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

时间:2022-05-14 05:08:34

导语:在幼儿教育实践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幼儿教育舞蹈教学实践

如今社会是充满激烈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家长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的努力,都是希望孩子以后能够成才。好的幼儿教育可以为一个人健康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让幼儿拥有健康的体魄、完美的人格、高尚的道德素质、正确的审美观,让其综合素质能够全面发展。幼儿舞蹈教育是从幼儿的特点出发,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用舞蹈的方面对幼儿展开教育和培养。根据幼儿的特点,幼儿的教育对文化课程要求的较少,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老师应当通过其他幼儿可以理解的方法教育幼儿。舞蹈教育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对幼儿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

一、通过舞蹈教育培养幼儿心理素质

舞蹈有一个特点就是寓教于乐,通过舞蹈来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通过舞蹈来培养幼儿自信心。自信心可以让人产生不断奋斗的动力。在舞蹈教育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应当结合舞蹈教育的内容展开,老师应当多鼓励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给予幼儿肯定,并且鼓励其说出自己的想法[1]。例如,在练习《小鸭戏水》过程中,老师不仅要讲授,还可以充分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让小朋友说一说在他们印象中,小鸭子是如果走路的,是怎么样戏水的,这样能够训练幼儿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情感,是提高自信心的有效方法。在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幼儿会逐渐认识到上台表演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而不再害怕表演,并且通过舞台找到成功感,这样自信心也就随之提高。另外,老师应当多创造机会让幼儿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联欢会、汇报表演等活动。小朋友在集体中的表演机会多了,那么得到的肯定也会增多,无疑促进了自信心的培养,还让小朋友形成了活泼大方的性格。

二、通过舞蹈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舞蹈本身是一种美,倘若想要表现出舞蹈的美感,舞蹈者必须领悟舞蹈中的美。幼儿处于身心都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舞蹈,可以改善外在形象[2]。一个人的审美是一个从内到外的体现,优美的身姿和举止是给人最好的第一印象。在舞蹈教育中,老师应当多加对小朋友进行锻炼,让幼儿从小就注重更美的外在形象。另外,老师还应当帮助幼儿提升其内在气质。内在气质是最本质的美感所在,宽容、自信、向上都是积极的情感,只有一个人内心美才能让自己的美感染其他人。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方法都可以提升幼儿的内在气质,比如幼儿在练习舞蹈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应当鼓励其不轻言放弃。舞蹈是一种团体性活动,舞蹈中每个舞者的表现都会影响整个舞蹈。合作能力是幼儿时期需要重点发展的一项能力,可以为幼儿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通过舞蹈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以及合作能力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还能对幼儿智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3]。当幼儿接受各种教育、学习不同的知识过程中,都需要通过观察、比较、模仿、思想等方式来实现。为达到这个目标,健壮的体魄、饱满的精神、积极向上的心态、良好的记忆,这些都是幼儿应当具备的。通过舞蹈可以锻炼幼儿的大脑,因为舞蹈包括了多种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而运动神经与智力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身体各部位的舞蹈训练可以促进幼儿大脑神经的发育,可以及时调节幼儿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使得身体各器官,使身体各器官活动协调一致,从而使大脑思维能力能够全面发展。通过舞蹈可以增强交际能力。交际是所有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在舞蹈教育中,小朋友们一起练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相互交流,老师参与其中,与小朋友一起交流,也可以给小朋友一些舞蹈主题,让其自由谈论,选出大家都喜欢的主题,日积月累中小朋友的交际能力就会提高。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可以直接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好的同伴关系还是合作的基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风吹、“sevenup”之类的游戏让小朋友展开互动,从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生动活泼的幼儿舞蹈是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良方,长期坚持开展幼儿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幼儿是祖国的希望,老师对幼儿工作要有高度认识和重视。知道舞蹈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关键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进取,让舞蹈教育得到更好的利用。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幼儿教育与游戏理论实践研究

一、游戏理论概况

游戏理论大致分为传统游戏理论和近现代游戏理论。传统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剩余精力理论、松弛理论、生活预备理论、生长理论、成熟理论;近现论主要有精神分析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学习理论、原苏联游戏理论。这些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的游戏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国的幼儿游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游戏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于幼儿游戏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新时期我国的幼儿教育游戏理论,已经发展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将幼儿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游戏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实践现状

1.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游戏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系列认可游戏的积极作用的主张。但是在实践中,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本位主义教学观,长期以来占据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幼儿仅仅是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的客体。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长此以往,幼儿园就演变为应试教育的“预演”。游戏的设计与内容不仅是完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游戏的实施与情节往往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与安排发展,这样的僵硬化、机械化的游戏设计难以发挥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违背了将游戏理论引应用到幼儿教育领域的初衷。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使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所学知识的效果,但是以扼杀和牺牲儿童的天性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必须改变这种不足。

2.幼儿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

面对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深刻的变化。首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不再把幼儿视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客体,而是肯定和越来越重视发展幼儿的主体地位,并认识到幼儿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游戏是幼儿参与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形成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教师应当提供和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其次,重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差异广泛存在于幼儿之间,主张因材施教,反对“一刀切”的游戏方法,促进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四、结语总之,游戏在激发幼儿天性,培养和发展幼儿个性,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认识到游戏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游戏理论,并将游戏理论应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促进幼儿在快乐、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徐晓丽 单位:赤峰市阿旗第一幼儿园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微课程在幼儿教育的实践探索

【摘要】在科技技术这一因素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微课程以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逐渐深入到教育领域中,并且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与学习理念。幼儿教育阶段是一切学习活动的本源,在这一阶段进行良好的教育对学生日后的整体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新型教育方式也逐渐渗入到幼儿的教育领域。本文从微课程的实际理念出发,结合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情况,并提出相关的策略进行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微课程;幼儿教育;科技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人民的生活在科技的影响下进入网络化阶段,我们所处的周围环境都受着科技进步的影响,使得人们的交流与学习变得越来越快速,微信、微博等方式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交流渠道,这些科技工具的流行好像在宣告人们的生活已经进入到“微时代”当中。科技进步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涉及到教育领域,“微市场”已经充斥在在人们的生活中,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时,微课程的出现填补了教育领域的空白,促进教育更好的发展。微课程的教学理念是有美国的教学家在2008年提出的,不是指内容是小型化,而是教师在立足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原有课程的再度开发,将一节庞大的课程体系分成若干个微小的课程,适应当前“云时代”的特点,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微课程这一教学方式走入我们的幼儿教育领域中,对幼儿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在实际的幼儿教学活动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幼儿是活泼好动,最具有天性的,因此也就导致幼儿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个时期,幼儿能够做好的事情一般都是以他们自身对事物的兴趣出发,因此如何激发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成为幼儿园教师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第二,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设计过程中,太过于重视教材而忽略幼儿实际需要;第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只遵循教案的顺利完成,没有结合幼儿实际的教学效果来做出相应的改变,而且教师在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中语言特点不够突出,导致课堂所收获的效果低下。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为了促进幼儿进行更好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这一新型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学,积极推进微课程的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活动收获良好的效果。

一、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所采用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对幼儿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推进微课程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做好的一步就是从教师方面入手。为了促进微课程的有效开展,要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角度出发,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做好课程开展的准备。其次,通过培训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微课程的开展是需要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幼儿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广泛的应用与操作,因此通过培训,教师从培训活动中意识到微课程是以幼儿园为平台,遵循基本幼儿教育的规律,以适合幼儿德育、智育、体育、关育的全而发展为特点,不断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形成有特色、有教育意义的微课程。

二、做好微课程的重要环节

微课程在幼儿教学领域的实施是关键性一步,具体步骤如下:第一个环节就是收集与整理,教师对开展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资源收集,集中处理进行筛选处理,在资源筛选时,教师要注重游戏的思想性、科学性和教育性,将健康向上、寓教于乐、适合幼儿发展的内容作为微课程创作素材。第二个环节就是设计与编写,在资源收集完成之后,就要对教学资源进行编写、加工,根据幼儿园不同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教学内容与教进度进行合理的设计。第三个环节就是内容的改变与创新,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从游戏的组织形式与微课程的适应性相结合,进行内容的改变与创新。

三、发挥家庭的影响

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发挥家长这一方面的因素,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密切的,有时候学校要求家长能够参加学校开展的活动时,家长由于工作忙的原因而屡屡缺席,因此甚至存在脱节的现象。因此通过微课程开发与学习,家长对幼儿教育有了全面而具体的了解,进行幼儿园开展的亲子阅读等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到指定网站中观看幼儿的教学活动中的视频,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上课的实际情况,知道自己的孩子存在哪一方面的问题,多花时间和孩子一起,比如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微课程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应用,教师一定要遵循基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将微课程融入幼儿的教学课程体系中,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徐倩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1、用游戏来提升幼儿智力

智力在幼儿阶段发展比较迅速,幼儿阶段是人的智力发育的一个敏感时期,因此,幼儿教育应该抓住这个敏感时期来实施教育发展幼儿的智力。智力的发展离不开书本等教学媒介,但是幼儿对书本上的知识专注时间非常短,因此,仅仅依靠书本教学资源,无法全面发展幼儿的智力。因此,幼儿教师还应该发挥游戏的作用,编排和设置一些锻炼幼儿思维能力、培养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游戏,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得到智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编排《名侦探柯南》之类的游戏来锻炼孩子们的观察力。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将不同数量的小东西如橡皮、蜡笔、积木等放在桌子上,然后把站在门外等待的孩子们叫进教室里,要求孩子们仔细看看桌上有什么东西,并把它们记在脑子里。让孩子们看一分钟以后,蒙住孩子们的眼睛,这时,老师把桌上的东西偷拿掉一个,藏在口袋里,然后说:“睁开眼睛吧。”然后,孩子们放下双手,睁开眼睛仔细观察桌子上什么东西没有了。这样,让孩子们通过有针对性的游戏参与,在快乐中发展了智力。

2、用游戏来娱乐幼儿心情

心情舒畅,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喜欢的一种精神状态。当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就希望通过一种活动来进行调节。幼儿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高兴起来,减少不开心给孩子们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教学内容。孩子们思想单纯,遇到一件不开心的事情,只要一玩起来,就被玩乐中的激情排斥得无影无踪,因此,教师应该让孩子们多玩游戏。比如,小班的幼儿刚刚入园,心里想的全是爸爸妈妈,委屈的泪水不住地流淌。教师除了语言温暖孩子们的心灵之外,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玩起来。让孩子们体会到家里没有幼儿园独有的一种快乐,那就是和许多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去玩滑梯。让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排着队在滑梯中体会游戏的欢畅,感觉幼儿园就是他们的乐园。滑梯玩不新鲜了,就去玩木马等等。只要让孩子们玩起来,他们就会快乐,忘记一切烦恼。

3、用游戏来培养幼儿友情

现在幼儿都是每个家庭中的宝贝疙瘩,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家里大人的心目中,个个都是掌上明珠。在家里受到家庭成员们的宠爱,就像皇宫里的格格和阿哥,在他们的意识里,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事情都要围着自己转。这种意识对孩子们的个体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对孩子将来的人际交往尤其不利。幼儿教育应该把孩子的人际交往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幼儿园应该培养孩子们之间建立相互合作与帮助,懂得分享友情关系。教师应该编排和设置一些需要孩子们合作和互助才能完成的游戏,让孩子们认识到同伴的重要性,并且乐意和同伴分享胜利成果。比如,让孩子们玩“搬家”游戏。两三个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教师把所有的玩具平均分配成几组放在教室一边的几个桌子上,作为孩子们的“老家”和家具,在教师的另一边设同样数量的桌子为孩子们的“新房子”,让几组孩子进行“搬家”比赛,看看哪个家庭最先住进“新房子”。这样,通过几组家庭成员的相互合作,把“老家”的家具都搬到了“新房子”里,同时,认识到“家庭成员”对自己搬家的重要性。教师再对各组家庭进行奖励,比如糖、水果之类的,放到各组家庭的“家长”手中,让“家长”把胜利的果实分给每个成员,大家一起享受胜利的果实。通过这类游戏,孩子们认识到了同伴的重要性,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而且建立了分享成果的意识。

幼儿阶段的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好多教育内容在此阶段都应该生根发芽,为孩子们将来更好地全面地发展打好坚实之基。幼儿教师应该根据教育的内容设置合理的游戏教材,对幼儿进行游戏教育,就可以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获得身心等各方面的发展。

作者:张李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幼儿园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综合课程下幼儿教育实践与思考

一、以幼儿发展为本是课程的根本要旨

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是主动的、开放的学习者。游戏和探索是幼儿的生命活动。幼儿时以主题的身份随时随地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并显现出学习的能动性、独创性和差异性。同时,幼儿通过活动,体验到自己的能量、地位和价值,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幼儿有着与生俱来强烈的好奇、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他们的学习是自由的、开放的,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教育必须依靠幼儿内在积极性,通过他们的亲身参与、独立思考和自我体验,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中班上学期我们进行了一个新的主题“可爱的动物”,每个主题开始之前我们两个老师对这个主题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思,为此我们还特地带孩子去参观动物园,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搜集一些有关动物的东西,设置了“资源加油站”。家长帮忙搜集了各种东西如:动物模型、动物简报等等。这种动物园的实践活动开展完以后发现孩子对动物的兴趣非常浓厚,在回来的路上就发现孩子提出了许多有关动物的问题,老师作为有心人都一一记录下来。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尝试用这种团讨的方式来了解孩子想探究动物哪些方面的兴趣点。这种团讨活动也是对接下来的课程开展、区域设置、一日活动都是指导,比如根据团讨的结果,老师可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进行开展,区域材料的投放时也能更有针对性。当然这种团讨也不是只用在主题开展的初期,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了,老师和孩子也可以一起讨论。以多种方式让孩子参与其中解决问题,抓住孩子的生长点更丰富地开展主题。

二、回归生活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在学习课程中获得一定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爱心,学会关心动物、同情动物。如在自然角里饲养一些小动物:小乌龟、金鱼、小兔、小鸟等,轮流照看小动物,让幼儿学会照顾小动物,萌发热爱小动物的情感。在生活区提供一些和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操作材料,开展如冲泡饮料、剥花生、补图书、切香蕉等活动。综合课程从幼儿的生活现实出发,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幼儿感兴趣的或实际参与其中的生活,注重从生活中学习,让幼儿综合地学习各种知识。

三、尊重每一个幼儿,承认个体间

差异是课程实施的前提环境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在团讨过程中孩子参与的痕迹,比如四块问题板连起来放在教室门口就自然成为主题环境的一部分,在架子的反面留下的空间,可以张贴孩子的作品,留下主题活动中孩子参与的轨迹。《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幼儿真正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成长,让环境与幼儿对话、与家长对话,发挥环境“第三位教师”的作用。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并留下每个孩子参与的轨迹,每个主题开展过程中都会在各个区域中投放2-3份和主题紧密相关的材料,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当然也有个别主题活动中的活动设计比较简单,比较适合在区域活动中实施,就将材料投放在区域中进行。比如在“好朋友”的主题中第一周的课程中有“好朋友的生日蛋糕”,第二周有“好朋友的礼物”,在内容上有所重复,就将“好朋友的礼物”的内容放在美工区完成。幼儿园综合课程以主题活动为轴线,既充分考虑幼儿学习的启蒙性和趣味性,又为教师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与支持;强调综合性、操作性;强调贴近幼儿的现实环境;强调同伴间的相互讨论与合作,鼓励幼儿采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保证幼儿园教育更有效地发挥整体功能。

作者:倪翠薇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游戏教学法对幼儿教育的实践

在幼儿版画实施过程中,笔者主要选取剪、贴、刻、印这四个步骤为一体的综合手工制作过程,这样能满足幼儿爱动手、动脑的愿望和要求,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大而丰富的游戏。例如,在制作黑白木刻自画像的课程设计中,笔者引导孩子们自发形成一对一小组。让对方成为自己的小镜子,伸出小手在对方脸上比划,互相介绍对方眼睛、鼻子、嘴巴等,画好稿子后再互相比较。整个课程直至最后收稿都充满着比赛的意味。印出成品时,孩子们会互换不同的自画像整理成厚厚的同学录。由于版画具有较强的复制性,便于参加各种形式的交流,同一份作品可以同时参加异地展览,或者送亲友,还可以在家里和公共场所悬挂。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作品都是以原作形式出现的。那么在印制这样大批量的版画作品时,教师适时对幼儿进行游戏引导,能更加提高孩子们的创作才能。

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画展、组织孩子作品参加竞赛等活动给孩子展示自己的平台,当孩子们重复运用一个制好的板子进行多批次的印制时,所呈现的不同效果会让幼儿惊诧,很多不经意的效果会不断呈现在幼儿画面中。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他人的赞许时,会显得信心十足,进行下一步创作的欲望会更强烈。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就提高了。美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罗恩菲德将艺术视为游戏的一种形式,认为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内在需要得到了真正的满足。这样看来,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天性,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表现,从中积累经验,获得愉悦的体验。

幼儿是天生的画家,这源于幼儿对美的“原始认识”,在孩子充满童真的年龄,他所做出的每一个举动,或者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当做作品来仔细研读。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不论是抱在手中嗷嗷待哺的婴孩,还是淘气竞走的懵懂小生,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新鲜感及所做出的各种反应都是让人感动甚至惊叹的。其与生俱来的在美术方面表现出的朦胧认识和浓厚兴趣,我们应尽一切可能保护和开发,一般来说,孩子们对色彩、线条有一种天生的喜爱之情。爱美是童真,当孩子第一次拿起笔套或者手指印画时,那是孩子最原始的版画创作,是孩子对周围世界的主动原始反应。这时,教师应给予孩子及时的鼓励和引导。在版画教学中,由于其丰富的延展性,进行游戏时可以选取的方向和类型多样性较强。在通知幼儿游戏之前,传达给幼儿的应该是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又充满强烈吸引力与诱惑力的话题。所以在游戏名称的设计上要符合儿童的心态,作为与幼儿交流,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完美跳板。

小孩子间的竞技性比较浓厚,在设计课堂名称时可以运用一系列游戏比赛在幼儿间形成良性竞争。比如教给孩子简单的刻刀用法时,教师应选择“看谁刻出的线条最丰富”、“小小画家自画像”等类似比赛的游戏。还有在对颜色的搭配与重组中教师可以利用“小小分组”激发幼儿进行团队战斗的斗志。当然,在每次课堂游戏比赛结束后,要给予胜出方幼儿所需的奖励。对于每一个参与者而言,具有强烈的号召性与感染力。我们倡导游戏融入教学的价值定位应该是保持学习者拥有的对生活方方面面的积极向上、乐观自主的学习心态。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保护幼儿心中最原始、最纯净的画画净土。因而在幼儿版画教学中应当从学生自身内在驱动力出发,利用版画动手性强的特点,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究,游戏化教学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活动中随意发挥,尊崇内心,画画不再是老师硬塞的任务,而是内心喜悦的表达方式,这样才是真正健康的发展。

作者:章莹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多元智能下幼儿教育改革实践

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八个部分,即每个儿童天生具有八种智力潜能。这种智力分类比传统的教育理论具有更全面、更系统的可操作性。加德纳提出,儿童的智力呈现多样性,应充分尊重每个儿童的智力特点,并加以发现、培养和引导,让每个儿童都走向成功,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理念。

1、多元智能理论观点对幼儿教育的重要启示霍华德•加德纳综合神经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科学概念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近20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世界各国倍受关注与认可,成为了指导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1.1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很具有实用价值的智能定义。智能是三种能力的综合,即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供至少在一种文化中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的综合。

1.2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了智能多元性。每个人都至少具备8种智能,这8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的智能多元性引导人们走出以单一标准衡量人的智能发展状况的误区,以多元多维的角度,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人的智能面貌,为我们客观地评价人以及教育更好地实现其全面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1.3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智能平等观。每种智能单元之间不存在等级差别,在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因此,人的聪明智慧体现在各方面。如善于与人交际的人其智慧体现在人际交往范畴内,善于用色、构图、想象的人其智慧体现在绘画创作上。

1.4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个体内多种智能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人的8种智能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在一个人身上8种智能的发展水平并非一样高,显示出参差不齐,有的智能呈现出相对高的水平,有的智能呈现出相对低的水平,而其优势智能往往是其进行思维、学习及表现的最佳方式。因此,针对个体幼儿我们要认真观察分析其各项智能发展状况,以发现实施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与具体方法。

1.5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了个体间在智能特点上存在的差异性。8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体现的程度及组合方式有明显的不同,表现在有人8种智能全能,有人某几项或某一项突出。这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相对优势的领域与相对弱势的领域,构成了人的智力特点的独特性,导致了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认知及自我价值实现方式。如一个不善于交往的人却可能是著名的画家,一个不善言表的人却可能是数学家或科学家。它启示着教育要避免“一刀切”,实现因材施教。

1.6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智能是先天与后天的共同产物。智能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基础,又有赖与后天的开发。因此,启示教育关注人本身的先天特质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影响价值。我们要相信:“每个儿童都是各具智力特点,内含巨大发展潜力的幼苗”,对大多数人而言,只要教育得当,每个人的8种潜能都能得到较高的发展水平。

2、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探索创新教育的思路

2.1尝试师幼共同建构式主题系列活动,探索突出“潜能充分开发”的课程整合模式。

2.1.1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实施课程整合,实现多元教育途径在幼儿教育中的综合运用。即,教师运用适宜、自然的方式将语言、数学逻辑、音乐、空间知觉、人际交往、自省、肢体、自然观察等8种智能培养及创造实践综合能力培养渗透在教学活动、多种综合性区域游戏活动、日常随机教育及家园共育各环节中。

2.1.2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注重幼儿的“潜能充分开发”。主要体现在:

(1)教师在确定大主题方向及在此方向下选择、安排具体活动时,以幼儿当时的兴趣与困惑(发展需要)为前提。

(2)在构建主题系列活动中,教师注意与幼儿一同充分挖掘符合幼儿发展特点与发展需要的实际问题,并面对问题教师充分支持、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与创造。

(3)在开展主题系列活动过程中,教师注意树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教师扮演着积极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如,教师注意观察、捕捉幼儿主动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肯定,积极为幼儿建构良好的动力机制;教师运用适宜的指导方法开拓幼儿思路,使幼儿的实践与创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教师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导幼儿运用适宜的方式,在适宜的环节充分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实践与创作。

(4)在活动中体现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平等性,使幼儿实践与指导之间形成良好的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的关系。如,教师从幼儿积极实践与创作的活动行为中把握其实施教育的依据的同时,积极反思教育实施效果,主动调整自身教育观念及教育策略。

2.2尝试连续性个案观察记录分析,探索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观点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个体内8种智能水平存在差异”,即一个人既有相对优势的智能领域和相对弱势的智能领域。这一观点提示教育要充分挖掘幼儿创造潜能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2.1了解幼儿创造性特点和每个幼儿不同的智力特点(包括其优势领域是什么,弱势领域是什么),确定最佳教育切入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因材施教方案。

2.2.2肯定幼儿的优势智力领域,帮助幼儿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鼓励幼儿在优势智力领域中更加大胆表现和创新,使幼儿形成自信等良好个性品质,提高幼儿在相对优势的智能领域中的创造兴趣和能力。

2.2.3促使幼儿实现其优势智力领域的智力特点与意志品质向弱势及其他智力领域的迁移。要有效实现这一迁移需要教师给予两方面的援助,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援助,及不断鼓励幼儿,增强幼儿自信心,使幼儿敢于面对和挑战其弱势领域的活动。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给予物质上的援助,即,在幼儿喜欢从事的活动中渗透幼儿从事弱势领域活动的材料,引发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从事弱势领域活动(幼儿从事弱势领域活动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幼儿对弱势领域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弱势领域智能的目的。

2.2.4不断观察与引导幼儿,促使幼儿各方面潜能得到充分、最大化的发展,提高幼儿创造兴趣与能力。

总之,多元智能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给予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我们应从多元智能理论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幼儿创新教育,客观分析和评价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自身具有的智力潜能,针对孩子的智力强项和弱项,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循循善诱,让他们在每个发展阶段都能释放出自己的潜能。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同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的矛盾无处不在,生活随时随地在发挥教育的作用。

一、生活即教育

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运用幼儿的生活实施幼儿教育,往往事半功倍。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幼儿合理地生活,孩子们吃了什么、穿得怎样、一天睡几个小时等日常生活问题都是教育的内容。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的内容应该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教育活动应该寓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入园、晨检、早操、学习、游戏、散步、进餐、午睡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活动都是幼儿学习的过程,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从《纲要》中的每个领域来看,比如在社会领域,就提出了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该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活动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很多学习活动,都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深入挖掘,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2.生活就是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从中可以看出生活环境的影响。这让我想到工作第一年遇到的一个小男孩,上小班了还不会自己吃饭,有严重的挑食现象,当时我觉得很吃惊也很疑惑,在一次家访过程中我问孩子的妈妈:“孩子为什么不会自己吃饭,那么平时是怎么解决吃饭问题的呢?”孩子的妈妈说:“他是我们家的老二,他爷爷盼了很久才有了这个孙子,平时衣食住行都是他爷爷一手包办的,从出生到现在小班,每一顿饭都是他爷爷喂的,小孩子很挑食,他爷爷每天都变着法给他做他喜欢吃的东西,以至于现在他只吃自己爱吃的东西,不爱吃的一碰都不碰,也不肯自己动手好好吃饭,我也跟他爷爷沟通过,他爷爷说他还小,就是应该大人照顾着点,真是拿他们没办法。”类似的案例不是少数,很多孩子由于祖辈的过度溺爱,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以至于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实,孩子们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受到的教育是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他们就如温室的花朵,在外面遇到风雨就会倒下,过这种不合理的生活,就等于受到不合理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在工作中我发现总有幼儿愿意主动地跟同伴或者老师分享生活经历。比如,每次放假结束以后,很多孩子都会主动说说自己放假的时候去了什么地方、吃了什么东西,等等,他们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滔滔不绝地为我们讲述。事实上,这简简单单的一件事、一次经历,都是幼儿获得教育的途径。

3.为生活需要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主张要给儿童过儿童的生活,受儿童的教育。儿童教育应当供给儿童在生活上的需要。凡是一切呆板拘滞不合理足以束缚儿童生活的,我们都完全烧掉了。”可见,陶行知所开展的生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是为儿童将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为生活需要的教育,比如,在组织的一次阅读活动《小老鼠分果果》中,我在幼儿能够看图书讲述故事的基础上,运用白板课件,让幼儿感受首尾相连、连环套式故事结构的趣味性,并能根据提示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对每一页画面都进行了细致观察,寻找答案。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故事结构让幼儿在我的引导下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讲述。为了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讲述能力,最后将整个故事中几个关键的心理变化以递进的方式展现在电子白板上,让幼儿在画面的提示下完整地讲述故事内容。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在生活中熟练地解决问题、更好地生活。

二、社会即学校

杜威曾指出“学校即社会”,即将社会上的东西搬一些进学校,这就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压缩到学校中,把真正的社会变成了虚假的社会,这种教育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中捉来,关进鸟笼里一样,顶多只是“顾念鸟儿寂寞,搬一两丫树枝进笼,以便鸟儿跳得好玩,或者再捉几只生物来,给鸟儿作陪伴”。这种教育,这样的培养方式,很难让幼儿逐渐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了真正从根本上协调社会与学校的关系,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主张。我们应当以社会生活作为学校和教育的内容,以社会作为教育的范围,整个社会是幼儿生活的场所,也是实施教育的场所。幼儿教育,应当将学习活动扩展到大社会和大自然中。事实上,我们可以向一些具有专长的人学习。在《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教育,不能只将幼儿关在狭小的教室或幼儿园内,应该让他们获得更多接触大自然、大社会的机会。比如说幼儿园周围的街道、商店,甚至是节日的气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自然的景色和动植物,等等,都能够成为幼儿教育的场所、范围和内容。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都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产生出来。只有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困难和疑惑,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比如,有一次在“理发店”这一角色游戏中,工作人员无所事事,随便摆弄理发店中的玩具,我过去询问,工作人员向我反映:“没有人来理发。”我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生活中理发的经过和发现,幼儿很快提出去理发店会有干洗、水洗、剪发、吹发、染发、烫发等不同的美发形式,有时还会享受按摩、敲背服务,这样,事情就多了。发现这些后,幼儿就把生活中不同的理发形式巧妙地运用到游戏中,更好地学会了理发。幼儿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应当建立在幼儿的自主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才能体现“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教育者要立足于“生活即教育”,充分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幼儿教育实践活动应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为了幼儿更好地生活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落实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作者:顾云玉 单位:昆山市正仪中心幼儿园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幼儿教育实践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目前,对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训练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的幼儿身上表现最明显。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一一代劳,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幼儿养成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自觉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我尝试过手把手地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同时配有清楚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一节课去专门教授,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表演,表演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钮吱钮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自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地穿衣服,神情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

从这件简单的事例上使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的难点不在于他们原有的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会容易的多。

二、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育活动,既课堂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老师讲课,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又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理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理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整个过程显得呆板,而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彩,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

于是,我作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做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地引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作简单的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去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创编成果的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肯定了幼儿的成绩,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很轻松地便学会了歌词,再由教师为其配上乐曲,幼儿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如地演唱。

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它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一方法的本身也为今后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致。

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男孩叫兵兵,刚入院的第一天,他那两道像用眉笔勾画过的眉毛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注意,我很好奇地用指甲轻轻地蹭了蹭,原来是一些附在眉毛里的脏东西,再看他的衣服更是污浊不堪,两只夹脚的鞋子也换了个儿。随后在与这个男孩的交谈中,我却发现他不愿让人亲近,机灵的大眼睛不敢与人正视,说话时吐字不清。通过间接地了解,我得知他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从小没得到母爱,导致他从小就对异性成人产生了极强的排斥性。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我对兵兵倾注了特别的关爱和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地进行下去,其次再对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全面发展。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她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孩子的老师妈妈,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伙伴,只有认真地去演好这些角色,孩子们才会从心底里喜欢你、信任你、尊敬你,才能使我们真正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

摘要: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方式的实施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本文从幼儿教育实际出发,对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希望为幼儿教育发展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幼儿教育

一、引言

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指通过对话以及问题设置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专注度以及思考意识进而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该方法对于幼儿教育教学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主要以提高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创设课堂结构以及建立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加以表现。同时,随着改革创新口号的提出,幼儿教育以及教学更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期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就是融合了实践的观点,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改善了目前幼儿教育发展状况,有利于促进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及创新。

二、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性

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首要目的,该思想的存在不仅扭曲了学习的意义,也禁锢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是我们必须要摒弃的消极思想。在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即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能给我带来什么”、“学习将使我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解除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犹豫,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课堂中积极提问的兴趣。同时,教师应适当放宽对学生学习计划的安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创造,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只有这样,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才能善于提出个人的疑惑。这对于学生长远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2.创设对话式教学的课堂结构

创设对话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是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学习效果是十分必要的。而课堂结构的创设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课前准备。在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布置学习任务和思考内容,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和实践,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感悟学习的乐趣所在。此外,课前准备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第二,课堂安排。教师在进行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明白教师授课的重点所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目光的交流、教师肢体语言的表达等都是对话式的交流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大有益处。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此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更加有效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三,课后反馈。课后反馈是教师在教学中较为容易忽视的环节,即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此外,多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自身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及时改正,及时补充。

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是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措施实施的根本目的,只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才能有进一步思考的欲望和动机,也才能取得实际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是教师的首要考虑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出发:第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的学习方法应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巩固三者相结合,此外,应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学习的系统性,避免知识零散、不成体系的现象出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进而激发学生课堂提问的兴趣。第二,理论结合实践,增强知识的现实参照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问题的兴趣。

4.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

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得学习得以保持,是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中较为先进的教学举措。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应以改进学生的学习现状为目的,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2]。同时,鼓励机制建立的实行对象主要是良性行为,即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加以表扬和奖励,而对学生的错误则不予鼓励,以此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良性竞争和互相学习,对于进步较大的学生也要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奖励。成绩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应该力求多样化,评价内容应力求丰富,即将理论知识成绩和实践能力作为日常考核的重点内容加以强调,此外应包括课堂表现等方面,以此实现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学习中形成自身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培养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对于变革教育发展模式以及创新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深刻理解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的内涵以及实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以及持续发展,增强学生的素养以及能力。

作者:张旭敏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六一幼儿园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童谣教学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实践

【摘要】童谣教学作为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独特性领域,对幼儿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以大丰区实验幼儿园教学实践探索为例,针对幼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改后的童谣教学,并通过幼儿的表现,进行童谣教学的价值思考。

【关键词】童谣教学;存在问题;价值思考

童谣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生活作息的体现,也是智慧的结晶。因此童谣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童谣带有独特的韵律和韵味,浑然天成,朗朗上口,为人们所熟记和流传。与此同时,那些浅显易懂,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童谣,调动了幼儿对学习童谣的兴趣和热情,让幼儿在传唱过程中感受童谣所带来的教育意义,寓教于乐,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幼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渐渐消失,童谣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和影响,直接体现在幼儿的童谣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如下:

1.幼儿缺少对童谣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发展,使得幼儿的兴趣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传统的互动游戏转化为对虚拟游戏的热衷,而对于童谣这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活动渐渐失去了积极性。

2.幼儿缺少对童谣的识忆和运用。幼儿只有对童谣进行识忆,才能进行传唱或者游戏中进行运用。许多童谣虽然韵律感强,但语句长,又难以贴近实际生活,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因此很难进行识忆。

3.幼儿缺少对童谣内涵的思考。幼儿由于受到阅历的限制以及文学积淀的制约,接受和理解童谣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很难去思考童谣所蕴含的意义及内涵,并如何对自身习惯素质的培养。

二、教改后的童谣教学

以大丰区实验幼儿园为例,在起初的童谣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进行反思调整,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出了比较适合当代幼儿的童谣教学方案:

1.将童谣与游戏融合:单纯的童谣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让童谣和游戏相结合。如:童谣《两只小猫》中,通过播放Flash动画让幼儿对童谣产生兴趣,在吟诵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让师幼、同伴之间产生互动交流。游戏情境始终贯穿童谣教学中,幼儿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强化幼儿的识记。

2.因材施教,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采用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童谣。如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记忆力有限,尽可能的选取简单、韵律感强,通俗易懂的童谣。比如《风来了》这类童谣语句短,贴近生活。并结合地方语言特色,采用淳朴的大丰话幼儿能够有效生动的进行记忆和运用。

3.创设情景,引导思考:合理利用园内资源,结合本园亲近母语特色营造温馨和适宜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幼儿。在进行童谣教学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使幼儿产生思考,理解童谣的内涵,当发现幼儿进行创新性思考及活动时,应该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与此同时,利用平日的非集体教学时间进行随机教育,将特色童谣学习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示范、感知。

三、童谣教学的价值思考

通过观察幼儿在童谣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幼儿的积极性和行为习惯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整个学习氛围也变得活泼热闹。

1.有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童谣内容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也激发了他们对语言学习的激情,语句结构的简单和极强的韵律感,使得幼儿容易理解和记忆。在熟练吟唱的同时,也提升了幼儿语言的组织表达和感悟能力。在此基础上,如果幼儿和同伴在玩耍或者互动时,能够较好的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使整个交流过程顺畅,改善幼儿之间的关系,让大家能够很好的融入到集体行为活动中。

2.有利于提高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幼儿时期,是大脑逻辑思维能力高速发展的阶段,通过童谣教学对幼儿智力进行开发,能够很好的帮助幼儿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例如童谣《高高山上一头牛》:“高高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四个蹄子分八瓣,尾巴长在身后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掌握简单的数字变化,以及数量逻辑。教师举一反三,幼儿能够融会贯通,思考其他动物关于数字的逻辑。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又掌握了不少常识。

3.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童谣的一大基本特点是贴近生活,来源生活。这一特点决定了许多童谣蕴含着基本的行为习惯,如《保护环境》,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传唱,使幼儿牢记于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在实践生活中去践行,去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的可塑性强,以童谣的形式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是幼儿乐于接受的,同时也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实践探索的总结童谣教学作为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幼儿对童谣的兴趣,提升个人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幼儿美好心灵,使幼儿积极健康向上。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思考调整,有助于提升自身教学素质,更好的为以后的教学服务,与幼儿同发展,共进步。

作者:张慧 单位: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教育漫话》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教育漫话》中的幼儿教育思想

在《教育漫话》中,洛克着重强调了体育和德育的培养,把体育放在优先的地位,他赞同人的幸福在于“身体精神都健康”的说法,并把健康的身体看作是“能工作”、“能忍耐劳苦”的先决条件;他特别重视德育,把德行排在各种品行的第一位,认为知识与德行相比居于次要地位。在知识学习和教育方法上,洛克也提出了许多建议,他强调激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儿童的兴趣,照顾儿童的实际能力,主张多鼓励、诱导。

(一)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洛克把体育放在优先的地位,他在开篇就提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很有远见的,他特别指出,我们要工作和幸福,必须先要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要先有强健的体格。洛克是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专心研究过医学,很重视健康教育的细节。他反对娇生惯养,主张儿童从初生起就应开始锻炼。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将健康教育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二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洛克又根据当时的具体生活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睡硬板床,要早起;衣着要适体;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等等

。他强调要给儿童以原则性的指导,使他们在生活上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道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洛克认为:“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惟有德行才是真实的善。……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就愈容易”。从洛克在《教育漫话》的论述中不难看到,他首先强调,成人应引导儿童的欲望顺从理性,反对溺爱和纵容;重视幼儿应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总是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或他人的影响,欲望就会随之出现,但关键是我们如何使自己的欲望遵从理性的指导。他说,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再能恢复的。这也是他重视德行的原因。其次,在形成道德的教育方法上,洛克提出,要注重自我克制,及早进行管教,慎用奖励与惩罚,虽然儿童因幼小而无理智,成人应当依据理智去约束儿童,不可放纵溺爱;重视儿童的兴趣,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去诱导他们,不能靠规则,而要靠练习;重视使儿童心里有礼貌,而不必过早计较举止上的礼貌,要避免不良伴侣的不良影响,同时注意榜样的正面作用。洛克在该书中还论述了诚实、智慧、勇敢、仁爱等美德,但他尤其重视“礼仪”,他认为,这些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朋友,也能更好地锻炼一个人的能力,同时,还能让一个人获得多方面的学识。这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社会领域中很多方面的要求一致,对我们当前幼儿教育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生成长的摇篮。”洛克在《教育漫话》里也强调,父母应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及家庭教育环境,要从自己的言行举止做起,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

(三)知识教育应注重基础性与实用性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将智育放在体育和德育之后论述,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德行和智慧比学问要重要得多,但有才无德却是万万要不得的,这在今天仍然是我们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洛克主张儿童学习两种知识:一是基本的文化知识;二是实用的技能知识。洛克批评当时人们对教育内容只流于一两种文字的认识时强调: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而有用的广泛知识。这两点可谓是洛克的醒世之言[。洛克反对把读书当作任务强迫儿童去学,他主张: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给他们的课本要选容易、有趣而又适合他们能力的书,书中的乐趣就可促使他们前进;鼓励孩子们的好奇心;及早在约束最少的时候去了解儿童的气质,重视孩子的兴趣;学习在于日积月累,一次不能贪多。

二、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实践中值得反思的问题

从上述几个方面来反观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有调查表明,大多数幼儿园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能达到《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的要求。基本的体育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也少有配备,一些幼儿园把户外活动变成了室内活动,更有一些幼儿园把本来的体育和游戏活动也变成了易于操作和管理的室内自由游戏。我们常常听到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安全”似乎成了体育或健康教育问题的挡箭牌。《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好像每个人都很清楚,但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是体育课或活动课在学校里根本得不到重视。此外,社会观念的影响也让家长的教育观念一味追求幼儿的文化知识的掌握,忽视幼儿身心的健康,以至于近视、营养不良和肥胖愈趋低龄化报道屡见不鲜。只偏重某一方面的教育不是科学和真正的教育,我们所提倡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要求,还有适合幼儿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的教育。

(二)道德教育在幼儿园及家庭中都不能有效落实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导致的社会急剧变化,我国幼儿教育也随之出现很多新的情况,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独生子女过多,溺爱孩子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我国独有的“留守儿童”现象的大量存在,很多在“关键期”需要父母为孩子树立正面榜样的时候,家庭教育却缺失了,甚至儿童连最起码的安全、卫生、自我保护等常识都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我们的幼儿道德教育问题就更加凸显了,这正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面临的困境和难题之一。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论述的“礼仪”等美德,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还存在很多困难,虽然幼儿德育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集中表述,具体内容也在《纲要》等文件中出现,但幼儿园在实践过程中受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再加上社会对人才考核机制的影响,德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我们的幼儿园中,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要么是德育内容离儿童现实生活太远,要么是方法上更多地是对幼儿进行滔滔不绝的道德说教。

(三)知识学习和习惯养成过度成人化倾向

当下,成人(主要是父母和老师)的需要和愿望代替了孩子的兴趣。现在的幼儿一方面每天遵从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一项又一项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按照父母的要求完成各种培训,甚至周末往返于各种培训班接受训练,这是对幼儿身心的摧残,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很多关心教育的人们一边在叹息为什么现在的学生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一边又默视着学生在幼儿阶段完成成人布置的各项任务。笔者在指导学生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中,观察到更多的现实情况是,教师给幼儿布置的习字和算术作业比小学生的还要多;命令代替了一切,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与老师所给的标准答案一致时才会得到表扬,否则就会被忽视,甚至被批评或轻视;本来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教育却变成了家长的习惯代替了幼儿的兴趣,家长的“理性”盖过了幼儿的正常发展。

三、洛克《教育漫话》的启示

幼儿园本来应是孩子的乐园,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平台。从洛克的《教育漫话》中论述的幼儿教育观点,我们更应该从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的环境和教育。一是重视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正如《纲要》中指出的“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应是对幼儿园最基本的要求。家庭和幼儿园的任务不仅是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更需要家长和教师给予引导,让幼儿在兴趣、理性与科学的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了解幼儿生理特点,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引导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一点对幼儿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在此基础上,才能满足幼儿成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成人应从自身的修养去影响幼儿在道德方面的习惯养成。幼儿园教师要从职业理想的高度,真正将“师德为先”、“幼儿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教育漫话》在德育教育问题上有它的局限性,但洛克从品行的重要性出发,在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论述上,对今天幼儿德育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德育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合作才能有效发挥作用,首先,教师和家长应对幼儿德育目标与内容进行必要的研究与学习,将其内化在自己的思想中,再通过自己的言行外显出来,给幼儿做好榜样。其次,教师和家长应在德育方法上下功夫,摒弃灌输和说教,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片、讲故事、玩游戏、做活动等日常教学活动,丰富幼儿的道德认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道德行为。再次,教师和家长的作用就是尊重幼儿个性,遏制不当的欲望,帮助幼儿遵从理性和规则,为幼儿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实践指导。“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我们的任务是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发展的空间,让幼儿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成长机会,不是溺爱与纵容,不是拔苗与摧残,是健康挺拔的自然成长,教育就是帮助扶正他们,避免走入歧途。三是洛克关于知识的学习给我们的启示:一方面,在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外,我们应注重实用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成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与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就是一种求知欲”不谋而合。《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对幼儿教育中五大领域的共同要求就是:注重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如果教育内容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他们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去做老师所教的内容,学习也就成了被迫的事情,这样,他们学习起来就会很累,教师也体会不到教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源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所以,成人应该及早发现幼儿的兴趣和气质所在,洛克建议家长、教师要在幼儿自然游戏的时候观察才更真实,及时引导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自己的兴趣和求知欲的驱使下探索未知的世界。洛克认为,成人可以和幼儿进行各种游戏,也可以与他们一起制作玩具,因为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最适合他们并为他们所喜欢的活动,自制玩具也能帮助幼儿探索和创造一些新东西,这些都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他们也因此对未知世界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此外,洛克认为,儿童应学习的事情,哪怕他有兴趣,也决不应该变成儿童的负担;成人应该让幼儿感到学习一件事情是有趣的,而不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教育者应花心思让受教育者明白所教知识的用处。

作者:胡少金 单位: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幼儿教育生活化课程的实践

一、依托环境,使生活化课程呈现开放性

(1)让家长走进课程。整合家庭教育资源是幼儿生活教育的途径之一。教师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如“邀请家长进课堂“”家长和孩子一起做玩具”等亲子游戏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幼儿教育课程,走入孩子的心里,感受孩子的点滴成长。教师对家庭资源利用的重视也影响着家长对孩子生活教育的认识,家长会逐渐成为生活课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实施者,他们在积极参与中不仅能体验亲子情感和亲子快乐,更获得了对孩子生活教育的感悟。

(2)让课程走入社会。儿童的发展与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区是儿童生活中最先接触的社会环境,与儿童的成长息息相关。幼儿园周边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设施为开放性的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老师带着幼儿走出学校,走入社区,献爱给社区敬老院,献欢乐给社区居民……这不仅是把早教活动带入了社区,而且是把教育带入了社会,更是让课程走入了社会。开放了教育的课程,开阔了幼儿的生活视野,让幼儿在社区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文明礼仪、合作交往、生活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与训练,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适合于幼儿的生活化的教育课程。

(3)让环境贴近幼儿。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许多经验来自于生活。在主题活动中有意识地布置相应的生活环境(生活区角、生活游戏),把生活中的情景搬到主题活动中,以丰富主题内涵。生活内容无处不在,而我们的教育也无处不在。我们不仅要把墙面还给幼儿,更要把把墙面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

二、重视实践,使生活化课程具有可操作性

(1)养成教育中的系统实践。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远重要于知识,它决定着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体现了一个人素质。幼儿的养成教育是需要练习和操作的。首先把养成教育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段的不同要求清理出系统的养成教育内容,然后设计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区域练习角及生活操作角。这样的训练更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样的教育实践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生活习惯。

(2)保育中的细节训练。老师在幼儿教育中要十分注重细节训练。如:教师根据天气的细微变化训练幼儿穿脱衣服;训练幼儿的卫生习惯要特别注重勤剪指甲勤洗澡;吃饭的训练要注重训练幼儿食前便后洗手、饭后漱口,不吃不洁食物,更要注重幼儿集中思想进食,从小养成专心吃饭、细嚼慢咽的好习惯,特别也要注意不拣掉在桌上或地上的东西吃等细节。在生活化的课程中,让幼儿在操作实践中训练生活经验习惯、掌握各种能力必须注重细节。

三、强调系统,使生活化课程更显融合性

(1)一日活动的内容整合。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的每时每刻都是教育课程,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身体发展,在一日活动中养成各种习惯,获得知识技能,一日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一个又一个的机会。教师在组织、实施时,需要整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的内容:接待幼儿园入园、早教育活动、游戏活动、进餐、午睡等,保教人员及时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通过生活的条理化帮助幼儿梳理已获得的零散的、片断化的生活经验,并使之系统化、整体化。

(2)主题活动的内容整合。在五大领域教育活动中,都融入了生活化教育理念。整合各领域的教育内容要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进行。如在艺术活动中,孩子运用绘画、摄影、编织、蔬菜印画、印章画、粘贴、泥工、线染等技法把自己心中美好的生活展现出来,通过画展、摄影展等形式,全园师生共同分享,感受生活的美好。如一位教师在组织主题活动“伞”时,开展了小品表演、实践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孩子们把伞比作“荷叶”“蘑菇”“大树”……把自己比作了“小青蛙”“小白兔”“小鸟”……这种巧妙构思、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3)课内课外的内容整合。教师要有机整合教育主题内容,让主题内容不仅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老师要扩大教育视野,从课内课外去选择与规划教育内容。如一位教师在教《秋天来了》时组织幼儿到户外去观察、捡树叶,让幼儿了解秋天来到时树叶的变化、气温的变化以及大自然的变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学“声音”这一主题活动时,通过让幼儿亲自到户外聆听、观察,在辨别声音的好听与不好听、高与低、噪音与乐音的过程中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兴趣。生活、游戏和课程本来就无明显的界限,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的不断探索,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生活和课程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还会有许多困惑与不解,更有诸多的新理念、新行为、新方法有待我们去思考、去实践。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实践,坚持探索,会给幼儿带来良好的行为、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个性及美好的人生。

作者:殷秸雅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崇文幼儿园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陶行知的农村幼儿教育观及实践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中国农村幼教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其乡村幼教思想相当丰富且富有远见卓识。他对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目标、内容、方法、师资培训都有精辟的论述,建立了一整套农村幼儿教育理论体系。尤为可贵的是,陶行知并不只是将自己的幼儿教育思想及方法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脚踏实地,躬行实践。1927年,陶行知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随后又领导孙铭勋、戴自俺等相继创办了晓庄、和平门、迈皋桥、新安等乡村幼稚园,这是中国第一批乡村幼稚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陶行知论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十分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他明确指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培养”,“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如待到他们入学后再去纠正其已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即使教师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也往往事倍功半,很难予以改正,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因此,幼儿教育不仅是人生的基础,也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得好,学校教育就顺利,反之,学校教育就难以成功。陶行知认为,最需要和最欢迎幼稚园的地方是农村,“农村是幼稚园可以发现的新大陆”,“乡村幼稚园,是乡村社会普遍的、永久的需求”。创办乡村幼儿园不仅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广大农民朋友来说也是现实的需要。这是因为,“在中国乡村里,幼稚园格外来得需要。乡村幼稚园除了为幼稚儿童造幸福以外,还可以节省农忙时农妇的精力,又可以间接帮助小学生减少缺课”。“倘使农村里有了幼稚园,就能给这些孩子一种相当的教育,并能给农民一种最切要的帮助”,家长们肯定都会乐意将孩子送入幼儿园,“所以乡村幼稚园的功效比城市幼稚园还要大”,陶行知非常乐观的认为,倘使办理得当,乡村幼稚园可以先小学而普及。

二、主张创办适合国情的、省钱的、平民的乡村

幼儿园,并提出了普及幼稚教育的设想陶行知尖锐地指出,当时国内的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陶行知提出,新创办的乡村幼稚园,要改革这三种弊病,只有“把外国的幼稚园化成中国的幼稚园,把费钱的幼稚园化成省钱的幼稚园,把富贵的幼稚园化成平民的幼稚园”,幼稚园才真正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普及。首先,建设适合国情的幼儿园。陶先生分析研究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指出中国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且农村经济萎缩,农民生活极度贫穷,文化落后。农村又是最需要幼稚园的,所以幼稚园的下乡运动势在必行、毫无疑义,但必须对幼稚园进行根本变革,使之适合中国国情方能到乡村去。要充分利用眼前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及自然界来陶冶儿童,自编幼儿教材,使之中国化。其次,建设省钱的幼儿园。陶行知办幼儿园的目的是普及人民大众的幼儿教育,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是他办园的重要原则。如何因陋就简,以最少的投入办出好的幼儿园是他思考的主要问题。陶行知指出,省钱的第一个办法是打破外国偶像,因为幼儿园的教材、教具和玩具都依靠外国,外国货价格昂贵,自然费钱很多,费钱既多,自然不易推广。第二个办法是训练本乡师资教导本乡儿童,从本村挑选一二天资聪敏、富有同情心的妇女,经过相当训练之后,担任乡村幼稚园的教师。第三个办法就是运用本村小学手工科及本村工匠仿制玩具,用少的金钱办出好的教育。第三,建设平民的幼儿园。陶行知指出,费钱的幼儿教育,只有富贵子弟可以享受,而平民子弟是没有份的。因此,他提出打破富人对幼稚园的垄断,建设平民化的幼儿园。在陶行知看来,“幼稚园花钱既省,取费自廉,平民的儿童当能享受机会均等。教师取之乡间,与村儿生活气味相投,自易亲近。这两件事都可以叫幼稚园向平民方向行走”。在创办中国化的幼稚园的同时,陶行知还大力倡导普及幼稚教育,他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该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他身体力行,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为幼儿教育走向中国农村做出了表率。他说,“将来全国同志起而提倡,使个个乡村都有这样一个幼稚园,使个个幼儿都能享受幼稚园的幸福,那更是我们所朝夕祷祝的了”。

三、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陶行知强调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他指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幼儿的生活就是幼儿的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如果我们把幼儿的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相互割裂,把教育看作是幼儿生活之外的东西,那么幼儿的教育就远离了生活。因此,他认为选择幼儿教育内容应考虑幼儿的知识经验基础,应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寻找丰富有趣的内容。贴近生活的教育更有利于幼儿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陶行知要求必以家园所住地为中心,要充分运用眼前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及自然界陶冶儿童,他坚决反对洋化的教育内容,反对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的教育。主张周围环境中的地质、昆虫、野兽、鸟雀、草药、环境卫生、花草树木、瓜果豆菜、日月星辰等都应成为幼儿学习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教育内容生活化是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实验能充分说明这一点。陶行知主张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生活来编写教材,以幼儿的生活为中心,和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连,把附近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出产物品以及儿童歌谣、儿童故事、儿童游戏、儿童语言等搜集起来,加以编制,作为教育幼儿的课程、教材。如燕子矶幼稚园四周有滚滚长江,燕子矶头有四季新鲜的花草农产。

他们将之充分利用,以红薯、蚕豆等作为香甜的土货点心,以麦杆、豆杆等废物为手工材料,以芦苇、野菊花等可爱的自然物为玩具、教材。幼稚园的课程就是依生活所需而设置的,有洒扫整理、音乐、画画、手工制作、讲故事猜谜语、学数数、学读法、游戏、生产教育等。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而且不用校工,减少了开支。在生活材料方面,以不花钱或少花钱、就地取材为原则。在燕幼四周,好似满山遍地的废物,都是极好的材料,这一层,从不曾感到没有,只愁着不能充分利用。据当时短期的实验,得到许多可以利用的东西如下:香甜的土货点心,如红薯、蚕豆、豌豆、大豆、红豆、面粉、玉蜀黍、萝卜、芋头、藕等;上等的废物手工材料,如玉蜀黍的棒子、麦杆、豆杆、荷叶、糖果皮、果核、破袜子、破布片、旧报纸、鸡蛋壳、旧邮票、木头、贝壳、鸡毛等;可爱的自然物,如石子、松针、芦苇、棉花、松果、小鱼、虾、河蚌、小鸡、螺蛳、蜜蜂等。在教学方法方面,陶行知主张解放儿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他看来,只有创造的教育,才是真教育。他强调把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教育的突出地位。而发挥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就是解放儿童。为此,陶行知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

陶行知特别强调要解放幼儿的空间,把学生从牢笼式的学校中解放出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寻找真知识。他殷切地嘱托教师:“领导小朋友冲锋到大自然里去追求真知识”,“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清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只有解放了空间,幼儿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学校周围的环境就是教育幼儿的最好课堂,因此要特别注意校址的选择,要求不仅自然环境优美、雄阔,而且社会风气优良、淳朴。如他创办的燕子矶幼稚园四周有滚滚长江,燕子矶头有四季新鲜的花草农产。他还主张,“把房屋的教室打破,房屋的教室,不过是用来遮风避雨的地方,我们要把幼稚生放到大自然界里去,要以幼稚生足力所能到的地方为教室的范围。高山之巅可以写生,长林之内可以游唱,草坪之上可以谈心,这是神秘的大自然为我们设下的幽美而富丽的教室,我们不要辜负了他的美意”。尤其是室内设备极其简单的幼稚园,更应该常常把幼儿放到大自然里去。既然孩子们的学多是在户外,教学内容也相应改变,要增加谈话、故事、游戏、唱歌、手工的份量而减少读书写字的份量。

陶行知还特别强调要解放幼儿的双手,鼓励幼儿自制教具、玩具。陶行知认为穷国也能办好教育,一是可以玩些不花钱的把戏,“运用本村小学手工科及本村工匠仿制玩具”。二是可以教幼儿“自造枪炮”,鼓励儿童自造仪器和教玩具。他提出老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实验材料,并引导幼儿注意收集各种废旧物品,如各种瓶子、管子、布料、纸等等,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利用家常用品和废旧物品自己制作教具、玩具。为办成经济节省的平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的教师就利用玉米棒子、麦秸、豆杆、荷叶等自制各种教具和玩具。陶行知曾利用农村随处可见的沙和水制作了“清水沙盘”,“清水沙盘”不但是一个玩具,而且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学习工具。

四、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师资培训

要想在全国普及幼儿教育,就必须有相应的师资力量,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的最大难关是教师的训练”。按陶行知的估计,想要普及幼稚教育,全国至少需要幼儿教师150万,在旧中国财力不济的情况下,这么庞大的师资需求是一个最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陶行知提出了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两种途径。他说:“幼稚师范是要办的,但幼稚师范必须根本改造才能培养新幼稚园之师资。纵然如此,我们也不能专靠正式幼稚师范去培养全部的师资。”一是创办新型幼稚师范。陶行知提出:“现行师范教育将学理与实习分为二事,简直是以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所出的人才和普通中学不相上下”,幼稚师范里的功课不免有些繁琐而近于闭门造车,进了三、五年的幼稚师范,到了幼稚园去还不免感到手足无措。幼稚师范必须根本改造,才能培养新幼稚园之师资。在师范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他主张安排儿童文学、园艺、美术、音乐、自然科学、医疗卫生、家庭伦理以及幼稚园活动等。陶行知创办了晓庄师范第二院,即幼稚师范学院,幼稚师范学院根据其生活教育理论,改革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摒弃了传统教育中学用分家的弊端,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来培养幼教师资,师生们经常在一起开展各种教学做的讨论会、演示活动,通过这种方法使幼儿师范生获得实际有用的知识,培养出来的幼教师资大多成为幼教的行家里手。二是采用“艺友制”培训幼儿教师。陶行知认为,单靠幼稚师范培养师资显然是不可取的,同时也是不可能的。陶行知用穷办法来解决穷国家的幼儿师资问题,提出了解决当时“师荒”的第二条途径———“艺友制”,这可谓陶行知发明创造的、独具匠心的师资培训方法。陶行知发现传统的徒弟制是一个可借鉴的方法,但是传统的徒弟制有很多弊端,最根本的就是师徒之间关系不平等,师傅不愿轻易传授技艺。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为“艺友制”。陶行知对“艺友制”是这样解释的:“艺是艺术,或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他认为:“师范教育的功用是培养教师。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学做教师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师,二是访友。跟朋友操练比从师来得格外自然,格外有效力。所以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幼稚教育的对象是幼稚生,学做幼稚教师的人,离开对象———幼稚生,又怎么能够学得好?

所以,认真说起来,学做幼稚教师要在幼稚园里学,才能得到真正的本领。陶行知认为这种办法不但是最有效力之教师培植法,并且是推广普及教育师资之重要途径。如通过对乡村男教师的夫人、未婚妻进行训练,让其在创办乡村幼儿园的同时培养艺友,艺友学成之后又可另办幼儿园,再培养艺友。多办一所幼稚园,即是多增加一所训练师资的地方,如此滚雪球似地发展下去,即可缓解乡村幼教师资的不足。陶行知同样开展了艺友制实验。如燕子矶幼稚园成立后,燕子矶小学校长丁超的夫人和两位女毕业生随着晓庄幼稚师范教育指导员张宗麟、徐世壁学办乡村幼稚园,进步很快。艺友学习和培训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期:让艺友实地参观幼稚生的各种活动,学做一个儿童的领导者。

第二期:指示给艺友一些具体的方法,如怎样讲故事,怎样带小朋友玩,让他们学习一些做教师的基本技能。

第三期:一方面做各种基本技能训练,一方面在幼稚园里实地操作,让艺友们独立工作,如制订大纲、参观、讨论等。第四期:用三个月的时间,两个艺友一组,在指导员的指导下,独立担任整个幼稚园的工作。大约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以上四期艺友的培养工作,合格者发给证书,便可以独立工作,担任乡村幼稚教师。当时,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晓庄幼稚园、和平门幼稚园、迈皋桥幼稚园、新安小学附属幼稚园等均采取艺友制的办法办园,教师在办园中培养艺友,艺友在参与幼儿园教学、管理中学习办园方法,行之颇为有效,培养了一大批乡村幼儿教师,从而为迅速造就乡村幼教师资队伍树立了榜样。

陶行知先生所创造的艺友制师范教育,在很短的时间内,花很少的经费培养出大量合格教师,为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师资来源。艺友制注重操作,教学做合一,克服了师范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节省了开支,适合乡村财力;弥补了幼教师资的短缺,为乡村女子开辟了一个新的职业教育之门。由于艺友大都来自劳苦大众,他们与劳动人民比较接近,因而更能按照劳动人民的需要来办幼儿园,更能为劳苦大众的子女普及幼儿教育鞠躬尽瘁。因此,这种方法在当时全国各地风靡一时,收效颇大。但陶行知同时也指出:“艺友制是要和师范学校相辅而行的,不是拿来替代师范学校的”。艺友制虽不能代替师范学校,但无疑是对幼师教育制度进行改造的一条新路,在当时中国不可能迅速建立起大批幼稚师范教育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培养出有质量的师资。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幼儿教育与实践分析论文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目前,对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训练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的幼儿身上表现最明显。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一一代劳,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幼儿养成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自觉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我尝试过手把手地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同时配有清楚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一节课去专门教授,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表演,表演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钮吱钮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自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地穿衣服,神情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

从这件简单的事例上使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的难点不在于他们原有的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会容易的多。

二、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育活动,既课堂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老师讲课,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又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理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理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整个过程显得呆板,而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彩,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

于是,我作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做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地引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作简单的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去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创编成果的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肯定了幼儿的成绩,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很轻松地便学会了歌词,再由教师为其配上乐曲,幼儿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如地演唱。

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它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一方法的本身也为今后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致。

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男孩叫兵兵,刚入院的第一天,他那两道像用眉笔勾画过的眉毛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注意,我很好奇地用指甲轻轻地蹭了蹭,原来是一些附在眉毛里的脏东西,再看他的衣服更是污浊不堪,两只夹脚的鞋子也换了个儿。随后在与这个男孩的交谈中,我却发现他不愿让人亲近,机灵的大眼睛不敢与人正视,说话时吐字不清。通过间接地了解,我得知他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从小没得到母爱,导致他从小就对异性成人产生了极强的排斥性。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我对兵兵倾注了特别的关爱和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地进行下去,其次再对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全面发展。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她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孩子的老师妈妈,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伙伴,只有认真地去演好这些角色,孩子们才会从心底里喜欢你、信任你、尊敬你,才能使我们真正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