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学生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04 05:19:16

导语:在中学生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学生教育论文

中学生教育论文: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党领导下,立足于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教育。因此,我们不仅要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时期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关键时期,实施素质教育应从这一时期做起,为中学生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这样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中才能更好地做出应有的贡献。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教育文化也加快了一体化进程。各国政治家、教育家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1983年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向教育部长贝尔提交了题为“国家在危险之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重要报告。1985年日本提出以“重视个性”为基础的八条教育改革设想。1989年在我国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外专家提出了衡量人才素质结构的七条标准:

①积极进取,有强烈的开拓精神;

②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类的责任感;

③在急剧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④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⑤学习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综合化;

⑥有多种个数和特长;

⑦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因此,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主动与国际教育接轨,是对国际教育大趋势做出的积极反应,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全球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提高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我根据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以及两年的教学感悟,从转变教育理念方面谈谈对提高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些见解。

(一)教育思想的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应试教育,简言之就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作为一名80后的大学生,我对应试教育的危害感受颇深。有人说,我们80后的学生就是为考试而生的,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免有些道理。从上学起,我们的人生已经被规划,就是考上大学。平时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考试,严重抹杀了我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结果,教育没能造就一批批人才,反而制造了一台台考试机器,走上社会的我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对于素质教育,有人说是与应试教育对立的。我认为,应试教育其实是一种极端的素质教育,只注重升学考试,而忽略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基础上的一种升华,不仅注重学习成绩,而且也注重学生其他素养,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课本知识,还能培养一些其他的社会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极端的素质教育中走出来,向全面的素质教育发展。

(二)教育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角色向双角色发展以往的教育者往往就扮演教师这一角色,对学生的教育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指导,这样不能够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不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沟通交流以及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另外,单一的教师角色往往对学生会产生误导,只一味注重学习,而忽略了其他素养的培养。我认为教育者应从单一的教师角色向“教师和朋友”双角色转变,在学习上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指导,生活上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鼓励他们一些其他兴趣爱好的培养,这样容易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心态,为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方法的转变:“工作教学”向“情感教学”发展工作教学是指教育者把教育活动当成一项任务,只是一味完成交代的课程安排,不注重受教育者情感的培养。工作教学的后果是教育者把教育当成一项工作,死板刻意地进行,不利于受教育者个性的全面发展,抹杀受教者的创造性。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教学是指教育者满腔热情地进行教育活动,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注意诱发、激励受教育者的情感,使之处于最佳状态,而且把情感培养视为教育的目标之一。从中可以看出,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丰富改善学生的情感生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完善中学生的品德。因此,我们必须更正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情感意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作者:李慧慧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学生教育论文:中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一、当代中学生利他行为稀缺的原因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主张利他主义。从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利他主义的精神。事实上,我们从儿童身上就能够发现利他主义。“儿童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使在儿童面前表达出来的感情很容易得到内化,他效仿这些感情,分享这些感情。他会因为见到被表达出来的痛苦而感到痛苦,他分享着他人的快乐”。当代中学生利他行为缺稀表现在:有些中学生为了学业的竞争,不愿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与交流学习经验;有的甚至恶语相向,欠缺合作精神;还有些中学生对他人冷漠,面对需要让座的孕妇和老人,往往抱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

1.中学生心理特征的影响

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其心理发展状况还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平,因此,中学生还不能抵制外来因素的干扰。他们的意识多数还处于易变、易受干扰的状态,对外界事件的体会和看法容易受到来自他人强烈暗示的影响。近期,助人为乐反被讹诈的新闻事件时有发生。面对求助,帮还是不帮,成了社会讨论的话题。作为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中学生们来说,他们还没有能力去辨别事情的真伪,周围人的言论很容易影响他们。若周遭的大部分人都反对帮助他人的这种行为,那么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中学生就会拒绝去帮助他人。学者李丹研究发现,性格开朗外向的儿童的利他行为较强,而焦虑、神经过敏性的儿童的利他行为较弱。可见,孩子的心理特征确实能够影响其利他行为实施的多少,而这种影响力体现最为明显的是在中学时期。

2.家庭教育的弱化

父母的价值取向是父母的教育实践、与儿童言语沟通的内容以及作为儿童榜样的父母行为的基础,它影响着儿童生活的诸方面。首先,一个温馨甜蜜的家庭,对子女身心健康发育相当重要。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会学会如何去爱人,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容易形成最初的利他倾向。一个生活在充满斥责和暴力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冷漠,毫无怜悯之心,也不会产生帮助他人的想法。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升高了。很多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而不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父母这种“重智力、轻德育”的教育方式势必导致孩子利他行为的弱化。最后,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父母对帮助他人的态度冷漠,也会影响到孩子。有些父母在和孩子一同看新闻时,常会对有争议的新闻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若此时父母不能给出积极和正面的引导,很容易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孩子利他行为的弱化。

3.注入式的道德教育

目前,注入式的道德教育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校。注入式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德目主义”。所谓“德目主义”指的是道德教育仿佛是一个“美德袋”,是把经过选择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勤劳和俭朴等等,开列目录,逐步加以讲解和训练的一种思想。这种注入式的道德教育,只是灌输,远离学生实际生活,效果不佳。时下,很多学校试图单靠政治课和班会来完成德育工作,如此空洞的说教达不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而且学校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时,德育部分也是通过一些具体标准予以量化考核的,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的目的。

4.网络媒体的影响

网络媒体对利他主义的引导和宣传,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也给中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方面,中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网络媒体对一些事件不切实际的报道和不良舆论宣传的影响,误导了中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倾向于关注娱乐新闻等,不重视对助人为乐之类事件的报道,这种导向的偏离使得中学生们远离了利他行为。

二、中学生利他行为的道德教育

1.培养中学生积极的心理情感

要培养中学生的积极的心理情感,需要运用移情方法。移情是一个人在观察到另一个人处于一种情绪状态时,产生与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也就是一个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移情是利他行为产生的基础。正值身心飞速发展期的中学生,情感丰富,热情奔放,极富同情心。在这个时期,应该增强中学生对移情的感受。移情对利他主义行为的影响是通过“移情—同情—利他主义行为”这一模型来实现的。通过移情训练,使学生获得同情心,而富有同情心的人更有利他主义行为的倾向。因此,家长或者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移情训练来强化中学生的利他主义行为。以下是两种比较常用的移情训练法。(1)情景表演法教师在课堂上给中学生们播放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利他行为的视频短片,然后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类似利他行为的编排,然后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换位表演,学生们能够体会到对需要帮助的人的同情,以及帮助他人获得的满足感和喜悦感。(2)讨论法教师在课堂上给中学生们讲述一个真实事件,例如“小悦悦事件”,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让每位学生表达个人见解,在平等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最后教师做出总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良好的社会行为去关心他人,强化学生的利他行为。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其对孩子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利他行为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孩子能够学会如何去爱家人,学会如何去体谅亲人,从而演变成去爱他人、去体谅他人。第二,家长要将道德教育放在与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让孩子成为高智商、低情商的高分低能儿。第三,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应该为孩子做榜样,身教胜于言传,要鼓励孩子的利他行为,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正确引导孩子的利他行为。

3.加强中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

学校要加强中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学者芦咏莉等人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与青少年的利他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在集体生活中,同学之间需要沟通和交往,利他行为就产生于这种集体环境中。因此,学校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让中学生养成热爱集体、注重集体利益、乐于助人的品德和习惯,从而培养中学生的利他行为意识。要发挥学校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利他行为的道德教育。

4.提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离不开个人,个人也无法独立于社会之上。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应该具备三点品质: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意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首先,社会应该多宣传助人事迹,发挥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等舆论工具的作用,多给中学生正能量,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利他行为意识。其次,应该定期给中学生群体组织大型的公益活动,让中学生们能够有机会去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从而培养中学生的利他行为意识。最后,要提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必须让中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是离不开每个人的,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作者:邓婕杨淑萍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中学生教育论文:中学生素质教育家庭教育论文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长重考试轻德育

教育观的片面性现在的家长大部分都重智力轻德育,重技巧轻能力。家长对于孩子成长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学习成绩问题,简单认为只要孩子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其他方面,例如:是否尊老爱幼、是否明礼诚信等等这些就都已经处于次要地位。学校里都有乱划课桌、污损图书、考试作弊、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有的甚至多次出现了未成年学生暴力事件。家长过分重视智力,除了在课堂的学习之外,还让孩子在课外不断练习,压力增大,片面地教育观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

(二)家长素质和方法落后

1.家长本身行为素质落后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家长们的道德品行和心理素质参差不齐,将自己不好的方面如拜金主义等等全部展现在孩子面前。例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管红绿灯,不走人行横道线,不走地下通道,而是采取翻栏杆、横穿马路的简便方式。孩子善于学习,模仿,他们没有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在无形之中将这些不好的方面也教授给了孩子,阻碍了孩子高尚的道德的形成。

2.缺乏与子女有效沟通交流许多家长存在“家长制”的作风,不给孩子“说话”的权利。有的家长甚至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采取强制性的办法杜绝孩子从事某些行为,而不是耐心劝诫,听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有一项针对90后学生的教育的调查,90%以上的孩子在小时候都经历了犯错后家长对自己的“冷战”,不说明错误原因,不纠正错误行为,家长就知道生气不和孩子说话来证明孩子犯错了。家庭中的这种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对孩子过分的专制,容易形成沉闷压抑的氛围,导致许多“问题孩子”的形成。

3.教育方法传统保守现在大多数的家长都是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家庭教育新的方法的了解不够,因而,家庭教育方法比较简单、陈旧。有的家长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例如网络流行的“狼爸”、“虎妈”,坚持打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不但影响了父母子女的亲密关系,而且容易激化家庭矛盾。这些老方法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道德。

(三)家庭关系不和谐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父母离异无疑会给孩子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根据民政部统计,预计2013年结婚对数1410万对,离婚对数317万对,结婚率和离婚率将达到4∶1。不健全的家庭让孩子心理承受巨大的伤痛,导致性格有缺陷,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弱。有报道称,中学生犯罪率仍在上升,未来五年总量将增加。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温床”。如果孩子经常看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孩子便会感到不安和畏惧,幼小的心灵会埋下阴影。孩子也会越来越不相信父母,产生隔阂,教育也越来越难进行。

二、探索家庭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

1.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素质教育要求人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长要充分发挥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家长不能光用书本知识来压孩子,更不能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孩子的优劣。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减少了自己给孩子布置的家庭作业,有的家长还在寒暑假带孩子去旅游而不是报寒暑假班了。国家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有知识的孩子,还要一个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孩子。家长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争取各方面全面发展。

2.建立全面的教育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家庭教育更要以此为目的。孩子有精神、行为等方面的需求,家长应该注意到这些,除了对知识的重视外,还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培养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家长们对新闻里多次出现的学生跳楼自杀、投毒杀人事件产生恐惧,渐渐地了解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优秀外,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家长必须要建立全面的教育观,在强调孩子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对子女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等给予高度重视。

(二)改变行为方式

1.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家长的为人处事态度和判别是非的标准,都是一本无字教材。家长必须拥有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模式,例如:在教孩子有孝心的时候,家长首先就要孝顺自己的长辈。在CCTV-8的一段公益广告中,家长给自己父母洗脚时被孩子看见,于是孩子也抬水给自己洗脚,这就是家长的素质影响孩子。只有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深的认识,家长才可根据孩子的实际,对孩子进行积极向上的教育。家长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书籍,为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也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2.积极和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家长和孩子的“心近”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很好的办法,所以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对于孩子犯的错误,父母应该耐心地对其进行教育,让孩子渐渐明白人生的道理。平时可以一起看报纸、看电影,与孩子讲讲心得体会等等,这些集体活动有利于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只有经常和孩子沟通才能拉近子女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才可以让子女更加信赖自己。通过一些学校的《家长与孩子沟通情况问卷调查》结论研究发现,善于倾听的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加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的发展。

3.创新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教育方法很重要。家长可以多阅读优秀的报刊、杂志,通过网络、电视等等对自己进行系统的教育,然后通过自身感受,来感觉哪种教育方法比较好,再结合孩子实际,将教育灌输到生活的点滴之中。许多家长喜欢带着孩子去参加社会实践,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从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活动来教育孩子哪种行为是值得学习的,哪种行为是错误的。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和万事兴”,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每个家庭的幸福。家长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应该相亲相爱,用爱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同时给予孩子最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以培养他们坚定的生活意志、健全的精神人格,以求得孩子的最好发展。家长要明确孩子是独立的社会成员,有自己的意志和思想,希望得到家长的尊重。父母要调整好心态,树立平等意识,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要因为孩子的错误而大声责备。父母创造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从而构建和谐家庭。

(四)实行家教合作

对中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倘若单纯只靠家庭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家长之间可以利用网络,建立一个家长群,在群里自由讨论,多和学校、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行为情况等等。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些家长和孩子在家里必须完成的“家庭任务”,共同参与。家长可以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之中,积极配合学校家长和学生进行的互动活动,不但可以联系家长和孩子的感情,还可以加深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感情,以便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发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力量,及时解决。这样可以帮助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及时解决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从而使孩子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

作者:胡艳文 单位: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初中学生创新教育论文

一、在数学及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强调一题多变深化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变训练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运用转化思想,从而提高解题能力,深化创造性思维。如已知甲数是7,乙数是5,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说出了得数。为了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深化,教师让学生继续动脑思考,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展开联想,提出不同问题。学生提出了:⑴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⑵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⑶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⑷甲数是乙和甲和的几分之几?⑸甲乙两数和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等。这样通过一题多问的训练就深化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a.例如:在教学生“水”“饭”等生字时,除了教学生用学过的生字组成词以外,还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口头组词,并口头用组成的词语再说一句话或一段话。这样,既为学生学词、学句、作文打下基础,又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生字“水”时可以让学生口头说:“水”;“河水”;“河水清清”;“一群白鹅在清清的河水中游来游去”。水:矿泉水;我爱喝矿泉水;我家附近的商店里有很多瓶矿泉水;可供全村人饮用。水:雨水;地上的雨水不断的流向低处。饭:米饭我爱吃米饭;妈妈做的米饭又白又香。我请小朋友来尝一尝。饭:饭桌;饭桌有各式各样的。园的,方的,大的,小的,颜色也有很多种。饭:饭后;饭后我帮妈妈洗碗。饭:吃饭;我看爷爷吃饭很香。我特别高兴。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连字成词,连词成句。例如:学、写、学、生、字、习。可连词学习;学生;写字。可连句:学生学习写字。

b.在学生掌握了所学生字后,把生字分成部件让学生重新组成生字。在活动过程中即巩固了所学生字,又给学生一个崭新的视角,有了新的启迪。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些出题方式来考所学生字,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而不是枯燥的重复练习。例如:学习生字早、妈、灯、爸、看、送这些字时,在教学完生字后,教师可出“找朋友”一题:日、父、十、火、巴、丁、关、手、之,目。让学生用连线的形式或卡片重组的方式找到朋友。学生会很感兴趣,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生字,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把上面的形式变化成:看谁找错了朋友,请你帮帮他们。教师出示错误卡片,请学生重新组成正确的字。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题方式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体育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做游戏,也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例如,在教师带领学生跳绳时,可以让学生做出各自不同的跳法,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的跳绳方法多。还有在玩皮球时,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创新教育。

四、在劳动中对初中学生实施创新教育

在劳动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此时,应及时启发鼓励学生有创新意识,想出新方法、新路子,使学生爱创新敢创新,有浓厚的创新意识,真正做到把创新落到实处。

五、在音乐课上对初中学生实施创新教育

在上音乐课时,不但要交给学生音乐知识,也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例如,可以让学生唱出自己作词作曲的不成熟的歌,也可让学生把一首歌用另一种形式唱出来。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综上所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要从入学抓起,坚持不懈,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使学生的思维由量变到质变,从而达到思维的高阶段。

作者:邓玉娇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黑林子镇中心小学

中学生教育论文:初中学生赏识教育论文

一、创建积极的研讨性教学环境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赏识教育是观看了“周弘谈赏识教育”的片子。他的语言很朴实,其中的一句话更令我永远难忘,他对自己的女儿说:“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他既然能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了中国的海伦•凯勒。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能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材。首先,赏识教育并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赏识”是一种态度,“赏识教育”是教育者所持有的观念,既然不是方法,也就没有使用的尺度问题。当人们感觉到教育失败时,只能解释为教育方法不当,或者没持有赏识教育的观念。其次,“赏识”不等同于“爱”,有“爱心”并不一定“赏识”,赏识更重要的涵义是一种信任和肯定,赏识本身就体现出平等,不平等就无法赏识。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另外,赏识也是无私的。有时,我们为学生付出了很多并希望得到回报时,往往发现被感动的学生没多久就令我们失望了,因为他觉得为报答你强迫自己做的事情很累人,不如让自己麻木些。而真心的赏识一个人是不需要回报的,初中学生只要觉得自己真正被赏识,他会充满激情,从不断的完善自己中得到乐趣。下面就举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的案例。还记得原来我教的初一一班是特别懒散,成绩特别差,还有个“混小子”总不服老师教育,上课和老师对着干。从来上课他都是我行我素,无论老师怎样说,他总是偏着头不说一句话,可也没把老师一句话听进去。一次数学课“探讨瓷砖的镶嵌问题”,我让同学先自己设计瓷砖样式,所有同学都在练习本上画各式各样的瓷砖。当我走到他的身边时,发现他在练习本上无聊的画起了厨房,他看到我立即把本合起来,把头一偏等待我的训斥,当时我想到了赏识教育,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班有的同学不仅已经设计完了瓷砖,而且现在正在设计铺瓷砖的厨房呢!大家想不想一起看看啊?”“想”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下他还有点不好意思了。不过到底是孩子,听到全班的掌声,在我鼓励下终于上黑板画上了一个厨房,“非常漂亮的厨房,而且设计的瓷砖也很简单大方。老师要是装修房子,你愿不愿意帮老师设计呢?”“老师这个瓷砖我设计的太简单了,明天我设计另外几个复杂的瓷砖给你看”。第二天,他果然拿来了自己设计的另外几个瓷砖,很精美。在我发自内心的赞美声中,他高兴的看着我,说了一声“谢谢老师”。自从这件事情之后,在数学课上,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主动发言,主动问问题,期中考试他的成绩是87分,在短短一个月之内提高了46分。是赏识教育开启了初中学生的心灵。就这样赏识教育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在我的课堂上,杜绝厉声地训斥,消灭唠叨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灿烂的微笑,亲切的叮咛,学生都很阳光,健康,他们的心灵得到触动,自己能主动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我的赏识,我的宽容,我的因人而异,缓和师生之间固有的紧张局面,转变了逆反学生的心理,抵制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做到了融洽的解决了所有问题。然而赏识也要恰到好处,且不能滥用、过度使用。赏识的前提是要正确客观地分析,从学生的身心出发,掌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依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不能为达到某些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学生本人达不到真正效果,还会影响,感染周围的学生,让学生无所畏惧,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否则会使学生对自己产生错觉,出现自满自傲的心态,但如果稍遇不顺,便会一蹶不振。还有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适度操作。比如:对内向,不愿说话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表扬;对自律性差、自觉性差的初中学生,要适当采取方式方法,肯定的同时要多提新要求,争取让他克服不良习惯。

二、让学生认同学习的目标

初中学生的点滴进步,如果老师善于发现,并及时、中肯的评价: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惊奇的眼神,一个赞许的手势,都会让他们感到高兴,从而更加有前进的动力。所以,我会继续努力,让赏识教育伴我和我的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桓铁军 单位:大连市第八十中

中学生教育论文:初中学生美术教育论文

一、初中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1.在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美术资源相对欠缺

课程资源的概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经常提及的内容,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资源指的是单纯的课堂资源,而新的课程资源概念,则拓展了课程资源的内涵,把课程资源的概念拓展到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各种教学资源,初中美术教育的课程资源是指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有帮助的所有学习资源,其中也包括一些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有帮助的课外美术实践活动。现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美术课堂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造成的,无论是课堂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还是课外的美术实践资源,其资源量都显得相对不足。

2.教师的美术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从目前来看,在相当一些学校中,缺乏专业化的美术教学人才,即便是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其相关的业务素质也未必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一些教师刚刚走出校门不久,所掌握的美术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关的美术教育实践经验,因此,往往教学的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中学,相对来说,美术教师的数量是比较少的,彼此之间在美术方面的业务交流也相对较少,这给年轻教师的美术教学业务的提升带来了客观的困难,这种状况的延续,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年轻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促进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美术教育发展策略分析

1.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美术学习态度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在初中教学中,往往要把美术学科视为学校教学的边缘学科,因为其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学校对于美术的教育也自然缺乏应有的重视,受这样观念的影响,初中生对于美术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认为美术学习是可有可无的,在思想观念上对美术学习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开展,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学习的态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要进一步增加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

由于一些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其投入的资源也就相对的不足,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增加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无论对教师相关的业务培训还是对基础的设备、资源的投入,以确保初中美术教育的更好开展,促进初中学生美术素质有效提升。

3.要突出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从目前我国初中教育的观念来看,提升初中美术教育的地位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是现有的教育现状所决定的,要突出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要在适当地增加初中美术教学课时的同时,也要在思想与行动上提高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度,还要提高美术教师的地位,从待遇上与初中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初中美术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初中美术教育一直没有得到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重视,因此,现阶段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面对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实效性的解决策略,对推动初中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大有助益。

作者:蔡回来 单位:贵州省仁怀市高大坪中学

中学生教育论文: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一、讲述故事,逆向引导

故事的形式可以由教师自己决定,但是最好不要局限于口头,尽可能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事情的危害,给他们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可以加深事情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没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情景小品演示,让学生实际体会那种出事的后果在自己脑海中的印象,帮助他们向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二、名人经典,激励改变

对于偶像初中生都存在着模仿的心理,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找到学生感兴趣的人,对这个人物的优秀品格进行重点讲述,学生在听的同时就会积极进行模仿,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把模仿得优秀的行为习惯变为自己的一种习惯,对他们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名人优秀品质教育,学生也会逐渐认为自己就是明星,他们的自信心就会不断提高,对于他们这段发展期的心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模仿标兵,推动发展

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非常强烈,教师不定期地推举出一名模仿标兵,当标兵的学生心中就会充满强烈的成就感,他们的行为习惯就会越来越好。其他学生向标兵学习的情绪也会高涨,慢慢的就会在全班形成向标兵学习的良好氛围,一个班级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慢慢的,这个班级的学生发展就会越来越迅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情绪高涨了,他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速度就会加快,当他们具备了很多优秀品质的时候,他们的发展高度就会越来越高,对其以后的辉煌成就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者:石德敏 单位:辽宁省本溪县第四中学

中学生教育论文:中学生乒乓球体育教育论文

一、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

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易兴奋,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好奇心强,而多媒体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借助多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技术感知的鲜明度,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并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计算机图像清晰、色彩逼真、操作简便。教学时,当学生看到真切的画面,听到有声有色的示范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生看、听、想、说、学、练的兴趣。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觉得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自己的学习情趣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在传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的进行口头讲解,学习者没有直观的感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后,通过电脑对乒乓球课程内容以声音、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具体、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不仅方便理解与记忆,还能够在心理上给予强化,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乒乓球运动发展史》一文时,屏幕上令同学们怦然心动的国歌在奥运赛场奏响,邓亚萍、王楠、刘国梁、孔令辉这些家喻户晓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尽情宣泄激情的一刹那,力拔山兮气盖世,国人为之欢呼,同学们为之动情。各小组纷纷讨论、交流——喜悦洋溢在脸上,自豪感在每个角落迸发,甚至有的同学手舞足蹈来模仿世界冠军的动作,真情流露。第二组画面切人:中国乒乓球队队员手捧奖杯,登上世界之巅,笑傲江湖。正是学生们心中感受的“威武之师”,“梦之队”。第三组场景: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乒乓球运动在学校、工厂、俱乐部的普及开展,一代一代人共同扞卫“国球”,铸就辉煌。随之问题提出,同学们你知道乒乓球运动的起源吗?你了解我国乒乓球运动哪些情况?乒乓球运动的基本动作有哪些?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层层深入,易于理解。

二、通过多媒体课件分解,提高教学质量

在以往的乒乓球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某一个具体的技能动作过程中,学生首先看到教师的示范,然后教师在逐个进行动作分解,以此示范技能要领。分解教学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学习,但我们知道,乒乓球动作完成时间很短,甚至是瞬间完成,难以分解与定格。例如,学生在学习正手功球过程中,难以把这种瞬间快速完成的动作看清,分解教学又难以把握完整的技术印象,这种情况会影响动作的学习进度。

乒乓球运动项目中,还有一些动作技术结构比较复杂,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一系列动作。如:乒乓球单项技术中,正攻球动作的用力顺序、反手推挡(快拨)、步伐移动的方法、发球与接发球的基本动作、组合技术中的左推右攻、搓中转拉、推侧扑等技术在平常难以用到,给学习者带来不小的难度。另外,一方面因为教师对动作要领把握程度不同,教师受到心理因素、临场发挥、年龄等的影响,教学的随意程度较高;其次,因为乒乓球动作很快,加上学生的观察时机与角度有一定的限制,很难清晰的看到教师的的示范动作,影响乒乓球技术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多媒体教学,把乒乓球课程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的视频处理技术以慢放、暂停、重播等凡是,结合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呈现出来,让学生看清楚每一个动作细节,配合教师讲解的动作要领,让学生形成完成的动作表象,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证明,教学中有85%一95%的学生基本掌握单项技术动作,60%以上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动作。由此看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强化了对所学动作的掌握、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三、通过视频技术能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好坏是乒乓球比赛中制胜的关键,而判断乒乓球比赛心理素质的关键决于运动员的实际运用能力。因为,运动员的实际运用能力表现出的是比赛中对技战术的合理运用与良好发挥情况。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高水平比赛录像,通过对比赛录像的观摩与分析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可以加深对运动技战术的理解。另外,教师通过把学生的比赛进行录像,然后让学生观看自己的比赛视频,让学生自己分析技战术运用情况。通过多媒体营造这种比赛的氛围,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感受比赛情况,可以在无形中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技战术水准,培养沉着冷静的素质,为真正的比赛做好准备。

四、通过乒乓球教学网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学习乒乓球,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练习是不会有很大的进步,因为在传统的乒乓球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具备大量的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学生课后的练习常常因缺乏必要的指导收不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学习乒乓球的信心和兴趣大打折扣。如今,绝大部分学生已能熟练地掌握电脑技术,访谈结果也显示,90%以上的学生能主动浏览和观看网上类似的教学视频。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与多媒体,创建乒乓球学习交流互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主要涉及理论知识、教学课件、比赛视频、疑难解答、学习体会等。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上网浏览、查阅、收集有关乒乓球的信息,加深对乒乓球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以一对多的形式,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结语

通过信息技术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课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乒乓球技术的速度,逐步掌握技术动作要领,从而使自学效果达到最优。利用互联网,教师可以实行个别教学,兼顾到学生的不同水平,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多媒体极大方便了学生的课余自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学生自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学生可以主动地利用多媒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丰富自身素质,提高自身修养。这种学习方式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因人而异地选择学习的内容,放宽了学生的自学时间,能够充分体现发挥学生自学的主动性。

中学生教育论文:中学生礼仪素质教育论文

一、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

所谓礼仪是指在一定社会交往场合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具体来说,就是指交往的双方或多方借助语言、仪表、仪容、仪态、表情、举止动作等形式,向交往对方表示重视、尊重敬意、和友好塑造自身真、善、美的交际形象。“礼”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礼貌;“仪”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外观形象和行为规范。恰当的礼仪可以表现自己诚恳善意,平和文明的素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和谐良好的人际氛围。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帮著称于世,礼仪文化渊源流长,有丰富而宝贵的礼仪文化遗产,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益于弘扬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传统。第二,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性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过去的单纯“知识”型人才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的人才,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才能,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全的人格心态和较强的团结协作、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中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帮助他们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培养他们优雅端庄、大方得体的举止和文明礼貌的习惯,培养他们养成乐观、豁达、健康的性格和善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的品质,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能够更好地发挥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将很有裨益从这个意义来讲对中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既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也是学生完善自我的内在需要。第三,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对青少年学生关心重视的是考试分数,而对他们的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传统礼仪文化教育、道德修养的教育远远不够。他们对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知识知之甚少,对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又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加上社会上一些不健康因素对他们的影响,这一切使得青少年学生在行为习惯、为人处世方面常出现不得体、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他们在承受着考试分数的重压的同时,又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指责、批评与否定,他们往往又以不得体的方式面对这一切,或逆反、抗议、顶撞,或委屈自己失去自尊、自信,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礼仪教育属于德育范畴,又深喻着美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青少年学生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他们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将是一条令其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德育途径。

二、现农村中学生礼仪现状分析

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负着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重任,应该把发扬和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视为己任。如果连起码的礼仪准则都做不到,又怎能承担此重任?反观现今农村学生礼仪教育,学校更注重于学生的英语成绩高低,无暇顾及学生的礼仪教育。由于家庭和学校等诸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中学生中的礼仪修养普遍不高,不少农村中学生与陌生人交往不时面红耳赤、手脚无措、语无伦次,就是趾高气扬、目中无人、高谈阔论。这样很难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则这些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如果这种现象不改,势必影响到他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的发挥。再次,我们的农村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认识,与此相关地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是他们需要有学习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下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以及面对成长中的不解,使得农村中学生缺少了学习礼仪的机会,这种缺少,对于农村中学生心理将来进入社会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我们应该看到,农村中学礼仪教育不仅仅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以种道德修养,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更应该遵循总理写给农村中小学生的“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关注农村中学生教育,推行“将礼仪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渗透的精品教育”,让每一个农村中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英语的快乐。体验学习礼仪的喜悦,追求最大发展,让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英语课堂活动中认识礼仪、感悟礼仪、运用礼仪,把每个农村中学生都培育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三、英语课堂中礼仪用语的教学实施

英国哲学家培根谈到教师时说:“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教师肩负着教育学生、培育学生,使学生成为接替老一辈事业、延续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还是在平常的交际场合,都需要讲究礼仪,做文明交往的使者。语言礼仪是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是发话人为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达到其目的的一种标记性言语行为规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定的礼仪原则,采取相应的礼仪策略,维持正常有效的社会交往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一)称呼

交际从称呼对方开始,称呼不当会直接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英美人家庭中的长辈称为Grandpa,Grandma,Dad,Mum,UncleJim,AuntMary,这与中国人基本相同,但为表示亲热,英美人家庭之间可直呼其名,甚至子女对父母也如此称呼,这在中国却是不礼貌并会受到指责的。对非亲属的称呼较简单,一般在姓氏前加Mr,Mrs,Miss或Ms或直呼其名或用头衔加姓。在英语当中很少用职务加姓作为称呼,只有少数词例外:Dctor,Judge,Govermor,Mayor,Professor和President可直接加姓作为称呼。

(二)见面问候语

中国人见面常问:“你去哪儿?”,“你吃过了吗?”等,用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但对英美人来说,这些都是个人的私事,无须你来询问。他们见面时只进行有实质内容的寒喧:“Hello!Howareyou?”对方不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一律回答:“Fine,thankyou.Andyou?”

(三)称赞

中国人和英美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人或事物总要称赞一番,但因文化习俗的差异,对称赞的反映是不同的,比如同样一句夸赞“你的英语真棒。”英美人会很简单而坦然地接受对方的称赞,说句“Thankyou.”或“It’Skindofyoutosayso”,以接受对方的肯定或尊重。而中国人则会“自贬”以示谦恭,说:“哪里,哪里,比你还差得远呢。”

(四)致谢和道歉

在承认作了不应做的事或没有作应做的事时,英语用I’msorry或sorry表示歉意。对方接受道歉时说,“That’Sallright,”,“That’sOK.”,“Notatal1.”等。在英语国家里,只要是受益于他人,受益者总会说声“Thankyou.”或“Thanks.”,甚至夫妻间也会说“Thanks,darling’,而在中国一般只有犯了严重过错才会说“对不起”,致谢语则越是熟人之间用得越少,用了反倒会让人觉得见外。

(五)介绍

在英美国家中正式介绍时,一般用头衔加姓作称呼,把地位低的、辈份低的、年纪小的或男士介绍给地位高的、辈份高的、年纪大的或女士,被介绍者相互问声“Howdoyoudo?”或“Nicetomeetyou.”,回答是一致的。

(六)体态语言

中国人常用食指和中指表示“二”,而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却表示胜利(victory);可当我们用拇指和食指表示“八”时,美国人却认为是“二”。我们在日常交往中,若不了解此差异,会惹出不少笑话。

(七)禁忌语

中国人常公开谈论的年龄、工资和婚姻等在英美国家中却被认为是隐私(privacy),所以我们在与英美人士进行交谈时,应避免这些问题,为便于记忆,可将这些禁忌归纳“四字”:I,where,WARM和meal。I代表income,WARM中的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可以引出七不问:不问收入,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不问年龄(尤其不问女士的年龄),不问体重,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若要与英美人士谈话可从谈论天气进入谈话的正题,“It’Salovelyday,isn’tit?”同时,在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和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老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让他们真正进入角色:也可充分利用幻灯片、电影、电视等视听直观教具,或引导学生读一些有关英语文化方面的材料、难易适中的原著等,使学生了解有关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社会风貌等,体会中英礼仪用词的差异。

四、在生活中进行礼仪英语用词巩固

在英语中教导农村中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除了可以直接使用英语来说外,在平常生活人际交往中,教导学生灵活运用生活中的英语礼仪词汇。

(一)谈吐方面的礼仪常规运用

1.尊称(敬称):对长辈、友人或初识者称“您”;对师长、社会工作人员要称呼职务或“老师”、“师傅”、“同志”、“叔叔”、“阿姨”等,不直呼其姓名。2.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致歉时回答说“没关系”;受到别人帮助表示感谢时说“谢谢”。

(二)体态语言的礼仪常规的运用

如使用好体态语言: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礼让、回答问题起立。1.微笑:是对他人表示友好的表情,不露牙齿、嘴角微上翘。2.鞠躬: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个人对群体的礼节。行鞠躬礼时,脱帽、立正、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然后身体上部向前倾斜自然弯下15——30度左右,低头眼向下看。有时为深表谢意,上体前倾可再深些。3.握手:与人见面或离别时最常用的礼节,也是向人表示感谢、慰问、礼贺或鼓励时的礼节。4.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鞠躬问好;上下课,起立向老师行注目礼;课上,发言先举手;课余,进老师办公室或居室,喊报或轻敲门,经允许后再进入;离校与老师、同学道别等。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作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因而我们应十分重视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作示范。它会激发学生行为,积极效仿教师行为作风、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促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到榜样的力量。对学生来说,这是无声的教育,所以英语教师日常的言谈举止应规范,从而熏陶、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规范。礼仪教育在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将取得明显的效果。

中学生教育论文: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一、开发地方特色资源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效果轻社会实践;中学课堂德育方式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课堂中单纯地用理论知识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无趣,教学效果差。而地方特色资源具有政治性、时代性、学习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由于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敢于实践,敢于挑战,如果我们利用好地方特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开发和利用百色市地方特色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红色资源所具有的厚重的革命历史内涵,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以及流传的革命故事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是对中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珍贵教材,可以达到“资政育人”的目的。利用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模式并不是单一的,不同的学科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起义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科书中有很多反映历史知识、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的故事的课文,教师可以把这些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遥远的内容,通过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课文内容。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百色的红军桥,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参阅有关资料,将两桥作对比,再仿照《中国石拱桥》写一篇《百色的红军桥》。这样的活动课形式,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本地区的文化,还能满足学生广泛学习语文的愿望。又如,在开发和利用百色市的校外语文课程资源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游览百色的历史遗址、纪念馆等,使学生在实地观摩中受到震撼,对课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可以收集一些革命歌曲,先给学生讲解关于这些歌曲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懂得歌词的来历。接着,让学生通过唱的方式感受歌中的革命精神,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笔者认为,我校通过开发利用百色市红色资源来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三大意义:一是具有传承革命精神、净化思想灵魂的意义;二是具有弘扬传统文化、铸就创新精神的意义;三是具有激励中学生热爱家乡、致富家乡的意义。

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编写有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合理设置思想道德教育专题

红色资源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鲜活教材。针对当前中学生容易被不良社会环境影响的实际,我们组织学生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中,共同挖掘、提炼和编写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案例。同时,我们组织教师收集和编写教育资料,编辑革命传统教育读本,或进行专题课题研究。内容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名人篇。介绍百色起义中的领导人物邓小平、张云逸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明代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领导右江农民武装的革命英雄韦拔群以及在革命中出现的一大批革命英雄的简历,并分别介绍他们的传奇故事。第二部分:信念篇。本篇即通过革命英雄事迹的介绍,来阐述革命者“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即要革命、不要家、不要钱、不要命,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红军精神及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第三部分:战斗篇。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至1949年全中国的解放,在百色发生了无数次悲壮的战斗故事。本篇不可穷尽,只是选取其中颇有影响、更具意义的事例。如邓小平、张云逸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国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据地,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桂系军阀的嚣张气焰;革命英雄韦拔群领导的右江农民武装取得胜利;百色人民对战争的配合,艰苦奋战的故事。第四部分:名胜篇。本篇系统介绍了百色众多的革命历史遗址,如红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七军政治部旧址(清风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起义烈士纪念碑,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长蛇岭攻坚战遗址等是县级文物保护点;红军桥是“百色起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重要景观建筑等。红色资源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神“富矿”,百色起义的精神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围绕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根本宗旨教育和纪律作风教育的教育目标,我们下功夫挖掘红色资源中的教学素材和丰富内涵,并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因班制宜地设置思想道德教学单元和思想道德教育专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及时地将成熟的教学案例和研究成果编成教材,将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优点和不足及时写成文字进行交流与改进,以期改善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二)利用课堂时间学习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在专题教学中我们注重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和党性教育的融合,借助一些正反面的生活实例,通过交流探讨和思想交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让学生深入学习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并理论联系实际,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体验中感受“红色”精神,把理论学习到的“红色资源”内化为自我需要和自觉行动,从而达到在平时的实际生活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充分利用班会课来学习,如每学期适当安排一些班会课,由政教处先列出本周的主题班会的主要内容,如“学习革命传统教育”。其次是出方案,让教师在班会课中讲讲关于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以此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红色教育活动

为了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我们坚持以弘扬优良学风为重点,严格对学生的管理,做到以管促学、以学促管。在学校,笔者负责分管学校的德育工作,结合平时的经历,笔者认为,在教育学生方面,以下的活动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1.举办革命传统教育专题讲座。每年九月份,我们请来老军人、老革命家,让他们讲革命先烈的童年时代,讲英雄的战斗故事,讲和平与发展对新中国的意义,讲铁的纪律对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性,讲作为英雄的后代应如何继承革命光荣传统、如何发扬红军精神,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比如,建军节我们请来老红军讲述关于革命英雄的故事。学生含着热泪倾听完老红军的讲解后,无不被革命英雄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念所感染,纷纷感叹烈士的壮举,发出勤奋向上的誓言。我们再让学生谈谈听完故事的感受,使学生的革命情感得到了升华,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2.开展“红歌伴学”活动。红歌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也能使人们得到艺术的享受,因此,我们开展了以“唱响红色歌曲,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红歌伴学”系列活动。如在学生中开展唱红歌比赛、红歌精神辩论赛“、百色情”红歌比赛等。学生们既陶冶了情操,又激发了“红色”豪情,增强了自我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开展“每日一读”“经典悦读”等读书活动,支持和鼓励学生、教职工成立各种读书兴趣小组或读书会,打造书香校园;坚持每天课间播放红色歌曲,营造文明健康、奋发向上的氛围,力求“以红色文化熏陶人、以高尚追求引导人”。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用先烈的事迹和精神改造学生的道德行为

根据中学生的思想、心理等特点,我们还充分开展以下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用先烈的事迹和精神改造学生的道德行为。1.让学生接受一次军训的洗礼。我们要求新进入初中的学生在新学期初都要接受一次军训。学校充分利用军训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如每年新学期初组织学生军训时,让士兵给学生讲讲部队里的一些制度,讲讲从战争的残酷到和平的珍贵、从创业的艰辛到守业的不易,同时还展示了当代军人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风采……通过讲解,着重向学生讲明革命先烈的崇高信念和执著的追求。学生被士兵们精彩的演讲所吸引,并从中受到了教益和感化。2.组织一次祭扫先烈墓活动。学校每年清明节都组织一次祭扫先烈墓活动,让学生通过缅怀先烈英灵,使灵魂深处得到洗礼。在活动中,同学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烈士们献上花篮,默默地表达着哀思,最后肃立在高耸入云的纪念碑前,庄严宣誓:“我们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刻苦学习,努力拼搏,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告慰先烈,完成先烈未尽事业。”孩子们庄重的表情、豪迈的誓言,确实让我们感受到先烈们道德上的理想人格和光辉典范正在或已经成为激励和鞭策孩子们的精神力量。扫墓途中,有的学生还自愿到其他烈士碑前,顿足凝视。从学生专一、庄重的神情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学生们无一不对敌人的惨无人道切齿痛恨,无一不对烈士的始志不渝由衷敬仰。祭扫先烈墓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先烈们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都没有改变他们的理想和追求,那么我们生活在这样美好和平环境中,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读书,以报效祖国和人民呢?3.让学生到敬老院进行一次服务活动。我们时不时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服务。通过为老革命家及一些孤寡老人服务,学生们不仅得到了劳动锻炼,还能在活动中不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如一名学生在“五四”活动的日记中写道:“今天令我难忘,为以实际行动纪念五四青年节,我班本月主动到敬老院服务。尽管我们干着与往常一样的洗衣、叠被、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工作,但我和同学们都感受到了帮助别人所带来的无比快乐……”4.每年暑期组织一次社会调查。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起义烈士纪念碑、长蛇岭攻坚战遗址、红军桥等都是学生们进行社会调查的好去处。每年暑期,我们都要求学生走访一处革命遗址遗迹,收集一个英雄革命故事,写一篇心得体会,返校后再开展“讲故事比赛”,并将优秀的心得体会文章刊登到校报上。例如,去年暑假,有一组学生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百色起义纪念碑,瞻仰了纪念碑,并亲自走红军桥,听讲解员讲述关于先烈们的英雄故事。假期结束后,9月开学时我们以“社会、学校、家庭”为主题,以“暑假社会调查”为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出一期墙报。其中一位同学的一篇心得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次活动苦中有乐、乐中有甜,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们学到了在学校、家庭里学不到的东西,其快乐也是在学校、家庭里体验不到的。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先烈们的伟大精神。”思想道德教育是事关中学生自身修养的大事。本文就如何开发和利用百色市的地方特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同时希望能通过百色市开展的《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活动,继续探索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岑业煊 单位:百色市靖西县第三中学

中学生教育论文:中学生礼仪教育论文

一、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礼仪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现在的中学生,将来必将是社会的一员,教育就是为社会筑基,在广大的中学生中进行礼仪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社会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2.礼仪教育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教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么交往。做一个现代的文明人,必须懂得交往中的一般礼仪。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又在不同程度地彰显着一个人的素质,而在整体素质的构成中,礼仪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小到家庭生活,比如“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大到安身立命,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在社会交往中不懂礼仪,则会被视为没有文化,没有教养,说严重点,甚至会影响到自己事业的成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3.礼仪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礼仪

教育的迫切性为了能在中学阶段开好礼仪教育的课程,我们“中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课题组精心组织编制了《中学生文明礼仪调查问卷》,一共40道题。在高一全年级展开问卷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的部分内容:(1)文明礼仪现状不容乐观。例如有70%的学生在课堂上有睡觉、听音乐、吃零食、玩手机等行为;所有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说话带脏字等不文明的行为;有40%的学生有过或偶尔有过考试时作弊、抄袭行为;有69%的学生在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不唱国歌;有49%的学生有在上网时发表过攻击他人或者不文明的言语;有33%的学生有过在墙壁、课桌等公共场所留下涂鸦之作的行为。(2)很多学生不知礼,尤其是对社交礼仪缺少必要的认知;或者懂得礼仪,但因为社会大环境而不能付诸实践。有53%的学生上下楼梯时,没有靠右侧通行,而是哪边人少走哪边;有17%的学生认为个人卫生不属于礼仪;有30%的学生认为衣着容貌在交际过程中不怎么重要。(3)家庭礼仪教育不到位或者缺失。很多家庭没有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有63%的学生偶尔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只有40%的学生每天都会主动和父母打招呼。有87%的老师认为当前中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二、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可行性

1.礼仪教育是可行的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事实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德育的内容陈旧,手法老套,学生认可度很低。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走上社会后在人际交往中所必须具备的常识,所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次调查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尽快地在班上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了《中学生礼仪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以期礼仪教育尽快地进入课堂。从对一些家长的走访问卷中可以看出,家长对礼仪教育进课堂也是非常欢迎的。从家长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学校开设礼仪教育课题,不但可行,而且是迫在眉睫。

2.礼仪教育的形式及内容

(1)礼仪教育的形式。礼仪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学校开展礼仪教育,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就是让礼仪教育进课堂。根据我们的设想以及目前在高一年级进行试验的情况来看,一周开设一节礼仪课是比较合理的,课程的开设周期为一年比较合适。具体设想是高一年级每周开设一节礼仪课。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大型的礼仪讲座活动,以带动其他年级的礼仪教育。(2)礼仪教育的内容。学校的礼仪教育内容主要以我们课题组编写的《中学生礼仪教育规范》为依托,然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新的内容。我们编写的礼仪本校教材共分为四章,主要包括“仪表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学生礼仪教育的体系。我们相信,学校通过开设礼仪教育课程,一定会培养出一批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具有现代素质的文明人,礼仪教育也会使他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受益无穷。

作者:赵广卷 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

中学生教育论文:中学生科学素养教育论文

一、目前我国科学素养教育开展现状

(一)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主体教育形式还是传统的教师传授形式,利用黑板和一些简单的教辅工具进行课堂教学,往往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身的掌握,甚至是记忆。在科学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到实验室做实验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虽然很多学校设有实验室,但是利用效率并不高。学校普遍拥有的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教师使用过程中多数是播放PPT课件,而课件中也多数是教材知识点的概要,很少能利用多媒体去展示一些实验过程、科学史实等。

(二)应试倾向较重

目前全国各地的中学都在经受着传统的应试教育考验,这种人才选拔模式对我们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也产生了影响。学校和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就特别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和教育,虽然现在很多学校开展各种名目繁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启发式、探究式等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尝试,但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只是走形式,在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育很难达到效果。

(三)未能充分发挥课外培养的作用

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培养,单靠课堂的教学和一些考试的辅助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利用课外的环境进行培养。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对此给与重视,一些学校的图书馆形同虚设,一些课外的科学培养活动开展的并不理想,走过场、走形式,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

二、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实验课程设计

实验课是科学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一定要利用好这一阵地。一方面要加强对实验课程的重视,保质保量的开展好实验课程。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设计需要进行创新,以往的一些实验安排多是机械性的,学生并没有学到太多,只是一些墨守陈规的简单操作,所以应加强探索性实验的比例,既要有单一学科实验,又要重视综合性课题实验研究,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验要求,让同学们自己选择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案并得出结论。

(二)注重科学史教学

历史永远需要人类记住并进行反思,对科学素养的教育也不例外。在具体的科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科学史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准确地了解相关科学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了解一些相关人物的历史角色,知晓他们在科学发现、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失败、迷茫、痛苦,以及他们为了信念而不断奋斗、坚持的执着精神。通过一些历史上的名人典故,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真实,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可以感受到科学家们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这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三)关注STS教育

STS是科学、技术、社会研究的简称。近几年在科学哲学领域一些学者呼吁要关注科学哲学研究的人文化,在科学素养教育方面也要关注人文化倾向。在科学教育中要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社会。科技的力量虽然巨大,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科技的主导者是人,所以对科学的理解一定不能脱离社会的因素。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因此具体到中学科学素养的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尊重不同人对不同事物的不同见解,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科学素养不仅关乎我国整体科学水平的发展,而且关乎学生个人的未来成长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科学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要在未来获得一个好的工作岗位以维持高质量的生活,就必须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中学生一定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这既是每一个中学生的基本任务,也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之一。

作者:陈方浩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中学生教育论文:重要性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生心理素质是否良好,直接决定了其整体素质的发挥。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充满着活力,但是由于其心理发育不成熟,因而他们常常会产生诸多的心理困扰,出现情绪不协调,甚至精神障碍。因此,重视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工作经验,谈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从广义的角度讲,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教育(或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从狭义的角度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2、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

3、了解简单的心里调节方法

4、认识心里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

5、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常识。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如今中学生面临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现象

1、时代的压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社会亦越来越进步。可是,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却产生了: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剧烈竞争、生态环境的破坏、拥挤的交通等紧张的社会环境现象。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巨大的心理压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人们已经走进心理负荷超高的时代。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新的思想、新变化已经冲击到如今的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他们在面对事情时,感到迷惑、无所适从,极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有的学生因看到社会上一些人转行经商,对学校生活产生了厌倦,学习没有积极性,只会感到压抑、痛苦;家长为了生计都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使得孩子产生冷漠、孤独的心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中学生必须面对很多的挑战,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

2、升学的压力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极为看重孩子的升学,因为升学率的高低被学校判定为其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同时,家长都把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考上重点中学,随着考上名牌大学。就是因为学校和家长的过度重视,造成了不少悲剧事件。学生在学校要受竞争压力的折磨,回到家还要面对父母充满殷切的希望的眼神,心理亦备受压力折磨。很少有老师和家长去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是关心学生是否能上重点中学、是否考上名牌大学,考上的得到了周围人的赞扬和羡慕,而失败者则遭到人们的冷落、嘲讽。这种强烈的升学压力已压得中学生喘不过气来。

3、家庭的压力

许多孩子面临着许多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今社会离婚率逐渐升高,许多孩子来自单亲家庭,缺乏完整的关爱,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心中意识特别强烈,在家中备受溺爱,这些易于产生自负、意志脆弱、任性、依赖等不健康心理;许多家长认为对孩子的关爱,就是给孩子吃最好、穿最好、上最好的中学,把大多精力花在为了生计奔波上面去了,忽略了对孩子心理上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许多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研究表明,12、13岁—18、19岁是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生长发育的加速,使得这一阶段的发展冲突多、起伏大、矛盾重重,而且心理脆弱、情绪偏激、性格不稳定。很多心理障碍在这一时期萌芽,甚至波及到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许多成年人的心理疾病往往都可在青春期找到萌芽的根源。过去人们认为心理素质的发展与身体素质的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不需要对这一过程专门施加有意识的影响。但心理科学的发展和世界性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证明对人的心理素质发展这一过程施加专门的教育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促进青少年一代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大举措。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有利于帮助中学生们摆脱心理困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中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来自全国各地学校的各种调查显示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相当高。这些陷入心理困境的中学生迫切需要心理治疗和帮助。得不到及时的释放,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可能成为其犯法犯罪、自杀等不良现象的动机。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学校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承受能力。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积极诊治、加以疏导,及时帮助学生们消除心理隐患、摆脱困境,重新以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

(二)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素质教育和我国的教育目的,都要求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下一个世纪我国将逐步走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这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中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心理素质是他们成为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着眼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切实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较为突出,已成为当前社会生活中很不安定的因素。我们知道任何犯罪都是在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的,是人心态失衡导致的一种极端行为,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关键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和矫正他们已形成的犯罪心理结构。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中学教育中,使中学生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的承受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就能抵御各种纷繁复杂的不良因素的侵蚀,从而减少犯罪现象,增加社会的稳定因素,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宁。

总之,重视并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社会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更为深层次的分析,将会对如何引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做出更为系统的诠释。

中学生教育论文:法治意识植根于中学生思想教育论文

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增多,加上文化市场良莠不齐,中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冲击和污染,法律意识薄弱,对于违法行为和不道德行为辨别不清,当自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培养中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增强法治意识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采取有力措施,为培养中学生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

学校应在培养中学生法治意识中发挥主导作用

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品德培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培养中学生法治意识,应该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建立法治环境、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知法、懂法,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并用它指导自己的行为。首先应该提供良好的法治培养环境。一个学校的“法治”状况直接影响对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效果。学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加大对“问题学生”的关怀和引导,绝不因人而异,要一视同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其次是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教师是中学生法治教育的传播者,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言行举止对中学生法治意识形成的影响作用。要在提高教师的法律道德修养的同时,全面提升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等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体现学科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观念、健康意识、环境意识等教育内容,使学生的个人素质在言传身教中得到提高。再次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法律常识课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法律,更应该教会学生掌握法律、运用法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不仅要讲书本上的法律知识,更要多引用案例,尤其是发生在中学生身边的例子,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教会学生用法律指导行为。最后是引导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法治意识的培养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的吸收、内省、实践。引导他们遵循基本的价值取向,培养朴素的道德情感,懂得人生活在社会里是平等的、公正的,相互之间应该是富有同情心和怜悯心的。教育他们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社会应为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创造环境

社会是除家庭、学校之外的中学生活动最多的场所,社会法治环境对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力不可低估,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能激励中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反之,不良的社会环境会使鉴别能力不强的中学生误入歧途。孟母三迁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如果中学生平时接触到的人都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无疑对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是有益的。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要按有关规定彻底整治,严厉打击危害学校正常秩序、侵害中学生的各类犯罪活动,保障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应该大力倡导新风正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依法治国的宣传教育,开展健康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学生,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远离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场所。另外,要注意加强对中学生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引导,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安全。

家庭要注意对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是培养未成年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开端,是培养未成年人法治意识的重要一环,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塑造中学生良好道德品格,形成完善的法律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充分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亲子观、育人观,不包庇、不溺爱,在孩子面前起到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表率作用,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如果家长不遵纪守法,为人处事偏离法治轨道,很容易影响到孩子。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培养孩子的法治意识,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教育孩子,比如陪孩子一起看《今日说法》、《道德与法制》等栏目,提高家庭成员的法律素质,培养良好的家庭法治意识氛围。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且正处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弘扬法治精神,把法治意识根植于中学生的思想中,引导他们自觉守法,用法律规范自身行为、维护自身权益,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教育和引导,把中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合格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晓慧

中学生教育论文:中学生焦虑情绪心理教育论文

1目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当前,为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我国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是践行和实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升每个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大环境下以及强大的就业压力下,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压力也日益增大。适当的压力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动力,但过大的压力过却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其中焦虑情绪问题尤为突出。

1.1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在最初表现在担心考试成绩不好,被其他同学会嘲笑、看不起,或者担心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当这种担心变成事实,学生长时间的压抑、自责等,便很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另外,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如:中高考的压力、学校成绩的排名等都是学生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适当的学习焦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若是过强则会导致学生厌学、失眠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有的学生会害怕老师、害怕学校、害怕考试、甚至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每当考试来临,他们就会产生恐惧、不思饮食、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在梦中反复的做噩梦,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失眠。因此,作为中学老师的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外,还要在学习上、生活上多鼓励、照顾学生;针对部分家长过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种偏激思想,我们要进可能的降低孩子心理上、学习上的压力,从而全面培养孩子。

1.2对人焦虑

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某些心理障碍,例如,有些同学坐在大家面前往往会感觉害怕、坐立不安,性格羞涩腼腆,不敢在公众面前发言或是大声讲话,经常害怕受到批评,或者是在受到批评之后长时间的闷闷不乐、久久难以释怀。

通常情况下,造成对人焦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中学生很大一部分为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他人考虑、不懂与人沟通分享;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相处,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上网打游戏、聊天等。长期以往,就形成了孤僻、喜爱独处等不良习惯。

究其以上不良因素,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中学生正好处在由童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其心理活动常处于一种自我矛盾状态,长时间的这种自我矛盾就很容易引发学生出现孤独的倾向。

第二,大多数中学生是独生子女,加之时代的不同,存在一定的代沟,导致与父母的交流很少,甚至没有学习上、生活上的沟通,长期以往,就形成了孤僻、自傲的性格。

第三,互联网的出现,让很多学生将原本用来与同学交流的时间几乎都用到了互联网上。对于这类中学生,父母和老师应该应多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多交朋友、减少独处的时间。另外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造成学生对人焦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那种存在对人焦虑心理倾向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多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班级或者是社区各种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多与同学、朋友交流沟通,尽可能减少批评,增加鼓励。

2焦虑情绪的成因

使中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2.1家庭因素

家庭既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孩子的终身课堂。一方面,学生的情商、智商和语言发展重要期和关键期在家庭中度过的。另一方面,孩子对于客观世界的最初认识就源于家庭、亲人和亲父母。因此,父母的文化修养和家庭环境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文化修养。而父母的文化修养不可避免地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同样对学生的身心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结构类型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此外,父母亲人的关系、家庭的构成方式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2学校因素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教师素质、教育教学氛围、学校校园文化等具体因素都会影响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中学阶段,教师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尤为重要,正如关国心理学家哈麦比克(D,Hamacher)所说:“我们大概会同意这种说法:两位具有同等智力、受到同等培训、对课题材料达到同等掌握的教师,但是教学成绩上却很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差异是由于教师的价格对学习者的影响造成的。”“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及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促使学习上的共同合作,这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些教师做的还不够。

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上明显不足。由于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缺乏监管制度,致使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咨询机构都流于形式。目前,应试教育的思想却依然影响着许多学校、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校园文化建设甚至以考试为中心。这种情况下学生便易出现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和考试恐惧等心理问题。

3消除中学生焦虑情绪的对策

若要真正使中学生摆脱焦虑情绪就要切实抓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焦虑情绪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加强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最大限度的消除焦虑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严把教师关就是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定期心理健康培训,以确保能够较好地胜任工作;二是严格筛选优秀教师,聘任合格的教师。

第二,开设和完善心理健康课程,加强中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学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同时也是大多数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一种重要方式和直接手段,这样可以传授学生全面系统的心理知识。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学校育人环境。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它对学生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想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社会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协助。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家长要与学校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

总而言之,只有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建设,才能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搁置到一个正确的、重要的位置上,最终才能实现人才的强有力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