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网络类论文

时间:2022-04-26 04:17:49

导语:在网络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网络类论文

网络论文:资源类型网络信息论文

1网络信息资源研究存在的问题

1.1网络信息资源定义与类型脱节

当前,在对网络资源进行定义和类型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问题:(1)在狭义上的定义和分类.例如,依据形式对网上的信息类型进行划分,简单的将网上的信息资源看作为网上的出版物,这就狭义的将网络信息资源划分为了HTML数据库和HTML文件两种类型.(2)广狭定义与分类,这中分类方式相对来说更加准确.(3)广义的定义与狭义的分类,这种情况在现代网络中存在较高,当前许多的论著在网络信息资源上都是广义之说,而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则是狭义的,这也造成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不符,导致理论体系不够完整.

1.2多种标准被应用到同一级次划分

文献信息分类的准则表明,在统一区分上进行等级划分时必须要运用同一标准,否则可能造成类目混乱交叉的情况发生.这一规律在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的划分中同样适用,而在第一点中提到的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几种划分方式却与其相违背.例如,我国学者马静在对信息内划分上依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和用途上进行,在划分标准上主要有四点:全文型信息、数据库类型信息、实时活动型信息、网络资源信息,这样的信息分类不仅不准确,而且违背同一分类规律.

1.3分类标准与方法具有较大歧义

分类标准与分类方法具有较大歧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依照统一标准进行划分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例如张晓娟在对同样的网络信息进行划分时划分出了信息单元、文献、网络一次文献、网络二次文献.(2)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却划分出相同的信息,例如张晓娟,在对非网络资源信息进行划分时将信息划分为参考书、图书馆等,而在依据信息的存储类型划分时又将信息划分为了书目型和图书馆型等.

1.4没有完善的体系

传统的网络信息划分最大的弊端就是每次划分上都需要选择唯一标准,这样在对网络信息是只能从一个侧面进行分析.这样的分类方式,虽然能够给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入口进行研究,也可以使研究人员可以从多个角度认识网络信息资源,但却无法使人们能系统、完整的认识信息资源.

2构建资源类型体系

对于什么是网络信息资源,还没有一个让人们都信服的定义出现,目前我们可以将网络信息资源定义为是通过计算机网路传递的信息的合称,其也势必会随着计算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日益扩大,因此依据这一理解构建一个网络信息资源体系是一个可行的行为.通过对现代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总结可以发现信息资源类型在划分上可以依据以下原则进行.例如,分层划分、定义和类型统一、实用性、体系化原则等.在人类信息交流的历史可以说网络信息是一给信息交流带来一次重大的改革,信息交流的随意性、扩散范围、扩散速度都发生了改变,人们在网上可以通过正式、半正式、非正式等形式对信息进行查询..网络信息资源主要分为:非正式(出版信息),其下主要包括电子邮件、电子新闻、电子会议及网络论坛等;半正式(出版信息),其下包括各种报告、会议文集、产品介绍等;正式(出版信息),其下包括一次出版的电子书刊、电子报纸、电子期刊收索引擎等,二次出版的网络评述、网络导航、检索数据库等,三次出版的网站推荐、参考数据库等.在划分上我们也将非正式(出版信息)称之为“黑色的”,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类型的信息在网络上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在传播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难以对其内容进行控制和保证.半正式(出版信息)也被称作“灰色的”这一类网络信息的质量相对来说可靠性更好,具有知识产权,在网络上具有较高的利用率.正式(出版信息)的可靠性在三种类型的信息中是最高的,具有较高得的利用率.

3网上信息资源的几大类型

3.1网络数据库

网络数据库也被称作资料库、文献库,它是最早一批对电子信息资源产生冲击的网络资源,它的出现使计算的资源脱离了单机模式,成功的同网络相结合.网络数据库中主要包括了联机检索以及光盘数据库.早在上世纪80年代联机检索就达到了顶峰,其本质就是数据库同通信的合理结合,也就是信息需求者在设备的终端通过检索快速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虽然联机检索具有安全性好、准确率高等优点,但其操作相对较为复杂,所需费用也十分的昂贵,因此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进入到21世纪后,网络上各种收索引擎的出现也使联机搜索逐渐的走出了“网络人”的世界.正因为联机检索所需要的费用较高,而且需要有终端才可以操作,所以从事网络工作的人员开始努力的寻找一种价格低廉可以存储、检索信息的方式,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下发现了光盘存储技术,这一存储技术也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光盘数据了具有成本低、容量大的优势,光盘数据同联机检索相比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检索信息的及时性没有联机检索高,因此在因特网列车上出现了光盘数据的身影.部分光盘数据库在镜像光盘塔和阵列式光盘塔及相关管理软件的使用下,也都间接或直接得融入到了因特网之中,同时被人们所应用.

3.2网上馆藏数据库

信息集散地的最大地点就是图书馆,而近年来在网络的影响下,图书馆内的信息也逐渐的走向了数字化、电子化和网络化.为了使图书馆的信息的利用率能够最大化,我国的许多图书馆都建立了馆藏机读目录数据库,在并其依靠网络向所有读者提供了联机供检索目录服务.从目前情况来看已有超过6000个电子图书馆的馆藏目录通过网络向外开放,这样所有的读者无论在何时、何地,只有读者身边有网络,就可以利用图书馆的URL查询到读者所要寻找的馆藏,这种形式是图书馆的馆藏的利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3.3网上出版物

网上出版物同现实中的出版物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需要编辑、出版然后在发行,只不过同现实出版物不同的是网络出版物的编辑、出版的过程中都要在网络上完成.网络出版物主要有网络期刊、网络报纸、网络图书等.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上网时间增长)这都为网络出版物的发行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也使网络出版物的数量迅速的增长着.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上的图书的数量在逐渐增多的同时,其内容涉及的方面也在逐渐的增多,其中网络参考书更是独树一帜,例如词典、手册、百科全是等图书都逐渐的进入到了因特网中,通过网络对这些参考书进行应用可以使用变得更加便捷;同网络图书相比网络期刊的数量要显得更加的庞大,这主要是因为期刊的内容新、周期短、发行快,而网络的特点也正好符合期刊发行的特点.至今为止,在因特网上已经存在上万种电子期刊可供上网人们进行使用,其中许多都是免费的,这也促进了网络报纸的发展速度.

3.4动态消息

网络是一个交互性和开放性都较强的平台,在网络上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例如由政府机构所的消息、通告、回忆、论文集、新闻等等,这些都是网络动态资源的组成元素.

3.5其他类型消息

网络信息资源除了上述的几种类型外,还有大量的其它类型信息.例如娱乐游戏、应用软件、电子邮件、教育培训,在网上这些资源也是相当的丰富,而且多数都是免费为人们服务的,给用户带来的巨大的好处.近几年,微博的出现也使“120字”信息在网络上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4结束语

同传统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也具有较高的凭证价值、情报价值同时网络资源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呈现出爆炸式,这对世界的信息传播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的技术在网络上势必会逐渐的出现新类型的资源;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增多,对网络信息资源种类的划分也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也要依据实际变化对网络资源类型分类进行调整,确保网络资源的定义和类型能够保持一致.

作者:林丹楠 单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类论文: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论文

一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许多开设网络营销课程的高校在网络营销教学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一是仍以“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在网络营销的教学过程中,丰富贴切的案例是非常重要的。案例分析不仅能使理论内容得以深化,而且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网络营销的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网络营销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若缺少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有余,实践不足”。二是现有许多高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基本没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互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比重偏小,这导致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致使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如果用这种方式来继续培养,那么学生只会死记书本上的理论,而很少能做到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被市场所接受,从而增加了就业难度。这就促使高校必须结合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对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二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调研和分析

国内同类院校网络营销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研讨针对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规划与课程建设方案,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建立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的网络营销课程知识体系,满足当今网络营销发展潮流和社会对工科类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随着电子商务技术、多款电子商务平台投入使用、网上商城、网上商店、网上直销、物流技术等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多种网络营销策略得以广泛应用,网络营销的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从最初以搜索引擎优化、企业网站建设、网络广告、邮件列表等应用能力为目标,到新网络工具(博客、微博、新闻组、讨论组、微信等)广泛应用。销售前这个阶段,网络销售工具、方法和手段越来越丰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技术和应用环节的重要基石。

(2)探索

由传统授课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变、课堂集中教学向网络化教学方式转化、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变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创综合性、设计性和课外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研究建立

以网络课程、师生教学平台为核心的共享网络教学平台,广泛收集教学案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奠定基础。

(4)探索将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机制

研究加强课堂、实验环节的具体措施,建立科学、全面、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和手段。实现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全面考核,考核更为科学、全面、公平公正。

(5)编写符合教学需要的配套教材

从培养学生网络营销实践应用能力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将知识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引导式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和应用结合、从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教学实验,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本项目以全面课程建设为宗旨,主要进行教学模式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考核方式、建立教学共享资源、提供网络辅助平台、编写教材等方面进行探索。本研究以提高学生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和先进技术水平为依托,锻炼学生网络营销实践能力,探索我校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跟踪国内网络营销课程发展动向,以全面课程建设为宗旨,研讨针对我校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规划与课程建设方案,探索和改革我校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对提高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作者:吴昊梁春泉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网络类论文:多元共存竞技类网络文学论文

一、竞技类网络文学活动主体的多元共存与本色喧哗

(一)竞技类网络文学活动主体的多元共存

与传统体育文学建立在一元中心主义基础上的主体性观念不同,竞技类网络文学的活动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平民化的创作态势。在纸本体育文学时代,写作者大多是专业作家或是新闻传播等文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以一种“社会代言人”的职业姿态承担起“文以载道”的历史使命,在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层面从事体育文学创作。这种建立在“他律”基础上的创作形态,虽然强化了创作主体的支配性地位,却漠视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在的生存体验;而竞技类网络文学的出现则为支配性创作主体举行了“脱冕”仪式,使其与众多草根处于话语平权的位置,推动网络文学活动主体实现多元共存。以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为例,此类作品的创作者通常被冠以“网络”之名,网络技术惠及大众的不均衡性为这一群体划定了界限,他们是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青年一代,集中在20到35岁左右的年龄段。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而非专业作家,被称为“网络竞技小说第一人”的“林海听涛”当年只是中国科技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而《飞翔篮球梦》的作者八戒也是一名建筑专业的在校学生,出于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他们才汇聚到网络这个超真实的虚拟世界当中,书写自己的体育梦想。作为体育运动主要参与者的青年群体,他们对体育文学创作的积极介入无疑体现了体育文学话语权的民间流溢,虽然他们只能被称为“”而不是“作家”,但庞大的草根族群极大地充实了体育文学的创作力量,使其摆脱传统创作体制的束缚,日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竞技类网络文学活动主体的多元繁盛。从体育明星博客到体育评论员博客,再到草根体育博客;从体育明星微博到草根体育微博圈,直至个人体育微信平台的建立,自媒体时代的竞技类网络文学语域更像是一个众声喧哗的网络共同体,践行着哈贝马斯对于“文学公共领域”的美好期待。在“个人网络出版时代”,每一个体育迷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写作语域,三言两语抑或长篇大论,文学性的泛化抹平了原本高不可攀的创作门槛儿,只要对体育运动有所感悟并愿一吐为快,就可以跻身竞技类网络文学写作主体的行列。虽然体育明星和体育文化名人在体育博客圈、微信圈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舆论领袖角色,但草根体育迷在这些自媒体空间中仍然拥有与黄健翔、李承鹏、董路、刘璇们平等的发言权。经过中国体育网络媒体在新世纪最初十年的涵养与积累,跻身“新浪体育博客百万俱乐部”的170多个点击率超百万甚至千万的体育博客中,草根体育博客以超过半数的优势占据了“百万俱乐部”的半边天。可见,草根群体已经极大地丰富了竞技类网络文学的创作队伍,而体育文学活动主体的多元共存与话语平权在网络空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二)体育网络文学活动主体的本色喧哗

创作主权的民间流溢不仅实现了创作主体的多元共存,而且使广大体育迷从整一化的国族想象中抽身出来,进行自我想象的拟构,开始了生命本色的激情表达。与职业作家“在写作中生存”不同,网络的“写作”带有非职业化特点,大多在“生存”的进行时中展开,从而实现了体育精神的本色呈现与生活的本真表达。以足球、篮球为题材的作品在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中占有强势地位,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它们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阶级的文化感染力,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是为全世界人民准备的足球盛宴,NBA更是令“地球人”高山仰止的篮球圣殿。选择竞技类题材的年轻们大多是这两个运动项目的拥趸者,虽然没有体育明星耀眼的光环,但这些草根体育迷对体育运动始终怀有朴素的热爱。或是为了缅怀未竟的运动历程,或是为了抒发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体育梦想,他们走进了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的虚拟世界,用文字尽情倾诉人类对于自由之美、激情之美、本真之美的渴求与热爱。在竞技类自媒体空间中,体育迷更是恣意表达自己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和感受,不必焦虑于文笔的好坏,不必担心立论是否稳妥,只要怀有真挚的体育情结,就会得到同好们积极的回应。博客、微博等自媒体竞技话语更是对体育迷日常生活与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体育事件的双重呈现。与传统意义上注重客观性、真实性的体育新闻不同,以日记体出现的自媒体体育文学着重于个人观点、个人感受的表达,强调活动主体内心真实的呈现。《球员如猫世界杯演绎“白猫黑猫论”》将能够进球的球员比喻为能抓老鼠的猫,道出了不论黑猫还是白猫、草根抑或明星,能进球就是好猫的日常生活“大道理”;《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从贾秀全风光无限的球员时代说起,感叹他执掌教鞭之后的判若两人、充满静气,是光阴让年过半百的贾秀全走上了一条早就该行走的道路。还有充斥于微博、微信之中的关于体育的“闲言碎语”,都在鸡零狗碎的日常化叙事与激情澎湃的大型体育赛事的文字对话中,展现了人性的巨大张力。没有了宏大叙事的家国担当,竞技类网络文学活动主体开始了自我想象的拟构,他们写纯真的体育梦想,写真实的生活世界,写原味儿的生活体验,呈现出与传统体育文学活动主体不同的本色之美、多元之美。

二、体育精神的大众化撒播与快餐文化的浅表性症候

竞技类网络文学的“多元共存”与“本色喧哗”强调主体意志的独立,是赛博视界“自由”精神的文本呈现,在“自由”意志的热情吁请下,体育与文学携手走进了网络媒介构筑的超真实文化场域中。“多元”与“自由”为竞技类网络文学文化地位的确立提供内在动因的同时,也带来了两方面的直接效应,即体育精神的大众化撒播及快餐文化的浅表性症候。大众化与浅表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影随形地存在于所有大众文化产品当中,成为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语域中,对竞技类网络文学进行辩证审视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理论维度。

(一)体育精神的大众化撒播

从纸本体育文学上网,到竞技类网络原创小说,直至博客体育文学,体育网络文学始终沿着一条大众化的传播路径向前发展。从最初的《假球》《暴殄甲A》到后来的《中国足球内幕》,纸本体育文学以一种“非典型”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加速了体育与大众生活的融合,使体育题材作品通过网络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而竞技类网络原创小说的大量涌现推动体育网络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从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到文学基本功能都带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创作身份上的藩篱被打破,作品发表的门槛被踏平,任何对于体育有一份激情和热望,愿意用文字来表达的人都可以加入体育网络文学的写作群体之中。以起点中文网为例,截止2014年8月,竞技类小说在数量上达4500余部,与整个起点原创书库116万余部网络原创作品的庞大库存相比,这似乎还微不足道,但在传统体育文学活动主体看来,这样的创作产量却是前所未有的,更何况“起点”只是网络原创文学众多“门户”之一,以管窥豹已经是可见一斑了。而博客、微博、微信的出现宣告了“个人网络出版时代”的到来,作为“后web2.0”时代的产物,这些自媒体具有原创文学网站无可比拟的个性化、迅捷性、非线性互动、多媒体兼容等诸多新技术优势,因而成为竞技类网络写作群体的新宠。可见,随着网络媒介技术的不断演进,大写的“人”逐渐退居远景,小写的“人”空前活跃起来。在网络媒介自由精神的召唤下,体育网络文学的民间立场得到空前强化,体育迷们的写作和参与热情被更大程度地激发出来。以“自由”意志为精神支点,体育网络文学的载体向着自由沟通、平等对话的方向发展,体育精神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大众化的撒播,这是体育文学数字化生存对体育文化本体带来的积极影响,与“多元共存”和“本色喧哗”相呼应,代表了体育网络文学文化效应的一个方面。

(二)快餐文化的浅表性症候

网络媒介虽然推动了竞技类网络文学活动主体的“多元共存”与“本色喧哗”,但体育精神的大众化撒播却是以文化上的浅表感为代价的。如前所述,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为体育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动因,它使体育文学走向大众的同时,也将大众趣味注入其中。文化消费时代的大众趣味代表了一种平面化、类型化的文化取向,科林伍德就曾经指出,大众艺术提供给大众的是一种极为特殊的乐趣,它“构造精巧得好像一件工程技术品,而创作过程中的配制则复杂得好像一瓶医药的成分,它的目的在于产生确定的、预期的效果,即在某种观众身上唤起某种情感,并在一种虚拟情境的范围之内释放这种情感”。极度的快乐、悲伤与愤恨,要在短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文化商品以满足消费时代普罗大众的文化需求,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将复杂多样的情感欲求做类型化处理,在即定情感模式的框架中进行生产,而普泛化的情感诉求自然于少数人嗜好的深度模式无涉。遵从这种大众艺术哲学的价值观念,竞技类网络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审美趣味必须与一般化、平均化了的大众趣味相契合,这样,才能在点击率上赢得绝对的优势。这事实上也是体育消费热潮在文学领域激流涌动的现实表征,在消费意识形态的统摄下,大众需求成为消费主义的理性根据,对于数量众多的体育迷来说,他们需要的正是恣意宣泄的竞技快感和激情碰撞。在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作品中,激情化的叙事笔法以及充满玄幻色彩的超现实情节俯拾即是,《球场上的暴君》开篇就从武学奇才虚度从公元十一世纪的宋朝穿越时空来到公元2006年的哈尔滨讲起,凭借着深厚的武学根底,在第一次与篮球的亲密接触中,他就表现出了强劲的实力;《飞翔篮球梦》中的主人公遭遇车祸,意外身亡,最终借尸还魂,并在嵩山少林寺得到僧人真传,拥有了超人的篮球天赋。当然,竞技类作品写玄幻、写激情自然无可非议,但是,如果通篇充斥的只是些毫无大脑的热情和毫无缘由的变幻,就难怪有网友用“狗血”来调侃一番了;如果人类通过体育运动超越自我的愿望只能依靠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超现实力量来实现,那么竞技类网络原创小说也就只是体育迷们聊以慰藉的精神迷药,体育梦想的实现开始于网络也将止步于网络。放弃了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层面诉求的竞技类网络文学作品,由此走向了单纯的情感宣泄,文学活动主体带着“过把瘾”的心态进行着浅尝辄止的文化体验。事实上,除了内容上带来的浅表感,竞技类网络文学作品在形式上也呈现出无处不在的快餐文化症候。

绝大多数的竞技类作品都以长篇连载体形式出现,百万字以上的作品俯拾即是,这实际上是由大众文化的商业生产逻辑决定的。在点击率决定成败的网络空间,短暂的停歇就会使作品被淹没在底层,也就是说文本长度是与写作收益成正比的,一场比赛的内容用好几个章节的篇幅做事无巨细的描述,在竞技类网络原创作品中早已司空见惯。这种无限延宕作品长度的方法事实上破坏了文本较为合理的结构安排,在漫长的更新大战中,作品常常会脱离原初的创作轨迹,做漫无目的的“长跑”,甚至以流产告终。而网友们速食式的浏览也确实无法承载过于复杂的故事结构,两者恰好相得益彰,共同分享着这份大众文化时代的精神快餐。博客体育文学则是这一快餐文化浅表性症候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博客是一种更为随意的书写方式,抛却了完整的情节结构和清晰的故事脉络,肆虐的情感碎片充斥着体育博客的各个角落。烟花妹妹在博文《英格兰,脱了洗了睡了吧》中写道,“全场比赛15次射门仅5次打在球门框以内,我很好奇,英格兰男人们酷爱打飞机吗?”牛牛胡诌在博文《国奥踢的是寂寞冠军赛程是光屁股》中写道,“国奥冠军赛程,是说“光屁股”冠军赛程,他们踢的真就不是球,是寂寞;让人怀疑他们赚的不是人民币,是人冥币!”诸如此类的恶俗的语言、粗鄙的比喻在博客体坛不胜枚举。在这里,通过日记体式的日常化叙事方式呈现出来的,是关于体育运动的鸡零狗碎的言语碎片,而对于体育精神的深度剖析却被庸常化叙事所遮蔽。从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激情化叙事,到充斥自媒体体育网络空间的情感碎片,竞技类网络文学以拒绝深度的快餐文化姿态崛起于网络空间,由此呈现出来的浅表性症候与创作主体的“多元共存”和体育精神的大众化撒播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文化悖论,标示着竞技类网络文学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某种生存境遇。在现实世界一次次体育“盛宴”的热情吁请下,大众的竞技热情日益蔓延至虚拟世界,“多元”与“浅表”的辩证审视既体现了研究者面对竞技类网络文学应有的理性态度,也折射出“后体育消费时代”人们理应具备的文化思辨意识,世界杯的热火终将熄灭,激情过后的“大力神”更需要思辨理性的涵养,才能焕发出经久的金辉。

作者:臧娜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网络类论文:电子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网络论文

1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研究

为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自身的特点,利用电子信息类专业有限的实验条件,在传统的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操作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力求循序渐进,先通过对基础原理的验证型实验和操作型实验来加深对网络原理和技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逐步涉及难度较大的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

1.1验证型实验优化和整合传统的验证型实验,将验证型实验分为初级验证型实验和高级验证型实验。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基本概念如协议、数据帧和算法等,观察和评价网络性能指标。初级验证型实验主要利用网络协议分析工具截获网络中传送的数据包,验证网络上数据包的基本结构,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包的传送认识和理解协议的运行机制。高级验证型实验依托网络仿真软件进行,首先由教师给出实验的仿真核心源代码,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及关键部分的提示对网络仿真脚本做相应的修改后运行,利用网络仿真软件中的可视化工具观察网络协议运行过程的动画演示。在高级验证型实验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修改某一参数观察网络各性能指标的变化,分析比较仿真结果,领会协议和算法的含义。以Wireshark软件抓取网络上的数据包为例实现初级验证型实验。该实验的硬件配置要求比较低,配备网卡的PC机和局域网环境即可,操作系统Windows2000或者XP都可以。通过Wireshark软件抓取网络上的数据包,可以得到封包的详细信息[3],如物理层的数据帧概况Frame、数据链路层以太网帧头部信息EthernetII、互联网层IP包头部信息InternetProtocolVersion4、传输层TCP的数据段头部信息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和应用层的信息HTTP协议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等。学生可以通过每层捕获的数据包清楚地验证数据包头部信息的嵌套,数据帧或包的格式,进而理解网络协议分层的意义。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能力,而不是被动验证所学知识,可以用Wireshark捕获到的实验数据分析TCP/IP连接的三次握手情况,识别Wireshark截获到了三次握手的三个数据包。高级验证型实验中的网络仿真软件目前使用较多的有OPNET、Matlab、NS2和OMnet++等。由于NS2是开放源码的网络仿真平台,不需要额外付费,可以运行在Linux或Windows操作系统上,能够在计算机网络各个层次上模拟网络运行,并支持目前计算机网络教材中出现的大多数有线和无线网络协议,所以可选择NS2作为高级验证型实验的主要软件工具。以NS2为网络仿真软件的高级验证型实验的硬件配置要求比较低,配备网卡的PC机。如果现有实验室的PC机已有Windows系统,又想在Linux下运行NS2仿真,可在PC机的现有操作系统上安装虚拟机,虚拟机上再安装Linux操作系统运行NS2即可。在运用NS2做高级验证型实验时,重点是验证网络协议或算法的动态运行和变化过程。由教师给出TCL脚本实现对模拟仿真场景的产生和控制,并对关键控制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学生依据图1所示实验流程完成实验。在这个实验阶段,学生一般不具备独立编写网络控制脚本的能力,对NS2网络仿真软件使用不熟练,所以学生主要是观察和验证已有网络协议的运行过程,修改关键网络仿真参数,通过观看动画演示和分析NS2的跟踪记录文件,得到网络性能如何变化,深层次领会网络协议和算法。

1.2操作性实验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电子信息类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在传统网络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操作性实验,适当购置一些计算机网络实验的硬件设备,如双绞线夹线钳、双绞线测试工具、小型路由器、网络检测设备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必要的计算机网络硬件实验,如网络线缆的制作与测试、网卡等一些常用设备的安装、设置及使用,路由器的设置、小型局域网的配置等。操作性实验不仅能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操作性实验包括3个步骤:①布线实验。主要是掌握双绞线的制作与连接,使学生明白双绞线与直通线的不同点,能够使用测试仪测试网线,制作出合格的双绞线[5]。②组网和建网实验。主要是掌握如何利用小型路由器、PC机和在步骤①做好的网线连接形成一个小型局域网。通过这一步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路由器的级联方法、理解冲突域的概念等。③测试和管理网络。主要是掌握常用网络测试命令的应用,如Ping命令、Tracert命令、ipconfig命令等。对学生在步骤②中组成的一个网络运用基本的网络测试命令进行网络测试和管理。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中,常用网络测试命令通常都放在验证型实验中,学生实验的目的性不强,通常是把每一个测试命令敲一遍看看结果就结束实验,大约20分钟不到就可以完成,实验的效果不佳。将基本网络测试命令的运用放在操作型实验中,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布线和组网成功的网络进行测试,检查网络是否连接成功,如何通过命令修改网络配置等。这样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比较浓厚,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操作性实验结束之后建议学生在家里组建自己的有线或无线小型局域网通过ADSL上Internet,也可以鼓励学生实验在笔记本上配置无线AP(接入访问点),手机接入WiFi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实验内容。

1.3设计型实验电子信息类学生一般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因此设计性实验是电子信息类学生计算机网络实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设计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编写简单的网络通信程序,掌握网络基本编程技巧。计算机网络课程通常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三和大四开设,此时学生一般都已熟练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和Java语言,学生具备顺利掌握网络编程技巧的基础。设计性实验的主要内容是用Socket套接字进行网络程序设计,让学生能运用Winsock提供的API函数接口进行面向连接或无连接的网络程序设计,实现网络数据传输。通过该实验学生可掌握Socket编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UDP及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初步掌握TCP和UDP方式的网络编程模式。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设计性实验通常是侧重网络应用层通信的设计,即实现网络聊天程序,FTP客户端/服务器端程序开发等[6]。电子信息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底层通信技术,因此其计算机网络设计性实验需要侧重网络底层的通信实验。针对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特点,设计型实验主要包括3个部分:①基于Socket的异步串行通信设计。电子信息类的课程设计中会大量用到串口通信测试,可以让学生设计基于Socket的异步串行通信,通过这部分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串口通信的原理,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Socket编程方法。②基于原始套接字的通信设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进行硬件设计特别是嵌入式开发时,通常要对网络的数据链路层和IP层进行开发,而原始套接字可以用来处理数据链路层及IP层数据。这部分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Ping程序,完成数据链路协议设计和修改等。③基于流式/数据报套接字的客户/服务器通信设计。这部分实验是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设计性实验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于TCP和UDP方式的网络通信设计,如设计FTP客户服务器程序。

1.4研究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主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自主研究实验,采取2~4人为一组的形式,旨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高级验证型实验中学生已对网络仿真软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熟悉,通过高级验证型实验学生能了解网络协议的动态工作工程,分析网络性能。研究型实验可以在高级网络验证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深入了解如何修改和设计自己的网络协议,并观察、测量和比较其性能的变化。以NS2网络仿真软件为例,图2给出了NS2的网络仿真模型,由上至下可以针对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包括介质访问控制层)和物理层分别展开研究。(1)在网络层上,重点研究动态路由。在有线网络环境中,研究动态路由的路由信息更新过程。以距离矢量算法的动态路由为基础,研究当链路状态发生改变时,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之间的差异。在无线网络环境中,在分析无线Adhoc网络路由协议(如DSDV、AODV以及DSR)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设计无线网络路由协议。(2)在数据链路层上,重点研究链路层协议。在研究以太网基本协议(如滑动窗口协议、停止等待协议、CSMA/CD协议等)的基础上尝试修改链路层协议以改善网络在某方面的性能(如吞吐量、延时、数据包投递率等)。(3)物理层上,重点研究无线传播模型和能量模型对无线网络性能的影响,从而为不同网络环境设计不同的无线网络的上层协议。

2结语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有必要独立设课,规范实验教学,并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引入多种实验教学形式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具体实施,笔者完成了两个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班的实验教学任务,对比没有实施上述实验教学的班级学生,发现这两个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对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掌握更加熟练。下一步,将重点考虑培养学生网络通信协议的独立开发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作者:李晓卉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网络类论文:电子网络时代艺术种类多样性论文

论文关键词:异化;超真实;文化工业;大众传媒

论文摘要:立足于艺术复制的手段、文化工业的新兴、大众传媒的兴盛等现象,运用异化理论,试图分析逐渐异化了的当代艺术的危机,借此来观照艺术与技术之间二元消长的关系。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的第一版序中提到:“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electrictechnology)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正像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以延伸一样。”

在当代社会,数字化正在从技术和意识层面不断的异化着身处其间的我们,它们在不断提高我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进一步的控制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我们思想行为的方式,以至于连我们自己都开始迷惑,越来越高端的数字化工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电脑、网络的普及,到底是被我们物尽其用了还是最终导致了“人为物役”的局面。

1艺术对象世界的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就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反对主体本身。“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一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直接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接受了异化理论。他们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20世纪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在发达工业文明条件下,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对自然的征服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导致人从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相反,人陷人更深的异化之中,几乎人之一切创造物都在特定条件下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由此而形成人的异化的生存状态和文化模式。

在后现代主义大师波德里亚的思想中反复在强调一点,即由生产主宰的现代性时期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是由拟象和新形式的科技、文化、社会所构成的后现代时期。这种以人被丰富的物包围为特征的消费中心论的社会,消费品成了记号,人们对物品的消费不再是真实需求,消费品成了符号的能指系统,商品作为符号,不再具有真实的所指,能指系统空前活跃。这一情况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就使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拟象的时代,拟象不再是对一个领域、或者指涉性存在、本质的模拟,他以模拟来产生真实。拟象不是将不存在变成存在,假变成真,而是“破坏真实的任何对照,将真实吸收到自身之中”。

在我们以往的观念中,艺术是艺术家呈现给我们的源于真实却又高于真实的东西,是艺术家特殊的主观思维的展示,在过去,艺术家在自己的潜在创作意识中是渴望被理解被接受的,可以这样讲,在传统的艺术创作中,从公元前4世纪一前6世纪这段时间开始,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建立的艺术摹仿自然的理论学说,影响以及制约了差不多二十多世纪的西方文艺的发展道路,直至公元19世纪末,“摹仿”几乎一直都是西方文艺界的主线。艺术家总是希望借助我们熟悉的现实作为摹本,通过创造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以期在艺术的熏陶下受众的精神可以得到“净化”。可是现在,大量技术手段的涌人,取代了艺术创作中作家主体意识的注人,艺术及艺术家本身的神圣性或精英性也因为大量技术手段的涌人而被颠覆。

“复制”成为当代环境下艺术异化的开端,这既是一个数量的概念,又是一个手段的名称。正如本雅明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描述的那样,在“机械复制时代”中,虽然时空对艺术品的限制得以解决,但原作的“本真性”或“韵味”受到损害甚至消失了。后现代时期的机器是“复制的机器而不是生产的机器”,它对于我们的美学再现能力,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过程的美学体现往往倾向于更为舒适地滑回到内容的主题再现中—回到关于复制过程的叙述中去。

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被一种“比真实还要真实”的“拟象”充斥。“真实不仅成了可以被复制的东西,而且总是已经被复制出来的东西:“超真实”,于是我们生活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整个世界都趋近于一种超真实。“真实不再是一些现成之物,而是人为的生产出来的真实,它不是变得不真实或荒诞,而是变得比真实更真实了”,就好比“广告或时尚电视剧宣传的理想服饰;计算机书册中提供的理想计算机技术等等。在这些例子中,模型成了真实的决定因素,超真实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夷平了……类象开始构造现实”。

此时艺术所模仿的世界,在高科技的手段下逐渐消退了真实性而变成了“超真实”。

2艺术创作的异化

高端的技术手段不仅仅异化着我们熟悉的艺术的对象世界,而且还使现在的艺术创作异化为一种生产,并催生出一种叫“文化工业”的现象。

人们常用“爆炸”一词形容电子传播媒介体系提供的信息数量。或许可以说,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所谓的“文化工业”只有在电子时代才名至实归。在某些历史时期,文化生产是日常现实的一个“他者”—文化生产意味了指向日常现实之外的另一个维度。雷蒙德?威廉斯就认为,19世纪某一个时期的“文化”或者“艺术”曾经扮演市场以及工业文明的对立面;文化或者艺术被尊为物欲横流的人世的“人性”守护神。但在如今以信息“爆炸”为特征的电子时代,文化生产终于汇人了工业生产的逻辑,遵循工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循环轨迹,成为日常性社会生产的一个有机部分。如同工业生产一样,文化生产终于和商品、利润互相认同了。事实上,恰恰是商品和利润维持了电子传播媒介的庞大开支,维持了电子时代不断扩大的符号制作规模。

这正如阿多诺所描述的,技术因素的介人,加剧了文化的,办业化,创作已不再是个人的自主的行为,而是依赖几上业技术、市场导向的大批量生产。这种“文化工业”以文化生产为标志,以市民大众为消费对象,以现代传播媒介为手段,一步步地趋向物化,直至沦为纯粹的商品,并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商品拜物教”的特性。它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一方面,文化工业以艺术为名义,兜售的其实是可以获取利润的文化商品,在以往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艺术及其生产、接受的过程都收归物质生产领域,艺术家的创作是为了赚取金钱,而传统大众的闲暇时间也变为另一种被剥削的劳动;另一方面,文化工业具有浓厚而隐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人们忘乎所以地享受文化快感时,隐蔽地操纵了人们的身心乃至潜意识活动。它是一种使控制变得更密不透风,使统治秩序变得更坚固的“社会水泥”。文化自身的韵味消失殆尽,文化的生产是为了交换、实现价值,这与艺术的自主性原则截然相反。艺术家们忧虑于这一转变,却也不自觉地被裹挟其中。

“如今已贬值的深层心理学所规定的内在生命,它整个儿都向我们显示人正在把自己变成无所不能的机器,甚至在感情上也与文化工业所提供的模式别无二致,人类最内在的反应也已经被彻底僵化,任何特殊个性都完全成了抽象的概念:个性只不过是表现为闪亮的皓齿,清爽的身味和情绪,这就是文化工业的彻底胜利。”

当文化产品进人日常的消费领域。如同种种生活用品那样,电子传播媒介体系之中源源而来的符号制作业己全面地镶嵌于社会的所有方面。可以说,电子传播媒介的社会组织意义正在逐渐显露。在这个意义上,波德里亚激进地认为,现今的符号制作规模已经足以让历史发生另一次断裂:以工业生产为组织核心的社会开始向符号社会回归。

3文化阅读的异化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是讯息”,一种文化必然包括这种文化的传播方式,甚至为传播方式所塑造。技术革命带来的大众传播的全面繁荣,电子时代催生的“文化工业”造成了“与自由时代不同,工业化的文化可以像民族文化一样,对资本主义制度发泄不满,但不能从根本上威胁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工业化文化的全部实质。”由于“整个世界都得通过文化工业这个过滤器”,所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难以逃脱它的操纵和控制,他们貌似自由却是不自由的,貌似主动却是被动的,“每一个自发地收听公共广播节目的公众,都会受到麦克风、以及各式各样的电台设备中传播出来的有才干的人、竞赛者和选拔出来的专业人员的控制和受他们的影响”“文化工业使精神生产的所有部门,都以同样的方式影响人们傍晚从工厂出来,直到第二天早晨为了维持生存必须上班为止的思想。大众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媒介来了解外界,媒介营造的“仿真环境”成为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新的异化力量,“媒介真实”代替了“社会真实”,生存在“媒介环境”中的当代人,变得远离“真实”生活,失去批判精神与超越维度。媒介及其产品制约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支离破碎的媒介信息与五颜六色的媒介产品渐渐迷惑了现代人的“双眼”,他们习惯于轻软的“表层娱乐”,而不再追间“深层意义”。

网路为大众文化提供了有主权意义的疆土。美国《在线》主编、WellBBS网站创立者凯文?凯利在接受一家中国报纸的记者采访时说,美国的硅谷最大的发明不是什么芯片,而是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羊城晚报》2000年7月10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网民人数的几何级数增长,以后还要发生什么事完全是不可知的,可以肯定的是,这将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传统传播的“中心一受众”的二元结构被彻底解构。正如尼葛洛庞蒂所言:“大众传媒将被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信息和娱乐的系统。”但在某种意义上,网络更多地扮演着“异化”帮凶角色。自麦克卢汉以来,对媒介的技术乌托邦信念和对技术理性霸权的怀疑,就贯穿了整个媒介艺术的历史,这是一种的二元对抗式的消长。

技术与科学的高度结合,在某些方面成为艺术进步的阻碍,形成了一种老庄讲的“人为物役”的“异化”:人被他自己的创造物所奴役,丧失了精神、生命的自主权,个体生命感觉的萎缩成为了难以根治的现代性病疾,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人类自己创作出的技术文化。

网络类论文:企业网络营销的客户信息分类研究论文

【关键字】:互联网络网络营销客户信息管理

【摘要】:网络环境下传统的营销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营销的产生促进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的产生和发展。针对目前在网络营销中对客户信息处理的不完善性,提出了关于网络营销客户信息管理的实施策略

1.网络营销与客户信息组织

互联网络的开通与不断完善,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预示着一场营销革命即将发生,网络营销时代即将到来。网络营销是利用网络资源展开营销活动,是目标营销、直接营销、分散营销、顾客导向营销、双向互动营销、远程或全球营销、虚拟营销、无纸化交易、顾客参与式营销的综合。其实质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功能,通过信息的交互式流动,在虚拟的市场中实现交易。上网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以很低的成本进行国内外商品信息的查询;对网上目标顾客进行产品测试与满意调查,让顾客自行设计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可在网上有关信息,进行广告、促销活动;可利用网络渠道进行直接的网上交易(主要是诸如电脑软件、电子图书、电子资料库等电子化产品,有的可使用电子货币),或配合传统的送货上门、结算完成交易过程;也可通过网络提供各种售后服务,建立顾客档案,与顾客进行一对一的双向互动沟通。由于渠道缩短,业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减少,企业内外部虚拟组织(如虚拟橱窗布置、虚拟商品、虚拟经销商、虚拟业务代表)的采用而导致的经理、及分店、门市数量的减少或消失,“按单制造,及时送货”所带来的库存成本及风险的减少,交易过程简化所带来的高交易效率与低交易成本,势必会大大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质量和效益。

1.1基于网络的营销方式与营销信息流的组织

我国目前网络营销的主要方法有:

a.网上页面广告。主要包括横幅旗帜广告(即Banner,可以是静态图片或gif动画或Flash动画),标识广告(即Logo,它又分为图片和文字2类),文字链接以及分类广告(ClassifiedAd.)等几种形式。当访问者看到网上广告并对其感兴趣时,即会点击链接到广告者的网站上。

b.搜索引擎加注。经常上网的朋友都会熟悉这个名词,搜索引擎收集了成千上万的网站索引信息,并将其分门别类地存放于数据库当中,当我们想在网上寻找某方面的网站时,一般都会从搜索引擎入手。有关机构的统计报告显示,搜索引擎查询已经成为上网者仅次于电子邮件的一种最常使用的网上服务项目,相信每一位网站建设者都希望自己的网站能被搜索引擎罗列出来,甚至排名靠前,这就必须进行搜索引擎加注。

c.商业分类广告。据统计,上网者查看分类广告与查看新闻的比例不相上下。分类广告是指按行业及目的等进行分类的各种广告信息,它具有针对性强、费用低、见效快、交互方便及站点覆盖广等优点。目前网上提供这种服务的站点层出不穷,较常见的有阿里巴巴、经贸信息网及市场商情网等。d.电子邮件。历年来世界各国的互联网应用调查都显示,电子邮件几乎永远是网络用户的首要应用项目,各类专业的邮件营销服务商已将服务深入到千家万户,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子邮件RichEmail,由于其具有的多媒体特性,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关注。

e.交换链接。如果说“链接”是互联网站上最实用、最有特色的技术,那么“交换链接”应当是开展网上营销的最经济、最便利的手段,网站之间通过交换图片或文字链接,使本网站访问者很容易到达另一个网站(对新网站尤其重要),这样可以直接提高访问量,扩大知名度,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营销呈现出勃勃生机。在这个过程当中客户处于中心地位,而信息的获取成为企业追逐的目标。而网络营销中企业的信息活动主要表现为以企业为中心的信息流的运动。任何信息都是为了满足某一特定企业的某一需求而产生的,任何企业又作为信息的生产者而存在。营销信息流的出现很好地满足了企业的需求。网络营销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部分,是信息的生产者。它产生了大量的无序杂乱信息,需要进行信息组织,以其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创造更多的价值。

1.2网络营销中的客户信息组织

互联网具有跨时空、交互性、拟人化、超前性、高效性、经济性的特点,可以将企业和客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网络营销观念对企业服务的能动作用。在整个网络营销环节中,客户信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客户信息是企业资源的组成部分。客户不仅是普通的消费者,而且成为信息的载体,能有效为企业提供包括有形物品、服务、人员、地点、组织和构思等大量信息。而信息是不能脱离客户而单独存在,它成为企业争夺的重要资源。在互联网上,客户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着变化。客户可以控制自己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潜在购买者的价值。但是客户却没有认识他们作为人口统计信息和交易史的价值,并没有从他们的信息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中得利。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投入以获得客户信息。双方都缺乏对信息的正确认识,因为客户信息不仅是企业资源,也成为个人的一部分价值。对企业而言,有效客户信息的获得成为他们开拓市场、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b.客户信息是企业创新的合作伙伴。创新是企业生存的灵魂。企业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过程。而客户信息提供了关于未来产品的价格和性能的变化趋势,及时反映最新的市场动向,便于加强客户和企业的联系。客户信息成为企业和市场的一座桥梁,熟练地运用客户信息可以加快企业的

创新步伐。

c.客户信息是企业利润的部分来源。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成熟和互联成本的低廉,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客户与企业之间对信息的享有和具有对等的权利。客户可以利用信息,根据企业的报价,选择最具有吸引力的企业。而企业也将从中获益。首先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更容易地找到客户,减少搜寻费用,而且还可以获得关于这类产品的潜在客户的信息。另外,在交易中企业的信息由客户跨时空地传递,使得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更多的客户。在这个过程中,客户信息间接地为企业创造了利润。由于客户信息自身的特点,以及企业对其认识不足,目前客户信息的使用较为混乱,没有统一的方法、高效的管理策略。主要的问题在于以商品物流为中心的闭环系统缺乏对客户信息的足够重视,不能及时反馈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消费热点,从而造成信息不对称。客户信息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已显得日益重要。

2.网络营销中的客户信息管理及其实施

科学的客户信息管理是凝聚客户、促进企业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客户信息是一切交易的源泉。由于客户信息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客户信息管理是信息加工、信息挖掘、信息提取和再利用的需要。通过客户信息管理,可以实现客户信息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2.1客户信息管理的内容

网络营销中的客户信息管理是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抽取、迁移、存储、集成、分析和实现的全过程。具体内容如下:

a.客户信息的收集。客户信息的收集是客户信息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客户信息的收集可以广泛地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最为有效的是网络营销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但也不能忽视传统的方式(例如电话咨询和面对面交谈)发挥的作用,他们可以作为因特网的有效补充,保证客户信息的全面性。

b.客户信息的抽取和迁移。客户信息的抽取和迁移也是在进行客户信息的收集,但其不是直接面对客户,而是利用已有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因为各种行业所需的客户信息是千差万别,所以各个企业都占有大量的为本企业所用的客户信息。为了实现信息使用的高效率,有必要在各个行业之间推行一套客户信息的使用标准,最大限度地取得信息的一致性。

信息的抽取机制是建立在不同行业的客户信息基础之上。它使用信息过滤和信息模糊检索技术,在其他企业的客户信息数据库中取得所需的客户信息。它强调两个企业之间客户信息数据的相似性,从共性出发,实现信息的抽取。信息的迁移机制是从客户信息的整体角度考虑,在不同企业之间实现客户信息的共享。信息在迁移过程中忽视细微的差别,重视整体的一致性,花费较少的精力取得较大的效果。

c.客户信息的存储和集成。客户信息的存储和处理技术是客户信息管理的核心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客户信息是十分巨大的数据,为了能够实现数据使用的便捷高效,需要对使用的数据库进行慎重选择。建议采用大型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并带有对并行处理、决策查询优化的组件。客户信息在存储过程中应考虑冗余问题,避免浪费大量有效的空间。客户信息的集成是指客户信息数据按照时间或空间的序列保存,并进行一定层次的划分后存储在数据库中。用户在查询、统计中都使用集成后的数据,可以提高运行效率。

d.客户信息数据库的设计。客户信息数据库是以家庭或个人为单位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数据库。针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数据单元,而且客户信息数据库的更新频率较高,数据处理量逐步增大。

索引的使用原则。使用索引可以提高按索引查询的速度,但是会降低插入、删除、更新操作的性能。因选择合适的填充因子,针对客户信息数据库更新频繁的特点,亦选用较小的填充因子,在数据页之间留下较多的自由空间,减少页分割和重新组织的工作。

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为了保证数据库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可以设计表间关联。这样关于父表和子表的操作将占用系统的开销。为了提高系统的响应时间,有必要保证合理的冗余水平。

数据库性能的调整。在计算机硬件配置和网络设计确定的情况下,影响到系统性能的因素是数据库性能和客户端程序设计。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去掉了所有冗余数据,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速度。而对于表之间的关联查询,其性能会降低,同时也提高了客户端的编程难度。因此物理设计对于两者应折衷考虑。

数据类型的选择。数据类型的合理选择对于数据库的性能和操作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该数据库中应注意避开使用Text和Image字段,日期型字段的优点是有众多的日期函数支持,但其作为查询条件时服务器的性能会降低。

e.客户信息的分析和实现。客户信息的分析是客户信息数据库的落脚点,是直接为企业开展其他一系列工作服务的。客户信息的分析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该信息主要可以分为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直接信息是可以从数据中直接取得,价值量较小,使用范围较小。而间接信息是经过加工获得的较有价值的信息。分析过程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分析、统计分析、趋势分析、关联分析等。基本信息分析是利用客户的基本情况信息,分析本企业或产品的主要客户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工资状况、学历、地理位置等等。统计分析是利用所有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企业或产品的销售额、利润额、成本量等经济指标,也包括大客户分析和业务流量分析。趋势分析是利用本企业的信息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信息,并结合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对长期和短期的业务状况进行预测。关联分析是利用客户信息对产品信息、市场信息、企业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产品的供需比例。

2.2客户信息管理的实施

网络营销中客户信息管理的实施主要是指客户信息数据库的实现。在当前环境下,客户信息数据库技术中数据仓库技术是企业使用的主流,该技术的实现也表明了当代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走向。以数据仓库系统为核心技术的数据仓库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为在技术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可能,又极大影响了企业业务流程的转变,使机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决策制定过程。面向主题是指数据仓库内的信息按照企业重点关心的数据(即主题)进行组织,为按主题进行决策的信息过程提供信息;集成是指数据仓库内的信息不是从各个业务系统简单抽取来得,而经过系统加工、汇总和整理,保证数据仓库内的信息是整个企业的全面信息;随时间变化数据仓库内的信息并不是关于企业当时或某一时刻的信息,而系统记录了企业从过去某个时刻到目前各个阶段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对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做出定量分析和预测;稳定是指一旦某个数据进入数据仓库,一般情况下将被长期保留,也就是数据仓库中一般有大量的插入和查询操作,但修改和删除操作比较少。

数据仓库的特点可以描述为主题突出的集成性的信息管理系统。它由源数据、仓库管理和分析工具组成。数据仓库的数据来源于多个数据源,包括本企业的内部数据,也有来自外部的相关数据。网络营销中源数据主要从开展网络营销的实践中获得,包括企业所关注的关于客户的各类信息。仓库管理是根据信息需求的要求进行数据建模,从数据源到数据仓库的数据抽取、处理和转换,确定数据存储的物理结构等。这一阶段是进行客户信息管理的基础,因为大量的源数据经过仓库管理进行了初步的处理。分析工具指完成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检索方法、联机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这一阶段是针对企业的客户群服务的,它直接与客户发生联系,因为企业的产品企划就是在这里完成。数据仓库型客户信息系统继承了以往信息管理系统的一切手法,并以其强大的数据检索和分析功能,为企业提供了综合性的及时信息服务手段,成为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主流。

客户信息管理在各个方面的运用,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当今企业以网络营销为支撑来开展业务的情况下,由于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开展信息管理迫在眉睫。客户信息管理已经也必将会成为企业生存取胜的重要一环。

网络类论文:网络交易感知风险类型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感知风险研究量表;调查数据分析;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一般认为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是影响购买意愿的主要障碍、感知风险理论是1960年由哈佛大学的Bauer首先提出的、感知风险类型是感知风险研究的基础、量表生成、量表的最初设计参考了相关文献、感知风险水平的计算方法,采用了Cuningham提出的两因素模型、数据收集、本文的效度分析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产生了4个新的变量、消费者对于功能风险的担忧均占到了第一的位置、时间风险在以往的文献调查中并没有被予以太多的权重、对财务风险关注最多的是浏览者、心理风险相对于其他三种风险程度偏低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感知风险是阻碍消费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购买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发现我国消费者在网上购物过程中感知到的主要风险类型包括:功能风险,财务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风险水平的测算结果显示,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到风险最大的是功能风险,其次是时间风险,财务风险和心理风险。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然而这其中只有25%的网民使用过网上购物的功能,而美国网民的网络购物使用率为66%。这些数据表明:对于网上购物这种新型的购物方式,中国消费者仍存在着购买意愿上的障碍。一般认为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是影响购买意愿的主要障碍。网上购物相较于传统的购物,在交易的过程中会让消费者感知到更高的风险。

感知风险理论是1960年由哈佛大学的Bauer首先提出的,从此开始了感知风险由心理学转向消费者行为学分析的应用。感知风险的定义可以概括为:消费者对消费行为中各种风险的心理感受,是对消费行为会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的主观预测。

感知风险类型是感知风险研究的基础。到目前为止,许多对感知风险的研究采用的都是Stone在1993年提出的六种风险类型:财务风险、功能风险、时间风险、身体风险、社会风险和心理风险。此外,Jarvenpaa等首次提出隐私风险,井淼等提出我国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维度应在上述六种风险类型之外再加上服务风险、隐私风险。

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关于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类型的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研究是借用传统购物环境下的感知风险类型代替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类型,而未考虑网上购物环境的自身特点,并且笔者在访谈中发现,现有研究提及的这些风险类型在消费者实际的网上购买行为中并不会完全体现出来,也就是消费者的风险关注点会有所侧重。因此,有必要对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类型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二、感知风险研究量表

本文研究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采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13.0。

1.量表生成

量表的最初设计参考了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度访谈,个人访谈采取的是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和面对面个人访谈的结合,访谈的对象包括经常在网上购物也包括不经常或者不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预调查量表,预调查总共进行了40份,并且请被调查者对问卷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疑问。数据分析后,笔者将调查问题集中在消费者关注更多的问题之上,运用SPSS软件剔除影响cronbacha系数大小的不良项目,然后综合考虑访谈内容和因素载荷量,删除某些载荷量小且未被提及的项目,同时根据被访者的要求改善问卷。最终形成的调查问卷共有8个风险测量项目。

感知风险水平的计算方法,采用了Cuningham提出的两因素模型,以不确定性与结果损失的乘积来测算感知风险的大小,这个模型一直是感知风险研究的主流方法。在测量上使用顺序尺度,直接询问受访者对于结果和不确定性的感受,再将二者相乘,得到感知风险值。在测量各种风险的“发生的可能性”与“损失的重要性”时,量表采用的是里克特五级语义差别量表。

2.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的群体是大学生,据CNNIC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上消费者年龄分布占第1位的是18~24岁的年龄段,为30.3%;职业分布占第1位的是学生,为30%。这一组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体。所以本次研究的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正式调查的问卷共发放了230份,调查的抽样方式采取了方便取样的形式,实际回收了210份,通过进一步的筛选,剔除不良问卷,最终得到的有效调查问卷190份,问卷回收率为90.5%。样本中男性为48.9%,女性人数占到了51.1%。在网络使用时间上,平均每天使用1小时及以下的占到了32.6%,2小时~4小时的占到了49.5%,5小时以上的占到了17.9%。网上消费者类型划分使用Sandra和Bo的细分标准,结果显示浏览者(从未有过网上购物经验)占到了47.9%,适度购买者(购物时选择网上购物的可能性<50%)占到了42.6%,重度购买者(购物时选择网上购物的可能性>50%)占到了9.5%。

三、调查数据分析

1.效度分析

本文的效度分析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为前提,将众多的原有变量综合成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其中因子的提取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因子的旋转方式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方式。

在感知风险因子分析前,进行样本充分性检验,KMO测试系数为0.736和样本分布的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384.821,显著性为.000,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感知风险的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因子初始共同度的数据,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产生了4个新的变量,根据其构成题项的内涵,分别将其命名为:功能风险,财务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感知风险的4个因子累计可以解释总方差的75.885%。因此,通过因子分析,本文得到了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4种类型。

2.信度分析

所谓的信度,即可靠性,指的是一份测验所测的分数的可信度或稳定性。问卷各部分的cronbachα系数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在0.7以上,所以量表信度情况较好。

3.相关分析

通过对风险的相关分析,可以发现4个感知风险类型与总体风险都是显著相关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

注:(**)代表在<0.01的水平下显著

4.风险水平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样本总体的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平均水平为3.32(满分为5分),并未处于一个过高的水平。表明总体上当今消费者对选择网上购物抱有平常心态,并没有认为网上购物是一件非常有风险的事情。

而在感知风险的构成中,功能风险,财务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的均值,分别为14.2070,11.9860,9.9553和12.5211。这表明四类感知风险的强弱程度有所不同。消费者感知到风险最大的是功能风险,其次是时间风险,财务风险和心理风险。

(1)消费者对于功能风险的担忧均占到了第一的位置。消费者对网上购物关注的热点转向了产品质量问题。而产品的功能风险是在传统的零售行业中消费者十分关心的话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网上购物有朝着传统购物靠拢的趋势。

(2)时间风险在以往的文献调查中并没有被予以太多的权重,而本文发现,有很多消费者十分关注关于产品的送货时间是否及时,产品的售后服务,退还,维修的时间是否快捷。整体上时间风险的重要性甚至比财务风险还要高一点。分析结果同时也显示,浏览者对时间风险与财务风险的风险感知程度相近,但是对于购买者而言,它却有着比财务风险更大的重要性。

(3)对财务风险关注最多的是浏览者。这部分消费者对网上支付的安全性抱着很大的怀疑态度。许多消费者经常是到了支付的步骤半途而废。但是很多有过网上购物经历的消费者并不是太担心这方面的危险,认为随着安全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的安全支付工具的出现,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非常低。

(4)心理风险相对于其他三种风险程度偏低,但是三种细分消费者感知程度却有很大的区别。浏览者与适度购买者的心理风险程度差距不大(均值分别为10.82,9.63),而重度购买者的心理风险水平却低得多(均值为7.00)。这表明尽管消费者的心理风险会随着网上购物经验的增加而相应的减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决定心理风险高低的因素不是有没有经验,而是网上购买的频率和意愿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以至于消费者能够对各种可能发生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或者对风险的发生具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得出了消费者网上购物关注的4个感知风险类型,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消费者的总体感知风险水平及各风险类型进行了测算,并对浏览者、适度购买者与重度购买者的感知风险差异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企业在网络营销中准确发现消费者的风险关注点,并制定降低风险策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鉴于本文研究样本的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新的样本进行更进一步的论证。

网络类论文:网络常见故障分类论文

【摘要】网络故障极为普遍,故障种类也十分繁杂。如果把网络故障的常见故障进行归类查找,那么无疑能够迅速而准确的查找故障根源,解决网络故障。文章主要就网络常见故障的分类诊断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网络故障;常见故障;分类诊断;物理类故障;逻辑类故障

在当今这个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计算机网络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应用在各行各业,普及到千家万户,它给人们可谓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烦恼,笔者对常见的网络故障进行了分类和排查方法的介绍,相信对你有所帮助。根据常见的网络故障归类为:物理类故障和逻辑类故障两大类。

一、物理类故障

物理故障,一般是指线路或设备出现物理类问题或说成硬件类问题。

(一)线路故障

在日常网络维护中,线路故障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约占发生故障的70%。线路故障通常包括线路损坏及线路受到严重电磁干扰。

排查方法:如果是短距离的范围内,判断网线好坏简单的方法是将该网络线一端插入一台确定能够正常连入局域网的主机的RJ45插座内,另一端插入确定正常的HUB端口,然后从主机的一端Ping线路另一端的主机或路由器,根据通断来判断即可。如果线路稍长,或者网线不方便调动,就用网线测试器测量网线的好坏。如果线路很长,比如由邮电部门等供应商提供的,就需通知线路提供商检查线路,看是否线路中间被切断。

对于是否存在严重电磁干扰的排查,我们可以用屏蔽较强的屏蔽线在该段网路上进行通信测试,如果通信正常,则表明存在电磁干扰,注意远离如高压电线等电磁场较强的物件。如果同样不正常,则应排除线路故障而考虑其他原因。

(二)端口故障

端口故障通常包括插头松动和端口本身的物理故障。

排查方法:此类故障通常会影响到与其直接相连的其他设备的信号灯。因为信号灯比较直观,所以可以通过信号灯的状态大致判断出故障的发生范围和可能原因。也可以尝试使用其它端口看能否连接正常。

(三)集线器或路由器故障

集线器或路由器故障在此是指物理损坏,无法工作,导致网络不通。

排查方法:通常最简易的方法是替换排除法,用通信正常的网线和主机来连接集线器(或路由器),如能正常通信,集线器或路由器正常;否则再转换集线器端口排查是端口故障还是集线器(或路由器)的故障;很多时候,集线器(或路由器)的指示灯也能提示其是否有故障,正常情况下对应端口的灯应为绿灯。如若始终不能正常通信,则可认定是集线器或路由器故障。

(四)主机物理故障

网卡故障,笔者把其也归为主机物理故障,因为网卡多装在主机内,靠主机完成配置和通信,即可以看作网络终端。此类故障通常包括网卡松动,网卡物理故障,主机的网卡插槽故障和主机本身故障。

排查方法:主机本身故障在这里就不在赘述了,在这里只介绍主机与网卡无法匹配工作的情况。对于网卡松动、主机的网卡插槽故障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更换网卡插槽。对于网卡物理故障的情况,如若上述更换插槽始终不能解决问题的话,就拿到其他正常工作的主机上测试网卡,如若仍无法工作,可以认定是网卡物理损坏,更换网卡即可。

二、逻辑类故障

逻辑故障中的最常见情况是配置错误,也就是指因为网络设备的配置错误而导致的网络异常或故障。

(一)路由器逻辑故障

路由器逻辑故障通常包括路由器端口参数设定有误,路由器路由配置错误、路由器CPU利用率过高和路由器内存余量太小等。

排查方法:路由器端口参数设定有误,会导致找不到远端地址。用Ping命令或用Traceroute命令(路由跟踪程序:在UNIX系统中,我们称之为Traceroute;MSWindows中为Tracert),查看在远端地址哪个节点出现问题,对该节点参数进行检查和修复。

路由器路由配置错误,会使路由循环或找不到远端地址。比如,两个路由器直接连接,这时应该让一台路由器的出口连接到另一路由器的入口,而这台路由器的入口连接另一路由器的出口才行,这时制作的网线就应该满足这一特性,否则也会导致网络错误。该故障可以用Traceroute工具,可以发现在Traceroute的结果中某一段之后,两个IP地址循环出现。这时,一般就是线路远端把端口路由又指向了线路的近端,导致IP包在该线路上来回反复传递。解决路由循环的方法就是重新配置路由器端口的静态路由或动态路由,把路由设置为正确配置,就能恢复线路了。

路由器CPU利用率过高和路由器内存余量太小,导致网络服务的质量变差。比如路由器内存余量越小丢包率就会越高等。检测这种故障,利用MIB变量浏览器较直观,它收集路由器的路由表、端口流量数据、计费数据、路由器CPU的温度、负载以及路由器的内存余量等数据,通常情况下网络管理系统有专门的管理进程,不断地检测路由器的关键数据,并及时给出报警。解决这种故障,只有对路由器进行升级、扩大内存等,或者重新规划网络拓扑结构。

(二)一些重要进程或端口关闭

一些有关网络连接数据参数得重要进程或端口受系统或病毒影响而导致意外关闭。比如,路由器的SNMP进程意外关闭,这时网络管理系统将不能从路由器中采集到任何数据,因此网络管理系统失去了对该路由器的控制。或者线路中断,没有流量。

排查方法:用Ping线路近端的端口看是否能Ping通,Ping不通时检查该端口是否处于down的状态,若是说明该端口已经给关闭了,因而导致故障。这时只需重新启动该端口,就可以恢复线路的连通。

(三)主机逻辑故障

主机逻辑故障所造成网络故障率是较高的,通常包括网卡的驱动程序安装不当、网卡设备有冲突、主机的网络地址参数设置不当、主机网络协议或服务安装不当和主机安全性故障等。

1.网卡的驱动程序安装不当。网卡的驱动程序安装不当,包括网卡驱动未安装或安装了错误的驱动出现不兼容,都会导致网卡无法正常工作。

排查方法:在设备管理器窗口中,检查网卡选项,看是否驱动安装正常,若网卡型号前标示出现“!”或“X”,表明此时网卡无法正常工作。解决方法很简单,只要找到正确的驱动程序重新安装即可。

2.网卡设备有冲突。网卡设备与主机其它设备有冲突,会导致网卡无法工作。

排查方法:磁盘大多附有测试和设置网卡参数的程序,分别查验网卡设置的接头类型、IRQ、I/O端口地址等参数。若有冲突,只要重新设置(有些必须调整跳线),或者更换网卡插槽,让主机认为是新设备重新分配系统资源参数,一般都能使网络恢复正常。

3.主机的网络地址参数设置不当。主机的网络地址参数设置不当是常见的主机逻辑故障。比如,主机配置的IP地址与其他主机冲突,或IP地址根本就不在于网范围内,这将导致该主机不能连通。

排查方法:查看网络邻居属性中的连接属性窗口,查看TCP/IP选项参数是否符合要求,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和DNS参数,进行修复。

4.主机网络协议或服务安装不当。主机网络协议或服务安装不当也会出现网络无法连通。主机安装的协议必须与网络上的其它主机相一致,否则就会出现协议不匹配,无法正常通信,还有一些服务如“文件和打印机共享服务”,不安装会使自身无法共享资源给其他用户,“网络客户端服务”,不安装会使自身无法访问网络其他用户提供的共享资源。再比如E-mail服务器设置不当导致不能收发E-mail,或者域名服务器设置不当将导致不能解析域名等。

排查方法:在网上邻居属性(Windows98系统)或在本地连接属性窗口查看所安装的协议是否与其他主机是相一致的,如TCP/IP协议,NetBEUI协议和IPX/SPX兼容协议等。其次查看主机所提供的服务的相应服务程序是否已安装,如果未安装或未选中,请注意安装和选中之。注意有时需要重新启动电脑,服务方可正常工作。

5.主机安全性故障。主机故障的另一种可能是主机安全故障。通常包括主机资源被盗、主机被黑客控制、主机系统不稳定等。

排查方法:主机资源被盗,主机没有控制其上的finger,RPC,rlogin等服务。攻击者可以通过这些进程的正常服务或漏洞攻击该主机,甚至得到管理员权限,进而对磁盘所有内容有任意复制和修改的权限。还需注意的是,不要轻易的共享本机硬盘,因为这将导致恶意攻击者非法利用该主机的资源。

主机被黑客控制,会导致主机不受操纵者控制。通常是由于主机被安置了后门程序所致。发现此类故障一般比较困难,一般可以通过监视主机的流量、扫描主机端口和服务、安装防火墙和加补系统补丁来防止可能的漏洞。

主机系统不稳定,往往也是由于黑客的恶意攻击,或者主机感染病毒造成。通过杀毒软件进行查杀病毒,排除病毒的可能。或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并安装最新的操作系统的补丁程序和防火墙、防黑客软件和服务来防止可能的漏洞的产生所造成的恶性攻击。

三、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网络故障也十分复杂,上述概括了常见的几类故障及其排查方法。针对具体的诊断技术,总体来说是遵循先软后硬的原则,但是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这些经验就需要您长期的积累了。如果你是网络管理人员,在网络维护中的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完整的组网文档,以供维护时查询。如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网络设计总体思路和方案、网路拓扑结构的规划、网络设备和网线的选择、网络的布线、网络的IP分配,网络设备分布等等。

第二,做好网络维护日志的良好习惯,尤其是有一些发生概率低但危害大的故障和一些概率高的故障,对每台机器都要作完备的维护文档,以有利于以后故障的排查。这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第三,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口令的可靠性,并为主机加装最新的操作系统的补丁程序和防火墙、防黑客程序等来防止可能出现的漏洞。

网络类论文:网络分类法构建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文章从建构方法、原则、语言、大纲、现代技术应用、具体问题等方面,概括了近年来网络信息分类法构建的研究进展。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网络信息分类法/网络信息组织/分类法构建

【正文】

根据网络信息和用户检索需求的特点,依据网络环境构建科学、实用的网络信息分类法,是信息资源组织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主要以1999年—2005年的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为信息源,从构建方法、原则、语言、大纲、信息技术应用等6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网络信息分类法构建的研究进展。

1构建网络信息分类法的依据或方法

目前,网络信息分类法主要是指网络搜索引擎分类体系。基于“分类工具通常是根据分类对象的特点和用户需求,结合一定的技术环境建立的”认识,马张华在《分类搜索引擎类目体系研究》一文中论述了分类搜索引擎类目结构的编制依据:(1)从分类对象来看,网络资源的特点是数量、种类多,动态性强,新兴科学、商业、娱乐的资源数量较多,传统知识门类的资源相对较少,要求有新的、适合处理对象的分类架构。(2)从用户需求来看,网络的使用对象涉及所有的终端用户。(3)从技术环境来看,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操作环境与超文本技术,在体系构建、类目设置等方面发展不同于传统分类法的技术特色。[1]

陈树年提出建构网上知识分类体系的(基本结构)编制方法,即:①有一个涵盖各知识领域、结构清晰、层次简明、能满足网上信息组织需要的分类体系;②采用等级结构展示知识的系统联系,构成枝干分明的主题树或脉络清晰的知识地图;③类目的排列和检索结果的排列方法应采用对用户最有用的排列次序;④分类体系的标记应适当保留。[2]石晓华等在分析了网络信息分类法与传统分类法的优劣之后,首次提出了建构《中国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建议,并列举了具体的编制方法,即:①以传统分类主题体系为基础,建构多维的分类体系;②栏目因需而设,突出重点;③控制分级,减少栏目层次;④根据用户确定栏目名称的规范程度。[3]张琪玉则提出了一整套设计方针,即:①为不同类型的需求提供不同特性的分类体系;②在统一框架下设置分散独立、各自完整的分类体系;③分类体系的类目设置不以网罗全部网络信息资源为目标;④分类体系应具有开放性和可变性,并应有反映新颖信息的措施。他也设计了一个供普通用户使用的分类体系框架。[4]王知津赞同石晓华的第①、②、③建议,认为可以借鉴传统分类体系,构建《网络信息分类法》,实现网络信息分类法与主题词表的结合,即分类主题一体化。实现分类主题一体化,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①建立一个结构简明的知识分类体系,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系统分类,实现对网络信息的宏观控制;②建立一个智能化的控制词表,实现作者语言与用户检索语言的控制和转换;③建立分类体系与控制词表的系统联系,即将标引语言纳入分类体系,这样既可以用自然语言直接检索,也可以在任何类下进行语词检索,从而较好实现分类与主题的兼容。[5]董琳提出的思路是设计一个融知识分类、行业分类、网站信息分类于一体的综合性中文网站分类体系。[6]该体系把一级大类分为5大模块:较丰富信息的模块、高查询率模块、学科专业模块、查询入口模块、综合网站模块。常设20个一级类目,把主题作为主要聚类标准,学科和专业作为辅助聚类标准。

另外,陆宝益提出编制的具体步骤,即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开展深入调研,制定可行计划;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7]其他学者,如陈代春、赵培云、刘颖、许磊等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如何构建统一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问题。

2网络信息分类法构建的原则

构建新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需要吸收现有搜索引擎分类体系优势,借鉴传统分类法的部分长处,并遵循基本的设计指导原则。有的学者[8]认为,强调类表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而忽略了最终用户——信息需求者的利益,是传统文献分类法无法适应网络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因之一,所以建立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应以实用性为主。持相同观点的学者,如,史学斌提出“实用性、自然性、系统性和技术性、针对性”原则[9]。郑庆胜指出“实用性、全面性、规律性、统一性和特殊性”原则[10]等。

持相反观点的学者认为,首要的原则是科学性原则。吴丹认为,与传统分类法一样,网络信息分类也必须具备科学性原则,分类体系仍必须以科学的知识分类为基础,即科学性原则、易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动态性原则[11]。其他学者,如陆宝益提出“科学性、自然性、实用性、同一性、通用性、兼容性、发展性”原则[12]、朱蓓玲提出“科学性、实用性、易用性、自然性、针对性、快捷性、系统技术性”原则[13]。敬卿、吴静提出的“科学性、实用性、易用性、自然性、通用性”原则[14]。邓香莲提出的“科学性、简洁性、直接性、实用性、动态性、自然性”原则[15]也应归属此类。

关于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原则,研究者智者见智,较多学者都提到了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自然性”原则。主要分歧是强调科学性优先还是实用性优先。笔者认为,网络信息分类法要适应组织网络信息动态变化的需要,满足用户复杂的信息查询需求,对于综合性、大众性的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必须以实用性原则为主,兼顾科学性的原则。

3网络信息分类法构建的语言

从实践来看,传统的文献分类法使用的是典型的人工语言,而网络信息分类法使用的主要是自然语言。因为人工语言严格的规范性使用户丧失了检索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自然语言是检索语言发展的必然。[16]张琪玉教授则指出由于自然语言有其固有的缺陷,网络信息检索不可能仅仅使用自然语言,也必须使用人工语言。情报检索用语发展的大趋势,是情报检索语言的自然语言化和自然语言的情报检索语言化,是两者的初级结合到完全融合的过程。[17]所以有的学者认为需要对网络受控语言进行适合于网民大众习惯用语的改造,提出了“受控语言网民化”的思想。[18]陈晶也指出:“改进受控语言的易用化是网络环境下的大势所趋,而对自然语言进行必要的控制也是网络环境下势在必行的,两者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是情报检索语言发展的大趋势。”[19]

有的学者认为分类主题一体化语言,实质是受控语言内部的一体化,它不能适应网络检索的发展,应当建立更适合于网络信息检索的自然语言与受控语言结合的一体化语言。[20]有的学者通过分析受控语言和自然语言各自在网络中的应用,分析其优缺点,指出无论受控语言还是自然语言都有各自独特的优点和缺陷,不能彼此取代,可以相互补充。而“它们在网络中的应用研究也表明两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相互交织兼容的趋势”。[21]

笔者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有长处和短处,都不能完全满足网络用户多样化需求,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相结合、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相结合才是建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发展趋势。

4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大纲设计

对网络信息分类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大纲或框架的代表作有文献[22]、[23]、[24]。陈树年阐述了构建网上分类体系的原则与技术后,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一般用户的综合性中文搜索引擎的信息分类大纲,该大纲包括22个大类,即哲学与宗教、人文与社会科学、社会文化、文学与艺术、教育与人才、体育与健身、休闲与生活娱乐、旅游与服务业、医学与健康、经济与金融、政治、法律、军事、历史与地理、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新闻与媒体、图书馆与参考资料、国家与地区、综合网站。并指出以学术和技术为主的搜索引擎、专业搜索引擎最好以权威分类法(或其中的某些类)为基础,经过一定的改造后用于网上信息的组织和检索,因为其科学的体系和严密的结构是非专业人员所不能独立完成的。[22]吴丹采取学科分类与事物分类兼顾的方式,也设计了一个包含有18个大类和若干二级类目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设计方案。18个大类,即政治法律与军事、新闻与媒体、商业与经济、自然科学、农业与工程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教育、哲学与宗教、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历史与地理、国家与地区、旅游与交通、医学与健康、生活服务、体育与健身、娱乐休闲、图书馆与参考资料。[23]许培扬提出了中文网络信息分类法应由简表、主表、索引和使用指南四部分组成。简表一般由1-4级类目构成,主表由全部类目构成。索引包括:①本表与其他分类体系的对应,用于不同分类体系的转换;②英译名称索引,从英查汉或从汉查英。使用指南是分类体系的详细说明。[24]

5现代技术在网络信息分类法构建中的应用

由于网络信息分类法必须能适应网络技术环境,这就要求在编制过程中适当采用许多现代信息技术,如自动分类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格技术等等,以适应网络技术环境的发展特点。马张华专文阐述了超文本技术在网络信息分类法编制中的应用。[25]他指出:超文本技术可以改进主题之间多维关系的揭示;可以从多个角度组织信息资源;可以进行轮排,亦即多表列类;可以设置镜像类目,根据需要对某些重点类目或热点类目突出反映;可以动态设置类目和动态揭示类目之间的关系,根据需要及时增添类目或删改类目;可用于联结不同的检索系统,增加检索入口;可以联结分类体系与相应的说明文字与规则系统。

陈旭论述了分面分类在网络信息分类法编制中的应用。[26]文章首先论述了在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时,可根据需要利用仿分技术编制各种类型的通用复分表、专用复分表及规定必要的仿分。其次论述了分面叙词表的应用。最后论述了分面分类在可视化检索中的应用。即在检索界面上设置主题分面、书目形式分面、时间分面和地域分面,然后再按等级列举的方式分别展开,既便于类表的修订与维护,又便于用户检索更为专指的信息。

周淑云在《分类主题一体化构建网络信息分类体系》[27]一文中指出,理想的网络分类法应是分类法和主题法的结合使用,理想的模式是以“分类一主题”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组织,形成一种兼具分类、主题两种标引和查找功能的新型检索语言,从而为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用户分别提供不同的信息查询功能。分类主题一体化的网络分类体系既突破了传统分类法层层划分、层层隶属的等级结构又克服了主题法系统性差,将同类信息分类的特点。对此问题进行论述的还有郭丽芳、梅伯平、苏瑞竹等。

6构建中微观层面的具体问题

对网络信息分类法编制的一些具体问题,许多学者都予以了详细的探讨。

陈树年在《网络信息分类法研究》中研究了聚类标准、大类设置、展开层次、类目种类、类目名称、多分类体系、分类标准与使用次序、类目设置的均衡性和规律性、重点类目、交叉关系的处理、类目的排列、类目的注释和说明、用户界面的设计等,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28]他认为,关于聚类标准,综合性网络信息分类法聚类的主要标准应当是“主题和专题”,专业搜索引擎可以学科或专业为主要聚类标准,或结合主题聚类运用;关于大类的设置数量通常以10-20个为宜;关于类目的名称要做到准确、通用和精练;关于类目种类包括“子类”与“网站”两种,“在每一类下,把内容宽泛,各个下位类不能容纳的信息归纳为‘综合网站’集中收录是网络分娄法实用的作法”。

其它方面,人们观点大致雷同。如,关于分类体系展开层次,陈树年提出基本应控制在3-6级之间;赵培云认为根据目前网络信息的实际情况和用户浏览查询心理,综合性网络信息分类标准,类目应控制在三、四层为宜,专业搜索引擎和网站可适当延伸。[29]张琪玉提出类目细分应控制在五级左右。[30]

总之,由于网络信息、网络信息用户、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信息分类法的编制原则和技术方法,有别于传统分类法的编制原则和技术方法,但是传统文献分类法和现有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成功经验可以给网络信息分类法提供有益的借鉴。我们建议,应当由国家信息产业部牵头,组织图书情报界专家、计算机专家、网络公司等相关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尽早编制出一部用户满意、质量较高的网络信息分类法。

网络类论文:网络信息组织分类研究论文

1网络信息分类组织面临的问题

分类组织方式是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大多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搜索引擎或门户网站都采用自编的分类体系进行信息组织。这些分类体系虽然充分考虑了用户的需求和网络信息的特点,突出了个性,方便了使用,但这些体系仍然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

1.1学科大类设置不全,知识体系不完整

以中文雅虎(Yahoo)为例,它将网络信息分为14个宽泛的类目,每个大类又分出若干二级类,二级类目下细分出三级类目,可根据需要细分出四、五级类目。可以说,Yahoo采取的是一种逐层扩充的方法,以使知识的覆盖面越来越全。但是,从Yahoo分类每年都发生的明显变化和迅速增长的网络信息资源我们可以看到,仅仅设置这14个大类是难以涵盖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又如搜狐(sohu),将网络信息分为18个大类,网易()将网络信息分为19个大类,都有类似情况。总之,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网站分类设置还不完善。知识覆盖不全,体系过于简单。几乎所有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知识残缺不全、体系设计不完整的通病。

1.2类目划分标准不够合理

信息资源在同一层次下划分的标准不够统一,有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划分标准的现象。具体来讲,同一层次类目在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有:一方面,网站为了突出当今的热门和主流信息,将一些下级类目提升到大类中,如大多数中文网站把“电脑网络”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与“科学技术”并列为大类;又如网易将“体育竞技”和“少儿乐园”放在大类中。另一方面,子类的设置的标准问题,如Yahoo的“科学”这一大类下设有“电脑与信息技术”、“活动”、“教育”、“科普”、“酷站”、“能源”、“字典”、“组织”等等的二级类目。此外,在大类的展开中常出现整体不包含局部的违反逻辑规则的现象。

1.3各网站采用的分类标准不同,各行其是,导致了用户在使用时无所适从

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基础建立类目体系,虽有较好的实用性,但类目划分的规律性不强,从而造成了各搜索引擎的分类不一致,体系也不太严密、科学,类名不规范,各个搜索引擎设立分类目录时力图突出的是自己的特色。

如新浪设立了“少儿搜索”大类,搜狐把“公司企业”单独列为一个大类,这就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必须对某个搜索引擎的类目比较熟悉,否则当人工的分类有时与某些用户的习惯不一致时,会造成这些用户无法在正常的路径中找到资料。

1.4类目名称设置不够规范合理,不能全面反映类目的内容,给用户查找易造成误解

类名有时不能确切地概括类目的内涵,有时只有象征意义。此外,由于类目的下位类范围较宽,上位类有时很难有效限定其含义,再加上网络自编分类体系一般不使用注释揭示类目内涵,容易使一些类目的含义和范围难以确定。

设置好类目名称关键是选好类日用词。很多网络分类体系中采用一些含义模糊的语词,而且没有注释,这就使用户很难判断该类目的外延。如“网易”的“另类科学”,“搜狐”的“生活情趣”等类名,如果没有注释,根本就无法明白该类的内容包括什么。

1.5类目排列缺乏逻辑性

目前,中文网站总的来讲类目排列比较随意,外延常常有交叉重叠。几乎所有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类目排列混乱的通病。如新浪、网易、搜狐、中华网在线等,都把“文学”与“艺术”、“电脑网络”与“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及“政治”等原本密切的大类,却人为地分割开来。又如网易对“文学”大类之下15个二级类目的排列,逻辑性不是很强。再如新浪对”文学”大类之下30个二级类目的排列,即便是按类目的使用频率或访问量序列排列,也使人感到排列次序不规律,不易查找。

1.6从事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人员都大多是非专业的分类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增长以及信息需求的不断加大,网站业务量也快速攀升,而建立一个优秀的中文搜索引擎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技术、设备、人力、财力的投入上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许多网站扩大了工作人员的招收数量和范围,与此同时,许多网站却忽视了引进有信息处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造成了许多诸如以上提到的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问题。

面对海量网络信息,其分类体系的诸多弊端为用户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开发共享网络资源带来严重困难。因此,构建规范合理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已是大势所趋。

2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观点

从1998年开始,国内对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研究此起彼伏。其中,有许多学者表达了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的思想。如黄如花在文献1中指出要“信息描述标准化”;又如郑福根在文献2中认为网络信息组织的原则之一就是“标准化原则”;再如张林龙在文献3中指出“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分类标准成为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迫切需要”等等。此外,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要编制一部适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分类法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此说法可从刘延章、余义芳在文献4中对1998年~2002年这5年间160余篇有关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研究的一些结果中略见一二。下面是文献4中的部分观点:

(1)关于网络信息、网络信息用户、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特点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网络信息分类检索工具的标引对象、使用对象、所处环境的认识,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认识基础。

(2)关于网络信息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方面的比较研究为我们借鉴二者各自的特点、编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供了便利,从而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理论基础。

(3)关于传统分类法应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研究虽然有助于传统分类法特别是《中图法》自身的调整和改造,使之适应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需要,但也为更好地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方法基础。

(4)关于现代技术应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研究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5)关于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特点、问题及其改进方面的研究对于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6)关于统一的中文网络信息分类法编制方面的研究对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编制一部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技术实现条件,为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对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要实现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编制一部适于网络信息组织的《分类法》是非常紧迫,也是切实可行的。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分类体系与传统文献分类体系相比存在着许多差异:①网络分类是以事物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列类;②网络信息分类是以网络资源为分类的基本对象,类目收录对象的范围更广;③采用了更多的信息技术;④直接采用语词进行信息标引;⑤传统分类是以线性方式展开类目,而网络分类是以网状方式进行超文本链接;⑥更新速度快。因此,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应考虑以下两大方面。

3.1宏观构想

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实现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应体现以下主要原则:

(1)科学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结合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在充分揭示各学科之间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将学科分类与事物分类相结合,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网络分类体系。

(2)继承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吸收传统分类法的精华,吸收目前各中文网站分类体系的优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来共同建造。对传统的东西不能全盘抛弃,也不能全盘吸收,应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3)动态性原则。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多元、开放的信息系统,因此,网络信息资源具有范围广、数量大、动态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网络信息分类也要随着互联网内容的变化及时调整,使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都能在分类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4)实用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考虑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的特点。在类目的设置上,既要体现分类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又要方便用户快速查询。类目数量控制在20~25个,类目层次展开至3~4级为宜。

(5)多维性原则。传统分类法以线性方式揭示文献信息内容,而网络信息分类法要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揭示网络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信息揭示和描述,用超文本链接技术,变线性方式为网状方式,构建新型网络信息分类体系。

(6)开放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决定了网络分类体系也要随时增添新的内容。同时,不断吸收新思想、新技术,进一步满足和适应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需要。

3.2微观构想

根据上述对网络信息分类法宏观构想原则,结合传统分类法和现有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研究成果,笔者针对网络信息资源中的一类资源——综合性网站的框架构建了5大板块,对其中内容相对稳定的休闲娱乐、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信息四大板快设计了22个一级类目。该分类体系以主题为主要聚类标准,充分体现网络信息组织分类——主题一体化思想。具体如下:

一级类目

热门追踪板块:考研聊天室游戏同学录人物明星下载专区招聘彩票动漫flash......

休闲娱乐板块:新闻与媒体娱乐与休闲体育与健康旅游与交通生活与服务

社会科学板块:社会文化哲学与宗教政治与法律军事与战争经济与金融教育与就业人文与艺术历史与地理

自然科学板块:自然科学医疗与卫生农业科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技术环境科学

综合信息板块:国家与地区参考资料综合网站

上述各板块中,热门追踪板块内容不固定,根据网上热点话题的变化而变化,其余四个板块的内容相对稳定,即休闲娱乐板块包括5个一级类目;社会科学板块包括8个一级类目;自然科学板块包括6个一级类目;综合信息板块包括3个一级类目。

Internet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网络体系,对其分类体系的构建,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本文所探讨的分类体系也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发展,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的这一天不会太晚。

网络类论文: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探讨

一、教学交互理论

(一)交互促进理论

网络课程中的交互促进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文字教程的编写、课件制作、人际交互及交互水平的评价。在文字教程的编写方面,Holmberg在1983年最早提出利用“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的方法,编写具有口语化、第一人称、明确活动、鼓励学生交流、文字简洁等特点的交互文字教材。Bartlett在1987年提出以“讲故事”的体例方法,将分离的事件按照相关的顺序进行描述,以便学生理解内容。在课件制作方面,1987年Livengood提出设计一个交互的教学程序,分析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控制学习步骤和顺序的权利。2000年Sims提出在多媒体课件设计阶段将学生整合到环境中,使学生的个人学习交流过程也类似于师生交流。在人际交互方面,1987年Garrison强调远程教育中的控制只有在师生合作时才有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占有的控制量要均衡才能保证交互质量。2000年Wolfram和Brown研究发现基于网络的师生交互过程中,问题思考的深度强于课堂教学,但基于网络交互的人际关系明显弱于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2003年Roblyer提出在网络教育中学生容易产生孤立感,在网络课程中应该设计相应的社会交互活动。交互水平评价研究方面的理论,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评价结合具体案例和特定媒体,通过分析各类交互信息进行内容分析,如2003年Hawkers等提出通过学生的自评、学生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法评价交互水平;第二类评价采用量规的方法定量评价远程教育课程的交互水平,以Roblyer等的研究为代表,该量规基于五个评价课程交互水平的变量,即交互的社会目的性、交互的教学目的性、技术类型和使用方法、交互对学生交互行为产生的影响、教师参与的证据。相对于第一类交互水平评价方法,第二类评价方法更客观,操作性更强。

(二)交互类型理论

1989年,Moore提出将交互划分为三种类型:学生和学习资源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交互。第一种交互是学生和学习资源的交互。而后两种交互是人际交互,可以是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也可以通过其他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双向通信机制来实现,可以是个别化的一对一的人际交流,也可以是基于集体的交互。1994年,Hill-man提出了第四种交互类型:学生与界面的交互。2004年,陈丽提出了由三个不同层面的交互所组成的交互模型:学生与媒体的操作交互,学生与教学要素的信息交互,学生的新旧概念的概念交互。其中,信息交互包括三种形式: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国内外教学交互的研究,为有效地设计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教学交互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构建基于项目引导的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教学交互

(一)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在网络课程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基于平面设计类课程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依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从网络环境中各种媒体综合技术的应用入手,以培养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学生为出发点,在各种教学交互理论的指导下,参考WebQuest(情境、任务、过程、引导、资源、评价、结论)基本模式,构建基于项目引导的“主导—主体”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该网络教学模式包含三个因素:学生、教师和网络课程。其中,网络课程由网络交互媒体、教学资源两部分组成。在基于项目引导的“主导—主体”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按如下顺序组织教学:

(1)教师在网络课程给出项目主题、目标及效果图,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同学间的讨论,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

(2)构思项目制作方案,分解项目制作任务,形成任务问题库。由项目效果图引发学生思考及探讨完成项目所需技巧,导出前续知识、引入新知识;同时,引发学生分析项目制作思路,对项目制作任务进行分解。

(3)学生探究合作开展项目制作。学生根据网络课程提供的项目任务实现过程及素材,合作或单独探究实现项目制作任务;教师在这一阶段对学生探索活动进行引导,并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提示(如:指导点拨项目实现的难点部分,对学生的项目制作思路、制作过程进行规范性引导,鼓励学生完成任务等)。

(4)项目小结与总结,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提交项目制作效果,学生间开展项目制作交流,共享资源,互评制作效果;学生自我小结(通过项目制作,掌握了哪些制作工具,哪些比较熟练,哪些还有待进一步巩固);教师点评学生作品(项目主题表达是否正确、制作工具应用是否掌握,项目整体布局是否合理美观,学生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及对同学的关心程度等);同时教师进行项目总结,总结该项目任务中所构建的知识,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和制作技巧。

(5)拓展练习。网络课程给出1—3个拓展训练项目,提供项目制作素材和效果,提出项目制作要求和提交时间,让学生互助合作引申设计;教师引导、启发及评价学生的项目制作。该教学模式从注重知识本身转到注重知识习得与运用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鼓励下,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完成项目制作,获取新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教师在网络教学中起着建设网络课程、指导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会学习的意义及用途,并能在探究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发现并构建新知识,学生与网络教学因素的交流互动方式,决定了其学习效率的高低。

(二)网络教学交互模式

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中各因素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构成了网络教学交互模式。该教学模式中,采用如图2所示的网络教学交互模式,其交互层面有四种类型:学生与交互媒体的界面交互,学生与教师、其他学生及学习资源的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学生与教师及同学间的人际情感交互。界面交互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交互媒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交互媒体和其他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交流,以及得到教师对他们学习的提示和指点。信息交互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之间以协作或竞争对立的关系参与交互活动,交流学习信息;教师对学生之间交互的过程进行监控和引导,同时承担给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分配学习任务、团体分组、学习内容引导等一系列工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信息(包括项目制作要求、制作步骤、知识点小结,项目素材及效果图,拓展训练项目等),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这些资源里选取所需的内容来完成学习任务。网络课程教学时,学生很容易产生孤立感,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挫折感而放弃学习,因此,网络课程教学中必须有情感交互,以便在需要时能提供情感支撑。这种情感交互可能发生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体现在提供反馈、分担挫折、相互鼓励以及提供帮助和暗示等过程中。概念交互是学生在与教学资源、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交互过程中,加工获取信息,使头脑中的新旧概念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化,将它们建构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实现他们自身认知结构的改变。概念交互的结果将直接作用于信息交互和情感交互的内容和形式,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结果。

(三)教学交互的设计实现

在基于项目驱动的“主导—主体”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的有效学习,依据有效促进教学交互的相关理论,从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支持交互设计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该交互模式中教学交互的实现。

1.教学内容的交互设计实现

(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本文研究高职基于项目驱动的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建设,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指导能力较弱、软件操作能力强、有较强的群体观念等特点。基于课程学习对象的特点,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主要采取以下原则:①课程内容应当难易适中,以保持学生学习的持续性;②结合行业用人需求,分析就业岗位能力、素质需求,引进企业项目作为课程教学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组织方式,将课程内容按功能划分为若干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又包含若干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基于项目工作过程细分为一个个任务。每个教学项目的具体组织方式描述为:首先,给出项目教学目标、要求,展示项目效果图,给出教学情境;其后,给出详细的项目任务实现过程,学生跟着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小结;然后进行项目总结,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和制作技巧;最后给出1—3个拓展训练项目,提供项目制作素材图和效果图,指定项目制作要求,限定提交作品时间,让学生举一反三引申设计。这种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符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任务中“学中做、做中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

网络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方式包含印刷类教案、教学PPT和视频资源三种类型。印刷类教案的每个教学项目主要包含以下要素: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教学时长、知识点介绍、案例分析及技能训练项目、训练素材的下载以及常见问题的回答。在表述方面,做到精简、通俗易懂,辅以项目制作过程截图说明制作要求。在教学PPT中,以教学项目单元为单位,基于项目制作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内容,给出了每个单元教学项目图文并茂的教学PPT。在视频资源中,对课程相关教学视频进行整理、制作与收集,其中一部分来源于网络上的一些优秀教学视频链接,另一部分由教师自己录制上传。

2.教学支持的交互设计实现

(1)媒体界面设计实现

交互媒体界面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提供既符合课程特点又符合学生特征和需求的界面设计,更能提高学生参与交互活动的兴趣,保证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媒体界面设计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课程各级页面风格统一,简洁美观,页面显示清晰流畅;教学内容能突出而形象地展示,便于学生阅读;每个页面长度不能超过三次翻屏,横向不能翻屏,以免造成阅读的不方便,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导航简单明了,能自如访问课程各个模块,导航路径能让学生明确当前位置;所有链接清晰易辨;提供检索功能,方便搜索课程资源;在网络课程首页,教师应共享照片和个人信息,做自我介绍,以降低学生的孤独感;学生可以对学习内容做标记等。

(2)师生间、学生间的人际交流互动设计实现

第一,学习作品评价。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项目作品,同时要求教师、专家、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作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补充信息,并将学生优秀作品收集在“优秀作品展示”栏目中。这种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持续性:首先,根据学生的意见反馈,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专家对作品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师生的制作水平;其次,学生之间的互评,有利于学生之间开展互助学习,分享项目制作经验;最后,在“优秀作品展示”栏目中能欣赏到同学作品,能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学习专题研讨。在课程中设置几个专题研讨环节,并要求师生利用电子公告板、交流群组、语音聊天室等方式进行学习专题研讨,将学生参与专题研讨的热情度、完成作品的质量,作为其平时成绩的参考依据。学生通过网络上教师及专家的指导、同学的支持,网络上热心人士的帮助,获取有效信息,顺利完成学习作品的制作任务,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通过专题研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第三,答疑系统。在网络课程中设计答疑系统,要求教师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在线答疑,使学生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解答。教师依据学生提问了解学习状态及学习情绪,给予学生个别学习辅导和情感支持。另外,鼓励学生参与问题解答,可以保证问题解决的时效性,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第四,测试系统。测试是对学生课程学习评价的一种方式,网络课程的测试系统通常包括单元测试和终结性测试两种类型。在每个教学单元后设置单元测试,方便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强化单元知识的学习,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在课程学习后安排终结性测试,能让学生明白自己课程学习的总体情况。除了以上网络课程交互设计,还可以根据课程学习需要,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灵活利用电子邮件、QQ群等交流方式进行小组讨论、个别讨论等交互活动。

三、结束语

教学交互良好的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不仅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各类学习资源,还是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只有提高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质量,才能保证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学习的持续有效性,是该类网络课程设计中需要时刻把握的一个问题。在充分分析学生特点、课程性质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支持两方面选择交互策略,开展教学交互设计,是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作者:邓朝晖 刘诗安 刘建高 单位: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类论文:大学金融类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探讨

一、电大开放教育金融专业课程网络资源现状

(一)课程资源更新缓慢,教师学生利用率不高

金融课程有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它的许多理论、知识点可谓日新月异。特别是在目前国际经济形势相对复杂的情况下,各种新的金融理论不断提出,金融类课程资源也应当得到及时更新、补充和完善。然而,笔者在对所抽取10门课程的资源建设情况进行研究时,发现其更新缓慢。表1总结了各课程资源的更新情况,具体地:(1)除了“金融企业会计”在2009年曾经进行过教学大纲的修改以外,其余课程均未更新教学大纲。(2)对于IP课件来说,仅有“保险学概论”、“金融理论前沿课题”、“金融统计分析”和“金融企业会计”共四门课有过更新,这其中,仅有三门课程是对串讲类的IP课件进行过更新,占调查样本的30%。(“西方经济学”由于没有IP课件,因此,在统计时用网络课件的情况代替)。(3)更新得最频繁的资源是期末复习指导,所选择的10门课程都能够根据考核要求的变化进行期末复习指导的更新。教学大纲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主要是规定该课程的目的、要求、主要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后续其它资源的建设都必须立足于教学大纲,因此,教学大纲的上传时间基本可以说明该课程的资源建设起始时间。

在所选取的10门课程当中,资源建设历时最长者为《国际金融》,长达11年,最短者为“金融风险管理”,只有2年。然而,时间长并不意味着资源质量高。“国际金融”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这两门课的资源都始建于2002年,在长达11年的过程中未曾进行教学大纲与IP课件的更新。事实上,除了“金融风险管理”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晚致使课程资源较新外,其它课程的IP课件最新的是在2009年建设的,学习者在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性学习的时候,用的都是若干年前的资料,这种更新情况大大地影响各种课程资源的利用率。由图1可见,各种课程资源的点击数量最高不过3000,与庞大的资源受众———师生人数(图2)相比不过九牛一毛。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的资源内涵不佳、更新缓慢、无法跟上形势等原因之外,各教学点的面授指导状况、对网络资源的宣传、学生本身的经济情况和对远程学习方式的接受程度也是影响低利用率的因素。

(二)交互式平台建设功能完备,但形同虚设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中央电大远程教学平台为每门课程都设置了单独的论坛,为师生、生生交流提供了友好的交互平台。由各论坛的利用情况可见,“保险学概论”和“金融理论前沿课题”课程论坛的主题帖最多。具体地看,“保险学概论”论坛的第一个主题帖发表于2003年12月,截至本文统计时间(2013年4月)近10年,数十万的师生只为该课程论坛贡献1000多的帖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企业会计”等课程甚至只有300左右,“金融风险管理”等还不超过200,可见课程论坛利用率极低。纵观各个课程论坛中的帖子,各个主题帖的回复率往往非常低,有许多帖子“开天窗”,长期处于无人回复的状态,即使是有回复,也不过一两个回复帖。这种冷淡的讨论气氛不但会打击发帖者的积极性,也会给后来进入论坛的人传输出一种“无人”的信号,导致课程论坛的利用率越来越低。(基于与上述同样的理由,并未将“西方经济学”纳入统计的范围。)

二、国家开放大学金融类课程网络资源的构成

(一)学习资源模块

由于网络资源最终目的是方便学习者获得该课程学习所需资源,掌握该课程的理论和知识点,因此,这个模块作为整个课程网络资源的核心模块,理应受到重视,而且比例要大。从内容来看,学习资源模块需要放置该课程的所有资源,既包括教学大纲、实施细则等说明性资料,也包括教学及辅导类材料。从形式来看,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这些资源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既可以采取文字性的文本材料(包括教师的讲义、POWER-POINT讲稿、练习辅导材料、参考资料、课外阅读等),也可以是视频或多媒体材料,如视听资源、计算机媒体资源(包括网络课件、流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的结合可以避免学习形式的单一化,有效提高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二)交互平台模块

远程教育不同于传统课堂面授的教学方式,师生、生生之间在时间、空间上通常处于一种相对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引起的学习孤独感容易导致学习者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激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交互方式多种多样,如电子邮件、BBS讨论区、QQ、微博、微信等,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利用交互平台进行高效有益的交流。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使学习者将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与主动发现式学习方法相结合,提高学习质量。交互资源模块与学习资源模块的分离是造成目前电大课程论坛利用率低的原因之一。不一定所有的学习者都有时间和精力去看完论坛中的所有帖子,通常学习者只对自己关注的话题和有疑问的知识点感兴趣。因此,在进行论坛设计的时候,除了每个课程单独设置论坛外,还应该设置若干子论坛或者帖子,各个子论坛或帖子与学习资源中的各个知识点、案例、例题等建立超链接,通过下文谈到的导航资源模块将交互资源模块与学习资源模块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遇到问题时能够马上通过超链接直接访问相应的子论坛或者帖子进行提问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就把所有对该知识点感兴趣或者有疑问的学习者集中起来,不但可以提高学习者获得问题解决方案的效率,也可以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

(三)考核资源模块

为了检查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考核是教与学都必不可少的过程。国家开放大学在进行考核方式的安排上,应该既包括通用类的考核指标,也包括区别化的考核手段。如对于没有争议的知识可以采用客观题等计算机直接阅卷的考核方式,学习者在提交答案后可以即时知道考核结果,有利于及时地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而对于类似于金融事件案例分析类知识可以采取先由学生发表观点,后由教师进行评价的考核方式。考核资源模块则需要呈现这些多样的考核手段。考核资源模块与学习资源模块不是相互独立的,而应该相互穿插。边学边练更有利于学习者掌握知识。在每章、每节、甚至是每个知识点都可以安排一些单元练习或单元测试,供学习者进行阶段性的学习效果检测。终结性的大型考核除了用于学习者自身检测学习效果外,更重要的是向学校汇报其学习成果,作为获得相应证书的依据之一。

(四)评价体系模块

使用者(包括基层教师与学习者)与专家对所建成的各种资源的评价将成为后续改进和完善的重要依据。评价可以借助交互平台实现,并通过导航资源模块与学习资源模块进行连接,使用者在使用各种学习资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超链接访问交互平台并发表使用感想或者改进建议。事实上,这种做法已经广泛运用于B2C的电子商务,消费者对已购买商品或者服务进行评价和打分,其他潜在消费者可以根据这些评价和打分来决定是否选择此项消费。同理,学习者根据前辈或者专家的评价来判断该学习资源的质量高低以及与自身的学习习惯契合程度,决定是否使用该教学资源。然而,由于受到某些文化传承和教育哲学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看法常常带有一定盲目性,所以需要引入基层教师与专家的评价,以便学习者得到更加科学的指导和理性选择的依据。

(五)导航资源模块

在国家开放大学的背景下,学习者在学分银行制度的保证下,对课程的选择拥有非常大的自由度,但同时也给一些已经适应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者带来选择上的困扰。完善的课程导航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帮助学习者了解相应课程学习所需的基础知识与自身已有知识之间的差异。具有四十余年办学历史的英国开放大学在这方面主要采用两种资源体现方式:一是文字说明。如,为了帮助学习者判断该学校的学习方式是否适合自己,英国开放大学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在官方网站上从“业余学习或者全日制学习”、“学历层次的选择”、“边工作边学习”、“英国开放大学的学习能够怎样对我的职业发展有所帮助”等七个方面进行介绍,方便学习者了解情况。二是小测试。如,学习者如果不确定“AccessModule(入门模块)”的学习是否适合自己,那么就可以通过“WhereShouldIStartQuiz(我应从哪儿开始的测试)”的结果来进行判断。导航资源不仅体现在课程选择方面,更应该在每门课程各种资源、各模块内部发挥重要作用。以学习资源模块为例,为了方便学习者的学习,建立知识点的导航是必要的。当学习者学完某一知识点后,可以通过超链接很容易地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继续学习,而不需要回到目录。这种概念同样适用于课程之间的导航,当完成某一门或者某几门课程的学习,建立一定的学术基础之后,可以通过课程导航,较为方便地进入下一门课程的学习。由以上的分析可见,五个模块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互穿插、相互配合。这种穿插与配合应该以导航系统为重要的实现手段。结合上述各模块的配合方式,如图3所表现的,以建立超链接为主要手段,学习资源模块、考核资源模块、交互平台模块和评价体系模块通过导航资源模块形成了网状连接。交互平台模块与评价体系模块有所重合,这主要是因为部分评价是通过交互平台实现的。要注意,出于方便学习者的考虑,超链接在建立时,应对被链接的内容做出简明扼要的说明。

三、国家开放大学金融类课程网络资源的构建原则

(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资源容量

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必须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学历与非学历课程的各种资源容量。如《经济数学》作为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如果安排在大专层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中,则应该根据大专层次学生的水平和需要进行构建,课程资源的重点应当主要集中体现各种数学公式的应用,各种数学定理的来龙去脉则可以淡化。然而,如果安排在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中,基于学生既有研究、改革、创新的能力,也有这种需要,则不应只停留于数学公式的介绍和应用上,而应该将各种数学定理和公式的来源、发展和推导等作为该课程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来设置。

(二)以课程性质为基础,采用界面友好、紧跟时代的呈现方式

教育部在2012年《关于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批复》中指出,国家开放大学主要面向的学习者是成人。由于精力、时间、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并不是所有成人都能够在所有的课程资源中高效、准确地判断和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资源。因而,可以说界面友好、紧跟时代的资源呈现方式是学习者便捷调用网上资源的基础。界面友好应该从多方面体现,首先,资源的命名应简明统一,“简明”是简明扼要,学习者一眼就可以从命名中了解资源内容,“统一”指统一各种课程间同一类资源的命名规则,这样学习者可以大大缩短了解资源内容的时间;其次,资源的内容应该不定期地更新、充实,对于质量低和利用率不高的资源应该进行定期修改或者清理,以突出最新的、实用性强的资源,方便学习者选用;再次,文本资源的篇幅不宜过长,且最好能够以总结式的图、表、要点列示代替大段的文字;最后,呈现手段宜精不宜多,应该根据课程性质选择主要的呈现方式,其他的资源呈现方式可以作为辅助,例如,“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的资源可以采用专家访谈的视频资源作为主要呈现方式,辅助的相关背景事件和知识的解释则用文本资料的方式呈现。“紧跟时代”并不是指一定要使用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它所强调的是内容和教师用语的时代性。例如,适当使用一些非严肃的网络用语可以拉近学习者与教师的距离,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目前大多视频资源呈现的都是教师坐在摄像机前用一成不变的姿势授课,给人死板、不活泼的感觉,不易吸引学习者,因此,可以考虑对教师授课过程进行全程拍摄记录,教师个人风采得以充分发挥,使课堂有真实感,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求知热情。

(三)以优质资源为根本,持续保持后续更新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中国远程教育机构的数量日渐庞大,国家开放大学要想从中脱颖而出,课程资源的品质是基础。特别是金融理论动态性极高,经常随着国内外金融政策和经济形势而变化,由此金融类课程资源的建设绝不能一成不变、一劳永逸,必须保持后续更新。例如,近年出台的《巴塞尔协议III》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已有新的规定,课程资源中相关知识点就需要及时更新和体现。在资源更新中应该充分发挥在职学员的作用,考虑适当给予学习者上传资源的权限,同时需要教师对所上传的资源进行把关和选用。

(四)以对外推广为目的,适当利用外部力量

为了提高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国内外很多高校会与第三方网络视频资源集成平台进行合作(例如:国外的iTunesU、YouTube、Facebook,国内的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事实上,电大也在积极与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进行合作,通过该平台向全社会推出其课程资源。目前,唐山电大、温州电大等五所电大成为该中心的应用示范点。国家开放大学也可以通过与第三方平台进行合作与推广,以便让更多的学习者知道和了解自身。

作者:强南囡 单位:佛山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

网络类论文:经管类教学内容网络信息化建设

一、独立学院教学内容网络信息化建存在的问题

第一,投入不足,信息技术基础落后,对高教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有限,缺乏研究探索、组织实施的构思和规划,不适应高等教育规模教学状态下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形势的要求。第二,国有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建设与应用工作处于重研究轻实践、重成果轻应用、重获奖轻共享的时期,而独立学院还落后于国有普通高校的这种状况,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成果积累,是比较薄弱的领域。第三,理论先导、应用厚重的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还处于模糊阶段,这种定位反映在网络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要求、手段、特色更是没有形成。

二、课题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

(一)课题研究过程和方法

1.教学团队设计研究方案和细节。教学团队转为课题小组,根据课题需要和个人专长,撰写开题报告,邀请院内有关专家听会,并提出指导意见。

2.收集相关资料,阶段交流和信息反馈。查阅大量国内国外有关信息、行业资料,搜集与个案课程(市场营销)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案例教学资料库。

3.全体课题组成员多轮次与教师和学生进行座谈和讨论,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的对信息化内容、模式和手段的需求。

4.抓住机会,参加一些与课题、课程相关的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兼收并蓄,吸收借鉴。

5.课程组进行分工,并定期进行进度汇报,解决发现的问题及新思路。

6.分工合作完成网络教学平台。

7.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

以独立院校“市场营销”课为个案课程,建立了“市场营销”课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并已在独立院校投入使用。网络平台为载体的教信息化教学模块有:学科介绍、师资力量、纸质教材、电子教案、教学大纲、音像资源、实践实训、成果及效果、学习自测、学习论坛、在线答疑、参考文献等10余个模块。信息化的网络教学平台与日常教学互为支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全方位新立体化的教学解决方案。

三、创新探索和实践突破

通过对个案课程教学内容信息化的研究、建设和应用,为精品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探索独立院校网络教学内容信息化的模式及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一)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了开放式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核心内容,网络教学平台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通过个案课程“市场营销”的研究与实践,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丰富的、立体的、开发式的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平台。课程平台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题库、在线答疑等13个模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使用。该课程信息化教学内容均已在我院投入使用,并且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好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使用。利用互联网的全年24小时无休和开放式特点,提供了课程教学资源开放的共享网络平台。

(二)信息化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有力支撑和补充

网络平台为载体的教信息化教学模块有:学科介绍、师资力量、纸质教材、电子教案、教学大纲、音像课堂、实践实训、成果及效果、学习自测、学习论坛、在线答疑、参考文献等10余个模块,构成了网络环境中的教学平台体系,填补师生分离无法教与学的教学空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学生通过“学习自测、在线答疑和学习论坛”途径实现了知识拓展、自学和发现式学习,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是日常教学的有力支持。

(三)为精品课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按照精品课和精品课程资源库的内容要求、资源要求、技术要求进行建设,建立了初具精品课程资源库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网络教学平台,为精品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我们充分利信息技术,借助网络搭建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使在线能力训练、在线自主测试、在线讨论、在线答疑和师生分离的知识点传递等功能得以实现,网页页面和软件平台界面都具有较好的亲和力,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是现代化教学的集中体现。

四、研究的应用价值

理论与应用兼容并突出应用是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网络教学信息平台要反映这种应用性要求,区别于传统本科的教育教学,这种探索使其实践性价值凸显。

(一)以独立学院教改为切入点,具有普遍意义和特殊价值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使面授教学的交互手段获得了延展的生命力。传统讲授与现代教学信息沟通手段相互配合,取长补短,讲授与远程交互助学相长,这种辩证的教学手段对巩固和强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发挥网络无时空限制的特点,具有重要作用。成果对提升应用型本科学院的教学质量具有普遍意义,网络教学资源会使同类院校的教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应用型本科学院提升现代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发挥作用。

(二)利用网络及信息化手段挖掘了教学服务性

以独立院校教改为切入点加以研究并应用,为教改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日常的教学方法:课堂精讲、案例教学法、项目研究法、分组讨论和情境模拟等;教学工具与手段:纸介质教材、大纲、教案、黑板和笔记本等;通过网络平台、借助网络信息化服务的辅助:计算机、软件、下载、远程在线沟通、在线答疑与学习讨论、在线自测等。使教与学双方得以分离,改善了知识的无形性、难以触知性、难以储存性,从而缩小了不同教师授课的品质的差异性。通过在线模拟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有形性、可触知性,通过教学平台的在线互动实现师生分离状态下课程的储存性,通过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课程的同质化。从而发掘教学服务的无形性、难以触知性、难以储存性、品质差异性和不可分离性。

(三)以课程教改为切入点,具有广泛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我们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充分结合了教学实际,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不断改善,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师、学生在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作用和地位,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五、结语

此次研究只涉及到了一门课程的建设及应用,今后还将扩展到更多的课程的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为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精品课建设多作贡献。另外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将继续进行独立院校网络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并将逐渐扩展课程的范围,为独立院校教学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庞如春 岳元峰 肖妮 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中等职业学校

网络类论文:网络信息资源的数据挖掘类型与应用研究

随着internet的飞速 发展 , 网络 信息资源急剧增长,网络信息过载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然而,目前中 英文 搜索引擎均存在查准率、查全率不高的现象,这种现状无法适应用户对高质量的网络信息服务的需求;同时, 电子 商务以及各种网络信息服务迅速兴起,原有的网络信息处理与组织技术无法赶上这样的发展趋势。网络信息挖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网络信息检索、信息服务领域的热点之一。

网络信息的数据挖掘不仅包括对网页内容本身的挖掘,也包括其链接模式,以及用户访问、存取、浏览、、操作等操作行为、访问行为所产生的信息的挖掘。有效地研究、挖掘、利用网络信息可以增强网站的吸引力,有的放矢地吸引用户群,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一、 网络信息资源及其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放置在英特网上能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信息集合。网络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农业、生物、化学、数学、天文学、航天、气象、地理、 计算 机、医疗和保险、 历史 、 法律 、 音乐 和电影等几乎所有专业领域,是知识、信息的巨大集合,是人类的资源宝库。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新型数字化资源,与传统 文献 相比有较大的差别。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一下特点:

1、数量大,类型多传播范围广。网络信息类型多样,有文本、数据、图像、图形、声频、视频信息、多媒体信息等;内容既有高质量的信息,也有有害信息和虚假信息,有个人信息也有在政府信息。最为特殊的是各种非正式信息被广泛生产与传播。

2、网络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信息安全缺乏保障。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和色情泛滥成为网络的三大痼疾。为防止有害信息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3、网络信息资源分布零乱无序,信息更新快,寿命短,管理相对困难。信息自由,来源广泛,内容混杂,质量不一,控制也比较困难。

4、以网站为信息活动的单位,以网页为信息和收集的单元。

5、信息利用水平取决于网站软硬件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网络信息提供方式是以网站为基点并可在网站间灵活链接的信息服务网。

6、网络创造了多层次的信息交流模式,全面反应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网络和传播功能。

二、 数据挖掘的语言

数据挖掘语言有助于数据挖掘系统平台的标准化,推动数据挖掘应用的发展。数据挖掘语言根据功能和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数据挖掘查询语言、数据挖掘建模语言、通用数据挖掘语言。

(一)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

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由数据挖掘原语组成。数据挖掘原语用来定义一个数据挖掘任务,通过查询的方式实现与数据挖掘系统通信,获得所需信息。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主要有五种基本的数据挖掘原语定义:任务相关数据原语、被挖掘的知识的种类原语、背景知识原语、兴趣度测量原语、被发现模式的表示和可视化原语。dmql 是基于这五种数据挖掘原语设计的查询式语言,类似于sql 语言的语法,因此很容易与sql 关系查询语言集成,很容易从关系数据库中挖掘知识信息。msql 是另一个数据挖掘查询语言,由imielinski 和virmani 提出。它使用了类似于sql 的语法和sql原语,为了规范规则产生和规则选择,提出了被称作getrule 和selctrule 的原语。

(二)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

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 全称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redictive model markup language),是对数据挖掘模型进行描述和定义的语言,使数据挖掘系统在模型定义和描述方面有法可依,各种数据挖掘系统可以共享模型,又可以在应用程序系统中间嵌套数据挖掘模型,不需要独自开发,就能使数据挖掘达到深度挖掘的目的。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mml 是一种基于xml 的数据挖掘建模语言,利用xml 描述和存储数据挖掘模型,使用标准的xml 解析器对pmml 解析,可以得到预计的输入和输出数据类型。pmml2.0 主要由:标题(header)、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数据流(data flow)、挖掘模型(mining schema)、数据转换(derived values、statistics、taxonomy、normalization)、预言模型(tree model、naive bayes、general regression、regression model、sequences、general structure、asscocation rules、neural network、center and distribution based clustering)、模型组合定义(ensembles of models)、选择和联合模型和模型组合的规则(rules for selecting and combining models and ensembles of models)、异常处理的规则(rules for exception handling)等九个部分组成。对于复杂的数据挖掘任务,由多个数据源和数据挖掘模块,需要在各个模块之间交换结果,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mml 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这种灵活的模型交换能力和数据格式转换能力,并实现模型与数据和工具部分分离。因pmml 是基于xml 的数据挖掘建模语言,适合部分学习、元学习、分布式学习的数据挖掘应用程序。

(三)通用数据挖掘语言ole db for dm

通用数据挖掘语言ole db for dm是2000年3月微软公司推出的一个数据挖掘语言,目的是为数据挖掘行业提供一个业界标准。ole db for dm综合了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和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的特点,既能定义模型,又能作为查询语言与数据挖掘系统通信,进行交互的和特殊的数据挖掘,实现了数据与模型真正分离。ole db for dm是一种基于sql预言的协议,扩充了sql语言语法,可以轻松地与关系型数据库集成,可以将不同的数据挖掘算法嵌入数据挖掘应用程序。ole db for dm为了更接近关系型数据库结构,定义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数据挖掘模型(data mining model,dmm):dmm像数据库中的关系表,但是它包含了一些特殊的列,这些列被数据挖掘中的数据训练和预言制定使用。dmm既可以用来创建预言模型,又可以产生预言。标准的关系表用来存储原始数据而dmm存储被数据挖掘算法发现的模式,对于从事web挖掘的开发人员,dmm所有的结构和内容都可以用xml字符串表示。

预言联接操作(predication join operation):预言联接操作类似于sql 语言中的连接操作,在一个训练好的数据挖掘模型和输入数据源之间映射一个连接查询,将能得到符合需求的预言结果。这个预言结果通过ole db的行集合或者ado记录集(recordset)发送到消费者应用程序内。ole db for dm模式行集合(schema rowsets):ole db for dm模式行集合用于特殊目的模式行集合允许消费者应用发现临界的信息,例如:可利用的挖掘服务、挖掘模型、挖掘列和模型内容等。

网络类论文: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统计学21世纪人类社会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重要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之一,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经济强力冲击。无论是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分析,还是统计的理论、方法、技术,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给统计学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对高校的统计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金融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针对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了解统计思想,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是摆在统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普及和统计软件普及的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结合统计软件,提高其应用定量的统计模型以及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1 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从而认识数量规律,为企业经营决策等提供理论支持的学科。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4个环节。由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统计数据的产生、处理方法等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对传统的统计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删减与扩充。

教学内容要做到“三减三增”:减少详细手工计算步骤与技巧,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改为公式内涵的剖析;减少部分浅显内容,改为自学或课堂讨论;增加“统计学设计性实验”,增加“统计学软件使用”,增加“案例分析部分”。

首先,应删减传统手工统计的部分内容,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统计思想的传播,减少统计公式的推导。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处理数据信息的方法论科学,涉及许多数学公式。但是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应用统计方法来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如果在统计学课堂上强调数学公式的严密推导,一方面与经管类开设统计学的初衷相违背,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统计的信心。对于一些浅显内容,如静态分析指标中平均数、众数的计算等,可让学生课后进行自学。

其次,应该增加与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网上调查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问卷设计、整理、分析的内容。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没有提及统计设计,这可能与我国长期使用的统计报表制度有关。统计报表一般由国家统计局设计,层层下发,数据收集者和使用者一般不需考虑统计设计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不仅抽样调查成为整个统计调查体系的主体,网络调查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学教材中应该增加统计设计的相关理论,包括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在线调查方案、原始数据的在线分类汇总、数据的储存和检索方法、数据分析的计算机处理等的理论。

再次,增加各种统计软件的内容。虽然市场上有很多关于统计分析软件使用的专门书籍,如excel、spss、sas、statistica等软件的使用手册等,但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是理论知识的介绍、统计公式的计算,并没有结合统计方法给出具体的软件操作以及结果说明,这使得理论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选取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案例非常重要。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可以通过网络选择适合每个不同小专业的特色案例。如对于金融类学生,可以选择证券市场案例;对于营销类学生,可以选择企业调研类案例;等等。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提高,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存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统计学课时只有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应将课堂教学、课外练习、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统一起来。计算机的普及使各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发生变化,教学方法上出现多样化的趋势。统计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在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后分组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完成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等,使学生真正体验从数据收集、整理到数据分析及解释的全部统计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案例教学

根据经济管理类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点,选取紧密结合实际,具有专业特色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选用的条件、背景及分析研究过程。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统计理论落到实处,使抽象的方法、公式变得十分具体,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基本知识阐述与统计学前沿进展及热点介绍结合起来,这将会使得课堂生动且有时代气息,有助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掌握一些新方法及新观点。

2.2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应用,做过多的统计公式的推导显然意义不大。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理念上,应力求淡化统计方法的推导和计算,而重点突出统计思维的建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统计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分析的。现在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量计算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又如动态数列中用最小平方法进行长期趋势测定,手工计算量比较大,尤其在测定抛物线、指数等趋势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最小平方法的基本原理,具体的趋势方程计算通过统计软件完成。

2.3 课堂教学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由于统计学课程定量分析内容较多,具体计算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统计软件应用的教学。目前统计软件比较多也比较杂,在选择教学软件时,要注意选择操作比较简单、实用,适用面比较广泛的软件。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主要使用excel和spss软件。利用spss软件,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数据,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统计分析课程在采用spss软件教学后,可使数据的图表演示、数据计算、数据分析等整合,理论教学不必将大量时间浪费在公式的推导和数据的运算上。学生只需要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学会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统计方法的本质。在理论课上,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引出基本概念,讲清基本原理,侧重于分析不同的统计方法其适用条件、适用数据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讲清楚相应统计知识的应用,而统计计算则由软件完成。重点说明各种方法使用的条件以及spss输出统计结果的分析,从输出文件中如何得到结论,如何进行合理地解释。

2.4 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运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模拟统计实验;请政府统计部门的人员进课堂介绍统计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统计知识分享身边的实际问题和管理问题。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组成团队,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如“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讨论”“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图书馆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等,进行具体的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收集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选择恰当的统计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建议。

2.5 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应该把教室变成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网络课堂、e-mail等,把教师的讲授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把学生的学习从屏幕或黑板拓展到计算机网络;把教学的方式从课堂的面对面拓展到网络的心对心。这样才能使大家对统计学感兴趣,畅通师生交流渠道,进行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把统计知识的获得从被动的灌入转到主动地猎取。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传达更多的信息,统计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比如制作精品统计学课件,把比较抽象的理论方法形象化,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建设统计学课程主页,链接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统计学知识面,了解统计的最新发展和动态;提供分析的背景资料和统计软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攻关、团队合作的精神等。

3 考核模式的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目标也发生改变,通过统计学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实践能力。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高校统计学课程成绩评定一般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分占总成绩的20%~30%,期末卷面分占总成绩的70%~80%。期末卷面一般也仅限于课本理论知识,这使得学生在考试前忙于公式概念的记忆、课堂笔记的抄写,不能考核出学生的真正水平。统计学计算量大,短短2个小时的考试,试卷能够涵盖的内容也不全面。因此,在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考试应着重于学生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很多情感体验、直接经验的获得并不是一种直接书本知识的活动,很难通过考试来衡量。平时考核作为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平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上机操作和调研报告。平时作业分为书面作业本作业和电子实验报告两类。书面作业主要有平均指标、变异指标、假设检验、相关分析等。电子实验报告作业人手一份,各有差异,有利于防止个别学生抄袭作业,提高形成性考核的客观性。对软件操作、调研报告的考核主要是检测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统计学教学中,统计图表、时间序列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等的学习都要结合软件进行。笔者在上课时,主要通过一对一面试提问的方法来确定统计软件操作的成绩。调研报告是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有效手段,从统计调查设计和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到通过样本进行总体估计、检验等方面均有涉及。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分工的重要性,还使学生更具有参与感、成就感和现场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调研报告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耗时比较长,建议在讲抽样调查的时候就把选题提供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开始进行统计设计。调研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提交调查分析报告、个人评定、小组成员分工等书面材料,根据这些书面材料对小组每个成员进行评分。

期末考试仍然采用笔试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计算分析能力。考试时间一般在2个小时以内,题型设置可以多样化,允许学生携带计算器。最后在学生综合成绩评定的过程中,笔者建议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各占50%,着重对学生基本统计技能的考核,扭转学生“轻平时、重期末”的错误思想,形成主动的学习氛围。

4 小结

iversen等认为:“计算机与教学环境的结合,尤其是界面越来越方便友好的统计软件的使用,已经使旧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记忆并运用统计公式,不再适用于大部分学生,很多学生在学习统计时,公式反倒成为一种障碍。我们坚信,不用公式,也照样有可能获得统计思想的深刻理解。”网络环境下,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因此,需要进行统计学的教学创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生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进行有益的探索,把创新的思想贯穿于每个教学活动中,强调实际应用,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也提高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

网络类论文:电子类学生开放实验室网络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摘要 在电子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开放实验室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结合在开放实验室建设方面的理解,针对学生的特点,介绍一些开放实验室网络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经验,其中包括网上登记和身份鉴权子系统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 开放实验室;电子类学生;身份鉴权子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对电子类本科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针对电子类本科生的传统实验教学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实验室管理方法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难以保证电子类本科生高质量地完成创新和综合设计实验。针对这种挑战,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实验室方案。

本文不仅介绍开放实验室在学生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结合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开放实验室建设的具体经验,介绍开放实验室的整体设计方案,并讨论网上登记和身份鉴权子系统的设计原则。

1 开放实验室的角色和目的

1.1 实验灵活度和实验设备利用率的提升

传统的实验室和运行方案往往导致不灵活的实验时间安排,而开放实验室及运行方案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时间表。开放实验室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实验室在时间安排上的单一性,可以比较灵活地安排实验时间和日程,增加学生的实验机会,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并且通常可以保证学生独享实验设备和资源。这些改善客观上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1.2 学生实验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开放实验室时间上的灵活性使学生可以在合理的时段内进行实验室预约。在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中,通常提供不同的实验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这种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上的灵活性大大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热情和主动性,往往带来更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在实验中也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积极性的提升在创新和综合设计类实验中极为重要[1]。

1.3 实验室管理标准化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开放实验室还有利于实验室管理标准化和效率的提升。开放实验室通常借助各种信息手段(如网上实验登记、预约以及身份鉴定等)来进行实验室管理。这些信息手段使得实验室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运行维护成本则得到降低,这使得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更加规范化。

2 开放实验室在线登记和身份鉴权系统的设计

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往往借助于各种信息化手段[2],信息系统使得实验室的管理更加规范,并且提高管理效率。这里结合实际经验,介绍开放实验室的网上登记和身份鉴权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架构。

2.1 基于web的实验预约登记系统

基于web的实验登记系统供学生进行预约实验室和实验时间。一个良好架构的预约登记系统将大大提高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效率[3]。由于该功能是面向学生的,因此该系统的web服务器连接校园网,学生使用上网账号、学号等id登记并预约实验。同时该系统提供查询和修改的功能,并将用户按不同权限进行分组,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可以查看所有的信息,而普通用户(学生)只能查看和自己相关的信息。

web服务器和后台数据库服务器运行在不同的主机上,从而实现功能上的分离。数据库实现主/从(master/slave)双机备份,即主数据库服务器向web服务器提供直接数据接口,并且定时向从数据库主机备份数据。

在web服务和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实验室管理的信息系统。该管理系统实际上是一个web界面的数据库(与实验登记系统运行在同一个web服务器上),用于实现:1)实验室的安排和调度;2)实验资源的管理和记录;3)实验信息统计和自动报表。

2.2 身份鉴定和门禁系统

开放实验室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身份鉴定和门禁管理系统,该系统和实验室管理系统连接,相对独立,并不向外部用户提供接口。该系统包含用于门禁系统的id读卡器、不间断电源、电控锁和发卡器等装置。发卡器通过串口连接电脑终端,并通过网络和数据库相连接,用于校验登记的学生身份消息,并用于门卡信息的管理。

2.3 开放实验室建设在培养电子类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

上面讨论的开放实验室已在中原工学院电工与电子实验中心运行超过一年的时间。从运行的效果来看,开放实验室不仅规范化了实验室的管理,还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积极作用。1)实验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首先,实验安排更加灵活,学生的实验机会、时间得到提升。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也使得对学生实验的评价更加客观。2)由于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通过信息手段进行学生身份的鉴定,并通过门禁系统使得实验室的安全和管理效率得到提高。

3 结束语

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已经成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本文结合中原工学院在这方面的经验,对开放实验室相关系统的建设进行一些讨论和介绍。开放实验室在电子类学生的能力培养当中起到重要作用,也必将影响到以后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