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8 02:48:06
导语:在小学素质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我国目前进行教育教学发展的重大目标,是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门学科都不可避免要提及的重要内容。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将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在小学美术的教学工作中具有巨大成效。小学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审美、欣赏和观察能力,培养综合性素质并结合素质教育参与到教学中。而且,素质教育着力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美术作为小学课程中的重要科目,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顺利地开展小学美术教育工作是极为重要的。
二、怎样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育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小学生仍然处于少年或儿童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大部分学生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之后,容易自然或不自然地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进而仔细认真地关注身边的一切。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得到新结论,才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性地进行教学,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创造时间。
(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后,很容易对表现对象产生有意或无意的注意,并且自发地进行记忆。学生观察的事物多了,自然记忆能力也得到提高,还会对本来毫无联系的事物重新随意地组合,进行增添或删改。一段时日后,学生的想象力就会不由得丰富起来,逐渐在自己脑中形成创作素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介绍教材中出现的事物,比如讲到自然界时,教师不仅应该跟学生提到花草树木,还应给学生讲解一些森林中的动物,勾起学生兴趣,通过对动物外形特征的描绘,让学生想象出一幅自然界的景象,并激励学生将头脑中形成的世界以画笔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能够培养学生敏捷的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教师描绘的自然界的景象到为学生营造出一幅和谐、多彩、丰富的场景,给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也为学生日后将要学习的“自然”这一课题的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多媒体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十分频繁,传统的美术教学使得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利用多媒体来活跃课堂氛围,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教学方式多元化,也促进学生形成活泼、向往自由的性格,进而调动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当遇到学生难以想象的情况时,学生很难与教师互动,只能保持沉默,学生不理解教师所述内容,自然不能跟上教师教学的步伐。这时,教师就不该急切地直入主题,可以先跟学生讲解这个概念,让学生对抽象事物有一定理解,在脑中形成自己的想象产物,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动手画出脑中所想的事物,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在课堂前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效果,“这样上课学生是否能理解”“应该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吸引学生注意”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画好自己的作品后,再由教师播放幻灯片,以图片和视频等途径让学生直观观察抽象事物的外形、颜色和特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内容中,很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也证明通过多媒体可以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接受,能使学生很快融入到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由于每一位学生对美术的敏感程度、天赋和兴趣、实际绘画能力以及美术基础知识等的不同,教师有必要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比如,在课堂刚开始时,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板书出不同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阶梯式地一项一项完成,鼓励学生细心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发掘他们在美术方面的潜力,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学习;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基础的培养,引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在美术学习的不同时期,教师应该对学生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闪光点出发,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教师科学的学习评价,可以让学生自主地热爱美术学习,消除学生的心理恐惧,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小学美术教学不是专业性的美术教学,更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高级画家而创建,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是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小学美术教育必须从小学生的特征出发,真正让小学生做到欣赏、观察和审美三位一体相结合,让小学美术教学工作适应当今时代教育,更好地与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
作者:苏林芝单位:浙江省青田县高湖镇小学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强健体制的形成对于人类而言,适量的运动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体育教学活动就要能够很好地实现以上目标,基于中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故而为了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就必须具备旺盛的精力和强健的身体,故而,在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必须将教学方法灵活的应用,提升学生的控制能力和机体免疫力,并将正确科学的锻炼方法掌握。
(二)有助于学生团结精神和顽强意志的培养大量的教学实践证实,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强健体魄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团队精神和顽强意志的养成?这主要是因为体育课程属于一项竞技类科目,包括了团队和个人之间的竞技,让学生将心理和身体的困难最大程度的克服,并从中学会通过顽强拼搏和认真学习来将目标一一实现,而以上教育的过程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受益匪浅。
(三)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当代的中小学生而言,未来的竞争具有激烈性,要想实现自身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有健康的身体作保障,同时也通过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来促进大脑思维的灵活和功能的强化,以良好的学习精力来促进知识的获得,属于一种劳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一)明确体育教学改进方向一是老师在认识到体育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对体育课有一个全面,详细的认知,并对体育的内在美进行领会,这就要求了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热爱各项体育运动,并将相关的球星作为偶像和学习的榜样,在该理念形成的基础上,使其对体育的内在美不断感受、二是将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基于传统教学理念对体育教学的忽视,使得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并未严格要求,进而使得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和参与度不高,因此,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宣传,使学生及其教师均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并对课时合理的安排,促进师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提升,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三是关注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使教师认清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相关性,并将德?智?体。美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以体育活动来促进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培养老师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基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体育教学具有密切相关性,并且体育教学富含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思想教育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承受着一定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因此,要想将自然条件客服,就必须对人与时空。人与物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以此来实现学生集体意识、守法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协作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主体作用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化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主体意识及其个性特长充分的发挥,引导学生自律?自主?自重和自尊,将学校的组织纪律放松,实现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确立素质教育理念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将正确的教学理念形成,即教学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为目标;再者就是实现学生价值观、态度、情意、道德、思想、能力、体力、知识的全面和谐发展;还有就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予以尊重,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创造性,主动性和主体性充分的展现;再次就是注重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发展观。以上这些理念是当下进行体育教学和改革的主要手段,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够确保体育教学的活力和生机,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实现体育教学沿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
(四)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体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因此,其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再加上素质教育的发展策略是新课改下广大体育教师共同探究的新课题,因此,保证和提升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是使教学沿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的关键。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保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壮的身体及其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二是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将一切机会和时机尽可能的利用,将教学技能好的课例大量的引进,同时老师之间相互交流、探讨和分析,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教师教学模式的革新;三是具备自学与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精神,促进体育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同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教学内容及其方法进行革新,实现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提升,使其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
(五)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终身发展观,老师还要注重学习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养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才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假如老师采取的是强制性手段,学生所取得的成效则是事倍功半,严重的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故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合理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或分组,或竞技等,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的激发,并将教学成果获得、通常情况下,中小学生对于长跑倍感吃力,甚至畏惧,但是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言,长跑则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将学生的活动范围由学校迁至校外,或广场,或公园,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开展体育运动,将跑步的压力减轻,将任务转变为娱乐活动,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学习体育。
(六)开展多样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特长发展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素质教育苏具备的,具体包括了引导学生创造性、独立性、自主性、爱好特长及其兴趣的有效发展,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学活动包括了课外体育活动及其体育课,开展前者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引导性项目练习,并非技术和知识的传授,与此同时,老师还要进行适时的总结、辅导、指示和示范,在组织形式上可包括自由组合及其选择性组合的形式,同时以办学条件为基础,将之前的班级分组打破,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并且在体育项目活动的选择上以兴趣性和普及性较强的活动为主,同时为学生的自主练习创建氛围,在学生练习伙伴?难度和手段的选择上具有自主性。以专业性文化教师进行体育辅导,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并了解体育学习的重要性,进而积极地参与活动,将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建立,将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七)保证体育教学的因材施教也就是在对学生个体情况有一个全面详细了解的基础上,秉承公平,公正的教学原则,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同时根据不同的学生将不同的将与方式选择,并且将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再由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类,并实施针对性训练,例如将热爱同一项体育运动的技能不同的学生开展练习,使技能水平交差的学生得到不断的提升。再由体育教师岁体育活动的各个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使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均得到满足,例如可将好动且体力较好的学生用于进攻,而将体质偏弱的学生用于防守,同时将该类学生的运动强度适当的减轻,以因材施教作为出发点实施素质教育,充分的关注并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将不同兴趣和素质学生的体育兴趣积极挖掘,将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彻底扭转,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活跃性。
(八)积极调整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的调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目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在课程结构上依旧沿袭的传统,这样就使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依旧存在,具体主要表现为轻理论、重实践,请个性、重共性,这样就使得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进而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得到提升、故而不许对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使其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促进学生交往能力,自信心和体育兴趣的培养,并将终身教育体育观形成,而具体的做法则是向学生介绍系统的知识,如体育运动与医学、保健等,同时向学生介绍运动策略,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运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对自身的体质进行评估,使学生能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具有科学性和积极性,能够自我服务的同时,也能服务于他人,并且大胆的消减一些锻炼效果差,危险性高及其技术难度大等与中小学生不相符的教材内容,实现学生的更好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素质教育是这个时代的一项紧迫性工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部分都有自身的任务和职责,要想实现当代中小学生的更好发展,除了将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入素质教育过程中之外,更要使学生的满足和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因此,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就必须结合自身的特征和教学策略,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不断革新,保证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一致性和适应性,进而实现中小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
作者:刘阳何劲鹏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一、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
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就是素质教育模式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以实践活动来推动素质教育,是各个教育机构实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知识的获得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同样实践可以更好地巩固已有的知识,故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明智的决策。至今为止,为发展素质教育,在全国各地已经相继建设了多处针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如汉寿县的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其包含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翻越救生墙——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水上索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追根究底就是计划性地使学生深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将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并通过实践提高其某一方面素养所进行的活动。
二、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优点及意义
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而创新型的实践活动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包含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参观科技博物馆等活动。第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未来的人才是有勇气、敢闯、乐观的一代,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必备的能力。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发言、随机应变,但是仅仅靠口授而不让其亲身体验是收不到良好的成效的。此类活动包括中小学生演讲比赛、野外生存训练等。第三,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人才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丰富的知识与熟练的技能,然而社会需要的不是“书呆子”,而是灵活明智的人才,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就担任着这样一个角色: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许多教育机构推出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懂书本上传授的知识,如参观名人馆及名胜古迹等。第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提高新一代接班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包含德、智、体、美、劳,这才是21世纪新中国所需要的人才。
三、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广泛吸收知识和理念的阶段,也是形成人格、性格的重要阶段,教师及家长应当予以重视教。众多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学习仅依赖书本是远远不够的,一些课程知识的获得更需要实践活动的配合。比如音乐及美术学习需要学生具有感知音乐的细胞以及发现美的眼睛,这种感知是教师无法向学生传授的,要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因此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又如,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能依照书本内容自己想象,如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培育植物或者饲养小动物,则会使他们牢固掌握知识,且印象深刻。种种事实表明,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四、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措施
为深入贯彻国家素质教育目标,依据近几年的职业经验,笔者提出了四项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举措:
(一)抓好主题教育,提升道德素养。抓好主题教育要从三方面做起,分别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常规德育,主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结合各学科特点,加强道德素养方面的教育,如举办“诚信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传授诚信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课外活动中也要注意提升学生的素养,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学习烈士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常规德育中,通过各项平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如“绿化校园”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建好实践基地,树立独有特色。创建实践基地要推陈出新,因地制宜,体现本地区独有的特色。如山区学校实践基地,凭借地理优势种植林木果树,既起到实践作用,又能获得经济效益。
(三)强化拓展训练,培养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每个人一生的财富,进行强化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等意识与品质非常重要。此项措施需要以训练基地为前提,要有完备的设施、丰富的体验项目,以及完善的管理机制,更重要的是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为训练对象,进而培养他们个性品质。
(四)营造教育环境,齐力助力教育。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一切活动项目进行的前提,教育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家长与社会同样担负着责任,因此,我们要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交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青少年的发展助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开展实践活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石,其意义及内涵符合人才教育的目标。中小学生是中国发展的后备潜力资源,其教育是重中之重。我们教师应秉着“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的信念,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加实践活动,将使青少年教育更上一层楼。
作者:秦红单位:辽宁省大石桥市素质教育实践学校
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原因
1.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在经历了“竞技体育”“素质教育”“快乐体育”“阳光体育”等时期。
体育课内容庞杂、主题分散、形式主义、华而不实,更有不少学校随意挤占、挪用、停上体育课的现象时有发生;真正开足开齐体育课的不足30%;开设课外体育活动的占40%,开设体育健康理论课的占25%,多数学校不能够开展业余训练。体育教学失去个性,教学过程“蜻蜓点水”,教学质量下降,体育课随意性大,近20%的学校采用“放羊”式和“半放羊”式的教学。
2.体育教师资源配备不均衡,待遇偏低。
中小学体育教育还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干扰,存在着“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体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重智育、轻体育现象仍然存在,忽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得不到保证。体育课名存实亡,学生体质严重下滑。在教育投资方面,城市和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差距很大。作为人力资源的主体———体育教师,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像其他学科的老师一样,需要评职称、晋级,因为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在学校学期、年度考核中不被看好,工作得不到领导的肯定,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
3.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体育设施资源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经费短缺,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比例20%,其中实心球、哑铃、“山羊”、跳绳、栏架、等半数以上数量不够,从布局上看:单、双杠、篮、排球场、沙坑等,“分散”多于“集中”。“不便组织上体育课”占80%,其中50%学校只有少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90%以上体育教师感到不便组织上体育课,大多数学校达不到完成教学任务的设施条件,更谈不上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所需的体育设施,使体育教学变成无源之水。
二、提高改革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1.开足上好体育课。
确保每天锻炼1小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因地因校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简便易行、效果明显的运动项目。定期不定期举办各类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改进体育考试评价。将体育课作为高、中考毕业、升学的必考课。
2.加快体育教师配备。
鼓励体育教师“送教下乡”,“实施轮岗制度”,定期组织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和优秀课研讨展示活动。
3.突出重点项目,力争校园传统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体育人才成长通道,源源不断培养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
4.正确处理好继承与改革的关系。
学校体育取得的显著成就;在不否定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前提;借鉴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在肯定继承过去同时,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从课程建设到体育课教学,从课外体育活动到课余运动训练,从师资队伍建设到场地器材配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精神财富。将有助于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挖掘乡土教材。
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不同民族地域特点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开展适合各地区、各学校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活动内容不断涌入校园;学校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利用有限的体育设施以产生最大的使用效果;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资源,体育教学内容根据在不违背学校教育规律或原则的前提下,挖掘民族和地方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引入新兴健身项目,把乡土教材、自制健身器材、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引入课堂。如街舞、搏击操、竹竿舞、抖空竹、太极剑、广场舞、花样跳绳、毽球、锅庄舞等诸多项目。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发设计学生心中理想的教学内容。组建各种形式的俱乐部,做到“学校有特色,班班有项目,人人重参与”;体育工作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念,迎合学生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利用体育课轻松快乐的要求。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体质。评价不同学校的改革,深入调查研究,脚踏实地地指导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实践进行改革。
6.重视体育教学资源的投入、利用与开发。
一方面,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推行有效政策,加大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搭建平台,使城市与农村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学生之间多一些交流、沟通。
三、结论及建议
推广先进经验与改革措施,了解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学校体育必须重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应充分考虑现有的基础和实际;作为上级领导部门,全面贯彻和落实2014年7月30日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加强对学校体育改革的领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学校统筹按安排,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严格按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保证运动负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为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
作者:姜寅基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一、小学素质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实施素质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看重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校园文化和校园实践活动的开展。小学校园实施素质教育除了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注重他们的实践性的活动的参与。学校是我们学生学习、活动的中心,校园文化关系着一个学校的品位和格调,也关系着我们的学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所受到的影响。因此,我们的小学校园需要设置合理的校园环境。形成校园所具备的文化特征,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仅需要我们的教师的努力,还需要我们学校的校领导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学校及教师还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性的活动,才能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评价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的时候也要注重小学校园的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的办法
建立小学素质教学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如果我们的小学院校不实施素质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就没法进一步的拓展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大素质教育实施的宣传力度,能够让我们的各个小学院校及家长等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及受教育观念,能够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能够更顺利的开展下去。
我们还可以专门设立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价机构,能够逐渐健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我们的小学校园内就可以设置评价机构,时效的反应校园内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这样更方便我们的校园领导及教师实施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我们的学校还应该注重阶段性的评价,不能堆到期末的时候进行总的评价,应该隔一段时间进行评价总结一次,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素质教育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的完善。
作者:杨迪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东盛小学
一、小学美术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首先,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大背景,也是教育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各学科教学中都不能回避的所以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其次,小学美术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欣赏能力,这些素质的培养是综合性的,需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内容进行教学。还有一点就是,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小学美术作为小学教学科目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也是组成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所以要将小学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顺利地开展好、进行好、完成好。
二、如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学生还处在少年或者儿童的年龄层次中,而好奇心是这个年龄层次的孩子所共有的一个特点,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多学生在通过美术课的学习以后,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周围人和事产生兴趣,因而就会更加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只有不断地进行观察,才能得出最新的内容,才能不断增强自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创造。
(2)给予充分的想象空间。学生在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注意表现对象,并自主地加以记忆。观察得越多,记忆内容越丰富,这样就会将那些本来无联系的内容进行随意地组合,并对一些细节进行重新添加和删减,经过一段时间,他们的想象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丰富起来,因此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海洋生物》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们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等,让学生们自己联想海洋世界的大致状态,并鼓励他们用画笔将想象中的海洋世界画出来。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想象力和个性的表现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海滩、海面一直想象到神奇的海底世界,也可以使学生对大海的认识从“单一”逐渐向“丰富”转变,为学生认识大自然打开另一扇窗户;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关于“大海”这一主题的美术课程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3)激发学生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多媒体课件已经在教学中得到普及,传统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多为沉闷、枯燥、单一的说教式,而通过多媒体可以为学生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多样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苏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海洋怪兽》一课中,在课程开始时,学生都若有所思,低头不语。因为,学生对海洋怪兽并不了解,单凭想象来画海洋怪兽对于他们来说很难,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高。因此,不应该急于进入主题,让学生动手画,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一定在童话、神话和梦里都见过很多怪兽吧。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认识一下新朋友,他有个非常酷的名字,叫作海洋怪兽。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了解一下新朋友吧。”之后,通过多媒体播放海洋怪兽的图片、视频,学生可以直观的观察海洋怪兽的外形、颜色和特点,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绘画创作,并鼓励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多媒体将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具体,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王燕 单位: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
一、教学中应重视智力教育。
这里“智”不能仅仅理解为知识方面,而且应该从智力、知识等方面来看待。过去应试教育较多侧重于知识方面,忽视了其它方面,因而它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是不全面的。人的智力固然有其高低,但它并非一成不变,通过一定的训练,它是可以提高的。我们的教学要有助于学生的“智力”的培养,所以我们的教学质量要从“智力”方面去监控。如学生的记忆力,教学中应该训练学生记忆的方法,记忆的速度,记忆的容量等;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要能看得懂,还要善于抓住特点,发现问题;思维能力,这是在教学中训练比较多的,回答问题,分析问题,一般的遣词造句都关系到思维能力,它是学生接受教学和反映教学的主要载体,在训练中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灵活性等;另外,还有想象力、判断能力等。针对这些智力因素,教学中都必须进行训练和培养,并采取一定的渠道进行测试,综合评析,从而在“智力”方面达到教学质量的监控。
二、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
在小学语文中有许多地方都有体现“美育”的内容,如教材中安排的描写祖国河山秀丽,花鸟虫鱼的优美可爱;表现革命烈士品质的优秀,人们心灵的美好;还有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语言艺术美等。这些都很具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特点,教学上多采用形象直观教学,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如电化教学的运用,展示画面、感受声音,让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也可让教学走出课堂,在实际的生活空间,陶冶学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应讲求语言艺术,诙谐、幽默,学生乐于接受;分析课文内容时,注意文章语句的形象性、生动性、准确性。对“美育”方面的教学质量监控,可根据学生的仪表、言行、美与丑和善与恶的分辨、判断,进行综合分析,客观评价。
三、教学中应重视能力教育。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注意能力的培养,而能力要得到训练。
一是利用工具书、查找资料的能力。查字典,是小学生最经常的事情,教学中必须进行训练同时也要进行监控,如查字典的正确性、速度的快慢和学习中对字典的利用,都是监控内容。另外,让学生到图书室去翻查资料,或寻找问题的答案,或收集材料,都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是学生的书写能力的训练。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让学生掌握知识对书写能力的培养较为忽略,尤其是到了高年级,把写字课都占有了。教师要求作业中字要写好,但很少指导怎样去写好。所以在对教学质量全面监控的情况下,应该从书写的正确性、质量、速度方面进行指导。
作者:张玲 单位:河南省滑县王庄镇前邢村小学
作为一名工作在农村基层的教师来说,在当前教育界的改革之风吹得正浓的时候,看到自己身旁的课堂还处在故步自封的状态,各种状况层出不穷,心中潮水翻滚。现就结合当前农村教育的特点,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上开展好素质教育,谈几点自己浅显的感悟与体会。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驾驭课堂能力
传统的教师观念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教师如“水桶”,学生如“水碗”,把课堂教学当作简单的“灌水”的过程。其二,有些老师把课堂当成了教师演“教案剧”的场所,学生只是教师的配角,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三,重知识传授、轻方法引导和学生体验,导致学生不会思考、不会质疑、不能创新。其四,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了解和分析不够重视。因为学生的的个体差异、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思维的平均水平比城镇小学生的差距更大,用同样的内容去教有差异的学生,不能够因材施教,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其五,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的训练,没有把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这样一来,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质上空洞无物的局面。那么,教师的观念应如何转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授课方面要少讲、精讲。学生一堂课的有效注意力也就那么十几分钟的时间,所以教师要尽量控制每节课的授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上来,要敢于把时间还给学生,用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探究上来。而且教师在授课时要尽量做到“讲与不讲区别对待”:重点、难点、易错点,要讲;学生已经学会、学生自学就能会、讲了也不会的,要不讲。通过这种手段,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师在课堂作业布置上要下功夫,方法也要有所讲究。注意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布置提高能力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发展迁移拓展学生思维的作业。第三,教师要精于备课、深钻教材。备课时要充分体现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依据学生的学情去备课。课堂知识传授的有效性是保证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和原动力。
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合作学习
我们都知道,新课标明确指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因为良好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被模仿和记忆,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我认为,创设有效情境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1.注重悬念的设置。人人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孩子的好奇心更是强烈的,而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孩子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的一个个悬念能自然地勾起孩子的好奇心,而好奇心的产生能对孩子的学习活动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火烧云》中的“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一节时,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我从优酷网下载的《火烧云变化》视频,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有时学生还会禁不住说出来:像马,好像还跪着呢,好像在等主人来骑;像狗,好像在飞奔;像狮子,好像懒洋洋地在睡觉……这时学生学情高涨,我顺势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火烧云的形状变化的?”学生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后来我再次播放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视频,请三位学生分别为“马”“狗”“狮子”这三部分的内容配音……一节课就在学生迫切的需求下解决问题,学习活动的开展就会如鱼得水了。2.猜想验证。比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做了如下设计:让学生只看标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进行大胆猜想,按小组进行PK。新知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内心深处一种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3.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问题产生的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把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情境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直接学习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语文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语文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另外,教师在课堂中设计扣人心弦的开场白、跌宕起伏的过程、发人深省的结尾、妙趣横生的故事、丰富多样的方法都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让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迫切得到的成果。叶澜教授曾说过,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育,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只把教育当作技能技巧和知识的记忆的熟练过程,那么,教育将等同于“驯兽”。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使学生主动参与才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条件。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不断地改变学习方法,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分析。和谐、有效、欢快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共同配合的结果。把时间让给学生,把空间让给学生,把权利让给学生,不仅给学生留了足够的探讨合作空间,也拓展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呈现出学生乐于学语文、乐于上好语文的素质教育课堂景象。
作者:苏皓月 单位:河南省桐柏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一、面向全体学生,深化目标教学
深化目标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1.更新教育观念,相信每个学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传统的学生观认为,一个学生群体,必然有好、中、差之分。只有先天素质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有成才的希望和培养的价值。而素质差、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只能掌握简单的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必然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异。因此,学生学习分化是必然的,是天然合理的,教师无能力解决的。2.改善学习前提条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1)弄清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即学生现有知识基础与掌握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差异,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2)弄清学生的情感状态,包括学习数学的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动机等,以便根据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矫正、补偿。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目标的达成创造有利条件。补偿的重点应放在学习新课之前,对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给后进生打好基础使之满怀信心地学习新知识。3.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达标要求。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差异地发展,“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共性与个性统一。(2)指导和组织学习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水平的差异和新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和媒体的运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活动,达成教学目标。(3)数学反馈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如课堂提问、课堂巡视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后进生多一点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教学反馈要注意树立优、中、后进生三个层次学生的标杆,尤其看后进生的达标情况,及时矫正,使全体学生当堂学会。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化目标教学
素质教育是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的教育,其实质是主体性的教育。而目标教学的精髓一是要规定明确具体体现层次性和程序性的教学目标;二是重视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三是要把反馈矫正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由此可见,教学目标确定后,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深化目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在课堂教学的复习引入、学习新知、巩固过程、达标检测、总结评价各个教学环节中,都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按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五字”教学模式,即“促”———复习铺垫促迁移,“探”———探讨启发重说理,“练”———理解透彻运用多,“测”———检测反馈即堂消化,“评”———总结评价呈效果五个环节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促”的教学环节是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索问题的情况中,激发学习动机、激活内驱力,为后续学习提供动力,明确学习方向。“探”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认识过程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要创造条件,通过教师的点拨、实践操作、组织讨论、看书自学、质疑问难,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让学生参与探索活动,获取新知识。“练”“测”两个环节是学生认识结果的巩固、运用和检验。这两个环节要给充足的时间,一般要有15~20分钟,让学生参与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达成教学目标。“评”的环节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对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自评与互评,不但从掌握知识方面去评价,还要从学习态度、兴趣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改革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把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素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2人或4人、6人组,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充分地组织小组学习活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在思维的节骨眼上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探索新知识。在新知识巩固、深化的教学环节,要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并由组长主持互批互改。对一些较为灵活的练习,可先在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以加深对新知识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掌握。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协作、互助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又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合作意识,焕发课堂的活力,提高学生素质。
作者:欧阳伟芬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三角镇桐岗小学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素质教育意识
意识对于开展有效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施应试教学模式,这种教育在某一时期为我国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时展下,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也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学习的要求。我们知道,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同时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而素质教育模式所倡导的是一学生为主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即对学生展开因材施教,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要求,同时也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做人,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是以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为指导,其能够充分的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且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倡实施因材施教
面对每一名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作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其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研究教材,了解每一名学生,因材施教,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情况的学生,实施相对应的教学方法,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中等学生再进一步,较差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把语文能力素质的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结合在一起,把语文能力素质的培养寓于知识的领会、理解、运用、掌握之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再现语文教学的魅力。
3.寓德育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
小学生的价值观具有不确定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德育教学的好例子。教学时,教师不用讲什么大道理,更不用高呼响亮的口号,只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敞开心扉,学生便会为之动容,在学习体验中认识“给永远比拿愉快”“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就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增长知识,明辨是非,而且能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4.扩大阅读面和知识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是一张张充满阳光的笑脸,他们都有课外阅读的能力和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相信这一点。因此,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如果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师还停留在仅是一本书上,那就是一种倒退,一种悲哀,更是一种失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和发挥向导作用,采用读书竞赛、演讲、故事会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此同时,要向导性的向学生推荐一些能陶冶情操、增加知识的有益书报让他们去读、去说。这样,不仅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扩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即提高他们的素质。给学生一个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要想游戏哦啊实施素质教育,就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改革和创新校园文化环境是新时展下校园建设与发展的软工程之一,也是学校重要的软实力之一。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能动性,所以,学校发展中要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重视起来,最终摸清学校的办学精髓,提炼出适合学校发展的思路,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陶醉于高雅的校园文化中,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无限乐趣。
作者:邱浩英 单位:昌黎县葛条港乡草厂庄完全小学
一、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简析
各地出现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热,一方面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正在不断深入,受到了广大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说明了校内外一体化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社会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掘,为学生成长拓展了空间。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
1.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提出若干年,但是真正得到实施是在近十年。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载体得到充分重视,许多学校将其与其他学科教学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安排、同落实,成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发展的重要课程,是现行教育教学体系外的有效补充。
2.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在课堂内、校园内,学生虽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力素质发展也卓有成效,但是受制于时间空间及条件的限制,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锻炼,尤其是心理素质、思想情感、协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开展课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在这些方面取长补短,尤其是利用专业基地、专业场所、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训练,能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3.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课外生活的丰富内容。从目前各中小学开展实践活动状况看,学生参与热情之高始料未及,他们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获得了放松,在课外得到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参与的兴趣不断提高,有利于身心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课外最为丰富的内容。
4.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小学生在学业方面得到了有效满足,教师还要将目光转向学生身心发展,尤其是当代独生子女群体缺乏的坚韧品质、顽强意志及团结包容心态,课堂教学中难以全面渗透。借助于专业基地、专业团队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可以在思想上、品德上、情感上受到熏陶,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于心智发展尚不完全的小学生及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有价值。
二、夯实工作要点,保证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卓有成效
当前,绝大多数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活动,都是和教育部门专业的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借助于丰富的设备场地条件、活动器材及专业的指导队伍,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效果非常明显。工作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统筹规划保证实践活动纳入整体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不能一头热、一阵风,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而要制订详细周密的计划,将其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课程规划体系,落实相关条款。每学期参与的次数、时间,不同年级段学生适宜参加哪些活动,如何组织,等等,要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要将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到时间节点,明确到实际人头,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
2.无缝对接保证中小学生有序参与实践活动。由于各地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所对接的学校、学生数量众多,因此学校应当安排专门的分管领导,每学期初就要与实践基地取得联系,提出本校实践活动计划安排,与整个基地的活动安排协调统筹起来,以保证制订的计划能够有效实施。许多学校由于未能事先和实践基地做好对接,往往在需要开展活动时面临场地安排不过来、时间紧张等问题,无法完成全部项目。因此一定要从头规划、及早对接,保证整个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3.精选内容保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为中小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对他们的体能与心理素质的一次锻炼。由于学生年龄阶段不同,在活动内容上也要体现差别。初中生和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在实践项目上要有所区别。例如年龄稍大的学生可以加入攀岩项目,这是一项既锻炼体能又训练技巧的内容,学生过小则不适宜参与这一项活动。可以组织年龄较小的学生过晃晃桥等项目,这些项目比较适宜年龄较小的学生。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对抗游戏活动及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包饺子等。有些活动适宜全体学生,有些活动则只适应相应年龄阶段的学生。学校与实践基地应当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出相应的训练菜单,让他们采取订单式计划安排,保证不同年龄学生都可以开展与其身心发展相吻合的活动,保证每一批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同时能力素质得到发展。
4.联系生活保证学生在活动之后能大有收获。通过三天或两天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虽然当时感触很深,无论是培养团结有爱的意识,还是顽强拼搏的精神,当时的收获非常明显,但是回去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步淡忘。因此,教师在离开教育实践基地之后,还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引导,以这次实践活动为契机,以他们获得的内心感受为基础,与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让在包饺子时感悟的团结友爱延续到班级管理中,相互帮助、团结友爱,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再如攀岩活动中所感受到的顽强拼搏意识,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升华,鼓励学生学习中不怕困难,勇于向自我挑战,制定更高目标等,让活动与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放大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
三、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注意点
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当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一活动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安全保障要到位。小学生、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对不足,带队教师及校领导、基地工作人员,都要对安全保障工作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疏漏,让孩子们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活动。二是对接联系要到位。从学期初的计划安排对接,到活动前的具体对接,包括时间路线、活动内容、准备器材,等等,要通过无缝对接保障活动紧张有序开展。三是后续教育要到位。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小学教育管理提供了广泛空间,以这样的活动为契机,还要组织若干后续教育活动,以保证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的品质、受到的熏陶,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得到贯彻落实与升华,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综上所述,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热是一个好的现象,代表了教育素质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但是在组织过程中要保证科学高效,还要充分提高活动的艺术性与技巧行,增强实际成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
作者:刘中平单位:仪征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摘要]科技创新教育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为了不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品质,巩固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成果,**省**市**区实验小学在培育创新型专业教师、创设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成就教师事业、奠基学生发展等方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不断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区实验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传统的中小学教育往往忽视课堂教学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所谓科技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人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省**市**区实验小学创立于1997年,是一所富于理性,洋溢激情,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情怀的学校。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承“崇尚科学、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联动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等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潜能激扬——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在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区实验小学以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为着眼点,在积极培育科技创新课程文化的同时,努力建构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三者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一)培育科教创新课程文化
科技创新教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孕育人的创造力,这恰恰是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与能力。当下不少学校为科技创新教育投^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教育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急功近利,总想在短期内换来巨大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应,忽视了学生创造力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二是误认为创新教育就是搞科技活动,只要让学生动手制作了科技作品就能培养创造力;三是部分教师只把眼光盯着少数学生,甚至把自己的创新设想嫁接给学生,使科技创新教育成为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忽视了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性与提高性的辩证统一,导致了科技创新教育的畸形走向。
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实践创造的信心和兴趣,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绝大多数学生在科技创新教育中释放了潜能,显露了才华,获得了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奠基了生命的优化成长。**区实验小学基于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科技创新课程文化建设。学校认为,要追求科技创新教育的长效化,就必须让科技创新教育常态化。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落实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基于此,学校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特色发展之路。学科教学从科技创新教育中获得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让科技创新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体现在课堂上,科技创新教育才能获得蓬勃的生命力。
(二)构建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反映着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在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中,**区实验小学一直在探索适合自身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多年的实践结果,以学科教育、科技创新课程、社团和实践活动为载体,建构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坚持对学生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教育。
1基础性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普及性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基础性课程中,主要以学科渗透、科普教育为载体。学科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因此,学校把科技创新教育整合到各门学科课程以及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时刻都能受到科学思想的感染与熏陶,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还长期坚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积极调动社区、家庭的力量支持并参与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学校将每年的5月和11月定为“科技创新活动月”,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听科普讲座、进行科学小调查;评选表彰“科技创新小能手”“十佳科技创新之星”。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2拓展性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提高性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拓展性课程中,主要以校本课程和科技创新社团为载体。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课是**区实验小学于2003年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由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潜能激发、技能指导和专题培训。同时,学校按学生的兴趣组建了各类社团。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是一项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力求做到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的特征,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环境和条件,指导学生实践探索的过程。
3探究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区实验小学把探究性学习引进到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中,开展学科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全员激发——培育创新型的专业教师
教育的责任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培育创新型的专业教师。
(一)促进科技创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科技创新教育不能走依靠个别人才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区实验小学积极铸造团队精神,注重思想引领,全面建立人才激励、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外引”,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悄然形成。学校还建立了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项目组,使科技创新教师有了用武之地。科技创新的每一个项目都有教师具体负责,需要技术攻关时,大家自发团结在一起,发挥团队智慧,共同解决难题。科技创新项目组还建立了定期研究制度,每月开展一次研究活动。辅导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同,有助于科技创新教育横向开发、纵向发掘、相互碰撞、集成智慧,增强科技创新教育的丰富性和专业性。
(二)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科技创新教师。
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忽视了创造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性,制约了学科课程的发展性功能。许多教师都习惯于准备一套娴熟而不容置疑的知识向学生传授,提出的问题大多在教师的脑子里已有现成答案,教师问题意识淡薄、思维定势,导致学生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淡漠,学生的创造力也随之被扼杀。科技创新教育不单在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上生辉溢彩,还与多种学科交相渗透,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实践,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落实在课堂上,**区实验小学的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科技创新教育的素材,选择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视点,确定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放大设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和课后延伸。同时,把科技创新教育生成的自主、探索、创新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校以创新教育思想为引领,建立教师全员激励机制,转变全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各学科课堂教学方式,引导每位师生都成为科技创新人才,让科技创新教育的自觉行为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品质。
三、机制催生——聚力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区实验小学积极创造和优化教育环境,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为科技创新教育注入理性和秩序
**区实验小学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与实施科学管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引导教师发展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优质优酬的薪酬体系”,对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进行科学管理。这种完备的管理机制,确保了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科技创新教育注入了理性和秩序。
实施全员科技创新教育,教师能量的自主性释放离不开适宜的环境。因此,学校着力于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的机制建设,对教师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考核评价,努力创设科技创新教育的条件、经费、制度和支持性评价力量,创造性地实施了“统筹安排,分项目合作”的科技创新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享有必要的人员调动、物资支配、项目实施规划和一定的考核权,学校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物资支持,充分激发了每个教师的创造性能量,优化配置了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二)开发与整合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区实验小学充分利用**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为学生打开创新的视野。学校聘请院士、教授、专家、博士和有科技创新特长的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形成了学生、教师、班主任、家长、社区辅导员“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教育力量网络。学校还积极加强科技创新教育硬件建设,建立了科技制作室、科学实验室、电脑机器人活动室、科技创新作品陈列室、艺术墙、科幻画廊、科普橱窗,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
四、价值共享——成就教师事业。奠基学生发展
(一)科技创新教育成就教师事业价值
教师的价值就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教师才能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区实验小学注重全员激发,让每个教师立足教学岗位实践科技创新,教师也从中获得了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在教学技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教育人生新的跨越!
(二)科技创新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科技创新教育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使其潜能获得释放,奠基生命的优化成长。**区实验小学有一门鼓励学生“胡思乱想”的课程——科学创新课,这门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更为重要的是,一些与“优秀”无缘的学生,在这门课上悄然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另一扇门”。
同时,学校还把学生社团作为一种校本课程的拓展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促使其不断发现、探究和解决新问题,不断创造新发明,真正成为探究问题、学习知识、实践活动的主人。学校按学生兴趣、特长、爱好组建各类社团,如红领巾发明俱乐部、柳器人俱乐部、创新思维俱乐部、学生点子俱乐部以及科幻画、电子制作、航模、船模、车模等社团,让学生们在相互协作的科技活动中激活创新的火花,聚生创新的点子,生发创造的种子。公务员之家:
科技创新教育点燃了**区实验小学师生们敢想敢做、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激情,学校连续六届获“**省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和“**市科技创新大赛五项团体一等奖”,连续六年在**市科技教育年度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学校将进一步推动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小学社会课教学素质教育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程中开设了社会课。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如何进行素质教育?这是一个新新问题。我们经过近六年的实验和探究,有几点心得供教师参考。
一、小学社会课的性质
《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规定小学社会课的性质是“社会常识教育”课,其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常识,这体现了小学社会学科的综合性。
当前世界各地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向就是适当减少课程门类,向课程综合化方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一种需要。过去,我国小学课程中的历史、地理的教学内容和初中历史、地理的教学内容相重复。现在实施素质教育,将小学历史、地理两门学科取消,改上小学社会课,这是为了增加学生社会生活常识,让小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培养他们适应社会活动的初步能力。在素质教育中,综合学科的开设不强调各门学科的体系,更加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避免知识的重复,减轻学生负担。
二、小学社会课教学目的要求和素质结构
素质教育中“素质”的结构是以先天素质为基础,以社会需要素质为目标的,由以下因素组成摘要:一个中心素质,即个体的自主性;三大中介素质,即能力素质、心态素质和习惯素质;七大外显素质,即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自主性素质。
小学社会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充分反映了素质教育中“素质”的基本结构。《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规定,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观察四周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以上目的和要求包括了知识、能力、思想品德诸方面素质。知识素质方面,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主要是指学生家庭、学校、家庭所在的社区及其四周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家乡的、祖国的社会常识主要是家乡、祖国的文化、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关系。世界的社会常识主要是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及社会风貌,以及我国和世界的关系。能力素质方面,主要提出了观察四周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社会现象复杂多样,美和丑,真和假,对于小学生只能要求他们判定自己生活中碰到的是非。而在现代改革、开放的社会中,则需要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渗透有关商品、效益、改革、自立等新的观念,初步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方面,主要是爱国主义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础,要从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情感。法制观念教育要使学生从小了解一点和他们生活有关的法律常识,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懂得遵纪守法。
三、探索在小学社会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学习和借鉴结合。小学社会课教材是根据《小学社会教学大纲》精神编写的,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纲,钻研教材,充分发挥小学社会课教材知识面广而又极其生动的特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此同时,教师还应借鉴别人、别校、别地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例如借鉴《小学社会课教案》实例,这六本教案是由人教社社会学科教材编辑和全国各地有经验的社会课教师共同编写的。编者对教材中每一课的重点、难点以及经常碰到的新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针对不同课型及教学内容提出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这六本教案凝聚着许多辛勤耕耘者的聪明。
我们采用学习和借鉴结合的方法,认真学纲,深钻教材,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依据本地区、本校学生的实际拟定自己最佳教学方案,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使用教具和自制教具结合。直观性是小学社会课的基本特性之一,教学时教师应力求语言生动形象,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幻灯、电影、录相等教具,并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有关资料,以激发学生学习喜好,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社会课是一门新学科,直观教具较缺乏。教师应在充分使用现有教学图册、教学插图、教学挂图的同时,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直观教具。如,有的老师为教好《长城和故宫》一课,除自己录制长城和故宫的录像带外,还亲手绘制了一张大的《故宫平面图》。教学时,在放了录像后,要求学生将事先写好“天安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标签贴在《故宫平面图》上,使很多从未到过北京故宫的边疆学生也了解故宫三大殿的建筑格局。
(三)统编教材和乡土教材结合。小学社会课教学大纲规定摘要:“在社会课总课时中留出20%左右的机动时间,各地、各学校可根据本地、本校情况和形势发展,补充一些乡土教学内容。”我省现已编辑出版了《九年义务教育云南省小学乡土教材——社会》第一、二、三册,计30课。我们已将其布置在每册统编教材各单元之后,作为补充的教学内容。处理这部分内容的另一种方法是,教学前,教师找好统编教材和补充教材的结合点,互相联系进行教学。如,一位老师在上《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秦始皇和汉武帝》一课时,当讲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补充讲了《秦五尺道》的乡土历史;当讲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疆拓土时,补充讲了《庄qiāo@①入滇》的乡土历史。教师采用将统编教材和乡土教材结合的方法,既让学生从全局了解祖国的历史,又让学生熟悉本省的史实。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熟悉了《秦五尺道》及《庄qiāo@①入滇》的史实,还让学生熟悉到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云南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增强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四)课内和课外结合。小学社会课是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以间接经验为主,但大纲强调实践性,强调把学习书本上的社会常识和参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所以,除课堂教学外,要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只有课内和课外结合,才能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素质。如,有的老师在教学《注重交通平安》一课后,让学生当一名小交警。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社会实践中。不仅把握了交通信号,交通标线、标志的符号,还体验当一名交通民警的辛劳和责任,深刻熟悉注重交通平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五)学和用结合。小学社会课使学生学到了许多知识。如,居家平安、打电话、买东西等生活常识。但要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还必须做到学以致用。有的老师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一课后,开展“巧花一元钱”的活动。学生花一元钱到市场上买东西,知道了买菜、肉、蛋要买新鲜的,未变质的;买带包装的食品要看保质期和生产日期;买日常生活用品要注重实用、物美价廉……这样做,使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中学到了知识,丰富了见解,社会生活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
(六)社会课和其他学科及班队活动结合。素质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通过各个学科、各种渠道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才能全面实施。社会学科进行素质教育必须和其他学科,和班队活动紧密结合。如,有的老师在教学《香港和澳门》时,和少先队大队部一起在全校开展“迎接香港回归百题知识竞赛”活动,同学们不仅熟悉了香港的过去和现在,更为重要的是熟悉到腐败的清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殖民者,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没有能力收回,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在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通过知识竞赛,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七)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结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既当先生又当学生。当今世界,知识量突飞猛进。据有关专家估计,二战以后50年的知识总和超过人类有史以来科技知识总量;19世纪人类的知识量大体是50年翻一番;进入20世纪,10年就翻一番;到20世纪80年代后,3-5年就翻一番。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提高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才能肩负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
中小学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国民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是对国家教育方针的完整理解和具体实践,是对基础教育性质和任务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也是对理想教育的一种追求。我省1990年颁发45号文件以来,全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素质教育,“从小学起步,推向初中,影响高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可贵的经验。但是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比较突出。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省教委于六月召开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和方向,突出了重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素质教育将在全省各地和中小学深入展开。
进一步明确要求和重点
省教委要求,今后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坚定不移、全面推进。要坚信不疑,相信全面自觉地贯彻教育方针,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要坚定不移,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动摇,关键时刻不后退;要真心实意,把素质教育变成认认真真的实践。要在以下三方面有新的进展和突破:区域整体推进,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向课程改革深入,加强管理,提高实施水平,并研究新的课程体系;打通考试评价升学制度这一“瓶颈”制约,建立素质教育的机制。
依法治教,达到十条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法和其他的一些教育法律法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规范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必须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为此,省教委向全省提出了素质教育十条基本要求,从升学考试评价、课程教材、教学管理和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不同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地于1998年基本上做到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要求严肃认真地执行课程(教学)计划,要求杜绝乱编乱印乱征订教学用书。这十条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是试金石,必须毫不迟疑地去抓,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实行等级记分,推行素质发展报告书制度省教委已颁发了小学和初中成绩考核实行等级制的办法。实行等级记分,目的是减缓分数对学生的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兴奋点转移到全面打好基储培养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上来。实行等级制记分可以逐步到位,首先在所有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和有条件的初中,以及素质教育实验区的中小学试行。
建立素质教育实验区
全省已设置素质教育实验区14个,?国家级实验区2个。设置实验区的目的是加大整体推进的力度,探索区域实施的规律,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各实验区都形成了实验方案,并反复论证、修改,以政府名义上报,省教委又组织专家评审,提出修改意见,作出设置实验区的决定。实验区对素质教育的十条要求作出了承诺。各实验区的实验已开始启动。
大力推进初中素质教育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关键时期,而初中与小学、高中相比,又比较薄弱,必须加强、全力推进初中的素质教育。要改变初中结构性薄弱的现状,坚定不移地实行高中、初中分离办学,要办好职业先修学校,办好走读学校;要办一批规模大、实验性强、颇具影响的初中;要在城区建立义务教育施教区,加强社区教育,加快兔试就近入学的力度。
新学年开始,省教委已组织人员对全省实施素质教育情况进行全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