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25 10:46:08

导语: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空间概念和建筑空间分类的阐述,从设计角度出发,对建筑空间的阶段性、地域性、前瞻性等方面论述了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对建筑的影响及对人们的心理和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形式协调前瞻性阶段性地域性

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无限宇宙空间的总称,它与“时间”对应,本文不讨论这个大的概念,只涉及我们生活的环境区域空间和建筑空间,主要来探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建筑空间的属性以及对其设计定位的理解。

空间的存在都应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呼应,它的美也因空间的自然状态或人为的雕琢而变得更加璀璨。在中国,“天人合一”是传统哲学和审美思想的基本精神,这正是体现了一种和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即“意”和“境”的高度统一,这样的“统一”也就是我们在设计当中应该强调的完整性之一。在做构思方案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的环境因素,应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通过什么方式来使主体形态更加完整和耐人寻味。灯光明度,色彩的变化,环境与主题形态的反差形成对比方向、朝向等等,这一切都会发生相应的视觉反应,这样一种感受是空间的、全面的。

综合性因素在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建筑的适用性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杰出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建筑要符合“坚固、适用、愉悦”的原则,被后来的建筑师们奉为建筑学上的“六字箴言”。所谓“适用”,是对建筑最基本的功能要求,也是最本质的要求,不同的建筑功能适用于不同人的各种基本功能需求。

设计之初的前瞻性要考虑到未来人们需求的发展变化对建筑的灵活适应性要求,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消费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越来越细化,满足由此带来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功能要求是“适用”的真正内涵。

了解潜在的文化内涵从本义来讲,建筑是为人类提供一个最适宜创业和生活的空间,它的功能实用性仍然是其第一性。如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建筑的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一直是建筑的永恒主题。正如王受之先生所说:“目前,不少青年建筑设计师急功近利的希望知道什么是‘最新’的建筑潮流,如果从设计史的角度来看,这仅仅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倾向。”

综合因素的协调融合建筑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每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所创新,有个性,有特色。建筑创新首先体现在设计理念和理论上,建筑创新还体现在影响设计的各个因素上。例如总体布局如何与城市和环境的协调融合,在功能上如何以人为本满足使用的要求,在文化上如何承前启后表达建筑的内涵和文化品位,以及材料、结构、技术的创新。它涉及到环境、功能、文化、技术、经济的各个方面,常常是诸因素的综合,并在某一环节形成突出的创新点。建筑空间的阶段性与地域性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基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素质,创造了符合自身特性和环境特征的各类文化,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念去生产生活,使文化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并因其不断改造和利用生存环境,又使文化烙上鲜明的区域印痕。《礼记·王制》说:“高山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既是各民族文化精华的荟萃过程,又是各文化区域相互影响、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文化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确实有着紧密的联系。

影响建筑设计的因素在现今的建筑设计市场中,风格、理念以及手法可谓千差万别。笔者曾读到一篇文章,提出了建筑设计的三种倾向,一是“民族形式”的设计倾向,二是商业化的设计倾向,三是“高技术”的建筑设计倾向。这三种倾向基本概括了国内的建筑设计潮流。

在做空间设计时不要受太多所谓的流派的影响,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在特定的情况下,把材料形式和当时当地的伦理道德有机完善的结合才会有好的设计。

设计师应胸有成竹、意在笔先

建筑空间可以分很多类,居住空间、公共空间、商业空间、餐饮空间等等。在对待不同的建筑空间进行设计规划的初始阶段,应考虑到其使用目的,对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或使用人群(儿童,老年人,残障人群,孕龄人群等特殊人群),以及时间、性质等进行了解,把握空间的大轮廓和定位、风格,也就是说,意在笔先。当然,结合甲方的要求也是必要的。

在考虑使用目的、使用人群、时间、性质定位、风格等因素的基础上,在对公共空间设计的初始阶段,我们该想到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多的功能将被赋予,设计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例如,当今的博物馆已经不再单纯是艺术品陈列室了,随着人们要求的提高,设计师正赋予它越来越多的功能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博物馆是联结艺术和大众的枢纽,陈列和展出艺术作品不失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却远远不够。因而,在博物馆的设计中不要繁琐奢华的装饰,所有的装饰要为空间来服务。

结语

在设计一个空间时,设计师在初始阶段的工作内容就是把握空间的性质,理解所要设计的空间的内涵,了解当时当地的人文地貌、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根据不同的使用人群、使用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空间是为功能来服务的,拘泥于某种形式哗众取宠的设计是不堪一击的。通俗地讲,成功的设计应该是与周边环境协调,符合使用者身份,使用舒适,适合于中国的速度、节奏、规模。对各种设计理念和形式的借鉴,要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教育现状 教学改革措施 实践教学 教学训练框架

【论文摘 要】本文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及其基础课程的本质特点入手,分析了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上的不足。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课堂改革措施,如在专业基础课上实施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种学科知识汇集的一个综合性学科。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其专业内容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可以简单地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部分。从发展来看室内设计相对成熟,所以我国各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时,通常都偏向室内设计教学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自从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也就相应增多了,而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二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环艺设计的专业基础课通常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部分学校在学生进校后将一年级的课程都设置为素描、色彩,用以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这是加强本身专业素质不高的学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缺少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研讨,忽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意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而单纯地强调完成作业,忽视在完成作业时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尤其不能自主地进行设计创作。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应付作业的消极态度,而不去对设计本身做太多的研究。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合理安排基础课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能沿袭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要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筑形体、比例、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刻理解。应设立一些相应的关于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使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拉开距离。

2.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在外实习的课题项目带到学校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在设计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完成课堂学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增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

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单个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强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像在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写生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塑造形体的能力。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的特色来寻找适当的训练方式。可以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多做些配色训练,注意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性和支撑性。根据环艺设计专业的方向决定基础课的内容,与环艺专业设计课程衔接起来,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利于提高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

4.建立课堂教学新形式

针对环艺专业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基础课和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要以设计思维的形成和对设计方法的掌握为引领,构建环艺设计基础课程新体系。为进一步明确课程的目的,需要重新结构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1)教学方略上突出大的课程方向,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弱化单一性: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合二为一,成为设计基础。主要解决二维空间的问题;强调素描与色彩的共性和统一性,分而不离,区别在于表现因素上的多少。目的主要在于解决画面的结构问题,注意表现的丰富性和学生的特点。

(2)各课程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进一步明确:①增强课题意识。将课题始终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增强师生双方面在课程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②设计基础。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重内容上的延承与变化,避免片面的解决问题没进一步加强点、线、面在语言形式方面的表现力度,突出画面的结构意味;③设计素描。基础中的基础,在设计基础为能迅速进入这种状态提供了先决的形式,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画面的经营之中,点线面、黑白灰、节奏、韵律成为画面主导的形式因素,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素描的本质含义,避免为形式而形式;④设计色彩。注重色彩因素在画面结构中的意义,要让学生保持设计素描的中心方略,同时将色彩因素贯穿进来,通过在对色彩在色相、明度、饱和度以及色调等方面的训练与运用,解决好色彩在画面结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把所学全面而恰当地运用到课程中;设计色彩还可以通过风景写生的练习,进一步解决好色彩在画面结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注重色彩归纳和主观调整,一切从画面结构出发。

课程顺序的调整和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变化,这是在理论推究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实践,呈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学习面貌和学习效果。

四 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两个部分构成,专业基础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顺利从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并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浅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突出问题

【论文关键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应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本文从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装饰行业突飞猛进,面对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新形势下就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核心问题。目前,我国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改革不到位、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联合办学等方面。分析来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的高职特色不够突出

我国在现行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多是照搬或脱胎于本科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而高职教育应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材为主要目标,只有确立了与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模式,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当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大多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教学方式趋于程式化、模式化,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不高。尤其是在实践课程中,学生大多是以模拟项目的训练为主,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缺乏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减少模拟性亟待解决。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从结合实际出发,通过真实的设计实践来完成设计方案,教师再不能照本宣科。此外,除了校内的实践课程外,要积极参与社会上的艺术设计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丰富实践经验。

摒弃学科型的本科“压缩饼干”式教学模式,构建出符合我国高职艺术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围绕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形成合理的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缺乏科学的多样化教学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由于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条件的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依然延用传统教学模式,依然采取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设计任务的布置上,脱离实际、过于虚拟化,设计案例也过于陈旧,完全与社会需求脱节;在环节测试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通过对用人单位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反馈意见的调查,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专业知识过于松散与陈旧,动手能力偏弱、与人沟通能力不强,往往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完全不清楚自己的专长,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缺乏作为一个环境艺术设计师最重要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所以,必须明确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前提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适应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课程也显然不能以学科为本位,而应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因此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的核心内容。转变学科本位的思想,实现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向能力本位的转换,在与时俱进和有机整合的观念指导下实现课程开发,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套科学的符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是设计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

三实践性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设置了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它们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但大部分实践教学课流于表面形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布置一套模拟的设计课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实践教学。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非常密切,社会实践包含很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内容,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这就导致了“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情况。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更侧重于艺术的表现,而不太重视实务性、应用性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毕竟不只是表现图的绘制,它涉及到很多具体的材料及施工方式以及与其他技术工种的衔接与配合,还要有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施等。在这样的实际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仅凭感性思维对待设计任务,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所以设计出来的作品经常犯常识性错误并漏洞百出,在实际操作当中难于实施,到工作岗位后,需要几年时间的实际锻炼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尽可能让学生明确本课程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明确该课程的设置目的,少走弯路与偏差。课堂作业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每一次作业都有一次新的目的要求,让学生尽量探索不同的设计方法,培养其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安排实际工程项目的考察实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材料与施工工艺。加强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与工程甲方的谈判技巧。培养学生团队实践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理念。建立完善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可以突出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突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在具体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深入分析各实践课程间的内涵及内在联系,不能把每个阶段具体的实践教学看做是简单的各门课程的累加。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加强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有取舍有重点地以能力需要进行整合,以实现实践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四师资队伍结构过于单一,结构有待改善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以及能否办出特色,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教师岗位上,虽然在理论水平上有一定的造诣,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也难以培养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与专业基础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作为学校,结合我们的设计专业,聘请一定比例的设计师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改善师资的结构,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灵活的适应设计专业变化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机会和学习资源锻炼自己,不断更新我们的思维,改革教学方法,多方面的提高自身素质。

综上所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积极改革目前滞后的教育模式,思想要开放,立足本土文化,选择性的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加大学生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寻求企业参与,改善教学条件,丰富教学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方向探究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空间概念和建筑空间分类的阐述,从设计角度出发,对建筑空间的阶段性、地域性、前瞻性等方面论述了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对建筑的影响及对人们的心理和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形式 协调 前瞻性 阶段性 地域性

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无限宇宙空间的总称,它与“时间”对应,本文不讨论这个大的概念,只涉及我们生活的环境区域空间和建筑空间,主要来探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建筑空间的属性以及对其设计定位的理解。

空间的存在都应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呼应,它的美也因空间的自然状态或人为的雕琢而变得更加璀璨。在中国,“天人合一”是传统哲学和审美思想的基本精神,这正是体现了一种和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即“意”和“境”的高度统一,这样的“统一”也就是我们在设计当中应该强调的完整性之一。在做构思方案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的环境因素,应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通过什么方式来使主体形态更加完整和耐人寻味。灯光明度,色彩的变化,环境与主题形态的反差形成对比方向、朝向等等,这一切都会发生相应的视觉反应,这样一种感受是空间的、全面的。

综合性因素在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建筑的适用性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杰出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建筑要符合“坚固、适用、愉悦”的原则,被后来的建筑师们奉为建筑学上的“六字箴言”。所谓“适用”,是对建筑最基本的功能要求,也是最本质的要求,不同的建筑功能适用于不同人的各种基本功能需求。

设计之初的前瞻性要考虑到未来人们需求的发展变化对建筑的灵活适应性要求,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消费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越来越细化,满足由此带来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功能要求是“适用”的真正内涵。

了解潜在的文化内涵从本义来讲,建筑是为人类提供一个最适宜创业和生活的空间,它的功能实用性仍然是其第一性。如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建筑的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一直是建筑的永恒主题。正如王受之先生所说:“目前,不少青年建筑设计师急功近利的希望知道什么是‘最新’的建筑潮流,如果从设计史的角度来看,这仅仅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倾向。”

综合因素的协调融合建筑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每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所创新,有个性,有特色。建筑创新首先体现在设计理念和理论上,建筑创新还体现在影响设计的各个因素上。例如总体布局如何与城市和环境的协调融合,在功能上如何以人为本满足使用的要求,在文化上如何承前启后表达建筑的内涵和文化品位,以及材料、结构、技术的创新。它涉及到环境、功能、文化、技术、经济的各个方面,常常是诸因素的综合,并在某一环节形成突出的创新点。

建筑空间的阶段性与地域性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基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素质,创造了符合自身特性和环境特征的各类文化,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念去生产生活,使文化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并因其不断改造和利用生存环境,又使文化烙上鲜明的区域印痕。《礼记·王制》说:“高山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既是各民族文化精华的荟萃过程,又是各文化区域相互影响、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文化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确实有着紧密的联系。

影响建筑设计的因素在现今的建筑设计市场中,风格、理念以及手法可谓千差万别。笔者曾读到一篇文章,提出了建筑设计的三种倾向,一是 “民族形式”的设计倾向,二是商业化的设计倾向,三是“高技术”的建筑设计倾向。这三种倾向基本概括了国内的建筑设计潮流。

在做空间设计时不要受太多所谓的流派的影响,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在特定的情况下,把材料形式和当时当地的伦理道德有机完善的结合才会有好的设计。

设计师应胸有成竹、意在笔先

建筑空间可以分很多类,居住空间、公共空间、商业空间、餐饮空间等等。在对待不同的建筑空间进行设计规划的初始阶段,应考虑到其使用目的,对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或使用人群(儿童,老年人,残障人群,孕龄人群等特殊人群),以及时间、性质等进行了解,把握空间的大轮廓和定位、风格,也就是说,意在笔先。当然,结合甲方的要求也是必要的。

在考虑使用目的、使用人群、时间、性质定位、风格等因素的基础上,在对公共空间设计的初始阶段,我们该想到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多的功能将被赋予,设计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例如,当今的博物馆已经不再单纯是艺术品陈列室了,随着人们要求的提高,设计师正赋予它越来越多的功能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博物馆是联结艺术和大众的枢纽,陈列和展出艺术作品不失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却远远不够。因而,在博物馆的设计中不要繁琐奢华的装饰,所有的装饰要为空间来服务。

结语

在设计一个空间时,设计师在初始阶段的工作内容就是把握空间的性质,理解所要设计的空间的内涵,了解当时当地的人文地貌、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根据不同的使用人群、使用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空间是为功能来服务的,拘泥于某种形式哗众取宠的设计是不堪一击的。通俗地讲,成功的设计应该是与周边环境协调,符合使用者身份,使用舒适,适合于中国的速度、节奏、规模。对各种设计理念和形式的借鉴,要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建筑空间认知的研究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认识建筑空间与建筑设计的起点和有效途径,以及初始建筑设计课题的内容设定和组织结构。同时,强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面对所涉及的诸多学科领域和“大知识组团”的围合中,应以研究组成专业的中心要素为主的专业体系建设。

论文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空间 功能与形式 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国内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发展历程较短,正处在蓬勃向上的成长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院校的各自优势,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注重教学规律的探索与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范围广阔,专业结构上是由多种学科领域交叉构成的复合体,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综合化的“大知识组团”,而且有领域扩大化的趋势。对此各院校应结合本校资源结构特点,在环艺专业的内容设置上突出重点,抓中心领域的构成研究,或围绕中心领域开辟新的专业知识增长点,避免大而全的做法。但也不能将环艺专业的发展建设依附于某个学科,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哪个学科的分支。应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建设的研究,保持专业良性发展的趋势,共同努力,形成专业发展的合力,完善专业体系建设。在分析构成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要素时,应以视觉艺术要素为切入点,对涉及到艺术表现且与环境相关的领域和专业,进行重点研究,并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整合,使之更有针对性和连贯性,而不能只是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内容简单相加。只有构成内容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有机整体。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心要素,至少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对各中心要素内容的整合研究、学习,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之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对人们所处的生活空间环境进行有序地规划与设计的过程,是使自然环境生态化、社会环境艺术化、人工环境和谐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首先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大环境”的改善和创造。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今人们的活动空间范围日趋扩大,建筑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建造的房屋,应包括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因此正确地评价建筑应该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指出:“建筑空间是我们生活的场地、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舞台。”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两个发展迅速的方向。前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的物质要求和精神需求所进行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后者是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因此,环艺专业的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个艺术的接受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应以空间的概念理解建筑,应从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升华对建筑艺术的认识。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 建筑设计的初始学习,自然十分关键。小住宅建筑设计(或称别墅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建筑设计初始的课题。针对环艺专业的特点,将其内容作必要的调整,使之成为环艺专业认知建筑空间与设计原理的主要起点课程。

首先,通过对小住宅建筑历史的回顾,以点带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建筑艺术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传承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向大师学习,现代许多建筑大师都曾对小住宅(别墅)的设计情有独钟。感悟他们在小住宅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可以从中解读世界现代建筑思潮和流派的演变、发展、兴盛与更迭的历史轨迹。如,柯布西耶在萨伏伊别墅设计中体现了他倡导的现代建筑五原则,“建造出与以往的石砌结构形式的建筑彻底决裂的里程碑建筑”。(安滕忠雄语)同样、密斯·凡·德·罗在其设计的图根德哈特以及范斯沃斯等住宅中,也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并将钢和玻璃的组合提升到一种精神境界,对建筑细部的处理,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流水别墅”的设计在建筑史上留下了绝妙的一笔,赖特的“有机建筑论”更是具有深远影响。如他所言:“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种协调的感觉,一种结合的感觉,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建筑史上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各种建筑思潮,称为“后现代主义”时代。这其中的许多代表性人物也大多在小住宅设计中最先体现出各自对建筑空间建构、材料的表现性等建筑语言方面的探索与追求,也反映了在新的价值观基础上,设计者对建筑人性化的关注和对建筑的时代性与建筑表达的可能性等问题的思考。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留下了他们当中很多人的足迹,如设计cctv新楼座的库哈斯,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的设计者矶崎新,自学成才的安滕忠雄,奥运会场“鸟巢”的设计者之一的德梅隆和多次来华讲学的文图里等,这使我们近距离、多方面体会名家的作品成为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课,也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构成特点而设立的。目前环艺专业的学生以造型为专业基础,对形式的感受力强,但对空间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维虚拟的立体空间上,并且在设计时常有重形式、轻功能的问题。因此,培养未来的专业设计人员应具有的素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一、课题内容的确定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形态意识,并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建筑的尺度、材料与色彩,建筑与环境等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同时,更需关注建筑与人文精神、与经济技术、与所服务的对象的关系这些建筑设计中的本质问题。

二、课题的定义和特点

小住宅建筑涵盖了别墅的定义,但小住宅不一定就是别墅。最大的不同在于别墅的用地有其特殊性,“往往指建在环境优美的地带,供人居住和休憩的独户住宅”。而小住宅可以身处闹市,环境条件并不一定优美,但它有别墅的特点,它不在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也不是用富丽堂皇来衡量,而是讲求独具特色,追求便利、舒适和美观。这种单独设计、个体建造的小住宅建筑反映了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品位和理念。

三、教学的目的与方向

1.小住宅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初始,通过学习了解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方式、方法,对建筑的认识有质的飞跃。

2.一个好的小住宅设计应当解决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问题,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地将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创造性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3.解决好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以人为本合理细化功能组织,使空间布局自由流畅、富于变化,同时各空间元素具有内在的有机衔接,且比例、尺度人性化。

4.学习掌握建筑形态构成的一般原理,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对形式美感的独特感应能力和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将生活的感受、知识的积累通过艺术的知觉提炼,浓缩为抽象化和空间化的形态构成。

5.通过学习小住宅建筑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语言与技巧,提高设计方案从概念至全面深化的能力。培养从平面草图至立体模型表现的设计能力,以及规范运用制图正确表述方案的能力,为日后环境艺术设计中正确处理好建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开端。

四、小住宅建筑设计的内容与主要步骤

一是由教师选定一个基地环境并设立功能任务书,如,在依山傍水之地设计建筑面积300平米左右的单层或多层小住宅建筑(别墅)。二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模拟客户。根据要求选择基地环境,参照任务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和调研活动,然后写出调研报告,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对小住宅建筑的形式、功能、景观、车流和人流等做出全面规划,并选择自己最为理想的构思创意方案,最终完成住宅的设计。

五、难点分析

1.在空间的认识问题上,应注重空间的功能性对人感知空间时的心理影响。“功能性”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满足实用需求,应强调居住者在空间中的心理感应(由视觉引起),唤起人们在空间中的情感与联想,所以设计时应始终关注实用与立意的结合,并将其作为创作的目标。要创造首先能感动你自己的有意义的空间与形态,并且能将功能有机地贯穿组织起来,使空间兼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

2.艺术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初学建筑设计时,对潮流和时尚感觉敏锐,且有较好的形式感和表现力,欠缺的是通过理性思维和推理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能力。设计初始,往往形成一个或多个构思,但只停留在对形式的直观感受层面,缺少系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时只形成一个概念性方案但深入不进去,使最终的方案得不到升华。应当注意的是,设计方案的构思立意明确以后,各环节问题的处理没有一个既定的程序模式,更不是一个问题完全解决之后再考虑下一个问题,因为毕竟方案设计不是加工标准件的过程,方案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是一个互动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应同时关注几个环节和环节的各个方面。这期间的反复推敲,“一步一停、一步二晃”,都在所难免,应把握立意这条主线,统筹兼顾,综合分析存在的问题,弄清问题的相互作用点,并进行整理归纳,在衔接中解决矛盾。

设计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两个课题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的积累,并且有赖于教育者经常性的正确引导,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文明进步成果,打破专业界限,培养起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析与对策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同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起构成国家建设设计人才格局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这一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成为许多高校办学的热点,如何办好专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业内人士关注和思考的内容。本文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原哈尔滨建筑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分析阐述进一步办好专业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观点。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再认识 社会需求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目前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环境艺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约300万平方米,如用作装饰工程费按2000元/平方米计算,工程总量在60亿元左右。北京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积为600万平方米,约12万户,按每户平均用作装饰工程费2万元,总计约24亿元。如果统计全国用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工程上的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呼唤具有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去建设。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所(室),上海市、江苏省、深圳市、大连市等相继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仅哈尔滨市就有近千家注册的专业装饰公司。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三是受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在动态发展中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工科院校中如何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涉及建筑和美术两大学科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学科,如何把握好两者在教学体系中的结合和比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它们不是简单的拼凑,而需要寻找两者内在的结合点,这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一个新课题。从哈工大建筑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建筑学专业和美术专业两类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作为围绕建筑展开的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工科院校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明确了环境艺术设计即涉及逻辑思维又涉及形象思维,它具有工程性,又具有艺术性,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键。几年来,哈工大建筑学院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筑学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 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作为大建筑学概念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科学和艺术,同建筑学有许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艺术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原则。

哈工大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建筑学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应充分认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改变有些院校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课程体系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在建筑院校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优越条件。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学习阶段强调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为主,以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为辅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追寻的重要目标。"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地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要以人的创造力培养为主线,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把这一教育主题与教育重心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与落实,是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关键,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了理解能力,研究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等。作为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目标,认真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 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 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作为以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展开的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多 学科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多样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环境和人的关系,结合教学和设计实践,这一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工程实践对促进教学及专 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将会更有效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

3、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稳步、健康地发展 办好一个专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制定出不同阶段的建设 规划,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使专业建设具有努力的方向和工作动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正处在成长阶段,它的发展需要一批热衷 于环境艺术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去努力工作,同时更需要学校及相关专业的支持和理解。我们已经认识到在国家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艺术专业逐渐成为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满足国家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将是我们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建设设计人才的重要任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研究与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其职业要素、企业要素的融入一直是“软肋”。以

地方院校的非重点专业建设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组织不能简单套用国家示范院校的高标准而盲目执行。以综合实训项目为载体,以参与设计全过程为依托,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为目的的高职综合实训课程改革,在场地、项目、师资、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及由此而产生的有关实践课程体系重构,更具推广性与借鉴性,更适于地方高职院校非重点建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程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是“三段式”安排: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笔者所在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群(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装潢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等专业)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三个课程群的模块。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包括专业认知与体验、艺术写生考察、环艺设计工作室、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答辩等环节。作为主要实践环节的工作室,贯穿三个学期(第三—五学期),二个年级(大二、大三)。在全面推行工作室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出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工作室的教学组织形式(全班必修、部分选修、可跨专业选修),考核评价体系,师资的配置不足(十几个工作室同时开设,师资、场地就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等。以江浙两省高职院校来说,较为成功的艺术设计工作室运行模式有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但毕竟占少数,推广性和实效性还有待验证。反观其他众多的高职院校,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地方性院校,运行工作室模式教学碰到的第一个“瓶颈”就是师资,有实践工程经验的教师缺乏;其次是受众的学生群体面,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小班化教学组织,一般不超过20名学生;第三是工作室实践教学项目缺乏与企业的直接合作关系,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设计过程缺乏对接[1]。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核心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有住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等。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也是确保学生应知、应会,立足社会现实的根本。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特别是学校非重点建设的专业,往往由1~2位专业教师负责核心课程的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对课程的能力目标、项目选题、实施要求、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缺乏有效的规范要求,实施过程松散、片面。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在课程改革中的探索性还不够。对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核心课程并没有体现其“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作为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的“第三模块”,目前的专业实践课教学,对前一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进行有效、及时的综合、提升,对后一阶段的定岗实习、毕业设计也缺少有效的指引、过渡。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的内涵

运行工作室模式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的技能训练也通过这个特定的教学平台得以提升。而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综合实训,是以岗位群典型综合性技术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而进行的项目教学,是在学生完成单项、单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集中训练的方式,以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以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课程开发[2]。与工作室模式比较而言,综合实训课程更适用于全体学生,更有利于知识整合和技能综合,更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秉承“开放场地、开放项目、开放实施、开放教学、开放考核”的原则,基于室内设计(或景观设计)的工作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如室内设计方向,针对中小型装饰工程公司家装设计师岗位,完成“别墅装饰工程项目”(

括庭院设计)的设计及施工参与的综合实训项目。教师针对企业或职业技术领域的典型设计工作,提炼出具有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实践[3]。其目的是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的完整训练,以拓宽同一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促成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初步养成,从而缩短学生到企业设计单位工作的适应期。

(一) 以实际企业岗位工作内容构建实训课程

课程主要针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设计开发开放式综合实训课程。如室内方向对应具体的需求岗位包括: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后期表现、概预算等。基于实际工作岗位细分的思路进行课程开发设计,以实际企业岗位工作内容构建课程,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着重培养学生完成一个典型住宅设计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如设计方案初步设计与决策能力、客户的沟通能力、设计图纸绘制能力、施工文件的编制能力、施工的参与及管理能力。除常规的专业能力外,学生也能获取一定的社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协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就业岗位目标,有效缩短适应期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首先面临室内和室外的择业,细分又对应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后期表现、概预算等工作岗位。通过开放式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践,学生在参与真实的设计过程中,了解了各岗位的基本职责和发展前景,近可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提供直接的感知,远可为学生职业生涯作引领,对今后的工作有了较明确的岗位认知与规划。 三、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的方案实施

以“联排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设计”这一典型项目实施的过程为例,说明综合实训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总体能力目标

在住宅空间设计、景观设计、效果图制作、材料与构造、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学习后,进行“联排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设计”项目的综合实践,其目的是通过校内责任教师与校外设计公司设计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的设计,使学生在典型项目设计的完整工作过程中获得技能训练。这种在依次完成单项能力基础上的集中实训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技能,更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实习、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二)实训项目选题

联排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设计项目,建筑面积基本选择在200~300 m2之间。通常具有客厅、主卧室、次卧室、书房、娱乐室、客卫、主卫、厨房、地下室、庭院、屋顶阳台等典型空间。

(三)项目实训任务分解

实训任务分解的子项目内容如表1所示。

(四) 过程实施要领与规范

项目实训过程中的学习情境、教学组织过程、作业及考核安排等内容见表2。

四、以强化综合实践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从工作室到综合实训,艺术设计专业的责任教师一直在尝试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基本确立了以学校为主导,设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突破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训的诸多不足。

首先是场地,实训场地不是仅放几台电脑、陈设一些材料的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如测绘、平面方案、施工图绘制等),都可以由责任教师和设计公司协商,在施工现场由设计师指导。跟踪参与一个具体、完整的设计,对接有实力的装饰公司,比挂有多少铭牌的“人情”实训基地更有效。

其次是实训项目,改变主要依靠任课教师个人工程项目进行实训的现状(往往还缺乏典型性,与学期授课进度不同步),通过联动设计公司的设计师,紧密结合设计企业,整个实训教学的组织过程与装饰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尽可能同步(整个综合实训总课时为76课时,贯穿一个学期)。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熟悉材料和了解基本的施工工艺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难点。在综合实训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材料与构造课程的学习,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材料市场,抄绘施工图,而综合实训课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由单一材料认知到综合应用。在施工现场的阶段性同步跟踪中(实训过程中就核心技能点可多次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由公司施工图设计师现场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材料的合理选择和构造方法,重点不是创新,而是理解程度。阶段性教学或最终项目作品答辩,引入一线设计师进行指导、评价,校内责任教师

与设计公司设计师共同指导、评定,有效提升学生实训作业的质量。作为学校课程教师与公司项目设计师,对学生实训作业评价的侧重点肯定是有差异的,这是综合实训教学活动与实际设计的差距,也是学校教学质量与用人单位期望之间的差距。在课程的阶段评价及最终评定中,更多地引入、尊重公司设计师即用人单位岗位的评价标准。

最后是强化专业师资。高职校内责任教师的普遍软肋是:年轻的硕士生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程实践项目参与太少,这可以在整个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改善。只有参与具体的设计项目和具体的施工过程,教师才能与设计企业的设计师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提升自己的综合职业技能。当教师和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优秀毕业生一起投入精力,把综合实训项目做得扎实、有序时,诸多看似困难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瓶颈”问题,包括实训场地、项目、师资、教学质量评价等,自然迎刃而解。

通过综合实训的项目运行,从专业教师到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无论是意识观念,还是实践效果,自下而上都达成了一致,艺术设计专业群形成了浓厚的“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氛围。在学校新一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正式把综合实训作为一门核心实践课程,纳入了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两个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训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形成了能力串联、递进的关系,这是一种基于职业能力综合性递进式培养的体系构建。综合实训的前修课程为设计制图、设计速写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室内设计初步、住宅空间设计、电脑效果图、材料与构造、公共空间设计、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而后续课程是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分成室内、室外两个方向,以选修课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答辩等。相对而言,设计制图、住宅空间设计、电脑效果图、室内设计初步、材料与构造、工程预算等课程更多侧重于单项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等活动以校内课程责任教师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较封闭。综合实训课程,强调基于完整工作过程(即设计过程)的教学组织,与真实项目的设计、施工进度吻合,既对前修各课程的单项能力有了提升、综合,又为后续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加深学生对设计方向各具体岗位的认知,提升职业技能。

五、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这是综合实训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整个实训的实施过程,不是学科、课程体系的完整,而是设计过程的完整性构建,即资料收集与现场勘测、与客户业主洽谈沟通、方案初步设计、深化设计、效果图制作、工程预算、设计实施与跟踪等一般工作程序的训练,其关注的重点是保证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经验、知识、技能在结构上的系统化。责任教师或是主导者,或是企业设计师的教学协助人。在项目实施中,教师必须进行二次教学设计,既要尊重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及教学管理机制,又要考虑设计公司的工作环境及设计过程。这种融入企业生产要素,强化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带有普遍的意义,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教学的可行化选择。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探析

本篇文章以笔者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为研究方向,剖析毕业设计课程水平降低的缘由,归纳了毕业设计教育实施阶段的履历,对课程范围的制定、评估方式和监管体系的创建等部分展开了讨论。本文结合对提升毕业设计水平的探索,研究适合于技能型高校人才培育目的的办法,力求找到符合现实需要的毕业设计教育理念及管理方式。为加深执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每所大学把提升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摆在了首要位置。毕业设计是大学整个教育阶段中最后一个关键的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的教育阶段,对于看重实践的技能型高校显得特别关键。毕业设计是对同学们所学到的理论常识与技术的查验与综合应用过程,是提升学生革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学生迈入社会的必经之路,在专业人才培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大连艺术学院是一所以艺术文化为主的多种学科协同发展的艺术类大学,通过长时间以来的教育实践,不停的研究怎样提升毕业设计教育水平、为创建毕业设计管理活动等方面进行了主动的钻研和分析,获得了很好的成效。本人也依据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诸多年的教导履历归纳出怎样提升毕业设计水平的肤浅意见。

1.毕业设计水平降低的缘由

最近几年技能型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走势,缘由通常情况下有四个方面:首先,伴随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教师水平程度单薄。一些刚步入教师行业的老师没有充足的履历辅导毕业设计。其次,一些学生不看重毕业设计,受应聘、考研等的影响,不能够全身心的渗透到毕业设计当中去,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再次,毕业设计流程监管不够苛刻。因为毕业设计时间长,很难监管毕业设计流程;最后,毕业设计条件,评估方式标准有待提高。一些大学没有制定一个具体的条件、评估方式和毕业设计样板。这样就造成学生们没有可以依照的标准,毕业设计格式五花八门。

2.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水平举措

(1)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

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增强传播毕业设计的关键性,使教师与学生的认识得到提升。依靠开会和专门技术人才报告方式进行毕业设计课程的初期动员。着重提出毕业设计的关键性,使学生弄清毕业设计的宗旨和道理。让学生在开展毕业设计之前明确弄清毕业设计时间计划、详细工作、格式、标准。联系到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缺乏,企业需求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的特征,动员学生的主动性和关心程度。大连艺术学院毕业设计和学生是否可以顺顺当当的完成学业密切相关,是提高学生毕业设计水平的有效路径。增强毕业设计辅导老师的队伍创建,提升导师专业技能。大连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向就特别看重辅导老师的构成,经过对辅导老师的业务水平的和自觉性的提高来使毕业设计水平提升。遵守准则为以聘请外面大学的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为主,经过对年青老师的培育、勉励年青老师到外校去学习深造、去工厂实习、主动参加研发项目等方式培育自己的辅导老师团队。2015年应届毕业生共有70人,参加辅导的老师有11人,不算本校的2名讲师外,别的全部具有副高级以上称号。

(2)创建管理体制,看重流程监管

确定选题界限,拟定选题联合比赛和实际活动进行,彻底制止学生无目的的选题,严格控制选题范围。学生决定的选题要通过学校毕业设计辅导小组的严苛审阅,通过后才能接着进行。中间阶段查验需要学生必须都回到学校,严苛审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度状况,展开中间阶段的评判。需要学生完结毕业设计日志,仔细记载每天的完成状况。学生找辅导老师教导的次数、看待毕业设计的看重程度和仔细程度等当做学生日常成绩的主要指标。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答辩关。在答辩前要求学生遵照有关资料准备文字资料、设计成就和展板内容。答辩是评定毕业设计水平与学生培育水平的主要路径。设立答辩小组,遵循学校拟定的相关文件精神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展开评价。对学生苛刻的流程监管是提升毕业设计水平的条件。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辅导关。对老师辅导流程的管理是提升毕业设计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辅导老师的选用上,挑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老师,对年青老师进行培养训练后在辅导。依靠限制每名老师辅导数量保障辅导老师有充沛的精力来辅导学生。规定导师每星期必须和学生见面辅导毕业设计一回。指引学校环境艺术专业对学生进行全程监管。注重学生选题记载是不是用心、辅导成效好坏将当做导师是不是可以接着承担下届毕业设计辅导老师的根据。创建管理体制,设立毕业设计监管领导小组,拟定进度表和量化表,拟定各类监管体系,固定时间对毕业设计完成状况实施检查,实施管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制定标准的毕业设计文件

拟定适合于艺术类并且科学可行的毕业设计管理规章体系及教学资料。大连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拟定了多种相关文件来规范毕业设计,从选题、辅导、答辩到写作要求等实施标准化,毕业设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大连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最近几年着重毕业设计教育流程控制与质量关联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有效的成果。依靠严格标准化的监管与管理体制的创建,毕业设计水平显著得到了提升。

作者:赵亮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的就业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主要是实践能力较弱。所以高校开始重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将从其教育现状入手进行分析,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一、概念界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个分支,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主要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道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与设计的一门实用性艺术。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的专业与学科较为广泛,其中不仅有建筑学、美学、宗教学、文学、环境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同时也包括了环境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内容。所谓实践教学,就是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巩固。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促进学校对于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的科学规划性。利用实践教学可有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行成正确的三观。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主要问题

第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偏低,由于近年来高校在改革中逐渐扩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的学生质量转而变得参差不齐,且数量庞大,但是在面对毕业于就业的过程中,却无法保持原有的就业率。就业率的逐年下降为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毕业之后无法找到工作使得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第二,毕业生水平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虽然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现象,但是用人单位同样面临着大量岗位空缺,雇佣不到自身需要的人才。很多用人单位雇佣了应届的毕业生,但是由于其实践能力较差,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基于这一原因,很多用人单位在应聘时,都要求应聘人员要具有工作经验。第三,我国现阶段教学体系不利于实践性课程的开展。一般来说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在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的基础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注重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阻挠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自由探索,形成了被动学习的惯性。也就更加不会主动探索构建自身的实践道路。第四,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课题,过于理想化。在我国大学期间,很多要求学生实际操作的内容,都是一些假设性的题目。这些题目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所受的限制较少,很多学生无法正视有无限制的课题。但是实际上,设计师在对于外在环境进行设计中,要受到种种条件的约束。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培养。

(二)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

艺术环境设计专业在发展中遇到了种种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第一,高校盲目扩招,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教育教学成果减少,学科建设发展缓慢:第二,高校对于现阶段专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与明确,管理体制的课程不够健全,导致实践性课程无法得到实施,形同虚设;第三,很多设计公司在设计市场中简单生存,激烈的竞争,阻碍了企业对于新员工的吸纳与培训能力。很多设计工作基本不接受实习生的实习,学校也难以找到校外的实践基地。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

第一,保障师资建设,促进实践教学,很多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在高校的工作促进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以及对于学术动向的敏锐性。但是,与他们的学生一样,他们缺少实践能力。没有参与实际的工程设计的经验,更加没有施工与相应的管理经验,但是在教学活动之中,要由这些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所以,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聘请更多参与过一线设计工作的设计师与学校的任课教师一同参与,共同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带领学生真正的投入到一下的设计活动当中,有效促进自身的实践能力。其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缺乏实践基地,是现阶段学生无法获得实践能力的根本,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要求学校建立统一的实践基地,与设计类企业签订长期的互惠互利的合同,建立长期的实践基地。同时对于学生的教学活动,教师对于学生的作业,也应该尽量多的才有实际的案例,在课堂中对于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理想化的作业题目,对于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再次,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实践化教学,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毕业后想要找到工作的学生,建立人才的培养计划,加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对于那些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对其实践能力记性较为节制的实践能力培养。保证每个学生都获得自身希望的培养方式。

作者:冯伟博 单位:吉林信息工程学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手绘技能课程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带动,设计行业也不例外,设计工作表达方式也因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电脑软件技术运用到设计行业以来,减轻了繁复的工作量,但也有不少设计师急功近利,减少了设计前期的推敲,大量复制模型,使得设计行业也投入了流水线作业当中,这会减缓设计行业的发展。艺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主要力量,应遵循教学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手绘表现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做到促进设计行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新模式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手绘技能概述

手绘技能是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具体做法是将设计内容通过手绘的方式将所描绘事物真实、形象地描述出来,通过手绘方式,设计师能够将其设计意图以及设计理念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在实际的绘画过程当中,手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草图式手绘,这种手绘方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以及表达意图,并将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快速地进行展现;第二种是效果式手绘,通过这样的手绘形式,设计师能够将其作品的最终设计效果展现出来,并可以加入设计师的设计主题与个性。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中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掌握手绘技能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能够提高其设计素养,还能够培养艺术设计表现技术,因此,手绘技能是将设计技能与艺术表现、工程技术结合为一体的具有综合性的设计手段。

二、手绘技能对高职学生的意义和作用

手绘技能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对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个促进的作用,不仅能够培养其专业素养,还能够加强对艺术的认知能力。长期以来,手绘技能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一直都受到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从素描绘画开始学起,手绘技能则有助于表达其思想意识与思维能力,每一个设计师能够将其设计想法与表达意图清楚地传递出来,良好的手绘技能是功不可没的,与此同时,手绘技能也是判断每一个设计师设计能力强弱的主要依据。对于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手绘技能是培养其艺术设计爱好的一个良好的工具,与此同时,在学习掌握手绘技能之时,还能够确立起未来艺术设计发展的大方向。

三、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手绘技能课程教学现状

在多个高职院校实地调查之后发现,许多学生对于多媒体的依赖性十分强,完成设计作业之时,大部分都选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从而手绘技能受到了忽视。手绘能力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在设计专业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数学生在提交艺术作业之时,往往都是选择用电脑设计来诠释自己的艺术思想,却无法用手绘草图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设计思路,结构不清晰,导致了艺术设计创意失去了其本身意义。而电脑设计的方案所花费的时间又远远超过手绘图的设计时间,这就使得设计方案更改周期变长,事倍功半。四、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手绘技能课程教学新模式

1.重视学生个性。

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到,视觉形象并不是对感性材料的复制,而是对现实感受的再次创作,所创作的作品具有想象性与创新性。在手绘方面,这个理论也是通用的,进行手绘的过程当中,要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描绘作品,只有对作品赋予生命力才能够使得作品能够表达出作者真正的意图。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当中,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这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其独特的设计风格,除此之外,教师应督促学生在艺术主观感受表达上多加努力,因为每一幅艺术作品都需要展示作者最真实的内心思想。

2.手绘表现与电脑表现相结合。

手绘表现与电脑表现都是设计者向外界传达思维信息的一种方式,电脑表现方式能够表现出事物的真实的样貌,还原度较高,而手绘效果图的运用方式则较为简便,且生成迅速,作品的概括程度也较高。在设计理念角度来看,电脑表现能够将作者的设计作品通过多媒体的技术展示真实的材质的运用与最终的效果,但是耗费的时间较长;而手绘能够快速地体现设计者对于艺术的想法,并能够及时更改,展示设计者的设计才华以及个人艺术素养,所以,将手绘表现与电脑表现进行有效地结合后,能够取长补短,将作品材质的部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呈现,作者的设计理念则由手绘的方式呈现,这样能够使设计者真实的想法完全地展示出来。

3.培养创新思维与提升个人素质。

对于各行各业来说,创造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应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在艺术设计专业,这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手绘设计图对于立意的要求是十分高的,需要学生对事物的描述有着很强的捕捉能力,能够看到普通人所看不到的事物的特质,因此,良好的创新能力与个人专业素养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大自然中的事物千姿百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从广泛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件事物所蕴含的美,从而才能够发现事物的另一面与新奇趣,并将所见所感通过手绘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一项具有新意的设计作品。

4.适应社会竞争。

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最终都是要呈现到实际应用中的,因此,免不了与客户进行沟通以起到改善设计方案的作用。在对设计方案进行讨论的过程当中,设计者与客户可能会出现意见分歧,当与客户进行沟通时,设置者应为客户找到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客户也会有不断地提出修改意见的可能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这样就会适应与客户不断的沟通协调的过程,从而适应社会竞争。

总结

高职院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之外,还要对学生的手绘技能加以重视,以起到塑造艺术综合性人才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艺术设计表达的不同能力,这样对提升设计思维以及快速捕捉灵感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邱玉磊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递进式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浙江树人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结合学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提出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展开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建立教师创造性活动的实践平台。文章从材料学和设计施工与预算两门课程的整合与创新角度出发,探讨目前该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以及预期成效,以更好地引领学生适应学习递进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校企合作递进式

结合浙江树人大学提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重组专业基础课、设立教师专业工作室、建设创意思维仿真工程试验室、建立校企合作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为满足“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方面委派教师到设计院所、设计公司学习,另一方面将富有经验的一线设计师请进学校进行指导,做到带项目进课堂。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给教学双方都带来较多的局限性,以课程中常用的建筑装饰材料(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等)为例,不同类型材料之间存在很大的专业跨度,材料之间关联性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将条目众多的课程内容归纳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进行讲授,从而出现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局面。另外,课本教授的理论知识离不开各种参数或表格,这些枯燥乏味的数据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条件滞后也是现存的问题之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与材料学、工程施工工艺等课程密切相关,课程设计方案中表现的建筑室内外装饰效果、材料使用性能等需要通过实物体验和物理实验来强化识别。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授课时数、实验场地、硬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形同虚设。许多应用性课程的教师只能“纸上谈兵”,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仅获得了概括性的了解,导致最终的设计方案缺乏新意和艺术创造力。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新思路

20世纪初,瑞士设计师、教育家约翰•伊顿就强调学生对于各种材料的感受,以现代构成艺术的方式训练学生对材料的认知和深层次感受。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材料的功能与特性,更重要的是发掘每个学生对材料的独特感知,体现出材料的文化意义与性格特征,使产品与室内外环境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存在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解决了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状,可以有效填补理论教学配备的欠缺,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对外合作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引进各类设计公司加强校企合作模式,拓宽学生实习和就业方向,也为专业教师承接社会服务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新思路,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重组专业基础课程

设计材料与施工课程是学生由设计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它是将原来计划中的材料学和设计施工与预算两门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的结果,学时数精简到64学时。由于教学大纲中将现有学时数进行了缩减,但是学生需要吸收的知识点却不能减少,二者存在矛盾,使“教”“学”之间失去平衡,因此课程改革极具必要性。另外,材料学和设计施工与预算两门课程在实践中相互依存,关系紧密。材料学是设计工程的物质基础,材料价格、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经济性、适用性、美观性和安全性。在设计工程造价中材料成本占50%以上,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才能减少资源浪费,进而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整合优化后的设计材料与施工课程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二)设立教师专业工作室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共有7位专业教师,分别安排了2至3名教师组建教师工作室。专用教室配备专业硬件设施,以实验室管理系统作依托为学生提供课外自主学习,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方向开展横向设计服务,带动优秀学生提前进入行业运行模式。如展示设计课程中,教师以“婚庆展示空间设计”为主题与杭州知名婚庆策划公司长期合作,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聘请婚庆策划总监进行专题讲座,并延伸到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奖的竞赛活动。“业师进课堂”“项目进课堂”“赛事进课堂”等系列教学教研活动得到了艺术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建设创意思维仿真工程试验室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创意思维仿真工程试验室是针对三四年级的专业实践、毕业设计、国内外设计大赛及校企合作虚拟班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实践教学而申请建设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当毕业生奔赴社会就业时,越来越多的公司希望招聘到应用型人才。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近几年就业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可分为两大趋势:一是室内设计制图员,二是主案设计师。室内设计制图员完全以软件应用的熟练程度为标准择优录用,几乎对聘用人员的艺术创造和专业知识没有更深层次的要求。而主案设计师是一个工程项目的灵魂人物,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专业能力与现场经验要求很高,且要求设计理念新颖。创意思维仿真工程试验室将满足环境艺术、视觉传达、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等4个专业共计30余门实验教学课程,新增实验室开放项目15个以上,可为设计材料与施工、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设计初步、公共艺术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和陶艺等课程提供实验实训项目。它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利用率,填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空白,同时也向其他相关专业延展服务,满足实验实训资源的完全共享。创意思维仿真工程试验室明确了“一个环境、两个中心、三大任务”的定位:一个环境,即营造真实的工程职业环境;两个中心,即成为融实训教学、技能培训、技术研发于一体的设计艺术专业教学中心,以及艺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的训导中心;三大任务,即:开展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主,工业、视传、产品等专业为辅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专业技术开发与生产(业师进课堂、项目进课堂、竞赛进课堂),开展学生职业素养训导等递进式教学活动。

(四)建立校企合作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展了与浙江省中天建筑设计研究院、南方设计院、潘功私塾等多家行业设计机构的紧密合作,创立了校企合作虚拟班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2012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该班35名学生被分成6至7人一组的行业实训小组,他们到对接企业作为其专业对口部门的实习员工。企业项目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实训基地的导师,高校专业教师则作为课程辅导老师,在企业导师的总负责下,以跟进项目的形式展开行业实训实践。每位学生都可以置身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包括项目勘测、调研、方案构思、团队讨论、方案汇报、施工图绘制、施工现场的监管与协调,直至工程竣工验收。这种全过程的见习体验,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项目组里学生可以交替轮换工作岗位,通过在不同岗位的实训,得到较为全面的行业特质训练和专业技能提升。这是在学校课堂上无法接触到的全新学习形式,学生能够实时了解当前国内外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把握行业市场最新动态,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定位。同时,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校专业教师也能及时把握行业资讯,避免闭门造车、与市场脱节,实现社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合理对接。缺乏应用性的实践活动,创意设计的理念只能成为空想,因此建设符合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是极为必要的。

三、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

(一)满足实验项目的需求

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满足了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设置的实验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开出率达到100%,可提供30门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预计使用率达90%,约76545学时。该模式为教师与学生的教研、教改、科学研究、创新设计等提供基础设施,积极鼓励教师带领优秀学子申报实验室开放项目,争取展开横向和纵向设计服务项目每年达到3项以上,学生自主学习项目每年开展4项以上,获得省级科技竞赛及全国性艺术设计竞赛达每年3项以上,学生科研项目达2项及以上。

(二)达成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之间的资源整合再利用,重新开辟了课程之间、专业之间的交互合作,填补了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实践实训环节的空白,从根本上完善了学校培养与校企合作培养相结合、学生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专业实践与创意设计相结合,最终实现“能设计、会创意、善学习、懂工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结语

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对于设计类课程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只是不同的专业、授课教师、授课对象以及授课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创造性教学效果,这也是极具探讨的教学成效。课堂教学模式不断革新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批学术骨干,形成若干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学术团队和“双师型”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同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技能”的高级应用型设计人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势必对艺术学院整体的教学体系改革、师资建设、资源整合利用起到全方位的推进作用。

作者: 楼五艳 单位:浙江树人大学艺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存居住的要求,已经不再停留在温饱舒适的要求上了,而是对生活要求更高,要让生活更有艺术性、更有欣赏性,环境艺术设计便应运而生。人们为了居住的更加惬意,从而产生了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不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快速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如雨后春笋班出现在我国的各大城市之中。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1.1国内现状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内涵理解的不同,导致专业发展方向也有所不同。回顾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部分是从室内装饰和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把环境艺术设计完全归于室内装饰显得过于狭义,我们应该更加深刻的认识环境艺术设计的更加广泛的内涵,进而促进环境艺术的发展。深刻的认识环境艺术设计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探讨,从建筑学方面来分析,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作为建筑学的一个分支,可以归类到二级建筑行业里。他和建筑学一样都是一种为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的科学,与建筑学不同的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加具有艺术性。因此,从目前来看,在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具体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艺术、景观园林设计、室内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设计专业。

1.2国际现状

纵观整个世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平均水平要远高于国内,因此,国外有很多的理念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国外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欧洲,他们的观念更加“无规则化”,更加注重思维的任意性。就像当代美国多数大学是没有统一教材的,也没有统一的授课大纲,大部分是靠学生自己探讨,独自思考,天马行空的设计来完成课业的。这样,会使他们设计出来的建筑环境更加随意化和多样化。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模式

从这几年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过程中看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综合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和专一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2.1综合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所谓综合型,顾名思义就是指学识广博,知识全面。这种类型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需要对各行各业的知识都进行了解,诸如:建筑学、心理学、历史学、易经八卦、风水相面、地理勘探、民俗宗教、厚黑学等等,可以“广而不精”,但“广”是必要的。这样的人才主要是用来起“明灯”效应的,也就是他们会经常发表言论、演讲,来对环境艺术的设计主流进行引领,从而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大众当中的舆论地位。

2.2专一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专一型人才的主要魅力体现在“专”上,这种类型的人才知识面可能没有综合型人才广,但是他们贵在“专”,他们熟知本专业的所有知识,熟悉行业规范,是在具体的实践设计中起中心指导作用,有了他们,才可以使丑陋的钢筋混凝土外表变得美轮美奂,才可以使人们舒适的坐在办公楼里舒适的办公,爽朗的他在居民楼里睡觉。综上所述,只要综合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和专一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相辅形成,各司其职,齐心合力才可以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更加完美,更加适合人们的居住需求。

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要的特性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是需要有特性的,是不能平平无奇的,通过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分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要具有三种特性才可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上游刃有余,这三种特性就是:创新性、技术性、实践性。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3.1创新性

每一个人的思考方式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处理结果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学生在牢牢掌握了环境艺术方面的基本知识时,就要开拓思维,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设计大师,可以天马行空的进行想象,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只有这样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才可以永远充满活力,不断的发展更新,不停地为世界增添新的风景。

3.2技术性

有道是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地基最重要。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也是如此,培养人才的“地基”,就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熟知基础知识,才可以为自己的设计建立强大的理论后盾,只有这样你设计的作品才可以从理论上说服众人,才会有变为实际的可能。因此,掌握好技术是你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基础步骤,只有有了强有力的技术为你做支持,你才可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上站稳脚跟,为自己的人生蓝图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实践性

当一个人拥有了技术性和创新性,那他还不能算一个完整的人才,只有当他可以把他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时才可以说他是个人才。环境艺术设计更是如此,你只有理论知识,那是不够的,够理论知识你只能纸上谈兵,是没有使用效果的,你只有基础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在实战中积累经验,那么你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人才。因此,培养环境艺术专业的人才应该以创新性、技术性、实践性为主要的特性。只有以此为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才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通过以上的探讨,综合艺术设计的个性化要求,可以推断出,统一授课式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因此,我们就要根据我们的实际需求不断的研究摸索,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借鉴他人的成功案例,不断地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如此,才能走出一条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模式去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才能培养出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状况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于春霞 单位: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教学法实践

纵观当今社会,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型人才是各大高职院校的目标和前提。怎样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全新蜕变,让项目教学法成为促使学生良好发展的强有力保障。不但要加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整体师资水平,而且还要适时修正和完善相应的教学内容,启动校企合作模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量和制定。本文就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合理选用教学材料

当下我国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教材专业性还有待成熟,加之经验丰富、技能较强的专业老师相对甚少,必要时仍需向发达国家借鉴和学习,但大多教材的费用值都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范围,这也从侧面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除此之外,我国高职院校目前所使用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材有些不符合国内实际情况,项目教学模式定位不明确,有些教材明显超乎高职学生的理解能力,严重抑制了我国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重点体现出项目式教学实践指导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阶段式综合评价方法的体现,最好要实现从小项目到大项目,从单个项目到综合项目的教学延伸,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整理,以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教材编写时也要注重对实际案例的穿插,尤其是一些设计公司的常见案例,要有效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逐渐探索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教学之路。

二、加强课堂教学实践设计

加强课堂教学实践设计是项目教学法中的关键环节,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弊病:第一,教学目标定位较高,理论教学比例过重,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相脱离。第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较为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知识面较窄,无法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想要解决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问题,必须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方面入手。首先要结合教学实际案例,创设项目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能够亲自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对项目教学法的学习兴趣,有效转换课堂教学主体。其次,教师也要加强教学手段的创新,可以采用推行环境艺术设计实际项目设计训练,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实战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之中,这样就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提高了业务模拟的真实性。

三、考核方法的制定

在传统考核方法中主要是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开展,这种考核方法只能对学生的笔试能力进行考查,并不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重在实务的要求,现代教学理念相偏离。因此,高职院校就必须要对考核方法进行创新,要增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采取多元化鉴定措施。在对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时,不要再单一地以学生成绩为考核标准。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要注重收集学生的学习表现,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要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互评,尤其是在项目教学法实践方面,要实现双边互动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意见进行教学方法的修正与调整,而学生可以经过教师的指点,更好地朝着既定目标而努力。

四、实训基地的建立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及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设施,为学生创建实训基地,比如:一些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和环境艺术实训室的创建等。不仅为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法的有效实践提供了场所保障,还历练和强化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开辟更多的机遇。由于高职院校教学资金较为紧张,可以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本着多元化发展的原则,积极实行校企合作形式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要到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表现也将作为毕业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

五、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训课程体系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建设,是培养合格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环节。

1、建立明确的教学实训目标

高职院校在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训目标时,务必要从学生自身发展去考虑,所制定的目标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要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目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训项目

高职院校在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项目内容时,要结合企业岗位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对校内教学内容的实践,要让学生在岗位实训中可以有效利用所学的知识,合理配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素,要让学生在顶岗实训中锻炼环艺设计的实践能力,活学活用,体现出实训基地的重要价值。

3、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训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的存在与发展就是立足市场实际用人需求,在制定实训评价机制时首先要遵循高职院校教育规律,要强化实践效用,加以理论知识的结合,考核评价机制要体现出公正、公平的原则。在对学生实训过程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对学生实习表现的记录,另外要让学生编写实习报告和实训成果,由实训基地的领导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打分,此外学生还要进行实训答辩,展示自己所学到的岗位技能,最后学校将学生的所有表现按照一定比例计算出实训课程成绩,并在学生毕业时记入学生成绩档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好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知识。

作者:闫付海 单位:南阳职业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

人体工程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学科,研究的是人——机——环境相互作用下,如何达到安全、健康、舒适和工作效率的最优化。人体工程学研究的范围广泛,涉及的学科众多,除与人体科学、环境科学和工程技术密切相关之外,还与生理学、心理学、行为学、技术美学等有紧密联系。人体工程学的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特点,使其成为了一门体系庞大的独立学科。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将人体工程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纳入课程体系。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的是通过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手段,结合建筑的特性及空间性质的要求对室内外空间进行合理的划分和设计,从而创造出舒适、宜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环境,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的顺利进行,需要人体工程学相关理论的指导,因此,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人体工程学课程现状

从课程设置来看,人体工程学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通常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半学期,是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的专业基础课,有8周的课程安排,共32个学时。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的课程主要为基础必修课,如素描、色彩、设计构成、图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从课程内容来看,人体工程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极其广泛。因此,许多专业都开设了此门课程,只是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在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上略有不同。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课程的内容包括人体工程学及其应用、人体工程学基础(包括人体生理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人体测量学知识)、人与环境(包括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行为与环境、视觉与环境、听觉与环境、肤觉与环境、嗅觉与环境、人和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行为与室内设计(包括居住行为与户内设计、商业行为与店堂设计、餐饮行为与餐厅设计、观展行为与展厅设计、人际行为与室内交往空间设计)。从教师授课情况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体工程学涵盖的理论知识多、涉及范围广,若要在短短8周的时间内既对每个章节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还对每个知识要点进行扩展和延伸,时间明显不够。因此,教师通常以理论课的方式讲述人体工程学,主要讲授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课程结束后以传统的理论考式进行考核。从学生学习情况来看,相比专业课程而言,人体工程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分值较少。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属基础理论课,以理论课的心态对待,对人体工程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课堂出勤率不高,常出现迟到、旷课现象。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围绕教材内容,固守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是导致人体工程学教学效果差的直接原因。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常常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习惯性采用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知识要点,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很难将知识内化成与实际经验相符的内容。加之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这种授课方式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教师很难收到学生反馈的信息,更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而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教学调整。

(二)同质化教学,缺少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人体工程学常以基础课的形式引入不同学科专业,如工程制造专业、工业设计专业等。教师常以讲述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陈述式的讲解,往往忽略人体工程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重点与难点,若均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讲授相同的内容,必然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在本专业的作用理解不足,做不到有的放矢的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三)缺乏实践环节,理论与实际脱节

人体工程学属应用型学科,需要在理论框架上辅以实践教学。但是,目前教学中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时间占据了全部课时,实践部分流于形式,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授课教师将本门课程定性为理论课,仅按照理论课的步骤和方法,围绕书本内容完成讲解部分;二是课堂缺少实验环境,无法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三是课程学时少,除理论讲授之外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导致本门课程终究无法与专业相结合,最终沦为一门讲授纯理论的课程。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明确课程定位

人体工程学包含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人的行为模式、人体基本数据、人与环境关系的分析,其内容是环境艺术设计顺利实施的基础。教师应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人体工程学在专业中的基础作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设计。同时,在上课之初就应该向学生指出人体工程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其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

(二)转变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改变学生以往作为教学附属者而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产生学习惰性的现象。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体系的构建者、信息加工者,提高了学习的能动性,强化了学习效果。教学模式的转变,首先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变成学习的引导者,加强师生互动,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通过案例分析、课题讨论、现场教学等环节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使理论与专业有机结合起来。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教学条件、学时的限制,人体工程学的实践课题很难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开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体工程学只能作为理论课的形式出现。若仅注重理论框架的完整性而忽视与实践课题的结合,势必会限制其与专业课的联系,也必然会使其成为无关紧要的理论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可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小组讨论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对人体工程学的认识,使人体工程学真正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在教学中以实践为导向,以理论为指导。人体工程学和环境艺术设计都属于应用型学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师讲授理论时,可将文字讲解与视觉图片相结合,用图片展示空间形态,用文字做阐述,如在讲到人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时,可联系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以某一行动路径为导向,分析学生的行为方式及由此形成的空间形态,并对行为模式与空间形态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做进一步的解释。第二,引入调研课题,开展实践教学。在学生已基本掌握概念、原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实践课题,如指导学生综合运用自然观察法、实测法、资料研究法、调查分析法等,对人体、家具进行测量,制作人体模型或空间模型;或是对校园空间进行实地考察与测量,分析人的行为模式与空间形态的关系等。课题实施的方式可以是自主研究,也可以是团队合作。通过对个案的调查、测量、分析、总结,将教师口中抽象的理论与学生切身体验结合起来,转化成形象、生动、可感知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三,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前期实地调研课题的开展,学生对空洞的概念、数据、原理有了更多的理性认识。教师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以汇报演讲的方式,对前期调研的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理论——实践——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能力,逐步完善知识体系。第四,考核内容既要涵盖基础知识,又要体现专业特色。人体工程学涵盖的知识点多,教师常采用问答的模式进行考核,虽然能够考察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却不能考察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无法了解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考核形式应多样化,内容应当从理论与专业结合的角度设计,如针对室内设计方向的学生,考核内容可以是“完成一套居室空间的平面布置图”。由教师提供原始建筑图,学生假定空间性质、人群使用情况等,完成对空间的分析与布局。如此,学生将人体工程学课程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案例中,既得到了实践的机会,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专业间的联系。

四、结语

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结合尚处于探索阶段,教学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晦涩难懂、专业特点不突出等问题。人体工程学的教学改革应紧密围绕专业特色,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的,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构建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紧密联系的学科体系。

作者: 赵菁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探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审美情趣及对生活环境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推动了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院校和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艺术类专业招生及专业设置的问题

目前我国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主要是注重设计艺术效果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和注重技术结构的建筑设计类专业人才,但两类人才及行业之间的交流协作还存在诸多问题。而相关院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把环境艺术设计归类为单纯的艺术学科,加上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众多院校为赚取利益,不管硬件、软件、师资等资源是否配备齐整,纷纷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样放低专业门槛进行扩招的方式已成为许多文化课成绩差、综合素质低,甚至对艺术设计专业毫无兴趣的考生通过艺考圆大学梦的捷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和问题,同时势必影响学生就业及行业发展。

(二)师资力量薄弱

造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师资薄弱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学校在硬件、软件、师资等资源没有配备齐整的情况下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造成从事专业教学的师资紧缺;另一方面有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艺术创作、个体表现、视觉冲击力,而忽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独立完成环境设计项目。另外教师受自身能力、知识面等所限,加上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不能用科学合理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教学。

(三)教学体系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首先,目前还有很多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仍然沿用传统艺术和美术教育的方针,开设的课程多、杂、无侧重点,教学内容落后,各科知识之间缺少关联和衔接;其次,现有的实习、实践环节时间短暂,忽略了高职院校设计教育应对接产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学生往往无法将所学知识形成体系,不能很好地对接实践;再次,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形式,部分学校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没有按照市场要求和行业结构来进行建设,存在结构不合理、管理体系不健全、实训项目匮乏等问题,造成实训不能达到真正与市场对接的目的,从而导致应届毕业生的实际技能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无法就业。

(四)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设计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往往重技术、轻理念;重制作、轻创造,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设计仅仅是对名家的设计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修改、拼凑。

二、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措施

(一)对接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建构教学体系

摒弃陈旧和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岗位核心能力和企业职位用人标准为依据,因地制宜地根据具体院校所在区域的经济、文化、生源特点等科学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充分做到科学、艺术、技术、人文的有机结合,按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进行设计教学,切实与市场需求接轨。

(二)加大校企合作深度,拓展实践教学渠道

高职院校应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将教学、研究、实践三者融为一体,建立“厂中校”和“校中厂”的工作坊模式,按企业所需培养人才。将原来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各自优势,加大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是为社会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专业特点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依托企业实际工作项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校内通过实验室、工作室等特定的“校中厂”教学窗口与社会和企业接轨,系统性、针对性地创造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同时结合“厂中校”,让校内师生到项目一线与行业和企业专家共同协作参与实体项目,把企业、施工现场作为实践教学的平台,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双方共同协作按企业工作管理体系全过程规范和监控实践教学环节,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发符合职业规范、体现岗位能力要求、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做统一,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师资队伍的能力与素养直接决定学校的教学水平,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首先应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多领域、多渠道引进高端人才,如聘请企业一线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参与到学校的专业教学、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中来;其次,通过学术交流等形式来培养和提升校内教师综合能力;第三,建立激励制度,发挥教师潜能,让校内教师“走出去”,如激励校内教师通过到企业一线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的行业专业知识技能,取得有权威的证书,成为真正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且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从而使教学顺应市场的需求。

(四)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的专业教育中,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设计潜力及个性化表达能力,充分调动其创作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不断开拓与创造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亟须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李温喜 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四川华泽建筑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