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0 09:17:26
导语:在高等音乐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相对较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形成期,分为体系形成和调整(1949-1965)、特殊教育发展的混乱期(1966-1976)、特殊教育的恢复期(1977-1985);另一个是发展期,从1985年至今,从两个发展阶段来看形成期主要是儿童、成人技能等的教育,发展期后才陆续建立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我国第一所面向全国专门招收盲、聋哑残疾学生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是1987年由中国残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截至2007年,我国有14个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班),分别为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三年制大专并本科)、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本科)、南京中医药大学推拿学专业(三年制大专)、南京特教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五年制大专并三年制大专)、金陵科技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特教)专业(三年制大专并本科)、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制大专并本科)、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三年制大专)、广州大学聋人大专班、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并三年制高职)、中州大学聋人艺术设计学院(三年制大专)、重庆师范大学特教学院信息与资源方向(本科)、西安美院特教学院(三年制大专)、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其中设置特殊音乐教育专业的学校仅有三四所,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经过28年的发展在设立的6个专业中将音乐表演专业作为特殊音乐教育的代表,但其发展的特点和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差异较小,特殊高等音乐教育体系并未完全形成,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如何发展,发展的目标都是值得研究人员开拓的。从特殊教育视角看高等音乐教育,就不难发现在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的状态。
(一)从教人员和研究人员较少。这里指出的人员较少,一个是指本身从事与特殊音乐相关的人员本身数量就比较稀少,按照最近的相关数据显示,以黑龙江为例,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黑龙江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73所,其中盲校1所,聋校40所,弱智学校5所,其他特殊教育学校27所。到2010年底,全省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为1873人;从事特殊教育的师资,不单看特殊音乐教育,就比较少。另外一层较少,是如果进行细致划分,就会发现没有完全的分开,或是专业从事二者中某一项研究人员较少。2012年,沈阳市的10个区、县(市)共有14所特教学校,其中培智学校5所,聋哑学校3所,盲校一所,培智和聋哑合校5所;于洪区、东陵区和沈北新区三个区还没有设立特教学校。沈阳市特殊学校在校生共有1380人,教职工534人,其中专任教师416人。两个省市的数据显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数量,远远不够特殊教育的师生比,从事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师数量相应的比例更低。截止到2014年底,根据中国知网提供的研究数据显示,精确检索“特殊音乐教育”或“特殊音乐”主题研究的论文共18篇,其中博士1篇,硕士1篇,期刊16篇;“残疾人音乐”主题研究的论文3篇。在显示的研究中发现,把中国特殊音乐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人员仅一人,从音乐治疗角度对特殊音乐教育进行研究的研究人员也较少,各省、市对特殊音乐或特殊音乐教育进行研究,截止到目前为止,仅有湖南、浙江、广西、黑龙江、西安、武汉等省市对其所在省市的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过调查研究。
(二)研究机构较少。截止到2013年,黑龙江研究特殊教育的专门机构中,高等学校仅有1所,其中专门从事高等特殊研究的教师不足20人,而从事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师多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兼职人员。
(三)研究水平滞后,相对水平较低。从全国范围看,通过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用精确筛选方式检索出含有特殊音乐教育的论文仅为16篇,博硕研究生毕业论文2篇,文章多数以各个省市以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为主要研究内容,而有些省市目前对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还尚未起步。导致特殊音乐教育的总体研究水平,都仅限于调查、分析的初级阶段,并没有完全进入对特殊音乐教育本身、本质内容的研究,导致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更处于滞后状态。
(四)社会关注度较低,起步较晚。虽然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关注从1985年就开始,但是由于特殊人群的受众面限制,及一些有需要特殊教育的当事人家长人为地不愿意扩大其影响,致使特殊教育往往成为被人们偶尔从广播电视中才能感受的事物。我国从1985年就开始通过立法制定残疾人读书、就业等一系列的政策,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对较晚。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在特殊教育视角下高等音乐教育发展晚于我国其他特殊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所以,高等音乐教育在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作者:钱雪莲 单位:绥化学院音乐学院
一、树立多元音乐文化意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是我国独特的存在,同时其在世界多元文化序列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标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中要着重克服“欧洲中心论”的教育观点,而应该树立弘扬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树立民族音乐风格,确立其在多元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点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经历了众多历史大潮而始终屹立于世界音乐文化顶端可以看出。另外,继承和弘扬我国音乐文化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音乐的宣传和引用有利于提高我国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使我国的音乐文化走向世界。因此,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需要重视民族音乐教育,以生动、鲜活的民族音乐感染世界,比如不同地区的学生均会歌唱属于自己区域的家乡歌曲等,同事也可以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专门的民族音乐课程,从而不断促进民族音乐的普及和推广。
二、更新高师音乐教育观念,改变音乐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大多数院校大都喜欢采取“欧化式”音乐教学方式,即便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课时设置等方面也均按照“欧化式”音乐教学来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极大制约了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因此,在新课标下,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要转变音乐教育观念,彻底改变与音乐专业院校采取相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错误观念,从课程设置、课时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变革,从而逐渐扭转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重西轻中”的音乐教学思想和观念,也可以避免音乐教学过度局限于技术层面。另外,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需要加强学生音乐教育能力的培养,在音乐理论、器乐以及声乐等相关音乐课程方面重点增加一些与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不断向学生灌输民族音乐相关的知识和概念,同时音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比较中西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使他们深切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基层音乐教育者,就必须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的真谛和精髓,并熟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的有效手段,同时需要促使学生在了解民族音乐的过程中逐渐爱上民族音乐,从而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到民族音乐的学习和宣传中来。
三、强化课程计划设置,调整教学内容
正如上述所述,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所占的比例有限,所以开展的课时也比较少。因此,为了加大民族音乐教育的力度,相关教育部门需要根据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具体的开展情况来采取合理的管理办法或者指定相关的管理政策来对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进行行政干预的硬性管理方式,从而使音乐教育可以应对当前教育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标准,确保民族音乐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可以占据一席之地,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高等师范院校还需要适当调整音乐教学内容,比如在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的教学中,需要加强音阶理论和民族调式的教学力度等。这种将与民族风格相关的曲目或歌曲渗透到视唱练耳训练中可以在提高学生视唱技能的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民族词汇,深化他们对于民族音乐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民族音乐创作能力;在和声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加强和声配置以及民族调式的训练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熟悉和掌握民族和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在歌曲做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民族曲式写作教学和民族曲式内容教学,从而不断强化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知识的记忆;在键盘和和声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入民族风格创作曲目的学习,还需要加强民歌改编等学习内容。另外,除了讲解西欧式音乐教学中的“ABA”单三部曲式的充分、展开和对比外,还需要加入我国民族音乐的联曲体、循环体和多段体等曲式结构。
四、重视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长期受到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极不平衡,主要以音乐理论、声乐和钢琴教师为主,而民族音乐教师的人数极其有限。很多高等师范院校会象征性的引进2-3名民族音乐教师,也有的高等院校根本没有配有专门的民族音乐教师。而民族音乐教师的匮乏直接制约着民族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加强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师范院校民族音乐教育质量的关键。而就具体构建民族音乐师资队伍的策略而言,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1)积极引进校外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专业教师;(2)在校内选取具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到高校进行民族音乐的专门学习,使他们具备较高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可以查阅相关民族音乐文献,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在民族音乐方面的教学能力;(3)在高等师范院校内设立专门的“民族音乐教研室”,提倡教研科研等等。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如何传承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变革民族音乐课程,使其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提高民族音乐教育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的质量,我们必须要树立树立多元音乐文化意识,更新音乐教育观念,调整音乐教学计划和内容,同时还要重视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陈相 单位:安庆师范学院
一、演奏技巧与音乐理论相结合
在俄罗斯的钢琴教学中,教师不太注重学生演奏作品的大小,教师时常会在布置作业时给学生留一些小品或看似演奏技巧难度不太高的作品,其实不然,教师会认为再小的作品也要充分体现他的音乐性,只有把作品的各项要求能够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这就是对作品最好的诠释。俄罗斯钢琴教学侧重于音乐的歌唱性和交响性,在经过教师所传授的理论性内容与演奏技巧的综合指导下,学生在演奏时会始终把音乐的表现力贯穿其中,这样技术问题的解决也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了,从而会轻而易举的诠释出作品的内涵,会很自然地达到一个演奏境界,音乐的美感也就很自然的被显现,这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对作品演奏的良好状态,从而产生令人心动、具有强烈爆发力的音响效果,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艺术强大的感染力,使得钢琴音乐的魅力能够在舞台上获得充分的展现。
二、课堂学习与实践性相结合
在俄罗斯的钢琴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在每个月组织自己的小组学生开一场音乐会,地点可能是自己学校的音乐厅也或许是城市中任意一座音乐厅更或者是小学、中学里面的音乐厅,这样每个月教师都会检查学生在当月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依据每一位学生在音乐会的演出出现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与纠正,所以音乐会成为了月考,学生也因为频繁的参加音乐会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演奏技能与心理素质,学生渐渐地会把音乐会作为一种自己演奏能力的快速提升。在我国的钢琴教育中,可能在专业类院校中学校会要求学生定期进行汇报演出,而在大多数综合类院校、高等师范院校中学生很少会进行定期的汇报演出,这样同比之下,我国的钢琴学生在实践性上会稍显薄弱一些,大多数学生会对舞台有一种陌生感甚至是恐惧感,在平日自己练习时可能对技巧与音乐能够做到准确地把握,但往往一走向舞台就会时常伴有发挥失常的可能性,这也充分的体现了注重舞台实践的重要性,这也需要我国在钢琴教育方面能够加大提升学生舞台实践的能力。与此同时俄罗斯在钢琴教育上也有比较完善的表演体系,比如,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格涅新音乐学院的钢琴演奏大师们出版的演奏光盘都为钢琴教学研究奠定了较高的理论依据和演奏实效,明确了深远的研究方向,展示了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钢琴教学的发展动态。
三、不断推进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钢琴教学的进程
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合理的课程安排和丰富的演奏实践,对音乐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保证了对每一位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培养出了众多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对于整个国家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提升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对整个世界的音乐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近百年来,中国涌现出了许多享誉世界的表演艺术家、音乐教育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在艺术的发展上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国内独立的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不断的增加,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的各大高校均已成立了音乐系或音乐学院,在课程的设计上也更加的全面与具体,同时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开设了各类音乐选修课,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正在不断的普及与完善。但与俄罗斯的钢琴教育相比,我国的钢琴教育发展相对比较晚一些,但现如今,钢琴系已经是国内各大高校和艺术类专业院校全部开设的系别之一,不论是主修哪种专业的学生,钢琴课会作为必修课来进行学习,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也日趋完善,二十一世纪后,在国际钢琴比赛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中国青年并崭露头角,比如享誉世界、家喻户晓的青年钢琴家朗朗、李云迪等等,他们的实力正是中国钢琴教育不断蓬勃发展的象征,与此同时,中国钢琴教育家的理论论著也在逐渐地被世人所熟知。
四、总结
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在自己完善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之处,正在不断的提升钢琴教学的学术理论与教学实践,近年来,可喜可贺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国际盛誉,在国家加大对高校师资力量的提升上引进了大批留学归来的高学历的钢琴精英,同时大多数高校聘请外籍的钢琴专家、大师来中国任教,可以让大多数学生在国内就能够感受并学习到其他国家钢琴教育的先进之处,更好的做到取长补短,这些都将证明我国的钢琴教学水平正在飞速的发展并不断地推向一个学术研究与演奏实践效果紧密结合的新高度。与此同时在我国有广为人知的研究俄罗斯钢琴演奏技法以及俄罗斯钢琴教学理念和原则的译文类、原创类的学术成果,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对我们合理借鉴俄罗斯钢琴教学特色,不断地深化研究与演奏实践的有机结合,推进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钢琴教学的进程大有裨益。
作者:吴娜 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一、农村音乐教育现状
(一)农村师资水平严重滞后。对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配置上,简直可以用“荒凉”二字来形容。有的学校仅有一名或两名音乐教师,可是却要管理全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这对老师来说实在是一个很难挑起来的担子。在音乐器材的配置上,更是奇缺无比。一所学校如果能有一架风琴,已经算是高标准的配制。由于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部分学校干脆就不开设音乐课,久而久之,在老师和学生的眼里也就没了音乐课的概念。(二)教师专业素养不够。由于部分学校并没有聘请专业的音乐教师,而是让本学校略通音律的其他任课教师代教音乐课,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授课质量,学生学不到实质性的知识,从而觉得课堂索然无味,对音乐失去兴趣。(三)音乐课得不到足够重视。在家长和学生的传统观念里,音乐课属于副科,对语数外等主课的学习成绩没有太大作用。因此双双忽视音乐课的存在,家长不鼓励开设音乐课,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也肆意妄为,成绩好的都在做其他作业,成绩差的都在说话聊天,严重影响了课堂的纪律。就连学校也将音乐课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音乐教师的待遇问题出现严重偏差,这无疑打击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妨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如何服务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有很大空间有待提升。因此,对于成千上万即将走出校门的高师音乐教育毕业生来说,投身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责无旁贷。作为音乐教育领域的新生代,应该拿出十二分的热情,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切实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出一份力。那具体应该怎么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大力倡导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彻底改变音乐课在老师家长学生眼里的传统地位,彻底清除“主课”与“副课”的界线,将音乐课的诸多好处说给老师家长和学生们听,让他们了解音乐有可以塑造学生的品格,陶冶他们的性情,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培养他们的特长等等诸多优点,而这些优点却又恰恰是那些所谓的“主课”所没有的。这样一来,音乐课在师生家长眼里的传统地位就会被颠覆,从而对音乐课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就会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持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既然站在了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的岗位上,那就得踏实工作,勤勤恳恳。农村的生活水平较低,这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可能真的有点苛刻,大学生一时半会不能够适应。这就要靠毕业生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要学会在“苦中作乐”,但是以何为乐呢?当然是以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为乐,以博得师生的认可为乐。但是实际做起来绝非易事。毕竟在农村孩子们上学是为了走出去,考上一所好大学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想彻底改变他们对音乐课的看法是不可能的,音乐教师的地位想得到太大的提高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毕业生来到农村,能否务实工作,全看他的心是否在学生身上,在音乐身上,在教育身上。(三)善于教学,勤于钻研一位优秀的教师,不管他教什么学科,都必须具备善于教学的能力以及勤于钻研的精神。这就需要我们的青年教师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这样才能够将知识更加准确、更加完整地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最深处的学习热情。作为一名有创新意识的音乐教师,必须要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充满新意,教学课堂气氛浓厚,要懂得如何因陋就简地开展课外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补充新的知识,不断更新已学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跟上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
面对成千上万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只要放低姿态,摆正态度,从容地奔赴农村,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也是实现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佳途径。希望有更多的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能够加入这支队伍,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让孩子欢乐的歌声能够长久飘扬在农村的天空。
作者:刘锦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2014年第五期
一、围绕实践的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以JAMK音乐学院的本科教育为例(2013年本科培养方案)①,学生在本科阶段共需修满270个学分,分5大类,详见下表。说明:
1.“通用技能”即国内常见的“公共必修课”,包括电脑技术、语言以及沟通技巧等科目。
2.“音乐能力”包括演奏、演唱、视唱练耳、合唱指挥等科目。国内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同样很重视技能教学,但是芬兰的技能课在教学方式上相对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下文将详细阐述。
3.“教学能力”包括如何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教案的编写、音乐教育基本元素等科目。科目所涉范围围绕学生今后工作的实际,非常实用。由于该类课程与学生今后的教学联系紧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上更加突出实践性,下文详述。
4.“音乐操作技能”比较像国内所说的“艺术实践”课程,但是形式更多样,学分比重也较大。国内高师音乐专业的“艺术实践”课程,大部分是在音乐厅、剧院演出,辐射人群比较窄。但是我所见到的JAMK音乐专业学生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范围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除了音乐厅、剧院等国内常见的地方,还活跃在幼儿园、中小学校、教堂、慈善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儿童医院、福利院、街头、超市等场所。换句话说,只要有人出现的地方,就可以是演出场所。其良好的音乐环境,来自于一代代音乐教育者的传承和努力,芬兰的高等音乐教育者非常关心“未来音乐人”的身心健康,他们认为只有音乐人保持健康的生理和心理,才能长久地为社会服务。一门称为“工作和活动技巧”(Workandactivityskills)的课程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该课程的目的是帮助从事电声乐队演奏的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比如对耳朵的保护、电器化工作环境中的人身保护,学会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正确的演奏姿势演奏,心理的自我调适等等。这些非常人性化的实用课程,能够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总的说来,“音乐操作技能”这部分学分,主要是通过艺术实践过程,鼓励学生由“学生”角色逐渐向“教师”角色,转变帮助学生认识、解决职业化生涯中将会面临的问题,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专业。
5.“选修课程”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或发展学生个性,科目不限。从这个教学计划来看,JAMK音乐学院的管理者们非常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这与JAMK作为一所技术学院的特点是相吻合的,因为技术学院的特点就是培养专门人才,强调“职业化”。举一个小例子:我曾经看过一个幼儿园里举行的小型音乐会,由JAMK音乐学院一年级学生为孩子们进行表演。这是课程“项目与创新”(Projectsandinnovations)里的一个内容,该课程属于教学计划中的“音乐操作技能”部分。一共有两组学生参与表演,每组约十人,表演时间各在二十五分钟上下。第一组学生合作表演,除吹拉弹唱外,还利用手偶和孩子们充分互动,带着他们唱歌、游戏;第二组学生则给孩子演了一个音乐剧,有角色、有化装扮演、有乐队伴奏,更让人惊叹的是学生们惟妙惟肖的表演,把孩子们完全带进了故事当中,反应热烈。等孩子们高高兴兴、很有礼貌地离场以后,教师和学生当即展开讨论,对刚才的表演发表看法,提出改进建议。说实话,这群一年级学生体现出来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比很多我见过的国内的大四学生还强,让我非常吃惊。据教师介绍,这样的表演每学期有好几次,根据不同老师的要求而定。在学期之初,任课教师就和相关机构共同协商表演的时间和地点,这个小小的细节看似不太重要,但也是经过了细致考虑的。如在圣诞节前常会选择教堂、儿童医院或慈善中心等;如果是碰上一些全民主题日,则会更多地选择图书馆、博物馆等场地。通常学生自由分组,每组的场地各不相同;接下来每组学生要共同确定一个适合该时节、场地的主题,在课堂上和教师讨论,达成共识后就可以着手排练了;演出的时候,教师一般都会在场,并做记录。每个学生只有在完成这个项目之后,才能拿到相应的学分。从这里可以看出,要开展实践性教学,学生必须走出学校。而芬兰的学校和众多社会机构之间有着长久的积极联系,说明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早已在全社会达成共识。
二、围绕实践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落实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在我参与的所有课堂里,我一直强烈地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以我的专业方向课——儿童音乐教育课程(EarlyChildrenMusicEducation)为例,教师上课的模式大致为:1.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一起进行“Workshop”②;2.“Mini-lesson”(模拟教学),一般两个学生当老师,把其他学生当成幼儿模拟教学,这样的机会每个学生都会轮到;3.讨论。这样的上课模式应当是个常态,JAMK的老师这么上,赫尔辛基城市大学的老师也这么上,奥地利、美国、德国的老师也都如此。“Workshop”是目前欧美普遍采用的用来培训音乐教师的方式,这种基于音乐实践(包括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创造音乐等)基础上的教学法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并且能够让学生从音乐学习者的角度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步骤。模拟教学是学生消化知识、表达知识的环节,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在讨论环节,教师常常会问“如果在实际课堂上可能会碰到什么困难?”“面对特定年龄段的孩子可能会碰到哪些问题?”等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同样,我在于韦斯屈莱大学旁听的音乐教学法课程,也是差不多的模式,“Workshop”、“Mini-lesson”和讨论。只是因为培养的是小学音乐教师,所以选的音乐大部分来自小学音乐教材。除了教学法课程,其他课程同样带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如合唱排练课主要就是作品排练,但是排练者(即指挥)并不是教师,而是合唱指挥专业的学生。在JAMK,合唱指挥和声乐、器乐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专业方向。课堂上的合唱团常常是由合唱指挥专业学生请过来的、热爱合唱的学生组成的。从排练前的热身到正式排练,全部由学生完成,而教师的任务是在一旁录像和给予及时的指导。乐队指挥课也是如此,指挥是乐队指挥专业的学生,他(她)指挥一支由所有上课学生组成的交响乐队(乐器不全的情况下由其他乐器替代),教师在一旁录像,并在需要时给予指导。乐队指挥专业学生每周两节课,一次是排练,另一次则是回看录像,和教师讨论。这样真刀真枪的磨炼,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已经有了大量的排练经验,积累了不少曲目,毕业之后完全可以独立工作。从我的朋友Ann那儿还得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课程——器乐学法课程(InstrumentalDidactics),这是教学计划第3类“教学能力”当中的一个课程。Ann是JAMK音乐学院一名吉他专业的学生,今年二年级。她告诉我从二年级开始,她每周不光自己要上吉他课,还要给两名小朋友上吉他课,这便是器乐教学法课程,每个器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她的两个学生不是她自己找来的,而是JAMK音乐学院安排的。音乐学院负责面向社会招生,收取课时费,并安排在校学生上课。一开始,我以为JAMK拿学生当雇工赚钱,因为学校并不给Ann这样的“小老师”付费。但后来进一步了解才知其所以然:Ann这部分劳动会转化成学分记录在学习档案里,而且参与教学的不仅仅是Ann,还有Ann的吉他老师。Ann的吉他老师和她一起,为每一个上课的孩子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并且每隔三个星期,Ann的吉他老师就会亲临课堂观摩,并对她的教学提出建议,而Ann老师的这部分劳动计入工作量,从小朋友所交的课费中支出。至此,我才明白,学校、Ann的老师、Ann、业余学生在这件事上是合作者,是共赢的关系。学校通过这个课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扩大学校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教学经费;专业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实际教学观察学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Ann有机会进行一线教学,实现“教学相长”;业余学生花钱不多但教学质量不低,性价比高。在我看来,这种课程可以在国内推广,让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为社会提供相对有保障的教育资源,可以避免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对提高全社会的音乐教育水平有帮助,学校也可以借此扩大影响力。
三、围绕实践的教学评价
在JAMK音乐学院,很少进行纸质的考试。一些大课,如教学法课,大多根据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给学生的评分,共6档,从0分到5分。因为是小班化教学,加上学生常常在课堂上进行音乐实践展示自己,或唱或奏或教,老师有很多机会观察学生,从而得出评判。还有些大课,如练耳、音乐理论的考试,多以音乐会形式进行。每个器乐或者声乐方向的学生,毕业前必须开一场个人独奏(唱)音乐会,成绩合格之后,才可以结业。教学评价因每个任教老师而异,但是大部分老师的评判都根据学生的演唱、演奏、指挥、表演、编配、教学、写作等等音乐实践活动给分,学生不可能靠考前死记硬背就取得好成绩。这种“重视过程、重视能力”的教学评价思路也值得我们借鉴。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管理者们重视发展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又有来自学校乃至全社会的支持,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自己今后将要从事的音乐领域内,都达到了应有的“职业化”程度。
四、启示
芬兰是个很小的欧洲国家,人口五百万左右,其国家独立距今还不到百年时间,但是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富裕、最安定的国家之一。他们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和芬兰人重视教育的立国思想分不开,目前芬兰是不多的、至今仍然实行大学免费教育的欧洲国家之一。对于一个这么小的国家来说,提高每一个劳动者的素质,是富国强国的重要前提。因此,芬兰教育务实、追求专业化,不只是音乐教育,其他各个专业领域的教育,如医疗护理、设计、机械制造等领域,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为了实现“职业化”,在教学思路上就特别强调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其实,重视实践不是芬兰课堂的专利,而是欧美国家在教育上的共识,芬兰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而已。目前,中国有一些非常好的高等音乐教育办学模式,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办学模式等等,他们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努力与国际先进的培养模式和体系接轨。但是在更广层面上的省级、市级的高等音乐教育,其现状不容乐观。我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很多省市一级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对音乐课的认识仅仅建立在实习两三个月的基础之上;还有一些表演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成为老师,虽然自身演奏能力很强,但是却碰到很多具体教学问题,比如不会和孩子交流、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枯燥,致使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等等。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和实践相脱离,可说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认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强调实践性的特点,对我国同类院校提高办学水平,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1.在制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上,应更加务实。删减一些不必要的公共课,增加实践操作方面的学分,并分散到实习、音乐会、社会公益音乐活动等上面。2.教师要改变教学思路,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应当把“教会学生教学”放在首要地位,并探索与我国现有条件相切合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等。3.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芬兰学校之所以能够较好地开展实践性教学,与全社会的支持分不开,反过来学校的实践性教学也为全社会营造了积极健康的音乐氛围。因此,学校和社会是互利互助、共同发展的关系。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在音乐领域和社会的交互比较缺乏,如果能像芬兰那样,在周边小学、中学建立长期的见习、实习基地,和福利院、图书馆、博物馆、剧场、音乐厅建立音乐实践的合作关系,那么高校就能够发挥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
作者:李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一、音乐欣赏在高等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1、音乐欣赏课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改变他们学的驱动力。只有当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与成就感,他们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愿意深入学习。
音乐欣赏课可以让同学们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美妙及其带给人的感官享受,这样学生会带着兴趣主动学习,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音乐具有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道德的作用,音乐带给同学的情感共鸣,可以让学生浑然忘我,与音乐蓦然契合,给同学们带来情感的震撼与交响。乐曲中的感情,全部转化为听众的体验,使听众完全随音乐的流动而沉醉,得到高度的审美享受。它带给人们的绝对不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它会使人们在广阔的天地里飞腾、翱翔,从而情感上得到陶冶,理智上得到升华。
3、音乐欣赏课程可以培养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欣赏者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及阅历的差异,会带来他们在音乐欣赏上的差异,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他们的鉴赏能力参差不齐。具有音乐鉴赏能力的人,应该能听优雅的古典音乐,也能接受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甚至能够记忆经典乐章的乐谱。最终达到能分析音乐基本要素与音乐作品独创性、表现力之间的关系。通过音乐欣赏,可使学生在不断的聆听、感受、总结中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
1、音乐欣赏课在各高等院校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一大重要途径,理应受到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视,但是开设音乐欣赏课的高校极少。而且大部分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都只是流于形式,教学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部分音乐教师的教学也仅仅局限于看懂五线谱,学唱几首歌曲,欣赏一些音乐作品。
2、音乐欣赏课内容古板、陈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多高校的音乐教材选取缺乏特色,课程主要是对中外的古典音乐作品加以欣赏,授课方式模式化,课堂气氛沉闷,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老师将欣赏的作品先做简单介绍,然后放音乐,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从音乐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从音乐中获得启迪和思想的升华。
3、教学理念与教学时间的矛盾。贯穿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对音乐的审美化欣赏,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未实施音乐课程改革方案之前,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机构也十分重视音乐教学的建设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了不同版本、不停内容的音乐教材,更有甚者,将音乐教材分为“沿海版”和“乡土版”,目的是想寻求一种更完善的途径,达到育人的效果。在教学上,除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教法外,侧重于“愉快教学”和“寓教于乐”的理念。以上状况无论优劣,究其一点,始终未将“审美”放在第一位;此外,音乐课本里有连贯的知识系统,但基于以上的教育理念,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课程学习,仍难以真正掌握某一知识性内容。
三、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1、为音乐欣赏课程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当下的音乐教学改革所推出的音乐课程新标准给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们要以兴趣为动力,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激发全体同学对音乐的喜爱之情,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这需要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使同学们潜移默化的提高音乐鉴赏水平。这就要求音乐欣赏的环境:一要物质环境美。一个优雅、整齐、美观的环境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影响。心理学认为,良好环境的营造,使人们的言行在心理上起着很重要的演化引导作用,学生进入的是接受音乐熏陶的音乐课堂,环境整洁安静,才会带着好的心境去接受教育。二要心理氛围轻松、和谐。教师的行为、语言、气质要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教态应该做到“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首先教师应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其次,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以自己良好的音乐素养、扎实的音乐功底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中,让学生自觉提高音乐审美意识。
2、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欣赏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作品也不断地创新、更新换代,学生更容易接受时代气息浓厚的音乐作品。因此,音乐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那些既优美,能陶冶学生情操,又平实易懂,容易被学生接受的音乐作品。在音乐欣赏美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投射到听觉活动中,自由地表现自我。在表现和创造中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
3、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博引各国各时代的经典音乐作品。学生已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拥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音乐教材要灵活多变,因材施教,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该注意积极在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境界上作出更深的探索,既能上升到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人文色彩充分融合,使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能够与相关的历史、文学等方面知识相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进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中去,激发学生进行欣赏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不能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篇目,老师要旁征博引,让学生广泛接触各国、各时代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学生欣赏视野。
【摘要】探索中国普通高等音乐教育新功能,建立其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新思维。21世纪的中国普通高等音乐教育必将是跨学科的教育。
【关键字】新思维,普通高等音乐教育;功能音乐教育;跨学科。
“普通高等音乐教育”是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所进行的高等音乐文化教育。但其目的并非止对世界优秀,经典音乐文化的认知,以及培养其高雅的艺术志趣,爱好。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保罗,哈克(Paul Haack)教授于2002年3月28日在中央音乐学院所作的《走向功能音乐教育》的演讲中指出:音乐教育必须“把音乐放到人类语境之中”。“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教育,无论从可能性还是逻辑性上讲,是不可能被视为基础学科的。要大家把一门学科当作基础学科给予认可,就必须证明这门学科本身、及其与其他方面之间都是有用的,它必须在人类的需求和发展方面起到交流、学习和理解的重要作用。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理应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基础课程,并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功能作用。
一、培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塑造创造性人才
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一般功能是高等音乐知识教育。而其深层功能在于科学地完善大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塑造创造性人才。在现代西方的高等教育中,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主要集中在审美(艺术)与科学灵感,创新思维的紧密关系上。如美国华裔科学家李正道这样讲道:“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两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的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艺术与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事物的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和富有意义。”
早在1993年,弗朗西斯,罗斯彻(Frances H,Rauscher)和戈登肖(Gordon Shaw)曾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做了“莫扎特效应”的研究:实验变量是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对比组使用通俗音乐,控制组不使用任何音乐。方式是单纯的听赏。在短暂的实验之后,实验组学生的空间――时间推理测验成绩高出其他组八到九个百分点。音乐与脑机能和脑的发展的关系,需要运用脑科学检测技术做进一步的探索。但可以肯定,未来脑科学的研究发展将成为21世纪音乐教育理论与研究的新基石。
二、建构优美。健康人格与精神
犹如经典的“唐诗”、“宋词”和“元曲”文学,以其各自独特的文化养分滋养了现代社会健康的精神与情感,经典的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也以其各自独特的文化养分滋养了现代社会健康的精神与情感,参与建构了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生态。
在西方,用音乐治疗人的精神有着悠久的传统并延续至今。由于《圣经》上载有
“扫罗王招大卫鼓琴驱魔(精神不宁)”的故事,所以天主教堂一度效仿,以“圣歌”来医治疾病。19世纪,由于西方医学充分验证了音乐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故音乐治疗开始风行。至20世纪,西方一些音乐院校设立了音乐治疗专业,培养出了专业的音乐治疗师。目前,音乐在治疗中的常见用法为:用轻快活泼的音乐治疗精神麻痹,呆滞、消极和自我封闭症;用柔和优美的音乐治疗失眠、抑郁症和挫折感,解除烦躁不安;通过患者参加合奏或合唱,使其恢复自信、平衡感,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先后使用不同性质的音乐释放精神压抑,如对于躁狂性精神病患者,先播放强烈的音乐使其产生共鸣,然后逐渐转换到平静的音乐使其安定下来。
笔者发现,当今大学生对流行音乐超乎寻常地追随有时并非完全出于对音乐的热爱,而是无师自通地在用音乐缓解压力和调整情绪。一些同学潜意识中仅仅出于表现自我和被人欣赏的非音乐目的而热衷于参加歌手比赛。音乐教育者有责任把学生引领到更广阔的音乐世界之中,如感受宗教音乐的虔诚与神圣,巴洛克音乐的活力和“我们的情感”,古典音乐的秩序与精神平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梦想和激情与“我的情感”,民族乐派的色彩与异国情调,印象主义音乐的朦胧与恬淡,现代主义音乐的本能宣泄与光怪陆离、当代音乐的多元文化精神,中国古典音乐的宁静与超脱……
在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意识里有“礼崩乐坏”的社会观念,礼数或法律只能约束人的外部行为,而音乐却能规范人的内心情感秩序。笔者认为,音乐与社会秩序有密切关系,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正规的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积极参与。音乐揭示人类精神文化的本体特质,展示生命超越精神的自由境界。在人类历史上,音乐增进了不同民族、个体之间情感的沟通,同时促进民族自我和个体自我的精神觉悟与人格完善。在物质世界空前发达并且源源不断地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挤压的今天,音乐则更具有调节人心,和谐灵魂的功能。音乐使人用一种优雅的态度对待人生,使人在忙碌的生活中重新复归生命的原色与活力,从而唤起人性内心深处的情感与道德良知,造就人类灵魂的终极关怀,这是音乐所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
三、保护世界音乐文化遗产
中国普通高等音乐教育要以世界音乐文化为背景,不仅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认识、把握和领会音乐,更要培养一种保护世界音乐文化遗产的“音乐生态意识”。音乐消费者的审美趣味直接影响传播媒体的工作方向,高等音乐教育是培养高层次音乐消费者的唯一正规途径,其直接责任和功能就是强有力地促进社会高雅艺术的繁荣。
以历史和地理的眼光看,不同类型音乐文化的发源与进化,几乎都伴随有与之相对应的古代文明。在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古代文明有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阿拉伯,古希腊等城市文明,以及遍及南部非洲大陆和美洲印地安的自然文明。在这些文明基础上产生的音乐文化是世界音乐中的重要类型。因此,我们把世界音乐划分为东亚音乐(中国),南亚音乐(印度)、西亚北非音乐(古埃及,古阿拉伯)、欧洲音乐(古希腊)以及非洲音乐,以及在它们的传播与交流中形成的拉丁美洲音乐和东南亚音乐。其中欧洲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影响力最大,它最早建立起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是专业音乐的典范。中国普通高等音乐教育在重点突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欧洲专业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要涉足更广阔的世界音乐文化。
本文对普通高等音乐教育功能做出初步探索,以此抛砖引玉,增进普通高校音乐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同时为教育行政提供有资可鉴的参考。以历史唯物的目光和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音乐在特有的社会,政治,教育及文化语境中生发和生存,并在互为影响中体现价值并产生内涵意义。故此,21世纪的中国普通高等音乐教育必将融合心理学,思维科学,社会学,宗教学,哲学,政治学、文学,教育学、生理学等,成为跨学科的教育。
2006年9月27日至29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联合主办,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净月校区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音乐院系的专家、教师及研究生共130余人出席了会议。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153篇,分为六个专题进行研讨,此外,还增加了教学实践方面的研讨。大会设有一个名为workshop(工作坊)的教学实践研究会场,给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这种形式来自国际音乐教育研讨会。以下为六个专题的研讨情况。
一、音乐教育的观念更新与基础理论研究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34篇,主要涉及音乐审美、音乐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在音乐研究中的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与音乐教育实践等问题。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一文认为,审美活动是生命情感解放的根本途径,通过音乐审美教育的方式寻求人的审美发展、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任恺《基于“相册”的动力学习范式与艺术学习中元认知的形成》探求了艺术学习中“学习主体――‘相册’――学习客体”的新学习范式。该专题的论文还有杨立梅《以大艺术教育观建设基础教育中的“艺术学科”》、郭玮《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BennettReimer与David J.Elliott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张媛《浅谈音乐教育与青少年EQ的培养――从青少年心理问题看音乐教学》、郑斌《激发初中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策略实验研究》、宋蓓《格式塔心理学对中小学音乐综合课的启示》、黄丽《试论我国推进创造性主题音乐教育的几个维度》等。
二、音乐教育的文化与历史研究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4篇,主要涉及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文化传承及中国音乐教育历史研究等问题。谢嘉幸《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陆学校民族音乐传承》一文通过“传统文化”、“现代教育”与“后现代传媒”三个概念,透视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陆学校民族音乐传承问题。文中指出要解决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唯有将文化与教育两方面统一于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余丹红《文化守望与全球视野――论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一文通过对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的分析,阐述了该教材中蕴含的全球化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守望姿态的完美结合。这一专题的论文还有马东风《中国原始音乐教育的意识与形态》、林琳《哈尔滨早期俄侨音乐教育研究》、金世余《我国近代教会学校音乐教育之影响管窥》、罗琴《中美音乐课程标准比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张斐《文化传承与认同中的音乐教育》、郭洁《论文化与人类发展和音乐教育的关系》、李红蕾《“母语”的回归――浅谈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李望霞、赵昕《在国际交流中直面中国大陆音乐教育问题――音乐教育研究问题的国际论坛交锋》等。
三、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7篇,涉及基础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等问题。金亚文《我国基础教育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展回顾》一文通过回顾基础教育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展历程,得出启示:在纵向上思考,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与革新;从横向上梳理,是对国外经验的参考和借鉴。李冠莲《有关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辩证思考》从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方面入手,分析、反思现行音乐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偏颇,探求导向有效生成的种种途径。本专题论文还有方楠《走进网络社会的高等音乐教育》、孙梅《网络音乐资源的缺陷与教育对策》、刘琨《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新课改背景下城乡基础音乐教育发展之比较》、黄文翠《“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彰显――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两个不同版本的取样分析及比较研究》、钮小静《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陈栋《国乐飘香飘香国乐――论高师民族乐器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费邓洪、费茸《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音乐的数学性》、许冰《论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在社区音乐教育中的开发利用》、梁莉《浅谈音乐课程综合理念的本质与实践模式》等。
四、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42篇,是所有参会论文中数量最多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音乐教学实践的研究始终是最受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所关注的研究课题。郁正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音乐课目标教学实验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一文依据教学论的基本原理,提出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基础上,立足国内众多的实践模式中抽取出共同的、最能体现目标教学本质特征的、具有多种应变能力的结构因素和结构方式,组成最一般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音乐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形式。陈雅先《略论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一文通过对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考查,使音乐基础课教学工作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决策依赖的是哪一些心理学原理,以便更有效地解决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问题。本专题论文还有郑莉《创造是音乐的生命,音乐促进我们创造――简论音乐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陈玉丹《在〈音乐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发展学生音乐智能的策略》等。
五、音乐教师教育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7篇,主要针对我国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中外音乐教师培养比较等展开探讨。周世斌《我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之虞――从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引发的思考》一文以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先驱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为借鉴,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决不意味着精英教育从教育舞台的退出。两种教育模式必将是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形成民族和国家教育发达、人才辈出所需之坚实金字塔”的观点。代百生《德国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对德国音乐教育专业的三种形式――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门音乐教师教育以及音乐教育学理论专业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可资借鉴的方式与方法。本专题论文还有蔡世贤《音乐教师教育的重要构件――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迎《苏格拉底“助产术”对我国音乐学研究生教育的若干启示》、尹爱青、金顺爱《“尊重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王昌奎《试论高校〈钢琴文献与教法〉课程的性质与教学模式设计》、孙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李飞飞《从课程对比看音乐教师的培养》、高伟《高师钢琴教学内涵的二维阐释――一种基于音乐审美文化与文化传承理念的解读》、吕志芳《对音乐学专业应届硕士研究生学习方法的几点思考》、张小鸥《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参加第27届国际音乐教育大会有感》等。
六、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与国际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9篇。其中,涉及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论文3篇,涉及国际音乐教育研究发展趋势的论文6篇。马达《行动研究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论述了行动研究的内涵、特点和实施步骤,并根据音乐教育的特点,阐述了行动研究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郑卫新《从方法论角度探讨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通过对我国部分音乐教育研究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分析,阐述了音乐教育研究必须注重方法论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专题的论文还有马力《在“方法”的岔路口徘徊――对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哲学解释学思考》、冯洁《马来西亚第27届ISME大会的创造性教学教育观――对创造性教育论文及实践的评述》、吴珍《从〈2020视野〉展望美国音乐教育价值的新理念》、宋裴裴的《跨文化对话中的传统音乐――15届国际学校音乐教育和教师教育研讨会初探》、王丽莉《色彩斑斓的民族音乐教育――印度音乐教育一瞥》等。
七、其他方面
此次大会还安排了三场重要的学术报告,这三场专题报告分别是:来自美国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前主席BennettGary博士的《音乐教育的全球展望与评价》,美国纽约大学音乐表演艺术系主任、著名的实践哲学的倡导者David J .Elliott教授的《实践的音乐教育》,香港教育学院体艺系主任梁信慕博士的《教育改革中的技术与本土化教学:音乐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新趋势》。三位国际音乐教育界专家的到来使会议具有了国际性的对话色彩。
在大会专门设置的workshop的教学实践研究会场中,许卓娅、李妲娜、杨立梅、郑莉、余丹红等分别就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学、综合艺术课堂教学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课题作了精彩的现场教学示范。
音乐教育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门年轻的新学科,1990年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成立后,在曹理教授等一批音乐教育学者的带领下,平均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性音乐教育学科研讨会,这些研讨会有力地促进了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大批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成果。2004年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吸纳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为团体会员,同年8月两个学会第一次在大连联合举办全国音乐教育学科研讨会,本次长春会议是两个学会第二次的合作。从本次研讨会收到的论文来看,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较前几届研讨会有了一定的提高,拓宽了研究领域,运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视角看问题,特别是在音乐教育文化、音乐教学实践、音乐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论文。近年举办全国性音乐教育学科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国际音乐教育研究发展动态,本次会议邀请国外音乐教育专家介绍当前国际音乐教育发展情况,使与会者获得不少新信息。本次大会还有一个特点,即来自全国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共70余人参与了会议。研讨会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会议期间召开了研究生座谈会,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部分研究生导师参加了座谈会。与会师生就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及研究生培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大会还评选出第三届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
从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已取得不少成就,相信此次长春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
许冰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
马达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赵h先生的卓越贡献与成就已人所共知,然而他对故乡河南省音乐教育事业的关怀与牵挂,特别是他晚年多次发表的对河南高等音乐教育的谈话、他亲自设计的《河南师范大学音乐系教学改革方案(草案)》,以及他发表的关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应如何办学的谈话等,却还鲜为人知。本人作为在先生晚年与他有过较多接触的故乡人,在亲耳聆听先生教诲的同时,不但深切感受到了他拳拳的报国之心与对家乡的浓浓亲情,而且还从他的教学设计及谈话中,更深地领会到先生教育思想的高瞻与博大。时值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逝世五周年之际,笔者把他关于河南大学应如何办学的一席谈话整理出来,以此作为对先生的纪念。
2000年3月3日,笔者为了河南省“十五”重点课题“河南省近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研究”赴京对该段历史的见证人、亲历者赵h先生进行了专访,期间还就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应该如何办学的问题向先生作了请教。先生在家中热情地接待了我,宾主落座,不待我们客套,先生即直奔主题侃侃而谈起来。先生讲话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感慨于先生对河南大学由衷地关心之余,我更深切地感到先生谈话中关于高师音乐教育的一些独到、超前的教育观念,或许是解决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诸多问题的一剂良方。
对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办学方向,赵先生明确表示必须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要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个性、才能的可能性与主观能动性”的人才,而不是过去那种“单打一”式的“专才”。他说:
“第一,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因为学术积累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它是需要一个时间、一个过程的,强行积累是积累不起来的,所以开始就要有一个比较不同寻常的、超前的设计。这样的大学生跟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培养的学生都不一样,他不仅可以做音乐教师,还可以做音乐记者、音乐编辑、音响导演、音乐评论员、研究工作者……这样多方面的人才。我就总记得过去的旧大学,我常常说这个例子: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学系,可是这个文学系的毕业生有现在咱们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副主任,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的副总编辑,《羊城晚报》的副总编辑也是这个学校的毕业生。它培养学生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爱好,在他们选修不同课程的情况下,就变成了不同领域的专家。比如选了闻一多的课,就可能变成先秦文学的专家,修了浦江清的课,就可能成为屈原研究的专家,修了唐南先生的课,就可能成为文字学的专家,修了陈梦家的课,就可能变成一个考古学专家。你是文学系的,我是音乐系的,他是美术系的,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呢?不再是从前的一个样子了,他可以胜任他自己可能发展的最高程度的工作,面可以很宽。现在媒体上关于音乐的文章常常闹笑话,为什么?他没有知识。新闻记者根本就不懂音乐是怎么回事,净说些外行、笑掉牙的话,犯些常识性的错误,这样怎能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呢?要想适应,就必须放宽你所培养的目标!不能单打一地培养音乐教师,单打一地培养歌唱家、指挥家或是什么,而是充分发挥他个性才能的可能性与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话,一出手,我们的学生就跟别人的不同。一定要有这样的思路!”
同时,赵先生十分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他希望河南大学能够把这面“大旗”举起来、并成为“全国的一个堡垒”:
“现在有一个新的趋向,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这个大旗呢,我们这个学校要举起来,河南大学举起来!艺术学院举起来!那就不是一个省的堡垒的问题了,它就是全国的一个堡垒。我非常愿意自告奋勇、老骥伏枥。你们搞教学计划的时候,我跟你们一块参加,我把我的设想说出来。我已经有一个构思,不能说成熟,只是提出来供大家探讨它的可行性。咱们一起商量,制订出一个全新的、全国任何一个学校都没有的教学计划,办一所新型的艺术学校。甚至于我们还可以想得更宏大一些,把李政道聘为名誉院长,我也可以助一臂之力。我们一起来把事情搞出个名堂来,在学术上形成一个堡垒,建立一个梯队,形成一个群体,共同来另辟途径。单打一地搞钢琴、搞声乐、搞表演艺术,或者单打一地搞指挥、搞音乐理论、搞作曲,都是太窄太窄了。不仅这一方面,人文学科的人类学,或者是民族学、心理学、美学等,这些科也要有新面目,这样出来的人就是不一样。这样的话,期冀两三年就可以形成一个气候、一股势头。”
“李政道每年都要回来,他这次回来我就要动员他,让他屈就当咱们的名誉院长。你看这个科学性就没有话说了,诺贝尔奖金奖获得者给我们当院长了,认同我们这个路子了。咱们再拉几个院士去给咱们讲课,当讲座教师。一个讲座就是半天,不是什么一小时或者两节课。比如说讲六个单元,包括西明纳尔,包括论文写作,这些都在内。完全使用现在发达国家的一套教学方法,打破咱们过去的一切旧观念。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老师不是立刻能适应的,他从前的路子走惯了。就我在中央音院推广这个,也是有人泼我的冷水的。说服老师挺不容易的,真正要让老师信服,他经历过一次,就会信服的。”
为了贯彻以上思路,赵先生反复强调了教学计划的重要性。他的“教学计划”与全国各高校现行的教学计划有很大的不同,他不但十分看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诸多科目作为辅修课程的作用,就是音乐类自身的一些技巧性与理论性课程,他也有着更为独到而科学的设计:
“我举个例子:任何人都得学钢琴,钢琴不只专门学演奏,拜厄弹完了,立刻就可以学和声学,因为他弹的已经都是和声学的作品了,只是一条13 53|14 64|,就已经是和声了。他已经会弹了,你还不告诉他这就是和声?这样和声就进来了。弹到巴赫,复调就要进了,他已经弹了,弹了就知道什么是复调,为什么不学呢?你还要他等两年之后再学、读完和声之后再学?我跟我们学校一个作曲系的毕业生谈了这个问题,他说:‘哎呀,赵院长啊,要是你这个计划实行了,我们在音乐学院何必学五年?我看三年就够了,你这个功用比我们五年的还要大。’开始弹作品了,曲体学就应该上来了。已经弹肖邦了,肖邦的曲体还不了解,已经弹复调了,复调的曲体还不了解,这怎么行呢?如果加上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把人全面培养,如主修钢琴的不妨辅修物理,主修作曲的不妨辅修化学、微电子学、电子计算机、电脑作曲等这一套东西,你是在真正通才基础上的专才,这样的话,学生的适应性就会很强的。”
对于教育方法,赵先生借用孔夫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话,认为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爱好以“启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兴趣”与“志愿”的驱动下自己“发愤”;同时,赵先生主张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跟从前旧的音乐学院、旧的大学、师范大学等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反对跟在音乐学院的后面“亦步亦趋”。他还以小时候父亲教育他为例,来说明教学中“不死教硬背”、“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良好效果。
“要让学生的个性、爱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用孔夫子的话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发愤,真正和自己的兴趣相符了,他的兴趣大得无穷,拉都拉不住。我总回想起我们中央音乐学院以前的学生,那时琴房少、钢琴少,钢琴系学生一天也只能排四个小时的琴房。结果呢,八点钟琴房开门,六点钟就有人在那儿排队了。那时候琴房没有空着的,工友一上班,门一开,学生就进去了,先不吃早饭,就练了两个小时了,那是真正的‘愤’,发愤了,很快就起来了。刘诗昆怎么起来的?就是一瓶牛奶、两片面包,坐在钢琴边弹一天,不动身儿。就这样,一下子匈牙利得了个第三名、柴可夫斯基得了个第二名。‘悱’呢,就是自己的一种志愿,这个志愿是他一生都想追求的东西,有这个东西作指导,他就可以发愤起来,可以真正地把个性、才能全部启发出来。所以说,只要高中毕业生,好的高中生,多少有一点音乐的爱好和基础,学过点钢琴更好,没有学过我们从头来,用积极训练的方法,不一对一地教。我现在正在搞咱们国产的钢琴集体教室,星海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都已经使用了。这是我十几年前就提倡的,先在青岛,后在汕头。过几天总工程师要来,我要给北京的一个私立学校配一个电子琴教室,就是全部是数字化的电子钢琴。特别是键盘,全部跟机械钢琴一样的触键感觉,没有电子琴那样的轻飘,一碰就响,那不行的。总之呢,一切新的方法、教育方针都要引进,要搞出这样一个局面来。我想这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办到的。”
“我讲个我自己的故事吧,看我父亲是怎么教育我的。夏天,到龙亭去喝茶,他问我:你知道开封为什么叫汴梁城吗?我一想:‘汴’嘛,我听说咱们这儿有个汴河,过去的通汴河、积汴河,大概就跟这个有关系。这说的还对,我那时还很小,都还没上小学。他教我是这样教的,他说:回家我给你看一本书,就知道了。回家他老先生喝茶呀、抽烟呀,老不拿书,我这个求知欲望很强啊,我说:您不是要给我看书吗?他说:啊,对对对!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孟子》,一看,第一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有言而利于国乎?’曰:‘王何必言利,唯有仁义而已矣。’他就给我用白话翻译了,他说:孟子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叟’,老头,我教你童叟无欺,那个商店那个牌子,你学过这个‘叟’吧,我说学过――你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有利于我们国家的事情呀?孟子就回答说:王何必言利,国王,你何必说利呢,唯有仁义而已,我只能把我的学问、仁义的道理讲给你。这样我也念了《孟子》了,而且,‘见梁惠王’,那是梁国,就在古开封建都,所以叫汴梁城。为什么说我这个人比较杂,到现在八十多岁,脑袋还不混乱,我父亲就是不死教硬背,他让我背的书只有《诗经》,我四岁就开始背《诗经》,别的书他都是一段段地讲,不讲全篇,只讲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而且还跟日常的生活联系起来。”
“我的意思是说要采取新的教育方法,跟从前旧的音乐学院、旧的大学、师范大学等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能够独树一帜,这样才能够战无不胜。否则的话,平平庸庸、亦步亦趋地走,按照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路子走,没有五年八年,你赶不上趟儿。”
先生将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晚年对高师音乐教育关注尤多。在我们采访的时候,先生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他依然谈锋甚健,双目炯炯有神。透过谈话,我看到的是一位老人的睿智和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令先生告慰的是我们河南大学近几年来正沿着赵老先生为我们设计的发展方向在努力实践之中,新的培养方案已在实施过程之中。
陈家海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音乐教育具有悠久的发展史,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灿烂辉煌,面对现状可以找到我们的不足。当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界存在一种“反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改变,其结果将对21世纪的音乐教育产生相当恶劣的影响,因而令人担忧。冷静的思考可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未来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客观正确地认识现实,找准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前 言
所谓“反文化”现象,即人类社会中一切违背或者违反人类文化发展进化规律、不利于人类文化进步的短时间文化逆向活动现象。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不谐和音,性质及影响恶劣,并对社会及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音乐教育学生综合素质低下、师资整体水平日趋下降等反文化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二、高等院校扩大办学规模;三、考生盲目从艺。
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行为组织实施单位,考生作为高等教育行为客体,其间产生的主动与被动、积极与消极等诸多对应关系,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最终质量。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具体教育单位行为落实两个方面,因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思维和操控及引导、整个社会价值的判断标准及原则等多种因素,都可能促使高等音乐教育事业领域中某一现象的产生和消亡。针对具体现状特别是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现象个案,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行为主体,应适时关注、考察,认真思考其产生的客观缘起,并提出促进或者调整的具体方案、战略性对策。
一、当前高等音乐教育“反文化”现象列举
当前高等音乐教育“反文化”现象主要表现:
20世纪90年代,国家大规模扩大高校招生,这种政策客观上造成音乐专业考生比其他专业考生综合文化成绩低200―350分的事实,导致社会、家长、考生对于“音乐”与“文化课”地位认同误差,以至于音乐生源鱼龙混杂,“鱼”满为患,“真龙”另谋生路。社会对于音乐人才判断标准即:“学音乐的人,文化素质低!”并有殃及德才兼备人才之势。此举直接后果是音乐教育师资、生源恶性循环,本因为综合文化成绩不好才中途改学音乐的人,竟可一跃而为高校“音乐教师”。
(一)没有师资梯队的非音乐专业院校办高等音乐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音乐专门研习者和业余爱好者越来越多,再加上国家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的具体政策,致使众多人士认为:音乐人才市场大,扩大音乐教育招生和办学规模,可以提高办学规模和效益。因此,我国目前拥有音乐专业的高等院校不胜枚举,并以专业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为主,三足鼎立。
目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中有一个可笑的事实:许多以农、林、牧、渔、能源等专门资源研究和自然科学理论、技术教育为主的高校,居然成了高等音乐教育的弄潮儿,其呼声甚至超过了有着几十年办学经验的专业院校。笔者曾就此类院校音乐师资做过专门调查,结论:师资年轻,没有音乐教育专家,谈不上梯队结构。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先生在2004年4月6日由中央音乐学院举行的“院长论坛――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上曾有如此言论:“据我所知,有些师范院校的音乐学院、音乐系办学的能力和水平,确实令人摇头。这种‘高等音乐教育’,是非常荒谬的。因为一些小的地方院校,不在中心城区,没有什么音乐生活,所以学生根本就没有文献的概念,也不听音乐会,四年就是学点非常粗糙的技艺。在这种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不是我们所要求的‘音乐人才’。”①既然没有“我们所要求的‘音乐人才’”作为支撑,却有如此之多的非专业院校正在大批量、“高效率”地进行着“专业音乐教育”,经过他们生产并走上社会、呈几何式增长的所谓“音乐人才”,在人才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又会有怎样的一番作为呢?答案――要么不能胜任音乐创作、舞台表演、音乐教育工作,要么改行另谋出路,难逃湮没于社会竞争大潮的噩运。
高等音乐教育要求个体教育行为主体必须以掌握较高演奏、演唱的基本技能技巧为基础,具备如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知识结构、适时判断评价分析能力,以及较高层面的音乐审美意识。年轻教师除了年龄优势以外,对于音乐教育而言有着太多的不利因素。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音乐事业历经千年已成共识的一般规律。许多音乐专门习练者经年累月之后,仍然停留在“为技法而技法”的“音乐匠人”的客观事实,便是这一规律的反面有力佐证。即便经过长期专门音乐学习,整体文化底蕴不深的学生虽然具备了演奏(唱)技术技巧,但音乐文本中不可能存在、需要演奏(唱)者真正彰显作品深层次内涵的理解能力,尚需要辅以全方位文化修养和人生阅历才能达到。因此,不是任何一个优秀的演奏(唱)者都可能成为一个好的音乐教师的,既然如此,也不是有了几个或者几十个年轻音乐教师的非音乐专业院校就能办好高等音乐教育的。
(二)文化素质低下、人文审美教育目的偏差
目前音乐教学的课堂教学和舞台表演过程中,由于小班上课(大多数技能课是一对一)、师徒传承模式的特殊性、现代教育本科四年学制的压力,就音乐美学素质培养问题,根本重视力度不够,学生的音乐行为很少能从音乐美学层面挖掘作品的真正内涵,在教学和舞台表演过程中,师生共同“为技术而技术”。这显然与音乐教师和学生之间关于“音乐是什么?”、“音乐的目的是什么?”等基本观点和原则问题理解不透有很大关系,他们忽视了音乐在内容的表述层面至为关键的原则――“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②不管“声”、“音”、“乐”以何种形式出现在接受客体面前,基本前提是“人心”,是“人心”之有“感”。一切语言都产生在人类作为主体对于客观世界有“感”的过程之中,这是一种感动、感慨,性灵唯美的追求过程。
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之一,其根本功能就是为了向外部客观世界以及声音的接受客体塑造和传达具有一定语言信息目的的审美形象及意图,所有“为声音而声音”、“为技术而技术”现象的发生,其实质违背了心灵共鸣、审美共识原则,违背了人类文化不断发展的规律,是一种“反文化”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一哄而上的高等音乐教育办学局面和师资队伍良莠不齐,以至于音乐在人文审美教育方面预期目的的落实结果出现了偏差甚至失落。
二、高等音乐教育发展战略思考
师资素质良莠不齐和学生质量低下问题是当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潜藏危机。这两个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将来音乐人力低下所造成的人文低下,将会影响至少几代后人的人文素质提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历史发展至今天,已具备了调整事物发展方向的条件,因此,关于高等音乐教育发展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将其提高到音乐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提高高校音乐专业考生质量,为师生质量良性循环配置良好“水源”
现在音乐考生质量高低,对将来音乐事业以至国民整体素质高低具有一定制约作用,将来音乐师资力量来自现在在读的音乐学生,只有考生质量达到一定高度,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1.强调综合素质,拒绝“伪音乐人才”
所谓“伪音乐人才”,即初高中阶段因综合文化成绩低下求学无门改学音乐、侥幸进入高等院校经过高等音乐教育并最终流入社会的音乐从业人员。舞台成功人士一夜成名导致社会关于音乐学习功利性的一致认同,但如果学声乐的没嗓子条件,学钢琴的没有手指条件,没有音乐作品分析必须具备的人文基础知识和审美理解能力,学生面对的将不仅限于众多的“公共文化课”,还要应付大量专业性极强的音乐理论及实际演奏(唱)技能学习,教师难教姑且不论,音乐技术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而言,肯定会成为一种痛苦甚至于摧残。繁多的学习科目,将导致他们身心疲惫,出现心理恶性循环不说,甚者可能因心理压力过大导致不堪设想的恶果。学习如果背上了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包袱,预期目标的实现质量可想而知。因此,与其因综合素质不够导致音乐专业学习痛苦,不如在进校之前深刻了解自己综合素质事实,据此寻找一个真正属于自己人生事业的突破口,这样也容易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学生人生志趣、理想品质也将因此得以提升。
“音乐人才就业容易,社会需求量大”,是上个世纪末的社会泛论,应该说,直到今天社会对于音乐人才的数量要求仍然很大,但随着高等音乐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音乐人才数量的急剧增长,致使工作条件较好的地方和单位对音乐人才需求的量几近饱和,真正需要有过高等音乐教育经历的音乐人才的单位,则以条件较差几乎没有什么硬件配置的农村中小学为主。因为人文素质结构不健全,大部分学生完成高等音乐教育之后进退两难:留在工作环境较好的大、中、小型城市,音乐工作岗位可谓针插不进;到急需音乐人才的农村基层教育单位,心有不甘,认为自己多年的辛苦求学,只能到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实在是大材小用,要么转行,要么滞业,成为音乐生产剩余产品。
其实,音乐并不是人类知识的唯一,虽然社会对于具有真才实学的音乐人才的需求量还在不断扩大,但是与其让“伪音乐人才”充斥市场,还不如宁缺勿滥,把位置留给真正的“音乐人才”,使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干出一番真正的事业。音乐学生的就业指导必须直面所有大中小型城市音乐人才的需求几近饱和,而农村基础教育部门却又紧张奇缺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寓教于“乐”,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提高音乐学生综合素质,加强社会主义音乐事业奉献精神教育,加强就业形势分析和分流指导,使之具备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心理准备,以期完全融入社会。
2.弱化高等院校办学效益的功利性目的,强化国家职能部门宏观管理机制
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拥有一定办学规模,产生较高办学效益,是高校能够立足于当今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功利成为目的,浮躁成为表现,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师资质量考核把关不严,致使高等音乐教育质量面临失控危险。
高等院校自身建设能否发展的立足条件建立在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二者共存的基础之上。为了纯粹效益目的,为社会培养的人才质量就得打问号;仅限于人才质量而不顾办学效益,对于高校而言,无疑走进了另一条死胡同。因此,办学效益和人才质量并重,才有可能在自身建设和发展方面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这也是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关注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以人为本,为社会培养真正的人才,才是高校发展的正途。
针对音乐教育在高校中一哄而上的现实,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在宏观规模控制方面应该痛下决心,制订具体政策。既然同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之中,我们允许不同类别的高校来办音乐教育,但是,我们必须在办学实力上作一些功夫,把音乐教育办学能力审核标准的执行力度加强,脚踏实地,提高音乐教育的办学水准,那些起步太晚、又不可能花大力气在短期内形成高素质师资队伍结构,仅仅把提高办学效益等功利追求作为目标的非专业音乐院校,不办高等音乐教育专业也罢,还是安于现状,办好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人才培养工作吧!
(二)提高高校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具体的个性,离开了个性实在,世界大同的说法作为一种反语可能变成现实。教育的立足之本是师资队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任何教育事业单位都应该始终贯穿在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和扩大办学规模过程中的一个根本原则,这个原则贯彻得是否坚决彻底、执行力度大小是否扎实具体,将直接决定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甚至生存空间。音乐教育事业和其他教育事业一样,除了要尊重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的规律以外,还必须在坚持音乐教育事业本身所拥有的特殊规律基础之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质化的政策落实。
1.强化考核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师资队伍重要,教育单位的主管领导和普通师生员工已成共识,因此,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便成了包括音乐教育事业在内的各个办学单位必须痛下决心、强化政策落实的关键。具体到音乐教育事业,教师除了必须掌握一定技术、技能以外,还必须具备相关学科知识,构建达到一定层面并能合理运用的知识结构。高等音乐教育要求教师除了技艺必须达到一定水平之外,他还必须对己属学科的学术动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对己属专业方向相关边缘学科有一定的了解、掌握系统传授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提升己属专业的美学追求层面等。离开这些基本素质结构,高等音乐教育师资与民间教授徒弟的音乐艺人有何区别?
因而,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是高等音乐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使我们的师资队伍不仅有“量”的保证,更要有“质”的坚守。
“培训考核”可能是目前我国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达到了一定水平的人员才能教学,达不到的人不准教学以免耽误学生。当然是否行之有效,只可能建立在行政文明和行政作为的基础之上。
2.立足基本国情,提升科研水平,强化办学特色
学生成名成家是每一个教师的美好愿望,能否实现,决定因素太多,但培养大批审美水平较高的音乐鉴赏者、服务于基层的音乐从业人员,则是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基本责任,同时也极具可能性。能否把握己属领域学术动态,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己任,把科研工作细化量化,为新成果、新知识的传授以及培养高质量音乐人才的目标落实做好原始积累。
据此,所有的高等音乐教育单位都应该根据所处地理位置,设立以区域性、民族性传统音乐文化为具体研究对象,兼容并蓄音乐文化领域内其它各个门类研究的科研机构,进行深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以所属地理区域内的各种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现象如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发展史、民族民间歌曲、民族民间器乐、民族民间舞蹈及民族民间宗教仪式音乐等为主体,同时不放弃各种音乐学范畴下如声乐、作曲、器乐、舞蹈、视唱练耳等应用学科技术基础理论以及音乐创作理论的研究,两条腿走路,齐头并进,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音乐教育储备更深层次的学术成果,这种学术研究也更能体现具体高等音乐教育单位的办学特色。
结语
音乐必须顺应整个人类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大潮,发生偏差尚可纠正,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是正确而又良好的,但已经出现并有可能在将来长时期内持续下去的,与当前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总体趋势不和谐的种种“反文化”现象,应引起教育界、音乐工作者和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人类社会自身健康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具体环节,既然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事业领域中已经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反文化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态度自不必多言,具体措施及其落实力度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决心和信心,顺应和促进当前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态势,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一贯坚守的原则,作为高等音乐教育事业中的每一个教育行为个体,我们有理由竭尽所能,为我们的国家培养出更多具备创业、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
陈宇京 三峡音乐文化研究所所长,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日本在明治维新改革的进程中,效仿美、英、法、德之长,迅速发展工业并极其重视教育,建立并健全教育体系,通过实现教育民主化和公平教育,培育了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良好基础教育和专门技术教育的新一代国民,为日本经济的腾飞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在沿用陈永明教授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高等教育四个时期划分法的基础上,将日本的高等音乐教育发展分为起步、成长、发展、繁荣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加以分别论述。
一、起步阶段:1868―1886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在政治上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新业,文明开化”①三大方针。从1872年公布学制②开始,文部省于1875年派伊泽修二赴美国调查师范教育制度,此举成为西洋音乐大量输入日本的开始。回国后的他痛感教师和教材的重要性,向文部省提出了三项提案:1.将日本传统音乐和西洋音乐互为融合进行新教材的创作;2.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培养音乐教育人才;3.在各类学校实施规定的音乐教育。该案得到文部省的关注和全力支持,并于明治十二(1879)年创立音乐研究所,伊泽修二任所长。其随即开始调查国内外的音乐状况,并于1880年聘请了第一位外籍音乐教师梅逊(L W Mason)在东京男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和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进行唱歌教学,这也是日本最早的唱歌教学。明治十三年九月他又开展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工作,在全国召募了22名音乐传习生进行培训,开启了音乐师资培养的先河。二战之前的日本初高中音乐教师的培养均由该所承担。第三项工作是把传统音乐为中心的东洋音乐翻译为五线谱,并进行两者间的比较,由此证明东西方音乐的相同性,同时设立了田中正平邦乐研究所,记录了大约300首以五线谱为记谱法的日本传统音乐③,为五线谱的推广与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最初在渗入西洋音乐时,日本人是不习惯和排斥的。当时很少有人进入演奏厅去欣赏西洋音乐会,而传统音乐如歌舞伎、能乐等则大量充斥着文化市场。这反映了日本人对西洋音乐最初接受时的态度④。但从明治二十三年开始,出现了鉴赏意识的萌芽。鉴赏教育是日本音乐教育中迟到的春天,日本人意识到了世界上存在着美妙的西洋音乐,应该用心耳去倾听。这些观念的转变归功于收音机的普及、吹奏乐的大众化(如日比谷的公园奏乐)以及西洋音乐鉴赏的启蒙书《音乐通解》的出版等,它们为西洋音乐的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成长阶段:1886年至二战结束
在日本政府大力的财务支援下,日本人对西洋音乐创作的需求日益增多,他们惊讶于西洋的交响曲、歌剧、钢琴和小提琴等音乐表现形式。1903年,东京音乐学校上演了格鲁克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社会思潮开始以崇尚西洋音乐为荣,日本逐渐走向了全盘西化。此时的高等音乐教育也在西洋音乐为中心的主导下发展,在音乐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上也全方位地呈现了西方化的倾向。
1898年,东京大学外聘了德国人豪斯库涅齐讲授教育学,把福禄贝尔的教育学理论带到了日本,并指出该教育学理论同样适用于音乐教育学,从此教育学理论在日本盛行⑤。日本在教育思想上受到了西方先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影响,除了有福禄贝尔的教育学理论,裴斯太洛齐的教育学理论也慢慢得到了传播。到了明治中期,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⑥又再一次在日本教育界引起了轰动。
明治二十年,以外国教师为中心的东京音乐学校,在曾经留学德国的第二任校长村冈范为驰的带领下,改前任伊泽修二提倡的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德国式的高等教育体系。德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威廉•洪堡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倡大学的本质是“客观的学问和主观的教养相结合”⑦,即通过学习知识来获得教养。继村冈校长之后的乘杉嘉寿校长彻底地贯彻威廉•洪堡的思想体系,在其著作《社会教育之研究》中阐述了教育的民主和教育的机会均等是每个人应得到的权利,每个日本人都应该获得知识,从而扩大了平民学习音乐的权利,拥有了提高自身音乐教养的机会。具体措施除了在学生中加强学校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之外,加强社会普通人群的音乐知识和道德修养,这些思想的产生和贯彻对日本高等音乐教育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威廉•洪堡的另一观点是提倡“孤独和自治”,也就是追求最高形式-纯粹的知识,这可以在东京音乐学院师范部的课程设置变迁中得到证实。明治二十(1887)年的科目中开设了声乐、器乐、音乐理论、音乐史、体操,除此之外的教养课程涉及到了伦理、文学、教育、英语。明治三十三(1900)年,除教养课程,在声乐、器乐、音乐史等基本课程之外,还增设了唱歌、乐理、和声、体操、唱歌教学法等。这是因为当时学堂乐歌的出现,对唱歌的演唱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正十二(1923)年的课程设置又加大了音乐专业化的力度,除上述设置的科目外,还增添了音乐通论、音乐教授法,还可选修音响学。到了昭和十七年(1942年)又增设了指挥法、音声学。由此可见,威廉•洪堡的“追求最高形式的纯粹的知识”的理念在加强音乐的专业性方面得到了验证。值得关注的是从1900年开始文学这门课程从此删去,但仍旧保留着英语、伦理、教育、体操。令现代人质疑的是非音乐专业的体操课程缘何在音乐专业中频频再现而从不忽略?原因在于师范生要求一律住宿,应向士兵一样服从集体的领导,要求培养集体观念来获得集体协作的能力,而这些课程的保留与“脱亚入欧”及国粹主义的师范教育的思想观点有关。该时期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国家主义”,即国家利益至上。由于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音乐教育开始偏离本来的方向,成为国家主义的音乐教育。东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现茶水女子大学)教授小松耕辅曾戏言:“虽然音乐教育目标仍是德性的涵养和情操教育,但音乐中添加了国防的使命,培养灵敏的听觉是为了能够正确知道飞机和潜水艇的动静,能辨明机器的故障。”
西洋音乐的大量普及是从大正时期开始的。1925年,从东京放送局开始到日本放送协会,音乐会的节目单上往往以西洋音乐为主。从1926年7月开始一共12回的西洋音乐史讲座由音乐家山田耕i、堀内敬三、野村光一主讲,西洋音乐从此变得更深入人心。在教材选择方面,有10家出版社对教科书作出检定,每个学校可以选择通过检定的任何一种作为本校的教材,教材内容仍以西洋音乐为主。
三、发展阶段:从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
二战的失败,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宣言》,这既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也是高等教育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日本人试图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具有丰富内涵和蕴藏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从1947年3月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第一条阐述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性全面发展、身心健全及热爱真理和正义、富有高度责任感、具有独立精神社会的建设者。”⑧从中显示出了要注重社会民主和教育民主,发扬独立精神的愿望。
1946年,美国赴日教育使团提出的报告书为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规划。报告指出:必须清除军国主义的影响,打破帝国主义大学的特权,平民也能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模仿美国开放性教师教育制度,实行美国式教育的民主化。具体体现在:废除1872年以来的师范教育制度,实行新的教师教育制度,即师资培养只在大学进行,但必须修满《教育职员许可法》⑨规定的总分,方能获得教师证。由于高等音乐教育深受该政策的影响,教育目标较前有所改变,提倡现代的高等音乐教育应导向“人性的回复”;“用美来丰富生活,在生活中感受美,创造美”等,并要求这些目标应由师生共同完成。同时在教学内容上模仿美国各大州的“学习课程”,体现为:1.重视民族音乐学,并把它作为研究生调查研究的课题。选题涉及世界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在各大音乐院校被认为是学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些大学还由此形成研究该领域的特色。如小泉文夫在东京艺术学院开设了以研究世界民族音乐为中心的研究性讲座,发表过《日本传统音乐的研究方法论和基础》、《日本传统音乐的研究1》、《世界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的说明》(第1集)、《新义真言声明集成乐谱篇第1卷》、《童谣的研究》、《东欧的民族音乐》等论文和著作,其研究领域涉及世界各地区的民族音乐,跨度之大令人折服。又如广岛大学由于增山贤智教授对亚洲文化的关心,形成了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中心等。这一时期的民族音乐学继续向多样化发展,在高等音乐教育中如何区分音乐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也就成了最基本的目标。2.作曲方面:战后的日本从1958年接受作品的委约起,音乐状况呈多极化发展。表现为:a.战前的诗歌界和音乐界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战后的前卫诗界和战后的前卫音乐界却变得疏远。作曲家们的技法中少了诗歌的成分,体现为有了鲜明的音乐感觉后再去寻找语言的技法,其实也就无视了语言的内容,从此诗的语言解体。⑩b.邦乐和西洋音乐之间的藩篱已经被拆除,但日本并没有照搬西洋音乐体系的写法,而是根据自己的传统音乐背景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乐调理论进行创作,同时不失时机地把西方音乐的技法引入邦乐。作曲家突出了个人特征,着重分析音乐的曲式和关注作品的特征。诸井三郎是这一时期的领军人物,其创作领域涉及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钢琴曲和声乐曲。他是一位用西方素材和民间风格创作的作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他从对音乐美的把握和从国民学校教育开始谈自己的音乐教育观,认为师范音乐教育是艺术家的教育,是一种体系化的音乐教育。他为广大音乐专业师生写的《音乐和思想》,《音乐教育论》,《新音乐科的指导方法》等著作为建立高等音乐教育的思想体系打下基础。3.从鉴赏的角度出发进行高等音乐教育。草川宣雄在1936年的《音乐鉴赏教育论》中指出:音乐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要关注节奏-旋律-和声以及音乐的各要素,重要的是能够用心唱歌,用心和耳去听音乐。音乐鉴赏教育不仅需要学习歌曲教授方法和对音乐史的学习,重要的是涉及到教育者的人格和被教育者的人格培养以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存在的相互间美的感化的影响问题,并且作为结局与教育者的人格和知识、技术密切相关。他提出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听完音乐作品之后,要学会具备对音乐批评的能力,即对音乐要有判断力。4.在教材的选择上,允许在通用教材的基础上自由选择教材,旨在让更多的作曲家编写更多优秀的音乐教材,用更广泛的视野去探求音乐素材,努力让器乐曲教材化,在“地球村”中寻找日本音乐,促进国际间的交流。5.1948年开始,日本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第一大举措即取消原有的帝国大学,废除大学预科制度,本科由3年制改为4年制{11},其中改革力度较大的是国立大学。例如广岛大学是1949年5月31日,根据《日本国立学校设置法》,包括旧制的广岛文理科大学、广岛高等学校、广岛工业专门学校、广岛高等师范学校等9所学校在内合并而成的一所新型国立大学,当时下设文、教育、政经、理、工、水产6个学部(系),以及附属图书馆、理论物理学研究所、教育学部附属小学、中学、高中、幼儿园等机构。因此,广岛大学的前身以高等师范教育为主的传统得以沿袭,今天在全日本仍首屈一指。第二大改革措施是增设教养学部,这在高等艺术院校也不例外。1947年制定的《大学基准》中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这3类课程中加入教养课目的开设,涉及的具体课程有:哲学、伦理、宗教、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要求在每一类中各选3门以上科目加以选修,毕业时须履修10门以上的教养课程(其中包括一门外语)和15门以上的专门课程,并要求在四年内修完规定的120个学分才能授予学士学位,学分的计算方法由各大学自行设定{12}。紧接着在1963年制定的《国立学校设置法》中规定,国立大学可以设置各学部共同的教养教育机构-教养部,教养部的成立使“二二分段”模式从组织上完全固定下来,即本科的前两年学习基础课程和教养课程,后两年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例如声乐和钢琴课程在大一和大二是必修课,但为了加强专业性,大三和大四仍开设,在进度和深度上有大幅度提高。
自1981年国家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以来,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在众多专业中,音乐教育专业设立较晚,普遍的省份都是进入新千年之后开设的,如福建省在2000年6月开办了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音乐教育(独立本科段),浙江省在2003年9月新增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音乐教育(专科、本科)专业。自学考试科目的考核形式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理论课,学生以闭卷笔答形式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二是实践环节的考核,是对应考者的基本技能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一般有:实验、实习、技能操作、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考试)和其他专门技能等,形式主要有笔试、口试、答辩和实际操作等。相比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自考学生是以个人自学为基础,实践环节的诸多过程和步骤会受到各方面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如何保证实践环节的质量是关系自学考试能否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因素。笔者以音乐教育专业为例对自学考试实践环节进行分析探讨。
一、实践环节考核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实践环节考核的必要性
人们学习知识或者采取亲身体验的方式,或者间接从书本获取。课程中的实践内容是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将间接经验化为自身体验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既懂理论,又具备实践操作运用能力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光说不练,高分低能的人终将为社会所淘汰。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部分考生是在工作中觉得自己各方面有待提高而参加考试的,因此,考生并非仅为获得学历文凭,更重要的是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知识转化成能力需要实践的过程,自学考试实践环节考核的设置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能很好地和实践联系,这为人才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是非常必要的。
2.实践环节考核的重要性
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过程中,实践环节考核也同步发展,并成为自学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专业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实践环节教学内容。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只有不断完善实践环节考核,才能更好地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根据原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践性环节考核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对自学考试实践环节的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要求、考籍管理等进行了明确的要求。课程目标的实现与否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理论知识的考核和实践环节的考核是
一不可的,因此,自学考试实践环节考核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步骤。
二、音乐教育专业自学考试实践环节的特殊性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实现美的教育,因此,不仅具备美育的诸多特征也有音乐艺术自身的特点。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以声音为物质材料,通过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张弛、音色的变化表达人的情感。在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观点中,因张弛变化的音响形式与生命运动产生异质同构效应,能表达人的瞬息万变的情感状态。以音乐存在的方式而言,它又属于时间的艺术,在时间的变化起伏中,直至最后才呈示出音乐的完整形象。在音乐实践中有三个环节:创作、表演和欣赏,三者缺一不可,但二度创作――表演则是将作曲家创作出的乐谱进行演唱、演奏从而对欣赏者产生影响,因此,音乐又被喻为表演的艺术。上述种种音乐的特质决定了音乐教育专业中的诸多课程相较别的学科教育专业而言有更多的实践操作特质。
曾有研究者做过统计,同样是教育类专业,实践环节课程数量差别很大,多的达到6门,少的仅有1门。实践考核课程在所有考试科目中占的比例有很大差距,多的可达到37.5%,少的才只有5.88%。①我们以2006年1月出版的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编的《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必读》中大专的音乐教育专业②设置的课程为例(见上表)。
从表中可看出,总计十六门课程分为三大类:一是公共课(序号1―4),共计12学分,占总学分的16.7%;二是教育类课程(序号13―15),共计12学分,占总学分的16.7%;三是专业课程(序号5―12),共计48学分,占总学分的66.6%,其中实践环节课程学分25,占总学分的34.7%,占专业课程学分的52.1%;还有一类实践环节即为教育实习。若直接从课程的门数上看,实践类课程有5门,占了计学分门数15门课程的三分之一。34.7%和52.1%这两个数据说明音乐教育专业自学考试实践环节的比重占整个考试科目的比例较大,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自学考试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与保证实践环节考核的有效性,则通过音乐教育专业自学考试获得文凭的学生的能力水平岌岌可危,势必影响学生的质量,不利于自学考试的社会信誉。
三、实践环节教学与考核模式
鉴于音乐教育专业对实践环节具有较高的要求,为确保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质量,需要强化专业实践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目前,自学考试办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全日制助学班;二是业余形式的助学班;三是完全靠自学。以前表中所示包含实践内容的5门课程视唱练耳、声乐、键盘与和声(一)、钢琴、合唱与指挥基础为例,我们将分析课程的特点结合三种办学形式建构相应的教学与考核模式。
1.实践环节教学模式
(1)完全形式的实践课程
视唱练耳、声乐、钢琴三门课程是完全形式的实践课程,即从课程目标、内容、考核要求都需要学生以音乐能力展示。理论课的学习考核,通常是掌握知识点,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而这三门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掌握各种相关的技能,以演唱、演奏形式将音乐表现出来,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如视唱练耳考察学生的音准感、节奏感、音乐记忆力、音乐理解与表现力、识谱能力等音乐综合素质。声乐则是对学生演唱基本技能和专业基本实践能力的考核,内容包括歌唱语言、歌唱基本形态、歌唱情感表现、音准、节奏等。而钢琴的考核目的是了解学生演奏钢琴的能力,要求学生演奏一定难度水平的作品,节奏、读谱准确,背谱并较好地把握音乐作品风格。根据上述三门课程的具体特点及要求,完全靠自学对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技能不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以全日制的助学班为主,业余形式的助学班为辅,具体形式上可采用集中式和分散式的教学模式。
集中式是课程的全部内容在规定时间和指定的地点内完成。一般而言是由主考单位提供课程学习所需场所和相关设备,并指定相关教师指导完成。学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依照老师的时间安排,学习指定的内容经过练习得以掌握,其优点就是便于教师指导,学生有疑问也能很快得到老师的帮助。这样的方式比较适合于全日制的助学班。
分散式是在规定的时间,从学生各自的条件、环境出发,自主选择学习场所和设备,主考单位选派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给每个学生一定的学习指导,并通过网络、邮件等形式进行学习过程中的答疑。此种方式比较适合业余助学班,对于在家自学的学生,若本身具备一定的基础,自学过程中有问题产生,也可通过主考单位的相关资源,得到一定的学习辅导和帮助。为了便于这两种方式自考的学生,主考单位可以组织相关力量,进行一些辅助学习材料的开发,如课程学习包,包括一些学习进度安排、规划,一些课程教学CD、VCD、DVD等音像制品的课件等等。
(2)理论与实践兼而有之的课程
键盘与和声和合唱与指挥基础这两门课程是兼具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其主要特征是综合性的专业技能课,技能的学习掌握和运用与该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相辅相成。如键盘与和声这门课程的考核目的就是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和掌握和声学与钢琴伴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歌曲、乐曲进行简单而有效的和声写作与钢琴即兴伴奏。这门课程其知识前后联系密切、自成体系,内容环环相扣,技能实践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理论的学习深化也需落实在具体作品中反复实践运用。合唱与指挥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对基本图式为2/4、3/4、3/8等单拍子的歌曲进行指挥,具体应做到图式准确,手势清楚,节奏正确,线条含意明确,起拍、收尾精确,指挥诠释作品正确,有一定表现力。根据这两门课程的特点,业余形式的助学班和自学为主的学生以分散式的教学模式为主,而全日制的助学班学生以集中式为主,在此基础上又可以采用随课式、阶段式、独立式相结合的模式。
随课式是在课程的理论内容讲授到一定的阶段,根据课程的内容所涉及的部分随课进行实践。如在键盘与和声课程中,在掌握了原位的I、IV、V级三和弦的连接后即可对某个作品进行即兴伴奏的练习,对三种和弦的组合形式及其连接的声部进行在实际作品中加以实践运用。这样学生可以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充分地联系,提高学习的效率,加快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换。
阶段式是指一门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完成后,再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如合唱与指挥基础课程中,将一首作品的基本图式、手势、节奏、线条、起拍、收尾、力度、速度及其各种表情记号等都分别讲解练习后,进一步将其整合,要求完整有表现力的指挥,经过若干首曲子的实践,每首曲子既有一定的针对性,学生又能掌握各种拍子类型的作品,并能积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不同风格类型作品中的实践运用。
独立式是将实践环节从整个课程中独立出来,完全的实践课程诸如视唱练耳、声乐、钢琴是独立式的,理论与实践兼备的课程可以将理论部分单独开设,学生完成理论部分内容后再进入实践内容的学习。其优点是可以使学生更明确学习任务,也便于相关部门安排设备、设施的统筹运用,使学生的实践练习量达到最大化。
2.实践环节考核模式
自学考试的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环节考核两个部分,相较于日臻成熟和完善的理论笔试,无论是组织、管理与实施还是标准和评价的设置,实践环节考核的发展相对滞后。在自考的笔试考试中,每年有四次考试机会,分别是1月、4月、7月、10月,相对应的报名时间则分别是12月、9月、6月、3月。实践环节的考核一般由各个主考学校单独组织,在时间上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学校正常教学等缘由,一般学校一年就组织一次实践环节考核,并且各个不同的专业方向也不易统一组织管理,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考试机会不多,且信息渠道不畅等因素会造成学生不能及时报名参加实践环节考核。众多学校的实践环节考核一般是每年的5―7月份,前例音乐教育专科的实践考核是在7月份。在上述五门课程的实践考核大纲中,考核方式普遍单一。视唱练耳的考核方法是通过笔试与现场演唱的考核方式进行;声乐的考核方式是个人单独现场演唱,老师现场评分;钢琴考核方式是现场演奏,老师根据要求和标准现场评分;键盘与和声的实践环节考核则是给出考核曲目范围,要求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按规定和要求,对以上曲目进行即兴伴奏,并且要求完整。现场抽一首歌曲进行即兴伴奏,通过现场弹奏的考核方法即兴考试;合唱与指挥基础是采用由主考老师从参考书中抽一首合唱作品,应考者现场指挥。课程的考核模式和普通高校在校生的考核模式趋同,并没有很好体现自学考试的特点。另外在打分评价上,现场计分的记录方式也较为落后。
针对上述种种情况,首先在实践环节考核时间上可以适当增加次数,并且和理论考试在同一个时间段,既有利于学生的统筹安排,又可以和理论考试一同报名,便于组织管理。一般选择1月和7月两个时间段比较可行,各个学校都已经进入学期末的工作,在教师人员、场所、设备设施等方面都较容易协调、落实。其次,在形式和手段上,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设施及视频软件的广泛开发,可以采取学生自制演唱、演奏录像,作为评价之一,制定一个统一规范的评分标准体系,若学生在优秀以上,则必须现场考核以确认其水平,避免评价上的较大误差。这样既可以方便操作,不需要所有参与评价的教师有统一的时间,又可尽量避免教师的主观评判及相互影响,利于把好实践考核的质量关,学生的准备周期也可以自行安排,真正体现自学考试的个人自主性。
此外,如同前表中所示,还有一类实践环节考核内容是教育实习。对于音乐教育专业自学考试的教育实习管理,除了全日制的助学班的形式可以预先计划,统一安排,另两种形式都有一定的随机性,且由于考生生源地的不同,各地的教育情况差异性也较大。长期有效的方式是建立实习基地,在若干地区设立几所学校作为自考学生的实习学校,这样便于业余性质的助学班和自学为主的两类学生的教育实习实践落实。
实践环节教学考核质量的提高是自学考试人才质量培养的重要保证,而针对社会各层的自学考试的稳步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将大有裨益,同时也是在终身学习社会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鲍颖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摘要]文章在论及音乐类遗产保护进,深入探讨了其内在载体――高等音乐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一、相关教材的滞后性、不合理性;二、师资力量匮乏;三、专业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的向近空白。并且对上述问题题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等音乐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思考
由我国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对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民间文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对一大批在民间即将消亡的文化遗产来说,更是提醒今人必须对其加大保护和拯救的力度,使其艺术之树常青。
在这次公布的共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音乐类遗产占72项。这些遗产广泛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民族之中,因此,对全国各地的高等音乐院校(系)来说,这不仅是自身教学的一个契机,更是一次教学改革的基点。著名音乐学家樊祖荫教授在谈及学校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中的作用时指出:“学校应在传承民族语言、传承民间艺术和培养专业人才三个方面发挥不可或缺和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民间音乐类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大背景下,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现状还是存在一些可圈可点的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和遗产保护工作的迫切性之间形成了日渐严重的矛盾,阻滞着遗产保护工作的进程,不可忽视。
相关教材的滞后性、不合理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教材即教学内容,它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必要成份,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目前,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系)中所使用的关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教材无非是《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之类。笔者翻阅了现行使用较广的多个版本的此类教材,其绝大多数按照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这五大类来编写。但是,由于这些教材都是在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之前编写的,因此只是涉及到了其中一些音乐遗产,而不够全面,寥寥几笔,一笔带过:而且很多音乐遗产根本没有提及,如藏族拉伊、梁平癞子锣鼓、当涂民歌等。学生在这样的教材指导下,不仅会造成其音乐视野狭窄、音乐知识匮乏的后果,更为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学生树立不起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虽然今天的学生们不会人人都是栋梁之材,但是不敢否认他们会是我国将来音乐事业的中流砥柱。因此,必须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出与音乐类遗产保护工作相配合的民族民间音乐教材,重点而全面地描述72项音乐类遗产,必要时可以单列一章或一篇介绍。
师资力量匮乏
众所周知,每一门课程必是由专业教师授课,这样,才能在专业上确保教学质量。然而,在当下许多音乐院校中民族民间课程教师却非常缺乏,在有些地方音乐系科中,还存在着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由其它专业教师代替的现象,可以是中国音乐专业教师,或是民乐专业教师。这一现象反映出一些高校对民族民间音乐认识上的不足和忽视。在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道路上,这种认识将是我们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拦路虎。而与这种专业知识严重错位、师资缺乏现象形成对比的是:几乎在每所音乐院系的所处地或周边地区,都存在着至少一种音乐遗产。如处于安徽省的巢湖民歌、当涂民歌:处于甘肃省的花儿和裕固族民歌:四川的川江号子。因此,当地的音乐院系就可以针对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发挥地域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具体做法可有以下两种:一是定期聘请当地的名艺人或名歌手到学校演奏、演唱,并且为学生进行关于当地音乐遗产的教学讲座。二是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实地考察、采风。采用录像、录音、摄影、笔录等方式采集当地音乐遗产的第一手资料,把其作为教学的第二课堂和教育实习基地。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重要的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其比较于编撰音乐类志书集成的静态保护方法,这种实地考察(录像、录音)的活态保护方法更加应该得到推崇和发扬。
专业遗产保护人才培养的几近空白
众所周知,包括音乐类遗产在内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到了濒危的地步。因此,抢救和保护遗产工作已是迫在眉睫。要保护,就必须有专业性的人才队伍,而在当前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却很难发现相关的专业教育。1984年。由中国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一起组织发起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撰工程距今已二十多年了。虽然在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上,这一工程都培养了一大批民族民间文艺骨干人才。但是,当年的这些人才却已是黑发变白发,有些人已经逝世。而我们遗产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任重道远。因此,培养和如何培养专业遗产保护人才问题就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以解决上述严重矛盾。
笔者以为,遗产保护人才的培养至少在两个层面上得到落实。一是彻底消除音乐教育中的重西轻东现象。这不仅是理论探讨上的呼吁,更是实际保护的需要。我国民间传统音乐理论与西方传统音乐理论是截然不同的,用西方理论也是解释不清的。大文豪伏尔泰曾说过:“从写作的风格上来认出一个意大利人,一个法国人,一个美国人或西班牙人。”套用到音乐方面,我们有什么可以让人看出我们是“黄皮肤的”?这必然会给遗产保护工作带来困难。因此,遗产保护人才还必须用我国民族音乐理论来武装自己。二是,遗产保护人才还必须学习掌握民俗学、礼仪学、地理学等相关知识。许多传统音乐与民间礼俗、仪式相关相联而合为一体,离开其一的研究、保护,都是对这一共同语境的错误认识,对保护工作极为不利:而传统民族音乐又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地域状况极为不同,以地理学作为保护工作的坐标,也未尝不是遗产保护工作的新方法、新视野。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作为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包括高等音乐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理所当然应该肩负起不可推却的责任。而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前暴露出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更应该尽快解决和落实,以期形成保护有法,传承有法,发展有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摘要]21世纪,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全面接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贯彻实施,基础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作为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更应该配合基础教育的发展,对课程安设置、实习模式、招生制度作出相应更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加以重视。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音乐教师,从而更好的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
[关键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 基础音乐教育 师范素质 适应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音乐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点,高师音乐教育作为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输送人才的艰巨任务,其主要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由于高师音乐教育有其特殊的目的与要求,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未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知识,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如何不断调整高师音乐教育思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音乐教师,从而更好的开展中小学音乐教育,成为高师音乐专业院校的重中之重。
一、基础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呼唤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音乐课程标准推广和实施以来,今天的基础音乐教育和以往相比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观念的革新、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等等,这些都为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生机和活力。而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了相应改革,但它的改革远远落后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速度。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生源数量不断上升,但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为了能走“捷径”而考上大学,临时改“专业”的学生大有人在,考上大学后因不是真正喜爱音乐也不是真正喜爱教育而荒废学业者比比皆是。这些学生,有些毕业时面临着又一次改“专业”,有些则进入学校担任音乐教学工作。试问?这些毕业生,如何能胜任教学工作?
另外,从近几年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及反馈意见看,刚毕业的音乐专业大学生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的寥寥无几,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似乎无用武之地。由于原来在高师院校学的大专一,所以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现在,高师类院校大部分仍沿用入学时就分好专业的做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方位发展,结果形成知识体系纵向发达、横向萎缩的状态。这是因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例失调,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所以,改革高师音乐教育,培养优秀基础音乐教育人才迫在眉睫。
二、基础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贯彻实施,基础音乐教育快速发展,这不仅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是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渠道,它的培养质量影响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素养的最初建构。然而反思我国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教育实习方面并未体现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改革高师课程的结构、内容等,使高师学生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并指导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能够胜任快速发展的基础音乐教育形势。
(一)建立有利于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为目的,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为准则。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是专业好、能力强、多面手型的教师。一位毕业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学校组织合唱比赛,她负责给初二年级的学生排练合唱,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歌曲,还要担任指挥:当作品成形后,学生们要求往合唱中加上一些舞蹈动作,可见,在学生的眼中,音乐老师是全能的!所以,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应该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既要突出专业性,又要考虑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声乐、钢琴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进行基础音乐教育所要掌握的最基本也是最终要的两门技能。可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这两门最为基本的技能方面能力也是很差。会唱不会教、甚至连自己也不明白正确的声音概念:即兴伴奏能力差是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且,偏科现象较为严重,自认为是声乐专业,对钢琴学习不重视。反之亦然。导致走进课堂手忙脚乱,更别提应付自如了。
基础音乐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除了要掌握声乐演唱、钢琴演奏等基本技能外,还要掌握舞蹈、其他器乐演奏、合唱指挥等技能。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组织更加完善、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歌唱能力、键盘演奏能力、课堂及课外活动组织能力的最基本要求为尺度,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加强教学投入,使学生达到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师音乐学校的课程改革应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核心课程。有创新的进行课程改革;合理调配音乐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的比例;合理调整专业课程中理论与技能的比例;强化教育类课程,增加教育课程门类时数,加强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拓宽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调整必修课、选修课门类,精减课程内容,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
依据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课程。“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重视学生师范素质培养
高师音乐教育同时具有专业性和师范性两个特点,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技术上的追求,更要有教书育人的能力。作为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音乐。因此,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教学素质甚至比专业素质更为重要。而目前的高师音乐教学情况看,对学生更多的着眼于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教学能力的培养,过分偏重技能训 练,没有突出师范特点。造成学生即兴伴奏能力差,教学组织能力差,口语表达能力差,概括能力差等等。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视对学生师范素质的培养。
“学”是知识的积累,“教”是知识的传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教的能力。所以,在高师音乐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和如何传授知识统一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掌握怎样传授知识、技能。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课堂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视学生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分析、研究教材的能力。
而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师范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培养教师的角度来进行。要成为一名称职的音乐教师,他必须热爱音乐,更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音乐专业水平和一定的音乐理论修养,更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修养。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音乐教师,更好的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
(三)建立更加规范的招生制度
首先,招生时应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一般而言,音乐师范类招生在专业考试时通常是以“声乐”或“钢琴”为主,加上“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两门音乐理论课的总成绩按比例确定最后的专业成绩。这种方式适应了对音乐教师一专多能的要求,但是仍然不够全面,比如形体、朗诵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却没有考核。此外,还应该适当调整文化课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让学生更加重视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知识底蕴。
其次,严格控制招生数量,保证质量。近年来,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很多高师院校大幅度降低了“门槛”,导致学生质量下降。再加上因扩招造成的师生比例失调,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质量是生存的保障,所以,宁缺毋滥,保证招生质量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长期生存和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有力保障。
(四)建立更加合理的教育实习制度和模式
第一,加强实践环节管理,完善实习体制。
在我国许多师范类院校,对教育实习环节不是很重视,很多学校采用学生自主实习,而学生往往采取“欺上瞒下”的方式,蒙混过关,而学校也通常对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采取“睁一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这就使学生错过锻炼自己的机会。其实,教育实习对音乐专业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教育实习是学生认识基础音乐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基础音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其次,教育实习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及综合能力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给同学们做示范、课件制作和使用、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课外活动的组织等等,只有专业技能过硬,综合能力强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再次,教育实习也是学生自身查漏补缺的过程。这一点,但凡认真参加实习的学生都深有体会。所以,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教育实习是一个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高师院校要加强实习管理,使得学生能够认真的参与实习的每一个环节。使实习成为走上工作岗位的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调整实践时间,完善实习模式。
目前,高校的教育实多是在学生毕业前集中进行,而熟悉结束后,学生面临着就业,不能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如果对实习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化整为零,把一次性实习变成多次实习,将会受到更好的效果。如:每一学年第一学期安排实习,每次时间为两个星期,并且在中、小学交替进行教育实习。这样以来,就能使得学生自进校就能清楚认识基础音乐教育现状,明确目标,把学习与基础音乐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而每一年都安排实习,不仅可以使得学生能及时解决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而且能是学生随时触摸到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形势。
综上所述,为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基础音乐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建立有利于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师范素质的培养,健全和完善招生体制和教育实习制度,使高师毕业生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同时,应注重提升高师音乐教师的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这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
[摘要]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界定不清楚,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改革方案为: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用,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开展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问题 改革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与专业音乐教育相对应的音乐教育方式。它不以掌握专业音乐艺术技能为目的,培养的不是音乐艺术的从业者,而是音乐艺术的高水平受众:它重视学生音乐素养、音乐理念和音乐品味的陶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性、普及型的音乐理论、音乐历史、音乐鉴赏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未来社会劳动力的素质与能力,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据2005年对全国4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全国还有很多高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在已开设的高校中选修音乐的大学生人数还不到总人数的两成。”可见有些高校决策层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轻视公共音乐教育。有的院校至今还未设立公共音乐教育领导机构或管理机构,有的虽然设立了但是挂靠在别的部门下,没有自主权。甚至形同虚设,致使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机构、管理队伍不健全,公共音乐教育难于落到实处。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但“并不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求开设的,而是根据学校师资的条件所开设的课程,”“许多的音乐选修课是由音乐学院(系)的专业教师兼职代课。”究其原因,还是观念上认为专业音乐教育与公共音乐教育区别不大,甚至认为公共音乐教育只是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属物。因此,忽略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经常重此轻彼,并不能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与教学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些高校把办艺术“校团”的出发点局限于为本校争奖项和荣誉,挤占本应用于面对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场地、设备和经费,颠倒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社团活动来代替公共音乐课程。
2、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界定不清楚
面向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化音乐教育和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要求等方面都不同。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法教材等方面缺乏专门化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仍然存有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色彩和倾向。
3、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据2006年对大连5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7.5%的学生选学音乐课是为了补习中学阶段所扔掉的课程:有49.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有23%的学生想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用以方便以后工作,迎合社会潮流,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该调查同时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实践课程,轻理论课程:重声乐课程,轻器乐课程:重流行歌曲演唱,轻声乐基本训练等现象。高校学生对音乐素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偏差。”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
二、改革方案
1、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用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音乐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将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背景,理解多种题材、体裁、风格与形式,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技巧,还会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群体及地区、民族,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地理、民族学、人类学及其他艺术等领域。这些知识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多元化,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热爱,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陶养其心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2、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政策法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完善机构建设的参照和有力保证。它使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意图,通过教育法令和规章得以全面实施,让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有法可依。按章办事。
其次,学校应当设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设置专人管理、有固定的经费投入、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并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管理机构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负责人制订每年的活动计划。保证公共音乐教育课堂的各项实践活动常年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明确教育评估内容,采用网上评教、同行互评、专家督导组评价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
3、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开展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针对的是普通大学生,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激发学生的音乐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公共音乐教学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形成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对音乐作品试歌、视唱、填词、编曲二度创作,逐步形成创造音乐的能力。在选择教材或编写教材时。应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现有的文艺基础,选择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的音乐作品。同时还要立足本土文化,兼收世界各地精华,以此为立足点,扩大学生知识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比较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与审美判断力,形成自己正确的音乐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