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10 03:12:35

导语:在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宁波市技术标准战略实施以来的成绩回顾,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加强宣传、加大研发投入、培养标准化人才的途径进一步推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论文关键词:技术标准,实施成效,存在问题,对策

一、宁波市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必要性

1、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宁波的重要技术基础

宁波市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根本目标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创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已经成为创新竞争的全球战略基本模式。高水平的技术标准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技术基础。标准的本质是核心关键技术,没有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就不能制定出先进的技术标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就不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另外标准也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平台,一项技术创新成果产生后,只有被社会采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带来经济效益。

2、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推进宁波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

经济转型是指提高经济运行的素质和效益,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升级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标准化工作对经济转型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由于企业工艺流程落后的问题,我们有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订时明显低于国际水平。标准水平偏低,即使产品合格,也是低档次的产品,产品附加值很低。通过实施标准战略,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标准,开展标准研制,及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联盟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并加以推广实施,同时强化企业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使其成为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的主力军,促进以标准为纽带,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配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宁波经济转型升级。

[:请记住我站域名/]3、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宁波市企业抢占产业制高点的有效手段

当前,专利与标准的结合已经成为企业谋划最大利益的主要手段。随着全球化竞争愈趋激烈,许多企业致力于把自己的知识变成主流的知识,并想尽办法使自己的技术体系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效益最大化。其中首选就是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使自己的专利技术成为产业的主流标准、唯一标准乃至持续标准进而获得垄断价值、主导产业发展。专利加上技术标准颁布后的开放性和使用的强制性,将会构成先进应用技术的制高点,为企业带来效益,因而技术标准又逐渐成为专利技术所追求的最高形式。宁波工业经济以超万亿元的总量规模跻身于全国工业大市之列,但就目前我市的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而言,大量工业企业还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价值链低端环节过于庞大,对资源环境依赖性过强,企业的粗放式发展已无法长期维系。因此需要通过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

二、宁波市标准化战略建设成效

1、企业标准化应用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意识日益增强,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全市有154家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共有423个产品和133个产品分别获得了采用国际标准证书和标志证书,行业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达80%以上。2008年新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9家,行业龙头企业采标率达80%。2009年新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80家,新增采标产品90个,市重点产业主要工业代表产品采标率达到80%,行业龙头企业采标率达85%。2010年,宁波市新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52家。

2、企业参与标准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宁波企业目前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秘书处2家,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6家,标准化工作组(WC)8家。 2009年共有51家企业主持、参与88项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累计达到475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龙头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比率达39%。截止2010年底有6家企业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8家企业获得“浙江省标准创新企业”。宁波九龙紧固件制造有公司主持起草的《统一螺纹基本尺寸》为宁波市首例主持国际标准起草项目。

3、块状经济联盟标准工作逐渐推进

宁波目前已实施21个省和市块状经济标准提升项目中多数制定和实施了行业协会联盟标准,带动整个区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提升。目前已有6家行业协会组织制定施行了8项联盟标准,具体包括饮水机内胆联盟标准、气动元件联盟标准(包括气阀联盟标准、气缸联盟标准2项)、化工类文具联盟标准、金属类文具联盟标准、蔺草质量诚信联盟标准、象山针织服装区域名牌联盟标准、奉化厨用金属制品联盟标准等。

4、服务业和农业标准化建设起头并进

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建设稳步发展。宁波市目前已全面启动服务业标准化建设项目,先期9个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中包含1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4个全省第一批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全市颁布、实施服务地方标准规范54项,涉及旅游饭店、社区服务、文体教育、安全防范、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

农林畜渔中的四大标准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宁波市农业重点产业和主导农产品的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标准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批准成立市水产、农业、畜牧业、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全市农、林、牧、渔产业实质性推进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累计颁布农业地方标准(规范)274项,经过两次清理保留189项,初步建成了与国家、行业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

5、技术标准服务与支持能力不断提升

成立了国家标准馆宁波分馆,馆藏有60多个国家、70多个国际与区域性标准化组织和我国各类标准信息数据70余万项,技术标准资源初步满足企业开展标准化活动需求。推进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宁波市技术

性贸易壁垒应对工作平台实现实时预警,已累计公布6000多条TBT通报和发出200多条预警。 6、标准工作的激励机制基本建立

2007年市政府下发了《 关于全面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若干意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技术标准的奖励和推进工作。其中,对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二、三等奖的项目,市政府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或主持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的每项给予20万的奖励;对承担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秘书处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给予20万元奖励。对在推进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和取得显着成效的市级专业行业协会以及技术标准中介服务机构给予一定奖励。2010年又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10)80号,提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900万用于标准化战略的奖励和推进工作。这些激励政策的实施发挥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宁波市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宁波市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标准创新实力不强。由于对标准化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取得应有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企业的标准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的创新技术成果难以在国家乃至国际标准中得到有效反映。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难以形成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应对和防范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手段和能力还远不能满足我市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和多元化的要求。

到目前为止,宁波市共承担2个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秘书处工作,全省共49个,占全省的4%。主导国际标准制订的更是屈指可数。全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0个中宁波只有1个秘书处承担单位(浙江省水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9年主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订的数量88个,但以标准第一起草单位参加标准起草的数量较少。在浙江省标准创新型企业评选中,宁波企业累计有18家获得殊荣,但只占全省获奖企业的7%,在数量上落后于杭州、温州、嘉兴等地。

2、采用国际标准企业比例偏低、区域分布不均。宁波市11个县市区截止到2009年共计有7195家企业实施国际主要标准认证。且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慈溪、余姚、鄞州和北仑企业采用国际主要标准较多,其他区域发展较慢。宁波市中小企业数量多,企业标准化技术基础薄弱,标准体系不健全,在管理上还处于家族式的经验管理为主,忽略标准化工作在生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宁波市各县市区近年来累计实施国际主要标准认证企业数

3、标准信息服务水平与层次有待提升。信息交流平台还没有完全建立,企业希望得到的信息量不充足。技术标准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及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技术支撑作用还不明显。宁波市的企业、行业协会、科研单位等组织之间尚未建立健全的工作协调组织、信息网络、预警体系、反馈系统、评议机制,以及相配套的信息库、数据库和专家库。这使得他们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分析、评议能力有所欠缺。仅2010年上半年宁波出口产品中有61例被国外通报不合格,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1.22%,其中生产地为宁波的有38例。被通报不合格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产品安全性不够、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纺织品阻燃性能低等。

主要原因分析

1、全社会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意识有待提高

自标准化战略实施以来,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热情有所提高,但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从整体上看,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程度仍然有待提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行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对技术标准在行业上的引领作用和超前意识不强,仍然满足于企业的简单营销管理,极大的影响了企业产品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很多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识不强,对实施技术标准研制的投入相对较少,企业内部没有专业的部门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监督、指导该项工作,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占领技术标准制高点的重要性。

2、研发投入强度不够导致技术标准基础薄弱

2006年以来,全市R&D经费以年均24%的速度增长,2009年R&D经费支出仅为64.93亿元,约为杭州市的47%。2009年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仅1.5%,低于全省(1.73%)的平均水平,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属于后面。2009年宁波市R&D人员全时当量为219人年,占全省5.4%。由于科技投入产出的滞后性,必将影响将来几年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影响技术标准竞争力。技术标准竞争的前提是自主创新的技术,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即使能在暂时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也很难保持永久,它将很快被市场竞争产生的新的技术标准所取代。因此研发投入的低下将严重影响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及其作用的发挥。

3、标准化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标准化发展的瓶颈

标准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市技术标准战略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普遍缺乏标准化人才,特别是既懂技术又精通标准化基础知识的专业人才。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统计,如果按照每个产值达500万的企业需配备1名标准化人员的话,我国目前尚缺32万。另据省质量监督局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401家企业中,共有参与标准化工作人员3610人,平均每家企业9人。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1497人,占41.5%,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更少,仅占4.9%。企业标准化人员严重缺失,无法设立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机构,致使企业难以及时准确收集、了解和分析相关技术标准信息,影响企业的标准战略的实施。

四、进一步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对策

技术标准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以标准化战略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城市经济,引领区域发展,是提高我市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必要途径。因此,要进一步深入实施标准战略。

1、加强引导和宣传,树立“标准先行”意识。“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要积极通过宣传引导进一步推进技术标准创新战略的实施,通过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适应国内、国际竞争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标准,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标准化实施考评体系、奖励体系。同时加强与重点企业的联系,掌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动态。

2、强化企业标准战略主体意识,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和引导全市企业积极参与或主导各级标准的研制,鼓励、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标准研究中心,逐步形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标准化组织和团体。按照“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模式,促进自主创新与技术标准的融合,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产业制高点,取得竞争优势。

3、建立国际技术标准数据库,建立预警机制,推进信息化。建立国际技

术标准库,及时掌握国际技术标准的新动态。要完善相应的信息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保障,是企业能够迅速准确的对国际、国内技术标准查询、信息反馈。应该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国际标准体系,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及时标准状况。加强国际先进标准的研究与采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标准化组织运营管理经验,发挥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在标准竞争中的优势,为区域产业的标准水平提升树立标杆;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效采用的比对研究,缩小我市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4、推进行业技术标准联盟,实施标准扩张战略。技术标准联盟是产业中的优势企业为了生存或提升竞争能力以技术标准的开发和商业运作为合作内容,期望通过技术垄断获得利润。技术标准联盟通过制定标准引领产业集群中的成员企业执行特定的标准模式,从而建立良好的产业竞争秩序。针对宁波产业发展特点,建议由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出面搭建关于标准化的交流平台,以拥有较强R&D实力和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企业为核心,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共同创建技术标准并依靠技术标准运作的内在要求,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5、加强全市的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借鉴上海、深圳等地的做法,可以尝试设立标准化工程师制度,同时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开设标准化类课程,实施标准化人才培养计划。另外政府也可以专门出资对企业的标准化人才进行培训和培养,尽快形成一支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相适应的标准化专业队伍,以适应当前形势和企业的需求。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研究

摘要:毕业论文,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本文拟就我校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提高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所稗益。

关键词:论文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开放教育的质量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生命。要提高教育质量,涉及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其中毕业论文实践性环节是整个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加之开放教育这种独特的办学形式和教学体制,使毕业论文实践性环节成为教学中的难点。目前,我校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良芬不齐,整体水平堪优。现仅就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作一探讨。

1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是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环节。完成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生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理应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1论文选题不符合要求

重庆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制定了具体的毕业论文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引起重视,自行其事,选题与要求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l)选题忽略专业性。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作了明确规定: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选题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得脱离本专业范围;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明确要求写作内容是:选择同本单位、本行业的行政管理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和实际问题。事实上,每届学员提交的毕业论文选题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非专业方面的选题,或者是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没有体现本专业的特色和要求。

2)选题过大过难或过窄。学员缺乏必要的选题常识,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选题,如有的学员写“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电子政务建设若干问题”“论企业家政府”等之类大而难的题目,这样,导致自己的综合能力达不到,驾驭不了。同时,由于选材难度大,导致观点提炼不准,内容空空洞,思想没有深度。反之,有的学员选题过窄,无法展开论述,使论文缺乏应有力度。

3)选题陈旧,内容雷同较多。比如,“论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陈旧,雷同,不能解决本单位、本行业管理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1.2论文内容有明显缺陷

这一类的论文多数是由拼凑而成的,由于论文作者胸无成竹,东拉西拼,导致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研究方法、逻辑、结构、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无关论文主题的内容占据很大篇幅,而研究的成分很少;或论文观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不翔实,与论点不相符;或论证不严密,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楚,没有整体性;有些甚至语言不通顺不流畅。

1.3论文格式不符合规范

《重庆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及格式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有的学员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导致论文不符合规范要求。一是形式上的不规范。表现在论文字号、字距等排版不符合要求;论文中必备的要素不完整,有的无内容摘要或关键词,有的将文末注释和参考文献混为一谈等。二是内容上的不规范。论文的题目不能够准确概括论文主题,摘要与论文主要内容无关,关键词不是表达论文核心的专业术语,参考文献不足以支撑论文的论述。

1.4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有一部分学员因专业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畏惧论文写作,加之学术道德缺失,选材不当,致使论文要么是全文抄袭他人学术成果,要么是上网搜索几篇拼凑整合成文。

1.5论文答辩敷衍了事

电大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针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的过程,而论文答辩则是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的考察和验证,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中尤为重要。从历届答辩情况来看,参加答辩的学员有不少人都抱着应付的态度,在答辩时对论文的内容不熟悉,对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知所云,答非所问。这种敷衍的态度致使行政管理本科论文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产生,除学生自身原因外,与指导教师、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

2.1从学员方面来看,受条件限制,重视不够行政管理本科学生多是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学矛盾非常突出,在工作期间,对本专业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加之部分乡村和基层上网条件差,汲取本专业有学术价值的资料较为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按照规定来选题、提炼论点、形成思路、完成论述,便选择抄袭或拼凑完成论文。在这种态度极不严肃,缺乏应有的严谨治学精神的写作态度影响下,致使论文质量下滑。

2.2从指导教师方面来看,力量薄弱,把关不严在本科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关系密切。中央电大和重庆电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格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真正符合条件的教师非常有限,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仅局限于常规的操作规程培训,而缺乏深人到专业层次的培训,致使教师在论文修改审定上,不能给予学生学术上的指导,从而影响了论文质量。

2.3从教学管理方面来看,论文教学的支持服务不到位目前,从中央电大到各级地方电大,对于常规教学的支持服务系统都很完善,各种教学资源也很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十分充足。然而,各级电大针对论文教学制订的一系列文件,却没有能够从专业角度,明晰地提出对学员进行指导的要求,这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3解决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教学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体现,其水平的高低直接折射出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解决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确保论文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3.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重视毕业论文教学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做到把毕业论文教学放在和专业课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毕业论文教学的制度建设上,在指导教师的选聘方面下功夫,精心组织,认真安排,确保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如期完成。

3.2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重在做好论文教学资源建设和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市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毕业论文工作实践,制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性的文件,提供辅导材料、课件等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在分校教学平台上,供学员下载和学习。此外,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既要从宏观上着眼,又要从微观上着手,把论文指导的资格培训和常规的专题培训结合起来,把网上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定期针对毕业论文中出现和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体研讨,从制度层面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论文指导方案。

3.3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是一项时间长、程序多、业务性强的工作,精心组织、认真辅导和严把质量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l)规范操作,做好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一是督促指导教师严格按照中央电大和市校的要求进行写作教学指导。从指导学生选题,到收集素材、选材,形成论文思路,写出论文提纲,完成论文写作,教师都必须严格写作指导流程,扎扎实实开展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从初稿、修改稿和定稿等三个环节教学上应予以具体指导,在定稿后做出初步评价,并指导学员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二是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毕业论文的规范写作,尤其注意要从论文的格式、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以及字号、字距等细微处提出严格要求。

2)严把质量,搞好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毕业论文答辩是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答辩才能反映出学生论文的真实水平。因此,指导教师要把答辩看成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对待,高度重视,严格要求,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出答辩提纲。在答辩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要协调沟通,有的放矢,区别对待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和敷衍应付的学员。对不认真完成论文,敷衍应付者要从严要求,严肃考核,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作者: 王莉 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酉阳分校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摘 要】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社会适应性分析,并分析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以及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和谐现象的成因,据此提出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人才培养建议。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校 行政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行政管理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得到恢复和发展,行政管理教育也随之恢复、壮大,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全国已有256所本科高校设立了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快速发展阶段,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密切关注社会需求,以切实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当前行政管理本科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分析

1998年教育部指出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可见,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部门可以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等。

(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首要选择和重要渠道。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公务员招录对工作人员学历、经验等要求不断提高,实行“逢进必考”,所以,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多数情况下须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公共部门工作。近几年,公务员考试竞争愈演愈烈,一些职位平均录取比已达到9451∶1和7681∶1,录取率仅为0.02%。另外,在报考环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也受到了诸多限制,如专业、基层工作经验、政治面貌等,行政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进入党政部门、参公的事业单位就职的口径越来越小。随着党政机关实行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进入党政机关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例如,2012-2013年山西公务员考试职位情况显示党政机关等公共部门对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并不多,如表1所示。

表1 2012-2013年山西公务员考试职位情况一览表

省市 2012年招聘总人数 2013年招聘总人数 2012年招聘岗位数 2013年招聘岗位数 2012年行政管理专业需求数 2013年行政管理专业需求数

数据来源:2012-2013山西省公务员招考简章。

从表1来看,2012年山西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位数为38个,仅占总职位数的1.89%,2013年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位数为45个,仅占总职位数的1.81%。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无论从绝对数还是从相对数来看都不占优势。

(二)企业。在我国,企业由于在规模上数量众多,再加上有着较为灵活的用人机制和相对宽松的入门条件,因而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去向。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在用人单位类型中“民营企业/个体”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45%的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在企业中从事行政助理、行政秘书、行政文员等工作岗位,但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来看,会受其他专业学生的挤压,缺乏核心竞争力,且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弱,也成为较难进入企业工作的重要原因。

(三)其他。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每年将近有80%的学生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选择了考研,延缓就业的压力。2014年麦可思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届与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分别为2.0%和2.3%。说明可能还有一小部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自主创业。此外,还有学生受到家庭经济因素影响选择出国,或者选择去支农、支教、扶贫工作等,但是这些都是极少数。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和谐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扩招的教育政策加大了就业的压力。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大学生人数快速增加。2008年的高考录取人数为599万,录取率为57%,2009年的高考录取人数为629万,录取率为62%,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包括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内的大学毕业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此外,选择考研的大学生会放弃找工作,这在客观造成一些学生丧失一些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国家公务员和省考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但在招考条件方面也限制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的职位需求并非很大。综合能力较弱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在公务员招考中优势不明显。

(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为导向,国内各大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大多数课程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能力培养的效果不够好,给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困难。此外,缺乏针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明确定位,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是应用型的人才,而现状是只注重知识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不足,这也是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偏重理论性、学术性的培养,并且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比重又过大,而方法技能类、实践应用类的课程比例较小,能力培养体现不足。根据笔者对某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校生的调查,实践课程设置上九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实践性应用性的课程较少,六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对提高自身能力效果不明显,严重制约了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加大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一)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突出能力取向。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公共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不符合就业形势的需要,必须适时调整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也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人才培养应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前提。此外,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不仅要体现理解与掌握的知识体系,还要重视以能力核心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从而满足社会需求。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模块化课程。学校应以市场需求为根本,设置厚基础、宽口径的理论课程体系,可以采用模式化培养,在专业主干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各个学校根据人才培养取向的不同再划分成若干专业小模块,如公共事务管理模块、社会事务管理模块、社区管理模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以及企业行政管理模块等,这样突破了大部分高校大一统课程模式。采用模块化培养模式,使大学生可以适应在政府机关、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个体等从事管理和文秘等工作的多重需要,就业有更多的选择。

(三)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大部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较弱,这制约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因此,学校应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邀请具有丰富行政经验和一定理论素养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与政府机关、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通过见习、观摩、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挂职锻炼等形式活动,使学生对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办公环境、办事程序、相关部门机关以及社会事物有更深刻认识,缓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侯晓艳(1982- ),女,山西阳泉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讲师,硕士;魏国凤(1985- ),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讲师,硕士;牛 媛(1983- ),女,内蒙古人,山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双导师制”实施中的问题

摘要:以广州大学为例,对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双导师制”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校外实践导师指导的时间、投入不足,某些重要环节缺位;校内理论导师在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上指导不足;双方导师在指导学生中的沟通较少,没有实现很好的协同等。理性地看待这些不足,有助于我们将“双导师制”更好地推向完善。

关键词:地方院校 “双导师制” 存在问题

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双导师制”是指,在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中,校内导师(理论导师)与校外导师(实践导师)共同配合,针对培养一名或多名本科生的共同目标,运用其各自所擅长的理论知识或实践经验,对本科生进行学术指导或实践训练,实现本科生教育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优势互补,以推进本科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自2012年9月广州大学在行政管理专业在本科生教育中开始推行“双导师制”以来,在“双导师制”的基本制度建设,校内外导师选拔、聘用、管理以及“双导师制”实际运行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通过对广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校内外导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双导师制”实施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清醒地看待这些不足,有助于我们将“双导师制”更好地推向完善。

一、校外实践导师指导的时间投入不足,某些重要环节缺位

在访谈中,有的受访学生谈到,“虽然实行了双导师制,但基本上指导他们的还是校内的理论课导师,校外实践导师的指导相对较少”;也有的学生指出,“校外实践导师在指导中,敬业精神和指导的认真、细致程度上是有差别的,但总体上,校外实践导师的投入程度不如校内的理论课导师。” 同时,在对校外实践导师的访谈中发现,校外实践导师一般本职工作繁忙,如果其指导的学生不主动联系,实践导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的指导。

可见,导致校外实践导师指导时间不足、投入程度有待提升的原因是两方面的,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导师方面的原因。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与校外实践导师取得联系,在校外导师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主动向老师求教。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校外实践导师的责任感,鼓励其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见面,并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工作。

此外,毕业论文作为本科生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在选题、开题、调研、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均应得到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校外导师的指导,但实践导师在这些环节上往往参与度很低甚至缺位。

二、校内理论导师在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上指导不足

广州大学在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中推行“双导师制”的目的,就是要纠正学生只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应用能力不断增长。因此,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应成为校内理论导师尤为关注的环节。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校内理论导师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实习、见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学生实习、见习中缺乏有效指导与过程监督,重形式而轻内容,对学生实习、见习进展缺少跟踪评估,对学生虚报实习、见习的情况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

三、双方导师在指导中的沟通较少,没有实现很好的协同

“双导师制”是为了实现在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中,通过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的分工合作,使学生能够汲取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各自的专长,达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增长的目的。因此,只有双方导师在分工基础上实现了良好的协同合作,才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增长。

但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发现,43%的学生指出,“同时接受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指导的机会很少”;45%的学生则指出,“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进行沟通,共同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教学措施的情况更是罕见”。

因此,加强校内理论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之间的沟通、促成双方在学生培养中很好地协同,将是“双导师制”在未来发展中亟待关注的一个问题。

四、校外导师聘任和薪酬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广州大学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和部分校外实践导师的访谈发现,有些校外导师虽已被聘任,但是却迟迟未颁发聘书;有些校外实践导师给学生开设讲座能够获得课酬,但指导学生的薪酬是由校方一次性付给实践导师所在单位,再由单位进行二次分配,因此,对于实践导师的激励作用,没有直接给付那么明显。

作者简介:王枫云(1969―),男,湖北襄阳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云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习研究

【摘 要】行政管理是公共管理之下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管理学的细化分类。行政管理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要做强做好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专业实习对学生的锻炼是极为重要的,完善本专业需要把理论建构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并形成良好的机制加以辅助。唯有如此,才能够把云师大行政管理专业做好,实现又好又快的长足发展,在未来各高校的竞争中屹立不倒,并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云南师范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 实习 对策机制

云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属于非师范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或硕士学位。行政管理专业的考核要求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的素养。理论方面就是要学好下列主干专业课程: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公共政策导论、地方政府学、行政法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政府经济学、办公自动化理论与实践、高等数学、经济学等。实践方面则是自己去各单位找寻实习机会,锻炼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素养。借在昆明市农业局组织人事处实习的契机,我大幅地提升了自身的实践素养和工作能力。

一 实习时间

2012年8月20日至10月12日。

二 实习地点

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或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1号楼323室。

三 实习单位和部门

1.实习单位:昆明市农业局

昆明市农业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正县级,加挂昆明市畜牧兽医局牌子。昆明市农业局系统共计380人,局机关66人,主要工作职责18项。它是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农业发展的职能部门,内设17个处室,下辖13个直属事业单位。

2.实习部门:昆明市农业局组织人事处

主要工作有:负责指导局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负责组织人事管理和机构编制工作、承办市农业局交办的其他事项等。

四 实习目的

1.了解、熟悉和运用与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理论学识和实践技能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等方面学科素养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多元化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的实习可以加强自身与行政机关、以企事业单位为主的非政府组织的适应程度,即人岗匹配信度。此外,实习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学力和工作能力,增加就业砝码。

2.树立良好的择业心态及价值观,养成遵守纪律、热爱劳动的习惯

逐渐养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学习认真工作和合作处理问题的能力,建构劳动创造幸福的观念,强化学识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匹配度。学会善于处理人与人间的关系,扩大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学识,尤为重要的是IQ和EQ的成长与提高,熟悉社会自我运行规则,加强社会适应性。

3.对择业观进行佐证,提前演习角色转化――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变化

经过专业的实习,可以提前知晓感受职场生态,熟悉不同工作岗位的需求、权责和内涵。在实习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主动、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另一方与同事特别是老员工多沟通,对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工作进行有益的理性思考,佐证自己是否喜欢从事此类职业,同时对不同职业及岗位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自己的职业选择。

五 实习内容

1.软硬件的使用与维护

组织人事处共有4位工作人员,其中男性1名,女性3名。平均年龄在33左右。由于每日工作量较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复印、收发传真、文字排版及表格制作等简单的工作就交由我来完成。尽管简单,但耐心却是必不可少的。

2.处理数据及报表

见习期间,数据整理工作主要有四群工作、昆明市农业局正科职数摸底、干部公务员信息统计、复转退军人统计、工资变动等。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处理都需要安静、平和的心态,重点是心细和“坐得住”,毕竟任何数据尤其是数字的整理工作要求都是极为细致的,容不得半点马虎。

3.组织人事处公文的撰写

无论何种公文都有其固有的模式和语言规则。公文主要包括起草、修改、校对和用章等流程。在人事处我学会了撰写通知、简报等公文材料,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帮助,并指出不足和改进手段,使自身得到极大的提升。

4.做好与会工作

会议是分配工作任务、传达指令、讨论学习、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实习时期,我接触到的大型会议主要有“新闻摄影及政务简讯培训会”“OA培训会”“茶话会”等。首先,会议召开前做好准备工作是极其重要的。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撰写并发出通知。第二,提前做好会议资料的提供工作。第三,做好人、财、物的统筹协调。其次,会议过程中要做好会议纪要。最后,在办公、学习交流等会议结束后,要给自己所在部门传达会议内容。

5.专业调研与工作交接

在实习的同时,结合所在单位进行相关专业的调研,形成调查报告,填写调查鉴定表、实习鉴定表,并最终撰写实习报告,盖章后完结。此外,请见习单位开具实习证明也是必不可少的。实习结束后,最重要的是完成工作的顺利交接。

六 感受行政管理专业的实习环境

通过专业实习,我们可以感受到行政部门的内外职场生态,特别是加深了对马克思・韦伯的金字塔形的官僚制体系、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级的关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联盟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受益匪浅。不仅在知识层面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实践方面的技能也得到了加强和完善,并使自己不断弥补缺点,提前感受就业和工作的压力。

1.各层级政府间的服从、竞争与合作――基于博弈论视角

博弈论:个体或单位,在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游戏”规则共同作用下,利用目前自身已知的信息,选择执行适宜自己开展工作或获得最佳利益的最优或者满意的方案,结果有三种:一胜一负、一负一胜及胜负相平。而第三种结果即为管理学中所说的非零和博弈或者说是互利共赢,前两种则是零和博弈。

由经济人假设可知,各层级政府有追逐其自我利益的本能。各级政府既扮演命令和服从的角色,又代表着本地的利益受众或目标群体,政府之间或机关部门间为了争夺彼此的资源与利益相互博弈。政府间的博弈争夺的是资源,主要有人事、财税、审批等方面的资源性核心权利。

2.需要层次和双因素理论的体会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等五种。而赫兹伯格又把提高人的工作效率的因素归结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于我而言,在实习过程中的保健因素就是每月800元的生活补助费。而得到单位的认可,却是激励因素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起作用。

3.复杂人假设的体会――防人之心不可无

由复杂人假设可知,人兼具经济人的逐利本性,也具有社会人自我实现的需要。该假设指出,人的需要随着时空的流转而不断变化,生活与工作方式发生变化,动机与需求间发生作用与反作用,需求、动机不同,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亦有所差异。

我国的社会环境自古以来就是极其复杂的,现如今价值观多元化。我们这些刚从象牙塔初入职场的学生要完成职场人的转变,学会融入社会。我们所能做的是保护好自身:“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七 实结

1.主要收获

第一,完成实习的目标与任务。经过两个月的实习,渐渐地熟悉了农业局的环境,了解昆明市农业局的相关机构职能。在此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对行政机关的职能有了切身的体会,以前只是在书本上进行了解。

第二,提升操作技能。通过实习,学会了打印、复印、使用传真等基本技能。在实习伊始,接触的公文等材料,老师要做很多修正,通过与老师的请教交流以及自己的不懈反思,使得自身的公文应用技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各方面的操作水平明显进步。

第三,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们云师大的行政管理专业理论性较强,理论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但实践方面的技能性训练比较欠缺,某些方面偏于形式化。虽说行政管理专业涉及的理论知识,能更新陈旧的理念,以科学的视角分析工作,改善对事物问题的看法,但在技能、实践、操作层面,特别是对问题的实际处理缺乏效度。因此,把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是大势所趋,这对具体事物、问题、工作的处理都是必需的。虽说理论具有先导作用,但是理论一旦与实际相脱节,便显得毫无意义。

第四,养成遵守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的习惯,建构起专业所需的职业素养。(1)做事要走程序化,以与工作相关的政策规定和客观事实作为依据。切忌主观化和随意性。(2)在行政部门实习,要有冷静、灵敏、清晰的思维。恪守单位纪律,遵守单位规章制度,保守单位秘密。(3)工作或做事要有效度,切忌推诿阻塞与迟滞;多做汇报与请示。(4)学会机动客观地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不乱说话,认真做事,待人有礼。(5)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良好习惯,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技能。(6)在做人做事方面养成品行一致、态度端正的良好习惯。力求工作认真细致,办事有条不紊。做到有信心、上进心,学会与人和平共处。

2.实习中发现的问题

第一,实习单位的问题。(1)组织结构存在缺陷。农业局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有老龄化倾向,缺乏年轻劳动力。(2)有的部门工作量较大,人员比较少。例如,农业局组织人事处人手严重匮乏。由于人事处的工作具繁杂性,因此需要的人手比较多,但是人事处目前常驻工作人员仅3人而已,其中有一个还是借调过来的。(3)激励机制存有缺陷。一方面,部分职员工作欠缺热情与积极性;另一方面,目前的激励手段不能激发员工工作的效度。因为在考核机制下,职员只需把自身的工作做好,只要没有犯重大过错,一般不会被辞退,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

第二,自身的问题。(1)专业知识有所欠缺,知识结构需不断优化。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都是纯理论化的,和实际有较大距离。(2)工作经验不足。与MPA、MBA不同的是,攻读它们的大多是已经工作的人,而且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结合工作能有很好的理解,我们普通大学生则是毫无工作经验的,对社会人情世故也不了解。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只是装在象牙塔里的标本而已。(3)稚气过重,社会化修炼不够。社会与学校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融入社会。社会上的事特别是工作上的事务有其自身运行机制,不能够完全用学校里教授的知识,需要自己去不断学习和领悟。

八 实习建议

1.强制实习,教师要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指导

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要切实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学生可以自己找实习单位,也可以通过学校和老师找。学生的实习至少要在一个月以上,切记流于形式。

2.加强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考核

对学生的考核包括:实习证明、鉴定表、调查报告等形式,对教师的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实习成绩等。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广东省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广东省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企图从广东省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出发,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及对策

独立学院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伴随着教育部改革,以全新的办学机制、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截止到2013年9月,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共287所,广东省占17所。在学科设置方面,该类学校主要以学生择业和社会人才需求为依据,普遍开设外语类、计算机类、经贸与财会类、工商管理类等热门学科,在为社会输送大批人才的同时,学校自身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广东省17所独立学院中有8所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各院校在开设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同时,也组织开设了实验课和相关实践环节。

一、广东省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实验课较少,实验室相对缺乏

从实验课的开设情况方面来看,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课为电子政务、公务员写作、社会调查与研究等课程,其教学内容和形式主要集中体现为课堂讲解,注重对理论和书本知识的学习。

从实验室建设情况来看,目前广东省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独立学院中,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建立了行政管理专业独立的实验室,大多数学校将计算机实验室取代了专业实验室。而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该实验室的使用也主要集中在电子政务等课堂教学上,为方便实验室的维护和管理,降低管理成本,这些模拟实验室在课后开放较少,以致学生课后无法对这些设备和软件进行使用。

(二)校内实践少,专业实习效果欠佳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践主要来源于通过参加团学组织和社团活动,积累管理经验,其他实践机会则相对较少,学生校内专业实习效果欠佳。通常学校将学生安排到各行政部门进行实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班,实习时间不集中,且用人部门很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培训,常常安排实习学生做一些打扫卫生、收发文件等琐碎事务,因此实习效果不理想。

(三)校外实践缺乏专业指导

大部分学生选择校外兼职来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但据调查,学生兼职主要还是以赚外快为主,很少有人考虑兼职的行业是否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关。多数学生选择在快餐店、快递公司、通讯公司兼职;而从事的岗位也多为服务员、派单员、营业员等。也有部分同学选择做义工,重在体验生活,丰富自身经历。学生在选择校外实习或兼职的过程中,基本很少考虑自身所学专业,更加缺乏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广东省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实践教学的意识较模糊

目前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其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仍然主要停留在原来的理论教学模式上。虽然基本所有专业都有实验课的开设,但总体而言专业实践课程都相对较少。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而言,仅仅开设公文写作、电子政务等实践课程显然是不够的。甚至有人将实验课与实践教学混为一谈,忽视实践教学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有人认为实践教学主要是针对理工科技术类专业,认为文科专业,尤其是行政管理专业采取实践教学是没有必要的,这明显忽略了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作用。

(二)校内实习针对性不强,实践效果不明显

行政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主要是将学生安排在学校各个行政部门协助相关老师完成各项事务。通常而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相关部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习。因课程的安排问题,实习生很难集中时间进行实习,由于时间的不确定性,导致实习者很难受到一些列的相关培训,也难以被相关委以重任,而更多的是协助处理相关琐碎事务。这一方面降低学生对校内实习的兴趣,还可能对自身专业产生误解,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的实习效果,难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目的。

(三)校外实践缺乏指导,实践基地形同虚设

为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经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一般独立院校都会积极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学生校外实践形式和实践单位一般都是自己找,缺乏统一的安排和指导。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扩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范围,但其局限在于社会实践的专业性相对较低。

此外,许多独立学院也开始着手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在基地建设之初,的确能让部分学生参与到实习之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缺乏经费的支撑,也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基地培训出一批实习生又不能为自己所用,长此以往必然加重基地负担,导致其缩减实习生数量,甚至不愿再招实习生。实践基地形同虚设。

三、广东省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整改措施

(一)提高认识,强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首先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管是公办院校还是独立学院,都应认识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有机结合、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应该相互补充和完善,并被同等的对待。

行政管理专业是个理论性相对较强的专业,如何在原有实验课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并通过实践进一步提升理论层次,这才是实践教学真正要达到的效果。因此,学校在开设相关课程之外,还应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政府机关事务实习、社会调查实习、电子政务实习,强化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二)广泛开展校内实习,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

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而言,其本身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因而在校内其实有很多部门都可以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岗位,例如团委、图书馆、后勤等部门。可以通过行政管理专业教研室,与相关部门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分批输送学生到相关岗位进行实习,同时,利用教研室师资力量,加以引导和规范,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和升华理论基础。

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各专业特色,通过模拟经济社会环境、各行业运行环境,创建跨专业校内综合实训平台,让各专业学生分别模拟各行业员工,推动平台有序运作。如此将专业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相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机制

目前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强已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面对如此的竞争压力,独立学院更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一方面,独立学院的管理者应进一步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学生就业、提高学院就业率的重要作用,要加大投入,保障实践教学有专项经费。另一方面,开展实践教学需要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并需配备一支强有力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能确保每一批学生的实习得以顺利开展;而高素质的指导老师则是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基本保障。因此,独立院校要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也要重视对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的培养,在打造一流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同时,也要打造一支专业、稳定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摘 要:行政管理专业作为一个与时代联系密切的专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本文以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依托,结合实际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担负着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输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其专业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其培养的人才质量,而专业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我校转型发展提出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政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全体同仁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就应该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知识的收集、整理与转化,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不要力图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绝对权威的形象,而是要坚持把学生摆在第一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扎扎实实地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几种尝试。

1、情景模拟法。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演绎其中的角色,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表演过程中,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生动,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管理学》、《社会学》、《管理实务》与《行政职业技能》等课程的教学中,此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的效果。

2、案例教学法。该方法选取与知识点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层层分析,使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以此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此种方法适合于理论性较强、过多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因缺乏感性认识而提不起学习兴趣的课程。同时,通过典型案例的选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能力,通过认真的分析与讲解,给学生以全面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此种方法得到了大力的推广。

3、五分钟演讲法。此种方法是在每节课开始部分增加了学生的课前演讲环节。在《市政管理学》、《政府经济学》、《领导科学》等多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演讲材料,在每节课开始的时候给每位同学五分钟的时间,将自己准备的材料以演讲的方式说给大家听。通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新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他们在与人沟通中的自信心,而且还引导了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延伸以及研究能力的培养。

4、以实训教学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政法学院为行政管理专业创办了行政管理政务实训室,并开设了《公务员综合训练》这一课程,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学生的行政职业能力。在课堂上安排了公务考试的模拟训练,包括公务员的笔试内容和面试内容。通过公务员考试的模拟训练,一方面使学生更加熟悉和了解公务员考试的相关题型,另一方面通过模拟公务员考试的相关环节,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掌握应试技巧,为今后参加公务员考试以及在实践中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都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训教学法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应用于课堂上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手段,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的首选。多媒体教学不仅具有直观、高效,而且还具有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等多种优点,同时多媒体教学也越来越适应年轻一代学生的课堂学习的需求。因此,行政管理专业的全体教师,与时俱进,花费很多时间和心血制作多媒体课件,努力应用高科技手段服务教学,不断满足学生对现代知识的需求。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制作了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三、重视实践教学,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得理论教学中贯穿着多种新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但是课堂教学最终提供给学生的仍然以理论知识为主,再多样化的理论教学方法也不能代替实践教学。行政管理专业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培养方案中适时设置了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让学生到实际工作部门中去接触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了解实际工作部门的基本情况以及适应工作需要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了解未来从事工作所面临的基本形势以及今后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将来毕业后能够更加顺利的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为了确保学生的实习效果,政法学院一方面加强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一方面注重对实习指导工作的落实监督,规范实习工作的过程管理与经验总结,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宝贵经验,提升了实习工作的实效。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基于社会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摘 要:社会需求的背景下,需要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掌握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之外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文处理能力、计算机技术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核心能力。对五所高校实地调研和调查发现,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存在课程体系失衡、教材内容滞后、实践教学缺乏、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据此提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相应策略,以期为高等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需求;课程失衡;教材滞后;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受到高校竞争的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针对性地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面临的迫切选择。

一、社会需求下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构成

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多种选择渠道,如:参加工作(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公务员选拔考试,企业招聘,教师招聘,支教)、报名参军、考研、出国、自主创业。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只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能够从工作实际出发,具备相应的能力,就会在社会竞争中凸显较大的专业优势”[1]。一般而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工作之后主要从事综合协调、人事管理、文秘、办公室管理等工种,根据这些工种的性质与特征,要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以下核心能力:(1)组织协调能力。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的工种具有较大的综合性,需要对机构、人员、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而在此过程中,只有充分运用组织协调艺术,才能科学地协调分配工作,提升工作效率。(2)人际沟通能力。现代社会普遍采用科层管理模式,行政管理过程中工作关系的协调、上级命令的传达、单位信息的传递、组织目标的统一等都离不开人际关系的有效处理与协调。(3)公文处理能力。行政管理专业首选就业方向是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而在现今的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选拔中,竞聘者具备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已成为了一项基本的要求。(4)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办公中资料查询、文件处理、信息传递、沟通联系、财务转入转出、电子报表制作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作更偏向办公性质,要求其必须具备娴熟的信息技术能力。(5)调查研究能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行政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宏观性与指向性,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分析组织内外环境,为组织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6)信息处理能力。行政管理工作会面临大量的信息搜集、识别、甄选、处理、存储工作,要求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本次研究的实效性,笔者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财经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五所学校随机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就社会需求下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设计了若干问题,在科学归纳整理与计算的基础上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试图找出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现将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一)课程体系失衡

众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趋于雷同,专业特色不明显,课程体系也出现了较大的失衡。一是实习课程偏少。例如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强调系统性与科学性,而在很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却更多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实习。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技能低下,参加工作之后不能迅速融入工作环境中去[2]。二是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据笔者对五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调研发现,五所学校平均开始20门课程,一些课程如《演讲与口才》《社会调查与统计》《行政公文与秘书学》、《数学建模》等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大的帮助,但这些学校要么开设其中几项,要么两周开设一节,且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学生对此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

(二)教材内容滞后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从恢复到现在不足30年时间,课程体系不完善,直接限制了教材内容的扩展与教材建设。除此之外,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学科分离出来,与政治学有着内在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管理专业的管理学需求越来越强烈,而政治文明的发展却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二者出于一种交互矛盾状态,难以明确化。据调查发现,五所高校中使用的管理学教材共包含四个版本,有的版本中还冠以“新编”“21世纪教材”等,但只是变换了章节体系,内容并无改变与新意。且这些内容大多来源于二三十年前外国学者的编著,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极不适应,更无法有效指导学生的就业。

(三)从数量上看,实践教学严重缺乏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很重视实践教学,如在美国实践课与理论课教学的比例为3:1,法国和英国为2:1,德国教育部门则规定,实验、设计、实习教学环节不得少于总教学课时的2/3。纵观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理论课教学仍占据主导地位,包括军训和劳动等在内,实践课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据调查问卷统计发现,五所高校的实践课教学比例令人担忧(详见表一)。

综上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式的理论教学方式,缺乏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也无法激起学生兴趣。根据对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有87%的学生对现有的教学方式不满,有73%的学生认为应当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有63%的学生表示学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有43%的学生认为本校实践课程不能帮助今后就业。

(四)从宏观入手,师资力量相当薄弱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师资现状相对薄弱。一些教师之前所研究的并不是行政管理,如很多教师第一学历为政治学。这样,势必导致教师在授课中弱化行政管理意识,而强化政治学原理;一些参加工作的博士生在研究生阶段多学习的是经济学专业,授课时带有明显的经济学意识,而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则相对缺乏。再加上社会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不足,授课时也不能更深入地引领学生探索,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政治学出身的教师占到35%,经济学出身的教师为12%,社会学出身的教师为10%,行政管理出身的教师还不足50%;参加工作年限在20年以上的为13%,在10年以上的为25%,5年到10年之间的有34%,5年以下的有26%;具有5年及以上实践经验的教师有23%,2年到5年实践经验的教师有17%,不足2年实践经验的教师有42%,没有参加过企业社会实践的教师有18%。可以看出,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相对低下,实践经验不足,整体师资力量薄弱。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析

【摘要】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地位发挥的作用愈加明显,解决其在实践过程中凸显的问题,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目前行政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问题进行探析,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实现通过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来推动国家市场经济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自80年代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建立以来,其在就业方面的适应性和适用性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迅速成为热门专业,获得到多方关注和投入,形成了从专、本科至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不过由于行政管理专业脱胎于政治学,教学过程中还是习惯于原有政治学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倾向于理论研究,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政府、社会团体、各经济实体更需要能快速适应当前组织所需要的应用型行政管理能力,传统理论型行政管理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在开展工作后,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转化或构建自己的实践能力,这导致组织用人成本增加及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受阻。所以,探讨如何开展应用型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培养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行政管理从业人员,对该学科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研究型和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分析

1.1研究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

传统研究型行政管理发展多年,其内容大体研究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主体、过程、保障、目的等5个方面,其中重点了解行政过程、保障和目的,具体内容为:①行政管理的过程,主要有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信息、行政监督,一直以来属于行政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②行政管理的保障,即行政管理过程要能够顺利运行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依据一系列的保障手段。主要有:财务行政、行政法治、行政方法、行政道德。③行政管理的目的,指出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行政改革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由之路,属于现代政府行政管理主要关注点之一。

可以看出,研究型行政管理主要提倡系统的研究和了解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其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更多致力于培养学生能具备从全局角度去开展各项管理活动,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倾向于培养中高层行政管理人员,强调决策和判断能力,工作内容是考虑“做什么”行政管理工作的问题,这与各行业经济实体倾向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具备“怎样做好”的实操能力的诉求则相差甚远。

1.2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对比研究型行政管理,应用型更多是根据实际市场实体经济活动中涉及事务性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具体的操作,要求从业人员知道“怎样做”及可以具备“怎样做好”的能力,因此具体教学内容为:①了解所接触单位、部门、岗位的基本行政职能有哪些;②研究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等有什么特点,对管理有什么影响;③观察、研究所接触单位的组织设置情况,了解其结构、功能、联系,分析其中有无值得改进完善之处;④观察单位中的领导如何决策,或协助其准备有关行政问题解决的计划方案等,分析其决策与目标计划的效果如何;⑤分析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如何制定新的管理规则、工作流程,或就原有的规则、流程进行优化改进,以及如何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论证、公布、培训、执行、实施;⑥参与会务活动组织安排。了解会前、会中、会后的一般常见活动及操作方法,以及一系列会议文件的制作、加工、整理过程;⑦观察、配合进行部分的人员招聘、录用、配置、考核等相关事宜的人力管理活动;⑧观察、协助领导进行工作检查、协调、沟通、监督等;⑨熟悉了解办公室日常工作内容;⑩了解单位组织中管理文化的建设情况。

2.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应用型行政管理教学内容符合当前各个社会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但推行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2.1对专业实践教学认知上的误区

2.1.1对当前实践教学认知上主要存在两种误区:

第一,坚持理论型教学实践方式。主要体现在部分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方式,认为应用型教学实践活动会导致学生“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践教学重点应当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让学生统筹开展行政管理全面工作,至于一线工作的实操能力,利用入职初期自行适应即可。这种认知误区容易导致员工刚参加工作时候显得难以适应基层工作人员的角色,职业适应性表现较差;

第二,片面强调应用型实践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认为应用型实践教学应该就是让学生掌握“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力,方便学生在行政管理实际工作中站稳脚跟。这种认知导致教学实践活动中过度重视学生会务组织、办公室日常工作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忽视其他如参谋、决策、统筹协调等综合能力开发,容易让学生参加工作后开始能较快适应常规的基础工作,但随后因为综合能力的缺陷很快遇到职位晋升上的瓶颈。

2.1.2两种认知上的偏差根源来自于对当前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缺乏清晰的认识。

一方面,各行业市场主体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毕业生入职后能尽快开展工作,避免增加用人上的各项成本;另一方面,各行业市场主体希望经过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适应工作后逐步担负起管理、决策的任务,而不是仅仅充当随时可替代的基础事务从业人员的角色。

2.2 缺乏规范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评价制度

2.2.1评价制度制定的主体未能全面参与。评价制度涉及的主体包括了教务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实践教学所在部门等多方面主体,而多数高校评价制度的制定往往以教务管理部门制定初稿,然后交于教师讨论然后反馈修改到嘴周确定的方式完成的,这容易导致评价制度涉及的内容不全面或者主观、随意性较强,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2.2.2评价标准不合理。主要有两种状况,一是评价标准过于简单,通常采取让学生反馈、专家检查、教师自评与互评等形式进行,侧重于检查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是否完备,对实践结果采取简单定性评价方式,评价对实践课程的改进效果不明显;二是评价标准可操作性低,即评价标准与行政管理专业特点不相吻合,原因是开展行政管理实践教学评价时,大量借鉴或者照搬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标准,导致评价标准表面看起来涉及面广而且条理性强,但是具体操作就会发现难以开展,最终会使考评流于形式。

2.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缺乏。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大多属于“双师型”教师,但是其来源主要来自两条途径,一是“学院派”,这类教师就读期间受限于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时间较短,主要接受的还是理论教学为主,因而投入教学活动时实践教学能力有限;二是“实践派”,多是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有过丰富实践工作经验,但其实践经验往往是行政管理工作内容中某一方面,这在教学过程起到的作用就有一定局限性。

2.4实践教学设备设施有限。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实训室大多是属于能提供学生开展情景模拟等简单实践活动的场所,而涉及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内容的各项针对性的设备及软件等比较缺乏,或者只能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的设备来完成,实践教学受限较大。这个是由于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时间不长,实验实训室建设所必须的设备、软件在制作和研发方面还未能及时满足需求,并且受限传统思维,建设所需的资金在审批和拨付方面还是比较谨慎,资金投入有限。

2.5 校企合作开展状况不佳。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开展状况未能尽如人意。具体体现在:第一,对比理工科专业,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的岗位或者机会比较少;第二,企业指导有限,主要是在制度方面不能给予企业相关指导老师有激励效果的待遇,指导老师投入精力有限。主要由于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等公共管理类专业还是习惯于原有的和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的实习合作,以理工科为开始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深度不够,双方合作实质仍属于交流的性质。

3.解决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3.1转换观念

3.1.1客观全面认识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用型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并非是是去除传统教学内容或者简化,而是有针对性的就当前市场经济下对行政管理能力的要求进行教学,保证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并具备较强的职位晋升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服务社会的目的;

3.1.2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及时更新对现代各行业组织对行政管理实践能力的述求信息,保证对当前各行业组织对行政管理实践能力细节方面的需求能及时反应到相关的实践环节,保证教学质量。

3.2完善实践教学评价制度

3.2.1全员参与评价制度制定。一方面,通过全体动员的方式,全员参与评价制度的制定,有利于制度科学合理性,保证评价制度的有效度;另一方面,全员参与有助于评价制度涉及的各个主体对制度本身的了解,从而降低制度开展的阻力,而且能对制度实施效果的反馈和改进速度和有明显促进作用;

3.2.2制定符合专业特征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可以采取多方参与制定评价标准的方式,包括行政管理专业专家学者,相关管理部门,实践教学教师,资深行业从业人员,学生,其他具备合理评价标准的专业的代表等参与者,对实践教学评价标准进行全方位的进行分析和制定,确保评价标准合理且行之有效。

3.3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选派理论知识功底深厚的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交流活动,及参加企业具体的实践工作,提高相关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提倡对具备实践特长的教师加强进修,扩大知识面,进而能扩大自身实践经验应用的范围,更好的指导实践实习。

3.4完善实验实训室建设。在重视专业实践作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加强提供专业实训设备及软件的相关机构的联系,及时提供和更新实践教学需要的教学设备及软件,保证建立起能有效、顺利开展行政管理实践教学的实验室。

3.5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增加校企合作单位及相应的专业实践岗位和机会,实现学生开展各项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构建校企合作互惠制度,实现高校教师可以在校企合作用增加实践能力,企业及企业指导人员增强各方面能力和收益的双赢结果。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热电公司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研究

【摘 要】伴随着热电公司内外部发展要素的变化,热电公司行政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背景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就必须要求热电公司努力改善行政管理体制,改善管理状况,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这一点,无外乎在于热电公司行政管理部门对公司规模扩大下不断增加的人员进行相应管理。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的任务将越发严峻,同时对于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也要求更高,如何提升热电公司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让行政管理人员更加专业化,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化;研究

一、前言

随着热电公司生产运营不断进步和发展,生产规模扩大、热电厂人员增加、管理层次增加、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相继出现,这对于热电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当下热电公司行政管理部门在应对人员来源庞杂、素质参差不齐的热电公司职工现况时,就必须加强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道路,开展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是推动热电公司发展,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关键。

二、热电公司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理论

1.热电公司行政管理专业化定义

热电公司行政管理专业化是指整个管理专业当中,以热电公司管理为基础,通过终生的管理专业训练,对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管理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行政管理专业人员。

2.热电公司行政管理专业化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专业性要求热电公司行政管理改革必须走专业化道路,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市场经济为导向,热电公司的行政管理必须以经济效益为指导,对人员管理实现行政成本最优化,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职业要求热电公司行政管理必须走专业化道路,这是由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的职业身份使然。热电公司的行政管理是一种专业要求很高的职业,行政管理团队必须是职业化的队伍,对热电公司生产经营运作,有着专业化的管理方法,这是促进热电公司管理工作发展的关键。

行政管理队伍的稳定性要求热电公司行政管理改革必须走专业化道路。行政管理团队在热电公司当中占据重要地位,行政管理团队是以公司高层为主的管理经营团队,对公司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起到指导和决策作用。行政管理团队是一支机关队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具有长期稳定性,因此一项决策的开展也是一件长期性的事情,这就决定行政决策必须具有专业化,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行政管理改革的专业化道路。

三、目前我国热电公司行政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国热电公司的发展较快,公司经济效益提升的幅度也呈现递增的趋势,但相对于经济效益而言,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却并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热电公司的长足发展。热电公司行政管理队伍普遍存在着专业性不强、职业意识不高、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部分热电公司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比例失调,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专业性知识缺乏,这是造成行政管理队伍专业性不强的根本原因。行政管理人员职业意识不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对工作满意度不高,这是职业意识不高的关键影响因素。行政管理队伍的专业性不强以及职业意识不高等问题,是造成管理效率底下的直接影响因素,这对于我国热电公司提升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具有重要影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热电公司行政管理队伍面临的严峻议题。

四、推进热电公司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的有效措施

1.完善热电公司行政管理人员应聘机制

热电公司在进行行政管理人员招聘时,要注重应聘人员的专业性、人员聘用时的发展性、从事管理工作的开放性以及管理工作的层次性。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性,掌握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行政管理人员投入工作之中,要注重人员的发展性,提供择优的晋升机会。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时,行政管理工作要具有开放性、讨论性,集思广益。同时管理工作要具有层次性,根据行政管理人员不同,工作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2.建立合理的人才考评制度

人才考评制度是对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绩效的一个考评,也是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状态的一个反应,合理的人才考评制度,对于激励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具有重要意义。人才考评制度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以四项原则推进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

3.加强热电公司行政管理专业化培训体系开发

热电公司管理队伍专业化需要公司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化培训体系,为行政管理队伍提供有效的指导,促进行政管理队伍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这种专业化培训体系主要针对于行政管理队伍专业性不强的问题,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满足热电公司行政管理工作需要。

五、结束语

加快我国热电公司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提升热电公司行政管理工作专业化,对于促进热电公司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技能水平,完善公司行政管理工作相关制度,构建一支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团队,将在很大程度上节约行政管理成本,促进热电公司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应用型高职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

摘 要: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学科的定位,决定了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不尽人意。为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实验室培养人才的功能,需要在加大硬件建设、软件引进、加强使用与管理等方面来加大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本文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的实情为例,对行政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在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实验室的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支撑专业建设和人才创新的重要手段。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应用于政府机构,电子政务、计算机辅助社会调查技术等相关先进公共服务技术手段的发展,这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行政管理模拟实验室的产生和建设不仅必要而且尤为迫切。

1 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以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技术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任务和特色的本科教育。在培养规格上,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形势下意味着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甚至创新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要求。

行政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直接需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原因诸多,其中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不符合工作岗位对其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供给和需求出现“错位”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行政管理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营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直接需求,确保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科学转化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去,很好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 当前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2.1 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基本概况 行政管理现有的实验室对学生展开的专业技能训练已初具规模,但尚待完善。我院行政管理专业现有高职生、成人本科等各级各类在校生256人,目前是行政管理系人数较多也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的热门专业,由于专业建设前期的各种投入有限,使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相对滞后,行政管理专业现有的实验室是2008年底建立(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共用)的,主要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模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通过使用金蝶K3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流程、招聘、培训、绩效考评、薪酬设计与核算流程,增强了同学们的实践经验。目前该实验室面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文秘专业及学院的其它专业开放,实验室自建成以来,以实验室硬件与软件为支撑,开设了多门实验课程和项目,较好的满足了学院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的需求。由于该实验项目模拟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将学生的实验置于一种虚拟的环境之中,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整体性掌握较好,但专项技能的训练平台没有建立,因此应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实验设施平台,根据行政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发展要求,对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发展尚待完善。

2.2 存在的问题 ①硬件软件投入不足,软件管理跟不上。目前的行政管理实验室只是建立计算机机房型,实际上只是“实验器材陈列室”、“计算机机房”、“先进设备管理室”,只搭建了文科实验室的“壳”,资源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范围有限、形式单一。另外,实验室的建设基本上处于摸索状态,没有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实验室规章制度与规定。②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为半路出家的非专业教师,这些转专业的教师多来自中文、教育学等专业, 受自身的知识结构局限, 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胜任行政管理实验教学的任务;另外,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实验室人才队伍长期滞后, 因此既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 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3.1 树立科学的实验室指导思想 ①以高职学校实验室评估标准为标准,以改变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为先导,以培养技能型高职生教育为基础,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特殊情况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规划建设。②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加快实验室建设发展步伐。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置,做到教学设备、场地用房、师资队伍、实验教材、管理体系同步发展,在满足专业和课程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室管理的长效机制。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通过适应本科专业发展为目标。自觉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大力推进实验室改革与建设。

3.2 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建设,着力打造行政管理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操作平台 要充实行政实验室配置齐备,应有电脑、投影仪、音响、液晶监视器、多功能一体机、激光彩色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与摄像机、空调、可组合桌椅等硬件设备;以及安装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网络操作软件、管理心理与行为测评工具、现代会议管理系统、现代办公室文书处理与日常管理系统、电子政务教学实践平台、公务员考试模拟系统、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系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劳动与社会保障平台等多套模拟教学软件。相关的教学实验设备和模拟教学软件等,拟投资100余万元,每次可供60人左右班级实践教学之用。

可采取分阶段进行实验室建设:前面阶段:先形成必要的主要硬件配置,以及部分最常用办公管理软件的配置;后面阶段:配置齐备各种硬件设施,并逐步配备各种应用软件系统。最后, 在人才的培养上, 注重与政府的交流和官学研合作, 如: 聘请当地政府中负责电子政务的官员来校授课、讲座; 积极组织、参与学术研讨会; 与某些信息技术公司保持密切的合作等, 这些是从外部获取的有效支持,拟筹建“公共管理综合实验室”。

3.3 加强实验实训教材建设规划 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逐步建设一套与理论教材相配合,彰显行政管理特点的实践教学用的教材体系。未来五年内完成下列教材的编写:配合《行政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电子政务》、《公共政策学》、《市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行政领导实务》、《行政秘书实务》、《办公自动化应用》、《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会议组织管理》等配套教材。

3.4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重视实验队伍的建设。按要求配足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鼓励实验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培训、进修,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整体专业素质,增加有实际工程操作能力的实验教师比例。通过努力,到2018年逐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水平高、实际操作能力强、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3.5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要制定科学严谨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师和学生在实验情景中的互动模拟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将实验室的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出来。要在有前期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努力去探讨实验室建设的成本效益综合分析,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加强制度管理,切实杜绝资源浪费,促进实验室综合效益的提高。

作者简介:温顺生(1977-),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公共治理。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设置探讨

【摘 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自恢复专业设置以来,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众多的高级行政管理人才。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务员录用机制、大学生自主择业机制的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就业问题矛盾逐渐凸显。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可以优化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为人才培养标准,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人才专业背景优势,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就业导向;行政管理专业;优化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连续多年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创新高。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的变化性导致了高校所开设的专业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完全匹配,给广大的大学毕业生造成了十分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在目前国家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应当未雨绸缪,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在充分了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通过改革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设置,以加强学生就业质量为导向,构建培养实践性、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专业背景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变化

行政管理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高校中恢复专业设置以来,其发展势头如雨后春笋,并逐步确立了本科-硕士-博士的三级学位培养体系,在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公务员在职培训教育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众多的高级行政管理人才。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大学生自主择业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尤其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矛盾日益突出。从近年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大学生就业流向来看,当前该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入职对口公共部门难度加大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以培养公共行政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毕业生对口就业单位一般为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然而,随着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学校数量不断增多,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不断完善,加上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推进,高校扩招,行政管理专业毕业人数激增,入职对口公共部门难度越来越大。比如在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共130余单位,计划招考人数1.8万多人,而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仅有200余岗位,仅占1.1%,且这类岗位其他专业如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也可报考。

(二)企业发展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小微等私营企业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企业发展环境得益改善,促进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以管理人才作为支撑,一方面,从企业管理的现实来看,任何组织,无论是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还是社会团体、私营企业,其内部组织机构中常见的如办公室、行政部、综合处等机构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大量的行政事务的处理。

(三)高校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素质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要求匹配度不高

一方面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传统用人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锐减,一方面是广大私营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大量需求。而从企业反馈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素质上看,高校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还远远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从当前高校对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及安排的主要课程上看,高校依然不能意识到社会对事件型人才的渴求,而是依然把政治学、行政学、法学及管理学等理论教学放在首位,培养出来的是熟悉党政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能够从事的是党政机关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

二、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方向

(一)与时俱进,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以为党政机关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专门人才。这样的目标设定,一方面是较为模糊的,管理人员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技能,而且应当具备较高实践操作管理能力。一方面该目标的设定仅限制为为党政机关培养,已经脱离了当前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需求的实际。因而,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反馈,进一步细化,并把企业作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强化培养人才的科学思维,具备对企业和政府互动关系有充分的协调、处理能力的人才。

(二)调整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专业素质能力

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需要建立在该专业课程调整的基础上,可以把该专业理论学习的内容设置为两大块,包括政府行政管理模块和企业行政管理模块,教学上偏重于企业行政管理的相关知识,如增加《政府经济学》、《政府营销学》、《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公共投资学》等与企业经营有着一定联系的课程;在企业行政管理课程中,则可以设置一些如《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办公自动化》、《公文写作》、《公共关系学》等课程,有机地将政府和企业的管理理论课程进行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在政府和企业管理的有效融汇贯通。

(三)加强校地合作,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的支持,特别是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大量支持。一方面,除了需要地方政府在办学经费、优惠政策、人才引进、就业安置及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以支持外,还需要地方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支持,如加强校企的沟通互动,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并利用企业实践优势,建立实习基地,以企业管理为标本,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实习进出路径,培养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高职文秘专业《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改革与探索

摘 要 根据目前高职文秘专业《企业行政管理》课程课程设置和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开设具有务实性、灵活性的课程,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议,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

关键词 文秘专业 企业行政管理 课程设置 课程实施

文秘专业实用性非常强,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经济比较繁荣的广东地区,对文秘人才提出了需更快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行政管理作为文秘专业的必修课程,重点针对企业的行政后勤类岗位培养所需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是培养企业秘书、助理、行政人员和基层主管必需的技能课程,但是目前这门课程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训练的问题凸显,需要逐步从理论化教学走向实践教学改革。

本课题组对广东20家企业进行了行政文秘人才需求的深入调研,其中1家是外企,3家是国企,16家是民企;并对我校从事行政文秘的30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企业行政管理课程设置实施提供参考建议,以提高文秘专业学生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和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1企业行政文秘人才的需求概况

文秘专业的开设最早要追溯到1980年,至今已经发展30余年了,期间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行政文秘专业为社会输送人才。据一项职业调查研究显示,秘书职业在世界1600多种职业中排名第六。近年来秘书职业也一直稳居全国人才市场招聘数量的前十名,文秘专业人才的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一方面用人单位抱怨找不到训练有素的合格秘书,而另一方面众多文秘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岗位。据调查数据显示,广东地区对行政文秘人员的社会需求量较大,大部分企业会选择人才中介、市场进行招聘。一般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目前在岗的行政文秘人员基本都在30人以上。大型民营企业对于行政文秘人员在专业技能上要求除了日常行政事务外,希望他们具备财务法律等相关知识;而一些大型外企则对行政文秘人员英语的口语写作能力要求较高,要求要有大学英语六级以上水平,日常工作需要用英文书写邮件,安排会议,起草报告以及跟国外同事进行沟通。而500人以下的中小型企业行政文秘人员多数是5人以内,同时要求要有大学英语四级以上水平。在年龄层次性别方面,大部分企业的行政文秘人员以30岁以下的女性居多。也有少部分31-45岁仍从事的行政文秘的人员,但是没有超过45岁以上的。由此可见,目前用人单位对于行政文秘岗位人员需求日益年轻化,对于英语的要求也在提高,行政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2企业行政管理课程设置

企业行政管理是高职高专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基于企业行政文秘岗位的对人员必备的技能要求是职业素养而开设的,课时为56个学时。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行政管理概述,企业行政环境,组织结构,行政环境,企业文化,行政事务管理,行政协调沟通,后勤服务管理,人事行政管理,财产物资管理,后勤服务和安全保障管理等方面。企业行政管理不同于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来分析处理企业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在对企业调研时发现,目前文秘专业学生最需要的掌握的三门课程,企业行政管理位列前三名,可以看出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都是在课堂上完成,教师教授理论知识,并结合理论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专业实训课程也仅局限于会议组织,办公设备使用技巧,会议记录等内容。根据目前行政管理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2.1优化模块教学

可以将该门课程按照工作任务来授课,删减企业行政管理概述,组织结构,行政环境等理论性章节,按照职业能力的标准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2.2授课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在调研时发现,80%的企业对于从事行政人事文秘相关岗位的人员是否具备职业资格证书是较为看重的,例如秘书证、企业人力资源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80%以上的毕业生也表示说考取证书能增加就业优势。因此,教师在讲授相关模块的内容时可以跟职业资格证的考点相挂钩。这对于教师的要求就会比较高,需要教师对于考证内容有很好的把握,甚至具备相关资格证书。

2.3重视学生沟通能力以及办公软件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对于毕业生最需要进一步培养的能力”这个问题的回答,所有企业都将“沟通能力”摆在首位,并且企业希望学生在word,excel,PPT等软件运用上不局限于基本操作,而是能达到较高的层次。

3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实施

3.1课程实施的主体

在构成教学系统的诸主体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的两个因素。教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的活动的主体,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教学活动,是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高职院校是是科层制的管理模式,导致行政管理作用突出,教师的单主体性,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师一直是行政管理的对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自主权利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而学生则处于接受来自学校各层级管理的被动地位。

同时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学生,好像独立于课程实施过程之外,不能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企业行政管理的应用性人才,许多高职院校引入了案例教学法,但是在具体执行中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学生的主体意识缺位,被视作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

许多专职教师并没有在企业行政管理领域实际工作的经历,缺乏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与个人体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上重理论而轻实践。如今,有些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聘请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来担任企业行政管理教育的兼职教师。他们不仅能上台讲授,同时也能为学员社会调研、学习做指导,既丰富了企业行政管理教学的内容,也能够针对行业内问题开展教学工作。但是,此类聘请资深企业人员为学生授课的高职院校并不多。

3.2授课的方式

中国大学教学的传统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传统在高职企业行政管理教育中也有明显的体现。企业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培养目的是为企业行政管理领域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行政管理专门人才。在教学实践中,企业行政管理授课的方式,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忽视实践教学。

有些学校也开展案例教学法,但是开展的次数较少,效果也不太明显,如教学目的与案例不能很好地结合,案例教学成了简单的讲故事而并不能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没能更好地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在教师的单向沟通方式下,课堂讲授成了最主要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案例分析也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讲解。

4结论

通过企业行政文秘人才的需求概况、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目前高职文秘专业企业行政管理教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为了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应对现有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育体系进行改革。

首先,开设具有务实性、灵活性的课程。所谓务实性的课程,就是企业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不能单纯地从传统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指标出发,而是要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为出发点。因此,企业行政管理课程设置必须具有务实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灵活性的课程,就是随着企业行政管理领域内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教育要不断地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改变,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行政管理领域的新变化。

其次,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企业行政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模式以讲授为主,以案例分析为辅,但案例教学的比重比较低。这种传统的讲课模式虽然可以使学生获得理论上的知识,但在个人的沟通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上得不到锻炼,因此能力很难得到提升,这显然不符合现有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现有的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模式,探索出旨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课程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可以大胆借鉴国外成功的教学模式,比如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一个面临两难困境且必须做出决定的管理者,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作为一个企业管理人员在处理问题时的感受;又如案例讨论,通过对企业行政管理领域中典型案例的研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再如学习型组织,让学生担当课堂组织者,将学生分成小组研究某一问题、共同进行课堂发言、共同撰写论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并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采用企业参观教学,课堂案例+情景模拟的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施手段多样性。提供学生更多实习实训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企业岗位培训。

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中国高校,许多从事企业行政管理教育的教师没有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因此在课堂教学上重理论而轻实践,与企业行政管理的培养目标相脱节。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选送部分专职教师到企业相关部门挂职锻炼,为其成长创造有利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员前来授课,充分利用这些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优势。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与职业能力关系的培养

【摘 要】文章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通过介绍该专业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课程体系与国内本科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分析目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和问题,重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合理进行教学安排,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提出建议。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行政管理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随着政治学的恢复与发展,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行政管理本科教育也得以恢复,并得到了迅猛发展,经过30多年的重建与发展,截至 2014 年,全国已有256多所本科高校设立了行政管理专业,中国行政管理专业已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与课程体系。但还不够成熟,必须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满足社会多层次、多领域、多方面的需求。

一、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根据国内主要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选择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进行分析比较,主要有这样一些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北京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等。这些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上大体上是相同的,国内各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上开设的课程模块有:政治学类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中国政府与政治等;法学类包括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刑法等;管理学基础类包括管理学、领导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等;社会类社会学概论、社区管理、社会工作实务、社会调查方法、社会保障概论等;公共行政学类行政管理学、城市管理学、行政伦理学、公共关系学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公共政策分析类包括公共政策概论、公共政策规划与方法等;研究方法类包括行政研究方法;基本技能类包括信息检索与利用、公文写作、现代礼仪、电子政务原理、行政职能能力训练、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与管理等和其他类。

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课程体系的特点

文章所指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基于目前国内各高校基本开设课程的类别,将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十大类型模块。为了说明该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或者与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异同,我们把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与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和本科层次的高校专业课程模块进行了对比,如表1、图1所示。

表1统计了各类层次普通高校(学士、硕士、博士)和本科院校出现的99 门专业课程、山西大学商务学院36门专业课程,反映的是十类课程模块在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和在不同层次高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的平均水平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基于以上统计资料分析,关于不同类型高校间各模块类型课程分布情况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与不同层次普通高校和本科层次的高校的各课程模块分布折线图走势基本相同,这初步说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整体内容设置上具有较大相似性。

在分析了一些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之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各层次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

行政管理专业主要研究对象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管理,除了行政与公共管理类的学科外,还有大量专业课程来自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体现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复合型、跨学科性特征。

(二)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偏大,经济类的课程相对较少

从表1可以得出,行政与公共管理类的课程最高,管理类(18.89%)居第二,政治类(8.67%)居第三。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相对较多这一统计结果与我国学者郭小聪、陈瑞莲、蔡立辉(2003)等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学和管理学取向的观点相互印证。目前开设的经济学类的专业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但经济类课程并不多,没有开设税收、公共预算、政府部门会计、政府部门审计、政府采购制度以及作为基础的会计学和审计学的课程。事实上,政府管理的大部分内容都与经济有关,若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懂现代市场经济学的知识,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

(三)研究方法和公共政策类课程所占比例更低

从表1和图 1 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研究方法类课程和公共政策类课程在不同类型高校中的比重均最低,事实上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研究方法的课程,这体现出了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法教育较为薄弱。我们发现公共政策类课程的比重,在学士点高校、硕士点高校和博士点高校中分别处于倒数几位,与公共政策在公共行政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中的地位而言,其重要性体现不足。

三、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评价

文章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评价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选大四学生,因为大四的学生已经修完大部分课程,他们更清楚本专业课程情况。共发放问卷91份,回收的有效问卷77份,问卷回收率为84.6%,主要调查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目前学院课程设置在理论课、实践课、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方面的看法,具体评价如下。

(一)对理论课的评价

在课程设置上的评价,通过罗列本校行政管理专业所开设的36门专业课程让学生选择哪些课程最重要。经统计分析,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行政管理学》和《管理学原理》、《公文写作》、《行政组织学》;7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公共政策学》和《政治经济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交礼仪》《行政职业能力训练》《公务员面试》、《办公自动化》、《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事业管理》重要;6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学》和《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重要;5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领导学》《地方政府治理》《企业行政管理》重要;认为最不重要、不需开设的课程是《物业管理》《社区建设与管理》《基层民主建设》。有24门课的被选率超过50%,占所有课程的66.7%;从学生对课程设置上的评价看,总体设置上还是比较合理的,但不完善。在课程教育上的评价,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教育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45%的学生认为学到了理论知识;9%的学生认为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对课程教育的总体评价不是很高。

(二)对实践课的评价

在实践时间的安排和次数上:72.7%的学生认为学校安排的实习时间与次数都比较短,9%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和次数适当,18%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太长;在实习安排与实习辅导:36.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实习的安排妥当,辅导到位,也有27%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实习的安排妥当,但辅导不到位,9%的学生认为实习安排欠妥,辅导到位。9%的学生认为实习安排欠妥,并且辅导不到位。由于行政管理实习最对口的单位是政府部门,但是政府部门一个特殊的部门,专业化程度高,要求学生的素质较高,无法接纳大量毕业生,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建设面临很大挑战。这严重制约了行政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的效果。

(三)对能力和素质提高的评价

通过接受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27%的学生认为对提高能力和素质很有帮助,54.5%的学生认为对提高能力和素质有一定帮助,9%的学生认为无任何帮助,9%的学生认为无法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是否提高了。通过问卷统计,学生普遍认为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不明显。

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课程体系的调整

面对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变得多样化,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高水平和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行政管理专业是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的基地,这要求普通高校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必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课程设置的现状以及学生对课程设置的评价,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而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决定其职业发展情况,因此,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划分为四个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学科课程模块、专业模块、职业课程块。在学生掌握通用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各项实践能力。在现有相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一)行政管理类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必须在深入分析行政管理专业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基础上,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设置相应的课程。行政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类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主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掌握系统的行政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较高的管理、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的专门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市政管理、人事管理、社会工作、政策研究、秘书等工作。政府、社会和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需求是多层次的。

(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调整

1.公共课程。公共基础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以进行跨专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教育为主要功能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课程: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身体素质类课程(体育等)、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类课程主要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体育和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写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

2.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同一学科中各专业学生必须修读,为了将来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在逐渐强化,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大。现代社会的需求的多样化和管理对象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体现诸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发展的取向。因此,这类课程应该包括三类: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核心课程、跨学科课程。除了必须有的学科核心课外,还应该有二级学科基础课程、一级学科或跨学科基础课程,尤其是经济类、社会类、公共政策类等课程。

3.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方面。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是使学生具有行政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专业能力与思维训练能力的课程。主要有中西行政制度史、公共组织理论、市政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专业必修课程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前沿的学术理论成果、最新实践应用成果,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的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政策学、管理心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是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拓展与素质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方法与技能课程,旨在拓宽知识领域,增强专业技能素质。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在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专业选修课的门数和比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方法、技能和能力,同时可也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现代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要求具有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等的道德素养,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个人修身与素质、专业素养等综合素养。

4.职业课程。高等教育传授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使知识转化为智力和技能,适应社会需求。据资料显示,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太过倾向于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实践课程安排太少。从目前国内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看,基本原理类的课程所占的比例为82%左右,明显偏大,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不到10%,明显偏小。学生只学到了一些基本的原理,却没有学到一些技能和方法,各方面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设置一些方法和技能类的课程,主要有公共管理统计学、行政案例分析与研究、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技术与方法、社会研究方法基础、政府绩效管理、领导决策科学、普通逻辑学、公务文秘、公文写作与处理、电子政务与信息化、办公信息自动化科学等和其他文史哲、经管类等课程。

而就业市场更多地要求毕业生要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及实践能力。主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在职业课程模块主要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整合通用知识、通用能力和学科课程,将学生知识和能力系统化,以达到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目的。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除设置大量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包括更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课内实践。要求学生独立研究公共服务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行政管理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整合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侯晓艳(1982.05- ),女,山西阳泉人,硕士,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学、行政伦理学;杨宏伟(1973.03- ),男,山西大同人,硕士,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学、旅游规划学。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行政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摘要:通过研究找出现有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不足,寻找原因,加以解决,探索多样化、多媒体化、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在行政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英文文献搜索能力、阅读能力以及与国际专业人士进行沟通的能力,增强行政管理毕业生的就业与升学竞争力

关键词:行政管理 专业英语 教学方法 改革

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更偏重学术性后者更注重生活运用。行政管理专业英语除去有着增加国际交往能力的作用外,还有着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作用。相比于普通英语的教学改革,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可以说一直处于不变态势。阅读理解式、单词记忆式教学仍然是现在专业英语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行政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整体思路

PBL和LBL是现代教学的两种范式。前者是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注重通过引导学生积极、独立的思考来自己解决问题,后者是基于讲授为主体的模式,一般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思路是:把课堂分为课后和课上两部分。课后课堂以LBL教学法为主、主要教授记忆性知识,充分运用校EOL网络平台上传资料、讲义和教师自己录制的“微课”内容。课上课堂主要运用PBL教学法,确定主题引导学生问答、讨论、参与。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教学方法可以分为课堂上与课堂下两部分。课堂上,应作为提高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平台,讲授与讨论并进辅之以少数的英语语言游戏可以增加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下的读物选择,作业任务布置一定要做到知识点涵盖范围广、重点突出的标准。课堂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板书、问答以及开放式讨论的模式进行授课。

二、行政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第一,课下。将本课程的知识点和讨论问题的背景资料,提前上传网络平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较好掌握。这些知识点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板块:专业词汇、行政管理理论知识(中英文)、行政管理实务问题背景资料(英文)。其中,前两部分板块内容主要是学生自学内容,课堂上用抽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自学效果进行考核。其中,较难理论内容教师将进行讲解,这取决于对学生考核成果的分析。如果学生普遍掌握良好,则不再赘述;如果学生普遍掌握不足,则需进一步讲解。背景资料阅读主要靠学生自习预习。

第二,课堂上。进行模块化、问题化英文讨论、发言,项目拟采取的课堂教学方法有:讨论、问答、学生汇报发言、游戏等。

讨论主要以教师作为核心主持人,本课程一般每年修学学生数量在120左右,可以分成10组,每组选举一位组长进行组织协调。教师按照课后布置的背景资料选择讨论的主题,并预先设置3-5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可以限定在8-15分钟不等。每组讨论后推选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回答效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主要标准为:英语语言是否表达流畅、发言语速生态是否自若、回答内容是否切题和回答的内容是否正确(或者合理)。因为时间所限,每节课不能所有组别一一回答,但是教师随即选取 2-4个组别的方法,会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危机意识。

问答主要作为对学生课后资料是否学习理解的考核工具,以及学生上课是否积极参与、认真倾听的方法。问答采用全英语问题,教师提问学生能够听懂听明白、学生回答是否流畅正确,都是平时成绩给予的依据。由于课堂学生人数众多、时间有限,因此教师打分的过程要客观而且迅速。初步设想的方法是选取6人作为学生助理,每人分管20名学生名单,教师根据回答表现给予A/B/C三个等级的打分,6名助理,辅助记录。6名助理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预,也可以最快记录学生课堂表现。这将成为学生成绩的非常可观合理的依据。

学生汇报发言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15分钟以上的发言将被强行停止。学生汇报发言的内容是教师课堂上课前预先布置的网络平台的内容。一般情况下,网络平台布置的作业应先于上课时间的5天以上,以此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思考。发言的内容根据当堂课所处模块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这个学期会分为如下6个模块: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Definition and Scope of Administration Law; Public Economics; Public Policy: Public Sectors; Taxation.每个模块都有当今我国或者世界上发生的最热点的管理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和经济问题存在,具有较大学习价值。

游戏主要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方式选取的正确可以增加学生们对记忆知识的储存和对理解知识的运用。课堂教学的游戏有很多,专业词汇“数来宝”,辩论对抗、限时发言、友谊之圈等等都是课堂英语教学的流行游戏。项目负责人还将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开发更多的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游戏种类。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主要是为适应现代建设事业的需要,为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培养行政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而开设的。该专业对人才的培养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具有政治性、实用性很强的特点。因此,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符合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本文主要探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关键字: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引导下,为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人才教育培养的过程。其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人才目标的设定以及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因此,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围绕人才目标的设定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进行相应的灵活设置。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行政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上世纪 90 年代设置的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凸显其滞后性,为更好适应社会变化需求,就必须对现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目标的定位以及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以真正到达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与要求。

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1.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基础理论与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

首先,表现在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人文素养是指作为一个人应具有的基本品格和态度。在当前行政管理专业中缺乏自我公共价值观和公共行政精神的培养。当代的许多大学生热衷于管理专业,他们成绩优秀,但由于社会的!学校的等诸多因素,致使许多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分享、感恩、团队意识以及对历史的基本认识等基本人文素养的培养。

其次,基础理论与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在基础理论与课程结构设计上,许多高校不是根据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而是根据本校师资队伍实际情况,以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在通过对国内多所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结构设计调查比较中发现许多专业课程设置陈旧,仍停留在以政治学研究的范式上,忽视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过于强调定性的研究方法,忽视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另外,课程设计的逻辑先后顺序不合理。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双师素质教师

行政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专业发展。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是由政治学、哲学和相关专业教师中转调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由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组成。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缺乏需要具备丰富教学理论与社会、政府或企业一线实践经验,并取得相关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素质教师。

3.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不科学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顺利开展专业教育的前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然而,通过分析国内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发现,他们的课程设置大多大同小异,难以体现各自的办学特色和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较低。从目前国内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基本原理类课程所占比例为50%―60%,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则不到20%,比例明显偏低。

第二,实践课程形式较为单一。虽然一些高校已经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在培养方案中加入了公文写作、案例分析、社会调查与方法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其形式较为单一,没有摆脱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影响,即使注重实践,也限于课堂或校内,没有真正走出校门。此外,实践课程的种类也不齐全,对于办公自动化、政府采购、公共部门物资管理与审计等课程有所忽视,不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行政职业能力,也不能满足政府或公共部门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第三,专业实习地位不明确。专业实习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也是将专业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必要环节。但由于一些高校对专业实习不够重视、考虑不够周详,往往存在专业实习时间短、专业实习基地不足、以“放羊式”自主实习为主、实习效果不显著等问题。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1.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首先,学校领导与老师应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并且积极开展引导和

教育工作。第一,开展专题讲座。在大一新生入学伊始,院系领导及有关任课教师应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专业及其发展前景,包括什么是行政管理,为什么要学习行政管理,学习行政管理有什么用等。第二,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尽量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使其既体现专业特征,又体现时代特征,最大限度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另一方面,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避免“填鸭式”教学,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赋予学生参与课程管理的机会,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三,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使学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学生在校期间,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分阶段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涉及就业形势分析、人才需求状况分析、就业方向分析以及需要为之付出的努力等。

2.加强师资建设,构建“复合型”教师队伍

为了改变高校教师结构不合理、缺乏实践型人才的现状,高校应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受高校扩招、学校规模扩大的影响,全国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对行政管理专业师资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使得教师队伍的结构呈现出不合理的局面,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较少,年轻的、资历较浅的教师居多。不合理的教师结构影响了整个专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多方着手,优化教师结构,构建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第一,做好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活动。职称高、资历深的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较多,也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可通过听课评课、合作调研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第二,打造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可聘请相关单位的资深人员、退休官员、企业高管等作为兼职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培养学生的行政职业能力。第三,增加教师外出交流机会。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起步较晚,实践教学还处于较低水平,教师对实践教学方法、技术与手段都还处在摸索当中,这就需要组织相关教师通过观摩、培训、讨论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技能培养。

三、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和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上文可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以及分析目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的路径优化选择:提高人文素养;加强教育和引导;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积极培养双师素质队伍。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的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培养出适合社会、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运用案例教学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摘 要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案例教学具有教学模式的互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参与的平等性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等方面的特征。运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知识基础和创新思维,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来看,案例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为此,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入手,改进本专业案例教学,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案例教学 行政管理专业 学生 创新能力 提升

1 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理论诠释

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是专业教学从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向实践应用过渡的前置性“接口”,是在高等学校开展对学生的职前培训。它试图通过体验式案例,使学生从感性经验中中学习和理解行政管理理论知识,认知和体验行政管理实践过程,发现和掌握行政管理的一般性规律。行政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主要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教学模式的互动性。作为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而且使得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同时进行。第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案例教学主要是对教学案例进行模拟、分析和讨论,要求学生融入案例。学生作为案例事件的参与者,需要身临其境地面对实际问题并寻求答案。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第三,教学参与的平等性。 在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的角色是信息传递者、引导者、倾听者,而学生则是案例教学的主体。这样,在案例教学和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与探讨之中,充分体现了体现了教师引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第四,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案例教学涉及到众多环节和不同领域,同时也有必要借助多元化的和教学工具和分析方法,更好地达成教学效果,体现案例教学的综合性特点。

行政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案例教学对本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案例教学是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前提。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在行政管理理论研究与生动的行政管理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具有解决公共行政问题的情境感特性,有助于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案例教学是构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区别,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主动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辅助性知识,并注重知识的现实性运用。最后,案例教学是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有益方式。“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更具有威胁性和挑战性,因为它更为民主。”在案例教学的氛围中,学生可获得与教师平等交流的平台,并有助于激活对传统教学模式下专业知识的批判和创造性反思。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创新思维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创新思维,启迪创新潜能,同时也取得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效果最大化。

2 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在国内深化教学改革和行政管理学科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之下,案例教学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得到了逐步引进和运用。但是总体而言,我国行政管理学科建设起步比较晚,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不利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案例教学的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由于中国高校对于案例教学重要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加之高校教学模式长期形成的教师讲授灌输、学生听课记录的“填鸭式”教学路径,使得不少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按照案例教学的要求,学生必须是一个主动参与者。而目前就学生的现状而言,在从被动接受者向积极主动参与者的转变过程中,他们尚存在一定的适应性困难,不利于良好的案例教学氛围的形成。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案例教学的地位,科学地选择和设计行政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案例教学硬件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一方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教材建设和案例库资源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强化。由于国内行政管理专业发展起步较晚,案例教学更是姗姗来迟,更多地是依靠引入西方国家的案例资源来弥补本土案例的匮乏。这些案例由于缺乏“中国语境”,因而很难引起中国学生的共鸣。而且,在实际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中选择一些脱离学生知识储备条件的、情节过于复杂的“经典案例”,也会导致学生无从下手,进而影响其参与讨论的兴趣和案例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对案例教学的配套设施建设重视不够,案例教学的基础设施较薄弱,也会使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教学质量。

再次,案例教学方法尚不规范。由于在行政管理专业引入案例教学仍处于摸索阶段,不少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科学内涵把握和理解不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这种误区和障碍主要包括:一是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子,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说明,缺少案例教学过程的回应性、启发性;二是案例教学与理论传授相脱节。事实上,理论传授是案例教学的支撑,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基础概念和理论的前提下,才能对案例展开充分的分析与讨论;三是教师易陷入角色误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容易充当自由角色,任由学生自由讨论;或者充当讲解员的角色。总之,这些不规范的案例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导致学生对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得他们的创新意识不强烈,创新思维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最后,案例教学评价体系有待优化。从教师的角度而言,现行教师的评价考核体系与教师教学方法的新旧、上课质量的优劣关系并不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指标也不足。同时编写行政管理案例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案例却不能作为研究成果。此外在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方面,仍然只侧重于评价,忽略了对学科教学中创新的评价,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教师缺乏推行案例教学的动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缺乏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学生考试内容、成绩的评定标准等都与案例教学没有紧密的联系,加之案例教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容易对案例教学产生畏惧、甚至排斥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 进一步运用案例教学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把强化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出发点,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改进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力求在学科教学与学生培养之间找到结合点。

首先,强化案例教学理念,营造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氛围。在强调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要积极转变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互动关系,而案例则构成了他们沟通的平台。在以案例为基础而构筑的沟通平台上,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关系。作为案例讨论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去思考。必须要明确,案例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以启发为途径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对教与学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是有效施行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

其次,加强案例教学内容和设施建设,搭建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基础的优质平台。一方面注重完善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材和案例信息库的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库,高校也应加大对行政管理案例教材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典型高质的本土化案例教材。同时,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也可鼓励学生一起自主进行案例库的收集、积累和编写,尤其是具有时效性和本土化的案例,实现从被动等待案例向主动收集、整理案例资料的转变。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高校可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建立一些专用的案例教学模拟教室、行政管理案例库、决策分析模拟厅、电子政务实验室等,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基地。

再次,规范案例教学方法,注重有益于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每个环节需要规范运行,注重技巧,关键在于促进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在案例教学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以事先选择合适的行政管理案例,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查阅资料有所准备,消除对案例教学的心理障碍。在课堂讨论阶段,鼓励学生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多种解决方案。并及时对课堂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疑问进行信息反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和监督者,言传身教地教会学生相互沟通,同时增强其说服他人的能力,为案例教学营造一个有效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经过反复的学习和领会,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的思维习惯,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完善案例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力。一方面制定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确保高效的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建立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效果测评系统。跟踪研究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实践,建立与之配套的教学效果测评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