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镇规划论文

时间:2022-05-14 11:22:28

导语:在城镇规划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镇规划论文

城镇规划论文: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论文关键词: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措施

论文摘要:结合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就发展动力、基础设施的配置和逆向城镇化进程作了进一步的思考,继而提出了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对策,以求在城镇化进程中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砀山县政府聘请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砀山县城总体规划重新进行了修编,现该规划已经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但对规划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1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特征

安徽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砀山县又位于安徽省最北端,该地区小城镇发展呈现出滞后于其他地区的明显特征。

1.1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砀山县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增长后劲不足;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质量和效益都不太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深加工业发展不足,优势资源转换不多;企业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大企业、龙头企业少,只能依靠中小企业维持着经济发展;地方财力十分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城镇和升级产业。简单地说,砀山走的是一条农业主导型的经济发展之路。随着农业弱质性的进一步显现以及农副产品特别是水果市场供求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一发展的低效性已经暴露出来;同时,随着周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这一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1.2要素资源短缺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尚处在原始的资金、技术积累的阶段,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由于发展相对落后,砀山的要素资源积累能力低。2003年,砀山县的地方财政收入位居全省61个县市第46位;人均财政收入不足百元,位居全省倒数第5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2194元,仅是安徽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人才、技术短缺。全县工业企业中,科技工作人员不足百人,其中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只有1O多人。产业结构的表面合理性掩盖了产业结构深层次的不合理。按当年价计算的砀山县的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由1995年的54.7:25.4;19.9调整到2003年的45.7:22.6z31.7符合世界模型的一般规律,有其合理性。但深层次地看,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带来深层次的质量提高,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条较长、附加值较高的对工业经济特别是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制造业比重过低,仅为19.78。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的技术基础薄弱,主要为由第一产业延伸出来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效益低下,主要是个体经营的小规模服务业,功能局限于每月传统的固定时日的简单集市贸易,辐射范围也仅是城镇附近的乡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呈现出要素资源短缺、产业结构低度的特征。

1.3城镇化水平低下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分布密度较小,开发强度偏低,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也较小。2003年底,砀山县城市化水平约为20.6,远低于全省水平。由于产业、技术与人才的集聚度不够,小城镇功能薄弱,对乡村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较弱目前由于砀城小城镇核心度低,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较松散,呈现小城镇与乡村发展相对均衡及城镇体系结构等级弱化的特征。因此,小城镇发展带有明显的农村集镇特征,仍处在缓慢的城镇化积累的初期阶段。另外,由于教育支出不足,小城镇中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城镇化水平存在着质与量的低下。

2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不足

2.1中心城市经济薄弱

区域经济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内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如果中心城市竞争力强将有利于其集聚周边的要素资源,并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经济及产业腹地,一旦其要素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区域经济产生强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否则,缺少中心城市辐射,区域经济就有可能被临近的城市所覆盖蚕食、分割。

2.2推动发展的动力不足

砀城小城镇发展不仅内部动力不足,外部动力也相当匮乏。尽管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有政策上的倾斜,每年有定期相应扶贫款的财力支持。但是由于小城镇发展尚未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这些资助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足以使经济发展出现质的飞跃。一方面,尽管经济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小城镇的发展仍然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与技术的推动。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区域经济中经济同构现象严重,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往往限制在少数技术含量低、有资源利用优势的项目上,造成乡镇企业的发展缺乏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推动力。

2.3基础设施的制约

城镇物质空间环境作为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容量与空间。而目前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的巨大缺口是制约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以交通设施水平发展为例,在砀山县范围内无一条高速公路通过。而作为刚起步的加工工业的发展,对对外交通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落后的交通状况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2.4逆向的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是经济,而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工业发展普遍力度不足。工业企业的低层次组织不仅使小城镇对周遍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力缺乏吸纳力,甚至小城镇中的一部分居民也亦工亦农,呈现不彻底的城镇化的倾向口]。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向周边乡村地区的经济辐射还相当肤浅,城镇化的推动力也十分有限。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还呈现出一种逆向趋势,砀山县由于经济落后,有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口流人经济发达地区谋求职业,他们每年带回的资金中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在集镇中买地建房,发展个体经营的服务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的人才与资金在推动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地区城镇化的进程。

3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措施

3.1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左右提高到2002年的39左右,比世界平均城镇化率提高的速度快一倍多,但是目前还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方面测算,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国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由此将创造大量的新兴城镇市场,给城镇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小城镇首要的基本职能是为农村非农业经济活动提供场所,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是挖掘经济发展的潜能,以此为可能出现的跳跃式发展做好准备。

对于砀城,它首先缺乏明确的投资项目和吸引力,无论是乡、镇的或县的决策者,对其未来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缺乏具体的设想,并且认为发展的困难和阻力都相当大。因此,在规划中将小城镇发展条件划为三个层次:(1)优先建设县域中心城市,使之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县域城镇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重点发展中心镇。选择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镇,逐渐培育为新的中心镇,使中心镇成为所在辐射区域的产业、经济的核心,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3)合理发展一般镇,因地制宜撤并乡镇,引导一般城镇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3.2基础设施的选择性建设

由于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往往受到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瓶颈的制约,因而在城镇化初期全面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网络是不现实的。鉴于有限的投资能力,只能对基础设施的各项缺口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度作出分析评价,着重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区域中宏观基础设施骨架的构建,以使小城镇在未来发展中保有进一步完善细化和区域基础设施共享的可能。

在砀城县域规划中,县域交通网的规划建设与城镇体系的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统一和建设时序上相互协调,并适当超前;建设与城镇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城镇之间的快速联系干道;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拉动经济发展。近期拓宽与连霍高速相联接的101省道;远期与周边地区相协商,建成与商毫、连霍、京福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快速干道。

3.3城镇体系的合理规划

经济落后地区城镇体系结构的松散及小城镇间孤立、单向的经济联系不利于城镇化的进程。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政策要求将小城镇建设纳入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轨道。加强小城镇在村镇地域的经济、技术、政治、人口、信息等的集聚。因此,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首先需要培育自身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利用资源的稀缺性发展特色产业,谋求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使在区域中拥有多向经济联系。恰当的职能分工和产业互补有助于区域小城镇化进程,也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区域环境。

砀山县域城镇体系发展可分两步走。

近期: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重,通过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强化,把砀城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小城市,提升其县域城镇体系的首位度,使县域中心镇的建设得到加强,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

远期:以质的提高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各项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关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中心镇为骨干的功能明确、布局合理、联系紧密现代化城镇体系。

随着安徽融入长三角步伐的加快,一系列新的发展良机将涌现,特别是长三角庞大的资本、产业、市场将越来越成为我省的发展平台,也会成为砀山县的发展平台。东部地区已经迈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徐州都市圈经济已进入快速增长轨道,资本过剩会越来越多,产业转移势在必行,砀山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诸多有利条件。大力实施“科教兴皖”、“大开放”、“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建设区位优势大、功能完善、发展条件好的中心城镇,推进小城镇建设;建立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带动县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城镇规划论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摘 要】本文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及行业发展对规划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提出高职城镇规划专业应及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输出职业技能与之相适应的高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并通过对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型、课程体系的重构优化、教学与实践的互动拓展、师生社会服务意识的加强等多项改革,以适应城镇建设发展趋势的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高职教育 城镇规划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在传统城镇化发展进入瓶颈期的严峻现实下,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愈发强烈。为继续深入扎实有序地推进城镇化,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新型发展阶段即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并将成为发展的新常态,这就对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规划发展的新形势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镇规划普遍呈现出新的发展形势:一是产城融合。在扎实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化”这一新动力改善城镇空间布局,推进城镇规划与城镇特色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二是以人为本。在规划中强调产业转移与人口集聚相统一,人口集聚与公共服务布局相统一,促进城镇化进程与公共服务全覆盖有序推进。三是区域发展。城镇群的“联合式发展”将成为当前城镇化的新趋势,城镇规划应科学协调促进城市与城市、城市与村镇的统筹发展。四是村镇崛起。构建村镇特色产业,提升村镇生活质量,发挥村镇发展在城乡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使小城镇规划成为优化城镇结构的主攻方向。

二、新型城镇化对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镇规划所涉及的工作内容在不断地扩展延伸,为规划建设服务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城镇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科学组织课程内容,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实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融入新理念。新型城镇化中提出建设绿色城镇、智慧城镇、人文城镇等新要求,使城镇规划专业在传统的学科教育中还需融合环境资源、信息技术、历史文化等综合知识,使学生在掌握规划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能兼备一定的节能设计、网络数据等现代化实用技术,以适应未来城镇规划建设的新需求。同时,城镇规划专业改革建设还应紧扣实现城镇发展的新“四化”要求――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构建相关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准确理解城镇规划与新“四化”的重要关系,把握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产城协调发展的综合调控功能,推进城镇的新“四化”进程。

(二)加强人才的社会政治素质培养。新型城镇化赋予了城镇规划新的时代内涵―― 公共政策性,使得城镇规划从业人员不仅应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还应学会从社会公平和行政管理等新角度思考规划问题,这就要求城镇规划学科在人才培养中强化学生的社会政治素质,避免培养出规划实践项目中无法适应政治决策研判的纯技术人才。

(三)适应地域性城镇发展特征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区域协调、城镇群发展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的主要模式,高职城镇规划的人才输出更应面向区域,聚焦中小城市与小城,培养适应地域性城镇社会经济特征与地域行业特征的基层管理型人才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开展多面深层的走访调查为基础,了解地区规划管理相关部门及企业的现状、发展目标、岗位能力内涵和人才需求等状况,建立适应行业发展与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明确高职城镇规划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教学目标指向,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迫切需要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培养适应新“四化”要求,服务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一线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形成“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同时,拓展校企合作、实体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构建具有特色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强化技能培养、拓展职业培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一)“一接轨、两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职城镇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接轨、两融合”(学校与社会接轨、专业与职业融合、学校与企业融合)工学结合的方式为主。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与社会接轨;人才专业能力与岗位职业需求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发展创新融合,因材施教共建实践课程体系,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

首先,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常态化。通过外引内培、自主提升等形式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以培养高水平“双师”素质专任教师队伍和专业带头人为重点,与企业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担任的机制;以引进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为补充,为教师提供入企工作机会,增强实践能力,打造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为主的结构合理、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爱岗敬业的专业教学团队。同时,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评价制度,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聘用和绩效考核,加强引导“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方向。

其次,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机制成熟化。依托行业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机制成熟化。学校主动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共同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培养具较高知识和职业能力,从事中小城镇规划编制、管理和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并探索将企业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探索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共赢。

(二)课程体系的重构优化。在对地域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规划设计师、规划管理人员、房地产工作人员的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总结城镇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考虑该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突出职业岗位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助理设计师(设计员)、测量员、施工员、资料员和预算员等,通过公共基础领域、专业技能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进修学习、课外教育等相应地获取知识,完成包括基础学习、单项技能学习、综合技能学习及应用技能学习等技能培养。针对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开发和设置相应的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达到能力培养目标。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构建基于城镇规划工作过程的“三个要求,四个领域,四项技能”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3门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进行特色教材编写工作,适应能力培养和教学实践要求。

(三)教学与实践的互动拓展。按照城镇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学习领域、单项技能学习领域、综合技能学习领域和实习实践学习领域等四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按照“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配套形成“四层次、不间断”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即对应构建了基础实训课、专业实训课、综合实训课、毕业实习实训课等四个实践教学环节。该实践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训实践和毕业生服务社会的工作实践,与企业共同研究,不断优化形成,满足城镇规划专业职业岗位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之外,继续推行校企合作、任务驱动、项目过程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等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力度,探索建立“核心技术课程一体化”特色的“设计工厂”教学模式,在任务驱动下,强调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核心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课堂与实训室、工作室、设计院等多渠道方式,促使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服务、管理,获得职业经验和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毕业生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内外考评机制,着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师生社会服务意识。依托行业,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教师专业优势,主动联系、积极带头,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规划建设项目,开展服务地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实现师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与行业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的增强。

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镇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培养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趋势的优秀人才,尤其是高职学生培养更应满足人才素质能力与行业的技术特点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紧密结合行业技术发展和进步,使培B目标要更好地体现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现行规范与标准,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作者简介】蒋 萍(1966― ),女,高级规划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划与建筑系副主任;张 艺(1987― ),女,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划与建筑系讲师;周春媚(1981― ),女,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划与建筑系副教授。

城镇规划论文:关于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思考

一、突出重点,搞好小城镇总体布局。

在全国范围内,小城镇发展是全局性的大战略。们这种抓小城镇建设是虚,行捞取政绩是实之风必须坚决遏制。突出重点,搞好小城镇总体布局至少要解决三个问题。小城镇作为重点发展乡镇并不矛盾,所谓大战略就是要推动全镇必须具有一定规模才能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小城镇内涵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国家或省的近期与远期规划,短期与长期发展的关系。因此,所有乡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建制镇,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证明,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对国营农、林、牧、副、渔业等专业场所在地中,达到了一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

二、小城镇发展必须突出重点,稳步健康地推进。

小城镇在总体规划上要用大战略思维,大力度实施,实事求是地做好近期规划。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一是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选址要与国家或区域发展规划中的跨世纪、跨地区的大工程,交通大动脉,通讯线路相联系。二是起点既要有高度,又不要脱离实际,切勿贪大求全求洋。三是小城镇的功能要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求,从而使小城镇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四是要把全国市场一体化的要求与本地经济特点相结合,将小城镇融进经济发展分工明确,产业布局合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中,利用大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三、强化功能,优先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设施、给水排水设施、电力通讯设施、防洪抗灾设施等。除此之外,还应包括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农贸交易市场;车站和码头等。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是保证小城镇发展,保证城镇居民生活工作的必要条件,是小城镇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也是小城镇城市化水平的完善,也是吸引外资、外企的基本环境因素。但目前小城镇规划中,大多能注意做好近远期建设规划,而对基础设施规划不够重视,这一方面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有关。另一方面由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工程量大,受乡镇领导任期目的影响。基础设施工程相互联系,互为配套,为小城镇的正常运转共同发挥着作用,它的建设需要有一个较完整的技术方案引导及协调。这样才有利于系统地协调整个小城镇基础设施相互之间的功能关系。

四、突出特色,兼顾小城镇亮点建设

小城镇地处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环境条件,小城镇发展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充分利用这些特色优势,打造出各自的特色经济优势,以获得最佳的发展效应。体现特色必须认真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规划与建设的关系。小城镇发展中有一条经验叫“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就是要把管理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是处理好开发利用与继承保护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特色就是经济,就是效益,就是发展的潜能,也是亮点。三是处理好近期建设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近期建设既是利用和发挥优势,也是积极地继承和保护的具体体现。还要特别注意其他特色,如工业型的就包括传统老字号的作坊、制造、冶炼、化工、采矿等。四是在小城镇建设中,把特色经济搞上去,取得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打造有别于其他小城镇的亮点。五是基础条件差的乡镇,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找准突破口,发挥优势,逐步发展并做大做强。

五、建保结合,重点保护小城镇生态环境

小城镇环境承受能力低,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治理的难度大,代价高。因此,要注意协调建设与保护的关系,把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放到突出的地位。重视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无论是发展小城镇经济,还是搞市政工程建设,都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二是创造良好的小城镇人居环境,搞好小城镇的绿化,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三是在绿化建设中要牢固树立生态观念,在绿化植物的选用和配置上,应当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效益,兼顾“造景”和“美化”的原则。

六、量力而行重在培植经济增长点

小城镇发展要做到量力而行,要加大配置本地区经济增长点的力度。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考虑到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筹措上,要积极配置本地经济增长点,不能坐、等、要、靠。一是将小城镇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合理收费,以解决其部分投入。二是对公用基础设施实行招投标,中标者先带(贷)款建设,实行谁建设谁受益,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三是通过银行贷款,根据小城镇近期和长远发展规划,相应增加信贷资金。加大引进外资外企的力度,培植本地的经济增长点,为小城镇发展创造经济条件。因此,在政策上要为外来企业提供优惠条件,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城镇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是创造良好的发展和留人(企业)环境。但在引进外企时,必须考虑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注意不要把那些被大中城市淘汰转嫁到小城镇来的,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见效慢的企业引进来,以免造成生态环境更大的破坏,影响小城镇的稳步健康发展。

城镇规划论文:城乡统筹发展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思考

摘要 传统小城镇总体规划基于城市化与增长极理论。重镇区规划,轻镇域规划,忽视城乡融合。“五个统筹”中的统筹城乡发展,基于城市化新理念,倡导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将这一思想应用到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则体现为:镇区与镇域规划并举、统筹发展产业空间、统筹管治地域空间、统筹协调城乡交通。

关键词 城乡统筹发展;小城镇总体规划;思考

城乡矛盾历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是各学科长期致力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对象与范围的界定

(一)、对象

小城镇作为乡村与城市之间过渡的载体,其不定性导致了人们对小城镇范围的理解存在分歧,这些分歧主要有两方面:①是否包括小城市;②是否包括没有设镇建制的乡集镇。本文将小城镇界定为:对周边农村区域有确切影响的建制镇,不包括小城市及没有设镇建制的乡集镇。

(二)、范围

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乡村人口非农化和乡村地域综合化发展,以及城市发展生态化和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张,城市与农村的分界日趋模糊,城镇和农村地域相互渗透的作用增强,形成了连片的城市化区域,即城镇密集区。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城镇与乡村的发展差距仍然比较明显,乡村相对比较贫困。

二、传统规划思路

(一)、规划特征

目前,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主要以镇区规划为重点。在规划内容上,总体规划侧重于镇区性质与规模的确定、用地功能的组织、总体结构的布局、道路交通的组织及市政公共设施的安排等方面,涉及面比较广。总的来说,现行小城镇总体规划具有几个特点:突出镇区规划,弱化镇域规划;与广大农村腹地结合不紧密;忽视城镇与农村的相互联系和融合。

(二)、规划动因

1 理论意识

结合一些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现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思路主要建立在城市化与增长极理论关于空间集聚的内核基础上。

(1)城市化集聚观。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从测度指标上都可以看出,城市化普遍被理解为要素在城镇空间的集聚,且城镇规模越大,相应的城市化水平越高。

(2)增长极理论。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J.Boudeville和其他许多学者一起将经济学家提出的“产业极”概念引入地理空间,他把增长极与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认为增长极是指在城镇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将原来为某种推动型工业的“极”与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这个“增长中心”相结合,提出投资应集中于增长中心,进而通过这个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的理论。

2 政绩驱使

依照我国《城市规划法》,小城镇总体规划由镇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由于受政绩的利益驱动,一些基层官员不顾发展规律,片面强调做大镇区规模,重“外延”,求“大”求“高”,不切实际盲目攀比,搞“形象工程”。

3 后果与弊端

由于空间所“关心”的主体为镇区,这就导致出现了小城镇的规模过度扩张,而外围农村地区则相对不景气,城镇经济发展以牺牲农村经济增长为代价等不合理和不协调的现象。很多地方出现了“盲目”的造城运动,镇区脱离实际,规模过大,发展速度过快,出现了大量占地较多的公用设施、超规模的基础设施(如宽马路、大广场)及大型工业园区,进而导致了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城乡二元化仍然突出,小城镇并没有起到规划预期中的对周边农村地域的扩散带动作用,这与总体规划的预期目标相违背。

三、规划新思路

(一)理念转变

目前,规划理念已从关注“空间变化过程”和“空间集聚过程”转到关注“空间关联过程”和“空间重组过程”,从城乡发展为线性因果发展理念转到城乡网络化协调发展理念。将小城镇与农村地区结合起来,把城乡统筹发展、网络化发展作为一个地区城乡有序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指导一个地区城乡全过程的基本模式。

(二)内容完善

1 产业空间统筹发展

(1)根据小城镇和乡村产业体系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结构模式,促进城乡之间的产业结构协调化和城乡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2)对城乡产业结构体系在空间层面上进行相应调整,促进城乡产业空间的有机融合与城乡空间产业的合理布局。

2 地域空间统筹管治

3 交通统筹协调

小城镇总体规划尤其是其中的镇域规划,需要我们付诸实施,而不应该停留在“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尴尬层面。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对公共政策进行研究,制定配套的政策是规划实施的关键。针对现状规划的不足,笔者认为主要可从几方面加以完善:(1)完善规划管理、执行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规划决策体制,严格执行规划审批制度,坚决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2)合理利用资金,除投资镇区进行适度规模建设外,还应将资金投向城乡公路、通信设施的建设等方面,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3)改变政绩考评标准,在招商引资、发展镇区建设等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增加解决就业、抓好农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等标准;(4)改革制度,创新体制,建立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确保城乡各种联系要素顺畅。

城镇规划论文:谈如何对城镇进行合理的规划

近年来一些小城镇的飞速发展,主要集中在县城关镇,而其他小城镇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相对而言都不具备竞争力。然而遗憾的是,面对这种小城镇开发与建设自下而上的推力与政策的鼓励,小城镇土地控制方式严重制约了其发展。一方面,目前的土地总量控制中,在确定供给量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城镇外来人口与企业的用地要求,仅仅从现有集镇住户的自然发展出发,同时机械地为保持耕地总平衡而平衡,忽视了小城镇在一定时期与程度上的外延扩张是农村集约与内插发展的必然途径与结果,导致小城镇用地供给偏小,许多农民与外来企业望镇兴叹。另一方面,土地法规定的用地总量控制方式在实施中,一般由上往下确定一个总供给量然后层层分解,由于土地控制趋紧,上级政府为了保证中心城市用地供给,在分解指标时变相截留了部分用地指标,这样导致处于城镇体系底层的小城镇用地少,又谈何发展!这种控制方式导致大中城市的外延扩张并没有控制住,而小城镇的发展活力却被扼杀,因此,急需对土地法中关于土地供给量控制的方式与依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以研究与变更,以保证小城镇发展政策导向、内在动力机制与法律控制方向的一致性。

一、对城市规划区的理解以及城市规划与规划建设用地、行政辖区的关系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一章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第四章第二十九条指出:“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第二十条至第三十八条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其他行为也予以管理上的界定。这表明城市规划区不仅仅是“控制区”,更是“管理区”,城市规划行政主要部门的管理区域应是城市规划区而非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在目前基层规划管理中,存在着将“城市规划建议用地”范围作为“规划区”范围来管理,而将“城市规划区”作为“规划控制与协调区”来对待的状况,这种人为缩小规划执法范围的做法,与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是相违背的。与之相反的是在某些部门的统计中,以规划区代替规划建设用地,人为夸大城镇建设占地指标,造成不应有的矛盾。如上所述,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分为三个层次:市区、近郊区、建设控制地带,其中市区相当于总体规划用地,而总体规划用地中除去其中的河流、山体、空地、农田等才是规划建设用地,也即规划区内的土地大部分是“非建设用地”,有些用地纳入规划区以内恰恰是为了控制其用途,禁止其变为建设用地,以保证城市生态、城市“菜篮子”、“米袋子”等。城市规划区与规划建设用地的关系正如农家小院与农户住宅的关系一样,前者为管理区域而后者为开发建设区域,两者不能混淆。然而目前许多部门将前者作为后者上报,导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在无形中被严重地夸大,以致造成“城市规划盲目侵占土地”的假象,进而导致某些领导者与部门据此将本来对控制盲目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规划加以批评与否定。由此可见,什么时候不严格执行城市规划,什么时候就会出现乱开发乱建设的现象,前一段的大开发与乱占耕地浪潮中,为了绕开“城市规划”这一“拦路虎”,许多领导人与部门费了多少苦心、创造了多少有违于城市规划法精神的“模式”,不能不令人担忧,如果再出现一些土地浪费,城市规划难保又会成为“替罪羊”,因此,尽快修改城市规划法,普及规划基本知识,加强规划管理与实施,应是重中之重!城市规划区既然是管理区而不仅是控制区,就必须做到区内管理与建设的统一,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对于已纳入城市规划区但未进入建设用地范围的村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只收费控制不投资建设,这是一种有悖于城市规划提倡的公平、公正精神的做法,而且在区域的居民与干部中已引起了相当的不满情绪,长久下去,将会损害城市规划的地位。

二、土地利用规划与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一致性问题

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至少在三个方面与城镇规划直接发生关系:①土地供给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②土地供给年度计划与城镇扩张速度的关系;③土地利用的空间形态与城镇发展的合理形态与结构问题。在小城镇中,除了已经广泛存在的土地供给总量与小城镇的合理规模要求不相符合、制约小城镇的集约化发展和对农村的吸纳与辐射能力外,土地供给的年度计划与小城镇发展可能达到或应该达到的速度要求不相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益增长的农民进镇的积极性与广大农村地域的城镇化进程。

三、小城镇建设与开发方式

我国小城镇发展初期,考虑到农民居住习惯与“小农意识”的影响,对于进镇农民建房,仅仅提出“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的方针,建设实践中也基本是这样做的,这样即杜绝了农居散乱布局的问题,做到有序开发,同时也与农民习惯于独门独院、自我投资的习惯相适应。农民联户建成的住宅区与街道扩展速度很快,对于迅速形成集镇新面貌与规模起了很大作用,然而这种开发与建设方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一是农民一般都是沿路单家独户联户成街建设,低居高密度伸展,导致小城镇街景单一、建筑拥挤而且浪费土地;二是造成小城镇空间结构形成“沿街两张皮”,用地缺乏纵深扩张,导致基础设施投资浪费。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现代化的步伐。目前在一些较为富裕的地方,农民开始自愿联合起来,走“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成片开发”的路子,由政府牵头,统一组织,按照现代化城市小区的标准建设中高层化、小区化、单元化的农民小区,不仅提高了居住质量,而且节约了耕地,这种既符合小城镇内涵发展要求,又与农民自身观念转变相适应的方式应该得到大力提倡。然而遗憾的是,受到政策的约束,乡镇一级不具有开发职能,没有有资质的城镇建设开发公司承担这种统一开发建设职能,而农民集资联合开发小区的方式毕竟缺乏科学组织。因此,建议起码在已具备相当规模的中心镇组建城镇建设开发公司,承担政府委托的城镇开发职能,这样既能调动城镇政府的积极性,又能及时引导农民提高生活质量、改变传统生活习惯的自主性,推动小城镇发展走上新的台阶。以上五方面的矛盾与问题,都是在规划运行实践中暴露出来的,理论上的障碍并非难以跨越,只要澄清认识,端正态度,必能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希望能通过共同努力,尽量解决上述问题,为小城镇规划的运行和城镇本身的合理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城镇规划论文: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思路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电网建设作为小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模式应与大城市的模式存在区别,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工作。在规划小城镇电力系统时,需要与当地电力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统一,分析小城镇所在地的综合条件,进而拟定出相应的规划方案。文章中作者根据电力系统规划中遵循的原则,给出具体的规划设计思路。

关键词: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思路

引言

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就是电能,科学合理的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可以节约国家投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做好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中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给出完善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思路的措施。

1 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现状

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中存在一些问题,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系统自动化水平不高、电能质量与可靠性不够及电网结构不合理。通常情况下小城镇中心区域都会存在10kV的供电线路,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城镇景观与布局,整个城镇中心区域都会覆盖着架空线路;其次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有着10kV的电缆线路,但电缆受到工艺限制,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造成侵蚀情况的出现;再者实际中负荷分配方面不够均衡,线路损耗造成电能损失严重[1]。小城镇中缺乏110kV或110kV以上的变电站,除此之外,小城镇的变电站采用陈旧设备进行供电,造成供电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充分利用预测负荷,融合功能分类后的计算结果,保证供电规划的科学合理性。接下来笔者分析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原则,为后续论述做好铺垫。

2 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原则分析

在进行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笔者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归纳成以下几点,希望为同行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2.1 系统统一规划原则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一般包括电源规划与电网设计两方面的内容。进行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时需要坚持安全稳定与经济合理的目标,规划中将电力需求定为规划导向,考虑两方面的因素:电源对电网产生的不利影响与电源送出及负荷需求的要求,为确保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性,统一规划电源与电网[2]。

2.2 协调城市发展原则

规划电力系统时需要将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指导方针,根据安全与可靠的基本要求进行厂址与站址的选择落实,充分融合小城镇的规划,实现两者同步发展,保证电力与经济的协调性,因此实际中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保证未来数年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2.3 经济资源协调原则

实际中想要协调电力、经济、资源及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几者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满足居民对电力的需求,电力系统规划中充分应用节能与创新技术,优化电源结构,减少发电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提高供电质量。

2.4 城乡统筹规划原则

做好统筹安排城市电力发展规划工作具有现实意义,这样可以有效去除城乡中电力供应交差的因素。目前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中存在较大的差距,经济条件不同造成规划设计水平不同,因此需要提升电力系统中的建设标准,提升小城镇电力供应条件,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

3 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思路分析

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促进小城镇进一步发展。

3.1 城市电网规划分析

城市电网规划就是将电源规划作为前提,将总体电力系统规划作为指导思想,结合城市发展策略,保证供电的安全可靠性,分析先进电网中的不足,全方位分析电力系统规划,进而合理确定电网发展阶段,确定相应原则与发展方向,保证电网的可持续发展,确定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方案。具体到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建设110kV变电站,对于110kV系统需要将其构成环网,负荷中心接收通过环网中110kV变电站的供电,为满足供电可靠性与灵活性,可以将110kV往负荷中心深入[3]。但实际中受到小城镇经济水平的影响,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结合城市中远期、近期的规划要求将规划方案进行分解,远期规划中负荷中心中纳入110kV变电站,保证变电站作用在近期规划中与负荷中心贴近,正确设置变电站位置。

3.2 综合资源的规划

进行综合资源规划时需要考虑供应侧与电力需求侧的不同资源,电力系统规划时建设费用的作用以最小化的形式存在,保证能源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通过高效、合理的供应侧与需求侧资源的使用,真正意义上实现系统规划满足最低的社会成本。综合资源规划中主要分析资源的综合利用,基于电力系统规划相互作用给出合理的评价。供应规划不同会对电力供应产生不同的影响,也会极大程度影响电力负荷的基础需求,进而影响供应与成本方案及需求侧的效益。

3.3 减少降压层次实现电压等级简化

目前很多小城镇在应用4级降压层次,包括220、110、10及0.38kV,因此需要减少35kV规划以外的等级电压,或者直接禁止使用。110kV系统作为小城电力系统规划的重点部分[4]。需要依据规划区域内的要求规定电源数量、种类与方位等,在相应确定后,依据负荷的预测结果,进一步明确110kV变电站的数量、容量与位置等,保证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合理性。

3.4 准确进行负荷预测

进行负荷预测时需要全面分析小城镇电网特点与用电特点,准确预测未来某段时间内的负荷增长度,一般情况下规划时间以5年为一阶段,5年内的为近期规划,元气规划则需要预测未来20年的负荷增长。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过程中需要依据负荷预测,将全过程规划工作中的涉及到优劣程度与精度高低联系起来。提高大量数据支持电力系统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如今需要强化电力需求的预测工作,在实际预测过程中,需要至少使用2种或以上的负荷预测方式进行,对不同预测方式进行相互考核,最大程度提高负荷预测的准确度[5]。

3.5 做好基础资料收集

城市供电基础资料受到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开展好坏的影响,因此实际中应该完善基础资料收集工作,氐琢私庑〕钦虻氖导使┑缜榭觯为负荷规划与电网改造做好铺垫,同时为负荷预测准确性提高数据支持,保证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进行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电力设施运行中的噪声、干扰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进行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目标,确定电力设施的走向及用地等问题,不能单纯的考虑电气专业,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唯有如此,才可以在电力系统规划中充分发挥实时性作用,进而改善电力网中存的问题,提高及保证电力质量、安全可靠与经济合理等,实现电力系统规划与社会和谐发展。

城镇规划论文:关于漳州九龙江三角洲城镇发展规划的探讨

【摘 要】 通过对漳州九龙江三角洲城镇发展规划的分析和探讨,提出进一步完善该规划的有效措施,着力深化漳州九龙江三角洲城镇发展规划,促进大漳州经济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九龙江三角洲;城镇发展规划;“一城一港、两轴四片”

1 引言

近年来,漳州市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根据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工贸港口城市与建设厦漳泉城市联盟的需要,对九龙江三角洲城镇发展提出以漳州市为中心城市的“一城一港、两轴四片”的发展战略规划,到2020年规划城镇总人口规模为220万人,建设用地221.5平方千米。

2 “一城一港,两轴四片”的含义

一城,即漳州中心城市,包括芗城区、龙文区及桥南片区(含芗城区的桥南和龙海市的九湖、颜厝两个镇),规划人口规模80万人,建设用地80平方千米,布局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及部分加工、制造工业,主要职能为生态工贸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花果之都、闽东南中心城市之一和区域性交通枢纽,其空间发展策略为东进和南跨。一港,即漳州港,为厦门港区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招商局中银漳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海市港尾镇,规划人口规模20万人,建设用地22平方千米,主要发展海港、航运、临港工业、和仓储物流,是兼有渡假功能的现代海滨港口开发区,其空间发展策略为南进。四片,即指位于九龙江东西发展轴上的金峰片(含靖城)、角美片;东南发展轴上的龙海片;北部次轴上的长泰片。

金峰片,包括中心城区金峰工业区、石亭、天宝、浦南和靖城万利达工业园区,规划人口规模30万人,建设用地30平方千米,为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为主的现代综合新城,其空间发展策略为北上和西拓。

角美片,位于九龙江东西发展轴的东极,与厦门海沧经济区接攘,包括以灿坤工业园为龙头的龙池开发区、角美开发区和角美镇,规划建成漳州东部中心城区、闽台民俗文化交流中心和制造业工业基地。规划人口规模45万人,建设用地45.1平方千米,其空间发展策略为东连成片。

龙海片, 位于九龙江西溪与北溪交汇出海口南岸,是漳州与厦门湾经济区对接的重要窗口,目前设龙海县级市,规划区包括石码、海澄、榜山、紫泥,将建成漳州的副中心,为工贸港口城市,规划人口规模30万人,建设用地26.5平方千米。其空间发展策略为北拓和南进。

长泰片,位于九龙江北溪以北,含长泰的武安、积山和龙文区的郭坑,现鹰厦铁路漳州东站设在郭坑,另有省道郊柏线和长泰――角美公路贯穿,是漳州的北大门,交通方便,可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发展小型加工和制造业工业,成为生态农业、旅游业为主的生态型园林城区,规划人口规模15万人,建设用地12平方千米。其空间发展策略为东拓和南进。

3 发展优势与发展机遇

漳州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3.6度到25度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21℃,气候条件优越。它整个地形依山面海,呈倾斜状和台阶状,山势走向由西北向东南,西北有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挡住寒流入侵,东南面临开阔的东海,温湿气流源源而来,构成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区域性气候。由此可见,漳州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漳州毗邻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国务院批准的闽南厦漳泉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福建最南端的一个地级市,下辖一市二区八县,有120个乡、镇、街道。全市土地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82公里,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8万人,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万人。

漳州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誉,物产丰饶,为文明富庶的经济开发区、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也是闽西南的商贸重镇和富有亚热带风光的滨海城市。漳州人民勤劳勇敢、民风淳朴;历史上人才荟集,俊贤辈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宝地。曾先后荣获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光荣称号。

漳州风景倚丽,青山碧水,山川秀美,气候宜人,避署胜地东山岛被誉为“东方的夏威夷”,朝圣宝地三平寺终年香火连绵,闻名海内外,宋城赵家堡、千年古刹南山寺、花香蝶舞百花村,更是旅游的好去处。

漳州还是福建省主要的侨乡之一,也是台胞主要的祖籍地,对外开放较早。1985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沿海经济开放区,此外还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东山港、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最近由国家外经贸部、国家农业部、国台办联合批准设立的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总之,漳州有着丰富的淡水资源、充裕的农产品资源、交通条件和通关条件也很方便,同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闽台特色。

另一方面,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构建厦漳泉城市联盟,实现厦漳泉经济一体化,对于九龙江三角洲城镇的发展,是个很好的机遇。

4 漳州九龙江三角洲城镇发展规划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漳州九龙江三角洲城镇发展规划,可以认为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一城一港、两轴四片”的发展战略规划,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与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求相一致,可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但是,在该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问题还必须加以把握,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下面对此提出若干建议,以供探讨研究。

4.1 规划要有前瞻性,对九龙江三角洲城镇的发展,结构形态未来的演化要留有余地。

4.2 各城镇之间,功能分区布局,要从全局角度或“大漳州”发展的可能格局进一步协调(“一城一港、两轴四片”将来存在合而为一的“大漳州”发展可能)。

4.3 九龙江三角洲的“一城一港、两轴四片”的建设,其道路系统规划要留有衔接的可能,以应对将来“大漳州”城市发展格局的可能。

4.4 根据厦漳泉三市联盟各港区功能定位和职能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协调,合理布局九龙江三角洲的“一城一港、两轴四片”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

4.5 根据漳州市旅游资源特点,重点培育渡假休闲旅游市场,同时加强厦漳泉地区的旅游合作。

4.6 九龙江三角洲的“一城一港、两轴四片”的建设发展中,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有长远的眼光,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应自觉地用新的理念指导规划和建设工作,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研究,寻求我市“一城一港、两轴四片”取得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共赢发展的新途径。

城镇规划论文:城镇消防规划设计工作

【摘 要】 由于部分城镇管理者消防意识淡薄,对消防工作不予重视,致使某些城镇消防基础设施空白或配置甚微。因此,城镇的消防规划建设编制是基础,落实是关键,要做好这项工作一定要积极主动当好政府参谋,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关键词】 城镇;消防;规划;建设

随着城镇规模逐年扩大、企业的逐年壮大,油、气、电、化工原料及产品生产和广泛运用等的日益普及,火灾频率不断增高,火灾形势日益严峻,城镇消防规划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使小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到既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又有超前性且又能符合我省各地小城镇的实际,现结合本人多年工作体会谈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1 做好小城镇消防规划的基本措施

1.1 城镇的消防规划编制是基础,落实是关键,要做好这项工作一定要积极主动当好政府参谋,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支持,要在政府领导下,成立以建委、规划、财政、公用事业、消防等相关部门的组织机构。各地从筹备规划的初步方案,到每个专题调研、规划编制成果及评审,都要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机构配合协作下工作。作为消防部门不但要当好政府参谋,还必须协助政府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尤其是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消防规划的有关内容。离开了政府领导,这项工作就不可能搞好。消防规划编制工作委托规划设计院负责,消防部门可派出人员配合编制单位进行基础资料调查和协调,这样才能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各职能部门应加强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1.2 消防规划编制应从实际出发,规划设计部门要对现行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充分研究,如: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公安部的《城市消防规划编制要点》、各省公安厅、建设厅联合制定《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办法》、《消防改革与发展纲要》、《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装备配备标准》、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等。要有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分清主次、轻重缓急,才能有超前性、可操作性。

1.3 将消防规划与其它专项规划紧密结合。小城镇消防规划是小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总体规划的一个子系统,在编制过程中必须与其它专项规划紧密结合,如城市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燃气、抗震、人防等都包含消防设施的规划的建设条件。都是城市规划的专项子系统,这些规划与消防规划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互为依托,互相结合,就能更好的保证消防规划的具体落实。

1.4 针对各地的规划中的难点、消防安全的重大隐患开展专项调查、了解第一手的资料。除了当地经济状况、消防安全布局、功能的分区、供水、道路、通信、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社区消防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这些内容外,很重要的还要针对规划中的几个难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并掌握全面、详实的基础资料。这些情况的现状很重要,应作为消防规划的依托之一。几个主要难点的内容:

1.4.1 火灾的调查情况。要深入研究城镇火灾情况,从历年的火灾情况入手,并进行总结,有全面细致的火灾状况和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的调查统计资料。总结时突出的问题为:消防站点不足、消防警力不足、消防水源缺乏、道路狭窄、通信落后、建筑的耐火等级等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如:中心镇要成立小型普通消防站、警力不足时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等等。

1.4.2 化危品在生产、使用、运输等环节存在危险性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与资料收集、以及化危品布局及存在的问题,要提出解决的办法如:在仓储方面坚持化危品场所必须设立在城市边缘独立安全地带的原则,在储存方式上采取相对集中,分类贮存的办法,在运输上规定交通道路和通行时间。

1.4.3 旧村镇消防改造。旧镇交通集中、功能混杂、建筑物耐火等级低、街道狭窄拥挤、邻街违章搭建、供水管网、电网方面落后等问题,要提出解决的办法如:开辟防火分隔带、整治违章搭建、改造用电线路和增设小型消防站等措施。

1.4.4 镇村结合部的消防问题。镇村结合部常处于失控状态,民宅、工厂、仓库混杂,违章建设、出租民宅、加工业等,水源不足,道路狭窄、供电很多的消防安全问题。

这方面要提出加强镇村规划管理,加快电网,供水,道路的建设等,完善总体规划,建议政府加大镇村结合部的执法管理的力度。以上的几项难点应列为近期的实施目标。

1.5 各地要把工作中遇到的难点,提出解决方案,把握工作进度,在时间上要有控制,限定先行完成,对基础资料、难点的调查工作,尽量和总体规划同步,如总体规划无法提出来,我们只能提前设计,先行完成消防专业规划,等总体规划完成后,进行局部修订,把消防规划融入到总体规划成果中。

1.6 资金要保证。要当好政府参谋,把消防专业规划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多渠道筹集资金,可以由政府从财政中拨专款,也可以想办法从民间筹资,成立消防基金会,还可以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在开发区或新建建筑中,由投资者建设公共消防设施。

2 小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程序

小城镇消防规划是一项综合系统的规划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时间周期长。因此整个规划过程必须统筹合理安排,制定严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内容,严格实施过程控制,才能确保工作的政策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程序:确定任务编制消防规划大纲现状调查和专题报告编制消防规划消防规划专家评审消防规划成果制作提交政府审批

2.1 小城镇消防规划应有镇政府组织并委托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

2.2 编制规划时应明确编制规划的任务和具体要求、包括规划范围、规划时间、规划内容、规划目标、规划重点、规划成果表现等。

2.3 现状调查报告应搜集编制规划所必须的当地社会经济背景、当地的消防环境、城镇建设等现状资料、城镇总体规划等有关材料及以上的几项难点等问题。

2.4 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制消防规划。

2.5 区、县的规划、建设、和消防部门应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评审,规划编制单位应根据评审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并形成规划成果。

2.6 规划成果报送区、县政府批准后,由当地政府组织实施。

3 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的内容及深度

3.1 规划文本具体内容包括:

3.1.1 文本总则:规划编制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规划范围、规划时现、规划目标和重点等。

3.1.2 内容及深度:消防规划的消防安全布局规划、消防站点及消防设施、装备,消防通道、消防供水、消防通信及指挥系统,消防减灾系统、社区消防建设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对于上述的的每一项内容的深度都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①要明确规划的依据和原则;②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设置相应的规划内容;③要对现有不能满足需要的消防问题提出改造的方案和意见。特别要提出的是,社区消防建设是一项贯彻推进城镇发展的战略部署,是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一个重要措施。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这项工作的规划尤其在中心镇、重点镇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自办、镇办、村办、社区、合同制等各种形式的消防队伍,是新形势下重要的规划内容。这二项工作应纳入消防规划内容并列为近期规划。

3.1.3 近期规划和投资估算。根据小城镇消防规划的总体要求,分项分年度提出具体的新建、改建、迁移计划以及各项目的投资估算,列表说明工程的名称、主要内容、投资估算及时间进度安排等。

3.1.4 规划实施意见。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组织、政策、技术、管理等措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和建立各种形式的消防队伍、消防站组织,明确经费筹措渠道。规划目标、指标、项目和投资均应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3.2 规划说明。内容应包括总纲(主要规划依据、规划期限、范围、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等内容)及解释规划的文本外,还必须说明城镇的基本概况、消防设施现状、消防安全状况及几个难点的调查及综合分析、评价以及具体实施消防规划的措施整改、及经费的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及实施措施,近期规划中的消防设施建设项目的数量、规模、形式及保证措施应做出具体说明,以便于政府在年度建设计划的编制、资金的落实上有依据。并分析实现规划目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字资料。要根据实现的可能性,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分批逐步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出了消防规划近期、远期具体的实施意见,以此来落实消防规划。近期规划应紧密联系当前消防工作实际,本着既能切实有效的解决历史遗留的消防不足与欠帐,又能积极促进本地的消防工作不断发展的思路,针对现状问题进行补缺补漏,提出具体和可操作的实施计划、要重视用数据讲话;远期则要紧紧抓住消防事业的实际问题和发展特色,立足长远,注重规划的科学预测,使消防规划能对消防工作可持续发展作具体的战略指导,使消防工作能适应城镇建设、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

3.3 规划图纸:应有消防现状图、近期建设规划图、规划图。

4 做好城镇消防教育的公众化

消防教育理念是“公众消防教育”,即对公众进行火灾危害性和预防火灾等基本知识的教育。随着消防工作的发展,远期在消防机构中设立消防安全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公众消防教育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针对当地的火灾形势和区域特点来确定消防教育的重点对象和活动内容。

4.1 实施原则。①所有人均有接受消防教育的义务;②所有单位均有责任对本单位人员进行消防教育;③消防部门应对公众提供有关消防法律、法规等方面内容的指导,同时也有对“公众消防教育”进行监督的责任。

4.2 具体措施。消防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同时募集社会资金予以支持。

社区消防教育以切合实际情况为原则。建设消防教育馆和消防教育基地,消防教育基地应面向社会、面向公众、面向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消防培训教育,推进消防社会化进程。

4.3 强化消防监督职能。改进防火监督办法,强化消防监督职能,已经成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这既是消防工作紧紧围绕稳定社会、促进改革、保障市场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促进地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防火监督部门的使命。

4.3.1 强化业务学习,加强消防监督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经验交流,以提高业务水平。

4.3.2 强化企业单位的自我消防管理,确定单位和个人的消防目标,发动方方面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提高整个地区的安全。

4.3.3 做好消防监督角色的转换,全力推进消防监督工作的社会化,以社会化促进消防监督工作的发展。

城镇规划论文:当前城镇规划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经济发展迅速,职能地位日益突出,随之,带来了诸如人口密度增加、环境污染加剧、土地利用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创建优美的城镇的环境已成为当前城镇规划的当务之急,科学规划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我国城镇在环境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科学规划 城镇建设 问题对策

一、城镇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重复建设。

在城镇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充分考虑供水、供电、供气及排水等,避免重复建设,尤其是道路建设。

(二)结构性建设要布局合理。

结合城镇的实际情况,将办公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及高教区等合理布局,中间要有生态绿化带隔开。

(三)增加城镇的辐射能力。

人口应向边缘分散,避免建成区人口过于集中,密度大;在城市的市中心区外围辟建交通环路,避免外来车辆穿越市中心地区;对交通车辆采取快、慢分流,客、货分沫,过境与市区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并开辟步行街、自行车道、快速公共交通专用道等,避免造成城镇交通局部负担过重。

(四)预防结构性污染。

发展高新技术工业,尽量少发展高能耗、高排污的企业,如造纸、化工、医药高用水大户、小户等重污染行业。

(五)城镇总体艺术布局反映出城镇的体量、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

1.城镇的布局必须体现出“小”的体量,避免生搬硬套大城市的大马路、大广场、大楼房,与城镇的体量不太相称。2.在规划布局中将城镇的古城墙、古建筑、古河道、古桥梁、古树、古井、古碑等保留下来,组织到城镇的总图中。3.要充分利用城镇范围内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山区、丘陵城镇要依山就势布置道路,体现出山城的特点。要保留少数民族集居的地段及富于乡土味、建筑质量好且完整的旧街道、旧民居。4.城镇街道规划布置应力求平面上有疏有密,疏密结合;有进有退,形成哟危涣⑻迕嫔嫌懈哂械停高低错落;有长有短,长短对比;总体效果上有主有次,主次分明。

二、解决城镇规划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进行科学规划与布局。

我国应当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服务的信息平台,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循环经济系统的各个参与方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信息、可循环物质与能量供求信息,环境发展、环境保护经验等,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我国中城镇的环境建设和规划中,要结介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提高环境规划的区域性、高效性、和谐性与整体性,在保证生态环境良好的状况下发展建设城镇经济或者其他方面,不能出现经济发展很迅速,但是环境被破坏严重,这样做对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另外,在我国城镇的发展规划与发展布局中,首先应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对城镇建设实现介理化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保证城镇及周边的生态问题,使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发展。

(二)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特色。

“历史文化是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要更深一层“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人员在对城镇新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考察、掌握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三)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保证一个城镇承载防止污染的能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对城镇生态环境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在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发展情况中,普遍存在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落后而导致防污染能力下降,导致很多城镇因为污染处理的不够及时与到位。所以,我国应当加强对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如在城镇治理污水、生活垃圾等方面的设施建设,应对生态环境的投入进行有力度的加大,为改善与保护城镇的生态环境奠定物质基础。至于资金方面,城镇可以通过多方面手段吸收资金,可以采用国家、机体、个人等多元化的拓宽资金方式,在确保环境资金的基础上,在城镇内建立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厂,在设备设施方面进行提高与改善,以保证城镇建设中环境规划得到良好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实现环境治理模式的转变。

循环经济模式是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死循环回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产生量,还有利于转变污染治理的模式,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城镇的循环经济就是立足于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此外,城镇的基础设施的规划,应该在益于环境的资源循环和零排放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其中包括水循环利用保护体系、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有毒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置设施。

(五)做好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

城镇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标准,把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一要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划定不准发展区、控制发展区及近期发展区,实现城镇土地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同时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集聚和乡镇业集中连片发展,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加大农村居住点的土地整理力度,大力提倡公寓式住宅、综合开发和集中成片建设,建立与城镇化相适应的高效集约的用地布局结构。二要做好环境保护规划,在城镇周围应划定生态敏感区,对于敏感区内的一切经济活动要严格加以限制。如在城镇用地规划布局上协调好工业区与生活区的关系,将污染型工业安排在生态适宜性大的地区,形成规模适当的工业区,并与生活区保持适当间距;在沿海和河网地区,加强对滩涂资源和湿地的保护;对被填埋或污染的水体,有计划地进行疏浚、治理和保护;在城镇内部,尽量多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乡土植物和绿地,扩大绿化覆盖率,使城市内部的绿化与乡镇外围的田园绿地、森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生态绿地系统,给城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足够的环境容量。

总之,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要创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科学规划,坚持生态环境基本国策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健康发展。

城镇规划论文:小城镇风貌规划实践探讨

1.小城镇风貌规划概述

城镇风貌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环境共同反映的特征,体现在城镇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城市建设等方面。通过现代城镇规划理论,将城镇的各种风貌要素进行恰当合理的安排,创造出环境宜人的现代人居环境。

2.舒家镇风貌规划案例分析

2.1现状概况

2.1.1用地现状

舒家镇规划区现状用地大部份为城市建设用地。该区地形较完整、平坦,中部有一自然冲沟,城镇现状用地高差变化在3―5米左右。该规划区紧临御临河,随着三峡工程三期水位的完工,御临河水位线上涨,形成该镇滨水的良好自然景观。

2.1.2建筑现状

现状区内建筑以商住房为主,大部分是近几年新建的两至三层砖房,有少部分为木构建筑或土墙房。在规划区中部有已建成的舒家镇中学,舒家镇卫生院,舒家镇供销社,舒家镇粮店,舒家镇敬老院。

2.1.3市政设施现状

规划区内已建有两条道路,路宽7~9米。城市道路系统尚未完全形成,内部道路宽度3~5米,多为水泥路面。城镇饮用水源为河水。沿道路有市话线路、照明线路,城镇用电来源于龙兴镇。城镇排水体制现状为雨污合流,雨水直接排入溪河、水渠,生活污水主要通过化粪池处理后排放。

2.2风貌设计原则

随着舒家镇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配合三峡工程移民迁置,人口增多,城镇用地范围正逐步扩大,同时也对城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舒家镇总体发展规划与设想,在规划中贯彻以下原则。

2.2.1特色原则

舒家镇及周边地区自然山水优美,有山林、溪河、水渠、溶洞为主体的自然风光,配合排花洞旅游基地的开发建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城镇。

2.2.2可持续发展原则

规划立足现实,统筹全局,使规划既有科学性,又有超前性,以适应舒家镇今后的发展。由于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次完成,在保证城镇持续发展和稳步繁荣的前提下,促进舒家镇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发展。

2.2.3生态原则

人与环境之间应该是协调共存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在规划中坚持生态至上的原则,为居民、游客创造优美、安宁、舒适的环境。规划以人为本,从环境的整体性统筹建筑、道路、绿化空间之间的和谐。

2.3风貌规划设计

2.3.1空间组织

(1)广场空间

在舒家镇东西入口,规划设置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意义的市政广场,突出其统帅作用及标志性;在主干道末端形成以宾馆为中心的另一集聚空间。

(2)街道空间

城镇的主要功能用地沿东西主干道、南北滨河干道及景观步行道形成带状布置,规划强调整体街景空间的起伏、进退、错落、启呈与转折,富于节奏感和韵律感,沿街建筑与街道比例恰当,重点处突出公共建筑(如政府大楼、影剧院等),力求创造协调的街道线形空间。

(3)节点空间

在舒家镇城镇区主要路口和人流、物流集散处,建筑群体以重点建筑为主,水平体量与垂直体量相结合,求得与水面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设计注重群体组合、强调标志感和地方特性。

(4)滨水岸线空间

滨水岸线是创造独特城镇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绿地、游园为主体,从而使城市横向空间为水面――绿地――建筑,形成循序渐变、自然而富有生气的空间整体。

2.3.2绿地风貌规划

舒家镇绿地系统由滨水岸线绿化、建筑四周绿化、街道街头绿化、广场绿地及景观绿化形成系统,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并力求创造富有特色的山水城镇风貌。

把绿化视为城镇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份,在规划布局中注意与环境的协调,运用多种绿化手段,丰富、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满足人们工作、学习、游憩、社交等多功能要求,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自然环境。

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从植物的生态习性、环境条件、调节城市生态平衡等方面入手,绿化结构和规划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水系及建、构筑物相协调,把自然景观引入城镇,维护城市生态的动态平衡。

以景观绿化、滨江绿带(公共绿地)、街头绿地、街道绿化、住区绿地为主,形成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城镇绿地系统。

2.3.3景观风貌规划

(1)自然景观

舒家镇依山滂水,山水自然景观极佳,作为发展旅游的重要城镇,规划力求保护和发展其自然山水景观,对现有自然冲沟进行处理,通过筑坝蓄水、岸壁整治等措施,力求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协调,形成具有山水园林城市特色的旅游名镇。

(2)城市特色风貌

舒家镇规模小、尺度亲切宜人,背景为青山绿水,规划建筑体量小、风格素雅。主体建筑采用浅灰色坡项,墙面可采用素色墙砖、石材或涂料。

城镇内街道景观的动与静、建筑的退与进以及低与高,形成一种亲切的小镇氛围。在政府大楼前面市政广场,街道与建筑景观,力求创造一种繁荣、祥和的气氛,与庄严的政府大楼、宽阔的广场形成整体。而宾馆区结合景观、旅游的开发建设,则力求创造一种安静、自然的气氛。漫步在小镇街巷,林荫夹道,形成小镇另一种景观,宁静而令人回味。

广场、路口是舒家镇节点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规划充分利用小镇的市政广场、宾馆前广场等地,通过小品、绿化与环境等,形成景观节点。

3.结语

如何解决城镇自身特色塑造,如何避免千镇一面的错误是值得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问题,而完善合理的城镇风貌规划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也是设计者的职责所在。

城镇规划论文:新时期小城镇产业联动发展思路及规划探究

摘要:在新时期的发展形势下,作为城市之尾、乡村之首的小城镇起到了平衡城乡经济稳定的作用,它的发展受到特别关注。小城镇的产业与小城镇相随相生,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核心。随着小城镇市场经济以及国家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小城镇原本粗放的产业结构与初级的空间布局已不能进一步满足其自身和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面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小城镇需要谋求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如何高效地实现三类产业的联动,将是小城镇所要面对的议题。研究以小城镇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在过往小城镇发展中作用及面临的问题,基于农业、旅游、人居及文化产业,提出适用于一般小城镇的多产业联动发展思路,并结合广汉市西高镇的规划实践,以期为今后小城镇的发展提供相关借鉴及参考。

0 引言

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城市与乡村,它介于两者之间,具有“亦城亦乡、半城半乡”的双重特征[1],既承接了城市的辐射和外溢,又承担起对乡村的服务与拉动,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之尾、乡村之首”,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既往等级化的行政体系与市场力量的双重作用下,长期以来受制于政策、资金等条件的局限,我国小城镇发展进程缓慢,且大多倾向于“土地的城镇化”,并未从产业、人口、文化的角度进行考虑,这样的发展方式严重影响了小城镇健康有序的成长。

在当前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需要积极合理地建设小城镇,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这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小城镇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选择合乎其自身及外部环境需求的产业,是实现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新型城镇化条件下城镇在未来发展释放更大空间的保障。

1 我国小城镇现状产业发展问题概述

1.1 传统产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传统的小城镇产业发展出现了若干矛盾[2]。首先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三类产业之间缺乏联系;其次在三类产业内部,第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且产品附加值不高,各类产业与农业的关联度弱,缺乏对农业的“后向效应”;多数小城镇的发展依赖于传统的第二产业,部分小城镇集中在中低端的生产加工制造业,资源利用率粗放,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第三产业发展迟滞、普遍规模小且缺乏集聚效应,无法产生竞争力;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项目单一,缺乏连贯互动,与周边旅游产品同质化发展,竞争激烈。传统高成本高耗能、以工业思路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小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势在必行。

1.2 产业发展水平不平衡

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处于蓬勃的态势,截至2015年我国小城镇的数量达到20000多个,多数小城镇已经拥有符合地方个性化的主导产业。然而由于各地区位环境、资源要素、产业状况和政策条件的差别,小城镇的发展情况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地域情况看,我国东南部的小城镇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大部分小城镇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特色产业群。相比之下,我国中西部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则相对滞后,相当数量的小城镇由于缺乏自身的特色及资源优势,加之产业结构存在缺陷――即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其缺乏有效的经济产业发展路径,仍处于城镇化的较低层次。

综上所述,为实现我国小城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探索一种普遍作用、适合大多数一般小城镇的产业模式,对于发展我国大部分以第一产业为主、无明显特色的小城镇,寻找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实现产城人文的健康城镇化道路,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x。

2 多产联动的产业发展思路

本次小城镇多产联动的产业发展思路立足于农业、旅游、人居及文化产业,通过合理依托小城镇当地特色的资源条件,以“一镇一品”作为发展内涵,使之可适用于大多数小城镇的发展(图1)。多产业联动的发展思路在重点提升一三产业的同时兼顾第二产业,以产业增添小城镇的发展后劲,对解决小城镇“三农”问题、改善小城镇产业结构、拓宽小城镇经济市场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2.1 现代农业为载体

作为“乡村之首”,小城镇的农业属性决定了它与农业、农村、农民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是小城镇形成的先决条件和基础,而小城镇的发展也改善了农业水平,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现代农业为载体,可实现小城镇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的需求。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运用、新兴手段推广、资源优化配置等手段推动了传统农业改造升级,通过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赋予文化和环境价值,进而生产出优质、高效、生态的农业产品,在短期内实现产品的盈利,从而解放农村生产力,带动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在空间布局、种植模式、大地景观、乡村旅游等方面,也将充分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从而实现“载体本身亦是产品,产品同时必能作为载体”的发展目标。现代农业更有着生态调节的功能,它能保育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从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2.2 乡村旅游为主导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土观光、乡野休闲、乡俗体验、乡居度假为目的,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为基本载体的旅游活动”[3]。乡村旅游为主导,是新常态下旅游业和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方式,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对农村地区收入和就业产生强大影响,适合于具有特色自然人文资源及历史文化遗产,或位于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发展。乡村旅游在为农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增加当地农户的经济收入、激活农村潜在消费市场的同时,还能结合现代农业增加“五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小城镇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依托优美独特的乡村环境及拥有吸引游客的乡土资源,这两个条件是小城镇乡村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吸引力所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小城镇需要营造优美独特的乡村环境,配备相对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旅游起步初期,通过外部资本的投入改变一般小城镇先天公共服务的不足尤为必要。

2.3 精品人居为提升

我国既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了人们在居住空间上形成了城居、乡居分异的状况。在呼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今天,这种二元分离需要得到改善。随着厌倦现今社会繁杂都市生活、意图重返乡村的归农人口增多,这种新的人居模式应运而生。

精品人居不是单纯的地产业,它是依托乡村现有的土地与景观资源,基于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需求,从单纯的一般乡村旅游提升为乡村休闲度假及体验生活,所出现的一种物业或财产形式;其重要内涵是通过整合小城镇及其乡村内部的各类人文及自然资源要素,成为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乡土特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旅居产业。中国农村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精品人居市场特别是乡村人居在中国地产行业的地位将日益显现。以精品人居为提升,既有效地满足了人们旅游度假的需求,在未来更能解决农村人口住房问题,是小城镇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产业素质可借鉴及采用的路径。

2.4 文化创意为灵魂

我国传统的城镇化历程发展中大多存在着“千城一面”的现象,小城镇同质化发展、缺乏地域特色的问题较为突出。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还蕴含着较多的文化传统,体现在广大的乡村地区仍保留有丰富多彩的地方民俗及乡土文化。重新认识并充分利用这些乡土文化资源,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将文化融入到各项建设发展中,塑造“一镇一特色”的品质,是未来小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结合农业、旅游及乡村人居等产业,以文化创意为灵魂,把特色及地域文化作为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内涵,这既能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又有助于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以保证小城镇实现差异化发展。小城镇通过深入挖掘自身的自然和人文历史、融合新兴文化要素,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等手段,从而打造突出当地特色、富含个性及文化的小城镇,实现综合效益的提升。

3 广汉市西高镇产业联动发展思路及规划应对

3.1 研究对象概况

西高镇地处广汉市西北11公里,比邻著名的三星堆遗址公园景区,是广汉市重点农业产业基地,对外交通便利,区位优势良好,与成都、德阳、什邡等大中城市联系紧密(图2)。

西高镇现有的发展面临着若干问题:

①产业现状与城镇发展的矛盾。目前农业在西高镇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农业发展仍局限于传统种养业,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工业发展受政策等因素限制而减弱;商贸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传统的产业发展乏力,新兴的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从而使西高镇的经济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②禀赋资源优势与发展意识薄弱的矛盾。西高镇既有特色的乡土田园环境(如万亩油菜花田、林盘院子等),又有悠久的城镇文化,包括多姿的民俗文化(如三星堆文化、耕读文化、革命文化等)、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如临近三星堆遗址景区、高坎子遗址、牟家台地遗址等)等,而这些优势的资源均未被综合利用,无法成为促进未来发展的有效助力。

③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由于西高镇目前大部分劳动力仍然以农业为主要从业路径,经济发展动力较弱,导致城镇的集聚力不强,城镇化水平尚低于广汉市全市城镇化平均水平,与区域周边乡镇比较也处于弱势地位,经济发展基础较差。

3.2 产业调整及规划应对

3.2.1 产业策略与规划

西高镇的产业发展规划以乡村田园旅游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为主导,以现代农业为核心的第一产业为载体,两者联合构成支柱主体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一、三产联动发展;严格控制具有污染性质的第二产业发展,积极引入生态工业,向无污染的绿色生态农副产品加工业转型;同时加快推进旅游景点的开发和整体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结合旅游人居产业等特色产业,文化创意内涵贯穿于各产业其中,丰富整体产业结构,以实现“现代农业为载体,乡村旅游为主导,精品人居为提升,文化创意为灵魂” (图3)。

参照产业策略,在规划上形成“两心,四片区”的产业空间结构(图3);两心指商贸文化中心、综合旅游服务中心;四片区分别为镇区、乡村旅游协作区、健康养生体验区、规模生态农业区(图4)。

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无污染工业。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加快制度方面的创新与改革,促进分散地权集中,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使分散小型地块的规模化集中,实现农业生产的公司化发展,同时加强与周边高坪镇、新平镇的联盟合作。在此基础上以现阶段的优势产品为平台,引进高科技纯天然、无公害无污染的高品质生态农产品,采用高科技的农业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经验,建设生态农业种植基地、农业技术推广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图5)。同时面向城市居民,开展生态农业体验及观光旅游(表1)。

②第三产业:乡村田园旅游+文化创意+精品人居。

依托 “金色花海油菜花季”旅游品牌、双低粮油生产示范基地、无公害折耳根种植基地等农业条件,鼓励地区农业产业向乡村田园旅游产业转型;旅游采取“观光三星堆、休闲西高镇,游三星堆博物馆、住西高镇农家乐”的发展方针,基础设施上实现区域对接、功能互补。通过多产业联动,打造集“三星堆古蜀文化感受、耕读文化体验、养生度假基地、乡村田园生活”为一体的西高镇乡村田园示范区。

以古蜀文化、耕读文化、乡村田园文化为内涵,发展乡村休闲度假、农业观光体验、文化教育感受等旅游项目及特色节庆活动(图6)。创新改造传统的川西林盘建筑聚落空间,结合乡村田园风貌打造极具地方个性的精品人居品牌,建设集乡村体验、休闲度假、有机农庄和健康养生等为一体的乡村民宿和家庭式旅馆,以租赁的形式吸引周边大城市居民的眼光和入住。全镇多种旅游产品协同发展,构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专业化的旅游核心竞争力(表2)。

3.2.2 用地布局及控制

以完善现有的镇区、强化村镇联系,服务各类产业项目为主要内容。①将西高镇经济产业发展目标和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环境中;②注重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管制分区、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主体功能区概念的协调,综合划定规划控制线;③在规划中落实重点的产业发展项目用地,加强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④加强村庄的规划引导,强化镇区与村庄的关系:明确村镇等级,构建村镇网络结构;将村落划分成不同类型,提出用地、功能模式,从空间上指引村庄的集聚与迁移,使之与产业的发展相契合(图7)。

3.2.3 实施保障及措施

产业整合升级,财政转移支付是针对目前西高镇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的这一困境而提出的使得城镇产业转型、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科技含量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改善的发展策略。

①产业整合优化。

为了谋求长远的竞争优势,西高镇未来的产业提升可按照发展规律,以企业为整合对象,跨空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重新配置生产要素,调整和构筑新的资本组织,从而形成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优势主导产业和相应产业结构(图8)。产业结构的整合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

②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指“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和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4]。西高镇可通过与周边的高坪镇、新平镇的转移支付合作,获得相对充足的启动资金或有利政策,以确保初期实现顺利的发展(图9)。

4 结语

小城镇产业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原动力,是小城镇获得“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支撑着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良好的产业模式为小城镇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有利于协调城乡经济环境、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增加农民有效收入,最终使小城镇走上产业与城镇发展相融合的发展道路。

在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背景下,指导一般小城镇发展的城乡规划成为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广汉市西高镇的实际情况,在规划中运用“现代农业为载体,乡村旅游为主导,精品人居为提升,文化创意为灵魂”的多产业联动发展理念,结合用地配置及空间布局,以期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成果将为该类镇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提供借鉴,也可为其的规划编制发展方法提供参考。

城镇规划论文:浅谈城镇消防专项规划编制

摘要:城镇消防规划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时期内城市消防建设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消防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城市消防建设的管理依据。本文试从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依据、方法、内容等几个方面作初步阐述。

1消防规划是城镇总体规划的专业细化

城镇总体规划主要内容是:依托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城镇主要空间、城镇结构、功能划分等城镇宏观方面的问题。城镇消防规划在城镇总体规划基础上,基于城镇安全现状,依照城镇消防规划的相关规定编制深化的专业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作为城镇消防规划的框架体系,城镇总体规划为城镇专项规划提供指导,使编制成果更加科学、完善。

2消防规划的依据

在消防技术规范中对消防的主要技术指标做了具体的规定。对建筑的长度,高度等有具体的规定,而对于城镇总体的消防规定相对较少。城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是简单地由建筑组成的,城镇消防也不是简单由建筑消防组成的。

3城镇消防规划方法

3.1 分析城镇消防现状现状是规划的基础,对现状分析至关重要。对现状分析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城镇新开发区、易燃易爆危险品区、高层建筑、旧区及历史文化街区消防设施布局基本情况。

同时,在城镇这一大系统内进行消防规划,要重视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政府在城镇整个消防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了消防规划的全过程。由政府出面组织市职各部门机关出谋划策,协调各部门的步调;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以规划设计部门为主,要求各个政府部门予以积极配合;实施监督过程中以消防监督部门为主;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使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及实施顺利进行。

3.2 坚持系统性原则城镇消防专项规划遵循消防工作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必须以系统性原则为指导,从城镇整体布局上出发,强调城镇各个因素有机协调。一方面,城镇消防专项规划必须在城镇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另一方面,城镇消防专项规划作为专业规划,不能消极被动地接受城镇总体规划,而应在原城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布置相应的消防设施,建立起相互反馈机制。城镇总体规划应接受城镇消防规划的反馈,使消防专项规划成为城镇总体规划有效的支撑,使城镇总体规划与城镇消防专项规划衔接的更为合理、有效。

4消防规划文本编制内容

4.1 城镇消防安全布局城镇用地布局是城镇消防安全的基础,合理安排城镇主要用地,处理好各类用地之间的关系是决定消防工作的前提基础。在城镇总体规划阶段处理好城镇几大类主要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的位置及相互的关系。

4.2 旧城区改造大多城镇的旧城区缺乏统一规划,居住人口密度较大,建筑质量相对较差,木质及易燃物质大量存在,因此,旧城区消防问题尤为突出。规划中应当提出:疏散旧城区人口,逐步改造,提高建筑耐火等级;旧城区工业企业依据规划逐步迁出;对旧城区居住和公共建筑,通过综合评价参照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保护、修缮、改造、拆迁、重建。

4.3 城镇重点消防安全地区根据城镇的现状特点和城镇总体规划布局,以及消防安全和防火规范的要求,在城镇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城镇各类用地进行消防分类,将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划分为一级重点消防安全地区,二级重点消防安全地区和一般消防地区。

4.4 城镇消防重点保护单位按照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及省级消防部门确定的消防重点单位界定标准,确定了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以及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人身重大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城镇消防重点保护单位。城镇消防重点保护单位应逐年根据建设情况来具体确定。

4.5 消防站点规划布局城镇公安消防站以辖区灭火为主要职责,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其他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任务,统一指挥,协调作战。

4.6 消防车通道规划城镇消防通道与城镇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相协调,根据城镇的发展要求和规划用地布局情况,规划城镇消防车通道体系分为三级:区域消防通道、区间消防通道和区内消防通道。

4.7 消防给水规划消防水源应建立以城镇市政供水系统为主,辅以消防蓄水池,并利用江、河、湖、塘等自然水体,满足消防用水要求,规划自然水体的消防取水口和取水平台。

4.8 消防通信规划规划中对于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有线与无线通信系统及计算机系统进行了切合实际的综合分析与评价,规划建设新的消防指挥大楼,它是整个城镇消防系统的“神经中枢”,它的建设将为消防通信中心和消防办公自动化网络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4.9 消防供电规划城镇电网实现环型供电,提高城镇供电的可靠性,对市区输电进行改造,架空线路进行埋地处理,消除因线路和设备老化而造成火灾事故的发生,以及影响高层建筑登高救援;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电网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运行管理水;城镇的主干道、重要设施均应预先设置消防双电源。

4.10 城镇消防与抗震及地下空间的利用规划中充分考虑了抗震与城镇消防的关系,减轻地震灾害和连带灾害的发生。城镇消防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人防与地下空间的利用,在这些地方应按人防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保证救灾防灾能力和作用。

4.11城镇消防与森林保护森林保护与生态平衡是未来城镇的重要内容,森林的防火工作应纳入城镇消防规划的整体布局中。

4.12 社会消防体系建立市、区、街道、乡镇防火委员会,各企事业单位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在加强兵役消防队伍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地方、民间消防力量;加强消防基础知识的教育宣传工作。

城镇规划论文:浅谈小城镇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小城镇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小城镇的规划工作因为宣传不够、政府各级领导认识不足、缺少规划专业人员、设备简陋及体制没有理顺等原因,远远落后于城镇的发展,以致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行政执法水平偏低及行政不作为等现象的发生,从而造成城镇建设活动不能统揽全局、体现科学的发展观,而是注重眼前利益,盲目追求数量、重复建设。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甚至限制了城市的发展。

小城镇规划方面的地方性法规配套建设工作迟缓,很多地方都在参照执行上一级政府指制定的法规,而由于规划工作的地方性特点又决定了其适用性的不完备,在执行过程中感到许多条款不明确、不具体、可操作性差。

各种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大,未能使其深入人心,整个社会甚至一些领导对其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就给规划的顺利实施带来了困难。

城镇规划的一切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周密、详细的调查和技术数据之上,这是保证决策科学性、正确性的前提条件。基础资料的调查、整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而繁重的工作,必须付出巨大劳动才有可能获得准确的资料。而小城镇这方面的工作也较落后,由于资金投入较少,对工程技术资料、城镇基础信息资料收集保管不善,思想认识不足等原因,不注重基础资料的积累。大都存在基础资料不全、技术资料老化而又没能力更新的问题。

小城镇的规划审批程序、行政执法程序尚未得到严格规范,且没有建立科学的规划决策系统。审批权利过于集中,没有形成监督制约机制。执法过程简单粗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这样的审批、执法行为难以达到公平、公正的要求。重大建设项目立项前未经过专家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2加强小城镇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

当前,小城镇规划工作正处在受重视但又不知如何去重视、想抓好又不知如何抓好的尴尬境地,甚至有人对城市规划的价值和意义也产生了怀疑。所以,应由上至下转变观念,深入体察社会需求,使规划工作者成为城市规划的扎扎实实的推行者,而不是把自己的 价值观强加与他人,要讲城市规划变成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使之贴近每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让每一个城市社会系统中的成员都知道、了解、运用城市规划,这才是对城市规划的真正重视和理解,才是城市规划工作的真正出路。

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本身是为了保证规划的实施,所以要加强规划体制的改革,增强公众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力度,特别是要追究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不作为行为的责任,探索、建立新型的城市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和决策系统。

以往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决策基本是圈内人的选择,更多的公众、社团、组织或者小的集团的意识并没有被城市规划所采纳,尤其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那部分人的这些权利,被想当然地剥夺了,这样的规划不是全社会对城市未来决策的集体意志,也就无法形成自觉执行规划,实施规划的社会环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府是共产党和人民的政府,党又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所以城市规划本身就应是反映称施公众利益的规划,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师必须认真实施的,并且公众参与规划工作的本身就是一个宣传规划的过程、统一思想的过程。

自从黑龙江省建设厅要求全省规划系统学习山东经验,全面实施“阳光规划”以来,目前的规划审批决策机制得到了初步改善,部分城镇成立了规划委员会,规划工作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然而,就像解决城市社会中的其它活动一样,合理的、全面的、公正的规则带来的往往是低频率。公众参与规划工作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长时间的利益平衡、没完没了的争论等等。但是,塑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和体现公众的利益是规划发展的必然,这些只是规划向前健康秩序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城镇规划发展史上的“动态平衡”。

城市规划要发展,除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还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政府各级领导的认可,更离不开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支撑。种种主客观条件中,最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我们自身的条件。随着宏观形势的变化,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规划从业者与规划服务对象的相互对立的处境。新的形势要求规划师不再是坐在绘图桌旁脱离现实的方案制定者,而是要充分尊重他人意见的善意的改良者,是各方利益最大获取的平衡者,是能达到政府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相协调的策划者,是深入社会的活动者。

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有所创新、不断改进和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行政水平、执法水平以及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全面加快规划自身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是政府对城市发展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是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的调控来实现的。要想充分发挥规划工作对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就必须使之对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进行渗透和介入。特别要进一步发挥城市房地产业的调控和优化作用。

我们的重大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科学,必须为群众所了解,而不应受到资本的影响,政府往往为发展经济而对一些资本行为加以牵就。那种资本左右政府,政府又左右规划,继而违反城市规划科学的行为,是对公众利益和权力的蔑视,因之而构成的败笔和遗憾是难以挽回的。故资本在城市的开发活动必须受到制约,必须服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必须服从规划科学的调控,这种调控是强有力的。

与此同时,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共同的政策纲领,是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它不仅仅是对资本开发行为的规范,而且是政府部门行为的基础,是各部门相关决策的依据,政府(尤其是决策的主要领导)的行为必须遵循规划科学。

在“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下,通过各级政府、群众重视规划,理解规划,加强规划工作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教育,让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实施“阳光规划”,体现科学的发展观,最终通过法律、法规、规范的调整,使规划的成果得以顺利实施。

总之,小城镇规划建设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应当着眼于全局定位,建立一整套机制,对规划工作做到事前制定,事中执行、修正和事后总结,并进行全程管理,这样才能真正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逐步展现新型城镇建设风貌。

城镇规划论文:浅议城镇道路规划

摘要:由于历史、认识、经济等方面原因,我国城镇道路建设落后于交通需求,道路网络的交通日渐拥挤,出现诸如交通堵塞、车多路少、出行困难、交通事故频发等一系列交通问题和矛盾,道路系统的规划问题更要引起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者的注意。

1现有的城镇交通特点

我们现有的城镇交通特点是各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辆与行人同时混行,各种车辆逐年增多,特别是自行车、摩托车、出租三轮车用各种微型出租车,有的一家就有几台大小车辆,这些大小车辆,汇合起来,数量很大,出行频繁,有的同时进出城镇,再加上大量行人,特别是上下班时,行人熙熙攘攘,形成了城镇道路交通十分复杂的特点。各种车辆和行人在同一道路上混行,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而在整个道路系统中,各条道路功能不分又是造成混行的主要原因,形成道路混杂的原因,主要是缺少道路和市政建设投资。二是没有全面规划观念,片面追求市容,有意在某一段公路两侧建一些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三是原有道路系统功能已混杂,过境公路和交通干道穿越闹市区。四是道路系统规划不合理,有些场地、厂房位置不佳。另外还有城市管理跟不上去等原因。

一般小城镇只有干支两套道路系统,而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大多数城镇仅仅有一两条穿城干道,其它道路相对狭窄;在发展过程中,支路间距不均匀,有的间距几十米,有的间距数百米,造成道路系统的先天失调。许多地段是先建房,后通路,造成道路开辟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曲折、错位的小路多,机动车难以通行。

2道路建设落后于交通需求

路网级配不合理,就会导致城镇道路交通功能的紊乱。交通生成点与干路系统缺乏过渡性连接设施,城镇交通集中在几条贯通性干路,不仅不利于机非分流系统的形成,也不利于不同出行距离交通的相互分离,更不利于不同类别道路系统交通功能的发挥。普遍表现为城市交通该快不快、该畅不畅、该通不通、该达不达;长距离交通与短距离交通重叠,机动车交通流与非机动车交通、步行交通流重叠,快速交通流与普通交通流重叠;大量过境交通穿越城镇道路,机动车交通穿越市中心区,大片居住区成为公交盲区,商业中心公交、自行车、行人出行没有方便感、安全感等等。

由于城镇车辆种类比城市复杂,车速悬殊,因此我们要结合城镇交通运输的特点,按功能规划好道路系统,并且要按规划确定道路性质进行建设和管理,现在我们有些人认为道路宽就好,有的甚至将一段巷道拓宽到十几米,这样即浪费用地也给建设上带来困难。那么究竟城镇道路系统怎样分类好呢?目前大部分城市都将道路分为三级,即一是主干道,二是次干道,三是居住区道路。但就城镇而言,我个人认为按一是过境路,二是交通干道,三是生活干道,四是一般街道五是巷道,这样的标准来划分为好。

3城镇道路网密度低、系统性差,不能适应机动化发展和智能化交通组织

城镇道路既是交通规划的主脉,又是城镇总体布局的骨架。城市道路网络担负着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以及地面有轨交通的运行,其网络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的大局。

要使交通控制系统和智能化交通系统发挥功效,必须具备足够的路网密度,主次干道的合理间距应不超过400米。提供足够的路网密度和系统性要比单纯追求干道的车道数、宽度重要的多。而这一点却恰恰是我国城镇道路存在的另一通病。国内城镇道路网密度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加上各级路网系统性差,断头路很多,又加上混合交通干扰严重,使路网整体性功效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7.2.2条规定:城市道路网的形式和布局,应根据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并结合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地确定。在规划项目实际编制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城市道路网布局与城市用地布局相协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道路交通功能正常发挥的要求来讲,道路网络系统必须是一个有机协调的系统。首先,必须具有合理的等级结构、功能结构和布局结构。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应由各类道路应各司其责,有机结合,实现道路功能结构与等级结构的协调统一。其次,每一条城市道路都有多重特定的功能。城镇道路规划建设应以实现其合理的交通功能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市政管线、绿化、景观、日照、防灾等其他附属功能。城镇道路应根据其应赋的道路功能来确定合理的道路红线、横断面形式和分配等,决不是越宽越好。第三,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影响甚至决定道路网交通容量的关键。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必须与路段的通行能力相匹配,否则,要么会造成路段通行能力的富余和浪费,要么造成交叉口的严重阻塞。第四,城市道路要慎重处理好于城市空间、土地开发、历史风貌、遗产保护等之间的关系。

4城镇道路横断面设计不合理,导致道路功能效率不能有效发挥

道路横断面的设计,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道路规划设计仅仅局限在道路工程设计,缺乏交通工程设计的理念和要求,导致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尤其是横断面设计极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道路的功能以及所服务的交通流构成缺乏起码的分析。二是对道路交通流组织、路段与交叉口通行能力、行车速度与延误等定性、定量的交通分析更是空白。三是对城镇道路分隔带设计中对交叉口渠化、港湾公交站台设置、市政管线布置以及绿化、景观、安全、环保等要求缺乏通盘考虑。四是对车道数、车道宽度与道路功能、行车速度等之间的关系缺乏必要的分析研究,盲目机械地套用设计规范。

在规划城镇道路系统时,要因地制宜,不要拘于形式,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要与城镇用地布局相协调,这样才会有千姿百态能满足城市交通运输需求的道路网系统,同时也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

城镇规划论文:新城市主义理念对我国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指导意义

摘要: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是农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新任务和要求,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小城镇规划的一些特点,通过新城市主义提倡的“以人为本”、“功能混合”“文化传承”等方式和思想,辩证地分析其在小城镇社区规划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小城镇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新城市主义 社区规划 应用 小城镇规划 城乡一体化

0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结构不断升级和调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情况下,过分地强调城市的经济发展而导致城市开发建设总量超过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承载极限,引发一系列诸如生态环境恶化、千城一面、特色缺失、旧城区经济发展滞后等,这些都给小城镇未来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

1新城市主义的内涵

新城市生活主义的理论,主张在城市空心化之前,用街坊型的开发模式改造旧城区,在旧城区内打造出一个个环境优美、和谐自然的新街坊化社区,让人们在市中心也能享受到郊区的山水及自然风光,营造人居新天地,从而留住一部分人,让其固守城市中心区,避免城市空心化所带来的市中心商业和文化的衰退。月牙湖花园、汇林绿洲、东方城、太阳城、云锦美地等栖霞建设近年所开发的每一个楼盘无不体现了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创造更适宜于人们居住的生活空间。这是一种值得我们解读的人本主义的房地产开发与城市优化发展的产业理念。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同步进行的前提下,用街坊式的开发模式打造优美的社区环境、完善的社区配套,使人们无论居住在城内还是郊区,都能享受到同样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高雅的文化、优美的环境。这成了栖霞建设多年来一以贯之的产业主张。

2我国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从规划编制角度来看,尽管许多小城镇都已经编制了总体规划,但是大都质量不高,缺乏一定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也较差;另外,从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角度来看,开发控制规划理应作为控制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但是具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小城镇却寥寥无几,即使已经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小城镇也由于可操作性较差等原因,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控制效果,使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严肃性大大的降低。

2.2 从建设实践角度来看,由于小城镇从规划编制到建设实践都没有一套规范、完整的操作程序,并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约束和保障,大多由个别领导人的意志代替规划决策。当具体的建设和规划控制要求相矛盾时,经常会出现规划为少数人利益让步的现象,使具体开发控制规划成为规划管理部门的摆设以及成为规划编制单位的利润工具。

2.3 从规划管理角度来看,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理应要求规划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并且人员要高水平和高素质,但绝大多数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工作比较混乱,缺乏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技术管理人员,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

3新城市主义理念小城镇规划原则

3.1 生态优先原则人多地少乃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多的现状决定了城市人口不能都积聚在城市中心地带,地少的事实又敦促人们不能无节制地进行大规模的新区开发,去浪费和侵占耕地。住房是地球的一个生态系统,它使建材老化、能源变废气、清水变污水、太阳能变成废热,所以在住房的全生命周期中,要尽量地节能,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水、电、气、土地、能源、森林、生物等多样性的自然资源。小城镇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当前尤为重要的原则是维护生态平衡。

3.2 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小城镇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小城镇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所以在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应始终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一个既优于乡村又不亚于城市的小城镇,甚至超过城市舒适、方便和优美的人类居住环境,这是推动我国乡村城镇化很有成效的路径。

3.3 文化传承的原则城镇要有特色。城市规划建设一定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山水自然特点和已有的标志性建筑,突出自己的城市特点。新城市生活主义倡导在住宅开发过程中,将公益设施与环境绿化同步配套到位,并注重对历史文脉的构建及传统文化的弘扬,从而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创造出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活空间。此外,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更愿意在城市环境中进行交流,如《清明上河图》展现的便是这种生活方式。这也可以从东亚、东南亚遍布繁华都市的现象中得到佐证。在拥有较高经济水平的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从未产生明显的郊迁现象,一定程度上与东方文化中的城市情结密不可分。

4发展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控制指标

一是控制指标的“限低”影响对小城镇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使用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用制度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开发控制的指标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包括建设开发活动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建设开发项目业主以及周边群众权益保障、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拆迁以及规划管理部门自身行政能力建设等问题。三是通过编制过程的一系列操作,维护、服从、实施政府的政策目标。体现在开发控制规划的编制层面上,则表现为技术指导下的开发控制相关指标制定,而在本研究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平台――GIS技术,无疑为小城镇的开发控制规划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决策分析前提。

5结语

新城市主义主要思想对解决我国当前城市快速扩展、郊区蔓延、大规模旧城改造等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吸收新城市主义的有益做法,以促进我国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城镇规划论文:新时期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提要: 在对当前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所面临的新形势和编制体系检讨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并对编制体系、规划编制逻辑关系进行深入阐述。

1当前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所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并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观,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部署和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从历次党的重要工作会议可以看出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得到深化和完善。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由‘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一字之差,调整的对象即从城市走向城乡,从而将原来的城乡二元法律体系转变为城乡统筹的法律体系。”(仇保兴,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表明城乡规划由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规划格局走向城乡统筹的规划格局,进入城乡一体规划时代。

当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学者提出“低碳城市”的概念,城乡规划人员也在积极研究城乡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如何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笔者认为,无论从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理念和要求,还是从城乡规划法律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及“低碳城市”的提出等,作为城市近郊的小城镇都将是落实当前所面临的新形势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需要对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认真思考,加以研究。

2现有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与模式检讨

城市近郊小城镇除具有一般小城镇的基本特征外,还由于与城市之间存在特殊的空间关系而与城市之间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更为紧密的联系。当前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依然沿袭着就城镇论城镇的做法,编制内容体系形式上采取“现状基础资料+镇域规划+镇区规划”的“堆砌”,无视对规划方案制定的分析论证。在规划过程中,对空间资源的利用、产业发展等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研究严重缺失。总体规划编制往往关注小城镇自身总体规划的制定,忽视与土地利用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特别是紧邻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关注小城镇镇区土地利用和规模的扩张,忽视小城镇与镇域关系、周边地区关系、区域关系及城镇化策略的分析研究,从而难以建立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协调的发展格局;在小城镇实施机制的制定上依然沿袭着过去过于原则化的“套路”,缺乏针对小城镇与城市之间特殊的区位关系而制定的实施机制的研究和空间政策的衔接与制定。即便有实施措施,但在实施中并没有发挥补充的作用,只是一纸空文,在规划编制中更谈不上因时因地空间政策的制定。

3新时期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和编制模式建构

基于当前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面临的新形势与目前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与编制模式进行革新和改进,以适应新时期城市近郊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城乡“良性互动”关系的建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近郊小城镇除了具有一般小城镇所具有的特征外,因其与城市之间存在特殊的空间区位关系,决定了该类小城镇在总体规划编制时应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协调发展、城镇化与就业、资源利用、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实施机制与政策等做出深入研究。在编制体系上:

3.1 首先对规划背景、镇域和镇区的现状分析。对镇村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自身优势与制约因素、镇村发展特色、镇村建设条件等进行分析、评价,理清城市近郊小城镇现状镇村规模等级、空间布局、职能、设施分布等特征,找出自身存在问题,并对存在前述问题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以利于后续总体规划方案对问题的解决。

3.2 对近郊小城镇相关规划的解读与评析。对近郊小城镇所在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各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涉及本镇的其它相关规划进行解读、梳理和评析,使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与涉及该小城镇的各相关规划进行整体协调。同时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空间利用等,并使小城镇总体规划与之相衔接。

3.3 认清自身发展环境。近郊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自身发展条件、发展环境以及发展优势的发挥,同时也离不开与区域特别是与近郊小城镇周边地区的发展良性互动和产业链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在认清近郊小城镇自身区位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近郊小城镇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特别是与城市或国家、省级重大战略区域的发展良性互动的关系。

3.4 实施发展战略指导下的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在编制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应注重小城镇发展战略的研究,应从区域的角度制定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构建与城市、区域良性互动、协调的产业结构,保证自身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形成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体现出其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在发展战略的制定上,加强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城乡产业互动、协调发展与空间布局、城乡就业、制度创新和等战略的研究,制定实施战略的路径、策略等,并将战略意图体现在后续的规划方案中。

3.5 在前述分析近郊小城镇现有基础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前述对近郊小城镇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的制定,特别是要结合城镇化、城乡居民就业和城乡产业协调、互动发展以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区域性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的保护、开发及发展要求,制定镇村体系规划方案,明确镇村体系功能与空间布局的关系;制定镇村体系的规模、职能与空间结构规划,建立合理的镇村体系和城乡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并依据近郊区农村特点,发展相关产业,如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探索不同类型村庄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方向,同时就发展模式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发展阶段要求、形态特点等。应特别注意的是,在近郊小城镇村镇体系规划中,无论是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还是空间结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小城镇行政辖区内镇、村所构成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突破行政区划,与城市、小城镇、新农村所构成的开放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寻求的是城乡统筹发展下的三者良性互动发展的关系,并真正体现在规划中,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6 镇村土地利用与空间管制。根据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和保护控制原则,确定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防灾减灾、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等要求,将城市近郊区小城镇镇域空间发展区域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重点研究城市近郊区镇域土地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关系,并与城市空间发展需求相衔接,依据城镇化战略的需要,应特别注意未来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空间管制,对影响城市和小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的区域提出空间转移撤并方案,规范村庄建设行为,不仅有利于城乡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更有利于节约城市、镇村未来的建设成本、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城乡建设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3.7 支撑体系规划。对于城市近郊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应按照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视野和指导思想,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就小城镇论小城镇”进行支撑体系的规划布局。积极探索城市、镇、村统筹、联建、共享的支撑体系规划格局。同时,加强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与城市、农村地区的优化和衔接,使支撑体系规划布局“承上启下”。

3.8 城市近郊区小城镇镇区规划方案制定。城市近郊小城镇镇区规划方案的制定虽然也具有一般小城镇空间布局的一些特点,但空间布局也应体现自身的特征,体现城市近郊区和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特点。在空间布局上不能仅仅考虑小城镇自身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还要科学分析城市的发展需求,主动承担城市的功能,主动融入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选择,形成城市的一个功能分区,小城镇镇区只有与城市的功能的整合达到一个最佳状态,才能与城市中心城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城市近郊小城镇镇区空间布局必需结合自身条件,以城乡统筹规划的视野,打造城市、镇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构筑小城镇镇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布局。

3.9 空间政策与规划实施机制。鉴于近郊小城镇是未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地区,因此需要统一协调的空间政策体系来控制和引导经济社会活动,促使其朝着规划的目标和方向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近郊小城镇的建设存在多元化的利益格局。新时期,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仅仅依靠规划编制协调与城市之间的建设问题,还不足以完全解决小城镇总体规划顺利实施问题,还需要完善其他相关实施机制。包括改革现行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加强总体规划实施的依法管理和公共政策有效引导等,保证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实施得以有序开展。

4结语

近年来,尽管在不少地区的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中提出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两型社会等规划理念,但在规划编制体系中依然沿用过去小城镇总体规划固有落后的规划编制体系。新时期,需要转变思维,以整体、统筹、开放的思维方式,探索新时期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思路与方法,构建良性互动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和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