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3 02:48:29
导语:在景观设计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
基于一个跨学科协同创新的视角,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交际观念和物质符号等应用到城市景观设计中符合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发展强调的“诗意的栖居”命题,有利于提升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的人文属性和幸福属性。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于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景观设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景观设计的后现代化发展趋势。传统茶文化对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救赎价值体现在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倡导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传统茶文化视角下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可能性策略可以尝试人文化设计策略、生态化设计策略。
关键词:
传统茶文化;城市景观设计;影响机制;协同创新
对中国茶文化的认知可以从多样化的角度来审视,比如说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审视茶文化可以得出其“养生、修性、怡情、尊礼”的基本内涵;从结构功能角度来看会发现茶文化具有“和谐重道理念———和而不同交际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基本要素;从国际化、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我国茶文化比西方茶文化要更加具有价值理性追求、具有浓厚的东方闲情逸致和生活修行特点。近二十多年以来,我们对于茶文化的认知还可以从“专业学科”的角度进行把握,因为在高等教育的范畴中,茶学专业、茶文化专业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培养茶学人才的一个重要学科领域,代表着当代先进的茶学科技知识和传统茶学人文知识的合流,体现出了一种协同创新。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典型的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分享经济、信息经济和互联网经济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新的趋势将传统的现代性视角下的基于特定学科分工的知识体系彻底地进行了批判,原来纯粹依靠单一学科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基于一个跨学科协同创新的视角,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交际观念和物质符号等应用到城市景观设计中符合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发展强调的“诗意的栖居”命题,有利于提升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的人文属性和幸福属性。
1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
需要强调的是,城市作为现代城市化、工业化、人口迁徙的必然产物,代表着更为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态。城市景观设计作为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生活、审美等需要的一种配套公共基础设施,本身就是融合了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生态学、建筑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一种复杂性知识体系,代表着知识的高度应用和混合。对于处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我国城市景观设计来讲,在国际化、传统化、现代化、人文化等趋势的综合影响下呈现出这样几点发展趋势:
1.1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在生态学理论的介入下开始强调城市功能与景观设计之间、景观设计与城市周边自然环境之间的有机互动和融合,并不像传统的设计理念那样主张一味地植树造林和种花种草。从景观设计的功能来讲,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一般包括改善城市环境形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产业结构之间良好互动、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等。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主要是体现为低碳化的设计理念、景观设计突出生态功能、注重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开展改造、强调低成本和高产出的原生态保护等。
1.2景观设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本质上来看,无论是我国的城市化过程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推动其走上快速发展道路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工业革命或者说工业化进程。在工业化的快速开展下,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吸纳到城市安居乐业,在短时间内促进了城市的扩张。由于很大程度上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需要的资本、技术、知识等相当部分来自于国外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城市景观设计也顺之具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比如说,在一些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其城市景观规划的风格就带有明显的国际化特点,青岛的八大关景区就普遍保留和吸收了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景观设计风格。
1.3景观设计的后现代化发展趋势
在艺术史上,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一般指向相对个性化的、自由化的、互相融合化的整体感官,不追求某种特定单一的设计风格,类似于“碎片化”的设计理路。在经过了工业化进程以后,我国城市的景观设计开始转而注重“后工业化”设计,这种设计理念一定程度上是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设计理念,概括起来这种设计理念强调用一种“后工业化”的视角来审视“工业化”,强调现代城市对于生态、人文、人与自然互动、文化多样性,其设计语言不单一性强调田园主义或者实用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等,而是着力突出一种“在设计中保护、尊重、恢复和更新原有的体系,推陈出新”的设计语言和设计原则。
2传统茶文化对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救赎价值
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空间、生态、文化、载体等,是在各种资源约束条件下、生态约束条件下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开展设计创新的过程。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城市化发展,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原来暴露出来的各种突出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说忽视生态化、忽视原生态保护、盲目引进昂贵苗木、城市景观的人文性不足等。基于对这些问题的集中考量,将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一些理念和元素、设计语言等引入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1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先后经过了从“硬化”到“绿化”再到“生态化”的发展过程,在生态化设计理念没有形成之前,城市景观设计盲目追求功能的实用化或者绿色化,都没有把握住本质上城市功能与自然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就是没有把握好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秉承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精神文明价值内涵。比如说,在关于人的终极存在目的上,茶文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种组成,人不是自然的对立面,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一种和谐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主客二元论”的对立关系。传统茶文化强调的诸如“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五行协调”、“情景合一”等理念都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关系的生动表达。
2.2倡导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
作为一种“灵魂的饮料”,茶水本身仅仅具有保健养生、生津解渴的物质功效,指向的人的工具理性,即人喝茶是为了达到特定的保健功能。除此之外,我国传统社会中的文化人(如诗人、学者等)还赋予了茶更为高阶的道德目的,即借助于茶道这种文化形式将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一些核心理念嵌入了其中,强调人的修行、人的道德节操、人与社会的和谐交际等。比如说有学者赋予了茶文化以“君子之风”,即“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样的情怀,也有人将茶文化作为“廉洁文化”,即廉俭育德、美真廉乐。从中不难看出,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在终极意义上关注人的目的问题,这对于我们当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人学”参考价值。
3传统茶文化视角下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可能性策略
无论是从茶文化学科的发展角度来看还是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交融、互相协同已经成为当前知识创新的重要方式。传统茶文化作为人们潜意识中共同遵守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3.1人文化设计策略
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过于偏向于强调“审美”、“美观”、“绿化”、“硬化”等内涵,都是属于相对偏向于物质化的维度;面向后工业社会时期,随着现代人文化消费、精神消费和知识品味、生活品味的逐步提高,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需要在人文化和人性化方面加强设计。比如说,在人性化方面要充分尊重不同年龄段的市民休闲和审美的需要,在住宅小区设计规划时可以综合考量将诸如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如公园绿地、城市街道、滨水公园和步行街等配置其中,满足人们出门、消费、休闲、健身、审美等综合性的需要。又如,可以将传统茶文化中的一些名言佳句、茶文化符号布置到城市景观设计中去,通过茶文化元素增加城市的人文观感。
3.2生态化设计策略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定位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部分,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并不是简单地植树造林、种花种草,而是围绕着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发挥灵活地实施生态化策略,确保城市整体上可以和生态环境之间实现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对此,可以尝试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即不盲目追求特定风格的设计理念,而是转而寻求体现出本城市特色、乡土特色的生态化设计思路,合理地运用城市周边原有的自然景观实施改造,确保原生态的基本面貌得到保留。又如,在城市景观的硬件设施建设上,可以广泛采用节能降耗、可以循环利用的材料,降低城市能源消耗水平。再如,城市景观的设计要与当地的产业结构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将诸如污水处理厂———产业园———城市景观等进行通盘的设计和考虑,可以将污水处理后排入人工建构的湿地森林等,实现与产业融合的景观设计。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茶文化理念关怀,生态化的城市景观设计需要灵活运用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知识,这也向城市规划部门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
作者:姜一 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摘要:
现代城市商业空间是人们进行生产交互不可缺少的公共场所之一,商业空间的公共设施与植物造景在城市规划中起着不可缺少的生态化与人性化作用。文章阐述寒地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的实用性、循环性、美观性、生态性、创新性和美学功能性,指出其各自特点,提出现代寒地城市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关键词:
寒地城市;商业空间;公开设计;植物;景观
我国商业空间建筑综合群出现的时间较晚,受西欧现代主义商业空间设计与理念的启发,大型的商业空间设计规划才逐渐发展起来,商业景观综合体及其公共设施及植物景观的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例如:低碳、环保、绿色经济消费的商业空间建设、人性化公共设施、创意植物景观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商业景观空间的深度思考和研究,如商业空间公共设施区域的利用不完备,形成的“灰空间”,商业景观与商业建筑的协调发展,区域空间的最大利用化。商业空间类型、元素的多元发展,如度假旅游商业景观空间,商业景观中植物、水体、硬质景观和公共设施景观的高效利用,地域空间及特色文化空间的融合。如何形成生态商业景观环境,营造绿色消费理念,体现具有东北、中原、江南地域的商业景观消费群落,创建具有现代地域城市经济文化品牌,最大程度体现人文关怀,形成一座城市中心景观性经济自然绿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化商业景观综合体的典范,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1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
1.1商业空间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是由国家或社会团体设计、组织、提供的,为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和情趣而设立,它的设计、风格、材质和数量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生活水平,更表现了发展中城市经贸、制度、文明的程度。公共设施设计要注重人文空间表达和实践性人性化设计表达,深度挖掘城市景观的深度文化内涵,为现代城市商业空间公共设施的景观表达提供技术支持。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为自成一体的体系,形象活泼生动,用于界定空间类型和丰富空间氛围。商业空间公共设施是人类活动空间中最为复杂多元化的空间类型之一,是在满足社会活动中所需的空间,即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的交流型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商业空间的公共设施放置在商业公共环境中,为消费者提供各种休闲、娱乐、观赏和人性服务。纵观各国,商业空间公共设施的设计虽在体量、规格、大小、风格上不尽相同,但它界定了商业空间室内外空间环境,为各种风格的商业空间公共设施提供了技术保障,延伸了现代城市商业景观内在涵义。现代城市商业空间公共设计分为:导向性设施、公共休闲性设施、卫生设施、交通设施和无障碍性设施等。
1.2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是生命的有机体,每一种植物对土壤、温度、气候、移栽季节、阴地、阳地、干湿度等生态环境都有独特的要求。如何在商业景观中栽植植物景观,以求得最佳的环境效果,必须遵循商业空间植物造景的特点,遵循自然、生态、科学的植物设计理念,结合商业空间消费场地植物造景的特点,进行植物配置和意境表达设计。在现代城市商业空间植物景观设计中,植物景观设计主要是为了净化空气、分割空间、提供休闲、视觉引导人流,提高人们不同审美购物要求。对植物的选择应注重商业景观植物性表达,不同质地、色彩、雰围的植物景观效果直接影响购物者的消费和审美情趣。
1.3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设计的关系
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设计同属于商业空间中,但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设计,都是为了满足商业空间购物者的需求而设计,公共设施的设计更倾向于硬质材料及功能性的表现,植物景观设计是为商业空间及公共设施服务的,为软质景观设计。公共设施的设计多样,要满足不同空间功能的表达,包括人需要的功能和环境需要的功能。植物景观设计更倾向于环境的渲染与生态性的表现,是审美需求、生态需求、文化需求与心理的需求。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设计密切联系,有许多共同点。
2寒地城市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2.1根据设施功能识别植物景观设计
根据商业空间设施性质和功能进行植物景观配置,商业空间植物景观配置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美化商业空间、营造空间,实现商业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效利用。商业步行街公共设施与购买环境相结合,把场所的特征作为识别设置的前提,不仅要考虑商业场所的公共建筑环境区域情况,还要考虑顾客的流向和集中汇集情况与景观形态、空间形态结合设计,选用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花卉、地被、藤蔓类、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的结合种植形式。在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中,利用植物的景观布局和造景,创造舒适宜人的景观标识空间,引导视线浏览,塑造购物雰围。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形式,塑造不同的商业景观公共效果。如在商业步行街的道路两侧栽植行道树种,按对称种植或轴线种植,有疏导人流和引导人流走向的作用,常用的树种多为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配以地方典型的落叶灌木,绿色、生态,景观效果良好。在商业步行街的主要小广场或游园场地处,其植物景观造景形式多样、丰富生动,植物景观造景多结合场所功能的特征设计,通过公共设施和植物景观围合成开放空间或半开放空间的商业场所,便于人们驻足停留,提升购物品位和氛围,并结合垂立绿化和立体绿化增强空间层次,体现时代感和标示性。在主要小广场或游园场地处,还经常设计音乐喷泉、水体景观和商业表演,提升商业品牌的宣传和符号,营造时间、空间的节奏感。
2.2注重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的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
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的设计,离不开人性化和生态化的表达。(1)要与商业空间周围环境的特点相符合,与购物空间相协调,服务商业空间的设计整体,能够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参与。(2)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作为实用性很强的设计,整体造型应积极、活泼、生态、人性化,整体的空间雰围的营造应简洁、明快、造型生动,与商业空间的经济性相统一,加强环保、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环保安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与装置景观、灯光和色彩相结合,引导公众参与和游戏。(3)加强商业空间公共设施能源保护与利用,商业空间中很多公共设施是能源型的,在进行公共设施设计和使用中,应加大对能源型公共设施的有效利用,注重可持续性、低碳、环保、再生能源的使用,如在商业步行街中,太阳能路灯、射灯、地埋灯和潜水灯等,及服务型和卫生型的公共设施等,尽量节约能耗。(4)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设计要通过自然元素表达人性化亲切的特性,引导公众亲近使用,在满足性质和功能的同时,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构成与商业空间情感的联系,对规划设计生态发展商业空间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3将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相结合,表达商业文化,提升空间的品味与意境
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设计兼有公共生产和产业品牌的双层优点,在商业竞争力、生产利润的推动下,加强步行街商业空间品牌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城市商业化进程,拉动区域经济,实现对生活品质的更高需求。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设计要突出人性化表达,增加交互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使用,提升商业空间的品味和意境。利用公共设施的设计分割,有效划分商业空间,利用植物景观绿化装饰商业空间,分割、组合、移动植物,体现产业文化,提升商业空间的品味与意境。商业空间公共设施和植物材料的选择,多选择生态、再生、可循环材料,在结构、形式和功能上满足商业空间的长效利用,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使用环保材料。
3结语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推进,低碳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和再生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材料的公共设施和植物景观形式不断出现,促进现代商业空间建设向生态化、数字化、科技化、环保化演进。我们要更多关注商业空间公共设施和植物景观的设计及使用问题,引导大众的环境审美意识,通过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使生态、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构建人与环境相和谐的发展关系。
作者:孙杨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摘要:
医院中的园林景观有别于其他公园或者道路绿化,因为它的主要使用人群是病人等弱势群体,他们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要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康复性景观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经过多想研究表明,良好的植物景观和人性化的空间环境对患者的康复和医院工作人员压力的缓解具有显著的效果。文章从康复性景观的理念出发,针对综合性的医院的户外景观设计进行分析,对医院的景观节点、空间类型、景观要素等等设计手法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综合性医院的景观设计和改造提供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
康复性景观;综合性医院;外部环境
一、综述
1.综合性医院
综合性医院是指从事各病种诊疗的医院,可以分为门诊部或急诊部,住院部,行政管理及其它部门。景观的设计要依据不同的部门,结合其功能和发挥的作用的不同来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
2.综合性医院康复性景观设计分析
如上文提到,在综合性医院,根据功能和分区的不同,医院被分为了门诊部、住院部、行政管理等等部门,在景观设计上,不同的分区也有不同的特点。
2.1门诊部。门诊部(或者急诊部)作为医院的大门,人流最多,因此环境最嘈杂、热闹,也是急诊、门诊患者到达医院的第一个就诊部门,这就注定了门诊部要兼具作为诊疗部门以外,还要有一定的装饰、美观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够给病患良好的就诊环境,给他们以心理上的舒适感,也符合了现代医院越来越趋于所谓“市场化”的需求,良好的医疗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病患来医院就诊。具体的设计要求为:门诊部前坪必须有宽阔的停车场和硬质铺装的集散广场,作用是集散人流与车流。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植物绿化装饰,且植物配置应该以乔木为主,来打造一种舒朗、广阔的开放空间。另外,为了方便住院的患者,门诊部与住院部的距离不能太远。
2.2住院部。住院部是病人、医护人员和病人亲属出入最多的地方,为了方便患者有良好的休养环境,所以一般位于医院比较僻静的地方。自然而然景观设计应该以安静、自然式的园林为主。植物配置在选材上要尽量考虑病人的情绪,可以大量引用乡土树种和生命力很强的树木花草,让病人有一个安静、干净、清爽的休养环境,生命力强的植物又会给病人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在门诊部旁边也可以修建水池,水池以浅池为好,驳岸可尽量选择自然式,也可以配制乡土植物群落,形成天然的溪流式的驳岸。水池中可种植睡莲、莲花,养殖鸳鸯、天鹅等温和的动物,池边可种植垂柳、池杉、樱花等。池边还可以设置休闲座椅、廊亭等休憩的空间,这样植物与动物和谐搭配的环境,能够让患者有种融于自然中的感觉。总的来说,在住院部的景观设计,要营造出一种安静、舒心并且有安全感的修养环境。
2.3行政管理及其它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人群只要为医院的医护、管理人员及其家属。所以在景观设计的风格上可以参考庭院式的景观,来营造一种安静、私密性较高的空间。植物上除了种植有特点的本土植物,还可以种植例如木兰、桂花、栀子等芳香植物,还可以搭配樱花、桃等等观花植物。这样在视觉与嗅觉上都能够有非常好的效果,来达到愉悦身心的作用,为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舒适的工作、休息的环境,起到舒缓疲劳的作用。
二.综合性医院康复性景观设计要素
1.植物
基于使用者及医院环境的特殊性,医院景观中使用的除了美化环境的功能,更应该强调其保健功能。充分挖掘具有良好杀菌健体作用的园林植物,对营造医院景观有重要意义。根据其功能,分为以下几种:
1.1视觉型植物。在人的五种感官中,视觉是摆在第一位的“刺激性”感官,视觉性植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绿色作为康复景观的主要色调,能够起到放松情绪,松弛患者紧张的神经的作用,另外,绿色代表的是生命、朝气、对高血压患者、烧伤患者的病情恢复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橙黄色代表阳光、积极,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对食欲不振的患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诸如此类的植物色彩特点,它们的花色、叶色变化非常丰富,可消除疲劳、增强体质。绿色、红色、橙黄色都属于暖色系的颜色,在医院的景观设计中,以暖色调为主的环境能够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舒缓患者紧张的情绪。可是在医院同样需要安静的小空间,在打造这种安静得小空间时,我们可以利用蓝色为主的冷色调装饰。这样暖色调与冷色调的景观相融合,能够给医院打造出既温暖但是又安静的休养环境。
1.2嗅觉型植物。利用嗅觉型植物散发出来的各种香气或其他挥发性物质如芳香油营造景观,人们吸入气味后达到心情舒畅、清心爽脑的效果;有些具有杀菌灭菌功效甚至其中某些成分对某些疾病有治疗作用,从而保健身心。
1.3听觉型植物。听觉型植物指的是在医院景观设计中能够创造出声景的植物。这类植物有例如芭蕉、七弦竹、朴树等等。雨滴打在芭蕉、荷叶上淅淅沥沥的声音,能够让人安静;微风吹拂过竹林的萧萧声音,能够安抚人烦躁的情绪,对心脏病患者非常有益;甚至强风刮过树叶的强烈拍打声,能够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
2.水体
水体在医院的景观中也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水体的形式有镜面水池、喷泉、小瀑布、跌水、溪流、湖等,根据水体形式以及给人的不同感受,将水体分为静态水景与动态水景。
2.1静态水景。静态的水体适宜布置在安静的区域,使人安静祥和,安静的湖面或喷泉,池边种植高达乔木,搭配芳香类植物,能够安抚患者紧张、害怕的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
2.2动态水景。动态的水景给人活跃灵动的感觉。例如医院的公共休息空间设计的喷泉,结合音乐,能够给人欢快、积极的感觉,加强病人之间的交流,尤其对有心理疾病的患者的病情有极大的帮助,一改心里抑郁的病人以融入自然与社会的感受。
3.景观小品及设施
3.1景观小品。医院的许多景观小品,例如雕塑、景墙、座椅会雕刻古代的医疗故事传说或者本医院的文化,向人们展示悠久深远的医疗文化或者医院的精神文化,给患者安心,例如通过雕塑来展示中医的“望闻问切”。也有的雕塑和景墙会将本土的特色、文化融入进去,将本土居民的日常生活通过雕塑展现出来,给病人孤独的修养生活多一点生气。
3.2人性化设计。景观人性化设计在公园、住宅等区域现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医院,更是康复性景观的重要体现点。在医院,有部分病人在休养过程中需要借用到轮椅,无障碍坡道的设计不仅是建筑设计或者景观设计上的必要要求,更加体现医院对病人的人性关怀。
三.讨论
总之,在医院的园林景观中应以植物造景为主,除个别特定的环境外,减少硬质空间所占比例。尽可能利用多的空间创造出适宜的、舒适、安静的工作和疗养的环境。植物搭配上,要精心选择树种,因地制宜,也要运用好每种植物除了美化环境以外的其他功能,例如抗污染功能、净化空气功能、药用功能。另外,在中国,康复性景观设计还属于新鲜事物,人们对医疗园林的意识比较淡薄,自然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而医院作为康复性景观的主要载体区域,其景观更加应该得到更好的改造与优化,对现有的医院景观进行合理改造,总结经验,对拟建的医院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除此以外,还要增强群众的健康和环境意识,认同“景观”对疾病的恢复有积极作用。美好的康复性景观还是医院给予病人的最佳的人文主义的关怀,对病人有辅助治疗的作用,它是医疗人员给病人除治疗药物外最好的精神良药,它鼓励每一位病人勇敢的同病魔作斗争,顽强地生存。
作者:吴智婕 唐贤巩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摘要:
以茶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出以物质层面———茶种植、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层面———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切入点的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中国自古就有饮茶的习惯,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茶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景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多出现在茶种植、加工、销售所在地,或观光茶园,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和展示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目前对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如周小苹等在《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一文中对四川牛辗坪生态观光茶园的景观创设提出了独特见解[1];曾涛等在《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景观、项目设置要以地方茶文化为根源,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观[2];王慧等在《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着重研究了观光茶园在功能设计与艺术精神上如何达到完美契合的问题[3];李琛在《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从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入手,结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提炼出茶园文化景观的艺术表现特征[4];邵琦在《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应该考虑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景观形式展示、科学的施工过程、综合管理规范等五个方面[5]。此外,学者在茶馆室内装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观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茶景园林实体要素在室内装修中所占的比例,总结了各景观要素在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6];杨巍在《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一文提出景观设计及景观布置在茶馆氛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标的《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也阐述了山、石、水等景观元素在表现茶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8]。从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园林景观、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在观光茶园及茶馆室内装修中已经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景观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园景观设计,采用何种设计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该文尝试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园景观现状的前提下,提出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内涵及茶文化园景观的价值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在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物质内涵,是指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烤制、销售等具有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内容;其精神内涵,是指茶的品种、品尝、礼仪、民俗以及有关饮茶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人文科学内容[9]。文化价值。茶文化园景观是以茶文化为主题而设计的景观建筑小品,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既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部分难忘历史的再现,如茶马古道动感雕塑园、陆羽亭等。以景观的形式展示中国茶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帮助游客记忆,同时展示方式的多样性也增加了游客的参与、互动性,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茶文化知识,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题的景观有再创历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应,必将为人们所铭记。经济价值。观光茶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茶叶盈利和宣传推广方式,它通过氛围的营造、体验性活动的开展、特色旅游项目的设置,为茶园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茶园氛围的营造、旅游项目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园景观来实现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宫、茶田画等,人文型的动感雕塑、文化长廊、文化景墙、特色瞭望塔等,为园区招揽了更多的游客,活跃了园区的氛围。旅游价值。茶文化园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自然型的观光茶田清新静谧、绿影叠叠,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佳境。人文型的实景演出高潮迭起,绚丽的舞台灯光为观众呈现了一席绝佳的视觉盛宴;创意景观小品、造型独特的建筑景观、别具匠心的茶文化体验互动活动,为茶园和旅游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充分发挥了茶文化园景观的旅游价值。
2茶文化园景观现状及设计原则
2.1茶文化园景观现状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园景观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成功的茶文化园景观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趋同化与雷同化现象,属于“CTRL+C”+“CTRL+V”或微改动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体可归纳为4点:设计初期没有进行详细的项目地块及所在区域设计元素考察,设计成为无根的浮萍;设计开展时没有明确整体形象的定位与塑造,缺乏主题创意与文化特色[10];设计方与委托方地位不对等,基本属于设计方按照委托方想法把效果图表现出来,物质功能性与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契合;施工方专业性较低,大部分情况是小包头+大小工的组合,对施工细节及材料不重视[11]。
2.2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广义的“地”,包括项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象气候、地的主人等,对“地”研究得越透彻,设计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则。新创造出的景观需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从空间布局、虚实对比、形势把握、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反复用心推敲。以人为本原则。茶文化园景观的建设最终是供人使用,因此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掌握使用人群的行为规律,以此设计真正为人所用的景观。创新原则。立足当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对景观的设计进行创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以茶文化为主题,围绕茶文化内涵展开景观的创作。基于此,提出的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亦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以茶种植、茶烤制、茶销售、茶器皿为切入点;精神层面,以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切入点。
3.1以茶种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态自然的艺术品,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改变茶田的布局方式,或方、或圆、或异形等几何形状布置,形成不同形状的茶田景观,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效.
3.2以茶烤制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采用制茶的加工工具为原型,通过抽象、美学、设计等技术知识的运用,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如将绿茶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晒茶筛子,设计为茶园瞭望塔的形式,既体现当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设计有根可循;或将筛子作为休憩亭的顶部遮阴物,阳光透过竹条之间形成斑驳的倒影,增添了静态亭廊的动感;仿造炒茶炉灶的造型,通过将其内部挖空,放入射灯的方法,设计另类景观地灯等。
3.3以茶销售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享誉国内外的茶马古道是茶贸易的独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贸易通道。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可以通过雕塑设计再现古代“茶马古道”上商人运茶、卖茶的场景,或通过仿造古代“茶马古道”景象,进行实景复原,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代“马帮”艰辛的贸易之路。
3.4以茶器皿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南方饮茶颇为讲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仅饮茶需要的器具就分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壶、盖碗等,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壶作为喷水景观、以阵列式的茶碗作为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以茶勺作为雕塑原型进行抽象等,设计师可充分发挥想象力,形成特色景观。
3.5以茶艺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艺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从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中取材进行雕塑设计,同时,茶艺师的服装配饰等物件,可以通过放大尺度方法设计为景观小品。
3.6以茶诗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咏茶、品茗、斗茶、采茶的诗、词、歌、赋、成语、歇后语等宝贵财富,如《一字至七字诗•茶》《茶赋》《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中寻求灵感,形成设计元素,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赋互动长廊、主题茶楼等景观建筑。
3.7以茶境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通过营造宁静祥和的禅景来打造特色景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观光茶园所推崇。禅境的营造要深刻领悟佛学的精髓,它似有似无、或静或动,朴实无华、宁静高远,言简意赅又发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3.8以茶传说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关传说、历史名人雅士,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便是根据武夷山茶叶救助赶考秀才,秀才高中后重返武夷山道谢这一历史传说编排而成,该实景演出已成为赴武夷山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年收入上亿元。此外,人们也设计了很多实体景观建筑,以纪念“茶人”,如湖北天门市为了纪念茶圣陆羽,建设了陆羽亭、文学泉、涵碧堂等景观建筑小品。每每置身亭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令人流连陶醉,感叹中国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结论
茶文化园景观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景致独特、情趣高雅的视觉盛宴,同时它也是实现茶园休闲观光价值的主要载体,是改变传统茶园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相关知识,系统地总结了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8种方法,分别是以茶种植、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基本进行设计,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王泽发 刘金燕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生态环境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对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口暴增、资源缺乏、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现象的出现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而生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给新时代的人们带来了新思路,人们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途径,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明,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人们对生态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景观设计中,要不断改进设计方法,坚持可持续的生态理念,进一步推动现代景观设计朝着生态化、人文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生态主义;景观设计;影响
现代景观设计起源于20世纪早期,到目前发展已逐渐成熟,形成了艺术、社会、科学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的当代景观艺术。当前的景观设计已经不再是当初的审美趣味,不再以美不美来对景观设计进行评价,而是结合科学、社会的背景进行艺术价值的评价。其目的也是为社会生活创造丰富而多元的价值。生态主义浪潮的全世界流行对这种认识有着很深的影响,使得人们站在了历史、科学的角度去审视景观设计,使得景观设计师有了更崇高的使命,将自身使命与全球生态系统联系了起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也是景观设计的未来趋势,景观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其改善着城市水泥建设起来的硬环境,使城市环境变得充满生机。目前,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对景观设计的首要内在考虑因素,在可持续发展的处理技术、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环境和动物栖息的质量、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强调物种多样性以及尊重自然发展过程等方面都大力倡导。本文研究生态主义影响下的景观设计,希望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1现代景观设计的含义
现代景观生态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加入了当代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特别是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这些理念的加入使得现代景观设计不再仅仅是一种景观的创造,更是一种社会人文、生态健康体系的表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目标和口号。加强生态主义下的景观设计就是解决人与景观之间的问题,景观与社会之间的问题、景观与整个生态之间的问题,使其完美融合,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使整个社会的环境有所改善、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同时,景观设计还要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加强其人文精神的承载,使其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植物要素在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作用
现代生态景观设计离不开植物,所以在景观设计中要加强植物的研究,使其合理的应用于景观设计之中。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合理对植物进行配置,使景观与城市整体相和谐,是当前要研究的问题。景观设计最基础的就是进行植物的选择,其对整体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植物的品种选择上,尽量选择和当地地域特色、人文特色相符合的品种,彰显其城市风格,使得人文艺术与景观效果得到双重满足。在景观设计中,植物的种植要考虑植物生态种群问题,以满足其生态特性,在此基础上再满足“三季观果”、“四季有花”等景观效果。在进行生态群落的搭配时,也要重视其生态的特性,注意乔灌草的科学搭配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搭配方式,使不同的种族群落之间相互协调、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科学合理的对植物生态群落进行构建,也会使得生态取得良好的效益,使生态群落扩大。例如促进微生物、小动物在其中的成长,使生态环境更加多元化。自然的协调发展可以促进人类的更好发展,两者是命运共同体,人类只有依靠自然才能和谐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促进了自然的更好发展。因此在建设生态景观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的发展下去。
3生物要素在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现代生态景观的设计除了要考虑植物要素以外还要考虑到生物要素在其中的作用。生物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相互改造。对动物的圈养、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对宠物的依恋都体现着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最早的以打猎为生,到后来的圈养,现在又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宠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人类的生活世界,人与动物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生物链。例如要在城市中设计相应的鸟类生态景观,营造适合它们栖息的生态环境,加强对它们的保护;在可可西里设计专门的供藏羚羊通过的桥洞,保护它们的迁徙不被打扰,因为人类知道,生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没有了它们,人类也无法“独处”。微生物也是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的问题,微生物具有分解垃圾资源、使土地更加肥沃的好处,也有传播疾病的坏处。景观中主要以自然生态为模板,进行人为的改造,这就需要微生物的参与,能促进各种要素的流动,对植物和动物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4地形要素在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城市的发展使人的生存环境更加狭小,城市超高利用率严重压缩了景观的设计,这就使得对地形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发挥现有的地形优势,尽量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地形的设计中要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小而精的生存空间,同时要使得景观满足隔音降噪的作用,给城市嘈杂的生活找寻一片静谧之地。
5结语
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多元化,审美品味也日趋多元化,景观的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改善居住环境,增加城市美感,而是越来越强调它对生态平衡的促进作用,对人文精神的表达作用,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维护作用。
作者:张艺 单位:黄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
本文对枣庄老城区的道路绿地现状进行问题分析,提出道路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各种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枣庄老城区;道路绿地建设
1枣庄老城区概况
1.1城市概况
“枣庄位于山东省南部,市辖区5区1市.1976年建立枣庄市市中区,2004年枣庄市委市政府迁至新城区,政府西迁后其名未更改但俗称为枣庄老城区.”①
1.2城市道路绿地概况
1.2.1城市道路概况
“枣庄老城区道路系统基本呈方格网状,道路广场面积达到675.4万㎡,道路总长度约312.85km,道路网密度为7.48km/k㎡.”②
1.2.2城市道路绿地概况
“枣庄老城区现有道路绿地约48.15公顷,道路绿化率仅有70%左右.”③道路绿化整体水平较低.
2枣庄老城区道路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2.1道路绿地现状
老城区主干道路呈纵横分布共18条,纵向南北10条,横向东西8条.现状如下.
2.1.1道路绿带
分车绿带现状:光明路情况良好,衡山路情况一般,其他道路无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君山路、建华路、衡山路、青檀路情况一般,汇泉路、十里泉路无行道树绿带,其他道路均良好;路侧绿带:北安路、光明路、西昌路、东环路情况良好,其他道路无路侧绿带.
2.1.2交通岛绿地
老城区共11处交通岛绿地,除衡山路—建华路、衡山路—龙头路、东海路—黄山路三处交通岛绿地景观绿化一般外,其余各处良好.
2.1.3广场绿地
老城区现有光明广场、文化广场、道德广场共三处广场绿地,除文化广场绿化情况一般,其余两处良好.
2.1.4停车场绿地
从绿地系统规划中看到老城区主要机动车停车场15处,均处于市区人口密集处.
2.2道路绿地存在问题
2.2.1道路绿地横断面形式单一
光明西路道路断面为四板五带式,光明中路光明东路、衡山北路汇泉路西路为三板四带式,其余均为一板两带式.
2.2.2道路绿地率低
《2007-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到现老城区道路绿化率仅70%左右,离规划中提到的普及率95%还有一定差距.
2.2.3道路绿带
行道树绿带:老城区行树绿带中仅光明路达到乔、灌、地被植物相结合,形成连续的绿带的相关要求,且行道树树种较少;分车绿带:在老城区仅光明路、衡山路、和汇泉西路设有分车绿带;路侧绿带:北安路、光明路、西昌路、东环路路侧绿带绿化情况良好、其他道路均无路侧绿带,在路侧绿带中城市垂直绿化率亟待提高.
2.2.4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及停车场绿地
老城区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及停车场绿地主要存在景观无设计感、广场绿地数量较少、停车场少、绿化率低且质量一般、公共设施量少且残损严重、后期维护不到位等问题,不能满足居民正常生活.
2.2.5植物配置问题
植物树种、经长期驯化的外来树种种类和数量较少,且行道树多数为落叶树.配置形式单一,道路绿地乔、灌、地被植物层次感不强.植物配置缺少季相和色彩上的交替.道路和公园绿地中环境小品及雕塑的量少、主题不突出、缺少突出城市文化的元素.
2.2.6道路问题及其他
老城区断头路多,影响交通;非机动车道铺设不平、道路弯曲、井盖铺设不符合标准,易出现行车改道现象,造成安全隐患;君山路立交桥互通需重建;大部分红绿灯路口未设置遮阳棚,骑行者为图遮阳、避雨方便则随意停车,有甚者直接闯交通信号灯;老城区停车场少,居民为停车方便往往抢占非机动车道.政府重视力度不够、经费不到位,后期维护不及时且缺少大量公共设施;居民对城市道路景观的营造意识薄弱,抱有农耕情节,占绿化用地种植庄稼蔬菜.
3枣庄老城区道路绿地规划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绿地与旧城改造》篇中提到,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提高到95%和80%以上,市区主干道路绿化面积占道路总面积的25%,且绿化风格要显示本地区特点.
3.1城市出入口的设计
城区出入口不仅具有交通导向作用,且需体现地方特色;因此加大力度做细致精美的景观设计,设置体现当地文化的景观小品;旅游广告标识要富有艺术性、创意性及地方文化.
3.2旧老建筑的处理方案
在规划中提到将老城区内的汇泉路、君山路、建华路沿路人行道、环卫设施、路灯、绿化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整治;建筑质量较差的一、二层建筑逐渐拆除,并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的建筑色彩、建筑形式和风格等.
4枣庄老城区道路绿地发展策略
4.1道路横断面及绿地率问题的解决方法
4.1.1原有道路的拓宽
老城区道路拥堵,拓宽部分可行性城市道路,可适度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象.
4.1.2新建道路、打通断头路
拓宽、新建道路时应注意:将原有横断面增加到两板三带式;新建道路宜适当设置为两板三带、三板四带、四板五带式.预留道路两旁绿化用地、公共汽车专用道路以避免重复施工.路口增建遮阳棚;重建南园立交桥互通;建设和治理时要严格执行标准.解决现有道路铺装质量粗糙问题.
4.2道路绿地问题的解决
4.2.1道路绿带
城区道路应加大道路绿带的绿地率,及时栽种道路绿带;适当增设建筑小品点缀道路景观、增添文化元素.
4.2.2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停车场绿地
加强整治交通岛绿地,从无到有,有到精.并将其设计成装饰绿地,使各路口之间的行车视线通透;且周边植物配置应具有交通导向作用.增加广场绿地的数量;按照规定(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成果:路边停车泊位占3%~5%,社会公共停车泊位占12%~20%,配建停车泊位占75%~85%)要求扩建停车,停车场附近应种植树冠冠幅较大乔木,不同分区间种植防护隔离带,地面铺设采用草坪砖,并及时栽种草坪.
4.3植物配置问题的解决
4.3.1植物配置的要求如下:
4.3.1.1适应城市道路环境特点“应根据城市空气中有害物质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植物.”④如抗SO2植物,抗氯化物植物、抗粉尘植物.
4.3.1.2从当地自然植被中选择优良树种,但也不排斥经过长期引种驯化、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以此来提高植物多样性;结合城市特色优先选择市树市花及骨干树种,来体现城市特色,景观小品的设计应贴合城市历史、城市文化的主题.
4.3.1.3道路各种绿带常配置成乔、灌、草复层混交群落,下层的地被灌木、小乔木要选择耐阴、枝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和便于管理的树种;选择树干挺拔、树形端正、体形优美、树冠冠幅大、枝叶茂密、分枝点高、遮阴效果好的树种;应遵循“春花、夏荫、秋色、冬绿”、“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原则要求,来选择不同色彩不同花期的植物共同种植.
4.3.2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要求
4.3.2.1人行道绿化带设计“常用高大的行道树作为绿化形式.若绿化带为2-6米宽,则可种植乔木、灌木、绿篱等.”⑤
4.3.2.2分车绿带设计。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米,主干道路上宽度不宜小于2.5米;位于道路中间的分车绿带宽度为5-10米,其植物配置要求随分车绿带的宽度增大而增高;两侧分车绿带宽度一般为2-5米.道路出入口、人行横道处的分车绿带,植物配置要考虑到视觉的通透性,方便行人及车辆观察道路交通状况.
4.3.2.3广场绿化设计要考虑广场的使用性质和背景建筑的风格。植物的选择要与其他空间和建筑的风格相协调,同时能反映该城市的风格、气候等特点.
4.3.2.4交通岛绿化设计。交通岛在行车视距范围内应采用通透式配置,为追求美观往往采用大面积的低矮地被,同时还具有耐汽车尾气,生长慢,耐修剪,景观效果好等特点.
4.3.3行道树植物的选择
枣庄老城区常用的行道树种类主要有:高杆女贞、栾树、悬铃木、刺槐、马尾松、青桐、白蜡等.可推广应用的行道树有:苦楝、合欢、国槐、垂柳、银杏、三角枫、五角枫、广玉兰等.
4.4管理与经费问题的解决
4.4.1管理问题
希望各级各部门能够对老城区道路景观的建设事业给予一定的重视,将老城区的道路绿地的工作进一步完善.“绿道建设由市住建局负责;造林绿化由市林业局负责;休闲健身场所及体育器材设施建设由市体育局负责.”⑥
4.4.2在经费问题上应加大政府投资
“有关区(市)、乡镇(街道)要发挥建设主体作用,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多方筹集资金,确保建设资金需要.”⑦
5结语
本文对枣庄老城区道路绿地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关总结,并针对问题提出部分建议,希望对老城区交通绿地现状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笔者知识面有限,论文中对某些问题的分析不恰当或不全面,笔者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正.
作者:李娟 单位:枣庄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摘要:
分析了我国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的原则,并以北戴河火车站站前广场为例,从完善服务功能、凸显地方文化、实现生态价值等方面,论述了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
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现代人类众多的长途出行方式中,火车无疑是最常见的一种,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各个大中型城市的火车日均发送量能达到上万人、甚至几十万,这就需要站前广场有极大的容纳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合理疏导人流车流,保证旅客安全,提高通行效率。
1我国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不均衡。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前进速度飞快,但社会发展在某些方面并不平衡,过分注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这需要国家制度循序渐进的优化。例如东北地区一些中小城市的火车站年代悠久,政府没有相应的人力和财力去维修和改善,广场大多仅有单调铺装,只满足车站外环境的一些基本交通功能,缺乏合理的设计致使人流混乱,更无任何美感。其实,一些伴随中东铁路应运而生的城市火车站充满浓郁的异域风情,应充分配合并利用这种特色展示城市特有的风韵[1]。2)更注重建筑主体,忽视景观设计。火车站建设对建筑主体通常耗费庞大财力,对景观设计却不重视,进而使某些建筑产生突兀、不和谐之感。例如唐山新火车站是全国地级市中建筑面积最大的火车站,然而庞大的建筑主体夹身于周围低矮局促的建筑群中显的极不和谐,宏伟的建筑主体前没有一丝软景,站前广场均是硬质铺装,杂乱无章的停放各种营运车和私家车(见图1),没有任何人流导向,给进出站的旅客带来极大的不便,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广场内部和周边道路常年交通堵塞,连周围居民也要绕道回家。景观设计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应在设计之初进行宏观的统筹规划,重视景观设计的功能作用和生态效益,要以此为戒,避免同样的混乱再次发生。3)景观设计不专业,往往画蛇添足。在城市火车站的整体设计当中,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应协调、统一的进行,不应把景观设计当作附属品草草了事,甚至画蛇添足。景观设计应由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专业的调查分析,并配合其他各个方面不断改进,综合衡量近期目标和远期规划,进而完善城市火车站的功能作用和景观作用。
2站前广场景观设计原则
2.1注重以人为本
人首先对环境进行感知,然后把感觉和刺激转换为脑中的意象,从而产生行为反应[2]。人和人的活动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因素[3]。我们进行的一切建造活动都是为了给人们创造更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人性化设计以充分调研为基础,从细部入手,将边界空间的过渡,休息空间的设施,植物景观和照明设施的设计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构建利于行人的景观环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2有机整体原则
有机整体原则应该包含两个层次:1)景观环境与建筑主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景观环境应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点,通过各种方式对人流和车流进行合理的过渡,景观设计要在整体上注重空间尺度的大小和比例的准确。2)整个火车站空间应该与城市规划大方向中其他城市要素协调统一。如武昌火车站的改建以高架广场的方案高效的解决了人流、车流和泊位问题,使之与城市交通完美融合。建筑通过高台、重檐及编钟外形来表达楚城的形体概念,但高架结构使车站与广场景观分离,旅客只能绕行进入火车站,不能停留在广场之中,广场临街的一侧是机动车快速通行路,旅客进出也非常不方便,因此使大面积的景观绿化成为了摆设,降低了景观利用率,且设计风格与建筑风格不符.
2.3经济性与高效性相结合
经济是世界城市化的原动力。城市设计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持,对城市发展又具有调节性和建设性,因此城市设计的过程也是一种经济活动[4]。经济高效原则是指要用有限的资源,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创造最优化的景观效益。经济性不等同于廉价或偷工减料,要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顾忌高效性。同时,还要兼顾环保和生态,如使用当地树种,避免自然生态环境中大树的移植。
2.4主题鲜明,彰显文化与历史
火车站作为城市门户之一对初次踏足的人们会产生深刻的第一印象,因此火车站广场的空间环境设计中不仅要注重视觉形象,更要注重视觉形象背后的深层内涵。场所使人产生感情,从而更加热爱所处的环境[3]。苏州火车站的景观设计从地域文化入手,与苏州古城格局呼应的宫格银杏树池,以佛教八宝之一的吉祥结为主题构成流线型山地,并以“廊空间”为主线构建步行系统等设计理念,都展现出“天人合一”“城市山林”的古典园林特色,是传统园林思想在现代城市园林建设中的继承与创新。
3站前广场景观环境的作用
北戴河地处河北省秦皇岛市西部,距北京、天津等地只有2h~3h车程。美丽的沙滩和凉爽的气候使北戴河成为中国著名的避暑、疗养胜地之一。下面以北戴河为例说明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3.1完善功能
站前广场景观环境的合理规划可以提高车流和人流的通行效率。给予快速通行的旅客便捷的通行线路,设置相应的指示标志,利于人们快速找到目的地。对于慢速通行和短暂停留的人群设置不同的空间环境,避免人群占用主要通道。避免人流、车流和人车的交叉。根据出行人员数量和交通方式的统计与预测,合理规划各种交通工具占用的位置和数量。北戴河火车站采用步行最短的东西走向进出,西侧主要是公交车和出租车的停车广场,东侧为私家车和旅游车的停车广场,现场调查发现出租车和旅游车的使用率最高,通行效率也最高,不易产生停滞。然而公交系统的使用率较低,等待停滞的旅客非常多,容易造成拥堵,因此应该在高峰期增加公交车的数量,避免危险隐患。出站口与城市主干道具有3.1m的高差,采用分层台阶和坡形花池的处理方法,可以避免产生压抑和突兀的视觉效果,彩色花卉也将白色高大的火车站衬托的富有生机.
3.2凸显地方文化
通过站前广场景观环境的设计凸显地方性文化。各种类型的城市广场都可以深度开发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使其能真正成为城市文化的新资源,并体现城市的个性与文化品格[5]。一个城市的文化是难以复制的,因为它埋藏了几千年的遗传文化密码[6]。北戴河火车站中轴线上是镌刻《浪淘沙•北戴河》手迹的巨石,巨石南侧连接着条形的景观跌水,石在水中,水环石绕,象征北戴河山海相依的自然景观。波浪状的条文铺装也让大家一下车便感受到海的气息。北戴河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具有悠久的历史,将废弃的火车翻新作为雕塑,并配合相同年代的人物雕塑,充分突出火车站独特的历史文化。
3.3生态价值
站前广场的绿地景观有利于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帮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组织城市景观。植被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质,还能降低周围的噪声,一定量的植被覆盖有利于减少地表辐射。盛夏时,水体可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周围的温度,有利于营造适于停留的小气候环境。例如北戴河火车站的环形座椅中间栽植藤本月季,形成一个个色彩绚丽的花柱,围合出相对私密的空间,并且垂直绿化能吸附二氧化碳、降低噪声。景观跌水中设置小型喷泉和汀步,增加了景观参与性,让大家在炎炎夏日感受一片清凉,营造出一片和谐、欢快的氛围。
3.4积极的心理影响
植物景观和水景观对放松身心和平复情绪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男性的作用更加明显,铺装的作用较小[7]。在火车站这个相对快节奏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摩擦会明显增多,加之对顺利出行的迫切期望,人们的心理就会出现焦躁、忧虑的情绪,通过植物景观和水景观的合理设计,有利于柔化情绪,对创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4结语
随着历史的推进,城市火车站的规划和建设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注重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深度挖掘各个火车站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以人为本、有机整体、经济高效和历史文化等为原则,充分实现景观规划的作用,为今后火车站的整体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李文 付妍彤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摘要:
以河北省承德机场陆侧区景观实施为例,探讨机场景观地域性的必要性,以及展现机场景观地域性的要素:包含从场地的人群出发,满足机场功能的要求;从场地所在的城市文脉出发,创造具有高度可识别性的地域性景观;从场地的自然条件出发,构建与场地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生态场所。
关键词:
机场景观;陆侧区;地域性
河北省承德市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中避暑山庄及其周边的寺庙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也是国家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承德位于山区,铁路、公路交通不便,机场的建设将会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快捷、安全和舒适的旅游条件。根据承德机场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承德机场的定位为承德的旅游门户。要求机场的景观应体现承德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展示承德的形象和空间面貌,彰显场地的地域性。
1满足场地人群的功能需求
首先从明确场地的服务人群出发,使景观的塑造满足使用人群对场地的功能诉求。根据机场的系统划分为空侧区和陆侧区。陆侧区主要是使用地面的交通系统进行各种交通方式和活动场地,是将城市的各区域人群和货物汇集到机场,或由机场分散到城市各区域,起到与城市对接的桥梁作用。其主要服务的人群为:出发和到达的旅客、机场工作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以及迎送观光者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员。陆侧区应确保各方服务人群进出场地的安全、交通便利、快捷和多样景观体验的需求。
1.1基于场地安全功能的景观元素配置
从场地安全的角度考虑,在景观植物规划上应该保障飞行安全、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内容。
1.1.1生态防鸟
在机场景观植物设计中应重点防止“鸟撞”,确保飞行的安全。因此在种植规划上,跑道和滑行道中线两侧150…m范围内不允许种植树木,满足飞行的净空要求。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应选择对鸟类无吸引力的种类,使用月季、野蔷薇、小檗等带刺的植物,减少鸟类食物来源,营建不利于鸟类生活的生态环境。
1.1.2空防安全
在飞行区、候机楼禁区、油库、重要生产保障区域范围周边,不得有树木影响电子监控设备,不得有可提供隐藏的灌木丛等。在飞行区的周围5…m范围内不得种植乔灌木,确保飞行安全。
1.1.3防灾减灾安全
机场的绿地规划设计,应选择具有防火特性的植物,构建具有防火功能的植物群落,形成天然的防火屏障。尤其在油库等场所应避免种植松类等高油脂植物。航站楼周边应设有相当规模的绿地,形成应急避难的场地。
1.2基于便利交通的陆侧区规划设计
交通便利是陆侧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前提。承德机场的航站楼由单体建筑构成,地面交通系统采用便捷连续的布局形式,连接各个功能区,互通便利。道路的景观处理上,创造开敞、简洁的景观空间,强化安全、便捷的通行功能。公共停放和租用车辆的停靠,采用集中的布局方式,与航站楼和城市交通快速便捷的连通。设计通过林下生态停车,消解大面积硬质铺装带来的视觉上和生态的不良效应。
1.3满足景观体验需求的景观系统建设
从景观体验上看,应满足游客和工作人员的观景、驻景、游景的不同体验需求。园区结合功能建筑塑造不同体验的庭院,有为游客提供观赏的山水景观,有为游客和工作人员营造的休憩场地,将各景点串联打造移步换景的游园体验。运用植物、枯山水、小品等元素打造宜人的各类空间。
2城市文脉的诠释
城市文化、历史背景的表达是景观地域性展现的重要因素,也是设计师创作中形式语言的来源。承德因避暑山庄而繁荣、闻名,它是承德的文脉核心、观光的圣地。设计以避暑山庄的山水格局为蓝本,运用中国园林集景式布局形式,形成步移景异的园林效果。结合功能建筑,打造五大庭园,并将其精心串联,构筑大景区下园中有院、由院成园的避暑山庄特有布局手法。沿航站楼中轴北侧为集中式停车和城市接驳的交通之地,其景观是展示机场特色和城市文脉的重要界面,也是整体景观的核心。设计上取中国园林“移天所地在君怀”的核心理念,构建君览天下的庭院。用现代手法表现了避暑山庄的“宫殿区”、“湖区”、“草原区”和“山景区”,寓意避暑山庄的整体布局。手法上采用回字形构图,表现避暑山庄“大山宫、小山霍”的布局形式。与“水流云在”景观节点一起,打造机场的迎宾中轴景观。在中心节点分别设计3个岛,表现避暑山庄1池3山的特有内涵。“水流云在”在中轴景观沿线上,设计上取避暑山庄第36景“水流云在”。设计镜面水池,四周形成跌水景墙,水面倒映蓝天白云,在意境上向经典致敬。综合办公楼北侧庭院为工作人员休憩的场地,设计取避暑山庄第26景“云帆月舫”。用木平台及廊架表现“舫”,中心开敞草地表现“湖水”,周围布置折线小路、小平台等,营造一处供工作人员午间休闲的空间。航站楼东侧和西北侧为机场的预留用地,在设计上也提取避暑山庄的景点为蓝本,运用自然地形及园路,大片为缓坡草坪,局部种植丰富的树木,塑造四面云山和云山胜地的自然生态景观,也为后期开发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场地。
3场地独特自然环境的展现
不同地域的景观受其所在场地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也必将反应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状况、水文地理等状况,成为当地特有的景观风貌的同时,也体现对场地自然的敬重和保护。承德机场位于低山丘陵区的山脊上,机场的建设对于山区的生态系统、地形地貌有较大的干扰性。因此,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对周边生态环境予以修复和补偿。
3.1生态修复区
首先在机场的外围边界构建一个过渡区,成为与外围山体的缓冲带,形成生态修复区域。重点对机场周边开挖形成的高陆边坡进行生态修复,对于边坡的坡脚防护采取挡土墙、护脚墙等工程措施,防护大量水土流失。对于坡面防护,采取带有骨架型的灌草护坡,保持水土。
3.2地形地貌
机场所在的丘陵山区动用土石方量较大,从而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较严重。设计主要采用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植物措施主要是运用植被群落固化土壤,保持水土。工程措施是运用工程防护技术防治水土流失的发生,包括边坡防护、截排水设施等。其中截水设施运用生态雨水收集系统和排水沟相结合的方式。生态雨水收集系统主要是运用下凹式绿地和溢水管的设置,延缓雨洪排泄高峰,增加雨水渗透的机率,保持水土,同时,也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当雨水量过大时,通过排水沟排出场地外。
3.3生态植物
植被选择的基本原则为“适地适树”。运用乡土树种,在机场与外界连接处,构建生态缓冲林,通过茂密的树林来隔离噪声,并强调机场与周边郊野风光的协调与融合。陆侧区内的植物,在考虑机场种植安全的前提下,兼顾生态景观。
3.4低碳维护
以低成本维护、构建生态节约型园林景观为目标。场地采用低冲击开发技术,通过透水铺装、绿地自然排水系统和雨水花园收集利用雨水,涵养水土。种植上以乡土树种为主,做到低碳维护,以及节能减耗照明设施的运用。
4结论
机场景观作为展示地域文化的首要名片,其设计应该从场地本身出发,分析场地人群的需求,满足机场功能的要求。从场地所在的城市文脉、地域文脉出发,将其注入机场设计之中,创造具有高度可识别性的地域性景观。从场地的自然条件出发,构建与场地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生态场所。
作者:刘婷 单位:北京易兰城乡规划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在我国已经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从古代园林设计到现代建筑设计,贴近自然的优美环境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一代又一代人带来了身体以及精神上的享受。然而现代景观设计中出现了雷同化以及肤浅化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者们提出将历史文脉应用于景观设计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景观设计理念不断更新,对人们的工作及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景观设计可以拉近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使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中放松心情。而景观设计所展示的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美,而是要体现出一个建筑乃至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将历史文脉应用于景观设计中,能够实现景观外在与内在的有效统一,充分展现景观的文化内涵。
二、历史文脉应用于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价值
所谓的历史文脉,就是指历史与文化的综合体,其不仅与历史背景有关,同时与地域环境、民族文化习俗有关,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在景观设计趋于雷同化的今天,历史文脉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其可以增强本地人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一方面,人们可以在景观中感受环境的优美以及自然的博大;另一方面,可以细细体味自然景观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景观欣赏中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同时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其次,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楼大厦以及城市交通的建设的确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同时也导致人们与大自然越来越远,在喧嚣的城市环境中,人们内心产生一种回归自然的渴望。景观设计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融入大量的自然元素,同时将地域特色文化完整的展现出来,将自然元素与民族元素有效融合起来,游人在感受美好自然环境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当地的风土民情,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三、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1.雕塑与历史文脉
雕塑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一般发挥一种标志化或者是装饰化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雕塑有不同的特征,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特色,可以说雕塑中继承着历史文脉。例如,唐朝时期佛教文化盛行,佛教造像非常普遍,比较著名的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像,它不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佛教文化的一种象征。而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利用雕像来展示历史文化,一些主题公园的设计就使用了大量与主题相关的雕像,例如奥林匹克公园中就使用了一些著名的运动雕像,其将雕像与周围景观巧妙结合起来,给人一种愉悦之感,感受到运动的魅力。“摩崖”也是雕塑艺术中的典型代表,将文字刻在山崖上,用优美的语句描述当地景色或者是有关景物的历史故事,带给人一种古典意境,同时感受到我国的诗词文化与书法文化,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2.现代建筑与历史文脉
历史背景会对建筑风格产生重要影响,建筑是景观设计中必须要思考的元素,尤其是很多现代景观设计就是围绕建筑展开的,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对传统建筑及其传递出来的历史信息加以利用,在建筑中展现历史文化。例如,比较经典五台山佛光寺就是唐代的典型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大殿当中使用了很多壁画以及题记,一眼望去仿佛唐朝盛世景象浮现在眼前,这就是历史文脉在建筑中的重要价值。设计建筑景观时,要想将历史文脉继承并发扬下去,不仅要考虑文化本身,同时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当地人们对文化的认知、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将建筑风格以及功能与当地大环境有效融合,使人们感受到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现代景观的建筑设计一定要防止雷同性的发展,如果所有地方的建筑都大致相同,即使外表再壮观,也会由于缺乏内在价值不被人们认可。在设计景观中的楼台以及凉亭时,要认真考量周围环境,使其与自然地理位置相契合,然后将相应的历史文脉应用于设计中,可以表现人物,也可以表现历史典故,还可以表现当地民族特色,使游人感受到景观的文化底蕴。
3.历史文脉的创新应用
所有文化都是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将历史文脉应用于景观设计中,并不代表古代雕塑与建筑的简单再现,而是要将当地历史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可以采用各种先进的手段将历史元素再现,形成一种独特的、具体的景观符号,欣赏者在看到这些符号以后,就明白了设计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在这些符号中感受历史文化。例如,现代景观设计中经常将文字图案化,将这些图案铺设在地面或者是墙面中;或者是将图案雕塑化,在现代雕塑中融入传统图案元素,这对于历史文脉来说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发展。人们可以在景观中个感受到清新的现代气息,同时又可以在历史因素中感受到厚重的文化底蕴,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总结
景观设计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不仅要考虑人们的物质需求,同时要考虑到人们的精神需求。将历史文脉应用于景观设计中,将文化与内涵赋予给景观,人们在欣赏景色时能够对历史文化产生一种感性认识,发自内心的生成一种自豪感,这才是景观的价值所在。
作者:乔木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摘要]
本文以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对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内容的探索与资源评价,分析郑州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一种强调生态文明、促进交流、回归生活、文化体现、市民参与的新的设计美学范式。
[关键词]
环境美学;生态文明建设;郑州市;景观设计
一、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探源
(一)解析环境美学内容的本质
公共环境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起居、休闲娱乐的物质要求,而且还应该满足人们对心理、审美、归属感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受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生活健康受到威胁,迫切需要对公共环境的审美意识上升到一定高度,扩展美学理论本身的内容,彻底改变狭隘的理解。因此,目前环境美学的本质不是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形式表现,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强调的是环境的重要性,研究的是生态与文化、主观与客观的基本关系问题,具体体现在人居环境中生态结构的保护和完善,目的为了让环境更适宜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导致污染物排放过度、空气污染严重、常规能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转换传统观念中对大自然的粗暴破坏和掠夺,把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切实把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环境美学理论在本质上相近,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追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不高
公共绿地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结构多样性和景观功能多样性。景观结构多样性指的是景观类型、大小、形状、组合的多样性;景观功能多样性除了物种在景观单元中的流动的多样性外,还包括观赏、游憩、生态、文化等功能的多样性。目前郑州市各区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显示,金水区虽然绿地类型较为全面,但是面积分布不均匀,导致景观多样性下降;高开区、经开区、邙山区的景观类型较少,但面积较为均匀,多样性指数中等。分析说明,郑州市各个城区存在的绿地分布不均匀、景观类型不够全面等问题[1]。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是指景观分割的破碎程度,通常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高,表示人为改造越大。从各城区来看,二七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主要是因为该区为老城区,建筑密度较高,绿地面积少而分散,另一方面是新开发的居住区,开发商在景观规划中的投入较少,导致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经开区和高开区为新建城区,其景观的绿地率较低,有部分空地未进行开发,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原因是缺少大型公园或者多以小广场形式存在[1]。
(三)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风格差异较大
目前来看,郑州东部的新城区和西部的老城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西部老城区只有少数的城市公园,后来建设的公园大部分是根据城市的发展改建而成,公共绿地景观具有古典园林气息,且各个公共绿地较为孤立。相对于老城区的高密度人群,公共绿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东部的新区城市公共绿地规划是包含于城市规划中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统一性,并且兼具生态性和文化性,充满了国际化的现代气息。
(四)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
目前郑州市区中心与城市边缘区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在人多地少的城市中心,公共绿地实属奢侈品,大多数绿地景观规模较小,例如街头绿地、带状公园等,如文化公园、学梓公园、文博公园、绿茵公园等。在城市边缘区则分布着大型的公共绿地景观,如植物园、绿博园、方特游乐场、黄河湿地公园、绿源山水园等。
(五)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忽略市民的参与性
郑州市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在前期的规划设计与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中,缺乏市民的参与性这一社会功能。例如公共绿地景观在前期规划中没有听取和采纳市民的期望与意见,许多新建的公共绿地熟知度并不高;一些专类园区,在冬季缺少观赏价值,大大减少了游人的视觉享受;一些公共绿地缺少静态赏景和市民参与其中的功能场所,最终成为以户外健身活动为主的公共绿地。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公共绿地只可远观,缺少景观亲近感和城市归属感。
(六)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缺乏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作指导
郑州市较为集中的公共绿地大多是以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的形式存在。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以自然山体和枝叶茂盛的植物为主,人工景观要素以筑山理石、人工挖湖为主。但由于建设时间距今已有六七十年,园区设计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为群众提供休闲游乐的场所,在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体现较少,很多场所在早期看来有一定的主题或意义,而如今看来却破坏了整体园林景观的和谐性。
三、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生态审美,推动城市生态安全
首先,通过宣传、说教等方式向全体市民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市民的生态审美意识;其次,在公共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一定要遵循生态原则,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比如位于郑东新区的湿地公园,通过污水净化系统为如意湖进行污水净化,让市民在游赏玩乐的同时,了解真实的净水程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然后,绿地景观本身要生态稳定、能流通畅,能够与城市的结构相统一、关系相和谐,比如城市之林的园内景观与园外道路绿化风格就统一和谐,使公共绿地与城市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主题。
(二)提倡艺术创新,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艺术创新是指将生态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用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做指导,用尽可能少的财力、物力,对周围环境尽可能少的干扰来绿化和美化环境,通过景观这一设计表达形式所反映出的创新设计观。比如选择乡土材料来节省维护成本,就像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演绎了关于农耕文化的田园耕读故事;或是对报废的材料进行分类筛选,既能节约材料,又能产生出新的艺术效果,就像德国巴伐利亚州环保部新楼景观设计的主要入口处,设计师利用报废的混凝土预制板,创新出类似于中国山石的园林小品,极具创新意识。(三)重视回归生活,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回归生活是指赋予公共绿地景观以人的属性,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公共绿地景观和人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不仅是对当今人类生活和历程的写照,而且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抑或是一种存在方式。这就要求在对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同时,重视人在景观中的主体地位,考虑公众的实际生活需要,将景观设计与人的生活意象产生联系,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城市归属感,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营造环境良好的空间场所,满足人们观赏、游览、学习、活动、趣味、运动等多功能需要,避免“见物不见人”的情况,提高景观的使用率。
(四)融入中原文化,推动美丽河南建设
将极具荣耀感的中原文化融入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能更好地尊重并延续地方生态特征、历史文化印记和民俗习惯,赋予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地域特征。每个公园都应有独特的文化和鲜明的形象,不然被动的景观往往容易被人遗忘,就如碧沙岗公园,很少人会来到园内的北伐烈士纪念碑去参观悼念。因此,规划者在对公共绿地景观进行设计之初,就应充分了解公园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尽可能地将中原文化转化为人文活动,增强市民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追求,让每个市民都能通过公共绿地景观参与到美丽河南的建设中来。
(五)强调整体体验,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整体体验是强调市民与自然应该时刻保持着互动关系,它不仅仅包括建设初期参与设计、建设完成与场地互动、设计成果开放评价,还表现为对生态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展示、认知、体验。比如设计师可以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对部分场地留有发展的余地,留待今后的使用者在体验中慢慢完成;或是提供果实采摘、耕作农场、垃圾堆肥等这一特定区域让市民享受亲近自然、体力劳动的快乐;又或者通过景观生态设计,以教育为目的向市民展示自然现象的发展规律、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技术的运用与生态的恢复过程。
(六)促进市民交往,推动宜居城市建设
公共绿地景观还应该兼顾社会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特别是在生活节奏飞快、信息化程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交流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上的交谈,也可以是常见的某些交流活动,如交谊舞、乐团合唱、戏曲演唱、下棋、打牌、亲子活动、健身项目等。因此,设计者应该着重为此类活动提供专属、舒适、互动的场所,增强市民的存在感和归属感[2]。
四、结语
将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融入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是人类发展新时期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改变生存环境的新目标。郑州市应该对公共绿地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人性化、生态化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绿地充分、高效地发挥生态效益和使用功能,倡导人与自然协调有序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晓曦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现代景观设计也在不断变化,很多现代景观在应用了新材料之后,景观的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使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环境的不同需求得以满足[1],本文阐述了新材料的应用意义,并就现代景观设计中艺术和科技的结合做了论述。
关键词:
新材料;现代景观设计;科技;艺术
1新材料的应用意义
因为新材料的出现,不断丰富了人类的科学技术,而金属材料的不断增加,像铝、不锈钢以及合金等材料,都让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有了新的色彩[1]。尤其是玻璃渐渐发展成承重材料,而使用方式上也有了较大变化。以视觉冲击效果来看,新的LED灯以及光纤带给景观非常出彩的视觉体验。新的材料也表明,有新的结构出现。由于钢结构体系自重较轻,所以,在跨度较大的结构中相对来说更有优势。不仅如此,传统材料在工业化的影响下也衍生了新的表现方式,像石材悬挂以及木材铆接等都能将新时代特点表现出来,结构美学的创新取代了传统装饰美学。尽管新材料在现阶段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但还是存在一些新材料的材质及构造不太环保的问题,有些甚至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部分新材料是由很多化学物质构成,所以,无法完全排除其污染性,我国有关部门在对新材料进行质检时,一定要注重其污染程度,避免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新材料的监管,使景观设计对新材料的应用能更加自如,同时也使人们对新材料能有更高的认知,以此促进新材料的不断发展。
2新材料的综合技术———结合科学与艺术
在传统景观作品中,现代景观设计在其基础上正在不断进步,有一些人在往艺术的路上前进,尤其对艺术与景观的相互结合非常关注[3],而其艺术表现也在不断增多。部分人认为,在景观设计中不断增加艺术成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而对生态效益的偏重也会使得景观艺术性有所减弱。但是,有很多设计师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在景观设计中,将艺术性与生态环境同时考虑在内,使景观设计更为完美。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单单要考虑到生态原则,还需要将艺术形式进行考虑。在经过科学的分析后,会有一些个性的植物配置以及设计形式出现,在很好地突出艺术性的同时,还要尊重生态性原则。艺术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会改变人们对传统景观的看法,而景观艺术所形成的革命性变化也会非常自然的发生,技术在提供高生产力时,也能让我们有全新的景观体验、观感以及价值观。针对社会的发展,景观设计师也做出了积极回应,满怀激情地面对未来的新鲜事物。在景观设计中应用新材料能不断开阔视野,不仅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很好地反应现代生活方式。平时生活中一般能接触到的是普通材料,比如高分子、普通金属以及普通陶瓷材料等。新材料一般指的是一些正在发展且性能更优的材料,比如细料陶瓷、新型技术以及复合材料等。时代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景观材料也在不断更新,在一定程度上使景观设计更加灵活。而设计师应用不同类型的材料,将景观设计不断地进行改变。先进前卫的现代景观设计方式,就像装置一样,不同于传统的设计理念,这些艺术性较高的现代景观设计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持。在现代景观中应用新技术,在材料的应用中有一定的挑战,比如合成纤维、玻璃以及塑料等,要尽最大可能反复应用材料,还可以应用现代化技术,以此生成最新的材料,在物质环境中应用可持续生态,以此形成一种新的方式。新材料能不断应用自身的质地、色彩以及表面,以此唤起一种特殊的情绪。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景观语汇中,材料作为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能成为作品以及设计师当中的媒介,以此形成有独特风格的景观。应用各种各样的新型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将景观概念进行全新定义。要想景观设计能不断获得进步,必须重点对材料进行研究,才能不断丰富其设计。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对于材料缺乏了一定的创造力、洞察力,导致景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活力。所以,如果能重视新型材料,科学合理地应用,并将科技与艺术形态进行有效结合,便能以此形成更加优秀的现代景观设计。
作者:郝娜 单位:连云港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将工作过程的理念引入到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中能够取得高效显著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对高职景观设计中引入工作过程理念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流程,对具体的景观设计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工作过程;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和工作相关的各种能力,从而顺利走上就业岗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虽然能够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难以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理念在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中的运用,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景观设计能力,更好地和市场的实际需求相挂钩。
一、在高职景观设计中引入工作过程理念的重要意义
所谓工作过程,一般是指在企业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指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其引入到课程教学的设计之中,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要的目标,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之中,使其学习过程能够更加接近实际的工作过程,在课程学习中掌握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从而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可以说,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过程是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去工作的学习模式。同时,景观设计和其他基础性课程有所不同的是,景观设计课程的实践性与操作性更强。再加上随着人们对景观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在该种背景下,对景观设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在当前高职景观设计课程中有效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会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进而能够更好地完成景观设计的工作任务。这同时也符合景观设计的发展特点,尤其对于培养新时期优秀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流程
和其他的教学模式不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流程主要包括整体化职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选取、学习领域转化以及学习情境的创设等四个主要方面。首先,在整体化职业分析方面,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组织召开由行业专业和专职的教师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再通过整体的职业化分析,邀请行业专家帮助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职业技能。选取该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学习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将典型工作任务内容转化为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领域,由课程专家和本专业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对每个学习领域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加工,营造学生要获得职业能力所需要的一种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即学习情境的设计。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要点分析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流程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当前高职景观设计专业中引入工作过程理念的学习模式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定位
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以及景观设计相关课程的定位是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的首要步骤。具体来说,可以对市场上相关的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查,对不同规模的景观设计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进行访谈,从而从整体上对景观设计职业进行整体和全面的分析。同时依据景观设计师完成设计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明确景观设计课程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而笔者根据景观设计课程的具体特点,基本上确立了理论知识传授是主要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景观设计理论基础,以培养其具备较高的景观设计能力为主要的培养目标。也即是说在理解景观的基本概念之基础上,初步掌握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操作流程和方法,能够绘制设计方案图纸,撰写设计方案文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景观项目的设计。
2.景观设计中典型任务的选取
所谓景观设计课程中典型任务的选取,主要是指在职业活动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活动,能够对该职业活动的本质进行反映的工作过程。在当前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其覆盖的范围非常广,其中不仅包括了较小范围的公园、休闲景观设计,也包含了较大面积的生态规划、景观规划等。因此,在具体课题的选择上,应该尽量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技能为主要考虑方向,选择多样化的项目,从而让学生充分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技能,继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比如,在选择时可以考虑到工作任务是否实用、是否复杂等因素,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校园绿地、庭院景观以及住宅景观、城市广场等典型的景观设计工作任务,从而让学生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
3.学习领域的转化
对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中,学习领域的转化也是非常关键的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是其主要的基础所在。当然,在学习领域转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典型工作任务完成所需的实践和理论景观设计知识。而景观设计工作完整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任务接受、方案设计、画图、预算考虑等,其按照工作过程的整合、虚化教学内容,将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领域设置为提出工作任务、设计转变、方案初步设计、深化设计、方案设计讲述、方案总结评价等多个教学主题单元。
4.学习情境的创设
学习情境的具体创设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的最后展现阶段,是和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环节。通常情况下,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在学习领域知识转化之后,通过工作分析和能力要求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情境中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掌握学习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5.课程的考核评价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引入课程的考核和评价环节。在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之下,通过单一的试卷考试难以达到客观有效评价。因此,可以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过程中引入基于过程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而在具体的评价过程设计中,评价体系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教师和学生组成,而评价的方式可以将个人自评、教师评价、企业人员评价以及小组互评进行充分结合,在此基础上得到总分的汇总,进而能够对学生的景观设计综合素质进行客观的评价。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优势
通过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理念引入到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实践中,可发现:
1.学生明显提升了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主要是因为该种教学手段更好地带领学生走入了接近于真实的学习环境中,避免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让学生在逼真的实践情境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只要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习的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2.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景观设计技能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往往面对的都是一些文字、图片或者设计图纸,很难真正明白其中的具体含义,更不用说亲自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之中。而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景观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从而有效建立了全员参与学习过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之前很难理解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都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解决。
3.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贴近当前市场
此课程模式可针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标准和行业工作要求调整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手段。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景观设计的实际工作过程对表达方式进行理解,有效掌握具体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于协作工作的能力。而且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程最后完成大型设计项目时能够得心应手。
总之,在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能够确保学生可以全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实际项目的完成,让其体会到了和实际工作更加贴近的情境,继而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了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也同时达到了高职景观设计课程教育的主要目的,为我们高职教育水平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作者:彭鑫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在当经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给传统村落的发展施加了很大压力。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劳动力的解放,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往往忽视对当地生态格局的保护和历史文脉的传承。本文以四川罗泉古镇的珠溪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现状,并立足古镇独特的井盐业历史、袍哥文化、盘破门武术等文化积淀和地域特征,力图将丰富多彩的川南传统文化渗透到古镇水景设计中,将结合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以新的姿态展现和传承川南的历史文化元素。
【关键词】
罗泉古镇;水景设计;传统文化
一、地理位置与现状分析
罗泉古镇又名“罗泉井”,相传为诸葛亮驻军此地开挖井泉而得名。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西北51km,处于资中仁寿威远三县交界处。整个罗泉古镇顺珠溪河而建,布局呈龙形,号称川中龙镇,古镇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100个千年古镇之一。在古镇里集中分布了大量明朝末年、清代和民国年间的古建筑,其中盐神庙是中国境内唯一用来纪念、朝拜盐神的庙宇。珠溪河,长期以来泥沙淤积,污水积滞。由于当地交通不便,经济能力有限,居民对河道保护意识不够,加上大量的生活垃圾分散在河道两岸和污水乱排放等造成了水体、空气及土壤的污染。一直修修补补,没有经过大规模治理,生态效应较差。但现在罗泉古镇正在和周边景区联合打造旅游线,处于整体改造的大关口。
二、设计原则
在景观设计中应采用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生态化以及人本理念的原则,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和河道资源开发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本着保护优先原则,以更好地完善河道景观、保护生态系统;河道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建设材料的应用情况,在降低各种能源消耗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以实现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同时,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文环境的重要性,以当地地域特色或游客的心理及生理需求等为出发点,完善河道建设。
三、设计方案
针对以上对珠溪河景观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目标和规划原则:以“游龙镇盐脉,仰革命故地”作为创作主题,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和尊重文化为基础。以古镇的历史文化为景观设计的元素和背景,以生态修复的河道景区设计方法恢复自然式水体,以滨水景观为主要载体,设计集休闲游憩和公众参与为一体的生活公共空间。通过引入先进的水景设计理念和高质量的建设,在历史文化的传承、生态环境的保护、整体统一的设计、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规划原则指导下,充分发挥和提高河道在古镇的附加价值,并创造出人们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一)总体规划布局
珠溪河规划以盐运水路游玩、健康美丽的生态水系为主导,在本设计中首先考虑河道排污问题,使其上下游畅通,然后远离河道建立垃圾站(垃圾分类系统和压缩回收系统等)和生活用水处理分流(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和灌溉系统等)。最后以“景观小品”塑造为切入点,以两岸坡地绿廊为基面,以河道两座大桥等古镇主要人流来向为主要连接点,加上运盐码头,形成“三开三合多点”的规划结构,通过构造各种性质的功能区和绿化、道路、商业等联系网络,形成沿河具有整体性的网络系统。
(二)景观系统规划
规划以河道为主体展开景观,在设计中,通过沿河道两岸纵向景观、对岸景观以及鸟瞰景观等展开设计。为古镇和游客提供具有河水清澈、自然生态、活动丰富、休闲亲水的古镇水景。
1.景观分区
经过综合分析和整体的立意构思,本设计规划采用合纵式布局的手法。首先建立河流两岸绿色廊道,为了下游古镇水体污染,在上游设计一个种植区。然后选取流经古镇10KM的珠溪河,并将其分为3段纵向主题区,即河道水路游玩区、靠古镇休闲区和对岸商业区。(1)上游种植区:植物除了对河水起到过滤作用外,还能够提高净水处理效果。一是植物的生长可改变水系的流态,植物根系和茎杆对水流的阻碍作用有利于均匀布水,延长水力停留时间;二是植物的根系和创造有利于各种微生物生长的微环境,对重金属离子有一定的吸收作用。(2)河道水路游玩区:水路连通了古镇出入口和下游码头,开启运盐古船。游客可选择水路进入古镇,观赏古镇建筑与风景。以各个码头作为游客上下船的出入口,可加设小的商业区,将重拾码头繁华。(3)靠古镇休闲区:结合古建筑设计特色的景观小品,并可考虑适当恢复和安排水车,磨盘等饶有情趣的传统农用工具或布置小品雕塑作为市民和游客参与的活动。近水面,可安排垂钓活动,茶台等传统项目,在村头宽阔的水面靠岸处布置鱼、河虾等水产养殖基地,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的田园风光。(4)对岸商业区:以古镇建筑文化、革命文化、井盐文化、美食文化、武术文化为开发中轴,开设囊括以上五类文化的历史文化展馆。努力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展馆,力求成为古镇旅游的新亮点,结合当地特产,生产出各种特色产品。
2.景观节点
依据古镇景观统一,完整的基本要求,以景观节点来丰富其关系。景观节点包括景观区段的主要景观节点和人流活动中心,景观区域内的道路、桥梁和公路门户节点。规划沿河道左右两岸设置了两条景观主轴线,同时,以纵向联系道路、景观节点轴线等组织多条景观通廊,并吸收传统造景元素,如塔、亭、台等赋予时代精神,以加强纵向的景观展开,提升景观品质。
(三)河道绿化植物的种植要求
根据区域气候和环境要求,初步将绿化植物选取好后,并对河道两岸的距离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一些实际问题。第一是河道两侧植物的种植点要离河岸至少要1M的距离,将岸边一排整齐的旧石墩显现出来,这样不仅美观大方,还有利于保障河道交通安全。第二河道两岸有旧时的运盐码头,有较宽扩的距离,可以采取不同植物分层种植的方法,此外,河道植物还需要与河道两岸的古镇环境相协调,以具有观赏性的植物或者是灌木花卉为最佳选择。河道绿化景观植物必然少不了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主要作用是净化水质,其次是具有观赏性等。在设计中,运用净化水质可以选择种植生命力顽强的睡莲、水生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来解决水质污染问题。
四、结束语
古镇河道景观是突显当地区域生态系统特色的一部分,文章结合河道景观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探究了古镇河道景观设计中各种规划整理和环保措施。其突出的是水文化的魅力,也是古镇“血脉”之所在。
作者:许东林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
摘要:
针对当前水资源出现污染严重、过度浪费的问题,提出需要在尊重生态、尊重自然的条件下,注重城市公共空间中湿地景观的建设,在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同时,营造出为人提供美的、可供人欣赏娱乐的具有生态意义的景观场所。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湿地;生态;保护
现代城市生态景观设计遵循“生态优先、最小干预、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然而,在城市生态景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水景观面临着被忽视和废弃的局面,水景观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和科学化的设计。在未来景观的发展中,湿地景观对于水体的利用、储存、净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1湿地景观的概念及作用
关于湿地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明确的规定了湿地的组成要素。湿地组成要素中包括水元素、独特的土壤或者沼泽地、具有适应潮湿环境的水生生物这三个基本要素。一般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概括。狭义的湿地,是指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具体可以指不论长期或者短期,人工或者自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者水源地等都可以称作湿地。广义的湿地,则将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的所有水体都当作湿地。湿地具有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淹水土壤、厌氧条件和相应的动植物等特征。湿地即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不同于水体生态系统,湿地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还是比较脆弱的,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对湿地的景观设计中要求设计师更加严谨细致。湿地景观可以为城市提供一定的保障系统,湿地景观是极其珍贵的生态资源,应该予以保护为主,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块湿地的价值比相同面积的海洋高58倍。湿地可以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在保护的基础上,根据湿地的不同情况,可适当地增加可供参观的湿地景观区域,增加水元素的科普教育功能和经济效益。
2湿地景观设计原则
2.1尊重自然原则
湿地景观是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桥梁。它可以很好地把人工干预与自然生态结合在一起。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利用人工辅助来进行景观利用和设计。在考虑到水体参与的景观设计中,应以现状为基础,避免做成同一化的水系景观。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应该渗透到设计的方方面面。许多具有泄洪功能的储水库等,由于受使用性质的限制,必须利用巨大的高差把人与水隔开,破坏了水系景观的整体性。但这一缺失可以利用城市湿地景观来进行补充。因此,在进行湿地设计时,面对脆弱的生态系统,设计更应该注重自然。
2.2因地制宜原则
在湿地设计中,利用植物可以对空间进行分割和围合,同时绿色植物也可以起到净化水体、降噪除尘的作用。在面对湿地景观的植物设计时,要根据湿地的各项指标进行植物的选择,应该在对原生植物群落加以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遵循植物生长规律,尽量选择本土植物,形成自然层次丰富、富有自然野趣的人造景观,并兼具自我修复与生态循环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起到保护现有湿地特征的作用,增强湿地公园内植物动物的生态稳定性。
2.3形成弹性景观
在对湿地水体的驳岸设计中,在保持其自然属性的同时,还有强调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最小的人工干预,发挥最大的景观效益。在地形变化较小的水系两侧或者周边,种植本土适宜的植物,可以形成水系周边的绿色屏障;在地形高差很大的情况下,应该适当拓宽,形成不同的层级,即植物的竖向设计。距离水体较低的地方适宜种植水生植物,较高的层级则可以供人活动使用,在水体周边形成一定的弹性空间。可以更好地应对在雨季和旱季水位的变化状况。
2.4遵循形式美观的原则
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为社会、为生态服务的。为了满足人一定的审美诉求,在设计时应该遵循形式美法则,为人们创造美的享受、实现美的审美追求,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这一目的就促使湿地景观呈现出立体美感的发展趋势。为了形成富有特色艺术性的湿地生态体系,形式美观成为湿地景观设计所考虑的要素。在设计中无论在空间比例、审美节奏、建筑色彩还是植物配置等方面应考虑其形式美,应该把物质材料的体量、质感、观察者的视角和光源等相结合,让人们在情感上和身心上与湿地景观产生共鸣感。
3天津桥园景观设计分析
3.1项目概况
天津市是中国第三大城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近代北方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2008年建成的天津桥园,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的总体目标是为整座城市和周边市民创造一个有多种自然服务机能的公园绿地,包括:雨水收集利用、净化;在自然过程中改善盐碱土质;重塑乡土植被风貌,实现低成本管理;发挥乡土植物、自然系统、雨洪系统、土壤改良及景观可持续性的科普教育功能;为游人提供美的享受。桥园是对城市废弃地的修复。项目原先是一个废弃的打靶场,垃圾遍地,土壤盐碱化,地貌低洼不平,鱼塘若干,地下水位高,水系发达。由于紧挨着立交桥,所以称之为桥园。桥园建成后成为了天津市最大的湿地公园,对当地的生态系统起到了一定的修复作用,同时也吸引了众多业界人士、游客。
3.2适应地貌的规划设计
天津桥园是一种斑块式景观,被称为“适应性调色板”。整个湿地景观的设计,以自然元素为主,人工辅助造景。最大化地发挥自然生态的作用。展现了利用湿地改善当地生态系统这一目标。地段本身开挖了21个大小深浅不一的坑洞。面对地貌的客观特征,坑洞所形成的低洼地可能会限制整个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但在桥园的设计中利用了这一特点,保留低洼地,利用低洼地。用地貌本来的特征来进行水量的存储、过滤、沉淀,实现湿地的作用。湿地公园中的景观设计运用了台田耕作的方式,将园区内的土壤抬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盐碱地会慢慢下沉,利用物理手段对土壤进行了优化。设计旨在利用自然、利用本身地貌来解决现有的场地垃圾问题以及水体污染的问题。湿地的整体规划设计中利用雨季和地下水位的作用,使不平整的地面形成了水塘、湿地、季节性水池或者无水低洼地,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旱、水公园景观。经过雨水的冲刷和过滤,土壤不断的积累沉淀,无水低洼地的土壤养分不断增加,使土质得到改善。
3.3适应本土的的植物设计
桥园中植物群落的选择上遵守自然规则,因地制宜,直接引用本地树种,桥园地下水位很高,水系发达。地面的高差带来土壤的水分和盐碱强度各异,这种盐碱土壤不适宜树木的生长。但是地被和湿生植物可以在这片水位与pH值变化不定的水域里繁茂丛生。针对湿地土质盐碱化的现状,采取了在土壤盐碱地带种植地被和湿生植物的植物配置方式来对水体进行保护与净化。形成了大片的水体周边成群种植着芦苇、香蒲等植物的景观。整个湿地公园中不同的植物群落对应着不同的土质。利用生态再生理念和生态恢复理念。对于受到污染的水体并没有进行过多的高科技生态恢复,利用本土植物对水体的过滤作用,采取了简单的生态修复工程,使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达到了低成本,低投入,高性能的植物净化水体的目的。使湿地公园中保持着植物的多样性,展现着野草之美。而今的桥园成为一个具有雨洪蓄流功能的湿地公园。
3.4适应湿地景观的透水性
桥园林网由当地最为强势的柳树作为基调树种,在交叉部位种以其他乡土树种。林网内的游憩步道采用的是粗砂铺地,保护了底层土壤的自然特性,同时,在面临雨季的情况下,可以加速地表的透水率,加速对地表水的收集。在旱季时,也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调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林网绿地的布置降低了高速公路带来的噪音污染,借用植物、铺装、水体的降噪作用,对噪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生态处理。
3.5突出审美性的景观小品设计
园区的规划上有六个大的方面,分别是景观塔、步道、湿地水泡、木平台、木栈道、汗泡(旱生湿地)。景观塔的布置在竖向上有一定的高差变化,最高的景观塔达到了5米,人可以站在5米的高度上感受整个园区的景观设计。不同高度的景观塔可以观赏园区不同的景色,景观塔的设置达到了一个台面一幅景色的效果。园区流畅弯曲的路线规划在景观塔上会尽收眼底。各个景观塔通过连廊进行了线性的连接,使整个湿地的景观带串联成一个整体。大红色的景观塔和连廊的组合,带动了整个湿地公园的流动性,使景观塔也具有了雕塑的性质。具有强烈的标示性。景观塔、步道、连廊、绿地形成了一种图底关系。同时也展现了了点、线、面一体的设计。湿地中台地的围合利用了红色的锈蚀铁板,幼苗和铁板的搭配,在色彩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极大地吸引了人的视觉焦点。每一幼苗绿块之中为一宜人尺度的小广场和荫棚,可以供游客休息和观赏,让参与者能真切感受生命以及自然的美好。台地的边坡取材为工业材料,由金矿、铁矿、铜矿等各种矿石铺成。重现了历史,增加了人文景观。湿地水体周边设置了防腐木的亲水平台,同时也有景观廊架等景观小品的布置,亲水平台都是探入到水泡的内部,可以供人们观赏植物群。园区的设计中体现了一定的趣味性。林网绿地中有当地的农民做的稻草人,这种拟人化的天然景观小品,体现地域文化,活跃了湿地的气氛。整个园区形成从城市向自然的过度。
3.6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内对乡土物种不仅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也有科普教育的功能。湿地内动植物种类繁多,观赏者在近距离亲近滨水植物时,可以普及到各种植物知识。湿地又是多种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和迁徙驿站,也是许多水禽及鱼类的优越栖息地。湿地公园的建设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许多喜水生物停留在水面上,打破了水的宁静,增添了一份活力,形成活景观。
4结论
湿地景观的发展,带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对湿地景观设计时,生态性是其考虑的必备要素,但是其审美性、科学性也应该作为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原则。湿地景观保持其生态性是对的,也是湿地景观发展的趋势,但是之所以要进行设计,就应该把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和心理享受作为湿地景观设计的一个目的。利用形式美运用到湿地景观设计中,使湿地景观具有审美性。这样湿地景观在实现其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可以为人提供美的享受。
作者:冼宁 王洋 彭会会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地域文化景观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在景观设计中出现“千城一面”的现状,导致地域特色的严重丧失,因此对地域景观文化的表达研究至关重要。以吉林市满族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为切入点,对文化、地域文化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结合吉林市满族地域景观表达应用的案例,对当前地域景观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手法进行概括,并对满族文脉在景观表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以期为今后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
满族文化;地域特色;景观设计
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一个国家的文化同时又包含着不同的地域性文化,是不同地域性文化的综合。地域文化是城市景观设计的灵感源泉,具有其特殊的内涵和独特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被传承的地域性文化符合每个时期各个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满族作为中华民族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悠久的历史。将满族传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能够展现我国传统文化底蕴,增强景观设计的艺术感和人文情怀,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同时能够提高我国景观设计的水平。
1相关概念
1.1地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在历史上每个时期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历史文化。文化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作用的结果,它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在精神与物质层面所积累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重点是指精神领域的文化,主要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组织结构[1,2]。本文研究的文化并非仅限于精神方面,所涉及的是广义的文化。文化具有地域性,一定地域的劳动人们在日常的体力与脑力劳动过程中创造并不断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该区域所特有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的综合体现,称之为地域文化[3]。地域文化并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定阶段具有稳定性;同时,在特定地域与当地环境相融合的过程中呈现地域的特征,又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研究人类的文化空间组合并且作用在自然环境上的地理人文科学,可以等同于文化地理学[4]。地域文化所涉及的范畴相当广泛,它包括人类的生活经历以及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然资源,特定地域的历史遗迹、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民俗习惯、传统服饰、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等,都可作为开发利用的地域文化资源。地域文化的形成不仅是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积累与发展的漫长过程。因此,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独特性以及地域性的重要特征[5]。本文研究的文化指吉林市地域文化中的满族文化。
1.2地域文化的特征
(1)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在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与其他地域不同的特征,表现各自独特的魅力景象,使其有别于其他地域。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仰韶文化等,虽然都属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都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2)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
地域文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开始,地域性的特征就逐渐被人类通过各种手段保留并继承下来。地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史,甚至可以说是某一地域的发展史,在其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保留了其地域文化历史性的特征,如历史典故、传统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
(3)地域文化具有相似性。
地域文化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由于社会的动荡、战乱、饥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历史上曾进行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由于地域及民族性的差异,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千差万别,经过各民族文化长时间的相互碰撞、吸收借鉴,久而久之形成了与原有地域不同的特色。个体与地域文化之间的水乳交融、难分难离,虽有一定的差异,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如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汉族与满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都差不多,全家团圆,做各种美味的食物、菜肴,并围在一起吃年夜饭,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相互祝福。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4)地域文化具有潜在性。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地域文化具有潜在性。起初异域风情一时很难被人们接受,甚至是被迫接受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某一地长时间的生存,便不知不觉地体现出种种文化烙印。自己与周围人们的一言一行、一草一木之间已经达成默契,不自觉地被同化,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在汉族聚居区,我国某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接触,“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状况,久而久之便被“汉化”。
1.3景观与地域文化
景观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之上,地域性不仅指形式上的和谐与呼应,更是指符合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所构成的发展的可能性。植根于地域文化不是为了形成某种风格,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地域特色的思路和方法。
1.3.1景观反映的地域文化层面
地域文化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3个层面[6],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然环境层面包括影响制约地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地形地貌、环境因子、植被等要素。人文环境层面包括这一地域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服饰、宗教信仰等。社会环境层面包括特定地域环境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制度等,这些都会影响制约着地域景观设计的发展,都会体现景观的社会价值。
1.3.2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内涵的特征
(1)生态性:
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及生态原理来说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景观的地域性代表着特定的景观与所在地域环境之间的特定关联[7]。不同地域的景观由于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其形态、地理条件、景观建筑的材料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的空间组织形式却有很多相似之处,都讲求与地域环境的融合,强调与环境作用的和谐。因而,它们具有一定的秩序和模式。在生态意义上,这符合景观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发展。
(2)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
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来自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因此,景观的地域性在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对外来文化因素的吸收、借鉴和转化。特定景观所处的地域环境相对较为稳定和孤立,景观系统是经过长时间自我调节,不断去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等。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去克服产生的问题,从而形成新的地域特征,新的地域文化的建构即在系统的开放发展过程中完成。这是系统开放性的体现,符合事物新陈代谢、进化发展的规律[8]。
2研究区域概况
吉林市是中国唯一一个与省同名城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山水城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较为分明。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冬季漫长而寒冷。特殊的气候环境使吉林市成为夏季避暑度假的胜地,冬季成为冰雪旅游的乐园。吉林市水资源及森林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其境内水系发达,已探明的地表及地下水资源达172亿m3。森林及矿产资源丰富,境内东部山区有“林海”的美誉,植物种类丰富,有73目,2400种之多。森林覆盖率53%,森林总积蓄1.45亿m3,居全省前列;特殊的地质构造,铸就了吉林种类繁多的地下宝藏,现已发现的矿藏6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43种。驰名中外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其中人参和鹿茸产量居全国之首。其他陆生、水生动物资源数量繁多,以野生林蛙最为有名。同时,吉林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东北著名的古城。山环水绕的地理环境、交汇融合的多民族文化,铸就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境内有青铜时代闻名中外的西团山文化、汉魏时期东北最大的帽儿山古墓群、龙潭山上的高句丽遗址等,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同时吉林市又是满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此已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满族在其发展的历程中,通过与各民族的交融,形成该民族的文化。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在饮食方面、民族服饰、建筑方面等都形成该民族独特的特征,在文学及艺术方面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人物,对中华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3满族文脉在园林景观中的表达手法
3.1直接表达
直接表达是景观设计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表达形式,真实的在人们面前呈现当时的场景,所以它也是最原汁原味的景观元素表达形式,是未经过任何的加工、表现最为淳朴的地域文化的展现形式。地域文化的自然特征层面的要素,如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植被、材料等都是以最直接、最直观的形式呈现。吉林市满族文化的呈现正是以这种最简洁最直接的手法表达的,通过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使人们能够快速的了解满族文化中的“物”、“事”、“意”。植物作为园林设计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植物材料的运用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如以满族文化为题材的乌拉公园,植物材料主要是以柳树为主,柳树在满族人们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满族神话中就有“柳叶生人”的传说,满族先祖有祭柳和用柳树祭水神的记载,由此形成了满族人在各种祭祀活动中祭柳的习俗。满族人对柳有着浓厚的感情,对柳树等树种的运用也是满族文化的一种体现。对于景观小品的运用方面,乌拉公园及龙潭山遗址公园中的许多景观小品都是通过直接表达的形式,把对所表达的地域文化的物化为雕塑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如龙潭山中历史文化广场有关于满族先祖战争的浮雕、图腾崇拜文化中的海东青的雕塑、以及乌拉公园中满族民俗中屠夫杀猪的雕塑,坐在炕沿上做点心的妇女雕塑等都是用直接的方法来表达满族地域文化。直接表达在吉林市满族建筑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建筑作为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是园林中无声的语言。在园林环境当中,它与园林植物、水体和地形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有审美价值的景观。乌拉公园中的德胜古门、满族食街传统建筑,以及斜屋等,都是吉林满族传统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或多或少都汲取了满族建筑的元素,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特征。满族民居特色之一是由单檐硬山屋顶、抬梁中融入穿斗式结构和“五花山墙”构成的山墙造型[9]。现存最完好的当属吉林市乌拉街的几处传统建筑,如魁府、侯府、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在形式上与现代满族民居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吉林市作为满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存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在这种背景下,吉林满族景观建筑直观地展现出明清时期满族建筑风貌以及沿江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满族先人高超的建筑手法。
3.2夸张
夸张表达是对原有的“物”、“事”、“意”等特色元素的一种夸大,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而对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等方面的夸大,给人一种震撼,形成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符号。夸张的表现形式,使文化的表达更加形象化、更加生动、更具有趣味性,耐人深思。乌拉公园中燃放鞭炮的孩童雕塑就是采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对孩童燃放鞭炮的动态的设计,向游客展示燃放鞭炮时那种震撼及担心,凸显孩童胆小害怕的形象。万箭齐发雕塑,展示的是女真完颜氏的十八支响箭的历史传说,意指这些箭镞射向女真族的三川六国九沟十八寨,传遍一百单八邦。一个勇士拉开一张上面有数十把弓的箭,把这些箭射向远方的形象,使用了夸张的表达手法。
3.3模拟
模拟手法更加侧重对文化环境的营造,这种表达手法在运用过程中更加复杂,采用“形似”的手段[10],表现的更加立体化和富有趣味性、真实性。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对“一池三山”的模拟也经常运用。模拟的对象可以是地域文化的自然特征层面和精神特征层面。吉林市乌拉公园中天河古渡:头道码头、二道码头、三道码头等的模拟,向人们传达明清时期吉林城作为的交通中转站的特殊地理位置,便利的水利条件。公园内乌拉餐馆模拟的是清代满人亭阁相连的建筑形式。它们都是对历史文化的模拟。
3.4抽象
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抽象是对事物特征中最精华的部分进行提炼加工,形成最传神的符号,抽象的表现,使文化的表达更形象生动。乌拉公园中木桩路面的铺装,便是对吉林历史文化的抽象,吉林明清时期作为木材的集散地而大量的堆积木材,同时也是水上航运天然的停靠,在江水中楔入粗木桩作为堤岸,斜坡上面树着一些矮木桩子,钉着一些粗铁环,用来拴船缆绳,便于停泊。乌拉公园中的圆木铺装就是对这种文化的解读。
4现实问题及对策
从目前吉林市满族传统文化的景观表达来看,满族传统的文脉在景观设计中展现得并不淋漓尽致,在我们现有的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只是把其中的一部分运用到设计中,对于那些贴近群众的民俗的如传统的饮食文化、宗教祭祀文化等表现得并不是很多,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还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探索。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问题。
(1)传统的满族文化并未作为地方上无形的语言开发利用,传统的文化还未充分突出,仅仅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
吉林市作为满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民族文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而且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在景观规划中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建筑风格和历史文脉。从中汲取具有满族特色的内容作为景观设计中的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然后更好地运用在道路铺装、广场设计、园林植物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使其能够突出少数民族建筑的风格和文化传统,只有这样才会使满族文脉表达得更加详尽。
(2)在景观设计中满族文脉的应用太少。
吉林市满族文化展现最为突出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乌拉主题公园以及乌拉街镇、龙潭山遗址公园等,满族文化在其他地方的表达却寥寥无几,表现形式单一。对于满族聚居的生活区、文化区、文化广场等都可以表现出浓厚的满族气息,从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表现,扩宽表达的领域,使人们到处都能感受到那种浓厚的传统满族文化的气息。
5结论
地域文化是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地域景观的设计和实践必须尊重场地特征,立足于本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加强现代景观与中国特色地域文化的联系、融合。地域景观在设计前要对当地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既要对传统文化继承,同时也要对传统文化深层次的挖掘,总结归纳文化元素,使其完美地表现在景观设计中,不仅能解决我国景观设计中“千城一面”的状况,实现我国景观设计的“大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刘强 王洪俊 单位:北华大学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