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6 04:31:48
导语:在职业道德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专业型法律硕士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探索
1.法律诊所式教育。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美国的法律诊所,已经在多年的实践运用中被证明是法学专业的学生升华理论知识、获取法律经验、培养实务能力、锻炼职业技能与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法律诊所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中,围绕学生承办的实际案件,采取提问、讨论、模拟、反馈等方式,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得实践和法律上的知识;课堂外,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案件,在实务中提高自己法律理论的运用能力,获取法律职业的实践经验,培养法律职业道德意识和素养。因此,在高校对专业型法律硕士的教育中更多的运用法律诊所课程和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专业型法律硕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意识,特别是律师职业技能,以实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统一。
2.课堂教学与远程观摩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在我国两千过年的教学体制和理念中都占据着首要的位置,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以“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对于实用性极强的法学专业和专业型、复合型的法律硕士来说,法律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仅仅只有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我国包括中国政法大学在内的少数高校与当地法院进行联系,构建法庭审判的远程观摩网络,让学生不出校门,在教室中就能观摩到各类案件的法庭审理过程,并能够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认真学习和研究律师、法官以及检察官等法律职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课堂教学与远程观摩的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和运用技巧。
3.实习与研究相结合。教师与律师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一个在研究中研究,一个在实践中研究,大学教师甚至教授,通常都是埋头做学问,理论能力和学术能力很高,但却忽视了实践。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多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学生的实习成为毕业和就业前的一道程序。但对于专业型和复合型极强的法律硕士来说,虽然其在就业和择业方面比法学专业的学生有着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但是专业理论功底较弱,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胜任能力存在一定问题。增加专业型法律硕士的实习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只有更多的进行实习,深入法律职业的基层和实践中,真正与法律职业工作者联系在一起,才能发现目前我国法律职业道德的现状和问题所在。让学生更多地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和总结,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实务技巧,培养职业道德。
二、总结
虽然长期以来,高校教育对专业知识和技巧教育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法律职业道德的陶冶和提升。但是目前,高校教育已经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积极改革和探索教育模式。相信通过法律诊所、实习教育、庭审观摩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愈来愈多地运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会更多的改善和提升。
作者:宁翠明单位:湛江市麻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一、大学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现状
现如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缺失的情况。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大学里严重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单纯对法律条文进行讲授并不意味着学生会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尤其是会计方面,很多都需要他们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就更需要他们要有坚定的道德信仰。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也主要停留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二)大学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差
大学生对于道德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行为规范,当前大学的道德教育只突出了规范约束的作用,只重视告诉人们不应该怎样,却没有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大学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差,没有认识到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个人自我实现的手段。
(三)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专业的教师本身缺乏职业道德意识,所以,他们自然而然也没有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教学里面。目前,会计准则全面更新,会计学老师的教学的任务也十分繁重,所以,他们在教学的时候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反而忽视了他们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存在弊端
就目前而言,会计专业教育仍然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反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而对于现实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职业道德问题,专业课老师也只是一带而过。所以,当这些学生毕业之后,他们也不可能变成合格的人才。
二、为什么要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校企对接
进行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校企对接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具体可归纳如下。
(一)校企对接能够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技能
会计人才培养跟着市场走,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建设跟着岗位走。要不断地更新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要求、贴近会计岗位技能的需求。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的建设,尤其是职业道德的教育还远远落后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同时,这也是产生大学生难以就业的原因之一。
(二)校企对接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校企对接可以实现课堂的教学与岗位的训练结合,这样既丰富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又可以使职业道德的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校企对接的过程中老师们会经常采用角色互换、情景模拟、体验、等教学方法,这种模式重视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指导学生进行企业实践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跟踪企业的发展形势和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更新自己的知识,进而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前瞻性,最终实现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科研、管理之间的有效衔接。
(四)校企对接推动了校企间合作共赢
校企对接模式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知名度,有利于提升会计学科的发展水平。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校企对接这种模式可以十分有力地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双向发展,使他们实现互利共赢。对于企业来讲,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企业员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同时也可以增强那些新进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校企对接途径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校企对接可通过如下几条措施来实行。
(一)在校企对接的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在校企对接的过程中突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在校企对接的实践的过程中,高校要善于借鉴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结合企业在会计工作中所出现的一些典型的道德困境来教育学生,并把这些鲜活的案例编排成教材,这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来言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二)以校企对接为关键,加强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沟通交流
在校企对接的过程中做好信息的整理和反馈是一件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事情。在教学阶段,合作的企业可以及时地将企业特点提前传达给学校;同时,在企业实践阶段,学校也要及时地了解学生们的表现。一段时间之后,学校应要组织召开由校领导、专业教师、学生、为主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座谈会,并对对座谈会中大家所提出的一系列的意见进行收集整理,之后以书面的形式向学校和企业反馈,促进双方的交流。
(三)课程配套为基础,辅之以实践性的会计职业道德教学
在校企对接的相关活动中,老师可以贯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这样的话就可以提高这个课程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的理解,最终让学生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起较强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
(四)加强双师建设,促进校企共赢
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校企对接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会计师对接,实现双向教学,可以促进校企共赢。从传统的观点来看,高校专业教师的优势在于知识面广、专业理论系统性强,而企业的会计师的优势则在于实际操作的能力强,操作熟练,技能娴熟等方面。这便要求专业课老师与企业技师能够合作起来,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们能够更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作者:陈仪单位:湖北益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宗旨的基本内涵
1.为增进社会生产力之准备
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是现代教育理论经常谈到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一,早在民国初期,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建设者们就意识到了这一点。1917年左右,陈独秀就提出“职业主义”思想,职业教育应致力于发展个人生产力,致力于公共安宁幸福社会的建设,他说“:今日之社会,植产兴业之社会也;分工合理之社会也;尊重个人生产力,以谋公共安宁幸福之社会也。”α黄炎培进一步指出,一战后的各种职业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生产教育,应该把职业教育作为增进生产能力的手段之一,进一步阐明了发展职业教育与增进生产力之间的联系。这一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虽然带有明显的生产教育思潮痕迹,但其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要服务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把它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宗旨之一,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有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发展。这一思想观念不仅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唯理研究观念,而且为今后的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2.个人职业发展幸福之准备
在原有的职业教育目的的“四要旨”基础上,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凝练为“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α他从教育的作用的角度提出,职业教育不仅是使人获得谋生手段,解决生计问题,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生活乐趣,使人通过一定的职业手段实现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职业发展幸福,也就是他所说的“治生”与“治乐”,“治生”是阶段性目的与手段,而“治乐”才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治乐”是黄炎培在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调查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他关于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的最高认识。虽然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他所说的“治乐”仍是一种朦胧认识,未能阐明其具体内涵与手段,但却为从学生个体出发,探索职业教育的深层次作用打开了一扇正确之门。
二、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高职教育宗旨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不仅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生存能力,而且还十分注重教育的社会效益,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的局限,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其基本理念对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也具有相当深远的现实意义。
1.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与职业发展的统一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先贤们强调职业教育既要授人以技能,以解决谋生问题,又要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强调要坚持做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职业发展相统一。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肩负着解决学生职业发展问题的使命,而且它还属于高中或中职教育后的大学教育范畴,是学生个性发展走向成熟的最好阶段,理应承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任务。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应充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做人和做事两个层面,科学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实施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方式与手段。坚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心,但不偏执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既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又要注重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到让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职业发展、做人与做事相统一。
2.坚持德育为先,实现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统一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先贤们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为个人“谋生”与为社会“造福”的辩证统一,这一观点放在今天,就是说要坚持职业技能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这一理念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合格、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理念不谋而合。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不应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不断贯彻落实单招政策的今天,高等职业院校招收的大多数学生是成绩很差的高中生与中职生、技校生,在知识水平、做人做事、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缺失,其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懈怠性与社会急需之间存在鲜明的反差。另外,从学生就业后的发展来看,职业技能素质是职业入门的敲门砖,而思想道德素质则是学生就业后能否能留下来,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解决“进得去”的问题,而且还要考虑“留得住”的问题。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建立全方位育人机制,实现学校管理育人、教学育人与服务育人相结合的全方位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模范感染作用;二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功能的新形式、新方法;三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体系中加大职业教育分量,使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且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目的,实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3.高等职业教育应致力于以学生的职业发展幸福为终极目的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观点,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职业教育如果只解决学生就业这个眼前问题,而忽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幸福问题,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毒害。高等职业教育应牢固树立以学生的职业发展幸福为终极目的的职业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协调学生职业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局部利益与眼前利益关系,统筹就业教育与职业发展幸福教育的关系,使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作用最大化。
作者:吴华彪
1专业课程教学中体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行业关注的永恒话题,但目前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以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课程为主,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进行强化式教学,让学生被动地记忆接受各种法规条文,培养职业素养的效果较差。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以及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选择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现职业道德教育,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①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涉及到学生就业所从事的各项会计业务核算,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每个工作岗位、每种业务核算中应该遵循的职业要求;②学生及教师对财务会计课程都较为重视,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财务会计课程中体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选取
通过向行业调研,总结出实际工作中对职业素养要求较高的几个岗位,并对每个岗位上所要求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将其运用到教学内容中。(1)出纳岗位。主要货币资金核算,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等结算。有关挪用公款、公款私存、借用账户、私设小金库等方面违规行为均涉及到出纳岗位。(2)存货核算岗位。主要在存货成本核算、跌价准备等方面容易出现虚列成本、虚报利润等舞弊行为。(3)资产核算岗位。主要在固定资产折旧、资产减值准备、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划分等方面出现问题。(4)往来结算岗位。主要包括应收应付长期挂账、坏账准备计提等方面的违规行为。(5)收支余结算岗位。主要涉及人为调节利润的违规行为。(6)总账岗位。在一般企业总账即财务主管,主要涉及对外提供的报表数据存在虚假等违规行为。教师在讲授每个知识点时,可以利用相关的违规案例,让可能出现的舞弊行为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理解实际工作中哪些行为违反了职业道德,以此更加提高了职业道德意识。
3财务会计课程体现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
3.1小品情景教学
将违反职业道德的案例由学生模拟成小品,其他学生指出小品中各人物行为正确与否,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比如,某局长A指示某干部B通过虚假发票手段报账,从单位财内套取资金或载留收入,私设小金库资金注册成立M公司,A指派C担任公司经理,公司成立后其又指示经理D采取假发票报账,虚设人员支出,经营收入不入账等手段在公司设立小金库若干。教师选择四名同学分别扮演A、B、C、D4个人物做出小品展示,由其他学生判断各人物分别违反了哪些职业道德。这种情景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判断出职业规范的要求,使其在毕业后能以更高的职业素养适应实际工作。
3.2SEMINAR教学法
SEMINAR教学法源于西方学校,现在广泛运用在西方高等教育中。该方法以研讨式教学为主,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SEMINAR教学法需要学生事先大量阅读资料,而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安排比较紧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大量案例教学的同时,可一个学期使用1~2次SEMINAR教学法。教师可提前2~3周将研讨主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由组合、自行选择与某项业务核算相关的违反职业道德的案例。前期准备结束后,由抽签决定需要展示的组别,其余采用报告的方式递交成果。学生可根据搜集的资料针对业务核算中的某种违规行为做出课上展示。展示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其余学生参与讨论提问,由展示的同学负责解答。完成展示后,由教师对所涉及的各项违规行为进行总结。
3.3鱼骨图分析法
鱼骨图分析法是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所创造的,可以用于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解决问题。鱼骨图可分为3种,即问题鱼骨图、原因鱼骨图以及对策鱼骨图。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可以采用问题鱼骨图分析某些知识点所反映的职业道德要求。以自营建造固定资产为例,将建造固定资产作为鱼大骨,购进工程物资、领用物资、借款费用等每个核算知识点作为鱼中骨,而每个中骨上都会出现若干个与职业道德相关联的鱼小骨,具体如图1所示。通过一幅形象的鱼骨图,将建造固定资产核算环节中有可能会出现的违规行为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这些知识点所反映的职业规范要求。
综上所述,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财务会计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能更为直观地理解在这些专业知识上所涵盖的职业道德要求,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薛梅 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中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化的技能,更要以就业为导向,具有明确的社会性,尤其是对于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更要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所以作为中职会计教学的老师,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把爱岗敬业、坚实原则、诚实守信等等方面的内容渗透到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本文从多个方面说明对学生进行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学;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会计专业的人才更是各个企业所关注的重点,只有保证财务人员的品行与道德,才能保证财务工作不出问题,保证会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一、培养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
作为会计专业的老师,在进行会计专业课程的讲授时,一定要把爱岗敬业的操守放在首位,这样才能让学生们认识到会计这个职业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才能真正发挥出会计行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只有带着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去进行学习,才能在工作中达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境界,所以老师在进行会计专业课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带出去,去进行各种社会实践,与企业接轨,与税务部门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明白岗位的重要性,另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比如说,可以进行会计实务演练,让大家从各种角色的扮演中去体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不可缺失,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二、培养中职业会计专业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
作为一名会计人必须要具备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作风,因为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基础,只有内心诚实的人,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才能避免一切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也可以说,诚实守信是中职会计教学工作中必须要进行重点教育的一项内容,也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就当前我国的形势来看,因为经济的发展,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也侵袭着财务工作的正常秩序,如果作为会计人不能严守职业道德的防线,就不能抵制那些歪风邪气,不能让会计工作正常发展,更难以使企业得到长效的发展,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老师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他们必须把“信用”两字彻底贯穿到学生们的内心深处,让这些学生明白,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更是会计人的原则,失去了是很难再找回来的。
三、坚决杜绝各种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
近年来,许多企业涌现了一些造假的行为,在账目上做手脚,以满足个人的私欲,这不仅违背了做人的准则,更是会计人员的大忌,而且我国的会计法也有明确的规定,如果发现有在会计账务中动手脚的行为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所以,在进行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遵纪守法,按照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办事,不论是简单的凭证填写,还是一些报表的编制,都必须要有严格的流程,即使是制单人、审核人,也要进行规范的本人签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责任明确,账目清楚,也只有严格遵守会计制度,才能保证会计市场秩序的稳定性和各项数据、信息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做到为企业的发展及规划服务,而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也只有在这种良好环境的熏陶下才能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做一名合格的会计工作者。
四、坚持原则,不受引诱
可以说在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纯洁无瑕的,对于职业道德教育也是铭记在心的,但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的到来,各项社会不良风气难免使一些会计人受到影响,所以对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一定要强调坚持原则,这样才能让他们不会受到一些物质利益的引诱,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且这样的德育教育一定要坚持不断的进行,时时给学生敲响警钟,只有坚守会计职业道德操守,才能保证在走上社会以后不会被形形色色的不良现象所诱惑,才能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比如说,有些企业为了偷税、漏税就会在开具发票时想方设法的进行销售收入虚假账目的伪造,有的少开销售量,有的少记利润等等这些事情都是违背会计准则的,是不可取的,老师在进行课堂教育时,一定要把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列举出来,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和思考,找到这样记账的错误,并分析这种错误所导致的后果,以及所要承担的责任,使学生心中更加明确自己所要走的正确路线和方向。
五、作为会计人要以国家的利益为本
我国在九十年代打破铁饭碗以后,许多国有企业纷纷倒闭,而各大私营企业则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命脉,但这些私营企业管理阶层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老板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为了让企业赚更多的钱,就会要求会计部门做假帐,因为虽然我国的会计制度一直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当中,但仍旧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如果一些企业会计工作者要钻会计法的空子,将会直接损害到国家的利益,如果不按照企业老板的意图去做,可能会失去工作,而这时的会计工作者就会处于两难的境地,因此,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老师必须要引导学生,作为会计工作者必须要以国家利益为本,不论何时何地,都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遵守会计法,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严格的进行账务处理,这是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应该具备的道德规范,更是中职会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只有坚决做好会计法规的维护与宣传工作,才能与各种不良风气做斗争,才能使企业得到良性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职会计教学的任务非常的艰巨,只有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为中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才能维持会计工作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腾飞。
作者:陈营 单位:单位河北省机电工程技师学院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将身为人师,其对他们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及其他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本文通过分析师资建设的热点话题,探讨如何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论题。保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百年大计在于教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性因素是培养师德,师德培养的基础在于师范院校的学校教育。但是,在我国目前师范院校的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方法比较僵化,教育效果还差强人意。因而,探索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和方法是一个重要论题。
【关键词】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建设
一、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现状
1.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教师应具有怎样的职业道德?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我国有着明确的规范性文件中所作出的具体规定,如对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于2011年12月30日,由国家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一《规范》教高等学校教师的师德界定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6个方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国家教育部2008年修订,亦包含6个方面的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论从对师德的概述和分类阐述的内容看,虽然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师德内涵有所区别,但本质性的内涵是共通的,那么可以师德的共通性内涵来探讨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以特殊性内涵来探讨具体到某一层级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内涵。从师德的共通性来讲,教书育人是核心内容,教书育人需要“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与学生一瓢水”。教师的学识修养和师德修养共同构成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既需要在学识上成为能够以广博的修为来满足教给学生和教会学生的需要;亦需要在德行上能够以良好的修为。若教师在学识修养和德行修养上处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状态,又怎么能培养教育出品德高尚学识厚成的学生呢?“正人必须正己”,“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俗语都可用来说明教师加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代表个人的德行状况,黑必将与他们的学生的德行养成质量联系在一起。2.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其一,弱化于“无形”。“形”指什么,指形成教育模式或规范。从高等师范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对比看,职业道德教育属于潜在的“无形”教育,专业课教育属于明显的“有形”教育。所谓“无形”是与“有形”相对比而言的。专业课教育的“有形”可见学校有明显的教育渠道和教育方法,有课程、实习、设备等作保证,而职业道德教育则缺乏这样的保证,处于说起来重要,体验到实际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上匮乏,处于缺乏“抓手”的运行状态。其二,僵化于“作业流程”。高市学校普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处于“例行公事”的层面,没有做到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缺乏内容、方法、载体方面的创新,没能结合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没有结合高师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摸索出适合高师院校的方法或方式,形式主义、课程主义思想严重,教育内容你改体现不出时代性,教育方法单一僵化,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僵化于完成一种作业流程。
二、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改善
其一,科学性与研究性兼容。高等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贯彻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的理念。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探索符合高师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客观规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设计上体现科学性与研究性并重,保证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符合学生修养师德的实际需要。且注意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拿出新方法。其二,激励性与自律性结合。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要在加强师德建设课程建设基础上,积极开展“三热爱、三提倡、三增强”等主题式职业道德建设活动。“三热爱、三提倡、三增强”的主题即热爱教育,提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热爱学校,提倡爱校如家,增强为教育事业建功立业的事业心。学校有计划、定时间组织学生看师表风范、礼仪教育系列录像。通过观看,让学生进行自我对照,寻找自己的不足之。不断强化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讲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时时处处能够自觉地以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其三,正面性与反面性示范相结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正反面电箱的示范作用。正面典型无疑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好的学生,可以是学生身边的同学,也可以是从同学身份已经转变到教师工作岗位上的学长们,树立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好的陷进典型为标杆,让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有身边的榜样作用可效仿。反面典型也能发挥示范作用,但这种师范的性质式来自反方向的,是反面的例子。在教师岗位上,也总有一些师德表现的反面例子,可以将这些反面的人和事拿来予以剖析,让学生在活生生的案例面前受到师德反面教员的警示和警醒。
总之,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事关我国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修养的状况,事关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视与进一步地抓好、抓实。
作者:高洪霞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摘要]时代飞速发展,当前企业在财务会计用人的需求方面也悄悄发生了改变,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财务会计专门人才是必要条件,良好的职业素养更是必须具备,职业高中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如何能做到德才兼备,由其在职业道德方面有较高素质,本文将结合笔者学校在财务会计课程中的教学实践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关键词]财务会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
近年来,随着安然、世通等世纪财务舞弊事件的爆发,自诩是世界上财务监管最为完善的美国无地自容。在追寻造成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原因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相关的会计从业者铤而走险,又怎样才能防范于未然,从源头上有效杜绝舞弊现象的出现?当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就业市场上对职业高中毕业生需求日益增大,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现实是很多职业高中还没有重视这个需求,在学校看来,动手能力强就是职业高中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与大学生竞争的最主要的优势,在教学时就把重心放在了专业技能的培训上面,却往往忽视了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这便成了职业高中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日后就职的硬伤,要知道会计作为企业关键的一环,良好的职业道德才是就职的王道。
一、目前的问题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
当前的职业高中教育重心大多放在学生的就业率和专业技能上,却忽略了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尤其是财务会计专业,由于思想上重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就业后职业素养不高的情况出现。有些学校只是将它作为道德课程的一个次要部分,当成副科学习,而有些学校虽说专业课程安排上把会计职业道德也纳入其中,但只当其是普通学科看待。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可能出现有才无德的情况,也就本末倒置了。笔者担任班主任期间曾经推荐一名财会知识方面、专业技能方面都挺优秀的学生到某企业工作,该学生对业务熟悉也很快,得到企业领导的认可。但没多久他却以无法适应工作环境为由辞去了工作。后经企业反馈信息得知,该学生在工作中总是拈轻怕重,遇到问题绕着走,遇到一点小困难也要等别人帮忙解决,无形中给同事也带去一定的压力,当同事好言相劝其应该独立完成工作的时候,他却觉得很委屈,认为同事帮忙完成是理所应当的。由此可见,仅有优秀的专业技能的财务会计人才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职业素养更是立足社会的关键所在。
(二)态度上不够科学
职业高中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直受知识学科性制约,大多以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组成的学科为中心,按照这个顺序,就业前的学期只是集中在实训上,理论教学基本结束,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变成了纸上谈兵。在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上,大多数的教师仅仅能做到完成教学任务,就是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学生也只是听而已。至于针对性地在会计职业道德方面进行教育和培养,几乎是没有。这门课程的评价方式也相对单一,只需要期末进行书面考试,一个分数就可以完成学生在会计职业道德的评定。此举也造成学生认为这单单是一门考试的课程,及格了就可以达到企业用人的标准,自然也就忽略了开设这门课程的真正用意。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明细,职业道德得以慢慢形成和发展,此后才有了多种多样的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其中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会计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总结的主要内容有八个方面:1)爱岗敬业。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要求会计人员正确认识会计职业,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热爱会计工作,敬重社会职业。2)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保守秘密,不为利益所诱惑。3)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公私分明、不贪不占,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4)客观公正。要求会计人员端正态度,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保持应有的独立性。5)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国家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坚持按相关法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6)提高技能。要求会计人员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业务水平。7)参与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主动协助领导决策,积极参与管理。8)强化服务。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从这些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会计职业道德不是空泛而谈,是有针对性的行业良心。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自觉了解这些内容,并在学习工作中以此为鉴,培养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思想。而作为教师,更应该把相关的会计职业道德内容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时刻提醒学生在行为方面规范化,为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经得起考验打下基础。
三、改进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财务舞弊事件就是最有力的例证。因此学校应重新定位会计职业道德,把它作为真正的主科进行学习,评价方式也应从书面考试的方式过渡到等第制的评价方式,评价结果采用等第方法表示,专业考试成绩作为参考,综合评分。这样也有利于学生重视会计职业道德,而不是停留在以考试作为最终目标的错误认识上。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开一些讲座,邀请企业的高层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切实了解企业的用工在职业素养方面的需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思想有一定的帮助。
(二)转变态度
要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就离不开学校的悉心培养。首先从教师到学生都应该转变自身的态度,从教材中走出来。课堂上填鸭式教学会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穿插教育,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训课,都可以通过分析学生身边的各类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会计职业方向。特别应该与学生的实训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觉努力,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也可以通过加强校企结合,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同时接受企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一来,学生应该能够更好地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在面对实际会计岗位的种种问题时就可明辨是非,解决道德冲突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作为职业高中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不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过得硬,良好的职业素养也至关重要。尤其是用人企业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必须不断进行自我增值,才能不被淘汰。学校也应从实际出发,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
作者:潘湛明 单位:信宜市职业技术学校
一、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价值目标模糊
在高等教育这一整体系统中,德育居于主导和统帅地位。整体而言,高校“德育为首”的理念还不够全面深入,德育总体目标还不够明确,甚至有些模糊,这也使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颇具模糊性。相对于德育效应,智育效应更具显性、及时性和可测性。因此,在绝大部分高校教学教育质量评估过程中,智育处于中心地位。这一方面使包括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内的德育在高校全盘工作中失去了应有的位置,另一方面使高校德育出现了“过度智育化倾向”,倾向于将德育作为一门专业知识性的课程来传授,过分倚重单向灌输和考试,很难使学生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些高校在确立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时,忽视了外在环境的持续变化,没有统筹兼顾大学生群体特征和个性发展诉求。这种目标过分强调共性,充满了理想化和泛政治化的色彩,缺乏应有的层次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都想管用”的设计初衷变成了“很难管用”的现实尴尬。
(二)制度惯性明显
现行的高校德育制度体系,基于以往的历史背景、历史经验和社会环境,既有正式制度构成的刚性约束要素,又有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的“软约束”。调查显示,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高校德育制度体系总体是比较健全的。相较于其他工作制度,德育工作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容易固化成德育主体的工作习惯和理念,久而久之,难以改变。这其实就是制度的惯性所致。当前,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社交网络方兴未艾,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环境,包括教育的主体、方法、形式和途径等。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实施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制度没有及时修订或废止,已经部分或完全失效。另外,一些教育工作者因为多种原因,不太熟悉新的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按照老制度固化所形成的经验来处理新情况和新问题,常常显得捉襟见肘,遭遇“雾里看花”的迷茫。
(三)德育评价滞后
近年来,高校德育评价日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尤其是高校德育评价中的一些误区。当前,相当一部分高校仍然用试卷来考核德育效果和评价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第二课堂的德育实践活动、道德品行养成在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权重偏低。整体而言,当前大学生德育评价,既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有缺乏合理的评价方法。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之中。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德育工作者用静止的标准体系去衡量个性不断发展的受教育者,当发现被评估的受教育者德行与评估标准不一致时,往往只会单方面否定被评估者,而不去反思已有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是否科学合理。同时,还有些德育工作者简单的将德育评价等同于政治教育评价,使评估结论失真或以偏概全,甚至造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立。
(四)主体角色单一
建国以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全国德育在顶层设计上将德育工作者列为单一的德育主体,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包括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内的高校德育深受这一理念影响,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很多高校一线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偏执认为学生像道德容器,只管从外部灌装,而忽视了容器内是否发生了积极的化学反应。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德育工作者,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职业认识也较为单一。比如,授课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而不是“教人”;一些肩负德育职责的后勤岗位人员,常把自己当成“保姆”,使学生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强,不利于其自立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一些管理岗位的工作者,把自己当成“警察”,很难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高校普遍推行学生助理制度、校内勤工俭学制度和项目管理制度之后,一些德育工作者甚至把自己当成“老板”,把大学生当成“临时工”和“雇员”。这使得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角色经常缺位,影响了教育实效。
(五)资源整合乏力
首先,从高校内部来说,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资源缺乏整合。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金、场地、时间、设备等要素,相对于高校其他教育教学资源有其特殊性,但当前,这些资源在利用程度、利用范围和利用效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进行有效整合。其次,从大中小学德育资源的衔接角度来看,各层级德育资源相对独立,缺乏有效衔接。整体而言,大中小学德育资源既缺乏整合,又难以共享。再次,从全社会层面来看,高校校内德育资源和校外德育资源没有完全融合。一些高校困于“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定势,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量,很少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展德育实践,让一些有意为学生德育提供支持的社会组织望而却步。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社会生活中过分逐利,忽视了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想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德育开展提供便利和支持。
二、协同学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既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道德教育的一般属性,即社会性、时代性、实践性。协同学作为复杂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许多学科领域密切相关,吸收了很多前沿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化的共同特征和一般规律,在无生命自然界与有生命自然界之问架起了一道桥梁,具有很强的普适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分析、建模、预测以及决策过程。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是一个具有显著复杂性的开放系统,由人、组织和环境三大基本要素构成,并且每个要素又嵌套多个次级要素,各个层级和各种要素不断从外部接收信息和向外部输出信息,通过自组织推动系统在不断发展。因此,将协同学的相关理论引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的分析和优化,从理论层面考察,有利于进一步创新和丰富高校德育理论,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专业化支撑和科学化水平;从实践层面考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高校德育运行机制,切实整合德育资源,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渠道,突破制约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的现实瓶颈。在协同学视域下,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具备序参量、控制参量、自组织演化和随机涨落的特征。
(一)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20世纪60年代末,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物理学家哈肯(Haken)教授从事激光理论研究时发现,激光是一种典型的远离平衡状态时由无序转化为有序的现象。他以此为基础总结了不同现象或系统中有序结构形成的特点与规律。1971年,哈肯与经济学家格雷厄姆(Graham)合作发表“协同学:一门协作的科学”一文,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并强调“无论任何对立的双方,只要在同一个系统内,在同一目标下,都存在着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都可以实现协同发展”。之后,哈肯相继公开出版《协同学导论》和《高等协同学》,系统阐述相关理论,使协同学成为了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协同学由一系列严密而复杂的原理组成,吸收了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规律。协同学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其中“控制参量”是影响系统运行状态的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因素。随着控制参量的不断变化,系统接近质变“临界点”时,内部各子系统的关联作用不断增强,子系统的无序运动状态会逐渐变弱。当控制参量达到“阀值”时,子系统的关联作用显著增强,并呈现出有序的运动状态,产生了“序参量”。序参量源于所有子系统对系统协同(有序状态)的贡献总和,体现了系统的宏观有序度,是系统发生质变的显著标志。系统处于有序状态,并不意味其子系统及其组成要素“完全受控”。子系统中仍然存在无规则的独立运动,或强或弱,有时还会产生局部耦合,遇上外部环境的变化会使序参量在一定范围内“涨落”。系统在外部环境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其子系统也会向更加有序或无序状态发展,这源于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如果系统在自组织作用下,趋于更加有序的运行状态,称为“良性涨落”,反之则称为“不良涨落”。
(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协同学特征
1.序参量特征
协同学指出,在系统演化过程中,有序参量起决定性作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是一个由目标、内容、主体、方法、阵地和环境等多个子系统组成且具有复杂性的开放系统,而各个子系统又嵌套多个次级要素。各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演化的不同阶段,各种参量和要素的作用完全不同,但会形成以实效性为序参量的有序集合。随着各子系统及其要素的不断竞合,在序参量集合中最终产生了系统的主导序参量,从而主导着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的宏观发展方向,支配着子系统的行为。
2.控制参量特征
协同学认为,系统从无序态转变为有序态,既有内因,又有外因,但内外因皆与控制参量相关。因为控制参量既会影响系统与外部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又会影响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同程度。就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而言,不同子系统在目标诉求、组织文化、价值观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信息共享机制、激励导向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等尚未建立或健全。这些因素加剧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子系统及其要素间的差异性,导致系统产生远离平衡的“熵”。随着“熵”的累积,系统将开始偏离平衡状态。因此,增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协同增效的动力,必须把握好系统的控制参量,以管控“熵”的快速累积。
3.自组织演化特征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的整体行为和功能并不是子系统行为和功能的简单叠加,在协同机制、激励体系、社会需求、国家政策等外部因素作用下,其子系统和人才、技术、信息、知识、资金等要素不断深度融合,进而形成一定的自组织结构,并不断的进行自我调适,如图3所示。在此基础上,各子系统及要素也将形成全面依赖的关系结构,产生单个系统不具备的新结构和功能,促进系统的高级有序演化,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因此,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要创建协作型、互助型、学习型的平台,并健全激励机制,实现系统要素的有序流动,提升系统协同增效的自组织动力。
4.随机涨落特征
随机涨落是指系统受内外因素共同影响,序参量瞬时值常常偏离平均值的现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要素具有互补性、共生性,经常处于一个远离平衡的状态,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会出现变量涨落的情况。这种涨落分为良性涨落和不良涨落。其中,促进系统宏观有序的涨落称之为良性涨落,否则,则为不良涨落。如宏观政策的调整、重大典型的培育、新媒体技术和新软件的应用等,可导致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放大良性涨落效应。高校应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激活教育主客体活力,放大涨落效应,以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趋于良性涨落。
5.非线性作用特征
协同学强调,系统的演进离不开子系统及其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恰似哲学意义上的“矛盾”,是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演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指导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我国高校德育领导体制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特征,一些矛盾还比较突出。如学生意见表达渠道不畅、师生信息不对称、工作制度不合理等带来的信任危机、管理危机,对金字塔各个部位和层级形成的冲击力完全不一样。与此同时,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及其子系统和要素与环境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环境的细微变化,对子系统及其要素的影响力也不一样。
三、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优化路径
近年来,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社会关注和热议的民生话题;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和用人单位却招不到或招不满的人才,社会出现“就业难”和“招工难”的双困局面。一些大学生加入“自愿性失业”行列,成为“啃老族”;还有些大学生频繁的跳槽,成为“炒老板鱿鱼专业户”。面对这些现象,社会各界开始全面反思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如前所述,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确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价值目标模糊、制度惯性明显、德育评价滞后、主体角色单一、资源整合乏力等,严重制约了其实效性。协同学的普适性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复杂系统性,使二者能有效契合。在大学生职业教育系统的改造和优化过程中,科学引入协同学理论,全面推进目标协同、内容协同、阵地协同、方法协同、主体协同、环境协同,既是大势所趋,又是迫在眉睫。
(一)目标协同
高校要使具有不同利益诉求、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子系统及其要素形成强大合力,前提是构建一个教育主客体都能认同的目标体系。如果被集合起来的诸多单位或个人缺乏必要的目标整合机制,教育主客体价值理念相互冲突,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将事倍功半。对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而言,目标是其“主导序参量”,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突出特点是一元化、理想化、刚性化,重心偏高,片面强调政治性和统一性,缺乏规划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处于一种结构性困境,即子系统结构不完善,大系统基础不稳。同时,在实践中常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把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当作教育起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起点设置不当,过分强调社会价值,以“人民伦理”来塑造学生“无我”的道德境界,对学生道德的个性和自我利益的正当性等进行全面抑制,甚至彻底清除,难以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因而影响教育实效。二是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和教育目标混为一谈。这致使原本不简明的高校德育目标变得更加模糊。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体系由总目标和分目标子组成。对于高校而言,只有将其总目标科学分解成多层次、多类型和有序列的分目标,并构建有力的支撑点,才能组成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系统。因此,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协同重在四个方面。一是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协同。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主体意识、自主自立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其良好的社会公德,使学生对社会和集体高度负责。二是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远期目标协同。合理构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发展链,形成目标的有序性和完整性。三是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协同。通过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外因对内因的有效刺激,使受教育者内在的知、情、意、信、行等要素相协调。四是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协同。实现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超越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二)内容协同
内容体系是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日臻完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运用协同思维来解决。首先,强化“纵向协同”。目前,大、中、小学德育“各自为政”、“各负其责”的状况,造成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脱节、越位、遗漏、重复等问题。一些高校在工具理性主义观念的影响下,忽视了学科课程的德育功能。因此,全国亟待依据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按照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原则,构建一个贯穿大中小学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从而强化其自身的“自组织作用”。其次,强化“横向协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能作茧自缚,应在“中国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际元素”,以此增强本系统的开放性。尽管欧美高校与我国高校在社会制度、管理体制、教育传统等存在差异,但其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生态文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国家意识教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耦合。这些经验正是维护高校德育系统平衡的“负熵”,将强化我国高校德育内容的时代性、世界性,增进学生和社会对德育内容的认同,从而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再次,强化“内部协同”。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一些组成要素陈旧、孤立、分散或重复,要素匹配性欠佳的问题有时还比较突出,甚至各要素之间还出现相互悖离的现象。因此,高校要坚持“确保方向性、凸显生活性、强化时代性、把握灵活性”的原则,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思想实际和社会形势,促进显性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的协同,知识性内容与情意性内容的协同,政治性内容与生活化内容的协同,构成有序、有效、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
(三)阵地协同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阵地是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必须依赖的空间。家庭是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起点,学校是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网络和新媒体是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渠道和各阵地的联系纽带。四个德育阵地的协同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在优势互补基础上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使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最大化。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更加紧密。在校内,传统“三点一线”(教室、寝室、自习室)德育阵地地位依然牢固。2008年起,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办机构免费向大众开放,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阵地拓展带来新机遇。但一些高校因为资金、安全、政策和传统观念的制约,校外德育阵地建设相对滞后或停滞不前。同时,还有一些高校陷入“只挂牌,不使用”的尴尬境地。家庭、学校、社区和企业均是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的重要阵地,但四者在协同增效方面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因此,促进第一课堂阵地和第二课堂阵地协同,形成阵地育人功能合力,是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阵地协同的重点。相对于传统教育阵地,当前互联网和新媒体正在营造无比宽阔的虚拟阵地。近两年,中国最流行的20个移动应用,在网络上累计下载量超过33亿次,而大学生是其中最主要的用户群体之一。显然,新形势下虚拟阵地的缺失将使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黯淡无光。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德育工作考量,这体现了国家抢占互联网阵地的战略意图。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成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控制变量的“控制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思维、版权思维和底线思维,促进虚拟阵地与现实阵地协同,使互联网成为现实阵地的有益延伸和补充。
(四)方法协同
方法体系是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一个动态的、蕴涵着科学性、创新性的子系统。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的优劣,只有在与其实施过程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显现。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系统不断完善,但其内各个层次、各种方法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不够,“十个多于”的特征比较突出:被动说教多于主动引导,单向灌输多于双向交流,集中教育多于分散教育,显性教育多于隐性教育,传统手段多于现代科技手段,认知教育多于实践教育,理性教育多于情感教育,言教多于身教,现实方法多于虚拟方法,解决思想问题多于解决实际问题。在高校,由于多种原因影响,务虚的工作方法仍有很重的份量,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导致形式主义,如“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重在争取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关注,较少考虑受教育者的品德基础和发展需要。形式主义同样存在德育课堂之中,难以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实现寓教于乐。高校德育要取得预期成效,最重要的不是通过某一种方法的选择,而是多种方法的“黄金搭档”,形成科学的方法体系。因此,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组合运用“因材施教法”、“教学相长法”、“情感交流法”、“循序渐进法、“启示引导法”和“环境陶冶法”等德育方法,有效支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的“控制参量”,形成带来协同效应的“序参量”。对于学生而言,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知荣明耻法”、“自我反省法”、“克己慎独法”、“改过迁善法”、“防微杜渐法”、“躬行践覆法”等德育方法,才会更好促进自我的提升。
(五)主体协同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体协同旨在实现教育职能、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的有机统一,实践路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协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在强调教育主体客体化的同时,也要发挥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即教育客体主体化。高校传统德育专注于教育者的主导和主体作用,片面的将学生视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客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形成“正反馈回路”,严重制约了德育实效。因此,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尽可能的调动学生自主育德的能动性,使师生双主体相得益彰。二是教育者相互之间协同。近年来,高校德育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全员育人”和“全员育德”理念逐渐普及,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队伍、后勤队伍等主体之间的协同意识日益加强,但“遇责任相互推诿”和“遇利益相互博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和完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机制,使全体教职员工时时、处处、人人履行育人育德的使命。三是教育机构之间的协同。当前,高校已基本形成自上而下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机构和组织系统,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一些机构职责交叉导致“政出多门”,一些机构职责不清导致功能弱化,一些机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一些机构纵向衔接不畅。高校应建立一个组织和人员落实、工作强有力的德育领导小组,加强对包括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内的整个德育系统工程运作的统一领导,将把握思想政治方向、加强队伍建设、协调各个德育环节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协作和互补关系、完善德育工作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检查机制作为工作的重点。
(六)环境协同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变化“无时不有”,学生间个体和群体差异“无处不在”。如果不从环境子系统寻找合适的控制变量,系统会演变为无序的耗散结构,从而不利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环境协同需要从内外两个维度考察。一是高校内部环境子系统及其要素的协同。使校园环境子系统及其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校园组织结构要素和谐,校园要素和谐,人际关系和谐。英国剑桥大学分子实验室多年来在学术界声誉斐然,已产生了1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因为他们营造了一种自由、宽容和相互尊重的文化环境。许多科学家在这种环境下找到了实现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台。二是高校德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同。由于多种原因,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外环境协同机制还不顺畅,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缺乏整合。大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有时甚至被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削减、抵消。因此,高校要积极争取地方党政部门、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大力挖掘社区德育资源,主动吸纳家长参与和支持,形成具有层次性、互补性的德育环境系统,使相关资源和要素实现最优组合,让大学生在拟态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丰富对职业道德的认知,体验职业道德的真谛,提高对职业道德重要性认识,促进从“知”到“行”的转化和“知”与“行”的合一,有力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的全面优化,并非一劳永逸,也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动态实践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在系统优化的不同阶段,实施重点和途径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目标协同、内容协同、阵地协同、方法协同、主体协同和环境协同的要求也不一样,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动,科学因应。尽管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不可否认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因为内外部环境的嬗变和各种因素的综合发酵,一些经验已经失效,但也有一些宝贵经验仍行之有效,需要传承和发扬。协同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理论,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体在实践中需要摒弃“一根筋”的思维定势,不能为了“形而上学”而协同,而是为了“切实增效”而协同。
作者:周军军 彭进清 赵志学 单位:湖南商学院
一、研究主要方法
(一)文献检索法。以研究内容为搜索点,由国外至国内,通过已掌握的引用文献、参考文献,查找有关主题文献,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理论分析法。对国内外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发展等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总结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策略。
(三)调查研究法。采访与问卷相结合,通过对国内多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研究,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
(一)职业道德认知模糊,职业道德规范了解甚少。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漫长过程,唯心主义者往往从主观意识方面解释。与此相反,唯物主义者一般强调道德品质是后天养成的,是社会环境和教育等外因影响的结果。正确揭示出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下,通过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及个人自觉锻炼和修养而逐步形成的,是内外因相结合的结果。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滑坡与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职业道德行为的失范不是主体道德上的故意,而是源于职业道德的无知与愚昧。
1.从生源动机上说,大学生当初报考志愿的时候,22%的人是没有认真考虑,随便凑合的;42%是根据自己的分数对号入座,看能考上哪个就上哪个。说明这些学生缺乏主动职业意识和未来意识。
2.从生源结构上说,当前高职生大都是“90后”独生子女,主要来自于高中统招、中职三校生。他们崇尚独立自主,爱展示自我,高考这个人生的转折点使他们成为失意者,对专业没有足够了解,盲目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陌生的学校、陌生的专业、严峻的就业压力迎面而来,他们虽然有一定认识,但对自己在职业、能力、精神上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目标则不明确,职业理想没有确立,不能自觉设计未来,心态浮躁,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较差。
3.从社会环境上说,在国内外复杂文化思潮的巨大冲击和震荡下,高职学生容易迷失自我价值,信仰迷茫、信念模糊,常以集体主义价值标准评判别人,以利己主义的标准评判自己,呈现出道德人格二重性,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通常高职学生对思想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党建理论知识欠缺。部分学生党性观念不强,入党动机带有明显功利性,有的则随大流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反主流文化为时髦,对各种社会问题认识不透彻,并将其产生的根源归结为政府管理方式,盲目崇拜西方制度,他们对以前的“理想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产生困惑、怀疑,甚至否定。显然,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当然无法进一步完成道德社会化。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情感淡漠,职业情绪易于失控。“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没有道德理性的灌输是不行的,没有情感的培养同样是不行的”。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大多与其他专业课教学相同,重在传授职业道德知识,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实际上,大学生经过多年分阶段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并不能直接促成职业道德行为,在从业后的职业道德冲突中,解决实际问题。那是因为职业道德认知同与职业道德行为之间有一个知行转化的过程,其中有一个不可替代的催化剂,就是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情感是从业者个人对从事的职业活动内心所持的态度,受职业理想、信念制约,主要包括岗位自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合作感四个方面内容。自觉感指岗位自我觉察力,指人们清楚自己内心想法和倾向,对自己的情况和工作情况有总体把握的知觉力;责任感指在人生职业道德道德活动中,对自己完成职业道德任务的情况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经验。荣誉感指在强大成就内驱力的驱动下,个体力争优异表现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合作感指与他人齐心协力营建和谐工作氛围、实现共同目标过程中的内心体验。高职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其品德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特殊性在于这一时期是他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属于赫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后习俗道德期,这一阶段的个体应该凭自己的良知而不是外在约束行事,也就是进入了道德“自律阶段”。被戏称为“弱势群体”的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天生矮人一截,是低人一等的二等公民,一入校就有“选错了路、入错了门”的想法,从而导致一些人意志消沉、缺乏斗志、纪律松散,出现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倾向,表现出价值观上“无兴趣”、人生观上“无所谓”、世界观上“无意义”的三无现象。部分高职生的三无现象,导致他们以一种毫不在乎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因而面对应该承担的责任或应该履行的义务时,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寻找种种理由将责任推至一边,或者不理不睬,干脆拒绝或逃避。这部分学生个人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都很淡漠,更谈不上关注国家前途、民族振兴,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则淡而忘之,忧国忧民意识更加淡薄。
(三)职业道德判断功利,职业道德行为不稳定。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识的支配和调节下,在实践活动中履行一定道德原则、规范的实际行动。职业道德行为是通过职业道德判断体现的,道德判断是个人运用已有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对某种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关于道德判断,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从认知角度做了探讨。他把认知因素当做道德判断研究的主要内容。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表现为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以道德认知水平为主要尺度,随着道德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也在不断发展,从而提出最初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高职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存在脱节现象。他们一方面重视职业道德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有较高的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在自身职业道德实践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职业道德冲突中,价值判断上对一些事物的职业道德宽容度增大,善与恶的界线在一些事物上已不再泾渭分明。职业道德行为起伏波动较大,如认同诚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强烈期待社会和他人讲信用,但自身信用度不高,不讲诚信现象经常发生。
作者:丁龙江 刘哮 孙琳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1调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参考了已有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同时又加入学生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社会道德情况等,便于全面了解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状况。访谈主要内容有: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状况,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评价方式以及教学效果等。最后将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和访谈所得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2调查结果
2.1中职学校学生具有初步职业理想,但缺乏学习兴趣
当问及为何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时:选择个人喜欢的学生占29.8%;由家长选择的占35.8%;成绩不好只能选职业学校的占24.0%。回答听课情况时:选择喜欢听才用心听的学生占19.4%;选择偶尔说话、做小动作的占38.8%;总是认真听的占22.3%。从对专职班主任的访谈了解到,部分学生学习信心严重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存在逃课、考试作弊现象,部分学生即使有学习愿望,也由于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听不懂、学不会,直接影响其学习热情和能力。调查显示,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有学业挫败感,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学习技能的愿望较学习理论知识的愿望要强烈,从而忽视理论课以及相应德育课的学习。
2.2中职学校学生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但缺乏实效性
在基本道德认知方面,学生认知状况良好。当问及学校发动自愿向灾区捐款时,选择尽自己能力献爱心的学生占80.4%,选择别人捐了我不捐面子过不去的占1.5%,选择与我无关的占0.7%。当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小孩、孕妇或残疾人,选择主动让座的占80.1%,选择装作没看见的占1.6%,选择别人不让座我何必要让的占0.5%。关于职业道德,学生普遍认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当问及是否同意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时,选择非常同意的占43.2%,选择比较同意的占34.3%,选择不确定的占3.4%;当问及对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看法时,选择对职业生涯很有帮助的占79.1%,选择帮助不大的占11.5%,选择没有认识到其意义的占3.6%;当问及最能体现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项目时,62.6%的学生选择了爱岗敬业。
2.3职业道德教育重课程缺乏实操性,与行业联系不紧密
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课大多采用讲授方式,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理论的掌握。当问及对所从事职业的相关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来自哪里时,选择来自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占53.1%,选择来自在校期间社会实践的占20.1%,选择实习单位职业道德教育的占15.9%。这说明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活动不足,无法将职业道德观念和能力进行内化。当问及将来求职最担心的问题时,选择对社会缺乏了解的占27.4%,选择专业课成绩不稳定的占27.0%,选择没有工作经验的占25.7%,选择英语、计算机水平不够好的占15.4%。说明对社会及企业了解缺乏、成绩不好、无工作经验是困扰学生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其中对社会及企业了解缺乏所占比例最大。学生对企业具体职业的道德要求、规范、文化及行业职业道德不是很清楚。过分注重职业道德理论教育方式,导致学校与相关专业单位联系较少。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当问及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时,选择缺乏交流和沟通、个别指导咨询不够的占46.5%,选择职业道德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占30.3%。当问及影响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时,选择教学形式的占30.5%,选择不重视的占41.0%,选择教师形象和榜样的占17.6%,选择教材陈旧脱离实际的占9.4%。说明学校职业道德课程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需求,将职业道德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孤立出来,不注重学生的现实需求和个性特点,学生不易形成实际的职业道德体验,进而对其在社会生活中进行道德判断和职业选择帮助不大。由于德育多是软性指标,难以衡量,所以学校对职业道德课也比较忽视。另外,学生虽对职业道德有认同,但职业道德行为却与之不匹配。在回答是否愿意从事工作环境艰苦、劳动繁重、远离城市的职业时,选择非常愿意的占20.8%,选择比较愿意的占44.3%。当问及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时是否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集体利益,选择非常愿意占的22.6%,选择比较愿意的占49.9%,选择不确定的占21.1%,选择不太愿意的占5.1%,选择很不愿意的占1.3%。说明学生虽然对职业道德教育有了良好认知,但其职业行为却比较落后。在对班主任及学生管理人员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采取双重价值体系,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常常不能变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学生一方面对自私自利行为表示不满和愤慨;但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又以自身利益为上,不乐于助人,真正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学生很少。
3成因分析
3.1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
市场经济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又导致人们交往行为工具化,个人私利与社会功利的冲突与矛盾、道德裂变在各行各业表现得非常突出,出现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倾向,有些人不通过敬业乐业的合法劳动致富,而是不择手段去满足私欲,甚至挖空心思损害集体和国家利益,极大地腐蚀了各行各业的职业原则,导致社会道德规范相对薄弱且容易失控,一些消极腐败的思想观念乘虚而入。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社会,这些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其思想和行为。
3.2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不利因素
首先,职业道德教育不够全面、深入。在职业道德教材中,有关职业道德的定义仍局限于行业行为规范总和,强调职业人应该遵守、服从职业规范。在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缺乏对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大多采用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学生缺少实际锻炼、体验和感悟,不能将所学职业道德知识内化,进而转化为行动。有些学生虽然知道某些行为是错误的,但为了个人和小团体利益,放弃自身道德追求,采取实用主义态度,造成道德“知”与“行”严重背离,这也是学生职业道德认知与职业道德行为不匹配的原因之一。其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理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职学校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的信息和观点,因此职业道德教育也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引起学生共鸣,更具指导性。然而,当前职业道德教学内容更新慢,知识概念化、理论化,现实案例较少,学生不感兴趣;此外,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多为通用性教材,专业性不强,没有很好地结合行业道德特点,体现岗位特色。最后,职业道德评价方式单一。职业道德课多采用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然而道德教育是一个内化过程,该评价方法忽视了能力和行为评价;重视任课教师的个人评价,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重视教育者的评价,忽视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因此缺乏科学性,很难准确反映学生实际职业道德水平,出现学生在校职业道德考试成绩优秀,但走上工作岗位后却堕落的现象。
3.3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影响最大的则是家庭教育指导思想和方法。调查发现,44.0%的学生父母为初中文化程度,45.4%的家庭月收入为1000~3000元,单亲家庭学生较多,家长对孩子管教不严或缺乏管教方法,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高,并且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也不够。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不好,学一门技术,今后能就业就行。这种观念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职业缺乏更高追求。
3.4学生主观因素影响
中职学校学生对新鲜事物或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从而形成自己的职业道德认知;但因其思想还在向成熟阶段发展,导致其行为落后于职业道德认识。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活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建立,是非观念、意志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外界和他人的影响,这一阶段开展扎实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将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沈宇珍郭慧李文京单位:太原市卫生学校
一、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进行社会经济管理活动的会计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重视,政府宏观决策也来源于有效的会计信息。所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十分重要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以消除的问题,归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不重视
我国目前培养会计人才所制定的教学计划绝大多数是以会计知识和技能操作为主,忽视了对职业的道德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大多数是依靠社会的道德约束、宏观的道德教育来维持,只是停留在理论和制度层面,没有真正渗透到会计人员的主观意识中,造成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技能和道德意识的脱节。
(二)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
在现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给会计工作带来很大影响。有少数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良知,在个人私欲的驱使下,利用职务之便伪造、销毁会计资料,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有些会计从业人员不但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差,还诱导单位领导违章犯法,毫无原则地给领导出违反行业道德水准的主意,如做账外账,修改数据,虚报会计信息以达到偷逃税款、欺骗国家、维护经营者利益等目的。
(三)部分会计人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部分会计人员,特别是会计业务不很广泛的单位,工作比较清闲,安逸的工作环境造成一些会计人员缺乏敬业和钻研精神,业务知识接触的较少,长此以往知识生疏、老化,无法提高技术水平,如果不定期进行学习和培训,将会出现业务水平下降,无法掌握新知识,了解新的政策,严重影响会计的本职工作,没有发挥主动提供有效会计信息的作用,没有发挥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职能作用。
(四)会计规范体系和职业道德检查机制不完善
会计规范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了部分从业人员违反道德规范有可乘之机,违法者能用较低的成本带来巨大的不法利益,而且现有的法规对违反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不大,会计、财政、审计等部门各自为政,监督机制没有有效结合,无形中助长了懂法犯法这种不正常现象的蔓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检查机制的不完善,会计人员只要一受到干预和命令,就无视规定和原则,想尽办法在制度中钻空子、找漏洞。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从业人员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品质,提高会计专业技能,规范职业行为的素质教育,要求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标准,在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自身修养的同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立足本职工作,注重思想品行修养。处理好会计职业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敢于运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勇于承担起职业责任。只有深入开展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诚信道德真正转化为其内在的品质和行为规范,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法律法规的互补和结合,真正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树立职业诚信形象。
(二)完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现有的会计法律法规基本能够保证会计工作有法可依。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深入以及整个大环境的变化,会计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缺陷,需要我们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加以健全和完善。现在有的单位在会计工作中出现秩序混乱、信息失真问题,就是法律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因此,切实履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职责,加大日常会计工作的执法力度,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违规问题,必须依法进行处罚。另外,法律制度对道德建设具有保障作用,道德建设也会对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进行必要的补充,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另外在完善会计法律法规方面我们可以参考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法律保障体系,例如美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关注的是职业名誉行为、职业胜任力和对他人的责任感,强调正直、客观、遵从和保密等内容。英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强调真实、客观、公正、执业能力和保密性。法国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遵规守法、诚实正直、真实公允、社会责任感。各国虽然在具体道德规范上稍有差异,但都有一个相同的共性即诚信、公正、职业能力和社会责任等,我们在完善会计法律法规方面可以参考和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法律体系。
(三)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完善监督机制
建立科学、公正、规范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是以制度为保证,以信用为基础。设置好内部的组织机构,进行制度建设、掌握信用资源、完善评价指标、方法和监督职能。会计职业道德评价要建立在可量化、能操作的基础之上,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和信用评价制度,建立会计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有关监督体系。完整独立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可以有效监督会计从业人员,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建立一个统一的职业道德评价机构,进行社会评价和财政部门的综合评价并通过中介机构监督和检查,帮助会计从业人员提高职业素养,增强从业人员的诚信品质和自律意识。对于那些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人员,会计管理部门应当进行大力宣传和奖励,在全社会营造评价会计职业道德的良好氛围。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在现阶段经济改革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部分,关系到国家财政体系建设。会计工作涉及到的社会范围广,是经济运行的基础,而会计职业道德的薄弱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因此,不断加强和完善会计道德规范,树立职业诚信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从业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完成好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重建和完善,使会计工作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作者:陈永青单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1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爱”的教育展开路径
为了避免“爱”的教育的说教模式所导致的逆反与抗拒等消极学习心理,把其融入到各种活动中与技术技能的学习中以体验推动内化。
1.1融入团队合作活动中教育
根据当前中职学生教育教学和技能培养的基本模式,按照不同的专业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团队合作活动,让中职学生在多样性的“爱”的体验中去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具有操作性的路径有两种:一是,班级性团队合作活动。具有针对性的活动有班级学生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班级性企业见习活动、班级之间的技能竞赛活动与其他规模的技能比赛等,以此来激发学生之间相互关爱、对班级的热爱、对学校的热爱与对专业热爱的情感,为其未来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性的“爱”意识、习惯和能力。二是,小组性合作活动。是指班级内部的小组性合作,包括不同学科教师根据学科内容组织的职业环境模式、职业过程训练与职业道德角色性表演等,让中职学生在小组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下,实现更多具有社会真实性的以“爱”为内容的职业道德见习和角色性体验,不断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增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
1.2融入技能学习实践中教育
对中职学生而言,技能不仅是其中职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他们未来职业发展和职业奋斗的基础性能力,更是他们职业道德赖以存在的物质性与知识性统一的载体。教学实践中有两种展开办法:一是,关于技能的“爱”的教育。从学生未来的就业、择业、职业发展、个人理想实现与职业理想实现等方面,加强学生对自己必须学习与关系到自己未来生存、发展和创新的技能热爱教育,进而转化与提升为他们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二是,关于职业的“爱”的教育。从中职学生他们所学习的技能与职业存在着直接地关系,即学习和掌握什么技能就有什么技能资格也就会从事什么职业,通过技能学习的“爱”的教育开展和强化对职业的“爱”的教育是自然而然的。如让学生从自己不断提升的技能水平中预设和展望自己美好的未来职业发展前景,以培育对职业的“爱”的美好情感。当前,通过“校企合作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有效性和针对性”双赢的“必备手段和途径”。
2“爱”的教育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
在中职教育中,“爱”的教育、德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具有统一性的关系,在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会以职业道德集中地体现出来。
2.1培育团队精神
在科技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与其他制度建立健全和完善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人都是处在某个产业、行业与职业的一个终端,都需要其他人的支持、配合,团队精神成为了新时期职业道德的核心内涵之一。以“爱”的教育为内源动力,对培养职业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具有两个积极作用:一是,同事之间的相互关爱提升凝聚力。在中职学生中开展“爱”的教育,让他们养成关爱别人的意识、习惯和培养关爱别人的技巧和能力,以此为他们未来的职业过程去关爱同事打下善良、理解与宽容的心怀,由此同事之间充满爱进而形成“爱”的氛围,和谐的同事关系与工作关系得以实现且不断提升,职工之间的凝聚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提升性地积累。二是,同心同德的单位员工的大爱提升发展力。这是团队精神在整个单位的体现,同事之间的凝聚力会直接转化和提升为单位的合力性的发展力,大家都饱含着对单位热爱的主人翁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各种问题的解决中、困难的客服中与技术技能的创新中,推动单位或企业提升竞争力。
2.2培育专业精神
结合中职专业教育的实际,是否具备专业精神是其专业发展、专业创新、技能提升与技能创新的关键之一。开展以“爱”的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培育专业精神有效的内容选择和模式选择。其积极作用表现在两点:一是,教育学生从创造美好人生去热爱专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作为中职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只有有着满腔真诚地热爱,才能真正地投入学习和钻研中,把其转化为自己在企业或单位得到重用或晋升的资本。二是,教育学生从实现职业理想去强化专业学习和创新。专业素养和技能的不断提升,是技能人员实现职业理想的基础,也是他们藉此开展技能创新的基础,让他们的技能岗位得以优化、薪酬得以提升、职位得以晋升,甚或开展更具有远大理想的成功创业活动等。
3结语
“爱”作为一种积极地情感,在职业发展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会支持、激励与推动中职学生以更高的人生热情、专业激情与职业豪情,投入到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和创新中,为他们的人生理想、职业理想的实现蓄积力量。
作者:丁菲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道德既是指从事一定职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具有的有某种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个人基于特定职业要求、原则、规范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待自己职业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和态度。职业道德教育是以职业道德为内容的培育过程,它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知识、社会公德、道德原则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一套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和态度。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均强调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可见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素质。
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由于高职院校职业性、技能型、应用性的特点,使得在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加之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严峻,已经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敲响警钟。
(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明显欠缺
职业道德素质是高职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大学生基本都能认识到职业道德素质对将来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都充分认可职业道德的价值,但于此同时由于自律性不强导致他们职业道德素质明显欠缺。具体表现在职业道德认知水平较高,但职业道德行为能力较差。在《高职大学生道德素质及能力情况调查问卷》中显示,89.6%的学生表示,职业道德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很重要;92%的学生反对执业过程当中的不诚信、不敬业。说明学生还是很钦佩和赞赏职业过程当中高尚的职业道德人格的。但目前的高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个性突出、棱角分明,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在具体的职业道德价值选择上采取双重标准,例如在《高职大学生素质及能力情况调查问卷》中显示78.6%的学生面对同事的紧急情景,作为局外人不会施以援手;23%的高职学生与周围的同事不合作;45%的高职学生只有在领导要求下才与同事进行合作,这导致他们缺乏团结、协作、奉献的职业道德精神。作为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没有遭受过挫折和困难,也因此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高职大学生素质及能力情况调查问卷》中显示35%的高职学生在工作需要时不愿意加班加点完成工作、21%的高职学生只是偶尔会把工作中涉及的方法和资料与同事分享。此外,当代高职大学生不喜束缚,大多向往无拘无束的做事节奏,因此缺乏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在《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的素质及能力要求情况调查问卷》中显示89%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这样的个性特征往往不被用人单位接受和喜欢。
(二)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明显提高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解决好他们的就业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已成为企业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把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作为衡量员工职业素质高低的核心要素。因此,现代企业把员工职业道德素质作为聘用和辞退员工的首要考核条件。在《用人单位对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素质要求调查问卷》中,就“高职院校学生亟待加强哪方面素质”问题,大约45%的企业选择了“职业道德”。当前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职业人才,其中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职业技术,二是职业道德。所以职业道德是高职学生从业的资本。但在我们对企业的了解和调查中,发现许多企业反映职业学校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职业道德。例如:职业纪律较差,如迟到早退、违反规程;缺乏责任意识,如工作马虎、不负责任;劳动不诚实,如以次充好、偷工减料;不肯吃苦耐劳,如“干一行怨一行”而频繁“跳槽”等,这些都是缺乏良好职业道德的表现。综合以上两方面,在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对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从思政实践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与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政教育中的优良道德品质教育、正确价值观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基于思政课与职业道德教育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关系,所以教育工作者因努力发挥好思政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思政实践教学中加强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一)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职业道德的养成不是简单地说教,它需要在职业道德的训练和职业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思政实践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有机会在参与实践的同时进一步感悟、体会了解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和它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实践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态度,还会使学生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熟悉理论知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开展实践教学能提高他们对思政理论知识的认同感,并乐意参与其中。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能提高思政课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性。
(二)在思政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1、改革思政实践教学课程方案,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为平台,搭建不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方案。由于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企业招聘员工必备的素质,所以在思政实践教学中应该设计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的课程方案,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思政教育的极为重要的地位上。在思政教育中的优良道德品质教育、正确价值观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内容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所以在思政实践教学中,要搭建以上诉内容核心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为平台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不仅继承了传统职业道德的优秀成分,还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的基本特征,因此它是所有高职院校学生因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的主要特征就是职业性,因此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要求,以大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搭建不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方案。有针对性地引导,提高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以晋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会计专业要开展以“不做假账”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旅游专业要开展以“服务大众”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计算机专业要开展以“创新严谨”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制药专业要开展以“及时、优质、高效”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汽车维修专业要开展以“专研业务”为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将不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培养出了解本职工作、热爱本职工作、专研本职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2、整合思政实践教学内容,以专业职业道德要求为实践教学内容的依据,进行模块化教学。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以职业道德为内核,把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设计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相衔接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实践模块。(如下表)这样不仅可以将实践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可以在思政实践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开展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
3、以专业实践为平台,实现职业道德教育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专业化。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将专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理论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专业实践,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最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养成只有在职业道德规范理论学习下,在专业环境熏陶和道德实践中才能得以形成,并最终发挥作用。所以在思政实践教学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专业实践,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感悟职业道德、践行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体验中,感受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体会从业精神的内涵。
4、多举措并举,以多种教学手段夯实职业道德教育思政实践教学的土壤。在思政实践教学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发挥多种教育手段,运用多样教学资源,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促使学生更自觉地融入职业角色,践行职业道德。例如:可以开展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演讲比赛;可以聘请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涌现的劳动模范或我院优秀毕业生进行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可以组织学生设立以宣传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大学生就业社团;可以精心设计学生互助和为校园、社会献爱心的服务活动;还可以走出校门带领学生去各行各业了解参观,让学生了解各行业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锤炼了学生爱岗敬业的思想品质和团结、向上、自强的奋斗精神。
总之,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自然形成的,它要求我们职业院校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重视起来,采取多渠道、多举措,有目的、有意识、有方法的培养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作者:白鸿萍单位:晋中职业技术学院
一、岗位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目前,从国内开展培训的情况看,不论是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职称的层次,还是技术工人岗位的不同分工,但从岗位培训的类型看,则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规范性的岗位培训;另一类是非规范性的岗位培训。这两类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因类型不同既有其共同点,又有其相异处。
1.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规范性岗位培训是指在已制定岗位规范的前提下,依据规范要求,对上岗前、转岗和已上岗任职但未达标的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上岗任职资格的培训。由于这种培训具有一次性(或分阶段)进行学习、考核、发证的特征,因此,较其它培训形式而言,其办班时间较长、办学形式较正规、系统。所以规范性岗位培训中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可通过教书育人途径,按照岗位规范的要求,采取系统政治课的形式,以系统灌输的方法进行。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通过正规的面授教育,对受培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这种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由以下四方面因素所决定。
①由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综合我国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来看,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鼓动、对话等基本形式。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领导垂范、环境影响、多渠道教育等基本形式。由于规范性岗位培训是企业职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正规和系统,并且办班时间、办学形式与其它培训形式相比较长,所以,可采取灌输的途径和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多渠道职业道德教育。
②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所决定。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共产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理想教育,职业责任教育,职业纪律教育三方面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是帮助人们形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的必要条件。此外,还有许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以及法规、条例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上述内容,都应在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按照岗位培训规范的要求,根据受培人员不同岗位的需要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水平的现状,有侧重、程度不同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③由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所决定。世界观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着总的控制,因此,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于改造人们的世界观。而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定,又是该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道德义务。职业道德的作用在于调节职业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帮助人们树立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并引导人们自觉地运用这种世界观作指导,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理论体现,是彻底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只有掌握了马列主义世界观,人们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最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然而,群众是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列主义、思想的。马列主义、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从实践的意义上看,人民群众是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但,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态,就不是一般群众所能做到的。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只能从外面灌输进行。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由有无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灌输论”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提出来的。当时,俄国的机会主义者鼓吹工人运动“自发论”,不愿做艰苦的政治宣传工作。为了纠正这种偏向,列宁提出了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我们的思想教育中,同样也存在“自发论”的影响。有人认为,“灌输论”在工人阶级夺取政治以前文化程度低的情况下是对的。现在工人阶级不仅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且文化程度也高了。尤其是企业中的中青年职工,都是从小时候起就开始接受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再对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瞎子戴眼镜———多一层”。所以,不需要坚持“灌输”了。这是“自发论”的变相形式。一个人思想觉悟的根本提高虽然是以文化程度的提高为前提的,而且我们也经常对广大职工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抵不住金钱的诱惑,利用手中的职权而走上贪污、受贿等犯罪道路的职工不是大有人在吗?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正面灌输的原则,对广大职工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政治理论教育。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形成的过程看,虽然吸收了历史上劳动人民职业道德中许多合理成分和有益的东西,但它在本质上毕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反映,因而不可能因袭历史上已有的职业道德演变而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作为崭新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组成部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
④由市场经济发展中开展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形势所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向一个新台阶。这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会,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企业改革的核心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就必须加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而企业要走向市场,要加速经营机制的转换,就必须打破“三铁”,实行人事、劳资制度等一系列的深入改革,转变各项运行机制。当前,企业职工教育工作实践中碰到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现状和职业素质不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这种内外环境变化的需求。企业实行经营机制的转换,必然产生一些富余人员。这些人不仅面临着待岗、转岗和上岗的“三岗”培训,而且在思想上可能产生一些消极对立的情绪,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矛盾和震荡。因此,必须采取系统灌输和过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系统灌输中,针对一些职工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些模糊认识,深入进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政策的教育;针对部分职工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产生的“一切向钱看”的问题,系统地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针对富余人员中对立情绪大、“破罐子破摔”,易发生矛盾激化的问题,深入进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教育,开展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促进消极因素的转化。
2.非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非规范性岗位培训,又称之为适应性培训。这类培训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已上岗任职的人员进行的非系统的、专项(或几项)培训。由于这种培训是滚动的、渐进的、应急的,经过培训和考核一般不需发证。因此,较其它培训形式而言,其办班时间较短,办学形式较为灵活多样。所以,这类培训中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可采取上专题政治课的形式,以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方法进行。因岗而宜、专题教育,就是根据受培人员的岗位特点,针对其岗位思想政治水准要求和职业道德标准的需要,对受培人员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理论的专题教育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诸方面中的有关专题教育。非规范性岗位培训中采取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除受规范性岗位培训中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些因素影响外,还由以下两方面因素所决定。
①由非规范性岗位培训的性质所决定。非规范性岗位性质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已上岗任职人员进行的非系统的专项(或几项)培训,且不需发证。这就决定了该类培训具有时间较短,内容较为集中等特点。所以,要以系统政治课的形式对受培训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其内容的容量也不允许。因此,只能采取对受培人员施以针对性强,重点较为突出的专题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②由非规范性岗位对象所决定。非规范性岗位培训的对象是部分岗位比较划一的人员。由于他们岗位工作的性质相对比较一致,因此,其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求也大体上是一致的。所以,对受培人员只能采取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二、继续工程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继续工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创造力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继续工程教育由于是学历教育后的又一教育阶段,而且是贯穿在专业技术人员一生的活动中,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由于继续工程教育没有固定的学制,也没有固定的科、系、专业设置,而是目标集中的课程的短训班或研修班,其专业性又很强。因此,应区别继续工程教育的对象,采取不同途径和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1.大、中专见习生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大、中专毕业生自院校门进入企业门起,企业就开始对他们进行见习期培训和实习教育。我们称对他们的这种培训和实习教育为他们的企业继续工程教育的起点教育。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刚从院校毕业进入企业,虽然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专业知识水平较高,且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但由于他们在院校的时间较长,加上这一个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淡化,因此,部分毕业生中存在进取心、事业心不强和贪图舒适工作、贪图享受待遇等不良思想时有发生。所以,必须针对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种种思想反映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空白,通过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途径,采取示范和谈话法等方法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育人,就是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参观革命历史遗址、听劳动模范成长的报告等,采取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和示范法等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企业和本岗位工作的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环境育人,就是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设立一定的管理层次,建立党、团组织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采取走访、谈心、节假日团聚、开展联谊活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开展优秀见习生评价活动并给予提前转正定级和精神物质奖励等环境熏陶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
2.专业技术人员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文化技术、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比较高,且所参加的短训班或研修班专业性和专题性很强。因此,必须根据短训班的专业内容或研修班确定的研修专题,以与短训班或研修班的专业或专题相关的专题思想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采取授课与自我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三、学历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中职工学历教育的培训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高、中级专门人才。专门人才是社会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劳动者,他们应该接受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职工学历教育是企业职工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既具有企业职工教育的重点,又具有正规教育的特点。即,它必须设置政治课,又必须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所以,职工学历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应通过教书育人、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等多种途径,采取上政治课的形式,以比较正规、系统灌输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职工学历教育中,由于大专和中专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区别,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课时不够的问题。所以,我们还可以采取自学加辅导,自学加讨论、实践育人等方式,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育人,就是通过组织学历教育中的大、中专学员开展市场调查,参与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难题攻关、展览、展销等活动,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行动能力。
四、职业技术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职业技术教育是对企业内各级各类技术工人进行本岗位技术等级应知应会的培训。由于这类培训受企业内部工种繁多和技术等级层次的影响,而且由于各技术等级内工人的年龄、文化、思想政治、职业技术和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因工种因人而宜;其职业道德的教育也必须依据其技术等级标准中的要求来进行法规教育、工作纪律、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其途径除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外,还可自我教育与互相教育相结合、企业文化育人的途径,采取自我教育法、文化熏陶法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就是通过开展读书竞赛、专题讨论、知识竞赛、讲学活动和操作技术技能比武大赛等活动,以自我教育法、环境熏陶法等方法,对技术工人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育人,就是通过发挥企业群众组织和各种宣传阵地、文化设施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培养企业精神和审美情趣,以文化熏陶法,对技术工人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五、现场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企业中的现场教育,主要是进行岗位业务技术、操作技术技能及产品的难点、重点项目和环节的应急性培训。由于现场教育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且具有明显的随机性,而且办班时间较其它培训时间极短。因此,必须通过活动育人的途径,采取随机性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随机性教育,就是根据现场教育的课题,依据受培人员思维走向的重大变化及现状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变化及现状的需求,安排相应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对受培人员进行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总之,加强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高素质劳动者思想道德、职业操守的迫切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成为时展的有用之才。
作者:陈永青单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一、会计职业道德现状
(一)职业犯罪层出不穷
近年来,新闻媒体经常报道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盗窃、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事件,此类违法事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虽然涉及的会计人员占整个社会庞大的会计从业大军中只是九牛一毛,但也确实反映出了会计人员队伍中的一些人因为职业道德缺失,为了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
(二)责任心不强,缺乏职业谨慎
在会计工作中,有少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存在不敬业,不爱业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工作不细致、业务不熟悉,在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上缺少谨慎的态度,导致会计记录不规范,不正确,不按规定确认收入、成本,为了少交税收而随意更改记录,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也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三)法制环境监管不力,个人利益至上
会计职业道德是非强制性的,而是需要会计人员自觉地执行,没有具体的标准来规范它,只能依靠社会舆论和自己的良心来约束,因此它的执行力较差。会计法律法规就是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是规范会计职业道德的最后一道围栏,而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范并不健全,客观上存在的一些漏洞给了会计人员的一些活动的空间,仅仅靠职业道德来约束明显不够力度。另一方面,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办事,坚决抵制会计违法行为,比如单位领导授意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而会计人员坚决抵制时,法律缺少相应的保护措施。这就导致了会计人员身不由己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此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会计人员甚至将个人利益至上,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意识减弱,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不惜弄虚作假,贪污、挪用公款。
(四)会计人员缺少应有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工作不具有独立性,会计人员是企业内部的职工,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绩效考核取决于所属单位的领导。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会受到企业领导人的影响。通俗一点来讲,如果企业领导要为了公司的短期利益,要求会计人员弄虚作假、对会计报表等资料进行“包装”,会计人员一般无法做到会计职业道德中的“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这是因为会计工作的不独立性所导致的。
二、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与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不是生来就有,还是靠后天的培养渐渐形成的,而学校的教育则是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环节,对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专会计教育中,会计职业教育是会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会计人员岗位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加强中专会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建议
在中专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学校通常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条文、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背诵,枯燥无味的知识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背诵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理解职业道德的精髓工作中则早就把职业道德的内容忘于九宵云后,更谈不上时刻用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业了,因此,要加强中专会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让职业道德深入人心,则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要丰富
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内容通通是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一些条条框框,学生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也不容易理解。因此,会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一些例子分析出来,用学生容易理解的、通俗的语言去描述。必要时可以模拟一些案例,让学生充当其中的角色,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做到爱岗敬业
会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格魅力也很重要,老师对会计教学工作,对会计工作的热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爱上会计专业,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时热爱会计岗位,愿意在这个行业和岗位上努力付出。奉献和热爱是紧密相连的。此外,还可以邀请一些行业专家到学校开办讲座,给学生讲一些会计工作中的案例,让学生感触到会计的时代脉搏。增强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走上会计岗位后能够更好的做到爱岗敬业。
(三)案例警示教育
历年以来,会计行业违法犯罪层出不穷,而这些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小到大,一步一步走下去的,通常都是从职业道德缺失开始的,在中专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分析讨论案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其中的问题,案例中的人违反了哪些,从而会受到什么处罚。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从而达到一种警示目的。
(四)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入职业道德内容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手工模拟实训和电算化模拟实训通常只针对专业技能,为了加强会计职业教育,可以在这些模拟实训中增加一些模拟情景,比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选择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等,既能做到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又能让企业利益最大化,在这样的模拟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利益与道德或法律的冲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处理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总之,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而加强会计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整体职业道德的重要环节。
作者:姚桂云单位:东莞理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