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音乐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14 09:44:53

导语:在音乐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音乐毕业论文

音乐毕业论文:音乐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要: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当前音乐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影响音乐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主要因素,并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以提高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关键词:音乐本科生;毕业论文;策略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撰写毕业论文,既可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技能的训练。本文拟从分析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以提高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一、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主要存在的原因有专业特殊性,其次是现在的学生写作能力薄弱。音乐专业属于艺术学科的一个分支。在考入高校时,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较低。而入校后,学生通常只注重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在对《艺术概论》《中西方音乐史》《音乐教学法》《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这样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普遍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和扎实,同时又缺乏文字功力的训练,因而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常常难以驾驭。现在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导致学生平时练笔的时间少,而教师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欠缺。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策略

1.加强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设计)应该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1]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专业课的特殊性,学生普遍出现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一个只会演奏、演唱而不会表达文字的人,不能算合格的音乐教师或音乐科研工作者。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单单是一次简单的写作过程,重要的是通过撰写论文,可以使学生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资料,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一次系统的实践机会。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使他们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际合理选题

正确而又合适的选题是决定文章内容和价值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往往直接决定论文的成败。毕业论文的选题首先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把握“适中”的原则。本科生在校期间掌握的多是基础知识,知识面和掌握的深度都有一定的局限,选择的题目一般来说,宜小不宜大,宜窄不易宽,应尽量结合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实践,并能体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另外,学生要充分考虑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兴趣浓厚,研究的欲望就强烈,写作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3.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外,还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知识。作为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对音乐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知热情,有意识地加强科研方面知识的讲授。在有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例如音乐史课、教法课、欣赏课等等,可以采用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训练学生提炼论题、组织材料、运用论据、论证问题、阐述观点等的论文写作能力。另外,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留一些具有延伸性的,能融合相关课程的思考题,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4.开设“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

针对毕业生在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训练方面缺乏应有的实践经验,应开设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系统地向学生讲述音乐论文从选题、资料收集和整理、撰写论文提纲、撰写初稿及论文修改到文论答辩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撰写毕业论文的技能和方法,以解决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中所遭遇的诸多问题。

5.积极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首先要建立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师生比结构均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做到有足够的指导教师以及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指导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从审定论文题目,指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确定题目,拟定提纲,一直到初稿至终稿的写作,都应发挥监督指导、启发促进的作用。通过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实践过程,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与思路,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撰写毕业论文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能力的检验,也是大学生开始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实践的初步尝试。要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首先应对学生进行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教育;其次,要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知识的根基,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写作和科研能力,对进一步提高音乐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张宁,西北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在职研究生,河西学院音乐系讲师。

音乐毕业论文:高师音乐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分析与探究

本科毕业论文所呈现的各种弊端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校期间完成的最后一项学业,应成为学生呈现学习成果的最佳平台。由此,毕业论文的形式、内容及考核方式应密切联系本专业。文章从高师音乐学专业出发,通过考察音乐学本科生学习的现状、论文写作的能力,分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几项改革措施。

毕业论文 音乐学 本科生

近几年,有关本科毕业生论文的话题常见于各大报纸、网络等。由于一些本科毕业生对论文的写作敷衍了事,对论文内容七拼八凑,甚至有些还进行改头换面、肆意抄袭等,导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整体质量每况愈下,由此而引发社会上的各种议论,例如是否需要写毕业论文、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替代论文、如何考核等,对此高校教育界人士也莫衷一是。

本科生的学习内容一般为本学科的基础知识,4年完成。由于就业的压力,工作竞争的残酷,目前很多学校基本将原有的4年学业压缩在3年完成。如此大学的学习被人戏称为“大概学学”。此外,多年来高校由于不断扩招,师资力量、图书馆资料等已无法适应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需求。但网络的高度发达,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使知识获取变得相当便捷,这些又为弄虚作假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最后,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大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准备实习、找工作或是准备考研,还有就是写作论文。而临近毕业,是大学生四处求职的阶段,无暇顾及论文的写作,再加上学生自身专业素养积累不够,一到动笔就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但为了完成毕业的硬性要求,只能在短时间内匆忙地去抄袭或“移花接木”似的凑一篇论文,无怪乎西南财经大学教务处一负责人士表示,“本科毕业生准备论文时正是求职高峰期,学生就业压力较大,此时学校不应再给学生施压。另外,毕业生炮制论文,东拼西凑、滥竽充数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论文的质量越来越低。因此可以考虑取消。” ①

然而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取消毕业论文实属草率行为。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独立完成的一篇总结性的学术论文。作为一名大学生,本科4年不仅应学习本学科的基础性知识,还应该接受一定的学术规范的训练,学术论文写作就属于其中一部分。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运用规范的格式,表达个人对某个问题的观点与看法。“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提法,其实是本末倒置,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和制度之前,虽然毕业论文在撰写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只能在实践中逐步解决,而不是从根本上废除毕业论文制度。”②

笔者也认为不能因为论文写作有抄袭现象就废除。毕业论文写作这一制度的存在必然有其道理。学生能通过论文写作有效地、主动地、积极地了解整个课题的各个方面,通过了解课题的历史,分析现状,展望将来,从而系统地复习所学的知识。笔者从事音乐教育十几年,对本学科较为了解。本文从如今高师音乐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就业方向,最后就本学科的毕业论文现状做一分析。同时结合各大院校制定的关于毕业论文的规定、毕业论文手册等来探讨如何延续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如何制定宽松的、有弹性的、符合本学科专业特性的论文写作规则,以及如何考核本学科的毕业论文。

一、音乐专业本科生实际情况及写作能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生的质量普遍降低。音乐专业学生亦如此。其中有大部分学生只在高中期间突击学习钢琴和声乐,缺乏扎实的基本功,对于音乐的相关知识更是无暇顾及。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不仅要弥补专业课的不足,还需完成大量与音乐相关的大学课程,可谓任务繁重。一位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曾向老师抱怨,说一周的课高达30多节,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练琴。

音乐类学生主要分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两个专业。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去担任中小学音乐教师,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在琴行或培训机构担任教师,其余的学生也基本从事与音乐相关的职业。从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结构以及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来分析,论文写作是多多益善。完成一篇合格的论文,学生们必须去了解相关知识,阅读大量与之相关的文章,从而产生自己的观点及想法。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基本遵循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的模式,无需学生有更多自我的想法。论文写作恰恰能弥补这点,需要学生通过消化所学的知识、所看的文章,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此外,论文写作中所需的条理性、逻辑性不仅是作为一位本科大学生所需掌握的,对即将从事教育工作,即将走上讲台,能否顺利上完一节课的学生来说也将受益匪浅。一节生动、丰富的音乐课不仅需要教师有相关知识,而且对于如何合理安排所有的素材,如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讲述也是成功上好课的关键之一。论文的写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认真地思考问题、有条理地阐述观点等。

二、音乐学本科论文的现状

在每年学校下发的毕业论文工作通知中都明确地指出论文写作的目的――毕业论文是本科毕业班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学术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是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检验专业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指出完成毕业论文是学生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学习该文件之后开始进入论文写作的最初阶段,即选题。

(一)论文的选题

翻阅历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所写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方面,例如《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手段的探究》《谈小学合唱中若干问题的训练对策》;2.关于声乐、钢琴演奏演唱方面的,例如《〈啊!我的虎子哥〉演唱分析》《钢琴启蒙教学中的非连音》;3.关于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例如《浙江慈溪青瓷瓯乐的探究》《畲族民歌“景宁调”传承现状微观――景宁民间歌手蓝陈启个案研究》;4.其余也有涉及中外音乐史、作品分析等。

选题的合理性直接关乎论文的质量。由于本科生的学术能力有限、时间有限,平时专业知识的积累贫乏导致选题常常出现范围过大或过小。论文题目必须紧扣本专业,范围不宜过大。如将论文的题目定得太大必将导致论文的内容空洞、泛泛而谈。联系本专业,围绕所学课程,结合实践的选题将有利于后续的论文写作。

(二)论文写作状况

一般本科论文写作的时间为6―8周。目前各大院校都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了论文手册,在这一手册中包括论文工作计划表、论文任务书、论文的文献综述、外文文献参考、论文的开题报告、论文正文、论文答辩、评审等等。其中文献综述需要4000字以上,外文翻译需要2500字以上,正文需要8000字以上,所有这些内容均需在6―8周内完成。从以上字数的要求可以看到论文正文所占比例并不大。难怪有学生说,填写这些表格所花的时间比写论文的时间还要多。

在指导学生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几个问题,首先是学生对于题目的界定模糊不清,例如,《音乐课堂中的知识拓展》《儿童教学中的识谱能力培养》,这两个题目的范围过于宽泛,没有具体的针对性。第一个题目所指的音乐课有小学、初中和高中,但不同的阶段知识拓展的范围及内容则完全不同。第二个题目也涉及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完全不同的。经过与学生探讨,上述两篇论文最后都将论文的内容具体界定在某个年龄段,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更全面地展开研究,避免泛泛而谈。

其次,学生在论文的写作中往往忽视举例论证这点。例如在辅导学生完成《论4―7周岁儿童教学中识谱能力的培养》论文中,笔者发现学生缺乏扩散性思维。这篇文章既可以从不同版本的乐谱来举例说明,也可以从相同年龄不同手法的识谱来论证哪种方法更有利于儿童识谱能力的培养。举例说明问题不仅需要学生有全面的思维能力,还需要通过不同的实践来论证。一篇好的论文只有通过详实的、全面的考证才能将论点充分阐述清楚。

在一些比较成功的论文中可以发现,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与音乐教育和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性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例如,《浅谈如何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以高中音乐课“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不仅体现了西方音乐史方面的知识,也运用了音乐教育学方面的手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结合自己在实习时的一些体会和经验,真正做到感性与理性相融合,是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此外,还有些学生通过对自己家乡民间音乐的实地考察写成论文,例如《浅谈淳安竹马舞》,在这篇文章中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利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分析这一民间音乐的基本形态,对淳安竹马舞做全方位的论证。这些论文不仅能反映本专业的内容,而且对学生综合运用本科所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

虽然毕业论文在撰写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行文表达混乱、论点不甚明确、语句口语化、出错率较高、文章的结构安排不合理等。但这些问题需要导师在修改论文时逐步解决,而不是从根本上废除毕业论文制度。此外,论文的形式也可有所变化。因为每个人的智能结构在本质上就是不同的,大学既然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那么在毕业评定标准上就不能搞“一刀切”,应有一种弹性机制相配套。有些学生因从小学习音乐,所以基础较好,再加上4年的专业训练已达到一定水平,因此可以鼓励这些学生用开独唱、独奏音乐会的形式来替代毕业论文。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以比赛获奖的形式来代替毕业论文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这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体现音乐的特殊性,也能弥补毕业论文单一性的不足。

三、对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些改革措施

目前,有些高校往往只要求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写作、提交毕业论文,然而,这个时候恰恰是学生找工作、考试的时间。这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把写毕业论文变成“剪刀加浆糊”式的复制、粘贴的体力活,抄袭之风也就愈演愈烈。当我们在批评学生对待毕业论文草草了事,不择手段,甚至还有人称撰写毕业论文助长了大学生的不守诚信、不讲道德的习气,极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时,是否考虑过毕业论文这种评价机制本身存在弊病?毕业论文是否是毕业考核的唯一模式,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充分尊重知识形式的多样性。

(一)论文形式

目前本科毕业生撰写论文已成为学生结束学习生涯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在这些规定中没有区别对待文理科,更没有区别对待艺术学科中的音乐专业。针对不同专业,论文的考核制度应有所区别。例如制定文理科不同的论文写作规定、手册,最佳的办法是全省或全国制定某专业统一的标准。众所周知,艺术类高考就有别于其他专业。艺术类在招生时需先通过术科考试,方能参加艺术类的全国高考。既然在招生时艺术类有别于其他学科,在毕业时也应体现其专业的特殊性。

近年,浙江工商大学出台了一份《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设计)暂行办法》,规定凡学生作为唯一或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报刊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专业论文;在学校认定的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美术或设计作品,或在国家级、省级美术作品展览中参展;学生以科研作品形式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获准立项的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及学生以第一授权人获得专利的科研作品,由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学校同意后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代替。此外,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认定可以代替毕业论文(设计)的其他学生科研作品,也可以替代学生的毕业论文。③

可以说,浙江工商大学这一规定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论文制度,而是对传统论文形式的改造和修正。根据学科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论文形式,这种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形式,也是在逐步转变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此外,要解决本科毕业论文的弊病应从毕业论文管理办法入手。

1.论文写作时间

前文已分析现阶段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写作论文的能力、毕业分配的去向等,笔者认为音乐本科毕业生可以选择撰写论文,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形式,例如参加比赛,开独奏、独唱音乐会等。但写论文的时间可以提前至三年级,甚至是在学生进大学时就让他们知道在毕业前既可用论文形式来完成学业,也可用音乐会等形式来展现4年的成绩。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心理准备,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音乐会。

2.论文管理手册

在现有的论文管理手册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翻译与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外文资料3000字以上,要注明出处并附原文。这样的要求对于一位写作民族民间音乐的学生来说似乎很难实现,例如《浙江慈溪青瓷瓯乐的探究》。此外,目前要求师范类学生通过英语三级即可获得学士学位。一位通过英语三级,甚至是通过四级的学生也无法流畅、准确、完整地翻译原文。这样的规定只能是迫使学生想其他的方法。

此外,本科毕业论文应进入流通领域,例如建立某种网络平台,让所有在校学生能查阅本专业以前学生所写的论文。在国外,如哈佛图书馆档案中,本科生的论文像博士论文一样被编目,以供借阅。这种做法既起到了督促的作用,也便于即将写论文的学生查阅。另外还有专门刊登本科论文的杂志,每年发表优秀的毕业论文,也鼓励在校生踊跃投稿。

目前,本科毕业论文的确存在一些抄袭的现象,这属于学术不端行为。本科毕业论文操作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如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不合理、论文的规定太过教条、论文辅导和监管不力等,这些因素导致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差。但以上这些并不能成为废除毕业论文的原因,也与本科生撰写论文本身是否有价值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此外,笔者认为,一种好的、健全的、完整的规定或制度能促进某种行业、领域健康地发展。毕业论文亦如此。首先我们应该重新制定新的毕业论文规定,内容上应符合本专业的特点,形式上应多样化;做到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毕业论文,能运用大学4年所学的知识展现自己的才能。最后,应加强监管,加大对抄袭之风的惩罚力度。正如同济大学教务处处长胡展飞所说的,“小学生有小学生作文的考核标准,本科生有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博士生有博士生论文的考核标准,不能因为毕业论文存在一些缺陷,就因噎废食。”④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

音乐毕业论文:节奏训练中职音乐论文

一、结合音乐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音乐节奏

当中职学生了解了音乐节奏给人快、慢、恒、变的感觉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要如何创作音乐节奏才能传递给人快、慢、恒、变的感觉呢?部分学生觉得自己似乎不能用音乐原理来传递特定的音乐节奏感觉。教师可引导学生系统的了解音乐理论,教师可一边给学生讲解理论一边让学生聆听音乐节奏,以此传递音乐节奏的感觉。教师可以用表1中描述的音乐节奏理论系统让学生理解音乐节奏的元素与节奏的传递之间的关系:音乐教师引导学生理论知识的时候,不能一味的给学生讲理论知识,还要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理论知识。比如教师给学生讲述“三连音”时,教师可用钢琴弹奏一段《义勇军进行曲》,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这段音乐写出这段乐谱,学生写出教师弹奏的乐谱为:学生看到这张曲谱中部分音符有一个特点,即它的一个音乐小节中同时会连用三个同样的音符,结合这个例子就能理解到,什么是三连音,继而学生也能理解到什么是五连音、多连音等。教师不光可以举例让学生理解节奏的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听过的音乐中存在哪些节拍知识。一名学生就提到流行歌曲《光辉岁月》中有一段就存在连音的应用,学生将这段音乐曲谱描述如下:这名学生认为无论是《义勇军进行曲》也好,还是《光辉岁月》也好,它们都用连音传递出一种非常激越的感情,由此可见连音运用的意义。教师把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案例结合起来,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应用音乐节奏的理论创造需要的音乐节奏,学生也将能够学会从音乐理论的角度欣赏音乐节奏。教师以这种角度做节奏训练,将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结合经典的音乐案例让学生了解音乐节奏

为了让中职学生系统的了解音乐节奏,教师可播放经典的音乐给学生欣赏,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将能系统的理解音乐节奏的使用方法,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音乐系统知识。比如教师在音乐中播放非常流行的音乐舞曲《兔子舞》,教师可让学生分析这首音乐是怎样的节奏?学生听完以后,表示这是一首快四的音乐。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它是快四的音乐呢?学生表示这是由于这支舞曲是四个拍子一变奏,兔子舞的拍子速度非常快,人们通常还没来得急做出反应,它的节奏已经变了。学生认为这是一支非常典型的快四舞曲,它的快节奏、多变奏非常容易让人兴奋。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谈自己的理解,学生仔细的思考以后,谈到慢四舞曲虽然同样是四个节拍一变奏,可是它的节奏就非常舒缓,人们可以慢慢的跟着这个节奏走。比如非常著名的广场舞曲《红尘》就是慢四,它的音乐节奏舒缓,四拍一变,即使是老年人也能跟上这个节奏,可见慢四就能舒缓人们的心情。

三、结语

总之,中职音乐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时,可从节奏训练着手培训,这样的培训将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者:徐爱华 单位: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

音乐毕业论文:民族符号电影音乐论文

一、国内外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符号标签

(一)凄美的爱情——《泰坦尼克号》

在这个影片中,刻画了一幅因为灾难引发的爱情悲剧。无论是描述爱情的旋律还是灾难画面的旋律,影片中的音乐都保持了相似的风格面貌,爱情和灾难相互纠缠,以悠长、空灵的旋律表现出怀旧感和悲剧气氛。两种旋律主题经过不断的交叉,分开,让旋律合并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主题,仿佛再说这个爱情的结局注定是悲剧收场一样。音乐中充分运用了民族符号的标签来表现文化,在女声吟唱的同时,使用古老的苏格拉笛子来为乐曲灌注悲凉的色彩,将影片的情节推动之余也预示了灾难的来临。在电影的前半段,影片所刻画的是人们对航行的无限希望,音乐与之对应的是气势磅礴的起航音乐,与悲剧的结尾形成明显的对比。在这首影片中,除了演奏民族性强的旋律之外,最突出的能够表现音乐中的民族标签的就是古老的苏格拉笛子的使用。使用笛子的音色来演奏旋律,让音乐的进行更具空灵的效果,与此同时还添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二)励志的逆袭——《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符号,它的这个特点反应在印度的电影中就是大量歌舞音乐的运用。印度的电影里既够看到古老的印度文明,又能够欣赏迷人的音乐,印度电影使现实和人道相结合,成为印度电影的重要特色。电影中所使用的背景音乐,充分表现了印度的文化色彩。在这部影片中有两处音乐的使用让人印象深刻。首先就是影片的开始,一群脏兮兮的小孩在平民窟中上窜下跳,这个画面是在交代影片进行的整体环境,虽然略显沉重,但音乐却使用了轻松的印度音乐来作为背景,这是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天真无邪。然后就是,当男主角寻找女主角时,音乐使用了印度音乐中常用的低吟浅唱来进行叙事,让人体会到了男主角的心情。这部电影的民族标签的阐释是通过印度音乐的特色音调表现出来的,音乐中节奏的变化与故事相呼应,使用节奏轻快的印度音乐和歌曲穿插其中,表现了印度的特色风土人情。

(三)痛心的苦难——《1942》

1942年时,中国可以说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僵持阶段时,中国河南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自然灾害,饥荒和蝗灾的冲击使得三千万的百姓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影片描述的就是河南的三千万百姓被迫远离被灾害侵蚀的家乡,纷纷赶路的乡亲汇成了一支向陕西逃荒的队伍。电影的画面色调通篇是以灰色调来完成的,尽管有颜色却没有生机,这正是电影画面色彩传达出来的信息。在这部电影中,民族音乐风格的体现是通过特色的戏曲豫剧和河南地方民族乐器的使用完成的,这样的安排不仅为影片提供了场景,而且民族音乐还为电影提供了强烈的民族性。《1942》所描述的正是河南饥荒这一历史事件,通过使用中国传统的戏曲音乐既体现了历史性,又彰显了民族性,突出了河南的文化面貌,为听众提供特定的听觉提示。在这部电影中,民族音乐使用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就是与影片中的叙事话语相一致,用共同的基调来完成彼此之间的呼应。

二、电影音乐中民族符号带来的思考

电影中可以表现一个国家的民族面膜和历史风貌,想要立于国际市场就要紧抓民族标签。现如今,电影在飞速发展,所以更要高度注重民族文化的价值性体现,在观看影片时,能够感受到不同国家的风情和民族文化。电影这一综合艺术,将画面和声音结合起来,让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火的了享受。电影音乐在其中的作用由此可见,民族标签的添加就是独特魅力的展示。电影的国际性是建立在民族性的基础上,电影中将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结合起来,运用现代思维意识对传统文化和历史进行审视编排。电影的民族性建立在传统文化继承的这片沃土上,为了符合时代的需要电影中有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的编排,这样才能够用现代的思维和眼光,使用现代化的科技和手段,通过电影音乐来表现影片中所需要的民族风貌和特色。

作者:朱珠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音乐毕业论文:接受美学电影音乐论文

一、电影音乐的配合原则

音乐在诠释情感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或舒缓或充满激情的音乐响起,总会让人产生情感的带入。电影音乐因其题材的特殊性,往往要与电影画面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只有在全片结束后,电影音乐才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在播放字幕的阶段以完整的形式呈现。因此,如何与画面相配合,就成了电影音乐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大体上来说,音乐与画面的配合可分为两种方式,即: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首先,电影音乐常常与画面同步,构成两者天衣无缝的配合,从而使观众在试听上形成美的享受。如影片《为奴十二年》中,黑人音乐作为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会出现在影片中。当埃德温•艾普斯种植园中的老黑奴埃布拉姆在摘棉花时倒下后,所罗门和其他两个黑奴将老人家安葬。埃布拉姆是其他黑奴口中的叔叔,他非常照顾那些黑奴小孩儿,如今他们都已成年,成为种植园中的主力。此时画面变化为特写镜头,一个老年黑人妇女的硕大脸庞占据了几乎整个画面,在没有任何背景音乐的情况下,她开始了歌唱,而她歌唱的形式正是黑人的灵歌。她边唱边拍手打着节拍,当她唱到“roll,Jordan,roll”时,其他黑人开始跟着合唱。围绕在老妇人周围的黑人,每个都在拍手,并且摇头晃脑地跟着唱,只有所罗门紧闭着嘴唇。画面中所罗门面容悲戚,但他还是没有开口,而背景中则是其他黑人的合唱。在这哀伤的氛围中,所罗门的情绪无处发泄,他终于跟唱了起来。起初他只是微微张开嘴唱,渐渐地,他高声合唱,而此时音乐中的男声部也加入了所罗门的音色。随着所罗门声音的渐强,他的头也开始随着节奏摆动起来,直至那歌声滑向遥远的天空。此外,电影音乐还可以从反面对画面形成衬托,从而形成音画相反相成的配合方式。此种情况下,音乐所提供的情绪与画面刚好相反。在音乐画面的强烈反差下,观众体验到带有矛盾冲突的情绪氛围,从矛盾中对剧情的理解更加深入,如《辛德勒的名单》。

二、电影配乐接受美学的立体化

电影配乐带给观众的审美享受往往不是单一的和同一层面上的,而是立体的和丰富的。不但存在着视觉审美、情感抒发,以及精神体悟等多层次的体验,不同的配乐形式,也能够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些审美感受也并非单独产生作用的,而体现为一种综合的审美效应。一方面,就主题音乐来说,它带给观众的审美体验是立体性的,是超越了“纯音乐”的审美体验的。如《加勒比海盗》中,汉斯•季默的配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影片的主题音乐,每次都在主角出场或是影片高潮到来时恰当地响起,有力地烘托了影片的氛围。纵观《加勒比海盗》系列影片,杰克船长无疑是其中铁打的主角,也是对观众产生深深吸引力的核心要素。因此,杰克的出场一定要辅以主题音乐,这样才有男一号的范儿。在《黑珍珠号的诅咒》中,杰克在桅杆上的第一次亮相,就伴随着主题音乐。只不过,这段音乐被精心地改编了,可以说是主题音乐的变奏版,其中加入了一些充满谐趣的滑音,并加入了码头上搬运工人的嘈杂声,以及绵羊的咩咩声,使杰克的出场音乐充满了欢乐。此后,凡是电影中出现浩大的场面,如壮观的海战等场景,主题音乐必定会适时响起。宏大的交响乐与壮观的场景搭配得天衣无缝,使观众沉浸在充满美感的视听享受中。另一方面,除了主题音乐外,场景音乐也是电影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场景音乐的作用不仅能够提供叙事背景、烘托场景氛围,也对影片的主题具有揭示性作用。黑格尔在《美学》中曾反复强调“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怅惘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趣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如《驯龙高手》中,场景音乐的表现就极其出色。不仅有力地烘托出场景氛围,也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审美激情。当希卡普用鳗鱼吓退能喷出毒雾的丑陋双头龙时,他的小把戏使所有小伙伴目瞪口呆。此时,希卡普潇洒地挥挥手,说自己还有事要做,就闪人了。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背景中的鼓声响起。这激动人心的前奏,带给观众欢快的情感氛围。继而弦乐不断上升,使快乐的情绪进一步蔓延开来。希卡普带着他做好的鞍子追着夜煞,而夜煞则开玩笑似的在前边跑。终于将鞍子固定好后,希卡普驾驭者夜煞开始了飞翔。随着希卡普一次次的失败和一次次的尝试,音乐中充满了谐趣的调调。而希卡普也在此期间,发现了众多龙特有的弱点。他就利用这些弱点来对付训练场中的龙,弄得小伙伴都崇拜不已。当希卡普终于实验成功,他和夜煞一起翱翔天际,美妙的天际之境就在希卡普的身边。但夜煞冲得太高,导致希卡普从其背上松脱,好不容易希卡普重新回到了龙背,此时面对的是十分紧急的场面。嶙峋的怪石群峰突起,希卡普也丢掉了他的驾驭指南,凭借感觉来操控夜煞的尾部,不断躲过惊现的场景,人与龙在这一刻融为一体,交响乐在此处也达到了高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接受美学认为,观众是作品的积极解读者和审美再创造者。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格外强调观众的接受美学。电影音乐能够丰富和拓展影片的审美空间。在电影配乐上,能够满足和超越观众审美期待,是提升一部影片审美价值的关键。

作者:王强 王然 单位: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

音乐毕业论文:萨克斯爵士乐电影音乐论文

1音乐之于电影的重要性

当以爱情故事为主的电影开场时,往往是一段悠扬婉转的音乐开始,而当以惊险的动作为主时,则更多的开场是一段动人心魄的紧张音乐,让人不禁被扣人心弦的“紧密锣鼓”般的音乐所吞没。音乐的选择往往决定着整个电影的基调和走向,而每一个环节选择不同的音乐搭配,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剧情的发展。例如《,泰坦尼克号》中最为经典的动作,杰克拉着萝丝穿梭在人群中的欢快、杰克在船头环抱住萝丝的深情音调、在即将沉没的船舱中不断寻找的惊慌失措这部电影中的配乐堪称经典,也正是这些配乐的精彩,才将故事的推动显得格外流畅。

2萨克斯与爵士乐

2.1萨克斯与爵士乐的关系

萨克斯的曲风是多变的,可以演奏古典乐、爵士乐等多种音乐类型。但在萨克斯的发展过程,爵士乐的身影总是紧随其后,萨克斯与爵士乐的结合是众多音乐爱好者无数次对比以后的选择,被认为是最适合爵士乐的乐器。1842年,比利时著名乐器制造家阿道夫•萨克斯发明了萨克斯,并在1846年申请到了专利。萨克斯拥有较强的模仿力,变化多端的音色以及宽泛的演奏风格博得了大众的喜爱。而另一方面,爵士乐凭借其极具动感的切分节奏,不是章法的即兴演奏或者演唱为萨克斯的演奏注入了新的活力,萨克斯与爵士乐的组合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被广泛地应用到电影配乐中去。

2.2爵士乐对电影的作用

爵士乐的原创性和即兴演奏使得其在电影情节更加生动、形象。爵士乐以具有摇摆特点的Shuffle节奏为基础,常常在电影中渲染朦胧浪漫的氛围,也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活泼、俏皮、幽默等性格,从而更好地题解作品,融入电影的场景中去。例如,电影《猫和老鼠》中的主题曲《Catchmeifyoucan》中,有一段音乐由萨克斯演绎,具有荒诞滑稽的爵士味。主角在得不到爱和家庭温暖的痛苦中逐渐将自己放逐于社会的阴暗面,这一首逗趣古怪的爵士主题,它的节奏动若脱兔、静若处子,它的色泽时而明亮时而暗淡,它的气氛时松时紧,充分表达了主人公的各种挣扎,与电影具体的发展十分契合。

3萨克斯爵士乐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

3.1文艺电影

萨克斯的发展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发生着变化,可以是其本身就带有了某一时代的文化特征。而如果将其结合在电影中来,则会感觉更加真实,音乐也会更加动人。例如,著名的电影《午夜旋律》就是依照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萨克斯管爱好者们四处流亡的艰难生活为蓝本,并选用次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德克斯特•戈登扮演了主角戴尔•特纳,这位优秀的萨克斯演奏家在电影中亲自演奏了21首曲目。且每一首歌曲都从侧面描绘出了主角处于某一时期、某一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而德克斯特•戈登自身独特的际遇也让人们不禁感叹“他就是在扮演他本人”。从电影中萨克斯的旋律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主人公是怎样在挣扎、沉沦、挣脱、觉醒的过程,既悲凉又唯美,既无奈又骄傲,音乐的变化带动着电影情绪的变动,也表明了某一时代的萨克斯文化现象。萨克斯爵士乐沧桑又悠扬,往往给电影带来一种神奇魅力,不管过去多少年,它仍然能让你不自觉地进入到影片的记忆中去。音乐与电影本就是记录社会百态的艺术载体,具有真情实感、理解深刻的作品,才能真正地打动人心。

3.2动作类电影

王家卫曾这样说过“: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在我自己的电影里,我会先了解这环境是怎样,包括地理环境以及这地方会有什么声音?所以往往音乐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电影中的音乐对帮助影片渲染特定的环境、气氛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当我们观看动作类电影时,往往特殊的场景声效和配乐能适当地撑起电影的表达效果,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电影中的发生的事,与片中的人物产生共情。例如,1996年《堪萨斯情仇》(KansasCity)中的选用各类爵士乐作为配乐,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罪恶之城的景象,萨克斯管的演奏贯穿其中,时隐时现,随着剧情的波动在编曲上出现大相径庭的效果。

4结语

萨克斯管演奏的音乐类型远远不止爵士乐一种,但这种表现形式在电影中却几乎是常见的。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过程,是电影艺术的不断完善,同时也给音乐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舞台,萨克斯的音色接近人声,浑厚而又坚实的质感,应用于电影中更能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心境变化,而与爵士乐的配合也让电影在情节推动、场景效果上更加立体,使得观众在视觉体验的同时带来了听觉的享乐。

作者:李堃 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音乐毕业论文:电影中音乐论文

一、音乐在电影中起到的作用

(一)、深化主题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通常都有受欢迎的音乐。例如电影《Schindler'sList》(辛德勒名单)的主题音乐,它以柔和、圆润的音调形成了温柔、感人的音乐风格。如果单独聆听音乐,是悲伤的情绪,然而将其放置在影片结束部分时,则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并且使得主题不断深化,这里的音乐已不仅表明柔软的情感,同时引发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以及对和平世界的渴望,这时音乐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有时音乐还可以起到帮助作用,反映出角色不言而喻的想法。每部影片中,演员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将角色真正的想法、立场传达给观众,通常,音乐可以帮助演员承担起此重任。音乐有助于传达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角色真正的思想和性格,或者使用很少的解释就可以让我们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正确使用可以感动观众,使电影更令人印象深刻。

(二)、渲染气氛

音乐通常具有能使观众产生感情的能力,通过它渲染气氛,刺激观众的情绪、推动情节的发展、增强激烈的效果、控制画面的节奏,目的是用来更加深刻地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例如,作曲家们经常使用弦乐来强调浪漫和悲剧的情绪,用铜管乐来象征力量和悲伤;用打击乐来增加悬念。《Glory》(1989)(光荣战役)和1976年由史泰龙编剧及主演的电影《Rocky》(洛奇)等影片就是用音乐来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以达到渲染气氛的效果。

(三)、控制节奏

音乐可以增强或者松弛电影的节奏。音乐在帮助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时,可以使影片具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并且变得更加有内涵,更具吸引力。例如在动作片中,音乐经常加快速度或者使用紧凑的节奏,而且音量通常增强,尤其是为了配合电影中一些激烈的大动作。在电影《Heat》(1995)(盗火线)中,从影片开始到结束,所有抢劫场景中都保持着一定强度的脉冲音乐。

(四)、增加喜剧效果

在很多电影中,音乐成为增加喜剧效果的小工具。片中经常使用低音鼓、大号等乐器的演奏来加强喜剧、幽默的声音和画面。例如搞笑片《theThreeStooges》(三个臭皮匠)和《HomeAlone》(小鬼当家)都是用音乐来创造出喜剧效果的。

(五)、此时无声胜

有声电影中音乐的戛然而止或不使用任何形式的音乐,可以产生一种无声的力量。作曲家可能创作一部电影音乐的高潮部分是完整的沉默,而不是强烈的、震撼的音乐。电影《theexorcist》(大法师)中几乎没有音乐,反而增加了它的可怕的现实主义氛围,这里体现出“沉默”的力量。在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lfredHitchcock)A的电影《NorthbyNorthwest》(西北偏北)中那段非常著名的卡里格兰特追逐场景中,也没有使用任何音乐,只可以听到飞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却使得影片悬疑的场景增加了孤立、无助的感觉。

二、音乐在电影中运用的方式

基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音乐是电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电影音乐,使得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产生了惊人的效果。此外,音乐可以加深观众对于电影所要传达内涵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原创、改编、挪用三种,为了实现以上目标,电影音乐创作者必须有大量的音乐积累,并可以熟练使用不同种类的音乐元素,如节奏、力度、风格、配器等等。只有这样,音乐才能发挥其作用,有效地促进电影情节的发展。

(一)、直接使用古典音乐

在电影音乐中,并不是所有音乐都是原创的,还有一部分是直接使用了现有的音乐,最具代表的是一些古典大师的名作。在使用中可以原封不动地照搬,也可以进行不同风格地改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服务于画面。在电影《ModernTimes》(摩登时代)中,卓别林饰演的理发师工作的片段,配乐用的是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NO.5》,用舞曲的节奏配合理发师磨刀、剃须的动作,大大增加了影片的喜剧效果。电影《2001:ASpaceOdyssey》(2001太空漫游)中用到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是迄今为止世界电影史上古典音乐现代引用最经典的案例之一。在香港电影《东成西就》、《河东狮吼》中则是对古典音乐进行改编后在影片中使用:《东成西就》中将罗西尼歌剧序曲《威廉•退尔》中的片段填词成搞笑歌曲“我爱你”;《河东狮吼》中将奥芬•巴赫的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中的“康康舞”填词,均加强了影片的娱乐功能。

(二)、音乐传达历史背景

通过选用适当风格的音乐来创造环境气氛,换句话说,导演和作曲家在电影中使用与特定时间和地点相匹配的特定风格的音乐,用来说明时间和地点,传达历史背景。音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在电影《TheMission》(战火浮生)中成功地使用南美音乐主题来帮助创建背景、营造氛围。电影《ColdMountain》(冷山)的音乐汲取了美国在南北内战期间的民间音乐,反映出电影中的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希腊作曲家范吉利斯(Vangelis)电影配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ladeRunner》(银翼杀手)中创作出未来音乐的幻想,巧妙地与主题呼应。

(三)、音乐配合画面动作

音乐经常模仿屏幕上的动作。例如当一个物体从高处跌落,音乐这时就模仿性地创作出从高到低的旋律走向。这种和动作共同发生的音乐被称为“并行音乐”,也被称为“凸显”出行为的音乐。在电影啊《Jaws》(大白鲨)中,当大白鲨潜入海底,音乐也伴随着下行的旋律。并行音乐最早出现在迪斯尼的动画电影《SteamboatWillie》(威利号汽船)中的“米老鼠”的角色中,因此,平行音乐还有个绰号叫“米老鼠”。

(四)、音画统一对应方式

电影音乐可以使用主题的方式和电影统一。一个特定的主题可以和一个特定的人物、地点或者主要环节紧密地结合,并且多次重复并贯穿在电影中,由此使得观众在电影事件和音乐之间产生联系。当不同音乐动机配合不同人物、事件等贯穿在整部电影当中,它将电影与音乐巧妙地合二为一。电影音乐创作大师约翰•威廉姆斯(JohnWilliams),在他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主题音乐创作法成为其重要的创作特点,用不同主题连接不同人物及情节,使得音乐与电影完美结合,代表作有《Schindler'sList》(辛德勒名单)、《StarWars》(星球大战)、《JurassicPark》(侏罗纪公园)、《E.T.》(外星人)等等。

(五)、音画游离混合运用

还有一些电影采用混合类型的配乐方式,也就是在一部影片中采用不同风格、种类的电影音乐,这些音乐有的并不反映影片历史背景,有些甚至背道而驰。例如电影《Ladyhawke》(鹰狼传奇)中使用现代的电子派生音乐来描写发生在中世纪的幻想性的电影故事。综上所述,从电影起源之初,便有音乐相伴,电影音乐发展至今,虽然已是纷繁复杂,但它在电影中的运用规律仍然是许多电影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关注的方向。未来的电影音乐一定是朝着更加多元化、数字化、风格化的方向发展,需要我们不间断地进行研究。

作者:李楠

音乐毕业论文:欣赏教学模式音乐论文

1音乐教学中的欣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分析

1.1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生活调节的作用

文化学习阶段任务很重,尤其是高中生,不仅有学习中的压力,在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可以听音乐来舒缓紧张情绪,调节学习的节奏,调整神经疲劳,减轻心理压力。因为听音乐能使人快乐,有一种享受的感觉。此外,科学证明,当音乐通过听觉器官进入大脑,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伴随着感情的变化,人能感到精神愉快、兴奋,同时,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分泌,促进消化,缓解疲劳。

1.2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道德文化培养的作用

音乐欣赏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思想品德,不仅能发挥政治文化的作用,还能起到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作用。从音乐本身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能唤起学生心中的高尚道德情操。通过优美的音乐,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陶冶了高尚的情操,可以说音乐和艺术是学生心灵塑造的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刺激与净化,促进学生的精神升华,使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审美观,形成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和“假”、“美”和“丑”“、善”与“恶”的基本素质。

1.3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加强情感素质的作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必须特别注重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引导。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模式可以通过音乐欣赏的过程使学生得到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无限的想象,音乐引领学生的艺术观念,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使他们在思想、道德、性格、气质等各个方面发生变化,提升修养,甚至升华成道德情感和道德信仰意识。

2音乐教学中的欣赏教学模式改进对策

2.1欣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欣赏教学要使学生将音乐作品和生活经验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造力。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意,但却不敢说出来、表现出来。为此,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请你们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请大胆地演讲出来,我们的教室是你们的舞台。音乐带给人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

2.2从音乐本身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交流

我们欣赏这类的作品,都会遇到一些艺术歌曲、歌剧,这些学生都比较陌生,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所显示的特点与具体内容,重点探讨音乐内容,分析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情感。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可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2.3教学安排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作品

完善音乐中的欣赏教学,还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多安排一些学生熟悉、或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作品。欣赏教学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欣赏一些世界名曲,或是教材上那些经典的却基本上没有学生听过,也不为学生所感兴趣的曲子。学生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就不会集中注意力,从而达不到欣赏教学本来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合理的安排欣赏题目,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网络上的一些流行作品来选择。相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品势必会为课堂增添更多的活力。

2.4以流行音乐为引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社会影响,高中生经常有很多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但不喜欢音乐欣赏课。学生能唱流行歌曲,但不喜欢一个艺术歌曲和民歌。我们可以以流行音乐为“线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美声唱法。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综上所述,音乐教学中的欣赏教学在对于学生学习音乐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欣赏教学的实际运用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少教师在使用这一教学方法时,使用的还不到位,致使欣赏教学的方法没有发挥它本身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音乐教育领域的相关人士仍要加强对欣赏教学的重视,不断的研究出促进欣赏教学运用的对策和方法,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为广大的音乐学子带来更多的知识,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宋薇 单位: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音乐毕业论文:欣赏课教学音乐论文

一、关于音乐欣赏课教学革命的措施

(一)关于音乐欣赏课的意义以及价值

在对音乐欣赏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改变对其那种模糊以及可有可无的评价。并且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以及发展音乐表现力最为直接的途径。目前我国主要是根据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同时也强调了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对音乐教育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除了对其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历史进行学习之外,更多的更重要的便是要对音乐的作品进行欣赏。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的表现力,同时也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加丰富的心灵感受。对于这种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的就是通过音乐的欣赏。在此之外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音乐的功能是一种认识能力的体现所在,同时在音乐的区域当中进行认识。并且音乐也能够更好的认识世界。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系统的培养这一职能的区域,进而使其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实现价值和意义教学评价

对于如何实现教学的过程以及目标进行完美的统一,这也是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来说都是其所追求的目标所在,然而对于音乐欣赏课程也并不例外。同时对于其教学的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其主要是具有着以下方面的评价原则。第一是要具有着包容性方面的原则。首先就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其欣赏课程所选择使用的音乐作品必须要具有着包容性,同时所选择使用的音乐作品应该要尽量的涵盖多的音乐类型以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以及目前创作并发表的音乐作品。其次就是要对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要能够体验以及感受到包容性,不可以用对或者是错来对其进行评价。第二是要具有着表现力方面的原则。在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方是是在音乐欣赏课程所选择使用的音乐要真正的具有着表现力的作品来进行欣赏。在另外一方面是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提供机会来让学生能够更多的感受到音乐所具有着表现力。同时在通过教师人员的不断努力,进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懂得体验到音乐的整体力量,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懂得音乐最具有魅力以及价值的就是其表现力所在。第三是要具有着渐进性方面的原则。对于知识来说,其累积以及能力的培养是不可能一下子完成的,必须要通过循序渐进一点点的累积来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以及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不管是音乐作品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表现要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一点点的累积来使其不断的丰富以及完善,如果反而道其知,那么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不仅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也会严重的影响到音乐欣赏课程的发展。第四是要具有着能力性方面的原则,在对音乐欣赏课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对学生培养音乐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以及独立思考方面的能力,同时在对音乐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的环境也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的,这里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音乐欣赏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的老师必须要帮助学生能够将其他的课程当中所学习到的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来运营到音乐欣赏当中去,从而使其能够和这些知识以及音乐的体验很好的融合一体,最终使学生能够养成更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的整体素养能够得到提高。

二、总结

虽然对音乐欣赏改革的还有这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通过不断的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进而也能够使音乐欣赏这门课程将会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同时音乐欣赏的改革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改革,同时也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希望所在。

作者:王华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音乐毕业论文:合作学习音乐论文

一、快乐舞蹈,顺应天性

顺应天性,就是尊重孩子的先天秉性,知道孩子们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情有独钟。新奇的东西会给孩子强有力的刺激,能让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小学的孩子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舞蹈艺术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绽放,所以必须强调全员参与,让每个孩子都得到这样的机会。在《大鼓和小鼓》的导入,老师以一段激情洋溢的军鼓舞展示,瞬间吸引所有孩子的注意力,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大军鼓和小军鼓。在敲击、聆听鼓声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模仿大鼓和小鼓说话的声音“嗵嗵,咚咚咚”,同时再用跺脚和拍手的不同动作表现大鼓和小鼓声音的不同,在听鼓声走一走的游戏中孩子们舒展了肢体,玩中学,乐中悟,在动静结合的律动中再次体验声音强、弱的不同。课要结束时,老师又演绎了一段南通本土的海安花鼓,更是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小猫圆舞曲》一课,老师让孩子们欣赏了一段视频,看看画面中有几个人在跳舞?他们是怎么跳的?舞曲有什么特点?孩子们看的很认真,纷纷回答:两个人在跳舞、不停的旋转、三拍子的曲子老师乘热打铁的将“圆舞曲”的意思展示在PPT上,然后哼唱圆舞曲旋律,请两个孩子跟她一起演绎圆舞曲的舞步,最后在参加森林舞会时,所有的孩子都戴上头饰,在圆舞曲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尽情的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音乐课单纯的教唱歌曲已不能满足孩子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了,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为基础的表现性的艺术活动,一开始就被孩子们所接受,几乎所有的孩子在聆听音乐时都会管不住自己的小手,情不自禁地随音乐舞动,无比陶醉的模样。舞蹈这种直观性的艺术,非常符合孩子们的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的天性,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地“舞”动起来。

二、快乐合作,精彩纷呈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大班额的背景之下,合作学习让每个孩子都有了与他人交往的平台,都有了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更显其优越性。在小学低年级,因为孩子的年龄小,与长时间的听别人发言、欣赏别人的表现相比,他们更愿意亲身参与到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老师平时更要加强小组合作模式的指导和合作习惯的培养。《大鼓和小鼓》一课,在感知大鼓和小鼓声音强弱的基础上,老师设计了一个两声部的节奏活动。请两个同学分别演奏大鼓XX︱和小鼓XXX︱的节奏,让孩子们自己想想用身边的东西模仿大鼓声(嗵嗵)和小鼓声(咚咚咚),随后听取孩子的意见用拍凳子和拍手来表现,在两种节奏练习后就以考考孩子们为由,分两组来合奏,水到渠成地完成两声部的节奏合作。合作学习是一个学习的渐进过程,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控和介入,教授孩子组成这个过程的每个步骤,让孩子有机会练习这个步骤。因此在表扬孩子们精彩的表现之后,老师又考验考验大家,把大鼓(X—︱)和小鼓(XXXX︱)变换两种节奏型再次进行两声部合作,孩子们在不知不觉间初步建立了两声部的概念,并在“导演”手势的引领下有节奏、有强弱的将鼓点清晰的敲击出来。《小猫圆舞曲》一课也贯穿了合作体验式的学习。在欣赏B段主题音乐时,老师准备了些打击乐器,多媒体展示图谱,先用双响筒敲击绿点点部分,孩子们聆听她敲击了几下;然后请几个同学用双响筒敲击绿点点,她用手鼓敲击红点点部分,听听手鼓在乐曲的什么部分敲击,没有乐器的同学模仿敲手鼓的动作拍手表现;接着再请几个同学敲手鼓,她又加入了摇铃表现绿点点的部分;在反复的聆听练习后,三组孩子分别敲击双响筒、手鼓、铃鼓一起合作演绎B主题,老师则做“导演”,适时引导不同乐器进入。

全员参与的课堂合作气氛浓厚,个个都是快乐的小乐手。合作学习从孩子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淡化了教师的“导演”角色,把主动权让出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亲身参与,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日本教育心理学家稻川三郎提出:“立足学生内在自然的发展,还原学生的主体身份,利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强大学生的内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情感与思维品质,使其心灵、人格在学习中自觉升华,趋于完美。”孩子想要的是能让他们真正快乐的音乐课堂,不管是怎样的教案设计、活动体验,都要顺应孩子的天性,满足孩子的需要。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给他们尽情释放自己的空间,让我们的孩子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快乐成长。

作者:高琴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音乐毕业论文:初中课堂教学音乐论文

一、灵活设计音乐教学课堂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单一的教学设计,往往导致学生感觉音乐课堂枯燥,对音乐课产生抵触情绪。为此,我们可以设计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加音乐课堂的灵活性,让学生乐于上音乐课,在音乐课上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例如,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时,教师就设计先由少数民族的学生演唱自己民族的歌曲环节。这样,激发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采用互动式音乐教学

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互动的方式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例如,采用游戏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的投入到音乐教学中,与同学、老师共同欣赏音乐。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更加的投入,更加敢于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见解。

三、注意课堂教学的超越性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主渠道,有的人还提出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但教师课前课后的工作并未按规定的深入,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就学生而言课堂确实是主阵地,主渠道,但教师的工作的真正重点应该放在课外,对此分析就不难理解,教师对教学知识的分析,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与水平的论断及教学活动设计,是一项细致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大量分析、调研。这样主动地在该环节上让学生当主角,自己导演,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作用下,养成良好的分析、研究问题的兴趣形成富于个性的特质。因此,注重课堂教学的超越性,也是注重课堂教学的前提。

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增加情感投入

人类的情感有调节、感染、迁移等多种功能。现在的音乐教学中强调通过熏陶感染成形,潜移默化以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无论是唱歌教学还是欣赏教学,都离不开一个“情”字,离不开情感功能的运用。课堂教学只是“授业”只是信息上的交流,而没有“传道”没有师生之间及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注重发挥情感的重要作用,就不能完成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使命。六、注重拓展自身教学能力

(一)转换角色,彰显学生个性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教材为工具,对学生进行传授式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教学方法会大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而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这样,学生才能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扩展自身知识的储备

随着课改的深入不仅对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样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知课本内容,还要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样,才能更灵活的处理教材,扩展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

(三)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艺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音乐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总之,在初中音乐中,我们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音乐兴趣为目标。灵活设计教学形式,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的超越性,增加情感投入,拓展自身教学能力等方式来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通过音乐课堂,增加音乐情趣,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身心得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

作者:倪金明 单位:重庆市酉阳实验中学

音乐毕业论文:高师院校音乐论文

一、对于高师院校地方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高师院校自主办学能力的增强和教学模式的系统化完善,对于如何培养出适合地区文化发展需求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地区性人才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而对于在高师院校音乐专业中设置地方音乐课程,这一地域自主教学能力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而要想在这一方面取得一定的理想成绩,第一点就是要转变教学观念,一定要从调整教育培养目标入手,充分利用地方的特色音乐资源,以实际实例来充实音乐课程方案,推进地区音乐教学课程的改革,构建一个全新的切合实际教学需求的课程体系。教学课程体系是一个成功的地区特色教学案例中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突出地区音乐特色,才能够彰显出地区音乐文化的优势。高师院校要想成功开设有地区特色的音乐课程,就要立足于地区本土,增设能够结合地方人才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课程。

(一)地方音乐课程内容的选择

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地方音乐课程的内容选择基本上就是要立足于本土,重点突出地域性和典型性特征,但同时也不能忘记民族特性,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性特点同样十分重要。同时,地方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做到这两点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编选原则。第一,要遵循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在有精品的同时,也同样存在文化糟粕,所以在选择地方音乐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内容健康、艺术表现价值较高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的内容。第二,要遵循地方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原则。虽然地方音乐在很大方面与别的地区的音乐形式或者表现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在艺术化呈现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共性特点的,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既要体现出不同的民族审美意识、民族的精神以及民族的风格,还要考虑如何在展现民族性的同时凸显出乡土特色。第三,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的进行教学。不管哪种内容的教学,都要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所以,在进行地方音乐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四,要理论结合实际,增强实际运用能力。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进行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必须带领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实际演练,尽可能配备多媒体教学仪器,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际听和唱,提高自身的地方音乐文化素养。

(二)地方音乐课程实际实施的策略

第一,组织地方音乐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编写适合高师院校学生进行地方音乐学习的教材,制定出地方音乐课程教学的大纲,完善地方音乐课程教学的规划,包括课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第二,拟定地方音乐教学课程的实际实施方案,将地方音乐这门课程作为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或者是高师院校其他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同时在其他音乐专业课程中也应当适当渗透地方音乐内容。第三,提高学生对地方音乐课程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起学生对地方音乐课程的学习热情,是推行好地方音乐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高师院校可以连同地方相关的音乐协会以及音乐爱好者,定期举办地方音乐专场音乐会,人人参与演出,以表演的成就感来提升学生学习地方音乐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高师院校开设地方音乐课程的优劣势

(一)高师院校开设地方音乐课程的优势

因为高师院校设置的独特性,一般高师院校都不会设置在一线城市,往往都会选择地域性特点较强的二三线城市,并且这些二三线城市往往在处于经济相对不怎么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地方高师院校因其独特的设置背景,往往具备了极其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以及良好的民间音乐文化的氛围。而对于这些设置有高师院校的二三线城市来说,这可能是这个城市唯一一所高校,也是这些城市在上层教育资源实例和城市名片的一种体现。虽然很多高师院校的直接领导单位不在这些城市,但是这些地区所能提供给高师院校的硬件设施必然也是不会差的。所以,在这些城市的高师院校设置地方音乐课程,相信这些地方也是相当欢迎的,也必然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高师院校开设地方音乐课程的劣势

这里我们先撇开那些地域性特点并不十分鲜明的地区不说,因为在这些地域性并不鲜明的地区的高师院校设置地方音乐课程本身就不具有可操作,同时也不具备实际的意义。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那些在地域特点十分鲜明的地区高师院校设置地方音乐课程的劣势。在这些地区,虽然地域性特点十分突出,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就尤为突出,但是这些地区很多都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不管是相关部分还是普通的学生,对于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本身就不高。还有一点就是,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大家开始更加关注于如何赚钱,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地方音乐的发展并不受到该有的重视,自然要想在高师院校中推进地方音乐发展,设置地方音乐课程教学也是相当难的。

三、小结

地方音乐不管是对于地区还是对于民族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但是如果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这笔财富就很有可能慢慢从极具区域特色的地区消失。所以在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中设置地方音乐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地方音乐既是对音乐专业国家课程的补充,同时也是联系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一座桥梁,这其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作者:杨青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毕业论文:傅庚辰电影音乐论文

一、丰富的配器

在傅庚辰的电影音乐中有着非常出色的配器手法。他往往会从影片的内容出发,调动不同乐器,恰到好处地通过织体、乐器音色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在配器的选用上,他非常地讲究“适度”这个原则。他丰富的配器为影片中塑造人物形象、烘托影片氛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塑造人物形象

在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一出场,音乐中往往会由单簧管、长笛、木琴等乐器奏出欢快的主题音乐旋律,活灵活现地塑造了冬子活泼天真的儿童性格;同一部电影中也选用清脆悠扬的琵琶来表现冬子妈温婉、坚强的个性,用柔和的弦乐来表现代表党的指导员的柔和高大的形象。同样,在电影《地道战》中,傅庚辰用铜管乐队演奏出敌人的形象,其中弦乐作持续快速音阶,打击乐作高亢的节奏塑造出敌人凶狠残暴的艺术形象;采用板胡与弦乐的配合演奏河北梆子主题,塑造出人民英勇的形象。

2.烘托影片氛围

同样还是在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傅庚辰用民乐与西洋乐相结合,用独奏、合奏等方式准确表达了影片人物的情感。如:影片中冬子妈安顿好冬子睡觉后与冬子爸爸的一段对话,音乐从冬子妈妈放下床帐开始由笛子缓缓吹起,再加入弹奏《映山红》主旋律的琵琶声,让当时画面温馨宁静,也为后面“胡汉山”回归的场景做出了铺垫。又如:当冬子妈被大火困在屋子时,音乐伴着熊熊的烈火奏起:率先由小提琴颤弦奏出几小节,烘托出画面紧张的气氛,也表现出胡汉山的凶残,竟然要活活烧死冬子妈;接着大提琴和管乐一起奏出“1、5、6、1”的音型,节奏干净坚定,也表现冬子妈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形象;紧接着在大鼓的烘托下,整个交响乐奏起渐强,同时响起冬子妈的主题曲《映山红》,分别由领唱和合唱来表现出冬子妈的坚定与群众的愤恨。再如:冬子跟着宋爷爷烧盐的场景,最先由钢琴烘托弦乐奏出主题音乐,随后双簧管紧跟着,最后在弦乐的合奏中结束。整个音乐轻快、温馨,体现出一老一少的喜悦之情,以及充满着坚定的革命信心。又如电影《地道战》中,傅庚辰往往使用板胡与弦乐相结合,奏出激昂的河北梆子主题音乐,用持续颤音节奏烘托出紧张的氛围。影片中“开火”的场面,傅庚辰先由弦乐队主奏,随后琵琶作持续音型,加入小号主奏、打击乐伴奏等,最后在小提琴十六分音符音阶演奏下不断奏出主题,使场景气势不断上升,展现出地道战的巨大威力。再如,在影片《雷锋》中傅庚辰会使用木琴来表现雷锋和同学们欢快的气氛;在影片《梅花巾》中傅庚辰通过箫、筝、二胡等演奏插曲《为人作嫁几时休》烘托出当时凄凉的意境。

二、音画统一

电影艺术是一门视听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它以镜头为最基本的“语汇”。从电影诞生到当下,音乐已经成为电影中“听”觉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傅庚辰非常重视音乐在影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创作电影音乐时,与导演默契配合,主动地参与影片的艺术创作,使得他的电影音乐更好地做到与画面相结合。

(1)比如在影片《闪闪的红星》中的著名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当画面出现两岸青山、排排翠竹,冬子和宋爷爷坐着小竹排顺江而下时,背景音乐出来一段优美的筝声引来了歌曲的前奏。画面中青山环绕的南方风光与爽朗的歌声完美结合,共同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意境。音画节奏相当一致,比如当竹船顺江水前进,镜头速度逐渐加快,音乐节奏也随之加快。当冬子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时,冬子妈第一次唱起《映山红》,先是冬子妈清唱,随后弦乐缓缓地加入,画面转换到冬子想象自己站在高高的山崖上,俯视着群山;接着画面切换到冬子走下山崖,混声合唱队在慢慢地加入演唱,画面中冬子摘下枯枝,这时的背景音乐由几个分解和弦用琶音的手法表现出花开的动感,接着漫山遍野的映山红都开了,这时的画面中突然出现了一队红军从满山的映山红中走来,此时的音乐中也骤然响起了合唱《红星歌》。在电影《地道战》中,高老钟给群众报警的场景,当他赤手空拳地与敌人展开搏斗最后壮烈牺牲时,画面出现的是乌云密布和哭泣的群众,音乐用激昂的河北梆子旋律,赋予了画面深刻的内涵,塑造了高老钟顽强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除了以上三个在音乐创作上的特征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傅庚辰的电影音乐另外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以歌曲为主,而且传唱广泛,经久不衰。尤其是《雷锋,我们的战友》《红星照我去战斗》《的话儿记心上》《映山红》《红星歌》《枫叶飘》《青春之歌》等以多种音乐表现方式来传播,显示出了其电影歌曲的旺盛生命力。在很多国内著名音乐家们的访谈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傅庚辰电影歌曲的足迹。如:《红星照我去战斗》的首唱李双江在谈到这首歌曲时曾道:该曲子创作显示了傅庚辰创造性思维,该曲的唱片已发行360万张,他还记得歌曲在日本唱了一百多次,在新加坡唱了一百多次,在美国也唱了几十次。

(2)歌唱家邓玉华在谈到《映山红》和《的话儿记心上》这两首歌曲时深有体会地说到:“如今这首歌曲己作为独立歌曲搬上舞台,每次演唱歌曲《映山红》时,掌声不断。歌曲演出了几千次,场场反应火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1987年,我被邀请参加南京的演出活动,本来演唱的曲目并没有傅庚辰的作品,因为当时处于评判‘’期间,禁止唱那些个人崇拜的歌曲。因而也很久没唱《的话儿记心上》。可是当我唱完事先准备的三首歌曲后,在坐满了几千人的剧场里突然喊出地道战、地道战……随后全场一片喊声,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于是乐队临时组合演唱了《地道战》的插曲《的话记心上》,唱完后,观众又喊道《映山红》,也就又唱了一曲《映山红》。”

(3)《的话儿记心上》《地道战》《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等歌曲都被收入了电影歌曲、民歌教材、器乐曲集等各种音像专辑。其中《映山红》《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被列入中小学音乐教材。总结傅庚辰的电影歌曲传唱性如此广泛的原因,傅庚辰自己分析道:“现在很多作曲家片面地强调作曲的现代技法,一味地追求技法的高超,不要旋律,不要调性,忘记了我们作出的曲子是让人民去听的,忘记了联系中国时代的特点,这样的曲子人们是不爱听,更不会传唱,当然也就缺少好作品了。”

(4)傅庚辰的电影音乐作品是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他以电影音乐为载体,记录了中国历史风云,是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体现了中国革命的时代精神。研究傅庚辰的电影音乐能让年轻一辈的作曲工作者从中获得创作的启示,以创作出更多的赋予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电影音乐作品。

作者:沈佳文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毕业论文:实践主义音乐论文

一、实践哲学的主要范畴

(一)音乐本质

实践哲学认为音乐的本质决定音乐教育的本质,因此认识音乐本质是理解实践哲学的关键。埃利奥特在集中梳理了音乐是有组织的声音、音乐是人类组织的乐音及其休止的精心设计的模式、音乐在于聆听的体验、音乐的本质和价值是审美等常见音乐论述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观念:音乐是公开的和隐性的构建沉浸、自我成长和自知自觉的首要(但不一定是唯一的)价值的听觉模式和暂时模式的各种人类实践。音乐的实践性、文化性、非作品性是埃利奥特的音乐观念,也是其哲学的理论前提。总之,音乐是一种表演存在。对音乐概念的不同理解是埃利奥特批判雷默审美主义的主要对象,也是实践与审美主义两大哲学的重要区别,但两者都主张音乐本质决定音乐教育本质,音乐是音乐教育的前提。

(二)音乐作品

实践哲学认为音乐作品不是单一的音乐的形式,而是多维性结构,亦即音乐作品的表演-诠释维度、音乐设计维度、音乐实践的特定标准和传统维度。所谓音乐表演-诠释维度,就是指音乐的表演,主体的音乐诠释;音乐设计维度是指音乐形式,诸如旋律、节奏、音色、织体、和声等;音乐实践的特定标准和传统维度,是指在音乐表演与音乐设计的声音中体现的特定实践的标准和传统,简言之就是音乐的文化传统与艺术风格。此三者是音乐作品的基本维度。此外,埃利奥特认为音乐作品还有两个维度(只是部分音乐作品,而非全部都具有):情感的表达、音乐表现维度。总之,不管是音乐还是音乐作品,都是具有社会性和情境性的人类实践,语境是其本质特征。

(三)语境

“语境”在埃利奥特的实践哲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他主张实践性音乐教育都要在语境中完成,包括音乐聆听、音乐制作等音乐活动都要在语境中进行。语境来自contexere,意为编织、参加或一起编织。按照埃利奥特所说,语境意指围绕、塑造、建构和影响某事以及我们的相关理解的全部观点、联系和环境。contexere,含有背景、环境之意,因此语境是指教学环境,这种环境的建构依赖教育主体参与,并对教学产生影响。实践主义的语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行为主体的人与客观教育环境,也包括环境中存在的师生的言行表达与思想意识等。这个语境包括课程行为中的音乐创作与音乐聆听,在表演、即兴、作曲与指挥等多维的音乐挑战中以艺术的方式制作、聆听所有与其相关的维度(诠释的、构建的、表现的、再现的、文化逻辑的)。总之,各种因素汇集成一种文化氛围,音乐教学则在这种氛围中开展。

(四)音乐实践

埃利奥特认为“音乐作品不只是声音的问题,它们还是行动的问题”,亦即作为听觉存在的音乐制作是音乐具有的一种内在属性。这种音乐实践是宽泛意义上分享人类活动的“实践”。就音乐而言,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每一个音乐实践都取决于该实践的专业工作者,音乐创造者的共同理解和努力。而从音乐教育角度而言,则是学生作为音乐创造者为之共同的理解和努力。埃利奥特把音乐理解为“音乐”、“乐”、“音”(MUSIC,Music&music)三层具有内在关联的内涵。其中大写音乐(MUSIC)是“存在于许多不同音乐实践或音乐(Musics)中的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每一种音乐实践(或音乐)包括音乐创造和音乐聆听两个相应的相互补充的活动”,而小写音乐(music)“指听得见的声音实践、作品或来自于特殊实践语境中音乐实践者创作出可令人听到的音乐成果。”因此可见,大写音乐(MUSIC)是宏观概念,意指整个多样化的人类音乐,而“Music”是个中观概念,意指一个包括做音乐与听音乐的具体而完整的音乐实践活动,而小写音乐(music)则是微观概念,仅指“做音乐”,亦即音乐创造。因此,实践主义的实质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宏观的音乐语境中通过中观的做“乐”与听“乐”的音乐实践去实现微观的音乐创造。

(五)音乐素养

埃利奥特称之为音乐素养的概念,实质上是对音乐制作而言的,它是一种多维度的音乐知识形态,通过行为来体现,是实践知识的外化,“是指音乐制作者们知晓如何处理好与特定实践的音乐知识相关的声音模式的素养。”音乐素养在本质上是程序性知识,此外还包括:正规音乐知识、非正规音乐知识、印象性音乐知识、指导性音乐知识,这四种知识起支持与辅助作用。埃利奥特认为,程序性知识是一种行为中思维或行为性认知,是一种动态的行为思考。它是非自然的、文化性行为,需要自我在行为中作出判断,并通过理解与练习反复巩固与修正,同时须用演绎和归纳的逻辑去思维。所谓正规音乐知识包括语言事实、概念、描述、理论,简言之,所有与音乐相关的教科书性质的信息,亦即书本知识。正规音乐知识具有惰性和非音乐性,必须被转化为行为中的程序性思维才能实现其潜能。所谓非正规音乐知识是由“特定时间范畴中知道如何做好事情的那些人所积累起来的,精于世故的,或有使用价值的常识”[6],亦即专家经验。非正规音乐知识具有个体性、思考性,是一定情境中的知识,是音乐实践知识。所谓印象性音乐知识“是对某一特种活动或制作的认知情感或敏锐的感觉”,类似于“本能”,可以理解为音乐感性认识或者审美意识取向。印象性音乐知识也是情境中知识,无法在真实的音乐创作语境和行为之外教与学。指导性音乐知识包括在“行为中(在现场)以及在音乐素养形成的满航时期里控制、调整、平衡、管理、监督制约一个人的音乐思维的倾向和能力。”可理解为音乐理性知识。它包括个人音乐判断能力、音乐观念与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记忆能力,而“音乐形象塑造(行为中的想象)的实际过程却是指导性音乐知识的关键构成要素”,“是在以音乐行为、互动以及与生活般的音乐挑战的交往为中心的音乐语境中形成的”。总之,这四种知识都是非语言知识和情境中的知识,它们对于音乐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埃利奥特认为,音乐理解可以与音乐素养共同理解,音乐素养等同于音乐理解。音乐素养(包括聆听素养)是一种有效理解。音乐素养是多维的有效理解,总是与聆听素养相联系,而音乐理解在本质上是程序性的和处于情境中的,是音乐学习的真实过程。此处音乐理解包含着认知情绪和理性情感,以及表述和引导音乐聆听与创作的现实文化行为,总之“所有的音乐创造形式(表演、即兴、作曲、改编和指挥)都依赖并表现自身为一种多维的认识形式,这就是音乐理解。”音乐理解主要由两方面构成:音乐素养和聆听素养。从表面看,埃利奥特的话似乎自相矛盾:既然音乐素养等同于音乐理解,为何音乐理解又包括音乐素养和聆听素养。笔者认为埃利奥特之意为音乐理解或音乐素养的达成还必须依靠聆听素养来实现,因此,音乐素养总是与聆听素养紧密联系或音乐素养总是建立在聆听素养之上的。亦即音乐理解的培养和提高也需要凭借音乐聆听来实现。这三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音乐聆听-音乐素养-音乐理解。

二、教学原理与方法

实践哲学的原理可以解释为,通过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理解),最终实现学生的音乐自我成长与沉浸。所谓实践是以音乐表演为中心的音乐创造,包括音乐聆听与音乐制作。埃利奥特指出,对所有学生而言,音乐表演是教育的中心和音乐目的的中心。要成为一个创造性的音乐创造者,学生需要从事和学习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特殊学习过程。鲍曼指出音乐实践是有思想的行为,音乐学习必须密切关注人们音乐行为中的细节。音乐实践来自人们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具体的社会活动与互动,并强调这些社会活动和互动。此外,音乐的社会境脉是决定音乐之所是的因素之一。

(一)音乐聆听

实践哲学的音乐聆听是思想性与知识性的,一种行为中思维和行为中认识的隐蔽形式,是默听与隐思的统一。“音乐聆听包括专注、认知和记忆音乐模式,该模式是听觉信息、艺术、文化上属于‘我们的乐音’的音乐模式”,即音乐艺术技能的特定文化和实践规则。就一个音乐实践而言,音乐聆听包括三个要素:聆听者、聆听、聆听的音乐。在教学中,音乐聆听与音乐制作是同时存在的。学生既是聆听者,也是创造者,学生既可以聆听自己表演的音乐,也可以聆听同伴创造的音乐。当然这一过程需要在特定语境中完成。总之,音乐素养与聆听素养是硬币的两面,就是说把音乐作为一种特别风格的实践(表演、即兴、作曲、编配或指挥一定类型的音乐)所要求的知识类型与聆听音乐的要求相同。

(二)音乐制作

埃利奥特提出了“做音乐”(musicing)概念,并在一个互补的思维层面赋予了音乐四个维度的内在含义,即:(1)实施者;(2)正在做的事;(3)完成的事;(4)创造者做事时的完整语境。所谓“做音乐”是指正在进行的音乐创造,“musi-cing”是“musicmaking”之意,意指音乐制作的过程。音乐创造是表演、即兴表演以及其他听得见的音乐活动,其形式主要包括五种:表演、即兴表演、作曲、改编和指挥等。综合而论,音乐制作应该是所有教育领域的中心支持。音乐制作也包括三个要素:音乐创造者、音乐创造、音乐。总之,在一个音乐实践中,音乐制作通过活动得以体现,在一定语境中以表演为主要方式来完成。音乐制作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聆听的过程。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实践音乐教育概括为,学生在一定语境中通过表演、即兴表演、作曲、改编、指挥等方式进行音乐创造,并以这些方式作为音乐创造的结果。与此同时,音乐聆听与音乐制作又是共时发生的,即“音乐创造者聆听他们以及其他音乐创造者做的和创造的音乐”。

(三)自我成长

实践主义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一种自我成长与沉浸。即“音乐教育的首要价值便是音乐的首要价值:自我发展、自知自觉和最优体验”,而“音乐制作者和聆听者还必须在他们积极的音乐制作和(或)聆听过程中获得个人的整体感、整合和自我成长”。埃利奥特认为,“作为人类,我们具有这样的重大倾向运用我们的注意力、意识和记忆的能力来塑造我们的环境以及我们对内部和外部实施的体验”。所谓自我成长是在具备足够的通过音乐制作与聆听等途径形成的音乐素养之后,当出现了一个可做的音乐挑战事项时,所具备的音乐能力(技能)可以与之相匹配或平衡,从而实现在乐趣中的音乐自觉学习与自我成长。因此,乐趣是这种成长的情感伴随物。所谓沉浸是在主体意识的全力倾注与音乐所带来的快乐感受,亦即音乐情感与乐趣。

三、结语

实践哲学是很重要的教育思想。埃利奥特把实践主义音乐教育观念体系化,确信“多维度”是音乐及其教育的本质,而这种多维度的教育本质来自于音乐内涵的多样性。这里,音乐多样性“是对音乐知识和音乐产品多重性的一种描述,同时也是对音乐和音乐教育多重价值的一种概括”。“实践性音乐教育的核心是让各年龄段的人都能够进行终身音乐创作,在学校和(或)社区里欣赏音乐”。实践音乐教育并不以音乐家为中心,但其教学原则与方法同样适用于专业音乐培养。实践论将音乐教育视为实践活动,并认为音乐教学活动应当是批判性、反思性、创造性、符合道德规范和具有爱心的活动。实践哲学在批判审美主义的基础上把音乐教育从美学视域下音乐听赏的静态教育转向为人类学视域下音乐表演的动态模式。审美主义的“体验”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事项,它源于听众对音乐作品审美特性的单独关注,但它忽视了音乐与社会及其文化的联系。这是审美主义的局限性,但却体现了实践主义的合理性。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审美主义音乐教育哲学的价值,因为从音乐本体而言,情感仍是音乐的本质,审美体验仍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实践主义音乐观是对审美主义音乐观念的补充与完善,而不是彻底的否定。正如埃利奥特所言,没有一种哲学无所不包,把事情可以解释得面面俱到。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当前音乐教育哲学领域,“审美”与“实践”仍是最为重要的两大思想。自从实践观念进入中国至今,两种思想一直困扰着音乐教育者。笔者认为,不论是建立在艺术哲学基础上的审美主义,还是建立在音乐人类学观念基础上的实践主义,二者并非截然对立的观念,因为“审美”与“实践”二者都是基于“体验”的。的确,不论是审美听赏,还是音乐表演,音乐教学均必须以音乐的一种体验来实现教育,从某种角度而言,音乐听赏也是音乐实践的一种方式。因此,审美主义与实践主义并非对立的二元思想,而是互相补充,互为促进的音乐教育思想的两个方面。笔者认为音乐教育离不开”审美”,也不能脱离“实践”。审美主义的听赏本身就是一种音乐实践方式,实践主义的“做乐”与音乐表演则是音乐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审美”与“实践”是在较大程度上相互包含的思想。总之,无论作为研究者,还是音乐教育者,我们均不必囿于某一哲学视域而狭隘了教育思维。多元文化时代提倡多样、平等的音乐价值尺度,同时,音乐教育需要的是多维度的思想观念。埃利奥特实践主义作为一种新哲学,是对音乐教育思想的有益发展。实践论既是审美论的补充与完善,也是对整个音乐教育思想的积极开拓。

作者:陈孝余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音乐毕业论文: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论文

一、现代音乐教育中文化的缺失

(一)青年人对传统音乐认识不足

高校教学中,我国传统音乐面临着艰难的困境。高校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认识严重不足,在传统音乐的鉴赏和传承方面有很大的误区。根据当前高校的课程设计,大学语文的课时通常要比大学英语少许多,这也误导学生认为英语更加重要。同时,大多高校关于中国传统艺术课程安排几乎没有,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建立及培养。这些情况都显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地位岌岌可危。在现代文化教育中,很多的年轻老师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并不明显,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不足。高校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严重不足,这种现状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在对音乐的欣赏方面,更多的会倾向于当前流行音乐或西方音乐,而对中国的传统音乐经典曲目却知之甚少。

(二)传统音乐文化的缺失

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学习四书五经的人寥寥无几,在选择音乐的时候,大多也是知识浅显没有内涵的现代音乐,很少有孩子能够主动的学习传统音乐。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缺失导致了很多人失去了信礼智勇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中唯美的形势主义渐行渐盛,传统信仰难以寻找,传统文化前景堪忧。很多年轻人在社会生活中,并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这样就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层面越来越窄,很多的传统音乐已经失去了传承,在青黄不接的情况中艰难的生存。现代音乐在进行教学中,很少有将传统音乐进行融合的,现代音乐靠拢西方音乐,却是传统音乐,已经造成了现代音乐失去了文化性,在传播过程中变成了不科学的音乐。缺失了民族主体性的音乐必然是没有发展前景的,因此现代音乐是否能够将传统音乐进行融合开创更加精彩的文化形势任重道远。

二、现代文化教育中借鉴传统文化策略

(一)纠正现代音乐教学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缓慢,面对着现代音乐的崛起有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无法适应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同时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观念有一定的偏差,音乐艺术家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有一定的误解,从而造成了社会鉴赏音乐的角度出现了问题。在社会中很多人都认识中国传统音乐在表演性、艺术性、思想性方面和西方音乐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西方音乐,忽视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这种情境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教学非常不利,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要认识到中西方的音乐各有所长,中国古代音乐注重幽婉深邃、销魂摄魄、荡气回肠,而西方音乐在审美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音乐表示的时候将人的思想素质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我国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我国优秀文化的组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人品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传统音乐教学的时候,能够从中加强思维的培养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音乐的魅力。教师在进行现代音乐教学的时候,要努力的将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进行融合,在现代教学中可以借鉴传统音乐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让现代音乐传播良好的思想素质。

(二)重视传统音乐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对研究古代风俗人情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加强音乐的素养,引导音乐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音乐蕴含着哲学思想更是音乐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在进行现代音乐教学的时候,就要紧密联系传统音乐,不仅对传统音乐的风格、技巧、形式进行分析,还要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音乐的分析。在现代音乐演奏的时候,尤其是要加强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扬,将我国古代的琴、古筝等传统的音乐乐器融入到演奏中,加强音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在进行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融合的时候,要密切联系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不仅能够在表面上进行音乐的鉴赏,还能够进行想象和联想,在作品的深处进行当时社会背景以及风俗文化的分析,能够从音乐鉴赏中体会到社会的人文背景。深入到作品中去,了解作者的思想,这就是音乐鉴赏的最成功处。在进行现代音乐教学中,要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思维领悟能力,领略到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体系差异之处,从而更好的掌握好现代音乐的发展方向。若是一味的将西方音乐作为教育的典范,只会让中国的传统音乐失去了文化性,丢失了民族性的音乐不具有魅力,只能成为了西方音乐的附属者。加强传统音乐的思维领悟,对于掌握现代音乐的教育方式有很好的作用,立足于民族的音乐,才是真正的感染人心的好音乐。

(三)音乐教学体现文化底蕴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强调自身发展的文化性。现代音乐若是失去了文化性,就没有教学的意义、作用和教学内容。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要认识到音乐文化的文化性传播,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现代音乐的教学。音乐作为艺术形式和文化的载体和形态,将历史发展的内涵蕴含在了有旋律的曲调之中,是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产物,在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寻找发展的源泉。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更是负担着文化的传承、文化的继承、文化的身份渗透。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包括艺术、文学、哲学、历史背景方面的知识,若是没有了文化性,也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发展的动力。现代音乐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中有些失衡,这就更加需要从传统音乐中寻找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灵感,找到音乐发展的根本。现代文化教育中要体现文化底蕴,善于使用传统音乐文化的观点去剖析音乐、解释音乐、研究现代音乐。在全球化的视角下,现代音乐要立足于传统音乐,找到中国音乐的走向,在世界音乐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展示中国音乐的魅力。

(四)尊重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组织在探究中不断改革现代音乐教育。因为社会、历史等多种原因,我国现代音乐并没有将传统音乐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文化定位中没有将传统音乐的传承放在该有的地位,在音乐的传播中传统音乐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虽然音乐教育有一定的转变,已经认识到了传统音乐的重要性,但是距离立足传统音乐进行现代音乐教学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在进行现代音乐教学的时候,要认识到传统音乐的主体地位,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明确强调传统音乐文化的根基作用,巩固传统音乐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反思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理解中西方音乐的发展关系,摆脱一元化的思维模式。在现代文化发展的时候,要改变西方音乐为核心的模式,建立中国传统音乐为核心的发展模式,让中国传统音乐重新占据主体地位。在进行现代音乐教学的时候,要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将传统音乐在文化脉络中进行传播。现代音乐教学者要领会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感悟传统文化的作用,时刻关注传承中的文化,致力于音乐本身文化的挖掘。将传统音乐放在主体地位,能够体现民族意志、民族尊严、民族本性,这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音乐应该提起注意并且大力发扬的地方。我国现代音乐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存在很多问题,很少有音乐能够将传统音乐融合现代音乐,加强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的创新必然是时展的需要。在进行现代音乐教育的时候,要认识到文化性、民族性的重要意义,能够从传统音乐文化中寻找发展的潜力。

作者:张杞茗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毕业论文:审美意境电影音乐论文

一、形式的和谐美

久石让毕业于日本国立大学的作曲系,一方面,深入地学习了西方古典音乐理论,施托克豪森、约翰•凯奇等殿堂级人物都对久石让有所影响;另一方面,久石让又善于在作品中融入日本的音乐元素,这也是久石让能被视作日本国民级音乐大师的原因之一。在久石让的作品当中,这样的结合是相得益彰,十分和谐的。如在《千与千寻》中,久石让就将日本的琉球音乐融入到乐曲当中。《千与千寻》本身就是一部以日本为背景的动画,主人公十岁的女孩荻野千寻是一个普通的日本女孩,影片还向世界介绍了日本特有的“汤文化”以及日本特有的神灵崇拜;另一方面,正因为《千与千寻》中有大量的神秘元素,涉及古老的传说与咒语,因此在配乐上必须要考虑到添加有日本民族风味的乐器,还要体现出东方古老文化的神秘色彩。在开场的音乐中,为了突出“腐烂神”(实际上是河神)的可怕,弦乐揉弦代表了众人,而日本特有的打击乐器则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紧张与不安。而《众神》这一曲子更是用了日本的传统乐器三味线、尺八和太鼓,而当众神现身的庄严时刻,则用西洋乐中的铜管乐器进行辅助,既体现了日本的特色,又使得故事情节得以在不同配器间淋漓尽致地展开。

二、意境的脱俗美

电影音乐除了要为影片奠定基调以外,还要能言画面所不能言,使得观众与影片中的人物更好地产生心灵共鸣,这就涉及音乐为电影营造的审美意境。这一方面在《天空之城》的配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天空之城》中,配乐有时不仅仅是影片的外景音乐,也是影片的实景音乐。如在《铁道车溪谷的早晨》中,音乐来自于少年巴斯站在房顶上所吹奏的小号。随着天色渐亮,小镇逐渐恢复生气,此时的配乐参与乐器也由少变多,交响乐队先用缓慢的旋律描绘出了天光大白、万物苏醒的场景,然后旋律逐渐紧凑,象征着人们开始忙碌,女主人公希达逐渐清醒。此时的希达由于受到海盗的袭击,从高空中坠入小镇,身处陌生的环境,正是处于无助的时候,但是巴斯的节奏感强而高昂的音乐充满了活力。此时的画面上是蓝天白云,鸽子的翅膀闪耀着金光在小镇上空飞过,各家各户的房顶上皆飘出屡屡炊烟。这明媚的场景既与希达曾经身处的黑暗天空形成对比,也与身为矿工机师徒弟的巴斯常年待的不见天日的地底迥然不同。小号本身的音色就是辉煌明亮的,加上这里选用的是降B大调的进行曲曲式,诉说着少年巴斯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由于希达正是在巴斯家发现了天空之城拉普达的照片,因此燃起斗志,发誓一定要和巴斯一起找到天空之城,这一段有力地吹奏也暗示了两人的决心以及光明的结尾。巴斯每天吹奏完小号以后都会喂鸽子。当巴斯与希达互诉衷情的时候,乐曲由小号变成八音盒的倾诉主题。在音乐的塑造下,希达和巴斯的情感犹如阳光普照一般,得以自由地宣泄,整个画面都充满了唯美脱俗的审美意境。当希达与巴斯手牵手走进飞岛“天空之城拉普达”时,看到的是无数参天的大树,视野为一片壮观的绿色所占据,此时的配乐采用舒缓的钢琴,表明主人公的心中依然心存怀疑,处于不断地探索之中。钢琴声很好地表现出了天空之城充满生命力的景象,随着两人的脚步的移动,天空之城的壮观慢慢展现在他们面前,此时的旋律也变为高昂,更多的乐器加入进来,体现出二人心情的激动。在这一段中,天空之城的美景是主要审美对象,但在画面中不可能出现过多的细节,配乐很好地表现了这里草木生长、鸟兽繁衍的审美意境,给人以轻盈、安详之感。

三、人格的高尚美

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音乐的存在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客观世界影响人类,人类再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外界的反映以及内心的志向操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久石让的电影音乐,便不能发现他的作品中包含了一种伦理色彩,尤其是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动漫对于宫崎骏来说,是营造一个和谐美好世界的手段,主人公是善良、热爱生活的象征,于是在配乐上,有着久石让对主人公高尚人格的肯定。《天空之城》的配乐carrying you主要表现了主人公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希达与巴斯承载着找到天空之城的重任,在一路上,他们时刻面临着来自海盗和军队的威胁,然而二者却始终没有放弃,在结尾舒缓的音乐中,他们受到了生命之树树根的保护,乘坐飞行器离开了越升越高的飞岛。望着逐渐消失在视野中的拉普达,巴斯与希达脸上带着伤,彼此没有说话,铜管与弦乐的配合仿佛是巴斯与希达内心的交流,在这次历险中,他们彼此帮助,不仅证实了天空之城的存在,验证了自己的勇敢无畏,也收获了纯洁而亲密的友情。希达与巴斯的旅程既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代表了对希望不放弃的精神,体现了作曲者的人文关怀。久石让电影音乐往往既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影片添光增彩,又能独立于电影之外,成为街头巷尾中人们熟知的作品,广泛而长久地流传。他的成就不仅在于他能够熟练地分配曲式结构,掌握适宜的配器方法和和声体系,更在于他能够借助音乐来表现超然脱俗的意境,传达出人类对于爱、美德和希望的坚持。

作者:陈红宇

音乐毕业论文:音乐造型电影音乐论文

一、塑造影片的时空形象

对于影片时空的造型,电影音乐一般通过音画统一的配置来塑造影片的时空形象。毕竟音乐与画面都是电影造型的工具,两者相互阐释共存一体,并以相互融合、协调一致的方式,共同服务影片的造型。在电影音乐创作中,音画统一是影片最常采用的声画结合形式。音画统一又称音画同步,是指音乐的听觉形象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统一在一起,无论是情绪上、气氛上、画面的环境以及人物外在表情上都达到基本一致,并且节奏相符。在影片中,电影音乐经常通过渲染时代气氛、民族气氛,烘托背景气氛、人物情绪与情感气氛,来塑造影片的时空形象。音乐和画面配合渲染气氛,可完成对影片的时空造型。音乐富于时代性、民族性,它是历史的记忆、民族的“标签”。音乐与电影相配合,可以传递出不同时代的文化气息,渲染出浓郁的民族气氛,从而能够让观众一听音乐便可以知晓影片的时代背景与民族特色。如我国著名导演吴贻弓执导的故事片《城南旧事》,讲述的是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对童年的深切怀念。在片头,一首流行于30年代的学堂乐歌《送别》作为主题曲萦绕耳畔,淡淡的音乐旋律融合在老北京南城风貌画面中,字幕浮在老城楼上。影片中的音乐与画面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突出了影片的时代特点,将观众置入老北京的时代氛围中。又如电影《牧马人》中的一个背景音乐《大批判歌》,作为“”时期最流行的歌曲,配合着影片主人公刘秀芝衣衫褴褛地从四川赶往西北草原投亲的场景,观众听到这段音乐便可知道故事发生在“”时期。音乐在渲染民族气氛方面,电影《卧虎藏龙》表现得较为典型,如在影片开头,“主奏大提琴模仿着中国低音民族乐器的音色,加入滑音、颤音等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法,使得大提琴这一西洋乐器散发着浓浓的中国韵味。大提琴奏出两个乐句后,中国民族乐器全部加入,这时‘八音’齐名。随即音乐转为优美的抒情风格,大提琴在中国弹拨乐器及西洋乐器的衬托下如歌般地演奏‘卧虎藏龙’的音乐主题”。这时电影的画面出现了古色古香的徽州建筑,这是俞秀莲的家,李慕白牵着马从远处的河边走来,音乐与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使观众感受并进入到了中国民族神韵的意境。音乐和画面相和谐渲染气氛,可完成对影片人物心理空间造型。一方面,音乐善于表情,长于揭示人物内心情感,描绘人物的心理形象。另一方面,音乐还会通过渲染与人物心理空间对应的环境气氛,外化人物的内心活动,让环境空间的景物与人物心理相呼应……如此一来,音乐与画面人物心理表情、行为、生活环境和谐一致,既强化了画面形象内容,烘托了人物情绪与情感,也对影片人物心理空间进行了渲染外化。以美国影片《蝴蝶梦》为例,片中,年轻漂亮的女主人带着好奇、局促的心情去看曼德里的女主人吕贝卡生前卧室。音乐低沉而恐怖,旋律散发着紧张的气息,从她上楼步履谨慎地踱至门前,小心翼翼地推门进去,这紧张恐怖的音乐一直萦绕在房内,房间里显得阴森森的。在女主人拉开窗帘时,阴沉的音乐中融入了些许跳动的音色,使音乐有了一些明亮的色彩,并让人明显地感到阳光注入卧房的律动。“啪”的一声响,使观众本来悬着的心又惊了一下,原来是风吹动叩开的窗户。散发着阴郁气质的丹佛丝太太突现,音乐愈发显得阴沉,她讲述着前女主人生前的点点滴滴,而在描写新的女主人心潮波动起伏时,音乐形象激动起来,与画面中海浪拍打礁石的镜头相映衬,烘托出新女主人内心的不安、情绪的焦虑。当她回房决定要改变这里的一切现状时,音乐戛然而止,随后她让丹佛丝把原女主人的遗物全部扔掉,并坚定地宣布“现在我就是这的夫人!”这一段七分钟左右的情节,音乐与画面相谐相融,并将观众置入音画所渲染的空间气氛中,感同身受地随新女主人的心理波动起伏、挣扎抗争。

二、刻画影片的人物形象

揭示人物内心情感是电影音乐最重要的作用。电影音乐基于对影片人物内心情感的描绘,充分利用音画对位配置的反差效果来惟妙惟肖地刻画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因为音画对位是“导演和作曲家出于一种特定的艺术目的,有意识的造成画面与音乐之间情绪、气氛、格调、节奏甚至内容等方面的对立,从而产生某种新的含义或潜台词”。其作用主要是可以鲜明地突出影片角色的情感特质与形象特色。同时,作为一门特殊的符号语言,音乐比语言更细腻、生动,它能高度概括地表现人物最内在的心理体验和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并以其独特的乐音语言创造艺术形象,表达和激发观众情感,达到与观众共鸣的艺术效果。正如林格伦所说:“一个艺术家愈是想表达有关情感和情绪的东西,形式对于他愈为重要,因此,影片在表达情感和抒情的部分使用音乐是最合适的。”因而,在创作电影音乐过程中,乐曲创作者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使音乐与画面形成反差,突出对影片人物心理空间的造型,进而生动地刻画影片的人物形象。音乐与画面形成对立关系,凸显人物个性、气质与性格。当音乐所表达的人物内心情感与画面呈现的内容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时,人物的心理活动、个性也就细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使观众在音画冲突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在观众心里塑造出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以苏联电影《夏伯阳》为例,影片通过音画对立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一位性格残暴、虚伪的白匪军官,使得影片对白匪军官形象的刻画更加入木三分。片中,“军官边弹奏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月光》,边下令杀死一名士兵,优美的音乐与残忍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音画对位的方式突出地表现出军官的残暴与伪善”。在优美的乐音反衬下,强化了军官内心的凶狠残忍与道貌岸然,而他的形象也就深深地印在观众的心里,并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理震撼。又如苏联影片《伊凡雷帝》中的一个场景,画面上沙皇伊凡坐在儿子的尸体前,他的儿子是因谋反而被他杀死的,伴随这血腥残酷的画面,却是亲切、甜蜜、温柔的摇篮曲,这歌声是伊凡大帝在儿子幼时的摇篮前常常听到的。宁静悠远的音乐同镜头前残酷的画面结合一起,为观众带来一种强烈的冲击,伊凡大帝性格中的冷酷残忍与仁爱慈祥都显露无疑,突出了伊凡大帝的个性气质与形象特征。音乐与画面形成对位关系,音乐承担情感造型的工具,刻画人物内在形象。音乐擅长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达银幕无法直观的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当音乐与画面形成对位关系时,音乐塑造着人物内心的情感,并利用与画面的差异刻画人物内在形象,进而达到某种暗示和隐喻的功能,表达与升华主题。以美国电影《辛德勒名单》为例,片中有这样一幕,辛德勒和犹太女秘书骑着马在山坡上看见党卫军恣意地屠杀犹太人,这个场景对辛德勒的转变起重要作用。一批批犹太人从屋子里被赶往街道上,枪声此起彼伏,街上逃窜的犹太人被无辜杀害,一个身着红色连衣裙的小女孩呆滞地穿梭在血腥的街上,而此时出现了一段与场面情景截然对立的音乐,优美的钢琴声加上童稚纯洁的童声合唱《热情在火炉中燃烧》。这段乐音一下子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小女孩身上,使这个可爱的女孩与整个血腥的画面形成了鲜明对照,欢快的音乐与压抑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画面中惨不忍睹的情节一个接一个:被抓来的犹太人,一堆男人排成纵队,从前面一颗子弹就打倒了五个人,似乎一枪杀死一个犹太人都嫌浪费子弹,红衣女孩作为画面中心,孤单无助地在画面中穿梭,牵着辛德勒和众人的视线……“童声合唱一直贯穿在这一组画面里,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视听对比。穿着红衣的女孩,象征着幸福和生命,童声合唱在强调着红衣女孩所象征的生的权利和美好生活,正是这一点,深深地刺激了辛德勒,唤醒了他内心的良知。这样的音画对位手法,深刻而强烈地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并以辛德勒内在视觉所关注的红衣女孩,向人们交代了辛德勒心灵中的强烈感受。”由此可看出,电影音乐与画面的反差,形神兼备地塑造出了辛德勒的内心世界,触动了他的灵魂,而其中音乐童声合唱的寓意也十分明显,以其丰富的象征意蕴深化并升华了影片的主题。

三、延展影片的空间形态

电影音乐的造型作用还体现在,利用音画游离的情境下,在原有的“三维空间”基础上,延展影片的空间形态,实现对影片的“四维空间”造型。其实电影音乐的审美发生在于,通过其自身的艺术魅力激发审美主体的情感,与审美主体的情感产生“共振效应”,引发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共鸣,进而营造出美的意境。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电影音乐的美不仅仅在于调动受众的审美“味蕾”,契合受众的情感体验与心理感受,更在于激发受众联想后的时空转换,即将原来演绎故事进程的现实的“三维空间”,延展创生出具有广延深远意蕴的“四维空间”。当然,电影音乐在对“四维空间”的营造中,一般采用“形离而神不离”的音画游离的艺术手法,触动受众的心灵,延展影片的空间形态,推动审美的时空转换。音画游离是指“电影音乐并不直接为剧情服务,它并不渲染影片的细节,而是以画外人的身份来解释或发掘影片的内涵”。基于电影音乐视听合一的审美方式,受众必然要调动视觉与听觉器官来品味电影音乐,即通过心理学上的联觉效应营造出“四维空间”。联觉是指审美主体的视、听、味、触觉等各种感觉彼此发生关联,一种感觉可以唤起其它各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由此可知,影片利用音画游离配置可以产生联觉效应,进而创生影片审美的“四维空间”。以荣获奥斯卡大奖的美国影片《与狼共舞》为例,影片中音乐与整体画面总体上呈现一种游离关系,音乐以“散文诗”式的结构和“交响性”的音响一以贯之,整部影片在音乐的烘托萦绕下,在观众的视听联觉中,延展出了“四维空间”,增加了富于哲理的深层含义。如影片在片头交代顿巴上尉来萨治堡的一段经历,顿巴躺在简陋的手术台上,医生们谈论着要给他锯腿。趁医生休息的间隙抬起头,看到断腿人的凄惨,顿巴挣扎着从手术台起来,忍着剧痛穿上靴子,回到前线战地战斗。音乐则是一种节奏舒缓,音调开展,动机式音型的“交响性的散文诗”,即音色主要采用小号、圆号、长笛和小提琴,而为了突出音色的纯净和旋律,常常在乐队中配以长超音或长长的和声声部,使音乐显得悠远、舒展而简明。这组音画里,音乐既不是画面渲染气氛,也不是强化画面的情绪、情感,而是游离于画面,给予我们另一个空间,乐音在独立的意境中,与画面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在观众的视听通感中渐现“四维空间”。“音乐在这些场景中拉出的‘四维空间’以超然物外的庞然大气,为不同的情节赋予了共同的哲学含义,即渲染大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并以此‘理解’着大自然和人的世事人情,以一种天地人间之大和和大美的哲理,引发人广大的思考。‘四维空间’与故事发展的空间是相交融的,以它所营造的庞然大气的哲学胸怀观照着全剧的演进,为全剧创造了一种雄浑的格调。”综上所述,影片中的音乐与画面在“若即若离”中,引发受众通感,“俯视着”故事的进行过程,挖掘着电影的深刻意义,在镜头与语言无法表达时,充当表现主体。

作者: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