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海报设计论文

时间:2022-05-03 09:55:55

导语:在海报设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海报设计论文

海报设计论文:海报设计论文

(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海报设计

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对海报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与借鉴作用。面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再认识、再发掘。

1.从艺术手法方面借鉴。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充分体现了或恢弘灵巧,或简约或精致,或工整或粗放或热烈或娟秀,或质朴或奢华等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无不为现在海报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靳埭强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疏散的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对于今天机械工具,电脑技术带来的表现手法单调划一的理性倾向,传统民族艺术表现手法对于现代手段与智灵手法的协调,发挥重要的平衡作用。

2.从图像元素方面借鉴。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炼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如梅竹松岁寒三友象征坚贞的友谊,三羊开泰象征吉祥如意,莲花与鱼寓意“连年有余”,喜鹊与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等。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张道一先生指出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本元文化”,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的组合到现代海报设计中,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现代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如韩秉华把冰裂纹(开片)结合汉字引用与“苏州印象”海报作为创意概念。开片纹图案窗格及“三点水”的笔法,组成“州”字的主体,并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牌匾中的“苏”字以展示苏州。背景衬以山水影波光和一叶小舟的照片,并以黑色和银色印刷,展现了中国艺术古朴淡雅的诗般意境。

3.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辨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辨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我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轫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朴质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辨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中国的绘画理论和设计原理与这种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多义,国画中大写意虚实相生中无不透出这种思维方式的精髓。我们知道思维方式转化到海报设计上,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它是使“中国海报设计”登向国际设计舞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海报设计

中西文化的互动和双赢,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报设计要根植于本土文化精华的土壤中,深入领悟传统中的“中国特性”,汲取外来优秀的意识、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做到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又不落后于国际潮流的设计理念与实践体系。

1.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

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即要发掘出其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不是和缺憾,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要活学活用。很多设计师还存有“借古人以自重”的倾向,认为套几件古装或搬出典故神话就是弘扬民族文化,设计就有了文化内涵,殊不知这恰恰是远离文化的一种流于表面的吸收,刻意模仿穿衣戴帽的行为表现。

那么如何在海报设计中将民族性与时代性创造性相结合,是体现其本土文化设计的关键之一。我们认为,首要的就是将中国文化传统中视觉的符号和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这些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与时代变迁的种子,根植于国人心中,使其保持文化的认同。因此,我们所要努力把握的不仅是形式与内容,更重要的是抓住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所蕴含的精神方式与审美内涵,并自然地将它转化到我们当代的海报设计之中,亦即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视觉语言。例如余秉楠1995年创作的《海峡两岸一家亲》是为台湾印象海报会设计的“汉字”海报。作品选用了最古的篆字“家”,家是屋顶下的猪,一个多么美好的形象,多么安定和幸福的家庭,它虽然经历长期的形制更叠,繁衍出行,仍离不开造字的初衷,隐喻出海峡两岸一家亲的主题。刘小康设计的《新北京,新奥运》,背景是北京故宫九龙壁中的一条栩栩如生,威武动感,再加上一个跑步人形及科技感的线条造型,重叠龙形和人形,把传统文化,现代思维和运动精神结合起来,表达新时代北京的气象,还有很多成功作品,陈幼坚1987年设计的《Hello香港》,李永铨1993年设计的《现代香港设计师八人展——八仙过海》海报等等,都是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重新看待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这对于发现具有新时期民族特色的海报设计艺术具有启发的意义。

2.“全球化”中的现代中国海报设计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海报作为信息与观念交流的载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个成功的海报设计应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共通性意念,通过图形文化方式表现出来,以求人们免去因文化、地域、语言、种族等,使人类交流产生阻碍的因素,通过视觉图形而达到心灵之间的直接沟通。

真正理想的“现代海报设计”,应该更多是一种融古通今,关怀人性的思考方式,是多种文化并存,是人与自然协调的“现代化”的体现,是庄子所畅想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境界。当然,对传统的珍视,并不是一味的沉溺与审美的情感体验,我们所希冀的中国海报设计是在理性秩序下借西学之风,熔铸古代传统,培育拥护中国的文化生命的强大力量,而不是盲目裁切我们古代图形中的优秀片段,凭空移植外来文化。“民族的才是国际的”,把海报设计穿上民族的盛装,让它在世界各种文化的击撞中接受挑战,汲取营养。

(三):结束语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必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狼共舞”并不可怕,相反,每一次异质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交融,都将会带来民族文化质的飞跃。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思想的贫瘠和信念的过失将成为每一位海报设计师共同的劲敌。因此,在这片具有悠久灿烂文化史的土壤中,我们的海报设计师要“善学邯郸,不失故步。中西结合,以中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形成民族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我们的海报设计艺术在本土化的土壤里也必定大放异彩。

在设计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的失语视觉现象非常突出。

摘要:在设计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的失语视觉现象非常突出。作为当今社会人与人交流载体的海报设计,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向传统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使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海报设计中既具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性”,这样,我们海报设计才能真正走“国际化”。

关键词:传统民族文化海报设计本土化国际化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以“图”作为信息载体的艺术,也是与传播相结合的设计艺术形式。其中海报便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充满信息与传达的交流载体,它往往可以不通过文字的阅读或提示,让人们一目了然地快速识别图形中所传达的内容和含义。德国设计大师皮尔·门德尔认为:“海报不仅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理解,而且更是一种美的语言,它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与社会文化。”

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失语”现象非常突出。世界设计的大同之日就是它的末日到来之时。当设计失去了民族个性时,不仅达到“世界水平”的目标无法实现,实际上也正在迈向衰败的道路。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试图去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本土性又对整个当代设计语言有意义的东西。一个好的海报应该是在寻找表现某种可以识别、分析、解读我们的传统艺术中渗透的我们民族的智慧、意境、精神的“中国特性”。我们要为“中国设计”寻觅正确的方向,也为国际海报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来自把握们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

海报设计论文:海报设计的研究论文

摘要:在设计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的失语视觉现象非常突出。作为当今社会人与人交流载体的海报设计,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向传统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使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海报设计中既具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性”,这样,我们海报设计才能真正走“国际化”。

关键词:传统民族文化海报设计本土化国际化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以“图”作为信息载体的艺术,也是与传播相结合的设计艺术形式。其中海报便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充满信息与传达的交流载体,它往往可以不通过文字的阅读或提示,让人们一目了然地快速识别图形中所传达的内容和含义。德国设计大师皮尔·门德尔认为:“海报不仅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理解,而且更是一种美的语言,它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与社会文化。”

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失语”现象非常突出。世界设计的大同之日就是它的末日到来之时。当设计失去了民族个性时,不仅达到“世界水平”的目标无法实现,实际上也正在迈向衰败的道路。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试图去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本土性又对整个当代设计语言有意义的东西。一个好的海报应该是在寻找表现某种可以识别、分析、解读我们的传统艺术中渗透的我们民族的智慧、意境、精神的“中国特性”。我们要为“中国设计”寻觅正确的方向,也为国际海报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来自把握们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

(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海报设计

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对海报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与借鉴作用。面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再认识、再发掘。

1.从艺术手法方面借鉴。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充分体现了或恢弘灵巧,或简约或精致,或工整或粗放或热烈或娟秀,或质朴或奢华等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无不为现在海报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靳埭强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疏散的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对于今天机械工具,电脑技术带来的表现手法单调划一的理性倾向,传统民族艺术表现手法对于现代手段与智灵手法的协调,发挥重要的平衡作用。

2.从图像元素方面借鉴。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炼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如梅竹松岁寒三友象征坚贞的友谊,三羊开泰象征吉祥如意,莲花与鱼寓意“连年有余”,喜鹊与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等。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张道一先生指出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本元文化”,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的组合到现代海报设计中,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现代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如韩秉华把冰裂纹(开片)结合汉字引用与“苏州印象”海报作为创意概念。开片纹图案窗格及“三点水”的笔法,组成“州”字的主体,并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牌匾中的“苏”字以展示苏州。背景衬以山水影波光和一叶小舟的照片,并以黑色和银色印刷,展现了中国艺术古朴淡雅的诗般意境。

3.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辨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辨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我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轫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朴质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辨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中国的绘画理论和设计原理与这种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多义,国画中大写意虚实相生中无不透出这种思维方式的精髓。我们知道思维方式转化到海报设计上,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它是使“中国海报设计”登向国际设计舞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二)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海报设计

中西文化的互动和双赢,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报设计要根植于本土文化精华的土壤中,深入领悟传统中的“中国特性”,汲取外来优秀的意识、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做到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又不落后于国际潮流的设计理念与实践体系。

1.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

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即要发掘出其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不是和缺憾,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要活学活用。很多设计师还存有“借古人以自重”的倾向,认为套几件古装或搬出典故神话就是弘扬民族文化,设计就有了文化内涵,殊不知这恰恰是远离文化的一种流于表面的吸收,刻意模仿穿衣戴帽的行为表现。

那么如何在海报设计中将民族性与时代性创造性相结合,是体现其本土文化设计的关键之一。我们认为,首要的就是将中国文化传统中视觉的符号和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这些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与时代变迁的种子,根植于国人心中,使其保持文化的认同。因此,我们所要努力把握的不仅是形式与内容,更重要的是抓住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所蕴含的精神方式与审美内涵,并自然地将它转化到我们当代的海报设计之中,亦即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视觉语言。例如余秉楠1995年创作的《海峡两岸一家亲》是为台湾印象海报会设计的“汉字”海报。作品选用了最古的篆字“家”,家是屋顶下的猪,一个多么美好的形象,多么安定和幸福的家庭,它虽然经历长期的形制更叠,繁衍出行,仍离不开造字的初衷,隐喻出海峡两岸一家亲的主题。刘小康设计的《新北京,新奥运》,背景是北京故宫九龙壁中的一条栩栩如生,威武动感,再加上一个跑步人形及科技感的线条造型,重叠龙形和人形,把传统文化,现代思维和运动精神结合起来,表达新时代北京的气象,还有很多成功作品,陈幼坚1987年设计的《Hello香港》,李永铨1993年设计的《现代香港设计师八人展——八仙过海》海报等等,都是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重新看待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这对于发现具有新时期民族特色的海报设计艺术具有启发的意义。

2.“全球化”中的现代中国海报设计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海报作为信息与观念交流的载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个成功的海报设计应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共通性意念,通过图形文化方式表现出来,以求人们免去因文化、地域、语言、种族等,使人类交流产生阻碍的因素,通过视觉图形而达到心灵之间的直接沟通。

真正理想的“现代海报设计”,应该更多是一种融古通今,关怀人性的思考方式,是多种文化并存,是人与自然协调的“现代化”的体现,是庄子所畅想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境界。当然,对传统的珍视,并不是一味的沉溺与审美的情感体验,我们所希冀的中国海报设计是在理性秩序下借西学之风,熔铸古代传统,培育拥护中国的文化生命的强大力量,而不是盲目裁切我们古代图形中的优秀片段,凭空移植外来文化。“民族的才是国际的”,把海报设计穿上民族的盛装,让它在世界各种文化的击撞中接受挑战,汲取营养。

(三):结束语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必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狼共舞”并不可怕,相反,每一次异质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交融,都将会带来民族文化质的飞跃。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思想的贫瘠和信念的过失将成为每一位海报设计师共同的劲敌。因此,在这片具有悠久灿烂文化史的土壤中,我们的海报设计师要“善学邯郸,不失故步。中西结合,以中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形成民族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我们的海报设计艺术在本土化的土壤里也必定大放异彩。

海报设计论文:海报设计技法论文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运用十分广泛的表现手法。它将某产品或主题直接如实地展示在广告版面上,充分运用摄影或绘画等技巧的写实表现能力。细臻刻划和着力渲染产品的质感、形态和功能用途,将产品精美的质地引人入胜地呈现出来,给人以逼真的现实感,使消费者对所宣传的产品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

这种手法由于直接将产品推向消费者面前,所以要十分注意画面上产品的组合和展示角度,应着力突出产品的品牌和产品本身最容易打动人心的部位,运用色光和背景进行烘托,使产品置身于一个具有感染力的空间,这样才能增强广告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突出特征法

运用各种方式抓住和强调产品或主题本身与众不同的特征,并把它鲜明地表现出来,将这些特征置于广告画面的主要视觉部位或加以烘托处理,使观众在接触言辞画面的瞬间即很快感受到,对其产生注意和发生视觉兴趣,达到刺激购买欲望的促销目的。

在广告表现中,这些应着力加以突出和渲染的特征,一般由富于个性产品形象与众不同的特殊能力、厂商的企业标志和产品的商标等要素来决定。

突出特征的手法也是我们常见的运用得十分普遍的表现手法,是突出广告主题的重要手法之一,有着不可忽略的表现价值

对比衬托法

对比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来表现,借彼显此,互比互衬,从对比所呈现的差别中,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的表现。通过这种手法更鲜明地强调或提示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给消费者以深刻的视觉感受。

作为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一切艺术都受惠于对比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广告主题加强了表现力度,而且饱含情趣,扩大了广告作品的感染力。对比手法运用的成功,能使貌似平凡的画面处理隐含着丰富的意味,展示了广告主题表现的不同层次和深度。

合理夸张法

借助想象,对广告作品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相当明显的过份夸大,以加深或扩大这些特征的认识。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夸张是一般中求新奇变化,通过虚构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中美的方面进行夸大,赋予人们一种新奇与变化的情趣。

按其表现的特征,夸张可以分为形态夸张和神情夸张两种类型,前者为表象性的处理品,后者则为含蓄性的情态处理品。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为广告的艺术美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使产品的特征性鲜明、突出、动人。

以小见大法

在广告设计中对立体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设计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广告画面描写的焦点和视觉兴趣中心,它既是广告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设计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面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运用联想法

在审美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联想,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大艺术形象的容量,加深画面的意境。

通过联想,人们在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经验,美感往往显得特别强烈,从而使审美对象与审美国微软公司者融合为一体,在产生联想过程中引发了美感共鸣,其感情的强度总是激烈的、丰富的。

富于幽默法

幽默法是指广告作品中巧妙地再现喜剧性特征,抓住生活现象中局部性的东西,通过人们的性恪、外貌和举止的某些可笑的特征表现出来。

幽默的表现手法,往往运用饶有风趣的情节,巧妙的安排,把某种需要肯定的事物,无限延伸到漫画的程度,造成一种充满情趣,引人发笑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幽默的矛盾冲突可以达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勾引起观赏者会心的微笑,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借用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两个在本拷贝各不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些相似性的事物,“以此物喻彼物”,比喻的事物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某一点上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借题发挥,进行延伸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

与其它表现手法相比,比喻手法比较含蓄隐伏,有时难以一目了然,但一旦领会其意,便能给一以意味无尽的感受。

以情托物法

艺术的感染力最有直接作用的是感情因素,审美就是主体与美的对象不断交流感情产生共鸣的过程。艺术有传达感情的特征,“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这句话已表明了感情因素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在表现手法上侧重选择具有感情倾向的内容,以美好的感情来烘托主题,真实而生动地反映这种审美感情就能获得以情动人,发挥艺术感染人的力量,这是现代广告设计的文学侧重和美的意境与情趣的追求。

悬念安排法

在表现手法上故弄玄虚,布下疑阵,使人对广告画面乍看不解题意,造成一种猜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在观众的心理上掀起层层波澜,产生夸张的效果,驱动消费者的好奇心和强烈举动,开启积极的思维联想,引起观众进一步探明广告题意之所在强烈愿望,然后通过广告标题或正文把广告的主题点明出来,使悬念得以解除,给人留下难忘的心理感受。

悬念手法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它首先能加深矛盾冲突,吸引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造成一种强烈的感受,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选择偶像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心里都有自己崇拜、仰慕或效仿的对象,而且有一种想尽可能地向他靠近的心理欲求,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手法正是针对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运用的,它抓住人们对名人偶像仰慕的心理,选择观众心目中崇拜的偶像,配合产品信息传达给观众。由于名人偶像有很强的心理感召力,故借助名人偶像的陪衬,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印象程度与销售地位,树立名牌的可信度,产生不可言喻的说服力,诱发消费者对广告中名人偶像所赞誉的产品的注意激发起购买欲望。偶像的选择可以是柔美风流的超级女明星,气质不凡举世闻名的男吸星;也可以是驰名世界体坛的男女高手,其它的还可以选择政界要人、社会名流、艺术大师、战场英雄、俊男美女等。偶像的选择要与广告的产品或劳务在品格上相吻合,不然会给人牵强附会之感,使人在心理上予以拒绝,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谐趣模仿法

这是一种创意的引喻手法,别有意味地采用以新换旧的借名方式,把世间一般大众所熟悉的名画等艺术品和社会名流等作为谐趣的图像,经过巧妙的整形履行,使名画名人产生谐趣感,给消费者一种崭新奇特的视觉印象和轻松愉快的趣味性,以其异常、神秘感提高广告的诉耱效果,增加产品身价和注目度。

这种表现手法将广告的说服力,寓于一种近乎漫画化的诙谐情趣中,使人赞叹,令您发笑,让您过目不忘,留下饶有奇趣的回味。

神奇迷幻法

运用畸形的夸张,以无限丰富的想象构织出神话与童话般的画面,在一种奇幻的情景中再现现实,造成与现实生活的某种距离,这种充满浓郁浪漫主义,写意多于写实的表现手法,以突然出现的神奇的视觉感受,很富于感染力,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受,可满足人们喜好奇异多变的审美情趣的要求。

在这种表现手法中艺术想象很重要,它是人类智力发达的一个标志,干什么事情都需要想象,艺术尤其这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想象就艺术的生命。

从创意构想开始直到设计结束,想象都在活跃地进行。想象的突出特征,是它的创造性,创造性的想象是新的意蕴的挖掘开始,是新的意象的浮现展示。它的基本趋向是对联想所唤起的经验进行改造,最终构成带有审美者独特创造的新形象,产生强烈打坳人心的力量。

连续系列法

通过连续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的视觉印象,使通过画面和文字传达的广告信息十分清晰、突出、有力。

广告画面本身有生动的直观形象,多次反复的不断积累,能加深消费者对产品或劳务的印象,获得好的宣传效果,对扩大销售,树立名牌,刺激购买欲增强竞争力有很大的作用。对于作为设计策略的前提,确立企业形象更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作为设计构成的基础,形式心理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从视觉心理来说,人们厌弃单调划一的形式,追求多样变化,连续系列的表现手法符合“寓多样于统一之中”这一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使人们于“同”中见“异”,于统一中求变化,形成既多样又统一,既对比又和谐的艺术效果,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海报设计论文:电影海报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着力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电影海报所呈现的民族性问题,以及设计师如何受到传统文化影响,进而在电影海报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倾向。而电影海报设计师只有立足文化传统并挣脱其束缚,方能在中西文化之间达到完善自身的终极目的!

关键词:电影海报,设计,文化背景,民族性

世界电影自诞生之日已有百余年历史,“电影海报同月份牌、年画、宣传画一样可统称为招贴画,也可称为电影宣传画。一般张贴于影剧院、广告栏或是张贴在大街马路等公共场所。”电影海报属于平面广告设计,其作用在于推销电影内容,在颇具审美性的艺术形式下,电影海报因设计者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了强烈的民族性艺术风格,因而也成为时代的忠实记录者。

由于美学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电影海报设计必定带有民族性特质。设计师的成长环境决定了设计理念的民族性差异,他的作品体现着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在多元化的沟通与理解中,电影海报图形语言的国际性趋势并没有消解民族性内涵。相反,拥有国际背景的民族性设计才是电影海报的发展趋势,因为国际性基于民族性得以产生、发展,否则电影海报设计的国际化将成为空洞的说谈。以德国为例,它是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的发祥地,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欧洲传统文化对冈特·兰勃的广告招贴设计作品存有显而易见的影响。源于同一文化土壤的设计师,必定具备相似的设计观,德国HeinzSchulz-Neudamm亲自设计的《大都会》(由弗里兹·朗使执导)国际版电影海报,在美国拍出六十九万美元,因为作品绘制于1927年且存本较少,设计师采用艺术装饰主义手法,极力营造出充满未来世界的审美性效果,进而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不同文化背景决定了电影海报的设计理念差异,在提升电影主题的过程中,电影海报也因设计者的民族性,无形之中成为时代风貌的见证者。

电影海报设计伴随着世界电影而产生,经历了由黑白到彩色的发展历程,逐渐由单纯介绍电影内容的招贴画,变成一种平面设计艺术作品。从海报设计角度研究,世界电影海报大致经历了手绘海报和电脑(设计)海报两个阶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手绘海报首先出现于观众视野,直到五十年代,新中国的电影海报均采用手绘的形式。这种绘画方式强调了平面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大胆的夸张造型以及鲜明的色彩,充分表达了设计者对电影内容的文化解读。此时的设计要求在于着力刻画影片内容,多写实性描绘,如影片的主人公以及重要场景皆成为手绘对象。1939年由维克多·弗莱明导演的《乱世佳人》成为影坛经典,电影海报以剧中亚特兰大的火光冲天为背景,配合火红的暖色调,夸张而鲜明地表达出英雄怀抱美人的浓烈爱意。1941年由奥逊·威尔斯导演的《公民凯恩》成为划时代的一部影片,它的一款海报(西班牙)采用写实性手法描绘出男主角的半身像,在色彩处理上因降低了纯度造成偏灰的效果,与电影所要阐发的深刻内涵相符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型摄影加工器材的应用以及电脑合成技术的广泛普及,世界电影海报逐渐步入电脑设计时代。设计师采用先进的电脑合成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写实性描绘,丰富了电影海报的象征性寓意以及文化的多义性表达,成为电影商业化运作中的一个亮点。萨姆·门德斯(SamMendes)导演、AlanBall编剧的《美国丽人》为一部家庭伦理片,海报以少女性感、美丽的腹部为背景,一朵玫瑰花尽显青春的甜美,画面呈现粉红色娇嫩的绘画色调,温暖、鲜艳的色彩与深刻、复杂的故事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它没有任何写实性描绘,暧昧的电影主题通过人体的肌肤得以表达,含蓄而深刻。大导演斯皮尔博格的经典之作《外星人E·T》为一部科幻片,海报以一轮明月为背景,一个穿雨衣的小男孩正骑着单车向月亮奔去。画面前方男孩和外星人用食指相通,温情的友谊成为这部科幻片的感情基调。海报选取湛蓝的色调,象征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秘,正如影片内容注重电脑特效的运用,海报设计在奇幻性的视觉语言中向受众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孩童之梦。导演韦斯·克莱文于2000年制作的《惊声尖叫·3》为一部喜剧类惊悚片,电影海报选取黑色调造成了某种视觉压迫感,左边从黑暗中飘来一张变性的骷髅脸,右边为一个白色数字“3”,其中透出一个女子惊恐的眼睛。海报以黑白形成强烈的对比色,营造出恐怖的画面视觉效果,它在设计理念中摒除了叙事性概念,抓住“惊悚”这一核心元素,为电影做出了较好的市场宣传。

可以说,一部出色的电影海报可以提升电影的艺术品味,甚至成为电影内容所成就的某种文化的象征性代表。譬如顾长卫于2005年的处女作《孔雀》,它的海报以麦地为背景,左上方是一个白色的降落伞,右下方的女主角推着自行车,出神地望着远方天空。画面选取纯度较低的灰绿色为基调,呈现出略带感伤的怀旧情绪;女主角凝视远方天空的默默神态,以及象征着个人梦想的白色降落伞……这些设计元素与影片的主题意义相得益彰,观后令人无限回味八十年代社会转型期的历史风貌。当然,出于电影内容的实际需要,在电脑时代的电影海报设计中仍会出现若干手绘海报,这也不失为一种文化怀旧的经典性回归。

早期的手绘海报多出自画家之手,之后为专业设计师,无论其何种身份,电影海报制作者的文化修养对设计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东方文化内部,包括中华民族、大和民族以及朝鲜民族,他们秉持着传统的儒教思想,却又各具特色,这种细微的文化差异对电影海报设计存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斯皮尔博格执导的《艺妓回忆录》中,它的海报设计将目光聚焦在一张苍白的脸上,搭配鲜艳的红唇、翠绿的眼珠、飘动的黑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黑白的眀暗关系,色彩的冷暖对比,平静的表情与舞动的头发,这些设计元素如同剧情一般,在中西文化间以及儒家文化圈内得到了莫衷一是的反响。在文化禁忌中,东方文化享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人历来忌讳“流星”以及数字“四”,韩国人忌讳“菊花”,而日本人却忌讳“白手帕”。三国都对红墨水书写的名字表示反感,因为这也代表了“死亡”的意义。东方文化中的民族传统也各具特点:中国的“阴阳”学说在现实中对应着相应的象征物,如日、月对应着“阳”与“阴”;在日本和服礼仪中,只有死者的头部右侧方能佩戴头饰……中日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中国人在设计中注重平衡性理念,推崇中庸思想,而日本人却崇尚简约的设计风格,反映出大和民族平和、细腻的文化风貌。另外,中国的汉字不仅成为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也成为一种审美性图案,它们或行云流水,或万马奔腾,只因字体的变化即可完成语义之外的情感表述。由此可见,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呼唤着设计师必须具备专业性知识,只有立足本民族文化传统,方能在设计中显示出超越文化形态的包容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海报设计伴随着中国电影发展而逐步成熟,尤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了自身的民族性风格。在更早的三十年代,中国电影海报业已出现,但那时并未形成规模,与西方的设计理念差距较大。建国后中国电影海报设计者借鉴多种艺术手法,在手绘海报时期,他们多采用水粉,还有油画、素描、摄影、雕塑、国画、版画、连环画以及剪纸等艺术形式,可以说他们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丰富的文化补给。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传统文化中的国画、工艺美术以及少数民族装饰艺术,对电影海报的民族性颇具影响。中国传统绘画粗略分为写意和工笔两大类,前者重在意境,用极简笔墨勾勒出物象的形神;后者运用工整、缜密、细致的技法来描绘物象。1959年出品的电影《林则徐》,邀请国画大师程十发进行海报创作,他用中国水墨的表现手法塑造了林则徐的英雄气势,成为手绘海报中难得的精品。电影海报的作用在于吸引眼球、传递信息,同时也要具备艺术审美。中国写意绘画要求笔墨简单且形神兼备,寥寥数笔便表现出物象特点以及现场氛围状况。电影《小街》海报即是此例,一个人物头像仅用去些许笔墨,简单、醒目的笔墨语言,黑白相间的虚实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这种传统绘画方式也易于拉近与中国观众的距离,因为受众在迅速接受电影内容的宣传中,容易产生审美性共鸣。对于中国戏曲电影,借鉴传统绘画方式进行电影海报设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者皆为中国传统艺术珍品,讲求简约以及意境悠远,在设计中通过国画笔墨的“气韵生动”,可以达到两种艺术形式在审美取向上的精神性共鸣。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工艺美术中的版画和剪纸艺术,也成为颇具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版画是以“版”作为媒介,进行绘画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在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们在理论上吸收了了来自欧洲版画界诸如麦绥莱勒和珂勒惠支的艺术思想,以及当时苏联版画界的革命主义精神,于是中国版画界成为“左联”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抗日宣传中,他们将版画视作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因而版画艺术与民族情感相融合,在中国得到广泛普及。电影海报《红色娘子军》以木刻版画的形式,着力刻画了娘子军的飒爽英姿;八十年代电《聂耳》和《早春二月》的电影海报设计,也都取得了木刻版画的艺术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剪纸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民间美术之一,至今仍在民众中拥有影响力。早期的剪纸多见于丧葬以及祭祀仪式,发展至今,成为一种产生广泛影响的民俗艺术。剪纸讲究图案式构图,虚实相间以及明暗的强烈对比,这一艺术形式被电影海报所借鉴,设计的民族性愈发强烈。基于民间故事拍摄而成的电影《白蛇传》,它的电影海报采用民间剪纸设计元素,取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一方面,剪纸艺术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为受众接受;另一方面,剪纸与民间故事在审美上具有相通性,民俗艺术赋予民间故事以更多传奇性因素,颇具吸引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而民族装饰类图案也经常出现在电影海报设计中,成为一个亮点。由于地域广阔,各地民族风俗习惯亦有差异,于是别具风情的民族性装饰类图案可以获得更多关注,并发挥艺术审美的功用。在电影海报《金银滩》中,设计师手绘了少数民族典型服饰,不但符合剧情需要,也起到吸引眼球的作用。电影海报《相约在凤尾竹下》传递出浓郁的苗族风情,不仅适合少数民族影片的内容宣传,在艺术审美上更是获得了相当成功。

直至九十年代,中国电影海报设计多采用电脑三维技术与摄影图片结合的方式,这一阶段的时代创新仍在积极探索中。告别了传统手绘的设计方法,设计师需要在国际性图像语汇中找到自身的民族性内涵,正如七八十年代的努力探索一样,在新世纪中以民族性姿态走向世界影坛。

纵观电影海报的发展历程,从手绘阶段到电脑设计时代,这一艺术形式越来越需要设计师具备专业性知识。电影海报设计开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设计门类,文化的差异性注定其具备显著的民族性特征。电影海报设计师只有立足文化传统并冲破其束缚,方能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逐渐达到完善自身的最终目的。

海报设计论文:剪纸艺术海报设计论文

一、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概述

1.传统民间剪纸的特点

(1)传统民间剪纸的材质传统民间剪纸大都使用那些价格比较低廉和纸质非常轻薄的大红毛边纸。正是由于在材质、工艺以及手法上面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才使得传统民间剪纸和其他传统民间艺术相比,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2)传统民间剪纸的主题传统民间剪纸最初是在关乎生死祭祀、庇佑祈福等民俗活动中以旗幡的样式出现的。随着我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许多民俗礼节已经被人们所遗忘了,但是那些表现夫妻恩爱、多子多福、风调雨顺等的主题,依然是民间剪纸艺术最为重要的主题。

(3)传统民间剪纸的题材传统民间剪纸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题材非常丰富,无论是随处可见的花鸟鱼虫,还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和民间故事等,都能成为剪纸艺术的素材和表达对象。

(4)传统民间剪纸的手法传统民间剪纸主要是利用剪刀来完成的,随着剪纸艺术的快速发展,剪纸也需要进行批量生产,这样就出现了刻刀。刀刻工艺相比于剪刀,其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剪纸艺术的魅力。

2.传统民间剪纸的发展趋势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造精神。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大融合,使得很多传统的艺术财富正在被我们所淡忘。在对剪纸艺术进行学习和了解过程中,我发现剪纸就是设计,一门独特的设计,它的文化底蕴、纹样以及色彩的独特性给现代设计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且现代设计离不开民间文化,因此现代设计要得以发展,就必须继承和发扬民间文化,对民间文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切合点。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如何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今已经成为了现代设计师所共同面对的新课题。所以本民族的民间文化越来越被当今设计师所重视。很多华人设计师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作为素材。例如“2010上海电影节”的宣传海报就是以剪纸窗花的形式来表现的,它运用了剪纸的表现手法,对胶片与摄像机进行了变形,通过镂空透雕,成功地将剪纸艺术融入到了现代海报设计中。可见,将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融入到现代艺术技巧里面,是更好地发扬我国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民间剪纸艺术融入现代宣传海报设计的必要性与作用

1.将民间剪纸艺术融入现代宣传海报设计中的必要性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应用白露摘要:本文在介绍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民间剪纸艺术融入现代宣传海报设计的必要性与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现代海报设计;应用艺术设计海报在我们当代社会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然而有很多海报设计却令我们着实感到费解,非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喜爱,反而因为丧失文化个性而被人们厌恶。为此,将传统的剪纸艺术经过加工和升华融入到现代海报设计中,无疑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同时这也是我国现代海报设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民间艺术所具有的影响力对海报设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表面上来看,民间剪纸艺术与海报设计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看上去毫无关联,但二者的本质却潜藏着一种天然的联系。这需要我们努力地挖掘出它们二者之间的联系,这样才可以使它们更好地融合。

2.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海报设计的作用

(1)中国传统民间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能够为现代海报设计提供丰富的视觉艺术资源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表现的题材非常丰富,包括花鸟、鱼虫、民间故事、传奇人物、原始图腾等。这些表现题材能够为我们的现代海报设计带来丰富的灵感和资源。如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设计中,设计者运用民间剪纸当中中国传统吉祥物的题材,把中华文化巧妙展现在了世界人民眼前。

(2)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视觉思维方式能够给现代海报设计带来无穷的启迪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体现的是原发性的思维方式,其不是对自然对象进行的机械复制,而是在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以后,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变形和创造。如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设计中,我们不能单纯地借用事物的图形,而要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变形再创造。比如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中设计师运用剪纸的手法把复杂的中国馆简约地展现了出来,同时又没有失去中国馆原有的形态。

(3)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蕴含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意蕴,可以升华现代海报设计的内涵和底蕴中国传统剪纸和国画等艺术形式一样,追求的是一种意境美,讲究每一幅图都要有其特定的含义,而且这些含义都要是吉祥的,这些都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对尽善尽美与幸福圆满的不懈追求。如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代表吉祥喜庆平安的符号,并将这些主题、意境融入到海报设计中,以丰富现代海报设计的内涵和底蕴。

三、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1.现代海报设计对传统民间剪纸色彩的创新我国传统民间剪纸一般喜欢把大红色作为主色调,主要是因为红色在我国具有寓意吉祥和喜庆的意蕴,这和剪纸艺术所要表达对吉祥幸福的追求以及喜庆气氛的烘托是不谋而合的。现代海报设计不仅可以对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进行利用,还可以在融入剪纸艺术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在剪纸中加入千变万化的色彩。如“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设计就以剪纸的大红色为主,表达出了喜庆吉祥的气氛,再以其他颜色为辅,不仅解决了剪纸艺术当中色调单一的问题,还使得海报设计更加多彩化。

2.现代海报设计对传统民间剪纸纹样的创新传统民间剪纸的材质决定了它的外部轮廓必须完整,不能刻断,所以民间剪纸艺术讲究“千刻不落,万剪不断”,它不允许形的破碎,即使发展到了今天,这也是剪纸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然而在现代设计中,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了,已经没有了这种限制,完全可以按照主体形象的要求,在没有对纹样造成破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变化和删减。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设计中,设计师把中国馆与上海的标志性建筑物——东方明珠的图形通过剪纸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把复杂的图形简约化,不但突出了海报所表达的中心,而且形象地把上海世博会的风貌展现了出来。3.现代海报设计对传统民间剪纸内容的创新我国传统的民间剪纸与皮影戏、风筝等民间艺术一样,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本土特征。剪纸基本上表达的都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吉祥如意是其永恒的主题。但是在现代设计里面,在对剪纸元素进行利用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创新,将更多的元素融合进来。也就是说,在一幅图像中,可将不同的元素结合起来来讲述不同的故事。在“2010上海世博会”的宣传海报设计中,设计师把上海东方明珠与传统的剪纸元素相结合,既有浓浓的剪纸韵味,又给人以时尚简洁的感觉。

四、结语

当前,我国海报设计理念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比较深,不少设计师一直在努力去模仿其他国家海报设计的理念,但是这些海报在我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反响,这说明我国民族文化已经淡出了艺术设计领域。而传统的剪纸艺术为当前的海报设计提供了非常多的新元素。当然,如何将我们传统的剪纸艺术和海报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下去。

作者:白露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海报设计论文:当代绘画对海报设制影响探究

本文作者:黄润生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现代绘画的特征

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可从两点来分析,以下就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德拉克洛瓦所绘的《希阿岛的屠杀》为例作出简单的分析。

特征之一:现代绘画的表现形式从传统的具体化转化为意象化、抽象化。就毕加索所绘的《格尔尼卡》来看,其是代表现代主义绘画立体主义的主要作品之一,而德拉克洛瓦所绘的《希阿岛的屠杀》则是代表传统绘画的浪漫主义作品中的经典之一。虽然二者的表现题材主要是战争,然而就作品表现形式分析,可谓大相径庭。德拉克洛瓦在所绘的《希阿岛的屠杀》中采用了明暗造型法,对耀武扬威、趾高气扬的侵略者与孤立无助、绝望挣扎而倒在血泊之中的受欺压人民的残酷现状进行了真实的刻画,而且还是具象、真实的画面,而在毕加索所绘的《格尔尼卡》中,其画面主要是单纯的几何图形和活动的曲线,互相交错拼贴成近似于马头、牛头以及支离破碎的妇女和孩童的抽象化的画面,这主要是由于画家在其中赋予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人格化的东西。

特征之二:从再现的客观世界转化成表现的主观世界。在毕加索所绘的《格尔尼卡》中,其采用的手法具有象征性,加上形体变形,尤其色调采用的是灰暗色调,从而表现了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罪恶的悲剧。其中,画面中的牛头象征着法西斯的残暴,而支离破碎的人体则代表人民受到残害的残酷现状。画面中与普通灯泡一样大小的眼睛则揭露了法西斯的暴行,变形之后的形体互相交错,形成一种视觉效果混乱、气氛残暴恐怖的画面。但这就是毕加索脑海中对战争的主观反映之一,其借助极大夸张而又变形的表现形式,充分表达了内心对德国法西斯暴行的强烈不满和仇恨。因而现代主义绘画特征之二,就是从再现的客观世界转化成表现的主观世界。

现代绘画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被认定为现代设计的一个主要类型,它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的设计,将一些复杂的精神内容赋予视觉语言并体现在物质形式中。设计史上将卡桑德拉的风格称为立体主义,他说“:有人称我的广告是立体主义的,从某些方面来讲,他们是正确的。我的造型表现方法基本上是几何化的,具有一种永恒的性质。立体逐一的价值在于它的主导性倾向,这种倾向和人类视觉先天所具有的变形和异化现象作斗争。”再看日本的福田繁雄,他是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之一,他的设计理念对20世纪后半叶的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作的极具个性特征的大量招贴画使他享誉全球,成了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平面设计家之一。福田的设计观念源于他不断探索的精神,他善于学习,既深谙日本传统,又掌握现代感知心理学,具有将各种创意革新并融会贯通的能力。几乎每件作品都反映出他主观想象力的飞跃以及他营造作品品位的独具匠心的才能,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往往透析出种种理性的秩序感。福田繁雄的招贴设计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设计语言单纯、简洁、幽默,善于用幻觉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显而易见,在当时传统绘画占主导地位的年代,他的成功在于借助海报表达了其独特的艺术观念。由于他在设计理念及实践上的卓越成就,福田繁雄教授被西方设计界誉为“平面设计教父”。现代绘画艺术的新观念、新流派总是最直接、最快捷地反映在海报设计之中。现代绘画艺术诸多流派的大师们的各种观念、风格、样式为海报的绘画性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设计思路与方法。

海报设计论文:电影海报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的认识论文

【摘要】设计符号的选择和重构,使得电影海报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民间美术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积淀之一,它所拥有的传统符号元素为当代设计的艺术语言注入了新的生机,将其与现代电影海报设计语言合理结合,使作品更具本土文化性,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今天的中国电影海报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

【关键词】设计符号电影海报民族文化现代设计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兄弟在巴黎的一间餐厅里,向观众放映《火车到站》,电影由此诞生。据说当时还制作了题为《卢米埃电影》的宣传画,这恐怕就是最早的电影海报。电影海报即电影广告,属于平面广告设计类,其作用在于推销电影内容。通常,创作者需要在一张约27×40英寸的纸上完成传达影片信息的艰巨任务——它能简明扼要地总结电影,它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电影海报因设计者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艺术风格多变,因而也成为时代的忠实记录者。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首先出现造型大胆夸张,色彩艳丽鲜明,主要描绘影片内容的手绘海报,直到九十年代,大型摄影加工器材的应用以及电脑合成技术的广泛普及,电影海报设计才开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设计门类。步入电脑设计时代,设计师需要在国际性图像语汇中找到自身的民族性文化内涵,突破传统的写实性描绘,丰富电影海报的象征性寓意以及文化的多义性表达。其中,成功的作品不胜枚举,例如,斯皮尔博格《外星人E·T》的海报,以一轮明月为背景,一个穿雨衣的小男孩正骑着单车向月亮奔去,在奇幻性的视觉语言中向受众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孩童之梦,温情的友谊成为这部科幻片电影海报的感情基调《星银岛》电影海报,以寻宝少年手抚桅杆凝视充满梦幻色彩的星际太空为主题……这些设计弥漫着勇敢与冒险、乐观与进取的精神:《51号星球》、《怪物史莱克》、《功夫熊猫》的海报则展示出张扬个性和夸张童心,洋溢着欢乐气氛:《街舞少年》海报以不同肤色的几个少年头像为主题,充满开放的状态和创新的活力,反映出剔除掉文化冲突、种族歧视和主流文化优越感因素之外“美国式的自由、平等和竞争”:特别是《女招待》的海报,画面以淡粉绿灰美式格子为底,衬托着甜蜜微笑的女招待,娇美可爱的表象下却是女性主义眼中堪忧的地位和命运……这些电影海报以“美国梦”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出资本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普遍富裕的图景,这种非剧情式的海报设计展示出承载美利坚民族精神与性格的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体现出美国文化的独创性,文化的多元化和现代性,而这种非剧情式的海报设计使电影海报在色彩、光影、造型上极具特色同时又与其电影风格保持一致,成为了当今海报设计的主流。

非剧情式的海报设计,图形语言的国际性趋势并没有消解民族性内涵,在多元化的沟通与理解中,国际性基于民族性得以产生、发展,拥有国际背景的民族性设计成为电影海报的发展趋势。顾长卫2005年的《孔雀》,海报以麦地为背景,左上方是一个白色的降落伞,右下方的女主角推着自行车,望着远方天空。画面选取纯度较低的灰绿色为基调,天空下女主角的沉默神态以及象征着个人梦想的白色降落伞,呈现出感伤的怀旧情绪……这些设计元素与影片的主题意义相得益彰。斯皮尔博格执导《艺妓回忆录》的海报设计将目光聚焦在一张苍白的脸上,设计元素如同剧情一般,在中西文化间游走:鲜艳的红唇、翠绿的眼珠、平静的表情与舞动的头发,等等。任何事物,都可以是当今非剧情式海报设计的元素,任何一种物质都可以成为非剧情式海报设计图形变异的工具。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呼唤着设计师只有立足本民族文化传统,方能在设计中显示出超越文化形态的独创性。电影海报也因设计者符号选择的民族性,无形之中成为时代风貌的见证者。

符号学(Semiotics)是研究符号系统的学问,20世纪初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aaure)、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士(Pierce)提出。所谓符号就是负载、传播信息的基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在有限的时间、篇幅内,以简洁明了的视觉图形,快速、准确的传达宣传目的和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设计中的构成要素就是代表信息的符号。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文化生活都是符号形式——一切文化形式即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设计作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也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因此,设计本身就是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设计中选用的符号是用来传达创意讯息的,设计师在运用符号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符号情境要素,必须对其进行编码,将传达的讯息转换成易于理解、耐人寻味的创意,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符号生成了不同的意义,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就在作品中得到无限延伸——受众也乐意去“破译”、去“解码”讯息。只有双方在文化、知识背景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标准一致,才能保证讯息意义被畅通无阻的传达。受众对于消费需求的标准,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设计的创意就是要针对受众的精神层面,通过符号消费来使受众得到满足。

设计时对美术符号进行重构,要选取最具特征的部分符号对象,打破原有的图形组织结构形式,才能按照符合现代受众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取向,最终产生新的符号形体,使其既具有民族民间美术的形神韵,又有现代设计的意味。如以木刻版画为表现形式的电影海报《红色娘子军》、《早春二月》和《祝福》,根据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风格等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对主题进行诠释和渲染,令人印象深刻。在设计上运用一些具有民族艺术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借用年画形式的《朝阳沟》、国画形式的《林则徐》等,将民族民间美术符号的造型法则渗透于设计的图形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电影《白蛇传》的海报采用民间剪纸设计元素,这种以民间美术符号为基本元素的设计,民间美术符号意义的沿用与发展,使现代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气,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传统语境产生约定的意义,而设计符号的创新意指则传达出作品主题的寓意,受众在解读符号意味的同时获得文化认同的愉悦——在跨文化的交流传播中,能够简洁有效的表达设计创意,最易达到“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一文化传播的最高境界。超级秘书网

民族民间美术也是这样——民族民间美术符号本身是一种存在,它的载体形式十分丰富,它是民间艺人创造的具有审美因素、情感因素和表现因素的特殊符号,具有民族民间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尺度,独特的造型系统和色彩系统,更具有完整的表征和意指方式,在传承远古文化符号的基础上,积累构筑了一个独立的、丰富多彩的视觉符号系统。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符号元素融入设计,凸显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和人文特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海报设计带来了新风格。《那山那人那狗》、《我的父亲母亲》、《卧虎藏龙》、《白银帝国》等海报的成功说明,运用于平面设计特别是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民族民间美术符号,是对受众符号消费需求的满足,也会对受众的消费心理和精神产生影响,它应当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独特的中国元素到底应该怎么用从来也没有一个教科书式的案例,它需要设计者、受众,对相应文化的理解延伸。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设计的竞争,而设计的竞争背后则是文化的较量——秉承和发展一切优秀传统文化,是设计创新的前提。

海报设计论文:电影海报设计内容异同的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着力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电影海报所呈现的民族性问题,以及设计师如何受到传统文化影响,进而在电影海报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倾向。而电影海报设计师只有立足文化传统并挣脱其束缚,方能在中西文化之间达到完善自身的终极目的!

关键词:电影海报,设计,文化背景,民族性

世界电影自诞生之日已有百余年历史,“电影海报同月份牌、年画、宣传画一样可统称为招贴画,也可称为电影宣传画。一般张贴于影剧院、广告栏或是张贴在大街马路等公共场所。”电影海报属于平面广告设计,其作用在于推销电影内容,在颇具审美性的艺术形式下,电影海报因设计者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了强烈的民族性艺术风格,因而也成为时代的忠实记录者。

由于美学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电影海报设计必定带有民族性特质。设计师的成长环境决定了设计理念的民族性差异,他的作品体现着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在多元化的沟通与理解中,电影海报图形语言的国际性趋势并没有消解民族性内涵。相反,拥有国际背景的民族性设计才是电影海报的发展趋势,因为国际性基于民族性得以产生、发展,否则电影海报设计的国际化将成为空洞的说谈。以德国为例,它是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的发祥地,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欧洲传统文化对冈特·兰勃的广告招贴设计作品存有显而易见的影响。源于同一文化土壤的设计师,必定具备相似的设计观,德国HeinzSchulz-Neudamm亲自设计的《大都会》(由弗里兹·朗使执导)国际版电影海报,在美国拍出六十九万美元,因为作品绘制于1927年且存本较少,设计师采用艺术装饰主义手法,极力营造出充满未来世界的审美性效果,进而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不同文化背景决定了电影海报的设计理念差异,在提升电影主题的过程中,电影海报也因设计者的民族性,无形之中成为时代风貌的见证者。

电影海报设计伴随着世界电影而产生,经历了由黑白到彩色的发展历程,逐渐由单纯介绍电影内容的招贴画,变成一种平面设计艺术作品。从海报设计角度研究,世界电影海报大致经历了手绘海报和电脑(设计)海报两个阶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手绘海报首先出现于观众视野,直到五十年代,新中国的电影海报均采用手绘的形式。这种绘画方式强调了平面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大胆的夸张造型以及鲜明的色彩,充分表达了设计者对电影内容的文化解读。此时的设计要求在于着力刻画影片内容,多写实性描绘,如影片的主人公以及重要场景皆成为手绘对象。1939年由维克多·弗莱明导演的《乱世佳人》成为影坛经典,电影海报以剧中亚特兰大的火光冲天为背景,配合火红的暖色调,夸张而鲜明地表达出英雄怀抱美人的浓烈爱意。1941年由奥逊·威尔斯导演的《公民凯恩》成为划时代的一部影片,它的一款海报(西班牙)采用写实性手法描绘出男主角的半身像,在色彩处理上因降低了纯度造成偏灰的效果,与电影所要阐发的深刻内涵相符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型摄影加工器材的应用以及电脑合成技术的广泛普及,世界电影海报逐渐步入电脑设计时代。设计师采用先进的电脑合成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写实性描绘,丰富了电影海报的象征性寓意以及文化的多义性表达,成为电影商业化运作中的一个亮点。萨姆·门德斯(SamMendes)导演、AlanBall编剧的《美国丽人》为一部家庭伦理片,海报以少女性感、美丽的腹部为背景,一朵玫瑰花尽显青春的甜美,画面呈现粉红色娇嫩的绘画色调,温暖、鲜艳的色彩与深刻、复杂的故事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它没有任何写实性描绘,暧昧的电影主题通过人体的肌肤得以表达,含蓄而深刻。大导演斯皮尔博格的经典之作《外星人E·T》为一部科幻片,海报以一轮明月为背景,一个穿雨衣的小男孩正骑着单车向月亮奔去。画面前方男孩和外星人用食指相通,温情的友谊成为这部科幻片的感情基调。海报选取湛蓝的色调,象征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秘,正如影片内容注重电脑特效的运用,海报设计在奇幻性的视觉语言中向受众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孩童之梦。导演韦斯·克莱文于2000年制作的《惊声尖叫·3》为一部喜剧类惊悚片,电影海报选取黑色调造成了某种视觉压迫感,左边从黑暗中飘来一张变性的骷髅脸,右边为一个白色数字“3”,其中透出一个女子惊恐的眼睛。海报以黑白形成强烈的对比色,营造出恐怖的画面视觉效果,它在设计理念中摒除了叙事性概念,抓住“惊悚”这一核心元素,为电影做出了较好的市场宣传。

可以说,一部出色的电影海报可以提升电影的艺术品味,甚至成为电影内容所成就的某种文化的象征性代表。譬如顾长卫于2005年的处女作《孔雀》,它的海报以麦地为背景,左上方是一个白色的降落伞,右下方的女主角推着自行车,出神地望着远方天空。画面选取纯度较低的灰绿色为基调,呈现出略带感伤的怀旧情绪;女主角凝视远方天空的默默神态,以及象征着个人梦想的白色降落伞……这些设计元素与影片的主题意义相得益彰,观后令人无限回味八十年代社会转型期的历史风貌。当然,出于电影内容的实际需要,在电脑时代的电影海报设计中仍会出现若干手绘海报,这也不失为一种文化怀旧的经典性回归。超级秘书网

早期的手绘海报多出自画家之手,之后为专业设计师,无论其何种身份,电影海报制作者的文化修养对设计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东方文化内部,包括中华民族、大和民族以及朝鲜民族,他们秉持着传统的儒教思想,却又各具特色,这种细微的文化差异对电影海报设计存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斯皮尔博格执导的《艺妓回忆录》中,它的海报设计将目光聚焦在一张苍白的脸上,搭配鲜艳的红唇、翠绿的眼珠、飘动的黑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黑白的眀暗关系,色彩的冷暖对比,平静的表情与舞动的头发,这些设计元素如同剧情一般,在中西文化间以及儒家文化圈内得到了莫衷一是的反响。在文化禁忌中,东方文化享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人历来忌讳“流星”以及数字“四”,韩国人忌讳“菊花”,而日本人却忌讳“白手帕”。三国都对红墨水书写的名字表示反感,因为这也代表了“死亡”的意义。东方文化中的民族传统也各具特点:中国的“阴阳”学说在现实中对应着相应的象征物,如日、月对应着“阳”与“阴”;在日本和服礼仪中,只有死者的头部右侧方能佩戴头饰……中日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中国人在设计中注重平衡性理念,推崇中庸思想,而日本人却崇尚简约的设计风格,反映出大和民族平和、细腻的文化风貌。另外,中国的汉字不仅成为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也成为一种审美性图案,它们或行云流水,或万马奔腾,只因字体的变化即可完成语义之外的情感表述。由此可见,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呼唤着设计师必须具备专业性知识,只有立足本民族文化传统,方能在设计中显示出超越文化形态的包容性。

海报设计论文:电影海报设计中如何灵活运用大脑的研究论文

[摘要]电影海报是随着电影的产生而产生的。一幅优秀的电影海报不仅能招徕观众,还能使其对电影作品产生美好的印象。电影海报的魅力源于创意表现,借助图形、线条、符号、色彩、文字以及独到的表现手法,在海报中突出所宣传的电影的精华部分。联想是诱发灵感重要的思维方法之一,是创意的关键,是形成创意思维的基础。

[关键词]联想思维电影海报设计创意思维共鸣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通过联想的创作手法,将人们脑海中储存的审美习惯与审美对象套用到大多数人自己的或与自己有关的经验,美感往往显得特别强烈,不但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展艺术形象的容量,更能加深海报画面的意境。从而使审美对象与审美者融合一体,发生联想的过程中引发美感共鸣。客观事物之间是通过各种方式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正是联想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可以找出表面毫无联系,甚至相隔遥远的事物之间内在的关联性。运用联想思维进行电影海报的创意设计,可以开阔创意思维的天地,打开设计思维的通道,将无形的思想朝着有形的图像转化,联想的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虚实联想

构成图形主题思想的许多概念常常是虚的看不见的,但它却与看得见的形体相关联而构成虚实联想。在“踏花归来马蹄香”中,“香”这个概念是虚的、看不见的,而飞在马蹄之后追逐香气的蜜蜂则是实的、看得见的;“和平”这个概念是虚的,而“鸽子”和“橄榄枝”则是实的;“战争”这个概念是虚的,而枪炮、硝烟和作战的士兵则是实的。越战影片《野战排》的海报再现了越南战场的真实情景,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上一个倍受战争创伤折磨的美国士兵,迸发出绝望的呐喊,映射出战争的疯狂、混乱和非理性。揭示了战争给美国人民留下了巨大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伤害,让人们去思索战争的真正含义。

二、接近联想

在接近的时间或空间里发生过两件以上的事情,会形成接近联想。当我们想起甲的时候,就会容易地想起乙,看到闪电就会想到雷声;看到南飞雁就会想到秋风凉;看到江河就会想起船舶;看到蓝天就会想起白云等等。电影《美国丽人》的海报整个画面充满了女性腹部肤色,人的面部被省略掉了,腹部、肚脐、手,都呼应着那朵点睛之笔的红玫瑰,整个画面使人联想到主人公独特的娇艳之美。海报作品上没有什么耀眼的明星头像和那些符号、图案,但同样设计出了很高的品味。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运用接近联想将事物的形态通过逻辑思维建立联系,使形意升华,创造内涵独特的新形象。

三、类似联想

有些事物在外形、结构和内容上有相似的特点,因而产生类似联想。是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了对和它在性质上接近或相似事物的回忆。如由圆形想到月亮、足球、轮胎、烧饼,张大的嘴,还有完美、包容等。看到火柴,由发光、发热而联想起机会;看到乌瓦、白墙,就会联想起苏州园林等。类似联想是一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把受众知晓的事物的形意与要传达表现主题定位点的形意进行关联,并将该事物的形展现于画面中,通过意的转换联想到要传达的主题中。电影《达芬奇密码》的海报设计在卢浮宫的标志性珍品——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上做文章,结合电影中名画真品上的密码线索,“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伴随观众一同踏上破译解读密码的旅程。海报设计通过利用名画家笔下人物作为谐趣的图像,经过巧妙的整形手术,使名画与影片产生谐趣感,给消费者一种崭新奇特的视觉印象和轻松愉快的趣味性,使人赞叹,过目不忘,这种手法的运用极大提高了海报的诉求效果和影片的注目度。电影海报中视觉形态的相似性,引发受众对主体形象的回忆,产生意的延伸,达到形意完美感的共鸣。

四、对比联想

有些事物在外形上或内容上正好相反,我们想起这一事物就会联想起与之相反的事物,称为对比联想。是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了对和它在性质上相反或对立事物的回忆。例如:白天与黑夜;大与小;静止与运动等等。对比联想即反映事物的共性,又反映事物相对立的个性,有共性才能有对立的个性。电影《朝夕之间》海报上主人公两个截然不同的表情对比,把影片的主旨勾画的淋漓尽致。影片《万夫莫敌》取材于美国历史上著名橄榄球选手文斯·帕培尔的真实经历,影片讲述了已是而立之年的他加入球队之初,受尽怀疑和白眼,但他凭借不懈的努力和自身条件,终于赢得了掌声和喝彩,摆脱了底层的地位,成为一位事业辉煌的职业球员。他从几乎一无所有到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梦想的故事。海报上将主人公成功后的风光和成功前的训练画面进行对比,悠扬地叙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情怀。超级秘书网

五、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指对事物产生的原因和结果而引发的联想。世界万物都有其存在、发展的原因和导致的结果。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一部有关气候变迁的纪录片,其中揭露了气候变迁的资料并对此做出预测,其中特别关注全球暖化现象。此片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系列海报画面上过量的废气排放,让人联想到大气的污染形成酸雨、植被的破坏导致土壤沙化;全球变暖,冰川消失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观者会被海报上让人难以忘怀的画面深深触动。

电影海报的创意设计千姿百态,风格各异。人的视觉感觉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和互转性,只要事物的关联要素,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将其联行组合,就能引出观者心理上的共鸣,诱发一种深思或是回味,创造出既能准确传达信息又具有视觉冲击的作品。

海报设计论文:工学结合海报设计论文

一、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探索

1)课程目标

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决定了课程的方向,改革课程的中心目标旨在推动网络媒体下的海报设计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适应电商时展需要的设计从业者。尝试以交叉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内容,情境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并掌握相应的技能素养。

2)课程内容

信息时代下的海报设计课程既需要各种相关软件课程的支持;也需要网页设计、新媒体设计等学科知识的支撑。这需要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再配置,大幅增加应用较多的新媒体设计内容,适度地删减现今使用较少的知识内容。同时改变原有的理论—实践的单一教学方式,尝试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方式,将大模块的教学内容分解由各个小单元解决,强调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理论与技能知识,加强知识的吸收。

3)课程实施

a.综合性和多导师制长久以来艺术设计的各个科目教师独立完成自己的课程教学,学生也很自然的独立看待各科目的知识内容,这造成学生的学科知识呈现碎片化的趋势。这也是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岗位时往往用不上或者用不好的重要原因。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对于以往由单个教师掌控的课堂来说是很难实现的,教学的改革必须结合课堂实施方式的革新。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笔者尝试在教学中以大课堂、宽视野的原则,以项目化、实验性的教学内容配合多导师的形式进行教学。大课程与宽视野指的是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单一的海报设计课程知识,尝试将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教学。以期改变过去独立课程造成的知识碎片化倾向,使高职学生更好的贯通所学知识层。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请相关电商企业中的一线资深设计师进入课堂,同时将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师引入课堂,形成多导师的教学形式。这个过程中尝试了请毕业工作多年有一定成绩的师兄师姐回课堂讲课作交流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出身于一样教学环境下的他们对自己所学知识技能的优点与劣势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在交流中也更有针对性更有带动性。b.实验性与实用性结合同时运用实际课题与虚拟课题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法进行情景式教学。联系实际的课题设计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强调商业化设计。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不论是行业本身还是从事教学的教师和学习角色的学生对于其特性的了解都是不全面的,这使得新的海报设计课程会融入更多探索性、实验性的因素。本课程的实验性涵盖着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层的实验性指的是教学过程一方面应该严格按照设计企业的流程来进行,前期的市场调研对相关信息的积累;中期的整合分析吃透主题,通过合适的创作方式,如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进行创意突破;后期以一定的输出规范进行符合业界要求的设计。另一方面则强调设计中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审美能力和自己独特的设计观点。摆脱商业化带来的流水线设计风格。设计的特质注定只有同时具有富个人色彩与实用性两部分特点才能够培养一流的设计从业者。具有实验性的设计摆脱了僵化的约定成俗的商业设计模式,而更倾向于艺术创作,这样的方式会使学生的作业初看起来缺少一些实用性,但是却更有生气。这可以培养学生活跃而有生机的设计思维意识,这是学生应该在专业学习的三年中首先掌握的。许多的设计理论知识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过时,只有设计思维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好的思维方式可以指导学生在毕业后不断学习,迅速适应设计工作的需要。c.情景化与项目化课程采用理论教学配合模拟一线设计项目实际操作的形式进行,打破以往一人做作业的方式,以个人设计与团队调研、策划、实施相结合的形式,以模拟投标或网上实际项目竞标项目进行。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设计的实际操作,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从实践中学到知识,又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增加了课程中的不确定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变得更加有乐趣,强调快乐地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d.课程置换在设计课堂中的应用一段时间以来,课程置换一直是不少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中研究的课题,它解决了将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学校通过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其工作相应的学分的实际操作问题。在海报设计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中笔者尝试在教学中承认学生在此期间的实际设计项目,并通过考核计入成绩。在具体操作中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实际设计项目,并计入该课程成绩。设计项目的来源一般由校企合作的设计单位或网络设计交易平台(如八戒网等威客网站)提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自由选择,并按工作量情况由个人或小组完成。在考核中按照委托方的采用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

二、课程评价

课程的评价形式对于课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在工学结合下的海报设计课程评价中可以采用模糊等级制和社会效益评价结合的形式进行。在现有的教育方式中由于我们对于分值评测的依赖程度,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被单一的分值所表示,这使得所有的可以或不可以被数值衡量的能力都被一些定量化的数据表示了。从表面上看这些数据是这么的精确,当我们看到数据时就会下意识的假设这些数字能客观的表现学生的全面情况。但实际上不论这些数字看起来有多么精确,在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衡量方面的有效性都是非常有限的。分值式的评价方式会让艺术设计课程这类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为主,以个体创造为主要形式的没有标准答案的特质的课程的评价出现困难。所以模糊式的等级评分制反而在艺术设计课程中更具有合理性。同时将学生在实际设计项目中的作品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计入评价中,特别是对被采用的设计进行适当的分值奖励以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践。以比较综合的打分方式给学生较为全面、合理的评价。

三、总结

海报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设计专业课程,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十分适用于该课程。通过对专业情况的分析,利用现有资源以教学内容综合性,教师结构多导师制,教学方式实验性与实用性结合,教学评价可置换性等多方面进行工学结合教学的改革探索可以建立一套有一定特色的设计教学模式。

作者:魏争驰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海报设计论文:多模态海报设计论文

一、海报《千万别让我走》的多模态解析

电影《千万别让我走》的宣传海报(英国版)是一幅典型的多模态图像,其设计内涵能通过克雷斯和莱欧文的视觉语法得以解析。《千万别让我走》是一部根据“英国文学移民三杰”之一的日裔英语作家石黑一雄2005年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该电影讲述了三个在寄宿学校一起长大的伙伴露丝、凯西和汤米的生命故事。三人从小在一个看起来如田园诗般的寄宿学校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寄宿学校的孩子们都没有父母,却接受着十分良好的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发现自己生活世界的异样,并最终了解到自己原来是克隆人,其存在的唯一价值是给有需要的顾客提供鲜活的移植器官。虽然他们有灵魂,在成长中也体会着爱、嫉妒和背叛等真切的情感,但他们的短暂生命终究会在第四次器官移植后自然终结。导演马克·罗曼尼克通过该片在科幻的外表下承载了一个关于爱情、迷失以及自我身份追问的电影主题。影片发行上映后即在全球赢得好评如潮:2011年获土星奖最佳编剧提名,并与《盗梦空间》《钢铁侠2》同获当年土星奖最佳科幻电影提名。影片能取得诸多专业殊荣,电影海报的宣传作用不应小觑。下文拟运用克雷斯和莱欧文的“视觉语法”来解析该影片的宣传海报如何通过图像多模态手段构建电影主题和折射影片文化内涵,塑造电影的外在形象并激发大众的观影兴趣。

(一)海报图像的再现意义

克雷斯和莱欧文区分了图像的再现意义的两种模式: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叙事图像展示了发展中的行动和事件,以及变化的过程和瞬间的空间安排,包括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电影海报《千万别让我走》(英国版)是一幅叙事图像和概念图像巧妙结合的综合海报。该海报由3幅图片和3组文字说明错落拼接而成。海报右上角图片中露丝忧郁的目光直视正前方,左手做挥手状,似乎在向观众传递“千万别让我走”的主题寓意。左下角图片中汤米深情注视凯西并用手轻托她的脸庞,目光的凝视和手托面庞形成两个动作矢量,表达了汤米想要亲近凯西的心理活动。同时,两者间的深情对视也传递了情人间的浓浓爱意。右下角图片中汤米和凯西并肩奔向木质走廊的尽头,前倾的身体形成了两个类似矢量,寓意他们奔向光明和希望的急迫心情;但图片背景中过分对称的建筑结构似乎暗示了他们将要遭遇的冰冷的体制化现实。海报的3组文字说明实现了图像的概念再现功能。左上角的文字说明呈现了三位主演的名字及所斩获的突出电影奖项。这样简洁、直观的文字信息能够瞬间吸引影迷们走入电影院追踪他们所喜爱的明星的最新影视作品。海报中部的文字说明“改编自最畅销小说《千万别让我走》”又能吸引大批喜欢该类文学作品的人,尤其是那些阅读过原著的人们:他们或许特别好奇小说的故事如何在影片中得以诠释。海报右下角文字则主要提及大卫·卡梅尔发表在英国《每日邮报》上对影片故事的一句影评“无声的抗争与令人心恸的感动”。如此高的评价再次凸显影片扣人心弦的情节,并将促使更多海报阅读者购票观影,一探究竟。

(二)海报图像的互动意义

克雷斯和莱欧文认为图像和观看者之间可以产生互动关系;图像可以提示观看者对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包括人)应该持有的立场态度。影响互动意义的四个要素是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接触指图像中的参与者和海报观看者间有目光交流,海报中人物对观看者有情感诉求,向观众索取反馈;反之,无接触或无目光交流则仅限提供信息。海报右上角图片中露丝的目光直指海报观众“你”,形成直接互动;她那幽怨的眼神似乎在邀请观众走进她的故事,并给予她理解与帮助。汤米和凯西在图片中与观众没有目光交流,他们只是在向观众传递着爱情的信息。社会距离指图像中的参与者与海报观看者间的亲疏关系;主要通过镜头取景的框架来实现,如特写提示亲密的关系、长镜头表示非个人的关系。右上角图片中的露丝试图通过直接接触同观众建立亲密关系,并以忧郁的气质搅动观众的好奇心去探究在她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海报右下角图片运用长镜头捕捉汤米和凯西两人的背影,展现的是疏远的社会距离,象征着现实的残酷。态度提示海报观看者对图像中的参与者所应持有的主客观态度。态度由图像取景的“视角”来体现。正面取景表明“卷入”(邀请观看者去体验和感受),侧面视角意味着“超脱的介入”(要求观看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水平视角寓意平等。该海报采用水平视角的方式既邀约观众以平等的心态走入克隆人的生命故事,又提示观众客观冷静地看待克隆技术,并启发观众思索如果克隆人同人类一样拥有爱情、友情、愤怒、高兴等情感,人类该如何面对他们?人类是否有剥夺克隆人生命的权利?该海报有效利用这些意义资源展现出露丝的幽怨、汤米和凯西间的真挚爱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信息都是同人类共通的真实体验,使得影片的叙事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更能激发广大影迷的观影兴趣。

(三)海报图像的构图意义

克雷斯和莱欧文特别指出视觉语篇的构图意义展示再现、互动意义如何相关并协同构建一个完整的多模态语篇,其本身由信息价值、凸显度和取景来表现。海报《千万别让我走》被深红色线条分割为3幅图片和3组文字说明,形成表现形式的对照并相互凸显。图片的基本色调为灰色,而文字说明的背景是红色。灰色传递着压抑、宿命的氛围并寓意希望的渺茫。红色是血液的颜色,喻示着残酷的人体器官移植,同时也象征着鲜活生命的可贵。两种背景颜色的反差表达出影片中人类对克隆人的冷酷无情和克隆人对生命的不舍。海报右下角的图片以两个少年的背影取景,与其他两幅以人物正、侧面取景的图片在镜头层面形成对比,预示着克隆人虽对不公平的命运努力抗争,但残酷的现实却并未给他们些许曙光。左边的图片比右边的图片更吸引眼球,它通过主人公面部神情的特写凸显了电影主题———爱情。另外,海报在中间位置,用与红色底框形成巨大反差的白色字体标示出电影片名,即原著名,有效地突出了影片的文化内涵并借此来吸引观众观影。

二、结语

电影海报能有效利用语言文字、图片、色彩、光影、亮度等多种模态资源来构建图片意义与传递丰富信息内涵,属一种典型的多模态叙事语篇。根据克雷斯和莱欧文的视觉语法,电影海报《千万别让我走》通过图片、色彩、光影和文字等多种视觉模态的巧妙组合和协同互动,以实现再现、互动和构图三种意义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多模态语篇。因此,该海报语篇在设计中有效调配了多种模态,通过多种视觉模态协同互动、交织配合,渲染了电影情节、凸显了电影主题,从而强化了海报的宣传效果。

作者:吴林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海报设计论文:意境营造的海报设计论文

1.利用色彩营造意境

色彩是人们感知事物的第一要素,一个色彩亮丽的事物可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个色彩灰暗的场景也可以让人觉得倍感压抑,其直接作用于人的情绪。而意境本身就是情感的产物,和色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者要根据设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对色彩进行有机的运用,让色彩成为意境营造的有力工具。具体来说,利用色彩营造意境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首先,利用色彩对比表现意境。色彩对比是色彩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对比中能彰显出色彩存在的意义。对色彩对比进行合理利用,不但能够使画面层次得到丰富,而且能够用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将观众的眼球牢牢抓住,使海报信息得到更充分表达。如设计大师卓思乐设计的一则“保护森林”的主题海报,在画面中就使用了大红色和深绿色的对比。画面中是一片被砍伐过的森林,背景选用了象征着森林的深绿色,但是在那些被砍伐过的树桩上却使用了大红色,远远望去,就像是鲜血在汩汩流出一样。这种对比传达出了两层意思:一是树木也是有生命的,它们被拦腰斩断,也会因为疼痛而流出鲜血;二是对人们破坏森林的行为进行的谴责,这是一种血色的警告,更是血淋淋的代价。可见,色彩对比的运用可以使画面获得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其次,利用色彩调和表现意境。色彩调和是指色彩之间的相互混入,被选用的色彩往往处于同一个色系中,将其有机调和后,能够获得新鲜的、协调的色彩感受。如微软产品MSN的海报设计就使用了色彩调和的意境表现法,画面中由蓝、绿、红、黄四色组成的蝴蝶的四种颜色全都使用了透明色设计,这就使得图案的重合部分也实现了色彩的重合,即蓝色和绿色的重合、红色和黄色重合,产生了一种新奇的色彩效果,使人看着这只振翅欲飞的蝴蝶,就感受到了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味道。

最后,利用色彩联想表现意境。色彩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和人们文化、生活的紧密结合,形成了联想性的特点。如看到白色想起白云、雪花;看到绿色想到草坪和山脉等。对色彩这种联想性特征的有机运用,将会使作品获得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体验。设计者应该对色彩法则有扎实和深入的掌握,根据作品的实际需要把握色彩的心理变化,使色彩成为意境营造的有力工具。

2.利用文字营造意境

文字也是海报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其不但能够对图形和色彩进行补充和说明,很多时候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创作,有着独具特色的外部形态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将中国文字运用于海报设计中,能给海报以无尽的想象和意境。具体来说,利用文字表现意境有以下两种手法。首先,利用文字含义来营造意境。在充满意境美感的海报设计中,文字所起到到已不再是单纯的说明作用,或者说其不再是一种阅读符号,而是通过对其含义的挖掘使其本身以一件艺术品的形态展现出来。如香港著名设计大师靳埭强设计的《汉字》系列海报,其主题是宣传汉字、展示中国汉字之美。对此靳埭强就对汉字的含义进行了深入挖掘,其选择了“山、水、风、云”四个汉字,将其与中国的“笔、墨、纸、砚”相结合:“笔架山”的巧妙、“静止(纸)水”的灵动幽远、“沿(砚,意沿海)台风”的骤动无影、“墨色云”的飘逸非凡,无不表现出书法独特的形式美和极高的文学素养。设计者在单纯的汉字中追求厚重感和丰富感,使画面表达出富有魅力、朴质飘逸的东方意境美。

其次,利用文字形态来营造意境。中国文字的形态十分丰富,楷书字体的端庄优丽、隶书字体的严谨秀美、行草书的婉转飞扬等,都可以在海报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使其和图形、色彩等形成良好的配合与互动,使作品的意境特别鲜明。如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海报设计选用了盛开的鲜花作为画面主体,寓意着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而在画面的下方则是一个用草书书写的繁体“艺”字,而且其笔画也是由一朵朵鲜花构成。草书素来给人以潇洒飘逸之感,在此用来表现艺术,可谓是再合适不过。又如,汶川地震的一则海报设计,其将“济”字进行了解构处理,其上部是一个“汶”字,下部是一个“川”字,使原三点水偏旁中的最下方一点得到了双重运用,既是“汶”字三点水偏旁中的一点,又是“川”字中的一撇,一个简单的文字处理,既表明了主体,又表达出了一种同舟共济的深意。所以说,文字是中国海报设计意境营造的重要资源,设计者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并将其更好地运用于设计中。

综上所述,海报作为平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信息的传播、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年来的中国海报设计已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无论是在创作构思还是表现手法上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缩小这种差距,并体现出中国海报设计的特色,是当下迫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意境是东方美学中特有的范畴,中国各类艺术创作中的意境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将其作为海报设计中的重要追求,不但能够使海报设计的信息得到更加艺术性的表达,同时也能够彰显出中国海报设计的民族性风格。故本文对海报设计中意境的营造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同行对意境问题的重视,为中国海报设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江水明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数字艺术系

海报设计论文:田中一光的海报设计论文

1日本美学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田中一光被誉为游走在西方现代感与日本传统美之间的设计大师。究其原因,是其作品精妙地把握住了日本传统美学概念与西方理性结构,并将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如间(Ma),禅寂(Wabi-sabi)等传统日本美学概念,都被他体现在了作品中。由于二战前西方文化已影响到日本,当时日本设计徘徊在西方现代设计风格与传统审美文化之间。现代设计注重理性、完整的视觉感受,而日本的美学则强调唯美、意象的视觉享受。例如,禅寂就表现出了质朴美感。田中一光将几何结构的规整性视觉效果作为开拓,加上运用传统的日式美感,使得设计更具有视觉享受。在其1958年所创作的著名能剧海报(如图1)中,海报中的主体图像为日本传统歌舞伎演员的面部扮相,简单淳朴的曲线与婉转粗糙的边缘,精确地将整个面部图像加以层次地展现出来。严谨的视觉元素结合日本书法的柔和笔触,让画面充斥着一种禅寂的不规则与残缺的美感。而背景的规整色块无疑是现代主义理性的完美诠释,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幅海报中,作者试图将人脸从海报中抽离,极具画面层次感。田中一光通过面部图像的刻画,使得现代主义与日本传统的高度融合,解读了理性韵律与感性意韵之间的互补,极强丰富了海报的视觉冲击力。

2传统色彩与几何结构的调和

除图像的运用方法之外,运用日本传统色彩理念来调和海报中的几何结构,也是田中一光独特的设计方法。在其海报设计中既用理性结构分割,又蕴含高纯度的互补色彩。前者展现了西方现代主义,后者则展现了浓烈的日本色彩审美观念。收缩张弛的色彩不仅满足了精神象征,也完善了装饰功能。例如,浮世绘版画与歌舞伎(Kabuki)剧服的色彩等。起源于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的浮世绘版画,经常使用丰富斑斓的对比色。例如,黄与紫,红与绿等,此风格影响了诸多日本艺术家,田中一光可谓其代表性人物,这种对比而又和谐的色彩元素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日本色彩理念。

在第一届日本文化节海报设计(图2)之中,田中一光一方面将海报中的互补色转为富有节奏的跳跃。例如,顶部明艳的紫色与底部单纯的黄色呼应,这种源自于浮世绘色彩理念的视觉冲击力,给观者耳目一新的体验快感。另一方面,他精准地把握住了黄紫之间的秩序,并巧妙地运用白色背景作为调节二者色彩关系的虚实需要。单纯的几何色块又构成了日本传统妆扮的女性形象,海报中并无曲线,但却打破了现代主义僵硬呆板的形象。田中一光还钟情于浓烈色彩的运用。例如,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女性服饰上的色彩运用。在其为SalvatoreFerragamo所设计的展览海报中,繁多的色块通过对比,进而组合成海报的中心图案。他的色彩风格在80年代现代主义盛行的日本设计界引领了一种新的风潮。

田中一光毕生都在探寻西方现代主义与传统日本文化的交融,他探索性的设计为20世纪中期的日本设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他的海报设计可知,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完美地将日式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相融合。田中一光独特的设计理念,深远地影响了日本的设计,甚至影响了世界的设计。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进行着碰撞与交织,对于当代设计师来说,怎样理解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将其融入现代设计中,田中一光的作品体现的形式和蕴含的理念,都值得借鉴。

作者:秦臻珍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海报设计论文:传统陶瓷艺术下的海报设计论文

一、传统陶瓷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陶瓷的艺术形式主要表现在陶瓷的造型样式和装饰纹样两方面。中国传统陶瓷有着自身独特的整体风貌和各个历史时期及地区的风格特点,有着新颖的形式和特定的艺术内涵,在世界陶瓷艺术发展史上拥有一致的赞誉和高度的评价。陶瓷艺术的本质特征体现在陶瓷造型和陶瓷装饰上,二者完整地展现了陶瓷艺术的审美价值。

1.陶瓷造型陶瓷造型的“造型”一词主要指陶瓷器物的形态和样式,与广义的“造型”有所区别,特指具有一定抽象特征的陶瓷器型。在中国传统陶瓷中,各种不同的造型因时代、地域以及生活需要而形成。它们包含着生活美学、生活意蕴、生活习俗,渗透着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适应,并“物化”为具体的陶瓷造型形态。正因为如此,陶瓷造型是制陶人的艺术思想和文化修养的载体,也是某一时期文化特征的载体,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中国传统陶瓷造型从模拟开始,进而发展为象形取意的方法,通过长期延续和演变创造了许多优秀的陶瓷造型。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的长处在于能够借助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形态以及人工的各种器物形态和样式的启发,发挥想象、开展构思,创造有别于“原型”的优美的陶瓷造型,甚至比“原型”更为美好、更为动人、更具特点;在完成造型的象形取意过程中不受“原型”的限制,而是根据所创造的陶瓷器物的特点,充分发挥作者的创造性,把个人对“原型”的观察、理解、感受、爱好表现出来。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在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发展的很长时期内一直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方法,贯穿于各个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制作中。虽然在某些时候会有所调整和突破,但基本制作方法离不开象形取意这一制作理念。象形取意首当其冲的是汉字,中国汉字是最具代表的象形文字,制陶者在制陶过程中会将陶瓷器型与汉字匹配,以此区别其形态特点。如“由”字形的天球瓶、油锤瓶、玉壶春式瓶等,“甲”字形的梅瓶、鸡腿坛等,“申”字形的橄榄尊、柳叶瓶、莱菔尊、链子观音瓶等,大都是根据造型的大致轮廓、主体部分所处的位置与某字形相像而加以区分的。如果从深层的造型观念来分析,汉字的造字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与陶瓷的造型方法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存在所谓的“通而同之”的造型意识。中国传统陶瓷造型的名称更明确地反映着这种象形取意的造型意识,如蒲锤瓶、石榴尊、葫芦瓶、马蹄尊、蒜头瓶、纸锤瓶、灯笼罐、角篓罐等陶瓷造型样式,都是以自然形态或者其他器物造型为基础加以概括、变形、转化而形成的。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是优秀的传统,与国外陶瓷造型相比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含蓄、丰富,更富于情感表现,展示的是诗意的韵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陶瓷纹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几何印纹陶,常见的纹样有水波纹、米字纹、回字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等几十种。商代有饕餮纹、方格纹、回纹等。战国时期有云纹、花瓣纹、鸟兽纹。六朝有铺首纹、联珠纹、莲花纹、忍冬纹等。宋代陶瓷的装饰方法多种多样,有刻花、印花、绣花、画花等多种,刻花、印花是传统方法,绣花则是用针刺出花纹,画花则为后来的绘瓷开创了新纪元;宋瓷的装饰题材喜用折枝花以及飞鸟虫鱼,纹样秀丽、线条流畅,规矩的几何纹很少,体现了清新、典雅的艺术特色。明代,我国陶瓷工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说在明代以前我国陶瓷的釉色是以青瓷为主,明代以后则主要是白瓷。白瓷的发展为陶瓷工艺的装饰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唐宋时期普遍采用的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已经逐渐衰落;画花的装饰方法主要是青花、五彩等,成了陶瓷的主要装饰方法。

二、在现代海报设计中应用传统陶瓷造型和纹样的实例

1.陈幼坚先生与他的罗汉式瓷碗陈幼坚先生设计的海报作品《民以食为天》,其作品元素选自中国传统饮食工具筷子和端庄的罗汉式瓷碗造型。设计表现形式采用正负形构成,为了更好地凸显罗汉式瓷碗这一传统造型而将筷子密集化处理,密集的中国筷子款式多样,不但有传统木筷、竹筷,还有现代的不锈钢筷子等。围绕着一口碗,留白的处理手法一下子抓住了所有观众的眼睛,把所有的视线都集中于一口瓷碗上,而这一空碗形象很好地体现了设计师的设计意图,深化了主题“民以食为天”。密集多样的筷子正映射出中国现实社会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对于一个现代社会问题,陈幼坚先生采用几千年来一直沿用的传统材料,利用现代设计手法精彩地展现出来。碗的选择更加说明设计师对传统文化要有深度的学习和了解,如此才能恰如其分地在现代设计中发挥传统素材所蕴含的传统人文精神。

2.赵清先生与他的青花瓷赵清先生的海报作品《在中国》很直白地给人留下“中国”的概念。同样的正负形构成处理,同样的传统陶瓷器物,赵清先生选用的“申”字形青花瓷,且不考虑与青花瓷里负形“CHINA”一词有何隐喻,就曲线优美的“申”字形瓷器造型加上以制作精良著称的青花瓷,直观上就为观者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美和令人着迷的传统文化精神。赵清先生的作品又一次把“陶瓷”推上了当代文化的海报设计前沿。

3.何见平先生的《中国》何见平先生的《中国》拥有传统书法造型和中国风景画的设计元素,其中同样离不开蕴含大量传统文化精神的陶瓷。圆润的笔触内含青花的云气纹,使作者的设计意图传达得更含蓄。作品中国画梅花的意味或许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委婉的视觉传达。这是一件优秀的后现代设计作品,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提醒我们在当下的现代社会生活中面对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时需要谨慎处理。

4.杭春晖先生的《苹果电脑标志》2003年靳埭强先生就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一职后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努力探究,因此就有了2004年的“靳埭强全球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这一隆重赛事,此赛事后来成为中国大学生平面设计的重要大赛之一,是一个有益于整个华人设计界的教育和学习平台,而这一年的主题恰恰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此赛事最高奖项“未来设计师大奖”由当时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杭春晖先生的海报作品《苹果电脑标志》获得。这件烙印明显的后现代作品表达是现代科技在成为主流文化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融合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新思考,或许也更想说明现代科技文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形式的继承和发展。用苹果电脑公司标志作为主要图案在图形处理上没有什么新颖独特的手法,只不过把标志主体部分换成了代表我国璀璨传统文化的青花瓷图案,那片蓝色的叶子最耐人寻味。作品最终传达出的是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深厚传统文化的国家在现代科技面前正生发出新的嫩叶,完美地演绎了此次大赛的主题思想,获得“未来设计师大奖”当之无愧。

三、结语

传统陶瓷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我们的审美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从未间断,一直在潜移默化地陶冶着现代人的情操。带着传统的记忆和情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优良的文化精华。运用现代科技,将历史文化展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当下设计师的艺术使命;推动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将其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传统还是现代,我们的文明都应该光芒四射、繁荣昌盛。所以,现代设计中无论是平面还是立体,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学习和领悟,我们要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实现中国风、传达中国美。

作者:潘振华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海报设计论文:当前电影海报设计原则分析探讨论文

摘要:电影海报兼具绘画和设计的特点,既能传达特定的观念和信息,又能提升电影的艺术品位和价值。在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图形作为一种用形象和色彩来直观地传播信息、观念以及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可以极大地拓展电影海报的表现空间,使其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从而在信息传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影海报图形设计表现设计原则

电影海报是海报设计的一个种类,但是比一般的海报更富有情节性,具有传递电影信息、吸引观众注意、刺激电影票房收入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电影的“名片”。电影海报设计是一种自我形式的推广,更是电影灵魂的直接表达,这种直观的信息传达有时甚至比电影更有说服力。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史弟在巴黎的一问餐厅里,向观众放映《火车到站》,当时还制作了题为《卢米埃电影》的海报,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海报设计。

由于电影海报兼具绘画和设计的特点,以及对电影宣传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后来的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纷纷参与电影海报设计,他们将绘画和设计的各种风格相互融合,把多种表现形式、手段和技法综合运用,使电影海报设计很长一个时期内呈现出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多元化发展格局。这些优秀的设计既传达了特定的观念和信息,又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品位和价值,同时,也使电影海报成为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收藏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多元化发展,东西方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和融合,现代科技、文化、广告都给电影海报设计带来新的观念,设计师们也在不断尝试、突破常规,在注重电影信息传达的同时,力图使设计出的电影海报独具风格和富有创意,电影海报成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媒介。图形,作为海报设计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这种设计思潮中成为设计师设计的重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图形在电影海报中的功能

图形是一种用形象和色彩来直观地传播信息、观念以及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魅力,它能够超越国界、排除语言障碍并进入各个领域与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是被称为“世界语”的人类通用的视觉符号。因此,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图形具有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易于理解以及将视线引向文案的诱导功能。将不同的图形通过创造性的组合能够产生新的图形语义,使电影海报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从而极大地拓展电影海报的表现空间,并在信息传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电影海报中图形的具象和抽象表现

具象图形与抽象图形是海报设计最基本的表现方式,这种相对意义上的具象与抽象一直都在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着。在电影海报设计中,两者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两种表现方式有时会同时出现或者以相互融合的形式出现,设计师通常是根据电影形式和内容的不同。以及观众层次的不同需要而灵活应用的。

1、具象图形

具象图形具有一种亲近有趣和感人的魅力,是人们乐于接受和喜爱的一种视觉语言形式。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具象图形能通过表现客观对象的具体形态来突出电影主题,同时也能表达出一定的意境,其富有美感的写实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电影海报运用具象图形来传达某种观念或信息,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如电影《佐罗传奇》的宣传海报设计,画面中佐罗的形象英俊潇洒,黑面具、黑帽子、黑斗篷、佩剑和长鞭,以及人物坚毅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态,准确地刻画出一位行踪不定、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蒙面游侠。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提高画面的被注意值,而且还使电影宣传更富有成效。

具象图形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易于快速从心理上取得人们的信任,从视觉上激发人们对电影本身的兴趣和需求欲望,尤其是极具创意的写实图形,其被设计师主观放大的高度逼真的形象,超越了视觉的一般状态,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上的极大震撼。

由于电影海报设计中具象图形的表现空间十分宽广,所以它的作用不可估量,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至今一直占据着电影海报视觉表现的主导地位。

2、抽象图形

抽象图形,是“从具体物象出发,不断反复地剔除物的细节,忽略、忘却它的原形,超越它的具体性,从整体意象上把握它的结构形态,也就是要予以抽象化”,是高度理念化的一种视觉表现,集中体现了客观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的形式美。

抽象图形的独创性可以使电影海报设计不受任何对象和表现技巧的束缚。不受时空的限制,它通常是通过对构图、形象、色彩的单纯化表现强化电影主题,并使主题更为强烈鲜明,更具有典型性和情感化的特征。如电影《黑暗中的舞者》的宣传海报设计,斑驳的黑色背景,散落的白色文字,突起的盲文。不需要具体的形象,简洁的画面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幻想空间:在想象的明亮和现实的滞重问隐约进发出塞尔玛的歌声,也许此时塞尔玛的灵魂正徘徊在无边的黑暗当中,但天堂的光线就在她的前方,她会在那里看见吉恩清澈的双眼,将在那里用她的天籁嗓音歌唱天堂里的颤音。

抽象图形具有宽泛的象征性,所以在电影海报设计中表现的范围也是广泛的,既可以表现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电影主题,又可以表现科技、文化、体育等电影主题。与具象图形的相互结合、互为渗透,可以对电影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表现,这种两者结合的画面,具有简洁、明快的效果和强烈的现代感、形式感和装饰性。

没有一种图形能够如抽象图形的千变万化和象征特性一样涵盖更多的内容。也正是由于这种宽泛的象征性,要识别和理解它需要依赖于人们的感受与文化程度。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程度、生活经历、性格、欣赏习惯等因素都会使人们对于抽象图形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选择与运用抽象图形进行电影海报设计时,必须以了解和掌握人们的文化心理、欣赏习惯为前提,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避免因为视觉语言晦涩模糊出现的歧义性和负面效应,以利于抽象图形准确地表述电影主题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抽象图形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打破了具象表现的单一模式,极大地拓展了电影海报的表现空间。

三、电影海报中图形设计的基本原则

首先,电影海报中的图形设计应该遵循“阅读最省力”的原则,形象要高度简洁、富于创意。直观形象性的图形阅读越省力,越能增强其被注意值,进而使人们对所要宣传的电影产生明确而又深刻的印象。

其次,电影海报中的图形要符合社会与大众的道德观念,在所传递的信息和社会形态的主流文化相吻合的基础上,画面形象应生动鲜明并给人以美的感受,使人们看后能够产生生理上的舒适感和心理上的亲近感,既设计中通常所说的感情的愉悦性。

再次,图形的形象要主次分明,主要形象应与设计诉求的目标相一致,为电影主题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单纯的追求形式美和自我意识的表现。或者不知所云,都会使人们的注意力分散、转移,从而导致电影海报偏离传递电影信息、吸引观众注意、刺激电影票房收入的目的。

最后,电影海报中图形的形象应做到情与理的高度统一,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因为情理交融的形象有助于调动人们的感情因素,图形的情感色彩越浓重,就越能激发起人们的兴趣并使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双向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人们对电影海报所传达信息的关注、理解和记忆,并产生强烈的观看欲望。

二十一世纪在平面设计领域也被称为一个“读图信息时代”,当今的电影海报随着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和设计形式的日渐发展,明显的呈现出多重发展的形式。但是无论怎样发展变化,电影海报作为视觉设计的一个代表、一种表达方式、一种文化的载体。都必须起到传播与展现的作用,这也是一幅优秀的电影海报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海报设计论文:当代海报设计论文

(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海报设计

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对海报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与借鉴作用。面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再认识、再发掘。

1.从艺术手法方面借鉴。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充分体现了或恢弘灵巧,或简约或精致,或工整或粗放或热烈或娟秀,或质朴或奢华等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无不为现在海报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靳埭强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疏散的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对于今天机械工具,电脑技术带来的表现手法单调划一的理性倾向,传统民族艺术表现手法对于现代手段与智灵手法的协调,发挥重要的平衡作用。

2.从图像元素方面借鉴。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炼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如梅竹松岁寒三友象征坚贞的友谊,三羊开泰象征吉祥如意,莲花与鱼寓意“连年有余”,喜鹊与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等。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张道一先生指出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本元文化”,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的组合到现代海报设计中,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现代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如韩秉华把冰裂纹(开片)结合汉字引用与“苏州印象”海报作为创意概念。开片纹图案窗格及“三点水”的笔法,组成“州”字的主体,并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牌匾中的“苏”字以展示苏州。背景衬以山水影波光和一叶小舟的照片,并以黑色和银色印刷,展现了中国艺术古朴淡雅的诗般意境。

3.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辨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辨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我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轫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朴质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辨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中国的绘画理论和设计原理与这种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多义,国画中大写意虚实相生中无不透出这种思维方式的精髓。我们知道思维方式转化到海报设计上,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它是使“中国海报设计”登向国际设计舞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二)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海报设计

中西文化的互动和双赢,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报设计要根植于本土文化精华的土壤中,深入领悟传统中的“中国特性”,汲取外来优秀的意识、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做到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又不落后于国际潮流的设计理念与实践体系。

1.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

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即要发掘出其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不是和缺憾,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要活学活用。很多设计师还存有“借古人以自重”的倾向,认为套几件古装或搬出典故神话就是弘扬民族文化,设计就有了文化内涵,殊不知这恰恰是远离文化的一种流于表面的吸收,刻意模仿穿衣戴帽的行为表现。

那么如何在海报设计中将民族性与时代性创造性相结合,是体现其本土文化设计的关键之一。我们认为,首要的就是将中国文化传统中视觉的符号和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这些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与时代变迁的种子,根植于国人心中,使其保持文化的认同。因此,我们所要努力把握的不仅是形式与内容,更重要的是抓住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所蕴含的精神方式与审美内涵,并自然地将它转化到我们当代的海报设计之中,亦即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视觉语言。例如余秉楠1995年创作的《海峡两岸一家亲》是为台湾印象海报会设计的“汉字”海报。作品选用了最古的篆字“家”,家是屋顶下的猪,一个多么美好的形象,多么安定和幸福的家庭,它虽然经历长期的形制更叠,繁衍出行,仍离不开造字的初衷,隐喻出海峡两岸一家亲的主题。刘小康设计的《新北京,新奥运》,背景是北京故宫九龙壁中的一条栩栩如生,威武动感,再加上一个跑步人形及科技感的线条造型,重叠龙形和人形,把传统文化,现代思维和运动精神结合起来,表达新时代北京的气象,还有很多成功作品,陈幼坚1987年设计的《Hello香港》,李永铨1993年设计的《现代香港设计师八人展——八仙过海》海报等等,都是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重新看待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这对于发现具有新时期民族特色的海报设计艺术具有启发的意义。

2.“全球化”中的现代中国海报设计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海报作为信息与观念交流的载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个成功的海报设计应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共通性意念,通过图形文化方式表现出来,以求人们免去因文化、地域、语言、种族等,使人类交流产生阻碍的因素,通过视觉图形而达到心灵之间的直接沟通。

真正理想的“现代海报设计”,应该更多是一种融古通今,关怀人性的思考方式,是多种文化并存,是人与自然协调的“现代化”的体现,是庄子所畅想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境界。当然,对传统的珍视,并不是一味的沉溺与审美的情感体验,我们所希冀的中国海报设计是在理性秩序下借西学之风,熔铸古代传统,培育拥护中国的文化生命的强大力量,而不是盲目裁切我们古代图形中的优秀片段,凭空移植外来文化。“民族的才是国际的”,把海报设计穿上民族的盛装,让它在世界各种文化的击撞中接受挑战,汲取营养。

(三):结束语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必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狼共舞”并不可怕,相反,每一次异质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交融,都将会带来民族文化质的飞跃。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思想的贫瘠和信念的过失将成为每一位海报设计师共同的劲敌。因此,在这片具有悠久灿烂文化史的土壤中,我们的海报设计师要“善学邯郸,不失故步。中西结合,以中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形成民族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我们的海报设计艺术在本土化的土壤里也必定大放异彩。

摘要:在设计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的失语视觉现象非常突出。作为当今社会人与人交流载体的海报设计,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向传统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使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海报设计中既具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性”,这样,我们海报设计才能真正走“国际化”。

关键词:传统民族文化海报设计本土化国际化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以“图”作为信息载体的艺术,也是与传播相结合的设计艺术形式。其中海报便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充满信息与传达的交流载体,它往往可以不通过文字的阅读或提示,让人们一目了然地快速识别图形中所传达的内容和含义。德国设计大师皮尔·门德尔认为:“海报不仅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理解,而且更是一种美的语言,它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与社会文化。”

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失语”现象非常突出。世界设计的大同之日就是它的末日到来之时。当设计失去了民族个性时,不仅达到“世界水平”的目标无法实现,实际上也正在迈向衰败的道路。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试图去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本土性又对整个当代设计语言有意义的东西。一个好的海报应该是在寻找表现某种可以识别、分析、解读我们的传统艺术中渗透的我们民族的智慧、意境、精神的“中国特性”。我们要为“中国设计”寻觅正确的方向,也为国际海报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来自把握们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