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14 03:31:41

导语:在企业风险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集团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一、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

1.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立统一的两面,其基本内涵为:以集团企业战略目标为指导,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纳入统一的一体化管理框架。首先,以风险为导向,在“全面风险管理”层次上对内部控制进行思考与定位,在全面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分析、设计、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然后,以内部控制为平台,通过内部控制活动,在集团企业的风险偏好范围内管控风险,最终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总之,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通过内部控制为全面风险管理找到着力点和切入点,能够有效避免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分离,防止风险管理流于形式,以促进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在集团企业内部有效运转。

2.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根据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本要求,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基本内容为依据,参考《上海证卷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香港联交所的《公司管治常规法则》、英美等国家的管治守的基本要求,立足集团企业的实际情况,以集团企业战略目标为指引,构建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全面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控、风险管理考评、风险管理报告与风险预警六个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般通过编制《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手册》来体现,以其作为集团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操作性文件。

二、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

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设立全面风险管理目标、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实施风险管控、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考评、明确全面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等。

1.设立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应该始终围绕支持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工作,使风险管控与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相适应,并将风险控制在集团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为确保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障,以实现“最大限度的企业价值”。因此,需要在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设立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第一,进行集团企业环境分析。采用“SWOT”和“PEST”分析法,全面分析集团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并形成环境分析报告。第二,制定集团企业风险管理方针。基于环境分析报告,制定集团企业对各种重大风险和重要风险领域的风险管理方针。第三,设定集团企业战略目标。为了保证集团企业建立科学、合理战略目标,将集团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风险偏好与集团企业战略相联系。在集团企业战略目标设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各种风险的影响,使集团企业战略目标与风险管理方针相吻合,保证集团企业战略目标与其风险偏好相一致,确保集团企业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方针与价值创造相一致。因此,在制定集团企业战略时,一方面使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符合既定的风险管理方针,另一方面,通过风险管理为促进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障。第四,制定集团企业运营目标。以集团企业风险管理方针和战略目标为依据,设定运营目标,据此确定三年或五年滚动经营计划。在运营目标的设定和经营计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各种运营风险,并使运营目标、经营计划与风险管理方针和战略目标相容。第五,建立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根据运营目标,制定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总目标以及分子公司、各部门和业务单位的具体风险管理目标,形成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

2.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要以风险为导向,分析、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活动,旨在全面降低和管控集团企业风险。(1)开展内部控制现状诊断评价以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为指导,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为依据,以“行业最佳实践”为标杆,从“内部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制度审核、流程测试等方法,了解集团企业业务运作、经营管理现状,分析评估内部控制事项是否符合相关的内部控制要求,是否符合集团企业制定的全面风险管理方针,诊断内控薄弱环节,评价内控有效性[3]。通过以上诊断以及评价,揭示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确定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例如,2013年,JZ能源集团按照上述诊断评价方法,对“投资、融资、担保、销售、采购”五个重要业务环节,共设置了446个检查点,全面剖析经营管理及内部控制现状,查找不足。通过内部控制现状诊断评价发现五个重要业务环节的总体完善度为64.57%,属于中等;检查点的执行有效率为85.20%,结果良好;制度的总体合规率为75.78%,属于中等。由此可知,其内部控制还存在缺陷,需要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提升内部控制执行力。(2)建立风险识别分类框架结合集团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现状、实际业务板块特点、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条件,运用访谈、研讨、资料研究、发放调查问卷、审阅所有重要的管理制度以及制度与流程相结合的形式,建立风险识别分类框架,规范风险描述语言,统一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并明确各类风险的责任管理部门。例如,2013年JZ能源集团按照上述方法,从“战略、法律、运营、财务、市场、投资”方面建立了风险识别分类框架,见图1。(3)进行风险辨识根据风险识别分类框架,对各类风险进行分类细化,辨识出集团企业需要关注的风险事件,形成集团企业风险事件库,找出各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揭示风险发生的内外部原因、暴露状态以及潜在的不利后果,明确各项风险管控的关键责任部门与个人,对接集团企业的有关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和制度,确定关键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的风险事项。例如,JZ能源集团企业根据上述风险辨识流程与方法,初步建立了包含137条风险事件的风险事件库,形成了集团企业总部层面风险库,涵盖了集团企业内外部的主要风险表现。总部层面风险库的一级风险目录6个,分别为“战略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一级风险目录下又分为39个二级风险子类别,其中战略类风险8个,风险事件18条;市场类风险7个,事件36条;财务类风险7个,风险事件21条;运营类风险8个;风险事件20条,法律类风险5个,风险事件33条;投资类风险3个,风险事件9条。该集团企业风险整体分类框架见图1。(4)进行风险评估针对辨识出的风险事件,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发生对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两个纬度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风险水平,找出面临的重大风险、重要风险、中等风险和低风险,确定各项风险的重要性排序和管控重点,绘制风险坐标图。据此,JZ能源集团通过风险评估,明确了2013年的重大风险和重要风险—9个重大风险和3个重要风险。9个重大风险分别为:战略类—资源获取风险、分子公司管控风险、产业政策风险;市场类—销售管理风险、采购风险;财务类—融资风险、担保风险;运营类—安全管理风险;投资类—产(股)权类投资风险。3个重要风险分别为:投资类—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运营类—环境保护风险、信息系统风险。JZ能源集团企业2013年重大、重要风险见图2。(5)制定风险管控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集团企业总部层面的风险管控策略,明确每一类(项)重大风险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一般来说,重大风险的风险偏好是集团企业愿意承担风险的重大决策,应该由董事会决定。风险承受度就是集团企业风险偏好的边界,即能够承担的风险水平。例如,2013年SH能源集团确定:安全管理风险偏好为:不能发生铁路颠覆、电力事故、瓦斯爆炸,港口淤泥等任何安全事故,确保安全运行;安全管理风险的风险承受度为:力争达到原煤生产百万吨零死亡率的目标,力争安全生产创出历史最好水平。(6)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导向的控制环境包括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和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环境,塑造全面风险管理文化,进而培养员工的全面风险意识,形成人岗匹配、授权有度、运行有序、监控到位的内控环境。第一,建立权责清晰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主要包括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和职能安排,将全面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岗位,明确界定每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并进行有效地传达沟通。JZ能源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见图3。第二,搭建畅通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必须设置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便建立起顺畅的内外部风险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将风险管理相关的所有资讯集成到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使相关个人、部门能及时获得履行风险管理相关职责所需的资讯。主要包括风险数据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统计、评估、图谱分析、监控、预警、应对等功能。第三,塑造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因此,必须以塑造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文化为先导。把全面风险管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统一风险语言,培育员工的风险意识,营造风险管理氛围,使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从战略目标设定到日常运营的各项活动中,固化在员工的行为之中。第四,建立执行有力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鼓励大家藐视各种规章制度是安然破产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效的全面风险管控必须建立完善的执行有力的制度体系,以此来规范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就是要在集团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中嵌入风险管控的制度条文。这些制度主要包括公司治理、战略计划、技术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法律管理、安全环保、行政管理、销售管理、内部控制、信息技术和工程管理等制度。

3.实施风险管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风险管控:一是梳理集团企业的重要业务流程、管理流程,进行流程描述,分析流程所涉及的主要风险点和潜在的隐患,同时确定各种风险涉及的责任部门与岗位。例如JZ能源集团风险管理涉及的责任部门,见图4。二是确定重要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的关键控制点,针对关键控制点,明确风险控制工具、控制方法、控制程序与措施、控制活动及其检验方法。三是编制《集团企业岗位风险管控手册》,明确每个岗位的风险管理职责和权限等,促进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在集团企业内部得到有效实施,切实强化日常风险管理,使全面风险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4.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考评人们只会做你考评的事情,不会做你提倡的事情。要有效地执行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制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考评办法》,明确考评的组织机构、范围对象、内容标准、方法程序,对集团企业各个层面的重大和重要风险事项及管理流程、业务流程的管控效果进行考评,评价其有效性[5]。如果考评结果不满足所确定的全面风险管理目标,要按照PDCA循环及时检讨内部控制体系,分析风险管控缺陷,并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以完善和改进,开始新一轮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循环,还需要考察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合理性,以不断完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5.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预警体系要有效地执行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制定《集团风险监控预警工作指引》,建立风险监控预警指标体系,制定风险监控预警应对策略,利用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连续观测各项预警指标,将数据导入预警模型,计算其综合风险分值,并获取相应的预警信号。按照一定的风险转换矩阵,综合判断各种风险预警等级,分别给出正常、蓝色、橙色和红色预警信号。例如,2013年JZ能源集团全面风险监控预警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6.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是集团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实现风险信息充分沟通的有效保障,健全的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必须建立规范的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的核心就是要根据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建立满足风险管理目标要求的风险管理工作报告机制,包括风险管理工作汇报的内容、形式及程序、报告负责人、报告周期、覆盖范围、报告内容、形式、程序及报告分送名单等。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不仅包括风险管理流程中应形成的各种类型的风险管理报告及其内容要求,还要建立这些报告如何在集团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风险管理各职能机构之间传递的风险管理报告机制。

综合上述分析,文章构建基于内部如何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以煤炭集团企业为背景,以风险管控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诠释了其核心理念,解释了其基本内涵,给出了其基本内容。其次,重点研究了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设立风险管理目标、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实施风险管控、进行风险管理考评,明确风险管理的预警体系与报告体系等方面。

作者:李翕然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一、当前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销售变现风险日益增大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开始对生活质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出现个性化需求。如果房地产企业所开发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那么销售变现风险可能变大。同时,由于市场等因素导致了房地产项目建设成本的增加,容易出现商品房价格上涨的情形,而商品房的价格上涨又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从而给商品房的销售带给来消极影响。同时,同行激烈竞争日益显现,在多方压力下,许多房地产企业不得不增加销售费用等支出,财务风险变大。

(二)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房地产企业在取得所筹资金后,应该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如果把房地产企业比作一个生物体,资金就像是这个生物体的“血液”,只有供血充足,企业才能健康发展,如果这个“生物体”出现贫血断血等现象,则易发生“半拉子”工程或“马拉松”工程,甚至出现破产。在国家实施限购、限价、房产税、提高贷款利率等一系列宏观调控的压力下,房地产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企业的资金链在日益趋紧的融资环境下显得更为紧张。所以合理地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十分重要。但部分房地产企业仍忽略资金使用管理的科学性与重要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变大。首先,支出与施工进度不一致,有些房地产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价格评估分析,导致工程估价过高,支付的款项不仅与工程进度不符,反而超出工程进度应该支付的额度。其次,资金在申请拨付的过程中,程序不完善,审批不严格;再者,有些决策层缺少现金流量观等意识,并无根据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与财务评估分析,支出存在随意性现象,辛苦筹集而来的资金被无辜“挥霍”,预期收益减少,财务风险加大。

(三)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薄弱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传统管理模式过渡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通过设置合理的经营管理体制,制定完整可行的岗位责任制度等,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企业综合实力。但目前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常出现内部关系混乱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权责关系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未能将财务风险维持在企业所能控制的范围之中。具体表现在:第一,有些企业虽然设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财务监控制度,却没有落实到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使得内控制度变成一套只有形式没有实质的规章制度,造成凡事看领导、成本费用失控等现象发生;第二,有些房地产企业内部缺乏统一规划,导致信息流通不顺畅,造成上级管理层因无法及时获得资金的使用情况而作出错误的财务决策,财务风险变大。此外,有些房地产企业部门及岗位存在责任与授权不清、职能交叉等职责不明确现象,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盲目贷款,无合理规划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企业来说,投资金额大是其具有的特点之一。许多房地产企业由于自有资金有限,常常需要通过外部融资来筹集资金,商业银行贷款是最常见的方法。但一些房地产企业为了多建项目,没有结合自身的实力及挖掘企业自有资金,进行合理规划及科学预测来选择自己的融资方式,也没有通过催回其他企业对本企业的欠款来筹集资金,而是一味地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或从其他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将希望寄托于杠杆效益带来的预期收益。但却忽略到期无法偿还的风险,盲目地增加借入资本比例,负债率随着借入资本比例的扩大而增加,如果资产负债率过高,企业对债权人的保证程度会相应地下降,这样企业吸收外部融资的难度也会增大。此外,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也会使到期不能偿还本金利息的几率变大,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大。当前的金融调控政策要求开发商的自有资金比例增加,这就意味着房地产企业能向银行借贷的资金变少了。此外,国家多次加息,进一步严格房地产开发贷款条件,房地产企业向银行融资要求变高了。原本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的房地产企业陷入融资困境,偏高的资产负债率将威胁着房地产企业的发展。

(二)个性化需求增加,同行竞争激烈随着市场的发展,能否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是房地产企业实现销售变现的关键之一[6]。但许多房地产企业存在开发项目定位、规划设计不具前瞻性等问题,容易导致产品滞销的风险,从而影响预期收益的实现。同时,由于市场发展迅速,房地产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产品的差异变小,出现同类、同质的竞争局面。为了在逆境中能够顺利发展,房地产企业不得不增加销售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这又会无形中增加项目建设的成本,资金回笼难度进一步加大。近年来,国家为稳定房地产市场采取了宏观调控,其中“限购”政策和提高个人贷款利率,抑制了购买需求,导致交易量的萎缩,供过于求,销售变现风险变大,财务风险也随之加大。

(三)资金使用计划不完善,资金管理体系不科学由于房地产企业具有资金量大的特点,一旦资金使用不合理就易导致财务风险变大,资金紧张。所以,房地产企业应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许多房地产企业仍存在资金使用不当的问题。首先,企业管理层忽略了制定资金使用计划这一重要环节,投资前并没有进行市场调查,没有从资金运作等方面进行财务分析而是无计划地使用负债而来的资金,也没有进行详细的经济预算与资金使用规划,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加大;其次,企业的资金管理体系不科学。许多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体系的灵活性与动态性较差,只进行财务核算,没有有效地进行现金管理及成本控制。对于资金使用决策没有经过科学缜密的分析,设计的资金管理体系也无法对整个项目过程的资金运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曾经出现因资金使用不当而导致资金链紧张、财务风险一度无法控制的局面。该公司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在商业物业项目上,当市场发生变化后,又投入大量资金高价拿地,但销售收益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从而出现资金紧张局面[7]。富力地产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没有合理规划资金支出,企业应尽量保持较高的资产流动性与变现能力,不能一味地追求占用大量资金且回报周期长的商业地产项目。

(四)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队伍素质较低1.企业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够,内控制度不完善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内控制度没有落实到位。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一方面由于部分企业管理者存在错误意识,他们认为制定大量的制度等同于增加办事繁杂度,影响办事效率,增加经营成本[8]。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忽略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没有严格按照制度执行,或是没有结合自身状况合理制定政策。同时,许多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也忽略了能够保证制度执行的保障措施,制度可行性降低,制度控制薄弱等问题突出。此外,有些房地产企业的授权情况与企业实际经营模式不相适应,不相容的职能未能分离,没有确立明确的权责关系来执行各项任务,从而产生了职责不清晰、信息传递不顺畅的问题,使得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执行,财务风险加大。2.财务管理人员财务意识较弱有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较弱,未能正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易出现因工作效果低而影响企业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此外,有些房地产企业虽组建了优秀的财务管理队伍,却由于传统意识的限制等因素使得团队不能发挥其作用,不仅没为企业带来利益,反而增大财务风险。

三、加强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降低筹资风险,挖掘自有资金在房地产企业中,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商业贷款,即负债经营。而负债经营所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会增加股东收益。但是,这仅在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才会出现,如果企业继续向外举债,负债筹资运用不当,则财务风险变大,出现筹资风险,即企业筹资后由于不能按照既定目标取得资金使用效率,无法达到资金供给者事先期待的效果的风险。为了使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所能接受的范围之中,企业应该通过优化资本结构,维持资本与债务合理的比例关系,适度负债,控制资产负债比。同时也要寻求多元化融资渠道,提高资金利用水平。此外,还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维持资金能够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努力挖掘企业的自有资金,注重资金管理,降低财务风险。

(二)适应市场需求,建立合理的营销策略房地产企业由于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等特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要进行全面的市场分析,充分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个性化购买需求,避免决策的失误及保证决策的前瞻性。在项目的设计上,要努力做到迎合市场需求,实行个性化设计,拉大与其他房地产企业的差距,实现产品的独特性与竞争性。这样才能降低销售变现风险,缓和资金紧张。此外,企业应该建立专业的营销团队,深入了解并结合自身产品的特性及优点,制定出能够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的营销策略,以期降低因产品滞销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实现预期的资金回报目标。

(三)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完善资金管理体系1.加强成本管理,实施成本控制在整个经营负债期间,因市场及利率变动等因素容易导致项目的成本上涨,若此时资金使用漫无计划,成本管理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容易使企业出现资金流通阻碍的问题,导致项目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必须重视与加强对项目的资金使用管理。首先,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之前,应该进行严密的市场考察,研究该项目的风险性,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分析项目的可行性,从而降低决策的盲目性以及避免后期执行过程中资金短缺等问题;其次,在决定投资后,企业应对项目进行成本预测与分析,并设计一套完整的成本控制计划;在项目具体实施阶段,应严格实施监督与控制,检查计划的合理性,认真登记实施过程与计划的差异,并及时作出修改,保证计划的有序进行;在每个项目结束时,应将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得出的数据和分析与计划阶段相对比,总结经验,吸收可取之处。此外,还应注意建筑材料的管理,由于物价不断攀升,建筑材料的价格变动也是企业应该关注的问题,应随时关注市场动向,选择物有所值的建筑材料,控制成本,保证工程质量。2.完善资金管理体系,加强内部审计房地产企业中的财务风险问题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企业应该完善资金管理体系,由财务部作为预算的主要制定者,其他部门配合,并主动提供数据作为财务部制定资金预算的依据。同时,财务部应该控制财务预算的整个实施过程,对一些重要会计账户要及时跟踪关注,特别是受经营陷阱影响较大的应收账款等会计账户更应该加强监督与控制。此外,当房地产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房地产企业还应加强审计部门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重视风险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风险评估的防范作用。在对不同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进行各种专项审计,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估,切实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明确权责关系房地产企业由于其本身的经营特性及对资金的应用要求较高,所以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与专业知识有较高的要求。首先,高层管理人员应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明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熟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其次,在聘用财务管理人员时,应综合受聘人员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等多方面的要求来决定其是否录取,避免以后在财务工作中出现低级错误;最后,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考核与培训,及时对其更新财务管理知识、传递新的管理理念,从而使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降低财务风险,提高预期收益。此外,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实行成本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经济责任,做好任务委派,对严格执行制度的部门应该给予奖励,对忽视且不按制度执行的部门则按要求进行惩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时既可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也可学习借鉴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财务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的关键,企业只有努力健全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才能降低管理人员由于体系不完善。而对企业的营利能力产生错误认识,作出与经营实际不符的决策的风险。企业的良好发展与完善的财务管理密不可分。由于房地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特性,财务风险管理是其应该密切关注的对象。一旦管理不当,即房地产企业项目投资等财务过程出现问题,都可能对企业的盈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将财务风险维持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切实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才能降低财务管理风险,保证企业蓬勃发展。

作者:施婉妮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铁路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1.铁路企业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铁路企业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目标就是:运用结构化的管理体系来控制运行中的风险。一方面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在相关运行系统和工作流程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制定控制措施,并实施跟踪,将风险消除或者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实施闭环的运行监督和管理将运行状态始终锁在安全目标上,将“事后控制”转为“过程控制”,通过运行反馈机制对运行过程、运行状态、运行质量实施监控,经过比较、分析和评价,对偏离了运行安全目标的状态,及时加以调节,使运行安全状态始终保持在目标范围内。再一方面通过企业安全文化方面的工作,形成积极、健康、核心的安全文化,为安全管理奠定良好基础。铁路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安全基础、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安全监督和安全文化等5个组成部分。

1.1安全基础。铁路安全基础是安全风险管理系统设计和有效运转的前提。安全基础主要包括明确铁路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总体思路;明确安全目标,并使每名职工熟知,促使职工提高安全素质;明确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以及职能;明确安全文件制定的有关要求。

1.1.1总体思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落实“三点共识”、“三个重中之重”要求,按照“规范管理,强化基础,盯控关键”安全工作思路,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以确保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为重点,全面构建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不断促进安全管理规范高效和安全生产超前防范,最大程度地消除和降低安全风险,从而达到预防、减少事故的发生和降低事故后果的目的。

1.1.2安全目标。运用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全面识别、评价安全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将安全风险管理和控制要求落实到安全生产岗位,实现风险管理与既有安全管理的有效融合,逐步建立程序清晰、职责明确、适用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形成机制健全、管理规范、覆盖全面的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实现安全风险全面受控、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确保运输安全持续稳定。

1.1.3组织机构以及职能。路局各专业处室为各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全面识别分析各系统安全风险事件,制定管控措施;各站段为安全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根据具体实际制定本单位安全风险管理细化预防和控制措施,编制相关控制手册;站段科室(车间)为本单位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具体落实部门:明确相关风险事件的分布地点,将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岗,落实到人督促班组长履行岗位职责,按标追究失职行为,开展安全风险识别教育,提高职工岗位安全风险意识,促进按标作业。

1.1.4安全文件制定。安全管理法规和文件的制定应主要包括:安全风险指导手册、安全生产规定、现场安全检查制度、安全风险管理办法、安全风险提示卡、安全风险控制手册、等方面。文件作为各项工作的开展依据,文件的管理应制定相应的制度。

1.2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功能之一,它通过系统的运行过程来实现。风险管理主要内容:教育培训、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内容。

1.2.1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应明确教育培训的目的、教育培训形式和方法、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考核制度。

1.2.2风险识别。铁路安全风险识别流程分风险信息资料收集、风险信息资料分析与风险信息库建立3个步骤来实施。风险识别数据库的建设要依据生产实践中进行动态管理维护,及时对照风险识别数据库中开展风险识别,不断调整和完善识别内容,确保风险识别数据库内容与实际相符。

1.2.3风险评价。铁路企业安全风险的评价是在安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开展的,目的是分出风险的轻重缓急。目前,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其每一种风险评价方法都具有相适应应用条件和范围,在进行评价时,我们需要根据风险识别的对象与类型,选择相适当的风险评价方法。并在风险评价方法的抉择上,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最实用的方法。

1.2.4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铁路系统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目的是把风险置于把控之中。风险控制要从人和物两个角度考虑:人因素控制措施的核心是安全职业适性管理;物因素控制措施的核心是本质安全管理。对某一特定的危险源而言,究竟采取哪种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原则上应以消除性、预防性为主,降低性、应急性为辅。铁路企业只有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才可以说成功地管理了风险。

1.3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切实防范和有效应对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及对企业和社会有严重影响的各类突发事件,控制和减少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建立健全铁路应急管理制度应明确应急处置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组织机构以及职责、明确应急预案编制要求、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与培训制定工作以及及时做好应急预案评价与修订工作。

1.4安全监督。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要通过一系列制度、规程、规章等,运行行政监督、专业培训、人力调配、工作制度等行政手段,来规范人员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来推动和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实现降低安全生产风险的目的。安全监督主要内容: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评价、检查和改进等方面。

1.4.1安全信息管理。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主要可以从对安全信息进行量化考核、安全信息检点、安全信息收集、安全信息分析与销号、安全信息上报、安全信息公布要求等几个方面进行,并细化相关要求。

1.4.2系统评价。铁路安全风险评价是指各级铁路企业将防止铁路恶性事故作为首要任务,系统梳理铁路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全面评价铁路安全风险,制定落实整治方案和措施,有效提高铁路风险防范和控制水平。

1.4.3检查和改进。安全风险管理检查是针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监督和提出整改意见,要在风险辨识、评价、控制等运行现状调查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危险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结果,管理体系审查方案,依据要求优化配置风险控制系统,并对各模块进行评价、分析与改进。改进阶段要根据检查的结果,对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改进,对于成功之处要及时总结,不断提高,对于不足之处要提出更改方针、目标和其他要素。

1.5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铁路企业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其核心功能是建立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主要内容:安全文化内涵、目标、内容和建设途径。

1.5.1安全文化内涵。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类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以及工艺安全等。

1.5.2安全文化目的。铁路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改善人的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创建企业安全文化是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质的好办法,它能营造企业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提高人的安全价值观念,有效地调节和控制人的安全行为,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符合企业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

1.5.3安全文化内容。安全观念文化建设的内容是要加强心态安全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深化教育培训,使安全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来改变员工的行为,使之成为自觉的规范的行动。

1.5.4安全文化建设途径。安全文化建设主要可以从:优化职工生活工作环境、加强安全发展理念教育、强化严格按标履职意识、筑牢安全第二道防线、积极组织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

2.结语

该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告别了过去单一的、静态的管理观念,切实做到了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指导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做到了铁路风险管理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让我们对铁路风险管理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为铁路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作者:王飞单位:上海铁路局徐州机务段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烟草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一、对烟草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考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足够重视风险管理审计关键在于决策者能够提前评定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与判断,提早规避风险。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是在经历了无数教训之后得来的,但教训终究是惨痛的代价,所以烟草企业应当转变观念,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避免付出沉重的代价。为此,烟草企业应当加强风险意识,尤其是审计部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并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在进行高效的风险管理审计的同时提高企业工作管理的有序性。

(二)转变理念,构建保障机制烟草企业审计部门采用风险管理审计的方式,理应转变审计观念,确定审计的重点。烟草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无定论,也无法完全确定,因此便需要进行评估工作。烟草企业内审部门进行评估时,应当有一套完善的标准,使得风险管理井然有序。为此,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针对企业内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烟草企业应当逐步构建一种保障机制,循序渐进,完善风险管理审计。首先,要有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然后,配合恰当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最后,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组织体系。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帮助审计人员进行高效的工作,促进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良好运行,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切实的依据。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如今,“人才强国”已经成为一大口号,经济要发展也要依靠人力来维持。烟草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所谓风险,关键在于一个“变”字。倘若风险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把握风险变换,及时发现风险,这些风险管理的审计安排也就成了徒劳一场。所以,企业应当不遗余力地加强人才建设,努力挖掘人才、培养人才,为风险管理提供人力保障。风险管理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尤其具有风险意识,无论是在人才选拔或是人才培养上,企业都应当注意这个问题。其次,烟草企业应当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促进审计人员的交流学习。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人员结构,配备审计中各个方面的人才,以期互补共进,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作业。

(四)统筹兼顾,长远发展风险信息难以捉摸,因此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的方法至关重要。面对存在诸多变化的市场,审计人员应当统筹兼顾,全面看待问题,纵观全局,及时捕捉大量相关信息。但是,也要懂得抓住关键,注意细节,找出重要风险,提炼重点问题。风险管理的审计既要关注企业内部发展,认识企业内部风险,又要了解外部市场变化,注意外部风险;既要知道本部门的问题和风险,又要发现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清楚潜在的隐患。毫无疑问,烟草企业应当统筹兼顾,以期获得长远持久的发展。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烟草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重视风险管理的审计,全面理解风险管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使其制度化,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决策,提供正确的方向选择。与此同时,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忽视。烟草企业应当立足现实,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开展符合自身发展的风险管理办法。

作者:黄秀莲单位:江西省烟草公司抚州市公司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施工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1.前言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风险无处不在。对于规模大、周期长、产品具有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的建设工程来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更多不确定因素,比一般产品生产具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更大的风险,因而引入风险管理尤为重要。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和理论探索,现已被公认为管理领域内的一项重要职能。风险管理是指项目管理人员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对策及通过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活动涉及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采取主动,创造条件,尽量把风险减小到最低水平,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的实现项目的总目标。风险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失,从而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1]。相对于一般生产企业来说,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其独有的特点,最大的特点就是单件生产而不能批量生产以及生产的不可逆性。由于生产产品的单一性,企业生产经营大多是以“项目”的方式去运作的。生产过程涉及众多的参与者,如业主、供应商、分包商、政府等相关部门。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等环境之中,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无时无刻不对企业构成威胁,因此,风险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切实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2.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2.1投标风险及应对策略

2.1.1风险分析。目前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厉害,企业总是千方百计希望拿到项目,为项目的投标做很多的准备工作,一个企业如果拿不到工程项目,就无利可谈,为投标而付出的人财物也只能由投标企业买单;如果低价中标或招标文件中有对承包企业不利的条款,或投标报价时计算失误,漏计项目,取费不当,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经营管理失败而亏损,再加上投标市场上的不规范操作和不正常因素,都会给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这就需要施工企业有预防投标风险的应对策略。

2.1.2应对策略。首先施工企业在投标前要做好信息搜集工作,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包括竞争对手的实力分析,企业自身实力分析和对所投标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从而来决定企业是否要进行投标;其次在企业决定投标的前提下,企业要认真的做好投标报价工作。现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建设工程中全面推行,它是由施工企业结合自身的生产效率、消耗量水平和管理能力与已储备的本企业报价资料,考虑适度的风险进行投标报价,一旦报价确认,是不能轻易改变的。这种工程承包形式的单价风险全部由施工企业承担,而在现有条件下,这种工程报价的一次性风险较大。所以企业一定要由企业自身的企业定额,投标报价还要由专业的造价管理人员来编制,以防出现计算失误,漏计项目等风险,并且编制过程中要对市场价格的变动做合理的预测,防止出现取费不当的风险。

2.2合同履行风险及应对策略

2.2.1风险分析。目前国内建筑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施工企业工程利润长期在低水平运行,并且许多工程尤其是重大工程都采取造价包死的计价方式,而且合同一般都约定,造价一次包死,履约中不做任何调整,但这种承包方式往往没有同时对履约过程中的材料设备价格上涨的风险设定相应条款,也不设定施工过程中采购或准备材料设备的工程预付款,且发包人拖欠工程款的情况相当严重,而施工企业由于项目现场管理不到位,签证资料不完善导致工期延误或者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而引发业主提出高额索赔,最终导致施工单位倒赔钱的案例屡见不鲜。所以施工企业应该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有效规避合同履行风险。

2.2.2应对策略。首先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应该认真地研究合同的各项条款,尤其是不能放弃优先受偿权,这是保证企业在完工后顺利取得工程款的有效合法的途径;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各种变更做到勤签证,为索赔工作打下基础。面对现在建筑企业的恶性竞争,“低中标、勤签证、高结算”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黄金定律。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1)工地(地盘)会议记录和有关工程的来往信件妥善保管;(2)搜集各种施工进度表,包括业主代表和分包编制的进度表;(3)妥善保存施工备忘录(日记);(4)做好业主、设计方和监理方的口头指示记录,及时以书面形式报告业主、设计方和监理方,并予以承认。将他们的书面指示按年月日顺序编号存档。(5)收集记录每天的气象报告和实际气候情况;(6)整理保存工人和雇员的工资与薪金单据、材料物资购买单据,按年月日编号归档;(7)完整的工程会计资料,包括工卡,人工分配表、注销工资薪金支票、材料购买定货单、收讫发票、收款票据、账目及有关图表、财务信件、经会计师核证的财务决算表等;(8)所有的合同标书文件、合约图纸、修改增加图纸、计划工程进度表、人工日报表、材料设备进场报表及账单(工程付款单)等需归类保存入档。为索赔工作做充分的准备工作[3];再次企业应该要求把涨价的风险和业主一起分摊,涨价幅度在一定范围内时由施工企业自身承担,而超过这个幅度时就应该由双方一起分担。近年来建筑材料和设备大幅涨价,其中钢材上涨幅度高的已达50%,由此产生的全部市场风险由建筑企业承担的做法显示公平,施工企业应该避免这种不合理的条款。

2.3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

2.3.1风险分析。施工企业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法律不完善和法律执行中所形成的风险。现行法律在维护公平和约束建筑市场的两大主题的权利、义务方面存在着缺陷,而且即使有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现象也广泛存在,这样必然导致承包商依法行事后,其利益得不到依法保护,而且这种风险是承包商在正常情况下不可预防的。工程建设行业法制建设的步伐,与整个行业市场化的进程还有很大差距,而这种差距给企业在发展上所带来的风险也是企业必须高度关注的。

2.3.2应对策略。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前,对相关的法律做详细的研究或聘请专业的法律人员参与到施工管理的全过程,并且对本行业的法律进行认真的分析,利用对自己有利的法律条款来维护本企业的利益

2.4信誉风险及应对策略

2.4.1风险分析。企业因多种原因,如工程质量引发事故、安全事故、亡人事故、;劳资纠纷和债务纠纷等被公众媒体曝光,使企业公信力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影响企业营销活动。

2.4.2应对策略。首先施工企业要做详细的施工计划,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安排固定的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管理;其次对可能出现的事故进行全面的投保。并且在出现事故时要积极的处理事故,而不能逃避,以避免施工企业信誉的丧失。

3.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程项目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企业可以对自己的资金、物资等资源做出更加合理的安排,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如果企业忽视风险管理或风险管理不善,则会增加发生意外损失的可能,扩大意外损失的后果。与西方企业和国内其他先进行业相比,我国施工企业在风险管理上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承包企业对风险管理知识、风险管理的方法不熟悉,风险管理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体制发育迟缓,既是产生经济风险的原因,也是对风险管理乏力的表现。施工企业目前的风险管理状况已不能适应市场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加强完善风险管理是施工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3.1要提高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提高风险意识是施工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他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把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去,把风险管理融入到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尤其对系统性风险有清醒地认识和管理措施[4]。

3.2认真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对施工企业来说,风险管理的目标主要就是降低安全事故、质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风险中的损失,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事前防范和事后补救,事前要以最经济的方法预防潜在损失或以较少的风险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及利益。事后要能尽快部分或全部恢复生产,尽可能减轻或消除不良影响[4]。

3.3成立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风险管理组织。有条件的施工企业应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暂不具备条件的也应设专人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机构及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本身的业务而且要掌握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不仅要充分利用内部的风险管理人员,也要充分考虑外部风险管理公司咨询专家的意见[4]。

3.4选用适当的风险管理办法和处理风险的手段。企业要以系统思维的方法去解决企业风险管理问题,从整体上和全局上分析研究,不仅要研究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系统整体的角度优化系统。当前处理风险的主要手段包括:风险回避、风险保留、风险转移、防损与减损、购买保险等[2],在转嫁风险的多种手段中,参加保险不是唯一的途径,但它是简便易行的选择[4]。

3.5创建高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的产生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因此要搞好风险管理就必须有话整个信息流程,创建高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运用这个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把相关信息传给信息需求者。施工企业可以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是企业局域网络来建立风险信息管理系统[4]。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施工企业应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便于参与国际竞争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施工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1.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风险无处不在。对于规模大、周期长、产品具有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的建设工程来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更多不确定因素,比一般产品生产具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更大的风险,因而引入风险管理尤为重要。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和理论探索,现已被公认为管理领域内的一项重要职能。风险管理是指项目管理人员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对策及通过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活动涉及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采取主动,创造条件,尽量把风险减小到最低水平,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的实现项目的总目标。风险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失,从而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1]。相对于一般生产企业来说,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其独有的特点,最大的特点就是单件生产而不能批量生产以及生产的不可逆性。由于生产产品的单一性,企业生产经营大多是以“项目”的方式去运作的。生产过程涉及众多的参与者,如业主、供应商、分包商、政府等相关部门。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等环境之中,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无时无刻不对企业构成威胁,因此,风险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切实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2.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2.1投标风险及应对策略

2.1.1风险分析。目前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厉害,企业总是千方百计希望拿到项目,为项目的投标做很多的准备工作,一个企业如果拿不到工程项目,就无利可谈,为投标而付出的人财物也只能由投标企业买单;如果低价中标或招标文件中有对承包企业不利的条款,或投标报价时计算失误,漏计项目,取费不当,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经营管理失败而亏损,再加上投标市场上的不规范操作和不正常因素,都会给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这就需要施工企业有预防投标风险的应对策略。

2.1.2应对策略。首先施工企业在投标前要做好信息搜集工作,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包括竞争对手的实力分析,企业自身实力分析和对所投标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从而来决定企业是否要进行投标;其次在企业决定投标的前提下,企业要认真的做好投标报价工作。现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建设工程中全面推行,它是由施工企业结合自身的生产效率、消耗量水平和管理能力与已储备的本企业报价资料,考虑适度的风险进行投标报价,一旦报价确认,是不能轻易改变的。这种工程承包形式的单价风险全部由施工企业承担,而在现有条件下,这种工程报价的一次性风险较大。所以企业一定要由企业自身的企业定额,投标报价还要由专业的造价管理人员来编制,以防出现计算失误,漏计项目等风险,并且编制过程中要对市场价格的变动做合理的预测,防止出现取费不当的风险。

2.2合同履行风险及应对策略

2.2.1风险分析。目前国内建筑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施工企业工程利润长期在低水平运行,并且许多工程尤其是重大工程都采取造价包死的计价方式,而且合同一般都约定,造价一次包死,履约中不做任何调整,但这种承包方式往往没有同时对履约过程中的材料设备价格上涨的风险设定相应条款,也不设定施工过程中采购或准备材料设备的工程预付款,且发包人拖欠工程款的情况相当严重,而施工企业由于项目现场管理不到位,签证资料不完善导致工期延误或者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而引发业主提出高额索赔,最终导致施工单位倒赔钱的案例屡见不鲜。所以施工企业应该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有效规避合同履行风险。

2.2.2应对策略。首先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应该认真地研究合同的各项条款,尤其是不能放弃优先受偿权,这是保证企业在完工后顺利取得工程款的有效合法的途径;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各种变更做到勤签证,为索赔工作打下基础。面对现在建筑企业的恶性竞争,“低中标、勤签证、高结算”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黄金定律。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1)工地(地盘)会议记录和有关工程的来往信件妥善保管;(2)搜集各种施工进度表,包括业主代表和分包编制的进度表;(3)妥善保存施工备忘录(日记);(4)做好业主、设计方和监理方的口头指示记录,及时以书面形式报告业主、设计方和监理方,并予以承认。将他们的书面指示按年月日顺序编号存档。(5)收集记录每天的气象报告和实际气候情况;(6)整理保存工人和雇员的工资与薪金单据、材料物资购买单据,按年月日编号归档;(7)完整的工程会计资料,包括工卡,人工分配表、注销工资薪金支票、材料购买定货单、收讫发票、收款票据、账目及有关图表、财务信件、经会计师核证的财务决算表等;(8)所有的合同标书文件、合约图纸、修改增加图纸、计划工程进度表、人工日报表、材料设备进场报表及账单(工程付款单)等需归类保存入档。为索赔工作做充分的准备工作[3];再次企业应该要求把涨价的风险和业主一起分摊,涨价幅度在一定范围内时由施工企业自身承担,而超过这个幅度时就应该由双方一起分担。近年来建筑材料和设备大幅涨价,其中钢材上涨幅度高的已达50%,由此产生的全部市场风险由建筑企业承担的做法显示公平,施工企业应该避免这种不合理的条款。

2.3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

2.3.1风险分析。施工企业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法律不完善和法律执行中所形成的风险。现行法律在维护公平和约束建筑市场的两大主题的权利、义务方面存在着缺陷,而且即使有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现象也广泛存在,这样必然导致承包商依法行事后,其利益得不到依法保护,而且这种风险是承包商在正常情况下不可预防的。工程建设行业法制建设的步伐,与整个行业市场化的进程还有很大差距,而这种差距给企业在发展上所带来的风险也是企业必须高度关注的。

2.3.2应对策略。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前,对相关的法律做详细的研究或聘请专业的法律人员参与到施工管理的全过程,并且对本行业的法律进行认真的分析,利用对自己有利的法律条款来维护本企业的利益。

2.4信誉风险及应对策略

2.4.1风险分析。企业因多种原因,如工程质量引发事故、安全事故、亡人事故、;劳资纠纷和债务纠纷等被公众媒体曝光,使企业公信力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影响企业营销活动。

2.4.2应对策略。首先施工企业要做详细的施工计划,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安排固定的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管理;其次对可能出现的事故进行全面的投保。并且在出现事故时要积极的处理事故,而不能逃避,以避免施工企业信誉的丧失。

3.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程项目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企业可以对自己的资金、物资等资源做出更加合理的安排,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如果企业忽视风险管理或风险管理不善,则会增加发生意外损失的可能,扩大意外损失的后果。与西方企业和国内其他先进行业相比,我国施工企业在风险管理上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承包企业对风险管理知识、风险管理的方法不熟悉,风险管理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体制发育迟缓,既是产生经济风险的原因,也是对风险管理乏力的表现。施工企业目前的风险管理状况已不能适应市场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加强完善风险管理是施工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3.1要提高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提高风险意识是施工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他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把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去,把风险管理融入到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尤其对系统性风险有清醒地认识和管理措施[4]。

3.2认真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对施工企业来说,风险管理的目标主要就是降低安全事故、质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风险中的损失,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事前防范和事后补救,事前要以最经济的方法预防潜在损失或以较少的风险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及利益。事后要能尽快部分或全部恢复生产,尽可能减轻或消除不良影响[4]。

3.3成立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风险管理组织。有条件的施工企业应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暂不具备条件的也应设专人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机构及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本身的业务而且要掌握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不仅要充分利用内部的风险管理人员,也要充分考虑外部风险管理公司咨询专家的意见[4]。

3.4选用适当的风险管理办法和处理风险的手段。企业要以系统思维的方法去解决企业风险管理问题,从整体上和全局上分析研究,不仅要研究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系统整体的角度优化系统。当前处理风险的主要手段包括:风险回避、风险保留、风险转移、防损与减损、购买保险等[2],在转嫁风险的多种手段中,参加保险不是唯一的途径,但它是简便易行的选择[4]。

3.5创建高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的产生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因此要搞好风险管理就必须有话整个信息流程,创建高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运用这个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把相关信息传给信息需求者。施工企业可以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是企业局域网络来建立风险信息管理系统[4]。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施工企业应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便于参与国际竞争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电力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Risk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

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3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根据电力企业QRA的工作内容和实现要求,结合电力企业本身特点,电力企业QRA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即实施安全检查的项目明细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技术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与致命度分析(FMEACA)技术;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技术;事件树分析技术;基于概率影响图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靠性工程技术期望值法、风险主观、客观估计法、模糊评估法等。

4、结语

电力企业QRA是一项涵盖并以安全工程、可靠性工程、风险分析等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在不断总结过去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精湛而详细的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探索而逐渐形成,可以指导现在和预测未来。根据电力企业的行业特点,电力企业QRA不仅已有良好的技术物质基础,而且电力QRA发展必大有用武之地。

摘要: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是一项涵盖并以安全工程、可靠性工程、风险分析等为基础的综合研究。针对电力工业自身的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阐述了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思想、流程框架、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方法。通过实施QRA,可帮助电力企业全面识别风险,有利于电力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水平之内,并针对风险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摘要:风险是现代企业管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各类风险适时关注,有针对性的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形成风险管理机制,并逐步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才能把风险管理真正落到实处,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提升控制、防范风险的能力,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文笔者根据长期的工作实践特对几种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浅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一、经营风险

1.物资供应

(1)风险识别。当某项物资库存处于合理储备量与最低储备量之间,应黄色预警,当处于最低储备量以下,应红色预警。

(2)风险控制。一是建立供应商信用档案,按规模大小、整体生产能力、信用度、与企业历史上形成的协作关系好坏综合评定后划分优、良好、良、差四个等级,对规模大、信用度优的供应商加大合作力度;对规模相当,信用度良好的供应商提高依存度;对规模小、信誉差的供应商逐步淘汰。二是对生产必须的主要原材料建立保险储备,如:**原材料的合理库存量冬季为6000-7000吨,其他季节为4000-5000吨,警戒库存量为4000吨;**原材料冬季库存量为30000吨,其他季节库存量为15000吨,冬季警戒库存量为15000吨,其他季节警戒库存量为10000吨。三是当库存量低于正常库存量,应积极采取措施,抓紧补充库存;当库存量低于境界库存量,首先应限产,同时考虑提高运费、提高采购价吸收库存,保证生产稳定、持续运行。

2.销售风险

(1)风险识别。***仓库最高库存量4200吨,***仓库最高库存量2000吨,产品库存达到仓库容量50%以上,显示市场销售不畅,可能出现产品积压的风险。

(2)风险控制。调整销售方案,降价销售,降低库存,保证生产稳定、持续进行;非常时期考虑对部分规模大、信用度高的客户增加赊销额度。

3.资金回收

(1)风险识别。客户第一次出现推迟付款,是存在风险的信号。

(2)风险控制。一是资金回收达到100%,建立严格的担保销售制度,谁担保、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二是对客户建立信息档案并综合评定信用等级,对信用度一般的客户和散户要求现款销售,对信用度较高,规模较大的客户允许跨月结算,超过三个月的货款必须催要,超过一年的货款采取诉讼等法律途径解决,超过三年且取得确凿证据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后予以核销,并在财务部门设立备查帐。

二、生产风险

(1)风险识别。生产方面的风险目前主要是安全、环保事故,无论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大小,只要发生就认定为一起事故。

(2)风险控制。一是在安全、环保上始终常抓不懈,注重加大投入,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凡是生产工艺过程中能采取的保护监测手续必须采取,凡是能消除隐患的必须指定责任人限期消除,凡是能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必须落实,凡是安全措施的投入必须满足。二是把环保工作提到公司生存与发展的高度看待,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治理。三是对安全、环保的突发事故应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转移风险。目前,企业参加社会商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8%,***年应达到25%,以后应争取达到30%。

三、人力资源风险

1.重大人身伤亡事故事后处理形成的风险

公司目前已为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四项社会基本保险,由于正常工伤保险的赔付额度过低,对易燃易爆、高危特殊岗位采取参加社会商业补充保险转移风险。

2.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所引发的风险

(1)风险识别。出现多人次、某一特定部门或岗位集体反映工资、薪酬待遇等方面存在异议,应是预警的信号。

(2)风险控制。责成有关职能部门迅速调查部门或岗位技术含量和工作劳动强度,重新调整工资及福利待遇。

人力资源控制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2)制定员工工作规范,用以引导考核员工行为。(3)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4)加强和考核奖惩力度,应定期对职工业绩进行考核,奖惩分明。(5)对重要岗位员工(如销售、采购、出纳)应建立职业信用保险机制,如签订信用承诺书,保荐人推荐或办理商业信用保险。(6)工作岗位轮换,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工作岗位轮换,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错弊情况。同时也可以挖掘职工的潜在能力。(7)提高工资与福利待遇,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增强凝聚力。

四、财务风险

1.资金风险

险识别。正常储备资金急剧下降、到期应收资金不能按期足额回收,经营净现金流量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红字。

(2)风险控制。第一,根据企业发展现状,重新制定资金管理办法,与集团公司的管理模式接轨。①对各分公司资金统一管理,取消银行帐户,采取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②对控股子公司实行自行管理、监督使用的管理模式。第二,专项资金与流动资金相分离管理,保证生产经营流动资金放在第一位,实行资金审批一支笔,按计划使用资金。第三,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的非常状况时,首先,压缩对外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其次,压缩内部技术更新、改造、环措等专项资金,再次压缩非生产经营性开支及各项福利费支出。最后,压缩生产性流动资金支出。

2.财务指标风险

利润指标与负债指标。

(1)风险识别。利润急剧下降,出现保本经营甚至亏损;产品销售毛利率达到13%-15%,低于10%应预警;资产负债率达到70%应预警,达到75%应迅速采取措施降低该项指标;银行借款总额不应超过净资产50%,不能突破总资产50%。

(2)风险控制。首先,压缩对外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其次,压缩内部技术更新、改造、环措等专项资金。再次,压缩非生产经营性开支及各项福利费支出。最后,压缩生产性流动资金支出。

针对以上所述,企业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逐步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持续的风险管理来评估决策和交易中的风险,计算实行风险管理所取得的报酬和不实行风险管理所遭受的惩罚,处理好企业在减轻财务、经营和战略风险与为股东创造竞争价值之间的适当平衡。以结构化的风险管理过程为理论基础,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方针和制度,形成切实可行、易于操作、收效突出的风险管理机制,把风险管理落到实处,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摘要:如何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高企业价值,是当前我国内部审计界讨论最热门的话题,内部审计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具体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风险因素、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旨在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科学快速发展。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职责、作用

一、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及表现形式

企业的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并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现代企业风险因素很多,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是指外部环境对企业目标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快速发展、行业竞争、资源及市场变化、自然灾害及意外损失等;内部风险是指内部环境对企业目标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组织治理结构的缺陷、组织经营活动的特点、组织资产结构的性质及资产管理的局限性、组织信息系统的故障或中断、组织缺乏保密意识、泄密事件频发、组织人员的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未达到要求等。

二、目前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缺乏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在内的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降低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缺乏正确的业务流程,影响管理层识别和评估风险;缺乏风险意识,没有积极、主动、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无法进行风险预警,在企业迅速扩张的过程中管理失控;缺乏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目标发生偏移;缺乏岗位责任考核制度,工作效率低下;缺乏业务操作规程,存在事故隐患;缺乏对企业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内部控制失效。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职责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风险管理审计成为内部审计的关键程序,分析、确认、揭示风险已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

(一)实现企业目标,内部审计有责任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

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风险日益增大,降低风险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因素。内部审计站在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促进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风险管理过程,形成良好的法人治理环境。向管理层提供创造性思维,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通过内控制度的评价,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从而完善企业管理,降低、转移或化解风险,提高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二)内部审计是构成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机制

目前,国有企业建立的各级风险管理组织都隶属于管理部门,不具有独立性,其意见有时会屈从于管理部门的压力,使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受到限制。在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独立于管理当局,其意见可以直接报送董事会,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

从企业外部看,外部审计站在独立、客观的角度,关注企业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复核、测试,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影响企业的风险管理。但他们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过程不十分熟悉,提供的风险信息不能贴近内部管理,不能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承担责任。而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过程更了解,在风险管理方面比外部审计更具优势。

(三)内部审计是风险控制程序的重要补充

内部审计人员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分析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警惕影响企业目标的重大风险。在审计计划阶段,内部审计应考虑企业活动存在的各种风险,在评估风险优先次序的基础上,按照风险的大小分配审计资源;在审计实施阶段,通过检查、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发现风险管理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在审计报告阶段,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的建议。

四、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防范和监控等方面参与风险管理,报告企业潜在的重大风险,提出应对措施。通过落实审计建议,督促企业采取有效风险控制措施。

(一)识别风险

识别风险实质上是对风险进行定性研究,收集、整理可能发生的风险,形成风险列表。从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信息管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通常要关注的主要风险有:信息量不足或不真实导致决策错误;信息系统故障或中断;自动付款系统设计存在缺陷,未设计供应商的身份验证控制,不能识别虚假供应商;随意对外担保,存在或有负债;资产流失、资源浪费和无效使用;客户投诉率增高,企业信誉受损;年终未对所有的应收款项进行询证;大宗采购业务未按程序招标,合同签定、付款审批、验收保管未做到职责分离等。

(二)评估风险

评估风险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确认和分析。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分析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风险对实现企业目标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定量分析方法是对已被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估计,通过公式:风险值=风险影响×风险概率,计算出风险值。例如,内部审计人员调查了某施工企业四项业务:(1)对外投资350万元,失败的可能性为80%;(2)对外借款1000万元,不能收回的可能性为60%;(3)应收的工程款3000万元,出现坏账的可能性为40%;(4)对外担保金额2000万元,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风险50%。根据前述公式计算的风险损失排序为:(3)1200;(4)1000;(2)600;(1)280。由此可见,第(3)项业务可能造成损失的金额最大,应优先列入审计日程。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的数据难以获得时,应采用定性方法。定性分析方法的复杂性和困难在于主观判断结果发生的不准确性,不同背景、不同经验、不同职位的人对同一风险的判断可能不同。比如,上级主管出于整体考虑,认为某部门经营风险很高,而该部门负责人则认为风险已在控制范围之内。采用定性方法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内部审计人员处于特殊的独立地位,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风险的假设条件,对风险进行评价,提出专业意见。

(三)应对风险

内部审计在识别风险并进行相应的评估以后,根据风险的影响程度采取应对措施。风险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回避风险,即采取措施回避可能发生的风险。例如,在工程承包合同签订前,审计人员进行程序评审和合同文本评审,保证合同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对合同条款评审,尤其是合同价款、工程材料、工程期限、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安全保证、工程款拨付、质保金等敏感条款,要经过仔细商榷,杜绝合同管理失误的经济责任。

2、降低风险,即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低到企业可接受的范围。例如,在签订对外担保合同时,审计人员根据担保法的有关规定,检查企业是否对被担保人经过详细的资信调查,对被担保的项目是否经过仔细的研究,是否经过民主决策,有无因程序不当造成的连带责任。

3、转移风险,即通过转嫁或与他人共担将风险转移。例如,承包工程垫资和工程款回收。对工程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落实招投标,在签订分包和采购合同时在条款中写明,业主付款后,再按业主付款的比例支付分包工程款和材料款,合理转移风险。

4、接受风险,即风险已经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不必采取任何措施。例如,在汇率波动较大的时期,大额进出口贸易会导致较大的汇率风险,企业一般会采用外汇期货来保证将汇率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企业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向银行贷款等。

(四)防范和监控风险

风险管理部门根据风险性质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内部审计对制定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评价和检查。评价风险防范措施主要考虑风险的可回避性、可降低性、可转移性、可接受性,检查风险防范措施是否充分、得当。例如,审计人员通过询问控制计算机资料室的人员,确定是否有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系统文件;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总要在会计资料文件中表现出来,审计人员抽取一定样本量的原始凭证、账簿、报表等书面文档,检查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向客户询证应收账款余额、对存货进行实地盘点、审查银行存款对账单以核实银行存款期末余额等,对账户余额进行实质性测试,以检查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等。对于存在的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应提出改进措施的建议,协助企业完善风险反映方案,强化企业的风险防范管理。企业的经营风险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有可能增大或减小,因此,内部审计要时刻监控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并确定随着某些因素的消失或出现而带来新的风险。

内部审计机构促进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过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供风险管理的组织保证。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降低经营风险,为企业的科学快速发展扫除障碍,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增加价值,是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价值所在。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内部审计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每个组织的存在都有其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管理层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来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是监控、检查、评估、报告管理层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帮助企业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

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简介

要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首先要对风险管理体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根据美国COSO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要求,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相互关联的八个风险管理要素,各要素贯穿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保证。

第一是内控环境。主要是在企业中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营造一种风险管理文化,为其他风险管理要素打下基础。

第二是目标制定。管理者必须首先确定企业的目标,才能够确定对目标的实现有潜在影响的事项。根据企业确定的任务或预期,管理者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战略并确定其他与之相关的目标并在企业内层层分解和落实。

第三是事项识别。下列事情可能给组织带来风险:因使用不正确、不及时、不完整、不可靠的资料而导致决策错误;记录有错误、会计核算资料不真实、不完整;资产保护不当;顾客不满意,组织信誉受损;执行组织决策、计划、程序不力,或有违法违规行为;不经济地获取或无效地利用资源;没有完成组织的任务和目标。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对其进行识别、评估和反应。

第四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可以使管理者了解潜在事项如何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管理者应从两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对于风险的评估应从企业战略和目标的角度进行。

第五是风险反应。风险反应可以分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共担风险和接受风险四类。对于每一个重要的风险,企业都应考虑所有的风险反应方案。有效的风险管理要求管理者选择可以使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在风险容忍度之内的风险反应方案。

第六是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帮助保证风险反应方案得到正确执行的相关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企业的各个部分、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通常包括两个要素:确定应该做什么的政策和影响该政策的一系列程序。

第七是信息和沟通。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必须以一定的格式和时间间隔进行确认、捕捉和传递,以保证企业的员工能够执行各自的职责。

第八是监控。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监控是指评估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运行以及执行质量的一个过程。企业可以通过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两种方式,来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在企业内务管理层面和各部门持续得到执行。

从以上八个风险管理要素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其目标。所以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

第一是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评价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否是在分析组织和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风险偏好来制订;2.与相关管理层讨论部门的目标,看分解到各部门的目标是否对战略目标提供足够的支持;3.评价管理层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否准确;4.分析控制措施是否完善,是否可以使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落在风险容忍度之内;5.风险监控是否持续得到执行,监控报告制度是否恰当,风险管理报告是否充分、及时。

第二是以咨询顾问身份协助机构确定、评价并实施针对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内部审计在该方面的作用包括:1.进行控制和风险评估培训。使风险意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各个层面,并且使每名员工能够有效识别风险并提出有效控制措施,实施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理。2.召开控制和风险评估专题讨论会。针对重大风险隐患,要集合企业内外部的专家进行专题研讨。审计人员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学习者。3.开发自我评估工具。对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利用现代技术开发适合本企业的评估工具。将企业风险管理融入内部审计程序

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进行再监督。因此内部审计程序与机构的风险管理之间应该协调一致,使这两项工作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

1.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该在对可能影响机构的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项目。

2.确定审计范围时,要考虑并反映整个公司的战略性计划目标,并每年对审计范围进行一次评估,以反映机构的最新战略和方针。

3.编制审计方案时,通过风险因素分析来确定审计业务工作重点;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评价内控制度,查找其中的疏漏和薄弱环节;在更新审计范围与计划的内容时,要反映管理层的方针、目标、工作重心出现的变化。在选择检测、证实风险的技术与方法时,应该能够反映出风险的重大性与发生的可能性。

4.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应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指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

5.追踪审计时,将风险确定为决定追踪审计范围的重要因素,风险越大,追踪审计的范围就越广。追踪审计应该将注意力集中于最严重的潜在的问题上,通过持续追踪,确保对于重大的审计发现,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经济转轨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一般风险和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特有风险同时存在,企业面临的风险变得更加复杂。而作为微观个体的企业风险一旦汇聚、触发,所影响的不仅是企业,而且很可能是整个宏观经济。本文正是基于微观个体企业的风险损失会积聚成行业的、乃至整个宏观经济损失的思路,在对现阶段我国企业风险存在、汇聚、触发的机理分析基础上,探讨企业、政府所应采取的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企业风险风险触发风险管理

在中国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不仅面临着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所可能遇到的一切风险,而且还面临着制度转轨时期所特有的风险,从而使得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多变。企业风险的存在,不仅可能引起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发生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可能由于风险的积聚和传递引起社会总财富下降,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后果。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我国企业风险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可行、有效的管理对策,尽量避免企业风险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一、企业风险背景

21世纪以来,企业活动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交易方式已从实物型向信息型转变,虚拟经济、电子商务、数字模拟、信息高速公路等形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方式;世界范围或一国之内企业的合并与收购事件层出不穷,企业的生产、交易范围和企业信用体系扩大;WTO等通行的世界商业行业规则在各国普遍推广,跨国企业大量涌现,经济趋于全球化。从国内的形势看,中国正面临向市场经济转型深化的关键时期,企业既要面临计划经济时代所遗留下来体制问题,如:产权不清、对政府的依赖性强、政府寻租现象严重等,又要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外企业之间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还要面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中所特有的现实条件限制,比如:基础设施(如金融市场、法律体系等)不完善,资源匮乏等。

从企业本身来看,企业风险的载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变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财”和“物”,即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变化

这些是最通常意义上的企业资产,同时也是企业风险载体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它们变化的趋势是:“财”的形式更趋多样性,“物”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更加广泛,如果不能有效掌控,都会使企业预期的财物损失加大。

2.法律责任范围扩大

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政府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使得各经济主体的责任和利益更加清晰明确、行为规范性增强。另一方面,入世后,我国商业的运作规则将逐步向国际惯例、国际规则靠拢。因此,企业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无论是范围上还是程度上,都有扩大和加深的趋势。

3.信息和技术资源占据战略性地位

知识经济时代所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已经作为一种要素,同技术一道参与到企业的竞争力组成中。技术是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信息就成为企业赢得市场、赢得机遇的核心要素。反过来,信息的缺乏或不及时很可能导致企业发生严重损失甚至生存危机。

4.企业品牌等无形价值凸显

这里所说的企业品牌不仅包括企业本身的声誉、企业的信用,还包括企业的产品、注册商标、专利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知名品牌意味着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与认可,意味着可以创造价值。如果品牌受到损害,企业受到的损害将是长期的,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

5.人力资源含义外延

现代企业所应拥有的人力资源不仅包括“人力”的存在与否,更主要的,还要考虑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员工等人力要素的身体、心理与文化素质、行为的合意性以及对企业的诚信度等。

今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后三类风险载体在我国企业所面临风险中将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

二、企业风险触发条件

风险载体和风险因素的存在未必一定会导致损失,风险的发生往往存在“导火索”,也就是触发条件。如果可以提早发现、控制或切断这些导致风险发生的“导火索”,那么企业就可以在企业风险管理中拥有主动权。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同时也将是入世所做的承诺在更基础、更核心的领域兑现的阶段。因此这一时期企业风险的触发条件将突出表现为:

1.经济利益驱使的过度竞争

市场供求理论告诉我们,当产品市场价格上升时,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就会选择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进入市场的企业也会增加,生产者数量和产量的急剧增加带来供给量大量增加。而对于生产性企业来说,扩大规模简单,反之就不易了。当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时,生产投资的短期不可逆性,就必然引起企业要进行“亏本生产”或者开工率不足,资本闲置。从而引起一连串的支付危机、信用危机、企业品牌危机,甚至导致全行业亏损。这种规律在中国的市场上不止一次的表现出来。如:中国的彩电行业仅在1994年到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7次价格大战,其结果是,目前中国的彩电价格已比美国市场低20%~30%,属全世界最低。而目前,这样的趋势又出现在能源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如:煤炭价格的上涨导致各地小煤矿大量涌现,房价的成倍上涨导致大量投资涌入房地产开发行业,这些利益驱动的过度竞争的危害在经过一定时期之后就会有所显现。

2.国际能源价格陡然上升

国际能源价格的陡然上升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对能源行业本身的影响。国际能源价格的陡然上升会极大刺激国内的相关能源行业的生产投入。由于这些行业往往是以采掘业为主,因此单纯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只考虑产出而不考虑经济成本等因素的粗放型经济生产方式就会表现的尤为明显。特别是,当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方式是以当地的GDP来衡量的时候,就会对这种价格引起的生产刺激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对关联行业的影响。能源行业的价格上涨,必然会导致各行各业中以这些能源为原材料的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相应的产品价格上升。如果这些产品价格的上升通过产业链上的价格传导机制传递到下游产业,就会导致更大范围的产品价格上升,甚至全社会范围的价格水平上涨,诱发通货膨胀。

3.政府政策的应急性特征

宏观调控是政府弥补市场经济缺陷很好的方式,但倘若运用不当,反而容易成为引发企业风险的诱因。我国政府的政策实施往往有应急性的特征,即针对出现的紧急状况而即时出台相应的政策,而当外部环境变化之后,又再紧急修正。这虽然可以称之为与时俱进,但是同时我们也该认识到企业的生产是有自己的周期和规律性的,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的行业,企业的生产投入不可能迅速转变。如果在一个生产周期还没有结束时就遇到政府转变政策,企业将会面临很大的损失。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这种政策风险是企业难以控制,难以把握的。

三、企业风险管理对策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企业风险管理都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防患于未然”是避免社会财富净损失的最佳途径,也是风险管理追求的终极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也应主要放在损失发生前的风险规避和控制工作上。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其风险不仅仅会给微观个体即企业本身带来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的损失,而且通过风险的积聚和传递,还有可能对某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都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还应该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审视企业风险,引导各个行业、各种类型的企业积极应对企业风险。本文基于风险管理上述两个方面的含义,对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提出如下对策。1.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应对危机能力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企业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有的还会成长为跨地区、跨行业、资产规模大、关联企业多的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税收、创造社会财富等方面作用显著。但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企业的经营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控制。因此,企业应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风险状况的影响做出评估,力争在损失发生前做好预防工作。同时,企业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状况有所预测,并提前根据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好危机预案。

2.转移法律责任风险,降低企业责任损失

鉴于企业面临的法律责任范围越来越广,遭受责任损失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企业应该通过建立法律顾问和专业律师相结合的法律事务体系,适当运用保险等风险转移工具,转移法律责任风险,降低企业责任损失。企业的法律事务体系应是分层次的,对于一般性质的公司法律事务由企业的法律顾问解决,而针对特殊的、专业性较强法律案件则聘请专业律师来解决。企业应该在对自身面临的法律风险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投保、可以投保的责任风险,利用保险工具来转移其责任风险,将自身责任风险成本降到最低。

同时,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和正在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应该注意研究国际商业、行业规则、法律规定的差别,避免由于对规则了解不够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强化信托责任,重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曾经在我国极为严重的呆、坏账问题,以及前面提到的政府政策突然转变问题,我们认为都是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尚处在一个信用缺失的阶段。这种信用缺失不仅表现为个人,如管理者、员工对企业的信托责任意识差,而且也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信托责任意识差。比如:有的资金经营机构或个人擅自挪用客户的账户金额从事其他投资活动。从表面上讲,信用的缺失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信息传递机制。而从本质上讲,其原因是全民信用意识的缺乏,即缺乏“信托责任”。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备、坚实的信用基石,而这种信用基石的建立要靠全社会的努力,要从个人信用、商业信用、国家信用等各个层次上,保证市场经济中信用的实现。

4.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方式,促进增长方式的尽快转变

在我国企业采取何种类型的生产方式往往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有着巨大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和政府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政府可以给企业创造更优越的发展环境,如:提供优惠税率、给予特别审批等,这使得企业愿意围着政府转,受政府的指挥;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数量影响着当地的GDP的总量和增长速度,而我国的地方政府和官员考核制度中的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就是当地的GDP总量和增长速度。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和官员、特别是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官员为了获得较好的政绩,鼓励企业尽最大努力提高生产数量和规模,在技术和资本条件有限情况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只能采取高投入的生产方式,以至于忽视了生产的其他方面,形成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除了要从经济制度上加强企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管之外,地方政府的官员考核制度也必须要改革。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方式。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摘要]保险是一种管理可保风险的风险融资行为。很多大型企业,由于行业自身的特点,往往并非只采取单一的金融工具,而是采取一整套由多种金融工具组合的管理模式。本文以中海油为例,阐述了可保风险管理在加强管控、提高效率、增加利润三方面的工作方向,指出了大型企业在可保风险管理方面要明确管控职能、增加管控手段、控制成本,要加强对利润中心的管控,使企业将保险采购进行得更有效率。企业要将可保风险管理从服务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以增强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可保风险,金融工具,管控,效率

企业安排保险的本意在于“转移”风险,但保险本身只是一种管理可保风险的风险融资行为。而用于风险管理的融资工具还有很多种,比如风险自留、自保公司、风险债券和其他一些用于风险管理的金融衍生工具。经过多年实践,很多国外大型企业在可保风险管理方面慢慢发展成为一整套管理模式,其中包括明确的职能界定、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和金融工具的使用等,使其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明确企业可保风险管理的职能,就是要围绕可保风险管理,确定其宗旨,明确其工作方向,清晰其任务。作为风险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保风险管理的工作方向包括加强管控、提高效率、增加利润等三个方面。可保风险管理要履行的职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弥补保险的欠缺,做保险办不到的事情,这主要指管控和利润;第二,将保险采购进行得更有效率;第三,在保险市场发生波动或者组织内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企业提供替代保险的其他风险融资工具和服务。以下将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为例。由于石油行业自身具有高投人、高风险的特点,往往并非只采取单一的金融工具(比如保险),而是采取多种金融工具组合的方式,比如保险、再保险、风险自留、自保公司等,以起到控制成本、管理巨灾的作用。

一、加强可保风险管理的管控职能

(一)管控职能的内涵

对投资人而言,可保风险管理管控职能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管控各利润中心的可保风险;二是通过管控各利润中心的可保风险进一步达到管控投资项目的目的。

如何对分支机构、附属企业等各利润中心加强管控是目前国内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基本管控方式有五个方面,即发展战略和管理的决策、资本运营和产权管理、资金融通、人事管理、监控和绩效评价。可保风险管理的风险融资职能属于第三项的范畴,而其管控职能则属于第五项的范畴。

以目前企业的保险采购为例,采购的集中与分散与否,实际是企业众多细务之一,但鉴于其牵动各方利益的敏感程度,这个问题的处理实际是集团对各利润中心、投资项目控

制力度的试金石。投资人有两个标准来衡量从利润中心获得的利益,一是是否可以确保投资回报率,此为前提;二是是否可以将投资项目的发展纳入集团的整体发展策略,充分发挥投资项目的作用,为集团整体发展服务,此为根本。而从表层看,对利润中心可保风险的管控就是为确保投资回报率服务的,这是可保风险管理的基本功能,即以适当的金融工具、组织结构和制度模式为基础,管理可保风险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可持续性地稳定增长。但是从深层看,通过管控利润中心的可保风险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利润中心的管控,这也是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之一。

同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国内集团企业的规模仍然较小,但是有些企业整体的架构已经开始朝着集团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跨国公司在产业、机构延伸壮大的过程中,无不重视对组织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管控力度,避免各自为战、枝强干弱,以求整体效率和集团效益的最大化;集团对利润中心的管控手段可以分为硬性和软性两大类。通过人事任免、授权管理、预算审批等方式进行管控,即属于硬性管控的方面,投资人一般通过董事会来实施这方面的管控,保护自己的投资。保险的统一采购,也是集团对利润中心采取硬性管控的一种方式,而这种硬性管控确实实现了采购的规模效益,杜绝多头采购的各种弊端。应该说,这种硬性的管控手段在今后国内企业可保风险管理中不仅不能放松,而且必须加强。

尽管理论上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应该由管理者负责,投资人只是对其经营和管理的结果进行考核和监控。但是近年企业管控频出丑闻的现实,导致跨国公司逐渐加强其作为投资人对利润中心运营的管控,管控手段则是软硬并举。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股东在董事会里贯彻硬性监控;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建立风险管理的制度和规则,并通过监控制度和规则的落实,来对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实施全程的管控。这种管控手段则是作为硬性管控手段的补充,是一种软性的方式。

在现代经济社会,大的投资人或者经济实体已经不仅仅依靠资金、技术或者政治影响力来实施他们对投资项目的管控和操纵,这些硬性的管控虽然易于达到效果,但是也比较容易引起反弹,有较多长期的负面影响。因此他们开始逐渐增加在制度、标准和规则方面的投入和开发,以资金、技术上的优势为依托,以制度和规则为手段,来操控市场和对投资项目施加影响和管控,这种管控虽然见效较慢,但是渗透力强,影响彻底,一旦被接受,即形成企业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保风险管理的软性管控功能正是源于以上考虑。除了集中保险采购形成的资金管控以外,可保风险管理的实施主要依靠建立风险信息收集、分析和评价的制度和标准、界定各部门及各机构的权责和角色、完善对制度及标准落实情况的回顾检查,将各部门、各机构和各利润中心的风险管理工作纳入集团的考评体系。可保风险管理除了关注损失发生后的风险融资问题,更关心损失发生前的监控和管制问题,除了从利润中心分权,更为利润中心服务。

(二)通过可保风险管理实现管控的途径

随着国内企业的发展,其投资项目构成日趋多样,管控的手段必须多样而有针对性,在坚持硬性管控的同时,相应发展软性的管控手段,才能保证各种投资项目的合作方和经营者可以接受,从而确保对各种投资项目的渗透,有效实现可保风险管理的管控职能。

目前跨国公司对可保风险管理的可借鉴之处就在于硬性管控和软性管控的结合。在硬性管控方面,也依靠统一采购的模式来安排风险转移,争取采购规模效益和控制采购中的弊端。只不过根据投资项目的特点和项目所在地法律法规的要求,统一模式更加系统,也更加灵活。而如果硬性管控行不通,就在软性方面下工夫,其中包括集团统一的可保风险管理政策和稳定的风险转移渠道等。

1.可保风险管理的政策

可保风险管理政策统一,主要表现在统一的管理模式和协调一致的风险融资决策(主要是风险自留和转移的比例调整)。而统一的管理模式又包括统一的管理制度、流程和标准。制度、流程和标准的统一有利于投资人的代表在各种投资项目中的适应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有利于加强投资人对自身投资项目的管控力度和降低管控成本。以可保风险数据库建立为例。可保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是了解风险性质、清楚风险分布和风险发生频率。而决策的科学与否,是建立在稳定可靠的可保风险数据基础上。大型投资人在投资过程中,通过要求项目管理者按照适当的标准和软件建立数据库,并根据固定的流程分配权责,收集信息和数据,以这种方式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根据《公司法》规定,所有股东均应享有知情权和查询权。而确定标准、设计流程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贯穿到投资项目的过程。换一个角度讲,使用哪一方的制度、标准和流程,就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要适应哪一种理念和文化,也决定了用哪一类人管理投资项扫。至于母公司的制度、标准和流程能否应用到子公司管理当中,一方面取决于代表母公司的董事是否坚决维护母公司利益;另一方面也决定于母公司的制度、标准和流程是否反映先进的管理水平。

2.协调一致的可保风险自留和转移决策

企业对可保风险的管理终究要在自留风险和转移风险之间做选择,在各种金融工具之间做选择。跨国公司在管理可保风险方面的成功经验之一,是确定整个集团协调一致的可保风险自留和转移决策。

集团之所以要在集团和各投资项目间,保证协调一致的可保风险自留和转移决策,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自留额的确定和经营

首先,自留风险的规模和质量将影响集团公司的经营稳定和管理可保风险的成本。一般集团企业均需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制定整体的风险自留额度,然后再针对不同投资项目的风险特点和状况,合理确定不同风险自留和转移的平衡点,确定集团整体成本和效率的最优组合。同时它们也可以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的整体效力,发挥其某方面可保风险管理的专长,自留并经营哪一类风险,来获取利润。此外,如果某类投资项目组织形式特殊,比如对于采取独立法人结构的合资企业,如果无法通过简单贯彻统一采购的管控方式进行渗透,他们也可以通过适当的金融工具,将不同投资项目的自身份额统一起来,集中在国际保险市场上进行安排,这样也可以起到某种程度的规模效益。

(2)建立稳定的可保风险管理服务网络

可保风险管理服务网络包括各自的保险人、再保险人、经纪人、检验人、风险管理人、自保公司管理人,以及相关的律师、会计师等。跨国公司通过使用风险自留额度、风险管理标准、信用等级标准,甚至自己的标准条款(比如英荷壳牌的保险条款),可以将投资项目的保险服务商限定在对自己有利的范围内,比如使用自己熟悉的、固定的服务商和服务条款版本。从不同层面确保集团自身同服务商的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关系,以保证集团本身的最大利益。

(3)统一的风险管理人

可保风险管理本身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管理问题,只有集中管理、集中研究、集中决策才能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基础上,兼顾全局。若政出多门,一时迁就某个项目的合作者及管理者,只能削弱集团的整体管控能力。

企业可保风险管理的集中,并非只是采购的集中,还包括信息的集中、服务的集中和决策的集中。伴随集团发展,即使集中采购的原则在某些投资项目中无法得到贯彻,也必须贯彻集中管理、集中服务的原则。如果采购问题属于利润中心管理层的操作范畴,总部则不可越权干预。但在这些项目中,集团应该从全局层面制定符合集团发展的管控原则。同时企业在这些项目中的代表在参与可保风险管理决策时,应首先听取总部指定风险管理人的建议。必要时,可以将总部风险管理人参与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决策与实施作为一项制度明确下来。

总之,投资人对投资项目的管控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手段。随着企业的发展,它的合作伙伴也来自各方,其管理水平和对投资项目的管控力度也各不相同。管控本身不是对投资项目经营的干扰,对于那些先进的管控方式应该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充分合作,尽快学习,化人为我。对于那些管控能力不如自己的合作伙伴,要尽可能以先进的管控方式提高投资项目的管理,争取自己在投资项目中的优势。

二、提高可保风险的管理效率

可保风险管理的效率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如何可以提高管理的质量;二是如何可以控制管理可保风险的成本。换句话讲,所谓管理的“有效率”应该是选择的金融工具成本合理,效果最佳,最能满足投资人在管控、成本和利润方面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满足被管理者(即相关利润中心)对可保风险管理的需求,即控制、降低、转移、管理可保风险,保证生产经营的稳定和连续。

(一)以服务的态度来管理

提高可保风险管理效率的途径有二,一是集中管理,这是国内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坚持的一点,当然集中采购并不是完整的集中管理;二是国内企业的投资人应该改变以往行政管理式的工作作风,而以服务的姿态来实施集中管理。集中是可保风险管理有效率的重要保证,集中采购可以减少管理环节、扩大采购规模,增强与金融工具提供者博弈的余地。但集中采购只是集中管理的一个部分,并不是完整的集中管理。所谓可保风险集中管理应该是信息的集中、决策的集中、采购的集中和服务的集中。集中采购只是管理者权利的体现,与之相伴的必须有相应的义务。而这种管理的义务最好以一种服务的姿态来履行。管理者具备服务意识或者以服务的姿态进行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意义在、于可以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被管理者的接受程度。

(二)成本控制

控制可保风险管理成本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控制风险融资的成本,因为风险融资是整个可保风险管理中,成本比重最大的部分之一。控制了这部分成本,基本可以把握可保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大局;二是必须将可保风险管理的各种成本统一起来考察。如果企业没有风险管理制度,涉及风险管理的各个部门(比如石油公司的HSE、资金、财务、生产、人事等部门)则仍然习惯分头作战。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通盘考察整体的可保风险管理成本体系,其中包括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数据的分析和评估、灾害的检验、评估及预防和风险融资。事实上,从成本预算管理人手,是在企业实行系统全面可保风险管理的极好切人点。关于控制风险融资的成本,要注意两方面问题:

1.融资工具

传统管理可保风险的风险融资手段只是保险和再保险。但是这种金融工具本身有很多局限,并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对风险特殊的企业更是如此。以石油企业为例,由于这类企业所需要的保险和再保险供给市场狭小,竞争性差,融资成本确定所依赖的客观数据相对不广泛,因此定价受供给者主观影响大;同时这类企业规模巨大,财务状况良好,管理状况优异,本身抵御风险能力强,有一定实力化解可能限度内的可保风险。从另一个方面看,由于这些企业风险特殊,保险和再保险业对这类企业的融资后服务,比如定价、定损和理赔,以及损失控制等方面的服务能力不强,甚至无法与这类企业本身相比。鉴于这些因素,这类企业控制可保风险管理成本的根本办法,不是专注于保险和再保险的采购能力,而是将视野扩展至其他可以使用的金融工具。根据市场状况和自身条件,应选择合适金融工具的组合,保证融资成本的控制。常见的可保风险管理融资工具包括保险、再保险、风险自留、风险自保和有限风险转移。但是从根本上,管理可保风险的融资工具总是在自留风险和转移风险之间做选择。

2.风险融资能力

风险融资的能力取决于企业管理自留风险的能力和采购相应金融工具的能力。企业管理自留风险的技术能力和财务实力将从根本上影响其对外部金融工具的依赖。

(1)管理自留风险的能力

石油公司的自保公司作用之一,就是应对国际保险市场波动的调节器。通过自保公司吸纳风险的能力来平衡保险市场的波动,控制保险的成本,稳定集团的经营。但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自保公司本身一定要有较强的金融实力和技术实力,非此不足以影响大局。自保公司实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留风险的经营。

自保公司经营的风险必须同企业的发展保持协调一致。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风险组合的多样化,也才能满足投资人管理可保风险的需求。但是这种协调一致的基础首先就是建立在对各种风险的充分了解之上。

(2)采购金融工具的能力

大型跨国公司之所以可以在国际保险市场上“呼风唤雨”,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市场走向和承保人的态度,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竟价能力。竞价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是采购的规模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在海上油气资产的保险和风险管理问题上,各石油公司均力争主导权,如果争主导权不果,他们会退而取其次,分开安排,竭力做大自己的采购盘子。那些产业一体化程度高的大石油公司都会努力将上下游业务的保险采购规模做大,以此争取同国际保险市场合作的整体主动性。

三、创造利润

从国外企业既往的经历看,企业在介入保险事务的过程中,一般有两个走向。一是向服务中心发展,二是向利润中心发展。前者决定了对可保风险的管理是以服务为主,重点在于减灾预防、危机管理和风险融资等;而后者则成为企业投资项目;变成资产管理的一部分,这代表了目前一些国内企业对保险行业投资的兴趣,很多保险买方在管理自身风险过程中,积累了资金、拓展了渠道、增长了经验,从而在管理自身风险的同时·,逐渐向管理第三方风险发展。

对中海油这类国有企业而言,国有资产最大化的有效路径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可保风险管理在这方面的贡献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为企业核心资产提供服务,以求达到集团整体效益最大化;二是在管理风险的基础上,介入风险的经营,以获取利润。现在中海油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发展。前者毋庸赘述。而关于后者,中海油也投资保险业,比如海康人寿保险公司和中海石油保险有限公司(自保公司)。应该讲,其保险板块发展和建设方向的定位清晰既有利于资本市场对中海油业务板块的评价,也有利于理顺集团同各利润中心之间的关系。

(一)可保风险管理是以利润为中心还是以服务为中心

企业是否应该投资于保险行业,涉及企业内部的投资策略、保险业的增长力和盈利水平等一系列标准。ACE和XL两个公司的成立和演变就是企业管理按利润中心的方向来建设,走产业化道路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球责任险承保能力严重不足,这种情况尤以美国市场为甚。为了满足自身责任风险管理方面的需求,充分利用责任险的整体状况以牟取利润,1986年,68家大型企业的自保公司在保险经纪人公司Marsh&McLennan的推动下,先后成立了XL和ACE,专门从事意外险和责任险的巨灾超赔风险,其中XL承保责任限额在5000万美元—1亿美元之间的损失,而ACE专门承保责任限额超过1亿美元的损失。目前这两家公司的运营非常成功,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意外和责任巨灾风险的主要承保人,并先后在伦敦、都柏林、法兰克福和东亚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分支机构。

XL和ACE的发展思路在于企业的可保风险管理能否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服务,和在服务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能否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中海油在可保风险管理建设方面的优势在于保险采购的规模、良好的风险管理业绩和在海上能源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具备将保险产业化的一定核心竞争力条件。但是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海油几乎一直在围绕能源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妥善地处理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行业专业化符合资本市场的要求,也符合竞争的要求。现在中海油虽然开始走产业一体化之路,但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多元化,中海油的产业一体化基本是在突出主业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协同产业模型。其目前的投资方向都是围绕油气能源的上下游产业做文章,主业非常突出,而且非常有规模,有可能在将来的市场上成为领导者。而一般只有主业突出的市场领导者才会给投资人创造更大价值,这是因为领导者本身对市场和金融环境的控制都比较强,可以获得较高的盈利水平,也可以提供一个更高的股东资金回报率。因此,在可保风险管理方向上,企业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赚取承保利润。保险利润最大化并不代表集团利益最大化,而服务集团的核心产业或核心竞争力,帮助集团利益最大化才是理性的目的。企业的保险或者可保风险管理应该是可以通过利润指标考核的服务中心,而不是单纯的利润中,b。

如果企业打算将可保风险管理从服务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要考虑这个利润中心能否为企业本身的核心竞争力服务,而不是形成分力和折让;同时这个利润中心本身有无可能具备核心竞争力,以求在本行业中占据有利位置。除了这两个因素外,企业在选择利用可保风险管理的平台创造利润时,还需要考虑一些问题。比如,首先要考虑是否需要建立庞大的销售网络和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否比较容易控制经营成本,并可以根据市场的走向和公司策略的变化灵活调整进退。其次要考虑是否利于发挥自己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其他要考虑的因素还包括进入市场的时机。这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险市场的状况。保险业的投资人都是在硬市场进入或扩大规模,在软市场退出或缩小规模。尽管目前国内保险市场仍然呈软市场状态,但由于海上能源保险的特点,国内海上能源市场基本是国际海上能源保险市场的一部分;二是企业主营业务对资金的需求,以及可保风险管理产业化对资金的分散和补充。由于可保风险管理产业化必然要求资金的投入,这方面会对主营业务资金需求形成一定干扰;而保险本身保险费提取和赔款支出的时间差,可以形成一定的资金积累,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主营业务资金的需求。但是要注意的是财产保险不同于人寿保险,其资金的长期可利用性较后者要弱,而且不稳定。

(二)赚取利润的另外一种方式

如果顾虑到保险产业化可能分散主业的资金供给,把可保风险产业化定位在技术服务方面也是一种折中的方式。以中海油为例,虽然国内有足够多的保险公司,但是真正可以管理能源可保风险的寥寥无几,可以管理海上能源风险的更是几乎没有。在这方面中海油有极强的竞争力,这种服务包括风险检验、评估和预防等。随着产业一体化的发展,中海油在能源的延伸领域,比如电力、石化、天然气,以及能源相关的码头、仓储、分销等方面也会有相当的技术实力。如果将保险视为一条价值链的话,它基本是由资金、营销和服务等环节组成。目前在国内,这个链条一般由保险公司完整地经营。而事实上,这根链条的每个部分都是可拆分的,并可以实行某种程度的专业化经营,以实现某种程度的规模效益。如果中海油明确其在可保风险管理方面的产业化定位是能源可保风险的技术服务,以中海油的技术实力、市场地位,以及国内的保险市场发展和能源市场发展,可以在同国际检验人、理算人、经纪人和风险管理人合作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成为既可以服务自己,又可以服务他人,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化,规避风险和加强风险管理已成为进出口企业的重要课题。文章就目前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常面临的进出口业务风险做了介绍,并针对可能面临的风险提出了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信用保险;国际保理

在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随着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化,规避风险和加强风险管理已成为进出口企业的重要课题。因为风险一旦发生,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甚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进出口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如何搞好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

一、进出口业务常见风险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企业常面临的进出口业务风险有以下几种:

(一)进出易结算风险

是指企业在进出口时,从签订合同到最终结算,由于进出口产品计价货币或本币突然发生大幅度变动所造成收入减少、费用增加的风险。在早期的国际贸易中,由于自然因素的限制,促使结算信用快速发展,结算工具和结算手段日趋多样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此相关的制度也得到不断完善。但国际贸易确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地方,因而结算周期仍需很长时间,由此为风险的产生提供了时空条件。

进出易结算风险主要有:

1.汇率风险。外汇市场所反映的既有正常的外汇价格,也有不正常的汇率波动,既是发现价格、为进出口商人提供规避市场风险的场所,也是外汇投机者创造投机机会的地方。如果在结算前出口合同所定的收汇货币贬值而出口企业生产时所付的币种不贬值或贬值幅度小于前者的幅度,则出口企业将受到损失。损失的大小与两幅度的差距成正比。

2.结算风险的另一方面是信用风险。如果说汇率风险主要来自宏观方面的话,那么,结算风险主要来自微观方面。撇开出口方的因素,它表现为进口商因种种原因所导致的不按时付款或不付款。这里面又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的欺诈;二是进口商的实力和能力。我们应该意识到,各国对企业的进出口资格认定管理差别是十分大的,在一些国家,企业无论大小都可经营进出口业务,企业的赢亏是完全自负的。于是,一些资金实力很小又无销售渠道或货源的企业亦无顾虑地签定大额进出口经济合同。

(二)贸易欺诈的风险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批大中型企业获得了进出口权。但不少企业缺乏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专业人才和经验,容易被不法外商所欺骗。外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诈骗:

1.信用证方式下的欺诈。信用证是国际贸易的一种古老的结算方式,但由于信用证结算强调信用证与合同分离,所以容易被不法奸商所利用。常见的诈骗形式有:假冒信用证,利用假单据行骗,骗取预付货款或抵押贷款等。

2.有意签定无效或部分无效合同的诈骗。一些境外不法商人设置圈套,与我进出口企业签订进口贸易合同,骗取我方货物后,便以种种理由,包括其国内的法律法规甚至民俗习惯等来挑剔货物,迫使我方降价甚至反向我方索赔。而我国亦出现过某些进出口企业法定代表人为外商所收买,违反法律规定,用倒签合同日期、重复使用执行完毕的合同等办法,逃避我国进出口管理。更有甚者,为一己私利有意签订损害企业和国家利益的合同,使企业丧失依法减少损失的机会。

二、企业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方法

(一)注意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

企业选择交易计价货币应遵循如下原则:选择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如欧元、英镑、美元、港币、日元等主要货币,这有利于转移汇率风险;坚持付汇用软币、收汇用硬货币。一般来说,硬货币汇率上浮的可能性大,下跌的可能性小,因此,收硬付软已是国际贸易的通常作法。

(二)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进出口企业要加强经常性的风险分析、研究各种可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的风险,提高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1.进出口企业建立自己的信用管理部门,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工作。企业设立专职的信用管理部门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制订自己的信用政策,推行全面管理。如对新老客户,对目标国的法律、习俗等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随时掌握客户的最新动向,为业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提高业务管理的质量,对不熟悉的业务,要积极主动向有关机构咨询,避免工作失误,减少经济与信誉损失。目前的情况是,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长期生活在严格的行政等级制度下,往往不知道如何获得国外企业的资料,他们也知道驻外使领馆有负责经济事务的官员,但不知如何才能请动这方“神仙”。事实上,企业只需通过银行,再由银行与驻外使领馆联系,或者由银行通过各国银行间的合作关系即可了解到外国企业的有关情况。

2.要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约束来促进进出口企业经营者、特别是管理者的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也就是说企业要建立健全集体领导和群众监督机制。长江机械、株洲冶炼等等,这些沉痛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许监督的权力将给国家和企业带来怎样的损失。因此,今天的上级主管部门、明天的企业理事会、监事会,都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认真执行《公司法》,绝不许以保守商业机密为由搞个人决策,对重大问题必须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才能签署,否则一律无效。当然,经营管理者的自觉学习提(下转第29页)(上接第22页)高是制度得以长期完整准确执行,特别是得到不断健全完善的关键,否则,一人订制度众人挑毛病,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政策制度的修订严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

(三)积极主动利用进出口信用保险业务

从国际趋势看,各国正纷纷设立政策性出口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出口业务提供保险和担保,加大信用支持力度。企业在货物出口后,因进口商的商业信用风险或因进口国的政治风险等,造成出口人收不回货款或不能按时收回货款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将对出口人的损失予以补偿。这是一种政策性金融服务,费用低廉,只要是国家扶持的出口对象,经申请即可获得政府的这项优惠政策的支持。对我国进出口企业而言,要善于运用对外担保以获得银行支持,保证资金安全。

(四)在出口业务结算中,要善于运用国际保理这一新兴结算方式

所谓保理业务,是指国际贸易中出口商在以商业信用(D/A、O/A)方式出售商品的情况下,由保理组织向出口企业提供的包括收汇风险担保、资信调查、货款催收、资金融通、代办会计处理等内容的综合性服务。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若以信用方式出售产品,必然面临收不回货款的风险。为了使风险尽可能降到最小,要积极主动运用保理这一新兴结算方式,这样一方面既能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同时也能达到防范风险、降低风险的目的。运用保理时要注意,须事先征得银行的同意,即必须是与银行经过资信调查认为符合条件的进口企业签定的贸易合同,银行才会提供保理服务。

因此,出口企业若选择保理结算方式,就应当在进行商务谈判时提出这一要求,并让银行早日介入谈判。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航运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1干散货FFA的发展趋势

1.1市场活跃度较为平稳干散货FFA是目前运费衍生品市场最重要的交易品种,其交易规模与航运市场波动性高度相关,同时交易方式的改革和交易主体的多元化也促使干散货FFA的流动性不断增强,交易额不断扩大。在FFA诞生的最初10年间,80%以上的交易者为欧洲船舶所有人和贸易商,因为此时的FFA主要被用于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并不高。1999年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细分了BDI指数,2001年挪威期货和期权结算所推出了场内远期运费合约,这都为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创造条件,促进了FFA交易量的明显上升。从2002年到2008年,随着航运市场逐渐繁荣,干散货FFA市场交易日益活跃,2008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300亿美元。但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航运市场行情一落千丈,干散货FFA市值和成交量也出现了较大萎缩,2009―2013年的成交量保持相对平稳。

1.2交易方式由场外为主转为场内为主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干散货FFA交易以场外交易为主,占交易总量的80%以上。在航运市场暴跌后,很多航运公司陷入经营困局,资金链断裂,造成FFA交易量骤减,甚至还发生了大量的场外交易违约事件。恶劣的市场环境使各参与主体回归理性,意识到需要有实力强、信用高的结算平台为其提供合约净值结算服务,因此,大量参与者纷纷转到场内交易,以降低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虽然通过场内交易的方式交易成本有所上升,但其成交快捷、信息传递及时、交易双方风险小等优势满足了参与者的需求。干散货FFA场内交易量占交易总量的比重从2008年的58%逐年上升到2014年上半年的99.4%。场内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说明市场正处于逐步重建中,并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目前主要有纽约商品交易所、挪威奥斯陆期货期权结算所、伦敦结算所、新加坡交易所等开展了FFA清算业务。2013年,上海清算所也推出了人民币远期运费协议中央对手清算业务。

1.3交易船型由以巴拿马型为主转为以好望角型为主干散货FFA交易的航线为BDI涉及的所有航线,因而巴拿马型船FFA交易长期占据市场主力地位。但是,随着近年来好望角型船市场剧烈波动,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可操作空间也随之变大,该船型FFA交易量明显上升。大多数好望角型船的经营者直接参与FFA市场交易或以FFA市场为参照操作现货交易。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在干散货FFA交易量中,好望角型船占比超过50%,巴拿马型船占40%,灵便型船仅占10%左右。从各船型平均持仓量比例(见图1)来看,从2011年至2014年第二季度,好望角型船占47%左右,巴拿马型船占37%左右,灵便型船占16%左右。因此,好望角型船FFA交易成为目前FFA市场交易的主力。

1.4交易主体以租家、货主、金融机构为主干散货FFA在经过2008年航运市场暴跌、2009年低谷后,市场交易数量逐渐增加,流动性也有所增强,但因判断失误、操作能力弱、风险认识不足等因素,航运企业在危机中操作FFA时承受了巨大的风险,甚至出现倒闭,而生存下来的企业对FFA市场也处于高度警惕状态,市场参与意愿降低。此时,越来越多的租家、货主、金融机构等逐渐成为干散货FFA交易的主力。大型货主和贸易商在利用FFA套期保值的同时,通过低位建仓、以期推现、哄抬市场、卖空套利等模式操纵市场,赚取利润。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借FFA市场急涨暴跌、操作空间巨大的机会,利用金融杠杆进行投资炒作,通过“快进快出”的操作方式实现投机获利。尤其是在2011年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推出FFA交易平台Baltex后,交易透明度有所提高,程序更加简单、快捷,因而吸引了更多的金融资本涌入FFA市场。据统计,目前金融机构在FFA交易中所占份额已达50%以上。

2我国航运企业应对干散货FFA风险的管理策略

FFA本质上属于风险管理工具,但随着FFA市场的发展和深化及货主、贸易商和金融机构的涌入,FFA基本的套期保值功能开始向高风险、高投机转变。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我国航运企业因参与干散货FFA交易而造成巨额亏损,充分暴露了其风险意识薄弱、风险控制方法欠缺等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航运企业对FFA市场望而却步,很少参与。但是,从长远发展角度看,我国在国际航运市场上还缺乏有效的话语权,航运企业应进一步增强经营管理能力,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对FFA市场应积极评估、控制其本身存在的风险,合理配置内外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争取获得国际航运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2.1充分认识、评估FFA风险,构建FFA风险控制体系FFA是以现货市场为基础而衍生出的金融合约,具有衍生性、虚拟性、高杠杆性、跨期、透明度差等特点,其风险既具有航运业的风险特征,又有金融衍生品的独特性。航运企业在操作FFA前,应针对FFA金融衍生品的特征,构建一整套风险控制体系,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责任明确、管理到位的业务层级作为支撑。根据FFA业务的属性和特点,制定一套有别于现货操作模式的风险管理制度,实现FFA业务与现货业务、风险管控部门的独立运行,筹划组织FFA业务授权审批控制矩阵,制定相应的FFA财务结算、会计处理制度,完善对FFA业务操作考核激励和责任追究制度,实现FFA风险控制体系的完整构建。针对目前干散货FFA呈现的新特点,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研究参与FFA操作的交易模式和具体操作流程,做到:(1)事前,应充分评估市场风险,收集市场信息,判断市场走势,选择相应的风险操作策略、合适的对冲船型和有实力的交易对家;(2)事中,严格管控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高度关注自身资金状况,降低财务成本和被动平仓风险,同时时刻评估交易对手的信用评级和资信,及时掌握风险变动因素,采取积极、稳妥、灵活的操作,确保风险控制在容忍度内;(3)事后,主动接受内外部监督和检查,落实考核奖惩机制。

2.2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坚守套期保值操作套期保值是指通过现货和远期市场的套期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实质在于增加“保值”的确定性;而投机成功与否主要基于操作者对市场运价未来走势的预测正确与否,具有极不确定性,一旦操作失误,易遭受损失。在2008年前后因操作FFA造成巨额损失的航运企业并不是不具有风险意识,而是在操作上脱离了“套期保值”的初衷。在市场出现短期单边上涨或下跌时,很多参与者只追求丰厚利润,而放弃了“套期保值”的操作理念,造成了市场风险难以控制的局面。航运企业大多既拥有自有船也有租入船,因此,同时面临着自有船运费收入下降和租船成本上升的风险。适时通过FFA市场采取对冲操作,可防范运价风险,但如果错判形势,追求高额利润,片面地做多或做空,开展投机套利,从而脱离航运市场的基础形态,必然承受巨大风险。航运企业在操作FFA时,应严格遵守套期保值的原则,避免短期的投机获利。在交易方向上,一般买入(卖出)与现货市场交易方向相反的合约,例如,在现货市场租入船舶时,因担心运价下跌,可通过做空FFA合约套期保值,而在租出船舶时,担心运价上涨,可买入FFA合约对冲风险。在交易规模上,应确保FFA的合约价值或数量与需要保值的现货合约相匹配,否则将会出现新的敞口风险。在交易期限上,应尽量避免较长的交易期限,套期保值的时间周期与现货的交易周期大致相当,若出现大量不一致,会产生投机风险。目前,FFA市场出现了大量的FFA短期交易,多以5~10DSPERMONTH为结算单位,进一步增加了市场活跃度。

2.3提高风险辨识、度量准确度,建立高效的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FFA由于“量体裁衣”的模式和跨期交易的特点,使其产品结构复杂多样,单凭主观判断无法完全界定风险规模。由于国内缺乏权威性的国际干散货运价衍生品市场,我国航运企业在识别和度量FFA风险时一贯采用定性方法,缺乏较为准确的定量分析工具,因此,难以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风险量化模型。对此,航运企业应依据风险管理目标,在套期保值的操作策略下,依据自有船、租入船与货源的数量关系,充分整合市场信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运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价值模型(VaR)、极值、灵敏度等定量分析工具,根据市场趋势、自身敞口风险,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风险量化模型,精确分析和评估所面临的风险规模,为减少意外损失、降低经营风险提供参考。在风险识别和度量的基础上,针对FFA风险运行状态,建立较为完整、反应迅速的预警和处理机制。在预警机制上,应时刻关注FFA持仓业务总量与现货总量的匹配,关注交易对家的信用执行情况,持续不断地报告资金状态、盈亏情况、套保效果、敞口风险、市场预测等信息,探索控制多头、空头和敞口头寸规模的规律,为研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奠定基础。在处理机制上,应进一步完善风险应急预案和紧急避险机制,加快反应速度,优化审批流程。当面临超越风险承受能力的紧急事件时,果断“斩仓停损”,避免造成更大损失;建立止损止赢机制,控制好由数量、期限等方面的不匹配造成的风险敞口,使操作区间始终受控于套期保值的有效盈亏范围内。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航运产业发展持续升级,航运企业应积极融入国际竞争,学习和掌握航运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规则,通过FFA市场积累更多经验,利用多种手段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升企业价值,增强其在国际航运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我国应致力于建设国际性的运费衍生品交易体系,完善运费衍生品的监管措施、交易系统以及规则设置,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航运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定价权。

作者:冯海滨单位:青岛远洋运输有限公司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物流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一、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内容分析

(一)信誉风险。

物流企业经常会因为物流合作方不信守承诺,导致无法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货物运输和卸载以及接、送货物等服务,这种给物流企业带来信誉影响和经济损失的风险也就是物流企业需要面临的信誉风险。

(二)物流企业自身管理风险。

一是物流合同中的风险。现代物流企业通常容易在业务合同的签订过程中面临这些合同管理方面的风险:合同条款约定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标准过高,并且服务质量的精确度要求太苛刻;和分包商或者合作商的合作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双方的责任界定;轻易向客户妥协放弃法律允许的责任豁免条款等;二是物流过程中的风险。物流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来源于物流企业自身管理过程中例如物流方案设计不严、外包合作商选择不当、物流企业本身投资不当等,再例如物流过程中由于企业工作人员缺乏严格的制度管理、工作流程设置不合理、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等造成的风险。总而言之,现代物流企业通常都会提供一站式的全程服务,虽然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了业务范围,但也使物流过程中由于责任范围增大而增加了风险。

二、现代物流企业风险管理和防范主要措施

(一)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现代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构建风险防范体系有效避免风险带给企业效益损失。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首先进行科学规划并形成一定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重视实施风险调研和评估,采取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增强经营过程中合同规范管理和流通具体环节的有效制度监控。同时,还应该增强物流企业领导层和普通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落实到各个不同的责任人身上,督促物流服务水平的有效提高。最后还应该构建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处理,预防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危害进一步扩大。

(二)掌握市场信息,加强风险监控预警。

充分利用国家政府单位和行业协会以及其他咨询企业对风险的预测信息,采取多方合作针对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分析。还可以通过针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反馈分析,形成科学实际的风险评估标准。根据行业内常见的一些风险问题注意实施风险监控。

(三)重视风险评估,规范合同签订。

在和合作方展开实际合作之前应该根据对其资信调查分析结果以及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不同方式的合作,以免由于合作对象选择性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风险损失。特别是在物流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应该认真分析合同条款的合理规范性和完整性以及法律有效性,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指导避免合同风险的产生。

(四)强化员工培训,科学规范管理。

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环节众多,因此面临的风险也就比较多,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非常有可能为企业带来风险损失。所以,物流企业不仅应该重视领导层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还应该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规范要求。应该根据物流行业的业务特点,增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工作服务的专业水平和质量成效。

(五)投保物流保险,实施风险转移。

物流企业业务范围的广泛性和业务环节的不确定性致使企业在所难免的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物流企业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必要措施进行有效风险转移。而参加商业保险就是目前物流企业最常见的风险转移可行的办法。针对现代企业而言,采取物流保险投保的方式其实真的就是一种很好的避免风险的办法。当下,物流企业应该杜绝那种投保就是没有效果投入的观念,根据本企业实际的业务状况投保国内外不同保险公司适合于本企业的物流保险,坚持用物流保险的小投入换取企业风险应对能力,让企业成功实现风险转移确保平稳顺利发展。综上所述,物流企业既然无法完全避免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风险,那么就更应该认真分析识别风险内容,以规范科学并且合理有效的措施实施企业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并持续发展。

作者:张蕴志 单位:冀中能源峰峰集团物资供销分公司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油脂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一、我国的总体形势

中国每年大豆压榨的需求是3500万吨左右,有2000多万吨需要进口,每年的贸易额达75亿美元,是世界大豆进口量最大的一个国家。由于国际豆价波动剧烈,国内大豆压榨能力过剩,所以中国的油脂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油脂企业所面对的原料采购市场风险管理越来越大,如果油脂企业不规避市场风险管理,根本无法继续生存,实际的规避方案对稳定国内企业的生产,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简介

浙江中大油脂有限公司创已建成日加工大豆1000吨的预处理车间、浸出车间和日处理200吨精炼车间,配有一次性可装大豆2万吨的立筒仓6只、3万吨平面仓库及7000吨储油罐8只,其中部分关键设备由瑞典进口。主要生产大豆油,原料主要为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大豆主要靠期货市场下单通过外贸公司进口。

三、企业面对的油料信贷发展形势

当前,我国的油脂油料市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行油料信贷业务的发展正面临着严竣的形势。

我国油脂加工产能过剩,一些大型国内油脂企业和以跨国粮商为主体的外资企业正在加速布局,我国油脂市场将被一些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占领,竞争力较弱的中小规模油脂加工厂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部分地区油脂加工企业已经开始整合。

随着近年来我国油脂油料贸易的开放和油脂加工产业投资的对外开放,我国油脂油料市场对外依存度很高,国际国内市场、期货现货市场的联动性增强,明显加大了国内油脂油料市场的不稳定性。

国家目前除对油菜籽实行了临时收储的调控政策外,其他油料品种都属于市场化调节,尤其是一些小品种油料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准政策性收购的特征正在淡化。

部分行片面认识油料收购贷款的准政策性,忽视了油料市场风险管理的管理,今年以来部分地区出现了油料企业经营亏损、库存积压、贷款风险管理显现的情况,甚至个别行为完成棉花收购贷款双结零任务而发放油料收购贷款“倒贷”。这种形势下,我行油料贷款的风险管理增大,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油料信贷业务健康发展。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油料收购市场形势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小品种油料收购的市场化程度高、准政策性特征已不十分明显,总行决定,油料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支持范围调整为油菜籽、棉籽两个大宗油料品种,其中棉籽准政策性贷款的范围仅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新疆分行开户企业从棉花加工企业购入的棉籽资金需求,不得发放收购贷款,应通过调销贷款解决。新疆分行要加强贷款风险管理防控,督促贷款企业对棉籽采购价格按照油脂行业“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原则进行合理定价,不得参照棉花价格定价。除此以外的油料品种不再纳入油料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支持范围,存量贷款逐步收回,符合贷款条件的,应通过商业性流动资金贷款予以支持。

五、提高油脂油料加工企业使用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的准入条件

严格油料准政策性贷款客户的准入进一步提高油脂油料加工企业使用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含大豆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下同)的准入条件:一是企业信用等级必须是经系统评级方法在A-(含)级以上;二是贷款方式原则上采取担保贷款,担保贷款的抵押资产优先选择土地、房产,适当控制机器设备抵押。对确需采用信用贷款方式的,自有资金比例提高到30%以上,对确需降低自有资金比例的粮油信贷战略性客户,须报总行核准;三是企业申请信用贷款的,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到省级分行。从严控制油脂油料购销贸易企业使用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对管理规范、诚实守信、经营效益好,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的购销类贸易企业,在落实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防控措施后,可以适当支持其使用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进行油脂、油料的购销。油脂油料购销贸易企业发放的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须报省级分行核准;超省级分行核准限额的,要报总行核准。各级行要按照总行粮油信贷战略性客户布局定点的要求,优化油脂油料贷款客户结构。对本行战略性客户经营能力远远大于当地油料购销量的,按照调整和优化客户结构的原则,适时退出到一般性客户。对上年油料收购贷款未能按期结零的企业,严禁发放新的贷款,确需发放贷款的,应由省级分行批准并报总行备案。

六、套期保值是油脂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

(一)油脂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使企业的经营不仅要关注国内市场,更需要密切注意国际市场的波动。随着中国加入 ,进出口贸易的增加,国内粮食企业承受的市场风险管理也在加大,客观上需要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锁定利润,以规避现货市场上激烈的价格波动。中国加入后,中国油脂企业面临的不仅是与本土企业的竞争,而且是与国际市场跨国集团的竞争。所以中国油脂企业必须学会利用套期保值的方法,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油脂企业参与套期保值的注意事项

1、要选择可以实现套期保值目的的期货市场,即该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的功能,能有利于实货交割。

2、要选择有资金实力、正规经营的期货公司,一旦市场有突变,期货公司能为套期

保值的客户提供融资能力。

3、要恪守套期保值观念,严禁投资行为,因为投机者是市场风险管理的承担者,而油脂企业是规避风险管理者。

4、要有一整套科学严密的投资计划、方案和报告。选择一家有实力的期货公司,他们能为油脂企业提供较为准确的市场分析报告,为决策提供市场依据。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企业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论文

不同的企业都会遇到或者解决一些来自不同环境以及因素的风险,可以说每个企业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包括投资风险、财务风险等,就需要每个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这些危害企业发展的风险进行克制,企业采用了风险评估这一手段,并且财务风险又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当这些内外部的风险都因为某些因素而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时,就容易出现一些风险,而给公司的正常营运带来麻烦和损失,针对这些方面的因素,都应该加强企业的风险评估策略和评估手段,并且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的加强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环境的控制的最重要的途径。

一、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企业风险管理有八个组成要素: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内部环境.下面对其前四个方面的因素着重进行阐述:

[1]目标设定,即是在1960年之际,有国外的代洛克发现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它的内容是叙述具有一个向前的目标是完成某个事情的源泉和动力,所以可知,倘若确定了目标,就会增加靠近成功的几率,当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被大众认可并完成以后,取得的价值是非常可观的。

[2]风险识别是指在企业发生亏损,出现差错之前,企业的管理人员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以及相应的设备等辨识出对企业的威胁的因素以此来协助和维护企业达到既定目标的安全。这主要包括感知以及分析风险两个方面。

[3]风险评估

从企业的相关资源的安全角度来分析可知,风险评估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评估风险的来源和对企业的危害度,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风险评估是企业保证其内部资源具有高的安全系数的主要措施,它将归类于资源的安全管理这一企业经营体系中。

二、企业开展风险评估的过程分析

国家政府部门在2006年之际就已经出版了《企业全中央面风险管理指引》这一条款,其中的一条项目《指引》里面的主要内容就指出了,每个企业或者公司都应该对保存关于风险管理方面的一些相关资料以及企业不同的项目管理业务过程开展一些针对实际情况的风险评估。对于这些方面的风险评估,企业就采取了三个方面的阶段和内容,首先是风险辨识,其内容主要是包含了和辨清企业开展什么项目或者进行什么措施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从而产生风险。话句话说的就是对于企业的各个生产流程,部门管理流程和相关的业务流程以及公司的一些日常事务活动进行认真地检查和评估,辨别其中是否具有风险性以及具有的这些风险内容的症状在哪里,其次,对企业进行风险分析,这主要就是为了确定企业能否产生风险以及分清风险的特点。换句话说就是根据相关的风险具有的特征对这些风险进行分门别类的定义,并且辨别其相关的风险度和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和条件。最后,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即是预测企业的某个流程产生了风险之后会对企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风险评价对企业来讲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能会了解到风险在企业实现其自身的目标方案中的影响程度等。

三、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任何企业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并且企业的风险性也是不可避免的,风险评估是事实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所以就要加强企业的风险评估,让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化,另外,在企业内进行风险评估还可以加强企业的管理人员与上级领导和企业员工之间的警惕风险的意识,而且还能够让全体员工能够懂得各司其职,加强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其影响企业的既定目标,造成企业的正常营运处于瘫痪状态,由此企业加强风险评估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提高企业的经济的途径。

四、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策略

3.1控制活动策略

在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在察觉这种风险,并且将这种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了了解和清晰的分析之后,就可以对企业存在的这种风险着手加派人手研究相应的解决措施。这里的控制活动主要是针对管理阶层而言,主要就是为了让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发现企业有了某些风险之后能够及时的发出响应的指令,防止一些人员不停派遣和调岗的情况出现,相当于是授予管理人员的某种权利,这就包括了“核准、授权、验证、调节”等等一系列的过程,控制活动的最大的作用就在于保障企业的既定目标能够不够风险的影响,并且能够顺利的完成或者达到企业的既定目标。

3.2完整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对企业实施全方位的整体风险管理不仅可以使企业的整体员工合作协调起来,让企业内部数据之间deep收集、测量、处理三者有机的站在一条水平线上,能够更好的协助企业的内部的审计以及监督。并且企业的相关上级领导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务必分清从整个企业的发展出发,分清其中的利与弊,使得各部门的领导安排的相关程序都能够及时的落到实处,其次有效、及时、准确的报告制度对于企业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尽快恢复其现有的报告缺陷,保证企业的内部信息畅通,即当企业的内部环境方面出现了某一方面的风险和错误时,就应该及时的上级领导挥或者部门报告,以便让其能够尽快得到解决,恢复正常的运营秩序。

3.3建立健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系统是为防止企业偏离正常经营轨道而建立的报警和控制系统,它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利用数据化管理方式,通过对各种财务数据资料的分析,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财务危机及早警示,对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对财务运营过程进行监控、预测,及早发现财务危机信号,在其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情况恶化造成更大的损失。

3.4设计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

1、在机构内部广泛开展“深化内控理念,落实内控措施”的创建活动,结合自身情况及上级单位的要求,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设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为管理者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指引也是当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要在内部相应的部门实施相应的个人评估策略,即在企业实施的长时间的监督过程中,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最好是聘请相应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评估,以此来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有效性,这些是对长效监督控制的一系列评估

2、一个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务必应该有相应的监督机构和人员以及体制,在企业实施内部监督策略是当下时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在企业进行有效地评估控制中的每一个过程,也是在企业实施监督的一种策略,在长时间的监督活动中,企业将能够实现自身的内部监督策略。在企业内部拥有一个监督活动也是极其重要的,主要就包含了管理和监督活动,另外就是企业部分人员为了能够保障所在岗位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企业的持续监督活动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部门之间的绩效比较(2)企业的信息流通,即是与企业外部进行一些信息交流畅通(3)企业的内部员工或者部门的监督体制(4)相关的推举的制度和方法(5)企业之间的资源反馈

总之,我国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和制度,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在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的时候都要从现实的实际出发,然后研究出风险的影响和原因以及找出相应的对策使得企业完成既定的目标,使得企业能够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更好的进行风险评估、提高企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