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幼儿大班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09 04:43:03

导语:在幼儿大班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幼儿大班教育论文

幼儿大班教育论文:大班幼儿情景化语言教育研究

一、注重创设多样化、生活化的学习情景

1.显性的情景化语言环境。既然是情景化的语言教学,就要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我觉得为大班幼儿创设情景应重点将营造的教学环境尽量接近孩子的真实生活,它是现实社会中的真实情景再现,它不同于小孩子的语言化情境,应重点体现出氛围上的情景。这样让孩子在真实地情景中展开学习任务,从而使孩子们体验多种学习情景,保证他们能获得与真实生活相类似的经验,如:辩论会、讲故事大赛、采访、筹划剧目演出等。在自然的生活情景中,儿童往往能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语言实际水平,以及对语言表达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根据这一认识,我在语言活动中为幼儿创设的模拟的情景,就是较快地帮助幼儿投入到一种氛围中,要给孩子确立一定的身份,如:小记者、报幕员等,特别是那些个性内向、腼腆、不爱讲话的孩子,在集体中,给她留有一定的任务,自然得和别人交流,渐渐地也就敢说了、爱说了。由此可见,幼儿在自然生活情景中的交往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个幼儿的语言发展中的真实情况,也有益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提供更多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表达的机会。

2.隐性的沟通共同体氛围。另外,我认为在情景语言活动中合作也很重要,对大班幼儿来说,合作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从他们个人经验来说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而通过有意义的共享和协调,则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在情景中孩子运用语言交流合作,在协商中、在运用中语言得到提升,应有效地把握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在日常生活和语言活动中应注意观察和倾听幼儿的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有关信息表现出高度的敏感,这不仅是教师创设良好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基础,也是幼儿获得更合适的语言学习条件的重要保证,在具有支持性的语言环境中教师和幼儿构成了愉快学习和相互沟通交流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允许幼儿通过各种方式探索如何使用语言,并在幼儿有需求时给予帮助,适当的教师也要在幼儿中营造一个非竞争的学习共同体,如设置一定的障碍或矛盾,这样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便形成了一个相互分享和协作的学习共同体。

二、关注新旧语言经验之间的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与周围生活的接触已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丰富的经验,在以往的学习中,孩子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感受事物,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前要认真考虑他们的先前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使幼儿在有经验的前提下充分地进行语言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幼儿有意义的吸收新的经验。让语言教育的内容作为新知的生长点,也就是说让孩子在有经验的前提下成为语言学习的主动者,打破传统的教与学,让孩子在自然流露中感受、接受、内化。和孩子讨论的内容应该是孩子经历过的,有一定印象的,在这个基础上深化幼儿的记忆,帮助幼儿提炼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新年的压岁钱》这个话题,孩子们本身对压岁钱的概念就是过年了大人给的钱可以买自己想买的东西,成人也没有对幼儿进行指导,所以孩子对此比较模糊,在这里,我先了解幼儿的想法与看法,家长的想法,找出问题的症结,引导幼儿理清概念。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支持幼儿挖掘问题作为活动的刺激物,使语言学习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如孩子在进行成语故事表演的语言活动中,孩子们自由结合,自由选材进行一系列的准备表演中遇到对个别成语不理解或找不到合适的代替品的时候,教师及时地出现,没有直接提供答案,而是提供启发、示范和咨询,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寻找和表演,在小组的反复推敲及协商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三、鼓励幼儿主动反省和思考

我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应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帮助幼儿澄清心中的疑惑,因此,教师应适时地提供给幼儿机会,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在进行辩论赛的时候,辩论题目《该不该买高级文具》孩子自己提出的,在活动过程中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组合,在相互的辩驳中去澄清概念,孩子们辩论得很激烈,甚至要吵起来,教师只是在关键的时候引导幼儿的论点要清楚,并且引导幼儿去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这里教师只是尊重者、支持者,并没有代替孩子去讲,或者把成人的意见强加给孩子,我认为在语言活动中教师的倾听要多于讲话。教师要重视孩子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孩子的想法,洞察孩子想法的由来,并依此对教学过程做出某些调整,制造一些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幼儿的反省和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综上所述,我认为情景化的语言教学是需要教师去细心体味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研究,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登纳教授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MI)的观点。由于加登纳认为语言历来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人类智能的卓越范例”,是最广泛、最公平的在人类中得到分享的一种智力,因此他将语言智能列为第一智能,语言智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人类在出生之前就奠定了语言智能发展的基础,正因为这样人类才要更好地发展它,我们身为幼教战线上的一员,要帮助孩子有效地挖掘他们的语言智能,不要让语言活动成为重复与模仿的代名词,学以致用不是一句空话,要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拓展经验,在相互的交流中提高技能。教师这个时候就是一名研究者,而且要善于做这样的研究者,在帮助幼儿的同时也提高自己。

作者:鞠健 单位:山东省兖矿集团济东物业服务中心雪梅幼儿园

幼儿大班教育论文:大班幼儿美术教育论文

一、在美术课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构成人的智能中重要的能力结构之一。观察能力决定了人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只有会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特点与内部结构与联系,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奠定基础。美术是幼儿阶段最喜欢的课程之一,经过小班和中班阶段的学习,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美术课程中的一些教学资源有了一定的认识水平,因此,教师在美术的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美术教学资源来培养大班幼儿的观察能力,以发展大班幼儿的智能。例如,在大班幼儿的美术课中,教师让孩子们对班里的一盆兰花进行画像,那么就需要孩子们对兰花进行仔细地观察,观察兰花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花是什么形状的,兰花叶子的方向和花朵相互之间的位置以及都是什么颜色的等等,通过孩子们仔细全面地观察来发现兰花的主要特征,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来勾画兰花的线条以及填充颜色。那么,孩子们的作品就是根据对兰花的细心观察而创作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观察,提升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

二、在美术课中培养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包括整体思考能力、想象力、类比力、直觉力以及解释力等。美术学科中包含了许多工艺和手法创作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无不展示了创作者的整体思考力,发挥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和类比力,更需要创作者的直觉力和解释力。因此,一个成果得美术作品展示了创作者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大班幼儿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来发展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大班孩子们的美术课中,教师让孩子们画外星人。外星人孩子们都没有见过,但是孩子们在看动画片和电影的过程中对外星人有模糊的概念。这就需要孩子们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根据自己对外星人的理解来作画。在画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对外星人的模糊理解和直觉,通过与人进行类比,综合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脑海中的外星人。每个孩子画出来的外星人都不一样,因为每个孩子对外星人的理解不同。经过这样的引导作画,孩子们锻炼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大班的美术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来培养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以发展孩子们的智能。

三、在美术课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又叫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是人在面对具体事物的时候,能够根据积累的经验和相关知识,有效选择和实现特定目的的能力。在美术创作中,面对创作素材,如果想创作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就要求创作者对素材进行分析,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创作出自己想要的作品,成功的美术作品,需要创作者有高超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为了发展大班幼儿的分析能力,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让孩子们进行创作,以提升孩子们的分析能力。例如,在大班幼儿的美术课中,教师为孩子们每人准备了橡皮泥若干盒、小瓶盖若干个、粉笔一根、大黄豆若干粒等等素材,让孩子们用这些素材来为自己制造一辆汽车。孩子们面对这些素材和老师的要求,开始开动自己的脑筋,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怎么用这些东西制造汽车呢?”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分析着手制造起来,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最后制造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汽车,有的老师可能也没见过,不过也是孩子们眼中的汽车。通过这个作业的完成,孩子们锻炼了自己的分析能力。

四、在美术课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人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美术作品中有许多是创作者对一些场景的回忆和再现。作品中对各种事物特征和细节的描述,表现了创作者对事物特征的识记和重现能力,因此,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需要创作者有优越的记忆能力才能完成。可见,美术创作有利于大班幼儿的记忆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发展大班幼儿的记忆能力,促进大班幼儿智能的发展。例如,教师在大班幼儿的手工制作美术课中,教孩子们学习小鸟的折纸游戏。用纸片折成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需要多道折纸工序。老师要先折一步,让学生观察并跟着做。孩子们在跟着老师折纸的过程中需要记住老师这一步是如何折的,这就需要孩子们不仅要观察仔细,而且要记住动作。当老师折成了小鸟,孩子们也跟着做成了。然后,考考孩子们,你们记住小鸟怎么折了吗?一遍肯定记不住,然后教师再教孩子们折,并且要求孩子们要记忆步骤,经过几次练习,孩子们不断加强记忆,最后孩子们学会了自己折小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综上所述,美术作为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课堂,完全可以肩负起培养大班幼儿智能发展的重任,因为美术课内容丰富多彩,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作品的学习和完成,无不需要孩子们开动自己聪明的大脑和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在大班幼儿的美术课堂上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智能发展。

作者:韩钱云 单位: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柴湾幼儿园

幼儿大班教育论文: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玩美教育”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幼儿更是如此,他们喜欢鲜艳的色彩、精美的动画,感人的故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什么是“玩美教育”呢?“玩美教育”是播种美的过程,“玩美教育”专注于过程、享受过程。玩美,美是载体,而非目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幼儿玩耍得过程中,陪伴孩子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那么,在幼儿园大班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如何体现“玩美教育”呢?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美

寻找自然之美,表现自然之美 大班幼儿经过小班、中班的幼儿园生活,已经有了一定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他们在植物角给花儿浇水,定时记录下植物一点一滴的变化,如什么时候种子发芽,什么时候长出第一片叶子,什么时候开出第一朵花,果实是什么形状的等等;他们喜欢亲近自然,春游中主动探索身边的植物,观察他们的特征,在讨论中了解植物的作用。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思维能力正在快速发展;在幼儿园,孩子们散步时,可以带幼儿欣赏飞舞的蝴蝶、滑翔的燕子、闻香樟树的清香,看蚯蚓的行走路线。教师作为一个陪伴者、引导者的角色,要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感受自然之美,使幼儿的审美意识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每次活动后,教师要鼓励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画画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美的感受。

挖掘生活之美,从而热爱生活 美的事物总是会让人产生愉悦的感受,老师的新发型,小朋友的漂亮衣服,可爱的卡通茶杯,好看的贴纸等等,生活中人们总在追求美、发现美,不断开发美、表现美。每到节日,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如何将彩旗布置完美,大班孩子各有各的主见,他们有的将彩旗按颜色排列,有的按形状有一定规律的排列,他们能活学活用,用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打扮自己身处的环境,在自己布置的环境里,他们思维更活跃、心情更愉悦。

生活中的感人事件 除了外在美,“玩美教育”还注重发现心灵美,教师要教育幼儿向善,弘扬真善美是教育的主旋律。厨房阿姨的辛苦、保安叔叔的责任、同伴之间的好人好事、新闻事件中的感人故事,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的心灵带来的心灵震撼,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美好的人与事物,让孩子萌发热爱美的情感。

创设教学情境,再现生活之美

大班教学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感受文学的美。比如,在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月亮的阴晴圆缺与姑娘的胖瘦之间存在的关系,用直观的视频为幼儿第一时间解惑,在音频提示下,孩子们自己摸索,懂得了月有阴晴圆缺的周期变化,在最后的环节请幼儿帮月亮姑娘设计合身的衣服,孩子们大胆想象,有的说可以设计随时调节胖瘦的高科技服装,有的说要用特殊材料制作,让衣服可以自己变大变小,孩子们众说纷纭,创新的火花不断奔放。

要培养孩子“听”的艺术。在音乐活动《狮王进行曲》中,教师用完整欣赏、分段欣赏等手段让幼儿慢慢听懂每段音乐要表达的含义,在听听、玩玩、做做中体验音乐的魔力,从而培养幼儿的艺术感受能力;在美术《蝴蝶》中感受对称美,在科学《神奇的不倒翁》中探索不倒翁的秘密,“玩美教育”重要的是探索过程,是培养孩子乐于探索的精神。

幼儿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中,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在飞速发展,孩子们用色彩、线条、形状表现事物,用歌声、语言赞美生活,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孩子的创作激情在一日日递增,孩子的自由创造能力在不断提高。教师要做幼儿活动的支持者,为孩子准备需要的材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做幼儿的陪伴者,及时给予孩子指导;教师还要做幼儿的合作者,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们灵感,给他们启示,和孩子一同分享苦痛、分享喜悦,做孩子真心的朋友!

区域游戏回归本真

“玩美教育”离不开区域游戏。区域游戏,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场所。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了区域游戏的自由、自主。

在区域游戏中,幼儿本性得到释放,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探索科学的秘密,磁铁能吸住什么,不能吸住什么,了解各种各样的轮子有什么不同,他们自主选择游戏伙伴,根据本心结交朋友,表现喜恶。“玩美教育”与幼儿区域游戏不谋而合,都注重玩的过程,重视游戏体验、游戏经验的积累,幼儿游虻墓程能点燃探索与创造的火花,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对幼儿进行“玩美教育”,能让幼儿更快感受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幼儿美的情感,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孩子更积极、更主动地去参与各项活动。虽然“玩美教育”不以培养艺术家为己任,但“玩美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幼儿的心智要得到发展,教师要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努力,让幼儿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有了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之后,未来的生活将充满美的情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德胜幼儿园)

幼儿大班教育论文:浅谈大班幼儿班级常规教育

【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大班幼儿班级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幼儿大班教育者来说应该根据幼儿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同时对常规的班级管理应该进行探究,进而采取可行的策略,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幼儿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班幼儿;常规教育;策略

在当前幼儿实际教育中,幼儿教育在教育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幼儿教师自身存在较多的缺陷在,这样的情况在一定层次上严重制约了幼儿的综合发展,在教育内容上较为单一等都严重制约了幼儿的良好发展。本文将针对大班幼儿班级常规教育进行探讨。

一、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重要性

在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中包含了较多的内容,在整体上可以称之为幼儿的“小社会”。在实际的班级管理活动中主要是围绕幼儿进行展开的,在大体上方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幼师运用自身专业方法进而帮助学生能够学习在生活中的一些技能,进而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在幼儿园内的生活以及学习等多种活动的良好运行。在幼儿实际教学中常规班级管理是重要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为幼儿的小学教育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健全幼儿的人格,能够保证幼儿在今后生活中更快的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教育者应该加大在班级管理中的关注,进而才能更好的增强幼儿的综合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大班班级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化管理

在当前一些幼儿园实际教育中在大体上都过于“小学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幼儿园中经常会存在投资较少以及环境较差、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等层出不穷的问题。同时在一些幼儿园中私自开设相关的兴趣班,对于幼儿数量没有实行严格的控制,在幼儿期间读物上进行擅自发放,这样不规范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家长的不满,对幼儿园自身的教育质量也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家园教育不统一

在当前幼儿常规教育管理中,一些家长在幼儿教育上存在错误的认知观念,一些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内就能进行良好的教育,所以对幼儿自身的管理较少,久之就之,就会造成幼儿在自身的行为举止上缺乏严格化管理。众所周知,在幼儿实际教育中,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实际教育中一些家长并没有注重在幼儿面前的言行举止,最终造成幼儿自身没有得到较好的成长。要想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作为家长应该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同时还应给予孩子较多的关注,真正了解幼儿内心所需,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幼儿园大班班级常规管理的措施

(一)进行规范办园

在大体上对于一些私立的幼儿园相关部门应该进行实施管理体制,同时还应明确一些相关部门的职能。同时对于一些幼儿园中的登记以及注册也应加大管理,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幼儿良好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将可以将幼儿园中实行分类定级的管理,这样能够在大体上将等级与收费情况相协调,对于一些乡镇地区可以将一些闲置校舍开办幼儿园在,这样能够在整体上实现幼儿的教育需求。在对一些民营幼儿园在加强自身管理过程中应该鼓励积极办园,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幼儿教育质量,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家园合作

在幼儿班级常规教育中,作为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幼儿的管理,同时家长也应给予幼儿较多的关注。在日常教学中家长应该参与到教育者的日常管理中,经常询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幼儿面前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给予幼儿较多的关注,在真正意义上让幼儿自身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今后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的形势下,要想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者和家长必须结合起来加强对幼儿的教育,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利用过渡音乐、儿歌等渗透教育

对于幼儿实际管理来说,良好的音乐能够利于幼儿之间的交往,反之,沉闷的音乐也会影响幼儿的心情。所以在幼儿实际生活中,教育者可以时常给幼儿播放一些愉悦的音乐,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愉悦幼儿的心情,还能在整体上避免幼儿一些违规行为。比如:早晨家长在送孩子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播放一些听音乐,这样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使学生拥有放松的心情。在具体活动结束后,可以适当的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而在午睡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播放一些宁静的摇篮曲,这样的方式能够保证幼儿在音乐在,聆听下进入梦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愉悦幼儿的心情,更加重要的是能够遏制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

(四)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规则

在幼儿具体实践过程中,在整体上都是由老师制定相关的规则,在大体上将教育者成为了常规中的支配者,幼儿在实际常规教育中]有较多的权利,只能是服从相关的义务。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幼儿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对幼儿综合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教育者应该将传统中的“权威式”进而转变为“民主式”教育方式,在日常常规教育中应该观察在生活中产生的矛盾,接着针对这对矛盾老师应该和幼儿进行共同的探讨,在具体协商中制定一些规则。在制定过程中应该让幼儿充分说明自身的想法,把自己的意见和幼儿一起进行交流,这样的方式在制定出的规则中不仅能够符合幼儿自身的发展需求,在一定层次上还体现出民主性,在制定出来的规则中也利于幼儿接受。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幼儿园大班班级常规教育中,在总体上来讲是一件较为漫长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讲管理是否到位与幼儿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班级常规管理来说在大体上贯彻在幼儿的生活中,这就需要教育者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作为教育者还应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杨颖芳(1987-),女,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族:汉,职称:幼教一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幼儿大班教育论文:大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教育及指导策略

摘要: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尤其是大班幼儿,他们基本能独自进餐。然而也出现许多不良进餐行为习惯,这对幼儿的健康甚至人生发展有一定危害性。本文从关注大班幼儿自主进餐的现状中出现的许多不良现象,围绕良好进餐的必要性,良好进餐习惯对幼儿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来阐述。

关键词:大班幼儿;不良进餐习惯;良好进餐习惯

引言

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小段话:“晚饭没吃就出来了,问他要吃什么,面?不要。饭?不要。饺子?不要。要么肯德基?好呀好呀。那你早说,妈妈猜你的心思也是蛮难的”。经过笔者的访谈,是个大班幼儿,平时在家吃饭偏食。吃饭本是件享受的事,但像上面的案例,像是场谜语战争,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吃好饭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1]。

一、问题的提出

在见习中,通过观察法和个别访谈法。发现很多幼儿不喜欢吃香菇,猪肝,男孩女孩都有;有些小朋友吃饭时东看西瞧,和旁边的小朋友说悄悄话,吃饭明显不集中;基本每桌都会有撒饭现象;吃饭速度慢的幼儿,到最后就会有点狼吞虎咽。现象是普遍的,不良的M餐习惯有很多。希望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改善大班幼儿不良进餐习惯,培养大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在实际生活中让吃饭是一件享受的事,并让简单的进餐好习惯使幼儿受益。

二、核心概念界定

《教育大辞典》中对习惯的解释是: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2]。关于进餐习惯,没有明确的界定,本研究认为主要是指幼儿在进餐活动中个人习得的一种规则,与后天环境相作用而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不良进餐习惯主要指幼儿在进餐时出现边吃边说,狼吞虎咽,挑食偏食,撒饭剩饭,吃饭注意力不集中等不利于消化吸收和损害身体的进餐行为。良好进餐习惯主要指幼儿在进餐时保持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表现为独立进餐,不挑食偏食,细嚼慢咽,定时定量进餐,注意力集中等。

三、良好进餐习惯的必要性

1.良好进餐是幼儿均衡营养的前提

良好的进餐习惯是保证各种营养都摄入的基础,幼儿每日所需的七大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糖类,水,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均存在于食物当中。保持良好的进餐习惯,不挑食偏食并且有良好的食欲,那么基本上就能够保证七大营养素的正常摄入。挑食偏食容易导致营养素摄入不均,造成营养紊乱以致妨碍身体的生长发育。

2.习惯贵在从小养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与标志”[3]。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最重要时期,此时幼儿的可塑性很强。当他们对一种良好习惯习以为常时,其实一辈子在受用了。比如在进餐中让幼儿保持细嚼慢咽,这可降低对胃的负担,利于增强牙齿和牙周抵抗力。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易受外界影响,习惯如果在幼年就开始培养,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

四、良好进餐习惯的积极影响

1.提升幼儿自立自信

良好的进餐习惯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自立自信,有利于培养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延伸开去便是幼儿愿意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大班阶段的幼儿动作精细度,力量以及思维能力各方面有了较大提升,那么在劳动中就会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再是一句空话。良好进餐习惯促进了幼儿独立性,也为以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当幼儿吃完一碗想再要时,让幼儿自己端饭主动与老师交流“老师,请再给我盛一碗,谢谢老师”等。在进餐环节让孩子愿意去说,大胆有礼貌的表达自己。指南中也要求大班幼儿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而且大班幼儿进餐时脸部肌肉的运动,牙齿的咀嚼,还有舌头的前后上下运动,口腔的动作以及合理吞咽的吃饭行为,实质上与幼儿口头语言的表达清晰度密切相关。

五、指导策略

1.科学良好进餐场所与氛围的创设

我们要合理设置进餐空间,幼儿之间不可坐得拥挤,避免产生摩擦;保育员不要频繁走动,避免分散幼儿注意力;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卫生,餐桌餐具整洁,窗明几净的进餐环境。进餐过程中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注意在组织进餐时保持愉悦的态度,表现出一种满足与珍惜的情感。指南在健康部分中的教育建议中指出:“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4]。还可以播放舒缓优美的轻音乐,在感官上给幼儿以宁静。

2.科学合理组织进餐环节

幼儿的三餐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科学合理安排。在等待午饭到来期间让幼儿学习进餐礼仪;当保育员把饭拿来后分饭期间,让值日生分发勺子;在进餐前, 请幼儿做整理桌椅、取碗分筷、收拾餐具这些极小的事情。教师与幼儿一起“看菜谱”,利用闻,看,说等嗅觉,视觉,言语表达来调动孩子的感官去了解今天吃的是什么饭菜,增强其进餐时的食欲。如:“今天我们喝的是紫菜蛋花汤,紫菜富含一种叫作碘的东西,小朋友们吃了会变聪明。”餐前让幼儿知道自己吃的是哪些宝贝,对自己身体有哪些好处,那么幼儿就会更开心去吃了。

3.加强保教者正确意识并正确引导

在进餐中,不要一开始就催促和过多强调第一名;不批评抱怨幼儿吃得慢,不能仅仅用“吃得快”作为表扬的标准。进餐过程中,教师态度要亲切, 语言要和蔼,用平静的语气蹲下来鼓励幼儿加快进餐,让幼儿内心不要过于焦虑紧张;对于狼吞虎咽的幼儿提醒他们细嚼慢咽;对于进餐速度特别慢的幼儿最好做个个案观察,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在观察中及时纠正部分幼儿的不良进餐坐姿;保教者应奖励为主,表扬那些吃饭进步的和吃饭吃的好不撒饭的幼儿,抓住幼儿爱被表扬的心理。

4.家园沟通一起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家园主动地相互了解、配合、支持使之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通过家园联系栏向家长介绍幼儿进餐常识及营养学知识;通过餐车展示台,让家长知道幼儿的饮食;把幼儿进餐情况与家长反映,教师还可以将大班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告知家长,感知进餐活动的教育价值;还可以针对幼儿进餐特点建议给家长适宜的教育方法。在家庭,父母应以身作则,还可以学习幼儿园的一些进餐规则,比如:吃饭要坐着吃,不允许边吃边玩等。但当幼儿吃了平时不爱吃的蔬菜等食物应鼓励,努力做到循序渐进。这样的规则对幼儿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要求和约束,也是一种让幼儿在执行进餐过程中表现出期望的进餐行为,并且逐渐内化规则,也是习惯逐渐养成的必然过程。

指导教师:谭娟,陕西理工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幼儿大班教育论文:大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摘 要: 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基本秩序与道德规范。幼儿礼仪教育契合发展规律、响应素质教育、促进和谐成长,是幼儿园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园立足行动研究、贴合生活教育,逐步得到能动性、适宜性、生成性的大班幼儿礼仪教育实施途径与适宜方法,并促生相应目标层级与课程体系。

关键词: 大班幼儿 文明礼仪教育 途径与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1)指出:注意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要着眼于长远行为效应,注重对其一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品质培养与终身受益的文明礼仪教育,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华上下五千年,素以“礼仪之邦”为誉。《论语・学而》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便是华夏文化与民族精魂的价值导向。幼儿阶段恰为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抓住关键时期开展礼仪教育,将使教育事半功倍,幼儿获益终身。

礼仪是指以建立和发展和谐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为主要目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以礼节、礼貌、风俗、习惯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现代社会对礼仪的界定抛弃了传统社会等级观念和儒家道德限定,更强调互为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倡导“以人为本”、关注自我价值,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显示其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礼仪教育是根据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全面系统的影响,使之掌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模本等活动。幼儿园礼仪教育是引导学前儿童认识礼仪文化、实施礼仪言行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前儿童了解礼仪常识、掌握礼仪行为并内化礼仪情感。

一、现况分析

礼仪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德育的基础工程与意义途径。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的基本构想是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遵循自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整合性原则。付诸实践,更多表现出论述性多、实践性少,规范性多、论证性少,概述性多、专题性少等现实问题。在幼儿园,幼儿常表现出礼仪意识认知不足、礼仪行为时有缺失,以及园本教育途径单一、内容涣散、不成体系;幼儿教师缺乏以身作则的自觉性与营造一体化教育环境的延展思维的问题。使得幼儿园礼仪教育抑或止步不前,或者若有若无。

我园自2005年开展幼儿文明礼仪特色教育。通过引进《幼儿礼仪》课程读本,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各领域,在且行且思中发现大班幼儿礼仪教育明显表现出:教师在组织活动中目标性不强、计划性不够、组织力匮乏,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延伸不充分等,并就此问题展开行动研究。

二、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阶段及其所处生态微系统,将礼仪教育定位于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及公共场所礼仪的三大模块。

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个由总目标统领、若干层级分目标关联而成的体系。学前阶段,其总目标是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礼仪的重要意义和生活价值,了解日常必要的礼仪常识及行为表现,初步形成尊重礼仪的思想意识,养成礼仪行为习惯。落实在大班,即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规范与个性和谐的发展。

目标统摄教学内容的科学制定与具体规划,在该目标下,结合礼仪本质内涵与幼儿道德教育范围,得出大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内容。幼儿礼仪包括生活礼仪、学习礼仪、运动礼仪、游戏礼仪,家庭礼仪包括敬老礼仪、待客做客礼仪、进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交往、公共秩序、公共环境。

三、实施途径与有效方法

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结构是:情感――认识――实践,此三环节构成了礼仪习惯养成的动力因素。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必须以道德情感为基础;必须以礼仪认知为前提条件;且必须以礼仪行为实践为关键过程。将情感与认知转化为行为,从容形成稳定、良好的礼仪品质。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的具体内容囊括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及公共场所礼仪的三大模块,其实施途径立足于:关注儿童发展,优化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养,规范教育内容;重视环境营造,拓宽教育途径;注重礼仪内化,创新教育方法;倡导自律激励,改进评价方式的基本原则之上,包括了:(1)创设礼仪环境,为幼儿创造礼仪学习的良好情境;(2)规范教师行为,为幼儿树立礼仪学习的良好榜样;(3)开展专题系列或主题核心的礼仪教育活动,提升幼儿学习效果;(4)寓礼仪教育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提升幼儿礼仪意识与行为;(5)调动教育外围力量,帮助家长转变礼仪教育观念;(6)注重家园合作,促使幼儿园和家庭礼仪教育同步化、连贯化、一体化。

教师以礼育人、幼儿园以德治园,和谐的礼仪文化让启蒙教育得到更好地实施,且有效促进幼儿园人际内涵、教育内涵及管理内涵的不断充实。此外,节日资源是礼仪教育中的重要文化资源,开发与节日相匹配的礼仪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价值和实际教育意义,是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可行立足点与突破口。

幼儿大班教育论文:在主题活动中对大班幼儿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

【摘 要】

环境保护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情,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着力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去对大班幼儿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以进一步提升大班幼儿的环保水平与环保质量,从而促进大班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大班幼儿 主题活动 环境教育

当今世界,保护环境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保护环境从娃娃抓起。那么,教师该如何针对幼儿园大班幼儿接受环境保护的心理,并通过恰当的主题活动的开展,构建与大班幼儿独特的环境保护的心理让大班幼儿主动参与主题活动中,并逐步增强最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策略呢?

一、凭借主题“保护环境”,在大班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在幼儿园一切教学活动中都可以渗透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环保教育,将环境教育的理念植入到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可以渗透到幼儿的语言活动中,可以渗透到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可以渗透到艺术教育活动中等等。各大领域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要鼓励儿童化、趣味化,让大班幼儿在系列的环境教育活动中能细致地观察,积极地思考,大胆地动手操作实践,让大班幼儿能学得更生动更有趣,以满足大班幼儿认知发展的需要。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大班幼儿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猪八戒吃西瓜》去向大班幼儿渗透不能乱扔垃圾,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主题。教师可以利用《报纸的烦恼》的大班语言学习活动去渗透废物再利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得乱扔废纸的环境教育。教师可以利用《伤心的鲤鱼》这个故事,向大班幼儿渗透必须保护水资源的环境教育,让大班幼儿明确认识到如果将生活中的污水随随便便,不经过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海就必须会造成水污染,所以鱼儿自然会受到污水的侵浊,自然会伤心留泪,甚至死亡。由此,便会让大班幼儿明确到必须保护好水资源,从而增强了大班幼儿的环保意识。

二、凭借主题区域活动在幼儿园大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区域活动是倍受大班幼儿所钟爱的一种活动。在使区域得到丰富的同时,教师应让大班幼儿时时记住必须将废物进行利用,以丰富区域活动的素材。比如,笔者所在的幼儿园曾结合主题活动《我是环保小卫士》《垃圾回收站》等开辟让大班幼儿进行活动的相关区域,教师鼓励大班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去收集废物,如废旧报纸、废旧饮料瓶、废旧牛奶箱(瓶)、废旧矿泉水瓶、废铁、废铜、废铅、废塑料等,然后,再组织大班幼儿针对自己回收的物品,想一想该如何去分类,从而让可以回收的相关垃圾送入垃圾回收站。值得一提的是大班幼儿将收集来的垃圾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竟创造性的利用收集来的垃圾中的有些物品进行“巧手大制作”,竟自主或与同伴精心制作出一些学具、玩具、环保时装等。在这样的“巧手大制作”中,大班幼儿能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对废物进行再利用,激发了大班幼儿强烈的环保意识。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大班幼儿在“体能区域”内用饮料瓶制作了梅花桩,用废塑料制作了圈网,用可口可乐制作了保龄球,用硬纸板制作了飞盘等,这彰显出大班幼儿非凡的智慧,同时显示出了大班幼儿有强烈的“废物再利用”的环境保护意识,在这样的区域活动中垃圾得到再利用,既使资源得到节约、利用,同时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培养了大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将主题活动与大班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完美结合在一起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大班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了激发大班幼儿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可以将一系列的环境教育主题活动与大班幼儿的生活习惯的养成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利用大班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大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进一步保护大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保持环境整洁的能力。比如,在以“我长大了”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中,大班幼儿们能主动的做到勤洗脸,勤剪指甲,能将书包等学习用品整理有序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大班幼儿自主探究到了一定的生活自理的策略,认识到自身必须整洁,环境必须整洁的必要性。

四、家园携手开展环保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利用家庭、幼儿园的一切教育资源对大班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事实上,由于幼儿家长身份的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家长的个性、兴趣爱好自然大相径庭,幼儿园应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力求征得家长的支持、家长的配合,去努力促进大班幼儿环境保护意识的有力提升。家长应为大班幼儿做好环境教育的表率,比如,家长应率先垂范,做到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同时家长应带领幼儿去亲近社会、亲近大自然,到田野里,到动植物园里去逛一逛,去了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生长变化情况,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怀。同时,幼儿园有义务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环境保护的新变化、新动态,让家长明确到进行环境保护应注意的相关方面,以增强家长的环境观念。

总之,环境保护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情,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着力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去对大班幼儿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以进一步提升大班幼儿的环保水平与环保质量,从而促进大班幼儿的健康成长。

幼儿大班教育论文:利用绘本对大班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求引导幼儿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幼儿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换句话说,要关注幼儿情感教育,培养幼儿懂得并学会关爱、尊重、分享等,使幼儿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情感的人。而绘本作为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资源,许多作品中都包含了人类丰富的情感经验,借助其中符合幼儿年龄发展需求和特点的相关作品,充分挖掘作品中的社会情感价值,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可以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养成,培养幼儿诚信、勇敢、坚毅、合作、宽容的美德。因此,在绘本中渗透幼儿的情感教育是可行而且必要。

那么,如何在绘本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真正让绘本对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心灵成长发挥最大作用呢?笔者结合大班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优选绘本,奠定情感基础

现在的绘本已经越来越多的走进了幼儿园,甚至跨入了中国的千家万户,众多图多市场导致幼儿绘本是品种繁多、五花八门,但并不是每一种或每一个绘本都适合幼儿阅读,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就应该首先帮助幼儿选择合适的绘本。选择的标准首先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其次是符合幼儿审美趣味。对于大班幼儿,绘本要较小班或中班幼儿有一定的思维度,主题更富有教育性。

例如,《方格子老虎》(安德雷・乌萨切夫)是一则幽默、感人且富有创意的故事。一个老虎宝宝诞生了。虎宝宝刚出生时身上没有斑纹,一般都是由爸爸妈妈帮忙画上黑色条纹。虎爸爸为了让儿子与众不同,决定给宝宝画上竖条纹;而虎妈妈呢!却一心想要给宝宝画上横条纹。老虎爸爸和妈妈为了这个互不相让,争执不下。老虎宝宝很难过,他不想让爸妈吵架,于是他给自己画上了方格子,这样横条纹和竖条纹不是都有了吗?当满身画了方格子的小老虎出现在父母面前时,虎爸爸和虎妈妈的矛盾立刻没有了。可爱的“方格子”小老虎十分温和,大家在他身上下棋、做算术题。他用自己简单却真诚的行动,努力地让身边的每一个人感到快乐和幸福。

爱的绘本内容不仅仅包括父母之爱,还可以是同伴之爱、环境之爱、生命之爱等《亲爱的小鱼》《没有不方便》《借你一把伞》《花婆婆》《森林》《我永远爱你》等。选择优秀的绘本,可以更好地为幼儿奠定情感基础。

二、优化教学,引发情感体验

1.欣赏图画,感受情感

绘本中生动鲜明的图画是画家将故事中的场景进行了创造性的再现,图画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故事情节,同时也是故事情感的生动体现。绘本教学中,教师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图画,可以感受其中细腻入微的情感。如经典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在荒野上, 天好大,野外好广阔,兔妈妈和兔宝宝好温暖,她们相亲相爱好甜蜜……让幼儿体会画家速写的线条、写意的笔法,朴素的用色适合郊外荒野的意趣。

2. 语言感染,激发情感

绘本中蕴含的或亲情,或友情,又或是广义界定的爱,通过教师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其表现出来,那种快乐、喜悦或是悲伤愤懑的情绪都能轻易感染幼儿,幼儿在接受到教师的情感讯息时,自然而然会将自己带入到故事创设的氛围之中。如《你真好》中在霸王龙对薄片龙撒谎之后,心头涌起了一种异样的感觉――他的心很疼很疼。当问到孩子们霸王龙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他们似乎都能感受到来了薄片龙的关心和友善,于此而生的霸王龙的歉疚和对爱的渴望,孩子们发现善良美好的情感可以使原来那么粗暴的家伙深深感动,从而被这一股无形又无限的力量所折服。

3.借助故事,表达情感

对于幼儿来说,爱是一个十分抽象的字眼。通过绘本阅读,我们可以向幼儿传递爱的观念,给予爱的体验,这是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生动的故事,让幼儿在体验中感受爱的深刻意义。如绘本阅读《我爸爸》,教学中我把幼儿的爸爸请到课堂上来,先讲故事中的爸爸,然后用孩子的口吻和眼光来描绘一位既强壮又温柔,而且又样样在行的爸爸,让幼儿们感觉到爸爸的勇敢、高大和智慧。在提问互动环节,幼儿们感受到自己的爸爸也是多么了不起,体验到爸爸对自己的爱,对爸爸的情感油然而生。最后,幼儿情不自禁地拥抱自己的爸爸并对爸爸说一声:“爸爸,我爱你!”爱的教育水到渠成。

三、巧妙拓展,促进情感升华

绘本阅读中进行情感教育,绘本拓展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拓展阅读,可以丰富情感交流,促进情感升华。

1.亲子阅读,奏响亲情协奏曲

亲子阅读是亲子交流最好的方式。在阅读中,家长和孩子一起交流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情感,分享阅读的收获。幼儿提高了阅读的能力,家长也真正体会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在绘本的世界里重温童年美好的记忆。

2.亲子剧场,角色扮演增感情

为了进一步拓展绘本阅读,我们给幼儿搭建了一个分享阅读成果,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开展 “亲子剧场”活动。有妈妈和孩子一起表演的,有一家三口一起表演的,还有祖孙三代同台演出的。表演题材幼儿读过的经典绘本,孩子们绘声绘色的表演,将绘本故事完整地诠释出来,既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让家长与孩子共享亲子合作演绎绘本所带来的快乐。同时孩子们在欢乐的绘本故事氛围中也更好地受到情感教育,更加自信。

让我们的孩子在绘本阅读中感受丰富的情感教育,体验真、善、美,在绘本阅读中感受爱,学习爱,并学会表达爱。让绘本成为孩子童年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幼儿大班教育论文:结合传统民俗节日渗透大班幼儿民间艺术教育

摘 要:民间艺术是来自生活、反映生活的艺术,具有民族本土化特色,是一种大众的艺术形式。阐述了结合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对幼儿园大班幼儿渗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的途径:民间艺术环境的熏陶,在学习和游戏活动中体验传统民俗节日的艺术魅力,展示与表现增强对民间艺术的欣赏与热爱,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传统民俗;渗透;民间艺术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建议“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民间艺术来自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民族本土化特色,是一种大众的艺术形式。江苏徐州历史文化悠久,徐州风筝、剪纸、编结等具有本土特色,结合传统民俗节日、本土文化,渗透大班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有利于提升大班幼儿艺术表现能力,并在欣赏、表现、创造的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地方民俗,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环境中渗透

在幼儿园公共环境中将传统节日和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代表性项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介绍,并展示传统剪纸、写意水墨画、青花瓷纸盘、中国结、脸谱、泥塑等艺术作品供幼儿欣赏。设立幼儿民俗工作坊、陶艺吧、编结室、剪纸吧、扎染坊等活动室,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区域。班级内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创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区角和游戏环境,如,永康糕点店、两来凤早点、巨龙夜市、烙馍村等活动区角,以剪纸、瓶子画、版画、泥塑、脸谱、青花瓷、扇面画、水墨画为主的动手区。

在环境创设中处处体现传统民俗节日与民间艺术文化氛围,大班的孩子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能够充分感受到民俗文化的丰富和民间艺术的美。

二、主题教学活动中渗透

传承节日文化,是渗透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传统民俗节日融于社会生活,幼儿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对社会生活中传统民俗节日的节庆活动有一定认识和兴趣,幼儿有想参与节庆活动的需要。因此,结合传统民俗节日组织幼儿开展主题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幼儿了解、参与身边社会活动的需要。幼儿通过社会、综合活动了解节日的由来与习俗;通过语言活动学习相关儿歌、童谣、故事;通过音乐活动学习传统民俗歌曲、民间律动、打击乐等;通过体育活动学习民间体育游戏;通过美术活动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如何动手制作各种民间艺术作品。例如,在大班开展“端午节”主题活动,幼儿通过开展欣赏故事、童谣诵读、绘画、制作龙舟、做香包、亲子包粽子、赛龙舟体育游戏等活动体验端午节的习俗。从而促进幼儿参与民间艺术活动的积极性,了解各传统民俗节日家乡的民间风俗活动,增强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

三、游戏中渗透

创设富有传统民俗色彩的游戏环境,为幼儿提供多元的操作材料,渗透民间游戏、民间艺术,使民间艺术与幼儿生活有效联系,可以发挥民间艺术教育的最大效益。

户外运动中增加民间游戏,提供绳子、跳格子、沙包、毽子、铁环、陀螺等有趣的民间玩具,幼儿户外锻炼时自选各种玩具自主游戏,体验民间玩具的多种创意玩法,感受参与民间体育游戏的乐趣。

区角游戏与地方民俗结合,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开设“永康糕点店”“两来风早点”“巨龙夜市”“烙馍村”等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游戏活动区。如“永康糕点店”设有加工区和食品店,有三刀、羊角密、山楂糕、小孩酥、云片糕等小吃,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加深认识并在加工区制作这些徐州特产。

美工区中动手操作,创作民间艺术作品。为幼儿提供红绳、彩带、麻绳、毛线等,供幼儿编织;提供生宣纸、色水,供幼儿染纸;提供纸盘、瓶子供幼儿创设青花瓷系列;提供碎布、乳胶等供幼儿布贴;提供多种材料,如,蛋壳、纸杯、葫芦、石头等,供幼儿创作脸谱等。并将幼儿新的艺术作品陈列于教室内外,或作为吊饰等供幼儿、家长们欣赏,激发幼儿不断创作的欲望。

在表演区中展示,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表现美、创造美。利用走廊、小厅为幼儿创设表演区,供幼儿表演民间童谣、故事、戏曲等,幼儿在学习、欣赏民间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和小朋友们交流、商讨、合作,共同制作道具、服饰,在展示民间艺术的过程中表现美、创造美,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四、活动中展示

结合元宵、清明等传统节日及徐州当地的“云龙山庙会”,开展花灯节、风筝节、民间艺术节等宣传月活动,帮助幼儿更深入地体验节庆活动的快乐。结合“元宵节”带领孩子们在班级里学习童谣、猜谜、制作花灯、舞龙、踩高跷、打腰鼓、划旱船、扭秧歌等体验元宵节的习俗,组织幼儿再将自己制作的花灯布置、贴谜条,邀请家长和小朋友一起赏花灯、猜灯谜,幼儿向家长们展示元宵节民俗表演,邀请家长共同舞龙、踩高跷、打腰鼓、划旱船、扭秧歌,体验自我展示和共同庆祝节日的热闹氛围;结合“清明节”开展风筝节宣传月,在班级内每位幼儿都参与风筝的制作和装饰,月底展示幼儿的风筝作品,请幼儿介绍,评选出最佳制作奖,为幼儿提供展示作品的平台,通过评选活动,幼儿共同欣赏、评价,从中体验作品被肯定的喜悦;结合徐州传统代表性民间庙会――“云龙山庙会”开展民间艺术节活动,动员家长、孩子去赶庙会,带来庙会上的民俗玩具和工艺品,在班级美工区增加相应材料,供幼儿制作扇子、香包、拨浪鼓、泥人、玩具大刀等庙会上的民俗玩具和民间艺术作品,再邀请家长来园和孩子们一起“逛庙会”,幼儿园的庙会上全是孩子们自己的制作,在买卖的过程中,欣赏民间艺术作品、感受民俗风情、体验参与民间活动的乐趣。

结合幼儿园活动在班级内为幼儿创设自主创作、展示的机会。例如,“六一”儿童节,可以编排民间戏剧、童话剧等参加表演,并发挥大班幼儿的自主性,从选择题材、编排、竞选角色到道具制作、剧情创编……均由幼儿自主、合作开展,教师观察幼儿行为,并适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再通过“六一”舞台,展示孩子们的作品,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观众们的认可和赞许,从中体验表演的乐趣,感受舞台表演的荣誉感。

结合传统民俗节日对大班幼儿渗透民间艺术教育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幼儿通过民间艺术环境的熏陶,在学习和游戏活动中体验传统民俗节日中的艺术魅力,在参与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合作,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展示与表现中增强自信、学习评价、收获成绩,从而增强对民间艺术的欣赏与热爱,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幼儿大班教育论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融入

摘要:对于幼儿园的儿童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其健康成长。在幼儿园大班教学当中,应当注重儿童的健康成长,贴近生活实际,让儿童在教育当中体会到轻松、自然、温暖、亲切。应当在儿童走进幼儿园的时候,使其感受到家一般的感觉,对教师产生像妈妈一样的亲切感。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念 幼儿园大班教学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包含了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等部分内容,在我国教育领域当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幼儿园儿童来说,其成长与家长和教师是分不开的,幼儿教育与生活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是在幼儿园大班教学当中,更是应该密切贴近生活,让儿童能够在生活当中收获知识,从而更好地向学校教育过渡。

一、活动材料

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主要载体就是各类活动材料,活动材料的选取,影响到儿童教育的效果,关系到儿童从教学中获取的知识量。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教学计划,尽量多选取适合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够引起儿童生活中共呜的活动材料。通过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能够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使其能够主动地对材料进行观察和学习,从而获取知识。

例如,可以选取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草、石头、种子、果实、树叶等材料,这些材料十分贴近儿童的生活,儿童对这些材料也十分熟悉。利用这些材料,教师可以组织儿童给石头涂颜色、利用花草制作装饰、用树叶做图画等。通过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儿童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塑料玩具是幼儿园儿童十分喜爱的,这些玩具通常具有十分丰富的色彩和形状,能够充分吸引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因此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可以对这些玩具加以利用,让儿童对这些玩具进行大小、颜色、形状的分类,或是进行加减、分合、排序等练习。

另外,教师可以与儿童家长进行合作,请家长帮助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布条、纸盒、饮料瓶、易拉罐、报纸等废旧物品,在清洁消毒之后,将其应用于幼儿园大班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教给儿童基本的制作方法,让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这些材料制作出自己能想到的东西。同时,教师要从旁进行指点和引导。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很地提高幼儿园大班教学的趣味性,让儿童能够在快乐的学习中收获更多知识。

二、学习内容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当中,阐述了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是由生活决定的,而生活能够激发出教育的力量。例如,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一分钟体验”当中,由于时间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因此幼儿园儿童难以很好地进行认知。对此,可以将生活与教育紧密结合,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通过跑步、运动、看动画片、静坐等方式,让儿童体验一分钟时间,从而更加直观地对时间进行感知。

在幼儿园大班的数字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例如,食品包装、钟表、宣传单等,让学生对其中存在的数字进行观察。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带有数字的具体图片,例如,电梯、红绿灯倒计时等。通过这些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让儿童能够直观地认识和感知数字,同时结合具体物象理解数字中的含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方式

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且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中,对生活教育的定义就是将教育融人生活当中,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教育。例如,儿童在观察植物的时候,会产生植物是否长高的疑问。对此,教师可以借此进行“自然测量”的教学,带领儿童对植物进行定期测量和观察,通过不同时期的数据记录植物的生长。在“分糖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儿童分为若干个小组,给予每组儿童相应数量的糖果,让儿童讨论如何才能每人拿到相同数量的糖果。通过这一教学,让儿童学到“等分”的知识。再如,“数字含义”的教学,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包装袋,让儿童分析上面的数字代表什么。在儿童完成讨论后,教师再公布正确答案,同时进行讲解,这样就能够使儿童对这些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在平常生活中,教师应当注重观察身边出现的教学机会,并且及时引导儿童在生活中进行学习。例如,当儿童在户外跳绳、拍球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边游戏边数数。在儿童玩玩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玩一边给学生出题,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也能学到知识。

四、学习环境

结合幼儿园大班时期的儿童性格特点,在学习环境的构建中,应当注重生活化的体现。在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将语言、艺术、文学、科学等融为一体,并进行逐步渗透,使其能够对儿童的生活环境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在这样的学习环境当中,儿童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在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更加符合自身特点。同时在教师的积极和正确引导下,不断增长知识,从而更加全面地成长。

例如,幼儿园可以在楼梯或墙面上设计各种不同颜色的数字排列组合,让儿童随时随地了解和感知各种数列和数字形式。这样,儿童在平时上下楼梯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地观察和了解这些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观察能力。在儿童平常玩耍的走廊或操场,可以在地面设计一些棋盘、迷宫等图案,让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对各个方面的知识进行初步了解,为其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幼儿期是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大班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即将离开幼儿园,正式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因此,在幼儿园大班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儿童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过渡到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结合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融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具有极大的好处。将教育融人生活当中,使儿童在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学到知识,对儿童日后的成长十分有利。

幼儿大班教育论文: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摘 要: 感恩就是感谢自己拥有的一切和为自己提供便利的人事物,学会感恩能够让一个人心中充满爱,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成长中所遇到的事。因此,幼儿园在致力于幼儿智力开发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重视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感恩教育的实施。本文结合教育实践论述了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开展途径。

关键词: 大班幼儿 感恩教育 教育实践

感恩就是感谢自己拥有的一切和为自己提供便利的人事物,学会感恩能够让一个人心中充满爱,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成长中所遇到的事。因此,我们在致力于幼儿智力开发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重视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感恩教育的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感恩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在学前教育中更是获得了广大的关注。幼儿园职责是培养幼儿健康开朗个性,为幼儿奠定的良好能力基础与道德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及成果。”怀着感恩的心会让人心胸开阔,是营造健康心理环境与形成高尚品德的良好助力器。从生活中激发幼儿感恩意识,在活动中升华幼儿感恩之心,在践行中养成幼儿施恩之行,使教师“教学生学”和幼儿在“行”中对感恩这个抽象概念进行初步的了解,并逐渐在亲知中巩固与形成品质的内化。

一、在生活中激发幼儿感恩意识使幼儿知恩

(一)抓住教育契机

5-6岁幼儿道德感情仍然是“自我中心”的思维,但已形成责任意识,随着生活经验的增长和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各方面都获得了更多的参照,包括感恩,这一阶段幼儿更容易接受与学习道德经验,因此,教师应以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让幼儿了解周围人事物对自己的“恩”,为幼儿感恩、施恩打下良好的基础。日常生活中我们关注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对幼儿感恩意识的激发的教育契机。

(二)发挥榜样力量

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抓住大班幼儿的荣誉心理,在同伴中树立榜样,推动幼儿对感恩的关注与了解,进一步感知感恩的重要性和乐趣。一次雅雅问:“丁老师为什么这么关心幼儿园里的树?”我回答:“因为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的空气,为人们做着许多默默的贡献。”雅雅说:“那我也要爱护树木。”在得到了幼儿的帮助时我总会说:“非常感谢你帮了我的大忙。”并以拥抱微笑等行为回应,有时还会给孩子们制作简单的小礼物。在幼儿中间建立榜样,同时自己可以成为自己的榜样,获得自豪感。在幼儿出现感恩行为时,我都会明确地指出并给予适宜的鼓励表扬,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更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感恩行为,促进感恩意识的强化。

二、在活动中升华幼儿感恩之心助幼儿感恩

(一)感恩教学活动

教学是使幼儿获得相关认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并结合幼儿现阶段认知需求设计感恩主题活动,使幼儿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情感发展训练。早晨刚入园我无意间听到幼儿在讨论清洁工,超超说:“刚才有个扫地工人走过好臭呀。”小奇说:“我觉得他们穿的衣服好难看。”我决定开展一次《清洁工》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视频了解了清洁工为城市所做的贡献,说一说自己对清洁工的看法,讨论如果没有这些清洁工叔叔和阿姨们,我们的家乡会变成什么样子。最后通过“小小清洁工”活动让幼儿打扫幼儿园,体会清洁工人的辛苦和劳动后环境的变化,感受清新环境的舒心。通过教学幼儿获得了感恩表现,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就是感恩行为,但在心底已埋下的感恩种子逐渐在成长。

(二)多元渗透体验

除了针对性教学活动外,我们还会经常以故事、谈话、绘画作品、儿歌、区域活动、环境布置等多种形式多个领域多方面地渗透,让幼儿感受感恩的无所不在,使他们形成意识:感恩行为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产生博爱之心。在感恩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组织了幼儿进行了一系列感恩活动,由说恩、画恩、演恩、创恩等组成部分,让幼儿在整个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进行体会表达。这不仅使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与提升,而且使幼儿更好地了解了感恩的价值与意义,在多元化的渗透活动中慢慢吸收感恩情怀。

三、在践行中养成幼儿感恩行为让幼儿施恩

(一)组织感恩活动

生活中的知恩和活动中对感恩的深入理解,使幼儿更能够感受施恩的意义与乐趣。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载体开展感恩活动,为幼儿创造施恩机会和平台,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要如何施恩,感受施恩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的快乐,更好地融入活动中。使幼儿在践行中懂得在获得“恩惠”后不仅要感恩,还要从言语和行动中表达出,在教师的引导下落实感恩行为。如在重阳节时期,我们组织幼儿到敬老院帮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并为他们准备了节目表演,这一天爷爷奶奶们都非常高兴,有些甚至感动地流下了眼泪,看到平时“顽皮”的小毅一边帮奶奶擦眼泪一边说:“奶奶你放心我们还会来看你的。”我也被这个画面感动了。

(二)家园携手共育

家庭可以说是幼儿感恩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关键所在,家长教养态度决定了幼儿成长环境的质量对其有着深入而长远的影响。一次缓缓妈妈说:以前从来没想过让孩子帮我做什么,昨天我说了一句今天工作很忙,缓缓说妈妈工作辛苦,要帮我按摩,真的太感动了,父母的“示弱”使幼儿懂得“大人”也需要关爱,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关爱给父母带来的感动和快乐。

在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幼儿感恩要从小事中慢慢发展,并非让他们懂得一个“大道理”而是明白“行”的重要性,在行动过程中培养幼儿尊重他人、乐于助人、懂得对帮助自己的人心怀感激,在施恩中获得提供帮助与付出是能够让他人和自己都感到快乐的事,在幼儿心中种下感恩的种子,使这颗小苗在随着幼儿一起成长成参天大树时为幼儿遮风挡雨。

幼儿大班教育论文:幼儿(中、大班)自我服务能力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教育研究

摘 要:现代家庭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长辈对其呵护有加,而忽视了对孩子自我服务能力及参加家庭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不仅淡化了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和劳动观念,还减少了他们参与实践的机会,这对孩子长远发展不利。因此,笔者针对这一现状提出建议,希望引起家长及教师的注意。

关键词: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家庭劳动

一、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1.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在生理需要方面的自我服务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中、大班的孩子在以上几个方面基本能独立完成。如,自己吃饭,中、大班分别有66%、75%的幼儿能独立完成;自己喝水,中、大班分别有65%、79%的幼儿能独立完成;独立上床睡觉方面,中、大班分别有41%、52%的幼儿能独立完成。而幼儿在生活方面处于低级水平,如收拾餐具方面,中、大班分别有37%、38%的幼儿能独立完成,大多数幼儿都不能独立完成。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在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提高。

2.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途径

(1)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榜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带动并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件复杂的事情,家长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与孩子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对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细节方面教育孩子,如自己穿衣、自己吃饭等。

(2)教师要学会增强幼儿自信心 。教师要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服务竞赛活动,可以让会做的孩子去教不会做的孩子,孩子教孩子效果会更好,这样也会把不会做的孩子带动起来。幼儿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自我服务能力得到了培养,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事情,继而他们的自信心会得到增强。

(3)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家长和老师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影响源,家长和老师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行为举止,家长要促使幼儿巩固和发展在幼儿园获得的学习经验;同时,老师也要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及时有效地应用。家长要和老师定期沟通,及时进行教育培养方面的计划调整。

二、幼儿参与家庭劳动

1.幼儿参与家庭劳动的现状

(1)幼儿方面。调查结果表明, 29%的幼儿会主动参与家庭劳动。例如,一些幼儿可以自己穿鞋,穿衣服,自己主动做一些简单的家务。60%的幼儿会在家长的协同下参与家庭劳动。例如, 一些幼儿跟随爸爸妈妈一起扫地、擦桌子及收拾餐具等。

(2)家长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2%的家长会对幼儿进行家庭劳动教育,会主动教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传授、亲身示范等手段对幼儿进行家庭劳动教育。有73.5%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在他们看来,幼儿参与家庭劳动不仅会给自己添麻烦,还具有危险性,甚至还有家长认为幼儿参与家庭劳动会弄脏衣服。

2.培养幼儿参与家庭劳动习惯的建议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劳动教育观念。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家长很少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甚至从不让孩子参与劳动。动手操作是孩子认识世界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孩子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体验愉快与成就感,从而逐步建立自信。

(2)家长要正确地运用教育方式方法。第一,家长要对幼儿的劳动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幼儿劳动的目的性不强,有时难免会对家务劳动产生厌烦情绪,不愿意参与家庭劳动。在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想尽一切可行且有效的办法来激发孩子参与家庭劳动的积极性。

第二,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幼儿经常有意无意地模仿成人的生活,通过模仿成人行为的方式来探索未知的世界。家长应该利用幼儿善于并喜欢模仿的本能,抓住示范的机会,当好幼儿的第一位老师。

家长应该充分重视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幼儿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

幼儿大班教育论文: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民间艺术教育初探

区域活动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深受幼儿喜爱。我园地处城乡结合处,山清水秀,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古镇老街上云集着大量的民间艺人,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制作着逼真的民间艺术品,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我园将民间艺术教育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将民间艺术教育溶于区域活动之中,收到了良好效益。

一、将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

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我们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创设让大班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民间艺术操作区,选择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实践活动及材料,利用操作区“活动性、游戏性"的有利条件,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的机会。

1.美术区

在美术区我们投放了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玉米皮等大量的材料,让孩子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美术区孩子们憋足了劲,认真地制作起来,通过画、剪、贴,任其所能,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尽情地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同时积极大胆地表现自己,去创造美、表现美。

2.音乐区

在音乐区中,我们摆放了锣、鼓、脸谱等道具,引导他们大胆运用进行表演,还摆放了各族服饰、民间舞曲录音带等。孩子们在这里没有听到生硬的说教,幼儿在自娱自乐中,始终兴致高涨,自由表演……古老的东方文化焕发出迷人的色彩,让文化经典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培养幼儿对祖国、对民族文化的热爱需要长期时间,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已经在心中萌动。

3.图书区

有民间童话选、民间故事、民间童谣等画册。孩子们通过看、说、讲,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锻炼了交流能力。

拼摆区内,让幼儿搜集了很多废旧的民间文学图案,让幼儿拼摆、创编故事。

另外,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要求,还随时设置了自然区、游戏区等以配合民间艺术教育。

4.游戏区

在民间游戏区,我们发动家长,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玩具,并根据我们的需要以及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安全因素等进行了整理,选择了陀螺、沙袋、风车、杏核、降落伞、冰棒棍等适合游戏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来源于生活中,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大班孩子的创造力。

二、创设环境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要使活动区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因此,我们注重探索多样化指导方式,为大班幼儿提供充分表现美、感受美的机会。

1.创设民间艺术氛围

幼儿在充满民间艺术氛围的环境中,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合作,从中他们受到了民间艺术美的熏陶,萌发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园开展的区域活动,不是单一地让幼儿去“做做、玩玩”,而由教师从中去协调各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将民间艺术教育与区域活动有机相连,将区域活动与幼儿的一日活动有机相连。如:在“快乐的螃蟹节”这一主题中心活动中,让幼儿画《可爱的螃蟹》,我们有意识地在自然区中放置几个鱼缸,鱼缸里有螃蟹。请幼儿在绘画活动画中观察其特征、形态,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由于受活动区的感染,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用螃蟹壳制作成不同的民间工艺品,将教室打扮得特别漂亮。

区域活动之所以受到幼儿的喜爱,它能为幼儿提供较宽松的自由发挥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活动区,自由地选择操作,区域活动没有一定局限性,幼儿可以大胆地想象。

2.积极引导,激发幼儿全面参与

活动区教学时,教师应以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幼儿引导为主,重视活动的欲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三、区域活动中实施民间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1.区角活动是愉悦性和教育性的统一

目前我们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几乎没有幼儿的选择自由:从教学活动内容、材料、方法、时间、空间、合作伙伴等方面,供幼儿选择的余地十分有限,指定远远多于选择,选择的范围也是很小的,因为活动目标和内容单一,材料欠丰富,很少考虑个性差异。区角活动则不同,每次让幼儿开展区角活动,这时幼儿会兴高采烈地来选择自己所要活动的场所,他们无拘无束,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选择材料进行拼贴、表演、绘画等等。 对幼儿来说,区角活动的氛围宽松,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在整个区角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玩什么,自己决定怎么玩,并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在无任何压力的环境中,自由设计玩法,积极活动,获取经验,得到满足,尝试成功,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因而,对幼儿来说,区域活动是愉悦性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教师有计划地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条件,通过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使幼儿能主动探索,积极实践,从而达到促使每个幼儿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的目的。由此可见,区角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形式,具有教育性。

2.区角活动是表现性和自主性的结合

开展区域活动,激发了大班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区域,让幼儿在活动区中轻松愉快地表现自我,萌发了幼儿的感受美、表现美、再选美地情趣。表演区中,一个个动人的民间故事,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如“西游记”、“小羊和大灰狼”、”彩霞姑娘“等。在小朋友的表演下更生动,幼儿戴上各种头饰,伴随各族音乐旋律翩翩起舞。美工区中的幼儿画的画,剪的剪,捏的捏。他们一双双灵巧的小手创作出一幅幅、一件件精美的民间艺术作品。区角活动是幼儿发挥自主性的最好场所,它使幼儿在与周围环境及材料相互作用中,保持活动热情和表现欲望,让幼儿从中积累经验,提高水平,它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佳场所。

3.区角活动有益于个别化和个性化的教育

区角活动大多数为小组和个别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大班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独立或结伴活动,老师与幼儿间的个别接触机会明显 增多,强化了师生间的一对一的相互作用,获得了实施个别化教育的良好机会,使教师在面对全体幼儿的同时,能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幼儿成为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个体。在整个区角活动过程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他们不是被动地服从教师的要求,接受教师的指挥,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进行活动,使其个性得到了发展。

在开展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教师有目的地预设下,自由活动、学习,从中获得知识,对幼儿的身心和各种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够陶冶幼儿情操,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机关幼儿园)

幼儿大班教育论文:在生活中开展大班幼儿科学教育活动

摘 要: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本文从发现幼儿的科学兴趣、选择生活中的科学材料、组织实践操作性强的科学活动等几方面阐述了在大班幼儿阶段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

关键词:大班幼儿 生活 科学教育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教育思想”,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可见幼儿科学教育也是幼儿生活教育的一部分。当孩子进入大班以后,对周围的世界更加好奇,求知欲探索欲望更加强烈,孩子们常常会问各种各样的“奇怪”问题,涉猎的范围方方面面,有时候着实让教师招架不住。所以在大班阶段开展适合幼儿年龄发展的科学活动能满足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需要,能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幼儿善于发现、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好问好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那么如何在幼儿阶段帮助幼儿去探索科学的世界甚至去尝试理解抽象的科学原理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组织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活动呢?

1 在生活中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萌发幼儿感兴趣的科学教育活动

其实科学并非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影随行。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随机生成教学活动,也可以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活动。记得有一次午餐吃虾,一盘盘大虾被送到孩子的面前。这时一个孩子突然灵光一闪,冒出一个问题:“我和妈妈买菜的时候看见虾是黑的,怎么这个虾是红的?”这个孩子的问题打破了饭前的宁静,大家纷纷议论开了。另一个孩子说:“因为烧熟了呀!”马上就有不服气的声音:“那烧熟了怎么就变红了?”“螃蟹也是这样的!”“你看怎么虾的尾巴有的弯有的不弯了?”一连串关于的问题被提出来了。如何解决呢?把这些问题还给孩子,请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答案。把今天发生的事情在家长群中和家长分享,得到了家长的一致支持。于是,在随后的几天里有孩子陆陆续续地来告诉我:“虾烧熟了会变红是因为虾身体里住着变成红颜色的东西,叫虾红素”,“妈妈说,烧之前就死了的虾烧的时候尾巴不会弯,活的虾尾巴才能弯”,“虾变红是它没有蛋白质了”……虽然对于这个问题,孩子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但是有了父母的支持和引导,我们班的孩子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品质,他们会为一个小问题刨根问题,甚至会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答案。

2 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组织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索活动

儿童的世界是多彩的世界,人的一生中,儿童时代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在他们的眼中,世界都是神奇的:花草树木会跳舞,地球会流眼泪,小动物会说话……纸箱、木头、稻草、铁丝、麻绳、泥巴……这些在生活中随手可取的材料,在孩子们的眼里,都能变成充满神奇的探索品。科学探索活动《让纸站起来》就是利用了我们常见的废纸作为探索材料。这个活动的目标定位是大胆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在探索中感受线与面的区别,了解纸站起来的原因是因为底面的作用;积极参与科学活动,体验探索、交流、分享的乐趣。在活动中大班的幼儿通过一次次地探索纸站起来的方法,发现了用折、卷、撕等多种方法能让纸长出“脚”来。通过观察、记录纸的“脚印”,了解了让纸站起来的秘密:当纸的“脚印”变成一个面时纸就能站起来了。最后利用刚才发现的秘密进行了垒高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探索到了让纸站起来的秘诀是要让地面变大,还要小心、细心、耐心。后来,在区域活动中延伸出来用纸牌来垒高,用纸杯来垒高,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正是这些常见的材料让幼儿在科学的世界里面不停探索,玩得不亦乐乎。

3 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组织幼儿科学活动时要让幼儿有亲身体验的机会。我们组织了科学实验《鸡蛋的沉浮》这一集体教学活动。我们给每个孩子提供鸡蛋和操作材料,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幼儿探索让鸡蛋浮起来的方法。装水、放盐、记录、观察……每一个操作过程孩子都能全情投入。在合作中,孩子能大胆发表意见,他们不惧失败,敢想敢干。不知不觉中这个活动进行了很长的时间,远远超出了集体教学活动所规定的时间。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了解了在水中放盐能让鸡蛋浮起来并且成功地完成了实验。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的探索却没有结束。“水里面放点糖可以让鸡蛋浮起来吗?”“换个鸭蛋试试能让蛋浮起来吗?”于是,“实验室”从幼儿园搬到了家里,孩子们在家和父母共同探索,他们做了“鸡蛋在糖水中的沉浮实验”“鸭蛋在盐水中的沉浮实验”、“鸡蛋在可乐中的沉浮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我们班的孩子俨然成了一个个“小科学家”,他们发现了鸡蛋在糖水中也能浮起来;鸭蛋虽然比鸡蛋重但是也能浮起来;坏掉的鸡蛋和煮熟的鸡蛋是浮起来的……关于蛋的沉浮探索在我们班延续了很长时间,很多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回家以后比以前更会问为什么了。

在探索活动《学习测量》时,孩子们在学会了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后,已经不满足于我给他们提供的图形测量,有孩子提出要量一量操场有多长。对于这种大胆的想法我只提出了一个要求:不要打扰到别人。于是他们带着自己的测量工具冲出了教室。在蓝天下,他们有的三五成群,有的爬在地上,有的争论,有的思索。幼儿科学的教育不应该局限在一定空间和时间下,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科学是要大胆去尝试的,通过一个个科学实验活动,我们班孩子的思维更加活跃,行动更加大胆,眼光更善于发现,探索的热情也日益高涨。

4 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发展,把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简单易懂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阶段处于前运算阶段,也就是说幼儿时期还不具备利用逻辑进行思考的能力,因此幼儿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我们不能把让幼儿理解抽象的科学原理作为主要的目标,而要重视幼儿的直观感受。例如在认识玉米的活动中,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具备了点数的能力,通过点数发现玉米的排数总是偶数。这一发现对应的原理是每个品种的玉米小穗原基的数目受基因控制,通常是恒定的。要让幼儿理解这样的原理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主要让幼儿了解这一现象就足够了。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主要以启蒙为主,在发现幼儿、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参与科学活动,让幼儿能对事物表现出好奇、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求解释,就算最后并没有得出在成人看来“正确的”结论,那也是属于孩子们的科学世界。

幼儿大班教育论文:大班下学期幼儿安全教育领域成长记录袋评价

【摘 要】安全教育是健康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的安全生活能力是保证自身生命安全、维护自身健康必备的基本能力。大班安全教育领域成长记录袋评价可以帮助幼儿识别和判断危险,也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在安全教育方面的表现,遵循发展性、整体性和差异性等原则,以及评价的标准、任务共同帮助和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幼儿;安全教育;成长记录袋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幼儿园阶段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由于他们年龄小,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差,同时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危险。因此在日常生活(或活动)必须对幼儿不断进行安全教育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遇到危险时自救、求救的能力。

一、评价目的

(一)帮助幼儿获得生活中常用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让幼儿学会识别和判断危险,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帮助教师真实地了解并指导每一位幼儿在安全领域的发展,安全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保证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在集体的安全教育中收获成长。

(三)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在安全方面的表现和进步,并能够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共同关注幼儿的安全成长,并能够在家庭教育中以身作则,给幼儿在安全教育方面树立榜样。

二、评价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每一个幼儿都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在安全教育活动中,应当看到每一个幼儿发展的可能性,帮助幼儿成长。

(二)整合性原则:将安全教育活动与对幼儿的评价有机的结合,在活动中完成对幼儿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完成教育活动。

(三)差异性原则:每个幼儿的经验、身心发展水平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安全教育中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发展,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应当认识并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四)家园合作原则:安全教育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配合,才能帮助幼儿真正获得安全知识和技能。

(五)数字化原则:在安全教育活动中,可以使用电脑、手机、摄像机等帮助教师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的时刻。

(六)全面性原则:将安全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

三、评价标准(或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幼儿应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6岁阶段目标:

1.能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2.运动时能注意安全,不给他人造成危险。3.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

大班幼儿下学期目标:

1.幼儿能够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2.幼儿能够对安全标志进行分类。3.幼儿能够将安全标志与具体的情景相结合,并做出正确的行为。4.幼儿能认识交通标志、指示灯、交通规则等。5.幼儿能够在出行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四、评价任务设计

任务一: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标志集

(一)学习目标

1.幼儿能够在大人的提醒下,认识安全标志的含义,说出常见安全标志的名称和意义。2.幼儿能够根据不同地点、不同的安全标志,做出规范的安全行为。3.幼儿能够画出常见的安全标志图。4.幼儿能够给安全标志图分类(如: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提示标志)5.幼儿能够将安全标志与其对应的情境结合起来,能指出某一地方应设置什么样的安全标志。

(二)任务说明与要求

1.在9月开学后的第一周就布置创作“安全标志集”的任务。9月、10月的“安全教育活动”中,要求幼儿把收集到的安全标志带到学校,进行分享、交流。因此,在生活中,需要家长在带孩子外出时,随时看到安全标志,随时给孩子讲解。在认识安全标志,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2.在收集完常见的安全标志后,在家长或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安全标志贴图,帮助幼儿理解每一个安全标志的含义。3.幼儿清晰地认识了安全标志后,能够对收集到的标志图来进行分类。4.家长(有时教师)观察幼儿在设置有安全标志地点时的行为是否能够遵守安全标志的规范,同时家长(教师)要为幼儿树立榜样,以身作则。5.幼儿能够在安全标志的提醒下,而非大人的提醒下,经常做出正确的、符合规范的行为。

(三)学生作品

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志集

任务二:交通安全伴我行

(一)学习目标

1、幼儿能够说出基本的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靠右行等)。2、幼儿认识常见的交通标记(如红绿灯、人行横道线、禁止行人通行等),并且知道这些交通标记的意义和作用。3、幼儿收集交通标志图,在活动中能够与同伴分享、交流。4、幼儿在日常生活出行中,在大人的陪同下,遵守交通规则,正确过马路。5、幼儿在“安全教育活动”时,能够分享自己身边的由于不遵守安全规则而发生了危险的故事。

(二)任务说明与要求

1、 在11月、12月举办“安全出行月”的活动,在本次活动初,教师就应给幼儿及其父母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并让幼儿牢记这些安全知识,父母也应当为孩子做出榜样。2、幼儿在“安全标志集”任务中,收集到的交通安全标志,能够在“安全出行月”的“安全教育活动”中,带来给同伴和老师分享、交流。幼儿能够认识这些标志的名称和意义。3、幼儿在出行时,能够在父母的陪同下,安全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同时可提问幼儿“红灯的时候能过马路吗?”等,在幼儿的回答中,判断幼儿对交通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4、在“安全活动月”的“安全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分享身边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了危险的故事。在分享中,让幼儿深切感受到遵守交通安全的中重要性。5、在“安全活动月”结束的最后一周,让幼儿通过绘画来表现出自己对交通安全的认识。

(三)学生作品

交通安全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