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0 09:49:14
导语:在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的现状
为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卫工作,我国自1996年起就确定了将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个周一作为“安全教育日”,在全国的中小学开展。2007年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提出公共安全教育包括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社会安全、自然灾害、信息安全以及危害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的六大模块,要求学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角度多途径地开展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国家之所以设立这些制度是为了降低各类伤亡事故在中小学发生的机率,全面深入的推动安全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然而,每年非正常死亡的学生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这是他们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所导致的。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主要靠学校的教育,只有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生存技能、健康知识、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并掌握自我保护能力后才有规避各种伤亡事故的可能。多年以来,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学生在意外伤害事故中缺乏与安全相关的生存技能、生活经验、心理知识以及基本的医学尝试,导致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自我保护能力很差。学校受传统教学和竞技体育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过分强调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忽视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部门早已明文规定要在学校开展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但学校只是流于形式,照本宣科,学生缺乏实践活动,真正发生危险时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目前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主要手段有:第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强调运动损伤的内容;第二,对体育器材使用的讲解;第三,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老师对他们的安全保护;第四,教师利用上课、黑板报、学生手册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的理论讲解;第五,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老师让学生做热身活动,防止学生在运动中受伤。从以上五点我们看出,学校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理论宣贯上或是对运动项目本身的安全讲解,并没有涉及到对发生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情景的安全保护教育。以上所述就是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现状。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师生要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目标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生进行体育活动首先要注意安全,而且上课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要告知学生如何在运动中保护自身安全,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应如何应对。教育部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需要体育老师和学生认真阅读学习,只有教师和学生真正了解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生命安全教育里的目标,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体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在学校里的安全意识。
(二)学校定期开展运动会和突发事件演练,普及生命安全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体育课的范畴,运动比赛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只有将生命安全教育与运动竞赛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地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所以学校要定期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和突发事件演练,这类竞赛和演练的种类很多,比如赛跑、篮球赛、拔河比赛、火灾演练、地震演练等,在竞赛和演练中学生增强了体质、锻炼了意志,同时还学到了救险逃生的技能,强化了学生们的生命安全意识。
(三)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发与应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里虽然规定了课程目标,但并不是强制性的规定,这说明该课程是目标导向,课程内容很广泛,体育老师在教学上有很大的空间进行选择,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在竞赛规则、运动项目、器材、场地上进行适当的简化,编写适合本学校风格的教学课程,把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改编成机动灵活的教学内容。
(四)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
体育教师在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他是安全教育的的设计者和操作者,体育教师能力的高低决定着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能否顺利开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够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就目前情况来说,还没有明确、具体的操作内容和评价体系应用到体育与健康课程里的生命安全教育当中,这就需要外部和内部共同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外部来说需要教育部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定期开展体育教师的培训活动,师范类体育院校应着重开展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使体育教师在走向教育岗位之前就有这专业的技能来胜任今后的体育教学工作;就内部来说,作为体育教师要经常与同事、外校同行交流沟通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经验,多学习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图书和影像资料,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只有从内外两个方面提高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才能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打好基础。
(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全面开展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
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是很难完成的,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学校应与社会各部门取得联系,如公安消防、卫生、交通、地震的相关部门,聘请这些部门内的专业人员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帮助学校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的演习活动。如请消防人员给学生讲解发生火灾后的逃生办法,请交警向学生讲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及发生交通事故的处理方法,还可以请地震监测站的人员向学生讲解地震来临前的征兆和发生地震时正确的做法等等,只有学校与社会实现真正的结合才能使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把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起来,就要加大学校和社会各界对它的研究力度,建立一支有素质有专业技能的体育教师队伍,把体育课程的结构进行优化,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进行完善,丰富安全防范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学校和社会各界尽到自己的职责,才能保障生命安全教育有效顺利地开展并取得实效。
作者:王成明 丁勇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1.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与体育教学改革有效融合可能性分析
开展教育的主要目的除了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外,还包括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思考能力的提升,对事物形成必要的认知和分析,而教学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个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而体育教学不仅仅要帮助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健康习惯和思维,还应该让学生认知健康的意义和重要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维护生命健康不仅仅是生命本能,同时也是个人对成长理念认知的逐渐完善与发展。当前在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时,我们应该明白其目标和方向都是完善教学方案与思路,健全学生的理念与认知度,改变学生传统的以技能和理论学习为核心的学习理念,形成更为全面、完善的思维,而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更加关注学生对未来的完善认知和全面规划,而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正是如此。将生命安全教学理念与体育教学改革有效结合,不仅要将理念与教学计划融合,同时也要将其与整个教学过程相融合贯通,通过专项训练、技能训练、主题训练,加上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活动,从而实现生命安全教学理念与体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正是二者一致方向性加上统一主体,决定了将二者融合不仅符合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培养人才的客观要求。
2.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注意事项分析
在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不仅要求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案,同时我们还应该把握生命安全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内容,要重视生命安全教学整个过程的完善性和全面性,通过理念有效融合,加上合理开展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根本目的,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2.1完善教学理论研究程序,做好专业师资力量建设
在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想要有效依赖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指导,就必须完善理论研究,通过科研力度的有效加强,加上教学理论研究程序的不断完善,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接受相关内容。此外,还应该清楚,当前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将二者融入教学的成熟教学模式,因此需要完善教学理论研究,确保及时将教学实践经验转化为专业教学指导理念。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决定了我们必须深化教师影响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通过专业师资力量建设,从而确保整个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应该不断完善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使教师能够高效、全面完成整个教学活动。
2.2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管理过程
在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必须突破原有教学思路和教学体系,通过教学制度、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丰富,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效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优化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确保各环节有效衔接。相对与以往体育教学来说,融入这一理念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不仅仅要向学生讲述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让教师适应教学新内容,完善整个教学体系,还要确保教学质量,这一过程中要对教学管理环节进行优化,重点关注学生的掌握状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形成清晰理论体系、完善健全生命安全知识体系,养成安全运动、维护生命的意识。
2.3革新教学措施、完善教学模式
以往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时,通常主要由运动准备、运动开始、运动总结三部分组成,而学生和教师往往对运动准备和运动总结缺乏足够兴趣和投入,更多将精力和重点放在了运动环节,这就使得该体育教学模式存在较大问题,很多学生更关注体育教学内容,并非体育课程,因此想要有效开展生命安全教学,就必须将相关教学知识与整个环节相融合,在每一环节内都融入必要的安全教育知识,通过渗透性安全教学措施开展,完善整个教学模式。比如可针对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比如针对某些突发事件,学生如何逃生,就需要设计不同情景,对学生进行具体实践活动的指导和修改,通过精心设计,确保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有效融合。
2.3避免课堂板块教学,实施课堂内外一体化安全教学
在生命安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杜绝板块式教学方法,不能将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理念寄托于短短课堂时间,必须认识到生命安全教学是一个体系化、系统化过程,应该充分结合课堂内外一致开展,构建一体化安全教学模式。通过将体育知识讲解、体育动作示范、体育技能普及等一系列知识有效融合,而在校园内也通过张贴标语和宣传画等一系列形式。构造全面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与体育教学有效结合的重要要求,我们必须清楚,生命安全教学不只是课堂上的内容,要融入学生生活中。通过良好氛围的营造,确保学生能全方位了解和学习生命安全知识。
3.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改革实践方案分析
将生命安全教学与体育课改革教学相融合,是指把生命安全知识与体育技能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学习有效结合,结合定期考核、适当课程穿插等一系列方法确保最大程度、最全面实现体育知识融合,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具体而言:
3.1将生命安全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作为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其内容设置和教学目标设定往往对教学活动开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必须将生命安全理念与其有效结合融入,要将生命安全知识与体育教学知识、技能一起进行教学考核,确保学生能用心学习。而在教学计划安排中,要确保生命安全教学的时间投入,不能应付完成,要确保时间足量。确保学生能体系化完成生命安全教育,确保理念实质性提升。
3.2突出教学主题,优化教学体系
生命安全教学不仅包含体育损伤,还包括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预防。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既要优化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教学,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将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与体育教学有效结合。同时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应将生命教育全面融入,同时让学生在分享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养成健康心态,整个教学活动中,要把教学主题突出当做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的融合点。通过相应团队配合,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目的。
3.3专项教学与情景模拟教学全面融合,提升教学真实度
为提升学生对生命安全教学的足够重视和理解度,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时,可以适当开展情景模拟教学,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结合团队配合以及个人应变能力等,完成困境逃生、问题处理等一系列突发事件。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此外针对生命安全教育中某些重点和难点,开展专项教学活动。通过专项强化,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技能和安全意识。通过情景模拟教育与专项教学的全面融合,切实提升教学活动的真实度。
4.结语
随着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如何革新教学思路与方法,优化教学活动,就需要我们从大学生成长实际出发,切实提升学生对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将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与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有效结合,不但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能在具体实践活动中预防、减少突发事故发生,促进教学活动走向完善。通过将生命安全教育知识融入整个教学体系内,结合活动开展,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全面完善的安全知识,形成丰富的成长理念。结合生命安全教育背景开展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仅是教学改革方向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郑庆乐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
一、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的建议
(一)提升教师的责任感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中的主导者,体育教师的工作效果直接关系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能不能顺利完成,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职责,要认真开展对学生生命安全的教育,转变自身的认识,提高对工作的责任感,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的工作中去。教师应该建立学生健康的安全档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身体现状,对于不适合参加剧烈活动的学生,在活动量上给予适当的控制,另外,教师还应该加强与患病学生家长沟通,提醒家长定期为患病学生检查身体,进而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
(二)提高学生对于生命安全的意识
在体育教育课程中,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教师要具备责任感之外,学生也要高度的配合,才能杜绝生命安全的事件发生的隐患,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促使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杜绝学生为了赢得比赛,而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同时,培养学生理智分析问题的能力,减少学生因为不能够理性分析而带来的冲动,进而减少因为争强好胜引发的生命安全问题。
(三)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
在对于生命安全的教育工作中,工作方式要求防范式教育变为主动式系统式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在选择上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兴趣为朱发电,并结合学生思想现状以及身体发育的特点入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安全教育,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以及健康的体格,进而实现终身的生命安全意识,减少生命安全的隐患。
(四)加大基本设施建设的投入
基础设施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对体育设施不断加大投入,注重高职院校体院场馆的改造与完善,并要加大对体育器材的监督管理,要定期巡视检查体育设施,并在购买体育设施时要把好质量关,从根本上杜绝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故发生。
二、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其生命安全问题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安全教育一直是被忽视的问题,这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不仅依靠学校,更要全民广泛的关注,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作者:陈世有 单位:广西北海市卫生学校
一、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生命安全的作用及影响
(一)音乐有治愈心灵的功能,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不仅仅只是一种娱乐大众,消遣生活的方式,在现代心理研究的过程中,音乐是治疗人们心理伤痛,引导人走出心理困境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它对于养生保健,调节人的心理情绪和生理现象也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美好的音乐旋律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在舒缓的音乐旋律中,人们可以忘记伤痛,放松自己的心情,使人们摆脱焦虑不安和孤独抑郁的困境。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学习以及各方面的压力造成了人们各种不安定的负面情绪,使人们在生活中身心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悲剧现象的发生。对于这种情况来说,人们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的音乐活动和一些锻炼来舒缓自己的情绪,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当人们处在一种相对优美、轻松欢快的音乐环境中时,他们的情绪和心理会得到很大的缓解,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音乐可以引导人们感悟生命,珍惜生命
古往今来,在音乐领域做出重大成就的人不乏少数,有一些伟大的音乐人,他们在创作著名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困难,而在面对生活的重重阻碍之时,他们仍能用积极的心态很顽强的精神与命运做斗争,最终创造出伟大的音乐作品。正如贝多芬、莫扎特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他们虽然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但他们的精神长存于人世,永远激励着人们。他们的音乐作品传达出了对挫折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都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鼓舞着人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使人们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三)音乐能给人以自信,使其乐观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热衷于音乐,并把它当做娱乐,调剂生活的一种方式。有些人则把音乐当做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对于这些热爱音乐的人来说,音乐是他们的希望,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精彩和光明。在人们情绪到了低谷时期,励志欢快的音乐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调动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美好的音乐都可以调动人们的情绪,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使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使生活也变得更加有意义。而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应尽到自己的职责,给予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多一些鼓励和包容,让他们坚定自己的目标,乐观的生活。
二、有效的把音乐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一)创造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
加强对女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的重视,创造一个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高校和各大教育部门应从安全问题着手,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加大生命安全教育的宣传,让学生自身也提高安全意识,时刻培养自己的自我防范意识,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知识,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美好。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使在校的大学生自杀、失踪等悲剧的现象尽量减少发生,为了这个目的,要做出很多举措和努力,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做出一些创新和改革,使音乐教育辅助生命安全教育的宣传和发展,使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音乐教育中,努力创造一个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内容
在音乐教育中注重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音乐教育的内容多种多样,由于音乐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痛苦挣扎、抑郁低沉、也有热情激昂、欢快轻松,所以不同音乐作品传达的精神和故事有所不同。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这些音乐作品,选择性的把正面积极的内容传达给学生,每个课程都要用心挑选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作品,让学生在名作中得到启发,用一些鼓舞人心,对生活态度乐观积极的作品,带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透过作品看到生命的本质和真谛,从而理解到生命的伟大和面对挫折时应有的不屈不挠的态度。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三)扩展音乐教育的层次
扩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以提高学生对待生活的积极性。在现在社会,音乐已经渗透到很多行业领域,在医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社会工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人们抓住音乐能对人们情绪和心理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辅助一些病痛的治疗和一些心理疾病的治疗。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用积极健康的音乐来辅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开展不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与人交流,探讨彼此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的真谛,让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对自身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和定位。
(四)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者
培养一批优秀的、具有正能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学生教育问题上,教师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情绪以及一系列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积极性,他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正确的培养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因此,高校应培养一批优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人才,在音乐教学和生活中都要有自己正确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把自己积极乐观的正能量通过课堂扩散给每一位学生。用优美动听的音乐来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生命个体的存在,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教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正确对待生命,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三、结束语
音乐可以传达人们的各种情感,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音乐教育的道路上,如何利用音乐来更好的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对待生活,这是人们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要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关注大学生精神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把音乐教育融入到生命安全教育中,让教育充满人性的关怀,在广大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努力下,让女大学生的安全隐患日渐消除,让他们提高生命安全意识,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也为我国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阚兴芳 单位: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学院
1生命与体育学科
有句话说得好,“生命在于运动”。从人类诞生的几千年来看,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发展与进化。早期的人类靠打猎与果实采摘来维持生活,后来人们不断地优化、改善他们所参与的实践活动,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与指针就是这一优化历程中强有力的证明。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它有着独特的意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相辅相成,保证了生命的精彩与充实,彰显了生存的意义。毫无疑问,体育可以锻炼人类的体魄,帮助人们强身健体,适量的体育活动能够充实人类的生活,改善人们的健康与体质,使自然生命得到保障,向着健康的方向前进。同志就主张一个人只有拥有一个充实、健康的生命,也就是只有保障了自然生命,他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才能得到完善与健全,自然生命是社会与精神生命的必要前提与强有力的保障,因此,一个人若是想要拥有一个正常、充实的人生,体育锻炼必不可少。传统的只注重学生身体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高校教育的需求。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当代的高校体育教学不但注重学生身体的锻炼,更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了锻炼和加强,使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了提升,精神生命得到了改善。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需要几个同学结为一组,共同完成一项体育活动,所以体育学科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使学生的社会生命得到了锻炼并更加积极地发展。体育这一学科从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个层面出发,使学生的生命能够正确、积极地发展,体育学科较其他学科来说更加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是一门极为重要并不可轻视的学科。
2当代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现状
虽然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有较大的意义,但是当代的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教职工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不深,并且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教师会认为体育是一项无关紧要的课程,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价值不高,学生也往往是应付公事地来上课,所以体育的教学往往比较散漫,授课的效率不高。第二,体育是一项注重身体活动的课程,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所耗费的体力是十分大的,老师在一天的教学过程中,难以维持旺盛的精力。第三,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重视身体的锻炼和各项竞技活动的进行,老师很难意识到学科术语、营养学、健康学、保健学等一系列的教学的重要性,这些内容的教学会让学生受益颇多。第四,传统的体育教学缺乏安全教育。安全意识对每个人、每项工作来说都至关重要,体育的教学相对于其它文化课程的教学来说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因为体育教学是一系列竞技活动的进行,女学生还好,性子一般较为温柔,她们之间的相处模式较为融洽,很少发生肢体上的冲突,但男生的好胜心较强,他们会因为肢体的摩擦或一言不合便发生冲突,所以在竞技运动的进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潜在危险。但是由于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提及关于安全教育的问题,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受伤的现象频发。第五,竞技运动过程中会因为剧烈运动造成人员伤亡,在这些意外情况发生时,大多数的学生都惊慌失措,并不能及时地、正确地处理伤口,这是由于老师只一味带领学生做一些肤浅的准备活动,并不教育他们如何预防激烈的运动所造成的意外伤亡;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第六,因为体育这一门课程一般不计入总成绩,对学生排名和领取奖学金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大多数的学生对体育抱有轻视的态度,他们只是应付公事一般去上课,在老师教授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时,态度散漫、举止轻慢,这是对授课老师的不尊重也是对自身生命的不尊重,会造成极坏的后果。
3高校体育课程的安全教育的引进与实施
3.1在高校体育的授课过程中引入安全教育理念
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往往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重视,他们会因为学业不顺利、感情生活的失败、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便产生轻生甚至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教育他们用一个乐观的、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教师要充分地向学生展现生命的活力与精彩,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也激发学生自身对运动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做到自主运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充分地享受生命的精彩和运动的乐趣。体育教学要利用自然资源,适当地实施户外运动,让学生在自然中锻炼自己的运动能力并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3.2向学生教授安全实例,设立生命课堂情景
单纯地向学生讲授一些安全教育知识未免太过枯燥乏味,这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很难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并且很难将所学到的安全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育老师在安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安全实例,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一些危险的严重性,能够引起他们的重视,同时教导他们面临这种情景时的正确做法,保证他们弄得懂、学得会、用得着,让他们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感悟,学生往往会更加主动、认真地学习这些知识。
3.3保证教师的专业性与教学质量
有些体育老师在繁重的教学过程中,精力不能长久地保持,他们往往会提供给学生较长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期间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没有老师的监督,学生间的冲突、激烈的体育运动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松懈,要保持一个严谨的教学态度。同时要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他们的教学能力必须较强,能够正确地、有力地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安全意识得到较大提升,学到充足的安全知识。
4结语
每个人都只有一条生命,生命是人类进行一切生命活动、享受生活的前提与保障。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重视程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高校体育的教学作为一项教学活动,应当时刻以保障学生生命质量与完善学生的生命为自身的使命,教育、引导学生重视生命并教导他们如何爱护、保证自身生命和他人生命。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将安全教育引进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我们应当不断完善这项工作,使它在维护学生生命质量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者:胡文昕 纪磊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体育部
1.国外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评述
日本: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经常发生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他们较早就十分重视生命安全教育,并在学校保健体育指导要领中明确规定了关于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日本体育指导要领发现,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比较全面和系统,主要包括
(1)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伤害的预防。
(2)伤害应急措施。其中锻炼学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如地震及泥石流、火灾次生灾害等危险时刻,能够准确判断周围情况,冷静、迅速、安全地行动,并关注媒体对灾害信息的播放。长期以来,日本的生命安全教育在全国学校开展得相当普遍,紧急疏散、逃生避险、应急自救的演练已经成为学校的日常活动,大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避险能力和意识。美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定的体育标准和各学校的体育教育计划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心理品质。他们推崇“生存教育”的理念,将安全教育、生存技能训练作为一贯的必修课程,经常进行火灾逃生、紧急避险的排演。为此,美国国民的防灾安全意识非常强。俄罗斯:1991年,基于国内的社会现实及学生的身体状况,俄罗斯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调整,其中专门开设了《生命安全基础》课程,涉及到周围环境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可能造成的危险、极端异常情况下的个人安全、生活方式与生命安全等内容。俄罗斯的生命安全教育显然把生命安全问题放在一个更新的高度、更广泛的基础上看待和研究,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安全观。此外,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对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教育和避险技能训练同样值得肯定。
2.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存在问题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我国与日本等国在对生命安全教育,特别是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程度上均存在较大差距,国外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科学和系统,已经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而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突出表现为理论化、教条化、零散化和形式化等特点,这种非常态的、非系统的践行方式与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认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尽管我国在大灾之后痛定思痛,总结了不少应急避险的内容与方法,但在实践途径上还是摇摆不定,难以找到一种奏效的根本路径。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动,这种状况必然造成更加严峻的后果。
3.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联系
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训练,与学校体育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它们在价值、形式、要求、方法上都存在共性。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身体操作性的,通过身体运动完成任务,在动态演绎中获得健康和生命的尊严,在协作和拼搏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从目标上讲,学校体育的领域目标下的一些内容标准与生命安全教育是一致的。体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最能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从学校体育的角度讲,体育教育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身体器官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形成健康的体魄、改善大脑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均衡性,提高反应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也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体育的情境教学模拟锻炼各种应急避险技能;学校体育师资无疑是避险技能训练自然的优秀组织者与引导者。
4.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方向
根据生命安全教育、应急避险能力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特点和相互联系,可以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的学校体育教育系统之中,即以学校体育为平台,实现应急避险能力训练及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运行。因此,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4.1改革学校体育理念,拓宽体育教育空间
生命、生活及生存教育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前提,我们应该进一步拓宽学校体育教育的空间,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在学校体育领域中常态化开展和实施,包括应急避险能力训练在内的“三生”教育理应纳入学校体育的范畴,实现运动教育、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融合。当前,学校体育正向着“以人为本”的方向改革,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操作的可能。
4.2完善体育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标准
消除生命安全教育的软肋,建设这项工作的最佳平台,需要进一步确认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目标,完善当前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并在内容标准的制定上有一定的倾向,而不是让其处于边缘的角色。我们可以根据学校体育的活动性和开放性特点,可以将生命安全教育特别是应急避险能力的训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范畴,使之科学化和系统化。
4.3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探索有效教学模式
将应急避险能力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后,需要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情境,能够在日常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合理地设计、整合、演绎生命安全教育及避险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
4.4重构教师专业素质,强化教师自身能力
改变以往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和教师职后培训,重构教师专业素质,强化教师自身能力加,强化生命安全防护及应急避险的认知教育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通过教师自身的提高,来促进这个领域在学校体育领域中的巩固和扩展,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与身体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推动该项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发展。
作者:刘岩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1、认真组织教学,防患于未然
生命何其宝贵,安全重于泰山。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课上落实安全措施,引导学生树立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1)开学之际,学校应当对体育器材进行严格的细致检测,排除存在的安全事故隐患,以生命安全第一的宗旨去开展体育教学。预先考虑安全措施,做好体育课安全预案,消除一切对学生生命健康不利的外部因素,避免体育课堂事故的发生。(2)要把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去,要写好具体的教案,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备器材等诸多方面。要合理的安排体育强度、体育课密度,减少不安全因素。“身教重于言教”,体育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以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为宗旨和准绳,使学生真正领悟体育教学的意义。(3)在平时的体育课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体育活动的基本规则十分必要,一些对抗性强和游戏性活动中,如果出现违反规则的现象,就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在课前加大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基本规则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进而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包括一些专项的准备活动和身体大关节部位活动。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教法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动作技能、技巧,由易到难。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上提高纪律性,使学生有更好的自我约束意识,消除不利于学生的安全因素,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地位。(5)活动后的安全非但不可忽视,更要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因为一节体育课上完后,只有及时的做好放松活动,使学生心率平缓下来,身体肌肉松弛下来,学生的亢奋状态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同时还要安排好器材收回,保证学生安全离开活动场地。
2、掌握一定的保健知识,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加强自身学习,掌握一定的体育事故处理知识与技能,对课堂事故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到课堂事故发生时临场不乱。如:篮球活动中,一同学手指受伤,要先询问事情的经过,检查具体情况,是挫伤还是钝伤,是否是关节错位还是骨折等,考虑是否去医院检查治疗。要及时地采取措施,同时或事后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急救教育,使学生学会、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学会提高关心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的能力。
3、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关爱学生
事故发生时,我们要及时的通知医务室到场进行紧急救治,向学校领导汇报,并通知家长,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用一颗爱心去关爱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受伤的同学进行周密的救治安排,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学生会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体育教师应事必躬亲,正确引导,把学生掌握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加大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力度,预防课堂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发生比例,使体育教学在渗透生命安全教学时更具多样性、持续性、实效性,真正实现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刘宝树 单位:山东省无棣县车王镇中学
一、学校体育推行生命教育的价值功能
1.1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认识自我、认识健康
学校体育推行生命教育首先是认识生命的价值。这是生命教育的起点。为此,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敬畏、热爱,进而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与逆境,培养对生活的自信和坚忍不拔的勇气,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环境教育、死亡教育等等,都可以融合于学校体育课程。而生命教育在健康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升华,教育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具有有限性、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生命是由出生、成长、老化、死亡等构成的连续过程,生命的成长历程是艰难的、危险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对生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导致生命的终止。”[3]一些国家学校体育课程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健康、认识生命安全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例如,俄罗斯学校体育课程分设体育与生命安全基础两门课程,体育课程包括了身体发展、运动技能、卫生、饮食、休息、意志与道德品质的发展、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的身体调节和自我调节方法等内容;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包括自然灾难、生产事故、交通事故伤害等预防与处理的内容[4]。其次是认识自我、认识健康的价值。通过学校体育这个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行为和习惯;认识健康,加强体育锻炼,远离疾病与亚健康。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体质和体能指标连续20年来持续下降,城市学生的肥胖及超体重比例不断攀升,肥胖率高达25.5%;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分别为31.6%、58.07%、76.02%、82.68%,呈台阶式发展态势。造成这些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严重不足,睡眠时间不足,课业负担过重。这对我们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健康,从而使学生了解自身、认识自我行为及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最终达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1.2发展和保持学生生命健康水平
学生是未成年的人,是尚待发展的人,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力。学校体育具有发展学生生命健康水平的价值。学校体育着眼于学生的生命特征,利用体育技术、技能的教学,顺应学生生命的内在自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到两种运动项目的技能和身体锻炼的方法,并持之以恒进行体育锻炼,不断增强学生体质,借以发展自己生命健康和幸福的生活。现代生活方式使得现代文明病的蔓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体育以其独特的功能,是人们增进健康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不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这一时期学生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的主要方法[5]。另一方面现代学校体育课程重视生命体验、身体需要、能量释放,把生命归结于人的生活之中,把发展和保持学生生命健康水平作为学校体育功能的终极目标。体育让学生通过运动参与产生的笑声与汗水,让学生获得了运动素质、体格、身体机能等生理性效应,也获得了快乐、成功、自信和满足感等心理体验,是生命教育的具体体现。
1.3促进学生生命特征全面发展
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生活或多或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中小学生的日常的体力消耗明显减少,上学中各种交通工具代替了步行,生活中体力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营养过剩现象日趋普遍,不仅影响着中小学生身心健康,还不可避免地使他们的机体生物结构和功能产生退化,于是人们不断地寻求新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体育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知识、技能,增进身心健康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索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过程。学校体育中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是其他课程所不能代替的,这种亲身体验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存在方式。学生经历这些体验最大的作用在于促进他们生命特征全面发展。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生命个体完成的发展方式。阻抗学生生命退化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情景化体育游戏等活动,可以使学生肌肉更加发达,大脑发育得更加完善,可以提高大脑皮质对各种刺激的分析综合能力,提升本体感觉敏锐力,使学生判断时间、空间和本体位的能力增强,瞬间反应加快,判断更准确,能协调支配有机体,同时可以提高肌体体温的调节能力,增强身体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延缓衰老的进程,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等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作为生物的进化与发展[2]。
1.4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
体育已经成为人们提高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的一种生活方式。WHO在2002年世界卫生日特别提倡增强体育锻炼,提高生命质量。世界卫生日的口号是———运动有益健康,主题是体育锻炼。这一口号言简意赅,跨越了经济、社会制度和地域的障碍、把科学的智慧和观念变成政策,帮助人们健康长寿和生活得更好[6]。但在现阶段,在校期间仍然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能系统、持续接触体育的阶段。学校体育以运动是生命进化的原动力,按照生命规律发展体育教育,使体育课堂教学直面生命。从目标设定、内容设置、过程控制、方法更新等方面遵从生命发展的规则,通过人体运动的调节与控制,来实现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改造,从而为最终提升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提供身体可能[7]。同时,体育教学过程也是人体生命潜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是生命力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体育教育将学生领入体育这个王国,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欣赏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够愉悦身心,丰富文化生活。目前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简单,势必会给他们带来孤独、紧张和枯燥。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扩大学生人际交往,学会与他人和谐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校体育教学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学校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高度融合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与学校体育教育中倡导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相契合的。“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理念必然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唤醒、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它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重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改善教育效果的理论基础。当前的学校体育功能低效主要在于学校体育缺乏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这不仅体现在体育教育内容上,也体现在体育教育观念上缺少生命教育的真谛。体育变成模式化的训练,压抑学生个性和生命发展的多样性,使学校体育教育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因此,现在学校体育要回归体育的本性,呼唤生命本质,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这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学校体育功能的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思想都是学校体育功能的本质要求,无论从学校体育教育的起源,还是发展的动力而言,都源于生命,这都要求学校体育功能要实现向生命的回归。
2.2体育教师是生命安全的倡导者、组织者、实施者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应毫无疑问地担当起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体育教师要当好生命安全教育的倡导者、组织者、实施者。首先得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熟练驾驭体育课堂能力,在科学合理组织教学、上好每堂课的基础上,杜绝课内出现安全事故,还必须掌握并传授大量与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其次要适应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时展潮流,不断改变、更新教学策略,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充分利用好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因地制宜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2.3利用体育理论教学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在体育课理论教学中,安排一些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利用室内体育课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授各种生命安全知识,教会学生多种基本生存、逃生、自救、救人技能等本领,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与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安排学生上讲台讲述他们亲自遇见、或听说的一些灾情,讲述灾情发生的过程和结果,讲完后进行提问,这种灾情是如何发生的,怎么判断它的到来,以及遇见了该怎么办?学生发言后,老师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出险情到来时的预警、怎样迅速撤离险区以及常见自救与互救方法;教育学生身处险境时,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例如,通过观看1998年洪涝灾害的影像资料,其中有一个叫江珊的小女孩勇敢面对灾难,抱紧大树9h不松手与洪水作斗争,最后奇迹般生还;更有老人和小孩在树上几天几夜经受饥饿、黑夜、担心与恐惧,最后坚持到被救出。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总结:他们为什么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都没有放弃生命,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生命?向学生传授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遇到灾害时能够稳定情绪,勇敢面对,以积极的心态和采取力所能及的方法对待困难与挫折。
2.4利用体育实践教学践行生命安全教育
通过学生积极实践、体验,让生命安全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之中,践行在他们的行为之中。在室外上体育实践课时,老师可以创设一些“灾难现场”或危险情境,如地震来临的情形,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开展逃生模拟训练,使他们在险情来临之前能组织有序,互相帮助,并在最短时间内离开“险境”。在平时体育课堂上,多穿插安全知识与安全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在灾难面前的判断、自救、互救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安全技能训练,如:低血糖、晕厥如何急救,人工呼吸,扭伤如何止血、包扎处理等。在跑、跳、投等身体素质中,可以设计学生正在“险区”练习,当学生听到教师紧急哨声,明白有灾情到来,并马上组织有序的越过障碍,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集合,先到的学生还可以帮助那些体质比较差而掉队的同学,使他们都能迅速地脱离险区。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品质。在烈日下、在细雨中、在风雪里培养学生经得住风雨、挫折和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进行中长跑练习时,教师用体育明星作榜样,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充满信心,坚持跑到终点,相信“彩虹总在风雨后,风雨后的阳光更加灿烂”。
三、结语
生命安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这种思想指导的教育改革实践。生命安全教育的推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另外,生命安全教育必须渗透和融入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实质性的育人效果。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使得学校体育具有了新的内涵,这使得学校体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同时教会学生多种应急、逃身、自救、救人等技巧和方法。生命安全教育广泛地应用于学校体育,也能促使人们去反思传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实践,从而有可能引发学校体育的新一轮变革。
作者:鲁国斌蔡春苗单位: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一、学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现状
体育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健康最终是为了生命,一个人只有对生命安全真正认识和领悟,才能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产生责任感。这也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体育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这与生命安全教育形成契合。但是目前我国学校体育中的生命安全教育总体比较滞后。具体表现如下:首先,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过程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践锻炼。很多学校对待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只是单纯的从理论上进行教育,欠缺真正的实践演练与操作;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课程中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对如何增强生命力,保护生命安全没有完整的方法和途径;第三,生命安全教育缺乏长期关注和积累,仅仅只局限于在安全教育日或者当伤害事故发生中后期的教育学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安全保护力量薄弱,体育教师承担着学校及家长的巨大压力,担心学生受伤,从而对教学内容大幅度降低难度,教学内容的简单化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随着学生体质的下降导致在体育活动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从而形成学生厌学、怕学、身体体质越差的恶性循环。
二、生命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
据报道,近年来我国校园安全事故不断增长,特别是踩踏事故尤为严重。如:2013年3月28日下午,西安西工大附小组织学生到曲江海洋极地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由于自动扶梯发生故障,导致学生发生踩踏,目前已造成16人受伤[2]。又如:2013年4月17日下午深圳市发生小学生群体踩踏事件,总共有9名学生在医院治疗,其中四名学生伤势严重[3]。学生安全事故层出不穷,生命安全教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生命安全教育是一项教育活动,它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体育学科实践性强的特殊性,使得体育与健康课作为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增强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和安全救护意识,掌握基本自救、互救方法等各个方面有巨大作用。因此,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生命安全教育是体育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生命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无视生命,便没有人的一切。因此,生命安全教育意义重大。
三、学校体育中的生命安全教育措施
(一)倡导生命安全教育理念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叶志平校长从2005年开始坚持组织学生进行紧急疏散演习,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这就是生命安全教育理念的典范。生命安全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是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素质教育是学校追求的目标之一,素质教育包含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把它纳为教学重点。生命安全教育是学校体育教学扩展领域需要研究的新课题,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否具有生命安全教育意识及有效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能力,是学校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成败的决定因素。众所周知,生命是最宝贵的,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即使你拥有很多财富或者智慧,如果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同时担负着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树立学生“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
(二)理论课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教师在上室内体育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内容,通过相关录像视频等资料的搜集,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提醒学生重视生命安全。如:在上逃生技能类体育课程知识时,我们看到汶川地震中许多孩子甚至大人因对安全知识的缺乏而轻易丧失生命的场景,假设我们身在其中将如何及时应对,教师可根据个别案例进行可行性分析。又如1996年在洪涝灾害中一名六岁小女孩勇敢爬在树上等待救援的情形,小小年纪其自我生命保护意识极强。通过一些实际的观摩,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启发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从而达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相关教学资源在室内进行生命安全措施的防范和预演。如:在体育解剖室可以将学生分组后模拟进行运动中的伤口包扎(先去污再上药后包扎)、溺水急救(人工呼吸、胸部按压去水)、火灾逃离等安全教育演习。在保健室可以通过模拟测量运动员在不同运动强度前后的身体反应并进行分析,因地制宜的将保健、营养等教学内容传授到教学中。在心理咨询室,可以通过简单的安全运动知识的调查与讲解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合理运动、健康运动的正确积极的思想观念。
(三)实践课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首先,将生命安全教育元素引入体育课堂。第一,将有关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游戏的教学中,予以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情感教学法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正是强调了往往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学生的情绪[4]。教师将体育游戏融入体育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予以情景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成长,可以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学习效果。比如:在低年级的体育教学中,可以把一些交通规则等安全防备的事项编成儿歌或顺口溜,并在体育实践课中利用纸板做成各种图片,通过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学习与演练,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安全意识。在中高年级的体育教学中,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模仿消防员救火,群众逃离火场等情境加强学生自救、互救的安全保护意识。第二,体育教师利用武术、散打等与安全防范有关的体育项目,编写校本课程,将安全教育融入教学内容。武术是一项融合健身、防身、修身为一体的传统民族项目,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5]。武术中散打等内容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在进行攻击、移动、防守练习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灵敏能力与自我防守能力。太极拳等柔和的动作练习,能培养学生冷静的思维,不仅有利于其他文化课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水平道德素养。武术既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精神,还能使学生养成乐观、积极向上、沉稳的优秀品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将武术有关项目编入体育与健康课本中是促进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其次,是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演练。虽然学生因自我生命安全保护意识极其淡薄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但也有个别案例值得我们思考。如:深圳8岁小女孩袁媛运用所学安全知识勇救液化气中毒父母的事迹。事实证明,在人们熟悉各种安全应急措施的情况下,很多安全事故可以避免。
作者:陈曙 罗永华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1用音乐之美感染“生命”
“美”是音乐的灵魂。教师应切合学生的心理,因材施教,将情感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环节和生命生活的细节之中,让音乐艺术与学生成长的经历及生命体验交融,让学生从音乐情感中体会人类的丰富情感,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真善美的追求之中。音乐是滋润心灵的甘露,可以滋养学生的感恩心态,唤醒他们的感恩意识。母亲节那天,我尝试上了一节特殊的音乐课,以“谁给父母洗过脚”调查开始,当然,一开始,许多同学面露疑问,并没有举手。接下来,我带领学生复习一首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动人的音乐和真情的流露,学生立即沉寂下来,接下来,播放了一位知名教授讲“给父母洗脚”的视频,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个孩子由叛逆、任性到懂得感恩回报父爱的内心转变。学生震撼了,眼神凝重了,紧接着“父母伟大”主题的引出,并用一首阎维文的《母亲》把整节课的情感推到了高潮,那动人的旋律,富有哲理的歌词打开了所有学生的心扉,深情演唱融化了所有人心中的那份不解。下课铃声响起,学生起身,谁也没出声,默默的离开教室。我知道,学生在感动,在思考,其实那一刻,作为教师的我也在心情澎湃,感恩生命!
2用音乐之美体验“生命”
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的音响效果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单靠听难免会产生厌倦感,也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因此,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就是把有形的色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在讲授“梨园金曲”这个单元时我尝试让学生从听觉入手,利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图像、文字、音响特别是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处理,体验音乐表现的意境,悦耳动听的旋律与变幻的画面结合起来,丰富了教学内容。这样的课不仅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其注意力,更提高了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听了以后,再给学生讲解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学生从听到理解到试着去唱的过程中,逐渐的喜欢上这么艺术,并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时候作为切入点,我适当延伸,从爱国讲到责任,再讲到生命教育,让学生慢慢理解珍爱“小我”,才能成长到“大我”。
3用音乐之美创造“生命”
在新的课程标准设定的领域中,把传统的唱歌、唱游、器乐、识谱与视唱等整合在“表现”里,而最具“表现”特征的舞蹈,正是渗透活动来展示和表现音乐美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动起来,乐起来,音乐本就是给人带来快乐的,我要让学生体会到快乐的音乐,快乐的生活,快乐的生命!在教授“青春舞曲”课时,我首先给学生跳了一段新疆舞,动感的音乐、快乐的舞步瞬间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学生开始了解歌曲,学唱歌曲。唱会后,我又带领学生开始跳舞,用音乐的肢体语言让学生敞开心怀,放逐自己,学生越跳越开心。跳过之后,我让同学们谈谈这节课有何感触,有位同学说“:这节课我学的不单单是一首好听的歌,也不仅仅是一段舞,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我更加热爱生活了。”孩子的话很淳朴,我却很感动,适时的点播大家要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4用音乐之美点亮“生命”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音乐课堂成为生命自由成长的天地。在音乐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关爱,让学生在无拘无束又自觉自律的氛围里学习,生命才会充满朝气和活力。
4.1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在音乐课堂加强生命安全教育,首先就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每一个学生都是唯一的个体,是一个精彩的世界。为每个孩子提供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使每个孩子的潜能获得最大限度的释放。
4.2给孩子充分的自信
初中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往往因为外界的影响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作为引导者的我们给予正确的方向和指引,给他们充分的自信。在音乐课上,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因为个体对音乐的感觉不同,也许不能每个人对音乐的接受都能尽如人意,所以我坚持多一个微笑,多一句鼓励,多一点表扬,多一份关心,让他们坚信自己,绽放生命的光彩。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从内心去关爱学生,这样才能叩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懂得和接受你的教诲,当看着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是每一位教师最大的快乐。
5结语
总之,爱是教育的生命。就让我们怀揣一颗关爱学生的火热的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一段值得回忆的学生时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都能精彩的绽放!
作者:张艳忱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一中学
一、通过丰富多彩一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对精神生轰髦追求
首先,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荡涤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可以成为培养精神生命的大课堂。我国古代的书院大多依山傍水,就是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借湖水以静心情,使学生获超然世外之感,在万籁俱寂中悟通饭真。”因此,学校注重美化校园环境、创设和谐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例如,通过标语、书画、橱窗等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表达人文关怀;通过广播、电视、校园网站与报刊等宣传生命教育;通过在墙上悬挂伟人、英雄、科学家、革命先烈的画像及名言,激发学生对那些优秀生命的敬畏,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其次,校园的软环境建设也至关重要。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的珠联璧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一个和谐与充满生命关怀的教育环境中形成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豁达开朗、诚实守信、求真求美等高尚的品行和情感。这些品行和情感是学生的道德底线,只有在这些“底线”之上,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形成,乃至升华,为进人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也为接受高一级的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珍爱生命,才会感受到生命意义之所在。仅凭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还不能足以证明我们的尝试是千真万确的。但是,我们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足不出户地来践行:我们是如何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珍爱生命良好心态的培养,现已结出累累硕果,辐射到我校各个学科课堂教学中。
二、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自强不息的性格、善良的合灵与和谐的合态是生命安全教育追求的目标。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形成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我们应在实际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和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学科教育中挖掘和捕捉人文教育的切合点,在提高文化知识的同时,传播和培养人文理念,使学生德与才并行、做人与求知同步。其次,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把新课程的理念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和谐共处等交往能力结合起来,以开发其潜能,增强其生命意义的寻求,促进其全面发展。第三,作为教师,在改变自己教学方式的同时,积极帮助学生改变固有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中寻找乐趣,在乐趣中体味到人文精神之可贵性,让学生享受求知的过程。第四,学科的教学评价更应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应以鼓励为主,积极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内在的潜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个性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以至逐步完善自我人格。只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因此,生命安全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三、结语
时展呼唤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养成主阵地在学校。只有将生命安全教育放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大背景下,整个教育过程才会起到唤醒—向往—内化的作用。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真正做到在德育中唤醒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培养学生对精神生命的追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对美好人生的真爱吧!
作者:孔祥飞 王卫星 单位:吉林省扶余市弓栩子镇第一中学
一、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独生女,大学之前,他们一个个俨然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的溺爱使他们不需要自己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当然也就不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样一到大学什么都要自己处理时难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面对这样的学生,高校则更应加强安全教育,因为一个个学生的生命安全都是一个个家庭的共同希望。一旦哪个学生出现了问题,他的家庭也就很可能会失去所有的希望,家长则会痛不欲生。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家庭幸福美满,社会才能和谐。生命从来就只是单行线,每个人都没有回头路可走,没有后悔药可吃。药家鑫在痛下杀手时一定没有想到正是因为他的这一举动会害的一个2岁半的孩子从此失去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快乐,从此无法享受伟大的母爱,会使得年迈的老两口失去养老的依靠,面临老无所依的悲惨境地。同样也使他自己的父母失去独子,从此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面对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安全意识淡薄、防范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已迫在眉睫,那么,大学生的生命安全现状是什么样的?
二、大学生生命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生命安全现状
当前大学生生命安全现状真可谓不容乐观,有关威胁甚至伤害大学生生命安全的报道屡见报端:2004年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残忍杀害同宿舍4名同学。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两名学生从该校一宿舍楼13层楼道坠楼身亡。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在开车撞人之后非但不进行及时的救治,反倒连捅伤者八刀致其死亡的“药家鑫事件”。2011年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因成绩不好而坠楼身亡。此外公共安全事件频发:2008年11月14日早晨6时10分左右,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因违规使用“热得快”致使宿舍发生火灾,4名女生从6楼宿舍阳台跳下逃生,当场死亡。当灾害袭来之时大学生们毫无招架之力,造成了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惨剧。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此令人担忧的生命安全现状使得我们每个人都深感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责任之重大。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现状呢?
(二)大学生生命安全的诸多威胁因素
1.心理因素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马加爵之所以如此残忍,其原因是他自身有心理疾病,贫穷的家庭条件下,拮据的生活环境中让他本身就比别的学生要自卑很多。而马加爵强烈、抑制的性格特点,扭曲的人生观最终使他在剥夺别人生命的同时,也把自己送上了一条不归路。2.自我保护能力缺失自我保护能力如紧急避险能力、正当防卫的能力等在当今大学生群体中普遍缺失。遇到紧急情况手足无措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些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教育,在大学生的头脑中根本没有扎根下来从而学以致用,相反这些知识和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3.校园内部及周边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许多学校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在学校的教学楼、宿舍了中配置了相关的安全设施、应急设施。表面看来似乎很正规,但问题却很多。宿舍楼的灭火器多年不更新,宿舍阳台没有护栏,应急通道形同虚设等等,一些学校更是违法违章修建校舍,安全性大大降低。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教学楼和宿舍楼的安全性成为学生产生恐慌的主要原因,有时安全事故正是由于学生对学校的安全设施产生怀疑、造成恐慌而酿成的。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安全教育中对心理问题疏导不力心理问题是造成惨剧的重要原因,一个人的行为可以折射出他的心理,而当今的大学生因升学抑或就业的压力多多少少有一些心理问题,压抑、苦闷甚至抑郁都是当代大学生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汇,出现了心理问题以后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导致自杀。2.高校安全教育中对生命意识教育滞后从这些骇人听闻的案件中不难看出作案者生命意识的淡薄,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在他们看来,人的生命是那样的轻贱,不值得珍惜。这样的现象令我们惊讶不已,对生命怎会淡漠到如此程度?这与高校安全教育中生命意识教育的滞后有很大的关系。药家鑫事件发生了,我们用药家鑫来讲生命的意义,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或许有人会受到启发,可是药家鑫却再也不会活过来了。3.高校安全教育形式僵化、内容单一安全教育,老生常谈。纵观学校的安全教育,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内容都几乎一样,内容简单,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才发现根本什么都没有学会。有的学校只是在刚刚发生案件的时候加紧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些安全制度便重新形同虚设,不起任何作用。
三、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
(一)在大学生的头脑中普遍树立生命安全意识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正确的生命安全意识是大学生避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有力思想武器。“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1〕因此,高校应着力于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生命的社会性价值,即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对他人都有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意义。要在大学生的头脑中牢固树立生命安全的意识。
(二)切实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的技能
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物质资料极大丰富,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物质的享受和感官的享乐中不能自拔。现代生活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生命安全的诸多威胁。高校应着力于教授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如火灾、地震等灾害的紧急避险方法,以及简单的自卫技巧,以免在受到不法侵害时没有还手之力。火灾地震的安全知识不应只停留在简单的书本知识学习的层面上,还应积极组织尽可能逼真的演练,以求达到使学生将逃生知识熟记于心,关键时候能学以致用,挽救生命的效果。
(三)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职能的有机结合
从学校方面来看,各个高校可以把生命安全教育设置成为必修的课程,以加强学生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另外,讲座是大学区别于其他一些机构的特色,高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或者请有关知名人士来做报告。从家庭方面来看,要加强安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比重,摒弃过去家庭教育中片面注重学习成绩,考试名次等错误的观念和倾向,转而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把安全教育切实落实到日常家庭教育之中。从社会方面来看,社会各界均应以大学生的生命安全为己任,在校园周边营造良好的校外氛围,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给予应有的关注。关闭娱乐场所,尤其是一些暴力的、黄色的录像,一旦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中,就很可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进而学习录像中的人物、模拟录像中的情节进行犯罪。这是造成一些伤害事件的影响因素,所以应从根源上予以杜绝。
(四)拓宽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
目前安全教育的途径还仅限于在学校中开展的各种形式,如讲课、开讲座、听报告等,形式太过于单一,不利于安全知识的灌输。教育的途径要多样化,如观看相关纪录片,让同学们自己对片中情况进行讨论,如拟定方案进行自救,设想假如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如何正确逃生等形式。让学生在安教育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使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五)国家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予以保护
大学生今天是学生,明天就是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他们年轻、有知识、有文化,一旦走出学校就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祖国建设的人才。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来从制度层面上保护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免受不法侵害。完备的制度是大学生生命安全的有力保障,只有相关的制度健全,单位和个人在执行时才有章可循。此外,在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后还应监督各个高校不折不扣地实施,将国家对大学生的关爱落实到位!
四、结束语
安全,自古以来以其重要的地位而备受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安全也因时代背景而显得更加的引人注目。大学生因其年龄、身份的特殊性和自身生命安全意识的淡薄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侵害,这就要求学校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家庭发挥其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而社会则承担为大学生生命安全提供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职责,与此同时,国家还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从制度层面上保障大学生的生命安全。相信有了这样完备的体系,有了各方面的团结协作,定能为大学生营造一片安全的天空!
作者:王 静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
生命安全教育是人们认知生命、保护生命,回避风险、抵御危机,提升生命质量和获得生命价值的一种理论体系及人身安全技能教育。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下,生命安全教育已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研究热点。生命安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总是以学校体育的教学平台为纽带而与体育教育链接在一起,并通过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生命的尊重,体育的安全教育价值不断得到挖掘和体现,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两者的作用相互契合、渗透,相得益彰,共同构筑学校体育和安全教育的教学体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中,虽然有助于体现两者共同拥有的身体教育和体验式教学特点。但到目前为止,在理论层面和学科结构上,我们无法找到充分的依据来支撑这两种教学体系的契合,这凸显了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建构落后于教学实践,以及体育教育功能的研究不足。基于上述问题,本文着眼于体育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尝试从体育的萌芽和产生学说上去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在人类社会进化中的依存关系,通过体育的本源诉求来探讨古代体育的生命安全教育要素与作用,以及生命安全教育在现代体育教育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和价值。
1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书籍、学术论文和网络信息3方面对体育史、体育概论、教育哲学、安全学、生命教育理论等方面的专著展开分析研究。通过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对体育产生学说和各类运动项目的起源、演进观点进行考证;学术论文方面,重点查阅中国知网(CNKI)、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其它教育、体育核心期刊;为对体育起源中的余力论、劳动论等理论以及生命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的研究进展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笔者对自1998至2015年期间发表的有关体育起源学说、生命安全教育领域的90余篇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同时也在香港大学图书馆、谷歌(Google)学术搜索网站上查阅相关的文献和最新研究资料,以期尽可能地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历史资料和前沿动态。
2生命安全教育是体育的本源要素
本源,指事物产生的根源(见《辞海》解释)。体育本源是指原始人类为适应社会、生活和自身环境,有意识创造出来的身体动作、身体活动等自发性行为。原始体育的活动包括生产、生存、教育、娱乐、游戏、祭祀、舞蹈、竞技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其特有的功能。在原始社会的初级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生活的唯一目的是生存和繁衍,但当时的生活、生产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中所指的“基础层次的生理、安全需求”[1],因此在人类社会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存、安全一直是原始人类寻求生活保障的基本要素。随着原始人的身体意识和生命意识逐渐觉醒,他们认识到身体是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是人的生命力的中介;领悟到身体活动、强壮身体是生存和延续的基础。由此,他们有意识地做出各种保护动作和身体练习,以达到生命安全的目的。与此同时,他们觉悟到将这些动作和练习传授给后代,有利于延续人类的血脉。通过劳动、狩猎、攻击和防御,人们创造出保护生命的生活环境;透过肢体比划、涂鸦和言传身教,人们向后代传授生存技能和安全教育。原始人的生存意识、繁衍后代意识和生命保健意识,催生了维护生命的安全教育,孕育着原始体育的酵素,生命安全教育自然而然地与身体动作练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原始体育生存、安全、教育的显性功能。至此,体育教育的雏形也开始逐步形成。由此可以推论,生命安全教育是体育的本源要素之一,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凸显出人类生存技能传授和安全教育的特征,反映出古代体育产生的根源所在。
3体育起源于人类生存的安全需要
对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进行探讨,自当从最原始的体育萌芽阶段来追溯、分析体育的起源,因此,体育产生的过程论证,便成为体育理论体系中关于研究体育起源的逻辑起点。
3.1体育产生的过程伴随着人类生存技能的形成
推本溯源,体育产生的过程有3个阶段:1)身体活动萌芽时期;2)身体练习形成时期;3)竞技赛会产生时期[2]。当人类的始祖从树上走向地面并直立起躯体,就迈出了人类进化的第一步,也进入了身体活动的萌芽时期,并开始了人类自为意识下的狩猎攻击和保命防御行为。这些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逐渐发生质的变化,由在劳动、生存、生活过程直接联系的“学习”,开始向间接联系转化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动作模式。在身体练习形成时期,狩猎生产过程和保护生命延续的技能,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动作技能是依据人体的内在需求和生活实践的现实需求进行综合或整合选择。它不是某一具体动作的简单重复,而是经验与教训的提炼。出于生存、繁衍对人们体能和技能的要求以及自身发育的关注,人类开始有目的地将自己作为训练的对象,培养自己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形成了特定的身体练习方式。从“身体活动”到“身体练习”,标志着体育萌芽产生了质的飞跃,完成了由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的演进。据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人类是在这个身体练习形成的时期,开始总结出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等动作,并把这些生产劳动和生活本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传授给后代。到了原始社会中期,为适应抢夺资源的需要,人们沿袭并完善了古代体育动作和技术功能,用于培养斗士、教育后代。一些动作技术的体能练习日益专门化,并通过个人及群体的游戏比试,演变出最初的竞技运动和竞赛活动,形成了竞技赛会产生时期。体育产生的3个阶段伴随着人类由猿到人的体质进化过程的完成,人类社会组织也由原始人群发展为“母系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由群体游动不定的迁徙生活,进入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阶段,也预示着氏族集团的战争出现。到旧石器晚期,争夺和保卫氏族生存空间的冲突,已经成为生死存亡的攸关大事。有组织的攻防战斗、安全防御准备和生存教育、繁衍后代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事项[3]。因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掌握了比走、跑、跳、投、攀、爬等基本生活技能更复杂、更高级的击、杀、刺、劈、射等搏斗和闪避、躲开、逃逸等防御的攻防技术,各种带有军事特征的古代体育项目相继出现。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体育是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逐渐形成的。应该指明,本文把体育产生的过程归因于原始人类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并非不承认体育的产生具有劳动、生产、生活等因素,或体育产生学说中的余力论、巫术论、游戏论、模仿论和劳动论,更不是要割裂体育改造人体的生理效应等作用,而是为了在相对意义上区分安全教育与劳动生产、娱乐游戏的本质,为了更有利于解剖和阐释体育起源具有的多元属性和多维需要。
3.2体育起源的“安全需求论”学说
本文从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视角出发,尝试在学术探讨中构建体育起源的“安全需求论”。在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的综合层面上最大程度地抽象出体育起源的本质,力争在客观事实层面和内在理性层面达到对体育起源的合理阐释。希望在公认的体育起源劳动论、需要论等主流学说中,补充“安全需要论”的学说,其构建依据有以下的观点。
3.2.1体育的自保公理揭示出安全需求是体育起源的根本动因
公理是指在一个演绎系统中依据客观分析、归纳确立起来的,不需要证明而作为出发点的初始命题。体育的自保公理是“不言自明”的基本命题,它反映体育中最一般、最本质的规定[4]。体育何以能够产生?从安全需求论来说,体育的启蒙是通过人类的自保行为和生存需要得到发展的。自保是人的本性,人的未特定化与发展需要的矛盾,以及人的结构特征和生理机能特点,使得体育成为人类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爱惜生命,捍卫生命是人的本能,防御和攻击是求生的需要。对生命的珍视和保护是人类最低层次的愿望,也是最高目标的追求。原始时代,人类的祖先只能依靠双手去获取生存物品,用自己的身体去适应环境,因而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遗传结构上的未特定化特征。人类学家格伦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的先天自然性与文化习得性之间的必然联系。格伦认为,与动物相比,人最根本的区别是人在生物学上的“非专门化”及“匮乏性”特点。它表明人与动物在本能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人类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天生较弱。动物的每一个器官都是专门化的,完全适合于各自特定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如鸽子的方向感应、蝙蝠的声纳定位。而人类没有浓密的皮毛来应对恶劣的气候、没有锐利的爪牙来对付凶猛的天敌,因此,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必须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爬得更敏捷,更需要锻炼出超越动物的勇敢精神和意志品质,而人类这种能力获得的过程是体育产生的重要途径:“勇敢需要力量,力量源于体魄,体魄来自锻炼,锻炼必需体育”[5]。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体育源于人的“自保冲动。”体育学者李力研认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类的物种倒退。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6]。人类学和行为学的大量研究,证明了人类通过体育锻炼而形成的身体应急反应机制和本体生存技能,可以弥补生产劳动力低下给人体造成的成长缺陷;补充生活方式不足给人体带来的机能损耗;避免恶劣环境给人体带来的风险和危害。它为人类的发展进化、遗传变异提供了外部条件,使人类能健康地繁衍下去,正因如此,使得体育成为人们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保护的活动和世代相传的教育,显示出其价值所在,这就是体育的自保公理。体育的自保公理证明了原始体育的起源与生命安全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毋容置疑,人的本能需要是体育产生的源泉,也是体育赖以发展的根本前提。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其生命都离不开人与社会的需要。体育也不例外。原始人类不仅需要劳动和生活,更需要安全的环境。就体育产生的“安全需求论”而言,除了生存安全的需要以外,还有适应环境的需要,对付同类袭扰的防卫需要,同疾病作斗争的保健需要等等。这些需要归纳起来,就是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强身健体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传授安全教育和延续人类文明的需要,由此也构成了体育产生的需求动因。
3.2.2古代体育项目的形成与发展凸显了生存安全技能的特征
原始社会的体育萌芽,经过雅斯贝尔斯叙述的轴心时代,演进发展出各自特色的体育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形成了以古代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古代中国和古印度形成了东方体育文化。不同文明进程和地理环境的人们对身体、生命的认知差异,创造出不同的体育项目。如西方体育的拳击、摔跤、角力、标枪、跳远、赛跑等;东方体育的射箭、驾御、武术、养生术、瑜伽等。这两种体育文化既有个性差异,又有共性特征。其共同的本质是源自生存、生活、军事、游戏;发展于教育、竞技、安全、健康和生命保护技能等过程。纵观古今中外的体育发展轨迹,从古代奥运会的五项全能、赛跑、角力等竞技,到现代奥运会的田径、足球、速度滑冰、高山滑雪等几十项比赛项目,以及东方民族传统体育的武术、舞狮、龙舟、瑜伽等运动。如果我们沿着历史唯物观的路径,顺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去寻根溯源,不难发现,远古时代的原始体育运动项目,不外乎归类为生存形式、搏斗形式和娱乐形式三大种类。前两类形式的运动项目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和转型,虽然已发展为各有特色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但是,依然带有明显的生存、格斗历史痕迹和安全教育特征。例如田径、体操、游泳这三大体育基础项目中,田径表现了人的走、跑、跳、投等基本素质和技能;体操表现出人的翻、转、旋等平衡、协调和空间感觉;游泳表现出人在水中的速度、潜浮等适应能力,它们都由原始体育的最古老项目逐渐演变成现代奥运会的主要竞技项目。统计资料显示,现代奥运会比赛的20多个大项中,除了娱乐观赏的球类项目外,其它的约一半竞赛项目都体现出对抗[7]、格斗的技术特质,而这些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莫不与漫长的体育形成阶段融合了大量的生命安全技能有关。
4原始体育中生命安全观的价值取向探讨
价值取向在哲学意义上可理解为人们基于自身的价值观、立场和需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反映和主观意志体现。本文探讨的原始体育价值取向,是指古代人类以生存发展、强身健体需要为基础,对体育价值的自觉选择,包括对期望空间和环境空间下的体育价值追求。探讨体育的价值取向,涉及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这两种相向而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体育的核心价值和功能定位,人本位的体育价值取向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体育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因此,体育的价值应体现在保护生命存在、推进生命成长、提升生命质量等方面[8];而社会本位的体育价值取向,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体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体育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充当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阶级控制的工具。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来分析,人类社会经过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漫长进化历程,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也在动态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一元价值取向转变为二元乃至多元的价值取向。在远古年代,人类社会是以人为本位,以个人、家庭为中心,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主导,通过体育教育,不断增强人类体质和拓展生命的存在空间并重视以优良强壮的体魄遗传给后代。在这样的原始生态环境下,古代人类对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建基于生存观基础上的一元导向,其体育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人类期望通过不同的身体活动来实现滋养生命、丰富生命内涵、促进个体生命成长的愿望,以及追求个体生命表达、延长人类生命的体育运动体验需求上。因此,原始社会的体育价值,与人的生命存在与成长密切相关。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产生了变化,人们对体育的价值从个体的需要扩展到社会的需要,一元价值取向变为多元价值取向。生命安全教育价值、强身健体价值、健康心理价值、人际交往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生命美学价值多元并存。这个时期“大河文明”与“爱琴文明”产生的体育文化与体育价值逐渐由轴心时代的希腊、中国、印度所承袭,形成了三大主要的体育价值观,如斯巴达的军事体育、中国的射御武技、印度的瑜伽养生都带有鲜明的强身健体、安全教育价值取向。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以统治者、统治阶级意志为中心的社会体制形成,社会本位开始凌驾于人本位,在统治阶级及宗教神权看来,提倡个人生命安全价值观和安全教育是影响其政权统治及用神权思想控制民众的巨大障碍,必须从教育体系和体育中抹去。特别是随着东方“儒家学说”、西方“神权论”及“禁欲主义”的兴起,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再被尊重,普通人的肉体生命可以被蓄意摧残,原始体育的生存安全技能被淡化和消减,甚至于体育自身也遭到统治者及宗教神权的压抑和摒弃。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带来的文明与进步,并未改变统治阶级惧怕尊重个人生命价值会动摇其统治地位的观念。但与此同时,他们发现体育的竞技、娱乐、休闲等价值和功能却可以带来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在统治阶级的主导和指引下,体育剥离了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成为国家管治、社会稳定的工具,至此,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渐行渐远。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倡导的人文主义,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旗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代社会人文思想的价值观。但是,体育的价值却更多地被引向功利主义,体育价值取向被扭曲。明显的事例是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和商业体育赛事造成的体育异化现象,令体育成了对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进行“创新性追求”的手段,使功利性成为现代社会追求的首要目标。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异化现象,则导致了学校体育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或体育教学虚无化的两极效应,相反,作为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对外适应能力的学校体育本质功能却被严重忽视。令我国近几十年来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严重下降,学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或自然灾难时,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生命安全遭受重大威胁。种种现象表明,在近代体育多元并存的价值取向中,生命安全教育再无一席之地。直到21世纪,人类对生命价值的觉醒和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生命教育的意义,原始体育的安全观逐步回归体育学术研究探讨,对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审视才日渐展开。
5现代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功能的回归与挖掘
对体育功能的本源回归探讨,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回归探索中丰富、挖掘和完善体育教育的功能,进而努力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现代体育教育目标。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体育的功能总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动态的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是不同的,体育的作用也不大一样。如今天我们用于娱乐、竞赛的武术、拳击、击剑运动,在古代社会主要是为了猎杀动物、搏斗自卫而施展的攻防手段。反之,在原始人视之为生存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刻在岩壁上被戳戳点点的图案,现代人不再看作是体育教育,而是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当我们以历史发展观的视角,来审视体育对人的个体和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就会发现体育的功能是多元的,既有作用于个体和社会的功能,又有体育的独特功能和派生功能之分;向上延伸,可以发展到提升国家地位和影响,向内挖掘,则可以深入至影响人生幸福的生命安全教育。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聚焦体育的功能,可以从运动项目的功能提升和转化中得到验证。例如,武术的功能具有多元性,从最早期的生存搏斗、防守自卫功能转化到套路演练、表演娱乐的作用,之后再过渡到散打竞技比赛的功效,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又被人们挖掘和回归其独特的功能。例如近年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的医学界、运动人体科学界的相关研究,发现太极拳的步法站桩练习,可以有效加强保护老年人的身体平衡能力[9],减低和避免老年人摔倒受伤的机会,在众多预防、治疗老年性摔伤的治疗介入手段中,步法站桩练习最具疗效和最具社会成本效益[10]。目前各国的专家学者正在对此做更深入的研究。可见,武术运动已经超越了体育文化、表演竞赛的范畴。它的本源功能回归,成为造福老年人平安长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又如,鉴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学生伤害事故不断发生,有关部门正在组织研究如何加强安全教育和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其中的结论之一,是武术散打、拳击、空手道等对抗运动的防守、解脱技术可以有效应对暴力袭击的行为,因此,学生的人身安全防范指南把攻防对抗技术作为安全教育技能编写成教材。再有的例证:目前学校体育教学课堂的安全事故频发,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普遍自我保护能力较差,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保能力呢?最新的研究结论是:回归体育的安全教育功能。田径的走、跑、跳,攀岩的攀、爬是人们回避风险、危机处理的要素;体操技巧的前、后滚翻动作,旋转感觉和协调性,具有摔倒时,减轻受伤的自我保护作用;游泳技术更是具有水中遇险、避免溺水的拯救生命功能。类似的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具有生命保护和安全教育的功能。
6结论与启示
6.1结论
对体育的本源回归探索,得出以下的结论:体育起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安全需要;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注重人的生命存在和身体觉醒,其本质功能具有生命安全教育的功效。古代体育的生存技能、搏斗项目虽然早已演变发展为现代体育运动,但在尊重生命价值的当今文明社会,仍然能够焕发出生命安全教育的活力和作用,能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展现出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6.2启示
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原始体育及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对未来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6.2.1重塑体育教育的生命安全教育价值观
现代人类世界,推崇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普世价值;彰显的是关怀生命、维护生命质量的文明价值观。因此,确立“为了人的健康、为了人的健全、为了优化人的生命存在”的体育教育核心理念,重塑体育教育的生命安全教育价值观,是21世纪人类社会对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和呼唤。
6.2.2构建具有生命安全教育特色的现代体育课程体系
加强体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实践,研发、建立具生命安全教育价值取向和功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不应该只局限于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生物性改造,只关注运动技能训练等内容。现代体育教育需要提高其价值的深度与广度,遵循人的生命发展需求的愿望,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基础性的社会适应能力进入体育课程结构,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作者:刘德 王华倬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和2014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底和2013年底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分别为:2563.2973万和2647.4679万;毕业人数分别为:643.8576万和747.8009万[1]。绝大多数的高等学校位于城市,决定了大学生在读期间主要的生活空间处于各类城市中;而每年7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去向也选择了城市,不同之处主要集中于是选择大城市就业还是小城市就业。而2015年1月1日,在上海外滩发生大规模踩踏事件,导致36人死亡,49人受伤。其中,遇难者中包含多名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学生。这一事件为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针对高校学生在读期间以及就业后的生活空间特点,在高校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更具有针对性;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更好、更快的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力争广大学生在面对安全事故的时候尽量减少或避免生命伤害。本研究在高校改革大背景下,针对高校学生主要生活空间特点,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各类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积极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与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实践性探索。
1.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
《新课标》已经非常明确的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具体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并划分了水平一到六个层次。我们在探索生命安全教育如何更好的融入体育课程过程中应该在现有的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更好的融合,力争使生命安全教育成为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由于,在高校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针对大学生目前和将来生活空间特点而进行的特定性教育,和之前小学、初中、高中学习阶段的生命安全教育不具有连贯性,所以,在具体的水平层次划分过程中没有必要去刻意套用《新课标》中的水平一到六。根据以上原因,在现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下针对性的内容:
1.1课程目标
通过高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学生将:
1.1.1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力争防患于未然;
1.1.2正确认识各类城市中常见的安全事故、掌握几种常见的避险技能,力争面对突发事故时处乱不惊、从容应对;
1.2学习领域目标及水平层次
生命安全教育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学习领域目标仍旧参考《新课标》中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进行划分。同时,在具体内容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补充。由于,本研究的教育对象具有针对性(高校大学生);教育方式为融入到现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来,学时数量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在具体的水平层次划分的时候为了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更具有操作性,只进行了两个层次的划分。
2.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构建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时间、灾害性事故的应变、应急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事故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2]。虽然,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但是,总体上来讲主要从认知教育和技能教育二个方向进行开展。由于,生命安全教育对象不同,以及教育对象所处的生活空间不同,在具体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也应该更具有针对性,这样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同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例如:针对处于云南、四川等大山里面的生命安全教育对象应该更重视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事故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针对处于城市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则更应该传授大楼火灾、城市内涝以及交通事故灾害等的避险技能和安全救护技能;针对小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需要更加注重避险技能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需要在掌握避险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针对男性同学进行生命安全教育需要着重培养避险技能,而针对女同学则更应该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等等。
2.1本研究根据生命安全教育的定义和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目标,初步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避险技能教育、救护技能教育、运动安全技能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
2.2根据以上4个一级指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提出20个二级指标,然后,结合相关专家面谈结果筛选出14个二级指标,见表2。2.3根据高校大学生目前和将来主要生活空间为城市这一特点,把14个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容。例如:火灾逃生技能教育中的火灾特指大楼火灾逃生技能教育和使用电器引起火灾而应该具备的避险技能;水灾逃生技能教育中的水灾特指:城市内涝造成各种灾害的避险技能和人或车溺水后应该具备的避险技能教育;而救护技能则以最常见的包扎和固定、搬运伤员、人工呼吸和心脏复苏为主要教授内容。
3.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的构建
3.1教学计划的内涵和特征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总方向和总结构,具体规定了教学内容的顺序、教学时数等。首先,教学计划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教学内容顺序和教学时数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应该因地制宜,从现有教学资源实际情况出发。
3.2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计划制定原则
3.2.1教育内容尽量融入目前课程,尽量少占用单独学时数由于,受到国家高校教学和学生培养方案改革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的学时数集中在28—36学时/学期。从整体数量来看,高校体育课程总学时数量偏低。所以,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尽量融入到目前的专项课程中去,少额外占用新的学时数。
3.2.2更充分、有效的利用室内课教学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技能传授为主,所以,主要的教学形式为室外课教学。但是,南方高校经常因为下雨天气;北方高校因为恶劣风雪天气,无法进行正常的室外课教学。同时,传统的室内课教学又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可以把生命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室内课教学中来,既能充实体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又能顺利利用现有资源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融入。
3.3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根据教学计划的内涵和特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制定原则,组织相关专家座谈,制定了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4.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
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能否顺利进行、教育目标最终能否完成,关键的落足点在于,本计划能否保质、保量的顺利实施。同时,本计划得实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也是检验教学计划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标准。
4.1避险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
身体素质包括: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和灵敏性素质。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虽然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后天的体育锻炼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因此,所有的高校在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过程中无论课程形式怎么变化,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都会安排一定的身体素质练习课时。而生命安全教育中的避险技能归其本源仍然是一种运动技能,避险技能的掌握仍然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因此,在进行避险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融入体育专项课身体素质练习的形式,针对不同灾害逃生过程中需要重点利用到的身体素质,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方式和方法,既可以达到避险技能教育融入现有体育课程中来的目的;又可以不增加原有学时数;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避险能力。因此,在本研究中,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实施计划中,没有安排专门的学时数,而是把避险技能的学习融入到体育课身体素质练习中来。
4.2救护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
救护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主要采用“情景还原”的模拟练习方式,在室内或室外进行。具体实施地点根据本学期教学计划进行。例如:包扎和固定练习则可以利用下雨天在室内进行传授;搬运伤员技能练习则主要在室外进行相关内容的练习等。同时,由于救护技能教育中的四项技能是之前体育课程中基本没有涉及的内容,需要另外在体育课程中增加相关学时,并且在技能学习过程中按照由简入难的原则安排学习进度。救护技能教育中的四项救护技能。虽然,在内容选择上貌似很简单,但是,这四项技能是我们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在救护资源匮乏的条件下,是最具有可操作性、最有实效性的救护技能。
4.3运动安全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
运动安全技能教育中的体育设施安全检查和运动保护技能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和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部分内容完全重叠。因此,不需要再特意的实施此过程。
4.4珍爱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
珍爱生命教育中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实施过程,主要采用:结合新闻热点,传授相关知识的形式。力争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珍爱生命教育中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实施过程主要采用:融入体育专项课中进行传授,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力争使广大学生在面临突发事故的时候能够果断、冷静并勇于担当。
5.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效果评价措施
生命安全教育只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并不是专门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制定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融入到现有体育课程考核体系中来,避免喧宾夺主的尴尬局面。
5.1融入体育课考核
避险技能教学效果融入到体质监测考核结果,进一步融入体育课考核,避免重复考核;运动安全技能教学效果直接按照体育课考核体系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的考核根据教师观察和学生互评融入到体育课程平时分的考核中。
5.2模拟情景考核
救护技能教学效果主要采用“模拟情景”的方式进行随堂技能考核,不再单独占用学时数;
5.3理论测试
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部分避险、救护常识的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随堂进行。
6.结束语
虽然,地震、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大量伤亡,但是,城市中发生的意外灾害、突发性事件等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影响从总的伤亡数量来讲更加巨大。而在各类伤亡事故背后,高校学生和高校毕业生日益频繁的出现其中。这些惨痛的事件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高校生命安全教育除了在理论方面进行探讨外,我们的实践探索是否也应该更加努力。也许,我们在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环节作出一个小小的改革或微不足道的改变,在将来就能挽救一条或多条鲜活的生命。
作者:吴国栋 蒋兴建 林立君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