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9 04:14:48
导语:在高中教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 要]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希望。因此,近年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我国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文主要研究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化问题,旨在为高中政治教师明确专业发展目标,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中 政治政治教师 专业化
一、政治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涵
政治教师专业化是政治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职业定位也日益受到社会的承认。政治教师专业化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治教师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信念以及一定程度的专业自主等素质。作为政治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素质,因此政治教师是否应该拥有专业的个性特质作为一个新的问题被提了出来。政治教师专业化是指政治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政治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政治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政治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进步的过程。
二、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1.培养专业化的意识。专业化意识包含了教育意识、课程意识以及发展意识。政治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就是专业化意识的形成过程。首先,教育意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除了具有与人交往的一般共性以外,还有与其他与人有关的事业不同的特殊性,是唯一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影响人成长的事业,教育的成败优劣对一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政治教师在教育中是对受教育者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者。教育对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正确意义的同时,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形成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趋利避害,是成熟的教育者的表现。其次,课程意识。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因素,是关于教什么的决定因素。政治教师不仅需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教,也就是关于知识的知识;具有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衡量和筛选知识的能力。最后,发展意识。政治教师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新思想、新知识,发展新能力,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教育自我提高、获得自身幸福的需要。有幸福的政治教师才有幸福的学生。政治教师应该首先成为终身学习者,政治教师群体应该首先成为学习型组织。
2.努力获得专业化的知识与综合素质。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政治教师专业化的基础,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政治教师的专业化,因此教学的知识获取与综合素质的形成十分重要,即关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教育学、教学法的专门知识,涉及到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心理、社会、伦理、组织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等知识领域。特别是关于教育对象的知识,即了解教育对象成长的特点、动机、需要、个性差异的知识;关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组织和管理的知识;关于教育效果的知识,即运用教育评价手段获得教育效果以及根据反馈的结果调整教学行为的知识;关于教育手段的知识,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知识等等。
3.努力培养政治教师的专业精神水平。专业精神的强弱是体现一个专业成熟程度的社会心理和伦理标准,是制度要求的心理内化。比如救死扶伤是医生的专业精神,不做假账是会计的专业精神,依据事实是律师的专业精神,这与技术水平没有直接关系。作为政治教师的专业精神有三项基本内容:一是专业责任感(爱护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二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三是终身发展的意识。
4.建立政治教师专业化的激励机制。学校应向政治教师明确这两种气质对政治课教学和德育目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工作目标的明确可以提高工作绩效。只有认识到务实、灵活气质是合格政治教师的必备素质,才会有往这方面发展的强烈而持久的动机。这就是由认知引起需要,需要引发动机,动机带动行为的真理之路。
学校应对政治教师务实、灵活的气质要求必须有明确的考核和度量标准。测评考核可以从三方面进行:一是学校组织学科专家、学校领导组成考察团,定期或不定期地听课检查;二是学生对政治老师教学效果不记名的测评打分;三是政治教师自己的反思和审查。这三方面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Y合,相信会有较公正的评判。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标准明确,利于教师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也是奖惩的标准,不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差干好一个样”必然会挫伤教师进步发展的积极性。
总之,高中政治教师担负着特殊的教学和德育的责任,必须以务实、灵活的气质适应这个岗位的需要,用正确的理论、合适的方法去引领实践中高中生的社会化。新形势下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道路任重而道远?
摘 要:由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主办的“教学新时空”高中物理“名师课堂”近期推出了“思维呈现下的物理习题课”系列研究课例。我校承担了主题为 “呈现问题思维、在反思中自我纠错”的习题课研究。本文回顾、反思本次研究过程,简述了习题课教学需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探讨新模式的特点及再思考。
关键词:习题教学;教学模式;呈现交流
由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主办的“教学新时空”高中物理“名师课堂”近期推出了“思维呈现下的物理习题课”系列研究课例。我校承担了主题为 “呈现问题思维、在反思中自我纠错”的习题课研究;“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就是围绕本次活动的研讨主题而设计的,含有我们对物理习题课教学研究的初步成果,也带着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更新教师的一些关于习题课的教学理念,从而突破现在常用的教学形式;根据习题课的特点,让学生参与习题课,发挥其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
本文回顾、反思本次研究过程,简述了习题课教学需要构建的新的教学模式,探讨了新模式的特点及再思考。
1 当前教师对物理习题课有什么样的认识?
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调查中笔者发现,教师对习题课的认识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存在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
1.1 认为习题课教学很轻松,也很简单
主要理由有三点:(1)习题课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只要把如何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说清楚,就能轻松完成教学目标;(2)习题课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习题的理解进行拓展和变式,提升习题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可以轻松实现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强化习题教学的功能;(3)习题课可以弥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知识盲点,只要通过一定量的物理习题训练,就能全面掌握物理知识,同时也能轻松应对各种考试。
1.2 认为习题课教学很困难、也很复杂
主要理由也有三点:(1)习题课就是解决学生思维上存在的问题,教师讲解时要分析学生的思维有什么问题,但这一点不易做到;(2)习题课中学生常常会有一些问题思维暴露出来,但暴露出来的未必具有代表性,应该如何讲、讲到什么程度不易把握;(3)习题课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可以达到应对各种考试的功能,但新情景、新题型常常成为学生的主要失分点,如何培养学生处理新情景、新题型的能力依靠大量做题是实现不了的。
分析形成两种观点的原因主要有:(1)教学的观念是关注教师的教还是关注学生的学;(2)教学的重点是关注解题结果还是关注思维过程;(3)教学的策略是关注经验传授还是关注引导思考。
基于对习题课教学的认识,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在本质上都是 “我教你”,教学方式大多会采用“你跟好”。这种教学方式的习题课,教学容量大,教师容易控制,传授的经验也比较丰富,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处理新情景、新题型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提高。因此,当前的物理习题课教学,需要有能真正使学生参与,并根据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得、所疑给予实际帮助的教学方式。
2 如何让学生在习题课中发挥主体作用
习题课是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促成理解、培养能力的课型,具备学生自主活动的条件,也能达成活动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当然,学生的活动达不到全面、深刻的理解,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活动中的动态生成,在活动后给予帮助。因此,对于习题课,教学观应该是“你来学”,采用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我帮你”。
基于习题课的特点,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提出了“学生先行、呈现交流、教师断后”的教学模式,希望在习题课上增加“学”的成分,以充实习题课的教学。
2.1 以“问题解决”为主线
物理习题课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律的理解和运用,促成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和模块化,促成重点、难点的有效突破,促成技能、正确思想方法的形成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习题课,教师的作用首先体现在“问题”的选择上。问题如何选?应立足于通识、通性,旨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并能引发物理思维活动。因此,高三复习课“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主要选择了两类问题:一类是用动能定理解决变力做功问题;一类用动能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本文以其中两个问题为例加以阐述。
问题1 一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轻绳悬挂于O点。小球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从平衡位置P点很缓慢地移动到Q点,此时绳与竖直方向的偏角为θ,如图1所示,则拉力F所做的功是多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自行解决,在呈现交流中自评、互评,提高审题能力,师生共同归纳出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的一般方法及依据。
问题2 (改编自2015年江苏高考)如图2所示,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一质量为m、套在粗糙竖直固定杆A 处的圆环相连,弹簧水平且处于原长。 圆环从A 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B 处的速度最大,到达C 处的速度为零,AC =h。 圆环在C 处获得一竖直向上的速度v,恰好能回到A。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重力加速度为g。 求:
(1)圆环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2)求圆环在C 处时弹簧的弹性势能;
(3)上滑经过B 的速度与下滑经过B 的速度大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面对问题独立思考,产生想法。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营造思路比较、探究体验、获取完整认知的氛围和机会,从而体会求功的基本思想方法、功能关系、过程选择及重组的重要性,提高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学的施行,新课改要求学校提高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力度,重视锻炼学生的学习技能。由于学生的很多活动都是在课堂上开展的,因此,将探究式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高中阶段的政治学科来讲,授课老师应清楚了解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及学习标准,应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帮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及生活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问题;措施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对于高中政治教学来讲,也应结合当前发展进行创新。针对目前的状况看,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用于推广。然而,很多老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教学质量。本文简要论述了当前高中政治教师利用探究教学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目的在于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完善自身成长。
一、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概述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对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要求。探究式教学,是指老师从现实的实际生活或者本学科的领域内选择要研究的课题,通过在课堂设立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对问题与措施进行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性活动,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的培养和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学习方式的发展。
探究式教学主要有以下的几个特点:一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与传统的教学法不同,老师不在是高高在上的课堂主体,学生主导着教学的过程,老师担当者引导的作用;二是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开放,探究式教学选用的情景和问题都具有引导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问题设置的开放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放思维,较传统的教学课堂活跃;三是学生的接触面广,探究式教学采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和本学科最新的发展问题,学生可以接触到在传统的教学中从课本上难以接触到更广范围的知识进行多科的知识融合;四是学生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探究式教学的最高追求,它通过强调学生在研究问题和给出答案的探究过程而不强调答案的一致来体现,学生是问题的主体,可以进行多角度的阐述和发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参与不积极
高中的政治教学实行探究式的教学,学生是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对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参与不积极。这主要由于学生受到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公共场合的表达机会较少,不愿意在同学和老师面前表现自己;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做出改变,学生还是会受到成绩和升学的压力,认为探究式学习会耽误自己的时间,老师也受制于此,把本应该由学生独立进行的资料的收集和查阅由自己来完成。这些原因造成了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尴尬处境,是影响探究式教学的一大障碍。
(二)教学活动的面较窄
有些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的课堂活动中,常会使用让学生之间分组进行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由于老师对探究性教学的方式也没有彻底的执行,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收集而是采用由老师给出资料的方式进行讨论,这样的探究性教学失去了学生自我探究和总结经验的作用,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小组合作是探究式教学的常见形式,但老师要做好小组活动的组织者,拓展教学活动的范围。
(三)政治老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新的教学模式对政治老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政治老师在探究性教学中不再知识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探究性课堂的创立者、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等角色。很多政治老师对新的教学模式也表现出了不适应的问题,如在探究性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的进行资料的收集,但老师往往怕学生在课下没有时间或者是对其独立收集资料能力不够信任而由自己完成课件的资料收集。其次,老师不能在课堂上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不能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做出有效的组织。老师在课前对探究性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计不足,不能及时的满足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和问题的指导,没有发挥探究活动的合作者的角色。
三、提高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探究性活动的开展
学生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不愿意参与和表现,大多是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环境较为压抑和老师的形象较为严肃的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就要从自身形象和课堂氛围塑造人手,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探究性活动的环境。教师应该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从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促进者,生活的好朋友,有了这样一个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探究性学习才能继续开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发表各自的不同想法,甚至可以包括与老师所要的答案相差很远的意见,不要轻易的否定学生的答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多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来增加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兴趣,讲课时一个小小的幽默,就可能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活跃课堂的氛围。
(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多采用实际案例
高中政治教学的内容在课程设计上也会常常采用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人手对政治和哲学思想理论进行讲解,联系实际是提高政治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都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自己的视野和丰富社会知识,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对课本的内容作出讨论和判断,更好的总结出自己对于问题的观点,通过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得到成长,掌握理论知识。老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多引用实际的案例对课程知识进行解读,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起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热情。
(三)做好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探究性教学中,老师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的讲解的角色,要同时的扮演课程的设计、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问题研究的合作者和学生的终身的合作者。首先,老师要做好探究性课堂的设计,做好相关案例的收集和根据教学的目标设置问题的情境,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完成教学内容的编辑,以便于更好的创造教学所需的情境。其次,老师还要做好探究活动的组织和控制,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和接单,引导其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问题的探究。最后,政治老师自身也是问题探究的参与者,其自身的探究精神和人。
总而言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用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增强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为未来的学习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相关工作人员应深入研究其存在的不足,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促进探究教学方法的高效应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政治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创新,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学入手,在对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进行分析后,指出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重点对如何培养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进行一番思考和探讨,力图有效培养并提高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新课改对高中政治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
如火如茶的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其教育教学成效以及学生的全而发展都有着紧密联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以创新为己任,将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政治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出色地完成高中政治教育教学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
1.创新意识薄弱
创新意识,说的就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萌发出来的创新意向和念头,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可现阶段,许多高中政治教师长年累月形成下来的教学习惯就是照搬照抄教材,很少有真正的质疑反思和批判精神。可以说,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意识十分薄弱,需要进一步强化。
2.创新动机异化
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在高中政治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教师创新动机异化的现象。不少高中政治教师单纯地为了创新而创新,可以说急功近利的取向十分突出。在这种动机的影响下,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实质性效果。
3.创新精神不足
就目前来看,很多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精神仍不足。不少高中政治教师受“升学率”的影响,无法真正履行他们的职责,无法突破其职业角色。在这种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为了获得社会认同感,只有被动执行规定的标准,从而限制了自身内在价值的外在体现,压抑了创新精神的发挥。
4.创新技能欠缺
当前,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技能也十分欠缺。在教学过程中仍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方法,毫无新意,并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另外,现代网络技术应用已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了,可有的高中政治教师还只局限于“粉笔+黑板”的模式,有为数不少的高中政治教师完全不会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不会制作PPT、不会使用powerpoint软件等。可以说,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技能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综合上述,现阶段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还十分突出,我们应加强重视程度,采取有效途径培养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W要求。也只有这样,高中政治教育才会有个新天地。下而就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全而地探讨。
二、新课改下如何培养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
1.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想培养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首先就必须认真研究高中政治教师职业的发展规律和创新性工作的规律,营造既符合高中政治教师职业特点又符合创新性工作规律的环境。不仅如此,学校还要从物质、精神等方而鼓励教师创新。要为教师创新提供各种机会,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对学生宽容,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说,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想也会给教师的创新带来灵感。
2.士曾强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意识
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还要了解有关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方而的相关知识。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要想教好政治课,就必须不断质疑反思创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置身学科发展前沿,掌握学科发展最新成果及动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规律。掌握了规律与方法,才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是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激发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动机
这就要求提高高中政治教师对其职业内在价值的认识。一般来说,对高中政治教师的职业价值认识主要强调“师”对于“道”的工具价值,把教师的劳动看做是传递性而非创造性的工作,教师的创新精神得不到体现。高中政治教师要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学科与社会发展的未来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工作与生命价值联系起来,增强对自己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此外,要解放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会有创新的原动力。
4.培养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技能
高中政治教师要创新,就不能拘泥于教材的规定性,要赋予教材必要的张力,开拓教材中蕴涵的发展可能性。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高中政治教师必须学会整合教材内容,加强拓展能力,学会创新。具体来说,在教学设备上,要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有效整合教材内容。在教学时,对于一些背景知识可以运用PPT课件及相关视频等形式讲解出来,这样不仅省时省力,还会使课堂生动活泼,提高课堂效率。
另外,要确立明确的阶段性可操作的创新目标。换言之,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慢慢来,促使教师自觉把教学工作同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以及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才会积极探索,把每一项工作都作为创新的开始。
三、结束语
总之,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方方而而,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及教师自身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合力。也只有一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才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精湛,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除了拥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究,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
【摘 要】高中美术教学是教授给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从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让学生通过美术鉴赏教学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支撑起对学生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教学 审美能力 艺术修养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相对比较活跃,其有着极强的求知欲,且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极为出色,在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进行知识的探索,再加上高中学生已经经过了小学、初中阶段的知识积累,自身有着一定的学习能力水平,这对高中美术教学来讲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有利条件,及时的调整美术教学的相关观念,从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出发,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兼顾高中学生的基本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美术欣赏活动,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后,才能通过美术鉴赏教学让学生掌握美术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对部分美术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美术的发展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各美术派系之间的差异。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把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特征,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借此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从而让学生获得独一无二的感情体验,全身心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进而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同美术作品产生共鸣,以此树立起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升华学生的固有审美情趣,让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得到质的飞跃。
现在素质教育正被大力推广,且在日常教学中的到了积极的倡导,要求我们在每个学科中都要融入美育方面的教育,然而美术教学尤其是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美育方面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只有美术鉴赏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各普通高中受到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仅注重文化课程的教学,对美术这类不参加高考的学科教学并不重视,再加上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使我们当前的美术教学面临着重重困难,这就对高中美术教师的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美术教学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阐述,并提出高中美术教师如何去进行艺术修养提高的相关问题。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作用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教学只是众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种,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教学,让学生对美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就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而言,其不光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以美作为切入点来深入地观察这个现实社会。美术鉴赏教学的作用机制其实是一目了然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美术这种艺术形式进行感知,从而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进而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较大程度地提高。同时,美术鉴赏教学还具备一定的继发式教育功能,让学生的其他各项能力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同步提高。就如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会或多或少的获得一些类似美术鉴赏的审美体验,这也是其他学科继发式教育功能的体现。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需要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美术鉴赏的要点就是进行“鉴赏”,人们先对美术作品进行“鉴”,鉴别出美术作品的优劣,再进一步对美术作品进行“赏”,从多角度去欣赏美术作品,并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融入其中,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评价美术作品的细节到底如何,从而将自身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取向毫无掩饰的展现出来,进而对美术作品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体验和感受。与此同时,鉴赏者或许还会针对所欣赏的美术作品,结合自身的美术感悟,来展开相应的联想和想象,并对美术作品产生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而将字的审美个性融入到整个审美过程之中,得到极为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享受,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审美评价结果。
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可以说是美术欣赏的进阶,其对美渗透得更为深入,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高中A段的美术课程中欣赏与评述环节的升华,有效的将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让美术教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从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迁移到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也就是说,通过美术鉴赏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会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经验运用到鉴赏的过程之中,使学生不仅是从美术作品的浅表去进行简单的欣赏,还要让学生融入到整个美术作品的深处,去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凭着自身的审美感知,去对作品进行生层次的体验、感受,并将美术作品和自身的知识相融合,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对美术作品作出相应的分析和较为个性化的评判,进而让学生受到美的全面熏陶和获得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还有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还要让学生能对美术作品进行较为深刻的理解,且看透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术现象。
这就对高中美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美术教师拥有较高的美术修养,才能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对自如,并凭借着自身扎实过硬的美术修养保障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首先,高中美术教师可以经常的进行自我学习,通过阅读一些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书籍,并时刻关注时下最为前沿的美术相关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让自己的美术文化素养和美术理论素养得到同步提高,借此来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使之能够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出较高的教学水平。其次,高中美术教师要从多种渠道获取美术的相关资讯,多去美术馆和博物馆之类的地方走走看看,并通过网络时常关注一些最新的画展资讯,对画展的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关注经典美术作品的同时,也对当代的美术发展有所了解,这样教师才能对美术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通过探索、思考得出自己独到的鉴赏或评论结果。最后,高中美术教师还要时常对美术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同本年级的其他美术教师一起来探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从不断的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对自身艺术修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灵活的运用各种美术基础知识,让学生从美术鉴赏活动中获得大量的美术知识,使学生能从理论层面对美术鉴赏有所理解,从而将对美术作品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进而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广,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的情境下,如何更高效地开展好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师自觉提升教学方法的意识,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又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呢?本文中,笔者将主要与大家一同探讨这个话题。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教师 授课能力 探析
物理作为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具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助力教师们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学生们的物理学习提供新的策略,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们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尝试,其中有成功的体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都是改革阶段必然要经历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到底怎样的方法才是最适合学生们学习的教W方式呢?
其实,最适合学生们学习的教学方式不是唯一的,需要与我们自身所接触的这些学生们的相关特点相结合才是最合适的方法,只有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将自己所接触的学生教好,适合学生们学习的方法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没有恒定不变的教学方式,但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工作,将我们自身的物理教学工作提高到新的高度,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借鉴一些好的教学方式,以便于为我们更好地开展好教学工作,提升自身授课能力,丰富自身的授课经验提供更好地借鉴。
第一,营造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构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在这一基础上,加强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互动,提升教师自身的授课水平和沟通能力,对于新课改下教师授课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效的一种策略。环境对学生们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什么样的教师学习,生活和学习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就会促使学生们养成不同的学习素质,促使不同学习效果的取得。在针对高中物理课程授课的问题上,为了更好地促使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助力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科素养,在笔者看来,努力地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学风和班风都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在班级内部整体学习氛围都比较积极的情况下,将更加有助于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大大的提升;当然,只有好的学习环境也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开展好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授课工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加强与学生们之间的课堂教学互动,提高教师自身的授课能力和水平,加强自身对于新课改的研究,结合新课改下的考纲和学纲,为学生们的物理学习提供更有益的帮助和指导,这些都是教师为开展好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工作需要努力提升的一些方面。当然,师生之间的课堂有效互动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新课改的教育教学背景下,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自信心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多的积极表现自己,继而不断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到及时解决,更有助于学生们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取得新的进步。
第二,加强针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教师团队协作意识,群策群力合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为学生们的物理学习提供更多有益的指导,加强物理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力度,培养学生们动手实验能力和自主思考问题的意识,这对于教师们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良好效果的取得都是非常有好处的。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可以影响到学生们学习效率的高低,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的教育教学形式也需要及时地被更新,以便于更好地适应于当前形势下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需求,符合学生们学习的相关诉求。
当然,在新课改实施的初期,教师们也是不断地摸索,在不断地得与失中总结教学经验和方法,而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还是为了学生们更好地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考虑,而想要凭借教师个人一己之力提升物理课程教学的能力,也不是瞬间可以完成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们团结一致,通过对新课改的研读和把握,掌握物理学科变革的新形势,及时地挖掘出教学改革中需要变动的地方,集中精力寻找新的合适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们的物理课程学习提供帮助。
除了教师群体需要加强职业技能的提升之外,我们还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在物理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意识,集中精力将物理实验的一些步骤和经验及时的总结好,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一方面做到以尽量精简的语言向学生们阐述物理学科知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课堂授课中使用的频度,让学生们能够在参与实验和亲身观摩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物理学科知识的印象,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们的物理学习提供好的帮助和指导,这对于学生们的物理学科学习成绩提升和教师物理课程教学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一种策略。
第三,加强针对教师个人的教学业绩考核,将教师们个人的教学业绩作为考评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激励教师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们的物理学习提供更有益的指导。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在校期间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为高中学生物理学科的学习提供指导,而教学水平的高度与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可以影响到教师个人的绩效,影响到教师在校期间的评奖评优,与教师职称晋升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了更有效地引导教师们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积极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效率,对学生们的物理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可以将教师的教学能力考核部分的分值加重一些,这种形式的一种鞭策行为将更有助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对于新课改下高中物理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是比较有帮助的。
在未来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革新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需要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在未来的高中物理课程授课方式上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比较多,但是,伴随着困难的出现,也必然会有很多新的方法随之产生,只要我们内心始终坚持一颗恒定的心,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不懈,相信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路也会越走越坦荡,也更相信,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路上,我们将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呈现。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高中语文课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到目前为止,我发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远远没有达到教育教学的要求,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本文将着重分析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解决问题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在很多地区的迅速开展,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基于这类问题的思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通过对许多课堂教学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了很多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关于在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课堂教学是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目前在高中阶段,教师更多的是关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参与,在课堂教学的认真反思上却重视不够。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并不是课堂上讲到什么考试就考什么,许多知识还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行,而且试题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考查。大量的课后试题也不适合语文学科,很难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在于学习的深度,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在高中阶段,学习紧张,课外活动时间不多,更多的时间是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课外文学作品,更不会有时间去品味那些课外名著。况且现在的社会风气不是很好,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学习,往往表现的都是很低俗。所以一个好的读书和学习环境,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前提。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还要靠课堂学习。最近一系列研究调查表明,高考的语文老师都是按照上级要求完成其教学任务,盲目的去追从所谓的教学质量,其掩盖下是学生不断地对学习产生了厌恶的状态,久而久之会产生偏科现象,这就严重违背了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目标,无法实现素质教育。但事实上,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写教学笔记,看教学录像,参加其他老师的听课,与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互动交流等许多方式。基于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的现状,有些老师都是对于课堂教学研究没有过多的思路,有的老师的课堂教学反思太多在乎于形式,只是按照要求完成任务,无法真正体现他们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目的。
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要更加利用好学校的教学资源,要更好地把语文思想灌输进学生的头脑之中,不再是学生只听不做,也不是老师只讲不想,夸夸其谈。教师可以按照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观察学生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观察思考能力做一个好的分析。但是通过很多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到,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后期的反馈中发现,许多教师很看重课后效果,也有教师关心学生的课堂表现,甚至有的教师更喜欢学生课前备课准备,以便于更能很好的把本堂课的内容更好的灌输。通过这些调查可以反映出,大部分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后期的反馈时只关注课堂教学的某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这种做法是很片面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要想搞好教育教学,今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关于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多样教学的研究
一个好的课堂氛围,首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积极营造出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发展的重点培养的对象,因此应该把学生放在所有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首位,让他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在第一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不再受到那些所谓的“压迫”,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真正地感觉到学习带给他们的欢乐,学生们只有在这样积极活跃的氛围中表达出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们要积极的抓住机会,积极地去探讨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在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下,我们都应该有明确的自身责任意识。但对于学生来说,不但要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更应该利用自己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对于教师来说,就应该根据语文学习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合学生自己的课堂教学,解决每个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更好的做到教书育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在提升自己的基础上达到与学生共同进步。
要主张培养学生提升自学能力,在课下要利用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或复习课堂所讲的内容,这才有利于积极打造课堂的活跃氛围。之前的上课教学方式都是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自觉性好的学生基本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自觉性差的学生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不断的要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课后学习能力,例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我举个例子,在讲《骆驼祥子》这一节课的时候,要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讲前预习,不单单是查阅课本中的生词,同时要明白主人公的角色,在此基础上要联想到祥子作为一个黄包车夫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缩影,也要明白老舍先生对于主人公的塑造以及之后的联想都要有个好的思路,如果按照这样的预习思路下去,老师在上课时的进度将会很顺利,学生也能更好的学习这门课,达到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要向外延伸,让学生带着问}进入生活,结合生活,理解生活。做好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工作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往往是不行的,还要注意与课外生活的接轨。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语文的教学要注重课堂上的教学与课堂外的结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不能局限在40来分钟的课堂上,还需要拓展到课外,从课外获取到更好的教学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根本目的。我们要让学生们在语文中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的内涵。因此课堂上主要是对学生基本能力的一种培养,在课堂之外主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运用课堂上的知识去品味生活的乐趣。我们还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进行课外时间的教学拓展,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走进社会生活当中,给予他们更多表达的机会,让他们通过长期的训练来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能力。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要把学生的培养始终放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但要接受继续教育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努力地从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们在自由和谐的课堂中学到应该学到的内容,从而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摘 要:高中政治教学旨在培育学生的政治理念、思想素质、人文精神、探究能力等综合素养。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政治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程度成正相关。由此可见,为有效优化高中政治教学质量,首先应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本文对此方面的内容做了以下论述。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教师;知识结构
一、教师需要完善的知识结构层面
1.教学内容的深化理解
万丈高楼平地起,万事都有一个过程。教师知识结构的建构不能一蹴而就,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才能夯实基础、搭好框架,并为后续建设创造条件。从本质上来讲,任何学科教学的基础都是教学内容。只有全面深化理解教学内容,才能有效提高知识内化效率。譬如,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深化则应该结合实践凸显其延伸性。教学要求教师深入剖析教材,吃透教材,并根据自身学科知识素养,拓宽教材知识以外的维度,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一言以蔽之,高中政治教师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是对学科知识的充分把握,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同时对教材内容也应该深入研究,充分分析学科知识特点,并以知识结构完善为目标,广泛涉猎并适当地进行知识延伸,如此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2.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创新
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学内容是知识体系的基础,而教学方法则可视为衔接知识体系的纽带。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学科知识和教学活动内容更加紧密结合。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创新是完善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板书工具就是教师的双手和粉笔,教学方法不仅实效性低,且直观性达不到高中政治教学的要求。譬如,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工具,利用PPT动态化展示,必将给予学生直观化的感知,全面提升教学实效。据此,我们不难窥探教学方法对教学实效的重要影响。
3.教学反思意识的有效培养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应该反思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是否存在不足。其次,反思角色分配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激发。最后,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延伸程度是否得当等问题也值得教师深入探究。通过上述反思活动,将有助于教师全面掌握教学实际效果,认识学生的认知特性及学习效果,认清教学实际、教学组织、教学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及优势,促使教师改进教学策略。由此可见,反思意识是教师知识结构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决定教师素养的关键因素。因此,为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就应该敦促其养成良好的教学反思意识,帮助其全面掌握教学实际情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4.科学评价知识体系的建构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是影响教学实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客观科学的教学评价,既是正确反映教学实效的途径,同时也是科学审视学生学习实效的结果。鉴于此,高中政治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自然也应该涵盖评价知识体系的建构。这就要求教师正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学生主观性作用,注重过程评价、价值评价,改变单一评价,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
二、高中政治教学优化措施
1.深挖教材价值
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教材是指导教学方向的第一手资料。为有效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立足教纲、教材,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将教材内容作为正面引导、反面警示的第一手资源,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与思考,以此促使学生积极合作探究,并为其提供科学的研究方向。
2.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所采取的灌输式、程式化教学策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教学实效。为有效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并创新教学方法。譬如,在学习“传统文化的传承”(高二政治必修3)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适当施以任务激励学生积极探究。首先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面面观”,即要求学习小组探究整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通过探究讨论,学生大多都探究到了“孝道”“仁爱”“自强”等方面。据此,教师可以选取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如x取“孝道”为主题,让学习小组探究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孝道典故有哪些,学习小组通过查找资料,找到了“卧冰求鲤”“芦衣顺母”“哭竹生笋”等。通过以上新颖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教学实效。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之一。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多元化评价,即建构小组互评、小组自评、教师点评等多样性评价方式;第二,重视合作学习过程评价,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第三,加强价值评价,注重学生的品质及个体特性,健全学生人格。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教学中,为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科知识、教学知识、评价知识等方面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并采取深挖教材价值、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等措施,全面提升教学实效。
[摘要]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确立自己是学生学习热情的“点火者”的角色。要保持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热情,需要历史教师通过阅读积累、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提高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益;通过提高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的本领,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提升教学效益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担任什么样的角色,直接关系到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与提升,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益。从许多教育大家的哲理名言和课堂教学实践来看,高中历史教师不应该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注水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热情的“点火者”,点起的火种得到保护、给予充分的燃烧条件,才会越烧越旺,否则点起的火种也会熄灭。
一、通过阅读积累提升教师自己的人文素养
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质量,阅读是重要的途径。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阅读有关体现时代精神的教学改革书籍,有关历史教学研究方面的书籍,有关学者、特级教师的经验文章。“阅读+反思”是高中历史教师积蓄能量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精神世界,借鉴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师通过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专家的理论,把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与之进行对照,进行深入的反思,持之以恒地积累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久而久之,自己的教学技能就会提升,就能够有效点燃学生求知的热情。
二、关爱学生,丰富教师自己的职业感情
今天的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很在乎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很在乎老与自己的交流。做学生认可的历史教师,需要丰富自己的职业情感,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教师跟学生关系和谐、得到学生认可,学生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课,教师的价值才会提升。
三、提高能力,丰富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
提高课程解读能力,这个能力包括解读教材、实施评价、开发课程。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解读教材,解读教材需要教师理解历史知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需要教师树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多媒体操作能力、信息内容筛选能力、课堂呈现能力等。运用这种能力增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情境性,会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教师要提高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有艺术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依据学生学习进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比如商鞅变法,如果教师告知商鞅变法的背景是封建地主夺权,学生就会研究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如果告知学生贵族怎样演变为地主,平民怎样演变为佃农,学生就会从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探究商鞅变法。后者有助于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课堂教学中激发学习热情的机会随处可有,关键是要讲究时间节点。例如学生在学习历史必修一《秦朝的统一》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谈谈你对秦朝完成国家统一及其有利的历史条件的看法。也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分析秦朝的统一是否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两个问题都是教学重难点问题,前者是考查知识,而后者是考查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引导。
五、重视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如果下功夫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自学效果。比如学生围绕某个问题争论不休,耽误了学习的进程,历史教师这时不能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相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保持探究的热情。教师需要有耐心,教学不是教师想教多少就教多少,而是要考虑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多少。教师应该学会等待,在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以后必须给予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时间,毕竟学生无论是思考还是阅读,都需要过程、需要时间。教师应当重视探究不同知识需要多少课堂学习时间。
当然,高中历史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远不止文章中论述的几个方面。教师要寻觅“火种”,因为有的“火种”需要教师挖掘。还有稍纵即逝的“火苗”,需要教师及时去捕捉。只有我们高中历史教师把学生学习看成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中心,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才会越来越高。
摘要:教学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功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它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获得听觉上的享受,从而习得更多的知识。高中政治教教学语言艺术的形成,离不开其深厚的内在修养,即高超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熟练的表达技巧。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教学语言 语言艺术 形成策略
教学语言是一种工具,也是教师与学生关系亲近与否的媒介。教师教学语言具有魅力,能够增加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反之,会导致师生间变得疏远。教学语言艺术,实质强调教师语言运用的技巧性,体现在教师教学语言的精准性、逻辑性和巧妙性和教育性。精准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精炼、准确,不能含含糊糊、出现太多口误和知识性的错误。逻辑性,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要始终保持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才能顺畅。巧妙性,是指教师的某一句话恰好起到了教学的作用。教育性,是指教师教学语言的精准、巧妙,最终是要实现教育和启发学生的作用。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向学生讲授知识、传授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教学语言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高中政治课具有其学科的特殊性,因此高中政治教师更加注重自身教学语言艺术的养成,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以期实现自身与学生的共同进步。高中政治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形成必须要具备深厚的内在修养。
一.高超的专业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首先得具备高超的专业素养,才能“传道、授业、解惑”。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榜样示范作用,都是通过教学语言体现出来的。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它包括教师的师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学习素养和心理素养。
教师的师德素养是指要想成为教师,首先要具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要在思想和道德方面具备做教师的素质,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是教师师德素养的外现。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是指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也是一项富有创造力的活动,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够无愧于学生和自己。教学语言的精准性,能够体现教师扎实的专业功底。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准确地表达知识点中所传达的深层含义,那么他对专业知识必定非常熟悉和通透。教师的学习素养,是指教师应该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知识,保持进步。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该经常给自己充充电,丰富自己,勇于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创新理念的学生,这样一代又一代,整个社会也会进步。教师的学习素养也能通过教学语言体现出来,它往往在师生互动的一瞬间体现出来,非常巧妙,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教师的学习精神,从而体现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心理素养,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人的主体,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首先得消除心理方面的疾病障碍。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传达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教师具备超高的专业素养,能够精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对学生进行巧妙地点拨,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这就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
二.丰富的教学经验
实践出真知。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形成与其丰富的教学经验息息相关。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比较熟练地驾驭课堂,巧妙生成;能够把握教学语言运用的精准性,避免出现较多的无效口语;能够有效控制教师的逻辑思维,增强教学语言运用的逻辑性,保证教学顺畅地进行;能够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使得教学语言运用也更加熟练,从而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而且让学生不反感,课堂不沉闷。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最重要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了解学生,课后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积累经验,为教学语言艺术的形成做准备。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比较,理论知识的难度明显有了提高,并且知识点抽象不易理解,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愁和苦都倍增了。本身学生们对政治课就存有偏见,不太重视,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授课难度。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恰当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当然,一次两次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需要教师做长期努力,累积经验。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长期努力都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教学语言体现出来的,语言组织的好、运用的准确、巧妙,都得益于教师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
三.熟练的表达技巧
人们常说:“熟能生巧”,是指熟练以后就会掌握技巧和窍门。教师的每一次讲课就是一次锻炼,每一次锻炼都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很多新任教师在初上讲台时会紧张,会语无伦次,有些会情绪慌乱、逻辑混乱,导致学生不愿听,课堂秩序也会混乱;有些则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调整过来,重新组织语言和思路,尽快使课堂秩序正常化。无论是教学语言流畅的还是一般的,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以后都会进步,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技巧。熟练的表达技巧对教师非常重要,无论多么有才华的教师,他都需要靠语言表现出来。
政治课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能僵硬的传授知识,要非常注意教学语言的生活性,要“接地气”。高中政治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应该紧扣生活实际,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在讲授生活案例的时候,就必须换一种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这样才会更有吸引力,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包括很多类型,而非一种单一形式。比如教师幽默诙谐的本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冷笑话、一句时下很流行的网络语、一句声调变化等都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是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也就是教师教学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艺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高超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熟练的表达技巧,这三者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高超的专业素养是教学语言艺术形成的前提,每一位教师必然要具备基本的语言素养,而高超的专业素养是丰富教师讲课内容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语言水平的前提。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学语言艺术形成的关键,教学经验越丰富教师就越有技巧,其中就包括教学语言的技巧性,而教学语言艺术的形成需要教师不断地锻炼。熟练的表达技巧是教学语言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拥有的知识、经验都要通过教学语言体现出来,需要教师运用自身熟练的表达技巧。要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助于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形成。
作者简介:杨敏,1991.9 ,女,汉族,宁夏固原市,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宁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不断的实施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正因如此,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新的希望。高中语文教育需要对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全面提升,在教学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全新的教学观念引入到日常语文教学之中。
【P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程改革 角色转换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形势已悄然发生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服务于现在的课堂教学了。在这个不断变化、更新、发展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环境中,教师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并对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努力跟上语文教学发展的步伐。同时,高中语文教师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全面的解读,认真的对标准的每一部分进行仔细的分析,力求搞懂标准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从而使其能够为日后的语文教学作出有效的指引。教师还需要对日常的语文教学进行探索,寻求到新课程标准的合理运用方法,借此将语文课本中的知识毫无巨细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将其学懂、学好、学会、学透。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师应作出何种转变,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发表一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需要积极地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正确的教育观是其顺利进行语文教学的基本保障。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讲,其实也算是一种服务,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教师才会在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服务;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教师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自己应该处于的位置,和学生保持起较为良好的互动交流,使整个语文教学的任务计划围绕着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进行制定;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教师才会懂得尊重学生的学习真实需求,静下心来倾听学生对于学习的真实看法,从而使学生的诉求得到积极的响应。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正确的人才观是其顺利进行语文教学的有力保障。我们要通过高中语文教学培养起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这里的人才是指什么?大多数时间我们都是以考试成绩来论“英雄”,考得好的是“人才”,考不好的是“庸才”。这样的评判标准简单粗暴,且标准结构单一,无法对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诗仙李白在诗句中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是的,人才的评判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有用”足以。但是“有用”包括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因为每个学生之间有不同的差异,可谓是千人千面,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看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否有亮点,只要有一处闪光点,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学生是有用的。
当然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改正自己的不良教学偏好。教师可能都有一个共性,高中语文教师也不能例外,就是大都会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他们的教学显得格外用心;而对于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却是“横眉冷对”,在教学中也不是很关注这类学生。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不管是学习好坏,教师应当对学生一视同仁,施以同样的关心,只是在进行教学时保持一定的针对性即可,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不良现象。
二、新课程改革中,需重新定位教学角色
就目前而言,语文学科的进步速度相对较快,语文学科的知识容量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在加上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互联网在日常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传统的语文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生求知欲的驱使下,教师要开始为学生寻求新的知识获取点,使学生能够持续不断的进行语文学科的相关学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为40多分钟,教师要将这40多分钟进行有效的利用,将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其中,把每堂课的知识承载量按最大的承载能力进行配比,并使其维持在一个相对适宜的范围值之内,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相关的知识。另外,由于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趋于多元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都能让学生轻松的获取到大量的信息,特别是互联网获取信息最为便捷,且其信息承载量极大,这就造成了学生有时候还可能比教师知道得多,从而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新鲜感,让学生开始逃避语文教学。
因此,对于当期的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除了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谨慎知识的传输,其还要全面的投入到学生的语文中来,和学生保持及时的知识交流和思想交流之中,和学生进行较为良好的语文学习互动,从而借此来了解到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的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并想办法来把学生的真相想法弄清楚,然后针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来进行有力的语文教学引导,使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理解、把握。教师要把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为顺畅的从非课堂渠道获取知识,并能够主动排除其中的无用、有害信息。同时,教师要学会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角色的回归,找准应原本的角色位置,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进行更为细致的了解,使得教师能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做好“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工作即可,如果学生真的在某一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表现,教师反过来向学生进行学习也并无不可。
三、在新课程改革中,需力求教学创新
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的传承,对文化的抢救性保护,让学生能够透过汉语语言的本身,了解到我国绚烂的文化。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创造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去对语文知识进行积极的深入探索。另外,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语文学习氛围,教师要颠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对其进行大胆的革新,让传统语文教学的“一言堂”的错误教学方式转变为正确的“引导式”的语文教学方式。最后就是,教师要对教学结果的好坏予以预测,在日常教学中对语文极其教学相关的过程中取得的评价结果,并将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评价,从而使“教师”、“学生”之间的向知识传递模式得到颠覆式的改变,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建立起有效的互动交流,并且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把握,使其得到充分的释放。只有让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得以改变,才能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其一改往日的沉闷形象,才能更好地锲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语文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强化,多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多获取相关的教学资源,多储备有用的语文知识,使其自身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从而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语文教师是深入教学一线的前行者,必须扎根于新课标,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新课改理念已经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顺应新课改的要求,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策略
说到语文,大家并不陌生,因为这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学好语文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了解我们的母语,更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前提。既然学好语文这么重要,那要怎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语文成绩呢?特别是高中语文教育,因为面临升学压力,学生基本上都是被淹没在了题海战术中,平时很少有学生能够抽出课外的时间来自主学习语文,所以高中生平时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大多来源于课堂中。而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课堂中老师的有效教学行为,通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来满足高中生学习中的需要。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和策略研究,希望能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背景研究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即时通讯技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捷,而且成为了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新课改中也明确提出了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新n改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符合了当前科技发展的潮流,也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
二、有效教学行为的内涵
有效教学行为,主要指的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成长的教学,简单点说,就是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就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行为这一目标,信息技术是一种形式,课堂是否高效不在于信息技术使用时间的长短,而在于通过信息技术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师是否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来掌控好课堂的节奏。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和策略研究
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强调的是以老师为核心,注重的是老师所“教”的内容,学生往往只能被动的“学”,在课堂上学生必须跟着老师的节奏和思路走,学生有不明白或者疑惑的地方需要等到下课后找老师答疑解惑,可见,这种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效率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为了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老师往往采用“高压政策”,而高中生又处于叛逆期,这种“高压政策”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更有甚者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出现“赶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特点,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以实现高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呢,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更新教学理念
课堂中的有效教学行为,不仅限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和了解知识的多少,而且还包括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规范和培养。那么教师就得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加强课堂中的有效教学行为。比如,传统的黑板手写板书的教学模式比较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毕竟一节课只有45分钟,在课堂中让学生完全接受所讲授的知识就非常不简单了,更不要说合理穿插一些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对传统的黑板手写板书加以取舍,尽量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事先制作的ppt课件,这样可以把手写板书浪费的时间节约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其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查漏补缺。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只是方便信息传输的方法,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授课,其传达的知识内容都是相差无几的,都是为了达到有效教学行为的目的,所不同的只是教学方法而已。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真正依靠的还是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引用提高了课堂中的信息量,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讲解提供了便利。但是如果没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很可能出现课堂中呈现的知识点太多,老师讲课速度太快,学生思维跟不上等问题。所以,老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要把握好讲授知识点的时间和讲课的节奏,并且通过肢体语言来实现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切不可整堂课就坐在电脑前,仅通过操作电脑来进行知识讲解。
(3)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这对于习惯了传统教育的老师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一些老教师而言。不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老师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就应该紧跟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和使用,努力完成新课改的要求和自身知识技能的更新。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才会熟能生巧,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且在课堂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寓教于乐,这样课堂效率何愁不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不仅仅体现于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方法,而且还体现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专业素养。所以,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有效教学行为的助力,最终实现教育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菊琴. 新课改下如何进行高中课堂有效教学[J]. 新课程:中学, 2010(12):59.
[2]唐秀清.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 教育导刊, 2008(4):57-59.
[3]刘海燕. 对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分析[J]. 甘肃理论学刊, 2008(5):1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受到很大新理念的挑战,从高考方式、学校管理、课堂组织形式和教育评价等都要进行变革。作为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该做何准备才能胜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呢?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这是适应教育事业发展、胜任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认为,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特别是学科情感方面的培养则是胜任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的重要环节。
情感,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积极的情感能使一个人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中,反应敏捷;而消极的情感则使人的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可见,情感对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智力操作影响很大,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生思想知识的不断开拓,教师的学科情感尤为重要。
传统的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我讲你听,我板书你笔记,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和内心体验,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课课程,内容包括近代现代史、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所学的基本观点、原理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理解、分析社会现象,特别是帮助自身成长提供了很多现实性的帮助,是一门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科。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不断地对学生强化此观点,不能让学生误以为这是一门“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僵死的学科。讲授时应紧密结合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例,教会学生实实在在的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可能产生的正面效应。如:在哲学课的教学中,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世界观,就能解决多少生活中困惑的问题,甚至历届高考的语文作文题都以哲学原理作为题材或理论依据;再如学会“两分法”能使自己明显地感觉到成熟了、理智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明显增强,学科兴趣油然而生。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同时,要增强学科学习动力,重视师生的人际交往的情感因素,也是扩大学科亲情的重要因素。师生情谊深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的一个重要心理条件。“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情谊有利于保持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将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将会积极影响学生,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会对其交往活动和关系产生直接作用,最终影响教学和教育的效果。教师应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学习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到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强了人文性,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重视学生道德主体性发展。这就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重视情感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要用自己热爱学生的感情之火,燃起学生的情感火焰,这对中学生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针对某些进步或成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表扬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口头、书面、点头、微笑等;范围可拓宽,如:考试、作业、笔记、回答问题。适当的表扬如同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学生由此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这里,情感就是热爱、信任、尊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现在教师的语气语调里,表现在他的每一个手势里,表现在对每一个学生关爱的眼神里,也表现在每一块脸上的肌肉活动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都是一N信息,这种信息,能调动学生的正性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吝啬对学生付出爱与情感,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历史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堵“围墙”隔不断课堂和社会的联系,社会生活节奏变快,社会现象、形势风云变幻,课本内容往往使学生缺乏新鲜感。中学生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在教学中引用社会生活新鲜事例,尤其是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深刻思考,正确对待,不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维共振”的重要途径。如现时期,人们对中国的非主体地位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收入差距拉大问题、腐败问题、台湾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非常关心,限于认识水平又难以搞清楚。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从我国国情出发,用辩证的观点,正面引导和教育学生,坚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景一片光明。从高考来看,命题涉及社会热点的程度在加强,这也要求历史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搞好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就是意味着教师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关注时政,挖掘热点,要求教师具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的洞察力。历史教师不能满足现有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坚持与时俱进精神,开拓创新,按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实教育人”的原则,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动脑与动口结合等,研究探索出更有利于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新方法、新手段,并在教学中适应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变换教学方式,贯彻教学新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充满爱的事业,如果把教育变成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而且用分数去激化其中的厉害关系,把正常的做人,生活必须的情感素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的过程之外,教育就会出现巨大的危机。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与心灵的耦合。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育的目标就会水到渠成。
摘 要 本文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系统地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高中 历史 有效提问
1 国外研究现状
1.1 关于提问的研究
最早开始课堂提问研究的是美国学者史蒂文森,他的研究包含了三个方面,分别是课堂提问的现状、提问的类型和提问的作用。
瑞格在提问的研究领域则更多地倾向于心理学角度,他从什么是提问、为什么要提问,以及每节课中提问的平均次数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他主张在提问时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定学生进行提问,不宜只提问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2)如果学生的答案出现错误,应该通过提问其他学生来进行改正;(3)在学生不能得出答案的情况下,应适当切换问题的角度;(4)教师不应提问自己不知道的问题;(5)重要问题要求学生动笔,不能只是嘴上语言描述;(6)提问兼顾整体学生;(7)先点出学生名字再问问题;(8)肯定学生回答准确的地方;(9)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10)轮流提问每个学生。
另一位心理学家贝拉克认为提问不只是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的流程,它是为整个教学过程服务的,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想要达到的目标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明确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科尔斯勒认为问题的类型有两种:回应型问题和认识型问题,回应型问题主要是对话语进行重复或者再次确认已经理解的问题,认识型问题是指目的在于获取信息的问题。
巴恩斯表示课堂提问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推理型问题、事实型问题、开放型问题、社交型问题,并将推理型问题细化为三类:只有唯一答案的封闭式问题、有不同答案的开放式问题、看似有很多答案,但实际上只有唯一答案的假性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思维教学》(赵海燕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中把教师面对问题的反应程度划分成7个等级,第一级:直接不回答问题;第二级:重复问题;第三级:表明自己也不清楚这个问题怎样解决;第四级:引导学生搜集与问题相关的材料;第五级:o出可能性的答案;第六级:引导学生分析不确定的答案;第七级:鼓励学生探究假想是否正确。
美国教育学家L.H.克拉克和I.S.斯塔尔在《中学教学法(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54页)中是这样描述课堂提问的影响的:(1)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2)了解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是否清楚;(3)提高思想水平;(4)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5)训练学生或作为练习;(6)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所用的资料;(7)指导学生解释资料;(8)让学生清楚重点在哪里;(9)明确一些逻辑关系;(10)明确学生兴趣点所在;(11)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12)用来复习;(13)促进将心中的想法说出来;(14)发现学生独特的心理状态;(15)表达不同思想;(16)促进师生形成愉快合作的关系;(17)明确学情的手段;(18)衡量教学结果;(19)督促学生对课堂全神贯注。
1.2 关于有效提问的研究
格拉伊赛尔指出问题要具有有效性,必须符合下列衡量标准:(1)问题主旨鲜明;(2)提问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3)问题要言简意赅,避免拖泥带水;(4)问题的提出应适合全班学生的整体发展,问题表述要明确简单;(5)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逻辑性;(6)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不能表面化;(7)问题面对学生全体;(8)事实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并存,问题涉猎要广泛;(9)学生回答问题后,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中指出在提问过程中,问题设计本身固然重要,但是问题提出后的等待时间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提问的等候时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等候时间与第二等候时间,在教师发问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是第一等候时间;在学生回答之后到教师或其他学生评论其答案的时间是第二等候时间,二者中任意一者都不能减少或省略,是相互承接的关系。
根据上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外对于课堂提问的研究较为成熟,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但是拘泥于理论层面,对课堂具体实践的研究相对匮乏。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关于提问的研究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萌生了有关于提问的研究,《论语》中就有这样的语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就是在学生积极思考但还没有完全想通时给予他们适当的提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近代以来出现了许多对提问进行研究的著作,如南京师范大学编著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把提问与谈话法相关联;钟启权翻译的《教学原理》(佐藤正夫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针对课堂提问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叶澜教授认为一次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兼顾“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并提出“课堂动态生成”概念;顾明远教授表示教育一定要解放思想,这种解放应该具体到教学的每个细节中,其中包括课堂提问水平的逐步提升,特别是一线教师,教师端正教育思想,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成效。
2.2 关于有效提问的研究
2003年,历史课程标准对如何转变高中历史课堂学生学习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历史课堂教学应该以提问为主要线索,要求教师在不断提问和追问的过程中完成历史教学任务,侧重于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2.2.1有效提问的特点
河南科技学院高佳在《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反思》(《教育探索》,2010年第4期)指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教师掌握课堂提问的适当时机,提问的内容要有层次,要由简单到复杂,在提问后要留给学生合理的思考时间,并且辩证评价学生答案;卢正芝、洪松舟的《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对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标准和作用进行了阐述。
华南师范大学李志厚教授的《通过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育导刊》,2004年第9期)阐明了教师有效提问的定义:(1)教师要准确表达所要提问的问题,让学生能理解老师的意思(2)注意使用“为什么”字眼,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3)要注意提问的态度,态度尽量恳切,让学生能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4)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答案;(5)教师的反应具有评价性;上海师范大学邱家军教授认为有效课堂提问具有以下特点:问题数量不宜过多、问题不能太简单要有一定内涵,要顾及到整个班级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学生提问,要给予足够的反馈。
2.2.2 怎样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阎承利所写的《教学最优化艺术》(《教学与管理》,1995年第1期)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他对优化提问的基本原则与要求、提问最优化的导答艺术和指答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概括;刘晶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分别从教学环境、教师专业水平、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提出了具体化的建议;张迎春、牛文苗等撰写的《教学有效提问:从理解到行动》(《当代教师教育》,2011年第1期)提出可以从三方面来促进教师课堂有效提问,分别是建立师生对话、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目标、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2.3 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笔者通过资料搜集和文献检索,发现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主要定位在两个层次,分别是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现状和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2.3.1 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现状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全莉娟教授经研究发现:n堂提问中封闭性问题约占90%,而开放性问题约占10%,具有综合性和评价性的问题几乎没有。其中自然涉及到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现状。
王洪霞在《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硕士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中通过对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现状的研究,概括出以下几点:问题数量过多,问题难度过浅、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短、把提问作为惩罚的手段、提问对象片面等。贾景艳在《论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以高密一中学案导学模式为例》(硕士论文,鲁东大学,2012年)中以学案导学为例,从问题设计和课堂提问两个方面概括了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现状。
2.3.2 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历史学家朱家鼎在《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11期)中主张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问题时要帮助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来促进学生形成发散思维,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有利的基础。孙建荣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文教资料》,2010年第21期)则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切入点,本文中还表明教师提问要根据学生的意识特点和培养方案来进行。
周兴在《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中首先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进行阐释和说明,然后结合这些理论和自身教学经验就怎样使历史课堂提问趋于有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杜晓莲在《浅谈高中历史课堂的提问方法》(《文学爱好者》(教育科学版),2009年)中以课例的形式,详细地对每一框题的内容都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对应的提问策略,尤其针对重点难点的提问方法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周亚美在《试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考试周刊》,2011年第45期)一文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点,主张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宏教师应转变原有的课堂提问模式,多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活动等教学模式,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主动思考得出答案。
孟平在《历史教学课堂提问的类型设计》(《山东教育科研》,1999年第4期)中概括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提问类型,并针对类型设计指出活跃学生思维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目的之一。郑春红在《谈历史教学中的设疑提问》(《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中以其独特的视角,主张要促进历史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应从设疑方面上下工夫;郑林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历史教学》,2006年第7期)强调提问时要在明确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巧妙设计提问的问题,辅之以清晰流畅、准确无误的语言来完成整个课堂提问的过程。
综上所述,国内有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更具实践性和现实性,主要是通过分析历史课堂提问的现状,提出促进历史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潜存着许多容易忽视的陷阱的问题,提出语文教师应跳出“光环陷阱”,解决自身突出的素质问题;避开“限量陷阱”,解决教材讲授片面化的问题;远离“人气陷阱”,解决教师角色定位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师 “光环陷阱” “限量陷阱” “人气陷阱”
高中语文是一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学科。这就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既要考虑语文基础知识点、线、面互相结合,又要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潜存着许多容易忽视的陷阱,如“光环陷阱”“限量陷阱”“人气陷阱”,创新高中语文教育、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应避免陷入这些陷阱。
一、跳出“光环陷阱”,解决教师自身突出的素质问题
所谓“光环陷阱”,是指高中语文教师凭借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形成的“光环”,应对新课改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没有从实际出发,对新课改发展模式估计和认识不足,喜好沉迷和满足以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主要弊端:思想僵化,知识恐慌,缺乏创新和生机。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凭经验、凭记忆、凭传统、凭兴趣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学习需求,语文教师要突破老观念、老经验、老办法、老眼光,要有时代眼光、发展眼光,要有创新思维、独特思维,要具备很强的会说能力、会写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引领风尚、树立标杆的理念。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不主动跟上时代节拍,不善于分析面临环境,不屑于“充电”“补学”,就会让课堂教学失去生机活力,失去创新创造氛围,就会掉入过去光鲜成绩的“光环陷阱”。解决思想僵化、知R恐慌和避开陷阱,需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有“补脑”意识。高中语文教师要做到“事事关心”,必须具备敢于批判、敢于纠正的创新勇气。“补脑”要态度坚决,从最新教学理论入手,做到勤学、勤思,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坚持读书、阅报、上网,形成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良好行为习惯。善于从新媒体吸取新鲜知识,把握教学领域新形势,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升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丰富学识常识,切实补上理想信念和专业知识的“钙”,增强“授渔”能力和水平,不仅要多“授鱼”,而且要更加注重“授渔”。
(二)寻找学生思考兴趣点。是否瞄准学生“兴趣点”,体现语文教师学科能力的强弱,更是避开“光环陷阱”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对语文教材基本内涵和要素做到心知肚明,而且还要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成绩、学生特长专长、课外阅读等指标,找出规律、找出着力点,主动探索归纳学生“兴趣眼”,从“兴趣眼”着手,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语文教师每年确定至少 1-2 个教研专题,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形成探讨式实验课改模式,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课堂教学把控能力。
(三)争当队伍“行家里手”。跳离“光环陷阱”,需要语文教师主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做到“先学一步”;获取知识方法和渠道要多开辟一些,目光多看远一些,做到“先着一棋”;强化教师语言训练,要学会多说“行话”“新话”,符合新课改之后的行业和专业表述,使得教学语言更加贴近学生,做到“先入为主”;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亲自调研和执笔,形成符合各自特点的教研成果,做到“先行先试”,真正把自己培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队伍的“行家里手”。
二、避开“限量陷阱”,解决教师教材讲授片面化问题
所谓“限量陷阱”,是指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眼睛只看到教材的平面知识量,而看不到教材的立体内涵量,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把平面知识讲授传播到位就是成果。比较侧重平面知识,忽视立体内涵,学生从教材中摄取的精神食粮供应不上,出现教材“钙质流失”现象,不利于高中学生精神引导和人生价值确立。主要弊端:游弋教材,浮于表层,缺乏深度和拓展。
其实,高中语文教材潜在信息量非常丰富,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传达的不止于语文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和、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语文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上,把教材的表层涵义作为传播知识的唯一途径,缺乏知识摄取的深度和广度,导致出现三种倾向:一是阅读理解能力低;二是自由命题作文分值低;三是学生思想素质提升速度慢,书生气重,缺乏活力。出现这三种倾向,是陷入“限量陷阱”的主要体现。俗话说,“教书先教人”,人的素质提升必须从语文教材中吸取涵养,语文教师作为引路人,应跳出教材信息平面,俯视教材信息“库存”,自觉避开教材信息“限量陷阱”。对此,破除不良倾向,避开陷阱,应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重视触类旁通引导学。“限量陷阱”的突出特点,就是把教材信息作为唯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学生掌握了教材基础知识,却掉入了另一个知识“黑洞”,无法应对全新语境带来的新问题。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应以教材为基本载体,将教材信息向课外其他领域延伸,俯瞰和传播教材信息所涉及的之外其他知识,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空间,打开“教材情结”,打破教材知识点“枷锁”,引导学生培养“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和拓展本领,向无限量语文宇宙空间吸取基础知识和精神食粮。
(二)重视经典著作深入学。经典著作是高中学生逐步培养思想品格的重要载体,隐含着前进的历史影子,流露出忧国忧民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重新审视高中语文教材,认真识别经典要义,把经典名作的学习和引导作为帮助高中生打开阅读理解库存、获取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资料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抓手。坚持深入学,组织高中学生不定期开展语文“读书会”“主题书评”“名段名句”阅读班会等活动,通过合作探究模式,比如深度解读诗词《沁园春・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文章,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提醒、把控作用,让学生融入经典名作学习,帮助学生吸取名作思想精华、创作精髓。
(三)重视网络资源补充学。运用新媒体网络手段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以高中语文教育资源为主经营的网站不计其数,特别是微信的推行,拓展了语文教材信息量,教学观点各种各样,做到各取所需、各得其所。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订阅“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学语文”等微信公众号,从网络中选取一些网络名篇和学生分享,教育引导和增强高中生资源信息辨别能力,进一步拓宽高中生知识面。
三、远离“人气陷阱”,解决教师角色定位问题
所谓“人气陷阱”,是指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维护和树立个人形象出发,将个人角色定位为“人气王”,以“人气”聚“学气”,形成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心理,出现了思维错位。其主要弊端是:注重气场,虚设氛围,缺乏成熟的师资风格。
语文课堂教育不是文化艺术表演舞台,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克服讲台“作秀”“走秀”,塑造个人独特形象引起学生关注的错误倾向。毕竟,语文教学是影响高中生思想走向的一个重要窗口和风向标。有的语文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产生崇拜心理,就能活跃课堂,就会听得了课、入得了脑。因此,课堂教学方法各式各样,“各领风骚”,把“嘴功”当“脑功”,把学生当观众,把自己当演员,教师虽有掌声,学生却无长进。在这种环境下,教师的引导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不专、不尖、不深,出现课堂教学“人气陷阱”。克服“人气陷阱”,形成成熟而独特的教学风格,要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课堂教育要严肃活泼。营造一个适合学生探讨交流、思考问题、促进记忆、强化吸收的氛围,是课堂教学范围的主要方向。高中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要坚持成熟的基本教学方法,秉持课堂教学严肃且活泼的原则,预留足够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对于一些比较容易出现偏差的话题,在充分把控课堂秩序基础上,推动学生自由探讨。教师在其中担当“控制手”“魔术棒”作用,但不能无原t地引起课堂“喧闹”“轰鸣”,课堂同样需要一份安静空间。
(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注重榜样力量的示范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课下交流、生活休息等方面要加强个人修养,多从细节上关心学生,从方向上影响学生,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而不是无节制地宣扬个人学说,树立个人主体形象。要讲究课堂吸引策略,除了探索学生“兴趣点”,还要从个人丰富学识方面,发挥引导效用,把学生的尊敬和崇拜转化为投入勤奋学习、摄取知识的行动之中,进一步营造符合师生身份、符合教育道德、符合高中生成长规律的“人气”,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以积极姿态直面陷阱,从陷阱中走出,远离陷阱,以新时代、新面貌、新姿态推动高中语文教育向更加贴近时代、更加符合发展、更加适应常态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