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09 09:48:39

导语:在语文教师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语文教师创新教育论文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师要多组织课外活动,以多样化的、有效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教育需要与学生的班会活动和团队活动相联系。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来提高创新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章有新的理解,产生新的想法。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群众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课外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因此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课中,学生能够逐渐加深对生活的认识,逐步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如在诗歌朗诵、作品讨论、艺术演出、影视欣赏等活动中,他们主动体验种种情感,认识各种生活现象,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此外,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掌握许多再现美与创造美的方法,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才能。再如,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学生辩论会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教师及其他外请人员地位平等,大家随意交流、热烈辩论,这种自由宽松的思想交流氛围,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提出新观点和想法,即使有些观点和想法还显得幼稚,但对他们来说已属难能可贵。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能拓宽思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能够产生创新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一)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为了有效地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需根据现有条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比如,教师可根据时节组织不同的活动,春天让学生去郊外踏青,冬天下雪的时候,让学生去打雪仗、堆雪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情感体验以后再去学习课文,思维会更加活跃,理解将更加深刻。此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进具有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时事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有益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使学生享受创造之美,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积极评价,激励创新

学生的知识、技能需要得到表现与认可,从而体验成就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或指导学生相互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就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发展给予评价。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与活动,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与标新立异。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创新的决心。如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三、结语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使学生学到应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张绍雨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实验中学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初中语文教师教育论文

一、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技能的发展趋势

目前对于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技能要求很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强调语文教师的创意教学的能力。创意教学的时代意义在于突破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模式、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应对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其重要理念在于:活泼多元、主动参与、资源运用、班级互动、学习动机与问题解决。创意教学即建立健康、积极、活泼、创新的教育体制,促使学校落实创造思考教学,使“教学有创意、学习有兴趣”、“学生能将创造力与生活结合”,“培养一流、优秀的人才”。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体会到创新的意义,并积极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上,面对不同的学生、情境,随时变化语文课程教材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与教师成长的途径,以发掘出最佳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上。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技能的提升策略

(一)采取自我导向学习,促进彼此专业素养

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历程,个体能够采取主动态度、分析自己学习需求、建立学习目标、鉴定学习资源与发展学习策略,这种学习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自我导向的学习是学习者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风格,选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并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鉴的过程。例如,可以采用阅读模式,阅读与语文教学工作有关的知识、论文、期刊、报道、网络资源等。其次,书写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事实、推论等书写下来,与同事讨论、分享后,加以反省。这种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察觉隐含于其中的信念、假定、理论、甚或是偏见,而且可将理念加以试验,由此发展并深化语文教学知识。因此,教师的成长与学习可以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语文教师要自己引发学习动机,并独立持续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而且能够运用基本的学习技巧,安排适当的学习步骤,并有效运用时间进行学习。

(二)利用网络学习,建立网络学习社群

就语文教师而言,网络学习是教师的另类空间,网络学习是多样化的,例如虚拟学校、远距教学、网络教室等等,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型态及终身教育的机会。计算机网络上学习的具体途径相当多,首先要发展科技信念,如相信网络沟通便利、能善用科技搜集信息等等。其次,可用视频会议方式,进行同步学习,如开会或学习,让网络上的使用者,可以同时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另外,要提供不同主题的讨论,让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元化思考,并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课堂脉络情境,这有助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将不同讨论主题应用在教学实务上。

(三)运用行动研究,落实课程与教学革新

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行动研究是语文教师改进教学与辅导、课程发展、促进专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行动研究包括由语文教师个人独立完成的“个别行动研究”和与其它教师合作的“协同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核心即是反省,反省是促进专业的手段,甚至是专业的本质。专业人员就是运用反省来构思问题,设计与评鉴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主体思考下,教师可以发出声音,与同事相互讨论教育议题,澄清自己信念与价值。

三、结语

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全球化与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知识经济的社会乃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应用,作为经济基础。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对社会经济活动、科学研究、教育活动以及人类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变。展望将至的信息社会,每一个人都必需具备基本计算机素养,应用信息科技来学习,以扩充视野,规划生涯,这是很重要的。当知识经济对初中语文教育产生巨大冲击时,教师也应不断从事专业发展,才能促进组织变革。除了上述教师自身应当注重的能力提升策略外,在学校方面,还需要实施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积极学习气氛;推动同事学习,建立教育小区;充实教学资源设备,建设教学资源中心;运用团队组织,改善学校阶层结构等策略。总之,在知识经济下,知识的重要性已经超越土地、工具、劳力,面对这样巨大的变动,初中语文教师要以乐观、开放与创新的观点,在教学工作上,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共同参与专业发展,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需求。

作者:岳秀平 岳胜 单位:渭南初级中学 西安市艺术学校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1以学习促进思想认识提升

“学习”“、思考”“、实践”是人生进步的“三部曲”。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在参加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教育,对教师个人不断进步,对学校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通过反思我认识到:

1.1我们有没有“一桶水”?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一桶水”,经过这么长时间不断地倒给学生加“跑冒滴漏”,到底还剩多少?难道我们就守着这半桶水施教在21世纪?

1.2在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有“一桶水”够不够?

1.3即便还有“一桶水”,那“一桶水”的水质怎样?是活水还是死水?

1.4即使有“一桶水”是否一定能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有没有卖油翁的本领?

1.5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所付出的劳动和花费的时间一样吗?这里还有一个效率的问题,是否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

1.6学生的“一杯水”一定能用教师倒吗?教师是引领学生学会“取水”而不是教学生等待“倒水”。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不断研究探索,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2以学习促进业务水平提升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第八条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师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鉴于这样,本人的具体做法:

2.1变“一言堂”为“百花齐放”

这就是只有原来的一个人讲多数人听改为共同探索一个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最后集思广义。如: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高年级语文的分析和写作能力如何提高?怎样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进步?现在高年级写作的大方向是什么?怎样培训孩子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和能力?怎样培养孩子观察生活、自然、社会的习惯和能力?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或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等等。这样教师们既不敢到烦,也不感到累,倒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把问题就搞定了。教师们都兴趣高昂,因为他们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各自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教师们每次都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着自己认为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每次这样的活动结束教师们都收获很大,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这就叫因地而异,这就叫校本教研。

2.2说课“大练兵”

“说课”也是教师比较烦的一个话题,因为一个人站在讲台上面说,许多人坐在下面听,这样既让老师厌烦,又让老师发怵。而我改变一下方式,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坐在一块用同一个课题做上十几分钟的准备梳理一下授课过程,尔后单独说自己的授课过程,最后我按照新课堂要求把所有教师的过程中的优点汇总一下,则是一堂比较完美的新课堂教学。这样教师们都觉得非常随和不压抑,所以也不感到烦,同时潜意识地把新课堂带到了教研活动中。有时就同一篇课文单独只谈怎样渗透思想教育的问题。因为这语文课的根本,也是育人的一个重要因素。让教师们根据课文的内容来设计怎样渗透思想教育,看谁得方式最实用最有效,这就达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善良的人品,健康的人格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教师的师德,师表,师能。

3以学习促个人素养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对于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已经非常繁忙了。而继续教育的培训学习很大一部分需要占用教师个人的业余时间,如:节假日、星期天等,此外还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如何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这也是对一个教师的一个考验。每当学习前,我们语文全体教师就定个调,严格遵守学习纪律,不退学,不早退,不旷课,认真做作业,好好的把握学习机会,真正让自己有所收获,以优异的成绩结束学习。“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师德,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而努力,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

作者:李建波 单位:河北省曲周县第四疃镇总校部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语文教师报告素质教育论文

五年来,我一直扎扎实实勤勤恳恳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在德、能、勤、绩方面成绩显著。根据职务晋升条件,我符合申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条件。

我申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的理由是:

一、师德高尚健康,教育观念正确先进。

我有高尚、健康的师德。我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对党无限忠诚,献身教育事业。我在各方面都从严从高要求自己,品德言行堪为学生表率。热爱每个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有在艰苦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和创建不朽功业的追求和志向。我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敢于打破教育陈规,以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讲究工作中的团结协作,服从组织安排,敢挑能挑重担,完成工作成绩显著。

我有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我认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提高国民素质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根本,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展自我。

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具有科学优化的知识结构。

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应具有"专"与"博"的知识结构。从教十年,我一直在继续学习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以广博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以传神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的实践。

我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再学习。我自学语文研究生课程,经常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网络资源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教育方式,广采与语文有关的知识,使自己跟上21世纪改革步伐,知识结构常新常进。平时,涉猎赞科夫的"教学的发展"、布鲁诺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的"发展智力",研究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知反也……"我在传授知识汲取知识上进取,做一个充满"文学细胞"的杂家。

1998年1月到1999年6月,我参加了由广东教科所、华南师大教科所联合开办的语文教育科学研究法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并获得结业证书。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培训、英语培训,参加广东省统一考试,已过计算机初级、中级。

2001年到2002年,利用双休日参加了由广东省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办的语文课堂优化研究、中学现代阅读教学研究、汉语词义系统与中学语文教学、汉语和汉文化、中国民俗学、普通话与诵读艺术等六门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

(一)教学能力方面:

我能正确理解、运用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正确传授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讲析透彻,"双基"教学扎实。人们说:"一个好老师,应有一张巧嘴一笔好字能分析、写好文章。"本人个人素质好,普通话动听标准,字端正美观,平时博览群书,阅读面广,写作是特长,所以教学有示范性,能带出一大批语文方面冒尖的学生。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严密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这要求教师教学本领强,自己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我通晓语文教材的体系,钻研教材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通读全套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编排体系,安排出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和作业系统的最佳组合方式及纵横联系。在具体操作中又采用主体式课堂教学方法,讲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这样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课,充满魅力的语言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设计出声情并茂的课堂用语,力求使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自己的电脑水平高,花时间制作优秀课件,加大课堂容量,扩展学生视野,电脑上课率97%以上。

我讲究情境教学,经常让学生走出斗室,从生活中掇取素材,多"看";借助音乐、电影、电视录像等好的媒介,营造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上入迷地"听"也入心地写;我收集许多有趣味有延展性的题目,让学生投入思考,利用网络资源辅助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摘抄剪贴互评习作,每学期让学生自选题目,写出两篇研究性论文。我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学生进行五项任务完成达标:①语文知识的传授;②语文能力的培养;③发展学生的智力;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⑤进行道德审美教育。

总之,在工作上,我认真踏实一丝不苟,讲质量讲效率。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下班辅导(这些检查一向为优秀),每堂课都要求自己达到既定效果,学生语文能力强,所教的学生高考成绩相当优秀。组织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小组,培养学生演讲与口才、辩论能力。能正确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培养青年教师。每年承担一次校级公开课,受到好评,是优质课。

(二)教学经验丰富:

我原在中师四年,教"文选""语基"两门课程,是学校骨干教师,把关教师,备课组长,教学成绩优异,胜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循环教学,并一直担任班主任,所带班一直是校先进班集体,多次评为校标兵班。

97年调到南海一中后,我的教学态度仍保持着一贯的认真性,责任感相当强。在一中,我一直是教两个班语文,任一个班班主任。班主任方面讲究"勤",注意言传身教,"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培养学生。重班主任工作艺术,热爱关心学生,有很强的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注意因材施教,对好、中、差学生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推进,对学生实行"做人、知识"双方面教育,经常找学生个别谈心,进行良好引导,重视专题班会课教育,采用比赛、文艺活动等各种方法增强学生纪律意识、竞赛意识、集体意识,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发挥干部作用,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特色是实行分层励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一帮一"活动。所教班一直是校优秀班集体,多次被评为校标兵班,有很好的学风班风,班上同学思想进步,学习勤奋,后进生转变成效好,成绩居年级前列,高考成绩好。

四、工作勤奋,工作量大,成绩优异。

1、工作量大:

1998年度至1999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二年级,共2个班,周15节课,任班主任。

1999年度至2000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一年级,共2个班,周13节课,任班主任。

2000年度至2001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二年级,共2个班,周15-21节课,任副班主任。

2001年度至2002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二年级,共2个班,周15节课以上,任副班主任。

2002年度至2003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三年级,共2个班,周22节课以上,任副班主任。

2、成绩优异:

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方面专业水平要高,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勤奋。我是一个严格勤快的老师。我对所教的学生一个都不放弃,耐心细心地教导他们。我所教班语文整体水平高,差生转化明显,有一大批高才生。96年度我教的两个毕业班在省中师"文选"统考中,取得平均分85分以上(百分制)的优异成绩,在省名列前茅,获得省教委的高度评价。2003年我教的南海一中两个B班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分别获得平均分521.3分和512.11分的好成绩(2003年专科大专A线为500分),我班参加考试125人,语文上重点线5人(最高分753分,年级第2名),上本科线48人,上大专线112人(总上线90%),两班语文高考成绩在年级7个B班中居第一第二,尖子生人数与几乎A班齐平,总成绩与A班原始分只相差1分左右。这种语文成绩是南海一中B班首例。学生充满了感激之情,好几个学生在南海一中网上留言"春辉老师,您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您是南海一中最勤奋的老师,您用最适合我们的方式教育我们,我们非常感谢您……"

担任10年班主任,所带的班均是校先进班集体,多次被评为校标兵班。

我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整体性原理》获1998年南海市高中语文科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论文《谈情境教学法在作文课中的设置》被评为南海市2001年优秀教学论文三等奖,论文《写情真切活泼,状物巧妙生动》收入《小学语文评析》一书(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论文《语文单元教学方法初探》在96年湘南片语文教研会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论文《依样画葫芦》在省中师语文教研会94年会上评为三等奖,论文《中美两国阅读教学比较》收入《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中,论文《谈情境教学法在作文课中的设置》收入《21世纪中国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中。

2002年我被评为南海一中电脑积极分子,教学课件《林黛玉》《长亭送别》均获南海一中优秀教学课件三等奖,2003年我的个人网页获南海一中优秀网页评比四等奖。1998年第4届全国中学生暨海外华人作文竞赛中,我被授予优胜指导奖,指导的2名学生作文均获全国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2002年南海市高中语文阅读比赛,一个获一等奖,二个获二等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今后,我会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知识不断丰富,成为一个拥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的21世纪新型教师。在教学、班任工作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带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兼具的高层次人才。

我认为,自己在各方面表现优异,教学效果一直好,合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资格,请领导、评委批准。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情感教育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情感的培养与教育,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目的。

一、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作为一名教师,要担负起教书育人这一重要使命,就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践行“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师德“六条”,在各方面起到“表率”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比如要求学生会背的课文自己首先得会背;要求学生书写规范,自己的板书不应敷衍潦草;要求学生要讲礼貌,自己见到学生也要亲切地打招呼;要求学生讲究卫生,自己应该注重衣着的清洁……。另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积极的情绪,满腔的热情,讲课中就要集中精力提高思维的敏感性和灵活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此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使他们受到丰富情感的熏陶,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二、以境激情,移情体验

情感具有情境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气氛和情境,使学生感受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学生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图片、录音、多媒体等渲染情境;用讲故事、表演、游戏等再现情境,努力做到在情景交融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全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创设的“情境教学法”为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她强调了四种方法:带入情境;优化情境;凭借情境;拓宽情境。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在教室的大屏幕上显现的遗像,墙上贴着当时追悼会的图片,录音机里播放着哀乐,辅之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语,这些悲痛哀伤的气氛,强烈地感染、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体验到了沉痛哀悼、无限怀念的深切之情,同时也领悟了文章寄情于景,寓事于理的写作特点,收到了极佳的教育效果。

三、走进学生心灵,将“情”融于课堂教学

语言习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知觉和记忆中进行着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情感像一种侦察机构监视着信息的流动,它能促进和阻止工作、记忆、推理、操作和解决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进行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情低沉或郁闷时,则思维迟钝,操作迟缓,效率不高。语文学习既是知识的传授,又是技能的培养。对于一些害羞、具有恐惧感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注重以“情”来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为他们学习语言提供一个轻松自然的思想交流、语言习得的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注意一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切忌学生一开口就挑错。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果教师不分场合,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不能正确处理,那么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其余的学生也不敢开口回答问题。实践证明,错误是语言学习的一种途径,而学习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和大量的实践才能从错误中醒悟过来,以致逐渐克服错误,取得成绩。如果教师能够正视学生的错误,十分小心地处理好学生的错误,把学生犯的错误当成一种教育资源,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指出来,让学生感觉到出错并不是丢人的是,人人都会犯错,对于问题的理解、考虑不同,就会从各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正是发散性思维起作用的时候。教师如果不假思索地一味指责学生的错误(有时可能不是学生的错),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有时还可能走向学生的对立面。

第二、以“情”相待,讲究方法

由于智力与非智力方面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而这些差异反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切不可搞“一刀切”。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你”,关心他们各方面的情况,做他们的朋友。

四、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情感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感染性,所未感染性,就是以情激情,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用自身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要感动自己。”有时在朗读时,遇到悲伤的内容,我自己已经被文章内容感动得十分悲伤,而全班学生页鸦雀无声,被我的情绪所感染,这正是“悲伤着我的悲伤,追逐着我的追逐”。同样,高兴时,愤怒时,惬意时,我都会随着文章内容的进展而“声情并茂”地去体悟,去感受,去朗诵,让学生也受到熏陶与感染。

五、培养感情,融洽师生关系

情感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的,它对于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就能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生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建立感情。以和蔼可亲和满腔热情的爱来面对每一个学生,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引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在课堂上,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大胆质疑,而教师应以自身的举手投足,面部表情和目光向学生表示对他们的关爱,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爱,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创新能力就会体现出来,学习效果就会十分明显。“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之一,在语文学习之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对语文教学所起的作用截然相反。

目前仍然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却视而不见。导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自私自利,毫无同情之心;导致一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自暴自弃,毫无进取之心。因此,教师的责任重大,把情感教育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之中,对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应该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方式,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情感的影响力,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师教育课程重构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议论文】蔡可《聚焦课程意识 培养从教素养》,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12期。

【原文摘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师范大学培养语文教师的专业课程,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概念体系与内容范畴,但存在诸多问题。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重建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通过整合课程门类,形成独特的课程群落,展现该门课程的特质,从而有力回应课程与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新问题,提出解决语文教学老大难问题的策略,彰显课程的存在价值,赢得学科尊严。

我国师范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承担着培养未来语文师资的重任,它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概念体系与内容范畴,在学科的科学化、专业化方面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历史及其他种种原因,许多基础研究在封闭的系统内循环。如对“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怎样教”等核心问题的认识,仍然众说纷纭,作为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这种状况“善莫大焉”。但作为教材内容,其观点则需要澄清。蔡可教授上述观点我非常赞同。作为一门为未来培养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课程,必须要范畴明晰,目标清楚,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学理的深厚性,而且能够扎根现实土壤,与时俱进。

为了应对生命的有限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这个矛盾,国际社会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一项极具人文关怀的学术成果,希翼人类在无限增长的知识大海中自救。“核心素养”是人们自救的基本的身心和文化条件。蔡教授认为,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站在语文学科育人角度,引导学生形成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建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系统与实践经验,是语文课程教学论的首要责任。”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价值追寻

蔡可认为,师范院校的师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教育教学核心问题。师范生在校只有学会关注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才能使其在未来的岗位中真正提升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调取知识与技能,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表现,是学科知识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审视语文课程,既涉及学习目标的调整,又涉及学习内容的重构,更涉及学习方式的改变。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知识是载体,需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行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帮助学生完成真实情境中的语言任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应该引导学生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认识学科本质、认识教育对象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以此出发设计培养的侧重点,体现学科特质。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教学实施,必须与中小学教育现场紧密结合,双向互动、开放融合,在从教素养培养方面激活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

二、语文课程教学论课程目标的重塑

以往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目标过于关注未来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过于关注理论细节,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现场隔膜,对典型问题缺乏敏感,问题意识不强。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其教学目标必须重塑。

(一)语文课程教学论需要去回应新现象、新问题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经验不断涌现,问题与论争也层出不穷。语文课程教学论需要去回应新现象、新问题。教师的专业是实践的,引导师范学生参与实践的行动是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践行动不仅可以使师范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获得教育教学体验,而且还会达成文本内容与教学现场的连接,实现对课本内容的超越。蔡教授认为:目前一线的语文教育教学探索,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理论研究,像主题阅读、专题阅读、比较阅读、单元整体教学、项目学习、问题导向式的学习、读整本书等各种教学实施经验,以及一些学校的专项阅读课程、时文写作、科研写作、时事辩论课程,从传统的学科型课程走向经验型、活动型课程,从显性课程走向显隐结合,从国家课程走向与校本课程并重,极大地丰富了课程的观念、类型与形态。但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上述探索探索缺乏系统的梳理,不少一线学校期望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介入,希望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能给一线教师从课程建设、教研制度建设、队伍培养、学校文化等重要工作领域获得更为专业的引领。而师范大学问题意识不突出,针对性、实践性相对不足,这种现状难以回应一线教师的期望,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引领。所以,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必须走向基础教育第一线,去回应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新现象、新问题,去引入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才可能鲜活起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该回应长期存在的典型问题

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目标在于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探讨语文课程与实施中的问题,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课程与实施中有不少老大难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当做出与时俱进的回应。如教与学过于依赖教师,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难以发生,语文的实践性难以体现;教与学过于依赖知识,而教学语法知识系统陈旧,忽略真实能力的培养;教与学过于依赖教材,学生的阅读量过小,阅读资源严重不足,读书方法引导缺失;教与学过于依赖文本,单篇文本的教学,过于精讲精练,过于关注琐碎细节的追问,文章之间缺少联系、缺少整体意识和批判性思考;教与学过于依赖课堂,没有课外阅读,只有“半截子”语文课;教学内容过于书本化,缺少与生活、与社会的关联,等等。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当引领学生从“课程”角度来理解“语文”,探讨什么样的语文学习内容最有意义、什么样的学习最有价值,这是从语文教育哲学的角度为学生的语文教学职业生涯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回应自身的课程结构与价值问题

语文课程包括言语文本、语言运用知识、语文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它们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和价值,其关系错综复杂,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与价值问题有待解决。如言语文本在不同情境中的功能;何为有效的语言运用知识、语文活动是什么,不是什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生成;如何让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行为真正发生;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与阅读品位;如何让学生拥有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如何打通课堂内外的学习,等等。这些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都应当做出科学的回应。

三、基于“核心素养”视域的问题解决策略与路径

语文课程教学论无论是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新现象、新问题的回应,对长期困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的破解,还是对自身课程结构与价值问题的追问,都应该回到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场域中来。

(一)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一线教师关注教学现场、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现场里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问题,恰恰是一个范围更大的课程问题,因此,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必须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培养师范生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核心素养是当前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回到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素养的上面来。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应该更加具体,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因为语文课程的实施,最终在于落实课程目标。因此,必须使师范生清楚地认识文本、知识、言语活动、能力与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语言文字运用需要回应情境。情境又有多种状况:有简单情境,有复杂情境,有学科情境,有生活情境。情境不同,也就有不同的知识载体与言语活动,上述种种情境与言语活动怎样连接,需要厘清学理,才能使课程实施更为科学、更为自觉。语文素养靠语文活动生成,语文教学必须也只能在学生的言语活动中进行,言语活动不是随意的活动,是需要解决问题的,必然包含着一定的能力要求,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体升,知识习得水到渠成,文本自然成为解决问题的支架材料;言语活动是学生的语文生活,是学生自己的语文体验、语文实践。言语活动既然是语文实践,那么“语言文字运用”的方式就可以多种多样。这样,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目标, 就有了坚实的方法论和实践基础。

(二)重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内容系统

蔡可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教学论应整合课程门类,形成独特的课程群落,它至少应包括如下科目:语文课程基本理论、语文教学规划与实施(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设计”课)、语文教材使用与课程资源开发、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语文教学案例研究、语文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语文教育史论、语文教育名著导读、语文教学名师研究;语文教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这些课程设置合理,相互能够衔接呼应,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目标自然会达成,并不一定需要独立设置科目。教学时不能将理论与实践人为割裂,应倡导“问题导向”“案例载体”“真实任务驱动”―相关科目要打通,结合实践案例(基于问题的案例、基于名师的案例)、历史文献梳理对核心问题进行认识、阐释、研究,在对案例的回顾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时,运用科研方法分析案例,深化认识;形成认识之后,引入实践环节,促使学生能够再应用于实践,进而生成更好的教育教学案例及学术成果。在开放、动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语文课程教学的本质,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最终形成理论导向的实践课程群。至于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弱、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问题,解决它们需要各学科共同参与及本科、硕士课程的衔接。从现象出发,针对当下语文教学现状和需要,实事求是,以核心问题为中心,建设这一课程体系的相关资源。通过课程建设实践,培养学生的课程意识和从教素养,引领师范生的终身发展。

(三)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改变教学方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教学论应立足于引导师范生通过核心问题的发现、认识和解决,把学生对于语文课程观念的理解提升到新的高度,把接受的各种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自觉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反思、运用。如上文所述,语文课程包括言语文本、语言运用知识、语文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这种特征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讲授者成为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引发者、示范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评价者。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师角色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

从蔡可的论文中我们可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师范大学语文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虽然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概念体系与内容范畴,但课程设置问题意识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实践性相对不足,对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现象、新问题缺乏必要的回应;对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也缺乏必要的敏感度;对自身的课程结构和功能缺乏应有的反思,以致于其价值未能得到彰显,使该门课程在一些师范院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重建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通过整合课程门类,形成独特的课程群落,展现该门课程的特质,从而有力回应课程与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新问题,提出解决语文教学老大难问题的策略,彰显课程的存在价值,赢得学科尊严。文中的许多看法切中肯綮,对我们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多方面的启示,特别是他提出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中,引导师范生直面课程与教学的核心问题,培养学生的课程意识与从教素养,引领学生的终生发展,是很有见地、很有人文关怀的。

当然,因为该文视野广,关注的面很宽,对本文涉及的重点问题未能展开。譬如新的视域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核心问题又是什么?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探讨未来语文教师的培养,这两个问题可能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或许下一篇文章,蔡教授能给我们的一个惊喜。

[作者通联:四川教育科学研究所]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研究

摘 要: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更加突出,“继续教育”被提升了教师建设的日程。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工具学科,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研究是目前语文教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语文教师继续教育是提升语文教师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在教师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储备基础上,进一步深造和学习,目的是满足当代教育发展要求,能够为教学活动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使语文教育能够与时俱进,展现出更多的活力与特色。

一、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继续教育的目的不明确

继续教育教师发展理念提出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很多学校已经开展落实这项政策,并着手开展教师队伍的建设,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目前很多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上认识还不全面,在教育目标的确立上还不够明确,学校教师对继续教育兴趣不高,大部分参与学习的教师都是为了应对考核和评比,接受教育的目的也不明确。这就导致继续教育开展的效果并不明显。

2、继续教育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在开展了继续教育的学校中,教学内容无法与时俱进,信息更新缓慢,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还很普遍。大部分教师学习都是重复的内容,教育没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国家教育部门在教师建设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十分有限,从而导致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3、继续教育的评价缺乏效度和信度

现阶段,语文教师在接受了继续教育之后,教育评价工作缺乏科学性,从而导致一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丧失信心,认为并不能得到公平的待遇和应有的回报,从而不愿意再接受教育。考核内容过于主观和随意,考核过程中舞弊现象也比较常见,从而导致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达到实质性的教育效果。

二、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策略研究

1、语文教师要对传统的观念进行改变,实现继续教育的目标

在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改变语文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看法和观念,要让教师们认识到接受教育对于自己的好处和意义,这样才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教育。教师具备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加认真,客观的看待继续教育这件事,目的会明确,不是为了拿奖金,不是为了评比职称,而是为了提升自己,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树立这样的教育观念后,继续教育才可能获得成功。

2、对继续教育的方法进行革新

目前大部分的继续教育中,教育方法单一、陈旧的问题很常见,这导致教学效果差,教师接受教育的兴趣淡薄,因此转变教学方法,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引入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将校外学习与校内学习有机整合在一起,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引入新型教育理念与技术,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专项资金,为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动力和条件。比如,语文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结合,在继续教育中,可以充分借助先进的技术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料和更加宽广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加,教师之间相互鼓励,教育效果就会大幅提升。然后,加强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之间的有机结合。当前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的整体水平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应该要努力提高自己,但是学校的经费有限,继续教育提供的机会也是有限的,因此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要分步骤、有重点地进行。针对当前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缺乏专家、教授职称较少的现象,可以进行重点培养,培养一批专业基础比较扎实、思想政治素质较好、进取心比较强的教师团队,为他们提供更多进修的机会,使他们掌握更多最新的动态和教学方法,从而进行高效的教育。

3、继续教育要促进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语文教师应具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即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能力。继续教育要针对教师的实际,在培训过程中,除了相关的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要适当安排实践的内容,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教例分析、病案诊断、课堂观摩,参与互动、集体备课和研究讨论等形式,激发教师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确实提高语文教师的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

4、加强继续教育的评价制度的完善

继续教育的评价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师的素质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教师素质评价体系和方法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对教师的真实水平进行体现。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要加强继续教育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利用最终的考试与日常表现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继续教育的结果进行评定,尽可能真实地体现教师的真实水平以及综合能力素养。

总之,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不可忽视的,强化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就是为国家教育事业提供动力和支持。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的“利弊”探析

摘 要: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育者推陈出新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在改变传统教学,促进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其弊端也日渐凸显,分析生本理念下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的“利”与“弊”,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实践,对此进行了深入探析。

关键词: 生本理念 小学语文 教学行为 利弊

在生本教育理念引导下,很多小学语文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推出很多新方法与新形式,如设计问题教学法、构建“生活化”课堂、多媒体教学等,这些教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密切了学生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生命之间的联系。但反之,在这些“利”的方面,同样存在一定弊端,一些过于形式化和“学校派”的行为,忽略了小学生性格的本真,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陷入学习的误区,导致课堂行为的“失真”、“失效”。因此,新形势下分析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的“利”与“弊”,对生本教育理念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引导自主探究,更要强化指导作用

在讲“微笑着承受这一切”一课时,有的教师会进行这样的设计:1.直奔主题。(让学生自己找中心句,并简单说明课文都有哪些内容,在哪几段中进行体现);2.自读自悟。(让学生通过标画圈点的形式,对桑兰怎样重新“站”起来的行为进行思考);3.深入理解。(教师通过问答形式,让学生进行感悟:桑兰一边忍痛配合医生治疗,一边哼着乐曲,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生答:敬佩、感动。文中“桑兰带着微笑说自己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又突出了怎样的性格?生答:坚强不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互动,引导他们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但是一些教师显然曲解了自主学习的真正含义,认为自主即彻底放手。自主学习固然重要,但本应在老师“畅讲”引导之下才能够理解的内容,如何让小学生“无师自通”?在短短的课堂上是否真的有时间让他们自读自悟?仅凭简单的几句问答式“互动”,学生们真的能够领悟文章的内涵?如果此时,教师通过形象感悟的启发,富有情感的引导,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你能够想象脖子上戴着固定套,无法动弹的情境吗?如果是你可以一边忍着剧通,一边唱着歌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样的词却用在刷牙、吃饭、穿衣这样的行为上,你有怎样的感触?”让学生们从想象和联想中进行思考,引导他们体验桑兰的每一种心情与行为,让他们的情感从同情、感动上升到敬佩、崇拜,从而对人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让他们的精神与人格得到升华,这才是教育意义之所在。

二、提供多元体验,更要注重能力提高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了教学应尊重小学生的多元感受,然而,尊重并非“顺从”,更多时候尊重代表的是民主与平等,即通过平等的、民主的对话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柔性渗透”。在为学生提供多元体验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辅导与引导,让每个小学生的能力得到均衡提高。如在讲“天鹅的故事”一课时,让学生针对“虽然天鹅唾手可得,老人却没有开枪射杀”的行为进行讨论,学生们体会到这种行为代表着老人对天鹅的喜欢,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保护意识。讨论至此,一些教师会结束教学,但如果这时教师因势创设“童话情境”,让小学生从一个角度展开想象:如果你此时就是一只天鹅,那么你会对斯杰潘老人说些什么?学生们很快进入这样的情境之中:生1觉得自己会说:“谢谢你,放过了我们……”生2认为天鹅会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你做得对!”有的学生想到了:“我们因为团结才会战胜一切,你们人类也应该团结起来。”这样的回答。这种引导让学生从理性与感性的不同角度关注大自然、关注生命,从而理解和热爱生命,从内心领悟天鹅的勇敢无私的精神和斯杰潘老人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责任感。

三、注重动态生成,需要精心预设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教师提问后是学生接二连三地回答,当其回答与教师预期答案不契合时,并没有启发性甚至引导性的提示,只是简单地搬摇头或者不满,这种现象是因为教师预设过于形式化,导致课堂并没有产生“生成性”问题,使学生个性发展受阻。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应是学生富有个性的、主动的学习过程,要让他们带着“思考的头脑”进入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出发展型、创新型人才。如在教一年级小学生识字课“一去二三里”时,教师原本设计的是将带有不同数字的卡片提前放在学生的桌上,用纸片盖好,上课时教师先将小学生分组,然后让他们掀开纸片,通过合作认识数字。但是一上课还未等教师进行分组和提示,学生们一下子就将纸片掀开,有的觉得惊奇,有的拿着互相交换,课堂秩序大乱。教师完全可以上课时先通过游戏的活动,明确小学生的任务(如,超市整理货架,需要将货物数量贴在商品上,同学们将卡片上物品数量写好后放入纸箱内),再将卡片发到学生手中。

生本教育理念是通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感悟生命、体验生活,从中获取创作的灵感与创造的动力[1]。教师只有理解了这一内涵,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才是提高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根本所在。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新型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教育的思考

摘 要:新教育要求新型语文教师适应时代要求,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转变观念与行为,并创新教法、学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与个性的理想课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行为;教法与学法

所谓新教育就是指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也就是说这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传统的观念已把教师的职责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提倡新教育改革目标,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为此就新型语文教师适应新教育的思考谈点体会。

一、转变教学理念与行为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新的教育理想,教学观念更新是教师紧跟时展步伐的根本保障,它包括教师对于学生观念的更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观念,应牢牢根植于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之中。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培养新意识,这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保证。

二、创新教法与学法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现在的预习早已不仅是先让学生看看教材上的内容,找出不懂不会的知识点,而是要指导、引导学生从书报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查阅,以及采用演讲、辨论、讨论、表演等形式,实践活动材料、重要文件以及名胜古迹、日常生活中收集出一些有价值的资源,让学生去思考,去设计解决方案,课堂上也不再是重复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要指导、引导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资源,从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新型语文教师应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想象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变通性思维,这些都是适应新教育的有效措施。新型语文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自身要不断增厚文化底蕴,拓宽知识,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深入实施,为语文新课程改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师的漫漫人文性教育之路

摘 要: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的教师。从课程论视点来看语文教学过程,即是语文课程的动态生成并实现其育人功能的过程。新课标、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时展的需要,都将人文性教育提到了一个重要高度,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深入挖掘教材,从而在教学中实现其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性教育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其《师说》一文中,将老师的职责精辟地概括为“传道受业解惑”六个字,显然,作为一名教师,向学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是其本职,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一个先后顺序问题,那就是“传道”是第一位的,“受业解惑”是紧随其后的。然而长期以来,受功利性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基本是只“受业解惑”,而忽视向学生“传道”。这种只知道传授知识、而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舍本逐末的做法,导致很多弊病的产生,比如: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无视他人的存在和感受,缺乏耐挫性教育而在面对失败时一蹶不振等等。这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更是与新课标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大相径庭。而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通过对他们进行人文性教育,将会对全面促进其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为此,我个人在教学中一直努力注重并竭力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教学目标,但相比众多大师们对学生在此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他们的深度和高度,远非我所能企及。钦佩之余,我更感慨教无止境!我深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将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进行到底。为此,我也呼吁诸位同仁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提高认识,树立以文育人的责任

古人说:“文以载道”。语文教科书中一篇篇的课文,几乎无一不是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它们要么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要么蕴含着伟大的智慧思想,要么潜藏着深邃的人文精神,要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的极好的材料。因此,语文教学在学生的人文素养熏陶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而高中时期正是学生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健全人格以及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很迅速,有着极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要求独立的迫切愿望,追求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众多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变化与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质不谋而合。因此,在高中这个人生中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学一定不能缺少一种泛着温馨光芒的内涵――人文关怀。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更是至关重要,但是众多的报道不禁令我们教师痛心!学生因一句责骂的话而去跳楼,因学习上的分歧而掐死同窗,因不满母亲严格管教而将其杀死……身为语文教师,我们更是听在耳中,急在心里。看来我们决不能只知道传授知识,而忽略学生的人文教育。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经典,《诗经》等对青少年受教育者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小见大、循序渐进式的教育。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是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人文价值的了解和感情。所以,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语文教育在于培养人,而不仅是人力;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思想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与有机融合,是文与道的统一。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仅是在实现语文的工具性,而培养能力,就是实现它的思想性、人文性。语文教师要实现“受业解惑”,更要实现“传道”,也即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自身就应该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如前所述,教师在思想上确立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的认识之后,还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学识,立身塑人,否则教学就会像我一样地流于肤浅。那么,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让学习也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必需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不学习,就意味着自甘落后,与人交往,便失去了最基本的话语权,任何人都是如此。所以,教师自身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更决定了“人才”的素质和人文素养。其次,教师还要以书为伴,让读书真正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教师要自觉地关注自身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命运,积极地思考人生。一个人一旦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民族的发展和前途联系起来,他的灵魂就立马高贵起来了。一个优秀的教师,要自觉地从单纯追求物质的生活中跳脱出来,而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更要与物质和奢华绝缘,他要远离时髦与流行,甘于寂寞和平庸,然而却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最为高尚的灵魂。

作为教育家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若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打自跨。”语文教师,只有终身学习,与书为伴,把个人的成长同社会、民族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学会思考人生,提升个人的人生格局,他的人文素养才能得以提高,才能在精神上真正引领学生,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才具备了基本条件,才能把新课标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深入教材,挖掘人文素养的内涵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时间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情感所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语文教学过程首先是启迪人、感化人的思想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重要的不只是“受业解惑”,更要通过“传道”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帮助学生发掘智慧,开启人生。一个能积极思考人生、思想深刻的语文教师,才能引发和开启学生的有效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参悟人生,进而积极体悟生活,热爱生活,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也在个人与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上逐步有所加深。面对教材的这一改编,我们教师应深入教材,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从而使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以人教版语文必修二为例,第一单元所选择的课文属于写景状物散文,文章中蕴涵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第二单元是唐代以前的古诗文作品,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第三单元学习的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第四单元演讲词,除了领略演讲者高超的演讲技艺,更多的是要感受名家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语文学科蕴含着无比丰富的人文因素,这一优势是其它任何一门学科所不具备的。语文给学生的益处也许不如其它学科那样直接而有效,但她却像一股清泉,悄无声息地浸入学生的心田,使其受益终身。

《于丹<论语>心得》中有这样一段话:“《论语》中的简单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尘埃,正缘于它能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可供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惶。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我想,我们正是要朝着这样的方向和境界去努力,长期不懈,才能让高中语文课的人文性教育落到实处。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探索多元开放式教育 提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摘 要】开放式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在开放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具备优秀人才的品质。教学能力主要是一种引导能力。教师的作用体现在:通过教师地引导,学生能够把外在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内在的东西,成为支撑自己人生成长的重要能源。教学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经验、理念、学识和人格有密切关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不断发展的。

【关键词】多元开放式教育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提升

自从接到镇教管中心转发的关于“黔西县教育局关于组织参加毕节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会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论文主题:探索多元的开放式教育,提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这个信息时,我思绪万千,不知从何去浅说。直到今日,总算有点眉目。

所谓多元性,就是指事物所具有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它表征着民主、平等、自由,以及开放、选择和宽容,它张扬求异、个性和创新。

“多元开放式教育”是毕节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大亮同志在毕节试验区特色的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和素质教育育人“新模式”的雏形初步形成时提出的。这里他初步把毕节教育试验区的这种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定位为“多元的开放式教育”。

开放式教育是以项目课程为主要载体,以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标,通过对学习氛围的营造,提供给学生一个“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主动地模拟学习过程中得到基本文化素养和技巧能力的提升。开放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理念,其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农村中小学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如果在教学中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主,片面强调知识或片面强调技能,很容易造成学生知识技能与个性情感发展失衡,只是被动地、单纯地接受知识和技能。学习主要采用以教学过程为导向,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模拟情境的过程,通过目标教学法进行独立地计划、实施与评估。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去探索多元的开放式教育,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能力?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作为教师,接受的新观念、新事物较多,因此我知道,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寓学于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但在工作中我却发现由于旧的一套教育教学体制根深蒂固,加之不少学校仍以高分来衡量教学效果,不少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学校总是拿学生的成绩来衡量一个教师的优劣。这使我感到很茫然,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多数教师最终还是沿用“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将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诚然,这种教学方式我校现目前依然存在)使学生成了被动的、机械的知识“容器”,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严重影响课堂效率。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探究的问题。应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就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自主学习探索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的创新人才。最近,我在某学校听了一节公开课,觉得非常珍贵,便把课堂教学及教学设计实录了下来,也便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学以致用。某学校某老师在教学《我最好的老师》这篇阅读课文时,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选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两个重要内容――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教学反思:

略读课文以学生自读为主,强调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传统课堂上学生的自学一般是个体行为,很难进行思想交流,教师也很难立刻了解到学生的想法。因此,我选择了电子批注支持学生的协同阅读,它的在线批注和交流展示、讨论等功能,极大地支持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实现了阅读体验共享,老师更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学生借助批注感悟准确而深刻。由于学生认真批注并仔细阅读和回复批注,实现了阅读体验共享,课文重难点问题轻松解决。并且有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我设的填空题大胆地说出了不同的填法。我趁机表扬他勇于独立思考,正是本课精神落实在实践中的最好体现。本堂课学生熟练运用软件自主合作学习,批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的电子阅读能力不断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正在逐步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的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可见,略读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略读课文是培养学生略读、速读能力,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运用所学会的阅读知识进行独立阅读的绝佳素材。其教学方式以学生的个体阅读、合作交流为主,教师加以适当引导。但是在传统课堂中,由于条件限制,学生的阅读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较为单一;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化阅读和合作交流也只能进行大致地了解,无法深度碰触每一位学生的阅读感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及时恰当地引导。而网络环境下,多样化的阅读资源无疑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便捷的协作交流工具也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合作交流共享提供支持。

利用精心设计的网络拓展阅读文章,实现了阅读主题的深化和阅读能力的训练。

本节课中,教师精心准备了几篇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拓展阅读文章。首先,这些文章无疑从不同的角度深化和丰富了学生对本课主题的理解;其次,丰富的拓展阅读材料使得学生的阅读内容从单一的教材拓宽到了更广阔的视野;再次,促进了学生阅读方法的迁移:学生可以将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迁移应用到拓展阅读材料的阅读中,在更丰富的阅读实践和积累中提升阅读能力。

利用工具进行阅读监控和批注,将学生个性化的自主阅读落到实处。

传统环境中的自主阅读环节,教师只能了解部分学生的阅读情况,对少数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指导,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处于放任状态,自主阅读的效果无法落到实处。在本节课的自主阅读环节,教师给出了阅读任务,每位学生带着阅读小问题,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利用工具对课文和拓展阅读材料进行了实时地、个性化地摘录、批注和评论;而教师借助监控工具对全班所有学生的阅读进展以及个性化阅读批注进行监控,并对学生的评论加以引导。因此,在工具的支持下,学生的自主阅读是真正的个性化阅读――学生自主鉴赏、随时批注、随性评论;是教师监控下的自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全面、深度触摸每一位学生;是可以与伙伴充分分享的个性化阅读――每一位学生可以将自己所有的阅读体验分享给其他伙伴,进行深度地讨论和交流。

利用知识论坛的深度合作交流与讨论,实现了课文主题的升华。课文《我最好的老师》向学生渗透了“在学习中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想。但如果课文的教学仅限于此是不够的。在本节课中,莫老师在知识论坛中立足于课文但又超越课文设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学习中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学生在知识论坛中纷纷亮出观点、摆出事实,共同构筑论坛网络。论坛网络构筑的过程,就是全班学生之间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的过程。随着讨论的深入,网状组织的结构越来越庞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对“学习中重要的品质”的认知也会随之越来越全面。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教师在追求理想课堂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多元的开放式教育,提升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就会大大地提高了!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一道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试题引发的思考

[摘 要]字理识字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牢固地记住字的音、形、义,为字的音、形、义建立联系。但字理教学要拒绝“实用字义”,慎用“水煮”,不可简单剖解字的形体,为字表意,使学生产生误解。

[关键词]字理教学 实用字义 识字教学

安徽省2013-2014学年度中小学教师远程全员培训小学语文学科有三道试题,其中一题是案例分析。霍懋征老师给低年级学生教“聪明”一词时,不是直接讲解词义,而是说:“每个人都有四件宝,如果学会了运用这四件宝,人就会聪明起来。”她让学生猜四则谜语,谜底分别是:耳朵、眼睛、嘴巴、脑子。接着,她分析字形:“聪”的左边是“耳”,右上方两点代表眼睛,右边中间是“口”,右下的“心”代表脑子,四件宝合起来就是“聪”字。最后,霍老师说:“‘聪’字后加个‘明’字是因为这四件宝要日日用,月月用。天长日久,你就会聪明起来。请各位老师结合《当前学生学法指导的几个问题》和《汉字学与小学识字教学》及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识字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谈谈这次教学给你哪些有益的启示。”

此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试题,我觉得不妥,现提出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识字教学慎用“水煮”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辑录了全省部分地市14539份学员的作业,其中推出581份优秀作业,涉及此话题的优秀作业是189份。这189份作业无一不认为霍老师“聪明”识字教学是“情知交融、渗透文化、养成习惯、方法巧妙”。笔者随机试着与其中部分老师电话联系,沟通的问题也很简单,就是“聪”字是什么意思。老师们的回答令人惊讶:“‘聪’就是‘聪明’呀,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果真如此吗?我们来看“聪”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察也。从耳S声。仓红切。”《周易・鼎》:“巽而耳目聪明。”《礼记・乐记》也记载:“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亦有“六根”之说法,指人有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不难发现,“聪明”一词中“聪”字取其本义,指的是“听觉灵敏”,而单独的“聪”与“明”均不是表达合成词“聪明”的意思。

于是,我想到现在流行的一种文化,叫“水煮文化”,就是以轻松的笔调亦庄亦谐地叙说严肃的事情,形义识字法可算作是“水煮文化”。有不少老师认为,形义识字法不拘泥于“六书”的解释和造字的本义,依照儿童的思维方式,用他们观察事物的眼光和他们习惯的言语,将汉字这种智慧符号作一番新的说文解字,使很多汉字中已经支离破碎的形、义、音重新生动有趣地联系起来。儿童学得活,记得牢,必然大大加快识字速度,提高识字质量,为提早顺利进行大量读写铺平道路。

识字教学中文化性的扩张和丰厚是整个语文教学文化性的根基,也是一个完全的人的发展根基。所谓的形义识字法并没有注重表意文字自身的特点,只是单纯地在字形的识别上进行解剖和想象,把富有生命力的文字看成一种简单的符号,把表意文字“因义构形”这一灵魂核心给丢掉了,造成了识字与文化生命的割裂,这是得不偿失的。

二、字理教学拒绝“实用字义”

学术研究应该传承的是社会的精神文化价值,字理教学一定要拒绝“实用字义”。“聪”是形声字,属第一批简化汉字。这种“实用字义”使许多一线教师产生了误解。这样的案例在平时的教学和教研成果中比比皆是。

镜头一:“春”字教学片断

师:春天到了,温暖的阳光(日)普照大地,人们三人一伙地结伴而行,踏青赏花。这就是“春”。

如果说“春”是三人一伙结伴而行,那么“秦、奉、奏、泰”又该怎么分析?恐怕只能另加解释。学生对此会问:同样是“春”字头,为什么有的是三人结伴而行,有的又不是三人结伴而行呢?

镜头二:《欢庆》一课的识字教学片断

师:大家都会读生字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这些字的字形的?

生1:“广场上有一个大人”就是“庆”。

生2:“献”字是“南方有一只猎犬”。

生3:“帜”字是“毛巾围着一只鸡”。

生4:“曲”字是“太阳被射了两箭”。

不难看出,上述解释汉字用了两个方法,一个是声旁表义,一个是同音相通。声旁表义就是把形声字讲成会意字,把不表意的声旁说成是表意成分。把形声字当做会意字析解实际上背离了“六书”的理论。这样的识字方法,不但会给学生许多错误的汉字知识,而且会让学生感到做学问无非就是随便联想。

依据汉字的特点进行教学就必须凸显字理,使汉字音、形、义紧密结合就必须凸显字理,通过汉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凸显字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字理是识字教学的根本。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新课改教育下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要求与以往不同了,语文考试的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死记字词到现在的开放性试题,因此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语文教师是影响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素养提高问题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加强教师本身素养的习得是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一环。"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领域是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研究隐含的假设之一是"教学的转型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

1.阅读经典,提升人文素养

古人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可见阅读对人的素养的提升多么重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更不能离了读书,更要始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阅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时文经典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同时也使自己的人文素养得到日久弥新的提升。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哪怕是经典名著也不能一味信奉书本,而要用心去读,用自己眼光经过批判地吸收。语文是最富于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师应通过阅读最终学会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作为健全健康的正在成长期的人!要让学生对每一篇文章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要只记住参考书上答案。要在每一节课上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热烈沸腾、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师生的生命活力要在课堂上涌动起来,体现出生命的价值。要凭借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去占领课堂、征服学生。要呵护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保护每一个学生成功的信心!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教师应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缺少人文精神、人文情结、人文关怀,是当不好语文教师、胜任不了语文教学的。

2.精美的语言

许多语文老师说话随便,想什么说什么,一句话重复几遍,并且时常带有口头语,一听到这样的老师上课就不舒服。还有的老师方言很重,语气平淡,范读课文时,还不如学生。这样的语文老师怎么能有语文感染力呢?相反,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语文老师,往讲台上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语气和音质上就技高一筹。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老师,应该是语言简练、准确,字字句句,条理严密,并且有很强的逻辑性。一个非常有修养的语文教师,不仅能注意自己的语言,而且也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去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如果学生在这样教师的影响下,那么他们的语文能力能没有提高吗?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况且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他们有极大的模仿倾向。我看到一个学生,说话总带个尾音,问其家长,家长说原来不是这样的,后来换个班主任教师,就变这样了,很难纠正。据了解,那个老师说话很不注意,这个孩子觉得好玩,也就模仿了,后来成了语言习惯。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是多么的重要。

3.提升教师的自制力

教师不能自制自己的情绪,会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课堂损失会很大。常常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发生这种情况:学生稍有不规矩之处,教师就会大发雷霆,或者学生问题回答不上,教师就会"恨铁不成钢",绷着脸,怒气冲天;学生则会产生畏惧心理,紧张,甚至于叛逆冲突。在课堂上,教师若能随时随地保持自己的情绪,心理经常暗示自己是老师的角色,课堂教学气氛就会是另一番天地。没有和谐的氛围,哪来的效益?"当演员不来到剧院的时候,他也应当把自己个人的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剧院之外:在这里,在剧院里,他整个的人是属于艺术的。教师也应当这样:来到学校里,他整个的人就是属于儿童,属于儿童的教学和教育事业的。"这对教师的自控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4.从集体的思想源泉中吸收养分

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是关门造车,任何个人若脱离了集体这个大舞台,进步是很慢的。教师的自我提高工作要从集体思想宝库中吸取营养,学习观察同事们的经验,在教研组的活动中也要善于倾听与思考吸收,更要在自我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行为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时时刻刻做一个生活在集体中的有心人,广纳意见,反思、批判地吸收,充实自己的头脑。概言之,要让教学有效,教师自己首先要充满热情和活力,不断地学习,并且要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语文教师也应当和学生一样,要进行必要的语言积累,当然这些不同于学生的学习内容。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语文教师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内容摘要】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理想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这是“以德治国”战略思想引导下高中语文教师值得深钻细研的教研课题,因此,教学中,必须“因文讲道,因道悟文”,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切实实施德育教育。

【关键词】语文活动 榜样作用 挖掘内涵 德育教育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人的情感与道德成长的旺盛期、可塑期。”对于高中生来说,三年的高中学习,也是对他们思想品德意识的培养的最佳阶段。如何实施德育教育,这是“以德治国”战略思想引导下高中语文教师值得深钻细研的教研课题。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又为的德育教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语文教师肩负着德育教育工作这一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语文教师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是一把尺子,一盏明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典型,以典型引路,弘扬文明风尚,抑制不良行为,是开展德育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教师的师德品质、人格力量、工作态度,甚至举止言行无不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要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否则教育就没有力量,没有说服力了。第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都应该体态端庄、衣着得体、稳健、活泼大方,即使走路也应该从容不迫、精神饱满,一举一动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印象和儒雅的风度;第二,要有好的语言习惯。说话和气、文雅、谦逊、真实并富有幽默感,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第三,形成良好的品格。具有热情、开朗、直率、果断、机智的性格,给学生作出表率,使学生养成自尊、自爱、自强的高尚品格。另外,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身教与言教同步发展,这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学生通向目的地的桥梁,一个特级教师说:“教师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中点燃理想之火,塑造美好灵魂。”教师是学生站立不稳时的拐杖,北大校长说:“大学也有酒吧,这不可怕,教师应做出表率。”由此可知,教师的作为对学生感化力、感召力是如此的巨大,充分说明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挖掘教材内涵,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不少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优秀的作品能坚定人生前进的方向,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曾在这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说明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能影响学生,能让他们的心中树立起爱的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有利因素,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主题,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第一册5、6单元的四篇课文就可以用赤诚报国四个字概括,单元中的四个人物勇敢、巧辩、善辩的谋士都可以说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例证,在这里,有烛之武于国难时挺身退敌的孤胆忠勇;有文种审时度势、举重若轻的非凡智慧;有邹忌一心为国、励精图治的精虑巧思;有触龙危难时刻显身手的可钦可佩的身影。这些都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只要认真教学和引导,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教材中作者的观点就可以变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修养,伴随他们走过漫长的人生旅途。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教材内涵,让学生获得宝贵的人生体验,端庄自己的生活态度,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利用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旅游、参观、看电影、看图展等课外活动最有凝聚力、感召力,有益于先生良好品德的行成。要抓住有利时机,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一次,学校举办反对“”邪教图片展览,我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学生们看到当年天安门广场发生的“”痴迷者自焚烧的图片时,个个义愤填膺,有的还泪流满面,看完图展后,随即举行主题班会,要求学生们谈观后感,大家各抒己见,在耳闻目睹中深刻地认识到了邪教的反动本质。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能抵制社会上的邪教宣传,并且劝说家人远离邪教。这种恰如其分的教育,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行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开展语文活动,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中

德育教育需要形式活泼、内容生动、融于日常生活中,需要持久深入,不能停留于口头化,表面化和走过场。因此,语文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严密的思维捕捉德育教育信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如在清明节可以组织学生学习爱国志士的英雄事迹,开展“跟烈士说说心里话”活动,表达自己学习英雄不怕困难,建设祖国的决心,国庆节举行“献给祖国母亲的生日礼物”活动,向祖国母亲汇报几十年来家乡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可以组织学生在黑板上写“我最喜爱的一句名言”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学生能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效果。

五、加强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尤其要注重德育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爱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要在学生的心里播下德育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聚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就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德育教育巧妙地融入作者简介之中。比如,在教学《拿来主义》介绍作者鲁迅时,可以把他弃医学文的抉择与他苦苦寻求救国之路、想以文学来唤醒民众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在学生心中播下道德的种子。

综上所述,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清楚自己所承担的德育教育的重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钻研教材,精心组织语文活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不断提高学生的高尚情操,为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团溪镇中学)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创新

摘 要: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科目,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是掌握母语听说读写的重要时期。同时,在这一时期内学生的自主能力不强,教师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成就。在新时代、新教育的背景下,学生获取语文教育的渠道很多,所以小学语文老师除了要树立牢固的职业思想和健康的职业心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以适应信息化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师教育 教师素质 创新能力

一、前言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尤其是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这样一个机遇和挑战共存的时代里,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从教育学理论来说,必须承认小学语文是所有学科学习中的基础。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工作是实现母语“听说读写”的基础时期,尤其是学生在掌握了书面语言之后,才能够培养出日后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的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

在作者看来,语文教育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处于兴趣的培养时期,容易接受语文知识,另一方面越早接受语文教育,越容易与母语环境融合。

2.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天天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创新不仅是教育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生存的灵魂;“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进入21世纪以后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国家振兴、教育先行”,培养并提高民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整个语文教育体系出现了弊端,引起了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越来越多的国外文化因素以及对中国语文知识的错误应用,严重影响了国内语文教育的发展;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但是在新时代中,语文教育如何与其他内容的竞争,同样涉及到创新的问题。

综上两方面的阐述,作者认为,在新时代下我国小学语文必须以创新作为发展主线。但是,从现实情况而言,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创新,这就涉及到了教师教育创新的问题。

二、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对各种文化进行选择、整合,有效地引导、教育学生,在充当文化传承者角色的同时也充当文化构建者的角色。因此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研究者。

在不同的时代,教育工作都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先驱,作为一名教师本身,应该具有相当高的教育素养,才能够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作者认为,一个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形成一下的教育素养:

第一,德才兼备。从某一层面来说,教师队伍的更新换代频率,也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更新频率。目前,随着我国的师范教育体制日益完善,教师日渐年轻化,在“德才兼备”方面的要求更应该抓紧。德是指职业道德、职业操守,才是指教师业务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任何一方面的创新能力培养都离不开“听说读写”四个字,因此教师教育也应该在这四个字上狠下功夫,通过进行系统的语言教育和先进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用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策略,形成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因材施教。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在小学阶段甚至以前就可以获取相关的知识,因此小学生更注重个性的培养和形成,新时代的语文老师必须拥有因材施教的能力,以满足多样性的教育对象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本身就要用友独立理解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把语文课上得有序、有理、有趣、有味、有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第三,独立人格。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自身工作的内容深入理解,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结合教师教育培养,师范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基地,在学习期间并不会系统的传授如何组织学生管理和培养的事宜。

三、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创新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语文教育的政策倾向和国家投入,在高考中也适当提升了语文教育的比重,这对语文教育工作这而言是一个无言的鞭策。那么,如何看待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创新工作?作者认为,除了常规的教育手段之外,还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从思想上进行转变

小学语文教师的思维较为活跃,但由于受到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教学工作中循规蹈矩,从不越雷池一步,造成了创新性的束缚。针对教师教育而言,就是要从思想上打破原有的约束,让教师意识到自身可贵的创新能力;这要结合当前的教育体制进行,并引入现代教育管理之中。

2.适应信息时代特征

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够照本宣科、一成不变,教师教育本身也是建立在各种新资源的基础上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所要掌握的内容绝非仅仅是教育范围内的知识,也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完善知识体系,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新的信息化教育手段中。例如,电子化教室的应用技能,除了掌握操作技巧之外,还要将平时在课堂黑板上讲解的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生本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摘 要 生本教育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语文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巧妙创设师生和谐高效互动的课堂模式,语文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促进者、指导者。

关键词 生本教育 语文教师 教学设计 语文综合素养

学校的以人为本,从教学管理层面讲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成长层面上归根结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职业价值就是学生的发展。“生本教育”是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倡导并主持实验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它的特点是以学生为本,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探究、交流、分享。生本教育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合作的模式,既照顾到了学生的差异,又很好地解决了均衡发展的问题,也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但是,眼见着生本课堂,教师移步讲台下,学生阔步上台唱主角;教师三缄其口,学生滔滔不绝;甚至有些学校还武断对老师提出“上公开课就把你们的嘴捂上”。但是,学生的交流展示,到底要不要教师的掌控?如果不掌控,学生的认识和表达有可能蜻蜓点水,理解浮于表面;如果掌控,该怎样做?有些年轻老师常常诉苦,一篇计划一课时完成的课文要上三、四个课时,也就是说如果生本课成常态课而不是演示课,教学任务肯定难以完成,那生本的课堂效率怎样成就……在“生本”课堂里,教师怎样定位,才能让学得积极、快乐、高效呢?

笔者以为教师首先要做学生学习的策划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出发,搭建从学生的认识和文本之间的桥梁。首先语文教学要把阅读交流活动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要让语文课堂具备大文化的视野,充满语言文字的韵味,灵动起来,丰富起来,精彩起来。教师就要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做到“兴趣先导、删繁就简、领异标新”。

什么是兴趣先导?比如我们在设计导读时,就可引用新闻头条,历史事件、哲理故事、相关学科、政治事件、名人名言、生活感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设计《爸爸的花落了》,我们就可以从单元主题入手设计聊天话题:“老师想知道你们想成为大人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贴近孩子的生活和认知,引发孩子对成长的思考,让学生领悟到成长是美丽的,也是残酷的,要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设计《人生》的导读中我就可以引用名言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学们,人生是什么?成长中的你们或许已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志士曾经用他们的生命与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我们该如何攀登人生的高峰呢?勃兰兑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宝贵的启迪。”

教学设计怎样做到“删繁就简、领异标新”呢?首先把握好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学的重要前提,其基本原则是:低入、简单、根本、开放。这需要教师对整个单元主题的总体把握,学生必须在这一环节作充分的准备,以文本为基点,利用网络、书籍等各种途径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内部消化。问题设置是前置性作业的关键,问题设置要遵循“问题尽可能地包含基础知识、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关联性、问题要有开放性”。 比如《女娲补天》的前置性作业就可以按以下思路设计:(1)自主阅读与思考:阅读文本,做好批注,写下感悟。(2)延伸阅读与交流: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途径,收集更多的阅读内容。阅读线路一:各国各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和故事”。 阅读线路二:中国古代神话专题阅读。阅读线路三:关于世界神话体系的阅读。其中阅读线路三集中体现了语文教学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思想。因为,当时,好莱坞大片《雷神2》正在各大影院热播,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神话的兴趣。让学生组织自己的小组一起研究世界的各个民族“神族”社会,最大限度沟通了课内外阅读,对现行的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与适度的补充拓展。

教师要做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意味着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经营有道:即引之有法、导之有序、放之有度、收之有益。巧妙创设师生和谐高效互动的课堂模式,在生本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机会,放手去让学生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要做“高参”,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给予学生恰当而又不过分的指导。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开动脑筋,在学生不明白或者需要帮助时,予以指导,也就是说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学生观点生成处推进,游离主题的边缘处拉回,智慧闪光处夸奖,想要什么样的效果就夸什么样的现象。以《云南的歌会》为例,当学生说到山歌的动听时,老师就笑着说:“你能唱唱吗?几句就行。”当学生拓展延伸到山东快书时,史老师身先士卒:“当里个当当里个当……你能说两句吗?”当同学们展示收获、感悟时,老师更是倡议用各种形式展示,于是诗歌、对联、警句、画作、山歌纷纷亮相,教室里不时传来孩子自信的笑声、听课老师赞叹的笑声、授课老师欣赏的笑声。笑声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学习的快乐,感到教室好像没有了禁锢它的高墙,而向社会无限延伸着。这就是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整合。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践行这一理念,语文课堂的学习,就不止停留于课文本身,而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多种技能、特长及认知的参与,让语文素养立体、鲜活、成长,让孩子徜徉于大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快乐呼吸、尽情演绎。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再是一个匠人,而是一个技艺精湛的指挥家,拨动着孩子心灵的琴弦。

生本教育需要语文教师确立两个新的语文教学观,一是变理性语文为人文语文,二是变课本语文为生活语文。语文教育应该是智慧和美的教育。在这样的大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可得到充分体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充溢于心,实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语文生本教学是智慧和美的化身,教师在这片富有诗意的田野上耕耘、播种,收获,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发动机和助推器,语文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怎样定位,都要把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品味与鉴赏水平作为根基。要有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对文字的准确把握,对文本的全面解读,对细节的悉心领悟。这些都离不开大量的高质量的阅读。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做终身的阅读者、独立的思考者、与众不同的追求者。阅读要与时俱进,能够阅读日新月异的前沿思想巨著,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在独立思考中培养敏锐的洞察力;阅读与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中汲取生命的源泉,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独特的人生感悟;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随时记录自己的感悟,将这种感悟与文本有机结合,会带给学生思想的深度、感情的温度、美的享受,学生才能学得积极、快乐、高效。教师只有融入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去,才能体味和领略教学的神圣和精彩,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赢的芳草地。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语文教师应树立的教育教学理念

摘要: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从以上两个方面,对语文教师应树立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师 教学理念 “学生为本”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把学生看成是需要接受学校教育的被动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对学生现实状态的单一评价过重,常常轻视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在积极性等潜在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可能性判断不足。在教学工作中常常按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用一把标尺去衡量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也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要想真正地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落实新的课程教育理念,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时代对我们提出的严格要求与社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挑战。

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的口号提出了许多年,那么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要达到的根本教学目标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全面提高所有学生自身的综合性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好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能力,从每一位中国人做起,从根本问题所在的层面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全民素质。社会的发展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很多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回避的挑战。要想将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的落实到工作中去,就要找到适合学校校情与班情的突破口,而这个突破口就是要建设一支拥有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民教师,而教师的素质的提高,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就成了教师素质是否有所提高的关键所在。为了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求我们在学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以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与素质提高为出发点,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意识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保证,以全面完善学生个体的健全人格为教育的动力,利用课堂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阵地,最大努力去开发每一名学生自身内在的潜力,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中都能有所进步与提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在不同方面有所侧重地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确保他们在不同领域都有所特长,对以后的社会发展都能有所贡献。

顾明远老师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教育。这种基础大概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打下基础,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之中能在知识与技能、心理发展与身体健康方面都能向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第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为学生在以后的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与行为习惯基础。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习惯一但形成,改变将会很难,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教育显得格外重要,这个阶段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终身主动学习的根本前提。第三,是为学生打好社会生活的发展基础。新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的过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探索,让学生在自我发现与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提高能知识的生活应用能力。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技之长,更是一种能力的发展,社会与职业意识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教学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价值观念。

二、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不清,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知识能力提高的内在积极因素。所以,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首先要明确认识并持续关注学生在学习上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与潜在的差异性。正确分析每个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应该把教育的过程单纯地看成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灌输过程中的被动接受的个体,而应该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知识主动探索的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人。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个存储知识的一个“仓库”,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知识把这个“仓库”填满,而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多元评价为标准,以新的眼光正确的去评价、审视与对待每一名同学,去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点与他们自身中所蕴藏于深处的巨大能量,并正确的加以引导与培养。通过学校的教育让学生放手去发现与实践,用自己所知、所想、所学大胆地去创造。进而全面的促进学生在独立成长与素质全面提高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新的课程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学习策略,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提出了很多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再适当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强学生学习的成效。促进教师在正确的引导下学生能主动且富有个性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中全面推进这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这种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性。这种教育理念的推进,逐步地改变着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唯我独尊的教育误区,但传统的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载体和书本为标竿的教育局面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有所体现,要想彻底解决这个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应该从广大教师自我做起,全面推进这种自主、民主的课堂构建,通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发现与探索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新的教材内容中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程,这样的教材编排就是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转变提供教育的机会。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以教材的教学内容有关,更离不开教师的模范与引导,只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性作用,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其主体性,因此,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与知识的积极引导将是实现所有教学目标的前提与保证。

新的课程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智力划分非常细致,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所倡导的观点,就是“人人是人才,人人可成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正确发现学生内在的潜能,并及时对学生的这个潜在的能力加以科学地引导与开发,使其学生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与能力。教师这种人人是人才的教育理念,对我们广大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提供了依据,它要求我们教师在工作中要善待每一名学生,真正在思想上提升自己的觉悟与观念,不断去激发学生的潜能与信心,让学生能真正的人人成才。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是教师适应今天教育发展方向所必须做出的努力与必然的时代要求,同时更是提升教师自身修养与能力的必然要求。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一个语文教师对数学教育的思考

(一)

提到数学,我满是恐惧,头大如斗。

有关数学,印象最深的是我小学时做的名目繁多的各类应用题:

一个水池单开进水管,1/5小时可将空池注满;单开出水管,1/3小时可将满池水放完。现在池中存有1/6的水,如果同时打开进、出两个水管,多长时间才能注满全池?

每每遇到这样的题,我一边绞尽脑汁想辙,一边困惑――为什么一头开着一头还要放走呢?

还有:用绳测量井深。将绳子3折后测井深井外还多4米,将绳减少10米后再对折测井深井外还多5米。求井深和绳长各是多少米?

再有:鸡兔同笼,数头有20个,鸡脚比兔脚多10只,鸡有多少只?……

面对这样的数学,我有太多的不解:一个多么简单的测量井深的问题,能使用的方法何其简单与直接而且多样, 却为什么非得要用绳子?为什么却又是三折,又是对折,劳神地折来折去呢?岂不是瞎折腾?

面对这样的数学,我也时常懊恼,鸡和兔子怎么能关到一个笼子里?明明要查它们的数量,为什么非得要把鸡头和兔子头、鸡脚和兔子脚放到一块儿数?为什么不数只,或单数脚?

为什么有简单的方法却要舍近求远而采用算计麻烦的方式?如果我们的知识点只通过这样没多少实际意义的题型来传递和落实,我们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了数学而数学,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分数而分数?还是其他什么?

但是,恰恰是这样的题,都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典型应用题。这样的习题,不单是我小时候,在我上完小学的近三十年时间里,现在,我们的学生们,仍然在做着、练着、考着……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这样的题还被千变万化,在“奥数”的旗帜下,进行着各种比赛和竞争……

现在再想,这样的习题,对学生来说,又有什么现实的意义?有什么远景的打算呢?尽管有数学老师开导我:数学不一定在生活中都能应用,学数学是为了训练思维、树立数学意识……

然而,我仍是茫然。

面对这样的数学,我经常是不及格,经常是遮遮掩掩藏好卷子,经常是哭哭啼啼就回了家。那个时候老师喜欢出十道应用题一张的数学小考,我经常是只能答对一二道,得了个二三十分,惭愧的同时,还是不解――我隐约感觉我的未来一片荒凉――我得不了高分,我学不会数学,过几年我考不上大学,将来我找不到工作……

我小时候的数学还有很多问题:

老师在卷子上画了张床,床的后面,是个2,再后面,是个括号,我曾经填过厘米,惹得老师大笑又大怒。我还觉得自己实在无辜――那个年代,我只住过炕,家里实在是没有床啊!

有关我的身高,135,我填过米,也填过厘米,还填过毫米。气得老师揪出我,点着我的个头当堂“示众”,我才明白开来。

那个时候让我苦恼的还有大象、花生米、卡车的重量,那些千克、克,公斤、斤什么的,弄得我一直是迷迷茫茫,稀里糊涂。老师那副恨我不争气的样子让我既着急又羞愧。

我的数学就像是狗皮膏药一样,粘得我烦恼丛生。

那一日,听了二年组杨金良老师的数学课,他讲的是《千克和克》,一些话让我对数学思索了很多――

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盐就重1千克。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

请大家轻轻拿出你准备的物品,用手掂掂,感觉一下,和1千克的盐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2分硬币,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

刚才大家已经感知了1克有多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克呢?

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味精,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杨老师反复提醒学生“掂一掂”“感受”“记在心里”,“生活中”这样的字眼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千克与克给学生的感受,不再是两个刻板的表示物品有多重的单位,而是具体到了盐和洗衣粉,生动到了板蓝根冲剂与味精,清晰到了书包与牛奶的程度。采用这样回归生活的方式认识千克与克,把一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印象,知识变得直接了、深刻了、明显了、生活了、实际了。

而我的数学,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记忆,千克就是千克,克就是克,无他。

抚今追昔,在我对自己的数学耿耿于怀的同时,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任何脱离了生活的学习都是排除体验的学习,都是那般地模糊、晦涩,甚至有些可笑。

小学的知识不难,也不多,但是把简单的知识清晰与深入地传授给几岁的小孩子,得需要多么考究的方法啊!

因为,毕竟,茫茫众生中,如我等这般学不好数学的,还大有人在啊!

(二)

多年来,我是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学不好数学的。好在我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

可是,还有很多人,是同我一样――压根就是不适合学数学的“料”,该怎样面对数学呢?

一位叫“Dave Geng”的人,总结了美国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既让人羡慕,也有了深深的遗憾。他说,美国的数学――给予不热爱数学的学生最基础的数学教育,给予热爱数学的天才最高水平的数学教育。

而我们的数学呢?似乎只有一句话――给予所有的学生一模一样的数学教育。

就拿我来说吧,小学时就已经头疼于各种“植树问题”“抽屉问题”了,到了考大学之前,数学于我就是符号了。不,还不仅仅是符号,更是紧箍咒――不得不学、不能不学、学也不会、不会不行――高考还有一百多分呢!

哪像美国的数学――高中前的难度大概到会运算三角函数就可以了,如果把数学的标准定位到这,如我般的数学白痴们,是否能够学好数学姑且不说,至少不会被数学刺激得体无完肤。

其实,再想想,还有比我更被这样的数学坑害的一些人――

大学里,有一位徐姓同学,数学是考了满分的,可是,却沦落到和我们这些数学几十分的“学渣”们同班。我相信,当年高考的数学满分只是120分,他不过是全部得到了。如果如现在,150分,甚至他如果能有机会去答一张没有上限分数的试卷,他肯定也能得到更多的分数。然而,我们的数学,根本不可能给他这样的机会,因为,我们的数学,严格地把他这样的数学“学霸”与我这样的数学“学渣”圈定在了120分这个圈子内。

我们,再拼命,也不过是百十来分的标准,是在120分里打转转;而他,再擅长,也只能在120分的圈子里打转转;尽管他能轻松跳出120分的圈子,可是,还是只能在120分的圈子里打转转。说到这,我倒是觉得,我们的数学,更像是徐姓同学的紧箍咒了。想想,最悲哀的,仅仅还是我吗?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素质教育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更是素质教育基础的基础,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素质教育。如何渗透?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

《教育学》中指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素质教育正是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对素质教育最关键的要求。在学校中,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即素质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每一个学生既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又是素质教育的体现者。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素质潜能,需要教师把他们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灵活运用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加强个体尝试,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鼓励质疑问难,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调控激励机制,满足学生的参与欲望。我在教学《五彩池》时,为了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先引导学生想象五彩池的样子,再让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五彩池的美丽,直接感知画面、听配音朗读,调动学生情趣,最后引导学生在各种读中感受五彩池的瑰丽,使学生整堂课沉浸在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景之中。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同时还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可见,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把知识教给学生,更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既教给他们“鱼”,又教会他们“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方式,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到教会学生读书的操作和操作方法上,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信息的时代、人才竞争的时代,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只有会学习、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会适应。教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的文化科学素质就会提高;而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向更深层次发展,这是由“素质教育”的特征之一“发展性”决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的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彻底端正教育思想,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全面的学生观、正确的素质教育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习方法进行示范指导,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并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运用,从而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担负着人力资源开发和知识文化传播与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教育事业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21世纪的人才,惟有走改革创新之路,落实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打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门,才能真正体现出学校教育的主体性、开放性、社会性和国际性,才能真正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才的巨大优势,使他们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更新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析要少而精,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求得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认识和实践,才会有新的发现,才会逐渐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增强创新思维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着重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深入探究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出难易适度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并大胆质疑,欢迎学生怀疑、反驳、否定前人的理论,提倡七嘴八舌、标新立异,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多种答案的存在,培养学生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教完这课时设计了如下作业:

1.人们从蝙蝠得到启示,发明了( ),用它来( )。

2.我知道( )的发明,用它来( ),是从( )得到启示。

3.我觉得还可以从( )得到启示,来发明( ),用它来( )。

这样,教师引导学生把课堂教学中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并让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进行自由创造,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1世纪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地位,关键在于人才。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今天的基础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因此,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想方设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让素质教育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越开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