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8 03:20:03
导语:在人文素质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是汉语教育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大学生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想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强化,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按照教学任务和教学规律,采取开放式的教学策略,顺应新课改的教学方向。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探究
大学语文是人文学科的一门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是一门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大学语文能够对学生的涵养气质、精神世界等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如何通过语文知识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观念,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教师需要对教学节奏进行掌控,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向以及院校的教学特点,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进行深入探究,构建出完善的人文素质培养思路。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语文越来越被重视,使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基础素质和基本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学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1.学科性质略显模糊。尽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历经多年,但是对大学语文性质的鉴定,还多是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进行判断的。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高校将大学语文定位为基础性的公共课程,并且长期处在一个边缘化的位置上,这与英语教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产生了轻视的学习态度。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价值存在着一些认知偏差,对于学科的定位比较模糊。要想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学生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文学鉴赏水平,还要从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角度对自身情感进行塑造。而这一点,恰恰是大学语文课堂上未能体现出的内容。2.课程定位缺乏统一。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问题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大问题。对于那些刚刚经历高考入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需要进行必要的巩固和延伸,同时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也要进行必要的强化。部分学生自身的人文综合素质不高,其人文精神有待加强,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大学语文中的课程内容来对其进行改进。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对于大学语文内容的定位考虑,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这几个方面:一是工具性定位,认为大学语文应该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一种延续,也就是简单的补课;二是人文性定位,认为大学语文应该要对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精神进行培训;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融洽的定位,让学生在掌握汉语言实用技巧的同时,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由于以上教学观念无法进行统一,导致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不高。
二、大学语文教学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关系
1.大学语文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大学课堂开展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其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大学语文的教育定位在培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中,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明确和不具体的学习问题。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对人文性的主体内容展开学习。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本着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关注语文教育的历史环境,为学生呈现多元化的学习体验。2.大学语文教学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为薄弱,且人文课程的开设数量较少,所以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人文素质主要是指由能力、知识、观念、意志等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是一个人修养和气质的表现。它可以促进人的思想感情和谐发展,协调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由于社会经济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拜金心理严重,审美水平低下,甚至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我国大学语文课程主要讲授的是中国语言文学,但是教师却并未对语言文学知识展开透彻的讲解。所以要想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欣赏作品背后的内容,揭示文本中所蕴藏的文化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1.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因素。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学活动主要是对教材、教师和学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机的协调。教材是由相关专家总结出的重要学习经验。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内容展开教育,教师首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将弘扬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依托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当然,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也不能被教材束缚,教师要钻研教材,对其中所蕴含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挖掘。例如,在对一些古典文学作品进行讲授的时候,教师要选择其中的精华,通过挖掘其现实意义,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展开教育。对于一些作家的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前人对其所做的评价,教师都可以讲述给学生,不只是单单让他们对作品进行理解。在大学课堂上对《孟子》《论语》等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儒家的传统思想,如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找准一个切入点,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人文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延伸出庄子、韩非子等人的学说,帮助学生树立相应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从优秀的作品中汲取学识和智慧。为了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体验意识,教师还可以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思想,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比如在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诗人的诗歌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诗词中所蕴含的精神、节操和品格进行深入的感受;同时结合诗文之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诗人创作的理想和抱负进行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诗歌作品有更好的把握。又如,在学习《蜀道难》时,教师可以从乐府体诗歌的结构特色以及诗人李白的创作风格入手,引导学生对诗歌中所体现的感情进行全面了解,深化学生的人文思想感受,强化其整体的学习质量。2.围绕人文素质教育改善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围绕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到首位,强化整体的思维训练方法,对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开放式的引导。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突出,这样更有利于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对教学课堂展开必要的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到互动活动中。例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古文后,教师不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感受。只要教师烘托出必要的学习氛围,学生普遍能够对“施仁政、反暴政、反兼并”的思想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对于那些具有戏剧性质的文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来对文章的主体进行阐述,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现代教育讲究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要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发掘,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首先,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入手,进行阅读和理解,将创作者的主要思想、创作生平以及时代背景等内容融合进来。比如在对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进行学习时,当学生在对词中凄苦悲凉的情绪进行感受时,教师不妨将李清照在创作时的时代背景讲述出来。由于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流落江南,丈夫的过世使她孤苦无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可以对其展开更为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学习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时,也可以掌握触类旁通的方法,对一些诗歌、散文进行欣赏阅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例如,对教材上的《煮酒论英雄》和《宝玉挨打》等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不妨播放一些相关的影视片段,帮助学生对语言内容展开视觉化的体验,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深化自身的理解程度。在对一些经典的诗歌、散文进行学习时,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相应的音乐内容,或者以举办朗诵会的形式,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升其人文素养,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总之,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要想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一方面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另一方面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帮助他们在课堂上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深化其人文学习意识。
作者:罗金艳 单位:仙桃职业学院教育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各校教学的主要目标就变成了对学生人文以及科学两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高等院校,目前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也代表着高校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也越来越重要。可是就目前来看,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重技术轻思想的问题还一直存在。所以,文章就高校体育教学中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为日后人文素质的教育带来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在我国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过程中,高校体育也开始飞速的发展。可发展的过程中却也有很多问题凸显了出来。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传统教学理念所带来的轻文化重技术现象。对于此类问题的思考,文章就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以及未来高校体育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该如何实施加以深入分析,目的就是希望今后高校体育能够更加顺利健康的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来说,其核心就是对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培养与提高。在我国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领域也逐渐发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可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却很复杂,从文艺复兴开始就有学者对其内涵和延伸进行了众说纷纭的解释。而随着教育界对人文思想的发展和应用,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也开始变的清晰。“利用环境的熏陶、知识的传授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展现出来,融入到人们的气质、人格和修养中,变成人的内在品质”,这就被称之为人文素质教育[1]。所以,现代教育就是要将学生的情感、观念、个性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体育课程,就长期被认为是“简单粗暴”的社会活动。追根溯源就是因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这种缺失们就会导致对学生培养的不够全面。
(一)体育思想中的“重武轻文”造成文化道德流失。俗话说,思想决定意识。在我国教育的发展中,一直将强身健体作为体育教育的中心思想。所以才会造成体育教育发展的停滞不前,单一的体能锻炼致使体育教育无法跟上主流人文思想的社会发展。在我国专业运动员中,也时常会出现打架斗殴、服用兴奋剂等违背道德的事件,这就足以说明在我国的体育教育上存在文化素养的缺失。
(二)体育思想中的“重文轻体[2]”造成人文知识素养相对较差。“重文轻体”是指学生在高校受教育过程中,学校只是一味的注重文化教育,而忽视体育的教学,甚至有一些高校都没有相应的体育教材。如果体育课程的教学走不出以体质论为主导的怪圈,教学中就会一直存在问题。体育课的职能如果只是训练体能技能和无所事事的解散打闹,那根本就无法形成体育技能和人文知识的相结合。这种传统式的教育模式并不利于学生们健全人格和全面的发展。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因为专业课程的繁重而将体育课程取缔。这些都是不利于体育教育的文化素质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策略
(一)加深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化[3]具有两个层面:精神和物质。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它是一把双刃剑。社会文化发展程度的好坏就要看人文素质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必须要积极地开展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学习。第一,体育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健身、育人以及娱乐,可是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体育课程只完成了健身这一项功能,其他两项根本没有得到重视。所以,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可以将大学体育课程中人文化的方面体现出来,比如:(1)为学生塑造更加健全和谐的人格。(2)对学生的情操进行培养,将学生的情感表达力提升上来。(3)培养学生自身的文化品格素养,把整体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形象逐步提高。在体育课程不断创新和不断拓展中,让学生们真正理解人文素质的意义。第二,受教育者也可以在人文素质的教育中得到积极的影响。传统只注重体能的体育课程已经不再被适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和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比起来,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体育课程教学则是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们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总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全方位的健康发展。第三,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学,也是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一种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而人文素质教育就会为高校体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也为教学改革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高校体育教育不仅融入了人文素质教育,还在此基础上加强了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比如:远程教育、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高科技科学。三为一体,改变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的英文缩写是“STS”。而STS教育[4]就是一种学科、社会以及生活的一种结合。在此种教育方式下,不仅能提高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学习与掌握,更能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力。这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是会带来深远影响的。
(二)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必须要通过课程的本身来实现。而在高校体育中对人文教育的应用就要通过体育活动的方式,让大学生能在体育人文的精神感染下,培养健全的人文素质和体育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中我们就可以了解,想要将人文素质教育合理的应用于高校体育课程中去,就无法离开人的发展和传承,也不能离开人文思想对体育课程的交流和融合,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实施中,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思维意识加以增强。现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设置有两个部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要将二者相结合,进行人文知识的培养。在进行理论课程时,对人文的基础知识进行一定的灌输与宣导,将学生的文化认知力逐渐提高。而实践课中也要融入一些文化课方面的知识,体育教师要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对文化知识在体育方面的价值加以深刻的说明,并分析其原因,其目的是将学生们的审美乐趣不断提高,进而强化学生们的思维意识和知识感知力。第二,建立相应的人文知识教学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要从课程的设置开始,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课程的规划与教学的环境。而人文课程在高校中的开设也并不多见,这就会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人文知识。长此以往,会造成大学生素质偏低,社会评价不高等问题的出现。所以,对人文基础知识相应课程的开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提高大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一种方式。第三,高校相关体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作为人文知识的传播者,体育教师一定要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只有对人文素质教育深入的了解,才能够更好的教导学生们。这就需要教师多多的读书,将自身的文化修养逐渐提高,记住,学生是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获得知识的;另外,精神文化素养也要加强,文化生活一旦被丰富起来,教学气氛也会随之变好;也不能忘记科研能力的提高,在课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并进行分析和了解,才能帮助学生在日后更好的学习,不仅如此,教师自身的也会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因为此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们加强思维意识和文化修养,对学生们的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目前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进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毕竟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这就需要相关教育人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探索,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型人才而一直不懈努力。
作者:周余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一、音乐欣赏课的内容及影响
(一)主要内容
音乐欣赏课主要是以音乐欣赏为主导,辅之以一定的理论知识的讲解,音乐欣赏的内容及欣赏方向则由教学老师根据学生所能接受和消化的程度来定,旨在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美学品味,使之在美的审视中摒弃低俗的东西,拥有高雅的不落俗套的欣赏能力。而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必要太过于深奥,所讲解的方向也是学生在生活当中经常接触到的和能够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讲解。
(二)音乐欣赏课的影响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上的享受已经超出的物质上满足,而是精神上的享受,因此,音乐欣赏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首先,音乐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到的东西,不同于其它的精神享受,只有高端人士才能有机会接触到,音乐所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特别是流行音乐,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最熟悉不过了,正是因为是大家所熟悉的东西,在教育方面才会比其他的容易,不会再学生教学中出现太大的难题。其次,欣赏音乐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视听享受,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到很多由音乐引发的有益于今后生活工作的东西。最后,音乐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老师教会学生从音乐中领悟人生,提高自我的人文素养,学生能够在需诶和生活中举一反三,在社会上、工作上都能有所帮助。
二、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必要性
首先,高职高专的学生的年龄不大。因此,对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更为迫切。其次,他们刚一成年就要进入者鱼龙混杂的社会,他们对社会的了解还不够成熟,而唯一能有效制止他们走入歧途的方法就是在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教育,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培养,培养他们的欣赏和辨识能力。最后,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学生做容易接受?那就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能与之产生共鸣的东西,能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来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去完成任务。
(二)重要性
而今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如果是技术型人才,企业在招贤纳士的时候也不只是看专业技师能力,同时还会对人文素养进行审查,而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本来进入社会的时间远比同龄人早,不管是在学历还是技术能力上可能大多数人都不及还在高校深造的学生。因此,唯有在校期间,对他们的各方面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使之在今后的工作中尽量占据优势,而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首当其冲,因此,音乐欣赏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显得很有必要。
(三)务实性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依靠自己的人格而活,人格也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高低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作为高职高专学生,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教育对自己的工作生活都是很有帮助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而用音乐进行引导尤其奏效,他们就算是他们在欣赏中欣赏哪一种音乐而朝这种音乐的穿做背景方向发展也是一种有效的引导。
三、主要作用
(一)净化灵魂,收获自信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能够陶冶情操,音乐能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净化,高职专科学生在音乐欣赏的时候,从中也能收获乐趣,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自信,为什么说能够起到提升自信的作用呢?现在的学生人群中们普遍存在攀比现象,学生用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来彰显自己的豪气。但其实,这恰恰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唯有通过夸张的打扮和浮夸的行事作风来博人眼球,其实这只会愈演愈烈,一旦卸下了虚伪的准装备,深入的去挖掘,就会发现,其实胸无点墨。
(二)丰富校园生活
在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以学习技术为主导,相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校园生活相对枯燥,而学生也没活力。但是,技术学校据只能中规中矩的学习技术而其他的什么都没必要涉及吗?相反,除了学习技术,其他任何东西都是有必要了解的,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校园生活也要靠学生自己去丰富,而在丰富课余生活中,音乐又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多丰富课余生活起很的作用。
(三)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音乐属于高雅的精神享受,真正的音乐,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引发共鸣,而学生在接受音乐知识的时候,也能从体会到音乐的美妙和纯净,而同时也能摒弃自己原有的不好的东西,从而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
四、结语
综合上述,在高职院校中实行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在今后的工作中占据优势。除此之外,欣赏音乐还可以愉悦学生的心情,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抒发学生的情感,缓解学生的压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说音乐欣赏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音乐伴随人们的一生,学生从在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习音乐欣赏,对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音乐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而在校期间,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学习音乐,无疑是受益无穷。
作者:赵萌单位:湖南都市职业学院
一、目前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实施现状
(一)强调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
妇产科护理教学分为理论及实践教学两部分。护理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即使在最能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临床技能实训过程中,教师也多以示教为主,使得学生在按照教师的示教按部就班地操作过程中,体会不到临床实际操作的过程,也想象不到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情景。
(二)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受到重视,因此,护理专业多数学校都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伦理、护理心理、护理美学等课程。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开设的课程都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主观性,并未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规定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人文素质要求和专业水平,而主要是根据自身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及目前的师资条件来开设课程。个别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所选的教材不能与妇产科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因而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内容方面,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较少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仅仅学习到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对人文知识是如何渗透并应用于妇产科护理过程中的,如何较好地掌握人文精神等,还停留于感性认识的表浅层次。且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妇产科护理实践中,讲得缺乏针对性,结果使人文教育脱离了专业本身。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授课方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枯燥单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考核方式上,多以理论考核为主,片面追求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平时对于知识的运用及能力的培养,实践考核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上述问题若不得到有效解决,即使开设了一定数量的人文社科课程,人文素质教育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三)教师知识有限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者,是人文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目前高校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及渗透的能力。如讲授妇产科护理的教师虽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自身欠缺人文社科知识;而人文社科教师又不懂护理专业知识。教师的教育思想、人文素养与现代整体护理模式不相适应,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对护理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认识、理解不足,削弱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人文教育与护理专业教学脱节
多数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增加了人文社科类课程及学时,并将它们列为了通识必修课,授课时间多集中于专业课学习之前,授课教师多为非护理专业教师。而自专业课开设后,妇产科护理教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不足,没有对各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做特定的培养计划及实践指导,导致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脱节严重,不能达到专业课程中理想的人文素质教学目标。
(五)学校投入不足
多数护理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研究时间长,需要投入大量教学科研经费,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及教学团队,若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妇产科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育人为本,重视德育
护理作为一项崇高的职业,南丁格尔曾说:“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护理人员的道德修养渗透在整个护理程序中,影响着护理质量和医疗效果,影响着医院的整体外在形象。所以,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树学教育科学2015年第5期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妇产科护理关乎着无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病患及家属对此期望很高,对妇产科护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热爱。授课中,从受精卵的着床发育到胎儿在母体内不断成熟以及娩出,一系列的图片资料、录像以及课后的心得体会,都能激发起学生对于生命的新感悟、对于伟大母爱的赞叹,能够使学生对妇产科有一个新的认识。妇产科是生命诞生的圣殿,而护士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双手托起的是新的希望。我们要时刻告诫学生珍爱生命,把奉献精神牢记于心,并通过临床实践开展各种情境教学,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不同的教学过程中体会护患角色,真正能做到“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形成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高尚品德。
(二)强调实践,学会沟通
护士职业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护士与他周围人的相处能力。护士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护患关系的和谐、医疗团队的工作成效以及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教授人文知识,还要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去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通过情景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临床实际工作场景再现,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与人沟通的自信,为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总之,护理专业应不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探索,将人文教育思想渗透于护理教育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整体护理模式下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作者:林艳贾维宁单位:张家口学院护理学院
1我国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民办高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知
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后发现,我国大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同时通过对相关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大概23%的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意义非常了解,有近30%的民办高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近40%的大学生表示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所了解,有6%的高校大学生表示对人文素质教育了解较少,剩下1%的学生表示对此问题不是很了解。
(2)民办高校学生文化素质知识的情况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较为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认识有些模糊不清,更有一些学生对人文素质一点都不清楚,同时也没有对知识的渴望心理。通过相关权威部门的分析可以发现,民办高校要想进行可持续性的发展,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以及条件等各方面与公办高校有所差别,这就造成了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系构建并不全面,在相关的教学政策、组织管理、以及师资建设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还有相当的欠缺。通过与公办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同相对比后可以发现,虽然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但是在价值取向、理论修养以及文化素质方面与公立高校的学生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这种情况的出现不符合国家对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培养理念。但是我国民办高校也是我国对学生进行高等教育的主要渠道,其同样承担着培养祖国后备人才的任务。
2我国民办高校存在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1)我国民办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就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情况来讲,从学校的校领导到各级的基层领导等都没有对此问题进行重视。如果想要在民办高校中建立起相应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在我国开展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定位过于理想化宏观化,导致了绝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不能能很哈的理解,造成了目标模糊的情况出现。同时民办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没有足够的实力,这将严重的影响文化素质教育情况。
(2)课程单一、师资力量不足
就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来讲,民办高校应该具有非常高的自主办学能力,同时在学科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可以有更多的空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受到教师能力以及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大多以公办院校所走的道路作为标准,只是一味的走公办院校走过的路,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也以达到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为主,并不追求教育的效果,这就造成了民办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质量较低,只是单纯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并不注重对学生的品格的塑造。
(3)形式较为单一,文化素质教育系统构建
就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情况来讲,大部分高校办学时间起步较晚,存在着办学经费缺乏的情况,在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方面虽有灵活的一面,但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推广,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形式单一,尚未真正建立起一套符合本校校情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作者:关涵董迪蔡秀丽刘萍单位: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
一、强化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全新的转型,从过分注重专业技能职业人的培养到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现代护理是围绕着“人”开展工作的,高素质的护士在关注患者疾病、减轻病人痛苦的基础上,必须树立尊重人,关爱人的理念,必须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当前护理工作的内在要求
专业技术训练和人文素质培养是护理工作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技术,护理就没有躯干;没有人文,护理就没有灵魂。优质的护理服务不仅仅是提供精湛的护理技术,还必须要让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时时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体验到专业的护理。因此优质护理需要人文精神与专业发展交汇并进。当前护理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突出护理、加强人文。塑造健康的社会人,提升完美职业人,把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文贯穿护理教育的全过程,为护理人导航。
(三)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需要
近年来,医患、护患之间关系紧张整体呈上升趋势,医疗纠纷事件明显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医生和护士素质低下、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患者应有的尊重和人文关怀,态度冷漠,语言生硬。构建和谐护患关系,迫切需要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四)相关政策制度的要求
《护士条例》中明确规定“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关于护理教育方面也强调,要“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这些文件精神为护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
为深入了解高职护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提供客观依据,课题组采用自编“高职护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从护理职业的认同度、人文精神的理解度、人文课程开设满意度、社会实践参与度等四个方面对山东省内不同区域的三所高职学院校的360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收回问卷354份,有效问卷351份。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愿意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有33.2%,职业认同度不高;护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度较高,有67.3%的学生认为应在护理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护生对学校人文课程开设的满意度普遍较低,仅有29.1%的学生表示满意,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的学生占81%;护生对教师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满意度较低,仅有47.4%的学生对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教学能力很满意;有95%的同学愿意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护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参与度高。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针对高职护理人文素质的现状,课题组教师经过在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1345”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即一个目标、三大课堂、四项任务、五大平台。就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发挥好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的作用,完成把学生培养为高素质的“职业人”“社会人”“文化人”和“生命人”四大任务,全力打造课程平台、师资平台、管理平台、基地平台、考核评价平台的建设。
(一)转变观念,准确定位高职护生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医疗服务业对护理工作的需求不断升级,不仅对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护理人文关怀更加重视。为此,课程组通过对护理岗位第一线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确定我院护理专业培养的是服务鲁南地区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就业岗位主要有:临床护理岗位(群)、社区护理岗位(群)和康复保健护理岗位(群)。
(二)把握三大课堂,改革教学方法和途径
为了促进学生实现从“听”到“信”到“行”的转变,护理人文课题组在两年内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初步形成了“一、二、三课堂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第一课堂即常规的课堂教学,帮助护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护理人文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除必要的理论讲授之外,灵活运用小组合作、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师生互动、情境模拟等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演绎、领悟、贯通、实践。同时各课程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课程内容体系有机整合,有力扩充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教学过程不断形象化、生动化、完善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第二课堂即学生的人文实践课,实践活动覆盖面广,由校内到校外、从学习到工作,让学生通过活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震撼和行动上的改变。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流的“第三课堂”。根据学生的这一实际需求,课题组以护理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联合课程网站为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学习环境和网络互动空间,通过网络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整合优化,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护理专业与人的生命质量密切相关,注重的是关爱和照顾,这是与其他专业所不同的。影响病人身体康复进程的,除了娴熟的护理技术,还有人文关怀。而当前的护理教学更多的重视技术的训练,忽略了护理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此,课程组深入到护理岗位第一线,认真调研了鲁南地区医疗服务单位对护理人员的岗位素质和能力需求,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专项调查,并与护理行业专家、骨干共同交流,多方面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实际情况。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护理心理学等拓展学习领域的知识所占比例低,使得许多护士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时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培养优秀的护理工作者,课程组从护理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实践育人为切入点,打造“忠诚的理想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融洽的沟通交流、良好的气质形象、健康的心态表现==和谐护理职业人”的全新课程理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主体,以《护理心理》、《护理礼仪》、《护理人际沟通》为三翼,建立护理人文课程体系。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作为解决学生思想的总开关,通过整合优化课程内容,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提供了支撑,为学生从护生过渡到职业护理人奠定了坚实的人文素养基础,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递进式培养。
(四)加强培训,建设专业和人文两栖的师资队伍
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专业教师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培训,护理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并能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人文社科教师与辅导员的教育背景较复杂,包括历史、哲学、医学、生物等十几个专业。除部分人员接受过继续教育外,绝大多数缺乏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得并不彻底,因此,学校应为这支队伍创造条件,投入专项经费,让他们学习相关的医学、人文社科知识,优化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五)主导联动,探索常态下人文素质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课题组实施建设以来,建立了系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教务科、护理教研室、公共课教研室、系学生科为主导,院、系其他部门配合的管理模式,经过两年多的顺畅运行,说明这种主导联动式管理模式,是符合我院实际的,为我院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构建了一个良性的运行机制。
(六)构建“三元合作、四维贯通”实践基地平台
护生人文素质教育构建“三元合作、四维贯通”实践基地平台,充分地依托了学校、医院和社会三个载体,把课堂实践、课外活动、医院实践、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学生科按照申请书-计划书-通知书-活动过程指导书-实践成果的报告书的流程,定期举办人文系列讲座,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更加高效,促进了学生服务底蕴、服务认知、服务道德、服务规范、服务水平和服务创新等职业素质提升。高职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的影响,任重而道远,课题组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只是一个粗浅的探索,希望能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一点启示。
作者:杨光云单位: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1现代医学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挑战
现代医学治疗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医疗技术,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医学人文素质,例如高尚的医德品质,辩证灵活的医患沟通技巧,应变自如的医疗法规知识以及心理、社会服务能力等。同时,对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给医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给医学生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提高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这是国际高等医学教育重视人文教育和课程综合化发展的新趋势,满足和应对了现代医学对治疗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2中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
为进一步提高医学教学质量,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教育部、原卫生部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方案[教高〔2008〕9号](以下简称《标准》)。改革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为标准,转变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包含七个领域,其中第一条就是“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并认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1]是医疗实践的核心。
2.1《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必须依据国家医药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及医学科学发展,不断进行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者之间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
2.2《标准》对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做了明确的规定
[2]①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包括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卫生事业管理等学科),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②医学教育面对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的期待,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包括文学艺术类、医学史等学科)的目标和内容作出了规定: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能够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
2.3《标准》对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
医学院校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贯彻《标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要转变人文教育的理念和意识,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增加人文课程学时比重,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通过课程教育、评价考核和教师的引导,强调人文素养对医学的重要性,促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以此达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
3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3.1整合人文学科课程体系结构
我国医学院校目前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人文类课程设置门类较少,课时安排比重整体偏少,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3]以学科为中心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会受医学专业课程课时数的限制,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的课时难免会受影响。解决人文素质教育课时不足的一个途径是在公共课程和基础医学课程阶段,注重早期临床人文素质教育,增设临床医学人文类课程,让医学生较早接受临床医学人文教育,增强其作为一名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现代医学教育培养方案要求重新审视教学体系结构,设计人文素养模块化教学体系,适当调整课程学时,构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板块,形成一个系统性、实用化、多角度的立体教学体系。[4]必修课板块设置思想政治课、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四大模块;选修课板块设置限定性选修课和非限定性选修课两个模块。为了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板块之间交融设置课程的立体教学体系,可以增加非限定性选修课的学科课程比例。
3.2加强人文学科课程内容融合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注重与专业课程内容的交融教学,人文教育要结合不同学习阶段,开展侧重点不同的特点教学。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阶段,讲授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基础的同时,以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分析医学领域的社会现实问题,让医学生积极开展课内讨论和课外社会调查的学习模式,减少纯理论式的灌输式教学。如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可以开展课堂情景教学,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导医学生学习如何处理医患关系,如何处理医患纠纷,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提高其对医学伦理学、医学相关法规和医院各种制度的认识。在临床专业课程教学阶段,充分利用医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组织医学生到社区开展健康咨询或体检等公益实践活动,鼓励医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学习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将医学职业态度和对待生命的态度,融合到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医学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整合,即在医学课程中加入人文素质课程的内容,融医学与人文为一体的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
3.3构建人文社科学位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模式,可以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分制管理为导向,创建医学与人文学科的双学位管理制度,以鼓励医学生多选修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分达到一定的要求,可以通过颁发双学位的形式,促使医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发展,弥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不合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课时少的不足,体现科学管理与医学生自我发展理念的结合。学分制管理,要贯彻“前期趋同,科学管理;后期分化,同步进行”的原则。对于高年级的医学生,可以按照以前的教育模式进行,选修的人文学科学分,可以积累到毕业后有效计算,实行科学化的长效管理,等积累够规定要求学分后,学校补发双学位毕业证,实行终身制的积累记分制度。对低年级医学生,实行与高年级医学生同步进行改革的分化教学,鼓励医学生系统性地学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充分选修限定性与非限定性课程,利用晚间或周末上课,有效积累学分。
3.4建立人文学科实践教学环节
医学人文素质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教学检验学校教育的成败。学生只有通过人文素质实践教学环节,才能理解患者对“卓越医生”医德医术的渴望,对躯体与精神健康的期盼,对看病难、医疗费用趋涨的无奈,体会到医生与患者和谐相处和交流对治疗的重要作用。医学人文素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与医学临床实习混为一谈,要以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拓展为核心,以加强医学生科学思维、社会体验调研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的,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内化与升华。[5]以儿童福利院、养老院、居民社区和环境监测站等作为医学人文素质实践教学基地,让医学生深刻感受医学人文与社会的关联性,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3.5完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应用考试方式对医学人文课程进行考核评价,检验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提高的程度,缺乏全面反映医学生真实人文修养水平的科学性,反而会给医学生一个错误的学习导向,使医学生投入较大的精力关注于人文课程知识的记忆和应付考核,丢掉了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本质性的学习与思考。因此,改革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加强与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倡人文课程采用形成性的考核评价,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考核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较强的现实性及相对的科学性。[6]例如,在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学习中,通过教师授课、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社会调查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考核,考查医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否能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否能真正做到关爱生命和理解患者的疾苦,给医学生一个综合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比考试考核得到的医学生医学人文课程的成绩,对判断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理解程度,有更大的可信性。
3.6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建设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人文素质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一批专职从事人文社科教学的教师,需要构建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理论知识体系,建设一批人文知识和专业临床医学知识都融会贯通的教师队伍,共同参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解决人文医学教育的实际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创造交流平台,针对人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合理配置师资力量,鼓励教师集思广益,互相取长补短,发挥教师的优势教学特点,以保证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人文素质是个体后天环境、家庭影响和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思想体系,通过人的外在行为体现的素养。人的素质不是单一要素的产物,而是由多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系,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医学生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具备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文学和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按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从七个领域,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敬业精神,促使医学生学会了解和理解人,掌握与人交流沟通的本领,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发扬传统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加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尚德博学、慎思笃行、求真务实、励志创新”,用所学专业知识发扬“笃学精术,修德济人”的精神,造福于人类。
作者:任天波徐萍风工作单位:宁夏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
摘要:以人为本就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从根本上提升了职业教育方针的规格和品味,也成为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新的逻辑起点。但是现行的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必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新认识并加以改革,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因此,改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措施是寻求法律支持和制度支撑。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反思
一场大规模的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唤起了人们在人文领域的深层次反思与自省,当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去审视现实与未来的时候,便更加深刻地体察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科学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的重要。
一、人文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
1.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主要内容是:(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指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道德知识等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是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精神不仅渗透在国民的各种素质之中,而且表现在每个国民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之中,是国民素质的灵魂,也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要素。一个民族、国家的人文素质越高,就越具有人文精神,就越能使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2.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及其达到的某种程度,即要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如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在特定专业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职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中的实用理论、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它并不传授属于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法学等专业以及所属职业和行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专门培养各类专业学生深刻理解特定专业、职业、行业的社会意义,正确把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人的发展、群体的合作、社会的进步的实际价值,以践行效奉国家、惠及社会、善利他人的做人职责。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
1.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它专门培养各类专业学生深刻理解特定专业、职业、行业的社会意义,正确把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人的发展、群体的合作、社会的进步的实际价值,以践行效奉国家、惠及社会、善利他人的做人职责。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应该说是喜忧参半,任重道远。
(1)从学生的现状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改善和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诸方面,都与本科生有一定的距离,心理状况也普遍存着一种自卑感和压抑感。
(2)从教师水平来看,人文素质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一是人文素养先天不足,二是思想上缺乏足够的认识,三是教学手段程序化,缺少新意。
(3)从课程设置来看,仍然延续了现行本科、专科院校的老套子、老办法,缺少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与创新。或者简单地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着重教学上的实践性和现实性,而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
(4)从教育手段来看,没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出发去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教育系统,而只是列为学生管理和党务部门的一项工作职责。人文素质教育只停留在一般的会议、文化活动、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上。
(5)从考核评价机制来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考核与评估,多以专业教学、实训考核为主,学校的教学督导部门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与结果,往往只被一些时尚性的“精神文明”方面的评比所代替。
2.人文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自1995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正是在这些法律法规的支撑下,以及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才走上了法制轨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当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用更加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宽广的世界视野,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根本趋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尽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在我国的职教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然而,那些拘于历史性的规范和过于现实性、直观性的描述,缺少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用这些规范和理念去支撑和推动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继续发展是有一定困难和局限性的。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站在了历史的新高度,立足于长远的目标,从根本上彰显人是发展的主体,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离开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这就完全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既为我们高职院校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所以,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新的逻辑起点。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反思与探讨
1.寻求法律制度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驾并齐驱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属于在教育性质与培养目标与其他高等教育相区别的正规教育。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所能体现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只是从属于高等教育的教育,这种秉承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实行职业教育的教育是很难找到它自身精神内涵的。应该说这是一种法律上的缺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领导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加强人文课程建设。课程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要把人文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在课程建设方面,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以专业课教学为载体,有机地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其次是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是开设第二课堂,推动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3.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是转变观念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院校各级领导和教师要充分理解科学发展观下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更高的视野、更宽的角度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建立起一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人文素质教育有目标、有措施、有人管,有实效。
4.营造文化氛围。“推行全面素质教育,要将人文、科技、审美等文明成果和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大学生的身心,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规章制度建设、校园的整体规划以及课外活动,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外在力量,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力争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用积极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影响教育对象,使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
5.建立评估体系。高职教育主管部门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职教学工作的评价范畴,作为全面衡量其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主动地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具有人文素质导向作用的评估标准,进而调动广大教师开展人文教育和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积极性。从制度上促使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学习和提高,促使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和自觉行动。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大战略性转变,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必须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在这方面我们高职院校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出发,建构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体制和体系,将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推动高职院校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是不可分割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其实也是英语文化的学习过程。阐述了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教育内涵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彰显。但是,一些院校把教学的主要目标和着力点放在了应试和过级上,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从而造成大学英语的文化属性并未真正得以实现。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大学教师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转变教学理念,研究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并写出了大量有借鉴价值的学术论文或体会文章,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了引导、推动作用。
一、正确把握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由此可见,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们得到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若干知识,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从而成为有良好素质的人。
而纵观前些年的大学英语教学,上述精神并未真正得到落实。英语教学的着眼点多放在听、说、读、写等应试能力的训练上,许多教师仅仅将英语教学看成是语言能力的训练,将四、六级通过率作为教学目标,而很少将英语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实际上,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相辅相成。“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其赖以自下而上的文化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永远掌握运用不好语言。”英语语言的学习,就是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是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加强文化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得体地使用语言,能够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用语失误,从而更好地与使用英语的人进行交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英语真正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具。另外,通过客观全面地分析介绍西方文化,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认识世界,思考世界上发生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并且能够全面公正地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升素质。反过来,文化知识的学习,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知识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大体涵盖了有关英语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人物、政治、经济、科技、文学、宗教、习俗等,可以说应有尽有。仅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为例,每一篇课文都包含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如实现自身价值方面:《大学——人生的转折点》(College-ATransitionPoint);人与社会方面:《他帮助了盲人》(HehelpedtheBlind);感恩教育方面:《感谢妈妈为我所做的一切》(Thanks,Mom,forAllYouHaveDone);财富观教育方面:《果园里的财宝》(TheTreasureintheOrchard);人生观教育方面:《追寻我的梦》(TrackingDownMyDream);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无可指责》(Blameless)……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和使用好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使学生真正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人文素质教育。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构建互动教学模式,拓宽人文素质教育渠道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应该做好课前积淀,课上互动,课后延伸。
课前积淀就是在学习新课之前,向学生推介有关资料,或让学生网上查找,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文化背景,并进行摘录、整理。搜集、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典故、乡俗民风、人物故事、风景名胜、宗教信仰、格言警句、交通概况、文学作品、社会热点等。课前的充分积淀促成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此时课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互动。当然,这个互动对教师的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互动过程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判断和评价。否则,互动就会变成被动。课后延伸是指给学生留下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语言及人文等方面知识内化为个人素养。教师在讲课结束时,应结合所学知识,留下讨论或写作题目,并注意把语言知识、人文理念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表达能力。
(二)组织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导的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属于课前积淀和课后延伸过程,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有:1.阅读活动,教师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英文报刊、文学作品、电子读物等,要求学生不仅要通过阅读了解有关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还要特别关注这些国家的最新科技文化动态,随时捕捉最新的语言文化信息。2.视听活动,指导学生利用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有选择地收看、收听各种英文节目,充分调动视听感官,从不同角度去品尝“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领略异国风情文化,领悟英语的乐趣和其中的文化内涵。3.办报活动,指导学生将自己在阅读、视听中积累的素材加以整理,办出手抄报,一般每月办一张,展示在教室或学校的橱窗中。这样既起到了交流传播的作用,又活跃了校园文化。4.表演活动,就是指导学生编排形式活泼的节目,寓教于乐。当然,这些节目必须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如举止言行、待人礼仪、服饰习俗等等。学生在表演的同时,也就体验到了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异同。表演的形式主要有:歌舞、课本剧、讲故事、朗诵、演讲等。
最后需要指出,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的人文素质更要提高,因为“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进取,苦练内功,做好师表。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和谐平等的治学环境,使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1护士应具备的人文素质
所谓的人文素质其主要包括精神和知识两个不同的层面。在这其中,知识是基础,而后者的精神则为核心。通过对人文素质概念的分析,我认为所谓的人文素质则是指素质为知识和精神的外在的表现,其主要设计到的则是如何处理任何社会等以及其和自身情感和意志的处理。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道德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我认为其首先要具备道德方面的素质。所谓的道德素质,是指既包括对人类基本道德规范的遵守,包括对护士行业的医德、医风等方面的遵守,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而所谓的政治素质作为道德素质,我认为作为是每位护士必须具备的,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等。同时在道德方面面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高尚的护德。第二,社交素质。护士作为服务的群体,其面对的是大批量的患者这个特殊的群体。要做好对患者的服务,首先就要学会一定的社交能力。护理专业学生其社交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决定在未来的医疗活动当中,其能够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对患者进行护理的重要环节。如在1988年的时候,世界医学教学大会则要求培养出的医生是一名倾听者、观察者、交谈者。如果在护理工作中没有好的社交能力,就不能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更别谈形成良好的依从性。因此,社交能力是护士必须具备的第一个能力。第三,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个人意志、认知、情感以及人际管理能力。大学生作为对其人格培养的关键的阶段,对培养学生对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原因在于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是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基础,也是未来护理工作的基本素质。第四,文化素质。该内容包括对护士的情感、修养、态度以及其价值的取向等。一方面护士在面对不同文化和观点的时候,要具有包容的心态;其次则是具备一定的知识语文表达能力,从而可在日常的工作中满足对医学信息记录、报告编写等方面的需求。
2提高护士人文素质的途径
2.1对课堂教学环节的教育进行强化。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培养护生人文素质。首先,在人文素质方面其所关注的是人类的价值和精神表现,是一种集中体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医学院校所开设的政治理论课、卫生法、护理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是护生接受人文知识的主要渠道;其次,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功能。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的是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在这其中,教师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领路人,其在素质培养中有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教师教育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未来学生素质培养的好坏。因此,通过教师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入到其教学的课堂当中,融入对教材的编写当中。同时在课堂中,教师还必须要以优美风趣的语言、敏捷的思维、优雅举止等,从而吸引学生对人文素质的兴趣和爱好。老师也必须用自己的言行,在和学生的课堂接触中去激发学生,从而将他们培养成为未来医学的希望。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研读医学史,对各学科思想的演化历史、医学知识的人文起源中所蕴涵的丰富精神价值和人文遗产有一个深刻了解;第三,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一学校还可可开设如历史、哲学等人文选修课程,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2必须要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医学校通常为人文环境比较薄弱,为提高护士的人文素养,通常应努力的营造人文的氛围。因此,要狠抓医学校园校风、校史、学风等校园精神的建设,同时加强对校园景观、教学大楼、图书馆等地方当中的人文环境的构造。通过这样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感受到人文改变给校园带来的不同的体验,并让自己融入到这种人文的体验中。另外针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还可通过一些讲座、读书活动等,从而让学生汲取知识的营养,体验知识的奥妙与伟大。
3结语
总之,护理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不断的创新和总结。通过在现有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和模式,将人文素质潜移默化的加入到教学和教材当中,从而让学生在校园中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
作者:刘延峰单位:延安大学医学院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从高等院校整体的重视程度到各高职院校自身,再到高职学生自身都存在着多种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1.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有其明显的特点,一是职业定向性,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为社会培养特定岗位的人才是其培养目标;二是教学活动实践性强,高职教育为实现其教育目标,从教学内容、方式和性质上都有很强的实践性;三是教师的“双师素质”特点,即其教师既具备教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又拥有实践指导的经验;四是开放办学,因为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联系紧密,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职业需求的纽带,开放性是其必经之路;五是毕业生的“双证”特征,既拥有学历证书,又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六是专业开设较为灵活,高职教育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决定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就业率,也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意义;七是教育服务的区域性特征,高职教育往往都是就当地人才需求开设课程,是地方发展的产物;八是课程建设的务实特征非常显著,高职教育专注于培养某个行业的的高技能人才。2.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具有一些共性特征:一是个人想法和现实差异较大;二是文化课基础差,入学分数普遍不高,再加上近年来各高校扩招幅度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不乐观;三是个人素质同高校要求不相适应,往往因自身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差而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四是学生往往缺乏对人生清晰的规划,因此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生活都很懒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生习惯和生活习惯;五是学生普遍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由于现在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进入高校脱离家人的呵护,心理上容易产生一些挫败感,有些逆反情绪还很严重,不服从学校的管理,师生关系紧张,学习分心,考试作弊;六是思想政治上大多积极向上,特别是文科学生这一特点更加明显,他们往往积极的申请入党,政治方向正确;七是学习生活上的价值观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互联网时代,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多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人文素质教育未列入高职院校整体工作规划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就人文素质的教育工作没有明确的规划,这容易造成人文素质教育逐步边缘化,把精力大多投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上。就人文素质教育的投入非常少,表现为上级教育部门检查少、本院校考核少、课时安排少,这些无一不是把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边缘化。2.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再加上高职院校学制短,没有办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特别是一些源于对口中职的学生,其文化素养本来就很薄弱,一两年的高职教育很难让弥补他们这些年在人文素质方面的缺口,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生源,这一现象更加显著。3.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很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和相关活动都持积极的态度。然而,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无法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人文素质课程和相关的教育活动,导致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现象普遍发生。4.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乏职业特点高职院校的教育应突出职业特征,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就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停留于形式、过场,往往照搬本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而没有结合高职自身的特征,因此实用性不强,不能很好的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5.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力不高师资力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力不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具体而言,缺乏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师,师资资源不足。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造成人文素质课程在学校的地位不高。
(三)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1.高等教育整体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就多数高校,已越来越强化自身作为整个国家社会文化中心的地位,对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这种背景下的大学生表现出崇尚科学技术、拒绝传统文化、科学思想。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片面重视科技教育,忽略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大学生只对与科技有关的知识感兴趣,学习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发展不全面。2.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片面的地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忽略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高职院校严重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具体体现为:我国对高职教育的政策导向较为片面,大多是对能力、就业的强调和指导,而没有对人文素质教育作出有效的指导;缺乏就高职院校为何开设人文素质课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很少,多数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的阐述目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和重要性上,对未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向没有系统性的研究;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甚至根本不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活动,更不用说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了。3.高职学生自身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多数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抱着学好某一行业技术的目的学习,对人文素质的学习缺乏学习热情,即便是学习,也只是为了拿学分,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个人人文素质的形成。
二、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确立科学通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1.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教育观是能否办好学校的指导思想,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职教育中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双管齐下,同等重视。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发展的价值观,高职院校一定要避免重技术、轻人文的教学误区,要坚决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位。2.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打造优良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落实人文素质教育,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非常有必要,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责任意识得以强化,才能更好的落实人文教育,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要在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让自己成为品格高尚、技术一流的楷模,以身教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二)合理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落实与专业课并重的原则
1.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建设,保证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和课时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人文素质必然需要在后天教育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才能形成。所以,人文素质教育的落实一定要从课程教育着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占据了90%的课时,学校重视、教师重视、学生也重视。要想保证人文素质课程的落实应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建设,具体而言学校在已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基础上还应当倡导学生广泛学习人文知识,开设像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新闻学、美学、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公共关系学等人文科学领域的课程,安排适当的课时,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性、人格和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改革学生人文素质学科成绩考核方法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素质学科重视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改革学生人文素质学科成绩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品德品性、创新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和考核,考核方法要充分体现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采用多种方法,拓展人文素质教育
1.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是学生进入社会就业前的一种准备教育,它包括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训两块内容,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可见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必然要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具体做法可以从下面两点着手进行:一是专业技术课教师要在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挖掘科技中的美学因素,渗透美学教育,在专业知识的讲解时应结合相关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发展前景进行讲述。二是专业技术课教师应注重对科技发展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进取、创新、奉献等精神的提炼,让学生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处处需要人文素养的存在。2.建造校园人文景观,创设浓郁的人文育人氛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极为重要,要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建造校园人文景观,创设浓郁的人文育人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理世界,提高学生的品格素养。校园环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3.开展丰富的具有职业人文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高职院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职业人文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展示、学习和提升提供平台,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例如举办校园演讲大赛、辩论赛、体育竞赛等各种比赛活动,这有利于树立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促进学生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结论
总上所述,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教育内容、教师到开展具有特色校园文化等方面努力,营造人文育人氛围,开展人文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吴强 单位: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社科基础部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表征
1.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缺乏整合性
随着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也出现急剧增多的现象。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粉墨登场,例如电影欣赏、音乐欣赏、诗文诵读、艺术鉴赏等等。多姿多彩的学术讲座、课外活动等隐性课程铺天盖地而来。不可否认,这些课程的增设确实在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显性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互不联系的现象,也存在着内容交叉重叠的情况,缺乏整合性。这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零散性往往会影响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提升。
2.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效性不强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归根结底得落到其实效性上。但从现实看,课程的实效性相对较弱。一是有些院校把人文素质教育当做面子工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仅是摆设。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人文知识传授,忽略人文素养的培植。二是有些学生从功利性动机出发,把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当做获得学分的途径,从而造成选修课选择的随意性和功利性。这严重造成学生出勤率低,课程授课效果差,实效性减弱。三是缺乏与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相吻合的、能满足就业岗位和学生发展所需的校本教材,教材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也是影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哪怕是设置了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购置了大量的书籍,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教学效果仍然无法实现。
3.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评价方式存在偏颇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评价是一个难点,在课程评价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重“显性”轻“隐性”。我们往往习惯于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分数的高低来评价课程的效果,还用一些“数字”来量化,比如组织了多少活动,开设了哪些必修课、哪些选修课,搞了哪些讲座,这些都是“显性”、直接、外在的东西,比较容易量化。但是,我们却忽视了一些“隐性”的、间接的、内在的不太容易量化的东西。
(2)重“校内”轻“校外”。人的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非常复杂,有生理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培养。需通过课程知识这一载体,经学生一段时间的内化和体验,也需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等综合因素,才能慢慢积淀为学生的素质,这一素质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对其评价也不能是阶段式的,应该是长期的。学校对如何评价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记录学生的人文品行,如何褒奖人文素质高的学生等等,缺乏必要的系统化的设计。
二、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对策
1.顶层设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关乎着素质教育的成败,我们应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进行系统地调研,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数量、质量和课程开设的多种有效途径。例如,选修课具有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启迪思想的作用,能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类课程要数量多、面广,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并且具有针对性。应针对大一、二学生开设哪些选修课?毕业班学生应该开设哪些选修课?不能一概而论。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相融通。专业课中应渗透素质教育知识,素质教育课程应兼顾学生专业的特点进行设计,专业课与素质教育课程的关系应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关系。其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融合和融通。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作为具有不同内容、不同实现方式的课程,他们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过程,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终极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融通不仅仅有一个叠加效应,还会产生化合作用,从而促进人的情感、态度等综合素质的提升。最后,强化思政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主要包括《思修》、《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要有意识地凸显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作用。总之,学校要建立一套整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各课程之间既能发挥独自的作用,又不相互重叠交叉,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
2.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是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编撰校本教材。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对人文知识内容进行充实、编排与整合,形成校本教材,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新颖方式呈现。在设计校本教材时要做到两个基于一个目的:一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二是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因为如果课程知识没有内化为学习者的自身体验和思想感悟,那么它仅仅是作为一种静止的资源而存在。“课程教育的实际作用过程,必须是在个体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被体验和内化。”其次,要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度。一是要调动广大教师开设选修课的积极性,加大开设选修课的数量,让学生有课可选;二是以此为基础,通过教学实践来测验选修课的质量,经过数年的时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最后,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培养人文素质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是有力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而且是形成各校选修课特色的关键环节。
3.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计、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描述,进而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课程途径的一种豁达。不成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会阻碍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提高课程水平的关键问题。
(1)成立大学生素质教育认证中心。评价是人文素质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学校通过素质档案建设,记录学生素质发展的进程,认证学生的人文素质成果,并给与一定的奖励。只有积极的引导,加上对大学生素质的认同,才能调动大学生提升人文素质的积极性。为此,学校应设置一个专门的人文素质机构。例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于2014年成立了素质教育科,主要负责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协调统筹各职能部门,制定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等,对大学生素质进行认定。
(2)“显性”与“隐性”并重。隐性课程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相对具有更强的同化力,它在个体习得社会行为规范的价值标准和个性的健康发展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往往是显性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种隐性的评价,把校园文化、校风学风等对学生的影响也糅合到必修课、选修课以及社团活动等显性评价中来。做到显性与隐性并重,行为与素养齐观。
(3)校内与校外评价结合。校内评价比较容易操作,在校内可以通过“过程性考核+论文”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过程性考核主要是严格考勤制度,奖惩结合。严把考勤关,对于平时出勤率高、课堂表现良好的学生免试,给学生以希望和激励。反之,对于缺勤三次以上的学生取消其修读该课程的资格,需要重修,也不能参加奖学金评定和评优评选。而校外评价难度较大,我们可以采用跟踪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校外的学生进行评价。
作者:韩秀婷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一、怎样在古代文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1.准确对古代文学教育价值进行定位
当前,各个高校都进一步扩大共选课程设置,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文理渗透的快速发展。在实施此对策之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当今时代,受我国体制改革和全球化的共同影响,从而使得我国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其古代文学教育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由于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前教育工作者与教育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需要将古代文学教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然而,在古代文学教育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古代文学边缘化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古代文学教育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而且又是现代文化教育当中所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所以,改革的核心思想为开展素质教育。
2.把现有德育教育和古代文学特点相结合
结合古代文学内容与特点,在当前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培养他们高尚、正直的人格。然而,由于古代文学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题材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古代文学教育过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学生思想树立起到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除此之外,在古代文学教育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多方面的优势,它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形象也十分的鲜明,同时有着强烈的情感。为最终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要结合文学作品内容去寻找潜藏在文字之后的信息,充分去感受人们鲜活精神跋涉。由此看来,我们古代文学的价值不只是完全局限到教材当中,而是要将其看作是一个流动式的教学课堂。
3.培养现代化教学思想
在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具有顽强生命力,并且这也成为教书育人的核心内容与有效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将爱国主义精神、各种传统美德、中心思想等作为重点内容。并且使教育工作和我国现展步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追求时髦,而这是由古代文学丰富性予以决定的。因此,我们要培养现代化的教学思想。
4.认真做好科研工作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尽管涉及到教师的科研成果并不多见,但是,他们的这些科研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调动全局,因此,进行科研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加快教学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要把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发展紧密相结合。特别是在古代文学教育过程中,追求美学律动,点评古代文学与现代作家创作二者的关联。这样一来,不仅有深度,而且也有一定的广度。
二、结语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身为一名教师,必须对人文素质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同时经过自己不断努力,去深入探究古代文学和人文素质教育二者的关联。然而,在古代文学教育中,都涉及到很强烈的情感元素,所以,古代文学和人文素质相互渗透不仅是十分的自然,而且也是十分融洽的,因此,在未来教学当中,我们必须要更好的把古代文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作者:杨婧 单位: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
一、目前工科类大学学生礼仪现状调查
1.调查结果。问卷调查法以一所工科类大学为例,调查对象为本校学生(本专科大一至大四),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3份,回收率为96.6%,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率为95%,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共计398人,女生共计77人,本次调查涉及6个工科专业,男生占84%,女生占16%。2.工科类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分析。在礼仪意识和礼仪知识的调查中发现,80%的同学礼仪意识显示欠缺和非常欠缺,认为礼仪对他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可见学生的礼仪意识有待提高;45%的同学的礼仪知识匮乏和非常匮乏,忽略礼仪课程的学习,而只有20%的同学通过选修《大学生礼仪》课程及自主学习,礼仪知识显示丰富,认为学习礼仪知识非常有必要,数据说明,普及礼仪知识,形成全校性的礼仪意识尤为重要。在学校人文环境、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同学反映学校注重只专业课程,人文环境非常不利于他们的人文素质修养的提高,而且《大学生礼仪》课程为选修课,学校、教师、学生重视程度较低,开课教师基本处于积累上课经验阶段,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选课更多是为了获得学分,而不是去获取知识。访谈法结果也显示,学生在人文素质修养意识、知识方面欠缺,对学校的人文环境不满意,除此之外,学生对任课教师自身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二、加强当前工科大学礼仪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
1.深刻进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视人文课程的设置。开展规范性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启智慧大门,而且能够让学生的精神更高尚,形象更完美。而长期以来,高校人文课程被忽视,这是高等教育的遗憾,因此,在基于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学校应着力抓好人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2.应将大学生礼仪课程设置为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目前被调查大学,礼仪课程属于选修课程体系,呈现学生教师不重视的局面,通过对学校春季选课情况的结果调查,发现《大学生礼仪》相关课程都未能饱和,饱和度甚至不到40%,可见学生对此课程的不重视,所以,建议学校在教学改革中,将此课程列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必修课,这是学生重视该课程的充分条件。3.选聘专业或有经验的教师,加强教师的培训与交流力度。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学校礼仪课程的有效推动需要配备一支专业教师队伍,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具有优势是根本保障。
(二)教师层面
1.加强自身知识体系的更迭。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因此,学习应成为教师终身的活动。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时常学习,自身的知识体系需要跟着时代的发展来更新,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进行授业解惑。2.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尝试。如果一名教师,学富五车,却不能通过新鲜的、快乐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那也是失败的教师。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多多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用学生更喜欢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3.丰富教育内容。教师的授课内容需要随着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创新观念的形成而更新,也需要随着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学校的教育政策来丰富。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形象同样是第一竞争力,世界著名形象学家英格丽张说:“这是一个2分钟的世界,一分钟让别人认识你,而另一分钟就是让别人欣赏你”,所以形象作为社会交往的第一要义,人人都需要重视,作为礼仪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言传身教。
作者:李文维
一、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现状,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的内在动力
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在高中阶段过早地开始了文理分科,且有重理轻文的思想。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足可以说明一切。这就导致了学生过早脱离了人文教育,觉得人文教育没有用。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理工类的学生即便是一些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的学生,做起项目演讲来磕磕巴巴;写出的课题报告,工程说明书逻辑欠缺,文字简要不通畅,有的都无法读通看懂,更不要说从中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和创新性了。从2013年9月开始,笔者带领学生在三所理工类高校针对师生开展了“人文类教育相关”调查,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21份。我们发现:有87.7%的师生觉得学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高达83%的人觉得所在的学校缺乏相对高水平的人文师资。在学生中关于人文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只有5%的人表示非常熟悉,有62.13%的学生表示如果所在的学校不组织安排人文教育相关学科,自己几乎不会去主动学习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这些都成为在理工类高校开展人文教育的障碍。
二、在理工类高校加强和改进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⒈是高校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也是高等理工教育的目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又相互依存的客观趋势,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都对高等理工类高校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是国家最具活力和希望的群体,大学生在精神和人生价值上的追求,对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都起到带动和表率的作用,必然会逐渐引导社会形成一种推己及人的优良精神风气。催生出更加有价值、有意义的新的社会准则和衡量标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带动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产生。所以,加强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⒉是遏制高校恶性事件,维护校园安宁,建立良好校园文化的一项有力举措。近些年来,高校恶性事件频繁见诸报端。从前些年的“马加爵事件”到最近这几年掀起舆论热议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南航金城学院的捅杀室友事件。这些恶性事件的产生绝非是偶然,其中反映出的:社会价值观的物质化和功利化、对生命的漠视、对自身定位和正确认识的缺失、法律意识的淡薄等等,其实都是中国家庭、学校、社会长期注重学业而忽略人文教育,忽略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总爆发。由此,在高校特别是理工类的高校开展人文教育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它可以促使学生健康阳光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使得学生在面临挫折和问题的时候有一层更加坚实的心理屏障;它可以促使大学教育告别单纯的以专业和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唯一标准,鼓励学生全面、个性地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立德树人”这个宏伟的目标。
三、关于促进理工类高校人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⒈创新教育理念,构筑相对科学系统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理工类大学进行人文教育的一大难点就是,人文学科在理工类学校难交叉,难渗透。相当一部分师生会不自觉地忽略人文教育,而钻入实用科学中。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的渗透和交叉,不是简单地把人文学科安排到课程表的某一天中。而是从教师的选配到理工学科的教学和实践中都应该穿插入人文教学的环节。由此笔者建议:可以针对年级的不同由浅入深地引入人文类的教育;少开空洞泛谈的概论课,多开一些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开设的课程应该具有层次感、实践性和带动性;可以开设人文社科类的辅修课程或者是第二学士学位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会贯通。
⒉将人文素质教育运用到实践中,激发学生对人文教育的兴趣,强化吸收能力。现代教育提倡互动式、自主接受的教育方式。而人文素质类的教育强调将知识“内化”再将之体现为个人理想信念追求、道德品质修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这样的个体演变其实也是社会的演变。这样一个“内化”隐形的过程通过实践将更加深刻地进入受教育者的内心:教学过程中互动体验式教学;走出课堂走到社区,团体中的亲身体验。比如《公益社会》这样一类选修课,就应该在教学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到公益团体中去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耳闻目睹和亲身体验中感知人文精神,提高自身能力和修养。
⒊提高教师素质和重视程度是关键。“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可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何其重要的作用。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大部分理工类高校的专业人文课程课时数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到整个课程数的5%。师资队伍中人文教育力量也明显单薄。师资队伍中的理工科年轻教师,多数是在中学时代就文理分科然后上理工科大学的,自身所受到的人文教育都远远不够。所以改善理工类高校人文教育核心在理念,但关键在师资。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第一是要从根本上扭转部分教师只教“怎么做”的教学理念。通过和一些人文氛围较好的高校间教师的互换交流、出国深造旁听等多种方式,让他们深刻理解到作为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要解答人生和发展之“惑”;更是传“为人之道”。第二是要让教师对自己学科专业的发展史了解透彻。第三对教师的考核也要有“人文考卷”,考一考教师师德,考一考教师是否拥有健全高尚的人格,对学生培养具有超越个人名利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文教育的意义也是在于此。希望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可以以此为基点,不断发展进步。培养出更多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祖国栋梁。
作者:崔玥 蒋平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
特别声明:本站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辽ICP备19013545号-1 辽公网安备:21011302000173 © 版权所有:沈阳学刊文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