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8 04:05:13
导语:在幼儿科学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关注操作中的记录
科学要有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幼儿的科学活动也同样如此。教师应注重幼儿科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和记录,引导幼儿随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同时还可以向同伴讲述自己的发现,或就某些问题展开交流讨论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感知科学的严谨性,也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比如科学活动《纸是大力士》,重点让幼儿探索让纸张站立起来的各种方法和通过操作实验初步感受了解纸的承载力。教师首先请幼儿操作,一张夹在木块之间的纸能承受多重的东西,幼儿操作并记录。接着,激发幼儿思考如何让一张纸承起一只橘子的重量?请幼儿先写设想再实验。幼儿开始了各种探索、操作、体验和发现,激发出了思维的火花。通过记录,幼儿还发现有的方法甚至能承受一本书的重量,于是又引发了对各种方法的探索和讨论。“记录”让科学活动不再单一、枯燥,更多地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发现问题并且做出总结,从而加深幼儿的理解和认识,突破活动的重点,也拓宽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激发更深的科学思考。
二、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体验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这一观点清晰地阐述了科学活动中探索的重要性。同时从另一个层面上,也强调了科学启蒙教育应生活化的教育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生活在这斑斓的世界里,随处都有让他们好奇的事物和现象。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抓住身边丰富的科学契机。比如,到了冬天,孩子总会有这样的问题:“冬天为什么我们的嘴里会冒白气呢?”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生成让幼儿做《水的三态变化》实验的科学活动。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其观察的兴趣,又可以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学习科学知识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探究的欲望会更浓。同时,教师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一次科学活动,应放眼于日常生活,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引导幼儿自主地从生活中发现,从探索中思考。
三、结语
总之,科学启蒙教育要以探讨幼儿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为科学教学的起点,感受科学、理解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联系以及它们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科学启蒙教育,幼儿不仅能获得最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自主活动学习中去探索、去尝试,注重动手操作,鼓励幼儿的想象和创造,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培养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为幼儿的终生学习,为今后适应时代的需求,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形成较规范、严谨的科学理论而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钟斌贝
一、科学教育形式的日常化
幼儿的一日生活丰富多彩,处处都隐藏着知识和道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探索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应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重视随机教育。《纲要》中还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日常生活、游戏、散步时,幼儿常常会专心致志地去观察某一事物或现象。如植物需要喝水,那么它的嘴巴长在哪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这是为什么?在幼儿自发的观察中,明显地表现出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广泛的兴趣,这时我们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扶持。如当幼儿对植物生长有兴趣时,我就找来两个玻璃瓶,一个放满水,一个不放水,把两颗芹菜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瓶里,叶子放在瓶外。过几天我带幼儿去观察,他们发现没有水的瓶里的那颗芹菜已经干枯了,而另一颗芹菜的叶子长大了,可瓶子里的水却少了一些。这时幼儿都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芹菜的嘴巴长在根里,我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幼儿思考还有什么植物也是通过根来喝水的?幼儿的思维活跃了,有的说小草,有的说白菜,还有的说牵牛花等等。随着幼儿思维的活跃,他们不仅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也随之浓厚。同时在一日活动中可增加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多开展各种自选活动。幼儿在自选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自己去发现,去制作。幼儿找谁结伴,玩什么,怎样玩,都由幼儿自己决定,幼儿既可以在树下一起捡落叶,在草丛中寻找昆虫,也可以一起谈各自感兴趣的事。这不仅提高了幼儿的主动性,也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自我成长的机会。
二、科学教育情境的自然化
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还原于生活本色,创设出生活的、又是蕴涵科学的探索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受科学、发现科学、探索科学。在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我们要尽量避免过多地限制和干预,应给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必要时可进行适度的引导,启发幼儿作进一步探索。当孩子将停下了的玩具火车又推起来,想使它再次跑动起来的时候;当孩子专心地看着被风吹得摇摇摆摆的花草的时候;这些都是他们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探索这个世界的表现。对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值得探索的。此时,我们不要忽视和否定孩子的探索行为,而应该精心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跟孩子一起去诧异,去思考,去讨论,去共同做出结论。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幼儿直接到大自然、社会中去观察和探索,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为置身在大自然中,他们可以直接去看、去触摸、去聆听、去观察、去探索。而亲身的体验,全新的感受,带给幼儿的将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大自然、大社会是一本无字的书,活的书。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夏天,蜻蜓飞舞,知了鸣叫,不妨和幼儿一起捕捉蜻蜓和知了,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体态结构;秋天,风吹落叶,硕果累累,可带着幼儿一起捡拾落叶,解剖各种果实;到了冬天,这就更有趣了,可以在和幼儿堆雪人、打雪仗的过程中,引导幼儿留心观察雪花的形状。还可以指导他们参加一些实践,如让幼儿自己收集各种种子、搞发芽的试验、栽种盆花;也可饲养一些小动物。孩子在和大自然、社会的亲密接触中,视野开阔了,知识也丰富了。生活中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幼儿探求的问题,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捕捉,就能引导幼儿进行他们感兴趣的科学活动,获得他们需要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索欲望与探索精神,使幼儿的科学教育既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能指导幼儿的生活。
作者:臧妍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幼儿园
一、在思想观念方面,增强幼儿的自信,使其具有坚强的意志
自信,表现为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状态。具有了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才会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朝着目标努力。帮幼儿树立自信心,就要培养他们的进取心,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人的行为在得到鼓励和赞赏之后,重现的可能性会增加数倍。例如,教师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此种说法与“你问的是什么问题,这么怪”的口吻比较起来,肯定是前一种说法会使幼儿更情愿地去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不是去挑刺儿,而是指出其做得对、做得好的方面,对幼儿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正处于由他向自评的过渡阶段,教师的鼓励和赞赏会使幼儿对自己充满自信,有信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进而培养幼儿的坚强意志,只有这样才可能最终获得成功。例如,班上有一个极其顽皮,捣蛋的孩子,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爸爸违法住进了监狱,妈妈为了维持这个家庭,撇家舍业出去劳务,照顾孩子的重担就顺其自然地落在了孩子的爷爷、奶奶身上,可是二位老人年岁已大,照顾的精力就力不从心了,孩子就顽皮、任性,做一些大家极其反感的事情出来。如往女同学身上吐脏水,拿脏手抹教室的墙壁,惊吓女生等,同学们都不喜欢他,这就更滋长这位孩子嚣张的气焰,为所欲为,想干啥就干啥。可以说是有一种自暴自弃的感觉。面对这样的孩子,就应该在他们的思想观念方面进行捕捉,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来增强幼儿的自信,使其具有坚强的意志,改掉恶习,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认识到往女同学身上吐脏水,拿脏手抹教室的墙壁,惊吓女生等习惯是不对的,这样做的后果怎样。因为幼儿的本性不坏,是家庭铸就了他的恶习,增强了自信,看到了希望。
二、在实际行为方面为幼儿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
幼儿无论能力强弱,都渴望通过展示自己获得他人的承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创造机会,使他们的各种智力能力和非智力能力得到发展。例如,科学实验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此,教师首先用故事、谜语、设问等各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积极性,对实验活动进行必要的讲解。演示对幼儿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或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他们感兴趣、需要巩固的部分,让幼儿尽可能毫无拘束地自由探索。在幼儿亲自动手实验,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情境、进行比赛、运用游戏等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大胆地实验。通过“给磁铁找朋友”“沉与浮”等实验活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非常的高,由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和探索的乐趣,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在情感体验方面让幼儿有成功的感受
幼儿的个体差异非常大,要使他们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必须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制定不同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形式、方法,在照顾到全体的基础上,考虑每个幼儿“最近发展区”,使其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的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体验不是来自教师和与他人的比较,是发自内心的。例如,在“空气在哪里”的活动中,先引导幼儿玩气球、救生圈等充气玩具,发现空气的存在。然后让他们用塑料袋抓空气,幼儿兴致勃勃地跑来跑去,都抓到了满满一塑料袋空气,高兴地说:“老师,到处都是空气。”我问他们:“我们人体里有空气吗?粉笔里有空气吗?木头呢……”幼儿带着疑问去做实验,用塑管向水中吹,把粉笔、木头等物品放到水中,发现有气泡溢出或没有气泡溢出。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验证自己的认识,使每个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为幼儿创造科教环境
我们对幼儿进行的科学教育,并不只停留在有计划、有组织、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中,而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创造一个学知识、爱科学、动手动脑的环境,鼓励幼儿自发地去探索。我园活动室的墙壁,都是用幼儿自己搜集的贝壳、海星、海螺等组合成的,有美妙的海洋世界,有蚕的生长过程,有南极的企鹅,有北极的熊……在自然角将幼儿亲自捕捉的蝴蝶、蚂蚱等制成标本,并有计划地投放一些实验器材,供幼儿操作,使幼儿有兴趣去观察、思考、实践,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感受其中的乐趣并得到成功的体验。
五、结语
总之,我们从以上四个方面尝试了将成功教育的观念贯穿于幼儿科学教育中。幼儿对科学探索和科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浓,由没有自信心和耐心转变为大胆表现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动手动脑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作者:樊丽艳 张雪松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信合幼儿园 吉林省敦化市黑石乡学校
一、提升幼儿英语教育有效性的科学途径
1.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采用自己讲课为主的模式进行幼儿英语的教学,教学形式单一,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幼儿处于英语课堂的被动位置,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因此,我们必须不断丰富英语教学的形式,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形式,我们可以建立互动课堂,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建立互动课堂:互动课堂有两种——师生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英语教学时,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比如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自己再进行解答或者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英语教学中,倡导采用“合作、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英语对话等等。
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综合图画、视频、音频,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且比较形象直观,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综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精心制作英语课件。
2.合理设置课程,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在部分幼儿园在设置英语课程时不合理,英语课程安排较多,占用了幼儿学习其他课程和正常游戏的时间,而且在选择教材时存在随意性,教学内容趋近小学英语,不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导致幼儿英语学习负担过程,幼儿会产生英语学习的抵触心理。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英语课程,使英语教学与其他课程、幼儿游戏的时间相平衡,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园在选择英语教材时,一定要选择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课程标准和幼儿身心发展的教材。教师在讲授英语知识时,不要一味的扩充教学内容,根据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
虽然幼儿英语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大部分的幼儿英语教师很少有科班出身的,幼儿园的领导大多认为幼儿英语内容简单,没有必要聘请专业的英语教师,对于英语教师队伍的培训不够及时、考核不够严谨,这导致幼儿英语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难以提升幼儿英语教育的有效性。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首先,在进行英语教师招聘时,要考察应聘者英语专业知识、英语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切实招聘到高素质的英语幼师;其次,要做好在职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派英语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提高幼儿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再次,完善幼儿英语教师的考核制度,建立学生、家长、教师自身和学校四方的评价机制,综合幼儿的英语成绩和教师平时的课堂表现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除此之外,还要采用激励机制,对于教学成绩突出的英语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教师们英语教学的热情。
4.组织英语活动,创设英语教学氛围
提升幼儿英语教育有效性,我们可以组织一系列的英语活动,比如可以开展英语儿歌比赛、英语话剧表演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提升幼儿英语教育有效性,还需要在创设一定的英语氛围,比如在课堂上,英语教师要尽量说英语,也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英语的语言环境;同时,也可以在教室内设置一个英语读书角,购置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英语读物,供学生进行阅读;或者,可以在教室内贴一些英语诗句、谚语、名人名言等等,让学生处在英语的氛围当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英语能力。
二、结束语
英语教学对于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高幼儿英语教学有效性是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对幼儿英语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未来的幼儿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合理设置课程,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组织英语活动,创设英语教学氛围,以此不断提升幼儿英语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幼儿英语能力的提高。
作者:李云 单位:郧阳师范专科高等学校
一、幼儿科学教育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使幼儿获得广泛的知识经验。
形成概念现代科学教育是通过幼儿自己操作,感知和身体运动,能够轻松吸收新信息,发现更多甚至超越老师给予的知识,还有助于理解事物的特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幼儿通过亲自拍球、滚球、用球做游戏,才能理解球的软硬、弹性,认识到拍球的轻重与球跳得高低的关系。
(二)促进幼儿的观察、分类、测量、表达、思考等智力技能的发展。
首先,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观察对幼儿来说是最基本的一种智力技能。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听、触、味、嗅参与观察,学习了观察的方法,观察的内容也由浅入深,由单个物体到多个物体,从短时观察到长时期的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多种感官作用于物体,建立多种分析器的联系,形成完整表象,使观察全面深入。通过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的训练,幼儿的观察力可得到明显提高。其次,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分类是探索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手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有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培养,幼儿在操作时把物体放入一定的关系中,有这种活动做基础,随着幼儿年龄增长,他们可以不必用手碰物体,而能够在头脑中把物体进行分组。
(三)促进幼儿形成新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也更新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些新观念使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适应于社会。幼儿科学教育向幼儿传授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促使幼儿形成环境意识,科学没有止境等新观念。幼儿科学教育培养幼儿的环境意识。“生态”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挑战之一,现代幼儿科学教育纳入了生态环境教育。如“沙漠上的骆驼”、“清洁的水和不清洁的水”、“扫垃圾”等课题,把动植物及其生长环境联系起来,把水的污染、生活垃圾的污染、空气的污染和水源的保护、环境的保持结合起来,让幼儿从小接受生态环境教育,关心保护环境。
二、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一)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科学教育通过向幼儿展示充满色彩、声响、图形、数量、关系、联系、因果变化的大自然、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人体自身的知识,为幼儿打开了一本五光十色的大百科全书,吸引了幼儿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反复认识和体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缤纷神奇的大自然的美感;对科学知识浓烈的好奇心;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操作成功的成就感;品尝到劳动果实的喜悦感等。
(二)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
首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感。幼儿期幼儿也具有了初步相对稳定的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儿童的道德感已开始形成发展,科学教育促进了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像“中国的饮料”、“夏日的扇子”“今天的灯”等课题,幼儿的思索,产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体验到科学是一种美。各种类型的美是具体的,它依附于具体事物,幼儿科学教育正是把具体可感的事物展现给幼儿,幼儿通过观察科学教育中各种动物、植物、物品的形状、结构;大自然的鲜艳色彩、有特色的线条、声响、运动、节奏等,都会使幼儿产生欣赏美的愿望,获得美的感受,有利于促使幼儿形成正确审美观和健康的什么态度。
三、促进幼儿身体发展
(一)幼儿科学教育使幼儿获得人体自身的知识。
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包括“人体”知识教育,使幼儿了解到;人的体外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个体的生长教育过程和成人的关心照料;人体主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等,从而引导幼儿去关注,探索人体并愉快地接受健康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二)幼儿科学教育可防止挑食、偏食的毛病。
营养成分是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抵御疾病能力的基础,儿童营养的最佳来源是食物,幼儿要保持身体健康,就必须要摄入充足全面的营养素。幼儿科学教育向幼儿介绍蔬菜、水果等食物,让幼儿了解它们都是有营养的食物,认识到偏食、挑食的危害,使幼儿对各种食物产生兴趣,改正偏食,挑食的毛病,使幼儿膳食营养均衡,身体得以健康成长。
(三)锻炼幼儿身体。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一些课程为达到直挂效果,教师常常领幼儿到室外进行教育(包括室外教学、参观、劳动、游戏等)让幼儿在新鲜的空气里,充足的阳光下,愉悦地活动,不但舒活了筋骨,开阔了视野,也促进了体力的发展。
四、总结
幼儿科学教育以科学知识为内容,课程设计遵循幼儿与环境交互作用获得发展,这既显示了现代科技的特点,又介绍了祖国的传统文化与发展,使幼儿因“知之深”,而“爱之切”,激发了他们爱祖国的情感。
作者:王玲玲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小幼儿园
一、解放幼儿的空间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寻找科学探索乐趣
卢梭认为,幼儿的教育应顺应自然的法则,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解放幼儿的空间是具有科学性的教育观。在科学教育中教育内容的选择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育,而应着眼于园内外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有生命或者无生命的物质,让幼儿去观察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案例:幼儿园组织幼儿参加“走进农场,亲近大自然”活动,孩子们走在田野的小路上,兴奋不已。豆豆突然大声叫道:“好大的瓜!快看!”老师说“:它就是我们经常吃的丝瓜啊!”孩子们惊讶不已。除了不停地问这问那,有些幼儿已经跃跃欲试去折花生的茎叶、拔蒲公英、摘番茄。教师不仅没有阻止幼儿的活动,而且还鼓励和引导幼儿将新的发现及时告诉老师。分析:解放幼儿的空间,让幼儿到自然、大社会中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探究生活。片段二中充分体现了对幼儿空间的解放。陶行知主张把学校教育与社会、自然结合起来,周围的环境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最好课堂;他认为:“解放了空间,幼儿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在大自然中幼儿尽情去感知、发现一切自然现象,在轻松自然的玩耍中便获得了科学的奥秘,因为,真正的科学就孕育在大自然的万物之中。
二、解放幼儿的时间等待幼儿在实践经验中获得科学道理
科学教育活动中,要有观察和探索,更重要的是还要给幼儿提供讨论的时间。陶行知认为:为幼儿安排紧凑的时间是不符合幼儿的天性的,应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进行交流。而不应该是教师强加于幼儿各种事情。案例:一盆家长带来的太阳花在班里的植物角安家落户了,每天幼儿都会给太阳花浇很多水,孩子们看着水一点点渗到土里才肯放心离去;老师看在眼里,知道即将发生的事情,可是想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于是没有阻止;又过几天他们发现花瓣蔫了、叶子也泛黄了,经过商量他们认为太阳花生病了需要“营养”于是又多浇了一些水。第二天孩子们来到自然角惊呆了!太阳花死了!他们连忙把这个消息告诉老师。老师给孩子们读了一篇关于太阳花的小百科,幼儿终于知道太阳花生长过程中不需要太多的水分。分析:以上的片段不难看出,教师在幼儿照顾植物的过程中,解放了幼儿的时间。当教师发现问题时并没有选择简单说教,而是让幼儿逐步观察体验发现的过程。幼儿用实际行动和亲身体验获得的经验必将是深刻的。陶行知认为应给幼儿更多时间去探索,解放幼儿的大脑,让幼儿去思考,学会思考。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整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不能过早给幼儿结论,教师经常没有耐心去等待幼儿发现而迫不及待地宣布答案对幼儿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三、结语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科学教育思想深入浅出,易于一线教师掌握和运用。随着幼儿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应该思索将赋予“六大解放”新的内涵,找到与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契合点,提高科学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
一、激情引趣,抓住幼儿自主探究的契机
幼儿的发展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孩子来说,世界是五彩画卷,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中的变化都是幼儿注意的方向。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科技环境,帮助幼儿主动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探索要求。教师注重美化活动环境,让墙饰与本班的科学教育目标相结合,真正成为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良好环境资源。例如,在开展“车子叭叭叭”这一主题活动中,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各种汽车的图片、幼儿把自己的玩具汽车带来一起布置环境,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形式了解交通工具,置身于奇妙的汽车城里。科学活动十分珍惜儿童的好奇心,首先我们要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某一件物品、某一种自然现象,或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件事,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例如;在关于“风”的活动中,教师先带孩子在户外玩风车,让幼儿站着吹风,迎着风跑,顺着风跑,孩子们发现风车有时转,有时不转,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当幼儿产生了问题后,再引出关于“风从哪里来”的探索话题。同时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应创设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以不同方式和内容多鼓励、赞扬幼儿,使孩子感到被承认的快乐。
二、提出设疑,引领幼儿自主探究的方向
在开展科学活动之初,教师可适时地设置疑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操作活动。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孩子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探索,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做可以引导幼儿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增强其行动的计划性,使操作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
三、动手操作,丰富幼儿自主探究的经验
科学知识是深奥的,科学技术是复杂的,对于幼儿来说,如果远离他们的经验、感受,他们就难以理解。我们就充分挖掘教育内容的可操作性,尽可能设计拟人化的形象,引导他们参与操作,这是幼儿科学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根据活动内容,让幼儿至少两人或三至四人组成小组,自己选取操作材料动手操作,不断进行调整,并最终完成操作。操作的目的是证实或推翻操作前自己提出的假设。从小长期接受这种训练,将有助于幼儿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我们以“风从哪里来”的活动为例,带着问题与假设,孩子们开始了探索活动。他们和教师一起找来各种物品,有吹风机、气球、气筒、手动鼓风器、笛子、塑料吹气管子等,使用各种物品去探索。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证实了自己的假设,产生了成功后的兴奋。也有的孩子操作结果不尽满意,却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在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使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孩子的这些体验将成为今后学习探索的原动力。小组活动中的幼儿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样有助于他们互相促进,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
四、记录信息,交流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
在操作过程中及结束后,幼儿要详细地将操作过程与结果记录在操作记录本上,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数字表格、符号标记、也可以画成图。例如在“好玩的水”这一活动中,幼儿通过一次次的动手操作后,知道物体的沉浮、水的流动、水能溶解物质,体验玩水的乐趣,幼儿自己尝试用教师提供的物品图片,记录下沉浮、溶解的物质。有时是由孩子复述自己的符号标记,由教师记录下孩子的话。操作记录本人手一册,并长期使用和保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幼儿可以看到自己在不同时期所做的操作记录和当时的想法,这会引起他们不断地反思。因此操作记录不仅是幼儿学科学的记录,也是他们成长的真实记录。
五、表达交流,分享幼儿自主探究的感受
科学发现是一个交流过程,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不仅要自己动手操作,自己验证假设,自己得出结论,还要能够用准确的、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与同伴交流获得的经验。在操作结束时,要进行小组或全班集体讨论,每个操作结论还要经过同伴的质疑。在认识“小兔子“的活动中,让幼儿说说小兔子的形态、特征,让他们通过交流探索知道小兔子的生活习性,并学习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对表达不清的幼儿也应认真倾听并在鼓励的同时帮助他们表达清楚。通过相互交流讨论获得新经验,感受愉悦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就能有力地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这个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研究本身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学会了相互交流与分享经验,相互尊重与合作。科学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提高。通过科学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的变革,引发幼儿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读”科学转向“做”科学,使幼儿逐渐养成客观、缜密、谨慎、质疑的良好思维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实事求是、乐于合作的科学态度,养成积极面对人生的科学生活方式,从而实现科学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性转变,使科学精神真正进入幼儿心灵,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 徐茹 单位:扬州市商业职工幼儿园
一、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相融合方式
1.物质层面的融合。科学和艺术物质层面的关系是指科学方法对艺术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许多教师理解的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融合,主要停留在表象上,需要提倡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
2.心理层面的融合。在艺术活动中,想象、情感等诸多要素要彼此渗透,情感通过理性的对话能够成为美的艺术,只有当艺术具体化为情理交融的艺术形象的时候才有美的艺术产生。在幼儿教育中,孩子特别富有想象力,有的教师则认为想象需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不应该违背原则,于是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纠正,这样就封杀了他们的创造力。遇到这种问题,教师需要有意识的激发、引领与指导孩子理性与情感的参与。
3.科学和艺术本质层面的融合。科学和艺术追求的目标就是人们所说的真、善、美,科学和艺术本质层面的关系富有变化和韵律美的和谐美。周期美是一种自然与生命的节奏,科学和艺术的汇合,实现了深层次的积极互动,科学活动有助于引导幼儿关注、观察与体验各种物体不同形状的意味,帮助幼儿深入体验其中蕴含的节奏、和谐等,提升幼儿勇于怀疑的品质。
二、幼儿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1.从个体角度逐渐渗透。首先是在艺术的科学启蒙教育,对3—4岁的儿童需要培养他们的理解力,感受力,表现力,引导幼儿认识从表象向真理过度的过程,教育的重点不注重结果,关键在于过程。其次是对6岁阶段的幼儿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需要开始注重结果和获得结果的意识培养,将艺术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的艺术教育达到最佳效果。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可以利用多种工具材料刺激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以强化幼儿的兴趣发展。在儿童文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利用艺术形式使幼儿对教育活动产生好奇,有求知欲望,在这一阶段研究中科学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艺术教育成为辅助教育形式。我们的具体目标是增加知识,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在优化的教育中达到科学教育目的。
2.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
(1)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是起源于儿童相互作用的活动,具有主体性和对象性,它是在儿童产生制作动机后在头脑中形成的简单构思,然后把这个构思付诸于制作过程与装饰。在制作过程中通过活动加工改变材料,把头脑中的形象外在化、可视化,手工制作活动需要探究所要制作物体的性能,按照其原理进行科学设计,在感知基础上探究原理,整个过程需要不断调整设计,增加“探究规律”与“画草图”两个环节,并高度重视科学教育价值的环节,在活动中遵循合作计划的规则并有效运用各种交流技能,有助于补充和扩大传统学科领域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任何造型在制造前都需要弄清楚物体的结构,需要比例以及各部分的空间关系与空间位置等,分析的同时还要对形态进行分析与综合,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形态的分析与综合要侧重于形象思维,那么对科学规律的探求则更偏重于逻辑思维,知觉与理智、感知和推理在这里可以得到完美结合。
(2)交流讨论。交流谈论能增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从开始产生对话及对自己想法的陈述,使幼儿能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使自己能有效组织、分配任务,实现观点的外在化、客观化的表征转化。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进行反思、评价、交流活动,促使他们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思考和有效的制作动作能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要想真正实现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需要鼓励幼儿多样性的表现和结果,教师在教学素材上要摒弃那种仅在于锻炼手指操作的教学内容,要充分挖掘素材中蕴涵的多方面价值,从各种角度使幼儿由原来的机械操作变为生动展示现有能力和已有经验,让他们在和合作交流中体验探求规律与创造美的乐趣。
3.利用启发创造教育法。在课程设计上要依照科学教育主题内容设计其活动,注重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建立具有明确教育目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体系。利用重组法:让幼儿了解某玩具的构造,拆散后再重新组装成另一形象的玩具;比较模拟启发法: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给幼儿一幅画作原形,让幼儿根据画面的构图、造型的不同把事物或动物比作人,按人的心理变化来创作出作品;发现法:在指导幼儿学习知识时,应该让幼儿自己发现并学习相应知识的教学方法,让幼儿通过观看和思考发现不同物体的外形特征,用途和价值。幼儿在有声有色的科学教育中小组讨论和解决疑问,加深幼儿对物体的了解和记忆。总之,艺术与科学各有各的教育价值与认知体系,艺术教育强调情感表达及审美,科学关注真实,科学教育重在发展儿童探究发现与思维的能力。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不同需求创造出特定的实用价值,产生合理性、效能及科学性,艺术活动会直接作用于人的审美意识,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恰当的契机和适宜的平台。
作者:王磊 单位:黑龙江省建三江胜利农场幼儿园
一、在教师引导下幼儿主动操作与探索是幼儿科学教育过程的第一步
教师要为幼儿创造宽松自由,丰富多样的活动环境和材料,让孩子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操作探索,促使幼儿动手、动脑,积极独立地按自己的思路去操作,去寻求答案。对每一种新事物幼儿总喜欢看看摸摸,摆摆弄弄,有好奇心和探究性是幼儿的天性。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活动首先应从幼儿兴趣入手,解放幼儿的头脑和手脚,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只为幼儿准备大量的材料,让幼儿大胆地与材料发生作用,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给予及时的指导,靠幼儿自身的探索发现问题,得出结论,找出关系。例如,进行《弹性》的活动时,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橡皮球、松紧带、海绵、弹簧秤、皮套等等,首先让幼儿自己去操作这些物体,教师在幼儿操作中指导幼儿尝试各种物品。看看它们都会怎样变化,有的孩子用松紧带翻绳,有的把海绵扔到地上踩来踩去,有的用皮套扎女孩子的头发等。当幼儿充分操作后教师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物品都可以变长变短、变高变矮、变大变小、了解到物体所具有的弹性。幼儿科学教育强调由兴趣入手,这就决定了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在操作各种材料的过程中,探索出各种事物与现象。探索与操作不但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又能在其过程中寻找答案,解决疑问。因此操作与探索是幼儿科学教育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幼儿学科学的必经之路。
二、探索后的反复实验和动脑分析是幼儿获得科学经验的过程
科学发现包括结果和过程两部分,科学发现的结果就是科学知识,让幼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概括,得出科学结论,获得科学经验。如在《金属导电》这一科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木棍、铁钉、铝勺、玻璃管、钥匙,油笔管、纸管、绳等等。幼儿学会用电线连接电池使电珠发亮后,让幼儿自己实验,分别用上述物品连接电池,观察什么东西可以使电珠发亮。幼儿通过反复实验知道铁钉、铝勺、钥匙能使电珠发亮。教师再引导幼儿思考,这些都是什么?归哪一类?引导幼儿得出“金属使电珠亮、金属导电”的结论。在这个反复实验、动脑分析的过程中,幼儿不仅理解了“金属导电”的基本含义,而且还学习了观察、实验、归纳、概括的科学方法。关于摩擦力,教师在让幼儿在室内用斜板、积木、球等实验后,了解到摩擦现象后,再带领幼儿到户外溜冰,体会摩擦。让幼儿在反复实验与分析中理解摩擦系数与阻力的关系。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不仅是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基本知识,即科学发现的结果,还要让幼儿体会科学发现的过程,即让幼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得出科学结论。这个过程对幼儿来说是十分有效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使幼儿理解科学知识,而且对发展幼儿的智力,使幼儿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幼儿科学精神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科学方法的获得和科学精神的形成体现在幼儿科学教育的每一环节
幼儿在教师精心设计与组织的环境中进行探索与发现,在探索活动中学习科学发现的方法,并逐步形成尊重事实、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幼儿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也在接受着科学精神的熏陶。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及时回答和正确对待幼儿的各种提问,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设计符合幼儿兴趣和需要的科学活动,并及时把幼儿的好奇心发展成为对科学持久的兴趣。例如,《认识弹性》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去任意选取各种物品并动手实验,观察弹性变化,有的幼儿用毛线实验,有的幼儿用手压脸,有的幼儿发现球鞋也有弹性等等,这时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弹性有大有小,生活中的弹性现象有很多。科学精神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去体会科学探索和发现所带来的愉悦,激励幼儿勇于创造,培养幼儿求实、求真、求美的科学精神。
四、让幼儿不但获得知识经验,还要让他们与生活紧密相连
通过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运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幼儿在大自然、在生活中处处发现科学,并运用科学使生活和大自然更加美好,从而达到知识与生活的完美统一。例如,认识了弹性,幼儿了解到生活中的橡皮筋、车轮、坐垫、沙发等,都具有弹性;在进行《滑动与滚动》活动后,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汽车、自行车的车轮的作用,拉动窗帘、滑梯、门与抽屉上的滑轮的用途,等等。了解到摩擦力知道了生活中鞋底、车轮上的花纹的用处,在《奇妙的磁铁》活动中,幼儿联系到生活中的磁性门、磁卡、铅笔盒、磁化杯、磁性黑板等。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的科学活动才能使幼儿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索精神,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不但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与经验,还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科学是来源于生活的,而生活又处处离不开科学,我们在进行各种科学与活动后归根结底要回归于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学习科学,再用科学服务于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主动操作与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反复实验,学习科学方法,获得科学经验的过程,是形成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的过程,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过程。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是主导,鼓励幼儿、激发幼儿、引导幼儿是教师在科学活动中的重要任务。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在操作和探索中不断经历成功,这种成就感是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重要动机。让我们的孩子通过科学活动获得的不但是经验和知识,还应有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自己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将使他们受益终生,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作者:潘佳 单位:昆山花桥曹安幼儿园
科学教育是幼儿园五大领域之一,旨在对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随着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发展,科学教育已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总体而言,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研究起步晚,在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当前不断涌现的现代教育理念不相符合,需要进一步思考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真正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笔者认为,在幼儿科学教育教学和改革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服务于儿童的发展
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中首先提出要以幼儿发展为本,教育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1]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幼儿教育应以儿童生命活力的不断增强,生命内涵的不断充实为最终目标,从而实现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同时《纲要》中的“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在每个领域的指导要点中突出体现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这一重要教育原则。幼儿科学教育是当前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科学教育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论是集体科学教育活动,或是区角里的科学教育,或是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科学教育,都要注重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而不能只注重幼儿异口同声地说出结果;要接受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更多地提供幼儿可选择性的活动机会、活动材料,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不追求所有幼儿一刀切的发展,真正实现使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贴近幼儿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向幼儿的生活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一种在成人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在周围环境中学习,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2]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完成的。《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也应该寻求一种更为自然、更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倡导以幼儿生活为内容的教育,强调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要对教育有更全面的理解:不能认为只有在集体的、教师讲授的教育活动中,幼儿才在学习和发展;教师的职责也决不仅仅于组织集体教育活动,而要为幼儿创设和组织丰富的生活环境,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实现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认知和经验的发展。[3]
三、与家庭、社区配合,优化教育资源,形成开放式教育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支持与影响人活动的外部条件。科学教育环境是指幼儿科学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包括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资源,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作用。提倡幼儿科学教育的开放性,具体表现为在科学教育活动时间、空间、材料、内容、形式、方法、师幼关系、活动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特点等随机开展,可以贯穿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每个环节,可以是在幼儿园,也可以在家庭或社区环境中进行;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也注重开放性,可以是成品、半成品也可以是自然材料;科学活动内容更是广泛,来源于幼儿周围环境与生活的万事万物,根据幼儿特点选择最基础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并体现启蒙性教育的特点;科学教育活动在方法上也要灵活,或对物体或现象进行观察、或进行主动地探究、或根据观察现象和发现及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和记录;科学活动在形式上具有开放性,可以是集体、小组和个别相结合;在师幼关系方面可以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也可以是合作者、参与者或指导者;在评价方面更要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或社区中的多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主体、形式、方法、标准等方面力求开放性。四、立足于对幼儿科学素养早期培养的终身价值终身教育思想渗透在《纲要》的全文中。是《纲要》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终身教育也就是终身学习。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深刻而富有远见的观点,从根本上影响了全世界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延伸拓展到幼儿园科学教育。
终生教育是现代社会人发展的条件,现代社会再也不是一个“一技在手受用一生”的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使教育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发展需要和条件,面对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社会,教育将伴随人的一生。幼儿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包括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将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幼儿教育是整个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为入小学做准备,而且是人的发展的需要,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教育对生命全程(Iifespan)关照,人的生命是一个历程,幼儿时期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对整个生命过程的关照。[4]只有这样,幼儿园的教育才能无愧地被称为“终生教育的奠定阶段”,才能真正成为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幼儿所获得的发展是积极愉快、健康、真实、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向前进一步延伸到婴儿教育和胎教。幼儿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为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会用有益于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大价值。[5]
为此,幼儿科学教育应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激情,激发幼儿的创造精神,引导幼儿逐步形成关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步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尊重他人、乐于合作、善于分享的行为习惯等目标放在首位,追求以促进幼儿科学素质早期培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这些将有益于幼儿一生的发展。五、倡导幼儿科学教育的整合化整合(Integrate),也称综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5]因此,整合是整体形成的环节和过程。整合的核心是联系的建立。整合教育观是建立在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观基础上的,也是以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本的具体要求和体现。幼儿教育的整体观是我们对于幼儿教育整体性、系统性的基本看法。《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如何体现《纲要》的精神,如何使幼儿教育真正具有整体性?这就要求我们有系统、整体的思想,形成幼儿教育的整体观,并努力实践这些观念。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全面的,幼儿教育应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应有机地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可以相对地划分为一些领域,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幼儿园、家庭及社区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方法、形式及手段丰富多样,应有机的、综合地利用这些方法、形式和手段。幼儿科学教育的整合,最终应该也必然会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具体表现为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及领域的整合。
(一)教育目标的整合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过程并非短期行为,在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为培养有探究性、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其价值追求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二)教育内容的整合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亲身经历探索过程、感受和体验科学精神、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它是幼儿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协调统一。应将自然环境和生活的关系、身边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整合到幼儿科学教育中。
(三)教育方法和形式的整合
科学教育活动要体现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科学探究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社会性参与等方式相结合,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幼儿将观察法、操作法、语言法等相结合,重视集体科学活动的同时,也关注游戏和生活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关注区角中的生活教育。如:在幼儿吃苹果时,让幼儿观察苹果的结构,感知它的味道;在密封的水果袋中摸出苹果,感知它的质地;在快乐屋里玩角色游戏的时候,我们引导幼儿买卖苹果,培养幼儿初步的社交技能;数苹果、摆苹果,培养幼儿按一定顺序排序的数学观念;画苹果,用橡皮泥搓苹果,培养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幼儿集队时,还要等待其他小朋友,通过有节奏、富于童趣的肢体动作引起幼儿学习表演的兴趣。
(四)与其他各领域活动有机整合
“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其他领域活动中,科学则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出现。我们说“科学无处不在”,不仅说科学的问题和科学探索的过程无所不在,同时也是科学认识的对象即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无所不在。在语言活动中,往往有很多朗朗上口的儿歌或富有童趣的儿童故事或谜语等,这些儿歌、故事和谜语本身就蕴涵了许多的科学现象和道理。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首儿歌就把小白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概括的栩栩如生、恰到好处。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其他领域的特色,从中寻求科学教育的契机和资源。
总之,在幼儿科学教育教学与改革中,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因为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因为他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要了解每个孩子,因为他是一个活动的个体;我们要协助每个孩子,因为他与成人不同。幼儿科学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多方面的工程。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做到将预定内容与随机内容相结合;幼儿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科学教育要最大限度地贴近自然、来源于并服务于幼儿的现实生活;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情感、态度和能力、方法的培养相结合;幼儿的主动探索与教师的适时指导相结合;科学概念的客观性与幼儿实际身心发展水平相结合;活动评价与教师的成长与幼儿的发展相结合;科学教育与语言、社会、艺术等其他领域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幼儿科学教育在社会与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感知和操作,探索周围世界奥秘的活动。目的是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丰富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因此,教师不断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导幼儿自主科学探究至关重要,可使幼儿在各种探索活动中,产生揭示各种事物奥秘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探索———发现———验证的求知习惯,将一颗颗童心引入科学的殿堂,为他们将来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精心选择内容,因势利导,激发幼儿科学探究欲望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科学始于好奇”,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科学的基础,是兴趣的先导。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体现广泛性和新颖性。凡是幼儿感兴趣、想了解、能感知、无危险的,都可以引导幼儿去接触。例如“认识声音”,在活动中可通过引导幼儿找声音、听声音、造声音从中获取激发幼儿探索声音怎样来、声音的特性,从而尝试创作“小电话”、“口杯琴”等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产生继续探究的愿望。其次,体现趣味性和游戏性。适时选择一些感知、排列、分类、配对、情景、活动性、实验性、棋类等游戏,把科学的道理寓于游戏之中,通过幼儿参与有一定规则的、有趣的玩耍、操作活动,促进幼儿的科学意识形成,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第三,捕捉即时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如发生洪水、森林起火、地震、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及时通过图片、电视、幻灯、录像等渠道引导幼儿关注,积极抗灾、救灾献爱心,同时搜集相关的小故事、图片、录像等介绍森林砍伐与土壤流失,气候异常造成灾害的相互关系,引起孩子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欲望,从而树立保护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远大理想。
二、锁定有效方法,形式灵活,引导幼儿自主实践探究
在科学教育活动时,针对孩子发展的共性与个性,锁定可行的科学教学法,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形式,准确地捕捉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的“兴奋点”,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去,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学习实践的机会,以浓厚的兴趣和爱好置身于科学活动中。一是将科学游戏适时介入。幼儿的科学游戏是科学启蒙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具有趣味性、科学性、活动性、有规则性,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它像“魔术”一样有“魔力”,吸引幼儿、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游戏时既有外部的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的操作感知和身体运动,又有内部的要求幼儿努力进行思考的智力活动。这种体脑共同的游戏,既愉悦身心和发展智力,又培养了幼儿的控制能力、遵守规则的行为以及和同伴的合作精神。二是亲自实践,感官总动员。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和形成概念的。所以,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不断向他们提供科学信息,能引发他们探索活动兴趣的物质环境,让幼儿与操作材料充分互动(反复观察与思考,操作与实验),建构自主的知识经验。例如“认识水果”活动,先分发给每个幼儿一种水果,让幼儿看一看,再动手摸一摸,动嘴尝一尝,动手记一记、比一比,动脑想一想、问一问、总一总。幼儿在自己的看、摸、尝中发现水果有颜色的不同,形状的不同,味道的不同,表皮粗糙与光滑不同,肉质软硬度不同等等。
通过质疑寻答的过程,归结出了在物质世界里同一类物质在不同的条件、环境下,会产生出不同的结果。在进行互动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注意:①提供的材料具有层次性,能兼顾个别差异,既体现挑战性(强)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相对弱的);②探索过程要鼓励幼儿合作与交流,要“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③引导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探索结果,如用符号、数字等进行简单的记录。三是精心设问,引领自主探索。教师的提问常常贯穿于幼儿活动过程的始终,因此,活动时要善于设计、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索,鼓励幼儿多角度发现问题。
例如:在科学活动“物体的沉浮”中,我在第一部分设计的问题是:“不同属性的物体放进水里会怎样呢(沉或浮)?”接着让幼儿运用提供的木块、石子、塑料瓶、纸等等实验材料中探究寻求答案。在活动中,幼儿用这些材料分别做实验,探究它们在水里的情况,结果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发现,并及时的讲给大家听。在第二部分提问:“两种轻重不同的物体谁沉得慢?谁沉得快?为什么?”在结束部分又抛出问题:“两张大小、重量完全相同的纸,通过折叠改变形状,下沉的速度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简洁明了,易于理解,能启发幼儿逐步深入地进行观察、思考。在这个活动中,整个科学教育过程以问题引领幼儿把观察探究活动引向纵深,使幼儿的观察、探索更具明确的目的性。
三、创设探索平台,有效互动,自主寻求发现科学秘密
孩子生性好奇,在对事物的观察过程中会提出许多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为幼儿创设一个能提供科学信息、诱发科学情绪、进行实验操作的平台,让科学实践活动成为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成为实现幼儿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动构建过程。
1.建立“幼儿科学实验室”。幼儿科学实验有植物生长、动物、物理、化学等,这些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要专门设置科学实验室,设置操作性强的测量、分类、试验、小制作等各种设备材料,要求齐全、够用。橱柜较低矮,便于幼儿自由取放物品和材料。时间要充裕,让每个幼儿有反复尝试的机会,并具有安全性。
2.设置科学角和自然角。在自然角,教师可根据各阶段的教育任务及时投放种子、蔬菜、水果等,还可饲养一些小动物如金鱼、小蝌蚪、鸽子等,春季还可以种植包米、葵花、小麦、辣椒等,让孩子们在料理植物的过程中看到植物从种子萌发到生长、开花、结果的全部过程,知道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学会一些动、植物管理方面的粗浅知识和简单的技能,切实体会劳动的愉快。而科学角,要提供适合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让其自由地、独立地、反复地与各种材料接触,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操作活动。如“认知电”的实验中,教师提供了充足的电线、电珠、电池、小风扇等,事先不告诉幼儿应该如何连接,让孩子们自己去摸索,会逐步发现只要把它们连接起来,小灯泡就亮了,还发现连接大电池和小电池,电池亮的程度不同,连接两节电池和一节电池也不一样。若用小风扇代替电珠,结果风扇会转动起来了。通过让幼儿独立操作探索活动,使幼儿发现了电池、导线与用电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了对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还要投放一些如磁铁等能自行设计、制作小玩具(“会翻跟头的小胶囊”)的科学器材,让幼儿进行操作、实验,以拓宽科学探索的新思路。
3.关注偶发事件,抓好随机教育。偶发性科学活动是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激发幼儿科学兴趣的有效手段。当幼儿产生偶发性科学活动时,教师应敏感地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如夏日的雨后,天空出现了绚丽的彩虹,从上到下显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孩子们会惊奇地并问个不停:彩虹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能上去吗?针对孩子们的提问,要立即到实验室,帮助幼儿直接认识到彩虹形成的原因,会激发幼儿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因此,随机处理幼儿在一日生活遇到的科学问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创设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创设有助于幼儿思考、创造的心理环境至关重要。允许孩子讨论、提各种问题,给他们交头接耳讨论的时间和来回观察、互相协作的自由,留给思考、反复操作的空间,从孩子的角度正确客观的评价孩子的活动。另外,适时借助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幼儿营造充满情感、身临其境的氛围,多方面刺激幼儿的感官,让幼儿轻松愉快的参加科学活动,使幼儿思维更开放更活跃,迸发科学灵感和创造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育是幼儿园五大领域之一,旨在对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随着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发展,科学教育已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总体而言,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研究起步晚,在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当前不断涌现的现代教育理念不相符合,需要进一步思考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真正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笔者认为,在幼儿科学教育教学和改革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服务于儿童的发展
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中首先提出要以幼儿发展为本,教育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1]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幼儿教育应以儿童生命活力的不断增强,生命内涵的不断充实为最终目标,从而实现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同时《纲要》中的“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在每个领域的指导要点中突出体现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这一重要教育原则。幼儿科学教育是当前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科学教育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论是集体科学教育活动,或是区角里的科学教育,或是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科学教育,都要注重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而不能只注重幼儿异口同声地说出结果;要接受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更多地提供幼儿可选择性的活动机会、活动材料,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不追求所有幼儿一刀切的发展,真正实现使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贴近幼儿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向幼儿的生活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一种在成人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在周围环境中学习,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2]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完成的。《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也应该寻求一种更为自然、更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倡导以幼儿生活为内容的教育,强调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要对教育有更全面的理解:不能认为只有在集体的、教师讲授的教育活动中,幼儿才在学习和发展;教师的职责也决不仅仅于组织集体教育活动,而要为幼儿创设和组织丰富的生活环境,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实现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认知和经验的发展。[3]
三、与家庭、社区配合,优化教育资源,形成开放式教育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支持与影响人活动的外部条件。科学教育环境是指幼儿科学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包括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资源,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作用。提倡幼儿科学教育的开放性,具体表现为在科学教育活动时间、空间、材料、内容、形式、方法、师幼关系、活动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特点等随机开展,可以贯穿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每个环节,可以是在幼儿园,也可以在家庭或社区环境中进行;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也注重开放性,可以是成品、半成品也可以是自然材料;科学活动内容更是广泛,来源于幼儿周围环境与生活的万事万物,根据幼儿特点选择最基础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并体现启蒙性教育的特点;科学教育活动在方法上也要灵活,或对物体或现象进行观察、或进行主动地探究、或根据观察现象和发现及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和记录;科学活动在形式上具有开放性,可以是集体、小组和个别相结合;在师幼关系方面可以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也可以是合作者、参与者或指导者;在评价方面更要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或社区中的多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主体、形式、方法、标准等方面力求开放性。四、立足于对幼儿科学素养早期培养的终身价值终身教育思想渗透在《纲要》的全文中。是《纲要》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终身教育也就是终身学习。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深刻而富有远见的观点,从根本上影响了全世界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延伸拓展到幼儿园科学教育。
终生教育是现代社会人发展的条件,现代社会再也不是一个“一技在手受用一生”的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使教育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发展需要和条件,面对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社会,教育将伴随人的一生。幼儿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包括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将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幼儿教育是整个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为入小学做准备,而且是人的发展的需要,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教育对生命全程(Iifespan)关照,人的生命是一个历程,幼儿时期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对整个生命过程的关照。[4]只有这样,幼儿园的教育才能无愧地被称为“终生教育的奠定阶段”,才能真正成为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幼儿所获得的发展是积极愉快、健康、真实、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向前进一步延伸到婴儿教育和胎教。幼儿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为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会用有益于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大价值。[5]
为此,幼儿科学教育应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激情,激发幼儿的创造精神,引导幼儿逐步形成关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步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尊重他人、乐于合作、善于分享的行为习惯等目标放在首位,追求以促进幼儿科学素质早期培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这些将有益于幼儿一生的发展。五、倡导幼儿科学教育的整合化整合(Integrate),也称综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5]因此,整合是整体形成的环节和过程。整合的核心是联系的建立。整合教育观是建立在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观基础上的,也是以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本的具体要求和体现。幼儿教育的整体观是我们对于幼儿教育整体性、系统性的基本看法。《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如何体现《纲要》的精神,如何使幼儿教育真正具有整体性?这就要求我们有系统、整体的思想,形成幼儿教育的整体观,并努力实践这些观念。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全面的,幼儿教育应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应有机地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可以相对地划分为一些领域,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幼儿园、家庭及社区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方法、形式及手段丰富多样,应有机的、综合地利用这些方法、形式和手段。幼儿科学教育的整合,最终应该也必然会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具体表现为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及领域的整合。
(一)教育目标的整合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过程并非短期行为,在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为培养有探究性、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其价值追求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二)教育内容的整合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亲身经历探索过程、感受和体验科学精神、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它是幼儿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协调统一。应将自然环境和生活的关系、身边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整合到幼儿科学教育中。
(三)教育方法和形式的整合
科学教育活动要体现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科学探究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社会性参与等方式相结合,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幼儿将观察法、操作法、语言法等相结合,重视集体科学活动的同时,也关注游戏和生活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关注区角中的生活教育。如:在幼儿吃苹果时,让幼儿观察苹果的结构,感知它的味道;在密封的水果袋中摸出苹果,感知它的质地;在快乐屋里玩角色游戏的时候,我们引导幼儿买卖苹果,培养幼儿初步的社交技能;数苹果、摆苹果,培养幼儿按一定顺序排序的数学观念;画苹果,用橡皮泥搓苹果,培养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幼儿集队时,还要等待其他小朋友,通过有节奏、富于童趣的肢体动作引起幼儿学习表演的兴趣。
(四)与其他各领域活动有机整合
“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其他领域活动中,科学则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出现。我们说“科学无处不在”,不仅说科学的问题和科学探索的过程无所不在,同时也是科学认识的对象即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无所不在。在语言活动中,往往有很多朗朗上口的儿歌或富有童趣的儿童故事或谜语等,这些儿歌、故事和谜语本身就蕴涵了许多的科学现象和道理。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首儿歌就把小白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概括的栩栩如生、恰到好处。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其他领域的特色,从中寻求科学教育的契机和资源。
总之,在幼儿科学教育教学与改革中,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因为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因为他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要了解每个孩子,因为他是一个活动的个体;我们要协助每个孩子,因为他与成人不同。幼儿科学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多方面的工程。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做到将预定内容与随机内容相结合;幼儿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科学教育要最大限度地贴近自然、来源于并服务于幼儿的现实生活;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情感、态度和能力、方法的培养相结合;幼儿的主动探索与教师的适时指导相结合;科学概念的客观性与幼儿实际身心发展水平相结合;活动评价与教师的成长与幼儿的发展相结合;科学教育与语言、社会、艺术等其他领域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幼儿科学教育在社会与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苏派教育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江苏教育文化流派,温和而优雅、醇美而自然,它源起于近代教育家的独特思想,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并以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为要旨,讲求学习的实用性。在幼儿教育领域之中,可以充分彰显苏派教育的理念和思想,注重培养幼儿的人格培育和审美品质,在幼儿活动中培育幼儿的健康人格,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幼儿;苏派教育;培育
在幼儿教育的领域之中,可以将苏派理论和思想引入其中,形成独特、实用而鲜活的幼儿教育经验和方法,将醇美自然的幼儿教育内容贯穿于教学之中,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和融合,关注幼儿的科学发展和素质培育,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创造力,进行道德品质熏陶和人格塑造,使幼儿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之中,认识科学、接近科学,实现个体素质的全面健康成长。
1苏派教育理念下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分析
1.1萌发并保持幼儿的科学兴趣:对于科学兴趣的培养要从幼儿入手,幼儿有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世界的感知能力,要出于保护幼儿的好奇心的角度,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使之萌发探索科学、探索世界的信心,要采用循序渐进式的科学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导幼儿多动手、多动口,探索新奇的科学把戏,形成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1.2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应用力和创造力:在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应用力和创造力,不要单纯地灌输“死”的知识,而要大胆改革,学以致用,并使幼儿的科学教育成为生活化的科学教育,从生活中感知和体验科学,并充分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双眼、嘴巴,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玩得别出心裁”,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1.3注重幼儿的科学知识经验的获取:在对幼儿的科学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幼儿对科学知识经验的获取,不仅要演习自然科学,而且还要学习生物学,并在广阔的大自然之中,感受和呼吸大自然的空气,开放头脑和思想,在生活中直接获得科学的知识和经验,形成扎根于生活中的“真知识”、“活知识”。
1.4养成幼儿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要引领幼儿多观察、勤思考、多动手,通过各种科学教育活动锻炼幼儿,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知疑、假设、实验、印证、推想和分析,显露出强烈的、不可遏止的科学态度,并逐渐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更好地与幼儿的素质教育相契合。
2探索幼儿科学教育之美的具体路径
2.1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使生活教育科学化:在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之中,可以从贴近幼儿的生活入手,使幼儿科学教育与生活相链接和整合,避免幼儿科学教育与生活相割裂和脱节,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知识经验基础和前提,在贴近幼儿的、熟悉的生活环境之中,找寻适宜于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以大自然为科学园,让幼儿接近生物,使幼儿在生物世界中感知和体悟,感受到科学知识探索和兴趣和求知的乐趣,在用之不尽、取之无穷的大自然环境之中,萌发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精神,可以取材于幼儿身边的昆虫、野兽、鸟雀、草药、花草树木、瓜果豆菜、日月星辰等,向幼儿呈现出广阔而丰富的生物世界,使幼儿科学教育围绕幼儿生活、服务于幼儿生活,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2.2编制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教材: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之中,要以苏派教育理念为引领,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连,将幼儿生活中的内容与儿童歌谣、故事、游戏相结合,进行加工和整合,编制形成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教材,更好地丰富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可以将幼儿园周边的花草农产为教育素材,以香甜可口的红薯、蚕豆为点心,采用麦杆、豆杆等废物作为手工材料,结合大自然的芦苇、野菊花等作为玩具,开设生活科学教育课程,使幼儿在生活化的材料之中得到科学知识和经验。
2.3引领幼儿开展科学小实验:在苏派教育理念和思想之下,主张和倡导“教学做合一”,并以“做”为核心,教师可以引领幼儿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玩幼儿喜爱的科学小把戏。还可以引领幼儿进入到生活情境之中,感受和体验角色,如:可以在《亲亲小草》的游戏活动中,组织幼儿迈出校门,到广阔的天地之中进行教学,让幼儿扮演画面的角色,迁移和外化已有的知识经验,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内容,使幼儿得到科学教育,产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2.4开发多种感官,实现“手脑同盟”的科学教育和学习: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之中,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自主思考和学习,要动手做、动脑想,使幼儿在科学的知识海洋中进行思考、探索和创造,从而发现科学微妙,全面激发科学探索的潜能,充实自己的大脑。
2.5自制幼儿科学教育玩具,实现科学教育环境的精心布设: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态度,可以开展科学教育玩具自制活动,让幼儿玩一些不花钱的科学把戏,利用现成的材料进行科学教育。教师可以鼓励和支持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科学实验材料,如:瓶子、管子、布料、易拉罐等,还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玉米棒子、麦秸、豆杆、荷叶等材料,自制玩具,用随处可见的沙和水制作“清水沙盘”,在千变万化的生活化自制玩具中享受到科学的知识,探索科学的微妙。同时,为了创设科学环境和氛围,可以创办“空中学校”和科学讲座,让幼儿参与其中,进行收听和学习;可以举办大科学家诞辰庆祝会,让幼儿在科学的氛围之中,产生对科学的无穷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联性,在这种良好的科学氛围和环境之下,可以营造出人人爱科学、学科学、懂科学的氛围,对于幼儿的科学学习活动有极大的推动意义和作用。
2.6探索家园文化合作方式:在苏派教育理念和思想之下,要把握苏派教育的精神,在实践和创新中坚守幼儿教育,可以探索家园文化的合作模式和方法,采用丰富的图片、鲜活的案例,呈现出家园文化的合作模式和理念,以“家园、学园、乐园”的理念渗透于幼儿日常教育活动之中,使幼儿在温馨、交流和合作的家园环境中,自由而快乐地成长。
3结论
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之中要依循苏派思想和理念,秉承“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教育精神,实现对幼儿思维的引领和情感的交流,使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奏响“苏派幼儿教育”的新篇章。
作者:郑丽娟 单位:苏州吴江区铜罗幼儿园
三门蓓蕾幼儿园徐苏娟
今天的幼儿,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主力军,面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过去,我们都认为部分孩子的能力较差,经常采取一味迁就的方法,将所有知识细细嚼碎后再喂给他们。这样越是迁就,他们的脑筋就越不肯动。时间长了,孩子们喜欢上了这种“不劳而获”的学习套餐。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就要引导幼儿从小就了解科学的概念、科学的技能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并了解社会和科学的关系以及四周环境相互功能的结果,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
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出具有探索科学的强烈喜好和愿望的、具有一定操作实践能力的、具有独特科学想象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而这些科技素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小抓起、从幼儿抓起。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基本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教育幼儿。从小启迪幼儿科学意识,激发其探索欲望和主动求学的喜好,引导幼儿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世界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好似没有一张相同的脸一样,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环境的不同,其形成的的个体差异也不同。以下我将谈一谈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熟悉四周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
扩大幼儿的视眼,使幼儿获得早期科学经验的积累。因此: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进行了以下探索: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人体和健康、动植物、环境教育、自然科学现象等。幼儿受年龄特征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的概念也只是模糊的,所以我们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熟悉一些我们日常生活用品如:牙膏,筷子,面油,皮筋等,知道各种用品的使用价值。例如:“有趣的叶子”、“天上的彩虹”、“各种各样的钮扣”、“吃草的羊”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学习的基础,对于幼儿科学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学习喜好
喜好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喜好是幼儿熟悉科学的动力,它表现为儿童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通过让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使他们对四周事物产生浓厚的喜好。而游戏却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对幼儿来说,游戏是最快乐、最生动、最丰富的活动。因此,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科学活动,既能激发幼儿参和活动的喜好、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进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游戏中,幼儿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熟悉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在愉快体验中学科学,效果更加。我非常注重让幼儿动手操作这一环节,尽可能利用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幼儿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在熟悉“沉和浮”活动中,我们和幼儿寻找许多尝试沉浮的材料,先让幼儿试一试哪些材料是沉的?那些材料是浮的?然后让幼儿想办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个个思维活跃,跃跃欲试。有的做了一只纸船把钉子放在纸船里,使钉子浮起来;有的在木头上放一块小石头,使木头沉下去……多么丰富的想象啊!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表现不仅体现了对物体沉浮的浓厚喜好,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假如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不亲自动手试一试,那么效果就明显不同了。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乐,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体功能.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把握牢固,记忆深刻,又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教学效果好。
三、科学探索活动的内容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在上空气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找空气时,我为孩子们投放了塑料袋、气球、空瓶子等材料,引导幼儿用塑料袋装空气.捏紧袋口,摸一摸、压一压袋子感觉空气的存在,对着脸放开吹满气的气球口,感觉气流的冲击力。又如:投放石子、沙子、豆子、扣子、瓶子等材料,让幼儿在活动时通过摇摆成敲击瓶子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还可以从敲击瓶子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判定瓶子中的材料,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听觉能力,还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分析判定能力.提供充分的材料,就为每个孩子创设了动手动脑的机会,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发展。
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我能做、我会做”的积极态度。
四、注重在平时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的内容
幼儿的一日生活丰富多彩,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教育的素材。如在“太阳和影子”活动中,怎样使自己的影子变长?又怎样变短?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影子消失?幼儿对影子产生了喜好,教师就带领幼儿做起了“太阳钟”。幼儿相互商量、讨论和试验着,最后发现了身体往和太阳方向相反的一边倾斜,可以使影子变长,竖立或往和太阳相同方向的一边倾斜,可以使影子变短,跑到没有太阳光的地方影子就消失了。经过一天的记录,幼儿有了一个能知道时间的“太阳钟”。此后,幼儿通过自主学习,知道了时间不同,影子的长短、方向均不同的道理。在找到答案的瞬间,孩子们欢呼雀跃,脸上布满着喜悦之情。其中,我们还发现有两名幼儿合作的方法具有创新意识:一名幼儿做俯卧撑动作,另一名幼儿在他后面帮他抬起双腿,做成人推小车的姿势,他们大声嚷者:“瞧,这样的影子最最长!”。幼儿在获得类似这样的心理满足的同时,更激起探索的欲望,同时幼儿间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五、重视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设问引导
幼儿真正主动探索是从意识到有新问题开始的。幼儿有了疑问并产生想寻找答案的愿望,才能进入主动探索状态,教师要处处留心观察,把自己预想的新问题变成幼儿自己的新问题,适当地多提一些“为什么”。当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碰到新问题或产生疑问时,教师应鼓励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释、猜想和判定,使幼儿从各个方面主动探索,获得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尝试着自己解决新问题。
如在“抛鸡蛋”活动中,教师提问:“假如把鸡蛋从上向下扔,它会怎么样?”幼儿回答:“它会碎的。”于是教师分别向两个脸盆扔鸡蛋,结果一个鸡蛋碎了,另一个鸡蛋没有碎。接着,教师又问,“为什么鸡蛋碎了,另一个不碎呢?”待幼儿议论之后,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两个脸盆的不同,幼儿发现鸡蛋落在有毛巾的脸盆里不碎,因为毛巾软。鸡蛋直接落在坚硬的脸盆里就会碎。然后,教师出示海绵垫、沙堆、碎布、稻草、棉花、石块等,提问:“鸡蛋落在这些物品上会怎么样?为什么?”最后让幼儿积极地尝试并讲述实验过程并得出结论:易碎的物品在细软且有厚度的材料的保护下,就不易碎。最后教师提问:“平时人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由于这一活动较多地采用了开放性、启发式提问,因而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学习探索也更加主动、积极。
六、将游戏做为教育的“媒体”,寓科技教育于科学游戏中
科学活动必须是符合科学的,不像语言活动、音乐活动,可以夸大,大胆想象,它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在设计课件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设计的内容是否合理、科学,而科学教育往往以科学探索活动为主,操作性强,幼儿能在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中,无所顾忌地选取自己感喜好的材料进行操作探索,促使幼儿在操作中不断地开动脑筋,寻求答案。可见,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不可低估的,只要我们能在活动前广泛地收集多种材料,给幼儿创造一个尽可能丰富的物质环境,幼儿就能自如地在探索过程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理解水平有限,有时单靠教师用图片讲解、幼儿是不能充分理解的,这时,就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教育手段,来帮助幼儿理解、把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在组织幼儿讨论水的用途活动中,可以通过小朋友喝水、农民给蔬菜浇水、大象喝水洗澡、等图片、录象,让幼儿知道人、动物、植物都需要水。进一步讨论:假如没有水,那会怎样?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水的重要性。于是组织幼儿再讨论: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喝“纯净水”、“矿泉水”、的人越来越多呢?我们怎样保护水资源呢?启发幼儿说出:不把垃圾、脏东西扔在河里,工厂不能把污水排到河里,洗完手马上关紧水龙头等。在孩子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培养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
七、注重做到适时鼓励,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放矢进行指导,对孩子们的求异行为应加以鼓励,而不是横加指责;尽量不作过多的限制,以免幼儿怕犯错误而产生惧怕心理;注重做到适时鼓励,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可以适当地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幼儿心得到成功的快乐,在幼儿体验成功的同时,就会获得信心。在课上,教师对幼儿的表扬一般是口头表扬,动作、眼神暗示等,现在我们还可在课件中设计表扬的环节,如幼儿回答对某个新问题后,电脑中会出现表扬的画面,可以是五角星、小红花,也可以是其它一些东西,这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而定,另外还可加上语音,如你真棒、太好了等,电脑中的表扬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的刺激,对幼儿也有一种激励功能。
八、小课堂教育和社会大自然结合
过去,我们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时,经常局限于园内的教育,而忽视和园外科学活动的结合。其实,幼儿科学探索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离不开大自然和社会连续的活动,不同的渠道,多种方式,多样活动,都有利于幼儿知识经验的获得,认知能力的提高。
自然界是布满着许多诱人的奥秘,富于好奇心的孩子们总是喜欢提出各种新问题或是亲手拨弄一下探个究竟。所以大自然是幼儿学科学的最好课堂和材料,其生气勃勃、变化万千的景象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在进行“虫虫、虫虫飞”的主题教学时,我们带着孩子一起进入昆虫世界。让每个孩子都象名侦察柯南一样去发现我们四周有哪些昆虫?这些昆虫叫什么名字?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喜欢吃什么?怎样采集昆虫和饲养昆虫等。孩子似乎天生对各种各样的昆虫感到好奇,他们经常会睁着自己明亮的眼睛观察那些最小最小的小动物。走进我们的教室,首先映入在大家眼帘的是孩子们制作的昆虫吊饰,这些有趣的昆虫都是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利用废旧的物品共同制作的。在活动室外,我们还创设了亲子作业栏,这就给四周环境增添了更温馨的色彩。
此外我们还组织幼儿去公园。这种外出游玩的过程,便是幼儿探索科学的过程。当我们来到那座凉亭时,幼儿就提出许多耐人寻味的新问题:为什么人们要制造凉亭?凉亭有什么用处?为什么要造这么多的凉亭……。幼儿对科学经验的吸取和积累,认知结构的建立,技能方法的学习,情感、态度的培养,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靠一点一滴逐渐积累的。
日常生活中,抓住了点点滴滴的机会,在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接受了科学教育。由于幼儿园的教学课程取之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幼儿的周边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有利于各科教学的相互渗透。例如:歌曲演唱《大雷雨》就渗透了自然气象科学的常识,通过歌曲学习,小朋友也了解了雷雨是夏天特有的气象特征之一,是特定的天气温度和湿度造成或引发的自然现象。假如进一步探索,还可以找到雨是怎么形成的秘密。再例如:语言散文诗欣赏〈春姑娘〉,美丽的文字和和谐的韵律不仅给孩子带来文学的享受,通过散文欣赏内容的理解,渗透了很多春天季节特征的了解。因此,科学活动的渗透性不局限于科学教育活动,更蕴涵在其他各科教育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专门性活动和渗透性科学活动的交融从形式上丰富了活动的方式,给幼儿更多的接触、了解、探索科学世界的机会。
总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让自己成为一名和幼儿一样的探索者,尽量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疑问,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幼儿进行大胆尝试,支持和鼓励他们的探索喜好。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激起幼儿强烈主动的探索欲望。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通过许许多多的科学教育,使孩子懂得,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教育,从小培养实事求是的好习惯。幼儿科学教育,它包含着培养幼儿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的丰富内容。这在大班尤其突出。例如:在讲地球旋转、太阳和影子变化的关系时,早上一入园就观察太阳在什么地方升起,并用粉笔在地上画下自己的影子,每隔2小时让孩子们记录一次,到离园的时候,他们惊喜地发现,早上的太阳与中午、傍晚的太阳位置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影子由长———短———长,方向也变了,使他们真正感到地球是运动的,知道影子与光源的关系。在讲四季变化时,要让幼儿从动植物的变化与人们的活动、服饰认识四季,从而懂得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在讲青蛙的生长过程、蚕的生长过程、有趣的弹力、水的三态变化和物体沉浮等等时,让幼儿在亲自操作、观察过程中体会、发现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消除迷信和偏见,培养实事求是、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品质,并为他们今后的系统学习打下基础。总之,要用科学的原理给幼儿解释他们周围的事物和发生的一些现象。
(二)培养幼儿爱的能力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很多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面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似乎存在某些欠缺:开着奥迪车,却不知道母亲常年卖血;很小的孩子,对于流浪街头的乞讨人员,在行为上充满了鄙夷和蔑视;珍爱动物,煮三只鸡蛋,可以分给狗两只,而对父母却很吝啬;生活标准很高,心理承受能力却很低......通过科学教育,使幼儿了解我国历史、物产、著名的科学家、英雄人物,激发幼儿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让他们真正理解父母的辛劳。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那么,对于幼儿来说,爱祖国教育应当达到怎样的深度和广度才算完成了教育任务?我认为,幼儿园的爱祖国教育是受幼儿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制约的,它只能是最初步的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其基本要求在于对家乡和亲人的依恋感;对所能理解的祖国成就的朦胧的自豪感;对本民族传统的亲切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从来不像镜子那样简单的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先前形成的感受、经验、观点、动机、需要必然会影响以后的认识。
幼年时期对家乡的依恋、对祖国的自豪、对本民族文化的亲切喜爱的情感,必将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定势,这种牢固、深刻的痕迹会成为幼儿长大时学国广博文化的强大动力之一,成为以后建立爱国主义品德的基础,成为幼儿个性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幼儿来说,枯燥无味的说教,他们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对祖国这个概念他们一时无法理解,所以,只有通过一些具体、生动、形象的科学教育,使幼儿真实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家乡的可爱、祖国的伟大。如:对“三·八”节的认识,从而培养对母亲的爱;在认识纸、火、筷子……中,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在热爱家乡的教育中,通过引导幼儿认识家乡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主要建筑等,逐步扩大幼儿的视野,让幼儿从所见所闻中真正感受到家乡的可爱、祖国的伟大。在大班还可介绍“我国有世界上最原始的弓箭”、“我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大炮筒”等等,这些材料的内容有的很激动人心,很实用。还可以让每个幼儿谈自己去过的地方和自己的家乡,并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并贴上这些地方的特产。这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有力、新鲜、生动,幼儿易于接受,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也理解了。
实践说明,通过科学教育进行启蒙爱国主义教育是有用的,幼儿也乐于接受,效果也是很不错的。在培养幼儿“大爱”的认识之前,个人认为培养幼儿对家人、朋友,尤其是父母的关心和理解就显得格外重要。若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父母为此需要付出许多努力和准备。首先,作为父母,必须让幼儿切实感受到父母爱的温暖,让孩子在健全人格发展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显得格外重要,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学习模仿能力是惊人的,父母在日程生活的点滴中,即便只是无意流露的一丝对于长辈礼节上的疏忽,若被幼儿无意习得,必定会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埋下深深的隐患;最后,让幼儿在生活中去体会关爱别人和被别人需要的情感,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重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它会激发幼儿内心深处“向善”的原动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是使幼儿从“学会去爱”到“主动去爱”。世界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着,我们的地球已经全然不是从前的旧家园了。日益棘手的道德问题———从贪婪到虚伪、从暴力犯罪到自我毁灭,使人们普遍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总之,我认为,好的教学是德育和智育紧密结合的教学,高水平的教学都是有着深刻的德育内容的教学,因此,一定要长期地既教书又育人,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作者:常小莉郑瑞霞单位:兰州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