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9 03:34:57
导语:在中医诊断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平台建设设想
研究平台拟以中风病为研究对象,系统建立中风病及相关证候的现代检测方法。
①对现有中风病诊断技术和方法,按照中医病证关系进行整理和规范,
②探讨和跟踪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应用的可能性。选择中风病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中医对中风病有较长期系统的研究基础,在中医各种病证研究中比较规范,已有《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86年,简称一代标准)、《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1988年),《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1994年,简称二代标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1996年)、《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2008年)作为研究支撑,有较强的研究基础和资料。围绕建设内容,拟从免疫检测技术、生理检测技术、影像检测技术、流变学测试技术、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不同检测层面,以及中医脉象、舌象、面相等现有中医客观诊断技术,全方位选择各种相关仪器设备,在对中风病中医辩证分型基础上,全面进行病证关系的各项技术指标测定,寻找和建立不同中医证型的特征检测指标和体系,探索中医病证的现代诊断方法和系统指标体系。
2研究现状
关于现代诊断技术与中医病证关系研究,国内已有科研人员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初步探讨。朱宏勋按《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脑梗塞急性期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进而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也进行评分,研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白细胞计数及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与NIHSS评分存在线性回归关系,风证、火证、痰证、气虚证与NIHSS存在线性回归关系,风证、火证、痰证与白细胞计数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朱彦玫等将中风急性期患者,按病因辩证分为:风火上扰、痰热内阻、阴虚风动、气虚血瘀4组,按病位辩证分为中络、中经、中脏、中腑4组。分别对患者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及双侧颈内动脉(ICA)末端的血流进行检测。通过枕窗测基底动脉(BA)获得上述血管不同段平均血流速度(Mv)、动脉波动指数(PI)及血流频谱形态。研究结果表明:按病位辩证分,中络组中除BA外,其他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和其他各组均减低;中经组、中腑组和中脏组的ACA、MCA、ICA、高于对照组和中络组,中风病4组之间血流速度关系呈现为中络组<中经组<中腑组<中脏组。按病因辩证,风火上扰型表现为血流速度加快,有些伴有频谱形态改变和血管痉挛性病变;痰热内阻型中部分表现为血流速度过快呈血管狭窄,部分表现为血流缓慢呈供血不足,伴有频谱形态的异常;阴虚风动型中表现为血流速度低于正常对照组,湍流和涡流,分别伴有频谱形态异常和血管退行性病变;虚血瘀型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一支或数支血流速度缓慢及供血不足。涂晋文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ACE(I/D)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及中医证候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组ACE-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显示ACE-DD基因型或D等位基因可能在脑梗死中起作用,且与脑梗死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密切相关。脑梗死组患者DD基因型患者血浆AngⅡ水平显著增高,且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患者增高更显著。DD基因型导致血浆AngⅡ水平增高可能是中医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的遗传易感因素。童建兵将脑梗死患者采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二代标准)分为6种证候类型:血瘀证、风证、火热证、痰浊证、气虚证及阴虚阳亢证,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研究得出,脑梗死患者血瘀、痰浊、气虚证的血清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风证、火热及阴虚证;血清尿酸水平与血瘀证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其他5种证型无显著性相关,表明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对血瘀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聂琼芳按将急性期中风患者分为中脏腑、中经络型,结果表明,中脏腑组、中经络组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中脏腑组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沉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中经络组中,低切血液粘度和血沉明显高于正常组。朱力莹等CT断层扫描探讨急性中风患者不同证型的影像学特点,研究发现,中经络型中以缺血性病变为主,病灶大小为0.2~1.5cm,其中15%为出血,出血量1.0~10.2ml;中脏腑型中以出血性病变为主,出血量12.1~61.3ml,其中12.9%为缺血性改变,病灶大小为1.72~11.2cm。中经络者不论是缺血还是出血其病理基础为深穿支小血管闭塞或破裂,中脏腑者病理基础为较大血管的闭塞或中等量出血。在中医现代诊断技术研究中,相关研究人员所完成的工作为进一步进行中医的辩证诊断技术研究提供了依据,但这些研究尚缺乏系统性,与中医病证的特异性还有待探讨,不能很好的指导和用于临床实践,需要做进一步的全面研究工作。
3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3.1对中医“四诊”与现代检测技术的认识
中医医生在遵循“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诊断时,要对“四诊”中每一诊的内容进行观察和分析判断,突出每个方面的主要特征,然后通过“四诊”合参,全面综合各诊诊断要点,概括、总结和确定出患者的病证,进而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即对某一病证的确定既不孤立地考虑“四诊”中每一诊的内容,也不对“四诊”信息进行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对“四诊”信息全面采集、综合分析、反复斟酌而得出明确的诊断结果。在这一诊断过程中,既有中医师的感觉器官对“四诊”信息的采集,也有中医师的大脑对“四诊”信息的分析、判断、反馈与取舍。上述工作虽然对于有经验的中医师很快就能完成,但对于现代检测技术和分析方法,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过程,目前要顺利实现还有相当的难度。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医领域对现代检测技术与分析方法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以及可为中医诊断所能提供的方法支持还不是十分熟悉,围绕现代检测技术与分析方法尚有许多基础性研究工作未完成或根本没有进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现代检测与分析领域,有关中医诊断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已掌握的数据量和分析处理技术积累也还相对较少。因此,要实现中医“四诊”检测的客观化,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四诊”的特点,以及在现代检测技术和条件下进行“四诊”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只有首先做好“四诊”的基础性和规范性研究,多途径利用现有技术进行“四诊”检测方法探索,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引入到中医病证诊断领域,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3.2对中医“四诊”仪器与检测内容的认识
在中医“四诊”客观化检测过程中,有关人员已经完成了部分仪器设备的研制,并开始应用于中医的科研、教学和临床。这些仪器根据不同的检测传感器,反应了“四诊”中某一诊的特定方面的性质,如采用压力传感器的脉诊仪体现的是人体脉搏压力特性,摄像式舌诊仪反映了舌的图像特性,它们虽然还不能全面反应中医诊断中关于脉和舌的全部特征,但却是实现“四诊”客观化检测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就如心电图机最初只是用于检测心脏电信号,随着临床检测数据的积累,人们逐渐发现了其所反映的心脏问题和对应关系,进而成为心脏检测的重要指标。对于现有的中医“四诊”检测仪器,不能因其检测内容单一而不予重视,应在保证现有仪器数据采集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充分做好检测指标的数据积累,建立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确定出各自的规律和特征,观察和寻找与相关中医病证诊断方法的内在关系。对“四诊”中的每一种诊断,也要注意从多角度探寻能反应其特征的检测技术与方法。如对于脉诊不仅要检测压力特性,还要检测心脏的脉动、血液的流动与压力、血管的柔韧等指标,以更全面准确地反应脉诊的特性,服务于中医病证诊断。
3.3对于建立中医病证现代检测诊断体系的认识
建立现代中医病证诊断体系是中医发展的客观要求,纵观中医发展历史,每一时期都在不断引入新的思维、技术与方法,都在充分利用当时的社会和科技发展成果来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有理由相信古代中医先辈们如果面临当今的科技发展现状,也会积极采用这些技术和方法来促进中医病证诊断的发展。在当今人体测试诊断技术条件下,建立现代中医病证诊断方法也不能指望某一特定检测方式或单一检测指标就能完成。一定要注重多方面引进各种现代检测技术和方法,熟练掌握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在人体疾病诊断中的适用性和特点,从不同角度或系统进行中医病证与检测指标对应关系研究。在充分做好中医病证分型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各个指标的检测数据和经验,仔细寻找各个数据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同时还要针对不同检测指标进行归类,及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探寻检测体系内各检测指标间的数据相关性,做好相关性分析与反馈,不断修正各检测指标的数据采集重点,完善数学分析方法与模型,以最终完成中医病证与检测指标和检测指标系统的特征或特异性关系研究。如中医将中风病证候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个基本证候,而现代研究表明中风病有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缺血性中风由脑血栓或脑血栓形成所引起,出血性中风由脑出血(脑溢血)所引起,因此可根据这两种病因设计相应的多参数检测和检测体系,建立与中医6个证候有对应关系的检测方法。
4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人体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医和中医诊断的客观化提供了的可能的技术和方法支持,但要把这些技术和方法具体应用到中医领域,还需要完成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并结合中医的特点做好关键技术研究。当然这些工作不会一蹴而就,但只要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必将会得出有实际意义的研究结果。这将有效地提高中医病证诊断水平,全面地促进中医诊断技术的发展。
作者:王益民 何 畔 张小蒙 阎冰 刘彦强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1教学模式相对较落后
目前大多数中医院校的西医诊断学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灌输模式进行,而且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缓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较差,无法开发其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考试多以笔试为主,学生感觉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所学知识,使得所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应用。
2提高中医院校西医诊断教学质量的对策
2.1转变观念,增加学时
中医诊疗源自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人体认识,西医诊疗则源于精细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中西医诊断的共识都源自远古时代的对人体的基本认识[3]。西医诊断学是解决中医院校理论与实践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等弊端的最佳途径。因此,有必要加强认识,了解西医诊断学教学在中医院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保证足够的教学时数;转变学生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学习西医诊断学的重要性。
2.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西医诊断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问题式(PBL)与授课式(L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是培养全面型人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手段,模拟或恢复教学内容情境[4]。LBL教学法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将学生引入问题后激发其积极思考能力,通过自我讨论、探究及总结,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5]。PBL教学法则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习[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的传授采用PBL与LBL教学模式进行,临床实践中准备典型案例让学生模拟患者或选择标准化患者,教师让学生通过询问病情、采集病史、书面记录达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3教学与临床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体格检查和症状学部分应尽最大可能地将书本知识与日常的常见病、多发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自身患过或接触过某种疾病的患者,很快会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认知相结合;讲完症状及体征后,可选择常见病例,包括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及器械检查等,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疾病判断等,不但巩固了学生的课堂知识,而且锻炼了其诊断能力。
2.4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将网络、多媒体等计算机技术充分结合的综合教学技术,是理论知识最好的教学形式。具有内容丰富、直观、高效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演示视频、图片及动画,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生动,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学习主动性的调动都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上采取教师讲解一段后,再播放正确的及错误的操作录像,正常的及异常的体征对比,使学生加深印象。诸如,教师可以将心脏杂音和心脏搏动的动画、心电图利用多媒体同步播放,再与其他各类型杂音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提高教学质量。
2.5建立临床技能培训室
近年来,由于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各高校进行扩招等原因,使学生在临床见习中了解常见阳性异常体征的机会逐渐减少,胸腔及腹腔穿刺术等基本操作的机会也很少,导致学生和年轻医生的基本功不扎实。随着科技的发展,模拟人工艺更加先进,如:模拟肝病患者肝脾肿大;模拟心脏病患者的异常心音和心律失常;模拟腹腔、胸腔、骨髓穿刺术患者;模拟肺病患者的呼吸音。教学过程中使用模拟人,可提高临床学生对常用操作和常见异常体征的熟悉及熟练程度,使临床技能得到提升。综上所述,西医诊断学是临床各科的基础,中医院校的西医诊断学教学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保证充足的课时,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原理、概念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临床实践能力,提高西医诊断学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优秀的中医专业人才。
作者:闵晓黎 俞桦 李国晖 李潇 吕红玲 黎玉叶 单位:云南中医学院西医诊断教研室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1.1构建思路(1)“以学生为本”是灵魂。“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学习理念贯穿于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负责引导、监控和评价学习进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强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让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有一种归属感、责任感和紧迫感。(2)“任务驱动-解决问题”是主线。在宏观教学目标指导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为主线,有目的地确定和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热情。(3)“开放式教学”是核心。“自主学习”模式遵循“学生自学、教师导学”,创建开放的学习课堂,克服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活动的缺陷。“开放式教学”使大学课堂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教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由交流、互助提高,促使学生思维和认知能力在开放环境中得到提升。(4)“信息技术支持平台”是保障。“自主学习”模式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运用“自主学习”模式时,教师应时刻关注、更新和监控信息支持平台,保证平台的畅通,及时从平台获得学生的学习情况,保障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1.2构建方法在以上思路的基础上,构建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教师由“教书”向“教学”转变,由单纯重视“课堂”到“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组织教学;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以自身为主体,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觉控制学习过程。(1)课前———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平台,指导学生熟悉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制定学习计划。课前通过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提前课程预习提纲,促使学生在课前围绕教学大纲自主预习相关知识、收集所需资料;课后对下一次预习提出具体要求,并发放案例卡片。鼓励同学们针对预习内容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及时反馈至教师。提问采取积分制,每月提问名列前十位、回答问题前十位的同学给予相应奖励,既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又能使教学更有的放矢。(2)课中———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我们充分运用中医诊断信息支持平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疑惑、新鲜感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教师创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促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倍增。另一方面,我们采取小组式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讨论、交流、启发、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探索,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3)课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跟踪学习效果。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监控下的学习,及时了解学习效果,对于改进、调整教学计划非常重要。我们运用中医诊断学计算机无纸化学习考试训练系统,每次课后让学生及时登录该系统进行学习测试,对测试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通过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集中,引导学生在交流群里开展讨论,协作解答,教师做总结点评;对于个性问题,因材施教,采取“小组成员互帮-教师针对性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总之,构建“自主学习”模式要抓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既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又要保证其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学习。
2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的实践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以2013级中医七年制4班舌诊教学为例,介绍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
2.1学情分析
2.1.1平台使用情况分析课程实施依托中医诊断信息技术支持下“舌诊训练考试系统”、“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中医诊断学数据信息库系统”进行;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利用平台上传作业,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以分组的形式进行,但部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对舌诊基本理论掌握较好,但仍停留在机械记忆阶段,在理论与临床的联系方面比较欠缺。
2.1.2学习风格分析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首先采用Reid感知学习风格问卷[4]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感知模式中:视觉型占41.5%,听觉型占16.3%,触觉型占10.7%,动觉型占19.6%,没有明显倾向的占11.9%。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该班学生倾向于视觉型学习风格,其次是动觉型。针对该班学习风格的特点,舌诊教学设计上以色彩鲜明的舌诊图片、视频等各种视觉刺激手段为主充实教学平台,完善舌诊训练考试系统;同时,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让学生进入角色以提高学习效率。
2.2教学方法
采用“课前复习预习—多媒体讲解—提问互动(分组案例讨论)—点评小结—课后思考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分工合作。
2.2.1教师促学模式(1)设置问题,运用“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引导学生课前复习及预习;(2)提供舌象观察记录表、案例卡片、图片、视频等教学材料,编制多媒体课件,调试舌诊训练考试系统;运用多元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3)结合临床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4)动静结合,运用舌诊训练考试系统请学生“看图辨舌”;结合临床案例,培养“舌症合参”辨证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5)发放多媒体听课提纲,以留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参与空间。
2.2.2“自主学习”操作程序(1)登陆“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在教师指导下课前自主复习、预习,完成舌象观察记录表,阅读案例卡片并按照问题思考;(2)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3)登录舌诊训练考试系统进行训练和考试;(4)课后把舌象观察、分析常规化,并做好记录;(5)遇到问题时,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师生互动,协作求解;(6)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课时单元结束,教师点评总结课程内容,学生及时反馈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难点,教师予以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
2.3教学流程(见图1)
3体会
教学结束,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学习情况。88.2%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自主学习”模式,77.6%的学生表示“自主学习”模式提高了学习兴趣,92.1%的学生表示“自主学习”模式有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融洽同学关系。“自主学习”模式具有以下优势[5]:(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对本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更加关注,掌握程度更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学习氛围更自由、更轻松,便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容易接受知识。(3)学习资源更丰富,拓展知识效果好。信息技术支持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也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扩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当然,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少数学生性格内向,不爱发言,“自主学习”仍停留在自己阅读教材,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未收到预期的效果。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本”,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是中医教育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作者:孙贵香黄惠勇刘伟倪佳袁肇凯简维雄李琳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教学模式;实训教学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06)
实训教学是面对非真实患者的情况下,在中医诊断实训室里通过各种手段,模拟望、闻、问、切等诊查手段及中医诊断的辨证思维,最后形成诊断的模拟训练。包括从中医“诊”到“断”的整个完整过程。
1实训教学模式的内容设计
1.1实训教学模式的目的实训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感受临床氛围,掌握四诊方法的运用,掌握中医的辨证思维。其目的具有双面性,一是针对枯燥的教学方式,达到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教学目的。非教学目的指的是老师或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角色,并实际进行交流。教学目的是通过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获知患者病情,通过分析,最后得出诊断结果。
1.2实训教学模式的步骤实训教学操作有系统的运行过程及步骤。教师要事先布置内容,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并全程进行参与。学生要在明确的教学任务指引下,主动探究摸索,寻求问题,发现问题,完成任务。教师及时总结分析,指出不足之处,逐步加以改进。如在问诊方面,首先要求学生背诵张景岳“十问歌”,熟记问诊内容和问诊顺序,按主诉、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的顺序询问,使学生问诊时内容不至于遗漏。其次,要求学生问诊时突出中医的辨证观,边问边辨,边辨边问,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医辨证思维方法。
1.3实训教学模式的角色分配在实训课上,通常由教师事先选出典型病例,并扮演患者角色,同时教师也是实训教学监控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担任医生。过程要分组进行,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每10人一组,每组又分两个小组,分别扮演病人、医生。扮演病人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就诊者,其他4人为陪诊者共同做出就诊内容的设计;扮演医生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出诊的主治医生,而其他人参与其诊断的全过程。病人就诊后,给医生20min时间询问病情、讨论并写好病历内容。最后双方将各自内容做一比较、讨论,老师给予适当点评。在模拟情景过程中要接近于临床真实,比如,扮演患者时,在回答学生的问诊尽量使用真实患者的语言,并尽量展现临床上可能见到的不同类型的患者。
2实训教学模式的启示
2.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情绪,只是对概念进行死记硬背,缺乏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的运用了。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模式具有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相结合的特点:学生在复杂的临床实训环境中,不仅能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还可以对各部分所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具体应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讨论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加以修改或重建。
2.2变理论传授为临床实践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锻炼思维、提高技能,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能力,较之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更贴近临床。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也突破了临床见习中一味的让学生看。如在脉诊模拟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脉诊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问诊、全身望诊等所学知识对脉象可能反映的问题进行逐一地确认和排除,进而确立诊断意向。因此,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能够弥补单纯理论教学和见习的不足,更适应现代中医教育的要求。
2.3规范学生技能操作能够避免部分临床医师在中医带教方面的不规范。通过教师的规范教学和不断的实训强化,保证学生正确掌握中医临床技能与操作,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护理诊断是指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属于护理职责范围内的,并且能运用护理方法或护理手段来解决的问题。它具有4个特点:①说明个体当前健康状况所需的护理;②与医疗诊断有区别;③根据不同的护理范围进行一定的分类;④明确指出所需具备的护理知识。
1中医护理诊断的意义
1.1增强护理人员的自主性和责任心中医临床长期以来医护不分,护理人员只是遵照医嘱进行被动性护理工作,中医护理诊断的确立,可使护理人员针对护理问题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增强护理的自主性和责任性。虽然在诊断的理论上医护分开,但在解除病痛、恢复健康的实际问题上殊途同归,产生相辅相成的作用。
1.2突出了辨证护理及整体护理的原则中医护理诊断揭示了病人产生该问题的病因病机。其病因常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家庭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分析病机则能把握机体整体的反应状态,从而增强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观念。
1.3有利于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中医护理诊断的概念,指出了护理诊断包括对病人潜在的健康问题的提出,这有利于护理人员针对潜在的问题采取主动性护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促使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化。
1.4有利于护理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护理诊断的规范化、系统化,既有利于教员有条理、按系统的教授课程,又便于学员从中医护理学理、法、方、术的系统理论结构来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医护理学知识。中医护理诊断标准化、规范化的开展,将有利于临床科技资料和信息的储存、整理、分析、提取和交流,有利于中医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
1.5促进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医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应有其独特的服务范畴,知识体系,科研内容和理论基础。中医护理诊断的规范化,将促进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以便与现代科学接轨、渗透和移植。
2中医护理诊断的内容
每个具有诊断意义的命题都应具有4个内容或组成部分,即名称、定义、诊断依据及原因和证候类型。
2.1名称是对病人护理问题的概括性描述,这
些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2.1.1现有的,或称存在的,是指病人当时所呈现的行为反应。
2.1.2潜在的,是指有促发因素存在的,若不加以预防和处理,护理问题就一定会发生。
2.1.3可能性,是指护理问题是否存在还不能肯定,尚须进一步收集资料予以证实或排除。
2.2定义是对名称的一种清晰的、正确的表达,并以此与其他诊断相鉴别。如焦虑、恐惧都属情志的改变,但焦虑的定义为模糊的不适感,其来源对个人来说通常是非特异的和不可知的。而恐惧的定义则为由于一种被认为是危险的明确来源所引起的惧怕感。
2.3诊断依据是指有此诊断的病人所具有的一组证候,有关病史和检查结论是作出诊断的依据。这些有关资料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并且各种根据对诊断的意义也不同,按其重要性,临床常分为主要依据和次要依据。前者证实一个特定诊断所必须存在的证候及资料,后者是指可能出现的证候或资料。
2.4原因及证型原因是指引发护理问题的诸多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等。证型是指疾病引起的,决定护理问题性质的病变反应状态,这些证型都具有一定的判断标准。
3中医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
护理诊断和医疗诊断无论在概念的内涵和内容实质上都是不同的。医疗诊断表示疾病的病理变化,包括与其病理变化相应的症状、体征和实验检查,它是通过医疗手段来解决问题。护理诊断表示病人由于疾病影响所存在的或潜在的行为反应。这些常表现为病人的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及应付环境的能力不佳或丧失,这些问题是需要用护理手段来解决的,它们的区别在以下4个方面。
3.1护理诊断是在病人日常活动及生活中的反映和影响而产生的健康问题,而医疗是用一个确切的名称来说明其症状及病理变化。
3.2一种病常有数个护理诊断,它可以随病情变化而变化;而医疗诊断是一种病理变化,一旦确诊不会改变。
3.3护理诊断是用护理手段来解决,而医疗诊断是用医疗手段来解决。例如:患肠痈需要手术的病人,医疗诊断:肠痈、脓溃期。护理诊断:善惊,心胆气虚,恐惧手术,脘腹胀满,术后腑气不通所致:生活能力低下,术后气血不调,经脉不利。
4中医护理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保证中医护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在作出护理诊断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所列名称或问题应规范、明确、简单易懂。②一个诊断包含一个护理问题。③护理诊断必须有可靠的依据,必须根据四诊所获得的评估资料作出。④护理诊断应指出护理的方向和目标,以利于护理方案的制定。⑤护理诊断必须体现整体性和动态性。整体性要求从整体出发,全面掌握病人当时所出现的各个护理问题,以分清主次,制订统一施护方案。动态性是指护理诊断要随病程变化而随时修正,以始终适应病情的需求。例如:一中风病人,医疗诊断:中风、后遗症期。护理诊断:A情志失调,焦虑,病后思虑伤脾、心脾两虚所致;B语言障碍,失语,痰瘀阻络,语道失利所致;C运动障碍,偏瘫,气虚血瘀,经络不利所致:D潜在问题,再中先兆,气虚血瘀,经脉闭塞可致再中。
1古代中医对内科疑难急危症的诊疗
论及我国的传统医学,那可是不胜枚举。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经典的医学著作《内经》,这里面就涉及到很多急危症的诊疗:曰精气乃绝着,就是指人已濒临死亡,于是说灵枢通天;曰阴阳皆脱者,就是指阳之太盛和阴之太虚者,也会暴死不知人也;及至东汉末年,又有名医张仲景写出了《伤寒杂病论》,里面对当时许多急危症该做如何诊断做了精辟的论述;遂至唐代,又一名医孙思邈著就了《备急千金要》,只看题目就知晓是针对危急症状患者而言的;在此基础上,同代的王焘也出著了《外台秘要》,这里面对前人对疑难急危症患者的诊疗做了归类,总结,形似于现代的医学综述;看了《大宋提刑官》的人都会认识一个叫做宋慈的,就是宋代的他,写出了法医专著《洗冤录》,这是一部对治急性中毒有价值的医书。据说曾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而流传世界,影响巨大。
2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分析
什么是辨证?辨证就是通过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而进行的分析辨别。看它属于哪一种症候,定出症候之后,我们对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3现代中医对疑难急危症的诊断
问诊得知患者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时,且剧烈疼痛开始在上腹部,并很快蔓延到全腹,持续性疼痛的,观诊有腹膜炎体征的,可以初步判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问诊或望诊发现患者上腹或右上腹阵发性钻顶痛,剧痛时患者可打滚弯腰、翻转叫喊,间歇时可全无症状,按压患者右上腹部,无压肌紧张,可以判断为无黄疸,为胆道蛔虫症。患者右上腹部突然发生放射性剧痛,观察发现患者发热,有黄疸症状;按压患者右上腹部,明显感觉患者肌腹紧张,可扪及胆囊。这是就可判断为胆囊炎或胆结石病症。患者的急性腹痛常由嵌脑疝、肠扭转、肠套叠引起的,并障发性脐周腹痛、呕吐、腹胀无大便、不放屁;患者腹壁可见肠蠕动波,肠鸣亢进,有气过水音。这样可以断定为肠梗塞。如果患者开始于上腹部或脐周腹痛,以后转至右下腹痛,并且患者右下腹痛有固定压痛、反跳痛及肌肉紧张时,可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患者突然腹壁剧烈绞痛,从一侧肾区及腰部放射到同侧腹部、大腿内侧及外生殖器,发现血尿。这时可断定患者是尿路结石。
4临床病例
病例1:急性肠梗阻患者王某突然剧烈腹痛,被紧送往医院就诊。利用西医输液治疗3d后症状也未见缓解,在这种情况下王某转到中医门诊。经过中医师临床诊断,结合患者的病情,腹部胀痛,按则疼痛加剧,望诊发现舌色鲜红,舌苔黄,切脉发现患者脉弦滑,初步诊断为急性肠梗阻。中医治疗应该开结通腑攻下,理气消导。党参10g、花椒10g、干姜10g、炒莱菔子10g、蜂蜜30g。用于温阳散结,理气化滞;使君子15g、大黄10g、乌梅10g、厚朴10g、枳实7.5g、槟榔片7.5g、元明粉5g,用于驱虫导滞,通腑泻下。患者服药后4h,就大便通畅,腹胀消失,疼痛得到缓解。病例2:急性心绞痛患者林某心口放射性剧烈绞痛,在医院口含硝酸甘油暂时得以控制,但不久再次发病。感觉用西医治疗只能缓解病情,得不到根治,就转到中医门诊,望诊发现患者面色苍白、气短、畏寒怕冷、舌色暗紫,问询得知有心绞痛史,初步诊断为急性心绞痛。当归15g、生地15g、桃仁10g、红花10g、钩藤20g、赤芍12g、枳壳10g、陈皮10g、甘草10g、远志10g、蒲黄10g(包煎),桂枝10g、寸冬10g、五味子6g、人参10g、三七10g、用于补充心阳,疏通血脉。患者服用一剂后,病情就趋于稳定,疼痛得到缓解。连续服用一个疗程后,基本痊愈,半年再无发病。可见,中医治疗心绞痛效果良好。病例3:急性黄疸肝炎患者吴某突然发现双眼和身体发黄、小便赤黄、饮食下降、舌苔厚腻,还伴有恶心呕吐、小腿瘙痒。根据患者病状,初步诊断为急性黄疸肝炎。茵陈15g、山栀12g、大黄6g、郁金9g、板兰根30g、柴胡12g、茯苓15g、川楝子9g、神曲15g、蒲公英15g、泽泻9g。水煎服,一日2剂。用于清除湿热,滋补肾阴。患者服用一个疗程后(7d),舌苔厚腻消失,肤色恢复正常,小便量大而白,又服用了一个疗程,彻底痊愈。
5结语
中医内科疑难急危症诊治方面效果良好,望闻问切四诊法在诊断方面作用很大,中药的副作用小,对人的身体基本没有伤害,并且中医辨证的论治既治标又治本,在很大程度上能彻底清除病根,使患者完全恢复健康。但是利用现代科技诊疗手段,中西医结合诊疗,相信能使中医诊治疑难急危症发展的更好。
摘要: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点脉诊教学的常见问题,即指力运用大小不明确、两手交叉候脉不严格、定关方法不准确、运指次序不固定、指下感觉不清晰,文中仔细描述了针对不同问题提升脉诊教学效率的方法,供同道斧正。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脉诊;教学;传统
引言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四诊教学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局面,是一种较难掌握的中医技能。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点脉诊教学的常见问题,供同道斧正。
1指力运用
教材中讲述“举按寻”即浮取、沉取、中取时,描述“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为浮取,很多学生浮取时用力过大,所以教学中宜明确“用摸触皮肤的力度接触到皮肤,这个力度叫浮取”,宜反复强调接触即是浮取,并在实践中反复纠正学生浮取的指力。推荐方法之一,教师和诊脉者同时诊察受诊者的左右手脉,同时“浮取”,由受诊者依据教师的指力大小判断诊脉者所用指力是否正确。推荐方法之二,教师充当受诊者,判断诊脉者在教师腕部所用指力是否为浮取[1-2]。与此类似,教材中描述“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称为“沉取”,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每次沉取都需“按到筋骨”,而是“按到指下明显有抵触感(脉下肌肉抵触)时,即已按到位了”。那么,“指力与位置均介于浮取和沉取中间”即为中取。中医本身多为定性而缺乏定量,学生难掌握,所以教学中需要尽量精准描述,辅之以反复的操作训练才利于学生掌握。上述推荐方法同样适用于纠正学生沉取和中取的指力。
2左候右,右候左
“即以医生的左手候患者的右手寸口脉,以医生的右手候患者的左手寸口脉”,这一点在教材中有提及,但没有得到重视,这是传统脉诊的规范要求,现在网络上很多脉诊图片的纰漏正出于此。仔细分析其中缘由,医生用左手候病人右手的脉,是从寸口脉的外侧来切入,这样比较方便。如果医生候完一个手的脉,再用相同的手去候病人另外一个手的脉,就只能从寸口脉的内侧切入[3-4]。因为医生的食指必须放在腕关节的寸部,即靠近腕关节这一侧,所以为了保证食指仍然是候寸口脉的寸部,就只能从内侧切入。这样内外侧切入的角度不同,会影响医生对指下感觉的体会。所以在临床上操作规范是左候右,右候左。
3定关方法
中指定关,教材上多数采用桡骨茎突内侧定关法,即桡骨茎突往内一点即关脉的位置。其实临床准确的关脉位置正好对应尺骨小头,临床上多采用中指循手背定关法。医生用中指的指掌关节的连接处顶住病人的尺骨小头的顶点,然后循手背与前臂作一条垂直线,中指与寸口脉皮肤的交叉处就是准确的关脉位置。中指循手背定关法所定出来的关脉与桡骨茎突内侧定关法所定的关脉略有差异,中指循手背定关法所定的关脉往肘关节这一侧后移了半个指头。尺骨小头这个点要比桡骨茎突这条线的骨性标志更为明显,更方便准确定关,也有临床证据表明中指循手背定关法所定的关脉更为精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要求诊脉者先把受诊者关脉中点的位置用笔画出,确认正确后再定寸尺。
4运指次序
教材上列举出各种指法,如举按寻、总按单按,但未明确各种指法的运用次序,造成学生指法运用的混乱与遗漏。《临证脉学十六讲》中明确了运指次序,使学生有章法可循,久而久之即可养成良好的诊脉习惯。运指次序如下:“用‘浮取’法总按三部用‘中取’法总按三部用‘沉取’法总按三部调整后(根据已感觉到的患者脉搏的浮取力度与沉取力度,来调整中取的力度与位置),再用‘中取’法总按三部回到‘浮取’法总按三部再行‘中取’法总按三部再行‘沉取’法总按三部三指定格于‘寻脉’(直至候清其总体脉象为止)食指‘浮取’寸脉食指‘中取’寸脉食指‘沉取’寸脉食指定格于‘寻脉’(直至候准寸脉为止)中指同食指候寸脉法候关脉无名指同食指候寸脉法候尺脉结束[5-6]。”
5脉图与指感
在脉诊操作时需要潜心细致地体会指下感觉,这种感觉是客观和可靠的。与平面脉图相比,指下感觉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并体会。“通过我们的指尖感觉(主要是触觉),至少可以从脉搏搏动中体会到六种情况,即脉搏的位置形状、速率(快慢)、节律、力度和来去之势(如来的时候的紧张度等)”所以脉诊的训练主要是一个手指触觉逐渐训练至灵敏熟练的过程。比如涩脉,“所谓脉的流利或不流利,实际上是指诊脉者指下的这样一种感觉:无名指感到尺部脉搏动后,又迅速从中指和食指先后感到了关部和寸部的脉搏搏动,这就叫脉流利;反之,若无名指感到尺部脉搏搏动后,却‘迟迟’才能等到中指触及关部脉搏的搏动,然后又隔‘良久’才能在食指感到寸部脉的搏动,这就叫脉不流利(最不流利的病脉叫涩脉)。”反复训练之后,学生就能体会并掌握这种指下感觉,但前提是静心细致候脉。教师示范运指时随时记录受诊者典型脉象,随即让学生体会具体脉象的指下感觉,体会后在其他受诊者中找寻相同脉象,让教师确认,可以大大提高具体脉象的教学效率。以上几个问题在中医诊断学脉诊教学中较为常见,按照上述方法调整教学后,脉诊教学效果明显上升,推广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中医脉诊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李清 徐义勇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姚梅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摘要: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具有转变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中医诊断学》通过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数字化资源库上传,实现《中医诊断学》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成为《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网络资源共享;自主学习
《中医诊断学》授课对象为大一第二学期学生,学生刚接触医学、接触大学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方法、内容上存在一些迷茫、不知所措的情况。美国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并不是指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的人。所以《中医诊断学》授课教师应有意识地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就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于2014年获批建设河南省《中医诊断学》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在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一些成效。
1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概述及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可获得的网络资源迅速增多,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也成为必然选择[2]。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把网络资源通过一个公共平台共享给大家。随着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新时期教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尤其在高等院校,建立了互联网、局域网、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云教室等,已具备基本的网络教学环境。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四诊信息化实验室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建的《中医诊断学》数字课程平台是中医学专业首个数字课程平台[3]。该平台建设旨在接轨当今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满足现代学习者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各项要求。河南中医药大学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年建设目前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搜索自己所需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在此背景下应时而生,其为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硬件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学生与教师网上交流互动的环境,为教学的现代化、网络化和及时化提供了可能,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真正实现了现代教学在时间、空间、内容、资源上的完全开放、共享和共用。所以高等院校网络教学共享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目前高校信息化校园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也成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资源库管理平台,才能汇集展示中医经典课程等视频教学资源,让学生可以在课下、课外进行自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4]。
2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优势
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该模式的教学是在原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更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融合,将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及视频等信息整合在一起,全面支持包括课件制作与、教学组织、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等全教学过程,整合教学的组织管理、网络教学资源库及其管理系统,从而最终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网上教学支撑环境。与传统课堂教学比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教学优势如下。
2.1有利于转变教学模式
既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主要为课堂教学,学生获得知识主要靠教师进行灌输的,即“灌注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只有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间教室,但是缺少教学手段、教学工具和实施载体。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主张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地位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的环境,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教师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独立探究、合作学习、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来展开他们的自主学习。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而且应增加学生的自我控制学习能力。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创建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的理想的学习环境。由学习者(学生)通过网下的协作、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并且借助网上的信息资源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构架。教师的角色不仅是学生知识的灌输者,更应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还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网络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形式更加符合“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因此在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中,教师更应该主动转变观念,主动实践网络教学。
2.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信息量大,信息传递快捷,交互性强的特点,可使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将得到更充分体现。在网络课堂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不但注重教师的教学,而且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够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调动起来。比如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图片选择、幻灯版式等,制作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得到发挥;再比如,老师提供大量的、复杂的信息,学生要面对这些复杂的信息,他们利用网络获取需要信息,进而获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以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适合个性化学习,给学生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只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这一过程既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探索合作的精神。
2.3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网络教学平台中多媒体技术内容多为字符、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这些媒体的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贴近受众,传播方式更多样;现代网络技术的多向功能,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等各方人群、多种交流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中网络为评价与监控学生学习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由上可知,网络教学会给高等院校教育带来崭新的变化,而开展网络教学是现代高等院校教学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大规模网络公开课/慕课教学正在兴起的根本原因。
3《中医诊断学》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内容
《中医诊断学》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以校园网为依托,由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组成。基本资源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师基本信息、各类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核方式、重点难点指导、课后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全程教学录像等,其设置主要以课本为主体,便于学生及爱好者自学及课后巩固复习,可以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等。拓展资源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在学好课本的基础上在深度及广度上有更进一步的提升。
3.1基本资源内容
课程简介主要包括该课程名称、学时和学分、课程性质、地位、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教师基本信息包括该课程的课程负责人、教学团队主要成员、主讲教师(包括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基本情况介绍,参与教学课题、获得教学成果及联系方式等;各类教学大纲包括各种学制(本科各专业、专升本、专科等)以章节为单位的知识点、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难点、课时分配等;教学日历(或教学计划)包括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任务分解、进度安排;考核方式包括考试的主要内容,课程考核方式和计分方法,基本信息知识点分布,各章节的分数分布等;重点难点指导指本课程每章节的学习要求、学习难点、学习特点,并对如何掌握本课程重难点给出指导性意见;课后作业是在每一章节后,紧扣大纲要求及执业医师的考试要点,设置一定的题目,供自学和自测用;参考资料目录包括课程教材(包括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等内容)及教学参考书,有条件的还可提供电子版教材;教学视频:学科每个老师分别布置不同章节,在掌握大纲的基础上,设计教学PPT,设计教学方法等,录制课堂授课的实况录像,帮助理解教学内容。
3.2拓展资源
案例(素材)库、习题库、试题库等是指能够提供、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研讨的案例或素材;或根据教学目标,为每个教学单元配备的作业题、讨论题及思考题;或提供各类试题,要求具有指导性意义,最终使学生了解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专题讲座库:动态补充讲座库内容。如:学科视频公开课、中医诊断分会专家交流内容等,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后期加工和制作,放于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共享与交流。素材资源库:搜集临床典型的资料进行拍摄。如《中医诊断学》中中医望诊信息的采集,学生更形象、更直观、更具体地认识病理的特征,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考资料及网络资源链接部分,计划设计包含开放性的相关知识网站、精品课程网站等,方便学生查找。设立拓展资源的目的是拓宽使用平台学生的学习渠道,满足各种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增加其学习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果。总之,我们希望通过结合《中医诊断学》课程特点,构建《中医诊断学》网络教学平台。该网络教学平台能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促进在校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全面推进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作者:张良芝 常学辉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摘要:为了解决初学者“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诊脉困惑,提高学生辨脉识脉的能力,从教学实际及实践教学经验出发,探索脉诊实训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思路。提出脉诊多元化教学模式,包括多元化实训和多元化考核两个方面。多元化的实训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脉诊认知以及学习的积极性,规范操作,强化技能和临床诊脉思维有促进作用,是学生进入临床前模拟训练的有效途径,值得推广。
关键词:脉诊实训;多元化;教学改革;中医诊断学
《难经》云:“切脉而知之谓之巧”,道出切脉是一种技能、本领,要勤于实践,方可熟能生巧。因此,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践行脉学理论,体悟脉学文化。为此,我们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诊脉思维和操作技能,并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实训结果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估,使学生真正掌握切脉的技能,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1]。
1脉诊多元化实训
1.1集中示教
30名学生在脉诊实训室集合,带教老师将脉诊操作的重点及注意事项进行回顾并演示。1.1.1理论讲解再现着重回顾切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位(切脉者与受诊者的坐位,受诊者的姿势及脉枕垫的放置),如何正确确定三关,如何布指、运指,切脉时间的把控及脉象要素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确的体位是获取准确脉象的前提,规范的操作才能体会到客观真实的脉象信息。1.1.2教师切脉演示脉诊理论回顾后,教师进行切脉演示。首先,随机让一名学生模拟受诊者进行体位姿势(平臂、直腕、仰掌、前臂与心同一水平)演示,教师给予适当的纠错指导并演示操作脉诊垫的正确手持姿势及放置位置,提醒学生脉诊垫不是切脉的道具,放置的位置会对脉位的深浅产生影响,过于靠前脉位会变深,过于靠后脉位会变浅,从而导致脉象结论失真。其次,在学生的配合下,指导教师现场演示切脉的操作过程:师生模拟医患侧向坐,切脉者中指找到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前后、左右推移寻找,确定脉象位置定关,依次定寸和尺。三指指端平齐,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强调为了获取指感清晰的脉象,要用指目切脉,因为指目部位触觉较灵敏,与脉体接触面积小,推移灵活,便于指力调节,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不准确。同时布指要注意与患者手臂长短进行疏密的调整等。由于指力比较抽象,在指导学生切脉体验的环节给予指导讲解。总按、单诊的演示操作中,提醒学生不要将其他手指翘起,避免出现兰花指。通过指导教师的操作演示,让学生通过视觉刺激更直观地学习切脉的方法,加深理解和认识。
1.2分组体验
通过脉诊知识的回顾和切脉操作方法的演示,学生对如何切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以致用,趁热打铁,让学生亲自体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脉诊实训室的实际情况先将30名学生分成2大组,真实脉象体验组和仪器模拟体验组。学生随机6人组成1小组,共5个小组。大组间角色在课程中间时段进行交换体验,即真实脉象体验组变成仪器模拟体验组,反之亦然。1.2.1真实脉象体验组(1)指导学生切脉。小组内学生2人互相切脉,教师给予手把手的指导、纠错,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准确地确定寸、关、尺三关的位置及正确布指。由于指力比较抽象,举、按、寻力度如何把握,如何调节指力及推移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让指导教师当模特,学生在老师手臂上操作,或者指导教师在学生的手臂上直接操作,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完成知识的内化与重构,从而真正学会如何切脉。(2)同学间交互切脉。学会切脉的方法只是第一步,切脉的最终目的是辨识常脉与病脉,通过病脉的识别给临床辨证提供重要依据。常脉是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具有“胃、神、根”的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某种脉象。由于学生大多为“常人”,通过小组内同学间的相互切脉,训练一息4~5至的技能;并认真体会脉有胃气、有神气、有根的指下感觉,让学生认识到正常人的脉象也有差别,而不是完全相同的,从而对正常脉象有更加客观、全面、深刻的理解,正所谓“知常达变”。(3)障眼双盲切脉。脉诊的基本环节是诊脉的方法、脉象的辨认、脉象的确定、脉象的临床意义分析,其中脉象的辨认是各个环节的关键[1]。脉象的辨识主要靠指下的感觉,故而很多中医后学都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困惑,但是,脉象也有其客观性,脉象要素就从8个方面比较客观的描述了脉象的特点,提供了解开困惑的金钥匙。学生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训练基本掌握了正确切脉的方法,障眼双盲切脉环节的训练,旨在帮助学生静气凝神,专注指下,辨识不同的脉象。过程如下:小组内每名学生用眼罩将双眼遮住,依次给其他5名学生切脉,从脉象8要素认真体察脉象,做好记录,并记住每个同学的脉象特征。障眼双盲切脉法的优点在于更贴近临床,也更加符合中医的思维。学生通过训练,能做到从脉象8要素辨识脉象,体察不同个体的异同点,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困惑。1.2.2仪器模拟体验组脉诊实训除了真实脉象的体验外,还引进了仪器设备,脉象仪器的使用,是脉诊客观化研究成果反哺教学的最好体现。指导教师先对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而后让学生体验。(1)脉象训练仪体验。脉象训练仪模拟人体的常脉和病脉,让学生在接触临床前对常见病脉有了切身的体验,对病理脉象的指感及特征有了更直接的经验积累,是与理论知识的互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同时,指导教师要提醒学生,脉象训练仪所模拟的脉象与人体的脉象有一定的差别,要辨证地对待,随时与指导教师沟通。(2)脉象采集仪体验。脉象采集仪相对于脉象训练仪更加客观、准确,能真实地依据脉象8要素描记出每个受诊学生的脉象,并辅以脉图和结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个体脉象的差异及左右两手脉象亦可不同,从而领悟到脉象的玄妙和中医的博大精深。
2脉诊多元化考核
脉诊实训环节结束后,为了客观地考察、评价学生的实训效果及对脉诊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脉诊2站式考核。
2.1脉诊实训抽签考核
第1站考核为脉诊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演示。操作如下:学生随机抽取考核题签,按照题签的题目要求作答或操作演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给予赋分。此种考核方式涵盖的知识点较全面,从总体上考察学生脉诊学习的情况。
2.2障眼双盲切脉考核
以小组为单位,被考核学生用眼罩遮住双眼,指导教师随机从小组内的其他5名学生中选出1名学生,要求被考学生通过脉象辨识,说出该名学生的名字,如果辨认正确,则要求其说明是根据该同学的哪些脉象特征进行辨识的;如果判断错误,则让其再次辨识错误的2名同学的脉象,并指出他们脉象的不同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给予赋分。此种考核方式主要考察学生辨脉识脉的能力。
3教学效果与反馈
脉诊实训与考核多元化的探索,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学生的满意度可达90%以上。同时,有学生希望能增加脉诊实训的时间,亦有学生反映对病脉的体会有些不够,学生的建议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进行调整。
4结语
脉诊多元化实训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抽象深奥的脉象变得具体形象;同时多元化考核方式更拉近了教学与临床的距离,让所学的知识富有生命力[2]。当然,脉诊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日积月累,在实践中不断历练、积累经验的过程。初学者没有机会到临床体会各种脉象,无法获得对脉象指感、特征的直观认识。通过脉诊多元化的实训与考核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中医常见脉象得到强化训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医脉诊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难度大、时间长的问题[3,值得推广。
作者:杨艳秋 熊丽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
摘要:从高职中医诊断学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进行分析,通过优化课程结构,重新定位教学内容,突显高职教育特色,强调综合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研究并制定高职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以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教育;中医诊断学课程;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管理实施、教学质量评价、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是组织教学、制订课程考核标准的指导性文件,是执行教学计划、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基本的纲领性文件[1]。应构建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的课程标准,保障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2]。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方法、技能的学科。根据中医诊断学的课程特点,要求在培养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基本技能,教学方法上应重视理论教学,也要突出实践教学,并制定与其人才培养方案相符合的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3]。
一、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诊法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临床意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及其他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临床意义;熟悉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主要内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原则,诊法的概念、注意事项,辨证的概念。(二)职业技能目标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诊断常见疾病及指导临床实践,能够灵活地将中医诊断学知识运用于本专业的临床实践之中。(三)职业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敬业精神和职业、岗位服务意识,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职业态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于思考的职业素养,培养探索、创新、创优意识。
二、课程设计
中医诊断学的课程设计,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秉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教学理念,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执业技师)考核标准相对接,采取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模式,教材内容要突出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以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通过实施院(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与校外“临床教学医院、实训基地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4],采取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方式,实现理论教学符合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强化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实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5]。
三、课程内容
中医诊断学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主要内容及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其中以诊法、辨证的基本理论知识为重点。中医诊断学课程设置在授课学期的第二学期,总学时为48学时,授课方式采取理论讲授结合实训教学,其中实训教学内容主要是“四诊”基本技能实训操作及典型病案分析讨论。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医诊断学课程讲授要结合临床实例,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理论讲授环节应多结合临床实例;实训教学环节应实施“医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临床实际岗位多实践、多操作,强化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6]。(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教材编写教材作为实施教学的主要工具,其类别、内容必须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要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方向,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7],制定符合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根据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构建与专业相衔接的高职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材体系;通过分析现行教材的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重新制订教材编写大纲并拟定教材编写内容、体例等。在教材编写上应突出基本理论知识、实训操作及病案分析等内容,既要强调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也要体现高职教育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的教育理念。2.开展网络教学及课程资源局域网建设建立院(校)局域网,可在网上查阅万方数据库内与中医诊断学课程相关的全部医学期刊及书籍;设置课程资源网络教学平台,中医诊断学教学相关的课件、教案、影像资料等课程资源,便于学生网上学习。(三)课程教学评价建立院(校)内、职业资格(执业技师)考核标准、实习单位、社会等多要素结合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采用理论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评价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一是院(校)内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主要采用系(部)二级教学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8]。系(部)二级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学资料、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同行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学生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知识讲授、实训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等。二是按职业资格(执业技师)考核标准评价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岗位技能、素质水平。三是实习单位、社会等多方面评价并提出反馈意见,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加以及时完善、改进。(四)课程考核中医诊断学课程考核应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综合考评,考核标准可设置为过程考核和终极考核,采取动态化、多样化的方式,即平时考核、理论考核、实训技能考核。平时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考核内容包括学生课前研讨、课堂纪律、课堂提问、学习态度、考勤情况等;理论考核(笔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考核内容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训技能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考核内容包含“四诊”基本技能实训操作、典型病案(情景模拟)分析讨论等。
作者:刘明辉 叶玉枝 朱曼迪 单位:辽宁医药职业学院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强化中医专业主干课程教育,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学科特点,通过构建《中医诊断学》网络试题库,培养学生良好的中医诊断辩证分析能力,调动临床实践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考分离,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试题库;临床实践
广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在“学科强校、人才兴校、附属医院组团发展”三大战略原则的指导下,自2008学年起承担本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任务,在8年内培养出教学经验丰富、团结协作的教师梯队。《中医诊断学》是学生普遍认为学习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在西医院校中开展中医学教育的过程中,中医教研室虽也引进了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及手段[1-2],但其在教学氛围、教学时数有均明显不及中医院校,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中医诊断逻辑思维能力,从中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是中医教研室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本院校网络试题库系统正在按计划逐步开展[3],本教研室通过构建《中医诊断学》的网络试题库,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途径获得大量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认知能力,开阔思维领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优化中医诊断教学的全过程。以下就中医诊断学试题库对临床实践的改善效果进行分析。
1研究对象
以广州医科大学2015级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1班、2班学生(共60人)作为研究对象。1班学生纳入试题库学习组、2班学生纳入自习组。1班(学习组)共30名学生,14名男生,16名女生,年龄(18.93±0.94)岁;2班(自习组)各30名学生,13名男生,17名女生,年龄(19.03±0.96)岁。两组组间进行均衡性检验,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班级课程由专任教师依照教学大纲进行大班授课。
2研究方法
2.1建立试题库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实施:(1)制订考试大纲。组织学科专家根据教学内容制订考试大纲,一般按了解、熟悉、掌握等不同认知层次编写其知识要点,覆盖中医诊断学“绪论”、“四诊”(望、闻、问、切)、“八纲”、“病因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诊断与病案”的全部章节,其基本内容包括考试目的、性质、方法、形式等。(2)汇编试题库。根据大纲要求组织学科专家以及专任教师编制试题,并从中医诊断学配套习题集、考研真题、执业医真题以及网络等公开途经征集符合考试大纲并能符合学科发展的试题,并汇编入库(习题库系统由广州医科大学提供)。试题题型包括有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病例分析题等,要求包含试题覆盖全面,题量大,主客观比例适宜。每题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并标识所归属知识点。(3)审查试题。试题入库前实行“双审制”:教研室主任负责“一审”,教学管理科组织专家进行“二审”和验收。截止目前,中医诊断学建立试题2933题。2.2学习与评价按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班别分为两组,1班学生纳入试题库学习组(A组)、2班学生纳入自习组(B组)。按《中医诊断学》教学进度,理论课学习后即安排临床实践,试题库学习组(A组)授予试题库账号,按章节组织学习试题库内容。自习组(B组)学生自由总结复习中医诊断学课本。临床实践按教学进度分为4次,分别为“四诊”、“八纲辩证”、“脏腑辩证”与“综合辩证”见习,实习在广医二院中医科门诊及中西医结合病房进行。每位学生在临床带教老师的安排下,针对特定患者进行中医临床实例分析,并以作业形式进行上交。为确保选取患者的均等性,安排每位学生在门诊与病房见习机会均等,并选取相似中医诊断患者进行临床实践。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评价结果
临床实践作业根据每次不同见习内容进行评分(见表1),每位患者均由带教老师确定诊断标准,批改并统计学生作业得分。对学生临床实践作业进行评分,计算平均得分并比较。1班(学习组)学生在四诊、八纲辩证、脏腑辨证、综合辩证临床实践中评分均高于2班(自习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4结论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作为基础理论知识衔接中医临床各科,理论性与实践性强。在学校教育中,试题对检测学生课程认知程度和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院校中正逐渐从传统的任课教师命题模式,转变为可统筹管理的试题库组卷模式。建立网络试题库可实现教考分离,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更公正地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医学院校教育测试水平[4],对科学地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和进行高等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5-6]。通过信息反馈,教学管理部门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较好地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促进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7]。建立网络试题库可调动了教学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任课教师为保证教学进度与质量,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精力。另一方面,试题库作为课后巩固知识的重要工具,其建立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吸收讲授内容,更好地掌握讲授章节的知识点、难点,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知识积累,增加学生全面系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临床实践前做好充分的中医诊断知识准备,在临床实践时就能更好的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技能,进行全面、详尽的病情资料分析,并能灵活的运用中医各类辩证方法做出准确的中医诊断和病情分析。临床实践是重要的理论课后知识补充,可消除学生对考试侥幸投机心理(考前划重点、押题),避免学生考前突击的局面,确保考试结果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真实性。本研究表明,通过课后试题库的培训,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对中医诊断学的掌握能力有明显提高。目前对中医诊断学试题库的建设还在初步阶段,还需进行应用与系统评价,及时总结建库经验,做一些相应的动态维护工作:剔除不符合现行大纲、超纲的试题;统计分析学生测试情况,对难度较大试题进行详细分析讲解,必要时增加相应知识题量加强理解;添加历年考研、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增添试题库功能性。希望将来可依靠学校的网络试题库系统,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与教师交流,使教师、学生之间沟通更加方便、快捷。
作者:梁嘉恺 王蔚琳 周尧 张洁
人生病了到医院看病,可以看中医,也可以看西医。中医和西医诊病的方法各有不同,中医一般采用望、闻、问、切诊断出病人的病因,讲究的是利用大夫的经验分析病因;而西医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设备仪器对病人的身体进行各种检查,大夫根据检查结果,通过对各种身体参数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病因。汽车“生病”了,它要到汽车修理厂进行修理,作为“汽车医生”也要用相应的方法给汽车“看病”。“看病”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医的诊病方法,很容易就可以诊出“病因”,找到故障部位。以下就借鉴中医的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对汽车故障如何诊断进行论述。
一、望
望,即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汽车故障诊断中,也可以通过“望”的方法,就能看出故障的原因。如,通过“望”排气管排出的尾气的颜色,即可诊断出该车的故障原因。汽油发动机排出的尾气的正常颜色是无色的,但有颜色的尾气排出,说明发动机有故障了,而且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故障。1.排气管排出的尾气颜色为蓝色。尾气颜色为蓝色,表明有机油进入到燃烧室与燃油一起燃烧,但机油是如何进入燃烧室呢?一般有几个途径:(1)当发动机中的活塞、活塞环或气缸套磨损到一定程度,在活塞上下运动时,曲轴箱内的机油有一部分随活塞向上窜入到燃烧室中参与燃烧;(2)当气门导管磨损或气门油封老化或损坏后,每次进气时,由于气缸内部处于真空状态,机油顺着气门杆被吸入到燃烧室内参与燃烧;(3)发动机曲轴箱强制通风阀(PCV)如果卡滞常开,当发动机进气管真空度较大时,机油从气门室罩盖内被吸入到进气管内,随空气进入到燃烧室;(4)在装备有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发动机,由于增压器轴或轴承的磨损,机油沿轴向被吸入进气管内最后进入到燃烧室参与燃烧。排气管排烟颜色为蓝色,说明有机油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根据以上分析逐步进行相应的检查,就可得出发动机的“病因”。2.排气管排出的尾气颜色为黑色。尾气颜色若为黑色,故障的原因一般为混合气过浓,即油多气少所致。发动机在工作时,进入气缸内的混合气浓度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正常工作,混合气过浓,不是喷油量多了,就是供气量少了,根据此原因逐步检查,找出导致油多气少的故障点即可。3.排气管排出的尾气颜色为白色(气温低于5℃除外)。尾气颜色若为白色,即白烟,故障的原因一般为有水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水进入燃烧室,一般有两种途径:(1)燃油中水分过多,随燃油进入气缸;(2)发动机的冷却水进入燃烧室,一般是由于气缸盖、气缸套或进气管裂纹后,冷却水从裂纹漏入。根据以上的途径分析,采用排除法,最后可以找到故障点。另有汽车行驶跑偏的故障,可以采用先看轮胎气压、轮胎磨损程度,以及车身左右高矮等,即可诊断出故障点。所以,根据中医的望诊方法,在汽车故障诊断中,有些故障实际上不需要大拆大卸,也不需要用设备仪器检测,就可以诊断出故障原因和故障点。
二、闻
1.用耳朵听(听诊)。在汽车故障中,由于零件长期相互运动,润滑不良,导致配合间隙增大或烧损,运动时产生冲击,从而出现不正常的声响,简称异响。在诊断此类故障时,“汽车医生”根据响声发出的部位、声响的频率诊断出故障点。如发动机中的活塞、气缸套,两者是一对相互运动的一对元件,当两者磨损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相互撞击的响声。初始阶段,这种撞击声,只出现在发动机的冷态(冷却水温度低于60℃),而且声响来自发动机的中部,声音为“铛、铛”声,当冷却水温度超过60℃,响声逐步减弱,最后消失。这种响声就是典型的敲缸响,原因就是活塞、气缸套磨损。另一种声响来自发动机的上部,声响为“嗒、嗒”声,不论冷车,还是热车,都有这种声响,一般为气门脚响,即某些气门的气门间隙过大导致。在汽车底盘的故障中,如当发动机运行时,不踩离合器踏板无异响,当把离合器踏板踩到底时,就听到“沙沙”或“叽叽”的声响,此故障一般是由于离合器的分离轴承缺少润滑脂或分离轴承损坏所致。而另一种情况是,不踩离合器踏板时,有“沙沙”的声响,当把离合器踏板踩到底,响声消失,这种故障一般是变速器中的某个轴承或齿轮磨损所致。2.用鼻子嗅(嗅诊)。汽车故障中,有一种故障为油耗高,即百公里消耗的燃油量较正常值高,也就是平常说的费油。这种故障除了发动机运转时每次喷油多喷外,就是漏了。如果发动机每次喷油多喷了,就会导致混合气过浓,会出现燃烧不全,也就是有一部分汽油随废气从排气管排出,这样可以用鼻子嗅排气管的尾气,如果有较浓汽油味,说明混合气浓了,根据混合气浓的相关原因进行检查即可。如果没有汽油味,则要关闭发动机,用鼻子嗅汽车周围,若嗅到有汽油味,则可判断该车的油箱或燃油管有泄漏的部位,对相关部位进行检查即可。另在诊断自动变速器的故障检查时,可以通过嗅变速器油的气味方法,初步判断故障原因。若变速器油有严重的焦糊味,且颜色较深,说明该变速器中有部分离合器片或制动片磨损严重。
三、问
问,即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真正的中医只问大小二便(性状、次数等),不会问什么病,问什么病的基本只配做大夫(西医医生),不配叫中医。在汽车故障诊断中,问诊也是常用的方法。通过问诊,它可以缩小故障范围,提高工作效率。一般在汽车故障诊断中,问诊的对象有两个:1.问驾驶员。主要向驾驶员询问车辆在产生故障前的使用、保养情况,故障的症状、特征、频率等,通过这些信息,达到全面了解故障的起因、特点,从而间接掌握故障发生的特性,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如汽车油耗高的故障,正常使用时只需7L/百公里,现需要10L/百公里。按正常的诊断也可以诊断出故障的原因。但通过与驾驶员的沟通,得到一个信息,即该车是在一次停在地下停车场时,下雨后被洪水淹积后才出现了该故障。根据此信息,诊断范围就缩小在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内。经检查,发现故障点在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控制模块(ECU)。该故障是由于控制模块(ECU)经水浸泡后,线路连接插口氧化腐蚀接触不良,导致控制模块(ECU)收到的信息出现偏差,致使控制喷油器每次喷油多喷了一点,从而使进入气缸内的混合气偏浓,但还不至于排气管冒黑烟。如果不进行问诊,虽然通过各种设备仪器的检查,也能找出故障点,但需要的时间、劳动量就要多得多。2.问汽车。虽然现在的汽车,维修人员还达不到用语言直接与汽车沟通,但现代的汽车,不论是发动机、变速器,还是底盘上的制动系统等等,都用电子控制系统。这些电子控制系统,都具有自诊断功能,即如果控制系统内的传感器、执行器或线路工作不正常,该系统可以把不正常的故障信息存储在控制模块(E-CU)内,维修人员可以用汽车电脑故障诊断仪(俗称解码器)对汽车进行“人机对话”,从而得到相应的故障信息。维修人员就可以根据故障信息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检查,从而准确找到故障点。如汽车的制动防抱死系统(ABS),行驶途中左前轮的轮速传感器由于安装不牢导致脱落,此时仪表上的ABS报警灯随即点亮。驾驶员看到ABS报警灯亮,就知道ABS系统出故障了。当他把车辆送到维修厂,维修人员用汽车电脑故障诊断仪(俗称解码器)与汽车进行“人机对话”,根据信息,维修人员就可知道故障点在左前轮的轮速传感器或链接左前轮的轮速传感器的线路上,直接向此方向进行相应的检查即可。
四、切
指摸脉象。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借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对于汽车故障的诊断中,汽车上也有“脉”,如传感器产生的频率信号、声响的频率、点火系统的高压点火频率等,但这些不能直接用人工感觉得出,需要维修人员用专用的设备仪器检测得出。如传感器产生的频率信号,需要用示波器检测信号波形的幅值、频率,信号波形有无杂波、跳跃、间断等,以此来诊断传感器的工作性能好坏,从而诊断出故障产生的原因。
五、总结
对汽车的故障进行诊断,实为是给汽车“看病”。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可以采用“中医”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西医”的方法,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根本一点就是要能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故障原因和故障点。对于具有一定维修经验的维修人员,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很多故障可以借鉴中医的“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就可达到目的。但对于缺少经验的维修人员,特别是刚加入汽车维修行业的新人,就只能采用“西医”的方法,利用各种设备、仪器,通过各种检测,利用检测到数值进行比较、分析,才能得出结果,这样相对于“中医”,在效率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
作者:王宗祥 单位: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
1背景
1.1授课对象知识储备少
中医诊断学面对的是大一学生,学生只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一门专业课程,中医学知识储备很少。如中医诊断学中的名词(病、证、症等)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理解不透彻,似懂非懂,极易混淆,很难真正掌握。
1.2教学涉及面广且分散
中医诊断学中诊法部分,需要讲解的临床症状、体征多且分散,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有的症状很相似,很难辨识,不易记忆,完全通过课堂讲解,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枯燥无趣,而失去学习中医的兴趣。
1.3病情资料收集不全
中医诊断学十分注重技能的训练,主要是四诊技能和辨证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收集模拟病人的症状、体征并加以分析、判断,给出辨证结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病情资料的收集,学生常收集不全或对收集的临床资料不会加以综合分析。如观察舌象,学生只考虑舌色、苔色,对于舌形和苔质在望舌时容易忽略,此外,对于舌象的结果不会综合分析,无法给出辨证结论。
2实践
2.1自拟案例在中医名词
概念中的应用病(病名)、证(证名、证候、证型、证素)、症(症状、体征)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很难理解,通过案例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能随堂掌握,但所选用的案例不易太难,最好学生对案例中涉及的病能有所了解,既要体现中医特色,又要包括所讲解的知识点。根据教学需要自拟案例,如:李某,男,25岁。2天前因着凉后出现恶寒,发热(T:37.5℃),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浮紧,患者自服感冒药未见好转,遂来就诊。现症见:发热(T38.2℃),微恶寒,有汗,鼻塞、流浊涕,咽喉疼痛,口渴欲饮,舌红苔薄黄,脉浮数。问题:①先让学生找出就诊前后的症状、体征,考察学生对症状、体征这2个名词的理解及辨识能力。②由于该患者就诊前后的主症相同,符合病的定义(代表性症状),故辨病为感冒,由此,让学生对病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③因患者就诊前后症状、体征(舌、脉)明显不同,所以辨证结论不同。由此得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病体现的是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通过案例的讲解,病、证、症状、体征的概念就在案例中立体了,直观了,有生命力了,学生在案例的讲解中将知识消化吸收了。
2.2信息缺失案例在问诊教学中的应用
问诊是医患之间直接进行语言交流的信息采集方法,既能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又能及时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尤其对初学者,望诊、闻诊、切诊运用不熟练时,问诊便显得尤为重要。问诊涉及的临床症状多,同时每一个症状又可由多种病因所致,给学习增加了难度,枯燥的理论讲解,让学生没了兴趣。信息缺失案例在问诊教学中的应用,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求知的平台,同时又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张某,女,42岁。职员。3天前因劳累后出现心悸,经休息后未见好转,今晨心悸加重,胸闷不适,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心悸,胸闷不适,夜眠差。查体:舌淡苔白,脉缓弱。问题:①何谓心悸、胸闷,其病位涉及哪些脏腑,临床常见哪些致病因素?②该患者在问诊中还应补充询问哪些内容或做哪些相关检查?③临床中哪些原因可导致失眠,该患者属于哪种情况?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去探索、寻找答案,从而完成知识的构建,形成个人的理解,并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通过课堂讨论,合作学习,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自身通过思考重新构建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学生在体验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是自己理解了并且能够驾驭运用的知识,而不是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被动获得的抽象的、过度概括化的生硬知识[2]。
2.3临床真实案例与误诊案例在辨证教学中的应用
辨证既是对症状、体征的辨识,也是对证型、证名的判断。辨证就是辨证思维,是中医诊断学的特色。辨证是治疗的前提,辨证准确更是疗效的保证。因此,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的过程。辨证教学的目的不仅让学生熟知常见证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辨证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大量的案例讨论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意识及辨证思维能力。
2.3.1临床真实案例
临床真实案例(成功案例)常作为辨证教学的首选,教师给学生提供病例,让学生5人一组,分小组讨论,先组内讨论,给出辨证结论,针对不同意见,组间讨论,给出最终的辨证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学生在讨论中不仅把知识灵活运用,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辨证思维的能力,并使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2.3.2误诊案例
成功的案例固然可贵,误治之案及其救误回春之术尤堪深研。故笔者尝试将误诊案例运用到辨证教学中,旨在通过救误案例深究其失误之因、救误之理,积累宝贵经验,提高辨证水平。误诊案例的运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教学效果甚好。
3结语
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运用广泛,笔者根据中医诊断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现状,在教学中开展自拟案例、信息缺失案例、误诊案例、临床真实案例等多元化案例教学,让学生在问题指引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体验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性、实践性强的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杨艳秋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1疑难病概念
中医古籍中有隆病、疑难杂证、难治之证、不治之证等记载【”,笔者认为应把“疑”和“难”分开来理解,所谓“疑”是指疾病的诊断、辨证疑惑不清,或莫衷一是,或类此而彼,致使对寒热虚实难辨,脏腑经络不明,使辨证难见真谛。所谓“难”,是指疾病治疗难度大,不易把握,难获疗效,甚或病入膏肓,药物无力逆转【2J。
2疑难病的临床特征
①多为罕奇、纷杂临床表现。②较难分辨证型。③病因病机均错综复杂。④临床治疗预后不佳,甚至无效。
3内科辨证辨病能力的培养
3.1病因辨别
在各种疑难病病因的辨别中,进行个性化总结和探索均是关键环节,除做到多病有共同的病理因素之外,还需研究多项疾病有多种病因导致。需辨证入微,将思路拓宽。
3.2疾病辩别
疑难病多为复杂的症状,往往证候表里不一,疾病均有一定的假象存在,真假难辨是绝大部分疑难病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或真假误辨导致。故临床需对阳盛格阴、阴盛格阳、致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等情况,对各脏腑间与脏腑主病主证相关性进行密切注意,对病症在病状、证候、舌脉不一致时,需掌握从舌脉加以审辨的方法。对真假进行辨别的同时,还需对一些西药引起的假象进行辨别。
3-3病变位置辨别分析
五脏六腑多为疑难病的病位所在,与临床施辨相结合来定位,在对疑难病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诊断、治疗方案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依据病情的发展来定位。
3.4微观辨证分析
疑难病中部分采取宏观的辨证思维进行施治,临床效果多不佳,需辅助微观的检查,对病因进行明确诊断,依据检查结果对组方进行重新调整,才可获得理想效果。
3.5中医思维的扩展
①注意辨病过程中各优势的互补:通常从宏观整体方面进行辨证,局部病理考虑不全,存在针对性不强,缺乏细密性的缺陷。临床将辨病、辨证深化结合,利于对疑难病的诊治。②拓展知识面:临床诊断标准与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相关,对疾病的规律进行总结,并提升知识面的掌握程度。
3.6治疗疑难病的思路和方法
对疑难病病情进行区别,可融汇新知,中西医结合,以提高临床效果。并吸取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或另研究治疗疾病的新方案,或多种方案联合应用,先解决主要矛盾,重视医德的培养,达到对中医理论灵活变通应用的目的。
4小结
目前,在医疗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中医药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取得了另人欣慰的成绩,但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还需要加强新的理论创新,针对方法学描述少、试验设计不严密,临床诊治评定标准落后,样本可重复性差的问题,制定相关措施,高质量的从辨证辨病到治疗的各个环节加强研究力度,以提高临床治愈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主要讨论智能计算方法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中医诊断的特点。介绍了包括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糊聚类以及集成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等在内的中医诊断系统实现方案,并讨论了这些方案的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模糊聚类;模糊神经网络;粗糙集
1 引言
所谓医疗诊断,就是收集症状,然后依据一定的规则找出发病的原因。目前,关于中医诊断系统的研究较少,主要由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决定的。中医理论有模糊性、不确定、无量化等许多特点。中医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客观情况,根据他们的内在联系,以八纲为总纲,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寻找病证的根源和病变的本质,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在收集症状阶段,中医没有量化标准,从而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会不同,在辨证阶段,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辨证方法,如,五脏辨证,六津辨证,而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我们在讨论于中医诊断系统的时候,不能忽视这些特点。
2 人工神经网络
诊断就是找出症状和病因之间的联系或映射,由于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症状的辨证会有所不同,但得出的病因结论则基本相同,所以,重点是如何找出症状和病因之间的联系。特别对于疑难杂症,并不是所有的医疗工作者都能正确诊断,而类似的病历却并不缺乏。从另一种角度看,医疗诊断可以看作是一类分类问题,也可看作是一类模式识别问题。基于这些特点,ANN是实现中医诊断系统的一个好选择。学习和训练是几乎所有ANN的基础。学习包括网络对权重进行系统的改变,改进网络的操作和响应,使之能达到可以接受的标准。网络通过学习过程来不断调整相互连接的层之间的权重,并且从寻找在输入和输出层之间的线性关系着手。权重值然后被分配给连接输入和输出层间的神经元。一旦这种关系确定,神经元就被分配给隐层,以便能找到非线性关系。训练的目的是寻找能产生最小偏差的权重。在训练过程中,平均平方根偏差值是网络根据预测的输出值〔Y (t) 〕与实际需要的输出值A (t) 之间的差值来估算的。即有偏差(E) 在时间t 内可表示为:
学习算法不断改变与每个处理单元(PE) 有关的权重(W),以保证网络系统在目标输出和网络实际输出之间的误差达到最小。这种反向传播算法是训练多层感知网络(MLP) 最直观的方法。
1) ANN由许多具有非线性映射能力的神经元组成,神经元之间通过权系数相连接。这种大规模并行结构具有很高的计算速度,完全不同于传统机。2) 人工神经网络的信息分布存储于连续权系数中,使网络具有很高的容错性,减少了识别中往往存在噪声干扰或输入模式部分损失的影响。3) ANN可以看作是将知识库存储于各层结点连接权值之中的特殊ES,从而,这个ES根据知识库得出结论的过程相对于用户而言表现为一个黑盒,而这个黑盒中的内容正是我们不感兴趣的部分。4) ANN是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的因为中医辨证理论的复杂性,我们建立推理规则机制比较困难,ANN的这一特性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基于以上特点,ANN能够很好地实现中医诊断系统。
利用ANN设计中医诊断系统,存在着一些缺憾,即,ANN的求解过程对用户是透明的,ANN无法对自己给出的结论加以合理的解释,使得用户无法信服,而医疗诊断中,用户的信心是很重要的,如果把ANN看作是一个特殊的专家系统的话,ANN将知识表现为结点之间的连接权值,与专家系统不同,用户无法从ANN的使用中进行学习,也无法对ANN的知识库进行更新和维护,此外,如果把若干症状指标作为输入的话,一旦输入的选取不当,则对ANN的性能有很大影响,而输入的选取在中医科学里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3 专家系统
一个完整的ES由图1所示的6个部分组成。
知识库是领域知识的存储器。数据库用来存储领域内的初始数据和推理过程中得到的各种信息。推理机是用来控制、协调整个系统的。人机接口是专家系统与人的交互部分,负责整个系统的I/O工作。解释部分对推理给出必要的解释。知识获取部分为修改、扩充知识库中的知识提供手段。一般而言,它应该具备删除知识库中无用知识和添加新知识入库的能力。
人们对于专家系统应用于医疗诊断的研究由来以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着手进行“医疗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工作,美国Stanford大学最先于1974 年开发出了性能较高、功能较全的MYCIN系统,用于帮助内科医生诊治感染性疾病。在这之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国内外都投入了巨大的力量进行研究与开发,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真正能为医生所接受并投入实际临床使用的为数极少。能够诊断疾病的专家系统可以帮助医生解决复杂的医学问题,可以作为医生诊断的辅助工具,可以继承和发扬医学专家的宝贵理论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那些年轻无经验的医生,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诊断技能,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断方案。
当然,专家系统应用于医疗诊断也存在一些缺陷:1) 当知识库中的规则太多时,每一规则的前件又包含很多前提,需对规则的各前提一一匹配,以致在规则库中寻找可用规则的开销很大,从而造成推理的低效、容错性差、抗干扰性差等诸多缺陷;2) 自学习能力很弱,对知识库知识的修改、补充必须借助知识工程师的规则干预才能进行,没有机器的自学习机制。
由Sycara 提出的案例推理是目前自动推理研究的焦点之一,主要思路是从案例库中提取隐含的“指导思想”,用量化方式表示,形成知识库。
用神经网络实现专家系统,也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尽管这种系统的功能还很有限,如只适于解决规模较小的问题、性能受训练数据集的限制以及无法解释推理过程和依据等。选择它作为建立专家系统的工具是因为:1) 神经网络实现了并行处理的机制,可以提供高速处理的能力;2) 具有联想记忆与联想映射能力,可以增强专家系统的容错能力;3) 可存储大量的专家知识,且能根据学习算法,不断地自动学习,完善知识的存储;4) 是一类大规模的非线性系统,提供了系统自组织和协同的潜力。目前对神经网络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自组织映射AOM 网、Hopfield 网的联想记忆能力、ART 网络的自动聚类、BP 网络的分类等在实际应用中已屡见不鲜。
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特殊性,即理论还不完善、不统一、模糊性等特点使得建立起中医ES系统的推理机制非常困难,通常情况下,只能对于那些诊断机理已经非常确定的疾病建立起专家系统,另外,中医ES的知识库、数据库建立也比较复杂,这是由于中医诊断中用的初始数据具有离散性、无量化、无结构、模糊性,也正式由于中医的这些特点,专家系统并不是中医诊断系统实现的最佳途径,事实上,关于这方面的努力一直鲜有成效。
4 模糊聚类
聚类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对事物进行区分和分类的过程,在之中没有任何关于分类的先验知识的指导,仅据事物属性的相似性作为类别划分的依据。聚类分析就是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和处理给定对象的分类分析应用很广泛,归结出来可以大致分为4种:谱系聚类法、基于等价关系的聚类方法、图论聚类法和基于目标函数的聚类方法等。基于目标函数的聚类算法是把聚类归为一个带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通过优化求解而获得数据集的模糊划分和聚类, 其中模糊c 均值FCM类型算法理论发展最为成熟,应用最广泛。模糊c 均值算法最早是从硬聚类目标函数的优化中导出的。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如何将多维空间分布的数据点分组成特定数目的途径。
5 粗糙集
粗糙集(Rough Set)理论作为一种处理不精确、不确定与不完全数据的新的数学理论最初是由波兰数学家Z.Pawlak年提出的,粗糙理论是建立在分类机制的基础上的,它将分类理解为在特定空间上的等价关系。而等价关系就构成了对该空间的划分,粗糙集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利用已知的知识库将不精确或不确定的知识用已知的知识库中的知识来近似刻画,它无需提供问题所需处理的数据集合之外的任何先验知识或附加信息,不需要预先给予主观评价,所以它对问题的不确定性描述或处理是比较客观的。
采用粗糙集理论对医疗信息系统进行信息融合的一般步骤如下:
1) 编码:将医疗信息系统中的信息依据某种准则进行数值化处理;
2) 列表:将编码后的信息组成决策表的形式;
3) 属性集约简:利用属性集约简的概念对决策表进行化简处理;
4) 属性值约简:利用属性值约简的概念对决策表进行化简处理;
5) 规则生成:根据化简后的决策表生成规则。
6 人工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的集成
虽然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比传统专家系统有许多优越之处,但同时传统专家系统的某些优点如符号信息处理却变成了它的不足之处。从思维的观点看,专家系统的知识处理模拟的是人的逻辑思维,神经网络的知识处理模拟的是经验思维,它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一样,其特点不一样也是必然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取长补短,才能形成一个新型的高智能的系统,它既有专家系统的知识与人机交互,又有人工神经网络的并行分布式处理、非线性、模糊推理和自动知识获取,这是智能发展的必由之路。ANN 和ES 的结合一般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完成:
1) 将ANN 作为ES 的一个子系统来处理。可以将ANN 理解为知识表达的一类模型,即用ANN 表达那些与形象思维有关的知识,用其它的知识表达方法表达与逻辑思维有关的知识。为了将ANN 与其它的知识表达方法统一为一个整体,可以把ANN 块作为知识表达之间的桥梁。其具体形式为:
其中O为一个NN 块,W1、W2、W3分别为输入层、隐层、输出层的连接矩阵,I为输入模式。ANN块被引入后,在ANN上的推理与使用基于规则的知识进行推理在形式上已没有什么区别。如将ANN块作为语义网络的一个节点,就不难将语义变为一条规则。对于解释来说,ANN 块仅作为语义网中的一个节点,对于语义网的推理解释,采用专家系统的方法,ANN块的解释可以基于实例来处理。这种结合方式大大提高了知识表达的能力,但总体上仍是一个专家系统,自然避免不了专家系统的弱点。
2) 把ANN 和ES 各自看作一个系统。即一个子系统采用ANN ,另一个子系统采用ES,两个系统保持分离,将已有专家系统的局部工作由神经网络来实现,彼此仅通过数据交换产生相互作用,这一子系统的输入便是另一子系统的输出,彼此都不知到对方的工作情况。例如,将对专家系统来说比较难的知识获取部分用ANN 来实现,其它部分如解释系统推理机制仍保留专家系统的结构。在ANN 与ES 的接口处,采用管道结构。在中医诊断系统中,可针对不同的病症特征,分别采用ANN或ES来实现,然而这样一来,ES和ANN的耦合就比较低了,彼此可以看成是毫无关系的2个系统。
3) ANN 与ES 全面融合形成综合智能系统。上述两种方式只是ANN 与ES 的简单相加,混合系统的能力虽然比单个系统有了很大改进,但它的能力也只是两个系统的简单和。要设计更高智能的系统,就要使系统能够利用“全信息”。“全信息”包括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不管是ANN 或ES 还是ANN 与ES的松散耦合,都不具有利用全信息的功能,而人类的智能是建筑在人对于全信息的理解、获取、传递、处理和再生利用的能力上,因此,要模拟人的高层次智能,就要发展能够处理和利用全信息的综智能系统。它要有一个巨大的全信息知识库以及有效地利用全信息的机制,其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输入处理单元执行“任务识别与分配”的功能(可以用神经网络分类器实现) ,它将输入的问题进行分类,如果属于经验思维处理的类型,就送到神经网络阵列,有某个适当的ANN 系统执行相应的处理,如果问题属于逻辑思维处理的类型,就送到全信息处理系统处理,可以在神经网络阵列和全信息处理系统之间作多重多次的交互处理。
7 总结
上面简单地介绍了几种智能计算方案,并分析了其在中医诊断系统的实现中的应用价值,除次之外,很多其他方案也是目前的热点,如模糊神经网络等。目前,国内有很多机构在进行中医诊断系统方面的研究,如脉象诊断,舌苔诊断,面色诊断等,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