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网络利与弊论文

时间:2022-05-07 09:04:45

导语:在网络利与弊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网络利与弊论文

传播技术论文:浅析网络流行语的利与弊

摘要:当下网络流行语见之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它一定程度地活跃了人们的交际话语,但是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主要论述了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它所呈现的一些弊端,从而提倡人们理性使用网络流行语,并建立文明网络交际环境。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点;弊端;理性使用

一、序言

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1]它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网络为现在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创新性精神不断提高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尤其表现在话语方面。现今,网络流行语日益增多,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朋友见面一句:“亲,好久不见”打破了好久不见却又再次相见的陌生感;网上聊天最后以一句简明,干脆的“886”并附带一个挥挥小手的表情结尾,省去了很多没有必要的赘述,又减少了词穷所造成的不必要的尴尬。由此,应该说网络流行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带来了极大的益处。然而,是否网络流行语真是百益而无一害呢?我们应当谨慎思考。

二、流行语的列举及其特点

2004年至2012年的流行语列举:

2004顶,潜水,汗,沙发,百度一下,偶稀饭,……

2005官煤勾结,,芙蓉姐姐,博客,超女,……

2006一树梨花压海棠,楼主火星人鉴定完毕,……

2007七时代,亚婚姻,基民,晒客,……

2008宅男/女,澹雷,霹雳,很傻很天真,……

2009楼歪歪,楼脆脆,杯具,蜗居,偷菜,……

2010羡慕嫉妒恨,你妹,吐槽,鸭梨,给力,神马都是浮云,……

2011穿越,坑爹,hold住,伤不起,有木有,……

2012正能量,潘浚XX style,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通过这些流行语的列举,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流行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巨大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交际带来了一定的乐趣,使人们的话语不再那么中规中矩,为人们的交际环境带来了轻松的氛围。因此,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笔者通过对部分网络流行语的列举,从而对它的特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一)新颖性

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主要表现为:网络流行语多是根据现代汉语的发音音译而来的。很多词汇对于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是因为它们多运用了谐音和变形的方式,从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如2004年流行的“偶稀饭”,本是“我喜欢”的变音和变形。但是“偶稀饭”与“我喜欢”相比就更具有趣味性,这种通过音译的方式使文字所产生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更易调动说话者和受话者的交际情绪,从而达到很好的交际意图。

(二)形象性

流行语中词汇极具形象性,让人听起来能够很容易的联想到相关的事物,从而正确地猜想到它所表达的意思。如“雷”它的含义是听了某句话或者看到某个异乎寻常的做法从而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惊吓。词的含义与出乎意料地听到雷声从而受到不同程度惊吓的感受相似,因而它的意思也就不难猜出。具有形象性的此类流行语被赋予了一种极强的表现力,对汉语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幽默性

流行语中的一些词汇常带有浅显的幽默性,听起来令人有种哭笑不得的无奈之感。如“神马都是浮云”。其中,“神马”的原形是“什么”。一个“神马”显示了说话者俏皮的情感色彩,而“浮云”表示了飘渺之感。“神马都是浮云”道出了说话者在无奈中所含有的调侃语调,更加衬托了说话者的悲伤与失落之情。这种流行语的幽默性恰好满足了网民的“找乐”心里。网民上网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找乐”,而网民在互动过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流行语”无疑增加了这种没有声音,没有图像的实时交流的乐趣,使上网成了一件轻松而有趣的事情。反过来,众多网民在“找乐”的过程中,又创造了大量新鲜的网语,不断丰富着“网络流行语的词汇。[2]

三、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负面效应

语言与人类的关系可谓是密不可分的,“人是通过学习和掌握语言而成为社会人的,尽管我们很难意识到,但语言的确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从中汲取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我们的行动和思维的基本框架。”[3]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的一种,是反映当下网民们心理状态的符号,它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交际带了益处,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然而它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

1、就词汇的语法规则而言,网络流行语以病毒入侵般的速度悄悄地潜入几千年来传承的中国汉语词列中,并且无声地影响着词汇的构成规则。不利于语法规则的研究和学习,对汉语的国际推广增加了极大的干扰。如“偶稀饭”,“偶”在字典中的意思有三:a.用木头,泥土等制成的人像,即木偶,偶像。b.双数;成对的(跟‘奇’相对),即偶数,无独有偶。c.间或;有时候;偶然发生。“稀饭”即粥(多指用米或小米组成的)。而“偶”作为名词与名词“稀饭”组合时,构成了并列的语法规则,但从整体性而言,“偶”和“稀饭”是不能组合的,没有意义的相关性。“偶”作为副词与名词“稀饭”相组合,是一种奇异的组合方式,因为在现代汉语中通常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因此,在语法的角度研究“偶稀饭”,它是一种畸形的组合方式,但是它的存在又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事实,这就为人们研究和学习语法规则造成了障碍,同时它也破坏了语法规则的稳定性。

2、现在网络流行语穿梭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和领域,不管是报纸,媒体,还是QQ,微博,人人,我们时时刻刻接触着这些新鲜词汇。在此,笔者且将传统的词汇比作我们的血液,而这些网络流行语就如病毒一般,侵入我们的血液,影响着我们身体机制的正常运行,造成传统词汇不知不觉被取代,进而被遗忘与丢弃。如“偶稀饭”代替了“我喜欢”;“有木有”代替了“有没有”;“神马”代替了“什么”等等。这些词汇的疯狂使用对我们的传统词汇造成了很大影响,不利于传统词汇地继续传承。

3、虽然网络流行语中规避了一些直白的粗话,脏话,但是这并不能说这些不文明的词语就不存在了,相反,它是以另一种面貌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并且被人们广泛认可、接受、和传播。如“坑爹”它来源于地方方言,是“羞你先人”的代替,意为做了不道德的事使祖先蒙羞。网友多用“坑爹”来感叹自己对某人某事的不满之情。还有“TMD”(他妈的),“你妹”,“你不是VIP,甚至不是V,你丫只是个P”,等等。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不文明语虽然形式上优越于那些直白的粗话,脏话,但是从它们的含义上来说,所表达的意义程度都是大同小异的,它们的本质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因此,网络流行语中诸如此类词汇的大量使用和广泛传播并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发展。

四、结语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相对集中,负面情绪有一定积累,网络流行语的丰富含义,在某种程度上,同时还充当了‘社会情绪泄压阀’,起到了宣泄不良情绪的作用”[4]。不难看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们的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时事的一种评判,是人们思想自由的一种体现。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也看出了网络流行语所携带的弊端。因此,笔者认为,人们当理性使用流行语,将其控制在一定的领域内,不可滥用,也不可跟风,人云亦云;当使用文明流行语,营造良好的社会交际环境。(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传播技术论文:浅谈当前网络的利与弊

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首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在逐步增多。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网吧、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展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有助于青少年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

网络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上聊天有效帮助青少年解除烦恼和疑惑;网络为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心理咨询;网络使青少年的各方面的个性特质都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发展。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有助于启发和引导青少年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助于青少年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空间;网络还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练兵场,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

这些充分说明了网络对青少年学习的积极帮助,网络的好处可谓说不完。

(二)消极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也是大量存在的,主要体现为:有可能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网上信息接收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首先意识减弱、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蔽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引动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沉迷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情况。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失眠,有的甚于自杀;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由此看来,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那么,我们如何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呢?

二、青少年触网的归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一)对青少年触网的原因分析

1.青少年身心发展特殊阶段的原因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第一是性的成熟,使中学生性意识与性冲动出现,即出现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使中学生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些身心发展特点就势必导致了他们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干扰。

2.网吧、网络本身的原因

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信息资源及表现形式丰富和使用方便等特点,这为以营利为目的的色情服务业提供了难得的营业场所。这些网站为吸引顾客,往往在主页上张贴色情图片,使任何在网上冲浪的人有意无意地就能看到,中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同样,不少网吧业主为了招揽生意,对这些网页也没有采取反防范措施。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经常接触这些内容,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

3.家长和学校的原因

从事例上可以看出:从不健康家庭教育中走出来的孩子,往往失去正确的人生方向,更谈不上什么人生理想,其向上的潜能往往被严重挫伤或扭曲。抑郁常常是因为孩子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些打击可能来自家庭,可能来自学校。现在的独生子女往往被家庭的爱包围着,自小没有受到过什么挫折,遇到大的打击常常一味逃避。另一方面学校、家庭在社会没有告诉他们网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虚拟世界,什么是现实的生活;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

(二)对青少年触网的对策思考

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等事态的自然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尽可能地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1.参加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引导和监督

首先,要针对青少年在上网中遇到的问题,重点是实际“3W”(即为什么上网(why)、如何利用网络(how)、什么时候上网(when))引导,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上网、正确对待网上信息,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其次,要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各层面的综合引导作用,形成贯穿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的强大合力。家长和教师应当与青少年一起制订上网规则(比如不得透露个人信息等),分析上网的利弊,并以身作则,坚决不做有违文明和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同时,也要做好青少年上网活动的疏导工作,如提出完成课业、功课及格才能上网等要求,限定他们的上网时间,向他们推荐健康、文明、有益有趣的网站,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如设置密码)使他们只能上指定的网站等,还要经常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在他们参与不健康、不文明的网上活动时指出其危害性,并坚决制止。大众传媒应在普及网络知识的针对性、系统性上下功夫,在传授网络知识的同时,告诉青少年如何理解、选择、利用和处理网上信息和娱乐资源。政府应巧妙运用行政、经济、市场、法律等手段和自身调用资源的优势,强化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管理和调控。

最后,要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自主意识,“疏”和“堵”有机结合,正面激励与批评教育相结合,灌输教育与暗示诱导相结合,寓理于事、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首先,要构建网络道德规范。互联网是一个世界性的事物,因此,我们在研究提出自己的网络道德规范,可以而且应当认真研究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成果。同时,也要结合时展需要,结合我国国情,整合我国的传统美德。网络是一种新生事物,还不是很完善,有待发展。因此,社会各界应进一步加强对网络道德规范的研究和探讨。

其次,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道德往往要在教育过程中才能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网络道德也不例外。关注、宣传网络道德,是目前大众媒体和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总之,面对网络科技的汹涌到来,规范网吧、网络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政府各部门也始终要保持对青少年成长的高度责任心真正地去关心他们,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并协同家庭、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电脑网络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尽可能地减少电脑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传播技术论文:谈网络阅读利与弊

[关键词]网络;阅读;利弊

目前,国内外报刊业也都在反思数字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纸媒提供的内容喂饱了网络媒体,使网络媒体迅速发展壮大,反而成了纸媒自己最大的敌人。然而,单纯撤掉电子版并非拯救纸媒的最好出路。

网络是一种新兴的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网络传播是指传授基于Internet的各种信息,传送者通过Internet再,而任何接受者通过Internet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各种信息。网络产生与数字化时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而纸质传播是传统媒介传播的一个分支,是自古以来被接受的传播方式。

根据北京大学王素芳教授在《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一文的阐述,网络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专指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即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构建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互联网开辟了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新时代。信息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等基本特征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网络民主和网络生存方式。由于数字化媒介技术与网络文化的整合作用,网络文学消解着传统文学文本信息单一、单向传播以及单线型叙述的局限,从而使自身呈现出了双向交流、非线型叙述以及多维审美蕴涵的新内质。与传统文学相比照,网络文学打造的是一个数码技术和个性化色彩相融洽的虚拟审美空间;每一个欣赏者在这里都可以感受到有别于纸质媒介线形阅读的多重审美体验,以及网络文学基于后现代话语逻辑,向我们不断演绎着的数字化时代的后审美主义艺术图景和网络审美范式。

在数字化时代,虽然出现了琳琅满目的各种电子出版物,但图书馆的传统纸质图书仍然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也是长久不衰的。纸质阅读拥有许多的优势:1.纸质图书具有很好的稳定性;2.纸质图书携带方便,而且具有珍藏的价值;3.纸质图书对比电子图书在阅读时间上和空间上随意性、间断性强;4.纸质图书可以充分体现出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感情;5.普及性。这些优势同时也能够表明纸质阅读带来的审美感受。书籍是纸质阅读的主要载体,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借助于文字、符号、图形,记载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叙述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除了具备传播文明的功能以外,书籍还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即书籍的审美价值――书籍设计艺术。

网络阅读具有方便快捷、信息容量大、生动形象等优势,这些是传统纸本阅读所不可比拟的。打开电脑,登录网站,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找到各种各样我们所需要的资料信息,既方便又快捷。网络阅读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实现文本、数据、声音,以及各种图像在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传播。网络读物可以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阅读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大大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因此,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网络阅读使广大读者受益匪浅,但其中存在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网络是一种新兴的载体,需要借助诸如网络、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一些硬件设备的支持,无法像书本那样随时随地阅读。第二,阅读环境容易受到污染。网络阅读环境由于信息的重复与失实、管理与控制的不严格,导致虚假低劣信息泛滥,出现一些低级趣味、色情、暴力等内容,使自控能力不足的青少年受到误导,甚至不能自拔,误入歧途。第三,内容浅薄,缺乏深刻性。网络媒体的快捷报道和海量信息,与传统读本相比,无法做到内容严谨,字斟句酌。目前,网络上可供阅读的内容许多是重数量而不重质量,通常只有广泛性,缺乏深刻性;娱乐性较强,琳琅满目,缺乏永久的回味和深入的思考。久而久之,读者的思辨能力将被削弱。

新闻的最大特点便是时效性,网络传播的时效性是众人有目共睹的。报纸曾经是传播信息最快的渠道,然而报纸的出版周期常以天甚至以周计,而网络新闻的更新周期却是以分钟甚至以秒来计算的。尤其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报纸的时效性不能达到人们所期望的快,最快的报道也要经过一系列的人工编辑在经过拍排版、印刷才能够将新闻传播出去。而网络新闻的信息来源广泛,制作的过程也较简单,因此在遇到什么突发事件时,网络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新闻出去,是全民性的传播方式。

报纸作为传统被接受的媒介,是廉价的。但是,对于传统媒介,爱书又没有钱的受众来说,网络快捷的免费下载模式是最容易的,电子书的推广,或者网络阅读的形式也已经逐渐被接受。网络的信息容量之大是任何其他媒介无可企及的,对于网络新闻而言,其在空间能力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信息储存于转运的能力。在传统的新闻媒体上,报纸版面是有限的,广播、电视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种传统狭小的空间是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的,而经过筛选在传统媒体上展现的新闻信息是少量的,而网络轻松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编辑/李舶)

传播技术论文:论中职校园德育网络构建的利与弊

摘要: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代,上网已经成为多数学生的主要课余活动之一,而网络信息中负面、消极的部分,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想,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笔者通过对广西区内三十多所中职校德育网络现状的调查,结合中职校园德育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德育网络建设的利与弊,对构建具备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中职校园德育网络可行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职;德育;网络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冲击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民人数也呈几何级数递增。在这递增的人群中,各中小学生成为了强有力的生力军。在课堂上、在宿舍区、在校道间,我们最经常看到的不再是学生青春飞扬、奔跑运动的身影,更多地是一个个手捧手机、手提、ipad沉迷于网络的孩子。这种现象在中职学校尤为明显,根据调查显示,笔者所在校学生目前的手机拥有率为93%,手提电脑拥有率18%,平板电脑拥有率12%;其中88%的学生经常使用手机、手提电脑或者平板电脑上网;不具备随身上网条件的学生有64%会在日常和周末到网吧上网;有六成以上的学生把上网当作课余主要活动,而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包括聊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和查找资料。

笔者通过对广西区内近三十所中职校官网德育版块的调查发现,尽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到了网络对学生教育存在的影响性,但实际上真正能够理解并切实运用网络的导向性开展德育工作的却并不多。在受查的三十多所中职学校官网中,设立有专门的德育版块的学校占97%,德育版块由校团委负责的占85%,版块内容中多以团委活动动态的报道为主的占86%,只有13%的校园德育版块设有类似优秀毕业生、心理健康等题材的项目,而互动类的设置却是没有一个学校有。从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中职校对网络德育环境的构建重视度不够,仅仅停留在团委建设的任务或者单一的内容上,完全忽略了网络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这样的德育版块,学生欢迎度不高,作用过于局限,无法达到通过网络开展德育教学的要求和作用。诚然,会造成这种情况,除了学校软硬件的客观条件制约外,还有教师对网络功能的正确理解的主观因素存在。

在很多教师来看,正如网络本身就是利与弊并存的“双刃剑”一样,校园德育网络的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利弊。

一、校园德育网络的“利”

校园德育网络的“利”,可以从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能动性、隐匿性等特性来分析。

1.开放性。网络是开放的网络,一旦进入互联网,我们可以和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成为朋友,可以进入知名的大学电子博物馆查找各种资料,可以最快速地获得世界各地发生的种种事件的信息,在网络中,没有边界的差异也没有距离的束缚。利用网络构建的德育环境是一种开放式的德育,它改变了德育工作的时空,使人们可以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它以计算机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连通学校、家庭、社会各个角落。

2.交互性。网络通过即时聊天工具、论坛版块等方式,使得人们可以随时的进行沟通与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中职德育课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后对教学效果的追踪与加固。一个中职德育课教师,往往要教授好几个班级几百名学生,课后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动态进行了解,这也使得德育课的实效性存在局限。然而通过网络的交互功能,教师在课后同样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及时的解答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例如学生可以德育版块在“网上论坛”、“在线指导”或聊天室中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或是德育网站管理者或德育教师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学生访问该专题时.由机器提问或回答,实现人机对话;而更多地,教师、家长、学生乃至学生实习企业人员都能通过E-mail、电子公告板、留言板等来相互传递信息,实现德育效果的全方面反馈。

3.趣味性。德育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网络课程,对日常德育课程中不能顾及到的德育教育内容进行补充教学,或者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德育案例和专题信息,赋予德育教育趣味性,打破德育教育枯燥乏味、老生常谈的惯性。网络德育不仅仅只在文字,它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等多媒体技术,使学生通过网络环境接受德育教育变得轻松起来。例如,可以在德育网上为学生介绍健康积极向上的电影、讲述感人的故事、开展丰富的竞赛活动、播报校园中大家都关注的事件,将德育网构建成学生日常网上“冲浪”喜欢逛的地方。这样既补充了德育的内容,使德育教育更全面,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不良网络信息对学生的污染。

4.能动性。一方面,构建校园德育网络,开展网络德育工作,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是绝对自由的。他们不用再坐在课堂中,接受教师制定和强迫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这样更容易调动他们接受德育教育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德育网络的建设中来,将德育网络打造成学生自己的学习园地。如在德育网络上设置校园文明风尚版块,由学生作为小记者对校园内不文明现象进行揭露,鼓励学生弘扬校内的真善美,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道德文明就在我们的身边。

5.隐匿性。虚拟网络社会可为用户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网络用户的身份、行为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保有一定的隐私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说出自己真正的思想观点,可以不用担心因为观点的不正确受到老师的当场责难和同学们的白眼。对于一些诸如早恋、网瘾等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德育提供的辅助教学课堂进行自我学习和修正,与教师进行网络咨询时也不会感觉难堪。

二、校园德育网络的“弊”

虽然校园德育网络具备如此多的“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

1.交互性受到客观条件的局限。中职学生多数来自于县镇,3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贫困地区,而这些学生的家长,很多都在家中务农或外地打工,平时接触网络、使用网络的机会并不多,要真正实现教师、家长、学生等多方位的交互交流可行性不高。

2.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信息大爆炸的同时也对德育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生的性格往往比较独立特行,由于对未来并没有太多的期望和目标,中职生很少会主动去查找、关注对自己有用的各种信息,他们更多的喜欢能让自己放松的电影、游戏、音乐等等,这也是中职生缺乏自主学习性的表现。因此,如果德育网络的内容不能做到及时更新和趣味性,就容易被学生忽视,也就无法展现出它的教育功能。而德育信息的更新,需要网站管理人员、德育教师付出很多的时间去搜索、整理,这对德育教师也是一种挑战。

3.网络的隐匿性存在不利于德育开展的因素。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用户身份、行为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和篡改,而且大多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青少年往往希望通过一些“犯规”行为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平台。校园德育网络运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生故意“找茬”或无意识“找茬”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过多,网站的效果必然会大折扣;如果管理员对这种现象管理过速,也可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得网站备受冷落,不得不说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

在学校实施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未来的网络德育前景非常乐观,整体来看“利”毕竟大于“弊”,但提高网络德育实效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开拓。

传播技术论文:从微信看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利与弊

摘 要: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当代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人数越来越多,可供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例如QQ、人人网、BBS等,而微信更是以语音、LBS交友这样别具一格的特色快速俘获大学生们的芳心。本文将以微信为例,从不同角度阐述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利与弊。

关键词:微信 大学生 网络交往 利与弊

微信是一种高端的网络交往工具,是网络交往的新生力量。它功能强大,支持多平台智能手机、支持多人语音群聊、能够查看附近的好友、摇一摇还能发现周围的陌生人,注册简单方便,同时,它还与QQ通讯录匹配。正是因为这些强大的功能和别具一格的特色,微信自2011年一推出,便受到了众多网友的青睐,用户数目从零到亿,仅仅用了433天。大学生接受新事物速度快能力强,很快便成为了微信的一大主流使用群体。当然,微信与其他网络交流方式一样,是利弊共存的。

一、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的有利影响

一是帮助大学生排泄不良情绪,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进行网络交流或是因为感到孤独,感到焦虑,或是因为无聊,打发时间。一般的在校大学生在碰到心理问题,或是一些难以启齿的难题时,很少会去咨询心理医生,也很少去找辅导员老师寻求帮助,他们害怕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由于自尊心束缚,不少大学生也不会选择自己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倾诉。如此一来,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难以找到诉说的对象。但是,消极情绪如果不排出去,会积郁成疾,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那么,自然而然的,网络就成为了大学生排泄不良情绪的通道出口。微信有一个功能就是“摇一摇”摇到陌生人,在和网上的陌生人聊天时,他们不会担心别人知道他们的身份,不用担心会有人嘲笑他们,只要发泄出自己的不满就可以了。通过网络来释放不良情绪和排除心理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是有助于大学生拓宽求知渠道进而实现知识技能和角色的社会化。相关研究表明,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接受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大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会通过各种QQ群、微信群如IT学习群、驴友群、读者群等,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谈论专业学习、时事、求职经验等。他们通过各种网上交流方式可以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交流,大大扩展了交往空间,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从一些有经验、睿智的网友身上可以学到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智力发展。网络交往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大学生们在进行网络交流时,往往会扮演不同的角色,社会对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要求,大学生们可以借助网络交流来体验社会上的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感情,理解不同角色的行为规范,进而对比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把握好自己作为大学生这名角色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是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增强自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网上与网友进行讨论分析,广泛听取各种建议,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不至于做傻事。在网上和一些有智慧的网友聊天,还可以让大学生进行自我激励,鼓励自己,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有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胆小羞涩,自卑懦弱,毫无自信。但是,在网络的世界里,他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或者是在贴吧、或者是在群里成为佼佼者。这样的成就会增加个人的自信,这种自信也会影响到现实的生活,让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拥有自信。

四是有利于稳定感情。大学生们很多都是背井离乡,外出求学。与家人、以前的朋友和同学都相隔甚远。亲戚不走,会疏远,朋友不联系,会淡忘。不在同一个城市,别说见面,就是经常打电话也是非常少的。但是,网络交往就解决了这种问题。网络交流方式如QQ、微信都提供视频通话,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可以见到人,千里之外的亲人和朋友就好像近在眼前,因为操作方便且经济实惠,大学生会经常使用这些网络交往方式联络感情。现在,几乎每个班级都会建立班级的QQ群、微信群,不仅可以和以前的同学在群里聊天、谈笑,还可以群语音,群视频,十分便捷。通过网络交往方式来联系亲人、朋友、恋人、老师已经已经成为大学生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五是选择网络交往方式更经济。微信有点对点的语音通话功能,和打电话是一样的,但是,费用却比打电话便宜许多,只需要消耗流量就可以,这样是为什么这么多大学生选择微信的原因。学生还未进入社会,没有工作,生活费大部分来自家里。朋友多,想和朋友聊聊天的时候,如果打长途电话,话费消耗不起,网络交往方式需要消耗流量,移动、电信、联通在校园都有针对学生的流量特惠套餐。相对于其他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的确是省钱多了。

二、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

网络交往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还是有很多的。一是影响课堂质量。很多大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会用手机和网友聊天,有时候一聊就是一节课,压根就没听老师讲课。如果手机声音没关的话,还会时不时传出提示音,影响周围同学听课,也影响老师上课。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夜猫子,晚上熄灯后,还会躺在床上用手机聊天,严重影响大学生自身的视力和睡眠。晚上没睡好,上课没精神,如此恶性循环,就越来越影响课堂质量。

二是易导致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有调查表明,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程度与其孤独感特质和社交焦虑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在孤独,在的感受到焦虑时会选择躲进网络的世界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进行思想交流,抒发情感。有研究发现,过度上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感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和幸福感的降低,二者交互作用,会步入一个恶性循环。

三是过度沉迷依赖网络易形成网络性心理障碍。网络交流的确能够给大学生们带来非常多的好处。但是,对于一些自制力相对比较差的同学来说,网上交流未必就是件好事。有些大学生一碰计算机,可以不休息地一直聊天,长期坐在电脑面前呢,不愿意离开计算机。平时,也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娱活动,缺少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有的学生甚至过度依赖网络,逃避现实,不愿意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问题。长期沉溺于网络会导致大学生出现身体机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进而产生了网络性心理障碍。

四是容易造成道德缺失,信任危机。大学生在网上碰到的网友良莠不齐,很有可能接受一些非法分子的熏陶,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两外,因为网络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容易发生欺骗行为。部分大学生在网上受骗之后,通过QQ或者微信等网络交流方式进行报复,对其他的大学生行骗。有些受骗的大学生则是不再相信任何人,也不会再对任何人付出信任,产生信任危机。也有些猎奇的大学生,充当黑客,肆意侵入他人的网络系统,制作病毒,通过网络交流工具散布病毒等。最为常见的是盗取QQ号和其他一些账号,窃取同学或者校友的私人信息。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五是容易形成人格障碍。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扮演着与自己真实身份相差甚远的角色,或者一个人扮演多个不同职业、不同性别、有着悬殊差别的角色。这些在网上扮演不同角色的大学生往往会面临角色差异和角色的冲突,甚至回到了现实世界,就有些分不清他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容易造成角色的混乱,形成人格障碍。

六是容易造成人情的冷漠。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对自己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却交流甚少甚至是漠不关心。如果一个班级里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情况,那么整个集体就会涣散,大学生个人也更加容易产生孤僻、冷漠及其它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网络交往本身无对错,主要是看怎么去使用它。只要高校做好教育引导,多设置些网络交往指导课程,完善相关制度,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社会交往实践,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相信,网络交往会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大利器。

传播技术论文:论网络在反腐败进程中的利与弊

作者简介:盛芮,女,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摘 要: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反腐败事业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成果显著。在当下党开展的反腐败实践中,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以其自身的一些优势,为反腐事业提供便利,推进反腐事业的进程。但同时网络自身也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对反腐事业的顺利开展产生阻碍。

关键词:网络;反腐败;利与弊

腐败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1]”自十八大以来,党在反腐败事业上无论是打击力度、处理速度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真正做到了无论权有多大、位有多高只要违反了党纪国法就绝不容情,不给腐败留任何余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反腐败进程中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里程碑。在党的反腐败事业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网络作为现代人群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在反腐过程中亦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网络以其自身的优势,能够营造良好的反腐氛围、调动起人民群众参与反腐的热情、促使党政机关提高处理腐败事件的效率。但是在反腐事业中,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反腐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干扰着反腐事业的进程。

一、网络反腐在中国共产党开展反腐败事业中的优势

1.在当前的中国社会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覆盖率的提高,使得腐败事件的揭露较易引起人民群众广泛的关注,动员全民参与其中,营造一个全社会参与的反腐环境。

近年来的反腐实践表明,党的反腐事业要想在全社会顺利开展,仅仅由党的各类工作部门去推行自上而下的行动是远远不够的,反腐事业要想取得新的突破,关键还是在于发动起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因此如何在反腐过程中充分发动起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当下的中国,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也覆盖到了更大的范围,致使各类反腐信息的传播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网络无处不在的大环境下,各类腐败事件一经披露,就会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被人们所知道,引起人民群众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并且网络自身的优势可以降低时间、空间等因素对网络自身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向人们传递各类反腐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了解反腐进度、各类资讯,了解反腐事态的发展趋向,对反腐事业有个多方面的了解,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由全民积极参与其中的反腐氛围,以此推进反腐败事业的顺利开展。

2.网络检举的匿名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举报人形成有效的保护,可以激发人民群众勇于监督、参与反腐的热情,促进反腐事业取得成功。

网络检举的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实名举报。在传出的举报模式当中,为了保证举报内容的真实性,需要检举人在检举某一事件时被强制要求签署自己的真实姓名并对举报内容负责。而网络检举的匿名性就有效打破了这一规定,这其实并不仅仅是一种自由的表现,更大意义上其实是对检举人的一种无形的保护。在传统的举报模式下,一部分干部在受到举报后可能会怀恨在心,对举报人实行打击、报复,这种风险的存在会冲淡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事业的热情,有些民众及时知道腐败事件的存在,但是为了个人的安危也只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保全自己的安全。久而久之,就不会有来自基层的声音参与到反腐事业当中了。网络检举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举报过程中实行匿名制,采集举报信息的渠道都是专门化的渠道,在各方面都有着较强的保密性,任何人都不能轻易获知举报人的个人信息,不能对检举人进行报复伤害。这就在一定意义上对检举人形成了一种无形的保护,能够让检举人无后顾之忧的参与到反腐败事业的开展中,讲述自己了解的具体情况,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对人们参与的一种精神上的支持,支持普通民众参与反腐败的行动,促使反复事业取得更好的成果。

3.网络自身的便捷性特点,使信息的传递不用受太多外界因素的干扰,能够让人们对反腐败事业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在社会上形成舆论,给涉事单位造成一种舆论的压力,利用舆论的力量引起党政机关的重视,从而提高对腐败事件的处理效率。

传统媒体自身的一些缺陷导致普通民众参与反腐事业往往会遇到一些障碍,“传统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缺位,或称为新媒体的配角、追随者” [2]。但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技术,其自身就具有便捷性的特点,这些优势能够很好的规避传统媒体存在的一些缺陷。网络在其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并且当下中国社会网络使用人群庞大的现实因素也能使事件在被揭露以后快速的引起热议,热议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在全社会形成一股舆论的力量,给相关的党政机关一种无形的压力,引起相关单位的重视,敦促相关单位加紧对腐败事件的处理。并且网络的高覆盖率也容易使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使相关单位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打破以往的人情因素对事件处理进程的干扰,提高腐败事件处理的公正度。腐败事件一经发现就能被连根拔起,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徇私包庇,真正做到腐败面前人人平等,不搞特殊不徇私情,让我党的反腐事业真正实现公平、公正,以此提高各级党政机关处理腐败事件的能力和效率,建立一个能更好凝结民心的廉洁政府。

二、网络在反腐败进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1.在以网络为载体的反腐事业开展进程中,一些网络媒体为了提高本媒体的知名度,获取较高的点击率,而对腐败事件不负责任的大肆渲染,制造各种噱头以求引起围观,甚至为了吸引公众关注而散布各类不实信息,影响反腐进程。

网络的匿名性对普通民众的保护给了参与人群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大大激发了民众参与反腐败事业的热情,给党开展反腐败事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作为新型反腐工具的网络自然也不例外。网络在给反腐事业提供帮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阻碍反腐事业开展的因素。网络对检举人的保护在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热情的同时也留给了一些别有用心、说话不负责任的人可趁之机。通过近年来对腐败事件的处理过程来看,当一个腐败案件曝光后最先引起热议的大多是涉案官员的私生活问题。这些话题在网络技术的渲染下会快速成为街头巷尾讨论的笑料。其中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被人们议论纷纷的话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可靠的来源的,话题的真实性自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但由于人民群众的识别力上的限制,这些问题反而成为受关注度最高的问题。这些不正常的现象无疑会将反腐事业逼入一个怪圈,使涉案官员的私生活问题、生活作风问题被动的处于整个反腐过程的中心位置。这除了会使党在人们群众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关键是还会影响反腐事业的导向,使反腐事业的发展方向偏离正常的航道,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更有甚者,这些问题一旦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所把握并用之加以炒作,在全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网络在反腐事业中的这一弊端是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并在以后的反腐事业中不断加以克服的。

2.网络在反腐过程中制造的舆论压力在敦促涉事单位抓紧对案件的处理的同时,也会导致一些涉事单位在办案过程中过多追求处理的速度而对一些具体事件的调查过程有所忽视,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纵观十八大以来的反腐事件处理过程,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腐败事件的处理周期明显缩短了,在速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当前中国,网络覆盖面积广、网民群体庞大的现实因素导致腐败事件在被披露以后,涉事机关面对舆论的压力会努力的尽快平息社会的物议,以求维护本单位在社会上的形象。在这一过程中,涉事单位会尽可能快的处理相关事件,就会更多的关注事件处理的速度而忽略一些具体问题的真实性。这往往表现在案件的调查取证过程中会存在以偏概全、没有确凿证据却依旧定论等方面的失误。

此外“网络反腐的一些非理性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容易形成集体性的非理性力量,从而导致监督范围扩大化,甚至侵犯被监督者的合法权益” [3]。这些做法都是违背党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的,但是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快速结案向全社会公布调查结果。因此网络在制造社会舆论敦促办案机关提高办案速度的同时也是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的。

3.网络反腐方面制度化的缺失对推进反腐进程存在负面影响。虽然近年来在反腐事业中网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该领域的制度建设仍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制度体系。也就是说在我国网络反腐还没有真正实现制度化,现有的一些管理办法多是一些零星的、相互独立的部分,在处理某些具体事件的时候不能很好的融合,甚至在一些地方还不能达成一致,简言之就是在网络参与反腐方面制度化还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制度化的缺失易导致一些触及敏感话题的言论无法发表、一切职能部门在事件被揭发后不能及时做出反应使反腐工作的有关环节衔接不畅导致反腐工作遇到障碍,造成网络反腐依旧无法摆脱传统反腐模式所面临的一些困境,由此给反腐事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推动网络参与反腐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化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有了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尽可能让网络适应形势的变化、充分发挥其优势,做到物尽其用,让网络在反腐过程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中国古语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说。网络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新型事物,其自身也必然存在着两面性。如何克服其缺点,将其优点最大化地运用到党的反腐事业当中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关键问题。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在党开展反腐败事业的过程中网络不是能呼风唤雨的工具,其中还需要各级党政机关结合国情、党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做到让党、网络、人民群众三股力量合为一体,共同致力于党领导的反腐工作中来,这才能促进党的反腐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并以此提升人民群众对党、对政府的信任,激发对中国特色反腐事业的信心,维护社会稳定和人们团结。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传播技术论文:浅议新时期我国网络教育的利与弊

摘 要 新时期网络教育发展极为迅速,它集合了多种讯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也适应了新时期教育的新发展。又因为它是一种新生事物,所以既有它本身的优势,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网络教育中的利与弊,有效利用网络的功能,培养新时代知识新人。

关键词 网络教育 发展 优势 不足

1网络教学的优势

首先,网络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受时空的限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教学交流。师生可以利用电子邮箱、聊天室还有网络论坛等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传播速度很快,费用也比较低,而且没有时空的限制。在网络中,学生更能自在的发言,没有面对老师的紧张情绪,可以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看法。对学习中的问题也能很好地和老师交流沟通。另外,班级也可以设立一个群聊天室,定期举办班级学习探讨会议。教师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学习的网站,引导他们的学习,避免盲目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路资源,在网上布置作业及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使网站充分成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教师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好的指导。

其次,网络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网络资源能得到很好的共享,能够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突破了过去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现在的网络教学更加生动、自然。充分加入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更容易记住学习的知识内容。学生在课外时间也可以上网搜集各种知识,丰富了他们的见闻,开阔了眼界。也可以把自己搜集到的感兴趣的资料在网上和其他朋友一起分享。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以及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对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再次,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网络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理解教学知识的内容。其次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教材,还可以充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有效地挖掘自身潜力的发挥。最后在网络学习中,可以有效地把信息的接受、表达方式和传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传播送达到表达的对象,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进而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可以实现多种方式教学,网络教学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多种教学方式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来获取教育资源,克服了过去的教育资源受众面范围窄小、利用率低的弊端,而且最主要的是减少了传统教育的中间环节和教育运行成本。网络教育中的成本要低于全日制教育的人均成本。另外,网络教育还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教师的部分职能可以通过网络代替取得。他们由过去的直接传道解惑变为知识的组织者和传播者。减少了过去的重复工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搜集更多的教材资料上去,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的升华。

2网络教学的弊端

首先,扩大了网络教育的作用,教学观念没有及时更新。有些人产生了不合实际的认识和过分推崇的心态,认为解决教育问题完全依靠网络教学,完全夸大了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实际上单纯依靠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网络教学只是用网络作为主要媒介进行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当下许多网校的办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提高考试成绩,因此在内容安排上都是同步课堂、在线学习、教师答疑等模块,是把课本、教师、教学资料全部搬到了网络上,这样的网络教学是传统课堂在网络上的继续运用,仍然是传统的教学理念,自然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改革的效果。

其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不能满足学习本身的需要。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目前存在数量少、质量与服务差、更新慢、内容少且重复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网络教学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教育科研网站极少,虽然一些非教育网站也提供很好的教育信息与服务资源,但数量和质量上仍然不能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而且不管是教育网站还是非教育网站,其教育信息都更新不及时,网页内容更新周期非常的慢,有多数的教学网页要半年多才更新一次,这么长的更新周期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最主要的是因为资源太陈旧,使得访问者没有了看的兴趣,降低了积极性。

最后,教师的信息素养与网络教学的要求不相符合。网络教学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新时期合格的教师。因此,每个教师都要做到将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做到在网络条件下实现与学生全方位的沟通。教师要想使学生有很好的学习知识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必须首先自身要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经调查,教师的信息技能还处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利用状况不是很乐观,教师的信息教学技能和课件设计水平急需提高。

传播技术论文:网络化对科研管理工作的利与弊

摘 要:文章阐述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使一些传统的文件载体不断消失,办公自动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通过上网查阅及网络信息的快速,给信息管理工作带来的方便和快捷,而且这项技术必将在今后的办公自动化管理工作中广泛应用,同时计算机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有利必有弊。基于此,文章主要对这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科研管理;工作;利与弊

科研信息的管理工作,就其性质而言,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办公自动化的逐步实现,上世纪的管理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科技管理工作的需要,使工作方式从手工管理向计算机管理方式发展,特别是每天一些来往函件、通知等等,通过网络的方式传递已不足为奇,使一些传统的纸质文件载体不断消失,并且这种方式给我们的信息管理工作特别是科研信息带来极大的方便。

“上网”,这一、二年并不是很新鲜的事,如通过网络购物、订货,在商家娄娄出现;通过“上网”来了解国内外大事、科技信息、申报科研项目等等,则是很平常的事。

科技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管理学科。其核心是科研项目的管理。2011年是进入“十二五”第一年,科学实验研究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也是国家“十一五”结束的第一年,根据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大计,科研工作也开始蒸蒸日上,研究课题逐年增多。在这一年里,一些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如“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863”项目、社会公益性基金等等,按以往申报程序,主要通过函件来往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从时间长短不谈,就邮件、函件安全问题而言,丢失信件现象也时有发生,给单位无论从资金、时间、甚至科研人员自身的利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近几年随着网络化的普遍使用,项目的申报却有了巨大的改变,即项目的申报基本上从网上、申报或提交;它的传输速度是无法估量的。如申报“863”项目过程,通过科技部网得知,申报“863”项目即将开始,申报指南、申报书从网上即可下载,因此,我们在几分钟内就可拿到申报材料及其申报事项。由于我们工作做得及时,使申报项目的科研人员非常从容地按“863”课题申报的要求完成了全部工作,及时上报材料并最终取得满意的结果,而这最终满意的结果,也是通过上网查询得知的。所以我们深深体会到,网络确实给科研工作带了的方便。上网查看科研项目信息及收集,已经成为我们每天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工作中,经常上网查看国家、省、市部网络,时刻各类科研信息,是我们主要工作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重要的基础研究项目,它是重在培养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所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站是我们经常关注的网页之一;在科研计划拟定中,开展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是每年科研项目申报重要工作之一。每年基础性研究课题约占10-12%。这就为后续的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人才。

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下一年申报项目之前,都要申请项目指南等材料。在没有上网之前,通过订单订购“申请指南”,一般最快也要等到2到3月,而申请项目提交时间为每年的4或5月,可想而知,时间是非常紧迫地。实行网络后,我们每年10月份左右随时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站及公布“申请指南”等材料,一般11-12月份网上公布下一年度申请指南并且可下载打印输出,为项目的申报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且我们为此召开项目动员会,分析指南、领会其中的内容,使项目的申报更加准确,网上在线填报或离线填报,节省,所以,我所国家基金项目获批数量逐年上升,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保障。

局域网在单位内部的应用也十分广泛,自我所2000年上局域网以来,作为整个所的科研管理部门,一般的工作通知、会议通知、科研项目填报及年度总结、论文统计以及通过科技部网络获得的信息均通过局域网通知各研究室,同时各研究室上报材料基本通过局域网传送至我处,与以往的文字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许人们经常所说,纸、笔的用量在逐年减少,这充分体现出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的优越性。

电子邮件也是网络化管理的一种,与各部门之间、上级主管理部门汇报总结等文字材料都是通过Email传送,如在来往文件中,一般都注明其Email地址,特别是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更加体现出它传输速度的优越性,任何方式都与其无法比拟的,所以每年发往的信件在逐渐减少。作为科研管理工作者,真正体会到:现代化管理手段所带来的方便,同时工作时具有一种优越感、快乐感。

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在看到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显示出不足的一面。比如电子文档与传统的纸张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数据被盗;所以,在查阅科技信息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另外计算机保密工作、网络的安全是当前视为重要的一面,由于使用不当,泄密事件时有发生,所以要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应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使用专门计算机技术人员来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也是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必不可少的,所以单位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如要授权专门管理人员,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使电子信息更加安全可靠。

简而言之,网络化时代已经实现,到那时信息真可谓是一路畅通,想必这项技术会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科技信息管理查阅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使科技网络信息重要数据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更新观念、创新管理、与时俱进,才能促进网络时代科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

作者简介:冯晓霞(1962,10-),女,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传播技术论文:从网络红人解读网络传播的利与弊

摘要:近年来,我们进入了一个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红人应运而生,并不断大肆蔓延。伴随着网络红人的发展,其对受众的影响也不断加深,而网络传播的优劣也日益显露。以下将阐释网络红人的定义,分析网络红人存在的原因,进而解读网络传播的利与弊,以及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同时,如何应对网络传播的缺陷。

关键词:网络红人;网络传播;利与弊

一、网络红人走红的原因

(一)网民的看客心理

在网络传播中,网民“看客”心理造成了对于诸如小月月、芙蓉姐姐等一系列网络红人的围观景象。而网络的多样性、丰富性也恰好的迎合了他们这种看客心态,事实上,他们仅是希望从对网络红人们的围观中,通过“欣赏”他们来使自己的心理获得快感,可也正是由于受众“看客们”的需求,网络红人们才有了欣赏他们的观众,获得了滋养他们生长的土壤。

(二)传统媒体的介入

网络红人“凤姐”,在网络推手的操作下,起初只是在网络上出现,可是随着传统媒体的介入,广播、报纸、电视都有凤姐的消息,最初或许一部分人知道,而现在是尽人皆知。如今,凤姐火得一塌糊涂,先前只是一些地面电视台请她去做节目,现在连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湖南卫视都看上了凤姐的火爆之势,张丹丹更特地做了凤姐的节目。

可见,传统媒体的盲目跟风,并与网络炒作形成一种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迎合受众这种窥奇心理,也正是由于传统媒体的介入,不断加深着人们的印象,使得人们从开始的一笑了之,转向把他们当做一个新闻(或事件)来对待,并对此类人群存在的价值有了重新思考。

(三)网络推手的参与

在“芙蓉姐姐”、“犀利哥”、“凤姐”和小月月的身后,都有“网络推手”的身影。网友们对于推手们的“作品”非常熟悉,但是对于推手们本身,却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网络推手” 的推广行为,满足了各方的需求――对于网络人物本人来说,也已经达到草根成名成星的愿望;对于网络推手来讲,推广了网站,获得了点击率,收获了经济利益;对于广大网民来说,也消磨了大量的闲暇时光,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二、网络传播的利与弊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

1.网络媒体具有很好的开放性

在网络上,不同国家、民族、区域的人都可以进行交流;不同的思想、观念、文化都可以进行碰撞;不同的知识、信息、资讯都可以在网络的海洋里沉浮,或被拾取、或被利用、或被淹没。无论是网络信息的提供者,还是网络信息的享用者,都是不分年龄、职业、地域的,对所有网络大众都是开放的。随着网络媒体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这种优势体现得也就越明显。

2.网络媒体具有广泛的传播面

因此,无论你身处哪里,只要有网络,你就可以打破地域的界限随意的享受网络资讯,简单方便。网络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24小时不间断的将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

3.网络传播具有互动性

传统媒体进行单方面的灌输和宣传,无法与受众互动,更没有受众的直接参与,受众是完全被动的。有了网络,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者,甚至还可以借助微博、天涯论坛等工具,发表自己的意见,反馈给传播者。

4.网络传播具有自主性

网络传媒的自主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网络上参与的人不是不受限制的;第二,拉近了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不受地域限制;第三,进入网络媒体市场非常简易;第四,网络传播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选取信息。

5.网络传播具有极强的快捷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时效性是有目共睹的。网络传播所需要的就是一台个人电脑,一台调制解压器,单却可以实时的把消息送上网络,而且网络传播是流动的,没有特定的出版时间,随时可以插播新的信息,这就决定了网络即时传播的可能。

(二)网络传播的劣势

1.网络传播易使垃圾信息泛滥

网络的公开性和进入门槛较低、审查制度不严、监管机制缺失等因素,造成网络信息泛滥甚至成灾。一个网页上会强加许多无用甚至无聊的信息,在网上搜索一个信息,会出现成千上万个搜索结果,而且很多时候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完全不一致。现在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除了产生很多“文化泡沫”、“文化垃圾”之外,还滋生了许多低俗、庸俗的文化成分。从“木子美”到“流氓燕”,从“天仙妹妹”到“二月丫头”,从“芙蓉姐姐”到“国学辣妹”,她们在玩情欲、玩动作、玩清纯、玩自恋的过程中,网络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与日俱增。

2.网络传播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网络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仅靠个人手段是无法在整个庞大的网络世界中找到恶意传播者的,这就无疑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欲望。由于在网络中多是以匿名形式出现,要从众人中脱颖而出,“网络红人”往往会绞尽脑汁,甚至不择手段突出自己,或者扭曲基本伦理道德,引起他人注意。处于这样的网络环境,不禁让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在网络中身不由己,最终迷失自己。

三、应对网络传播缺陷的策略

(一)社会责任理论需要完善

在网络媒介急速发展的今天,在很多普通受众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的时候,社会责任理论应当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新重视。社会责任理论承认媒体具有提供娱乐的功能,但是有一个附加条件,即这种娱乐必须是“好的”娱乐。媒体在当今社会具有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因此传媒有义务对社会承担责任。这是社会责任理论对于传统媒介的要求,但是在现如今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介迅速发展,并且占领大量受众视线的时候,这样的要求同样适用于网络媒体。

(二)传媒素养与网络媒体的监管引导需要增强

笔者认为,在现代的社会里,所谓的环保绝不仅仅限定于传统意义上的空气质量、水资源质量等方面,也应当将社会信息的质量纳入监管范围。信息污染给人类、给社会带来的心理伤害绝不亚于空气污染给人们生理带来的伤害。在罗玉凤、小月月等走红网络之后,除了人们的嘲讽、消遣之外,社会上还出现了不少的模仿者,他们也以一些夸张怪异的手段展现自己,以求得到社会的关注。这样的事情对于整个社会的风气来说,也是一种污染。面对网络媒体发展带来的这种信息污染,不论是网民、传统媒体还是政府监管部门都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1.网民受众应有自律意识

作为网民受众,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受众应该知道,自己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一份力量,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具体地说,就是受众在传播信息或参与网络信息讨论的时候,要首先弄清楚这一信息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不能任凭自己开心或发泄,抱着“起哄”、“围观”的心理加入其中,应当采取更加积极的方式应对由于压力或无聊产生的焦虑情绪。

2.网络媒体应加强引导和监管

作为管理层也应当推出相应的制度,对于网络乃至新媒体传播本身加以引导。当然,在进行这方面治理的时候,尽量不要采取简单的行政手段,而要对传播者和受传者双方进行积极的引导工作,让全社会都认识不良信息的危害,让人们可以逐步做到自觉抵制。这样一来,不良信息在无立足之地以后,自然会逐渐消亡。

总之,在网络媒体繁盛的当代,网络红人已不知不觉的成为了网络信息的一部分,或好或坏,但都时刻影响着受众。所以无论作为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使其不良影响尽量减少。

传播技术论文:浅谈网络环境下中学作文教学的利与弊

摘 要:现今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电脑已经不再是“稀罕品”,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而运用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授课也成为了学生司空见惯的事情。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给予了作文教学极大的便利,很多素材和资源唾手可得。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环境下的中学作文教学同样存在着利与弊,而如何积极利用网络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作文教学也成为了众多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就网络环境下的中学作文教学的利与弊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学作文;教学;利与弊

1.前言

如今,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电脑也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成为了众多教师研究的重点。众所周知,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表达外放出来的田园。而把网络运用到中学作文教学当中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给同学上一堂堂生动活泼的作文课,可以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具有创新氛围的新课堂,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热情和思维,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环境下的中学作文教学也容易走上“岔路”,教学形式纷繁杂乱,教学内容良莠不齐,学生容易走马观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结果。因而,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中学作文教学也存在着其两面性,利与弊共存[1]。

2.网络环境下中学作文教学的利处

2.1素材搜集:激发写作兴趣,培养信息素养

正如俗语所说:“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帮助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所在。如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其写作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而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它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教学中,作文教学形式较为死板,学生想写成好的文章,必须进行大量的书籍和资料的阅读和整理,这样才能积累素材写出优秀文章,而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之后,教学形式立即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更加的及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寻海量的写作素材。从素材的形式看,除了文本信息,还可以有音视频及其图片信息,信息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这样的写作素材的获取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如最近经常出现“城管暴力执法”问题,可以指导学生写作一篇相应的文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报道、图片等资源,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写出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文章。

2.2写作指导:培养创新思维,优化写作平台

创新思维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家提倡的重要方面。学生写作的培养应该重视创新思维的训练。原有的作文教学中作文的选题较为陈旧,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同时,老师的教学教学过于简单,往往是只留题目不做解释,学生个人进行琢磨往往容易出现跑题,深度不够等问题。老师对与文章的评价也仅仅停留在遣词造句上和逻辑修饰等方面,容易是学生养成写作模板化等坏习惯,这些都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灵性思维和创造活力[2]。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需要优化写作教学平台。这一变化首先是体现在书写工具由原来的手写改为计算机输入,这样的写作方法可以任意打乱写作的顺序,减少了写的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构思,大大提高了写作的质量。例如,有些学生在作文写作中不善于开头和结尾的写作,利用计算机进行写作教学,可以使学生先写主体内容,然后根据文章的核心思想,添加开头和结尾,这样既避免了跑题和把握了中心,最后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文章进行润色和修改。

其次,作文教学的创新性思维体现在作文中要有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以是文言古文的引用,示例的列举等。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只能由学生自己的老师进行评阅,由于教师的喜好不同,不能充分发现学生写作的闪光点。网络环境下,学生作文可以由多为教师进行共享,充分发现闪光点,消除个人观点的单一性,对于学生作文写作的发展大有好处。

2.3修改交流:提高修改能力,促进交流协作

文章写成后,修改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叶圣陶曾说过:“改”与“作”关系密切,密不可分。所以,作文的教学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修改能力培养。网络环境下,作文的修改更加简单,可以帮助学生修改病句和错别字,提高了修改的效率。同时,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互改,在欣赏别人的优点的同时,可以找出别人的不足,防止同样的错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可谓一举两得。其次,网络作文的出现,使的学生乐于改。由于计算机对于文档的处理简单,可随时对文档进行润色和版面调整,这样既减少了学生对于文章抄写的负担,还增加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程度。

3.网络环境下中学作文教学的弊处

3.1网络环境信息纷杂,作文写作不规范

网络环境是一个浩瀚无边的信息海洋,信息资源多种多样,纷杂无边。在作文教学中,有些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不健康信息的浏览,不利用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你文章写作中,有些学生利用网络语言进行文章的创作,使得文章不和规范,口语化过于严重,尤其是一些网络流行语对作文的整体水平提高有很多的影响。

3.2忽略作文教学的主次,过于注重素材收集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教学资料和写作素材随时可见。但是,如果过于注重对素材和写作资料的收集就会造成主次不分的情况发生。由于作文写作素材的收集是十分重要的,网络上素材资源浩如烟海,导致老师和学生过分注重收集写作素材,将注意力集中在写作素材的收集工作上,对于写作素材的分析和理解就会疏忽,从而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掌握不足,不能熟练的运用写作素材,写出的文章生搬硬到,缺乏感召力和可读性[3]。

3.3教学内容纷繁杂乱,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多媒体教学内容也是纷繁杂乱,自然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难免会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烈视觉冲击肯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限制学生的自由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同时同学们思考时间也会受到限制,灵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多媒体操作的影响被打断甚至是消失。这样就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初始目的,导致教学的工作难度大大增加,教学的效果没办法得以体现[3]。

3.4作文教学技术难度颇大,老师学生都易受其限制

教师和学生计算机实际的操作能力高低对于教学效果能否得以实现起着很大的作用。部分教师和学生未能完全掌握好计算机操作,在课堂不能完全将其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无法及时面对突发状况,从而导致无法在预订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课件的制作水准也直接影响的作文授课的品质。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无法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技术,无法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准的教学课件,这都直接限制了作文教学办法的实施,同时也使得作文教学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学习。

4.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的中学作文教学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存在着利与弊。而如何积极利用网络环境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作文教学也成为了众多教师思考的问题。我们要保持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注入网络教学这种新兴事物的血液,扬长避短,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不断探索,追求更加完美的教学效果,努力做到作文教学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写作,喜欢作文教学的课堂。(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学院)

传播技术论文:探析手机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利与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网络文化不仅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固有的文化发展形态,而且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高中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因此,手机网络文化对传统的高中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深层次调查手机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我们对高中学生手机上网做了一个调查。

1.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中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回收560份,回收率为93.3%。

2.调查结果

数据显示:47%的学生表示每周上网不超过2次,38%的学生每周上网3~5次,15%的学生表示每周基本不上。关于上网目的,45%表示是为了观看影音视频和观看讯息,29%表示是为了玩游戏,15%表示是为了帮助学习,11%表示为其他目的。就上网与学习、生活的关系问题,37%认为上网和学习往往是冲突的,35%表示上网有时会影响学习,10%认为影响很小,18%认为上网学习是相得益彰;56%认为上网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习惯,20%认为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习惯,24%认为对生活习惯影响不大。关于手机网络文化问题方面,79%认为手机网络文化先进且重要,8%认为有点用,10%认为无用,3%认为无用且有害。关于浏览不健康网页方面,8%表示经常浏览不健康网页,38%表示偶尔会浏览,54%表示从不浏览。

3.结果分析

手机网络文化是“新生事物”,对传统校园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就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手机网络文化与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1)手机网络文化对高中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高中校园文化是带有明显环境界限的文化形态。手机网络文化的产生,突破了其原有的环境界限,促使高中文化的视野拓宽了,张力也增加了。手机网络文化对高中校园文化无疑产生着积极的影响。首先,手机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高中校园文化的内容,实现了基于信息的无边际式的自由学习和自主学习。其次,手机网络文化极大地提升了高中校园文化的影响力。高中校园文化原有的相对独立性、相对封闭性,在手机网络文化背景下完全被打破了。最后,手机网络文化极大地促进了高中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因此,手机网络文化已成为高中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2)手机网络文化对高中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由于手机网络文化的无序化、无控制、大量的虚假信息、垃圾信息、色情信息以及别有用心的政治信息在网络世界里泛滥,这些对于高中生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动摇着他们的文化信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影响学习。上网会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使学生的学习精力受到严重消耗,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不爱动脑,逐渐依赖网络的不良习惯。这和新课改的要求和培养目标背离,最终会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成绩。②影响身心健康和成长。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锻炼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手机上网会导致学生视力下降,精神不振等。此外,在调查中有近80%的学生认为周围的学生曾经浏览过不健康的网站。③影响思想道德观念趋向。在调查中,有15.2%的学生认为网络上不需要讲道德,说明我们有一部分同学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④影响现实人际交往。网络给高中生提供了自由交友的天地,是高中生极其喜欢和普遍使用的一种交往方式,有很强的诱惑力。高中生迷恋网上交友,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开他们与现实社会的距离,逃避与现实人的交流,从而弱化他们与现实世界的交往能力,甚至产生心理疾病。⑤影响学生的消费观。媒体曾报道一位初中生为买一部苹果手机,通过黑中介卖掉了自己的肾,这虽是极少数,但折射出了当代中学生这种虚荣攀比之风日趋渐盛。这样也就会导致心智不够健全、行为不够理智的中学生消费观的扭曲。

4.应对措施

为了确保手机网络文化背景下高中校园文化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学校应该教会学生兴其利,去其弊,让网络为素质教育服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坚持正面引导,避害趋利。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兴趣活动,引导学生处理好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娱乐与学习的关系,激励学生把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中去。

(2)适时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开始产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和矛盾往往会使他们无所适从,情绪波动大,爱走极端。学校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活动。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必须要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如在休息、上课等特定时段坚决禁止使用手机。在这些时段使用手机其危害性和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学校从制度层面必须加以规定,以达到对学生使用手机行为的有效监管的目的。

总之,在手机网络文化逐渐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原有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借鉴成功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较强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和美育渗透到活动中,让高中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正面引导和实践教育,使思想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省镇原县第二中学)

传播技术论文:分析幼儿园利用网络环境进行电化教学的利与弊

【摘要】教育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根本,对于我国来说幼儿教育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幼儿教育的教学水平,同时将幼儿教育中的教学水平和幼儿教学结合在一起。本文就将网络教学和幼儿教学结合在一起,以期能够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能够给教育者形成一定的好习惯,从而为我国幼儿教育贡献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幼儿教学 网络教学 策略 建议

为什么要将幼儿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在一起。是因为我国已经跨入了高科技的时代,网络教学已经遍布于教学事业中,所以说幼儿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结合已经是未来教学必然的一种走向。就此本文就网络教学和幼儿教学相结合,并针对其中所出现的弊端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策略,仅供参考。

一、幼儿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的优势

往往幼儿在自己所见、所闻、所听、所想的过程中,在自己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想象力以及思考能力,能够全方位的提升其个人素质。在网络电教化教学当中,利用资源共享的这种模式能够让幼儿在机器和幼儿的合作之下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充分的发挥出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提升孩子的兴趣以及想法,从而拓宽幼儿所掌握的知识的层次和深度。

比如说,在电脑中设置了专门给幼儿的智力游戏小网站,在这个网站当中,不但有鲜明的画面,还存在着动态的设计,能够帮助幼儿在网络环境下,在游戏的娱乐天地下更深入的学习。

在游戏的动态感觉中,不仅效果明显,而且真实度非常深,对孩子来说这无异于是一种莫大的吸引和享受。能够让孩子在学习中玩,在玩中学习。而且游戏所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健康等有益于孩子健康的知识,孩子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掌握游戏的规则,在掌握规则的同时,能够培养自身的创造意识和表达能力,从而建立起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比如说,在“我爱我家”这个游戏当中,为了能够真实的显示出我爱我家的内涵和主题思想,让孩子能够充满爱心,真正的做到我爱我家,能够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在游戏开始之前,首先播放了很多关于我爱我家主题的动画,在远处是一个模糊的小木屋,在雾霭慢慢散去的时候,看到一个长头发的小女孩,和他的爸爸妈妈在放风筝,另外一个屋子是一个小男孩和爸爸妈妈踢足球,场面非常的温馨和谐。游戏的内容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或者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踢足球,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温馨,从而体会出父母深情博大的爱。这种场景的设置,不但能够从主体上帮助孩子形成一个家的氛围,还能够让孩子主动的加入到这个氛围当中,从而将游戏和学习以及家庭结合在一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所采用的是教师自身所准备的一些游戏设备,然后进行卡片的制作、教学玩具的制作等等。在一般情况下,准备这些东西就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甚至是需要现场去买一些教学所需要的设备,有时候小朋友也需要这些设备,但是因为小朋友丢三落四的习惯,所以也就不能够更好利用现场所需要的物品进行设置。但是将网络教学和幼儿教学结合在一起之后,能够利用网络教学使得教师能够找到一些比较精美的图片,能够找到吸引学生的一些游戏和软件,使得教材更具有鲜明性和固定性。使得教材工具摆脱传统教材不足,教材老旧的现象,能够摆脱教材老化的现象,将教材材料提升一个层次,有利于帮助教师更深入的进行教育教学当中,帮助教师能够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学习和游戏的一些内容,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和整个教学的设计和创新。

三、将教学资源扩大化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一般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是通过学校自费购买或者是通过一些以往遗留下来的资源继续使用。这种情况不但浪费的资金,而且资源的再次利用导致了导致了信息的停滞不不前化,非常不利于幼儿学习和发展,但是将幼儿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在一起之后,就可以利用网络制作幻灯片或者是一些游戏动画,或者是找一些能够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的图书等等。这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学习一些关于幼儿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教师提供一定材料,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这样,教师就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专研幼儿,了解幼儿,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彻底的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

比如说,在以往传统教学资源当中一般都是积木,或者是塑料的小木棍一起拼成的一些玩具。但是通过网络资源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找到一些符合自己喜欢的类型的一些积木,从而更好地学习,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这些资源分享给别人,从而更深入的学习。

四、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创新能力

在现代教育当中,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求能够创新和发展,不能够固步尘封走以往的传统步子,要勇于创新和发展,更好地迈出第一步,更深入的学习。将电脑和幼儿教学结合在一起,就很好的将创新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梯。创新是人类智慧、意识能动性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的高明之处和集合资源的整合程度。然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是一群固定的特殊群体,既没有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又没有形成固定思维方向,没有和生活有更多的接触,没有受到能力或者是环境以及年龄的影响,有着虚无缥缈的感觉,但是在电教过程中,将网络教学和教学结合在一起,能够将创新付诸于实践当中,能够将幼儿的创新带入到一个新的阶梯。

比如说,在猫抓老鼠这个司空见惯的游戏模式当中,可能学生只能够认为猫必然会抓到老鼠,猫永远是赢家。但是在电脑锁设置的游戏当中,老鼠在逃跑的过程中设置了很多关卡,让猫追老鼠,最后是猫失败了还是老鼠胜利了都是一个不一定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选择,如果说游戏胜利了,那么就是猫胜利了,如果说游戏失败了那么也就意味着猫失败了。这就是创新的乐趣,改变以往固有的模式,将事物从固有的圈子当中释放出来。

五、网络教学的弊端

网络教学和幼儿教学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的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能够抓住孩子的心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这种强大的优势当中所存在的隐患还是数不尽数的。

在利用网络教学之后,教师产生了一定的惰性。面对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往往会在教学这方面懈怠。而且,虽然说网络教学资源非常的丰富,但是如果将网络教学完全搬入到实际教学实践当中是非常不切实际的。所以说,很多教师在经常性的使用网络教学中,就会敷衍了事,将网络教学和实际生活中的教学结合在一起,不论内容是否恰当和衔接性很好,只是一味的照办不误,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孩子面对新鲜事物永远都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就像是一个心怡的布娃娃会玩很久,但是当有了新的布娃娃之后,就不敢保证这个心怡的布娃娃会存在多久了?网络教学就像是这个新的布娃娃一样,在没有更新的事物取代它的时候,它会一直是以一个王者的身份存在于孩子的心中。所以很容易就会对网络教学产生一定的依赖,但是因为孩子是一个理解能力不强,自制力不强的特殊群体,长此以往在网络教学中游荡,不但不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而且还会产生一定的误区,导致教学的不成功性。

六、将网络教学用在正确的地方

在上述概述当中,具体阐述的网络教学的优点和弊端。那么如何才能够将网络教学恰当的应用在幼儿教学当中呢?

笔者认为网络教学存在一定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脱离实际将资源整合在一起,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率。但是网络教学如果过分的使用就会造成资源浪费,教师和幼儿的依赖性过强等弊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要明确网络教学只是教学的一种方式,是教学的参考而不是教学的统一策划。在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明白其资源是用来学习的,不是用来模仿和抄袭的。在利用资源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将其和实际教学结合在一起。在选择资源学习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恰当的资源,而不是看到资源就觉得可以利用,一定是符合学生的,能够更好地学习的。最后,在一些优秀的教师制作一些课件的同时,应该将一些好的课件共享出来,这样不仅个人提升了教学效果,而且整个教学队伍也会提升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将网络教学和幼儿教学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在将网络教学和幼儿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同时,一定要明确网络教学资源仅仅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真正的教学还在于实际的教学,一定要利用好资源,将合理的资源和幼儿教学整合在一起,从而才能够更深入的进行学习。

传播技术论文:论中职校园德育网络构建的利与弊

【摘 要】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代,上网已经成为多数学生的主要课余活动之一,而网络信息中负面、消极的部分,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想,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笔者通过对广西区内三十多所中职校德育网络现状的调查,结合中职校园德育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德育网络建设的利与弊,对构建具备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中职校园德育网络可行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职 德育 网络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冲击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民人数也呈几何级数递增。在这递增的人群中,各中小学生成为了强有力的生力军。在课堂上、在宿舍区、在校道间,我们最经常看到的不再是学生青春飞扬、奔跑运动的身影,更多地是一个个手捧手机、手提、ipad沉迷于网络的孩子。这种现象在中职学校尤为明显,根据调查显示,笔者所在校学生目前的手机拥有率为93%,手提电脑拥有率18%,平板电脑拥有率12%;其中88%的学生经常使用手机、手提电脑或者平板电脑上网;不具备随身上网条件的学生有64%会在日常和周末到网吧上网;有六成以上的学生把上网当作课余主要活动,而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包括聊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和查找资料。

笔者通过对广西区内近三十所中职校官网德育版块的调查发现,尽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到了网络对学生教育存在的影响性,但实际上真正能够理解并切实运用网络的导向性开展德育工作的却并不多。在受查的三十多所中职学校官网中,设立有专门的德育版块的学校占97%,德育版块由校团委负责的占85%,版块内容中多以团委活动动态的报道为主的占86%,只有13%的校园德育版块设有类似优秀毕业生、心理健康等题材的项目,而互动类的设置却是没有一个学校有。从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中职校对网络德育环境的构建重视度不够,仅仅停留在团委建设的任务或者单一的内容上,完全忽略了网络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这样的德育版块,学生欢迎度不高,作用过于局限,无法达到通过网络开展德育教学的要求和作用。诚然,会造成这种情况,除了学校软硬件的客观条件制约外,还有教师对网络功能的正确理解的主观因素存在。

在很多教师来看,正如网络本身就是利与弊并存的“双刃剑”一样,校园德育网络的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利弊。

一、校园德育网络的“利”

校园德育网络的“利”,可以从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能动性、隐匿性等特性来分析。

1、开放性。网络是开放的网络,一旦进入互联网,我们可以和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成为朋友,可以进入知名的大学电子博物馆查找各种资料,可以最快速地获得世界各地发生的种种事件的信息,在网络中,没有边界的差异也没有距离的束缚。利用网络构建的德育环境是一种开放式的德育,它改变了德育工作的时空,使人们可以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它以计算机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连通学校、家庭、社会各个角落。

2、交互性。网络通过即时聊天工具、论坛版块等方式,使得人们可以随时的进行沟通与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中职德育课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后对教学效果的追踪与加固。一个中职德育课教师,往往要教授好几个班级几百名学生,课后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动态进行了解,这也使得德育课的实效性存在局限。然而通过网络的交互功能,教师在课后同样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及时的解答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例如学生可以德育版块在“网上论坛”、“在线指导”或聊天室中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或是德育网站管理者或德育教师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学生访问该专题时.由机器提问或回答,实现人机对话;而更多地,教师、家长、学生乃至学生实习企业人员都能通过E-mail、电子公告板、留言板等来相互传递信息,实现德育效果的全方面反馈。

3、趣味性。德育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网络课程,对日常德育课程中不能顾及到的德育教育内容进行补充教学,或者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德育案例和专题信息,赋予德育教育趣味性,打破德育教育枯燥乏味、老生常谈的惯性。网络德育不仅仅只在文字,它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等多媒体技术,使学生通过网络环境接受德育教育变得轻松起来。例如,可以在德育网上为学生介绍健康积极向上的电影、讲述感人的故事、开展丰富的竞赛活动、播报校园中大家都关注的事件,将德育网构建成学生日常网上“冲浪”喜欢逛的地方。这样既补充了德育的内容,使德育教育更全面,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不良网络信息对学生的污染。

4、能动性。一方面,构建校园德育网络,开展网络德育工作,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是绝对自由的。他们不用再坐在课堂中,接受教师制定和强迫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这样更容易调动他们接受德育教育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德育网络的建设中来,将德育网络打造成学生自己的学习园地。如在德育网络上设置校园文明风尚版块,由学生作为小记者对校园内不文明现象进行揭露,鼓励学生弘扬校内的真善美,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道德文明就在我们的身边。

5、隐匿性。虚拟网络社会可为用户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网络用户的身份、行为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保有一定的隐私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说出自己真正的思想观点,可以不用担心因为观点的不正确受到老师的当场责难和同学们的白眼。对于一些诸如早恋、网瘾等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德育提供的辅助教学课堂进行自我学习和修正,与教师进行网络咨询时也不会感觉难堪。

二、校园德育网络的“弊”

虽然校园德育网络具备如此多的“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

1、交互性受到客观条件的局限。中职学生多数来自于县镇,3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贫困地区,而这些学生的家长,很多都在家中务农或外地打工,平时接触网络、使用网络的机会并不多,要真正实现教师、家长、学生等多方位的交互交流可行性不高。

2、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信息大爆炸的同时也对德育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生的性格往往比较独立特行,由于对未来并没有太多的期望和目标,中职生很少会主动去查找、关注对自己有用的各种信息,他们更多的喜欢能让自己放松的电影、游戏、音乐等等,这也是中职生缺乏自主学习性的表现。因此,如果德育网络的内容不能做到及时更新和趣味性,就容易被学生忽视,也就无法展现出它的教育功能。而德育信息的更新,需要网站管理人员、德育教师付出很多的时间去搜索、整理,这对德育教师也是一种挑战。

3、网络的隐匿性存在不利于德育开展的因素。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用户身份、行为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和篡改,而且大多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青少年往往希望通过一些“犯规”行为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平台。校园德育网络运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生故意“找茬”或无意识“找茬”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过多,网站的效果必然会大折扣;如果管理员对这种现象管理过速,也可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得网站备受冷落,不得不说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

在学校实施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未来的网络德育前景非常乐观,整体来看“利”毕竟大于“弊”,但提高网络德育实效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开拓。

传播技术论文:网络反腐的利与弊

[摘要]网络反腐是一种新形式的反腐方式,是公民用网络行使监督权的新途径,最新法律法规的颁布,也推动了网络反腐规范化发展。通过分析网络反腐的成功案例,探讨网络反腐的优势和局限性。

[关键词]网络反腐;优势;局限性

一、问题的提出

腐败在历史上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现象。腐败发生较多的地域,往往是新旧体制并存,制度不完善。在我国,腐败现象发展势头迅猛,严重破坏了法治的权威和有效实施,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导致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日益紧张,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长远来看,腐败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2013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要求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他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以此来表示反腐决心。由此可以看出,中央新一届领导人对反腐败工作的重视。

自从改革开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传播与交流越来越便捷,为普遍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及网络社交工具的普遍应用,在巨大的反腐工程中,网络反腐立下汗马功劳,相对于传统的反腐格局,网络反腐在形式、手段方面别具一格一个个反腐案例的成功背后,网络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风风火火的运动式网络反腐,吸引了大众的眼光。对于这种新形式的反腐行为,进行探究、深入了解,希望能够发掘表象之下的本质,对其优点有效的加以利用,对缺点多加规避,让网络反腐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推动我国反腐事业的发展,尽最大力度的挖出蛀虫,为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

二、网络反腐的优势

(一)全民性

目前,随着网络的普及化,我国网民的数量快速增长,这使得网络监督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贪污腐败是检察院及相关监察部门的重要工作,而网络反腐的主体则是广大网民,是一场全民的运动式的反腐行为。他们是更大民意的代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相比专门反腐机构,他们监督腐败具有一些独特优势。如公开化、透明化,通过网络,及时的公布反腐的进程,使调查结果和对官员的处置处于公开状态,整个过程透明,不再遮遮掩掩。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之下,震慑了腐败分子和他上面的“保护伞”,不敢轻举妄动,对司法侦查工作施加影响。让有关部门能够抵制相关联势力对反腐工作的压力。

(二)便捷性

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得到关注,大量转发,势不可挡。只要有网络的技术支持,手指一动,信息就可以传播,短时间对事件聚焦、挖掘大量相关信息。这种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网民行使言论自由更加自由、方便、快捷。传统的官方反腐机构受理举报制度,有很多不便的问题,如举报人不知道到哪个机构去举报,路途遥远,程序繁冗复杂,耗费财力、精力。甚至会有官员之间相互包庇,通风报信,敷衍塞责,来回踢皮球,办案效率太低,举报人举报后,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都没有信息反馈,或者只是含糊其辞的回答,使举报人失去信心和信任感,缺点俯拾即是。而有了网络反腐,因其本身特性和技术上的优势,各种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三)高效性

对贪污现象的高度火热关注,微博的大量转发,政因迫于舆论的压力,迅速将案件嫌疑人立案侦查、惩治。如,雷政富事件中,不雅视频于七月二十号下午曝光之后,通过微博迅速发酵,在网友的监督之下,重庆政府部门将雷政富免职并立案调查,整个过程仅用了63小时。

(四)多样性

广受欢迎的反腐网络阵地,起初是天涯、论坛、各地民间维权网站等,在近些年来,网络反腐的阵地也发生了变化。微博已经成为反腐强大阵地,在这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优势。经统计显示,三十九件网络反腐案例中,有十一件是通过微博渠道传播的。有些举报材料虽然不是在微博首发,也是在微博上才引发大量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微博已经取代天涯网、论坛、民间维权网站,成为最重要的举报阵地。

三、网络反腐的局限性

(一)缺乏权威性

网络反腐是网民的呼声,通过网络监督、引起媒体注意,经过一系列的发酵,将事件扩大化,对政府形成足够的舆论压力,才能使其对腐败分子调查制裁。如果舆论效应不强大,不能引起足够多的网民注意,那么就会变得苍白无力,不能惩治腐败现象,不能够真正的预防、治理发现的反腐行为。另外,即使舆论足够强大,问题的最终解决,仍然依赖政府监督机关及相关部门的调查、取证,诉诸法院,才能将其绳之以法。

(二)缺乏规范性

网络反腐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的制造、传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这个过程中,会导致无辜者中枪。于是,网民虽然在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却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伤及他人的合法权利。如2012年的重庆的“雷政富事件”,无辜者的个人隐私被公众过度热炒。网民发帖和转帖揭露的腐败问题很多可能是道听途说,不一定准确,有可能误伤好人,有的甚至是造谣、诽谤。在对腐败者的人肉搜索、追踪报道过程中,往往会侵犯其周边人员(多为家庭成员)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另外,值得忧虑的是,有的腐败现象检查机关也已经注意到,正在技术侦查过程中,网民大张旗鼓的信息公开,会打草惊蛇,给侦查带来困难。因此,对网络反腐必须加以法律规范,使之上升为法治化的网络反腐。当我们用法律赋予的权力监督、制裁腐败行为时,不要侵犯他人的法律权力。

(三)缺乏可靠性

网络反腐中存在信息泡沫,真相总是扑朔迷离。一些“言之确凿”的证据,因为没有得到司法鉴定,真实性不能保证。在郭美美事件中“人肉”专家、新媒体从业者徐春柳,挖掘出中国红博爱公司在网上删除与中国红十字会关联信息的“铁证”。徐春柳说,“很多信息,网友不核实就转发,不知情的大V爷跟着瞎转发。”徐春柳还指出了网络中的伪反腐现象。“庐江官员6P门”艳照事件中,他很快“人肉”出男主角,并与他通电话。此人并非庐江县委书记,也不是官员身份。“跟公共利益完全无关。艳照门的事,道德上可以指责,但是粗暴传播,伤害的是个人隐私。”网络反腐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引起民众的激愤,一旦“东窗事发”,网民的唾沫也会将其淹死,给个人名誉造成万劫不复的影响。于是,某些人披着网络反腐的外衣,侮辱、诽谤他人,对一些事情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甚至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毁坏他人名誉,进行打击报复,这在法治社会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些现象导致网络信任危机,自掘坟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何况是利用网络恶意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权。

现如今,打开微博、登录论坛,各种举报信息、爆料内容络绎不绝,看似有真凭实据者,却也有耸人听闻之嫌。所以说,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的约束,人人都可以随意地突破道德底线,也就意味着人人可能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当大家都在漫骂、攻击、诋毁时,网络也会逐渐失去公信力,网络反腐自然也会走到尽头,这也是为什么网络反腐需要立法化、制度化的原因所在。

(四)缺乏全面性

通过对三十九件反腐案例的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到,其诱因常是一次不小心的言论(周久耕案),一个微笑牵连名贵手表(杨达才案),一次不懂微博公开性的自爆丑闻(谢志强微博开房案)……网络反腐揭发的是那些没有藏好狐狸尾巴腐败官员,经不得网民的人肉搜索。这些网络反腐事件,具有极大的偶发性,意外性,拍到的都是“反应迟钝、呆头呆脑的苍蝇”。

政治腐败不仅指官员利用公权力或职务之便,谋取经济利益,还有特定的族群、群体或者个人的政治、宗教利益。网络反腐目前多集中在经济腐败,高收入,高消费(公款旅游、名烟名酒名表等),在其他腐败领域几乎是空白。而那些腐败现象隐蔽性极强,更难预防,难发现。有些官员看起来清心寡欲,两袖清风,得到政府、群众的广泛认可,沽名钓誉,作为自己的评选筹码,为了政治利益,个人仕途快速升迁的隐蔽私欲,老奸巨猾,道貌岸然,却是社会主义事业最大的贪污蛀虫。这些类型的腐败现象,是网络反腐难以侦查得到的。

(五)功能辅助性

网络反腐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反腐体制中的地位,仍然是次要的、辅助性的,我们不能将其作用无限放大,将反腐败工作太多的依赖于网民的揭发。从性质上来说,网络反腐是社会团体、组织、个人行使监督权的一种方式。网络反腐因其自身特性而迅速发展、成长,也因其自身的局限性,终归只是我国反腐制度的辅助手段。

四、对网络反腐的思考

长远来看,没有一个固定的良好的制度,网络反腐是走不远的。腐败问题的根本解决要从根源着手,建立有效的制度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2年12月28日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网民自由发言的权利、规范了网络环境。2013年4月19日,新华网、中国广播网、中国网等各大网站集中推出了网络举报监督专区,一方面,吸纳了民意表达,有效整合了民众的智慧和偏见,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社会民主环境,对政府官员的执政行为产生无所不在的监督和约束;另一方面,网络作为一个新的平台,为执政官员和群众提供了崭新的对话方式,在这个全新的平台上,执政者能够清晰、理性的把握群众的心理和社会的舆论氛围,进而知道工作的开展,消除腐败现象。所以,开设正规、权威的网络举报间距平台,符合我国现代执政党的基本需求,为反腐工作开创了心的思路和方法,也符合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取向,为反腐工作的进行更便捷、更畅通。

网络反腐是一把“双刃剑”,从论坛时代,到微博时代,的确增加了公众言论自由的权利,却无时无刻不在地伤害公众的隐私权和无中生有的诽谤。反腐倡廉工作必须遵循依法、规范的原则,避免出现无关者误中枪、侵犯隐私等现象。举报、监督行为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只有真实、合理地应用网络渠道,倡导理性、正能量地参与网络举报监督,网络反腐才能在保障每个人权利的同时发挥最大的作用。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广大公众的监督下运行,才会得到制约,使贪污腐败无处藏身。反腐斗争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它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网络反腐要从偶发性演变成有效的反腐形式,发掘腐败分子要从意外状态变成常态,将网情民意集中,汇聚变强成为一种持久的强大力量。网络反腐、媒体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新形式的便捷、高效反腐手段,和制度性的反腐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反腐工作更加的稳定、系统、持久,多种反腐手段相齐并下,无论那些社会主义的腐败蛀虫隐藏的多么巧妙,都要将其查处,绳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