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4 09:38:50
导语:在团队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团队构建研究评述;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评述;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评述;虚拟团队的研究评述;团队绩效与激励的研究评述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虚拟团队往往是动态的,并由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文化或教育背景并跨时间、跨地域的人员组成、在团队研究的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与研究,人力资源团队是高知识密度的团体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团队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分别从团队构建研究、高层管理团队研究、团队核心竞争力、虚拟团队的研究和团队绩效与激励研究五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得出团队研究的结论及其未来研究趋势。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研究;综述
1团队构建研究评述
周鹏飞对高效虚拟团队的构建研究指出虚拟团队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动态竞争环境下的虚拟团队影响因素和虚拟团队分析模型,以及制约团队效能发挥的因素,提出了构建高效虚拟团队的理论和方法[1]。
柳洲,陈士俊,张颖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研究中,从团队内部的学科交叉障碍和外部环境制约因素两方面入手,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即营造以人为本、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加强适合学科交叉的科技管理体制建设[2]。
柳洲,陈士俊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指出应合理设计创新团队的宏观布局,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科学实施科技创新团队的分类管理和科学的多层次目标系统管理,建立健全灵活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3]。
团队构建是团队发展的前提,它必须依托团队构建原则和机制。目前团队构建是一种建立在高效虚拟、学科交叉、智能互补、思维各异基础上人员的互相配合协助。
2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评述
对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方面,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了经典的“高层梯队理论”,认为组织的战略选择和绩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背景和特征,所以对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团队成员的研究。即:成员传记性与企业业绩、个体特征与企业业绩、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团队内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等研究。
王智慧、魏利群对高管团队成员的传记性特征与企业业绩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现阶段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较高对组织绩效的提高是有利的,年龄的多样化程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负相关[4]。
王瑛、官建成研究发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个体特征与企业的竞争策略及绩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并且不同的学历在企业战略的选择方面会出现很大的区别[5]。
吴维库,富萍萍,刘军在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在中国的实证研究的论文中,提出团队成员角色的明确、智力开发与魅力型领导与团队的有效性存在正向相关关系[6]。
庞金勇在国外团队理论视角下的高管变更研究综述的论文研究中,从团队特征与高管变更、团队内部忠诚与高管变更、团队内部权力争夺与高管变更、团队外部环境与高管变更四个方面论证了团队理论下的高层变更[7]。
李超佐,孙贻文在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分析方面得出如下结论:(1)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与高管团队内的薪酬差距成正相关关系;(2)公司规模越大,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3)企业的投资流出比率越大,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4)高管团队人数与薪酬差距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实证结果既不支持锦标赛理论也不支持行为理论[8]。
黄宏斌,秦辉,涂少伟在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探讨中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年龄、教育、任期、职业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组织革新、战略、领导者更替以及组织绩效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从以下方面:规模大小、年龄、教育水平、任期研究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9]。
张平探讨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年龄、任期、教育、职业经验、认知等异质性以及不同文化环境对企业绩效、战略的影响,分析已有研究的局限和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并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是指团队成员间人口背景特征以及重要的认知观念、价值观、经验的差异化[10]。
欧阳慧、曾德明、张运生研究表明团队异质性与公司战略、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这种关系同时受到企业、团队所在社会背景、行业环境的影响[11]。
3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评述
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持久发展的关键实力,从什么方面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研究的关注点。对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对科技创新型团队的研究。
曾德明、张运生、陈立勇对新技术企业R&D团队研究中指出,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连续、高效、敏捷的,核心能力的竞争。其中,团队的有效治理机制是关键,认为从组织机制、冲突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知识管理机制、产权机制等五个方面9来构建团队治理机制,来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12]。
汪择分别通过八个方面对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展开论述,即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资源竞争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市场竞争分析、无差异竞争、差异化竞争、标杆竞争和人力资源的竞争,进一步指出团队核心竞争力是对手短期内无法模仿的,企业长久拥有的,使企业团队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13]。
4虚拟团队的研究评述
虚拟团队往往是动态的,并由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文化或教育背景并跨时间、跨地域的人员组成。对虚拟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虚拟团队的界定、虚拟团队的一般管理策略、虚拟团队的成员管理、虚拟团队的薪酬激励、影响虚拟团队有效性的因素、虚拟团队和传统团队的比较等几个方面做出研究。
Lipnack&Stamps(1997,2000)提出的,他们将虚拟团队定义为“一个由跨时间、跨空间和跨组织界限,依靠技术,为某个共同目标而相互独立工作的人们所组成的团队”。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区别于传统团队,虚拟团队要跨越种种界限,通过网络交流技术联系起来[14]。Janvenpaa对全球虚拟团队定义为“短期的、文化多元的、地域分散并进行电子化沟通的工作群体。”[15]
王重鸣,唐宁玉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国内近年来出现的虚拟团队研究进行检索、编码和分析,从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主题和内容的角度对国内的虚拟团队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国内和国外虚拟团队研究上的差异,最后指出了未来国内虚拟团队研究的努力方向[16]。
颜士梅通过对虚拟团队和实体团队的区别研究指出团队成员的临近程度、互动特征、资源利用、控制和责任、文化和技术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得出对虚拟团队进行管理时,需要从文化差异、沟通、技术和团队协调等方面入手[17]。
赵祥宇虚拟团队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有效管理虚拟团队人员应该注意改变员工的角色定位、明确团队战略目标、建立和完善沟通机制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18]。
邓靖松和王重鸣根据虚拟团队的特点,提出了虚拟团队自行申报挂钩奖励制度、惩罚和奖金相结合的两种不同设计框架下的薪酬方案。这些显示出国内研究者对虚拟团队实际过程中的难点和人员管理的关注[19]。王小琴指出虚拟团队的绩效管理与激励要采用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相结合,不管内部激励还是外部激励,都必须与团队的工作绩效挂钩,并形成一个完善的反馈体系,并且将外部激励分为团队地位和团队成就,内部激励分为团队文化、团队融洽度和团队成员激励[20]。
5团队绩效与激励的研究评述
团队绩效与激励是从团队管理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团队构成(人口特征背景,包括教育水平和经历等)和组织绩效与激励密不可分。在这一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团队绩效与激励和报酬的合理性研究。
张长征,李怀祖从研发团队的异质性出发,将报酬模式与研发效率联系起来,提出了研发团队异质性对研发效率的影响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研发团队异质性与报酬模式的匹配对研发效率的影响[21]。
金泉,丁栋虹对团队创业绩效的研究中指出,团队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创业团队成员的能力与观念、创业团队成员的关系状况、创业团队的文化特性,对创业团队进行激励[22]。
王艳梅,赵希男对团队协作最优激励模型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生产委托模型,研究了激励结构与团队协作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委托人最优的激励系数设置,分别就人关于自身努力及帮助努力相互独立及相互替代两种情形下人及委托人的最佳选择进行了分析[23]。
刘光辉,吴先金对团队激励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将激励理论与团队工作相结合,根据学习型组织激励模式构建学习型团队激励模式,并分别对基于团队整体的激励模式、基于团队成员个体的激励模式、团队综合激励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力图使团队激励模式更趋完善、合理[24]。
6团队管理研究结论及其研究趋势
从以上文献综述看出,在团队研究的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与研究,人力资源团队是高知识密度的团体,它构建了人力资本优势;团队内部知识转移促进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形成了人力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这个角度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保持这种高知识密度和强互动强度的团队,培养和开发那些可能转变为战略人力资源的团队。
对团队能力的研究和战略人力资源团队的有效管理,是未来能力研究的新趋势。企业战略管理团队作为团队的一种形式,是维持企业有效运转的动力源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以及管理企业的能力。就国有企业而言,战略管理团队正处在由行政干部任命式向规范化的职业经理人方式转换的阶段,普遍存在着能力结构性缺损的问题;而大多数民营企业正处在由创业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开始由依靠领导个人管理向依靠高层团队管理的方向转变。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团队?团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目标。
我们一起来分析团队诠释中的几组关键词:
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团队也难逃与此,摆在销售现场管理者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梳理。记得大学毕业后留校,主要负责系学生管理工作,在院校狠抓学风建设期间,系主任对我们说:“各位老师,好学生咱们不用抓,不仅不抓而且要标榜,带动其他人,中间的也不要操心,表现差的能帮扶的尽量帮扶,至于“捣蛋分子”一定要从到课率、生活问题及纪律问题方面逼其退学”。当时我心中愤愤不平,个人认为作为家长交费委托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校就是培养人的地方,学校这样做事难免太不负责任。但院领导的一席发言说的语重心长:“同志们,咱们民办院校不同于公办院校,公办院校财大气粗生源旺,民办院校经不起折腾,学生的各项安全问题是学生管理的重中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任何恶性事故都决定着次一年的招生效果。”其实回想平时这些“右派分子”正是些跳墙离校、夜不归宿、打击斗殴之流,清除“右派分子”净化了校园,排除招生过程中的阻碍。这是应该倡导的。这个道理极像经常说到的“木桶短板原理”。
现实工作中也巧合的遇到类似情况,我与一位经理交谈得知其团队中有两位员工能力弱,态度差且张扬无比,我疑惑不解,能力弱,态度差何故张扬,第二次到访该团队时发现少了两名员工,经理告知已离职,我欣然领会。虽然人是构成团队的主体,但领导往往像河沙中的淘金者,淘的是金子。这里我们自省职场为人之道。
合理利用/每个成员/知识与技能:
三组词汇,先说何谓合理,这个话题太宽泛,已从古讨论至今,请允许我剽窃公司领导观点,这是一个“术”与“道”的问题,“术”是技巧,使技术,来源于大脑或其他,“术”是不断变化的。“道”是经验,是沉淀,意识形态范畴,是原则。就如昨天我们还能使用巧舌如簧或心狠手辣地对客户实施诱导、强行逼定等手段,但随着客户成熟及消费者自身维权意识的提升,往往我们在有些时候就显得乏术得很,但是从一个个案例和行业发展中总结的一套原则、制度、战略后,我们抓住房产销售的根本问题:为客户提供必要的服务。似乎有些问题便迎刃而解。我们与甲方在沟通问题上出现较大分歧时,如果从甲方利益为出发点,那么分歧似乎更能有效解决,并促使合作关系更为紧密,长久。
关于每个成员:
不言而喻,也就是一方面精兵简政,简单说就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绝不让两个人干,让一个人拿两人的工资,能者多劳,多劳者多得,工作中发现越是这样团队效率越高。工作中有些付出较多的同事偶尔抱怨工作辛苦,但再辛苦也不离开创典,并且乐此不疲的工作着。这对人才是一种尊重,销售就是给想成长、想发展、想获利的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突然想起翟鸿燊的一句话:“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负担一群不会做营销的人”。另一解释是房地产运营是一个系统性强、协作性高的行业,并且今后的市场趋势已经明确,我们必然要在“人”方面强化,依托平台,是依托创典全程运营平台,今后市场的主流绝不是单纯的策划、推广、销售,这已经成为过去时,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左派员工”流失,所以我们在团队中要坚决鼓励上进感强的员工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为客户服务,为销售服务。但企业的第一目的是要盈利,而不是为同行、为开发商培养专项人才。
关于知识与技能:
创典选择行业的伊始就决定了他以人为本的企业生存之道,培训机制是我们团队中一直应该坚持提倡的必要管理成本,他的效益虽不会立竿见影,但是一个长期的逐渐释放的能量,并且这是我们做专的基础。今后的市场正如以上所述,运营就像“瑞士军刀”,先以功能性强、品牌性好占领市场和赢得合作机遇,用锋利先豁开一个口子,随后展开各类工具开展各项工作,销售是后备军,不是急先锋,就如打仗,当骑兵杀出一条血路后轮到步兵展开白刃战时我们万万不可刀钝。我们一线人员及部门所取得的任何成绩都应当与幕后英雄一同分享。
以上所述的三点一方面来源于管理者的认知,另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中有意识的将人或事向“正”的方向去推进,往团队需要的方向去引导,尤其销售团队激励制度可将人分出三层梯队,其中排行榜、荣辱观由此也可见一斑。还有培训制度,会议制度能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点滴积累从业经验及专业技能。
协同工作、解决问题:
该话题分两方面来展开。其一:部门与部门的协同。其二:团队之间人与人的协同。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要激发出每个人的欲望,潜力,这不仅仅是制度能完成的,这取决于管理者的观察力,管理与谈客户似乎如出一辙,望、闻、问、切。观察、聆听、交流、切入。在这点上公司领导在《管理的善恶》中已经诠释得非常清楚。另一方面要具体团队具体分析,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有着同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销售团队也有此特点,强势团队有着共同的特征,弱势团队各有各的弱项。在此声明一点,这里所说的弱势并非贬义,这里存在人员编制及项目特征等情况。销售管理要解决的最直接问题就是销售能力和培训能力,销售能力较强的人集中的团队中,领导或许在队员相互协作性方面不太斤斤计较;如作为一只刚刚组建的年轻的销售团队,即使领导者的专业技能再强、经验再多,也无法使其成员一夜间变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团队想有创造力,有执行力,有成绩,那就要靠协作。全员营销一方面来源于坚持不懈的培训制度,另一方面靠制度来补。试想在基础制度之外订立团队的附加制度,促使成员合作,再加以奖惩制度,监督制度,结果测评制度等,否则全员营销则是空谈。附加制度就像合同中的附加条款,依项目而言,依情况而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可变性,就像中医大夫开药方一样,一个多种疑难杂症缠身的人不可能一剂汤药下肚药到病除,先靠一种方子解决调理问题,再调整药方根治另一个病症直至痊愈。其实在这点上也有成功案例,例如服装零售业的“以纯”服饰,企业设定部门及团队目标任务,如完成,各个名利双收,若未完成,不仅领导下岗员工也要离职,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领导跑得快,员工不配合不服从问题,但这个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并非像谈论的这么单纯,这里只是摆明一个理而已。实际中将会面对各类复杂的情况。制度不是万能的,没有制度是万万不能的。以上所述,最好能够在管理成本不增加的前提下进行。
共同目标:
一、企业目标。二、团队目标。三、个人目标。
企业目标不容侵犯这点毫无疑问。企业目标实现靠各部门、靠团队,团队目标同样不允许任何人损害。员工目标主要来源于对欲望的追求和满足,在此我们发现目标管理似乎是自上而下的,但执行确是自下而上的,记得80年代的人们往往听到这样的口号:我们要从企业利益出发,想企业之所想等等。但这似乎很难,员工们意识再高也很难达到企业的战略高度,而我们现在则常见于企业鼓励一部分员工通过正常、正规的方法和渠道先富起来,通过一部分人的带动作用达到共同富裕。员工富裕是团队目标完成的表现,最终环环相扣,企业得以发展。
摘要:本文将企业研发团队之外的企业组织作为研究视角,分析了企业研发团队之所以需要外部协调管理的几点原因,并从沟通、激励和监督三个方面强调企业外部管理的事实。
关键词:企业研发团队外部管理激励
一、问题的提出
在论及研发团队的管理时,一些学者从团队的生命周期角度来考察,如陈春花(2002)将科研团队分成酝酿期、组建期、运作期和解体期继而分析各个阶段的主要管理任务;更多学者从组建、协同、激励、冲突管理、知识管理等几大模块分别进行阐述。他们主要把视角放在研发团队的内部,至于团队外部的管理工作,尽管有所涉及,但是并没有被单独提出来以强调其重要性。
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第二代研发管理已将战略纳入研发团队的管理之中,他们通过使业务部门或公司成为研发专业人员的外部客户,增强业务部门与研发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协同,并对每一个研发项目都综合考虑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成本、对业务的影响、项目的不确定性以及项目综合管理和运行(Nobelius,2004)。而在我国企业中技术研发部门一向是“管理的黑箱”,只看到投入产出,看不到里面发生了什么。这样的无为而治,对企业来说相当危险。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必须要重视研发团队的外部管理。本文所述研发团队的外部管理,是指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包括人力资源等部门对因研究开发需要而临时组织的研发团队及研发活动给予引导性、辅助性管理工作。
二、企业如何做好研发团队的外部管理
企业的领导者不能企图通过为研发团队提供足够的研发资金、资源后就坐等收获,他们需要密切关注那个“黑箱子”,关注其信息的输出,并输入适当信息。笔者认为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研发团队的外部管理工作。
1.建立双向沟通模式
有关研究表明,管理中70%的错误是由不善于沟通引起的。有效的沟通,可以使企业上下人际关系和谐、工作环境融洽,能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从而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取得绩效目标。在一个团队之内,沟通绝不能只是单向的,必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形式。因为,只有团队成员与团队高层之间建立无障碍的通话渠道,这个团队才是健全的,才能够真正地携手共进。进一步地讲,研发团队与企业内其他组织也需要建立畅通无阻的双向沟通渠道,使各自清楚彼此的工作进展以及资源需要,这无疑会增强团队的研发实力,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对于研发人员,管理者和研发人员沟通时给予研发人员平等的地位,让其感觉到自己得到了重视,这样才能促使其说出真实意见和建议,才能为公司的发展奉献一切。建设完善的沟通制度和系统,拥有畅通的信息流通系统、反馈系统,强调双向沟通和把沟通制度化,这是一些优秀企业的共同特征。2.对研发人员进行适当的激励工作
美国学者布朗提出,对于从事知识性工作的人而言,他们对赏识、赞许、成就方面的关注远胜于其他的激励形式。强化工作本身的激励作用,信任、尊重与支持以及准确的绩效评估与奖赏都是很好的激励方式选择。
首先,要根据研发人员的技能和特长把他们放到研发团队中最合适的位置上,即让工作和能力作到最佳匹配,这是工作激励的前提。其次是企业要为研发人员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持本公司的技术领先性,另一方面研发人员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最后,企业领导要对研发人员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满足研发人员的较高的受尊重的需求。此外,还可以给予优秀的研发人员一定的荣誉称号或者采用研发成果署名制的方法来增加他们的工作成就感和荣誉感。此外,企业还可以借助拓展研发人员的晋升空间来达到激励效果。借鉴国外管理经验,企业可以为研发人员提供双重职业生涯通道,即管理生涯和研发生涯通道。
3.做好监督控制工作
监督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来评估内部控制运行质量的过程,它能确保内部控制持续、有效地运作。监督必须由适当的人适时评估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作,并采取必要行动。它包括持续监督与个别评估两种方式。持续监督存在于正常的营运活动中,包括例行的管理和监督活动;个别评估的范围和频率取决于风险的大小和控制的重要性。企业项目投资中的监督就是及时收集项目投资过程中的有关信息,并与计划目标相比较,从中发现项目投资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最终达到预定的目标。为保证监督效果,项目监督应实行内外结合,同时,项目监督应是全过程、多渠道的监督。
三、结论
本文基于研发团队的外部角度,建议企业管理者从创造企业的公平工作环境、建立双向沟通模式、激励和监督控制四个方面对研发团队进行外部的辅助管理,最大限度地帮助团队实现研发目标。本文一大缺点在于它仅仅是理论演绎的结果,缺乏实证的支持,寄希望于通过更科学的方法找到切实有效的研发团队管理模式。
摘要:首先分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的现状,然后阐述会计师事务所涉足环境审计领域已成必然,最后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环境审计;必要性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战略问题,环境审计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监督手段备受人们关注。
1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的现状
实践中,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的功效不大,推动力空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环境审计依据不足
环境审计依据既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审计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前提。虽然新审计准则中已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一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但其仅仅是在注册会计师进行会计报表审计时对环境事项考虑所进行的规范,而且其完善程度和适用性还有待验证。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一套被认可的环境审计准则。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会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而较少开展环境审计业务。
环境审计的开展要求被审计单位如实记录和反映其环境管理的情况,提供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然而,我国至今未建立环境会计,造成环境信息的确认、计量、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环境信息披露产生随意性。因此,尽快建立环境会计规章制度,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报告准则,规范环境会计核算对象及报告形式,并使环境会计核算尽快付诸实施,才能为环境审计奠定良好基础。
1.2缺乏专业环境审计团队
环境审计对审计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审计人员除了要有所需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具备社会学、工程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中现有的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的人员,未全面涉及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随着环境审计业务的进一步拓展,环境审计中需要大量的专业环境审计人员。因此,缺乏专业环境审计人员也是当前阻碍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的因素之一。
2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1992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了一份题为《环境审计和会计职业界的作用》的研究报告,指出注册会计师在未来环境审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社会审计而言,积极开展环境审计也是很有必要。
2.1有效满足环境审计信息的需求
信息不对称使社会公众对企业提供的关于受托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持有谨慎的怀疑态度。这些信息又是评价企业环境责任所必需的,需要对这些信息的可信程度进行鉴证。因此,社会迫切需要关于环境审计信息的中介服务,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突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鉴证信息的需要。
社会公众为了正确区分环境责任履行情况不同的企业,以便在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上进行差别对待,促进社会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需要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有关信息进行鉴证。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本质特征和职业道德来看t由于这一中介组织的“第三者”身份,在业务处理时能够比较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环境审计服务活动,使确认的环境信息有较高的诚信度,比较容易被信息使用者接受。
(2)为企业提供环境审计信息服务的需要。
企业忠实地履行了受托环境责任需要注册会计师对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以提高企业所公布信息的可信程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企业为了从资本市场上筹集所需的资金,会尽力披露一些投资者关心的有利的环境信息。为了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就需要聘请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这是独立环境审计产生的内部动因。
2.2拓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的需要
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任务不是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如何分得一块大“蛋糕”,而是如何共同把“蛋糕”做大。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拓展审计业务,增加盈利渠道,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新兴领域,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继续存在,环境审计也会成为审计学中一个长久存在的分支。2.3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
环境责任的存在,在相关的主体中形成了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关系。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受托人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从事有利于自己的事情;而委托人也可能出于某种目的而隐瞒真实信息,结果使受托环境责任得不到全面有效履行。由第三方专家独立地检查和评价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既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促使受托人尽职尽责履行受托责任,又可以大大提高受托人出具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增强信息的有用性。由此可见,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独立第三方身份,为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的措施
社会推动力空缺成为社会审计在环境审计领域发展的障碍,通过一些有效措施减少阻碍因素,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发挥。具体来说,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和开展环境审计的措施和建议主要有:
3.1规范环境审计执业评价标准
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健全环境审计执业规范和评价标准,对环境审计的内容、范围、方法、报告等做出规定,使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2加快建立环境会计
环境审计要求被审计单位如实记录和反映其环境管理活动的情况,提供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然而,当前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水平与环境审计的要求严重背离。因此,我国需加快建立环境会计,同时加快环境会计在企业中的实施。一方面,要尽快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给会计人员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应采取其他鼓励措施,鼓励企业对经济活动中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促使环境会计的实施。
3.3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环境审计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很强,其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聘请环境事项专业知识顾问。也可以鼓励其成员取得注册环境审计师(CPEA)资格。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应重视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环境学及相关知识培训,重视吸纳环境学、工程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建立起一支结构优化、高素质的环境审计队伍。
3.4积极借鉴国外环境审计经验
在与本国具体国情结合下,建立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环境审计制度势在必行。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在实施和研究环境审计方面总结了许多经验。如欧盟实施的环境审计制度(EMAS)、英国制定的环境保护标准(BS7750)、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15014000等都值得借鉴。
综上所述,环境审计需要政府、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同参与协作。会计师事务所以其超脱地位和特有功能实施环境审计已成必然趋势,其所发挥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
一、设计团队在国际设计领域的发展状况
设计团队作为区别于个人设计师的设计主体在国际设计领域的发展异常迅速。现如今,没有哪个工业设计师或建筑设计师是在单打独斗的完成设计任务。或许在设计的特殊年代,某些职业设计师如雷蒙德•罗维是可以依靠自己的设计才华和渊博知识设计出横跨几乎所有设计领域的优秀设计作品而扬名世界。但现在更多的世界成功设计作品都是基于其背后优秀的设计团队以及与之相关领域不同专业人员的共同协作下诞生的。从而,无数的设计事务所、知名企业的驻厂设计部门或小型的设计团体已经开始作为设计行业的主导力量创造出新设计时代的辉煌。
然而,基于设计团队的设计风潮在国际设计行业的发展也不过才二三十年时间,团队设计的实际运作状况正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境地。不少世界知名的设计大学已经开始致力于此方面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培训,例如英国的一些设计学院多年前就开设了“设计管理”学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03年也招收了中国设计管理专业的第一批学员。另外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的设计中心正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的经验,例如索尼、东芝等的设计中心,以及像奥美广告公司这样的成熟设计团队都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组织管理体系。
尽管真正完整的设计团队管理学科依然没有建立,但团队设计在世界设计领域的设计行为却高速发展。从设计实践中总结出的设计团队管理经验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广泛的交流在使该学科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真正的团队创新设计已经成为设计主流。
二、设计团队的人员构成因素
设计团队的组织建设首要面对的是团队人员的组织构成问题。设计团队的人员结构一般会根据设计任务的性质不同以及设计团队的规模和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根据设计任务的不同,同一个设计师在设计不同阶段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而设计团队内的不同设计师由于各自设计能力的差异,如专业方向的差异、为人处事方式的不同等等,决定了他们各自在设计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来就不曾相同。因此,一个优秀设计团队的每个设计师必须是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来召集的,每个设计师在设计团队的应用也必须是因才施用,其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更应是差别互补的协作关系,这样整个设计团队的合力才会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效益。
首先,设计团队的人员结构需要设计领域内不同专业特长的设计人员构成,其核心组织原则就是根据设计任务的性质决定设计团队的设计人员结构。
B&O是丹麦生产家用音响及通讯设备的公司,其统一的设计风格和鲜明的企业形象成为丹麦设计的经典和象征。然而,公司始终没有设立自己专门的设计部门,而是根据商业目标的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管理体系将丹麦、英国、美国、法国的多名不同领域的自由设计师汇集组成跨国的设计团队进行产品的设计。[1]
根据以上要求,我们会发现设计团队在实际的团队建设运作时,寻找满足团队建设需要的设计人才并不容易。因此,很多团队管理者本着珍惜人才和储备人才的初衷,忽略项目是否需要就加以召集使用。结果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了要么该设计师无用武之地,要么团队中出现了重复性人才的共存现象。仔细分析,这并不符合设计团队控制人力成本的原则,其结果更有可能是造成团队成员的恶性竞争。因此,管理者在设计团队的人员召集过程中必须避免重复性人才的引入,应严格根据项目需要对设计师进行选择。
Workinprogress是一家以巴黎和纽约为据点的综合性设计公司。2001年,Workinprogress公司为法国服装品牌香奈儿(Chanel)设计新视觉形象和宣传策略。这次设计任务是对公司设计资源的极大考验。从对标识的再设计、广告活动的安排到服装表演的目录资料、招待卷的设计印刷都要求把一群各具专长和才能的不同设计领域的设计人才聚集起来,建设一支崭新的设计团队。[2]这样合理的设计资源整合为下面的工作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设计团队在进行设计时总会遇到很多关于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难题,这些都是设计师无法独自完成的。因此,在现实的设计团队组织情况中,设计领域以外的相关专业人员被经常邀请加入设计团队。
设计不同于纯艺术。纯艺术可以停留在美术家天马行空的画纸上,而设计需要通过材料和工艺制作出来,实现它对于生产和生活的实用目的。这也就决定了设计团队特别需要在信息、材料、工艺等领域的专业人员的帮助,打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实现其真正的实用价值。通常设计团队通过材料、工艺等其他专业人员的直接或间接帮助,就能顺利地完成某些设计师不能完成却又无法逾越的关键工作,这对于整个设计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在台湾的少女保健品Heme的新型瓶体开发案中,其设计团队在设计阶段非常顺利,新瓶体外形设计提案几次就通过了,但较复杂的环节出现在开模与内容物测试阶段。某些保养品的内容与塑料有冲突,为了表现出设计所追求的质感,对材料的要求必须是该材料。经过双方两相权衡的讨论,决定在设计上进行微调以适应材料的限制;另外,因为瓶盖矿晶头较重,而瓶身是不对称的曲线造型,整体容器的平衡感就必须经过多次的测试和调整。因此,设计团队在设计成熟后,必须与材料部门进行密切沟通,对设计所需成分、材料、工艺等的共融性进行了解,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交流。[3]
中国奥美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在接受《工业设计》杂志采访时讲道:“一个成熟的设计团队不仅仅能想出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能把想法完全实施和执行出来。在创意的执行中遇到困难司空见惯,但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实现创意却是件很让人沮丧的事情。因此,在进行设计团队的组织时,必须将设计领域以外的专业人才吸纳进入团队。”[4]
三、设计团队的组织管理因素
设计团队的组织管理是一门横跨了设计学、行为组织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设计团队与个人设计师之间最根本的差异就是组织管理的实现方式不同。设计团队对于组织管理理论的热切需求是个人设计师难以体会的。
但是,现代设计公司或设计团体对于如何实现设计团队的有效组织和管理的认识并不成熟。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设计团队管理体系建立,更多地是依靠过去团队实际运作经验或从其他经济学科移植的组织绩效知识的结合。而设计作为一门特殊的行业是与普通的经济部门相区别的,对他的科学管理必须考虑该行业的特殊性,即在设计团队的管理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设计师创新的积极性维护。
当然,针对设计团队的积极性维护,绝不是讲自由就可以创造出最好的作品,设计本身就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产业。比如,在设计过程中,制定一个计划很快,规划也不难,但是却需要很多人用一定的时间去执行,去操作,这是一切团队工作的根本问题。设计创意并不是天马行空,毫无疆界,它可以用流程规则来控管和把握。比如交给设计团队一个案子,期限是五天,在这五天里团队不单单只做着一个案子,可能会是六七个。因此,设计团队要同时完成如此多的设计方案就需要规划,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分配人力,通过合理的流程来控制时效。这是一个创意型设计团队的精髓。
事实上,设计团队要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建立一套有效地组织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而这套系统中最核心的就是流程建设部分。即设计有设计流程,制作有制作流程,所有的工作就是流程的串联。其中,业务的流程要介入到设计的流程中,设计的流程要导入客户的流程当中,中间有枝节分开,互相找寻连接点。这样,设计团队的组织工作经过一个流程下来,其材料成本、时间成本等都可以立刻显现。[5]长期这样做下去,该设计团队做包装就会形成包装的流程,做品牌的就会形成品牌流程。最后,设计团队可能不仅形成了各种的实用流程,而且能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团队文化也就形成了。
根据《产品设计》杂志的调查,中国的汽车生产商在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流程中很少能够完整地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大多数厂商仅仅凭靠想象和热情就转入了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中。这样就导致其设计部门在缺乏可靠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了没有根据的创新设计。通常国际知名品牌的市场调研过程都要经过制定庞大的市场调研计划,进行繁杂的市场调查和细致的数据分析,最后经过分析数据的严格检验之后,才可以完全转入设计部门进行设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欧洲最大的园艺工具生产商FELCO在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前六年里一直在中国农村市场进行着大规模的市场调查和研究。此前,该公司一直因为调查结果不理想而多次重新开始调查过程,始终没有进入市场。在他们确信自己已经基本掌握到中国果农的工具需求和消费心理时,该公司的设计部门就专门设计和生产了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该产品在保证其一贯的产品质量下,将成本价格降到了150—200元人民币,而FELCO在欧洲最便宜的产品也要30欧元(300多人民币)。FELCO公司的市场总监波吉先生讲:“该产品对成本的成功控制是通过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的降低实现的,而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严格的工作流程是关键。[6]
经过对以上设计团队管理经验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不管是设计领域的哪个行业都需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工作流程体系。职业的设计团队应该向客户提供从市场调查、设计方案创意、工程结构设计模型制作到设计实施等不同阶段的专业化系统设计服务。
四、塑造优秀设计团队的必要因素
第一,建立设计团队的多元化交流平台
现代国际设计潮流正从曾经包豪斯功能主义的机械化造型转向具有语意化、人性化和本土化的后现代设计新时代。我们思考这些标准的满足,仅仅有设计师的理性认识能实现么?其实,设计团队对各种新兴科学和技术的融入,广泛的人文知识和社会学的参与等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持更重要。设计团队在设计过程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构建设计团队的多元知识体系,形成高效稳定的交流平台。最终,通过整合资源综合商业设计推出适合市场多元化要求的产品。
汉斯格雅品牌的设计总监飞利浦•格罗厄(PhilippeGrohe)在2006年米兰国际家具展接受记者采访讲:“我的角色是做一名沟通人员,汉斯哥雅与设计师合作的历史有35年,我们形成了一种对话式的团队文化。设计师很有远见,但他们并不样样都懂。他们不懂得如何做家具,不懂得如何制造水龙头和洗浴设备。所以,我们必须交流。交流的质量决定了最终的产品和结果。”[7]
另外,设计团队的交流层次是不同的,我们按照交流主体划分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设计团队内部人员的交流、设计团队与其他相关领域人员的交流、设计团队与客户和消费者的交流。对于其各种交流的必要性就不再多讲,因为这已经是设计师基本的共识。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建立成功的交流平台,以实现能够整合资源和设计交流的目的。
设计团队的交流平台的建设根本原则是“合而不同”。具体分析,“合”即基于共同的美学理念、强大的团队精神、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共同合作的工作方式以及一致的工作目标。“不同”即设计团队内专业人才各有所长、因材施用。从设计团队最初的人员召集开始,就要注意根据设计任务的需要对差异化的专业人才的引入。其次,在设计团队的组织管理过程中非常需要团队精神的支持。当设计团队碰到困难时,团队精神的引导要比某个设计师的个人英雄主义更有成效。
第二,树立设计团队的先进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的方向是设计团队进行创新设计的根本指导。设计团队的任务并不是简单的只设计出漂亮的产品,或者创造出生产成本很低的产品,事实上两者都需要兼顾。这就注定了设计团对的创新设计需要很多领域的专业人才共同协作来实现创新的想法。国际知名设计顾问公司Tangerine的设计理念是:“设计不是艺术,它是一整套销售产品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我们是产品设计师,但是我们不做设计师产品;我们开展研究,但是我们不是研究者;我们为产品设计审视机遇,但是我们不总在设计产品。”
过去,商业设计团队的设计理念围绕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基于有艺术价值的物品创新论;第二种,把设计看成是从工程部门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行为。但随着全球市场品牌大战的发展,商业设计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运作。FELCO公司的市场总监波吉先生讲:“我们需要的不是样式的不同,而是崭新的理念。设计团队不一定非要把设计产品制造出来,但必须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优秀方案”
设计团队进行创新设计的本质是理念创新,在外形样式上的所有变化不过是理念的外在表现。B&O音响开发公司的设计师大卫•李维斯和他的设计小组为其音响系统创造了一种革命性的新模式“全一体化系统(allinonesystem)”,它改变了过去黑色无个性的方盒子音响设计风格。不仅当时拯救了濒临破产的B&O公司,而且该设计理念被沿用了数十年。公司的设计团队延续这一理念推出一系列引导世界潮流的新型音响,为B&O公司创造了完美的品牌形象。
第三,设计团队的设计为客户服务
雷蒙德•罗维讲:“我的看法是,对于单个工业设计师来说,出色的创意设计能力加上适当的公共关系能力,就可以获得成功,根本就不需要销售。对于一家设计事务所或一家设计公司来说,只有你的设计水平得到客户的公认,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设计是连接品牌和消费者的一个关键部分。”
设计团队的基本任务是设计一种产品系列的视觉形象,让他和品牌相辅相成,通过设计帮助企业建立起品牌资产。设计团队所进行的任何创新设计必须要和一个公司的所有商业目标相一致,对商业运作产生实质性的贡献,这是设计团队创意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基于客户的设计”并不仅是一个口号。在设计团队的设计过程中有很多的设计细节需要以它为标准进行设计。
首先,团队设计受到客户的时效要求限制。设计团队的创新设计不是追求唯美的或最具创意的前卫艺术设计,而是严格遵守时间限制以及客户的诸多要求,利用最低成本进行的设计行为。其结果设计出的样式可能是一般性的,但令客户满意的作品。因此,如果设计团队无法在合理的时效内做成良好品质的创意设计,即无法提供给客户完整的服务,也就失去了商业实际的意义。
其次,设计团队的创新设计要处处关注客户的差异性。客户并不都是一样的,最基本的常识就是他们有行业上的差别。比如,对于和身份密切相关的产品如家具、灯具、服装等的设计,更多关注的是形象因素;而对机械设备等投资类工业产品,技术方面是最重要的,必须加强基础技术投入和作适当的设计。大量的民生工业用品,最重要的是产品的性价比,通过设计和制造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大众需求。因此,设计团队对于客户细致的差异化分析和处理在设计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最后,设计团队的设计风格要遵循客户的风格需求。在客户品牌和商关系中,品牌应该是显性的,设计团队和创意人员应该是隐性的。奥美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讲:“作为一个设计人员在创意表现里可见风格并不是一件好事,不拘一格才算高。创意应该随客户的品牌和产品定位而变化,而不是每次都看到自己的影子。如果有团队的风格的话,应该是理念的和文化上的,而不是创意表现上的。”另外,在设计团队中单个设计师的个人价值是通过融入团队的整体价值中表现出来的,任何个人的设计风格在团队的风格下都不被提倡。
第四,设计团队需要支持设计创新的鼓励机制。
支持创新的财政支持计划、支持创新的奖励制度以及培养学习型团队的充电机制等等都是设计团队能够保持持续创新力和塑造团队的创新文化所必须的。在那些技术与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工业主管部门均设立了具有国际影响力且经营多年的奖项。这些就是国家希望通过比赛的方式来激励本国设计行业的发展,建立与国际设计先进思想的交流。例如,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每年颁发美国工业设计奖,现代工业发源地英国设计委员会每年评选英国设计奖,意大利有“金圆规奖”,德国“IF产品设计奖”和“红点设计奖”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设计赛事,斯坦的诺维亚的国家均有自己国家的“优秀设计奖”。这些设计大国的设计团队每年都会鼓励设计师积极参与奖项,每个设计师通过参与比赛互相学习,这已经成为他们积极创新的有益动力。
五、设计团队在设计行业的发展前景
设计团队作为新的设计主体,它的成长过程必将面临诸多的新问题、新现象。设计管理者只有透彻认识到设计团队的特性,以及联合社会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共同协作,设计行业才会更快的发展。无论是设计的哪个领域,基于设计团队的创新设计将迅速发展,它象征了新的设计时代已经到来,它的发展必将伴随世界商品经济新时代的来临而更加兴盛。
后记
设计团队在商业设计领域的迅速发展也带给设计理论界很多新的课题。对于他们的分析和解决成为设计理论研究领域每个从业人员都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然而,设计理论界对于设计主体的研究却依然停留在针对单个设计师的分析阶段,不能及时关注当前一些优秀设计团队在设计实践中已经积累的宝贵经验,忽视设计潮流的变动,这对于设计行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的视角对新型的学习模式——团队学习进行思考。简略分析大学生的特点、现行的教育模式不足和团队学习本身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本文更多的是提出问题,望得到重视和解决。
关键词:团队学学生教育问题
经过一学期的团队学习后,我开始重新审视“团队学习”这个字眼。团队学习同一切新事物一样,需要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在此过程跌荡一翻之后,我开始思考我所遇到的团队学习问题,尤其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团队学习中存在的主观和客观方面的问题。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团队学习也是,我们无须掩饰。只有对它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它才能成为我们劈荆斩棘的利器。
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大学生能力有限,无法胜任领导者的角色,同时对老师有意回避;领导者角色又过多寄期望于能力善需提高的团队成员。
2.我们的团队组建带有人工合成的色彩,缺乏自我形成的土壤。团队成员缺乏相似的愿景,甚至没有明确的个人目标。
3.团队组织形式过于拘泥,团队学习的目的性有偏差。团队学习理论不完善,实践方法不成熟。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必须认识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自身的局限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面对团队学习这一崭新模式的非常反映。其次,必须思考一下中国现行教育模式对学习者和教育者根深蒂固的影响。这可谓无法摆脱的阴影,我们的思想、观点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最后,我们直面“团队学习”,任何事物都存在他的缺陷。
一、对大学一族的分析
大学时代是每一个知识分子最重要的人生旅程。在这里,我们一方面在知识储量上达到一个量与质的飞跃,同时我们的思想开始完善并走向成熟。这个阶段的错综复杂使得我们各方面都有极大的不确定因素。面对新事物、新思想我们正误难辨,悲喜交加。首先,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不成熟的,而且一直在变化发展中。一次精彩的演讲很可能改变我们的认识,转移我们的兴趣,徙定我们的人生目标:同样,一次挫折会冲刷我们的心灵,消磨我们的斗志。可以这样讲,第一次接触“团队学习”,我们都会激情澎湃,惊叹他的高效,折服于他的智慧,甚至我们会鄙弃孤苦的传统学习模式,悔恨自己的过去:然而一段时间后,我们没有看见期盼的效果,相反的遇到的是团队学习中的困难,我们会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团队学习是空想主义,他在我们的现在具有局限性,团队的智慧是不会垂帘我这种旧模式下的垃圾的。
大学生是处在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一种转型,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既不愿视自己为学生,认为那时懵懂与幼稚的代名词;又无法适合成年人的职责,因为还不够理性不够老练,或许长大就是己所不愿。这些特殊性左右了团队学习中的交流。与同学交往,直白还是隐晦;与老师交往,何种身份,学生或是有思想的人。老师也很难处理,若视我们为求知若渴的孩子,讲得多而细,仿佛惟恐我们不知道;或者担心自己的讲稿不够深奥,认为我们是懂得很多的大人了。自己和他人多无法定位大学生,这给交流带来很多不便,无形中给“团队学习”蒙上了一层阴影。
以上是我们大学生因为思想的不成熟和人生观价值观的不确定性产生的一种普遍心理。这也决定了一般的大学生是难以胜任领导者的角色。他们没有目标或目标和信仰不断变化,很难实现宏观上控制全局和把握方向,拥有主动的结果最终是互相张望与无限的期待——我干不了,也许别人吧。
二、对现行教育的思考
中国正处在一个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激烈抗争中。但因为高考选拔制度和先入为主等因素,应试教育仍占上风或是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搞应试教育。所以高考成功者大多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他们的素质很难符合团队学习的组员智慧的需求。他们适合于单独学习,需要竞争压力,无形中保守排外,不善于、不屑于、不敢于同外交往,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他们习惯在学习中以强欺弱以强压弱,不明白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效力。而且大多数这样的人是内括型的,即不愿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外人不信任,缺乏合作意识,希望给予却害怕奉献。他们或多或少明白这一点,但在短期内很难克服。同样是因为是这样的模式,他们的知识类型有很大类似,不能满足团队学习中对组员要求的多元性和互补性。
三、直面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是一个正在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组织形式。为获得其高效,我们必须消除很多障碍。如:割草机悖论:共同从事体力劳动通常比较简单,共同从事脑力劳动则相当困难。恐龙悖论:退步的交流模型往往在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让进步的交流模型没有容身之地。获得团队智慧障碍:1.五脑对抗反应:太多的意见使得事情变得无价值的复杂。更多人参与通常不能弥补由额外增加的人数带来的复杂性。2.认知的过于简单:我们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过于草率,方向狭隘,结论模糊3.情感的过度简单化:在团队讨论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学会共鸣,共鸣是情感反应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对他人感觉的认识,对发展需求的洞察力和认知能力,对于政治关系的警觉性,以及对服务定位的采纳。4.面对压力时的退缩:在充满压力的情况下,认知趋向于变回原来的模式。5.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人的退缩行为将使其他人倒向同一方向。6.权利优势:拥有权利的人有时会利用人们的消极的相互作用的事实。
团队学习中要求组员更多的从团队的利益出发。在发生利益冲突时必须考虑,我能为团队花费多少时间,我需要为团队消耗多少精力。这些问题对大学生尤为突出。青春是短暂的,我们需要用他来塑造人生;精力是充沛的,但使我们兴奋的事情太多。对于团队学习这种需要深知了解和细心融通的学习模式,想在短期内获得是一种奢望。组织被经典的定义为交流,沟通成为团队学习的灵魂。交流的时间、地点、方式是任何一个团队每时每刻都会面临的问题。就大学生而言,个性化成为每个人生活的显著标志,很难寻求公共的时间地址。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驾驭把握的能力,在语言组织和艺术方面都有致命的不足。团队学习需要一种团队精神和团队感情,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以上都是每个团队已经和即将直面的麻烦。我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抓紧解决。我们坚信新模式的产生推动历史前进,旧的体制无法适应时代必然同化,我们努力着、期待者这次变革的成功实现。
[摘要]通过对团队管理重要性的阐释,说明团队管理对组织意义重大。继而在分析团对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策略选择。
[关键词]团队管理沟通求同存异
管理者是组织的统帅,是战略管理的核心主体。从政府到企业乃至学校的班级,管理者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组织的兴衰。而塑造一个高效的团队并发挥其作用,就成为组织有效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方面。
一、团队管理的重要性
建立共同愿景。由于人的需求不同、动机不同、价值观不同、内心的恐惧不同,团队在组建之初,需要团队成员用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讨论和完善一个在集体层次和个体层次都能被接受的目标,这一目标一旦被全体成员接受,就会占据领导地位。每个人的工作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化。共同愿景的建立,能够激发出人的“深层热望”,每个人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还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并主动合作,从而团队也才能获得协同效益。
严守纪律规范。组织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过于追求团队的亲和力和人情味,会使严明的团队纪律阻碍了团结,导致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比如说,在一个班级某个学生没能按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或者是违反了学校某项具体的规定,但他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或是处罚根本无关痛痒。从表面上看,这个团队非常具有亲和力,而事实上,对问题的纵容或失之以宽会使这个成员产生一种“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错觉,久而久之,贻患无穷。严明的纪律不仅是维护团队整体利益的需要,在保护团队成员的根本利益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合理分配角色。如果将团队精神理解为集体主义,并简单地与个人英雄主义对立起来。这样会导致团队成员的个性创造和个性发挥被扭曲和湮没。而没有个性,就意味着没有创造,这样的团队只有简单复制功能,而不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的实质不是要团队成员牺牲自我去完成一项工作,而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个体优势去做好这项工作。因此,团队中合理的分配好每个成员的角色,使他们各尽所能,不仅可以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更可以提高其创造性。
二、团队管理的问题
虽然团队对于每个组织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团队管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不能求同存异。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实现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这样,那些个人能力很强的成员之间可能会形成恶性竞争,从而不利于其个人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以一个班级为例,从团队的角度来讲,其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应当仅仅是将每个学生成绩的简单的算术和,而是要大于这个算术和。
2.彼此过于依赖。团队中的成员由于经常在一起生活和工作,所以常常会导致成员之间相互依赖,而失去相对的独立性。虽然团队是其成员相互合作的团队,只有团队成员相互依赖,团队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但是成员过于依赖容易阻碍成员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导致南郭先生和大锅饭现象的发生。3.不愿认同他人。作为组织的一名员工,在加入一个团队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认同他们所在的团队,这种认同感能够促使个人接受团队的价值观、态度和工作习惯。但是,当一个人同时属于几个团队时,各个团队的价值观、团队规范、工作习惯同时作用在某一个人身上,使得该个体承受着内心的冲突和压力,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4.存在沟通障碍。成员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传统、风俗习惯等等,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冲突。例如由于语言上的差异,在信息交流时,很容易导致信息传递的丢失和失真;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每个成员很容易带着自身文化的“有色眼镜”来感知信息,从而导致对信息理解上的偏差,甚至误解;在合作过程中,习惯性的防卫心理和行为,也为团队内部的沟通设置了障碍。
5.协调起来困难。团队每一成员都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把这些强势个体揉和在一起,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同时,每个成员有着不同的作息时间、不同的工作学习顺序、不同的生活方式等,这也给整个团队的协调增加了难度。此外,每个成员的技术熟练程度不同也可能会导致信息的单向流动和反馈的不及时,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效率。
6.存在道德风险。团队的特点决定了管理是其主要管理方式,这就给成员个体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规避义务或责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每个团队成员都是理性的,都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轻易离开所处的团队。这不仅会造成团队人才的流失,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也可能造成知识、信息、技术的泄漏,给组织带来严重损失。
三、团队管理的对策
1.打造团队文化。发挥团队文化塑造价值和传递价值的双重作用,能够深入员工内心,使员工紧密团,荣辱与共。为及时消除团队内耗,营造一个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关心的工作氛围,从而稳定工作情绪,激发工作热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2.建立归属感。应该在员工清楚自己角色的基础上,留住员工的心,增强员工的归属感。组织应积极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方向。只有员工能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才能为组织带来更多的价值。
3.加强沟通。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作为团队领头人,要能信任下属,充分授权,培养员工的成就感;要开诚布公,利用多种方式,让每位成员充分了解组织内外信息,解释团队做出某项决策的原因,鼓励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充分沟通,坦诚相待,客观公平。
4.尊重与信任。。团队的尊重与信任包括两重含义。一是特定团队内部的每个成员能够相互尊重和彼此理解;二是组织的领袖或团队的管理者能够为团队创造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基调,确保团队成员有一种完成工作的自信心。人们只有彼此尊重信任对方,团队共同的工作才能比这些人单独工作更有效率。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团队?团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目标。
我们一起来分析团队诠释中的几组关键词:
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团队也难逃与此,摆在销售现场管理者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梳理。记得大学毕业后留校,主要负责系学生管理工作,在院校狠抓学风建设期间,系主任对我们说:“各位老师,好学生咱们不用抓,不仅不抓而且要标榜,带动其他人,中间的也不要操心,表现差的能帮扶的尽量帮扶,至于“捣蛋分子”一定要从到课率、生活问题及纪律问题方面逼其退学”。当时我心中愤愤不平,个人认为作为家长交费委托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校就是培养人的地方,学校这样做事难免太不负责任。但院领导的一席发言说的语重心长:“同志们,咱们民办院校不同于公办院校,公办院校财大气粗生源旺,民办院校经不起折腾,学生的各项安全问题是学生管理的重中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任何恶性事故都决定着次一年的招生效果。”其实回想平时这些“右派分子”正是些跳墙离校、夜不归宿、打击斗殴之流,清除“右派分子”净化了校园,排除招生过程中的阻碍。这是应该倡导的。这个道理极像经常说到的“木桶短板原理”。
现实工作中也巧合的遇到类似情况,我与一位经理交谈得知其团队中有两位员工能力弱,态度差且张扬无比,我疑惑不解,能力弱,态度差何故张扬,第二次到访该团队时发现少了两名员工,经理告知已离职,我欣然领会。虽然人是构成团队的主体,但领导往往像河沙中的淘金者,淘的是金子。这里我们自省职场为人之道。
合理利用/每个成员/知识与技能:
三组词汇,先说何谓合理,这个话题太宽泛,已从古讨论至今,请允许我剽窃公司领导观点,这是一个“术”与“道”的问题,“术”是技巧,使技术,来源于大脑或其他,“术”是不断变化的。“道”是经验,是沉淀,意识形态范畴,是原则。就如昨天我们还能使用巧舌如簧或心狠手辣地对客户实施诱导、强行逼定等手段,但随着客户成熟及消费者自身维权意识的提升,往往我们在有些时候就显得乏术得很,但是从一个个案例和行业发展中总结的一套原则、制度、战略后,我们抓住房产销售的根本问题:为客户提供必要的服务。似乎有些问题便迎刃而解。我们与甲方在沟通问题上出现较大分歧时,如果从甲方利益为出发点,那么分歧似乎更能有效解决,并促使合作关系更为紧密,长久。
关于每个成员:
不言而喻,也就是一方面精兵简政,简单说就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绝不让两个人干,让一个人拿两人的工资,能者多劳,多劳者多得,工作中发现越是这样团队效率越高。工作中有些付出较多的同事偶尔抱怨工作辛苦,但再辛苦也不离开创典,并且乐此不疲的工作着。这对人才是一种尊重,销售就是给想成长、想发展、想获利的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突然想起翟鸿燊的一句话:“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负担一群不会做营销的人”。另一解释是房地产运营是一个系统性强、协作性高的行业,并且今后的市场趋势已经明确,我们必然要在“人”方面强化,依托平台,是依托创典全程运营平台,今后市场的主流绝不是单纯的策划、推广、销售,这已经成为过去时,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左派员工”流失,所以我们在团队中要坚决鼓励上进感强的员工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为客户服务,为销售服务。但企业的第一目的是要盈利,而不是为同行、为开发商培养专项人才。
关于知识与技能:
创典选择行业的伊始就决定了他以人为本的企业生存之道,培训机制是我们团队中一直应该坚持提倡的必要管理成本,他的效益虽不会立竿见影,但是一个长期的逐渐释放的能量,并且这是我们做专的基础。今后的市场正如以上所述,运营就像“瑞士军刀”,先以功能性强、品牌性好占领市场和赢得合作机遇,用锋利先豁开一个口子,随后展开各类工具开展各项工作,销售是后备军,不是急先锋,就如打仗,当骑兵杀出一条血路后轮到步兵展开白刃战时我们万万不可刀钝。我们一线人员及部门所取得的任何成绩都应当与幕后英雄一同分享。
以上所述的三点一方面来源于管理者的认知,另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中有意识的将人或事向“正”的方向去推进,往团队需要的方向去引导,尤其销售团队激励制度可将人分出三层梯队,其中排行榜、荣辱观由此也可见一斑。还有培训制度,会议制度能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点滴积累从业经验及专业技能。
协同工作、解决问题:
该话题分两方面来展开。其一:部门与部门的协同。其二:团队之间人与人的协同。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要激发出每个人的欲望,潜力,这不仅仅是制度能完成的,这取决于管理者的观察力,管理与谈客户似乎如出一辙,望、闻、问、切。观察、聆听、交流、切入。在这点上公司领导在《管理的善恶》中已经诠释得非常清楚。另一方面要具体团队具体分析,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有着同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销售团队也有此特点,强势团队有着共同的特征,弱势团队各有各的弱项。在此声明一点,这里所说的弱势并非贬义,这里存在人员编制及项目特征等情况。销售管理要解决的最直接问题就是销售能力和培训能力,销售能力较强的人集中的团队中,领导或许在队员相互协作性方面不太斤斤计较;如作为一只刚刚组建的年轻的销售团队,即使领导者的专业技能再强、经验再多,也无法使其成员一夜间变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团队想有创造力,有执行力,有成绩,那就要靠协作。全员营销一方面来源于坚持不懈的培训制度,另一方面靠制度来补。试想在基础制度之外订立团队的附加制度,促使成员合作,再加以奖惩制度,监督制度,结果测评制度等,否则全员营销则是空谈。附加制度就像合同中的附加条款,依项目而言,依情况而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可变性,就像中医大夫开药方一样,一个多种疑难杂症缠身的人不可能一剂汤药下肚药到病除,先靠一种方子解决调理问题,再调整药方根治另一个病症直至痊愈。其实在这点上也有成功案例,例如服装零售业的“以纯”服饰,企业设定部门及团队目标任务,如完成,各个名利双收,若未完成,不仅领导下岗员工也要离职,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领导跑得快,员工不配合不服从问题,但这个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并非像谈论的这么单纯,这里只是摆明一个理而已。实际中将会面对各类复杂的情况。制度不是万能的,没有制度是万万不能的。以上所述,最好能够在管理成本不增加的前提下进行。
共同目标:
一、企业目标。二、团队目标。三、个人目标。
企业目标不容侵犯这点毫无疑问。企业目标实现靠各部门、靠团队,团队目标同样不允许任何人损害。员工目标主要来源于对欲望的追求和满足,在此我们发现目标管理似乎是自上而下的,但执行确是自下而上的,记得80年代的人们往往听到这样的口号:我们要从企业利益出发,想企业之所想等等。但这似乎很难,员工们意识再高也很难达到企业的战略高度,而我们现在则常见于企业鼓励一部分员工通过正常、正规的方法和渠道先富起来,通过一部分人的带动作用达到共同富裕。员工富裕是团队目标完成的表现,最终环环相扣,企业得以发展。
一、绪论
(一)团队建设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团队”概念的定义很多,但其所包含的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有,乔•R•卡扎巴赫和道格拉斯•K•史密斯的团队定义在己有的团队定义中较有代表性。团队是“由少数为达到共同目标、具有互补技能和整套工作指标及方法并共同承担责任的人组成”。Stephen•P•Robbins(1997)定义为“团队是一种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调的个体组成,其产生的团队业绩大于个体之和”;LawrenceHolpp在《管理团队》(1999)把团队定义为: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共同合作的人的共同体。同时指出团队的五个要素:目标、定位、职权、计划和人员。
(二)企业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本体,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目的、动力和标志的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保险行业落实以人为本,加强企业团队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人为本”如何“为”,企业团队建设如何“建”关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保险行业员工经历了一次次改革的洗礼。定期的个人述职、评议、笔试、面试、考评、公示……每个环节都给员工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通过加强团队建的方式,增强员工对改革的理解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员工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姿态参与企业改革发展,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必然会对企业改革和发展进一步产生积极影响。
二、当前企业团队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认为,保险行业注重团队建设,具有“团队致胜”的核心价值观,在团队中,各个个体通过相互作用,较好形成合力。团队中个体素质如知识水平、思想境界等较高。团队成员对团队具有较强的归属感,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愿意为团队的利益和目标尽心尽力,并维护这个团队的存在;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信任,相互宽容,同舟共济,紧密协作。该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既维护了团队利益,也有助于保护团队成员的根本利益。过加强团队建设,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职责实施到位,为实现公司系统运营和向广大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团队建设涉及共同愿景、协作精神、领导力、执行力、沟通渠道、激励机制等要素,建设高绩效团队对于该公司来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认为,企业团队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不一致
在一个团队里,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很重要。该公司只有团队的愿景和目标,但无个人愿景和目标,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不一致,或者个人的目标与团队的目标不能有机结合起来。
(二)团队效率低下
该公司管理有时候很松散,缺乏规范的管理体制,可能在职责分工、业务流程、薪酬绩效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团队工作缺少固定的标准规范,业务行为不稳定,领导者的纠偏能力又有限,导致“有团队,无效率”。团队存在消极,执行力差,效率低下,出工不出力等不良现象。
(三)团队氛围差
团队人员氛围非常关键。该公司有时只是注重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员工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缺乏正面的舆论导向,团队缺乏高昂士气,团队气氛差,人员流失严重。
(四)忽略了对人性的研究
该公司把“做人”看成第一位。“小胜靠智,大赢靠德”。管理之所以是艺术,很多时候是对人性的洞察,采取了人本管理的模式。所以,要建设高效团队,首先要对团队组成的人进行研究。
(五)忽视系统绩效或者激励机制不完备
团队建设是现代管理新理念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的是组织的整体效应,追求的是创新、高效、综合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员工与组织的绩效,只有有激励作用才能提高员工绩效。目前,该公司绩效的结果没有与员工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有时部门虽然建立健全了绩效激励机制,但是没有把绩效结果和员工的工资、奖金、晋升等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对员工和团队产生激励作用。有的部门绩效没有通过书面的形式表示出来或者员工并不清楚这项工作的操作,这个工作缺乏透明度,相应的激励的作用表现的就弱一些。
三、建立和谐团队的措施和途径
和谐团队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怎样建立高绩效团队呢?针对保险行业在企业团队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团队的建设和目标确立
高绩效团队建设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常常让人感到无从下手。但是,团队要发展、要成功,不能束手无策更不能单纯模仿,而是应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策划,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所以首先应该很清楚知道现在应该干什么,下一步应该干什么。只有方向正确了,目标明确了,组织框架搭好了,企业都有自己的团队共同的愿景,有了这个愿景,团队领导会制定各种各样的目标。但是怎样实行团队目标,调动员工热情,企业都有的考虑和思路。团队成员说应该做什么,目标是什么,以及团队成员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目标是什么,这完全取决团队的目标。在通常意义下,企业制定一个有意义的愿景,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员工个人的愿景,还有一部分是团队共同的愿景。真正的共同愿景,是所有团队成员对这个愿景有自己感情上的联系,有个人利益的联系。一个共同愿景的建立,是把团队中每个人自己的愿景和企业共同愿景结合在一起。从某种角度上说,建立一个共同愿景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团队成员间讨论和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真诚地和对方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团队中建立共同愿景,这是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最有力的举措。剩下的只需要认真分析、正确导向,发挥团队积极性,提高执行力,即可达成绩效目标。
(二)强化学习培训,提高效率
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完成绩效目标的前提和保障。如果团队从下到上,特别是管理人员基本素质不过硬,不强化学习、充实自我。不懂得不断充实自我那么,这个团队就不能在发展的社会中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因此,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团队内部才不会出问题,这个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有战斗力。一个优秀的团队,应是个人与团队共同进步,个人在团队工作中,把自己的职业规划跟团队业绩相结合,团队给队员提供个人的发展平台和职业通道。我在工作实践中,
1、培训提高团队情商水平
首先在员工在新入职的时候进行为期一周的体验式培训。其次在团队的工作安排、考核、选拔的时候考虑到团队成员的情商水平,特别是在团队领导的任命时更是特别强调其情商水平。
2、进行团队进行体验式培训
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将团队建设中的疑难问题提到问题桌面上来、加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培养个体和群体反省的习惯以及发展一种积极的氛围,参加一些工作活动之外的集体活动。团队成员经历了体验式培训后,沟通能力会得到提高,从而创造出高绩效工作团队所需的特征,提高团队绩效。
3、在学习培训中借企业文化塑造团队精神
每个团队都有团队文化。团队建设要围绕团队文化为中心,不空喊口号,不流于形式,而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团队要强调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变成团队与外界竞争的优势,要提升员工成为一个工作伙伴,不仅是停留在一个雇主与员工的劳动合约关系。团队建设活动一直是持续进行的,各个部门都积极参与,定期举行团队建设活动,并具体和每个部门的日常工作、业务紧密相连。通过定期举行团队建设活动,为员工提供很多很好的机会,能够让员工认识到他们是团队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是这个团队有价值的贡献者。
4、在学习培训中强调执行力
企业具有很多经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等各种方法和技巧,执行力的精髓就是将三者和三个流程结合起来,光有企业目标和愿景,并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21世纪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只有执行力才能使企业创造出实质的价值,这是企业长久生存和成功的必要条件。在竞争的市场中,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企业的兴衰。在学习培训中,要注重明确培训员工在执行过程中要实现的目标分哪几个阶段和具体确定工作指标,这是确保任务完成质量的关键,也是保证团队执行力的关键。
(三)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
加强团队的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拧成一股绳,让员工有归属感,在营造浓郁的团队氛围,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一是要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倡导和指导和谐文化建设工作,建立一支稳定的和谐文化建设队伍,选拔优秀员工参与文化的实施和管理,部门领导负责组织领导及建团队文化,党政工团负责协调、配合团队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通过放松员工工作压力,关心员工工作生活,让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及时、有效解决员工思想上、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使员工真切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一份子,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企业产生强烈的认可感和归宿感。二是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如员工聚会、户外郊游、蓝球比赛、卡拉OK比赛、演讲比赛、服务技能比赛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增进相互了解和同事间的感情,加强员工的归属感。
(四)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倡导平等
团队的领导与成员、成员与成员、成员与环境、团队与团队之间都应架起沟通的桥梁,确立互信、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成长,才能共同创造辉煌的事业。我认为,团队之间沟通的方式应该有以下几种:一是上下之间。可以通过聊天、娱乐活动等来了解团队成员的性格,进而因人而异,善加利用,通过合理的组合,减少冲突,增强合力。同时可以通过沟通来激励员工、确立互信。二是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调。领导要给团队成员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团队成员之间要进行充分沟通,进一步调整彼此心态和准确的角色定位,把个人目标与工作目标结合起来,明确知道自己要做的事,以及清楚如何去做。三是团队成员与工作环境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团队成员与周围环境之间也会产生不和谐,如与技术系统之间的不协调、对团队采用的信息技术系统不熟悉等。所以团队成员要积极主动熟悉工作环境,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技术,以利于目标的及时完成。在工作过程中,团队与其他团队之间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这需要团队与其他团队之间进行很好的沟通协调,为团队争取更充足资源与更好的环境,并对工作进程以及工作目标与工作关系人不断达成共识,更好地促进共同工作目标的实现。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团队,其领导力应是由下而上,而非传统认为的只是由上而下,惟有能持续地在各阶层培养出领导者的团队,才能够适应改变和生存竞争。团队的的领导特色首先体现在鼓励平民化的敞开沟通政策,强调开放的沟通、互相尊重、使团队内每一位成员感觉到自己在团队的重要性。团队的高层领导人率先身体力行,努力倡导平等文化。团队在组织机构上,不是上下级等级森严,而是很平等,有问题可以越级沟通。而且有许多具体制度来保证下情上达,下面的意见不会被过滤。在这方面,该公司应当每年请第三方公司作一次员工意见调查,听取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发展的看法,并和上年的情况做比较,看在哪些方面需要作改进或者公司每年有两次非常正式的讨论,经理和员工之间讨论以前的表现,今后的目标,除了评估员工的表现,也是沟通彼此的途径。
(五)通过绩效考核引导团队员工
团队组织与传统组织在形态、权责范围、目标要求、动作方式、等很多方面有区别,所以在对团队进行绩效考核激励时,要区别对待。激励机制是整个团认发展、生存的关键。在考评激励时,要考虑团队的整体性。绩效考核是集体智慧的结品,是靠人家的力量共同完成的,要考虑集体智慧如何与个人考评相结合。不可以单纯看重对个人作的考评和奖酬。只有这样,才能使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地合作。在绩效考核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一是团队个体方面。不可否认,团队集体的成绩是由每个团队成员创造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大家互相依存、互为促进,尽管在许多时候难以区分每个人的劳动成绩,但他们的协作是最根本的。团队能发挥作用,还需调动个体的能动性。团队是否有活力,能否长远发展并不断自我更新,团队的内部运营机制是否有效,并不能从一个结果中得出。我们在通常考评团队的凝结力和战斗力中可以发现,团队力量必须结合成员个体。首先,要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若没有相对可行的考评激励措施,滥竽充数的现象不可避免,这种现象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团队的瘫痪。其次,对有能力且符合企业价值的员工,采用内部升迁的制度来提升高绩效。这样的升迁可以为其他员工树立模范、典范,使其它员工对未来有所预期并且能够起而效法。最后,升迁上来至主管位置的员工将具备更大的影响力,能够自然地传播、感染其它部属及员工,增加企业文化的强势程度,使得企业的价值观与期望的态度、行为能深入企业每个员工。以往有研究显示,重视内部升迁制度的企业的员工离职率较低,代表所有员工相处在一起的时间是较长的,如此将有足够的时间演化共享的价值观,使得文化变得强势,而外部空降的制度往往造成文化间的冲突,会削弱文化的强势不利企业文化持续对绩效产生结果。二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绩效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和评估责任,建立企业平等绩效体系方面。在企业的绩效文件的文件规定上,一是要注重对全体员工公开,引员工参加,使员工对绩效考核产生信任感,对考核结果持理解、接受的态度。二是绩效结果一定要及时反馈给被考核者本人,及时进行绩效面谈,让被考核者了解自己的绩效,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身今后努力的方向。在面谈中,应注意双向沟通、多问少讲,做到问题诊断与辅导并重,不仅谈论过去,更要立足未来。同时,还可以将企业的期望、目标和价值观传递给员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四、小结
团队建设不仅仅是团队领导的事,也是团队里每一个人的事。只要团队领导充分调动团队每一个人积极参与团队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大胆创新、不断进取,这个团队就会为了团队目标共同奋斗、共同努力,这个团队就一定会成为一支和谐、高效的团队。
1在团队护理工作开展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团队人员的护理质量
首先还应该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制定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和护理风险防范策略,以促使团队人员充分掌握相关风险知识以及风险管理措施,达到降低急诊室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4)为了进一步激励团队人员工作的责任心,还应该构建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励团队人员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开展自主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2]。
2评价方法
评价分析我院急诊科在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实施团队管理模式以来,将来我院治疗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护理质量、操作技能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同时对临床护理人员基础护理工作质量、护理文书书写以及护理操作技能和与未实施团队管理模式前一年(2012年3月~2013年3月)进行考核评价情况进行分析,由医院统一护理质量考核表行评价。
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采用百分数表示,以ɑ=0.05为检验标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团队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考核评分分析临床通过对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实施团队管理模式后护理质量考核评分明显高于未实施团队管理模式护理质量评分。详细数据如下表1所示。团队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评价通过对团队管理模式实施前和实施后各随机选取100例患者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护理质量、操作技能的满意度进行评分得知,实施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操作技能以及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
4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但是由于急诊科患者病情变化快、危重症患者较多,同时存在危险因素较多,所以很容易发生风险事件,导致护理纠纷事件发生,加强急诊科护理管理,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和综合素质,是急诊科护理人员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的课题。团队管理模式是目前日益受到重视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其主要是由领导的行为直接影响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团队人员的工作质量[3]。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团队管理模式后护理质量考核评分明显高于未实施团队管理模式护理质量评分,实施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操作技能以及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进一步说明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实施效果显著,可行性好。
作者:毕少茹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开放、竞争、合作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每个学生团队的管理工作者都面临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学生团队管理工作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部门工作态度和精神面貌的体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学生团队管理工作出现了诸多变化,对体育部学生团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指导体育部学生团队管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一、体育部学生团队学生的特点
1.好的方面
(1)敏感好动、反应迅速,遇事积极,容易兴奋。(2)活泼热情、精力旺盛,给人一种干练洒脱的感觉。(3)曲线优美,潇洒英俊,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活力。(4)以自我为中心,好自我表现,希望得到认可与赞许。(5)心胸开阔,为人仗义,遇事果断,敢说敢为。(6)性格开朗,为人豪爽,乐于助人,正义感强。(7)单纯大方,对人坦诚。
2.不足方面
(1)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绪变化快。(2)脾气急躁,容易冲动,比较鲁莽。(3)文化素质相对不高,说话、做事比较直接,不考虑别人的身心感受。(4)生活中行为比较散漫,缺乏“三思而后行”的习惯。(5)做事马虎,不能持之以恒。(6)不善于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处事不计后果。
二、体育部学生团队管理工作的现状
1.管理人员更换频繁,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效率不高
近年来,体育部学生团队管理人员更换较为频繁,各位管理人员都是刚进入工作岗位就接手学生团队的管理,没有经验,文化修养、知识体系各不相同,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也不一样,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也有待提高,再加上管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难以得到较好的培训和进修,从而跟不上现代大学教育的节拍,有的还与学生存在代沟。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不高,学生团队管理不成熟、工作开展较为被动。
2.管理者未能充分针对学生团队的特点开展工作,学生团队管理效果欠佳
体育部管理者基本了解目前学生团队的特点,但是不能够完全针对学生团队的特点开展工作。例如:管理者明知体育部学生有脾气急躁、容易冲动、遇事不够理智、不善于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特点,但未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机制,只是事后说教,往往为时已晚。管理者也知道学64生有自尊心强,好表现自我,渴望得到承认与激励等特点,但未建立以激发学生斗志为主的激励机制,只是一味的抱怨批评,往往适得其反。
3.学生团队管理理念更新不够
体育部人数有限,工作量大,而管理者任务较重,整天忙于日常事务,没有时间去参加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和学习,对学生管理工作缺少科学的论证和分析,难以加强学生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无法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虽然教研室管理者在学生管理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学生团队的管理工作还是不尽如人意,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者没有有效的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不能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激励机制和互动机制相结合、市场需求导向与更新就业理念相结合、创新与以人为本相结合。
三、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指导体育部学生团队管理工作建议
长期以来,人们对管理效率的不懈研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管理理念,特别是现在,管理效率受到了高度关注和重视。一些管理者提出了“和谐管理”、“整体管理”、“创新管理”和“变化管理”等管理理念,对当今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有些研究者提出的“时空自由环境”、“个性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管理原则,也引起管理工作者的思考。鉴于此种情况,管理者在不断摸索自己管理理念的同时,必须结合管理环境、管理目标、学生团队的特点,以科学的、发展的和系统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形成管理双方所理解的、动态的管理理念。
1.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的发展,社会和市场需求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部应根据社会需要在培养学生团队管理和组织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团队的文化理论素质。针对体育部学生团队部分学生对文化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管理者应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文化知识的习惯,也可以举办一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等。还可以积极开展团队素质拓展培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团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团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体育部学生团队的管理工作者,只是起着“引导”和“辅导”的作用,而不是“主宰者”。学生本身才是主体,其素质的养成最终要通过自身来实现,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以人为本”为原则的教育背景下,要以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来看待当今的大学生,不能以“一届不如一届”的观点进行评判,而应该借用“三人行必有我师”、“英雄出少年”、“有志者不在年高”等格言来勉励。每一个学生步入大学,即使他们的表现形式和最终的发展结果都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目标都是积极向上的,因此,管理者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应该主观上将团队中的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使优秀学生迅速成长起来,同时下大力气培养各方面表现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使先进带动落后,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的效果。特别要抓住学生团队积极向上和不服输的心理特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以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以发展的观点去看待每个学生,引导他们去克服自身的不足,使学生在团队中都能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温馨的家的归宿感,使他们的个性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得到自由的发展。在管理的过程中,坚持运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管理理念,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行为,达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标,对学生个体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激励机制和互动机制相结合
激励机制是管理者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激发被管理者产生管理者所需要的特定动机,并鼓励进一步转化为特定行为,形成推动被管理者的动力,去完成组织目标的机制,是一种充分发挥被管理者主观能动性的机制。体育部主要是对学生团队的工作纪律和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学生团队工作被限制在“应该这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等条框内,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效果,但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长此以往,在管理中会形成学生和教师的两个对立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团队管理者天天疲于面对烦琐的日常事务,而不能去实现管理工作中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管理者应根据学生的自尊心强、好表现自我、渴望得到承认与激励、心胸开阔、为人仗义、遇事果断、敢说敢为、性格开朗、为人豪爽、乐于助人、正义感强等特点建立激励机制和互动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奖励制度。如:设立团队奖励基金,用以表扬做的好的团队,奖励对团队有较大贡献的同学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为班级、为同学服务的热情。(2)建立高效的纽带桥梁体系,便于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对反映学生团队情况的学生进行表彰或表扬。可在团队内设置“直谏官”,设置教师信箱。(3)每周至少与学生交流一次,亲自了解团队学生的情况,可以避免学生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赌钱、上网包夜、夜不归宿等。(4)学生团队中的干部要进行合理配置,并加强培训,学生干部不仅在管理工作中起着桥梁作用,同时其管理组织能力也快速成长。在地位上,学生干部并不比其他的学生高,只是组织管理能力相对较强;在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可在关键位置上固定,其余的在团队中可以实行轮班值班,并对他们进行评定。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对学生管理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体育部学生团队工作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增强团队凝聚力。
3.创新与学生团队自主管理相结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学生团队管理应加强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教育。体育部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价值、尊严、人格,不断的发现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他们的主体创造性和作用,尊重他们的主体精神,使他们作为主角实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人,其个体的独立人格、尊严、个体的独立性、差异性都是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应受到广大教职工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团队自主管理是指针对学生团队这一群体在合理合规的条件下给予学生团队更多的发展空间,以激发学生团队自身的潜力,使团队学生达到最佳成长状态。提升学生团队自主管理能力的对策有:(1)在学生团队管理上给予团队充足的空间。对学生团队的管理上,要营造宽松的环境,给学生团队搭建自主管理和个性发展的舞台,营造有利于沟通的环境,启发其自觉、自主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团队管理的大方向上给予指导,在过程中进行监督、总结和调整。(2)要强化学生团队独立自主的意识。加强学生团队主体地位,除了要求管理者放权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团队要有自主管理意识,依靠学生团队自身力量推进工作。学生团队必须积极主动去学习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如何共处,培养他们的自主生活和自主管理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3)建立规章制度保障,依章进行团队自主管理。建立和健全学生团队作为体育部工作主体的规章制度,使得在学生团队与学生团队之间、学生团队与老师之间、学生团队与体育部之间都可以找到规章制度所适用的调整内容和范围,将学生团队自主管理作为规章确定下来,充分尊重学生团队权力的表达和制度化维护与运作。
作者:张之海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1建设高水平团队
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很多都是中考成绩不理想,只能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这些学生感到自己的前途渺茫,对职业教育也没有信心。基于这种认识,学生都不会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只依靠班主任的讲解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建设团队,使学生具备集体荣誉感,才能自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依据不同活动或项目,可以组建不同的团队。班主任首先要告诉学生:只有为集体付出努力,为集体争得荣誉的人,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班主任要把每一位学生的贡献记录在班级日志中。同时要经常对学生讲,在寻找工作过程中,要讲明自己为班级付出过哪些努力,为班级争得过哪些荣誉。只有让全部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才能表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把集体荣誉与个人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班主任要对自己的班级充满感情,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处理班内的每一件事情,让学生感觉到班级的温暖。所以班主任要发挥每一次校内校外集体活动的作用,如清理卫生、墙板评比、运动会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气。对于校外的一些比赛,也要鼓励学生参加。这些活动都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在为班级争得荣誉的同时可以重新认识自我,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可以到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去支教,志愿者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都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职业学校当中很多学生不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学习兴趣不高,没有学习压力,存在较多的错误认识与行为,因此会经常出现一些问题。班主任工作不会占用过多的学习时间,而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都会增加班主任负担,影响了职业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再有,学生还会不配合教师的管理,发生抵触行为,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
针对上面出现的这些问题,首先要求班主任要公平公正地对待班内的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不歧视班内的任何一名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倾听学生的心声,使学生对班主任敞开心扉,敢于向班主任说出心里话,信任自己的班主任。班主任也要尊重班内的每一位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理解学生。要及时表扬那些取得进步的学生,放大学生的优点,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班内表现较差的学生,多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才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3举办实践教育活动
在实践教育当中,班主任要重视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和孝敬父母的思想,要让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爱也是一种责任,才能正确对待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班主任在明确实践活动主题时,要选择那些净化学生心灵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再有,班主任还可以采用下面这些做法,利用开展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职业院校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对于班主任来说,要慎重对待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每一件事情,讲究艺术方法,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就会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得到人们的认同,才能促进全部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作者:秦秋红张丹琳单位:柳州畜牧兽医学校
一、基于SECI模型的教学团队知识管理实施策略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在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已经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的一项基本理论,在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野中郁次郎对知识创生的四种范式及相关场域(Place)进行了理论阐述,从而形成了广为接受的SECI模型理论。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从隐性知识得到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亲身实践或观察专家的实践过程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这一过程发生在“原创场”中,它是富含现实问题和专家经验的活动情境,是知识创造的起点。外化(Extermalization)指从隐性知识得到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将个人感受到的知识与技能,用隐喻、类比、模型的方式进行表达,这体现为两个层次,一是学习者自身隐性知识的表征,包括表象、情感、思考,借助语言和图像表示出来,二是学习者感受他人的表象、情感、反思之后,用语言和图像进行表达。显性化过程在“对话场”中展开,它是一种自我反思和相互交流的空间。融合(Combination)指的是显性知识系统化的过程,这意味着显性知识的联结,从现有的显性知识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这一过程中首先是获取和综合来自外部的显性知识,其次是谋求显性知识的系统化及其传递与普及。显性知识的融合发生在“系统场”中,它为学习者提供了知识系统的常用工具,如文本编辑、图片制作、作品发表等技术工具。内化(Internalization)是指从显性知识得到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将系统化的显性知识用于实践,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新的观念、方法和技巧,也即新的隐性知识。内化过程在“实践场”中进行,它包括了融合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和新的隐性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学习者对显性知识进行应用、检验和发展[5]。近年来这一理论模型在教育界也受到了重视和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在具体应用策略上尚有所欠缺,产生的积极作用也相当有限。本文通过分析教师教学工作和教师学习过程中的特点,结合该模型在企业界的应用,以课程建设的需要为目标,尝试构建教学团队进行知识管理的策略。
1.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社会化策略社会化(又称群化)是指从一位教师的隐性知识到另一位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在这一阶段隐性知识得到传递、共享和创新。一位新手观摩专家型教师的教学过程,从中学习教学技能的利用和决策的智慧,这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师的隐性知识体现在教学行为和日常活动之中,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的技能和智慧,对于教学活动至为重要,因此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提升,关键在于改善教师个体隐性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品质。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往往难以描述甚至无法言传只能身教,所以知识的社会化通常是以直接的人际交往形式进行,在教学实践中,具体策略主要是教学观摩、协同备课以及师徒传授等形式。一个教学团队通常具有相同的教学任务,而教师个体也具有相近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这是其实现知识社会化的基础条件,当这些教师处在同一个空间和任务情境下,他们观察和理解同事的分析、设计、管理、决策和实施等教学行为相当便利和容易。经由这一过程,教师可以获取教学经验和技巧,甚至可以结合其他教师的教学智慧或不足之处而发展出新的知识或技巧,也就是隐性知识的创新。师徒传授的机制更便于隐性知识的传播。由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和能力扎实的专家型教师担任师傅,具体指导一两名新手型教师,这种机制由于教学任务的真实性、师徒关系的密切以及时空的一致性等优势,给新手教师的观摩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基于视频的学习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获得隐性知识的途径。专家型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优秀的教学课例,或许难以通过语言或文字进行描述,但却可以录制成视频供人观摩。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公开课、微课、慕课等教学平台提供了大量优秀视频资源,这对于学习者是珍贵的学习资源,对于教师同行同样是值得揣摩和借鉴的,当前这甚至成为教师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2.教学团队知识管理外化阶段的策略知识管理的外化是指教师个体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显性知识。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分析归纳其中的规律,并写作成文,这就是知识的外化,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将自身的经验、知识和能力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的内容,或者转化为图标符号等形式从而实现了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经验到理论的提升。知识的显性化对于教师个人是一个知识升华的过程,有助于隐性知识得以理顺和规范化,在实践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从而实现个人知识的优化,促进个人知识体系的发展。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结果即一些相关的文本、图表图形、公式等将有利于知识的分享,使教学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这些有形的媒介理解并接受这些知识,从宏观来看,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使得人类的智慧和文化得以传承,从微观来看,这是组织内部实现知识共享的基本途径。在SECI模型的四种转化中,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核心,是知识生产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6]。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隐性知识还没有得以描述时难以传播,必须依靠行为者个体借助一定的方法,并以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实现更广泛的共享。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隐性知识都可以显性化,一般来说那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或常规的知识比较容易阐述,可以通过常规的叙述形式进行表达。而一些深层次的知识则难以直接描述,主要原因是语言系统中没有相对应的概念,没有可以直接利用的表述模式和符号,在实践中,人们往往通过类比、隐喻、假设以及深度谈话等方式将自身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教学的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通常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可以采用的策略主要是教学叙事、教学汇报以及学术写作。教育叙事类似于日记,是为自己写作自己的故事,意在记录和反思。教师将个人的教学经历以教学叙事的形式叙述成文,对自己教学的观念和行动进行反思,有利于将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进行转化,使之得到有序的生长和理性的升华,使感性的经验发展为理性的认识,发展为固有的能力。教学叙事的出发点是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典型和真实的案例却有利于他人借鉴和研究。教学汇报是面向他人将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巧、观念、行为模式以及践行的原则等默会知识进行描述和传播,也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基本形式。当个人的教学经验持续积累以致足够丰富,在理论上形成了典型的或有代表性的观点,即可以进行学术写作,以论文或专著的形式表达个人的隐性知识。此外,在教学团队中可以采取教学研讨的形式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在深入的交流互动中,教师的经验和观念相互碰撞,往往可以使潜在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呈现出来,这是以集体智慧进行知识创新的形式。
3.教学团队知识管理融合阶段的策略融合阶段是一个教学团队将其掌握的显性知识进行收集并整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并获得新的发现,得到新的知识过程[7],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融合指的是将教师个体的显性知识组合成系统化的课程知识的过程,其重点是建立一个可以重复利用的知识体系以实现信息的采集、组织、管理、分析和传播。这一阶段的主要挑战是:大量知识被个体独占或隐藏,并且存在于不同的媒介中,使其难于整合和检索。教学团队需要建立结构良好的知识体系,将从教师个体收集到的显性知识进行规范化加工整理,甚至还需要创造性地理解和利用这些知识,对其用途和使用方式进行补充、调整和说明,并对其进行归档和排序,最终使教师个体的知识归并到课程的核心内容中,而其他教师可以方便地吸收和利用,以实现课程教学的发展。当然,在实践中还可以针对有形的知识材料制定明确的集中和管理制度,比如固定的场所或信息化平台、集中的规则以及便利且规范的借阅制度等等。
4.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内化策略知识管理的内化是指显性知识转化为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7]。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可以在实践中得以直接利用的,体现在书籍资料或网络世界中的显性知识必须经由主体的学习并内化到其内部的知识体系中,最后通过实践应用才能发挥作用。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一个组织能否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取决于组织能否充分利用组织的知识,能否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更新。对于教育教学同样如此,课程的知识体系、各种具体化的教学资源,以及各种规范和要求等资料必须经由教师的学习,融合到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并经由教学组织和传播,在实践中转化为教学行为才能实现教学。在内化阶段,教师汲取了整个教学团队的智慧,并有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将其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从而实现了教学绩效的提升。为了保障教师借助有形资料进行学习的实施,首要的策略就是由学校或者教学团队进行教师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建设,即保证教师有适当的学习场所,有丰富的专业书籍资料,还要有便利教师网络化学习的软硬件资源。其次,需要建立教师学习的制度和规范,既引导教师开展个人化的自主学习,积极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和教学资源,又要组织教师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开展团队学习,通过定期和非定期的研讨会进行交流讨论以促进知识的共同建构,还可以组织教师做报告或邀请专家名师做讲座等等形式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此外,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奖惩措施对教师学习进行反馈,奖励先进督促后进以实现对教师学习行为的强化。以上知识管理的四个阶段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实践过程,它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起点,而是一个持续的循环过程;四个阶段的循环也不是封闭的自我循环,就教学团队而言,教师可以考察学习团队成员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资源,也可以在团队之外进行学习,甚至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四个阶段的实施策略也不必相互独立和排斥,比如教学研讨策略,它既有利于教师之间直接的观摩学习,也有利隐性知识的表达,还可以实现知识的融合,甚至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贯穿了整个知识管理过程。所以,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实施及其策略的应用要形成一定的规范,又要足够灵活,需要根据教育的环境和条件、课程建设的任务与目标、教学团队的发展情况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机制和规则,有所侧重地选择和实施策略,并根据实践反馈不断调整优化。
二、教学团队进行知识管理的原则
在教学团队中实践知识管理,必须重视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在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遵守以下四项原则。一是促进知识积累的原则,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二是知识的共享原则,指的是在教学团队内部的信息和知识要尽可能公开,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接触和使用共有的知识和信息;三是交流原则,针对课程开展知识管理就是要在教学团队内部建立一个有利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智慧自由流动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消除教师之间信息交流的所有障碍;四是通过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知识管理,提高知识管理的绩效水平。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针对课程建设开展知识管理也应该是动态的,为此,需要针对知识管理的四个阶段设置适当的规则和策略,并在遵守以上四项原则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实践和知识管理的具体情况对这些规则和策略进行调整优化,以形成优良的团队文化,使教师在优秀的学习型团队中共同推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许成果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1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创业团队缺少实践经验,面对社会实际问题总是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仅靠大学期间的基本理论知识储备和部分课程的实训锻炼等来处理瞬息万变社会和经济的问题,导致创业团队内部冲突不断,感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导致决策失误和错失商机现象频发。
1.2创业团队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由于受到高校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养成了“按书本”办事的习惯,不能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和创新,使得创业团队的管理和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
2基于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
根据目前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借助我校管理学院的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模拟现实经济环境和社会最新需求与动态,让学生进行实战模拟演练,本文以公共事业管理和信息管理两个专业为例进行了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问题的探讨,由于两个专业从专业特色和就业方向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样既可以提高研究成果的普遍性,也可以充分验证所提方案的合理性。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2.1创业团队的组建。团队组建是整个实战演练的基础,要求参与者自行选择角色,角色确定后,由团队负责人在两个专业内自由选择团队成员。成员确定后,各团队需要马上确定自己的企业文化,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共享与奖励机制,进而促进每个成员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
2.2确定各创业团队的管理制度,并进行规范化表示。企业制度设计关系到整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要求各创业团队凝练出自己的管理制度,并由指导教师或聘请的专家进行指导和完善。团队运行过程中,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自己的制度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和完善。
2.3让多支创业团队进行联合实战演练,设计相应的竞争机制,目的在于引导团队间模拟市场环境选择竞争或合作方式。通过团队间的竞争演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市场的环境,又可以让学生积极进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4建立明确的创业团队成员表现评价体系,构建量化的评价模型,动态显示和更新每个团队,既每个成员的表现情况。同时在团队内部和团队间进行及时的讨论与交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同时,及时改正存在的不足。通过在公共事业管理和信息管理两个专业的创业团队建设演练,所提方法得到了充分验证,收到了较好效果。实战演练中,各团队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充分看出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各团队的成员通过相互合作、讨论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为了实现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业团队模拟演练中的机制设计尤为关键,它会直接决定实战演练的效果,本研究由于时间关系在机制设计中没有进行过多关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战演练的效果。因此,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将围绕着大学生创业团队实践演练的机制设计而展开,将不同团队间的个体行为分析和团队内部成员的行为分析纳入实战演练的考核体系当中。同时下一步还将引入更加真实的市场案例作为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实战演练的背景,充分发挥我校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的作用。
作者:高太光王丽敏任树伟肖昆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一、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特点
1.科研活动的特点。首先,科研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有些科研工作项目周期长,且无任何规律可循,对绩效考核周期的设定是一大挑战;其次,科研活动的进行往往都以团队的模式开展,很多的时候是多个团队跨团队合作,在研发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难区分责任;最重要的一点,研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研发的过程和结果,都很难量化。研发的成果在进行产业化之前,很难精确的判断其价值,而且产业化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科研成果的价值体现有时候就会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即便有了产业化的成果,也很难区分清楚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哪些影响是来自于最初的科研过程,那些是来自于产业化的过程,哪些是来自于产品市场推广的过程。
2.科研团队与科研人员的特点。在科研团队内,由于专业和分工不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工作量、工作难度以及任务本身的价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团队成员在科研项目中的相对贡献大小很难量化和界定;其次,科研团队的成员普遍具有高学历、高智商和高收入的特点,自我意识强,注重自我实现与价值体现,对绩效管理的合理性、严谨性与公正性有很高的要求。
二、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现状
1.在绩效管理角色定位上出现偏差。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多为技术出身,很多团队的管理者重技术、轻管理,缺乏绩效管理的意识,视绩效管理为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而不予以配合,将自己和整个团队放在了绩效管理的对立面,导致绩效管理无法落到实处,流于形式。另外,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人员缺乏研发经验,对科研工作各方面都缺乏了解,因而很难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设计出一套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2.混淆了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很多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只有绩效考核的环节,忽视了绩效管理其他的环节,没有绩效目标的设定与沟通,没有及时的进行绩效辅导,也没有绩效考核后的绩效沟通和绩效改进的过程,只给员工留下了“秋后算账”、“变着法子扣钱”等负面的印象,从而导致员工对绩效管理心生抵制,反而削弱了员工的积极性。
3.科研团队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绩效管理技能。有些科研团队的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的培训,在绩效目标设置、绩效沟通和绩效考核的技能上比较薄弱,导致考核的结果受管理者主观影响较大,不能公正的反应团队成员的实际绩效,进而导致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抵制。
4.绩效指标设计不合理。一是考核对象的选择有很大局限性,有的企业只对项目团队进行考核,对团队成员的个人价值没有进行衡量,导致“大锅饭”、“平均主义”和“搭便车”的情况,不利于团队成员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的企业只对个人进行考核,同样也会导致员工的“个人主义”,对团队的协作和互助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增加了部门内部的矛盾。二是考核维度设置的局限性,很多团队的考核指标都是执行力、积极性、创新性等定性指标,无法对团队的战略进行有效支撑,也无法体现员工和团队的实际工作价值。三是绩效指标都是短期经济目标,忽视了长期的发展性和战略性指标,导致绩效管理与团队战略缺乏相关性,同时也导致团队管理者和员工的短视行为,不利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5.绩效考核结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很多团队的考核结果只是用来做员工的阶段性或者年度排序,没有将考核的结果运用到团队的运营质量分析,也没有与团队成员的薪酬、培训、晋升以及职业发展相关联,从而失去了绩效管理的价值。
三、科研企业在绩效管理中的策略分析
1.树立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绩效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升效率,而不是单纯的奖惩。团队的战略目标,必须通过员工的工作成果来实现,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也必须通过员工的行为来达成,所以必须把团队战略目标与员工的业绩目标统一到绩效管理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管理者必须将团队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通过与员工的沟通与达成共识,落实到每个员工的任务目标上,制定员工的绩效目标;在绩效目标制定之后,管理者还要紧密关注工作过程,及时沟通,鼓励员工的绩优表现,对工作的偏差及时的调整,对员工提供有效的支撑和辅导,帮助员工达成绩效目标;在员工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还需通过各种形式,对员工工作的关键行为进行记录,为真实的反映员工绩效保留依据;绩效考核完成之后,管理者还必须进行绩效面谈和绩效反馈,通过坦诚的沟通,指出员工在考核周期内的成绩与不足,共同制定下一个周期的绩效目标与绩效提升方案。因此作为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应该主导团队的绩效管理活动,并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承担目标沟通、绩效辅导与记录、绩效考核与反馈的重任。
2.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包含了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与绩效反馈与绩效改善的不断改进和持续提升的循环过程。绩效目标制定是绩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绩效管理的起点,是绩效管理有效的前提,如果员工的绩效目标偏离了团队的战略目标,那么绩效管理便失去了意义。员工的绩效目标必须与团队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研发团队的管理者将团队的战略目标逐级分解,在和研发人员沟通达成共识之后,一起制定研发人员的个人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的制定要遵循SMAT原则,即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eable)、可达成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有时限的(time-based)。绩效辅导沟通是绩效目标实现的过程,也是绩效达成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团队的管理者要密切关注员工的工作状况,包括科研项目的推进进度、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备选的解决措施等,同时也要为员工提供及时的帮助,如资源争取、跨部门协调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建议等,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管理者要认真收集员工的绩效信息与资料,记录绩效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与员工沟通的重要内容,作为绩效评价时的依据。绩效考核评价是对员工绩效好坏的评判过程,该环节的有效性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考核者的确定。承担考核者角色的可能是被考核人的上级、同事、下属、客户和员工本人,对一般项目团队内的科研人员来说,考核者主要是上级和员工自己;二是确定考核方法与工具,根据不同类型的考核指标选择适应的考核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是对考核者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尽量降低考核者在考核过程中的主观偏差,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是绩效管理有效性的保证,绩效考核结果能否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决定了员工参与绩效考核的积极性。考核结果要与员工的薪酬调整、晋升以及职业发展相挂钩;同时,绩效分析的结果也可以应用于团队的经营质量分析,只有体现出了绩效管理的价值,绩效管理才会得到员工的重视。绩效反馈与绩效改善是一轮绩效管理的终点,也是新一轮绩效管理的起点。绩效反馈是为了让员工知道自己在一个绩效考核周期内的绩效表现是否达到了目标,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并就绩效考核结果与管理者达成一致;而绩效改善则是管理者要和员工一起分析绩效不佳的原因,寻找绩效改进的可能性和方法,并制定绩效改进的目标和计划,从而进入新一轮的绩效管理循环。
3.设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一方面,科研人员的绩效衡量方式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人员,科研活动周期长,短期内很难有明确成果的体现。科研成果的输出也大多以团队成果形式输出,很难衡量个人成果。所以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不仅要关注最终成果,也要关注阶段性输出,不仅要关注团队业绩,也要关注个人贡献。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个人的绩效指标是团队战略目标逐级分解的结果,所以员工的考核指标也不能与团队的长远发展相脱节,不仅要有短期的业绩指标,也要有着眼长远的技术储备和个人能力提升等指标。因此,科研团队的绩效指标可分为三个层次的指标。第一层是团队层指标。团队指标主要体现团队的战略发展要求,可以从团队的研发创新能力、研发的组织与控制、年度计划项目完成率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考核结果应用于团队领导的绩效,也可作为核算团队年终奖金总额时的参考数据。第二层是项目层指标。项目组指标体现项目组的项目控制能力和科研项目完成质量,主要从项目进度、完成质量、预算控制和预期收益四个维度进行评价,考核结果应用于项目经理的绩效,也可用于项目组项目奖金核算。由于项目周期较长,而员工的绩效考核多按月为周期,因此在项目未完结之前,可以对项目奖金进行预测,在可控的范围内计提部分奖金在月度进行发放,待项目结束之后,再进行项目奖金的核算。第三层是员工层指标。员工指标体现了员工对项目组的贡献,在项目组内,有的人虽然工作量不大,却可能是项目的核心支撑,有的人承担辅助工作,却有非常大的工作量,因此研发人员的考核指标决不能简单的以工作量或者工作性质来衡量。月度考核以月份为时间节点将项目计划详细分解为每位研发人员月度阶段性工作输出目标,通过工作量、任务完成质量、任务难度、任务贡献度四个维度进行量化考核。而在员工的年度考核指标方面,除了工作业绩之外还必须加上能力提升和工作创新等维度。
作者:李健 单位: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一、科研项目团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基于科研项目而形成科研团队,通常成员是跨学科、跨学历、跨职称级别、跨单位、跨年龄等具有明显梯队结构特点而组成,是以完成项目为中心和目标的群体组织结构。基于科研项目而形成科研团队,普遍有两种组建模式,22一是随项目立项而形成团队,团队持续伴随项目研究过程,项目结束也是团队解散;一是先成立科研团队,团队的绩效考核指标通过项目的完成。科研项目团队具有一定的优势,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一)团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团队结构具有为实现同一目标的高协作性。在整个过程中,团队人员为实现同一目标经统筹安排同心协力完成研究计划。每个成员都需要为研究任务的完成承担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每个成员都具有各自擅长的研究领域或独有的优势,共同组成的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而会比单打独斗更适合项目研究。团队组织具有项目研究所需的多学科集成性。科研项目的研究是一个具有一定时期、复杂的研究任务,不同的研究方向或点都可做大,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而组织科研项目研究团队时也需要首先考虑成员擅长的研究学科领域,以便应对不同的研究内容。团队具有项目研究结果的创造性。项目研究是一个在以往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创作的过程。有些项目研究成果显著,对整个学科乃至生活产生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多数项目都是大量的积淀过程,为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展的前期研究。也有些项目,成果难以量化,比如文科类高职院校,其大量项目都是基础研究,成效难以评价,但不能说成果毫无价值。成果类型普遍有论文、著作、教材、作品、软件、专利等等。不同类型的成果,其创作性程度也不一致,成果评价机制也应有所区分。
(二)项目研究中团队存在的不足
项目研究结果的不可确切估量,使团队投入产生不可预知的风险。任何科研项目的完成都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但能否达到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效,项目研究能否产生预期的学术成果,这是难以保证的。项目研究内容通常有多个不同侧重方向,在团队成员研究专长与研究内容上不相符的现象普遍,即团队结构合理性欠缺。理想状态的科研项目团队,应该由能够引导研究方向的学术领头人、能够协调管理分工与合作的管理者、能够从事一线研究活动的执行人员等构成。他们在研究活动过程中切实发挥其作用,履行其本职,只有这样,团队才能称之为实质意义上的项目团队。然而,目前,尽管各项目组按照需求组建了一些科研团队,但普遍存在以下通病:成员结构失衡,未能真正满足项目研究需要;或成员组织到位,但成员未能尽其职责,项目负责人包揽所有活,成员空挂名。团队文化欠缺。各高职院校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科研团队,是建立在科研利益的基础上,围绕科研项目而开展分工与合作。这种因项目需要而组建、因项目结束而散伙的团队比比皆是,其成员多数出于晋升职称或职务需要而参加团队。这种“临时性”团队,通常缺乏团队文化,成员积极性比较欠缺,相互间沟通互动较少,对项目研究的贡献也是零碎的、拼凑的,影响研究力量的凝聚,进而影响整体研究实力。缺乏和谐、积极的团队文化氛围,对项目的研究创新、成员的个人提高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科研项目团队绩效管理的影响因素
科研项目的开展,团队的运行,会涉及到许多方面,因而,影响团队绩效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项目团队本身的,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团队结构的合理性
如上所述,团队结构是否合理、能否满足项目不同内容的研究需要,成员技能是否能互补,优势能否凝聚,团队文化是否和谐积极等,会影响整个研究项目的质量、也会影响团队的健康发展以及个人学术能力的创新提高。
(二)绩效管理方法的科学性
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是科研项目团队绩效管理的有效约束及制度保障。只有制度完善,团队绩效管理才能有据可依,有理可循。根据项目不同类型与层次,适用的绩效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因而针对不同类型、层次项目的团队,需要采用不同的绩效管理方法和制定不同的考评体系和标准,将绩效管理与项目特点、团队特征相结合,是切实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
(三)团队管理的有效性
通常项目负责人统筹安排整个项目的分工与合作,调配项目经费与资源使用,掌握和控制整个项目的研究进度。因而,是否有效的管理与调度,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研究。
(四)成员的科研激励程度
科研激励能否到位,既关于成员的科研利益,也影响到成员的积极性。总体而言,科研激励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利益获取,成员参与项目研究、追求“绩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报酬,包括物质性或经济性报酬,如科研奖励、项目经费分配等,也包括精神性报酬,如成就感、自我实现感、声誉等;其次是能力提升,科研人员参与研究是能力提升的需要,提升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与更高的利益;再次是产权,科研成果的最终产出凝聚着科研人员连续性的前期投入,是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与智慧果实,成果产权是科研人员的重要激励因素,“而一项科技产品往往凝结着科研人员前期投入的所有人力资本,因此,科研人员对其科技产出的产权要求更加强烈。‘产权’也就成为对科研人员的一种强而有力的激励因素。”另外,成员的激励因素也还包括其他方面,比如个人兴趣爱好,工作自觉自律性等。
三、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科研团队绩效管理探讨
(一)合理组织项目团队,优化人才组织模式
从高职院校战略长远发展的角度,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各级行政主管单位、其他院校、企行业等力量开展深度合作,融合多学科领域,共享优质资源,形成充满活力的团队结构。在掌握项目研究特点与方向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切实需要,在树立学术权威、智力整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下,构成项目研究团队,团队研究目标与学校长远发展战略一致,达到学术发展与学校发展相融合。团队之所以为团队,在于凝心聚力,从而优化了整体实力。只有团队协作,才能为个人创新提高提供有利环境。因而团队文化不可忽略。团队不是成员任务的简单组合。和谐、积极的团队文化有利于形成凝聚力、有利于创新研究,利于成员自身学术水平的提升。“团队文化是科研团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只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形成了团队文化,科研团队才会有传承、发展的根基。团队文化有利于形成内聚力,创设科研氛围,使整个团队成员朝统一目标努力。团队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提倡共享与开放、竞争与合作,崇尚科学的批判精神,形成民主、平等、合作、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创新团队绩效考评
科研团队的绩效评价,要定性分析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坚持以质量为导向,兼顾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从科研数量来看,的数量,出版著作的数量,成果获奖等数量,举办过多少次学术活动都是评价指标。从质量来看,核心期刊或被收录、引用、转载的论文占论文总量的比例,论文、著作被引用的人次,成果获奖的级别,团队学术活动对所在单位、学校、社会产生的影响或贡献等可以作为质量评价标准。尽管科研活动大体上能从这两个方面来评价,但项目研究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持续的思维活动过程。其间有些成员可能没有在学术期刊上,出版著作,但可能对项目研究提出了正确的或重要的、关键性意见,对项目整个研究过程具有不可量化的贡献。这也是团队成员绩效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评价。
(三)完善绩效管理制度,约束、规范绩效管理过程
机制的科学性、完善性对团队绩效管理起着导向、约束、规范作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引导科研项目团队建设。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趋势的改变,管理制度也应及时调整。随着科研项目立项数量的增多、项目层次与级别的提升,高职院校对科研项目研究团队的管理也愈发重视,越来越多高职院校逐步摸索出项目管理制度,将基于科研项目的团队管理纳入制度的规范管理中,逐步形成了各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目前团队绩效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团队激励机制、团队的经费使用绩效管理制度、项目团队成果奖励机制、项目过程管理制度、团队绩效评价制度等等。
(四)构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使绩效考评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科研团队的考核,指标体系的制定有的从项目成果数量与质量着手的,也有的是从项目的类型进行分类制定的,也有多考评主体的考评方法等。科研项目类型和研究成果的千差万别,加之许多评价指标难以全面量化,对科研项目团队的绩效管理,需要制定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实施全面的考评方法。一是建立详细的具有操作性的绩效指标,使团队绩效管理的开展具有可行性。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科研团队,其绩效管理根据不同级别和层次的项目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以项目产出的质量和数量为目标,在要求团队完成项目成果如论文、著作等数量的同时,也要注重成果质量,论文引用率、转载情况,或者所产生的学术价值与经济效益、社会反响,同时还要注意潜在的影响,比如团队的学术道德、学术影响、学术贡献、团队文化、成员水平能力的提高等。综合多方面要素而构成的科研团队绩效考评体系,才能有效、正确地达到评价作用,才能对团队运行形成积极影响,引导、督促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提高项目研究成效。这种考评是在区分对待不同级别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定性分析与定量考评相结合,有利于各级各类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引导团队加强研究力度。二是针对不同项目类型的科研团队实施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根据不同项目类型的特点和研究规律,各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有所侧重。比如,对于偏向基础研究项目的科研团队,应以学术成果创新为主要评价指标;对于偏重应用研究项目的科研团队,应以学术成果创新与经济价值相结合;对于偏重于技术开发类项目的科研团队,应以经济效益为主,学术成果创新为次。根据项目研究类别而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便于科研团队的研究创新,也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操作行。三是科研团队设立梯度,分为多个层级。在规定的团队建设期内,不同层级的团队在项目完成上有不同的考评任务。团队成员争取到的不同级别的项目数量、项目完成质量、项目的社会影响力、项目成果的学术贡献度、项目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广等等,这些集中在项目上的考核都可以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四是采用多主体的全面评价方法,体现绩效考评的公平公正。考评人员有评估人员、学术专家、教务工作者等,都有各自独特的立场,以不同的视角评价科研项目团队的绩效。将更多的不同主体参与到绩效考评中来,更能体现出绩效考评的全面、合理,从而保证绩效管理的公平公正性。
四、结语
总之,基于科研项目的科研团队管理,是项目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贯穿于项目的始终,需要长期跟踪;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团队自身的管理完善,还需要校方在人员、经费、政策、环境等方面给予重视与倾斜。加强团队的绩效管理,存在来自团队自身和外部因素的多重影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在科研项目的数量、层次与级别、经费、制度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不能照搬本科院校的科研项目团队管理模式。应将项目团队的管理与学校自身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体现出学校科研工作与专业建设、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等工作的紧密关系,在优化团队组织结构、完善团队绩效管理机制、构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等方面,将基于项目的科研团队建设,形成学校独特的科研特色与学术影响。
作者:邹玉兰 郭晓敏 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广东省食品药品检验所
要建设好团队,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团队建设中遵循这样的价值取向,才能坚定方向,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取得成就。
第二,有共同的愿景目标。一个奋发向上的团队一定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努力的。对于学校而言,共同的发展目标包括学校发展的目标、教师发展的目标、学生发展的目标等。学校的发展以队伍建设、设施建设、机制建设为目标,教师的发展以提升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为目标,学生的发展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完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和一个优秀的学生团队。这几个团队,要相互鼓励、相互鞭策、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有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目标,学校处处会升腾起奋发之气、昂扬之气。实践证明,哪所学校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做到了这一点,这所学校就会正气上扬,质量上升,好评如潮,影响日广。
第三,有共同的规范操守。学校管理一靠思想教育,二靠制度规范。团队建设中,要提升思想教育的水平,同时也要形成科学的制度规范。在学校管理中,思想教育无疑是首选的管理方法,但思想教育绝对不是万能的。管理过程中,制订并完善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并为大家所遵守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团队建设过程中,要形成共同的规范操守,就要实现科学管理、有序管理、科层管理,真正做到高效、有序、尽责。一是要坚持科学管理。学校里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要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要以效率为纽带,严格考核,奖优罚劣,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在学校形成一个比先争优的局面。二是要实现有序管理。注重时序、空序、程序、秩序,使得学校教育教学活而有序,活而不乱,活而有效。三是要实现科层管理。“人定岗,岗定责”,明确职责,分工负责,人人敢于担责,各尽其责。
第四,有共同的德业追求。教育是爱的事业,教育是为学生人生幸福奠基的事业。我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做不好教育。教育不为学生人生幸福奠基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教育不为学生人生幸福奠基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此,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是对教师的德行要求。教师的爱是博爱,是大爱,是超越了狭隘意义的爱。教师爱学生,学生才会爱教师,才会爱社会,才会爱他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引导、指导、疏导学生,使其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幸福成长,这是教师事业上的最高诉求。我们在学校团队建设中,应该首先让所有教育工作者认识爱、理解爱、传播爱,每个人都成为爱的使者、爱的化身,使得我们的班集体充满爱,使得我们的校园充满爱,使得校园里的每个人都沐浴在爱的氛围中。其次要在团队建设中倡导敬业态度和精业精神。每个教师都忠诚于事业,忠诚于岗位,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立志做一流的教师、掌握一流的技艺、取得一流的业绩。有教师做榜样,学生就会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就会不甘平庸,追求卓越。
综上,团队建设要做的工作有许多。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愿景目标、共同的规范操守和共同的德业追求是我们团队建设中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为此而努力。
作者:陈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