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核心价值观论文

时间:2022-05-02 09:14:31

导语:在核心价值观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核心价值观论文

核心价值观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论文

一、营造改革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

1.崇尚敢为人先。

江苏教育历来注重改革创新。综观近年江苏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过程。在世纪交替之际,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举办普通高校民办二级学院、探索推进股份制合作办学等方面的做法,都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江苏高校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个敢为人先的共识,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成效。国家和省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江苏70多所高校参加了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改革方案与做法被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有关委员与专家称为“高等教育改革江苏模式”。其中,与国家有关部委(企业)共建高校、独立学院转制并迁址办学、高职高专院校试点“注册入学”、仙林大学城本科高校组建教学联盟等改革试点,无不渗透和体现着江苏高校敢为人先的校园精神文化。

2.鼓励差异发展。

近年来,江苏积极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研究制定高校分类发展规划,鼓励高校科学定位、错位发展、特色办学、同类竞争、争创一流。正是这种鼓励差异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文化引领,不同地域、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地因校因时制宜,凝炼办学特色,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新气象、新态势。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南京工业大学、享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誉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享有“孕育林业顶尖人才摇篮”之誉的南京林业大学、享有“华夏IT英才摇篮”之誉的南京邮电大学、享有“中国高等中医教育摇篮”之誉的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一大批非“211工程”建设的省属高校,始终坚持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坚持差异化发展理念,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不断彰显,办学影响不断扩大。2006年5月建校的中外合作本科高校西交利物浦大学,坚持以多元、规范、创新、自由、信任为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其独特的大学理念、高水准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浓厚的国际化特色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被誉为“中外合作大学的标杆”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

3.彰显特色和个性。

近年来,江苏高校普遍重视和鼓励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南京大学开始构建并实施“三三制”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以个性化、全方位、全覆盖、内生性为特点,将本科培养过程划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和“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使全校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发展路径,拥有课程、专业、发展路径自主选择权的学生成为改革的主体和发动机,自下而上推动教师、院系和管理部门积极改革,探索一条个性化、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民主公平的校园制度文化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体现了办学理念、管理风格和价值导向,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系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作为高校制度建设的基本规范,体现制度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发挥高校管理育人的功能,使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和价值追求,形成一种民主公平、正义和谐的校园氛围。

1.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袁贵仁部长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近年来,江苏加快实现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积极探索管办评分离的运行机制,注重宏观指导和间接管理,综合运用地方法规、规划、指标、标准、资源配置、督导、评估等手段,取消和调整了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凡应由高校自主决定的事项一律下放到学校,不仅有力地引导和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也为高校建立民主公平的校园制度文化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管理环境。

2.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推进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加强高校章程建设,发挥章程的制度规范和情感纽带作用,对统一师生思想和意志,增强教职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11月以来,教育部核准了包括江苏2所高校在内的15所高校的大学章程,其中东南大学是全国首批试点高校之一。江苏在近年开展“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健全大学章程”改革试点过程中,确立南京中医药大学、南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三江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5校为项目试点高校,重点推进大学章程制定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三江学院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理事会、校行政、校党委三套领导班子的科学更替机制,受到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到2014年底,江苏已审议、核准了15所省属高校章程。

3.强化师生参与机制。

教师和学生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师生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只有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师生,注重挖掘广大师生的创造智慧,使校园制度充分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才能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参与学校建设的内在动力和昂扬向上的校园精神。南京师范大学近两年加快“教授治学”的探索步伐,全校25个学院全部组建了教授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由10至15名教授代表组成,行使学科建设、学术管理等治学事项方面的决策权。中国矿业大学从2013年开始选举在校生担任校务参事,校务参事可约见校领导对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相关事务发表意见、表达诉求、建言献策,开创了大学生对学校工作“参政议政”的新模式,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共同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培育敬业诚信的校园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最终要体现在高校师生员工的教育实践、学习生活和文化活动中。高校只有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并做到知行合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师生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成为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和行动指南,才能产生凝聚力,调动积极性,焕发战斗力。

1.形成见贤思齐的文化氛围。

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是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形成见贤思齐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发掘、总结、提炼、宣传代表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让这些典型的感人事迹广为传播,用榜样的力量带动人、感召人、鼓舞人、激励人,对在高校校园形成学习先进、以德立教、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氛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江苏教育系统涌现了一批得人心、暖人心、动人心、立得住、叫得响、有影响的先进典型。有坚持做“孩子心灵守护者”的南京晓庄学院陶勑恒教授,有敬业奉献的江苏大学景荣春教授,有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的盐城师范学院王强教授,有“最美基层教育干部”江苏大学邵仲义老师,有宁肯透支生命也不辜负使命的河海大学彭世彰教授,有舍己救人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耿高鹏同学,有“雷锋式好学警”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阮泽来同学,有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博士”南京师范大学侯晶晶,还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吴邵萍老师、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葛华钦等。这些师生的感人事迹,使身边的先进典型可亲、可敬、可学、可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生动具体,有效地拉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广大师生内心情感的距离,有力地增强了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2.恪守诚实守信的学术道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扣一个“德”字,注重道德实践、道德养成,突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来说,就是要弘扬崇尚科学、探索真理、注重创新、奉献社会的科学精神,号召广大师生恪守“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的学术道德,自觉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2012年江苏成立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和修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高校学风建设的意见》、《江苏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程(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全省各高校也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高校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建设得到了切实加强。如南通大学出台了《学术道德建设暂行办法》、《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中国矿业大学将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学习纳入研究生学分管理,并作为申请学位的必要条件。省教育厅、省科协每年对新入学的研究生进行集中的学风教育。目前,江苏高校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已初步形成,恪守诚实守信的学术道德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丽风景。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在当前人们价值选择更加自由、多样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只有主动占领校园活动这一育人的主阵地,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健康向上、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凝聚师生、净化校园环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建设,注重挖掘校园文化的内涵,通过显性与隐性的艺术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江苏连续多年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文明风采”竞赛等活动,充分利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品牌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其中,持续十多年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成为江苏高校的“常青树”,累计演出千余场,观众近百万,覆盖95%以上的高校。

4.加强高校校园文化阵地建设。

当今,以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日益快速便捷。“在这个世界里,利用权力垄断信息的可能性减少,居高临下式的说教不会被人接受,通过强制手段控制信息源的做法失效,信息传播的主体变成了公众。”我们必须主动应对,顺势而为,使高校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在创新中加强。目前,江苏省13个省辖市教育局、66个县(市、区)教育局及120所高校均开通了官方微博,大部分地区开通了官方微信。各地各校正按照中央关于新媒体建设“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基本方针,加快推进微博、微信、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水平和影响力。

四、结语

就高校而言,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努力建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校园文化,才能积极引导师生自觉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作者:沈健 单位: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

核心价值观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教育论文

一、内化———在“多读书,读好书”中延伸

学校按照新课标提出的学生阅读目标,以创建“书香校园”为载体,积极倡导师生多读书、读好书,陶冶师生情操,提升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认知水平。在具体工作中,按照“打基础,促提高,见成效,出经验”的工作步骤和“班班有书柜,人人有书读,管理有制度,促读有措施,评价有细则,读书有收获”的六有目标,一手抓硬件配套,一手抓制度建立和读书活动开展,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同时,要将一条条激励师生好读书的名言警句赫然于校园墙头,把优秀书目推荐、读书方法指导、读书成果展示等内容在橱窗、走廊内展出,营造读书氛围。在校园的花前树下、楼前楼后设置座椅供学生晨读。以优雅的阅读生态,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以广泛开展主题演讲、古诗文经典吟诵、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与精神,让师生在分享读书收获与愉悦的同时,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内化能力。通过“说、写、悟”等形式,将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于学生之心。“说”就是通过开展“讲中华美德故事”、“我谈名言”等活动,帮助学生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写”就是在读书过程中,自觉的把一些名言警句摘录下来,积淀师生的文化思想底蕴,锤炼个人道德品质。“悟”就是通过写读书心得,从中感受和领悟中华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和领袖、英雄、科学家等人物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真谛,教育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远大理想,使他们在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中沐浴成长,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外化———在“四项教育”中起步

小学时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期”,但也是一个可塑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家庭不良教育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私孤僻的性格和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傲慢无礼的人生态度,给青少年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极大地障碍。在有序化教育板块中,以制订《教师一日常规》和《有序化教育细则》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以建立《考核制度》使有序化教育落实形成常态;以建立学生监督岗,构建学生自我管理网络。在团结友爱教育板块中,大力倡导学生奉献爱心,团结友爱,以大帮小,互帮互助,依靠学生服务学生。通过成立“爱心志愿者小分队”,引导师生争做爱心使者。设置“奉献者之歌”主题宣传橱窗,弘扬师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典型事迹,促成充满慈爱与包容的优良校风。在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板块中,制定《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准则》,规范学生在卫生、起居、就餐、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让学生做到行为有规矩,做事有准则。建立由政教,后勤、年级组、学生监督岗共同参与的学生日常行为监督体系,以周评比,月总结,帮助学生矫正进入寄宿生活后,不洗脸、不洗脚,饭前便后不洗手,和衣睡觉等生活陋习,铸造学生自立自强,尊敬师长的品格。在礼仪教育板块中,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礼仪。让学生自觉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范自己的言行,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日常言谈举止中存在的问题,从站姿、坐姿、走姿、问候、致意和接物等方面规范学生的礼仪行为,在校门口、楼道、校园等处设置文明礼仪示范岗,以“礼仪标兵”流动红旗评比活动落实学校、年级、班级量化管理制度,把个人言行与集体荣誉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改掉站立行走中存在的不正确行为和待人接物时缺少礼仪礼貌的现象,磨砺学生的实践毅力,在践行中促进文明习惯的养成。通过上述四项教育的实施,不仅让学生从小学会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和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而且让学生要形成礼貌待人,与人为善等优良品质,为他们健康完美价值观的形成打上鲜亮的底色。

三、品质———在“实践活动”中形成

农村寄宿制小学封闭式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的思家之绪,造成学生情绪低落,生活乏味。结合“雏鹰争章”活动,开展“梦想之星”、“校园之星”评选活动,以重大节日和国家大事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民族复兴精神教育。同时,把“校园文化”和校园景观作为小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建好校园文化长廊,以“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家乡,爱母校”为主题,精心遴选建党、建国伟业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反映中华民族智慧、勤劳、勇敢精神的画面,绘制墙画,精心设置反映中华民族“仁善、谦让、诚信”等传统美德的标语,深化“五爱”教育。

作者:何兴泉 单位:酒泉市肃州区银达中心小学

核心价值观论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一、当前强化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培育的必要条件

当今高校中的大学生由于受到高等教育,其知识与专业储备水平较高,因此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因此,加强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三观,实现其思想政治素养的切实提升,从而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治久安,真正实现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得意繁荣发展;同时,当前社会是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特殊时期,因此加强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其对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从而认识到自身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与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良好建设的信念,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二)建设和谐高校乃至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高校大学生承担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可以说他们是祖国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知识与文化。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受到西方国家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之下,其思想观念上出现了误差与迷茫,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不坚定、价值判断力不够明确、普遍缺乏良好的诚信意识且崇尚拜金,另外,在外来反动文化的冲击之下,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也出现了问题。因此,只有在高校中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才能够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正确的政治思潮,加深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民族意识,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同时践行民族创新意识,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有序发展,为后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实现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求条件之一。高校中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科学内涵充分转化为一定的文化素养成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大学生通过在高校中学习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采用所学到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去看待并解决问题,引用马克思主义对于问题分析的方法找寻答案。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能够向大学生展开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爱国主义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等优秀精神,这些都能够很好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促进其身心实现全面发展。

二、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一)就教学方式而言,单调枯燥

作为每一所高等院校所必须开设的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正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进行宣传的主要途径。高校的大学生正是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上的学习才能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高效率的思想政治课程能够使得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够在情感上实现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认同与共鸣。但是笔者发现,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在教授上依旧是教师单独讲授为主,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比较欠缺,学生在这种单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就不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逐步丧失了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填鸭式”的教学显然不能够满足当前学生学习的需求,枯燥的学习方式无疑使得学生难以真正做到对于核心价值观念理论的学习中去。

(二)就教学手段而言,明显滞后

在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上,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手段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知识灌输式的“填鸭式”教学,这样便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做到对于知识理论中重难点的准确把握。另外,由于教学手段明显滞后,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没有引进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去,从而使得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幅度降低,往往会出现学生厌学的不良现象。当前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上适时引进了新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通过采用互联网与计算机多媒体的途径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实现课程讲授的多元化,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就教学内容而言,相对乏味

笔者发现,我国高校受到传统固化的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从而在教学内容上依旧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固化呆板的教学内容难以创设一个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氛围,另外在教学内容上所存在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理论知识同实践之间的脱节。这正是课上教学同课下教育存在的衔接上的弊端所在,教育理应在理论与实践上做好彼此的衔接工作,理论知识同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系,而不仅仅局限于固化的课本内容。这种乏味的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的宣传教育。

三、实践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的对策与路径

(一)注重对于高校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领域的塑造

高校教师是知识普及传授的主体,同时也是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主体,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高低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就是高校教师所具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学意识水平的高低。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具有较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学意识的教师方能够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有效传递符合社会价值观念的思想意识,在教学水平上也明显处于优势的地位。高校的教师,特别是那些党员骨干教师更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教学的带头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学思结合,充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材中、教学方法中去。通过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学意识,培养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学意识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对于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应当切实加强对于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念领域的教学培训并融入到其评价激励体系中去。

(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当前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普遍开设了“两课”,所谓的两课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课程。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两课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针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实就是在开展两课教育的过程中普及关于核心价值观念的理论知识,从而通过课堂的渗透作用使学生能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与熏陶,提升自我素养。由于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依旧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即知识大满灌、填鸭式的教学等落后的教学方式,显然既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出现,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教学模式上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如可以充分采用讨论式教学或是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同时还可以依托网络科技技术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通过学生讲演、辩论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的先进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疑问应当予以合理解答,可以采用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带领学生寻求答案,不仅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充分调动大学生组织进行自我教育

高校中有为数众多的团体如学生会以及班委、团委、各项社团组织等,这些组织都是高校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教育,同时进行自我服务的一种形式与途径。因此,可以说这些团体组织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在学生的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是不可取代的,通过组织设立之初所制定的相关规章条款对于学生的行为予以限制,并且组织规章中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如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等优秀的价值理念,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学生组织的相关负责人一般都是学校班级中的党员班干,他们不仅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同时其言行对于大部分的学生具有一种带头示范的作用。因此,还应当充分加强对于团体组织负责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一种教育,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核心价值意识,并充分发挥同龄间沟通无障碍的优势条件,通过他们的组织将这种核心的价值观念渗透到组织中的其他群体中。通过部分去影响整体,少数人来感染多数人,使组织的负责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者与影响者。另外,高校的各项团体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切实做到其活动主旨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相契合,通过多样化的校园活动,使得大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接受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

(四)不断强化高校开展公益活动的力度

社会上的公益活动正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同时这也是我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内在需求。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知识青年群体的代表,不仅要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当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不断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增强大学生对于社会公众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各大高校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同时,在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发展大学生社会公益社团或组织,投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中去,如探望革命先烈,为城市环境做义工或是向社会公众普及法律维权知识等。通过切身的实践增强大学生同社会公众的联系,使得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民情,在做事中学会做人,践行并培育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正是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性的活动,高校的大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素养,亲身感受到了社会中所存在着的真善美,使他们受到了最为现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就要求高校中的组织团体,特别是大学生共青团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高校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提供必要的渠道与平台,使他们能够在每一次的公益活动中能够培育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传统美德,践行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精神理念,实现自我全面提升。

作者:徐莲 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行知管理学院

核心价值观论文: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企业发展论文

一、坚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党组织是企业的政治核心,这是由国有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无论社会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北车长客股份公司始终坚持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不动摇,始终坚信政治思想对人的塑造和激励作用。在认真履行保证监督职能、积极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为企业科学发展把关定向的同时,不断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了包括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在内的完整的党工团组织体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健全完善党支部书记业务交流和培训体系,实行了党支部书记定期述职制度,使之成为总结工作、交流经验、提升能力素养、实行正负激励的平台。通过不断提升党支部书记队伍自身素质和能力,使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真正能够在基层得以落实。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坚持创新求变,围绕企业需求,从生产经营各项工作出发,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开展了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的“双培”活动以及“学技练功”活动、“党员先锋岗”活动等,不断提高党员的素质和能力,使广大党员真正做到思想境界高一层,技术业务优一筹,工作生产先一步,真正成为职工队伍中的领头兵和佼佼者,真正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与此同时,北车长客股份公司还创建了“可视化党建”品牌活动,将党组织的活动与企业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量化可视的形态。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引导基层党组织将支委会开成议事会、出谋划策会,将党员大会开成形势任务宣讲会、党务公开会,将党小组会开成交心会、拜师会、帮带会,党课既学党的理论知识,也能够作为业务技能交流培训的平台。还实行党员实名挂牌上岗,等等。通过开放的、互动的党建工作平台,将党组织的工作置于职工群众的视线之内,使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可触可摸,可以具体化,形成具体的导向,形成“磁场”效应,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促进了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

二、坚持把思想教育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培育环境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区别于其他经济体所独有的政治优势,是企业经营建设、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客60年来一以贯之、持续不断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长客始终把爱国、敬业、创新、超越和勇于担当起大型国有企业的历史责任作为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结合企业建设发展实际,在职工中不断地灌输和实践,从而使企业在高铁建设中所反映出来的精神成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高度吻合。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企业还没有建成就赶上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国家决定企业“下马”。当时的企业党委和主要领导在一无厂房、二无设备、三无产品销路、国家停止投入的特殊情况下,坚定地担负起自力更生、自建工厂、自找活源、自谋生路的重担。靠一锹一锹地挖,一担一担地挑,建成了工厂;靠土法上马,自制设备、自制工装,形成了生产能力;靠转产货车、承揽加工,挺过了困难时期,并且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22型铁路客车,开创了国产铁路客车的历史,并于1967年研制出中国第一辆地铁电动客车,成为中国城铁车的摇篮。也就是从那个艰苦年代起,企业就开始在职工中开展以爱国、敬业、创新、超越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教育,涌现出工厂的“八面红旗”和“红色管家人”等许多先进典型,形成了以自力更生、产业报国为核心的最朴素的企业价值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百废待举,铁路客运迅速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瓶颈。为了缓解铁路客运的紧张局面,企业在技术设备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承担起多造车、上产量的历史重任,艰苦奋斗,负重爬坡。1984年客车产量达到680辆,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长57%。1985年为完成国家“六五”计划,企业大幅度增产,新造客车达910辆,增长幅度达33.8%。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形成了带有明显时代印记的“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讲求实效”的企业价值观。本世纪初,在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企业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毅然承担起研制CRH5型动车组的重任。面对尚未定型且需要将集中动力改为分散动力的产品研制现状,企业顶着竞争对手全盘引进成熟技术、批量生产并迅速占领市场的威胁,顶着边试制生产边运营上线,新产品试验过程必然出现的故障影响运营所带来的市场、客户、旅客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坚持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回的进取精神,从增强对动车组的认识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入手,从设计到修改,从生产到调试一项一项地论证,一项一项地摸索,一项一项地试验,认真体会、反复揣摩,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挫折,终于突破研制瓶颈,掌握了CRH5型动车组核心技术,将其打造成为250km/h速度等级中世界最先进的动车组。通过这一过程,企业真正实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目的,实现中国动车组技术与世界接轨。此后,企业再接再厉研制成功世界最先进的CRH380B系列高速动车组、3A及混合动力高速动车组。也正是在这次血与火的洗礼中,企业形成了“学习创新、技能报国,为中国梦提速”的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精神。几十年来,在发展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企业在克服重重发展困难的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坚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企业发展要求结合在一起,坚持开展每年一题的专题教育,把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紧紧地凝聚在发展的旗帜下。近些年来,企业围绕高速车研制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提出了“培育精细品质,打造民族品牌”的核心理念,从接轨世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出发,努力培育职工的现代职业精神。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标准,开展建设操作文化、动车文化活动。针对青年职工比例大幅提高的实际,开展“青年职工思想教育示范基地”活动,还开展“职工读书活动”、“长客大姐”活动等。多年来,这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在不断地深化,但是始终如一地贯穿着爱国、敬业、创新、超越等主题,始终如一地与企业发展要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与经营管理同步策划、同步实施,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持之以恒、持续不断的培育过程,在企业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特定的价值取向和是非标准,形成了推进企业进步和奋发向上的积极力量。

三、坚持把中国梦、企业梦与个人发展梦联系在一起,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创造制度保障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强基础,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坚强主体,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坚强支柱,国有企业的发展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梦就是要从实现企业梦开始。而人的现代化是企业现代化的基石。人不仅仅是企业建设发展的动力,更是目的,在建设发展企业过程中实现人的价值,才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此,企业始终把实现中国梦、企业梦与实现职工个人发展梦统一在一起。坚持求真务实,创新企业发展理念和管理理念。技术引进之初,针对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在部分领导干部中形成的传统思维定势,开展了以求真务实为核心的思想整顿活动,强调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条件下定位企业自我,以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把找问题、找差距和不断提升自我作为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引导干部职工全面审视在思想观念、发展理念、工作作风中存在的不足,发现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实事求是地进行剖析和整改。同时,以党委理论中心组为龙头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教育,强化理论武装,形成了时事政治理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推荐自学“三位一体”的内容模式;学习与研讨相结合、集中专题性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组织模式;两级领导干部“述学”和将理论学习纳入领导干部素质考核的管理模式;利用局域网“影音课堂”、“理论频道”进行指导交流的反馈提高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文化素质,企业以国家建设为大背景,立足企业使命和责任,在全体职工中开展每年一个专题的思想教育,围绕重要发展目标、重大发展节点,坚持开展专题性的教育,更多地通过文化建设引导职工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建设发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献身事业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实现价值。开展了“我与企业共同成长、同享成功”主题教育,以适应发展要求、提升自身素养为核心的现代职业精神教育,以建设精细文化为核心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开展宣誓活动,结合提高产品质量,强调“一点也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的质量理念,结合建厂60周年开展企业优良传统教育,倡导“与祖国同行,与企业共成长”的发展理念。实施人机工程。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创造优良工作环境,降低人的劳动强度,使员工实现愉悦工作。实施人才工程。形成了技能培训、政策激励、竞赛引导相结合的人才成长机制,完善了公司三级培训管理体系。建立先进的焊接培训基地,从具有高超实际操作能力与丰富理论知识的骨干、专家中选拔1555名专兼职教师,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通过厂校联合办学、网络办学等不同形式,满足各层次职工的岗位需要,保证了培训学习的针对性。从管理机制上建立和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制定并实施了专家、拔尖人才、操作师等一系列人才成长激励政策。成立了首批5个“首席操作师工作站”。发挥博士后工作流动站和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优势,建立了一支以博士领衔,硕士生、本科生为主体的拔尖人才队伍。研发人员平均年龄34岁,工作经历10年,研发团队经历过2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30余项国家级重点项目、200余项企业新产品研发的锻炼,接受过国外系统培训,承担过对国外进行技术指导的任务,每年研发新产品都超过30项。在操作人员中,形成以首席操作师、一级操作师、二级操作师、三级操作师、高级技师、师技为骨干的工人人才梯队。铝合金和不锈钢焊接、焊接机械手、数控操作工、车电工、调试工等核心岗位操作人员数量明显增加,具有欧洲焊接资质的有400多人。其中,焊工李万君获得中华技能大奖,机械手操作者谢元立获得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2012年李万君、谢元立双双被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围绕提高职业技能,在职工中常年开展科技练兵、技能大赛活动,开展“选尖子、抓典型、树样板”活动,开展劳动竞赛、提出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形成了长赛不断线、短赛攻关键的竞赛机制。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尖子和能手。

四、结语

几十年来,北车长客股份公司始终坚持爱国、敬业,勇于担当大型国有企业的历史责任,并且将其贯穿到企业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贯穿到克服企业发展障碍的过程中去。始终坚持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策制度导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而将企业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赵大勇

核心价值观论文:核心价值观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一、新媒体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一)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

者,大学生已成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4.2亿。其中,大学生是新媒体工具的重要使用群体。新媒体已经像空气、阳光一样,使当代大学生处于了“媒介化生存”状态。其传播的多样性、广泛的覆盖性、良好的交互性和便利的即时性,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交流思想、传递情感、休闲娱乐、宣泄压力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让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别样生机。新媒体对大学生前所未有的吸引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优越条件。

(二)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了载体,搭建了平台相比高校以课堂、宣传栏、校园广播等传统载体而言,新媒体有力地提升了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和建设水平。深受大学生喜爱的QQ空间、校园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博客、微博、微信、手机报、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社交网站、电子杂志、播客、IPTV(流媒体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具有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和媒体工具都无法企及的独特优势。运用新媒体各类载体和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并有利于师生之间进行平等、亲切、自然的沟通,改变了“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也能通过新媒体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可以快速主动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

(三)新媒体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

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持新媒体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态呈现主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资源。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教育资源,进行交互学习。而且也因新媒体内容资源更具有故事性、人情味和现场感,也就更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对高校师生思想道德、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进而引发正向的连锁反应,最大限度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二、运用新媒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路径

(一)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是利用校园门户网站、手机微信、网络视频、电子杂志等新媒体手段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做好校训、校歌、校风、学风等的阐释宣传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广大师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加强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自觉性,诚信做人,塑造全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和谐发展。二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利用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博客、微博、播客、IPTV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微博文化中,积极培育“网络大V”,以微话题、微讲坛等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

(二)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有效利用QQ空间、校园网、博客、微博、微信、手机报、网络视频、社交网站、播客等新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展现和宣传学校的图书馆、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等校园硬件设施及校园绿化美化、风景特色等自然环境文化的人文魅力,培养师生的拼搏进取精神、爱校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创新意识,使广大师生在怡情冶性、提升境界、完善人格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三)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一是要以生动具体的新媒体形式积极普及率校园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广大师生的民主法制观念,对师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引导和激励。二是依靠新媒体大力倡导依法治校理念,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维护师生的正当权益,对学校的美政、善政通过新媒体予以宣传褒扬,对学校不尽如人意的规章制度提出合进改进意见。运用新媒体的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制度建设,促进学校形成公正法治的凝聚合力。(四)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一是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的读书研讨、学术讲座、科技竞赛之中,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报效祖国的激情。二是利用新媒体组织、参与、分享高校的辩论赛、文艺晚会、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摄影大赛、运动会等,深入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融入到高校文娱体育活动中,发挥文娱活动传播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三是充分发挥新媒体互动性强、参与广泛的优势,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相关活动,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构建新媒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努力优化高校新媒体运用环境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学习新媒体技术,深刻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规律,转变传统“居高临下”的灌输教育观念,切实提高自身思想理论水平和新媒体宣传能力。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于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作用,在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把新媒体变为改进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工具,使高校校园文化符合“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

(二)大力强化对高校新媒体舆情的引导监控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会因其中低俗不健康的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大力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传播科学真理,宣传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并通过培养网络正能量“意见领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新媒体舆情,争取掌握网络话语主动权;另一方面要发挥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与电信网络运营商合作,积极开发高新新媒体监控软件,强化技术监控能力。

(三)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和文化选择能力

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是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以专题讲座、新生手册、倡议书、文明公约、大型签名活动等方式,将培养大学生新媒体素养融入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中,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信息辨别分析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有效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法律意识和用新媒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内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作者:谭东梅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核心价值观论文:基于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论文

1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1.1物质文化层面。

企业作为各类生产产品的制造者之市场经济体系的一分子,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企业所制造的产品以及企业自由的物质设施等为主体的器物文化,它是以企业的物质形态为代表的处于表层的企业文化。

1.2行为文化层面。

行为文化主要指企业的领导和各级员工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在企业员工的学习培训和业余生活中的各类活动的文化特征。它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精神气质和社会形象。

1.3制度文化层。

这个属于企业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层面,它主要涵盖企业管理机制、企业的组织运行机构和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制度文化层是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是否先进的核心层面,其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实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1.4精神文化层。

精神文化层居于企业文化的核心位置,它是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主要是指将企业的领导和多数员工凝聚起来的大家所自觉认同的共同目标和基本观念,它主要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认知、企业精神等。精神文化潜伏于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次,它构成了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文化之核心。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是由以上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所共同构成的,在这个体系中,精神文化居于基础地位,它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状态、走向和水准,制度文化是一个纽带,它连接着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从企业文化的现实展开和社会体认来看,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文化的辐射与体现。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是一个相互融合渗透、密切互动的关系,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系可以实现四个层次之间积极的协调配合,打造一个内涵丰富、坚实有力又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全面铺开、全面推进并广泛渗透的新时期,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必须要紧密伴随时代的发展节拍,积极借鉴和整合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优秀元素和成果。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导致了企业之间竞争的空前加剧,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企业的迫切需求。未来的企业文化的建构中要越来越致力于将员工从过去被动式的存在转升为对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自由自觉的参与和融入。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全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关系的网络和其内部的交流将日益发达,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文化推动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人的本质性需求的实现,已经越来越成为现实的可操作目标。企业文化在人性的主旨上,不应仅仅把人当作“社会人”和“文化人”,更应把人看作“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来提升企业的成长空间和打造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2积极健康的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基石

按照现代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的体系表现为一个“陀螺”型结构的形态,企业文化的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构成了四个同心圆,四个同心圆由一个共同的中轴———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串接起来。按照陀螺理论,企业文化不是一个静态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存在与展开过程。企业文化的水准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核心价值观这一中轴与四个同心圆的相互耦合程度。按照企业文化的陀螺模型理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居于主导性的决定地位,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作为支撑,行为文化是显性表征,物质文化是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精神文化中最关键的基础和驱动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按照管理理论,处于起步阶段的小企业主要依靠经验式的人的管理,当规模扩大时,则提出了制度化管理的要求。当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做大做强时,企业文化的诉求就成为迫切的需求。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活动如果缺失了精神文化的引导,如果只是对物质利益的纯粹追求,那企业的危机将时刻伴随。现代企业必须要在经济利益最大化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不能为了企业的一己私利而置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于不顾,这也是当前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起到支配和统率地位,它主导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引导着企业的精神坐标,它也能够有效的抑制不利于企业及员工现实和长远发展的一些消极因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标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到的核心价值观。譬如,联想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说到做到”;海尔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飞利浦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客户至上、言出必行、人尽其才、团结协作”;丰田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上下一致,制成服务;开发创造,产业报国;追求质朴,超越时代;鱼情友爱,亲如一家”。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向导,引领企业文化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核心价值观伴随资本主义的早期、中期和现代时期的不同阶段,先后经历了利益最大化价值观、管理至上价值观和社会效益价值观等的变换,从早期资本主义企业的片面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到对管理制度的关注、再到对企业经济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西方企业经历了一个核心价值观随着时代而进步的进程。我国的企业在积极融入全球化竞争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借鉴西方企业的优秀价值观,但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一定要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三个倡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应注重以下两方面:

3.1企业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一定要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要自觉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成果指引企业文化;要在企业文化中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员工自觉的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信念;塑造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国一些知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纷纷提出了“产业报国”的理念,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培育了企业员工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尊心,员工的“爱国”和“敬业”,最后必须会有力地推动企业的现实和长远发展。

3.2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企业员工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放到首要的位置,创造自由、和谐的生产和工作环境,通过民主化管理给予员工平等的工作机会和参与管理的权利,要依法管理企业,贯彻法治理念,公正对待每一位员工,切实树立“以企业的发展成果服务员工,企业发展依靠员工”的先进理念。企业文化其本质上是人心工程,通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成功培育,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文化要积极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一定要把党的十八大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自觉融汇到企业文化的构建中,切实将企业的社会职责和自身发展实现最高的统一。

作者:朱晨静 刘思阳 杨莉英 宋春梅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石家庄经济学院社会科学部

核心价值观论文:核心价值观下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论文

1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面临的问题

1.1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师资薄弱且资源局限

在高职教育中,因为重技能轻人文的大势,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目前,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包含在“两课”中,并没有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而在“两课”教师队伍中,受到过专业的法律教育的教师非常少,多数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哲学等专业出身,在法制教学中,连教师自己都不懂,因此在教学中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用道德教育替代了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中除了师资的薄弱外,其他条件也是非常的局限。图书馆的资源中法制类的资源少,学生法制实践基地少,学生校内法制活动设施少,因为法制教育师资的缺乏,因此与外界联系的法制教育基地也少,同时受经费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法制活动少。

1.2法制教育氛围不足

首先是学校的大环境没有法制的氛围。因为高职院校重视的是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法制观念的培养几乎被忽略,一切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技术,形象地说就像是把学生塑造成一个机器人,只有技术技能的骨架,没有诸如法律素养等人文血肉。其次,高职院校管理从上到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也不能为法制教育提供好的氛围。法制教育要有民主的氛围与基础,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压制了民主的积极性,不能给法制教育良好的土壤,学生不能从法治的管理中汲取法制素养。第三,因为法制教育师资的不足,高职院校一般比较难组织起法制类型的学生活动。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活动中,不是五彩缤纷的文艺活动,就是各种技术技能的比赛活动,在法制日、“3.15”等特殊的日子也不能见到几所高职院校有法制类的学生活动,除非开设了法律专业的学校。

2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2.1高职院校发展及学生成长需要

大学的功能,应当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适应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职院校并非一个技术技能的培训机构,培养的学生不能仅仅具有技能技术的功能,不仅仅是生产的工具,更是一个法制社会下的公民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当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维护法律权威,信仰法律。同时高职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的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社会法制进步、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掌握专业技术,同时也要全面发展和成长。法制素养是其综合素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一定的法制素养,才能适应法治社会的发展,适应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只有具有一定的法制素养才会敬畏和遵守法律,信守承诺,才能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然要求

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力建设者之一,在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在法治国家的建设中,理应成为法制社会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但许多高职毕业生缺乏法律意识,并未树立法律信仰。一方面在校高职学生违法犯罪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在高职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成为了社会建设者,甚至行业主力军后,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并不依法依规办事,而是想方设法超越法律法规的制约,谋求不正当的利益,践踏了法制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种情况一直在持续,但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后,在理论层面对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应该被重视,应该加强。在法制较发达的国家,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均足够重视,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是大学生及其毕业后的普遍意识和信仰,社会精英会不遗余力地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法制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大学应当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高职院校对法制社会的建设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的完成主要贯穿于对学生的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其树立法律信仰,维护法律尊严,从而推动法制社会的建设,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3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

3.1把法制素养纳入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不仅仅要体现在对学生技能技术的培养上,还应该体现为对人的通识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应成为高职学生的价值追求,在我们大多数的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的素质一般概括为德智体,把法制素养包含于德育素养之中。在核心价值观下,法制教育的理念也应进行调整。应当把法制素养和德智体一样并列设置,把法制教育单列出来,而不是把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之下。只有这样设置培养目标,调整法制教育的理念,从一开始就朝着培养具有法制素养的学生出发,才不会在实施中弱化或跳过法律素养的培育,使学生有机会获取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从而认同和践行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内容。

3.2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法制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应该改变观念,把法制教育课程设立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使用独立的教材,而不是包含在德育教育之中,把法制教育放在和德育教育同样的位置。在我们这样一个人治历史悠久的国家,甚至应该把法制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培育学生的法制观念,树立法律信仰,引领社会法制观念的形成,从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在高职院校独立设立法制教育的课程,一定会遇到阻力,因重视技术技能的教育,对人文课程不可能给太多的课时量,但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也要有所改变,必须开设必要的法制课程,以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现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领会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的可贵,以树立法律信仰。在认同法律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同时教会学生一些法律的知识,懂得遵法守法,并培育法律的思维方式,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践行核心价值观。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开设为公共的法制教育必修课程,主要学习法律发展的历史、法理学中法律的精神与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与法律信仰,以及其他与公民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法中的内容,如劳动法、民法、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掌握一些部门法的知识,解决实际当中遇到的问题;第二部分开设为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是学习与专业紧密联系的法律法规,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相应的准备。总之,只有单独开设法制教育的课程,才能彻底改变法制教育被挤压的现实,也只有单独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给予必要的课时,使用独立的教材,才能把法律的精神与价值讲解透彻,让学生能够真正领会与认同法律的价值追求,在掌握必要部门法的基础上养成法律思维习惯。

3.3提高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法学水平

目前因法制教育内容设置在德育课程之中,多数教师并不具备法制教育的专业水平,努力的方向也不是法制教育,主要的精力放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对法制教育的部分基本上用德育教育替代。在独立设置法律教育课程后,应该由专业的法律教学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一方面对新加入法制教育的教师设置一定的门槛,要求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对原来从事法制教育但没有法律专业知识的教师加强培训,并对其在法律专业水平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如通过培训与自学拿到一定的学位或资格证书,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全面提升法制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4形成法制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

法制课程课堂教育是主渠道,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氛围对学习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力,良好的法制校园文化氛围,是法律价值体现的现实载体,使学生在民主与法制的氛围下受到熏陶,加深对法律精神与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提升学习效果。一方面学校要朝民主管理、依法治校方面迈进,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如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需要透明与程序。尤其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体现公开性、程序性,在一定的规则下有序运行。

3.5整合法制教育的资源

第一,吸纳司法系统成员加入高校的法制教育。司法系统成员普遍具备较高的法学水平,同时具有法律实践经验,掌握法学界的前沿动态,拥有法学实践中的鲜活案例,是难得的法制教育导师。作为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自身师资队伍欠缺的情况下,适当吸纳司法系统的成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吸纳司法系统中负责法律宣传的成员、律师事务所中的律师等担任兼职教师或校外法学实践的指导教师等。第二,发挥高校法学专业学生作用。因高职院校学生规模庞大,要比较充分地开展法律实践活动有较大的难度,高职院校教师普遍授课量大,在全程指导学生进行法律实践活动上时间和精力难于保证,因此吸纳高校的法学专业本科或研究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担任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实践活动指导者,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点。法学院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法学理论知识,对法理学、法律发展历史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对其自身所学专业的部门法也有了一定的掌握,他们也需要实践与锻炼的机会,可以鼓励和吸纳这些学生担任高职法律教育的实践指导者,协助教师开发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法律实践活动。如组织和指导高职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比赛、模拟法庭、法律宣传、“3.15”活动日、联系和带领学生旁听庭审等活动。

3.6加大对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支持

高职学生在学习上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力比较强,因此在法制教育中,可以加大实践教学活动的设置。实践教学活动的增加将对场地、经费开支、教师工作精力等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对这些新的要求提供相应的软件和硬件保障。在软件上应当鼓励教师开发和实施法制实践教学活动,给教师减轻精神压力增加动力;在硬件上给予保障,开辟固定的场所作为法制教育实践教学的保障,如模拟法庭场地、法制宣传专栏、法制教学网站等;在经费上予以专项支持,以购买实践教学中需要的设备设施和运行费用,以及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课酬等。

作者:夏果平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核心价值观论文:基于核心价值观的科研管理论文

1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1)个人层面——学术腐败的频现。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科研管理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博弈中,行政权力仍占据主动,一定程度造成科学研究人员学术自主权的缺乏,科研成果难以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也使得高校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结项的过程管理模式缺少规范的监督机制。更严重的是,部分学者自身存在的认为腐败低成本与高收益的扭曲的学术价值观,极大影响了我国高校学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对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2)社会层面——唯量唯利的学术市场化。

高校着眼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资源优势。但由于社会对高校科研管理的评价最终都落实在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上,是否为社会采纳成为评价高校科研管理成效的关键。在政府抑或市场更多参与高校科研管理的博弈中,政府已经逐步放权于市场。而且高校已经通过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科技孵化器、大学创业园等,为科研管理的市场介入提供了直接渠道。部分高校已经逐渐脱离原本单纯的知识传播与科学研究职能,慢慢演变成为混合、复杂的市场经济组织。而在国家重点强调高校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功能的同时,如何从社会层面对接高校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创新作用已愈显其重要性。

(3)国家层面——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受限。

我国多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表明,小课题、小作坊、小成果已远远不足以支撑一所高校的科技创新地位。缺乏跨学科、跨院系、跨院校的创新集团军的现状,高校科学研究将难以形成矩阵式的创新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其科研的集成优势以推进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从经费投入的角度来看,由于没有完全有效地将国家有限的经费集中投入到高校科研急需的重点项目中,政府投入的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益难以达到最大化,这也同样制约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4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之间相互联系、融会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通过“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做了最为明确的表征。在学术市场化的导向作用中,极可能导致高校迷失其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传承文化等本质职能的严重后果。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的全局,坚持其对高校科研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充分发挥高校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创新动力的支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的高度契合的实质,就是针对高校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最高目标和最终归宿。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发

展的长期指导。马克思主义思想反对唯心主义目的论,但同时也认为目的与人的发展具有辩证唯物的关系。当今正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大爆炸时代,知识和创新能力作为生产力,已经逐步取代了自然资源和资本等成为决定竞争结果的首要因素。马克思主义思想曾经颇具预见性地指出,知识生产力已经逐步控制,并逐步改造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高度吻合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科研管理的长期指导,将知识和创新能力作为首要生产力,改造社会生活,为社会生活服务。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发

展的目标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一条摆脱羸弱贫困、走向富裕和辉煌的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下,必须要从国家层面审视高校创新科技发展战略和顶层规划,保证科研项目具有一定公信力,不屈从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和部门利益。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创建和完善现行的高校科研体制,形成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科研的管理和评价机制。保证宽松自由的创新科研环境,形成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和畅通的成果转化渠道。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发

展的基础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发展中社会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基础要求中。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发展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达成共识,才能真正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大繁荣。坚持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为高校科研管理凝聚人心,增强高校科研管理内涵发展的原则性、规范性和计划性,切实增强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指向性。

(4)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发

展的道德约束。学术市场化使得高校科研管理运作中的各个主体与市场、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高校学术研究的价值观向同时关注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社会关系等“多元化”价值体系倾斜,一定程度导致科学研究极易迷失方向,动摇科研管理的持续创新动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科学研究的社会道德,对传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重新阐释,通过塑造科学研究精神的道德约束,更进一步地强调他律与自律的结合。其中,一方面,利用他律——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高校科研管理评价机制和体系,将最大可能地消除目前评价科研成果重数量轻质量的现状。另一方面,利用高校科研人员的自律,推动实现高校学术道德机制和行为的内化。

3明确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发展定位

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发展是提倡实现科研项目在质量和效率上的双发展,亦即所谓的内涵式发展。只有将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发展定位于内涵式发展,才是高校科研管理实现均衡与优化目标的核心诉求,也是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和人才资源的关键。在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内涵式发展中,应更注重针对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现实状况的评价体系的改革,积极探索符合高校科研管理的资源配置和组织模式,突破制约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障碍,促进创新主体间的分工合作。还要积极探索打破高校与社会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与思路障碍,促进创新组织从分散、封闭、低效的方式向集聚、开放、高效的方式转变,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建立面向未来、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协作共赢的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模式。

作者:吴定会 单位:江南大学

核心价值观论文: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企业文化论文

1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1.1物质文化层面。

企业作为各类生产产品的制造者之市场经济体系的一分子,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企业所制造的产品以及企业自由的物质设施等为主体的器物文化,它是以企业的物质形态为代表的处于表层的企业文化。

1.2行为文化层面。

行为文化主要指企业的领导和各级员工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在企业员工的学习培训和业余生活中的各类活动的文化特征。它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精神气质和社会形象。

1.3制度文化层。

这个属于企业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层面,它主要涵盖企业管理机制、企业的组织运行机构和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制度文化层是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是否先进的核心层面,其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实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1.4精神文化层。

精神文化层居于企业文化的核心位置,它是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主要是指将企业的领导和多数员工凝聚起来的大家所自觉认同的共同目标和基本观念,它主要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认知、企业精神等。精神文化潜伏于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次,它构成了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文化之核心。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是由以上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所共同构成的,在这个体系中,精神文化居于基础地位,它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状态、走向和水准,制度文化是一个纽带,它连接着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从企业文化的现实展开和社会体认来看,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文化的辐射与体现。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是一个相互融合渗透、密切互动的关系,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系可以实现四个层次之间积极的协调配合,打造一个内涵丰富、坚实有力又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全面铺开、全面推进并广泛渗透的新时期,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必须要紧密伴随时代的发展节拍,积极借鉴和整合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优秀元素和成果。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导致了企业之间竞争的空前加剧,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企业的迫切需求。未来的企业文化的建构中要越来越致力于将员工从过去被动式的存在转升为对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自由自觉的参与和融入。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全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关系的网络和其内部的交流将日益发达,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文化推动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人的本质性需求的实现,已经越来越成为现实的可操作目标。企业文化在人性的主旨上,不应仅仅把人当作“社会人”和“文化人”,更应把人看作“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来提升企业的成长空间和打造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2积极健康的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基石

按照现代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的体系表现为一个“陀螺”型结构的形态,企业文化的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构成了四个同心圆,四个同心圆由一个共同的中轴———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串接起来。按照陀螺理论,企业文化不是一个静态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存在与展开过程。企业文化的水准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核心价值观这一中轴与四个同心圆的相互耦合程度。按照企业文化的陀螺模型理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居于主导性的决定地位,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作为支撑,行为文化是显性表征,物质文化是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精神文化中最关键的基础和驱动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按照管理理论,处于起步阶段的小企业主要依靠经验式的人的管理,当规模扩大时,则提出了制度化管理的要求。当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做大做强时,企业文化的诉求就成为迫切的需求。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活动如果缺失了精神文化的引导,如果只是对物质利益的纯粹追求,那企业的危机将时刻伴随。现代企业必须要在经济利益最大化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不能为了企业的一己私利而置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于不顾,这也是当前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起到支配和统率地位,它主导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引导着企业的精神坐标,它也能够有效的抑制不利于企业及员工现实和长远发展的一些消极因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标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到的核心价值观。譬如,联想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说到做到”;海尔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飞利浦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客户至上、言出必行、人尽其才、团结协作”;丰田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上下一致,制成服务;开发创造,产业报国;追求质朴,超越时代;鱼情友爱,亲如一家”。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向导,引领企业文化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核心价值观伴随资本主义的早期、中期和现代时期的不同阶段,先后经历了利益最大化价值观、管理至上价值观和社会效益价值观等的变换,从早期资本主义企业的片面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到对管理制度的关注、再到对企业经济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西方企业经历了一个核心价值观随着时代而进步的进程。我国的企业在积极融入全球化竞争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借鉴西方企业的优秀价值观,但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一定要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三个倡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应注重以下两方面:

3.1企业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一定要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要自觉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成果指引企业文化;要在企业文化中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员工自觉的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信念;塑造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国一些知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纷纷提出了“产业报国”的理念,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培育了企业员工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尊心,员工的“爱国”和“敬业”,最后必须会有力地推动企业的现实和长远发展。

3.2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企业员工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放到首要的位置,创造自由、和谐的生产和工作环境,通过民主化管理给予员工平等的工作机会和参与管理的权利,要依法管理企业,贯彻法治理念,公正对待每一位员工,切实树立“以企业的发展成果服务员工,企业发展依靠员工”的先进理念。企业文化其本质上是人心工程,通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成功培育,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文化要积极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一定要把党的十八大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自觉融汇到企业文化的构建中,切实将企业的社会职责和自身发展实现最高的统一。

作者:朱晨静 刘思阳 杨莉英 宋春梅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石家庄经济学院社会科学部

核心价值观论文:认知情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摘要心理认知是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情感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段。只有正确引导受教育者的心理认知,培养他们强烈的情感意识,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认同过程中的实效性和积极性。本文浅析了心理认知情感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针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认知情感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知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认知和情感教育对于加强人文关怀,进行心理疏导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的心理认知和情感教育,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使“应然”和“实然”达到统一。

1心理认知和情感教育

心理认知,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它是人类行为中最基础的心理机制,其基本准则是强调知识的作用,心理认知的基本准则包括,要懂得调节自己的心态,用平和的心去看待事物,学会理智处事。具有怎样的知识和技能,就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怎样的行为。心理认同是个体心理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社会规范和情感认同上达成一致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主要是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在心理认知过程中逐渐达成与社会规范一致的思想,使得自己的行为更多地倾向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人们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高兴和欢快、气愤和憎恶、喜爱和崇拜等,这些都是情感的不同表现形式。情感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人的高级情感主要体现在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要想达到这三者的情感程度,则离不开教育。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概念相对应的,是一种教育手段,其灵魂则是“情感”。情感教育的过程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教育内容,采用一定的教育方式,通过进行某些教育活动,引导和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新的积极变化,使其产生新的情感体验,并形成高尚的情感品质。学校教育是培养和形成人格的重要领地,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关心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更应该注重学习时有什么样的体验与感受。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情感教育的现状分析

2.1认知上的浅薄性和功利性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接受知识、思考问题并转换思维的群体,具有很强的变动性和可塑性,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但判断事物和辨别是非,尤其是遇事冷静思考的能力差。如今的大学生,是在时代转型和多元文化交织的大时代背景下长大的一代新人,他们由于对党和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缺乏全面的理解,再加上学校到学校的过渡,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对具体事物的理性认知和思考,从而导致一些青年群体对国家出现意识上的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社会快速发展和经济基础日益丰厚的今天,很多人向利益看齐,忽视了身边的善与美,丢掉了自己的道德和尊严,去换取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利益和权力。如为了得到奖学金和自己出国的机会,做表面的东西去得到自己想要的,这种功利性则会很明显,对自己直接有利的知识突击训练,对威胁不到自己的考试则抱着糊弄过去的心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这种浓厚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与其要求的价值观方向发生了严重的偏差。

2.2过程中的渲染性和多变性

理性的心理认知和感性的情感体验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于这一体系在认知上没有很好的把握和理解,稳定性不够,大学生情感丰富,对一些事物容易动情,思想上有很强的叛逆心理,易产生冲动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是高尚的人格标准,大学生应该具有浓厚的情感,但是在实际的认知上由于环境和自身心理活动特征的各异,表现出了多变性和不稳定性。这一系列的变动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过程中的难度。

2.3体验机制知和行的矛盾性

人作为一个独特社会人,经常表现出知和行的不一致性。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中,这种知和行的不一致性经常暴露出来。由于社会的发展,掌握的理论知识经常与实际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脱节,在成长中,学校教育占主导,而家庭教育却跟不上,有的甚至忽略这一教育,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多地倾向于课本和课堂,实践的感悟就相对欠缺,这些联系的错位,使得青年大学生在价值认知和价值实践中出现知和行的不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有很高的要求,但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让人无法接受的现象,小月月事件,老人跌倒事件,不让座挨打事件……这就是学生两面人格形成的一个导火线。有些学生有极强的爱国志向但缺乏行动,对于治国之道侃侃而谈,但却在网吧消磨应该奋斗的光阴;有些学生看到好人做好事被讹,就对平等公正的社会秩序产生怀疑,这种知和行的矛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及时调和,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3心理认知情感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3.1开展学术性的理论研究,加强心理认知教育

首先,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高校这一学术性研究的平台,充分展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性的研究,对于出现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提出措施,扩展其外延。大学生不仅是接受知识的群体,还是思考问题的群体,重视其认知和认同这一主体地位,聘请在这一方面有很大成就的著名学者做学术上的报告,引导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对于自己接受的知识多研究多思考,使其自觉的抵制错误观念。注重思想政治的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要求严格,制订理论化、系统化、现实化的内容来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通俗化的讲解,生活化的理解,则是每个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承担的任务,以理服人,才能加强认知的教育性和深刻性。其次,关注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将心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将德与智完美地结合起来,逐渐构成其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思维框架,形成明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强化情感认同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威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是否接受这种教育,愿不愿意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教育者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完善,努力学习和深入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使学生在心中由衷地佩服这位老师,,从而使得学生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情感上的交流选择到理性上的接受,这不仅达到情感上的认同,还深入到理性的认知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不仅是德高望重的老师,还有社会这一大导师的感染与教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呈现的榜样例子很多,而且这些榜样伴随着我们的学习历程,从孝道到治理国家,这些在理论上,给予我们更多的心理认知,但是他们的不足则表现在太理想化,使人望而止步。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想对其进行榜样的教育,可以从身边的学长学姐为榜样做起,这样可以使得榜样接地气化、生活化和大众化。通过在校报上刊登先进人物和优秀干部,这样可以在大学生中产生较强的感召力,激励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让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加以强化和发扬。

3.3结合实际,提升大学生需要驱动力

大学生的心理上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人的价值取向。人在追求不合理需要的过程中容易形成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就业、人际交往、感情等具体问题引发的心理不平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这种心理问题则不容忽视,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自觉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身心愉悦。在高校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教程,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心理疏导,积极面对生活,正确对待感情,勇敢的挑战困难,将心理的认知转化为一种行为。现在的大学生自身的压力很大,毕业面对的是毕业论文和工作两大困难,连续的挫折就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如何去提升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呢,其一,引导,引导是对大学生心理进行引导,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寻找希望。其二,培训。比如研究生的课程比较少,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书籍,但从这几年的就业趋势来看,用人单位偏向于经验性,所以,应该给他们相应的时间去讲课,锻炼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这样学生也就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信心。

3.4进行情景设计和情感体验,加强实效性

情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校的宣传部和电视台可以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一主题,进行采访和调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通过镜头的设计使其表现出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将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及公共生活设计成一个场景,通过表演来感染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情感体验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对于情感体验则有很多的方式,首先是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理性的实践和体验,通过三下乡活动,深入基层去了解党的政策,了解社区民意,了解基层社会的文化,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感,鼓励大学生创业和勤工俭学等,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生活能力,勤俭节约的美德。情感体验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论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麦燕 单位: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核心价值观论文:观念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实现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推进全世界现代化的两个主要方面,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底要依赖于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首要前提是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这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在当前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实现全社会人的观念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对于加快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协调推动社会现代化,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供了具有政治权威的价值引领

人的观念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是破除陈旧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并形成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陈旧的、落后的观念不断被淘汰,新的、先进的观念不断出现,最后形成一种比较适应现代社会的稳定的观念系统,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整个社会人的观念的发展与更新,促进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现代化。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引领当时人观念形成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我国也不例外。纵观我国社会发展,不同历史时期都蕴含着这一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并对这一时期人的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从西周时期“礼乐文明”到秦国法家“耕战”思想,再到汉武帝时期以儒学为主的官方意识形态,这些观念在整个社会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尤其是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逐步成为当时和之后历代王朝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统治观念,也包括当代社会的人,依然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审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供了具有政治权威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在深刻汲取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品性与传统、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当代现实,顺应时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反映民族特色与时代潮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占主导地位的引领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观,推动了我国传统价值体系向现代价值体系的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层面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了具体的价值目标,提供了有益的价值导向,在当代中国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的观念现代化中具有很强的统领和引导作用,是当前中国具有政治权威的价值观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供了最崇高的精神追求

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过程体现为现代人形成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主动迎合当前主流意识形态,重新塑造与时代相符的价值观念的过程。观念的现代化作为现代精神文化的表征,既是现代人格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现代化的精神源动力。观念现代化在人的现代化中处于灵魂和统帅地位,发挥着指导作用,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都受到观念现代化的制约、支配和引导。观念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核心价值观的不同,观念的现代化所倡导的精神追求也会有所不同。近代,文艺复兴确立了人至高无上的地位,宗教改革唤起了人的自信和尊严,启蒙运动用理性引导人从愚昧中觉醒,促进了社会现代化的步伐。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新事物层出不穷、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发奋进取、勇于创新、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人生价值观成为了这个时代现代化观念的“宠儿”。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在当代中国引导着不同阶层发展的价值取向,有助于社会成员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的提升,有利于调动一切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为实现社会现代化提供无限的动力支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正确导向,壮大了主流思想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观念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最崇高的精神追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

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观念现代化目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推进,客观上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原有的观念现代化发展目标,构建起“一元主导、层次鲜明、包容多样”的适应新形势的观念现代化的新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为当代中国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从社会主义国家层面提出的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战略布局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发展目标就是经济上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越来越和谐。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追求。新的现代化的国家发展目标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拓展了新的提升空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属性,是从社会主义社会层面提出的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当代中国,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要进一步全面推进思想解放、促进人的观念现代化,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的要求,是从社会主义公民层面提出的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如何在当前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的背景下,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升人的观念现代化水平,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八大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需要,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了最基本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如何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现代化观念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界的观点不完全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时代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内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拓展,有学者列举了很多具体的内容,如开放的心理、乐于接受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勇于改革创新的心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心理;自由和守法相统一的心理;普遍的信任感等等。在概括一些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我觉得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经济观念的现代化。主要是指挣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包括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合作观念和效益观念。其次是政治观念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相适应的观念,包括民主法治观念、政治参与观念、人权观念和自由观念。三是精神文化观念现代化。主要指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实现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等。四是社会和生态观念现代化。主要指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树立起的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的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对以上一系列现代化的思想观念的排列组合的基础之上,提炼出的能够用于引领各类社会思潮、凝聚各种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其主要内容虽然仅仅24个字,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涵盖了人的观念现代化所有方面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是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我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目标,而且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人的现代化的道德准则。因此,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的观念现代化水平,推动人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实现我国社会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更是凝聚社会民众力量,攻坚克难,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发展的关键。同时,人的观念现代化也有利于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人的观念现代化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就在于人的现代化的观念能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无形的力量,这是由思想意识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决定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在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正如经典作家所指出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人的观念现代化作为转变人的思想观念、提高人的思想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就是在理性引导下实现其特定目的与价值追求。这种理性的、有目的的追求,在我国现阶段就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与践行。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同传统观念实现最彻底决裂原理、人的自觉能动性原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科学依据,从分析人的观念现代化这一基本范畴入手,关注“现实的个人”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总结出潜藏在现代思想观念发展趋势背后、具有本源性意义的人的思想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规律,用于加快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促进社会发展。

五、结语

总之,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的“兴国之魂”,当代中国人的观念现代化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和统领,通过人的观念现代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13亿中国人的普遍实践,通过13亿中国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全面提升整体社会人的观念现代化水平,作用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作者:杨旗 单位:中共临汾市委政研室

核心价值观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物学科论文

1生物学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也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致同学们”中指出:“对人类来说,生物学的确太重要了!现代农业离不开它,医药卫生离不开它,环境保护离不开它,生物技术产业离不开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与生物学的发展息息相关”。人本身是生命体,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正是由于生物学课程的课程性质和研究对象,决定了其课程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和重要性。生物课程价值观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正确地对生物和自然界进行价值判断。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精粹选评(生物卷)》认为,生物的价值主要包括生物的物质价值、审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与生态价值。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学科价值观只是核心价值观的部分体现,学科价值观教育需要在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物学科的培育和践行可以体现在更广阔的范围,生物学课程除了生物价值教育以外,还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教育、科学思维与科学思维习惯教育、科学哲学教育、自然哲学教育、技术哲学教育、科学审美教育、科学人文精神教育等许多方面。

2教材的价值观教育资源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隐含了很多学科价值观教育的资源。例如,第八单元的题目是“健康地生活”,在该单元里,教材通过安排学生亲身参与解读药物说明书、调查当地常见的传染病、设计旅行小药箱、模拟练习急救等活动,培养学生防病治病和救助他人的能力;通过资料分析、调查和实验等探究活动,倡导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行为习惯,如青春期卫生、饮食、起居、日常生活安排、娱乐和参与社会活动等,都与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健康生活和珍爱生命是分不开的,珍爱生命还意味着学生应该认同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观点。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合理营养、预防疾病、拒绝、积极锻炼身体;还要关爱他人,尊老爱幼,平等对待残障人士;还要自觉爱护生物,从自身做起,爱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倡导低碳生活,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初中生物学教材把人、绿色植物和其他生物全部放在生物圈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去研究、描述,突出了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的思想,并指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引导学生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以及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等观念。通过“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直接提出了每位公民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应尽的责任,处处体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很多有关生物技术的内容,例如发酵技术、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生物学教师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和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可以引导学生有机融入和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体验与实践。生物学教材中大量的文字、图片、活动,无不体现出生命美、生命科学的美,陶冶着学生的科学审美观。生物学科的内容体系也传达着生命的系统及其层次,以及科学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3体现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和评价

生物学实验是最能体现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的活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对实验的态度可以为学生树立价值观教育的楷模。对于定量实验,如果不按照量的要求操作,就可能无法出现预期的实验结果;对于定性实验,由于各种实验条件的改变,也可能出现失败。因此规范、客观地开展实验是最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求证的活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尊重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可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改革创新、敬业、诚信的品质。同时,实验的开展和对实验材料的使用和处理又可以充分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例如,初中教材在实验的提示中提出在学生完成实验后,鼠妇、蚯蚓等实验动物都要放回它们适应的生活环境中;在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浸湿的棉絮包裹小鱼,以便小鱼生存,实验结束后要求将小鱼放回鱼缸。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内容和动手参与实验,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出了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担负的工作往往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社会越来越需要能够与人合作的人才。生物学科是实验学科,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产生合作学习的必要,如果教师再加以正面引导,学生就会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情绪,采取主动的行为,形成一种良好的研究氛围,让每位学生都感受研究和合作的乐趣。生物学课程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评价需要兼顾这三方面的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评价对学科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让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主体参与,可以使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可以使参与者在沟通和协商中共同成长,这与合作学习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是进课堂。生物学教师在充分认识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后,可以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和教育评价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在测试中考、在评价中评。例如,在区域统一命制的质量监测试题中增加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试题,在区域教研的研讨课、公开课评价标准中,增加体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要求。通过多方面的渗透,学生的学科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作者:刘艳红 单位:广州市萝岗区教育科研与发展中心

核心价值观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论文

一、现阶段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欲世界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还很不完善,所以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在高职高校中逐渐蔓延,造成一系列的负面的影响,学校也没有做好自身的文化建设工作,功利性比较严重,过度的推崇大且全的教育体系,不利于专职技能人才的培养,在学生中,受价值利益的影响,学生之中攀比现象较为严重,挥霍父母的血汗钱;这些都是由于社会功利性对学校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在逐渐的流失

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是文化内涵,但是随着物欲世界的不断发展,学校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的流失,如今学校在不断的重视硬件设备的建设而忽视了软文化的建设,对于教学的设施设备却还是比较落后的状态,在如此大环境之下,校园文化肯定会逐渐的向功利化的方向发展;还有校园文化活动缺乏丰富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仅限于晚会以及各项比赛等,活动的内容比较单一化。

(三)道德传统思维的逐渐消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也在不断的融入我国传统文化中,大肆的崇扬西方的文化,而逐渐丧失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所以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以及教师的道德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教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功能的不断增强

高职院校的发展不但与校园物质文化有关,更与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有很大的关系,高职院校的教育要与企业的文化结合起来,建设技术型思维新型人才,所以,校园在对学生的激励、约束、凝聚等功能上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中央提出的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理论观念,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它能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建设适合自己的思想发展理念。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新型的技术型人才,学校在教育培养阶段要注重学生的知识、道德、技能的一系列的系统的培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引导学生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养成,也有利于学校认识培养发展的重点,这样才能全面的实现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素质的培育。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首先就是要改变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理念,摒弃传统的功利化的教学理念,建立社会主义办学理念,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性质的高职院校,所以学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发展的理论基础,确保社会型人才的培养,不断的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以及教师的社会主义的良好的价值观,注重人才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不断重合,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专职技术人才。

(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

对于积极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就必须结合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如可以在学校贯穿落实爱国精神,使爱国精神这一理念贯穿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营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理念。除此之外,还可以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每个校园文化都需要新鲜事物为其注射活力,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不例外,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文化热情,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在现如今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三)不断增强高职院校校园软实力以及硬实力的建设

高职院校校园软实力的建设主要是指在长期的积累之下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的相关内容,硬实力指的是校园的规章制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安排等等,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教育,还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以及校园的文化建设,所以,学校在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时,还应该逐渐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这样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结束语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有很多,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途径也在不断的变化,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发展的理念指导,才能有利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作者:吴炜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核心价值观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化论文

一、大学文化之魂——精神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精神文化

同志说过:“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弱则国弱。”一个国家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国家的主力军永远是青年大学生。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国民素质都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然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取决于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各种各样的西方社会思潮传入到我国高校,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体制有待完善,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浪费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个人崇拜主义甚至丧失人生信念和信仰的心态消极和颓废的现象,长此以往这些都会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同时,这也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由此可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建设,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高校的主要任务即培养为国家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杰出人才。

2.培育特色大学文化需要精神文化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广泛关注,因为社会需求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以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失业也是在所难免的。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大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例如,美化高校校园环境、购入一大批新型实验仪器和增强师资力量等。但是,大部分高校仅仅重视加强学校硬件的建设,目光只锁定在美化校园、更新科研设备等外在的因素上,却忽视了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大学文化才是高校真正的魅力所在,由内向外地散发着吸引力,独特的大学文化才是一所大学的与众不同之处。例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他们不仅是“硬件”过硬,“软件”也是十分出色,这两所高校对培育大学精神文化十分重视,他们不仅是全国学子向往的学府,而且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称得上是成功的大学。因此,高校要提升在如今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抓住培育大学精神文化这项工作,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3.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需要精神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属于亚文化的范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中国软实力,它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生产效率,进而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生产,这也是国家将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视为重点发展对象的原因。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坚实力量,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他们的使命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不断从世界各国学习先进的文化。大学生在高校感受到了具有先进超前特征的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精神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推动力。因此,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精神文化的建设。

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与时俱进,这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遵循的理论。从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理论成果中可以看出,我们党历任伟大领导人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坚实力量,大学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阵地,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也必须紧跟国家步伐,将马克思主义当作其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文化发展,大学生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考问题、认清国情和感知世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要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艰辛长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他们才能奋发图强,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精神文化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也就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也就是中国梦。提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坚守的,也是社会成员共同的追求。中国梦不单单是一个人的理想,更是由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所有的理想构成的,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怀揣着这个理想,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实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我国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是到经济基础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行得通的,是可信的。大学必须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当然,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认识到,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共同理想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说过:“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所以,必须要每个人都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实现了社会理想,个人理想才能得以实现,个人价值才能得到实现。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和教师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际上也是他们个人的理想,进一步确定共同目标和坚定人生信仰。在革命时期,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都坚守着全国解放的共同理想,他们不畏牺牲、勇往直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付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这样的优良传统我们一直保留着。我们拥有了共同理想,就有了强大的前进动力,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一定会实现。

3.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融入民族的气节、风范和日常生活中。当遇到困难时,这个民族表现出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等精神都彰显出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则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全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早就融入所有中华儿女的心中,他们会凭借这两种精神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凝聚他们的力量,为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由于,多元文化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一部分大学生慢慢地开始失去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财富。因此,大学必须重视在培育大学精神文化的同时,开展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民族精神体现了大学生是否爱国,时代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大学生没有了时代精神也会被时代所淘汰。不管是大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重视他们的重要性。高校也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培育大学生,使他们感受到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

4.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基础

“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同志看望政协委员时发表的讲话,不单单是给这些政协委员讲的,也是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讲的。“八荣八耻”简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大学生必须义无反顾地遵守“八荣八耻”,时时刻刻用它来鞭策自己,提高自身素质,这也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素质和国家形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专业知识,但是外界的不良因素不断地影响着这些自制力和抵抗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可能会因为就业不顺开始自暴自弃,或是喜欢上奢侈享乐的生活,这些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因此,高校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要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学到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要纠正大学生在人生观或是价值观发生的偏差。开展大学精神文化教育,所有的课程应当建立在“八荣八耻”这个基础上。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教育工作,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蔡海燕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核心价值观论文: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一)发挥党支部力量,努力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再教育

1.完善支部组织监督管理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党支部都存在着虎头蛇尾的现象。在入党之前对学生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入党以后,便缺少相应的制度监督,使得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不能够很好的提高。为做好大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完善支部组织监督管理体系,以实现对学生党员的长期有效监控。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等必备会议,全面推进公平公正,让学生党员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给自己的影响;可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年终考核,从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全面测评,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奖罚,以及进行自我评议、支部评议等。此外,大学生党员受到年龄、心理发展和实际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在价值观形成方面很容易发生偏离,所以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开展主题鲜明的特色活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各党支部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特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好的呈现出来,以增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大学生正值斗志昂扬,充满活力的年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特色活动当中,以更加新颖的方式更好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组织同学开展主题鲜明的理论知识宣讲活动,以及就时事政治问题、社会热议话题等开展宣讲。这将着力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创新服务意识,更好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此来带动身边的大学生群体更好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利用网络开展教育活动

如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和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党支部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作为先进性教育的有效载体,利用网络开展教育活动,如通过微党课、微信公众账号、网站、论坛等多种形式扩大教育交流平台。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宣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所关心的现实话题。它们贴近实际,互动性强,寓教于乐,让更多的人都能参与其中,使其逐渐融于生活,规范自身行为。

(二)依靠自身建设,力求使价值观与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武装头脑积极有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有强大的理论知识作基础。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必须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学习,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党支部组织的常规学习之外,更要主动寻找学习机会,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加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学习,提升个人的党性修养;也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小组,定期进行学习,相互沟通,发表个人言论和观点。相互监督,相互补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领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

2.严格要求自我言行,以身作则

学生党员必须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学生党员要时时刻刻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实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做人做事必须脚踏实地。在日常生活中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为广大学生群体树立起一面旗帜,真正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带动身边同学进步的同时,同样能够使得自己的党员形象更加鲜明。所以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大学生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的充分体现。

3.自觉投身社会实践,锻炼自我

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发扬奉献精神,加强道德修养,重在自觉和践行。为带动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以彰显理论性与时代性为原则,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并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团生活、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既是知与行有机统一的过程,也是内化转化、体现外化外化推动内化以及巩固内化的过程。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配以理论学习,能使大学生党员得到巨大锻炼,充分体现其价值观,有助于进一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党员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是目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也是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各大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以实践性、体验性、陶冶式的教育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党员的日常生活中,走好培育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步。

作者:刘景伟 王启云 姜桐桐 马英 郑琳 周美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