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6 10:44:32
导语:在成本管理会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考核方式改革意义
1.1有助于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考试方式普遍存在形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理论知识考核多,技能素质考查少;终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核少;短期记忆式打分多,长效运用性评价少。这样的考试方式过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而没有突出实践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有效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1.2有助于实现《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目标
《成本管理会计》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准确进行企业产品成本及其他成本费用的核算,具备成本核算员、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所必需的成本核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成本控制与节约的理念,构筑良好的企业管理大局意识,能够胜任生产型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与分析工作。实践证明,过去我们采用传统闭卷考试方式培养的许多学生,普遍“高分低能”,就《成本管理会计》课程而言,经过毕业生抽样调查,在中小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岗位实习的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专业性的内容还是运用不灵活,不能做到灵活变通,与企业的实际会计岗位真实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这方面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真正教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成本管理会计》课程逐步改变期末闭卷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1.3有助于推进《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实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目标,我们在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中,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理念,对课程进行开发与设计,教学中注重技能的培养,增强了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环节,以企业成本核算案例作为任务导入,要求学生根据企业生产类型选择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并进行成本核算,填写成本计算单等原始凭证并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在此基础上登记有关成本账户。为充分体现全程化,多元化课程考试思想,在《成本管理会计》考核方式上必须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与探索。
2考核方式改革研究内容
课题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调查了解目前济南职业学院财经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专业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成本管理会计》课程考核改革方式和方法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如何适应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适应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岗位工作要求,综合评价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反映并适应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习吃力的特点。
3考核方式改革具体措施
课题组在总结国内外高职考试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法、企业调研法等研究方法,结合该院财经系教学改革实际,构建《成本管理会计》考试模式,根据企业岗位调研,对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逻辑排序,突出成本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考试方式上突出考试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
3.1方案设计
教学模式上,在改革成本会计教学中,在对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特别注意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按照学生成绩以及语言能力建立讨论小组,每组人数在5-8人之间,该小组成员与将来考核方式中的小组成员一致,可以督促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考核方式上,改变传统闭卷笔试中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现状。本项目计划在教学改革中增加实践性教学以及考核环节。力求学生以企业实际的成本核算案例为基础,能够运用不同成本核算方法、步骤进行成本核算并填写成本计算单,编制记账凭证,设置成本账户并进行账簿登记等实践工作。
3.2考核方案
3.2.1理论考核。
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占课程总成绩40%,题型设置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及较简单的计算操作题。考试试题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期末按照学院和系部统一安排的考试时间进行考核。
3.2.2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成绩主要有学生上课出勤、作业、回答问题等环节构成,占总成绩的20%,着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任课教师日常归集整理该项成绩。
3.2.3技能考核。
采用分组抽签操作考核的方式,占总成绩的40%,主要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由教师事先准备好各种有关成本核算的原始资料以及考核所需的单证。考题围绕重点知识展开,包括运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核算各项要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等,可以围绕以下主要任务进行考核设计:①采用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分配原材料。②采用定额工时比例法分配生产工人工资。③采用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等分配辅助生产车间辅助费用。④核算不可修复废品以及可修复废品损失。⑤采用约当产量法分配产品费用。⑥采用综合结转分步法计算半成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⑦根据综合结转分步法的成本计算单,按照项目比重还原法、还原分配率分配法进行成本还原。⑧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定额比例法计算各步骤转给完工产品成本的“份额”,登记各车间生产成本明细账。⑨编制产品生产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制造费用明细表、期间费用明细表等成本报表。技能考核按照教学进度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期中阶段,第二阶段为期末复习周。考核时,按照被考核学生的人数设计不同题型,不同数字的题目,学生分组进入考场,学生抽签决定自己要考核的题目。考核时间为每人45分钟,教师严格控制交卷时间。这样的考核方式中虽然学生每人只抽考其中的一个题型,但事前并无法确定抽签的题目,学生学习和复习时,需要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成本管理会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将改变传统上教师考前串讲,考试之前学生突击应付考试的弊端。改革后的考试方式,更加侧重对学生日常专业水平及技能的综合考察,更加突出了对学生实际能力掌握的重视,这对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由于期末考试笔试成绩在学生总的评分成绩中比重降低到了四成,而将日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专业运用能力的考察比重增大,这些变化,更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锻炼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实现“应用为本”的教学理念。
4结束语
目前高职院校《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探究和解决的问题,如财经类专业课程大多以工业企业会计核算为主线,但并未开设生产工艺类课程,学生缺乏对产品生产和成本核算的感性认识,实训和实践环节较薄弱。笔者建议在财经类专业增开有关生产工艺类课程的选修课,引进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实践实训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观摩企业生产流程,科学合理地为专业课学习铺垫知识,更好地培养现代复合型会计应用人才,实现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王国芬 单位:济南职业学院
1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期,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其科学管理理论后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企业管理更加注重追求效益,管理会计也出现了业绩会计、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尤其是以成本管理为研究重心,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进一步确立,包括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平衡记分卡等的管理会计方法更是得以长足发展。在我国,直到1951年汪慕恒先生在《大众会计》上发表的《固定支出和变动支出》一文,才真正开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会计对成本性态的实质性研究。改革开放后,随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一些企业内部出现了经济责任制基础上的责任会计体系。到20世纪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在不断的发展和突破,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思维也开始在很多企业中得以应用。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经渗透到了各个方面,诸如,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等。本文将主要对管理会计在成本核素和成本管理决策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2管理会计对成本核算方法的完善与改进
2013年8月16日财政部下发的财会[2013]17号文“关于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通知”中宣布,自2014年1月1日起将施行新的成本核算制度。新成本核算制度的第三十六条规定:“制造企业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按照合理的分配标准按月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的生产成本。企业可以采取的分配标准包括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季节性生产企业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在开工期间进行合理分摊,连同开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一并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企业根据自己生产特点及管理需求,或采用品种法、分批法,或采用分步法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构成项的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成本(制造费用、其他成本)在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时,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可以根据成本核算对象的耗用情况,直接对应计入;而对于制造费用及其他成本,譬如,间接材料与人工、生产耗用水电、设备与车间的折旧、车间管理人员薪酬等,无法直接将其归集到相应生产对象上的,在传统的分配方法下,一般先按部门归集制造费用,然后再采用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标准分配到生产对象上。随现代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存在一些分配失真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作业成本法也就应运而生。上述《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中第三十六条规定,也充分体现了作业成本法在现代成本核算的重要应用。作业成本法下,将成本动因分为资源成本动因(多用于直接成本分配)和作业成本动因(多用于间接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法,不同于上述传统的间接成本分摊方法,而是先将间接成本分配到作业集/库中,然后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它可分两个阶段:阶段一采用合适的资源成本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成本集/库或作业中心;阶段二采用合适的作业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动因用于度量成本对象对作业的耗用情况)再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作业成本法非常适合于产品极为多样化,流程极为复杂,或产量相当高、极容易发生成本扭曲或生产中耗用资源数量经常变换的公司。作业成本法最先于制造业中采用,今天,诸如医院、银行及保险公司等,不仅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核算,同时也将其用战略决策,如流程分析,绩效管理评估和获利能力评估等环节。
3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在成本管理决策中,管理会计更加重视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可控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更加重视成本控制管理对供应链流程的反馈;更加强调机会成本、隐性成本、未来成本等非量化、非显性成本在经营决策中的影响;更加主动的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与管理。
3.1管理决策中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可控成本更加关注成本会计是以客观、准确的反应生产中原材料、人工、费用等的耗费,以合理的分配标准实现产品成本的准确化为目标。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它更加注重产品成本的性态差异分析,即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变动成本是指生产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增减变化而成正比例增减变化的成本,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产品包装费等;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生产规模下,相对固定不变的成本,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厂房及设备折旧等。无论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根据其决定影响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酌量性成本和约束性成本。在短期决策中,管理会计更注重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酌量性成本的分析管控。只有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组成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各种不同技术手段,改进及完善生产流程,以消减或降低酌量性成本的组成部分,才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在部门绩效管理与考核中,无论是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重点考察的是其可以通过施加管理决策和影响的部分指标,即可变成本、可控边际贡献、剩余收益等指标。在成本费用类的控制指标中,可变成本、固定成本中的酌量性成本等又称为可控成本,即公司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所制约的成本。通过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降低整体部门的营运成本费用的支出,在营运收益一定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无论对于哪一类中心的绩效考核中,成本费用项的考核指标设置时,都应关注其可以施加决策影响的可控成本具体分项指标的设置,从而实现对最终可控指标的管理与考核。
3.2管理决策中加强了成本控制管理对生产流程的反馈在管理会计中,通过价值链分析,界定当前的成本指标和绩效指标,并评价整个供应链中哪些环节可以增加客户价值哪些可以降低成本。它的目的在于关注产品或服务的总价值链,并确定价值链中能支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部分。通过价值工程对当前成本和可允许成本(标准成本/理想成本)之间差距进行分析。基于客户的需求,对产品或设计、材料、规格和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区分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增值成本是指将资源转化为与客户需求相一致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而非增值成本对客户偏好来说并不重要或无关)。通过对供应链的分析,进行流程再造/业务流程重组,彻底重新设计流程,消除不必要的步骤,减少错误机会并降低成本,消除所有非增值活动。我们要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改善。
3.3管理决策时对产品成本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及未来成本增加了更多的关注和分析成本会计在以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计算生产中原材料、人工、成本费用等的耗费时,是以已发生的、显性的、可准确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为依据进行核算的;而管理会计在进行成本决策时,除对已发生的、显性的历史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外,其更加关注其背后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和未来成本。隐性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是一种隐藏于经济组织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监督之外的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中方案选择其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未来成本,又称预计成本,相比较历史成本而言的,是指尚未发生的成本,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合理地预测在未来某个时期或未来某几个时期将会发生的成本,它实际上是一种成本目标和控制成本。在对某种产品进行自产还是外购决策时,对自产所需存货所占的资金成本、生产管理所需专业人力资源等,都是游离于常规财务核算之外,这些都属于隐性成本;无论哪种决策,如果将这部分资金、人力资源投资于另一方案的收益或成本降低,就是该方案下的机会成本。在管理决策时,已经发生的历史成本,无论你做出的是何种决定,都不能再有改变或突破,那么我们就应该更关注与决策相关的未来会发生的成本,比较未来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从而做出有利于整体收益增长的决策。
3.4管理决策中对成本控制由过去的事后被动控制,转变为事前的主动控制在对产品定价时,一般采用市场定价法或成本基础定价法,其中成本基础定价法最常见的就是综合成本基础上成本加成定价法,即在总成本基础上,加上目标期望利润后,得到目标销售价格。在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中,总成本是我们预先接受的。在管理会计中,目标成本法,作为产品的定价方法之一,与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有相同的地方,即售价都是在成本基础上加上目标期望利润;它也有着与其显著不同之处———它是先根据接受的市场竞争价格,在确定目标利润后,再确定可允许的总成本,以此确立目标成本,通过建立交叉职能团队为目标成本实施生产。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在生产成本的管理上,被动接受生产成本,或在生产完成后若发现一些异常成本数据,方反馈改进生产流程,即属于事后的、被动的成本控制管理过程。而目标定价法,是先预设目标成本,通过交叉职能团队,对生产流程进行不断优化,使生产成本实现不断降低,令生产成本达到预定目标成本或低于目标成本,从而实现对生产成本管理上事前的、主动的成本控制管理过程。
4管理会计发展展望
从宏观来看,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致使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进程缓慢,理论研究基础薄弱,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微观来看,虽然目前大多上市公司与外资企业中,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知,管理会计的运用相对较为普遍,但在大部分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中,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认识远远不足,存在管理会计的应用空白。“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升会计工作总体水平,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2014年1月29日,国家财政部“财办会[2014]5号”文的《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及《“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起草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目标,即“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未来,随着管理会计在我国财务管理中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必定也会越来越广泛。
作者:王国栋单位:青岛森淼实业有限公司
一、作业成本会计在风险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风险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督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风险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定量评估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是在定量评估不能实现时的一种替代评估方法。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企业经营理念和风险的大小,风险承受能力一般是以定量计量为主,对于无法定量的一般采用集体决定的模式进行管理,不能制定具体指标为标识的应对管理控制制度,管理成本和控制风险都非常的高。
风险监督的对象可能是风险定量计量的指标,也可能是与风险大小关系密切的其他关键指标,因此风险监督报告以数据形式为主。由此不难看出,风险管理系统的难点和重点是因果分析和数值计量。风险管理系统中的因果分析与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中的动因分析虽然目的并不相同,但是其本质和基础是一致的。在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中能够提供企业运行过程中各种动因驱动因素的因果分析结果,同时能够提供详实的时监控数据和计量结果,这些分析结果能够为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提供直接支撑,这些监控数据能够为风险定量计量提供宝贵的历史数据和为风险监控提供时时数据。因此,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对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作业成本会计在全面预算系统中的应用价值
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按照使用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集团公司管理使用的预算报告系统和面向生产部门的业务预算管理系统。预算报告系统是把业务预算管理系统生成的报表汇集加工的系统,更多的是程序化的软件模块系统。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是面向具体业务的管理系统,与预算报告系统分属于不同的应用领域,交集很少,因此,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对改进预算报告系统起不到实质性作用。
业务预算管理系统和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是一致的,都是用于具体的生产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管理的具体对象都是具体的交易业务,区别在于业务预算管理系统主要是未来的交易业务,而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核算的是交易业务的历史数据。
业务预算管理系统是通过对交易业务的计划管理,实现业务预算,然后通过对业务的结果进行预计和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计量,最后生成一定格式的业务预算报表。交易业务按照交易过程的不同可以分解成不同的作业组合,要对交易业务进行高质量的预计和计量,首先应该预计各种交易业务的预期结果,然后才能恰当的进行计量。交易业务的种类繁多,且影响交易业务的结果的因素很多,在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中,无论是对具体交易业务进行核算还是历史数据的查询收集都非常困难,如果对各种交易业务进行精细化管理控制其高昂的实施成本和由于成本核算系统缺陷带来的数据计量误差足以使其失去实际意义。如果业务预算管理系统采用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模式进行管理,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模式的业务预算管理系统中,首先,由企业管理部门制定工作计划,然后,将计划分解成具体的交易业务计划,通过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将交易业务分解成作业,进而实现把交易业务计划转化成作业计划,然后利用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提供作业相关的历史信息实现对作业计划的合理预计和计量,最后生成业务预算报表,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有成熟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采用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模式的业务预算管理系统能够合理保证业务预算的精确度。
三、总结
总之,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在煤炭企业中应用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作业成本核算过程本身的拓展应用方面,作业成本会计理论能够为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作业成本会计理论的应用研究,煤炭企业能够为建立集成本核算、风险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企业运营信息化管理与一体的具有煤炭行业特点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基础支撑。
作者:赵洪波 单位: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会计工作是对企业资金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的工作,其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而影响企业的管理决策。作业成本管理作为成本核算的一项新型集中化的管理方法,其在成本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基于此,论文以作业成本管理为基础,对企业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发挥作业成本管理的作用,保证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水平。
【关键词】企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也有了很大的调整,为了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平衡,降低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国家制定并颁发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以此来保证国内经济结构的均衡合理性。成本管理作为会计管理中的重要部分,若能够做好成本管理,就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务支撑。
2作业成本管理概述
2.1作业成本管理定义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业成本管理已经逐渐被各行企业所接受。作业成本管理是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其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保证成本核算的高效性,同时,也能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作业成本管理要素
资源、作业、作业成本对象、动因是作业成本的管理要素。其中,作业资源及成本对象是作业成本的承担者,而作业动因则是引发企业成本发生变化的因素。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作业成本管理的成因:首先,作业资源,资源涉及到的内容较广,其不仅包括企业能源,同时,也包括企业所必须的设备、人才、物资等内容。在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其主要是指作业的费用支出,即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费用。其次,作业,在企业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作业是其核心,依据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层次和范围,我们可以将作业分为单位作业、支持作业、产品作业等等。其中,单位作业是指能够使单位产品或服务受益的活动,作业资源在单位作业中的分配直接关系着企业产品的产量或者销量。支持作业是指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而进行的工作,资源在支持作业中的分配,能够改善企业的工作环境,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批改作业主要是对企业产品进行质量检测,保证产品质量的工作,资源在批改作业中的分配,能够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的发展。再次,成本对象,在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需要对作业成本对象进行计量,计算出成本对象的利润,以此来确定企业营销的客户群体,把握企业发展战略方向。最后,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动因是对作业计量指标进行的解释,其可以详细的反映作业成本。其中,作业成本动因又可以分为交易性成本动因、延续性成本动因和精确性成本动因。
3基于作业成本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构想
3.1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管理理念
为了保证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在构建成本管理会计体系过程中,成本管理人员应树立作业成本的管理理念,即以作业成本为核心,构建企业成本管理体系,通过对作业资源及会计对象的分析,了解成本管理水平,保证企业会计成本管理,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减少企业的能源浪费。[1]
3.2企业作业成本法的管理方法
作业成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增值作业;一种是增值作业。企业会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企业“客户价值”的分析,判断企业成本管理属于哪一种标准。这样的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成本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另外,企业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及时发现企业低效经营的环节,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整治,降低这些工作环节对企业物力、人力及财力的消耗,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建立一条完善的管理链,保证企业每个经营环节的联系性,形成一条科学、有效、合理的作业结构,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3.3企业作业成本法的管理步骤
确定了企业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理念和方法后,我们需要对会计体系的管理步骤进行分析,以此来保证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保证企业的成本管理效果。[2]为了充分发挥作业成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将企业作业成本管理步骤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作业进行分析,在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成本管理目标,然后才能依据管理目标确定管理办法等等。因此,在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对作业进行深入分析,将作业程序比较重要、增值空间较大的作业放在首位,然后依次对作业进行排名,这样,成本管理人员可以依据程序的轻重缓解来决定自己的工作内容,进而保证成本管理的效率。第二,对成本动因进行分析,通过上文对成本动因进行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交易性动因、延续性动因和精确性动因。成本管理人员在成本动因进行分析时,可以依据动因的不同分类,对作业的发生频次、消耗的资源及所需的时间进行计算,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作业成本的效能,保证企业的作业成本管理处于高效阶段,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第三,对业绩计算进行分析,通过对企业成本及动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企业业绩进行计算,能够将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效果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分析作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过程中,引入作业成本能够提高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在企业会计管理中的作业,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朱红勇 单位:宁波虬龙水产有限公司
一、高速公路会计核算和成本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高速公路会计核算工作是整个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分支。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中,对于高速公路的经济行为进行核算,通过记账、报账、算账等不同方式,对整个项目的成本、资金、固定资产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其管理过程针对于经济活动的未发生阶段、发生阶段和已完成阶段全过程。成本管理工作则主要是指在开展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对于高速公路项目的资金的使用和周转进行全面的管理,并且严格审核各项费用的发生情况,保证整体资金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使用率,保证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
二、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成本意识不足
很多高速公路项目管理人员自身不具备良好的成本管理意识,对于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不重视,并且没有认识到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要性。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后续成本管理工作的落实效果不佳,资金控制效果有限,难以保证整个项目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高速公路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对于后续工作的开展缺乏有效的指导与约束。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资金使用经常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相关资金管理审核手续不够规范,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资金流失情况。种种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开展举步维艰,并且难以真正地起到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
(三)从业人员素质
有限高速公路的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相对复杂,并且业务范围也十分广泛,其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现阶段,一部分从业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相对有限,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势,不能更好地满足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工作的新需求。
三、提高高速公路会计核算和成本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实现全员管理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
要实现全员、全面的参与,进而保证不同环节的成本控制举措都得到有效的落实,整体成本管理结果得到良好的保障。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工作,成本管理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与员工,要想真正的保证成本管理控制成果,提高各项审核工作的落实,就必须调动全员来进行积极的参与。
(二)完善管理制度
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由于投资规模、工程量以及建设主体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财务管理工作亟需一套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作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保障。采用集中式的管理模式,是当前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工作管理的主要选择。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中,集中地开展相关财务会计审核工作,集中、统一地调配资金。这种集中管理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以往财务管理工作过于分散所带来的权责不明的问题,减少了成本的浪费。
(三)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高速公路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职责、标准、范围以及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财务相关工作的直接操作者,财务管理人员要积极的参与各项财务技能培训,提高会计核算与成本管理能力。财务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并且结合工作的具体需求,制定科学的管理目标和管理规划,减少高速公路财务风险,提高整体资金的利用效率,为高速公路项目提供更加有效的经济效益保障。
(四)加强会计核算与成本管理工作的落实
在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中,对于一些资金的流动、成本核算、固定资产等管理环节,要提高各项审核措施的有效落实,尽可能地避免无谓的资金损耗,最大限度的对整体成本进行控制。在进行成本管理工作中,要对于涉及成本变化的不同环节进行全面的审核与跟踪的管理控制,并且对于一些资金浪费行为在初期进行严格遏制,保证整体投资收益。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中,也要积极地引入风险评估与规避的措施,对于当前经营管理风险进行提前评估,并且针对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风险抵御策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速公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加强会计核算与成本管理工作的落实效果,是保证其长效发展的关键。高速公路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的过程中,要重视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且理清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针对于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积极的改进,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加强会计核算与成本控制等不同举措,真正的为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代海燕单位:东营市公路管理局东营分局
一、成本管理会计内容的创新
成本管理会计内容的创新,需要从技术、信息、企业形象和人力资源几方面来考虑。首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成本管理会计应当重视成本管理中的技术开发、技术管理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内容。成本管理会计应当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对技术成本进行管理。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成本管理会计应当注重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要做好信息系统的成本管理和分析,使得企业有更多的信息资源,用以制定企业战略。再者,现代的企业营销情况总是受到企业形象好坏的影响,人们对企业形象的印象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产品的选择。所以,成本管理会计要对企业行为在社会的影响作出分析,在企业的形象树立上做出成本管理分析,以便维护企业的形象。最后,企业的管理仍然离不开人,人力资源成本费用的分析和管理也应该加入到成本管理会计内容中。成本管理会计加深对人力资源的成本管理和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在管理上更好的发展。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成本管理会计在管理内容上也要有所创新。
二、成本管理会计方法的创新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成本管理会计在管理方法上也应该有相应的创新。一方面,市场的竞争越发激励,就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大。所以,成本管理会计应该增加风险控制方法,对企业的成本风险作出基本的分析和管理。风险控制方法是指在接受既定风险的条件下,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其具体措施是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承担共同的风险,来降低风险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市场比较开放,所以出现了百家共鸣的现象。企业已经不能靠产品高价出售来获利,只能靠降低产品的成本来保证企业的基本利益。所以,此时成本管理会计应该采用转移成本管理重心的方法进行企业的成本管理。产品的成本可以通过产品开发和采用新材料等方法来降低,这就要求成本管理会计将技术成本合理的管理起来,将成本管理重心转移到降低产品成本上。总而言之,为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要对成本管理会计的管理方法进行创新。
三、成本管理会计组织架构的创新
现代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企业在成本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无论是成本管理的观念、内容还是方法,都发生了改变。然而传统的成本会计组织架构面对这些创新,已经不具有足够的协调和分析能力。所以,成本管理会计组织架构也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进行创新。一方面,要建立一个能够提供公司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部门,使得经济和管理信息能够更好的融合。另一方面,企业还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成本管理会计各方面的创新进行指导,使得成本管理会计的创新更加规范化。所以,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形势,成本管理会计的组织架构也要进行创新。
四、结束语
通过研究成本管理会计观念的创新、内容的创新、方法的创新以及组织构架的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对传统的成本管理会计进行改革,使其适应当前社会与企业的发展需要。成本管理会计的创新,能帮助企业顺应市场发展与需求,生产和销售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所以,对成本管理会计创新的研究,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紫瑞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1.成本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1)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成本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成本管理,企业可对自身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合理配置与科学控制,从而可避免资金出现流失现象,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某些不必要的开支,从而使总体开销得到有效降低。
(2)对成本进行控制与管理后,可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科学转变,从而能使企业成本的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优化和改良,进而使企业能够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方面对生产及经营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一旦发现经营活动中出现薄弱环节,即能通过相应措施使成本支出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一定提高。
2.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1)缺乏科学而合理的管理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对企业成本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在《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管理会计理论中的某些内容存在重复性,这样就会使成本管理会计缺乏独立性,并会使人觉得其是把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进行综合,从而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与进一步完善产生阻碍作用,此外,还会使其作用不能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2)相关人员对成本管理缺乏认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许多领导和工作人员都没有对成本管理都形成正确的认识,成本管理会计知识与理论在成本管理中没有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运用,许多企业对成本进行管理仅仅是为了完成会计核算,于是缺乏专门的成本管理会计结构,从而对成本的科学及有效管理产生阻碍,并使成本的正确运用产生影响,进而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对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市场观念。近几年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带动下,各种成本管理理论都得到了一定完善,但是相关人员对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和市场经济进行密切结合,且管理会计在企业成本的管理中也没有得到合理的统一,从而使管理会计的作用没有在成本的管理中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成本的管理缺乏科学性。
(4)没有对成本预测方面进行管理。在成本的管理中,预测占据着重要作用,通过科学的预测,才能使成本得到一定降低。目前,许多企业对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都没有从生产及经营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从而不利于成本的有效控制,且还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3.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及运用方法
3.1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1)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这样才能使其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高,成本管理会计可通过多种方法对企业及市场中的信息进行详细处理及深入分析,从而使成本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可对企业未来规划及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对企业的发展而言,经济决策既是核心问题,又是管理会计中的重要部分。成本、销售、资金预测、利润等都是成本会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成本会计管理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控制、监督与管理,可结合市场及企业内部的需求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与调整,从而可使各项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使企业的投资决策更加科学。
(3)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科学规划。经营目标对企业的经营预算而言,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成本管理会计,企业可对经营活动中的成本预算、成本支出、专门预算、财务预算等工作进行一定加强,从而可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预算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进而可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3.2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运用
(1)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加强控制与管理。为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需采取多种措施管理会计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以使其实现统一化和规范化,此外,还需设计专门的部门对成本进行核算、分析及处理,以说成本管理会计的作用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得到有效发挥。
(2)建立健全的管理会计学科体系。健全而科学管理会计学科体系可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规范而科学的指导作用,因此,为了使管理会计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健全的管理会计的学科理论体系,并根据市场的发展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的理论体系前,应先把对其基础知识及理论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把之和传统的财务管理、会计工作等进行有效区分,以使所建立的体系更具特色,此外,还应把其和成本规划、成本管理以及成本控制进行密切结合,这样才能使其更加完善,并具有更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加强对成本管理会计的重视。一般而言,现代企业中,都已具备较完善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且在体系中也对其概念、核算内容等作了相关论述与说明,因此,为了促进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得到更好的运用,企业的相关领导人还需对其引起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推广、宣传。企业应对成本管理中的工作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或者也可和其他企业就成本管理方面开展经验交流,以使企业领导人和相关人员对成本管理会计有一定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领导人还应聘请在管理会计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对成本管理会计工作中相关人员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以使他们对管理会计的作用有深入的认识,并使他们的工作方法更加科学高效,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实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与评价。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与进步,分工的不断细化已逐渐成为企业经营管中的重要内容,分权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给企业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于是为了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责任会计应运而生。责任会计把职责和权利进行合理统一,从而把责任中心分成成本中心、投资中心以及利润中心,对于企业的生产及经营决策权则在各层次中的管理人员之间进行科学划分,并建立编制责任预算、奖惩制度、工作考核绩效与评价等来对员工进行培养与管理,从而可使员工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5)对成本管理会计开展相关的案例分析。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不使用成本管理会计,或者还没有对此理论的作用缺乏认识,于是在实际应用中,常出现实际和理论脱节的现象。因此,为了使这种现象得到一定改善,企业领导人应和相关专家展开讨论,并通过对成功案例的深入分析来寻找并总结出适合本企业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及方法,以使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4.结语
成本管理会计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使用此理论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指导时,应结合企业及市场的具体情况,并把之和传统的财务及会计管理进行有效区分,这样才能使其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才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
作者:王潇潇单位:北京双鹤药业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一、研究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和在我国的现实意义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引入质量管理学,并在许多大企业中推广应用。这些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活动中发现,质量管理像其他生产活动一样,也会发生大量的成本,如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进行的新产品开发和设计费、为保证产品质量的检验费、为消费者提供废次产品的包退保修而发生的损失等。这些成本费用皆因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而引起,必然要求与企业的收益相匹配。质量管理的成本与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挂钩、综合考虑,使得质量成本管理会计应用而生。它把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同管理会计方法结合起来,通过对企业产品质量成本的事前决策、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分析,不断寻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途径,以达到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
(一)质量成本的含义及构成
究竟什么是质量成本?根据国际上公认的说法,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既定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总和。根据上述定义,可知质量成本内容应包括以下两大部分:一是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它又可分为检验费用(亦称“鉴定成本”)和预防费用(亦称“预防成本”)。检验费用是指按照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测试、评定和检验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它通常包括进货测试费、工序和成品检验费、在库物资复检费、对测试设备的评价费、质量评审费等。预防费用是指为减少质量损失和降低检验费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它通常包括质量管理大纲制定费、工序控制费、产品评审费、质量信息费、质量管理实施费等。二是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各种损失。它又可分为内部质量损失(亦称“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质量损失(亦称“外部故障成本”)。内部质量损失是指工厂企业内部由于生产的产品有质量缺陷而造成的损失和为处理质量缺陷而发生的费用总和。如果在产品装运给顾客之前不存在不合格产品,那么就不会发生这类成本。它一般包括废品损失、返修费、复检和筛选费、停工损失、不合格产品的处理费等。外部质量损失是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产品缺陷而产生的由制造厂支付的一切费用总和。它一般包括保修费、索赔费、诉讼费、退货费、降价费等。当然以上对质量成本所作的分类来自西方国家的普遍经验。随着现代化质量管理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进步,以及因企业各部门生产、工艺特点不同,质量成本的分类方法还会发生变化和改进。所以我国企业和学者要想建立并完善真正有价值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还应当针对国情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质量成本项目分类
(二)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质量成本管理会计,即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企业企业管理会计的范畴。目前,较成熟的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理论将其分为三部分内容:即最佳质量成本决策、质量成本控制和质量成本的核算与分析。
1.最佳质量成本决策
通过对上述质量成本组成的分析可知,质量管理项目的成本具有规律性:检验费用和预防费用在开始时一般较低,随质量要求提高而增大;内部和外部质量损失的情况正好相反。开始时,由于合格频率低,质量损失较大,随着质量提高,质量损失就会下降;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质量损失下降的速度逐渐减弱。上述规律正好说明:在产品质量管理上必然有一个理想点,使产品质量总成本最低,因而企业的收益也会达到最大化,这就是“最佳质量成本决策问题”,也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管理决策内容,通过企业管理会计和成本分析可以帮助找到这个“理想点”。
2.质量成本控制
它是根据质量成本目标,对质量成本形成过程中的一切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和审核,揭示偏差,及时纠正,实现预期的质量成本目标,并进而采取措施,不断降低成本。质量成本控制一般包括四部分内容,即新产品开发的质量成本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成本控制、销售过程的质量成本控制和质量成本的日常控制。
3.质量成本的核算与分析
质量成本核算就是按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从投产前技术准备过程、生产制造过程到产品销售过程的质量成本核算。它是用货币形态反映产品质量状况,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的依据。实行质量成本管理核算一般可设立“质量成本”一级科目,再按质量成本的分类设置“内部质量损失”、“外部质量损失”、“检验费用”、“预防费用”四个二级科目,各二级科目下还可按具体内容设置明细项目,从而把质量成本核算同正常会计核算结合在一起。
三、关于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的两点思考
(一)我国目前推进质量成本管理会计存在的困难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全面质量管理,虽已积累一定的质量成本管理的经验,但仍欠缺一个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企业对质量成本管理会计普遍不够重视。
1.中国企业普遍未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和会计分析。许多企业管理者都认为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只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满足合法合规的财务信息对外披露即可,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质量成本管理会计更是缺乏认识和研究。
2.我国现行的“企业成本法”中尚无明确的质量成本核算项目
企业管理费用中包含的“包退、包修、包换”三包费用,只反映企业产品出厂后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发现质量缺陷又未超过保修期所引起的一切损失费用。至于因质量而引起的降价退货以及索赔费用等均为包括,因而实质上只包括质量成本中的外部质量损失,对于预防成本和检验成本没有进行可靠计量和单独核算,包括目前成本核算的科目设置也普遍不能适应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的推广和实施。
3.我国对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很欠缺,特别是对于怎样将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的应用缺乏探讨
在现有的研究中,容易吧质量管理与管理会计方法割裂开来,把质量管理看做是行政行为,从而使质量管理脱离成本核算,缺乏经济效益研究,没有实现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质量成本与管理会计方法的统一。
(二)企业应把质量成本管理会计提升到战略层次
企业应从战略层面进行质量成本管理,以“战略定位”分析为核心,从根源上实施质量成本管理,改变传统质量成本管理以“产品”为对象的管理方式,根据不同的战略定位,采取不同的对策,为优化质量成本提供战略定位的分析框架。企业应当以质量成本动因分析为导向,引导企业从质量成本发生根源上寻求减少或消除无效的质量作业,控制企业资源消耗,使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更加有效。充分发挥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功效。以长远性、全面性的战略理念为指导。力求各个质量作业中心和环节,实现“零缺陷”,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增值的质量作业,提高战略质量管理水平。企业还应以价值链分析为重点,通过质量成本的行业价值链分析,内部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实现价值链的有效整合,提升质量作业价值,降低质量成本。
四、结束语
质量成本管理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会计学科,从二十世纪末以来对西方国家许多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企业从公司战略的高度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企业经营决策范畴,并利用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进行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实践表明,推广和应用质量成本管理会计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而增强竞争力。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时期,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将成为从政府到企业必然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质量成本管理会计也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推广应用。
作者:余益龙单位:中信港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一、建立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是成本费用控制的首要环节,通过准确编制成本费用预算,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至各科室,并定期检查各预算指标执行情况,实行谁分管谁负责制,争取把预算控制落到实处。定期对成本费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并考核评价,通过分析,及时提示医院在成本费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或建议,对明显失控的项目进行重点分析,属于特殊性支出的,可定期进行预算调整,属于非正常的浪费则应找出问题的关键,及时整改。对执行较好、与去年同比有明显节约的项目要予以肯定,可以专门增设节约奖以资鼓励。这样有助于在全院范围内树立起节约意识,提高控制的主动性。
二、合理控制人力成本,优化组织机构,实现减员增效。严格控制人员费用在医院整个成本管理中处于突出的位置。医院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要为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广纳贤士,又要根据本院实际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和科室,做到以岗定责、以岗定员、全院职工竞聘上岗,推行全员聘用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避免因人员配置不当造成不必要的资源耗费。人力成本的增长应与医院的经济效益增长水平相适应,职工工资的增长应与职工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相适应,既不能不顾医院的发展随意增加职工的福利,也不能为节约成本而刻意控制职工的收入,要把人力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三、对医院存货的招标采购与领用实施控制。首先,医院应实施招投标采购制度。医院存货采购是医院成本控制的关键点,医院药品、材料、低值易耗品的采购价格是决定医疗成本高低最直接的因素,也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就医负担,因此对采购环节的控制在整个医院的成本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行招投标采购制度是医院遵循市场经济运作规律、规范医院物资供应途径及程序、保证采购物资质量和节约采购成本的得力举措。医院应严格按照招投标的程序确定供应商及采购价格,坚决抵制购销中的不正之风,拒绝商业贿赂,杜绝因回扣、好处费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其次,合理控制各存货的库存量,降低储存成本。可以借鉴企业的存货控制方法,合理确定最经济的进货批量和储存期,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占用。第三,相应科室应做好药品、物资的合理耗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支出。如可通过制定百元医疗收入消耗卫生材料比率、建立在用低值易耗品科室备查账,实行低值易耗品以旧换新的领用制度等等来加强存货的耗用控制。
四、开展医院全成本核算,加强成本控制,提高成本管理的功效。开展全成本核算是医院成本控制实施的一项重要手段。成本核算涉及面广,分工精细,数据繁杂,如用手工计算分摊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非常困难。院内计算机网络的建立,U8财务软件的应用,为医院开展成本核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第一,建立成本核算制度,明确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和规范,并借助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不断完善基础管理工作,对成本费用进行正确的归集与分配。所有成本开支都属于成本核算范畴,包括医疗业务用房及仪器设备折旧费、工资、奖金、加班费、福利费、社会保障费等人员支出、差旅费、培训费、办公费、材料药品低值易耗品消耗支出、水电费、维修费等日常公用支出和对个人、家庭的各项补助支出,医疗赔偿支出也应纳入全成本核算的范围。确定各成本责任中心成本费用的计算方法和间接费用的分摊比例,实现对成本费用在各成本责任中心的正确归集和合理分配。第二,结合自身特点,建立责任成本制和标准成本制。责任成本制是指通过在医院各部门、科室或班组建立若干责任中心,将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各责任中心的经营活动实行自我控制。包括合理划分成本责任中心,正确归集分摊各成本责任,编制相应的业绩报告,建立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使各责任中心在成本控制上既有内在动力,又有外在压力,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同时也要建立均次标准成本体系,如每床日标准成本、每门诊人次标准成本、单位项目均次标准成本等。要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比较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实现降低医院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轻病人负担的成本控制目标。第三,除科室成本核算外,还应逐步开展项目成本、病种成本等成本核算工作,定期分析各项目、病种成本费用的执行情况,寻找差异,提出解决措施,加强医院成本核算和费用控制。
五、加强资金的筹集投放与使用管理,增加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资源最大化利用。财务部门在筹集和使用资金时应充分考虑资金成本,合理有效地使用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要善于把资金投入到成本效益较好的项目,对新项目新技术的开展、大型设备购置、基建工程等重大项目,必须经过充分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综合考虑投资方向、投资规模、资金成本、预计收益率和风险系数等因素,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医院决策层领导讨论决定,报请主管部门审批后付诸实施,严格控制高投入低产出的项目或设备购置,尽量避免设备闲置和资源浪费。资本性项目的一次性投资数额较大,因此要严把采购关,严格按照规定的采购方式完成仪器设备的购置,防止因商业贿赂而导致投资价格虚高现象发生,以期全面降低医疗成本。此外从财务的角度,可以通过修改付款方式、加强对应收款项的管理等来减少资金占用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医院的高效有序运转。
随着医疗机构体系的多样化和市场化,节流与开源显得同样重要,医院运行成本已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重要瓶颈。医院成本控制是医院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工作,是医院减少支出、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在全院树立成本效益观念,从过去那种只重收入不顾成本的误区中走出来,加强成本控制,有效降低费用,才是医院发展的必由之路。
1.医院成本管理
1.1患者参与成本管理。
在医院实施全面成本管理,除了依靠医院成本核算人员本身外,患者也是医院运营过程的参与者,提高患者的成本意识对实施医院全面成本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有些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不从自己的实际病情出发,一味追求好药新药,或者要求进行不必要的检查,造成过度治疗。因此只有提高患者本身的成本意识,才能最终实现全面成本管理的目标。
1.2对科技领域渗透性强。
在医院管理过程中,某些情况下的控制成本可能会导致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下降,因此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医院通过不能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需要通过提高医疗服务的科技水平,加强对技术领域的渗透来提高竞争力。这要求在新医疗服务项目设计中,医疗专家、技术人员不仅要不断提高医疗技术,而且要把技术经济指标与成本计算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医院竞争力。
1.3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
医院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医疗质量、医院环境设施以及成本控制等管理环节上处于最佳状态。这使得医院成本管理不再由利润最大化这一短期的直接动因决定,而是定位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战略层面上。一方面实施全面的价值链成本管理和精益成本管理,另一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竞争对象目前实力以及医院自身的技术、经济力量为基础来决策开发新医疗服务项目。
2.成本会计素养。
2.1良好的会计理论知识技能。
成本管理是通过对成本运行环节的协调活动以实现成本的有效配置,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只有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会计理论知识技能,才能认识成本管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创意设计,实现更有效的成本管理[2]。
2.2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最主要特征在于知识和经济的一体化[3],强调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经济的特点要求成本会计越来越多地处理与非物质资源有关的业务,例如以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和以信息为主导的第四产业的成本会计问题。此外,知识经济具有网络化、无形化和虚拟化特征。与医院业务有关的网络金融和虚拟经济机构不断涌现。这要求成本会计人员熟悉医院计算机网络化管理,通过各个科室积极配合,实现财务各项基础数据在科室录入,从而减低医院成本。同时,了解知识经济的网络化改变着经济的运行结构,例如软件、光盘等尽管需要物质作为依存材料,但其主要价值的体现是脱离物质材料的人类智力成果。这些新的经济现象对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到来新的挑战。
2.3适应国际成本管理的变化趋势。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使资本可以迅速、灵活地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不仅使贸易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对企业组织方式也将产生童大影响,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医院成本管理过程中,国际化的会计技术将不断得到应用,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迅速提升对会计准则和实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4]。成本会计也面临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并不断催生出新的学科。例如,质量成本作为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的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新学科,其发展的重点就在于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一般来讲,质量成本由5大类构成: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还有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会计全球趋同化和差异性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例如会计实务的一致性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程度涉及某些会计准则能否有效实行的问题[4]。因此,持续、高效的医院全面成本会计人员应逐渐发展起应对新的会计成本目标以及应对会计全球化的素养。
2.4重视提升会计人本素养。
医院普遍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没有足够的科学储备,也就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这使得传统的工业经济下的成本会计理念与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下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需要。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适应人本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把人置于成本管理中心地位,通过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从而有效地实施成本管理。首先,通过员工参与成本计划的制定,广泛形成成本计划的认识,并深刻理解相关的成本计划,增强实施成本管理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例如,让全体员工参与成本计划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整个成本管理过程,有利于提高成本计划指标的可靠性,防止高层管理者为主体制定的成本计划指标主观性太强,脱离实际的弊端。其次,让患者参与医院运营过程,提高患者的成本意识,防止过度医疗带来的浪费。
2.5完善会计心理素养。
在医院实施全面成本管理过程中,成本会计人员不可避免地面临不确定性的问题情境。会计心理素养,尤其是道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医院全面成本管理的效果。会计的心理素养主要包含:①正确认知的能力。能够客观认识成本会计任务,进行伦理推理。②良好的情绪情感智力。能够在医院风险和收益都极大化发展的情况下,从关注短期利润转变为长期的价值创造,引导医院管理清晰地把握价值动因,进行以价值为基础的决策。③丰沛的心理动力。例如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强烈的成就动机和优良的意志品质。这些品质保障了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④会计职业道德人格。包括会计道德意识、会计道德关系和会计道德活动中长期稳定的行为方式。
3.对成本会计教育的启示。
由于我国会计实践领域实施全面成本管理的历史相对较短,不同经济机构的成本管理有各有其特殊性。要培养适合医院全面成本管理的成本会计人员,首先对成本会计教育应“因需设课,课岗融合”中的“需”是指需要,主要是政策需要和企业需求设计课程,岗指工作岗位,就是基于职业岗位分析,以典型的会计实务为载体,实行专业课程和工作岗位的深度融合[6]。其次,成本会计素养发生于会计人员与环境、会计任务的互动过程中,单纯提高成本会计人员的业务素养未必能够提高全面成本管理的效果,对成本会计人员进行时事教育,以及兼具IT与管理知识,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高智能的复合人才。
【摘要】现代医院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实施医院全面成本管理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工作。基于对医院全面成本管理特点的分析,提出成本会计应具有良好的会计理论知识技能、适应国际和经济环境变化,并具备良好的人本素养和心理素养。进一步探讨了对会计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全面成本管理;会计素养;会计教育。
当前医院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医院管理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逐渐加深。医院为减轻竞争压力,争取可持续发展的后备资源必须提升医院各个方面的品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由传统成本核算转变为全面成本管理。目前,全面成本管理中的成本目标管理、价值过程和质量成本管理开始运用于各种所有制企业[1]。由于不同经济机构的成本管理各有其特点。基于医院成本管理特点,分析高效全面成本管理过程对会计人员素养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医院成本管理的特点。
1.1对科技领域渗透性强。
在医院管理过程中,某些情况下的控制成本可能会导致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下降,因此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医院通过不能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需要通过提高医疗服务的科技水平,加强对技术领域的渗透来提高竞争力。这要求在新医疗服务项目设计中,医疗专家、技术人员不仅要不断提高医疗技术,而且要把技术经济指标与成本计算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医院竞争力。
1.2患者参与成本管理。
在医院实施全面成本管理,除了依靠医院成本核算人员本身外,患者也是医院运营过程的参与者,提高患者的成本意识对实施医院全面成本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有些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不从自己的实际病情出发,一味追求好药新药,或者要求进行不必要的检查,造成过度治疗。因此只有提高患者本身的成本意识,才能最终实现全面成本管理的目标。
1.3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
医院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医疗质量、医院环境设施以及成本控制等管理环节上处于最佳状态。这使得医院成本管理不再由利润最大化这一短期的直接动因决定,而是定位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战略层面上。一方面实施全面的价值链成本管理和精益成本管理,另一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竞争对象目前实力以及医院自身的技术、经济力量为基础来决策开发新医疗服务项目。
2.成本会计素养。
2.1良好的会计理论知识技能。
成本管理是通过对成本运行环节的协调活动以实现成本的有效配置,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只有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会计理论知识技能,才能认识成本管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创意设计,实现更有效的成本管理[2]。
2.2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最主要特征在于知识和经济的一体化[3],强调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经济的特点要求成本会计越来越多地处理与非物质资源有关的业务,例如以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和以信息为主导的第四产业的成本会计问题。此外,知识经济具有网络化、无形化和虚拟化特征。与医院业务有关的网络金融和虚拟经济机构不断涌现。这要求成本会计人员熟悉医院计算机网络化管理,通过各个科室积极配合,实现财务各项基础数据在科室录入,从而减低医院成本。同时,了解知识经济的网络化改变着经济的运行结构,例如软件、光盘等尽管需要物质作为依存材料,但其主要价值的体现是脱离物质材料的人类智力成果。这些新的经济现象对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到来新的挑战。[论文网]
2.3适应国际成本管理的变化趋势。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使资本可以迅速、灵活地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不仅使贸易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对企业组织方式也将产生童大影响,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医院成本管理过程中,国际化的会计技术将不断得到应用,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迅速提升对会计准则和实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4]。成本会计也面临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并不断催生出新的学科。例如,质量成本作为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的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新学科,其发展的重点就在于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一般来讲,质量成本由5大类构成: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还有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会计全球趋同化和差异性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例如会计实务的一致性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程度涉及某些会计准则能否有效实行的问题[4]。因此,持续、高效的医院全面成本会计人员应逐渐发展起应对新的会计成本目标以及应对会计全球化的素养。
2.4重视提升会计人本素养。
医院普遍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没有足够的科学储备,也就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这使得传统的工业经济下的成本会计理念与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下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需要。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适应人本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把人置于成本管理中心地位,通过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从而有效地实施成本管理。首先,通过员工参与成本计划的制定,广泛形成成本计划的认识,并深刻理解相关的成本计划,增强实施成本管理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例如,让全体员工参与成本计划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整个成本管理过程,有利于提高成本计划指标的可靠性,防止高层管理者为主体制定的成本计划指标主观性太强,脱离实际的弊端。其次,让患者参与医院运营过程,提高患者的成本意识,防止过度医疗带来的浪费。
2.5完善会计心理素养。
在医院实施全面成本管理过程中,成本会计人员不可避免地面临不确定性的问题情境。会计心理素养,尤其是道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医院全面成本管理的效果。会计的心理素养主要包含:①正确认知的能力。能够客观认识成本会计任务,进行伦理推理。②良好的情绪情感智力。能够在医院风险和收益都极大化发展的情况下,从关注短期利润转变为长期的价值创造,引导医院管理清晰地把握价值动因,进行以价值为基础的决策。③丰沛的心理动力。例如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强烈的成就动机和优良的意志品质。这些品质保障了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④会计职业道德人格。包括会计道德意识、会计道德关系和会计道德活动中长期稳定的行为方式。
3.对成本会计教育的启示。
由于我国会计实践领域实施全面成本管理的历史相对较短,不同经济机构的成本管理有各有其特殊性。要培养适合医院全面成本管理的成本会计人员,首先对成本会计教育应“因需设课,课岗融合”中的“需”是指需要,主要是政策需要和企业需求设计课程,岗指工作岗位,就是基于职业岗位分析,以典型的会计实务为载体,实行专业课程和工作岗位的深度融合[6]。其次,成本会计素养发生于会计人员与环境、会计任务的互动过程中,单纯提高成本会计人员的业务素养未必能够提高全面成本管理的效果,对成本会计人员进行时事教育,以及兼具IT与管理知识,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高智能的复合人才。
【摘要】现代医院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实施医院全面成本管理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工作。基于对医院全面成本管理特点的分析,提出成本会计应具有良好的会计理论知识技能、适应国际和经济环境变化,并具备良好的人本素养和心理素养。进一步探讨了对会计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全面成本管理;会计素养;会计教育。
成本管理会计是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结合的新领域,其中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又是其领域中的一个研究难点,本文有浅入深,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认识进行一个新的探索。
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现代社会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个独立的会计研究领域——现代成本管理会计。成本管理会计是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门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研究它有利于更好地拓展会计领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是现代成本管理会计新的研究领域,是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风险成本概述
风险的概念源于保险业,如精算师对保费的现值计算就发展到了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系统对风险的管理,并逐步扩展到其他风险行业。目前比较成熟地对风险进行分类的就是商业银行,其将风险分为两类,即非市场风险和市场风险,共九种,即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声誉风险、价格风险、战略风险、汇率风险、交易风险、流动性风险、法规风险。最据权威、最科学全面的是由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管理局、美联储这两个机构对风险的分类。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管理局将金融风险分为九种,即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价格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交易风险、法规风险。而美联储将金融风险分为六种,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规风险、操作风险。
1962年,美国的道格拉斯·巴娄最早提出了风险成本概念。RIMS及其战略伙伴Ernst&Young公司在其的报告中将风险成本界定为与风险相关的如下费用:保险费、置留损失、内部管理费用;对外服务费用包括咨询、必备管理和其他销售服务费;融资担保;费、税和类似费用。可见,风险成本概念源于保险业,其范围广泛,包含了因风险发生的支出以及管理风险所发生的费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哈林顿和尼豪斯将风险成本定义为由于风险存在而导致的公司价值的减少,包括风险的期望损失成本、损失控制成本、融资成本、内部风险控制成本、残值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由此深化了风险成本概念。
(1)期望损失成本。期望损失成本包括直接损失期望成本和间接损失期望成本。直接损失成本主要包括对损毁资产进行修理或重置的成本,对遭受伤害的员工提出的赔偿、诉讼的支付成本,以及对其他法律诉讼进行辩护和赔偿的成本;间接损失包括所有因发生直接损失而导致的净利润的减少。(2)损失控制成本。损失控制成本是指公司为降低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采取一定手段来提高预防损失的能力、减少风险行为所发生的成本。(3)损失融资成本。损失融资成本包括自保成本、保险费中的附加保费,以及拟定、协商和实施套期合约和其他合约化风险转移合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其中自保成本包括为支付损失而必须持有自保资金的成本。(4)内部风险抑制成本。内部风险抑制成本包括与实现分散经营相关的成本以及与管理这些分散行为相关的成本,也包括对数据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以进行更精确的损失预测而产生的成本。(5)残余不确定性成本。残余不确定性成本指通过损失控制、保险、套期、其他合约化风险转移合同以及内部风险抑制措施并不能完全消除损失的不确定性。公司选择并实施了损失控制、损失融资以及内部风险抑制措施后残余的那部分不确定性成本称为残余不确定性成本。
二、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原有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突破
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提出是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一种新的尝试,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会计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现有成本会计体系的一个冲击。
首先,风险成本是对企业成本含义的一个扩展。成本主要是与收入相配合的产品成本,企业一般采用这个狭义的定义。管理会计对成本进行了另外的分类,如按经济用途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按可盘存性分为期间成本和产品成本等等。但是这两种定义下都要求成本是实际发生,并可以清楚计量、确认的,即成本是能够被量化的。风险成本是因为风险的存在所导致的公司损失,而风险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它是由客观实际和人的主观判断形成的,所以风险成本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预期的心理成本而并不一定实际发生。这和实际可以用具体数据表达的成本有很大的区别。
其次,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现有的会计核算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成本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这四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思路。原来的成本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向管理当局计划、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信息,而从企业的有关成本方面进行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的信息系统。对于成本信息的确认,现目前的成本管理会计坚持的思想就是:判断哪些成本应该进入会计系统,计入何种会计科目,以及何时计入。上述成本都是指有明确的发生事实、可以确认的成本。而风险成本是通过客观事实和主观的判断认为该经济活动存在风险、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失而发生的潜在成本。从成本计量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成本计量是对具体成本货币化的过程,它是对实物性质的成本所作的性质上的转换,即把成本量化成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数据。而风险是无法通过实物量化的东西,不可能像确定的成本一样,通过体积、大小、容积等物理特征来衡量,也不可能通过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所发生的货币交易来记录。从风险的性质上可以看出,对风险成本的计量方法要求同现在的会计计量方法不同。从成本的会计记录方面思考,经过了确认和计量两个程序,成本可以进入薄记系统,以便经过薄记系统的分类、整理、加工和转换,最终通过会计报表系统输出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服务。传统的成本数据较容易被记录,因为它是真实经济业务发生的,而对于风险成本,我们无法用现有的处理加工模式来解决其记录问题。从成本的披露、报告方面看,管理会计的最终目的是为管理当局提供管理有用的信息。成本信息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后生成会计报告,而会计报表中披露的成本仅限于可以用货币量化的成本数据,风险成本作为预期成本,其不会像传统的成本一样可以直接通过明确的数据披露出来,供管理层研究。
再次,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给管理当局和企业会计部门提出了新的管理思路。即让会计部门在企业的成本处理过程中融入风险意识,并使企业管理层在研究企业成本过程中还要考虑风险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潜在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各相关人员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考虑风险所可能带来的成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考虑:(1)回避风险。风险具有客观性,企业是不可能只通过决策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消除风险,只能通过回避风险来减少企业的损失,对超过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财务活动加以规避。(2)分散风险。如果风险无法回避,就可以采取分散风险的手段,把风险成本降低到比较低的水平。企业可以通过联营、合并等多方位、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来扩大规模,运用规模经济的优势来分散企业风险。(3)抑制和转移风险。企业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通过监控和有效的信息传递而预先获得警报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风险;风险转移可以理解为把企业的风险转嫁出去,企业可以通过采取保险、转包、转让、转租、签订远期合同等方法把风险转嫁到企业外部。(4)风险的保险和补偿。要在管理中融入风险意识,可以相应地建立一个职能体系,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四个过程。在企业进行风险识别时,管理会计提供信息支持;在进行风险衡量时,可充分利用会计的评价方法、评价技术,以增强风险识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进行风险防范与控制过程中,管理会计通过自身的防范体系和控制手段,化解和减小风险损失;在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强化风险的业绩评价体系;在进行风险成本控制与管理时,可利用会计管理和参与风险决策的职能,为有效地控制风险成本发挥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风险成本管理会计与目前的成本管理会计的区别所在。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为了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会计信息系统也在不断的改进之中,虽然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是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其思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了企业的管理之中。如在财务管理理论中很早就提了投资组合风险、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对于这些领域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对于投资组合风险可以运用数学概率技计算方法,对其进行期望预测,以寻找出最好方案。对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我们可以通过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的计算才减少其对企业的损失。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财务管理上的风险成本观点可以说是企业风险成本管理的一个小的方面,属于风险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只是对财务这一块风险成本的研究,而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涉及的层面比它大的多,覆盖整个企业的方方面面。在现代企业的对外报表披露上也体现了风险成本的运用,即对预计负债的披露问题。预计负债它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它的履行很可能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可以看到预计负债并不是现在就发生的它很可能在企业将来的某一天发生,但是企业根据它的发生可能性来决定它是否要在会计报表中披露。这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处理充分体现了风险意识。
三、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难点问题
(一)确认的难点。风险成本的不确定性导致风险成本确认时间与金额的不确定性,而关键在于未来经济利益与风险是否能够转移,应在什么时间确认?是一次确认或多次确认?确认金额多大?应该把它们归集到什么会计科目?(3)
(二)计量的难点。不确定风险成本计量的关键在于对量化的“可能性”做出正确估计和判断,然而影响风险成本的因素复杂多变,采用何种科学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如何对不确定的东西进行量化,它量化的标准和尺度应该怎么把握,是不是主观的职业判断占很大的成分。它的计量可不可以运用财务管理对待风险成本的方法,或者创立一个全新的计量方法和单位这都有待我们思考。
(三)报告的难点。由于风险成本不确定性程度的差异,不同类型的风险成本的披露方面有所不同,风险成本报告模式与现行财务报告的衔接面临不少问题,如何通过报告的多种方式披露风险成本的相关信息是风险成本管理会计面临的难题。而且个人认为风险成本要怎么披露也是一个问题,是通过定性和定量想结合来披露还是选其一种方法披露?对于按什么标准来决定哪些需要披露哪些不需要披露,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决策与控制的难点。构建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如何发挥决策与控制的职能,风险成本决策与控制面临不确定性的影响,它们体系的建立需要传统模式的创新。
(五)风险成本是否要记录入资产负债表。作为企业的成本它是否需要记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来表现企业的真实资产、负债结构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六)风险成本是否要记录入资产负债表。风险成本的确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每个企业的风险成本都不一样,对于同一种风险,是各个行业按各自的行业来确定风险衡量的标准还是按统一的标准不区别行业分化来制定风险的衡量标准呢?
(七)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组织体系构建。对于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组织体系构建也需要考虑,是就原来的企业高级管理层到中级管理层再到企业会计部门内部兼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操作可行还是独立的分出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来进行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单独管理。
摘要: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出发,沿着管理学三个阶段的发展脉络,进而探讨管理科学理论与成本管理会计之间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管理科学;成本管理会计;产生;发展;影响
众所周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的功能不断增强,这对简单的事后核算的财务会计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原本依靠人脑、纸笔、不断重复计算才能完成的账务处理工作,现在通过计算机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传统的会计工作方法及模式正在受到冲击。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成本管理会计的作用日趋凸显。我国对成本管理会计的重视也在不断加强。成本管理会计是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结合的新领域,也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相互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学科。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说,成本管理会计在每一时期的发展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相应管理理论的影响。本文主要以管理学发展中的三个阶段——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以及战略管理理论为脉络,探讨管理学对成本管理会计的深刻影响。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也绝不例外。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从农业国转变成为工业国,许多小工厂都开始变为生产各种产品的大企业,但这些大企业在当时的管理都十分落后,他们亟需一套完备的管理理论。另外,在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过5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其中有3次起源于美国,经济危机使得企业的生产力大幅下降,失业人数剧增,劳资关系紧迫,矛盾不断激化,为了增强抵抗危机的能力,大企业不断出现并逐渐形成垄断组织,社会迫切需要管理职能的专门化,为此需要建立完整的管理机制以稳定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同时,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批移民涌入,带来大量劳动力,如何管理大量的员工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形成了。1911年,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该书讲述了应用科学的方法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即通过对各级生产和工作实行标准化,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尽可能减少一切可以避免的损失和浪费,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企业在管理上必须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这种“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当然会计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竞争不断加剧,实行事后核算的成本会计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新的时代背景为成本管理会计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企业的成本核算由简单的事后记录逐步过渡到具有规划未来的作用,这使得成本管理会计具有了事前规划的新职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让成本管理会计具有了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全方位的功能,这是成本管理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成为成本管理会计发展的转折点,为其服务于企业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管理科学理论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新的社会环境——“战后期”。在这一阶段,科技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技术更新换代的频率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此时,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弊端愈发凸显,其主要缺陷有两个,首先,泰罗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坚持“经济人”假设,把人看为机器的附属品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泰罗制”仅解决了个别环节、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站在企业整体的层面上解决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因此,在这个时期不断涌现出了大量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本文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科学理论为例加以阐述。管理科学理论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持续和发展,由于该理论引进了数学模型与程序,它又被称为数理学派。管理科学理论对于成本管理会计的影响如下:一方面,管理科学理论使成本管理会计朝着定量化的方向发展,它将运筹学、线性规划、概率论等数学方法和理论模型引入到成本管理会计体系中,促进了成本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使会计科学越来越多地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成果。另一方面,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的更方面经营信息得以共享,当然财务信息也包括其中,这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了与决策有关的信息,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也使得成本管理会计的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成本管理会计的向前发展,让成本管理会计愈发成为企业经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出版了《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开辟了研究企业战略问题的先河。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在这种战略管理研究的热潮下,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被提出。1981年,英国学者西蒙发表了论文《战略管理会计》,在这篇论文中他首先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的概念。“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和所关注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已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加拓宽了管理会计的范围”,这是美国会计学者威尔逊在其《战略管理会计》一书中对战略管理会计所下的明确的定义。我国学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收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据此来帮助管理当局者确立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规划业绩的一个管理会计分支”。总而言之,战略管理会计是以获得企业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考察企业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并加以整合,全面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及竞争优势,建立预警分析机制,以外部性和长期性为核心特征的管理会计形式。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在于强调战略。传统管理会计主要集中精力于对于企业内部环境的分析,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然而,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前景是至关重要的,外部经济形势、国家政策、消费者的心理预期等等,这些外部条件都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影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发现了传统管理会计的这一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发展,它从服务于企业战略经营出发,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决策分析、编制全面预算等成本管理的内容,采用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计算、竞争对手分析等方法,将战略管理的理论引入到管理会计当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成本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管理理论的影响。时代背景的变化会带来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人的思想认识变化、对于管理理论的研究探索又会反作用于时代的发展。具体在成本管理会计中的体现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涌现的问题带来了人们对于管理理论的思考,管理理论的发展不断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而带来了成本管理会计的不断进步。
作者:周长潇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所谓“作业成本法”,指的是新制造环境下逐步出现的一种以结合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计算两种概念的成本管理模式,这也是一种为了适应如今当代高科技生产个和一系列管理新方法、新观念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结合了成本控制和成本计算两种概念的“全面成本管理”的制度。按照美国的普赖斯?沃特豪斯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资料现实,已经有50%的美国制造企业和超过30%的美国服务企业正在或者已经着手准备应用这一方法。中国大陆在上世纪后期也开始引入了作业成本法,并在短时间之内获得了青岛海尔集团等企业的应用。截至如今,在产品定价、成本核算、商品采购等众多领域都已经广泛应用了作业成本法,并且对企业成本管理效能产生了成倍的提升。
一、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环境的依赖性分析
作为制造环境变化产物的作业成本法的最初动因,在于对先前的制造环境变化后发生的制造成本信息失真这一问题加以解决而提出的。其发展到如今,早已超越了制造企业这一适用范围,为成本决策提供信息这一目的也被突破,可以说,作业成本法已经在如今成为了一个主要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的“成员”。
(一)制造环境的变化催生了作业成本法
自从上世纪后期开始,随着企业制造和管理中电子技术的逐步广泛应用,以至于企业生产和管理越来越具备自动化特点,在整个产品成本构成体系之内,直接成本占比越来越小。在此过程中,间接制造费用成本(主要是机器使用成本)占比越来越高。在此环境下,原有的间接制造成本(主要是单一的机器或人工工时)为基础的分配方法往往成为了产品生产成本的严重扭曲因素,经常造成各种企业定价、生产决策等方面的失误。同时,由于技术进步速度日新月异,企业间竞争必然是有增无减,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差距越来越小,传统制造成本下“必不可少”的成本信息误差已经不能为市场竞争格局所容忍——这也是作业成本法出现的根源之一。
(二)适时制生产模式推动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为了适应“零库存”这一目标,适时制生产模式这一产品生产系统应运而生,而这一系统的最早动机在于对各种出现的存贮、生产之类多余的环节以及其造成的资源浪费加以有效消除,在此后,这一活动又被向着产品销售、企业物资采购等为主众多的层面“推而广之”,并以此“升格”为企业价值链管理“工具库”中的重要一员。在目前的买方市场环境下,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更新成为了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为此,企业必须借助于适时的产品生产活动组织,来保障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的“有序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必要在生产作业层次就进行产品质量管理,将各生产环节的关系借助于作业成本管理来加以协调,消除各种作业链中断因素,保证生产秩序。
(三)现代信息技术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作业成本法和原有的制造成本法相比,其成本核算对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成本,而是每一个各生产经营环节过程中的作业,其分配成本费用的依据也同样是发生每一个作业成本的动因,以此来进行产品成本计算,这样的方法一方面能够对资源消耗和产品成本二者间因果关系加以明确,借助于对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化”来提升成本信息本应具备的决策相关性,同时也会对成本信息的时效性加以强化。然而,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分配标准往往是多作业和多动因,和制造成本法相比,其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堪称“海量”,故而必须依托于计算机信息系统。自从上世纪后期至今,管理型财务软件(以ERP为代表)对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加以整合与集成,从而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当中,成为了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二、我国成本会计体系与企业环境的不匹配性分析
目前,由于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大陆的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的竞争,再加上由于生产要素成本上升造成的盈利空间萎缩和产品更新速度加快等现状,造成了成本系统必须要对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成本加以准确识别的客观要求——这也是产品决策成本信息相关与否、准确与否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背景下,很多中国大陆企业都在积极探索作业成本会计,但就总体层面而言,截至如今还一直没有真正以作业成本来转变原有的成本会计格局,以至于作业成本难以和成本核算要求、制造环境等相互适应。
(一)成本会计系统与制造环境的不匹配性
截至如今,中国大陆的企业还在以制造成本法作为成本核算和管理的“主力”,真正以作业成本法为实施主体者颇少。这一状况必然会造成重复成本核算的情况,同时也很难真正保证成本会计信息具备应有的决策相关性。因为产品制造成本信息不可避免的扭曲,故而作业成本只能开展“二次加工”制造成本的活动,以至于成本会计信息转换成本高、时效性差。
(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作业成本法不匹配
自从上世纪末至今,中国大陆的金蝶、用友等主流软件公司都先后开发了“中国特色”并具备世界先进技术水准的ERP软件,能够胜任企业作业成本法依托的应用平台这一“职务”。然而遗憾在于:众多的中国大陆会计人员出于其工作习惯而抵制ERP,以至于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大受限制。
(三)成本会计系统与管理会计不匹配
先前的制造成本法,实际上体现了上世纪后期之前经济环境相对稳定这一企业所处环境下,其经营决策基本上不需要高质量成本信息的状况。而隶属传统财务会计范畴的制造成本法,其更多体现的是对财务报告要求成本信息情况,所以产品才是其真正的核算对象。在制造成本法这一背景下,资源消耗、产品成本二者间虽然表现了很明确的因果关系,然而其却没有真正展示出清晰的数量关系,对应有的产品成本定量分析产生了消极影响。故而,还要另行建立制造成本系统之外之外的管理会计体系,提取成本管理信息于目前拥有的制造成本会计系统之内,从而对成本的分析、管理提供方便。
三、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体系的构建
(一)以作业成本法改造制造成本法
推行作业成本法的做法,并非否定和替代传统成本制,“成本动因”、“作业成本”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只是矫正了制造成本法下遭到了“扭曲”的一系列间接成本信息,而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没有遭到扭曲的“直接成本”信息则基本没有动作。尽最大可能去根据成本动因来合理分配作业消耗的资源耗费到产品之上是作业成本法所具备的核心思想,其目的在于保证成本信息所具备的相关性。其中心在于“作业”而不是“产品”,以此来对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可理解性加以提升,
(二)实现作业成本法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作业成本法和先前的制造成本法相比,其有着更高的和管理会计之间的融合度。如前文所述,除了产品成本之外,作业成本法所具备的成本核算对象还包括相应的作业成本,严格一点说,其作业成本信息实际上不能算财务会计信息,同时,管理会计的责任中心同样是作业中心。在此过程中,作业成本法实际上也是以动因作为相应的资源向作业加以分配、将产品成本的基本依据定位为作业,也正因如此,就作业和产品来说,作业成本信息实际上都是可控的,从而将管理会计的功能加以有效的增强。
(三)以作业成本为基础,法拓宽成本管理的视角
成本管理的视角往往可以借助于ABC法加以拓宽,在这一方法之下,客户、成本中心、过程、作业、产品之类都可以算作成本对象——这也有效地对成本管理的内涵加以丰富并拓宽其视角,以此来将成本核算、管理活动逐步扩展到企业内外。借助于“价值链管理”这一理念,作为企业,实际上就是企业为了提升顾客价值、满足顾客需求而着手形成的一种同时具备创造价值、消耗资源两大特点的“作业集合体”。而产品成本则是所有制造和向顾客运送产品的作业消耗的资源成本。简单地降低产品成本并不是价值链管理之下的“成本控制”,而是一种在相应成本消耗水平下所开展的一种“顾客价值最大化”——实际上就是综合效益最大化。借助于作业分析来有效地对一些不增值作业加以消除,从而以最低的成本消耗来将顾客价值“最大化”,以此来将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提供给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作者:毛瑶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一、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学科内容的界定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我国会计学专业的三门核心课程,但是三者在内容上的重复率达60%以上。其中,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核算的需要,成本会计已经发展成了具有与管理会计一样的关于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信息的职能,成本管理会计发展成了以管理为中心的成本管理会计;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主要集中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决策分析、存货控制、销售预算、经营杠杆与本量利分析、业绩评价等方面。鉴于以上实际情况,为了解决三门学科的交叉问题,可以将三门学科进行整合,将财务管理单独分离出去,然后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整合,形成成本管理会计。
二、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是在对心理学、管理学、社会文化学、历史学等相邻学科的借鉴、运用和创新,其中对成本管理会计影响比较大的是管理学。
1.古典管理理论与相应的成本管理会计思想
(1)科学管理管理理论与管理会计的产生
泰罗于1911年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其理论思想主要有:产品差别计件工资制;科学的挑选工人;工作标准化;能力与工作匹配等。当时的工业化程度快速增长,传统的成本核算的方法已明显不能满足企业适应竞争力需要的要求,于是具有预测未来功能的预先控制新职能应运而生,这标志着管理会计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是此时的成本核算还很不系统,它仅是为适应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而附带产生的理论,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方法体系和理论。(2)一般管理理论与管理会计职能法约尔于1916年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首次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它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要重视各个职能科室管理的思想,指出管理的职能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与之相对应的成本管理会计的职能发展为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
2.行为科学理论与行为管理会计
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和早期的管理理论忽视工人的个人发展和情感需要的问题,很多学者于20世纪30年把社会学与心理学引入到了管理中来,于是出现了行为科学理论。这一时期的理论主要集中在有关员工的个人需要、动机、激励和同管理直接相关的领导理论两个方面。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管理会计思想主要有:①决策行为观: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决策中必须做到协助企业进行目标多样化决策,寻找满意解,使之与企业目标相协调。②预算行为观:吸收下级的预算决策,制定多样化、多层次的预算体系。③控制行为观:从物质与精神方面激励员工,保持局部与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同时经常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差异分析,然后与预算执行层进行探讨分析。
3.现代管理理论与现代管理会计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管理学派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经验主义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形成了“管理理论丛林”。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有决策理论学派的“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科学学派的数学模型在管理过程中的运用,经验主义学派的案例的归纳整理研究等。这段时期管理思想的发展直接推进了管理会计思想的发展,赋予了管理会计新的研究方法,管理会计开始重视如何为管理会计计划和管理控制提供及时和有用的信息,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题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
三、成本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成本管理会计框架构成的出发点,对框架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关于逻辑起点的问题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本质起点论:中国煤炭经济学院的王棣华教授认为本质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它可以很好的回答管理会计是什么,进而指导管理会计框架的构建。对象起点论:中国人民大学的孙茂竹教授认为,“对象”针对性强,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因此管理会计的对象可以作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目标起点论:中央财经大学的孟焰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的目标居于最高层次,指引着管理会计的发展,因此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应是管理会计的目标。目的起点论:以孟焰为课题主持人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在2007年,在分析了各个逻辑起点的优劣后指出,以目的作为逻辑起点可以保证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的优化,因此提倡以目的作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论。
四、成本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
第一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为:①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础;②管理会计的本质;③管理会计的目标;④管理会计的对象;⑤管理会计的要素;⑥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第二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为:①管理会计的起点理论层次;②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层次;③管理会计的核心理论层次;④管理会计的实务理论层次。第三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为:①管理会计的目标;②管理会计的概念;③管理会计的原则;④管理会计的技术。
五、总结
从以上各部分的分析不难看出关于管理会计的很多理论还存在很大的争议,管理会计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于成本管理会计框架的构建,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首先要统一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进而分清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学科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成本管理会计,以使管理会计的理论形成体系,并更好的为人们所学习和应用。
作者:彭志成 苏锐静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