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2 03:00:17
导语:在毕业素质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国的教育体制我想就是每个人都沿着固定的模式一路走来,在同一个阶层的人们所掌握知识水平都差不多,如果父母或师长告诉你,这件事是不应该做的,那么他就会牢记一辈子.致使他会把他的经验告诉他的孙子,我们丢失了正常能力,失去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世界的能力.替而代之的是,我们把世界概括成一套简单的题目,头脑中的固定模式从不会使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在我们标准形象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几乎视而不见,所以,当我们把所有劳工领导人归类为势力小人,把所有诗人看作梦想家,把所有政治家视为虚情假意的欢迎者,就暴露了我们的局限性.
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民族的一分子,曾经或现在的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教育.
对于教育制度,受教育者或教育者都认为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对于应试教育有些人可能这样理解:应试教育有利的一面是能加快孩子们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但诸如个人能力、综合素质、创造性等则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弊端相当多.
应试教育的最直[本文转载自[接后果是导致教育产品供给的短缺.其结果导致教育的高收费,更重要的是,它仿佛是一架考试的机器,因为它推动着学历教育向前迈进;它使得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为考试忙不停.否则,就会因考试不及格宁被淘汰.在这种体制下,孩子们努力学习知识,以通过各种考试.
学校考试以其对学习成果的显示,对学习方向引导,对学生的激励,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控制器,调节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当然考试的控制、调节、加速效应是应接作用与学生学习的考试不但对学生学习的促进、调节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它还集中体现着人的智力、技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因此,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人的本恒.但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学校考试出现了异化现象,产生了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化过程相分离的运动.考试本来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手段,却被当成了追求的目的,学生的发展倒成了争取考试合格的手段.考试过程中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却变成了分数关系.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制力量,学生失去了自身学习的动力.最终学生把考试视为自己的对立面,把自己看成被分数奴役的人.
面对如此问题,无庸置疑,考试要改革,考试要面向未来的教育,考试要与社会发展同步,考试要服务与人类的自我特点,这是考试的基本方向.考试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考试要体现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要创造一个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环境.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重视很多智力好的学生的教育,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教育;第二重视知识的教育,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第三重视智商,忽略了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对诸多弊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自各自特色”.
因此,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方式应运而生.
“素质教育”这个次越来越广泛应用,与此同时,要求对统治教育上干年的所谓”应试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又这样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呢?
所谓素质教育,既培养一个人的中和素质,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步入社会不会有一种贪图和盲从感,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既有广泛的知识又有各方面的技能和创造力,这才是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因此,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打破已有应试教育机制,建立起强有力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也是我国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现在,我国教育界正在推行素质教育,以便培养真正适合与社会发展的人才.但素质教育在学校实行的是传统教育,家庭进行的是实惠教育,而社会给学生的又是商品经济教育.这些虽然有些偏激,却也反映了现实中的一些情况.
要推行素质教育,学校方面是改革的首要环节,理应首先改革陈旧的学校教育体制,但在学校上面自始自终指挥着的高考指挥棒却一直没有被撤除.因此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敢贸然改革,都持着一种等等看,不争先的态度,素质教育的推行就难免只能作为一句苍白的口号.
首先,在学校里,学生们不得已而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学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们本应充实的大脑,却限制在书本这个小天地中,这不能不说是学生的一大悲哀!由于这种局限性使许多人宁愿磨平自己的棱角去适应它,而有些[本文转载自[人是不愿失去自己的个性的.于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抗议.有的逃了,去了国外;有的则是把怨气撒在了自己的亲人身上.记得前几年有一个中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分数的高低而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这件事是触目惊心的,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所以兴起了一阵“减负”风,但是当学生把一个圆圈都认为是零,老师认为对,而在一片应和声中蹦出一个声音:“这是一正圆的嘴巴”。老师便认为是错的,我们这样得到安慰?
其次,在家庭中,家长为了使孩子不在枯燥的学习中失去兴趣,想尽所有方法让孩子啃书本,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怪现象”!
最后是社会方向。学生犁镜千辛万苦冲出重围,跨进理想的大学校门,受到了高等教育,但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就难免会发现社会的本质与自己原来的想象都有如此大的差别!社会里的知识,过去在学校中根本没有涉及过,一些人即使取得了学习方面的各种竞争的的胜利,最后却在步入社会时吃了败仗,那些过去在学习方面不出众的人,却能在社会竞争中一马当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中国学生要经历如此多且不兼容的教育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现在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的落后!解决的方法也只有一个,这就是推行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具有健康、丰富个性的创造性人才。前国家教育委副主任柳斌曾把素质教育定义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和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教育。
全面培养学生的技能知识素质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本质特征就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具有健康、个性、丰富的创造性人才。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想法和做法,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所以人的本质特征是创造。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能力强烈地影响个人创造力的发展,这是人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健康、丰富的个性是创造性人才多具备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里和应变力,就必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那么,什么又是个性呢?
教育界认为:所谓的个性,不仅仅包含每个人个性的这种狭隘意义,它还包括家庭、学校地区企业,国有文化的时代的个性等。这里强调的个性,并不是自由放纵和无组织无纪律不负责任等。而是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扩大选择的自由和各自特色。对与每个人来说,就是要求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样才能善于独立思考,有主见,有韧性,有活力。
个性教育对于调动人的内在积极因素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和增进人类福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出了尊重个性发展和实行个性教育的原则,即发展个人能力,根据个人能力和个性给予受教育的机会,主张持这一原则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并在教育的目的上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的个性。
个性的核心内容是主体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之所以要把培养学生既可的个性作为首要目标,原因就在于:个体的主体性是个人生活的中心,没有个体的主体性,就谈不是自我的选择。而自我的选择是个人价值的自我确证,有选择才有个人自主的尊严,这是个人自由也是社会自由的保证。
独立、自由是人格独立的标志,人格的独立和受到尊重,是一个人个性是否健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也是能否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宣传和培养,却相对忽略个体意识品质和独立益友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创造能力方向的意义与作用。
发展个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创造力。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才能难以形成。而且随着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21世纪教学将更注重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因材施教,并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正确引导,把这些作为我们推想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到各尽其才,使每个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的,虽不是现阶段的新提法,但它却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因材施教。教师是关键:一个监视这样才算是真正进行了因材施教呢?老师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根据情况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进行教育。学生好比一本书,只有你读懂他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只有你理解了,才能真正热爱他们;只有你热爱了,才能真正奉献你的所有。所以,老师真正的了解和喜欢学生,才能因材施教。
教育中若不是“应试”的急剧膨胀,也就没有素质教育的提出。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们面临的任务。但是,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也应包括应试的能力,不然各类升学考试,招工招干的招聘考试,还有什么“托福”等,过不了关,也说不过去。否这样说:素质高的应该能通过“应试”。但“应试”通过者未必素质高。
素质,不可能是各种素质门类的平均组合,也不可以要求一个人既具有陈景润的数学素质,有具有刘翔的运动素质。一个得到素质[良好发展的人,应是领悟了现代人应具有的那些基本素质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服从于社会需求,使自我这个小宇宙和谐与社会这个大宇宙并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毕业论文
素质教育毕业论文
中国的教育体制我想就是每个人都沿着固定的模式一路走来,在同一个阶层的人们所掌握知识水平都差不多,如果父母或师长告诉你,这件事是不应该做的,那么他就会牢记一辈子.致使他会把他的经验告诉他的孙子,我们丢失了正常能力,失去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世界的能力.替而代之的是,我们把世界概括成一套简单的题目,头脑中的固定模式从不会使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在我们标准形象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几乎视而不见,所以,当我们把所有劳工领导人归类为势力小人,把所有诗人看作梦想家,把所有政治家视为虚情假意的欢迎者,就暴露了我们的局限性.
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民族的一分子,曾经或现在的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教育.
对于教育制度,受教育者或教育者都认为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对于应试教育有些人可能这样理解:应试教育有利的一面是能加快孩子们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但诸如个人能力、综合素质、创造性等则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弊端相当多.
应试教育的最直[本文转载自[接后果是导致教育产品供给的短缺.其结果导致教育的高收费,更重要的是,它仿佛是一架考试的机器,因为它推动着学历教育向前迈进;它使得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为考试忙不停.否则,就会因考试不及格宁被淘汰.在这种体制下,孩子们努力学习知识,以通过各种考试.
学校考试以其对学习成果的显示,对学习方向引导,对学生的激励,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控制器,调节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当然考试的控制、调节、加速效应是应接作用与学生学习的考试不但对学生学习的促进、调节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它还集中体现着人的智力、技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因此,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人的本恒.但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学校考试出现了异化现象,产生了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化过程相分离的运动.考试本来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手段,却被当成了追求的目的,学生的发展倒成了争取考试合格的手段.考试过程中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却变成了分数关系.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制力量,学生失去了自身学习的动力.最终学生把考试视为自己的对立面,把自己看成被分数奴役的人.
面对如此问题,无庸置疑,考试要改革,考试要面向未来的教育,考试要与社会发展同步,考试要服务与人类的自我特点,这是考试的基本方向.考试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考试要体现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要创造一个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环境.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重视很多智力好的学生的教育,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教育;第二重视知识的教育,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第三重视智商,忽略了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对诸多弊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自各自特色”.
因此,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方式应运而生.
“素质教育”这个次越来越广泛应用,与此同时,要求对统治教育上干年的所谓”应试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又这样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呢?
所谓素质教育,既培养一个人的中和素质,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步入社会不会有一种贪图和盲从感,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既有广泛的知识又有各方面的技能和创造力,这才是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因此,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打破已有应试教育机制,建立起强有力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也是我国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现在,我国教育界正在推行素质教育,以便培养真正适合与社会发展的人才.但素质教育在学校实行的是传统教育,家庭进行的是实惠教育,而社会给学生的又是商品经济教育.这些虽然有些偏激,却也反映了现实中的一些情况.
要推行素质教育,学校方面是改革的首要环节,理应首先改革陈旧的学校教育体制,但在学校上面自始自终指挥着的高考指挥棒却一直没有被撤除.因此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敢贸然改革,都持着一种等等看,不争先的态度,素质教育的推行就难免只能作为一句苍白的口号.
首先,在学校里,学生们不得已而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学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们本应充实的大脑,却限制在书本这个小天地中,这不能不说是学生的一大悲哀!由于这种局限性使许多人宁愿磨平自己的棱角去适应它,而有些[本文转载自[人是不愿失去自己的个性的.于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抗议.有的逃了,去了国外;有的则是把怨气撒在了自己的亲人身上.记得前几年有一个中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分数的高低而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这件事是触目惊心的,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所以兴起了一阵“减负”风,但是当学生把一个圆圈都认为是零,老师认为对,而在一片应和声中蹦出一个声音:“这是一正圆的嘴巴”。老师便认为是错的,我们这样得到安慰?
其次,在家庭中,家长为了使孩子不在枯燥的学习中失去兴趣,想尽所有方法让孩子啃书本,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怪现象”!
最后是社会方向。学生犁镜千辛万苦冲出重围,跨进理想的大学校门,受到了高等教育,但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就难免会发现社会的本质与自己原来的想象都有如此大的差别!社会里的知识,过去在学校中根本没有涉及过,一些人即使取得了学习方面的各种竞争的的胜利,最后却在步入社会时吃了败仗,那些过去在学习方面不出众的人,却能在社会竞争中一马当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中国学生要经历如此多且不兼容的教育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现在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的落后!解决的方法也只有一个,这就是推行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具有健康、丰富个性的创造性人才。前国家教育委副主任柳斌曾把素质教育定义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和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教育。
全面培养学生的技能知识素质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本质特征就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具有健康、个性、丰富的创造性人才。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想法和做法,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所以人的本质特征是创造。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能力强烈地影响个人创造力的发展,这是人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健康、丰富的个性是创造性人才多具备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里和应变力,就必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那么,什么又是个性呢?
教育界认为:所谓的个性,不仅仅包含每个人个性的这种狭隘意义,它还包括家庭、学校地区企业,国有文化的时代的个性等。这里强调的个性,并不是自由放纵和无组织无纪律不负责任等。而是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扩大选择的自由和各自特色。对与每个人来说,就是要求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样才能善于独立思考,有主见,有韧性,有活力。
个性教育对于调动人的内在积极因素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和增进人类福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出了尊重个性发展和实行个性教育的原则,即发展个人能力,根据个人能力和个性给予受教育的机会,主张持这一原则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并在教育的目的上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的个性。
个性的核心内容是主体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之所以要把培养学生既可的个性作为首要目标,原因就在于:个体的主体性是个人生活的中心,没有个体的主体性,就谈不是自我的选择。而自我的选择是个人价值的自我确证,有选择才有个人自主的尊严,这是个人自由也是社会自由的保证。
独立、自由是人格独立的标志,人格的独立和受到尊重,是一个人个性是否健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也是能否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宣传和培养,却相对忽略个体意识品质和独立益友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创造能力方向的意义与作用。
发展个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创造力。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才能难以形成。而且随着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21世纪教学将更注重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因材施教,并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正确引导,把这些作为我们推想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到各尽其才,使每个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的,虽不是现阶段的新提法,但它却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因材施教。教师是关键:一个监视这样才算是真正进行了因材施教呢?老师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根据情况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进行教育。学生好比一本书,只有你读懂他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只有你理解了,才能真正热爱他们;只有你热爱了,才能真正奉献你的所有。所以,老师真正的了解和喜欢学生,才能因材施教。
教育中若不是“应试”的急剧膨胀,也就没有素质教育的提出。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们面临的任务。但是,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也应包括应试的能力,不然各类升学考试,招工招干的招聘考试,还有什么“托福”等,过不了关,也说不过去。否这样说:素质高的应该能通过“应试”。但“应试”通过者未必素质高。
素质,不可能是各种素质门类的平均组合,也不可以要求一个人既具有陈景润的数学素质,有具有刘翔的运动素质。一个得到素质[良好发展的人,应是领悟了现代人应具有的那些基本素质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服从于社会需求,使自我这个小宇宙和谐与社会这个大宇宙并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一、大学生迫切需要职业素质提升
几乎每位大学生都渴望度过充实的大学四年生活,希望在大学四年学习专业知识并了解人生、了解社会。在目前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式下,大学生对自己能够成为社会认可的人才渴望愈加强烈。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前两年几乎都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大三以后,就进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大学生经过两年的积累和蜕变,慢慢沉淀,开始为自己的“将来”考虑,发奋学习专业技能,他们也更乐意参加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以期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进入大四以后,大学生更加珍惜毕业实习的机会,他们将之视作自己的职业实习。在此期间,他们广泛了解当今就业形势、行业发展以及用人需求,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大学生迫切需要职业素质的提升,是他们成人、成才强烈愿望的映射,也是他们内在的需求。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
由于高校大量扩招,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当下的“大众”教育,大学生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而且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过程流于形式,教育模式较单一,重理论轻实践,成效并不是太明显。大多数企业又希望来应聘的学生能够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能够遵守本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认真、踏实地工作,具有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等[2]。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很难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并且多数学生很难在应聘单位长期坚持下去,这造成了求职与招聘的供需矛盾。综观学生自身与社会需求,分析目前大学生职业素质状况如下:
(一)职业观念不强一份《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研问卷结果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研究过要找的行业是什么样子,有近三成学生不清楚目标公司的用人标准,有五成学生没有考虑过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不强,还是停留在分数最重的“学生时代”,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差较远,很难在毕业时与社会无缝对接。
(二)职业定位不明确很多大学生在对自己未来职业进行定位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眼高手低”。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通常较高,国家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单位等都受到他们的青睐;就业地点也都乐于选择沿海城市和大中型城市,而边疆地区却很少有人关注;就业条件也要求高工资、高效益、高福利[3];就业环境要求独立的办公室等等。他们似乎给自己画了一幅美好的宏伟蓝图,将自己的职业设计地完美无瑕。但是当他们真正走上求职道路时,往往屡屡受挫,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相差太大,导致对自己的将来渐渐丧失信心。
(三)职业心理素质不高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并不高。现在不少高校和家长都建议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这导致很多学生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无奈之举,在工作不久后就会另谋他就或者频频跳槽,这往往给用人单位一种缺乏信誉的感觉;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素质很强,到了用人单位以后,觉得自己是“科班出身”,并不把单位的老员工看在眼里,狂妄自大,觉得自己能够在单位里有所作为,但是在经受过一些挫折以后往往萎靡不振,对自己的能力又过度怀疑;还有些学生“先己后人”的观念较深,缺乏集体荣誉感和敬业精神,只是将单位作为自己积累经验和资本的平台等,这些都凸显了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不够成熟。
(四)社会实践活动较少虽然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还是以传统的“教———授”教育模式为主,开放性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和完善,学生们也习惯了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学校在衡量学生学习的时候也多取决于他们的考试成绩,并没有考虑让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只要考试通过,或者考得高分获取奖学金是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的短期目标。但是考试成绩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他们的专业技能、责任心、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通过普通的考试是无法体现的,这些都需要从社会实践中慢慢地磨练,但是往往这种机会少之又少。
三、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策略
(一)加强规划指导,提升职业理念以前的观念认为,就业找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大四时该做的事情,包括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也都是到学生四年级的时候才开始,这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和高等学校教育的要求。因此,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教育应该从学生一入学的时候开始,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职业规划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一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二年级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准确职业定位;三年级就要针对二年级的职业定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四年级也是步入职场较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入职前的培训。这四个阶段都有其必要性,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加强思想教育,提升职业品质职业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就从事职业最基本的素质而言,一个人的“品质”是进入职场的前提。古语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放在第一位的是做人,其次才是做事,最后才是做学问。可以将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进职业素质教育中去,重点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能等到学生入职以后再去摸索所谓的职业道德,而是应在在校期间提前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着重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群体协作意识、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精神等等。
(三)加强社会实践,提高职业才能用人单位一般对应聘者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都比较重视,因此,学校可以多给学生创造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环境和平台,构建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开设实训课程,利用课程实习、教学实践课程以及毕业设计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实践训练。目前很多高校还开启了“校企合作”模式,在校外建立实践实习基地,以“实战演练”的方式让学生在企业中实岗实训,切身体验实实在在的职业环境,提升自己的职业才能。这一环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敬业精神,这也是企业非常看重的职业素质。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给学生提供踏入社会的平台。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狠抓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等多方面内容,不断更新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使学生实现从“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无缝对接,从而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进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王志杰任晨阳单位:宿迁学院
一、确立强化职业素质培养观念
专业教育始终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时应该将职业素质培养的观念实施,注重学生伦理道德、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所培养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遵纪守法、诚实可信。作为学院应该明确即将毕业的学生实际上是准职业人,而不仅仅是学生身份,观念上要转变,即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企业招聘时最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潜力及品德素质。其次是“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这个观念与大学生以及学院所认为的结果有很大不同。企业现在真正看重毕业生的素质是毕业生是否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及能较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在招聘时,除了要求应聘者具备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独立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沟通交流能力,对事物的敏锐度,是否能脚踏实地的工作等,此外,创新能力也很重要。针对动漫学生的培养,思维上要转变,应该考虑学院的优势,走一条适合自身性质的发展之路。在对学生的培养中不单纯地讲授技术,要将他们培养成具有艺术创作能力又掌握使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完善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
1.针对岗位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需认真分析现状,结合自身办学能力和教学特色,从动漫行业发展、行业人才需求以及学生特点发挥三个方面合理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的办学层次、学生素质、学制时间、师资力量、设备资源等具体情况,明确教学大纲和就业方向。高职院的职业技术教育时间相对本科要短,学生只能对动漫制作及其原理有个大概了解,并不能深入研究,所以仅要求学生掌握并精通动漫制作中的一两个部分或环节,而不是大面积撒网,不要想培养处全能型人才,而要考虑实际情况,培养出某一方面的优秀动漫人才,需具有针对性,切实提高职院校动漫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打造学科特色
笔者调查江苏省部分开办了动漫专业的高职院校,得出的结果每所高职院校对于动漫专业的认知不尽相同。有的将动漫人才当作手绘人才来培养,有的以为会操作几个动漫软件就是动漫人才。缺乏自身特色,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优势而确定专业特色。艺术类高职可以坚持艺术道路在二维动画上发展,继续走手绘鼠绘原创之路,可以重点在一些二维动画画和Flash动画上面培养;综合性学院有计算机优势可以重点发展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像建筑漫游、虚拟动画、游戏动画、广告动画等;影视类院校可以重点发展影视动画,如栏目包装、影视特效、后期制作与剪辑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人才;而目前动画技术应用到很多新领域,各个学院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将动漫专业的虚拟动画和汽车、路桥、机电等专业结合,通过学院成熟的专业带领动漫专业共同发展前进。
3.打造合理师资结构
整个动漫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从目标、计划的制订,教学活动的实施等环节,无不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无不影响人才培养的结果。首先,聘请一些老的动漫艺术工作者来学院开设讲座或专家顾问,吸收他们的艺术积淀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其次,学校在招聘人才时,需要解放思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高校动漫教师本身高学历、高职称、经验丰富的动漫教师稀缺现状,但是学院在对人才引进有着很多刚性规定,并未考虑到各个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有实力经验丰富的的动漫人才往往因为这些刚性条件;例如学历、职称不符合刚性条件,而被高职院校拒之门外。针对这一特点,学院应该适当降低人才准入门槛,能够树立起任人唯贤的理念,打破对教师的学历限制,让在社会上的人才或者是公司中的一线制作人才进入高校,聘请他们从事兼职或全职的教学实践工作,了解动画最新的理念和技术,有助于提高动画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制作水准。最后,是重视双师队伍的建设,重视现有人才的进一步深造和培养,动漫从业者属于具备创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又要具有技术实践能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职动漫人才培养模式中首要要素,学院应该加强国内外院校间学习、交流和互访,开阔眼界,安排教师到下企业调研、实践、学习、锻炼。减轻教学任务,鼓励教师搞科研项目,放低对青年教师搞科研项目的门槛,通过青蓝工程,老教师带新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职称评比与学历提升学院应该给予鼓励与支持。学院应该划拨一部分经费用于教师下企业与外出学习,鼓励教师吸收行业最先进最前沿的的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同时鼓励教师开设工作室,承担企业公司项目,提高动漫实践技能和科研水平。
三、动漫行业职业素质培养方法
1.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重视对责任心的培养
动漫产业是一个投资比较大,涉及广的行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在责任意识与诚信意识,吃苦耐劳,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上尤其重视。学生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学院可以定期开展树文明新风,开道德之花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人文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职业素质等方面。同时设计开展一些职业技能大赛、文化艺术大赛,针对性强、参与度高、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比赛,邀请企业与教师参与,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深度融入。让参加比赛的同学做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特色,使社会实践成为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要点。
2.加强动漫高职毕业生日常课程素质培训
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动漫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专业技能,更应该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根据学生特点分类为动漫理论、动漫操作等专门人才。首先,需构建“项目导向”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对课程进行开发,组织教师下企业实践,从众多企业项目中选取典型项目,将其与动漫专业课程进行对接,剖析与研究职业领域的典型项目,开发出适合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用于教学,研发出适应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其次,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巩固理论知识。职业素质不光在道德标准,责任心上,企业有所要求,而在动漫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是有很强的考核标准。第一,理论指导实践,明确艺术基础理论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学院可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通过比赛,让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吸收理论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第二,教学方法的改变,有趣的案例将理论导入,户外教学、情景教学,主导变换角色,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重增强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思路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激活。第三,精炼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一专多能的技能目标,由最初的基础课程到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点与学习的能力,选择一至两个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作为学习的主攻点,在大二大三时候针对学生选择的方向,要精心设计所涉及的核心课程,并在突出主攻核心课程能力体现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再涉及一些与之相关的核心课程,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第四,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眼界,多开,多想,多思考,发散性思维的扩张。第五,团队协作,团队意识培养。动漫行业的职业特性,相互合作,互补互助。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团队合作的机会,例如,分组制作动画作品,在制作过程中的间接提醒学生团队合作氛围的重要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潜力,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突出高职特点,将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融为一体
高职院校应该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上、专业技能实践中、校园文化建设上,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融会贯通到人才培养中,这是一个推陈布新的过程。首先,动漫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职业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重点,而动漫高职人才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和身体心理是根本,这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党的教育方针,也是培养动漫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所必备的。其次,动漫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本质上是对高职动漫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做到育“人”并育“才”,将技术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使学生自身能力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一致。最后,校企双主体交叉渗入式职业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应当是课堂和实践教学,校企共同搭建合作育人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提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条件,通过校企专家共同协议明确人才的素质核心与能力准则,根据素质教育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工学结合培养实施。
4.创新教育融入课堂与实践教学,创设良好的素质教育育人环境
通过开设各门课程将素质教育植入专业教育中,在专业教育中大力拓展素质教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发挥素质教育理念。将教育目标的创新与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创新,尤其是一些公共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改良,将培养重点不仅放在知识理论上,而侧面更多的是放在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上,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培养。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师德,建立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与不同集体活动潜移暗化影响人才培养的课程。将素质教育带入课程,融入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从而做到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步伐一致,着力打造文化氛围,真正做到和谐校园、人文校园、科技校园。
5.打造课程系统化、考核多元化
对职业素质教育与课专业课程的融入按年级划分,分别以“敬业、就业、创业”三个阶段,职业能力分一年级的企业实践,以接触、了解动漫行业制作流程,岗位技能要求等企业现实需求,二年级的专业课程理论实践培养,三年级注重技能实践运用。请动漫行业专家到学院与专业教师共同商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置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课程,符合行业市场需求的人才模式,构建健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专业技术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使得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专业技能两大核心课程做到真正的融为一体。考核多元化,不再仅仅以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应该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对学生职业素质课程学习、日常行为、道德规范、社会实践等情况进行多方位考核;建立在课程成绩与素质档案和职业证书等多方面的职业素质评价。
四、结语
职业素材的培养对动漫高职毕业生是迫切需要的,它虽受学生个人素质制约,但也是可以通过院校在课程中慢慢熏陶培养改变。对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日久积累的过程,需要高职院校的努力付出,也需要企业的支持。
作者:周鑫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毕业论文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从我国目前“大众教育”的前提出发,讨论了毕业论文完整性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法。特别强调毕业论文环节不在具体研究了什么,而是学习如何去研究并怎样努力完成整个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大众教育;毕业论文;完整性;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孙红(1977-),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讲师;王者辉(1970-),男,山东德州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山东泰安271016)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过渡的主要途径就是大学扩招。如同邓海建在《我们何以对大众教育抱以精英期待 》一文中提到的:“从国外来看,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并不是传统大学。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批新的学校,美国是社区学院,日本是短期大学,英国是多科技术学院。但是从中国目前进行的大众化进程来看,却选择了和国外完全不同的途径,是通过精英教育阶段的传统学校来完成大众化的任务。”骤然扩招的结果将直接导致师生比大幅下降。同时,高校教育投入也跟不上,学生学习所需的必要条件比如仪器设备、实验室、实习基地等配备不足,严重影响学习质量。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能力对目前的现状作出什么大的改变,但可以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大众教育”下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当前的“大众教育”依然走的是“精英教育”之路,这也是选择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及其家长所期待的。有人认为现代教育应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既懂得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掌握各种现代化工具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1]但是这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极难实现。由于种种问题的存在,导致多数高校教育成为中学教育的延续,教学模式单一,部分学生兴趣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差。整个教育过程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实验课原本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但由于师生比例的下降和硬件设施的不足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难题。此时,毕业论文除作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之外,更可以借此让学生综合利用大学所学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独立性、创新性以及实验综合能力,同时也是目前教育环境下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极佳的教学手段。
二、毕业论文的完整性应成为重中之重
目前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文章中讨论过,比如选题陈旧、题目过于简单、与实际联系少、指导不力、学生自主性差、缺少团队精神、没合理的评价手段等等。也有很多人提出自己相应的解决方案,如一生一题甚至一生多题、与企业联系并选择针对性的选题、与其他老师甚至是外校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等等很多方法。[2-5]这些观点都非常正确,也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论文质量。但是,在目前师生比如此低的情况下,很多措施很难实施。倒不如在高校自身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尽量减少外在的困难,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毕业论文的能力的培养上,从中提高其创新性和实验综合能力。考虑到多数学生并不太可能都从入学后就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所以他们的毕业论文时间较短。时间的限制和科研能力不足导致学生们没法完成一项复杂或过于困难的研究工作,更难在如此短的时间下完成企业的某个技术攻关。所以企业也不会有很大的热情去参与指导。因此,毕业论文不需要多难,也不需要一定强求与实际应用有多大联系。但是,整个过程一定要完整,包括如何选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完成开题报告、药品仪器的准备、具体实验过程以及后续的表征、应用研究等等,最后完成论文并进行答辩。当然也包括与实验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和探讨。毕业论文重点不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某一种具体技能,而是教会其如何去进行科学研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科研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缺一不可,同样重要。所以毕业论文的完整性对提高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极为重要。
三、提高毕业论文完整性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1.合理选择、分配题目是关键
合理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完整性的首要条件。题目不能过简或过繁,在能起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前提下确保毕业论文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整地顺利完成。这其中起最主要作用的应是指导教师。首先,指导教师可将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及所能提供的毕业论文题目提前放到教学平台,供学生浏览。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指导教师。最后,师生讨论研究内容并将题目合理分配给学生。如何合理分配题目呢?如果题目整个思路及具体研究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则由一个学生独立完成,甚至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合适的题目。如果题目相对比较困难或者过程较为复杂,个人难以独立完成,就由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但是一个小组的学生最好不要太多,可以的话控制在2~3个人,人数太多将增加小组同学之间的协调难度,不适合毕业论文设计。考虑到毕业前期有的同学选择考研,有的同学要找工作,所以分组的时候要考虑到具体情况,同一组中两种情况的同学都要有,避免学生同时外出而致使毕业论文无法进行的情况出现。当然,对个别长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的另当别论。还有部分同学可能在企业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这种情况可由学生和指导教师探讨选择合适的题目。
2.重视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论文的完成是学生生涯的最后一门功课,也是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从学习向工作转变的一个纽带。能否交出一份理想的答卷直接关系着学生能不能尽快顺利地完成身份转换,适应新角色。大学学习不仅包括学知识,还应包括学做人。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才能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就认为一个人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高低决定一个人的学业、事业能否成功。所以在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中,也要有沟通协调能力的训练。这也是为什么强调论文完整性的最主要原因。课题的进行需要很多步骤,比如资料查询,可能不一定能查到,可能需要别人的帮助;还有怎样去购买药品、仪器,如何和销售人员打交道;实验后期的工作像材料的表征、性能测试等等都需要其他人协助。这些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社会经验。较复杂的题目个人难以独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让一组同学合作完成。例如笔者将两位同学分为一组,共同完成一项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制备改性半导体光催化剂并用来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溶液。两名同学共同完成资料的查阅和整理过程,设计实验方案。随后,一名同学主要进行催化剂的制备,另一同学主要进行催化剂的光催化降解实验以验证催化剂效果。实验过程中两位同学必须充分配合,了解对方实验情况并提出良好建议,优化实验内容。两者的实验相互支持,缺一不可。找到最好的催化剂之后,两名同学共同联系进行材料的表征。这样分配任务的原因正是为了实验的完整性和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合作还能让学生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当然,在此环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指导教师需要注意的地方。要适当地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同时给他们更多的肯定和认可,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进行试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指导教师的方法非常关键。首先,教师要对他们的试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他们的进步给予适时表扬和激励。其次,教师参与实验但绝不能事事替他们出谋划策,只在关键时候给予提示或建议。毕业论文环节的主体是学生,应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不怕失败。
3.成立指导小组,将专职实验室人员引入其中
根据课题特点,成立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指导小组,根据个人擅长的部分分别对学生进行指导。另外,应重视实验专职人员在毕业论文环节中所起的作用,让其加入指导小组。实验室人员对实验室的管理、药品和仪器的准备、使用注意事项、购买甚至是具体的实验技能方面更具优势,所以,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对实验室人员进行鼓励和肯定,充分调动其在毕业论文方面的积极性,尽可能地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指导帮助,而不是只让他们被动地做辅助工作。
4.能否得出很好的实验结果不应成为毕业论文质量最关键的评价条件
先说明一点,这里所说的毕业论文单指短期进行实验的本科毕业论文,而不包括像研究生这种长期研究后所撰写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工程技术文件写作的最好锻炼,因此,毕业论文撰写的规范性一定要严格要求。论文要求结论要有数据支持,学会如何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同时,提高图表质量。但是,由于时间的局限性和论文题目难易程度不同,当然还包括学生的自身能力问题,会导致部分学生到期得不出很好的结果。如果将结果的好坏作为评价论文质量的关键,那么有两种可能势必会发生:一直在做得不出好结果的某一步而使实验的完整性得不到保障;抄袭甚至伪造数据。所以说,毕业论文应重视内容,从中考查学生的态度、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设计出下一步的研究方案,也一样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当然,能得出好的结论的规范论文是最好不过的了。
四、结语
以上只是从毕业论文完整性方面讨论了毕业论文的部分环节,并提出了相应实施措施。当然,其他方面(比如合理评价的体系、学校的有效支持等)都对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有着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在目前教育环境下的毕业论文会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各种制度,找出更适合各高校自身条件的方法,做好学生大学阶段的最后一门功课,真正培养出有益于社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在2004年第一批参加课程改革的初中生毕业前夕,为了促进和规范课改实验区中考改革,教育部发文指出:有关实验区要着力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依据的做法,积极开展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尝试,并将其作为初中生毕业与升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截止到目前,这场改革已进行了近4年,许多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都相继公布并实施了有关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发表意见或方案。就整体而言,改革推进得较为平稳,相关学生、家长和教师都能理解这场改革的意义,并基本认同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需要指出的是: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有关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市)的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在评价内容指标体系、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表达与使用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评价内容指标体系
在我国,素质教育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很多人在研究文献和日常对话中都经常使用“综合素质”一词。但是,学术界对综合素质的确切内涵及其构成成分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不同的研究者从语义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视角对它提出了见仁见智的看法。从起源上说,“综合素质”是针对教育实践中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而提出的,它在外延上包括了传统纸笔考试所能够考察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但在通常的意义上,则指的是学科测验所不能体现的其他各种素质的总和。综合素质是一个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它是个体道德、情感、意识、智慧、身体等多方面素质的有机结合,由多种复杂的成分构成。
基于对综合素质的理解,很多省、市和地区都构建了在各自辖区范围内使用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这些评价指标体系所包含的维度(出现较多的是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合作沟通、体育与健康、审美情趣、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操作等)和指标差异较大。笔者无意卷入某个维度或某个具体指标是否应该设置以及所占权重大小的争论之中,仅就以下几个突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一,评价维度与指标选取的差异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对综合素质的内涵缺乏应有的共识,特别是综合素质与学科素质的关系还没有厘清。有些地(市)在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设计了“体育与健康”、“普通话”、“英语口语交际”等维度或指标,但这些指标基本上属于学科教育目标范畴,可以在相应的学科测验或课程评价中加以测评。把它们从学科测验中分离出来并放在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就使得综合素质与学科素质之间的关系变得混乱且难以区分。综合素质究竟是什么?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的综合素质应包括哪些重要成分?它们与学科素质的关系如何?这些都需要加以明确的界定。
其二,有些评价指标可能对中小学教育发挥不良的导向作用。在我国当前高中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中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原来的高中录取把分数作为唯一的依据,致使初中学生为分数而学,初中教师为分数而教,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令人堪忧;而改革之后的高中录取则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从多个维度或侧面评价学生。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本意在于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但是,如果选取的指标不合适,则可能导致学生庸俗的“全面发展”,甚至会对学生发展产生误导。以“审美与表现”为例:有的地(市)规定在艺术比赛中获奖或参加艺术考级获得某一级别证书的学生,可以在“审美与表现”评价中加分。这无疑会促使(也可以说是迫使)大量学生涌入业余艺校或聘请家庭教师,学习自己未必真正感兴趣的声乐、器乐或美术。
其三,有些评价指标难以客观测评,缺乏可操作性。桑代克曾说:“凡物的存在必有其数量”;麦柯尔则声称:“凡有数量的现象都可以测量”。但这描述的都是理想状态。教育测量通常属于间接测量。就当前的测量与评价技术而言,我们还不能保证能够客观地测评综合素质的所有成分.如果不加区分地将一些难以客观测评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就必然影响整个评价的质量。例如:有些地(市)在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中设置了学习动机、意志、个陛、心理健康等指标。但是,这些心理品质的评价难度很大,即便是由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实施,在关系到能否毕业、升学的高利害情境下,也很难获得准确(效度好)、可靠(信度高)的评价结果。
应该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尚需要通过广泛的意见征询、深人的专家论证以及民主的决策机制加以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笔者认为:从理想的角度看,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导向性,即所选取的指标要符合新课程的学生培养目标,反映新课程所倡导培养的各种素质或能力,能对正在实施中的课程改革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2)学科共通性,即所选取的指标应该是跨学科而不是某个学科所特有的。如果指标局限在某个学科范围内,那在学科测验中进行评价即可,不必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3)可测评性,即所选择的指标应该有操作性定义,可以进行既准确有效又可靠一致的测评。4)可比性,即收集来的反映某个指标的数据资料,可以在评价对象之间进行比较,能够区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5)可行性,即指标的选取或方案的设计要获得学生、教师、家长等各种利益相关群体的广泛认可,且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保证。
二评价主体
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让学生、同伴和家长等多主体参与到评价中,使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已成为当前教育评价主体选择的重要发展趋势。很多地区实施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都十分重视多主体参与,要求不仅有教师或教师小组的评价,而且要有学生同伴互评或学生自我评价。但是,这些主体的评价能否做到客观公正,尚待深人的分析和讨论。
在多主体评价中,受到质疑最多的当属学生自我评价。应当说,在日常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身素质、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或已完成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使之从自身经验中发现更多有意义的东西,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但在关涉毕业与升学大事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往往很难做到客观评价,这不仅仅是由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有限,更深层的原因是学生身处的文化环境。即便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自我,在主观上也想这么做,但他们的家长或教师也可能提供“必要的发表”,让学生在自评中给自己“贴金”。这种现象在某些已实施中考改革的地区日益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见通常文辞优美,充斥溢美之辞,给人以一种“雾里看花”“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
学生同伴互评也颇受争议。支持者认为: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彼此十分了解,而且由多个学生对同一个学生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减少评价误差。‘翻但是,反对同伴互评的意见也很尖锐。首先,学生在同伴互评中能否保持客观公正值得怀疑。同伴互评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同事评价很类似:当评价结果与某种高利害决策联系起来时,个体可能会知觉到某种利益的冲突,即给予别人高分可能会减少自己的机会,因而很多人会依据世俗惯例进行评价。其次,每个学生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不尽相同,加之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发表,评定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最后,在高利害评价中采用同伴互评,可能会出现学生互相讨好、互相猜忌或互相贬抑等现象,使学生的人际关系出现微妙的变化,使学生变得虚伪。
较之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由教师或教师小组来评价其所教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似乎更为合理,但它同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有些教师同时任教多个班级,所教学生数量较多,尽管教师工作认真负责,但对学生的了解却很有限,因而在评定时,教师往往较多地依据印象和学科测验成绩进行评价。有些教师反映,每个教师对综合素质的各个维度和指标理解差异较大,因而难以保证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还有的教师坦率承认自己在评价过程中无法克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人情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校长或其他强势人物干涉评价时更是如此。教师实际上也是升学竞争的参与者——学生毕业与升学的结果与其奖金、职称评定以及声誉等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这种角色上的冲突,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无论是学生自评或是互评,以及教师或教师集体评价,都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能寄望于改进学生自评或互评,较为可行的途径是从改变制度和文化人手,尤其是改变以学生分数或升学率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使教师能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和立场,在广泛收集有关学生综合表现信息的基础上,做出较客观的评判;或者借鉴国内外高校招生制度,直接组织高中学校教师参考初中毕业生提供的某些关键资料以及自己通过面试等手段收集的信息进行评价。
三评价方法
如前文所述,综合素质是一个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它由许多复杂的成分构成,其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肯定地说,传统的纸笔考试由于难以评价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影响个体终身发展的重要能力,无法评价新课程所倡导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而已不能满足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为此,必须在纸笔考试之外寻找一些其他替代性的评价方法。
目前,各地(市)采用较多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是主观评定法,也就是由某一评价主体(如学生同伴或教师)根据评价对象的平时表现及提交的有关资料,在若干个维度和指标上进行量化评分。这种方法实施起来较简便,但难以获得理想的效度、评分者一致性信度和重评信度。有些地方参考国外大学招生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评价经验,尝试或建议尝试使用推荐信(1etters0frecommendation)、成长记录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和面试(interview)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为当前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但需注意的是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合理使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推荐信是国外大学招生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推荐信通常由高中教师或其他社会人士撰写。推荐者要用具体(不能空洞且要用事例支持观点)、有说服力(必要时进行量化和比较)的语言,介绍学生在日常学习、课外活动、社会交往、个人特点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并预测学生在所选择领域的发展前景。这些信息有助于招生人员更加全面地了解候选高中生。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美国,推荐信为大学所提供信息的参考价值也很有限。G·西斯坎德(G.Siskind)曾分析了19所大学33名学生的推荐信。这些推荐信一共包含958个评价观点。G·西斯坎德将这些观点分为4类:1)积极评价;2)认为自己不太了解被评价者;3)认为被评价者存在因年龄或经验不足而导致的某方面问题;4)认为被评价者存在与年龄或经验无关的某方面问题。结果发现:推荐信中87%的评价观点属于积极评价;属于第四类的评价观点仅有6%,且主要来自少数几封推荐信。在我国,由于受教师评价制度、诚信文化以及教师撰写推荐信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采用教师撰写推荐信的方式来评价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内容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恐怕更加难以保证。成长记录袋评价,又称档案袋评价,是一种质性评价方式。它既可以用于形成性评价,又可以在高利害的终结性评价中使用。服务于毕业或升学的成长记录袋可以将初中毕业生的有关作品(如研究性学习报告)、证据(如社区服务记录)以及其他资料收集起来,用于反映他们的综合素质状况以及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和获得的成就,供高中学校在招生时参考。不过,如何克服成长记录袋评价中的评分主观性,如何保证成长记录袋所收集的东西具有真实性,如何将成长记录袋评价与招生联系起来,如何使相关利益群体(如家长)认可这种评价方式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深入、细致的研究。从国外在大规模、高利害评价中使用成长记录袋的经验来看,我们需要谨慎、稳妥地进行有关改革,经过试点研究后再考虑在较大范围内推广使用。
面试在员工选拔实践中十分常用,在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学校招生中也可以采用。面试使招生单位或部门有机会直接与候选人接触,对候选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操作表现能力及仪表、态度等综合素质做出评判,能更全面地了解候选人,避免录取高分低能的学生,为综合素质高而考分较低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但是,这种方法工作量大,实施起来较困难。去年国内有大学通过以面试为主的方式选拔新生,但受到了较多的质疑和批评。能否保证面试过程与结果的公平,如何克服面试中的主观性和偏见,面试能否有效地选拔优秀学生,已成为广大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不难发现,所有的评价方法都有利有弊。使用得科学合理,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助于高中学校选拔新生;如果使用不当,则不仅耗费资源,还可能妨碍学生的发展乃至教育事业的进步。笔者建议:在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首先要选择和使用科学的方法,确保各种评价方法的实效性、效度、信度、公平以及区分度等指标合乎测量学要求。其次,不要把从国外借鉴来的新方法简单地“拿来”使用,要对我国的国情和新方法的使用条件有足够的认识,要在区域性实验和培训的基础上谨慎地选用。最后,综合素质的构成成分多而复杂,使用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都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和有效。在实践中,要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以防止“一叶障目”或“以偏概全”。
四评价结果的表达与使用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表达形式是量化的等级还是传统的综合评语,这也是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毕业而言,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达到某个共同认可的最低标准,因而采用传统的综合评定方式即可;而就升学而言,招生人员需要比较不同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因而需要以量化的形式表达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该说,量化等级和综合评语这两种表达方式各有利弊。在目前公正、诚信、和谐等主题备受百姓关注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实验区都采用了等级加综合评语的折衷方式,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如何使用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是初中生毕业与升学制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已经实施新一轮中考改革的地区,通常要求学生在综合素质达到某个规定的等级后方能毕业。但在升学方面,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的方式却大不相同。它们大致可以区分为4种情况:第一种是“硬挂钩”,就是将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视同一门考试科目的成绩,将之与其他科目成绩相加后作为高中录取的依据;第二种是“部分挂钩”,即规定各科考试总分在某一区间内的学生按照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录取;第三种是“分层挂钩”,具体做法是规定报考不同性质(普高或职高)和水平(是否是示范高中)高中学校的学生要在综合素质方面达到不同的等级标准;第四种是“不挂钩”,即学生的综合素质只要达到毕业标准就可以不加任何区分地参加高中录取。
“不挂钩”的处理方式实际上淡化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影响。从近年中考改革的实践来看,毕业标准只是一道很低的门槛,一般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由此可见,“不挂钩”的处理方式不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因而不能提倡。反过来,在相关条件不具备或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中招生“硬挂钩”,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选择合适的评价者?如何使等级评定客观、公正?如何从制度上根除舞弊和腐败?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录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依据之一,改革的举措就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同,而家长的质疑或申诉必然会加大改革的难度。
对当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戒骄戒躁,稳妥而积极地推进有关改革。笔者建议:在基础条件和配套政策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各地(市)不要急于将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与高中学校招生“硬挂钩”,而要先采取“部分挂钩”或“分层挂钩”的办法,在评价方案逐渐成熟以及公众接受水平逐渐提高后,再考虑逐渐过渡到“硬挂钩”。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依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办〔2011〕13号)文件肉体,分离我市实践,制定本施行计划。
一、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意义
(一)把施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变革的重要打破口,强化素质教育导向。将根底教育课程变革进一步推向深化,全面贯彻国度的教育方针,全面施行素质教育,全面进步教育质量。
(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增强和改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立的若干意见》,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改动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独一录取规范的做法。
(三)在理论中探究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树立健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构成素质教育施行与保证的长效机制。
(四)经过施行综合素质评价,面向全体师生特别是学生家长和社会进一步倡导素质教育,宣传根底教育课程变革实验,促进全社会教育观念的更新。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绳
(一)指导思想
有利于推进根底教育课程变革,促进素质教育全面施行;有利于全面客观表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专长的开展情况;有利于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开展的评价体系,构成施行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根本准绳
1.开展性准绳
综合素质评价要用开展的目光来对待学生、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生长过程。
2.公平公正性准绳
评价前公开评价的内容、规范、办法、程序、人员组成和有关制度;参与评价人员包括学生和教员都应坚持规范,要对评定的各个维度、要素和关键表现精确把握,重实践、重根据,全面权衡评价;对一切学生厚此薄彼,停止精确的描绘,确保评定结果和学生表现相分歧,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脚踏实地,不以偏概全。
3.标准性准绳
综合素质评价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升学乃至学生出路的工作,必需做到操作标准,要树立公示、监视、申述等必要的制度,标准操作程序,保证评价工作公正客观有效,具有较高的信度。
4、导向性准绳
以新课程变革作为评价理念,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构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气,培育学生的理论才能、入手才能,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位置和作用,把评价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开展的过程。
三、评价工作的组织指导
由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指导小组及其下设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担任2011年全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施行计划的制定及施行工作的全面指导。
学校在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指导下成立校评价工作指导小组,由校长、教员代表、家长代表和其他社会人士组成,主要担任:①肯定学校详细评价计划,制定详细的评价程序;②指导成立班级评价小组,组织并监视本校评价工作,处置评价过程中的纠葛,对评价结果停止认定;③承受社会各方面监视,对评价中呈现的分歧予以廓清和仲裁。
学校评价监察小组主要担任监控学校评价工作指导小组的工作,承受本校有关投诉,停止调查并予以处置。假如不可以处置,应及时上报市评价监察小组。
一、让学生明确自己即将从学生转变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人
学生毕业会拿到毕业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意味着他们达到了相应的知识与职业能力标准,并可以凭此参加用人单位的招聘活动,以获得相应的工作机会。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往往只能说出自己的专业名称和技术工种名称,但对“职业”的理解则知之甚少,对将来自己可以从事的职业也是一知半解。职业,是指按照社会分工所从事的相对稳定、合法、有报酬的工作,教师、警察、医生、工人等都是职业的名称。职业的特征是社会性、有偿性、稳定性和规范性。学校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名受用人单位欢迎、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操作水平的中级技术工人。
二、让学生正确分析自身综合素质状况以及兴趣爱好特长,为自己成功获得就业岗位做好准备
在班级学生工作中笔者还发现,学生临近毕业对自己所学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和将来可从事的工作领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从而对前途比较迷茫。虽然,我们从学生刚入校起就进行了专业知识教育,但那时他们对专业的认知能力还十分有限,之后具体教学中各个科目的任课老师也未必就专业作出过综合的分析与讲解,学生对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认识较少。笔者作为一名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在班主任工作开展中会在学生行将毕业的特殊阶段,利用德育课时间给学生补上这重要的一课。这样有利于学生们开拓职业视野,增加就业机会,也有利于学生们应对招聘面试、增加自信心。就机电一体化专业来讲,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机械加工机床设备的使用维护工作,加工制造业工作岗位,家电生产与售后服务,机电产品设计生产与技术支持,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经营管理等。开拓职业视野,使学生们跳出装配钳工、维修电工这种狭窄的职业工种思维,勇于挑战自我,作好“先就业,而后岗位成才”的思想准备。对以下两种不良思想,要和学生们分析并进行开导,避免他们走入极端。一种是认为自己学了多门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了多种的专业技能,还获得了优秀的学习成绩,甚至还是学生干部或优秀学生,就自以为是,到企业后不尊重师傅、不虚心学习。这种做法对自己是十分有害的。另一种是到了企业,不会应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甚至认为自己在学校的所学是无用的,书本一丢,瞎干蛮干,这种做法也会最终被企业否定。所以,让学生意识到就业后,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工作。走好踏上社会的第一步是十分重要的。
三、让学生向杰出技工标兵学习,以名优企业合格员工的要求为行为指针,尽早适应从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的转变
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一直以来都在影响着青年人的成才观,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根深蒂固。笔者班级的学生是三年制中技的学生,“学业失败”的经历和“社会轻视”的自我认同也普遍存在,学生信心不足、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消极人生观是班主任的一块心病。但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校到企业,重视技工人才的社会舆论和企业对熟练技工的大量需求正在改变着这一社会现象。班主任对毕业班学生的德育教育和职业教育,不仅要不失时机经常以“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等先进事例来鼓舞学生,还要结合本校毕业生在企业中大有作为的无数事例来激发毕业生的信心。笔者学校与德国博世(无锡)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有着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该公司对合格员工的要求共二十个字:“按章工作、规范行为、团结一致、勇担责任、乐于学习”,成为笔者经常挂在口头上与学生交流的职业经典观念,笔者经常以此引导笔者所带班级的毕业生,并将此浓缩为十个大字,即“纪律、规范、团结、责任、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职业道德精髓,收到了很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使学生们尽早地实现了从校园文化向适应企业文化的转变。
作者:王宝康单位:无锡技师学院
作者:杨长锁单位:唐山师范学院学生处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是以培养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都要体现高职教育这两个本质特征。那么,作为人才培养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仅仅具备扎实精深的本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是不足够的,而且必须还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够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不断探索高等教育规律。
另外,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出现了交叉性职业和综合性职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在知识面上建立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并将各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这种综合职业素质还表现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方面。因而,其职业性更为明确。这就决定了教师还应具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能力,以增强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因此,必须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立与企业对接的学生评价体系
中国要在竞争激烈的世界格局中占据优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人是关键。要提高我国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必须改革我国传统的职业资格考试模式。
就高校学生而言,应建立与企业对接的学生技能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校确立“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应把握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特别是要在实践教学中认真探索和实践,将企业需求的技能培训落到实处。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学生技能考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导致了考评活动与劳动力市场、企业的严重脱节,以致造成了高职学生的技能结构不合理而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进而严重阻碍了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
创设良好的实践条件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院校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社会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高校要不断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行业为依托,始终坚持面向行业及岗位需求培养人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办学与市场相结合,以市场为主”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搞好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多种实现模式,为提升学生技能创设良好的实践条件。
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当前各高校非常重视心理素质教育,“素质决定命运,人格决定未来”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学生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是否具有感恩意识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势在必行。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自信心教育。增强毕业生的自信心,积极锻炼意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接受各种训练。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直面竞争和各种困难情况的自身体验可使学生对自己逐步具有更强的信心,并能更好地把握自我。第二,耐挫能力培养。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困难情境,提供磨难机会,磨炼其意志,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成长。让学生懂得挫折对自我成长的价值,把消极的一面转化为积极的方面,形成人只有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更好成长的理念。第三,感恩思想的培养。以认知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要唤醒学生的爱心,让学生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感恩。以情境教育为载体,激发学生感恩情感。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把感恩情境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和感染,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一、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10分)
1、评价标准
《中小学生守则》(试行)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的基本要求。
2、评价办法
评价由学校组织,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民主评议等方式进行。学校成立评价工作委员会,各班成立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定小组,对本班每个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信息来源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和成长记录等,应以实证性材料和数据为基础。在学生自评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评定小组确定评价结果,报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认定。
评价结果分10分和8分两个等第,不按比例划分,只要符合评价标准基本要求学生均可得10分,有严重违反校纪行为,经教育有明显改正的学生得8分。评定结果在学校进行公示。
二、学习能力(45分)
(一)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能力(15分)
1、测试内容
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内容为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每个学生抽测其中一科。
2、测试要求
(1)使用仪器及量具正确、熟练。
(2)实验操作正确、规范。
(3)实验步骤合理。
(4)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得出正确结果。
(5)良好的实验素养。
3、测试办法
根据“附件一”提供的参考试题,选用物理、化学、生物各2题制成题签。测试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抽题签的方式确定其中一科一题进行操作。测试人员根据统一的评分标准当场评分。
测试时间每人10分钟,包括准备和操作。
(二)英语口语交际能力(10分)
1、测试内容和要求
口语测试的项目为朗读短文、回答问题、话题简述。测试要求见“附件二”。
2、测试办法
每个考场准备若干套试题,学生抽签确定测试内容,独立准备5分钟后答题。测试人员根据统一的评分标准当场独立评分,以测试人员评分的平均值为考生的成绩。
(三)平时学习成绩(5分)
1、评价内容
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作业完成情况等。
2、评价办法
评价由学校制定实施细则并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各班成立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定小组,对本班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先由学生民主评议,再由评定小组确定评议结果,最后由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认定评价结果。评定结果在学校进行公示。
3、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分3分、4分和5分三个等第,不按比例划分。
(四)信息技术能力(15分)
今年,我区将信息技术能力考核一项赋分由10分调整为15分。具体考核方案另行通知。
三、运动与健康(50分)
运动与健康(体育)测试的通知另行发文。
四、表现与特长(5分)
今年,我区将表现与特长一项赋分由10分调整为5分。
1、评价标准
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学生的特长、各级各类竞赛和评比活动中的获奖情况及其他获奖等情况。
2、评价办法
学校要制定学生在学校表现的评价标准细则,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特长和各种获奖情况由学校评价,最后由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对评价结果进行认定。评定结果在学校进行公示。
3、评价结果
①学生在学校中的特长、表现满分为5分;
②学校可通过展示、汇报表演打分,凡学生在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等方面有特长者得1-2分,获自治区级及以上奖者得5分,市级奖得3分,县区级奖得2分,校级奖得1分。获奖得分可累加,但不能突破5分。
五、组织管理
1、理化生实验操作、英语口语、信息技术和体育的测试组织工作,在市教育体育局领导下,两个城市区的初中学校由市教育考试中心组织测试,具体测试时间另行通知。测试人员由师德好、业务水平高的专职教师、教研员担任,经统一培训,熟练掌握测试要求和评分标准。平罗县的初中学校由平罗县教育局安排实施。
2、综合素质评价中由学校评价结果(20分)经公示无误后,录入市教育考试中心下发的评价成绩录入系统,将电子版和经学校领导审核签字、加盖学校印章的名册报送市教育考试中心。
(1.大连医科大学,大连 116044;2.大连海洋大学,大连 116023)
摘要:从人力资源学的胜任特征理论入手,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构建了医学生胜任特征模型,并结合辽宁省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提出了如何提高医学高等教育的有效性,探索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医学生;胜任特征;职业素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标志着卫生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国家导向到民生需求,对医学院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及医学教育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学教育不仅重视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融合。在真正步入从医岗位前,对他们能胜任医生工作、成为优秀医生应具备的能力或素质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有利于提高医学生胜任特征水平的教育教学措施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推进医学生就业、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胜任特征的理论概述
David McClelland首次提出胜任特征定义: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国外运用胜任特征理论在医学领域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开始较早,1971年Price等人运用自陈量表法、观察法和80多种标准评估方法研究实际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医生的特征要素,最终得到医生特征:诊疗能力、与其他专业人员协作的能力、学术成果、经济上的成功、对医学组织的贡献和对非医学社会组织的贡献等。我国关于胜任力的研究集中在人力资源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学上,对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研究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胜任特征本身也要不断发展变化。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法、关键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辽宁省内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开展调研,构建辽宁省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为医学院校的职业素质提升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的实证研究
1.理论建构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可委员会提出临床医师胜任力的六大核心能力,即:临床知识、病人诊治、人际关系及沟通能力、职业素养、从工作中学习及成长、制度下的临床工作。我国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DD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提到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12条、知识目标10条、技能目标13条。通过国内外医师胜任力的解读,本文提炼出医学毕业生的胜任特征要素中应包含: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基本技能、人际沟通能力、医生的职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2.行为事件访谈法。行为事件访谈法是构建胜任特征模型的最有效和最经典的方法。[1]访谈对象包括卫生事业单位管理者、医院主管教学的领导、医院带教老师、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人力资源专家、心理学家、优秀医学毕业生、普通医学毕业生,从不同角度以期获得更加全面、深入的胜任特征条目。通过访谈、编码、综合分析和归纳提炼,初步建立了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包括12项指标: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基本技能、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心理素质、职业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成就导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3.问卷调查法。根据上述文献分析和访谈结果,编制辽宁省高校医学类毕业生胜任特征问卷,问卷包括12项胜任特征指标,80个题目,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评分法,并以辽宁省医学院校业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了省内四所大学的医学类毕业生325人,其中男生150人,女生175人;学制划分上,五年制190人,七年制135人。发放问卷325份,回收有效问卷310份,回收率95.38%。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Kaiser标准,提取特征值大于1,因子载荷大于0.45的因子。Bartlett球型检验结果显示适合做因素分析,并且问卷的共同性良好,经正交旋转得出8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6.36%,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根据因素负荷矩阵和因子分析的理论,删除不适合的项目,因子负荷小于0.45的包括第3,15,31项,在不同因子上负荷值接近的包括第9,23,35,67,68项。最终,确定了72个条目归为8个因素。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问卷的系数值大于0.70,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8个因素的命名分别为: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心理素质、成就导向、团队协作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职业精神。
三、胜任特征理论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启示
1.高尚的职业精神是成就医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石。医学职业精神是从医者在学习和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并为社会所认可和推崇的一系列职业信念、价值取向及职业准则的总和,是提高患者服务质量的重要杠杆。[2]高校要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培养医学生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只有学生体会到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社会意义和崇高价值,才能增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他们从业的信心和乐业的恒心。高校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课程体系,结合本土医学教育的文化,建立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从理想信念教育入手,通过入学季、表彰季、毕业季加强对专业的认同,加深职业情感,强化在临床实习实践中的医学审美教育等。
2.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临床技能是医学生成长成熟的重要保障。医学生要热爱医学科学事业,并把热爱变为自觉履行医学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行为,博采众长、精勤不倦、重视医德医术的统一,这是能够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贡献的基础条件。高校要狠抓教学质量,创建良好的学风环境,通过显性课程教学体系和隐性课外教育模式形成立体化的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采用微讲堂、翻转课堂、在线学习、PBL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程度。通过评优评选、榜样示范、励志教育、警示教育、谈心谈话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赶、学、比、拼的良好学风。同时,还要加强在临床实习各阶段的职业素质教育管理,加强岗前实践技能的培训,通过临床技能大赛、外科学技能操作大赛等医学学科竞赛、名家讲坛、学术论坛等多元化的交流平台,强化医学生的基本诊疗技能,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力。
3.提升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胜任未来全科医生的有效助力。强化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效果,应该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做起,要解决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它关系到医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职业发展,也反映出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给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在医治患者病痛时,还要调节患者心理的疾患,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有主观意识上的“医学人文精神”和主体实践上的“医学人文关怀”。团队协作能力也是对未来医生的要求,一个团队需要队员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发展,医院也是如此。同时,要鼓励发展医学生的个性,发掘每个人特长和潜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医学生还应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完成医疗工作学习的同时,医学生还应掌握最新医疗前沿发展动态,丰富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提供理论基础。鼓励医学生参加“挑战杯”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理论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运用和提升。学校教育要加强医学生的通识教育,完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医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有助于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发展的实践精神,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4.明确的成就导向是医学生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成就导向是指为自己及所管理的组织设立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的动机与愿望。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当个人希望出色地完成工作,并愿意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种人在工作中有强烈地表现欲,不断地为自己设立更高的标准,追求事业上的进步。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是医学生职业自我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高校要教育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医疗服务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起来,指导医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认知、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个人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的价值需要相统一。
摘 要:无边界职业生涯打破了组织与个体职业关系的终身化假设,使得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同时对个体的就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源,高职毕业生应当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设定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通用性的就业能力,培育合理的社会关系资本,从而为毕业后的可持续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新职业关系;高职毕业生;素质
作者简介:桑雷(1983-),男,山东临沂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马蕾(1981-),女,江苏淮安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等教育供应链视角下高职毕业生就业瓶颈及对策研究”(编号:12JDSZ3031),主持人:桑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供应链管理应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瓶颈问题研究”(编号:2011SJB880071)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桑雷。
一、前言
1994年,美国学者Arthur在《组织行为》杂志上首先提出了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这一概念,并把其界定为“超越单个就业环境边界的一系列就业机会”①。1996年,Arthur和Rousseau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无边界职业生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1998年,美国学者Sullivan开发出职业生涯分类方格,他根据内在的工作价值和能力的可迁移性两个变量,对传统的职业生涯类型进行重新划定,为研究传统职业生涯向无边界职业生涯转换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说,无边界职业生涯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组织发展的多元化和岗位流动的频繁化,劳动者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新趋势。高职毕业生作为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源,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科学设定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可持续性就业能力,对于毕业后的有效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职业关系的新变化与就业素质需求的新定位
作为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无边界职业生涯不仅打破了传统职业生涯中组织与个体雇佣关系的终身化假设,使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而且使组织与个体间的就业关系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概括的说,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组织与员工就业心理契约发生的变化上。在传统的职业生涯背景下,员工终生或长期依附于一个组织,组织一般会对员工作出终生就业的承诺,组织与员工在长期的雇佣关系中逐渐建立起一种相对忠诚的心理契约关系,就业岗位的流动性不大。也正因为工作岗位的相对稳定性,员工个体的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可确定性,组织更看重的是员工个体的专业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员工个体的专业技能是评判其能否胜任工作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员工专业能力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职业发展和职位升迁。而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限于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组织很难再对员工作出终生就业的承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们往往会根据组织内在的发展需要或外在的竞争压力,随时调整组织内的人员比例和结构,岗位的流动性成为一种常态,每一个员工个体都很难在同一个岗位上终其一生。面对更为频繁的岗位变动和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员工与组织之间相对忠诚的契约关系也逐渐式微化,员工个体更加倾向于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灵活的变换工作岗位,并在岗位的转换中动态的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②。与之相对应的是,无边界的职业发展就使得组织对员工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专业技能。Sullivan对传统职业生涯与无边界职业生涯进行对比研究后指出: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就业能力,而非单一的专业技能。美国的非赢利性机构PPV的调查显示:一名仅有专业技能的学生同一名完全缺乏技能的学生,其就业困难程度相差不大,只有那些具有通用就业能力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英国研究就业能力问题的权威专家York和Knight也反复强调:专业知识技能仅仅是企业录用毕业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那些具备超越专业边界能力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招聘单位的青睐,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专业知识甚至不是主要的考量因素。由此可见,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随着职业关系的变化,个体在不同岗位间的流动加剧,对劳动者就业能力尤其是岗位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通用能力”的获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普遍存在就业能力培养中“重技能、轻通用”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中的“关键思考”和“软技能”严重不足。因此,面对职业关系的新变化,高职院校必须认清无边界职业生涯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深刻影响,重新思考毕业生就业素质能力的新需求和新特点。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素质的需求特点及优化策略
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新职业关系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最初就业,而且会间接影响到他们可能的就业转换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特别是对于一直定位于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毕业生而言,这一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为此,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要突出对职业识别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资源获取能力等各种通用能力的养成,使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能够跨越不同的组织实现可持续就业。
(一)职业生涯的主观能动性要求高职毕业生增强职业识别能力,做好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
人职匹配理论是关于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相匹配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就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也即进行人职匹配。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职匹配更容易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成功,反之,则会给职业生涯发展带来困难。因此,高职毕业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职业识别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职业识别能力,即职业生涯识别能力,指个体对职业生涯(职业目标、职业价值等)的认识和理解。美国学者Hall在2004年提出“适应能力一自我意识”矩阵模型。他认为,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职业生涯识别与适应能力紧密相关③。作为职业生涯成功的两个基本要素,自我意识和适应能力的互动直接决定着个体的职业取向。那些自我意识高、适应能力强的人更容易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取得好的成绩。相反,那些缺乏自我意识和适应能力,相对呆板、僵化的人,其职业生涯将会陷入困境。有鉴于此,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着眼于“全程化”,并着重把握好三个结点:确定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基础、设定多维的职业发展路径是保障、制定合理的职业成功目标是关键④。具体的说,高职毕业生未进入工作岗位之前,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处于“个人选择”阶段,这时需要瞄准“职业锚”,并根据个人的不同特质有效地识别职业抱负和职业理想。当然,考虑到无边界职业生涯对未来职业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确定不能局限于某一固定的职业,而应当是某一类职业为主体,其它相关职业作为补充。高职毕业生自身确定的职业方向和现实可能性的交集最终会成为适合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而这一交集具有可变性,容易受到就业形势变化、个体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⑤。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确定之后,就是对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发展路径的设定问题。新职业关系下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可变性决定了其职业生涯成功目标的人本化和职业发展路径的多维化。因此,在职业生涯成功目标的制定时,要改变过去那种拘泥于对提高待遇和晋升职位过分追求的现象,更加关注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意义、自身价值等这些主观方面的成功体验。因为,积极乐观的职业态度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工作的转换,增强个体发展的“可持续竞争力”。多维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不仅体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本质特征,而且也是高职毕业生积极应对新职业关系,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理性选择。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应届毕业生在毕业时的就业率较低,工作变动较频繁,大学生普遍感觉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面对就业现实问题大学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 素质 能力
由于近几年高校教育的改革,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难已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学毕业生如何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变化,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本文提出几点相关意见。
一、坚定信念,脚踏实地
大学毕业生离开象牙塔踏入社会,将迎接新的挑战,面对纷繁的社会,应要有准备,人生是个荆棘丛,而不是到处都布满了玫瑰花。在新的征程上,大学毕业生应以什么样的情怀拥抱这个时代,以怎样的品格来支撑你们在未来的社会上立足并走向成功,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有句名言:“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着的话。”机遇与挑战并存,拼搏与辉煌同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只要坚定信念、充满信心、开阔视野、不畏艰难、勇于行动、开拓创新、必定能扬帆远航、事业有成。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还要将之扎根于现实,付诸于实践,用坚强的毅力去果敢地行动。古往今来的杰出人物,无不志存高远,但更有将满怀豪情化作行动的勇气与毅力。人生需要梦想照进现实,更需要用脚踏实地的品格去实现梦想。用实干完善自我,用实践成就自我,脚踏实地的品格让每个人梦想的翅膀挥舞得更美丽,更有力。
二、转换角色,适应社会
大学生在学校是天之骄子,成绩斐然,但迈入社会,大学毕业生必须认识到学校和职场、学生和职业人的差别,建立对工作环境客观合理的期待,在心理上做好进入职业角色的准备,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职场中有一个蘑菇定律,是指初入世者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就像蘑菇培育一样还要被浇上大粪,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过程中。“蘑菇”的经历对年轻人来说是成长必经的一步。如何快速高效地走出职业生涯中的最初那段“蘑菇期”,为日后积累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是每个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而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而常常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大学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这个前提。人类文明总是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反映,更不是对消极现象的认同,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不断进取,勇于拼搏
人生是没有毕业的学校,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奋勇前进,不断进取。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这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捕捉猎物;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变得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重新再度过30年的岁月。大学生要有搏击长空,翱翔万里的雄愿,在广阔的领域中施展自己的才能。
四、诚信立本,心怀感恩
大学生在校学习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性的过程,最终还是要走入社会,走入市场。随着社会大转型时期各种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的急功近利心理,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失信”现象。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更是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加强了人们对诚信的重视程度。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财富。没有信用积累的青年,非成为失败者不可。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大学生要学会感恩地面对世界,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常怀感恩之心,你将是一束阳光,溶解冬之冰雪,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常怀感恩之心,你将是一股甘泉,滋润干涸的土,培育一望无际的沃野;常怀感恩之心,你将是一一抹清香,沁入乏味的心,让生命之花吐露芬芳。常怀感恩之心,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 ,爱惜自己的工作环境 。
【摘 要】培养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社会、学校、企业、家庭共同努力,为毕业生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平台,从思想教育上开拓,从专业技能上训练培养,让他们能较快适应社会环境、满足企业的需要。
【关键词】技工毕业生;适应能力;素质培养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行各业急需高素质的产业大军,技工学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和各行各业中异军突起;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抓,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读大学不再是唯一的出路,读技校学到一种本领、掌握一种技能,同样可以改变命运,这已被社会,市场、企业形成共识。
技校毕业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就面临着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处于职业适应期的技校生,往往存在一些不良心理,如依恋心理、自卑心理、浮躁心理等,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技校毕业生在这样的大好机遇下,应具备哪些素质来面对,迎接社会,企业的挑战呢?
首先简单分析一下技工院校的生源, 大部分进入职技校学习的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差,家长没有其他选择,毕业生本人从心里也不情愿就读职技校.所以大多数毕业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在学校学习期间没有考虑将来到底干什么,没有看到社会严酷的一面,竞争意识不强,择业观念也不明确。根据其此现象,我认为从以下几点进行培养:
1.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树立学生的正确位置,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学习企业规章制度。
2.学校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开设《创新与创业》这门课程,由专门教师系统地培养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爱岗敬业教育。
3.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学生对专业的理想、向往与热爱,表现在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需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增强热爱专业的思想感情,激发对专业的自豪感和光荣感。
一是专业价值观教育上。要了解所从事专业的经济性和社会性。我们的劳动要获得报酬,不能单方面一味追求。但作为学生,一个新型劳动者,应如何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让社会承认你的劳动成果,这是要付出代价的。
二是专业行为观教育。学生在学校学习要遵章守纪,到了企业,在岗位上要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要讲究职业道德。
4.专心致志,自强自立,勤劳奉献教育
很多人朝三暮四,思想不太稳定,很多学生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尽管有的人怕苦怕累,缺乏爱岗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淡化,工作责任心不强,但根据他们“可塑性”这一特点,从现实中加强教育后还是大有可为的。
5.求真务实、创新精神教育
学生到企业谋职创业,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工作是要干出来的,成果是劳动得来的,价值是要自己动手创造的,这是做人的本与根。
6.在校期间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要有组织的进行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搞一些公益性的劳动,接受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锻炼.鼓励毕业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心理素质,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
7.讲道德,讲奉献,进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
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当今社会发展和组织管理,要求每一个从业者必备的素质。在社会、企业当中,很多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大家互相配合、协调、沟通共同去完成。因此,作为一名学生或者员工,在集体中的位置,自己应充当的角色,是要自己把握的。通过学校的培养,企业师傅的教育,自己的磨练,学生都应该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熠熠生辉,溶入到企业群体生活中去。
8.培养规划能力,处理大事件规划,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的,都无比重要。规划能力实际上是洞察力和控制能力的结合。首先是洞察,你要看到那条路有钱图,那条路适合你走。其次是行为控制,结合自身情况在什么时候做到那些事情要很清楚。最后,还要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或者从新规划。在处理重大事情的时候,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
9.注重创新能力的发展,开拓创新能力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有机结合后所形成的一种合力。
10.提高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物质的重要保证,是技工学生生所必备的一项实践技能。对毕业生而言,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种,还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动手能力的强弱,都将直接影响到能力的发挥程度。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即是实际工作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毕业生本人顺利成长的基本条件。
11.分析和判断能力,毕业生最缺少的就是经验和耐心,作为我们,经验使得我们大致知道处理各类事情的方法。但是某件事到底属于哪一类,重要或者不重要,需要我们分析判断。类似于医学,有一些病症可能是小病,也有可能是重病的前兆。若是分析不当,误把有些不太重要的或者不是最根本的事情看得很重,并下大力气解决,不但会浪费时间丧失机遇,还有可能陷进自设的困境,左右两难或者无能为力。
技工院校的毕业生要善于学习,努力工作,钻研技术,积极开拓,主动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就能实现价值的飞跃。
摘要:针对高职毕业生职业实践中存在综合素质差,理论水平低,能力有限的问题,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大就业指导力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改善高职教育的形象。
关键词:素质教育;毕业生;就业
1.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精品学生训练方案的研究》,项目编号11525002。
2.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管理水平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GZC1211002。
2010年6月初,我对大庆地区的2008届毕业生进行了现状调查分析。此次跟踪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找出我系围绕以服务的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加快学院改革步伐,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调查的对象为我系2008届的毕业生。调查形式以座谈会形式为主。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各有关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大力配合,调查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本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我们深受启发。从毕业生所在单位和毕业生反映的问题看,主要集中在综合素质差,理论水平低,能力有限这三个方面,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毕业生向高层次发展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最大障碍。它也必将决定着我院未来的发展前途,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一、加强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每年有600多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就业安置成为全社会的难题。从就业实践来看,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要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如本次调查的结果一样,毕业生很少反映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而过多地反映自己的能力低、素质差。这恰恰说明我院在人才培养上,忽视了素质的培养。学校需要加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精心组织多种学生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其自身对知识的探求,更有赖于其自身精神和行为的磨练和修养。事实表明,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各类活动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
二、强化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观念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首先,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要着眼于社会需求,要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课程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其次,素质教育要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要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把发展独立思考的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注重传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及探索和检验知识的方法,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有关创造知识的主体的高尚精神境界;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则是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要努力改变学生忽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倾向,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的兴趣。三是要加强实践教学。事实证明,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检验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高速心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以及缩短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适应期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应该大力加强。要建立加强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全面加强教学建设,把素质教育质量问题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素质教育质量问题重在对课程体系按照标准课程、重点课程、精品课程三个层次进行分层建设,真正落实教师与学生这“两个根本”的培养模式,建设优良教风、学风和校风,不断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三、提高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在毕业生调查过程中,我们常听到学生对某些上课上得好、对学生认真负责的老师的称赞和感激,也听到过学生对少数课上得不好甚至对学生也不负责的教师的责备;还有不少毕业生说,学生想不想学,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教得好不好,这些都说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一是要尊重教师。教师的地位不仅仅是一个待遇问题,关键是从制度上和政策落实上如何维护教师的权利和利益。二是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和工作积极性。教师是教学改革主体,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源动力。没有教学组织和广大教师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就不能落到实处,素质教育就无法实施。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大力营造学术氛围,为学生成材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本次调查毕业生反映,我校学术氛围不佳,这是符合我校实际的。高校是讲求学术的地方,浓郁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我们要通过举办诸如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节、学术征文比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条件和环境,培养创造性能力;要邀请、聘任专家学者、特别是学术大师到学校给学生进行讲学,指导学校开展学术活动,以利于学生开阔眼界。
四、加大就业指导咨询力度
对于就业指导和咨询这样一种高层次的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和岗位来说,指导者除了要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一定的专业背景外,还必须要持有经过国家考试获得的资格证书。
从目前看,就业指导队伍职业化和专家化程度偏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高职院校都配备了相应的辅导员,但是负责学生就业指导的辅导员人数有限,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人数不协调,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而且辅导员们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这些辅导员还有其他纷繁复杂的学生具体事务性工作,根本无暇对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也很难对在校学生开展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更不可能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更不可能深入企业一线了解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及时全面收集用人单位反馈意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程度。需要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就业指导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指导能力。
完善《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任课教师综合素质。安排专职老师对毕业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咨询和职业倾向测试,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规范毕业生择业行为,确保毕业生思想稳定;有针对性的开展全校就业系列化教育活动,定期举办各种与就业相关的讲座、报告,邀请知名企业经理人与毕业生面对面的交流,解答毕业生的疑难问题,常年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就业咨询;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个人素质测评,并针对每个毕业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利用我们自身的优势组织学生实习,并逐步的把实习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更好地做好就业工作,定期组织各系就业工作人员和参加就业工作培训活动,提高业务水平,切实把就业工作当作一件大事常抓不懈。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大学校园是令人神往的,但是大学本身并不是大学生的人生归宿。他们真正的人生归宿是丰富多彩而又富于挑战的社会大舞台。今年,我国有400多万大学毕业生陆续步入社会成为职业人,面临角色身份的转换。他们角色身份转换的快慢直接影响着自身在职业生涯道路上能否开好头起好步,能否顺利地把丰富的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过人的聪明才智最大可能地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提高自身角色身份转换速度,缩短社会适应磨合期,是摆在初涉社会大学生面前急需解决的大事。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要在较短时间内越过由学生到单位人、职业人这道坎,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自我培育,养成以信心、虚心、包容之心、恒心为主要内容的良好心理品质。
一、信心――开启社会大门的钥匙
大学毕业生在刚步入社会进入单位时,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畏难、徘徊、退缩、回避的不良心理倾向。这跟他们缺乏对社会进行深入细致、全面客观的了解认识分不开,他们更多的是仅凭浅层的感知和不切实际的想象一相情愿地放大社会的复杂性,对社会持有一种怀疑戒备的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知识结构 、能力水平、专业优势等也没有认真剖析,不知道真实的自我是谁,常常是低估自己,把自己放在较低的位置。这样,无疑给自己主动积极地打开社会大门融入单位与社会设下了心理障碍。置身单位与社会常常是身心分离,尽管从形式上来讲已成为单位人、社会人,但从心理角度来讲还没有融入社会,其心还高悬着,其脚步尚未踏实。要改变这种不良现状,大学毕业生就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社会,相信单位与社会是真心实意地在向自己敞开双臂,相信真心付出一定会有真心回报;同时,要充分相信自己,只要融入单位与社会中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也一定能干出成绩,一定能证实自己不是平庸之辈。大学毕业生只要坚定信念,就能主动开启社会这扇大门,进入单位与社会大家庭,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
二、虚心――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先决条件
大学生思维敏捷,具有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走在社会的最前列。但是,由于受人生经历的限制,在许多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在用专业理论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矛盾冲突的有效化解能力 、团结协作的意识与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要及早适应工作环境,缩短社会适应磨合期,就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这样才能不断弥补这些不足,否则,就不会产生主动向单位同事和其他社会人士学习的内在动力,单位的同事及别的社会人士也就不可能主动地将他们工作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财富传递给大学毕业生。所以,大学毕业生在刚涉入人生职业生涯时,要能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要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不断吸收他人的宝贵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牢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做人之道 。
三、包容之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谐人际关系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个体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大学毕业生要尽快适应社会,缩短社会适应磨合期 ,就必须设法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让自己有一种平和而安全的心境和愉悦谐和的人际氛围;若人际关系紧张,不仅影响自身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自身聪明才智在工作岗位上的充分发挥,进而影响自己的职业人生。可见,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对大学毕业生来讲是何等的重要。然而,影响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是多维度的,其中,是否拥有包容之心是影响他们和谐人际关系能否得以顺利建立的基本准则。
相对来讲,时下较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自负倾向,自我意识较强,听不进他人的不同意见 ,常常固执己见,以为“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片面地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想法、做法才是正确的; 认知方式的局限,也常常导致他们听不得领导和同事的批评意见、不能接受单位规章制度的约束,稍有不顺心就可能情绪化甚至发生冲撞,乃至自己炒自己的鱿鱼,对所在单位进行全盘否定,偏激地认为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于是乎干脆卷好被盖逃之夭夭另谋出路。这种现象,其实是大学毕业生缺乏包容之心的不理性表现,若不及时矫正,危害是很大的。因此,大学毕业生要缩短社会适应磨合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就要心胸宽广,豁达大度,就要有“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气概,真正拥有一颗包容之心。善待并包容他人,这是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 ,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四、恒心――求得社会认同的基石
初涉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能否在较短时间内站稳脚跟,并拥有一席之地,被人们真正接纳,被社会真正认可,最终需要用事实、实力、工作业绩说话,而不是靠学历文凭说话,也不是靠任何投机取巧的小聪明说话。可是,大学毕业生在由学生向职业人、单位人、社会人的角色身份转换过程中,要立足本职工作干出显赫的成绩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不可避免要经历无数的困难曲折和急流险滩。那么谁能真正站稳脚跟,得到单位与社会的普遍认可 ,关键就在于谁能坚忍不拔地越过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和险滩,也就是说谁拥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挫折的恒心,谁就能最终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干出令人夺目的业绩 ,得到世人的认同。大学毕业生,要成为真正的职业人、单位人,求得社会认同,找到人生的归属感,就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用实际行动体现自己是有恒心之人;只要认准了前进方向坚持往前进击,成功离大学毕业生就会越来越近,在服务单位与社会的同时,就一定会寻找到心的寄托 ,并不断消融与单位、社会之间的隔膜,缩短社会适应磨合期,成为经济社会共同体中的“有机分子 ”。
(作者单位:1.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重庆文理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