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25 11:35:21

导语:在建筑经济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究

【摘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定位指针,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显得极其重要。本文从国家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宏观定位,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和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高职 建筑经济管理 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和值得研究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对专业教育的方向有直接的影响,必须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确立准确的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发展和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考虑因素入手,剖析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符合国家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宏观定位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符合国家对高职培养的宏观定位,应为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思想素质上应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思想道德修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素质上要求学生能应用语言文字等手段进行信息,思想,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具备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造价和建筑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具有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工程造价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可行性及投资效益评估、项目投资预算、工程成本控制和工程财务管理等能力的职业素养。

二、认清建筑行业发展现状,顺应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建筑业全行业始终处于持续扩张状态。行业销售额持续扩张,从业人数不断增加,行业内资质以上公司数量持续增长。资金和劳动力保持持续流入,这些都标志着建筑业经济发展势头的茁壮、旺盛,以及经济界对这种势头的认同。与此同时,也对建筑业的管理现状提出了质疑,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应用,促使建筑企业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也由过去的注重施工过程管理转向对整个项目的整体管理,工程造价控制和项目资金管理(即财务管理)运作成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建筑管理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且大多是只懂工程项目技术,不懂财务技术的人才居多,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不断涌现,甚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为建筑行业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认清建筑行业发展现状,顺应建筑行业发展趋势。鉴于目前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且未来发展空间大,工程造价控制和项目资金管理(即财务管理)运作成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应以培养出兼顾工程造价和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应当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岗位型、应用型、职业型人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就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发展状况和人才的供求状况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在专业建设上应采取务实的办学态度, 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加以实施。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工作的大力推进,建筑业的发展也也被推向了高潮,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技术也越来越高,对具备建筑工程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及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等综合素质的经济管理人员需求量加大,然而,从全国范围内看,目前仅有少数院校开设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且培养目标定位单一,即:要么是造价员方向、要么是建筑会计方向,同时兼顾造价和财务的几乎没有,同时,我国高等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与企业实际发展相脱离,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明确、规范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因此,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把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四、以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为基础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为基础。通过实际调查和走访,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分析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的具体工作岗位以及岗位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完成这些工作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整理研究建筑行业招聘岗位要求的资料,并针对性地走访了造价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咨询业内人士,归纳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总体上来说可以归结为两个部分,财务管理能力和工程造价能力。财务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能力紧密联系,互相补充。而工程项目资金管理能力即财务管理能力的有效发挥需依赖工程造价专业技能的支持。因此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财务管理和工程造价方向兼顾,既考虑了学生就业所需的能力,又兼顾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建筑企业的实际需要。

五、总结

通过对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建筑市场人才需求和相关岗位群职业核心能力分析,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建筑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系统掌握财务管理和工程造价基本知识,工程造价控制和项目财务管理能力兼顾,能在造价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探讨

【文章摘要】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其任务的途径是结合专业设置的课程教学尤为重要。课程是连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学实现了课程的具体连接,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座“桥梁”的质量,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探讨其专业必修课程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从经济的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包括工程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通过分析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课程在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属于核心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事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投资评估、项目财务及环境评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论证、企业经营决策等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课程教学是将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集于一体的过程。课程若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起到关键的作用。鉴于,当前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受到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工程经济学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改善现状、如何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 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经济学立足工程项目,运用技术经济的方法,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资源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工程经济学,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侧重于理论灌输、实验与实训,而疏忽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 教学“形式化”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拘泥于传统教学,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做题”、教师再“批改”,教师“出卷”、学生“考试”、教师再“阅卷“。虽然目前的教学逐步由课堂讲授辅以板书的形式向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的形式转变,其实质依旧是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并没有改变学生被动听讲,一问一答模式的传统的课堂上的抽象互动,学生对这门应用型课程的相关知识依旧缺乏内涵性的理解,从而使教学成为流于教学设施改善而教学实质未变的教学形式,导致现代化教学设施应用下的教学依旧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体现于从业资格证考试之中。随着国家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的逐渐规范化,从业或是执业资格证成为从业或上岗的必备条件。从建筑行业的从业角度而言,工程经济学是取得相关从业或执业资格证书的必考科目或是相关知识科目,更加凸显这门课程在各种从业证或执业证考试中的重要性。比如,造价员、监理员、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等考试中成为相关知识科目或是直接成为一门考试科目。工程经济学在这些考试中的重要性,导致其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设置中,成为一门应试型课程,从而使其教学侧重于应试,而使工程经济学教学流于结合从业证或执业证的应试型教学形式,忽略了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技术方法解决工程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不尽合理

教学依托于教材,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具体的教学过程,因而教材的选择对于教学而言尤为重要,所选教材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在教学中使用的工程经济学的教材,有一部分是本科使用的版本,侧重于经济技术方法的理论研究方面;有一部分是混拼版本,这类教材将本科版本的工程经济学中的主要几章经济技术方法的内容摘选,再配以相关的案例分析、实训任务,或者是把本科使用的版本进行逻辑重组后辅以相关的案例、实训任务。这些教材没有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没有根据建筑企业对管理类的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没有根据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要求,组织课程的逻辑结构级内容。因而,这些教材本身就脱离了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更加脱离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缺少可读性、针对性、实践性。选择这些教材必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十分重要而又必要的问题。

1.3 传统的考核方式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评价

传统的课程考核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主要是考学生。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完成的课堂内与课堂外作业情况、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的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二是期末考试部分,通常采用卷面考试形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应试反应情况。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看到教学中的“学”,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这个主要面;而忽视了教学中的“教”,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次要的、辅助面。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方式是传统教学下的产物,遵循了传统教学的教师教授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并通过平常的学习表现和期末的考试,这样的方式来来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即考核。因而,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考核作为一种压力,并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将这种压力变为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考核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该课程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三是通过考核使教师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1.4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通常来自于两类教师群体:一是经济类专业的教师群体;二是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群体。这两类教师的知识结构,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只注重了某个方面,如工程技术方面或经济管理方面,而缺乏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

同时,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有极少数是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人才。这类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知识全面,但是为数极少。因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强劲的发展趋势,加大了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使得这类人才炙手可热,从而出现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急需这类人才却留不住或者聘请不起的状况。所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老师只能由相关专业的主要是上述两类教师担任。

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中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因为,这些教师基本是没有工程管理的实践经验,而是从高校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这些缺乏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必然不可能很好的实现通过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来在工作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目的。

教师作为教学这个系统过程的“中枢”,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如果教师本身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必然会造成教学这个系统过程无法很好地运行或者无法有效地运行,其表现出的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不佳。

2 针对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教学改革

2.1 针对专业培养目的、课程教学目的选择教材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经济技术方法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工程经济学的教材应满足实现这两个目的的相关要求。

目前,高职高专教材市场没有完全满足上述两个目的工的程经济学教材,这种状况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体现出“综合性”。第一,选择某一版本教材作为主导教材,辅以一至两个版本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主导教材的逻辑结构必须符合高职高专规划系列教材的要求,而且理论知识部分和理论实际应用部分应逻辑明晰。辅导教材,主要是提供相应理论知识应用的案例分析、实训内容及课程设计等,以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选定主导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同时,应配备合适的体现相关理论知识应用的习题、案例、实训,供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第二,教师在应用主、辅教材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及时将工程建设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带到课堂上,以弥补教材不可能快速更新的缺陷,尽量做到所选教材不滞后或者少滞后于工程建设实践。

只有在选择了合适教材的前提下,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达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及该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这样的双重目的。

2.2 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教育设备实施的应用,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训教学,以期提高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作为研究对象,供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在其中的应用,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系统的、专业相关的、典型的案例分析,可以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并把枯燥的经济技术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可以达到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案例的选用,项目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案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案例分析、项目建成后的后评价的相关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应用工程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将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展现出来。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即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是模拟未来学生从事建筑行业的相关工作,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模拟实训立足于案例教学,是对案例教学的进一步提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分析跃升到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因而,模拟实训的质量依赖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模拟实训的内容依托于其之前的案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选择类似的实际问题作为实训对象,然后,根据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再次进行类似问题实训,如果不需要再次进行,可以考虑进行拓展训练即加大实训难度、扩大实训范围,以进一步巩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进考核方式需要立足于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模拟实训的开展情况,应将其作为考核对象之一。因而,考核方式中应加入实践考核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运用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的部分。改进后的考核方式应包括三个部分,即平时考核部分、实践考核部分和期末考核部分。

2.3 强化师资队伍

强化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需要针对上述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其中极少数的属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鼓励他们或者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进修,实现专业知识的不断补充、更新;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相关的职业证、执业证的培训及考试,使他们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例如,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监理员、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及执业资格的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后,给机会让他们到建筑企业以挂职的形式参与工程建设实践活动,将这类教师培养为既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其次,顺应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提高此类专业的授课教师的待遇。或者,加大师资培养投入,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的经济类专业和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培养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教师,并不断给他们参加工程管理类各种培训的机会,将这个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的主体部分培养成为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有赖于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改进、完善,有赖于教学软件和硬件的不断完善。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与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摘 要】文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为指导,调查了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蓬勃兴起状况,重点统计了南宁市建筑公司的数量以及著名的20多家建筑公司,并统计了南宁市2009年上半年商品房登记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上交税收额、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此形势下,调查了广西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茁壮发展,统计了开设土建大类专业的北部湾高职院校数量、开设专业规模、招生规模、在校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特别调查和介绍了土建大类专业最全、规模最大、在校生和毕业生最多、社会效益最好的广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北部湾,建筑房地产,土建大类,专业发展,调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提出,南宁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和区域中心城市,要加快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要发展到280~300万人;北海市要按照特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要发展到100~120万人;钦州市要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90~100万人;防城港市要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50~60万人。这一发展规划催生了北部湾高职院校规模庞大的土建大类16个专业,拉动了北部湾地方经济、高职土建大类专业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蓬勃兴起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居民住房、工商业用房需求量激增,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刚性需求,大大推动了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当地促经济、保民生的支柱产业。北部湾畔风生水起,建筑房地产热火朝天,建房售房喜气洋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东西南北前来置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整个北部湾经济区就像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日日夜夜不停息地轰鸣着建设交响乐,整个北部湾经济区也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市政工程公司、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设计装饰工程公司、房地产公司纷纷登场,上演一出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园林工程构成的“三国演义”。

据不完全统计,仅南宁市就有100多家建筑公司,著名的就有中国建筑局第一至第八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广西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市一建、二建、三建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南宁环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元冠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昊冠住宅建筑有限公司、广西华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恒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桂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三实园林景观有限公司等14家,他们荣获了2011年南宁市建筑工程“邕城杯”奖。南宁市还有南宁市龙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南宁春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嘉和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市能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盛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华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南宁壮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同和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南宁海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恒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广西最大的房地产公司。

在上述如此众多的推手推动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的持续火爆发展,特别是南宁市,成绩尤佳,起到了龙头老大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仅2009年1月至6月,南宁市商品房登记销售面积就达到了367.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0.21%;成交金额166.81亿元,同比增长64.89%。2009年上半年南宁市房地产企业上缴的地方税收约为1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105亿元的11%;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上升到2009年上半年的4.18%。整个2009年,南宁市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节节攀升,并创下了有史以来成交量新高。1~11月,南宁市商品住宅成交量达到599.79万㎡,超越了2007年全年的成交量。2009年至2011年,南宁市还新增建廉租住房11700套,其中,市6个区新增建9280套,市辖六个县新增建2420套,推动了住房保障新发展。

二、广西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茁壮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的蓬勃发展,要求有与之规模相适应的建筑专业人才,包括需要大批涉及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装修、市政建设、园林建设、道路桥梁等方面的设计师、工程师、技术人员和普通建筑工人,从事设计、施工、维修、管理,这为北部湾地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采取合作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建设一批适应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培养基地;要鼓励重点职业技术院校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联合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指出,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推进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区域发展,重点面向“两区一带”建设加快产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些规划为北部湾地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北部湾经济区建筑业发展需求和上述规划的指引下,北部湾高职院校闻风而动,纷纷开设市场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建大类专业。在北部湾地区,在有24所公民办高职院校中,就有19所高职院校不同数量、不同规模地开设了土建大类的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道桥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物业管理等16个专业,占北部湾地区全部高职院校的79﹪。在这19所开设建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中,既有办学实力最雄厚的高职院校,如1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3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还有建筑类专业开得最全的高职院校——“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该校上述16个专业全部开完。土建大类的这16个专业,据2012年公布的招生计划统计,都是各院校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每个专业平均招生数都比其他专业大。招生院校最多、规模最大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该专业在2012年招生计划中,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招77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招123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招152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招162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招185人,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招225人,广西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招89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招85人。

建筑工程系是这些高职院校中规模最大的系,所设专业最多、招生最多、在校生最多,平均有一千至二千学生,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学校。该校的建筑工程学院是全校成立最早、专业实力较强的二级学院之一。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500多人、技能+学历中短期培训班及成人教育学生400多人,开设有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造价、物业管理等7个专业。建筑工程学院还成立了建筑设计研究所,拥有自治区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并与多个实力雄厚、行业知名度高的企业共建了建筑施工、建筑绘图、装饰工艺、测绘、工程投资咨询、建筑结构施工、工程检测等多个校内外实训室及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部分毕业生还成为建筑行业颇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随着国家和广西“十二五”规划实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该院培养的建筑业人才供不应求。

在北部湾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土建大类专业规模最大、专业最齐全、设备最完善、师资最雄厚、办学条件最好、办学实力最强、土建大类在校生和毕业生最多、该专业办学社会效益最好、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全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260人,在读函授学员1116人,职业岗位培训每年达15800余人次。该院先后与广西建工集团、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等126家建设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还成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并组建广西建设行业产学研联合体。该院的土木工程系有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测量技术、基础工程技术等4个专业。仅2010年就有在校生2139人,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384人,工程监理专业462人,基础工程技术专业157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136人。该系是该院办学历史最长、师资力量最强、学生人数最多、就业形势最好的系。毕业生人数占全校三分之一以上,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10000多名毕业生,为广西建设行业输送了大量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为广西建筑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全院则为社会培养了40000余名毕业生,被誉为“当代鲁班摇篮,建设英才基地”。

三、结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继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之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是国家第四个沿海经济区,将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一极。

备注:作者简介:唐国卿(1962年5月——),男,瑶族,广西富川县人,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人文与外语学院院长,本课题组组长。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本文从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教学管理改革的角度出发,将市场需求应用到建筑学教学方法中去,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并提供出新的教学思路与手段。论文将市场经济与建筑教学相结合,总结出适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我校建筑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筑学;改革

当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都以市场为中心的。从教育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学校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它生产的产品是人才,消费者是用人单位,所谓学校也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最突出的表现是学校也与产品生产厂家一样。市场经济主要包括以下特征:首先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很强的经济,二是优胜劣汰。任何一个市场个体都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市场经济特征的核心是利益最大化。任何满足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一、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学校的学生也是作为产品在市场中出现的,也要符合这一市场经济规律,不然将会被市场经济淘汰。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存在一个目标市场。决定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市场的主要因素有三:其一,培养人才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大学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以满足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因而具有不同的目标市场。其二,培养人才的质量。如果两所大学培养人才的类型相同,层次一样,但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不一样,那么其目标市场也会不一样。建筑教学改革培养出来的人才类型是建筑人才,其目标市场即为建筑市场,因此它需要根据建筑市场的需求来培养合格的人才,才能将自身的人才推向用人市场。

二、市场经济对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1.建筑学专业需要分析市场需求才能更具竞争力。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是按照政府的指令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人才,在当代,市场对建筑学毕业生的要求日新月异,出现新的可能性人才需求市场时,我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管理应及时做出反应,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抢占新的用人市场份额。

2.市场经济对建筑教学的具体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量大幅度上升,强烈的社会需求和激变的市场对建筑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建筑专业教学的改革。(1)人才具有较宽的专业口径。我们培养出的建筑学专业人才也就必须符合这一市场需求才能与这一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而业的宽口径又必须以坚实的专业基础为前提。例如,在学习建筑学专业的同时,辅助学习土木工程、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施工、以及工程管理、造价预算等专业。(2)建筑师注册考试加入教学大纲。目前实行的建筑学教育评估标准与建筑师注册考试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进一步说明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大纲应基本包括建筑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内容,要增设课程和调整课程的学时比例,尤其要加强规划与建筑法规的教育。(3)社会学、心理学、规划学、市场学以及法制法规等的教学需加强。使学生能用综合的眼光来审视一个建筑设计,而不再象原来一样将建筑设计局限于一己之见。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强调:建筑所涉及的社会诸方面并非是僵化不变的,相反它是一个动态的机制。建筑设计的立足点要能随社会的发展进行随时调整。建筑的社会化实为一种市场需求,它要求建筑教学按照市场发展的特征来进行教学调整和改革。

三、对我校建筑学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的转变和高等学校的扩招推进了大学教育的学以致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市场教育的转变,市场对高校就业的影响巨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节节上升。就业水平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它关系到高校的正常运转与发展。而我国在建筑专业技术上的知名大学大都已经对建筑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作了很大的调整。

1.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管理实际上只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方式、手段,不是目的,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是真正的目的。教学管理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管理必须紧紧围绕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进行。创新教学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即是创新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高等教育要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片面的强调知识的传授,要重视培养学生不断优化自身素质结构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而且表现为人才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高校要改变由知识型,技术型的专才教育为智能型、创造型的通才教育,要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由传统封闭的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转变为开放式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教学管理必须着眼于这个根本,以学生为本,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广泛学校相关专业知识。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入研究建筑类专业项目的建设方案,总结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有效的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不输在专业本质上。

3.良好的道德观念。很多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几乎存在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都轻视了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爱国热情,学校在追求高的就业率和毕业生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良好的道德观。

4.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市场经济全球化告诉我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必须重视英语的学习,现有的技术信息和技术资料都来自于国外,而国内的信息同样可以翻译成英语供给专业同行参考,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必须依赖于英语。大学生应加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以适应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对语言方面的要求,这样可以尽快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使他们真正把外语当作语言交流的工具,了解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和专业发展趋势和方向。

5.团队精神的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相比其他工程类专业更为重要,各个高等学校在对教学与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协作能力与竞争力的培养,建筑学专业基于市场经济环境的改革也是如此。开展校外科技活动、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等系列措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语

建筑学是应用型学科,其人才的培养应该立足于实践,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视野、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而建筑学专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论承担着专业知识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积累,实践肩负着实用性与操作性的传承。在多年教学工作当中我们体会到,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和大量建设的时期,培养创新型的建筑人才不但要加强实践教学,同时也要在提高学生基于专业实践的创新思维和他们对于实际设计的体验等方面的内容。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教改项目:我校建筑学专业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jg1209。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经济专业识图课程教改探究

摘要:《房屋构造与识图》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通用基础课程。根据高职高专的教育特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岗位要求,改变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切实加强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联系。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改革,以期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工作过程;识图课程;能力培养

《房屋构造与识图》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通用基础课程,而传统的课程教学明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强调对工作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学习,符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其中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有依据工作过程建立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要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课程内容,这一教改方法的研究将有助于今后课程学时的合理分配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几年来,学院一直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项目来抓,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在识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为今后更加深入地探索作好铺垫。

一、课程教改背景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建经专业”)是应建筑业及房地产业对人才的旺盛需求而出现的新兴专业。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建筑生产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岗位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经专业学生应具备建筑物资管理、建筑会计、建筑统计、建筑工程概预算能力。而准确识读图纸是学生必备的一门基本功,为此而开设的《房屋构造与识图》课程成为建经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后续课程如《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计价》的知识储备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建经专业识图课程存在如下“学科化”现象:由于学生无建筑结构设计知识的基础,并且在教学初无法以工作过程作为参考系,而是只能以理论讲授为中心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和课程学时排序。故导致在教学内容方面,陈述性知识过多,过程性知识过少,使得学生所获取的岗位技能知识有限,且从工作过程的角度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分散且无序的,教学中存在“边学边忘”或者“成绩好但是能力差”的教学低效率现象,只有“学做合一”才能改善这种状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的基本流程是:依据已有的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相关识图能力要素;以学生为主体,以相关能力要素培养为目标,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

针对以上情况,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在高校教学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今天,开好识图基础课程更有其独特的意义,如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识图想象能力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由于课时相对有限,识图课中对成图的一般性常识或成图的一般规律虽有讲述但欠缺分量,对专业图纸的介绍虽有面上的覆盖,但没有与后续预算课程相联系,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目前教学现状,改变这种“讲不透”又“学不够”的做法。

由于建经专业识图课程课时总量不如建筑工程类专业充足,又没有结构设计知识的铺垫,并且缺乏相应的辅助课程,改革的重点应该突出建经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今后的岗位群进行。按照职业领域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应能熟练准确地编制工程的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熟悉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从事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能对各种工程造价进行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有关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课堂上如何把理论和图纸直接、生动地展示出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掌握岗位要求的识图技能,养成严谨的职业态度,提高他们的工程应用意识,就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改的探索与实践

综上,由于建经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为了使他们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分门别类地调查问题,寻找到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态度不端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按不同情况提出学生识图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按照这一目标制定出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总评成绩的考核方法等。

1.由于建经专业与建筑工程类专业性质的差异,课题研究过程中紧紧围绕识图课与预算课相结合的体系,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对比,重点培养学生将学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思维,关注学生知识接受的习惯。比如:在识图时看到平面图形,能够训练他们迅速反应出相应构件的形体,并进而引申到简单介绍相应构件与相似构件在预算时的差别和联系。在授课时注意减少对职业岗位帮助不大的章节课时,改为学生课下自学,比如制图知识这一章节。并且通过联系已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拓宽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兴趣,保证注重学习情境与真实职业场景的类似。

2.对传统教学方法――仅仅依靠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手段进行改革,除了制作简单明晰的教学模型外,制作含有模型动画的课件进行辅助训练。避免在教学上花费较多的课时对学生作不同角度的反复讲解,并且不断地让学生观察建筑的环节,让学生先看模型图再识读,了解建筑的布局、构件的先后顺序以及施工图中各个线型、图例等所表达的含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配备相关的图纸,增加学习的信息量,而不是仅仅依靠教材和理论讲义。

3.为了更深入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老师经常阅读课堂教学理论著作,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初步探索出让学生在课堂发挥主动性的教育方法。通过知网、图书室查阅最新的教学理论动态,并且根据课堂实践将其应用其中。

4.将平日授课知识点与职业资格考试特别是造价员考试挂钩,紧扣造价员考试中涉及的知识点和识图要点来进行,利用学生比较重视“考证”这一心理状态特征来提升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通过识图资料的汇总建立识图教学资源库,包括精心挑选的课设任务、相关图纸及与预算课程相联系的知识点等等,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和实训打下基础。

5.在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时,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视教学项目的完成,不敷衍了事,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我们采用互改作业的方法,将施工图识读部分的项目完成情况作为主要采分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图纸作为日常采分点。在课程设计实施办法中,班级按学号组成实训小组,任课教师分阶段下达设计任务,各组同学自主安排时间进行相互评分,并在组内传阅,最终一致给出该同学分数,并记录评分过程。教师按学号随机抽取任一小组的资料进行核实,并在期末考试试卷中通过一定比例的案例分析题,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从而提高课程完成的效果。

图1是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流程图。其中i=i+1表示重复循环过程。在第i节课堂中,通过教师抽问和学生个别提问的方式,将本节课程的授课主题和重点掌握。通过不同学生案例的情况建立问题集,将其积累添加到教学资源库中。结合识图大赛、造价员考试等一系列技能考证的要求,将知识点穿插进教学课堂进行强化训练。这一做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对证书的重视大于对课程考试的重视,通过这一现象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并且能将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识图课这一基础课教学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北部湾经济区建筑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探究

摘要: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探索建筑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分别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并对教师队伍也提出相应的建设意见,以此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建筑专业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5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济区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广西北部湾地区将继续建设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项目,建设石化、钢铁、能源等临海工业项目,年均投资将近1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北部湾经济区将会形成2万亿至2.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规模,包括产业项目95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4000亿元,城市建设投资约4400亿元,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房地产投资约3000亿元。广西凭着绝好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又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无疑给广西建筑市场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必将拉动交通、能源、经济、房地产、城市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上升,而这些都为广西的建筑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快速发展的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饥渴”问题尤为凸显。尤其是在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后,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步伐,加快建设沿海9大产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更是对各类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据调查,广西建筑专业人才存在着“少、弱、旧、差”等问题,建筑行业作为经济区发展的基础行业,探讨建筑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类专业人才创新意识的启蒙

建筑行业是为人类创造生存环境,集科学与艺术为一身的综合性产业,无论是从人文意义上的建筑学,还是科技意义上的建筑学,其本质都是创新。因而,建筑类专业人才区别于一般的人才资源,创新素质是其核心特征。

1.激发创新欲望。在结束应试教育方式进入大学学习的当代大学生中,对创新的认识较弱,对学校倡导的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缺乏深刻的认识。更有部分大学生习惯于顺其自然,依葫芦画瓢成为他们学习与生活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好奇欲与创造欲,以增强创新意识。

对于建筑类专业学生,要重视专业认识教育。尤其是对部分大学生懵懂选择的建筑类专业而言,他们不了解本专业的特色及就业方向,对专业内涵更是知之甚少。而目前的专业认识教育,通常是以时间简短的入学教育及一些专业基础课等形式来呈现,缺乏直观的感受,效果可想而知。

要从专业认识教育入手,通过专业基础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大学生介绍专业概况、专业知识的应用范围及部分相关工作领域的要求等,以此引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向他们介绍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如实验室开放项目、创新训练计划等,使得他们对创新意识有具体的认识,变被动为主动,引导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增强创造欲。

2.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急需专业技能人才。建筑类专业人才也不例外。目前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生产与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即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的人才。如广西唯一的公办建筑类高等职业院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建设行业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应更为准确、具体。建筑类专业人才,可根据需要定位为培养以建筑八大员中某一员为核心的职业岗位群的操作类、管理类人才,具体又包含了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基础知识学习、岗位综合素质培养及操作技能培养与拓展。这类人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是本行业的中坚力量。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具有自我生长功能、自我完善功能、知识迁移功能和创造性功能的。建筑类专业需以“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指导思想探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改善现有课程内容老化、课程直接缺乏衔接、理论课与实践课脱离等实际问题,建立多向立体网络系统的课程结构。包括建筑学科专业体系的综合概括以及学生认知及思维形式与知识体系的统合,在专业知识的储备上,应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金字塔;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二、建筑类专业人才创新思维的诱导

1.弱化思维定势。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即思维总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表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任务就是打破思维定势。

建筑类专业学生主要受到权威思维和从众思维的影响,极其不利于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弱化思维定势,及时更新知识,转化教学思路,以增强刺激;以题组的形式开展教学,不设定完成路线,让学生的思路得到充分的发挥;选择有针对性的错例进行剖析,以此深化概念性知识;课程总结必须准确全面,避免以偏概全。同时,在教学中还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方能使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克服,并在这种消除和克服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2.创造无畏环境。长期以来,学校为学生设计了完整的专业学习体系。体系中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等。这样的一个学习体系,虽然给予学生思维一定的开发,但学生依然处于相当严重的束缚之中。在传统教学上,讲究师道尊严。然而,这种尊重往往伴随着以丧失学生的主动性、质疑能力等为代价。在教学中,教与学的本质是教师为中心,学生基本上市在老师勾画的框架中进行。如此一来,看似合乎科学的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却是非常有限的。

要培养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更需要创造无畏的环境。无畏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是在思想观念、教育理念、技术力量以及资源条件等方面精心营造的开放的环境。同样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应当倾听其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教师不能只是传道者,不应是绝对的权威,不能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学生不能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能封闭在自己的专业中,不能只是知识学习的旁观者,更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践行“服务学习”理念。

3.探索“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上述关于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应将“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探索“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是要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结合职业教育院校的特点和优势,明确创新性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构建以“平台+模块+课群”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体系,按专业设置平台、按目标设置模块、按需求设置课程,使得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其次是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应为教学方式之一,更应拓展实验实习实训环节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传统提倡的多媒体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都仅为课堂教学的技术手段,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应以创新实验项目、科学研究项目等技术平台,探索创新思维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建筑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铸造

1.加强基础能力培养。学生从小到大一直接受的是中国式的教育,都是在高考指挥棒下单调的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造成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动手能力欠缺。一些学生明显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只注重书本,不注重实践。而建筑类专业学生最重视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堂中心”的传统教学局面,真正进入工地,参与小到选材、大到设计图纸等实践工作,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走向建筑施工企业、深入施工现场第一线,亲身体会和感受到真实的施工壮观场面和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的全貌,并提前了解和熟悉将来毕业所要从事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熟悉行业特性、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加强建筑类专业学生基础实践能力培养,才能使其在丰富的建筑基础实践能力上拓展其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主持或参与建筑类科研项目。建筑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实践能力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真正主持或参与建筑类科研项目,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可以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科研选题、课题申报、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等各个环节中得到导师的指导,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在校外实训基地上参与学校与建筑企业进行的产学研究,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应用实践中获得收益的成功体验,这样的情绪体验会加强其自身的创新能力。

3.改变“被动实践”教学环节。在现今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的对象、方法、过程等关键要素都是由实践指导教师制定的,学生几乎都是被动的参与实践,根据教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我们称为“被动的实践”。而“主动的实践”,是相对于“被动的实践”的而言的,它是一种由实践指导教师创设真实情景之后,由学生自主实践,对象、过程、程序等均有学生自行设定,最后反馈结果的一种自主性的教学环节。主动实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路乃至创新的潜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建筑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现有教师素质。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不仅要有精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业务能力,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实际指导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需要有一桶水”。建筑类专业迅猛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就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实践,这不仅是教师自身成长需求,同时也是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需要落实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可以通过将合适的教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科研项目和设计任务,参与技术研讨、施工方案拟定和施工过程,以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快教师业务、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现今,建筑类专业的发展参差不齐,要提升学校自身教师队伍素质,还可以邀请或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到学校讲学,把国内外最新的建筑理念和实践经验带进学校,给予教师思想一定的冲击,让其有机会与国内外权威近距离交流,激发其要求进步的热情和创新意识,促使其快速成长,才能带动学生成长,加快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建筑类专业人才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教学模式、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促进建筑类专业人才在理论知识、应用技能等方面更合乎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模拟实训教学法在建筑经济专业中的应用

摘要:在新的计价规则的出台下,建筑经济专业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因此,模拟实训教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模拟实训可以通过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多功能建经综合模拟实训室、完善高职建经专业实训教材建设等途径来完成。

关键词:模拟实训 建筑经济 应用

2008年,国家出台了新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批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5800-2008,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与2003年相比,增加了部分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而随着建设工程造价全面改革,新的计价模式的出现,对造价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要培养适应新管理体制下的从业人员:从项目一开始,造价人员就应帮助业主决策项目优劣,在实施阶段确定招标方式、帮助业主选定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合理使用资金、处理现场纠纷索赔等,全面参与管理、计算、控制项目,以提高投资效益。

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于直接培养造价管理人员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如何培养适应新的计价模式的,符合现阶段工程造价领域要求的,毕业即能顶岗的合格的毕业生就显得极为重要。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具有跨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如何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呼应的,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

过去我们一直以来采用的教学都是按认识实习――课堂讲述――毕业实习的体系来完成,学生对于工程实际的认识与课堂讲述的内容往往脱节,不能及时地对所学内容有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在课程讲述的过程中,也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学生按所讲内容完成课后习题,实践训练内容比较单一,没有针对性,学生即使完成实践训练任务,对工程实际中应该如何操作也没有什么系统的认识。所以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缺乏积极性,在实习过程中又没有什么目的性,使整体培养效果不是很理想。基于以上的两个方面,尝试构建一套新计价模式下的真实情境训练模式对建经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模拟实训是高职建经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具有灵活性、综合性、系统性和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多功能建经招投标模拟实训室及完善招投标实训教材,搞好招投标模拟实训,提高高职建经专业的教学质量,对培养新计价模式下的高职人才显得尤其重要。

一、模拟实训是高职建经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形式

高职建经专业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用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1)观摩教学,即带领学生到工地参观,了解有关建筑的结构、施工技术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2)演示教学,即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利用幻灯、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和解说实际操作过程的教学形式,它不仅有利于建立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

(三)案例教学,利用某一教学案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识图、计算,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务练习,即在完成理论课程某一章节或单元内容后要求学生做的业务练习题,它为课堂教学服务,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五)校内实训,即根据模拟某一小型工地,要求学生在校内实训室按照学过的知识进行边看边练。从某一构件开始,继而是所有的构件,扩展到每一层。

(六)校外实习,即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岗参加建经实务工作。它属于学生毕业前的实战训练,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七)课程设计,即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实际或模拟的项目设计,并撰写编制说明,如根据编制原则对某一工程进行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工程造价的说明。

(八)毕业设计,这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企业顶岗过程中的真实命题,独立进行业务操作的内容。这个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信息的选择过程,也是综合知识、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它有利于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应本着适用性、灵活性、有效性原则选用上述各种实践性教学方式。

然而,建经专业的本质属性及高校,学生实践的现实环境决定校内模拟实训是高职建经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形式。建经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主要体现在手工或利用进行对工程造价的计算上,通过计算内容真实的场景进行模拟实训,基本能够实现建经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与观摩教学、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实务练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形式相比(前四项只是有关课程教学中所运用的方法或手段),模拟实训具有灵活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既可进行单项实训,也可进行综合实训;既可进行手工操作实训,也可进行电算化实训,可以在短时间内系统、综合地完成建经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各项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与到校外企事业单位实习相比,建经实训设备设施主要是编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计算投标价、模拟开标过程等,师生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各种训练,显然成本低而效率高,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到校外单位实习,在建立在学校模拟实训的基础上,学生在企业进行建经专业实习才能表现出一定的动手能力,用人单位才会对来实习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继而觉得实习生其实稍稍培养就能独立工作了,这样实习生可能很快与实习单位签约,加快了学生就业的步伐。因此,校内实训是高职建经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形式,高职院校建经专业在不排除其他实践性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应加强校内建经实训设施建设,注重校内模拟实训。

二、实训条件建设是提高高职建经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搞好模拟实训,使学生通过模拟实训真正获得实践操作技能所涉及的教学条件,包括师资队伍、实训设施、实训教材等多个方面,下面结合现状分别说明如何加强建设。

(一)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或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在职教发达的国家,高职教师的培养过程往往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个阶段,或者从大学毕业后在企业、研究所、医院等实际工作岗位上工作表现好、专业水平较高者中选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建经教师的来源主要是过去留校培养和高校分配,普遍缺乏实践技能,对此学校应建立教师专业实践制度,要求建经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把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鼓励教师考取造价员、注册工程造价师等专业资格证书。同时,多渠道招聘教师,改革和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可以聘请、企业和社会上(含人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这样一方面弥补了学校实践技能课教师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保持了学校师资结构的灵活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事实证明,高素质的兼职教师由于有实践经验,教学中能较好地把书本理论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照本宣科,不空谈原理,形象生动,信息量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建立多功能建经综合模拟实训室

多功能建经综合模拟实训室应具备下列要求:一是仿真工地。将工地搬至室内,每一个构件均在这个缩小了的具体工程中予以体现。比如:模型中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施工到一个阶段的场景,有些正在挖土,有些正在做垫层,有些正在做基础,还有地在回填土,这样每一个部分学生都有感性认识了。其他的还有砼、砌筑、屋面、雨篷、阳台、楼梯等多个构件都能看到。学生可以一边看这些构件一边按书上的公式进行计算。二是要真实按咨询公司预算部的要求来布置模拟室内的家具,每位学生要有手工计算台,还要有电脑,以便进行电算化操作。三是要配备开标室,整个招标、投标、开标的过程一一可以模拟再现。

多功能建经综合模拟实训室的硬件一般包括:一是教师用实验室设备,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教学用电脑、电脑投影仪、幻灯片投影仪、投影屏幕、复式复印机、扫描仪、彩色激光打印机、教师多功能工作台、示教用具(同学生实训用具);二是学生用实验室设备,包括一般配置的计算机、针式打印机、学生用办公桌椅、图纸(一般准备两到三套,从简单到难,不同的结构工程)、建经综合模拟教程、建经档案保管柜;三是其他硬件,如计算机局域网络设备及UPS、挂图(实训室实训项目、实训室操作规程、学生实训室管理规程、教师实训室管理规程、实训步骤及要求、实训教学目的及要求、实训教学考核方法等)。

多功能建经综合模拟实训室的软件包括:一是应用软件,包括建经综合模拟实训软件、多媒体学习光盘、教学用课件。其中建经综合模拟实训软件包括各种造价计算软件如套价软件、钢筋算量软件、工程量计算软件等。二是实训资料。要求内容丰富全面,能满足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完成专业所有的实训项目。三是实训指导书。

(三)完善高职建经专业实训教材建设

目前高职建经专业实训教材版本较少,完善高职建经专业实训教材应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改进。

1.按高职建经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需要和循序渐进掌握建经知识的规律设置实训课程,配备实训教材。在目前出版的实训教材中,有的只有简化的图纸与计算表,而在计算表的数据是何出处,却一般都未加以解释,目前要做的是能编写学生真正看了就能动手的实训教材,能一步一步按按照教材进行操作的。

2.实训业务内容的编列力求完整充实。不但要包括工程量计算的实训教材,而且还要有套价部分、招标、投标部分及开标评标的内容。要和当前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3.订立“实训要求及考核标准”。目前实训教材基本停留在实训内容的编列上,缺乏规范系统的实训指导和考核标准。建经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规范性,保证教学内容的规范性是关系到今后学生能否在工作岗位上规范行为的重要前提。实训教学应该有明确的目的、程序、要求,并且对于每一步骤的操作都应给出相应的考核和评分标准,从而解决建经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不统一,主观随意性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师生按照“实训要求及考核标准”的要求进行建经实践的“教”与“学”,提高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规范性。

4.实训教材形式多样化。即在目前以文字教材为主的基础上补充电子教材和音像教材。学校可以对招标投标、开标评标的流程拍摄录像,并将其作为建经专业教材的配套音像教材,通过录像教材的使用,使学生直观地熟悉建筑经济专业的各个实践环节,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掌握每一过程的特点与要点。另一方面,开发电子或网络实训教材,使学生能更便捷地在网上进行实训,以增强学生未来电子信息处理的适应性。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努力,探索在新计价模式下,针对专业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研究建经学生在真实情境训练的培养模式,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极强动手能力的建设行业一线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质量监控的研究

摘要: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突破传统质量监控的理念、模式、方法、手段,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监控其课程改革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两种育人环境,这是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创新项目。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实施、质量监控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学质量监控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及保障系统的分支,教学质量监控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教学建设为基础,监控为手段,全面提高质量为目的。为此,我们必须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紧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质量管理观念,创新管理办法,有效实施课程改革过程的全面监控,确保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高。

对课程质量的监控是指对课程体系质量的控制,是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对教学文件、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课程的评价等的控制,也就是对课程整体上进行有效的检查、分析、沟通和控制,使课程质量始终是处于受控状态。

一、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应以教学信息监控为纽带,以常规管理监控、教学督导监控、评价激励监控为手段,以教学目标监控、教学过程监控、教学结果监控为核心的全方位、动态的、完整闭合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架。它是通过对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执行过程的持续监督,定期收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信息,及时地向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进行反馈,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通过反馈的信息分析和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教学措施。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抓好几个环节:建立教学活动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教学质量实施目标监控;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应由领导监控、来自校内和校外的专家监控,尤其是校外专家、教师自监控,尤其是专业教研室主任课程负责人、学生监控以及其他部门监控等构成;建立健全一整套的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建立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反馈体系;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奖励机制。

二、课程开发设计整个过程质量监控

(一)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监控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下,把双证书甚至多证书的获得反应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即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上。比如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就把会计法规课镶嵌在培养方案中;考取造价员证,把造价实务课镶嵌在方案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完善我们邀请了行业、企业的专家加入到编制过程中来,通过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广泛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收集汇总信息反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来,保持它的稳定性。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一系列文件,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我们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建立了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小组,建立了课程体系构建过程的全面质量关、全程管理观、全员参与观的质量监控与保障系统,,负责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设计、并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监控评价和考核。具体主要是通过本专业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重组课程体系的内容,重新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程改革,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岗位对接。如设计了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及选修平台课成体系。

(二)课程标准构建的监控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们专业的具体情况,修订课程标准,使具体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整体方案设计及单元设计、包括课程的实施等过程都体现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在其构建过程中,我们由教学院长和专业教研室主任严格把关,针对每一门课程,其标准、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经过反复的论证修改,制定出可实施的方案来,尤其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三)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监控

近年来,为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打造双师队伍。我们专业共派出四名教师出国参加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手段;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如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大赛、工程项目算量大赛等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鼓励教师到对口企业实践锻炼,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经费到企业中定期锻炼,或争取合作企业的支持,或与企业联合进行项目的开发,提高教师的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制定有效的措施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等,定期进行汇报总结。

(五)实训平台建设及实施的监控

保证专业课程质量,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需要,这是关键的环节,努力建设功能齐全、 各专业能够共享、设施齐全与行业企业对接的校内实训基地。近年来我们专业建成了ERP实训平台一个、工程造价实训一体化平台一个、工程招投标实训平台一个、财务会计实训平台一个,实训平台的建设接近于企业的工作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的有机融合。在一体化教学平台实施过程中,由专业主任、专业课指导教师、实训管理员组成的管理小组,监督实训平台的使用。

(六)考核方式变革的监控

建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体系。首先,在考核内容上,即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核学生技能、态度和素质,体现职业资格要求的应知、应会的内容;其次,在考核方法上,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笔试、口试、报告、答辩、操作等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客观全面检验学生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和利用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动手操作和动口表现方面;第三,在评判上,校内教师、校外企业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综合评价结合,科学地制定权重,评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成绩。

(七)校本教材建设的监控

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与之配套的教材的开发是一项重要和复杂的工作,要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满足社会的需要。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开发校本教材。开发的校本教材应该是集知识、实训、操练等于一体的,适合教师教、学生学和做。应该是由企业的专家、精英或技术能手加入,使教材更贴近工作实践。开发的教材应该由教师 、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会等人员机构把关,尤其是行业企业人员,使开发过程受控。

(八)课程改革实施的监控

课程改革重在课程的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实施受控:实施前的课程相关文件,包括课程的标准、课程的整体设计、课程的单元设计、课程的任务书(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料要经过行业、企业、校内专家等的审查指导;实施过程中学生与之密切配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程负责人或教研室主任,学院督导监控人员定期不定期深入课堂,监控教师教学实施过程;实施后要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对课程实施进行总体评价,吸取经验教训,推广先进做法。

总之,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课程质量的监控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部分,只有大力加强课程质量的监控,才能实现教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引言:随着高职教育的大众化,经济发展的纵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挖掘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探索出适合地区经济特点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发现存在的不足,为将来教学模式的更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而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为高等教育中―支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纯理论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课堂授课为主,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比较差。具体到教学中往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理论讲述多,学生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二)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建筑企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三)松散型合作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外界冗杂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再有就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及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使其与企业不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松散的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将无从保障。

二、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面对市场对建筑经济管理技术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建筑行业尤其是建筑经济管理方面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不仅使得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定位发生巨大转变,同时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严峻挑战。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而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模式大部分都具备如下特性:

(一)多关注谋生,少关注人生

教育与个人生计的关系始终是人们接受高职教育所关注的重点。因此,把高职教育看作是一种谋生教育,教会学生将来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取得谋生的手段,这是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体现。同时我们也不否认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欠发达,谋生才是第一性的。但高职教育如果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的谋生关怀,只注重培养他们适应某一岗位的一技之长,而置精神关怀、心理关怀于不顾,那么当他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变幻莫测的人生时,就或者会四顾茫然、退避三舍,或者会一蹶不振、自艾自怨,“一技之长”也就难有用武之地。因此,高职教育在注重谋生关怀的同时更要多一些人生关怀。

(二)短期效益性

众多高职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对于各自的定位都具有短期性。高职教育机构短期的目标是把校内的学生学有一定特长之后推向社会,使自己有较高的就业率,从而为接下来的招生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受教育者的目标就更简单,他们大多是想着自己在校内学有一技之长之后,能够在社会上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即可。他们并未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只是考虑到自己短期的利益,自己的未来却是一个未知数。

三、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传统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有很多成功经验,但缺乏规范化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育途径。学校自行筹划设计课程与实践,缺乏实践验证,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师资配备、培养方向等方面难免会有偏颇。目前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建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就目前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名不符实阶段,现行的一些内容不能足实际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建筑经济管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但实际情况是,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

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比较差。具体到教学中往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理论讲述多,学生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其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是强于书本而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特性。

(三)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门槛低,不必过多投入教学设施,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这就会影响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建筑市场吻合性较差。

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建筑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建筑管理理念、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能够把握建筑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事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改进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建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加有效的人才输出能力,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对建筑行业的需求。在这一形势的感召下制定出能够反映特色、发挥优势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建筑经济管理职业教育体系,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科技处专项项目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2535054,课题名称: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圈的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教学改革

摘要:城乡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市场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现有工程管理培养体系与行业现状仍存在一定距离。如何对专业进行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市场对口率,满足需求是该专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 建筑工程管理 技术 管理 经济 造价

一、 专业背景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圈城市形态的形成,从而带动城乡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市场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 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顺应了建筑市场的需求而衍生的一个专业。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但现有的工程管理培养模式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行业现状仍存在一定距离。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算是较为年轻的专业,目前在我国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但基本上以工程技术为依托,兼顾管理、造价、经济,不同的院校虽然侧重不同,但都是培养土木工程技术、造价、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算是一个建筑“全能”专业。

可是,这样的“全能”专业真的能让建筑工程管理的毕业生们全能的胜任建筑行业中各岗位的工作吗?

二、专业改革现状分析

现下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的用人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咨询单位等。这些公司对建筑管理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已经是市场的迫切需求了。从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水平来看,多数的学历水平较低,但是基层相关的施工技术工作经验丰富,良好的专业技术是保证其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就是要培养具有工程、建筑、施工、生产等相关专业技能,而且具备了相关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通过以下行业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看出,行业当下的现实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尽契合,导致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尴尬。

而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领域过泛,什么都想抓,什么工作岗位都想能胜任,虽然愿望是好的,但由于知识技能多而不精,反而有“小刀很多把,把把都不利”的无力感。相比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术型毕业生来说,感觉更显弱势。如何把高职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建筑类教育中的极强专业,并具有竞争力,已成了呼之跃出必须的改革。

三、已有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但由于是新兴的专业,存在着专业实践基础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理论研究还欠缺、实验室及设备不完善的缺陷等,在专业实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如何进行专业定位、形成特色职业发展模式,既需要把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规律,又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和学院发展实际出发,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系统研究职业化、特色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问题。

四、改革目标和内容

如何能提升我们高职院校工程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本次主要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具体包括:

1、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

从技术、造价、管理、经济、这四个核心大方向出发,四手都抓,但可以根据专业的历年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出偏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在摸索和跟随市场的脚步中前进,分出不同侧重点的培养方向。从现下行业需求情况和我院综合办学能力来看,主抓土木施工技术和造价两个方面,兼顾经济和管理,既可满足市场对建筑行业大批量施工技术和造价人员这两块的需求,使我们的毕业生在施工和造价两个方向做到知识结构和技能虽少而精,又能兼顾胜任管理类和经济类的工作领域,为就业拓宽方向,提高竞争力。

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因工程管理行业的实践性要求较高,除了内部教师需继续进修及提高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外,加强企业工程师来担任课程教学的模式是我们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这一方面我们学院可以说较有优势,利用学院自有建筑产业中的资源,聘请项目中现场施工和预结算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进行实践教学,将项目带进课堂,课堂融入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枯燥的理论知识“填鸭式”灌输模式。

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材改革研究。

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要求等领域的知识根据政策要求和市场情况不断在改进和调整,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材因内容陈旧和更新不及时等原因与实践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同时对于最新的相关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理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针对拓宽专业,应把合理应用教育技术,开阔学生知识领域作为首要问题考虑,而不应再死守教材理论。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吸收传统知识外,更多地还要吸收先进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仅用加法和减法修改教学计划无法体现教学内容的改革。

4、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根据专业侧重方向,完善核心课程,修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增加贴近当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知识需求的课程,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5、建筑工程管理的教学模式建设研究。把课堂移步至实验室、企业、工地现场,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等。

五、改革的创新之处

1、不盲从部分高校较极端的课程教学体系,偏“土木”,或偏“管理”。根据各类建筑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向,建议按主抓技术、造价,兼顾经济、管理开办专业。

2、利用本学院自有产业项目的优势,加重和加大学生实践课程,让学生把课堂搬到工地更为便捷,提前角色带入,为市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3、重视和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让我们的毕业生能进入就业岗位直接就业,大大提高就业竞争力。

七、结语

总之,广西北部湾经济商圈和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坐落广西南宁为房地产行业带来的无限商机,使得建筑等相关行业还在蓬勃发展,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还有较大的人才空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招生与教学就还将继续下去。我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的课程设置、教学研究、教学方式探索,都有待于专业教师的进一步完善与丰富,以越来越娴熟的步伐顺应市场和时代的发展,以越来越饱满的姿态填补市场的空缺,为该专业的人才输出和提高就业竞争力补充更完善的力量。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文章从建筑学专业发展的需要入手, 在分析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筑学专业学生建立全过程建筑经济理念的必要性, 提出了适合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对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改革, 丰富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完善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目前,在建筑项目前期策划日益受到重视,急需高层次复合型建筑设计人才的大背景下,建筑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元的形势。为了应对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经济、建筑与文化、建筑与技术以及建筑与城市诸多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建筑是受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基本观念,建筑院校普遍以设计专题为核心,同时也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不断整合完善建筑教学体系。建筑经济类课程作为研究建筑经济价值的选修课,部分建筑院校对其理论教学进行改革,如实行建筑经济专题模块化教学和典型案例教学等[1-3]。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笔者认为,本科建筑教育中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建筑经济分析的训练必须与建筑课程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应帮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牢固树立建筑经济分析的理念,养成经济分析与建筑设计同步的思维习惯。这也是提高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

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

(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

(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

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n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

(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

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

(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

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1-3],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

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

(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

(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

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对课程设计进行二次评价(如图1)。

(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

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 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改革考核方式

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

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 模式, 即“ 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

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

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

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 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 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论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关系

李姝(1989.04-),女,汉族,湖南省沅江市人,湖南城市学院学士,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助教,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摘要: 在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怀化建筑业所产生的总产值占怀化全年GDP的10%,建筑行业的发展是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在极大程度上为当地建筑行业的发展培育了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建筑行业经济发展。本文就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怀化;区域经济;高职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

一、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怀化市位于鄂、湘、黔、渝、桂五省边界交汇处,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几年来,沪昆高铁、吉怀、怀通、娄怀等高速公路的建设,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怀化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4年,怀化全年GDP1000亿元的突破,同比增长了12.0%。在怀化区域经济发展当中,建筑产值增长迅猛。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全年怀化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企业所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高达95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税总额32.25亿元。

与此同时,怀化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4.78亿元,增长19.6 %;实现房屋竣工面积348.77万平方米。

二、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推动区域建筑行业经济发展

在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怀化建筑业所产生的总产值占怀化全年GDP的10%,建筑行业的发展是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在极大程度上为当地建筑行业的发展培育了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建筑行业经济发展。

(二) 促进区域建筑技术进步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优化、提高的力度,有利于建筑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建筑新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新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加快了先进的建筑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进出。与此同时,保证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教授的技能是建筑行业领先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新技术引进、新技术的开发、新技术的利用等等均会促进怀化区域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怀化建筑行业"产学研合作"的形成,有利于推动企业参与到建筑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中来,从而进一步推动怀化区域建筑技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 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对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同时,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促进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一) 怀化区域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力度与发展规模

在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内相关产业的企业规模大小、企业数量、发展水平,而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对区域内高职人才市场的需求量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怀化区域内建筑业的发展,刺激建筑业对于高职建筑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从而出境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怀化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是面向一定的职业和职业群的专业技能教育。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培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建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怀化区域内建筑行业的发展状态,影响着建筑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市场。市场需求是高职教育最为重要的风向标。一直以来,高职教育要保证培养的学生和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必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专业培养方案也要紧紧围绕企业对特定职业的技能要求。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是面向一定的职业和职业群的,而职业是服务于行业发展的,行业又是产业的组成部分,区域的产业和产业结构是专业设置的宏观依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怀化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区域建筑产业结构的升级,区域建筑业市场需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改变,这就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不断地调整专业,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专业培养方案。

四、 小结

发展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高职教育的发展又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约,这就决定了发展高职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坚持区域化原则。

高职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培养的是毕业后即能胜任企业特定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发展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和分析,明确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和岗位,掌握企业对这些职业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案,做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供给和市场人才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均衡。

总而言之,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一、采用信息技术的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有很重要的作用,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手段。其创新之处具有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创新性,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办法创新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实现按照自己需要去有针对的学习,可以重复实现知识的记忆。第二、主体性,实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手段。如果想要让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就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实施,让这一想法运用到实际当中。首先要实现备课教学网络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学校网络完成网络备课,在公共校园网上共享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教材,利于学生的预习,经验交流。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资源共享网络库,在资源库提供共享有用的知识,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材料等,为学生的更好学习建筑经济管理知识提供方便的知识库。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来辅助实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网络化,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讲解建筑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具有发现问题并采用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做到有好的技术和设备要有优秀的教师来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些工作中,除了实施实验教学发展的方案,还要加大宣传、鼓励更多的工作者参与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创立学科品牌、提高院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也是现阶段为社会提供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措施。

(一)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高职院校应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形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演讲、团队讨论、现场问答等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加强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主动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工作。积极搜集资料,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形成乐观进取的性格特点。

(二)联合多方力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教学

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论课的讲授上,教师应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并推进案例教学的实时性、本土化,使案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抱着服务学生的工作态度,不断改善客观条件,保护每个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权利,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中去,运用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作者:张博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问题研究

摘要: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增加,经济下滑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新的形势下改变教学模式来提升在校生的职业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创新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教学模式

建筑经济管理属于社会科学,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拥有现代建筑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技能、具备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回答问题、互动为辅,不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不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影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模式需要创新。

一、采用信息技术的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

在当今的社会,不仅全球的经济快速增长,而且新型的信息技术也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遍的在教学领域中使用,在国外很多国家的信息技术教学办法已经应用到很多的教学领域中。而在我国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就显得较弱,所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更需要优化和创新。如今手机和网络的应用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能利用这些终端传授知识会达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有很重要的作用,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手段。其创新之处具有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创新性,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办法创新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实现按照自己需要去有针对的学习,可以重复实现知识的记忆。第二、主体性,实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手段。如果想要让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就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实施,让这一想法运用到实际当中。首先要实现备课教学网络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学校网络完成网络备课,在公共校园网上共享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教材,利于学生的预习,经验交流。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资源共享网络库,在资源库提供共享有用的知识,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材料等,为学生的更好学习建筑经济管理知识提供方便的知识库。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来辅助实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网络化,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讲解建筑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具有发现问题并采用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做到有好的技术和设备要有优秀的教师来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些工作中,除了实施实验教学发展的方案,还要加大宣传、鼓励更多的工作者参与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创立学科品牌、提高院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也是现阶段为社会提供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措施。

(一)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高职院校应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形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演讲、团队讨论、现场问答等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加强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主动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工作。积极搜集资料,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形成乐观进取的性格特点。

(二)联合多方力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力量的联系,积极拓展合作项目,争取通过优势互补等方式搭建更多的建筑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平台。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论课的讲授上,教师应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并推进案例教学的实时性、本土化,使案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抱着服务学生的工作态度,不断改善客观条件,保护每个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权利,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中去,运用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作者:张博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从建筑学专业发展的需要入手,在分析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筑学专业学生建立全过程建筑经济理念的必要性,提出了适合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对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改革,丰富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完善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1-3],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改革考核方式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模式,即“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来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作者:何照明 单位:湖南大学 建筑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高专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顶岗实践

【摘要】顶岗实践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环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顶岗实践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的统一,是学生认识社会的第一步。同时,也是用人企业了解学生的重要方式。如何能将顶岗实践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针对建筑经济管理专学生顶岗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指导。

【关键词】高职高专;顶岗实践;建筑经济管理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大类中工程管理类所属的一个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两个培养方向:第一,建筑会计与审计方向;第二,建筑物资管理方向。同时规定了对应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训安排等。笔者所在的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并结合我院自身优势、教学软硬件环境、师资条件等,确定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建筑会计与审计。尽管如此,由于对专业的不了解在顶岗实践中依然会出现问题:用人单位对专业认知存在偏差;顶岗实践学生无法准确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专业,介绍自身的优势。首先,从专业名称上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名称涵盖范围大,与工程造价等专业相比无法给人明确的专业定位。单从专业名称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针对性不强,好像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精。这就使用人单位出现理解偏差,直接导致对该专业学生试用率降低。其次,一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不清晰,使其无法准确向用人单位介绍专业,导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或者岗位。在顶岗实践座谈会上,很多学生都反映了这个问题。根据上述问题,对该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践安排工作的过程中尝试了一些解决方案。

针对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存在理解偏差的问题,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更积极地与合作企业交流。从学生进入大二年级到顶岗实践前至少保证该专业学生有两次利用假期时间进入企业锻炼。这种锻炼与顶岗实践相比时间虽短,但是却可以增进企业与学生双方的了解,加强学生与企业间的沟通。一方面,通过假期锻炼,学生可以将本学期学习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利用。学生对企业的好奇感,对工作的热情可以激发更多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学生假期实习对企业来说不会有过多的用工成本,却可以分担部分日常工作,对于工作努力,悟性高的学生企业可以及早培养,为日后奠定基础。另外,为了使用人企业对该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引入了“让企业走进校园,走近专业”的方法。主要有:定期请企业专家进入校园组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讲座;不定期组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竞赛,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评审;利用节假日组织企业专家与该专业学生的小型座谈会,交流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企业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了解,对该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后续的顶岗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针对学生自身对专业认知不全面,无法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问题,同样也采取了有效措施。主要是三阶段专业教育。第一阶段的期初教育。入学初,学生刚刚步入校园,接触专业,难免对所学专业出现迷茫,这时组织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对专业有初步了解。第二阶段的专业深化教育。学生进入大二年级后,随着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对专业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由于没有深入研究,对专业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这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高的热情,但同时又会出现“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这些课程对专业有什么作用?我的专业以后能胜任什么岗位?”等问题产生困惑。在此阶段对学生就专业方面进行二次介绍,能够在学生最迷茫的时候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对专业的深层次剖析和介绍,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可以有相对全面的认知,解决学生的困惑。第三阶段的专业总结教育。进入到大三后,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进入到收尾阶段。学生已经将专业课程以及相关的校内实训全部进行了学习和训练。学生完成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岗位职业能力,基本能够在工作岗位上适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他们欠缺的就是将专业系统化,有时还无法理解所有知识在专业方面的架构和关系。这时对毕业学生进行专业总结教育,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疏理,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方向等问题给学生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学生对专业认知更清晰,透彻,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也更有信心,也能更有自信的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

在对最近一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顶岗实践,我们就尝试了以上方式。通过企业实地走访和学生反馈,企业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愿意接受该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而学生也因为能够更全面,透彻的介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找到了自己心仪的企业,获得了更适合专业的岗位。教学中我们不会就此止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更有益于学生顶岗实践的方式方法。

作者:赵亭亭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提高

1.职业能力的概念

瑞士经过对不同专业的3000余名毕生进行调查,得到并归纳出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①就业动机良好的个人素质,包括坚忍不拔的毅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自我管理的自主性,灵活的应变能力等。②人际关系技巧,即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③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即有广博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组合,及多元化的教育背景。④有效的工作方法,包括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运筹能力,自我管理能力。⑤敏锐的、广阔的视野,即具备创业者及企业家精神,能站在全球的角度多向思维甚至是批判性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问题上,能在世界各地寻求发展,开拓事业。结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给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下一个定义: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就是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知识学习和素质开发而累积的、能够使之成功就业持续就业并在岗位上取得优秀工作绩效的综合能力。在内涵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就一个直接反映高校评价及其毕业生择取标准的重要概念。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个人而言,职业能力包括个人获得成功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晋升的能力,并且拥有可以随时获得成功就业的相对机会。

2.高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导致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是大学业生职业能力开发的主体,其培养大学业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

目前,高校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认识不够,缺乏应有的重袖。表现在:①没有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培养上升到高校办学的战略高度。高校常常更多地强调学科或科研发展规划,对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列入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不够明确,对如何将职业能力列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也缺乏清醒的认识。高校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还十分模糊有,将其误解为应聘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于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公布就业信息等。这些做法缺乏战略眼光,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②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这种“格式化”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学业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目标,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引导,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侧重于考试分数,忽视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引导,致使学生的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考试分数上,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③重办学规模轻教学质量。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我办学条件的紧张状况显得较为突出。从整体上看,由于师资、教学设备相对紧缺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受到制约。

2.2尚未健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机制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机制不健全突出表现在:首先,没有建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组织体系。例如,高校往往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推给某一个单位,学校系统内部各单位配合不力,相互推诿,这使得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无法形成合力,在师资、经费、场地方面也得不到保障。其次,未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没有针对社会变化加重拓展知识和实习环节,这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以及与社会所需脱节,尤其是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再次,尚未形成有利于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创新赖以生存的土壤。培养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有一个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目前,高校创新文化氛围在两个方面尤其令人堪忧:一方面是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是弄虚作假,不讲诚信,这些都是创新的大敌,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较为突出的是,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正面临科学献身精神的没落,学习趋于功利化、物质化。

3.高校提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足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双向矛盾,直接影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顺利就业。因此,高校要以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树立以学生能力为本的新人才质量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树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育理念,实现由人才供给向社会需求导向转化。建立和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实践能力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前提,高校应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建立和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建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机制。高校应把学生实践能力作为素质考核的指标并进行细化,加大实践能力评价在衡量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权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在选课体系上,改变目前专业课过重的局面,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学生可以跨系、跨学科选课。从而拓宽大学生的知识广博度,增强了学业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作者:石东斌 满莉 李顺秋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