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家校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04 05:46:06

导语:在家校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家校教育论文

家校教育论文:家校合作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心理素质教育应发挥论文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要发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必须充分认识家校合作的意义,开辟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和间接的原因。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相互配合,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合力,是使心理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现有研究看,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们也找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专题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等。随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全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了家校教育资源。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认知、个性、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教育方法粗暴等。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学校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教师和同伴成了影响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的优势,但也存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如大班教学,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心理的全面认识。

家校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推进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提高家长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家校合作教育不只是使学生受益,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使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从而更多地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也就是说,家校合作也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改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是紧密联系的。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较好的水平层次,学业成绩中等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中等水平层次上,而学业成绩低分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不好的水平层次。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不良学生在智力、创造力、抱负、独立性、坚持性、求知欲、自制性、自尊心、责任感等因素上与学业优秀学生有极显著的差异:学业优秀生在各项心理素质上的平均分明显优于学业不良学生。这说明,学业优秀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优于学业不良学生。可见,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具体说来,如果父母经常参与家校合作活动,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学习,那么孩子往往会从两个方面受益:第一,可以提高孩子一些科目的学习成绩;第二,如果父母与学校合作得比较好,他们的孩子会更加重视家庭作业和学业成绩。这种积极的态度是取得学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看,目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时,我国更多地注重学校的训练与教育,而对作为学生重要生活场所和心理环境的家庭却比较忽视,更没有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助推作用有机结合,更好地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机制。

(一)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的加强,大多数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多数家长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式不科学,仅以孩子考高分为目的,以高分作为考好学校、找好工作的资本,不懂得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

(二)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和互相配合

教师与家长虽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是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均持不信任态度。教师对家长的认同情况要略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而且,教师与家长均缺乏一种一贯的、积极的、主动的合作愿望,双方各自长期“孤军奋战”,不能有效挖掘合作教育的资源,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这种合作愿望才相对强烈。

(三)家校合作的具体操作逐步规范,但实效性低

由于学校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许多学校逐步重视家校合作资源的开发,如举办家长例会、实行家长接待日制度、教师家访、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家长会、家长学校已逐步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但是这些组织在执行、督促、检查上还存在疏漏,如联系方式不当、联系频率不高、联系面狭窄、联系内容偏、联系制度和组织名不副实等,同时活动周期长。

(四)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偏颇,且缺乏协调、统一

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集中在孩子学习方面,这反映了教师、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高度重视。但是,有些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却陷入狭窄,即只重视分数;有的则只注重孩子是不是守纪;至于身体方面、审美方面、劳动方面的交流内容却非常少。交流内容的偏颇,易造成孩子畸形发展,并使教育实效性降低。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方式

(一)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影响。举办心理素质教育的家长培训班,可以帮助家长提高素质,增强家教能力。有经验的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的学习内容规定为:学习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常用的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以身立教”;改变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熏陶教育等。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发放家教指导手册、组织各种亲子活动、时常和家长进行电话交流、定期开展家教讲座等。通过交流、指导等方法,使家长增长家教知识,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同时利用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帮助家长发挥家庭个别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家校联系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共同发挥教育作用的好形式。为此,学校必须和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加强家校互访。教师应加大家访频率,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生活情况。定期开家长会,及时对家长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上取得一致;邀请家长到学校了解情况,共同商榷教育方法;设立热线电话,耐心解答家长咨询的问题。

座谈、交流。以家长会、家长—教师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措施,总结家教经验,树立家教典型。

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让家长参与心理素质训练课。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心得体会,感受心路历程。家长开放日制度还可以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拉近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子女的心理距离。

此外,还应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学生情况(如发放材料、通电话、通信、设立网络论坛等),评价激励家长(如评优秀家长、优秀家庭,为其他家长树立榜样等活动)等。

(三)聘请家长辅导员

为了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学校可以聘请一部分家长作为学生的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在社区的活动。家长辅导员们一般是邀请有文化、有耐心、再就业的家长担任。学生们在社区的活动,包括少先队体验活动和体育运动等,一般应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定出方案后,再由家长辅导员提出意见。通过这些活动,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增强孩子的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

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曾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形式分为低层次的参与、高层次的参与和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低层次的参与是,信息传递(双向沟通)和参与子女学习;高层次的参与是,应邀参加学校活动和培养对学校的兴趣;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是,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家长委员会就起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的作用。可见,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最高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可以是家长们自发组织的,但主要应有学校发起和组织。一般来说,家长委员会可以有十多位家长代表组成。为了加强家长委员会和学校的联系,家长委员会中还应有3名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师参加。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监督,并经常性地提出建议,督促学校提高管理能力、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并参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决策等。

家校教育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家校互动

摘 要:幼儿教育中,家校互动非常必要,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之间做好衔接工作能够更好地实现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简述家校互动的重要意义,提出几点加强家校互动的建议,希望对增强家校互动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校互动;教师;家长;教育衔接

一、家校互动的重要意义

幼儿教育中,增强家校互动有重要意义。家校互动主要表现为教师和家长教育之间的良好衔接。家校互动首先是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一座沟通的桥梁,有效的家校互动能够实现教师与家长的及时联系,有利于教师将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反映给家长,然后家长根据教师的建议衔接好孩子在家的教育。这样一来,孩子在家在校的成长情况都能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并且根据孩子面临的问题,及时做出反映,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增强家校互动的有效措施

增强家校互动对提高幼儿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结合实践中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三个增强家校互动的措施。

1.教师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在开学初、期中和期末三个时间段召开家长会。教师在家长会上主要是和家长交流一些孩子的在校情况,为家长提供一些在家教育的建议以及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关注的内容,并且告诉家长如何和教师开展合作教育,将孩子在校在家的情况结合起来,关注孩子在成长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孩子在校在家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2.教师可以通过为孩子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教育衔接。幼儿园教师在给孩子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要求孩子和家长合作完成的作业。比如,中秋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手工灯笼的制作,或者家长为孩子讲述寓言故事等。这样,家长在和孩子一起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能通过和孩子的交流,了解到孩子在校学习的内容,遇到的苦恼等。这种方法也有利于家长在家对孩子进行衔接教育,比如提高孩子做手工的能力和对幼儿园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

3.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班级的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与孩子一起游戏,并且在游戏中与教师合作对孩子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比如说,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内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种主题的亲子活动,包括节日由来、游戏环节和课外教育等内容,这样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可以了解到孩子在校的情况,而且能够通过与孩子一起游戏,增进感情,对孩子实施其他教育。举例说明,教师可以在儿童节的时候,举行周末庆祝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参与到老鹰做小鸡、躲猫猫等游戏中,或者以家长和孩子为一支队伍,与其他的家庭进行比赛,看谁的孩子最会讲故事、哪家的手工做得最好,哪个孩子最懂礼貌、养成的卫生习惯最好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家长不仅能增进和孩子的情感,更有利于家长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便于能教师和家长合作,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

增强家校互动对于提高教师和家长的衔接教育十分重要,教师应该从召开家长会、布置孩子的家庭作业和举办亲子活动三个方面加强与家长的衔接,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 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幼儿园)

家校教育论文:家校联手 共建教育合力

摘 要: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和配合,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更加重要。因而,我们更应懂得和家长进行教育上的合作,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心、爱意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关键词:密切配合;准备;技巧;交流

学校的工作要顺利开展,必须要有家长的密切配合。而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是与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分不开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与家长有效沟通。作为班主任,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和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因为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是系统全面的,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和配合,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更加重要。因而,我们更应懂得和家长进行教育上的合作,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心、爱意的氛围中茁壮成长。本人工作中特别注意与家长的个别交流,并且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使自己的班级管理如虎添翼。

一、沟通的准备,要做到有的放矢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如果不能全面了解,家长会认为你对他的孩子不关心,从而失去家长对你的信任和交流的基础;如果你只说学生的优点,家长也许会认为你在敷衍他;而你如果光说学生的缺点,家长会认为你对他的孩子有成见。因此在与家长沟通前,我们必须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在校表现等。最好拟一个简单的提纲,包括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今天沟通的目的、建议家长采取的配合措施等。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产生老师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的感觉以及班主任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这样从情感上就更容易沟通。

二、沟通的技巧,应以有效为本

第一,“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沟通,要有一颗真诚的心。要诚挚地夸奖学生的优点,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对于“差生”,我们要尽量发掘其闪光点,发现点点滴滴的进步,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希望。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更主动地与老师交流,配合老师的工作。

第二,要注意倾听反馈的信息。从你的认真聆听中,家长可以体会到你对他们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沟通的深入;从聆听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家长的教育态度、期望水平以及学生以往的成长经历;从聆听中,可以让我们排忧解惑,帮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第三,要表现出教师专业的能力,简明扼要提出一至两项可行的建议,供家长参考,以争取家长的认同。面对自己孩子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家长们往往束手无策,他们很苦恼,也很着急,迫切希望从班主任那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这时我们除了倾听,更要提出有针对性并且科学实用的建议给家长。这也就对我们的工作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积极探索。

第四,不同类型的家长要区别对待。每个家庭都是非常有“个性”的。因为家长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其知识结构、职业类别、性格气质、修养程度等都参差不齐,没有哪一种家庭教育方法是万能的,某种方法在这个家庭有效,但到另外一家则不灵。班主任应对学生家庭进行调查分析,对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年龄、家教思想、家庭关系等做到心中有数。对待不同层次的家长,就要有不同的沟通方式,不同的沟通内容。

第五面对家长的意见要注意反思,要有胸怀。一是要反思此次与家长沟通过程中的优缺点,积极认真地响应家长的建议,并把与家长达成共识的东西付诸实施。二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三、个别交流,应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

第一,接送时面对面的交流。低年级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多,这正是班主任与家长交流的良机。老师能把孩子当日或近几日的情况与父母交流,又能了解孩子在家情况,而且是直接地、近距离地与家长接触,便于老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家庭也就是了解他的生长土壤。这种沟通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虽比不上家访了解得系统深入,却以“短、平、快”为长,很有实效。

第二,现代通讯交流。现在,我校班主任使用最多的是手机和飞信,能方便、及时、有效地和家长进行交流。

总而言之,家长工作是我们老师份内的事,做好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我们树立了和家长积极沟通并以此赢得家长对班级工作支持的意识,通过长期的接触和反思总结,我想我们都会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促进我们的班级管理动作健康顺利的发展。

家校教育论文:“家校协同教育”的新模式初探

摘 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共同教育。家长的参与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从目前的家、校合作现状看,仍存在很多偏见和问题,很大程度是受到了传统家长参与形式的制约。因此我们呼唤更加快捷的家校合作形式――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参与形式。

关键词:学生教育 家校协同 信息技术 沟通 交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层次的教育改革接踵而至,人们也越来越能认识到学校教育的成功不能只靠学校的孤军奋战,教师的独挡一面,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尤其是家长的积极参与。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虽然学校一直比较重视家校互动的协同教育,但传统的形式比较单一,除了家长会、家长通知书,还就是教师家访、家长陪读。这些传统的协同教育模式,曾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家长参与缺少有计划、有深度的共育层面上的合作。

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移动通讯,实现家校协同教育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家校协同教育,目前很多老师用得最多是和家长或学生进行电话沟通交流,这也是目前最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现在基本每位家长都随身携带手机,家长和老师只要拨通电话就能很快得到对方的信息,学生在校在家的生活及学习动态即可马上了解,对学校、家庭的协同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校讯通平台,加强家校协同教育

近年来家庭对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家长迫切需要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及时获取可靠的信息,矫正家教方法,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开通“校讯通”,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而且能得到关于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习情况、心理变化等方面更细致更全面的信息,家长心里也更加踏实。“校讯通”是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之间秘书式的个性化沟通工具。利用“校讯通”为家校建立了一个群体沟通的渠道。

学校通过“校讯通”,可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优化内部办公流程,提高校务工作效率,节约学校开支;能够强化对学生全方位的管理,有利于学校倾听家长的意见,接受家长对学校的监督;有利于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过程管理;有利于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育系统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宣传教育的成就,提升教学形象。

班主任也能及时将一些情况比如有时因天气问题等停晚修、考场问题停课、开家长会等情况通过校讯通以手机信息的方式一次性发到每个开办校讯通的家长手机中,防止某些学生钻空子,利用学校停晚修夜归或不通知家长到学校开家长会等。

三、网络QQ沟通,提高家校协同教育效果

校讯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话的不足,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它适合一样的信息群发,假如要一对多同时进行聊天沟通交流却无法完成。这时建立网上Q群就体现出了绝对优势。以家长和班主任、各科老师为成员建立一个Q群,家长一有时间上网就可以通过Q群和班主任、老师或其他家长交流教育心得,提出合理化建议,协调好教育措施的实施。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也可以通过Q群和多位家长互相交流,不论是针对哪个家长或学生提的意见与教育方式,其他家长在倾听与参与的过程中也对教育自己的孩子有所启发,这种各抒己见的方式也方便集思广益,对协同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创立“家校博客”,增强教师、家长,学生的沟通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博客日益成为人们信息、对话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博客跨越时空的优势使其在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创立“家校博客”, 增强教师、家长,学生的沟通。跟学生教育有关的活动照片、文字、学生作品、家长教育心得、教师教育心得等都可以上传发表。

五、制作课件

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制作好详尽的课件在家长会上向每位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情况,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家校协同教育的一大途径。每学期至少两次以上的家长会,老师们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开家长会的主要内容制作成课件,让家长一目了然,对要了解的情况清晰详细,也是一次很好的沟通。在开完家长会后总有一部分留下想更详细了解孩子情况的家长重新翻阅课件,同时可与老师面谈沟通,更好地了解孩子,更好地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监督教育工作……

家庭或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都必不可少,家长与教师都应建立更快捷、多元化的家校沟通模式,与学生建立更民主、平等的师生、父子、母子关系,在教育道路上不断探索更适合、更优化的教育之道。实践证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家校协同教育,已经越来越普遍,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虽然还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与模式也在不断改革与更新,变得越来越科学化、越来越人性化。

教育学生不只是老师的事,更是家长的事,是社会的事。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教育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一致,只有学校与家庭、社会整体规划、共同合作、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学生健康的成长,共育栋梁之才。

家校教育论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获得成功,就“家校配合”戒学生网瘾

摘要:网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一些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从而引发的孤独抑郁、网恋、游戏狂、色情癖等网瘾,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主要从家庭和学校如何帮助学生从网瘾中走出来,走进正常的学校生活,展开探讨。提出观点和采取的措施都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学生 ; 网瘾 ;家庭 ;学校

一个学生的呼声:我是一个高中生,5年前我接触电脑,那时侯上学很清闲,放学后总爱到网吧坐一会,开始1个小时,过了1年左右不自觉的就上了2到3个小时,当时没在意,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我的生活里几乎全部都是游戏,网络,把所有的钱都花在这上面了!!有一件事情很恐怖,当自己从进入网吧到出来,我能看到两种天候现象,那就是白天和黑夜!!我想过无数方法来戒除网瘾,游戏瘾,可一点都不管用,不要跟我说到医院去看,我现在找不到一个能正经或者说有能力治好这个的地方!!我现在真的有点绝望,到底该怎么办?!谁能帮帮我,谁能救救我!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网络的迅速扩张,网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一些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从而引发的孤独抑郁、网恋、游戏狂、色情癖等网瘾,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如何帮助学生从网瘾中走出来,走进正常的学校生活呢?我运用“家校配合”成功戒掉几个学生的网瘾,现在把我的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对于网瘾我们家长应做怎样做?

1.对孩子要有信心,不要绝望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总有一天他们能自己戒除网瘾。这是解决孩子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要是连你们多放弃了那还有谁能帮他们呢?要让孩子明白电脑网络是学习和工作的工具,而不是玩具。

2.不要急于求成

戒除网瘾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一个认同、移情、引导、转变的过程,所谓性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让孩子自己体会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再自觉戒网。我也是自己戒掉网瘾的,我想我的网瘾也不有些青少年朋友们小,我也是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后再自觉戒了,现在我虽然还经常上网,但我上网的目的可全变了,以前我上网是为了玩游戏现在我上网主要是为了查找资料等等,要是没什么事根本就不想往网吧里跑。我爸妈也根本不担心我会再次迷恋上网络。

3.不要溺爱孩子

很多人迷恋网络跟家长的溺爱是脱不开关系的,我想有这样经历的家长多明白。他们的爱多表现在物质的慷慨,而忽视了精神和情感上的关爱。其实这只是表面的爱,真正的爱是情感的交流,钱能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但也会使他们堕落。

4.不要以老眼光看现在的孩子,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的核心是“时”字,时代 不一样了,父母的思想观念就要跟着相应的变化,要积极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概念、新的方举。毕竟你跟你们的孩子有一定的年代差在里面,所以不要老是以自己的感觉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这样也方便跟你们的孩子有更好的沟通。

5.不要忽视孩子上网前的教育

预防孩子上网成瘾是最好的措施,不要等到孩子上网成瘾了才想办法去戒除、挽救。

对于学生的网瘾我们学校要做好哪些?

1.在学校里跟其他学生一样的“待遇”

有很多老师他们对学习成绩不一样的同学就有着不一样的“待遇”,一般学习好的同学多被老师安排坐到前面一点,上课时的提问也基本上是为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所准备的,那些所谓的“差生”上课时基本上是得不到老师的关注的。所以在学校里面要做到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有跟其他同学一样的“待遇”。特别是老师方面,不要用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无意或有意的区分,作为老师应该多关注自己的学生,他可能学习成绩不好但这并不表示他其它方面也多不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针对其优点进行教育。上课时也应多向他们提问,不管他们能不能答出来多要让他们试试,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班里是多余的而导至孩子厌学。学校应多组织些活动,邀请他们一起参加,这样即充实他们的生活也能促进跟其他同学间的交流。

2.尽快推进教学改革

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切实减轻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习压力越大,网络成瘾率也就越高。老师要因材施教,提倡研型学习,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学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要以考试成绩来排名次、排坐位等,最大程度地减轻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压力

3.充实他们的内心

不要让网瘾学生觉得跟其他人难以沟通,应多创造些机会多让他们参与讨论,在此同时他们也会从别人那里学到课堂上学不到而家长一时也想不到的知识。在思想道德方面要对他们多一点的教育,比如说参加些社会公益活动、献爱心捐钱、捐血或别的一些公益活动。这样他们思想道德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进步。当他们成功的帮助了一个人或做成了一件事后一定会有成就感。其实玩游戏也是差不多的,我想所有玩家他们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装备,要有比别人更好的装备,有了装备别人才会羡慕他、崇拜他自然玩家也是在体会着另外一种成就感,但不管怎么说这是虚拟的。跟在日常生活中所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自然他他们自己也会分辩。

4.媒体教育也起作用

通过报纸、电视等途径多让学生看一些真实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实例,从中吸取别人的惨痛教训。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学到一些法律知识也可以起到防患未然的作用。

三、取得的成效

以前班里学生上网者较多。有的大休回来不先进学校先上网吧。有的晚上偷偷翻墙外出,有很多不安全因素。有一部分同学晚上上网白天睡觉,学习根本无从谈起。我采取“家校配合”戒学生网瘾后,班里上网的几乎没有了。以前有网瘾的几个同学,戒掉网瘾后顺利的上了大学。

四、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有急躁的心里

学生戒掉网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教师、家长有持久战的准备与耐心。

2.不要轻言放弃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即使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成效不大,在此情况下,不要轻言放弃。

3.多鼓励多关心

网瘾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老师、家长的关心和帮助能更坚定他们的戒网决心。

(作者单位:1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山中心小学261000

2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教育办261000)

家校教育论文:家校携手培养聋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策略

摘 要:笔者从教师协助公安部门办案获得的材料分析发现,走上犯罪道路的聋哑人大多数受过教育,而且有的在校学习期间还是师生眼中的好学生。笔者试图通过家校携手这一方式提高聋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他们走上社会后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家庭

一、以班集体为载体,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1.自我评价,深化体验。班集体是充满健康、愉快、和谐气氛的园地,是教育、培养人的场所。在集体中对聋生社会性和独立性的需要,我要求班主任老师以及科任老师给以合理的满足,引导他们与同伴合作,培养其合群性、集体性,不使任何一个聋生感到冷落和孤独,让聋生在集体中不断变换角色,从而改变聋生的思想行为。聋生参与集体性的自我管理、参与解决集体内的重要问题、培养其社会成熟性,进而促使聋生进行正确的自我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在班级活动中针对聋生心理、生理等个性差异创设丰富的自我体验情境,如成功情境、信任情境、问题和冲突情境等以境育情,这样在实践中逐步引导深化,引发聋生情绪感染,深化自我体验。

2.自我控制,诱导内省。一次国庆长假返校后,一位高年级学生向同学夸耀她的“假期奇遇”。她一个人在逛街时遇到了几位聋人“好朋友”,既帮她买了衣服,还给她钱。聋人“好朋友”劝她不要上学了,毕业以后找个工作一个月只拿三五百元,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子,不如加入他们的行列――学偷窃,一天就能成千上万。像他们整天逛商场,吃吃玩玩多惬意。听她这一讲,我班的部分聋生流露出了羡慕之情。为此,我们一方面将老师参加公安机关审讯聋哑嫌疑人的经历讲给学生听,一方面请来一位被骗加入盗窃团伙但因偷窃本领不高而遭团伙成员砍掉手指的聋人讲他在盗窃团伙内所受的非人遭遇,另一方面跟法院取得联系,在审判聋哑人时把聋生带到现场,让他们接受教育。此外,我还精心设计开展一些需要付出艰辛努力,以坚强毅力战胜困难、令人终生难忘的集体性教育活动,有意识地锻炼聋生的自控力,不盲目接受不良诱因,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激情和冲动的行为。这样,即使犯有错误和过失,能正确对待自我,进行正确、全面的反思和内省,从而提高自身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以家庭为延续,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1.帮家长树立“人品”观。聋生由于生理上的残疾,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都是在家庭中接受的,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由于家庭条件不同,所受的待遇也不同。有的在家是条“龙”,父母觉得亏欠他们太多,往往用过分的溺爱来弥补。在家里,一切事情几乎由父母包办。有的在家是条“虫”,父母认为他们是个“包袱”,对他们采取听天由命的态度。这两种家庭在教育上的方法都是迁就放纵多、严格要求少,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孩子自懂事后拿了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家的东西,父母还认为自己的孩子虽然有残疾但还算“聪明”,以后不会吃亏。

大多数聋生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到学校接送其子女时与教师谈得最多的话题只有一个:学习成绩好不好。特别是现在国家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了残疾人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其子女能跨进大学之门,毕业后能找一份较好的工作,家长们视“成才”为首选目标,“人才”重于“人品”,以智育取代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我在学生人格培养上定好大方向,与家长沟通,常把失足校友的“事迹”讲给家长听。这位“狱友”入学前就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他的母亲特别庇护他。每次他“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被发现时,母亲都想方设法为他开脱。入学后经过教育在校期间还算规矩,可一放学、放假他就“好事不断”。一次他利用星期天约了另一位同学到一所农村小学撬开了会计室的门,偷了几百元。星期一上学后他向别人炫耀他有很多钱。老师知道后查清了钱的来龙去脉。同时请来父母协助教育。谁知他的母亲来校知道实情后反而为他儿子的钱的来源做了安排了“合理”安排,甚至还跟老师急了,说老师坏了他孩子的名声。这位学生毕业走上社会不到半年就被抓判了三年。以此为鉴让家长树立“首先要成人,其次再成才”的“人品”观。

2.给予正确的导向。聋生年龄小、知识少、经历浅、判断力弱,对社会的复杂现象难以“过滤”,必须依靠家长帮助“净化”,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增强免疫能力。教师将在校期间对聋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内容、传输给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做法告知聋生的父母,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提高教育效果,增强聋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我们要求家长在家中不要孩子提出要什么就一味地满足他的要求,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一些家长根据我的建议与孩子商定:洗碗五角、洗衣服一元、烧饭、烧菜二元……让孩子懂得通过自己双手劳动得来的钱花得最安心。

3.加强家长间的互动。经常与家长对聋生的思想品德、身体发育、智力潜能、行为习惯、基础知识、爱好等方面进行讨论,取得共识。找出聋生目前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同时与聋生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会,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制订目标要求,将原来的瞬间教育行为变为长期教育行为,促进聋生的成长。

创设家长间交流的平台,让每位家长讲出各自的教子心得,达到共同想要的效果。一次交流时一位家长的做法我们十分感兴趣。他是这样做的:放暑假期间他和孩子一起制订了假期作息时间表,并对照此表设计了一张评价表。评价等级为按时完成且认真两颗星、按时完成一颗星、没有按时完成没有星,以自我评价为主家长提参考意见。每天晚上作一次小结,一个星期作一次评价情况汇总。我肯定了这种做法并在全班推广,让聋生通过自我评价来提高自我教育。

家校教育论文:家校社形成合力 打造协同教育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是大教育观的基本内涵与目标之一。学校和教师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需要与家长和社区展开充分的合作,这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通过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保证所有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也有助于家庭与社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合作对于家长、学校与社区不仅仅是一种目标,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然而,目前对于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的研究多停留在其重要作用与意义层面上,对于合作关系中操作层面的实证性研究则很少。

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系统需要实现的目标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区(社会)成员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学生是协同教育的中心,学校、家庭和社区要通过交流、活动、投资、决策与其他一些联系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学校是系统发展的设计者、参与者、指导者与系统运行的支持者;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应是互补合作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努力提出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的解决策略。

成立协同教育组织。现实公立学校中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工作一般由德育处组织进行,受其科室职能与协同教育需求限制,往往工作效果局限于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诸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更多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则由年级组、班主任承担,其内容多限于学生成绩与学生违规问题。结合现行学校组织机构现实,可以适当调整学校办公室职能,组织成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组织。其组织成员为校长、其他学校合作组织中心成员、不同年级教师代表、不同年级学生代表、不同年级家长代表、地方主管文教卫官员以及社会团体合作伙伴等。其组织任务至少包括:撰写年度合作行动计划;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活动;招募志愿者;实施、协调、宣传已策划好的活动;对合作活动与问题进行监督、分析与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该组织还应承担起家长、社区成员的培训工作,编写系列学校教材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帮助家长、社区成员从总体上把握教育的正确方向,并向其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

明确协同教育目标与参与类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组织的工作目的是为学校创造欢迎家庭、社区参与学校教育的氛围,确保家庭和社区有合理、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低效的协同教育严重影响各类协同教育参与者的参与持久性与深度。所以,确立各方感兴趣并可操作的协同教育目标对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极为重要。考虑到协同教育的参与者素质参差不齐,我们确立的目标必须包括维持合作氛围目标与行为目标,还应包括提升协同教育工作的学术目标。有了明确的协同教育目标还要有操作性强的参与形式,这是协同教育的关键。协同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协助家长提高子女教育技能;以学校项目与学生发展为抓手实施开展有效的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学校的交流;为志愿者提供服务的机会和展示的机会;创设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情境;创造家长代表参与学校决策情境并发展家长领导和代表;搭建学校、家长、学生与社区共享资源平台等。

建立协同教育操作清单。基于学校教育是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的枢纽地位,学校要不断探索适合于本区域的学校―家庭―社区合作项目,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引领协同教育发展;为解决现实中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存在的沟通低效与合作连贯性差的问题,建立具有操作性的协同教育项目执行方案并以此提供直接、持续的项目支持。

各教育参与者不仅要高度认同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的重要性,更要在实践层面参与。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应强化服务意识,换位思考,体谅学生家长的苦心与社会的期望;要求家长在尊重、理解教师的前提下,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积极主动与教师交流,对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有宽容之心,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为志愿者提供帮助与支持;而社区更应把学校作为区域文化的中心,提高对学校教育与教育理念的认知水平,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帮助学校推进教育改革;三者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网络体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与三者协同发展。

家校教育论文:家校合作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

摘 要:在国外,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行动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而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在国内很多初中生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迫使我们需要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更多的研究。文中主要对家校合作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生,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中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造成恶劣影响。上海市教委每年都会对中小学生与大学生的安全情况进行调查,其所的报告上结果并不乐观,自杀学生的人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患有忧郁症的学生人数在不断的增加,忧郁症患病学生小龄化趋势明显。对初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行为就可获得良好效果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离不开家庭以及社会的关心与帮助。

一、国外家校合作实践活动

二战后,日本引入的PTA项目在促进家校沟通以及青少年的发展中发挥出显著作用。PTA以班级作为基本单位,其中的委员是家长自愿或者是推荐产生的,这些委员和班主任一起组成班级PTA,而学校中的班级PTA则构成学校PTA。

1967年美国的“家庭――学校研究会”成立了Mega Skill。其任务是帮助家庭与学校之间构建起良好的关系,并利用这种方式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会为参加活动的家长提供指导。在所开展的活动中有大量的亲子互动内容,因此活动中家长与其孩子之间的关系会得到改善。

美国学校改进计划,总体计划是学校的董事会来拟定。由家长、教师以及支持这个计划的人员参与到其活动中。学校中还存在有专门的组织以促进计划的开展。

美国教师帮助家长参与学生作业项目,该项目是由爱泼斯坦于1987年所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家长了解子女作业的情况,让子女愿意向家长讲述学校中发生的事件,让家长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子女的的学习中去。

二、家校合作开展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动指导

(一)学校帮助家长成为教育主人

学校需要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让家长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孩子的学习。学校需要为家长提供一定的机会,让家长能够在业余时间中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这样帮助家长更好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进行认识,更好的把握住学生的思想发展,让家长能够摸索出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长自身则需要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的部分管理工作中,家长可以利用自身所掌握的资源,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学习、调查访问。家长还应该对自身的职业优势进行发挥,承载学校中的部分教育职能,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对学校教育职能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二)搭建网络学校,增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交流

通过网络,能够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以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利用网络,家长能够与学校之间开展及时的、全面的、有效的交流。网络学校平台上家长能够更好的对自己的意见进行表达,而教师也能够了解到家长最为真实的想法。利用网络学校,学校能够更好的对科学文化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传播,家长之间可更好的交流各自的教育经验,使得不同的家庭环境中的家长都能够得到启发。在当前这个网络快速普及的情况下,家校合作的拓展领域的重点应该放在网络上,利用网络来为家长提供理论指导,并为家长提供学习的机会。

(三)积极开展新型家长会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进行沟通较为传统的、重要的方式,在传统的家校合作中这是最为主要的措施。但是这种形式较为老套,并且只能够与学生家长探讨一些共性的问题,不能够对学生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为了更好的应对外部环境的发展,我们应该要积极的对家长会进行创新,让家长会上能够有更多的交流,例如交流式家长会与观摩式家长会。

交流式家长会的交流并不局限于本班之中,主要是让家长对教育的得失以及孩子在家中的行为进行讲述,然后一起与学校进行共同分析并找到解决的方案,这样将能够让学校与家长在学生的教育上产生良好的默契。同时家长间的相互交流,也可以为众多的家长提供宝贵的经验。

观摩式家长会则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听教师精彩的讲课,这样可以让家长对孩子的表现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从孩子的表现对孩子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进行了解。还可以让家长观摩班会,并参与到班会活动中,一起与学生进行互动,或者是为学生举办成人礼仪式等等。教师可以积极的利用班会活动等加强和家长之间的协作,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语

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寻找到解决的方法。其中,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都不可或缺。在国外,对于家校合作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且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而在国内家校合作方面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因此我们在家校合作研究上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家校教育论文:论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机制

【摘 要】当前,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现象,这种现象对于实现教育目标,提升教育质量,形成不小的障碍。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探讨了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家校合作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育;家庭教育;家校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这样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改革效率的基本原则是密切家校之间的合作。家校合作是21世纪教育的职业精神之一。”由此可见,加强家校合作已成为世界性共识。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教育不仅仅是靠学校教育来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方面主体来共同完成,尤其是家庭和学校的配合。

但现实中,却存在诸多错误的观念,比如有的家庭甚至研究者将家庭教育的职能理解为:在孩子进入小学以前“为学校教育打下基础”,进入小学以后,家庭教育主要是对学校教育的配合,此类家庭教育观是“学校中心”型教育观的典型表现,人为降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个背后的根源可能是:这个教育体制属于以学历为核心诉求的教育体制,在竞争性考试制度的压力下,家庭教育放弃了本应有的独立性,而宁愿让儿童成为考试制度下的奴隶,并不去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发展,这是当前中国教育的现实。

二、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1.家校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教育合力

家长与学生存在天然的亲子血缘关系,亲子之情是无可比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彼此之间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就越大;反之则感化作用小。所以,如果家长的方法得当,其教育效力可能会大于学校教育。家庭与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主要力量,就像一辆车轮,必须向相同的方向共同努力才能教育孩子健康成长。两轮不能同步,后果不会乐观。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效果往往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假若没有该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会瞬间倒塌。”开展家校合作,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双方的优势,以家庭教育的优势去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最终让家庭教育反过来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也就是双方优势的相互补正。小学生只有在此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两大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行动保持一致,还要向小学生提出共同的要求:需要采取措施让双方在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技术、教育方法等方面尽量保持一致性。最终创造出一种家中有校,校中有家的和谐状态,两者相互支持和配合,形成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合力的作用。

2.诸多不利因素致使家校合作减少

首先,从教师方来说,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权威的树立,从而导致与家长之间产生疏离,有的还存在诸多教育理念的问题,比如,单纯以学生的成绩表现作为评判学生好坏高低的依据,从而忽视学生的其他表现,也放弃了鼓励学生的机会。有的教师把学校和家庭教育人为地划清了界线,小学生放学回家,就是家长负责的阶段。教师只要把学生在校时间内的学业抓好,―些常规的班级管理活动搞好,不出什么安全事故,那么至于学生回到家里有何表现就和班主任没有关系了。以上的这些表现,表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如果不到位,将会人为割裂家校教育。

从双方的互动来看,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大多数属于“非对称性”互动。也就是说,班主任往往占据主动地位,主导着互动的发起、进展与结束,家长作为被动方,被班主任“牵着鼻子”走。不管是家访过程还是参加家长会,家长更多是一个“听众”的角色,而不是主动的合作者。班主任例行完成每个程序,家长则从始到终仅仅扮演了被动听者的角色,以配合班主任完成工作任务,根本缺乏平等、互助式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从家长一方来说,一个方面可能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家庭离异、工作繁忙等原因而导致一旦子女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就开始撒手不管,任由发展;另一个方面,可能还会出现“管理过度”的情况,如额外增加子女课外补课量、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子女好坏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不好就大肆殴打谩骂等,以上现象的发展很不利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成,这个阶段本该有学生快乐的童年。

三、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路

1.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为家校合作提供组织保障

家长委员会是家庭和学校建立关系的协调机构,其机构设置按层次可分为校级、年级、班级等层次。可由家长自愿报名,然后由学校综合评定后,最终确定入选名单。家长委员会人数一般以五到七人为宜。其主要功能是:家长与学校加强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有意义的校外活动的开展,参与学校影响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另一方面,听取与收集其他家长的声音,反馈给班主任或者学校,从而促进双方的交流深度和广度。由于沟通加强了,加之这个委员会可参与学校的很多重大事项决议,从而创造了更多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机会。从校方角度看,具有不同行业背景的家长代表可以为学校联系社会资源,从而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拓宽了教育的空间,让小学的教学更加灵活开放,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2.充分发挥家访制度的积极作用

班主任的家访现在运用地比较少,这与教师的责任心有关,也与这个社会的大环境有关,因此,学校应采取激励措施,让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走入小学生的家庭,尤其是针对那些具有特殊性的学生进行的主动家访,在家访过程中,不允许片面指责学生,而应通过对家庭的访问,研究诸多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实现其对异常孩子的关照与尊重,基于尊重的劝说要远比讽刺挖苦能实现更好的效果。家访过程中,还可及时对那些存在思想问题的家长进行教育与干预,为此,需要运用时效性原则,做到有备而访。班主任要留心观察,以各种方式捕捉家长的心理状态。在沟通过程中需遵循双向性原则与平等原则,把握分寸,语言得体,尝试与家长交朋友,创设与家长和谐沟通的良好氛围,从而打消家长的防范与拘谨心理。在谈及家长的子女时,赞美表扬要多余批评,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其在家长内心中的地位。家访属于一种双向交流,家访者需要认真倾听家长的语言,对家长提出的尖锐问题和批评,需要客观分析。

3.创新家长会的方式

以往的家长会模式就是班主任的独角戏,一言堂。如果创新家长会模式就意味着打破陈规和以往的工作方式,比如不再是台上老师说台下家长听,而是采取圆桌会议、小组讨论等方式,展开讨论式交流。学生也不要被隔离在家长会以外,有些话题家长会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家长会可采用多样化的开会形式,比如交流式、对话讨论式、案例分析式、展示式(展览学生的作业、获奖证书或学生本人等)、联谊式、专家报告式、网络式等,如此更能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都能获得启示,并就如何教育学生达成共识。

家校教育论文:家校协同式教育对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干预

摘 要:从家校协同式教育的理论基础、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必要性、当前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析,提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几点对策: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重视家庭教育;引导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家庭教育,预防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发生;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家庭教育,预防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家校协同式教育;网络不良行为;干预研究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对人才培养最终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家长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与学生良好的学业成绩和积极的社会竞争力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加强高校与家庭的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学校与家庭两种教育环境、两种教育形式、两种教育资源相互整合,促使二者协同发展,最终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干预的有效方式。

一、协同式教育的理论基础

1.协同式理论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协同式”这门理论,它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构建一种用统一的思路处理复杂系统的方法论,研究自然界有关转化的基本规律,将有序与无序的状态视为一体,着重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协同作用”,即合作与互补的相互作用,正因为有了协同的作用,从而使系统产生了序状态,形成了一股“1+1>2”的强大合力。

2.协同式教育

协同式教育指的是新时期下整合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资源力量,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同步教育,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家校协同教育与一般意义上的“家校合作”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家校合作重视的是家长配合学校,家长只是一个辅助教育者角色。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基础是“协同效应”,它指出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外部环境复杂的系统之中,这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因此,在实施家校协同式教育的过程中,要素与系统中各方面力量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基本基础,而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有效沟通则是重中之重。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中国大学之前的教育主要是以高考为目标,主要重视学生的智育培养,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大学生大学时已在生理上成年,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大学生在高校中的自我成长、发展等方面往往都无法顺利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人数短缺,学生管理工作量大,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干预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发挥家庭教育的长处

家庭教育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带有情感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以隐性教育的方式来进行的。它补充了学校教育所缺乏的一些功能,具有自己所特有的长处。作为家庭教育中重要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是整个家庭教育崭新的一个阶段,因为一方面,新时期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发复杂,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身心的逐渐成熟,他们渴望独立自主解决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上的问题,然而由于生活阅历的不足,实际上对家庭依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教育的正确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仍然是非常需要的。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有作用和家长的作用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

人的综合素质的内容可分为德育、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在这三方面的素质中,“德育”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家长认识到“德性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主动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进行感化教育,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3.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新时期,高校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诸多职能。做好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工作,可以促进高校向家庭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多渠道获取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对高校做好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高校自身的长足发展。

4.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大学生个体由于家庭环境、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学习能力、为人处世和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因此,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家长对学生入校前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是最了解的,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各种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就要求家长及时向学校反映子女的有关情况,以便学校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同时,学校也要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便于家长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要想大力推进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新途径,仍然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没有发掘出来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才逐渐增多,然而仍然没有足够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没有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许多家长认为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就进了“保险箱”,以后有关学生的成长、成才就都是学校的事情,因此就放松了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2.高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

由于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家长一般很少主动和学校联系,在家校协同式教育中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很少有机会与高校的教师和管理部门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另外,高校一般则是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强调家长对学校教育活动的配合,往往以宣讲学校教育理念、印发教育资料、指导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的交流,家长只是被动的“接收器”。这样的交流沟通只是高校与家庭之间一种单向性的活动,其沟通的效果远远不如双向性的交流沟通,因此,高校与家庭之间也就难以达到协同互动、共同育人的目标。

3.协同式教育活动的阶段性强,缺乏连续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家校协同式教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工作主要集中在新生报到和毕业生就业、考研这段时间,呈现出“重两头,轻中间”的特点。不少高校缺乏家校协同式教育的整体思路,没有对家校协同式教育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在时间上没有持续性,在内容上缺乏创新性。另外,对于同样担负着教育重担的家长来说,他们所获得的有关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等知识和技能也是简单的、零碎的,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协同式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体系。

4.家长参与高校育人体系的机制不健全

家校协同式教育是家长与学校之间协同发挥作用,一方面包括学校与家长的教育和沟通,另一方面也包括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动了解和参与。高校如果没有相关的机制体制,让家长及时了解主动参与学生的教育工作,家校协同式教育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对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对策分析

1.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重视家庭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过程,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学校要积极引导全体教师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把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去抓。学校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机制体制,为家长提供与学校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更好对接,促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立体化网状结构。

2.引导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随着“90后”大学生的出现,社会上出现的“月光”、“啃老”、“陪读”等现象也越来越多,同时在子女的就业过程中,家长的传统观念往往影响学生的择业,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新时期家长在子女的教育观念上必须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形成与时代特征、与子女未来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方法。

3.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家庭教育,预防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发生

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遵循“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家校互动活动,在传统家访、书信、电话、家长会、毕业典礼等渠道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渠道。如建立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网络视频、QQ、博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各种不同方式与家长沟通。

4.高校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密切家校联系

高校可以拓展家校联系的方式,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开放日当天,学校开放所有场所让家长参观,让家长走进课堂听课,班会课特邀家长参与活动。家长们还可从录像报告会、表彰会、座谈会、艺术节活动、咨询活动和自由参观、听课中了解学校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家访,家访能使教师与家长之间构建起一座增进沟通的桥梁,使得双方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为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作了良好的铺垫。三是参与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学校的培训活动。

家校教育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的障碍及其克服

[摘 要]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留守儿童教育责任在向学校转移,家校合作是整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力量的有效方式。但是,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面临着观念层面、时空层面和组织层面的诸多障碍。这些障碍的克服有赖于学校在家校合作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以及家校之间沟通形式的多样化和家校合作组织的健全。

[关键词]家校合作;留守儿童教育;障碍;克服

一、家校合作是整合留守儿童教育中家庭和学校教育力量的有效方式

留守儿童是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伴随农民工问题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守儿童数量也在随之逐渐增长。全国妇联2008年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8.29%。[1] 留守儿童由于与家长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其心理、情感以及人格的发展容易遇到问题。范先佐在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发现,留守生活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1)柔软无助;(2)自卑闭锁,自暴自弃,丧失信心;(3)寂寞空虚;(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5)对父母充满怨恨,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挣钱。[2]2004年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了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3]因此,留守儿童教育成为当前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家庭和学校是留守儿童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家长和教师共同肩负着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家校合作是整合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教育力量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不能提供和子女相处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家庭教育功能在弱化。与此同时,由于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以及寄宿制农村中小学数量的增多,留守儿童在校时间延长,学校承担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在逐渐增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学校来讲,联合家庭教育力量,建立家校合作体系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必然选择。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在《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一书的《基础教育》报告中指出:“最近我们听到不少有关学校失败和教育革新的议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坚定地相信失败的不是学校,而是学校与家庭、社区及宗教机构的伙伴关系。”[4]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可以使教师和家长在教育思想和认识上达成共识,信息的沟通和交流畅通无阻,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存在的障碍

虽然家校合作是整合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和家庭教育力量的有效方式,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但是,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具体表现在观念的偏差、时空的限制和家校合作组织不健全等方面。

(一)观念的偏差

从留守儿童家长方面来看,不利于家校合作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家长对家校合作意义的认识存在偏差。留守儿童家长普遍存在一种心态,认为“养”是家庭的责任,“教”是学校的责任。当他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之后,意味着把孩子教育的责任全部托付给了学校。这种认识导致的结果是家长一般不会积极主动联系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情况,而且,如果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的话,他们往往会把全部责任推卸给学校和教师。其次,留守儿童家长对家校合作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发展过程,包括他们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涉及他们的学业成绩、同伴交往、身体心理、审美能力等方面。在家校沟通中,留守儿童家长理应对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的信息同学校和教师进行交流,从而达成统一认识,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和发展。然而事实上,留守儿童家长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往往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状况。特别突出的一点是他们忽视孩子心理、情感、精神层面的发展,这也致使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成为问题留守儿童。最后,留守儿童家长对家校合作时机的认识存在偏差。家校沟通本应该是经常性的,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家长也可以及时获得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情况,这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全面了解和适当的教育措施的制定。但事实上,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长通常只有在学校召开家长会,或者教师邀请家长去学校的时候才会去。而家长会往往是集体性的,很多家长难以通过和教师的个别交谈来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具体情况。家庭缺失理论(Family Deficiency Theory)[5]认为,缺乏文化培养和文化水平低的家庭,家中由于缺少教育传统,家长不注重教育,对长远的教育成就没有足够的追求,因此趋于较少参与子女教育。该理论认为,问题家长或问题家庭被视为家长参与程度低的问题核心。按照家庭缺失理论的解释,留守儿童家长自身教育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决定了家庭本身缺少文化教育氛围,而且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也不高。因此,他们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不够,参与程度也较低,这也体现了他们在家校沟通中主体性缺失。

从教师方面来讲,有些教师缺乏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正确认识。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素养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偏低,尤其是留守儿童父母不辞辛苦外出打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维持生计和求得经济发展的考虑。如果教师不能形成正确的家长观念,则会阻碍与家长的顺利沟通。事实上,在家校合作中,由于教师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高,部分教师会存在比较鲜明的优越心理和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留守儿童家长产生自畏、退缩心理,致使他们不会积极主动和教师沟通。另外,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部分教师不考虑留守儿童家庭的生存状况,会存在对家长的埋怨心理,这也会影响到家校之间的有效合作。

(二)时空的限制

有的留守儿童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很少回家,有的隔几个月才回家一趟,难以有机会和教师见面,这使得家校沟通存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困难。笔者在一所农村中学调研时,几位班主任讲述了他们在家校沟通中的尴尬处境。

班主任甲:我们农村老师现在挺可怜的,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父母,见不到父母的面。我们当地经济状况不好,大家都出去打工了,远的在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地,稍近一点的在上海、南京、扬州等。有的常年不回来,孩子就丢给爷爷奶奶照看,有的回来了也没待多久就走了。多数家长通常是过年时候回来,过完年又走了。所以,我们很难见到学生父母的面。开家长会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爷爷奶奶给孙子孙女来开家长会,还有的是舅舅、舅妈、阿姨来开家长会。老人的记性差,理解也慢,他们一般对孙子孙女本来就比较溺爱,孩子有问题他们也解决不了。舅舅、舅妈、阿姨也不可能尽心管理,又不是自己的孩子,肯定不会很上心的。

班主任乙:现在的家校沟通很困难,教师很难见到学生父母。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需要家长过来,可他们在外打工来不了。我班有个学生的父亲在内蒙古打工,孩子有问题时给他发短信,他一直都没有回信息。另外一个学生的父亲在上海打工,两年后才回来,结果是回来办离婚手续。

班主任丙:现在一般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但母亲在家也不闲着,大多打个零散工。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对教育的影响很大。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就没有钱,加上通货膨胀严重,很多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这就给教育带来了很大影响。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我们让家长来学校一趟,他们却说:“没有时间啊,请假要扣钱的。”他们说的是实话,我们也感到很无奈,一味责怪家长没有意义,因为他们不挣钱也不行啊。

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这种空间上的距离决定了他们难以真正参与学校活动。即使现在的通信工具发达了,手机和网络也基本普及了,但对于绝大部分农民工来讲,这些都还属于奢侈品,即便可以使用这些通讯工具,他们还需要考虑费用支出的承受能力。此外,他们也没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同教师沟通。同工厂和企业里的职工不同,农民工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他们是按日计酬,请假就意味着没有收入。而当前农村的社会现实情况是“种田不挣钱”,务工收入基本上成为农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正是出于经济方面的生存理性的考虑,当教师让家长去学校的时候,家长通常还需要在经济上做出权衡。

(三)合作组织不健全

首先,农村中小学基本上没有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国内很多城市的学校大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它是家校沟通的一种正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家庭与学校开展顺畅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农村中小学基本上还没有成立家长委员会,这使得农村中小学与家庭之间缺少广泛、稳定的联系。对于农村中小学而言,当前要成立家长委员会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大部分家长在外务工,他们没有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家校沟通活动,而出于经济方面生存理性的考虑,他们也不会对家长委员会投入很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个现实困难是,家长自身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欠缺。相对而言,农民整体上受教育层次比较低,他们不可能对学校教育的课程、理念等很好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程度不会很高。而且,相对于城市的学生家长,农民能够拥有的社会资本总体上欠缺,这也决定了他们对农村中小学的发展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

三、克服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障碍的策略

(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一般而言,所有合作都必须基于双方的共同愿望和努力才能够达成,合作双方在合作关系中都居于主体地位。在留守儿童教育的家校合作中,由于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文化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的留守儿童家长相比,在一定意义上,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方面更具有优势,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这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由于留守儿童家长在外务工,他们回家的次数往往很有限,从时间和空间上无法保证同学校的沟通。当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出现问题时,教师很难找到他们的父母沟通,这容易引起教师的埋怨和不满。这时,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认识到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是出于生存需要,他们生存和生活的艰难处境需要来自农村学校和教师的理解。一位农民工就这样诉说他外出务工的心情:“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呢?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我们有什么办法?外出务工也是迫于无奈,背井离乡、忍饥挨饿,也要去。在家种庄稼不挣钱,养鸡、喂猪没有规模也难赚钱。种果树什么的,没技术管理,质量不好,也找不到销路。有的水果,五六分钱一斤,连支付摘下来的人工费都不够。农民不出去打工,只有等死。说农民现在不苦,是假话,我们是迫不得已抛儿弃女在千里之外打工。”[6]农民外出务工后给农村学校教育带来的困难是一种既定的事实,教师需要给予农民的处境以充分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指出:现代社会由于家庭的变故,家长无法履行教育责任,当儿童进入学校的时候,教师要履行“教师替代父母的职责”。[7]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对教师的期待更多,也需要教师履行“教师替代父母的职责”,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正因为如此,学校要积极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二是帮助留守儿童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留守儿童家长在家校合作方面还存在观念上的偏差,他们的正确观念的形成和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学校和教师。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发放宣传单的时机,借助《告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让留守儿童家长认识到家庭不仅养育了子女,还具有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把全部的责任推给学校,要建立家校联合培养机制。另外,学校和教师还要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使其关注子女各个方面的成长,包括学业、体质、审美、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不能仅仅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让留守儿童家长形成随时和及时与学校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建立家校联系常态化的观念,使学校和家庭之间关于子女的教育情况保持信息的通畅和互动。事实上,教师在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的观念时,有些教师首先必须克服自身对于留守儿童家长的偏见,在跟他们交流和沟通时要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尤其要尊重他们,对他们的处境给予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够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和提高合作效果。总之,树立正确的留守儿童家长观念是教师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观念的前提和基础。

(二)沟通形式多样化

首先,从方向来讲,倡导家访和校访相结合。家访是一种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但由于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教师家访时很难见到家长。相反,提倡校访的好处在于,留守儿童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到学校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可以跟班主任、代课教师和学校领导交流,共同商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实,由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对班上所有的学生进行家访,有些学生可能就会被“遗忘”,但校访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所有家长都可以通过校访使所有学生都受到关注。[8]但是,校访却不能够代替家访。随着农村社会观念的转变,农村家庭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离异、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增多,这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而留守儿童家长在校访中不方便表露这些情况,教师只有通过家访,走进他们的家庭,通过观察等才能够感受和了解到。而且,家访中教师和留守儿童家长、学生面对面的亲切交流对农村家庭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所以,家访和校访都重要,二者要相结合。

其次,从时间上来讲,充分考虑留守儿童家长和教师的现实状况,家校沟通时机要灵活多样。留守儿童家长通常会在农忙季节和春节回家,这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在农忙季节,农民要忙于收割或种植,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情。因为错过时节会影响庄稼的收成,而庄稼的收成会直接关系到农民一家的温饱问题和经济收入。如果学校在农忙季节召开家长会或开展其他家校合作活动,就会给家长出难题。因此,学校在制定家长会等活动计划时一定要避开农忙季节。另外,留守儿童家长在春节期间基本上都会回家跟家人团聚。其实,这是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家访的机会。但是,由于春节期间属于假期,这又会给学校工作安排带来困难。出于为留守儿童成长考虑,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在春节期间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家访,也可以准备充足的家庭教育宣传资料,让留守儿童带回家,让家长阅读,增进家长对教育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从空间上来讲,要构建信息化沟通网络。现达的信息网络技术为克服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空间上的限制提供了可能。学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构建信息化沟通网络,包括校讯通、班级博客、留守儿童家长QQ群、电子邮件等。一方面,学校可以把留守儿童在校的表现和发展状况信息发送给留守儿童家长,让他们及时了解子女在校情况;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家长可以把自己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想法和观点反馈给教师。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学校和留守儿童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当然,这里还涉及留守儿童家长和子女之间的沟通问题。事实上,他们也可以借助学校创建的信息化沟通网络来相互交流和沟通,留守儿童可以给家长发送电子邮件,在班级博客中展示自己的作品等,让家长了解自己在校的表现和发展状况。然而,家校沟通中信息化网络使用的前提是留守儿童家长熟悉并能够熟练操作它们,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也是一种挑战。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普及,相信这种设想会变成现实。

(三)健全家校合作组织

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一种正式组织。一般来讲,家长委员会都是以学校为本,即按照年级、班级分别成立年级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以及校家长委员会等。城市学生的居住往往比较分散,与他们不同,农村学生基本上都是以村落为单位居住。在一村之内,大家相互之间都比较熟悉,家庭的基本情况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因此,农村学校应该以家庭为本,以村落为单位来成立家长委员会。而且,可以选择村落里面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有一定威信又热心公益事业的家长来担任家长委员会负责人。由于大家生活在一个村子里,相互比较了解,以村落为单位的家长委员会能够对本村里每一个在校学生的家庭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他们提出的教育建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但是,由于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他们在领悟和掌握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的精神方面会比较困难,这需要学校加强对家长委员会成员的培训工作。以村落为单位的家长委员会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留守儿童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虽然留守儿童家长回家的次数有限,但由于共同生活在村落里,他们在回家期间可以加强和家长委员会成员之间的沟通,探讨家庭的状况和子女的教育情况,充分借助家长委员会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家校教育论文:家校携手共创教育一片蓝天

尊敬的各位家长 、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

首先,我要真诚地感谢各位从万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个家长会,这也是对我工作的支持,同时也说明了你们对孩子的爱,请允许我向大家鞠一躬!我也感谢家长们对我们的信任,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使我们今天有机会坐到一起来谈论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成人,成才的问题,这也是缘分。

学校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为我们安装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老师们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上课,加大了上课的容量,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前些年想都不敢想的事件。为了解决用水问题学校接通了从老江河引来的自来水,不像以前毛巾和衣服洗出来都是黄颜色的了。夏天,我们每个寝室都装了空调,不用担心天热。食堂的伙食,学生吃饭一天应该是17元,加上喝点饮料和水,有的还有的买点零食,一天20元足矣。食堂每餐都是一些时菜和热饭,每餐都至少三种菜。但现在的孩子嘴刁,再好,也不如家里好,熟话说,人多无好食,一人难尽百人心。现在我想谈一谈我们家长应该怎样来和学校配合把孩子教好的问题:

一、给孩子一个期望,一个人生规划

高考与我们三个年级相关联,高一高二成绩好,不等于高考能考好,谁笑在最后谁最美,现在提倡一年高考三年抓,如果没有这样的意思,我们家长就会陷入短视,就会只顾眼前,不会放眼长远,这一点,实际上涉及家长对孩子,孩子对自己的一个人生规划。成人成才的理念一定要深入人心。意志品质优秀,心地善良,诚实守信,谦虚宽容,坚强,顽强,执着等品质,是成人的良好品质,也是成才的立身之本!我们的教育还不仅只是成绩,更重要的是一个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怎样的人才!教育改革是向成人成才的方向发展的。不这样,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今天就不相适应,与世界难以接轨。

二、我们家长要做好后勤部长

打造温馨的物质环境和精神家园:学生衣食问题,健康问题,买零食问题。还有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营造。教育孩子与人为善,谦让他人,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的氛围。教育孩子在家孝敬父母,在校遵师守纪,团结同学,善待同学,和谐相处,教育孩子懂得人生道理,人情大道理,这会让孩子 总会在一种和美的心态下学习,情绪才是积极向上的。

三、正确引导孩子上网,正确使用网络

现在是网络时代,要想抗拒网络是不可能的,以网络为我所用,而不是被网络所害。大部分学生现在喜欢玩网游,这就需要占用大量的时候和精力,还有浪费了金钱(要买装备,买点卡),不只是学习的时间精力不集中,影响成绩,如果没钱上网,还可能导致养成偷抢的毛病,新闻里报道的因为没钱泡网吧而去犯罪的青少年不在少数,游戏里渲染的血腥,暴力和色情,也会给青少年以误导,对现实社会产生片面的认识 不过,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或多面性,网络可以开阔视野,可以为查找资料节省时间,可以快速完成人力难以完成的工作,就像一件武器,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就看你怎么用它了。

四、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早恋现象要引起家长的重视,男生女生的亲密接触,陷入男女生交往,学生的学习会严重受挫,下降。家长要艺术的引导,委婉的劝告,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这样会适得其反。

家校教育论文:家校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在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管理中,为了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避免学校孤军作战,我们教师特别班主任除了完成自己的日常教学任务外,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经常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必须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要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经常联系,成为学生家长的朋友,把家长看成自己教育工作的力量,而不是当学生出了问题时才去向家长告急或告状。许多家长之所以不欢迎教师的联系和家访,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种联系和来访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

教师工作比较忙,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的家长,要与每一位学生家长保持联系确实不容易,这除了依靠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之外,还要注意运用和创造多种方式(除了传统的家访以外,可以通电话等)与家长保持联系与沟通,对学生的教育形成一致意见,形成同一声音。

二、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

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了解、参与与监督,可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在学期开始时,教师应该把学校的有关要求、班级及本学期,学科的计划、目标及活动的安排等向家长报告,征求家长的意见,这样既可使计划不断完善,又可使家长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协助和监督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

为了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可以举办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加学生的活动,如班会、团队会、校会、运动会、文艺演出、节日庆祝活动等,也可以定期让学生家长听课,召开家长会,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使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还可以从中学到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在期末,请家长来评价一学期的学校工作,以便下学期更好地改进。

三、帮助学生家长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和思想

从实际情况上来看,作为一个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应注意指导家庭教育,这是因为广大家长具有这方面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广大家长从社会发展趋势中看到,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自己的子女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没有德智体各方面的较好素质,是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社会各界越来越认识到,青少年能不能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关系极大。特别是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中,家庭教育甚至可以说是起着“型塑”的作用。从整个教育体系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司法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都不容忽视。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使之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统一步调,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教育效益,是社会各界共同的愿望。从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家长虽然很关心孩子的成长,很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但因没有正确的教育的观念和方法,简单粗暴,违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效果很差,要使他们有效对孩子进行教育,也需要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老师多给予指导。

1.指导家长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父母子女关系。家庭教育在父母子女之间进行的,家长与子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封建家长制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至今仍有表现。在许多家庭里,家长不能平等地对待子女,没有什么民主可言。家长不尊重子女的个性和人格,强迫子女按家长的意志行事,子女不遵从,动辄打骂体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的民主化,青少年也开始追求民主、平等,自主、自强,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发展,这是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如果我们家长的思想观念不更新,不主动调整父母子女关系,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父母子女关系,势必造成父母子女关系的紧张,势必使“代沟”日益加深,家长就会丧失教育子女的主动权。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家长,破除封建家长制思想,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家庭关系。

2.指导家长建立开放的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作为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职能之一,长期以来恪守家的范围,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状态下进行的教育,封闭的家庭教育,必然就思想僵化保守、心理闭锁和性格拘谨的人。这样的人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要改封闭的家庭教育模式为开放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要开放,并不是说家长对子女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要把家庭教育搞活,使家庭教育始终保持信息交流与沟通。对外,要与社会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对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相互配合,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的能动性,使家庭教育生动、活泼、主动进行。总之,教师要指导家长建立开放的家庭教育模式,使家庭教育适应开放的社会。

3.指导家长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正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在这种形势下,广大家长感到未来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普遍重视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除了设法让子女有一所好学校读书之外,还聘请家庭教师亲自辅导,送孩子参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班,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进行智力投资。这一切,对于提高儿童的文化素质,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一些片面性,只重视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注重生活能力的培训;忽视社会知识的学习;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除此以外,在抓子女智力开发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上,任意加重负担、态度粗暴、实行体罚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使之实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克服片面性,全面关心子女,使子女在德智体诸方面得以全面协调发展。

4.指导家长理智科学地教育独生子女。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中出现了大批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负担减轻,物质生活条件相应优越,为子女的教育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物质基础。家长也把期望全部寄托在惟一的孩子身上,期望高,教育的迫切性强,这是独生子女教育的优势。与此同时,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也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新困难。由于家庭缺乏教育独生子女的传统和经验,因此把独生子女视为珍宝,娇惯溺爱的现象普遍严重。许多家庭是把孩子的地位摆得过高,成为家庭中的“特等公民”。这种特殊的地位,必然会滋长特殊化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老师要指导家长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其受到挫折,老师和家长再指导学生如何看待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经受挫折,让他们在挫折中成长。

家校教育论文: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家校协同教育

【摘 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学校教育适应社会改革和公共需求变革的现实要求,对于突破现有的行政手段主导的学校管理体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家校协同;教育

一、在我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大势所趋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重新认识学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采取措施改进学校组织、构建更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现代学校制度,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学校历史中家长情况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动因

北京市第二中学亦庄学校地处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功能区的亦庄新城,在2011年以前,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学生的家长主要由驻区企业的职工及移居到亦庄地区的人群组成。家长一般是以“局外人”或是“对立者”的角色,对学校的管理进行审视;家庭和学校只是两种各负其责的教育力量,即家长负责家庭教育,学校负责学校教育。因此,当家长遇到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或是对学校某些工作措施有质疑时,往往转变成“批评者”或“抨击者”的角色,并采取不正当甚是极端的方式向学校提出条件,造成负面影响,将学校推向被动局面。在2011年9月,学校转制成公办学校,面对家长的问题,新领导班子意识到:学校亟需采取有效的举措,转变家长的“角色”,让家长逐步深入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层面,由“局外人”、“批评者”转变为“参与者”、“支持者”、“建设者”,形成民主开放型的家校合作的教育管理文化。

(三)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现状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依靠

北京二中亦庄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年轻”的含义解读为:一是校史很短,只有15年的历史,而转制成公办学校仅有两年时间;二是教师干部队伍年轻,我校领导和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只有43.5岁,78%干部在45岁以下,26%的干部在40岁以下;我校编内专任教师149人,平均年龄32.4岁。其中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113人,占编内专任教师总数的75.3%;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76人,超过全校编内教师总数的50%。我校编外专任教师90人,平均年龄41.4岁,其中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39人,占编外专任教师总数的43.3%;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7人,达到全校编外教师总数的30%。三是学校充满青春的活力,干部和教师的年龄偏轻但学历较高,博士(后)4人,占1.3%;硕士72人,占24%;本科139人,占46.3%;本科以下85人,占28.3%。他们乐于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善于借鉴先进的教育经验,勇于大胆推行教育教学的改革。

在转制后,学校力争办成北京南城名校。因此,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师一起向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清晰的办学思路、明确的办学目标、先进的管理水平不断迈进,使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学校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干部和教师也深切地感受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新的办学观念、教育理念及学校管理模式逐渐深刻影响着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现有的教育制度与学校实际及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之间的不适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我们要不断满足大众对学校的新要求,促进学校的发展,真正实现“南城名校”的办学目标,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势在必行。

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初步尝试

我校为了使现行学校教育制度走出困境,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尝试从学校自身及家长两方面采取措施,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基础工作:组织专业队伍进行专家教育需求的调查

搭建现代学校制度可以从密切学校与家庭联系、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营造合作互动的家校教育共同体三个层面进行着手。2013年10月,学校开展了“家长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课题研究,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洪成文教授与胡咏梅教授进行指导,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的人员对我校家长的教育需求进行调研及数据分析,研究将以国际PISA测试研究、青少年素养测试研究等为参考,工作将历时3个月。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为学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家校协同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努力实践“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办学宗旨。

(二)组织变革:干部职责调整与垂直管理

学校构建现代化的学校制度,其关键因素是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并设计制度。可见,现代学校制度的建构是一个学校治理不断走向规范、科学的过程。因此,我校进行组织变革,提高组织效能,支持现代学校制度的运行。我校建立“能者上、庸者让”的干部选拔机制。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大力选拔上来,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激发整体活力。

(三)队伍建设:家长委员会的重建,家长队伍建设

学校教育服务具有公共性,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学校公共事务决策和管理、获得学校提供教育服务过程中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信息、对学校教育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价等权利。现代学校制度要求通过公民参与这一重要路径,使公民本应依法享有的公共教育事务管理的权利实现归位。据此,我校重现组建家长委员会,着力建设家长队伍。我校建立学校――班级两级“家委会”,两级家委会都内设若干工作小组,制定了相关岗位职责。

(四)平台建设:家长服务中心

公民参与学校管理要求政府和学校转变以往主要基于系统内部、追求内部效率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使公共教育管理更加开放透明,更加贴近公民需求。这也顺应了当前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政府要求拓展教育服务评价主体,以更好地满足对公民需求进行回应的要求。学校力求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和家长得到更便捷、更专业、更热情的服务。

(五)初步尝试:食堂管理、志愿者服务、教师评价、服务评价

我校在具体工作中开始尝试:①引导家长参与食堂管理工作。孩子在学校里除了学习外,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午餐。为此,我校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广大家长参与食堂管理,成立了食堂管理家长监督组。家长监督组的职责是对食堂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监督食堂的饭菜质量,实地查看学生的就餐情况等。②引导家长参加志愿者活动。引导家长参加学校公共安全、交通疏导、卫生防疫、维修维护、文化建设、节假日护校、引进资金支持等各项工作。

三、下一步构想

组建家长委员会常委会,参与学校规划、计划制定、课程的编制、教材的选择以及其他各种事务的决策等。这样,就给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了组织依托和保证,使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变得有组织、有计划。同时,可以让家长委员会常委会的成员参与并监督学校决策的执行过程,更有效地提高工作质量。家长和学校应建立平等对话与合作的平台,其行为重心转向怎样与学校合作办好教育,家长的参与不再仅是为了配合学校教育,而是为了管理好学校教育,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积极承担管理责任、履行服务义务,自觉自愿地参与学校工作的执行过程,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并进一步将家校合作的理念扩展至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学校要探索切实可行的程序、方法、手段,通过有效的实践使家长对为何参与、如何参与等获得科学认识,形成以公共性优先和规范性程序为基础的参与学校管理的价值理念。

家校教育论文:关于家校合作教育的几点思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最完美的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 “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教师,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和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二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切实推进“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

一、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1.完善的家校合作关系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教育子女的目标要求不同,成才标准各异,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也大相径庭。所以家庭教育必须在学校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更有效地正确引导学生成才,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2.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学校应严格按照各项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然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地、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适合与否,对其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

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等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的思想工作。家长也想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还想知道学校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建立家校合作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家、校之间能否有效地配合,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家、校之间坦率而真诚的交流是良好的家校合作的基础,学校和家庭之间都想把自己所想和所做的事情告诉对方,因此交流势在必行。

二、影响家校合作的几个因素

1.认识错位,推卸责任

从教师的角度看,作为山区中学的有些教师认为,有些农村家长不太懂教育规律,教育程度较低,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能力较弱,当家长走进校园、深入课堂时,有些教师总觉得不太自然,认为会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

从学校方面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舆论界都将眼光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上,致使学习成绩的好坏几乎成了衡量一个学校或教师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准绳,这就造成家校合作的内容极其单一,仅仅限于督促学生的学习上。

2.活动无序,组织散漫

在实际中,许多学校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学校、年级、班级各层面的家校合作难以相互配合。往往是学校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家长会了,就将家长一个个通知到学校,家长更多地只是带着耳朵来听,很少有实质性的建议,有时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缺乏活动记录,更不谈上家校合作方面的经验总结。在这些目的性不强、准备不足的活动中,收到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3.家校合作缺乏换位思考,学校单向灌输多

家校合作双方缺乏换位思考,欠缺对对方的充分理解,在实际合作过程中,我们有些教师把学生身上的问题全归罪到家长头上,认为是家长素质低、“家教”不好。有的家长则认为老师让家长到学校“解决问题”是老师无能。家校合作活动不系统,难以坚持。家校合作计划是实现家校合作目的的基本保证,学校在新学期伊始都制定了家校合作的工作计划,但往往难以坚持甚至是根本就不开展了。因而,从根本上来说,目前的家校合作还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的体系。

三、促进家校合作的几点对策

1.完善制度,有序落实家校合作工作计划

要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家校合作机制,即以制度来约束家校合作中的人为性、随意性,变可有可无、或多或少皆可的家校合作为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样就能使得家庭与学校合作有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因此,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长汀一中创建“家校合作”特色学校实施方案》,明确了规划和办学的总目标,促使我校的“家校合作”工作形成规范化、现代化、特色化、个性化,推动了“家校合作教育”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提高了我校家庭教育的总体水平,保证了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另外,确实保证“家校合作”教育工作做到“三纳入”: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纳入领导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责任制评估标准。

2.明确家校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家庭与学校是不同的社会组织,在社会中分别发挥着各自不同的独特作用。学生是家校合作的纽带,是家校合作的中心,也是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在家校合作中,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学校可以吸引并组织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给家长提供参与机会,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有权利和责任让子女接受教育,同时家长又是教育的消费者,因此,家长有权利和责任监督、参与学校教育工作。

3.重视家校双方的沟通方式与技巧

(1)尊重。班主任能够从家长身上得到大量信息,也能从家长的尊重中激起从事教育事业的崇高感和责任心;反过来,很多家长又能从班主任身上汲取教育的知识技能并为班主任的师德精神所感动。这样,家长与班主任就能结成和谐、融洽、互相信赖、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共同完成把孩子教育成才的重任。

(2)信任。家长更要与班主任、学校沟通,要充分信任孩子的班主任、学校,相信学校在处理孩子问题时的心情是和家长一样的,相信我们老师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有人把塑造学生的工作比喻为雕琢一块大理石,认为有六个雕塑家共同雕琢这块大理石,其中主要的两个就是家长和学校,只有在家长与学校共同搭建的信任的平台上,才会将大理石雕琢得更加完美。

(3)平等。家长与班主任老师之间是平等的,是不折不扣的合作者之间的平等,缺少了哪一方的配合,教育的效果都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犯错误的是学生而不是家长,双方都要注意消除各种诱发心理障碍的因素,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才能在心理上、感情上接近和融洽,友好的交流沟通才能顺利进行。

4.有效推进家校多方面合作的措施

家校合作中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我们学校可指导家长制订家庭锻炼计划,组织一些亲子、师生趣味运动会,让家长及孩子们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还可以组织一些如“让世界充满爱”感悟亲情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等。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引起家校的关注,可针对此开设一些心理教育的讲座,用板报、手抄报、宣传单等形式组织家长们学习。每年的成人仪式我们都邀请家长们参与。另外,我们还在校园网上开设了“家校对话”专栏,为全社会的家长提供服务。假如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疑惑或对我们学校的工作有建议,均可登陆我们的校园网,在“家校对话”栏目留言。我们在各年段组建了家长委员会,旨在进一步密切家校关系,沟通教育信息,提高育人水平,从而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起到支持、参与和监督作用。

综上所述,教育与社会相连,与生活相通;教育与生存相连,与发展相通。教育的轨迹是一个无穷的圆,其圆心就定位在“人”――社会生活中现实的人、文明气息中健康的人、与时俱进中发展的人。整合教育力量,实施家校合作,致力于构建和谐、共赢的教育网络,是让家庭、孩子受益,使学校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成功的多赢举措。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让我们和您――孩子的家长――携起手来,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和美好未来奠基。

家校教育论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家校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协调非常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所以,重视家校的联系与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更深入的家校交流提出三点建议,1、充分利用“校讯通”的作用和功能,实现学校、家庭互动教育网络;2、充分利用“班级博客”的新型平台,实现教育的新亮点;3、充分利用QQ群,构建交流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家校教育;校讯通;班级博客;QQ群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而三者之间的协调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所以,重视家校的联系与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的家校合作模式准确地说是发信息、电话、家访、面谈、家校联系本。作业、通知发信息,一般问题家校联系本解决,重要问题电话谈,重大纪律问题就是请家长来校面谈或家访。这样看起来机制全面,实际上都是很肤浅的家校联系,而且是以学校为主的单方面联系,家长完全处于被动或依赖地位。我们长期实践的效果来看也是让人不够满意:家校联系本流于形式,家长和老师之间无话可说;有些家长连最基础的作业监督也做不到,孩子做错或少做照样签字或者根本不管;一次两次的电话或面谈根本不能解决深层次问题,尤其对于班上问题孩子或学困孩子来说更是难以解决;低年级的老师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惑,稍微复杂一点的班级活动根本不能有效贯彻下去,学生不懂,家长更是云里雾里,老师也无法对所有的家长面讲。现有家校合作模式当然有其成功的地方,如方便、快捷,但容易流于形式,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合作。网络环境下的家校互动平台超越了实际的时空距离,有条件让老师和家长的信息交流变得更顺畅、更及时、更深入、更全面,让彼此的心更贴近,合作更紧密更有效。下面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更深入的家校交流提出我的浅见。

1 充分利用“校讯通”的作用和功能,实现学校、家庭互动教育网络。

“校讯通”可以让老师将学生在校表现情况等及时发送给家长,也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向老师反映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方便老师与家长的双向沟通。我校的“校讯通”主要提供如下功能:学校通知――提供学校咨询,包括家长会、运动会、竞赛通知、学校新闻等。教师评语――提供教师对在校学生实时的评价,利用短信发给家长。考试安排――提供学校考试安排信息查询。学生成绩――为家长提供学生考试成绩查询功能。家庭作业――提供当日学校留作业情况,便于家长监督学生完成当日作业。

校讯通平台是信息技术与家校联系的有效整合,其快捷、方便性能很好地为广大教师、家长所认可和接受。若是以前,班级和学校若有重要事情需要及时通知学生和家长,往往不知所措。有时忙不过来,因此有些事情被耽搁,致使家长和学校间产生一些误会,现在学校的重大事项、紧急通知、收费公示、作息时间的变更、考试安排等都通过校讯通及时地传达到家长的手机中,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更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校因特殊情况临时听课或提前放学,班主任需及时和每一位学生家长联系,以前的做法是由班主任一个一个给学生家长打电话,如果平均每个学生家长用1分钟时间,全班起码要50多分钟,而通过短信群发则只需要1分钟,校讯通平台的优势显而易见。另外,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有些话当面或电话中可能难于启齿,换一种方式,通过短信发送,情况就不一样了。总之,“校讯通”这一网络平台构建了家校立体教育网络,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

2 充分利用“班级博客”的新型平台,实现教育的新亮点。

2.1 “班级博客”使人人能够参与班级管理。传统的班级管理,主要依靠几个班干部和几个科代表,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在“班级博客”中,我设立了《班级管理之我见》栏目,向学生征集管理班级的建议,收集班级管理的反馈信息。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消除了面对面的压力,即使胆小、内向的学生也乐于参与。学生们将自己对班级管理的建议频频发到“班级博客”上,比如,建议每人轮流管理班级、建议班级设立“学习互助小组”等等。我对每条建议都及时回复,并且评比“小小诸葛亮”。学生的意见受到了关注,非常开心,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事自律性也大大提高。

2.2 “班级博客”成了激励学生奋进的平台。我在“班级博客”上开辟了“习作乐园”栏目,把学生写得不错的日记、随笔、作文到这个栏目中,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在网上,异常惊喜,大有“小作家”之感。对于发表的文章,同学之间可以通过回复的方式互评,个个成了“小评委”,写作热情极其高涨。各学科老师也可以在“班级博客”上公布学生当天的学习情况,学生依据这些评价,有针对性修正自己的错误,发扬自己的长处,完善自我。

2.3 “班级博客”为老师、学生和家长创造了广阔的交流舞台。在“班级博客”中,主要创作者是学生、老师和家长。学生可以对班级中的某些现象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敞开心扉,述说自己当面说不出口的困惑。老师可以用记录班级日志来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互通,或直接对学生表达希望。如我看到一名学生最近表现有很大进步,就在日志中写道:“孩子,看到你的进步,老师很高兴。”这名学生看后留言道:“老师,我会继续努力的。”这样的交流是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家长也可以通过“班级博客”了解到孩子当天的各科作业及在校表现,或在博客上反映他们的心声,交流家教经验,共聊育儿话题,同事也可以提出对班级建设的意见或建议。

3 充分利用QQ群,构建交流沟通的桥梁。

我们开了一个群――“六0三班茶座”,这里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在一个比较宽松的氛围里,自由地进行交流。老师也好,家长也罢,大家可以谈谈孩子的教育问题,可以交流育儿心得,可以聊聊生活琐事,可以争论……总之,可以畅所欲言。在实践中,我发现借助QQ聊天,可以和学生达到沟通的目的。这里,我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同时还要注意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因势利导,积极规范学生的上网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QQ聊天的指导,增强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网络带来的负面效应。

(本文2009年10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征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