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

时间:2022-05-17 03:07:31

导语: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面对高职生源现状和就业严峻形势,我院通过积极探索,提出了能力本位,以人文素养引领其他能力培养.通过查找国内外教育文献和古今教育理论,确定以建构主义引领教学改革,工作实践为主的教学途径,来适应本地域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1生源分析,以达到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几乎长期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处于弱势,造成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都比较低下,要给出组合拳逐一解决.帮助学生分析,以前学习成绩差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原因;让他们看到高职生一样有希望,给出具体措施以及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较的优势所在.让他们鼓足勇气,知道人生才刚刚开始.

1.1学习兴趣与学习目的

依据学习理论,由兴趣、爱好和与社会责任相联系的理想为动力的是高层次的动机,属于内驱力和远景性.由外在因素干扰的是低层次的动机.只有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才有高度的自觉性.大多数高职学生选择专业不是由于兴趣,比如受到家长和老师影响,或者好找工作;学习目的多数学生是由于外在,而非发乎内心.

1.2学习信心和态度

信心是人对自己正确评价后产生的自我信任,很多学生成绩不理想是由于缺乏自信所致.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一般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只有恰当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才能推动学习者克服困难,提高效率.多数高职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不好.

1.3提高情商对策

加强人文教育,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在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激励学生的理想、塑造学生的人格、调节学生心理、关注学生的情感.通过圣徒实际、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构建以行动导向为主的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2.1构建行动导向的课程设置

针对专业岗位的需要的能力组成,以计算机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主要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课程和实习实训内容,构建主要课程和训练内容.大体思路是先有校企合作与学校进行市场调研,针对社会需求进行岗位分析需要的能力和技术,全面系统地分析出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制定学习内容.

2.1.1对专业岗位群分析,确定典型和主要工作任务通过积极地与企业沟通和市场调研,确定了计算机操作员、网页制作员、网络管理员三个岗位进行系统地分析,制定出了40项典型工作任务.

2.1.2分析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将40项工作任务转化为8项专业的学习内容,分别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技术、Flash动画制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ASP开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

2.1.3设置行动导向的课程对岗位群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分析后,制定行动领域,完成职业岗位的社会能力及拓展能力的训练.社会能力主要指团结协作能力和艰苦创业能力.这些主要由基础课程来培养,如英语、思想政治、心理学、就业指导和素质拓展课,培养学生爱岗就业、团队精神、诚信品质、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等,对学生的整体的情商有一个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运用能力等拓展能力主要渗透在平时训练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2.1.4实施双证书制度学生通过获取国家相应的资格证书,既可以获得训练和专业学习容,又可以在就业竞争中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2.2课程改革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对课程进行了精心的筛选,始终围绕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需要的能力,进行有目的地训练,突出技术和人文素养以及工作能力的有机结合.把实践能力和零距离对接作为教学的重点.

2.2.1制定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的教学计划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把敬业精神、团队精神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用人单位的欢迎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改革的重点.

2.2.2进行模块化课程的变革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与岗位需求的差距,找到理想的教育途径,学生接受的自然有序,不至于让学生一头雾水,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具备,又要具备高超的教育理论和艺术素养.

2.2.3扩充实践课时数对实践课时给予充分的重视,高职与本科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到单位就能干活,找到切入点,进到单位之后,在工作中需要时候,再慢慢学习理论知识,就不会感到那么枯燥了;否则学生很难学进去那么多理论,因为毕竟他们底子差,只要工作需要那点技能就可以了,先上岗,以后再慢慢学,毕竟现在提倡终身学习.

3改革教学方法

3.1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顶岗实习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手段,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准绳,达到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职业的全方位能力.以精心选出的四门优质核心示范课程,采取项目教学,项目课程主要遵循工作过程来组织知识,由于工作任务的特性与复杂,不同的工作任务涉及的知识有交叉重复,有的也会出现知识漏洞.同时工作任务的难易不同,也造成了教学上的不均衡,有时候跳跃式的知识也给学生接受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给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功能更高的要求.

(1)与企业积极合作以工程实际中的项目为背景,按照项目的整个运作流程,师生和企业主要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项目部,放手让学生去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将项目中的需求知识提前大致说一遍,让学生边做边学,互相协作,直接把课程知识与实际工作对接,学生完成了项目中的任务,也就掌握了知识.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也非常旺盛,不至于觉得学了那么多知识没有什么用.同时为单位创造了效益.

(2)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对学习情境的构建,成为项目课程实施能否成功的关键.项目内容按照学习进度有简单到复杂,例如学习文字编辑,学习可以这么安排任务,日常文档、商务文档、行政文档、学术文档,就是逐步过渡到学生比较陌生的领域,紧密围绕建构主义理论,让学生不至于感觉一下子接受不了而放弃.

(3)分段完成当项目很大时候要进行合理分段,如“多媒体素材加工”,牵涉到图像、视频处理、声音等,学生通过“编制电子相册”来学习各项知识技能,就需要先完成录制伴音解说和制作相册封皮之后,才能去做.通过这些工作的分解,也让学生学习到了认知规律,并且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也知道如何去做了.

(4)及时对应当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比较独立时候,要及时对应工作任务.这样可以避免遗忘,并让学生实时充满成就感.如学习网络交流时候,可以布置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网络购物等.

3.2专业教师要爱岗敬业并积极学习

(1)教师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并加强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同时要有历史的使命感.在教学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积极和学生打成一片.点燃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2)按照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师资很难适应基于职业情境的行动导向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开展活动中学习,完成工作任务中锻炼能力,在主动解决问题中建构专业理论知识;所以教师要有积极主动性,去学习新的职业教育理论.

(3)项目教学往往需要一个教师团队,这就要求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还需要团队领导力.项目教学牵涉许多实践环节,对教师的实际动手和对外交往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融入社会相关专业领域的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4)由于传统教学下,学生习惯单打独斗;而项目教学由于与工作真实差距很小,所以要求学生以完成任务为宗旨,必要的交流和协作是必须的.

3.3在课程考核上以能力为主

本专业大部分课程需要学生上机操作,可以布置几个大的任务,考核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单独布置任务主要考察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加大平时考核力度,上课讨论要占有比较大的分量.

3.4专业基础课实行考教分离

建立题库为达到更客观的评价教师,建立了试题库,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比较客观的测评.

4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除了以往的单个实训之外,加强综合实训.虽然课程实验很多,大多属于验证性的,实验是独立的,没有形成本课程和别的课程串联到一起综合运用的功能.为避免在计算机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知行分离、害怕毕业面对实践的情况,有必要机型改革综合实验.

4.1实验存在问题

4.1.1验证性实验比重过大,综合性实验学时过少.

4.1.2综合性实验教学大纲陈旧,内容与现实社会差距太远,内容更新很慢.现有综合性实验一般围绕课程基本内容,鲜有针对实际问题的.

4.1.3实验室管理缺乏制度化和科学性,不能合理利用实验资源.

4.1.4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评价指标单一,就是评价实验结果一个指标.

4.2几点建议

4.2.1加大综合性试验课时如《数据库原理》综合性实验安排,应该变过去分散的实验方式,改为三周时间集中完成,期间不安排其他课程,确保实验教学的持续和易操作.

4.2.2加强综合性实验大纲和内容更新实验数据和素材应结合实际工程,每学年数据要进行.在具体安排时候,可以分解成多个子项目,最后综合成一个大项目,不仅能提高学生团队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的能力.

4.2.3让学生实际去做真实的工作在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制作中等规模的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系统.它有6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安排6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每个团队单独与后勤沟通,确保实际需要.在整个项目运作中,教师只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通过此项目的实施,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产生一定的效益,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2.4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周六日和晚上都要对学生开放,学生随时可以去实验室做实验,国外很多都是在实验室通宵.而我们限定在教师正常上下班时间,对学生做实验的连续性很不好,同时对实验室资源也是很大的浪费.

5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5.1实践教学的价值思考

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是特色体现的主要方面,主要是实训和实习.首先,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任务中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体会完成任务的方法.其次,经历过程一定要关注主体体验.学生经历任务过程时,会有千头万绪无从抓起的感觉,到逐渐豁然开朗后的愉悦;会有眼高手低的感慨;并且在过程中,学生会感受气氛、领略工作环境、感受进步,形成直接的工作经验.再次,反思内化获得能力的提升.学生直接的经历一般是片段的、单个的、松散的,对这些有意义的东西,及时总结,就会变为个性内在的东西,进而促进个性成长.最后,理论是深层反思所必须具有的,必须有相应的理论,才能对经验系统化.理论与个人经验相互印证,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

5.2理论教学的价值思考

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须够用为原则.首先,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是盲目的,并且不能培养学生较高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学目的是提高个性化的思考能力,任何职业都有其特定的思考能力,在学习职业理论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个性思考力,正是学生获得职业策略的需要.

5.3人文滋养的价值思考

高职教育是更等教育,要培养人,就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首先,成功的要诀是“以道御术”;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强大人文的积淀,技术的提高必须有深厚的道德素养做后盾,突出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人格的提升.其次,文化艺术滋养人的心灵;现实告诉我们,作为知识的信息随时可得,而大学特有的育人环境是离开大学后很难得到的.最后,职业能力仅仅是敲门砖,能用内在的道驾驭外在的术,才是合格的职业人才,所以计算机专业人才也不例外,要进行人文素质的提升.

6课程评价

仅仅靠教师自觉去把握教学质量现阶段还不行,所以要进行课程评价.主要有学生、督导专家、同行、管理者、和教师自己组成评价团队.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应该实行多渠道、多元化的评价,再设计评价系统时,要坚持导向性和激励性相结合.选择评价指标时候,要求必须内涵明确、词义清晰.通过与一线教师、教学管理干部、学生座谈和访谈获得原始数据.课程评价不是一蹴而就的,始终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管理循环不停地运转,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作者:王建军 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探索

0概述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些开办多年的老专业,随着市场的变化,技术的革新,这些老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脱离了主流的市场环境,招生和就业都面临巨大的困难,必须进行改革才能生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后面简称为计算机专业)就是这样的典型。这个专业一般创办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应用和维护技能,也学编程和网络技术,但每一方面都不精深,是一种“万金油”式的专业,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但是随着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基本的应用维护技能已经没有市场,现在需要的是各个技能更加精深的专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愈发严峻,而临的选择是要么改新专业,要么改方向,要么被淘汰。相对于改换专业的伤筋动骨,改变方向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是改到哪一个方向,才能不与其它的专业冲突,又能最大限度地存留该专业的传统优势和实训条件,是众多教管人员苦苦探索的难题,也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本文提取了多个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近年开办的新方向相关资料,希望通过比较分析,为大家找到解决方案,也为其它老专业的改革提供一点启迪。

1典型新方向的横向比较

以前的计算机专业就像“万金油”,学的技术比较多,但都不够精深,适合于计算机处于尚未普及,市场大量缺乏计算机维护管理和软件应用的环境。其核心课程一般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基础技术,平面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实用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等。新的专业方向需要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和拓展,学习精深的技能,以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我们从多所高职院校近年来开办的新方向中获得材料,从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就业岗位这些方面进行分类比较,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1.1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方向

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方向与老计算机专业比较接近,课程变化不大,培养的是能从事计算机日常硬件维护、计算机系统管理、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管理、企业计算机网站管理和维护等工作的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硬件维护、系统管理、办公文档处理、企业网站运维等专业能力和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主干课程有主板维修、商务流程处理、Linux服务器系统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维护、关系数据库和SQL、网站设计与管理等课程等。主要就业方向是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硬件检修员、数据库管理员、计算机系统运维工程师等岗位工作。这个方向仍然偏重于电脑维修、网络管理和信息管理技能,核心岗位偏多,对于这些技能学习得也不够精深。对于电脑维修,没有深入学习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知识;对于网络管理,对路由与交换的技术学得不深;对于信息管理,也仅仅学了关系数据库和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仍然保留着老计算机专业的学得多、学得浅、“万金油”的特点。

1.2企业信息管理

有些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开办了企业信息管理方向,该方向培养目标为面向企业信息化行业,培养具备ERP系统的辅助开发、实施、维护和运行管理能力,能在大中型企业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项目实施和管理或在IT企业从事ERP系统的设计、实施和售后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生产管理、仓库管理、ERP项目实施、系统维护和管理、系统开发、产品销售。核心课程有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电算化、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数据库、ERP系统实践、ERP项目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向有既定的国家职业标准,这个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事业信息化建设,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复合型人才。该定义有几层意思:一是从事的工作是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而不是一般的技术工作,即该人才不是一般的技术人员或IT人员,而是信息化建设的人员;二是承担的任务是综合性的,不仅有通常的IT应用,还有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和管理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是明确点出是复合型人才,而这尤其重要,在国家职业标准中,界定为复合型人才的职业是很少的,这才是该方向的要点所在。按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不同将该职业划分为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三个等级,都有对应的资格考证,通过后国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在生产、管理、销售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信息技术打交道,企业信息管理师是一个专门负责信息开发和运用的职位,在现代企业中信息管理举足轻重,直接对企业的经营决策造成重要影响,虽然我国的企业经历了近20多年的信息化,但企业信息化效果不佳,企业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1.3多媒体技术方向

多媒体技术方向面向网页设计、多媒体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工作,培养能够从事网站策划、设计、开发、管理,动画设计、视频加工、交互设计等岗位的专门人才。主干课程一般有网站视觉形象设计、网站设计、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Flash游戏开发、VI形象设计、交互媒体制作、虚拟实境设计等。毕业生主要从事网页设计、多媒体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技能型专门工作。多媒体方向是目前市场的热门方向,但这个方向如何定位存在争论,是完全偏向美工、动漫的设计制作,还是学习多种多媒体的技术,不追求某一门技术的精通,各所院校有所不同。完全偏向美工、动漫,首先是与动漫专业有所冲突,而且对于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这个方向很难学好。广泛学习多种多媒体技术,每门技术都达不到精通,在这个行业又面临很大的竞争,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

1.4WEB程序设计方向

WEB程序设计方向面向WEB网站建设、网站前台界面设计、网站后台维护、WEB程序软件安装测试等工作,重点培养学生对WEB应用程序的需求分析、界面设计、后台管理程序开发、WEB程序集成等专业能力。主干课程有网页设计、图像制作、SQLSERVER高级应用、Windows程序设计、项目开发训练、程序设计、动态网站建设、企业网站制作等专业课程。毕业生主要从事WEB软件编写、WEB网站开发与维护、软件测试、软件销售、软件安装与维护等岗位工作。WEB程序设计在软件开发技能中难度偏小,比较适合高职生。现在互联网普及,以前的单机应用程序都需要开发成能在浏览器上运行的WEB程序,因此开发量很大,市场需求量也很大。对于基础较好的高职生来说,从事WEB程序设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业后找工作容易,薪酬上涨空间大。

1.5动漫方向

动漫方向培养掌握图文软件、三维软件和视频处理软件的操作技能,能从事办公事务、图文排版、平面设计与制作、网站制作、三维建模与效果图制作、动画制作与视频处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核心课程有构成与设计、素描与色彩、数字摄影、平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图文制作、影视制作与编辑、RIA程序设计、FLASH动画制作、三维图形设计、AUTOCAD建筑设计、广告设计。就业岗位包括网站设计师、网络信息编辑师、印刷和广告业平面设计师、动画和游戏设计师、音影视设计师、三维虚拟现实模型设计师等。动漫方向也可以看作是多媒体方向更加精深的一个方向。首先这个方向跟动漫专业可能冲突,只适合尚未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其次,由于动漫对于美术基础的要求,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学好这些技能。建议有这方面的兴趣,或者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同学选择这个方向。

1.6移动互联网方向

移动互联网方向培养掌握移动终端产品开发和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业务平台开发和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门户网站开发和应用技术的专业技能人才。核心课程有Android应用与开发、IOS应用与开发、移动Web编程技术、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移动测试技术等。就业岗位主要包括Android应用开发工程师、IOS应用开发工程师、手机游戏开发工程师、手机WEB开发工程师、手机测试工程师、手机软件移植工程师等。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崭新的方向。目前4G移动互联网正在掀起新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将成为继宽带技术后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力。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278.7亿元,同比增速66.7%。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亿,占总网民数的74.5%;我国智能终端出货量达到2.58亿部,增速达167%,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国。在经历了大型机、小型机、PC、桌面互联网四个时代之后,伴随着4G应用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正成为IT行业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在未来多年内将都是热门的方向。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是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重点方向。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人才严重匮乏,人才市场出现真空。不管是大型跨国公司还是小而专的软件开发商,移动应用领域企业都在轮番进行全国性的大规模人才招聘工作。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报告显示,移动软件工程师已居于职业收入排行榜榜首。所以就业好、收入高是这个方向的优点。但是这个方向偏向于开发,跟传统的软件开发专业有一定冲突,实际上部分高职院校的软件开发专业已经包含了移动开发方向。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针对于目前高职生的数学和英语基础,如果偏重于前台开发和测试技能,降低学习难度,可以适合于大多数的学生。

2各方向的分析和推荐

从近几年的市场就业情况来看,与软件开发相关的WEB程序设计、移动互联网方向的就业率高,薪酬也高;企业信息管理方向就业面广,找工作容易,薪酬一般;多媒体方向和动漫方向就业有一定困难,市场只需要有美工基础以及对技术精通的人才;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方向就业和薪酬都一般,并且处于下行状态。所以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好,从事WEB软件开发和前台设计,开办WEB程序设计和移动互联网方向是较好的选择,毕业生普遍就业好,薪酬高。但是各省的高校招生情况不同,录取高职生的素质也不相同,许多高职新生的数学和英语基础差,逻辑思维能力弱,很难学好软件开发和网站设计技能。而且开发设计岗位工作辛苦,出差加班较多,也是许多学生拒绝这个方向的理由。对于数学、英语基础较好的高职生,特别是从中专、职高单招单考进来的学生,有一定编程基础,或对编程感兴趣,可以开设这两个方向;如果生源基础不是很好,可以考虑企业信息管理、多媒体方向,这两个方向的核心课程不是很难,学习起来相对容易,而且都有一定的就业市场;动漫方向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适合在美术方面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各地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开办正确的方向。我们还建议一个专业分多个方向以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如一个计算机专业可以分成移动互联网、多媒体、企业信息管理三个方向:喜欢编程的学生分配到移动互联网方向;对多媒体感兴趣的选择多媒体方向;数理基础不好,害怕编程的选择企业信息管理方向。这样虽然带来了管理上的麻烦,但是实现了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的目标,也符合“乐中学,学中乐”的现代教育思想。

作者:刘晓刚 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从硬件设施建设、教师队伍打造和教学计划安排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为提升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实用性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关键词:一体化;实践教学;计算机应用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是愈加趋于综合高端化的发展。对于只会学习和考试的人才,只有学校和教师喜欢和欢迎,而社会更喜欢既会学习又会实践又有头脑的综合型人才。在这个背景下,像计算机这类实践性强的应用技术专业更加应该开始实施“一体化”教学,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应当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健康发展。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的设计原则

第一,,时刻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一体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转变以往完全接受形的学习,要刺激他们对待学习主动出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真正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制定的教学计划、设定的目标都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第二,坚持有效的学习理论为指导。对于一个新型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学习和坚持正确有效的学习理论。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增加他们动手锻炼的机会,带动学生去思考和反思,不断的重复练习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第三,设定三维目标作为教学向导。“一体化”教学的目标不只是教给计算机知识,更是要让他们能够运用计算机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进而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认识,创造出新的计算机技能。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第一,加强学校“一体化”教学的硬件投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对教学设备硬件的要求特别严格,必须具备满足这种教学方式的空间和场地,以及配套的基础设备。此外,还应当打造一个独立于学校之外的模拟实训基地,让学生可以实践操作。一方面,说到这个学校的硬件设施,主要还是在教材和课件方面的不充足。教师要加速改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材和课件,给学生提供一堂有价值的教学。平时,多借助多媒体设施来进行辅助教学,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弥补教材中知识的不全面。学校还应当组织本校教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材进行整合编写,根据本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编写一本有针对性的教科书。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实训基地,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快速建设起来。学生的技能不能只通过看书、看板书等习得,还要在具有工作环境的情况下去不断练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实训教室里边学边做,用大量的实践操作的练习才能增长学生的计算机技能,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实训基地对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际问题中用计算机知识去突破它,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问题,帮助他们去深入思考,从而能够总结出更多知识。第二,组建一支“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保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还需要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作为教学的引导人,带领学生去验证知识,得到技能。打造一支这样的队伍,首先要转变思维意识,让教师们从内心去认同这个教学方式。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文化知识,还要有一个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样才可以带出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学校要给教师提供深造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去接触新鲜的思想,同其他优秀教师去交流学习,从而打开自己的眼界,充实自己的教育认知,并且用这种创新思维影响学生。此外,教师对待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要有足够的兴趣,不要认为这种教学会有难度,开展起来会不顺利,在心里打了退堂鼓。要充分理解“一体化”教学的真正内涵,发挥出这种教学方式的积极作用,提升整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学校可以为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设置一些物质奖励,对在“一体化”教学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肯定和鼓励。第三,制定符合“一体化”教学的计划安排。为了能够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开展的有教学价值,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班授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这种高低不平的能力状况会使“一体化”教学实施的不顺畅,影响它的效率。所以,将他们进行分班授课不是对他们的不公平待遇,而是为了让他们都能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分班教学让能力稍差的学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更加快速的适应“一体化”教学,而能力强的学生也会因为体验到教学的乐趣而更加努力学习。学校还应当多多给学生们提供一些技能竞技比赛的机会,技能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不足,像更优秀的同学学习,增长自己的能力。技能比赛还能提醒学生注意操作中的细节,不要犯这种低级错误,到了真正的工作中更是不得马虎,对待工作要有责任心。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培养出来的综合型人才正是社会中急需的人才,这对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个专业本身就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进行模拟实验操作,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一体化”教学模式非常适合这类专业的教学。“一体化”教学开启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新篇章,让教学的内容不再单调,让教学的方式更加有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他们的实践经验,提升了个人的综合技能水平。

作者:韩淑芹 冯娜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情况分析

摘要: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只有进行专业、耐心的解答,才能使学生掌握教学重难点,加深对计算机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文章首先指出了当前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最后就如何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基本情况

一、引言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水平。计算机行业知识的更新换代极为频繁,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高专业教学能力,才能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根本保障。但是调查发现,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计算机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质量下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的提升。在这背景下,探究提升计算机教师整体素质的措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基本情况

第一,教学水平分析:[1]首先,部分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尤其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部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的依赖于教材内容,只会“照本宣科式”的进行知识讲解,学生没有足够的自由操作和实践机会,导致所学知识难以得到实际应用,不利于学生真正提升计算机专业技术的操作能力;其次,教育技术传统落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师不愿意花费时间搜集教学素材,或是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导致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久而久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会降低。第二,教学效果分析。[2]听课制度并未得到完全的贯彻和落实。为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校开展专业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制度,并组织安排二级学院领导定期进行抽查。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忙于各自的教学工作,很难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互相听课,学院领导也因各种管理工作而疏于监督和指导,听课制度流于形式,并未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二,教师基本功有待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效果。近年来,为了适应学校发展要求,学校每年都引进高学历的教师人才,这些新任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是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在教学初期的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第三,教研成果分析。教研科研工作能够帮助教师反思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而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提升教学质量的可行性措施。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参与教研科研工作的人数较少,原因有三:一是学校缺乏有效的教研组织,导致教研工作缺乏主体和目标,教研活动难以取得实际成效;二是教研室的带头和组织作用没有完全发挥;三是缺乏教研教材。除此之外,教研成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推广和落实,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促进和指导作用,也是导致计算机应有教学水平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措施

第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突出教学指导作用。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宏观指导,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对于教学工作的高效率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首先,学校领导应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大局出发,制定内容详细、切实可行的教学任务,确保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的培训活动能够按部就班的开展。其次,学校领导要明确自身工作定位,提升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真正将教学指导工作摆在教学活动的核心位置,狠抓教师教育和指导工作。第二,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教研室是我系按专业设置的基层教学单位,是教学、科研、师资培训、教书育人等职能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教研室工作的状况和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放映了作者所在系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必须狠抓教研室建设,更好地发挥教研室的职能作用,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力争学校在各项方针政策上向教研室倾斜。只有这样,才能使教研室在实施教学计划,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积极作用。教学实践证明,教研室是系部教学单位的基础,是教师发挥作用的主阵地,只有重视教研室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教研室工作,才能真正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大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系领导要对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制定教学资源利用制度,切实保证先进的教育技术、资源得到有效应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技术、教学资源应用屏蔽,并将结果纳入教师量化考核,激发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建立适应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的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实施每月一小结,期末大总结。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引导教师认清形势,明确职责,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教学成绩差的教师采取诫勉谈话、责令检查等措施,对教学成绩连年优秀的教师予以多种形式的表彰,从优劣两方面着手,促进教师向教学要质量,向工作要质量。此外,要根据作者所在系当前专业教师的情况,加大对外聘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加强对他们课堂教学的监督、检查和考核,使其达到教学工作的要求。

四、结束语

总之,作者所在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面临的很多困难和问题,任务艰巨和责任重大。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脚踏实地地工作,坚持不懈地开拓,积极推进专业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作者:耿慧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在不断的加快发展进程,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且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不断的实践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也随着信息技术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而取得了较为长远的成果。它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自我完善,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技术渗透到各个社会领域的课程,而且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不仅仅只满足于会应用计算机操作计算机的人才,而且更要求有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到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当中。所以本研究主要就基于项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的设计进行简要分析,希望所得内容能够为相关的教育领域提供可行的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项目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的提升,所以需要计算机专业的人员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因此需要充分的对计算机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开发,同时不断地对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进行维护。基于以上情况,在对计算机进行应用的时候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实行平台联合岗位,并且将工作过程作为导向,设计以专业技术为主要的课程目标,以课程设置为主体的计算机开发模式的探索实践,不断地适应社会各个行业对计算机相关行业人员的需求,以此来促进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以满足各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1基于项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设计研究

在当前社会背景之下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综合的促进教育理念和教育工作,不断地符合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并且在此根据之下提出以平台联合岗位,以工作过程作为向导,并将项目课程作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平台联合岗位主要是指在确保学生综合能力的前提之下,通过开设多个岗位方向的培训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够尽量地确保学生做到一专多能。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其中平台主要是对计算机应用的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行业通用技术和智能的培养,可以有效地确保专业素质的提升,也能够更好地使学生达到专业的基础人才的要求[1]。岗位主要是按照相关的岗位设置向导的方向,严格的围绕着技术智能的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达到专业的应用人才的要求。这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相关岗位和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学生的能力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学生的能力等诸多情况,都为我们将专业方向设置为软件开发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办公技术的三个方面。在工作过程当中,做过程导向主要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范围之内做好计算机课程的开发,同时根据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有效分析,并且不断地整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工作的过程作为一项基础射击训练项目,并且建立起工作任务和工作支持以及工作技能的联系,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主体和直接体验,同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以教学内容为工作过程的导向,不断地促使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同时积极地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学习机会。项目课程主要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学习为主要工作知识的课程模式,这种工作是典型的产品生产以及服务等项目为载体的设计。所以它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也能够有效地将工作内容和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2]。所以这和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范围之下,有效地组织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够明确的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收获到较为有效的学习成果。高职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能够理解成一个企业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它可以当做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软件的开发过程,可以当做是一次会议材料的准备。

2项目化教学模式之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程序设计是主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这也是一个以工程实践为主的专业。在项目化教学当中,它需要必要的工程应用项目作为支撑,同时也必须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地发挥出企业的重要作用。要制定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需要将企业因素和企业的相关方案实施并考虑进去。在制定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其所涉及的问题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2.1课程体系的建立在建立课程题的时候,制作过程需要有项目化课程程序的参与,同时这又和其他的学科以及传统课程具有一定的差距。在传统的课程方面,因为知识点存在着相对独立的情况,所以课程体系的设计只考虑知识点在内的逻辑先后关系,但是项目化课程却主要以主线项目为主,而这有可能是跨学科系的[3]。举例来说,比如说,一次为主的程序设计课程,它的课程主要是通过网页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为主,同时也涉及,对于软件工程和软件测试等多个学科都有所涉猎,通过这些学科综合组成一门课程,而且在项目进度和客厅之间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因此怎样合理的优化其,促使他能够更好地符合项目教学,这是课程体系制定的基于项目化人才培养的方案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2.2企业的参与项目化教学需要将项目作为载体,同时将工作任务作为驱动,这样以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对教学模式进行考核的一个基础点,那么项目的目的就是将校学理论进行职业化,并做好相关的培养。企业是人才培养和质量效果评价的最终评价方,而企业的真实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项目基础,因此制定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有企业的参与,那么企业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教育途径实现人才培养方案,那么就需要充分的对培养效果进行优化,这也是本研究所要研究的一些问题。2.3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应该以项目作为主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主要是学科课程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去按照徐其先后的分散形式进行设计,不能更好地满足教学的跨学科形式,对于企业来说也不无法做到企业的共同参与。所以研究合适的基于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项目。

3项目化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的问题研究

3.1基于工作过程构建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完成一定工作任务而所需要的一个时间,它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分析工作过程的着力点,不能够完全等同于工作过程本身,而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来对工作过程进行包装与设计。这能够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学的需求,有时也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好地和工作过程相统一。对IT软件进行开发可以研究企业的调研,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涉及需求分析、UI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编写以及软件测试等典型的工作。从从业人员具有能够确定的网站功能和风格来分析,它可以根据网站需要来进行内部或外部的CSS样式的UI设计,也可以根据网站功能进行相关的数据库表的创建,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完成相关网站的开发和设计,可以根据所掌握的网站测试工具的方法以及核心工作的能力来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主要需要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对其课程进行领域的划分,主要可以划分为公共学领域,专业学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等。这门课程需要和项目关系的课程划分为外延辅助课程与及核心课程[4]。外延辅助课程主要是通过外延来提升网页设计使得整体技能,拓展,其专业的就业出口。比如说photoshop的平面设计,比如说flash动画的设计等等,核心课程主要是专业课程的核心,比如说php程序设计,数据库的建模以及数据库程序设计等等。在其构建工作过程当中需要做好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需要明确企业参与以及研讨和设计等。3.2需要不断地强化校企合作的效能企业主要是项目的来源,而且一般都是为了谋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进行项目设计的时候要兼顾企业的利润,同时也要提升教学的最大效果。所以基于这个过程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同时与企业产生相关的共同点,又有效地促进企业生产效益,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分析能够得出,当前计算机应用专业主要是课堂联合工作室模型出现两者相结合的,而课堂的教学主要采用了真实项目进行分割,它是一种有效的仿真教学。企业在共同的参与下进行项目的外包服务,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也可以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为学校提供有效的项目化实践平台,促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有效地提高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需要兼顾人才培养,传统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设计实施有效的并形式的开课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说photo⁃shop平面设计和网页设计进行共同的开课。这种开课主要是并行时的开口方式,它能够有效地将知识点进行分散,同时将完整的项目集中在某个阶段进行更好的知识点的支撑。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可以看出,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通过对分段式的教学进行应用,可以采用模块涵盖知识点多少的形式,安排多名教师和设计人员共同参与,它能够有效地集中分段式教学,这也可以使其教学更加地贴近生活场景,和工作任务的融合,也有利于学校以及企业之间的更好对接。3.3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分析需要通过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以此来形成提升阶段性的课程内容,并且不断地进行分解和重构,这能够有效地实现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合,最终形成项目化的课程。要不断地和新兴的产业紧密相挂钩,实际不断地形成一个“一主线二融合三阶段”的课程体系,不断地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平台。要不断地深化改革,以能力特点为主要特征,通过项目实践联合岗位就业,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并且将项目课程作为核心载体,一课程实施作为重点,将校企合作作为校内外实训的主要工作平台。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地健全评价体系,因为考核评价和定性定量相结合,需要重视考评的过程,在量化评价过程中不断地对作品评价和竞赛评价进行突出,以技能考核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

4结语

高校的教育主要是阶段性的职业教育,它主要需要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能力,而且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需要确保这批人才能够将其知识体系合理地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所以具有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基于项目课程为主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它能够有效地帮助社会培养出各类的适应性人才,也能够更好地提高人才的质量,使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可以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也搭建了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所以需要不断地发扬和应用。

作者:雒恒 单位: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实验实训中心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探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建动态课程、创建师资队伍等可以作为未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讨

现阶段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基于此种情况,本文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1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所存在的问题

1.1专业与就业方向不一致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生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会导致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为企业服务,学生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来证明自己。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能很快找到适合的工作,有的学生需要磨合一段时间,而有的学生则需要磨合很长时间,但企业希望找到能够为自身出谋划策的高新技术人才,而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再去培养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找到工作,再加上每一年都有新的学生毕业,使得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1.2专业定位与职业方向不明确

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的职业有很多,但由于每一个岗位对知识水平以及能力结构都有要求,再加上计算机知识及技能体系的庞大,如果让一个人在短时间内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和技能是不现实的,而学生由于兴趣爱好、性格、智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针对不同的兴趣爱好去设置不同的课程,对学生个人潜力的发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计算机专业在我国发展速度非常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很迅速,而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不久,相对于老教师而言,知识经验比较缺乏,高学历的教师数量正逐年下降,专业教师队伍不太稳定。因此,专业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人都不能朝计算机应用的某一个职业方向纵深发展。也正因如此,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没有办法深入学习。

1.4忽略行业性和区域性之间的差异

由于不同行业与不同区域计算机的应用方向及深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样,现阶段各大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大部分都属于应用型人才,而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上比较侧重于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但相对比较传统的高职院校却没有关注到行业与区域之间的差异,使得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一些区域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2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法探讨

2.1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a.以岗位需求为基本依据,注重能力培养高职院校要先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所面临的岗位群,着重分析每一个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理论、技术技巧以及工作规范,确定每一个岗位的必备能力,并根据这一能力形成规范,保证课程的结构和教学的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

b.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不同,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课程体系设置中须重点关注这方面的差异,要在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喜爱的课程学习,这样才会取得优异的学习成果。

c.创建动态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课程内容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因此,课程体系设置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状况发生变化,而计算机应用技术本身的变化和学生基础知识的变化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基于这一情况,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提出了一个以平台为基准,以职业方向为发展趋势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先掌握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之后,再去学习对应岗位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内容。

2.2创建师资队伍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欠缺实践经验,而且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已经习惯了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而现阶段所需的模块化教学则要求教师实施项目式教学,就是将工程项目引入到课堂当中,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实战环境,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少讲理论,多给学生进行示范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自己的长处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模块进行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项目经验,优先配置计算机专业的师资力量,从而进一步确保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渐重视起来,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是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一种全新尝试,希望这种尝试能够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董淑英 单位: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研究

摘要: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的关键,有利于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文章探讨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并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措施,以期培养更多的合格计算机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

中高职;课程衔接;职业能力;课程标准;岗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课程衔接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能够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协调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中、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绝大部分中高职院校都开放该专业,然而中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缺乏有效的衔接措施。本文主要针对中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1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相同或相近专业课程的相互承接、相互分工的有机结合。中高职课程衔接主要包括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和课程内容衔接,使中高职课程内容既相对独立、各成体系,又是有机整体。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主要表现为外延式的学制衔接,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研究关注的较少,正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体系结构,成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瓶颈。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课程衔接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各种办学要素是以课程为核心而展开。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必须以专业对口或专业相近为前提,应打破当前学科本位思想,充分体现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建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1,2]。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技能方向一致性特点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了可能性,体现了职教课程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中高职课程相互融合成为有序且连贯的一个整体,不仅有利于加强中高职的交流合作,更有利于毕业生职业能力更符合岗位要求,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水平。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重复当前中高职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时缺乏有效的沟通,不同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时,过多的考虑的是毕业生毕业时具备的能力,较少的考虑毕业生继续深造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导致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比如计算机基础课程、组装与维护课程在中职和高职均开设,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完全一样,难以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性差异,造成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的严重浪费,中高职学校应加强沟通,充分发挥中职业的基础作用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引导作用构建合理的贯通式课程体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教育。

2.2中高职文化基础课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职生主要以计算机技能性操作为主,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加上中职学校文化课课时不足,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3]。当前高职没有对普通高中毕业入学的学生和中职入学的学生体现差异性教学,导致中职毕业的学生进入高职学习后普遍感到文化课的学习很费劲,不利于深入学习计算机科学知识,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计算机专业通识课程计算机数学对高职是一门专业必修课,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对计算机数学的教学内容很难在一个学期54节学时掌握,其他文化课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这样影响对整个课程体系学习,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

2.3部分能力“倒挂”现象当前高职课程开发主要采用以学科为主线的开发模式,职业特征不明显,在一些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出现了中职生的技能超过高职生的现象,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常用工具软件等操作性课程,中职生在进行高职学习之前已经完全掌握了对应的操作技能,而这些课程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中不是培养的重点,同时由于一些高职办学时间较短,近些年高职招生人数迅速增多,计算机专业实训条件与国家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了中职生与高职生部分能力“倒挂”现象的存在。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措施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主线构建。但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合并发展而来,原有的教学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要求存在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改变,限制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3.1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同时也层次性特点,中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培养的是中等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目标高端技能型人才,其毕业生综合素质方面要比中职教育要求更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是高职、中职和企业共同参与,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就业岗位对应的职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依据。

3.2制定统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以职业技能为主线,改革原有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加大职业能力训练,制定中、高职贯通的课程标准,为中、高职课程开发提供参考。中高职各门课程要有较明确的目的与界线,同时应具有良好的接口。将中高职相同或相似的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内容由浅入深,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出现脱节或者重复。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体现基础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则应体现出技术性、创新性和拓展性特点[4]。

3.3编写职业能力教材中高职教材是中高职教育中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剧本,对促进中高职教育质量起到关键作用。中高贯通式的课程教材编写是在统筹中高职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编写有机衔接和贯通的教材,充分利用教。针对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根据计算机专业中职和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考虑学生职业发展的不同层次需求,组织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设计开发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贯通式教材。

3.4完善多元评价考评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来自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重点考核专业核心课程,高职院校建立已学课程的认同机制,承认中职学校的学分,不必重复学习已经学习的课程,使中职生源有更多的精力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提升职业竞争力。中高职衔接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对针对不同中高职不同的职业能力目标确定不同的侧重点,并建立不同的反馈机制,采用的多元化评价的评价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3.5建立规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制度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有效措施,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切入点。中高职办法机构应明确中高职教育不同的培养目标及其岗位面向,根据各自的岗位层次及其职业能力,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通过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实现课程内容的衔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保证职业不同职业资格证书的连续性、层次性。

4小结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我国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中高职课程衔接仍处于探索中,依据计算机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建立以职业能力核心的产业结构贯通式的课程体系[5],更加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人才素质,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作者:吴青林 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科学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S-ESE”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院针对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本院实际办学情况。围绕我院施行的“S-ESE”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状,结合“S-ESE”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下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领域内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对当前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S-ESE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根据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以相应的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教育为媒介,以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为目标,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建设工作。加强专业建设,创建高职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创办一流院校的基础,因此加强专业建设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专业建设是教学工作评估的核心内容,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创办一流院校的基础,对于高职院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计算机相关专业建设应当遵循以下指导原则: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是基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关键。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在近几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了长足进步,出现了一批新兴专业。如何将这些专业建设好,是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每一个职业教育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S-ESE”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S-ESE”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顾名宇副教授围绕我院“加强内涵建设与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学发展观”而提出来的新课题。“S-ESE”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和社会紧密结合,共同制定出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内容,并通过学校与社会之间循环往复地共同组织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从而培养出合格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S-ESE”模式中S(student)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ES(enterprise、school)是体现根据行业、企业用人的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计划;SE(school、enterprise)是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采取学校与企业之间三层螺旋递进循环教学方式,培养出符合企业、行业要求的合格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应能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服务。“S-ESE”模式把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校与企业双方有机结合,建立互联互动的合作机制,共同培养人才,校企共谋发展。实施“S-ESE”模式:一是要突出“学生”这一个主体;二是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标准、内容、过程”三个要素,即学校与企业(社会)共同制定出“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计划”;三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学校和企业之间“三层(了解层、理解层、掌握层)螺旋递进循环教学模式”来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四是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抓好五个环节的工作,即是要抓好制定标准、建立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实施、评价等五个环节的工作。因此,从内涵上讲,“S-ESE”模式也可称为“一三三五”人才培养模式或称“三共同、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二、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该说是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最广泛的专业之一,同时也是开设的最烂的一个专业之一。为什么呢?原因有二:其一,因为很多院校对专业定位很模糊,不够准确,没有对当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岗位群进行充分的调研,没有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充分的预测,就开设此专业;其二,由干高职学生起点低,难以在宽广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有所成就,在毕业时不能进入相应行业的专业岗位上工作,而只能进入一些非技能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随着计算机行业就业岗位对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有的培养体系已不能满足行业及岗位的需求。

三、当前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在2002年建立的,主要以培养当代信息科学技术型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教学目标。本专业现有教师17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8人,助教7人,年龄在36―40岁的7人,35岁以下10人,而17人中就有9人是坐行政班,在专业建设的思考方面时间相对较少。基本上是中级和初级职称,高级职称很少,师资年龄结构非常年轻化。而本专业2010级新生中高职生43人,中职生192人,生源质量普遍低下。

(二)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专业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做得不够,计算机网络、图形图像、计算机应用之间的融合不够,专业建设的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学院进一步的扶持、建设与发展。

师资力量已成为制约本专业发展的“瓶颈”,具有领军作用的专业带头人及国内知名学者紧缺,专业梯队尚未形成,科研的整体水平薄弱,科研促进教学的成效不明显;专业建设缺乏政策导向,评估、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健全。师资的数量和整体结构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教学需要和专业建设及发展的需要。

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实训室开放不够,实训开出率有待提高,实践系列教材或教学资料建设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实训技术人员队伍总体素质尚不能适本专业不断发展的要求,结构不尽合理,水平有待提高。

四、对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建议

(一)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针对安顺地区,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企业提供初、中级人才,这样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确保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如何进行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师对教学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都非常认真,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导致专业的建设很难发展,其一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是一支非常年轻化的教师队伍,刚参加工作几年就面临结婚生子,生活上的琐事耗费其精力的大部分;其二部分教师是新引进的大学本科生,对于知识更新有着清晰的认识,但实践教学经验往往不足;其三部分教师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无形当中对教学加大了难度;其四年轻教师承担过多的教学任务,加之班主任等方面的繁杂工作使得师资队伍建设困难重重。但是面对这些问题,还是有一些办法来解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注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灵魂,是专业师资中的特殊成员。专业带头人对整个专业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专业的筹备开始,专业带头人都要全程参与专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如果把专业比喻成一辆汽车的话,专业带头人就相当于驾驶员,所以谈到专业师资建设就必须首先加强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骨干教师就是本专业的实施者,非常关键,有好的方案,领导力也很强,但是执行、实施的力度不够,专业建设就很难开展下去。

2.对师资建设要有持续性。计算机类课程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并且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的速度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首先要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对现有师资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由系里面制定一份包含近期、远期详细的师资培训计划,进行合理规划,保证队伍建设的连贯性和全面性。

3.专业师资建设要有稳定性和针对性。专业教学要求同一名教师应该在相近或者相似的同类课程中任教,而不是一个学期教授硬件而另一个学期教授软件,这对教师的经验积累以及业务能力的提高会有不利的影响,实践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首先应当将现有师资根据所任课程进行归类,并针对不同的类别进行建设,归类的依据就是专业课程设置。按照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一般来说教学计划中会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技能课)三个类别。不同的课程类别,对师资的要求不同;不同学科,教学目的、要求、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不一样,因而决定师资队伍建设应当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学规律。

(三)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学院的精品课程建设来打造教学团队,同时做好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包含很多内容,相对于其他专业,计算机相关专业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所以课程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与课程相配套的教材更新也需要非常及时。计算机相关专业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建设。1.定期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对于已经不能代表当今计算机最新技术而且对就业没有帮助的课程停开,而对新出现的而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要及时更新补充到教学计划中来。2.组织专业力量自行或者与其他高校相关专业联合编写适合专业需要的教材,由于高职教育在近几年发展得非常快,所以大批新兴的计算机专业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适合于高职教育的教材。因此要以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大力推进精品课程的团队建设,从而组织优秀的教育教学团队开发适合本专业需要的教材。

(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根据行业和社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充分应用“S-ESE”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共同、三循环”。传统的培养方案早已不能适应于目前的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专门成立了由教学管理人员、行业专家、校内“双师型”教师所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在每届新生入校前,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充分考虑了行业的最新需求,以及最新的工作岗位要求,使得经修订后的培养方案更有具有针对性。

(五)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该以专业群进行专业建设。计算机专业群由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图形图像制作等专业组成,该专业群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主攻目标,通过重点专业的建设,提升专业群的整体水平,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使学院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办出精品专业,用最小的代价、最优的效果创建新专业。概括起来说,就是“资源共享、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灵活发展”。

计算机专业群进行专业建设,很多资源可以共享。还可以考虑申报新专业来充实,并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提升。

(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该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观点,不断加强专业兼职专家库的建设,同时积极与行业联系,将学生送至企业进行除顶岗实习外的短期项目综合实训。学生走出去了,既拓宽了视野,又仿真了实际工作环境。同时希望学院对本专业进一步加大投资,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

五、小结

总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应该充分运用我院“S-ESE”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安顺,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多方面考虑,突出我系本专业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精品专业,在国家“十二五”发展的大环境中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作者简介]陶金(1982-),男,贵州省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电子科学系教师。研究方向:计算机软硬件维护。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研究初探

摘要: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有效支撑应用性本科和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和教师职场体验基地,建立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机制、用人单位对学校和学院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本文介绍了我院在校企合作构建特色专业课程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特色专业;软件测试;校企合作;高职高专

1引言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专业,可以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几乎所有工作。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应学习的内容很多,内容涵盖很广。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三年学习内容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因此,必须对该专业定向。而专门化方向须根据市场需求方能确定。为此,我们在北京及周边等地进行专业调研,了解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能力与素质需求。并由此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化方向为软件测试。

旺盛的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机遇,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是社会需求。软件测试专业就是一个朝阳专业,社会需求较大,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将按照“就业导向明确、层次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优良”的要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

以计算机软件测试方向作为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建设是新的探索。一个正规的软件开发项目应该包括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两大部分,而且旨在提供质量保证的测试部分应该占更大的比重,国际上标准的软件开发和测试人才的比例应该为1:1或1:2,而目前国内这个比例则为5:1。计算机软件测试专业在国内尚属待开发专业,就业前景非常看好。但由于是新专业,现有的中青年教师在授课之前基本没有系统的软件测试理论和工程实践、更无教学经验。基于这种情况,就更加应该尽快开展专业研究和建设,并借助于各方力量,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尽快掌握理论和具备实践能力,承担起教学与实践任务。

2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由于国内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人员比例的严重失调,行业急需软件测试人才。而该专业正在创建和开发时期,没有教学经验。基于这种情况,开展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为了使软件测试专业教学更加贴近教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学素材、案例更符合实际需要,必须引进实际项目,聘请校外专家,及时与实力雄厚的教育集团及企业合作进行专业共建。

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是:寻找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路子,突出软件测试专业方向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技术实践水平,带动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能够有效支撑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机制,为学校摸索出一条构建特色专业课程的新路。

改革创新软件测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研究校企专业建设内容,真正将行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引进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确保专业建设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企业与学校的长期合作和双向互动,将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开展本课题研究时,我们将本着“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加强合作”的指导思想,努力创造一种团结民主、互帮互学、求实创新的科研氛围,力求做到边学习培训,边研究应用,边推出成果,边总结推广,力求通过三年的研究,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引导等方面,探索出一套“高职计算机应用――软件测试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从原来的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设置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即先按各专业方向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及每岗位能力从入门、基础、应用到综合的过程来设置课程。根据软件测试的特点设计了个性化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们能够学成上岗。课程体系按以下几个模块来实施:

3.1基础课程阶段教学计划

3.2集中实训阶段教学计划

3.3职业素质培养教学计划

4专业建设研究目标

4.1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软件测试特色专业的研究,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研究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如何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专业发展模式,培养学生的软件测试的实际应用能力,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让教师与学生的培养一起成长,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从事软件测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主要从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该阶段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主要由教研室负责这部分课程的建设与授课、课程资料及辅助科学软件的开发。把开发小型应用系统作为教学的主线,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项目建设。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

该阶段通过构建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框架,掌握使用软件测试系统中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从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到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的实践活动,设计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单元测试。

第三阶段(2010年9月~2011年8月)

该阶段是软件工程与测试实验室搭建、软件测试平台搭建及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搭建。该阶段需要借助多方力量进行专业课程的构建、进行软件工程与测试实验室搭建、软件测试平台搭建等实训课程的实施阶段。

第四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该阶段是结题阶段。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实验报告,举办课题成果评奖活动;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发表相关论文,上交申请成果评估验收;课题组结题大会,成果出版与展示等。

4.2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 结合所学课程,让学生直接参与公司项目开发,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探索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的合作机制、教学机制、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2)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突出软件测试专业方向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3) 以就业为导向,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通过产学结合,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编写适用教材;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4) 将传统的课程进行整合,理论够用为度,以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增加现实社会所急需内容。课程模块化教学,采用“事件驱动”式的培养方式,根据就业岗位确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大力实施订单教育。

(5) 从课程学习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阶段,贯穿实施项目教学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4.3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

学院与企业合作,实施实训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致力于软件测试应用人才的培养,开启我院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的先河。注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有力地促进我院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办学效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软件测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从事软件测试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特色专业预期培养目标如下。

5结束语

计算机软件测试专业正在创建和开发时期,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新的探索。总之,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是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且大有文章可做。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能结出丰硕果实,高职计算机教育就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经管类专业课教学的整合

摘要:本文分析了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大学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针对目前高校经管类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应该实施计算机技术与专业课教学的整合,并从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拓宽计算机与专业课结合的广度、精心组织教学、强化上机实践、加深计算机外围设备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经管类学生;计算机技术;专业课教学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已成为继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资源。对企业而言,信息的运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企业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由信息和知识的差异所造成的。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并得以发展,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同时,高校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设置、实验与实践环节、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整体优化的同时,加强专业课教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整合,提高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

1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为了客观把握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通过课题组成员深入当地企业调研、收集企业的招聘信息及毕业班学生(实习和工作试用期)的反馈信息,笔者认为经管类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其计算机应用能力。

(1) 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学生要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例如,能熟悉使用系统中的文件管理方法,能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系统的主要配置方法,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对计算机的主要系统部件进行基本的维护。当硬件出现了简单故障学生也可以自我排除。

(2) 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需要整理和加工所保存的信息,掌握关于数据(包括文字资料)的排序、查找、增添、删除、更新之类的操作,这需要用数据库软件来帮助解决,另外,为了进行分析、预测、计划和规划等工作,学生还需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数据库管理和程序设计知识。

(3) 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学生要了解网络应用,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和实现网上通讯,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成果向其他人展示。要学会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下载、收发E-mail和一些简单的网络环境设置等。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中学生应该能够自主排除简单故障,比如网络连接问题,这就要求他们能够具备一定的网络设置的基本知识。要实现信息和传播,学生还需要适当地掌握一些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和的技术。

(4) 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将掌握的各种计算机基本技能熟练地应用到自己专业领域中去。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高校对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基本上从3个层次入手,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层次主要讲授了计算机文化及Windows和Office的使用等具体操作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机算机操作,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在新的时期如何面对计算机和网络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二层次的教育包括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两方面的教学。主要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技术等课程,使学生能够通晓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体系结构,掌握操作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第三层次主要通过计算机应用开发基础课程及课题设计等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能够把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知识真正结合起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但是,由于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上是在等级考试的指导下实行“基本统一”的模式,并依据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质量和老师的教学效果,计算机教学主要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层次上,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无意否定计算机等级考试,但应当承认,计算机等级考试难以满足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的。由于学校把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唯一标准,学生就往往把拿到证书作为计算机学习的终极目标,在计算机教学上出现了应试教育。学生虽然勉强能以及格分过关,但实际的计算机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时,专业课还未接触,学生也无法结合自己的专业去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如果不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教学,错过大学期间这最后的机会,是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整合的途径

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进行整合是完全可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在各个专业课中延续,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本技能和知识,并且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自己将来在业务上的发展也是极其有利的。通过近年来的探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强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的建设

无论计算机教学和专业课教学,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及实践性,上机、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校商学院主要有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工业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近几年学院投入资金建立了基础、金融模拟、管理工程仿真、会计操作、国际贸易仿真模拟操作、人力资源评价、旅游管理模拟等7个实验室,配置了实际应用效果好、系统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的软件,如电子商务实验室、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实用人力资源测评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系统、UFERP(U8生产制造系统)、钱龙高校金融教学系统、用友财务系统、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仿真模拟(Flexsim、Ralc-Brain)系统等专业系统软件。专业课程的老师们在授课中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系统资源,除了讲解专业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外,还把现代的软件系统发展概况及新型软件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学生接触到这些系统无疑是提高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最好途径和方式。

(2) 拓宽计算机与专业课结合的广度

计算机知识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技术,如果把计算机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才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目前我校商学院的许多专业课程都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将所学计算机技术用于解决专业中的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加深了对专业课的理解,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笔者在讲授“网络营销”课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及网络应用能力,向学生介绍各种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语法规则和搜索的技巧,引导学生在网上收集市场信息资料;介绍如何应用网页设计技术建立以营销为目的的企业网站,如何进行图像和动画处理、网页的保存与下载、文件的上传与保存。我院讲授统计学课程的教师也适当引入计算机应用内容,促使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教师将统计调查、整理、分析和市场预测的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Excel软件来进行处理,培养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

(3) 精心组织教学,强化上机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生大学一、二年级所学,而专业课的学习要到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由于长时间不去应用,大部分同学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技术已比较生疏。因此,在讲授专业课内容之前,必须利用几个学时对其进行必要的复习,以利后面的教学。例如,笔者在给会计学专业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在简要回顾数据库主要原理、方法和步骤之后,进而说明编程序的基本方法及过程,写出关键语句或表达式。其他简单的语句表达式尽量启发学生在课内编写,以便使他们思路紧密与课程内容相联,从而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笔者还结合会计专业,布置了一个大作业(如账务处理),让学生根据课内所讲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方法及编程技巧,编写完整的程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思维与动手能力。通过课内及课外安排上机实习时间,让学生自己结合会计专业编写的程序上机调试,笔者则根据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分析指导。这样就使学生在系统设计、程序设计及编程调试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训练,加深了他们对计算机应用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并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加深计算机外围设备的学习

与计算机相关的外围设备,在学生毕业后也必将会碰到。与其让学生走向社会后学习不如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这样也可以为学生走出校门增加一定砝码。学院实验室现有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设备,完全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的熟悉与使用的环境。机房管理人员与专业任课老师应积极配合,做好学生的上机辅导,这样,使学生不但可提高程序调试技巧,而且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配置等也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例如笔者在讲授企业营销网站规划与建设内容时,将机房内的计算机、网卡、网线、有线和无线交换机等设备展示在学生面前,讲解并示范如何在办公室或家庭范围内构建有线及无线局域网,进行相应的设置,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5) 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除了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外,仍可以有充分的提升自己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机会。例如,笔者在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中,把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强化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在网络营销课程设计组织上,根据学生的建议,适当分组(5人一组)实现所选设计任务。分组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理分工,合理安排项目进程。合理安排任务分工,是实现团队合作的一个好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相互学习,更增强了项目组织,项目过程管理的意识,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成败得失。同时,在课程设计成果评价上,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这使学生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此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得到成功的满足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开发欲望。同样也激发了他们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日常管理、日常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应用他们所学的计算机技能。

5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己经融入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种事务处理、计划、控制、决策,也渗透到各专业教学和应用之中,逐渐成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开发工具。无论是从对学生的培养方面来讲,还是从对教师自己的科研需要来讲,计算机应用已成为专业课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之一。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与软件应用的能力,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还能从课堂教学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渡到综合运用课堂所学,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

作者简介:曾佑新(1962-),男,江西赣州人,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课题来源:江南大学(2005-2007)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经济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应用课程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中的一部分,项目编号为E2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银川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笔者几年对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实践和研究,提出了八项比较具体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1 高职的培养模式及与普通专科的区别

我国现行普通专科教育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许多学校都是将本科教育计划进行压缩或适当的增减就形成了专科的教学计划,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为农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乐于奉献、有社会责任感,而且应该安于基层工作,能吃苦耐劳,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教学内容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要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的比重”的精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实行的应是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满足岗位或职业需要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其专业建设和课程设计要以职业所需的能力培养为核心。为了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达到既培养具有大专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培养具有高级技艺的复合型人才教育的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训教学环节。

2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思想

从我校申办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时起,我们一直在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结合这几年我们的教学经验,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办学思路大体归纳如下。

2.1 聘请校外知名人士组成专业委员会

我们主要聘请区内高校有一定名望,且业绩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专家担任专业委员会委员,如宁夏大学物电学院的车进老师、经管学院的赵军老师、西部人技术有限公司经理等,他们一方面是区内知名学府的知名教授,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对专业的理解比较深,把握也比较准,另一方面不少委员是企业的经理或董事等,他们不仅是学生的接收方,而且能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比较合理的建议,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模式有较好的直观理解,能够对专业建设的方向提出可行性的论证和指导意见。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在加强本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聘请了实训基地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实训教师,从而使校内的老师和校外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达到互补,尽可能大地把最新和最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3 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强化课程设计改革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按照专业领域而设的,其专业口径相对较宽。根据教育部的精神,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应该按照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以体现它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主动适应,因需而变”。为此,我们经过一系列的社会调研和考察,决定在确保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重要地位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专业教学改革。主要措施是根据岗位的具本要求,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内设立“程序设计方向”、“网络管理方向”和“多媒体技术方向”等口径相对窄的专业方向,学生在完成第一、第二学年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在第三学年,根据学生个人兴趣进行分流,按专业方向分班上课。我们这样做的主要依据是:

(1)计算机应用专业类各专业重复课程较多,差异课程相对较少,少设专业,可减少管理环节、节约资源,又可兼顾专业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2)社会需求在不断发展,岗位分工不断变化,而专业方向的调整比专业的调整更加方便灵活,这样做可以更易跟踪新的岗位。

(3)如果社会需要,而我们又具备条件,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把方向变成新的专业进行招生。

总之这样做,既顺应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服务、为岗位服务的思想,又缓解了专业针对性与适应性之间的矛盾。

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素质优秀的、能够胜任相应职业岗位的实用型人才,所以我们要建立能被社会接受的“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以综合职业能力、技术应用和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设计教学计划,把基本素质、应变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融入总体教学进程当中,并贯穿始末。

课程体系结构主要采用较为成熟的阶段式结构,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分布,分别在第一、二、三学年进行。

在整个教学进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在理论教学方面,吸收加拿大的“CBE”思想,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确定课程与深度;在实践教学方面,按实用、实际原则确定内容和形式,分阶段安排,并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如表1所示),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4 学生评价体系

结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具体办法如下:

(1)每学期考试课程3~4门,考查课1~3门;

(2)理论课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应用类课程采用笔试与机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上机考试为主;

(3)上机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训课以课程设计为主;

(4)毕业设计按分流方向进行综合设计,要求结合社会实际需要,毕业答辩邀请专业委员会和社会知名人士参加。

考试、考查及实训课考核全部及格,通过毕业答辩,取得外语等级证书、劳动部上岗合格证、计算机二级证书,并且符合德育、体育培养目标要求的,方可发给毕业证。

2.5 教学改革与素质能力的培养思路与措施

本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计算机常用软、硬件的原理及应用,具有一定操作、维护和开发能力,能快速跟踪本专业最新技术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按不同的专业主向,可分别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计算机硬件维护、计算机网络管理及计算机多媒体设计等方面的技术或管理工作。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既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又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如下。

(1)专业知识结构

A)计算机软硬件运行原理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知识;B)文字编辑、图像图表处理的基本知识;C)计算机软件的基础及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D)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微机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与技巧;E)数据库管理系统原理及实现方法的基本知识;F)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G)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

(2)专业能力的要求

A)阅读、理解外文资料的能力;B)对计算机系统熟练的操作能力;C)文字处理、编程及软件工具的操作能力;D)程序设计及编写软件文档的能力;E)对微机系统的安装、检测、维护、维修的能力;F)对计算机设备、网络和机房的安装、管理能力。

2.7 教学特色

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考虑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提出以下几个改革思路。

(1)计算机专业的学制为3年,其中第1、2学年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3学年按不同的专业方向,因材施教,即一个专业多个方向办班上课。

(2)学生在校学习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第5学期要求学生走出校门进行为期1个学期的生产见习,学生必须进入企业或事业单位参加实际工作,在工作中找到自己兴趣和工作意向,同时发现自己应该发展的方向和所需知识,这样学生回学校后可以有侧重点地学习相关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将给予必要的监督,而且根据学生工作情况计算成绩。

(3)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一个“123”要求,其中“1”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100个程序的编制调试工作,“2”是要求学生掌握2种防身武器(即掌握能在毕业后可以用得上的两种编程语言,如VB、Java等),“3”是要求学生具备三种表达能力(口头、书面和工程表述能力)。这在教学过程中都已有具体体现。

2.8 学生特色

学生必须取得“双证”,即毕业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等级证书”方可获准毕业,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学生应取得诸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专业软件资格(水平)考试证书,外语三级以上证书和微软认证证书等。

总之,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需要一段时间去逐步完善和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属于大专层次的教育,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大专的教学方法,所以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时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师的事,广大学生也应是教改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使教改成功。因此还应向学生介绍教改计划,让学生参与进来,并随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尽量少走弯路,使我们的教学改革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跨世纪的人才。

作者简介:苑颖,女,汉族,山西人,助教,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研究

摘要:随着各行业的发展,作为培养生产一线技术人才基地的高职院校,应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快速高效地为现代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文章探讨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技术 模块化 研究

1引言

我国正在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对计算机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外部环境,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量的毕业生已经进入社会各行业,基本解决了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逐渐显现了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存在的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课程设置不适合社会需要,因此,我们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构建并实施了模块化课程体系,收效良好。

模块化教学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普遍认可的教育模式,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在于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某项技能。模块化课程设置是基于对每个岗位的任务和技能的深刻分析,严格按照就业岗位需求,开发出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它强调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的教学灵活性。

2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职业定位,参照对应的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进行职业分析,结合专业岗位群的特点,将课程组合成一个基本技能模块和若干个职业技能模块,且以技能为主线构建成专业的课程体系。

2.1课程设置与就业目标挂钩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每个模块对应并落实到具体的职业岗位,就业方向在课程体系中清晰体现;课程设置指向工作需要,即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来确定课程内容,使“能力本位”的思想得到体现;基本技能模块课程考虑到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技能模块课程满足了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

2.2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对应

模块化课程体系首先对某一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为基本技能模块;再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设计为满足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和若干个职业技能模块组合成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

3计算机应用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我们对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岗位群以及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2)。

3.1基本技能模块

基本技能模块设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必需的课程。一是对理论课程进行分析,取消部分课程;二是对保留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够用”为原则进行内容选择和压缩,只讲最基础、最主要、最实用的内容,其余的留给学生自学或参考;三是强调理论的讲解要与案例分析紧密结合,最后落实到提高行业技能。

这个模块的基本目标为:学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进行网络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系统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等。

3.2职业技能模块

职业技能模块根据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及职业岗位所需,设置若干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对应职业岗位,职业技能模块应成为教学的重点。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择其中的1~2个模块。通过校内的实验课、校外的社会调查课、实习课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创作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结合各专业特点和与之对应的社会行业特征,努力使学生经过这一模块的学习和实践,真正提高动手能力、转化能力、生存能力。

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由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聘请社会各有关行业的专家,共同拟定和设计了职业技能模块。根据当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情况,分为三个子模块。

3.2.1数据库应用技术子模块

这个子模块的基本目标为:能够使用至少一种流行的程序设计语言,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能够进行一般性代码维护工作;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数据库的查询、简单维护;具备web开发的基本技术。

主要课程:可视化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技术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实训等。

3.2.2多媒体应用技术子模块

这个子模块的基本目标为:学生具备色彩、构图等基本知识和艺术素养,并能够熟练地利用互联网获取资料和信息;能够熟练使用平面设计工具软件、动画设计工具软件、多媒体编辑工具软件;具有使用主流计算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的技能。

主要课程:多媒体技术理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制作软件,动态网页制作技术、多媒体制作实训等。

3.2.3网络应用技术子模块

这个子模块的基本目标为:具有网络技术专业必需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网络布线、网络操作系、网络协议等基础知识;具有搭建和配置小型局域网的能力;具有网络监控和维护基础知识,能够使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和维护。

主要课程: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系统安装、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动态网页制作、网络管理实训等。

4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践

针对传统课程体系的弊端,我们对计算机应用技术2002级三年制学生第五学期实施了分两个方向(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方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两年制学生制订了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已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03级、2004级三年制试行,在2005级二年制开始正式实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二年制的所有学生第一年学习基本技能模块;第三学期学习职业技能模块的课程;第四学期进行技能实训,包括别定岗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创作等。

5模块化课程体系取得的成效

5.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新生进校后,通过一年基本技能模块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专业有了明确的认识,然后再进行职业方向的选择,可避免盲目性,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得到满足,逐步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模块化课程体系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应聘,用人单位也明确了解学生的职业岗位。

5.2调动了教师的教研积极性

该体系的实施,对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人和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研室主任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进行充分调研,关心人才需求的变化,找到合适的职业方向;必须使职业技能模块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行业岗位的需求。专业课教师必须主动参与行业实践;必须关心学生的就业情况;必须有明确的专业定向,从能上一个职业技能模块的一门课程转变到能上一个职业技能模块的课程。

5.3教学计划可以紧随职业岗位的变化,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

该体系正确处理好了稳定性和变化性的关系。基

本技能模块相对稳定,职业技能模块可灵活多变。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迅速,该体系可以灵活地将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拿到职业技能模块,供学生选修,也可以增加职业技能模块。从而克服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的弊端,使课程体系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交互状态之中。

作者简介:金升灿,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第三学区A院应用技术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高职计算机专业建设必须立足于培养动手能力强,能迅速适应劳动岗位的高技能IT人才。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思路。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中心建设

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然而,就业形势却异常严峻,IT人才似乎供大于求。然而,前程无忧网等国内专业的人才招聘网站最近公布的“求职指数”信息表明,IT职位需求量最大,占总量近30%,这又表明了IT人才供不应求。我们不禁要问:学院推出的毕业生是IT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吗?我们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如何找准定位,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在就业中体现职业教育的优势,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高职高专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设计是本科教育模式的“压缩饼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与本科生相比并不占优势;由于生源素质及在校学习时间的限制,对于理论知识学习也不够深入,这一点更比不上本科生。所以,高职计算机专业建设必须立足于培养动手能力强,能迅速适应劳动岗位的高技能IT人才。本文尝试结合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高职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思路。

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1 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1.1.1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主要是指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技术人才而设计的一系列教育实施方案。

该专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通过“出口指导进口,市场需求决定培养方案”,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体系。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职业岗位能力”的目标(见图1),以出口的“职业岗位能力”确定“公共素质”教育和专业基本能力培养。

1.1.2培养方案的框架体系,形成专业整体职业能力

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来看,为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能力体系,我们采用“平台+方向”式教学。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注重学生相关知识体系的理论教学,而后开设实践能力型课程,最后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具备初步软件开发和网络编程的能力。

1.1.3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表

该专业在实施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专业能力素质的养成教育。力争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素质人才。具体分为六大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都涉及2~5门课程,同时具有与知识模块结构相对应的能力要求。

1.2课程体系改革

该专业建立课程建设指导小组,经常与相关高校及IT企业交流,并通过Imemet、会议交流、进修学习等多种渠道了解国内外该课程最新理论及应用动态;实施教学大纲定期更新制度;实施教学大纲网上制度,以保证教师严格按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按课程类别实施教材定期更换制度,配合案例分析、辅助讲义,使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同时,积极开展课程群建设工作,优化整合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教学内容,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和重复;建立程序设计课程群、硬件技术课程群、系统软件课程群、多媒体新技术课程群;按课程群组织教学研究活动。

1.3引入企业的技能认证课程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度

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不断探索并试验将国内外著名IT厂商的权威认证培训融入职业技术教育,使该专业毕业生普遍拥有若干IT技术专业认证证书,从而提高学生的择业竞争力。同时,努力拓宽“双证书”的种类和层次,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通过加大“双证书”制度建设,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达到95%以上。

1.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1.4.1 IT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与河南863软件孵化器公司、郑州翌硕计算机服务有限公司等IT企业共同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4. 2调整选修课结构,增开企业急需课程

增设软件测试及其平台、J2EE程序设计、UML统一建模语言、嵌入式系统与应用、软件项目管理等面向应用的企业急需课程。

1.4.3加强实践环节比重,设立系列课程设计

增设课外实践环节,与课内实践学时比例为1:1,并记入课程平时成绩:单独设置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等课程设计。

1.5考核方式改革

采取综合考核方式,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创新活动及表现、学习过程情况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学生成绩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建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以过程考核为中心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其中:

(1)理论课程考核内容的深度、广度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考核成绩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平时听课情况、集中考试(闭卷、开卷)成绩综合评定。

(2)技能课程考核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实训过程、实训成果、实训报告完成情况)和实训考核成绩综合评定。

2 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建成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凸现“双师型”结构特征、专兼结合的优秀创新团队。

近三年来,该专业将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建设力度,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引进的新教师要接受岗前培训,使教师适应职业教育的规范和特点;老教师在业务上、教学方法和科研上进行指点,使青年教师尽快地成长起来;开展短期下企业锻炼学习,专业将其定期选派教师进修学习。

2.1聘请“企业专业指导师”和培养专业带头人

聘请“企业专业指导师”2人,要求其在IT企业工作至少8年以上,主持过大型项目开发,在企业担任管理岗位,具有中高级职称。

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要求其能够站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熟悉IT行业企业最新动态、把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改革方向。

2.2建设骨干教师队伍

引进1名骨干教师,培养骨干教师 8名,专业骨干教师在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符合高职特色,并能根据行业企业岗位群需要开发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选送教师到IT企业锻炼学习。80%专业教师获得国家职业资格高级工证书,30%专业教师获得技师证书。

2.3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聘请企业兼职教师10名,精通企业行业一线工作程序,具有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指导。

3 实验实训中心建设

3.1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该专业在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首先重点建设面向Java、NET方向编程、动漫设计及其全真软件开发实训实验中心,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仿真实验实训室建设,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实现实训与工作任务、实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把实验实训室建设成为具有真实工作环境,集实践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型的实训室。同时,继续完善实验(训)室管理办法,向专业学生开放实验(训)室,为学生自主提高专业技能提供实践平台。

3.2 200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型小模式)的建设

按照该基地的建设规划方案,目前第二阶段即六个实训室、一个软件研发中心已组建完成,并已经开始了相应的实训教学、师资培训。下一阶段学院继续投资40万元完善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提高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水平;发挥实训基地作用,培养本专业技能人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企业在职职工,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3.3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与河南863软件孵化器公司软件、郑州翌硕计算机服务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保证学生顶岗实习3~6个月,完善校企共管和考核的长效机制。

同时,积极探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机制、新途径。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监控,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日志、实习报告,要求现场指导老师提供实习指导现场记录、实习报告鉴定,企业提供实习鉴定,等,顶岗实习结束后,由以企业为主的考核委员会对学生进行考核,合格者颁发“工作经历证书”。

3.4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

目前,该专业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共有5个,为进一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计划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同时逐步完善相关的创新实践条件,在专业骨干教师的带领下,组织本专业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进行锻炼,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学生,带动本专业其他学生的学习。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思路与方法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很难操作,需要突破的工作。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执行中,天津职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专业(简称嵌入式专业)借助上海双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创兴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劳动部“嵌入式系统分析师”职业标准制订、天津七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多家单位的工程师和教授的力量,就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分析,为后续课程开发奠定了来自企业一线的职业岗位分析基础。在此就我们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与大家一起交流,希望能够得到批评指正和新的启发。

1职业岗位分析基础

嵌入式技术在我国方兴未艾,其面向的职业岗位在劳动部IT职业分类划分中属于IT应用职业,但在劳动部职业分类大典中还没有出现相应的职业标准;专门开发或生产嵌入式产品的企业一般规模比较小,上百人规模的企业寥寥无几,企业职业岗位的划分一般比较笼统;嵌入式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就像20世纪80年代的PC机,正在渗透到各个领域,嵌入式系统应用的职业岗位也比较分散;开办嵌入式专业的高职院校很少,可借鉴的资料不多。以上诸多原因使嵌入式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不够明确,需要做大量的社会调研,需要精心策划调研内容,需要想方设法争取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得到比较具体的职业岗位分析数据。

2分析思路

2.1学校教师要引导企业工程师分析职业岗位

通常企业工程师懂技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对人才的需求。但是,企业工程师对教育不甚了解,如果没有学校教师的引导,工程师对职业岗位的分析难以转化成学校的教育。为此,企业工程师对职业岗位的分析需要教师的引导,从而转化为课程。

2.2参加职业岗位分析的工程师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嵌入式系统与产品结合比较紧密,产品之间的通用性不似PC机那样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此,所聘请的企业工程师应该具有代表性,熟悉主流嵌入式技术以及相对通用的嵌入式产品。

2.3学校教师要能够归纳总结企业工程师的分析

企业工程师由于各自职业的特征,对职业岗位的分析都有一定的倾向性,而学校教育要考虑职业的通用性、普遍性,还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因此,学校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企业工程师提供的分析数据,结合自身专业建设情况,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形成专业课程开发的依据。

3分析方法

3.1学校教师设计职业分析表

每个企业对职业岗位的划分、岗位职责的界定、岗位人员的要求等都有自己的标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不仅需要企业提供工作流程、职业岗位,以及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将这种要求转化成具体的课程。这需要学校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设计职业分析表,启发工程师按照教学要求填写职业分析表。

3.1.1职业领域分析

职业领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这里主要给出嵌入式系统职业领域及应用实例,见表1。

在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领域时,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嵌入式人才的需要。

3.1.2工作流程分析

嵌入式系统与实际应用紧密相连,嵌入式系统工作流程主要从嵌入式产品开发流程、嵌入式产品生产流程、嵌入式产品销售流程进行分析。通过工作流程的分析,明确职业岗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责、工作任务、工作内容,以及对人员的要求。将职业岗位对人员的要求按照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进行分类,区分出适合硕士、本科、高职高专、中专学生就业的职业岗位。

3.1.3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首先要说明职业岗位应承担的职责,工作任务正是承担岗位职责所应做的工作。根据不同性质和特点,工作任务可以按工作领域、工作项目、工作程序、工作对象或工作成果来划分。

针对每个职业岗位可选择不少于3个的主要任务,其任务名称的表述形式是“动词+宾语”(动宾结构),如“编写程序”。根据行业用语习惯,也可采用“宾语+动词”,如“程序编写”,“市场调研”等表述形式。一般来讲,每一项任务都可以独立进行授课和考核。工作内容根据任务的宽窄、工作责任的大小、工作难度的高低提出。表2给出样表。

3.1.4职业岗位工作人员要求分析表

职业岗位工作人员要求分析表是建立在表2的基础上,主要是就职业岗位对工作人员提出要求,其中:

素质要求:是指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素质,以及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

技能要求:是指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应达到的结果或应具备的技能。总体上说,技能要求应具有可操作性,要对每一项技能有具体的描述,如“能在……条件下做……,做到……程度,达到……标准。”对技能要求的内容描述不能太简单,不能用“了解”、“熟悉”、“掌握”等词语。要避免出现“能协助某人做……”,“能参与……”之类的要求。而要从从业人员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任务上提出相应的技能要求。另外,技能要求中涉及工具设备时,不能单纯要求“能使用……工具或设备”,而应该写明:能使用……工具、设备做……或解决……问题。

相关知识要求:指达到每项技能要求必备的知识。主要指与技能要求相对应的理论知识、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和安全知识,等。相关知识应该指向具体的知识点,而不是宽泛的知识领域。表格样例见表3。

3.1.5高职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课程学习分析表

表3已经将职业岗位与人员要求结合了起来。选择适合高职学生就业的职业岗位,不仅要从技能、知识角度考虑,还要考虑学习与做事的态度,并给出可以评价的标准,从而可以比较容易地向课程过渡。分

析表中的向上延展和向下延展是从学生的个性特征考虑。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其培养可以向上延展,如通过兴趣小组或是选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向下延展是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够获得就业的一技之长。表格形式见表4。

3.2聘请到合适的企业工程师

聘请企业工程师在学校教师指导下填写分析表还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首先,聘请的工程师不仅对企业的业务要非常熟悉,还要对教育有一定的课程设计能力;其次,工程师需要足够的时间在教师引导下填写分析表,因为这是一件非常耗时的工作;最后,工程师要获得足够的动力帮助学校做职业分析。聘请到合适的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一起做企业分析必须本着校企之间互惠互利。

3.3职业岗位-专门技术能力要求分析表要汇总多方企业意见

不同企业有各自运作方式,与学校之间有各自的利益需求,形成的分析表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学校从培养学生的相对广泛适用性需要出发,认真分析不同表的项目和内容,综合各家之长,结合学校和地域经济发展情况,形成职业岗位-专门技术能力要求分析表,为下一步形成课程奠定基础。

3分析结果的应用

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第一步,第二步是结合学生生源情况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第三步是专业课程开发,第四步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职业岗位-专门技术能力要求分析表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依据。在这里,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称为单项能力,若干类型相近的单项能力可以形成一个能力领域,针对单项能力和能力领域设置不同的学习步骤和学习课程是下一篇课程开发所要介绍的内容。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基于多元整合课程模式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摘要:本文基于多元整合的课程模式,阐述如何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职业化、实用化、个性化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关键词:多元整合课程模式;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

1引言

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单一的课程模式显然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实践的要求,探索灵活实用的新型课程模式势在必行,多元整合课程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运用多元整合课程模式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并对实施过程和效果作了初步探讨。

2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

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突出对学生“三个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是IT技能应用的能力;二是外语及交流的能力;三是与社会融合的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真正达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达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连接”。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组成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素质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本专业人才培养框架如图1所示。下面我们基于人才培养框架深入阐述课程体系。

3.1基本素质

在基本素质培养上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外语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政治素养、人文素质、软件基础知识与操作能力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必需的英语教学,将原来的大学英语课程调整为实用英语,根据就业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英文软件需求和设计规范的能力。

进行够用的数学课程设置,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四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融合成一门课程“计算机数学基础”。

在重视思想教育的同时,通过素质修炼、沟通与演讲、IT职业生涯规划等公共课程帮助学生提高与社会的接触能力,与他人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IT职业道德。

3.2职业素质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职业素质分为三个子模块:计算机管理与应用模块、图形图像编辑和处理模块、网站设计与维护模块。

计算机管理与应用模块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理论基础,能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进行管理和维护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设备和软件管理和维护、安装调试工作。

图形图像编辑和处理模块让学生熟练掌握图形与图像处理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图形设计、图像制作、数码视频等工作。

网站设计与维护模块让学生掌握网站建设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网页的设计和制作方法进行网站的规划、建设、和维护。

根据每个模块对职业技能的不同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三个模块互相补充,课程内容多元整合,建立起以综合技术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1) 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每个模块对职业技能的不同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实现课程结构的多元整合。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

1) 专业主干课程。主要有:“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数据结构基础(C语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础”、“Internet与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与网络原理”、“操作系统与故障排除”、“PC机组装与维护”、“Linux系统管理”、“平面设计技术”、“Java语言程序设计”、“Web开发技术基础”。

将传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与“计算机网络原理”整合成一门课程“计算机与网络原理”,介绍计算机系统结构、存储系统、总线系统、处理器、I/O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体系与层次结构、局域网、广域网、Internet与TCP/IP、网络操作系统等等。在“操作系统与故障排除”课程中,除了操作系统原理的介绍外,融入HelpDesk的思路,增加常用应用程序故障排除的内容,培养学生解决信息技术服务及网络应用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实用价值。

在讲授内容的深度和难度方面,采用模块化的组合形式,灵活组织教学单元,保证理论够用,并且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保障和基础。

2) 选修课以及认证课。面向不同的职业岗位,设置选修课和认证课程。有面向计算机管理方向的课程“Windows网络管理与应用”,有面向数据库管理方向的课程“Oracle”和面向软件测试岗位的课程“软件测试技术”,有面向软件开发岗位的课程“ (C#) ”、“VB”。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设置了“MCSE认证”、“Adobe认证”两门认证课程,让学生毕业之前至少能通过一个职业资格认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实践教学体系

1) 实践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了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学时比例,充分发挥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及时动手操作,以帮助理解和掌握。另外,还设置了一些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例如“Web项目实践”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制”教学,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软件开发技术架构Web应用,使学生能够及时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爱好和能力选择开发技术,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承担项目经理的角色,控制和管理项目开发的流程和进度。

2) 实施“1321”教学模式。一学年安排成三个学期,两个学期是基于案例的理论教学,一个学期的实践性教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有两个实践学期,分别安排了概念实习和技能实习。概念实习安排了Office软件应用、操作系统安装、配置和基本维护的训练。技能实习安排了图形图像的设计制作和网站构建的技能训练内容。

3) 大学生创业中心。学院设立了SOVO (Students Office & Venture Office,大学生创业中心) ,把申请进驻中心的学生按照“虚拟公司”(Virtual Company) 的形式来组织,公司中设有“董事会”、VCEO负责组织、管理“虚拟公司”的运营,学生在虚拟公司中轮流担任不同角色。学院用制度和有效的措施保证大学生创业的条件,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技能、创新的思维、广阔的视野,让学生体验创业成功。

4) 毕业设计。给大三的学生安排了15周的毕业设计,学生对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升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实施效果与意义

从目前实施的情况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有三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2%、96.15%和96.6%,充分说明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

在今后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我们将努力拓宽专业的建设思路,多元互补、博采众长,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出优势突出,服务社会,创新能力强的高职专业。

作者简介:滕英岩,男,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师,电子邮件: