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

时间:2022-04-26 02:56:59

导语:在高中语文学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高中作文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高中作文的分析

一些高中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不好,比较爱玩,他们的语文基础和作文能力很差,学习其他学科也很差劲。对于他们来说,作文是困难的,因而对作文不感兴趣。从传统的作文教学来看,尤其在高中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重视作文的教学。更何况有些学生存在这样的心理:认为写作课不重要,没必要去学;也有部分高中的学生认为:“读书为了技术而学习的,不是为了学作文的。”这样的学生,作文的基础差是可想而知了。高中学生的作文情况,反映出了大多数的现象,即有的是胡编乱造,有的是虚假的故事、虚假的情感。作文教学长期这样的话,很难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的需要。一些高中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是通过死记硬背的,写出的作文格式相同、单一;作文的内容存在空洞、乏味、泛泛、枯燥、单调等缺点。而且很多学生习惯通过摘抄“优秀的作文”来烘托自己作文段落的气氛。

二、语文写作的必要性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活动时,我们应该把现实的生活放在其中,即把语文变得生活具体化使得学生能够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对于语文能力的发展,应该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发展下进行,通过“读、写、听、说”等训练来提高其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积累知识,陶治情操。课堂学习是教学的重心,要能体现学生的生活。为了使学生能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得到解脱,能够很好地去感受在各个方面的东西,如自然的、社会的、事实的、事件的、人物的等等,我们可以通过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得生活化教学得以实现。所以,在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时,注意提升其语文的素养。我们还可以把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教学所在的实质,是生活联系的核心部分。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为了构建教学的机和确定教学的方式,来实施教学所用的方法。在生活化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把学习的内容联系学生的体验,使得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逐渐得到接收、理解。总之,优化学习过程是通过这个策略得以实现的。

三、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的方法是通过课外阅读、课堂的教学以及研究性的学习等形式开展教学,促进语文的学习。

1.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语文。所谓课外阅读指导,是指以学生课外自读为主,教师集中指导内辅助的。对于这样的教学活动,一般归类于:统一阅读、自由阅读等两种方式。实现这种的做法是:通过激发其阅读的兴趣,给予阅读的策略,来培养其阅读的习惯、读书的方法。

2.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措施,来提高语文效率。语文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依靠教材教学,而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需要做到的是课堂的外延。其范围是:在时间上的外延,即在课前要预习;在课后要深化;而内容上的外延,即通过多渠道、多角度,来搜集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而在空间上的外延,指的是:学生从社会、图书室、微机房所得到知识,都应用在各学科。或者在课堂教学上的外延,即通过语文观的树立,使得学生的眼界得到开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

3.实现语文生活化的策略。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完成学习的任务,需要灵活运用,以下的方法和手段。

4.通过激发兴趣来实现。对于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产生兴趣,才能实现。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鼓励学生、肯定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5.通过加强指导来实现。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6.多向互动。在教学上,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来扩大学习的范围。我们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在阅读理解和阅读迁移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阅读具有创新,使其能力得以培养。另外,开展活动,家长的职责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的环境。

7.心理的调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的作用是为了调节学生的心境,保持其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时间较长、困难较大的过程,因此,大部分学生是需要付出毅力、耐心的。

总而言之,语文要生活化,对于教师来说,以生活来教授语文课程,学生才会用生活来学语文,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作者:胡相国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愉快教育高中语文论文

一、什么是“愉快教育”

“愉快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方法、技能或技巧,让学生快速接受并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综合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思想境界、人格力量和学识水平等方面。在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摄取精神营养,充实和完善自我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主导作用。可以说,愉快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更是让教师愉快地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与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异曲同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学习这样教学模式,还要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运用这种模式,给学生一个容易接受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应用愉快教学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必须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摸索探究,寻找合适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做出正确的引导。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愉快教育

(一)开展愉快教育,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我们教师总是让学生读一些类似《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书,其实这些书对教师自身的帮助也很大。我前段时间研究了一下《弟子规》认为,这样的书能够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让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注重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得到学生的认可,在一基础上再开展愉快课堂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必须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因为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我的人生目标是好好教育学生,让他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我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十份耕耘十份收获。只有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更好地开展愉快教育,提升教学效果。

(二)在愉快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使用不文明的语言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甚至搞恶作剧,干扰和破坏课堂的教学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运用智慧,不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发生正面的冲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强,抗打击能力差,教师一定要有耐心,用爱心来教导他们,不要用不文明的语言进行讽刺和挖苦,以免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遇到学生不遵守纪律时,我们可以先安抚他的情绪,尽可能地把课讲完,控制课堂的进度,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具体分析,不能动不动就说学生笨,什么都学不会之类的话。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总之,愉快教育并不是要摈弃刻苦学习的精神,而是着眼于寻找苦学和乐学的统一性。如果学生能够自觉地刻苦学习,那么他的主观心理体验将是以苦为乐,其乐无穷的。

作者:周灵敏单位:河北省宁晋县职教中心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文学作品高中语文论文

一、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一)读懂文章,训练语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从文学语言的感受力方面得到培养。对每一篇文学作品,其中的每个字、词、句、段落都必须认真分析,即文章中的字、词、句,必须读懂,这是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在课本中,存在大量的文言文与白话文,而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有点难度。所以,在对作品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要针对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句子进行相应的指导,尤其是遇到文言文的时候,既抽象又很不好理解,这时候,教师就要给予相应的引导。

(二)注重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教师在让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要首先让学生明白这部作品主要描述的大致意境,运用自己的想象,对这个画面进行回想。学生多次对作品进行阅读后,结合自己的想象,逐步体会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章的中心也就有很好的理解了。这样,通过学生的反复阅读训练,学生在语言感受力得到提高,加强了对文章的理解,学习语文的鉴赏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三)提高朗读的重要性读文章,也是一个学问。如果马马虎虎地去阅读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朗读文章时,在语音方面要求准确、在语句意义上要求清晰。这有这样,读出的文章才有情感,我们理解文章才比较好。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文章的情感,尤其对文中的词、句,我们要进行细致琢磨。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理解文章中隐含的深层含义。总而言之,无论是理解还是朗读课文,这些方式都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因此,教师要想到各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的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对文学作品的知识内容的学习

(一)要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对文章的理解外,还要加强对作品的各个角度的了解。比如说,从文章的主题方面、材料的选择方面、语言的运用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鉴赏方法。教师这这些方面,可以设计一定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拓展到生活当中,这样,在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将这些文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生不仅要学会课上的内容,更要对课外的知识进行积累只有越来越多地获得知识,才能使得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提升。学生可以通过扩展阅读量来增加自己的积累,这对文学作品在感悟力上也有提高。

(三)了解文学作品的作者与创作背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写作文学作品的作者,进行一定的知晓,知道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为什么要创作这部作品,在什么环境下创造的,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理解文学作品的时候,才能把握作者的撰写思维,不至于对主题理解偏,我们才能更容易去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

(四)文学作品的意义文学作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出来的物质,作者通过表达,反应自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不同态度。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创作的文学,有其历史下的不同背景、具有不同的内容。即便是处于同一个时期,每一位作者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出入。因此,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要对作者,以及当时的创作环境有所了解,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三、鉴赏方法

(一)着眼整体,鉴赏局部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先确定其中心,从整体出发,再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的分支构成一个作品。针对文学作品的某一方面,我们要找到其特殊之处,将隐含的情感和局部内容进行连接,共同表现主题思想。所以,当我们在鉴赏文章的一部分的时候,要根据文章的整体内涵来把握,结合文章的主体,对局部内容进行比较好的了解,最后融入整个文章的思想,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地体会和把握作品,在思想感情方面进行理解。

(二)根据文章的体裁进行鉴赏针对表现手法不同的文章而言,学生在对此进行鉴赏的时候,要根据作品的重点内容进行欣赏。对于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表达主题的方式上,也是不同的,在运用的表达手法上却几乎相同。所以,在鉴赏文章时,根据不同的体裁,我们要抓住表达的主题,尤其在表达方式上,围绕主题的中心、思想,对文章运用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所以,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就要把握不同题材的作品的重点内容,体会当中人物形象的设置。

四、总结

综上所述,当我们教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要有一定的基础,即对文学作品的知识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积累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语言的感受能力,同时要结合文学知识,对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理解,最后,把握总体思想,逐步实现对文章的鉴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识。

作者:吕淑艳单位: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第一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课堂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课堂设计完整,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经历过多次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等,所以在教学时大概形式上取得了统一,从导入到分析都能显得条理清晰,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很完整。不仅如此,教师都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分成小组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并有各小组之间的竞争,也能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展示自己的成果。所以从课堂效果来看,不再是原来的死气沉沉,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进步。

二、教师用语规范,教态大方

随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人数逐年增长,高中阶段教师的基本素质得到了保障。新毕业的大学生都能够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教学,课堂用语也趋渐规范和形象。教师更有自信,在课堂上教态大方,用语规范,能够很好地教学。

三、课堂教学的某些细节还需注意

1.板书设计随意。随着任课教师对多媒体的钟爱和依赖,越来越多的教师倾向于满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而很少有板书。偶尔有写板书的,也往往是随手乱画,没有精心设计。没有板书是个问题,而大部分教师的板书不够漂亮,凸显了汉字书写的尴尬。有一个教师讲杜甫的《蜀相》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角度讲起,将学生分组,用多媒体展示了起承转合的意思,并伴有例讲,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一边写下学生给出的回答。这个教师的课堂设计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她先例讲,然后再围绕诗歌的“起承转合”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诗歌内在的联系。激励和调动学生的手段运用得也娴熟,使得课堂气氛相当好,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很强,能较好地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但是她对于板书设计没有用心,字写在黑板的什么位置有些随意,也没有进行归纳和梳理。

2.问题设计不够精致。有个教师讲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没有从篇章的角度入手,而是选择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中“揾”字的含义,首先让学生注意在考试中对这类试题答题技巧的总结,让学生遵循一定的思路写出答案。然而,他对学生的回答缺少进一步的引导和追问。他设置的问题是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然后来解题,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还需要告诉他遵循的思路,第一位学生就回答出字词分析先要解释再谈抒情。这是正确的思路,只是还欠缺对表达效果的描述。如果在此时追问学生“除此两点还有没有需要想到的呢”,可能会给后面回答问题的学生带来启发,效果会更好。

3.忽视了对于基本语文知识的强调。教师只顾使教学生动、活泼,却忽视了让学生积累字词,识记常识,使得语文课有些轻飘。

四、对文本研究不够深入

尽管许多教师都已经注意到文本阅读的重要性,但大多数教师对文本的研究还不够,只根据教参理解文本,缺乏个人的体会和认识。然而,教参提示得越来越少,教师如果不深入研究文本,就不能体会到作者的深厚情感,也就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比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教师要提到“江南游子”是很重要的意象,应该将其丰富涵义讲出来,此外,“登”“楚天”“拍”“揾”都是需要仔细体会的词语,这对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五、历次课堂听评活动总结

1.在教什么和怎样教方面,我们应该追求课堂的实效性,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摒弃华而不实和哗众取宠的做法。课堂设计的原则和出发点应该是“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我怎样帮助学生学会它”,而不是“我怎样让课堂热闹”和“我怎样使用多媒体”。

2.在师生互动方面,我们应该照顾到学生的上课状态,学会盯着学生的眼睛上课,注意观察学生反应,不能只顾得要讲完课。讲完自己准备的课不是目的,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研究、探讨、学习。

3.在研究教材方面,我觉得我们做得还是不够。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教学会很生硬。教师深入研究文本,被作品感动,才能以情动人。另外,教师不能只看教参,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比如,对于《故都的秋》,多数教师都处理得简单了。教师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郁达夫写“故都”而不是“北京”,为什么?因为“故都”是个文化符号,而“北京”是个城市名字;其次,“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的文章太多了,如果郁达夫这篇散文也只是写秋的悲凉,那还有何价值?再次,“秋味”到底是啥“味”,文章后半部分为什么要写人?

作者:郭玉珍单位:河北省邢台县会宁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课前预习高中语文论文

一、语文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语文课前预习目的不明确,学生无所适从高中阶段每一科都需要课前预习,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每学完一课后,教师一般都会提醒学生去预习下一课,但大多学生的提前预习都很简单,只是读读课文、记记生字,基本上起不到预习应有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对预习也就没有兴趣了,预习就只能流于形式。这样的结果和教师的指导有关,有的教师本身就对课前预习的认识不足,不够重视预习,认为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自己从不去多加关注,没有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做好正确的指导,没有提出相应的要达到的目标与要求,最终导致学生对预习失去了兴趣,从而影响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教师没有对布置的课前预习任务进行检查语文课前预习往往会出现这种问题:语文教师给学生留下了作业,让学生去进行课前预习了,但是教师上课后却没有去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比如,课前给学生归纳某一课文的阅读提纲、段落大意等任务,但教师上课后自己就在课堂上开始讲授这些内容,只是让学生自己对照检查,并没有对所布置的预习任务进行实质性的检查。学生看到教师对自己留下的作业都不检查,下一次自然对这种作业就不会重视了,可能就不再去进行课前预习了,语文学习效率自然会大打折扣。

二、预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预习能使学习变得更有目的性预习能使学生的听课变得有目的性。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能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不明白的地方,知道哪些内容自己已经懂了,哪些内容还需要教师的讲解,就能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效率就会提高。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占主动权,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增加,自学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二)预习后可以紧跟教师的节奏有时教师的讲课节奏较快,学生的思路可能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出现似懂非懂的现象。课前预习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课文的内容学生都已提前学过了,即使有的地方不清楚,学生只要抓住这点内容就可以,学习效率会提高很多,听课的心态也会放松很多。如果课前预习效果好,学生就不仅能跟上教师的思路,还可能跑到教师的前面,更加主动去学习。

(三)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有的学生认为,课前预习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因此对课前预习不够重视。孰不知课前预习得法、预习效果好,就能掌握本节知识的80%左右,同时还提高了课堂知识的接受率和吸收率,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就是这个道理。课前预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速度明显提高,听课的效率也提高了,而处理课后作业的时间反而减少了,做作业的速度变快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增加了,学习语文的热情也提升了。

(四)预习可以巩固学过的内容预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的。课前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就会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能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这对已学过的内容是一个重复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有利于对旧知识的记忆,为学好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总之,课前预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要从预习方法上指导学生,还要从预习结果上考查学生,同时让学生知道预习对自己学好语文这门课有着很大的帮助。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希望全体学生都能搞好课前预习,为学好语文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保华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一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论文

1.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教学的重要基石,师资力量的丰厚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条件艰苦,没有能力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再加上学校对于已有教师的进修培训意识不足,致使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2)教学手段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手段仍旧停留在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上,对于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式造成了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有限,先进教学手段的融入需要更多的契机,所以很多教师就懒得改变,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

2.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1)重视语文目的教学。首先应该从根本意识上强化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高中阶段。其次,从语文的功能性上加以引导,学生将来面对的是更大的社会圈子,而不仅限于少数民族地区,加强语文学习,可以强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更加坚实的基础走向社会。最后,让学生明确语文教学对个人素养和内涵的重要性。

(2)更新教学设备,拓展教学资源。高中阶段的学生有能力接触更多层次和广度的知识,其接收的知识范畴决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这会限制和扼杀学生的能力发展,所以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新鲜信息资源的途径,在这方面,学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也可以申请国家财政拨款,以更加坚实的教学后盾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成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取更多优秀青年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从教。雄厚的师资力量是保障教学成果的重要基石,这其中,包括教师先进的教学理论思想、科学的教学手段和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有效方法,等等。学校可以采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取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这能有效地为少数民族地区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和思想。另外,学校也应该重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意识,给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在强化自身技能的同时,也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信心教导学生。

(4)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手段。新颖的教学手段不但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科学融合,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知识潜能。先进的教学手段是符合学生的性格和知识特点的,比如寓学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繁琐的程序简易化,有利于学生的长久掌握。教师可以多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创新,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并用于教学实践中,然后积极总结、反思,不断提升教学手段,使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手段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强劲推动力。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和进步,在不断解决客观问题的基础上,扫除语文学习障碍,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作者:王瑜红单位:甘肃省合作市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情感体验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情感积累,教师情感素质培养

语文是由文字、语言和文学等因子组合而成的课程。语言文字是人们传递信息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不管这些文字用于什么场合,都包含作者的一定情感。所以,教师首先要注意情感积累,在阅读文本时,要先于学生蓄积情感,这样才能在实施教学行为时,用丰富的情感艺术去激发学生的心灵,学生被情感所打动,教与学才能实现和谐共鸣。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历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而情感体验传递不仅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体验过程中也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质。如《都江堰》,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点是把都江堰和长城进行比对,突出都江堰造福人民的实用性。学生对这个情感因素的接受是笼统的,因为我们没有生活在都江堰地域,都江堰的恩泽没有惠及到我们身上。如果教师能够设计一个场景:我们的家乡就在都江堰,这条母亲河给我们带来多少恩惠呢?这条河养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呢?学生会在讨论学习中获得更多情感体验,对都江堰的感情自然也会升华到另一个高度。

二、角度探索,教学情感激发手段

语文课堂实施情感体验教学,需要筛选合适角度,这样才能准确切入。高中学生有一定感知能力,对情感体验要求也比较高,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还远远不够,巧妙设计情感教学入口方式,激发效果才能体现出来。如教师范读,这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虽然可以用专家朗诵录音,但情感激发远没有教师亲自操刀示范来得真实激烈。如果教师能够用磁性十足的声音朗读教材文本,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可以用震撼来描述。教学情感体验传递未必要困在文本思想内涵上,对文本的感知是多角度多层面的,选择学生需要的教师擅长的情感传递方式,教学效果势必显著,反之,教学难免陷入无应答的尴尬境地。如《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涉及情感因素非常丰富。儒、道、玄、佛等思想都在此汇集,作者论生说死,传递鲜明观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对玄佛思想的否定,坚持儒道思想。如果教师只是从这个角度进行情感教学设计,未必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响应。《兰亭集序》开辟了清新自然的文风,情景交融、吐露心胸、激而不浮、朴素简洁的文字,给我们带来的是晴朗明媚的感觉,这些经典的语言,大大丰富了祖国语言宝库。教师可以从文字运用这个角度进行情感引导,想必一定能够赢得更多应和之声。

三、空间拓展,学生情感体验实践

语文教学情感体验方式众多,教师为学生情感体验设计时,要注意学生情感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因素,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拓展思维宽度,拓展情感体验空间,不断提升情感体验水平。教师要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个性差异,坚决杜绝“大一统”式教学行为,要极力提倡创新思维,尊重个性发展。《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不仅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而且辞藻华美境界无限,由地写到人,由人写到景,由景触及到情感,阅读这样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学生文字水平有差异,对美文的认知也存在差距。教师在指导学生情感体验时,不妨先进行文意梳理,并给学生一些提示。学生在具体操作时,就会很容易进入到美文美境之中。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情感体验传递,这是语文教学的本位回归,完全符合新课标精神。

新课标要求:“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重视语文教学情感体验传递,为学生进入情感世界开辟入口,学生在具体情感体验中获得情感历练,教学过程由知识传授向情感体验过渡。这应该是语文教学本质的根本诉求。

作者:袁玲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阅读教学转变下高中语文论文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转变

我们发现,我们在高中语文阅读上取得了很多成功的范例。主要的转变在于改变以往高中语文教师在课程讲授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边听和记笔记,这样的被动的局面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都得到了转变,改变了高中语文传统教学理念。主要改变体现在有以往注重学生阅读知识的传授,向主要培养学生的具体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发展;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主要是设计好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具体课程环境中去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局面;让学生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去体会、去思考,教师不再给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改变以往全班一个模式的教学困境,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和社会需要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教学模式转变;加强了对学生语文的人文精神培养,对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相互联系,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们所研究的就是要对过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一些适合高中语文阅读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明确表示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大力发展学生主导性、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语文阅读中的内容,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因为高中的年龄和心理的结构已经接近了成年人,在一些问题的思考上有着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抓住这些生理和心理结构,多对课程环境进行设置,让学生主动来参与到高中语文阅读的知识中来。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多设置一些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与别人合作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学到一些社会生活经验,让学生多体验实践的意义。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改革明确提出来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这一转变主要是体现在要改变以往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权威地位,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上要做到以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老师的人格魅力的认同,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尽量多体现一些人格魅力,主要是体现在教师的爱心、教师对语文知识的热爱、教师的内在美等方面。教师在自身的角色上做到学生兴趣的引导者,学生知识体系的指导者、学生困难的帮助者,在阅读课程教学中做到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并且让学生以合作方式进行,教师给与适当指导,教师也可以适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作为一名参与者的身份。

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特性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以往课堂教学要素,对过去传统的教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革,就是在以往单一的教学要素上进行多元要素共同参与的课堂,实现多元素共同交流的局面,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可以进行相互对话,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反馈,做到相互之间的互动,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学生、家长心理需要什么样阅读课程,教师要怎样准备一堂好的阅读课程。在教学课堂上管理实行人文关怀,从过去的一手抓到现在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尝试、自主去体验,对一些阅读知识体系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让学生尽量做到自我管理,从探究式的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因此,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我们要不断地总结过去,积极地寻求改变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课程教学方法,把自身语文教师的角色调整好,不断结合实践对课程进行改革,只有我们在一线教学的教师的不懈努力下,高中语文阅读课程一定会发展得更好,为高中语文整体发展提供支撑。

作者:王一丹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有效性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确立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师要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全面,包括选材、人物背景以及中心思想等,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比如,我在确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将教学的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要掌握的知识点。(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具有哪些特点。(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自己组织语言总结文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4)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以及不畏强暴的精神,理解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理解廉颇和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学习他们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生能力训练点。(1)让学生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表现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阅读欣赏史传文学作品的能力。(2)积累文言文中常用到的词,并且能正确使用这些词。

3.德育渗透点。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处事和遇到重大事件时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确立了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后,教学重难点就明确了。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让学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中的三个故事,了解全文的写作线索,“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以及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

1.利用音乐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令人心情放松和愉悦的语言,可以带给我们美感,让我们融入其中,充满想象。例如,我在教学《雨巷》一课时,这篇课文本身就是一幅唯美的画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带有音乐的视频,独自撑伞的年轻女子,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用音乐来渲染丁香姑娘的惆怅、徘徊,渲染书中的优美意境。那女子幽怨、哀伤的神情尽收学生眼底,身影并不清晰的丁香姑娘就这样走进了学生心里。这样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要着重在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上下功夫,保证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并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比如,我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文章中的周朴园是个十足的反面形象,但是他就没有一丝一毫的人性了么?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创设情境,便于学生根据这个问题阅读课文,紧接着再展开激烈的讨论,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这就改变了过去单纯地讲解的单一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讨论下,课文中一些人物的形象也会逐渐丰满起来。在这种情境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得以提高。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教师还应该把改进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创造有利的条件,有效地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教学必修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我国建筑的特征,我提出了两个问题:西方建筑和我国建筑有哪些不同点;中国的建筑中,南方和北方的建筑又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针对这两个问题,我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查阅相关的资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总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靳磊苗单位:河北省沙河市第一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渗透法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渗透素质教育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素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学科本身就有人文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也就是要把素质教育寓于听说读写之中。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要以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启迪学生心智,引导学生从狭隘走向博大,激励他们为了民族、国家而奋发向上。课文中有许多为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仁人志士值得学生学习,如《记念刘和珍君》《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我有一个梦想》等,就是这类好文章。学习屈原的《涉江》时,可结合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事迹,融进那种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精神。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思想品德教育也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朱自清散文时,可自然渗透进他“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崇高品格。总之,教材中这些人文因素不胜枚举,星星点点都发射出熠熠光芒。在教学中渗透进去,对陶冶、教化学生有至关重要。

二、渗透审美教育

语文教育离不开审美。只有把审美素质的培养渗透进语文教育,才能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包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等。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审美渗透作用,渗透进审美形象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例如,在学习《海燕》《雷雨》《爱莲说》《陋室铭》时渗透进美的教育,通过对象征意蕴的领悟,使人产生深刻、愉悦的美感。又如《赤壁怀古》的豪放不羁的崇高美、《百合花》的清秀俊逸的轻灵美均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学习《陈情表》《项脊轩志》可以渗透亲情美教育,学习《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可以渗透自然美教育。这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不仅折射了作者的美感,而且也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情感的历史,通过对一篇篇璀璨隽永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藉以了解它所涵盖和再现的重大历史背景。

三、渗透现代语文知识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在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把当代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纳入教学范围,从大语文观的高度去选择、组织和分析语文文本的内容。这就必须更新观念,具有现代意识,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渗透进有关现代语文知识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全体学生全面且主动地得到发展。语文虽是基础性学科,但教者也不能死守教材而无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科优势,树立大语文观念,融进现代教学内容。联系实际,运用渗透法,在课文内容、语法、逻辑、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方面灵活机动地渗透相应内容,使学生对当前语文动态有所掌握。例如,学习《我与地坛》,不仅要介绍史铁生有关自身经历的散文,而且可以对比性地介绍有关其他散文,这样便于学生较早地链接当代文学的新题材。又如,在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时,向学生介绍以语言的存在形式及其特征为主线来组织教材的内容体系。

四、渗透学法教育

根据现代教育的新观念,现代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是“学到什么”,而是“学会怎样学习”。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渗透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思维方法是思维能力的基础。所以,首先要对学生渗透进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或综合,或演绎,或分析,或分类,或比较,或想象,或假设,这些方法都来自思维,同时也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通过“同题作文”渗透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重要意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进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语法、逻辑、修辞等内容的学习各有其法,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的写法也各有不同。这都要给学生以规律性的指点,使学生能够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自信心、进取心和意志力。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自觉地运用渗透式教学法。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渗透的内容和方法,切不可为了渗透而渗透。改革教育,提高质量,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而渗透式教学法确实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作者:马强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阅读体验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把阅读欣赏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是要让学生把课文中看到的语言原封不动地转述出来,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内心的语言加工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印象才会深刻。甚至有时候,学生不需要语言交流,只要与作者有了心灵碰撞的火花,就能够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阅读一篇文章是学生自己要做的事情,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和理解,即使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教师也要给予学生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阅读的独特经历和体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才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我们不能总是把整篇文章化解成一个个枯燥死板的考试点,即使细枝末节也要讲,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和感悟,提高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审美能力。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高有低,他们的情感体验也是不同的,教师讲述的内容要有特色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表达出自己读这篇文章时的真实感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去文中人物有思想上的碰撞。学生如果不自己去朗读、去感悟,就不会有真实的感受。

二、把语言知识的梳理总结变为学生整体的感悟

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语文和数学就有着很大的区别,数学知识是相当具体和明确的,数学教学的重点就是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对于数学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每篇课文中涉及的知识点,课文只是一个案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来阅读、欣赏和感悟,语文学习更侧重的是感性的体验。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将课文中的知识点总结陈列出来,或者针对这些知识点设计一道又一道的测试题,让学生进行很多机械性操练。教师的题海战术把文科的感悟体验变成了理科的训练,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本身的人文性。在倡导新课程理念的今天,我们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感悟,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在学生和优美的文章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教材不是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容纳知识的容器,作为教师,我们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对于教材中的文章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带着猜测和批判的精神去阅读一个作品。如果有不同意见,学生可以进行改编和创作。这样的批判和创新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寻找相同体验,引起情感共鸣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很多时候由于没有书中人物的真实经历,不能体会人物的心情,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对人物的经历进行情感转移,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相类似的经历来感悟,使学生能够将心比心,达到情感的共鸣。

(二)读与写相结合,加深文章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运用读与写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课上对文章的理解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续写或者改写这个故事。学生的想法可能各不相同,只要不背离课文的主旨都是值得鼓励的。在这个重新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自信心也提高不少。学生的心灵和课文真正地实现了碰撞和对接。

(三)增加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眼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宽,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文章,要跳出语文学语文。语言的学习无处不在,让学生不断拓展语言信息的渠道,使语文学习充满乐趣和生机。语文的学习过程是美好的感性体验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作品中体会文学的魅力,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和对于自然、生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陈志锋单位:江西省贵溪一中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美育渗透下的高中语文论文

一、美育的概念和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对学生来说,高考无疑是他们一生之中最重要的考试,能够决定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语文作为高考中非常重要的科目,一直被放在关键的地位上。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仅关系到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的优劣,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随时随处可见且需要使用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方法一直存在,使许多学生产生了一种为考试而学习的心态,这非常容易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烦心理。笔者经过实际考察,将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总结为以下两点:

1.学习语文是为了应付考试繁重的课业压力和众多的考试给现阶段的高中生带来了非常沉重的压力,以至于他们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变成了只会考试的机器。还有的学生仅仅关注教师划定的考点,并不关注语文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从不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刻思考,缺乏对语文学科的深度认识。

2.忽视语文学科的学习高中生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语文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科目,却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常会出现学生走神、睡觉,甚至偷学其他科目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断下降,这又导致他们厌烦语文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式

(一)创设相应情境,感知美的存在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创设相应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据相关资料显示,直观感知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也是进行审美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进行美育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以此来对学生的性情进行陶冶。我国伟大的美学家王朝闻曾经说过:“想要引起人们的强烈的感动的情绪,就需要对其进行具有感觉的熏陶。”可见,适当地为学生创设美育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要充分结合知识点的内容,设置相关的情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相关的音乐、视频、图片的演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知识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还可以根据所需讲解的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查找与之相关的背景资料,并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如果知识点涉及少数民族或国外的风俗,教师就可以作更深层次的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民俗风情,从而感知不同风格的美。

(二)朗读古诗文,在想象中感知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所要学习的内容,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就美育来说,朗读也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方式,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千变万化的文字的魅力,在阅读中真正学会审美。例如,教师在讲解《归去来兮辞》《春江花月夜》《逍遥游》《赤壁赋》等古典文学作品的时候,就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朗读视频,并为文本内容配上动态的画面,让学生在声音与形象紧密结合的情境中理解文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学会欣赏不同语言所营造的不同的审美氛围,在感知中通过想象学会审美,进而全面融入到文本所营造的意境中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文教师又会走入另一个极端,即以视频中的朗读代替学生的朗读。朗读视频只能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课堂朗读的主体必须是学生。当然,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能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学生只有真正把握文本的情感,才能控制好朗读的节奏,也才能读出古诗文的韵味。

(三)自发地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多引导学生自发地欣赏和朗诵课文,真正使学生进入到审美的意境中去,而摒弃之前教师一味地讲解知识点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在课后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其年龄,并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的书籍,让学生在个人阅读后再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上进行关于读后感的讨论,这对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对文学作品会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并养成通过阅读和朗诵欣赏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结语

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重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恰当地渗透美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感和创造性,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渗透美育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也就是说不能将美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否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进行美育时,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此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授知识。美育博大精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王忠良单位:忠县新立中学校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文本资源开发下的高中语文论文

一、精挑细选,高中语文文本资源贵在精

高中语文文本资源特色之一就是精。在高中语文文本资源中,精是语文文本中的一个特色,每一篇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这是高中语文的一个优势特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这一优势特色,发挥出高中语文精的这一特点。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文本中,我们放眼一观,每一篇文本都是在文学史中熠熠发光的一个华彩篇章,上自先秦,下迄近现代,博贯古今中外。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历史中的关键时期,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个优秀的作品,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有古代大文学家韩愈的《师说》,有我们伟大主席的诗作,有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有海伦•凯勒的励志名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当然,苏教版的文本资源的选择远远不止于此,它还有许多许多的经典名篇,都是在无数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选的基础上,汇编而成的给现代高中语文教学梳理教学思路的系统体系。高中语文教学中,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需要发挥这一优势,把握住精这一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高中语文文本资源。在教学的实际中,我们要以高中语文教学文本为主,要充分利用高中语文文本资源,深入剖析每一篇课文,充分发挥每一篇文本资源,使其能够更好地辅助高中语文教学。例如在教学实际中,关于《记念刘和珍君》这一篇文本资源的语文学习,我们就需要充分把握文本的利用程度。这一篇是一个真猛士的悼歌,是中国文学斗士鲁迅先生对于一位革命勇士的最深刻的悼念。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利用这篇文章,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时代的悲剧故事,看到一个直面人生的勇敢斗士。这一篇精挑细选的文章,我们需要体会到汇编者的良苦用心,需要发挥精这一优势,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的不仅是一篇课文,而是课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给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文本资源精,我们更需要用心利用,深化高中语文教学。

二、主题教学,高中语文文本资源贵在专

高中语文文本资源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专。专体现了高中文本资源的专题性质,更利于高中文本资源的学习,通过相似的专题能够深化语文教学的目的,加强语文文本资源对语文教学的优势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发挥专这一优势,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在实际的教学实际中,以“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一专题为例,其下设计了三个小的专题来解剖人性世界———“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人性在复苏”,分别是《雷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名单》。这三个专题都是围绕人性、眼泪这两个关键词展开,分别节选了中外的不同文学名著,来深刻的剖析了人性这个话题。而眼泪则突出了文章中一定的悲剧,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人性则是读者读完之后应有的思考,应该受到的启发。在这个专题的学习中,高中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专题的优势,深入剖析人性,以及基于人性基础之下的大众悲哀,呼唤人性的苏醒,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读懂专题。《雷雨》中突出强调的是人性中灵魂的魅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更强调的是世界上美与丑的社会百态,而《辛德勒名单》则是一次人性复苏的号召。这三个专题层层递进,更便于学生学习人性这个深邃的话题。因此,教师应该要充分发挥专题这一优势,把握住专题的主旨思想,围绕着专题紧密地开展教学工作,充分开发利用文本资源。

三、延伸拓展,高中语文文本资源贵在广

高中语文文本资源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广。广是指涉及面全面,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培养,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建设,实现教育中学生素质全面培养的目的。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文本资源广的优势,构建全面的语文教学体系,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文本资源中,广这一优势也展现得淋漓尽致。专题的广,选文的广,都赋予了苏教版高中语文文本资源的无限可能,使教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不断的深化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际中,高中教师要把握住广这一文本资源优势,尽可能地开发文本资源,合理利用文本资源,从而达到深化高中语文教学目的。以高中语文教学专题为例,从“向青春举杯”,到“月是故乡明”,到“珍爱生命”,到“历史的回声”,再到“文明的对话”等等,我们不难发现,它的专题设计是十分的广泛的,有歌颂我们青春活力的华彩篇章,有我们深切的思想愁绪,有我们对生命的歌颂赞美,有我们历史未来的精神对话……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高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广这一优势,以此为基准,深化拓展专题,延伸学生的课外阅读体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素质能力,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符合教学目的的新型人才。在把握住语文文本资源广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文本资源的三个特点分别是精、专、广。精是文本资源选材的精细,我们要发挥精的优势,深入解析每一篇文章,达到细致的体会、领悟;专是文本资源特色的大小双重专题设计,我们要发挥专的优势,用专题方式来深化学生的主题感悟,深化学生的学习体会;广是专题涉及的广泛,包括众多的专题设置,发挥广的优势,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个人能力素质,实现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目标。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精、专、广这三个特色优势,开发和利用文本资源,深化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语文文本资源,才能够避免囫囵吞枣的教条式教学,深化语文教学的主题、内涵。

作者:王文君单位: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创新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创新师生关系,从“师道尊严”向“和谐民主”转变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格外关注师生关系、教学氛围等方面的因素,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尊心强、表现欲望也高,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更加投入。部分教师习惯于在教学中板着面孔,一副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姿态,这无形中将会与学生之间拉开心理的距离,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在教学中及时调整心态、转变理念,以和谐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在师生之间拉近心理的距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方面,笔者对待学生始终保持和蔼的态度,无论是课堂教学中的态度语气,还是课后交流环节的态度,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乐于和教师交流,乐于接受教师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为语文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这是教学活动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笔者还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难处,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中遇到的方法问题,并听取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民主方式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教学要求,从“统一要求”向“因人而异”转变

高中语文教学中,知识、情感与能力三维目标的实现应当体现因人而异的目标,尤其是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部分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坚持统一要求,对全部学生都是按照一个标准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最为显著的弊端是无法兼顾中后位置学生的实际情况,容易诱发学生的消极学习情感,尤其是畏难情绪。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对目标要求进行了调整,进行分层级要求,在现行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调整为优秀生的学习目标要求,降低难度成为学困生的学习目标要求。这样的方式有效兼顾了不同层面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能力,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困生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降低对这一群体的要求,有助于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中,分层要求体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其对整个语文教学活动具有目标引领作用,教师应当从课堂提问、作业布置、能力考核、阶段检测等各个方面贯彻这样的要求,使整个语文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实际。

三、创新教学模式,从“单向灌输”向“重在自主”转变

体现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地位,是落实新课改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应试理念下的单向灌输模式不同,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他们的学习自主地位。首先,笔者在教学中不再直接进行讲解灌输,而是采取思维方式启发、重难点点拨与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得更加自主互动。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教材、深入思考问题,以及和同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每个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在这样的多层次交流互动中纠正观点、完善答案。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与点评,帮助学生有效完成语文学习目标任务,这一点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既实现了知识点掌握的目标,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动口、动脑、动手,实现了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展示的平台,尤其是在复习教学的环节,对于一些知识点的复习巩固,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以自己的视角、理解方式以及学习经验,进行更为便捷的复习引导。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自己的复习方面技巧,笔者鼓励他们走上讲台,讲述自己是如何理解的,能够为其他学生提供思维方式上的有效借鉴。这样的角色转变既可以增强学生复习记忆的有效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生动性效果。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充分渗透了学法技巧的指导,将授人以渔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技巧、积累经验。例如在阅读分析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是怎样精心选题的,是怎样通过一些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以及如何通过技巧性处理达到表现目的的,这样的渗透过程也是对学生写作技巧方面的有效培养。笔者还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语文学习的一些方法在全班开展交流,大面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实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

四、创新帮扶方式,从“亲力亲为”向“资源整合”转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着能力基础的差异,尤其是处于班级后列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语文学习帮扶活动是弥补学生层级之间鸿沟、缩短相互差距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亲力亲为,同时更要整合班级的资源。因为仅靠教师一人的力量难以完全兼顾学生的帮扶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帮扶小组的形式,以二帮一、三帮一、多帮一等形式对语文学困生进行帮扶,可以采取每人帮扶一段时期,或每人帮扶一种类型知识点等形式,为学困生提供基础知识回顾、学习技巧辅导、学习思维渗透等方面的立体化帮扶。这样的帮扶活动既能够帮助学困生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积极学习情感的激发,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这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要注重理念创新,尤其要重点抓好关键环节,通过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作者:卢晓卓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小说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的理念落后新时期,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情感和知识的培养,但是很多地区的学校仍然采用旧的教学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语文小说的教学。为了应对高考,很多语文教师都是将重点放在小说的写作方法、架构、思路和作家的介绍,而且往往都是照搬原套参考书上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的需求以及小说教学的真正的意义。教学理念的落后,难以发挥对学生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和学生情感的有效激发,不利于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

2.教学的方法不合适在高考这个大背景下,很多教师将高中语文小说的教学变成了类似的流水线作业,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就是进行作家背景及文学常识的介绍,并要求学生强行记忆这些内容,然后对小说写作的方法、思路及其架构进行分析,其大体上都是套用教学参考书里的内容,最后是对小说所表达的思想进行教学,而且这种教学往往比较生硬,大都是灌输式的教学。

3.学习资料的作用有限同样是高考的重担,使得学生忽视语文的学习,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理化生的习题练习上,很少进行小说的课外阅读。即便有些学生会偶尔的翻看文学小说,也会有所收获,但是缺少老师在中间进行科学的引导,这些知识也难以变成学生的知识储备。另外,教学的沉重压力使教师在小说教学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对小说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归纳。总之,由于高考的原因,有很多精彩的小说和教学资料都被荒废,其潜在的价值没能够充分的发挥。

二.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运用对策

1.交流讨论,塑造人物的形象事实上,学生的理解力和感知力有着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现代教育就是要认识并重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的差异性,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高中教师在小说教学中要善于使用交流讨论的教学方式来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水平以及学生的潜能,使不同层次上的学生在小说教学的课堂上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交流讨论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积极发言给予适当的鼓励、肯定和指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完成对小说人物的形象塑造,从而理解小说所具有的艺术性。如在《一个人的遭遇》里,教师可以先设置问题:你认为小说中的“一个人”是谁以及索科洛夫有着怎样的遭遇等。然后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讨论,通过问题来使学生塑造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

2.深化主题,理解小说的外延小说的主题可以说是小说的灵魂,在教学之中,教师应当从多方面入手来分析小说故事的本质及人物命运等。如《祝福》的教学,不但要对主人公祥林嫂被迫害的命运进行分析,还要对她质朴和顽强的性格进行分析,同时理解封建礼教下的社会的黑暗本质,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又如小说《药》,教师在教学《祝福》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穿插《药》的讲解。描写了革命者对封建制度的英勇抵抗而牺牲,然而他流的血竟然被华老栓买去为儿子治病。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革命与群众的关系,整篇小说的氛围都是阴冷而凄凉的,只有结尾夏瑜坟前的花环是彩色的,留下了希望,深化主题。教师在小说教学中需要重视从文本和学生两方面来做实践探索和创新研究,立足课程,着眼小说教学终极目的,熟悉学生实际情况,使学生深刻吃透教材,理解小说的外延。

3.环境分析,掌握小说的内涵一篇小说,除了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往往还体现了环境特点,其大多是借助于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和心理的描写,这些描写通常有密切的联系,不仅要融入故事情节也要融入到自然或社会环境的环节。小说中人物特征的形成与小说的环境密切联系,既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通常教师应当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入手。如《祝福》里描写鲁四阴暗、破旧的书房,年年如此的平淡祝福,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等等,构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生活环境,深刻反映了悲剧必然会发生的严酷事实。

三、结语

小说是语文中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运用正确合理的教学方式,发挥小说的价值意义,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实际教学中,小说教学往往会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经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不懈努力和完善,使得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效果有着很大的提高,不过仍然需要教师勇于挑战、解决问题,才能使得小说教学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熊琴红单位:江西省高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