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

时间:2022-05-11 10:13:18

导语:在会计基础理论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财务会计基础理论探讨论文

[摘要]主要从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等方面阐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1494年意大利学者帕奇奥利的《算数、几何及比例概要》一书出版,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理论描述的开始。时至今日,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已经走过了数百年的历程,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经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会计尤其是财务会计已发展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通用商业语言,其通用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整整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也迅速地向先进的会计模式靠拢,其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至2006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会计和国际会计已基本趋同,这也是我国经济更大范围的融入国际社会的需要和保证。任何一种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事物,必然有其社会发展的自然需要,其自身必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规律。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一个成熟的管理学科,也必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规律,这种内在的逻辑规律就是会计的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实务的高度抽象和规律总结,而会计基础理论又是推动和促进会计实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指南。本文拟对会计(主要是财务会计,下同)的基础理论的逻辑关系进行解析,也即是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学习体会。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其间的逻辑关系可如下所示: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就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目的,或者说是会计所要完成的任务。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些相关的信息的总和我们称为财务报告,即财务报告应该提供特定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是会计所有活动的原始动因。目标(目的)不同决定了与活动相关过程的不同。会计目标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所变化,会计活动就要根据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会计基本假设

一般而言,假设是对客观事物合乎情理的推断。假设对人们的活动是必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某投资者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预测,认定投资某个项目会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决定投资该项目并付诸实施。这一活动就隐含着投资者认为投资可获可观回报的假设,因为这一投资活动是否真的能获得预计的可观回报,是要等到将来的事实证明。活动未来的结果只能预计而不能确定。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面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所作出的推断。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为了达到会计目标所要开展的会计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所以称为基本条件,是说这些条件如不具备,完成目标任务是不可能的。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有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是假定会计活动都必然是为某一特定主体进行的,该主体不仅和其他主体完全独立,而且独立于业主之外。这一假设明确了会计活动的空间界限,使得会计活动能在清晰的范围之内得以进行。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按目前正常状况持续经营下去。这一假设使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计量活动有了依据和基础。会计分期假设是假设企业可以将其持续经营的连续期间人为的划分为一段段较短的相等期间,而按较短期间确定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信息是准确的。这一假设为会计分期提供报告提供了依据,进而为确立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货币计量假设认定采用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是最准确的和最佳的选择。这一假设使会计活动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使得会计的具体对象可以相互之间互比,使得会计报告能高度概括会计信息,使得会计报告更便于理解。

四、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又称为会计处理基础,亦称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是指会计在进行会计活动过程中用以约束和指导行为的基本原则或制度。会计基础分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两种会计基础是不同性质的会计主体在贯彻会计分期假设时所采用的不同制度。企业会计应主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会计处理基础对企业类会计主体在确定收入、支出和利润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得收入确认和费用支出的跨期摊配更合理。

五、会计要素

当人们明确了会计目标即会计任务的基本要求,解决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确定了会计处理基础,进而就要对会计信息所含的具体内容进行确认。会计信息所应包含的内容即会计应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包含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经济业务虽千差万别,但却可以按其基本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即分成若干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内容的高度概括。会计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的数学表达方式被称为会计等式。会计要素的确定使得会计的日常处理变得有规律可循和简单化。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直接决定了会计报告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格式。我国会计准则把会计要素归纳为:

六、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又称为会计核算基本规程或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是对会计过程环节的科学归纳。会计核算的方法通常被概括为:设置帐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其相互之间的构稽关系设置帐户是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基本起点,也就是在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范围内进行更具体的归类。复式记账是把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到账簿中的具体方式。复式记账方法使得会计上的任何一笔业务都能在至少两个账户里进行登记,使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被反映得更全面。会计必须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证据作为记账的依据,所以填制和审核凭证就成了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基本环节。账户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账簿,账簿是会计信息的具体载体。账簿把反映在会计凭证中的经济业务更系统更规范地集中起来,所以登记账簿也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是费用的对象化结果,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成本计算是企业会计必须要涉及的内容,自然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计算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要求就是真实性,所以财产清查就成了会计核算的必要环节和方法,财产清查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也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会计报告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编制涉及较强的技术性,所以编制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一个循环过程的终点。

七、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是会计活动的特殊产品,这些产品必须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检验会计信息是否合格的尺度。质量标准确定后,会计活动才有章可循,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才可以检查和评价。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可简洁概括为:真实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真实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清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上述要求所以称为基本要求,是说这些要求是最一般的要求,这些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国际化的需要。超级秘书网

八、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

1.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就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核算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标准和规则,又称为企业会计具体准则。这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化和规范,是对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的具体贯彻。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使得会计活动更规范,使会计信息的质量有了更具体的保证。这些具体要求不仅贯彻了经济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体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法律、人文观念等因素。它符合纯粹市场经济的竞争伦理的。

2.乡镇集体企业较早地适应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戴着集体所有制红帽子的能人经济”是对乡镇企业普遍经营形态的生动写照。其产权形态是乡镇集体所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满足乡镇政府及领导公或私的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其经营管理权。因而,它兼有“能人主导下的成本理念”与“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这两种理念的混合状态取决于“能人们”与乡镇政府博弈的状况。

3.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变迁,其理念也在发生渐进的演变。在扩权让利阶段,首先是为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国家、企业与职工共同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利改税后企业全面转换经营机制,逐渐摆脱了国家计划的桎梏,成为经授权拥有法人财产权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决策主体与行为主体,其称号也由“国营企业”改为了“国有企业”,此时企业已经大大放松了“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再后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向现代公司制改革,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并初步建构起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班子为基本框架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由于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仍然处于绝对地控制公司的地位,而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制度、合理的经营管理层激励与约束制度、职工持股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等产权制度安排还很不完善,运作还很不协调,因此,“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人本理念”并未真正确立,仍然可以频繁地看到一种变异了的“政绩理念”的影子,比如不少公司巨额投资于足球俱乐部等迎合上级政治或社会目标的项目。但是,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进入了更加深化的阶段。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将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相关安排;“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将大幅度地限制政府对个人、企业等微观主观进行干预的空间与力度,将更清晰地界定公共权力与私有权利的边界;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也利于增强政府对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公众利益予以关注与保护的意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及世界性的各种交往,将使我国的社会伦理包括人权观念、政治文明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使企业进清晰地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买方市场的形成,已经使众多企业认识到“顾客是上帝”不是虚言,等等。所有这些,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国的社会,包括现代企业将逐渐地确立起真正的“人本理念”。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知识经济对我国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影响论文

一、会计原则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在坚持传统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又要符合其独特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内涵。历史成本原则显得不合时宜,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采用某种形式的市场价值,混合使用两种或多种计量基础,完整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要做到对外对内报告并重,对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内部经营者都要快速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满足多变环境的要求;为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等因素,适应现实经济中的衍生金融工具等经济事项,权责发生制原则将与收付实现制结合起来运用,对网络经济以现金流动制为基础进行核算;配比性原则因“虚拟公司”的出现及合作各方要求合理分配实物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的耗费,配比范围扩大了,核算方式也因不确定性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及时性原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会计必须能够随经济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灵活性原则致使人力资源会计、知识会计在坚持精确计量的同时,合理地运用模糊计量方法,将精确计量和模糊计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披露原则既要求反映财务资本的货币化会计信息,也要求将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在报告中全面、适当、公正地予以揭示和披露。

二、会计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我国除了具有独立资金、完整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经济实体外,将会更多地涌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多样化和财产权益日益复杂化的虚拟主体。虚拟主体实质上是一种名义上或形式上的企业组织。在网络化经济时代,经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企业可以由多家独立公司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迅速的联合和重组,形成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即虚拟公司。虚拟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以往的空间概念,它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存在方式,组成公司的各独立企业借助计算机网络迅速分组,随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增加或减少组合。虚拟公司使会计主体变成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这种“相对”会计主体,拓展了传统有形的会计主体假设。“网上公司”、“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等形式的出现,则突破了原有会计主体的“空间”概念。“媒体空间”中的会计主体会越来越多,外延也愈难以界定。会计主体应承认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并存,会计上对虚拟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及有关记录和报告,都应适应这个特殊会计主体的需要。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将有可能被“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所取代。

2.持续经营假设。基于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同时存在的情况,持续经营是假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但随着竞争加剧和风险增大,企业随时会出现被并购、清算、终止的可能,虚拟公司的经营活动呈现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具有临时性和不可预测性,它能根据市场需要,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虚拟公司是一个存在于网上的临时性组织,进行的多是一次性交易,完成后即进行解散,因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挑战。有人主张代之以破产清算和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从而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便呈现出“短暂性”,因此,笔者也认为确立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会计分期假设。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虚拟企业随市场机遇的出现而产生,市场机遇的可变性决定了它的存续时间可能很短,甚至可能在几分钟之间就形成一个虚拟企业,完成一笔业务后即宣告解散,所以在一个极短时间内再划分时间段已无必要,只要把会计期间与交易期间统一就可解决该问题。因此,有人提出以虚拟企业的网上交易期作为一个会计期间,可以在一次交易后只编制一次会计报表便可满足需要。这样就不会产生成本费用的跨期分配问题,从而使收益等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从另一方面说,在网络时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由静态走向动态,使企业在任何时点,都可将已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而无须等待会计期末,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也引发了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否定。笔者认为,对于网络经济可取消会计分期假设,对实体经济仍可适用会计分期假设。

4.货币计量假设。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已发展成为电子货币。货币出现了无纸化趋势,加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这些对虚拟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又无法用货币计量,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予以披露。为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发展非货币计量单位,以使这些变动因素的计量变成可比性强和易于分析的因素,以满足利害关系人对这些非经济性信息的需求。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系统的反映,为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量度,然而在网络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模糊了经济活动国内国外的界限,同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活动的不断增长使得国际间各国货币汇率变动很大,这在客观上要求以全球一致的电子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会计计量模式

1.对于实物资源,可沿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如果物价变动较大时,可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按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计量模式进行调整,以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

2.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人力资源的计量,可分为成本与价值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是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现行成本)。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主要是现行成本法或未来贴现法。但人力资源(价值)因其强调人在未来服务期对企业的贡献,其计量是极其困难的,一般可以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以劳动力的现行市价计价。

3.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由于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表现为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事项并未发生,故无历史成本可言,需用市价代表公允价值。

4.对未来需求须估计的事项,可采用可实现净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

5.对于衍生资源,可采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以及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量。

需要说明的是,公允价值是以当前的市场价格、现行价值为计价基础的计量方法,正好弥补历史成本的不足,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能确切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对于人力资源、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期货”“期权”“远期合同”等采用公允价值能较好地计量。

四、会计平衡公式

在一般经济学意义上,任何社会的生产经营过程都需要三个因素: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但在传统的会计中,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投入者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好像只要有这些便可建立一个企业,自动带来收益,这显然是与事实相悖的。所以,笔者认为企业有两种所有者:一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他们提供基本劳动条件;二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他们完成劳动过程。所以,客观上要求企业对劳动的投入必须和其他要素的投入一样对待,将劳动视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会计中得到反映,与此相联系,劳动者权益与投资者权益一样需要在会计权益概念中得到体现。

会计必须对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价值、劳动者权益进行恰当的评价、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传统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修订为:知识资产+有形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即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再加上劳动者权益要素;利润分配也应随着劳动者权益要素的建立而由仅仅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改为由投资者和劳动者共享。

资产包括知识资产和有形资产,这里的有形资产是传统会计上除无形资产之外的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它依旧是资产的组成部分。知识资产将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企业未来的竟争力和盈利能力往往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知识资产价值。知识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结构性资产+市场资产。在这四个组成部分中,人力资产是实现价值和增值的基础;结构性资产则是保证和支持人力资源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资产;市场资产是企业资产获得市场价值,实现价值和价值增值的主要途径,没有合适的市场资产,资产价值难以实现和发挥;智力资产是知识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实现资产的价值和增值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知识资产是一种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软资产,是一种无形化的知识、技术、信息形态资产,是以智力劳动为主创造的一种非物质化的战略资源,虽具无形性,但它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等载体来展现,而不是虚无飘渺的事物,知识资产一般很难确认和计量,但它并非不可确认和计量。

五、会计确认基础

国际上有识之士实际上早已认识到权责发生制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收益表)和全面收益表的确认基础,但对另一个重要的报表———现金流量表的确认基础在会计基本假设中未予以明确。因此,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若用直接法编制,其直接的确认依据是现金流量制,但若用间接法编制时,表中的各项目的确认还是要通过权责发生制转换现金流量制。由此看来,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流量制均应用来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由于核算的“网络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会计部门和销售、经营、采购等部门业务相融合,经济业务可以实时地发生和结算,使得会计确认的基础将逐步由权责发生制转变为收付实现制。但会计确认基础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现行会计制度中,权责发生制会计是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前提的。在网络经济时代,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分期假设受到了强烈冲击,因此,实现现金流动制正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比虽然比较合理,但其只能用于历史的现金收支信息的处理,而现金流动制不止限于实际已发生的现金收支,它还包括可能的虚拟现金流量,可不受会计分期的约束,可随时提供会计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摘要:知识经济对我国传统会计理论体系造成了极大冲击,使会计基础理论中相关概念定义等已不能对其内涵作出完整的解释,而需要给予重新定义。文章重点论述了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计量模式、会计平衡公式和会计确认基础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所应作的调整与创新。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互联网对会计基础理论影响试析论文

[内容提要]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出现了网络公司等新经济组织,同时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网上交易成为企业的新时尚,这些都对传统的会计基础理论产生强烈的冲击。本文论述了对传统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并就其对策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基础理论影响对策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运用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进行生产和交易,企业的经济活动由此产生巨大的变化,这将对传统会计基础理论产生强烈的冲击。本文论述了互联网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并就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1、对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在传统会计描述的会计主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单位实体。而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中,存在着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以及以信息资源为主导服务的信息中介服务公司。在会计上是否认定这些公司为一个会计主体?这将给会计主体假设产生影响。

这些形式新颖的公司是虚拟化了的,为完成一个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待项目目标完成后又立即解散。这与传统的实体公司在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在网络上它又确实是一个公司,并且在经营着业务,会计行为上必定要对它经营着的业务进行质和量的反映。因此,应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变为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来确定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

2、对持续经营假设。上述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但项目目标完成后又可能会立即解散。这些公司冲破了传统企业连续经营的框架,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可以即时解散,其各项会计要素也即时终结,等到为另一个特定目标而临时成立公司时,这个公司或许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公司了。因此,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理论已不再作用于此类公司的会计行为。

根据这类公司的组织和业务特点,应改变持续经营假设理论为即时经营假设。在即时经营假设下,资产将不能按其使用的时间长短和用途来划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资产,负债将不按其偿还时间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资产的购进价值应在购进的时候立即摊入成本。

3、对会计分期假设。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下而对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据以结算帐目,编制会计报表,是人为的划分。但就虚拟化了的网上公司这类企业,可预见的将来可能是很短暂的期间,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这类公司时分时合,时间长短不一。由于不能进行持续经营,因此会计分期假设在此类企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由于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内部网络集成化管理的推行,新建立的网络财务系统,将企业发生的网上交易等经济业务,可以即时生成会计信息,企业在任何时点均可提交满足不同需要的实时财务报告。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理论的目的主要是定期报送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报告,但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已不能满足各方的需要。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元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期间可以划分更小,甚至越来越小,可以随时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随时地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实时地满足报表使用各方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对会计分期假设应加以改进,变定期为适时,划小会计期间,随时地反映会计信息,动态地掌握会计资料,更好地为经济决策服务。

4、对货币计量假设。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仅是指在企业众多计量单位中确定用货币为单位进行统一计量。货币作为会计信息的统一计量单位,有利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用同一口径衡量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在现代网络财务中,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甚至于不主要是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它们不能在报表上用货币来表示。同时,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的商务模型,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的计量、对高级专门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价值的计量、对高科技企业潜在的高额风险回报的计量、对通货膨胀的计量等方面,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此外,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的出现,也对货币计量假设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会计上单一货币计量的体系正在经受在计算机处理环境变化而带来的挑战。会计上除采用货币计量外,对有些特别会计事项可考虑采用利于财务决策的某些量化指标,使财务决策的衡量指标多元化。另外,正在日益发展的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电子商务,其结算的支付手段是网上电子支付,即不需要现金、支票、汇票等纸质票据,而是直接将购货款从企业帐号或个人信用卡上支付给对方。这将预示着现金、支票、汇票等支付手段将逐步退出资金流通领域,也预示着企业间的结算将会进入高速高效和低成本的时代。

5、对会计目标。传统的会计目标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信息,其反映的形式是以会计报表形式来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结果的,反映的内容是传统会计六要素在经营过程中的变化和结果。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本,作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创新,因此,知识资产、人力资产将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因此,在企业对外报送会计报表时,应将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作为主要资产项目加以重点列示。反映的侧重点应由关心“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动的能力”,转向关心“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其增进的能力”。为改变原来定期报送一元化报表的形式,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集电子交易、核算处理、信息随机查询于一体的网络财务系统,实时地满足不同层次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多元要求,深化会计目标的要求。

6、对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传统会计的六大要素符合现行会计核算的要求,适合工业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需要。但是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增加了许多新的业务内容,会计核算的对象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以各项无形资产为代表的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财务资产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企业的资本中心正由货币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企业会计正向构建智力资本为中心的新会计体系,因此,必须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重新分类,会计要素也将随之改变。

在以计算机网络和知识为基础的新会计体系中,企业的资产要素应由财务资产、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三部分组成。财务资产主要由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构成,知识资产由知识产权和专有知识组成,人力资产指人力资源资本化,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会计资产予以确认。根据现代产权理论,确立产权要素,将业主权益和所有者权益产权化,知识和人力资源产权化,共同分享企业的劳动剩余。由此,将企业的会计要素可以重新分为资产、产权、剩余、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六个要素,以充分提示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智力资本为中心的知识会计体系的核算内容。

7、对会计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核算、监督。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计算机处理环境的变化和电子交易形式的出现,建立基于网络化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已是时代使然。在这个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中,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能够自动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集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并汇集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由此看来,会计的核算职能事实在会谈化。

由于实现了实时和自动的核算处理,那么会计监督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监督自动处理系统的过程和结果,监督国家财经法纪和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还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功能强大的预策决策支持系统,让企业经营者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可随时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未来财务形势作出合理的预测,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这一职能将显得愈来愈重要。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浅议“互联网+”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及分析

摘要:根据2016年国新办举行的新闻会数据,2016年中国网络零售额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W络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的11%左右,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3.2万亿元,同比增长31.6%;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经营活动,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产生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假设;影响因素

一、“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根据商务部新闻会上数据,2016年1月份,网络零售企业销售额增34.5%。2015年3月,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部署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会议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领域,并颁发了向财税、金融和人才等方面倾斜的发展政策。本文就会计基础理论的会计假设方面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

二、“互联网+”对会计的影响及分析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企业经营活动依托在网络平台,经营活动和资金流动可以在瞬间完成,在交易完成后可以立即解散,对经营效益可以立时清算,所以“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经营活动动态性很强。互联网提供日新月异的信息收集、提供技术,使财务静态核算走向动态核算,传统的会计假设提供的财务报告越来越无法满足使用者对信息及时性的需求。

(一)会计主体

企业选择在互联网载体平台进行经营活动,企业财务活动具有虚拟或临时合作体的特点,会计主体规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具体内容具有固定性,在互联网平台经营活动的会计核算主体,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模糊、多元化,进而使会计主体被快速的重构或解散,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会计报告可理解性较差。所以,互联网企业会计主体核算,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互联网交易活动的合作体假设代替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

(二)货币计量

互联网经济活动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具备流动性强和范围广的特点,交易主体虚拟性强,在非实体形态下产生的虚拟货币电子交易,使得货币计量稳定性低和货币风险高。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活动,出现了多种支付平台,支撑交易双方的资金流动,目前主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有:网上银行(中国银联)、支付宝(阿里巴巴)、财付通(腾讯)、百付宝(百度)等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了虚拟货币与实体货币进行双向兑换,也能购买实物商品,具备了实体货币的职能。电子货币,流通量取决于企业业务需求,国家无法在存款准备金或贴现等手段进行调节,所以网络平台交易产生的第三方支付具备货币计量稳定性低和风险高的特点。所以,在无纸化的虚拟交易的环境下,在电子货币代替传统货币计量的趋势下,需要明确电子货币计量的确认方法、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资金的管理和建立支付行业准入制度和规范,提高关于货币计量方面的会计信息报告质量。

(三)会计分期

传统会计分期属于人为划分会计期间,有明确的时间限定。互联网经济交易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生效,会计主体持续的时间不再人为限定,因为互联网交易活动具备瞬间性,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财务报告,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不同信息的需求。为了适应互联网经济交易活动的多变性和瞬间性,会计软件的开发应尽快结合网络经济财务活动特点,加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引入实时财务报告和短期项目,以交易期作为会计报告期等新的补充假设作为其拓展。结合网络平台,使企业的业务部门和财务报告使用者可以实时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相关信息,解决传统会计分期假设下信息获取不及时的缺点,便于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了解企业最新的动态,利于做出决策。

(四)持续经营

传统的会计持续经营,要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能够一直经营下去,互联网经济活动是众多企业依据自身的业务和条件在形成的临时结盟体,互联网企业的生命周期不稳定,会计主体核算多变性,经营时间与持续经营的假设差距较大。互联网企业所处的环境和风险性决定了其持续经营时间难以确定,在条件有限的经营环境下,企业应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自身经营能力进行充分评价,对现有的经营规模和状况,在财务报告予以充分披露。

在互联网经济活动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会计核算产生新的领域,如电子商务会计、网络安全会计等;互联网平台也使会计核算的时间和空间产生巨大的变化,全球化经济活动加强,要求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加强趋同,对互联网会计的核算,要求有相应的理论作为支撑,在准则和制度上要明确规定行业行为规范,以适应社会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

(作者单位:私立华联学院)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会计学发展战略下的会计基础理论初探

【摘要】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学学科中的一大重要内容。本篇文章在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概念、分类等问题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对其在会计学发展战略下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会计学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与科技水平的提升,已近开始让会计学知识表现出了难以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全球化也成为了我国会计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概述

会计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对象和会计职能等要素是会计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会计环境主要指的是经济环境、法律体系和政治环境等外部原因对会计系统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涉及到了企事业单位中的一些重要经济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会计职能的主要表现形式。从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会计职能也可以被细化为反映与控制职能、反映与监督职能和考核与评价职能等多种职能。会计对象则主要指的是会计工作每天所要进行统计和监督管理的内容。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主要特点

客观性是会计基础理论的一个主要特点。它的这一特性要求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对会计事物进行评价,进而避免因个人主观思想所带来的对会计事物本|内容评判的不利影响。其次,从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企业财务部门需要依托本单位会计事物的主要特点,对相应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这就说明会计基础理论还存在这规范性的特点。在这一因素的作用下,会计实务的运行会表现出协调性和统一性的特点。除此以外,系统性、前提性和支持性也是会计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表现

(一)认知功能

会计基础理论是建立在具体化的会计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一大理论体系。它可以在对会计实践工作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对会计实务进行系统化的总结。从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来看,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是让会计人员对会计实务和会计活动进行全面认知的有效方式。在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充分了解以后,会计人员可以借助这一理论对一些会计问题进行准确化的分析与判断,因而,认知功能是会计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规范功能

对正确的认知与规律进行总结,是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因此,客观性与科学性是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性。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已经成为了企业在会计行为的开展过程中对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进行规范的有效方式。对于企业而言,在会计行为的进行过程中,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会计基础理论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因此,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活动的规范性和会计核算工作的实效性的保障因素。规范功能也是会计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功能。

(三)指导功能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工作已经开始在我国的广大企事业单位中得到了有效普及。会计工作也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基础理论已经成为了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参考要素。它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中也可以发挥出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会计人员对事关会计工作的基础理论有了充分认识以后,他们会通过自我约束的方式来避免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因此,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可以发挥出一定的指导功能。

(四)教育功能

会计基础理论的教育功能主要指的是这一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出来的主要不更能。从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学专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类院校中的重点学科,会计基础理论已经成为了会计教学工作的主要教学依据。我国现行的会计既能培训模式也职业道德培养方式就是在会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学原理》和《会计基础》等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对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了解。《会计规范》课程的开始,克一那好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战略方向

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确认,是对会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进行提升的重要方式,根据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我国会计学的发展也还需要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促进会计基础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有关人员需要在对新时期的会计学发展战略进行明确的基础上,对科学化的战略目标进行构建。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是会计基础理论在新时期的主要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的产生,与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开始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在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将环境损害因素设置为制造业企业等领域中存在污染问题的企业的经济核算工作中的指标因素,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对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市场经济新时期对会计学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会计理论发展观念进行不断更新,可以让会计基础理论的自身功能得到成为充分的发挥。

作者简介:

章B(1995.11-),女,浙江上虞人,就读于哈尔滨学院。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基础理论探讨

摘 要:会计理论的发展总是滞后于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引出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它使会计理论从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会计要素定义、会计确认与计量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对这些内容进行反思,并指出公允价值计量是唯一科学的计量方式。但它的引进必须重构当代会计理论,这样才能保持会计系统的科学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才能解决在研究和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基础理论;反思

公允价值计量是到目前为止最接近科学计量的一种会计计量模式,会计计量模式从使用历史成本计量的静态反映走向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动态反映是会计计量史上一次革命性的突破。汉语中公允有公众许可、公众认可、公众接受之意,英文中公允和公平的词源完全相同,都是“fair”,因而公允价值更接近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

一、公允价值会计是唯一科学的计价方式

历史成本计量是当代会计理论构建的重要基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代会计理论在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定义等诸多方面显现出一些不尽人意的瑕疵,而这些几乎都可以归因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仅是一种静态反映。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计量史上的革命,是一种动态反映观。可以说,只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才是科学的计量属性。

(一)公允价值会计是一种强调动态反映的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的计量摒弃了账面价值静态不变的反映方式,坚持进行动态反映。这一变革,要求计量要素初始计量之后,还要在报告时点用现行市价进行后续计量。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本质上是一种强调动态反映的计量模式。

(二)公允价值会计是一种以真实反映为目的的计量模式

由于物价变动的缘故,资产的实际价值往往和过去交易发生的历史成本之间出现差距。使账面资产不能真实反映实际财务状况,要真实反映必须在报告时点按市价重新计量,公允价值会计就是这样的计量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以会计计量为核心的,通过用计量时点的物价动态反映资产价值并确认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的一种计量方式。

(三)公允价值会计是一种重计量轻摊派的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资产计价和收益的确认都靠会计计量。资产通过后续计量反映报告时点的真实价值,收益也通过后续计量将未实现的收益在报表中反映。与历史成本模式下强调实现原则、奉行摊配的收入和成本的配比不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是不会出现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的割裂、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背离的情况的,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的钩稽关系将更加稳固。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区别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产生的直接诱因是金融创新,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因为金融衍生工具不具有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其交易和事项大多数并没有实际发生,传统的历史成本模式无法对其进行计量,也就无法进行会计处理。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根本因素是物价变动,物价变动使传统的会计收益越来越偏离经济学上的真实收益,不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不符合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原则,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一)会计目标不同

FASB与IASB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将会计的目标表述为:提供有助于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进行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决策的信息,实现财务报告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现代会计这个会计目标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不太合适。首先,从逻辑上看,“决策有用观”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的要求。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成果,工作成果的好坏,只能由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得科学与否和会计工作的质量优劣来保证,不能由信息使用者“有没有用”来检验。其次,从实际工作中看,会计信息使用者,有很多种类,诸如投资者、债权人、有关政府宏观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管理当局、企业职工、材料供应商、商品销售商、证券交易所、 经济研究所、新闻媒体等。即便是只有一类信息使用者,比如投资者,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个性偏好、理解能力、自身实力的不同而产生对信息的不同需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决策有用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第一质量特征并将其原则化,这一标准常常使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处于相关性与可靠性难以决断的尴尬境地,往往为了相关性牺牲可靠性,为了可靠又顾不得相关。最后,从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来看,没有哪一个审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做出“决策有用性”的审计结论,审计师从来只是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等做出结论,真实的会计信息自然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

公允价值计量就是要及时反映会计主体资产及负债等要素的价值变动,并以当时的市场价格为基准,将原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用报告时点的市场价值进行动态计量,使会计各要素的账面价值与报告时点上的实际市场价值始终保持一致,从而达到真正的如实反映。历史成本是以真实的原始凭证为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计量提供了可靠性的保证,但这仅能表示账面成本的静态真实,账面历史成本是交易发生时点的公允价值,如果还用账面价格反映资产现值就是不真实的反映。这种信息是历史可靠而现实不可靠,是一种机械程序的真实,其后果是结果不真实。

(二)资产(负债)与收益(费用)定义不同

现代会计将资产定义为:“由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在这个定义中资产涵盖的时间实际上是包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资产的形成是过去交易的,又是现在拥有和控制的,还是能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我们知道资产是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是静态的、时点的会计报表,这两者是矛盾的。其实,资产这个定义,一方面是为了和会计“决策有用观”的目标相呼应,“决策有用观”这个目标就要求会计信息必须面向未来;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可验证性,强调历史成本计量,以原始凭证作为可验证的保障。

现代会计将收入定义为:“由企业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将费用定义为:“由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出。”这两个定义里都隐含着“已形成”“已发生”概念,同资产、负债概念里的“过去交易形成”意思一样,反映的是由历史成本计量的可以由会计凭证保障可验证的信息。

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引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兴起,但会计要素定义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产物,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引进公允价值计量后对基础会计理论并没有全面反思,而是采用渐近式的改变、修修补补的完善方法。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都采用了回避矛盾的方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金融衍生工具定义为:“形成一个经济实体的金融资产且形成另一个经济实体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约。”其余各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金融工具的定义也都以合约权利定义资产、合约义务定义负债和权益,定义反映了金融工具合约的本质属性。对于和历史成本计量冲突的部分,这些定义都绕过了,比如资产和负债定义里的“由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这一界定条件。结合FASB和IASC的定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也采取要相似地绕过了“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这一条件的做法。但定义中多出了“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这一条件,将交易的时间拉到未来,这就明显造成了与资产和负债定义里强调的“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条件相抵触。公允价值计量导致了未实现损益的确认,而未实现损益显然不符合收入(费用)要素定义中隐含“已形成”“已发生”概念。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出现要求会计要素概念在时间上进行修正,不然会计理论中就会出现要素定义和要素具体内容含义相抵触的现象。

(三)会计利润的含义不同

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只有在物价稳定前提下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才一致。借贷记账法的设计依靠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确定会计期间的收益,资产用交易实际发生的历史成本计量并保持不变,用原始凭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费用、成本是摊派的结果,而资产负债表最终反映的是资产的摊余价值。可举例说明:

假如,某企业年初库存商品账面价值 100 000 元,年初商品的实际价值也是100 000元,同时该企业年初负债为30 000元,所有者权益为 70 000 元。

假定该企业本年度销售了库存商品40%,销售价格70 000元,款项已收存银行。年末剩余商品60%,如果商品年末与年初价格不变(不考虑所得税)。

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该企业反映资产计价的资产负债表和收益确认的利润表如下(见表1、表2 和下页表3)。

在这一计量模式中,本年实现利润30 000元,与当年净资产增加额一致,也就是说,通过资产负债表(实账户体系)可以计算利润,资产年末减年初的差就是本年利润,通过收益表(虚账户体系)也可以计算本年利润,两者是一致的,解释了利润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过程,这两张表就形成了严密的钩稽关系。但这种严密的钩稽关系存在的前提是资产的价格年初、年末保持恒定不变(账面历史成本不变),资产价格一旦发生变化,两张表上的利润的钩稽关系就不存在,这就是历史成计价模式的脆弱性。当在物价变动下,资产的价格肯定会发生变化,资产一变,我们实账户上还按账面价值反映总额,这个数据就成了无用的数据,如果资产动态地按市场价反映,又不能和收益表形成对应关系,就形成了会计利润和真实财富增值(经济利润)的背离。

公允价值会计模式要求在每个计量时点上,对要求计量的资产(或其他要素)都按计量时点对该资产(或其他要素)实际价值确定该资产(或其他要素)的价格(计量时点的市场价格),进而确定该期间的收益。仍以上例为例:

假如当年销售发生时,库存商品价值已上涨10%,所以该时点上商品增值为100 000×10%=10 000元,存货总价值110 000元;实现销售收入70 000元,销售了40%的商品,销售成本应为110 000×40%=44 000元;年末结余商品价值为100 000×60%×(1+20%)=72 000元(存货至年末又增值10%);其反映收益确认的利润表和年末反映资产计价的资产负债表(见表4和表5)。

以上是以公允价值计价计算的会计利润,由于坚持了计量时点资产按市价计价,从而保证了资产计价和实际价值一致,也保证了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的一致。这样在物价变动下,即使资产价格发生了变化,两张表上的利润的钩稽关系还存在,这就防止了历史成计价模式下会计计量的脆弱性,保证会计报表永远报告有用的数据。

三、基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会计基础理论反思

公允价值计量使会计计量开始走上科学的计量道路,是对原有的历史成本会计理论的颠覆,目前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运用上,都存在很多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一)会计的本质

关于对会计本质的讨论,西方会计界经历了这样几个历程:20世纪30年代,会计界普遍认为,会计是记录、分类和汇总交易事项并报告、解释的一门艺术;20世纪50年代,“工具论”和“方法论”占主要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在西方会计理论界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百度百科)。

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有两种最主要的观点:一种是管理活动论,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杨纪琬、阎达五教授。另一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余绪缨、葛家澍教授。但会计的本质不会由于人们的争论而改变,从国际流行的复式借贷记账法就可以看出,它通过设计出的一系列专门的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分类计量出各要素的价格,真实且准确地反映出报告时点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因此,会计的本质实际上是计算利润的工具,而用这种工具计算出的利润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为了实现这种目标,必须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二)会计的目标

FASB与IASB联合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提出了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目标是提供有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及其他信贷者进行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决策的信息。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里将财务会计目标表述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从中可以看出,决策有用观(包含受托责任观)作为会计目标已成为会计界主流观点被大家接受并被国际化、原则化。

如前所述,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应该是由这个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和会计人员工作的质量来保障,不能由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提出来。会计实质就是一个收益确认的工具,只需要核算会计数据是否真实,确保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达到一致,其会计的目标就达到了,真实的数据就是决策有用的数据。公允价值会计用动态的反映观,各会计要素不仅要通过初始计量反映在账面上,还要在报告时点进行后续计量,用当时的市价动态反映,收益确认也要包含与资产溢价有关的未实现的收益,其目标就是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

(三)会计要素的分类是否科学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会计要素的概念是:“会计要素是根据会计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基本准则还规定,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侧重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是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的要素。

静态三要素的定义使会计主体出现了二元化。从上述要素的概念可以看出,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最基本的分类,而会计对象则是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显然这个资金运动只能是特定经济实体的,不可能是其他经济实体的资金运动。准则在界定静态三要素的定义时,资产定义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负债定义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过去交易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定义的主体是所有者(所有者享有的剩余利益)。动态三要素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如果按照经济利益的流向分类的,那么收入为流入、费用就是流出了,利润中就既有了流入又有了流出,显然不合适。若假定划分依据为产生的原因,即是否由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则收入、费用属于日常活动中产生,但利润中既包含了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也包含了非日常活动中产生的部分。可见,没有划分依据。所有者权益和利润是两个独立的要素,但所有者权益包含了利润。两个存在种属关系的概念同时被划分到会计要素这一概念里是自相矛盾的,也是概念外延划分规则所不允许的。

(四)会计的确认标准是否合理

公允价值兴起的直接动因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要求,但在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中世界各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绕过了资产和负债“由过去交易事项形成”这一重要界定条件。公允价值计量还增加了未实现损益的确认,而未实现损益也不符合收入和费用要素定义中隐含的“已形成”“已发生”条件,显然对公允价值的确认违背了以上会计确认条件中的“定义性”。

FASB在SFAS157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计量日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所以,为确定经济主体所持有的、并不实际参与市场交易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就必须假设主体以资产卖方或负债转让方的身份,将资产提交市场进行交易(虚拟交易),以确定其计量日的现行市价(市场参与提供)。因此,公允价值计量要依赖“虚拟交易”和“市场参与者”。“虚拟交易”除了不能验证外,还存在不确定性,这样对公允价值确认又违背了会计确认条件中的“可靠性”。

四、研究结论

当代会计普遍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并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构建了一系列理论。这一理论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逻辑性不强,不能形成一个科学体系;二是历史成本计量的静态反映在物价变动较快的现实下失去了真实性。我们常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就是指随着新事物的出现会计理论和实务都得要跟得上,会计准则也必须随新经济事项的需求而变更。而会计政策的变更都是实务界先出现问题,理论界再研究对策,会计理论就跟着修修补补。其实,如果不把历史成本计量彻底革除掉,就不可能去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上的许多谬误。反思历史成本计量的理论缺陷,是构建新的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前面的分析,会计理论的构建要遵循“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报告”的思路,每一部分都要进行修改、完善和创新,这样才能形成前后逻辑一致的科学体系。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浅议21世纪我国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摘要:21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将给会计迎来新的挑战,也必将对现有的会计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知识经济的特征要求对会计进行全面的改革,重新构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基础理论体系。本文重点论述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计量模式和会计平衡公式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所应做的调整与创新。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基础理论;创新

一、会计原则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会计理论中相关概念定义等已不能对其内涵做出完整的解释,而需要给予重新定义,诸如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确认和计量等。会计核算空间将被拓宽,会计报告将呈现多样性、充分性和及时性,会计信息处理技术将更发达、信息传送更快捷。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在坚持传统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又要符合其独特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内涵。历史成本原则显得不合时宜,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采用某种形式的市场价值,混合使用两种或多种计量基础,完整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要做到对外对内报告并重,对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内部经营者都要快速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满足多变环境的要求;为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等因素,适应现实经济中的衍生金融工具等经济事项,权责发生制原则将与收付实现制结合起来运用,对网络经济以现金流动制为基础进行核算:配比性原则因“虚拟公司”的出现及合作各方要求合理分配实物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的耗费,配比范围扩大了,核算方式也因不确定性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及时性原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会计必须能够随经济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灵活性原则致使人力资源会计、知识会计在坚持精确计量的同时,合理运用模糊计量方法,将精确计量和模糊计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披露原则既要求反映财务资本的货币化会计信息,也要求将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在报告中全面、适当、公正地予以揭示和披露。

二、会计假设

随着近20年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计算机的产生,计算系统的发展,国际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出现了许多原有经济环境中难以想象的经济活动。以信息为产品的虚拟主体大量兴起,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相继登台,使得立足于传统商品经济的会计基本假设理论受到了严峻挑战,导致现有的会计基本假设部分或全部地受到否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应予以披露的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假设失去了支持它的合理事实基础时或者当假设所依据的事实与现实差距很大时,会计假设也必须及时作出相应修正,以适应新的环境。

(一)会计主体假设

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我国除了具有独立资金、完整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经济实体外,将会更多地涌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多样化和财产权益日益复杂化的虚拟主体。虚拟主体实质上是一种名义上或形式上的企业组织。在网络化经济时代,经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企业可以由多家独立公司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迅速的联合和重组,形成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即虚拟公司。虚拟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以往的空间概念,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存在方式,组成公司的各独立企业借助计算机网络迅速分组,随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增加或减少组合。虚拟公司使会计主体变成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这种“相对”会计主体,拓展了传统有形的会计主体假设。“网上公司”“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等形式的出现,则突破了原有会计主体的“空间”概念。“媒体空间”中的会计主体会越来越多,外延也愈难以界定。会计主体应承认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并存,会计上对虚拟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及有关记录和报告,都应适应这个特殊会计主体的需要。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将有可能被“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所取代。

(二)持续经营假设

基于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同时存在的情况,持续经营是假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但随着竞争加剧和风险增大,企业随时会出现被并购、清算、终止的可能,虚拟公司的经营活动呈现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具有临时性和不可预测性,它能根据市场需要,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虚拟公司是一个存在于网上的临时性组织,进行的多是一次性交易,完成后即进行解散,因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挑战。有人主张代之以破产清算和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从而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便呈现出“短暂性”,因此,笔者也认为确立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会计分期假设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虚拟企业随市场机遇的出现而产生,市场机遇的可变性决定了它的存续时间可能很短,甚至可能在几分钟之间就形成一个虚拟企业,完成一笔业务后即宣告解散,所以在一个极短时间内再划分时间段已无必要,只要把会计期间与交易期间统一就可解决该问题。因此,有人提出以虚拟企业的网上交易期作为一个会计期间,可以在一次交易后只编制一次会计报表便可满足需要。这样就不会产生成本费用的跨期分配问题,从而使收益等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从另一方面说,在网络时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由静态走向动态,使企业在任何时点,都可将已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而无须等待会计期末,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也引发了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否定。笔者认为,对于网络经济可取消会计分期假设,对实体经济仍可适用会计分期假设。

(四)货币计量假设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已发展成为电子货币。货币出现了无纸化趋势,加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这些对虚拟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又无法用货币计量,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予以披露。为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发展非货币计量单位,以使这些变动因素的计量变成可比性强和易于分析的因素,满足利害关系人对这些非经济性信息的需求。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系统的反映,为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量度,然而在网络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模糊了经济活动国内国外的界限,同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活动的不断增长使得国际间各国货币汇率变动很大,这在客观上要求以全球一致的电子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会计计量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计量的重点是要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其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会计计量问题。传统会计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历史成本计量有客观、可验证、中立等优点,知识经济时代仍需要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但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重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技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如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为正确计量无形资产的真正价值,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能够对投资者和决策者真正有用,在会计系统中引人多重计量手段,因不同会计事项性质而选择不同计量手段将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对于实物资源,可沿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如果物价变动较大时,可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按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计量模式进行调整,以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第二,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人力资源的计量,可分为成本与价值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是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现行成本)。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主要是现行成本法或未来贴现法。但人力资源(价值)因其强调人在未来服务期对企业的贡献,其计量是极其困难的,一般可以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以劳动力的现行市价计价。第三,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由于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表现为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事项并未发生,故无历史成本可言,需用市价代表公允价值。第四,对未来需求须估计的事项,可采用可实现净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第五,对于衍生资源,可采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以及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量。

需要说明的是,公允价值是以当前的市场价格、现行价值为计价基础的计量方法,正好弥补历史成本的不足,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能确切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对于人力资源、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期货”“期权”“远期合同”等采用公允价值能较好地计量。

四、会计平衡公式

在一般经济学意义上,任何社会的生产经营过程都需要三个因素: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但在传统的会计中,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投入者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好像只要有这些便可建立一个企业,自动带来收益,这显然是与事实相悖的。所以,笔者认为企业有两种所有者:一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他们提供基本劳动条件;二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他们完成劳动过程。所以,客观上要求企业对劳动的投入必须和其他要素的投入一样对待,将劳动视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会计中得到反映,与此相联系,劳动者权益与投资者权益一样需要在会计权益概念中得到体现。

会计必须对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价值、劳动者权益进行恰当的评价、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传统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修订为:知识资产+有形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即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再加上劳动者权益要素:利润分配也应随着劳动者权益要素的建立而由仅仅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改为由投资者和劳动者共享。

资产包括知识资产和有形资产,这里的有形资产是传统会计上除无形资产之外的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它依旧是资产的组成部分。知识资产将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往往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知识资产价值。知识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结构性资产+市场资产。在这四个组成部分中,人力资产是实现价值和增值的基础:结构性资产则是保证和支持人力资源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资产;市场资产是企业资产获得市场价值,实现价值和价值增值的主要途径,没有合适的市场资产,资产价值难以实现和发挥;智力资产是知识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实现资产的价值和增值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知识资产是一种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软资产,是一种无形化的知识、技术、信息形态资产,是以智力劳动为主创造的一种非物质化的战略资源,虽具无形性,但它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等载体来展现,而不是虚无飘渺的事物,知识资产一般很难确认和计量,但它并非不可确认和计量。

五、会计确认基础

国际上有识之士实际上早已认识到权责发生制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收益表)和全面收益表的确认基础,但对另一个重要的报表――现金流量表的确认基础在会计基本假设中未予以明确。由此看来,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流量制均应用来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由于核算的“网络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会计部门和销售、经营、采购等部门业务相融合,经济业务可以实时地发生和结算,使得会计确认的基础将逐步由权责发生制转变为收付实现制。但会计确认基础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现行会计制度中,权责发生制会计是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前提的。在网络经济时代,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分期假设受到了强烈冲击,因此,实现现金流动制正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比虽然比较合理,但其只能用于历史的现金收支信息的处理,而现金流动制不止限于实际已发生的现金收支,它还包括可能的虚拟现金流量,可不受会计分期的约束,可随时提供会计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

会计学从我国建国初期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我国将会计学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战略的高度,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该文就我国会计学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的战略背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对会计基础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学在我国社会学科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要求我国不断提高对会计学的重视程度并且重点制定有效的会计学战略方针。本文就现阶段我国会计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并基于我国对会计学发展的战略方针对其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可行的措施。

一、会计基础理论概念及特点

会计基础理论概念

会计基础理论主要分为两类。第一则是对会计科学和会计学科的研究。会计科学形成于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对于工业产业带动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世界范围内对经济财务支出的预算和决算都更加严格,为此,会计学作为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预算、决算的一门科学而诞生。会计学科则主要是通过讲述会计基础学和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的课程为会计科学做出的准备工作[1]。

会计基础理论特点

客观性。会计基础理论通过对客观存在与会计科学相关的各项事物的阐述,进而揭示会计事物的发展过程本质和规律。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会计部门的相关决策提出宝贵意见[2]。

相对稳定性。会计科学和会计学科的稳定发展是将会计基础理论应用到会计实践工作的必要条件。由于会计基础理论是在会计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因此对于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会计客观环境,会计的基础理论也是相对稳定的。

系统性。会计基础理论作为会计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改善国家经济环境和细化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对于会计基础理论形成的各个环节和细节,其完整性和系统性都是不可缺少的[3]。

二、会计基础理论发展完善后的内容与功能

2011年7月4日颁布的《“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中高度指出,需要把包括会计科学在内的相关科学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中来。可以看出,不断完善和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对于指导各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4]。

(一)会计基础理论内容

一般性基础理论。一般性会计基础理论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会计基础理论。主要包含了会计系统、本质对象和职能等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完善会计基础理论中的各项环节使会计基础理论更加具备系统性,从而更好地应用到不同的社会对象中,使得社会生产的各项职能都有所提高,通过相互配合和促进来加强会计基础理论对生产领域和科学的指导作用。

管理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理论在发挥其竞技作用的同时,对政府及社会各个生产企业和部门的财政管理又具有较强的管理作用。这使得会计的管理基础理论在会计基础理论的行程中具备了重要的地位。会计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了财务的管理、经营理论和会计监督体系理论以及对成本的和利润的运用理论[5]。

(二)会计基础理论功能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及社会生产领域高度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和讨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议程。下文重点阐述了在会计基础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功能。

认知功能。随着会计科学不断应用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基础理论对于企业发现自身财政状况、提出完备的财政政策和完善自身的经济体制都具有较大的认知作用。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学习,企业可以认识自身经济体制内部在发展过程中的关联。通过定期对自身相关经济事务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较高的提高其经济效益。

基础功能。会计学作为当代社会的一门重要科学对生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各项环节都具有较大的作用。而会计基础理论作为会计科学的基础,可以高效地指导会计学的研究、建设和发展。会计科学的发展可以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和完善来进行。通过深化会计基础理论使会计科学工作由抽象化专为具体化,有效地促进会计工作的展开和会计科学的发展。

预见功能。可以通过将会计基础理论应用到会计科学的具体实践工作中来发现和指导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领域的发展有重要的预见和指导作用,这体现了会计基础理论的预见功能。应用会计基础理论对一定时期内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发展的良好措施,对企也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好的预见和指导作用。

三、会计基础理论发展完善的措施

解放思想。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重点仍局限在相关会计人员只对自己单位或部门的预算、核算和决算中,往往对于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没有一个全局的考量。这严重阻碍了会计基础理论在社会生产中的指导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决策人员和相关会计工作人员需要解放思想,把完善和发展会计基础理论思想提升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这在完善会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坚持创新。对于已形成的会计基础理论在完善的同时还需要挖掘和完善自己身的创新能力,坚持创新理念,使现有的会计基础理论不断融入新的血液来促进和指导社会各个学科的发展。

加强财务管理团队的素质基础。有关部门需要结合目前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时效特征进行必要的理念宣传活动布置,争取将会计相关监督和服务创新功效发展到极致状态根据目前会计职员的专业技能训练标准分析,其在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和部门预算、纳税申报等流程中必须稳固良好的疏通、协调角色地位。具体措施包括:定期举办会计基础知识的讲座会谈和内部业务实践活动,必要时可以布置机制范围内部的人员素质竞赛项目,尽量提升职员的专业素养品位,拓宽其在实际应用问题上的处理能力范围。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的控制实效地位。财政监管以及相关审计单位必须主动贯彻本职务范围内部的基础思想指导工作,广泛应用不定期抽查手段对必要部门的会计核算业务和经济处理不合规则的问题进行排查,并实现全面优质化改良。这样能够科学疏导整个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能效,进一步稳固财经纪律,保证主体部门资金的合理应用潜力。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会计基础理论形成和发展背景,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特点以及功能和理论发展的重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会计基础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以及将会计基础理论应用到生产改革和实践中,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 合肥学院新区 电话,15077822826 邮编,230000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浅析财务会计基础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摘要:会计工作在兵团企业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着兵团资金的核算与周转等,而会计理论是财物会计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因此,本文拟从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程序、会计要素四个方面对财物会计的基础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简要解析,以期对财物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财物会计;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程序;会计要素

《论会计基本理论》是我国所颁布的一项关于会计理论的重要书籍,其中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意义进行了归纳,认为其研究有助于界定会计工作的具体范围并且能够为会计以及相关行业研究人士进行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框架等。因此,兵团的财会工作离不开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

一、会计目标

每一个管理工作都有自身的目标。会计目标,简而言之就是会计工作的目的,也就是会计工作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具体来说,财物会计工作的目标是提供有关的财务报告给需要财会信息的企业或者个人,这种财务报告包括企业,比如兵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效以及资金流量等在内的相关会计财务信息,以帮助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决策。

目标是人类从事具体活动的指向标,目标不同,活动的内容就会随之不同,因此,在经济社会活动以及社会需要日益变化的今天,会计目标的制订要随时而动、随需而定,同时,会计人员的活动也要随之变化。

二、会计基本假设

假设是在事件发生之前,当事人或者其他人员根据事情的走向以及基本情况等因素对事件做出的合乎情理的预测,它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正是假设的这种特性使得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不可或缺。那么何为会计基本假设呢?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很容易理解,所谓会计基本假设指的是会计工作人员面对变化莫测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状况时,给予基本事实所作出的推测。它假设的对象是各项会计工作开展中所必须的先决条件以及必要条件。它们是会计其他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会计人员失去它们,就像鱼儿离开了水、雄鹰失去了翅膀一样,无法自由顺畅的飞翔。

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持续性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得会计活动得以在一个清晰明确的空间内开展,它主要是指假定会计活动都是为独立于其他主体以及业主之外的,某一特定主体所开展的。会计分期假设是为了给会计分期报告提供相关依据,从而为会计之权责发生制度以及收付实现制度提供理论基础。具体来说,它是假设企业,比如兵团可以将连续经营的长时间段通过人为的手段划分为一个个的短的时间段,而且依据短时间段所确定的收入、支出、利润等财务信息都是正确可以依靠的。持续性经营假设,是为了给兵团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以及计量活动提供依据和理论基础,它是假设兵团可以按现在的状况正常经营下去,不会倒闭或破产。货币计量假设,可以使会计活动的开展拥有统一的计算与衡量标准,从而可以使得会计活动的具体对象可以进行互相之间的对比,使会计的财物报告更加易于理解,又富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一种认定所采用的货币可以作为会计活动计量最准确以及最优的尺度而的假设。

三、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是对会计过程以及环节的科学性归纳,又被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规程或者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会计程序通常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以及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物清查、编制报表。

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简单又复杂的逻辑关系。简单介绍如下:设置账户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工作的起点,它主要是对会计各要素的范围进行具体的分类。复式记账是一种记账方式,记账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它可以使得经济业务上的往来更全面、清楚。会计记账时必须依据业务发生的证据,这就需要填制以及审核凭证。登记账簿,也是会计程序的重要步骤。账簿能够以一种更加集中的方式将会计凭证中所涉及到的经济业务往来收集起来,使其更加系统。成本,简单来说就是所花费的费用,是一种会计术语的专业表达。对企业费用即成本进行计算能够更好的掌握企业的财政支出状况,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账户清查是对企业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各种账户进行彻底检查,财务会计信息首先要保证的就是真实性,因此账户清查是会计程序中必要的一环。财务报表是会计程序的终点,会计活动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企业提供财务报告,而财物报表作为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十分重要。

四、会计要素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以及利润是会计要素的重要内容。会计要素的确定可以使得会计活动的日常处理变得更加简单而富有规律。会计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为:资产为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相加的总和,而利润是收入去除支出费用,那么资产也可以说是负债、所有者权益与利润即收入刨去支出费用所赚资金的和。

五、结语

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的财物会计,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所独有的内在逻辑,这种逻辑关系就是会计的基础理论。同其他理论一样,它是对事物的一种高度的抽象与总结,是促进会计实际工作不断进步与完善上的明路灯,因此,做好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研究,掌握其逻辑关系,对于兵团的财物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我国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探讨

摘要: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进行了环境会计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环境理论和方法。而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本文从环境会计的基础理论角度着重介绍了环境会计的概念、对象和要素、目标、基本假设、基本原则、确认与计量、信息披露等七个方面国内部分专家学者的主张和研究成果,力求通过对这些成果的归集,勾勒出我国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的框架,对今后研究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进行了环境会计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环境理论和方法。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研究正向纵深发展,开始环境会计应用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而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晚于西方国家20年,葛家澍教授等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标志着我国开始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随后我国会计理论学术界,从主要是介绍、借鉴、继承和局部创新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与探索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下面就我国会计理论学术界在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观点予以介绍: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

虽然环境会计是围绕环境问题而展开的,但人们对环境会计的具体概念有不同的认识。有些学者如孙兴华、王维平、李祥义等从环境会计的理论依据、计量单位、职能目的及学科属性等方面来定义环境会计。崔将环境会计表述为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此观点为学者们认同最多的。

二、环境会计的对象和要素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反映和管理的内容。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内容。所以会计对象决定会计要素。环境会计的对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因此环境会计的对象自然包括自然环境。

孙华兴、王兆蕊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全不自然资源环境,他们把环境会计对象界定为:企业环境行为所涉及的自然环境空间、环境要素和环境因子。孟凡利、安庆钊认为环境会计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王辛平、韩军从资金运动的角度对环境会计对象进行阐述,认为环境会计对象是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损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蔡昌、陈炜煜进一步指出环境会计对象是自然资源、环境的开发维护及使用成本,以及环境资源的收益和价值补偿过程。

环境会计的要素,国内学者主要提出“三要素论”、 “四要素论”、 “五要素论”、 “六要素论”。 “三要素论”的主要观点:李心合等学者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孙兴华、王维平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是环境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环境收入(包括自然资源收入、环境污染收入、资源环境保护收入等)、环境会计收益(资源环境收益、环境利润等);王辛平、韩军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包括自然资源的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环境保护收益;刘永祥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效益和环境费用。“四要素论” 的主要观点:朱学义、方文辉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有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李宏英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包括环境污染损失、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保护收益;李武立提出“五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是对环境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成本、损失收益五类,只不过它们应包含环境内容;“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没有必要重新界定会计要素,只要将传统财务会计六要素的外延加以补充,引入资源环境以弥补传统会计的缺陷。持此观点的学者包括陆玉明、陈琳、武晓玲、刘爱东、王慧等。

三、环境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活动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关于环境会计的目标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持一元论学者李芳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企业通过对自然环境成本的核算,在提高企业自身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刘爱东、王慧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应是传统会计目标在环境信息上的拓展,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和使用者的各种活动提供一个有用的信息平台,其中特别包括环境方面量化与非量化信息的披露。二元论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对此大多数学者都表示认同,但对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内容说法不一。李祥义、杨劲伟、李宏英、方文辉认为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促使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肖卫平、许磊、王辛平、韩军直接将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归结为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对于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李祥义、肖卫平、许磊、方文辉认为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杨劲伟、李宏英、王辛平、韩军的观点进一步具体化,即组织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尽可能为社会各部门、各阶层提供与企业环境有关的信息。

四、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对环境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所作出的合理推断,是环境会计核算赖以进行的前提条件,那么他同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否一致呢?为此国内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提法:暨南大学罗少德提出环境会计假设同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是一致的,没有特殊假设。王蕊、项国闯认为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只要在传统会计基本假设基础上拓宽货币计量假设,采用多种计量单位并用计价的假设。李永祥、刘爱东、王慧、认为环境会计假设应该在坚持传统四项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拓展会计主体和货币计量假设的外延。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可以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兼用实物计量单位,甚至文字说明等多种计量属性,已全面揭示会计主体的环境信息。罗新华、何丽萍在此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持续经营假设也要有自己的特殊性,认为环境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是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孟凡利、方文辉、陈煦江在四假设基础上增加可持续发展假设,提出“五假设理论”。肖卫平提出了涉及会计主体、受托责任、环境价值和多元计量四种假设的环境会计基本假设。受托责任假设认为环境会计的受托责任应不局限于“财产托付论”,而是适用于“资源托付论”,即除了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外,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也应成为环境会计中受托责任关系的主要内容。

五、环境会计的基本原则

大多数学者认为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核算时必须遵循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但又有其独特性。项国闯认为环境会计核算时除遵循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社会性原则(即环境会计要揭示国家及企业对环境资源的责任)、预警性原则、政策性原则、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的原则。孟凡利、方文辉认为环境会计的独特原则主要有七个: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社会性、法规性、一定的灵活性、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刘永祥、刘爱东、王慧将七项原则进行整合,提出“三原则”即社会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和充分披露原则。肖卫平提出了社会性原则、政策性原则、推定性原则和最小差错原则。他认为环境会计在确认时,不一定要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而只需存在推定义务。由于环境会计在计量上存在较大模糊性,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但应遵循最小差错原则,做到相对准确。王蕊则抛开了传统的会计原则,单独提出真实性、充分性、一致性、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社会性和政策性原则等六项环境会计原则。

六、环境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对环境会计确认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环境成本的内容及确认环境成本时如何资本化和费用化的问题上。许容、姜星明采用列举的办法,认为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环境监测与管理费用、环境治理费用、政府对正常和超标准排污征收的排污费、环境问题罚款以及对他人污染造成的人身和经济损害的赔付、环境因素引起的损失。对环境成本的处理,大多数学者认同对发生的环境成本,如果符合资产的标准,就应该将其资本化,并在当期级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不会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环境成本,则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石中美在研究中指出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欲将通过下列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当将其资本化: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提高其效率;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为了减少或防止潜在的污染,从而保护未来环境而发生的成本也应予以资本化。

关于环境会计计量,学者们主要讨论的是计量单位、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对于环境会计的计量单位前面在讨论基本假设是已经述及,不多累述。对于环境会计计量基础,朱学义、方文辉、认为可以是实际成本,也可以是现行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等;安庆钊、李武立、王华等认为依据编辑价值理论和环境会计要素的特点,可以采用历史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

自然资源的价值计量是十分困难的,借鉴环境经济学的估价理论与实践,许多学者提出了有关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孙兴华、王兆蕊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包括市场价值法或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和替代性市场法。李红英的研究指出环境会计的计量有多种计量形式和多种计量方法,如直接市场法、间接市场法、意愿评估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同时指出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环境会计具有模糊性,只能做到相对准确。安庆钊、徐融、陈红提出了费用效益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两种计量方法。王华等认为环境资源一般具有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和非交易性的特点,因此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应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的基础上,一般有:机会成本法、预防性支出法、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生产率变动法。王凤羽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需要配合有关数学思维模式进行,提出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和模糊数学法。

确认计量环境成本后,就需要对环境成本进行归集分配,需要进行环境成本计算。学者们的一般观点是有必要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成本计算体系。徐瑜青等人以火力发电厂为力对采用ABC 法计算环境成本进行了专门研究。

七、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

关于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多数学者主张应该将定量总结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量基础与自然量基础相结合、环境的财务影响报告与非财务影响报告相结合,并认为当前应特别重视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关于环境报告的内容,耿建新、焦若静提出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方案、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而后者是披露的重点。对于信息的披露方式,孟凡利、徐融、陈红、李建发、肖华、储姣、郭金华、刘伏强等提出补充环境会计报告和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模式。至于采取哪种报告模式比较合适理论界看法不一。朱丹认为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在传统报表的基础上,增添有关环境会计的核算资料,再辅之以报表附注、文字说明等揭示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王辛平、韩军认为我国目前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尚不完善,在短期内大范围形成较系统完备的环境会计报告形式难度较大。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对普通企业可在传统报表的基础上增列“环境资产”、“应付环保费”、“环境资本”或“环保基金”等科目核算有关内容;对于特殊企业,诸如环境污染大户,可重新设计专门的环境会计资产负债表,以体现其行业的独特性。李建发、肖华认为在目前我国环境会计具体准则空缺的情况下,企业应该首先考虑采取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模式报告环境信息,待将来我国制定和颁布环境会计具体准则后,在采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模式。

从上面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环境会计还处于基础理论不断完善、会计实务初步实践阶段,许多学者对环境会计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并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共识。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会计界应积极借鉴国外环境会计研究成果,特别是环境会计实务研究成果,不断完善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尽快制定和颁布我国环境会计具体准则,以改善环境会计理论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使环境会计理论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作者简介:高俊岭(1966-),男,黑龙江佳木斯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关于国库会计基础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

在我国会计体系中,国库会计是一种与预算会计密切联系的特殊的银行会计,它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同时运用银行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全面反映、记录和监督各项国库资金收支活动,为国家预算管理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管理活动。国库会计既是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能的基础和具体体现,又是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预算会计还是银行会计,它们的理论框架是相似的,但由于自身核算的对象、服务的对象不同,理论基础会有所差异。

一、国库会计基本假设、国库会计对象和目标

(一)国库会计基本假设

国库会计假设内容应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预算控制。

1. 会计主体。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国库会计的会计主体比较复杂,应采用双重视角:作为人民银行的一个部门,国库需要通过银行会计核算方式记载账务,将国库会计核算结果反映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因此,国库会计的记账主体是中央银行;作为国家预算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需对各级预算收入、支出、退付及划拨、清算等资金运动情况进行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反映和监督,并向政府和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收支情况和结果,所以,国库会计的报告主体为政府和财政部门。另外,国库会计的报告主体具有层次性和复合性特征。由于财政资金实行纵向分级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都是国库会计的报告主体,由此构成多层级的会计主体。目前缴入国库的资金来源渠道多,具体管理要求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将工会经费直接缴入国库,则工会也可以成为国库会计的报告主体,以完整地记录和报告工会经费收支和存在状况等,更利于相关部门加强管理。

2. 持续经营。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国库会计是办理国家预算资金收付等业务的专业会计,主要用于反映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为国家预算执行服务。政府及相关部门代表国家执行预算的过程,不仅不能带来盈利,而且必须耗费一定的资财,如果不做持续经营假设,就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延续下去,所以在国库会计假设中,强调国家预算收支活动的连续性非常必要。

3. 会计分期。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目前国库会计按日、月、年分期进行核算和编制报表,会计分期的假设保证了国库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定期了解到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4. 货币计量。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为了实现会计目的,必须综合反映会计主体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要求有一个统一计量尺度。国库会计要反映预算收支的增减变化,利用通用的货币计量单位进行全部的计量活动,计量结果可以相加、相减、相乘、相除,从而得到会计报告,并能够对其做进一步的分析。因此,国库会计核算也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5. 预算控制。国库会计核算的收入主要是国家凭借权力无偿地、强制地、固定地向纳税人征收的各种税收,支出主要用于维护国家主权、社会政治的繁荣与稳定,即间接地用于纳税人。国库会计核算的财务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何取法、取多少,如何用法、用多少,必须凭借预算进行控制。所以,预算控制在国库会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必要的预算主要是一个内部管理程序,它是弹性预算,缺乏法律约束。而政府部门预算是公共政策和财政意图的体现,是具有法定约束力的一种控制机制。因此,预算控制是国库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要求,也是基本前提。

(二)国库会计目标

关于会计目标表述的观点,主要有两种: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目前,我国的国库会计信息属于秘密事项,立法机关和监督机构查阅国库会计资料需要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尚未向纳税人、捐赠人及广大社会公众公开。所以,目前我国的会计基本目标应该是为各级政府提供真实可靠的国库资金运行情况的会计信息,如实向委托者报告和说明履行受托责任的过程及其结果。

但国库资金作为一种公共资源,资源的提供者实际上是社会公众。因此,国库会计目标在满足政府需要的同时,必须以公共责任为依据,并且随着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必然对财政透明度、政府信息公开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考虑未来广大社会公众对决策有用国库会计信息的需求。对于国库会计目标,具体可以通过三个层次表述:(1)国库会计应该提供有助于各类信息需求者进行各种决策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包括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征收机关、中央银行、社会公众等。(2)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目前国库会计的目标是严格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如实反映和监督国家预算收入的形成和支出过程,提供国库资金现金流量和存量信息,从而反映、监督和促进国家预算的执行,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为国家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执行、调整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3)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国库会计可以适当对作为资源提供者的纳税人、捐赠人及广大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帮助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

(三)国库会计对象

根据我国委托制国家金库体制的特点,目前,国家预算款项的收纳、保管和支拨等工作都由人民银行办理。国家组织的预算收入、安排的预算支出、地方各级财政库款的收纳、报解、支出、退付和国债款项的收缴、兑付划转等,这些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就构成了国库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对象。具体包括:预算资金的收纳、报解、入库、支拨和退付引起的国库资金运动过程及其结果;政府债券款项的资金运动;预算资金调拨引起的国库资金变动等等。目前,我国的国库会计仅仅核算和报告预算内资金运动的情况及结果,核算的范围过于狭窄,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完全,不能完整地反映政府预算的执行过程。为了全面完整地评价国库的受托责任,促进国家预算执行,应进一步扩大国库会计核算范围,逐步取消财政专户,将财政资金全部纳入国库会计核算,确保国库会计提供连续、全面、系统完整的财务信息。

二、国库会计要素及信息质量特征

(一)国库会计要素

从会计的对象看,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而对象则是会计要素的综合、抽象和概括,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分类则成要素,综合则为对象。根据国库会计主体的双重属性,国库会计要素可从两方面理解:

从记账主体角度看,国库会计要素可分为资产与负债。体现在中央银行会计报表中的资产为在途资金占用,包括:中央预算支出、兑付国家债券本息款。负债为经理国库款项,包括:中央预算收入、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专项存款、国库报解款项等。用会计等式表示为:资产=负债。

从报告主体角度看,国库会计要素可分为收入、支出和库存。收入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受托责任,根据有关法律和法规所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具体表现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支出是指在财政年度内会计主体由于行政或事业活动或法律规章的规定而发生的财务资源流出。具体表现为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债务预算支出。收入和支出相抵后为结余,在国库报表中体现为库存。用会计等式表示为:收入-支出=库存。

(二)国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是对会计主体提供财务报告的基本要求,它是连接会计目标与会计确认、计量及财务报告信息表述的桥梁与纽带,如果会计信息不能满足信息质量要求,也就无法实现和达到会计目标。笔者认为,我国的国库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当以受托责任为主线,兼顾决策相关性。主要应当包括:可理解性、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还应当包括获取的便捷性,约束条件是成本—效益原则。在这些质量特征中,可理解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应当作为国库会计信息的核心质量特征,其他的质量特征是辅助性的活约束条件,它们有助于提高核心质量特征。

三、国库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

(一)国库会计确认基础

国库会计确认基础是指为达到国库会计目标,而决定在何时确认交易或事项的影响。会计确认基础不同,生成的财务信息也不同,从而可以满足不同的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国库会计与报告的主要目标在于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并有助于相关决策,因此国库会计应根据受托责任的具体内容,选择相应的国库会计确认基础,提供适当的会计信息。会计确认基础一般有两种:现金制和应计制。

现金制基础主要计量现金资源的流动,可以反映现金资源的来源、分配和使用。国库会计使用现金制基础在证明现金收支合规性控制方面是有效的,能够向各方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预算收支是否遵守预算授权和法律法规要求,也能为政府及财政部门进行预算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目前,国库会计执行《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的各项原则规定,采用收付实现制(现金制)确认基础。

应计制基础主要计量经济资源的流动。应计制向使用者提供主体控制的资源、主体提供服务的成本等信息。近年来,许多西方国家掀起了以降低政府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相对增加了政府直接面对公众的责任。这对国库会计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要求国库会计不仅要提供有关财政资金收支的信息,更需要提供为政府进行高效管理和决策服务的信息。相对于现金制确认基础,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应计制基础提供的国库会计信息更为全面,更利于使用者评价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目前,我国也开始进行行政管理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政府的财政绩效,与此相适应,国库会计分阶段、分步骤、分项目地引进应计制基础来确认和计量政府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也是必要的。

(二)国库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在确认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已确认对象数量化和价值化的一种会计行为。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两个要素。计量尺度也叫做计量单位,因为无论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都只能是以货币来反映,所以国库会计的计量尺度只能够是货币。计量属性可分为: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等。由于国库会计核算不计算盈亏,所以在计量属性方面,国库会计只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要求采用类似于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的计量属性。

(三)记账方法

目前,我国国库会计表内科目根据复式记账的原理,采用借贷记账法核算,表外科目根据单式记账原理,采用收付记账法核算。通过国库会计的记录,将预算收支相关的信息数据分别在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进行记录,既可以对国库资金运动过程及结果进行具体的描述和量化,又可以对预算收支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最终生成具有不同详细程度的国库会计信息。随着现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国库会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国库建立了以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和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国库综合业务集中系统,实现了预算收入直达入库、预算支出实时到账,大大提高了国库会计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和政府调配预算资金的灵活性。

(四)国库会计报告

国库会计报告是指国库对外提供的反映国库某一特定日期的资金状况或某一会计期间的资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包括报表及其有关说明,国库报表包括国库会计报表、预算收支报表。国库作为财政、货币政策的结合点,通过对国库收支存数据的分析,可以综合反映国家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深入了解财政资金运行规律及其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揭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关关系,为中央银行、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这就要求国库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当具有完整性、多样性,不仅要提供有关预算资金收支的信息,更需要提供为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高效管理和决策服务的信息。目前,我国现行国库会计报告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国库会计报表内容不完整、提供的信息比较简单;国库会计信息不便于利用等。从完整性的角度,国库会计报告应当全面完整的反映财政收支情况,除了继续报告预算收支以外,还应完整反映预算外收支及结余、非税收入、基金收支以及其他政府资金收支情况。从多样性角度,国库会计报告不仅要提供财务信息,还应当提供非财务信息,即在及时、准确编制各类国库会计报表的同时,充分发挥国库统计分析的作用,对现有国库报表内容进行梳理和完善,并对国库会计核算数据进一步加工和深入挖掘利用,全面反映国库资金动态,进一步发挥国库会计在国家预算执行中的促进、反映和监督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会计基础理论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或有事项准则的具体运用为出发点,分别探讨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体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总体体现以及运用统计分析我国或有事项具体准则上市公司实施效果,采用理论分析与数据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以期规范和引导企业或有事项业务的处理和披露。

【关键词】或有事项;会计基础理论;运用

一、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体现

(一)会计假设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体现

第二章 第六条

企业在确定最佳估计数时,应当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

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的,应当通过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进行折现后确定最佳估计数。

该准则条文反映了会计基本假设中的货币单位假设。

(二)会计原则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体现

(1)稳健性原则

要求充分预计可能的费用和损失,不预计可能的收益,因此对或有损失可能予以确认,而对或有收益不予确认。

第二章 第七条

企业清偿预计负债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预期由第三方补偿的,补偿金额只有在基本确定能够收到时才能作为资产单独确认。确认的补偿金额不应当超过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

第二章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有确凿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的,应当按照当前最佳估计数对该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2)充分披露原则

企业不应确认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符合条件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只能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因或有事项确认的负债(预计负债)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项目反映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而与所确认负债有关的费用或支出应扣除确认的补偿金额后在利润表中反映。

第三章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或有事项有关的下列信息:

1)预计负债。a)预计负债的种类、形成原因以及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性的说明。b)各类预计负债的期初、期末余额和本期变动情况。c)与预计负债有关的预期补偿金额和本期已确认的预期补偿金额。

2)或有负债(不包括极小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或有负债)。a)或有负债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包括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对外提供担保等形成的或有负债。b)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性的说明。c)或有负债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以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无法预计的,应当说明原因。

3)企业通常不应当披露或有资产。但或有资产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应当披露其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等。

(3)重要性原则

很有可能发生、合理可能发生和不太可能发生的事项要分别处理,当或有事项很可能发生,足以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判断时,或有事项应予以表内确认或披露,而当或有事项极小可能发生,不足以影响决策信息时,可以不予披露。

第三章 第十五条

在涉及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情况下,按照本准则第十四条披露全部或部分信息预期对企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企业无须披露这些信息,但应当披露该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性质,以及没有披露这些信息的事实和原因。

(4)可操作性原则

第二章 第五条

预计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

所需支出存在一个连续范围,且该范围内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的,最佳估计数应当按照该范围内的中间值确定。

在其他情况下,最佳估计数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1)或有事项涉及单个项目的,按照最可能发生金额确定。

2)或有事项涉及多个项目的,按照各种可能结果及相关概率计算确定。

(5)配比原则

许多或有事项最终可能给企业增加的费用,常常与会计事项形成时的相关收入不在同一会计期间,如产品质量担保形成时,企业已经售出产品并实现了收入,可能付出的担保费用在以后会计期间。如果不考虑这种差异,各期损益的准确性就会大受影响。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总体体现

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基本准则:在整个财务会计概念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基本准则是“准则的准则”,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上,而且对实际工作也有指导作用。

分三大层次:

(1)第一层次:财务报告的目的与财务报告使用者

(2)第二层次,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与会计要素

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决策有用性;

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

相关性(时效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可靠性(公允表达、可验证性、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可比性(含一致性)、重要性与谨慎性。

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净利润或亏损。

五个可选择的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和重置成本。

(3)第三层次,会计基本假设、基本原则和操作限制

基本会计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充分披露原则。

基本限制条件:成本与效益的关系、重要性、谨慎性。

2.总体体现

(1)第一层次的体现

或有事项的披露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1)它有助于信息使者了解企业的资产质量和收益质量;2)它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影响企业的或有事项风险;3)它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根据充分披露原则或有事项会计信息披露应采用表内项目与表外项目相结合,凡是符合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条件的或有事项应在表内反映,否则应在表外附注中披露,以确保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足够充分和详细的信息。为了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企业发生的或有事项应当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适当的披露。

(2)第二层次的体现

或有事项计量的关键是对影响或有事项结果的各种因素进行正确合理地估计,选用合理的计量属性,选择计量属性时要充分考虑所计量项目的性质以及计量属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或有事项在时间上虽然跨越过去、现在和将来,但一般没用历史成本,且其经济结果有待于未来才能证实,所以应选择具有现在和将来时间特征的计量属性,所以其计量属性更多地选择公允价值。如现值市价等大多数会计计量都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已收到或已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是当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常常会转而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来计量某项资产或负债,由于这类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一个或多个期间里,这就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会计计量应该反映这些现金流量的现值还是没有经过折现的总和。现值的采用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若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重大,金额应是结算义务预期所要求支出的现值,即如果影响很大,则必须在计量预计负债时考虑现值因素,反之则无需考虑。

(3)第三层次的体现

从成本效益原则来考虑,充分披露应是在防止增加企业信息成本的前提下,通过对使用者所需信息的调查了解,有针对性地披露。

三、我国或有事项具体准则2008-2010上市公司运用统计分析

或有事项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若干不确定事项之一,表现在担保、诉讼、应收票据贴现等诸多方面。一方面,或有事项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或有事项中的担保、诉讼事项往往带来巨额的损失进而导致一个企业经营的失败。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在或有事项的披露上也屡屡违规,或隐瞒不披露、或披露不及时。

(一)2008年或有事项准则在上市公司运用统计分析

从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等相关网站,随机抽取了截止到2009年3月30日的100家上市公司2008年的年报。在抽取的过程中,从沪市及深市主板上市的企业中各抽取了50家,本着尽可能选择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原则,分层随机抽取。在被选取的样本中,有或有事项相关披露的为65家,占总样本的65%,没有披露的占35%。所披露的或有事项中:

1.涉及到未决诉讼的占总样本的33%,在这33家中,披露诉讼原因的有29家,占未决诉讼样本的87.88%,披露诉讼影响的有12家,占未决诉讼样本的36.36%,其中既披露诉讼原因,又披露诉讼影响的有9家,占未决诉讼样本的27.27%。

2.涉及到提供担保的有44家,占总样本的44%,其中只对本公司的关联公司或子公司提供担保的有31家,占提供担保样本的70.45%,另外13家公司中,有4家只对外提供担保,占担保样本的9.09%,有9家对内对外都提供担保,占担保样本的20.45%。

3.涉及到仲裁的公司只有1家,占样本的1%。这家公司将仲裁得到的利得计入了营业外收入。

4.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预计负债的共有22家,占总样本的22%。其中在今年及去年的年报中,只有一年涉及到预计负债科目金额的有6家,占确认预计负债样本的27.27%,另外16家公司均在期初期末都有预计负债科目金额,占确认预计负债样本的72.73%。

5.在附注中披露或有事项的公司有60家,占总样本的60%,在正文中的重要事项中披露的有46家,占总样本的46%。其中,既在附注中,又在正文的重要事项中,均披露的有36家,占样本的36%,占附注披露样本的60%,占正文披露样本的78.26%。

(二)2009年或有事项准则在上市公司运用统计分析

截至2010年4月30日,沪深两市共计1774家上市公司如期披露了2009年年报,同时,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有效实施已有三年历史,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效果已经凸显,有效地促进了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或有事项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于未决诉讼、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等存在的风险,应当根据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预计相关损失并冲减当期利润,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企业超前分配利润的问题。2009年,1774家上市公司中有976家公司存在或有事项,确认的预计损失为504.59亿元,三年平均确认的预计损失为180.93亿元,比2006年确认的预计损失69.12亿元增加了111.81亿元,增长了1.62倍。

(三)2010年或有事项准则在上市公司运用统计分析

2129家上市公司中,存在或有事项的有982家,占比为46.12%。分析发现,存在或有事项的982家上市公司中,确认了预计负债的有392家,占比为39.92%。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和债务担保是上市公司确认预计负债的主要类型。确认预计负债的392家上市公司中,发生未决诉讼的140家,占比为35.71%;发生产品质量保证的有105家,占比为26.79%;发生债务担保的有80家,占比为20.41%;涉及弃置费用的有25家,占比为6.38%;确认亏损合同的有23家,占比为5.87%;其他类型的,占比为4.84%。需要改进的是,根据职工薪酬准则的规定,上市公司确认的辞退福利应当在应付职工薪酬而不是在预计负债反映。

22家上市公司2010年因计提弃置费用确认预计负债197.25亿元,是确认预计负债金额中最大的一项。这22家上市公司绝大数是能源、煤炭、金属制造和化工行业的上市公司,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导向。其中,中国石油(601857)和中国石化(600028)2010年计提的弃置费用金额最大,合计达195.07亿元,占到了22家上市公司2010年计提的弃置费用总额的98.89%。

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因确认预计负债对当期经营业绩影响巨大,预计负债的确认金额占净利润比重超过了100%,某上市公司2010年确认预计负债金额竟占到了净利润的655.85%,值得关注。另外,在存在预计负债的所有上市公司中,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未披露预计负债的“可能性”的判断依据,也值得关注。

四、结论

本文在了解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它们的具体内容在或有事项准则中的体现,以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三个层次在或有事项准则运用中的总体体现。运用统计与案例法在参考财政司自2007年新准则实施之后每年一次地对新准则在上市公司执行情况分析的报告与对巨潮网上多家公司年报数据进行抽样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分析我国或有事项准则的实施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或有事项的披露不够完整;2.大多没有确认预计负债;3.对或有资产的披露存在误解;4.或有事项披露位置混乱。在个案分析这部分,采用了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两个石油化工企业的数据来分析弃置费用的处理对企业的经济后果。

[7]刘乂爻.或有事项准则的比较及在上市公司的应用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10-18.

[8]吴波.从或有事项准则看会计原则的运用与修正[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