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时间:2022-05-04 10:21:30

导语:在财务风险分析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财务风险分析的外贸企业论文

一、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成因探析

1.经营上的独特性。一般的生产企业经营品种相对单一,而外贸企业涉及的产品品类繁杂,涉及行业众多。与一般的商贸业务比较,外贸企业业务涉及到众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牵涉环节众多,因而单证、票据、文件要求较高,处理过程较为繁杂,牵涉面很广。而且,近年来,随着外贸竞争日益激烈,外贸企业的交易条件明显恶化,DA、TT等放账业务比例增大,账期延长,极易导致客户违约风险。同时,由于合同执行地在国外,运输过程较为漫长,一旦出现问题都会加大处理难度。

2.财务结构的独特性。一般的外贸企业自有资金较少,负债率较高,主要依赖客户资金和银行借款运转。在资产结构方面,流动资产占比较高,应收账款和存货是其中的重点。相对应的,外贸公司自有资金和长期负债等长期资金相对较少,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类债务,如票据质押短期贷款、客户短期资金占用等。因此,应避免资产负债错配,导致短期资产长期化。同时,对于出口型企业,外币应收账款远大于外币应付账款,人民币汇率升值将提高财务风险;对于进口型企业,外币应付账款大于外币应收账款,人民币贬值会增加财务风险。

3.内控基础相对薄弱。在传统的外贸企业中,由于业务两头在外,业务采购销售合一,业务员占据绝对主动地位。企业的客户、订单、流程等知识载体个人化特征日趋突出,导致企业对业务人员个体的过度依赖,企业的内控基础薄弱。由此,在管理方面,表现为许多外贸企业对业务流程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制度约束,业务人员包办了业务的全过程,而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不审核、不监控、不提醒情况时有发生。在信用管理方面,企业缺乏严格内部控制和客户管理体系,在客户信用调查方面严重依赖中信保。

4.对政策了解不及时或应对不当。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开始转型,对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在下降,导致外贸政策环境频繁变化,包括人民币汇率连续升值,出口退税率已经连续降低。在税务征管方面,从2009年开始,由于电子信息的广泛使用,税务部门可以通过调用海关、外管方面的信息,税务部门对外贸企业的检查力度在增强等。而多数人意识还停留在传统外贸环境中,缺乏了解政策变化积极性,更难做到恰当应对。

二、加强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主要建议

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发现风险点,并提前实施控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步骤主要包括:(1)积极利用信息系统,强化数据的分析,建立企业正常运转的指标体系,为后续监控提供基础;(2)加强日常数据监控,实施指标包括日常现金收支,贷款占用、银行资源等,短期指标包括企业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的变动,及时发展异常情况;(3)建立风险管理应对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异常情况,要提前制定改进方案,如压缩授信规模、限期清理高龄存货等。

2.规范内部控制建设。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是防范风险的关键。外贸企业应参照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结合外贸企业的特点,规定业务处理程序;定期职务轮换;适当授权和分权;实行限制接近制度;分离不相容职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等制度。对于不相容的职务,要实行相互分离的措施。另一方面,公司高层要给予内控制度足够的重视,提升制度执行力,才能保障内控的顺利推行。

3.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设立信用管理的专职部门。其主要职责包括:负责客户资信的调查、分析、评估,建立和管理客户信用档案;未经信用部门审核,业务部门不得和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和采购协议。要结合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和外部环境,制订企业的信用政策;对于重大的业务和金额,要有信用管理部门牵头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制度,任何个人不得擅自进行决策;重视应收款项的清理,按照应收帐款性质、债务人情况和账龄,分类管理,对超过信用额度、已经逾期的应收帐款,要提醒相关部门注意收款风险,对有逾期账款的客户必须收妥货款后才能备货出运。

4.加强部门的沟通和信息搜集。企业应在内部建立归口管理的原则,让各自不同的部门负债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和政策的搜集。并在企业内部建立部门间定期沟通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反馈政策变动。如财务部和运营部要定期进行存货的实地盘点,保证存货安全,账实相符,对残损变质积压的高龄存货提醒相关部门进行处置变现,减少存货的资金占用。

5.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财务人员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因素,财务人员首先不能把管理工作看成是领导的事情,自己只是执行而已,其次,财务人员要适应新环境知识结构,不能只会记账、报账,要具有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熟悉商品知识、业务流程,要培养捕捉风险、衡量风险的能力,培养利用会计信息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的能力,只有财务人员的管理素质高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才可能成为现实。

作者:黄永洪单位:中化江苏有限公司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管理论文

一、企业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1.企业财务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和监控机制,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企业的财务管理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发展,是企业稳定发展的核心工作,因此针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控机制,可以有效地对财务工作进行管理和监控。目前,大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缺乏有效可行的管理和监控机制,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财务工作时会出现投机取巧,偷工减料的情况,给企业的后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果对财务工作进行定期的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财务工作中的问题和风险,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从而保障企业的正常高效进行。

2.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幻多端,激烈的竞争中难免会产生风险

如今,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一些企业会出现盲目进行投资和价格判断失误等问题。整个市场经济的竞争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企业,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都不同,在变幻多端的市场环境中只有随机应变,分析各行各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灵活应对市场竞争中出现的风险和问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成功,否则会被无情的淘汰掉。

3.企业财务管理者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风险意识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否正常运行和发展绝大部分取决于企业财务管理者,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高素质和高业务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熟练精确地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他们掌握并了解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信息,拥有较强的市场风险意识,能够把企业面临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反之,企业如果聘用一些素质和业务水平较低的财务管理人员,很有可能由于财务管理者的一时失误造成整个企业的损失和浪费。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对策

1.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一些风险和困扰,因此,企业要针对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实际有效而且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颁布一些符合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使得企业的财务工作有章可循。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尤其针对票据问题,不能马虎大意,有些财务管理者贪图利益,以权谋私,不严格按照规章进行工作,从而走上违法的道路,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损失。

2.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风险意识

为了预防和规避企业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风险,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增强了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企业必须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尤其是新的员工,通过培训丰富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培训工作之后,还要对员工进行审核和评估,对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查,通过审核和评估的人员才能正常上任,没有通过审核的还要跟着下一轮培训继续进行学习和深造,直到通过考核才能正式上岗。

3.企业投资要统筹兼顾,保证投资的科学性

面对巨额利润的利益刺激,一些企业往往盲目地进行投资,最终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企业进行投资不能以个人的意愿投资,要通过多个部门进行协商,经过深思熟虑,达成一致协议,才能进行投资。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之前要全方位地进行分析探讨,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及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从中寻求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把握投资的时机。在企业投资时,还要考虑市场的需求等,有些客户需求很高,企业就要尽一切可能地完成任务,而有些客户的需求很少,企业就要根据其需求操作,以免造成产品积压和浪费,从而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企业为了保障投资的安全性,必须建立风险预测机制,利用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企业管理的和谐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风险,为了预防或者整治企业在财务工作中遇到的风险,企业就要自习分析局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和对策。企业风险的管理是减少和规避企业风险的有效措施,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是保障企业稳定顺利进行的前提。通过建立企业完善的管理和监控机制,颁布符合企业本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的规章制度,以规范财务管理的进行。

作者:邓佩红单位:包头图南稀土有限责任公司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1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世界经济

1.1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与信用危机。

1.2世界货币体系紊乱各国货币汇率巨幅波动。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给国际经营和外汇兑换带来重大影响。虽然有段时期美元表现强势,但12月16日,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从目前的1%下调到0~0.25%,近乎于“零利率”,则标志着美国的货币政策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似乎说明美联储将采取“量化货币政策”,即采取增加货币发行、降低利率手段来刺激经济,势必导致美元的的不升反降。美元的贬值,不可避免地会加大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和风险。

1.3世界经济步入一段时间的衰退。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金融系统的问题已经渗透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必然面临一轮较长时间的衰退。主要体现在:

(1)订单与消费急剧下降,众多经济实体面临经营困境。(2)裁员加剧,失业率大幅上升。(3)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由于世界各国的消费预期大幅下降,对原材料的需求和各类产品的进口将大幅减少,原材料价格普遍巨幅下跌。

1.4对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消费者进行消费,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未来信心的投资和消费上,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世界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企业破产倒闭、经济衰退、预期收入减少,将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未来信心不足导致预期消费降低,消费低迷现象已成为阻碍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人们的信心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各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当务之急。

2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企业财务运行总体情况

根据财政部汇总的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效益月报资料分析,受国际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企业财务运行总体情况下不容乐观,面临财务风险日益显现的状况。主要表现在:

2008年前三季度,企业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出现负增长,亏损企业亏损额急剧增加。净资产收益下降,股东投资回报水平降低。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企业股东累计投资的当期报酬率。2008年前三季度,企业净资产收益率6.4%,比上年同期降低1个百分点。

库存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额规模增大,营运资金吃紧。2008年9月有,库存产品同比增长了42.2%,比上年同期增幅高出24.6个百分点,快于2008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5.0%的增长率,已呈现库存积压现象。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8.0%,也比上年同期幅高出4.5个百分点。库存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增加,必然加大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压力。资产负债率略有上升,利息支出压力增大。2008年9月底,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7.7%,同比增加1.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利息支出同比上升45.9%,息税前利润当于利息支出的4.9倍,同比降低了27.9%。企业偿债能力呈现减弱迹象,增加了企业信用风险。

应交税金和已交税金增幅同时回落,应交所得税出现负增长。企业税金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截至2008年9月,企业累计应交税金和已交税同比增长18.4%和21.6%,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别回落3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受利润下降影响,累计应交所得税甚至出现了5.5%的负增长。在国家统计局2008年9月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中,财政收入是唯一进入“偏冷”区的指标。

3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正通过外贸,金融等途径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大产生了不可无视的重要外在影响。

3.1坏账风险。据商务部数据,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坏账率增长了3倍左右。我国企业对美国出口八成上采用信用销售形式,欧美国家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时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使我国企业出口形成的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外贸出口依存较高的行业企业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2007年,我国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7.5%,其中机械,纺织,钢铁,化工,轻工,电子等行业的出口额名列前茅。但2008年前三个季度,这些行业因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出口增幅急剧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此前被高速增长的出口销售额所掩盖的财务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3.2汇率风险。人民币持续升值,不但给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企业出口造成压力,还使企业应收外汇账款等外币资产相对贬值。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自2005年7月汇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了19.25%,自2008年初以来就升值了7.14%。金融危机使得未来美元对人民币继续走弱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3.3筹资风险。有些行业民营和外资企业居多,其中又以中小企业居多。这类企业日常经营和外资企业居多,其中又以中小企业居多。这类企业日常经营和投资所需资金,较少来源于资本市场发行上市等直接融资渠道,更多信赖于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受前期紧缩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资本市场暴跌,金融机构惜贷,企业正常经营受阻。

3.4现金流量风险。企业维持日常生产经营和偿还债务本息,需要有足够的现金流。以上财务风险的共同作用,使出口课外依存较高的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周转压力。资金链一旦断裂,企业难免陷入倒闭破产的境地。目前,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外向型加工企业,因现金流量不足而导致关闭破产的问题已经显现。

3.5财务风险。企业财务费用大涨,利润空间被挤压,导致投资信心不足。许多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钢铁、石化、汽车,施工及房地产,对信贷资金的信赖比较大,因此财务费用对其利润的影响十分重大。

汽车和房地产两大行业面临消费信心下降的严峻考验,其财务风险向上下游传递。经验表明,当外部经济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收入增长低于预期时,消费者一般会改变家庭支出决策,并首先考虑推迟甚至取消汽车、住房等特定产品的购买计划。这已导致汽车和房地产行业连续数月销售业绩低迷。而汽车和房地产普遍被视为各地区的支柱产业,其对零部件制造、钢铁、建材、施工、装修、维修等上下游行业的关联度甚高,使其财务风险通过上下游传递而被放大,形成连锁反应。

4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应对不利导致的财务风险

4.1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财务风险增大。负债经营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但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度负债会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一旦再生产过程发生中断、阻塞,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不能按时偿债,企业将面临丧失信誉、负责赔偿的风险。一旦更不利因素产生时,债务风险就会转化为现实的财务危机,使企业不能正常运转甚至是破产。

4.2企业投资不善导致财务风险增大。很多企业将资金大量地投资在回收期长、风险高的项目中,而一旦项目出现问题,企业资金被套牢,企业又无法及时筹集资金,造成无法按期偿还债务,正常的生产经营无法进行,企业最后只能坐以待毙。

4.3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善导致财务风险增大。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做大做强,企业就会有发展前途,所以当面临赢利还是增加市场占有率的选择时,包括很多大型的跨国公司都会选择增加市场占有率,以简单地扩充、扩大规模的手段来代替企业经营。其实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而赢利是按时偿债、降低财务风险的最坚实的保证。

企业没有建立一个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造成财务风险加大。

(1)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企业内部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2)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现金流管理。比如:大量的存货积压、大量地将资金投资于固定资产、为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的赊销而忽视客户的信用。这些情况将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可能造成现金流的断裂,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摘要:金融危机发生后,无论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金融市场都是一片混乱。金融业将面临全面的经营危机和信用危机。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企业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一、利率风险及防范

利率风险是指不同类型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利率变化,直接或间接造成投资价值或收益损失的风险。

(一)国库券利率风险及防范。国库券(又称无违约债券)由国家发行,不存在破产而不能履约的问题。但国库券也存在利率风险。国库券的市场价值(现值)变动与市场利率变动成反比,而且,期限较长的国库券所承担的利率风险也较大。因此,随着市场利率波动而产生的债券价格波动,实际上反映了利率风险的存在。从表面上看,好像投资于短期债券可以避免或减少这种利率风险,但是必须看到,投资短期债券还会承担另一种利率风险即“息票息率风险”。因为投资者在购进短期债券的同时,也必然购进与这些债券相联系的各种息票。而市场利率的变动对债券价格及其息票均有影响,所以利率风险依然存在。因此,投资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一定时间内无特殊用途的资金,可以投资于适当期限的债券;而近期内需要动用的资金,则可以投资于短期债券。

(二)公司债券利率风险及防范。公司债券同样存在着息票利率风险和价格变动风险两类利率风险。公司债券往往较国库券的利率高,以便与其存在的较大风险相适应。公司债券的价格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动作反方向变动。在通常情况下,债券资信级别是影响债券价格的直接因素。因此,投资者在购买公司债券时,首先,要对债券的资信评级特别是新发行债券的资信评级了解清楚,否则遇到风险,轻则是减少利得,重则是企业破产。另外,投资者还要在报酬与风险两者之间作出权衡。对于债券的期限,投资者应尽可能使投资的债券的到期日期与现金的支付日期相吻合。证券不到期虽可以贴现,但贴现率总要高于报酬率即利率,这会使贴现人(即投资者)蒙受损失。

(三)公司股票利率风险及防范。公司股票包括优先股票和普通股股票,其都存在风险。除享有累积分红权利的优先股股票的累积现金红利支付的金额和时间是固定的外,其余大多数非累积优先股股票的现金红利,在发行公司遇到经济困难时,则可以不付;至于普通股股票的现金股息,如果公司认为盈利情况不确定,或者支付红利将给公司带来严重经济困难,也可以取消普通股股息的支付。因此,普通股股票的股息收益所存在的风险要大于债券的息票收益。利率风险对优先股股票和普通股股票的影响,一般是通过现值机制从股票的价格上得到反映。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时,一方面要看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另一方面还要将所要投资的股票的票面利率与市场利率进行比较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二、利润风险及防范

(一)利润分配风险及防范。通常与外国合资办企业之前,应该签订明确的利润分配比例条款,但如果遇到该国政府的更替或政策变动,且制定的新政策强行规定外国投资方在合营企业中只能占有较小的比例时,这对于那些原来占有较大比例(如占50%以上)的外国投资方来说,无疑是突然的打击,其结果是利润分配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另外,有些国家虽然不是采用这种武断的方式来改变投资比例,但是也规定外资比例在一定年限内必须逐渐降低。除这两种方式以外,还有协议的外资逐步减少股权方式,那么,在经营初期,投资者应尽可能采用多种加速资金周转的方式来多获利润,这样,即使以后逐步减少股权比例,也能达到投资的初衷。

(二)投资利得加税风险及防范。对于外国投资者的利得另加收税,无疑是直接减少他们的利润收入。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征收扣缴税,它是指东道国政府对支付给外国投资者的股利、商标、专利、技术等特许使用费或利息所征收的税费。例如,一家美国跨国公司在意大利的商标权所得只能向美国母公司分派70%,其余的30%要以扣缴税的形式向意大利政府缴纳。因此,在作出投资决策时,应考虑将资本投入到那些没有开征这种特别税种的国家。如果是突然加征这种特别税种,除非这个国家的投资利得特别丰厚,否则,可以考虑逐步向外转移资本直至撤资。另外,也可以采取国际避税的方式。

(三)利润汇出风险及防范。比较典型的利润汇出风险就是外汇管理,可分为宽松型的外汇管理和严格型的外汇管制两种。例如,发达国家一般要求向境外汇款时,金额超过一定限额就要向银行部门申报,这是形式上的外汇管制,属宽松型的外汇管理;而有些发展中国家规定投资每年汇往境外的金额不得超过投资利润的若干比例,而且还要经东道国主管部门批准,这是严格型的外汇管制,也正是这种管制才是影响外方投资者利益的实际因素。对于宽松型的外汇管理,外方投资者可以来用支持特许费和劳务费、偿还债务等方法转移利润。对于那些采用严格型外汇管制的国家,外方投资者的投资利润不能自由地汇出境外,投资者可将分得的利润购买某些短期会升值的资产或当地的国库券,也可将其存进银行或对其他公司贷款等,借以保值并获收益。也可以通过转移价格的方法,将所赚取的利润调回本国。外方投资者还可采用在东道国开辟新的出口业务的方法,这样既可帮助东道国解决外汇短缺问题,又可为资金的转移提供新的途径。

(四)利率变动风险及防范。当市场利率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应增大,可能导致经营效益下降,盈利减少,从而使投资者遭受收益下降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减少融资以防范风险,如果是因为生产经营活动的扩大急需资金时,可考虑其他方式的融资,如将企业的留存收益转增为资本等。当然,留存收益太多,可能需交纳高额的留存收益税,那么,企业只有在利率和留存收益税之间进行选择了。

三、税务风险及防范

国际资本在流动中会碰到税收种类、税负水平、税收优惠及某些突变因素对税务产生影响,因此,在事前应充分了解资本流动中的税务负担,尽可能准确地预测税收政策可能产生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及时采取各种适当的措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使资本流动中的税负最小化。同时,对于突变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

(一)利用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化解高额税负。仔细研究各国的税收制度。根据该国税收的特征,制订出减少税负的措施。如在所得税方面各国的税率一般都在50%左右,无大的差别,但是在公司留存收益及股利分派方面,各国的做法就不相同。如德国、日本对企业的留存收益按56%的税率征税,对分派给股东的股利和红利则按36%的税率课征预扣税。当生产规模扩大而需要追加营运资金时,不是将留存收益转增为资本,而是向外部借款。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是可避免缴纳较高的留存收益税,二是借款的利息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可作为成本或费用扣除,公司的所得税税负因此而有所减少。

摘要:国际资本流动中的财务风险是指特定的环境下和特定的时期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资本损失的可能性。概括起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国家风险,主要包括主权风险和政治风险;二是经济和管理风险(或称商业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利润风险、税务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和包括通货膨胀在内的其他风险。

关键词: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财务风险

国际资本流动中的财务风险是指特定的环境下和特定的时期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资本损失的可能性。概括起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国家风险,主要包括主权风险和政治风险;二是经济和管理风险(或称商业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利润风险、税务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和包括通货膨胀在内的其他风险。

一、利率风险及防范

利率风险是指不同类型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利率变化,直接或间接造成投资价值或收益损失的风险。

(一)国库券利率风险及防范。国库券(又称无违约债券)由国家发行,不存在破产而不能履约的问题。但国库券也存在利率风险。国库券的市场价值(现值)变动与市场利率变动成反比,而且,期限较长的国库券所承担的利率风险也较大。因此,随着市场利率波动而产生的债券价格波动,实际上反映了利率风险的存在。从表面上看,好像投资于短期债券可以避免或减少这种利率风险,但是必须看到,投资短期债券还会承担另一种利率风险即“息票息率风险”。因为投资者在购进短期债券的同时,也必然购进与这些债券相联系的各种息票。而市场利率的变动对债券价格及其息票均有影响,所以利率风险依然存在。因此,投资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一定时间内无特殊用途的资金,可以投资于适当期限的债券;而近期内需要动用的资金,则可以投资于短期债券。

(二)公司债券利率风险及防范。公司债券同样存在着息票利率风险和价格变动风险两类利率风险。公司债券往往较国库券的利率高,以便与其存在的较大风险相适应。公司债券的价格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动作反方向变动。在通常情况下,债券资信级别是影响债券价格的直接因素。因此,投资者在购买公司债券时,首先,要对债券的资信评级特别是新发行债券的资信评级了解清楚,否则遇到风险,轻则是减少利得,重则是企业破产。另外,投资者还要在报酬与风险两者之间作出权衡。对于债券的期限,投资者应尽可能使投资的债券的到期日期与现金的支付日期相吻合。证券不到期虽可以贴现,但贴现率总要高于报酬率即利率,这会使贴现人(即投资者)蒙受损失。

(三)公司股票利率风险及防范。公司股票包括优先股票和普通股股票,其都存在风险。除享有累积分红权利的优先股股票的累积现金红利支付的金额和时间是固定的外,其余大多数非累积优先股股票的现金红利,在发行公司遇到经济困难时,则可以不付;至于普通股股票的现金股息,如果公司认为盈利情况不确定,或者支付红利将给公司带来严重经济困难,也可以取消普通股股息的支付。因此,普通股股票的股息收益所存在的风险要大于债券的息票收益。利率风险对优先股股票和普通股股票的影响,一般是通过现值机制从股票的价格上得到反映。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时,一方面要看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另一方面还要将所要投资的股票的票面利率与市场利率进行比较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二、利润风险及防范

(一)利润分配风险及防范。通常与外国合资办企业之前,应该签订明确的利润分配比例条款,但如果遇到该国政府的更替或政策变动,且制定的新政策强行规定外国投资方在合营企业中只能占有较小的比例时,这对于那些原来占有较大比例(如占50%以上)的外国投资方来说,无疑是突然的打击,其结果是利润分配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另外,有些国家虽然不是采用这种武断的方式来改变投资比例,但是也规定外资比例在一定年限内必须逐渐降低。除这两种方式以外,还有协议的外资逐步减少股权方式,那么,在经营初期,投资者应尽可能采用多种加速资金周转的方式来多获利润,这样,即使以后逐步减少股权比例,也能达到投资的初衷。

(二)投资利得加税风险及防范。对于外国投资者的利得另加收税,无疑是直接减少他们的利润收入。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征收扣缴税,它是指东道国政府对支付给外国投资者的股利、商标、专利、技术等特许使用费或利息所征收的税费。例如,一家美国跨国公司在意大利的商标权所得只能向美国母公司分派70%,其余的30%要以扣缴税的形式向意大利政府缴纳。因此,在作出投资决策时,应考虑将资本投入到那些没有开征这种特别税种的国家。如果是突然加征这种特别税种,除非这个国家的投资利得特别丰厚,否则,可以考虑逐步向外转移资本直至撤资。另外,也可以采取国际避税的方式。

(三)利润汇出风险及防范。比较典型的利润汇出风险就是外汇管理,可分为宽松型的外汇管理和严格型的外汇管制两种。例如,发达国家一般要求向境外汇款时,金额超过一定限额就要向银行部门申报,这是形式上的外汇管制,属宽松型的外汇管理;而有些发展中国家规定投资每年汇往境外的金额不得超过投资利润的若干比例,而且还要经东道国主管部门批准,这是严格型的外汇管制,也正是这种管制才是影响外方投资者利益的实际因素。对于宽松型的外汇管理,外方投资者可以来用支持特许费和劳务费、偿还债务等方法转移利润。对于那些采用严格型外汇管制的国家,外方投资者的投资利润不能自由地汇出境外,投资者可将分得的利润购买某些短期会升值的资产或当地的国库券,也可将其存进银行或对其他公司贷款等,借以保值并获收益。也可以通过转移价格的方法,将所赚取的利润调回本国。外方投资者还可采用在东道国开辟新的出口业务的方法,这样既可帮助东道国解决外汇短缺问题,又可为资金的转移提供新的途径。

(四)利率变动风险及防范。当市场利率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应增大,可能导致经营效益下降,盈利减少,从而使投资者遭受收益下降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减少融资以防范风险,如果是因为生产经营活动的扩大急需资金时,可考虑其他方式的融资,如将企业的留存收益转增为资本等。当然,留存收益太多,可能需交纳高额的留存收益税,那么,企业只有在利率和留存收益税之间进行选择了。

三、税务风险及防范

国际资本在流动中会碰到税收种类、税负水平、税收优惠及某些突变因素对税务产生影响,因此,在事前应充分了解资本流动中的税务负担,尽可能准确地预测税收政策可能产生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及时采取各种适当的措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使资本流动中的税负最小化。同时,对于突变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

(一)利用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化解高额税负。仔细研究各国的税收制度。根据该国税收的特征,制订出减少税负的措施。如在所得税方面各国的税率一般都在50%左右,无大的差别,但是在公司留存收益及股利分派方面,各国的做法就不相同。如德国、日本对企业的留存收益按56%的税率征税,对分派给股东的股利和红利则按36%的税率课征预扣税。当生产规模扩大而需要追加营运资金时,不是将留存收益转增为资本,而是向外部借款。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是可避免缴纳较高的留存收益税,二是借款的利息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可作为成本或费用扣除,公司的所得税税负因此而有所减少。

(二)争取本国政府的税收饶让抵免政策。在国际资本流动中,有些资本流入到了那些旨在吸引外国资本和外国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国家,这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和在一定时期内享受了收入(或所得)免税和减税的优惠。然而,这种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财税政策的实施,必须以有关国家之间加强国际税务合作为前提,即由东道国政府出面要求投资者母国的税务当局,对于这部分优惠减免的税收视同已向东道国政府纳税而给予饶让抵免。

(三)采用转移价格策略,减少税负。一般做法是:处在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向处在低税率国家的子公司出售商品、提供劳务和技术时,采用调低转移价格的策略,使低税率国家的子公司进货成本下降,利润提高,税负也相对减少;反之,处于低税率国家的子公司向处在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出售商品、提供劳务和技术时,采用调高转移价格的策略,同样也起到利润增加,税负减少的作用。

(四)对税收政策突变的防范。一些中小国家为了吸引资金,往往给予外国投资者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的税收优惠条件。但由于政府不稳定,在政权更迭后,原来政府许诺的税收优惠条件可能会被取消和废除。在这种情况下,外方投资者最明智的方法就是加大费用支出减少利润,其通常采用加速折旧或高价从别国的子公司进口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配件的方法,以尽可能避免因税收政策的改变而带来的税务负担。

(五)研究各国的税基范围和税率差别,决定资本流向。准确地规定税基范围是确定计税标准、计算应缴税额的前提条件。各国在规定特定课税对象的课税范围方面,差异很大。尤其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各国对允许作为费用而扣除的项目及其数额的规定相差悬殊,这直接关系到税基的大小,从而也决定了外方投资者的税负轻重。投资者在将资本投入该国前,应仔细研究对方的有关税法、会计法规及会计制度,并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做到心中有数。就税率的差别而言,对同一课税对象征税,有的国家采用比例税率,有的国家实行累进税率,还有的国家可能会以定额税率(或称“固定税额”)来开征,很少有两个国家税率结构是完全相同的。外方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对东道国税制结构和税率高低要进行研究比较,以决定投资行为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模式。

四、偿债能力风险

我们可从现金流量表中选取有关指标判断企业的偿债风险。

(一)现金比率,用企业期末的现金金额与企业的流动负债之比,判断企业的偿债风险。由于流动负债期限短(不超过一年),很快就需要用现金来偿还,如果企业手中没有一定量的现金储备,在债务到期时就容易出现问题。

(二)经营净现金比率,用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与企业流动负债相比。为什么要使用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呢?首先,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情况下,当期取得的现金收入,先要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支出,然后才能满足偿还债务的支出。第二,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企业的主要活动,是获取自有资金的主要来源,应该说也是最为安全而且是最规范的取得现金流量的办法,用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之比来衡量企业的偿债风险,能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企业的偿债能力状况。

(三)经营净现金与全部负债之比,用以衡量企业用年度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偿付全部负债的能力,这个指标能够综合地反映企业偿债风险状况。我们在对某系统30家企业的现金比率进行比较发现,现金比率在40%—80%之间的企业都是经营稳定、资金运转良好的现金比率在100%以上的企业,有的是经营情况特殊,有的是年末由于一些原因现金余额增大,虽然他们的资金状况良好,但过高的现金比率会使资产过多地保留在盈利能力最低的现金上,虽然企业没有偿债风险,但降低了获利能力。现金比率在20%以下的企业,经营上存在各种问题,其中现金紧张是共同特点,而且其中有几家企业已经出现现金周转的极度困难,偿债风险巨大。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偿债风险的预警信号:在现金比率低于30%时,企业的偿债风险加大,这时候,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应引起高度重视。

五、支付能力风险

支付能力是指企业除了用现金偿还债务外,用现金来支付企业的其他各项开支,企业如果没有支付能力,拖欠职工工资,拖欠货款,不能如常支付股利,不仅会造成员工队伍不稳定,生产经营不正常,而且会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投资的信心,形成支付上的风险。

利用现金流量表的有关指标,我们可以得到这方面的信息。

1.普通股每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和支付现金股利的经营净现金流量。用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与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之比反映企业支付股利和资本支出的能力,用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与现金股利之比来反映企业年度内使用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比率越大,证明企业支付能力越强,反之,则会形成支付风险。

2.综合支付能力。用本期经营活动取得的现金收入加上投资活动取得的现金收入减去偿还债务的现金支出再减去经营活动的各项支出,如果结果大于0,说明企业当期经营活动的现金收入和投资活动取得的现金收入足以支付本期的债务和日常经营活动支出,可以有一部分余额用于投资和分派股利,反之则无法用于投资活动和分派股利,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得不到扭转,则说明企业面临支付风险。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企业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一、正确认识财务风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经营方式日益复杂化。我国企业财务风险衡量与管理还比较滞后,许多企业都是在危机发生后来才总结失败的教训。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赢利,必然围绕着采购、制造、销售的运营轨道进行。生产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的投入,这就会带来投资回收风险;产品生产出来如果不能及时卖出,就会形成资金沉淀风险;产品卖出以后更须及时收回货款,否则会有资金回收风险;运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有损失乃至发生破产的风险。纵观企业运营,卓越者做成了百年“老店”,平庸者甚至开业不到一年就被迫关门。百年企业成功的经验各不相同,而企业短命的原因基本相似,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无效甚至是没有管理。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促使企业经营过程中由这种风险变成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主要特征表现在:⑴是客观性。即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处处存在,时时存在。⑵是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⑶是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⑷是收益与损失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收益就越低。

二、分析产生企业财务风险的根源

明确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财务风险、防范财务风险。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

(1)经济风险。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在经济高涨时期,市场购销两旺,企业效益普遍提高;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市场疲软,企业亏损面就会扩大,因此,经济萧条时期风险往往较大。

(2)企业赊销比重失控。有的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3)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4)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企业的财务风险决非朝夕之间就突如其来,往往是由于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检测和危机前的种种征兆重视不够,对财务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的防范,从而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以至于危机爆发,措手不及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企业决策者和财务管理人员应从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源入手,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系统,以有效应对企业风险,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变化,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以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所作为。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2)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3)学习和掌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只要通过自身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加强,才能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4)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举个例子来说吧!目前,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不断持续推进,如我厂前两年的一次投资项目为例,该项目位于福州金山新区,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金山在短短几年成了具有规模的住宅新区,然而包括污水处理在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却未及时配套,市政府要求以国有企业名义对金山污水处理厂进行项目投资。当时我们在筹资过程中做了大量评估分析工作,从项目计算期、投资借款利息、投资项目受物价水平的变动因素以及受现行会计制度税收制度的影响、投资风险等各个方面进行经济评价。经济评价分为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的两个层次,鉴于本工程系城市基础设施,其国民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难用货币量化,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为促进本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而其净贡献也难以确切地定量计算。最后,考虑到本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重于工程的效益,我厂最后还是承担了项目的投资。在具体实施时我们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及各种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以尽可能降低成本,减少风险。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过程,同时涉及到资金运动地各个环节。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充分识别和控制财务风险,把风险管理提高到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把握多变的市场机遇,发挥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能,避免财务危机,保证企业获得安全、稳定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民营企业发展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一、超速发展民营企业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可持续增长理论。可持续增长一词最初来源于发展经济学,其基本含义是指:人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保证资源与环境的长期协调发展,做到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但是当这一理念被引入到企业发展研究中时,其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企业增长的关系来看,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增长,是对过度增长和增长不足的矫正。过度增长是指一种牺牲未来的增长,它容易导致企业快速消亡,致使员工、供应商、股东、国家和社会承受巨大风险和损失,甚至可以说是破坏。企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定义为一种超越企业增长不足或增长过度,超越资源和环保约束,超越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通过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开拓和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不断追求企业可持续增长而达到。企业可持续增长理论是伴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而发展起来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宏观指导,但是这一方面的理论侧重于论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很少从企业微观主体的角度进行研究。理论界已开始尝试着站在企业微观主体的立场上,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阐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波特的竞争战略研究、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研究等。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从某一个侧面的现实问题或假定出发来研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内含着较为严密的逻辑推理,因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

在可持续增长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对此问题的研究引入“可持续增长率”。美国资深财务学家罗伯特·C·希金斯教授是可持续增长率的首创者。他从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来源来考虑可持续增长问题。他指出,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的情况下,企业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如果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其可持续增长率,我们称其为超速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超速发展是不健康的发展状况,会引起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惠普创始人之一DavePackard曾说:大多数企业是“撑死”的而不是“饿死”的。

二、企业发展速度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民营企业往往过度关注销售增长,而太少考虑高速增长所引起财务后果。应该说企业超常增长的确是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张瑞敏的“快鱼吃慢鱼”说拥有绝对的拥趸。但其后果同样是不能忽视的:诸如资金供应与结构的不协调、组织结构迅速膨胀、员工队伍大幅度扩充、管理与技能短缺和流程与制度的不配套等等。速度中掩盖的这些矛盾数不胜数,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忽视了财务资源是有限的。

企业的财务风险,从狭义上看是指由于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破产风险或普通股收益发生大幅度变动的风险;从广义上看,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对企业的盈利及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影响。前者立足于企业筹集资金时过多举债或举债不当引起的。后者立足于企业全局,是全方位的,从而避免了只重视企业筹资过程的风险而忽视其它方面,更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财务结构偿债风险与资金运用效率风险。这二者是前导与主导的关系。财务结构偿债风险是前导,是结果显现。资金运用效率风险是主导,是根本原因所在。财务结构偿债风险是为取得财务运动出发点形态的风险,一旦筹集到了资金,即使不对资金加以运用,也存在无法偿付利息等资本成本的风险。可以说,财务结构偿债风险先于资金运用效率风险,没有资金运用效率风险也会有财务结构偿债风险。但更重要而又似乎矛盾的结论是,没有资金运用效率风险就不会有财务结构偿债风险。资金不加以运用所指的财务结构偿债风险,只是不能支付本金报酬的风险。因为这时本金是可以偿还的。但资金不加以运用就不能成为资本,因为资本是用来谋取剩余价值的价值。正是由于资金的不合理运用,造成了未来无法偿付本金及其报酬的可能性,它是企业破产的内在原因。资金不加以运用所存在的财务结构偿债风险,严格来说还不属于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产生于资本运动,产生于资本价值形态的转换。财务结构偿债风险与资金运用效率风险是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关系。资金运用效率风险归结于财务活动的不合理,来自于资金运用的盲目性和缺乏效率。资金运用中的每一个环节如资金配置环节、资金消耗环节、资金产出环节、资金回收环节都有无法实现资本价值期望要求的可能性。财务结构偿债风险归结于财务关系的极度恶化,如果没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财务要求,没有资本所有权对资本使用权的权益分配和清偿要求,就无需实现预期的资本价值,资金运用效率风险也不会成为风险问题。可以说,财务结构偿债风险是资金运用效率风险的结果在经济关系上的总结和反映。

财务风险的核心在于盈利能力(现金流)与负债规模的匹配程度。民营企业的超速增长不论是采取外部扩张式还是内部增长模式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融资问题。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外部融资环境还不成熟,面临诸多融资难问题。许多企业为了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不惜采用高成本的融资方式如私募融资。无疑加大了企业偿还资金使用成本的压力,增加了财务成果与状态的不确定性。另外,诸多企业也采取了“短融长投”的资金使用方式,这同样加大了资金使用风险,增加了财务成果与状态的不确定性。对于企业来说,有效的融资必须满足融到的资金获得的利润大于资金的使用成本。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在资金使用效率一定的情况下,负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财务风险也会不断加大。反过来,在负债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资金的使用效率下降,那么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会不断加大。如果这两个因素都不稳定,那么企业财务风险将会提高的更快,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将会更大。

从可持续的角度来分析,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的一项竞争优势资源和企业发展的长期支撑力。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价值才能不断增大;否则,企业价值可能会遭受直接或潜在的毁损。因此,企业的增长只有能够带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持续培养,才能在根本上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坚实的基础;否则,过快的增长就可能导致超出企业承受能力的风险,从而引发财务危机。例如,企业利用多元化战略追求快速增长过程中,企业可能要从事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陌生业务,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相关资源储备,其结果就可能会把原来的竞争优势丧失殆尽,丧失核心竞争能力,从而毁损企业价值。借用现代财务理论,将公司的价值分解为资产的价值和增长价值,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合理的增长率是可以为企业带来资产现金流的增长率,即使企业增长波动性很大,合理增长率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增长价值,从而会让企业保持持久的增长性;而超过合理增长率的增长(即超速增长)不但不会增加企业价值,而且会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从而毁损企业价值。企业在投资时,一直把企业业绩与股东价值及盈余(或销售)的增长联系起来,要求经理们在一段时期内最大化销售增长和盈余增长,这种观点是基于增长与股东价值同步增长假说之上;但实证结果显示,尽管企业盈利能力指标通常会随着盈余或销售增长而增长,但如果增长超出了最佳增长点的限度而继续增长,股东价值就会降低,也会对企业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即增长的最大化并不能最大化公司盈利或股东价值。相反地,拥有稳健的销售或盈余增长率的企业却能获得高回报率,为股东创造价值。这个结果也得到了有效的验证。从长远角度来看,一个企业非理性的增长,如果仅是为了让不可预期的市场达到满意而不惜牺牲企业自身的价值,那么必然会使企业陷入困境,也必然会导致企业整体价值的毁损;如果一个企业的预期增长率超出了行业增长率,如果不能很好解释怎样和为什么可以达到这种“超常业绩”,这种增长就注定要失败。因此,增长并不必然意味着增加企业价值,超速增长可能会毁损企业价值,使企业价值的波动变大,从而使企业财务风险增加,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变大。所以说,超速发展的民营上市公司,其发展速度越快财务风险越大。

三、结论:把握好企业发展的“度”

那么这个“度”该如何掌握呢?什么样的速度算“快”?什么样的速度算“慢”?在本文研究中,我们的企业发展的速度“快慢”是相对于企业自身财务资源而言的。我们认为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速度就是企业发展中该掌握的度。在这个速度的合理范围内,企业的发展是健康的,可持续的,企业不会因为财务资源的过度消耗而产生种种不确定因素。若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这个可持续的发展速度,我们就认为它发展的过“快”。

美国资深财务学家罗伯特·C·希金斯教授提出警告:“从财务角度看,增长不总是上帝的一种赐福。快速的增长会使一个公司的资源变得相当紧张,因此,除非管理层意识到这一结果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控制,否则,快速增长可能导致破产。”无数实践也表明民营企业的超常增长或跳跃式发展,经常不是走向成功而是走向毁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民营企业的高速增长期时,必须要考虑到其财务资源的支撑能力,把企业的增长速度控制在现有资源包括财务资源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现实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不少国际超大型企业的核心业务都只有微不足道的增长:例如,在1995年~2000年间,摩根大通的核心业务增长率为5.1%,美国铝业为5.7%,波音为7.9%。但是,持续稳定的增长仍然可以使他们成长为同类企业中的佼佼者。民营企业应该牢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通过与企业可持续增长率的比较,权衡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财务资源的潜力,调整好企业的增长速度,使增长率基本保持在可持续增长率的左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我们也允许实际增长率在一定范围内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偏离,这时需要参考可持续增长模型贡献因子,发挥出企业的财务潜力,最终也同样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惟有依靠财务资源的可持续支持,公司的发展才可能持续性的。

[摘要]现实生活中,民营企业往往过度关注销售增长,而忽略高速增长所引起财务风险。大量实践表明,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平均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企业。本文借助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得出了相关的结论:一般地,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其发展速度越快财务风险越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该类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的防范提出了若干建议: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速度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企业才不会因为财务资源的过度消耗而产生财务风险。

[关键词]民营企业超速发展财务风险关系

在我国经济步入快车道的大环境下,出现了许多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像蒙牛等发展之快令世界惊叹。同时,由于企业发展速度过快而落马的例子在中国现今过热的经济环境中也数不胜数:顺驰地产的快速规模扩张导致其无法承受财力之重而轰然倒塌;家世界连锁商业集团扩张所需资金不是靠利润积累而是靠负债,主要渠道是供货商货款与银行贷款,当上市计划搁浅,提前透支的财务危机全面迸发,最终资金链断裂……那么,什么是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超速发展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怎样的发展速度才是安全的?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企业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财务风险广义和狭义的概念,财务风险的特点和类型,财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关键词: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及汇率风险

1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类型

1.1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各个财务环节,是各种风险因素在企业财务上的集中体现。一般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汇率风险。

-

1.2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1.2.1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活动中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筹资来源结构、币种结构、期限结构等因素来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1.2.2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由于受到某种难以预计或控制的因素的影响,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致使投资收益率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风险。

1.2.3现金流量风险现金流量风险是指企业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所形成的风险。当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收益下降,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信用危机,使企业的形象和声誉遭受严重损失,最终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导致破产。

1.2.4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水平的不确定变动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调节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杠杆。

2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企业常见财务风险的规避方法不外乎三种: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嫁。

2.1筹资风险防范对策

2.1.1筹资风险的风险回避方法筹资风险的回避方法主要是指在各种可供选择筹资方案中进行风险分析,选择风险小的筹资方案,设法回避一些风险较大而且很难把握的筹资活动。

2.1.2筹资风险的损失控制方法筹资风险的损失控制方法就企业筹资来看,要合理进行筹资风险的控制,需要采用多元化的筹资策略,合理安排负债比率与结构,实现风险分散化,降低整体筹资方案的风险程度。这是控制筹资风险的关键。这里要强调的是,尽管债务资金越多,企业筹资风险也越大,但那种为避免筹资风险的而拒绝举债的做法也是不恰当的。

2.1.3筹资风险的风险转嫁方法风险转嫁的目的是将可能由自己承担的风险损失转由其他人来承担。在企业筹资活动中主要通过保险、寻找借款担保人等方法将部分财务风险转嫁给他人。也可考虑在企业因负债经营失败而陷入财务困境时,通过实施债务重组,将部分债权转换为股权,或通过其他企业优质资产的注入,挽救企业经营不力的局面,从而避免因资不抵债而导致的破产风险。

2.2企业的投资风险

2.2.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风险控制最彻底的方式,采取有效的风险回避措施能够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消除某一特定风险来避免损失,而其他风险控制手段仅能通过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来减轻风险发生的潜在影响。

2.2.2损失控制损失控制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在风险发生后减轻损失的程度。损失控制是一种积极的风险控制手段,它可以克服风险回避的种种局限性。根据损失控制的目的区分,损失控制可以区分为损失预防和损失减轻两种。损失预防是通过强化风险管理,在事先采取措施,阻止风险的发生,这就要求企业在投资决策阶段加强决策的科学性,采取多元化投资策略,来减轻或消除风险发生的机会。而损失减轻则是指在损失发生时或损失发生后,为减轻损失程度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

2.2.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企业将自己不能承担或不愿承担的以及超过自身承担能力的风险损失,通过若干技术和经济手段转嫁给他人承担的一种措施。这类风险转移方法与风险回避、损失控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非放弃或中止风险机会,也不是对风险所致的损失采取措施加以改善,而是将损失的责任转移给他人,从而间接降低自身的损失。风险转移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保险转移是指投资者向保险公司投保,以缴纳保险费为条件,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2.3企业的现金流量风险防范现金使用中风险的防范。企业在流动资金运作中往往会出现现金流量缺口。为了防范现金流量缺口的出现给企业带来的临时财务风险,企业应做出现金流量预测,企业的现金预算是财务预算的核心。通过现金预算可以使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同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并根据企业资产的运用水平决定负债的种类结构和期限结构。

2.4企业的利率风险规避方法利率风险的回避主要是要选择对企业自身有利的利率: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例如企业如果根据现行经济形势判断未来市场利率将上涨,则应该选择固定利率的方法来筹集资金以便锁定成本,在投资活动中在应选择浮动利率债券以便分享未来利率上涨所带来投资收益的增加。反之,如果预期市场利率下跌,则在企业投资活动中应选择浮动利率的债务筹资方式,在投资活动中则应选择固定利率债券,来保证投资收益不受损失。

2.4.1利率风险的损失控制方法企业在投融资活动中要采用损失控制方法来规避利率,主要就是在企业投融资活动中,尽量实现多元化的投融资组合策略。如为避免因企业预期利率失误而造成的利率风险,安排一部分资金通过固定利率方法筹集,另一部分资金浮动利率通过筹集。同样地,在企业投资活动中,一部分资金用于固定利率债券投资,一部分资金用于浮动利率债券投资。这样,无论是市场利率上涨还是下跌,总有一部分增加的投资收益可以弥补投资损失。

2.4.2利率风险的风险转嫁方法风险转嫁的目的是将可能由自己承担的风险损失转由其他人来承担。企业在进行利率风险控制时,可考虑通过提前还款的方法将风险损失转嫁给贷款人。特别在企业介入长期债务时,如果能够提前还款,则将减轻利率负担,事实上是将利率风险的损失转嫁给债权人承担。

总之,对现代制度下的企业来说,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研究涉及许多方面,是一项长期的、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如索罗斯所说:“没有风险就不能称之为事业,但重要的是要知道什么地方有风险,给自己留有出路和活路”,企业管理当局要对企业财务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一、引言

探讨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不仅对企业盘活资金,降低成本,搞活经营,加强管理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现代企业制度下财会人员面临的新课题。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它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施工企业这种特定类型的企业,其主要产品是建设工程,而建设工程通常具备投资规模大、工期长、影响因素多等特点,所以其主要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如合同管理风险、大额垫资风险、拖欠工程款风险和担保风险。

二、中型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

影响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原因。

(一)投资风险

由于建筑市场的不规范以及投标的激烈竞争,施工企业为了中标,往往把标价越压越低。承接到合同价较低的项目,管理稍一放松则可能发生亏损,甚至出现项目承接到手就意味着要发生亏损,企业处在做不是、不做也不是的两难境地。投资决策是上层领导对外经营的策略之一,属风险因素较大的经济运作活动。一旦决策有误或既定条件发生变化,就有可能形成投资风险。

(二)资金风险

1.融资风险

对于大型施工企业来讲,资金融通主要反映在内外两个方面。对外是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对内是企业内部之间的借款。向金融机构大额借款,一旦资金周转不过来将面临巨大压力,很可能导致续贷或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企业借款给其他企业,将面临不能如期收回的融资风险。

2.垫付风险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通常面临承接工程就要垫资,不承接工程就没活干的两难局面。承接垫资工程,就可能遇到工程完工却无法收回垫付资金的风险。

3.款项回收风险

建设方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履行合同,拖欠大额工程款,往往给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特别是施工项目竣工后,如不能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即可能造成项目财务结算滞后,不能及时收回工程结算尾款,增加项目的资金负担。同时,延长了工程保修时间,增加了工程保修费用,从而使项目成本增大。

4.财务支付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产生了各种债权债务关系。一旦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必须在债务到期之前履行支付义务,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自身必要的商业信誉。当企业支付不足或支付困难时,由此产生的债权人对企业的超常压力及影响,就构成了企业的财务支付风险。就大多数中型施工企业而言,依据其经营、生产等经济活动情况,企业可能的财务支付风险主要来自材料、设备供应商,分包商,商业银行,政府有关部门(主要指税务机关)。其中以来自商业银行和政府部门的压力或者说由此产生的风险最大。

(三)成本控制风险

因为建设工程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所以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很难。如施工期间物价上涨、末预见的恶劣施工条件等。如不能制定先进经济的施工方案,则可能造成施工工期延长、所需机具增加、施工质量下降,投入的成本费用相应增大。另外,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不能全面控制成本,造成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浪费,管理费用增大,使整个项目成本超出预算,造成项目亏损。

三、中型施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因而,施工企业应根据产生财务风险的具体原因采用防范措施,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一)提高财务风险意识,谨慎处理财务工作

建筑项目的经营风险是始终存在的,对单个的项目而言,只是风险大小的问题。业主为避免工程施工中的风险,要求施工单位开户银行出具履约保函和预付款保函,这是其防范风险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做法为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借鉴,使其树立风险意识,参与项目经营。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要注意从源头上加以防范。

对承接的工程项目,要以严密的合同形式来保护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同时注意材料供应商和分包商与项目经营风险、利益的共担与分享,这是降低风险的一种有效措施。

(二)构建资金管理调度机制

提高资金运行效益,加强资金运行监控力度,保证资金合理、安全使用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必要措施。资金分散管理的体制已不适合企业进行资金经营管理的要求,对跨度大、层次较多、流动分散的施工单位,从传统的分散型资金管理模式向现代的集中型资金管理模式转变更有意义。由于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分散流人,分散支付),决定了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对源头(施工项目部)资金的管理调度是进行资金总体控制的必然选择。这一资金管理调度体系应包括下列主要方面:一是集团总公司对施工项目部实行总的资金控制;二是成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大型施工企业成立以商业银行管理方式运作的内部结算中心,这对企业资金管理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三是在资金管理上,明确总会计师、委派的财会主管在资金调度和监管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其职责权限,保障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实行财务预算控制制度

实行财务预算控制制度,是企业控制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预算管理是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市场风云变幻,能否把握信息、抓住机遇是企业驾驭市场的关键。从计划经济中脱胎出来的管理模式,要想有新的生命力,就必须适应市场对企业的各种要求,在预测和控制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敏度。一个现代化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企业,最终要靠预算来控制。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市场信息,超前提出财务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财务对策,使财务管理从目前的被动应付和机械转账变为超前控制和科学理财,使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财务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因而,要强化财务控制,充分发挥预算对实现经营目标过程的控制和综合协调作用。建立健全严格的内部责任制,正确划分各部门的责、权、利,细化核算目标,确立责任中心,全面建立责任会计制度。

(四)加强成本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的经济实力是抵御财务风险的根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考虑合同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目标责任成本等因素,制订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要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列入施工组织设计。其次,要根据所选定的施工方案,大力推行责任成本管理,以责任成本为控制目标,加强对施工项目成本中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间接费用等重点项目的监控,及时开展调价索赔工作,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把成本费用控制在责任成本范围内。再次,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新设备、新技术,以节省材料、节约时间,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工期,打造出高质量、高技术的建筑精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后,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经济责任制,对失职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制,规范经营行为。

(五)建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合理承接工程任务

施工企业取得招标文件后,应当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全面考虑风险成本,正确理解招标文件,把握业主的意图和要求,全面分析投标人须知,详细审查图纸,复核工程量,分析合同文本,建立起投标风险评估机制,从企业自身实力和项目投资盈亏预测中确定企业的风险承受度,最后再决定是否投标以及以何种标价投标。另外,要坚持项目投标过程中的“三不揽”原则,即业主资金不到位的工程不能揽,大量垫资的工程不能揽,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工程不能揽。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以房地产企业为例,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分析,早期预测投资者无力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和企业破产的临界值。

一、引言

房地产业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行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仅有20年的历史,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一个成长性很高的行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和2004年的房地产综合景气指数均在2002年之上。2004年,全国房地产行业完成投资1.3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28.1%。尽管房价上涨增加了普通购房者的负担,但旺盛的购房需求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依然是房地产行业景气的主要支撑。国内有学者指出,未来五年,全国整体房价仍会维持在较高位运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增长态势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住房供给偏紧,旺盛的需求仍使供求不平衡。未来某些房价上涨较快的大城市将会带动地区及全国房价的上涨。

在全国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在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指出,“十五”期间我国房地产行业表现出四方面的问题:资金来源相对单一,银行风险大;房价增长过快,价格和市场风险偏高;城市开发过快,土地成本升高;粗式开放经营,耗能过大。

深万科、金融街、深振业等30家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近5年来的经营发展状况表明,房地产行业近年来资产规模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发展迅速,期间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百分比逐年下降,经营管理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同时,主营业务利润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存货周转率也放缓,反映出房地产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经营风险也正逐步显现。5年来,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由540亿发展到841亿,增长了55.69%。其中,存货净额由264亿增长到了442亿,增长了67.78%。主营业务收入由141亿增长到274亿,增长了94.07%。资产负债率2001年最低,为49.08%,2002最高为54.55%,并呈上升趋势。反映营运能力的存货周转率,从1998年的最低0.37次上升到2001年的最高0.48次,2002年有所下降为0.47次。

房地产业的风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政治风险、政策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利率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等,这一风险分类,虽便于描述,但给定量分析带来了一定困难。有的学者把房地产业的风险划分为商业风险和财务风险,则便于在风险分析中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静态动态相补充。

在企业风险研究分析中,早期的风险测度方法主要考虑投资者无力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因此风险测量师从财务可行性模型出发。随着资金时间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总投资内部收益率和股本内部收益率成了风险分析重点,从而开始对内部收益率的各因子加以细分,出现了敏感性分析。但这些模型和分析方法,都只是分离地给出各个指标,没能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判断标准和预警信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并做出及时预警,本文拟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探索运用Z模型风险分析法,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及预警进行初步尝试。

Z模型最早是由美国学者Altman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用以计量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在实际运用中,模型得到了逐步补充完善。其分析模型如下:

Z=0.717X1+0.847X2+3.107X3+0.420X4+0.998X5

式中,Z=判别函数值,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股东权益账面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企业破产临界值:

(1)Z<1.23时,企业处于破产的“危险地带”;

(2)1.23<Z<2.9时,企业处于破产的“灰色地带”;

(3)Z>2.9时,企业财务状况良好。

考虑到企业财务数据源于权责发生制原则,可能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现实的财务质量,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增加了两个有关现金流量分析的指标:

(1)现金盈利质量率。

现金盈利质量率=现金盈利值/净利润。其中,现金盈利值是根据现金流量表提供的财务信息计算出来的企业现金净收益。计算公式为:现金盈利值=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和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处置长期资产收现一利息及筹资费用付现。

(2)现金增值质量率。

现金增值质量率=现金增加值/留存收益。其中,现金增加值是企业支付了各项现金分配后的留存现金收益。计算公式为:现金增加值=现金盈利值一分配股利付现。

由于上述分析模型没有把行业因素考虑进来,本文增加了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使其更适合房地产企业特色。

本文第二部分根据万科公司与行业财务效益状况指标,资产运营状况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万科公司经营状况;第三部分测算万科公司Z指数值,与指标的临界值比较得出警情结论,并与行业Z值比较,进行行业分析;第四部分对警度进行分析评价,并采取措施排警。

二、基本财务指标分析

2002年万科股份的各项财务指标与市场比较为:

与同业相比,万科公司偿债能力较强,负债比例较小,且短期负债比率大于长期负债比率;资产增长高于同业平均,尤其是净利润的增长,说明公司在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总杠杆低于同业平均,股价受销售变动影响也小;其应收、应付、存货、资产及现金等价物周转率高于同业平均。但是,其盈利能力要低于同业。

三、Z模型分析

根据Z模型的公式,算得万科公司2002年的Z指数指标为:

但是,行业平均值Z<1.23,即处于破产的危险地带。由此对比可见,房地产行业的财务警情已经很严重,风险很大,就连位居第一的万科公司也亮起了黄灯。

四、警度分析及排警措施

万科公司财务风险虽然比起行业平均来要小,但是仍然处于危险地带。就指数模型来分析,权数比较大的指标如果其对应得财务指标值也大,那么值就会增大。就万科公司而言,其盈利能力低于行业平均。如果可以增加利润,就可使其息税前利润等增加,这样值也会增大,从而排除警情。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内部控制框架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分析

摘要:随着医疗行业竞争的加剧,公立医院必须要做出适当的改变和调整,获得更好的发展。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产生来自多方面,有政策、行业特殊性、医疗技术等。通过加强医院的财务风险意识,促进医务人员工作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提高,转变公立医院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帮助医院更好地规避财务风险,降低损失。

关键词:内部控制公立医院财务风险

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医院在开展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内外环境和不可抗力因素等引起的经济损失。在公立医院经营的所有环节中,财务风险都随时有可能发生,并且具有不稳定性。当公立医院发生财务风险时,不仅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经济效益,还会使整个医院陷入财务危机中。因此公立医院应在内部控制的框架下,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

一、公立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导致的财务风险

我国的市场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已由原来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我国目前的卫生体制,已将医院推向了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公立医院面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公立医院要想谋得发展,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经营改革,通过多种手段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资金,但在某种程度上,这又加剧了医院的负债压力,增加了财务风险。

(二)医疗技术方面导致的财务风险

医院在给患者进行治疗中,承担着风险,这是医疗过程本身的独特性决定的。医生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少不了要运用医疗设备和药物,在这种情况下,医疗设备的质量和药物产生的副作用,都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除此之外,在治疗疑难杂症时,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也有可能引发财务风险。医疗风险的结果就是患者病情得不到控制和治疗,甚至会死亡,这会导致某些医疗纠纷事件的出现,造成医院经济损失,财务风险出现。

(三)行业特殊性方面导致的财务风险

医院担负着救死扶伤的责任,这是一种社会义务,也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一种表现。当发生一些重大自然灾害或社会事故时,公立医院必须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弱势群体和无助病患提供良好的医疗救助。这些受助对象常常支付不起高额的医疗费用,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也要求其不得停止治疗,应提供无偿救治,这使得医院的财务管理应时时做好坏账准备,带来了财务风险。

二、基于内部控制框架,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一)加强医院内部坏境管理

公立医院领导管理层应注重培养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升其道德和能力,为财务人员创造提升能力的条件,积极组织学习培训,保证医务人员能够及时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同时,还要加强医务人员参与医院内部控制的管理中,提高其思想意识,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内部控制中,规范自身的言行。公立医院的管理领导层应转变管理理念,重视财务管理,加强培养管理人员的审计知识和财务知识,在应对财务风险时,能够从多方面考虑,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公立医院应加强内部财务控制能力,提高识别财务风险的评估有效性,加强监控财务风险。在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加强财务风险评估能力方面,医院可以适当地借鉴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成立专门的财务风险预警小组,通过识别财务风险,从而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将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公立医院还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通过查看风险评价指标,采取合理的财务风险预防管理措施,最低化医院的经济损失。

(三)强化内部控制力度

公立医院应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通过内部审批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保证国家各项法规政策得到贯彻,从而为医院内控制度的实行提供条件和保障。在筹集资金方面,公立医院的筹资活动应得到严格监管,保证医院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偿还,避免财务风险。同时,医院内部各部门应加强协作,完善财务活动的监督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关键点出现问题,尽量为医院预防财务风险。

(四)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公立医院在确保经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应加强内部审计,有效评价内部控制。医院应及时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编写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强化内部财务控制的监督力度,提高对各项工程业务的审计水平。公立医院还要对药品、固定资产、收支等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进行定期检查。公立医院应以自身的经营管理状况为基础,细化内部控制各要素,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做好内部的管理环境,对于内部环境引起的财务风险,能够及时采取对策,避免财务危机的产生。

(五)合理控制成本

公立医院应进行准确地预算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支出管理。在编制预算时,应详细列出资金的使用计划和必要性,对不必要的开支,尽量省去。在后期的资金预算审核过程中,公立医院也应严格执行标准,不断总结好的标准,反思不好的标准。医院还应加强建设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员工的职责,避免出现员工在岗不谋其职的现象。对于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和更换,应经专家考核和建议,报上级领导请求批准,避免不必要的采购。

三、结束语

公立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发展,避免财务风险,应首先分析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然后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对应措施,从多个方面着手控制风险,避免出现较大损失,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作者:张延红 单位:邯郸市中心医院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铁路项目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

摘要:铁路建设行业迅猛发展,近年又陆续有大规模的铁路项目投入到建设中。铁路项目各个阶段都存在财务风险,加强铁路项目中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以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本文通过的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决算阶段三个阶段对铁路项目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升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合理评估工程项目、完善合同风险管理、强化责任成本控制四个方面对铁路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防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铁路项目 财务 风险 管理

中国铁建所属的中铁集团属于大型工程总承包业集团。由于中铁集团工程项目多,面临的财务风险更加严峻。与一般项目相比,铁路工程有其特殊性,项目规模大耗资多,资金占用多周转速度慢,外加建设周期较长,施工期间的不可预测因素较多。若铁路工程出现问题,损失也是非常大的。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具有系统性的特征,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流动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等,而在实际的铁路项目工程中很难做到对各个环节的高度关注,那么对铁路项目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做好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铁路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分析

1.铁路工程项目投标阶段的财务风险。

1.1投标决策失误风险。中铁集团一般是通过投标、竞标的过程在公开的招投标中得标取得项目。投标决策即投标人决定针对项目投标或是不投标,倘若投标,是投什么性质的标,投标中如何采用以长治短,以优胜劣。投标决策须以充分掌握大量信息为基础,考虑的因素很多,诸如:工程、市场竞争、业主、企业自身条件等。好的投资决策能在财务、声誉方面使得企业获利。投标决策失误,将会影响中标后的效益,使得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

1.2报价失误风险。

报价决策是在企业确定工程价格后,对诸多方面进行考虑后作出的决策。例如:竞争对手、市场材料价格、企业盈亏、企业当前任务情况等。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太完善,投标单位之间恶性竞争时有发生,若标价过低,肯定会降低企业合理利润,项目施工中一旦财务风险发生,加之企业没有足够应对风险的能力,危机就此产生。标价过低时有些企业为求在小利润空间牟利,在项目工程中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现场已成必然,进而质量不达标,更加增大了企业的风险。标价的过高同样会有损企业形象,且不能中标。最常使用的不平衡报价法对承包商来说,是风险与利益并存的。若判断错误,不仅承包商会有大损失,业主对工程费用也将难以控制。例如:工程施工前期“超付”、结算时“额外支付”等情况,进而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也将受到影响。

1.3缔约履约风险。

通过签订施工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是招投标的最后阶段。合同条款设置不公平,风险分担不合理,最终都会给工程带来经济损失。合同条款不完整,叙述不严密,甚至部分条款违法、存在“陷阱”,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会给合同另一方带来损失。例如,建设单位要求中标单位垫付工程款或收取履约保证金,工程款的支付时间不明确或者未对建设单位违约时应承担的责任不明确。有的企业急于承揽工程并接受不合理要求而获得项目,一旦建设单位不能及时拨款,外加企业自身资金不足,也不能在短时间融集大量资金,大大增加了融资成本,导致企业资金流动周转不畅,财务危机发生。

2.铁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财务风险。

2.1施工组织方案不合理。

施工组织设计是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对施工项目有重要指导和规划作用。科学合理而有效的预算,保障了多种施工资源和劳动力的合理配置,确保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若预算方案设计不当,质量和收益得不到保障外,还会使企业项目建设工程中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2.2项目效益存在不确定因素。

施工阶段中的变更也经常在铁路项目工程中遇到。财务内部控制体现在项目管理人员监督工程价款收入的及时入账,疏忽、遗漏及确认工程款项不及时都会导致项目的财务风险。材料、机械的使用未经授权审批和直接或间接性的浪费都会致使项目收益低于预期,费用大大超出预算。

2.3安全及质量风险较大。

基于人员素质、外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铁路工程施工中安全与质量问题还是很严重。安全事故索赔问题,使得企业损失较大,而工程返工对于投资大,周期长的铁路工程来说,损失更是难以想象的。

3.铁路工程项目决算阶段的财务风险。

铁路工程项目完工后,由于施工企业未及时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竣工决算,项目资金将难以及时收回,增加企业负担,并加大了铁路工程项目财务风险。此外,铁路工程竣工后,还存在一些非施工方原因而导致项目费用增加的情况,若施工单位未及时提出索赔要求并签订索赔协议,所增加的费用将由施工方承担。

二、铁路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防范

1.提升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

从源头上全面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形成有利于风险监控的制度环境和氛围,使风险防范及时而有效。在铁路项目建设前期从全局出发,全面衡量铁路项目资金的使用规划,对资金的潜在风险和使用效率进行宏观的预测分析。对于铁路工程这种风险较大的项目来说,应采用缜密合同的方式,保护企业自身的合法利益,降低铁路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

2.合理评估工程项目。

拿到项目应标文件后,组织专业人员或借助专家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估及估价,出于夺标的目的,量力而行,并选择合适的标的,降低铁路项目工程的财务风险。首先准确理解招标文件,详细查阅相关图纸,复核工程量,预测风险。其次,调查和研究建设单位的商业信用和资质。例如企业信誉、企业财务状况、手续办理等。然后调查并研究项目工程施工的市场环境。最后充分考虑采用何种形式进行投标报价。

3.完善合同风险管理。

项目合同规定了合同双方的权责,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严格履行的法律文件,更是工程项目对风险进行管理的重要依据。项目管理者须拥有财务风险意识,对合同中的条款进行仔细研究,预测和研究潜在的风险。在签订合同前,全面了解项目并搜集相关项目的信息,对谈判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签订合同后应仔细阅读和审查各个合同条款,确保没有严重有失公平的款项,保证我方利益;签合同后,认真履行合同,建立并强化企业应收款项清欠和管理。

4.强化责任成本控制。

4.1树立全员成本意识。

全员参与预算目标的制定,增加员工的责任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责任制,责任目标落实到个人。明确奖罚制度,严格执行,促进职工主动为控制成本做贡献。

4.2科学、合理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考量合同工期的施工条件等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施工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制合理、可行的实施计划,列入施工组织设计中。根据选定的方案,建立健全项目责任成本控制体系,加强施工项目成本中人工费、成本费等多项目的监控与管理。

4.3加强施工过程管理。

工程实施过程中尽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达到提升工程质量、缩短工期以及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4.4有效应对工程变更及结算工作。

施工完成后及时办理现场签证,合理核算收入;及时办理工程验收、决算与工程款的回收。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在铁路项目中的每个阶段普遍存在,在对每个阶段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基础上,在实际铁路项目中提升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科学合理的评估工程项目,完善合同风险管理,全面做到强化责任成本控制非常重要,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发展。

作者:张影 单位:中铁九局集团电务公司有限公司第八项目经理部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内部控制框架下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分析

摘要:文章将从医院财务风险概念入手,分析风险产生主要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财务风险措施,为我国医疗事业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公里医院财务风险

前言: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阶段,医疗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体系的一部分,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特点。与以往不同,公立医院所处的经营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医院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公立医院需要在内部控制基础之上,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预测及防范,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因此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非常必要。

1、医院财务风险概念

不同于其他组织,医院财务风险更具特殊性。主要是指医院各项财务活动中,受到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财务系统运行与预期目标产生偏离,最终对医院构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公立医院日常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引发财务风险[1]。加之风险具有不可控、不稳定等特点,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将直接威胁到医院经济效益,严重情况下,会将医院置于财务危机当中,不利于医院医疗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2、风险产生主要原因分析

现如今,导致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赋予公立医院独立性。很多医院采取信贷融资方式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长期负债经营,直接增加了财务风险。其次,国家针对医疗改革制定了一些法律制度,促使原有医疗事故补偿机制转变为赔偿制度。加之患者法律意识的提升,在遇到纠纷时,会采取媒体等途径对于医院之间的纠纷进行曝光,无形中增加了医院经济损失,将企业置于财务风险当中。最后,医疗活动自身具有一定风险,尤其是医疗器械、药物等使用不当,不仅无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还有可能加重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康复时间,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死亡情况。医院在运营过程中,一旦出现上述情况,需要作出相应的经济赔偿。可见,公立医院防范财务风险非常重要。

3、基于内部控制框架,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新时期下,围绕着内部控制框架实现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已经主流趋势。不可否认,公立医院具有特殊性,无法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但是从财务管理层面上来看,可以引入该思路。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等方面入手:

3.1构建和谐环境

医务人员是医院各项工作的核心,其对于财务风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因此努力构建和谐环境,增强医务人员风险意识势在必行[2]。具体来说,医院应创造良好的条件,为财务人员学习提供机会,及时更新财务人员知识结构,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财务管理队伍。同时增强人员内控思想,促使每位员工都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规范自身一言一行。另外,革新传统观念,从管理层入手,促使管理人员能够了解审计等知识,为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为医院持续发展制定可行性战略。

3.2加强风险评估

医院应将防患于未然作为风险识别、评估的根本,及时对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降低财务风险对医院产生的不良影响。由于医院在该方面经验较少。因此在实践中,可以积极学习企业在该方面的经验。如设置专门的财务风险小组,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制定针对性风险识别机制。同时,组织管理者、财务人员都能够参与到风险评估当中,实现对各个细节的观察,及时预见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最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从而更好地规避财务风险,为医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财务基础。

3.3加大控制力度

从内部控制层面来看,要想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应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审批制度,并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医院在正常运营过程中,避免盲目对外投资、筹资。如针对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应极大考察力度,严格控制好物资决算,避免盲目引进对自身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医院部门较多,风险防控点较多,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对各个风险点的有效防控。

3.4增强信息沟通

信息时代背景下,在内部控制框架下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应建立相应的财务信息系统,广泛收集各类财务信息,实现对信息的统一管理,为信息共享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如医院审计与会计部门应互相协调,为管理者制定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3]。不仅如此,鼓励和引导员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优化内部控制建议,将合理的建议纳入到管理工作当中。

3.5内部监督

首先,明确风险管理目标,编制相应的评价报告,同时执行相关制度,落实好工程建设等审计工作。其次,完善预算审批制度,加强对药品、物资等内容的管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实现对财务风险的全面了解和掌控,提出相应防范对策。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提高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等方面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内部控制框架基础上构建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势在必行。针对公立医院特点来看,管理者应从信息沟通、内部监督等角度入手,不断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公立医院持续发展。

作者:罗琦 单位:萍乡市人民医院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分析

摘要:文章将从医院财务风险概念入手,分析风险产生主要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财务风险措施,为我国医疗事业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公里医院财务风险

前言: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阶段,医疗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体系的一部分,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特点。与以往不同,公立医院所处的经营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医院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公立医院需要在内部控制基础之上,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预测及防范,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因此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非常必要。

1、医院财务风险概念

不同于其他组织,医院财务风险更具特殊性。主要是指医院各项财务活动中,受到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财务系统运行与预期目标产生偏离,最终对医院构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公立医院日常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引发财务风险[1]。加之风险具有不可控、不稳定等特点,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将直接威胁到医院经济效益,严重情况下,会将医院置于财务危机当中,不利于医院医疗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2、风险产生主要原因分析

现如今,导致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赋予公立医院独立性。很多医院采取信贷融资方式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长期负债经营,直接增加了财务风险。其次,国家针对医疗改革制定了一些法律制度,促使原有医疗事故补偿机制转变为赔偿制度。加之患者法律意识的提升,在遇到纠纷时,会采取媒体等途径对于医院之间的纠纷进行曝光,无形中增加了医院经济损失,将企业置于财务风险当中。最后,医疗活动自身具有一定风险,尤其是医疗器械、药物等使用不当,不仅无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还有可能加重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康复时间,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死亡情况。医院在运营过程中,一旦出现上述情况,需要作出相应的经济赔偿。可见,公立医院防范财务风险非常重要。

3、基于内部控制框架,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新时期下,围绕着内部控制框架实现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已经主流趋势。不可否认,公立医院具有特殊性,无法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但是从财务管理层面上来看,可以引入该思路。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等方面入手:

3.1构建和谐环境

医务人员是医院各项工作的核心,其对于财务风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因此努力构建和谐环境,增强医务人员风险意识势在必行[2]。具体来说,医院应创造良好的条件,为财务人员学习提供机会,及时更新财务人员知识结构,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财务管理队伍。同时增强人员内控思想,促使每位员工都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规范自身一言一行。另外,革新传统观念,从管理层入手,促使管理人员能够了解审计等知识,为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为医院持续发展制定可行性战略。

3.2加强风险评估

医院应将防患于未然作为风险识别、评估的根本,及时对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降低财务风险对医院产生的不良影响。由于医院在该方面经验较少。因此在实践中,可以积极学习企业在该方面的经验。如设置专门的财务风险小组,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制定针对性风险识别机制。同时,组织管理者、财务人员都能够参与到风险评估当中,实现对各个细节的观察,及时预见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最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从而更好地规避财务风险,为医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财务基础。

3.3加大控制力度

从内部控制层面来看,要想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应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审批制度,并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医院在正常运营过程中,避免盲目对外投资、筹资。如针对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应极大考察力度,严格控制好物资决算,避免盲目引进对自身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医院部门较多,风险防控点较多,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对各个风险点的有效防控。

3.4增强信息沟通

信息时代背景下,在内部控制框架下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应建立相应的财务信息系统,广泛收集各类财务信息,实现对信息的统一管理,为信息共享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如医院审计与会计部门应互相协调,为管理者制定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3]。不仅如此,鼓励和引导员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优化内部控制建议,将合理的建议纳入到管理工作当中。

3.5内部监督

首先,明确风险管理目标,编制相应的评价报告,同时执行相关制度,落实好工程建设等审计工作。其次,完善预算审批制度,加强对药品、物资等内容的管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实现对财务风险的全面了解和掌控,提出相应防范对策。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提高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等方面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内部控制框架基础上构建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势在必行。针对公立医院特点来看,管理者应从信息沟通、内部监督等角度入手,不断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公立医院持续发展。

作者:罗琦 单位:萍乡市人民医院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房地产财务风险分析

一、房地产财务风险评估

1.在国家的经济水平方面,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与国家GDP的增长联系比较大,两者波动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波幅前者大于后者。从投资增长和销售增长的关系来看,销售增长直接影响投资的增长。房地产企业的开发和许多行业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会影响到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的因素也就非常多,例如品质、价钱、更新周期都会影响其发展。

2.在市场环境方面,个人购买者逐渐成为买房的主要群体,客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房地产企业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对所开发的产品在销售策略等方面都没有提前计划,那么就会导致产品销售不出去的可能性增加。

3.在资源环境方面,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土地,受国家土地政策、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宏观经济形式,特别是土地本身的位置等影响,给房地产企业带来许多潜在风险。

4.在制度环境方面,国家制定的政策方面会影响到房地产企业的开发。例如:国家对土地的利用或者开发会影响到房地产企业的土地供应;国家收取的税费会影响到地产的波动价格,进而就会影响其销售的情况;还有一点,国家所执行的金融政策会影响房地产企业的融资。

二、房地产财务风险管理

房地产企业因为投入量大、周期长,所以财务风险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对财务风险防范的方法,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升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房地产企业想要有效预防财务风险,关键是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很多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决策,财务风险意识薄弱,工作的随意性很强,这就会给公司造成很多损失和风险。因此,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又要重视技能的培训,真正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现状及财务信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就会大大降低。实践证明,高效率以及科学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在重视楼盘销售的同时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这样不仅能增加效益,更会降低财务风险。

2.做好成本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成本管理,同时成本管理也是商品定价基础之一,房地产商品也不例外。房地产企业对于做好企业成本管理有着至关重要意义,企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成本管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对于房地产商品的价格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房地产企业想要做好成本管理,需要完成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制订明确的成本项目及其范围,并对开支范围及标准进行有效的控制。其次,要设立一个二级成本核算单位,并且实施成本责任制。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实施分级核算的制度,做好与各个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落实财务部下发的目标,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在经过大量实践证明,实施二级成本核算制度能为企业提供更准确、完善的财务信息。

3.建立内控程序

①编制现金流量预算。房地产企业理财的方面是现金及现金的流动,因此在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工作中需要有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程序。为了能使现金流量预算的准确,房地产企业内部应该实现把各个目标进行总汇,而且能够将预期收益的情况计划投资的数量以数字的方法表达出来。②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对于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等。

4.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风险策略,防范财务风险

房地产企业在建立财务预警系统之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的检测分为以下四种策略: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①回避风险策略:回避风险是指企业应该总结出每种方案可能会发生的风险,然后在能将管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去选择一个利害风险比较小的策略。②控制风险策略:这种策略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先考虑可能发生的损失并提出应对措施的预防性策略,第二种是对可能会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的抑制性策略。③转移风险策略:这是一种是将风险转移给别人的办法,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办法来应对具体的风险情况。④分散风险策略:这是一种通过企业和企业的合作来分散财务风险的办法。提升管理水平,建立预警机制,树立风险意识,采取风险策略,从各个环节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对降低并化解财务风险、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因为投入量巨大、存货周转期长而导致的风险,想要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先要找出企业在财务风险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效地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降低房地产财务中的风险,为房地产企业今后的顺利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戴敏 单位:连云港市城投集团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高职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

一、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分类

(一)投资风险

高职院校投资风险是指高职院校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收益而影响现金流量和资产流动性。高职院校投资主要包括基础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设备投资、校办企业投资以及后勤经营性资产投资,由于高职院校权责不对称、产权不明晰、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高职院校投资存在盲目性,给高职院校带来投资风险。

(二)债务风险

债务风险是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负债主要是银行贷款,银行贷款给学校发展带来了资金支持,也是高职院校缓解经费不足问题的主要途径。忽视自身偿债能力。过度举债的后果就是担负高额银行贷款,高额的利息和本金给高职院校财务带来了很大负担和不良影响。

(三)流动性和管理风险

高职院校在招生规模扩大后,过度负债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导致了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产生。高职院校如果没有做好预算管理,就非常容易导致过多的资金用于基础性的建设,而日常开销缺乏现金,导致收支不平衡,流动性差,造成临时性财务困难。这样就造成学校支付能力减少,影响学校正常运转,造成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另外,如果对财务的内控制度跟不上,或者财务管理发生重大问题,往往带来严重的管理风险问题。

二、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提高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筹资能力

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增强生源市场竞争力。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实力是高职院校提高筹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进行筹资,“开源”是控制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直接途径。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职院校办企业的竞争力,校办企业经营良好,不仅缓解了高职院校经费紧张问题,更提高了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和对社会的贡献。

(二)提高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建立健全经济责任体系

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对于内控环境的好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体系,将经济责任落实到实处,落实到人头上,明确每个责任人的职责,形成由上至下的、平行级别之间的互相牵制的体系。

(三)加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

切实加强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建设,是防止和减少财务风险问题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培养、建立一支思想上认真负责、技能水平和素质过硬的财务管理团队,团结协作,认真做好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开展,将高职院校相关经费及时纳入预算予以保障。高职院校要做到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学校的财政收入,首先要更好的取得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财务工作的支持,尤其是财务专项拨款;其次要创造有利条件,加大招生规模;最后要充分的发挥各地校友会的作用,发动校友为母校的财务被动局面,出招出力。

(四)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财务资讯平台和畅通无阻的信息传递渠道,这是需要以众多有效信息为基础,向财务预警系统提供最真实准确以及最全面快捷的数据。它所扮演的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需要先搜集、汇总各部门的最新情况,经过科学地计算风险、系统地分析处理后,再将结果告知高职院校领导层和相关责任人员,使领导层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及时下达指令,相关责任人员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规避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形成。其次,财务预警系统的运行需要高职院校最全面、真实和精确的数据,因此,要将财务预警系统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制度、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编制好财务预算与决算报表,形成财务报表分析、财务预警指标分析合二为一的管理系统。最后,财务工作人员要时刻警惕着隐性财务风险的爆发,利用预警系统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综合考虑,采取对策。领导层要认真对待全校教职工所提出的一切意见,建议合理的应足够重视并予以采纳。

作者:师亮 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强化风险意识

(1)采取由上至下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方式,寻找引起风险的原因或者是找出解决风险的具体方法;

(2)对于多发的风险要进行讨论与总结,时刻提醒企业员工形成强烈风险意识;

(3)从战略到策略再到具体工作层面都应该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评估与分析,让全体员工具有风险管理意识,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是能够持续有效防范风险的有效方式。

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要使自己的财务行为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财务管理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对企业资产进行管理,规范资产管理行为。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只有规范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才能够更好地避免财务危机。以建立产品成本分析为例,财务部人员可以在每个月按不同产品编制产品成本差异表,通过对材料、工资、制造费用的差异,与采购部、生产部等相关的部门进行沟通,找出差异的原因再进行改进,并把相关的报表及改进结果上报给企业管理层,再由管理层指定人员对改进结果进行跟踪,这样才能使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

3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经常伴随着销售环节而产生,企业在赊销前应对购买方的市场信用和履约能力进行科学详细的调查,按照购买方的信用度和还款能力,确定赊销的期限与金额。对于不同的信用等级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和结算方式,企业每年根据当年的回款情况和销售计划、经营策略来确定赊销额,也根据各个购买方的销售情况来确定符合其实际情况的最大赊销金额,分析购买方的盈利能力,才能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在合同中规定,在赊欠期中提供担保,逾期不还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通过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对存货进行严格管理

全面预算是一种管理工具,也是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把预算按年度、季度、月度到部门以及每个作业的流程,每个月都要定期报告预算执行的情况,对出现偏差较大的项目要进行重点跟踪,从而找出其差异的原因,再提出整改的措施和建议。针对企业库存存货居高不下的情况,该企业就可以通过预算对存货进行严格地管理。年初制定预算的时候,设定一个合理的存货周转天数,将其指标作为考核财务与库存管理部门的指标,如果存货出现积压,财务部门以及库存管理部门就会即刻做出反应,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例如对有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库存及时计提减值准备金,而且及时督促相关的部门对积压的库存及时进行处理,减少对企业资金的压力。

5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利用其行业优势,收购行业中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迅速地扩大市场的份额。尽管企业有可能要为此付出不菲的代价,但这些产品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给企业不错的经济回报,同时也能够极大限度地规避了开发新产品而带来的风险;

(2)西部开发是国家一直在进行的,一些优势政策也存在,企业可以利用其优势政策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3)现在产品在创新与环保方面是很多企业都注重的,就可以从这两方面去着手去研发新型的原材料,如果无法单靠自身的能力,可以与原材料开发商一起进行研究开发。

二、结语

财务风险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它存在于企业管理中的方方面面。各种不同的风险之间也不是孤立的,自然界优胜劣汰法则也同样适合企业,它们在企业之间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它在影响企业经济运作的同时,也能给企业带来机遇,并创造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时,要制定符合企业的发展策略,熟练掌握财务风险控制的途径和手段,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当财务风险发生时,及时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且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财务风险是一把双刃剑,唯有趋利避害,才能更好地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使企业向持续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作者:彭之容 单位:广西钦州商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