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财务分析报告论文

时间:2022-05-17 11:34:38

导语:在财务分析报告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财务分析报告论文

财务分析报告论文:浅谈如何编写管理层需要的财务分析报告

摘要: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它是以财务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综合运用各种指标和技术,对企业当前和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管理活动。它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本文重点从分析报告的定位、内容和写作要点来阐述如何编写管理层需要的财务分析报告。

关键词:管理层 财务分析报告

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财务人员每个月忙忙碌碌,记账结账,做各种报表和财务分析,另一方面,公司经营管理层对财务分析报告不满意,认为只是满足投资人、债权人、税务、财政等单位的要求,通篇数字报表和专业术语,看不到经营情况的具体分析,所以如何编写管理层需要的财务分析报告,改变财务主管 “账房先生”的角色,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工作的价值,是财务主管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管理者所关注的财务分析报告

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有内外部之分,内部治理结构中有出资人和经营者,出资人关心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实现财富最大化,经营者不仅包括公司的管理层,还包括各个岗位的员工,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外部的利益相关人有政府、债权人、潜在的投资人、业务关联单位等等,债权人关心企业是否具有偿还债务的能力。政府机构有税务部门、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证券管理机构、会计监管机构和社会保障部门等,他们进行财务分析是为了履行自己的监督管理职责。

经营者中的管理层的目标既要实现股东的“财富最大化”,又要防范债务风险,同时要安抚员工,增加个人报酬(物质的和提高社会地位等非物质形式),避免各种风险,归纳来说就是通过权衡各方利益,做好决策、实施和控制,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企业的整体增长。所以管理层需要更全面更具体更有实效性的财务分析报告。

第一,管理层的财务决策和控制是具体的活动,涉及到某一项投资行为、某一种融资方式的决策等等,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运营财务结果的整体把握上,更重要的是找到形成财务结果的具体原因,才能决定如何进一步改进。比如,分析盈利水平,光分析利润表可以知道公司利润水平高低,但是对管理者来说,远远不够,他要找到盈利水平高低的根本原因,才能通过具体的决策趋利避害,从而改善盈利情况,所以要进一步分析盈利水平的高低是那些因素决定的,是经常性业务还是非经常性业务的原因,如果是经常性业务,又要进一步分析具体是公司经常性业务中的经营性业务还是临时性补贴收入引起的。而分析经常营性业务又要具体分析是哪一种产品或者服务影响的,然后分析是销量、价格的因素还是成本、费用等等具体的原因,这样的分析才能让决策者有把握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而且这样的决策才具备可操作性。

第二,管理者关注的财务分析要具备动态性和过程性,财务活动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融资活动、投资活动、运营活动和分配活动,财务分析也要顺着这个财务链,财务报告反映的是一段经营期间的结果或者某个时点的状况,但是管理层的决策是伴随企业的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的,是动态的过程,所以要满足这样的即时决策需要,就必须为管理者提供即时的财务分析,比如,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有创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每一时期存在不同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要进行动态财务分析,才能做好各种决策,在创立期和成长期,经营风险比较高,所以采取低财务风险的权益资本作为主要融资途径,不分配或较少分配股利,在成熟期和衰退期,由于经营情况基本稳定或可估计,经营风险降低,所以要采取多举债的融资途径,较多地分配股利给股东。另外,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下,管理者通常要对经营情况进行完成预算比例的控制,不仅要了解是否有差异,差异形成的原因,而且要了解是哪个环节的问题,才能做出决策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有效控制目标的差异,所以对管理者来说,对经营过程的分析远远比简单的结果重要。

第三,管理者做决策需要合并考虑风险和收益,尽可能谋取既定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或者是既定收益下的风险最小化,对于股东来说,更倾向于利润最大化,对于债权人来说,侧重于公司的偿债能力,但是任何财务活动在获取收益的同时都面临风险,所以单独的风险分析和单独的收益分析不是财务分析的目的,财务分析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风险和收益的对称性分析,才能为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提供有效支持,而且这种对称性分析要贯穿在财务分析系统的每一个环节,不管是对财务结果分析还是原因过程分析,对整体状况还是对单项业务分析,对历史、当前和未来分析,都必须要同时评估存在风险和预期的收益,才能保证管理层决策正确。例如,在对一项新产品的投资战略分析时,理论上来说,在产品的成熟期,经营风险较低,产品盈利能力强,大量利用负债可以同比提高收益,股东的可分配股利也大幅提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盲目举债会加大财务风险,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也加大了,公司的偿债能力受到影响,所以要做好风险和收益的综合分析,才能权衡利弊,找到最佳平衡点,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二、财务人员需注意的问题

上述已经简单阐述了管理层关注的财务分析的相关内容,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实际工作的一些体会来谈谈财务人员在写分析报告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站在管理者的高度、视角看待问题,关注的焦点和层次要扩大,不仅要了解与公司密切相关的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同时要注意收集同行业竞争对手的资料,不仅要了解公司的战略规划、市场定位和运作模式,还要对公司的具体业务了然如心,财务分析要紧紧围绕企业具体的业务,否则就是主观臆断搞数字游戏。笔者认为,管理层例会、公司的各种文件都是了解公司业务的良好渠道,实地考察业务流程也是开拓思路的好办法,对经营运行、财务状况中的重大变动事项要勤于做笔录,记载事项发生的时间、计划、预算、责任人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并将资料归类归档。资料准备充分了,才有可能写出有实用价值财务分析报告。比如,笔者对所在单位的某一个养护项目进行成本分析时,发现用电费用占比很高,占该项目成本总额的三分之一,每月上下变动幅度较大,有时差异超过20%涉及金额15万元,不清楚是人为操作不当还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正常波动,如何做到确保管理质量,又能节省费用?笔者深入项目现场实地考察,了解用电设备状况、作业时间、天气季节变化以及相关设备操作的关联,利用财务数据的收集,通过对比一段时间客观因素变化和管理因素变化的差异,测算出基本用电量的相关指标,通过财务分析报告上报给主要负责人,得到公司领导的重视,要求业务部门以基本用电量的相关指标为用电成本控制的参考依据,对超出基本指标的情况马上查找出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自从推出基本用电指标后,该项目的电费控制情况较好。

财务分析报告论文: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前言

本报告从财务指标角度分析讨论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本报告所提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家银行组成的大型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统称简称为“大型银行”),以及由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十二家银行组成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光大、兴业、华夏、广发、平安(平安银行最新2012年和2011年的统计数据都将较2011年本报告中的深发展银行的数据有所调整)、恒丰、浙商、渤海,统称简称为“股份制银行”)。

全国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产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资产的62.54%,负债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负债的62.67%,分别较2011年下降了1.03和1.02个百分点;税后利润合计占到银行业总税后利润的66.63%,较2011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到银行业全部从业人员的58.94%,较2011年降低了0.6个百分点。

图1、图2和图3分别按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列示了2005年至2012年银行业市场份额的年际变化情况。总体而言,五家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呈持续下降趋势,而股份制银行的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2012年,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的市场份额与2011年相比较,分别下降了2.4、2.5和7.5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较,分别累计下降了11.16、11.09和16.04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与2011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40、0.88和-0.86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较,分别累计增加了5.68、5.08和3.75个百分点。

2012年,受欧债危机持续冲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世界各国仍在采取措施应对,充满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国内方面,GDP增速在2012年第三季度降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的最低值,再加上房地产调控等结构调整政策的叠加影响,国内经济增速和通胀水平双双回落。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个百分点,流动性趋于宽松。并且,央行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其中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水平累计下调50个基点。由于银行业部分业务的利率敏感特征,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对银行业的净利息收入整体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由于金融脱媒不断深化,外汇占款推动货币投放的模式日渐弱化,流动性的压力有增无减。

以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在金融机构深化体制机制的一系列改革影响下,资产规模保持稳步增长,资本实力有所提升,抵御风险能力有所上升,经营业绩增速平稳。加快经济经营发展模式、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银行业体系健全,银行业整体服务质量、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持续提升。

大型银行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稳步推进综合经营试点和走出去,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五大行平均持有除银行以外超过4种的其他金融牌照;股份制银行继续深化战略调整和发展方式,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明显提升,差异化、特色化服务能力和企业品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同时股权结构也不断优化,资本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截至2012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总额86.49万亿元,比2011年增长15.63%;负债总额81.11亿元,比2011年增长15.43%。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

以下分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水平四个方面对全国性商业银行2012年度财务状况予以分析。各项财务数据除另有注明外,均取自监管部门及各银行的定期报告、新闻稿件等公开披露的信息。

资本状况

央行自2012年中开始放松调控力度,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流动性整体趋于宽松,货币政策稳健(如表1所示)。降准表明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是央行应对宏观经济指标放缓超预期后的主动措施,通过进一步增加流动性来改善企业融资环境、降低融资成本,有利于改善市场预期、增强银行的放贷能力。但在2012年5月28日最后一次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依然保持20.5%的相对高位,银行体系流动性依然整体偏紧,信贷投放和吸收存款压力也仍然较高。

2012年6月,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新办法”),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进一步细化了资本充足指标定义,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应分别不低于8.5%、9.5%和11.5%。“新办法”规定,中国商业银行应在2018年底前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新要求,并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提前达标。

管理办法分别对监管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计算、资本定义、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等进行了规范。同时,管理办法设置了资本充足率过渡期内的分年度达标目标。为应对严峻挑战,多家商业银行为新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而积极应对,加快推动资本工具创新,不断拓宽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建立健全资本管理长效机制。

纵观各行年报,各家银行应对“新办法”、新监管、新要求的举措可大致归类为:进行资本储备,完善制度建设,关注资本充足及资本回报的平衡关系,改造和升级信息系统,建立建全、优化细化计量模型。

按照银监会的计划,2013年1月1日起,新办法正式实施,该管理办法根据国际统一规则,对银行资本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按照新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从2013年起发行的次级债,必须满足“含有减记或转股的条款”等11项标准,否则将被视为不合格资本工具,无法被计入监管资本,从而难以起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监管层仍给商业银行提供了缓冲,即2012年底前发行的次级债,即便不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仍可以计入监管资本;但必须从2013年1月1日起按年递减10%,直到2021年底彻底退出。因此,随着资本监管要求的提升,赶在新办法正式实施前,各家银行在2012年末再现密集发行次级债的状况。

截至2012年末,全国性商业银行已经发行9只次级债,其中农行与建行各发了400亿元,工行和中行分别发了200亿元和230亿元,占了全国性商业银行债券发行量的60%以上。目前银行约8000多亿元的存量次级债,将面临被逐年扣除的局面。可以预见,未来银行将存在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亟需通过多种方式拓宽资本来源渠道。

2012年,有不少银行推出了股权融资的方案,但是囿于市场原因,真正在年内完成再融资的只有交通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分别融资566亿元和16.51亿元(如表2所示)。

图4列示了2003~2012年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图中可见,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和资本充足水平显著提升。在欧债危机影响、信贷投放大幅增加以及巴塞尔协议第三版正式实施和中国银监会新的资本监管规则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保持了较好的水平。2012年末,我国银行业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25%,同比上升0.54个百分点,比2003年提高16.22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62%,比年初上升0.38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达标商业银行从2003年的8家增加到2011年底的全部509家,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从0.6%上升到100%。商业银行杠杆率在全球标准中处于安全区间。2012年,五大行中除交行外的4家银行首次披露杠杆率,平均水平为5.11%,高于银监会规定的4%的最低监管要求,其中建行最高为5.41%,农行相对最低为4.74%。

图5列示了截至2012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图中可见,历经近两年密集巨量再融资后,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超过10.5%以上,若对照拟施行的监管新规(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和10.5%),也全部达标。

5家大型银行是公认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其资本充足率普遍高于股份制银行,且均较2011年度有所提高。其中,建行、交行和工行在发行次级债或非公开定向后,资本充足率达到14.32%、14.07%和13.66%,分别较2011年提高了0.64、1.63和0.49个百分点,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的三家。中行和农行相对较低,都显著超过监管要求。另外,中行通过发行次级债230亿元,资本充足率较2011年上涨0.66个百分点至13.63%;农行资本充足率发行400亿元次级债,较2011年提高0.67个百分点至12.61%,均明显超过了新监管办法的最低要求。

12家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且均达到监管新规中系统非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10.5%),但整体水平低于大型银行。中信银行通过发行200亿元次级债,资本充足率达到13.44%,位列股份制银行之首。浙商由于2011年资本补充较多,依然以12.51%排在第二。浦发年内发行120亿元次级债、招商则分别发行金融债200亿元和次级债117亿元,其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2.45%和12.14%,也在股份制银行中名列前茅。华夏和光大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85%和10.99%,相对最低,且已迫近监管新规的红线。同2011年相比,通过股权融资补充资本金的民生并未提高资本充足率,反而下降了0.11个百分点;另外浙商和华夏下降幅度较大,降幅分别达1.43和0.83个百分点。为达到监管要求,满足业务发展需要,股份制银行纷纷抓紧进行再融资行动。2012年启动但尚未完成的融资行动主要有兴业240亿元的定向增发和浙商的非公开定向增资30.9亿元。

图6列示了2012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情况。2012年,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高于7%的及格线。比照新资本协议中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9.5%的规定,5家大型银行中都已经及时补充核心资本,超过最低标准。建行以11.32%排在第一,比2011年提升0.35个百分点。农行相对最低,为9.67%,但也比2011年提升了0.17个百分点。大型银行均都较2011年有所提高,尤其是交行提升幅度最大,接近2个百分点,达到11.24%。其主要原因是交行通过A+H非公开发行向财政部、汇丰银行、社保基金等境内外合格投资者定向增发约124亿股,募集566亿元人民币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交行此次采用的内地和香港A+H股定向增发模式实属内资商业银行首创,开创了我国商业银行股权融资模式之先河。

股份制银行中有6家核心资本充足率较2011年下降,反映了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资本消耗较快的客观现实。浙商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拥有雄厚的历史基础,尽管较2011年下降了1.03个百分点至13%,仍排名第一;中信由于2011年进行股权融资,2012年核心资本充足率虽略微下降了0.02个百分点,仍然以9.89%排名第二;相对而言,民生(8.13%)、光大(8.00%)虽然比2011年有所提升,但排名依然延续2011年垫底的情况,有待通过推进新的股权融资计划补充核心资本。对照资本监管新规中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5%的规定,除民生和光大外,华夏(8.18%),广发(8.37%)、招商(8.49%)均在8.5%及格线下,实现达标仍需要推进股权融资计划。

同2011年相比,12家股份制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有一半提高,一半下降。其中兴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提升1.09个百分点,幅度最明显;在下降的银行中,平安和浙商分别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资本消耗相对较快。

资产质量

2012年,资产质量出现下滑迹象,持续多年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拐点显现。虽不良贷款率较以前年度进一步下降,但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比例均出现了一定的反弹,不良贷款绝对额也出现上升趋势。

截至2012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4928.5亿元,比年初增加647亿元;不良贷款率1%,比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比2003年减少1.7万亿元和下降16.91个百分点,比2005年底减少8305亿元和下降8.01个百分点,比2009年底减少493亿元和下降0.6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与资产质量的改善趋缓,风险抵补能力面临更大压力。

以下从不良贷款、风险抵补能力和贷款集中度三个角度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2012年资产质量情况。

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总体情况

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892亿元,较2011年上升252亿元,增幅6.93%。其中,次级类不良贷款余额为1597.2亿元,在2011年反弹5.47%的基础上继续上升了8个百分点,可疑类余额分别为1736.4亿元,也出现了在2011年大幅下降13.99%的基础上回升了10个百分点,仅损失类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558.6亿元,较2011年下降了4%,且降幅比2011年增加了3.24个百分点。

图7列示了2003~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变化情况。图中可见,2003~2012年间,除2007年较2011年有小幅增加外,2012年成为2008年以来首次不良贷款余额增长的年份,但整体上看,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仍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的21045亿元下降至2012年的3892亿元,降幅达81.5%。

图8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2003~2012年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图中可见,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89%,较2011年略微下降0.07个百分点,虽然降幅较2011年更加趋缓,但仍整体上延续了自2003年以来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趋势;其中次级类0.43%,可疑类0.47%,损失类0.15%,改变了自2003年以来一直向下的变动趋势。除损失类与2011年持平,次级类和可疑类比例均出现了小幅回升,上升幅度分别为0.04个百分点和0.05个百分点。

尽管不良贷款数据总体表现良好,但在货币政策偏紧以及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包括工行和中行在内的全国性商业银行逾期和关注类贷款均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2012年关注类贷款出现增长的达到14家,余额增长693亿元;其中,2012年末,中行关注类贷款余额2073.14亿元,同比增加151.27亿元,是余额增长最多的银行。

逾期减值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谨慎程度。2012年末,五大行普遍呈现逾期贷款余额远大于不良贷款余额的态势,逾期减值比均已超过100%,且五大行的逾期贷款增幅普遍高于不良贷款增幅,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不容小觑。受贷款结构差异的影响,其他银行的逾期贷款反弹幅度普遍大于五大行,根据年报显示,其他银行逾期贷款余额均较2011年大幅上升,风险暴露程度远超五大行。

不良贷款情况

图9、图10分别列示了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2012年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

2012年,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0.85%~1.33%之间,除交行外均在2011年基础上继续下降。其中,工行和交行最低,分别为0.85%和0.92%;农行依旧最高,为1.33%。农行不良贷款余额为858.48亿元,绝对值最高;交行最低,为269.95亿元。

股份制银行的资产状况从绝对值上看普遍好于大型银行。但不良贷款率方面参差不齐,且与大型银行的优势正在缩小,从最低的渤海(0.14%)到最高的广发(1.48%),但多数集中与0.43%~0.95%之间。不良贷款余额方面,中信、招商和民生相对较高,分别为122.55亿元、116.94亿元和105.23亿元;渤海、浙商和恒丰三家规模较小的银行,其不良贷款余额也最少,除此之外,兴业(52.86亿元)和华夏(63.39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相对较低。

图11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2011年的对比情况。同2011年相比,除四家大型银行和两家股份制银行下降或持平以外,其余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改变了多年来持续下降的态势。大型银行中,农行从2011年的1.55%下降0.22个百分点至1.33%,降幅居全国性商业银行之首;建行下降0.1个百分点,排名次之。但交行上升了0.06个百分点。10家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出现微升,仅华夏下降0.04个百分点,渤海持平,而平安和浙商的升幅最大,分别为0.42个百分点和0.22个百分点。

图12列示了大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2011年的对比情况。大型银行中,仅农行维持下降趋势。同2011年相比,农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下降15亿元至859亿元,降幅为1.73%。然而,另外四家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均较2011年有所增加,其中交行增长50.09亿元,增幅为22.78%,建行、中行和工行分别增长37.03亿元、21.74亿元和15.64亿元,增幅分别为5.22个百分点、3.44个百分点和2.14个百分点。

图13列示了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2011年的对比情况。12家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全部上升。恒丰、浙商和渤海分别增加2.93亿元、4.85亿元和0.45亿元,增幅34.35%、134.72%和28.85%,增幅虽高,但绝对额不大。其余股份制银行中,增幅最大的前三位分别是平安、浦发和中信,增幅分别为108.38%,53.42%和43.48%,其各自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上升35.71亿元、31.13亿元和37.14亿元,也是余额上升最多的前三位。

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除农行外,均出现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状况,且绝对额上升较大,从此结束多年来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持续“双降”的局面,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为银行业带来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预计未来几年仍将有所上升。

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

自2012年起,银监会按照2011年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进行综合考核,其中前者以2.5%为基本标准,后者以150%为基本标准,两者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这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动态拨备制度已开始正式实施。本报告以这两个指标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

拨备覆盖率

拨备覆盖率是贷款损失准备(现一般按贷款减值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是基于不良贷款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再进行相应计算的一项指标,其性质是衡量信贷风险抵补的程度。拨备覆盖率多寡有度,以能适应各行风险程度并符合监管要求为宜,不能过低导致拨备金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拨备金多余,利润虚降。

近十年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不断提高,损失拨备缺口从2002年底的1.34万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零拨备缺口;拨备覆盖率从2002年底的6.7%持续提高到2012年底达到303.09%。同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

2012年,受监管要求不断提高的双重影响,大型银行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型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298.92%,同比提高37.52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319.39%,同比下降了30.9个百分点。

图14列示了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及其与2011年的对比情况。图中可见,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在170%以上,超过150%的及格线,而大型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整体上低于股份制银行。其中,农行上升最快,其拨备覆盖率以326.14%排在大型银行中的第一,渤海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304.48%继续排名股份制银行中第一;交行为250.68%,是大型银行中最低的一家。大型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在250%~326%之间。股份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除渤海和浙商因基数原因较高外,多集中在300%~400%之间,行际差异较大。其中,兴业(500%)、浦发(400%)相对较高,广发和平安拨备覆盖率相对最低,由于较2011年降幅较大,分别为170%和182%。

同2011年相比,一家大型银行和7家股份制银行都较2011年下降。其中浙商和平安下降幅度最显著,分别下降了283个百分点和143个百分点,浦发也下降近100个百分点,广发、光大、招商和民生也各自下降了61、53、48和42个百分点;而交行则略微下降了5个百分点。大型银行除交行外,整体较2011年有提高,尤其是农行提高了63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兴业、渤海和恒丰最显著,分别提升了81、77和45个百分点。

贷款拨备率

贷款拨备率是贷款减值准备对贷款总额的比率。2011年4月,银监会对银行业贷款拨备率提出了2.5%以上的要求,新标准自2012年1月1日开始,银行必须实施银监会提出贷款拨备率达到2.5%以上的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于2013年底前达标;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将设定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并鼓励提前达标;盈利能力较强、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6年底前达标;个别盈利能力较低、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8年底前达标。

图15列示了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及其与2011年的对比情况。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总的贷款拨备率为2.70%,较2011年提高0.19个百分点,达到2.5%的监管标准。具体来看,大型银行的贷款拨备率整体上好于股份制银行。全部五家大型银行中,除交行贷款拨备比为2.30%低于监管标准外,其余四家均提前达标,其中农行最高,为4.35%,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一。

股份制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在1.7%~2.8%之间,仅有华夏和广发银行两家在2.5%以上,分别为2.82%和2.52%。尽管如此,各行提高贷款拨备比以满足监管要求的努力仍清晰可见,2012年除广发和招商的贷款拨备比略降之外,其它全国性商业银行均较2011年水平持平或提高,其中中信、兴业和农行增幅相对较大,分别提高0.68、0.54和0.27个百分点。另外,平安、渤海、恒丰和浙商仍低于2%,其中平安以1.74%排名垫底,且增幅仅0.04个百分点,离达标的路程还有一段距离。根据监管新规,全国性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面临新的考验。

贷款集中度情况

贷款集中度是考察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贷款集中度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监管标准要求最大单一客户贷款不得超过银行净资产的10%,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2012年底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这两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图16和图17分别列示了对比全国性商业银行2011年及2012年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情况。

在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全国性商业银行2012年大部分比2011年有所下降。大型银行中,交行、中行最低,分别为1.71%和2.60%;最高的工行也不过4%。股份制银行中,浦发最低,为2.17%,华夏银行最高,达到6.23%。同2011年比较,共有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有所提升,其中华夏和恒丰分别提高1.54个百分点和1.16个百分点,增幅最大。在11家该指标下降的银行中,光大和平安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下降了1.19和0.89个百分点;此外,中行和交行均下降0.05个百分点,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进一步下降。

在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方面,除华夏和渤海上升外,其余全国性商业银行较2011年均有所下降。主要出于规模原因,大型银行前十大客户的贷款比例均在17%以下,整体上低于股份制银行;其中,交行是大型银行中最低的,为14.22%。股份制银行的这一指标在2011年整体上下降较多,其中浦发、招商最低,分别为13.97%和14.24%,浦发已经超过大型银行达到了全国性商业银行最低的比例,招商也仅次于交行,并优于其他大型银行;渤海这一指标在连续两年大幅下降后再次回升,依然还是最高,为47.04%,继续逼近监管红线。同2011年比较,光大前十大客户贷款比例大幅下降7.61个百分点,降幅最大;大型银行中的交行下降3.27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的平安和广发分别下降6.46和4.51个百分点,降幅也较大。

盈利能力

2012年,面对经济增速下降、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融资脱媒日益明显、同业竞争加剧等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诸多挑战,银行业的利润增速整体回落。

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10072.1亿元,同比增长16.42%。图18列示了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图中可见,净利息收入占到营业收入的79.8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到营业收入的17.89%,利差收入仍是全国性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以下先从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三个角度评价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整体水平,然后再分别从影响银行利润的三个主要部分——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支出管理水平——出发,具体评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图19列示了2012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增长情况。2012年,各行净利润平均增幅为28.32%。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和交行五家大型银行共实现净利润7791.39亿元,同比增长14.51%,其中工行以2386.91亿元位居第一,同比增幅14.50%;建行以1914.22亿元位列第二,同比增加13.30%。股份制银行共实现净利润2566.18亿元,同比增长了28%,其中招商获得452.73亿元,继2011年后继续保持领跑位置,而民生以383.08亿元的净利润,紧随其后。

从净利润增长率看,大型银行中农行最大,为19%,其余均在12%~15%之间,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股份制银行中,渤海、恒丰和浙商因净利润基数较小,净利润增长率相对较大;其中,渤海净利润增长率87.12%,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大。其他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增长步调相对一致,大多集中在30%~40%之间,其中华夏、兴业和民生增速排在前三位,分别为39%、36%和34%。比较而言,中信和广发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6%和17%,是股份制银行中最低者。

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但增长速度比2011年度均呈现下降趋势,这与宏观经济形势作用于经营模式总体上呈现同质化的银行业有关系;而各行净利润增长率的大小不一,则是不同的资产规模和业务结构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的正常反映。

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收益率(ROA)很好地反映了各行的盈利能力和水平。通常,决定这两个指标的因素包括净利润与资产平均余额。此外,信贷资产质量、中间业务收入、利息及经营支出水平,以及税收等因素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要求,净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11%,总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0.6%。

图20列示了对比全国性商业银行2011年和2012年度净资产收益率。图中可见,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均明显超过11%的达标线。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相对处在最低水平,为15.81%。兴业、恒丰和民生的净资产收益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26.65%、25.33%和25.24%。而大型银行中,工行也保持在23%以上。

同2011年相比,共有6家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下降,11家上升。渤海和浙商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提高5.27和4.77个百分点,增幅最为可观。平安和中信分别下降4.5和4.4个百分点,降幅最大,这主要是在报告期内,与平安对深发展的收购和中信银行发行次级债有关,从而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摊薄效应在2012年体现所致。

图21列示了对比全国性商业银行2011年和2012年总资产收益率。图中可见,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2012年总资产收益率全部显著高于0.6%的及格线。其中,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相对较高,农行、工行分别为1.55%和1.45%,基本达到国际领先银行的水平,排在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前两名;股份制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大多在1%~1.3%之间,招商(1.46%)和民生(1.41%)最高,而渤海(0.85%)和华夏银行(0.87%)虽属达标,但绝对值仍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低的。

同2011年相比,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农行增幅最大,提高0.39个百分点;渤海和华夏次之,分别提高0.21和0.13个百分点。

利息收入水平

存贷款息差收入是我国银行业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利息收入水平是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体现,2012年,得益于利差收入及生息资产规模的扩大,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水平有较大增加。从整体上看,2012年利息净收入的增长主要源于规模因素稳步扩大的带动,而2012年息差水平则直接拖累了利息净收入的增速。本报告从利息收入比、净利差与净利息收益率三个角度讨论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水平。

利息收入比

利息收入比是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图22列示了对比全国性商业银行2012年与2011年的利息收入比。图中可见,2012年大多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比在80%以上。其中,中行因其传统的国际业务优势,外汇衍生交易产品利差收益和贵金属业务等非利息收入大幅增长,利息收入比延续了往年较低的水平,为69.50%;恒丰、工行、民生、招商的利息收入比均低于80%,分别为74%、76.34%、78.69%和79.36%,其主要原因是年内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使得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大增。华夏、浦发和浙商的利息收入占到其营业收入的90%左右,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的。

同2011年相比,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比整体呈下降趋势。17家银行中,除工行、中行、中信、恒丰和渤海5家银行外,利息收入比均有所降低,体现出银行业在摆脱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业务模式过程中,利息收入占比逐年下降的趋势。大型银行中,农行和建行分别略微下降了0.31和0.04个百分点;在股份制银行中,广发、民生和兴业分别下降了5.08、3.86和3.03个百分点,是降幅最大的3家银行。而渤海和恒丰分别上升了20.48和9.78个百分点,是上升最显著的2家银行。

净利息收益率与净利差

考察商业银行利息收入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净利息收益率和净利差。净利息收益率(NIM)是净利息收入与平均升息资产总额的比率,考察单位生息资产所创造的利息收入;净利差(NIS)是按日均生息资产收益率与日均计息负债付息率的差额计算的。两者各有侧重,但整体而言,净利息收益率的变化趋势和原因同净利差相似,可以相互参照。

净息差呈现出明显下滑的趋势,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多下滑20个基点。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吸揽资金竞争加剧,特别是通过理财业务吸收的资金成本整体相对较高,且在央行2012年不对称降息及允许存款利率最高上浮10%后,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提高存款利率,由此造成资金成本上升,而相反的是,伴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在信贷客户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议价能力也有所降低,使得存款降息幅度小于贷款,净息差受到压缩。

图23列示了部分披露相关信息的全国性商业银行2010~2012年的净利息收益率。图中可见,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益率整体上有上升趋势,但2012年又出现了回落迹象。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息收益率集中在2%~3%之间,其中招商银行最高,为3.03%,民生和中信次之,分别为2.94%和2.81%;中行和渤海相对较低,分别为2.15%和2.11%。同2011年相比,仅工行、建行和光大提升0.05个百分点,增幅相对较大。

图24列示了部分披露相关信息的全国性商业银行2010~2012年的净利差。图中可见,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差的情况与净利息收益率相仿,自2010年以来持续提高。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大部分集中在2.3%~3%之间,其中招商和浙商最高,分别为2.87%和2.76%;渤海最低,为1.98%。同2011年相比,浙商和招商分别增加了0.42和0.38个百分点,增幅最大。2010年以来,招商和华夏分别提升了0.79和0.63个百分点,累计增幅最大。

随着我国继续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当加大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力度,并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下,可以预见我国银行业净利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可能会持续下行,全国性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不可不未雨绸缪,在资产结构、发展模式、经营效率等方面提早做好应对准备。

中间业务收入水平

本报告中,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中间人参与的金融服务,其收入反映为利润表上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判别中间业务的重要标准是商业银行利用自己的人才、网点和系统等资源提供收费服务,其自身并不作为交易主体参与业务并承担风险。

近年来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持续大幅增长,主要由于市场环境、监管要求和客户需求的各方面变化、银行加大拓展金融资产服务业务、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增长等多种原因。2012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增长主要源于银行卡手续费,但受到监管层要求银行收费整顿的影响,以财务顾问和咨询费、信用承诺手续费、担保手续费等为代表的信贷相关业务手续费收入整体缩减;作为目前中间业务增长主要动力的理财业务也因受到严格规范,其收入增长有所减速;包括支付结算等在内的传统中间业务,在业务创新相对迟缓、降费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收入增速也有回落。本报告选用中间业务净收入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两个指标评析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情况。

中间业务净收入及其增幅

中间业务净收入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净额,反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绝对水平。

图25列示了2010~2012年大型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及增幅情况。图中可见,2012年大型银行均延续了2011年势头,工行、建行分别以1610.64亿元和935.07亿元继续排名前两位。在增幅方面,工行同样在2012年有突出表现,较2011年增长58.61%,自2010年以来已累计增长192.06%,在大型银行中最为突出。建行较2011年增长7.49%,相对而言增幅最低。

图26列示了2010~2012年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图中可见,2012年股份制银行中,中间业务净收入最高的是民生和招商,分别为205.23亿元和197.39亿元。浙商、渤海和恒丰因规模原因,中间业务净收入相对最低;除去这三家银行,华夏净收入略低,仅40.46亿元。在增幅方面,股份制银行的中间业务净收入自2010年以来,经历了持续的快速发展,各行均有超过100%的累计增幅。同2011年相比,渤海和兴业银行增幅最大,分别为83%和69%;除此之外,恒丰也增长54%,其他银行的增幅也均在26%~44%之间。民生增长36%,增速居中,但一跃超过了招商,占据了股份制银行中的中间业务的领先地位。同2010年相比,除恒丰、渤海因基数较小增幅巨大外,兴业累计增长211%上升到第三位,平安累计增长261%,表现均十分突出。

图27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2011年和2012年相对2011年度的同比增幅。图中可见,2011年和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趋势趋缓,除少数银行外,大部分银行的中间业务净收入在2012年的增幅都小于2011年。其中,仅工行和浙商2012年增幅比2011年增幅分别提高19和13个百分点;其他银行均呈现下降,其中增幅下降最大的是恒丰和渤海,分别下降了270和160个百分点,另外平安和华夏也都下降了超过70个百分点。

中间业务占比

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之比(以下简称“中间业务占比”)是衡量中间业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整体占比18.39%,比2011年提高了1.36个百分点,整体上稳中有升。

图28列示了2010~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情况。2012年,大型银行中间业务占比继续保持整体较高的水平,但比2011年度略有下降,其中建行、工行均超过20%,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交行占比14.2%,相对较低。如计入手续费及佣金之外的外汇衍生交易产品利差收益及贵金属业务收入等非利息收入,中行的非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将远超25%,依然名列全国性商业银行前茅。

在股份制银行中,民生中间业务占比最高,为19.9%,广发恒丰、兴业、招商、光大次之,均在15%以上。同2011年相比,广发和渤海分别提升了4.1和3.7个百分点,增幅最大;其他银行中,兴业和平安均提升3个百分点以上,增幅相对较大。相比之下,五家大型银行均出现了0.5~1个百分点的下降,其中工行下降达到1.35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

整体而言,一方面由于近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国民收入的持续提高,为全国性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机遇。但另一方面,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中间业务也存在政策规定不具体、概念标准不统一、操作与统计披露不规范等问题,出现了将利息收入转为手续费以虚增中间业务收入等急功近利的做法。随着监管政策趋严、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加之资本市场走势的不确定性和银行产品同质化竞争,中间业务面临较大挑战。只有通过不断创新,逐步建立起较为丰富的产品体系和日趋稳健的收入结构,才能真正促进中间业务持续健康的发展。

成本控制水平

成本收入比是银监会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的风险抵补类指标之一,该指标通过对比商业银行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的相对变化来衡量其成本支出管理水平,在数值上等于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按照监管要求,该指标不应高于45%。

近几年,银行一方面面临息差逐渐收窄,收入增速放缓。同时,受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成本支出呈现刚性增长,对银行业成本管理及成本效率形成一定压力。

图29列示了2010~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情况。图中可见,2012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继续全部在45%的监管红线之内。整体而言,大型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相对低于股份制银行。大型银行中,工行成本收入比最低,为28.56%,继续保持最低;农行36.76%,相对最高。股份制银行中,广发、华夏和平安最高,分别为40.83%、39.95%和39.41%;恒丰、兴业和浦发相对最低,分别为24.32%、26.73%和28.71%,可比肩大型银行控制成本的水平。

同2011年相比,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渤海和浙商降幅最大,分别下降6.06和5.77个百分点;其他银行中,兴业也下降5.22个百分点,控制成本的能力相对突出。相比较而言,招商和浦发分别仅下降0.04和0.08个,虽降幅较小,但控制成本的能力依然较高。

流动性分析

2012年,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央行维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大了预调微调的力度,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持续通过逆回购交易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状况逐步缓解。在流动性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同业资金利率有所下降。但是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银行派生存款的作用。同时,受同业竞争加剧和理财分流等影响,商业银行存贷比及流动性的管理仍面临一定的压力。尤其对于股份制银行流动性的压力有增无减。

银监会2009年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后,2010年12月,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也正式出台。对《指引》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制定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旨在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覆盖中外资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制度框架。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13年底前达到流动性覆盖率的监管标准,2016年底前达到净稳定资金比例的监管标准。

该《办法》对于银行流动性监管有四个主要指标,除传统的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外,新增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两个指标。流动性覆盖率是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和未来30日净现金流出量的比值,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在设定的严重流动性压力情景下,能够保持充足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并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来满足未来30日的流动性需求,该指标应当不低于100%。净稳定融资比例是可用的稳定资金与所需的稳定资金之比,旨在引导商业银行减少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满足各类表内外业务对稳定资金的需求,该指标应当不低于100%。

鉴于无法通过公开披露的信息获取相关数据,本报告在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时,仅能选择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而无法使用更全面客观的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指标。作为一个近似的替代,考虑到商业银行的全部存款在应对流动性困难时的稳定作用,本报告尝试引入存款负债比这一概念,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进行补充性说明。

存贷比分析

存贷比是银行贷款金额与存款金额的比例,目前监管部门为商业银行设置的监管红线是不超过75%。

图30列示了对比2011年和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贷存款比例。图中可见,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期末时点存贷比全部达标。大型银行除交行和中行略高外,存贷比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他三家显见其流动性好于股份制银行;其中,农行的存贷比最低,为59.22%,排在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第二位。股份制银行的存贷比大多在70%左右,恒丰存贷比55.98%,在股份制银行中最低;中信银行73.59%,相对较高。

同2011年相比,全国性商业银行存贷比趋势出现分化,共有8家银行存贷比下降,9家银行存贷比上升。其中,恒丰和兴业分别下降15.39和4.96个百分点,降幅最大;中行、华夏和建行分别提高3.22、1.90和1.88个百分点,升幅最大。五家大型银行存贷比均出现升幅,而股份制银行降幅较多,且降幅程度大于升幅程度,表明大型银行在增加资产业务,而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运营相对收紧。

存贷比监管指标的引入有着特定的经济环境条件。在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时,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主要渠道是存款,存贷比确实可以作为衡量流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除存贷款外的其他资金来源和运用规模逐步扩大,存贷比与流动性的相关性会越来越低。存贷比约束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实际上制约了银行间市场上相对宽松的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所以目前一方面银行间市场的利率保持在低位,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实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中,存贷比指标的监管将有望趋于更加宽松。

流动性比例

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比例在2012全年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前半年增速较快,三季度稍有回落,四季度再次回升。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涨幅有所回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预调微调,适度增加了市场流动性,流动性比例上升至47.8%,同比显著增加了3.07个百分点。

图31列示了对比全国性商业银行2011年和2012年的流动性比例。图中可见,2012年各行的流动性比例均在25%达标线上,多集中在35%~50%之间。其中,建行流动性比例最高,为56.73%,招商和中信次之,分别为52.29%和53.20%。兴业流动性比例最低,为29.47%。

同2011年相比,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共有8家下降,9家上升,下降的幅度整体上小于上升的幅度。其中,光大上升13.58个百分点,升幅最大;招商和渤海分别上升8.01和5.00,升幅次之。在流动性比例下降的银行中,中信降幅最大,较2011年下降了8.69个百分点;广发、华夏和浦发次之,分别下降5.76、5.44和5.23个百分点。

存款负债比

存款负债比是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在全部负债中所占的比例。其中各项存款的概念与贷存比相同,包括商业银行所吸收单位和居民个人的存款,主要包括企业存款、私营及个体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保险公司存放等。引入这一指标,是基于存款在应对流动性困难时高效稳定的作用。一般性判断,此数值越高,说明存款在商业银行全部负债中的占比越高,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也越强。

图32列示了对比全国性银行2011年和2012年存款负债比的情况。

图中可见,就存款负债比指标而言,大型银行普遍高于股份制银行。2012年,五家大型银行的存款负债比均在70%以上,而12家股份制银行中仅有三家超过70%。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农行、建行的存款负债比最高,分别达到82.28%和82.02%;渤海、恒丰最低,分别为45.21%和49.60%。股份制银行的存款负债比,中信(76.19%)、招商(74.30%)和广发(73.29%)表现突出。大型银行的规模效应以及股份制银行的特色经营使其在吸收存款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在这一指标上得到较为明显的反映。

同2011年相比,全国性银行的存款负债比除中信、恒丰和兴业略有上升外,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大型银行下降的幅度较小,均在1个百分点以内;股份制银行下降的幅度则相对明显,其中民生下降近14个百分点,光大、广发下降8个百分点,显示其存款在总负债中的占比年际波动较大。

财务分析报告论文:浅析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编撰的局限性及应对措施

摘要: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体制的日益健全,财务分析报告作为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手段,让企业管理者准确把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分析报告人员要关注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局限性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提高财务分析报告质量。本文笔者就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编撰的局限性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供业内人士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财务分析报告 撰写 局限性 应对措施

企业财务分析报告要求能够简单明确地反映出企业财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让报告使用者和决策层能够准确领会和了解报告资料和数据,以便为企业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要撰写出有深度、有高度、有实际应用的财务分析报告却并不容易,明确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编撰的局限性,并采取应对措施,写出能够真正概括并反映出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和资金运作等问题的财务分析报告,为企业经营和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一、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编撰的局限性

(一)财务分析报告不能及时反映问题

通常来说,财务分析报告分为月度、季度和年度报告,应该在每个月、每个季度和每年末的下一月10号之前将财务分析报告交至企业财务信息使用者(一般为管理者),以便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但是在我国各企业实际财务工作中,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财会人员信息收集局限、财务信息反馈不及时、财务活动突变等原因,财务分析报告的真正提交时间往往拖延至中旬甚至月底,这大大降低了财务分析报告的时效性,使得其披露的相关信息可能变得毫无价值,无法为企业决策层、管理者、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参考服务。

(二)财务分析报告的针对性较差,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企业整体结构及经营方式的不断复杂深化,企业决策层、管理者及众多投资者将逐渐占据市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要地位,依据财务分析报告做出的经济决策也变得相应复杂,这种大环境对企业财务信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来说,为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多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凸显。简单来说,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有效实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针对性不强,不能透彻地揭示出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更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使企业管理者和财会人员将财务分析报告看作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他们总是有这样的感觉,财务分析报告往往撰写花费的时间长、提及的数据和内容多,但是真正有用的信息或者是决策者真正需要的数据资料太少,使得财务分析报告成为一纸空文。

二、应对措施

(一)确定财务分析报告的主体和范围

阅读财务分析报告的对象有很多,应该根据信息接受对象的不同来确定出不同的报告主体和范围。比如,如果企业财务部门领导需要阅读的财务分析报告,就要尽可能地写的专业一些;而如果是提供给其它部门的领导,就要尽量简单易懂、深入浅出。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阅读对象,分析人员在撰写报告时也要准确掌握好整体的分析层次和框架结构,以便满足不同层次阅读者的需求。再者,要根据报告分析范围的不同来控制分析的详略,比如,分析的范围如果是二级公司或某一部门,就要细化、具体地进行分析;如果是从整个企业或者是集团公司来分析,就要力求简洁精练,不能细数所有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抓住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分析。

(二)有针对性地提炼报告内容

专业的财务分析报告往往会有很多的内容,篇幅也会很长,但是对于很多企业决策者来说,他们需要使用的会计信息并不是罗列出来的全部内容,那么此时如果报告内容过多则显得无益。财务部门的人员在写财务分析报告前尽可能与领导沟通交谈,了解和提炼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进而采取有针对性地撰写方法,使得财务分析报告最大程度地发挥决策参考作用。

(三)要理出明晰的分析线条和整体框架

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线条和整体框架一般为:目录——总论——重要提示——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改进措施。其中报告的“目录”简明报告分析内容及页码;报告的“总论”是将本月或者本年度的重要指标进行总体概括,该部分的语言一定要凝练、简明,力求点到为止;“重要提示”就是针对报告中需着重关注的问题或新增内容进行的简单说明,目的是能够引起阅读者的重视。以上三部分是非常必要的,目的主要在于让阅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对财务报告的整体认知和重大事项的准确了解,其中 “重要提示”必须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的页码,以便阅读者进行快速查找。“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改进措施”在对上期报告执行情况进行追忆总结的同时,对本期报告中的问题进行集中阐述,将散碎的问题集中提炼进行处理。“具体分析”是财务分析报告的中心内容,是对提出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具体、重点分析,该部分的质量,将直接决定整个报告的档次和质量。

(四)采用有效的分析手法

有效的财务报告分析手法或者分析原则有三种,下面进行简单分析:

分析要从问题——原因——改进措施为原则入手。因为财务分析报告的真正作用不在揭示反映问题上,而在于通过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真正做好“财务参谋”的重要工作。

分析具体问题时要在重要性原则和交集原则相结合的方法下披露问题。重要性原则就是选取一定的对象进行重点分析的原则。交集原则就是在有多重分析指标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指标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名,取排名前几的指标构成一个或几个集合,将其作为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然而仅仅依靠交集原则并不能准确揭示出全部分析指标,所以此时还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在运用交集原则的同时,时刻保有重要性原则的意识。而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也要有交集原则的思路。

问题集中点法。该种分析手法的理念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散分析,提炼出一系列的问题点,这些问题点好像是一张映射表,右边是问题,左边是不同的分析角度。每—个分析角度就可能映射出某个或多个费用项目或部门。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该种方法时,财务分析人员要着重培养自己快速准确判断本月可能出现相关重点的意识,还要培养从零散分析中提炼一至两个重点问题的能力。

(五)报告撰写过程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好的财务分析报告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财务人员除了搞好核算和数据分析外,还应全面了解企业的整体运作和发展,要准确把握企业的方针政策尤其是近期内企业重大的方针政策,在坚决贯彻企业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在报告分析中还要站在现阶段的角度,向未来方向迈进,使得财务分析报告充分发挥“向导”的作用;还要尽可能多地企业所处的市场背景,也就是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要有敏锐的同行业竞争对手信息捕捉能力;所有的结论都要做到有理有据,切勿轻易下结论。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带有结论性质的话语对报告信息使用者的影响非常大,不可轻易草率下结论,以免对企业决策者产生误导;报告分析的语言要尽量通顺、流畅、凝练、简明,避免罗嗦重复和口语化。

三、结束语

总之,虽然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编撰还存在不能及时反映问题、针对性较差,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局限性,但是只要确定财务分析报告的主体和范围,有针对性地提炼报告内容,构架明晰的分析线条和整体框架,采用有效的分析手法,并注意报告撰写过程中的一些其它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一定能够提高财务分析报告质量,使其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服务。目前,笔者了解到有些大型企业已经就上述问题采取一些措施,以提高财务分析的可利用性,如开展周分析,每月初月度快报等等,都是对财务分析报告的有效补充。

财务分析报告论文: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要素和一般要求

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没有固定格式,表现手法也不尽一致,但其主要内容和基本要素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而且有一定规律可循。熟知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一般要求,也是业内人士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本文就此问题做一探讨。

一、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要素

(一)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

传统的财务分析报告往往把信息披露的重点放在存货、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方面,其局限性已日益显现。笔者认为,企业财务分析报告应重点披露如下信息:

1.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

财务分析报告要对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发生剧变的诸如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加以披露,并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否则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决策失误。

2.人力资源信息

要很好地解决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问题,不仅要深入研究人力资源计量的方法和理论,还要涉及人力资本的确认,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利益分配等问题,这虽有一定难度,但是却不容忽视。

3.股东权益稀释

由于金融创新所产生的权益交换性证券的种类增多和日渐普及,致使股东的经济利益来源更多地表现在股份的市价差异。上市公司股票的账面值往往与股票的市场价值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给公司经营者提供了通过权益交换方式来增加利润的机会。只有将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信息作为重点披露,才能较好地保护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

4.企业全面收益

企业须重点披露全面收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我国的一些企业,尤其是老企业,持有资产的现实价值与会计账面资产价值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预期损益,将它揭示出来可以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状况,有利于投资者和信贷人的决策。第二,能够有效遏制企业操纵利润或粉饰业绩。

5.对公司未来价值的预测

要尽可能多的披露与企业未来价值预测相关的一些信息,诸如企业投资、材料成本升降、产品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从而为财务报告的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价值趋势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

6.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第一,货币资本的支配力相对减弱,人力、知识资本的贡献比例日趋增长,财务报告要为这些信息的使用者服务;第二,政治经济民主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向货币资本的支配者公布企业对社会的贡献额及其分配;第三,公布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额,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从而在化解利益分配中的矛盾、增加利益创造中的合力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第四,政府管理部门了解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有助于科学地制订宏观调控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7.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本身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二是因环境而引起的社会变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影响。如果企业受环境的影响无法持续经营,基于持续经营基础上的会计信息也就毫无意义。而且,了解因环境因素而产生的诸如治理污染的成本、负债、资产价值的贬值以及其他环境风险损失等影响企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可以为债权人、投资者、管理者等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二)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基本要素

企业财务分析报告一般包含五个方面内容:提要,说明,分析,评价,建议。这就是通常所谓的“五段式”。具体分析如下:

提要部分概括介绍企业综合状况,而说明部分是对公司运营及财务现状的介绍,都要求表述恰当、数据准确。对经济指标进行说明时可运用比较数、绝对数及复合指标数。要特别关注公司当前运作上的重心,对重要事项要单独反映。分析部分是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所做的研究。财务分析要有理有据,细化分解各项指标,要善于运用表格、图示,以突出所分析的内容。分析问题一定要善于抓住当前要点,多反映公司经营焦点和易被忽视的问题。做出财务说明和分析后,对于经营情况、盈利业绩、财务状况等,要从财务角度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预测。还要形成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尤其要针对运作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而且一定要尽可能具体化,最好能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一般要求

(一)素材的积累

1.注意建立台账和数据库

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是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基本素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之前要做好大量统计的数据工作,对分析的项目按性质、区域、类别、用途、责任人进行统计,按年度、季度、月度建立台账,这样在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时就比较得心应手。

2.关注重要事项

财务分析报告要能反映要点、分析透彻、有理有据、观点鲜明,这才符合报送对象的一般需要。为此,写作前要对财务状况、经营运行中的重大变动勤做笔录,必要时应将各部门的文件做出归档处理,明确事项发生的时间、预算、计划、责任人以及引起变化发生的各种影响因素。

3.关注经营运行

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是通常意义的运算,更非数字的简单拼凑,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隐含着非常生动的利润增减、费用发生或负债的偿还等。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之前应争取多参加有关的会议,了解生产、市场、质量、投资、行政、融资等情况。通过听取各方面意见、了解财务数据背后的真实情况,发现业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财务分析、评价和预测。

4.定期收集报表

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之前应要求企业各相关部门(生产、采购、市场等)提交各种必要的报表,并认真审阅,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养成多思考、多研究的习惯。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提升对财务数据的敏感度和职业判断力。

5.注意岗位分析

企业应要求所有财务人员养成对本职工作进行分析的习惯,这样既可提升其个人素质,也有利于各岗位人员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如果每一岗位人员都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编写出内容全面的、有深度的财务分析报告,那么,企业领导者和业务部门便可随时得到真正有用的决策信息。

(二)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注意事项

1.明确对象

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时,必须对报告阅读的对象(内部管理报告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公司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及报告分析的范围了然于胸,以便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灵活处理报告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提供给财务部门领导的报告可以语言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他部门领导尤其是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则要语言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在写作时准确把握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

2.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

财务分析报告要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读者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时要尽可能地多与读者(如相关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想了解的信息。一般来说,在表达方式上可以采取一些创新的手法,譬如采用文字处理和图表表达相结合的方法,以使报告通俗易懂。

3.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框架

这里介绍一种常用的财务分析报告的具体框架: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重点问题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4.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首先,要准确把握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在吃透企业方针政策基础上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才能使财务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其次,要了解宏观经济环境和竞争对手资料。特别要了解国家宏观的经济环境,任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命运。再次,不可妄下结论。财务分析报告中的所有结论性评判,都有可能对报告阅读者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如目前在国内许多公司里,财务核算还不是很规范,费用的实际报销期与发生期往往不尽一致。在洞察财务数据背后的真相之前,不可轻意下结论。

财务分析报告论文: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前言

本报告从财务指标角度分析讨论201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本报告所提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5家银行组成的大型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统称简称为“大型银行”),以及由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12家银行组成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光大、兴业、华夏、广发、深发展、恒丰、浙商、渤海,统称简称为“股份制银行”)。

全国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产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资产的63.5%,负债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负债的63.7%,分别较上一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税后利润合计占到银行业总税后利润的69.1%,较上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到银行业全部从业人员的59.6%,较上年降低了0.4个百分点。

图1、图2和图3分别按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列示了2005年至2011年银行业市场份额的年际变化情况。总体而言,五家“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呈持续下降趋势,而“股份制银行”的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2011年,“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的市场份额与2010年相比较,分别下降了1.9、1.81和4.2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较,分别累计下降了8.76、8.58和8.53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0.56、0.56和0.92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较,分别累计增加了4.28、4.20和4.61个百分点。

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经济下行风险凸显,国际金融市场经历巨幅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实现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的有序转变,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

2011年,以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积极应对复杂严峻形势带来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继续保持健康平稳的发展势头,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新的发展与进步。“大型银行”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自我约束能力明显增强,综合化发展稳步推进;“股份制银行”继续深化战略调整和经营转型,总体经营平稳有序,市场定位进一步明确,以服务小微企业为重点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化发展迈出新步伐。

截至2011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总额72.0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52%;负债总额67.5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24%。所有者权益44.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1.10%;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

以下分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水平四个方面对全国性商业银行2011年度财务状况予以分析。各项财务数据除另有注明外,均取自监管部门及各银行的定期报告、新闻稿件等公开披露的信息。

资本状况

2011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压力骤增。为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央行屡次收紧流动性,先后三次连续提高存贷款利率,六次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参见表1),在6月20日存款准备金率最后一次上调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的历史高位,银行体系资金捉襟见肘,信贷投放和吸收存款压力明显加大。

与此同时,资本监管进一步趋严,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银信合作理财“调表”等因素增加了银行计划外风险资产,2011年5月颁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加之商业银行因同质化竞争和粗放的经营模式,在扩张过程中资本消耗过快,资本充足率下行风险加大,多重因素使得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在此情况下,2010年巨量再融资后声称未来一段时期内不再融资的商业银行被迫纷纷再次融资方案。由于顾虑对股市的冲击,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融资重心由股权融资转向债券融资,尤其是次级债发行激增,成为2011年银行最为青睐的资本补充方式。据统计,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发行次级债3132亿元,其中工行发行880亿元,农行发行500亿元,中行发行320亿元,建行发行400亿元,交行发行260亿元,共计2360亿元,占到全国总量的七成。2011年,有不少银行推出了股权融资的方案,但是囿于市场原因,真正在年内完成再融资的只有中信银行和华夏银行,分别融资257.86亿元和201.07亿元(参见表2)。

图4列示2003~2011年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图中可见,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和资本充足水平显著提升。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信贷投放大幅增加、资本质量要求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保持了较好的水平。2011年末,我国银行业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7%,比年初提高了0.5个百分点,比2003年提高了15.68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2%,比年初上升了0.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达标商业银行从2003年的8家增加到2011年底的全部390家,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从0.6%上升到100%。商业银行杠杆率在全球标准中处于安全区间。

图5列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图中可见,历经2010年和2011年争先恐后地巨量再融资,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成功地站在10.5%以上,即使对照拟施行的监管新规(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和10.5%),也全部达标。

5家“大型银行”是公认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其资本充足率普遍高于“股份制银行”。其中,建行、工行和中行在分别发行400亿元、880亿元和320亿元次级债后,资本充足率达到13.68%、13.17%和12.97%,分别较上年提高了1.0、0.9和0.39个百分点,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的。交行、农行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其中交行发行260亿元次级债,资本充足率较上年微涨了0.08个百分点至12.44%;农行发行500亿元次级债,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提高了0.35个百分点至11.94%,其资本充足率距未来的监管红线仅一步之遥。为应对未来业务发展,各行纷纷预留了资本“余粮”,其中建行、工行次级债发行额度分别留出400亿元和200亿元,交行也有566亿元的在途非公开定向增发活动。

财务分析报告论文:对如何提升财务分析报告能力的认识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企业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财务部门的职能也逐步由财务数据分析向财务报告深入分析转变。本文在阐述财务分析报告类型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如何提升财务分析报告能力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财务分析;报告;认识

当前,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也变得不确定,企业利益相关人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希望及时、全面和客观了解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财务分析报告能直观的揭示企业经济内涵,满足管理层、债权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预测和决策分析的需要。但作为财务工作人员,一般长于实务处理而短于财务报告的分析,苦于无问题可分析或拘囿于模式化分析。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对如何提升财务分析报告能力的认识。

一、财务分析报告概述

1.财务分析报告的类型

财务分析报告按内容划分为综合分析、专题分析和简要分析报告。综合分析报告是对企业整体财务情况进行分析,涵盖了企业所有财务报表的分析,主要用于年度、半年和季度财务分析,属于定期财务分析的范畴。它具有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的特点,对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各项决策有深远的影响,也是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最主要的内容。专题分析报告是对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重大经济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门分析,属于不定期财务分析的范畴。它具有时间不固定、分析事项单一的特点,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解决企业的特定问题。简要分析报告是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概要的分析,主要用于月度或旬的财务分析,属于不定期和定期财务分析的范畴。它具有简明扼要、重点分析的特点,主要反映企业特定财务指标的分析或预测今后发展趋势。

财务分析报告按分析时间可分为定期分析报告与不定期分析报告。定期分析报告主要受到财务制度强制性规定,主要向外部利益相关人提供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如综合分析报告。而不定期报告不具有强制性规定,主要用于内部管理者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如专题分析报告。

2.财务报告的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辨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基础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经济指标在数据上的比较来揭示经济指标之间数量关系和差异;比率分析法是将两个性质不同但相关的指标加以对比,找出客观联系。辨证分析法是财务报告分析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主要按照寻找差异-分析原因-措施建议的程序,揭示比较分析和比率分析中反映出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的原因,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并形成相应的财务分析报告。

二、财务报告分析常见问题或不足

1.财务分析报告高度不够

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制是财务部门,而阅读者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由于受到部门的局限性,财务分析报告只能站在财务的角度,而难以站在企业管理的高度。易出现“就财务而财务、就数据而数据”的问题,财务分析视角难以拓展,不能将指标数据和数据背后的经营实质联系起来。这种与企业管理脱节,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层“真正想了解的信息”,只能称为数据的罗列表述,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分析报告。

2.财务分析方法不科学

企业经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财务报表数据虽然是静态的,但这种静态是相对的,而动态是绝对的,所以财务分析报告需要树立辨证分析法的观点来分析静态的数据。目前,存在问题是分析方法不科学,习惯于静态分析,靠经验来判断静态数据背后的动态问题。造成无法揭示问题的本质,结果只能是“抓大放小、避重就轻”。

3.财务分析整体性差

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只有将多种指标结合起来,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层层深入、递进式分析判断,才能深挖出指标背后的问题。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常常习惯于单项指标分析和判断,比如一个财务指标数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分析时一般局限于一个指标进行反复分析,鲜于举一反三的分析。即使进行多个指标综合分析判断时,一般也只是将各个指标数值简单地加权计算,而没有将各个指标数值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机地联系起来,更难以分析出指标背后的经济实质。

三、如何提升财务分析报告能力

1.充分了解财务分析报告的目的

首先,在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之前要明确分析报告的类型,有针对性的收集资料,以提高分析的效率和效果捕捉报表使用者希望“真正了解的信息”。其次,要辨证的进行财务分析,不同指标用于不同的财务分析目的,结果也不同,所以应辨证看待分析结果。比如资产负债率指标,当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时,是越小越好,但用于财务杠杆分析,高的资产负债率,可能表明企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对企业财务最大化不是劣势而是优势。再次,要了解财务报告对象不同,对于对外公布的财务分析报告,应使用约定俗成的语言,注重分析的完整性,防止社会公众的误解。对于企业管理层使用的财务分析报告,语言力求通俗易懂,要重点进行问题分析。

2.注意财务分析报告格式的规范化

财务分析报告属于写作的范畴,但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其更倾向于公文类的模式。财务分析报告内容一般包括前言段、说明段、分析评价段和建议措施段,根据分析目的不同可能有所取舍。一是要先草拟提纲和段落层次,然后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确定分析方法,按照找出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步骤来反映问题和揭示问题。二是要注意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有所侧重。分析问题过广可能使财务分析报告抓不住重点,但分析的过窄可能使问题交代的不清楚。三是在财务分析报告形式上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采用文字处理与图表相结合的方法,使财务分析报告形象生动、一目了然。在格式上力求简明扼要,对重大差异或重要的指标应标以特殊符号,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3.财务分析报告应注意的事项

一是财务分析报告的写作人员要注重素材积累,多了解一些宏观经济情况,把握企业财务状况以外的客观原因。要重点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因为同行是财务分析最好的“参照物”。二是要注意横向和纵向沟通,横向要和企业其他部门沟通,以全面了解企业经营情况,防止企业财务分析报告出现“坐井观天”现象。纵向要向企业管理高层多汇报、多请示,以了解企业未来经营战略的方向,吃透企业政策,使财务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三是要注重财务分析报告文字表达,行文要尽量流畅、简明,避免口语化。同时对财务数据多角度分析,避免轻易对财务数据下肯定结论,防止不准确的结论误导财务报告阅读者。

财务分析报告论文:浅谈医院财务分析报告的写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发现差距,了解医院经济状况,改变经营方式,因此医院财务分析报告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医院财务分析报告写作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医院财务 财务分析报告 写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发现差距,发成绩,了解医院经济状况,改变经营方式,挖掘潜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医院财务分析报告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医院财务分析报告写作进行了阐述。

一、医院财务分析报告的作用

(一)医院财务分析报告提供了有用信息,有利于医院经济发展

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医院要想有高水平的管理就需要有可靠的信息作保障。医院财务部门信息相对集中,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统计、会计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内容繁多且比较复杂,财务部门如果把这些原始数据直接提供给医院的管理者,就会出现以下情况:1、医院管理者由于有很多事需要处理,没有多少时间去分析这些信息。2、医院管理者不具有分析这些信息的技能和专业知识,从而会出现这些信息不能被管理者利用,对医院的正常决策和管理造成影响。因此,财务部门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总结、分析、归纳,把有价值的信息反馈给管理者。

(二)要对会计报表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对管理者决策有用的信息

随着医院会计报表的完善和不断发展,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使用概念越来越专业化,医院财务报表技术日趋复杂。这样医院管理者直接从会计报表获取信息很难做到,这样就需要依靠财务分析。财务分析通过有效的解释和分析,将专业的会计语言转化为一般性语言,将会计信息转换成管理者决策需要的信息,从而达到管理者能够使用会计报表信息。

(三)医院会计报表需要研究分析才能满足管理者的要求

医院会计报表是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预算管理需要而设计,没有更多地考虑医院管理者的需求。因此,医院会计报表没有办法反映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特殊本质,只是反映了经济结果和现象。所以,需要医院的财务部门对医院会计报表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满足管理者的特殊需要和医院的特殊情况,将医院会计有用信息供医院管理者决策参考。

二、医院财务分析报告的写法

(一)认真做好医院财务分析

医院财务部门要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首先要分析的目标,它财务分析的灵魂和核心,所有的信息处理都要围绕分析目的进行,在复杂的经济活动、经济现象中科学地预测出经济活动的必然结果。医院财务分析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医院管理者的需要。然后,财务部门再根据财务分析目的大量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分析结果。

财务分析的过程主要是医院财务部门将收集的财务信息资料,深入事物的本质,要用多样性的、科学的方法去发现经济活动的规律,利用专业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合理地研究和分析,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财务分析主要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因素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其中因素分析法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按照财务指标与其驱动的因素间的关系,确定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比较分析法是把数个具有可比性的、相关的数据加以比对,以便揭示事物的差异和矛盾。

财务分析的合理性、科学性是由分析人员对待事物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对财务分析体系的深刻掌握和理解决定,因此,在进行医院财务分析时,要坚持用发展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二)医院财务分析报告要与医院管理者的思路相符

财务分析报告能否被管理者接受和理解,不仅取决于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质量,还要看是否与医院管理者的思路相一致。如果医院财务分析报告符合医院管理者的爱好和思路,就很有可能被采用,否则,即使医院财务分析报告建议再合理,分析的再透切,写的再好,也可能不被采用。财务分析报告要成为医院管理者想要的信息,如果财务报告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不需要的信息,那么即使建议再合理,分析再透彻,写的再漂亮,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要想做好财务分析报告,就要了解管理者的思路,思路指向的是医院的管理重点及发展方向,只有认真把握管理者的思路,才能确定财务分析报告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财务分析报告才能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考依据。

(三)医院财务分析报告的写作要做到文字表达准确

财务分析有科学性、严谨性的特点,因此要求财务分析报告在结构上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分析要透彻有理有据,条理清晰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还要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并且要体现出首尾照应,观点鲜明。

财务分析报告的一般格式如下:

1、标题:标题要求准确科学,例如某某医院2012年财务分析报告。

2、开头部分:要对医院财务状况进行概述,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3、分析部分:这一部分解释和分析了开头部分所提到的内容,需要阐述的问题可以分几部分进行阐述,有侧重点地进行分析。

4、结论部分:提出问题,肯定成绩,对财务信息全面分析后得出结论。

5、意见与建议部分:这一部分是财务分析报告的重点,篇幅不宜过长,主要是分析者的建议、意见,为管理者以后决策提供参考。

财务分析报告论文:医药企业财务分析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医药行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年均递增16%,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财务管理的相关职能,防范财务风险的出现。本文阐述企业财务分析报告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指出财务分析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医药企业;财务分析;问题;对策

1药业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

财务分析报告宛如一方魔镜,它不仅把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在利益相关者面前完整地映照出来,而且还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有意义的预测。药业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是指通过对医药公司财务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形成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经营能力、分配能力的书面报告。

财务分析报告无论是对药业公司本身还是对外部决策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药业公司而言,有利于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决策;对于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言,有利于其对药业公司经营状况的整体把握;另外,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也可为国家检查药业公司是否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提供资料,并从整体上反映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财务分析的方法有很多。趋势分析法可以时间为比较基准,通过分析企业在不同期间的经营效果,从而得出评价的结果。比如分析药业公司不同期间的净利润,可以整体上把握公司利润的增减趋势。比率分析法是通过做商的方式,反映某一项目在另一项目中所占的比重,比如权益乘数,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比较分析法则是通过将两者进行做差的方式进行分析的方法,比如通过对营运资本的分析,来评价药业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根据分析所依据财务报告的期限,可将财务分析报告分为年度财务分析报告、半年度财务分析报告及季度财务分析报告。

我国的药业公司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渐成熟,其财务信息透明度不断加强,财务分析报告逐步规范化。药业财务分析报告为报告使用者提供了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以及现金流量等数据参考资料。药业公司的管理者和外部报告使用者可以据此从整体上把握公司经营状况,从而做出有利于自身的经济决策。

2药业公司财务分析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药业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在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也为利益相关者做出经济决策提供了比较全面的资料。但是财务分析报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2.1 药业公司财务分析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财务指标的局限性。虽然目前的财务指标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药业公司对这些指标也多有采用,但是这些指标并没有足够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比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只反映期末资产与负债的比率,缺乏连续性;而净资产收益率在净资产的选取上又存在多种方式。这些不同的方式有的考虑了连续性,但是忽视了资产的货币价值,有的则两者均未考虑。

其次,财务分析所依据资料的可靠性难以保证。虽然财务工作日益规范化,市场也对企业的财务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从法律层面做出了规定,可是由于缺乏量化的标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历来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抨击。而不断出现的财务造假、财务舞弊丑闻也对此加以证实。另外,不少企业单纯为了满足财务分析报告的要求,而对企业内部诸多重大问题不予披露,这将对财务分析报告的使用者产生误导。

2.2 解决对策

首先,药业公司需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指标体系。药业公司应当结合本行业特点,建立一套适用于本公司的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应当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合理性。比如,公司在考察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时,应当对不同应收账款分别计算,最终根据应收账款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平均。应收账款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账龄分析或额度分析加以确定。再比如,公司对存货周转的计算,也应当按照不同的药品类别分别计算,最终计算加权平均值。这样得出的比率与传统计算相比更具有合理性。

其次,药业公司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保障这一制度的有效实施。财务分析报告所依据的财务报告应当是真实、可靠和完整的。事实上,不少药业公司的财务报告不能如实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往往为了实现个人利益,对财务报表大加粉饰,导致财务分析报告所依据的基础无法达到要求。因此,为了提高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公司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该制度能够有效实施,如此方能为财务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药业公司还应当借助外部审计的力量。

当然,改善财务分析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药业公司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业绩评价体系。在实务操作中,药业公司还应当结合行业特点,学习行业领头企业的先进经验,。

财务分析报告论文:ST东海公司度财务分析报告

摘 要 本文选取ST东海公司作为研究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样本企业,运用财务基本分析方法剖析其可能存在的经营问题。

关键词 ST东海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一、 财务问题分析

ST东海A近几年财务业绩不佳,分析其08/09两年年报并通过具体的财务比率分析其存在的财务问题。分析年报财务指标,财务分析需要综合应用上述比率。

(一)盈利能力分析

分析ST东海年报,其盈利能力指标(括号内为整体行业相应指标):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销售收入=(净利润+所得税+利息费用)/销售收入= -14.78%

权益报酬率=净利润/权益平均值= -3.71% (5.20%)

每股利润=净利润/流通股总股份= -0.01(0.17)

ST东海的每股收益近一年来处于下滑态势,说明效益不好;毛利润率高出行业平均水平近30个百分点,而净利润却为-14.7804%,远低于行业平均的6.78%,很不正常。ST东海毛利润率高而净利润率低说明公司期间费用所占比重过大或其他业务亏损或或有事项导致亏损过大。成长性指标数据有:

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 -11.36%

营业利润增长率=(本期销售利润-上期销售利润)/上期销售利润=-205.53%

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247.23%

从指标来看,ST东海呈现负增长态势,说明完全不具备成长性。这与整个旅游行业总体成长态势相背,可以说公司有着极其严重的内部问题,不能将其作为公司业绩不佳的托词。

(二)偿债能力分析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0.4121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流动负债=0.3972

现金比率=(现金+有价证券)/流动负债=-4.9766

流动比率高一般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但如果过高,则会影响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获利能力。ST东海流动比率只有0.4142,与行业普遍的1左右相差较大,尤其是速动比率只有0.3972,故其短期偿债能力较差。

企业借长期负债主要是用于长期投资,最好是用投资产生的收益偿还利息与本金。通常以负债比率和利息收入倍数两项指标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对于ST东海来说,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30.0843% (46.16%)

利息收入倍数=经营净利润/利息费用=(净利润+所得税+利息费用)/利息费用=32.2

从这个比率来看,ST东海的负债比率低于行业平均值16个百分点,且ST东海的财务费用在整个期间费用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公司的负债比率,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成本。

(三)经营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是以企业各项资产的周转速度来衡量企业资产利用效率。ST东海相关指标为: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帐款平均余额=7.07%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6.33%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值=0.17%

从这些比率来看,ST东海的总资产周转率过低,并可以适当增加应收帐款周转率。

二、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公司盈利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具体体现在毛利润率高而净利润率低,有三个方面:(1)期间费用过高;(2)其他业务经营亏损;(3)或有事项导致现金流出。

据08/09上半年财务报表,期间费用占营业总收入的92%,远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销售和管理费用占期间费用90%以上,财务费用相对较小,这与资产负债率仅有30%有关,略低于同行业的42.69%,故是由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过高导致。

(二)公司偿债能力现状的原因分析

ST东海资产负债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致使长期偿债能力较强;而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低于行业平均值,致使短期偿债能力较弱。负债比例较小导致了资产负债率低,虽然会使公司长期偿债能力强,但已超过行业平均标准太多,可适当增加负债。

(三)公司经营能力较差的原因分析

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存货和总资产周转率与行业平均值差距较大,这可能是与内部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够好,未与同行业的服务实现差异化提供的。另外应收账款周转率低可能是客户信用较差造成的,应对不同客户实行信用记录评级,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三、 改进措施的思考

(一)盈利能力的改进措施

(1)优化公司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费用成本。

(2)专注于主营业务,避免资金精力分散。ST东海存在一些几乎不相干的产业,无法发挥协同效应,专注酒店住宿行业,可能会更好地扭亏为盈。

(二)偿债能力的改进措施

ST东海的总资产不到行业平均值的5%,说明公司的规模在旅游行业中仍较小,竞争力还很欠缺,适当增加公司资产总额,将资金用于盈利项目,从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实力。

(三)经营能力的改进措施

(1)针对应收账款周转率低,应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机制,对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应收紧赊销账款尺度,减少坏账。

(2)针对固定资产周转率低,可适当放开酒店内部部分空间向外出租,将其原来本身融合的附带业务外包给优秀企业,实现互利共赢,加速固定资产周转率。

(3)针对存货周转率低的现状,可通过降价鼓励客户预定业务,实现订单式对存货进行管理,减少存货库存带来的压力,提高存货周转率。

财务分析报告论文:医院财务分析报告之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医院财务分析是医院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管理者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尽管财务分析很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医院财务分析写作意义及方法的论述,能够引起医院财务部门特别是财务高管的重视,使财务分析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财务 科学管理 作用

一、医院财务报告的定义和构成

医院财务报告,是指反映医院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现金流量等的书面文件,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编制财务报告,定期对日常会计核算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和分类,可以总结、综合、明晰地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政补助收支情况,从而为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会计信息。医院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医院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医院的业务开展情况、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资产利用、负债管理情况、成本核算及控制情况、绩效考评情况以及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二、医院财务报告的分类

医院财务报告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财务报告编报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总表、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等;按财务报告编报期间的不同,可以分为中期财务报告和年度财务报告。中期财务报告是以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包括月报、季报和半年报等。年度财务报告是以整个会计年度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按财务报告报送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对外报送报表和内部使用报表。医院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种类和格式等,按医院会计制度规定执行,医院内部管理需要的报表由医院自行决定。

三、医院财务报告列报的基本要求

1.列报的真实性

医院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业务事项,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的具体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医院应当在附注中对是否遵循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作出声明。

2.列报的一致性

可比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重要质量要求,目的是使同一家医院不同期间和同一期间不同医院的财务报表相互可比。为此,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应当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这一要求不仅只针对财务报表中的项目名称,还包括财务报表项目的分类、排列顺序等方面。

3.列报的及时性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有关方面及时作出经济决策。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会计核算中要坚持及时性原则,包括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和及时传递会计信息。财务报告作为传递会计信息的重要介质,其报送必须按照国家或上级机关规定的期限和程序及时上报。如果财务报告不能在资产负债表日后的合理期间内让使用者获得,一方面其有用性将受到损害,另一方面势必会影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乃至全国的逐级汇总。

4.比较信息的列报

医院在列报当期财务报表时,至少应当提供所有列报项目上一可比会计期间的比较数据,以及与理解当期财务报表相关的说明,目的是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对比数据,提高信息在会计期间的可比性,以反映医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发展趋势,提高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能力。

四、医院财务报告编制前的准备工作

医院财务报告编制前的准备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年度结账前的准备工作;二是年度结账后编制财务报告前的准备工作。

1.医院年度结账前的准备工作

为正确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做好年终结账工作,首先要对医院收支及其相关财务活动进行全面清查、结算和核对,首先与财政部门核对医院当年国库集中支付情况。医院作为基层预算单位,医院本年财政补助收入、财政应返还额度及其执行情况要与主管财政部门的国库支付情况一致;年底各项财政经费结余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指标余额一致。核对和清理医院的往来款项。,医院的往来款项,年终前应尽量清理完毕,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往来款项结转至各项收入或各项支出的有关账户,检查核对各项收支款项。凡属本年度的各项收入都应及时入账;属于本年度的各项支出,应按规定的用途如实列报。核实医院固定资产和库存物资等财产物资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查明医院各项财产物资的实际储备情况、使用情况及其完好程度等。对盘盈、盘亏和毁损的情况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进行账务处理。核对各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内容、金额等是否一致;结出有关会计账簿的余额和发生额,并核对各会计账簿之间的余额。检查相关的会计核算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医院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对于国家统一的医院会计制度没有规定统一核算方法的业务事项,检查其是否按照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账务处理是否合理;检查是否存在因会计差错、会计政策变更等原因需要调整前期或者本期相关项目。

2.医院年度结账后编制财务报告前的准备工作

如医院设有分支机构,需要编制合并报表的,要根据双方业务事项的实质,编制合并抵销分录,整理报表基础数据。医院编制决算报表时,报表年初数原则应与上年年末数一致,只有在收到主管财政部门调整或核减以前年度结余资金的批文时,才能相应调整年初数,除此之外,一律不允许调整报表年初数。做好与医院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取得编制报表所需的基础数据。

五、医院财务报告的报送和审计

医院应当按月度、季度、年度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财务报告。医院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应当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更新观念,才能实现新医改背景下的财务管理目标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

财务分析报告论文:医院财务分析报告写作中应注意的事项研究

摘 要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在医院的日常管理中,财务管理的地位也越来越举足轻重。而财务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的项目,即财务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准确了解医院的经济状况,发现差距,改善经营,全面提升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医院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医院财务分析报告是把零乱的、分散的经济现象做出归类分析,通过简炼的文字、清晰的条理、明确的观点反映出医院的经济活动情况,并提出准确的建议,为后续医院的财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就针对医院财务分析报告的写作展开讨论。

关键词 医院财务管理 财务分析报告 注意事项

一、医院财务分析的现实意义及主要内容

(一)为医院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利信息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医院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相应的对其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提高管理水平则要以高质量的信息数据为基础。对于医院而言,财务部门的管理有着信息集中的特点,无论是会计、统计还是人力资源或者其它的相关部门的信息,均要汇集在这里。由于提供信息的部门多,信息繁杂且零乱,如果财务部门对这些信息不加处理,而是将其直接向医院管理决策层反馈,那么管理者会由于时间、精力、能力的不足而造成这些繁多零乱的信息变为垃圾信息,这对于医院的管理、决策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财务部门就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并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向医院的管理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数据。

(二)将专业化的会计报表数据转换为决策者需要的信息

医院会计报表处于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其所提供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相应的报表分析技术也越来越复杂,其中所用到的各种概念、术语也越来越专业化。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的决策者如果不具备相当的财务管理知识,要通过会计报表直接提取有利于决策的信息基本上是很难的。因此财务分析就是把专业性非常强的会计语言利用通俗易懂的常规性语言表达出来,帮助医院决策者更加正确的理解、使用会计报表信息,最大化发挥其作用。

(三)有利于会计报表信息满足更多人的特殊要求

因为通常医院的会计报表是根据其使用对象,尤其是政府预算管理部门的需要而设计的,而对于医院的管理需求则有所忽略。而且医院的会计报表只是客观的反映出经济现象与结果,而无法将事物的内在联系、特殊本质等准确的反映出来。因此,财务部门就要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配合管理决策者的特殊需要,对会计报表做进一步的分析,为医院管理层提供更加准确、有利的信息。

(四)医院财务分析的具体内容

医院财务分析的内容十分广泛,基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需求者、出于不同的使用目的,相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其实财务分析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序,也不能用惟一个、通用的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财务分析主要是针对医院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来进行。其中财务状况分析的具体内容有资产管理能力、现金流量以及偿债能力等;而经营成果分析的具体内容则是指医院的收入能力、设备利用能力以盈余能力等,此外有时候还会涉及到其它综合性的分析,比如人力资源的利用能力、社会效益分析以及其它的专题分析等等。

二、如何做好医院财务分析报告

(一)在明确分析目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分析

医院要进行科学的经济管理,就要以大量的、科学性强的信息数据资料为基础,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经济活动中做出科学的分析,科学的预测出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总结经济活动的必然结果。首先要明确做医院财务分析报告的主要目的,因为无论是信息收集、分析过程以及最终的解释结果,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的。确定分析目的通常是按照医院管理者的需求、财务高管的分析需要而设定的。而财务分析的主要过程就是利用专业的方法对财务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研究,深入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于财务分析报告所体现的是经济活动的规律,因此科学的、多样性的分析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有两种,即比较分析法与因素分析法。其中比较分析法是把数个相关的、具有可比性的数据加以比对,从而揭示出事物的矛盾与差异;而因素分析法则是按照财务指标与其驱动因素间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出各个因素影响指标的程度。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视实际情况而定。通常分析顺序采用倒查法,根据结果倒查原因,在倒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并总结经验。

此外,财务分析的科学性、合理性是由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来决定的,分析人员要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客观、全面的看待事物。因此在具体的财务分析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通过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到问题,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要与医院管理决策者的管理思路相符

财务分析报告不仅要具备高品质的分析质量,而且也要与医院管理层的管理思路相符,这样才更容易被管理者所理解并接受。因为财务分析报告就是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服务的,如果所提供的是管理者不需要的信息,即使写的很漂亮、分析很透彻、建议非常合理,那么对于管理者也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在做财务分析报告时,要充分的了解医院管理层的管理思路,管理层的管理思路所指向的是医院后续的发展方向及管理重点,如果可以准确的把握医院管理层的管理思路,就能够准确的确定出财务分析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财务部门所提供的财务分析报告,才能够进一步验证管理层所做出的决策,并对将来决策的确定提供更加具有参考意义的依据。

(三)文字表达要恰当准确

财务分析有着严谨性、科学性的特点,因此要求财务分析报告语言简练但是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分析要透彻且有理有据,在结构上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并且体现出鲜明的观点,首尾照应。通常财务分析报告的格式如下:标题部分要求准确详细,比如“XX医院2011年度财务分析与评价”。报告开关则是对医院整体的财务状况、管理成果、取得的主要成绩以及存在的实际问题等进行简单的概述。分析部分是整个财务分析报告的重点,要针对开头所提出的概述内容做出深入、全面的分析与解释,具体而言可以将其分成若干部分进行详细分析,对于重点问题则做重点分析。如果报告需要比较多的数据,或者需要对这些数据做出比对,则尽量采用表格来体现,并且重点数据还要做详细注解。结论部分要结全分析结果得出对应结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问题。最后是意见和建议部分,虽然这部分的篇幅不会太长,但是非常关键,往往分析者要将自己的意见、建议明确的提出来,医院管理者后续的决策将为以此为依据。

三、其它建议

第一,建立起财务分析数据库,可以将近几年的财务和统计基本数据全部搜集起来,定义好系列指标的公式,财务分析数据库一旦建立起来,只需把当月的数据直接录入,系统就能够自动生成分析报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准确发现关题。第二,增加分析手段。做财务分析,不应该被常规的财务管理内容所限制,不仅要进行普通的收支、结余分析,而且还要对分析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制度、基金、市场以及诸如投资效益、病种等具体项目等都可以作为分析的内容。比如现在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财务分析报告就可以基于行业增长速度、集中程度以及差异程度的角度做出全面分析,进一步明确医院自身的市场定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此外,还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分析方法,传统的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差额分析以及结构分析等固然重要,其它的因素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图解分析法、数学模型分析法等等也可以结合应用。第三,提高财务分析报告的主动性。财务分析不能单单在财务报告期结束之后再进行,而是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开展。在实施某项财务活动前或者执行财务活动的过程中,均要做出及时的分析与判断,如果发现问题则要及时提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做出盲目决策,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财务分析报告论文:财务分析报告撰写及其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领域的普遍应用,财务部门的职能由过去数据汇总向数据整理、分析等管理会计应用职能发生了明显转移。笔者作为一名后台从事经营分析的人员,结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对分析建议的撰写予以浅述。

首先,明确数据来源,多方验证,确保数据真实有效。财务分析主要从收入、销量、客户、产品等多方面综合信息中找出规律,分析原因并对应提出建议。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可靠和相关是进行分析工作的基本前提。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并逐渐完善过程中,分析人员常常会从不同渠道取得大量数据,基于不同用途、不同口径的数据大量充斥,加之信息传递衰减的客观规律,在确保数据来源可靠的同时,综合运用手头多方资料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和相关性不仅应当而且必要。如关于单位结算的分析建议中,一银行与当地工行对公账户数量分别为2.9万户与3.1万户,资料中注明该信息来源于人民银行,并由此得出两行对公结算账户差距不大,结算差异原因不在账户数量上的结论。但是结合该篇分析中给出的单位账户管理费收入(974万元、124万元),以及1-3月份两行账户维护费的收费标准(50元,年),用收入除以单价简单模拟得到对公结算账户数分别为7.44万元与58.44万户。与文章直接给出人行渠道账户数比较,模拟账户的误差倍数分别为2.56倍和18.85倍,整整相差7倍,数据之间无法相互验证。结合总行提供四行同口径交换结算收入和结算价格已验证为正确的信息,反向验证说明分析中提到的“对公单位结算账户数”的准确性存在严重问题。

其次,专题分析除强调分析专项性外,需结合业务运营环境,用联系的观点看问胚,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脱离业务客观运营环境,简单就事论事,并据此得出结论,难免会顾此失彼,并导致建议缺乏实际可应用性。如某单位结算减免现象较普遍,并将主要原因归纳为对公柜员的重视不够。事实上,定价是一个双方谈判的过程,不是银行单方面就能决定的。双方谈判力的强弱衡量决定了最终价格的决定。综合我行的企业存款和对公结算账户数,国有四行中我行大规模存款的客户相对较多,客户规模决定银行客户整体而言具有较其他银行更强的价格谈判能力,但同时在中间业务产品体系应用选择上单个客户也有更大的空间。因此不能简单的得出某项价格减免不合理的结论。此外,从实际动因分析,结算收费定价权主要集中在支行行长、客户经理等手中,柜面人员对于客户而言主要是保健因素,而非激励因素,该分析结论存在典型的误导。

再次舱据支撑论点,举例切合主题。在实际过程中,由于分析时深入程度等原因导致论据无法有效为论点服务。如在某分析中给出了单位结算收入提升的关键在于调动对公柜台人员积极性的结论,并举例说明某支行因为实施买单制所以其单位人民币结算收入好。笔者曾对该支行的结算业务进行过调研,该支行结算业务好主要归功于非基本结算手续费收入,该部分收入主要由领导人员负责,因此更多是相关领导收费意识和谈判实力的体现,买单制的作用有一部分,但不是主要原因。分析报告的结论以偏概全,忽略了主次矛盾的区别,同时还犯了论据无法有力支撑论点的“大忌”。

最后,充分利用图、表等表达形式,凸出短时间、集中呈现多项信息。在支行调研时,曾经有人提出集中管理后,各种资料和会议特别多,信息过多的情况下更倾向于一目了然的信息展现方式。这从侧面体现了信息时代“视觉文化转向”的社会现象:当代主流文化由过去的文字文化载体转向为多媒体文化载体。比较而言,多媒体有信息容量大、同一时间、同一平面展现大量综合信息的优势,具有浅、广的特点,文字的优点在于逻辑性和深刻性。顺应视觉文化潮流,一种以图为主,用文字阐释图片的图文本书籍应运而生:以图为主,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文字阐释,利用了文字逻辑性、深刻性的优点,可以对展示的图表信息起到“点睛”的妙用,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据调查该类书籍在市场上销量还不错。分析人员也可以顺应时代需求,适应内部客户的阅读习惯,在运营分析中多采用图文本概念,图文并茂的表达分析内容,实现更高信息传递效率和更好的传递效果。

财务分析报告论文:中国上市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前言

本部分从财务指标角度分析2008年度上市银行的竞争力。

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深、沪两市上市的银行总共有14家,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工行、中行、建行、交行、中信、招商、华夏、深发、浦发、兴业、民生、南京、北京、宁波)。

本部分各项财务数据除另有注明外,均取自各银行的定期年报、新闻稿件等公开披露的信息。

2008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急速蔓延,对国内实体经济带来冲击,中国经济原有的结构性问题也开始暴露,世界经济增长周期性变化和中国经济内牛性因素相互叠加,增加了中国经济调整的压力,2008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形势更为严峻,出现了部分企业倒闭和企业盈利缩减等问题。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008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处于防通胀、防过热的“双防”之中,下半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紧缩的不良影响,央行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也从偏紧转向适度宽松,中央银行取消信贷限额管理,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变对银行业经营带来重大影响。主要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增加和市场利率大幅度下滑,使资金运用和债券投资空间收缩、盈利能力降低;二是企业盈利状况恶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市场营销都提出严峻挑战,有效信贷需求萎缩和银行谈判地位逆转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收益能力的下降,并对资产质量带来压力、间接影响经营业绩。

我国上市银行外币投资和海外业务在此轮危机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次贷及相关衍生产品出现一定程度的亏损,冲销了银行的利润。此外,低迷的全球资本市场影响商业银行资本补充能力,不仅影响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限制了未来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上市银行的表现如何呢?在群雄逐鹿中,孰优孰劣呢?

资本状况

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是从资本角度衡量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规定,资本充足程度指标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4%;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8%。

2008年各大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状况都有很大改善,全部都达到了8%的监管标准。其中宁波、北京、南京三家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状况较好,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16%以上。南京银行最为突出,核心资本充足率达20.68%,资本充足率达24.12%,在上市银行中双双居高。

招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从2007年10.7%上升为11.34%,而核心资本充足率则从2007年9%的水平下降为2008年6.56%的水平。这一高一低的主要原因有:招行2008年9月为应对新增股权投资对资本的消耗,启动资本补充计划,成功发行300亿元人民币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主要是对永隆银行的第二次收购溢价部分冲减资本公积,从而减少了核心资本(而发行人民币300亿元次级债券只补充附属资本,不影响核心资本)。

深发、浦发和民生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27%、5.06%、6.60%,处于较低水平。较低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将给业务增长形成制约。这几家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原因大致有:积极开拓市场,各项资产业务快速增长,带来相应的风险资产增加,冲减了资本绝对量;报告期内因票据市场活跃,各经营机构参与热情较高,所以表外银行承兑汇票的扩张较快,导致风险资产有一定增加。

随着各行业务规模的扩展,风险资产的增加将对资本有所消耗。尽管利润的增长能带来核心资本的增长,但并不能带来更多的附属资本。资本不足仍然是中国银行业的突出问题。中国银行业在危机中以及面临的经济下滑中,应当继续提高资本充足率。2008年我国股市疲软,银行以增发股票来补充资本金的方式受到影响。各大银行正在积极发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等来补充资本。不断增长的资本基础将支持银行的业务增长。

资产质量(抗风险能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逐步蔓延至实体经济,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信用风险加剧,银行业资产质量面临较大压力。

不良贷款状况

不良率显示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等于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5%。图2可见,2008年我国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全部达标。不良贷款率最低的三家上市银行为深发(0.68%)、兴业(0.83%)和宁波(0.92%),显示了这三家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的较好控制能力。

从发展状况上看,由图3可见,经过2006~2008年三年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比较,上市银行不良率普遍最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显示出我国全国性商业银行整体的资产质量状况都在改善,向国际水平迈进。深发一跃从2006年和2007年不良贷款率最高的上市银行成为2008年不良贷款率最低的上市银行,进步迅猛。宁波银行2008年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绝对额均有提高,主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银行对信贷资产分类持更为审慎的态度;个别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等情况,贷款分类降低形成不良资产。

从贷款分类结构上来看,由图4可见,深圳发展银行的资产质量最佳,次级贷款比例仅为0.68%,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比例都接近零。与2006年和2007年相比,资产质最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主要原因为:深发在2008年报告期术进行了特别的大额拨备和核销;同时加强对贷款期限管理及贷款到期归还情况和资产质量状况的跟踪监测,并采取措施督促和落实客户及时还款。工行、中行、建行、南京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相对较低,其中工行、中行、建行的可疑类贷款比重比较大,分别为1.22%、1.06%、1.05%;南京银行关注类贷款比重过大,占到了贷款总额的7.63%。

拨备覆盖率

拨备覆盖率反映了银行对抗坏账风险的能力,等于贷款减值准备余额除以不良贷款余额。只有在损失前,银行通过识别风险,分别计提相应的准备金才有意义。贷款减值准备并不是越多越好,但这一指标能反映出银行对不良贷款的消化能力,反映了银行业资产质量状况。

2008年我国上市银行的拨备率普遍较高,全部超过100%,风险抵御水平进一步增强。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比较中,兴业、招商和浦发的拨备覆盖率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分别为226.58%、222.29%和192.49%,在同类银行中相对较高。深发的拨备覆盖率105.14%,在同类银行中处于较低水平,原因是深发2008年较低的不良贷款率,相应减少了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

贷款集中度

一般来说,过高的贷款集中度是银行资产安全的巨大隐忧。

为此,监管当局制订了两个指标,最大的单一客户贷款额不能超过银行净资产的10%,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由图6可看出2008年我国股份制银行这两项比例全部达标。然而,并不排除各大银行有垒大户的倾向,北京、招商两家银行十大客户贷款比例都超过了30%。北京银行十大客户贷款比例为40.89%,单一客户贷款比例达到了7.83%,风险比较集中。

贷款投向结构

从贷款的行业投向结构上看,各大银行表现出较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物流、电力能源等行业贷款在各大银行贷款中占比较大。四大行中,工行、建行对交通物流和电力的贷款比重比较大,源于这两大行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领域具备历史优势,积累了较丰富的客户资源;将更多地受益于政府在基建、交通等领域的投资支出。

在同类银行中,招商的贷款行业结构最佳,贷款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招商对受宏观景气度影响较大的制造业贷款控制在18%左右,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行业(多个子行业产能过剩)不良贷款率较高,招商较好地避开了风险。而在较低风险的交通、能源、通信行业贷款占比较大。招商在近年来增长过快的房地产建筑业上的信贷配给相对谨慎,仅为7%,较好地控制了潜在风险。

宁波银行是一家真正意义上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区域银行,虽然宁波银行2007年主动缩减了房地产相关贷款,但是其制造业,商贸等高风险行业贷款余额占比仍然高达49.5%和20.3%。虽然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在同业中处于中间水平,但其下降幅度却特别快(2008年初为359.94%,2008年末为152.5%),这是因为宁波银行本身的不良率较低,不良贷款额的增加对不良率、拨备覆盖率和利润的影响也就比较大。

民生、兴业在房地产贷款投向占总贷款的比重为14%和11.81%,在同类银行中比重较高,面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前两年规模扩张所依赖的房地产开发类和按揭贷款遭遇困境。

总体上看,房地产贷款在各大银行总贷款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在已获得资料的五家上市银行中(表4),年报显示房地产开发已成为这些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的前五大行业之一。2008年工行、建行、中信、深发、招商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率分别为2.21%、4.67%、1.17%、5.41%、2.53%,占其不良贷款较高的前五大行业的第五、第二、第四、第一和第三。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处于调整时期,过大的房地产贷款比例成为上市银行潜在的风险源。在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操作中,抵押担保贷款额一般不超过抵押品变现值的70%,这意味着房地产价格跌幅超过30%以上时,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会骤然上升。然而,也可以看到与2007年相比,各大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都有下降,说明我国上市银行已经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贷款的审查力度,加大了信用风险控制。目前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主要为2005年前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等历史遗留不良贷款,前几年房地产市场信贷扩张造成的风险将逐渐在以后的年份暴露出来。

市场普遍认为,中国银行业2009~2010年将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信贷风险,这将是大多数中国银行上市以来首次面临挑战性的行业信贷周期。随着中国银行业资本化程度日益深入,对于贷款市场份额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不良贷款可能上升。

盈利能力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第四季度中国经济下滑的严峻形势下,我国上市银行的盈利表现高于预期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与国际上一些大银行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业绩大幅亏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四家大行年报显示,2008年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分别实现净利润1112亿元、926.4亿元、643.6亿元和283.93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35.2%、34%、14.42%和40.05%。其中,工行和建行实现的净利润金额已位居世界大行中第一名和第二名。我国上市银行取得骄人的业绩,与它们主营业务的较快增长、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成本收入比的下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等方面是密切相关的。

利润水平

拨备前利润

拨备前利润即指尚未扣除风险准备金的利润。拨备前利润等于利润总额与资产减值准备之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高低应适合贷款风险程度,计提得过低导致拨备金不足,利润虚增;计提得过高,导致拨备金多余,利润虚降。拨备前利润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不考虑风险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市场扩张水平和盈利能力。

工商银行2008年拨备前利润达到2008.29亿元,是我国2008年获利最多的银行。工行、建行、中行保持了同业前三的位置。招商银行拔备前利润达到314.81亿元,是中小型上市银行中拨备前利润最多的银行。紧随其后的是中信银行,以拨备前利润241.90亿元位于第二位,这与中信在巩固传统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资产托管,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等新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

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要求,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不应低于0.6%;资本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净资本之比,不应低于11%。资产收益率反映银行全部资产运用的总成果,资本利润率反映所有投资者的获利能力。这两项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润效率越高,投资者的收益越高,同时意味着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

总体上看,2008年我国上市银行利润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14家银行的平均总资产利润率为1.13%,较2007年的平均水平增长了0.12个百分点。但各行表现出较大差异,中型银行的利润增长率要快于四大行。由图8看,在四家大型银行中,工行的增长率居于首位,环比增长率达到19.80%。中行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双低,这主要和其境外业务占比较高,面对席卷雪球的金融危机,2008年境外业务受阻相关。在中型银行中,南京、浦发、北京、中信与2007年相比,2008年利润率有火幅上涨,环比增长率分别达到了61.67%、39.13%、30.84%、24.74%。招商银行保持厂其较高的资产利润率1.46%;中行资产利润率与2007年相比略有下跌,为1%。深发资产利润率大幅下降,资产利润率从2007年的0.75%跌倒2008年的0.13%。原因之一为金融危机冲击尔南沿海地区企业,深发的重点业务之一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遭遇冲击。

2008年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基本处于增长形势,其中浦发的资本利润率在各上市银行中处于领先地位,达到35.76%,招商银行以28.40%居于第二位。

在对各大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深发引人注目,深发是2008年上市银行中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最低的银行,同时也是不良贷款率最低的银行,当年拨备前利润为81.27亿,计提资产减值准备73.34亿,净利润为6.14亿。原因在于深圳发

展银行于2008年进行了特别的大额拨备和核销售,大幅化解了历史不良贷款问题。资产减值准备冲减了净利润,影响了深发2008年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的绝对值。相信,通过这一次的整装,深发今后会表现得更好。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存贷款息差。本文用利息收入比考察银行的利息收入水平。利息收入比为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由图12看,我国上市银行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水平都在70%以上,处于比较高的水甲。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较快增长条件下银行主营业务的较快增长,构成营业收入绝大部分的利息收入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其中浦发和北京两家银行利息收入比都达到了90%以上,分别为91.24%利90.12%。反映了其资产结构单,过分倚重贷款,银行的收入主要靠存贷款息差。2008年中行利息收入比在同类银行中最低,为71.37%,表明其收入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从图12也可以看出,各火上市银行除招商银行外2008年利息收入比都较上一年度有大幅降低。说明我国上市银行收入结构逐渐优化,开展中间业务能力上升。完全依靠利息差的现象逐渐改善,经背逐渐转型。

净息差和净利差

考察商业银行利息收入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净息差(净息差净利息收入/平均生息资产余额,也叫做净边际利率)和净利差(净利差-生息资产收益―生息负债成本率)。两者各有侧重,但整体而言,二者的变化趋势和原因基本相似。本文主要从净利差的角度进行分析。

简单来讲,银行净利差是银行存贷款的利差,或者银行吸收储户存款和上存央行/上级行的利差。净利差水平直接决定着银行的盈利能力。

表7列示了公开披露净利差值的上市银行情况。2008年,工行、建行、中信和招商的净利差和净息差比上年有所提高。其中,招商银行净利差的水平最高,达到了3.27%,较上年提高了0.31个百分点。中行和深发展的净利差较之上年下降。大多数银行净利差上升的宏观原因主要有:(1)2007年央行六次升息的滞后影响。使客户贷款平均收益率提高,但由于受到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的大幅降息影响,贷款收益率在第四季度出现了回落,但其负面影响没有超过滞后的正面影响。(2)人民币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升使得银行证券投资收益率上升。(3)在降息周期中,各行都要经历贷款和存款的重新定价。在短期,存款利率的下调速度要快于贷款利率的下调速度,有利于银行的利差扩大。然而,从长期看,随着重定价效果的逐步显现,贷款下调幅度高于存款,净利差会有所缩小。

2008年度,自9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5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而1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累计下降2.16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0.27个百分点,直接对商业银行利差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持续降息令市场收益率大幅下降,货币市场利率、债券收益率相应下降,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利差,减少盈利。2009年我国处于降息周期,商业银行净利差收窄,上市银行面临着利润下降的挑战。

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也给上市银行盈利带来挑战。主要表现为市场份额缩小,银行信贷利差收窄、议价能力减弱,带来银行利差收窄和信贷成本的上升,以净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将面临很大挑战。

收入结构

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

我国上市银行贷款的占总资产的比例都在50%左右。其中民生银行的比例最高,达到62%,深发居其次,为60%。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过高,说明收入过分倚重于息差。而贷款是流动性最差的资产,比例过高意味着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南京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例最低,为43%。虽然从历史发展上看,我国银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下降的趋势比较明显,但与国际同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际上的大银行的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一般不超过50%,大部分在30%到50%之间。

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在银行非利息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中间业务风险低,能够在不占用或少占用资本金的情况下增加收入,减轻银行对存贷款的依赖,从而平缓或缓冲宏观经济变化给银行经营带来的冲击。传统的中间业务有国际结算、银行卡、托管等,而目前信用卡、咨询顾问、理财等新兴业务正成为中间业务的主要增长点。由于各家银行年报中披露的中间业务统计口径不一,缺乏比较基准。故此,我们选取中间业务的主要项目之一:净于续费和佣金收入,采用它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作为衡量指标。

2008年以来,资本市场出现深度调整,低迷的资本市场对上市银行公司理财业务等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提出了严峻挑战。然而,我国上市银行表现仍然好于前一‘年水平。从图14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银行手续费与佣金收入与营业收入比都有增长。中行、建行、工行、交行居于前列,这四大国有上市银行都是中国的传统银行,机构分布广泛,网点庞大,集中了大量的业务。其中,中行的手续费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各银行中比例最高。2008年中行实现非利息收入653.52亿元,较上年增长57.66%,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99.47亿元,增长12.42%。中行充分发挥贸易融资、国际结算等业务的传统优势,继续保持在个人结售汇和国际汇款业务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奥运金融服务也为中行带来丰厚回报,仅销售奥运特许商品和贵金属产品净收入就超过1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银行虽然作为一个后起之秀,网点有限,但是其中间业务收入比重高于交行,跻身同类银行前四名。招商银行零售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十分出色,招商银行推出的许多创新产品和服务广为中国消费者接受,例如:“一卡通”多功能借记卡、“一网通”综合网上银行服务、双币信用卡、“金葵花理财”和私人银行服务等,扩大了中间业务收入来源。

华夏和北京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但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银行作为第一家拿到企业和金融机构债券承销资格的城市商业银行,依托丰富的客户资源,2009年债券发行增加可能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提升。

2008年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平均增幅为65%,超过营业收入36%的平均增幅,说明中间业务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增大。与2007年相比,2008年南京、宁波、华夏、民生的净手续费收入有大幅上升,净手续费增幅分别为235.39%、119.11%、82.38%、86.57%。南京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能力增长很快,由表8看,南京银行2008年手续费与佣金净收入为两亿元,相比于其上一年一亿元的水平,翻了一番,说明其正在努力转型。

成本控制水平

成本收入比等于业务及管理费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作为银监会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的风险抵补类指标之一,通过列比商业银行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的相对变化来衡量银行的成本管理水平。该指标不应高于45%。由图16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上市银行全部达标,成本收入比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北京、南京、工行以不

到30%的水平最为出色。民生银行成本收入比最高,为42.55%,但比起比2007年46%的水平有所降低,并达到了监管标准。

上市银行成本收入比的普遍下降说明其费用投入已经转化为业务发展的强劲动力,经营管理效率显著提高。

资产流动性分析

2008年,整体经济环境和宏观政策急剧变化,给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冲击。(1)宏观经济政策由上半年的适度从紧转为较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导致在流动性管理上的时间错位,许多针对前期政策所采取的流动性管理手段不得不进行临时调整。(2)下半年以来一系列降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信贷放松政策的连续出台,使得整体的流动性较为宽松,而实体经济需求萎缩,又使得资金合理运用的难度加大。(3)受国际次级房贷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投资收益降低,公允价值波动较大,部分流动性资产的变现代价较大。

衡量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可以通过存贷款比例和流动性比例。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存贷款比例等于各项贷款期末余额与各项存款期末余额的比,不应高于75%。

贷存比

贷存比是银行贷款金额与存款金额的比例,贷存比越高,说明吸收的存款大部分被贷出去了,银行的盈利水平越高,但是贷存比过高,就会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加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由图17看出,与2007年相比,各上市银行存贷款比例的变化不大。大型银行的贷存比水平普遍较低,整体上低于中小银行,流动性相对充裕。工行的贷存比在上市银行中处于最低水平,保持了2007年56%的水平。民生、中信、浦发贷存款处于监管线的边缘,在体现其较高的资金利用水平的同时,也说明其资金紧张,隐含一定的流动性风险。深发展为79%,是上市银行中唯一一个没有达标的银行,流动性风险较高。

流动性比率

由图18看,我国上市银行流动性都处于较高的水平。除北京和宁波保持了较高的流动性外,其他上市银行2008年流动性水平与2007年相比均有大幅上升。在四大国有上市银行中,建设银行的流动性水平最高,本币流动性为52.7%,外币流动性为110%。在中型上市银行中,北京银行的本币流动性最高,为63%,南京银行的外币流动性最高,为206%。在四大行中,工行的流动性最低,2008年人民币流动性比例为33%,外币流动性为84%;在中型银行中兴业的流动性最低,流动性本外币合计数仅为41%。

2008年上半年处于防通胀、防过热的“双防”之中,下半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也从偏紧转向适度宽松,中央银行取消信贷限额管理,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基础利率。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银行流动性上升。各大银行经过不良资产的剥离,资产流动性明显增强,保持较少的超额储备比例仍能维持正常的经营。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央行票据的大量发行,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变现能力极强的非信贷资产,进一步提高了其资产的流动性。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在负债到期偿还时缺乏还款资金的风险。资产和负债的期限或金额的不匹配,均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2008年年初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首先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7.5%的历史高位。其后,随着美国次货危机带来的全球金融动荡和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的复杂情况,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中国人民银行5次降息、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M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上述政策的频繁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由表11可以看到,我国上市银行即期偿还为流动性负缺口,短期资金头寸吃紧,流动性风险较大。这和我国银行贷款构成主要为活期和短期贷款相关。我国上市银行的存款结构仍然是活期存款比例比较大。贷款期限上仍然以长期货款为主,我国商业银行储蓄存款活期化和贷款结构长期化造成的资金错配(rnismatching)十分严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失衡,使潜在的流动性风险更加突出。

本部分报告执笔人:刘煜辉 张榉成

财务分析报告论文:2009〜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本部分报告从财务指标角度分析讨论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全国性商业银行可分为两类,即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五家银行组成的大型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统一简称为“大型银行”),以及由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十二家银行组成的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光大、兴业、华夏、广发、深发展、恒丰、浙商、渤海,统一简称为“中小银行”)。

全国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产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资产的65.9%,较2008年上升了0.75个百分点;负债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负债的66.09%,较2008年上升了近4个百分点;税后利润合计占到银行业总税后利润的77.15%,较2008年提升了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到银行业全部从业人员的59.90%,比上年下降了0.83个百分点。

图1、图2和图3分别列示了银行业基于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的市场份额分布情况。总体而言,五家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呈逐年略降趋势,而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则呈上升趋势。在税后利润方面,大型银行2009年的份额较上年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显示了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宏观环境出现较大不利变化时,大型银行具有相对较强的抵御风险和持续增长的能力。

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险象环生,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陷入比较严重的衰退阶段,金融市场虽然有所反弹,但仍然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我国在政府一揽子政策措施作用下,有效遏制外需不足引发的经济增长下滑态势,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保八”的增幅预期,增长率为8.7%。以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积极应对严峻挑战,整体发展良好。

截至2009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总额52.6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9.5%;负债总额49.8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所有者权益2.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各项存款42.48万亿元,各项贷款27.35万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26.5%和32.6%;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

以下将从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水平四个方面对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状况予以分析。各项财务数据除另有注明外,均取自监管部门及各家银行的定期报告、新闻稿件等公开披露的信息,其中部分银行因未披露完整的财务报告,无法获取足够的资料,在个别项目的分析中只好加以省略。

资本状况

截至2009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4%,基本保持2008年底的水平,超过国际监管水平。239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达到100%,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率为100%(见图4)。

2009年,我国经济减速趋势明显,银行业风险进一步暴露。为应对风险,实现稳健发展,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对补充资本都十分重视。针对2009年上半年信贷增长过快引起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的情况,银监会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发出《资本监管预警通知书》和暂停市场准入事项审批等手段,督促商业银行以增资扩股、适当压缩风险资产、多提拨备、核销不良、审慎分红等各种手段尽快补充资本。各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为达到新的监管要求,也为了业务发展与规模扩大,都积极采取增发与发债等形式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

图5列示了截至2009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图中可见,年内各家银行通过多种途径补充资本金,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8%的及格线,工行、恒丰、交行、建行等15家银行在10%以上,其中工行尽管在上年基础上略有下降,仍处于17家银行中最高的水平;只有广发和深发展两家银行低于10%,相对较低。整体看来,2009年大型银行的优势比较明显,在前四名中占据了三家,农行在年内也实现了10%的水平,另外恒丰也进入了前三甲。资本充足率偏低的两家是中小银行,是由于在快速的规模扩张中消耗资本较多所造成的。

图6列示2009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图中可见,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在4%的达标线之上。其中,恒丰、工行和中信位列前三,分别达到9.93%、9.90%和9.44%;大型银行除农行外,其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在8%以上;中小银行中,有恒丰、中信、民生、浙商4家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超过8%,其他8家均相对较低。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的是广发和深发展,分别为5.62%和5.54%,虽属合格水平,但按照银监会的政策导向,仍逼近达标红线。

2009年,随着信贷资产的大规模投放,大多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整体都略微下降。其中下降幅度较大的有中信,其2009年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44%,比上年度末下降2.88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10.34%,比上年度末下降3.98个百分点;中行2009年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07%,比上年度末下降1.7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1.14%,比上年度末下降2.29个百分点。广发和深发展2009年末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98%与8.9%,离10%的严格要求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为有效补充资本,各行采取发债与增发等多种形式积极应对。比如工商银行2009年7月16 日至7月20日发行次级债券400亿元人民币。

增发与IPO也是补充资本的途径。进入2009年,股票市场回暖,银行上市增发之念重启。自2008年9月23日至2009年9月30日期间,汇金共增持工行3.1亿股,约占其总股本的0.093%;增持中行8160.7万股,约占其总股本的0.03%;增持建行1.29亿股,约占其已发行总股份的0.06%。民生于2009年6月重启H股上市之旅。经过数年间的艰难博弈,农行的IPO进程终于在2010年7月顺利完成,7月15日和16日正式在沪港两地上市,总募资221亿美元问鼎全球最大IPO。至此,五家大型国有银行全部实现上市,中国金融改革开始了新的一页。光大银行IPO也依然在积极推进,一旦完成,将大大提高其资本充足率水平。

图7展示了2006〜2009四年来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图中可见,近年来由于资产业务规模的迅速增长,风险资产不断增加,2008年危机爆发后政策性信贷投放规模居高不下,加之五家大型银行以及招商、民生等银行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对外并购活动踊跃,境外机构布局步伐加快,资本耗费较大,各行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以工行为例,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从2006年的12.23%下降到2009年的9.90%,资本充足率也从2006年的14.05%下降到2008年的12.36%。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为商业银行扩大业务规模提供了前提和潜力,反之则成为瓶颈。从本质上看,目前,银行资本补充来源已经显示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包括增资扩股、境内外上市、引进机构投资者、适当压缩风险资产、多提拨备、核销不良、审慎分红等各种手段都在实际中开始运用。

目前发行次级债券来增加附属资本是银行自身筹集资本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次级债的发行拓宽了银行自身资本补充渠道,增加了银行实力,有助于缓解我国商业银行先天资本不足、资本补充渠道单一的状况。但以发债补充附属资本的做法主要是商业银行交叉互持,变相降低了持有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并且将银行系统性风险“锁定”在银行体系之内。2009年8月银监会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从计入附属资本的次级债务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中全额扣减本行持有其他银行次级债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的额度。其中,主要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的额度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25%,其他银行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30%。另外,商业银行次级债务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原则上应面向非银行机构发行,商业银行投资购买单一银行发行次级债务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的额度不得超过自身核心资本的15%,投资购买所有银行发行次级债务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总额不得超过自身核心资本的20%。商业银行在补充资本时,应结合自身实际,优先考虑补充核心资本,强调股东持续注资的责任和内部积累能力,由银行股东承担补充核心资本的首要责任,同时应将提高盈利能力、增加内部积累作为提高核心资本的重要途径,形式上可以以IPO和定向增发为主。

资产质量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国际银行业遭遇大萧条以来最严重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总体情况并未出现较大问题,反而延续了前几年不良资产与不良率持续下降的趋势。

截至2009年底,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4973亿元,比年初减少630亿元,不良贷款率1.58%,比年初下降0.84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与资产质量均有明显改善,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

以下从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和贷款集中度三个角度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2009年资产质量情况。

不良贷款情况

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357.95亿元,较上年下降507.18亿元,降幅为10.42%;其中,次级、可疑及损失类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1773亿元、2109亿元和573亿元,次级类与可疑类占比较上年分别下降21%和0.6%,损失类则上升了16%。

图8列示2003〜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变化情况。图中可见,2003〜2009年间,除2007年较上年有小幅增加外,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的21045亿元下降至2009年的4357.95 亿元,降幅达79.3%。

图9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2003〜2009年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图中可见,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较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虽有所放缓,但延续了自2003年以来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趋势;其中次级类占0.6%,可疑类占0.7%,损失类占0.2%,除损失类与上年水平持平外,可疑类和损失类均保持了自2003年以来一直向下的变动趋势。

图10列示了2007〜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结构及其年际变化。总体而言,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中,次级类与可疑类比例大体相当,分别占到不良贷款总额的40%和47%,损失类占比13%;与上年相比,次级类占比下降6个百分点,可疑类与损失类则略微有所上升,升幅分别为1个和5个百分点。其中,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结构和变化情况同总体情况类似,出现次级类不良贷款减少,可疑类与损失类不良贷款增加的变化情况;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结构在近三年内呈现趋于平均化的现象,与大型银行相比,其2009年的次级类与可疑类不良贷款占比相当,而损失类不良贷款则占到其全部不良贷款的25%,远高于大型银行的占比。

从2009年的不良资产变化的情况来看,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一直保持较为良好的势头, 无论是余额和比率都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相比2008年第四季度出现资产质量下滑的情况,2009年显示出在政策措施刺激下银行业稳步复苏的迹象。

2009年,各行不良贷款率均在3%以下,总体低于上年。其中五家大型银行不良率在1.5%〜2.91%之间,中小型银行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其不良率在0.1%〜2.4%之间。不良贷款率最低三家银行依然是渤海、浙商、恒丰,分别为0.1%、0.29%和0.38%。但上述三家银行都是非上市中小银行,或成立时间短,或资产规模相对较小,不具备很强的代表性。另有5家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低于1%。不良贷款率最高的是农行和广发,分别为2.91%和2.40%,其中农行在财务重组并实现股份制改组后,其不良贷款率较上年又继续有所降低。

不良贷款余额与各行资产规模高度相关。五家大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明显高于中小银行,其中,农行不良贷款余额的绝对值最高,为1202亿元;交行最低,为250亿元。在中小银行中,除渤海、浙商和恒丰因规模相对较小及成立时间较晚的因素使得不良贷款余额低至0.7亿〜3.6亿元之间外,深发展不良额为24亿元,兴业不良额为38亿元,相对而言最低;招商、广发相对较高,分别为93亿元和91亿元。与2008年相比,2009年深发展、浙商、中信和广发四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有所增加,其中增幅最大的是深发展,增长27%,其次是浙商,增长25%。不良贷款余额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渤海银行,降幅为21%,但应看到其余额基数本身较低。大型银行除交行外,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下降幅度都达到或超过了10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大型银行在提高资产质量方面所做的风险管理工作起到了明显的成效。

在不良贷款率方面,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同2008年相比,仍呈下降趋势。除深发与上年水平持平外,各行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农行和中行下降最多,降幅分别为1.41%和1.13%。此外,工行、光大和建行不良率降幅也较上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以上。由于历史背景和资产规模等因素影响,大型银行普遍比中小银行的不良率高出许多,但从2009年的情况看,二者差距正逐步缩小。

风险抵补能力

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进一步防范风险,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审慎经营,根据各类信贷资产实际损失率的测算,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并将拨备覆盖率监管指标逐步从100%提高到130%再到150%,实现“以丰补歉”,提高风险抵御能力。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普遍提高,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2009年底,五家大型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83.1%,同比上升3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47.2%,同比上升37.4个百分点;中小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62.3%,同比下降36.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201.8%,同比上升32.2个百分点,大幅超过监管部门设定的要求。

图11列示2009年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及其2007〜2009年的对比情况。图中可见,2009年大型银行中,除交行比2008年略微下降,刚好实现150%的达标线外,其他四家都有明显提升,建行拨备覆盖率在2009年跃升至最高,达到184%,工行和中行均达到了150%的水平,实现了监管要求,而农行首次突破100%的水平,但距大型银行的及格线还有一段差距。在中小银行中,除渤海和浙商的这一指标分别超过1000%和400%,高得惊人外,兴业、招商、浦发、民生和恒丰也均超过200%。拨备覆盖率最低的是广发,为157%。

贷款集中度是考察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贷款集中度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监管标准要求最大单一客户贷款不得超过银行净资产的10%,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从相应数据来看,2009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各行的这两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图12和图13分别列示对比全国性商业银行2009年与2008年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情况。

在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大型银行除中行外都有所下降,工行和交行降至不足3%,农行降低幅度最大。中小银行的这一比例则普遍较高,且较上年有所攀升。其中广发升幅最大,其比例为10.21%,是唯一一家突破警戒线的银行;渤海则继续在高位运行,以9.73%紧随其后,紧逼监管红线10%的水平;中小银行中比例最低的是浦发,为3.35%,其余则多集中在3%〜8%之间。

在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同样以广发56.43%的比例排在第一,并且超过了50%的监管红线。光大和深发展位列二三位,分别为48.60%和40.85%;建行最低,为12.95%;其他银行大多集中在17%〜40%之间。从年际比较情况看,2009年较上年增加的有7家银行,增幅最大的是中信和广发;较上年减少的有5家,但下降幅度大多不明显,只有建行降幅比较明显。

贷款行业风险

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结合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导向,纷纷修订完善行业信贷政策,强化信贷投向管理,在信贷投放中确保涉农贷款和小企业贷款的增速、增量;对符合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企业和项目加大信贷支持;支持居民首套自住型住房、家电、汽车等消费型信贷;继续支持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重点建设项目;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从贷款的行业投向结构上看,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物流、电力能源等行业贷款在各大银行贷款中占比较大。从贷款发放主体看,大型商业银行是灾后恢复重建贷款发放的主力军,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产业重建等领域。本文选择以房地产行业作为代表,考察银行的贷款行业风险。

房地产行业是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投向之一,也是银行贷款行业投向调整的重点之一。2009年,在政府购房优惠政策及房地产开发企业促销举措影响下,房地产市场逐步复苏,房地产贷款的投放力度不断加大,商品房销售量价齐升,市场供需矛盾逐渐凸显。与此同时,房地产贷款快速增长,个人购房贷款增长尤为显著。整体贷款质量处于较高水平,但年末个人购房不良贷款增加较多,其风险不容忽视。截至2009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7.33万亿元,同比增速达38.1%。

图14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比重,这里的房地产贷款指标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两个方面。

在16家具有可比数据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有11家银行呈上升态势,升幅最大的广发和招商,分别为5.1%和4.5%。招行和兴业房地产贷款占比是各行中最高的两家银行,都超过了30%。建行该项指标为25.13%,在大型银行中继续排名第一。

盈利能力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银行业遭遇大萧条以来最严重冲击,银行业利润下滑,众多美、欧银行业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困境,反观中国银行业却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综合实力、风险管理和抵补能力、国际地位全面提升。200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实现税后利润6684亿元;资本利润率16.2%;资产利润率0.9%。银行收益水平和利润结构发生变化,单纯追求利润的短期化倾向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从结构来看,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手续费净收入构成收入的三个主要部分。

总体情况

净利润增长率

2009年,我国银行业在急剧变化的经营环境中继续保持了良好的盈利能力。在受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资本市场低迷、利率调整以及特大自然灾害等诸多减收增支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盈利情况良好。其主要的盈利因素在于主营业务的较快增长、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营业成本的有效降低以及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009年,各行净利润平均增长65.96%。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和交行五家大型银行分别实现净利润1293.5亿元、1068.3亿元、853.49亿元、650.02亿元及300.75亿元,工行以净利润排名,蝉联世界第一大银行。

就增幅而言,大型银行平均增幅18.93%,低于上一年度13个百分点。中行由于及时应对金融危机,净利润增长31.16%,增幅最大;交行相对最低,增幅刚超过5个百分点,工行和农行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6%和26%。

九家中小银行净利润平均增幅为85.56%,高于上一年度29个百分点。但各家变化幅度差距显著。深发展上年度末计提拨备56亿元,使其2008年净利润大幅下降,因此2009年度净利润比上年回升了7倍之多,列在榜首。渤海因利润基数较小增长了120%,增幅位居第二;民生增长53%,以其稳健经营所带来突出的盈利能力排名第三;招商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环境影响,其营业利润下降,使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13%,是唯一一家净利润同比下降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光大、浦发、中信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相对较少,均不超过10%。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影响深化、经济增长放缓、净息差大幅收窄的严峻经营环境,全国性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影响因素包括:一是各行比较准确地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努力消除外部环境对业务经营的不利影响,经营总体稳健运行;二是成本费用得到有效管理,费用的投入产出能力提高;三是各行不良率进一步下降,信用成本下降显著;四是有效税率不同程度地有所降低,税率降低抵消资产减值影响。

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很好地反映了各行的盈利能力和水平。通常,决定这两个指标的因素包括净利润与资产平均余额,此外,信贷资产质量、中间业务收入、利息及经营支出水平,以及税收等因素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要求,净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11%,总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0.6%。

图15对比列示全国性商业银行2008年和2009年度净资产收益率。除渤海银行外,其他银行均在监管指标的及格线之上。深发展2009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为27.12%,领先于其他银行。兴业和浦发的净资产收益率接近25%,分列二三位。排名最后的渤海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仅为5.44%,但因开业时间短而不具备相关可比性。单就大型银行而言,除中行外,其他四家在2009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不相上下,都达到了19%〜21%的水平,建行净资产收益率以微弱优势胜出,为20.87%;农行在财务重组后,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净资产收益率达20.53%,仅次于建行。中行受累于全球金融危机,汇兑损失拖累利润增长,净资产收益率相对最低,为16.42%。

同上年相比,深发展由于上年度计提巨额拨备,使得本年度收益率增幅空间较大,成为增幅最大的银行;恒丰下降12.54%,降幅最大;浦发、招商分别下降11.44%、10.6%紧随其后。大型银行除农行外,基本变化幅度不大。由此可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银行业中大型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抵御风险能力要明显强于中小银行。

图16对比列示全国性商业银行2008和2009年总资产收益率。2009年,在总共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只有华夏、广发与渤海三家银行未达到0.6%的监管及格线,且这三家已连续两年在及格线以下。建行与工行排前两位,总资产收益率连续两年都超过1.2%,达到国际优秀银行1.17%〜1.2%的水平,显示出较好的持续盈利能力;兴业以1.13%排名第三,凭借资金业务和个贷业务,兴业已连续两年进入前三甲的位置,成绩斐然。

同上年相比,多数银行总资产收益率有所回落。回落幅度最大的是恒丰和招行,分别下降4〜5个百分点。在7家总资产收益率上升或持平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深发展回升最多,为0.82%;华夏和渤海虽较上年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在及格线下,盈利能力有待提升。

利息收入水平

存贷款息差收入是我国银行业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利息收入水平是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体现,2009年全国性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实现11033.35亿元。以下从利息收入比讨论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水平。

利息收入比为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图17列示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利息收入比,平均值为84%。图中可见,除工行、中行、招行和民生外,各行2008年利息收入比均在80%以上,还有四家中小银行在90%以上,其盈利模式过分依赖利差收入的特点十分明显。这表明银行目前仍很难说其盈利模式已进入多元化发展的阶段。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我们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作为衡量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指标。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一直在寻求盈利模式的转型,在这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成功。中国银行因其在国际业务上的优势地位,使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其营业收入之比排在所有银行的最前列,达19.8%。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紧随其后。但从这一收入的总量来看,工行则处在第一位,达551亿元。比较而言,恒丰、渤海银行只有1.3亿元(见图19)。

成本收入比

2009年,全国性银行成本收入比普遍有所提高。总体来看,大银行成本收入比普遍较低,这是由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但农行虽有所下降,成本收入比仍在43%以上(见图20)。在所有银行中,工行仍然是成本收入比最低的银行。

流动性分析

2009年为防范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深,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信贷超常增长。截至2009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比例46.4%,比年初下降3.6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71.9%,比年初上升2.7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3.8%,比年初下降1.8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均达到25%以上的监管标准,流动性管理水平总体上升。

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主要包括贷存比、流动性比率、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贷存比是银行贷款金额与存款金额的比例,目前监管部门为商业银行设置的监管红线是不超过75%。流动性比率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择贷存比和流动性比率衡量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

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该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监管要求该指标不应低于25%。

全国性商业银行2009年流动性比率均在25%达标线上。交行流动性比率最低,为27.83%;工行和华夏其次,均在30%左右;恒丰和广发最高,分别为73.38%和54.68%。除此之外,其余各行的流动性比率集中分布在30%〜51%之间,流动性水平比较接近。

同2008年相比,多数银行流动性比率较上年呈现比较明显的回落。仅有农行、广发和恒丰有一定上升。其中,华夏下降幅度最大,超过了20个百分点。全国性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整体下降的局面真实地反映了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在实际趋紧的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相对收紧的客观现实。

存贷比分析

由于2009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信贷实现了史无前列的高速增长。相应地,存贷比相比2008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见图21)。在五大国有银行中,交行和中行的存贷比最高,这与它们信贷规模增长迅速直接相关,而在中小银行中,中信、光大、深发展、招商、兴业、民生等银行都突破了75%的存贷比率的监管上限。2009年信贷高增长一方面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利差缩小以量补价的银行利益驱动直接相关。这种局面随着2010年初开始的连续三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实施而改变。

财务分析报告论文: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前言

本部分报告从财务指标角度分析讨论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本报告所提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五家银行组成的大型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统称简称为“大型银行”),以及由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十二家银行组成的中型及小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光大、兴业、华夏、广发、深发、恒丰、浙商、渤海,统称简称为“中小银行”)。

全国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产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资产的64.84%,负债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负债的64.96%,税后利润合计占到银行业总税后利润的72.4%;从业人员占到银行业全部从业人员的60%。

图1、图2和图3分别按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列示了2005年至2010年银行业市场份额的年际变化情况。总体而言,五家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呈持续下降趋势,而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

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急剧动荡逐步缓解,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我国果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巩固,国民经济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进入平稳较快增长通道。以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积极应对严峻挑战,整体发展良好。

截至2010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总额6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45%;负债总额58.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57%。所有者权益36.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3.26%;存款、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9.8%和19.7%,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

以下分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水平四个方面对全国性商业银行2010年度财务状况予以分析。各项财务数据除另有注明外,均取自监管部门及各银行的定期报告、新闻稿件等公开披露的信息,其中部分银行因无法获取足够的资料,在个别项目的分析中只好加以省略。

资本状况

由于上一年9.59万亿元的天量新增信贷,加之监管部门一再提高资本充足率标准,要求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限分别为11%和10%,主要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状况面临严峻考验。为达到监管要求,我国银行业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其中16家上市银行中的14家募集资金超过3400亿元,有效地补充了资本金。

图4列示2003~2010年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图中可见,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和充足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近两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信贷投放大幅增加、资本质量要求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保持了2009年底的水平。截至2010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比年初提高0.8个百分点,比2003年提高15.18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10.1%,比年初上升0.9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达标商业银行从2003年的8家增加到2010年底的全部281家,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从0.6%上升到100%。商业银行杠杆率在全球标准中处于安全区间。

图5列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图中可见,历经年内多种形式的补充资本金的努力,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已达标。其中,浙商银行通过老股东及其关联企业的近两倍增资扩股大幅补充资本,资本充足率达到15.44%,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者;建行、中行、交行和工行则通过“A股可转债+H股配售”或“A+H股配售”的模式,在年内均成功地补充了资本,资本充足率均在12%以上;农行于2010年7月成功在沪港两地上市,资本充足率由上一年的10.07%升至11.59%,达到监管要求。与大行相比,中小银行尽管也纷纷补充资本,但由于业务扩张速度较快,业务发展模式单一,加之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大,其资本状况往往捉襟见肘,其中深发(10.19%)、民生(10.44%)、浦发(10.59%)、华夏(10.6%)等的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

图6列示2010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图中可见,除华夏银行(6.84%)没有达标外,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在7%的新达标线之上。其中,浙商最高,为13.28%;大型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在9%以上,其中建行、中行、工行更是超过或接近10%;中小银行中,除华夏外,深发展相对较低,为7.1%,刚刚达到及格线。2010年底,银监会批复华夏银行定向增发方案,计划非公开发行18.59亿股,融资208亿元,预计可满足该行未来三年的核心资本需求。

按照2011年银监会资本充足率新规要求,从2012年起商业银行核心一级、一级和总资本充足率将分别不得低于5%、6%、8%。考虑到超额资本计提2.5%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计提1%,未来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上述三项资本充足率底线将分别至8.5%、9.5%和11.5%,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一级、一级和总资本充足率为7.5%、8.5%和10.5%。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形势依然严峻。

资产质量

2010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一方面科学化解历史积累风险,另一方面积极有效地控制新增风险,资产质量延续了持续提高的趋势。截至2010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4336亿元,比年初减少732亿元,不良贷款率1.13%,比年初下降0.45个百分点。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比2009年底减少618亿元和下降0.44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与资产质量均有所改善,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

以下从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和贷款集中度三个角度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2010年资产质量情况。

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总体情况

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837.75亿元,较上年下降618亿元,降幅大于上一年的10.42%,为13.87%;其中,次级、可疑及损失类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1407亿元、1830亿元和584亿元,分别较上年下降了20.64%、13.23%和1.88%。其中损失类继2009年反弹增长16%后,2010年出现回落。

图7列示2003~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变化情况。图中可见,2003~2010年间,除2007年较上年有小幅增加外,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的21045亿元下降至2010年的3837.75亿元,降幅达81.76%。

图8列示全国性商业银行2003~2010年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图中可见,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6%,较上年下降0.44个百分点,延续了自2003年以来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趋势;其中次级类0.42%,可疑类0.55%,损失类0.18%,均保持了自2003年以来一直向下的变动趋势。

2010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图9、图10、分别列示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的情况,及其与2009年的对比情况。2010年,各行不良贷款率除农行略高(2.03%)外,均在2%以下。其中五家大型银行不良率在1.08%~2.03%之间,中小型银行在0.11%~1.58%之间,均在上年基础上继续下降。

不良贷款率最低的是渤海银行和浙商银行,分别为0.11%和0.2%。除去这两家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低的银行有兴业(0.42%)、深发(0.58%)和民生(0.69%),上述银行继续保持着较低的不良率水平。相对而言,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在1%以上,高于除华夏银行(1.18%)外的其他中小银行。

与2009年相比,大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农行、广发和光大的不良贷款率下降较多,分别下降了0.88、0.82和0.5个百分点;恒丰和渤海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分别上升了0.24和0.01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与各行资产规模相应。在五家大型银行中,农行不良贷款余额的绝对值最高,为1004亿元;交行最低,为250亿元。在中小银行中,除渤海、浙商和恒丰因规模相对较小及成立时间较晚的因素而不良贷款余额较低外,深发展不良额23.67亿元,兴业不良额36.16亿元,相对而言最低;中信相对较高,为85.33亿元。

与2009年各行的不良贷款额相比,大型银行中,农行下降最多,接近200亿元;中小银行中,光大和广发分别下降了22.92亿元和17.42亿元,下降幅度最大。恒丰、招商和渤海的不良贷款额较上年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3.87亿元、3.25亿元和0.3亿元。

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

拨备覆盖率是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余额与不良贷款余额的比值,是评价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的重要指标。拨备覆盖率多寡有度,总以能适应各行风险程度并符合监管要求为宜,不能过低导致拨备金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拨备金多余,利润虚降。

近十年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不断提高,损失拨备缺口从2002年底的1.34万亿元下降到2005年的0.63万亿元,再到2008年实现零拨备缺口;拨备覆盖率从2002年底的6.7%提高到2005年底的24.8%,2010年底达到217.7%。

截至2010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为6982亿元,比年初增加184亿元;整体拨备覆盖率水平首次超过200%,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中,大型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206.8%,比年初上升61.9个百分点;中小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277.6%,比年初上升75.6个百分点。

图11列示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及其与2009年的对比情况。图中可见,大型银行中,工行、建行的拨备覆盖率最高,分别达到228%和221%,均超过200%;农行相对最低,为168%,略高于150%的达标及格线,在全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也是最低的。同2009年相比,工行的拨备覆盖率提高最多,提高了68个百分点;交行和建行则相对较低,分别提高35和38个百分点。

中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全部超过200%。渤海银行2010年提取贷款损失准备5.6亿元,累计提取14亿元,拨备提取率为1.51%,拨备覆盖率达1398.05%,与浙商银行(718.68%)占据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的头两名。在规模相对较大的中小银行中,光大、兴业、招商和浦发的拨备覆盖率均超过300%,其中光大在2010年8月完成IPO并上市后,其拨备覆盖率大幅提升了119个百分点,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提升幅度最大的。

2010年10月,银监会要求银行将之前的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中,所有表外资产在两年内全部转入表内,并按150%的拨备覆盖率计提拨备。初步估算,商业银行将为此多计提1400亿元。此外,2011年银监会提出总体拨备率的要求,即拨备与全部贷款余额的比值,标准定在2.5%。据测算,如果要在规定时间内达标,预计银行业仍需增提0.2%~0.3%的拨备。整体而言,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面临新的考验。

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情况

贷款集中度是考察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贷款集中度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监管标准要求最大单一客户贷款不得超过银行净资产的10%,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2010年底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这两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图12和图13分别列示对比全国性商业银行2009年及2010年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情况。

在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全国性商业银行2010年大部分比2009年有所下降。其中浙商、建行和中行均相对较低,低于3%;渤海、广发相对较高,分别为8.01%和7.95%。同2009年相比,交行的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由2.75%上升到4.6%,恒丰由4.39%提升到5.56%,上升幅度相对较大;作为2009年唯一在此项上未达标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广发2010年下降2.26个百分点,同深发(下降2.55个百分点)都是下降幅度相对较大的银行。

在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方面,除工行、交行和华夏略有上升外,其余全国性商业银行均有所下降。主要出于规模因素,大型银行前十大客户的贷款比例比中小银行相对分散,其中,建行、农行不足20%,是这一比例最低的银行;在中小银行中,浙商、招商、浦发相对较低,均不足25%。同2009年相比,渤海、浙商、广发和深发下降幅度较大。在2009年未达标的两家银行中,广发2010年前十大客户贷款比例大幅下降了14.72个百分点至41.71%,跨入达标银行行列;渤海下降18.83个百分点至53.45%,虽幅度最大,但仍为2010年在此指标上唯一未达标的银行。

盈利能力

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稳健,人民币基准利率在两度加息后逐步提高,利差逐步回升,加之市场流动性收紧,银行议价能力增强,同时银行生息资产规模增加,对利润增加发挥正面作用,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6830.89亿元,同比增长34%。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为1.03%和17.5%。从结构看,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收入构成的3个主要部分。

以下先从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三个角度评价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整体水平,然后再分别从影响银行利润的三个最主要部分――净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和支出管理水平――出发,具体评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总体情况

净利润增长率

图14列示2010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增长情况。2010年,各行净利润平均增长57.2%。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和交行等五家大型银行共实现净利润5447亿元,平均增幅为31.8%;其中工行以1660.25亿元位居第一,建行以1350.31亿元列第二。中小银行共实现净利润1383.93亿元,平均增幅为67.79%;其中招商和中信分别录得257.69亿元和217.79亿元的净利润,位列中小银行的头两名。

大型银行中,得益于县域业务从潜在竞争优势转为现实优势,2010年内上市的农行以46%的净利润增长率排名第一。据统计,截至2010年末,农行县域地区实现税前利润345.27亿元,较2009年增长64.8%。其余四家大型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基本持平在30%一线,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

中小银行中,渤海、恒丰和浙商因利润基数较小,增幅相对最大;其他银行中,广发业绩增长令人瞩目,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61.8亿元,超过前两年的利润总和,增幅达83%。此外,光大、华夏、中信的净利润增幅也相对较大,分别为67%、59%和52%。与此对照,深发2010年净利润增幅为25%,是全国性银行中最低的,其中部分原因应与其在2010年大幅提高拨备水平有关。

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本文采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很好地反映了各行的盈利能力和水平。通常,决定这两个指标的因素包括净利润与资产平均余额。此外,信贷资产质量、中间业务收入、利息及经营支出水平,以及税收等因素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要求,净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11%,总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0.6%。

图15中可见,除渤海银行(8.84%)未达标外,其余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均超过了监管标准。2010年,主要受益于资产规模的扩张和存贷利差的回升,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得到较大提升。大型银行中,工行、建行和农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均接近23%,相对较高;中小银行中,兴业、浦发和深发的净资产收益率相对较高,分别为24.64%、23.27%和23.22%。

同2009年相比,中信与华夏的净资产收益率增幅最大,分别提升了6.53和5.21个百分点;深发、浦发、民生和浙商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3.37、2.59、1.90和0.95个百分点。虽然较上年提升了3.82个百分点,渤海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8.84%,仍没有达到监管要求,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唯一的一家没有在此项指标上达标的银行。

图16中可见,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总共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工行、建行的总资产收益率达到最高的1.32%,兴业(1.16%)、招商(1.15%)、中行(1.14%)和中信(1.13)也已基本达到或接近已达到国际领先银行的水平。2009年,共有华夏、广发、恒丰和渤海四家银行没有达到监管要求;2010年广发和恒丰的总资产收益率均提升至0.8%左右,而渤海、华夏的总资产收益率尽管较上年有所提高,但仍处于监管要求之下,分别为0.41%和0.58%。

利息收入水平

存贷款息差收入是我国银行业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利息收入水平是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体现,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水平有较大增加。

本文从利息收入比、净利差与净利息收益率三个角度讨论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水平。

利息收入比

利息收入比是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图17列示对比全国性商业银行2009年与2010年的利息收入比。图中可见,大多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比在80%以上。其中,中行因传统的国际业务较强,其利息收入比延续了往年较低的水平,为70%;工行、招行因其中间业务较为发达,利息收入比也不到80%,属较低水平。华夏、浦发的利息收入占到其营业收入的90%以上,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的。

同2009年相比,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比整体呈下降趋势。17家银行中有8家的利息收入比有所降低,且降低的幅度略大于增加的幅度,体现出银行业在摆脱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业务模式的过程中,利息收入占比逐年下降的趋势。大型银行中,建行、交行利息收入比下降,分别下降了2.09和0.7个百分点;其余3家则略有上升。中小银行中,渤海、恒丰、兴业下降较多,分别下降10.04、9.27和2.2个百分点;民生和光大分别上升了7.19和4.82个百分点,上升幅度相对较大。

净利差与净利息收益率

考察商业银行利息收入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净利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净利差按日均生息资产收益率与日均计息负债付息率的差额计算,净利息收益率是净利息收入与平均升息资产总额的比率,考察单位生息资产所创造的利息收入,两者各有侧重。但整体而言,净利息收益率的变化趋势和原因同净利差相似,可以相互参照。

2010年,央行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由于占存款比重近一半的活期存款利率维持不变,使得银行的实际存贷利差得以扩大;加之市场上流动性收紧,人民币存贷款增量减少,商业银行议价能力增强,使得全年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均有所提高。

图18与图19分别列示了部分披露相关信息的全国性商业银行2008~2010年底的净利息收益率与净利差。图中可见,在经历2009年的下挫后,除渤海银行外,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均有所反弹,且差距不大。其中,民生的净利息收益率与净利差最高,分别为2.94%和2.82%,较上年分别提升了0.35和0.33个百分点。中行、渤海的净利息收益率略低,分别为2.07%和2.08%;渤海、光大的净利差相对较低,分别为1.98%和2.08%。

中间业务收入水平

本文中,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中间人参与的金融服务,其收入反映为利润表上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判别中间业务的重要标准是商业银行利用自己的人才、网点和系统等资源提供收费服务,其自身并不作为交易主体参与业务并承担风险。

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风险小、收益相对稳定、不占用或少占用资本,反映了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中服务收入多元化水平。

中间业务净收入及其增幅

中间业务净收入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净额,反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绝对水平。

图20列示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及其增幅。图中可见,中间业务与银行规模呈明显正相关:大银行网点多、客户多,服务资源相对丰富,中间业务收入发达;反之,中小规模的银行网点少,客户少,服务受到规模的限制,中间业务收入相对较少。大型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绝对值均远大于中小银行,工行、建行最多,分别为728.40亿元和661.30亿元。中小银行中,招商以113.3亿元遥遥领先,民生排名第二,中间业务净收入82.89亿元。恒丰、浙商和渤海银行因规模较小,中间业务净收入均在5亿元以下,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处于较低水平。此外,华夏、深发和广发同其他中小银行相比,其中间业务净收入的绝对值相对偏低。

从增幅上看,2010年中间业务净收入提高最大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是恒丰、浙商和渤海,但因其基数较小,不具可比性。除此之外,各家银行的增幅多在30%~40%之间,浦发、民生分别增长83.47%和77.72%,是增幅最大的银行。

中间业务占比

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之比(以下简称“中间业务占比”)是衡量中间业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整体上稳中有升。

图21列示对比了2009年与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情况。总体而言,大型银行占比较高,其中建行、工行、中行均超过或接近20%,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的。中小银行中,招商、民生的中间业务占比较高,分别为15.87%和15.13%。同2009年中间业务占比情况相对照,大部分银行变动均在1个百分点之内,相对稳定。民生、建行和浦发分别较2009年提升了4.05、2.31和2.13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最大。

成本控制水平

成本收入比是银监会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的风险抵补类指标之一,该指标通过对比商业银行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的相对变化来衡量其成本支出管理水平,在数值上等于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按照监管要求,该指标不应高于45%。

图22对比列示2009年和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情况。图中可见,2010年除渤海银行依然超标外,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均成功控制在45%的及格线下。大型银行成本收入比整体上相对较低,工行最低,为30.61%;最高的农行,其成本收入比不过38.59%。中小银行间的差距较大,恒丰、兴业、浦发和中信的成本收入比在30%左右,相对较低;而华夏、浙江、广发和深发的成本收入比均在40%以上,距离达标线仅一步之遥,不可掉以轻心。

同2009年相比,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均在下降。其中,恒丰和民生的成本收入比下降最多,分别下降了12.06和9.35个百分点;广发下降了7.69个百分点至48.95%,顺利达标。比较而言,深发、建行和华夏的下降不足2%,降幅相对较小。

流动性分析

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稳健,人民银行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进一步加大了流动性回收力度;先后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累计上调3个百分点;先后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累计上调0.5个百分点。

受宏观政策影响,2010年商业银行流动性偏紧。截至2010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43.7%,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69.4%,比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超额备付金率3.2%,比年初下降0.6个百分点。

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主要包括贷存比、流动性比率、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贷存比是银行贷款金额与存款金额的比例,目前监管部门为商业银行设置的监管红线是不超过75%。流动性比率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本文选择贷存比和流动性比率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

贷存比分析

贷存比是银行贷款金额与存款金额的比例,贷存比越高,说明吸收的存款大部分被贷出去了,银行的盈利水平越高,但是贷存比过高,就会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加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图23列示对比2009年和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贷存款比例。图中可见,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期末时点贷存比全部达标。农行的贷存比最低,为55.77%;工行、建行、华夏、恒丰和渤海的贷存比低于70%;其他1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贷存比均集中在70%~75%一线,反映出业务发展与监管要求间的艰难平衡。

同2009年相比,大型银行贷存比在原来较低的水平上有所提升。其中工行提升2.5个百分点,建行提升2.23个百分点;中行是大型银行中唯一贷存比下降的银行,只略降0.1个百分点至70.20%。中小银行中,除广发、浦发和浙商有所提高外,各行贷存比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光大下降最多,达7个百分点,由2009年未达标变为2010年的达标银行;此外,兴业、深发、华夏、中信下降幅度也较大,都下降了6个百分点以上。

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监管要求该指标不应低于25%。

图24对比列示全国性商业银行2009年和2010年末的流动性比率。图中可见,2010年各行的流动性比率均在25%达标线上。大型银行中,建行的流动性比率最高,为51.96%;工行、交行较低,分别为31.80%和32.23%。中小银行中,恒丰最高,为69.13%,中信、广发和深发紧随其后,流动性比率均超过50%;流动性比率最低的银行是民生,为32.35%。

同2009年相比,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大型银行中,交行上升了4.4个百分点;农行和中行分别下降了2.63和2.1个百分点。中小银行中,深发和光大分别上升了12.89和10.25个百分点,上升幅度最大;渤海、浦发、浙商、恒丰和民生的流动性比率较2009年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8.99、5.17、4.42、4.25和3.0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