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4 04:44:53
导语:在初中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个特点充分表明,实施化学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必须把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
通过本学期的听课学习,结合自己过去的教学实践,我对初中化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实施探究性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课题1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二、设置化学问题,创设学习物景,培养探究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
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从该问题中,学习到“科学兴趣小组”的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像这个“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信手拈来,如“为什么在冬天有雾的早晨,一妇骑着摩托车停在一交通路口等绿灯,而她的前面也停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妇女昏倒了。试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这种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汽的污染加深认识,从而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新的探究要求。
三、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展示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学习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知识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我国化学室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景像等,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四、通过新闻报道,创设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景,例如,有一报纸报道: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学校的校园内,并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这是一起严重事故:有一名从事灌装液化汽的人将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这起爆炸事故。学生阅读后,深感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
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学生有一种新鲜感,阅读与了解其中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从中选取相关的内容,创新情景,非常方便,而且教学效果好,比如“在学习天然气”这一课题时,我市报道了,“天然气,会给你带来什么?”的内容,其中涉及到天然气的成份,天然气的燃烧产生的污染与煤气燃烧相比,天然气与煤气燃烧热值的大小,最后,引导市民计算了每立米的价格问题,这实际上是创设学生学习“天然气”知识的良好情景,让学生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热值与价格等多方面获得了训练,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又让他们感受到实用。像这种例子有很多……
所以说,新闻报道在牌教学测设情景的有宽阔途径。可以达到引人人胜,立竿见影的目的。
五、调查与实践,设置情境,培并探究能力。
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联系我们身边的母亲河──黄河已受到污染,那我们的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学习“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又如,据报道,有位五十多岁的农妇、到自家地窖中拿红薯时,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农妇是因地窖中二氧化碳过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读了这篇报道。就可以提问,怎样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呢?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对地窖的二氧化碳质量分数进行探究。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并且对学生以后在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又添了重重一笔。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创设情景,增加学习化学的愉悦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现存的化学情景,是无处不有,扣人心弦,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去利用,为使我们的化学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总之,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它具有实验性、现实性、归纳性和应用性,具体做法是:
1、实验性
每个物理规律,原理都是从观察和实验加以分析思考得出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抓住演示实验这个环节,让学生从演示实验中看到的观察获得新的物理知识,这样学生就从感应认识上掌握了物理知识。例如讲声的产生的原因,可以在鼓上放一些小纸屑,敲动鼓面,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纸屑在跳动,让学生直观看到鼓面在振动。由此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所以各个物理新知识,都必须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得到感知。
2、现实性
物理知识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物理知识时,不能脱离实际,即现实性。例如在讲惯性时,可让学生提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惯性现象,哪些现象中属于惯性的应用,哪些现象属于防止由于惯性产生的危害。
3、归纳性
许多物理规律和原理都是实验现象中分析归纳出的,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教会学生启发学生进行归纳。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时,教师做好斜面小车实验后,教师就要启发学生: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过程,如果不受力小车将怎么样呢?同样在研究电流电压电阻关系实验中,列出了一些实验数据,可启发学生从实验数据上分析得出结论。因此,学生实验时就要启发学生归纳结论,而不是看实验现象好玩。
4、应用性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就是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初中物理知识的应用有透镜的应用、杠杆的应用、浮力的应用、密度的应用、能源的应用等等,在教学中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物理知识去应用到实际中去。例如在讲浮力的利用时,关于轮船的材料的密度是大于水密度的,怎样才能使它上浮,且能装更重的货物,就要想办法增大浮力,怎样才能增大浮力,启发学生回答:做成空心的。
我认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实验少甚至没有,大多数是黑板上讲实验,而不是做实验,学生学的枯燥无味,甚至厌学。学生是好动的,也是肯动脑筋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启发启发他们动手、动脑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这就要做大量实验。而少做、不做实验的原因有二:一是学校器材不足;二是教师本身就怕做实验,认为做实验教师时间花得多,很烦,同时在课堂上又要花费实验时间,倒不如多讲几道题,效果可能还好些,其实效果相反。学生的认知过程,必须是从感知到认知再上升到理知,不做实验学生的知识是掌握不牢靠的,遗忘率是高的,学生不能真正地掌握物理知识。
因此,教师就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养成做实验的习惯,有些实验器材可以土法上马,自作一些器材,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知识,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同时教师在做实验时,也有可能自己有所发现。例如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场就是在做电学实验时发现的,只有通过做实验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才明显,可以称谓教学相长,又何乐而不为呢?
论文题目: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以探访苏州古城为例
一、选题背景
学习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学习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征的行为模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是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的组合,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方法。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并且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教材、评价体系与考试制度等一系列举措,倡导并促进学生接受新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方式的改变:被动学习自主学习;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接受学习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的主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说本课题通过尝试运用单元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从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从个体学习变成合作学习,从接受学习变成研究性学习。从教师角度来说,可以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可以寻找到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为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从初中美术教学实际情况和开发利用本土美术资源的角度来看,苏州作为一座历史古成,文化名城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美术资源,亟待美术老师去发现研究、开发利用。本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设计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探访苏州古城的单元化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良好的操作性的活动方案,颇有实践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针对苏州市吴中区部分初中展开苏州古城本土美术资源开发和研究性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总结优秀的经验。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探访苏州古城的单元化研究性学习活动,制定计划,并展开教学。根据教学实践中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和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并寻找问题与不足,为今后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推广研究性学习做铺垫。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 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 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 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 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 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 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 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如果没有向学 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 ,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这一 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 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 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 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 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 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 “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 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 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 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 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 ,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 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 ,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 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第18 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 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 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 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悔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 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 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 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 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 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 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华师大版初一数学新教材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内容不多、知识不新,却给我们带来了课程教材改革的“一缕清新之风”。反思这一章的教学,我们感触颇深。
1.生动的教材
教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有趣的数学问题,活泼而又贴近生活的图片,科学家的生平史料等内容,让学生在极其轻松的气氛中,与数学交朋友,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欲望。
第一节“与数学交朋友”。通过谈话、聊天、交流的形式,使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教材。接着,又被蜂房结构的几何美、东方明珠塔的造型美吸引。大到高科技、市场经济、小到随处可见的铺地砖,生活处处充满数学,启迪了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印证了本章导语——我国伟大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数学的精辟描述。三位数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感悟到“学好数学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
第二节“让我们来做数学”。教材以亲切的第一人称,让学生用不多的数学经验,却体验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使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课本走向生活。
2.生动的课堂
教材给了我们数学教师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思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源头活水。本章教学后的成功点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2.1 动手、探索、讨论充满学习过程。如第三页练习2:用剪刀将长方形纸片沿一条直线剪成两部分,使这两部分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又能拼成三角形和梯形,应该怎么剪?学生拿了纸片小刀,讨论着各种方法,愉快地走进了数学教材。又如第五页练习2:把由正六边形组成的图形中的每个正六边形分开一点,并在空隙中填满正方形与等边三角形,做成新的拼花板。教师先准备了许多正六边形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试验,很快得到3种不同拼图,教师让找到方法的学生在黑板上展示,画在纸上让学生观察,感受了几何图形美。再如第十二页练习1,学生准备了小刀、陶泥、橡皮泥、萝卜等,课内动手探索,理解了正方形的影子或切口可能产生的各种平面图形。还如填数字游戏、数字猜迷等,学生都是在温馨热烈的气氛中,既独立研究又互相协作,动手动脑动口,情感和谐,学习自主。?
2.2 课堂教学中不时迸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材充分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如第14 页习题5:某居民小区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 要求设计的方案由圆和正方形组成,并使花坛面积占矩形面积的一半。教师没有现成的样卷,没有既定的框架,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认真做好这块绿地的“规划师”、“设计师”,几十个学生几十幅设计,教师让学生自己评价,既有啧啧称赞声,又有哈哈大笑声。又如第十四页习题6:以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我们让学生充分讨论,把新颖的构思画在黑板上。学生不须邀请纷纷自己上黑板画,刹那间画满了一黑板,雷同的不算,有创意的有好多幅,解说词更是到位。如红绿灯、跷跷板、台灯、还有热带鱼、两朵花、风扇、气球、更有雪人等充满了童趣童真。
2.3 学生有强烈的探究欲望。结合教材练习中的“请举出你在生活中应用到数学的例子”、“观察一座标志性建筑或雕塑,指出它包含哪些图形”,这类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性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如打开煤气灶时为什么表会转?杯子为什么做成圆柱体的?地砖是什么样的图形才能铺满地?填数游戏的规律是什么?家中的水电费是怎么计算的?出租车的计价方法是怎样的?超市中一天的顾客是多少?闹市中汽车的流量统计方法等。各种问题很有价值,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回答,或许能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学生研究问题的资料,但是,我们期盼的就是这种从知识结构中、从生活背景中发现问题的探究精神,一个个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开端。?
2.4 生动的教育使学生良好起步。本章的内容,如果单纯从知识的角度看,似乎并无新的知识,但并不能由此认为本章可有可无。运动员在正式进行体育活动之前,首先必须进行相应的准备活动,否则,在正式活动时就容易受伤。同样学生在进行数学活动之前,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准备活动。教材特意安排这一章的作用,在我们的实践中充分显露。一些小学数学较好的学生由此而作好了远航的准备,小学数学不够好的学生也由此鼓足风帆重新启航。曾一个学生说:一个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一半源于自己,一半源于课堂,初一数学新教材,她让我爱上了数学,对数学着谜。?5、教学相长,学生的信息比教师多。信息社会与市场经济时代,使当今的学生知识面宽、兴趣广、思维敏捷、记忆特强。与教材相关的一些拓展知识,教师未必全面了解或记忆犹新。如第二页的插图,学生叫做卡通人物卡通画。看到课本东方明珠塔的照片,学生又进而说旁边那幢楼是经贸大厦,左边没拍摄到的应该是昆虫馆、大洋海底世界,近处是南方证券大厦,仿佛是个导游,引得没去过的学生嚷着要求老师组织。看到第四页的“深证指数走势图”学生又报出了一连串的“行话”:牛市、熊市、涨停板、跌停板、st.再如第十页的填数问题,又有学生很快地说出什么是三阶幻方,什么是四阶幻方,它们的填数规律是什么……。
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只能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堂的学生是快乐的,“说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了。
本章的数学内容为以后各章的内容作了有益的铺垫,本章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人文精神、数学应用意识、数学价值观等都应该在以后各章的学习中得到贯彻,故而我认为教材中第一章的编写是非常符合数学这个学科特点的。
摘要
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新课改的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初中生物教学对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操作效果较为关注,但由于课堂时间、教学条件有限,很多内容在课上无法为学生进行演示,或学生无法亲自进行实验。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苏教版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使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形象。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生物;整合
在新课改推动下,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学历、高素质、过硬的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符合国家的发展要求。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指导教学,将两者进行整合。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科技也在不断走进课程教学,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生物教学来说,实现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中有一种教学方式叫做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生物教学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视觉、听觉的有机整合,还能让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感受,将成果通过更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调节课堂氛围,提升学习效率。在教学方法上,还能将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更直接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更加明确,并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必要的教学内容中播放相关影片进行教学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其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教师立即进行解答,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只负责教而学生只负责学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进行整合的益处
(一)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基本都是教师在进行照本宣科的工作,提出的问题也很有局限性,学生只负责学习,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经常是处于朦胧状态,似懂非懂,师生之间进行的互动也较少。新课改以后,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善并引进了新的教学设备,增添了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相整合,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对教学所需的图像、影视动画进行综合处理,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主设置教学主题,将所讲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得更加直观,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实现课本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现阶段的学生在物质生活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网络信息也不陌生,但网络技术在发展中有利有弊,所以这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网络中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有新颖、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找到要了解的内容,并出色地完成作业。
(三)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在经过一阶段或一学期的学习后,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这就要求学生将学习内容进行很好的复习,但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对所学的各个章节进行重复讲解,所以在进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以往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播放,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从而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三、将信息技术与苏科版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整合的具体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方式走进课堂
在苏科版初中生物教学中需要大量的道具,但不能将所需要的道具都拿到课堂上,即便有些道具方便带到课堂,但由于季节或条件的限制还是在教学中无法充分应用。如在“观察花的结构”这项实验中就需要大量的花朵作为道具,这就增加了实验的难度,没有任何一种花朵是可以随意采摘的,所以在实验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找到实验中所需的内容,还能让学生观看得更清晰、生动,能很好地解决采摘等带来的问题。
(二)将信息技术作为师生进行互动的工具
现代技术较为发达,因而要正确利用这一点。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困难,可以利用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但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在进行“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这项实验时,自行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网络上选取相关教学视频进行教学,通过视频中的试验,提出“在这项实验中淀粉经过唾液淀粉酶的分解后产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会看到,在不同温度下,加入碘液后淀粉的颜色会不同,在37摄氏度时加入碘液颜色不变,但在100摄氏度时,加入碘液后颜色会呈现蓝色,这就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观察越仔细,收获也就越多。
(三)运用信息技术生动讲解教学内容
现代信息更新较快,教材更新永远跟不上科学研究,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如在关于“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的实验中需要小鱼作为实验对象,但传统的实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教师就可以选择最新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如用载玻片将小鱼的尾鳍压住,关注小鱼尾鳍的摆动情况,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这样不仅能达到实验目的,还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实验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苏科版初中生物教学中是必然的,将二者进行整合以后,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学生对实验理解得更深刻。
作者:周婧玉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学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符合新课标课改的要求,创设富有时代气息的课堂,提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忽略学生的感受,只是单纯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初中生的价值观和态度,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初中生因为自身的阅历和接受能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有限。为了达到生活化历史教学的目的,历史教师需要把生活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相对久远的历史知识。首先,教师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教学情境。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历史问题,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切实际的提问方式,让学生从枯燥痛苦的学习过程中摆脱出来,在提问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其实历史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会有感而发,在寻找答案时启发自己的思维,提高参与的热情。其次,教师还需要创设角色模拟具体的历史情境。历史教师可以在课上彩排历史小短剧,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把历史事件带到初中历史课堂,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古人讲话的方式和生活习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编排历史短剧,在不扭曲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揣摩角色,寻找历史资料,身临其境的演出可以提高自己掌握历史知识的技能,更好的记忆历史时间、历史事件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营造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情境,使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例如,在讲解有关赎罪券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当时历史事实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具体的环境,启迪学生通过构建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历史,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2.开展课内交流讨论活动
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站在时展的前沿,与时俱进,在历史课堂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关注整合时政内容,组织学生关心社会事件,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动态,把实际生活和历史教学相结合,通过讨论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历史教师可以就某一具体的历史知识,组织开展课内交流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自己的思想认识进行分析,从分析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文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红军长征的艰难。借助多媒体给予学生视觉上的震撼,让学生感受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珍惜当下。教师在播放视频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自愿地结成小组,就“红军长征的原因”进行探讨,并且结合当今社会情形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充分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对当时社会形态有一定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课堂讨论分析之后,树立争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课内讨论交流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教师在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知识讨论分析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的提升,提高学习效率。
3.组织课外专题调查研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知识,把自己了解的知识、掌握的知识还原到生活当中。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活动需要组织课文专题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历史学科是人类发展的缩影,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应该单单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而是应该在回顾历史中展望未来。通过历史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历史修养。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在课余时间开展有关社会生活的调查活动,了解周围人的生活习惯和幸福指数,并对老一辈的人群进行调查,从调查中了解中国十几年来的社会变迁,而且教师还可以提倡学生就历史课本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在指导下促使学生将调查研究活动向生活中的各方面延伸,在此技术上把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生活真正的融入历史,实现初中历史高校教学,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想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把生活融入到历史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通过组织课内讨论交流和课后调查研究等活动赋予历史时代气息,促使学生在回顾历史时展望未来。教师在生活化的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和学生联系,通过历史教学架起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有效的提升历史教学成效。
作者:戴训鹏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陈涛中学
一、挖掘案例生动特性,培养初中生能动学习意识
教育学指出,案例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抓手”,学生学习技能素养锤炼的有效“平台”。笔者以为,数学案例,不仅要成为教与学活动效果提升的有效“平台”,更要成为激发学习对象能动学习意识的重要“载体”。初中生在解析数学问题案例的过程中,其能动意识都是在建立良好积极的学习状态基础之上。通过对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整体研析,可以发现,现行的教材内容以及案例,生动性更为显著,现实感更为丰满,趣味性更为浓厚,探究性更为明显。这些特性,为初中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有效树立,提供了有效条件。因此,数学案例应成为教师激发和培养初中生数学能动学习意识的有效“抓手”,充分挖掘数学案例所具有的生动情感因素,做好数学案例的设置工作,结合教材内容、主体实际和认知特点,设置生动、趣味、真实、贴切的数学案例,让初中生改变对数学案例的“畏惧”思想,产生能动积极的学习意识,推进解析案例进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案例教学中,教师利用该知识点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意义,通过设置“象棋比赛中,每局赢得2分,平各记1分,输记0分,现在知道四个算熟分数分别为180,169,178,187,计算参加比赛的选手人数”事例,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变为直观贴近的现实案例,为初中生展示了生动真实的教学氛围,从而让初中生保持积极情感探析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案例的生动特性,培养初中生数学能动探析情感,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以此促进和提升初中生的数学问题探析情感。
二、利用案例探究特性,培养初中生探究实践能力
教育实践学指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围绕解题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探知、解析和归纳数学案例的实践过程。学生在分析案例、解答问题和思考案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经验,进行问题的探究分析实践活动。探究特性,是数学学科数学案例的根本特性之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延伸数学案例教学的发展过程,放大数学案例的探究特性,组织和指导初中生根据问题的解答要求,开展问题条件内在关系、解决问题思路以及解答数学问题方法等方面的实践探析活动,通过组织初中生探究、分析、解答、归纳等实践活动,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数学探究实践能力。
三、放大案例多变特性,培养初中生思维创新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艺术”。思维是学习探知数学学科知识的主要活动。案例具有学科知识概括性和集中性特点,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总是存在密切的关联。在解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转换解题的思维角度,利用数学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就可以找寻出解决数学问题的不同方法和途径。这就为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创新能力,提供了载体和条件。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切实运用数学案例所具有的发散特性,善于创新和加工数学案例,设置和呈现不同形式或内容的数学案例,让初中生在开放性的数学案例解析中,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如在“二次函数的图像”案例解答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解析问题活动,得到其解决二次函数问题的方法。此时,教师利用该案例数学知识点的深刻特性,进行案例创新,设计了变式问题,组织初中生进一步解析问题案例活动,学生在解析案例、探寻思路、归纳方法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深刻关联,其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四、结语
总之,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是初中数学案例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初中数学教师案例教学应将数学学习能力素养培养融入其中,开展有效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效能和学习技能的“双赢”。
作者:郑海艳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张庄初级中学
一、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攫取有效素材
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多彩生活常驻于学生心间。这样学生在行文时,就会自然将心中的生活点滴进行有效整合浓缩,幻化成符合作文要求的写作素材,从而“行云流水”。
1.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悉心体味生活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作文常规训练标准,结合具体的作文题目,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锻炼学生的写作思维。如,在每年的“雷锋日”,学校都要举办“学雷锋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异彩纷呈。我借此机会,在学校基本活动的基础上,又加了浓重的一笔,即“读英雄的故事”“看雷锋的电影”“唱雷锋的赞歌”,为了与作文教学相契合,最后我要求学生写出对雷锋先进事迹的感悟,题目自拟,字数定为1500字为宜。学生经过雷锋感人事迹的熏陶,早已在心中埋下“向雷锋致敬、向英雄学习”的种子。从后来的作文情况看,题目虽然五花八门,内容也各具特色,但无一不表达出对雷锋英雄形象的敬意,对雷锋精神的感悟深刻真挚。通过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提升了学生对生活的品味,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直抒胸臆的过程,有话可说轻易实现了。
2.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寻找素材,创造参观访问的机会
当教师创设一个写作主题,而学生恰好又对此缺乏一定了解,教师可尝试寻找周边范围内一些具备相关主题元素的场所或部门,带领学生去参观访问。如,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针对某个公园的作文,有些学生虽然曾经去过,但印象不深,导致无从下笔。在作文前,可带领学生专程去一次特定公园,对公园一些重点景物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可适当做一些记录。回校后,我组织学生对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进行集中整理,分离出具有一定价值的写作素材,再鼓励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有机整合,促其系统化、条理化,一篇作文的框架就形成了。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示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作文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艺术性加工。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看报活动,要求学生从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的介绍中开阔视野、汲取知识,触发学生心中的生活激情,促进学生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培养一气呵成的行文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积累和作文训练上下工夫,找到行文与情感衔接的切入点,这样作文就自然天成了。
二、增强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强化行文基础
从多年的作文教学来看,从说话能力培养着手,在着力增强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同时,逐步向学生的作文写作过渡,这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文字是思想表达的符号形式,从口头语言向书面符号转化,让思想在口间迸发,所谓想清楚、说明白、写生动。对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允许学生将生活中的见闻通过语言表述呈现给大家,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如,在国庆节期间,教师可组织学生到本地著名景点参观,让学生回来后自由交流所见所闻,将作文课的前段打造成实质意义的“交流课”。同时,教师还应积极捕捉交流的“浪花”,引导学生集中交流,交换不同意见,增强语文“交流课”的层次感,为持续保持讨论的“热度”提供不竭动力。
三、结语
总之,初中生作文教学应紧紧把握住内容不放手,将其深刻镶嵌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此为探索路径,加强学生的作文写作实践,使其成为拉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强劲动力。
作者:龚银富 单位:四川省屏山县龙华初级中学
一、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通过新颖的、多样化的、具有创意性、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提高学生对于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外界的知识需求与学生的认识体系相互冲突的环境,亦或是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的氛围,从而将学生引入到一个充满疑问、充满知识的世界中,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从而产生对于知识的探究心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化学知识建立不同的教学环境.例如,在讲“神奇的空气成分”时,教师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器材包括一只蜡烛、火柴、一只良好的玻璃罩.实验步骤:取一只蜡烛,将其点燃,可以发现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得很稳定.接下来,用玻璃罩将蜡烛罩起来,可以发现蜡烛的火苗越来越微弱,直至最后,蜡烛完全熄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呢?另外,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例如,人们进入许久没有打开的地窖时,会有眩晕的感觉,并且在这种环境下,火把或者灯火不易燃烧.这一系列的实验与生活现象回顾,可以帮助学生对相关的化学知识产生兴趣、以及对于答案和原理的需求渴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小组合作探讨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研究调查表明,小组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深层次的思考具有有利影响.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将学生分为若干的小组,每个小组5人左右(不可过多,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有机会展现自己,充分掌握和理解每一个化学知识点),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的平均水平近乎一致.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回答教师的问题、并且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提出疑问,再由其他小组或者由教师解答.例如,在讲“氧气的制取”时,教师可以演示利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氧气,或者直接利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此处以前者为例):首先,将酒精灯、试管、支架、水槽、导管等器材进行连接、固定完好;接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装置连接好(注意此时不要放化学制品),导管插入水槽,将酒精灯点燃,使试管加热,过一段时间,若发现水槽中的导管中有水柱上升,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接着,将氯酸钾以及二氧化锰粉末放入试管,点燃酒精灯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正式进行加热,过一段时间,开始收集氧气,实验结束之后,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将酒精灯熄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步骤进行思考,并且在小组中进行研究和讨论,通过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总结提出几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另外,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上讲台将实验完完整整地做一遍,加深学生对于实验以及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态度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可以对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通过与队友团结协作、共同讨论、研究、最后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的合作精神、团结意识以及分享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三、引导学生总结评估,进行阶段性提高
“吾日三省吾身”是每一位成功者都具备的良好习惯、优秀品质.学生要想将知识掌握到位,也需要阶段性地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进行反思、评估以及总结,并且对于之前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重温,从而获得新的感悟与理解.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在每一个章节知识学习结束后,教师都应该及时通过化学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对于自己、对于自己学习知识的情况进行整体的评估以及总结,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所拥有的优点和缺点,针对自己的不足,通过与小祖成员进行探讨,找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法,取长补短,从而进行阶段性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一个阶段的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四、结语
总之,探究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将初中化学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作者:张燕 单位:江苏滨海县陈涛中学
一、依据书本,找寻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在进行八年级的《消费者的权益》的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依据课本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汇入人文精神教学,进而使得学生实现素质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首先依据课本内容对教学知识进行讲解。通过详细的讲课,使得学生理解社会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在这个模式里面,我们需要诚实、平等、自由等等。随后,老师可以突然问学生:“想象你们当前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而你们目前的任务就是把公司业务开拓到较为落后的国家去。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比较低下,对产品的监测要求比较少,这就表示你能够运用比较低的技术去实践,进而节省资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请问同学们是保障自己公司的利益还是用户的利益?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结果?”老师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还没有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老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接连播放“三聚氰胺”“苏丹红”等等事件。而这些真实的事情也让学生展开了讨论,也使得他们对消费者权益的了解更加深刻。利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这门课的知识,而且还具有诚信的认知,道德素质得以培养。
二、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以人为本,思想品德的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而相应的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性。老师在授课时,需要知道学生的差别所在,而且理解认可这种差别。思想品德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情操。然而,老师需要知道,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不可以要求学生思想一致,也不可以要求学生品行相似。在如今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自由民主的教学方式才是老师所应该追求的。在对思想品德的授课中,教育的方式因人而异是关键所在。老师要引领学生建立高尚的情操,同时也要认可学生之间的差别,不要要求一样的教学成果,那样只会背道而驰,同时也是不可能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全面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别,进而使得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在《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并不急于实施课本知识的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说一说自身的理想和自身对理想的看法。起初,没有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情况下,老师便首先说了自己小时候的理想。在老师营造的休闲氛围中,课堂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而学生也变得不那么紧张了。然后,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慢慢地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理想。有些学生的理想比较高远,老师便对这表示认可和肯定;有些学生没有实际的理想,只要求过安稳的日子,老师并没有嘲笑他们,而是表示充分的理解,而且引领学生对理想做深刻的分析。对于学生的大理想以及小愿望,老师并不要求学生都需要高远的志向,而是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同时认可他们的差异。在如此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变得勇于发言,也比以前更自信了,不仅对老师以后的授课内容印象很深,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规划,培养了自身的道德素质。
三、注重实际,整体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学生素质的培养、人生观的生成,都需要学生不断的实践操作。而以人为本的授课方式也需要老师从根本上实施,使得学生充分地理解实践,再结合实际对道德素质进行培养。所以,初中思想品德的授课,不单单是要结合书本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彻底理解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而且更要超出课堂授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使得学生就算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身道德素质,进而变成真正的国家人才。相对于学生的成绩高低,学生的道德素质应该更加被老师和学生重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授课中,老师应该以人为本,切合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
思想品德的教学兼有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更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所在。对初中生实施思想品德的教学能够使他们明白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意义。而且思想品德的教学也深刻地贯彻了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建立诚信、平等的社会体系,让学生成为优秀的祖国人才。学生作为祖国的重点培养对象,拥有高尚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实施思想品德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学的机会,开拓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方式。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思想品德的授课过程中,老师不可以只知道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可以轻视具体的实践教学而只知道强化书本知识。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地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思想品德教学合二为一,使得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作者:徐海梅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景芳中学
一、美术课堂上的教学示范需要注意的问题
美术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而传统教学重讲解,轻示范;重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忽略了学生美术技能的扎实掌握和绘画方法的学习运用,造成美术课堂示范教学的缺失。所以,美术老师应认识到示范教学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很多技能技法的传授需要教学示范。
(一)因材示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示范教学过频或过淡,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对每一个步骤演示讲解,学生观看熟记,这就带来了相对的缺陷:部分学生在创作时容易受教师示范的“定势”,使得自己创作的作品没有很强的“原创性”,更多的是教师作品的“影子”。这样过于频繁地示范只会使学生依葫芦画瓢,形成思维的惰性,而且也会让学生的作品风格单调划一。学生缺乏运用迁移的方法,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尝试艺术的表现方法,也就无法在美术创造行为的表现过程中发展个性和气质,创造新的作品。美术课虽然是技能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合理的示范,但它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二)示范教学流于形式,忽略学生的学习效果
美术课堂示范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它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操作的动作要领,启发学生形象思维,锻炼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美术教材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是静态的,无论教师的解说多么仔细,步骤多么详细,都不如教师的示范能解决技法学习上的难点。通过示范,使其产生表象,进行形象思维,最后掌握知识技能。例如,讲解《水墨画—动物》时,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笔墨技巧,而这最为一目了然的方式是示范,学生通过示范的学习,初步发现了一些创造美的方法,找到了一些笔墨技巧,并跃跃欲试。这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自然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到会学和乐学的境界,美术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建立起来。
(三)示范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讲究一定的量和度
示范必须根据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用。示范是教学的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示范而滥用示范,只能在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它时,才恰到好处地选用示范手段。如果遇到较难的内容或者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学习内容,教师不妨试着带领学生学习。例如,初学水墨画,教师可以从构图开始,对造型,对线条、墨色的处理方法一一示范讲解,学生看得明白,学得真实,能较快的掌握技法。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能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创造美的活动。高年级的学生无论质疑、解疑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思考问题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教师只需根据教学目的,在一些人物造型、形象设计、构图等方面略做点拨即可。“教有法而无定法”,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学示范的创设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美术教学中良好的教学示范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扩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步学习创作和设计的方法。
(四)示范教学应具有启发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示范的范围应该确定为以具有普遍规律或程式的技法训练示范为主,而具有创意性探索性的创作过程就要偏重于启发和引导,不宜做完整的示范。在一节剪纸课上,课堂中有两次示范,第一次是教师快速地折剪,展开后变成一个双喜字;第二次是教师快速地将双喜字上下的两个口字进行了变化,简简单单的“笑脸”和“心形”。第一次的示范是揭示课题,引起兴趣;第二次的示范是启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示范简单而典型,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又起到了直观、形象的示范作用。这堂课的示范就完整的融汇于整节课中。美术课堂示范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在上述这个案例中,教师在关键处示范,千方百计地把拟订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找到了结合点。适量适度的示范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曲径通幽”的效果。教师的示范赋予课堂于“形”,学生的创作赋予课堂于“神”,神形兼备,方为上品。
(五)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并通过体验与感受,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如果误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做主,自己学习,那就削弱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结语
总之,新课程下美术课的示范教学仍然是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匠心独具的示范设计及精心演绎的示范过程对学生来说弥足珍贵。“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教师如果抓好这一环节,便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作者:赵姝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北戴河新区大蒲河中学
一、动态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电子白板打破传统黑板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字体太小、颜色单一的局限性。可以将课堂转换成动态课堂,可以将重点知识点、插图等放大、圈点出来,让学生更容易抓住教学的重点。此外,农村教学资源有限,每个班级的学生较多,若是传统的板书会给后排的学生带来不便,使得后排学生因看不清之类的客观因素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若是使用电子白板的局部放大功能,便可以解决农村教学的这一困惑,整体提高教学质量。电子白板还有着存储、编辑、批注等功能,可以将课堂上运用的所有文字、插图等保存起来。教师可以在临近下课甚至是下次课时,利用短短几分钟带领学生温故而知新、查漏补缺。传统多媒体与板书教学都要求教师提前准备教学材料,并且这些教学材料一旦生成就不容易修改,有着高度固化的局限性,而电子白板的编辑、批注功能,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随意发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学设计、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二、互动分析———突破重点难点
传统多媒体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课前花大量时间准备资料,然后呆板地坐在计算机前用着鼠标和键盘为学生播放。这样很难做到与学生的互动,拉大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但是电子白板中的一支白板感应笔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走近学生实现对鼠标和电脑的控制,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针对学生的兴趣点,随时调取、插入教学资源,在共同探究与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针对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找到突破点。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河流的相关知识时,笔者为学生准备了一张没有任何文字的水系图,然后采用互动的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标注出大河的名称、源头、流向以及所经省份等,这样一来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了解到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程度,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各个击破,为每位学生突破知识点的重难点。
三、搭建平台———师生合作创新
在“人际互动”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信息点,搭建互动平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角,可以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可以将自己不了解的知识点质疑出来,供大家集体思考解决,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甚至做到创新。同样,我们还是可以拿水系图举例:教师首先可以带着学生在水系图中找到长江与黄河,在解说的过程中用不同颜色的标记笔标识出来,然后互动,学生根据自己知道的知识,标记出知道的河流名称等。然后根据学生标记的水系图,做出针对性的放大、批注,在共同探讨中让学生观察不同河流特征、流向等知识点,继而让学生的思维扩展到内河流、外河流等概念,最后再将完整水系图展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使得学生对地理教学更加产生兴趣,从而创新。
四、网络交互———引导课堂方向
交互式白板有着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投票器功能,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兴趣点和薄弱环节进行统计,对学生进行检测,为教师更好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发展走向提供依据,使得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投票的结果,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避免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一些不合理的、不能博取学生喜好的教学点浪费时间,不能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例如,笔者在教学西双版纳课时时,首先就拿出学生都感兴趣的旅游话题,由西双版纳的旅游话题设计出旅游时必须考虑到的“天气气候、人文风情、风俗习惯、地形地貌”等问题,让学生投票选取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引导整个课堂的发展方向都是朝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参与度。避免教师设计太多的切入点,最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出现讲不完、讲不透的现象。有时甚至会出现讲了太多学生不感兴趣的话题,致使学生不认真听课,使得对重点问题也没在意,导致学生对整个课时都失去兴趣。
五、结语
总之,电子白板教学对农村地理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既解决了农村教学客观的困难,也打破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主观局限性。可以以“学生”为核心,为学生搭建互动平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合理利用课堂时间,针对性地为每位学生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裴治理 单位:贵州省剑河县革东中学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互动的意义
1.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师生互动可以展示学科的本质。
在初中数学中,教学内容可以体现数学的价值,给人比较好的数据,同时也能证明学生的思维逻辑发展,在整个教学中可以挖掘出数学逻辑的特点,还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情,促进数学水平的改善。
2.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比较高的学科,相对于其他的学生加大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因而,在数学教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数学思维,就要求师生之间能有比较好的交流和合作。
3.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师生互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两个分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设想,进而比较好地设计出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给了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可以采用比较新颖的方式回答问题,尤其对于一些不同的见解,更是需要鼓励和培养。
4.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必须强调师生间的互动,才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程度,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利用时间查漏补缺。课堂教学要按照学生的思维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对问题和理解和知识的掌握。
二、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较落后,缺乏一定的学习。
现在的教学课堂中,很多教师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教师讲,很少有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越好,这样就代替了学生的想法,使得很多学生被动地听讲,在教师的安排和管理下学习。这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情况,给学生的个人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阻碍,同时也和新课程改革的观念相违背,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2.师生互动只是形式,不能从本质上重视。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对师生互动的本质不能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也没有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为了体现师生互动而进行互动,但是这种互动可能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得不到提高,这样教师随意地分组和讨论,没有使教学得到改善,只是在形式上保留而已。
3.师生互动进行太多,没有目的性。
很多教师为了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认为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越多越好,这种想法就片面性地夸大了互动的作用。这种互动缺乏目的性,不能真正地起到作用。如果教师一直在课堂中提问,也会使课堂重点失去偏差,使学生不能应对,尽管课堂气氛比较好,但是学生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要得到提高,单单依靠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是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的。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
1.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处于同一地位的,是平等的。教师不能独占课堂,将时间都用于给学生的讲解方面,而是应该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指导。只有在这种平等的地位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否则,就会出现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就不能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可以说,师生间的平等性,是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互动的前提,必须引起重视,从实际教学出发,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2.以生活为基础,巧妙地进行互动。
在教学课堂上的互动,都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为了达到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丰富的实例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主要强调的是教师进行的情景创设,从现实生活中掌握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能够生活化,使他们觉得所学到的内容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同时这也是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利用丰富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找到其中的规律。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教师一定要注意转变教学思想,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摒弃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进而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
作者:李红 单位:河北省威县第二中学
一、问题导入教学
问题导入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的动力。教师将问题带入学习,使学生能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过程中,学生便能产生求知欲望。问题导入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师采用问题导入教学在设置问题时,要根据初中政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内容进行问题设置,问题不仅要能起到导入课堂的作用,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初中政治中关于《权利与义务》这一章节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将问题导入设置为:“各位同学是我国的公民,作为我国公民可以享受到那些权利和义务,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个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陷入问题答案的思考中,有效引起学生对认知的冲突。当学生想要急切地知道问题的答案时,便会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故事导入教学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较小,对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和兴趣,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鉴于这一特点,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故事将政治的概念变得具体化。并引入名人故事和传说,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领悟到政治的相关概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枯燥单调的理论变得更加有趣。比如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关于《自尊自信》这个章节的学习,政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历史典故,使学生明白与人相处时,要尽可能地关心别人,懂得奉献自己的爱心,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三、歌曲导入教学
初中生的身体和智力均处在快速成长的阶段,其接受能力较强,更加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初中政治教师合理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心理,创造较为新颖和有趣的教学导入方法。比如将歌曲等文艺类型的节目导入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较为自由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比如在初中政治中教学《公民的国家观念》这一章节时,教师可播放《我爱你中国》等类型的流行歌曲。解读歌曲中的歌词,用以说明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能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并赢得世界的尊重。最后提问作为我国的公民,我们要具体做些什么。如此便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图片漫画导入教学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将图片漫画引入课堂学习中能与教材的内容很好地进行呼应,提高学生兴趣。比如在讲解初中政治教学中关于《家庭保护和学生保护》的章节中,可以出示关于教材内容类似的漫画。漫画的大意为:在屋子内所有家长在打牌,而门外小学生趴在书包上学作业。这一具有幽默的漫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学生议论纷纷时,提出家庭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有较强的塑造性,一个人的性格、品质等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此以漫画导入新课,能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抽象和发散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联系实际生活导入教学
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在教学课堂中采取的视频和画面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主要是由于现实的生活材料更具有说服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社会热点进行分析,不仅贴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将政治包含在实际例子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可以提出想法和意见,以此提高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随着新的婚姻法出台,对婚前房产的问题进行议论。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个事件,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分析。这将提高学生的议政能力,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性。政治教师在学生讨论后,便可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更深一步地理解当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将政治课本中难懂的理论知识通过生活的实际相结合,使其不再是抽象的事物,有效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导入教学能有效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导入教学的方式有多种,教师在选择导入教学的方式时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观。有效导入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不仅培养了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强化了教学效果。
作者:曾令美 单位:习水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