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26 03:41:40

导语:在语文教师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把“阅读教学”定位为是一种“对话”,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折射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光。对话教学,是生本、师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对话精神为主导的教学形态。如何领会对话教学的真谛,并有效实施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

1.课堂对话的文艺学意义。作品的意义并非是文本产生于作家手下时就凝固了的,而是由读者参与逐步发掘出来的。而不同的读者,由于时代、地域、阅历以及个性的差异,会对作品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阅读主体不能被动地、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调动自己的生活积淀,与文本展开对话,并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空间,进而获取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

2.课堂对话的教学论意义。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的新的发现,从而打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课堂对话的社会学意义。从社会学观点来看,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班级是这种组织中的基本单位,而课堂既是个人学习知识的场所,又是人们相互交往的舞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

1.对话主体的平等性。对话教育认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双主体,教师只是“平等的首席”。

2.对话过程的互动性。教学的实质是师生对话交流,对话的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对话信息的生成性。教学中,书本向生活回归,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经验也将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为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平等对话,又要让学生超越教材,培养创造性的学习意识。

3.对话结果的多元性。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内容更为鲜活,空间更为广阔,情态更为开放,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和结论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这三种对话形式,其中,学生与文本对话是主要的,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师生、生生对话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所以,课堂上表现出的三种对话形式往往不是界限分明,相互孤立,而是互动联系、融为一体的,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内容、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领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堂对话:1.在理解性阅读中对话;2.在体验性阅读中对话;3.在批判性阅读中对话;5.在发展性阅读中对话。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摘要:教学语言的生动化并不等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纯粹的生活语言, 而是要求语文老师无论是解读作品还是评点习作,都要有一种联系生活的意识,到生活中去寻找自己话语的源头活水,注重语言的口语化和通俗性,追来幽默、明快、含蓄的话语风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 智力落后儿童 语言生活化

素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语文教育首先是一种语言的生活方式。”语文课堂话语确实需要文学性,但又不能脱离生活。语文与生活须臾不可分离。

教学语言的生动化并不等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纯粹的生活语言, 而是要求语文老师无论是解读作品还是评点习作,都要有一种联系生活的意识,到生活中去寻找自己话语的源头活水,注重语言的口语化和通俗性,追来幽默、明快、含蓄的话语风格。因为智障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问题,有些还伴有多种身体残疾,这些客观因素构成智障学生在接受和理解过程中的障碍。这一点在培智学校的语文课堂中恰恰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我认为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活化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所以教学语言的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智障学生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因此,我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导入语的生活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是引入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导语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动机,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情境中去。”可见,导入语与文章开头一样,目的重在吸引。只有把学生吸进课堂教学中去,提高教学质量才有最可靠的基础条件。所以说,成功导入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催化剂。在培智学校的语文课堂中,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智障儿童,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维上存有先天的惰性,对学习很难产生兴趣。所以,要保证课堂40分钟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把心思放在任何拴住学生的思想,把他们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讲究精彩的导入。这种具有一定模式的教学语言对智障儿童来说理解上是相当困难的。如果从整堂课一开始就不能很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的话,接下来教学任务的完成几很困难。因此,我们应该多运用一些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生活语言,加以一定的组织整理,运用到导入语中,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降低抵触情绪,投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过程中。

2、课堂提问语言的生活化

课堂提问语言是体现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提问语言一要语调悦愉,声音亲切柔和,感情丰富,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二要语汇丰富。提问和解答妙语横生,流畅自如,形容得当,措词清新,必要时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三要语言风趣。富有幽默感和诙谐性、含蓄性;四要语言精练。对每个词句都能加以斟酌推敲,言简意赅。五要语言质朴。做到诚恳和实事求是,不是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六要语言机敏。为顺利答疑解惑,要善辩,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以上是对教师基本功的一个高标准的要求。作为站在不同教育战线上的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的不同,就要求教师根据要求灵活调整作用于实际教学。

特教工作者面对的教育对象更加具有特殊性,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有大脑,但不能正常思考和运作的智障儿童。在问话上,要特别注意所提问题必须明白简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语言为源泉,使语言通俗易懂,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而且提问语言要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那种啰啰嗦嗦的冗长叙述,只能让学生昏昏然,抓不住提问的要领,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这样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产生反效果。在听觉上就让学生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因为智障学生是很情绪化的,喜怒哀乐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很明显,可以说这是群“单纯”的孩子。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时时刻刻考虑到学生,从学生的角度为起点,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这种介于教学语言和生活语言之间的生活化教学语言提问,似乎更受学生的欢迎。

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交流来实现的,教师语言的清晰度、美感、创造性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直接相关。简洁、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节省教学时间;富有魅力、学生爱听的语言能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利用课间时间,深入到学生中,用他们觉得最亲切、最熟悉的家乡方言和他们沟通、交流,这时候我发现原来这些孩子的眼睛也能发出如此有神,如此自信和欢快的光来。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提问中,我运用了介于教学语言和生活语言之中的生活化教学语言,然后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一个月下来,课堂回答问题的气氛活跃了,孩子回答问题的声音响亮了,回答问题的用句也完整规范了很多。

3、小结语的生活化

课堂小结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作用主要在于:(一)能有效体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二)突出教学重、难点,为学生复习巩固提供导向。 (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架设桥梁,埋下伏笔。

世间万物都是唯物而又辨证地存在着,有头便也有尾。我们习惯了一节课走上讲台的开场白:“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结束时用“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了……”进行小结,这样首尾呼应,结尾点题,使整堂课结构完整。一节课下来,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自己口述也好,引导学生归纳也罢,其小结的最终目的之一不外乎表现在:简单回顾这一节的学习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为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提供导向,为学生亡羊补牢提供机会。一节课三十五分钟,学生怎能分得清重点和难点,再加上智障学生的生理上缺陷直接导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低下,注定他们注意力不集中,遗忘速度快的遗憾。那么该如何解决课堂中无法避免的遗憾呢?最佳的方法莫过于借助画龙点睛的“课堂小结”。我个人认为课堂小结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堂小结语言的生活化也至关重要。它不仅在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导向,更为主要的是,恰如其分,亲切熟悉的课堂小结语言,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和交流欲望,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

总言之,中国的特殊教育才刚刚起步,特教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寻找最优的培智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青年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一、目标意识欠“精”

教学目标,这里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制定的目标。青年教师明显表现为对目标作用认识不够,目标意识淡化,甚至视目标为摆设。于是在目标的确定、显示、达成等诸方面易陷入误区。

1.目标确定不够恰当。

确定目标时无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例如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时,教师要求学生从字典中查出诗中带点字的意思。这个目标表面看是对查字典法的巩固应用,实际上目标要求过高,因为二年级上学期只要求学生在字典中查到某字,而不要求选择义项。

2.目标制定不够精当。

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往往贪“大”贪“多”,要求不明确,随意性强。如教学《坐井观天》时,有位青年教师制定的目标是:学习部分生字词;通过看图读懂课文;通过课文学习弄懂寓言的含义,并受到启发;分角色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这样的教学目标繁杂而难以操作。如学习部分生字词,到底学哪几个字词?要达到什么要求?寓言的含义到底要理解到怎样的深度?应受到什么启发?对分角色读课文在熟练程度和情感驾驭上都没有明确的要求。

3.目标显示不够清晰。

课前制定的目标没有或没有充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教学活动游离于目标导向之外。如第十册《慈母情深》的教学,一教师制定了“边读边想,读读议议”的学法指导和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却毫无体现,学生只从字面上了解了这种学法,目标显示不清,实施落空。

4.目标达成忽视反馈。

有些青年教师往往只重视目标的制定、实施,但在课堂教学中毫无检查,忽视学生的学习反馈。一提目标达成结果,似乎就只是看单元测试和月考、期中、期末总测试成绩。

二、教前备课欠“全”

1.忘备学生。

无论设计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意志品质、情感需要等年龄特征。有些教师认为理所当然、不值一提的东西,或许正是学生难以接受的地方,如不能在此“架桥铺路”,续接这个学生知识理解的“断层”,课堂教学就难以取得既定效果。一句话,评价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要用学生的眼看、用学生的嘴说、用学生的心想。

2.忘备自己。

备课时切莫忘记教师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在教案设计中,有范读,自己课前读了几遍?能作示范吗?有板书,在黑板上布局效果如何?书写时注意什么?有讲授,教案上的书面语口述起来是否流畅?是否简洁?是否有吸引力?使用电教手段是否操作正确、熟练?

三、课堂设计欠“新”

1.不会抓重点。

一些青年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时,往往会忽视课时内容、课文、单元、整册教材之间的统一关系,把课堂教学内容孤立起来,难以切准教学重点。多表现为教学过程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难以从一个高度上“鸟瞰”教材,从而整体上把握教材,以点带面,主次分明。

2.不敢变方法。

在课堂教学顺序上,一些青年教师也往往表现得很被动,大多按课堂原有段落顺序教学,对于适合变序教学的课文,也很少能抓住“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变序教学。如第七册《秦兵马俑》一文,一般处理是从头至尾逐段学习,这样既浪费大量课堂教学时间,又显得松散拖沓。如能在课始就抓住第三自然段,过渡句兼课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则纲举目张,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教学风格欠“实”

1.表演化倾向。

有些基本功较扎实的青年教师为充分展示自身素质,往往在课堂教学中过分表现自己,甚至表演化,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忽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2、展示化倾向。

有的教师想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实现各种教学训练目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唯恐遗漏其一,训练课上成展示课。教师还未作指导,即要求学生练习,学生还未真正掌握,教师又匆匆转换题目。结果每个环节都是浅尝辄止,半生不熟,学生手“忙”心“茫”,难以做到“一课一得”。

五、教学机智欠“活”

有些青年教师,课堂上往往希望学生按自己设定的程序逐步推进课堂教学,一旦发生学生“越轨”现象,或“束手无策”,或“行政干预”,缺少必要的教学机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画》时,安排学生观察图画并说出图意,预计教学环节分三步:学生杂乱无章地说;教师提示,由远及近地说;学生按顺序说。可课堂上第一位发言的学生就依顺序有条理地表述出来,教师哑然。如能对该生加以表扬后再引导:“刚才他是按什么顺序说的?谁再来说一遍?”即能达到预定效果。

六、评价手段欠“准”

1.无针对性。

对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信息反馈,教师一味用“好”“很好”“错”“不对”等字眼评价,无针对性,笼统化,粗线条,学生不能从中获知自己成功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办法。如换成“棒极了,你说话很有条理”“虽然不太准确,但你很勇敢,下次会读得更准确”等有极强针对性和丰富感情色彩的评价,学生会做得更好,学得更有趣。

2.无多样性。

评价形式只限于教师口头表扬或学生鼓掌,忽视应用教师的表情(如微笑)、手势(如竖大拇指,鼓掌)和其他(如画五角星,发小红花等)评价方式。

3.无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只重复学生的语言,不置可否,让学生茫然不知对错。

作者:冯蓬勃 单位:甘肃省华亭县安口小学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论文

1课堂教学中的伦理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我国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伦理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的影响,暴露出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体现出的伦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1.1教师缺乏敬业精神

教师是教育问题的关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教师的专业伦理方面呈现出缺位现象,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均发生了深刻变化[1]。虽然绝大多数教师都能顺应改革大潮的形势,严于律己,但也有个别教师不能抵御经济利益的诱惑,被利益意识驱动了良知,从而使教育教学发生了某些偏离。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严谨治学方面有62%的学生和76%的教师均认为:能够认真上课、备课、及时批改学生作业。20%的学生反映,教师不能及时批改作业,更有甚者让学生帮着改作业。还的有的教师认为备不备课都无所谓,这样工作上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体现出相当数量的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仅当作生存的手段而已[2]。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教学中,这篇文章重在情景教学;而有的老师松散的治学方式,既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动笔画画秋天的图画’,也没有给学生准备展示秋天情景的图片等;而是跟其它课课程的一样教学模式:泛读---学生读---学生悟---学生学(生字词),这样一节课就匆匆了事,接着又进行下一课的教学。由于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这就极力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吗,以丰富的情景教学引导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出语文的有效教学。对于教师这种敷衍了事的教学态度,根本无法从本质上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同时,教师的形象也受到影响,最终降低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1.2教师只‘教’不‘爱’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尊重学生,就是要求教师将学生看成并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主动性、发展性的个体。”但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教育教学中有6%的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有34%的人认为“这是难免出现的,但可以原谅”;有40%的人认为“这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应坚决避免”。不过,在这其中有24%的教师经常讽刺、讽刺、挖苦、歧视学生。除此之外,还有48%的学生和32%的家长认为教师不能公正的对待学生,特别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或者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就对其失去信心,不抱任何希望,甚至无视他们的存在,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忽视、被轻视,甚至被歧视的地位,逐渐失去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结果造成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还有部分教师依法施教观念淡薄,打骂或罚惩学生现象严重,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有21%小语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存在“打骂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不良行为;除此之外,还存在其它的惩罚方式:罚做作业、罚劳动、罚请家长来校、甚至罚款等不一而足[3]。

2解决教师伦理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小学生由于入学未深,未形成具体的价值观。因而,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理想均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小学低端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重点,以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为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2.1强化继续教育,提升教书育人意识

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理解并掌握各种新的知识、理论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技术,不断的获取并更新自身的信息,用当代最新的科学成果来武装自己,从而具有创造性的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等来促进社会的进步。为此,学校要注重和强化教师的在职教育,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现代化的要求及终身教育思想,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构建具有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体系,从多方面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促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之以恒地学与教。作为一名专业的小学语文教师,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4]。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走向成功的基地,促进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5]。因而,21世纪加强学校师德建设,要从学校发展目标出发,立足于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现实,把握世界教育属性的趋势,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2.2学会自我迁移,客观公平对待学生

小学生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中: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对话:师:“面对高山,此时的老爷爷会怎么想呢?”学生:“这么高的山,我爬不上去,老爷爷也一定爬不上去。”这时,如果教师只是希望学生按传统的思维说:“老爷爷会想我怎么能输给一个孩子?”而批评学生不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这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讲会是一种严重的打击,无形之间就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在以后的课堂中就不会有学生精彩的发言。因此,作为教师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扬其长而避其短,树立“人人都能成材,人人都是人才”的信念。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而且能体现出教师良好的师德。除此之外,我们的还要学会自我迁移。每当遇到困境时,要有意识地转换目标,冷静分析事态,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期望值,不要一味与别人攀比,最主要看自己是否进步就行了。总之,“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小学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重视和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纳入学校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始终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常抓不懈。可以相信,只要勤于拂拭,擦净尘埃,必将再现教师崇高的人格光辉,基础教育事业也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意识转变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师教学意识问题

(一)教学动机方面

语文教师教学观念问题的出现,首先体现在教学动机问题。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许多语文教师背离语文教学的本质,为了成绩和分数而教学,完全以学科教学、应试知识内容为主,使语文教学成为应试教育下成绩和评分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在名誉和利益的驱使下,许多语文老师存在互相攀比的问题。班级分数变成了教师之间互相比较和评定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观念和动机下,教育中心和方向势必会偏离教育的本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牵扯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是“为什么教”反映的则是教师教学动机的问题,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教师并实施教学活动的内在灵魂和本质原因。仅仅掌握了教学方法,传授了教学内容,而没有正确的教学动机和观念,估计很难成为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这种问题观念的出现,往往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内心感受和需要,并且本身也有悖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端正教学动机在这一层面下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生观方面

心理学家阿瑟•柯伯斯在研究教师观念时说,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自己相信的是什么。容许学生犯错,其实质是一个教师的学生观问题,正是这种学生观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而安全的氛围。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也反应出不少教师存在的学生观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语文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能理性看待。学生犯错误不可避免,但是往往有的语文老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产生偏见性评价,认为这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很少,不但给予言语行为上的批评厌恶、冷漠等否定情绪,更从心理上降低了对学生的关注和期望。甚至有些语文老师对待学生的错误直接归于智力原因,并给予学生语言、行为上的消极暗示,更促使了学生的自卑心理。“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期,一般为0~20岁,如果有过严重的被人欺辱或者欺辱别人的经历,或者经常受到羞辱、嘲弄、讥讽、刁难,那么就不太容易形成正直、光明、和健康的人格。只有在充满温情与仁爱的氛围中,才能生长出和煦、细腻、体贴的心灵”。其二,语文老师的学生观问题也体现在对于学生的缺点方面。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更是存在教师对于学生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纠正,反而嗤之以鼻,颐指气使的现象。一个人没有优点也没有缺点,只有特点,优点是特点的善用,缺点是特点的错用。有些语文教师无法正确看待学生的缺点,更无法谈得上爱学生。学生毕竟也是孩子,有时候做得没那么好,但他们在本质上都是至善至美而纯真的。其三,有些教师给予学生的则是有条件的关爱。此种对待学生的观念也是不对的,比如“你按我说的去做,我就对你好一点……”,这样的观念不仅使学生被束缚在教师的条框和规矩之下,无法自由地发挥和成长,缺少创新力和想象力,也容易对教师的“说教”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所以,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对每一个生命成长的坚定信念是爱,爱不是执着,而是无条件的接纳,是尊重,是低下身来和孩子在一起。语文教育之道,首先在一个爱字“,对学生发自肺腑,真挚朴实,专注如一,不求回报的爱,这是构筑语文教师教育高地的根基所在。”北大程郁缀教授反复强调“我以为最大的教学法,就是爱,对学生、对教育发自灵魂深处的爱!”钱理群教授也呼吁“教师的心里必须装满学生,教师的职业魅力与价值在于对学生的生命负责。”我们不难想象,一个将教师职业仅仅视为“谋生手段”、对学生漠然视之的教师,能有什么样的策略、技法让他创造人生的奇迹呢?由此,语文教师的学生观是否端正,不仅是教师职业价值大小的体现,更关系到对学生生命的负责程度。当今教育之下,语文教师必须有着良好的学生观,端正教学观念。

(三)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状态方面

教学体现的是“教”和“学”的关系,而现实语文教学活动中,往往存在教师“痛苦地教”和学生“痛苦地学”的现状问题。在当今教育体制下,教师似乎永远摆脱不了平均分的枷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学生的分数更高一点,这些无形中已成为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有时候即使运用了大量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成绩也依然提高甚微;有时候即使有了不错的教学质量,却没有带给学生多少快乐。这样的现状毫无疑问是让人惋惜和遗憾的,没有爱,没有希望和快乐,只有形式和分数,学生的内心感受和灵魂成长变成了空谈。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引路人和导航标,是传道者,管理者,更是示范者和研究者,在多重身份的扮演下,语文教师保持正确教学观念和自身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师教学的“相”与“质”的方面

今天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相”和“质”即“教学方法”和“教学本质”的问题。相从本质而生,能透过表相触摸到事物内核能力非常关键,否则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只会迷惑。有的语文教师仅仅学到了这个“相”,于是被表面所束缚,忽略了教学的本质和内在灵魂。一切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都是为学生而服务的,了解并接受当下教育活动中学生的状态和情形,才抓住了教学的核心即“质”。学生所需要的是期待温暖爱心的渴求,是对生命美好、快乐、智慧和喜悦的向往,所以教育不该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开启人性内在本质的智慧。教育从爱出发,从生命出发,传播智慧、真理和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恩生命,吃苦耐劳等优良传统美德,健全诚实守信、勤劳朴实、尊老爱幼等高尚人格,才是最本质最真实的需要。我们所从事的一切教育活动,要透过表象看本质,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这样才不会在教育的路上偏离方向导致迷茫。

二、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观念转变策略

(一)身教重于言传

语文教师要实现观念转变,必须认识到身教重于言传。教育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以自身的示范力量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身教观念符合“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用自己的行动去爱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在体验中悟道、学习,也让学生在教师的身教中感悟,获得生命的成长。当然,这种身教也必须要建立在爱的前提下。爱学生是基础,是必要条件。如果被问起当一名好教师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著名学者李镇西会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们“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在“爱生”的首要条件下,教师不仅要有知识,有文化,更要有无限的爱心和耐心,用爱,去获得学生的爱,用信任交换信任,用真心去培育学生生命的成长。此外,教师注意身教重于言传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发挥好示范作用。叶圣陶说过“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卢梭也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可见,教师要用自己身教的力量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使学生在这种教育引导和感悟之下悟道学习,有所收获,并实现心灵的熏陶和生命的成长。

(二)学会倾听,播种梦想

在新课改之下,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从爱出发,执守教育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还要学会倾听,在学生在心灵深处播种美好、无私、伟大的梦想。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的本质、对教学资源提出了全新的看法。它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情,包括他们的兴趣、学习方法、发表的意见、提出的看法、产生的疑问、引发的争论以及作出的错误回答,都应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这样看来,教师的倾听,不仅仅是能力、技巧与意愿的问题,更是一项特殊的职业要求和道德责任,是现代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因此,学会倾听应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自觉!反之,教师倾听意识和倾听能力的弱化,从本质上说也是对学生主体的忽略,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生命的“缺席”。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特别不能忽视的就是梦想的力量。一粒种子可以产生爆破石块的威力,尽管它起初微不足道,但却可以提供成长的动力。梦想就像是一只牵牛的鼻环,是引领孩子的最佳方式。李彦宏说:“成功者一定是用自己的梦想去点燃别人的梦想,是时刻播种梦想的人。”所以教师也应该是首先建立起自己的梦想,再去点燃自己学生的梦想。

(三)抓住教育本位,注重人格养成

语文教师只有时刻抓住教育本质,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才不至于偏离轨迹,一味的知识教育,研究教学方法,而不以教育的“质”为中心,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教育专家杨东平在成都金沙讲坛上再提教育的本质———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打开,一种点燃,绝不功利,而且知识教育只是它较小的一部分。换种形象的比喻,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其不带半点功利性,非常人文性地去启蒙、唤醒、打开、点燃并培育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提高他们的精神高度,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的教育。而知识教育只是它较小的一部分,或者是达到教育本质的一种方法途径。抓住教育本位,注重人格的养成,才更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考试机器。知识是一种工具,一种载体,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用知识的工具性帮助学生体验生命,让学生们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感受真实生命的喜悦,才是知识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通过教授知识,传授文化的方法和途径,去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去实现学生生命成长的目的。教育本身就是心灵的事业,也更应该是幸福的事业,如果束缚于成绩和分数的应试形式,教师痛苦地教,学生痛苦地学,教育的意义何在,学生学习知识的意义何在。真正的教育是发自教育者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工作乐趣和幸福的,更应该是受教育者在快乐中收获、在生命和精神成长中全面发展的。教师职业使命的真谛乃是精神成人,即引导未成年人生命个体精神世界的生长生成,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诸如爱、希望、信心,善良、诚实、阳光和美好等。肖川在论及教育方向时也说过“教育应该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好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抓住教育的本位和核心,从爱出发,实现学生生命成长,给予他们阳光、希望、快乐和一切美好的精神引领,养成他们优秀的性格、情感、气质、有梦想、开朗、乐观、勇气、毅力、坚韧等人格素养,是教师生命个体的需要,更是教育事业的必需。教师在这种理念下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在快乐的氛围共同收获,实现生命和精神的成长和提高,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目标。

作者:薛珊珊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论文

一、注重语文教师的激情塑造与其他课程教师相比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更多的激情。原因在于:首先,中华民族之语言丰富多彩、文化博大精深,这为教师的教授思路、教授方法、教授形式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甚至是无限的遐想;其次,从学习的主体来讲,中等职业学生本身对课堂学习兴趣不浓,加之小学和初中形成的语文枯燥性印象,导致语文教学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吸引力;针对职业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搞得富有创意和激情,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心理,进而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学其能”。教师的激情是通过表情、动作、语言来表达的,其中,精妙有趣、回味无穷的语言则是其中的核心要素。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果”,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二、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本思想是:学生主体,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角,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来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吸取、吸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就需要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平台,引导他们积极交流、敢于实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基础较差,但乐观积极、表现欲强,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因此,要尽可能多的提供学生相互学习、师生互动的平台。其中,将课堂教学搞“活”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手段。课堂上避免整堂课都由教师讲授的现象,采取“引导式”“发问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同学发散性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由教师单方向的讲解转化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催化学生的活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在学习语文课程中实现独立、创新等重要品质的培养。

三、创新多样化教学方式

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化教学用具和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静态和动态、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传输方式,在文字中加入相关的图片、视频,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课堂教学不仅丰富,而且有趣,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二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改变以往安静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把语文课设计为表演、演讲、朗读比赛、文学鉴赏等多种形式。例如,讲授《致橡树》时,我就将它变为朗读比赛加讨论鉴赏课。课前发一个主题朗读比赛“通知”,可以自主朗读,也可以多人合作朗读,让学生自发报名,并做好比赛准备。由我和部分学生组成评委会,进行当场评比亮分,再由我适当点评,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赏析,教学效果显著。在“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版块中,进行学生互动。在“介绍”专题中,进行“破冰”游戏,让学生轮流扮演介绍人、被介绍人等角色进行互相介绍,进而让学生就其主题进行相互交谈、即席发言等,并让学生进行互评与打分。三是适度开展课堂外教学。社会是学习的课堂,在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必须“跳出语文课本、跳出语文课堂”,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文学类电影,组织本学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开展文学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拓宽视野、激发创造性,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需要学生不断感知、充分理解、不停顿悟的过程。作为一名职业中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破除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快乐去学习;让职业中学的语文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更要成为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载体。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一、美在爱学生

优秀的教师爱生如子。爱是互相的,透过孩子们的眼神看到,他们对好老师依赖、信任与眷恋。教师是一种职业,学生是教师培育的对象。可这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成长,他们无时无刻不再向外界获取信息,真正的好老师,是将传道者与父母亲二者的完美结合。语文之美,美在语文教师本质的无私善良,她用温柔的情感,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的稚嫩心灵。美在语文教师将语文教学当成人间精品一点点精雕细琢。

二、美在教学过程是有机的整体

教学过程为有机整体,这大概是我们在教学当中往往忽视的一点,我们往往只是单纯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已。曾经看过王老师和余老师的视频课堂,我发现将教学过程视为有机整体,不但可以使学生把握整体知识框架,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意识得到升华。虽然二位老师没有将初高中的课堂情景给我们展现,但是,我能在老师的每一节课上感受到无论她们讲述哪个知识点,都是有头有尾,我想她们在正式上课时肯定也是这样的。一堂出色的语文课,大致如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样,风头豹尾,前呼后应。往往我们在平日里的教学之中,教导学生作文章之时,要前后呼应,突出中心。那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之中,是否可以将这一写作手法,用于教学呢?语文之美,美在语文课堂应是一副精彩绝伦的美景,整幅图韵味十足,意味深远,让每一位观赏者都身心愉悦舒畅,获益匪浅。

三、美在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最多听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次在听完某特级教师的语文课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一句话首先应该前后颠倒,其次应在“主体”后面加上“地位”,“主导”后面加上整节课完全是学生在自己操作,学生自己主持自己安排;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身后看他们如何自己获得心灵的感悟:主持人精彩的主持和回报,下面学生精彩发言,激烈的辩论,现在那个场面还在我头脑之中回荡。其实,学生们往往没有我们想象之中的那么差劲,只是缺乏教师给与机会展示,缺乏我们教师给与鼓励的肯定,缺乏教师在关键时刻给与恰切的指点与引导。语文之美,美在学生。将精彩一幕努力让学生们自己主宰,让他们自己体验美的过程,获得美的感受。

四、美在教师自身的个性化艺术魅力

优秀的教师他们身上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才会吸引他人的注意,才会被众人所肯定。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往往想从名师身上学到教学技巧,学到教学方法,或是想得到什么秘籍。从而自己在教学时,能用上,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老师能将学生的兴趣与方法统一,能将学生的动力与方向统一,更能将教学的过程与结果统一。在这三方统一的背后,是教师充分的准备;是教师丰厚的经验知识;更是教师教书与育人完美的结合。这便是优秀教学的艺术魅力所在。

五、结束语

语文教学不是在于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是在于和学生共同感受文本的艺术之美,是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又一次美的旅程。叶澜先生在她的《教育概论》第一章之中就讲到:“教育是育人的教育”。[3]语文教学更是育人的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正是在强调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与培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美,正是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推向艺术的至高点。

作者:王雅妮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论文

1、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状况

1.1学生的作文苍白无力

很多学生的作文是在教师的要求之下而进行写作的,作文的内容甚至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例如在写爱国的时候,学生能想到的也仅仅是古代的那几个爱国诗人,比如杜甫、文天祥、辛弃疾;谈到忍辱负重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想到了司马迁。学生的写作思维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进入了一个怪圈,无法发散思维,写出只属于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作文,作文的内容变得雷同和苍白无力。

1.2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差

一些学生只把作文当作应付考试的工具,平时不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和练习写作。遇到写作的时候,就开始搜肠刮肚,把教师教给的素材和写作模式拿出来胡乱拼凑。写出来的作文句子不通顺,词不达意,毫无自己的思想观点。即使有些同学内心有千言万语,由于文字表达能力有限,所写出来的作文呆板没有感情。

2、如何提高作文教学

2.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重视作文教学。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而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教学理念,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所以,教师要尽快进行角色互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写作功底和作文素质,才能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以引导学生如何通过独立思考而进行思维创新,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让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作文当中,才能使作文变得更加有活力。

2.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作文课堂教学当中,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2.2.1情景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创设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到课堂当中。教师可以运用语言、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中获得相应的信息,集中注意力学习。

2.2.2自然教学法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学课堂。语文教师可以把作文课堂搬到大自然中,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和写作兴趣。例如,课堂的内容是关于春天的描写,而当下的季节正好的春天,教师可以利用这个难得的教学机会,把同学们带到大自然中,让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品味,把自己所看到、所感受到的春天写下来。每一个学生观察事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会不同。

2.3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需要的是写作素材、文笔表达能力和思想感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的精读课文,应该让学生仔细的品味和揣摩当中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手法,加深学生的印象。写作需要大量的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和片段,适当的进行模仿写作,从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模仿,当对写作的模仿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进行自我创作。教师应指导学生的阅读选材,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积极健康的读物,洗涤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4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写作,让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所谓“文如其人”,一个人的文章往往可以从侧面体现出这个人的特点。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创作,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把这一周的所思所想写下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文字看到学生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看到每一个同学的问题表达能力和写作思维,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

3结束语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有许多成长的烦恼。当学生用文字中把自己的烦恼倾泻出来,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压力,也能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走出迷茫当中,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而且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要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才能真正的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苏成东 单位:山东金乡县实验中学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论文

一、课堂教学提问必须精准

一言以蔽之,就是教师的提问在“精准”上出了问题。请看在《鼎湖山听泉》阅读课上某教师的提问,教师设计的问题是这样的:“请找出重点段落来读一读,说出你的理解。”我们都知道这篇文章较长,初中生仅凭课堂点滴的阅读时间,一时是难以找到重点段落的,就是再思考也很难达到老师的要求。如果我们首先不抛出这样的问题,而是先让学生去认真把文章读一读,课堂教学效果可能就会好很多。该教师所提的问题从字面上看虽然比较容易,因为一个已经具备语文教师阅读水平的学生,找出一个重点段落是可能的,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学生在阅读时间不足的情况下要找重点段落却是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教师的提问就不够精准。“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我们在课堂上的任何一个提问都不能随意,而应坚守“精准”。所谓“精准”,就是出发点和针对性要明确,问题要恰当,准确无误。这里的“误”无非指向两个方面,一是不要将学生引入死胡同,让学生永远解不开老师所设下的“迷魂阵”;二是不要将学生引入“歧途”,让学生形成一种“唯师不可”和“唯师是从”的错误理念。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坚持的做法是:每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都要围绕重点、针对难点,争取做到目标明确,尤其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层次的分明。譬如教学的《沁园春•雪》,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就已接触过《七律•长征》这种气贯长虹的伟人诗篇,学习《沁园春•雪》应当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认真而有效诵读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去感悟一字一天地、一字一世界的艺术价值。

二、课堂教学提问必须适度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课堂里,我们总会发现不少倾向性问题:如教师的课堂提问游离于阅读教学的本质之外,具体说来,是重视和突出语文教师教学的人文性,似乎想把一篇作品的人文内涵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实上这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再如,教师的课堂提问游离于文学作品的本质之外。具体说来,但凡文学作品都有其本质特征,作家也有其本质特征。例如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就以现实性而闻名。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就以浪漫性见长。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必须把握这两方面的本质特征,坚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去设计适度的问题。对于问题的适度性,笔者有这样几方面的思考:首先是提问须适合所有的学生,实际上这并不是要拿一个单独的问题去“套”所有的学生,而是用“一个方面”的问题去分层适应所有的学生。其次,是从一篇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文学样式和语言表达的特征设计适应学生探究的问题。

应当说,这也是我们减轻学生课堂负担的一个必备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非常注意因人设问,总是将能够引领学生去创造性地阅读鉴赏的问题由浅入深地抛向学生。在“抛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挫伤学生的探求积极性。初中生已经具备个体意识,自尊心很强,在抛给学生问题时,笔者总是先让学生挑自己喜欢探究的问题。这里隐含着一个理念,即不能强迫学生去回答问题。强迫提问会让学生形成一种高压下的自卑心理,导致学生不愿积极进行探究。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内容丰富、文笔细腻优美的散文,也是我们语文教师教材中的传统名篇。

教学时,笔者先满怀激情地对学生说:“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迷人春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都在倾情描绘着美丽的春天,如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的‘万紫千红总是春’。今天我们学习的《春》也是描绘春天的,那朱自清的《春》又是一种怎样的春,又有怎样的风味和异样的精彩呢?”这样的巧妙提问,充满激情,意境深邃,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大大激发了学习情趣,也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郁大秀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论文

一、在场:在读者与作者之间

1.作者缺失导致误读

随着一些西方文学批评方式的引进,尤其是“作者已死”观念,把文本与作者生硬地割裂开来,导致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死扣文本的言语及其结构,以文本的“能指”为旨归而导致误读。其实,作者之意,应该是文本的首要之意,其他的意义只是后起而已;而且,由于作者的缺失,极有可能导致对文本的误读。何况,中国历来就有主张阅读文献、理解文本原意的传统,朱熹咀嚼涵泳、体味作者思想的阅读方法即是。离开作者的“在场”,势必影响对文本的解读;只有作者“在场”,“多元解读”才不至于滑向“随意解读”。

2.语文教师“在场”于读者与作者之间

(1)沟通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文化时空

文本分析是读者重建文本的方式,其首要原因是读者分析文本时与作者写作文本时处在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时空中。读者与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是若即若离的,由此决定读者是带着与作者不同的情感、意愿、人生观念和认识来阅读文本的,所得到的感受和理解也就不尽相同。为此,文本分析就是要实现读者从自己的文化时空向作者写作该文本时的文化时空的转移,并逐渐深入到作者写作该文时的心境和情景中去,即要“读进去”,读出趣味来,不能老是像隔岸观火一样看着作者在文本中呈现的那一切。那么又该如何“转移”?教师必须“在场”才能沟通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文化时空,让读者尽可能地进入到作者写作文本时的心境和情景之中,并以此为基础感受和理解他写下的这个文本整体,从而合理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意与志趣。如何“沟通”?并非表面上的时代背景与作者情况介绍,而是强调“这一个”———作者写作该文本时的具体心境,还原作者写作之际的具体情景。例如,鲁迅写《记念刘和珍君》时,不但亲历了女师大事件、“3•18”惨案,与刘和珍有亲密的师生关系,不但对当时社会上各类知识分子的议论心知肚明,而且以鲁迅当时的心情,周围的一事一物、语言中的一字一词,都是以与平时迥然不同的形态出现在他的脑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作者在这种心境下痛定之后的“沉思”,而这一切,正是读者在阅读时所缺乏的。教师就应该把“这一个”———鲁迅悲与愤的交织,爱与恨的缠绕,爱得那样刻骨铭心,恨得如此咬牙切齿的状态一一还原,构建起读者与作者之间文化时空的桥梁,让读者感同身受。

(2)有目的地将作者的“喜好”传输给学生

诗歌解读需要“知人论世”,文本解读也不例外。唯有“知人”———知晓其人生经历、个人兴趣爱好,尤其是创作倾向与风格,是解读该作者文本含义,或者比较合理并无限接近创作原意的一条幽径。教师“在场”把有关作者的一些重要信息向学生传输,尽管读者也可自己查找,但这里强调的是“有目的地”,也即有选择地介绍。比如《背影》一文开头的“不相见”,并非无心之笔,而恰恰是“子为父隐”的深长曲笔。由“不相见”而追溯到《郑伯克段于鄢》,由《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曾经失和而又最终血浓于水的母子亲情,继而深刻而又隐晦地表达出自己对父亲的一片深情。朱自清先生为何如此表达?这就不能不联系先生的创作风格。先生的这个“隐喻”,是从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领悟而来,这种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就是“中和主义”思想和“中和”之美。“中和主义”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和”之美的一种文化基础,它强调一种含蓄、悠远、缠绵的情思,形成柔和之美和凝重之美,表现出“哀而不伤””含而不露”的审美效果。朱自清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骨子里信奉一种“既不执著,也不绝灭”的中性人生观,这也就很自然地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观。为此,先生借用隐喻隐晦地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情感:既有对父亲的爱,也有对其的些许不满,在表达时则做到“子为父隐”“哀而不伤”。只有教师“在场”,才能把先生的创作风格和心境传输给读者。如果不从先生的创作风格入手,不了解他的那种“中和主义”思想,恐怕很难真正读出《背影》中深沉的爱。假如教师能指引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融入其间,我即作者,作者即我,就能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用心。

二、在场:在读者与文本之间

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开掘,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尊重文本的价值,也应尊重读者的解读,两者应是相容的。既如此,语文教师该怎样介入其间,“在场”进行言说呢?

1“.辨体读文”,培养读者的“文体意识”文体意识,似乎只关乎写作,其实不然,文体意识同样存在于阅读之中。所谓文体,《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文章的体裁”,即文章的表现形式。它不仅统辖作品形式,而且对文事、文意、文情、文境等作品内容具有反作用。所谓“文体意识”,即在阅读时,着眼于文本的文体,依据其特点展开有效的阅读。也即是说,对不同文体应有自觉的理解、感受能力,能根据不同的文体自觉选择适切的阅读方法和姿态。因为不同的文体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每一种成熟的文本样式背后,都隐含着一定的阅读模式。就“辨体读文”而言,语文教师“在场”,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引导读者依据文体特征形成理解不同文体的阅读图式

文本样式不同,其阅读方式不一。以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为例。从百度搜索“《藤野先生》”,可得到如下信息: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几个生活片断,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这里有如下信息当引起读者的重视:一是回忆性散文,二是写了几个生活片段,三是重点书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也即是说,阅读时,教师“在场”指导学生“辨体读文”,当抓住“散文””片段”与“先生品质”等元素。依据散文的阅读思路,本文的重点就在藤野先生的品质是用何种手法表达的,这就应该引导读者抓住文中两种不同的叙述语调———在写自己的生存境遇时,用的是调侃的语调;而在写藤野先生时,则用严正的笔法。这两种叙述语调,形成了文章审美趣味的丰富性。

(2)帮助读者辨别同类文体不同的阅读重点与技巧

从古代文体演变看,“论”与“说”同属论说类。作为文体的“论”和“说”表面上是一致的,但实质上有着明显不同的规范。“说”有以口舌取悦对方的意味,特点是“喻巧而理至”“飞文敏以济词”,强调的是言说的智慧、机敏,特别是比喻的巧妙,不像“论”那样强调全面和严密。如此,在阅读如《过秦论》《捕蛇者说》时,就当把握“论”与“说”的差异,从而确定相应的阅读重点。《捕蛇者说》,属于“说”,那就要扣住“喻”,抓住“巧”。柳宗元先说一个故事,强调为王命捕毒蛇者,两代惨死,一代危殆而不舍其业,这个喻体是第一层次。当柳氏提出免其供蛇,复其租赋,而捕蛇者“汪然出涕”,原因是捕蛇之危“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这是第二层次。第三层次是具体例证:六十年来,与其祖相邻者,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而能生存者,十无一焉,而其家就是以捕蛇而独存。第四层次是,虽然每年两次冒生命危险捕蛇,但其余时候,却能熙熙而乐。第五层次是柳宗元的结论:他曾经怀疑过孔夫子的苛政猛于虎,看到捕蛇者这样的命运,才知道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此乃其“喻”。此文之成经典,也因其“巧”,其“巧”在两点:第一,巧在比喻推理之层次丰富;第二,巧在层次转化之极端———蛇极毒,捕极危;可脱此极危之业,而遭拒;拒之则更临极苦之租赋;得出苛政之害胜于蛇之极毒。可见“,说”不从正面说起,而从一个似乎毫不相干的故事或现象说起,从中抽象出一个前提来,然后层层递进,最后才把结论顺理成章地推演出来。而“论”关键在于严密、全面。它从肯定(然)、否定(否)两面进行分析,正面和反面都要到位;“穷于有数”,就是全面把握;“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就是深思熟虑,把所有的可能都加以权衡;“弥缝莫见其隙”,严密到没有任何漏洞;“敌人不知所乘”,让论敌反驳无门。如《过秦论》,为论证“秦之灭亡,是因为仁义不施,故攻守异势”,文章先正面讲秦之兴,系统地陈述几个方面的史实,后反面讲秦之灭亡也很系统,文章从正反两面分析其转化的规律:强者,灭于弱者;贵者,亡于贱者。这种系统的、多层面的分析,真是“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

(3)教师总结出适合学生阅读的文体阅读模式

比如文言文教学,历来在偏重“文”还是“言”上一直把握不好。王小东老师在探微“文””言”处理路径基础上,提出了“入文以学言”—“入言以学文”—“入理以固本”的文言文阅读图式,这一图式。在笔者看来是切中文言教学弊病的,也是适合学生掌握的。

2.控制落差,培养读者的“降格以求意识”

文本阅读要解决的,主要不是一种需要解释和告知的外在对象;而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认知落差:或因时代的久远,或因背景的阻隔,或因作者写法的别致等构成的落差,产生的距离。教师“在场”就是要采取措施,做好“落差”的控制。

(1)提供互文襄助———联系文本之间的逻辑连接点文本,作为“这一个”,有其独特性。但从文学发展史来看,总存在着历经千年而不变的永恒母题,即不同的写作者,用不同的视角叙写相同的事情。为此,可联系前后文本,寻找文本之间的绾接点,用互文襄助的办法降低文本的阅读难度。

(2)创设模拟场景———以设身处地的姿态来体验文本隔岸观火,不如身临其境,即是说让学生置身其境解读文本,尤其是那些特殊写作者创作的文本。教师“在场”就是要指明“其境”的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特殊作者的视角,才能破译文本的奥秘。

三、在场:在读者与编者之间

教师备课,总会下意识地思考:这篇文章我要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教;学生学习,也要思考这篇文章我要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能力,其途径就是要善于和编者对话。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是编者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基础上作出的考量,是对课程标准实践的一种体现。专题前的提示、课文的注解、课后习题等是课程标准要求的一种外显。语文教师的“在场”,体现在读者与编者之间,以及读者与课程标准之间。

1.教师“在场”就教材的辅助系统进行补充或修正

教材的辅助系统,有助于学生及时、合理地理解并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核心知识,甚至学习该文本所要达成的目标等。但或是由于编者的疏忽,或是因为编者的水平,有些辅助系统带有缺陷,从而影响读者对文本的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场”修正、补充。

(1)编者“该注而不注”

如北京版八年级上册选有《木兰辞》。开头几句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对“所思””所忆”,教材编者不予理会,不作注释。这里就需要教师“在场”,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或者直接呈现自己所查阅的相关资料,化解这一矛盾。

(2)编者“注而不准”

如苏教版中的《雨霖铃》,头一句“寒蝉凄切”,教材注释为“寒蝉,蝉的一种”,就让人怀疑这“蝉”前为何加一“寒”,莫非是一形容词?蝉觉寒而鸣声凄,仿佛言之成理,可法布尔却说,蝉是“四年地下黑暗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欢愉”,到了“寒冷”的深秋,蝉早该销声匿迹了。对此,教师就得“在场”予以修正。查《辞海》“寒蝉”条,有二注。注一曰:蝉的一种,似蝉而小,青赤色。《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文选》曹子建《赠白马王彪》诗“: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又《月令章句》:“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也。”秋季鸣于日暮,其声幽抑。注二曰:“寒天的蝉。蝉到秋深天寒则不再叫,故把有所顾虑而不作声比作寒蝉。”很显然,词中的“寒蝉”当取前义。

(3)指导学生比较不同出版社版本之间的差异

比照人教版和苏教版柳永《雨霖铃》的注释,有一处注解很值得推敲。“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人教版课本注为“一年”,苏教版注为“年复一年”,揣度词意,后者的注解应更为妥当。“经年”作为一个词语,不见于权威的《辞海》《辞源》及《汉语大词典》,但《汉语大词典》有“经年累月”词条,解释为“形容经历的时间十分长久”,可见“经年累月”同义,都指“年复一年,时间长久”。从全词看,柳词上片写临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形,是实写,而下片则采用设想的方法,虚写了别后的思念,一别成千古,不知道要多少年,这就把离愁推向无限的时空之中。学生通过比较,确定合理的解释,从而理解全词的妙处。

2.教师“在场”导引学生作“形而上”的思考

歌德曾说: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文字,一只眼睛看文字的背后。就是说文本解读应着重于展开暗含在文字意义中的意义层次,理解的目的不在于文本“所指”,而在于文本的“能指”。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的前三联,字里行间似乎在倾诉自己悲凉的身世和无助的哀叹,尾联却如巨碑矗立,浩然正气充溢其中。如何理解这种情感的巨大转变,如何将尾联与全诗联系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场”引导学生作“形而上”———文化层面的思考,发现文本背后隐含的“那一个”,否则是很难阐释清楚的,学生的解读也属“隔靴搔痒”。原来开篇之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一经”,应当放在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来认识。唐宋诗中有不少诗句与“一经”相关联,如“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惠施不肯干万乘,卜式未必穷一经”等,再联系《宋史》中有关文天祥个人经历的记载,应能明白“一经”是儒家最高道德典范的代名词,也就是文天祥的精神支柱,也是他之前与之后的仁人志士敢于直面强权暴政的精神支柱。正是一代代文天祥们,构成了中国历史的脊梁,形成了我们中国人的“正气文化观”。假如阅读时仅仅关注最后两句,强调其精神的伟大,而不讲清其精神的源头、传承,也就不能理解文天祥精神的由来及其巨大的鼓舞作用。只有明白了“一经”的含义,才能感受到这种文化的内涵与精神的巨大力量。

3.教师“在场”整合相关文本组建新专题

编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将一个个文本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个专题。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重新组建专题。如有许多涉及“登临”的诗作散见于教材中,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高》《望岳》,王维的《汉江临眺》,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教师“在场”以“登临”为核心进行专题组建,并就“登临”诗作较为完整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对“登临”诗作有一个辩证的认识———登临之作,并非皆为“永恒‘伤愁’之象”,亦可表达“豪迈”或“闲适”等情感内容,关键在于作者的主观驾驭能力。“登高望远”,钱钟书先生在统观历代登临之作后,得出“囊括古来众作,团词以蔽,不外乎登高望远,每足使有愁者添愁而无愁者生愁”的结论;进而指出成因:登高之所以使人心瘁神伤,首先是人自有“远志遥情”,其后在“极目而望不可及,放眼而望未之见”之时,“仗境起心,于是罔罔不甘,忽忽若失”。登临者,多为思乡游子,思妇怨妇,迁谪官宦,失意贤士,游子思返故乡,恋人渴盼重逢,将军意图建功,文士欲平天下,乃至秦皇汉武,依旧渴慕长生,人心不足,愁苦由是而生。真是“有愁者为之生愁,无愁者由此添愁”。真的如钱钟书所言?其实不然,登高望远亦可为“壮词”或“闲适之词”。教师“在场”指导分析:“登临”行为,包括身临———登高之举,眼临———望远之举,心临———联想之举;与上述三种行为相对应的有“身临”行为的主体———人(其无疑是带着某种特定的情绪或心境的),“眼临”行为的对象———景(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心临”行为的对象———事(本人之事或他人之事)。

三者之中,景和事一旦进入人的主体意识和审美体验,就会强有力地冲击人的情感体验,引发登临者内心巨大的波澜,使人心无所适、神无所安———愁因此而生;如果人能够抵御住景和事所带来的情感冲击,甚至能反过来驾驭它们,那么情况就会不同———非但不愁,反而豪迈;即使不能抵制这股冲击力,如能调适心态逃避其压力,那么就可能不生愁而拥有一种从容闲适的心态。如同为登临,王勃登上滕王阁后感叹说:“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可以说这是对大多数登临者心理感受最精辟的一个概括。当然,这个矛盾的存在不但使人嗟叹“人生不满百”,岁月易蹉跎”,它也使人意识到“时不我待”,从而自觉地惜时为用,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相对的永恒与不朽。登临之作中既有“念天地之悠悠”的伤愁,也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自警。可见,登高望远这一母题,至少包含三方面情感:其一,伤感多愁,其二,激越豪迈,其三,恬退从容。钱钟书之论,在于疏忽了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教师的“在场”,必将使我们的教学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黄咏洲池国龙单位:绍兴市上虞区小越中学绍兴市上虞区教研室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语文教师角色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

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的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一、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二、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

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到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们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作为的表帅。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四、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其一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为培养学生批判精神,我曾经给学生抄过这样一首童谣:现代教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找。这首童谣表现了学生对一些老师的讽刺和批判。一般老师是不会抄给学生看的。我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从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评,为学生做好示范。另外,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最后我呼吁我们的语文教师,别让高考统治我们的思想,别让“八股”式课文分析束缚我们的教学,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把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良好语文习惯培养起来吧,这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导向性研究

(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板岭小学,广西 河池 530709)

摘要:强调素质教育以来,教师教学评价也逐步向开放性发展。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是汉语的字词句,还需要通过语文课堂,提高语言感知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对于如此繁重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应是多形式、多方面的,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但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单一,在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下,仍只重视教学的结果,却不重视教学过程,因此有必要引导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从结果为导向发展为过程导向;从教师教学评价导向的高度理解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并从方法论上研究如何引导教师教学评价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过程导向

一、前言

过去教师教学评价主要集中在教学效果上,但现今的教学评价还应关注教学过程。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中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自信表达、自由思考、多元化学习等。所以教师教学评价导向应从结果向过程发展,但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教师教学评价理念较为守旧,学校及家长只是用孩子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导致一些有想法的教师不敢尝试新型的上课形式,给教师及学生造成重大的教学负担及学习负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进步。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评价内容单一

新的课程标准中虽然指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引导学生发展,因而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也应从这几方面进行评价。但在现实情况中,人们在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时仍过于重视结果,因而在评价教师上主要的考察点是知识与能力,对于教师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考察不足。

(二)教师教学评价主体单一

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主体应是学生,但在现实情况下,评价教师教学的主体却是学校与家长,这造成直接接触教学的学生却不能参与评价,这种本末倒置的评价方式,造成教育一味地迎合学校及家长的教学要求,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学习需求。不能有效地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与学校、家长合谋对学生施加压力,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能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效引导学生的发展。

(三)教师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教师教学方式应是多样的,但现今的教师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成绩论英雄,在教师教学评价上主要结合学生的学生成绩进行绩效、职称的评价。但教学评价方式应融入多样化的形式,用一些新颖的方式去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将一切评价量化、格式化,打击教师的积极性。不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而言,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学,有效地指导教师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改进教学,因此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应结合多样化的形式进行评价,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结果导向过渡到过程导向的必要性

(一)结果导向,学生片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中以结果为导向是一种普遍的情况,但近年来城市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理念也有所改观,学校及家长都鼓励教师用多元化的方式带领学生多元化发展。但农村教育一直是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短板,如果抛开农村教育硬件设施上的不足,将视角放到教学质量上可以发现,一些即使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在走出农村,走进大学及社会时,在待人接物上很容易出现不自信、被动、畏惧的情况,这虽然与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但学校教育是否能完全摆脱关系?是否应该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二)过程导向,学生教师共同进步

要避免结果导向,那什么是过程导向?过程导向表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样化的活动,避免单调的学习,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教师教学评价的引导下,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会形成较好的学习观念,从多方面完善自己的人格。教师也会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敢于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会轻易否定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过程导向方法分析

(一)宣传过程导向,理解新理念

引导教师教学评价过程导向中,首先应宣传过程导向,让学校、教师、家长理解过程导向,在评价中融入过程导向。基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尤其是农村地区,家长普遍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学拼音,写字词,如果孩子能掌握拼音、单词、句子,熟读课文就是教学的成功。而在一些城市中,学校、教师、家长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已经有所改观,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自主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认识字词上更强调学生的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升教师自我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融入过程导向,最主要的在于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因为只有提升教师自我素养,学校、家长、学生才能从过程导向目标中评价教师的教学。否则没有过程导向教学,何来过程导向教师教学评价?因此提升教师自我素养既是目的也是结果,在引导教师教学评价过程导向中,教师自己应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多方面的提升。例如,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于重视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教学情况,教师应有意识地从课堂设计、作业设计、学生学习评价上融入过程导向教学。可以在班上开展“小小发明家”的设计活动,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用图画的形式画出自己想发明的东西,并在课堂上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要发明的东西,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结合不同的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尝试新形式,融入新评价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还应尝试新形式,融入新评价。这意味着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形式与标准,而是将学生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因此,半学期可以开展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敢于评价教师的教学。当然小学生的思想不尽成熟但确是真诚实在的,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最棒的老师,作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的导向研究,主要探讨的是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师教学评价。因为汉语作为母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只是将其看成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很难活学活用,将语文融入到生活中。但融入过程导向的教师教学评价,使过程重于结果,教学导向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城乡教学水平不均衡的情况下,更应倡导农村小学融入过程导向的教师教学评价,让过程导向评价引导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中职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中职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提出巧用导入、善用教学语言、科学处理课堂意外、重视教学姿态四种调控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堂教学 调控艺术

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接近生活且有情趣的学科,也是学生喜欢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其中教学导入属于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认真听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进行阐述,希望给中职语文教师以借鉴意义。

一、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及焦虑心理。中职学生尽管能够充分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同等原因,导致学生之间的语文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一些学生虽然在语文学习时已经很用功,但是考试成绩却总不理想,有的甚至还会比之前的成绩有所下降。这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受到一定的打击,也开始对语文学习没有了自信,害怕上语文课,对于如何才能学习好语文存在很多的忧虑。比如,他们会在语文考试来临时,心理极度紧张,情绪不高,担心会遇到各种难题。考试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有些混乱,导致考试水平无法正常发挥。针对这种情况,中职教师在授课前,要先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及心理特点,制订相对科学的教学方案。

(二)教师不善于调控课堂节奏。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一般是指让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够产生具有美感的规律性变化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通过调控教学语言的轻重、教学方式的变换及教学内容的编排来实现。但当前一些中职语文教师上课时,在教学语言上不注重语速的快慢及语调的变换,且教学语言简单、平淡,让学生听了昏昏欲睡。有的教师教学方式一成不变,照本宣科,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及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另外,有些语文教师的课件制作较为单一,并存在主次不明确的问题,将过多的知识点呈现在课件中,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不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意外情况。课堂教学意外情况的调控一般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时,遇到意外发生的情况,能够敏锐判断学生思维活动的各种态势并快速作出应对的方法。语文教学活动实践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作为教师一般都是按课前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但有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也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如在课中有个别调皮的学生做恶作剧、打闹,扰乱了课堂教学秩序、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或是课前发生的某件事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产生了低落或亢奋的情绪等。一些教师遇到此类突发情况缺少调控艺术,有的表现为惊慌失措,有的为了掩饰自身的不足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

二、中职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策略

(一)巧用导入艺术调控课堂。导语作为一堂课的重点,对课堂教学具有启发意义,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思维快速运转。虽然导语具有重要功能,但是如果语文教师不合理运用,将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导语必须灵活,教师要避免固定化格式的内容,而是不断精益求精,对语言进行提炼,从而展现导语丰富的内涵,不断启迪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温故式导入的艺术

温故式导入的教学方式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在巩固已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对旧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通过将旧有知识设置为新知识学习的固定点,为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基础性结构,从而保障新知识与旧知识具有联系点。教学时,教师要对旧知识进行重新组织,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心理上降低了难度,而且还可以对之前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与复习,并将新知识导出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可以自然过渡。

例如,在教学课文《祝福》的第 2 课时,教师问道:“上一节课大家共同学习了小说的三要素,现在大家还记得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吗?”学生答:“人物、情节、环境。”教师接着说:“在上一节课,我们主要针对小说的故事情节与环境进行了重点分析。本节课,我们将针对最后一个要素―― 人物进行重点学习。”这样导入不但复习了前面所学习的知识点,又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学习中,学生也清楚了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此种导入方法能够直接明了地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上直接进行切换,简单顺畅。

2.问题设疑法导入的艺术

问题设疑法导入的教学方式是指,教师根据新课的教学重点内容,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与分析引入新课的过程。此种导入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充分调动W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时,教师将导语设计成:“美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也是历代作家艺术创作的经典主题,如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凸显了纯洁质朴的人性美,又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描绘了月下荷塘的朦胧美。同学们,如果美和坟墓联系在一起时,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然后教师顺势导入新课《世间最美的坟墓》。问题式设疑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3.即兴式导入的艺术

即兴是语文教师的一种能力,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这种授课艺术的优势。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具备深厚的生活积累,同时能够将其转化为教育因素。在教学导入过程中,教师必须提前进行充分准备,当学生不能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换个角度提问,设置涉及学生生活的问题。在即兴式导入过程中,教师依据临时发生的事情导入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师需要将课堂情境和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行协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发挥教学语言在课堂节奏上的调控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对整堂课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源于教学语言中节拍的强弱与力度的大小及速度的快慢变化;另一方面来源于语言表达的恰当生动。教师要想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韵律感。这样做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生理学研究显示,如果人处在一种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环境中,可以有效破解催眠刺激,而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人的大脑皮层就会快速进入抑制状态。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语言调控,重视对课堂教学语言的合理与巧妙编排。教师在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时,还应当从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出发。通常在讲解节奏明快或是浅显易懂的内容时,可以降低音量,加快语速。而讲解一些比较抽象或重点内容时,可以提高音量,放慢语速。

再者,语言与文学性具有密切联系,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语言与文学相结合。语文课需要具有文学味,教师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要加入具有情感性的语言,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能够不断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同时语文教师的语言需要添加生动性的内容,教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展现得生动形象。

(三)增强课堂意外情况的调控。当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时,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用科学的方式处理。对于有些学生提出的高难度问题,语文教师要调动在日常生活中的个人知识储备,对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推断,这样解答才会更加准确;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其搁置,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解决难题。在教学时,有的学生会提出一些不符合逻辑的问题,教师不能对其进行直接否定,而是要采用顺势而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在总结语文知识点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解答。

(四)重视教师的教学姿态调控。从人的生理学角度分析,人体各部位在接收信息时,86% 的能量都集中在视觉上。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会使用眼色、表情、手势、动作等,这些便是教师的教学姿态,也是教学语言的重要辅助和补充。教师课堂上的姿态对课堂教学调控效果有重要影响,学生通过对教师的姿态进行观察,能够推测出教师的情绪、情感。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重视教学姿态对学生产生的直接影响,可通过对教学姿态的调控进行教学。比如,在教师的讲课过程中要适当进行走动,而且步伐要稳健端庄,从而充分w现教师严肃认真的工作状态。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精神面貌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当教师精神面貌不佳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下降,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视教学方法的作用,把教学课程和调控艺术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浅谈语文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

摘 要:语文教师写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我认为应做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写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等。

关键词:语文教师 如何 写反思

近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写好教后记首先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前的准备和设计,而往往忽视了课后的反思和总结,也就是忽视写“教后记”。殊不知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及时回顾教学得失并记录于册的“教后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不容轻视的作用。

通过教学反思,我不断探究有关教学对象、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写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过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例如:一位我在导读《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突然问:“老师,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儿童极富好奇心的可贵天性,决无丝毫恶意。学生们议论纷纷,但我很高兴,借机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查资料,看看课文以及资料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的点拨,学生就不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敢于大胆提好奇的问题,而且也借“疑”释疑,深读了课文,又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效果很好。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并把学生的新想法、新见解做了记录,更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不能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我们可以反思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四、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我们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我们要收集各种教学“病历”,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我在一个班教冯骥才的《珍珠鸟》时,我把让学生们发现“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过程作为这节课的重点,如果同学们能很顺利地找出这个过程,那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会水到渠成,课堂教学也会很顺利。我在进行这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自己讲得多,引导得多,确实把教学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体现了我的“主导”地位,但是却没有放开手脚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而是根据我的思路来整理,由我来总结。课后冷静反思,觉得这一部分内容,如果让学生细读,是完全能够自己概括出来的,让学生自主完成比老师的强硬灌输要好得多。后来,在另一个班,我便主动的让学生自己去细读,自己去概括,效果果然更好了。由此我发现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浅谈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摘 要: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许多教师仍继续使用应试教育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去教学。教学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新型化的要求:一、观念必须更新,二、具有新的开放的知识结构,三、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四、思维要兼容并蓄多视觉,五、学习使用创新思维方式。

关键词:教学改革;语文教师;要求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将长期以来的“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已经贯彻执行新的“课程标准”,使用各种新的教材。可是不少教师却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表现在:一、用应试教育的旧思维、旧观念、旧方法观念来教素质教育的教材,二、知识结构陈旧,三、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书,四、课文理解单一狭隘,五、语文知识缺乏。这些情况不能适应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新型化。

一、更新观念

1.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其观念是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认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死背硬记知识成为考试的唯一内容,普遍的题海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习内容陈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应当迅速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将自己由主宰变为主导,将学生由被动的容器接纳变为主动的学习主体。

2.关于语文的理念。长期以来,人们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不断讨论,曾认为要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后又认为政治教育与语文知识并重,这些都没有还语文本来面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更新知识结构

1.全面的知识结构。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语文和其它学科渗透、交叉,英国的英语(即语文)教育思想就强调了其“学科交叉观”。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过去的学科实行条块分割,使教师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如不懂外语,不会使用计算机,不了解科技新发展等。

2.开放的知识结构。过去的知识呈现封闭性,常用单一的不变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如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权威的论述静止地认识。客观现象极其复杂,主观世界又极其博大,应当从许多方面综合研究,要以变化创新的观念去认识。

3.反思的知识结构。传统的教育是接受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是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进行素质教育应当使用“发现学习”方法,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倡导运用探究的技法去发现学科的基本原理,首先要带着问题,带着疑问去反思,这样的话,就可以发现许多新东西。

三、提高钻研教材的能力

1.要有选择教材的能力。教师要有辩析的眼光,要能够独立选择教学所侧重的内容。

2.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要能抓住作品的立旨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

3.教师要能将这篇作品与别的作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发现其思想上真知灼见,艺术上独到之处。

4.教师要能认识教学参考和他人之说的正确与错误,妥贴与否,而不迷信盲从。

四、教师应思索课文的解读

讲解课文,不能满足于讲文章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大意、生字生词;应该对课文中一些起关键作用或带有深刻含义的词句,紧密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特点、上下文语境进行必要的分析讲解。举例来说,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都有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这一篇课文。我曾听我校一教师在上校级公开课时讲解《祝福》。老师讲得很认真。他首先介绍了鲁迅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一位勇猛的斗士;接着他详细说明了鲁迅写《祝福》时的时代背景。之后,他先解释了课文中一些生字、生词,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而后他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边讲解、边提问、边讨论,详细分析说明了《祝福》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大意。最后他给学生分析了几个多重复句。可以看出,老师的备课是很认真、很充分的。我想,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后肯定是会有不少收获的。但是,从学生获得语文技能的角度说,我虽没有作调查,但估计收效甚微,获益甚小。事实上,课文中有些段落、有些词句是应该而且值得好好给学生分析讲解的。

大家知道,小说《祝福》运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刻画主人公祥林嫂这个下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来解剖旧中国的农村社会,抨击黑暗的宗法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作者对祥林嫂的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特别注意语句的运用。我想,语文老师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问题讲清楚了,语文教学的收效肯定会比较大;学生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问题领悟到了,他的语文水平肯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五、注重语文知识教学

在中学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必须坚持随机教学。所谓随机教学,就是紧密结合课文的讲解或作文、练习的 评讲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知识教学。试以虚词教学为例。我们不能脱离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孤立地给 学生讲解某些常用虚词,把虚词教学跟课文讲解、语文实践(如做练习、做作文)、作文或练习评讲弄成两张 皮,而要触为一体。从随机教学的角度说,要把虚词教学跟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同学才爱听,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有关素养,使自己新型化,使自主应试教育的教书匠变为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师,才能发挥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素质教育。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任务。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教学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要正确使用语言,以增强工作效果。

一、提高语言质量

首先,导入语要“异”。 课堂导入语的“异”,是指形式和语言的奇异、奇特和标新立异。如果你着装漂亮 ,必定会吸引过往路人的注意。同样,作为教师,如果能使得自己授课前的导入语新颖.奇特,那么必定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能在刹那间擒住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过渡语要“顺”。顺则通,通则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起了承接、小结的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

再次,讲解要精炼。课堂语言不精炼,水分多,浓度小,常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一刀切,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套话,这些话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学生更喜欢那些新鲜活泼的教学语言。所以,如果教师的语言贫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的重复、讲话不流畅,以及语言针对性不强等等,都会影响表达效果。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

最后,结束语要“悬”。 “悬”是指悬念,引发别人的思索。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我们手中的教材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编排而成的。有些作品的内涵,非常值得孩子去细细品味。作为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不要忽视下课的那几分钟,要设置一些能够引起孩子思索和回味的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满腔的热情,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

二、语言要亲切,富有感情

课堂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桥梁,亲切、感人的课堂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要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一些差生,更应该如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应该注意的是,教师不要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的信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凡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必定是亲切自然的,教态总是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的,他们十分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三、语言要优美生动

一名语文教师的语言美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语文教师通过“信号之信号”――语言的魅力,一下子攫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屏息静气、凝神倾听的时候,他的富有吸摄性、启迪性,鼓动性语言,已经悄无声息地发挥着调整学生漠视语文、小觑语文的心态的功能,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情不自禁地喜爱语文了,并且情绪高涨地自觉也猎取知识了。诚然,达到语言美的境界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做到的,但只要我们想想“良璞授于贱工,器之陋也”的道理,刘禹锡的“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的名言,便会勾起万端感慨,也就有了“耐得半宵寒”的刻苦钻研与奉献的精神,最终达到能“粘”住学生,牵人情思的语言境界。

四、无声语言要使用得当,恰到好处

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个好教师。一名教师只有在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声音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情时,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都是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

教学语言虽然可以传递各种信息,但若没有手势,课堂教学就象运转机械一样冷漠死板。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

可见,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他的美学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语文教育教学法的不断研究,“微课”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微课是按照新课标和教学实践的要求,以视频为载体来记录教师的上课内容。在微课的录制过程中,需要教师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以便帮助教师制作好微课视频。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微课的特点,来探讨一下微课对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研究。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

小学语文是学生所学的最基础的学科,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初始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拼音和汉字。当学生进入小学高阶段的时候,还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压力,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不利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一情况,微课的出现改善了这一现状。微课以其信息化、简洁化的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训能力的提升。

一、微课的设计是一种信息化教学的过程

微课是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而制作的,教师根据一个知识点来设计一个5-10分钟的视频或者PPT加音频。在小学语文微课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教师从网络上寻找教学资源,然后根据教学资源进行筛选,选出适合于小学生思维的网络资料进行编辑。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运用手机、DV等摄像设备进行拍摄,这些都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具有了解。

例如,当教师教授到《迷人的九寨沟》这课时,教师想要对这节课设计一堂微课,以方便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就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去上网搜寻微课资源,进行信息化的处理。首先,教师先上网搜寻一些关于九寨沟的图片和视频,并且对这些图片和视频进行筛选和剪辑。然后,制作一个PPT,PPT的内容要简洁明了,主要是辅助教师讲解而采用的。最后,教师用DV或者手机进行录制,在录制的过程中,要保证画质清晰,声音响亮,如果收音效果不好,教师也可以进行后期配音,以便达到良好的声音播放效果。整个微课的设计过程,就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程。教师应当经常采用微课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对新型教学法的了解。

二、微课可以促进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

微课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专门的方法,而是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可以把微课划分为11个类别,较为常用的类别是讲授类、问答类、演示类和练习类。不同的微课类型运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可以促进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来制作,以便微课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当教师教授完《唯一的听众》这节课后,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练习类的微课,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首先,教师要明确课后作业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上知识而设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完成任务而布置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唯一的听众》的教学目标设置课后练习的微课。其次,在设计微课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相似的图片,在图片上写出问题,如:“老人是怎样帮助作者的?”、“为什么作者在面对成千上万的听众时,总会想起那唯一的听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回忆起课堂上所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录制视频,直接在视频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最后,教师在视频中说一句话,让学生模仿这句话再写两句。如:“一句温情的话语,可以给人莫大的鼓励”。通过这种练习类的微课,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温习课堂内容,让学生的家庭作业不再感到无聊,有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三、微课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微课时代的到来,就像当初课件时代到来一样,需要教师去抓紧学习,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教学方法的落后必然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微课的出现显然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微课的制作和设计,可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也可以提高课堂上课质量。

例如,课堂的教学环节主要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学习新知识、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在每个环节教学中,教师都可以运用微课来辅助教学。在导入环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好微课,在上课时播放微课视频,可以更加生动,栩栩如生的导入新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整堂课录制下来,在课下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剪辑,将整堂课剪辑成微课,在剪辑的过程中,也是教师的教学反思的过程,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在制作微课后,可以积累大量的网络资源,有助于帮助教师进行后续学习,提高语文教师信息技术的整合和采编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以其短小精悍的授课方式成为了教学方法中的新宠。教师使用微课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制作和设计微课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