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2 09:42:21
导语:在科技论文范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云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中心连续多年加大对农业机械、试验设施装备等物资的投入,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举办观摩、展示活动,对农民进行现场培训。由于建设成效显著,该中心的基地已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和集成示范基地”。此外,隆平高科国家级玉米种子研发中心建设正在积极推进,河南科技学院杂交小麦研究科研项目巳取得初步成效,这些都为济源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绿色农业防控体系逐步完善。建成济源市植保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梨林镇东部万亩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大略镇寺郎腰村3500亩的大葱种植基地被定为绿色农业防控示范区。健全了市、镇、村三级监测防治体系,成立社会化防治组织100余个,推广应用大型车载植保机械300余台,构建起了“监测预警准确、扑控快速高效、监管规范有力”的动植物保护体系。高产示范区全面建设。针对土地流转率加大、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等现状,济源市先后建成五龙口玉米万亩高产示范方,积城镇/j、麦万亩高产示范方以及多个千亩方、百亩方’为全市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科技保障。
2.存在的问题
济源市农业科技支撑能力逐渐加强,但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二是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的实用型专家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尤为突出的是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弓I不进、留不住。三是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农业生产、教学、科研、农民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工作的衔接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整体合力。
3.意见和建议
一要抓好项目实施。持续抓好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大重点工程。其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要围绕“小麦、玉米、蔬菜”三大产业,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效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与认证、扶持政策协调配套,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二要加强协调沟通。农业技术教学科研工作要根据相关单位的性质、职能来谋划,要定位在全市的层面,加强彼此的分工协作,进一步做好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信息支撑、数据支撑和平台支撑。三要培养农业科研创新领军人物。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吸收一批高水平的高级农业专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四要开展农业科技体制创新试点。选择一批基础扎实、条件较好的科研机构开展综合创新试点。目前,济源科云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中心果蔬示范基地和玉米小麦新品种示范基地,已经被列为济源市种植业基地发展的重点,正在通过项目扶持增强其科技含量,起到示范带动效应。
作者:马正国单位:济源市农牧局
一我国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设立的优缺点
1政府部门型
政府部门型中介机构即政府部门设立的中介机构,多是公益性。这类中介机构的优点是掌握着众多有效信息资源,信誉状况良好,容易吸引客户,有利于协调高校、科研机构、农业科技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等多方社会利益关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作用,起到了市场风向标的作用,利于引导投资和在市场的引导下及时给予优惠政策,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以贯彻国家政策,促进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缺点,如主要依靠政府出资,资金来源渠道过窄,资金短缺现象严重,缺乏利益激励机制的驱使,配置资源效率低,行政干预严重,易产生黑箱操作,管理模式僵化,技术经验不足,提供的服务有限等。
2非营利性民间机构型
非营利性民间机构在我国目前比较普遍,可以由业内组织如农民合作社、大学、科研机构等组建,为一定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这类机构多采用会员方式,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费,服务对象也主要针对会员。其优点主要表现在:这类组织多是区域性的,对区域内经济技术条件有足够的了解和较强洞察力,利于成功经验的传递和吸收,信息传播迅速;另外非营利性使得其利于吸引客户,利于区域内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缺点主要表现为:辐射范围小、信息资源有限、资金规模小、来源不稳定、不以盈利为目的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与其他经济部门、各组织成员间不易协调,缺乏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3营利性股份制公司
型营利性股份制公司可以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出资,置于中介机构的顶层,组织协调各机构以及整合经过初步筛选的资源,提供有用信息和平台。优点是利用现代化公司的管理模式及运作方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便于采用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利于机构的高效运作;用市场机制来对投资中介机构进行评价、监督和激励,有利于市场规则的建立,配置资源的力度强,有利于吸引高素质管理人才。缺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风险企业投资项目的开支。
二我国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设立模式的选择
比较上述三种最主要的设立形式,结合市场经济规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应越过政府的行政干预阶段,直接进入企业化管理阶段。实践证明,股份制公司形式是目前最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市场化运作的必然产物。股份制公司形式便于采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解决非营利性机构难以吸引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困难,并且其逐利性有利于市场发挥作用。结合我国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发展政策依赖性强、发展不规范的特点,开始时政府可以占有较大的股份,充分依靠政府引导、完善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市场环境。充分享受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协调风险投资企业、农业科技项目来源、经济管理行政部门的关系;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宏观调控,打破区域性限制,逐渐培育全国性的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体系。待该中介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要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政府要减少持股比例,只参股不控股,以董事身份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参与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决策,并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另外可以模仿引导基金的运行模式,政府无论参股还是控股,都选择让利于企业的方式,通过转赠股份的方式把资金返还给公司。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参与一方面提供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经验;另一方面提供理论知识与技术指导和评价。这种官产学一体的组织形式既有政府支持,又能发挥民间机构的积极性,体现了辅以行政管理的企业管理,为我国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我国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运行模式
1性质和宗旨
我国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为农业科技项目与风险投资对接提供中介服务的组织,可以是盈利性的,也可以是微利性的。一方面作为信息服务平台,需要全面搜集风险投资及农业科技项目的信息,并进行必要的研究筛选,建立信息数据库、人力资源库,为提供匹配服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作为对接平台,在提供匹配信息的基础上,对可行项目进行培训,帮助农业科技企业完善企业管理,尽力实现其与风险投资的成功对接。对接完成后根据需要对企业进行培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提供首次发行上市等方面的顾问培训服务。
2组织结构股份制
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客户经理、基层部门及专家顾问构成。设置客户经理使员工直接面对客户,对客户负责。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在保护公司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主权,并在公司内部实行有效的信息、知识、利润与报酬共享机制。同时对客户经理的激励与约束实行业绩记录,可将部分发展基金会员费作为对客户经理的激励。基层部门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和筛选。由业内权威人士担任专家顾问,匹配政策顾问、技术专家、经济学家、管理专家,提供全面的咨询顾问服务。
3客户来源
客户资源是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运作成功的关键。2011年首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显示,社会上的优秀项目有很多,不仅存在于高校和科研单位,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区、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都存在很多优秀的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可以建立档案把这些优秀的项目集中起来,由县科技局负责对本地区的优秀农业项目进行筛选,把符合条件的有潜力的项目存入档案,并向市科技局备案,经过进一步筛选上报到省科技厅,再到科技部,最终把这些资源提供给公司。也可以由企业直接报名,由公司对农业科技项目进行评估,对有价值的项目备案入库。另一方面,要吸引业绩较好的风险投资公司的加入,了解风险投资公司对项目的要求,以便更好地为其提供合适的投资对象。
4收入来源
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以营利为目的,收费标准要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性质,对农业科技企业提供服务应充分考虑到农业科技企业利润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对风险投资机构的收费也应符合市场价值规律和法律的规定。基本费用包括:1)注册费,即客户登录、入库、信息、查看信息、出席相关活动所缴纳的费用。2)服务费,包括咨询服务、培训服务、特殊服务如定购出版物、电子期刊等费用。3)成功费,当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风险投资公司成功选择了投资对象的情况下,要付出对接成功的成本或代价,可按项目的盈利能力制定等级收费标准。4)发展基金会员费,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成立发展基金,使其具备更多的经费,方便业务的开展,可以在双方的合作期内,将部分年收入额作为发展基金的会员费,享受优惠待遇。
5提供服务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服务
贯穿于从研究和筛选、匹配、谈判、签协议、风险企业运作到农业科技风险投资退出整个过程,主要提供信息和匹配服务以及咨询培训服务。
5.1提供信息、匹配服务
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基层部门负责对客户信息进行研究筛选,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按照需要进行供求匹配,避免了客户自己筛选信息的麻烦,降低了风险企业或农业科技项目的搜寻成本。根据客户需要,可以在先前政府提供的资源中进行筛选,如果能够筛选到合适的匹配对象则进行下一个环节。如果没有,可以定期出版刊物,刊载客户信息。举办大赛,进行客户集会,使得双方有机会共同探讨寻找合适项目对接。
5.2顾问培训服务
顾问培训服务可以在任何阶段展开,匹配前后都可以根据需要享受服务。单独的顾问培训服务有单独收费标准,对基础性的服务可以实行公益化,某些专业的服务对注册会员免费。匹配成功后的项目,要促成投资,使双方满意。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可以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管理经验、人才中介服务、再融资及贷款的匹配服务,规范企业管理,提供多方面的培训指导,有助于提高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专业水平。
6绩效评价
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成功的标志是其促成的投资比率,评价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根据的指标:①客户得到的投融资机会多少;②投资者资金规模;③客户满意度;④客户得到的经验。评价一个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不能仅凭投资率和风险企业运作成功率,还要考虑无形作用。除了投融资机会,客户还从培训指导中学到谈判技巧、风险定价等专业能力。此外,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运营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对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市场有比较清晰的认识;②需要与其他中介组织密切合作,如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市场、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
作者:石冉王秀芳田美焕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一、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融资渠道分析
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融资机制主要指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方式,由风险投资企业的类型所决定。根据投资方的属性,这些高科技中小风险投资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五种类型:
(一)以政府出资为主导风险
投资公司的投资这类风险投资公司主要由地方财政出资,地方科技行政部门负责组建,目的在于推动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政府出资的投资公司在我国投资公司体系中占据主体性地位。
(二)大公司所属的风险
投资公司的投资这类风险投资公司主要由上市公司和投资银行通过独资、参股或控股的方式建立,而上市公司组建风险投资公司的现象更为常见,为企业的核心业务提供战略协同。
(三)证券公司所属的风险
投资公司投资2001年6月20日,中国证监会了《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23条第6款规定:证券公司经中国证监会的批准可以发起、设立或参股风险投资公司。一般而言,券商风险投资公司具有较强的资本运作能力,比较重视后期的投资。
(四)民营及混合型风险
投资公司的投资这类证券公司的资本结构包括民间资本与上市公司资本的混合、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的混合两种主要形式。目前,我国纯粹民营的风险投资公司数量有限、融资规模较小,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民营风险投资公司在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上的位置日益显著。
(五)外资风险投资公司与合资风险
投资公司的投资2003年3月1日,科学技术部等六部委联合制定了《关于外商投资风险投资企业的管理规定》,为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公司创造了组建、生存与发展的条件。目前,我国外资及合资风险投资公司已达数十家,包括跨国公司的风险投资公司、传统的国家风险投资公司、国际投资银行的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投资公司。我国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融资机制具有多样性,政府、大公司、证券公司、民营企业与外资风险投资公司等均可以向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提供资金。在我国,由于养老基金规模不大,并受到现行经济政策的约束,不可能大规模用于风险投资。保险公司的资金规模较小,资金用途受到特殊的限制,无法用于企业的风险投资。国有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受到不良贷款的困扰,近年来奉行稳健的信贷资金政策,对风险投资持有谨慎的态度。相比之下,国外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多,除政府、大公司、证券公司、外资机构等投资主体外,商业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富有的个人及家庭等均可提供风险资本。在美国与欧盟地区,政府所提供的风险资本较少,主要来源于养老基金与商业银行等资金机构。在美国,风险资本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资金机构,约占风险资本总量的一半以上,而在欧洲,商业银行是风险资本的最大投资方,为风险企业提供三分之一以上的风险资本。
二、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的职能分析
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是风险投资机构与高科技中小企业相结合的产物,风险投资机构对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运营机制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在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成长过程中,风险投资机构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解决高科技中小风险
企业的资金来源问题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信用记录欠缺,自身担保的实力较弱,但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却较突出,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对其进行放款,导致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存在。风险投资是一种中长期的股权投资,不是关注项目的短期盈利和安全性,而是项目的成长性,因而能够弥补传统融资的缺口。
(二)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性的人力资本
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系列技术问题或管理问题,而风险投资机构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的专业化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对风险企业提供各种支持。
(三)参与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管理
风险投资机构参与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管理的目的不是自己经营企业,而是要从财务战略、技术战略和营销战略等发展战略来促进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成长,以便最终能够以较高的价格退出中小风险企业。同时,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对中小风险企业的全方位管理,可以实现对企业运用机制的监控,从而降低人风险。
(四)扶持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技术创新
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产品的替代性较强,替代时间也较短,企业必须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才能维持其相对技术优势。
三、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立项评审机制分析
目前,我国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风险资本形成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因而,政府投资的立项评审机制在主体上代表了我国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立项评审机制。我国大部分国家级科技计划,除了创新基金外,对项目的评审基本都是采用地方科技厅(局)或经济发展局推荐,报科技计划管理单位,由管理单位组织专家评审,再报送评审委员会最终确定是否立项,而评审委员会一般由财政部、科技部等主管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现有的评审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一是造成地方推荐单位对项目缺乏把关,不管好坏项目全往上报。二是项目的立项决策过多依赖于专家的意见,导致评审偏差或失误较大。具体原因有:对专家缺乏约束机制,专家并不对自己的评选结果负责任。在很多场合,专家的知识面也有限,不足以应付项目评审的需求。在极端的情况下,专家并不了解一些新技术,可能导致前景较好的项目被否决。专家的实践经验不足,过于拘泥于书面知识。许多专家来自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偏向于技术和财务,实践技能薄弱。
四、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经济功能分析
在我国中小企业体系中,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具有较高的创造力,不仅对科技促进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而且能够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近十余年以来,我国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约70%的创新技术是由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完成的。一般而言,我国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具有如下功能: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由于规模经济和资金实力的缺乏,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高科技中小风险必须不断实施技术创新。高素质的科研人员是风险企业的宝贵资源,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市场竞争的主要力量。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专注于某一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往往在该项技术上居于行业的前沿位置;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较为灵敏。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投资较少、规模较小、周期较短,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开发,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寻找市场的切入点,不断地向市场推出创新性的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研发资金投入的数额和比例较大。由于缺乏规模效益和资金实力,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必须依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性价比的产品才能生存。在很多情况下,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研发投入并不能在短期内取得回报,因而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比较高;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大多涉足新兴产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是试验新技术的最佳场所,每一次新兴产业的出现都可以带动大量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涌现,反过来又加快了新兴产业的形成,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整个产业的优化。
作者:刘荷生张同建李明星单位:镇江市创业风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大学
一推进贵阳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1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措施,完善人才社会保障体系
1.1制定特别人才引进计划
①制定企业年度紧缺人才特别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措施。第一,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制定企业年度紧缺人才引进计划。由市(区)财政、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中小企业三方共同出资,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鼓励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入选者等作为兼职人员来企工作,对企业紧缺人才实施特别引进政策。第二,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稳定引进人才。制定贵阳市紧缺人才特别引进计划配套实施方案,该方案包括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以及个人职称等问题的实施细则,同时在住房、职称评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②通过间接的人才引进战略,建立贵阳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库。制定间接人才引进考核方案,考核入围的考生,一律进入贵阳市中小企业人才库,档案由贵阳市人才市场免费保管,先进入指定中小企业工作1-2年,工作期满,考核优秀的,可享受当年贵阳市的特别人才引进计划的优惠政策。如参加当年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给予加分的政策照顾。如考核不合格,签订合同失效,考生须重新择业。
1.2发挥本土人才优势,服务中小企业
①鼓励本土人才供职于中小企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大型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到中小企业去工作或兼职,特别是到民营中小企业去工作或自主创业。②制定贵阳市人才绿卡服务计划。在保障贵阳市人才绿卡持有人获得相应待遇的同时,制定贵阳市人才绿卡持有人工作绩效评价指标,要求取得贵阳市人才绿卡的高级人才必须到中小企业从事科技研发或管理指导工作,并将其工作绩效作为其评职和晋级的主要指标,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③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配合贵州省实施的科技特派员计划,建立贵阳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专家咨询组,制定中小企业科技咨询以及科技创新指导的工作计划,定期开展企业科技创新指导与咨询工作,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进行诊断,以提高科技创新成功率。
1.3借助优势平台,培养储备人才
借助市属高校良好的办学条件,建立示范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中小企业员工提供岗位、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训;申报贵阳市SIYB创业培训基地,既可将市属高校学生纳入GYB、SYB培训范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储备,也可为全市有创业意愿的人员提供SYB培训。
2加快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设,拓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渠道
2.1强化政策支持
制定贵阳市中小企业地方债券发行及管理条例,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发行地方债券。设立贵阳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制定贵阳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资助。借鉴贵阳银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其他银行,进驻产业园区,建立以金融与科技两要素高度融合的一体化、专业化的渠道和平台。
2.2完善科技创新信用担保体系
①建立各类信用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注入,鼓励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和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为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提供贷款担保;通过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引导社会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②建立贷款担保补偿机制。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当年形成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损失,在追索程序终结后,给予适当补偿。
2.3选点试行“创新券”计划
在贵阳市选点,发行“创新券”。具体由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市新兴产业引导资金、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以及县区财政配套资金等转化为“有价证券”即“创新券”,以无偿资助形式向企业发放,其中创新券的发放要求企业按不低于四分之一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且创新券使用的有效期不超过2年,逾期不可兑现。
3加快多层次的科技创新联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1深化产学研合作
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平台,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建成一批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共同研制创新产品,实现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借助企业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人才培养前置化”模式,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考评办法,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考核,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纳入考核范围。
3.2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孵化器建设
进一步完善已建成的国家级综合孵化器贵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行业孵化器贵阳火炬软件园、省级综合孵化器贵阳科技大厦、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孵化器的作用,不断强化孵化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等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打造创新集群。
3.3建立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联盟。借助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011、061、083三大军转民基地优势,以优势产业为龙头,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积极构建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技术平台,形成中小企业间、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联盟;为集群内的各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发展、产品检测服务、加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协作与互动。鼓励中小企业主动出击,积极寻找优势平台,与之建立合作研发机构,实施科技创新策略。
4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奖励
4.1建立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定期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经费使用情况及效率进行评价,制定奖励、补偿以及处罚措施,对于人为因素造成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失误的,除追回已投资经费外,还应对该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取消今后创新项目申报资格。制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效益为定量评价指标。
4.2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建立科技创新的物资与精神激励措施。鼓励个人、高校、科研所和企业设立科技型公司、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对申报成功的,经认定,给予奖励和运营经费补贴,允许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参与投资;鼓励创建新型研发机构和研发基地,对新开办的研发机构和研发基地给予一定的开办经费补贴,对于技术创新联盟,给予研发经费补贴;对企业研发的新产品,经鉴定后给予免税减免优惠政策;对于知识产权“零”突破企业首件发明专利给予个人奖励;通过股权方式,奖励科技型领军人才和团队。
5优化服务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
5.1强化政府的执行力,服务科技创新
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政府主管部门及时在部门网站上公布国家、地方政府有关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并做好相应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不要等企业来索要政策,而是政府送政策到企业。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主管部门多,发文部门多,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各部门科技创新经费分散,有些政策企业不知道找哪个部门落实。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明确部门职责,协调部门关系,构建和谐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5.2充分发挥科技协会、民间商会的作用
定期举办科技服务活动。通过法律咨询、科技成果展、科技产品促销会,为企业提供交流和宣传产品的平台;组织专家顾问团,举行咨询或座谈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同时,通过科技特派员计划,服务中小企业。
二总结
通过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举办商品交易会,推广科技创新产品。借助贵阳会展城优势,联合商会,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商品交易会,以此扩大企业知名度,加速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作者:蔡锦松单位:贵阳学院
一、我国高校科技成果及其转化的现状
1.高校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高校的科研力量在近几年显著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每年都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其中部分科技成果具有产业化的应用前景,是我国专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高校研究开发人员总数保持在25万左右。作为我国科研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有所提高,但对于大学生的科技成果保护,在转化为专利方面亟待加强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化的速度。
2.国家政策法律情况
我国虽然颁布了与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知识产权的保护法规制度立法的时间较迟、发展缓慢,尤其在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的保护措施更有待提高和加强。高校作为知识产权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主体,对学生本身就是一项重大考验。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架构,对知识产权的归属及制度问题几乎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转化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最终导致成果转化效果的亏损,学生逐渐失去了创新的热情。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
高校向社会机构和企业的技术转移所做的工作不够,高校的管理机构的效率低下,不能有效推动知识产权向社会扩散,阻碍了扩散的速度和影响力;同时,全国各高校的科研评价制度普遍存在以科研课题申报、数量作为科研评价的重点,对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不重视,缺乏知识产权战略导向。
二、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1.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强
根据高校的相关抽样调查,虽然对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了解的人员占45%,但是能进一步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执法过程,以及利用法律武器和手段保护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发明创造和合法权益的不足10%。这种淡薄的知识产权意识致使目前高校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流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另外,大学生对专利保护的申请认识不足,高校对大学生的新发明和新创造向来都是重视奖励,但是却忽视了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2.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成本较高
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成本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有知识产权的开发、取得、交易、使用和诉讼等方面的活动给个人或单位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在我国,尤其是高校,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取得的成本较高,知识产权的所有人若对产权进行相关的处理,则需要支付相当高的经济成本以及相当长的时间成本。若要在我国申请相关的专利,申请的过程较为繁琐,而且每个过程都会花费一定的费用,另外,科技创新成果的专利审批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少则一年,多则三年。专利的过高专利费用及过长申请时间抑制了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发明和创造的积极性。
3.知识产权权属不清
知识产权控制的核心是权利人控制他人利用其成果的保护。在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环节中,激励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质量及转化进程。我国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创新成果的专利权利归属于雇主,这不仅使得职务发明创新成果的专利归属于雇主,而且发明创新成果专利的申请人也是雇主。虽然职务发明创新成果的发明人也能享受到专利效益的分配权利,但是在实际中,各高校都在强调专利是归属于高校单位所有,而没用相应的激励制度以回应专利发明人。仅强调专利的归属权而不注重专利利益的分配权,其结果导致发明人将职务发明非职务化,以规避法律的约束,使得高校非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远高于职务发明专利申请的比例,造成重大发明少、专利的技术层次和实施率、高校职务发明比率都较低的现象。
三、对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1.政府层面
(1)发展高校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事业
要想将大学生科技成果中的知识产权进行很好的转化,就要在高校中搭建相应的转化平台,建立一系列严格的资产评估体系。有了这种评估系统,才能有效地保护大学生的知识产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2)加大专利保护的投入力度
目前,我国企业赞助的高校科研经费比例很少,绝大多数经费是由政府赞助的,而且经费的额度也有限。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科研投入经费的额度已超过了3%,而我国的科研经费的比例不到2%,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其本质上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动力的保护,其结果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是把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主要途径,使得科研成果的价值能够得到应有的体现。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专利保护的投入力度。
2.高校层面高校的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存在巨大的浪费和损失。高校作为专利知识产权管理的主体,承担着社会服务的功能,有责任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高校应加快知识产权向生产力的转化,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1)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核心
高校在知识产权管理中,针对老师涉及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科技成果的考核。对大学生知识产权成果科研管理来说,应将专利的转化环节纳入高校科研管理的职能中。
(2)培养知识产权全过程的保护理念
在高校的科研过程中,学校的相关领导、项目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都应有较强的保护意识。一项科研从申请立项到完成计划直至转化到实际生产后,中间的每一个过程都应纳入知识产权的范畴,因此,高校应将知识产权管理的理念贯穿于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
3.学生层面
(1)将知识产权教育融入教学体系中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高校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在教育方法和内容上有所侧重。理工科类的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较多,社会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对专业科技数据和知识产权数字化的保护进行教授;文科类的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多,因此,在教授过程中多涉及著作权保护、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同时应将知识产权作为课程管理纳入教学体系中,切实提高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建立专门服务于学生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既是学校知识产权战略、学校知识产权制度的制定者,又是专利成果管理部门与成果转化部门关系的协调者,同时还是学校有关知识产权争议和纠纷的解决者。因此,高校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形成管理人员专业化、场所完善化、经费可落实的和谐的管理体系。专门管理部门应真正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在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上落到实处。
作者:马文波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一、依托科技园区,为农业科技的引进、培育、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坚实平台
一是建立了两大科技园区。在原有农业科技研究所的基础上,增加投入,扩大面积,建设总面积达到6000亩的亚热带作物科技园,该科技园实行一园两区模式。其中茂名科技园区规划建设总面积5000亩,目前建成区面积3000多亩,主要培育橡胶种苗、特色水果种苗,集科技、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具有较好的带动示范作用。湛江科技园区规划建设总面积1000亩,目前建成区面积600多亩,主要培育甘蔗、剑麻种苗。每年该园区培育橡胶、甘蔗、剑麻、水果等种苗400万株。特别是橡胶种苗的培育采用了子芽嫁接的新技术代替了传统的苗木嫁接技术,大大提高了橡胶种苗的成活率和生产效率,降低了橡胶生产成本。引进和培育了大批的高糖高产甘蔗良种,有效地保证了垦区农业产业化生产。先后引进新台糖1、10、16、20、22、23、24、25号,粤糖93/159及美国CP、巴西45等一批早熟、高糖、抗性强的优良新品种。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以来,全垦区累计投入甘蔗良种引进试验资金超5500万元,引进了涵盖台糖、粤糖、桂糖、川糖、闽糖、湘糖、滇糖等国内七大系列的新品种63个,加上国外和其他地区的品种,垦区累计共引进甘蔗品种100多个。基本做到年年有引种、年年推新种,每个品种推广3-5年,实现了新老品种的不断交替,保持了高产高糖品种推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广州建立农业科技中心,总面积300亩,主要培育名贵树木种苗、绿化草木种苗,附带为粤东垦区培育剑麻种苗。目前已着手在阳江市建设集科技、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科技园,总面积3000亩,主攻方向是培育名贵树木种苗,目前已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征地、规划等前期工作,建成后可带动垦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以转化先进适用技术为基本内容,建立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农业标准化实施体系。按照农业部及部农垦局的统一部署,广东农垦遵循“巩固、健全、提高”的方针,围绕垦区橡胶、剑麻、甘蔗、水果、茶叶、畜牧、水产、乳制品等八大优势产业,加快了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进程,完善既具垦区特色又符合国际规范的标准体系。几年来,垦区先后承担了20多项农业部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任务,其中《鲜红江橙》、《红江橙苗木繁育规程》、《农用剑麻纱》、《剑麻地毯》、《水草地毯》、《剑麻布》、《剑麻栽培技术规程》等7项标准已通过农业部审定并公布实施。垦区各级在重视制(修)订标准的同时,着力在标准实施和标准化管理上下功夫,使农业标准化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垦区橡胶生产实施《橡胶树栽培技术规程》行业标准,结合实施“橡胶树高产技术推广”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全面推广“d/4+ET”橡胶新割制,劳动生产率、产量、人均收入及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该项目获200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目前,垦区着重推广“d/5+ET”割制、“气刺微割”和“防雨帽”等新技术的示范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橡胶产业的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橡胶加工方面,严格按《GB/T8289天然浓缩胶乳》等标准组织生产,并结合乳胶早期保存技术推广,有效地延长了新鲜乳胶保存期,使产品质量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进口同类产品水平。剑麻生产把实施《剑麻栽培技术规程》行业标准与剑麻丰产综合栽培技术推广紧密结合,确保高产高效。在实施标准的同时,抓好良种引进选育、营养诊断指导施、病害防治等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了垦区剑麻生产保持国内外先进水平,单产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此外,垦区主要经济作物和养殖项目,如甘蔗、茶叶、水果及乳制品、生猪饲养、水产养殖等,也加快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从种苗选育、栽培(养殖)技术、管理、收获到加工销售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使生产管理和产品加工各环节有章可循,产品质量和产出率明显提升,促进了垦区农业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垦区“十二五”期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342.2亿元,比“十一五”期间的178.1亿元增长92.2%。
二、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促进农业科技的孵化、带动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离不开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离不开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科技的孵化器和强大推手。广东农垦目前已建立了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先后培育了燕塘牌牛奶、三环牌白砂糖、太阳牌剑麻制品、三叶牌菠萝罐头、粤宝牌浓缩天然胶乳、名富牌番石榴、雄鸥牌蒸青绿茶、红江牌红江橙等名牌产品,其中三叶牌菠萝罐头为中国名牌产品,名富牌番石榴、雄鸥牌蒸青绿茶、红江牌红江橙为首批中国名牌农产品,大大提高了垦区企业知名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在所有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先后启动建立了糖蔗、名优水果、茶叶、乳品加工、肉猪饲养、水产健康养殖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系列标准,并结合优良品种、科学栽培(养殖)技术、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和质量追溯系统的推广应用,总结出一套成功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经验。目前,垦区已建立了丰收糖业公司菠萝罐头、名富果业公司番石榴、红江农场红江橙、平岗农场白对虾(青蟹)、湛垦畜牧公司肉猪等5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其中丰收糖业公司及名富果业公司被农业部农垦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农垦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试点农场。湛垦畜牧公司、名富果业公司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单位”。此外,丰收糖业公司菠萝、红江农场红江橙、名富果业公司番石榴(红阳桃)、华海糖业公司茶叶、东方剑麻公司剑麻等生产基地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燕塘乳业公司建立了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市场需要和消费者口味,先后开发出几十个花色品种投放市场,经济效益连年以两位数增长;还被确定为“中国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基地”及全国首批“学生奶奶源升级计划”试点企业。
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农业标准、农业新技术的实施应用,大大推进了垦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如丰收糖业公司在无公害菠萝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场建设中,制订了菠萝生产目标责任制实施细则,将菠萝生产过程分为园地规划、品种选择、农艺措施、施肥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花期调节、果实采收、产品加工及综合效益等9个环节,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提高了菠萝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该公司生产的“三叶”牌菠萝罐头通过美国FDA注册,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国免检,出口创汇在几年内翻了近一番。
三、依托规模经营,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提供动力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是农业科技广泛推广应用的大舞台。广东农垦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等农业科技发展,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在国内建立了近70万亩的橡胶基地、40万亩的甘蔗基地、10万亩的剑麻基地、年产5万头和10万头的养猪场近20个等。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既得益于科技发展,又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动力。一是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垦区得以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垦区土地连片集中,龙头企业扶持带动,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容易推广应用,容易形成规模生产。如垦区全面推广“d/5+ET”橡胶新割制,即每个树位由最早的2天割一次到现在的5天割一次,不仅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大大增加了每个割胶工的割胶株数,由原来每人管理600株橡胶树增加到3000株,每个割胶工每年的收入也相应增加了近5倍。因推广了喷灌技术、机械化耕作,部分甘蔗基地由原来每个农工只管理50亩甘蔗的变为现在的300亩以上,管理规模和收入提高6倍,大大减少了劳动力,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可见,创新农业科技就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也为创新农业科技提供不竭的动力。一项新技术、新成果如果只是小范围推广,甚至走不出实验室,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无疑会打击科技创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东农垦实行了规模化生产经营,又建立了总局—管理局—农场—作业区四级科技推广体系,及时派出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各产业龙头企业对每项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都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鼓励广大农户使用新技术、新品种,即采取了行政和经济两种手段进行推动,预计“十二五”末垦区主产业良种率达到99%、科技进步贡献率70%、农机化综合水平75%。
作者:王元单位:广东省农垦总局宣传处
1“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的核心服务
1.2整合现有农技服务资源
提供产中技术支撑农业科技服务网将传统农技服务与互联网手段融合,采用O2O的方式开展农技服务的推广和派送,可以实现跨地域、及时性的信息沟通。一方面对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已有农技服务资源的整合优化,建立分类专家信息库,,以网上查询预约的方式进行服务,方便有需求的用户与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和线下对接;另一方面,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提供种植、养殖、育种等方面的免费远程视频培训,延伸了线下培训的广度,释放了各类培训资源的潜在效力;此外,针对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农资农情的实时推送和在线交流互动。
1.3完善电子商务平台
提供产后销售服务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在注重传统农技服务的同时,依托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服务链条,解决农产品产后销售“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在电子商务领域,主要推出面向批发的大宗交易市场,面向高端消费群体的绿色商城和一村一品土特产商城等。在大宗商品交易方面,与杨凌区合作建设了电子商务平台———中国杨凌农交所,以带动苹果、大枣、猕猴桃等陕西特色农产品及其苗木的销售;针对当前高端群体的健康管理需求,将陕西及周边地区获得绿色有机认证的农产品集中起来,形成绿色商城,并进一步细化开发了“一村一品”系列特产,以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
2“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的运行模式分析
2.1集成农业服务资源
构建完整服务体系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通过整合农技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资采购流通等方面的服务资源,为用户提供集成化、多元化的创新服务。一是整合已有的农技服务资源,针对专家大院、农业科技特派员、12396农业服务热线、农业合作社等农技服务体系相对独立运行、分散服务现状,平台对这些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和分类集成,并通过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方式,加强各服务体系的衔接,提高了服务效率。二是整合各类农业创新成果,通过免费申报、在线测评、入围的方式,建立陕西省农业科技成果目录,并通过市场点评形成人气榜单和热评榜单。在平台的专业推动下,进一步实施优质农业科技成果的采购流通和转移转化。三是整合优质农资农检资源。与农资检测、农资连锁机构等市场化企业进行合作,提供优质的农资检验、供应、配送等服务,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2.2构建产前、产中、产后的闭环服务
陕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网的建立,旨在进一步深化原有服务体系的功能,以O2O的服务模式,加大对产后流通销售的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服务。在技术服务方面,通过对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培训等资源的整合集成,形成专家人才、科技成果等各类信息资源库,方便用户检索、分享和有效对接。如在线专家大院涵盖多个行业领域的专家、教授,用户借助网络或手机可即时进行咨询和联系;而免费远程培训视频有大量的种植、养殖方面的内容,且实时进行更新,个体用户在家便可免费学习,也可以村、合作社为单位组织学习,既方便,又高效。在电子商务方面,基于目前陕西农业投入产出失衡、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的现状,在完善农资采购渠道、降低农业投入成本的同时,应注重对产后市场销售的开拓。因此,平台搭建起O2O的电子商务模式,为农业开拓新的营销途径,形成农户从农资选择、采购到农产品销售的全程网络服务。既方便了农户与上下游企业的直接联系,也为双方创造了更多的机会。针对许多农户对电子商务不熟悉的情况,平台联合中国互联网协会电子商务委员会联合打造培训课程,采用目前最有效的实战项目模拟训练形式,进行全省巡回培训,帮助涉农企业级农户提高“触网”意愿和能力。此外,结合地域农产品的特点,分别推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绿色商城和一村一品土特产商城,并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广宣传活动。
2.3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信息交互服务
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采用了先进的云推广模型。平台引入百度、谷歌、360搜索、搜狗、搜搜等各大搜索引擎资源,并通过与阿里巴巴、慧聪网等专业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互联互通,使普通农户的产品信息可以及时传递到全国各地。优质的农产品会吸引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来洽谈和采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同时,平台通过建立农户需求信息库,对农户的各类需求进行分类搜集和整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农技人员的技术优势,以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相结合方式,免费为广大农民朋友农业科技方面的政策法规、新闻快讯、市场供求、农事气象、防汛减灾等方面的信息,满足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农产品产供销等信息需求。目前,该平台受众包括各村负责人、科技示范户、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等各类受益群体。
3“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的效果极其反思据调查
“陕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网”目前已覆盖省内55个地区性网站,手机微信推送服务已覆盖900多家涉农企业,收录农业技术培训视频2700部,年阅读量超过30万次;已有245项科技成果被收入陕西农业科技成果目录。为涉农企业和农户提供农业电子商务巡回培训53场次,涉及17个区县,带动网络批发苹果3000多吨、大枣23吨、猕猴桃苗木订单27万多株。由此可见,该平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但从当前O2O专业运营的发展趋势来看,陕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网的平台建设和运行模式均处于探索阶段,仍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3.1发挥政策引导,不能依赖政府主导
目前农业服务体系主要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由于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是基础工程,“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不可或缺。在市场力量解决不了的、需要统筹的,我们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但从平台本身运行来讲,应该在政策引导下充分确立市场主导的作用。因为采用O2O的互联网模式,就要以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来进行资源配置,以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涉农企业和农户进驻平台来交易,着力实现功能服务的专业化和平台建设的品牌化。这就要求平台从前期的政策引导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市场化运作阶段,如果过度依靠行政权力的强大指挥作用,容易产生对政府部门的长久依赖,不利于平台的可持续成长。
3.2引入市场化主体来参与服务平台的建设
目前,陕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网的运作主要依赖于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等政府相关机构的技术和力量,从运作机制和运作能力来讲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从未来发展来看,强化市场的主导地位,形成有利于发展的运营机制至关重要。这就有必要引入农资农技、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市场化企业参与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发挥企业在拓展客户规模、在线支付清算、精准客户匹配等方面的优势。这样更有利于平台以市场规律开展服务,真正实现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科技资源与市场资源相衔接,提升平台服务农户和涉农企业的能力。同时,在引入市场化主体时,特别要“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树立服务意识,对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控”,打造一批具有实力的农资农产品旗舰店,带动整个平台的服务,提升平台在行业的影响力。
3.3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化服务能力
对陕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网的运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虽形成农科资讯、全程服务、互动分享三大主体服务体系,整合了农技服务、科技成果、农资农产品等方面的服务资源,但仍处于简单粗放的初级阶段。从网站整体架构和内容来看,信息的内容较多,市场交易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在O2O线上线下对接方面,内容繁杂、板块重复建设,缺乏科学有机的规划。
4总结
综观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科技服务O2O模式成功的核心是“以开放合作分享的理念,建立科技服务业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良好的生态圈意味着以互惠互赢提高各方的参与积极性,这就需要平台从构建良好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去制定其业务定位、业务分配、分工协作、激励机制等,使平台、农户、涉农企业及合作方在提供业务效率的同时,都能从中受益。如果平台没有清晰互联网运作思路,不能为各相关利益方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打造可靠的商业盈利模式,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是不足以维持长久发展的。
作者:白亚峰单位: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1“三位一体”模式的主要内容
1.1低年级的课堂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科学研究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引导,使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代表前沿科学研究的图片、案例、视频等内容,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科学研究感兴趣;然后让学生参与进来,就教师所展示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疑问,教师也要尽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具有创新性。这样通过“案例教学”及“讨论式教学”,在课堂中引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维。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自行结成研究小组,进行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等。最后,每个研究小组进行总结答辩,阐述研究过程及观点。
1.2高年级的创新训练
科研创新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中进行学生创新引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与创新创造力的主要环节。培养与训练对象主要是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引导环节下提出的科研创新目标的大前提下,又具体制定出科研创新课题的主要内容,由参与的学生研究具体可行的试验方案和内容,并由指导教师进行把关指导后,推荐参加学校及省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平台评审。科技创新训练项目被审核通过准予立项后,学生们就开始进行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研究工作,一般研究周期为一年。在此期间,指导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创新试验训练中的思维方向,在关键环节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也要定期向指导教师进行阶段汇报。由于大学生首次参与科研项目,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软件使用方面势必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这时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对大学生思维及能力进行训练。这样的科研训练模式使学生克服盲从性和被动性,真正自主的完成科研任务,体会到创新思维带来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学术问题思考的客观性和多样性,促进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灵活性、广阔性、独创性、深刻性方向发展。
1.3毕业生的科研活动
在这个环节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引导,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大四的学生即将走出校门,此时的创新实践是决定着他们未来能否适应社会职业的新的要求与挑战,为社会做出他们最大的贡献。大四的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完善,并且具有自动知识的思维与能力,也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和提高创造能力的基础,这些为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在自主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可以锻炼毕业生的勇于探索能力、积极创新能力、抵抗压力能力,使他们在面临挑战时有更大的自信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适合做科学研究,在进行毕业生科研活动的时候,要进行双向选择,即,学生有创新意向要求与课题指导老师根据情况进行筛选,必须确定参加毕业科研活动的学生经过艰苦努力后能够完成创新研究活动。在选择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时,首先选择在上一个环节参加创新训练并完成较好的学生,重新选题或者将之前进行创新训练时的项目进行深化研究。例如,在2010的创新训练项目中,笔者指导的一组学生进行“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5名同学中有2名为大二学生,另3名为大三学生,经一年的研究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顺利结题。此时有3名学生进入大四,开始着手毕业设计,经讨论研究后,这3名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此项目是“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的深入研究。因为已经有参加科技创新训练的经验和过程,3名毕业生的科研项目也进行得比较顺利,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但都得到积极努力的解决。同学也学会了在正常教学中没有学到的3种软件,为加强自身知识体系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
2总结
低年级的课堂引导、高年级的科研训练、毕业生的科研活动三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完成一个周期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贯穿了整个大学过程,大学生能否持续参加完这三个环节,是创新培养的关键。每个环节结束之后,在进行新的学生培养前,都要进行经验总结,完善环节,力求更好。这样一个循环以后,实际上已经进行了三次改革,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培养创新型大学生提供了必要保障,形成了有效可持续的学生科技创新机制,保障大学生能够有连续性科研创新的环境。
作者:孟祥华郑秀梅张彩霞陈德鹏单位:佳木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1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现实路径
1.1传统产业升级和转移的路径
随着经济发展,一方面开发成本逐步的提高,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城市的产业结构要不断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有一些传统的工业,由于成本上升产生转移的需求。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是垂直逐步升级的过程,横向转移的例子就如同传统制造业从日本转到韩国,再转到我国沿海的地区,再转到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过程,产业转移的进程中也带来了地方的发展。制造业的生产转移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客观上给城市的整体升级带了了机会,同时由于产业升级的影响,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形态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也进一步压迫劳动力密集、高污染、高消耗的制造业逐渐退出经济主导地位,让文化产业成为地区的主导产业提供了机会。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通常意味着老式产业的更新换代,在传统产业的衰落或者转移下,其产业原来的资源将得到分化,或者被整合到新型产业内部,或者成为上游的设计,下游的有效策划和品牌建设,在科技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下,形成附加值高,知识密集型的新型产业。另一方面,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新兴技术得到了最好的推动和发展,由于原有的产业生态体系被推倒重建,新技术的发展使用得到了全新的推广,而文化创意产业通常是对新型科技接纳最高的行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也在推动产业升级上发挥着卓越的贡献。在创意产业的发展汇总,还需要人才全新升级的相应的支持,在科技力量带动下,新生的产业不再依靠粗放式经营的工业生产模式,而是通过智力集聚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采用这种方式也同时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创新升级。随着当前各个产业发展的交集日益增多,创意产业也不断展现和生产行业、服务行业相互融合的现象,这也体现了创意文化产业最为核心的特点,它所蕴含的推动企业创意可以为相关产业提升自身的产业链地位,在技术的更新换代之外进一步提升行业创造的利润价值。
1.2“秀”和“聚”开启文化全新演绎形式
在当前,文化产业要更好的诠释自身的地位,需要采用全新的演绎形式。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文化的载体日益增多,在当前受众面对的各种内容资源极大丰富的时代,一些传统的文化产业的应用资源会发生变化。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科技资源的发展,文化的载体也要随之而改变。借用当前多维的展现方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现在受众面前,例如历史、民俗、地方文化等等,都可以运用最新的媒介或者载体让这些文化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在当前国际交往增多,民族文化国际影响日益增大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全新的表现形式来承载本国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语言,可以达到全新的展现效果。在历史文化积淀的利用上,欧洲国家有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比如哥德堡号帆船文化的开发运用,它作为瑞典航海时代文化的象征,有着厚重的历史韵味。瑞典通过仿制这艘古帆船,再以环球巡游的方式来进行展示,一方面对本国文化进行了宣扬,同时也推广了相关产业。“秀”作为对文化效果展现的一种说法,即是说运用科技手法,结合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全新演绎,特别是将这种表现手法运用在旅游业、展览业、表演行业等行业当中,而这些“秀”的表现形式,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创新,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之外,同时还可以对创新文化进行发扬。“聚”是指将多种文化展现形式融合在一个项目当中,对受众进行集中表现,在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中,有主题公园、中央文化区、文化艺术节等各种“聚”的内容,而多种模式的展现,也给文化的展现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模式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1.3文化旗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旗舰项目是指一个地区最能体现该地方文化特点,展现地区文化核心特征的建设项目,它以都市文化的凝聚力为发展先导,同时促进多个产业协调发展,提供文化工作者工作机会,连带促进其他消费产业的提升。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借助旗舰项目的带动力量,以多个文化设施的建立,以及文化活动建设和开展,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旗舰项目的功能是将文化活动和不动产计划、商业功能整合在一起,促进市场的交互作用,打造成功的市场效益。在时代创新技术发展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富于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带来全新的文化展示形式,与众多产业产生交集,当前以文化创意为主导建设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园等热潮在众多地区兴起,但是如果能确实理解文化产业融合的内涵,打造文化旗舰,可以在更高层次展现地方文化的魅力,在推动产业集聚上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科技与创意的融合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
在全球产业经济处于全面升级的大背景下,依靠高、尖、精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最为可靠的倚仗。我国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12年科技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出台了“科技文化创新工程纲要”,已经成为我国下一轮发展战略的措施。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使得品牌产品成为最具传统力、影响力、感召力的文化价值载体,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总之,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在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指引下,引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更有赖于文化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和科技运用。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高端产品开发为切入点推进自主创新,发挥出文化企业在加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新型生产力效应,运用现代科技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品牌,为我国实现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提供坚实动力。
作者:强昊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科技信息所
一、基于学生发展要求的课程设计应用
科技大学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所有的过程都从学习者的需求开始,实行专业、课程结构、学习方式设计等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力求做到学生自主、多次、多样性、开放性选择。对此,基础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要进行课程设计,关注学生的发展,生活和生命。首先,优化契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针对统编教材内容的重复性问题,对其进行解构和整合,甄选出符合学生具体现实需求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门类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凸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可以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凸显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可以结合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凸显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对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和更新,坚持个性化培养、差异化培养,以构建出基础课对市场适用,对学生管用的教学内容体系。其次,创新触动学生知行的教学方法。针对简单灌输的教学形式,对其进行多元化拓展,寻求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通过逻辑论证的理路引起学生的兴趣探究,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针对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链,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社会、职业岗位、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让学生知荣明耻,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最后,探索激发学生进取的考核方式。针对以考为本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其进行多样化的开放考察,可以增加过程管理成绩的比重,采取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可以把成绩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评价中,同选优评优、选拔学生干部等评等定级相联系;可以把实践能力纳入考核指标,单独设置学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切合应用科技大学“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基础课课程设计在本着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实践环节,突出职业性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实现职业性与科学性结合,教学方法上探索感性体悟与理性思辨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出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保证大学生对基础课的认可,形成适用于应用科技大学的基础课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二、基于区域特色发展的协同合作应用
科技大学致力于服务地方区域发展,是校企协同创造,产业机构和教育结构同步演进的发展模式。对此,基础课要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与当地的区域发展特点相结合,形成学校、企业、地方协同推进的改革合力。第一,开展与企业专项科研合作。基础课科研方向要紧密联系企业技术发展与变革,服务于实践教学和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同时学校可设立科研转换机构,使教师教学成果向企业市场需求转化,以实现科研效果的针对性。第二,构建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模式。针对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基础课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实现职业和学生的直接对接,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培养。可以聘请企业的相关专家定期给学生做讲座,实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案例讲授,激发学生对角色转变过程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素质和法律常识的重视;可以设立校内外联合培养基地,基础课的老师可带领学生到合作的基地中进行参观、调研、实习,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走入工作领域不仅仅需要专业的技术才能,更关键的是要具备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规范等等,达到合作育人的目的。
三、基于教师队伍的特殊诉求
应用科技大学对教师队伍有着特殊的诉求,它规定教师必须具有与所教授专业相关的长期工作经验,有到企业中从事实际工作和研究的能力。对此,基础课的教师要走到学生之中,深入企业中去,把学生在企业中切实需要具备的素养和能力演绎到课堂之中,并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多元化教师队伍。一是在教师选聘上。针对固化单一的教师队伍,基础课应该创新教师的选聘制度,把基础课教师的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纳入到选聘标准中来。可以聘请知名院校的优秀基础课专家,实现不同院校的培养交流模式,做到专兼结合;可以让辅导员兼任基础课的教师,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可以吸纳已经退休或离任的那些在企业中做党务工作的资深人员或是政府部门人员,实现行业需要和理论讲授的双重互通,满足学生的职业需要。这样一支结构合理的多元化教师队伍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把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真正内化到学生的具体行为之中。二是在教师的要求上。作为承担国家育人使命的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知识的广度、理论的深度,政治的高度,这点毋庸置疑,但同时作为为应用科技大学学生这一群体服务的教师还应该具备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的能力,将科研方向紧密联系企业行业技术发展与变革的实际,从而深度开发探索基础课的改革新趋势;还应具备到企业行业中调研、实践甚至体验具体工作的能力,从而有效的将职业所感所得贯通到课堂之中,还要具备开展组织学生工作的能力,以辅导员和教师的双重身份深入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这样的基础课教师才可能改变传统的从概念、原理出发去讲授课程,而尽可能多的融入产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的要素,满足市场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三是在教师的培养上。为了适应应用科技大学教师队伍的需要,要给予基础课教师一定的学术假期,让他们与学生共同走入行业企业之中,从事实际工作或研究,了解行业要求与学生实际之间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更新和扩充知识;要提供基础课教师培训的平台,让他们学习优秀教师的授课方式,相互交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等。坚持这样的选聘制度和要求,致力于这样的培养,就能构建出一支符合应用科技大学建设的基础课教师队伍。应用科技大学建设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改革新模式正是对中国教育趋势的即时关注,对中国人才培养结构的适时关怀,它将始终坚持把应用科技大学的理念贯彻始终,将共同要求与特殊要求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与应用科技大学相匹配的基础课改革路径。
作者:王海荣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一、文献回顾
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一直是学者的研究对象。傅梅烂、秦辉、王义嘉从五个方面分别探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生命特征和成长发展规律,完善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理论研究;王举颖、汪波、赵全超利用平衡记分卡法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特性评价指标,并利用ANP方法分析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最后实证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过程,并给出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章卫民、劳剑东、李湛从六个方面对科技中小企业的成长阶段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给出一种定量划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标准。以上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的成长阶段特征分析和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研究。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另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王岚、王树恩首先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对中小企业的特点设计了可据操作性的融资策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傅博娜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因素,并根据所分析原因提出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马秋君指出虽然国外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途径和方式上具有较为理想的成效,但是东西方文化和市场体制不同,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中小企业融资途径和融资方式的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现象,而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具有一定的规模,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不完全放心,所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还存在一定的顾忌,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另外一个研究方面就是创新能力的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保持了持续的创新能力,才能让企业持续的发展下去,自然给了商业银行放贷的信心。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张凤杰和陈继祥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素质和外部运营环境进行分析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选准则和依据,并据此给出了一套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吕一博、苏敬勤基于创新过程提出了一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探测性因子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东北地区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结构;毕克新、王筱、高巍分别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VIKOR方法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陈云、谭淳方、俞立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在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企业现行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潜能,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更为全面。综合上述文献可知,科技型企业的研究成果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界定和各成长阶段的特征和规律的探讨,主要原因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行政管理部门和金融部门必须对科技型企业的成长阶段进行界定,从而更具有针对性地制定激励机制和指导方针,以此来正确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个方面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方面的研究,主要原因是科技型企业均是掌握科技核心的人才组织开办,拥有技术并不能进行生产,使其必须具有一定的资金才能将科技核心知识转化成为产品,从而使得科技知识市场化,为企业带来利润,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因其组织结构和规模的特殊性,一般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融资,因此,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研究是现阶段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第三个方面是有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必须进行不断地科技创新,而创新能力的实时评价是对企业现行方式的一个有效检验和督促,所以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领域的一个方面,构建科学可行的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首要的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很多理论都是借鉴其他中小型企业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进行改进,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实际调查科技型企业的特点,文章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团队之间的学习能力科技型
中小企业因其组织规模不是很大,往往没有空闲的员工;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员工更多的是朋友关系或是亲友关系,因此,中小企业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个创业团队,在保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团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团队成员不仅要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还必须从企业所处环境中进行识别并吸收有用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快速消化和吸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快速将这些成果转化到技术创新中,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取得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因此,要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必须使得创新团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2.企业战略管理能力科技型
中小企业在创建初期应该具有一定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一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要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管理者应该根据中小企业的现状,结合企业提供的技术产品和技术服务的特点,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企业的内外部优势、劣势和相应威胁,根据企业发展的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这就需要管理者具有较强的战略管理能力,不仅要能及时感知企业内外部的威胁,还必须能根据威胁制定清晰的、可操作性较强的企业战略规划。
3.中小企业资源控制能力科技型
中小企业虽然规模虽然不大,但是作为一个企业,也必须涉及到企业管理中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财务资源的管理和控制,有效地对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财务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合理使用这些资源,使企业内的各种资源有效配置到相应的地方,不仅能刺激企业员工的创新激情,还能使得企业利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收益,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源控制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因素。
4.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科技型
中小企业的主要产品和服务是科技产品,即以科技成果或是科学技术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企业要保持其可持续行发展,必须进行不断地技术创新和提高研发进度。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就反映在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上,中小企业在整合研发战略和项目的管理以及执行过程中要求能根据项目目标制定清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发过程,促进项目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同时也要促进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在保证科研成果质量的基础上努力缩短项目的研发周期和研发成功率。只有提升了中小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才能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5.企业组织能力
中小企业的组织能力主要是指中小企业在对企业资源协调和配置,以及企业文化培育等方面所采用的管理实践能力。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协调中小企业各员工之间的协作水平和信息交流水平,刺激员工的执行积极性,加强技术产品的研发进度和完备度。在一个企业文化和谐的中小企业内部,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激情会得到较好的激发,自然能提升企业的可持续性创新能力。
6.对顾客知识管理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爆炸时代,企业要保持其可持续性发展,也必须注重对知识的学习和管理能力的培养。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多地是采用直销的方式进行产品销售或是技术服务,这样就能得到客户所反馈的一手资料,这些反馈信息构成的顾客知识对企业制定科研目标和技术改进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对顾客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收集和总结,能最快地知道市场需求,使得中小企业的技术改进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升企业的技术革新成功率,有效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所以,知识管理能力对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必须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团队之间的学习能力、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中小企业资源控制能力、中小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中小企业组织能力、中小企业对顾客知识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壮大,逐渐成长为大型企业。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1.基于信息熵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评价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果不考虑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会导致最终的创新能力评价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在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采用一定的方式来区分各因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考虑到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应该从实际评价数据中反映出来,所以文章采用熵权法来确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设对某科技型孵化器内n个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通过聘请相关专家,并利用问卷调查和轮流商讨等方法让专家对孵化器内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对最终评价结果采用取均值的形式进行计算。
2.基于向量斜率接近度的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的时候,一般会对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希望存在一种理想状态,即希望中小企业在每个指标下的评价值都是最优的,一般称这种状态为理想状态。理想状态可以是预先设定的,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预先设定,当没有预先设定的时候,则可以取每个指标下评价值的最大值(经济型指标)或最小值(成本型指标)构成理想状态。
四、算例分析科技型
中小企业是促进区域内技术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性企业,因此,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应该加强扶持,实时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和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指导和扶持。针对武汉藏龙岛长咀工业园科技型孵化器内七个科技型中小企业E1,E2,…,E7,现在需要对这七个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选择百分制的评价标度,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轮流商讨,发放问卷聘请行业专家对七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进评价,通过对群组专家评价值取平均数后。
五、结论
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相适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普通的小企业不同,通过对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以及具体的创新评价,可以得出:一是团队之间的学习能力是其技术创新必需具备的能力,中国当下的经济环境下,对于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单纯的个人几乎不可能完成,必须有良好的团队学习,才能快速地在技术上进行突破。二是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合理,对于下一步项目开发的选取,必须经过合理的评估,对外围竞争环境也需要合理的评估,才能使企业战略规划合理有效的实施。三是企业的资源控制能力也是企业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很重要的方面,科技型企业必须要合理的分配其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做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四是企业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人力资源在招聘时候,应重点考虑,企业的定位与发展,企业目前和将来从事的主要项目方向,招聘到企业最需要的研发人员。五是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应从多方位考虑,刺激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后盾支持。六是企业更应从顾客的角度考虑,基于顾客的知识以及需求,提出好的方案来满足顾客需求。中小企业的持续创新除了上述六个方面需要大力发展外,也可以学习或借鉴大型国企以及跨国公司的先进经验,定期派员工学习培训,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孵化器,也是促进技术创新和将科技成果转向市场经济的主要方向。因此,在区域经济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科技型企业的建设和投入,制定有效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优惠指导政策,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关注和评价,能有效分析出区域内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所在,为企业后续的发展提供指导。文章主要构建了一种改进的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丰富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作者:陈战波朱喜安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统计学院
1我国水利水电测绘事业现状及问题
1.1技术方面的挑战
服务于水利水电建设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仍然有待完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的缺失印证了“3S”技术在水利水电测绘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在水利水电测绘中,GPS和RS的结合在现代已成为行业标准,为水利水电测绘提供了传统手段完全不具有的经济效益、时间和成本优势,卓有成效,但是与GIS的整合这一环却严重缺失,虽然GPS和RS的结合和应用有助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开展和实施,但缺少依托GIS的信息资源化和集成化却往往成为后续产业链条发展的掣肘。这个环节的缺失将会制约“3S”技术以及未来大数据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各数据、技术的应用与耦合尺度研究缺乏。由于新数据和新技术的应用多来源于国外文献,而非行业标准,相应的适用范围,应用前提和技术之间的衔接和处理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基于NMGCOSR的CORS系统在国家三角点破坏严重的背景下成为解决平面起算点的重要方法,但是其应用与全球定位系统测绘规范的标准存在偏差和误差,在不能满足时如何增加控制点,精度控制方面有待研究。在此环境下,因GPS高程测绘以其监测点不需要通视、劳动强度降低、不累计误差,效率高等优点取胜,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研究表明参考椭球面的法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差异即垂线偏差所带来的影响,理论上需要进行高层系统之间的误差计算,尤其在高纬度地形复杂的山区,然而误差的计算和修订研究缺乏。以目前的技术水平,GPS高程测绘误差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4等以上几何水准精度要求差强人意。该方法的优势在误差的不确定下反而难以成为真正的优势。
1.2管理方面的挑战
信息资源化与大数据建设支持薄弱。虽然水利水电测绘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水利工作和管理者在信息意识方面不是佷强,在信息资源化建设中,看重硬件建设,轻视资源开发的现象还有很多的;对信息资源建设没有足够和合理的投入,没有测绘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的大的远景规划。信息资源网络化只是水利水电工程测绘电子信息化最为基础的步骤,中国现在已迈向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理念和项目如何在测绘行业中得到对接、应用与实践,大数据产业如何与水利水电工程耦合以实现数据、工程、服务产业链条的三位一体这是水利工作者的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不足。各水利测绘单位长期以来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信息开发、研究、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深入应用和信息市场的迅速发展,水利测绘行业迫切需要一批既懂信息,又懂技术、懂开发、懂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专业人才群体。这类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将使得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受到制约。
2我国水利水电测绘的建设远景
首先应加强测绘科技创新,加强对于国内外先进水利水电测绘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尤其注重在国内环境下应用的现实问题,以做到将先进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达到真正的科技创新和进步。其次,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加强水利水电测绘专业队伍的建设,要做到科研与工程,管理和技术并通、并重的人才培养,有利于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再次,要研究制定水利测绘信息资源共享的使用立法规范,建立系统内测绘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规定信息数据的密级划分,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交换数据来发挥整体功能,有助于大数据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服务行业和社会。第四,要完善测绘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机制,还应该对原有测绘档案资源开展数字化建设,建成测绘档案信息数据库和基于局域网络的综合管理数据库,实现水利测绘科技档案管理计算机化、信息网络化。
作者:刘鎏刘志龙王松单位: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基于学生发展要求的课程设计应用
科技大学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所有的过程都从学习者的需求开始,实行专业、课程结构、学习方式设计等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力求做到学生自主、多次、多样性、开放性选择。对此,基础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要进行课程设计,关注学生的发展,生活和生命。首先,优化契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针对统编教材内容的重复性问题,对其进行解构和整合,甄选出符合学生具体现实需求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门类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凸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可以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凸显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可以结合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凸显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对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和更新,坚持个性化培养、差异化培养,以构建出基础课对市场适用,对学生管用的教学内容体系。其次,创新触动学生知行的教学方法。针对简单灌输的教学形式,对其进行多元化拓展,寻求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通过逻辑论证的理路引起学生的兴趣探究,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针对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链,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社会、职业岗位、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让学生知荣明耻,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最后,探索激发学生进取的考核方式。针对以考为本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其进行多样化的开放考察,可以增加过程管理成绩的比重,采取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可以把成绩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评价中,同选优评优、选拔学生干部等评等定级相联系;可以把实践能力纳入考核指标,单独设置学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切合应用科技大学“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基础课课程设计在本着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实践环节,突出职业性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实现职业性与科学性结合,教学方法上探索感性体悟与理性思辨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出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保证大学生对基础课的认可,形成适用于应用科技大学的基础课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二、基于区域特色发展的协同合作应用
科技大学致力于服务地方区域发展,是校企协同创造,产业机构和教育结构同步演进的发展模式。对此,基础课要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与当地的区域发展特点相结合,形成学校、企业、地方协同推进的改革合力。第一,开展与企业专项科研合作。基础课科研方向要紧密联系企业技术发展与变革,服务于实践教学和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同时学校可设立科研转换机构,使教师教学成果向企业市场需求转化,以实现科研效果的针对性。第二,构建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模式。针对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基础课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实现职业和学生的直接对接,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培养。可以聘请企业的相关专家定期给学生做讲座,实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案例讲授,激发学生对角色转变过程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素质和法律常识的重视;可以设立校内外联合培养基地,基础课的老师可带领学生到合作的基地中进行参观、调研、实习,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走入工作领域不仅仅需要专业的技术才能,更关键的是要具备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规范等等,达到合作育人的目的。
三、基于教师队伍的特殊诉求应用
科技大学对教师队伍有着特殊的诉求,它规定教师必须具有与所教授专业相关的长期工作经验,有到企业中从事实际工作和研究的能力。对此,基础课的教师要走到学生之中,深入企业中去,把学生在企业中切实需要具备的素养和能力演绎到课堂之中,并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多元化教师队伍。一是在教师选聘上。针对固化单一的教师队伍,基础课应该创新教师的选聘制度,把基础课教师的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纳入到选聘标准中来。可以聘请知名院校的优秀基础课专家,实现不同院校的培养交流模式,做到专兼结合;可以让辅导员兼任基础课的教师,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可以吸纳已经退休或离任的那些在企业中做党务工作的资深人员或是政府部门人员,实现行业需要和理论讲授的双重互通,满足学生的职业需要。这样一支结构合理的多元化教师队伍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把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真正内化到学生的具体行为之中。二是在教师的要求上。作为承担国家育人使命的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知识的广度、理论的深度,政治的高度,这点毋庸置疑,但同时作为为应用科技大学学生这一群体服务的教师还应该具备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的能力,将科研方向紧密联系企业行业技术发展与变革的实际,从而深度开发探索基础课的改革新趋势;还应具备到企业行业中调研、实践甚至体验具体工作的能力,从而有效的将职业所感所得贯通到课堂之中,还要具备开展组织学生工作的能力,以辅导员和教师的双重身份深入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这样的基础课教师才可能改变传统的从概念、原理出发去讲授课程,而尽可能多的融入产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的要素,满足市场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三是在教师的培养上。为了适应应用科技大学教师队伍的需要,要给予基础课教师一定的学术假期,让他们与学生共同走入行业企业之中,从事实际工作或研究,了解行业要求与学生实际之间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更新和扩充知识;要提供基础课教师培训的平台,让他们学习优秀教师的授课方式,相互交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等。坚持这样的选聘制度和要求,致力于这样的培养,就能构建出一支符合应用科技大学建设的基础课教师队伍。应用科技大学建设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改革新模式正是对中国教育趋势的即时关注,对中国人才培养结构的适时关怀,它将始终坚持把应用科技大学的理念贯彻始终,将共同要求与特殊要求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与应用科技大学相匹配的基础课改革路径。
作者:王海荣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一、生态自然观的相关论点
我国古代传统的生态自然观崇尚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提倡的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代表一种万物包容、相伴相生的思维观念,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与伦理观念在当下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天人合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在宋代时有了进一步的新发展。宋代哲学家张载明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从起源、后经过庄子、孔子等学者的推动发展,再到宋代使其的相对成熟,体现了我国古代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探索与发展,天人合一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底蕴,也以此为基础逐渐发展形成了生态道德观,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在西方哲学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马克思关于自然观的论述。马克思的多部著作中都涉及到生态自然的相关论点。人化自然观点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的普遍性在实践上表现为整个自然界,人依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的生产材料和劳动对象。”从马克思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要依靠自然界。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与自然发生对象性关系,自然界是人类汲取生产生活所需资源的源泉。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定胜天”、“万物皆备于我”等夸大人的作用的思想盛行。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使人类愈加功利主义,对待技术发展持盲目乐观态度。当今世界,人类所涉及的一切无不打上技术的烙印。“技术已经构成了这样一种新的特别的环境,并且人类必须生存于其中”。技术的二重性即技术善恶价值的两重性,告诫人们,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物质生活极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同时打开“潘多拉”魔盒,各种灾难也会纷至沓来。严重的雾霾污染、化学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濒临枯竭……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例正是人类不当发展的反射。人与自然关系从最初的和谐统一逐渐走向了分裂对立,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异化。马克思曾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科学技术在创造了属于人类自己的自然环境,取得了所谓的对抗自然界的胜利,却也是遭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技术价值的乐观主义者们,如培根、圣西门、霍布斯等乐观地认为,科技带来的一切问题都能依靠科技本身去解决。这实际上是一种盲目的技术崇拜观,他们把技术认为是救世主,把技术过于理想化、神圣化。技术悲观主义论者,如中国古代先贤老庄,就认为技术是道德沦丧的元凶,西方以卢梭为代表,在人类沉浸在科技带来的财富与生活的巨大改变时,首先对技术提出了批判。自此以后,对于技术的批判不曾间断,并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增强,因为“技术正在变成全球性的力量,它开始染指于人类历史的根基,而且正在向人类历史注入极不稳定的因素”。极端的技术悲观主义者倡导放弃技术,远离现代文明,退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技术中理论者则认为技术没有善恶之分,即在政治上、伦理上都是中立的。这样的观点也是有失偏颇的。技术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在探讨技术价值时要用辩证的思维分析。
三、技术的合理运用
技术是存在理性的,我们在利用发展科技时,要考虑的是如何适当地、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努力减弱技术的负面效应。技术运用的合理性体现在技术发展既要体现物性又要合乎人性。技术发展的物性即指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应符合事物的本质规律,合乎人性即要充分考虑人类发展的真正需要与目的。技术的发展首先要以事物的客观规律为基础,聚焦人类发展的需要,尊重的人类生存发展。技术的发展如若违背客观规律,技术的应用必将产生社会负效应,这不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与生态建设。当然,人们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时,也应依照人类的所需,有目的地利用改造自然,使事物的发展符合规律性与人的主体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即技术的正负效应。技术的不合理运用给自然生态以及创造、利用技术的人类本身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环境的恶化不仅仅带给自然界致命的破坏、全球因化工污染、核泄漏等患病致癌的人数也逐渐增大,这是人类自己种下的因结出的果实,最终还是由人类自身来承担。但是,技术的发展的双重性也给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缓和带来了新契机。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绿色科技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点。如新能源的开发,新型绿色科学技术的研发等在节约自然资源、治理生态污染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时应注重利用技术的正面作用,缓解生态失衡与人类发展的尖锐矛盾,以求二者的统一和谐发展。实现科技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协调,统一发展,离不开全球的共同努力,自然环境为人类世界共享,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人都应切实为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与之和谐相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近年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思想正是对人类活动与自然一种积极的发展模式。“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一次重申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四、总结
总之,我们应坚持自然与人类、科技与社会、科技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发展与可持续,绿色发展相一致的原则,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与尊重人类主体性的基础上,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技术的发展的归宿点还是为实现人的发展,技术应在尊重合理利用自然、改造物质世界的前提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的正效应,消除生态与科技发展的对立困境,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作者:曹亚星单位:中原工学院
一、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是功能对等理论的创始人,是翻译理论中的主要概念之一。从字面上来理解,它要求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不要求字面上的硬性对等。奈达指出,最理想的翻译便是运用最合理的、自然、等同的语言从含义到体裁充分展现源语的信息,完美的翻译除了要满足含义上的对等,还应包含体裁、风格的对等。
二、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1.应用原则。
(1)忠于原作者。忠于原作者是指翻译者应明确原文本自身效用,具体来说是应明确源语接受者的理解思想,还应明确原文本对接受者的效用。例如,我们在翻译国外某宣传资料时,除了要完整的翻译出文章中所有信息,还应使翻译内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读者能够深入信服该产品。
(2)服务于接受者。翻译也是一种交流活动,接收者接收的信息量是评判翻译效果的主要标准之一。翻译者应在展现出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还应考虑接受者,考虑他们的接受效果,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使用自然语言,其中自然具体是指译文应纯正,且译文应通顺、流利。
2.具体应用。
(1)全面考虑信息功能。在翻译科技英语的过程中,应考虑目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全面考虑信息功能,如果目标接受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则应最大限度地保持词汇和体裁风格,这主要是因为专业术语和内容不会影响专家学者的阅读效果,他们可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准确理解译文中表达的信息内容。众所周知,在科技文章中时常出现句型结构复杂的语句,若想准确翻译,首先应掌握丰富的专业词汇。其次,理清句子结构。最后,将语句分解成单独句子进行翻译。
(2)灵活处理。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的目标接受者均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全无所闻以及一知半解的现象,如若译文中的专业性较强,则不利于接受者的理解,因此,在完全表述原文信息的基础上,还应进行灵活处理,保证译文简单、直白,便于接受者的理解。例如,TheICE2wouldbeapushpullunit,ahalftrainconparedtoICE1.译文:ICE2型号快车属于一种拉锥式动力列车,穿梭在城市之中,它与ICE1型快车相比,被成为半部列车。这段话摘自大众介绍ICE2车型的文章中,因我国读者对此车了解较少,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过多地追求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对应,应着重考虑接受者的接受能力。
三、结语
科技英语翻译是我国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借鉴宝贵经验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研究尚处在理论研究层面,而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科技英语翻译中运用功能对等理论,能够实现表层含义对等、语法运用对等、深层内涵对等,这种翻译形式符合我国汉语特点,便于我们的理解。因此,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应用功能对等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应认真分析,合理选择翻译技巧,进而重复实现对等、有效、完全翻译国外科技文献,进而提升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佩佩陈璐单位:北京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