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过程控制论文

时间:2022-05-24 11:34:48

导语:在过程控制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过程控制论文

过程控制论文:顾客满意度过程控制论文

[摘要]2000版ISO9000标准对“过程”给出了新的定义,使得“顾客”包含的外延十分丰富,这为企业质量管理中过程质量的控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但如何运用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却少有人引起重视。基于此,本文从物质采购、生产制造以及各部门员工工作等过程,探讨了如何进行过程质量控制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顾客满意;过程;质量控制;探讨

ISO组织颁布的2000版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企业在质量管理中采用过程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由于该标准采用了“过程”的术语,使得“顾客”的外延十分丰富,既指组织的外部顾客,也包含了组织的内部顾客。这就为企业提供了一种以“顾客满意”为前提、为出发点,进行过程质量控制的新方法或新思路。这种新方法或新思路,将改企业质量管理普遍存在的“要我控制”被动控制局面变为“我要控制”的主动局面。可以说,这是一种过程控制方式革命性的变革。但遗憾的是,自ISO组织颁布2000版ISO9000族标准8年来,许多企业在具体的过程质量控制中仍然沿用过去被动的操作方法,也少有人对这种新方法或新思路引起重视,究其原因,可能除了对“内部顾客”及其满意情况认识不足外,还可能与如何基于内部顾客满意,进行过程质量控制的方式方法欠缺有关。本文试图从贯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这一质量管理原则入手,探讨企业内部基于顾客满意,如何进行过程质量控制的策略。

一、“顾客”及与“顾客”相关术语的理解

为便于对“顾客”的理解,先了解2000版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过程、产品给出的概念。

1.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在我国,过程的术语出现很早,但是属于一般性的词语。由于ISO9000族标准的出现和推广,这一术语才被逐渐纳入管理学领域,成为管理学的基础术语。

过程的单词是process,工序也是这个单词。过去用工序或工艺描述过程的内容,现在一般不使用工序或工艺术语,而提倡使用过程术语。

过程的概念很广泛,任何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都可以识别为一个过程。过程由输入、实施活动和输出三个环节组成。一个过程的输出(结果)往往是另(下)一过程的输入。企业员工所有活动构成的过程可归纳为两类:生产或制造过程(包括采购过程)、各部门的工作过程(包括营销过程)。其中最重要、普遍存在的是企业物质采购过程、产品的制造过程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过程。

2.产品:即过程的结果。产品的定义很简单,但因过程的概念广泛,故产品的概念也很广泛。产品有四种类别: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产品既可以是以上四种类别中的一种,也可以是几种不同类别的产品组合构成。此外,同一类别的产品在不同阶段也有多种名称,如制造企业同一类别的硬件产品,有在制品或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等之分;又如研发部门的产品有图纸、工艺参数、要求等。在服务行业,服务本身就是一种产品。

过程的结果有好(预期的结果)有坏(非预期的结果,例如污染物)。不过,在质量管理中,过程的结果是指预期的结果。3.顾客: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如果将上述三个术语联结在一起,顾客可以表述为:接受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结果的组织或个人。这种表述不难看出:由于过程、产品的概念广泛,因而顾客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外部顾客,只要是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都是顾客,既包括组织外部的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采购方,也指组织内部的下道工序操作者、同台设备的下个班组(即生产、服务和活动中接受前一过程输出的工序、岗位和个人),甚至包括明天的同一岗位、同一工作的你我等(组织内部的以下统称为内部顾客)。由此可见,企业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相关的岗位、过程之间,甚至自己与自己,等等都互为顾客,这一概念非常重要。企业贯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这一质量管理原则,不仅要始终关注外部顾客,也要关注内部顾客;每个员工、工序、岗位既是供方,也是顾客,要牢固树立“内部顾客同样至上”的观念,要像重视外部顾客那样充分考虑、关注内部顾客的需求,使内部顾客满意。基于这种认识,每个过程、每个环节就可以从关注顾客的角度加以控制起来,这也为组织从关注顾客角度进行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基于内部顾客满意的过程质量控制

现代企业进行质量管理,无论是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还是以ISO9000标准建立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其最终目的是使顾客满意。因此。过程质量控制中要使内部顾客满意,企业员工无论处于何岗位、何过程,也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或工作,要时时处处秉承“下一过程就是顾客”的内部顾客理念,时刻牢记“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顾客至上”的宗旨,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1.采购过程的质量控制。物质(包括设备、材料、配件、外协件等)采购过程,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过程,其内部顾客,涉及设备使用、管理、维修过程,产品制造过程、各部门的日常工作等过程的组织或员工。这一过程如果控制不当,将给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带来直接影响,或者说会对后续诸生产经营过程及其内部顾客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和反响。例如,使用不合格设备、材料、元器件等物质,会对后续过程、产品的固有特性等留下永久的隐患。

为充分考虑采购物质对后续过程的影响及其内部顾客的满意度,杜绝不合格产品,采购部门在采购过程中要严格讲究采购程序:

首先,应对企业需要的众多物质,按其质量对诸过程及其产品影响程度分类,突出重点进行管理,一般分为三类:在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可能对各过程及其产品生产质量带来直接、重大影响的物质可归为A类;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可能给过程及其产品质量带来间接或较重要影响的物质可归为B类;一般为辅助件,对后续过程及其产品质量影响一般或轻微的可归为C类。

其次,应按分类分别对供应商进行考察、评价。对A类物质供应商的评价,一般要实地考察其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既往供货情况、供货质量异常时的处理与整改能力等质量保证能力,以及如期交货及交货数量能力、其产品的性价比、其技术开发能力与提供技术服务能力及其效果情况、其售后服务能力(包括售后服务态度、及时性、效果)等。同时,还要通过查阅供应商提供的资料,从供应商的其他顾客处侧面调查、了解,对提供的物质样品进行测试和试用,与其他供应商提供的物质样品及其试用情况进行比较,对提供物质质量的定期分析结果等方式进行评价。对B、C类供应商评价,无须实地考察,一般通过查阅供应商提供的资料,对提供的物质样品进行测试和试用,统计提供物质质量定期分析的结果等方法,就可以对B、C类供应商进行评价,达到对供应商控制的目的。其中对B类供应商的评价,由采购部门提出B类供应商评价名单和提供B类供应商的相关资料,或以往B类物质检验、使用情况等质量、服务、价格等资料、信息,送技术、制造、质量、财务等相关部门会签(评审),报高层管理者批准备案即可;对C类供应商能力的评价,由采购部门提出C类供应商评价名单,由质量、财务(必要时加物流)部门会签,采购部经理签字后执行。

第三,选择、确定合格的供应商。采购供应商的选择、确定,取决于上述对各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评价的结果,以及内部顾客满意度、价格、信誉等因素。但内部顾客使用物质的满意度是选择、确定合格供应商时重点考虑的因素。在内部顾客满意度以及各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应适当多选择几家同种物质的供应商进行对比,最后再调整、确定供应商(对供应商进行优化)。

第四,严格物质入厂验收控制。一是对无需检验的物质应依据采购合同、随货同行的《合格证》、《材质书》等质量证明材料验收;对个别低值易耗品而难以出具相应《合格证》、《材质书》的,必须提供样品。对无《合格证》、《材质书》的物质,应拒绝验收、入库。二是对需检验的物质填写《送检记录》,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三是要检查物质的外观质量,包括外包装物有无破损、缺陷,内包装物有无腐蚀、渗漏,并检查品名、等级、规格型号等标识是否清晰。四是物质验收合格入库后,保管员应及时按物质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到货时间、到货数量、合格数量、验收时间等建立《物质入库验收记录》以备查。五是对只有在内部顾客将物质进行安装和使用时才能暴露出来的内在质量问题,物质保管员要建立质量跟踪卡,保持与内部顾客及时沟通,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通知采购部门及时处理。

第五,应做好采购物质质量的定期分析。对采购物质质量的定期分析,可以发现供应商供应的物质质量在稳定方面是否有规律,可为后续生产经营过程质量控制和以后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调整提供重要的信息甚至依据。物质采购质量定期分析的输入(信息采集),一方面可收集入厂质量验收的结果;另一方面通过走访内部顾客,对内部顾客满意度进行调查、了解,可获得对物质的使用情况。

2.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某一生产制造过程,既是上一过程(工序)的内部顾客,又是下一过程的供应商。这一过程主要从人、设备、材料、方法、环境和测量六大要素进行控制。上述已对“材料”的控制进行了一般性讨论,此处不再赘述。

(1)生产制造过程中人的控制。为满足各过程对人的要求,确保生产、工作质量,对人的控制应主要把握以下几点:对管理者,其个人学历、经历、技术、能力及质量管理知识、意识均要有一定要求;对操作者,主要在操作技能、质量意识等方面要有明确规定;对从事特殊工种和关键过程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同时,要从人的生理缺陷、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人的违章违纪等方面综合考虑,把住用人关。

(2)生产制造过程使用的设备维护维修控制。设备主要是在维护和维修两方面的控制。

基于下个班就是顾客,或者说当班人员改日再上班就是顾客的理念,当班或下班之前设备的维护控制应做到“三见”和“六不走”。“三见”是:沟见底、轴见油、设备见本色。“六不走”是:设备不擦不走、工件不放整齐不走、工具不清点不走、交班记录不填好不走、不切断电源不走、地面不打扫干净不走。

对于设备维修,其现状是:设备维修及维修状况往往只与某个师傅或某几个维修人员密切相关。例如:某甲机器故障,只能靠李师傅修理,而某乙机器故障,只能由张师傅修理,等等。如果李或张不在,则对甲或乙机器无法修复,若其他人维修,则要摸索相当长时间才能修复。为此,基于“下次维修的人员就是顾客”,在维修过程中,专业维修人员一方面要做好以下维修工作:在设备维修前,要对设备故障模式、故障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判断,根据设备档案资料(如设备说明书、以往维修记录)等制订修复方案,并在人员、物资、时间、维修步骤等方面进行安排、准备;在设备维修的实施过程中,应按维修前策划的结果(方案)进行设备维修,设备维修过程中如果有出乎意料的情况和问题,要及时研究处理;在设备修复后,要通过开启设备试运行(必要时应试生产)进行维修效果检查,以验证设备维修效果、状况是否达到策划时规定的要求。另一方面,特别要对故障现象描述、故障诊断结论、故障原因分析、维修措施、维修实施、维修效果验证及其处理等维修全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存档保存。只有这样,后续无论哪个维修人员,通过查阅设备档案资料,均可对同台或同类设备顺利进行维修。

(3)生产制造过程方法的控制。方法的控制主要是生产制造过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工艺参数、操作规程、检测手段等技术文件的控制,是对这些文件的符合性、适宜性、充分性的控制。为了确保这些文件的符合性、适宜性、充分性,企业研发人员在文件制订前应充分了解内部顾客素质,以及生产工艺、质量、设备、材料、环境要求和设计意图等输入信息。文件制订后,要按程序进行评审并履行批准手续。文件分发给相关制造工序后,要及时跟踪文件对生产制造实际过程的符合性、适宜性、充分性以及各过程内部顾客使用的满意情况。若在生产过程中发现文件与实际状况不符,则应按规定的程序对文件进行修改。

(4)生产制造过程的环境监控。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常常对产品质量有不可忽视甚至直接的影响。因此,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要不断改善和保持生产现场的环境和操作环境。基于内部顾客满意,在下班或停产、停工时,要清扫生产现场环境和操作环境,为下一班的别人或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开工环境。一般要做到一平(地面平坦)、二净(门窗玻璃净、地面及墙壁净)或“三光”(地光、门窗玻璃及墙壁光、设备见光)。

(5)生产制造过程的产品检验与不合格品控制。为对后续过程的内部顾客负责,某制造过程应对本过程生产的产品严格实行“自检”、“互检”、“专检”(“三检制”)等检验制度。产品完工后,还要进行完工检验。产品检验合格,才可转入下一过程(俗称“转序”)使用。否则,不得“转序”。

为防止后续过程内部顾客的混用、误用,不合格品应放置于指定区域,严加隔离管制并标识,任何人不得变动不合格品区域和擅自除去不合格品标识。

不合格品经返工或返修后,要重新检验并记录,合格可“转序”。否则,不得“转序”。

被判为让步接收的一般部件不合格品,要由授权人员批准,关键件、重要件须经高层主管批准甚至总经理批准,并作让步接收标识才能“转序”。而且,要对让步接收件进行质量跟踪、观察,及时了解、掌握后续过程的使用情况。

3.企业各部门工作过程的质量控制。如上述,在同一岗位,明天的张三、李四分别就是今天张三、李四的顾客;部门之间的工作、活动,常常相互输入、输出,互为因果,因而也互为内部顾客等。部门人员工作过程质量的控制,主要在工作上不出差错、不推诿、不转移矛盾;“今日事今日毕”,使每件工作“四满意”:自己满意、上级满意、同事满意、部门之间满意。为做到这些,对员工除了进行内部顾客满意、“质量在我手中”的质量意识教育外,还应该要求他们按照PDCA的思路,做好每一件具体的工作,即事事有策划、件件有落实和处理、常常有反省,不将问题、遗憾留给别人,不将矛盾交给其他相关部门。

三、结语

基于顾客满意的过程质量控制方式,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方式。它将改变过去乃至今天企业质量管理普遍存在的“要我控制”的被动控制局面,将使全面质量管理“全员参与,全过程、全范围、多方法控制”的理念得以真正变成现实。

一个组织的“活动”很多,识别的过程不会少于上述讨论的几个“过程”。本文择其重要的几个过程进行论述,权当抛砖引玉。

过程控制论文:房地产项目投资过程控制论文

提要本文结合长期从事房地产项目投资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提出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过程控制体系,阐述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过程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过程控制

一、引言

一个房地产项目运营周期包括项目决策、项目实施前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营销四个阶段。项目实施前准备又包括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各阶段。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具备对外预售条件后可进行项目营销,项目的实施和营销阶段有一定的重合。房地产项目投资贯穿其中,项目决策、项目实施前准备阶段虽然投资直接额度小,但对整个项目运营周期投资的影响程度大,是项目投资的事前控制阶段;项目实施和项目营销阶段对项目运营周期投资的影响程度虽然小,但项目投资却主要发生在此阶段。因此,对房地产项目实行有效的过程控制是实现房地产项目投资管理目标的关键。

二、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过程控制体系

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在不同投资阶段,针对不同的投资目标,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对房地产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行控制而建立的管理体系。过程控制体系可以按投资目标性质和时序不同划分为不同子系统,如决策控制子系统、设计控制子系统、招投标控制子系统、合同管理子系统、实施控制子系统、结算控制子系统、后评价子系统,各子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形成有机的整体,这是过程控制区别于其他控制方法的特点。

一个房地产项目的投资组成按其性质结合发生时序大致可分为六部分:一是土地费用,主要包括拆迁安置费、土地管理费、征地补偿费、土地税等;二是技术服务费用,主要包括勘察费、规划费、设计费、审图费、招标费、监理费等;三是政策性费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工程费、墙改费、消防费、规划管理费、开发管理费、交易手续费等;四是建安费用,主要包括土建、安装、装饰、设备等费用;五是配套设施费用,主要包括供水管线及增容费、供电设施及增容费、排水管线及设备费、园林绿化费、安保技防费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费用等;六是其他费用,主要包括贷款利息、税收、运营管理费、分摊到项目的开办费等。这些费用在房地产运营各阶段均有发生,但对应各阶段发生费用不同,发生方式复杂,因此按不同阶段不同费用支出对投资进行过程控制是房地产项目投资控制的有效途径。

三、实现投资过程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1、采用适应开发运营流程的过程控制方法。项目决策阶段强调采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事前控制。价值工程是用来分析产品功能和成本关系的,是力求以最低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的一种管理方法。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方案实行科学决策,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建设方案。价值工程的主要特点是以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功能分析,使设计工作做到功能与造价统一,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项目实施前准备阶段注意事前控制和主动控制,主要采用设计招标、限额设计、优化设计、合同管理等手段。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可研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方案设计,按照批准方案设计总概算,控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而限额设计目标是在方案设计开始前,根据批准的投资估算确定的。

施工和营销阶段注重合同管理,进行事中和事后控制。投资控制的重点是设计变更费用及现场签证费用的控制,同时注意投资和工期、质量的辩证关系,不能过分强调投资控制而忽略工期控制和质量控制。要充分重视设计变更的早期管理,业主方投资控制团队应从项目投资目标值的高度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取消不合理设计变更,对一些预计发生的设计变更,尽量提前考虑。为利于造价控制,属于非业主责任引起的设计变更或修改等,业主不要轻易签章确认。要协调好和监理公司、销售公司关系,这两个单位的行为也代表业主,利用这两个单位有效工作来减轻业主工作量,为项目带来效益,同时要避免这两个单位不当行为带来的投资偏差。

2、加强房地产项目投资的动态控制。房地产项目各阶段投资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对项目投资过程控制要进行动态管理。各阶段工程投资控制目标的基本关系是:根据概念性方案设计概算所确定的项目投资回报率要大于根据投资估算所确定的项目投资回报率;根据方案设计概算所确定的项目投资回报率要大于根据概念性方案设计概算所确定的项目投资回报率;根据项目方案深化设计概算所确定的项目投资回报率要大于根据方案设计概算所确定的项目投资回报率。上一设计阶段确定的成本标准控制指导下一阶段的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投资控制的定时监控、动态控制贯穿整个项目运营周期。

3、做好房地产项目投资结算审计和项目后评价。结算审计是投资控制的最后阶段,主要遵循的原则:一是合同协议及设计变更资料的时效性、合法性、完备性;二是矛盾问题解释顺序一致性,所有文件是否统一,是否按合同及法定的顺序来解释;三是对变更及索赔事项的责任清理,如果施工方不能给出合理的理由及文件的话,一般是按最不利于施工方的解释来处理;四是熟悉规范标准中强制执行条文及合同中的规定,防止施工方无中生有、浑水摸鱼;分析总包、分包、指定分包的工艺标准等情况,防止施工方高估冒算。

项目后评价一般是指项目投资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它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结果及其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和全面系统回顾,与项目决策时确定的投资目标以及技术、经济、环境、社会指标进行对比,找出差别和变化,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得到启示,提出对策建议,通过信息反馈,改善投资管理和决策,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后评价总结的经验、教训、意见建议等应成为编制规划和投资决策的参考和依据,在新项目策划时,应参考过去同类项目的后评价结论和主要经验教训。

过程控制论文:浅谈造价全过程控制

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是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动态控制,它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即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在批准的概算内,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最终目的。

一、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投资造价必须从投资决策阶段开始抓起,特别是项目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设备的选型标准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的高低,因此项目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直接影响项目后期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否合理、科学的问题。

1、合理科学的编制投资估算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投资估算是一个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主要内容,它也是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投资估算一经批准后,将作为此项目工程造价的最高限额。显而易见,投资估算对于项目的决策及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投资估算应考虑充分,估算合理,尽可能做到完全、合理、准确。

2、投资估算必须真实地反映设计

目前在项目建议书阶段,通常由建设单位提出投资估算。由于建设单位一般不是投资估算和造价的专业人员,并对工艺流程和方案缺乏认真研究,所以投资估算内容相当简单,往往造成漏项。更有甚者,建设单位为了所报项目能被批准,要求设计单位在投资估算时有意低估,搞“钓鱼工程”,从而使投资估算缺乏准确性。因此在投资估算中,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设计内容,设计人员应从工程规模和项目内容上真实反映设计意图。要进行方案比选,方案优化。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经济上更应合理。因此工程造价人员应该从建设方案的优选开始,渗透到建设项目中去。按照工程管理的原则,合理预测投资估算中各种动态因素的变化,尽可能全面充分打足投资,不留缺口。

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1、推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就是按批准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即将上阶段设计审定投资造价分成各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在保证各专业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设计的不合理变更,尤其是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以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

2、重视设计质量,提高设计人员的造价观念

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根据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项目造价的1%以下,而这1%以下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占 75%以上。可见设计质量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同样现阶段在工程建设领域,工程设计和投资控制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一提到设计,大家必然想到那些是设计人员的责任,而一提到造价投资,则当然的想到是造价人员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一般设计人员都比较注重设计产品安全实用、技术先进,强调设计的产值,通常设计人员出于安全考虑尽可能采用上限的安全系数,“肥梁”、“胖柱”现象普遍存在。现行的设计收费标准是以工程造价为取费基数,造价越高设计单位的营业收入也越多,对设计产品的经济性不够重视,不抓设计中的经济指标和成本控制工作,而且对设计中造成的浪费缺乏明确标准和控制措施,不带任何经济责任。这显然不利于设计人员主动控制工程造价。

三、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1、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一是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避免关系工程,首长工程;二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对招投标的监督;三是不断提高工程量清单和标底的编制质量以及评标专家的业务素质,切实防止压标或低价抢标;四是严格禁止招标人利用施工单位“找活”的急切心情,人为地要求施工企业压价、让利或提出垫资施工等条件;五是标底的确定,原则上应使招投标双方都有利润,达到双赢的目的。在评标过程中,应在合理低价中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投标单位的社会信誉、资质情况、施工能力、设备状况、业绩等进行综合评定,以便选择一个既能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又能保证工程按质按时完成的中标单位。

2、把好合同关

建设工程的施工合同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依据。它作为工程实施阶段造价控制的主线条贯穿于该阶段的始末。因此在合同订立时,必须对合同的合法性、合理性、严谨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全面审核,使工程造价在竞争中实现合理确定,避免产生疏漏,造成后续索赔。

3、提高工程造价的意识,有效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经济签证。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进行合理的控制。按规定,设计变更应由设计单位出具变更图纸,经监理工程师审定报建设单位批准后下达变更指令。在审查设计变更时,应审查该变更是否有合法的手续和依据,是否符合现行的有关规定,是否确实引起承包商的经济损失。对现场的经济签证应首先定性审查。(1)造成费用增加的原因不是承包商的。(2)合同规定的不应由承包商承担的风险。(3)与合同相比较是否已造成费用增加。(4)承包商在事件发生后的合同规定时效内提出书面索赔意向,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再进行定量审查,否则不予认可。

4、合理确定材料价格,严格控制项目实施阶段规格超概算

工程建设过程中,材料费占很大的比重,约占总价直接费的70%.因此材料价格的高低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严格控制材料价格是降低造价的有效手段。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力争把材料价格控制在最低水平上,严格按照批准的概算选材,规范业主的自身行为。严禁在实施阶段调高建设规模及建设规格,从而造成投资超额。

5、客观、公正地做好竣工结算

现阶段尽管施工实际阶段的造价控制较为完善,但是承包商在竣工结算时,为了利润的最大化,仍然会高估冒算,从笔者多年的审价项目来看,承包商的高估冒算率一般在10%~20%.因此客观、公正地按有关规定编制竣工结算,计算确定整个项目从筹建到全部竣工的实际费用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控制工程造价的方法,渠道很多,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强认识,提高人员素质,完善管理制度,高质量、高效益把好每个关,把控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

过程控制论文:楼宇智能化系统的过程控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智能化建筑正逐渐普及并为人们所接受。而据统计,目前安装的智能化系统其使用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因而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不但与产品质量及产品和系统的兼容性有关,也与方案确定及设计、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监理工程师应特别重视弱电智能化系统在各个阶段(招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调试验收阶段)的过程监理。笔者就工作中参与的某一工程的弱电智能化系统的过程监理的控制情况进行交流,与大家共同探讨。

该工程为一行政金融中心,建筑面积约七千平方米,整个弱电系统分四个子系统,分别为办公自动化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讯网络系统,主要采用主流、中高档的产品,软件,总造价 ,项目监理部受业主委托对整个弱电智能化系统进行全过程控制。在工程实施的四个阶段,监理进行了监督、管理、咨询、建议,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 、招标阶段的监理控制

在招标阶段,业主最关心的是智能化系统功能的确定、方案论证、标书的起草及发放、投标单位的确定及考察、投标方案的审查及施工单位的选定。为此,监理围绕业主的要求主要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协助业主对智能化系统进行功能确定及方案论证

根据业主对智能化系统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要求及要达到的功能,参照装饰设计的总体平面布局,监理运用专业人员的知识,协助业主明确智能化系统所需达到的功能、明确系统所需控制的区域,机房的设置位置、控制线路的走向、执行机构的设置方案,及初步确定网络系统的型式、材料设备的档次(国产还是进口)等。这期间需明确三个不等于:

即 A、在建筑物内采用了综合布线不等于实现了建筑智能化

B、在建筑物内设置的信息插座越多不等于智能化水平越高

C、系统集成不等于集中控制

还必须做到三个统一:

即 A、需求必须与经济可能统一

B、需求必须与技术可能统一

C、理论与实践要统一

系统集成应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即各个子系统的信息接口、协议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在订货时统一预留,各子系统的供应商应共同遵守,承诺技术协议,为集成创造条件。待各子系统运行正常,条件成熟后再搞集成。

明确之后即可以协助业主进行标书的起草,确定评标方案及评分标准。由于在此之前进行的弱电智能化工程招标项目不多,没有足够经验,因此我们对评标方案及评分标准的确定格外慎重,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合法的评标方法,确保合理低价标中标。

本工程系统情况:

2、协助业主对投标单位进行考察

选择一个好的设计、施工单位是系统实施的关键。由于本工程的特殊性,我们采取邀请招标的方式,在招标前我们先对一些有意向的单位根据其提供的书面材料进行资格预审,从中选出实力较强者,由业主组织监理及有关专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重点考察投标单位的 :

A、设计、施工资质;设计、施工资质是否满足国家的相应规定;

B、技术力量和售后服务情况,人员的组成,售后服务的响应时间,为业主提供培训情况等;

C、工程实体考察,着重对已完成的智能系统的设计、施工质量、开通率、系统运行情况和售后服务情况等进行核查。

考察完成后,监理将各单位的情况列表分析比较,形成考察报告向业主汇报,以便作为确定邀请招标单位的依据。

3、开标

对于各投标单位的投标方案,监理主要着重于审查:

A、其智能系统是否符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民用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标准》(DB32/181-1998)、《智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J08-47-95)等设计规范的要求;

B、投标方案中提及的设备监控系统是否满足标书中要求的功能;

C、方案中控制点的分布是否合理,是否满足扩充要求,现场执行机构是否能满足功能控制要求。并组织专家对方案中网络控制系统、控制网络技术.控制网络中的硬件等是否具有实用性、稳定性、扩充性、简单性、先进性、及易操作性,为业主开标提供技术依据。

4、确定方案,进行方案深化设计

进行开标,由评标委员会(由业主在全国邀请智能化方面的专家组成)根据招标文件进行商务标和技术标的综合评定、确定系统方案,确定设计、施工单位,进而签定设计、施工合同,进行进一步深化设计。

二、设计阶段的监理控制

智能系统的设计一般由智能系统设计、施工单位在装饰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设计,其设计依据为装饰设计图纸、设计规范、产品应用设计标准和标书中确定的智能系统功能等。监理在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1、检查智能系统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检查线管走向是否合理、经济,是否和其它管线相矛盾。

3、检查现场控制器设置位置是否合理、经济。数标书和原标书中确定的相符合,有无更改和增减。更改增减是否合理。

4、检查系统与强电系统的接口设计。

智能系统设计图纸经确认后即可用于现场施工。

三、施工阶段的监理控制

在施工单位提出开工申请后,专业监理工程师应认真审查施工单位报送的资质证书、施工许可证、安全许可证、项目经理证书等资料是否具备,是否在有效期内。同是对施工方案、形象进度计划进行审查,审查其施工方案中是否具有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关键部位的施工方法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形象进度计划是否能满足整体工程总体进度计划,在各项审查符合要求后,才可同意其开工。

施工单位进场施工后,监理主要把好以下关键点:

1、设备、材料的验收。设备、材料的好坏是智能系统是否能满足功能要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监理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点。普通材料如管材、线材、接线盒等要求提供合格证、质保书并按规范要求进行验收;重要设备、材料都为国外进口,需提供原产地证明、进口报关单、商检证明等相关资料;特殊材料还需进行安装前的测试,如五类线、超五类线、光纤等线材需进行传输速率测试、衰减测试、近端患扰测试;控制网络的网桥、网关及网络控制器需进行模拟通信测试;现场执行机构需进行模拟信号动作测试及通电测试等,以免安装后调试时因此类设备出现问题面增加查找难度。

2、施工工序的验收。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每道工序按规范要求严格进行验收,并做好记录。验收重点为:管线是否按图纸施工、支架设置是否正确、管线是否横平竖直符合规范要求、墙体内暗敷的管线埋设深度是否满足墙体装饰的要求、末端软管预留长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管内穿线是否编号一一对应、配电箱安装位置及箱内接线是否正确、执行机构安装是否符合要求等。如本工程管线施工前期曾出现过由于管线埋深不够、固定不牢而导致墙体开裂。

3、中央监控室的验收 .中央监控室是智能系统的核心,验收时应会同业主一同进行,主要核对中央监控室内的设备是否按标书中的要求配置,其布局是否合理、美观,是否为后期发展留有余地,能否满足功能要求。

4、关系协调。由于智能系统设备安装需满足一定的安全要求后方可进行,防止遗失或损坏,监理需协调各方关系,提前将需安装设备房间的门窗和地面做好,为智能系统施工单位的安装提供方便。确保系统按图施工、按规范施工,顺利进入调试阶段。

四、调试验收阶段的监理控制

智能系统调试验收在施工单位自验合格的基础上进行。施工单位自验收合格后,准备好系统监控点设定表、系统框图、各楼层监控点分布平面图、自检调试记录、调试验收程序及调试人员、器具配备等相关资料报监理,监理会同业主及相关单位一同进行,调试验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监控中心人机界面的验收。

人机界面是否良好、数据调用简单明了、监控功能内容直观齐全、报表显示简明易读、打印报表设置合理。

2、各控制点的独立动作及数据信号号和模拟信号的反馈情况验收。

验收人员分成二批,分别带对讲机以便联络,一批验收人员察看现场各控制点的动作情况,一批人员在控制中心察看各控制点反馈信号情况。根据调试验收程序的安排,逐一检查各控制点,由控制中心发出动作信号,检查现场动作是否正确;或由现场动作,检查控制中心信号的反馈是否正确,同是核查控制点的动作执行状况是否和控制中心显示状态一致,并调用、打印反馈信号数据,以便进一步核查。对已检查的控制点做好记录,动作符合要求的可进入联合调试。控制点动作或信号反馈不符合要求的,需仔细检查出问题的所在,整改合格后,再进行验收,及联合调试。

3、系统的联合调试

各控制点调试验收合格后,可进行联合调试。联合调试主要检查独立系统的联动顺序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设计联动要求。联动调试合格后,即可交付。

4、竣工阶段的监理工作

竣工阶段的监理主要工作是:

1)核查施工单位提交的竣工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要求。

2)核查施工图纸是否和现场相符。

3)根据合同审核竣工结算,向业主提交审核意见,并协助审计工作。

4)督促施工方做好培训与善后服务工作。

本工程在工程费用控制方面严格把关,通过对费用的严格控制,达到对质量及进度的控制,工程在每一子系统验收合格后付该部分总费用的70%,在系统竣工决算审计结束后,付至总额的90%,有效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及时开通。

总之,在智能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监理人员针对工程实施的四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严格把关,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业主的投资达到最大的回报。

过程控制论文:SBR法DAT-IAT工艺的过程控制

摘要:介绍了处理能力为10×104 m3/d、采用DAT—IAT工艺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在自控程序开发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并指出了今后在设计上应引起注意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SBR法 DAT—IAT工艺 自动控制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是我国采用DAT—IAT技术兴建并投入运行的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占地6.71hm2,处理能力为10×104m3/d,总投资1.7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挪威政府贷款490万美元,主要设备均由国外引进,1998年7月动工建设,1999年12月竣工。SBR法的DAT—IAT工艺具有占地省、自动化水平高、运行调度灵活、管理简单等优点,其流程见图1。

由图1可知,除DAT—IAT处理单元外,其他都与传统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相同。该厂共有6组DAT—IAT反应池,平面布置见图2。

反应池的进水由位于巴氏计量槽下游的6座与各池对应的淹没式配水堰进行均匀连续配水,每组反应池的进水流量为695m3/h。DAT池连续曝气,IAT池有三种运行状态,即:曝气、沉淀、滗水三个阶段,每段1 h,总运行周期3 h。6组IAT池的工作周期见图3。

1 反应池控制方式

1.1DAT池运转控制方式

DAT池装有一套由微孔曝气器和空气管路组成的曝气系统,设溶解氧测定仪和污泥浓度计各一台。DAT池的运转控制方式有时间控制、DO控制、时间/DO控制三种方式。

①时间控制方式是一种应急控制方式,只是在DO仪发生故障不能正常工作时才转换到时间控制方式。时间控制方式是DAT池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程序,在曝气过程和沉淀过程间自动切换,循环工作。

②DO控制方式。当切换到DO控制方式后,曝气系统将根据DAT池中的溶解氧情况自动调节曝气量来保持DAT池中正常的DO水平。DAT池中DO值的控制范围设上限、下限两个点,上限为2.5 mg/L,下限为1.5 mg/L,当DO值高于上限值时,PLC将自动调节空气管路中的空气流量调节阀来减少对DAT池的曝气量,反之则控制调节阀加大对DAT池的曝气量。

上述调控必须在溶氧仪测定值保持5 min(此时间可调)后,调节阀才开始动作。如果DO值在调节阀动作后的一定时间内(可调)仍未达到正常范围,则PLC发出报警信号。

③时间/DO控制方式。当选择时间/DO控制方式后,DAT池的曝气将根据时间和DO两种方式进行工作,即在设定的曝气时段内,曝气系统将按DO控制方式工作,而在设定的沉淀时段内,曝气系统将转为时间控制方式。

1.2IAT池的控制方式

每座IAT池中装有虹吸式滗水器三台,每台滗水能力为700m3/h,RAS泵两台,剩余污泥泵一台,高低液位开关3只,溶氧仪一台。

IAT池的曝气阶段可采用时间控制方式,也可切换为溶解氧控制方式,当曝气阶段完成后,PLC将自动关闭曝气管路中的空气调节阀;在沉淀阶段,池中活性污泥液面开始逐渐下降,上清液析出;当设定的沉淀时间完成后即进入滗水阶段,虽然此时DAT池中的出水仍连续不断地通过导流墙低速流入IAT池,但IAT池中三台滗水器的滗水能力是进水流量的三倍,因此IAT池液位开始下降,当降低到最低液位时低液位浮球开关打开,控制滗水器的电磁放气阀动作使滗水器关闭,IAT池进入下一工作循环阶段。

在IAT池的曝气和沉淀阶段,两台RAS泵将保持连续工作,不断将活性污泥从IAT池打回到DAT池,以保持DAT池中的MLSS总量不变。RAS泵的工作可采用时间控制方式,也可由污泥浓度控制。

为保证活性污泥排放量的准确,建议剩余污泥排放时间在IAT池曝气阶段进行。

2 虹吸式滗水器

虹吸式滗水器是由澳大利亚AAT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1987年开始应用于SBR工艺并逐渐普及的一种新式滗水器(见图4)。

(1)虹吸式滗水器是由一排短管(歧管)汇集在一起,其下口恰在最低位以下,上端由一个头部与U形下落管臂相连的堰臂连接在一起。

(2)U形管中部分充满水,形成水封。

(3)堰臂和U形管下落臂通过一个电磁阀放气,称放气阀。

(4)U形管上升臂与出厂管相连。

(5)当IAT池中的水位上升时,存于出水短管和U形管水柱间的空气形成气封,气封可以阻止活性污泥等在曝气及沉淀阶段流入堰臂和总管。

(6)当水位通过堰臂上端时,最低滗水液位开关被关闭。

(7)在沉淀阶段结束后,电磁阀打开,放出被封气体(最少需时1~4 min),直至液位降到最小滗水位。

(8)出水通过歧管、总管、U形管流出厂外。

(9)水位降至堰臂上部最低滗水液位时,最低滗水液位开关打开,电磁放气阀关闭,此时出流进入虹吸状态。

(10)当液位降至距歧管下口10 mm处时,低液位开关关闭,电磁阀再次打开,空气回到歧管中,破坏虹吸(需时10 min),应至少保证滗水结束时间是要求的破坏虹吸到停止出水这段时间的3倍。

(11)当虹吸破坏时,存于总管和歧管中的水通过歧管涌回到IAT池中。

(12)液面距歧管口100 mm的这段距离可以保证浮渣泡沫等不会随出水流出。

(13)歧管、堰管和总管是经精心设计的,因此能够保证每个歧管中的流量相同,在滗水时不会扰动下部的泥层。

由虹吸式滗水器的构造和控制方式可以看出,其具有构造简单、维护保养方便、造价低等优点,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①滗水深度固定,不能据工艺要求进行随意调整。

②产生和破坏虹吸的液位条件要求较高,即反应池液位必须高于其汇水总管顶端时才能启动滗水器形成虹吸状态,破坏虹吸液位时必须保证歧管中存有足够的气量,才能使下一工作周期液位上升时歧管中的水不进入汇水总管中破坏气封。

③滗水能力调整困难。

3 IAT池在不同工况下的控制模式

①高峰流量工况。当实际流量大于设计流量较多时,会产生两个问题,首先是池中液位会在未进入滗水阶段就已经到达最高液位,如果此时启动滗水器滗水,IAT池工作周期就会发生混乱。为此,需将滗水器的启动条件设定为时间和液位两个条件都具备时才可启动滗水,即时间必须在滗水阶段内,液位必须到达滗水液位。其次是污泥未经过足够时间的沉淀就已经到达滗水液位(如加上上面的两个启动条件后,就是溢流液位)或溢流液位,如果此时开始滗水或溢流,就很难保证出水水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决定在最高滗水液位和最低虹吸破坏液位之间增设一中间液位浮球,其控制过程是:当池中液位升至该浮球开关位置,如此时曝气阶段尚未结束,PLC就会强制停止该池的曝气,提前开始沉淀(但大周期仍是曝气阶段),这样就能使污泥在开始滗水或溢流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淀,杜绝污泥外溢的可能。

②流量不足工况。当实际流量比设计流量低时,又会引发与高峰流量相反的问题,即时间周期已进入滗水阶段,而液位尚未满足滗水液位要求(比滗水液位低),此时池中液位继续上升,滗水周期已运行较长时间后,液位才到达滗水液位,如果此时启动滗水器,则有可能在滗水周期结束时滗水尚未结束(滗水时间约需50 min)。从滗水器的特点可以看出,如果未到达最低液位是不能强制破坏虹吸的,这样在程序上就需将该周期的滗水时间自动延长,而将所延时间计入下一周期的曝气时间中,使下一周期的曝气时间相应缩短,这样就不致影响整个IAT池大周期的运行。

③6组IAT池的工作连锁工况。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只是保证了IAT池运转的安全问题,但多池运转的系统安全问题尚未解决。从图2中可以看出,系统中IAT1、IAT2、IAT3(IAT4、IAT5、IAT6)出水共用一根DN1 000的重力管道流入出水泵房,通过计算可知,即使运行过程中该管道两端有一定的液位差,其最大过流能力也不会大于4 000m3/h,而各池在滗水时的流量为2 100m3/h,即每条管道只允许一个池子滗水。为此,将IAT1、IAT2、IAT3(IAT4、IAT5、IAT6)的滗水条件设为互锁,即其中一个池子滗水时,不得启动其他两池的滗水,而允许他们保持溢流状态(溢流量为695m3/h,远小于滗水流量)。

增加上述连锁条件后,某一池子的周期混乱又会造成整个系统的连锁混乱,因此又将滗水启动增加了一个条件,就是当某一池子在进入滗水周期后一定时间内(暂定为20 min),该池仍不具备滗水条件,则自动取消该周期的滗水阶段。

经过近一年的运行,证明上述IAT池控制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该厂SBR DAT—IAT工艺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适应性和安全性问题,应用效果良好。

4 鼓风机的自控与工艺协调问题

当SBR反应池工作处于DO控制模式,鼓风机应切换到自动控制状态。当池中DO值高于(或低于)设定范围时,反应池中的溶氧仪将信号送入系统PLC中,PLC中的PID调节器会自动计算并调节空气管路中气量调节阀的开启度数,使调节池中的DO值至正常范围。气量调节阀的动作会引起管路中压力值的变化,设在管路上的压力传感器就会将信号传入鼓风机主控盘内置的PLC中,鼓风机内置PLC中的PID调节器经过计算,调节鼓风机出风导叶片的开启度,从而调节鼓风机的鼓风量。这一控制过程要求系统PLC的PID调节速度应与鼓风机自身的PID调节速度相协调,即鼓风机的调节速度不应小于系统的调节速度,否则就会发生鼓风机喘振现象。鼓风机的控制模式见图5。

以上鼓风机控制模式在传统推流式曝气池的曝气控制上是较为理想的一种,但DAT—IAT工艺的曝气情况较为复杂,液位不断变化、周期性间歇曝气这两个特点又要求系统PID调节DO值的速度不能太慢,否则池中DO就难于控制。

鼓风机为丹麦HV—TURB公司生产的KA22S—GL225型,鼓风量由其主控制盘上内置PLC根据空气管道压力变化进行PID自动调节,但在运行调试中发现,鼓风机自身的PID调节速度远低于系统正常运行所要求的PID调节速度,造成鼓风机频繁发生喘振现象,这样就使反应池曝气难于切换到DO控制模式下进行。该问题还有待于对鼓风机和整个系统进一步深入研究来解决。

5 设计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运行调试过程中发现多处设计上考虑不足的地方,给工艺的正常运行和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

①进水流量不稳定。进水是由上游提升泵站直接通过一根DN2 200压力管道输送过来,并由一根DN1 200支管进入厂内提升泵站的,原设计思想是上游提升泵站的提升能力(约22×104m3/d)远大于厂内提升泵站的提升能力,分流10×104m3/d即可满足正常运转要求,其余污水流入规划中的第二污水处理厂。由于目前上游提升泵站实际输送污水量只有8×104m3/d左右,且日变化量很大(白天高峰流量达到4 300m3/h),故造成夜间常常出现2 h左右的断水现象。再由于中间没有任何可作水量调节的设施,这就造成了高峰流量时处理不了而夜间又常常断水的现象,给整个工艺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很大困难。

②剩余污泥泵的安装位置问题。现剩余污泥泵安装于IAT池中,为了能够准确地控制污泥量的排出,其工作周期只能在IAT池曝气阶段进行,这样其有效工作时间就受到了限制(<1 h)。如果设计上将其置于DAT池,其工作时间就可任意调整,提高了工艺调整的灵活性。

③各构筑物的相对高程问题。原设计中,贮泥池的最低工作液位低于IAT池,造成在贮泥池工作液位较低时,IAT池中的活性污泥通过重力流而不通过剩余污泥泵即可进入贮泥池的问题,使剩余污泥的排放量和贮泥池的工作周期都难于控制。为解决此问题,在控制上不得不将贮泥池进泥阀的开关与剩余污泥泵的启停进行连锁,只有当剩余污泥泵(任何一台)启动时,进泥阀才自动打开,这样就使贮泥池进泥阀的启闭次数大大增多,从而缩短了其正常的使用寿命。该问题今后如在高程设计上不好解决,建议在进泥管路上作适当考虑。

6 结语

①在DAT—IAT工艺自控程序的开发中,为了使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在程序中设定了许多工艺过程的连锁关系;同时,为了使该工艺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又将其中大量工作参数设为可调值,成为可变因素。过多的连锁和可变因素,使系统安全性降低,这就要求其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系统把握能力,对每一个工作参数的调整都能从整体上进行考虑,这样才能更好地操作和利用该工艺。

②DAT—IAT工艺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设计、运行、关键设备的选型、控制模式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积累经验,加以完善,使其独特的优点得以充分发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过程控制论文:浅析水质检验的过程控制管理

[摘 要]:当今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人类更加先进的文明,而这也使得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地提高。因此,要想保证日常生活和生产用水的质量,对水质的检验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加强水质检验过程的控制管理,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可靠性及准确性,是如今水质检验过程的关键。

[关键词]:水质检验 过程 控制管理

由于水资源在人们日常生活及各行业的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保证水资源的正常使用,对于水质检验的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而在对水质进行分析及测量时,建立起健全而完善的测量体系,建设达到标准的实验室,换句话说,就是针对诸多因素都建立起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样,才能够确实而有效的提升水质检验的质量。

一、目的和方法

水质检验的目的包括研究水质是否合适、考察环境质量以及水源的污染程度、查看水处理的效率等。水质参数随检验目的及水质样本的性质而定,然后,将所得到的数据加以分析评估,以此来说明水质检验的相关结果。水质参数测定的方法一般属于化学和物理方面的检测,原理和仪器的操作都来源于化学分析的方法。还包括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需氧量、溶解氧和总有机碳等一些参数的分析仪器的测定。生物检测包括显微镜检验、细菌检验、鱼类毒性检验以及对环境影响的个别机体残留物的检验。

水质检验包括着以下几个过程:对水样的采集、样本的运送和处理,以及相应的保存措施。还有对检测工作人员和检测设备的统筹管理。而其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技术的管理控制及多方位的管理。所以,加强水质检验的过程控制管理对保证水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水质检验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来归类说明一下。

分析所用的水样需代表在自然条件下的水质状况,这样检验结果才有意义。所以在采集实验所用的水样时,要尽可能保证水质不受到外界污染,避免水质的分解。所以说,正确采样也是水质检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首先,采样用的容器需要用肥皂水、污粉或者盐酸等来洗净。容器的瓶塞不得用木质、纸质或者玉米芯之类易腐败的物质。

采集样本时,首先以水样冲洗2-3次容器,再装入水样,此时应该留下20-30毫升的空隙,以防止因气温的变化使得瓶塞打开或者使瓶子胀破。取好水样后应及时制作好相应的说明标签,明确地标注出取样地点、水温、气温以及日期等。最后要用蜡封住瓶口,尽快送至化验室准备分析。

1、水的物理性质描述

取得水样后要及时插入温度计,2-3分钟后将其取出并记录温度,与此同时要记录下气温;若水样有颜色也要记录下来;然后将水样放到锥形瓶中,塞好盖子,用力均匀摇晃,接着打开瓶塞去嗅闻气味,分别以土质、腐败、芳香、沼泽、硫化氢等词来描述味道;对于未受到污染的水样可以进行口味测定,并加以记录;对于透明度的测定包括透明、微混浊、混浊和极混浊。

2、pH值的测定

pH值代表的是水的酸碱度,其中pH=7即为纯水(即中性),pH>7为碱性,而pH<7为酸性。

pH值的测定可以使用常见的pH试纸,或者取20毫升左右的水样倒进锥形瓶中,分别用甲基橙或者酚酞进行试验,最后按照酸碱的判断方法来判定水质的酸碱程度。

使酚酞由无色变为红色,则pH>8.4,此时为碱性水;

使甲基橙由黄色变为红色,则pH<3.1,此时为酸性水。

根据得到的pH值的范围,再用精确的pH试纸来确定水样的准确数值。

3、游离二氧化碳的测定

以分子状态溶解于水的二氧化碳被称为游离二氧化碳。它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盐、岩石变质以及微生物的分解。它在水中溶解度主要受到水温、气压及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

对二氧化碳测定可采用酸碱滴定法。在水样中加入一定量的碱,使之与二氧化碳反应,看酚酞指示剂的结果来判断测量结果。它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NaOHNaHCO3

Ph使得酚酞试剂由无色变成红色表示反应的终点。

4、碱度

水中存在碱度的主要成因是由氢氧化物、碳酸盐以及重碳酸盐的存在造成的。碱度的测定对工农业使用水质的评价非常重要。

水中碱度的测定可使用酸碱滴定法,即借助一定的pH值变色下的酸碱指示剂来判断不同的碱度。

另外还包括铁离子测定、铵离子的比色测定、碳酸根和重碳酸根测定和亚硝酸根离子测定等一系列检验水质的方法。

二、如何加强过程控制管理

1、人员管理

实验室应按照需求分配足够的监督、管理以及检验人员,并对他们的任职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实验室操作人员应满足实验要求,检验工作人员要熟悉专业业务,专业技术需过硬。实验室应定期对相关检测人员提供技术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检测项目的标准质量。建立起质量管理专门机构,从而形成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还要形成标准的测量方法及计量学要求。

2、物资管理

①水质检验动态过程的管理

采集样本时需要注意不要搅动水中的沉积物;采集有机物的样本时需注满容器,不得留有空隙;测量硫化物、放射性及微生物等时要单独采样;对于末梢水的采集要注意采集时间;样本的运送过程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采样成功后必须要对样本进行必要的处理,去除杂质等,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度更高。

②水质检测设备与环境条件的管理

优质的设备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关键,如果能够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就等于保证了实验结果更加的准确和精密。对于设备仪器的管理主要是对其采购、验收以及流转的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每台设备都应该明确地标注出状态,并应对其定期进行检测和鉴定,不合格的设备仪器不得再投入使用。严格控制容器和器皿等,在每次的实验中分配适合的容器和器皿,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有效。

③水质检验物品的管理

水质检验物品主要包括试剂及标准物质,对于这些物质的采购、验收及使用、贮藏等都要进行全方面的监控,使这些标准物质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试剂包括配制和质量两个部分。规范控制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试剂的采购,并认真作好记录,以避免因试剂问题导致实验结果严重偏差而造成损失。

④实验室质量的控制

实验室质量的控制是控制实验误差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的目的就是要把实验结果的偏差控制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和精密程度。实验内质量控制是工作人员对检验质量的自我控制过程,方法包括加标回收率、空白试验、绘制质量控制图、平行双样、定期考核、测试质量控制样品等。

结语:

水质检验工作是不可忽视的,它贯穿了供水企业取水、制水及供水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极为重要。因为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了一小点失误,都会对检验的结果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所以,重视起水质检测的工作,才能够保证水质的安全,及时解决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在生产中设法消除它们,才能及时控制问题的发展,从而使得整个用水企业得到良好而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过程控制论文:浅谈工程项目投资的全过程控制

1.工程项目投资全过程控制原理

工程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把工程项目建设发生的全部费用控制在批准的限额内,并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投资估算、设计概预算和竣工决算等管理目标的实现,达到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获得最大投资效益的目的。基于工程项目投资运动的特点和运动规律,工程项目投资的控制涉及到方方面面,其基本控制原理为: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不同投资主体的控制;合理设置控制目标;以主动控制为主、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控制。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最首要的一点是全过程控制原则。这种全过程具体体现在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竣工决算等阶段,而且每一阶段都是缺一不可的。以往在工程实践中往往只是片面地强调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但事实证明,施工阶段对项目投资进行控制的影响程度在全过程控制中仅占很少的一部分,只有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的控制才是关键。

众所周知,决策起核心作用。正如总理所说:“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当投资决策后,设计是控制的关键。据国外一些专家分析指出:设计费虽然只占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还不到,但对工程项目投资的影响程度达75%以上。显然,设计水平高低和质量好坏是影响工程项目投资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重施工,轻设计和决策阶段的思想及传统习惯必须克服,否则,必然是“亡羊补牢”,事倍功半。2003-01-21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2002年由于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严重。据审计机关审计查出,由于违规担保、投资和借款等已给国家造成损失达72.3亿元。事实证明,要有效控制工程工程项目投资,就应该把控制重点转移到建设前期阶段上来,尤其要抓住投资决策和设计这两个关键性环节。

2.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2.1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最佳建设方案

择优选择最佳方案,首先,其规模应合理,规模过小,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单位产品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下;规模过大,超过了项目产品市场的需求量,则会导致开工不足,产品积压或降价销售,致使项目经济效益也会低下。其次,建设标准水平应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合理确定。再次,还要考虑建设地区及建设地点(厂址)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国家工业布局总体规划和地方规划,而且要靠近原料、燃料和消费地,并要考虑工业基地的聚集规模适当的原则。最后,生产工艺及设备的选型,既要“先进适用”,又要“经济合理”,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达到控制造价的目的。

2.2建立科学决策体系,合理确定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是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龙头,只有抓好估算才能真正做到宏观控制,而搞好投资估算的前提是项目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的投资估算指标。决策科学化的关键在于科学的决策体系(含经济评价参数体系)和决策责任制。合理的投资估算主要取决于投资估算指标,因此,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明确决策责任制,编制高质量的估算指标,是抓好投资估算这个龙头的关键。

2.3客观、认真地作好项目评价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在项目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中,采用现代化经济分析方法,对拟建项目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生产期)投入产出诸多因素进行调查、预测、研究、计算和论证,选择推荐最佳方案作为决策项目的重要依据。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核心内容,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

从具体方面看,由于经济评价分析和参数设立了一套比较科学严谨的分析计算指标和判别依据,使项目和方案经过需要可能可行最佳,这样步步深入地分析和比选,把项目和方案的决策建立在优化和最佳的基础上。这就有助于避免由于依据不足、方法不当、盲目决策造成的失误,以便把有限的资源真正用于经济效益好的建设项目。

2.4推行和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项目投资

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从投资源头上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的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在国家政府宏观调控下,先有法人,后进行建设,法人对建设项目筹划、筹资、人事任免、招投标、建设直至生产经营管理、债务偿还以及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负责制,按国家规定法人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法人进行严格管理和奖惩的制度。显然,实行法人制有利于建立法人投资主体,形成自我决策、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运行机制。由于法人对建设项目从决策到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承担了法律责任和风险,真正做到谁决策,谁负责。避免了只有眼睛向上争项目、争投资的积极性和动力,而没有科学决策、筹集资金、控制项目质量、工期、造价和提高效益的积极性和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来规范工程项目投资与建设的全部活动,从而促进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

3.设计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3.1优化设计方案

优化设计方案是设计阶段的首要步骤,是控制工程投资的有效方法,其主要采用设计招投标(方案竞选)、价值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等方法。在工程设计阶段要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就要求工程经济人员密切配合设计人员,在初步设计阶段,要严格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认真作好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在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要严格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内容、范围和概算造价,认真地作好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优选出最佳方案,从而主动地影响工程投资,以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的目的。

3.2在设计中加强技术经济分析

设计过程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因此,在总平面图设计、建筑空间和平面设计、建筑结构和建材的选择、工艺技术方案以及设备的造型与设计等主要过程中,要加强技术经济分析和多方案的比选,从而实现设计产品技术先进、稳妥可靠、经济合理,进而达到控制工程投资的目的。

3.3推行限额设计

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限额设计的控制对象是影响工程设计的静态投资(或基础价)的项目。

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首先,限额设计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先分解到各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而得到的。限额设计体现了设计标准、规模、原则的合理确定,以及有关概预算基础资料的合理取定,通过层层限额设计,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与管理,同时,也实现了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数量与概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

3.4推广标准化设计

标准化设计是指按照国家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建筑、结构和构件等整套标准技术文件、图纸进行的设计。采用标准化设计可提高设计速度、节省设计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建筑材料,降低工程成本。如生产标准构配件的预制厂,可统一安排、统一配料、集中制作,节省材料,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设计质量,保证工程质量等。据统计,标准构件的木材消耗仅为非标准构件的25%;上海市的调查资料表明,采用标准构件的建筑工程可降低造价10%~15%;天津市的统计资料证明,采用标准配件可降低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投资16%.

4.施工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是按照设计文件、图纸具体组织施工建造的阶段,即把设计蓝图付诸实现的过程。施工阶段工程投资控制的目标,就是把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在承包合同价或投资估算内,并力求在规定的工期内生产出质量好、造价低的建设(或建筑)产品。施工阶段工程投资控制的主要方法是:进行施工招投标、合理选择承建商,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优选施工方案,合理安排与使用建设资金,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处理好工程索赔等。

5.结束语

总之,对工程投资控制必须坚持全过程控制的原则。首先,在思想上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及时抓重点,抓关键环节。其次,在工程实践中还要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工程投资控制才能真正地走上一条健康向上的发展之路,从整体上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

过程控制论文:试论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投资的全过程控制

摘要:本文从规划、设计、施工、结算等阶段探讨了如何对高校基本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投资控制,以期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资金,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 投资控制 全过程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招生规模扩大对基础设施的需要,满足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对教学、实验设施的需要,许多高校都纷纷加大了基本建设投入的力度,有的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有的新征土地建设新校区;基建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国家拨款、事业结余、银行贷款等。如何合理、高效地使用这些资金,避免损失和浪费,就成了高校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对高校基本建设投资实行全过程控制是搞好学校基本建设工作的最佳途径。

一、校园规划阶段的投资控制

校园规划在高等学校基本建设中起着统揽全局、展示未来,并指导学校各阶段建设行为的重要作用。完善、长远的校园规划可以保证学校有条不紊地进行建设,促进各项事业顺利发展;而建设没有规划或不按规划实施,一遇建设任务就临时设计,仓促上马,急于求成,往往造成校园布局混乱,使用不便,运行成本过高,重复建设等问题,产生巨大的浪费,使得基建投资总量失控,因此控制基本建设投资首先就必须从校园规划抓起。

校园规划作为一项综合性工作,不但与建筑学有关,而且还与高等教育制度、管理体制、学校所在城市的规划、社会习惯及文化传统有关。做好校园规划要结合学校既定的办学规模,既要满足目前学校的各种需求,又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要为未来发展预留一部分发展用地。做好校园规划还要遵循规划的法定性和连续性原则,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去完成既定的规划,不要随便改动或否定既定规划,另一方面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或扩充时不能使原有规划前后脱节,失去内在联系,破坏规划的整体效果。做好校园规划也要立足国情,注意节能、节地和规划实施的经济性与可行性。

校园规划是创造优美校园环境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校园建设的行动指南,高校基建规划部门特别是高校的领导要重视校园规划工作。遵循基本建设程序,严肃校园规划,是实现基建投资总量控制的重要保证。

二、项目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项目设计阶段分为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初步设计、设计等。近年来,为了完成扩招任务,满足新生入学的急需,高校基建工程(尤其是学生公寓、食堂等)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基建同行戏称之为“割麦子工程”:从决策到交付仅有半年多的时间,常常边设计边施工边更改,而且忙完了“一茬”接着又开始忙下“一茬”,虽然有关职能部门也重视了对项目实施阶段的预决算、标底、合同价的审查,却普遍忽视了设计阶段的项目投资控制。据研究表明,这一阶段影响基本建设投资的可能性占75%~95%,因此,重视加强这一阶段的管理是控制工程项目投资的关键。

1.项目建议书是确定建设工程造价的源头,其投资估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及项目整个建设期的投资。要控制基本建设投资必须从项目建议书抓起,要依据学校的总体规划,建设期的预算安排,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合理编制投资估算,既不能有意抬高,又不能故意压低,投资估算要有准确性,如果误差太大可能会导致项目的决策失误,给项目后几个阶段的投资控制留下隐患。基本建设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对投资控制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对拟建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调查分析、进行经济评价,作出科学的论证,使项目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实施上可行,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为了做好设计阶段的基本建设投资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推行设计招标和设计方案竞选。通过设计招标,引入竞争机制,促使设计单位改进管理,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提高投资效益。设计方案竞选是优化设计方案的有效方法,通过设计方案竞选,有利于多种方案的选择和竞争,从中选择最佳方案;有利于控制项目投资,因为中选的设计方案所做的投资估算一般都能控制在竞选文件规定的投资范围内,设计方案竞选能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2)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和平行设计。限额设计就是中标设计单位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再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水、电、暖、网络、消防等)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当然,限额设计并不是一味考虑节约投资或简单地将投资砍一刀,而是包含了尊重科学、尊重实际、精心设计的实际内容。对一些工程量大、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项目还可采用平行设计,即另选一家设计资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设计信誉较好的设计单位,在不改变建筑方案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计算,并与中标设计单位的设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既能防止原设计出现重大失误,造成重大损失,也能防止设计单位只重视安全,不重视经济造成投资增大。

(3)积极推行采用标准设计。经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的建筑、结构和构件等整套标准技术文件、图纸,称为标准设计。采用标准设计能缩短设计周期,节约设计费用,较好地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适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合理地利用能源、材料和设备,也是在设计阶段有效控制基本建设投资的方法。

三、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

项目实施阶段分为招标确定施工队,项目施工管理两部分,这一阶段对项目总投资的影响程度一般在10%以下,但是这一阶段是资金大量投入的阶段,也是控制工程质量的关键阶段,只有选择好的施工队伍,合理调配资金,严把质量关,减少施工过程中新增工程费用,减少停工或返工损失,才能实现对投资的有效控制。

1. 严格招标管理,择优选用施工队伍。

选择一支优秀的施工队伍,既能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又能通过科学、严格的管理为投资的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国目前建筑市场上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所谓“挂靠”建筑公司,这些公司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甚至不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只能靠层层转包完成任务,不仅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也给现场施工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学校在选择施工队伍时,应对其信誉、资质、技术装备水平、项目经理及主要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等诸多因素进行认真的调查、考核,通过公开招、评标择优确定施工队伍。针对目前建设领域的腐败问题,学校要加强对招标工作的监督管理,应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组织人员对招标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招标文件中报名条件的确定,入围队伍的筛选、招标方式的选择等都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公开、透明,杜绝各种形式的暗箱操作,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真正发挥招标竞质、竞价的作用。

2. 编制资金计划,合理安排资金,减少资金占用成本

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是把计划投资额作为控制目标,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编制资金计划,细分投资控制目标,定期进行实际投资额与计划投资额的比较,找出偏差,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以保证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具体方法是:基建部门根据年度开工项目的施工进度编制年度总资金计划。该计划要求能按月(季)反映每个项目的资金需要量,同时能反映每月(季)的资金总需要量。财务部门根据总计划及项目的实际进度,按合同支付工程款。日常工作中若有变动,基建部门须提前一个月变更资金计划,超计划或未列入计划的项目资金财务部门不予支付。通过同步建立动态的资金计划,一方面促进基建部门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投资控制的意识,另一方面有利于财务部门合理安排资金,既能保证工程建设有足够的资金,不致因资金供应不足或不及时而影响工程进度,又能尽量不占用过多的资金,减少利息支出,有利于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

3.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临时签证

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受许多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设计变更和临时签证。工程设计变更和现场临时签证一般要影响工程造价,增加工程费用,因此要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和临时签证。

对必要的变更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对可能影响投资的因素详加分析,选择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力求减少变更费用。严禁通过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

现场临时签证应规范、详细,签证事项产生费用由谁承担,应清楚说明,如签证原因是由施工单位造成或施工单位已经收取了大包干费,签证就要明确注明对本签证的内容不作补偿。

四、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的投资控制

1. 加强对工程决算的审核是项目竣工结算阶段实现基建投资控制的重要手段。工程技术人员应及时收集项目的有关原始资料,根据承包合同各项条款的规定,以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政策文件、定额标准、现行费率为依据,对工程量及材料、设备的价格进行全面的审核,把施工单位在决算中高估冒算、重复取费、多列项目、提高单价等加大决算造价的部分审核出来,剔除“水分”,真实反映项目的实际造价,同时也能节约一部分审计费用。

2. 项目完工以后,要及时办理竣工验收交付和资产移交手续,避免项目运行费用继续消耗基建资金,虚增基建投资额。

五、实行基建投资全过程控制需注意的其他问题

1. 充分利用优惠政策,降低工程规费。目前工程项目开工前缴纳的规费越来越多,如基础设施费、人防费、白蚁防治费、新型墙体材料资金、散装水泥资金、教育地方附加等,规费占基建投资额的比重越来越大。根据有关政策,高校工程项目不同资金来源、不同使用功能其规费缴纳的比例也不相同,有的可以全免,有的可以部分减免,有的可以部分退回。因此学校有关人员要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尽量减少这部分规费的缴纳;对能退回的费用,应在项目完工后及时收集相关资料,办理退款手续,避免因超期无法退回给学校造成损失。

2. 对大宗建材进行集中招标采购。根据高校近年来基建规模大、投资额高的特点,学校应对大宗建材如钢材、水泥等进行集中招标采购,通过与厂家或大的供应商直接谈判,减少中间环节,不仅保证了材料的质量,而且由于采购批量大、资金有保障,能大幅度降低材料价格,有效节约了基本建设投资。

3. 实行 “全过程”、“全方位”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要实现对基本建设投资的全过程控制,必须重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内部审计部门要改变过去侧重对工程预决算造价审计,忽视对规划设计、工程质量、造价形成的过程控制和投资绩效评价的做法,即时建立基本建设“过程审计”、“跟踪审计”制度,实行基建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做到“关口前移”、“全程监控”,才能真正遏制项目建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投资控制是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较长且较为艰难的过程,这就要求高校基本建设的决策者、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管理人员认真贯彻以规划、设计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控制和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手段的思想,认真学习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控制,长期坚持,必然会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过程控制论文:浅谈工程项目投资的全过程控制

1.工程项目投资全过程控制原理

工程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把工程项目建设发生的全部费用控制在批准的限额内,并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投资估算、设计概预算和竣工决算等管理目标的实现,达到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获得最大投资效益的目的。基于工程项目投资运动的特点和运动规律,工程项目投资的控制涉及到方方面面,其基本控制原理为: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不同投资主体的控制;合理设置控制目标;以主动控制为主、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控制。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最首要的一点是全过程控制原则。这种全过程具体体现在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竣工决算等阶段,而且每一阶段都是缺一不可的。以往在工程实践中往往只是片面地强调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但事实证明,施工阶段对项目投资进行控制的影响程度在全过程控制中仅占很少的一部分,只有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的控制才是关键。

众所周知,决策起核心作用。正如总理所说:“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当投资决策后,设计是控制的关键。据国外一些专家分析指出:设计费虽然只占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还不到,但对工程项目投资的影响程度达75%以上。显然,设计水平高低和质量好坏是影响工程项目投资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重施工,轻设计和决策阶段的思想及传统习惯必须克服,否则,必然是“亡羊补牢”,事倍功半。2003-01-21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2002年由于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严重。据审计机关审计查出,由于违规担保、投资和借款等已给国家造成损失达72.3亿元。事实证明,要有效控制工程工程项目投资,就应该把控制重点转移到建设前期阶段上来,尤其要抓住投资决策和设计这两个关键性环节。

2.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2.1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最佳建设方案

择优选择最佳方案,首先,其规模应合理,规模过小,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单位产品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下;规模过大,超过了项目产品市场的需求量,则会导致开工不足,产品积压或降价销售,致使项目经济效益也会低下。其次,建设标准水平应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合理确定。再次,还要考虑建设地区及建设地点(厂址)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国家工业布局总体规划和地方规划,而且要靠近原料、燃料和消费地,并要考虑工业基地的聚集规模适当的原则。最后,生产工艺及设备的选型,既要“先进适用”,又要“经济合理”,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达到控制造价的目的。

2.2建立科学决策体系,合理确定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是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龙头,只有抓好估算才能真正做到宏观控制,而搞好投资估算的前提是项目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的投资估算指标。决策科学化的关键在于科学的决策体系(含经济评价参数体系)和决策责任制。合理的投资估算主要取决于投资估算指标,因此,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明确决策责任制,编制高质量的估算指标,是抓好投资估算这个龙头的关键。

2.3客观、认真地作好项目评价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在项目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中,采用现代化经济分析方法,对拟建项目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生产期)投入产出诸多因素进行调查、预测、研究、计算和论证,选择推荐最佳方案作为决策项目的重要依据。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核心内容,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

从具体方面看,由于经济评价分析和参数设立了一套比较科学严谨的分析计算指标和判别依据,使项目和方案经过需要可能可行最佳,这样步步深入地分析和比选,把项目和方案的决策建立在优化和最佳的基础上。这就有助于避免由于依据不足、方法不当、盲目决策造成的失误,以便把有限的资源真正用于经济效益好的建设项目。

2.4推行和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项目投资

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从投资源头上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的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在国家政府宏观调控下,先有法人,后进行建设,法人对建设项目筹划、筹资、人事任免、招投标、建设直至生产经营管理、债务偿还以及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负责制,按国家规定法人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法人进行严格管理和奖惩的制度。显然,实行法人制有利于建立法人投资主体,形成自我决策、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运行机制。由于法人对建设项目从决策到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承担了法律责任和风险,真正做到谁决策,谁负责。避免了只有眼睛向上争项目、争投资的积极性和动力,而没有科学决策、筹集资金、控制项目质量、工期、造价和提高效益的积极性和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来规范工程项目投资与建设的全部活动,从而促进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

3.设计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3.1优化设计方案

优化设计方案是设计阶段的首要步骤,是控制工程投资的有效方法,其主要采用设计招投标(方案竞选)、价值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等方法。在工程设计阶段要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就要求工程经济人员密切配合设计人员,在初步设计阶段,要严格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认真作好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在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要严格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内容、范围和概算造价,认真地作好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优选出最佳方案,从而主动地影响工程投资,以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的目的。

3.2在设计中加强技术经济分析

设计过程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因此,在总平面图设计、建筑空间和平面设计、建筑结构和建材的选择、工艺技术方案以及设备的造型与设计等主要过程中,要加强技术经济分析和多方案的比选,从而实现设计产品技术先进、稳妥可靠、经济合理,进而达到控制工程投资的目的。

3.3推行限额设计

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限额设计的控制对象是影响工程设计的静态投资(或基础价)的项目。

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首先,限额设计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先分解到各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而得到的。限额设计体现了设计标准、规模、原则的合理确定,以及有关概预算基础资料的合理取定,通过层层限额设计,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与管理,同时,也实现了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数量与概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

3.4推广标准化设计

标准化设计是指按照国家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建筑、结构和构件等整套标准技术文件、图纸进行的设计。采用标准化设计可提高设计速度、节省设计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建筑材料,降低工程成本。如生产标准构配件的预制厂,可统一安排、统一配料、集中制作,节省材料,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设计质量,保证工程质量等。据统计,标准构件的木材消耗仅为非标准构件的25%;上海市的调查资料表明,采用标准构件的建筑工程可降低造价10%~15%;天津市的统计资料证明,采用标准配件可降低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投资16%.

4.施工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是按照设计文件、图纸具体组织施工建造的阶段,即把设计蓝图付诸实现的过程。施工阶段工程投资控制的目标,就是把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在承包合同价或投资估算内,并力求在规定的工期内生产出质量好、造价低的建设(或建筑)产品。施工阶段工程投资控制的主要方法是:进行施工招投标、合理选择承建商,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优选施工方案,合理安排与使用建设资金,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处理好工程索赔等。

5.结束语

总之,对工程投资控制必须坚持全过程控制的原则。首先,在思想上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及时抓重点,抓关键环节。其次,在工程实践中还要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工程投资控制才能真正地走上一条健康向上的发展之路,从整体上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

过程控制论文:浅谈造价全过程控制

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是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动态控制,它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即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在批准的概算内,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最终目的。

一、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投资造价必须从投资决策阶段开始抓起,特别是项目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设备的选型标准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的高低,因此项目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直接影响项目后期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否合理、科学的问题。

1、合理科学的编制投资估算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投资估算是一个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主要内容,它也是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投资估算一经批准后,将作为此项目工程造价的最高限额。显而易见,投资估算对于项目的决策及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投资估算应考虑充分,估算合理,尽可能做到完全、合理、准确。

2、投资估算必须真实地反映设计

目前在项目建议书阶段,通常由建设单位提出投资估算。由于建设单位一般不是投资估算和造价的专业人员,并对工艺流程和方案缺乏认真研究,所以投资估算内容相当简单,往往造成漏项。更有甚者,建设单位为了所报项目能被批准,要求设计单位在投资估算时有意低估,搞“钓鱼工程”,从而使投资估算缺乏准确性。因此在投资估算中,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设计内容,设计人员应从工程规模和项目内容上真实反映设计意图。要进行方案比选,方案优化。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经济上更应合理。因此工程造价人员应该从建设方案的优选开始,渗透到建设项目中去。按照工程管理的原则,合理预测投资估算中各种动态因素的变化,尽可能全面充分打足投资,不留缺口。

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1、推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就是按批准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即将上阶段设计审定投资造价分成各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在保证各专业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设计的不合理变更,尤其是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以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

2、重视设计质量,提高设计人员的造价观念

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根据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项目造价的1%以下,而这1%以下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占 75%以上。可见设计质量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同样现阶段在工程建设领域,工程设计和投资控制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一提到设计,大家必然想到那些是设计人员的责任,而一提到造价投资,则当然的想到是造价人员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一般设计人员都比较注重设计产品安全实用、技术先进,强调设计的产值,通常设计人员出于安全考虑尽可能采用上限的安全系数,“肥梁”、“胖柱”现象普遍存在。现行的设计收费标准是以工程造价为取费基数,造价越高设计单位的营业收入也越多,对设计产品的经济性不够重视,不抓设计中的经济指标和成本控制工作,而且对设计中造成的浪费缺乏明确标准和控制措施,不带任何经济责任。这显然不利于设计人员主动控制工程造价。

三、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1、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一是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避免关系工程,首长工程;二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对招投标的监督;三是不断提高工程量清单和标底的编制质量以及评标专家的业务素质,切实防止压标或低价抢标;四是严格禁止招标人利用施工单位“找活”的急切心情,人为地要求施工企业压价、让利或提出垫资施工等条件;五是标底的确定,原则上应使招投标双方都有利润,达到双赢的目的。在评标过程中,应在合理低价中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投标单位的社会信誉、资质情况、施工能力、设备状况、业绩等进行综合评定,以便选择一个既能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又能保证工程按质按时完成的中标单位。

2、把好合同关

建设工程的施工合同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依据。它作为工程实施阶段造价控制的主线条贯穿于该阶段的始末。因此在合同订立时,必须对合同的合法性、合理性、严谨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全面审核,使工程造价在竞争中实现合理确定,避免产生疏漏,造成后续索赔。

3、提高工程造价的意识,有效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经济签证。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进行合理的控制。按规定,设计变更应由设计单位出具变更图纸,经监理工程师审定报建设单位批准后下达变更指令。在审查设计变更时,应审查该变更是否有合法的手续和依据,是否符合现行的有关规定,是否确实引起承包商的经济损失。对现场的经济签证应首先定性审查。(1)造成费用增加的原因不是承包商的。(2)合同规定的不应由承包商承担的风险。(3)与合同相比较是否已造成费用增加。(4)承包商在事件发生后的合同规定时效内提出书面索赔意向,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再进行定量审查,否则不予认可。

4、合理确定材料价格,严格控制项目实施阶段规格超概算

工程建设过程中,材料费占很大的比重,约占总价直接费的70%.因此材料价格的高低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严格控制材料价格是降低造价的有效手段。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力争把材料价格控制在最低水平上,严格按照批准的概算选材,规范业主的自身行为。严禁在实施阶段调高建设规模及建设规格,从而造成投资超额。

5、客观、公正地做好竣工结算

现阶段尽管施工实际阶段的造价控制较为完善,但是承包商在竣工结算时,为了利润的最大化,仍然会高估冒算,从笔者多年的审价项目来看,承包商的高估冒算率一般在10%~20%.因此客观、公正地按有关规定编制竣工结算,计算确定整个项目从筹建到全部竣工的实际费用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控制工程造价的方法,渠道很多,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强认识,提高人员素质,完善管理制度,高质量、高效益把好每个关,把控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

过程控制论文:试论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投资的全过程控制

摘要:本文从规划、设计、施工、结算等阶段探讨了如何对高校基本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投资控制,以期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资金,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 投资控制 全过程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招生规模扩大对基础设施的需要,满足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对教学、实验设施的需要,许多高校都纷纷加大了基本建设投入的力度,有的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有的新征土地建设新校区;基建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国家拨款、事业结余、银行贷款等。如何合理、高效地使用这些资金,避免损失和浪费,就成了高校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对高校基本建设投资实行全过程控制是搞好学校基本建设工作的最佳途径。

一、校园规划阶段的投资控制

校园规划在高等学校基本建设中起着统揽全局、展示未来,并指导学校各阶段建设行为的重要作用。完善、长远的校园规划可以保证学校有条不紊地进行建设,促进各项事业顺利发展;而建设没有规划或不按规划实施,一遇建设任务就临时设计,仓促上马,急于求成,往往造成校园布局混乱,使用不便,运行成本过高,重复建设等问题,产生巨大的浪费,使得基建投资总量失控,因此控制基本建设投资首先就必须从校园规划抓起。

校园规划作为一项综合性工作,不但与建筑学有关,而且还与高等教育制度、管理体制、学校所在城市的规划、社会习惯及文化传统有关。做好校园规划要结合学校既定的办学规模,既要满足目前学校的各种需求,又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要为未来发展预留一部分发展用地。做好校园规划还要遵循规划的法定性和连续性原则,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去完成既定的规划,不要随便改动或否定既定规划,另一方面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或扩充时不能使原有规划前后脱节,失去内在联系,破坏规划的整体效果。做好校园规划也要立足国情,注意节能、节地和规划实施的经济性与可行性。

校园规划是创造优美校园环境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校园建设的行动指南,高校基建规划部门特别是高校的领导要重视校园规划工作。遵循基本建设程序,严肃校园规划,是实现基建投资总量控制的重要保证。

二、项目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项目设计阶段分为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初步设计、设计等。近年来,为了完成扩招任务,满足新生入学的急需,高校基建工程(尤其是学生公寓、食堂等)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基建同行戏称之为“割麦子工程”:从决策到交付仅有半年多的时间,常常边设计边施工边更改,而且忙完了“一茬”接着又开始忙下“一茬”,虽然有关职能部门也重视了对项目实施阶段的预决算、标底、合同价的审查,却普遍忽视了设计阶段的项目投资控制。据研究表明,这一阶段影响基本建设投资的可能性占75%~95%,因此,重视加强这一阶段的管理是控制工程项目投资的关键。

1.项目建议书是确定建设工程造价的源头,其投资估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及项目整个建设期的投资。要控制基本建设投资必须从项目建议书抓起,要依据学校的总体规划,建设期的预算安排,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合理编制投资估算,既不能有意抬高,又不能故意压低,投资估算要有准确性,如果误差太大可能会导致项目的决策失误,给项目后几个阶段的投资控制留下隐患。基本建设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对投资控制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对拟建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调查分析、进行经济评价,作出科学的论证,使项目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实施上可行,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为了做好设计阶段的基本建设投资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推行设计招标和设计方案竞选。通过设计招标,引入竞争机制,促使设计单位改进管理,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提高投资效益。设计方案竞选是优化设计方案的有效方法,通过设计方案竞选,有利于多种方案的选择和竞争,从中选择最佳方案;有利于控制项目投资,因为中选的设计方案所做的投资估算一般都能控制在竞选文件规定的投资范围内,设计方案竞选能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2)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和平行设计。限额设计就是中标设计单位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再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水、电、暖、网络、消防等)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当然,限额设计并不是一味考虑节约投资或简单地将投资砍一刀,而是包含了尊重科学、尊重实际、精心设计的实际内容。对一些工程量大、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项目还可采用平行设计,即另选一家设计资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设计信誉较好的设计单位,在不改变建筑方案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计算,并与中标设计单位的设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既能防止原设计出现重大失误,造成重大损失,也能防止设计单位只重视安全,不重视经济造成投资增大。

(3)积极推行采用标准设计。经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的建筑、结构和构件等整套标准技术文件、图纸,称为标准设计。采用标准设计能缩短设计周期,节约设计费用,较好地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适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合理地利用能源、材料和设备,也是在设计阶段有效控制基本建设投资的方法。

三、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

项目实施阶段分为招标确定施工队,项目施工管理两部分,这一阶段对项目总投资的影响程度一般在10%以下,但是这一阶段是资金大量投入的阶段,也是控制工程质量的关键阶段,只有选择好的施工队伍,合理调配资金,严把质量关,减少施工过程中新增工程费用,减少停工或返工损失,才能实现对投资的有效控制。

1. 严格招标管理,择优选用施工队伍。

选择一支优秀的施工队伍,既能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又能通过科学、严格的管理为投资的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国目前建筑市场上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所谓“挂靠”建筑公司,这些公司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甚至不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只能靠层层转包完成任务,不仅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也给现场施工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学校在选择施工队伍时,应对其信誉、资质、技术装备水平、项目经理及主要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等诸多因素进行认真的调查、考核,通过公开招、评标择优确定施工队伍。针对目前建设领域的腐败问题,学校要加强对招标工作的监督管理,应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组织人员对招标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招标文件中报名条件的确定,入围队伍的筛选、招标方式的选择等都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公开、透明,杜绝各种形式的暗箱操作,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真正发挥招标竞质、竞价的作用。

2. 编制资金计划,合理安排资金,减少资金占用成本

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是把计划投资额作为控制目标,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编制资金计划,细分投资控制目标,定期进行实际投资额与计划投资额的比较,找出偏差,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以保证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具体方法是:基建部门根据年度开工项目的施工进度编制年度总资金计划。该计划要求能按月(季)反映每个项目的资金需要量,同时能反映每月(季)的资金总需要量。财务部门根据总计划及项目的实际进度,按合同支付工程款。日常工作中若有变动,基建部门须提前一个月变更资金计划,超计划或未列入计划的项目资金财务部门不予支付。通过同步建立动态的资金计划,一方面促进基建部门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投资控制的意识,另一方面有利于财务部门合理安排资金,既能保证工程建设有足够的资金,不致因资金供应不足或不及时而影响工程进度,又能尽量不占用过多的资金,减少利息支出,有利于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

3.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临时签证

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受许多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设计变更和临时签证。工程设计变更和现场临时签证一般要影响工程造价,增加工程费用,因此要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和临时签证。

对必要的变更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对可能影响投资的因素详加分析,选择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力求减少变更费用。严禁通过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

现场临时签证应规范、详细,签证事项产生费用由谁承担,应清楚说明,如签证原因是由施工单位造成或施工单位已经收取了大包干费,签证就要明确注明对本签证的内容不作补偿。

四、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的投资控制

1. 加强对工程决算的审核是项目竣工结算阶段实现基建投资控制的重要手段。工程技术人员应及时收集项目的有关原始资料,根据承包合同各项条款的规定,以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政策文件、定额标准、现行费率为依据,对工程量及材料、设备的价格进行全面的审核,把施工单位在决算中高估冒算、重复取费、多列项目、提高单价等加大决算造价的部分审核出来,剔除“水分”,真实反映项目的实际造价,同时也能节约一部分审计费用。

2. 项目完工以后,要及时办理竣工验收交付和资产移交手续,避免项目运行费用继续消耗基建资金,虚增基建投资额。

五、实行基建投资全过程控制需注意的其他问题

1. 充分利用优惠政策,降低工程规费。目前工程项目开工前缴纳的规费越来越多,如基础设施费、人防费、白蚁防治费、新型墙体材料资金、散装水泥资金、教育地方附加等,规费占基建投资额的比重越来越大。根据有关政策,高校工程项目不同资金来源、不同使用功能其规费缴纳的比例也不相同,有的可以全免,有的可以部分减免,有的可以部分退回。因此学校有关人员要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尽量减少这部分规费的缴纳;对能退回的费用,应在项目完工后及时收集相关资料,办理退款手续,避免因超期无法退回给学校造成损失。

2. 对大宗建材进行集中招标采购。根据高校近年来基建规模大、投资额高的特点,学校应对大宗建材如钢材、水泥等进行集中招标采购,通过与厂家或大的供应商直接谈判,减少中间环节,不仅保证了材料的质量,而且由于采购批量大、资金有保障,能大幅度降低材料价格,有效节约了基本建设投资。

3. 实行 “全过程”、“全方位”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要实现对基本建设投资的全过程控制,必须重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内部审计部门要改变过去侧重对工程预决算造价审计,忽视对规划设计、工程质量、造价形成的过程控制和投资绩效评价的做法,即时建立基本建设“过程审计”、“跟踪审计”制度,实行基建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做到“关口前移”、“全程监控”,才能真正遏制项目建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投资控制是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较长且较为艰难的过程,这就要求高校基本建设的决策者、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管理人员认真贯彻以规划、设计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控制和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手段的思想,认真学习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控制,长期坚持,必然会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过程控制论文:怎样实现对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的执行过程控制

“安全第一”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安全保障、安全监督体系严谨完备,但在实际工作中,百密一疏,仍存在事故隐患,甚至发生违章事故。究其原因,大多因为班组成员违反《电力安全工作规程》所致。为此,文章通过分析事故案例,剖析了《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的培训考试、执行落实、监督检查、考核分析等环节中的漏洞和缺陷,并从“全过程控制”切入,对治理执行《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不到位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事故案例分析

20xx年x月x日,某检修公司在对某220千伏变电站#1站用变316开关进行检修时,工作负责人xx和工作班成员xxx共同将工作票上已经注明“3161刀闸靠10千伏母线侧带10千伏电压”,不属本次工作范围的316开关柜上层柜门打开,工作班成员xxx进入10千伏带电母线及3161刀闸柜内时导致放电短路,发生一起人员触电重伤事故。

经调查,事故直接原因如下:

(1)工作负责人(工作监护人)xx违反《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站和发电厂电气部分)》第3.2.10.2条工作负责人安全职责之一“正确安全地组织工作”、之三“工作前对工作班成员进行危险点告知,交待安全措施和技术措施,并确认每一个工作班成员都已知晓”的规定,在开工之前没有将工作任务和危险点详细告知工作班成员。造成本人和工作班成员xxx对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停电范围不清楚就开工,超停电范围作业。

(2)工作班成员xxx违反《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站和发电厂电气部分)》第3.2.10.5条的规定,在不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安全措施以及工作中的危险点的情况下就盲目工作。

(3)本次检修工作现场没有按省电力公司文件《关于全面开展生产作业现场标准化作业的通知》的要求实施标准化作业。

此外,为挖掘深层次的原因,据深入调查,得知该两人在《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培训考试、安全活动,以及平时工作表现等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1)安全工作规程考试,工作负责人(工作监护人)xx20xx年得93分、20xx年得92分、20xx年得96分,反映有抄袭行为;工作班成员xxx20xx年得90分、20xx年得77分、20xx年得80分,是自己过硬考的。考试情况表明他们对安全工作规程掌握并不精准。

(2)由于人员经常在各工地,上级规定必须完成的安全活动客观上很难组织,主观上不重视,没有保质保量完成,多是上级检查前突击补记录,该两人也不列外。

(3)工作负责人(工作监护人)xx文化基础差,工作能力一般且大大咧咧,曾经因工轻伤,出于其工龄较长,照顾他当的工作负责人,违背了选择工作负责人的资格标准。

(4)工作班成员xxx来自农村,性格内向,虽是大学毕业,但在读大学期间参加过闹学潮,因此人生态度一直不积极,得过且过。

(5)在同一变电站,就在发生此次事故前两天,该两人进行过一次同样的工作,只是两天前工作的开关柜上柜门内的母线是全停电状态,可以打开上柜门工作,才没有发生事故。是否存在此次事故分析的违章行为,由于只有他两人工作、没有其他证据资料,已无从查考。

可见,发生事故不是偶然的,而是安全管理各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安全管理中的漏洞和缺陷

(一)培训考试与安全要求脱节。

长期以来,安全工作规程考试,一是标准为76分合格,要求不高。二是考试由单位内部组织进行,监考人员和被考对象熟识,难免执行考场纪律不严。三是采用综合性试卷,通常有部分题目是上级和本单位安全目标、方针、原则等一些务虚的内容,考试成绩出来后,往往连被考对象自己都弄不清扣分究竟是在安全工作规程方面,还是在目标、方针方面,不能准确了解被考对象掌握安全工作规程真实情况。试想,满分为100分的安全工作规程考试,只要76分就合格,打了七六折,无疑留下了24分的事故隐患。事实是,作为班组人员,哪怕1分的错误,在实际操作中肯定就是违章,就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事故。

(二)安全检查与安全监察脱节。

不可否认,电力企业在安全管理上要求很高,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安全。其中,以领导层和管理层为主角的季节性及定期安全大检查,对预防事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声势浩大,加上现在通信发达,消息十分灵通,被检查对象一般有所准备。所以从安全检查效果来看,安全检查对预防违章只“一时”起作用,而不是“一世”起作用。因为,从事故案例可以看出,要真正做到“预防”违章,必须对每一个班组的每一个作业过程都进行现场安全监察。而现实是领导层、管理层,包括本单位安监员,不可能做到随时在变电操作、检修施工现场监察。从而形成了安全检查与现场监察脱节的问题,也是事故往往发生在平时,而非季节性或定期安全大检查期间的原因。

(三)违章事实与违章证据脱节。

多年来,一般对没出事故且已经成为过去的现场作业,顶多在安全检查时看看工作票和记录、问问当事人,抓违章较难。而一旦出了事故,由于有“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的要求,通常是通过现场调查和召开事故分析会来了解事故原因。这样得到的结论,“分析、推理”占了很大比例,是“事后”以“理”服人,是第二手、甚至第三手资料,且往往存在争议,而让人信服的“看得见、抓得着’’的现场第一手资料却证据不足。结果是处理了一大批人,效果却不怎么样,哪怕被处分的人检讨做的再好,私下里普遍却是自认“倒霉”,教育和警示效果不佳。

三、过程控制思路

(一)严格要求,改进安全工作规程培训考试。

1、将安全工作规程试卷由综合试卷分解为两张试卷。一张为通用试卷,内容为安全目标、方针等内容,可以仍定为76分合格。一张为安全工作规程专题试卷,按照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的原理,对安全工作规程专题试卷实行“一分否决”。即安全工作规程专题试卷成绩只有0分和100分这两个标准。哪怕考试得99分,也只能算0分不合格。只有实行“一分否决”,被考对象对安全工作规程条文的重视、熟悉、掌握、运用程度才会提高。

2、有必要尽快建立电子考试系统。为使每个人的安全工作规程专题试卷都不相同,防止被考人员相互抄袭,利用已经建好的电脑教学设施,改传统笔试为上机考试。由电脑随机出题,全部为选择题和判断题,被考人员点击“完成”后电脑自动打分,并闭锁电脑。

3、安全工作规程考试要实行高考纪律要求。为避免情面上过不去,可以聘请高考监考老师进行监考,对舞弊者,当场勒令退场,予以通报,并处3个月下岗补习,3个月后补考合格再上岗。

(二)严格监察,不放过任何一次现场作业。

为了做到对每一个班组的每一次作业过程及每一个细节都实施安全监控,解决现场工作人员工作不专心、不负责任、安全思想麻痹的问题,由工作监护人、现场安全员,专门负责对工作流程实行全过程录像,并作为安全资料保存。为防作假,用DV摄录时必须设置显示录像时间。这样做具有三大现实意义:第一,现场人员能根据录像情况当场自查,如有违章,立即予以改正,并补录更正过程,以期交上一份满意的作业答卷;第二,为安全工作考核、分析以及重奖重罚和年终评比提供了依据;第三、为在冰冻、酷暑、抗洪、抢险等恶劣环境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提供了表彰、宣传的素材。从而实现安全监察、事故分析从“理论”向看得见、抓得着的“证据”转变。只有现场人员人人都曝光在摄影机下,才会产生强大的震慑作用。

(三)严格考核,突出重点奖惩兑现。

由于有了实况录像资料,使得集中、全面考核成为可能,安全监察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提高。即在每月一次的安监员例会上,要求各单位上报操作、施工、检修等计划,包括临时性检修、抢修工作安排,并一一对应提供现场录像,由全体安监员共同审查、考核是否有违反标准化作业流程及每个流程内的细节要求,重点考核界定的15种“特别严重违章”和11种“严重违章”内容,并根据评价结论,按照安全奖惩办法,兑现奖惩。对于在上报计划、安排中没列入的作业,或有作业计划和安排,但没提供其过程录像的作业,定性为“故意”,归类到“特别严重违章”,从严从重处罚。

电力企业各级都十分重视安全管理,并做了大量工作,但实际情况与期望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安全管理作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希望上述分析和见解能给安全工作“全过程控制”一点启示。

过程控制论文:决策腐败及其基于决策过程控制的治理

决策腐败及其基于决策过程控制的治理

腐败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腐败现象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党政机关的一些主要领导(简称“一把手”)存在决策领域的腐败现象并呈蔓延趋势。党政部门“一把手”的职位特点是掌握决策权,而决策权承载着对公共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功能,一旦出现背离公共利益的论文联盟//非公共运用,将扭曲规范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则体系和公平正义的治理目标,直接危及政权的合法性权威。结合当前我国反腐倡廉面临的党政部门“一把手”腐败频发且难以治理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决策腐败的内在机理,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对真正落实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决策腐败: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任何政治系统都存在如何有效解决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事分工”的问题。分工是提高人类活动效率的基本途径,政务体系同样需要实行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事分工”,而公职人员从事任何一项政务活动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于是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事分工”就发展到决策责任、执行责任与监督责任“三责分置”。责任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制度化岗位和具体的个人来承担,因此,就需要机构的“三职分定”。再进一步,公职人员履行责任必须要有相应的权力,于是从决策责任、执行责任和监督责任发展到“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分立”。而权力容易产生腐败,正如阿克顿勋爵所说的,“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于是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分立又进一步引申出决策腐败、执行腐败和监督腐败。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是我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目标,依据“决策—执行—监督”这一权力应有的逻辑结构,将腐败分为决策腐败、执行腐败、监督腐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决策是政治与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赫伯特•a.西蒙甚至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注:西蒙于1947年提出:“为了了解决策的含义,就得将决策一词从广义上予以理解,这样,它和管理一词几近同义。”(详见[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李柱流、汤俊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页)]。“决策腐败”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我国党政部门“一把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且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种抽象和概括。“一把手”工作的重点是决策,对“一把手”腐败的案情进行分析后发现,“一把手”腐败愈来愈多地表现为决策腐败。

党政部门“一把手”的权力制约监督与腐败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重要问题[注: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使用“一把手”一词是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在中央党政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所作的题为《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详见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223页)。同志也曾明确指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方面工作做得如何,班子状况怎样,同‘一把手’关系很大,因而必须对各级领导班子的‘一把手’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详见《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页)],《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等反腐倡廉纲领性文件,都将“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作为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但“一把手”腐败并未得到有效控制,从近年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一把手”正逐渐成为贪污腐败渎职犯罪的重灾区,其犯案比例超过50%[注:具体情况请参见杜晓、任雪《学者总结09年腐败现象:涉案人级别高,向基层渗透》,2009年12月10日,http://www.?/gn/news/2009/12?10/2010124.shtml,2011年12月13日。];仅以广东省为例,“2003—2009年,广东省查处的地厅级党政干部‘一把手’达151名,占被查处地厅级干部人数的79.9%;而被查处的县处级党政‘一把手’达1?284名,占被查处县处级干部人数的69.3%”[注:具体情况请参见《广东落马厅级干部八成是“一把手”》,2010年5月14日,http:///gn/news/2010/05?14/2283890.shtml,2011年12月13日。]。“一把手”腐败缘何成为难以治理的顽疾?大部分学者认为,其症结在于“一把手”的权力过于集中且没有得到有效制约监督。笔者研究发现,党政部门“一把手”的决策权没有得到有效制约监督是“一把手”腐败问题愈演愈烈的主要根源。因此,“决策腐败”概念的提出更切中这一腐败形态的本质特征,据此设计的治理对策不再囿于对决策主体的限权,而着眼于决策权的运行过程,为公共利益输入到决策系统进而在决策结果中得到充分体现创设制度化的渠道。

二、决策腐败:内涵与特征

对中国知网(cnki)的检索结果表明,“决策腐败”一词在中文学术文献中的使用首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近年来部分研究腐败问题的专家开始用这一术语描述特定类型的腐败现象[注:其中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有姜明安《正当法律程序:扼制腐败的屏障》(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第37-47页)、毛昭晖《反思与探索:中国反腐败斗争不容回避的六大关系——基于反腐倡廉建设发展与和谐的视野》(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第3-9页)、何增科《治理改革与反腐败——展望2009年反腐败》(2011年3月17日,?http:///item.aspx?id=27014,2011年12月13日)等。],但相关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特征等基本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也尚未达成共识,“决策腐败”仍是一个有待系统论证的概念。本文讨论的决策腐败,是指决策过程中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具体表现为公共决策权力主体在法规政策制定、发展规划设计、干部选拔任用、公共投资等事项决策过程中背离公共利益,为其自身或利益相关者谋取不当利益的腐败行为。它既在主观要素上与“决策失误”存在显著的差异,又在权限、效力等行为的客观表现上呈现出有别于执行腐败和监督腐败的特征。

(一)决策腐败与决策失误的差异

赫伯特•a.西蒙认为,“每个决策都包含两种要素,分别称为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1]50,两者之间存在“是”与“应该是”的基本逻辑差异。据此,公共决策偏离“合理有效配置资源从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之目标,原因有二:一是有限理性限制了决策主体对决策所包含的事实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不可能按照“效率最大化”和“选择最优化”原则作出完全理性并经得起检验的选择;二是自利性促使决策主体利用决策权背离公共利益以实现私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从而使公共决策背离公共价值目标。我们将基于第一种原因产生的决策偏离行为称之为“决策失误”,基于第二种原因产生的决策偏离行为称之为“决策腐败”。换言之,决策腐败首先是一种腐败行为,决策主体必须在行为前明确地认识到自身利益的实现是以牺牲决策的公共价值为代价的。区别决策腐败与决策失误的标志在于决策主体是否具备“背离公共利益谋取私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的主观动机。这种不正当利益既包括金钱等物质利益,也包括其他利益如权力、荣誉等。在有利益相关人的交易型决策腐败中,决策主体大都存在与利益集团直接的权钱交易,其主观恶性的辨识较为容易。在不存在行贿者等直接的利益相关人的非交易型决策腐败中,决策主体也可能基于对自身政绩、政治晋升机会、下属忠诚度等非物质利益的考虑使决策偏离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其主观动机较为隐蔽,因此,必须在决策输出环节通过政策评估或公众参与的合法化过程判断决策主体是否选择了更能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实现社会的共同目的、代表社会的共同意志、使社会共同受益的方案。

转贴于论文联盟 //

(二)决策腐败与执行腐败、监督腐败的区别

同是腐败行为,决策权区别于执行权、监督权的特质决定了决策腐败与执行腐败、监督腐败在表现上存在显著的差异。(1)从行为的权限看,决策腐败大多源于裁量行为而非羁束行为。一般而言,法律对执行权和监督权的权限范围、行使方式以及程序都予以明文的规定;而决策目标的权变性、决策情境的复杂性使法律不可能以“明晰规则”的形式来约束决策权,而只能以原则性规定来指导决策。法律为决策论文联盟//权设定的这种弹性的制度框架是一把“双刃剑”,决策主体既可以运用这种自由裁量权因地、因时制宜,使公共决策尽可能地满足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也可以据此为决策腐败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而这也正是决策腐败较之执行腐败、监督腐败更具隐蔽性、更难以查处的原因所在。(2)从行为的效力看,决策腐败输出的结果具有反复适用性。无论是规范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经济运转和社会发展的法规政策,还是城市规划或重大投资项目,决策腐败的危害都将随决策成果的反复适用而不断复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侵害经济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因此,与“一事一议”的执行腐败和监督腐败不同,决策腐败的危害难以局限于个案,且多为派生其他腐败行为的“腐败之母”,其危害性因决策腐败的持久性和重复性被不断放大。

将腐败区分为决策腐败、执行腐败与监督腐败,再以这个分析框架分析我国腐败现象的蔓延与反腐败的政策措施,就会发现我国反腐败的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对执行腐败的遏制,在这个领域建立的反腐败政策措施相对比较完善,成效也比较明显,而在遏制决策腐败方面的政策措施相对较少,从目前我国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决策腐败在腐败案件中占据的比例在上升。

三、决策腐败的系统分析

政治学的系统分析学派突破了传统的静态分析模式,为人们从动态上理解各类政治现象提供了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也为解释决策腐败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框架。正如戴维•伊斯顿所言,政治生活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某种输入由此而被转换为我们称之为官方政策、决策和执行行动的输出”[2]21。作为一种非偶发的政治现象,决策腐败也是一种“输入—输出”的政治过程,它始于输入端公共利益表达的式微,成于输出端对决策结果公共性校验的缺失,同时与决策系统内公共利益与非公共利益的博弈息息相关。

(一)输入端:利益表达缺乏制度规范

伊斯顿将政治系统外部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改变、修改或影响系统的事件抽象概括为“要求”和“支持”[2]31-32。决策系统亦然,输入系统内不仅有政府、利益集团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也有相应的资源,只有两者结合,即行动者掌握并运用一定的行动资源时,其利益诉求才能有效地输入决策系统。就“要求”而言,任何参与决策的主体既可能因个人利益所驱使而提出要求,也可能为最大的公共动机所激发而愿意付出最崇高的牺牲,所以理论上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价值目标的公共决策随时存在被异化的风险。对此,我们无法期待依赖道德的教化使每一个决策主体都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律,从而确保公共决策权始终运行在公共性的轨道之上;只有通过制度的设计,保障公共性的“支持”输入,才能有效影响决策的利益取向。反观我国决策实践,缺乏的正是对利益表达的制度规范。一方面,社会公众在议题设置、方案设计与选择、决策评估等各个环节都没有参与到决策系统中的制度化渠道和平台,现有决策实践中输入决策系统的公共偏好实际上是被决策权主体主观概括的结果,而不是真正的利益主体理性真实的表达,这种公共偏好失真的输入为决策权主体自利性的实现预留了第一层制度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利益集团的成长,其影响决策的愿望与能力也迅速膨胀,但现有制度体系内缺乏对他们利益表达行为的刚性约束,特别是“重受贿轻行贿”的反腐策略,使部分强势资本集团为了谋取超高甚至是非法利益回报,千方百计对决策主体实施影响。一旦决策权主体经不起利益的诱惑,与强势集团合谋和交易,必然影响乃至左右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从而导致决策腐败的发生。

(二)系统内:利益博弈缺乏横向抗辩

无论是开放式的决策系统还是封闭式的决策系统,无论是决策目标的设定环节还是备择方案的选定环节,决策权力主体的决策过程实质是不断进行利益分配的过程,其背后是公共利益与非公共利益的艰难博弈。之所以艰难,是因为“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3]30,公共利益由于缺乏相应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支持,即使进入了决策系统,仍需要完备的程序设计使其有机会在平等的平台上与非公共利益相抗衡。依据“正当程序”要求,这种程序应是“交涉过程的制度化”[4]21,其主旨不在于规范和强制,而是“营造一种特定的时空和气氛,用来保证程序参加者进行直接、充分、平等的对话。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各种不同的利益、观点和方案均得到充分比较和推敲,都能够得到充分考虑和斟酌”[5]28,从而实现决策的公共性目标。决策权主体自利性的实现只有在横向抗辩的程序设计中才能因作为对立面而存在的公共利益得以有效遏制。虽然我国决策权的运行正朝着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其间也颇为注重程序的完善,但已有的程序性规范多为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的“手续”,而不是现代意义上强调对立面之间交涉关系和理性选择的“程序”。以土地征用审批决定权为例,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是依据政府级别高低赋予不同面积的土地审批权,而不是根据面积的大小来设定不同的决策程序,其隐藏的假设前提是“官员职级越高,决策越正确”,所以越重要的事务越应由高一级的官员处理。事实上,级别越高的官员管理幅度越大,其获取与决策相关的信息越容易失真,这种纵向的抗辩难以确保决策结果的合理性,更无从体现公共利益的真正诉求。且“面积越大,审批权收得越高,权力越集中”的制度设计,也使越高级的决策权主体越容易成为利益集团竞相俘获的对象,决策腐败的风险不降反升。

(三)输出端:公共利益的实现缺乏甄别救济

政治生活是一个系统,稳定和发展的政治系统应该具有灵敏反馈机制的闭环回路。党政机关作为决策主体要及时获得政策输出的效果信息,调整下一次的政策输入。只有这样,政治系统才能在稳定或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不断输出有效的公共政策。具体到决策过程,决策系统周而复始的生命力来源于系统在反馈环中不断应对环境压力的能力。所以,当“要求”和“支持”自输入端进入决策系统并转化成“决议”和“行动”有待输出时,决策的输出端理应承载着检验和校正的安全阀功能,若在此处缺少权力制约监督的制度设计,也就丧失了防止自利性转化为实体性不当利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具体到我国的决策体制中,首先是决策合法化环节的过度简化与缺乏刚性。以原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的腐败案为例,虽有“三重一大”的党内制度约束,但郑筱萸仍然可以在未经局党组和局务会议集体讨论、未上报国务院的前提下,擅自启动“全国范围统一换发药品生产文号专项工作”并修改药品审核标准。这一案例暴露的正是政策输出环节刚性约束机制的缺失。其次,决策评估环节重体系内评估、轻社会公众参与,评估内容与指标设计中重形式合理和程序规范、轻公共性的实质审查,引导决策权主体更注重“对上负责”,没有动力回应公共需求,尤其是对披着合法性外衣的决策腐败行为,现有评估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甄别和诊断功能。最后,我国《行政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导致社会公众对绝大部分的不当决策投诉无门,因决策腐败受到侵害的公共利益没有实现救济的制度化渠道,公众也就无法借由行政系统以外的力量将公共利益的诉求反馈给决策系统并迫使其及时加以纠正,偏离了公共利益目标的决策腐败行为因此得以持续运行。转贴于论文联盟 //

四、基于决策过程控制的腐败治理

决策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过程,起于社会问题进入公共决策议程,继而进入决策方案设计,再而进行决策方案选择。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形塑行为”,对决策腐败行为的控制要从决策制度的合理设计入手。上述引入制度变量对决策腐败进行的系统分析显示,决策权运行过程中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种种缺失为自利性论文联盟//转化为现实的不当利益营造了必要的制度空间。因此,所谓决策权的过程控制,就是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建立健全与决策各环节相匹配的权力制约监督结构与运行机制,一方面使决策权的制约监督形成环环相扣的完整链带,尽可能挤压自利性实现的制度空间,更重要的是要为公共利益输入到决策系统进而体现在决策结果中创设制度化的渠道,使决策结果不断逼近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一)完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遏制利益集团控制公共决策议程

在议程设置环节偏离公共利益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议题是决策腐败的起点,相应地,在这一环节用制度保障公共利益表达就是治理决策腐败的开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决策民主化的主张,但相关的配套制度建设一直将重点放在不同身份的决策参与者在方案设计和选择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而“将问题变成议题并输入决策系统”的权力依然集中在公权力主体手中。社会公众要依赖自身力量引起权力主体的关注,要么通过信访模式,要么通过外压模式。前者对议程设置的有效影响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后者存在沦为群体性事件的风险且动用和耗费的成本极高,所以,在当前背景下两种模式都不宜成为公共利益影响议程设置的主要模式。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特别是“出现具有公共性、开放性、交互性、多元性、瞬时性的网络媒体后,公众议程的设置逻辑也开始发生变化”[6]97,社会公众要有效影响议程设置就应当以成熟的媒体或社会组织为中介。为此,一方面,应尽快培育具有较高公信力的大众媒体和社会组织,使其成为各种利益表达和辩论的公共空间,并通过与政府决策前置的民意调研机制对接,使决策主体从民众关心的议题中提炼公共议题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应进一步规范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机制,通过完善公职人员的回避制度、财产申报制度、经商兼职等行为限制制度,屏蔽强势利益集团与决策权力主体的合谋。两个方面合力才能真正在议题的选择上突出“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全局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健全决策方案设计的公共利益整合机制,防止私人利益非法进入

决策方案设计的过程是将不同个体或群体的意愿聚合成集体决策的过程,这种聚合是“通过制度形成新的理念、重新界定个人偏好”[7]113,它是利益诉求的重新塑造,而不是简单的删选和叠加。因此,决策备选方案理应是在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协商、民主沟通的过程中形成的。事实上,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是确保决策公共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当贯彻决策过程始终的动态要求,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为决策腐败留出空间,终将危及决策公共性的实现。公共政策听证制度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举措,但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首先,要将听证前移至方案设计环节。若听证只是对既定方案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显然不足以表达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听证也难免流于“听而不证”的形式。要让听证成为不同利益群体理性辩论的平台,通过对话“改变、修正和明确政治过程参与者的各种信仰与偏好”[8]248,最终达成对公共利益的共识。其次,对听证代表的遴选应突出“交往资质”和多元性。现有行政决策听证会的参加者主要是以推选或者自愿报名抽签的方式产生,未考虑到听证代表是否具有“在交往关系的意义背景下对规则的反思并论辩的资质”[9]188,对其代表性的保证也缺乏完备的程序保证。应按照“交往资质”的要求明确遴选标准,确保听证代表具备为相关群体表达利益并进行利益博弈的能力;并按照“横向抗辩”的要求设计遴选方法,让每一方利益的表达都有对立面的牵制,确保方案设计的过程不易被单方意见主导。

(三)决策方案选择过程充分运用民主议决机制

公共决策以有限资源为边界条件,所以在方案选择中“不同的价值之间冲突实所难免,即使是出于善意或公心的目的以及具体诉求,相互之间也有抵牾之处,需要适当的权衡和调整”[10]3。能否在利益权衡后选择更益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既取决于选择的主体,也取决于选择的方式。就主体而言,由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议决机制在遏制决策腐败方面显然优于公权力主体擅自决定的机制。在决策腐败严重蔓延的背景下,应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审议备案等现有制度的作用,为不同利益的表达和博弈提供平等可及的制度化平台,形成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校验机制,在决策出台之前特别是决策的合法化环节对可能的决策腐败行为进行甄别和矫正,确保并激励决策权集中高效地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运作。就方式而言,中立、客观、有效率的议决程序设计是促进每个决策参与主体维护和争取正当权益、确保决策公共性的可靠路径。对比被孙中山视为民权基石的“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 rules of order),现有的强调“少数服从多数”的议决程序设计亟待在以下细节加以完善:一是明确区分“一把手”作为议决参与者和主持人的权利,方案一旦提交会议讨论,“一把手”要么作为参与者与其他参会人员享有平等的发言和表决权利,要么作为主持人仅履行分配发言权等与会议相关的程序性权利,在会议中尽可能回避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在参会人员发言辩论后再表明自己的态度,避免议决过程中“一把手”左右其他参会人员的理性选择。二是细化表决的程序规范,既要严格实行“法定人数生效原则”,明确规定出席者在没有达到法定人数的情况下作出的表决没有效力;也要灵活运用“多数票决定原则”,降低强势利益集团将集团意志强加于公共利益的?风险。

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而决策腐败必然将其全面颠覆,给公共治理造成巨大危害,给公共利益带来严重损失。可以说,廉洁决策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底线要求和基本前提。党政部门“一把手”的主要职责是决策,“一把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映了我国现行制度中对决策腐败控制的缺失,有效控制决策腐败对于解决“一把手”腐败问题意义重大。基于决策过程控制的腐败治理也是我国现行体制下监督“一把手”的有效路径。“一把手”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对其进行监督的难度,而从控制决策过程切入,将对领导(人)的监督转换为对决策(事)的监督,从而论“事”不论“人”,这对于规避领导人的权威地位给监督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转贴于论文联盟 //

过程控制论文:浅谈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

【摘要】目前,我国政府投资项目造价控制仍然停留在对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上,而对项目前期投资决策、设计、招标等各个阶段的造价控制不够重视,也没有有效的造价控制方法,这说明对政府投资项目特别是国有资金和以国有资金为主的投资项目实施全过程造价控制,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本文将对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造价控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

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造价的管理在当前的政府投资城市市政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工程造价的控制主要集中在建设项目的五个阶段:即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建设实施阶段及竣工结算阶段,通过工程造价的控制,相应形成了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标底价、承包合同价及竣工结算价,这些造价之间存在着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的相互作用关系。要切实控制好工程造价,对各环节都要重视并有所侧重。本文简要分析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与策略。

1 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政府投资项目造价管理普遍存在重后期轻前期的现象。项目工程造价投资若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不但会使国家资金流失,而且有可能出现廉政问题,所以,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造价控制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在项目立项初期,虽然有专业的投资咨询机构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但都流于形式,没有从项目的实际要求及对本地区有利的角度去论证,造价控制仍停留在对项目实施阶段及竣工结算阶段;在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往往不顾及造价指标或考虑不周全,施工图设计阶段也仅仅只从技术及安全的角度出发,而没有从经济角度进行设计,这样设计的结果往往会增大投资额;在招投标阶段,评标时间仓促,有时甚至在开标的前几个小时才随机抽取评标专家,这些专家有时连招标文件也没有详细阅读就进行评标,且大部分是就技术标进行评审,报价方面往往是按投标单位总报价来进行评定,而没有对主要项目的单价是否在合理报价范畴或者是否按照招标文件的有关要求进行计算及编制进行评审,如果投标单位故意调整部分严重偏离正常价格水平的项目单价或不按招标文件要求编制,一旦他们中标,势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虽然严把工程造价结算评审关,能为节约政府投资建设资金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对于初期决策、设计、招标在内的前期阶段的造价控制不够重视或没有有效的造价控制方法,仍然会在实施阶段普遍存在工程造价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现象,严重困扰着项目投资效益。为了保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故应大力提倡开展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通过工程项目的前期投资决策、设计、实施、结算等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进行造价控制,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以解决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等顽症。

2 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策略

投资决策阶段造价控制,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对建设工程整个过程工程造价的控制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一、项目的决策依据是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是确定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总投资的限额。可行性研究不仅要评价项目是否可行,更重要的是对方案进行优化论证。投资估算必须准确且能满足限额设计和控制概算的要求。初步设计概算必须控制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范围内,设计概算不允许突破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因此,决策阶段必须保证投资估算的准确性。

第二、项目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执行设计标准正确理解和运用设计标准是做好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工作的前提,各类设计部门制定与执行相应的不同层次的设计标准规格,对于提高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各专业在保证工程使用功能及用户对建设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按分配的造价限额进行设计,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使工程造价不突破造价限额。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引入价值工程理论,使项目以最合理的成本达到最大最佳效果。

第三、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在招投标过程中,首先要对招标文件工作内容等进行研究确定,通俗的说,“就是有多少钱干多少事”,严禁预算资金外增项,超投资,同时,应做好标底的编制复核、审查及分级管理工作,严格审查招标程序。在评标过程中,既要考虑投标总报价的合理性,又要详细评定其中主要项目的单价及各项主要材料计算的合理性。

第四、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在技术措施及合同措施这两方面进行挖掘,寻找通过设计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对主要施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分析此项目的主要支出项目造价,统计初步成本,可以更好地把握好政府项目投资的控制,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结合项目实施当时当地现场情况,对不合理及超指标的设计提出修改或变更意见,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或重复的开支,节约财政资金。以上做法有利于政府在控制过程中,树立自身良好的管理形象,从更大的方面来讲,可以为国家节约相关一部分的支出,为建设祖国付出一份力。

第五、竣工结算阶段造价控制,竣工结算阶段是整个投资项目阶段的重点,是全过程控制的最后环节,是防止承包商虚报冒领工程款的总把关环节,要严把质最关,防止经济损失。结算工程成本要以招标承包合同内的工程内容及工程技术要求为主,严把工程计量关。

其中,对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变更、差异等引起的索赔进行控制,是控制项目施工阶段投资的有效途径。科学控制与审核索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为障碍引起的索赔。

承包商如果遇到了现场条件以外的外界障碍或条件,就可以相应地延长工期并得到相应的赔偿,但不包括利润。在审核中,要注意相关索赔是否符合合同要求赔偿的条件,若属于承包商可预见的因素,可排除在外,拒绝赔偿。

(2)项目变更引起的索赔。

项目变更引起的索赔要分清责任,如属于承包商为采用先进工艺而发生的费用,由他们自己承担,该部分费用不予赔偿。

(3)物价上涨引起的索赔。

对于因物价上涨,使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不断增长,引起工程成本的增加的索赔,应按合同的相关条款执行,如果合同上没有具体的规定,要按国家已的有关条文规定执行。

(4)工期延误索赔。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是因为施工单位原因引起的工期延后,给业主带来经济损失,业主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对承包商进行索赔,由承包商支付误期损失赔偿费。

3 总论

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就是为确保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政府职能部门对工程建设从科研开始经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调试、竣工投产、结算审计等的整个过程、围绕工程造价所进行的全部业务行为和组织活动。我们只有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才能对工程造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控制。

过程控制论文:注重过程控制 提高员工培训质量

【摘要】人才资源是企业最为宝贵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具有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第一资源”。人才兴盛,教育为本,通过培训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是落实“人才强企”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石化施工企业员工培训质量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了提高施工企业员工培训质量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培训 质量 控制

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石化施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拥有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企业竞争日益表现为人才竞争的今天,培训无疑是企业提高员工素质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提升企业培训效果,提高员工培训质量就成为新形势下十分紧迫和非常重要的问题。

1 目前石化施工企业员工培训质量现状

石化施工企业历来重视员工培训工作,舍得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开展。然而,目前企业的培训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造成企业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企业管理者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不够;培训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培训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差;错误选择参加培训的人员;培训方法选择不当;培训效果缺乏检查和评估。由于以上原因,最终导致企业的培训费用被浪费或者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2 石化施工企业提高员工培训质量的措施

经过不断摸索总结,石化施工企业逐步认识到员工培训只靠物质和人力投入是不够的,必须不断更新培训管理理念,建立起适合企业需要的,与iso 10015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一致的科学规范的员工培训质量控制体系,将员工培训质量的控制工作贯穿于员工培训活动的全过程,认真做好每一过程的工作并使其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才能确保员工培训质量。加强培训过程管理,重点要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组织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四个环节的控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员工培训质量和培训管理水平。

2.1 认真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具体实施培训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是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培训需求分析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谁需要培训和培训什么,在什么时间、地点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培训。石化施工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分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1 紧密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企业培训需求。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定了企业发展的长短期发展目标。首先,要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实现持续有序科学发展,必须依靠人才和智力做坚实保证,因此,培训部门必须做好人才的培养开发和储备工作,使企业增强发展的后劲;其次,员工培训必须为实现企业的近期目标服务,必须贴近生产经营实际,做到施工生产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

2.1.2 以员工现有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为基础,确定企业培训需求。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培训管理更应坚持以人为本。培训不仅要提升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适应岗位需要,还要关注员工自身能力的提高、不断开发员工的潜能,培训需求不仅要反映组织发展的需要、岗位的需要,更要反映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1.3 在平衡组织的长短期目标与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培训资源的状况开展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强化培训需求分析就是要把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合理确定员工培训规模及培训方式,在掌握各方面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对培训的各种需求进行综合平衡。同时,员工培训的开展需要财力支持和依托现有培训资源(培训师资、场地、设备、仪器、教材等),因此,确定培训项目,还必须考虑培训的客观条件等因素。

2.2 精心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的制定是实施培训的前提条件,培训计划制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对控制培训质量举足轻重。所以,制定培训计划是培训管理极其重要的环节。石化施工企业在制定企业年度培训计划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2.2.1 结合实际,优选培训项目,编制上报集团公司培训计划。集团公司培训计划是根据集团公司战略发展目标要求,统一组织跨企业的重点培训项目,特点是突出重点人才、关键岗位人才的培训。石化施工企业要依托集团公司,充分利用集团公司实施“三项培训工程”这一载体,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结合自己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认真分析各类人才培训需求,精选、优选培训项目,经过综合平衡,形成上报参加集团公司培训的项目计划,做到需要什么项目就参加什么项目,能送尽送,保证不浪费培训资金和人力资源,又满足了重点人才、关键岗位人才的培训的需要。

2.2.2 深入调查分析,反复论证,科学制定企业培训计划。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充分考虑二级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员工能力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使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紧密围绕石化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结合企业人力资源五年发展规划及员工培训规划要求,结合各系统、各单位、各部门施工生产与经营管理实际,以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为目的,以培养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队伍和推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重点培训内容,对确立的培训项目进行科学论证,该立项的项目一定要立,可立可不立的项目暂缓立项,内容空洞的项目决不立项。

2.2.3 严格审查,加强监督,做好二级单位年度培训计划制定的指导工作。二级单位培训计划是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员工需求以及自身培训资源制定的自主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主要是集团公司和企业培训计划不具有、而又必须开展的培训项目,大部分为常规性的适应性培训、基础知识培训和岗位技能提高培训。二级单位培训计划依靠二级单位自行制定,企业对培训项目立项给予适当指导、审查,对培训过程进行严格考核,使培训计划顺利实施。

2.3 强化培训计划的组织实施

培训计划的组织实施是整个培训过程的最主要环节,也是决定培训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培训计划的每个培训项目都是一个培训工程,要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组织实施。怎样设计、怎样落实,都关系到培训项目最终培训效果。石化施工企业培训计划实施过程中主要注重下面五个环节。

2.3.1 选择合适的培训者。培训教师能力的高低以及培训教师的能力结构对培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选择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能者为师”,这里的“能者”,主要是指有能力去驾驭课程,去引导学习者达到课程目标的人。企业培训项目具体实施可以由企业培训主管人员、企业专、兼职培训教师等承担,也可以外聘教师、学者、专家授课。企业内部培训者承担企业培训任务的主要部分,是实施培训的主体力量。

2.3.2 设计合适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适当与否是培训能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为此必须做好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设计。首先明确所开展的培训项目要解决企业存在的哪些问题和不足,石化施工企业将来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次,找出相关岗位的工作行为与期望的行为标准的差距,找出员工现有的技能水平与要求的技能水平的缺口。设计培训内容就是以此为依据,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选择培训课程,确定课程编排顺序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保证培训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3.3 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培训方法的选择要和培训内容紧密相关,不同的培训内容适用于不同的培训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培训的需要与可能、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对象等方面,合理地选择采用。企业员工培训,应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在培训方法上,更多地注重学员的自身参与、亲身体验、实用训练和行动学习等,注重引导、启发和多样性,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2.3.4 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企业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时间安排上可集中和分散,在工作关系上可脱产、半脱产、业余,在培训地点上可企业内和企业外等。

2.3.5 利用先进的培训工具。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新的培训工具应运而生。企业培训,要与时俱进,除了利用传统的黑板、粉笔外,投影片、幻灯片、电脑系统、培训软件、网络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先进培训工具越来越多被各单位在培训中采用。先进的培训工具一方面增强了培训的效果,另一方面提高了培训的效率。

2.4 加强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估

多数企业较为重视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培训的实施与管理,却忽视了培训效果的评估,或者说没有意识到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性。培训效果评估的目的是确认组织目标和培训目标是否实现,即确定培训的有效性。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应该包括四个步骤:确定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计划;培训效果评估。这是一个闭环的流程,要使培训有效,这四个步骤缺一不可。

培训效果是指企业和受训者从培训中获得的收益。培训评估是通过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及评估体系,对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检查和评价,然后把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作为下一步制定培训计划与培训需求分析的依据之一。

在评估一个培训项目的培训效果时,可参考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唐·柯克帕特里克的四级评估法。

过程控制论文:浅谈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

摘要:工程造价是指一项工程预计开支或实际支出的全部费用,它贯穿于工程的各阶段,是项目决策、制定投资计划和控制投资的有效工具,是合理利益分配和调节产业结构的手段,是评价投资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重要性

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即预决算人员根据已经确定的施工图 计算 工程量、套用定额、计取费用(施工图预算),或在施工结束后根据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以及现场施工签证记录等资料编制竣工决算。

1、目前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

1.1 不够重视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确控

长期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存在投资膨胀严重的现象,造成工期越拖越长,工程造价越来越高,原因是缺乏建设前期确定工程造价的有效依据,不能很好的进行工可调研,只能依据专家、决策者们借鉴已完成的项目工程造价进行估算,但又往往因为诸多因素影响。比如:人为因素造成概算降低,有些项目在申请立项阶段,为了能使项目尽快通过批准,有意压缩工程投资,预留资金缺口,不能有效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1.2 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不严

目前,我国大部分设计单位对工程项目的技术与 经济 进行深入分析不够、在设计中大多重技术轻经济,设计人员似乎只对设计工程的质量负责,对工程造价的高低不太关心。以致无法通过优化设计方案,编制初步设计、概算起到控制总造价的作用。工程设计图的质量和深度等也不够,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量错算、漏算,也引起暂估项目的增多,使招投标工作的质量难以保证,因而也无法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1.3 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控制不够

在施工阶段还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虽然出于建筑工程的复杂性难免出现施工图在会审中或在施工过程中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要求设计部门严格把关,避免先干后变的状况,也是避免工程造价突破概算,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同时加强合同管理,保障发包方与承包方平等互利。

1.4 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不力

施工承包方在竣工决算时,施工承包方在竣工结算书中普遍多算,发包方千方百计乱砍一通,扯皮现象严重,工程结算一拖再拖,有的一拖就是几年,大大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的使用和建设工程造价的确认。

2、加强工程造价各个控制的重要性

2.1 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

正确的项目投资行为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项目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及投资效果的好坏。正确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有:1、项目建设规模。2、建设地区及地点的选择。3、技术、设备、工程方案4、坏境保护的措施。因此,为了在投资决策阶段做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2.1.1 确定一个合理经济规模,也就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项目投入产出比处于较优状态,资源资金可以充分的利用。在确定规模时,不仅要考虑项目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数量匹配,能力协调,还要使生产力因素共同形成的经济实体在规模上大小适应。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项目经济效益,但也需注意,规模扩大所产出的效益不是无限的、受技术、管理、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超过限度则效益不再递增,甚至递减。

2.1.2 加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征地、水源、供电、运输、环保等工程项目外部条件的工作深度,使投资估算有充分依据。同时应广泛调查研究,多方案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技术先进、功能可靠、经济合理的项目建设方案。

2.2 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

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设计是在技术和经济上对拟建工程的实施进行全面的安排,也是对工程建设进行规划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做多个方案,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益评价,选用技术选进适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即设计方案的优化过程。

要在设计阶段控制好工程造价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2.1 提倡设计招投标和设计方案竞选方式优选设计单位

按照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以及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满足建筑节能和环境等要求,综合评定设计方案的优劣,择优确定中选方案。设计单位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工程设计方案巧妙构思,在降低工程造价上要多动脑筋,以提高设计质量,力争在设计阶段就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内。

2.2.2 积极推行限额设计

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在保证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初步设计及概算,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及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杜绝在工程设计中任意提高安全系数和设计标准,或只考虑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而不重视经济合理性的现象,保证工程造价得到有效的控制。

2.2.3 实行设计的奖罚制度

为使限额设计落实到实处,应建立和健全限额设计的奖罚制度。对限额设计搞得好、节约投资和控制造价确有成效的,项目法人应给予设计单位适当奖励。做到奖罚分明,激励设计人员深挖设计潜力,重视设计方案的 经济 合理对控制工程造价将是一个大的突破。

3、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施工阶段主要是以施工图预算或建安工程承包合同价为目标,控制建安工程造价。在这一阶段节约的余地已经很小,但浪费的可能性却很大,因而要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

3.1 加强对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施工方案是施工组织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质量、工期、造价三项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把好施工管理关,是全面造价管理的重要途径。

3.2 健全设计变更审批制度

设计如有变更,一是要尽量提前变更,因为变更越早,损失越小;二是在每一变更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工程量及造价增减分析,并经原设计单位同意。如果变更后工程造价突破总概算,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查,要切实防止通过变更设计增加设计内容、提高设计标准、提高工程造价的情况发生。

3.3 对工程现场签证手续严格把关

通过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建立专门部门,利用专业人员对工程实行专业化管理,避免出现工程管理人员只管签证,不算经济帐的现象,造成投资失控的严重后果。为了严肃变更签证手续,应采取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代表现场联签的方式,保证变更、签证的真实性、合理性、经济性,避免弄虚作假现象及由此引出的纠纷。

4、认真做好竣工结算价的审核工作

工程竣工结算是综合反映竣工项目建设成果及财务情况的 总结 性文件,它采用货币指标、实物数量、建设工期和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综合、全面反映建设项目开始建设到竣工为止全部建设成果和财务情况。经审核的工程竣工结算是核定建设工程造价的依据。因此,竣工结算的审核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审核工程量的准确性。工程量的审核是竣工结算审核过程中最重要、最繁琐、最细致的一项工作,必须以工程竣工图、设计变更及施工现场为依据,严格按照定额规定的工程量 计算 规则逐项进行审核,以防止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结算上虚增工程量来增加工程造价。

4.2 审查定额套用是否正确。审查所列分项工程的单价是否与定额单价相符,其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和所包含的内容是否与单位估价表一致;对于换算的单价,首先审查单价的换算是否是定额允许的,其次审查单价换算是否正确。

4.3 审查各项取费标准是否符合费用定额和施工期间有关工程造价政策规定。

5、结语

要有效的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就要坚决把控制重点转移到前期阶段来;重视和加强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工作,努力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控制数的准确度,明确概预算工作不仅要反映设计,计算工程造价,更要能动地影响设计,优化设计,并发挥控制工程造价。从而达到合理使用投资,有效地控制造价,取得最佳投资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