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0 08:42:37
导语:在美术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前言
毕业创作是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学校四年来教学成果的主要标准之一,是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直接体现。如何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创作这一环节的学习,并通过这个课题形成创造性思维和提升绘画技巧,为日后的美术创作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首先,作为美术类专业的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毕业创作目的的观念。针对本科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按照教学大纲规定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年。这个时间段学生虽然不像前三年被排满了专业课和文化课,但却正是毕业生忙于找工作、实习、面试以及参加考研复习的时间,大多数学生由于时间紧张都将重心放在了找工作等事情上,对毕业创作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时间和精力,直接导致了毕业创作作品的水品参差不齐。表面上看,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创作是无奈之举,但实际上这正是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创作的重要性的结果。因此,提高学生对创作的重视程度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了解到,毕业创作这个需要短时期内投入大量情感、精力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学生今后的艺术道路的发展方向。它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一些专业上的不足,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加强技巧练习、知识补充,更重要的是引发其关于创作的思考和探索。
二、毕业创作并不是完成一项日常的作业,而是需要实践、思考,有创意、有激情的一项工作。
学生在日常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就要积累经验,并加以思考,为最后一年的创作打好基础,而不是简简单单按照大纲的教学计划进程表学习完每学期的既定课程,考试达到合格就可以。然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即讲授每一门独立的课程时除了完成教学内容,还要循序善诱的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在绘画技巧的提升之外激发其创作灵感。文化是一个广的概念,我们的学生既要掌握美术专业的技法、知识,又要了解其他门类的文化、艺术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听讲座、观摩展览、欣赏音乐演奏会以及网络视频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到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不拘囿于课堂知识,从而提高其文化修养、思想高度,刺激思维的活跃性,激发灵感,进而运用到创作中去。这样创作的作品将具有更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情怀、创新性。以我校艺术学院的某毕业设计为例,学生将中国传统音律的特色与江南水乡古建筑、小桥流水的造型相结合,并进一步抽象化,创作出一件有着水乡古朴特色且有旋律意味的书籍设计。相反的,一学生的毕业创作借用中国篆刻造型来设计标志,作品外轮廓保留了篆刻的刻刀雕凿效果,但内里的文字部分却使用了平滑的印刷体,失去了协调感和本想表达的古代文化意蕴。
三、毕业创作的素材也应当尽量丰富。
这素材既可以来源于课堂作业,也可以是闲暇时间的习作,或者是在外写生的采风记录,甚至是来源于网络的内容。并不是一定要到深山写生得来的才是可用的素材。倘若对课堂作业进行深入研究,把技法磨练好,把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同样可以成为日后进行毕业创作时有力的素材。日常的习作也是很好的创作素材来源,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与升华。来自生活的最朴素的素材有助于展现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与感悟。以我院某一毕业设计为例,学生在进行多次实地考察之后,结合翻阅查找历史资料,把泉城济南的七十二名泉的各种不同形态用刺绣的形式再现到了书籍纸张之上,给观者带来亲切、熟悉而又新鲜的感受。相反的,某一学生的毕业创作设计是将摇滚乐明星的造型印制到中国传统民间工艺风筝之上,文化的格格不入的冲突感带给观者并不太美好的感受,这则是一例简单拼凑文化元素的反例。大师黄永玉曾评价庞薰琹先生:“他不像许多俗子所表现的穿花衣、扭苗舞、带银饰的浅薄庸俗猎奇角度弄出的作品……他懂苗族人气质和美的所在:淳朴、憩静、温良”。抗战时期,杭州美院迁徙,庞薰琹先生曾经长期深入云贵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在收集了丰富的民族装饰材料的同时,了解人民生活的疾苦,增进了与乡民的感情,进而创作出大批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毕业创作虽然没有足够长的时间让学生长期在外体验生活,但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提炼美,提高学生在平淡中扑捉趣味、然后借由毕业创作来生动的再现美的能力。
四、毕业创作的选题也要做到尊重学生。
根据学生的自身的专业所长和爱好进行选题,指导教师应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最终选定一个适合学生的创作命题。根据美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其毕业创作是伴随着毕业论文一起呈现的。为了深入对创作的研究,应尽可能的选定与毕业创作相关的论文方向。随着创作和论文的一步步完善,指导教师也要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与修改意见。这个意见更多的是启发性的,因为创作的主体还是学生本人,指导教师要巧妙地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展现自身的艺术特点。
五、结语
毕业创作浓缩了美术类专业学生四年的学习成果,是一个过程很艰辛的工作,希望学生通过毕业创作会收获自信和对艺术的感悟,为将来的创作之路开创一个起点。
作者:冷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
南黄海滩涂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工作。在南黄海滩涂美术文化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一要发掘取舍,找准最佳的整合点;二是确保实际可行,多方搜集各类素材;三要讲求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关键词】
南黄海滩涂美术文化价值资源应用
一、南黄海滩涂的美术文化的开发价值
(一)窥探地方历史渊源
扶海洲(如东古称)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长江入海网口一片卵形沙洲,后与大陆并接,成为“唐古砂咀”,五代的后周世宗年间(954-958年)当扶海洲与胡逗洲涨结后,扶海洲与大陆之间的古横江最终消失,如东人因势利导修筑了一道又一道的海堤,匡围出一片又一片土地,扩充了如东的疆域。在这片神奇的疆域,孕育了黄金滩涂特有的文明。从远古的渔船到现今的文蛤景画,每处景观、每件工艺品,都在诉说并持久演绎着滩涂繁衍的历史。因此,在时隔数千年的今天,我们肩负着繁荣这方文化的使命,并由此去追溯远古的滩涂文明。
(二)融汇各地移民文化
远古,人类活动随着海岸的逐渐东迁也随之东移。从最早的青墩淮夷古族人、吴越人、“盐丁”、两晋南北朝时期被迫南迁的山东兖州人、江西客家人,到元末明初的因“洪武赶散”驱逐至扶海洲的苏州阊门人,再到明清时期各地商贾、建国后三峡移民、婚嫁到如东的三十一个少数民族,如东人祖先来自华夏五湖四海,各地汇聚如东的的客籍人,带来了各地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文化,成为南黄海滩涂文化底蕴的重要源泉。譬如江南水乡文化、镇扬文化、徽州文化等等,据说如东五大集镇的石板街就是当年徽州文化的产物。
而今,我们踩着前人的肩膀,继续开发属于我们如东人滩涂美术文化,如象征如东人踏实勤恳的海子牛文化、宝地孕育的奇贝——“文蛤景画”以及奏响如东新时代强音的“空中交响曲”和“海上迪斯科”文化。如东的文化就像扎根这方热滩涂的五湖四海的人一样,兼收并蓄,博大且包容。
(三)挖掘地方特色美术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张振华在《把根留住》一文中说“民间美术是本乡本土流传在民间的艺术形式,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民间美术作品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他们不是无动于衷地摹抄,而是在没有功利驱动的纯真心态下、在游戏般的创造中与民族的艺术精髓和气质相交融,并注入了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力。
从南黄海滩涂的渔船制造工艺、以及如东“板鹞”这些纯手工工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滩涂居民的生活。渔船的优美曲线造型,板鹞风筝的精湛工艺,徐善华先生娴熟的画牛技巧,以及华子裕先生闲暇之余投入的极大热情,以独特的视角发现并研究出来的文蛤景画,无一不表明古老的扶海洲在今天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由此形成的地方特色美术极大地丰富了如东文化,增加了滩涂文化的内涵。倾向于东方传统的“空中交响乐”到西化的“海上迪斯科”,给如今的南黄海滩涂美术文化又重新加入现代元素,给如东滩涂美术文化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二、南黄海滩涂的美术文化的资源应用
当前,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人们在不断深入挖掘港口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逐渐淡忘了这些宝贵财富另一方面的价值,我们的文化教育研究也并没有对本地优秀的滩涂文化资源加以很好的利用。由此,我们意识到抢救、传承本地美术文化的迫切性,看到学校美术教育对本土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要想做好南黄海滩涂美术文化的应用,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发掘取舍,找准最佳的整合点
首先,我们要根据美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掘可供利用的美术文化资源。
滩涂资源的很多,比如,文蛤、渔船、滩涂景观、风筝节、渔民等等。我们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充分去发现、发掘这些可供利用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去研究每一项资源。
其次,我们要对这些资源作出合理的取舍,找出最适合美术教学的资源。
在这些资源中,并非所有的资源都能够应用到到美术课程的某一个具体教学活动中来,而是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与具体教学活动有关的资源经过挑选和甄别后选择最优质的部分进行配置,这些资源必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相适应。如我们在应用“文蛤”这一课程资源的时候,就要发掘其美术价值,像贝壳的外形、纹理等,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天下第一鲜”是怎么个美味法这方面。对风筝节这一资源,不能混淆于风筝的制作,这一点虽然重要,但对于滩涂美术文化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对于利用滩涂放飞风筝这一具体场景的美术语言描述。
第三,取舍过后,应找准资源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点。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与滩涂美术文化相关联的五种文化加以课堂应用,比如“渔船文化”、“海子牛文化”、“文蛤景画”、“空中交响乐”、“海上迪斯科”。应用之前将与美术课程最密切相关的因素提取出来,比如,在将“渔船文化”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我们就可以省略其实用工艺,重点看其造型特征,以一种对物体造型美分析的眼光去审视渔船,分析渔船的外部造型,内部结构,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以手工制作的形式,进行渔船模型的设计制作。
在应用“海子牛文化”资源的时候,我们可以着重分析海子牛的造型特点,他的彪悍,结实粗壮的体型,任劳任怨的品质,将成为教师教学的主题曲。而海子牛的生理特点顺便介绍,点到即可。具体到四大领域中的“造型·表现”领域,我们把如东的文化象征物——海子牛引入课堂,给学生提供详实的资料图片,教师带着学生去欣赏如东本土画家、工艺美术师手下精美的海子牛的形象,抑或是绘画、抑或是剪纸、抑或是雕塑,让学生从感官上对海子牛这样一个现在正在逐渐消退,但曾给我们祖辈作出重大贡献的生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给学生介绍创作的基本技能,比如绘画技巧:国画的用笔用墨,甚至海子牛某个部位的具体用笔用墨技巧等;或者泥塑、贴画的的技能方法等。
(二)切实可行,多方搜集各类素材
经过资源的重新组合之后,一部分资源已经初步具备了美术文化特征。但要真正应用于课堂,还务必注意可行性原则。即,要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状况,美术课程资源的应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顺利进行。课程资源应用不是简单地建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更不能脱离实际凭想象和假设办事,而是要冷静、仔细地分析客观情况,对各种因素充分了解和把握,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保证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步骤严密、操作有序,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从理论上讲,像滩涂这样的乡土资源资源能够很好地弥补现有课程资源的不足,解决相应的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到的,如在进行海子牛或者沙滩风筝课堂教学的时候,能到实地去看看海子牛或者到滩涂上去放放风筝当然最好,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跟大海有过亲密接触,也并不是所有孩子对海子牛这样一个文化象征物有太多的感性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实施教学时,可以采用视频、图片展示等形式进行传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有可能,也可以让孩子进入网络教室,通过网络让孩子们去感受一下滩涂美术文化的魅力。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课程资源积累,比如图片、音像、文字素材等等,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搜集一些实物,这样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如,在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者广泛搜集贝壳(以文蛤贝为主),并把这一滩涂遍地可见的贝壳作为一种创作素材引入课堂,在引导学生认识贝壳的功用之后,再给学生提供相关贝壳贴画、贝壳挂件、摆件等艺术作品,使学生知道贝类除了人们熟知的食用、药用功能之外,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贝壳贴画、贝壳挂件、摆件的工艺制作。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欣赏·评述”领域引入“文蛤景画”这样一个极具如东本土特色,且尚未被众人关注的的艺术形式。用图片介绍,影音资料介绍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文蛤景画”的诞生,知道如东有“华子裕”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物,数年如一日地关注“文蛤景画”,开发文蛤景画系列工艺品。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想像、教师介绍、尝试绘画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蛤景画的艺术魅力。
(三)讲求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立足本土的美术文化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得到师生的认同,熟悉的事物在冠以地方文化特征后,更易于被同学接受。这给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提供了方便。滩涂美术文化,在现代教学媒体的协助下,充分展示其独特的人文魅力,这势必让美术课堂锦上添花。但我们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必须要考虑到所在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讲求教学效率。
效率性原则也可称为经济性原则,即以尽可能用少的金钱、物质资源、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应该说,我们如东县情决定了我们的学校教育资源还相对匮乏,美术作为一个小学科在很多学校所能获得的资源更是有限,很多学生家庭经济也并不富裕,甚至个别家庭还处于贫困状态。因此我们在进行资源应用时,要立足实情,尽可能选择经济投入要求低、相对教学效果佳的课程资源;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尽量节省资源消耗,选择可再生的材料,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另外,我们还要适当考虑学生的课业负担,虽然我们希望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但如果过多地让学生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美术学习和创作活动,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在进行课程资源应用时,应该尽可能选择要求学生投入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的内容。
比如,我们把“海上迪斯科”、“空中交响曲”以实践活动的形式纳入美术课程。对于“空中交响曲”,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美术活动小组的形式组织一部分同学参加活动,风筝的制作充分利用乡土耗材,如芦柴,废旧报纸、挂历纸,甚至较薄的布,重点放在放飞这一环节,走出校园,踏上利用滩涂的广阔,无电线干扰的优势,让学生充分感受放飞的乐趣,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主题创作的形式,让学生以“空中交响乐“为主题创作绘画、泥塑或其他艺术作品。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用相机记录精彩的瞬间。“海上迪斯科”作为如东一大旅游特色项目,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指导相机的使用技巧,记录活动场景,活动过后进行心情分享或主题艺术创作。
总之,当我们发现南黄海滩涂美术文化资源的价值,并想让之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应用,单是理论性的挖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每一个具体实施者从素材的搜集、整理、取舍,到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的实施,再到后期资料的搜集、教学的反思,做到唯细唯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项研究得以顺利有效的开展,才能真正这项乡土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落到实处。
一、南黄海滩涂的美术文化的开发价值
(一)窥探地方历史渊源
扶海洲(如东古称)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长江入海网口一片卵形沙洲,后与大陆并接,成为“唐古砂咀”,五代的后周世宗年间(954-958年)当扶海洲与胡逗洲涨结后,扶海洲与大陆之间的古横江最终消失,如东人因势利导修筑了一道又一道的海堤,匡围出一片又一片土地,扩充了如东的疆域。在这片神奇的疆域,孕育了黄金滩涂特有的文明。从远古的渔船到现今的文蛤景画,每处景观、每件工艺品,都在诉说并持久演绎着滩涂繁衍的历史。因此,在时隔数千年的今天,我们肩负着繁荣这方文化的使命,并由此去追溯远古的滩涂文明。
(二)融汇各地移民文化
远古,人类活动随着海岸的逐渐东迁也随之东移。从最早的青墩淮夷古族人、吴越人、“盐丁”、两晋南北朝时期被迫南迁的山东兖州人、江西客家人,到元末明初的因“洪武赶散”驱逐至扶海洲的苏州阊门人,再到明清时期各地商贾、建国后三峡移民、婚嫁到如东的三十一个少数民族,如东人祖先来自华夏五湖四海,各地汇聚如东的的客籍人,带来了各地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文化,成为南黄海滩涂文化底蕴的重要源泉。譬如江南水乡文化、镇扬文化、徽州文化等等,据说如东五大集镇的石板街就是当年徽州文化的产物。
而今,我们踩着前人的肩膀,继续开发属于我们如东人滩涂美术文化,如象征如东人踏实勤恳的海子牛文化、宝地孕育的奇贝——“文蛤景画”以及奏响如东新时代强音的“空中交响曲”和“海上迪斯科”文化。如东的文化就像扎根这方热滩涂的五湖四海的人一样,兼收并蓄,博大且包容。
(三)挖掘地方特色美术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张振华在《把根留住》一文中说“民间美术是本乡本土流传在民间的艺术形式,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民间美术作品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他们不是无动于衷地摹抄,而是在没有功利驱动的纯真心态下、在游戏般的创造中与民族的艺术精髓和气质相交融,并注入了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力。
从南黄海滩涂的渔船制造工艺、以及如东“板鹞”这些纯手工工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滩涂居民的生活。渔船的优美曲线造型,板鹞风筝的精湛工艺,徐善华先生娴熟的画牛技巧,以及华子裕先生闲暇之余投入的极大热情,以独特的视角发现并研究出来的文蛤景画,无一不表明古老的扶海洲在今天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由此形成的地方特色美术极大地丰富了如东文化,增加了滩涂文化的内涵。倾向于东方传统的“空中交响乐”到西化的“海上迪斯科”,给如今的南黄海滩涂美术文化又重新加入现代元素,给如东滩涂美术文化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二、南黄海滩涂的美术文化的资源应用
当前,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人们在不断深入挖掘港口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逐渐淡忘了这些宝贵财富另一方面的价值,我们的文化教育研究也并没有对本地优秀的滩涂文化资源加以很好的利用。由此,我们意识到抢救、传承本地美术文化的迫切性,看到学校美术教育对本土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要想做好南黄海滩涂美术文化的应用,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发掘取舍,找准最佳的整合点
首先,我们要根据美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掘可供利用的美术文化资源。
滩涂资源的很多,比如,文蛤、渔船、滩涂景观、风筝节、渔民等等。我们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充分去发现、发掘这些可供利用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去研究每一项资源。
其次,我们要对这些资源作出合理的取舍,找出最适合美术教学的资源。
在这些资源中,并非所有的资源都能够应用到到美术课程的某一个具体教学活动中来,而是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与具体教学活动有关的资源经过挑选和甄别后选择最优质的部分进行配置,这些资源必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相适应。如我们在应用“文蛤”这一课程资源的时候,就要发掘其美术价值,像贝壳的外形、纹理等,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天下第一鲜”是怎么个美味法这方面。对风筝节这一资源,不能混淆于风筝的制作,这一点虽然重要,但对于滩涂美术文化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对于利用滩涂放飞风筝这一具体场景的美术语言描述。
第三,取舍过后,应找准资源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点。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与滩涂美术文化相关联的五种文化加以课堂应用,比如“渔船文化”、“海子牛文化”、“文蛤景画”、“空中交响乐”、“海上迪斯科”。应用之前将与美术
美术毕业论文范文第2页
课程最密切相关的因素提取出来,比如,在将“渔船文化”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我们就可以省略其实用工艺,重点看其造型特征,以一种对物体造型美分析的眼光去审视渔船,分析渔船的外部造型,内部结构,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以手工制作的形式,进行渔船模型的设计制作。
在应用“海子牛文化”资源的时候,我们可以着重分析海子牛的造型特点,他的彪悍,结实粗壮的体型,任劳任怨的品质,将成为教师教学的主题曲。而海子牛的生理特点顺便介绍,点到即可。具体到四大领域中的“造型·表现”领域,我们把如东的文化象征物——海子牛引入课堂,给学生提供详实的资料图片,教师带着学生去欣赏如东本土画家、工艺美术师手下精美的海子牛的形象,抑或是绘画、抑或是剪纸、抑或是雕塑,让学生从感官上对海子牛这样一个现在正在逐渐消退,但曾给我们祖辈作出重大贡献的生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给学生介绍创作的基本技能,比如绘画技巧:国画的用笔用墨,甚至海子牛某个部位的具体用笔用墨技巧等;或者泥塑、贴画的的技能方法等。
(二)切实可行,多方搜集各类素材
经过资源的重新组合之后,一部分资源已经初步具备了美术文化特征。但要真正应用于课堂,还务必注意可行性原则。即,要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状况,美术课程资源的应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顺利进行。课程资源应用不是简单地建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更不能脱离实际凭想象和假设办事,而是要冷静、仔细地分析客观情况,对各种因素充分了解和把握,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保证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步骤严密、操作有序,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从理论上讲,像滩涂这样的乡土资源资源能够很好地弥补现有课程资源的不足,解决相应的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到的,如在进行海子牛或者沙滩风筝课堂教学的时候,能到实地去看看海子牛或者到滩涂上去放放风筝当然最好,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跟大海有过亲密接触,也并不是所有孩子对海子牛这样一个文化象征物有太多的感性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实施教学时,可以采用视频、图片展示等形式进行传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有可能,也可以让孩子进入网络教室,通过网络让孩子们去感受一下滩涂美术文化的魅力。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课程资源积累,比如图片、音像、文字素材等等,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搜集一些实物,这样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如,在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者广泛搜集贝壳(以文蛤贝为主),并把这一滩涂遍地可见的贝壳作为一种创作素材引入课堂,在引导学生认识贝壳的功用之后,再给学生提供相关贝壳贴画、贝壳挂件、摆件等艺术作品,使学生知道贝类除了人们熟知的食用、药用功能之外,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贝壳贴画、贝壳挂件、摆件的工艺制作。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欣赏·评述”领域引入“文蛤景画”这样一个极具如东本土特色,且尚未被众人关注的的艺术形式。用图片介绍,影音资料介绍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文蛤景画”的诞生,知道如东有“华子裕”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物,数年如一日地关注“文蛤景画”,开发文蛤景画系列工艺品。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想像、教师介绍、尝试绘画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蛤景画的艺术魅力。
(三)讲求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立足本土的美术文化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得到师生的认同,熟悉的事物在冠以地方文化特征后,更易于被同学接受。这给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提供了方便。滩涂美术文化,在现代教学媒体的协助下,充分展示其独特的人文魅力,这势必让美术课堂锦上添花。但我们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必须要考虑到所在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讲求教学效率。
效率性原则也可称为经济性原则,即以尽可能用少的金钱、物质资源、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应该说,我们如东县情决定了我们的学校教育资源还相对匮乏,美术作为一个小学科在很多学校所能获得的资源更是有限,很多学生家庭经济也并不富裕,甚至个别家庭还处于贫困状态。因此我们在进行资源应用时,要立足实情,尽可能选择经济投入要求低、相对教学效果佳的课程资源;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尽量节省资源消耗,选择可再生的材料,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另外,我们还要适当考虑学生的课业负担,虽然我们希望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但如果过多地让学生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美术学习和创作活动,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在进行课程资源应用时,应该尽可能选择要求学生投入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的内容。
比如,我们把“海上迪斯科”、“空中交响曲”以实践活动的形式纳入美术课程。对于“空中交响曲”,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美术活动小组的形式组织一部分同学参加活动,风筝的制作充分利用乡土耗材,如芦柴,废旧报纸、挂历纸,甚至较薄的布,重点放在放飞这一环节,走出校园,踏上利用滩涂的广阔,无电线干扰的优势,让学生充分感受放飞的乐趣,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主题创作的形式,让学生以“空中交响乐“为主题创作绘画、泥塑或其他艺术作品。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用相机记录精彩的瞬间。“海上迪斯科”作为如东一大旅游特色项目,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指导相机的使用技巧,记录活动场景,活动过后进行心情分享或主题艺术创作。
总之,当我们发现南黄海滩涂美术文化资源的价值,并想让之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应用,单是理论性的挖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每一个具体实施者从素材的搜集、整理、取舍,到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的实施,再到后期资料的搜集、教学的反思,做到唯细唯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项研究得以顺利有效的开展,才能真正这项乡土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落到实处。
当前的美术教育已成为普及教育,学科的培养目标和界定也日趋标准化。量化的教学标准与美术的人文特点之间的矛盾,如“前沿、前瞻”等科研标准成为美术研究的“主导思想”,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无所适从,这是当前毕业论文选题和完成情况中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具体到学生论文选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更认真切实地寻找原因和改进办法。选题过大、没有观点这些问题是必然会出现的,缺乏写作经验、理论与语文基础差是根本原因。根据笔者的经验,基本的写作与书面语言表达问题是当前毕业论文写作面临的相当现实的问题,而没有创新,缺乏对实际问题研究等问题则更多的是前文所述的当前某些不恰当的美术论文指导思想,盲目地以理工学科的要求与模式为标准,不理解或忽视人文艺术学科的本质意义与学科特点,更不顾学生与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导致的伪问题。当前论文选题与写作问题应该怎样应对?
笔者认为始终要把学生作为论文与创作教学的主体,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安排具体的教学指导内容才是最重要的教学指导原则。例如在学生选题之前,应先安排、组织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参与毕业指导的教师应为学生所熟悉。这一环节很有必要,这样安排首先体现了对学生意愿的尊重,学生在情感和主观意愿上对指导教师的认同与接受将会有利于此后的教学指导工作。所指导的学生确定后,教师应约谈所有要辅导的学生,逐一听取他们的创作和论文选题意向,然后结合学生平时作业的水平及其提供的创作、论文素材为其拟定出可供选择的论文题目与创作方向。这样安排正是考虑到学生普遍缺乏论文写作经验和缺乏客观全面的专业认识,而教师相对丰富的论文写作经验和较为全面客观的判断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自拟题目出现选题过大、宽泛等问题。另外,美术学专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论文与创作的关系:该专业四年的课程里绘画实践类课程占绝大部分,理论课程则以美术史为主,相对比例较少,因此,毕业总结阶段必定是以绘画创作为主。论文选题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巩固、提高学过的美术史及其他美术理论知识,或围绕创作的主题、形式风格和技法特点做出理论与历史的阐释、溯源和分析总结。至于对本科论文的要求则更应该适合学生与教学的实际水平,观点与主题的“创新与前瞻”只能作为一种期望而不能作为指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则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美术学科的实际问题,美术所属的人文艺术学科的本质是对文明、文化、传统的传承、研究与发展,不可能像理、工、农、医等自然社会学科那样去研究解决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实际问题。
对于本科阶段的美术学理论研究与论文写作,学生能够在具备较熟练的美术技能和基本的创作能力的同时,较为深入认真地研读美术史和与绘画实践相关的技法理论,了解与美术相关的学科与社会知识,具备较为扎实的汉语基础、基本的文献资料检索能力、论文写作知识,并能够借助工具查阅翻译英文文献,这就是很理想的状态了。而学生的普遍状况是:从平时的理论课作业与其他文字类作业甚至以往相当数量的毕业论文看,大量的语法错误,错别字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成为了最大的问题;美术史知识和理论常识比较欠缺,这些在以往的论文写作到答辩均有体现;对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格式生疏,很多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格式混乱,读起来不知所云。这种状况可能与部分学生和教师的态度有关,但近年来本科生的基本素质整体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再要求学生在论文中“创新与前瞻”不仅是空话,而且简直就是荒诞了。因此,在努力搞好平时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学校美术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论文与创作的基本标准,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安排论文与创作的侧重,这样才能使整个毕业论文写作与创作课程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论文与创作的选题通过开题报告会集体商讨确定后,就进入论文提纲的确定、初稿写作、创作草图与构图调整阶段。这一阶段有创作采风或专业考察的课程安排。由于教学大纲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已安排有艺术考察课,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不理解这次采风与考察的区别与意义,这一教学环节实际上要么简单重复上一次的内容,要么就被改为集中创作辅导。但是,就大多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这一教学安排很有必要,其关键在于教师要认清教学与学生的欠缺与需要。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甚至很多大城市都普遍缺乏高水平公共美术收藏展示场馆与文化艺术活动,这对学生学习美术是非常不利的。现实情况是学生四年来没有见过有一定水平的专业展览,更不要提优秀的古今中外原作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和论文更像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三年级的艺术考察一般是了解地域、民族和传统遗存的文化艺术,而本次考察则更具专业性与针对性,目的就是通过观摩高水平美术展馆与作品、访问知名美术院校与艺术家工作室以开阔眼界、丰富直接体验,为完成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做经验准备。考察之后就是时间最长的课程主体阶段:论文的撰写修改和创作的绘制完成。这一阶段能否顺利,除了与学生的积极自觉性有关系外,就是教师恰当的指导心态与方式了。教师的不恰当方式主要是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学生。
笔者认为,后一种方式某种程度上更具危害性。因为放任不管虽说多是教师偷懒不负责任,但对于有基础、能自觉的学生来说也未必会有多大影响,反而是管得太紧太细可能会限制学生能力与意愿的发挥,但这两种方式都可能会造成学生被动应付,敷衍了事。恰当的方式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意愿,在提建议和评论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与状态,多一些点拨和引导,少一点命令与指挥。心态决定方式,客观包容的心态对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的创作很重要。如有人认为“缺乏精神力度已成为近年来毕业创作中一个突出问题,表现的人物情绪总是异常的冷漠茫然,甚至趋向某种变态或病态的心理显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朝气,缺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的学生能够创作出优秀的毕业作品”。这样的评论体现的正是某些教师不能客观包容的心态。作品情绪的冷漠茫然,变态病态与缺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并没有必然联系,学校早已不是象牙塔,社会中的现实和时尚风潮肯定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能真实深刻地表现与反映冷漠茫然和变态、病态其实正是自尊、自信的体现,否则即使是满眼的和谐美满也只不过是假大空的自欺欺人。教师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阳光灿烂,在艺术表现的方式与取向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毕业创作与论文的最后阶段是毕业创作汇报展览和论文的毕业答辩。有人质疑这一环节走过场、流于形式,这只能归因于学校的组织审查方法和教师的理论水平与责任心。教师的学术素养与理论水平如果不高,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准确精练地提出问题,客观地总结评判,教师间不能互相补充、良性辨析,毕业答辩必定会失去意义,学校对学生的答辩结果和教师的评判水平有相应的考评奖惩措施,可以从制度上为有效地完成这项教学工作提供保障。
作者:郭侈
【摘 要】毕业论文是全面评估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从论文选题、专业特点、格式规范、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论述了美术学毕业论文写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美术学;毕业论文;论文选题
美术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美术学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所获得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也是综合培养学生在本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艺术鉴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表达能力、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的一个实践过程。本文通过对已毕业的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研及考察,总结出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指导毕业论文顺利完成的方法,为美术学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一、美术学本科毕业论文常见问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范围不当。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题目过大、过深,不适合本科生完成,如《浅析油画前景》、《试论中国传统工笔画与现代工笔画的区别与联系》、《浅析现当代中国风景油画》,这些选题范围学生很难驾驭,此类选题写成一本专著也不为过,本科生当然难以就此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来。如果论文题目过小,论文得不到展开,则内容空泛乏味,缺少研究的目的性。也有些毕业论文内容过于陈旧,只是对以往的论文观点进行简单的重复。所以论文选题要大小适中,难易得当,这是写出高质量论文的前提条件。
(二)不能结合专业特点。对于美术学学生来说,理论研究没有相应的基础,实际工作经验不丰富,写作基础较差,如果不结合自身专业实际选题,势必只有到处拼凑,达不到能力培养和素质训练的教学目标。美术学毕业论文考察学生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所取得的理论知识、美学素养、文化修养等各方面的能力,论文就是一个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课题,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讨创作实践者的理论水平。研究的内容要从自身的创作出发,阐明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水平。
(三)毕业论文格式不规范。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学院或所在系部都会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忽略格式要求,随意设置标题和文章的字体、字号,尤其是引用部分的问题最为常见。有的学生引用的文章内容并没有标明出处,没有注明期刊或书籍的出版社、页码,乱用标点,错别字出现频繁。主要原因是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到了毕业创作中,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四)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毕业论文有创新性才有灵魂和价值。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直接重复论述其他人现有的观点与结论,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有些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够重视,认为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应当以毕业创作为主,毕业论文只是应付了事,所以态度不端正,东拼西凑,这样很难写出具有创新性的、有价值的毕业论文。不论是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还是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研究,都应当是本人经过独立思考的成果,绝对不能直接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二、美术学本科毕业论文改进措施
(一)加强学生对选题的认识。要获得一个好的选题,需要作者在对文章的整体脉络和框架有大致的估量后,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分析提出的问题,确定自己研究的主要方向,然后才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选题。这是一个思维不断运动的过程,需要主观的思想与所要选择的事物发生共鸣,这种灵感是非常重要的。确定好选题的范围,再根据自己的能力进一步展开查阅,扬长避短地做更深一步的研究。因此,论文要以所学专业为主,按照选题的任务、计划和完成期限有目的、有方法地充实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培养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同时为专业的继续深造和从事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结合专业特长兼顾兴趣开展选题。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各有所长,要选择有利于自身特长的选题来展开论文写作,能更深入地研究主攻的专业,扬长避短,易于开展。如果对某一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研究起来会产生强烈的探索精神。比如自己对中外美术史的山水画和风景画比较感兴趣,就可以以中西山水和风景作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如果对国画中的仕女人物感兴趣,就可以以研究中国唐代的人物绘画作为选题。
(三)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机制。加强毕业论文格式要求,通过讲座与授课的方式,通过案例分析研究,解决学生出现的格式问题,解决学生对前言、研究方法、结论及参考文献等不了解的现象。本系要求学生提交毕业论文纸质版,教研室、美术系统一安排论文格式审查,打印完整的纸质论文,进行格式初审,公布结果,格式不合格者进行格式二审,格式二审不合格者本学期不得进入答辩环节。并且开展毕业论文指导讲座,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实行统一检测,对检测不合格学生加大处罚力度。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美术学毕业论文的创新性原则首先要符合美术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教学计划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发挥出专业优势和特长,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有一定新意、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观点,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选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或者对前人研究的成果作进一步的研究也未尝不可。鼓励学生把毕业设计和论文相结合,只有把论文撰写看作是对自己专业潜力的提升,论文的水平才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摘要: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对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检验。在近年来的毕业论文写作中,论文质量逐年下降。对论文写作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是提高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美术专业毕业论文;论文开题;论文写作
美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艺术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进行艺术考察与材料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及使用,学科论文与实用文体写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良机。近年来,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在规范化方面有所改善。然而,随着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却逐年下降,其中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降尤其严重。本文根据近几年的毕业论文辅导与管理工作,本文对这些年质量下降的毕业论文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普遍的规律性问题。并针对问题,对论文教学计划和方案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
一、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开题常见问题
(一)论文选题
合适的选题是提高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多数同学在选题方面缺乏新意,显得陈旧老套,自主性不强,研究价值和意义不大。其次是论文选题盲目笼统,不够精准,缺乏内涵和外延性,或文不扣题,部分题目字数偏多不够精炼,逻辑性不强。或选题偏大,无法用一两个月、数千字深入展开论述,只能点及皮毛。如《工艺美术研究》《论中西方文化艺术比较》《论中国工笔画》《论产品包装》《论中国美术发展历程》《我的何去何从》等。或是论文题目结构不完整,只有名词,缺少动词或介词,或者是重复使用动词,如《抽象与写实》《内衣的流行色》《传统民间绘画艺术性的研究分析》等。因此,导师的积极引导或建议学生选择有研究价值的和正确的选题,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
(二)论文开题报告不按照要求填写,随意拼凑一些不相关的内容
对该课题的研究目的较含糊,缺乏对课题研究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其次知识面狭窄,查阅资料不够,在该项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把非常陈旧的选题说成是国内外现在无人研究,本项研究可以填补本课题空白。研究内容不够简单明了,满篇幅的长篇大论。
二、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常见问题
(一)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全文的浓缩,也称内容提要或概要。主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等要素。不对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和评论,我们学生在摘要撰写时惯用“本文”、“笔者”等作为主语,习惯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及自我评价。还有大部分摘要复制正文中的某一段落,结构不完整,不能够概括反映论文内容构成。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字的选取都是遵循一定规范的,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词或词组。关键词的内容应该与论文密切相关,不能使用常用词,如特点、比较、研究等。
(二)文不对题或研究方向与本学科偏离
文章内容与标题有明显不符和偏差,非本学科研究范畴。如:《电热水壶的可能性研究》标题感觉与艺术设计专业无关,而文章内容却是电热水壶造型设计。还有一些文章不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论述,比如谈关于绘画情感方面课题,前一两段内容还围绕绘画情感这条主线,中间部分就偏离到绘画教学问题上了,再后的结论则偏离到另一个主题上了。
(三)写作能力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选题的自主性不强,题目与研究内容陈旧、老套、缺乏创新。表现为单纯叙述多,口头用语或方言使用频率偏多,对选题的静态解释和再次印证做得过多。创新和理论深度稍显不足,有些论文在研究具体画家或具体作品时,过多地描述画家的生平,不善于与其同时代的作品去比较,更没有放入当时整个社会大文化环境中去分析,这就使得作者在论文自主分析能力方面显得无力,更缺乏对问题的判断与定论。其次有些论文行文中分段过渡不自然,依靠小标题进行上下段落衔接,引用图例量大,而对图例分析缺乏深度,文章拼凑痕迹明显。下载一些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内容拿来不加分析地肆意组合,前后自相矛盾。如《关于地域民俗文化对民间艺术的影响》一文,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肯定地域民俗文化对民间艺术的影响,然而到文章结论部分话锋一转,对前面的论述予以否定。
(四)论文结构不完整
主要表现为论点不鲜明或没有论点,结论不充足或没有结论,“缺头少尾”或“虎头蛇尾”。全文从头到尾都是对研究内容单纯的叙述或介绍,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切入点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或者是文章开头架势很大,随着文章的深入,论述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对所提论点不能自圆其说,首尾缺少呼应。
(五)格式不够规范
美术与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格式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一是习惯自我发挥,对论文原有固定格式进行随意修改,破坏原有格式及结构。二是不善于阅读,对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理解不够到位。三是没有掌握WORD软件功能,无法按照论文格式标准要求独自完成。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思想认识与指导力度不够。随着近几年学生数量的增加,师生比逐渐加大,几乎全体专任教师参与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由于美术专业教师主要承担技法课程教学工作,且大部分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身平时缺少论文写作与系统的科研训练,在论文写作方面缺乏经验,因此在论文辅导工作中存在许多困难。从毕业论文的开题到写作及最后答辩难以达到严格的规范要求。
从学生的层面上讲,由于艺术生在招生录取中,文化分数要求普遍偏低,尤其是文字写作能力偏低或缺乏兴趣。因此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困难重重,易出现言语匮乏、概念模糊、格式混乱、文不对题,论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次是美术学科学生缺乏端正严谨的态度,学生普遍认为论文写作与专业技巧知识关系不大,毕业论文的撰写较耗费精力,不必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成绩只要合格即可大功告成。此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相关学科文献资料源的丰富,给学生提供了论文参考的便捷途径,同时也给论文抄袭提供了方便,论文抄袭拼凑成风。另外就是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学生大部分奔波于各类招聘会,心情浮躁,无法安心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于是出现毕业论文写作不够积极主动,甚至应付的情况。
这既是教风与学风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们在论文工作中对此采用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能完全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这需要我们在今后本学科毕业论文工作中,从自身的工作中找问题,严抓教风与学风建设,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工作方案和实用于美术学科的文体写作标准及评价体系,这将对美术学科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立以系负责人与教研室分级管理制度。把教师能否完成本学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作为教学工作考核的一项指标,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的老中青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团队。鼓励教师在科研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确保学术与教学相互促进。同时以传帮带的形式,对青年教师有规划培养,直至青年教师能够独立进行课题研究及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
其次是实行导师制,根据教研室分若干课外兴趣辅导组,可安排学生在第二学年后半阶段开始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训练。根据学生的志趣和专长制定训练计划,内容可包括美术基础、艺术创作(设计)、阶段应用文写作、创新训练等,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在平时加强自身的学术研究,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研究过程影响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及兴趣。这种训练方式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与创作设计的前提,为学生毕业论文与创作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是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实际情况,实行毕业论文类型多样化,如艺术史论、民间艺术、艺术评论、创作(设计)构思与理念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设计)撰写可行性报告书、结题报告书。在撰写此类文章时,思路不能只停留在创作(设计)方法或内容本身,而要上升到对当代社会生产生活、意识形态、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关注,要有社会责任感。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实践,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抄袭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实践与研究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科研能力。
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这些问题是年复一年重复出现的,同时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参与毕业论文工作的全体教师有坚定的意志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确保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作者简介:
刘剑钊,广东韩山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
摘 要:针对美术学专业在高校的本科教学中重技法轻理论的教学现状,以毕业论文指导课程为切入点,分析目前该类课程所面临的具体教学问题以及原因,主要从教学管理者、教学主体的角度剖析,并提出应该重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设计。
关键词:美术学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 现状与问题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与科研基础实力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重要指标。而我们的大学管理者往往只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看作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忽略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当下,不单纯是专业美术学院,包括大量的综合研究型大学的美术学院其实大都存在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当成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形式而已,因论文质量问题没能够毕业的情况几乎很少。
1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增加实践环节,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学习活动……”其实这里提增加实践环节和自学时间就是要强调不同类型高校对人才培养要明确目标与方向,就美术学专业而言实践不是简单的技法实践与创造,而是与学生能力直接相关的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不同类型决定了学生的职业取向,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自身办学优势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人才,换句话说美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不是只有画家、雕塑家而已(这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也只有具备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管理者才能在其课程设置上体现办学特色与思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一系列对学生能力的衡量指标应该是多样化的综合的。美术学专业本科生除了专业技巧能力,科研的能力同样重要,而四年的综合科研水平和人文素养正是从毕业论文的质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上我们不难看出,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就是重视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
2 目前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理论素养的培养意识薄弱
近年来,在综合型高校的美术学院里开始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增加了重视美术教育、美术史论、美术批评方向的美术学(理论)专业模块的尝试,但大部分美术学(绘画)培养目标中仍然缺失对科研理论和人文素养的重视。这样的不重视原因是方方面面的。
(1)就管理者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和战略意识薄弱和模糊,扩招导致的本科生素质下降的客观事实让他们把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转向研究生,从而本科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然体现在毕业论文的课程指导安排上也不够重视,质量也就不高。同时,由于重视度不够,也就没有拿出一个衡量学生科研素养、理论研究的目标体系和量化考核依据。这既不能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也不能规约教师的教学活动。
(2)就论文指导教师而言,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传导到教师这里,让本该重视这一课程的教师由于失去了激励机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责任和重视,就更谈不上根据学生情况而进行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甚至由于多年自身重技轻理的惯性思维也会让毕业论文指导变得流于形式。以致学生论文质量得不到严格把关。
(3)就学生自身而言,从进校以来所接受的所有课程就是围绕技法课程展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没有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科研知识储备不足,学习兴趣与目的性不明确,探究性科研意识淡薄等多方面原因让学生到了大四就是有心想做好毕业论文也显得力不从心,为时已晚。这些都是值得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深思的问题,如何从人才培养意识、课程设置与安排、教师教学策略与组织形式等方面转变观念、改革课程模式、探索教学改革思路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2 实际课程培养方案缺乏合理规划
目前高等院校(专业美术院校、综合型院校、师范院校)在对本科“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育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个多年来突出的问题,即单一而片面地强化技能训练和艺术语言的个性创造,模糊了不同类型院校的优势和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加上扩招以来艺术类专业在各式各样的高校里都有设置,不同类型院校的美术学人才培养方向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其中毕业论文指导这一重要的后期课程在设置、安排和实施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1)高校的美术学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在设置上缺乏规范性。当下很多高校的美术学专业本科论文指导的随意性很强,没有具体的课程时间、地点,一切都是自主的教师安排。虽然给教师适度的教学自由度是合理的,但缺乏课程安排的科学规划容易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不重视和不作为。常常出现论文指导留于表面形式的情况。
摘要:四年制大学毕业论文除了考察毕业论文本身的学术水平和质量之外,还要考查学生的能力,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毕业论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论文抄袭现象,同时由于调研的可信性,论文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美术教育;论文;实证研究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美术学论文历来多重视定性研究,较少采用实证研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大量抄袭,失去了毕业论文的根本作用。同时对实证研究的不重视亦导致教学研究的惰性和停滞不前,毕业论文选题毫无方向等等诸多问题。近三年来美术学专业对毕业论文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就包括研究方法的实证性研究。
一、实证研究方法
在教育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1)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被调研对象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地记录下来,这种研究方法叫观察法。
(2)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调研对象直接面对面的交谈,获取第一手信息的方法。
(3)测验法:是指通过各种标准化的测量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验,以评定和了解被试者想法的方法,包括问卷测试。
(4)个案法:对所研究事物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方法称为个案法(个案研究)。
(5)实验法:研究者在严密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有目的地给被研究事务对象一定的刺激以引发其某种反应,并加以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第一手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按照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nalReserarchCountil)关于“科学研究”定义,只有实证研究才属于“科学研究”。实证研究是主流的、科学的、重要的研究方法。而非实证研究最多只能称为“研究”,至于其结论是否科学则还有待于实践检验。
查找80年代――90年代研究论文、著作,可以发现国内高校研究采用最多、最广泛的方法就是定性研究,这大概是怕实证研究的麻烦和急于求成的追求功利的虚荣、浮躁心态,造成的后果是文章抄来抄去,引文出处缺乏规范。这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制约学生创新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二、历年美术教育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统计(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见图1示
三、美术教育毕业论文中的实证研究
在历届最初交上来的开题报告中,我们发现学生犯的几大错误:
(一)选题过大、宽泛。如“浅析中学美术教育”
(二)没有创新如“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兴趣培养”
(三)没有观点如“中小学美术教育”“对中学美术教育的思考”等等。
(四)缺乏对实际问题研究
(五)缺乏方法论研究知识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交谈改变综述性的选题,要求并指导学生就实习时所感受到的美术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研究,研究方法要求采用调查问卷、直接访谈的方式进行。定量分析的数据必须采用一手数据,即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得来的数据;研究中的二手数据,如引用各类统计年鉴、公报、报表以及他人论著中的数据时,必须要求被引用者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依据这样的数据得出的研究结论才有可信度。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四年制大学毕业论文除了考察毕业论文本身的学术水平和质量之外,还要考查学生的认识能力,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1]而毕业论文的质量,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个学校师资的水平,也反映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美术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考察的是学生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果综述性题目比例偏大,这样的毕业论文的选题就会相对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选题为了达到研究的目的要尽可能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在我校历届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中,可以看到实证研究方法在近三年采用的愈来愈普遍。尤其在2005级、2006级毕业论文中,论文研究方法一律要求采用问卷、谈话调研方法,并要求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有效避免了学生论文抄袭现象,同时由于调研的可信性,论文研究结果也相应具有了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四、结束语
确立好的选题是做好论文的前提,它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引导毕业生工作以后的研究,所以需要指导老师和学生重视起来。因为毕业论文同时也是对教与学四年结果的双向考察,它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程度,理解的范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而对于教师来说,则是检验指导教师本身对美术教育的研究与理论水平以及学术敏感。采用实证研究指导毕业论文有利于形成一套相对科学、系统、规范化的毕业论文指导方法,形成相对稳定的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另外通过严谨、科学的论文指导,学生将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严谨、正确的写作方法,对其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具有实际意义。
摘 要: 高校毕业生职业教育与培养是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课题,关系着毕业生对职业素质要求的真正理解,有利于毕业生尽快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与职业目标。美术类毕业生的职业心理具有特殊性,影响和决定着他们的就业行为和结果。因此,分析其职业心理特征,研究高校对美术类毕业生的职业心理辅导和职业教育对策,对提高美术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质量,促进美术类毕业生成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美术类毕业生 职业心理 职业教育
研究毕业生职业教育及培养问题,关键是分析毕业生职业心理特征和倾向。作为毕业生中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群体,美术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对来说较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为严峻。从理论上探析美术类毕业生的心理特征和就业心理,有利于对美术类毕业生进行更有针对性,方法更科学,作用更显著的就业指导服务,从根本上提高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在此,通过对美术类毕业生的职业心理分析,研究对他们的职业教育与培养的对策。
一、美术类毕业生特殊的职业心理特征
美术类毕业生的个性内涵和特征是决定他们思想行为和就业心理的主导因素。主要表现在:追求个性化发展,自我意识十分突出,讲求个性表现;性格感性,对现实和未来充满理想化,考虑问题容易忽视现实,不切实际,思想和行为开放自由,具有浪漫色彩;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专业情结浓厚,专业时耗大;注重社会实践,能力较强,但易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思想深度不够;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不能正确地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组织纪律性不强。
特殊的个性心理特征使美术类毕业生具有特殊的就业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
1.美术类毕业生对就业的物质回报期望值较高。
美术类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学习过程中的投入较高,包括经济、时间、精力。这种高投入势必导致他们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个高回报的工作,以弥补学习的高支出。这种思想影响着美术类毕业生,择业时首先考虑条件好,待遇高的用人单位,但社会的用人成本大环境决定了高校毕业生的报酬限定,美术类毕业生的这种愿望很难实现。
2.美术类毕业生的精神期望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创作的自我实现难以适应现实情况。
美术类毕业生从事艺术学习研究,从精神上对现实存在理想化,主观意识很强的倾向。艺术是人们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是高于物质层面的,因此,美术类学生往往认为精神的东西高于一切,把理想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而当他们面对社会,选择就业,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保障的时候,看到的社会需求并非如他们想象,他们的艺术创作精神和思想必须迎合社会的需要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才能得以生存。这样精神与现实产生的矛盾就会更加强烈,甚至会在一段时间里变成痛苦。因而,美术类毕业生在就业心理方面,精神与现实所产生的矛盾较其他类别、专业的毕业生更为明显,就业的压力较之更重。
3.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心理调适的矛盾。
美术类毕业生往往具有较强的个性,对就业乐观,希望找到一份适合自己专业并且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职位。但当他们受到来自社会各种就业竞争的挑战时,较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为情绪化,因为他们的个性更为细腻、感性。他们往往不能及时调整心理,消极面对择业,就业心理调适能力较差。
二、影响美术类毕业生职业心理的主要因素
1.美术类专业招生规模巨扩,社会需求增长缓慢,供大于求。
近年来,美术类专业招生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以江苏省美术类考生人数为例,2008年4.4万人,2009年激增至5万人,2010年4.8万人,如此规模的毕业生数势必形成一支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大军。
社会对美术专业的需求增长缓慢,能从事美术专业类职业的无非是广告业、装饰业或设计业,但这类岗位的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对毕业生的美术专业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注重毕业生的基础专业水平,更注重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除了一部分家庭背景较优越拥有强大的社会关系的学生外,多数毕业生必须凭借自身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2.美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地域选择性明显。
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是美术类毕业生择业时重要考虑因素。艺术产业是高层次精神产业,艺术专业市场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有着密切联系,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越旺盛,对艺术产业的质量要求也越高。因此,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主要是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地区或其他大中型城市,这就决定了美术毕业生的择业定位有很明显的地域性,从而使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3.美术类毕业生的生源专业素质逐年下降,就业竞争力较弱。
连续多年的“艺考热”使得潜藏的就业风险和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美术类专业最大的特点是技能性强,高考文化素质分数要求不高,导致美术类成为艺术招生报考大户。许多学生因中学文化成绩不高,经过考前强化突击专业基础训练即成为艺考中的一员。或是为了寻找一个上大学的跳板而遵循父母之命“半路出家”。很多美术类学生对学业应付了事,专业素养得不到提高和发展。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明显暴露出,学生的专业基础和修养一年比一年薄弱,可教育性和可塑性越来越低,教育难度越来越大。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弱,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4.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适应,就业指导不到位。
如今社会对美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方向在改变,一些传统的美术专业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如企业文化师,家用纺织品设计师,游戏美术设计师,玩具设计师等涉及美术专业领域的职业,目前与之对口的相关专业在高校中才刚刚起步,甚至还没有。高校对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往往停留在普通的就业政策法规、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既没有根据美术类学生的职业心理特征进行辅导和教育,又没有根据劳动力市场的用人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导致美术类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要求概念模糊,职业无规划,就业无方向,使他们形成特殊的职业心理。
三、高校对美术类毕业生职业教育与培养的对策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拓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新领域。
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艺术市场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例如,在生活中,人们对商品和工业产品等的美观程度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质量的要求之外,外观的要求已经从实用为主的观念转变为具有各种品味。媒体宣传、娱乐活动等,对美术的需求更高更迫切,可以说,美的理念和艺术设计体现于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因此,高校应首先掌握市场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动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行业及岗位的需求为参照设置专业和课程,了解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准入门槛,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贴近经济、社会、生活。同时,进一步拓展新的学科领域,发展新专业,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实现艺术与人文科学的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认真地做市场调研,对历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使用情况跟踪调查,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及科学性。
2.以美术类毕业生职业心理的调适辅导为支持,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
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美术类毕业生的职业心理比较特殊,对他们的职业教育应该有的放矢。一要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我,树立积极正确的职业观,这样才能有一个恰当的自我定位;二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明白职业的具体内涵和对人才的要求,端正社会现实中职业的认识和判断;三要帮助学生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要明白,美术类毕业生是具有特殊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社会经济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对美术类人才的需求量就会越大,一定会有用武之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每个人最终都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都会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失败和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自卑,应把失败当做锻炼的机会,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扬长避短,突出优势,最终达到成功就业的目的。
3.以培养美术类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为立足点,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服务。
高校应该在彻底掌握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前提下,进行全程式的职业素养教育。从大一新生开始,帮助学生明确学业与职业方向,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高校老师应该及时指导他们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大二、大三的学习中,根据职业规划的完成情况做出相应调整,目的是不断审视自身与市场需求的差异,提高基本素质和综合实力,缩短与市场接轨的时间。大四要注重更进一步了解掌握就业形势,老师要帮助美术类毕业生正视现实,发挥自身优势,熟练掌握就业技能,及时针对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进行就业心理调适。高校应该最大限度地为美术类毕业生开拓就业市场,推荐就业,发挥每位老师的作用,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为就业出力的积极意识。
4.以培养美术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入手,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美术类毕业生个性鲜明,追求时尚、自由、纯粹,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活跃,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却不愿意受到用人单位的约束和管制,不愿固定在一个单位里墨守成规,对未来进入用人单位就业的前景不乐观,比较担忧,甚至逃避就业。他们更愿意发挥自身专业技能和个性优势,进行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用他们的一技之长在社会赢得一席之地。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扶持。因此,高校应尽早为美术类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引导和知识培训,为有志投身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出谋划策,协调关系,创造良好的创业条件和环境,帮助其成功创业。
5.以提高美术类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就业。
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实践创造能力,具有较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社会对绘画、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装潢装饰、舞台美术等专业的人才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高校美术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测重于强化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鼓励学生多进行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电脑设计应用水平,学习熟练运用电脑美术类软件,提高数字化设计技能,促进学生尽快就业。高校要尽量安排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进广告公司,走进设计院,利用社会大学堂中丰富的实际经验和时尚前沿信息完善课堂所学,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做到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
6.以提高高校美术类教师及就业工作人员素质为前提,保证教学教育质量。
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美术类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优秀美术类人才,提高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的关键。美术类行业的技能日新月异,高校美术类教师必须时刻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将市场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素质,建立较为完善的就业信息平台,做好美术类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形成稳定的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基地。同时,利用美术类专业教师与市场有较深入对接关系的优势,动员一切可利用的关系网资源,介绍推荐学生就业。
一、课程结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设置有以绘画基础为着眼点的素描、色彩和简笔画培训,以美工技巧为学科应用的综合材料和手工制作,以美学素养和现代教学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油画、国画和电脑美术等,全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毕业设计现状与问题
其一,美术技能展示形式单一化。美术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呈现较为单一化,没有多维度展示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因为美术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偏向于学生对视觉审美规律的掌握程度,所以学生较少进行美术知识如何在幼儿教学层面转化的实践探索,忽略了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跨学科应用,未能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其二,活动组织能力不足。毕业设计展示仅呈现学生的美术学识远远不够,也应注重彰显学生的组织能力。幼儿园教学不仅包含课堂教育部分,还涉及室内外环境创设、游戏、文艺表演、校内外展览等组织活动。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对色彩、造型与空间关系的协调能力、人员工作的分配能力和活动现场的驾驭能力。其三,学业任务与毕业创作衔接不充分。学前教育专业学业任务中安排了半年的幼儿教学实习,通常未考虑其与毕业设计实践充分衔接。这导致一方面学生没有将毕业设计中的创作方法和思路进行幼儿教学转换,理论与实践未能及时得到相互修正;另一方面,学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创作探索,被迫中断相应研究。其四,交流氛围不浓。毕业设计作品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美术技能和知识的结果,而最终验收者只有少数几位评委教师,验收场地也仅限于答辩教室等封闭性室内空间,交流氛围偏弱,不能促进全校师生的交流、学生就业或展开现代幼儿美育的学术讨论。其五,就业应用延续性弱。因幼儿的身心结构特点,有些美术创作形式在幼儿园中无法有效开展。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经过将复杂的美术创作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以适合幼儿年龄结构特征方面的实践,所以难以将学校所学知识予以应用。
三、改革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方案的重心应围绕如何整合四年所学知识,平衡美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综合制订成套的毕业设计方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指导不能完全照搬专业美术院系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也不能完全脱离实践技能而撰写美术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因此,学生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与美术基本功一样举足轻重,在毕业设计中均应得到体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应结合“套餐”与“自助餐”设置,自主选择个性化创作方式。毕业设计“套餐”,即毕业设计创作+幼儿教学实践+展览组织策划+毕业设计答辩。美术毕业设计创作“自助餐”,即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可选择平时最擅长的创作门类,如绘画创作(手绘本、油画、水彩、国画、景泰蓝、综合材料或彩铅画等)或设计创作(定格动画和手工装置等);幼儿教学实践要求运用与所选毕业设计门类相对应的创作材料和方法实施于幼儿美术实习教学课堂中,并拍摄现场教学录像,整体展示幼儿美术教学情况;展览组织策划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视觉展示效果的思考和操作;毕业设计答辩邀请在校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教师一起对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幼儿教学进行提问,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讨论。此套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系统地实现了以绘画与手工并置为主体、教学实践为载体、多样化展示为体现、理论总结为补充。学生可在硬性规定下和自主选择范围中,以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将四年所学的美术教育知识和创作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毕业设计增设多层面的考核内容,实现立体化展览效应,使美术类毕业设计形式和内容更具开放性与多元化。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毕业设计改革,可大力推进该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体系的调整,综合展示该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和教学能力,并为现代幼儿美育研究进行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促进学生整合多元化的跨学科教育学知识结构,为其成为未来合格的幼儿美术教育者提供了前提,有利于更多人接受个性化表达的幼儿美术创作,有助于形成创新的美术教学氛围。
作者:袁菁嶷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一、赣州市高校美术师范类毕业生突出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自我认知——自我认知不清,存依附心理“你认为你的竞争优势在于?”29%的学生选择不清楚,28%的学生选择社会关系,19%的学生选择专业能力,24%的学生选择工作能力。此项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对自己认知不清,茫然地混日子,抱着“到时再说”“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极心理。另有不少学生有很重的依附心理,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不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把希望寄于托关系走后门上面。
(二)就业意识——就业意识不强,缺乏就业危机感“你是否经常上学校的招生就业网,了解最新招聘信息?”43%的选择偶尔,42%的学生选择没有上过,11%的学生选择根本不知道,5%的学生选择经常。“你是否会参加在学校举办的大型、专场招聘会?”61%的学生选择看情况,22%的学生选择会,17%的学生选择不会。高校就业网站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就业信息、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等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的重要平台,但是在上面两项调查中,我们却发现只有少数的学生经常关注学校的就业网站和就业信息,而大部分毕业生却对这一重要信息资源视而不见,这说明当下的美术师范生就业意识不强,缺乏就业危机感。
二、解决美术师范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途径
(一)制定合理的大学职业规划大学职业规划的有无,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树立轻薪酬重提高能力的就业观美术师范毕业生在求职时应对薪酬有理性的预期,不要期望过高,影响正常就业。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应该认识到提高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应更多地考虑选择能学到知识、锻炼能力的就业岗位,不要过分看重薪酬,同时也要明白随着自身实际工作能力和绩效的提高,薪酬自然会达到合理的预期。
(三)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应届的大学毕业生因社会和工作经验不足,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因此,必须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择业观,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毕业后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不妨降低起点,只要条件基本认可的用人单位接纳,就先找一个暂时工作,实现就业,走进社会。这样既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又可以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求得发展。
(四)树立到基层到边远地区的就业观近年来,东南沿海城市及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所需普通人才已渐趋饱和,而基层、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大。对毕业生而言,如果只是想留在城市、发达地区就业,那么就业的路子会越走越窄,只有不怕吃苦,勇于到基层、边远地区、农村贫困地区,才更可能多的寻求到理想的就业。
(五)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美术师范生能不能顺利就业,不能只归咎于外部因素,更不能依附托关系走后门,而更多的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美术师范生应改变重专业轻实践的观念,多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例如学校举办的素质拓展活动、各种级别展览、社会实践等。此外,美术师范生如果想在不见硝烟的就业大市场上成功“销售自己”,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接收、处理就业信息的能力,及求职技巧,思想品德,人际关系资源等综合素质,事实证明这些专业外因素对美术师范生求职择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六)加强完善院系的就业指导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大都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但美术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就要求美术院系成立自己的就业指导办公室,根据自己专业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实际有效的就业指导,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全面收集就业信息,为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提供各种就业咨询服务。另外,应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大学四年应分阶段、有侧重、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就业指导,使美术师范类毕业生了解社会形势和就业情况,关注就业前景,明确就业方向,增强就业意识。通过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从而实现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和人才市场相互贯通,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并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其中得到提高,这些将对促进美术人才就业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作者:王红丰郭春宁单位: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大事,学院一直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精神,坚持“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原则,认真开展各项服务和指导工作。
一、工作机制健全
1、领导高度重视,实施“一把手工程”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一把手工程”,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院部工作重点,在每年度工作要点中提出就业工作计划与设想,党政领导定期听取就业工作部门和系部的就业工作汇报,在专题会议上讨论研究就业工作,大力推进该工作。
2、工作制度健全,考评机制完善在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院整体发展规划的同时,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制定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细则》、《毕业生就业工作流程》、《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关于部分专业实施“双证融通”试点方案》、《毕业生就业工作导师制实施意见》、《毕业生就业工作奖惩措施》等一系列优化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定和制度。
3、组织机构完善,职责明确在成立院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时,各系均成立了相应的系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院系两级就业工作网络,明确了相应的工作职责,统筹安排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工作开展有序
1、就业管理规范首先,学院正确执行国家和省关于毕业生的就业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及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其次,注重就业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为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学院多次组织就业工作人员参加省级以上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
2、就业指导服务周全优质首先,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合理,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就业指导课被列入教学计划,列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其次,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观和创业教育,成效显著。
3、拓宽就业市场,促进学生就业首先,校园专场招聘建设成果喜人。学院联合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江苏职教集团举办百校联动特色专场“江苏省高职艺术类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公益供需洽谈会”,近年来每届一百余家单位进场,每场提供近2600个就业岗位。其次,抓住网络市场建设的契机,做到信息畅通。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和各系通过建立用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等形式千方百计搜集就业岗位信息,并通过学院就业网站,设立专门的就业信息专栏以及微信、微博、QQ群等方式及时向学生就业信息。
4、重视创业孵化,以创业促就业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意创业中心,搭建学生创业实战平台,分为学生创业工坊区,工程中心精品展销区,户外平台等功能区划,其中学生创业工坊区是六系学生创业实体店,本着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27个学生创业团队以学院工作室为载体,自主设计、创作了系列作品,以“展销一体,动静结合”、实体店和网店相结合的营销方式运营。
三、工作成效显著
全院上下思想高度统一,各个部门密切配合,按照“思想观念到位、教育引导到位、信息服务到位、保障措施到位、评比考核到位、工作机制到位”的要求具体落实,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1、毕业生就业情况喜人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2%左右,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9%左右。
2、大学生创业教育卓有成效学院一贯重视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采用“全程跟进式”创业教育模式,形成学院自身特色。近两年来毕业生自主创业案例达到150多人,其中一些团队以其专业的设计水平和独到的品牌策略,在苏州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设计界占有一席之地,并在各项国际、国内赛事中斩露头角。
3、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与总结为了更好地服务学院的教学中心工作,促进学院教学教改工作,学院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就业市场调查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制度。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毕业生以知识结构新、动手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并且有较强的社会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倍受用人单位好评。
4、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就业导师相结合的“就业导师制”一方面,以校内专业教师为主体,建立校内就业导师团,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通过项目教学,以真实的项目、真实的生产环境为载体,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产业相对接,对学生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服务,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利用与很多企业建立的长期联系,聘请企业成功人士、行业知名人士以及成功创业的优秀毕业生作为校外就业导师团,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前沿信息,接受学生的相关咨询,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业界需求对接。
四、创新工作机制和内容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和指导,从而不断适应高职教育职业化的要求和毕业生就业社会化的要求。因此学院在工作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尝试新内容,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
1、校企联姻形成保障机制,搭建学生就业新平台近年来,学院依托理事会,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下为毕业生谋求更多就业机会。通过“理事会”,学院与128家企业紧密合作,共建产学研机构15个,共建校地合作项目326个,与行业协会共建“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实验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理事会成员单位为学生准就业提供了大量实习岗位,先后接受学院毕业生就业755人次。
2、完善灵活动态的“专业方向”调整机制,满足学生就业新需求学院面向地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十大重点产业门类,主动寻求对接适应产业的转型与升级需求,不断追踪产业的人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的结构与内涵,依靠理事会六个委员会和六个校企合作中心信息与联动优势,实施“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的改革方略,进行“随行就方向”的动态调整,突破专业设置与行业调整的滞后期瓶颈。在调整建设专业与专业格局的进程中,学院立足前沿、研判大势,储备资源、提前估量,在专业与专业方向的筹建过程中,采取转、并、调、增的方式,平衡长期与短期、增量与存量、试验与扩展的关系,使专业的建设与设置稳中求进,匀速增长,专业的结构呈现与产业群的有机链接。灵活的“专业方向”调整机制满足了学生就业的需求,提高了学生就业的质量。
3、创新“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生就业新途径学院紧跟江苏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根据专业的人才规格与工作流程,不断丰富“工作室制”的内涵。各工作室实施项目化教学,使专业教学与实际项目相结合,把教学、生产、研发融为一体,突出职业性和开放性,使学生获得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意、创业能力。工作室以真实的项目、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公司化的运作模式成为学院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
4、推行“双证融通”制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学院逐步将“双证书”制度引入校园。学院现已建设成为江苏省广告设计师、陈列展览设计师、摄影师、室内装饰设计师等职业资格鉴定基地,学生可以结合专业发展参加系统培训,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总之,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当下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将坚持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发扬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为毕业生服务的思想,把就业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抓好,巩固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佳绩,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力争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作者:蔡吉娴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一、2012级舞美专业毕业设计的思考与创新
传统舞美院校毕业生作品展出形式都是以舞台模型和舞台效果图为主,展示他们对戏剧舞台空间的处理和设计理念,以及解读剧本等方面的能力。而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舞美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舞台制作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舞台模型展示并不能充分体现同学们在本专业所学到的技能,如:舞台影视场景的制作方法,舞台绘景的各种表现形式,道具的设计和制作工艺等,以及同学们在舞台工作中协作能力的展示,是无法通过一个舞台模型设计、剧目方案等形式来呈现和了解的。他们需要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毕业创作作品和展览方式来展示同学们在舞台视觉上的表现力和高超的制作、加工技能。这样也才能吸引用人单位通过作品来了解同学们的创作过程,体会作品的制作工艺。2012级舞美专业的毕业创作就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条件开始创新之路。通过实际的调研和教学的调整,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拟定出一套全新的创作形式。同学们根据指导教师给出的主题舞台场景的文字描述,设计制作一系列真实的舞台场景空间进行展示。写实性舞台或非写实性舞台场景都按生活中实际大小比例制作场景和道具;场景中的浮雕镂刻、树木花草、残壁断石、桌椅板凳以及人物、服装等都真实的呈现在观者眼前。观者可以进入这个场景空间亲自去感受这个假定性舞台场景空间给他们带来的真实体念。残壁上岁月留下的痕迹,纠缠的古树风韵,山寨断石上的图腾,老檐上残留的雪迹都是可以触摸和真实感觉到。在这一场景设计制作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出同学们在场景、道具制作和舞台绘景中,还原真实效果的制作功底和表现手法。这是其它院校在舞台美术专业毕业设计创作中从未做过的一次新的尝试与探索。这一创新性方案的实施既能体现职业学院舞美专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又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并解决舞台场景制作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使理论认识得以深化、知识领域得以扩展、专业技能得以延伸;在综合素质方面也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通过对舞台搭建的工作流程的了解,体会到各部门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对四川艺术职业学院2012级舞美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创作呈现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是此次毕业创作成功的关键,也为附属舞美院校的舞美专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提供一种思路。
二、2012级舞美专业毕业作品的形式与分析
根据毕业设计方案创新形式的构想,学生利用戏剧系舞美专业教室二楼的过道和平台,把它规划成为4个主题舞台场景展示区,每个主题舞台场景制作面积控制在4mX5mX3m共20平方的空间范围里,根据《战国宫殿》《老茶馆》《羌寨》《野人谷》四个主题的文字描述,分别创意设计制作一个主题舞台场景。每一个场景设计都要求把主题内容贯穿到整个舞台场景空间的设计中,场景中的视觉符号、道具,氛围渲染都将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塑造和制作,人物服装和造型也都是根据主题舞台场景需要来进行创作设计,再把他们置入到展厅中和主题舞台场景相互映衬。这种通过对假定性主题舞台场景的逼真再现,将给观众制造出一副幻觉般的舞台场景效果。在主题舞台场景设计中学生不是把文字描述简单直译的呈现,而是经过思考体会文字里的意境,再把文字形象转化为直观、可视的物质形象。例如,在四川《老茶馆》的场景描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座茶馆、摆龙门阵、谈生意、耍朋友、偶尔还混进几个画画的,仿佛一切事情在这里都能搞定。喝茶已成为当地人民的一种生活,一种文化、一种休闲方式。这里承载作太多太多的回忆,处处都留下斑驳的痕迹和无法褪去的印记。但它任然延续着,述说着时间留给它的故事,一代代的演绎着、传承着;在茶馆里,依然是那破旧的竹椅条凳,残疾的茶碗、硕大的炉灶上锈迹斑斑任然铮亮的水壶,墙上褪了色的几句口号极为显眼;不同的乡音,熟悉的面孔,任然穿着褪了色的军绿色布衣的老人。这就是一个老茶馆给我留下的印象”。这段场景的描述,形象、生动的文字中几乎包含了舞台场景画面的一切要素。经过剖析和理解文字中潜在的视觉符号,再通过对材料的巧妙的选择、加工、组合最终呈现出文字内在情感与意境。在毕业作品主题舞台场景的设计创作中,要求每个场景在设计制作中主题符号要明确,视觉表现力要强,制作工艺要到位,场景布置要合理,表面机理处理要得当,色彩艺术感染力要强,人物服装造型与场景要吻合,舞台灯光运用到位。能逼真再现主题环境的地域特征、时间特征和历史特征。在场景中还涉及不少的道具制作,例如,在《三国宫殿》中的青铜器和摆件的制作就要求学生在形象塑造、表面处理,图腾装饰等细节刻画上下功夫,要充分体现青铜器在当时的年代特征又要体现青铜器的精美的制作工艺。(图2、3)这四个实景的设计制作不但强化了学生平时在平面归纳、意象归纳、写实性归纳的训练中所学到的知识,还要运用平时掌握的多种舞台的造型表现技法和道具制作工艺,才能完成整个场景的造型。再运用多种的绘景语言,调动起色彩和形象的情感元素,采用对比、夸张、归纳等的表现手段,在主题舞台场景画面中表达出具有某种情感因素的特定意景和调子。从而启发他们对主题舞台场景历史特征的想象力,最后通过场景素材的收集、提炼,并按照形式美的视觉效果进行编排和组合场景素材。主题舞台场景的设计创作不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这种类型的创作还能培养学生对不同舞台场景材料的运用与表达,从搜集素材和材料运用里获得灵感,进而提升为有创意思维的能力。
三、在毕业创作中如何运用创新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舞美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大都只是停留在观摩和学习阶段。极少的演出实践机会也只能是打打下手或是搬运道具等杂事,根本无法参与到戏剧舞台创作和制作过程中,对舞台的实际工作流程和技术难题根本无法了解。没能起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主题舞台场景的设计,不但是学生创作毕业作品的过程,也是一次真正的参与到舞台实景制作的实践教学过程。
(一)项目运作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舞台美术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它需要靠各部门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来完成,各个因素之间既有分工,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大型作品的创作都是需要集体的智慧和相互配合方能完成。2012级舞台美术专业的毕业创作就是一次集体创作的过程,只有发挥出每一为同学自身的优势,充分调动他们的创作热情,在共同协助和配合下才能完成。因此在毕业创作设计中,34名学生按8-9人一组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主题舞台场景的设计和制作。各小组组长和工程监理由平时成绩和表现优秀的学生担任,管理和安排各自小组的工作进度和制作效果,锻炼他们的管理和组织能力,起到监督和协调各成员顺利完成创作的作用。最后再由各组组长选定各自小组的其余成员,组成一个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又能吃苦的创作团队。为了保障各小组成员在毕业设计和场景制作过程中能按时按质顺利完成,还按项目管理流程制定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完全按市场项目来运作实施。每位同学都要承担一部分场景的设计制作任务,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通过项目管理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让每一位同学们都清楚,他与各个小组成员间的配合和纪律性将直接影响各自小组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强化了同学们对时间、集体的观念意识,让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工程观点、生产观点、经济观点和全局观点。
(二)创作与实践的结合
舞台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道具、景的绘制方法与制作技巧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掌握和不断地提升。过去在创作中不仅缺乏理论,也缺乏实际操作的体验,尤其是毕业年级的创作,没能很好的展示出他们在本专业上所学到的专业技术和综合能力的目的。四川艺术职业学院2012级舞美专业的毕业创作设计与以往的毕业设计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同学们要根据开题内容和要求,设计制作出一个真实的舞台场景,场景中的一切物体都是按照原大来制作,不但场面巨大,制作难度高,而且工作量大,知识领域涵盖较广,对于未曾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说参于实景的设计和搭建,将会有很多实际问题等待他们去发现和解决。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同学们真正体会到在实际工作的状态,逐渐建立起一整套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也是此次毕业实景创作的重要目的。1.前期准备在此次实景创作过程中,首先安排同学们制定主题舞台场景的实施计划,对实施计划的可行性进行反复调研和论证,提出在制作过程中的各类技术和管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根据各小组的制作计划,确定制作规模、制作周期和制作经费。通过此项训练,使学生了解舞台制作的工作流程,让学生逐渐建立起计划、分析和预算的慨念。接下来,在实景创作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在设计主题舞台场景空间造型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方案实施的前期设计工作上。因为是实景制作,所以要对场地进行实地测量计算后,绘制准确的平面图、场景制作图和道具制作图,在场景空间的处理上要求学生把空间看作是一种造型,强调主题舞台场景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的虚拟空间的呈现方式,再根据不同主题场景中的空间限定物的组合构成产生不同的视觉感知,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最后通过场景效果图、氛围图、和场景分解图的绘制来分析和布局设计方案的风格、功能乃至制作造价等方面提出实施和解决办法。这就需要同学们认真完成每一步的设计工作,避免今后在制作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麻烦。2.材料准备舞台场景制作涉及的材料就极为广泛,可以是各种天然材料或人工合成材料,也可以是廉价的或随手可得的废旧物。因此对材料的关注、筛选、加工和运用是学生平时的基础练习。在这次的毕业创作中,要求学生对实景制作所需材料(包括结构材料、连接材料、塑形材料和表面材料等四类材料)进行采购和准备。布景制作中所需的木料、层板、细木工板、胶合板、铁钉、乳白胶、聚乙烯泡沫,毛边纸、硅胶、喷绘、PVC、豆包布、铁网、玻璃钢等材料,那些是用于布景薄壁制作,那些是用来制作平台,那些又是用于连接和塑形的材料,每样材料的性能和特质等因数都需要根据场景来采购和选用。学生对材料的感知和认识也得到实际的运用。3.艺术造型因为是实景制作,场景中的砖墙岩壁炉灶和道具等都需要达到一定的真实性,需要进行艺术造型,要使用大量泡沫、胶合板、立德粉等造型材料,同学们要根据场景形象的特点选用不同材料来塑造,比如做残破的墙面、土坡或山壁洞窟等不规则形象,就要使用泡沫或铁网来塑形,不但价格便宜也易于形象塑造的把握,如果是比较规则的形象,如门、窗角线和宫廷中的花边等,同学们就知道使用胶合板等质地较硬的材料,这类材料棱角分明,较适合规则形象的质感要求。同时,我们也让学生在艺术造型中运用材料的象征和联想,借助各种表现手段,寻求无意识的偶然的视觉效果与情趣。例如《茶馆》中破旧墙体裸露的竹编,学生就运用卡纸进行编制处理,随意堆砌的木料让《羌寨》有了生活的趣味。而这种材料的联想与象征会激发观众的某种情绪联想,产生的特殊审美效应,使我们的作品产生很强的感染力。艺术造型作为舞台场景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这次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中的新型产物,它与其它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以学生的造型基础和空间思维为核心的实践性探索,是专业基础学科与知识类综合课程的一种补充。
作者:钟海旸 孙奇
【摘 要】对于高师美术学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创作是其必须完成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尤为重要的课程,该门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检验高师美术学专业学生在校四年学习情况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成果等,但是就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和方面。因此,本文根据其毕业创作教学现状,并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改善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对策,以期促进学生毕业创作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师美术学专业 毕业创作 教学现状 对策
一、引言
对大学毕业生来说,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之前必须要完成的一门重要课程就是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这对于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则是利用创作的方式加以完成的。为了做好毕业创作教学,更好地检验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实践以及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就需要增强学生的毕业创作意识。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和指导,才能更好地完成自身的毕业创作。
二、当前高师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教学现状分析
高师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通常都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年时间中进行的,其课时相对较少,所以很多学生都认为基础知识以及技巧的学习才是最为重要的,毕业创作与就业之间没有多大关系;再加上很多学生往往都会在在校的最后一年时间内四处奔波,为就业做准备,基本无暇顾及毕业创作,所以学生大部分都不能放下手中的一切来进行创作素材的收集以及毕业创作的构思等。而且在毕业创作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呈现的往往都是“一对多”关系,这样就使得指导老师疲于应对,加大了教学难度。而且一些学生因为认识不到位或者是基本功不到位,没有创作兴趣和积极性,以这种消极懈怠的情绪进行创作,不仅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创作氛围和思绪;更有甚者还会不听从教师的指导和安排,在实践教学环节缺席,致使教师找不到所负责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就会因为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导,而对毕业创作更为应付了事,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另外,教师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创作水平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水平和经验还不够高,因此在学生创作阶段不能提出相应的创作指导,进一步降低了毕业创作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提高高师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毕业创作课程的安排与调整
为了避免学生毕业创作和就业的冲突,学校可以对毕业创作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整,提前开展毕业创作的教学,这样既能够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还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创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毕业创作的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毕业创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可以在第六学期进行毕业创作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组织学生开题,开始毕业创作的准备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和指导教师双向选择,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够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这样学生才会更愿意主动地接受指导教师的安排和指导。然后在完成分配后,教师就需要对学生开展指导约谈,以此掌握每位学生的毕业创作意向等,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以及创作意向和素材,完成创作方向和题目的拟定,就可以避免学生自拟题目过大和宽泛等问题。
(二)提高毕业创作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和素质
美术学专业的毕业创作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必须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出色的专业技法以及创新创作理念,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开展毕业创作教学中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建议,这无疑也是对从事毕业创作教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创作和艺术修养,通过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探索,将基础教学和创作教学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进而在学好自身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也能够将所学的各种技术手段运用到日常创作中,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作意识和兴趣。
(三)加大教学实践环节的管理力度
在教学实践环节,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端正自身的创作意识和心态,不能为创作而创作,而是应该从生活中感受艺术,进而挖掘出蕴藏在复杂生活中的艺术创作题材和形态,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自身的创作主题。而且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一些高水平的美术展馆和作品让学生观摩,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民族文化艺术以及传统遗留的文化艺术,为实际创作打好基础。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管理,通过适当的管理措施,规范学生的创作行为,督促学生投入到毕业创作中。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师院校应该加强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教学活动的开展,针对当前教师中存在的不足,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作意识,加强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此提高学生毕业创作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摘要:随着大学毕业人数逐年增长,2013年招聘大学生计划和就业需求岗位明显减少,今年的就业形势更趋复杂严峻,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今年将有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教育结构调整和政策、以及毕业生自身素质等方面。要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国家政策、社会导向、学校指导外,开拓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研究变得更加迫切。
关键词:河北省 高校美术类毕业生 就业渠道
随着大学毕业人数逐年增长,2013年招聘大学生计划和就业需求岗位明显减少,大学生就业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教育结构调整和政策、以及毕业生自身素质等方面。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699万。今年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量仅为去年的80%左右,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艺术类大学毕业生也是这一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大学毕业生整体数量激增、就业情况低迷的背景下,对于艺术生来说,尤其是传统的美术类人才, 出现了严重饱和。要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国家政策、社会导向、学校指导外,开拓美术类毕业生,市场需求已就业渠道的研究变得更加迫切。
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瓶颈性因素是那些?如何拓宽河北省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渠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针对河北省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据河北省教育考试部门统计表明,2008年参加河北省艺术类联考的考生共计61399人,2009年为60760人,2010年为60558人,2011年为32600人,2012年为36000人,2013年,河北省参加美术联考的考生有38264人,较去年增加2000余人。据中国教育在线资料显示,河北省2013年高考报名人数虽然在减少,但美术类考生不降反增,河北省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9600多人,美术类考生较上年增7%。统计结果,目前河北省内艺术类高校在校生近4万人,每年都产生了不小的就业压力。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就业市场中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就业需求量增长很慢,就业形势较比较严峻。
其次,针对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瓶颈性因素分析: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瓶颈性因素是在毕业生实现其就业过程中产生的,这种现象的形成既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体制改革的影响,也受到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和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水平之间差距的影响。
1、高校毕业生的科学就业观没有完全形成
当前,高校毕业生对自身实际情况没有正确认识,盲目地将“发达城市、事业单位、国家企业”、“高收入、高福利”等作为自己就业目标的首要参考依据。名牌高校、部分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目标的设定上强调“专业对口”,非与自己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岗位不选,人为地缩小了求职的视角,形成了就业的主观障碍,即制约自身就业目标实现的瓶颈。
2、招生体制改革和就业体制改革脱节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并没有实现和招生体制改革的有效对接,出现了两个体制改革脱节的现象。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外公布的报告中,艺术类动画专业被亮红牌,艺术设计、美术学专业被亮黄牌;其中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达到15.6%,而本科失业率全国平均水平为8.8%。经过分析,美术学专业被亮黄牌,而不是红牌,就是因为其本身报考学生相对较少,就业面比较窄,因此各大高校美术学专业招生人数较少,就业比较困难,失业比例相对较高,但就全国范围来看,供需关系还不算最紧张的;而像动漫专业,虽然失业率相对美术学较低,但因为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此专业,并且不顾市场供需关系大量招生,因此造成市场供需不平衡,失业总人数非常多,这也加大了市场上的就业竞争,所以被亮红牌。
3、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部分高校仍未能实现从“点对面”到“点对点”的工作制度。当前许多高校仍未建立一支数量上与毕业生数保持合理比例、质量上与毕业生需求基本相符的专业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队伍。而且,多数高校并未建立起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实践技能锻炼平台,未能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技能方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加上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质量把控上更加严格。为了减少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招聘时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更加优中选优。
最后,提出解决河北省高校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策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通过对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并从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面提出解决就业难的相应对策。
1、如何创建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根据教育部网站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在普遍开通就业信息网和使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基础上,积极推进毕业生信息和行业、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有效共享。保证网上和现场招聘活动的场次和需求信息数量。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市场,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主动与全国各省市的人事局、教育局人才市场联系,收集就业信息;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就业市场的需求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多方面竞争“双选”的机会,就能够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的就业,找到更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向导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
对高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紧密链接市场需求,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制止盲目扩招,建立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就业渠道。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突出教育特色,实现个性化培养,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适应市场,不断或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例如:美术学的课程设置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比如,除了专业基础课程外,学生也可以选择某一画种深入学习和练习,并增加体现职业方向特点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以职业方向来命名并形成独立的课程模块,并以选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至少一个模块进行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多个模块,这样,学生毕业时至少能掌握从事一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3、毕业生如何积极面对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不只是面临如何找到用人单位,而是涉及大学生本身的素质准备,是涉及就业观念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涉及如何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要求大学生从进入高校时就开始关注的重要问题。要强化文化课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把这一理念贯穿于学习阶段的全过程。
那么,河北省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渠道有哪些?
具体方法:先就业再择业 ;自主创业; 面向基层。
就业渠道大致可以分为:网上招聘;人才市场;朋友熟人学校推荐;人才广告;高校举办大型招待会;毕业画展;画廊推荐 ;用人单位进学校招聘,加强校企沟通,拓宽就业渠道。
美术人才在各个行业都有需求,探寻美术在各个行业的需求,根据需要,成为新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河北省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创建良好的高校美术就业创业环境,从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向导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本身自身素质,不断开拓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渠道,从而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作者简介:姓名:刘鸿燕(1977年11月),性别:女,学历:本科,职称:讲师 ,单位:石家庄学院,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姓名:姚鹏(1979年12月),性别:女,学历:本科,职称:讲师 ,单位:石家庄学院,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摘要: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油画发展的一大文化资源。文章概述中国民间美术的形态。分析民间美术的造型方法和色彩特征,讨论高校油画毕业创作如何借鉴民间美术。
关键字:油画;毕业创作;借鉴;民间美术
油画传人中国后必须汲取多种文化养料,走本土化道路,才能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这个宏伟的文化工程中,辉煌灿烂的中国民间美术给中国油画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艺术教育应该为此有所作为。根据笔者观察,油画专业的学生很少接触民间美术,毕业创作时教师必需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借鉴民间美术,以便学生初涉创作就树立起吸纳一切优秀文化的志向。
一、中国民间美术概述
中国民间美术属于一种民俗文化,它常见于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中。如巫术信仰民俗中的神像、甲马、水陆画,服饰民俗中的刺绣、香包、服饰,建筑民俗中的木雕、石刻及寺庙壁画,岁时节令民俗中的年画、剪纸、彩灯。由于生产方式和民俗民风的相对稳定,民间美术历千年而原貌不减,渗透着深厚的民俗积淀和传统色彩,其造型特点由原始艺术形式直接转化而来,并在多年集体创作、积累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作为对当代中国油画发展的有益补充,民间美术主要表现在造型、色彩等诸视觉要素的显性形态之中。
二、油画毕业创作借鉴民间美术造型
油画专业学生毕业创作过程中,我们没有时间灌输太多的民间美术教学内容,提纲挈领地讲授几点民间美术造型方法来得比较快捷、实用。如果学生对民间美术确实有兴趣,获得一个提示之后他们就能够自行扩展相关的知识。
1、主题形象展开法。
这种造型先确定主题形象,一般不强调作画前的精密设计,而是围绕主题形象发挥畅想,随着思维发展过程推出烘托主题的次要形象,它的优势在于创作时能够调动艺术家的激情,进入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并且保证完成的作品始终突出主题,显然,这种方法适合主题性的、现实主义的油画参考借鉴。
2、穿透造型法
民间艺术家经常凭借主观经验推断并画出那些无法直接看见但对于表达思想有用的视觉形象。这种方法可以突破表层现象的干扰,直接反映事物表象掩盖下的物象实质和客观必然,类似于“X线”穿透的理性效果。当然,它也可以产生感情战胜理性、意想代替必然的浪漫主义作品,比如,民间剪纸直接刻出母腹内躁动的胎儿用以表现母亲的伟大,民间刺绣《宝莲灯》可以看见华山压住的整个三圣母形象。毕加索的油画《镜前的少女》画出了掩藏在衣服下面的乳房、子宫,表现女性对自我的心理、生理的审视,为我们提供了油画穿透造型法的例证。
3、时空综合造型法
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体现物象的运动感和多种时空中的状态是一个美术专业难题,民间美术家却找到了独辟蹊径的表现方法,他们抛开自然对象的物理真实,依照自己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解来安排形象,融合多种时空形象,在一个平面上刻画多视角形态,使“合理”让步于“表意”,产生既是此事物又是彼事物的丰富幻想象,比如创作《放牧》题材,专业的油画作品通常选择一个固定视点下瞬间定格的形象加以描绘,精心安排具有包孕性的瞬间动作暗示事物的发展,很难在一个画面上描绘出过去、现在、将来的完整形态。民间剪纸、刺绣处理《放牧》题材时可以轻松地并现某一物象在运动中的多种形态以及某一事件的前因后果,由大到小的三堆草可以代表牲口将草吃完的过程,并用“多头驴”,“多头牛”表示牲口朝不同的方向吃草,考察大量的民间美术形态可以发现,同时表现一个物体的几个特征或综合表现从多角度观察到的几组物体的特征,这是民间美术最常见也是最有魅力的造型方法,夏加尔《散步》等抒情梦幻的表现主义油画、杜桑《下楼梯的裸体女人第2号》之类立体主义油画虽然是西方油画自律发展的结果,但是它们与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方式何其相似。两者相互参照,或许能给喜爱现代油画的学生诸多启示。
4、适形造型法
适形造型法在民间美术中运用最广,大量用在木版年画、福寿字画、家具器皿、服饰纹样中。民间美术家在限制范围内展开造型,首先面对约束与自由的矛盾,既要发挥想象力,又要考虑如何集中、简化造型并合理安排构图,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总结出某种图式后,艺术家可以驾轻就熟地将任何题材纳入既定的框架内创作出理想的作品,油画最初很注重适形造型,文艺复兴前后的画家被归人匠人行列,油画被用作宣传宗教教义的工具,即便拉斐尔的《圣母子》和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之类的杰作也是在教堂内某块规定好的位置展开创作。现在如果学生的油画创作选材适宜用适形造型法,那么他们可以从油画传统和民间艺术中找到范本。
三、油画毕业创作借鉴民间美术色彩
民间美术的色彩总体上是意念造型的自由理想色,往往以能激扬感官亢奋作为潜在的自然依据,带有原始的自然选择印记。“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流传在老百姓中间的口头禅,作为一般的民间艺诀道出了整个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因为没有接受够专业训练,民间美术家有时缺乏高度自觉、个性化的色彩感受,用色往往夸张刺激、鲜艳夺目。我们同样可以列出民间美术典型的用色特征,在油画创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应用。
1、色彩的表现性
民间色彩以表现喜庆气氛为整体基调,设色讲究明度对比、补色对比、纯度对比、色彩冷暖对比以及构图、色彩面积的比例搭配,强调色彩特有的张力、刺激性,追求热闹吉利、红火喜庆、积极奋进的色彩情感表现,为了达到热烈明快的效果,总结了“红间黄,喜煞娘”、“红搭绿,一块玉”等设色口诀。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透视和光影都没有严格按照按西方写实绘画法则处理,而是借鉴了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大型历史画的经典力作,学生可以从中明白写实油画的色彩并非一味模拟自然色彩。
2、色彩的象征性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中国民众对色彩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我们看不到民间色彩的自然光照变化,更看不到色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民间色彩的变化,搭配完全依“意图”、“象征”和民间色彩习俗体系本身独有的神韵来组合,红色、黄色代表着喜庆,黑色象征着凄凉、惨淡、悲痛,色彩意义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约定俗成。现代油画比较重视色彩的独立功能,产生了一大批“单色油画”。张晓刚的油画《大家庭》系列成功地借鉴了民间肖像画的色彩观念,后学之辈可在此基础上探索推进。
3、色彩的装饰性
中国民间美术不追求写实色彩,较少西方传统绘画中微妙的色调层次变化。作品选择红、黄、蓝、白、紫等响亮的色彩,运用黑、白、点、线、面分割强烈对比的大色块,追求平面的装饰效果。民间画诀“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就是说明如何统一协调高纯度大色块,80年代以来,中国装饰风油画渐成规模,这是艺术家将目光转向民族民间文化带来的成果。实际上,装饰色是并列于固有色、条件色的一大体系,油画用色长期驻足后两者,现在重新探索油画装饰色彩仍有现实意义,在这点上,民间美术色彩有着进入油画的种种可能性。
以上我们的讨论并非意味着要让每位毕业生都在创作阶段钻研民间美术,毕竟得考虑学生志向有差异,性格、趣味各不相同,当然,对于那些确实有必要让民间美术与油画创作构成内在关系的学生而言,了解民间美术色彩、造型规律仅仅是最基础的一步,借鉴蕴涵在民间美术中的气韵态势等深层文化心理才是更难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