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6 05:01:07
导语:在可持续发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绵阳全市粮食生产现状
尽管绵阳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六连增”,但囿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持续增产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粮食生产呈结构性萎缩。由于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不足和比较效益的拉动,全市10多年来通过“水改旱”、“粮改经”种植,加剧了粮食生产的结构性矛盾。据资料分析,1999年粮食产量创下绵阳历史纪录,达到246.28万吨的高位,随后受农业结构调整影响,产量一路下挫,2001年创下新低,仅为181.5万吨,以后几年呈“马鞍型”变化,从2007年开始,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但稻谷产量从1999年的112万吨,跌至2012年的98.6万吨,下降12%,占总产量的41%,比10多年前净减少13万吨(主要是播面下降)。数据显示,全市10多年来粮食产量虽呈波浪式小幅增长,但总播面下降,稻谷结构性萎缩,这也表明了粮食生产的后续能力值得担忧。
(二)生产环境已整体性变差。全市粮食生产因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城乡差距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蚕食优质土地,形成土地资源存量质差、生产成本上升、青壮劳动力从农业净流出,从而使有效劳动供给不足,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难以维持,大量土地撂荒或粗放经营,使粮食单产下降,加上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毁损严重,水资源枯竭,长期滥施化肥农药,土壤板结,土地肥力透支的原因,产出商品粮食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化。据统计,从2008年以来,在耕地面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全市化肥施用量已增加了1.5万吨。在一些地方,由于擅自开采矿山导致水土大量流失,农作物重金属超标,使“舌尖上”的污染加剧,不仅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降低,而且加快了各种生产要素从农业领域单向地向外流动,从而将粮食生产逼入困境。
(三)粮经比价现不合理因素。粮食商品作为农户的传统收益项目,多年来一直以微利或亏损的方式存在,尽管粮食市场放开后国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如粮食补贴、最低收购价政策等,但粮农种植粮食作物的收入远不如外出打工、以及种经济作物和搞其他副业的收入。据对梓潼一些农村的调查,近年来稻谷生产成本含薄膜、种子、化肥、农药、人工、机械等,每亩达到793元,而稻谷单产600公斤左右,按现在市场行情每公斤2.37元,每亩毛收入1422元,扣除成本,每亩获利629元。小麦每亩生产成本620元,卖出毛收入927.2元,获利307.2元。玉米每亩生产成本590元,卖出毛收入1013元,获利423元。而种一亩花生可获利约1100元,种一亩生姜可获利2400多元,种一亩白菜可获利860元,种一亩土豆可获利900多元。由此可看出粮经比价多年来仍维持在不合理水平,国家托市收购虽提高了价格,但由于网点所限和水份、杂质要求高,劳力不足等原因,不少农户就近出售粮贩子,并未从该政策中受益。
二、粮食生产制约因素的形成
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质和人民生活必需品,历朝历代都受到统治阶级重视。尽管我国政府对刺激粮食生产在各个时期采取了不同对策,但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生产发展仍受到以下因素制约。
(一)生产集约化形成缓慢。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59亩,绵阳人均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81%,仅为1.29亩,加上山地、丘陵分布比例较大,粮食生产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40余年所取得的改革“红利”殆尽,要保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改革现有粮食生产模式,探索粮食集约化、规模化的路子。据调查,绵阳农村现有土地利用率并不高。一是土地基本上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若干小块分户经营,这样就使田埂、沟渠占了不少面积,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二是由于承包土地分散,对耕种、施肥、打药等农事活动和收割很不利,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增大了农户费用支出。三是耕地切块后面积狭小,形成的分户“壁垒”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只能由农户用传统工具进行生产,既不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分工的形成,也阻碍了农业技术的进步。虽然,近年来城市周边和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已经在尝试农村“第二次改革”,但进展不大,效果甚微,主要是有关政策、制度不配套,“大气候”尚未形成。
(二)粮补简单化效果较差。粮食直补政策已经推行10年,效果如何评价,受益农户最有发言权。当初出台这一政策是解决农民种粮效益低、帮助农民增收的积极举措,但由于中央层面未深入调查,全国“一刀切”按土地面积进行补贴,各地在操作中为方便省事,对土地面积不加核实,凭历史资料进行发放,使土地撂荒、沟渠占用等土地减量仍享受补贴,这种追求发放简单化、快捷化的“普惠制”方式,忽略了补贴的针对性特点和补偿性原则,稀释了种粮农民的利益。这种“及时雨”的补贴虽然为农户所盼望,但下成了“毛毛雨”就使效果大打折扣,种粮和种菜、种其它经济作物都能享受粮食补贴,粮经差不仅没缩小,反而在加大。对此,粮农既纠结又无奈。
(三)粮食优质化程度过低。2013年,同志在国家粮食局工作调研时指出:做好粮食工作要“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其中核心是要“积好粮”,也就是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优质粮食需求增大的现实,扩大优质粮食品种的种植,改善现有粮食品种库存结构,加大优质粮食品种的市场投放。从全市的情况来看,优质粮食种植面积不大,新品种引进单一,示范效果较差。一是农户对种老品种经验丰富,优质品种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从而有排斥心理;二是担心种优质品种销路问题,价低不划算,价高不好卖;三是现有成片种植的优质粮食,订单均是较大的粮食加工厂签定,还未普及到所有粮食收购主体;四是目前粮科所提供的优质粮食种子较多,尚未培育出一个高产性能稳定、优良特性突出、地域性弱化的“当家”品种。在农户分散经营土地的情况下,粮食优质化的路子还很漫长。
(四)农村城市化劳力流失。随着“两化”互动的进程加快,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的推动,农业人口“身份”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粮食生产再入窘境。农业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此消彼长,加上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滞后,粮食生产者后继乏人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过去农村留守人员为妇女、儿童和老人,那么,现在农村留守人员仅剩下建国初出生的一代和儿童,因为青壮年妇女也涌入了打工潮,传统意义上的“农二代”、“农三代”已不屑于“祖业”,想方设法要脱“农皮”。除收种季节尚有少量农民在田间从事农事活动外,其余时间“满目青山不见丁”。
三、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要做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生产、流通、消费的总体协调,形成各环节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调节的机制,实现良性循环。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保障,也是粮食产业链条的源头,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寻市场化条件下的粮食生产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当前和长远我国粮食供求格局对区域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适合全市市情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粮食法》的立法进程。在我国,有关“天下粮仓”的事就是大事,粮食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国际政治的现实来看,国内粮食自给率必须保持在95%以上,否则,在国际上将受制于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渡期,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卖粮难”、“收粮难”、“十连增”的起伏变化。据《粮油市场报》信息,全国粮食进口从90年代的2000多万吨上升到了2013年的7000多万吨,10多年间上涨了3倍。而2013年国内粮食自给率已下降到了87%,供求缺口主要来自工业用粮和养殖需求的增大,为解决供求矛盾,增大了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性。对于并不乐观的粮食供求形势,我们必须从法制上规范生产者、市场经营主体、消费者的行为,从稳定生产、促进流通、科学消费上选择突破口。目前,《粮食法》在征求各地意见后,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亟需由下而上推动立法的尽快形成,以取代当前粮食政策和法规碎片化、区域化、薄弱化的现状,给粮食安全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二)坚守粮食区域安全的耕地“红线”。我国虽地域广大,但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良田沃土资源更稀有,近30年来随着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城镇建设、工业扩能和交通优先发展,使粮食生产在农业结构调整后面积减少,虽然目前趋于基本稳定,但产量增加主要依赖追加化肥、技术和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目前,土地的利用效能已经达到“极致”,确保粮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守住基本耕地这条“红线”,各级政府不能以各种建设为借口擅越“雷区”,这要成为严格的任期考核内容逗硬执行。全国耕地面积稳定在18亿亩已成基本国策,而绵阳耕地面积从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保障来看,必须稳定在420万亩的水平上,这是不能逾越的“红线”,否则,粮食区域安全将亮起“红灯”。
(三)改革粮食补贴发放方式。粮食补贴是国家给予种粮农民生产粮食后对社会贡献的一种补偿方式,理应按粮食商品贡献率大小进行补偿。各级政府应向中央提出建议,改革现有的粮食直补办法,在主产区试点后向全国推广。一是可以采取统一的收购票据,由有资质的市场粮食收购主体向农户收购,收购过程可借鉴托市收购办法,由粮食、财政、农发行加强监管,农户凭交售粮食票据在乡镇财政所领取粮食补贴,交售价格随行就市(托市启动除外)。二是可以将粮食补贴款直接算进粮食收购价格,由收购企业(个体)向当地财政结算补贴。三是补贴款原则上当年用完,确有结余的列入财政专户第二年集中使用。无论哪种办法,都有利弊,应强化监管,重点杜绝农户转手购入粮食套取补贴的行为,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
(四)建立土地合理流转机制。粮食生产要适应科学种田生产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需要,在主产区发展适度规模经济,使粮田经营和管理集群化,专业化,促成粮食生产要素的优势聚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实践证明,土地规模种植和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相比,优势更为明显。一是土地相对集中,小块变大块,原来过多的田埂、沟渠、路道被清理平整,减少了土地的损失浪费。据有关方面统计,10块零星土地变1快整地,将至少多出600-700㎡。二是土地成片经营,可以使同量的化肥、农药、薄膜等生产资料发挥最大的效益,甚至还可以减少投入,节约成本。三是劳动力成本可得到有效控制,机械化作业可无障碍开展,单位面积效益增加。四是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成果的推广,适宜粮食新品种、特别是优质品种的成片示范,以及“订单农业”的实施,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经营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实行土地流转各地情况不同,采取的方式各异,关键是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绵阳县市区自然条件参差不齐,灌区受益不均衡,易旱、经济不发达的镇乡不在少数,采取流转的模式必须具可操作性。一是农村经济组织活跃,农户对专业协会参与度高的地方,可以采用协会+农户或公司+农户的模式,实行集体化运作,在机制上注入持续发展的活力,推动土地有序组合,形成新的生产经营服务格局。二是在粮田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尝试土地入股分红,由种粮大户牵头与农户签定土地入股合约,村委会对合约监证,明确农户的权利义务和分红比例,粮食产品收入减去成本,按(种粮大户)3:7(农户)或4:6进行分红,利益分享,风险共担。三是在交通条件较好和水利设施齐全的地方,可实行土地租赁模式,由出资人向农户招租,农户按土地级差确定地租价格,租期至少10年以上,以利出资人对租赁土地追加投入和改善生产条件。四是在自然条件较差,种粮收益较低,撂荒又难舍弃的地方,可以较低的土地出让价格,交与种粮能手代耕代种代管,农户还可季节性为其生产“打工”,也为就近劳务输出创造了条件。
(五)适应市场规律调节种粮面积。要保持粮食生产者有稳定的收益,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关注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动态,利用发达的资讯手段,分析在一个生产周期内粮食价格的大致起落和走向,从而制定生产扩能或调减的相应对策,落实生产要素的分配比例,做到未雨绸缪,防止盲目生产带来收益风险。以近几年为例:本地大米市场价格一直维持在每50公斤180元-190元之间,主要是东南亚周边国家低端大米,通过边贸和走私大量涌进我国,打乱了原本正常的国内流通秩序。据一些加工企业透露,来自越南、巴基斯坦、缅甸的进口大米价格是每百斤172元,加工企业要想从本地收购中获利,只有购买这些低端大米与本地大米掺和出售。而国家推出的最低收购价远高于市场大米折合稻谷的价格,但因仓容紧、库点少的制约,农户受益面受到一定局限。尽管如此,表面上农户是增收了,但国家收储两年后吐库,加上还有各级储备粮轮换,不仅新陈价差损失巨大,而且市场粮价低迷恶性循环,从长远看,对生产、流通、消费有弊无利。解决以上难点,不仅要靠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强化边贸食品检验检疫、税收、通关等手段,还要对现行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其他惠农扶持政策进行改革完善。我国人多地少,不可能实行土地休耕制度,但完全可视市场情况调减或调增种粮面积,用市场手段实现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培育产销顺价的市场形态,保护粮食生产者丰歉收入稳定,推动绵阳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六)逐步增加对辖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生产与流通唇齿相依,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各级政府须加大对粮食流通设施建设的财力投入,不能两眼向上,撇清本级政府的粮食安全责任。应严格“产粮”、“产油”大县奖励资金在生产、流通上的分配比例,财力相对较好的产区县(市区)应列出专项资金,用于解决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问题。只有做到了生产和流通的协调,才能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者:谢安忠单位:绵阳市发改委
1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占地面积较为广阔,因此涉及多个温度带,例如:温带、热带、亚热带等,造成我国气候多样化,生物种类丰富的特点,因此我国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就忽略了对我国森林的保护,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味的乱砍乱伐,造成我国的森林面积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的正常发展。现阶段,虽然我国认识到森林保护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需要恢复遭受破坏的森林资源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需要加大我国林业建设的力度与提高管理水平,在现阶段我国林业的基础上,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到了3300万hm2,但是迅速生长与丰产标准达标的面积却仅有213万hm2,而蓄积量水量在33.3m3/hm2,约占1/3世界平均水平。虽然每年都在大面积植树造林,但是成活与高产却一直是一个难题,严重影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营林造林的重要性
2.1水土保持的效果良好随着我国气候变化多端,水土流失日渐尖锐,很多区域中的植被覆盖率较低,遇到雨水的冲刷后,大量泥沙被冲入河中,极大的破坏了我国的田地,泥沙随着河水的流动而发生迁移,等到入海口位置,由于河床较高,泥沙被堵住,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入海口的河床由于泥沙的沉积不断的升高,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平衡,造成极大的损失。而营林造林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2.2满足人们的需求营林造林不仅能够保证我国林业的面积,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类提供有用的物质,减少噪音污染。例如马尾松不仅在我国建筑、家具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还能够获得松脂,在医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马尾松的根部与树干还可被用来进行茯苓等品种的培养,在我国长江流域中得到广泛的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2.3防风固沙随着我国植被破坏的日渐严重,沙尘暴在我国肆虐,严重影响我国的空气质量,破坏田园,如果以此速度发展下去的话,我国的城市势必会被风沙覆盖,成为废墟,而营林造林能够有效抵御风沙的侵袭,改善我国的空气质量,打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
2.4产生经济效益营林造林不仅能够增加我国的绿化面积,而且能够产生很大的林业经济效益。实际上,林业资源的存在本身就具备很高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林木原材料的需求,满足人类正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还产生系列化的附加价值。例如观光、林产品以及旅游等,属于不可估量的一种财富。
2.5环境保护营林造林最大的作用就是净化空气,利用树木自身的光合作用,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释放氧气,满足人们维持生命体征的需求,减轻温室效应,同时又可以吸收人们生产生活排出的废弃,减少空气中的粉尘量。
3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营林造林工作
3.1做好种苗的育种工作营林造林是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营林造林中种苗生产工作又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且种苗的质量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情况,质量好的种苗才能保证树木的生长速度。因此要重视种苗的生产,通过科学技术进行种苗的生产。严把种苗选择的质量关,重视种苗的繁育速度。充分利用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种苗的繁育过程中,以解决我国种苗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可根据林业生长的需求,建设种苗繁育基地,保证种苗的质量与基地的规范化发展,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种苗。提高林业种苗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鼓励使用良种,可通过奖励措施提高人们选择良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大力发展森林后备资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视天然林的保护工程,以保护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从而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天然林的砍伐,以对我国木材的产量进行调整,同时,加大营林造林的力度,以全面保护我国天然林,可采取封山育林等方式,来实现保护天然林的目的。
3.3改革林业体制,提高林业发展速度对我国目前的林业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添加新的动力。在林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制度,改变我国粗放经营的林业方式,可根据林业的作用分为两大类:公益林与商品林,公益林主要是针对我国的社会服务与生态服务,是由我国政府负责,并依靠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建设,实施经营责任制,凡是属于公益林范围的森林资源,政府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给予经营者合理的补偿,而经营者也放弃公益林的经济效益收益权与经营自主权,若不按照规定要求执行的话,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商品林范畴中的森林资源主要是为市场提供所需的木材与林产品,通过现代化手段,提高森林的生长速度,政府需适当的放宽政策,满足市场需求,采取自主经营模式,最终目标是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快速发展。
3.4明确营林造林工作中重点林业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需要做好日常的营林造林工作,以推动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只有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才能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林业质量管理的意识,改变我国陈旧落后的重造林轻管理理念,好的林业质量才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提高林业质量管理的力度,做好日常监督工作,从而保证营林造林的质量,根据本区域中林业发展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并建立详细的档案。
3.5增加营林造林的资金成本投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营林造林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视林业的发展,并增加了资金成本的投入,我国各地中出现了很多重点项目,例如长江防护林、西北防护林等,为我国林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与机遇。在充分利用国家拨款的同时,积极鼓励全社会参与生产建设,并为其提供优惠的政策,扩大林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6改善营林造林经营方式集约型经营方式是保证我国营林造林质量的主要手段,因此要改善粗放经营方式,使用集约型经济方式,彻底改变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使用机械整地、化学控草等方式,实施耕带整地造林方式。可在营林造林的过程中,增加抚育间伐、修枝整形以及配方施肥等操作,做好森林资源的定向培育,提高营林造林的产量与质量。通过林下利用与复层林经营的方式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营林造林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改善营林造林的产量与质量,并对现有的林业资源进行完善与区分,以明确林业区域的目的,充分利用我国的科学技术,推动我国林业资源的发展,加大管理力度,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提高我国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志钦单位:福建省明溪县盖洋林业站
1可持续发展对策
实施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谋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综合协调,以达到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1.1建立土地管理新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包括了很多的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林业中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首先应该完善土地管理法制,健全土地管理法律体系,这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前提。要想建立土地管理新模式,首要就要进行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在国土资源部领导下的垂直领导体制,形成以“条条”为主的强有力的土地管理新模式,改变以“块块”为主的管理模式。
1.2依靠科技手段,使林业管理走向现代化。林业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森林资源中,物种的保护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养护森林资源的关键。在林业管理中,要学会依靠科技与时俱进,对于森林资源养护的手段也需要随之完善和发展。比如,发展无性繁殖、湿地造林等林业种植技术,需要不断的加强对现代科技的研究,才能更好更快地实施林业种植,使林业种植所需要达到的效果增强;在荒地等贫瘠地区,对优良树种的研究需要依靠大量的科技手段,才能保证其种植有效,使森林自然资源恢复速度加快,从而使得林业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3增创林地资源新优势。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做好保护、整治和开发土地等工作。一要加强保护。林地保护是使森林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前提,对立国之本、生存之本的林地,全社会都有保护的责任。在使用林地的同时,保护和提高林地生产能力,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以确保各种不同用途的林地得以持续利用。二是要强化整治,一方面要复垦被破坏的林地,另一方面要鼓励开展林地整理。三是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要通过提高技术和增加劳力、资金投入,对未利用或难以利用的林地进行开发和改造,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土地资源优势。
2总结
但事实上,自然资源有限,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条件下,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和范畴也有限,林业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针对于林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林业部门应该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作者:姚卫红单位:河北省围场县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
1国内外研究述评
生态旅游区与社区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克劳德•莫林提出将生态与文化旅游的概念和生态性旅游相联系;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先使用了“生态旅游”一词;墨菲在《旅游:社区方法》中首次正式将社区引入旅游发展的研究中。国际生态旅游协会认为,“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和“负责任的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两大内涵。CevatTosun就发展中国家社区参与的局限性进行了探究,提出发展中国家社区参与的具体步骤。相较于国外,国内对此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迟,但很快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唐顺铁是国内较早研究生态旅游区与社区关系问题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指导旅游开发应从社区互动、社区进化和社区结构优化着手,指出社区参与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大的积极作用。欧恒春认为,社区的支持是各种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当地社区参与是获得并维持这种支持的最好方法。随着宏观指导生态旅游区发展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具体区域的社区参与问题。总体来看,就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活动是促进利益相关者达到多赢局面的有效途径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相对国内,国外此类问题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理论基础夯实、实操案例较多。这是因为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民间环保组织体系相对完善,政府也较重视,法律体系相对健全。在美国,环保是能够和教育与医疗并列的三大议题,总统选举和州长选举基本上都围绕这三大议题做文章。国内此类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起步稍晚,较多地借鉴西方理论成果,宏观论述较多,有一定数量对具体区域的模式研究,但实践案例较少。
2生态旅游区与社区的内涵及其关联
2.1生态旅游区与社区的内涵根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简称“国标26362”)的定义,生态旅游示范区是“以独特的自然生态、自然景观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为依托,以促进旅游者对自然、生态的理解与学习为重要内容,提高对生态环境与社区发展的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区域。”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生态旅游区中管理规范、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是经过GB26362确定的评定程序后获得的称号。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于2013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级专家组的评审,被列入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名单。一般认为,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本文所涉及的社区特指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边沿和周边的相关社区,具体为马坊村、古炉村、梨岭村、上福村、五龙村、溪背村、八甲村、赖坊村和步云镇、古田镇(简称“八村两镇”)。
2.2生态旅游区与社区的关联围绕生态旅游区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关系,本文主要从地理依存、经济依存和文化依存三方面来梳理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与社区的关联。主要是:
①地理依存。八村分布在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边沿,是生态区游客停车、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接待的主要场所;上杭县步云镇和古田镇与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区相对分离,是游客聚集消费的地方。自梅花山以旅游为契机开发建设以来,当地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便利。就地理空间而言,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与以上相关社区既存在交集,又各自有自己的区域,各社区不同的服务功能与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共同构成了一个面对游客的相对完整的系统。
②经济依存。历史上,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相关社区与其他许多山区社区一样,主要依赖山间的自然资源作为他们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来源,如狩猎、林木采伐、采药、放牧、采集薪材等。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社区中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社区的多是老幼妇孺,生产能力较低。光阴荏苒,随着梅花山自然保护区(1985年)、梅花山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88年)和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013年)相继成立,原在外地务工的当地社区居民大量回归寻找就业契机,目前当地社区居民占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员工总数的2/3。此外,社区居民靠自主经营森林人家、农家旅社、农家饭店、旅游购物商店等也取得了可观的收益。成功的民营企业不仅能带动当地社区居民的就业,增加收入,还能让游客们更加鲜活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积淀。
③文化依存。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特色文化主要有虎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客家文化、笋文化和竹文化等,也有相对应的系列民俗节庆和活动,如虎文化艺术节(每两年举行一次)、重走红军路活动、宗教祈福和祭祀活动(主要是龙岩市级邻近的社区居民前来参拜)、客家民俗表演、参观土楼、笋文化节等。社区居民和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之间的文化连接关系就像是鲜花和土地的关系,紧密依存,唇亡齿寒。社区居民是当地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最主要力量,而这些文化也深深地烙印在每个社区的脉搏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
3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3.1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概况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区地处上杭、连城、龙岩三县(市)边界,大部坐落在连城,由中国虎园(国家4A级景区华南虎野化豢养基地)、红豆杉生态园(国家森林公园)、古田会议会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五龙村农家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四个核心主题景区构成,总面积为224.7km2。其中,中国虎园生态旅游区于2009年启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先后投入2.3亿元,建设旅游专线公路、游客接待中心、景观亭等。梅花山是汀江、闽江、九龙江水系上游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历来被称为“水流三江地”和“八闽母亲山”;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区森林覆盖率达89%,拥有丰富优渥的生态资源,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素有“神奇的宝山”、“珍稀动物的避难所”、“生物物种基因库”、“北回归线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等美称。
3.2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①地理比邻优势。八村两镇社区分布在梅花山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边沿和周围,是生态区游客聚集停车、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接待的主要场所。就地理空间而言,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与八村两镇社区既存在交集,各自又都有自己的区域。八村两镇与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同享一片土地的历史悠久,邻里关系基础深厚。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与八村两镇的地理比邻关系直接造就了两者的资源共享关系,双方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的长久历史沉淀成为不可分离的文化联结。
②资源共享优势。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拥有经典红色旅游资源、客家文化资源和宗教旅游资源,如古田会议会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地(协成店)、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松荫堂)、司令部旧址(中兴堂)、中共闽西特委旧址(树槐堂)、闽西一大旧址(文昌阁)、马山头寺、梨岭步云书院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社区世世代代的宝藏,前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生活生产的来源,后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清新康体的生活环境。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不仅是人们精神的宝贵财富,还是生态旅游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立更加全面地为当地的相关资源提供保障,这不仅有利于旅游区与社区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当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③文化联结优势。社区与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地理比邻关系和资源共享关系造就了两者同承一脉文化,拥有相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习俗。就社区而言,当地的文化习俗是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早已潜移默化在个人的生活习惯中。随着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立,其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渐提高,传统的文化习俗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也成为社区居民增加经济收入的内在创造力。就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而言,当地的特色文化是旅游目的地重要的吸引因素之一,而当地社区居民的风俗习惯是特色文化的最好载体,双方融洽的关系是旅游区顺利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3.3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制约因素主要是:
①对外信息尚未统一。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尚未联合八村两镇建立对外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也是国内许多其他旅游区和相关社区有待完善的地方。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存在明显的淡旺季。旅游旺季时,热门旅游区的门票和酒店常常供不应求,若景区管理不当,往往让“黄牛党”有机可乘。没有对外统一的信息平台,担心去了旅游区而没有地方住的游客(尤其是自助游的游客)只能大海捞针似地在互联网上寻找为数不多的下榻之所而无从比较,信息来源有限且分散。此外,没有对外统一的信息平台,游客的相关评论也无法集中,造成好评分布零散,差评无法及时补救。
②雇佣关系有待完善。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社区居民占了旅游区员工总数的2/3,但绝大多数的社区居民都在基层工作,真正参与到旅游区规划、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尚无,这是许多山区旅游区常见的现象。土生土长的当地居民应当是旅游区制定相关战略或决策过程中最有发言权的人群,而现状却是国内绝大多数旅游区的管理者、规划者、决策者中极少有当地社区居民。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于以下两点:一是当地没有能胜任旅游区高层工作岗位的居民;二是旅游区承包商无意让社区居民参与到高层工作中。旅游区尤其是像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这样的生态旅游区的经营和发展应当是长久和世代的,在这样长的时间里,如何鼓励、培养当地中青力量成为旅游区的高级管理者、决策参与者是旅游区承包商和当地政府都应当慎重思考的问题。
③文化挖掘不深入。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存在多个相关社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个村的村头村尾的方言都存在差异,每个社区必然存在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但就八村两镇的发展现状而言,绝大多数的社区都尚未将自身的文化内涵挖掘透彻,更不用说将其与经营进行有机融合。旅游是一个造梦的产业,想要游客留下美好的记忆就必须要有自身专属的深刻鲜明的载体,五龙村“红军客栈”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梅花山自身的文化特色不少,被挖掘利用得当的却为数不多。作为知识力量相对强大的旅游区,有义务集结各方专家教授对社区进行必要的引导。如若八村两镇都能成功找到特色文化载体,并将之成功运营,不仅会大大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也将提高中短程游客的重游率。
4可持续发展关系对策
4.1共享空间资源,创建和谐关系主要是:①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宣贯生态文明理念。由于旅游区的创立,社区原本的生活生产活动空间变小,地理生活环境受到旅游区管理者行为和游客行为的影响,生活模式和生产方式也因当地旅游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于社区,旅游区应发挥好生态文明的传授者和践行者的作用,通过开展各类讲座、座谈会、安全演练以及其他多元化的传授方式向社区居民传授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精神理念,让社区明白爱护生态环境就是爱护自己的家园,维护好当地珍贵的生态旅游资源就是维护自己的经济命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的践行是旅游区和社区共同的责任。②建立健全通讯网络,联合建立信息平台。21世纪,人们已习惯了指尖上的生活,有网友调侃中国现在已有了57个民族:56+低头族。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信息平台得到旅游区和相关社区的重视。信息平台应包括两个部分,即用于内部交流的信息交流平台和对外统一的官方信息平台。内部交流的信息交流平台应并联八村两镇,用于资源分享、问题讨论、通知公告和其他;对外统一的官方信息平台是与外界联通的一个官方管道,用于资讯、交流讨论和其他用途。
4.2挖掘特色文化,打造生态原脉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人们谈到“妈祖”会想到湄洲岛,谈到“小吃”会想到沙县,谈到“铁观音”会想到安溪,谈到“大红袍”会想到武夷山,想在游客的印象里留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自身的特色。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拥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古田会议旧址群)、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五龙村农家乐)、国家4A级景区华南虎野化豢养基地(中国虎园)和国家森林公园(红豆杉生态园)四大主题景区,可谓红色旅游资源独特,绿色旅游资源充沛,是省内仅此一家、无处可寻的宝地。我们应利用这些优势,做好以下工作:
①创新多元表现渠道,发扬红色革命精神。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如能充分挖掘并将其发扬光大,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警示世人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理应心怀感恩,且行且珍念。旅游区中的古田会议旧址群景区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省内红色革命精神的集大成之地,在经营管理景区尤其是旅游高峰时应注意合理限制游客数量,增设周边活动,如创造系列性、季节性的景观,达到既能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又能有效分流游客的目的。各社区也应积极开拓创新,寻找自身特色的红色精神载体,开展别开生面、不失经典庄重的体验活动。旅游区和社区都应积极联合多方力量,挖掘自身特色,研究适当的、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展示给游客。
②充实生态文化内涵,引领绿色旅游风尚。在生态旅游全球热的今天,充实生态文化内涵,开发环保而多彩的旅游产品是生态旅游区和其利益相关者都应考虑的问题。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具有独特、多样、珍贵的生态旅游资源,旅游区应深入研究资源的系统整合,深挖科学内涵,研究开发多样的生态体验活动和教育活动,推出别具一格、引人眼球的旅游产品。要想充实生态文化内涵,引领绿色旅游风尚,首先要做好生态理念的宣传,让所有人都成为生态环保的践行者,共同保护大自然。其次,要形成系统具体的解说系统,通过解说员及其他解说手段,为有意愿了解旅游区内相关科学文化内涵的游客提供服务。第三,要研究推出旅游产品,并不断改进完善,将其做成旅游精品,给游客最细腻的感触、最周到的服务、最精致的回忆。
4.3健全合作体制,共创双赢社区经济收益是社区支持和参与旅游活动的最直接动机之一。社区居民是受旅游活动最直接的影响者。随着旅游区的建立和游客的大量涌入,原本的生产方式受限,安逸祥和的生活环境被破坏,随之而来的还有环境污染、物价上涨、治安问题和其他影响。社区若不能从发展旅游中获益,支持和参与旅游活动无异于天方夜谭。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相关社区现已通过在旅游区工作和自主发展民营企业获得经济收益,但现有利益分配方式的公平性以及旅游区与社区雇佣关系的科学性都有待商榷。因此,我们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①引导教育社区居民,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在呼吁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同时,也该认识到居民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在社区参与旅游活动的实际情况中,部分居民愿意参与旅游活动,却无从入手,捉襟见肘。此时若没有相关部门介入引导教育和培训技能,便极有可能造成居民经营项目高度同质化、贩售产品质量不达标、服务品质低下、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秩序混乱等问题,不仅影响旅游区整体形象,还造成居民经济来源脆弱等问题。旅游区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部门应联合相关专业力量,对社区中自主民营企业和个体户进行系统教育,培育生态环保意识,宣传、贯彻标准化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规范民营企业服务标准,提高其创业能力和相关技能。同时,合理控制旅游区相关社区的户口数,可用现金、基金、保险或其他形式对相关社区进行生态补偿,对特别贫困的居民进行补贴。此外,在旅游区对外招工和对内提拔时,都应优先考虑当地社区居民。
②提高社区话语权利,培养当地专业人才。提高社区话语权力除了开通多元征集信息渠道(如开听证会、拜访社区、民意调查、开通热线电话等)外,更应注重培养社区专业的能力。相对于旅游区的基层工作和自主民营,旅游区的规划、营销和管理等工作的技术含量较高,专业知识水平要求也较高,这也是大多旅游区的中高层工作者都是外聘人员的原因之一。然而,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发展应是可持续的,当地政府部门应有意识地培养人才,可考虑在高校开设专门的专业方向,为旅游区的中高层工作人群提供后备力量,同时提高社区居民在旅游区发展中的话语权。培养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区的承包商可能会有更替,但这并不应成为培养人的阻碍。政府部门和地方相关管理者应当发挥好从中协调的作用,保障社区居民接受专业培养不间断,使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在时间的长河里绵延万里,福泽子孙后代。
作者:李泓氵云储德平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大学
一、东北城市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近年来,东北地区土地退化面积不断扩大,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为主,耕地大量减少,人地矛盾突出。东北地区的部分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呈现出“边建设,边破坏”的特征,甚至建设赶不上破坏。
1.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退化难以遏止水生态平衡失调愈演愈烈,以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湿地破坏最为典型,干旱地区绿洲和植被日趋萎缩,灾害日益频繁。由于过度砍伐,可供开采的森林资源濒临枯竭,森林的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有增无减,部分城市已经饱和,甚至黑土资源都受到侵蚀。部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大量珍稀濒危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大庆市原来的湿地资源很丰富。由于油田的深度开发,范围不断向外延伸,大量的湿地被开发利用,许多湿地变成了泥浆地、排污池、废水排放池,土壤、植被及湿地水体的污染加剧,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在逐渐减少,湿地萎缩,功能丧失。
2.区域性水污染严重水污染程度加剧会导致水体中和周围地区动植物大量死亡,使水域生态物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进一步降低水环境容量。水污染也直接减少了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数量,导致水质型缺少。有的地区河流严重污染,使流域附近居民陷入守着河流没水吃的窘境。2010到2012年三年间,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持续增加,增加量都在2000万吨以上,黑龙江省2011年比2010年增加了5792万吨,增幅为16.6%;辽宁省2011年比2010年更是增加了16387万吨,增幅为23.2%,虽然在2012年有所下降,相比2011年的增加量16387万吨而言,降幅较小。2012年,东北三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67663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7.6%。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大于100万吨的省份有10个,黑龙江省排在第3位;全国氨氮排放量大于10万吨的省份有11个,辽宁省排在第10位,同时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石油类排放量上,排在第3位。
3.城市空气污染危害严重从总体上看,东北城市空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东北地区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逐年上升,使得汽车尾气正在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新型“罪魁祸首”,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2013年底,哈尔滨市民用车辆比上年增加12.4万辆,总量达到142.2万辆,比上年增长9.5%。其中,汽车总数突破百万辆,达到100.5万辆,同比增加11.2万辆,增长12.6%。哈尔滨市整治大气污染压力最大,提出2017年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要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10%。目前,哈尔滨市建成区将不再审批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钢铁、建材、焦化、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化工等高污染项目,现有的项目也要逐步向外转移。
4.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越积越多2012年,吉林省地级及以上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差距明显,一半城市的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吉林市和白山市却低于50%;辽宁省的鞍山、抚顺、本溪和丹东更是低于30%,超过90%的只有沈阳和大连;黑龙江省相对其他两个省份要好一些,只有双鸭山在50%以下,其他城市都在70%以上。除工业固体废物外,生活垃圾也是固体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东北城市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多,造成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由于处置能力有限,很多城市并非是对垃圾进行处理,而是堆放垃圾。大量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这些废物经过雨雪淋溶,可溶成分会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或随水从地表向下渗透,向土壤迁移转化,富集有害物质,使堆场附近土质酸化、碱化、硬化,甚至发生重金属型污染。这些有毒物质在土壤中发生累积而被植物吸收,毒害农作物,威胁人们的食品安全。
二、东北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东北城市的生态环保建设原则是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要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整体和谐,又要实现社会文化生态、经济技术生态和自然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城市的和谐。
1.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建立治理大气污染的长效机制要以增加城市绿地为主构筑城市景观,构建自然生态体系,突出城市特色。绿色植被能够很好地吸附灰尘,吸收有害气体,平衡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城市公园、街道两旁的树木、草坪都可以通过叶片来吸纳烟灰和粉尘。此外,修建屋顶花园不仅能够使建筑物减少紫外线辐射,增加建筑物使用寿命,同样能够起到治理大气污染的作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对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进行调整,对城市交通格局进行调整。
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绿色经济体系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改变经济增长过度倚重第二产业的局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切实引导和限制那些能耗物耗高、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在区域层面上建立大循环模式,即工业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把不同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个企业的能源和原料。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由主要依靠化石燃料向主要依靠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转变。
3.注重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安全从水量、生态栖息地、水质恢复三方面构建水生态安全体系。不仅考虑环境水质标准的限值,更强调从维系水生态安全出发,保障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需求。从水源地保护区,城市景观水区,水污染总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建设。同时,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防洪抗旱并举,坚持涵养水源、节约用水与防止水污染相结合,市区污水处理厂加大运营力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的供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城市公益设施的配套完善问题。
4.加强城市生态修复,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合理配置资源,禁止乱砍滥伐,不要为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最大限度地使物质、能源、信息得到高效利用,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使其在相对平衡状态下持续发展。转变城市管理模式,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加强东北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建设,发展产业生态学,推行清洁生产,把相关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工业生产园区,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厉行节约用水、用电,可以用自然能源的区域尽可能使用自然能,减少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增强自然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要生态功能区内要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特别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布局;严格控制区内人口增长,保护区内人口在承载力之内;改变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应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处理处置设施进行短期和长期规划。在短期内,使固体废物和垃圾远离城市,进行无害化处理;在长期,使其远离生物圈,脱离物质循环,坚持永久安全的原则集中处置。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垃圾分类、处置方式,使人们的观念改变并付诸实践。企业投入正常运营后,可实现对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具有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作者:姚震寰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一、绿色建筑经济本身的含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使用期限内,实现节约能源最大化,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降低环境破坏率,减少能源消耗,对建筑工程设备和技术进行完善和创新,提高建筑的品质是绿色建筑的核心。绿色建筑可以实现节能减排,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是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基础。关于绿色建筑经济,它是一种新的理念,其不但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还能够降低能耗,并且这种建筑在建设的时候,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比较的小,想要更好地利用建筑资源,便必须发展绿色建筑,实现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一)政府对其不够重视政府部门在认识绿色建筑经济的时候,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入,这便导致了政府进行绿色建筑经济管理的时候,力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也没有根据需要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保护机制的建立,这也导致了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方面,政府的束缚力不够。
(二)人们对绿色建筑经济认识不够人是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核心主体。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甚至很多人并没有把绿色建筑经济归入到可持续发展中去,并没有重视其发展前景。
(三)对绿色建筑经济扶持力度不够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时候,还停留在嘴上说说的阶段,并且,现在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时候,原料成本比较的高,若是经济基础达不到要求,那么绿色建筑在发展的时候,受到的限制便会比较严重,所以必须提高对绿色建筑发展扶持的力度,才能帮助其更好地发展。
(四)依旧停留在理论方面,实践比较的缺乏建筑企业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主体,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绿色建筑仅仅靠先进技术堆砌是不行的,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此外,在进行绿色建筑发展的时候,有些企业仅仅将其作为一个宣传手段,来进行利润的获取,并没有真正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其建设出来的建筑工程也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无法真正达到建筑节能减排指标。
三、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措施
目前,在我国,绿色建筑经济还在初级的发展阶段,在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必须通过以下措施,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对政府资金扶持的相关政策进行完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政府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所以,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时候,政府必须将自己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帮助绿色建筑经济更加稳定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经济资金补贴的水平,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投入,这样才能够给其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个物质基础,帮助其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做好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时候,做好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这样能够很好地提高人民群众绿色环保方面的意识,所以,应该大力的进行绿色建筑经济的宣传。政府在宣传的时候,应该经过调研,将媒体的力量利用起来,通过媒体来进行绿色建筑观念的宣传,这样全社会的绿色环保意识很容易提高,这也能够给绿色建筑经济更好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只有人民群众真正地认识到其重要性,才会愿意支持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更好的实现良性循环。
(三)加强培训工作想要更好地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仅仅通过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做好培训方面的工作,在进行培训的时候,通过实体培训,能够更好地落实绿色建筑经济思想。高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加大对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绿色建筑经济人才的培养,确保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满足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构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想要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长期有效发展,必须构建出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建筑耗能认证体系、建筑节能认证体系、建筑能源消耗统计体系等。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以调动社会积极性,加快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步伐。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加强绿色建筑产品的认证,实施科学合理的绿色建筑评价机构,推动绿色经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五)参与到国际交流合作中去,帮助我国绿色建筑更好的发展参与国际交流合作,能够将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引入进来,这对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我国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参与国际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里的国际组织指的是与绿色建筑经济有关的国际组织,要跟随国际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趋势,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还应该鼓励技术创新,重视相关技术的研发,提高自主研发方面的能力,提高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中所需的一切技术水平。此外,参与国际技术合作,还能够对市场的融合进行推动,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整体水平。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想要更好的发展,便必须真正地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首先应该不断的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并将其和绿色建筑思想理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对建筑行业结构进行优化;其次,在贯彻绿色建筑经济理念的时候,还应该重视建筑行业的投入和回报的比例,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建筑行业经济方面的效益。只有这样,我国的建筑经济效益才能够提高,从而发生质的变化,真正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也在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这给建筑行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是符合我国建筑发展需要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应该给其政策上的支持,还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去,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科研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水平,推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帮助我国建筑行业更好地实现良性发展。
作者:程志雄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一、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在森林资源的总量方面非常欠缺,森林质量有所降低。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当前全球森林面积约为3454亿m3。我国的森林面积占全球面积的3.9%,森林的蓄积量不足全球总蓄积量的3%,森林覆盖率是13.92%,人平均森林面积以及人平均蓄积量比全球平均水平低很多,平均计算分别位于全球的第120位以及121位,森林覆盖率位于142位。并且因为我国长期来对森林超负荷砍伐,令木材的比率严重降低,中幼林的比例很大,并且进行人工砍伐时,因为树种相对单一,抗逆性较差,较易出现灾害性病虫害,林木质量较低,因此,我国森林资源整体上十分不足,并且呈现出低产、低效益的情况。
二、提高推进林业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想要开展林业,符合建设要求,就要让农民们从本质上改变观念,意识到林业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建立尊重多样性以及将生态视为核心的价值观。首先,与时俱进。提升农民总体素养。当前时期的农民正在积极学习农林专业的相关技术知识,懂得经营管理。初级栽培抚育知识、生态体系功能科普知识以及专业化的拓展知识,都要普及到农民当中。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体系功能知识只有让广大农民真正了解才可以承担起开展现代林业的重担,让知识由书本中走进新农村建设当中。其次,向农民推广专业技能以及成果。这也成为了广大媒体、农林院校乃至政府设立的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的技术推广部门必须承担的责任。
(二)优化产业结构因为以往的资源、资金乃至管理的模式都呈现出依赖型和粗放型,使得忽略了资源环境以及长期利益。只有向资源节约型、管理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逐渐靠拢,才能从整体上进行开放带动的方针,带动经营管理以及制度安排的创新理念。(三)提高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一定要提高基层林业站机构建设,引领林农综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林业产业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升森林经济效益,激发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逐渐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四)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想要让林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提高对林业的资金投放,提升林业的科技水准。依靠科技进行林业经济的发展,转变过去的用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粗放型经济带动方式。所以,林业经济的发展,进行科技兴林,持续提升林业经济建设都是林业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重点。
三、完善林业发展法律机制
(一)法律在林业发展中的体现林业的发展需要具备相关的法律机制进行束缚和保护,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里,就有很多有关林业发展的思想体现。此项法律的建立是因为要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合理利用以及合理培育,提升土地绿化面积,将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提升环境乃至提供林产品的作用发挥出来。在这个法规当中,十分明确的提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体现了我国对林业发展的思想体现,以及林业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重视。
(二)完善林业法律制度
1.执法方面一定要提高对森林林地的管理以及防范。针对损毁林地较为严重的执法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惩处。针对经营木材的单位、企业,应当进行严格监管,通过相关手续、制度,依法执行林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林业管理的规范化。
2.监测方面要不断提高监测综合体系的建设。让森林以及林业的现状得到有效的监测,通过科技方式,创建森林的管理信息,提升监测的技术含量,而对造成森林严重破坏的大型事件,要立刻报警并执行相应的应急预案,让损坏森林资源的事情可以得到遏制以及必要的防范。
3.在诉讼上,要创建独立的林业诉讼法院。当前,我国已具备了土地法院等专业的法院,这对资源的诉讼有着非常积极的效果,因此,对于林业诉讼法院的设立,也可以参考一些经验,进而保障林业资源能够获得更加有效的保护。
4.在法律责任方面,要创建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责任制度对于我国当前来讲还不算健全,因此,对于林业的相应法律制度而言,也要通过它的特殊性来创建相应的法律责任制,让法律制度在林业的发展过程里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进而让我国的林业发展以及管理可以更加完善、更加专业。只有林业以及相关部门积极提高政策方面的宣传,提高林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给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氛围,拓宽领域,扩大林业经济建设力量,加快林业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本质上更加积极的保护森林资源,才能维持和保护国土的生态安全。
作者:朱全营赵宝林单位:内蒙古乌尔旗汉林业局佰拉图森林管护所旗汉林业局乌尔旗汉森林管护所
1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单一林权模式我国森林资源的控制权基本上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这种林业产权结构的单一性,造成了部分森林资源的低利用率。
1.2采育不平衡,利用率低近年来,我国虽在森林覆盖率及森林积蓄量上采取多种措施,但我国的人均绿化面积还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部分地区数据显示森林的面积还在不断减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年采伐量远远高于森林年更新量;另一方面是采伐森林的利用效率低下。
1.3缺乏有力监管林业资源管理不够和不到位,也造成了森林资源的浪费。在林业资源的使用上,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在森林使用上钻了法律空子,造成大量的人为破坏。
2做好林业管理的措施
2.1转变林业观念,发展生态林业首先需要转变旧的林业发展思想,把安全林业建设、文明林业建设和生态林业建设统筹为发展林业的战略思想。其次需要宣传保护森林资源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改变传统的“林业发展经济”的旧思想,改变传统的“靠山吃山”的陈旧观念,全面树立人类发展生态林业建设新观念。
2.2增强监护力度,完善监管制度完善的林业建设监管制度是实施可持续林业发展的有力保障。首先实行全面的管理责任制度,采取限额采伐管理责任制度,依靠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凭证加工,完善林业部门的监管制度;其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采伐超限额、毁林造房屋等行为,坚决杜绝乱砍滥伐现象,走林业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完善管护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并且责任到人,达到对林区监督和管理的目的。
2.3加强林业资源培育森林资源是发展当代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林木生产的周期长、易破坏、恢复难的特点,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森林资源是发展林业的基础和物质基础,如果想要保证林业健康稳定地进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及时对采伐后的林区进行规范的林苗培育,及时扩大森林资源的覆盖率,并且提高林业的质量。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优化林业结构,发展生态林业林业产业结构能否优化,极大关系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它在满足当代人类林业资源需求的同时,也能保护好现有的森林生态系统,有针对性的开展林业工作。如采用科学管理模式,以林为主,同时结合农业,多种经营的林业发展管理模式。又如建立经济果林或苗木基地、采用林花结合、苗草结合和果林结合以及其他多种形式,使造林规模化和多样化,同时有效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
3.2科技兴林,提高林业竞争力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实现林业资源的永续发展,就必须依靠高科技。利用高新科技,开展对良种壮苗和优良树种结构培育,提高培育造林的质量,以信息技术和现代的生物技术为主导,充分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着重改善现有的林业资源技术,并且改进与之相关的技术整合、集成和配套等。充分全面地利用科技的进步,转变传统的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来发展经济模式观念,提高林业科技总体水平和林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依靠科技,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再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3不断深化林业的体制改革对林权制度进行深化改革时,必须坚持“谁有、谁造、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制定一定的奖惩制度,充分激发和调动林权所有者的热情和积极性,精简程序从而促进林权证的办理和发放工作。同时在林权明确的的基础上,尽量地放宽树木、森林和林地的使用权,允许人们依法进行对其合理的转让和流转。以科技为核心,通过实践对旧林业体制进行改革,并建立全新的林业科技体制,使林业的管理工作更合理、现代、精确和科学,不断促进林业工作的规范化进行和顺利开展,进而不断提高林业的生产力。
4结语
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林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不可忽视的成为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面对我国林业资源覆盖率低和日趋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迫切需要做好林业的管理和建设工作,由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林业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张春海申成才单位:双辽市永加乡林业站
1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内涵
现代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的农业发展的模式主要是可以更好的建立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而且同时是以人工干预的方法来使得一定范围内的农业生态系统有了一定程度的良性循环的发展,从而实现了农业资源方面的高效的利用,这样可以有效的使得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得到完善。现代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是更好的成立相对而言比较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而且同时凭借人工干预的方法更好的保持小范围内的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化利用,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规模化以及产业经济化的发展模式,而且同时其最大的目的是现行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下出现了耕地的资源有很多的荒漠化以及贫瘠化的问题,这样就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转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环境的需要以及占用后代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型模式”,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是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高效化,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农民的收入和经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慢慢的实现资源的节约型、环境的友好相处,这样更好的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模式的良性发展,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2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2.1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对环境的污染进行降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现代化科技技术成功和传统的农业精华进行有效的结合。它可以充分的重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共生,将间作套中就似乎恶化立体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有效的利用,并且将空间进行多次多层的利用,降低系资源的有效投入;同时,还必须要将农业、林业、畜牧业等进行有效的结合,充分的使用原料,并且有效的变废为宝,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转化率和农业废弃的再生循环,有效的对资源的有效性和农业生产发展之间的需求的增加之间的矛盾有效的环节;对于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还必须要重视对新技术的改进,通过使用生物肥料和化学、物理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技术的使用,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减少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促进农业的发展。
2.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是对生态农业进行发展国家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对自然资源条件的依赖性,一个地区的农业资源的量直接决定了当地的农业的发展速度,即使在科技技术较高的过程中也很难以改变这一事实。近年来,随着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的资源不断的对农业用地的减少,使得我国人均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而且人均的土地面积却相对于较少,和世界的水平相比起来较少了很多。生态经济两者的不协调。矛盾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农业的自然资源相对于较少。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对于农业生产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扩大,对于农产品的要求也是需要绿色安全无公害的产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必须要不断的推动绿色发展和无公害产品的发展,并且不断的走出一条公害相对于较少、效益较好,并且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建设和发展和谐的社会就是发展生态农业当前情况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仅仅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使得我国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别的存在和扩大,一方面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度,同时对农村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制约的影响,如果一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一旦出现矛盾那么就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注重的是科学发展观,并且坚持以人为本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减少因为废弃物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的现象,建设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促进农业的高效利用,实现农业产品的清洁化和无公害化,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3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倡导绿色有机农业经济绿色的有机农业是建立在循环生态环境系统且保持自身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的,据有机农业的生产标准显示,要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的种植基地,且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肥料、生长调节剂、农药以及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采用任何基因工程的方法产生的生物,通过实施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经过第三方严格的认证的农业生产体系。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绿色有机农业是其高水平的发展阶段。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能够降低目前你农业中的生产压力,还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低因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绿色有机农业是一项劳动性密集的产业,为农村的的劳动力长夜就业带来了新的希望;绿色有机农业生产的农副产品,更能满足现在的国际化市场需求,能够提高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2用科技引领生态农业建设要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赖科学技术,而且生态农业是由一定的系统研究工程的研究方法以及生态原理等方面的元素最终形成了一种比较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因此,必须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的对以前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使得技术之间有了一定的优化、组合,并且从而使得农业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就像对农业技术进行大力的推广使用,就像更好的开发清洁能源、农业废水分散治理及循环利用、绿色食品开发、废弃地生态恢复、生态复合肥料等,生态农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促进我们现代科技的推动。而且同时,加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加强对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生态农业人员的提高和发展,并且同时加强其文化素质。对于那些高水平的、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能够更好的对其培养,形成优秀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3加强政府对于循环经济的引导性作用在循环经济过程中,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在发展过程中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农业循环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对于以点带面形式的利用,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经济循环模式的作用。以使得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出发点,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更好的促进。应该根据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在发展过程中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性有更好的意识。农业生产环境能够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来促进农业健康的发展,由此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质量满足实际中的需要。
4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作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得到发展,农业和其他的产业相比对自然的依赖性是很强的,而且是相当严肃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人们像爱护自己一样去关注环境,关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在当下,随着世界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在农业发展中生态环境是相当的的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发展生态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优劣,而且同时可以更好的促进国家农业发展。
作者:王树峰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一肯中乡人民政府
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核心能力
(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特征
1.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同的意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企业长期战略指导下,调整组织结构、制定组织目标、实施组织战略、达成企业目标,实现企业长期的、持续的盈利和生存的一种发展模式。这是一种注重企业长远发展的一种发展理念,企业的结构、目标完全围绕长期战略来制定。据调查显示,每年都有大量企业倒闭或面临倒闭。黄小军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企业通过持续学习和持续创新活动,在经济效益方面稳步增长,在运行的效率上不断提高。
2.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特征:目标的战略性。所谓战略性,即时间周期较长,基于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分阶段完成等一些特征。企业的使命、愿景和战略共同形成了企业一整套时间跨度由长到短的目标体系,以及支撑这些目标的策略体系。有了战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长期的价值取向,企业的各种愿景与使命才有了可落实的保证。发展的永续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企业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发展和空间上的存续性而不是企业规模上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不应仅仅强调在量上的增长,更应强调企业发展在质上的飞跃。企业的创新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生存环境是时刻在变化着的,顾客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企业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新要求。环境的应变性。一个发展长久的企业必然拥有良好的环境应变能力。企业的稳定发展不仅会受到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也会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对外贸易的公司。因此,环境应变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能力。竞争的优势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有效的竞争优势为依靠。只有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保持自身的优势,做行业中的佼佼者,企业才不至于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二)企业的核心能力及其特征
1.企业的核心能力在全球化竞争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企业的竞争优势,只有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占据先机,在为顾客创造独特价值的过程中找到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价值。核心能力又称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其他企业短时间内无法模仿的,能够为企业和顾客双方创造独特价值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2.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现在学术界公认的核心能力的特征一般为以下四个:价值性。企业的核心能力必然是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因此价值性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首要特性。企业获取和保有核心能力是需要投资的,而收益与投资之比也是衡量某项核心能力价值大小的重要指标。独特性。企业的核心能力应当具有独特性,即不是大众化的能力。难模仿性。企业的核心能力应具备一定的难模仿性,至少是在短时间内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组织化。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不是孤立于企业的组织系统之外的,它产生于企业组织的内部,必然与组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也就具备了组织化的特性。核心竞争力的组织化特征应成为一种特殊的内部资源。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的获取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外部把握机会,对行业进行适当选择,着重对行业竞争要点的把握和对外部威胁等的正确处理;二是进行内部能力培养,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对能力进行持续的培养和提升等。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构建要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要依托,企业核心能力的各个要素都要围绕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展开。
二、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核心能力
当今,随着各国经济、信息等往来的日益密切,人力资源正逐步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根本源泉。企业的经营无非是经营客户和经营人才,因此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源泉应当具备价值有效性、稀缺性与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组织化特征,才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成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
(一)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核心能力具有价值有效性人力资源的价值有效性是其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首要特征。优秀的人力资源就是通过为企业不断争取忠诚的客户来实现其价值有效性的。客户的忠诚来自于客户的满意,客户是否满意来自于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与素质。所以归根结底企业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员工的对人力资源服务与产品的生理、安全、尊重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良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去赢得忠诚的客户,为企业带来持续的利润,促成企业的长足发展。
(二)人力资源具有稀缺性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分为两种:人力资源数量的绝对稀缺和人力资源分布的相对稀缺,即企业所需人力资源类型与市场所提供的人力资源的类型不匹配。人力资源的稀缺性是因为不同的人才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价值,企业因发展的需要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才有了市场上用工荒和找工作难同时并存的局面。(三)人力资源的作为核心能力具有难以模仿性人力资源的价值有效性体现在其对组织文化、价值观及使命的认同上,这种认同本身就具有难以模仿性。不同的企业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价值观和使命,它们蕴含于企业文化中,融合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之中。企业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都为人力资源的模仿制造了难度。
(四)人力资源的组织化特征所谓组织化,即人力资源已经与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运作流程、管理模式等融为一体了,而不再是游离于组织之外存在的资源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能够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项元素进行长期交融与提炼,在外界环境的相互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本企业不同于行业中的多数企业的各项元素,这些元素便是组织化了的人力资源优势,是企业独特的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适应的竞争优势。
三、人力资源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源优势的持续性,而企业拥有连续的优秀人力资源供应链则有赖于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的开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产生的优秀人力资源又会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盈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企业只有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才会在企业发展的路上不断前进。
(一)人力资源优势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源泉,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管理活动及其他日常运作,都是由员工即人力资源来完成的。企业的优秀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而保持这种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是保证企业人力资源优势的持续性。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有句名言:“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只要留下我的员工,四年后,我将仍是一个钢铁大王。”短暂的人力资源优势可能会使企业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人力资源优势的持续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如果企业不注重人力资源的业务培训、创新能力的开发等势必会被高速发展的社会和严酷的竞争环境所淘汰,从而也无从谈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变化,因此企业需要有实时可用的人才作保障,这就需要针对人才的缺口进行有效的预见和人力资源开发,除了进行外部招聘以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对企业已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从而保障企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可用,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力资源投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力保证现代社会,任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都不可能回避人力资源投资的问题。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求企业对内部人员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对外部的人力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引进,其中对企业内部不同类别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这离不开公司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和投资。企业如果不对其员工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则企业员工的经济才能便不会有所发展和延伸,企业就得不到日益发展并适合企业需求的人力资源,从而难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力资源投资是企业日常开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杨龙龙吕骊歌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1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近年来,很多国内经济学者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看做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唯一方式,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仍旧是靠投入获得的,是不可持续的。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实现了增加值56957亿元,同比增幅达到4%,而增幅的回落则是在0.5%,而与2011年同期相比,下滑0.3%。虽然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总体增幅还是喜人。
2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
1)体制性约。首先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体制性缺陷。其次是经济体制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约束。
2)资本约束。首先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资金短缺。其次人力资源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一人力资源的素质低下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回到农村。其二是人数上的短缺在现实情况下,农民更愿意去打工而不是务农。
3)技术约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转变到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式上来。
3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条路径
3.1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没有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业,技术与新农业工具的应用将受到种种限制。只有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农业才能实现现代化。除此之外产业化经营可以突破市场对农业经济约束。目前,我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应从以下几点来做:第一,农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是将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做专做精;第二,抓好市场主体建设。培育带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园区三大市场主体;第三,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统一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实现农产品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第四,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3.2实现农业信息化信息化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信息化也应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农业信息化是德天应人之举。要实现农业信息化就必须经由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与领导作用。农业信息化的服务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相应的构建起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管理。其次通过制度建设加决农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步伐,要建立“政府花钱买培训、学校负责实施培训、农民自主选择培训”的机制,大力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使他们具有信息收集、应用和反馈能力,培养起农业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信息意识,使他们成为有技能的人。最后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基础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力度。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以文献、数值、事实为主,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信息化发展所需软硬件设施都缺乏甚至没有。这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以建设农业科技资源数据库。
3.3实现创新型农业发展创新型农业主要有以下三点途径:首先是科技创新,创新型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与附加值。比如北京丰台的南果北种。就是利用科学技术创新,使北方人们能够在当地吃到南方水果。现在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无土栽培、人工繁育、气候调控等科技农业。除此之外有科技创意也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其次是文化创新,文化生产力这一重要引擎.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新型农业完全可以通过运用文化创意,让文化在产品生产中充分发挥,满足人们多样的需求。浙江省天台通过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意葫芦,将葫芦种成弥勒佛、济公、圣诞老人等形态的艺术品,并建立“天台山艺术葫芦网”实现了葫芦的升华。最后服务创新,服务创意农业是通过提供创意性的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农业。服务创意农业可以将生产、运输和销售结合起来,使农业同时具有一、二、三产业的服务特征,依据市场导向,提供多样的服务。
4结语
农业的生产周期性,与对自然条件依赖性较高,是高风险、低效益的产业。因此,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实现能循环的集约型和内涵型增长转变,实现产业化,信息化,创新型农业道路才能保证农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作者:赵晓红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政府
1国内外绿色建筑的政策与实践
1.1国外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美国政府在出台政策对节能建筑材料授予“能源之星”的基础之上出台相应法规,指定政府建筑使用的材料需要带有“能源之星”的标志。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建筑材料使用,同时也是国外建材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技术屏障。德国《能源节约法》规定,当消费者购买房屋或租赁房屋时,建筑承包商须出具相应的能耗证明,来反映其所居住的房屋每年的能耗情况。同时该法案还鼓励相关企业以及个人对一些老旧建筑进行改造,对一些破损相当严重的房屋进行强制拆除。英国政府在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于2007年出台《可持续住宅标准》,为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同时,政府表示对所有住宅的能耗程度进行评级,颁发相应的节能等级证书。节能等级较低的住宅的居住者可以在当地政府设立的住宅绿色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对房屋进行节能改造。
1.2国内实践与展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历史悠久,现存的许多古代建筑至今仍是世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环保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绿色建筑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最近十年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高峰期,现有建筑总面积约400亿平方米,年建筑量居世界首位,但我国的建筑科技贡献程度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一些项目所采用的建筑模式仍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建筑开发模式。自《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颁布以来,截至2013年底,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分别制定了“十二五”期间的新增绿色建筑面积,分别为1000万平方米至5000万平方米不等。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建筑能耗将占全国总能耗的35%左右。因此,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迫在眉睫,加强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方对于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在城镇建设方面,先后在北京、辽宁、甘肃等地开展了节能型建筑试点工程,并逐步将节能建设理念融入到城镇的小区建设中,带动我国绿色工程的发展。在农村建设方面,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理念主要融入生态农业园的建设中,先后建设了大批生态农业试点园林。如著名的张家港生态农村产业园,就是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和建筑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的自然条件,建立农田种植、水产养殖、房屋种植等多方面结合的有机生态园区。园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形成统一的整体,并充分利用生活垃圾作为能源动力,既节省了资源,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降低污染,达到绿色建筑与生态经济的有机结合。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我国的建筑业需要加强对绿色建筑的融入,大力发展绿色项目工程,建立我国的绿色建筑体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建筑发展现状,为我国的建筑发展开辟新的方向。
2我国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建筑行业、施工企业、建筑技术和政府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诸多阻碍。
2.1制度层面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制度创新。从可持续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与可持续建筑的设计融合方面考虑,在制度层面上,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了绿色建筑的具体含义,从而设定了绿色建筑的具体设计原则和设计依据,并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状态不同,对于建筑的整体规划和发展也存在差异,因此该标准的实施会面临诸多问题。2013年颁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将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提升到战略层面,但是该方案只是纲领性文件,需要各相关部门出台细则才能实施。
2.2行业层面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对于我国房地产行业而言,大部分房地产项目从策划到实施要经历不同的利益群体,这就要求行业内部转变以往的利益分配方式,重新策划、设计和建造适应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目标。2013年《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这一顶层设计的指导下,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行房地产行业的整体目标和规划,对传统的建筑业发展进行行业目标和理念的转换。为了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平稳发展,房地产建设中需要引入大量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意味着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在生态和经济的指引下在短时间内将增加房地产企业的成本,而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这就使得房地产行业承担了绿色建筑发展初期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此外,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绿色建筑的直接受益者,政府和使用者往往由于专业知识有限而无法直接参与到最初的决策中,无法承担其决策初期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所以,很多房地产项目在这种多重关系的影响下,一般会采取包装式的销售策略,将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高端化,最终以生态的妥协换取经济利益。
2.3企业层面从企业层面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首先面临的就是投资问题。许多房地产公司在面临不确定收益和风险的情况下不会选择贸然投资,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本身对于企业而言的收益就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房地产公司的建筑销售公司采取短期的开发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不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重要意义。绿色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初投成本上升,投资回报周期延长,导致企业对绿色建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2.4技术层面绿色建筑对建筑技术、材料、工艺均有较高要求,但我国的一些建筑技术仍停留在传统的低质量、高能耗、高污染的低水平上,迫切需要引入、开发和应用新型的建筑节能技术、工艺和材料。在初始发展阶段,技术的革新、工艺的改进、新材料的开发、生产及应用将大大增加绿色建筑的初期投资成本,这是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必然以扩大企业经济利益为目标,在没有国家相关激励政策或优惠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单靠房地产开发企业自主引进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层面不近要制定绿色建筑发展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各级相关部门逐步开发和落实建筑节能技术,以切实推进绿色建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推进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聚焦顶层设计要想使绿色建筑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建筑业的总体规划要体现贯彻落实绿色建筑的推广。《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不但强调了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更体现出绿色建筑行动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上升到战略层面。各级地方政府均以整体的行动方案为指导思想,根据各个地区的地方特点,结合自身地区建筑发展需要,逐一细化并完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从制度和经济等方面入手,确定特色化的奖惩机制,积极推动绿色建筑行动的开展。同时,制度设计要注意相关领域的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认为,建筑能源消耗量的控制要加强能源规划,实行“顶层设计,总量控制”。江亿教授认为如果建筑量高速增长,会导致能源的大量消耗,同时不利于房地产行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控制建筑总量入手,抑制建筑业的过速发展。在保护环境、寻求稳定发展的同时,保持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3.2优化建筑企业结构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度发展,建筑业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不断增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其中的民营建筑企业异军突起,为我国扩大就业途径、减缓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建筑市场不规范、不公平竞争等现象仍然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为规范市场、优化建筑企业结构指明了方向。民营建筑企业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建筑业的整体发展,而民营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融入绿色建筑理念。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制订包括民营建筑企业的全行业绿色建筑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明确整体发展方向和趋势,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私营建筑企业发展绿色建筑,进而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绿色建筑在我国建筑业的融入和完善。各类建筑企业应注重合作发展,通过绿色建筑技术等方面的互补实现共赢,同时要深化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制度改革,使各类企业积极投入到绿色建筑的市场竞争中,从促进建筑企业结构优化和绿色建筑工程质量的不断提升。
3.3转变施工模式施工模式是体现建筑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施工模式的转变。相关管理部门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遵循节约型社会原则的发展方向,促进我国建筑施工模式的创新和转变。我国施工模式应在政府的指导下,以产业联盟为基础,突破施工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重点研究低碳环保的可持续施工模式。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下,我国建筑施工模式的转变应从施工方案入手,充分融入低碳环保理念,在选材方面倾向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控制非再生资源的消耗。
3.4鼓励新能源开发绿色建筑的建设要尽量采用环保型建材,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加大资源的循环使用。目前常见的能源开发方式是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发电,而通过沼气作为燃料提供发电所需热能更体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这样高效低耗的新能源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要重点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材等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建筑模式,鼓励新能源利用和保护的开发利用,设计适应自然环境发展和要求的建筑技术和产品。
作者:叶东杰单位:浙江同舟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1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步调不一致从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人均公共绿地指标看,目前仅为发达国家的1/10,甚至有很多城市还缺乏绿地系统。与国家规定的当前应达到的标准相比,大多数城市绿化覆盖率完全不达标,而城市植被覆盖率只有超过35%时才能具有改变气候的能力。从这点来说,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步伐很不一致,还无法从总体上满足城市对生态的需求。其次,我国绿地结构层次比较单一,为了追求空间结构整齐划一的人工美,城市绿化树种往往比较单一,尤其全国大中城市近年来兴起的草坪热,就是绿地结构单一的典型表现。
1.2城市园林绿化比较盲目,绿化发展不平衡城市园林绿化对外地树种盲目引进,重名贵品种、人工造景及重草情况严重,对一般品种、自然景观及树木则比较轻视。有些城市甚至不立足当地环境特点和城市规模与绿化布局,片面追求草坪与广场绿化建设的面积,违背城市绿化科学规律。另外,城市园林绿化无论是各城市之间、城市的区与区之间还是城市中心城区、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在发展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衡现象,且一些学校、医院等园林绿化意识淡薄,绿化面积较小。
1.3侵占绿地等现象频繁发生,管理水平不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城市改造工程越来越多,大规模的工程导致大量成年树木被砍伐,同时使得一些城市原本规划的绿化被其他城市建设挪用,各种侵占绿地、破坏绿地的现象层出不穷。其次,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水平不高,尤其是法制观念亟待提高。城市公用绿地的被侵占、花草树木和景观、草坪等遭到破坏的现象明明是违法的却无人制止。这种现象凸显了3个问题,即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够健全、管理手段的滞后、管理水平低下,而这些都是阻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2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2.1转变思想,将城市园林绿化列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已经不止于城市的点缀和人们的观赏性,更多的是肩负起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功能。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化与城市整体建设不可能脱离开来,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城市建设为依托。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转变思想,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与整个城市发展建设主动联系起来,将城市园林绿化列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使两者实现协调统一。统筹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即使城市绿化建设与城市总体建设始终保持一致,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对包括城市绿化建设的用地指标、位置安排以及层次配置、品种选择等各种问题做出全面考虑和规划安排。城市园林绿化实现与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的统一,不仅能使得城市园林景观更加优美、和谐与丰富多彩,还能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重要作用,除了满足人们健康需求外,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将城市园林绿化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能够避免和缓解城市园林绿化长远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重大矛盾,是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2遵循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原则,开发园林绿化新技术针对城市园林绿化比较盲目,绿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根本的解决之策在于遵循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原则,开发园林绿化新技术。站在生态学基础理论的角度上,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研究本身就是对绿色植物生态功能的利用,通过植物的生态作用改善人与城市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要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根据城市环境和植物具体情况出发,遵循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原则。其次,科技进步也是城市园林绿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成本目前还较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高新技术入手,加强对园林绿化技术比如城市绿地节水技术、污水的净化利用技术等的研究,能有效降低城市园林绿化的成本,提高城市对绿色生态植物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3加强园林绿化管理,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化法律法规从当前园林绿化管理情况看,必须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化法律法规,只有有了坚实的后盾和保障,才能及时落实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措施和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实现园林绿化管理效果。加强园林绿化管理,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化法律法规,首先各省市地区应在了解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基础上,对本地实际情况缺乏的各项地方性法规加以制定。与城市园林绿化有联系的其他各部门也应该在自身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对关于城市园林绿化的相关规定进行制定,使城市绿化的每一步都能实现有法可依。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城市绿化管理,对各种违法现象必须严格执法。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城市园林绿化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完成执法,以使各个部门的职能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保证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2.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城市园林绿化在当今的发展之中作用越来越突出,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城市居民在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上并没有太多和太深刻的认识。绝大部分人在城市园林绿化意识方面还停留在观赏性阶段,在城市园林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参与度和自觉性自然都不高。因此,要真正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以人为本,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认识。城市园林绿化部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广播、电视媒体等大范围地宣传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和人们生活的作用,使全社会都能对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
3、总结
城市环境对人们的至关重要性,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城市园林绿化,针对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只有将城市园林绿化列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中;遵循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原则,开发园林绿化新技术;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化的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才能促进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建忠单位:河北蓝都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1林业的定义及我国林业的发展历史
林业部门包含着很多部门,其中营林和森林是其中最大的2个部门。2大部门的主要功能是有规划的绿化现有的荒山沙地,扩大森林的面积和资源;按照科学的方法管理好现有的天然森林以及每年不断增加的人工森林,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断的种植人工森林,提高我国的森林的覆盖率,提高木材以及森林中副产品的产量,保证满足平时国家人民平时的日常需求;通过植树造林,充分发挥森林的作用,调节空气质量、防止水土流失、减缓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保护环境等等,并对农业高产稳定而服务;其中森林的经营包括对森林的砍伐及种植、对森林的保护,防止乱砍乱伐,森林再造和城市森林的建造和经营管理等一系列的林事活动。我国的林业发展可以分为3个历史阶段。林业的初期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也可以成为传统林业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林业主要是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保障,大量的、无节制地砍伐森林。林业发展的探索时期。这个时期是从1978~1992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体林业和其他非国家所有的林业进行定性,也就是固定山权、林业权、划分自留山,明晰林业生产责任制。从1992年到现在,在全球林业转型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劣的影响下,我国林业步入了转型期,也就是可持续发展阶段。我国林业部已经下发给各个林业下属部门关于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
2我国林业管理措施
我国的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在对林业进行保护的时候,应该遵循科学的、合理的、稳定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我国的南方,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应该通过强化森林保护力度和绿化荒山、退耕还林等方式,并以保护和提高树木覆盖率为基础,更多的应该想到通过何种方式开展科学林业生产,增加经济收益;我国的大西北地区,因为其气候特征是干旱少雨,所以林业的主要目标就是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我国当前的林业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林业建设没有进行合理的开发计划。我国的华北和南方地区,因为人民还不够重视植树造林的重要,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处理绿化荒山和退耕还林与暂时经济效益的关系和矛盾。对于所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方案去发展林业。
2.1应用人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强化宣传森林的保护和树木的种植不能只依靠个别的几个部门和有数的几个人来实现。必须通过全民宣传、全民行动。宣传的手段可以通过电视、媒体、广播报纸等渠道广泛宣传教育,把森林的保护深深的印入人心。尤其是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的时候,进行广泛的宣传,带领群众进行现场的植树,让人人都能参与到保护树木的行列中。
2.2制定严厉的法律法规,提高经济处罚数额会发生毁林事件主要还是经济利益的原因,很多人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去偷伐木材、毁林开地等。从这些年发生的毁林事件中可以吸取经验,从而制定有效的方案。例如,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的土地总体规划,尤其是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森林的保护和绿化以这个事实为依据,也可以参照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制定出森林的规划。为了确保制定出的规划符合实际并能实施,规划要通过现场的实际调查汇总出可行性实施方案,并逐级提交到有关部门进行研讨,最后由国家制定出规划方案。方案制定出之后要严格执行并落实区域,落实到个人。
2.3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林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体现为:生产周期长,反本周期长,经济利润低。根据这些特点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例如,建立退耕还林补偿基金,对已经开荒的山林,给予主动退耕还林者经济上的补偿和其他发面的支持。加大对招商引资的力度,鼓励和吸引投资者对森林的投资和开发,给予投资者一定的优惠政策。
3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3.1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林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任何以破坏而取得的成果都是不可取的。林业发展在看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效果,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加强调控和出台相应的政策。要制定完善的产权制度,吸引投资商前来投资,比如保障森林、树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出台各种对林业投资者的扶持政策,保障投资者的经济利益。例如,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银行机构对个人植树造林放宽贷款条件;对林业投资者予以低利息,长期限的贷款政策等。
3.2改变林业管理形式,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的管理模式政府职能需要有所改变,林业资源管理职能应该脱离出企业,促使企业能够成为单独的经营体,在市场环境中生存。还应该持续加大对林业的技术支持,强化林业科技体制革新,实行生态技术更新,进而提升林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取长补短,吸取国际上先进科学技术和理念,不断创新,坚持不懈地实施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4结束语
林业管理对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植入到林业管理中,已是当前迫切需要做的。通过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所存在的各类问题的分析,探讨我国林业管理以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途径。
作者:刘小龙单位:重庆市渝北区华蓥山林场
一、我国林业的概况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资源大国,林业资源极其丰富。然而由于人们的不合理利用,林业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数据显示:对比第5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第6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的覆盖率由原来的16.55%增加到了18.21%,年均净增长达到1.779万hm2,并且这种增长将持续下去,同时林业资源的结构也在日趋合理化。
二、目前我国林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采育失衡
采育失衡主要表现为树木的采伐量远高于树木的生长量,十年树木,一棵树的采伐在一夕之间便可完成,然而一棵树的成长却要花耗近十年的时间。同时,对于所采伐树木的利用也不全面。根据数据显示,仅有2/3的采伐木材作为原木运出,其它均被丢弃,且作为原木运出的木材加工率也仅为60%~80%。
2.2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所谓的生态补偿是指对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林木作为自然资源,在被使用人合法利用的过程中,使用人应向所有者支付一定的费用或者对林业环境做出相应的回报,目前这一制度并未法律健全化。
2.3林业保护缺乏监管力度
目前,对于地方政府违法征地、毁林垦地等行为,地方性的监管部门还缺乏监管的力度,致使上述事件频频发生。
三、做好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加大宣传,全民一起保护林业
林业的发展,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应该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以提高公众对林业的保护意识,破除他们“靠山吃山”等一些陈旧的观念。对公众的宣传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举办活动等方式实现。
3.2加强对林业的监管力度
做好林业的管理,监督工作必不可少。建立起“多层保护”的监管机制,既可以明确监管人的权利和责任,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3加强法制方面的管理
许多破坏森林的举动都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进行,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的土地利用总规划对我们的土地资源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林业的管理可以参照这一方法,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加以制约。
3.4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基础上,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林业的管理也不例外。做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3.4.1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的系统。系统首先要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其次要对长远发展进行积极的探索,从林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进行考虑;最后要不断完善我国的产权制度,明确林业产权人,切实保障产权人的利益。
3.4.2转变林业经营模式,让市场参与进来。除了国家的保护林区外,政府应该逐渐从林业的管理中抽身出来,让市场参与进来,让林业的管理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不断创新,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5林政管理方面
3.5.1加强对林业林权的管理,严禁林业资源的非法流失。为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需要强化对占用征用林业用地的审核和审批,推动林权登记的进度;另一方面需要积极组织开展林业用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3.5.2加强对木材运输的监管。目前,公路运输“三乱”现象普遍存在,林业系统应该加大治理公路“三乱”的力度。
3.5.3加强林业资源林政管理的示范点工作,提高示范成效。加强对林业分类经营、分类管理的示范力度,同时加强对林权管理以及林业资源保护方面的示范。
四、结论
做好林业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对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各方专家也都给出了积极建议。本文是笔者个人对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对林业的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梁茂辉单位: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林业局广福木材检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