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28 03:11:51

导语:在西部素质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浅谈西部边疆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

浅谈西部边疆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

小学是所有教育的起点,是一个儿童接受社会训练、培养智力和心理素质的一个关键阶段,也是儿童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阶段。是一个人能力素质的训练基础和培养人才的关键,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兴旺发达,既赖于我们生存的自然、社会、历史环境,也赖于民族文化的根深叶茂和全体人民的综合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经济素质等都可以在小学阶段找到影子。小学教育的好坏对未来儿童的走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信息化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换,以前传统习惯中的死板模式正在被打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国人的共识。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西部边疆农村地区则是以农业为主;在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在有限的条件下怎样进行素质教育,什么样的素质教育是西部边疆农村小学需要的素质教育,我作为一名西部农村的教师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西部边疆农村素质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一)考试制度与考核背景使教师在教育中走向了单一化

在从古到今的选人机制之中,古代的科举制度和现代的高考制度无疑是最公正和被认可的。他们均是以考卷的结果来评定考生的优劣,摈弃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把人才的标准量化,尽管它们有许多不足,但其合理的成分占据了绝大多数,而高考则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教育资源有限;只能采取精英模式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也为当代中国选拔了相当数量的优秀人才。然而高考自然成为了指挥高中以下乃至小学教学的指挥棒。培养考试机器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学生会做试卷能考好成绩;老师就是优秀的、有能力的、学生成绩差;其他能力再突出也不能受到社会及老师的认可。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转变,老师为了晋升或评优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学生为赢得老师的喜爱放弃了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只是为应付考试做着充分的准备,而且考试设置的内容过于单一,就这样不断挤压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能力和适应性变差,这种情况不仅是西部偏远地区存在的问题,而且在发达的东部地区也同样存在,学习的结果是培养了众多讨厌学习的人。

二、提高西部边疆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的建议

(一)加强西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世界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而西部边疆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在低水平线上循环,其关键还是教师队伍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目前国家在五年的时间里每年面向全国;为西部招募2万多名志愿教师,以补充和配齐学校教师队伍。这个举措是非常好的;解决了教师入口素质不备的问题,但他们还毕竟是志愿者,许多人也许在服务结束后选择离开。对此在解决师资队伍上;我认为一要解决教师的入口关,把握好小学教师进入的度。既要保证教师队伍常进常新,更要注意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和层次搭配;还要保证教师队伍人尽其才,这方面政府抓决策,具体办事部门要选好人,学校要用好人,上级要制定农村小学的长远发展计划,学校则要加强自己的人才储备。这样;才能保证农村教师不断线,二要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在职培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在职学习交流的办法,逼老师提高自身的水平,既要邀请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到农村小学作观摩教学;现场传播教学经验和方法,要有计划的选送部分有潜力的教师到师范学院或相关的学校去学习。另外是狠抓教学,就要组织本校的教学能手进行评教议教活动,同时请老老师或有经验的老师牵头互教互评,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短处;通过反思增加提高学习的动力。三要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解决老师面临的实际困难,这也是留住人充分调动人的根本原则之一,只有解决老师的实际生活困难;提高待遇才能吸引更多的人。

(二)转变教育观念重建教学评价体系

一定的机制必然是一定理念的反映,现代以考试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是基于高考选拔制的示范效应,它是在我国解放以来长期存在的人才缺乏,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是采取精英式教育的结果,而今天随着市场深入,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大众化、平民化。也要求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与其相对。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对此我也深表赞同面对西部边疆小学现状,我认为一要改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素质教育不是考分更不是琴棋书画;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心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它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点,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儿童的自觉性、习惯、方法为根本,使学生由一张白纸而变得色彩丰富,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确立奋斗的目标。这方面需要改变的是老师和家长,他们的认识对孩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二要建立新型的教师评价体系,要向外看不能拘泥于分数,也不能只讲灌输了多少东西,重要的是学生的技能与方法,否则学生讨厌学习,老师压迫学习,必然会适得其反。三要给老师和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现在我们的大部分学校把学生拴在书本上,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差成为西部偏远农村地区存在的普遍现象,评价时是书本课堂到考试。一个乖巧孩子之下消灭了创新精神,这是十分可怕的。要给孩子以想象空间及简单的动手训练,要培养老师开放的心态,敢做敢想,这样素质教育才有希望。

总之,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教育兴;则人才旺。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其对象不仅是东部和城市,更有西部广阔的农村,农村小学也是重点之一。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本质,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西部边疆农村小学也一定会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西部农村孩子――素质教育的弃儿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普九教育的落实,国家开始实施旨在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本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大事。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特别是西部的农村孩子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甚至根本就不想上学,不能上学。素质教育在农村实施的收获,不是占中国人口56%(2007年统计)的农村学生素质的提高而是大量学生的厌学辍学,这不能说不是教育的一大悲哀。相反,城市教育却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城市学生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多,而农村孩子却逐渐淡出了精英大学甚至于一般本科学校的大门,西部、农村、教师及普通百姓的孩子们正受着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困扰,成为了素质教育时代的弃儿!

一、普九硬件建设使大多数农村学校债台高筑,几近瘫痪;义务教育经费难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

据了解,农村大多数学校因普九而欠下巨额外债,有的高达数百万。每年的教育经费还没有到手就已经被债主们瓜分得分文不剩,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具都无力购买。我们曾经任教过的一所村校连一块三角板都没有,还强借教师的工资偿债,校长甚至因债务问题蹲了几天班房,掉过几场眼泪。现在虽然进行了债务锁定,但仍有些债务没能锁进,这个学校至今仍然欠债达九十多万。学校本来严重缺编,但为了能够尽快偿债,只好眼睁睁的看着一些正式教师被别人接走,自己请代课,因为代课教师工资远远低于在编教师。学校就用这中间的工资差距来运转。说白了,就是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来维持低成本教学运转。学校举步维艰,就更谈不上什么发展了。

二、管理者不懂教育或因为无奈,背离教育本原。教师工作呈现复制模式;学校走进了所有教师用一个模子,一

种程序,一种思想教学,只抓安全、抓卫生而不抓教育的怪圈

据我们了解,农村学校的教学工作是在一堂堂所谓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里进行,备课必要三维目标,作业必由教师全批全改,批语绝不能用否定的语言,上课绝不能批评学生,至于课堂,大多就是乱哄哄的一阵讨论,稀里哗啦的一阵掌声,不置可否的一阵赞扬,结果还美其名曰:研究性学习。试问学生看看,这堂课他们究竟得到了什么?他们则嘻嘻地回答:不知道。领导们哪里是在抓教育教学,分明就是在追捧潮流,在摆样子给上面看,在向某种力量证明自己在搞教育改革,在抓素质教育,其实你问问他什么是素质教育,他通常不懂。教育之怪现状不胜枚举。这实际上就是复制城市的教育模式,弃绝农村的现实实际,把自己头上那顶乌纱帽看得比学校的生存发展更重要,看得比成千上万的学生的学业更重要。他们把教师当成了教书的机器,把教育当成了某种程序的粘帖,某种形势的追捧,跟教育的本原背道而驰,使得教育这个本来富有创造性的行业变得生硬僵化。说得不客气一点,他们何曾认真研究过教育!

再者,学校把安全和卫生放在管理的首位,无视教育的本原。有的地方甚至制定出了“一个安全事故,校长直接下课”的管理措施。近来我们这里就有几个校长因为卫生问题直接下课。校长们为了保住乌纱帽,不得不整天把安全啦,卫生啦,放在学校工作第一位,甚至整日提心吊胆,惶惶不安。因为只要学生一出安全事故,不管它是不是学校的问题,最终都会把责任归咎于校方。久而久之,就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结论:学生只要一出家门,所有的责任就该由学校负担了。我们就曾经见到过这样一位家长,学生感冒了,他找班主任理论,说学生在家都是好好的,怎么到学校就病了,要求学校把他的孩子治好并且赔偿其精神损失。校领导还批评那个班主任关心学生不到位,不会做家长的沟通工作,弄得班主任真是哭笑不得。所以,学校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也就势在必行了。至于卫生,学生们早上扫,中午扫,下午放学扫。平时还稍稍好一点,如果一遇到上面检查,甚至就干脆停下课来搞卫生。

三、农村教师的生活困难和健康状况亟待关注

西部农村,有许多中老年教师是被称为所谓的“半边户”,他们夫妇,一个在农村,一个在教育战线上,一边要教书育人,一边要从事农业生产,经常是丢下锄头拿起粉笔,关上教室又赶紧回到田里。这些教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在疲于奔命而不是在生活和正常的工作。

1、住房待遇为零:农村教师大都住在村社老家,单位有一间约为10平米的睡觉办公做饭的“多功能房”,就像我们,现在仍然住在的一间用教室隔出的70年代的早就摇摇欲坠的老瓦房里,没有下水道,墙壁上是我用年历纸糊的,不然根本没法住人,地板是千疮百孔的木楼板,晚上老鼠横行,第二天起来,我的枕头,被子上到处都是老鼠屎。农村教师住房存在政策盲点,国家现行住房改革政策未能惠及农村中小学教师。多数农村教师既无建房的宅基地,又不能享受城镇职工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等房改优惠政策。

2、工资待遇低,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不到城市的70%,城市教师津补贴较多,而且有许多挣钱的机会,比如当家教。而农村呢?可以说没有一点儿这方面的优势。农村教师是一个纯粹的单靠职业谋生的群体。他们不仅应该得的没有发足,而且还要硬着头皮上缴多如牛毛的各种所谓的培训费用(其实都是交钱了事),微笑着接受来自各种渠道各种势力的盘剥。你不干吧,就说影响你的评职晋级,影响你的年度考评,谁还敢抗?除去家里必要的生活开支,人情世故的需求,大都入不敷出,更不要说什么生活质量。有人说,中国是把十几人口的教育交给最贫困的人们来完成的,我们看用这种说法来形容农村教育,一点不夸张。

3、农村教师健康每况愈下,英年早逝现象时有发生。和我们一同参加工作的30个同学中已经有5个死去了。他们可都还是40左右的人啊,正是人生中最为成熟的年龄,也是教学战线上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死因多为突发性的,平时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看医生,有了病就拖,实在拖不住了才去医院,但多数为时已晚。农村教师,承受着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又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健康保障和政策呵护,过早衰老甚至英年早逝就再所难免了。说白了,这是一块个没有任何保障的蛮荒之地。

四、素质教育理念偏向城市而忽略了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艰涩

素质教育是需要学校投入相当的软硬件设施的,但农村这些教学设施基本没有或者就是有几样也无人用,致使素质教育成了农村学校欲罢不能,欲盖却露的一块遮羞布,看看老师们的备课本就知道了,他们必须在方法上写着:学生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手段或到图书室查阅资料,预习课文,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等,试想:孩子的网络在哪里?孩子们的电视在哪里?农村学校的图书室又在哪里?再说,我们的课本,有几篇农村孩子感兴趣的文章?要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课文,他们能够体验么?学生们手里没有资料,有一些学生甚至连一本《新华字典》都没有,他拿什么做研究性的学习?上课拿什么来讨论?

素质教育是一种理念,而这种理念在当今的农村难于实施。国家和一些高等学府对人才认定的机制、观念制约着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各种考试制度将分数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农村孩子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远远比不上城市孩子,因此总体分数处于劣势。所以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机会远远低于城市,甚至有许多地方,多年不见一个大学生。

于是乎,为了能够使农村的孩子走出山村,融进大城市,一些地方更为了办成所谓的这样重点那样重点,就把应试教育当成命根子,特别是中学阶段,更是把升学率拿来作为衡量一个学校一个校长一个教师优劣的唯一标准。教育主管部门也就只好口头上喊着素质教育,骨子里装着应试教育,因为不这样就得不到社会甚至是政府的认同。终而至于,所有的责任自然而然地就加在了教育一线的教师身上。一方面,要克隆所谓的素质教育模式,一方面,要教师期期考出好成绩。于是,各种制度,各种规定,各种条款,各种模式,各种新的什么理念统统地压在了教师这个弱势群体本来就不堪一压的肩上,教师不但没有享受到职业本应有的创造的幸福和快乐,反而增加了他们工作和心理压力,加上前面说的一些诸如生活上的困难,致使他们的生存状态及其艰涩。

五、“留守学生”的心灵健康教育、关爱抚养流于形式,很多“留守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给学校教育带来

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留守学生是时代的产物,本应该由政府担当起责任,但奇怪的是,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全都打在了学校身上,地方政府只作报告不做事。虽然这些孩子的教育要学校来完成,但政府至少要投入吧,可是你看看,进入学生家庭的是教师,关心学生生活的是教师,周末陪孩子的仍然要教师,可谁又为教师着想呢?教师的妻子不需要陪么?教师的孩子不需要照顾么?教师的双休日可以随意的剥夺么?教师们肯定不愿意了,这样一来,这些留守学生被置于了真空地带,既没有亲情的呵护,又缺乏严格的管束,许多孩子自然而然的变成了“问题学生”,成了学校教育工作的一大至今无法逾越的障碍。

六、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力

一方面,农村教师学历虽然基本达标,但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又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培训和进修,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另一方面,优秀年轻的教师留不住。农村条件差,待遇几乎为零,即便偶尔分得一两个好老师,也多半留不住,不出两三年,他们准保逃跑。农村逃向城市,西部逃向东部,内地逃往沿海,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就是有那么一些“漏网之鱼”,他们也决不会在农村这条瘦河里安心地畅游。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农村学校如此下去,怎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怎能不使孩子厌学辍学。希望有关部门多多关心我们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的学校、教师、学生,让我们的孩子喜欢学校,让我们的学生喜欢学习,让我们的教师安居乐业,不要再让农村孩子――这些素质教育时代的弃儿流浪下去了。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但对于经济和教育资源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而言,素质教育工作仍有欠缺。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由于过度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对此,必须尽快找到有效提升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切实加强素质教育,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就这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技能职业人才――这一观念已是深入人心。鉴于此,我国的高职教育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但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在西部地区尤为严重。我国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再加上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更造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落后。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这是提升整体人口素质的重要机遇,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应当紧跟时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和理念

在高职教育中,只有思想政治课和体育课具有明确的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定,而其他课程则没有对人文素质教育有统一要求,这导致各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时普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从根本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认同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过去,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其教育工作的开展往往是以增加就业率为目的,所以当地高职院校也普遍只注重知识和技能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非常严重。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应当尽快树立起这种理念,在重视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结合西部地区文化特色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向目标虽然是一致的,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也有其不同之处。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实行的人文素质教育来看,无论是教材的选取还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基本都是大同小异的,都是按照当下所流行的普适性教材来进行的。诚然,普适性人文素质教材基本涵盖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性内容,也在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在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性等方面略显不足,对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来说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西部地区地处偏远,人口构成以少数民族为主,他们大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文化,这些都应当体现在人文素质教育当中。所以,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时应将当地的特色文化融入教育内容之中,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从而做好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三、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一般只有三年,在这短短三年时间里,是学生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重要时刻。由于高职专业课程内容很多,要在这三年时间里完成全部教学内容,难免会使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如何才能既保证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按时保质完成,又确保人文素质教育不落后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对此,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科学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可以通过设置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及公共选修课等方式来进行课程设置,并根据各课程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适当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从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全方位开展。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很多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升级而成,受办学条件限制大,基本没有文学、艺术及哲学等院系,所以无法像普通高等院校一样统筹调配各类教学资源,给学生开设规范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尤其是在师资力量这一块,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目前非常缺乏,专业课教师都不足,更遑论人文素质教育。现有的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大多学历较低,知识水平有限,甚至自身素质都不高,又如何能教好学生?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相关政策和资金投入鼓励更多的高素质师范类学校毕业学生到西部支教,并对现有的教师开展深层次的培训,以使师资条件尽快满足教育需求。

综上所述,若想提高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成效,就需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和理念,结合西部地区文化特色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西部军校卫生学兵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路径

摘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教育。西部军校根据西部战区特殊的使命任务和学兵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兵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战斗精神教育,西部军人特有气质教育内容进行。坚持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相结合,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军校、部队、家庭教育相协调配合的原则。

关键词:西部军校;卫生学兵;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人生是一种经历,青春是一种成长”。[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必须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它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贯穿于整个教学及教育管理之中。西部军校承担着战区预选卫生士官学兵的培训任务,卫生学兵是从当年入伍新兵中选拔入校的战士,他们刚刚走进军营,来到军校学习既感到陌生又感到很新鲜,他们对个人的前途理想关注较多,成才愿望强烈,但人生价值取向多元,研究探索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路径,科学设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内容,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素质的内涵及特征

(一)思想政治素质的内涵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素质它可分为政治品质、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三个方面。政治品质主要指应具备正确的政治观念、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政治分析和判断。思想道德包括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经常化、自动化的道德行为,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还包括军事职业所特有的热爱军队、献身国防、忠于职守、公正无私、不怕牺牲、勇敢顽强的道德品质。法律素养是军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教育者有目的培养受教育者(学兵)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学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系统教育活动都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从狭义来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西部军校根据西部战区特殊的使命任务和学兵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兵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西部军人特有气质教育的活动,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政治观点鲜明,道德行为和法纪修养高尚的军事医学人才。

(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征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实质是一种培养人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的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性教育。思想政治素质不能仅仅通过接受理论知识的说教或闭门读书获得,而必须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才能形成。

二、学兵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素质是军事医学人才素质的核心,而影响和决定学兵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的要求,军校承担着教育学员着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培育高尚道德情操,打牢献身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的思想政治基础的职能。任职教育学员着重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提高任职能需要的能力素质。

(一)强化特色理论体系武装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是学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因此,引导学员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深入抓好“四项重大教育”,广泛开展党史军史、优良传统和少数民族“四史”和“三观四认同”教育。要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不动摇,确保对党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

(二)加强核心价值观培育

指出:“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养“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现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加强军校学兵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必须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使学兵学习实践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取得实效,确保政治坚定和思想道德纯洁。

(三)加强战斗精神教育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对我们培养战斗精神提出明确的要求。培育战斗精神,要以史明理,坚定战斗信念。要以人励志,昂扬战斗意志。通过营造有利于培养战斗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从灯箱设计、环境布置、名言警句及点滴养成都要注入校园文化,使学兵在身临其境中耳熏目染。

三、卫生学兵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坚持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相结合

作为一种政治素质教育,要处理好知识、能力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关系,全面提高学兵的思想政治素质。从教育内容来看,既要进行基础性教育,从立身做人入手,进行光荣传统、思想品德、遵纪守法、爱国主义教育,也要重视方向性教育,使学员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最直接最现实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兵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辨别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坚持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教育的有机统一,坚持价值观在人的综合素质构成中的特殊重要性,坚持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相互促进,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使学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

(二)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与学兵的主体性的形成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学兵主体性的形成与完善。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个性也是始终统一的,这是教育乃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必须正视的一个客观事实。在同一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不同的人将会呈现出不同的主体特性,这是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主体结构要求。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目标中要注重发挥学兵的主体作用,调动积极因素,推行导入式、自主式、互动式教育,真正让学兵走进教育、走上讲台,为学员动脑、动口、动手提供锻炼的机会,使教育的主体成为教育的主人。

(三)军校、部队、家庭教育相协调

多年办学实践证明学兵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是部队、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学兵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军营环境对学兵的影响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具有正能量作用。父母是人的第一任“德育教师”,血缘和亲情是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天然的优势所在,亲子关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自然而然中就可以顺利完成,往往是以父母亲身经历的真实的人生体验为素材来进行的,教育的信度是其他教育所难以比拟的。军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对学兵的影响具有家庭和其他社会机构无可比拟的优势。军校丰厚的教育资源和科学的组织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保障,使学兵学会用理智把握情感和支配行动,使学兵的思想政治素质建立在个性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相关的“知”、“情”、“意”、“信”诸要素只有转化为“行”,成为自觉的行为和习惯,其思想政治素质才算最终形成。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军校、部队、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学兵成才发展。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对我国西部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的几点冷思考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和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在我国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受客观地理条件、师资力量、教师配置、评价机制、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步履维艰。

【关键词】素质教育;信息技术;西部农村;评价机制;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旋律。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茫茫数十载,素质教育在我国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究竟发展到了哪一步天地?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现状有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谈一谈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

1客观自然条件的限制,西部农村的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那么,西部农村中小学是否按《纲要》的要求去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了呢?特别是有没有切实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呢?

事实上,在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受地形、地貌等客观自然条件的限制造成的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经济落后,使得西部农村的很多村校校舍到现在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就更别说投影仪、电脑、网络、闭路电视系统、大屏幕彩电和教学监控系统了。这对试行新课改来说,无疑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虽然国家逐年在加大对西部农村教育的投资,但是真正改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时日。目前,广大的西部各省市村级小学都与现代信息技术无缘。

2师资力量薄弱,配置不尽合理,使西部农村的教育改革步履维艰

我国西部许多地区,由于近几年在校学生人数的逐渐减少,使学校教师表面上出现了“过剩”的现象,但是从所开设的课程来看,有显得极为不足。教师年龄结构偏老龄化,学科结构也存在严重偏差,而这些教师又主要集中在教育实力薄弱的村级学校。在很多乡镇的各所学校中,物理、化学教师多为半路出家,音乐、体育、美术、外语等课程教师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落实国家课程,开齐、开足课程仍然存在一定困难,最简单地说,单是音体美课程的开设就需要一大批专业教师,退一步讲即便是都能开足课时,谁又能保证质量?特别是在新课程中,能胜任一些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更是没有,但有些中心小学的师生比例却严重超标,这种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和学校之间的教师人数比例失衡的教师配置不合理状况,严重的制约着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再加上西部地区地理环境恶劣、经济落后,无法吸引优秀师范人才扎根西部。由于价值规律对人才资源的调配自然作用,西部民众教育支付能力的有限性根本无法吸引发达地区的教师人才。在人才流动的市场取向的条件下,反而使西部高校培养的教师人才纷纷流向东部发达地区,成为东部发达地区的人才输入的源泉。同时原本在西部工作的教师从业人员,也在积累了一定的从业经验后,成为发达地区教师职位的“抢手货”,在人才流动的市场趋势下流入东部发达地区。

3单一的评价机制,使素质教育成了变本加厉的应试教育

高考制度的存在,有它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现实,也有它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在高考指挥棒的“隐形”作用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类学校教育质量的最终评价也是唯分数论,分数也成了学校评价每一个科任教师的主要依据。在这种以分数作为唯一尺度的评价机制下,素质教育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挂羊头卖狗肉”的教育怪相。某些地区更是将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推向极致,就是划定一个标准,在学校与学校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进行比较,对于未达标的教师进行罚款,甚至末位淘汰。在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单一的考核办法下,一方面,会导致教师给学生施加很大的压力,课外活动时间被严重“掠夺”,课业负担急剧加重。小学生晚上十点以后还有做不完的作业,六年级还有补课现象。这种让学生超负荷的学习会使学生过早的产生了极度的厌学情绪,相应地,学生就会找一些娱乐场所来放松自己,如逃学、进网吧、打台球等等,久而久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全面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 会使教师之间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不正常的竞争。

评价是总结经验,克服缺点;评价是激励先进,激发后进。我们虽然打出的素质教育的大旗,但是,如果不能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恐怕这杆旗帜不会飘扬多久,就会遭到人们的质疑。

4社会差别的存在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强化了应试教育

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人,追求生活的美好是每个人的愿望。在我国目前阶段,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处境,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高考是一条主要途径。特别是西部农村青少年,凭借读书升学来改变自己命运成了他们最佳的选择。大学有限的招生名额成了莘莘学子的竞争目标,大家都渴望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争得一块蛋糕。

“官本位”、“学而优则仕”等等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大大强化了应试教育的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入世”的功利思想,在今天并没有失去其依存的土壤。正因如此,对知识的追求演绎成了对完美人生的追求的同义语。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以能否为社会所用作为衡量标准,以别人的认同为标准,使人失去自我。不论自己或别人,都会觉得“没用”,“书白读了”。不仅自己觉得脸上无光,失了面子,家人也有同样的感受。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面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全社会,包括教育部门、学校、家长,都应该好好检讨和反思:为什么孩子会累得让我们如此心痛?为什么我们离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越来越远?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如何提高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将教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目标,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目前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现状的研究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一些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问题;建议

其实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经有比较长的时间了,所谓素质教育是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因素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其所注重的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而素质教育将是完成这项任务的有效途径,我国素质教育是于1985年所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该决定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由此足以体现出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这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在中小学教学中已逐渐普及。但就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对此应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不断的深入改革,虽然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问题,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趋于落后,以至于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较落后。虽然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素质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历史、社会、文化等众多原因,致使国民在教育思想观念上仍然显得较落后。目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读书无用,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难以找到好工作,以至于家长和学生经常会认为读书对找工作也无用;二是认为考试升学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太过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教育评价机制欠完善。教育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利保障,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而切实有效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不仅有助于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合理的评价,也有利于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但目前无论是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还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是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明显不符合素质教育评价的要求,其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必然会有碍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实施。

3.教育经费不足。经费是教育实施的基本保证,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其教学方式日趋多样化,对教学设施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必然就导致教育经费的增加。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其教育经费的投入必然会有所差异,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来说,其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很多学校会经常出现教育经费不足的现象,必然会导致教育设施的缺乏和落后,这就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实施。

二、提高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相关建议

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如何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加强素质教育宣传。要想有效实行素质教育,其首要任务就是需做好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泛的宣传,如开好家长会、教职工会、全体学生会三个会议,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以及使用电视台、报社、杂志等新闻媒体,来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确保宣传到位。通过这些宣传让社会、家长及学生对素质教育有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加强教师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确保素质教育精神能落实到所有参与者中。

2.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经费是中小学运行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经费投入的程度往往会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小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其经费一般是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应竭力满足中小学发展的需求,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来加强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以便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降低教育成本,提高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素质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眼里的教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更大程度不仅是一位教师,而是一位教育者。”由此可见,教师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其自身的素质还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重大的影响,故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4.健全素质教育机制。健全的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为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应注意以下几方面机制的健全:一是健全社会机制,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有利于素质的拓展;二是健全运行机制,制定相关政策约束素质教育的方向,引导素质教育向健康方向发展;三是健全评价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基于中学化学素质教育探讨

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前化学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想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大家共同研究。

一、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科学素质。

初中和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两个观念需要更新:

其一,强调化学“双基”教学,不只是为了升学需要,不只是为学生考进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还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未能升学(事实上大多数学生是不能升学的),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大纲”提出的“进一步学习”也不单指“升学”,还包括在实际工作需要时,以中学化学知识为基础,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如自学或业余进修等。

其二,“大纲”在提出要重视“双基”教学的要求之后,紧接着就强调化学“双基”教学必须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应用。要“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中学是基础教育,是“不定向”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基矗中学开设的课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课程,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厚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必须改变那种以应考、升学为目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将新编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和即将投入实验的新编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与过去的旧大纲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明显的区别是:新大纲都一致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就是说,化学教学的任务是,既要用化学基本知识武装学生,也要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这些教学目的,是主张“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迫使学生埋头于应考练习的“应试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二、设计好“教”与“学”的两种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应试教育”偏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唯恐因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的失分。学生的学习被老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功能,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课堂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观点。

科学发展的基本过程是: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例如:

第一步: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与;

第二步:观察实验(教师演示或学生亲自动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第三步:启发学生思考,把生动的直观引向抽象思维;

第四步: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得出结论;

第五步:组织课堂练习,达到学以致用。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只有必修课的单一模式和课堂教学的封闭格局,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只设置单一的必修课程,只有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强调跟应考指挥棒对口接轨。教学视野封闭、狭隘。对全体学生不加区别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其结果是扭曲和束缚了人才发展;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课程结构。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主张人才资源的多样化、多层次。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化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科普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努力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坚定改 革步伐,以提高全民素质,振兴中华为己任,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开创出一条新路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简析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备的素质

简析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备的素质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中学 龚焱 7月23日

所谓的“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即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个方面的素质。换一句话说,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是要通过努力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容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提高素质。

国家教委1997年10月29日印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具有良好的师德。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面向每个学生,平等、公正,因材施教,要逐步掌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估的方法,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要向全体教师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继续教育,引导广大校长和教师逐步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思想、观念;扩大和更新知识,提高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从这个原则出发,下面简析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备的素质结构:

一、更新观念,认同素质教育,打好基础

更新教育观念,认同素质教育,是教师的当务之急,要把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落实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上,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尽快地从应试教育的樊笼里跳出来。不要留恋走熟的旧路,要有勇敢的拓荒精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成了路。不要只把素质教育说在口上,而实际做的仍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

二、强化师德,展现人格风采,挺起脊梁

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首先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一般来说,学生都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感,他们把教师看成自己学习上的导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任何一个成功的人,无不受益于教师高尚人格的影响。

教师人格的力量首先应当表现出坚定明确的方向性。每个教师都要始终如一地把热爱教育事业当作自己人格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永远以一种旺盛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其次,教师人格的力量应当表现出言行的一致性。一个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自己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立教。此外,教师人格的力量还应以先进的思想、优秀的品德、良好的作风、渊博的学识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去追求理想的人格。

1997年9月5日柳斌同志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的总结讲话中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当前仍要把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作为重点。……教师这个词的本质含义,我想就是‘奉献’两个字。……如果丢掉了奉献,那就不能称其为教师。”

如果说,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这座大厦的主框架,那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又是职业道德素质框架中的钢筋。作为老师就要有乐于清贫、甘心奉献的精神。

三、狠练内功,积极参与实践,构建主体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教好书,育好人,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练好教学基本功,不断地探索教育的规律和技巧,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育人能力。一般来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因而,掌握语言的艺术,学会说话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而且还应该具有简明、形象、亲切、诙谐风趣等特色,状物使学生如临其境,抒情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言志能使学生豪情满怀,说理能使学生由衷折服。

2.文字表述能力。合格的教师应当具有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教改能力。教学经验的总结,教研成果的表述,教改方案的制定,都需要我们将所做、所感、所思、所悟用笔表述出来。因此,要求现代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述能力。

3.新知汲取能力。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有人把20世纪90年代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那么,到了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将会更快。并且,边缘学科将越来越多,各种学科将会相互渗透。作为教书育人的现代教师,必须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强大能力,努力使自己具有崭新科学内涵和崭新人文本质,做到一专多能、通晓多个学科领域,能够指导多门学科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素质教育的重任。

4.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一个教师能否驾驭课堂,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课堂,将是一种散涣自由的课堂;没有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课堂,仍然走回了应试教育的老窠臼。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把握着知识传授点的前提下,要求课堂教学具有撼人心魄的审美感染力,应多一点机智,多一点幽默。

5.感情控制能力。教师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这种情感丰富性是一种长期自觉修养的结果,能够和情感的积极性、稳定 性、深刻性、自制性等相结合。在实际生活中,教师也难免有自己的苦恼和忧愁,但教师必须学会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决不把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在学生面前总保持一个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奋斗者的形象。

6.电化教学能力。当前信息传播技术、电脑、电化教室、多媒体教室等在教育过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将极大地促进教师角色的历史性转变。它要求现代教师要具有正确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并具有相应的熟练操作的能力、改进信息系统的教学能力。一个不会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师,很难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

7.教育科研能力。在教育价值观发生深刻裂变、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渗透的宏观背景下,应当弘大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主体价值。新的教育观要求每一个教师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要不断地积累、总结经验,再把经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水平的提高能使教师在工作中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更好按照教育规律教书育人。丰厚的教育科研成果是学者型教师的重要标志。学者型教师既是教育实践家,又是教育理论家。这就要求现代教师应当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应包括信息处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创新求异能力等。这样的教师已不再是照亮别人毁灭了自己的蜡烛,而是既能照亮别人又能照亮自己的火炬了。这是每位教师应当追求的境界,也是每个教师应当具有的风采。

总之,真正成功的教学过程, 必定是升华为审美境界的艺术欣赏过程;是教与学双方思想交流、感情共鸣, 情与理完美统一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高尚的师德得到张扬,人格风采得到了高度展现,渊博的知识积累得到了全面调动。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纵横捭阖, 潇洒自如, 尽情风流。学生在这样优秀的教师本身的独特师德魅力,人格力量,学识风范所感染、吸引下, 于不知不觉的撞憬中找到寄托、顿悟、共鸣以及理想的影子。

作者简介

龚 焱,男,1944年11月出生,湖北随州人,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中学一级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设疑艺术》论文,1997年获《光明日报》及全国现代教学艺术研究会主办的教育艺术论文比赛全国二等奖。另,所著《数学明珠谁摘来》一书,1995年获全国图书评比二等奖。正式出版文学和科学著作10部。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创新素质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创造实践活动而产生,并逐步明确,逐步形成的。创新素质教育,是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断衍化而生成的。有关创造教育的思想是本世纪初提出来的。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了提高职工的创造能力,首次开设了《创造工程》课。它不去研究发明创造出来的成果,而是专门研究成果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后来人们把这门科学叫做创造学。而把创造学运用到社会或学校教育上,则称之为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是创造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类发明创造活动的规律及其运用的。

在我国明确提出创造教育的是近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于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明确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理!论。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发表《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并提出对眼、手、脑、嘴、时、空的6大解放,还进行了大量创造教育的实践,培养出了一批创造型人才。

50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先后建立了有关创造性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里开设了相应课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1届3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教育三个面向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我国的创造教育研究与实施,在教育内部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成立创造学会等学术团体,就培养新一代的创造能力的重要意义、培养目标、方法原则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产出了不少论文,出版了一些著述。但没有生成热点,仅是少数研究部门与一些学校的实验活动。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严肃指出,教育必须克服“脱离实际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国家教育部指导下,基础教育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开创了教育新局面,为创造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与天地。

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党的十五大,主席又多次提到创新。1998年11月24日,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又强调“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造”。朱róng@①基于1999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科教兴国部分对教育又强调指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领导关于创新的重要指示,为当前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明确指出了方向。

为了实施建设国家创新系统,中国科学院启动了《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国家教育部从1999年开始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各大新闻媒体也都纷纷刊登了许多关于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文章。为迎接新世纪高科技的挑战,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许多学者纷纷撰文指出基础教育应当开展创新教育。可以说,目前,创新教育已成为从政府到科学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好形势,面对这些诸多教育的新提法,教育实践工作者在心理上、精神上缺乏足够准备,感到很困惑!犹如天狗吃日头不知从何处下口。那么,什么是创造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如何实施这些教育?能否通过界定与诠释,使诸教育提法综合为创新素质教育,我认为,有必要加以探讨。

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两者都有“创”字,即初次、开始做的意思。单从“创新”与“创造”两词比较,创新包容创造,创造涵容创新。创造比较具体,是全新的,是无中生有,难度比较大,层次比较高,是创新的上位与顶尖。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新观点,创造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等。在学校提创造教育,似有距离感,不容易被普遍接受与认同。因为基础教育,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的,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从受教育的对象来看,由于年龄与文化知识的拥有量,还没有达到创造的层次。而创新比较宏观、广泛,是在已有基础上,对常识、常规的推陈出新,是创造的基础与前提。所以,在学校提出创新教育,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础,既有普及性,又有全面性,特别是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有普遍需求与推广的可能性。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两者并不是矛盾的。素质教育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说两者是一致的。全面发展包括创新素质,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应在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之上。所以说,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把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结合,明确提出创新素质教育,是科学的、合理的、可接受的。

那么,什么是创新素质教育呢?根据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 定义,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作为基础教育来讲就是为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础。我认为,这样界定创新素质教育好,一是明确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为创新教育定了位,即创新素质的培养应在素质教育中有机进行。这样既强调了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又把创新摆到了突出位置;二是强调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即要在全面发展素质基础上,突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素质,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上下工夫。这样界定从规定上注意科学性、规范性、整体性、操作性,既避免了片面性,又明确了有机结合的方向,使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获得到和谐有效的落实。

二、关于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意义

明确提出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基础教育必须改革与创新,必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即搞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教育的伟大使命。

二是有利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去教育的弊端是重知识、轻德育、轻能力,特别是轻视对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其弊端,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由于认识与理解问题,有些地方只注重琴棋书画的第二课堂活动,忽视天地人学,海陆空三模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忽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是对立的两回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实施素质教育不进行创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完成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其素质教育就没有抓住重点,没有抓住关键,没有实施到位。反过来讲,创新教育决不能离开素质教育而另搞一套,必须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明确提出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目的就是使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三是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教育的多元功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它区别于农业经济靠土地,工业经济靠资本、资源。其明显特点,就是以高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灵魂。所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战略部署。其目的就是为知识经济输送具有创造思维和能力的人才。而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必须突出创新教育。所以,提出全面实施创新素质教育,这既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有人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95%从事生产劳动,只有5%等少数人从事高科技工作。认为中小学不需要进行创新素质教育。这种认识有很大的片面性。虽然大多数人不是搞发明创造的,但生活在当今时代,就是一般的生活、工作,也离不开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说,没有创造能力在现代便无法生存,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享受现代文明。所以,学校教育应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坚持教育三个面向,积极主动地抓好创新素质教育,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四是有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生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具有情感、具有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潜能,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从国内外心理学家及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创造能力是每个健康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人的大脑在两周岁前基本发育完成,五岁前的脑重量已为成人的95%,而智力发展则为一半。这个时期的素质可塑性大、记忆力强、是大脑思维最活跃时期,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期。所以,在中小学要树立正确创新素质教育观,积极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对学生身上创造性的萌芽,要积极、适时,按着创造心理规律给以培养、扶植、拓展、开发、强化,不断提高创造个性素质。这既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任务,也是青少年创造性心理潜能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研究与实践表明,在学校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既是重要的,也是可能的,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必须提高认识,转换观念,扩大共识,增强配合,坚定搞好创新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三、关于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几个原则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与创新。在指导思想、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方面,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进步性原则。创新是对传统、常识、常规与秩序的超越、完善、纠正和发展。其成果应是新的、有用的、进步的。创新有进步创新,非进步创新。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必须坚持进步性原则,不违反法令和伦理道德。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进步的先进的创新意识,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为和平、为正义而创造的世界观。凡是有利于发展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发展经济、改善与提高人民生活的;有利于人类社会稳定和平与安全的就去创新、就去创造。凡是对危害人民、危害人类、危害和平的创造与发明,就不能去创造。否则,就是对正确的破坏,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就是对社会的造孽。

坚持这一原则,还要坚持既抓创造智力,又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及“进攻性”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智力不完全等于创造力。一个智商水平一般的人,但非智力因素水平高,意志坚强、吃苦耐劳、有毅力、有信心,在事业上往往能有所作为。相反,一些智商水平较高的人,由于懒惰,没有毅力、自命不凡,反而在事业上一事无成。这说明,如果一个人只具备了智力基础而缺乏毅力因素,那么这个基础再好也不会产生创造力。历史上,成才者往往不是在顺利、舒适的环境中产生,而往往更多地经历磨难、失意、凌辱、孤独与病恙。其创造能力在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支撑下会更加发扬光大。

2.整体性原则。即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统筹规划、科学运作,追求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整体效益。依据这一原则,学校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就要围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对教育办学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条件、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诸因素进行综合改革、系统创新、系统优化,建立良好的创新素质教育运行保证机制与体制。用良好的创新教育素质条件去保证提高创新素质教育的质量;依据这一原则,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就要坚持全学校、全家庭、全社区 、全方位齐抓共管,营建良好的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环境;依据这一原则,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就要坚持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与创新性,对德、智、体、美、劳等各育一起抓,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与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等诸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整体发展,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3.主体性原则。即坚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就要讲民主,变课堂为学堂与讲堂结合;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结合;让学生从沉重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抬起头来听课,挺起腰板走路,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坚持主体性原则,就要坚持共性与个性一起抓,既注意对共性的全体全面的培养,又要注意对个性的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对创造个性的培养。学生自小有许多个性表现,有的不怕困难,自信心足,独立性强;有的坚持性强,情绪热烈而稳定,有较强的探索动机。但这些品质往往被学生的顽皮、任性、内向、古怪等超越常规的现象所掩盖,因而有时得不到教师的赞赏与肯定。因此,教师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不能只是表扬那些顺从、听话,会来事的学生,而应经常关爱、鼓励那些敢于提问,经常有新观念,有坚持性的学生,使其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4.创新性原则。既在素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的教,学生要创新的学,营建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环境。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教学方面,教师就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调研式等优化教法,不仅传授知识,还要交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交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精神方面就要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能主动地、自由地思索、想象、发问、选择,甚至行为。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要善于引导、鼓励;对学生的异常思维方式、顽皮、任性要善于理解、宽容、奖抑;在物质方面,就要加大投入,为学生们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为学生安排集体活动之外的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和材料。为学生提供场所,让学生去参观、游览、玩耍,接触自然和社会;为小学生、幼儿提供各种材料和玩具,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环境方面,就要有能引起创造思维的感观刺激。如抽象画及发明家、创造家的头像与成长发展史的介绍,等等。

5.实践性原则。即坚持实践第一,教学做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创。坚持实践性原则,就要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生产、贴近高科技。结合现实、结合实际教学做。既不仅学到真实创新本领,又服务了社会;坚持实践性原则,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亲自体验、自我评价,体味创造的滋味。如开展调查活动、观察活动,开展角色创造活动、编讲故事活动、科技小制作活动,等等,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创造的能力。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辨证思考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它不仅对师生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而且通过培养出的人才的高素质辐射向社会,其影响是全面深刻和持久的。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构现代化的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素质教育氛围的心路之途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过去我们在强调教育功能和途径时,比较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对“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则不太重视,其实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可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不仅使学生学会做事,更重视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是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结合,才是理想完整的教育,所以说素质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分类,而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它强调一种基础、一种素养,是一种做人与做学问的功底。因此在学生正值可塑性最强的教育时机,学校应教育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应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夯实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若因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重智轻德,造成教育的缺失,往往错过最佳教育时机,学生终生难以弥补。

比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础的层次,或说最基本的文明教养。要提高将来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合格人才,在中学这个行为习惯正在形成的阶段就必须着力解决好学生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又可以转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一生的发展。再则,良好行为习惯的获得过程,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若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某个教育阶段,因教育不到位,训练不落实,就会形成学生社会化水平的滞后现象,使将来社会成员文明程度降低,即或日后想力图纠正也十分困难,严重的还可能生发许多人格和心理障碍。

素质本来就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自律精神,正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内在本质。内驱力的启动必须一个强有力的“自我”为基础,因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这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特征正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适能力及自律精神的好途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帮助学生认准自己的定位。即要有一个做人的基调,基调上不去,内驱力就爆发不出来。人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容易对自己作低调要求,这就抑制了潜能的发挥。校园文化中开展各种典型榜样教育,可激发学生自我设计,塑造自我的激情和动力。

第二,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教育是人自我发展的过程,每个学生才能的显露与成器,有早有迟,因而要确信人人有才,又人无全才,学校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努力提供其发展的各种条件。中学是潜在人才的聚散地,要对潜在人才的成长提供条件,创设共性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环境。如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我校科技艺术节开展的十项小人才比赛,竞选学生会干部的自荐演说、“创新素质实践行”中的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就可使学生不同特长和才华得以施展,荣获中央电视台“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金奖的撒贝宁不就是从学校艺术节的舞台上脱颖而出的吗?

第三,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人格。素质教育的内涵已揭示出教育的着眼点已投向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深层次的呼唤,而自我意识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心理活动,是学习创新的动力之一。也是由他律走向自律,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校园文化活动中多以学生志趣为主,可自愿参加、自行选择、自己创作,一般不定名额、不必选派、不拘形式、不限内容,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如优质班会方案设计比赛,学校科技艺术节徽标设计比赛,自办小报比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全由学生自己设计策划、筹办主持,而在自我意识培养与发展中,自律精神的培养也自在其中。所谓自律,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适应社会规范,自觉以组织纪律、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使之为今后立足社会生存竞争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如各种文化活动即或是娱乐游戏活动都有它各自的游戏规则,这规则是学生乐于遵守的,不是强制的,比如球赛和趣味体育大比拼活动中各司其职又协调配合的规则,棋赛中的棋艺、棋德都可给学生多方面的启示和教益,这些活动因寓教于乐即或是内含有极其严肃的教育因素也对学生有着乐于接受的亲和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铸塑校园精神的建构之本

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提升校园文化“物”的品味外,还要重视“人”的塑造。它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批判的取舍,经过提炼和升华,形成具有核心意义的校园精神。铸塑校园精神,简括地说,就是学校的生命活力,是学校独特的财富和资源,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虽不具有表层物质环境文化和中介层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但由于其精神已渗透或附着在校园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故1使人能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致由它透视出独特的校园文化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我们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当置身于一座具有优良传统并享有巨大社会声誉的学校,总会感到校园里有一种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使我们感奋。如到北大清华就使人由然而升这种感觉。清华

大学在90年历史渊源中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八字校训通过清华人自励自勉,承传升华,演绎为今天体现时代精神的“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清华校风学风,辩证地塑造了清华学生行为与思辨、学习与创造、务实与求新的作风,成为清华学子在国家各个岗位上取得良好声誉的坚实基础,正是在这样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熏陶下,清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治学、兴业、治国之才,由这种清华文化环境不断孕育积淀形成了清华独特的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学校以往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学校是传递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场所,学校自身的发展也是文化的累积过程,尤其是传统老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格调和布局。但是时代的发展又不断对学校办学提出新的要求,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协调,这常常是具有历史传统的老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传统拓展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中融入现代性,现代性中体现历史的积累。历史性是学校的财富。现代性是学校的活力,学校的历史积累是宝贵的,但是学校发展又是必需的。虽然学校精神文化应当随历史发展不断吸收时代精神,但它们都有自己历史渊源,有着凝聚了学校基本精神为学校成员引以自豪和刻意弘扬的优良传统。优良传统是维系学校精神的支柱,其本身具有延续性和继承发扬的价值,其实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说,学校精神文化也只有通过继承的方式,才能产生长久的影响。如我校是所具有70年悠久历史的江城老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反映鲜明的时代精神,又要继承和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把时代精神和优良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代代相传历久弥珍的育人效应。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集中体现在言简意赅的校训之中。如我校“严谨、求实、文明、活泼”的校训,虽只八个字,但它反映了教育观念、价值标准、伦理意识、行为准则。学校历来办学风格的低调内敛务本求实正体现着这种“严谨求实”的校园精神。师生形象的建设是流动着的校园文化,要求全体师生致力于校风、教风、学风的构建,良好的师生形象代表阗学校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支柱。这说明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就能达到铸塑校园精神的目的的。其校园精神在于一种被认可被接受的办学理念长期积淀,传承升华而成的优良传统在师生内心建立了一种自我教育且能持久作用的道德环境,因此具有动力价值,并且表现为价值导向、群体凝聚、情操陶冶、规范约束、心理建构、辐射社会等6个方面的功能。

对一个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已形成成熟的校园精神的学校,由于在整个校园文化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精神文化已经确定,能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辨别力,可有力抵制社会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如一个拼搏进取学风浓厚的学校,厌学舞弊之风就难成气候。一个纪律严明校风良好的学校,那“前卫”“扮酷”的装束就没有流行的市场,因此说校园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是校风,最高表现是校园精神。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的陶冶之源

未来人才素质的差别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技能上,更体现在人的基本素质上,其中人文素质的发展居重要地位,人文素质绝非一般的知识特征,它是一种性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它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从更深层次上体现人才质量,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提高人文素质。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是人类以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引自光明日报99年10月29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当今要大力弘扬的这种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它包括了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社会与历史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操;把握现实,面向未来的胸怀和眼光;义利兼顾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宽容合作及互助奉献的精神。它既是一种理性意识,也是一种非理性的体验;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形态,也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它既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追求,也是一种现实的行为规范。它与科学精神同属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其表现形态与主题并非完全一致,从教育上看,古典人文主义最关心的主要是个人,着重培养个人的人文修养及个人的道德品质。当代人文主义教育尽管也关心个人,但更强调关心他人、社会以及人类的利益与未来。据此,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引自教育研究97第11期《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

素质教育说到底是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如何做人是基础的基础。居里夫人逝世时,爱因斯坦的纪念文章里没有评述她两次获诺贝尔奖的成就,而是高度赞扬她追求科学真理的高尚品德,认为这种品德高于具体的科学成就,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通共建,促进人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的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

校园文化建设中力求弘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包括努力发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教育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行开放式教育,努力营造高品味、高层次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有了坚实的人文底蕴就会牢固的构筑起学生正确的精神支柱,而正确的精神支柱的构筑,对于学生崇高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精神催化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当兼具科学人文双重品质,而文化底蕴是构成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文化底蕴是否厚实充足造成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下文野之分。

文化底蕴是蕴藏于千姿百态的文化载体现象深处的思想精义,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在文化发展史上,经过千锤百炼而凝聚升华的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一个人思想道德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一定的人文意识又总是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因此人文素质对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底蕴是在接受教育熏陶中,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把握和领悟的。这种实践过程既是运用文化工具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主体自身修养的过程,即治学修身同时并举。

这种文化底蕴在人身上并不表现为某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尽管知识和技能也是人的文化素质的部分)而作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渗透在人的信仰、情感品格、学识和气质中。文化底蕴也不象具体的文化功用那样显现和容易为人把握,而需要人们去发掘、领悟和积累。这里有个如何传播和吸收的问题。比如科学文化作为种文化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一种研究活动和一种社会建制。在每门学科教育中,学校常常只从“授业”的层面上来传授,而作为一种文化对应的三个方面还有(1)依托于科学知识体系之上的科学思想(包括科学的思想和信仰)(2)贯穿于科学研究活动中的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的美感及鉴赏力)(3)与科学的社会功能密切相关的科学伦理准则等。科学这些“传道”部分,这些有的学者称之为“科学精神气质”的东西,这些真正的构成人的素养根基的东西却未被学生所领悟和把握。尤其是高中生,近期升学目标将他们求知天地,被迫局限在狭窄的升学需要和学业训练之中,因此缺乏“多维营养”,造成人文底蕴的欠缺;这又决非“文化快餐”就能凑效的,人文底蕴的挖掘与培养,除了主渠道的德育渗透贯穿在学科教育全过程之中外,还需要丰富完整的校园文化教育,并用这种教育去唤起学生改造和提升自己的强烈愿望,务必把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在涵育熏陶中,使 文化底蕴积淀到人的身上,使他们自觉追求自身完善,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形成高品味的文化素养。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而又各具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学校既是人类文化集中传播的地方,又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开辟新的文化的阵地,它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既与社会主导文化相适应,同时自身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以创造新时代的文化,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从营造和优化素质教育的育人环境和浓厚素质教育氛围的高度来研究和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不低估的育人功能。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作者] 常州市教科所朱川彬

[内容]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规定了清晰的上位框架。对小学语文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渗透、贯穿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必须充分地指向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是确定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必然是多元的教学目标,大体说来,可以分成这样三类:

一是全面而完整的认知体系。这里不是知识体系而是认知体系。知识体系是客体,小学语文知识体系客观存在于小学语文的大纲和教材之中;认知体系是主体对于客体的把握。学生应当具备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体系的能力。这类目标是小学语文的核心目标,它是由国家规定并要接受国家和社会检验的。

二是一般学科能力。各门学科都有一般学科能力,而小学语文的一般学科能力更具有综合性和基础性。其中有的属于技能,例如能写一手好字,能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能流畅地谈话和朗读,还有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自学能力和治学能力。这种一般学科能力同第一类的认知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说它们之间有联系,是它们的相关程度很高,往往相辅相成;说它们有区别,是因为这种能力不等于认知能力。例如播音员朗读的能力、相声演员说话的能力特别强,但要他们考中小学语文知识未必考得过我们的学生。一般学科能力是不要考试的,但它们恰恰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尤其是自学能力和治学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是动机、兴趣、态度、意志等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同时发展的过程,两者相随相伴、贯穿始终。当然,认知和情感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认知主要解决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而学生在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时候,必然会有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产生愿意不愿意学、喜欢不喜欢学、相信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情感和态度。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决计找不到离开了情感的独立的认知活动,也决计找不到离开了认知的独立的情感活动。可是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认知,注重学生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而对学生的情感或者轻描淡写,或者熟视无睹,甚至采取雪上加霜的做法伤害学生积极的情感。目前有许多小学生不喜欢语文,也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有厌学情绪,这当然同各科教学都有关系,但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没有激发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实在是难辞其咎的。有人说:忽视情感,是“忘了教育的另一半”,这是各科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难于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实,认知和情感互为目的和手段。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应当通过长期的培养,使之人格化、品质化,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三类目标归纳起来,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当是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提出小学语文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会不会使语文教学复杂化,会不会加重学生学习语文的负担呢?这就要研究“怎么做”的问题。

多元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地、然后叠加起来一个一个地完成的,而是作为统一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一体化地完成的。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保证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整体性地完成呢?这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过程。其实,教学过程的优化,核心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重视、强调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真正到位、真正落实;能力的提高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学生的情感也因为失去了发展的依托而逐步萎缩、泯灭。

可惜,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并没有成为主流,基本上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学、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基本格局是老师讲解加学生练习,讲解是传授知识,练习是形成技能,能力却自生自灭。难怪老师经常埋怨:讲了多少遍,学生还是不会。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孤零零的知识多半会被遗忘,这是理所当然的。至于能力,它决不是老师讲出来、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实践中不断地锻炼、获得而逐步地提高和发展起来的。

同样,学生愿意学习、喜欢学习、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也只有在自己学习中才能得到发展。三十年代的语文教育家孟宪承曾经指出:兴趣是果而不是因。从来的国文教学只有老师的活动没有学生的活动,只有老师的讲授没有学生的学习,这是国文教学失败的总原,也是学生对国文没有兴趣的总根子;只要组织起学生学习国文的活动,“是一定不患学生没有兴趣的”。由此看来,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情感,是我们语文教学本身所造成的恶果。

那么,如何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组织起来呢?老师们常说:你让他们自主学习,他们不肯学、不会学怎么办?这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长期得不到改观的原因所在。夸美纽斯讲过:如果学生不愿学习、不会学习,那只是教师的错处。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宣布学生看书,但不到半分钟又开讲了,叫学生怎么看书?老师要求学生看书或讨论,但没有提出明确的、适当的阅读和讨论的要求,叫学生怎么阅读和讨论?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不外乎听、说、读、写。这里顺便提一下,听、说、读、写训练就是全面的语言文字训练,完全没有必要把语言文字训练偏狭地理解为就是词语分析、句子分析。学生能听懂一段话,能概括其要旨;学生能够说出一段话,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能读懂一篇文章,不仅能理解意思,而且能获得语感;学生能写出一篇文章,内容正确、条理清楚、语言得体,所有这些,都是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这里,语言文字训练是同语文教学的任务,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交融在一起的。问题是: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究竟如何组织和展开?回答很简单:提出明确的任务。现以阅读为例试作分析。

如果老师只让学生阅读一篇材料,不提任何任务,学生很有可能琅琅有声,但却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如果提出下列几项任务,学生的阅读状况将会大大改观:1.画出生词和新词,并利用工具书自行正音、释义。2.这篇文章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并要正确、简明。3.这篇文章哪些句群和语段是你最喜欢的?请你找出来分析为什么喜欢。这样,学生阅读文章的时候,就会全神贯注,围绕三项要求作深入思考。接着再进行讨论,那么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会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同步提高。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展开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组织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措施。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对校外美育活动中素质教育的探讨

教育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首要问题就是要消除贫困,改变落后,提高全民素质。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素质教育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今天的美术教育也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技能训练。美术教育更以它独特的方式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而我们的校外美术教育正是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将抽象的美术知识转化为可以应用的实际知识,使学生在直接感受中了解、认识美,在感知中理解鉴赏美,在感悟中体现和创造美。从而达到较深刻的审美意识。因此说,校外美术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促进个性发展;造就特殊人才,实现美术教育再表现,再实践,再创造的有效手段。一、 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把握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方向

“素质”从字义上讲就是“本来的性质”,特指人就是本性。这种本性的形成过程除了天生具有遗传因素和性格因素外,主要来自特定环境的潜移默化和自身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的一个复杂而缓慢的心理和生理完善过程。

人的素质高低与受教育的程度有很大关系,教育的学科越丰富,范围越大,高素质的人才就越多,美术教育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科,“美术”从字义上讲就是造型艺术,并指绘画。“美”指美丽、好看,“术”指技艺、技术、方法。总的说来,“美术”涵盖了审美;形象思维;创造力;精神活动;行为表达方式和绘画技巧。有些人把美术单纯解释为画画,我个人认为不太准确,美术的特性与美术教育的促进作用有直接关系,因为它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快性。正是因为这种情感效应,才能实现寓教于乐。只有把素质教育寓美术教育过程中,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才能形成素质化的美术效应。

由此可见,我认为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方向就是:

1. 通过多种最自然的美术实践活动来唤起学生身上潜在的美术本能,激发自身的美术需求,自由自在地表露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以此来培养学生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的观念,陶冶情操。

2. 通过多方面教育手段,让他通过参观、欣赏、体验、绘画、创作等途径,启发,认识,产生灵感,锻炼他们的耐力,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多种环节,以知、情、意、技的结合为基点,由深化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从中感悟生活的乐趣,提高全面素质。

二、 明确素质教育的目的,确立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校外美术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技能与技巧,单纯地掌握一些画法与作法,在他们当中培养多少职业画家。它的目标应体现在使每一个受教育个体自然流露的强烈的审美感受,提高新时期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健全的人格,独立生活的能力,勇于创造,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人。要完成这一培养目标首先是要把校外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被社会所理解,所认同,所支持,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重要的是参予各种无意识的艺术熏陶和有意识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判断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有序地利用社会大环境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让学生走向社会,使他们看到广阔的外界环境是如此精彩。1990—1998少年宫美术组分别为世界妇女大会、国际海洋年、香港回归祖国、亚太地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做大型主题长卷绘制,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少儿美术大赛,在国际交往中,与丹麦学生一起画画,与香港同学一起上课,与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的儿童进行绘画交流展等。并注意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 丰富教育手段,立足能力锻炼

校外美术教育的灵活性给我的教学领域以极大的空间。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及生理的特点,首先从儿童兴趣出发,对他们那天真幼稚的想象和随心所欲的表达方式,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开启儿童智慧的心扉,把幼小的心灵引向缤纷的艺术世界。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立足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感觉能力训练、鉴赏能力训练、创造能力训练、群体意识训练等各种能力训练。通过观察记忆、深入浅出来传达自己主观上的情感。

2. 着眼要更新观念,塑造美好心灵

美术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孩子们了解外部世界的语言,同时又是可以用这种语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内心情感。但是这种稚拙的艺术追求既不会自发地升华,也不会持久地保持下去,需要能及时得到正确引导和保护,使稚拙的追求变成前进的动力。经过努力上升到新的阶段。而这阶段又是十分短暂的。校外美术教学活动必须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接受能力、行为能力设置辅导纲目、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编写教材、教法,调整教态。在此基础上使孩子们体验到美术课中的愉悦和情趣。使之勤于学、善于学、乐于学,唤起了孩子们乐此不疲,学而不厌的学习之乐,塑造了美好心灵。在师生和谐的情景之中,进而创造出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教学结构体系,实现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

三、 体现素质教育整体性要素的特点,形成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方法的多样化

素质教育的特点就是要重视教育过程,即渗透教育。美术教育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在某过程中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的推动。重视素质教育过程是通向素质教育目标的必然的要求,同时也是在重视教育结果。

要在这个教育过程有所作为,并非易事。因为美术不同于其它学科,有美感才有激情,引导美感这就要求构成美术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基于这个基础,要在教学中做到形象直观,因此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学生素质潜在性的挖掘

青少年正处在生命最可贵的生长期,尽管他们思想单纯幼稚,但是他们所具有的天性是极其宝贵的。(天性是指年龄段),尤其是在美术创作中所表现出的灵动,大胆,无拘无束,天真烂熳,绝非成年人能够臆造的。并且这些宝贵的思维痕迹随着年龄的增长将转瞬即逝,如不及时捕捉,将遗恨终生。能否准确地寻觅,捕捉到这些生命亮点,挖掘潜在的素质,无疑实践活动给素质以外化的桥梁,并与美术创造结合于一体贯穿美术教育始终。

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生理特点,开设多类别课程:黑白画(线和形的装饰与构成)让学生通过观察与表现来进行具体与抽象结合,装饰与构成结合,线与形的排列组合,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性训练。我用儿童的视觉语言启发和培养儿童运用绘画语言的能力。

透过记忆与联想激活动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描述和表现,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印象经过思考以后成为创造性表现。

我利用想象与表达对记忆中的事物进行补充和重新组合加工,创造出新的形象,丰富审美经验和积累。

色彩画(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让学生通过色彩的涂抹表达他们的意欲,根据直观反应再过渡到思维反应,启发儿童自身潜在的色彩感觉指导他们如何组合好色彩使其产生美感,培养根据描述运用色彩创造形象的能力。

同样的事物,由于不同年龄特点都会

在画面上显现出不同的文化层次的审美素质水平。就是在同一题材的要求下,同龄人由于不同水平的审美素质和动手操作思维创作方式等多方面的素质水平差异也同样会产生不同形式的画面效果。因此在微观与宏观精细刻画中最能充分地挖掘出学生潜在的素质。

2. 学生素质群体性的培养

人的个性素质与群体素质相互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取向决定于他直接或间接环境作用的影响。

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除了先天因素之外,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如果从小注意对儿童进行艺术熏陶,环境的改变可以极大地影响发育的速度。因此,美术教育的基点应该放在面向全体学生上,透过绘画观察儿童的知觉发展。适当适度地增加知识点,扩展知识面,保护他们在绘画这个形象思维过程中对形、色、空间等,能根据人的不同感受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

我依据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初级班采用分解组合教法、听故事编内容教法;中级班采用范画与实物对照教法、情景添加教法、速写与创作结合教法;提高班采用表现内容与创作形式相结合教法、写生与比赛结合教法。以多鼓励少批评,多趣味少单调,多实践少说教,来造就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和活跃课堂,由此使学生的整体性素质得到提高。

3. 学生素质社会性的作用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与整个民族素质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未来人才的素质应具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具有在极剧变化的社会中有较强的适应力,乐于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更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与他人协作;对科学和真理执着的追求;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学领域综合化,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和特长;具有掌握交往工作,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蕴育具有跨时代高素质的人才,不可忽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的时代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对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利用的好会使他们受益匪浅,否则会适得其反,认识到这一点后树立素质教育为已任的主人翁意识,我把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从单纯的技法传授,模式先行的框框中解脱出来,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有利的各种条件(大型社会活动、各种竞赛、夏令营、国际交流、画展、采风等)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培养,事半而功倍。

使他们从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反应中得到了深刻的社会教育,为将来怎样成才,报效祖国,服务于社会产生莫大的激励作用。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形成正确而健康的人生观,确立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了强大的促进作用。有许多学生或许对他们似水流年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留下的影响是淡淡的,而对在少年宫时某一次参赛、画展、采风、交流留下的记忆是终生难忘的。

所以说,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要着眼全面多层次在优化教育环境,通过多种手段,实现科学美育、社会美育、环境美育、家庭美育。

四、 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原则,提高校外美术教学活动的质量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最可塑时期,素质教育的任务无疑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美好的、向善的、崇高的和勤奋的精神力量感招下和鞭策下,更加完善。这种精神财富积淀的越丰富,越厚重,将来迸发的能力和创造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因此美术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原则就是育人为本,将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做洗礼和升华。学美术首先要树立高尚的人格,要摒弃世俗和丑恶,不慕虚华,脚踏实地地做人。只有这样才在自身的行为和创作中表现出优良的品德和心态。所以育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使他们的爱好、兴趣、特长得以发挥。美育和德育互相渗透,紧密配合,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因此我认为要完成好素质教育任务,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就必须提高质量,保证效果,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多年来,我从工作实践出发,贯彻校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大胆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操作,逐渐摸索自己完整的体系。并有相应配套的教材、教具、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的支持来体现自己的特点,把特色教育纳入教科研轨道,做到以科学理论为依据进行理性思考,以科学方法为指导进行具体操作,以实践结果为基础进行理论飞跃,以新的理论为起点进行新的构建。

分别编写了《校外美术教学活动辅导纲目》(初、中、高级)《美术课教学计划》,《少年宫美术课辅导方案》及少年宫美术课教材等教学理论方面的东西,逐步实现教育的科学化。

在教育目标上,我由教师单一主导化逐步转变为学生的自控化。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独创性,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

教学态度实现民主化,与学生成为没有代沟的朋友,情感交融,课上声情并茂,课下和蔼可亲,激发他们的情感效应。

教学内容讲究现实化,强调校外美术教学的特点,扩大知识面,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实现多样化。(前面已述),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上课。

通过以上改革尝试,使学生在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了素质。因此如何解决好素质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是我们校外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我将一如既往地对此作继续探索。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多媒体与英语素质教育

何为多媒体?多媒体一词是英文MULTIMEDIA的中文译名,其英文词根MEDIA为MEDIUM的复数形式。二百多年前,MEDA一词首先见诸于西方报端,到20世纪20年代,逐渐被认为可用作单数名词,泛指传播和大载体。随着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迅速普及,MULTIMEDIA一词开始引入到诸如电影、电视和音乐媒体中。今天我们对MULTIMEDIA一词的理解是,从英语教学的狭义角度来讲,是指计算机控制的交互式多媒体传授系统(INTEGRATEEL LEARNING SYSTEMS简称ILS)。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用计算机把各种电子媒体(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动画、图像、音频和视频)集成和控制起来,并在这些媒体之间建立逻辑裢接,协同表示更丰富和复杂的信息。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并使之与生动的教学艺术相结合,能够形成接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态,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落实英语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多媒体是英语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

英语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途径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面向全体,发展个性,挖掘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内在潜能,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全面提高英语素质,总之,要改变旧有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以新的教学方式面对学习者。而在这些方面,多媒体英语教学有独特的优势。

1. 利于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一生中获得的信息有94%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其中88%通过视觉,12%通过听觉,可见,视觉器官是人类最重要的获知器官。1990年,耶鲁大学教授EDWARD TUFTE在解释为什么最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介是信息图像而不单单是靠听觉时指出:“信息图像化本身就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要,它能以各自不同方式和进度来对图像化的信息进行个别化一理性化的筛选和理解。图像化的信息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同步进行的可控宽频带通道,而单纯口授是无法达到这一点的。”

在目前情况下,只有多媒体英语教学系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和其他感觉器官,从而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

2. 利于知识的获取

多媒体英语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的动画效果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它可最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易于学生掌握。其交互性将授课内容和学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动静结合的特点,能充分再现语言情景,并将知识诉诸画面,达到声、画交融。教学内容更具体、更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学得轻松愉快,有乐趣;理解加捷深透,有印象。从而,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原来枯燥的语言材料,不用费很大劲儿就能记住。

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率的研究发现:学习同样的材料,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记忆获知的70%,3天后降为10%;单用视觉,3小时后记忆中留存72%,3天后降为20%左右。如果视觉和听觉同时使用,则3小时后保存85%,3天后留存65%。可见在教学环境中广泛使用使学生视、听觉并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教学效果。这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

3. 有利于教学的个性化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相同的教学内容,统一的练习,学生个性培养被忽视,学生特长无从谈起。多媒体教学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得到与教师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

在单机教室,学生自行操作计算机,依次调出光盘中的各种信息,眼睛看着显示屏,耳朵听着其中的朗读、对话和文章,以及音乐等,实现了英语信息的表达和人机对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相应的教学程序学习。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直接查询,尽快得到解决。学生还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分析自己学习中的成败得失,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目标。智力超常、学习优秀的学生,还可以用多媒体软件超前学习,提前完成学业,升入高年级学习,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开发。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计算机模拟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个性化发展达到最适宜自己的最高发展程度,即学生发展的最佳水平。

二、多媒体是变革传统教学的突破口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最高效率的用途是听和说。有统计资料表明: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语言的听、说、读、写各功能的分配比重依次为:45%、30%、16%、9%。因此客观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会听、会说。但在传统英语教学之中,以至于在目前大多数外语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没有把对学生的听、说训练变成教学的中心环节,还没有真正把教会学生会听、会说作为外语教学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目标。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教师说,大部分教师用汉语,学生听说机会较少。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突破了这一传统局限。

1. 在改革传统授课模式上有新突破

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授课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传授课内容由静态的教师灌输变为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由教师一言堂变为学生听说训练的全面开启生动局面。

课堂上教师操作计算机,用麦克风讲课,学生看着显视屏,戴着耳机听老师讲课,并通过麦克风与老师对话、回答问题,也可以和其他学生自由交流而不影响同学和老师上课,还可以用磁盘拷贝全堂课教学内容。面对统一设计的画面、音响及交互选择方式,教师个人因素所占的比重下降,学生以往心理上的被动感和被支配感减少,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由“要我说”、“要我听”转变为“我要说”、“我要听”。

2. 在提高教学效益上有所突破

从教育的组成来说,主体、客体和手段向来都是三位一体的。多少年来,我们一直习惯于主客体直接接触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不需任何间接的媒体

。完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及其形成的教学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效果。上课往往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益不佳。

多媒体技术运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明显地感受知识有新的拓展,信息量有新的增大,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这一系列的教学变革,将促进师生观念的不断更新,课业负担不断减轻,并带来教学效益的全面提高。

3.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上有新突破

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气氛显得既紧张又活跃,学生眼界的有效开拓,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维与创新能力。

计算机成为主要的教学工具,教师传授知识的职能随之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指导学生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成为教师的主要职能。

三、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先天优势

在中小学阶段,英语教学和其它学科的教学相比,无论是教材的设置、课堂教学还是课余的活动等都是动态型的。它必须根据英语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科研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定期地对教材和教法进行修订和改革。国外日新月异的以CD-ROM为存储媒介的多媒体英语教材、课外阅读材料以及百科全书类读物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借鉴。

任何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以语言作基本描述载体的。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信息交流几乎都有以英文作为首选的信息载体。我们的学生通过英语语言学习以获得大量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和最新信息,而反过来这些知识和信息量的获得又大大强化了学生的语言水平。这就形成了英语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引进多媒体教学的先天优势。

总之,多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使我国从目前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理所当然地成为英语素质教育的必要工具和手段,成为传统教学的突破口,并以崭新的姿态、全新的面貌迅猛发展起来,冲击着传统的英语教学、预示着英语教学的新时代已在中国的学校开始。

(河北省教研所 闫会学 《中小学英语活页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教育评估应努力服务于素质教育

教育评估应努力服务于素质教育

严正广,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副院长;

刘迪吉,江苏省教委副主任、教授。南京 21002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阐述了深化 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同时制订了保障目标实现的相关措施,其中十分重视教育评估的运用 ,文中多处论及教育评估,涉及教育评估的组织、运行、方式方法等多个方面,对当前教育评估工作及今后教 育评估事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决定》要求改革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建立自上 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换言之,教育评估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服务、服从于素质教育的需要 ,这为教育评估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一方向是教育改革的大局所决定的。《决定》的核心就是动员全党和全国 各族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政治 经济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这是国家的大局,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教育评估服务于教育首先必须 服从于大局的需要,服从于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一种逻辑的必然、理念的认识,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 要。素质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其实施过程中,必然要不断地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需要 有强大的推动力的推进。教育评估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其服务于素质教育必将加快素质教育的进 程。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立足素质教育,改革评价制度,转变 评价导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从教育评估本身说,也只有服务教育的改革实践才能发挥作用 ,赢得地位,才能在服务中获得提高与发展。素质教育对教育评估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教育评估要适应素 质教育的要求,服从和服务于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从指导思想、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否则 就难以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

一、要转变观念,以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为取向,开展各类评估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它重视学习成熟的基本知识,但更重视学会学习;它重视 学习,但更重视发展能力;它重视能力,但更重视做人。它着眼于提高人的素养和品质的教育,它强调的是知 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的是人的身心和谐而全面的发展。立足素质教育开展评估,必须以素质教育 的价值取向为取向,并把这种取向转化为评估的指导思想,贯穿在评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从目前的评估实 践看应克服以下几种倾向:

一是要克服只看现状、不看潜力的倾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潜力比现状更加重要,因为现状仅仅代表 过去的工作,而潜力却代表未来,是生命力的表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保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重视 发展的潜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评估中可以不看现状,一些鉴定性、终结性评估必须要对现状作出评价。我们这 里讲潜力,是要求在对现状作出客观评价的同时,重视潜在的生成性因素;要立足发展,更多地开展形成性评 估,以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二是要克服只拘泥死的标准,而不顾活的现实的倾向。现实永远大于相关指标,是相关指标无法囊括、描 述的。特别是素质教育,它倡导创新,而创新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要鼓励不同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大胆探索, 办出特色。评估中我们如果拘泥于整齐划一的标准,而不看生动活泼的现实,那就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其结 果只能是削足适履,影响事物本来面貌的反映,也就影响了评估的质量。同时,在评估导向的作用下,这样做 还将扼杀学校的蓬勃发展生机,这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应科学地制订指标体系,使指 标能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另一方面,在评估中要重视基本条件的达标,更要重视各校在自己的基础上为实现 目标而做出的努力与创造。

三是要克服重外在、轻内在,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评估重外在、重硬件,只能促进教育外延的扩张, 但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讲是提高质量,是教育内涵的提高,因此评估中必须重内在、重软件。重内在、重软件并 不是不要硬件,素质教育需要硬件的支持,但如以硬件的改善为满足,那就永远无法实现教育从量的发展向质 的提高的跨越。要克服只重分等,不重诊断的倾向。通过评估分等选优可以产生激励机制,推进事业的发展。 但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大面积的提高,面广量大的学校更希望通过评估获得切合自己实际的问题剖析和发展建议 ,从而有利于今后的工作。在现有评估中,我们比较重视横向比较,热衷于选优分等,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 具体学校的诊断与剖析,从而影响了评估作用的发挥。服务素质教育,要有验收选拔性评估,同时更需要适合 学校发展需要的应答诊断性评估,这样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

二、打破封闭模式,更新运行机制,增强评估的社会性

我们现行的教育评估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政府的工作检查而发展起来的,因而保留了工作检查的许多特征 :在组织系统上,评估基本是由政府组织进行的,其他社会力量无权也无法开展评估(极少数评估由非政府机 构组织,但有很强的官方背景);在信息收集渠道上,只局限在学校内部,十分单一;在评估结果的处理上, 由评估的组织者掌握并处置,不为社会所知晓。简言之,整个评估是在一个由政府掌握的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 。这一模式由于行政权力的作用,有很强的推动力;但另一方面,评估的封闭性也给评估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 响,明显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有着很强的社会性,它以满足学生的发展及社会的需要为质量内涵,因此评估素质教育必须广泛 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鼓励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以适当方式参与对学校工作的评价”。现行评价也采取诸如 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聘请少量系统以外的专家参与评估等方法收集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座谈会往往容易 失真,个别系统外专家远不能代表社会的意见,加之少量的社会信息缺乏系统,难以处理,往往不为人们注意 ,这更加剧了信息的单一性。这种单一性,直接影响评估的客观性与代表性,影响服务素质 教育的质量。

素质教育鼓励创造性,要求各学校办出特色,办出个性,为此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按照教育法的规定 ,切实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而现行评估是由政府直接组织 ,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学校难于有特色;许多评估越俎代庖,管了许多属于学校职能范围内的事,结果强化的是 政府意识,冲击的是学校的自主办学。素质教育更多地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在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办 学主体呈多元化的情况下,各办学主体必然要求参与对学校的管理;特别是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缴费上学、 增加个人在教育培养成本中的分摊比例的情况下,学生及学生家长作为消费者有权了解教育、选择教育。但现 行评估不为社会所了解,社会难以评价、选择教育,更无法参与教育管理。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务的艰巨性需要建立全方位的强有力的监控与引导机制,而监控 与引导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社会进行监督,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引导。在西方发达国家,评估结果 引导着社会投资与生源市场,对学校有着极大的制约与规范作用。而我们的评估处在封闭状态中,社会无法参 与,就更不用谈监督与引导了。

综上所述,为使教育评估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必须打破现行封闭运行的模式,增强评估的社会性。《 决定》指出要“逐步形成对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质量的社会监督机制以及评价体系”,要求“在高中及其以上 教育的办学水平评估、人力资源预测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非政府行业协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 构的作用”。根据这一系列要求,现有教育评估应进行多方面的变革:

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政府不再是教育评估的唯一组织者,非政府的行业协会及社会中介机构也可以介 入评估。非政府组织的介入,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变化,这将影响评估的指导思想、标准要求、评估结果等各个 方面。其次是信息收集多渠道。评价学校的相关信息不一定局限在学校中获取,可以面向社会听取用人部门、 同类学校、知名学者、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意见,并加大社会各方面意见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此外是评价结果 多用途。现行评估只对政府负责,评估结果也由政府处理、使用。加强社会监督,评估应成为社会监督的窗口 ,评估结果应向社会公开,成为引导社会投资、消费的重要参考。

总之,打破封闭模式,依托社会开展评估,有利于评价的客观公正,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在不同评 价思想的导向下,不同学校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优势及特色。学校的多样性体现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勃勃生机 。

三、适应自主办学,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推进学校自我评估

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是第一线。学校工作抓好了,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为此,应建立对学校工作的监 督机制。《决定》初步勾勒了这一监督机制的框架结构:政府要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和办学质量的检查,要建立 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社会要逐步形成对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质量的监督机制以及评价体系;学 校要完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在上述三个层次中,学校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基 础的。从学校来说,在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具有越来越大的办学自主权的情况下,也需要建立在政府宏观指导 下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自主办学与自我约束是相辅相承的,只有加强了自我约束与管理,才能保证学 校的自主办学质量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不断开展自我评估。通过自我评估,学校一方面加强了与社 会的沟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己;另一方面通过评估加强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管理,以保证素质教育的 实施。学校自我评估搞好了,也为外部评估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和扎实的基础,有利于外来评估人员从芜杂的现 象中抓住本质,作出客观的评价。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一些自我评估未能正确评价自己,使自我评估失去了应有 的价值。究其原因,有因评估太多而疲于应付的成份,但最主要的是缺乏内动力,学校缺少独立的法人意识, 对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缺乏自觉性,缺少相应准备。

四、理顺关系,加强管理,改善对教育评估的领导

事物都具两面性,在大力推进评估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应考虑将来不同评估主体间的工作协调,否则评估 会因缺乏统筹而陷入混乱。当我们依托社会开展评估时,应考虑到功利主义、短视行为对社会的误导,并采取 相应措施,否则同样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为此,必须加强对教育评估工作的管理与领导。但这并不意味着 必须回到一切评估由政府包揽的状态,而应理清关系,分清职能,加强、改善领导。在评估主体多元化的局面 下,政府应着眼宏观管理的原则,转换职能,理清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各自的职责。政府工作要为非政府机构发 挥作用留出空间,重点在抓方向,抓原则,抓好对评估工作的管理。

第一,要抓好评估项目的立项审查。要立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审查评估项目的科学性;要立足体制改革的 要求,审查评估项目的必要性;要立足评估的信度与效度,审查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对可开展可不开展的项目 一律不予开展。比如说评估各类重点学校,这在义务教育阶段与大面积改造薄弱学校的任务不相适应,在非义 务教育阶段也与学校的改革方向不相吻合,因为这类学校今后要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办学质量自有公论,无 需政府评点。

第二,要抓好元评估。作为政府要抓大事,抓大局,不应该、也不可能在具体评估上投入太多的精力,除 去个别影响大、涉及全局的评估项目外,一般评估应委托专门机构、学术团体、行业组织去进行,政府重点抓 好对各方面评估的评估;在各学校全面开展自我评估的情况下,政府应重视对各学校自评工作的监督与审计。 只有这样,才能敦促各方面努力提高评估质量。

第三,要用好评估结果。凡评估是严肃的,基本合理的,其结果应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及依据;要敦促各 项评估向社会公开,以实现资源共享,引导社会的投资与消费。

第四,要为各项评估创设良好的运行环境,以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

《决定》要求“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所谓“体系”应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是完 整的而不是残缺的。素质教育评估体系应包括素质教育的理论思想体系,素质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素质教育 评价的方法体系,素质教育评价的政策制度体系等等,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需要我们长时间地努力才能 建立。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服务于素质教育的方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一个适应素质教育需要 ,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估制度一定会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