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时间:2022-05-04 03:57:19

导语:在景观规划设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立交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作为一个城市的入口,互通景观往往也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志,所以互通景观设计应该在注意安全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它的观赏性。互通立交绿地景观有别于一般住宅景观和园林景观,最大特点就是由于车速较快,视线变化较快,因此互通区域景观应采用大色块、大面积景观,不易设计过于琐碎。互通景观设计以视觉诱导为前提,使景观不仅观赏性较高还能起到保护车行安全以及提示司机的作用。本文以洛阳市瀍河互通景观为例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视觉诱导;门户景观;生态景观;乡土树;蒸发池

1场地分析与设计原则

1.1根据城市特点进行设计定位。通过调研分析,洛阳作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其交通不仅是城市运转的载体、支撑城市结构的骨架,同时又是连接旅游供需的重要桥梁。每年四月花开洛阳,世界各地的人蜂拥而至洛阳城时,交通则成为判定一个城市能否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标志。拟建项目连接着洛阳市区及白马寺、关林等重要景区,是重要交通枢纽,因此在设计时致力于把瀍河互通及周边景观打造成为进入洛阳区域的标志及门户。1.2设计目标。作为洛阳的门户,瀍河互通景观要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标识性,将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把从河洛文化中提炼的元素作为贯穿整个设计的主题。1.3基地分析。现场互通绿化区域分为A、B、C、D四块,现场地形基本都是低凹洼地,为互通施工取土区域(如图1)。A区域:现有少量植物,生长杂乱,需要清理。B区域:高低错落,有较多建筑垃圾。C区域:为裸露土表,适合植物种植。D区域:有较多施工垃圾,清理后才可以满足种植条件。图1通过对周边场地的分析发现,瀍河互通周边的河洛古镇、收费站以及管理中心都为仿古建筑。因此,此处的互通景观设计应与周边建筑相呼应,设计风格一致,采用新中式景观,简单、大方。1.4设计原则。(1)经济性原则: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减少投入,除核心景观外,其他景观尽量使用乡土植物,减少后期维护成本。(2)安全性原则:在注重景观整体观赏效果的同时,考虑互通区苗木高度,避免植物过高带来安全问题。(3)生态性原则:充分考虑互通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遵循人与自然的协调原则,创造出环境优美、物种丰富的绿色道路景观。(4)文化性原则:在设计中将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把从文化中提炼的元素作为设计的主题。(5)审美性原则:整体运用大色块对比,强调整体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栽植风格。从洛阳众多文化元素中提取丝绸之路中的“路”;唐三彩的“色”——以黄、绿、白为基本釉色;花开洛阳中的“牡丹”为设计的主题,用艺术的手法进行再创作。首先,以“丝路”的形状,作为贯穿设计的图案,周边辅以牡丹纹样,既寓意通过现代的“丝绸之路”让洛阳文化传播海内外,又有“花开洛阳,繁荣昌盛”之意。在设计中将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把从文化中提炼的“路”“色”“牡丹”等元素作为整个设计的主题。

2景观设计以行人的视线为依托

当车行视线较低时能看到周围较多的景观,在视线较低的地方应该设计一些相对精细的景观,如丛植、对植、孤植景观。车行视线较高时则只能看到树冠,因此我们对视线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如图2,我们以4、5两点为例进行分析,同样的景观配置下,4点可以感受到地面的绿植,但是5点的视线只能看到一些乔木。根据这几个点的标高,我们可以看出2、4、7几个点车行视线比较好,在设计时可搭配较多低矮花灌木,可以在这个地方设计一些较为细致的景观;而在车行视线相对较差的1、3、5、6、8处则以乔木为主(如图2)。2.1门户景观与生态景观。根据视线分析,我们在规划互通景观时提出两部分:互通门户景观、生态景观。门户景观在设计时,力求植物搭配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充分考虑四季变化,耐烟尘,植物大色块种植,突出洛阳特色,体现文化内涵。而生态景观形成林带及近自然型生态群落。瀍河互通门户景观灌木以牡丹、金森女贞、冬青、红叶石楠为主成片种植,组成牡丹纹样,突出洛阳的特色。乔木则采用常绿小乔木与开花小乔木穿插配置,通过植物乔灌草的合理搭配,以及植物季相色彩变化,营造出简洁、明快、层次丰富的门户景观效果。生态景观采用自然群落的搭配形式,以常绿乔木为背景,观花类小乔木为点缀,形成林带及近自然型生态群落。2.2生态景观以乡土树种为基础。由于生态景观一般都比较靠后,作为背景树。因此,在设计时,可以选择当地树种,如重阳木、栾树、白蜡、银杏等。这样便于以后的绿化管理,同时也节省后期的灌溉成本。2.3地形设计。经适当地形改造,一方面便于雨水集中收集,另一方面也利于绿化植物生长,便于造景,消除过高林冠线。在绿化设计时,也考虑了地形对植物选择的影响。结合现场地形以0.5%到0.6%的坡度、坡向四周排水沟,低洼处利用现场地形设计留有蒸发池(如图3)。在暴雨时有利于把道路上的水排入蒸发池内,缺水时期也可以用蒸发池的水进行灌溉,这样既节约了灌溉成本,又能形成一定的小气候。

3结语

在设计互通景观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景观的视觉诱导设计,这样不仅设计出富有文化底蕴的互通设计,而且能更加安全地引导车流。同时,要充分考虑互通景观有别于园林、住宅小区景观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人们视觉变化以及更便于后期维护的景观。

作者:王贝贝 单位:驻马店农业学校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1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特点

1.1以自然为主,减少人工痕迹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其主旨就是尽量以自然为主,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让植物自由生长,然后根据植物的特点进行利用加工规划,并设计出最适合的植物景观,尽量不去破坏植物间原有的特色。杭州西湖园林的规划设计就是根据植物之间的特点,结合植物自身的生活习性以及身边环境的特点,保存植物原有的生长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将山水树木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减少了人工雕琢的痕迹,从而让杭州西湖拥有了很好的自然景观,也让杭州西湖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得十分完美。

1.2景观特色明显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有独有的特色,每个植物景观的规划都要有鲜明的特点,可以让观赏的人们清晰地知晓此景观的寓意,并且能够很好地带动观赏人进入意境,进而舒缓身心。杭州西湖中这类植物景观设计就很有特色。像曲院风荷花园、花港观鱼公园等等,每个景观都有独特的景观特色,而且十分的鲜明,很容易让观赏的人们感受到景观的寓意及特点。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公园就是通过连绵不断的荷叶,远远看去就像与天接壤一样,在荷花盛开的时节,让人眼中全是优美的荷花,整个曲院风荷公园就是以荷花为主,简单地人工辅助一些绿色草坪,最大化地将景观的特点呈现出来,从而让观赏的人们感受到景观独特的魅力。

1.3植物间的特点

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利用植物间的特点不同,来设计景观的特色,利用植物生长特点不同进行景观针对性设计,对于空旷的景观地点,多多利用高大成林的树木来更好地映衬景观的大气,有些景观比较紧凑,就尽量使用密集生长型的植物进行装饰,从而更好地将景观呈现出来。

1.4颜色搭配合理

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植物间色彩的搭配合理,并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植物色彩及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气候时期,呈现的颜色是不同的。要尽量设计出景观四季颜色都要保持鲜明,像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公园,大量利用荷花的同时,还注重草坪的种植与养护,可以在荷花凋零的季节,依然使此景观的颜色不至于枯燥,还能够保有一丝绿意,充分保持了景观的游览性与观赏性。同时,在同一季节,也要保证一个景观内的颜色搭配要合理,各植物间的颜色不要过于统一,这样很容易让观赏者出现视觉疲劳,要合理地搭配植物色彩,呈现景观应有的特色,吸引观赏者的眼球。

2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2.1丰富植物的种类

现如今,我国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上植物种类较少,各地景观的植物景观规划经常会出现一些重合的地方,这就使得各地的景观缺乏特色,从而让观赏者失去欣赏的意愿。如杭州西湖的景观设计,就只是大量利用了当地的一些植物进行设计,而没有去丰富植物种类,使得一些景观过于类似,出现审美疲劳,因此,在对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去丰富植物种类。

2.2区域特色

在我国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每个区域都要保持自己本区域的特点,以此来规划设计植物景观,以更好地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植物景观。像杭州西湖植物景观设计时,就充分利用起当地的植物特性,以及其独有的特点来设计景观,从而更好地凸显了杭州西湖植物景观的特点。

2.3提升设计新意

在进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去提升设计的新意,不断去创造出更好的设计理念,从而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做得越来越好。而杭州西湖植物景观的设计,也是经过了许多设计工作者的不断创新与研究,从而将杭州西湖打造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园林景观。

3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杭州西湖园林景观的分析,清醒地看到,现如今我国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进行更多的特色设计,并且更好地去利用植物间的特点,不断地丰富植物景观中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越做越好。这不仅能够很好地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很好地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缓解精神疲劳。

作者:廖哲峰 单位:葛洲坝(上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水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1旅游规划理念和游览线路规划

规划理念如下:(1)凸显古朴与绿色的特质.凸显仁居古镇的“古色、红色、绿色”三大特点,营造仁居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意境,力求凸显仁居古镇红色乡村旅游的生态、休闲、人文等景观、景致.(2)结合自然与人文的景观.保护、利用仁居古镇自然地形、水域和植被等特色资源;在环境设施和建筑景观的设计上,追求“古朴性、乡土性、和谐性”等特征和特质的有效显现,致力于形成人与自然完美融合、“建筑在自然中生长”的理想景观;再现昔日红色记忆;凸显街巷乡土风情与胭脂河优雅古典情调.(3)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突出古色、红色、绿色的特点,坚持“宜土不宜洋、宜淡不宜浓、宜简不宜繁”原则,保留乡村风貌、民居风格、民间风俗,实现建筑景观、植被景观建设、改造的实用经济高效与生态美观的高度统一.

2景观规划

以仁居古镇建筑和胭脂河风情为核心景观,结合河流自然状态和防洪要求,利用河道天然岸线与河心洲、河漫滩等自然地貌景观,按照“宜少不宜多,宜小不宜大,宜简不宜繁”的原则设计景观,打造精致、典雅、古朴、和谐的胭脂河道景观带.根据实际现状,按照“河之源”、“古之韵”、“山与水”三个文化主题,分别规划自然风景区、人文休闲区、生态教育区等三个功能景区和景轴带.

2.1自然风景区

保留原有仁居河岸的自然山水生态景观,改善修葺原有景点和人文设施,增加游客休息设施,主要规划建设如下景点或设施:(1)建设观景亭.在现水电站陂头高位建设观景亭,俯瞰河道人文生态景观,采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建造,柱基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表层仿木纹饰面,顶部利用本地稻草加以覆盖,以追求“经久耐用、造型古朴”的效果,确保观景亭与所处环境统一和谐,为游客建造一个舒适的场所,提升美的享受.(2)建设观景台.在胭脂河道重新修建仿古观景平台,选用竹、木、石等未经人工雕琢的纯自然材料,搭建临水驻足观景平台,用简朴的园林造景手法,为游客创设一个能够发现原始自然魅力的惊喜之景.(3)打造新环境.重点做好水系的梳理和湿地系统的建设,组织补植一些睡莲、萍蓬草、水金钱、水竹芋、石菖蒲等水生植物和乡土地被植物,营造休闲绿地景观,提升环境净化水质和防洪等功能.

2.2人文休闲区

沿河道选择原有一些建筑进行景观改造,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景观,力图重现仁居古镇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1)乡村商业街.改造现有古朴的沿河街道及客家民居,兴建街面宽为6m的乡村商业步行街;采用平缓的坡道代替台阶,街景立面连续,用宜人的尺度,古朴的材料加以标志、标识仁居古镇特色、沿街小品、绿化景观等元素;营造安全购物,自由徜徉的街道环境,重点导入乡土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等客家元素,力求凸显仁居古镇的水上人家民俗民风特质.(2)沿河木栈道.沿胭脂河泮民国金库到文胜桥河岸设计修建2m宽的亲水性仿木栈道和一些亲水平台、临水景点,让游客在不经意的行走间,就能浓浓的感受古镇古朴的乡村人文气息;对木栈道的修建,保留河边原有大树,并在原有河滩湿地搭建亲水平台、临水景点,这样既保留植物的生长空间,又让有人感受季节性水景变化,呈现“鱼儿在水中游荡、鸟禽在岸边觅食、绿树影印、清水荡漾”的美景;河边增设适于河边风格的设置.栅栏、长椅、灯具等附属设施,为人们休闲、旅游提供方便,为游客增添兴致.(3)沿河岸绿化.增植绿竹、杨柳、小叶榕等生长速度快、树形美、适宜于河岸绿化的水生性园林植物,既固化河道、调节气候、保持水系湿地,又营造静怡林荫、清幽步道、隔水相望、平台桥影的古镇休闲景观及其场所.据此打造“风动竹影婆娑、水动竹音合鸣”的优美动人的生态人文景观画卷.增加河道植物的多样性,减少河道泥沙和污泥沉淀量,促进恢复河道自净能力.

2.3生态教育区

主要通过打造亲水平台等节点,通过补植乔木、水生植物和乡土地被等,恢复和保护整个河道的自然形态,构建生态休闲科普教育绿地系统(图3),主要规划建设如下景点或景致:(1)田园风光.包括河水、稻田、菜园、远山,展现乡村田野风光,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云:“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描述的正是仁居风光.充满韵律的梯田肌理,散落在门前屋后的龙眼、枇杷、黄皮、柚子等果树,静詣的村庄、青黛的远山构成独特的客家山村田园风光.让游客在美丽的乡土景观中远离城市的喧嚣,身心放松舒适愉悦,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湿地公园.运用丰富的植被,构建生态化的旱涝调节系统,通过河流和池塘的恢复调节径流,蓄洪抗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以达到净化水源的目的,形成适合大量动植物的繁殖生长的生物保护系统,增设为游客服务的设施和科普主题景观小品,建造天然生物科普园.(3)生态浮岛.生态浮岛也是栖息岛,人不可轻易的打扰破坏岛上的生物和植物生长,只可有距离的观察原生生长状态,可持续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景观.规划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停止河道渠化工程,恢复柔性滨水界面,种植水杉等观赏性水生植物,恢复充满生机的生态林地,避免沿河界面的材质、形态与组合方式简单、生硬,既不生态,也往往使场所失去亲和力.

3护岸建设

按照生态护岸的景观效果要求,运用生态工程技术建设生态驳岸.(1)草坡护岸.沿河道水边种植荷花、菖蒲、芦苇、绿竹、榕树、水葱等水生植物,形成水生植物群落体系及其景观,利用水生植物发达的根系,达到固土护坡和净化河道水体的作用;同时,配以建造一些以水生植物为主体的雕塑小品衬景,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景观.(2)石笼挡墙抛石护岸.根据不同的岸体,选用鹅卵石驳岸、抛石步道、石笼挡墙等不同方式护坡.用材主要选用本地的石材,同时配合亲水平台的布置,形成近水空间环境.这样既防止洪水冲刷而固化堤岸,又形成丰富多样的生态驳岸景观效果.同时,在一些浅水区规划种植水生植物,以达“聚鱼成景”之效,既有利于水生动物的繁衍,又形成独特的亲水景观.(3)木桩护岸.为避免各种驳岸的过渡僵化,规划在适宜(种植)地段,选种具有较好亲水性、在水中能自然生长的的柳树等植物,借助植物生体木桩,达到保护驳岸和营造自然古朴生态景观的效果.在建造形式上,可按照“取材方便、施工简单、经济耐用”的原则,依据地形地势现状和河道景观打造的需要,选择建造阶梯形、弧形、直线形、圆形等多种形态.

4空间优化

(1)植物空间构建.规划通过不同高度的大、小乔木和水生植物,分段种植主干树种、水生植物和果树,丰富植物多样性,打造立面、曲面植物景观.对植物的选配和种植,一要尽可能选用常绿、覆盖度大、树形优美、寿命长的乡土树种和植被,使绿化景观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让人感到亲切,成为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独特景观;二面要注重四季时空效果的变化和河岸立面形态的变化,合理搭配植物种植的密度和范围,打造和谐优美的植物群落景观;三要采取必要的工程防护手段和生物防治技术,对因河道改造、道路建设和旅游设施建设而造成的地表破坏、水土流失进行防治、恢复,将人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至最小,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并促进其之良性循环.(2)休闲空间构建.胭脂河道沿途地势高低起伏,山岳、溪流、田园、村落、古镇等景观尽显乡村特色和韵味.规划利用沿河地形地势优势,将现有的县道、乡道和村道改造提升和连接,修建一条环村自行车绿道,打造“运动———养生———健康”休闲生活廊道.重点建设自行车驿站、滨河自行车道、漫步道、休息点等项目实施.同时,充分利用河道水域的生态优势,开展垂钓、观鸟、湿地净化展示等休闲服务项目活动,凸显胭脂河的生机活力,满足游人休闲运动和健康养生等需求.

5结语与讨论

平远县仁居古镇的水景观规划围绕自然生态和保持生态良性循环的设计思路,力求达到景观不仅是对现有空间的一种美化,而且在保护生态原貌的前提下力求构建和重现其功能内涵.对其水景观规划设计特别是建设施工的生态工程技术应用等,还需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可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创新性思路,进一步作出合符古镇文化特质和河道风情特色的整体开发方案和景观节点建造设计方案,最终确保实现有效展示古镇历史文化积淀和地方民情风俗的建设目的,以此示范带动其他类似地区更好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助力山乡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实现特色发展、绿色发展.

作者:黄春玲 牟琳 赖益辉 曾志军 郭辉 单位:平远县园林管理所 嘉应学院 平远县绿景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梅州市文化生态旅游研究会 中国旅游研究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1中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原因

(1)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异军突起。根据最新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资料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游客3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国内旅游收入26276亿元,同比增长15.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7亿美元,同比增长3.3%,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5569万人次。国内居民出境9819万人次,同比增长18.0%。其中因私出境9197万人次,同比增长19.3%。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于旅游产业都愈发重视,旅游业所肩负的功能和在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已发生了彻底转变,从原来的接待外宾赚取外汇转为现在的拉动内需创造和谐社会;从原来的经济单体变为现在的支柱产业,无不证明旅游业目前地位的重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得到了良好发展机遇,从诞生到现在一步一步良性的发展着。

(2)从目前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实例来看,通常的程序是:总体规划———具体设计———实施施工。这中间间隔的不连续性就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环境破坏后其原有的自然属性就不在具有吸引力,这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是致命的。美国的约翰•西蒙兹曾总结表述,景观规划设计要始终贯穿于实际开发建设,包括场地的选址、场地规划、场地设计等,这样才能发挥景观规划设计最大的作用,取得最佳效益。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正是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将会伴随社会发展的需求,走向未来。

2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历程

在我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伴随着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新的交叉边缘学科,发展时间和历程略显稍短。综合分析,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伊始至今,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

2.1第一阶段:萌芽状态,杂乱的初级阶段(1978~1990)我国旅游开发的伊始,旅游规划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此时还是以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作为其基础,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也基本处于萌芽的初级阶段。之后,有少数旅游规划设计者,从自身不同的专业领域角度出发,自发地进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但整体上缺乏系统体系和行业标准,常常掺杂在其它的内容中。总体来说,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处于一个没有体系标准,多学科自发进行的初级阶段。

2.2第二阶段:发展融合,整合的进阶阶段(1990~2000)规划从业者和相关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将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结合,在旅游规划中重点突出景观设计,或作为重要章节,或形成独立系统,尝试性的开始编制独立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同时,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多个学科在旅游业发展领域内融合力度不断加大,景观设计师也成为旅游规划人员队伍中重要的组成机体。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在不断地融合中升华、创新,为之后更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2.3第三阶段:关注提高,提升的成熟阶段(2000~至今)在这个阶段,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成为大量旅游景区或旅游产品解决增添项目内容,提升品质等级等方面的主要手段之一。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强调旅游景观要素是旅游发展和旅游活动吸引力的重要组成,一度将旅游景观直接作为核心进行产品的打造开发。

另外,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学科研究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除传统相关专业外,包括艺术、美学、雕塑等专业学科也都参与到了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来。各高校也分别设置相关联学科专业,对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进行系统研究和教学,也形成若干理论和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批专业的规划设计人才。同时在这一时期,各类的规划设计公司和企业,出于业务发展的拓进,大量对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相关应用性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验证和提高,这也直接性推动了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

作者:高宏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1景观绿轴的营建

1.1景观主轴

根据建筑空间在校园设计了贯穿图书馆、体育馆、行政楼及教学楼的景观主轴。主要布置有中心广场、树阵校道、景观水池、升旗台等景点。中心广场以硬铺为主,并利用铺装的样式将人流分别指向不同的行政区域。树阵校道上规则式种植木棉。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四季展现不同的风情。并以木棉鲜艳似火的大红花,比喻奋发向上的精神。景观水池则充分利用了体育馆的地势高差,涓涓流水,层层叠叠,掷地有声,为宁静的校园平添了一股灵气和活力。升旗台作为主轴的景观结点,以绿意盎然的运动场为背景,红旗飘飘,神采奕奕。整个主轴以行道树方式种植木棉,并在树下配以规则种植的巴西野牡丹、龙船花等,用木棉高大雄伟的树形和地被流畅的图案线条及丰富的色彩来加强其轴线效果和人文艺术感。

1.2景观次轴

校园的景观次轴上规划了交流广场、休闲驿站、特色花架、园林景墙等节点,形成了一条集交通、休闲、游憩、交往等功能于一体的景观道,并将教学楼、运动场、体育馆及学生宿舍联系起来。其中,交流广场、休闲驿站位于几栋教学楼之间,布置了树阵广场、花架、景墙、坐凳等设施,为师生课间生活提供了交流、休闲的空间,达到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选用秋风、橡胶榕等常绿大乔木做行道树,适当的点缀几株木棉增添色彩感,配植有琴叶珊瑚、大叶伞等灌木以及红花继木、翅荚槐、毛杜鹃等地被植物,丰富景观的立体层次和整体色调。

2文脉绿脉的表达

2.1文脉———彰显校园文化

江义中学位于素有“翰墨之乡”美誉的勒流,自身的校园文化就有着独特的历史,其前身是勒流梁季彝纪念中学,学校先后三次迁址,三易其名,砥砺出“和、勤、韧、博、义”的校训,孕育了“自主、创新、和谐、健美”的校风。本次景观规划中运用景墙、宣传栏、花架等园建,通过文字、图案、隐喻等各种手法,充分地提炼并表达出校园自身的文化内涵。

2.2绿脉———和谐校园生活

植物作为景观规划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有着其自身独特的景观作用。不仅植物本身有着不同的观赏价值,其种植的方式更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效果,更甚者,在千百年的文化沉淀中,有些植物还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1)景观空间的打造。不同的配置方式,创造出不同的景观空间。疏朗开敞的草坪,零星点缀以乔、灌木,或与低矮的花丛、地被植物相结合配置,创造出或宽阔祥和、或热闹纷繁的开敞式空间。江义中学的开敞式景观空间主要集中在景观主轴上,选择木棉、尖叶杜英、秋枫等为主要树种,它们或花开艳丽、或树姿壮观,列植于主轴线上,并以绿草葱葱的运动场为大背景,整个空间开阔、明朗。配以罗汉松、琴叶珊瑚等灌木,辅以龙船花、彩叶草等地被植物,形成乔、灌、草的立体式种植。建成后立即成为校园举行各类活动的理想场所。私密式景观空间则是运用高大的树种、攀援的植被、围合的灌木以及地被植物等创造的。江义中学的私密式空间主要集中在景观次轴的交流广场和休闲驿站两个景观节点。交流广场运用规则种植的细叶榄仁、秋枫,配植鸡蛋花、大叶紫薇、勒杜鹃等灌木,并用花叶良姜、龙船花、金叶假连翘等地被植物围合,形成一个供师生交流、倾谈的私密性空间。休闲驿站则选用细叶榕、黄槐等列植,丛植含笑、山茶等灌木,并利用鸭脚木、巴西野牡丹等地被围闭空间,创造出可游、可赏、可憩的封闭式的私密空间。

2)文化内涵的表达。植物在景观规划中除了绿化美化的作用,还担负着文化符号的角色,传递中校园所寓意的思想和愿望。校区主轴上种植的木棉树,在广东被寓意为“英雄树”,在校园里种植,表达出希望学子们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做自己人生的英雄;校园次轴上种植的山茶花,既具有“唯有山茶殊耐久,独能深月占春风”的傲梅风骨,又有“花繁艳红,深夺晓霞”的凌牡丹之鲜艳,激励学子们要不畏学习和生活的困难,迎难而上,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获得自己人生画卷上的一抹色彩;细叶紫薇,素有“百日红”之称,又有“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的赞语,种植于校园中道出希望江义中学也能通细叶紫薇一样,花开百日红满堂的美好愿望。松柏类植物,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李白歌颂它:“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以此鞭策学子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而竹,更是“三教”共赏之物,沉淀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未曾出世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因此竹被视为最具有气节的君子,以此表达期望莘莘学子们虚心求学并能做个有骨气、有信念、有希望的人。而在李清照心目中高雅的桂花,则被烙上科举文化的烙印,蟾中折桂,象征登第,直接表达了对学子们步步高升、考入理想高效的期许。

3结语

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呼应建筑风格,体现校园文化,并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布置不同的园建、配植不同的植物,还应强调乡土树种的运用。充分利用园建和植物配合划分不同的景观空间。将美丽怡人的校园景观与校园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打造出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校园景观。

作者:倪丽丽单位:广东天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一、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设计规划的原则首当其冲的是前瞻性原则,发挥出与园区未来发展相协调的作用。其次是整体性原则,在把握园区内的规划设计时还要宏观兼顾与周边园区的协调,保持园区区域的统一性,体现出现代化科技创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科技含量。再者是适用性原则和共享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必须为人为本,创造工作、休闲、娱乐一体化的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园区之间的共享建立长期有效的交流、合作机制,达到园区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

(一)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主要包括创新理念、人本理念、生态理念、技术理念以及艺术理念。其中,创新理念主要包括了景观元素、景观特色节点以及空间形态表达概念;人本理念主要是为人为本,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促使人和园区的和谐相处;生态理念需要映入生态美学,发挥自然独特的天然之美;技术理念是要求设计时运用相关技术,最小化的减少对园区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艺术理念指园区的设计需要强化对美感的追求,发挥园区的个性。

(二)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

本文对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设计规划的目标主要表现在园区设施齐全、植物景观多样,环境品质优良、环境面貌极佳、空间层次丰富和公开区域宽敞。具体来讲,园区设计齐全是指餐饮、游乐、运动等应该集聚在一定的区域内,让园区工作人员能有一个集中休闲的场所。植物景观多样和环境品质优良、环境面貌极佳是要求提供的园区环境中,绿荫适度、温度适宜、噪音可接受。对于园区的环境品质需要有和谐的园区交流环境,治安良好,没有社会不安全隐患。对于空间层次丰富、公开区域宽敞而言则是园区道路通畅、通信良好、地下空间适度、办公大楼之间的间隔恰当。

(三)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构架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构建需要考虑三个层次。首先是景观生态体系的规划,包括对园区原生态生态系统的保护、利用生态绿廊修复园区的次生态系统和提高园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次是景观形象的规划设计,涵盖了利用强势景点构造科技园区的总体形象、园区硬质界面控制系统的设立以及园区色彩体系的制定。最后一个方面是景观游憩体系的规划。必须注重丰富功能空间的设立、空间领域的界定、园区舒适度的提升。空间领域的界定又可以具体到空间的尺度、空间的出入口方式、空间界面的连续性。

(四)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特性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空间舒适度、环境生态性、形象独特性。空间舒适性需要园区景观的设计体现出环境优美、行为自如、情感得到释放;环境生态性需要以人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注重体现出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所带来的生命感;形象独特性就是体现出与众不同,和其他区域的园区形成鲜明的比。

三、结束语

从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上来说,表现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文化的严重丧失,更是一个科技创业园景观设计上存在的严重问题。为此,本文今后的研究将偏向于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设计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方面,目的在于能够为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设计提供某一方面的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作者:李志成单位:湖北工程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河道水体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1河道现状概述

大同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东北部,西坪河为区域内的主要河流,全长12.4km,由北向南贯穿县城。河道上游地处黄土丘陵阶地,平时无基流,以季节性洪水为主,主要集中在6—9月,洪水特征为流量大,时间短,易形成山洪。县城位于河道的下游,这里地势较低且平坦,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河岸滩涂内常年有泉水出露,形成水塘,同时这里也极易受到上游洪水的危害。近几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原有河道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河道两岸新建了许多的居民区,河道内的生活污水和垃圾也随之增加,河道及周边环境形成“脏、乱、差”的局面,沿岸居民的生活环境急需提高。同时,河道淤堵和被挤占现象明显,许多河段由于断面减小而不能满足行洪要求,对该段河道进行整治迫在眉睫。

2治理思路

河道治理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对河道及其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将城区内河道沿线零散区域进行整合,形成以河道及其水体为中心的特色景观廊道,构建生态、人文、和谐的健康环境,并以此提升城市形象。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治理后主城区内的河道不仅要解决防洪排涝的问题,还要改善水体环境的质量,更要满足生态景观建设的需要。其中景观工程的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自然元素,营造生态自然、亲水娱乐的景观环境,并使水面、河槽及堤岸绿化等各种景观之间协调一致。具体的治理内容如下。防洪排涝: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要求,使西坪河城区段的防洪标准达到二十年一遇。为沿河居民提供防洪、排涝安全保障。环境改善:清除河道的淤泥、垃圾等污染物,对沿河两岸的污水进行截流和疏导,使河道内泉水的水质得到改善,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创造条件。景观建设:以水体景观为核心,建造生态岸坡、滨水公园、休闲广场等亲水设施,整合沿河地块,形成“碧线穿珠”的景观格局,打造特色水利风景区。

3规划布局

3.1水体景观设计

受当地的水文、地形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水体景观的设计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主城区上游河道来水以雨洪为主,缺乏地表径流的补给,主城区河道内的水源主要是滩涂内的泉水;主城区内的河岸蜿蜒曲折,加之周围居民区的兴建,能够用于景观建设的区域面积非常有限,而且极其不规则;河槽断面宽窄变化大,最小处仅为18m,建闸蓄水与汛期行洪之间不能兼顾。因此,在现有的自然条件下,如何营造水体景观在河道治理设计中显得十分关键。设计中首先考虑到是规划利用河道滩涂内由泉水形成的几处水塘,这是河道治理范围内唯一的天然水源。能否将其改造成人工湖,并作为治理工程的核心水体景观呢?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北方,许多城市内都建有人工湖,虽然规模各不相同,但其均有独特的景观效果。这归结于湖泊的独特的自然属性,湖泊在空间形态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湖面的形状可以随意修建成圆形、扇形或不规则形状,彰显别具一格的特性;湖面的面积可以根据地形和景观需要设置成不同的大小,与其它景观相呼应;湖水的深度可以在不同区域设置成不同的深度,以适应水景观赏、娱乐休闲、水产养殖等不同需求。由此可见,将河岸附近的泉水池塘改建成人工湖,作为水体景观的核心,技术角度是可行的,而利用原河槽行洪,消除洪水的影响,以此兼顾河道防洪与水体景观建设,在城市河道治理中又不乏是一种新的尝试。

3.2总体规划布局

基于河道现状的复杂条件和水体景观的设计思路,对城区重点治理段1.1km长的河道,采用的设计方案为:在原有河道内,按河道防洪标准确定行洪河槽的宽度,堤线按原有河道的岸线布置,不进行裁弯取直;将行洪河槽的横断面整修成矩形,两侧修建防洪堤,增强堤岸防洪能力;在堤外侧重新规划布置排污管路,将污水送至下游的污水处理厂,确保未经处理的污水不排入河道;以泉水为主要水源,将堤外侧几处水塘改造成人工湖,人工湖与河道由中隔堤分开,形成独立的蓄水系统;以人工湖为中心,将湖岸及周边区域重新规划,布置生态护岸、亲水平台、园林绿地等景观设施,建设特色滨河公园。

3.3规划设计评价

规划设计中,人工湖的设计对于整个滨河公园的景观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设计,将河岸附近的水塘改建成人工湖,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自然水源。人工湖与河道主槽分开,在河道行洪时,人工湖不受洪水的影响,这种布局方式不仅解决了河道行洪的问题,而且同时满足了小区域内进行水体景观建设的要求。人工湖的面积虽然不大,但相对于整个公园区域来说是适宜的,人工湖的布置最大程度的适应了整个公园对于水体景观的需求,并且在视觉感官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大地美化了河道周边的人居环境。景观工程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独特的多样性,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其内在美感效果,对于水利景观来讲也是如此。规划设计中,没有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保留了河岸线曲折蜿蜒、原始自然的曲线形态,这种设计提升了河岸景观的艺术效果,因此,人工湖岸设计也遵循了这一法则。

4主要技术措施

4.1河堤工程设计

在城区重点防洪河段两侧修建浆砌石防洪堤,采用重力式挡土墙结构,不仅利用岸坡防护,也可以节省占地。墙体迎水面直立,背水面坡比为1∶0.4,墙顶宽度0.5m。河道内地下水埋深较浅,基础埋深综合考虑了河道防冲要求和寒冷地区冻胀的影响,最终确定基础砌筑深为1.6m。河槽与人工湖相临的位置布置中隔堤,中隔堤采用现浇C20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墙体高度为2.2m,基础砌筑深为1.6m,墙体宽度为1.8m,墙体厚0.4m,墙内填砂砾土。墙顶铺设大理石砖,两侧安装防木质栏杆,作为水上景观桥。中隔堤在一定高度的位置预留放水管,放水管穿墙布置,用于人工湖的排水,并控制湖面水位。

4.2人工湖岸设计

人工湖的湖岸不在排洪河道内,不需要承担防洪任务,因此将湖岸修建成接近自然状态的缓坡,水面以下铺设块石、碎石、卵石等天然建筑材料,形成景观堆石护岸,水面以上的坡面种植生态植草护坡,湖岸的岸线也修建成曲线形态,使湖岸更贴近自然状态。

4.3亲水平台设计

在人工湖岸边布置景观亲水平台,平台也与河岸相邻,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水滨场所。亲水平台高度为3.5m,平台修建成圆形和不规则的半圆形,使圆弧形的平台边临水。平台的顶面和边墙均采用现浇C25钢筋混凝土砌筑,面层铺设水磨石和瓷砖,并将平台表面砌成一定的图案。

4.4生态景观工程

人工湖岸及亲水平台的外围,将地面整理成有高低起伏的土丘和台地,坡面种植草坪,间隔布置灌木丛和高大乔木。采用景观效果好且耐寒的树种,体现植物群落的色彩、季节丰富性的特点,并达到植物与环境生长的和谐统一的要求。此外,公园内布置一些小桥、亭台、景石、小品等空间景观元素,以达到景观审美与空间意境有机结合的良好协调。

5结语

在现代化宜居城市中,水体景观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生活环境中,景观水体作为城市中一种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对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城市河道治理建设中,完成防洪排涝任务的同时,应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水体,充分发挥其在环境美化、休闲旅游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实现水体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以构建丰富多样的水生态环境。设计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地区地形、地貌和水文状况的差异,对水体景观的规划设计也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切不可机械地照搬模仿。

作者:孙剑单位:大同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高校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一植物配植在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高校的任何建设项目均要求将生态和环境建设放在首位。这样,在高校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植物景观的重要性更是凸显出来。硬质景观是高校景观规划中所必须的,它可以改善环境,服务师生,提高资源利用率,但它并不具备生态效益,若硬质景观过多反而会增加热岛效应,使高校失去生机和活力。因此,硬质景观的规划应要掌握一定的比例。高校的景观规划建设在满足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应重视环境的改善,以和谐的生态环境促进高校景观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营造。植物维持着自然界的碳氧平衡,有降温、增湿、减尘、涵养水分等作用,植物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占有尽量大的比例,这也是评价高校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配植的原则

园林植物是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最基本的材料,如何合理的选择与规划利用是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这就要求高校景观规划工作者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要做好各方面的调查工作,要充分了解高校整体或局部的绿化任务,了解师生的需求,以近期为主,远期结合考虑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做好绿化植物的选择,做好景观规划方案,避免盲目。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植物配植可遵循以下原则:

1适用性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有着不同的气候带,也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不同区域适宜生长的植物不同,不同的海拔也有着不同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规划的核心就是“师法自然”,即在进行植物配植时悉心请教大自然这位老师。我国各个高校处于不同的地域,在对高校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注重校园所处的地理气候特点,选择适合该区域生长的植物进行造景。体现造景植物的适用性,选择高校所属区域的优势种,首先勾画出高校景观规划设计的外轮廓线条。如低纬度高海波地域可选用冷杉、水杉等杉类植物,处于热带、亚热带的高校可选用榕属植物等。总之景观规划设计者要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不能单纯地追求艺术效果而忽略植物的习性要求。

2科学性原则

高校植物景观规划的科学性要求规划者根据高校的性质特点、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因素,深入了解适合上述因素的植物资源,能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多种功能的植物种类。兼顾各高校的类型及性质,满足绿化植物的综合功能,适当的选择已驯化的外来树种以增添校园特色,注重乔灌花草、攀援植物的搭配为所营造的人工植物群落提供丰富的素材,常绿、落叶、速生、缓生树种的合理搭配以体现高校景观的多样性。另外,在进行高校景观规划时要充分挖掘植物的内涵,结合校本特色在打造良好景观观赏度的同时构筑深刻的人文意境,突出高校校园文化。3艺术观赏性原则高校植物景观规划同样遵循着绘画、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韵律。统一原则可体现在高校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及一般树种的规划。在对高校植物景观进行统一规划时,首先应确定几种乡土树种作为校园的基调树种,形成统一的基调。如电子科技大学普遍选用银杏树作为行道树,四川师范大学则主要选用香樟作为行道树。同属树种的选择同样可体现高校景观基调的统一,因同属植物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能产生统一感,它们的合理搭配可以既生动又和谐统一,基调树种的选择可凸显一个校园的特色。而高校的各个区域因其功能的不同也可选择不同的主景树种,如武大的樱园、梅园等。高校景观规划中的一般树种则表现在种类多但量少,色彩斑斓,起变化的作用,在变化中求统一,可体现一所高校的活力。调和原则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在进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协调,也要用差异与变化产生对比效果。调和的植物景观使人平静、舒适,如教学区域内宜采用该种手法造景,而对比的手法让人形成兴奋、热烈、奔放的感受,适合高校的学生活动区域。在对高校建筑物周边进行植物配植时,要注重体量、重量、视觉等比例的协调。如在行政办公楼、教学楼等高校的主要建筑物四周可用冠径较大的树木与其协调,林下可用矮的色彩不同的灌丛形成色块,体现变化的节奏。而植物色彩的搭配可参照色彩构图,红、黄、蓝为色彩三原色,它们中任何一种与其他两色搭配都能组成互补色,我国造园艺术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鲜明的例子,这样的植物配植可产生跳跃、新鲜的对比效果。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合理搭配植物色彩,可突出造景主题,突出校园特色。均衡原则是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植物配植的一种布局方法。采用均衡原则进行植物配植的校园景观可显得稳定、顺眼。如高校各主道上树形、高度一致的行道树,校园广场上整齐的树阵都是规则式均衡的植物配植,而在学生休闲活动区域的园路两旁分别种植大乔和数量较多,单株体量小的花灌则是自然式均衡的植物配植。韵律和节奏的原则是指在对高校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在植物的配植上有规律的变化,产生韵律感。如校园中灌丛色块高低不同的配植,行道树中落叶与常绿的重复运用,这样延径行走时就不会感到单调,会感到有韵律的变化。

三高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几种模式

在高校的规划建设中,常常将学校分为几个功能区,各个区域的功能不同,植物造景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1整体、开放模式

整体、开放的植物配植模式主要体现在校园的入口景观中。高校入口至主体建筑之间的空间往往是人流、车辆集散地,入口景观因突出校园风格、文化特色,高校的入口景观对所在城市形象都影响甚远。因此,基于这些特点,高校的入口的植物配置应简洁、明快、自然、烘托主题,突出高等院校的文化氛围。若高校入口所在位置比较宽敞,入口处应设重要景点为主景,避免一览无余,所植植物应注重横向与竖向的对比,配植植物应低矮、整齐。

2简洁、大气模式

简洁、大气的植物配植模式适合于高校的主体建筑物区域、如图书馆、体育馆等。高校的主体建筑一般位于中心景观的中轴线终点,是景观中的焦点,而这些区域的植物造景使主题建筑“隐”于其中或其上,与主题建筑相融合。故该区域的植物选择不易太复杂,以简洁为主,植物群落简单,层次分明,若要种植行道树或树阵,则应选择高大、冠幅较好的大乔,以烘托主体建筑物的大气。

3优美、安静模式

高校的教学科研区域的景观适用优美、安静的配植模式。该区域的植物造景应营造优美、安静的环境,不能影响室内的采光。植物配植采用自然式布局,可运用水景、修建花架、亭廊、坐凳等,各种园林小品与植物景观相结合。以紫藤、三角梅等攀援植物或较高大的腊梅围绕花架以创造幽静的环境;以雀舌黄杨、金叶女贞、红叶石楠、冬青等常绿灌木高低配植形成半封闭的的学习空间;以高大香樟、大叶女贞、天竺桂等乔木与校园大道、运动场等区域连接过度,形成防尘、防噪的空间。

4简单、有序、流畅模式

学生生活区域、公共活动区域的植物配植易用简单、有序、流畅的模式。该区域环境安静、卫生,硬质铺装比较多,人流较为集中,学生活动频繁,对该区域的管理强度较大,所以该区域不易配植珍稀植物。易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配植方式,可砌筑花池,其内种植低矮修剪整齐,形状统一的花灌木,较宽敞的区域可种植冠幅较大的落叶乔木,这样在提供大量绿色的同时也不影响建筑物内的通风透光,学生在大树下活动时还能遮阳、乘凉。

5整齐、开敞模式

体育馆馆、运动场的景观规划可采用整齐、开敞的模式。可以大量的草坪及高大乔木形成区域的基调,突出该区域的特色,起整齐统一的作用,周边配以四季能交替开花的小乔或矮灌以寻求景观的变化,这样能为体育馆、运动场创造出热烈、运动的氛围,具有内涵的模纹花坛的配植亦能赋予景观意义深刻的情感。

四结语

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的配植可突出规划设计的文化性,不同的植物从古至今都被赋予了丰富内涵,文人骚客寄情于景,留下了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诗篇,从单纯的赏景到意境美的升华,是造景者情感的表达,也是观赏者情感的寄托,使景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植物在景观规划中的大量运用还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是景观设计的灵魂,对植物进行合理配植的景观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植树、种植花草,而必须是要融入高校景观的规划设计中,或可直接是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植物景观的合理规划可使师生的思想感情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升华交融,让师生从植物景观中体会到人格美。高校的景观代表着某一时间范围内的文化特点,植物景观更是影响着一所高校的特色风貌。一些较早的高等院校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高校的植物经历了百年沧桑,已经成为高校的符号,成为校园中不能分割的一部分。

作者:秦小苏单位:四川文理学院规划建设处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城市夜景观是城市景观在夜间的再次表现。广义城市景观与城市夜景观的概念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城市夜景观概念是对城市景观概念的补充,它使城市景观的含义更加明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城市夜景观重视不够,一到夜晚城市环境或一片漆黑或一片杂乱,这正是忽视了它们在夜间的表现效果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对城市夜景观进行单独的规划设计研究。

1城市夜景观与夜景观规划设计

1.1城市夜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

夜晚的城市为夜空间环境提供所需的必备机能,如:商业机能、娱乐机能、休闲机能、交通机能,并通过各种高科技演光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环境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适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城市夜景观可以表现自我,也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的各种物质组成要素间接展现出来,如:灯光、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一个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整体审美层次。

假如说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是舞台背景,那么社会科学文化表现则是夜景观的主题,背景始终是为了主题的展现而烘托气氛,并随着主题的展开而不断变换。它通过人的各种夜生活行为来展现,如:商业活动、娱乐活动、交通活动、节日活动……同时它还决定着自然科学文化的表现形式。高质量的城市夜景观环境可以通过它的夜间照明水平来体现,但现代城市夜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1.2对城市夜景观熟悉的两种误区

误区1:城市夜景观=城市夜景观照明

城市夜景观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并反映为城市夜景观照明,但照明在意义上仅属于科学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法。舞台背景表现得再好,但假如主题的展开却不能令人满足,那么其总体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观与城市的交通体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费及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误区2:城市夜景观会造成经济与能源的浪费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节约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而城市夜景观照明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无疑是与这一主题相悖的。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与之有着相当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观照明。另外,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灯光照明技术来改善城市夜景观会对发展城市的旅游观光业、改善居住环境等产生积极影响,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所以,提高城市夜景观环境质量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2我国城市夜空间环境的现存问题

2.1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们的活动势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应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机能,如:旅游、购物、散步、娱乐、休闲……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观必具备丰富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夜空间环境往往围绕着商业机能展开,其中又以购物为主,这样势必造成了城市商业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数居住区、文教区或其他无明显经济效益的城市片段却漆黑一片。

我认为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表现城市的以下六点来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观特色

城市自然形体是城市夜景观形成的基础;是背景;是活跃城市夜景观气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现力极强的夜间标志点,最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可识别性。但在景观利用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

(2)季节特色

季节的变化对北方城市街道结点处的水池最有影响,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从而改变了该点的夜景观特征,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出相应的冬季夜景观变化措施。以哈尔滨为例,冬季就可以利用冰雕创造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夜景观。而在东营市,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问题,加上城市自身景观不足等原因,冬季基本上没有可供人游赏的夜景观。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光对城市空间进行二次设计,考虑到建筑的文脉,从弹性驾驶城市夜空间的治理法规和艺术入手,包括对建成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材料质感、风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现。东营市近几年建筑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市区也出现了不少的极具现代感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的夜景设计却参差不齐,怎样去把这些建筑的夜景观融入到整个城市的夜景中去,还需从长考虑。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间。即便在没有艺术品点缀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独特的空间个性,如各种激光灯的灵活使用等。

(5)节日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确定和节日娱乐的安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步臻于定型,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习俗。每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而这些节日的游戏娱乐活动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中秋赏月……这些活动均需要有一定的设施与场所来支持。

(6)人文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活动特色,所以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可与当地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夜生活”场所。

2.2缺乏整体性

受经济观念的影响,许多行业在夜间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种灯光技术树立自身形象,这样就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景观问题。整体概念是审美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不令人满足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

2.3缺少规划

在许多大城市,单体建筑照明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具体表现在:色彩杂乱;照明灯具、广告灯箱随意摆放,影响行人的心理舒适度与人身安全;缺少发展眼光,照明技术落后,以至于经常性地进行更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浪费。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把无序的混乱变为有序的丰富,尽量减少灯光污染。

3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构想

如何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认为,可以把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其中每一步又均可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融。

3.1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解决城市夜间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性质特征及照明技术上的和人文活动的宏观问题,以及节假日夜景观系统问题,即在宏观上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限定。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直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以下内容进行:

(1)城市人口、用地规模、规划区范围;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布局结构、市中心区位置;

(3)城市道路系统、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广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4)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总体布局;

(5)需要保护的自然地带、传统街区等的有关保护措施;

(6)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3.2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景区(商业街、校园、居住区……)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

在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与具体规划的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就是:结合城市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及历史背景,充分考虑到人对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3.3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是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对景区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每一步工作应在充分尊重以下五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受:

城市性质的制约;

城市规模的制约;

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

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

(2)城市整体美的原则;

(3)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环境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东营市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构想

4.1总体规划

东营市由于其非凡的地理、历史原因,总体上分为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城区由于其不同的历史、行政、功能,在人口、商业、居住等方面相差较大,在已形成的夜景观中差别也较大;但是东西城的合并是东营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东营市整体的夜景观规划中必须首先考虑到两个城区景观的统一性。

其次,考虑到人口、民俗习惯、经济条件等因素,夜景观总体规划整体规模不应过大,但是数量上应考虑增加景点。以东城区为例,根据我的调查发现,夏季晚上外出散步、休闲的人远远大于冬季:夏季,由于人们夜间室外活动场所的缺乏,在东城区的两大广场(胜利广场和明珠广场)活动的人流量非常之多,到了节假日就更多。而在冬季,由于天气等原因,广场上的游人屈指可数,造成了景夜资源的浪费。所以在规划中可考虑增加夜景观景点的数量,而在冬季游人数量较少时可考虑关闭部分景点。

4.2具体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的构想,可将东营市夜景观按照点、线、面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划

4.2.1点

点即景点,分布于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的各个广场、公园,甚至某一个具体的城市建筑,都可成为夜景观中的点。在东营市已形成的点,如胜利广场、世纪广场、明珠广场、胜利公园、清风湖公园、天鹅湖公园、体育公园等,夜景观的效果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是很高,有些景点需要更新设备,有些根本就没有夜景观可赏,这是对已有景点的浪费。另外须在夜景观的数量上有所增加,以满足人们晚间散步休闲的要求,如可在一些比较大的居住区内设置景点,或在一些主要道路交叉口处设置景点等。

4.2.2线

夜景观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水系和道路系统。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入海口,黄河由此处入海,水系比较丰富。但是市内的水系就很有限了,比较大的如广利河、永丰河等,另外还有一些小的水系如西城区的护城河等。市内的水系有限,夜景开发利用方面更是少的可怜。象流经东西城区的广利河,由于常年的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再加上沿岸的绿化景观没有统一的规划,夜景观利用的难度很大,必须与滨河绿地景观同时、统一考虑。

相对于水系来说,东营市的道路系统可谓非常齐全了。由于东营市建市比较晚,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比较合理统一,所以在夜景观的利用方面就比较方便。道路照明系统虽然不等同于夜景观,但是它也是夜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道路夜景观系统将全市的夜景点联系起来,从而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在道路夜景观的规划设计上,也要考虑周全。为了缓解道路夜景观的单调性,可以在某些道路节点上下些工夫:如可在公交车站牌处设立灯光景观;在一些商业气息比较旺盛的道路边设置灯箱广告;在一些道路交叉口处设置夜景照明系统,既可照明,又丰富了城市道路景观。

4.2.3面

通过对点、线的规划设计,就基本上可以形成东城、西城两个比较大的夜景观系统面,这两个面由点组合而成,而又通过线将之联系起来。而随着东西城区的对接、合并,这两个面最终也会组成一个面,这就意味着东营市夜景观系统的初步形成。

4.3景点设计

通过对东营市区人口、居住、习俗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可对市区内的具体的景点进行具体的夜景观设计。例如正在改造的胜利广场就在夜景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虑,在一期灯光音乐喷泉、灯柱、地灯等原有夜景的基础上,又在二期扩建中增加了水幕电影等夜景观素材,大大丰富了广场的夜景观。在一些居住小区的小广场内也可以增加一些夜景观素材,既分散了人流,缓解了中心景点的接待承受压力,又使居民在不用走很远的路的前提下也可欣赏到城市夜景观的美妙动人之处;对一些主要建筑进行灯光照明设计,如治理局办公大楼、东胜大厦、市政府大楼等标志性建筑的夜景设计;另外还可以在西城清风湖、天鹅湖等湖区景点的夜景观规划设计上下一番工夫等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规划、设计以及规划的实施,我相信东营市的夜景观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届时东营市市民的夜生活文化将更加丰富多彩,东营市的对内、对外城市形象也将得到一定的提高。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穿城而过的河流附属带状绿地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重视,本文结合亲自设计的两个滨河绿地改造项目,从绿地性质、与城市的关系、尊重场地、文化的引入等方面提出该类型绿地的景观设计方法。

关键词: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

1滨河带状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常规定位

1.1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化史中,河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滨河而居的村落随着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城市。但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其角色的转变似乎更能体现人类社会的事态炎凉。很少有人会怀疑每个城市都会有一条河流穿过,由于河流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城市管理者们赋予了她们不同的待遇,对于那些主干水系,由于富有人文情调和自然风光而得到城市的重视,这些河流的滨河地段往往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休闲的核心地段,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声名显赫,唯我独尊,比如上海的黄浦江,哈尔滨的松花江等等。

而那些支流,尽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功能、名气、位置、自然风光等方面存在不足,那么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待遇就差得多,有些居然沦为垃圾河和污水河。更有甚者被城市用地填埋,永久地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目前的城市管理者们由于经济和水利安全方面的考虑,将这些河流的功能定位于行洪河道、排污河道,与这些河流相邻的绿地变成了功能单一的防护绿地。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有幸接触到了几条类似命运的河流滨河绿地改造,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些河流有幸等来了受到尊重的机会,这些河流绿地将和周边用地紧密结合共同为城市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1.2重视河流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

从理论上说,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顺从自然的流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做到这一点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可喜的是所有的城市都接受了可持续的观念,并付诸实施。山东德州岔河风景区和临沂沂河两岸的景观设计就是这样的两个案例,本论文的形成就得益于在这两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这两个城市的领导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认识到了滨河绿地的重要性,同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除已经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第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相比于这些条件,一般的城市绿地由于多数都是孤立的斑块,彼此之间很难联系,因此在生机活力方面明显不足。

第三、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在南方的一些富水城市,由于水网密布,绿地系统中的水质基本由保证。但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河流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个是活水,一个是死水,城市绿地水系的管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第四、服务范围广,利于商业开发。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的发展历史相关联的。对于那些次要的河流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潜力,一条河流蜿蜒几十公里,穿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由于人们天生亲水的特性,一些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绿地当中。如果以500米为标准的话,滨河绿地可以为相当大的城市面积提供休闲面积,人流的汇集必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说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然,有优势必有劣势,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一方面为防护五十年一遇而修筑的大堤就会对景观设计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对行洪区域的高秆植物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只能点缀高大乔木,也不能成片密植灌木。这项限制对于利用种植和地形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来说就很不利了。

2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方法探索

2.1一个城市中的每一块土地都是城市的有机体

由于人们的功利要求,将一个城市的土地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斑块,每一个小斑块都在欲望的驱动下不停的在跳动,每一个跳动的斑块都与其邻近的斑块发生关系,对于一条河流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性,当其定位从防护绿地转向生态防护、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时,作为设计者应该至少就下列问题给出答案:

2.1.1这条滨河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性质是什么?

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在一项设计动笔之前,必须抓住纲领,搞清绿地的性质。否则会造成后期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分区,造成投资的浪费。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分析: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称,地理位置重要。德州市市区现有人口44万,属于中小城市,在未来15年的城市规划中,岔河将位于城区的中部。岔河现属于排洪排污河道,德州境内全长为22公里。为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和改变城市面貌,德州市政府决定对岔河城区段的景观进行改造,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24公顷,其中现状水体面积16.2公顷,陆地面积170.8公顷。

在德州市区范围附近,从西向东共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南运河(古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岔河、减河,三者同属漳卫河南段。三条河流的现状基本功能都是排洪、排污。根据历史文化和城市区位的不同,三条河流应突出各自的风格,具有不同的绿地性质。

南运河应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岔河应体现城市文化与生态核功能的结合,减河体现远郊的生态休闲功能。本规划通过对场地现状条件及城市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条件的分析,将岔河风景区定位于:是德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休闲廊道,同时,与岔河滨水区各功能用地相结合,岔河风景区还是德州市旧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一条重要的商业、文化廊道,是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2.1.2寻找与城市的关系

如果我们着手设计的对象是一个学校的花园或小区绿地,那么我们只需考虑小区的格局及业主的需求即可。而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交通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未来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内容产生影响。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

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规或详规解决这方面的内容,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比如说邻近的用地是居住区,那么你可能考虑一些儿童活动设施或场地在这里,因为早晚时间大人会带着孩子就近玩耍。如果邻近的用地是一片工业区,那么在这里设人流集散的场地就是多余的投资。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交通系统及外部用地功能分析

四条东西向城市主干道跨越风景区,从南到比分别为堤岭桥、东方红桥、三八桥、天衢桥,均为双向四车道,其中堤岭桥所在东风路是进出城市的主干道。八条城市交通副线尽端抵达风景区,其中一条路名为“文化路”的附道,该路与旧城新湖风景区相连,是非常热闹的城市生活性干道,后来设计中我们在这里设计了主入口。

综合考虑场地外部交通以及周边用地功能的要求,对整个风景区进行如下的分区:

城市文化展示区:位于堤岭桥—东方红桥区段的西岸,大堤两侧。规划希望该区是人文活动的主要场所,原因是这里位于东风路和东方红路这两个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之间,是城市文化的最好的展示窗口。另外其外部用地以居住区为主,因此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开阔、简洁、大气,是城市尺度和城市人工构成风格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楔入。

生态休闲活动区:该区段外部为二类工业用地。因此在设计中以湿地、卵石滩、微丘、观光果园等景观为主,河的岸线曲折自然,偶尔点缀野生花丛。该区段以静、雅为主,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居住康体活动区:由于该区段周围的用地功能主要为教育用地和居住用地,因此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之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是这里的主要设计内容。

2.2尊重场地

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不同。由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在生态伦理、生态价值方面的基础教育普遍不足,因此很多未经保护的河道已经丧失了自然面貌。原因很简单,他们成了城市经济活动的牺牲品。如果一个设计师具有生态价值观的话,那么在现场调查中,看到一片幸存的湿地,一处小小的候鸟栖息地都应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设置一处保护区域,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发展空间。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如: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积水沼地、阶地、三角洲等,结合这些自然细节结合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

[设计案例]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

场地分析

沂河是临沂市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沂源县三府山。在临沂市蓝山区沂河及其支流汇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水面河流流速减慢,大量的泥沙淤积成大大小小的椭圆形沙丘,这些沙丘上长满了丛生的灌木柳,景色非常优美。由于水利部门担心影响行洪,这些自然形成的湿地景观被大量清除,所剩无几。

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中我们强化了这一生态要素,将人工的岸线拆除,改成生态护岸,同时人工恢复一些湿地岛景观。通过科学的论证,水利部门同意了我们的建议,这些富有生机的小岛从此在沂河两岸复苏。

2.3文化的引入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

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首先对岔河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岔河是利用历史上黄河九河即道之一的沟盘河故道修筑的一条分洪河道。同时我们在风景区水源的设计之中从沟盘水库中提取了一部分黄河水。那么在公园的出入口的位置我们利用一片石刻给市民讲述了岔河的历史,同时又告诉他们这样的事实:黄河水回来了。在刻石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天水钩沉叹盘虬再现。诗中的“天水”指黄河水,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流”。黄河水又以盘虬之姿重回故里,看到德州的变化,他也会衷心赞叹这里的变化。水体景观是风景区设计的一大特色,本设计将原有的河道拓宽,形成平均185米宽的水面,将钩盘河水库的黄河水注入,在七里庄和上游分别设拦河坝和橡皮坝,形成大气、开阔的水体景观。由于拓宽了河道,增加了行洪断面,提高了蓄洪能力。

另外一处的文化引入就是“千年搏弈平台”的设计。从德州市城市景观格局中可以发现两片大型的公共绿地,一个附属于新城核心,一个附属于老城核心。在这两片核心绿地之间画一条线,这条线和岔河的交点就在我们设计的规划区内,这个交点记载了德州城市文化发展史,因为这里是新旧城市的跨越点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交点被设计成主入口广场,具有庆典和纪念的意义,它的名称就是“千年搏弈平台”,在这里将纪念这个千年古城发生的一些大事。在广场的铺装上,镶嵌了12块圆形的棋子,每个棋子上面纪录一件德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故事。

[设计案例]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

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与沂河相关的故事千千万万。每个故事都很动听,但是不可能各个去表达。但是我们抓住了一个城市文化的纪念地。那就是沂河及其支流的四河交汇口,这里的地形被当地老百姓形象的称为是一支展翅欲飞的凤凰,同时在四河交汇口的旁边就是临沂的古城,古城的城墙与道路围合的构图就像一只负重的乌龟。在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龟托凤凰的神话,也许就是这种特殊的城市景观为临沂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美好的故事。根据龟托凤凰的城市传说,我们利用现场的湿地设计了一处生态观光园,其中人流集中活动场地的造型就是一个凤凰的抽象图案,而那些湿地观赏的木栈桥形成龟背纹图案,人们在这里游玩的时候将会重温这段神话。

3经验总结

滨河带状绿地还会有其他不同的类型,本文结合亲自设计的两个项目总结出的一些设计方法肯定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些基本原则应该适用于全部类型的滨河绿地,那就是生态第一性原则与亲水性原则,抛弃这两项原则的设计一定会留下遗憾。

作者简介:

韩毅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景观设计三室主任/风景园林硕士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城市夜空间环境形成的目的和作用是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场所。正确把握夜空间环境意义,有的放矢地进行夜空间环境设计,直接关系到城市夜空间环境的质量。另外,城市夜景观也是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从80年代初开始对城市夜景观进行研究,但研究重点侧重于景观照明领域。本文根据近几年来不同城市夜景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力图把城市设计理论与照明技术结合起来,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领域提出初步的理论构想,以促进我国城市夜景观质量的提高及市民夜生活的方便、舒适与丰富多彩。

关键词:景观设计城市规划

城市夜景观是城市景观在夜间的再次表现。广义城市景观与城市夜景观的概念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城市夜景观概念是对城市景观概念的补充,它使城市景观的含义更加明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城市夜景观重视不够,一到夜晚城市环境或一片漆黑或一片杂乱,这正是忽视了它们在夜间的表现效果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对城市夜景观进行单独的规划设计研究。

1城市夜景观与夜景观规划设计

1.1城市夜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

夜晚的城市为夜空间环境提供所需的必备机能,如:商业机能、娱乐机能、休闲机能、交通机能,并通过各种高科技演光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环境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适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城市夜景观可以表现自我,也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的各种物质组成要素间接展现出来,如:灯光、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一个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整体审美层次。

如果说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是舞台背景,那么社会科学文化表现则是夜景观的主题,背景始终是为了主题的展现而烘托气氛,并随着主题的展开而不断变换。它通过人的各种夜生活行为来展现,如:商业活动、娱乐活动、交通活动、节日活动……同时它还决定着自然科学文化的表现形式。高质量的城市夜景观环境可以通过它的夜间照明水平来体现,但现代城市夜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1.2对城市夜景观认识的两种误区

误区1:城市夜景观=城市夜景观照明

城市夜景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并反映为城市夜景观照明,但照明在意义上仅属于科学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法。舞台背景表现得再好,但如果主题的展开却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其总体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观与城市的交通体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费及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误区2:城市夜景观会造成经济与能源的浪费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节约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而城市夜景观照明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无疑是与这一主题相悖的。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与之有着相当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观照明。另外,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灯光照明技术来改善城市夜景观会对发展城市的旅游观光业、改善居住环境等产生积极影响,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所以,提高城市夜景观环境质量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1.3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师在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经济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的前提下,对城市夜环境提出总体的及分区的宏观意向构思,并提出详细要求和限定条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城市建设的不同情况,有两种操作系统:一种是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独立操作系统;一种是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或已建成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传统街区或城市已建成区域的夜景观规划设计采用第一种操作系统较直接一些,而且见效快;而对于新兴城市或城市某一区域的重新改造,采用第二种操作系统会使城市夜景观特色更加统一、完善。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夜景观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第一种操作系统实际上是对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补充完善。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夜间环境形态作出的合理组织,是城市美学在夜晚中的体现。之所以把城市夜景观从城市景观中提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是因为城市夜晚的景观与白天的大不相同,规划设计者必须熟知这些变化,哪怕是极微妙的一点,如果运用得当,也会创造出令人感动的城市夜空间效果。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从城市空间在白天的特征这一角度来考虑,还要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改变日光下形态很差的空间及相互间没有关联的存在形式。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跨越多门学科,最成功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作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美国,主要通过完善的教学体制、法律制度、雄厚的财力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体制来使其夜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付注于实践。在我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与城市不同的建设发展历史给夜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成果纳入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便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性、可依据性和政策性。此外,在进行夜景观规划设计时要依据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来进行,所以说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本身也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2我国城市夜空间环境的现存问题

2.1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们的活动势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应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机能,如:旅游、购物、散步、娱乐、休闲……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观必具备丰富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夜空间环境往往围绕着商业机能展开,其中又以购物为主,这样势必造成了城市商业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数居住区、文教区或其他无明显经济效益的城市片段却漆黑一片。可就是那些夜景观环境较为丰富的城市街道、商业地段,也存在着盲目西化、千城一面的倾向,这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我认为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表现城市的以下六点来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观特色

城市自然形体是城市夜景观形成的基础;是背景;是活跃城市夜景观气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现力极强的夜间标志点,最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可识别性。但在景观利用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

(2)季节特色

季节的变化对北方城市街道结点处的水池最有影响,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从而改变了该点的夜景观特征,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出相应的冬季夜景观变化措施。例如,哈尔滨城市街道充分利用冬季积雪,制作成冰雪雕塑,把雪作为突出街道夜景观个性的背景,来形成具有寒冷地区城市特色的夜间景观。其实对于大自然中的季节变化、气候、晴雨天等天赋的因素,只要认真加以研究利用,都会成为丰富城市夜间景观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光对城市空间进行二次设计,考虑到建筑的文脉,从弹性驾驶城市夜空间的管理法规和艺术入手,包括对建成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材料质感、风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现。这种驾驶并非是硬性、僵死的,而是弹性、动态、阶段性的,这正是“规划”概念的体现。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与以往的城市夜景观照明规划相比,在处理夜间建筑物形态及其组合方式方面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更注重物质形态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底蕴。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间。即便在没有艺术品点缀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独特的空间个性,如各种激光灯的灵活使用等。

(5)节日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确定和节日娱乐的安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步臻于定型,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习俗。每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而这些节日的游戏娱乐活动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中秋赏月……这些活动均需要有一定的设施与场所来支持。

(6)人文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活动特色,所以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可与当地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夜生活”场所。

2.2缺乏尺度感

主要反映在夜间硬质景观的表现上,普遍的问题是宏观有余而细部不足。许多在白天为行人设置的小尺度设施到了夜间反而成为路障,而且灯具无论在造型还是尺度上均缺乏细致的考虑。事实上,城市空间中的各种灯具是联系白天与夜晚景观的纽带:白天可以点缀空间特色;入夜则是人类的“第二只眼睛”,能充分发挥其指示和引导作用,而且其本身的造型也是夜间标志城市尺度与特色的活跃因子。

2.3缺乏整体性

受经济观念的影响,许多行业在夜间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种灯光技术树立自身形象,这样就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景观问题。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唯有整体才是美的。”整体概念是审美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不令人满意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

2.4缺少规划

在许多大城市,单体建筑照明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具体表现在:色彩杂乱;照明灯具、广告灯箱随意摆放,影响行人的心理舒适度与人身安全;缺少发展眼光,照明技术落后,以至于经常性地进行更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浪费。虽然从另一角度来说,大大小小、色彩纷杂的照明广告(尤其是霓虹灯招牌)也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但如果在毫无规划的情况下,并不会令人引以为豪。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把无序的混乱变为有序的丰富。

2.5交通不便

城市多数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停车场、步行者安全性与夜生活时间成为影响市民夜生活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

3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构想

如何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认为,可以把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其中每一步又均可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融。

3.1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解决城市夜间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性质特征及照明技术上的和人文活动的宏观问题,以及节假日夜景观系统问题,即在宏观上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限定。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直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以下内容进行:

(1)城市人口、用地规模、规划区范围;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布局结构、市中心区位置;

(3)城市道路系统、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广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4)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总体布局;

(5)需要保护的自然地带、传统街区等的有关保护措施;

(6)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中,包括总体规划文本和图纸。在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时,应对城市夜景观实现所带来的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也有所涉及,并提出其实施步骤和方法建议。

当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与框架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调整或修改时,对有关的夜景观总体规划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因为城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城市夜景观规划实施与实践的直接影响因素。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还有一部分内容反映在城市分区规划中。当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分布;城市主、次干道形式;绿化系统、河湖水面、风景名胜的用地界限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后,要对城市夜景观做出进一步的规划安排,为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这一部分成果也应纳入分区规划文件和图纸中。

城市夜景观总体布局是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是在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在市民夜生活的基础上对城市夜间各景区、景点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城市夜景观总体布局是城市一定历史时期、自然条件、一定的经济、生活要求下的产物,通过城市夜景观建设的实践得到检验,不断发现问题,修改完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规划布局所表现的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2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

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景区(商业街、校园、居住区……)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

在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就是:结合城市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及历史背景,充分考虑到人对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成果相应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和图纸中;在当前开发修建地区,则是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3.3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是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对景区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景点设计要以造型、美学等为出发点,但与前两部分内容相比较,它更需要与电气工程师的紧密配合。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成果可以作为城市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每一步工作应在充分尊重以下五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受:

城市性质的制约;

城市规模的制约;

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

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

(2)城市整体美的原则;

(3)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环境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高质量的城市夜空间环境是城市设计理论与照明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同于城市景观照明设计。虽然夜景观离不开光,需要通过合理的照明来表现,但光的因素只是景观空间特性中的一种,而且单从光的特性来讲,它又包含了美学与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传统城市夜景观照明往往会由于景观设计师与照明工程师之间的互不理解与让步而带有令人遗憾之处。

高质量的城市夜空间环境与规划设计师、电气工程师的协调合作分不开。规划师在考虑城市各方面因素基础上对照明提出适宜的要求,电气工程师则需做出相应的配合,提出具体实现方案,但规划师所提出的要求应建立在经济因素与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基础之上。

城市夜景观由规划师在宏观层面上首先展开有利于城市相关系统的协调发展,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便于部门管理。建筑师、电气工程师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的基础上各尽其能,更能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管理论文

[提要]在阐述景观和景观设计的概念的基础上,综述了美国景观设计专业的历史,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职业范围,旨在向大家全面介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1"景观"及"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1.1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

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其它相关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T.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1971)。Simonds在其经典著作Landscape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著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Law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

1900年,Olmsted之子F.L.Olmsted.Jr.和A.A.Sharcliff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SturgisPray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学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俞孔坚摄;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吉庆萍摄)。

2.5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and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代表人物及思潮

3.1Olmsted三父子FrederickLawOlmsted以其长达30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而被誉为"美国园林之父"。他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即:纽约的中央公园(CentralPark,1857);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ProspectPark,1866);芝加哥的滨河绿地(RiversideEstate,1869);波士顿的公园道(Parkway,1880);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1893)。此外他还促成的国家公园运动,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创始人和美国景观设计专业的创始人。Olmsted极少著书立说,但是他的经验生态思想、景观美学和关心社会的思想,却通过他的学生和作品对后来的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

JohnCharlesOlmsted,Olmsted继子,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第一任理事长,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的桥梁。他继承并拓展了Olmsted的思想和业务,规划和设计无数公园、公园系统、学校等,对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的品质影响很大。FederickLawOlmsted,Jr,并不是由于他的父亲Olmsted而是由于他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和深入,尤其是在区域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杰出贡献而声誉极旺,他曾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规划和设计长达几十年,后来也担任过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理事长。

Olmsted三父子和起来超过100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塑造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3.2CharlesEliot

Eliot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890年的WaverlyOaks一文,呼吁对Belmont山的一片处女林进行保护。这篇文章促使1890年MIT保护美丽风景的会议的召开和次年美国公共保护协会(theTrusteesofPublicReservations)的成立,以及1893年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Eliot,1893)的产生。今天,Eliot作为"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之父"而被人们所怀念。

3.3HenryVincentHubbard

Hubbard是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学位的第一个获得者。作为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的早期教育家,Hubbard1929年主持设立了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系。同时,作为LandscapeArchitecture和CityPlanning这两本权威杂志的创始人和主编,Hubbard发表大量有关20世纪景观规划设计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文章,并出版了OurCitiesTo-dayandTo-morrow:ASurveyofPlanningandZoningProgressintheUnitedStates(1929)一书。

3.4Steele

Steele倾向于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学院派寻求灵感,并试图在自己的设计中运用现代的概念。1925年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前后欧洲前卫的思想和作品被他介绍到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1938年他设计的"蓝色的阶梯(BlueStairs)"具有明显的"新艺术运动"的特征。他是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启蒙人之一。

3.5ThomasChurch

伯克利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Church,致力于地中海地区花园设计的传统在加州的应用。受现代建筑、现代艺术的影响,Church创造了一个新的景观设计风格-"加州花园学派"。Church的近2,000个花园中,Donnel花园(1948)被认为是美国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在GardensareforPeople一书中,他认为景观的形式取决于场地的特性、建筑的风格和业主的生活方式,反对绝对的形式主义。

3.6Eckbo

Eckbo,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家。早在1938年Eckbo即发表了SmallGardensintheCity一文,探索了各种条件下的城市花园设计。1939-1941年,Eckbo和Rose、Kiley合作发表LandscapeDesignintheUrbanEnviroment,LandscapeDesignintheRuralEnviroment和LandscapeDesigninthePrimevalEnviroment等一系列文章,1950年他又发表LandscapesforLiving一书,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老传统进行了强列的抨击,奠定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他的主要观点是:"人"作为景观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切景观的规划设计都应该为之服务;景观的形式取决于由场地、气候、植物等条件;"空间"是设计的最终目标。

3.7D.Kiley

Kiley这位重实践而少理论的设计师,也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人物,所设计的重要作品有:MillerGerden(1955)、加州的奥克兰博物馆(1969)、达拉斯的喷泉广场(1985)、佛罗里达北卡罗利纳国家银行的露台花园(1988)等。他常常用网格来确定景观元素的位置,除圆以外很少用曲线,几何元素的变换表现出强烈的秩序,但却和周围环境、建筑相协调一致而不刻意突出自己。

3.8L.Harprin

Harprin,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二代的代表人物。1961年为波特兰市设计的包括LovejoyPlaza、PettigrovePark和AuditoriumForecourtPlaza在内的一系列广场和绿地,显示出他对直线、折线等形式语言的娴熟应用和对水、水泥等材质的天才把握。在理论上,Freeways(1966)探讨高速公路带来的种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RSVPCycles(1970)、NotebookofLawrenceHarprin(1972)、TarkPart(1974)等著作分析人们在景观中运动时的空间感受和其它感官的感受,认为设计不仅是视觉意象的建立,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参与。

3.9IanMcHarg--生态规划的倡导者

二次大战后,战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高峰,郊区化导致城市蔓延,环境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IanMcHarg成为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代言人。McHarg于1969年首先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他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1969)建立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标志着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勇敢地承担起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使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在Olmsted奠定的基础上又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被称之?quot;千层饼模式",从而将景观规划设计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成为本世纪规划史上一次最重要的革命。(图6,I.McHarg,俞孔坚摄)。

3.10PeterWalker

PeterWalker,80年代以后最重要的景观规划设计师。60年代的大地艺术和极简艺术对Walker影响极大,以致他在以后的设计中经常运用这些艺术的处理手法。哈佛大学的Tanner喷泉(1979-1984),德克萨斯州的IBM研究中心(1990)设计是其代表作。Walker所注重的更多的是由色彩、模式、层次和空间所构成的视觉景观,从而把景观规划设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图7,PeterWalker和SWA作品,加州IRVINE表演艺术中心,俞孔坚摄)。

480年代后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80年代以后,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与延续以及对多种文化的保护。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即由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McHarg的"千层饼模式"只强调垂直自然过程,即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内的生态关系,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即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其次;千层饼模式"强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就是适应自然过程。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并用一个基本的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来分析和改变景观,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以决策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和规划的可辩护性思想则在另一层次上发展了现代景观规划理论,使自然决定的规划重心回到以人为中心的规划基点,但在更高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与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5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主要职业范围

5.1城市规划(CityPlanning)

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城市规划角色开始很早,1858年Olmsted和CalvertVaux设计纽约中央公园,及其以后直至二十世纪初城市公园系统的演进,都是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十九世纪中期Olmsted、JedHotchkiss、H.W.S.Cleveland等人设计的郊区城镇,也是第一个有组织的城市化观念。1901年FrederickLawOlmsted,Jr.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设计,此后几十年他一直从事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工作。

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契机?quot;城市美化运动",是城市规划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动力。记者Char1esMulfordRobinson创造了"城市美化"(TheCityBeautiful)一词,后来他从事规划并写出一本影响极大的书,即ModernCivicArt,ortheCityMadeBeautiful(C.M.Robinson,l903)。

当时负责组织城市规划专业的多是景观建筑师。1909年第一届城市规划会议召开,FrederickLawOlmsted,Jr.和JohnNolen在会议上都有重要的。同年Nolen说服威斯康辛州的立法委员通过法案,首次授权各城市成立规划委员会并筹办城市规划。JamesS.Pray也于同一年在哈佛景观建筑系开设第一个城市规划课程。1915年十四个景观设计师带头创立美国城市规划学会(也即现在美国的规划协会),1923年哈佛大学在景观设计系中增加城市规划组,并在1929年由HenryV.Hubbard主持设立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系。接下来几十年,城市规划专业日渐茁壮并获得立法支持,规划设计师一直是众多的城市规划合作小组的主要成员,有时甚至担任领导人。

5.2新镇和社区规划(NewtownsandCommunitiesPlanning)

这里的"新镇"和"社区"特别指模范村(modelvillages)、郊区社区(suburbancommunities)、社会社区(socialcommunities)、田园城市(gardencities)等。19世纪最有名的新镇和社区规划是Olmsted规划的Riverside(1868-1870),它通过铁路和芝加哥相联,以穿越该社区的河流为媒介,Olmsted沿河两边规划了大片的绿地,并和社区内次一级的绿地相联系,从而构成该社区的开放空间系统。这些环境优美的新镇和社区是1870-1930年有钱的美国人的房产,或是公司企业为员工休建的模范村。

1900年以后,霍华德的田园都市在美国引起一定的反响,比较成功的的是联邦政府一战期间组织的社区开发和纽泽西州Radburn(C.Stein、HenryWright、M.Cautley,1928-1929)的规划。Radburn理念包括:邻里单位的设定、人车分离的交通、以公园为邻里中心等。新镇和社区规划任务之多,以致许多景观规划设计师不太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从而使城市规划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业。

二战以后的新镇和社区规划产生新的思想。最有名的是休士顿附近的Woodlands(Wallace、McHarg、RobertsandTodd,1972)新镇规划,生态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今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除了在一些快速成长的地区能看到一些大的分区外,新建的城镇已很少见。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新镇和社区规划中的作用。

5.3城市公园(UrbanParks)

城市公园设计一直是景观设计师最本行的业务之一。1630年设立的波士顿公园(BostonCommon),是美国第一个公共公园性质的牧场,而直到19世纪真正的公园才在美国出现。以纽约的中央公园(OlmstedandVaux,1857)为起点,美国各城市纷纷建立大型自然式的城市公园,如费城费蒙公园(1865)、圣路易森林公园(1876)、旧金山金门公园(1870)等。到了19世纪末,公园成为民主和理想的象征,于是更多的公园被修建。城市公园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streetcar)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parkways)结合为一体。

20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观的改变,公园的作用和形式也不断变化。运动和比赛成为日益重要的活动,19世纪末建造的大型公园增加了运动场、溜冰场和游泳池等设施以加强休闲活动。波士顿的查尔斯河岸(Char1esbank)(Olmsted,1892)便是最早出现的城市康体休闲场地之一。"袖珍"型的公园是50年代以后的产物,如纽约市的Paley公园(1965-1968)的面积只有一栋建筑物那么大,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人情味的空间之一;也有整个区域被指定为公园的实例,如费城的IndependenceNationalHistorical公园(1956),该公园包含有历史建筑物、广场、景观区和花园等;此外,还有计划经济复苏的区域整个被指定为公园的例子,如马萨诸塞州洛威(Lowell)的LowellNationalHistorical公园等。

5.4城市广场(Plazas)

中古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城市,是美国殖民地时期许多城镇和广场仿效的模式,虽然这种模式经过了修改,但至今仍可明显看出一些痕迹。这些公共绿地和广场用于放牧、游行及自卫队操练,或作为观赏、教堂和市政活动的空间。

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城市急剧膨胀,但城市中心绿色空间并未随之大幅增加。许多城市都因为缺乏舒缓的空间而显得非常拥挤。1893年的芝加哥博览会曾提出一个拥有宽广街道和许多广场的城市梦想,而这个梦想也多半未能实现。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城市规划实行区划奖励来鼓励私人开发公共广场,这也使人们付出沉重的代价:高大的建筑物遮挡住街道阳光,开放空间分布不协调,广场通常只考虑到私人而不顾及大众利益等。

60年代以后,城市景观得到极大改善,城市中心更美丽,也更适合居住。这主要得益于在修建摩天办公大楼的同时,修建了许多富有人情味、符合现代生活的广场。广场成为地方性的开放空间,不仅是市民活动的场所,也是年轻的上班族午餐时聚集的地方。旧金山的GhirardelliSquare("Wurster,BernardiandEmmons"and"LawrenceHarprinandAssociates",1962)、波士顿的FanueilHallMarketplace(BenjaminThompsonAssociates,1976-1978),都是私人拥有、私人经营的广场;波士顿的thebrickexpanseofBoston''''sCityHallPlaza("Kallman,McKinnellandKnowles",1968),明尼亚波利的PeavyPlaza(M.PaulfriedburgandPartners,1975)以及波特兰的AuditoriumForecourtPlaza(Harprin,1968-1981),它们属于市政广场;明尼阿波利斯的NicolletMall(Harprin,1968-1981),威斯康星州麦迪逊的theStateStreetMall(M.PaulfriedburgandPartners,1975-1981),则是在城市中心地区设立的露天购物广场,它们使工作和购物更富有乐趣。

5.5社会机构和企业园景观(InstitutionalandCorporateLandscape)

景观设计师参与设计社会机构和企业环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Olmsted曾任美国卫生委员会主管,他设计了几个重要的机构,例如华盛顿特区的哥伦比亚聋人院(1866)。H.W.S.Cleveland设计的Mt.Pleasant的爱荷华精神病院计划(1871)则让病患在医院场地种植乡土树木和灌木。

二次大战后的工业快速发展促使企业园景观的出现。如果企业拥有宽广的开放空间和休闲资源,如网球场、排球场、慢跑道、雕塑花园和湖区等,不但能使员工的工作提高效率,也可以增加企业的不动产价值。许多企业场所甚至取代昔日的"大街"而成为社区生活的中心。在高度竞争的企业文化中,企业园景观还作为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来表达企业的形象、地位、权力、名声和产品的品质。纽约州Purchase的百事可乐公司(EdwardD.Stone,Jr.Associates,1965)融合了景观设计、建筑及雕塑,代表当时企业园景观新的创造力,其雕塑品展示在花园梯坛上,成为大众的户外美术馆。德州LasColinas的WilliamSquare(SWA,1984)硬朗开放的形象是对德州草原风光的再现。PeterWalker设计的位于得克萨斯州索拉那的IBM研究中心园区(1990),一些极端化的几何要素与自然的树林草地形成鲜明的对比,色彩、模式、层次和空间所构成的视觉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5.6国家公园和国家森林(NationalParksandNationalForests)

1872年美国国会将怀俄明州200万英亩的土地划定为黄石国家公园,标志着全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的建立(图12,黄石国家公园,俞孔坚摄)。美国首先提出将具有很高生物、地质、美学和文化价值的自然、历史、文化与风景资源保护起来成立国家公园,成为其它国家竟相效仿的模式。到1980年,美国已拥有300多个国家公园。轰轰烈烈的国家公园运动对人类文明作出了极大贡献。

美国国家公园的发展和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是分不开的。早在1864年林肯总统签署立法将优胜美地山谷(YosemiteValley)和美利坡撒大树林(MariposaBigTreeGrove)划归加利福尼亚州管理,以供"大众使用,任何时候都可以在此渡假和休?quot;的时候,Olmsted就主张制定设立国家公园以保护这些壮丽景观的政策,这为后来的国家公园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当1916年国家公园署正式成立时,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会也通过决议案支持国家公园署法案,并讨论了根据地形和景观单位来设定边界、拟定综合计划等管理国家公园的问题。

国家公园署第一位主管StephenMather及其继任者都极重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建议,并倚重景观设计师来指导国家公园系统的发展。在小Olmsted,Pray,WarrenH.Manning,HaroldCaparn,JamesGreenleaf(这些人都担任过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理事长)等顾问的协助下,国家公园署继续加快进行设定边界、营地、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公园设施的工作。大萧条时期制定和实行的CivilianConservationCorps计划,以及1956年开始的Mission66整修计划中,景观设计师对自然、历史、文化和风景资源的保护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国家公园署是受景观设计师影响最大的政府机构之一。

联邦森林处于1886年成立,1891年设立了森林保护区。1905年改由美国农业部新设立的森林服务处负责。洛杉矶附近的SanGabriel森林保留地及怀俄明州的黄石森林保留地,都被最先列入保护名单。这些国家森林保护地具有提供木材、保护水资源和野生生物等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作为牧场和休憩娱乐等场所的功能。

由于国家公园署的成立,森林服务处失去对大峡谷及其它一些宝贵土地的管辖权(这使得这两个机构从此处于竞争状态)。森林服务处于1917年聘请FrankWaugh为景观设计顾问,Waugh大力主张雇用景观设计师来进行营地、野餐区、度假区等休闲区的设计,以增加大众使用国家森林的机会。从1919年洛矶山分处雇用ArthurCarhart开始,森林服务处广泛聘请景观设计师来进行规划和设计。1958年开始的重建休闲地的计划-"户外行动"(OperationOutdoors)之后,专注于森林休闲地设计的景观设计师人数持续增加,1980年达到300人。

EdwardH.StoneII1965年成为总景观设计师,他对景观设计专业的扩展和结合有很大的影响。受到当时环境运动和森林砍伐争议的影响,他在上级管理阶层的支持下,开始一个创新的包含训练、土地管理、和监察等功能的视觉资源管理计划。WarrenBacon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景观设计教授R.BurtonLitton等人是这个新计划的关键人物,前者甚至设立了一套维护风景品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准则。

5.7景观规划和自然景观重建(landscapeplanningandRestoredNationalLandscapes)

美国丰富的资源以及广阔多变化的景观可以使国民拥有健康、美丽的环境--但这只有在普遍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规划时才有可能达到。越来越多的土地开发者聘请景观设计师来为其进行场地规划,以使其开发更吸引人、更适于环境、也更合乎经济效益。

Olmsted之基于经验生态思想的景观规划,使其成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景观规划师之一。二次大战后,IanMcHarg成为六十年代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代言人,他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1969),建立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环境运动为景观规划者提供了许多机会,他们被邀请去做土地利用的重要决定,评估大区域的视觉及文化特色,评估各种景观特质并协助决定都市化地区应进行哪种形态的发展及其发展程度。七十年代以后景观科学的发展,为景观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脑技术的进步,尤其是ESRl公司的地理信息系统,使得其在各层次土地利用政策的决策上更为明智。Phi1ipH.LewisJr.在威斯康辛州进行的极富创意的全州休闲计划和设立遍州的环境保护带便是重要的实例。美国东海岸的一些生态规划,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强调能源与资源利用的循环和再生性、高效性、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

景观规划能使我们比以往更明智地使用我们的资源,自然景观重建--将有种群关系的乡土物种重新生长在可以繁衍的场地上以恢复一个地方原有自然风貌的过程,则是整修景观的积极方法之一,其目标是重新建立人类移居前的原生植被,模仿当时物种的组成、多样性和分布模式。

美国进行景观重建最有名的景观设计师大概要算JensJensen和他的芝加哥公园设计。深受植物学家HenryCowles影响的Jensen,从1918年芝加哥哥伦布公园的"草原河"到1936年设计的伊利诺州春田林肯纪念花园,一直致力于景观重建。植物生态学家EdithA.Roberts和景观设计师ElsaRehmann合著的AmericanPlantsforAmericanGardens(1929),提出了重要的生态观念,提倡根据自然植物的种群关系将乡土植物配置一起,并列出景观设计可以使用的乡土植物种类。

自然景观的重建一度为景观设计专业所遗忘,直至1970年"地球日"的创立,又成为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范围。七十年代,中西部长草草原(Tal1grassPrairie)区不同的几个基地显示出植物种群的重建可能带来的生态和美学潜力,这包括威斯康辛州由DarrelG.Morrison设计的住宅和企业园区,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机场入口的道路(FrenMarkhamandAssociates,1973),以及高速公路局在中西部进行的一些公路旁草原重建。在东北部,AndropogonAssociates以落叶林和东部草原为范本进行了一些生态规划及设计服务。

重建自然土地这种艺术首先必须要熟悉区域的自然景观和原生植物种类,接着是要将它简化并形成某种风格,但不能失去设计场地内原有复杂系统的美感,还要具备植物种植的技术。最后一点是要了解自然景观需要明智的管理,特别是经过重建的自然景观,只有在维持设计的空间结构的同时,才能永久保有充满活力的自然特色。

5.8滨水区(Waterfronts)

在19世纪后半叶,经过设计的公共滨水区开始出现。Olmsted做过几例设计,其中包括波士顿城市公园系统中的翡翠项链;芝加哥博览会(1893)等。CharlesEliot曾协助设计好几个休闲滨水区,如麻州若费尔(Revere)海边的若费尔海滩保留地(1896)。Eliot和Olmsted等景观设计师的自然主义形式和城市美化运动的艺术理念作为滨水区规划的理论一直被延用到二战时期。

二战后,特别是50年代州际公路的建立,水运交通逐渐被取代,许多城市滨水区的工业和仓储用地被废弃。当时的景观设计师,面对处于转型期的滨水区以及城市日益增加的人口对开放空间及游憩地的需求等挑战,便以公园及其它开放空间形式等形式来取代衰败的滨水区。而Harprin的Cities(1963)和英国人GordonCal1en的Townscape(1961),则向美国民众传达欧洲对独特的公共空间和滨水区的喜爱。越来越多的海边城市、湖边社区、河边城镇的滨水区被做为公共空间提供居住、游憩、商业、办公等使用功能。1969年圣安东尼奥举行"半球展览"(Hemisfair),使得全国注意到该市的PaseodelRio河道;辛辛那提的Serpentine(l975),是处理俄亥俄河水患的一个成功设计;密歇根州佛林特的河岸公园(CHNMB,1979),其重要组成物是按照阿基米德原理而建的几何雕塑形渠道;在俄克拉何马州,AthenaTacha设计的Blair喷泉(1982)用灯光和水创造了独特的水坝、瀑布和雕塑;渥太华的Rideau运河,以传统的水道和水闸将新公园、餐馆和其它设施连接起来。

90年代以后,滨水区再度成为设计对象,设计创新、历史特质维护与公共空间的社会文化价值成为新的设计重点。

5.9乡村庄园(CountryEstates)

美国的乡村地产源自法国文艺复兴城堡、意大利别墅以及英国乡村庄园,这些庄园是财富的象征。华盛顿的佛农山(1799年)和杰斐逊的蒙地梭罗(1768-1809),一方面保留了英国文艺复兴的一些特色,另一方面又将18世纪英国景观园艺家BattyLang1ey和HumphryRepton的浪漫主义原理融入美国独特的景观中。

19世纪初富有的工业巨子远离城市,到森林中寻找安静的住所。这种占地广阔的地产首先出现在波士顿外围及美丽的哈德逊河谷。景观设计师将英国景观学派的理念运用于此,纽约州Dutchess郡的海德公园(1828年),便是典型的自然主义景观设计。Olmsted采用类似新英格兰乡村景观的自然形式,拓展了美国景观设计的浪漫学派。马萨诸塞州Philips庄园(1881)和北卡罗来纳州的Biltmore庄园(1888-1895),是他乡村地产设计浪漫时期的巅峰之作。

1880年到二战,乡村庄园设计受到美术学院的影响,将建筑上均衡、对称和空间等级的观念直接移转到花园和景观设计上。许多庄园是建筑师如莱特等创作的成果,但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合作的情形也很普遍。FerruccioVitale,FletcherSteele,Olmsted兄弟,WarrenH.Manning和Jensen等人设计设计了许多庄园。

二战以后,加利福尼亚州的Donnel住宅使用自然的曲线(1948年,ThomasChurch),衬托出附近小山和沼泽的牧野景观,1955年DanKiley设计印第安纳州Miller住宅中的小路和灌木林,则将法国传统的规则式和美术花园融入现代设计中。这些设计都是当时最前卫的设计,并预示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到来。美国经济的繁荣使乡村地产的设计一直是景观设计师主要的实践领域。

5.10花园(Gardens)

直到18世纪末,美国人除了拥有种植具有实用价值的植物的花园外,很少有时间再做其它园艺工作。AndrewJacksonDowning、Olmsted,在英国自然风景式花园的影响之下,主张风景画式的花园设计。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多利亚式的观赏花园、流线设计和野生花园仍颇受欢迎,这些花园将最新的园艺品种和对自然的浪漫情怀结合起来。

1893年万国博览会激起人们对法国和意大利花园的兴趣,以至许多美国人认为规则整齐式的花园是地位的象征。弗吉尼亚州威廉堡殖民复兴花园(1828~1837,ArthurA.Shurcliff)的小规模装饰花坛,成为小型的规则或花园设计所喜爱的模式,特别盛行于南部和大西洋沿岸中部各州。而加利福尼亚州的花园设计,则从地中海国家寻找灵感。FlovenceYoch,康乃尔和LockwoodDe-Frost等加利福尼亚州景观设计师的设计受意大利规则花园影响很大,通常是规则式草坪和精心组织的植物交互出现的设计。GreeneandGreene大量制造具有手工特质的精巧小屋、供睡眠用的门廊和引入户外生活的平台,这明显受到日本花园的影响。

Steele把1925年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前后的法国现代园林介绍到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但一直等到"国际式"建筑的出现,美国景观设计师才逐渐摆脱了古典的设计。30年代末,Rose、Eckbo和Kiley等人受到新建筑原理的影响和催化,开始寻找适合现代的花园形式。Rose和Eckbo最重要的观念都收集在Eckbo写的LandscapesforLiving中,Kiley将现代建筑的线形结构及开放设计用在花园上。加利福尼亚州再次成为倍受关注的地方,红木阳台、游泳池、以及草坪图案,一时成为"加州花园"的同义词。日本花园中常见的青苔地、常绿树、蕨类、石景,也被大量运用在这里。

70年代以后,环境运动再次激起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兴趣,使人们注意到多年生花园、观赏草类及花园建筑带来的美感。历史保护运动也对花园设计造成不小影响,借用古典形式的花园大量出现。美国花园的历史可说是源于欧洲复兴的花园,但却发展到探索美国社会、文化、和地理的多样性,新的形式和方向仍在发展中。5.11墓园(Cemeteries)

早在景观设计成为专业以前,墓园就成为表达景观品味的媒介。墓园的设计训练出好几代景观设计师,并对人造环境产生持久的影响。纽约的艺术评论家ClarenceCook在1869年对Downing所说的墓园"大为盛行"深表赞同,并认为墓园是观光者爱去的地方和休闲场所。

1796年JosiahMeigs设计的NewHaven墓园,一扫传统坟地和教堂墓地的荒凉气氛,成为美国第一个经过设计的墓地景观。1831年马萨诸塞州园艺协会在波士顿建造第一个"乡村"花园式墓园--MountAuburn,设计师Dr.JacobBifelow受英国花园结构物的启发设计了埃及式大门、歌特式小教堂和诺曼式塔楼。。后来的LaurelHill(1836)、Green-Wood(1838)、Holly-Wood(1848)、Bellefotaine墓园(1848),基本上都是模仿它而建。

辛辛那提的园艺家在1845年根据建筑师HowardDaniels的设计建造了Spring墓园,Daniels的事业从此得到极大扩展。景观设计师AdolphStrauch1855年成为Spring墓园的总监督后,把杂乱的园塔、石头和观赏植物改为大片的草坪、湖、石碑形成的景观。他的这个所谓"景观草坪计划"使美学品味成为墓园设计的原则之一,并影响到后半个世纪的墓园设计。O.C.Simonds1883年担任芝加哥Graceland(1860,Cleveland)的主管时,成为Strauch景观草坪计划的有力支持者。他1887年创立美国墓园管理协会,并通过F.J.Haight的ModernCemetary(1890)宣告"墓园设计师"的专业化。

5.12休闲地(RecreationalAreas)

早期墓园、公园因为景色秀丽,是人们野餐和散步的好去处。后来城市、国家、州立公园相继设立,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的去处。但是公有土地仍不能提供所有的休闲设施,加上美国从19世纪中期起经济逐渐繁荣,私人或一些非营利机构便开始为大众另外建立公园、动物园、花园、度假区、俱乐部和露营地。

传统上这些游憩区的设计一直都有景观设计师参与,因为必须要有规划,才能既供人们活动,又能保护现有的环境。例如动物园的设计,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园中动物的生态区或展示场必须兼顾动物种类和当地的植物。像圣地亚哥Balboa公园(1926)之类的展览场或世界博览会,便是早期游憩场所同公园、文化节目、娱乐区相结合的例子。

在设计度假区和俱乐部时,土地、水、植物、空气等自然环境非常重要。俱乐部通常是只开展一、两项活动,像高尔夫球、网球、游泳、划船、骑马、或滑雪;另外设有用餐设施或俱乐部建筑物。度假区则常设有旅馆、公寓、渡假屋等居住条件,再加上休闲设施。密歇根州Macklina岛上的"大旅馆"(1887)、和圣地亚哥附近的科罗那多旅馆(1888),都是19世纪末度假区的好例子。现代建设的度假区,有在70年代早期由Johnson,JohnsonandRoy在密歇根Traverse市附近设计的Homestead等。

游憩通常也要有幻想和梦想。迪斯尼乐园(1957)模仿本世纪初的大街、威斯康星OldWorld(1976)的族裔农地、及70年代末JonesandJones重新设计的西雅图Wood1andParkZoo,都显示出景观设计师在扩大规划休闲游憩经验上的重要作用。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管理论文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多种组织形式。到1998年底,仅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各类示范区就达600余个。到2004年底,我国有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4000多个,各类观光休闲农园更是不计其数。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形势喜人的同时,园区规划建设却普遍存在着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现状堪忧,缺乏规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指导,规划单位和成果内容五花八门。另一方面,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缺乏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差,园区景观建设杂乱无章,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环境常常让游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鉴于此,本文作者结合三年来在北京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实践,对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从实践--理论研究--实践的发展过程,以期能使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及发展概述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的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国内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1)国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农业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便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桔园、蔬菜园、稻田、药圃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在16世纪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随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既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今天的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利用各类果树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它城市公园所不能开展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农业旅游,然而,这时观光农业并为被正式提出,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对于农田景观的欣赏观看,代之相继出现了据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其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目前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如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2公顷,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从事家庭农艺,种菜,花卉,果树,达到生产乐趣,回归自然,休闲体验的需求。

1982年由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观光农业的发展问题,各个国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程度的发展。

(2)国内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在我国园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生动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美景。《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如今,果品、蔬菜也同样运用在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中,如第五届深圳中国国际园林博览园“瓜果园”主要是采用奇异瓜果、蔬菜品种来营造具有丰富园林色彩的栽培景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教育意义。入口有标志性景石,简洁、自然、环保,蜿蜒溪流贯穿果园,分外亲切、宁静,曲线优美、图案丰富的大理石园道指引着游客的观赏线路。为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园内精心设计了许多特色园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园林木桥、竹门、园林竹架、木架亭等等。植物配置以实用、观赏的奇花异果为主体,采用岭南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丰富的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其中,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台湾和北京的观光农业发展最好。尤其是我国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台湾观光农业经营状况为:1、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园区;46处(2001年计划设置);2、休闲农场;175处;3、观光农园:385处;4、教育农园:141处;5、市民农园:56处。

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景观发展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其自然植被斑块正逐渐的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因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

(2)景观美学原理

在西方文史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但随着景观含义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Cosgrove,1998,P70)。

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在园区内的观花观果,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

(3)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旅游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

2.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

3.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的原则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2)经济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4)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园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5)文化的原则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所有这些使人很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多样性原则

不论是观光旅游或是专题旅游,不论是团队旅游或是散客旅游,都要为旅游者提供多种自由选择的机会。园区景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

同济大学吴人韦教授总结了以产业为中心,走经济规划之路、以土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的规划三种农业园区规划思路,并对三种规划思路和方法作了分析比较。在此本文作者结合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特点及游客休闲度假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即以观光休闲为中心的景观旅游规划思路。

1.景观规划的核心

此种规划思路体现出了以提供农产品为第一性生产,兼顾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的三层次功能。以观光休闲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提升园区的景观环境质量。

2.景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条件(园区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的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

(2)目标定位

确定规划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确定园区的性质与规模、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并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对目标作出讨论并进一步提炼。

(3)园区发展战略

在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园区自身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评估后,提出园区发展战略;确定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途径;挖掘出提高农业观光休闲的市场潜力。

(4)园区产业布局

确定农业产业在园区中的基础地位,规划在围饶农作物良种繁育、生物高新技术、蔬菜与花卉、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提高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等第三产业在园区景观规划中的决定作用。园区产业布局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

(5)园区功能布局

园区功能布局要与产业布局结合,充分考虑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功能区,划定接待服务区、农产品示范区、观光采摘区、生产区范围;完成园区功能布局图。

(6)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各个地块做出适宜性评价,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更强调对园区土地利用的叠加和综合,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布局,设想出园区景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重要节点的景观意想。包括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游憩空间规划;植物景观配置规划;道路系统规划;水电设施规划;

(8)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内容包括软件部分(导游员、解说员、咨询服务等具有能动性的解说)和硬件部分(导游图、导游画册、牌示、录像带、幻灯片、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栏柜等多种表现形式)两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完善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向旅游者进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对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知识,如生态系统、农作物品种、文化景观、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类活动的了解。

(9)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是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细化,是对总体方案做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并对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完成园路、广场、水池、树林、灌木丛、花卉、山石、园林小品等景观要素的平面布局图。在完成重要景观节点详细设计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施工设计。

(10)评价

结合园区原有现状分析,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实施作出评价。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投资与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1)管理

建立职能完善、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开发运营体制,可采取“公司+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

(12)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含汇报演示文本)、图集;基础资料汇编;从内容上讲涵盖:园区社会及自然条件现状分析;园区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园区空间布局;园区土地利用;园区功能分区及景观意向;园区环境保障机制;园区游憩系统布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组织与经营管理。

四、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建设与发展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及意义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

近年来,北京市加强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建设,成效显着,为都市农业、都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以北京市观光采摘园为例,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果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提出了“八带百群千园”京郊观光采摘园布局的总体发展框架。其中“八带”就是构筑京城的“八大树种优势产业带”,即苹果、梨、桃、葡萄、柿子、板栗、核桃、仁用杏。“百群”则是重点发展100个具有北京本土特色的果品群,建成100个高质量的名特优品种群。“千园”是建设1000个特色明显、品质优良,具有观赏、休闲、科普功能的公园式采摘园。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意义

据市场调查显示,有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区旅游、观光和度假,近三分之一的市民愿意将双休日用于郊区旅游,其中有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发展民俗旅游和农业观光创造了发展空间。

2003年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达1942个,接待游客将近4000万人次。综合收入已经达到了27个亿。

2004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超过2000个,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近10万人,观光农业年收入突破30亿元。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使北京市农业生产开发实现了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由单纯的京郊农业生产转变为区域开发、成片发展,同时也为北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拓了新的领域。如今,走出家门,放飞心情成了许多市民郊游的初衷,他们自驾车到郊区游山玩水、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新型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速了旅游资源结构调整,提升了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的质量。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类型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的对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分类,可分为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研科普型,名特果品采摘园,田园风光型,景区依托型,农事体验型七大类型。

1)大规模景区型

一般规模面积较大,园区成片分布,赏花赏果的吸引力都比较大,容易形成大尺度的园林景观。大规模景区型可成片开发,形成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规划要求功能多样、旅游项目多样、景观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如平谷的桃、大兴的梨、顺义的葡萄、房山的磨盘柿等。项目:平谷区10万亩桃花园景区;大兴区万亩梨园。

2)休闲度假型

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景观,例如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田园风光秀丽,并且距离北京市中心城区或者各个区县城区中心有一定的距离。项目: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3)科研科普型

一般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优势和科技示范推广价值,种质资源丰富、科研力量比较雄厚和设备先进。其建设功能定位可发挥“一个带动、三种基地、一个中心”的作用:

①成为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

②成为果品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

③成为提高果农经营管理水平的技术培训基地;

④成为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⑤成为果品贮藏、销售、信息服务的中心。

项目:北京市农科院果林研究所;黄垡名梨大观园

4)名特果品采摘园

主栽树种以传统北京名果、特优新品种为主,开展传统名果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

项目:门头沟区京白梨基地;密云县万亩鸭梨基地

5)田园风光型

它位于大都市的近郊区,其土地利用属性复杂,变化快,是城市扩张的首要空间,在城市的地域扩散中呈现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交错的特殊性,具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可以按照田园风光的类型来发展,即以果园特色、果品品质来吸引游客,又以现代景观设施、游憩设施来满足游客需要。

项目:四季青樱桃园;门头沟樱桃园;丰台区长辛店田园公园

6)景区依托型

这类一般毗邻北京市其它景区,依托景区的客源来开展旅游活动,它本身单独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景观改造。这类园区与其它景区之间的旅游吸引产生互补,互相提供客源,协同发展。项目:昌平区日川果园;

7)农事体验型

利用田舍、果品以及傍依的田园风光,吸引众多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项目;台湖第五生产队园区

3.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创造出简洁、质朴、美观的园林景观。(如表1)即使游览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的同时,又能增强游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成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表1

特性含义

社会性提升园区及其周边的环境品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把人们从繁忙的社会生活中解脱出来。

生态性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又增强园区开发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达性交通方便,以周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即可望又可游。

科普性普及农业科普文化知识,园区观光与科普知识教育相结合。

参与性通过各种采摘及民俗活动的开展,加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多样性注重了环境多样性的保护和景观多样性的开发。

舒适性以人的尺度为标准,创造美观、大方、舒适的环境景观。

文化性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涵,赋予观光农业园独特的文化品格。

整体性保证各个农业观光园、园内景观要素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完整性。

愉悦性即以赏心悦目的园区景观感染人、愉悦人。

4.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旅游资源开发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各种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更配备了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丰富了都市居民休闲娱乐内容,其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有:

2.1生态回归游:以园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安详,放松疲惫的身心。目标市场:城市市民

2.2观光采摘游: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果品及其它农作物采摘,园林式的园区旖旎风光,开都市观光休闲活动之先河,让游客不采摘也丰收。目标市场:城镇居民

2.3休闲度假游:开发生产草坪,结合园区里的度假别墅,配备常见的运动设施。临水游憩区则能满足都市人的亲水、戏水的渴望。目标市场:白领阶层、外企员工、时尚青年

2.4民俗体验游:介入周围农庄,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鼓励当地农民开设特色农家旅舍,“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目标市场:外国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学生

2.5会议考察游:适当利用园区办公会议室召开行业内小型会议,远期建设办公区外的会议度假园。目标市场:专家学者、各种大小型会议

2.6购物旅游: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购买各种农产品,果的加工品、各种果木制品以及果树盆景。目标市场:水果爱好者、园艺爱好者。

2.7节庆文化游:开展多种节庆活动,例如:植树节、花卉观赏节、梨花会、风筝节等活动项目。目标市场:城市及周边居民、投资商、分销商

2.8苗圃观光游: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行青少年林业生态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目标市场:市民、青少年

2.9科普实习探索游: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以展示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园艺,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目标市场:青年学生

五、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启示:

1、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

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的蔓延和扩张,这也就给了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衍变一种不确定的空间限制条件,它们必须要迎合未来城市扩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土地一方面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并转向专门化,在成为都市居民的公共开放休闲空间使获得增值。另一方面,还要求自然环境保留“原始野性”的价值,因为它们不带有任何都市标记而受到推崇。农田应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因此,我们认为城市化不简单是城市景向乡村的蔓延,城市的扩展、疏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与质量应该在保持农田景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前提下进行。

2、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

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国内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而观光旅游正与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一起,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的3大亮点(周建明,2004)。也就是说,新的世纪,传统的静态休憩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化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将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原有农田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园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为人们提供高品味健身休闲场所,对富裕农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穿城而过的河流附属带状绿地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重视,本文结合亲自设计的两个滨河绿地改造项目,从绿地性质、与城市的关系、尊重场地、文化的引入等方面提出该类型绿地的景观设计方法。

关键词: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

1滨河带状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常规定位

1.1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化史中,河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滨河而居的村落随着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城市。但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其角色的转变似乎更能体现人类社会的事态炎凉。很少有人会怀疑每个城市都会有一条河流穿过,由于河流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城市管理者们赋予了她们不同的待遇,对于那些主干水系,由于富有人文情调和自然风光而得到城市的重视,这些河流的滨河地段往往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休闲的核心地段,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声名显赫,唯我独尊,比如上海的黄浦江,哈尔滨的松花江等等。

而那些支流,尽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功能、名气、位置、自然风光等方面存在不足,那么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待遇就差得多,有些居然沦为垃圾河和污水河。更有甚者被城市用地填埋,永久地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目前的城市管理者们由于经济和水利安全方面的考虑,将这些河流的功能定位于行洪河道、排污河道,与这些河流相邻的绿地变成了功能单一的防护绿地。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有幸接触到了几条类似命运的河流滨河绿地改造,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些河流有幸等来了受到尊重的机会,这些河流绿地将和周边用地紧密结合共同为城市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1.2重视河流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

从理论上说,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顺从自然的流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做到这一点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可喜的是所有的城市都接受了可持续的观念,并付诸实施。山东德州岔河风景区和临沂沂河两岸的景观设计就是这样的两个案例,本论文的形成就得益于在这两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这两个城市的领导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认识到了滨河绿地的重要性,同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除已经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第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相比于这些条件,一般的城市绿地由于多数都是孤立的斑块,彼此之间很难联系,因此在生机活力方面明显不足。

第三、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在南方的一些富水城市,由于水网密布,绿地系统中的水质基本由保证。但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河流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个是活水,一个是死水,城市绿地水系的管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第四、服务范围广,利于商业开发。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的发展历史相关联的。对于那些次要的河流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潜力,一条河流蜿蜒几十公里,穿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由于人们天生亲水的特性,一些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绿地当中。如果以500米为标准的话,滨河绿地可以为相当大的城市面积提供休闲面积,人流的汇集必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说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然,有优势必有劣势,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一方面为防护五十年一遇而修筑的大堤就会对景观设计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对行洪区域的高秆植物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只能点缀高大乔木,也不能成片密植灌木。这项限制对于利用种植和地形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来说就很不利了。

2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方法探索

2.1一个城市中的每一块土地都是城市的有机体

由于人们的功利要求,将一个城市的土地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斑块,每一个小斑块都在欲望的驱动下不停的在跳动,每一个跳动的斑块都与其邻近的斑块发生关系,对于一条河流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性,当其定位从防护绿地转向生态防护、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时,作为设计者应该至少就下列问题给出答案:

2.1.1这条滨河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性质是什么?

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在一项设计动笔之前,必须抓住纲领,搞清绿地的性质。否则会造成后期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分区,造成投资的浪费。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分析: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称,地理位置重要。德州市市区现有人口44万,属于中小城市,在未来15年的城市规划中,岔河将位于城区的中部。岔河现属于排洪排污河道,德州境内全长为22公里。为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和改变城市面貌,德州市政府决定对岔河城区段的景观进行改造,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24公顷,其中现状水体面积16.2公顷,陆地面积170.8公顷。

在德州市区范围附近,从西向东共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南运河(古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岔河、减河,三者同属漳卫河南段。三条河流的现状基本功能都是排洪、排污。根据历史文化和城市区位的不同,三条河流应突出各自的风格,具有不同的绿地性质。

南运河应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岔河应体现城市文化与生态核功能的结合,减河体现远郊的生态休闲功能。本规划通过对场地现状条件及城市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条件的分析,将岔河风景区定位于:是德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休闲廊道,同时,与岔河滨水区各功能用地相结合,岔河风景区还是德州市旧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一条重要的商业、文化廊道,是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2.1.2寻找与城市的关系

如果我们着手设计的对象是一个学校的花园或小区绿地,那么我们只需考虑小区的格局及业主的需求即可。而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交通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未来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内容产生影响。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

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规或详规解决这方面的内容,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比如说邻近的用地是居住区,那么你可能考虑一些儿童活动设施或场地在这里,因为早晚时间大人会带着孩子就近玩耍。如果邻近的用地是一片工业区,那么在这里设人流集散的场地就是多余的投资。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交通系统及外部用地功能分析

四条东西向城市主干道跨越风景区,从南到比分别为堤岭桥、东方红桥、三八桥、天衢桥,均为双向四车道,其中堤岭桥所在东风路是进出城市的主干道。八条城市交通副线尽端抵达风景区,其中一条路名为“文化路”的附道,该路与旧城新湖风景区相连,是非常热闹的城市生活性干道,后来设计中我们在这里设计了主入口。

综合考虑场地外部交通以及周边用地功能的要求,对整个风景区进行如下的分区:

城市文化展示区:位于堤岭桥—东方红桥区段的西岸,大堤两侧。规划希望该区是人文活动的主要场所,原因是这里位于东风路和东方红路这两个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之间,是城市文化的最好的展示窗口。另外其外部用地以居住区为主,因此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开阔、简洁、大气,是城市尺度和城市人工构成风格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楔入。

生态休闲活动区:该区段外部为二类工业用地。因此在设计中以湿地、卵石滩、微丘、观光果园等景观为主,河的岸线曲折自然,偶尔点缀野生花丛。该区段以静、雅为主,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居住康体活动区:由于该区段周围的用地功能主要为教育用地和居住用地,因此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之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是这里的主要设计内容。

2.2尊重场地

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不同。由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在生态伦理、生态价值方面的基础教育普遍不足,因此很多未经保护的河道已经丧失了自然面貌。原因很简单,他们成了城市经济活动的牺牲品。如果一个设计师具有生态价值观的话,那么在现场调查中,看到一片幸存的湿地,一处小小的候鸟栖息地都应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设置一处保护区域,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发展空间。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如: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积水沼地、阶地、三角洲等,结合这些自然细节结合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

[设计案例]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

场地分析

沂河是临沂市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沂源县三府山。在临沂市蓝山区沂河及其支流汇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水面河流流速减慢,大量的泥沙淤积成大大小小的椭圆形沙丘,这些沙丘上长满了丛生的灌木柳,景色非常优美。由于水利部门担心影响行洪,这些自然形成的湿地景观被大量清除,所剩无几。

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中我们强化了这一生态要素,将人工的岸线拆除,改成生态护岸,同时人工恢复一些湿地岛景观。通过科学的论证,水利部门同意了我们的建议,这些富有生机的小岛从此在沂河两岸复苏。

2.3文化的引入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首先对岔河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岔河是利用历史上黄河九河即道之一的沟盘河故道修筑的一条分洪河道。同时我们在风景区水源的设计之中从沟盘水库中提取了一部分黄河水。那么在公园的出入口的位置我们利用一片石刻给市民讲述了岔河的历史,同时又告诉他们这样的事实:黄河水回来了。在刻石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天水钩沉叹盘虬再现。诗中的“天水”指黄河水,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流”。黄河水又以盘虬之姿重回故里,看到德州的变化,他也会衷心赞叹这里的变化。水体景观是风景区设计的一大特色,本设计将原有的河道拓宽,形成平均185米宽的水面,将钩盘河水库的黄河水注入,在七里庄和上游分别设拦河坝和橡皮坝,形成大气、开阔的水体景观。由于拓宽了河道,增加了行洪断面,提高了蓄洪能力。

另外一处的文化引入就是“千年搏弈平台”的设计。从德州市城市景观格局中可以发现两片大型的公共绿地,一个附属于新城核心,一个附属于老城核心。在这两片核心绿地之间画一条线,这条线和岔河的交点就在我们设计的规划区内,这个交点记载了德州城市文化发展史,因为这里是新旧城市的跨越点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交点被设计成主入口广场,具有庆典和纪念的意义,它的名称就是“千年搏弈平台”,在这里将纪念这个千年古城发生的一些大事。在广场的铺装上,镶嵌了12块圆形的棋子,每个棋子上面纪录一件德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故事。

[设计案例]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

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与沂河相关的故事千千万万。每个故事都很动听,但是不可能各个去表达。但是我们抓住了一个城市文化的纪念地。那就是沂河及其支流的四河交汇口,这里的地形被当地老百姓形象的称为是一支展翅欲飞的凤凰,同时在四河交汇口的旁边就是临沂的古城,古城的城墙与道路围合的构图就像一只负重的乌龟。在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龟托凤凰的神话,也许就是这种特殊的城市景观为临沂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美好的故事。根据龟托凤凰的城市传说,我们利用现场的湿地设计了一处生态观光园,其中人流集中活动场地的造型就是一个凤凰的抽象图案,而那些湿地观赏的木栈桥形成龟背纹图案,人们在这里游玩的时候将会重温这段神话。

3经验总结

滨河带状绿地还会有其他不同的类型,本文结合亲自设计的两个项目总结出的一些设计方法肯定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些基本原则应该适用于全部类型的滨河绿地,那就是生态第一性原则与亲水性原则,抛弃这两项原则的设计一定会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