎。

1资料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膝骨关节炎病人81例,51女30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45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49岁;对照组患者36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52岁。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通过严格审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类风湿因子、抗“O”、尿常规、MRI、EKG项目检查均正常,且X线检查患者皆为膝骨关节炎(OA)。1.2治疗方案1.2.1对照组单纯予以中药口服治疗。药方:光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5g,妙五灵脂6g,川穹18g,制没药10g,香附6g,羌活10g,秦艽10g,牛膝18g,甘草6g。治疗过程中视患者情况予以增加药量,七天为一个疗程,四个疗程后观察疗效。1.2.2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辅以针灸治疗,选择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及膝部阿是穴。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身体活动情况的基础上,治愈后均对患者进行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EKG项目检查。1.3.1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正常行走无任何阻碍感,且基本无明显疼痛感,膝骨关节功能以及生活恢复正常。1.3.2有效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正常走路活动无碍,但不能剧烈运动,膝骨关节比治疗前具有极大改善并且膝骨关节功能趋于正常。1.3.3无效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基本无好转,膝骨关节功能并未得到改善。2.3.4总有效总有效率等于显效率和有效率的总和。

2结果

所有患者在四个疗程后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EKG项目检查均正常,说明本试验在肝肾等基本功能方面并无影响。本实验通过统计学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总体治愈效果都颇好。就两组对比来说,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45%,实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45例病人,8例完全治愈,显效率为17.78%;36例治疗效果明显,有效率为80%;其中有一例治疗后无明显效果,无效率为2.22%。对照组的36例病患,6例完全治愈,显效率为16.67%;28例治疗效果明显,有效率为77.78%;无效率5.55%。上述指标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临床意义。

3讨论

在中医领域,膝骨关节炎隶属“骨痹”、“痹证”,西医治标不治本,中医治标治本,从根本上治疗此病,是中医在疾病治疗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6]。近些年,中医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逐渐深入,治疗手段也逐渐丰富。中医学理论显示,膝骨关节炎的成因乃肝肾亏虚、气滞血瘀记忆风寒湿阻。膝骨关节炎乃是本虚标实的病症,其根本是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所致[7]。筋骨失养是本,血瘀痹阻是标。肝脏生血,主筋;肾脏藏精,主骨。中老年人在肝肾方面存在不足,由于年纪越来越大,肝肾劳损气血虚,同时风寒导致气滞血瘀,筋骨失养,这是膝骨关节炎的根本致病因。所以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方案中,应当主要补肾养肝,其次活血化瘀,通经络[8]。膝骨关节炎的病程漫长,症状复杂,治愈过程也比较长。西医疗法[8]可保守可进行手术置换,保守治疗适合早期病症,患者病情可以通过药物以及其他手段得到改善和控制;但是中期和晚期比较严重的病患,多为中老年患者,采用关节置换术疗效较好,但是置换的人工关节寿命有限,且只能置换一次,而且手术又存在风险,花销上相对多一些,综合考虑,手术置换并不是最佳方案。而中医结合针灸治疗的方式,可以在治疗患者病情的同时又能降低患者心理压力以及心里的恐惧感[9-10]。中医在我国历史悠久,经验也相当丰富,这些宝贵的经验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由于中医讲究治本治标,中医治疗也可以缩短整个治疗疗程,充分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现有文献中[11-12],中医手段治疗膝骨关节炎无毒副作用,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作者:马迎辉 厉志 翟伟韬 孙卿 肖涟波 单位:上海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关节矫形外科

中药治疗论文:西医疗法与中药治疗儿童肺炎之效果

1中药治疗处方

麻黄3~6g、桂枝3~6g、芍药6g、五味子3~6g、半夏6g、杏仁6g、生石膏(先煎)15g、炙甘草6g。兼大便不通者,加用玄参6g、麦冬6g;兼鼻塞、清涕多者,加用辛夷3g、苍耳子3g;兼喉中痰鸣,加用杏仁3g、射干3g;兼食积内停,加用焦山楂15g、莱菔子15g。水煎服,每日1剂,煎取100mL,分2次或多次服用。1.6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治疗时间及不良反应。

2疗效标准

痊愈:3d内患者无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体温达到正常;显效:5d内患者咳嗽咳痰明显减轻、体温达到正常,身体状况有明显好转;有效:患者在用药时间内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减轻,体征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7~14d后,患者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无变化,体温高于正常、体征无改善者。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20例(64.5%),显效7例(22.6%),有效3例(9.7%),无效1例(3.2%),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痊愈14例(45.2%),显效3例(9.7%),有效8例(25.8%),无效6例(19.4%),总有效率为80.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治疗时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时间多集中在7d内,仅1例患者7d后痊愈。两组患者治疗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不良反应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仅1例出现皮肤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童肺炎多在冬春季节发生,小儿肺炎中,细菌、病毒引起最为多见。如未及时治疗,易转为其他严重疾病,且该病易反复,给患儿及家属造成心理精神负担。阿奇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多用于治疗支原体肺炎。有学者[1]比较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支气管肺炎的疗效,结果发现阿奇霉素临床有效率为90%,高于红霉素有效率70%。儿童肺炎患者多外感风寒,素有内饮、痰湿体质,儿童肺炎,中医称之为“喘嗽”。

在本研究中,患者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饮寒相引,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出现一系列咳嗽、咳痰、质稀等病症,正邪相争,故有发热[2]。本研究中应用小青龙汤治疗,麻黄、桂枝辛温解表祛寒,麻黄又可宣肺平喘咳;五味子味酸性敛,敛肺气止咳;芍药酸收,和营养血;半夏味辛性温而燥,为燥湿化痰之要药;杏仁主入肺经,味苦降泄,肃降兼宣发肺气而止咳平喘;生石膏辛寒入肺经,善清肺经实热;炙甘草祛痰止咳,还可调和诸药[3]。本研究中,加用中药治疗儿童肺炎,可提高临床疗效,还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蕙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

中药治疗论文:中药治疗颈椎亚健康疗效初探

将正负极电极板直接贴于纱布上,然后用沙袋压住两电极板,打开电源及治疗开关,调节电频脉冲电流强度,由小到大,直到患者能耐受为准,30min/次,1次/d,14次为1个疗程。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临床症状体征主要包括颈肩部酸痛、颈部活动受限、头晕头痛、上肢麻木疼痛、颈部弹响征等变化,参照VAS评分,自拟评分标准:①头痛头晕。程度:没有,0分;很轻(出现1次),1~3分;较重(偶尔出现),4~6分;很重(经常出现),7~10分。②颈肩部酸痛。程度:没有,0分;很轻(轻微酸痛,休息后缓解),1~3分;较重(非常酸痛,可忍受,休息2~4d缓解),4~6分;很重(酸痛难忍,经治疗方可缓解),7~10分。③颈部活动受限。程度:没有,0分;很轻(轻微受限,休息后缓解),1~3分;较重(明显受限,休息后缓解),4~6分;很重(非常受限,经治疗方可缓解),7~10分。④上肢麻木、疼痛。程度:没有,0分;很轻(偶尔感觉有,活动及休息后消失),1~3分;较重(经常有,持续时间长,治疗后缓解),4~6分;很重(持续性出现,影响生活及学习),7~10分。⑤颈部弹响征。程度:没有,0分;很轻(偶尔感觉有),1~3分;较重(经常有),4~6分;很重(每次转头时都有,持续1个月以上),7~10分。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学习和工作。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有时稍有不适,不影响正常学习工作。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好转,但对日常学习工作有轻度影响。无效:症状与体征均无变化。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表示;2组治疗后VAS评分采用t检验,总有效率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建议对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应尽早进行合理的积极干预。颈椎亚健康多为功能性病变,若得到及时、科学的治疗后大多可痊愈,而不遗留任何后遗症,颈椎亚健康非骨骼改变,而是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骨结构的紊乱[5]。针对其发病原理和特点,治疗中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矫正颈椎内外动静力平衡状态为关键。通过推拿手法,既可改善病变部位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紧张及痉挛,又能纠正颈椎的生物力学异常,调节及恢复颈椎动力平衡,恢复颈椎力学上的稳定,具有松解粘连、疏通经络的作用。以往的资料和经验都证实推拿治疗的有效性,因此在本研究中作为对照组观察,具有临床可比性。中药离子导入是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具有直流电和药物的双重功效。第一,通过电刺激消除神经、肌肉水肿,使神经的传导作用受到抑制和中断,达到镇痛作用,放松肌肉,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增加,组织代谢加快,减轻和消除各种临床症状。第二,中药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在病变附近形成浓度较高的离子堆,持续长时间发挥作用,使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得以最大效用的发挥,达到治疗目的。此外,中药离子导入的效果与中药的使用有着重要的关系。一是中药选用要符合离子导入极性的需要;二是中药的选用要符合本病的治疗需要,即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要求。

故在临床上选用了已经明确有效成分或尽量选用与导入极性基本一致的中药组成复方,以符合上述要求,因此,能在临床治疗上取得较好的疗效。中药学研究证实,川草乌的有效成分乌头碱及附子磷酸钙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可减少组织渗出,使局部血管扩张,有利于致痛物质的疏散和排泄,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细辛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具有镇静、镇痛、解热及抗炎、抗变态反应及免疫抑制作用[6]。诸多活血化瘀、祛风化湿、祛风散寒中药配伍,通过离子导入在病变部位,使药物直达病所,使风寒湿邪无所依附,病痛遂解。本研究表明中药离子导入配合推拿对改善患者颈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效果明显,对改善肢体的麻木疼痛效果次之。显然是中药离子导入和推拿能很快消除颈肩部的炎性物质,缓解疼痛,而对神经功能的恢复需要时间要长一些。预防颈椎病要有科学的方法:伏案30min后应休息一下;枕头的高低要适宜,一个人拳头高度为宜;不要趴在桌子和趴着睡觉;调整桌子和椅子的比例;加强体育锻炼及颈椎操。中药离子导入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病具有费用少、见效快、无创伤、无痛苦、疗程短等优势,值得推广,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作者:赵保礼 张立庄 王建兵 张喜芬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